TW202035835A - 屋頂的施工方法、屋頂構造、使用於屋頂的施工方法以及屋頂構造之屋頂單元、側部蓋構材以及緊固構件蓋 - Google Patents

屋頂的施工方法、屋頂構造、使用於屋頂的施工方法以及屋頂構造之屋頂單元、側部蓋構材以及緊固構件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35835A
TW202035835A TW108145208A TW108145208A TW202035835A TW 202035835 A TW202035835 A TW 202035835A TW 108145208 A TW108145208 A TW 108145208A TW 108145208 A TW108145208 A TW 108145208A TW 202035835 A TW202035835 A TW 20203583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oof
aforementioned
cover
flat
build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52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長津朋幸
太田祐吾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鐵日新製鋼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鐵日新製鋼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鐵日新製鋼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358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5835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7/00Roofs; Roof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 E04B7/02Roofs; Roof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with plane sloping surfaces, e.g. saddle roof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DROOF COVERINGS; SKY-LIGHTS; GUTTERS; ROOF-WORKING TOOLS
    • E04D1/00Roof covering by making use of tiles, slates, shingles, or other small roofing elements
    • E04D1/12Roofing elements shaped as plain tiles or shingles, i.e. with flat outer surfac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DROOF COVERINGS; SKY-LIGHTS; GUTTERS; ROOF-WORKING TOOLS
    • E04D1/00Roof covering by making use of tiles, slates, shingles, or other small roofing elements
    • E04D1/36Devices for sealing the spaces or joints between roof-covering elemen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14Conveying or assembling building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Roof Covering Using Slabs Or Stiff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一邊抑制止水性之降低一邊縮短屋頂之施工所需的時間之屋頂的施工方法、屋頂構造、使用於屋頂的施工方法以及屋頂構造之屋頂單元、側部蓋構材以及緊固構件蓋。本發明之屋頂的施工方法係包含以下的工序:將複數個屋頂單元2以相互地鄰接的方式配置於建築物之上部,複數個屋頂單元2係分別具有基底構材7、及並排配置於基底構材7之上的複數個平板屋頂構材8;以及藉由第一防水片71來覆蓋屋頂單元2間的對接部分。

Description

屋頂的施工方法、屋頂構造、使用於屋頂的施工方法以及屋頂構造之屋頂單元、側部蓋構材以及緊固構件蓋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將複數個平板屋頂構材並排配置於建築物之上部的屋頂的施工方法以及屋頂構造。
作為習知上所使用的此種之屋頂的施工方法係能夠列舉例如下述專利文獻1等所示之屋頂的施工方法。亦即,在習知方法中係將複數個平板屋頂構材逐片並排配置於建築物之上部。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108311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由於在如上述的習知方法係將複數個平板屋頂構材逐片配置於屋頂基底之上,所以屋頂之施工所需的時間會變長。為了縮短屋頂之施工所需的時間,也可考慮事先準備將複數個平板屋頂構材緊固於基底構材而成的屋頂單元,且將該屋頂單元配置於衍架(truss)之上。然而,在屋頂單元的對接部分係形成有間隙而止水性會降低。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如上述的課題而開發完成,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一邊抑制止水性之降低一邊縮短屋頂之施工所需的時間之屋頂的施工方法、屋頂構造、使用於屋頂的施工方法以及屋頂構造之屋頂單元、側部蓋構材以及緊固構件蓋。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之屋頂的施工方法係包含以下的工序:將複數個屋頂單元以相互地鄰接的方式配置於建築物之上部,複數個屋頂單元係分別具有基底構材、及並排配置於基底構材之上的複數個平板屋頂構材;以及藉由防水片(waterproof sheet)來覆蓋屋頂單元間的對接部分。
本發明的屋頂構造係具備:複數個屋頂單元,係分別具有基底構材、及並排配置於基底構材之上的複數個平板屋頂構材,且以相互地鄰接的方式配置於建築物之上部;以及防水片,係覆蓋屋頂單元間的對接部分。
本發明的屋頂單元係以與其他之屋頂單元鄰接的方式配置於建築物之上部,且具備:屋頂單元本體,係具有基底構材、及並排配置於基底構材之上的複數個平板屋頂構材;以及防水片,係從屋頂單元本體延伸出去且用以覆蓋與其他之屋頂單元的對接部分。
本發明的側部蓋構材係用以覆蓋一對屋頂單元的側部露出區域,一對屋頂單元係以與建築物之屋簷方向鄰接的方式配置於建築物之上部;屋頂單元係分別具有基底構材、及並排配置於基底構材之上的複數個平板屋頂構材,複數個平板屋頂構材係在建築物之屋簷-屋脊方向上以屋脊側之平板屋頂構材的一部分重疊於屋簷側之平板屋頂構材的方式所配置,側部露出區域是在屋頂單元已配置於建築物之上部時位在建築物之屋簷方向的屋頂單元之至少一方的側部,且供基底構材露出的區域;側部蓋構材係具備:平板狀之側部蓋構材本體;以及卡合部,係設置於側部蓋構材本體之一端;側部蓋構材係以如下方式所配置:側部蓋構材本體係與在建築物之屋簷方向上分離的一對平板屋頂構材重疊,並且側部蓋構材本體之另一端插入於比一對平板屋頂構材更位在屋脊側的平板屋頂構材之下,且卡合部卡合於一對平板屋頂構材的屋簷側端部。
本發明的緊固構件蓋係用以遮蓋已釘進於第一構件的緊固構件;第一構件之一端係插入於第二構件之下;緊固構件蓋係具備:基板部,係重疊於緊固構件;上部翻折部,係從基板部之一端朝向基板部之表面側翻折,且被調整成插入於第二構件之下並且與第二構件卡合;以及下部翻折部,係從基板部之另一端朝向基板部之背面側翻折,且被調整成插入於第一構件之下並且與第一構件卡合。 [發明功效]
在本發明之屋頂的施工方法以及屋頂構造中,由於防水片是將屋頂單元間的對接部分予以覆蓋,所以能夠一邊抑制止水性之降低一邊縮短屋頂之施工所需的時間。
在本發明的屋頂單元中,由於防水片是從屋頂單元本體延伸出去,所以能夠更確實地縮短屋頂之施工所需的時間。
在本發明的側部蓋構材中,由於側部蓋構材本體與在建築物之屋簷方向上分離的一對平板屋頂構材重疊,並且側部蓋構材本體的另一端插入於比一對平板屋頂構材更位在屋脊側的平板屋頂構材之下,且以卡合部卡合於一對平板屋頂構材的屋簷側端部之方式所配置,所以能夠一邊避免側部蓋構材顯眼的情形,一邊更確實地覆蓋屋頂單元的側部露出區域。
在本發明的緊固構件蓋中,由於在已釘進於第一構件的緊固構件重疊有基板部,從基板部之一端朝向基板部之表面側翻折的上部翻折部係插入於第二構件之下並且與第二構件卡合,從基板部之另一端朝向基板部之背面側翻折的下部翻折部係插入於第一構件之下並且與第一構件卡合,所以能夠抑制緊固構件的腐蝕,並且能夠更長期性地防止緊固構件蓋的脫落。
以下,參照圖式來說明用以實施本發明的形態。本發明並非限定於各個實施形態,而是能夠在未脫離本發明的精神範圍內使構成要素變化並具體化。又,能夠藉由各個實施形態所揭示的複數個構成要素之適當組合來形成多種的發明。例如,亦可從實施形態所示的全部構成要素中削除幾個構成要素。更且,亦可適當組合不同的實施形態之構成要素。
[實施形態一] >有關屋頂構造> 圖1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一的屋頂構造1的立體圖,圖2係顯示圖1的屋頂構造1的俯視圖。圖1及圖2所示的屋頂構造1例如是在房屋等的建築物之上部將屋頂的構造體予以構成。本實施形態的屋頂構造1係包含複數個屋頂單元2、複數個端部蓋構材3及複數個側部蓋構材4。
各個屋頂單元2係以相互地鄰接的方式配置於建築物之上部。本實施形態的屋頂構造1係在圖2之一點鏈線所劃分的12個區域各配置有一個屋頂單元2。亦即,在建築物之屋簷方向5上相互鄰接地配置有三個屋頂單元2。又,將這三個屋頂單元2作為一個屋頂單元列,在建築物之屋簷-屋脊方向6相互地鄰接而配置有四個屋頂單元列。一個屋頂面係藉由12個屋頂單元2所構成。於屋頂構造1所包含的屋頂單元2及屋頂單元列之數目為任意數。
將已配置於位在圖2之右下側的區域I至區域IV的屋頂單元2分別稱為第一屋頂單元21、第二屋頂單元22、第三屋頂單元23及第四屋頂單元24。後面使用圖式來具體地說明第一屋頂單元21、第二屋頂單元22、第三屋頂單元23及第四屋頂單元24的構成。
各個端部蓋構材3是將有關建築物之屋簷-屋脊方向6的屋頂單元2之端部予以覆蓋的構件。亦即,各個端部蓋構材3係與在建築物之屋簷-屋脊方向6上相互地鄰接的一對屋頂單元2之端部重疊。
各個側部蓋構材4是將有關建築物之屋簷方向5的屋頂單元2之側部予以覆蓋的構件。亦即,各個側部蓋構材4係與在建築物之屋簷方向5上相互地鄰接的一對屋頂單元2之側部重疊。
>有關第一屋頂單元> 其次,圖3係顯示圖2的第一屋頂單元21的立體圖,圖4係顯示圖3的第一屋頂單元21的俯視圖。圖3及圖4所示的第一屋頂單元21是配置於建築物之最靠屋簷側且最靠簷口側的屋頂單元2。第一屋頂單元21係在寬度方向21w具有比深度方向21d還長之橫長的矩形之外形,且被調整成以寬度方向21w沿著建築物之屋簷方向5並且深度方向21d沿著建築物之屋簷-屋脊方向6的方式配置於建築物之上部。
本實施形態的第一屋頂單元21係具有:基底構材7;及複數個平板屋頂構材8,,係並排配置於基底構材7之上。
基底構材7是構成第一屋頂單元21之下部的構件,且支撐複數個平板屋頂構材8。於本實施形態的第一屋頂單元21之基底構材7係包含有屋頂襯板(sheathing roof board)70、第一防水片71、斜梁72、第二防水片73、簷口排水具74、簷緣排水具75、保護構材76、簷板77及複數個椽構件78(支撐構材)。
屋頂襯板70為矩形的板狀構件,能夠藉由例如合板等所構成。第一防水片71是覆蓋屋頂襯板70之上表面整體的片構件,能夠藉由例如瀝青屋面(asphalt roofing)等所構成。再者,圖3的前方側部分係為了顯示基底構材7的構成以局部有缺口的狀態來描繪第一防水片71等的構成。
斜梁72是配置於寬度方向21w上的屋頂襯板70之山牆(gable)側之上表面的角材。所謂山牆側係指屋頂之屋簷方向的屋頂之端部側。斜梁72係在屋頂的屋簷端與屋脊端之間於屋簷-屋脊方向延伸。在斜梁72的下表面與屋頂襯板70的上表面之間係夾設有第一防水片71。
第二防水片73是覆蓋斜梁72的兩側之側面及上表面的片構件,且與第一防水片71同樣地能夠藉由例如瀝青屋面等所構成。第二防水片73係以重疊於第一防水片71的方式從斜梁72朝向寬度方向21w上的屋頂襯板70之另一端延伸。
簷口排水具74是在寬度方向21w上的屋頂襯板70之一端中重疊於斜梁72及第二防水片73的構件。簷口排水具74係能夠藉由例如金屬板的成形材等所構成。簷口排水具74係具有比屋頂襯板70之背面更朝向下方延伸的舌片74a。藉由該舌片74a,例如雨水等已附著於簷口排水具74的水分就不會流至屋頂襯板70而會流掉。亦可在舌片74a與斜梁72之間設置有擋風板(verge board)。
簷口排水具74是在深度方向21d上的屋頂襯板70之一端中重疊於第一防水片71及第二防水片73的構件。簷口排水具74係能夠藉由例如金屬板的成形材等所構成。簷緣排水具75係與簷口排水具74同樣地具有比屋頂襯板70之背面更朝向下方延伸出去的舌片75a。藉由該舌片75a,例如雨水等已附著於簷緣排水具75的水分就不會流至屋頂襯板70而會流掉。
保護構材76是在寬度方向21w及深度方向21d上的屋頂襯板70之另一端中重疊於屋頂襯板70之側部及端部的構件。保護構材76係在與簷口排水具74及簷緣排水具75所設置的位置為相反的位置中,用以保護屋頂襯板70之側部及端部。保護構材76係能夠藉由例如L字狀或ㄇ字狀之金屬板的成形材等所構成。
簷板77是具有與平板屋頂構材8同程度之厚度的板狀構件,且在深度方向21d上的屋頂襯板70之一端中,重疊於第一防水片71及第二防水片73以及簷緣排水具75。藉由配置於最靠屋簷側的平板屋頂構材8之屋簷側端部重疊於簷板77,該平板屋頂構材8就會以與其他的平板屋頂構材8同程度之傾斜角度延伸。
複數個椽構件78是於深度方向21d延伸的長條狀之構件,且在寬度方向21w相互隔出間隔地配置於屋頂襯板70之下部。椽構件78係與斜梁72同樣地在屋頂的屋簷端與屋脊端之間於屋簷-屋脊方向延伸。椽構件78係固定於屋頂襯板70之下部。
平板屋頂構材8是在寬度方向21w具有比深度方向21d還長之橫長的矩形之外形的平板狀之屋頂構材。各個平板屋頂構材8係在建築物之屋簷-屋脊方向6(第一屋頂單元21之深度方向21d)上以屋脊側之平板屋頂構材8的一部分重疊於屋簷側之平板屋頂構材8的方式所配置。屋簷側之平板屋頂構材8從屋脊側之平板屋頂構材8的屋簷側端部所突出的寬度係稱為工作幅寬。
將屋簷側之平板屋頂構材8稱為屋簷側屋頂構材8E,且將屋脊側之平板屋頂構材8稱為屋脊側屋頂構材8R。這些屋簷側屋頂構材8E及屋脊側屋頂構材8R的用語是用以區別建築物之屋簷-屋脊方向6上的兩個平板屋頂構材8的用語,而不是用以規定屋頂整體中的特定之位置。亦可在屋簷側屋頂構材8E之屋簷側配置有其他的平板屋頂構材8,亦可在屋脊側屋頂構材8R之屋脊側配置有其他的平板屋頂構材8。
在本實施形態的第一屋頂單元21係設置有端部露出區域210及側部露出區域211。端部露出區域210是在第一屋頂單元21已配置於建築物之上部時位在建築物之屋簷-屋脊方向6上的第一屋頂單元21之一方的端部(屋脊側)的區域,且為不由平板屋頂構材8所覆蓋而可供基底構材7露出的區域。側部露出區域211是在第一屋頂單元21已配置於建築物之上部時位在建築物之屋簷方向5上的第一屋頂單元21之一方的側部(簷口相反側)的區域,且為不由平板屋頂構材8所覆蓋而可供基底構材7露出的區域。這些端部露出區域210及側部露出區域211係如後面所詳細說明般地在藉由防水片來覆蓋屋頂單元2間的對接部分時所利用。
>有關簷口排水具> 圖5係顯示圖3的簷口排水具74的前視圖。簷口排水具74是用以覆蓋斜梁72的構件。本實施形態的簷口排水具74亦覆蓋屋頂襯板70之山牆側端部。簷口排水具74係與斜梁72及椽構件78同樣地在屋頂的屋簷端與屋脊端之間於屋簷-屋脊方向延伸。斜梁72係藉由以例如小螺釘或釘子等所構成之緊固構件72d而被固定於屋頂襯板70。本實施形態的緊固構件72d係從上方釘進於斜梁72且貫通屋頂襯板70而到達椽構件78。換言之,本實施形態的緊固構件72d係將斜梁72固定於屋頂襯板70及椽構件78。在椽構件78之側部係配置有擋風板79。
本實施形態的簷口排水具74係可分割成兩個構件。亦即,在本實施形態的簷口排水具74係設置有排水具構件741及簷口構件742。
排水具構件741是重疊於屋頂襯板70並且用以覆蓋斜梁72之山牆相反側的側面72a的構件。排水具構件741係具有:平板狀之載置片7411;豎起片7412,係從載置片7411之山牆側端部豎起;上片7413,係從豎起片7412之上端部朝向山牆相反側延伸出去;下垂片7414,係從上片7413之山牆相反側端部下垂;以及翻折片7415,係從下垂片7414之下端朝向上方翻折。排水具構件741係以如下之方式所配置:載置片7411被載置於屋頂襯板70上,並且豎起片7412沿著斜梁72之山牆相反側的側面72a。本實施形態的排水具構件741之豎起片7412、上片7413及下垂片7414亦能夠不架設於斜梁72之上方而是作為從斜梁72之側部朝向山牆相反側翻折的部分來掌握。
簷口構件742是用以覆蓋斜梁72之山牆側的側面72b及上表面72c的構件。簷口構件742係具有:平板狀之頂板7421;被覆片7422,係從頂板7421之山牆相反側端部下垂;下片7423,係從被覆片7422之下端朝向山牆側延伸出去;豎起片7424,係從下片7423之山牆側端部豎起;第一翻折片7425,係從豎起片7424之上端朝向山牆側翻折;側片7426,係從頂板7421之山牆側端部下垂;以及第二翻折片7427,係從側片7426之下端朝向上方翻折。簷口構件742係以如下的方式所配置:側片7426覆蓋斜梁72之山牆側的側面72b,頂板7421覆蓋斜梁72之上表面72c及排水具構件741之上片7413。又,簷口構件742係以如下的方式所配置:被覆片7422覆蓋排水具構件741之下垂片7414,下片7423朝向山牆相反側通過排水具構件741之下垂片7414的下方,豎起片7424及第一翻折片7425容納在由排水具構件741之豎起片7412、上片7413及下垂片7414所包圍的空間內。平板屋頂構材8係插入於排水具構件741的載置片7411與簷口構件742的下片7423之間的空間。
藉由簷口構件742被去除,斜梁72之上表面露出。將吊具安裝於第一屋頂單元21之左右兩側,亦即將吊具安裝於第一屋頂單元21之側部露出區域211(參照圖3)及斜梁72,能夠使用該吊具來吊起第一屋頂單元21。
>有關椽構件> 其次,圖6係顯示圖3的椽構件78的立體圖,圖7係顯示圖6的椽構件78的前視圖。再者,在圖6中配合顯示圖3的屋頂襯板70。本實施形態的椽構件78係藉由角形金屬管所構成。又,本實施形態的椽構件78係具有封閉剖面。更具體而言,本實施形態的椽構件78係藉由具有長壁780及短壁781的剖面長方形狀之角形金屬管所構成。長壁780及短壁781係構成椽構件78的壁部。如圖7所示,本實施形態的椽構件78係將長壁780之延伸方向作為上下方向且被調整成圖3的屋頂襯板70能被裝載於短壁781之上。但是,角形金屬管的剖面形狀為任意形狀,例如亦可為正方形或梯形等的其他形狀。藉由椽構件78作為具有封閉剖面的角形金屬管,則即便將椽構件78薄壁化並輕量化仍能夠確保強度,且能夠提升施工性。又,當假設椽構件78是由木材所構成時會有在椽構件78發生撓彎且給各個第一屋頂單元21、第二屋頂單元22、第三屋頂單元23及第四屋頂單元24之配置帶來妨礙之疑慮。藉由角形金屬管來構成椽構件78,藉此能夠減低此種疑慮。
作為角形金屬管之素材係能夠使用冷軋鋼板、不鏽鋼板或鋁板或者對這些冷軋鋼板、不鏽鋼板或鋁板施予表面處理的板件。在表面處理中係包含有鍍覆及塗裝。特別是,在鍍覆中係包含有Zn-Al-Mg(鋅-鋁-鎂)合金鍍覆。角形金屬管之壁厚係能夠設為0.8mm左右。
在短壁781係設置有朝向椽構件78之長邊方向延伸的肋條(rib)783。藉由如此的肋條783設置於短壁781,能夠提升椽構件78相對於沿著與椽構件78之長邊方向正交的方向施加於椽構件78之外力的剛性。本實施形態的肋條783係具有於短壁781之寬度方向隔出間隔地配置的複數個凹部。本實施形態的複數個凹部係形成第一凹部群7831及第二凹部群7832。第一凹部群7831及第二凹部群7832係被配置於形成在短壁781之寬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之平板部7833之兩側。再者,肋條783亦可具有於短壁781之寬度方向隔出間隔地配置的複數個凸部。
如圖7所示,將屋頂襯板70緊固於椽構件78的小螺釘78a係貫通短壁781並進入椽構件78之內側。在椽構件78之內側係以包圍小螺釘78a的方式形成有衝裁毛口(punching burr)784。衝裁毛口784會纏上小螺釘78a且阻礙小螺釘78a之拔出。
在椽構件78係設置有:歛縫(caulking)部785,係構成椽構件78的金屬板(素材金屬板)之兩側部歛縫後所成。換言之,本實施形態的椽構件78係不藉由熔接來接合素材金屬板之兩側部。在使用施予表面處理後的金屬板來作為素材金屬板的情況下,當將素材金屬板之兩側部予以熔接時,接合部之表面處理會被去除。當表面處理被去除則容易從接合部產生腐蝕。又,產生對接合部進行表面處理之修補的必要。藉由歛縫來將素材金屬板之兩側部予以接合,藉此能夠避免如此的問題發生。本實施形態的歛縫部785係藉由素材金屬板之兩側部摺縫後所成之摺縫(seam-folded)部所構成。
>有關平板屋頂構材> 其次,圖8係顯示圖4的平板屋頂構材8的立體圖,圖9係沿著圖8之線IX-IX的平板屋頂構材8的剖視圖,圖10係顯示圖8的夾扣81的立體圖。如圖8所示,平板屋頂構材8係具有屋頂構材本體80及複數個夾扣81。
如圖9所示,本實施形態的屋頂構材本體80係藉由金屬屋頂構材所構成,該金屬屋頂構材係具有:表面基材800,係將金屬板作為素材;背面基材801,係配置於表面基材800之背面側;以及芯材802,係填充於表面基材800及背面基材801之間。
表面基材800是金屬板成形為背面側具有開口的箱形,且在平板屋頂構材8已配置於基底構材7之上時顯露於屋頂之外面的構件。作為屬於表面基材800之素材的金屬板係能夠使用鍍熔融鋅鋼板、鍍熔融鋁-鋅合金鋼板、鍍熔融鋅-鋁-鎂合金鋼板、鍍熔融鋁鋼板、鍍熔融鋅不鏽鋼板、鍍熔融鋁-鋅合金不鏽鋼板、鍍熔融鋅-鋁-鎂合金不鏽鋼板、鍍熔融鋁不鏽鋼板、不鏽鋼板、鋁(Al)板、鈦(Ti)板、塗裝鍍熔融鋅鋼板、塗裝鍍熔融鋁-鋅合金鋼板、塗裝鍍熔融鋅-鋁-鎂合金鋼板、塗裝鍍鋁鋼板、塗裝鍍熔融鋅不鏽鋼板、塗裝鍍熔融鋁-鋅合金不鏽鋼板、塗裝鍍熔融鋅-鋁-鎂合金不鏽鋼板、塗裝鍍熔融鋁不鏽鋼板、塗裝不鏽鋼板、塗裝鋁板、塗裝鈦板。
金屬板之厚度較佳為0.5mm以下。隨著金屬板之厚度的增加,平板屋頂構材8之強度持續增大且重量增加。將金屬板之厚度設為0.5mm以下,藉此能夠避免平板屋頂構材8之重量變得過大的情形。再者,金屬板之厚度較佳為0.27mm以上。藉由將金屬板之厚度設為0.27mm以上,能夠確保作為平板屋頂構材8所需的強度,且能夠充分獲得抗風壓性能。所謂抗風壓性能是指平板屋頂構材8不會對較強的風壓曲而能承受的性能。
背面基材801係以堵塞表面基材800之背面側的開口之方式配置於表面基材800之背面側。作為背面基材801係能夠使用鋁箔、鋁沉積紙、氫氧化鋁紙、碳酸鈣紙、樹脂膜或玻璃纖維紙等輕量的素材。將這些輕量的素材使用於背面基材801,藉此能夠避免金屬屋頂構材8之重量增大的情形。
芯材802係藉由例如發泡樹脂等所構成,且填充於表面基材800與背面基材801之間。藉由芯材802填充於表面基材800與背面基材801之間,比起將樹脂片等的襯底材料貼附於表面基材800之背面側的態樣更能夠使芯材802牢固地密接於表面基材800之內部,且能夠提升雨聲性、隔熱性等對平板屋頂構材8要求的性能。作為芯材802亦可使用事先成形的板狀之隔熱發泡體(heat-insulating foam)。
作為芯材802之素材係沒有特別限制而能夠使用胺基甲酸乙酯(urethane)、酚(phenol)、脲酸酯樹脂(nurate resin)等。但是,在屋頂構材中較佳是使用不燃認定材料。不燃材料(incombustible material)認定試驗係實施以ISO5660-1圓錐量熱儀(cone calorimeter)試驗法為依據的發熱性試驗。在成為芯材802的發泡樹脂為發熱量較多的胺基甲酸乙酯等的情況下,能夠減薄作為表面基材800之整體的厚度,或能夠使發泡樹脂含有無機發泡粒子。
供芯材802填充的表面基材800之內部空間的高度較佳是設為4mm以上至8mm以下。藉由將內部空間之高度設為4mm以上,能夠充分地提高表面基材800之強度,且能夠提升抗風壓性。就隔熱性而言也是以4mm以上為良好。又,藉由將內部空間之高度設為8mm以下,能夠避免芯材802之有機質量變得過多的情形,並能夠更確實地獲得不燃材料認定。
回到圖8,在表面基材800之表面上,在為平板屋頂構材8之寬度方向8w上的兩側且是在平板屋頂構材8已配置於基底構材7之上時位在屋簷側的地方設置有釘進表示部803。釘進表示部803是用以表示將例如釘子或小螺釘等的緊固構件釘進於平板屋頂構材8的位置的構件。本實施形態的釘進表示部803係藉由俯視觀察呈圓形之凹部所構成。然而,釘進表示部803亦能夠採用作業者在視覺上或觸覺上能夠辨識緊固構件之釘進位置的其他態樣,例如突出體、開口或印刷或是刻設所成的記號等。
>有關夾扣> 如圖8所示,夾扣81係在平板屋頂構材8之寬度方向8w相互地分離並在平板屋頂構材8之深度方向8d的一端側(屋脊側)中緊固於屋頂構材本體80。
如圖10所示,夾扣81係具有夾扣本體810、第一卡合部811及第二卡合部812。
夾扣本體810是於平板屋頂構材8之深度方向8d延伸的平板部分。
第一卡合部811是用以卡合於屋頂構材本體80之屋脊側端緣的部分,且設置於深度方向8d上的夾扣本體810之一端側。本實施形態的第一卡合部811係形成為剖面L字狀。
第二卡合部812係設置於深度方向8d上的夾扣本體810之另一端側。本實施形態的第二卡合部812係形成為剖面ㄇ字狀。如圖5所示,平板屋頂構材8係在建築物之屋簷-屋脊方向6(第一屋頂單元21之深度方向21d)上以屋脊側屋頂構材8R之一部分重疊於屋簷側屋頂構材8E的方式所配置。如圖1等所呈現,屋脊側屋頂構材8R之屋簷側端部係卡合於第二卡合部812。
從屋頂構材本體80之屋脊側端緣起算的第二卡合部812之位置係藉由第一卡合部811及夾扣本體810所規定。藉由屋脊側屋頂構材8R之屋簷側端部卡合於第二卡合部812,屋簷側屋頂構材8E之工作幅寬、或是屋簷側屋頂構材8E與屋脊側屋頂構材8R之重疊幅寬會被設為固定尺寸。藉由變更夾扣本體810之長度就能夠變更屋簷側屋頂構材8E之工作幅寬。
>有關第二屋頂單元> 其次,圖11係顯示圖2的第二屋頂單元22的立體圖,圖12係顯示圖11的第二屋頂單元22的俯視圖。圖11及圖12所示的第二屋頂單元22是與上述的第一屋頂單元21鄰接並配置於建築物之最遠離屋簷側且最遠離簷口的位置的屋頂單元2。第二屋頂單元22係被調整成以寬度方向22w沿著建築物之屋簷方向5並且深度方向22d沿著建築物之屋簷-屋脊方向6的方式配置於建築物之上部。
本實施形態的第二屋頂單元22係與上述的第一屋頂單元21同樣地具有基底構材7及複數個平板屋頂構材8。但是,第二屋頂單元22之基底構材7比起第一屋頂單元21之基底構材7省略了斜梁72、第二防水片73及簷口排水具74。
上述的第一屋頂單元21之側部露出區域211係在第一屋頂單元21已配置於建築物之上部時僅設置於建築物之屋簷方向5上的第一屋頂單元21之一方的側部(簷口相反側部)(參照圖3及圖4)。然而,第二屋頂單元22之側部露出區域211係在第二屋頂單元22已配置於建築物之上部時設置於建築物之屋簷方向5上的第二屋頂單元22之雙方的側部。
第二屋頂單元22之第一防水片71係具有:寬度方向延伸部71a,係從寬度方向22w上的屋頂襯板70之側端於寬度方向22w更延伸出去。能夠將寬度方向延伸部71a以外的第二屋頂單元22之構成材稱為屋頂單元本體,且能夠將寬度方向延伸部71a稱為從屋頂單元本體延伸出去的防水片。如後面使用圖式所說明,第二屋頂單元22之寬度方向延伸部71a係為了覆蓋第一屋頂單元21與第二屋頂單元22的對接部分所使用。第二屋頂單元22之其他的構成係與上述的第一屋頂單元21之構成為同樣。
>有關第三屋頂單元> 其次,圖13係顯示圖2的第三屋頂單元23的立體圖,圖14係顯示圖13的第三屋頂單元23的俯視圖。圖13及圖14所示的第三屋頂單元23是與上述的第一屋頂單元21鄰接並配置於最靠簷口側且遠離建築物之屋簷的位置的屋頂單元2。第三屋頂單元23係被調整成以寬度方向23w沿著建築物之屋簷方向5並且深度方向23d沿著建築物之屋簷-屋脊方向6的方式配置於建築物之上部。
本實施形態的第三屋頂單元23係與上述的第一屋頂單元21同樣地具有基底構材7及複數個平板屋頂構材8。但是,第三屋頂單元23之基底構材7比起第一屋頂單元21之基底構材7省略了簷緣排水具75及簷板77。
第三屋頂單元23之第一防水片71係具有:深度方向延伸部71b,係從深度方向23d上的屋頂襯板70之端部於深度方向23d更延伸出去。能夠將深度方向延伸部71b以外的第三屋頂單元23之構成材稱為屋頂單元本體,且能夠將深度方向延伸部71b稱為從屋頂單元本體延伸出去的防水片。如後面使用圖式所說明,第三屋頂單元23之深度方向延伸部71b係為了覆蓋第一屋頂單元21與第三屋頂單元23的對接部分所使用。第三屋頂單元23之其他的構成係與上述的第一屋頂單元21及第二屋頂單元22之構成為同樣。
>有關第四屋頂單元> 其次,圖15係顯示圖2的第四屋頂單元24的立體圖,圖16係顯示圖15的第四屋頂單元24的俯視圖。圖15及圖16所示的第四屋頂單元24是與上述的第二屋頂單元22及第三屋頂單元23鄰接並配置於遠離建築物之屋簷及簷口的位置的屋頂單元2。第四屋頂單元24係被調整成以寬度方向24w沿著建築物之屋簷方向5並且深度方向24d沿著建築物之屋簷-屋脊方向6的方式配置於建築物之上部。
本實施形態的第四屋頂單元24係與上述的第一屋頂單元21同樣地具有基底構材7及複數個平板屋頂構材8。但是,第四屋頂單元24之基底構材7比起第一屋頂單元21之基底構材7省略了斜梁72、第二防水片73、簷口排水具74、簷緣排水具75及簷板77。
第四屋頂單元24之第一防水片71係具有:寬度方向延伸部71a,係從寬度方向24w上的屋頂襯板70之側端於寬度方向24w更延伸出去;以及深度方向延伸部71b,係從深度方向24d上的屋頂襯板70之端部於深度方向24d更延伸出去。能夠將這些寬度方向延伸部71a及深度方向延伸部71b以外的第四屋頂單元24之構成材稱為屋頂單元本體,且能夠將寬度方向延伸部71a及深度方向延伸部71b稱為從屋頂單元本體延伸出去的防水片。如後面使用圖式所說明,第四屋頂單元24之寬度方向延伸部71a係為了覆蓋第三屋頂單元23與第四屋頂單元24的對接部分所使用。又,第四屋頂單元24之深度方向延伸部71b係為了覆蓋第二屋頂單元22與第四屋頂單元24的對接部分所使用。第四屋頂單元24之其他的構成係與上述的第一屋頂單元21、第二屋頂單元22及第三屋頂單元23之構成同樣。
>有關端部蓋構材> 其次,針對圖1的端部蓋構材3更詳細地說明。端部蓋構材3係為了覆蓋屋頂單元2(第一屋頂單元21、第二屋頂單元22、第三屋頂單元23及第四屋頂單元24)之端部露出區域210所使用。作為本實施形態的端部蓋構材3係使用與屋頂單元2中所包含之構材相同的平板屋頂構材8(金屬屋頂構材)(參照圖8)。雖然屋頂單元2的平板屋頂構材8係為了形成側部露出區域211而使用比屋頂襯板70更窄幅的構材(參照圖4等),但是作為端部蓋構材3的平板屋頂構材8係可使用與屋頂襯板70同程度之寬度。
>有關側部蓋構材> 其次,圖17係顯示圖1的側部蓋構材4的立體圖。側部蓋構材4係為了覆蓋屋頂單元2(第一屋頂單元21、第二屋頂單元22、第三屋頂單元23及第四屋頂單元24)之側部露出區域211所使用。作為本實施形態的側部蓋構材4係被調整成以寬度方向4w沿著建築物之屋簷方向5並且深度方向4d沿著建築物之屋簷-屋脊方向6的方式配置於建築物之上部。
本實施形態的側部蓋構材4係具有:平板狀之側部蓋構材本體40;卡合部41,係設置於深度方向4d上的側部蓋構材本體40之一端;以及芯材42,係配置於側部蓋構材本體40之背面側。本實施形態的側部蓋構材本體40及卡合部41係藉由一片金屬板所構成且相互地設置成一體。
側部蓋構材本體40係於側部蓋構材4之寬度方向4w及深度方向4d延伸。
如後面使用圖式所說明,側部蓋構材本體40係與在建築物之屋簷方向5上分離的一對平板屋頂構材8(例如第一屋頂單元21之平板屋頂構材8及第二屋頂單元22之平板屋頂構材8)重疊。亦即,側部蓋構材本體40係在建築物之屋簷方向5上具有比鄰接的一對屋頂單元2之屋簷方向5上的平板屋頂構材8之分離距離更大的寬度。
又,深度方向4d上的側部蓋構材本體40之另一端40a係插入於比側部蓋構材本體40所重疊的一對平板屋頂構材8更位在屋脊側的平板屋頂構材8之下。亦即,深度方向4d上的側部蓋構材本體40之長度係設為比屋頂單元2之平板屋頂構材8的工作幅寬更長。
卡合部41是設置於側部蓋構材4之深度方向4d(建築物之屋簷-屋脊方向6)上的側部蓋構材本體40之另一端的剖面ㄇ字狀部分。如後面使用圖式所說明,卡合部41係與上述之側部蓋構材本體40所重疊的一對平板屋頂構材8之屋簷側端部卡合。
芯材42係具有矩形之外形。作為芯材42係能夠使用例如發泡樹脂的成形品等。雖然芯材42亦可貼附於側部蓋構材本體40之背面,但是亦可與側部蓋構材本體40為不同個體。如後面使用圖式所說明,芯材42係插入於上述之側部蓋構材本體40所重疊的一對平板屋頂構材8之間。芯材42之寬度較佳是在建築物之屋簷方向5上與鄰接的一對屋頂單元2之屋簷方向5上的平板屋頂構材8之分離距離相同程度或比該平板屋頂構材8之分離距離更若干窄。
>有關屋頂的施工方法> 圖18係顯示用以製造圖1的屋頂構造1之屋頂的施工方法的流程圖。圖19係顯示圖18的單元配置工序(步驟S1)以及對接蓋工序(步驟S2)的說明圖。圖20係顯示在圖18的端部蓋工序(步驟S3)中即將安裝端部蓋構材3之前的狀態的說明圖。圖21係顯示圖20的端部蓋構材3之安裝已完成的狀態的說明圖。圖22係顯示圖18的側部蓋工序(步驟S4)的說明圖。
本實施形態的屋頂構造1係藉由圖18所示之屋頂的施工方法所製造。亦即,所謂屋頂的施工方法之用語是與屋頂的製造方法同義。如圖18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屋頂的施工方法係包含有單元配置工序(步驟S1)、對接蓋工序(步驟S2)、端部蓋工序(S3)及側部蓋工序(步驟S4)。
>有關單元配置工序> 在單元配置工序(步驟S1)中係如圖19所示地將複數個屋頂單元2以相互地鄰接的方式配置於建築物之上部。
具體而言,在將第一屋頂單元21配置於建築物之上部之後,以在建築物之屋簷方向5上與第一屋頂單元21鄰接的方式將第二屋頂單元22配置於建築物之上部。此等第一屋頂單元21及第二屋頂單元22係在屋簷方向5上以相互的側部露出區域211鄰接的方式所配置。
可在將第一屋頂單元21配置於建築物之上部時,事先去除圖5所示的簷口排水具74之簷口構件742且將吊具安裝於斜梁72。又,此時可將吊具安裝於第一屋頂單元21之側部露出區域211。藉由將吊具安裝於這些斜梁72及側部露出區域211,能夠平衡佳地吊起第一屋頂單元21。在將第二屋頂單元22配置於建築物之上部時,能夠將吊具安裝於第二屋頂單元22之兩側的側部露出區域211。有關第三屋頂單元23及第四屋頂單元24亦為同樣。
又,在將第一屋頂單元21配置於建築物之上部之後,以在建築物之屋簷-屋脊方向6上與第一屋頂單元22鄰接的方式將第三屋頂單元23配置於建築物之上部。第三屋頂單元23係以該第三屋頂單元23之屋簷側端部與第一屋頂單元21之端部露出區域210鄰接的方式所配置。
更且,在將第二屋頂單元22及第三屋頂單元23配置於建築物之上部之後,以在屋簷方向5上與第三屋頂單元23鄰接並且在屋簷-屋脊方向6上與第二屋頂單元22鄰接的方式,將第四屋頂單元24配置於建築物之上部。第三屋頂單元23及第四屋頂單元24係以相互的側部露出區域211在屋簷方向5上鄰接的方式所配置。
>有關對接蓋工序> 在對接蓋工序(步驟S2)中係如圖19所示地藉由第一防水片71來覆蓋屋頂單元2間的對接部分。如上述,本實施形態的第二屋頂單元22、第三屋頂單元23及第四屋頂單元24係具有從屋頂單元本體所延伸出去的寬度方向延伸部71a及/或深度方向延伸部71b。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之屋頂的施工方法中係配合以相互鄰接的方式配置屋頂單元2,並藉由寬度方向延伸部71a及/或深度方向延伸部71b(第一防水片71)來覆蓋其等屋頂單元2的對接部分。
具體而言,在以與第一屋頂單元21鄰接的方式配置第二屋頂單元22時,第二屋頂單元22之寬度方向延伸部71a會跨越第一屋頂單元21及第二屋頂單元22間的對接部分而重疊於第一屋頂單元21之側部露出區域211,藉此第一屋頂單元21及第二屋頂單元22間的對接部分係由第二屋頂單元22之寬度方向延伸部71a所覆蓋。
又,在以與第一屋頂單元21鄰接的方式配置第三屋頂單元23時,第三屋頂單元23之深度方向延伸部71b會跨越第一屋頂單元21及第三屋頂單元23間的對接部分而重疊於第一屋頂單元21之端部露出區域210,藉此第一屋頂單元21及第三屋頂單元23間的對接部分係由第三屋頂單元23之深度方向延伸部71b所覆蓋。
更且,在以與第二屋頂單元22鄰接的方式配置第四屋頂單元24時,第四屋頂單元24之深度方向延伸部71b會跨越第二屋頂單元22及第四屋頂單元24間的對接部分而重疊於第二屋頂單元22之端部露出區域210,藉此第二屋頂單元22及第四屋頂單元24間的對接部分係由第四屋頂單元24之深度方向延伸部71b所覆蓋。同樣地,在以與第三屋頂單元23鄰接的方式配置第四屋頂單元24時,第四屋頂單元24之寬度方向延伸部71a會跨越第三屋頂單元23及第四屋頂單元24間的對接部分而重疊於第三屋頂單元23之側部露出區域211,藉此第三屋頂單元23及第四屋頂單元24間的對接部分係由第四屋頂單元24之寬度方向延伸部71a所覆蓋。
>有關端部蓋工序> 在端部蓋工序(步驟S3)中係在藉由寬度方向延伸部71a及/或深度方向延伸部71b(第一防水片71)覆蓋對接部分之後,如圖20及圖21所示,以覆蓋第一屋頂單元21及第二屋頂單元22之端部露出區域210的方式將端部蓋構材3重疊於第一屋頂單元21及第二屋頂單元22之基底構材7。端部蓋構材3係插入於第三屋頂單元23及第四屋頂單元24(屋簷側之屋頂單元)的平板屋頂構材8之下,並且重疊於第一屋頂單元21及第二屋頂單元22(屋簷側之屋頂單元)的平板屋頂構材8。如上述,作為端部蓋構材3的平板屋頂構材8係設為比屋頂單元2所包含的平板屋頂構材8更寬幅。分別覆蓋第一屋頂單元21及第二屋頂單元22之端部露出區域210的一對端部蓋構材3係在建築物之屋簷方向5上相互地鄰接。端部蓋構材3之屋簷側端部係卡合於第二卡合部812,該第二卡合部812係被設置於第一屋頂單元21及第二屋頂單元22的平板屋頂構材8之夾扣81。又,端部蓋構材3係能藉由例如小螺釘或釘子等的緊固構件9緊固於第一屋頂單元21、第二屋頂單元22、第三屋頂單元23及第四屋頂單元24之基底構材7。較佳是緊固構件9釘進於端部蓋構材3之端部,俾使能夠藉由側部蓋構材4來遮蓋已釘進於端部蓋構材3的緊固構件9。
>有關側部蓋工序> 在側部蓋工序(步驟S4中)係在藉由寬度方向延伸部71a及/或深度方向延伸部71b(第一防水片71)覆蓋對接部分之後,如圖22所示,以覆蓋第一屋頂單元21、第二屋頂單元22、第三屋頂單元23及第四屋頂單元24之側部露出區域211的方式將側部蓋構材4重疊於第一屋頂單元21、第二屋頂單元22、第三屋頂單元23及第四屋頂單元24之基底構材7。此時,側部蓋構材4之側部蓋構材本體40係與在建築物之屋簷方向5上分離的一對平板屋頂構材8(例如第一屋頂單元21及第二屋頂單元22之平板屋頂構材8)重疊。又,側部蓋構材本體40之另一端40a係插入於比該側部蓋構材本體40所重疊的一對平板屋頂構材8更位在屋脊側的平板屋頂構材8之下。更且,卡合部41係卡合於該側部蓋構材本體40所重疊的一對平板屋頂構材8之屋簷側端部。更且,芯材42係插入於該側部蓋構材本體40所重疊的一對平板屋頂構材8之間。
在如此之屋頂的施工方法以及屋頂構造1中,由於防水片係覆蓋屋頂單元間的對接部分,所以能夠一邊抑制止水性之降低一邊縮短屋頂之施工所需的時間。
又,由於寬度方向延伸部71a及/或深度方向延伸部71b(第一防水片71)係從鄰接的一對屋頂單元2之任一方延伸出去,所以能夠配合以相互地鄰接的方式配置屋頂單元2,並藉由寬度方向延伸部71a及/或深度方向延伸部71b(第一防水片71)來覆蓋那些屋頂單元2的對接部分。比起將防水片作為不同構件來準備的態樣,能夠更確實地抑制止水性之降低並且能夠更縮短屋頂之施工所需的時間。
更且,由於深度方向延伸部71b(第一防水片71)係跨越對接部分而重疊於端部露出區域210,所以能夠更縮短屋頂之施工所需的時間。亦即,假設平板屋頂構材8被配置至端部露出區域210則會產生將第一防水片71插入於平板屋頂構材8之下的麻煩,不過藉著採取本實施形態的構成,能夠避免此種麻煩產生。
更甚者,由於端部蓋構材3插入於屋脊側之屋頂單元2的平板屋頂構材8之下並且重疊於屋簷側之屋頂單元2的平板屋頂構材8,所以能夠避免端部蓋構材3顯眼的情形並且能夠更確實地覆蓋端部露出區域210。換言之,能夠使端部蓋構材3混入於所排列的複數個平板屋頂構材8之中。
又,由於端部蓋構材3為平板屋頂構材8,所以能夠更確實地避免端部蓋構材3顯眼的情形。
更且,由於寬度方向延伸部71a(第一防水片71)係跨越對接部分而重疊於側部露出區域211,所以能夠更縮短屋頂之施工所需的時間。亦即,假設平板屋頂構材8被配置至側部露出區域211則會產生將第一防水片71插入於平板屋頂構材8之下的麻煩,不過藉著採取本實施形態的構成,能夠避免此種麻煩產生。
更甚者,由於各個屋頂單元2係在建築物之屋簷方向5上以相互的側部露出區域211鄰接的方式所配置,所以在搬運時及設置時能夠減低各個屋頂單元2的平板屋頂構材8之端部破損之疑慮。又,在第一防水片71已發生不良情形的情況下,能夠進行對屋頂單元2間之對接部分貼附防水帶(waterproofing tape)等的修補。
又,由於以側部蓋構材本體40與在建築物之屋簷方向5上分離的一對平板屋頂構材8重疊,並且側部蓋構材本體40之另一端40a插入於比一對平板屋頂構材8更位在屋脊側的平板屋頂構材8之下,且卡合部41卡合於一對平板屋頂構材8之屋簷側端部的方式所配置,所以能夠一邊避免側部蓋構材4顯眼的情形一邊更確實地覆蓋屋頂單元2之側部露出區域211。換言之,能夠使側部蓋構材4混入於所排列的複數個平板屋頂構材8之中。
更且,由於側部蓋構材4更具有被配置於側部蓋構材本體40之背面側並且插入於一對平板屋頂構材8之間的芯材42,所以能夠提升側部蓋構材4之遮音性能並且能夠提升側部蓋構材4之抗踩壞性能。
更甚者,由於平板屋頂構材8是具有表面基材800、背面基材801及芯材802的金屬屋頂構材,所以能夠避免屋頂之重量增大的情形。又,由於金屬屋頂構材容許撓彎,所以能夠減低在將端部蓋構材3插入於屋脊側之屋頂單元2的平板屋頂構材8之下時平板屋頂構材8損傷之疑慮。更且,在藉由金屬板來構成側部蓋構材本體40的情況下,能夠在側部蓋構材本體40與平板屋頂構材8之表面減小差異且能夠提升意匠性。
再者,在實施形態中,雖然已說明第一防水片71從鄰接的一對屋頂單元2之任一方延伸出去的情形,但是亦可藉由作為不同構件而準備的防水片將屋頂單元間的對接部分予以覆蓋。
又,雖然已說明在屋頂單元2設置有端部露出區域210或側部露出區域211的情形,但是亦可藉由平板屋頂構材來覆蓋屋頂單元之基底構材的全面而不設置端部露出區域及側部露出區域。
更且,雖然已說明平板屋頂構材8為金屬屋頂構材,但是亦可使用例如COLORBEST等的平型屋頂用板瓦(slate)之平板屋頂構材。
[實施形態二] 圖23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二的屋頂構造1的立體圖。在實施形態一已說明緊固構件9釘進於端部蓋構材3之端部的方式。然而,為了使端部蓋構材3對於基底構材7之緊固更加牢固,亦有將更多的緊固構件9釘進於端部蓋構材3的情況。
如圖23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二中,除了端部蓋構材3之端部以外,還在建築物之屋簷方向5隔出間隔地於複數個部位將緊固構件9釘進於端部蓋構材3。又,將緊固構件蓋30以遮蓋這些緊固構件9的方式重疊於端部蓋構材3。亦即,本實施形態二之屋頂的施工方法係更包含以下的工序:將端部蓋構材3重疊於基底構材7之後,將緊固構件9釘進於端部蓋構材3且將端部蓋構材3緊固於基底構材7;以及以把已釘進於端部蓋構材3的緊固構件9予以遮蓋之方式將緊固構件蓋30重疊於端部蓋構材3。藉由緊固構件蓋30將緊固構件9予以遮蓋,能夠抑制緊固構件9之腐蝕。
其次,圖24係顯示圖23的緊固構件蓋30的俯視圖,圖25係顯示圖24的緊固構件蓋30的側視圖,圖26係顯示圖24的緊固構件蓋30的後視圖。如圖24至圖26所示,本實施形態的緊固構件蓋30係具有基板部300、上部翻折部301及下部翻折部302。
基板部300是於緊固構件蓋30之寬度方向30a及深度方向30b延伸的平板狀之部分。基板部300係與已釘進於端部蓋構材3的緊固構件9重疊。在本實施形態的基板部300係設置有上部缺口303及下部缺口304。上部缺口303係設置於深度方向30b上的基板部300之一端且寬度方向30a上的基板部300之中央部。同樣地,下部缺口304係設置於深度方向30b上的基板部300之另一端且寬度方向30a上的基板部300之中央部。如圖23所示,在基板部300與已釘進於端部蓋構材3的緊固構件9重疊時,端部蓋構材3之夾扣81會被容納於上部缺口303內,端部蓋構材3之位在屋簷側的平板屋頂構材8之夾扣81會被容納於下部缺口304內。
上部翻折部301是從基板部300之一端朝向基板部300之表面側翻折的部分。基板部300之表面側係指基板部300與已釘進於端部蓋構材3的緊固構件9重疊時顯露於外觀的基板部300的表面之側。本實施形態的上部翻折部301係藉由以上部缺口303位於其間之方式所配置的一對上部舌片301a所構成。在本實施形態中,基板部300與上部舌片301a之間的角度係設為銳角。如後面使用圖式所說明,上部翻折部301係插入於屋脊側之屋頂單元2的平板屋頂構材8之下並且與屋脊側之屋頂單元2的平板屋頂構材8卡合。
下部翻折部302是從基板部300之另一端朝向基板部300之背面側翻折的部分。基板部300之背面側係指基板部300與已釘進於端部蓋構材3的緊固構件9重疊時,基板部300的背面300b中的與端部蓋構材3及緊固構件9面對面之側。本實施形態的下部翻折部302係藉由以下部缺口304位於其間之方式所配置的一對縱向壁302a、一對延伸壁302b及一對下部舌片302c所構成。縱向壁302a是從基板部300之另一端豎設的壁部。在本實施形態中,基板部300與縱向壁302a之間的角度係設為90∘。延伸壁302b是從縱向壁302a之前端朝向緊固構件蓋30之深度方向30b延伸出去的壁部。在本實施形態,縱向壁302a與延伸壁302b之間的角度係設為鈍角。亦即,延伸壁302b係以前端(下部舌片302c側)比基端(縱向壁302a側)更遠離基板部300的方式延伸。下部舌片302c是從延伸壁302b之前端靠近基板部300之背面300b的方式所翻折的部分。在本實施形態中,延伸壁302b與下部舌片302c之間的角度係設為銳角。如後面使用圖式所說明,下部翻折部302係插入於端部蓋構材3之下並且與端部蓋構材3卡合。
其次,圖27係顯示安裝圖23的緊固構件蓋30之狀態的說明圖,圖28係顯示圖25的緊固構件蓋30與端部蓋構材3及平板屋頂構材8之關係的說明圖。如圖27所示,緊固構件蓋30係以將已釘進於端部蓋構材3的緊固構件9予以遮蓋之方式與端部蓋構材3重疊。此時,沿端部蓋構材3之表面使緊固構件蓋30朝向屋脊側滑動,藉此上部翻折部301插入於屋脊側之屋頂單元2的平板屋頂構材8之下,並且下部翻折部302插入於端部蓋構材3之下。此時,在屋脊側之屋頂單元2的平板屋頂構材8之背面側,上部翻折部301(特別是上部舌片301a)係卡合於該平板屋頂構材8。又,在端部蓋構材3之背面側,下部翻折部302(特別是下部舌片302c)係卡合於該端部蓋構材3。藉由這些卡合,能夠限制緊固構件蓋30之位移且能夠更長期地防止緊固構件蓋30之脫落。亦可在將緊固構件蓋30重疊於端部蓋構材3之前,將歛縫材料塗布於緊固構件蓋30及端部蓋構材3之至少一方。
例如使緊固構件蓋30朝向屋脊側滑動至下部翻折部302之延伸壁302b(參照圖25)抵接於端部蓋構材3之屋簷側端面的位置等,在使緊固構件蓋30滑動至最靠屋脊側之後,能夠將緊固構件蓋30朝向屋簷側拉回少許。如上述,本實施形態的端部蓋構材3及平板屋頂構材8係藉由具有表面基材800、背面基材801及芯材802的金屬屋頂構材所構成。藉由將緊固構件蓋30朝向屋簷側拉回,能夠如圖28所特別顯示般使上部舌片301a及下部舌片302c咬入於芯材802,且能夠使上部翻折部301及下部翻折部302之卡合更為牢固。但是,即便端部蓋構材3及平板屋頂構材8不藉由金屬屋頂構材所構成,仍可藉由在例如端部蓋構材3及平板屋頂構材8之背面設置凹口等的方法,使上部翻折部301及下部翻折部302卡合於這些端部蓋構材3及平板屋頂構材8之背面。
在如此之屋頂的施工方法及屋頂構造1中,由於基板部300與已釘進於端部蓋構材3的緊固構件9重疊,在從基板部300之一端朝向基板部300之表面側翻折的上部翻折部301係插入於屋脊側之屋頂單元2的平板屋頂構材8之下並且與該屋脊側之屋頂單元2的平板屋頂構材8卡合,且在從基板部300之另一端朝向基板部300之背面側翻折的下部翻折部302插入於端部蓋構材3之下並且與端部蓋構材3卡合,所以能夠抑制緊固構件9之腐蝕並且能夠更長期地防止緊固構件蓋30之脫落。
再者,本實施形態的緊固構件蓋30亦可為了遮蓋已釘進於不是端部蓋構材3之任意構件的緊固構件所使用。在將已釘進緊固構件的任意構件稱為第一構件,且將該第一構件之一端已插入於下方的構件稱為第二構件時,緊固構件蓋30亦可以是用以遮蓋已釘進於第一構件的緊固構件的緊固構件蓋。基板部300係能與已釘進於第一構件的緊固構件重疊。上部翻折部301係插入於第二構件之下並且與第二構件卡合。下部翻折部302係插入於第一構件之下並且與第一構件卡合。在第一構件及第二構件不具有如夾扣81般地與緊固構件蓋30干涉的構件之情況下,亦可省略上部缺口303及下部缺口304。
[實施形態三] 圖29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三的屋頂構造1中所包含的屋頂單元2的立體圖,圖30係顯示圖29的屋頂單元2的仰視圖。如圖29及圖30所示,本實施形態三的屋頂單元2之基底構材7係除了實施形態一的屋頂單元2之基底構材7的構成以外還設置有一對檁條(purlin)構件700。檁條構件700是於寬度方向2w延伸的長條狀之構件,且在深度方向2d上的屋頂單元2之一端及另一端被配置於屋頂襯板70之下部。椽構件78係配置於檁條構件700間。本實施形態的檁條構件700係藉由與圖6及圖7所示之椽構件78同樣的角形金屬管所構成。
如圖29所特別顯示般,在屋頂單元2係設置有:端部露出區域210及側部露出區域211,係不被平板屋頂構材8所覆蓋地供基底構材7露出。本實施形態三的屋頂單元2係在端部露出區域210或側部露出區域211中,於屋頂襯板70及一對檁條構件700設置有連通至檁條構件700之內部的開口710。
其次,圖31係顯示用以吊起圖29之屋頂單元2的吊裝治具720的前視圖。如圖31所示,本實施形態3的屋頂單元2係通過上述的開口710將吊裝治具720插入至檁條構件700之內部,構成為能夠經由該吊裝治具720將屋頂單元2吊裝於建築物之上部。
本實施形態的吊裝治具720係具有本體721、連接部722、一對突出片723及操作部724。
本體721係藉由長條狀之筒狀體所構成。本體721之直徑係設為比已被設置於屋頂襯板70及檁條構件700的開口710之直徑更小。
連接部722係設置於本體721之上部且構成為能夠連接例如繩索(rope)等的構件。本實施形態的連接部722係形成環狀。
突出片723係通過已被設置於本體721之下部周面的開口而被設置成能夠從本體721之下部周面突出。突出片723係在檁條構件700之內部從本體721之下部周面突出,藉此限制吊裝治具720之下部(本體721之下部及突出片723)從已被設置於屋頂襯板70及檁條構件700的開口710拔出。突出片723係能設置成可於本體721之徑方向進退。
操作部724是用以使突出片723位移的部分。本實施形態的吊裝治具720係藉由將操作部724予以操作來構成為能夠切換以下的狀態:突出片723從本體721之下部周面突出的狀態;以及突出片723容納於本體721之內部的狀態。藉由將突出片723容納於本體721之內部,能夠通過開口710將吊裝治具720之下部插入至檁條構件700之內部,並且將吊裝治具720之下部從開口710拔出。
本實施形態的操作部724係具有:支撐部724a;以及可動片724b,係被安裝成能夠於支撐部724a轉動。雖然未圖示,但是可動片724b係經由例如索(wire)等的構件連接於突出片723。例如,如圖31之實線所示,在可動片724b立起時使突出片723從本體721之下部周面突出,且如圖31之虛線所示般在可動片724b已被轉動時突出片723能夠容納於本體721之內部。如實線所示,亦可為了維持可動片724b立起的狀態而設置有例如彈簧等將可動片724b予以彈壓的彈壓構件。
本實施形態之屋頂的施工方法係更包含以下的工序:通過開口710將吊裝治具720插入至檁條構件700之內部,且經由吊裝治具720將屋頂單元2吊裝於建築物之上部。具體而言,在突出片723因操作部724之操作而被容納於本體721之內部的狀態下,通過開口710將吊裝治具720之下部插入至檁條構件700之內部。其次,藉由操作部724之操作使突出片723從本體721之下部周面突出,且經由例如繩索等已連接於連接部722的構件及吊裝治具720來將屋頂單元2吊裝於建築物之上部。
在如此之屋頂的施工方法及屋頂構造1中,由於是通過開口710將吊裝治具720插入至檁條構件700之內部,且經由吊裝治具720將屋頂單元2吊裝於建築物之上部,所以能夠更輕易地將屋頂單元2吊裝於建築物之上部。
再者,在實施形態3中,雖然已說明開口710連通至檁條構件700的方式,但是開口710亦可連通於椽構件78之內部。檁條構件700及椽構件78係構成已被配置於屋頂襯板之下部的支撐構材。又,開口710亦可連通於檁條構件700及椽構件78以外的其他支撐構材。
1:屋頂構造 2:屋頂單元 3:端部蓋構材 4:側部蓋構材 4d,8d,21d~24d:深度方向 4w,8w,21w~24w:寬度方向 5:屋簷方向 6:屋簷-屋脊方向 7:基底構材 8:平板屋頂構材 8E:屋簷側屋頂構材 8R:屋脊側屋頂構材 9:緊固構件 21:第一屋頂單元 22:第二屋頂單元 23:第三屋頂單元 24:第四屋頂單元 30:緊固構件蓋 30a:寬度方向 30b:深度方向 40:側部蓋構材本體 40a:側部蓋構材本體之另一端 41:卡合部 42,802:芯材 70:屋頂襯板 71:第一防水片 71a:延伸部 71b:深度方向延伸部 72:斜梁 72a,72b:側面 72c:上表面 72d:緊固構件 73:第二防水片 74:簷口排水具 74a,75a:舌片 75:簷緣排水具 76:保護構材 77:簷板 78:椽構件 (支撐構材) 78a:小螺釘 79:擋風板 80:屋頂構材本體 81:夾扣 210:端部露出區域 211:側部露出區域 300:基板部 300b:背面 301:上部翻折部 301a:上部舌片 302:下部翻折部 302a:縱向壁 302b:延伸壁 302c:下部舌片 303:上部缺口 304:下部缺口 700:檁條構件 710:開口 720:吊裝治具 721:本體 722:連接部 723:突出片 724:操作部 724a:支撐部 724b:可動片 741:排水具構件 742:簷口構件 780:長壁 781:短壁 783:肋條 784:衝裁毛口 785:歛縫部 800:表面基材 801:背面基材 803:釘進表示部 810:夾扣本體 811:第一卡合部 812:第二卡合部 7411:載置片 7412:豎起片 7413:上片 7414:下垂片 7415:翻折片 7421:頂板 7422:被覆片 7423:下片 7424:豎起片 7425:第一翻折片 7426:側片 7427:第二翻折片 7831:第一凹部群 7832:第二凹部群 7833:平板部
[圖1]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一的屋頂構造的立體圖。 [圖2]係顯示圖1的屋頂構造的俯視圖。 [圖3]係顯示圖2的第一屋頂單元的立體圖。 [圖4]係顯示圖3的第一屋頂單元的俯視圖。 [圖5]係顯示圖3的簷口(gable verge)排水具(drainer)的前視圖。 [圖6]係顯示圖3的椽(rafter)構件的立體圖。 [圖7]係顯示圖6的椽構件78的前視圖。 [圖8]係顯示圖4的平板屋頂構材的立體圖。 [圖9]係沿著圖8之線IX-IX的平板屋頂構材的剖視圖。 [圖10]係顯示圖8的夾扣的立體圖。 [圖11]係顯示圖2的第二屋頂單元的立體圖。 [圖12]係顯示圖11的第二屋頂單元的俯視圖。 [圖13]係顯示圖2的第三屋頂單元的立體圖。 [圖14]係顯示圖13的第三屋頂單元的俯視圖。 [圖15]係顯示圖2的第四屋頂單元的立體圖。 [圖16]係顯示圖15的第四屋頂單元的俯視圖。 [圖17]係顯示圖1的側部蓋構材的立體圖。 [圖18]係顯示用以製造圖1的屋頂構造1之屋頂的施工方法的流程圖(flowchart)。 [圖19]係顯示圖18的單元配置工序以及對接蓋工序的說明圖。 [圖20]係顯示在圖18的端部蓋工序中即將安裝端部蓋構材之前的狀態的說明圖。 [圖21]係顯示圖20的端部蓋構材之安裝已完成的狀態的說明圖。 [圖22]係顯示圖18的側部蓋工序的說明圖。 [圖23]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二的屋頂構造1的立體圖。 [圖24]係顯示圖23的緊固構件蓋的俯視圖。 [圖25]係顯示圖24的緊固構件蓋的側視圖。 [圖26]係顯示圖24的緊固構件蓋的後視圖。 [圖27]係顯示安裝圖23的緊固構件蓋之狀態的說明圖。 [圖28]係顯示圖25的緊固構件蓋與端部蓋構材及平板屋頂構材之關係的說明圖。 [圖29]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三的屋頂構造中所包含的屋頂單元的立體圖。 [圖30]係顯示圖29的屋頂單元的仰視圖。 [圖31]係顯示用以吊起圖29之屋頂單元的吊裝治具(lifting jig)的前視圖。

Claims (51)

  1. 一種屋頂的施工方法,係包含以下的工序: 將複數個屋頂單元以相互地鄰接的方式配置於建築物之上部,複數個前述屋頂單元係分別具有基底構材、及並排配置於前述基底構材之上的複數個平板屋頂構材;以及 藉由防水片來覆蓋前述屋頂單元間的對接部分。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屋頂的施工方法,其中前述防水片係從鄰接的一對屋頂單元之任一方所延伸出去。
  3.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屋頂的施工方法,其中在前述屋頂單元係設置有:端部露出區域,係在前述屋頂單元已配置於前述建築物之上部時位在前述建築物之屋簷-屋脊方向上的前述屋頂單元之至少一方的端部,且供前述基底構材露出; 前述防水片係跨越前述對接部分而重疊於前述端部露出區域。
  4. 如請求項3所記載之屋頂的施工方法,其中更包含以下的工序:在藉由前述防水片覆蓋前述對接部分之後,以覆蓋前述端部露出區域的方式將端部蓋構材重疊於前述基底構材; 複數個前述平板屋頂構材係在前述建築物之屋簷-屋脊方向上以屋脊側之平板屋頂構材的一部分重疊於屋簷側之平板屋頂構材的方式所配置; 前述端部蓋構材係插入於屋脊側之屋頂單元的前述平板屋頂構材之下並且重疊於屋簷側之屋頂單元的前述平板屋頂構材。
  5. 如請求項4所記載之屋頂的施工方法,其中前述端部蓋構材為平板屋頂構材。
  6. 如請求項4所記載之屋頂的施工方法,其中更包含以下的工序: 在將前述端部蓋構材重疊於前述基底構材之後,將緊固構件釘進於前述端部蓋構材且將前述端部蓋構材緊固於前述基底構材;以及 以將已釘進於前述端部蓋構材的前述緊固構件予以遮蓋之方式將緊固構件蓋重疊於前述端部蓋構材; 前述緊固構件蓋係具備: 基板部,係重疊於前述緊固構件; 上部翻折部,係從前述基板部之一端朝向前述基板部之表面側翻折,且插入於前述屋脊側之屋頂單元的平板屋頂構材之下並且與前述屋脊側之屋頂單元的平板屋頂構材卡合;以及 下部翻折部,係從前述基板部之另一端朝向前述基板部之背面側翻折,且插入於前述端部蓋構材之下並且與前述端部蓋構材卡合。
  7.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屋頂的施工方法,其中在前述屋頂單元係設置有:側部露出區域,係在前述屋頂單元已配置於前述建築物之上部時位在前述建築物之屋簷方向上的前述屋頂單元之至少一方的側部,且供前述基底構材露出; 前述防水片係跨越前述對接部分而重疊於前述側部露出區域。
  8. 如請求項7所記載之屋頂的施工方法,其中各個屋頂單元係在前述建築物之屋簷方向上以相互的前述側部露出區域鄰接之方式所配置。
  9. 如請求項7所記載之屋頂的施工方法,其中更包含以下的工序:在藉由前述防水片覆蓋前述對接部分之後,以覆蓋前述側部露出區域的方式將側部蓋構材重疊於前述基底構材; 複數個前述平板屋頂構材係在前述建築物之屋簷-屋脊方向上以屋脊側之平板屋頂構材的一部分重疊於屋簷側之平板屋頂構材的方式所配置; 前述側部蓋構材係具備: 平板狀之側部蓋構材本體;以及 卡合部,係設置於前述側部蓋構材本體之一端; 前述側部蓋構材係以如下方式所配置:前述側部蓋構材本體與在前述建築物之屋簷方向上分離的一對平板屋頂構材重疊,並且前述側部蓋構材本體之另一端插入於比一對前述平板屋頂構材更位在屋脊側的前述平板屋頂構材之下,且前述卡合部卡合於一對前述平板屋頂構材的屋簷側端部。
  10. 如請求項9所記載之屋頂的施工方法,其中前述側部蓋構材係更具有:芯材,係配置於前述側部蓋構材本體之背面側並且插入於一對前述平板屋頂構材之間。
  11.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屋頂的施工方法,其中前述平板屋頂構材是具有表面基材、背面基材及芯材的金屬屋頂構材,前述表面基材係將金屬板作為素材,前述背面基材係配置於前述表面基材之背面側,前述芯材係填充於前述表面基材與前述背面基材之間。
  12.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屋頂的施工方法,其中前述基底構材係具有: 屋頂襯板; 角柱狀之斜梁,係固定於前述屋頂襯板的山牆側之上表面;以及 簷口排水具,係用以覆蓋前述斜梁; 前述簷口排水具係可分割成: 排水具構件,係重疊於前述屋頂襯板並且用以覆蓋前述斜梁之山牆相反側的側面;以及 簷口構件,係用以覆蓋前述斜梁之山牆側的側面及上表面。
  13. 如請求項12所記載之屋頂的施工方法,其中前述排水具構件係具有: 載置片,係用以載置於前述屋頂襯板上; 豎起片,係以沿著前述斜梁之山牆相反側的側面之方式從前述載置片之山牆側端部豎起; 上片,係從前述豎起片之上端部朝向山牆相反側延伸出去;以及 下垂片,係從前述上片之山牆相反側端部下垂; 前述簷口構件係具有: 頂板,係用以覆蓋前述斜梁之上表面及前述排水具構件之前述上片;以及 被覆片,係從前述頂板之山牆相反側端部下垂,用以覆蓋前述排水具構件之前述下垂片。
  14.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屋頂的施工方法,其中前述基底構材係具有: 複數個支撐構材;以及 板狀之屋頂襯板,係設置於前述支撐構材之上; 前述支撐構材為角形金屬管。
  15. 如請求項14所記載之屋頂的施工方法,其中在前述支撐構材之壁部係設置有朝向前述支撐構材之長邊方向延伸的肋條。
  16. 如請求項14所記載之屋頂的施工方法,其中前述屋頂襯板與前述支撐構材係由小螺釘所緊固; 在前述支撐構材之內部係形成有衝裁毛口。
  17. 如請求項14所記載之屋頂的施工方法,其中在前述支撐構材係設置有:歛縫部,係構成前述支撐構材的金屬板之兩側部被歛縫後所成。
  18. 如請求項14所記載之屋頂的施工方法,其中在前述屋頂單元係設置有:露出區域,係供前述基底構材露出; 在前述露出區域中,連通至前述支撐構材之內部的開口係設置於複數個前述支撐構材之至少一個及前述屋頂襯板; 前述屋頂的施工方法係更包含以下的工序:通過前述開口將吊裝治具插入至前述支撐構材之內部,經由前述吊裝治具將前述屋頂單元吊裝於前述建築物之上部。
  19. 一種屋頂構造,係具備: 複數個屋頂單元,係分別具有基底構材、及並排配置於前述基底構材之上的複數個平板屋頂構材,且以相互地鄰接的方式配置於建築物之上部;以及 防水片,係覆蓋前述屋頂單元間的對接部分。
  20. 如請求項19所記載之屋頂構造,其中前述防水片係從鄰接的一對屋頂單元之任一方所延伸出去。
  21. 如請求項19或20所記載之屋頂構造,其中在前述屋頂單元係設置有:端部露出區域,係在前述屋頂單元已配置於前述建築物之上部時位在前述建築物之屋簷-屋脊方向上的前述屋頂單元之至少一方的端部,且供前述基底構材露出; 前述防水片係跨越前述對接部分而重疊於前述端部露出區域。
  22. 如請求項21所記載之屋頂構造,其中更具備:端部蓋構材,係以覆蓋鄰接的前述端部露出區域之方式重疊於前述基底構材; 複數個前述平板屋頂構材係在前述建築物之屋簷-屋脊方向上以屋脊側之平板屋頂構材的一部分重疊於屋簷側之平板屋頂構材的方式所配置; 前述端部蓋構材係插入於屋脊側之屋頂單元的前述平板屋頂構材之下並且重疊於屋簷側之屋頂單元的前述平板屋頂構材。
  23. 如請求項22所記載之屋頂構造,其中前述端部蓋構材為平板屋頂構材。
  24. 如請求項22所記載之屋頂構造,其中更具備:緊固構件蓋,係為了將前述端部蓋構材緊固於前述基底構材以將已釘進於前述端部蓋構材的緊固構件予以遮蓋之方式重疊於前述端部蓋構材; 前述緊固構件蓋係具備: 基板部,係重疊於前述緊固構件; 上部翻折部,係從前述基板部之一端朝向前述基板部之表面側翻折,且插入於前述屋脊側之屋頂單元的平板屋頂構材之下並且與前述屋脊側之屋頂單元的平板屋頂構材卡合;以及 下部翻折部,係從前述基板部之另一端朝向前述基板部之背面側翻折,且插入於前述端部蓋構材之下並且與前述端部蓋構材卡合。
  25. 如請求項19或20所記載之屋頂構造,其中在前述屋頂單元係設置有:側部露出區域,係在前述屋頂單元已配置於前述建築物之上部時位在前述建築物之屋簷方向上的前述屋頂單元之至少一方的側部,且供前述基底構材露出; 前述防水片係跨越前述對接部分而重疊於前述側部露出區域。
  26. 如請求項25所記載之屋頂構造,其中各個屋頂單元係在前述建築物之屋簷方向上以相互的前述側部露出區域鄰接之方式所配置。
  27. 如請求項25所記載之屋頂構造,其中更包含:側部蓋構材,係以覆蓋前述側部露出區域的方式重疊於前述基底構材; 複數個前述平板屋頂構材係在前述建築物之屋簷-屋脊方向上以屋脊側之平板屋頂構材的一部分重疊於屋簷側之平板屋頂構材的方式所配置; 前述側部蓋構材係具備: 平板狀之側部蓋構材本體;以及 卡合部,係設置於前述側部蓋構材本體之一端; 前述側部蓋構材係以如下方式所配置:前述側部蓋構材本體與在前述建築物之屋簷方向上分離的一對平板屋頂構材重疊,並且前述側部蓋構材本體之另一端插入於比一對前述平板屋頂構材更位在屋脊側的前述平板屋頂構材之下,且前述卡合部卡合於一對前述平板屋頂構材的屋簷側端部。
  28. 如請求項27所記載之屋頂構造,其中前述側部蓋構材係更具有:芯材,係配置於前述側部蓋構材本體之背面側並且插入於一對前述平板屋頂構材之間。
  29. 如請求項19或20所記載之屋頂構造,其中前述平板屋頂構材是具有表面基材、背面基材及芯材的金屬屋頂構材,前述表面基材係將金屬板作為素材,前述背面基材係配置於前述表面基材之背面側,前述芯材係填充於前述表面基材與前述背面基材之間。
  30. 如請求項19或20所記載之屋頂構造,其中前述基底構材係具有: 屋頂襯板; 角柱狀之斜梁,係固定於前述屋頂襯板的山牆側之上表面;以及 簷口排水具,係用以覆蓋前述斜梁; 前述簷口排水具係可分割成: 排水具構件,係重疊於前述屋頂襯板並且用以覆蓋前述斜梁之山牆相反側的側面;以及 簷口構件,係用以覆蓋前述斜梁之山牆側的側面及上表面。
  31. 如請求項30所記載之屋頂構造,其中前述排水具構件係具有: 載置片,係用以載置於前述屋頂襯板上; 豎起片,係以沿著前述斜梁之山牆相反側的側面之方式從前述載置片之山牆側端部豎起; 上片,係從前述豎起片之上端部朝向山牆相反側延伸出去;以及 下垂片,係從前述上片之山牆相反側端部下垂; 前述簷口構件係具有: 頂板,係用以覆蓋前述斜梁之上表面及前述排水具構件之前述上片;以及 被覆片,係從前述頂板之山牆相反側端部下垂,用以覆蓋前述排水具構件之前述下垂片。
  32. 如請求項19或20所記載之屋頂構造,其中前述基底構材係具有: 複數個支撐構材;以及 板狀之屋頂襯板,係設置於前述支撐構材之上; 前述支撐構材為角形金屬管。
  33. 如請求項32所記載之屋頂構造,其中在前述支撐構材之壁部係設置有朝向前述支撐構材之長邊方向延伸的肋條。
  34. 如請求項32所記載之屋頂構造,其中前述屋頂襯板與前述支撐構材係由小螺釘所緊固; 在前述支撐構材之內部係形成有衝裁毛口。
  35. 如請求項32所記載之屋頂構造,其中在前述支撐構材係設置有:歛縫部,係構成前述支撐構材的金屬板之兩側部被歛縫後所成。
  36. 如請求項32所記載之屋頂構造,其中在前述屋頂單元係設置有:露出區域,係供前述基底構材露出; 在前述露出區域中,連通至前述支撐構材之內部的開口係設置於複數個前述支撐構材之至少一個及前述屋頂襯板; 前述屋頂構造係構成為:可通過前述開口將吊裝治具插入至前述支撐構材之內部,且經由前述吊裝治具將前述屋頂單元吊裝於前述建築物之上部。
  37. 一種屋頂單元,係以與其他之屋頂單元鄰接的方式配置於建築物之上部,且具備: 屋頂單元本體,係具有基底構材、及並排配置於前述基底構材之上的複數個平板屋頂構材;以及 防水片,係從前述屋頂單元本體延伸出去且用以覆蓋與前述其他之屋頂單元的對接部分。
  38. 如請求項37所記載之屋頂單元,其中設置有:端部露出區域,係在前述屋頂單元已配置於前述建築物之上部時位在前述建築物之屋簷-屋脊方向上的前述屋頂單元之至少一方的端部,且供前述基底構材露出。
  39. 如請求項37或38所記載之屋頂單元,其中設置有:側部露出區域,係在前述屋頂單元已配置於前述建築物之上部時位在前述建築物之屋簷方向上的前述屋頂單元之至少一方的側部,且供前述基底構材露出。
  40. 如請求項37或38所記載之屋頂單元,其中複數個前述平板屋頂構材係在前述建築物之屋簷-屋脊方向上以屋脊側之平板屋頂構材的一部分重疊於屋簷側之平板屋頂構材的方式所配置。
  41. 如請求項37或38所記載之屋頂單元,其中前述平板屋頂構材是具有表面基材、背面基材及芯材的金屬屋頂構材,前述表面基材係將金屬板作為素材,前述背面基材係配置於前述表面基材之背面側,前述芯材係填充於前述表面基材與前述背面基材之間。
  42. 如請求項37或38所記載之屋頂單元,其中前述基底構材係具有: 屋頂襯板; 角柱狀之斜梁,係固定於前述屋頂襯板的山牆側之上表面;以及 簷口排水具,係用以覆蓋前述斜梁; 前述簷口排水具係可分割成: 排水具構件,係重疊於前述屋頂襯板並且用以覆蓋前述斜梁之山牆相反側的側面;以及 簷口構件,係用以覆蓋前述斜梁之山牆側的側面及上表面。
  43. 如請求項42所記載之屋頂單元,其中前述排水具構件係具有: 載置片,係用以載置於前述屋頂襯板上; 豎起片,係以沿著前述斜梁之山牆相反側的側面之方式從前述載置片之山牆側端部豎起; 上片,係從前述豎起片之上端部朝向山牆相反側延伸出去;以及 下垂片,係從前述上片之山牆相反側端部下垂; 前述簷口構件係具有: 頂板,係用以覆蓋前述斜梁之上表面及前述排水具構件之前述上片;以及 被覆片,係從前述頂板之山牆相反側端部下垂,用以覆蓋前述排水具構件之前述下垂片。
  44. 如請求項37或38所記載之屋頂單元,其中前述基底構材係具有: 複數個支撐構材;以及 板狀之屋頂襯板,係設置於前述支撐構材之上; 前述支撐構材為角形金屬管。
  45. 如請求項44所記載之屋頂單元,其中在前述支撐構材之壁部係設置有朝向前述支撐構材之長邊方向延伸的肋條。
  46. 如請求項44所記載之屋頂單元,其中前述屋頂襯板與前述支撐構材係由小螺釘所緊固; 在前述支撐構材之內部係形成有衝裁毛口。
  47. 如請求項44所記載之屋頂單元,其中在前述支撐構材係設置有:歛縫部,係構成前述支撐構材的金屬板之兩側部被歛縫後所成。
  48. 如請求項44所記載之屋頂單元,其中設置有:露出區域,係供前述基底構材露出; 在前述露出區域中,連通至前述支撐構材之內部的開口係設置於複數個前述支撐構材之至少一個及前述屋頂襯板; 前述屋頂單元係構成為:可通過前述開口將吊裝治具插入至前述支撐構材之內部,且經由前述吊裝治具來吊裝於前述建築物之上部。
  49. 一種側部蓋構材,係用以覆蓋一對屋頂單元的側部露出區域,一對前述屋頂單元係以與建築物之屋簷方向鄰接的方式配置於建築物之上部; 前述屋頂單元係分別具有基底構材、及並排配置於前述基底構材之上的複數個平板屋頂構材,複數個前述平板屋頂構材係在前述建築物之屋簷-屋脊方向上以屋脊側之平板屋頂構材的一部分重疊於屋簷側之平板屋頂構材的方式所配置,前述側部露出區域是在前述屋頂單元已配置於前述建築物之上部時位在前述建築物之屋簷方向上的前述屋頂單元之至少一方的側部且供前述基底構材露出的區域; 前述側部蓋構材係具備: 平板狀之側部蓋構材本體;以及 卡合部,係設置於前述側部蓋構材本體之一端; 前述側部蓋構材係以如下方式所配置:前述側部蓋構材本體與在前述建築物之屋簷方向上分離的一對平板屋頂構材重疊,並且前述側部蓋構材本體之另一端插入於比一對前述平板屋頂構材更位在屋脊側的前述平板屋頂構材之下,且前述卡合部卡合於一對前述平板屋頂構材的屋簷側端部。
  50. 如請求項49所記載之側部蓋構材,其中更具備:芯材,係配置於前述側部蓋構材本體之背面側並且插入於一對前述平板屋頂構材之間。
  51. 一種緊固構件蓋,係用以遮蓋已釘進於第一構件的緊固構件; 前述第一構件之一端係插入於第二構件之下; 前述緊固構件蓋係具備: 基板部,係重疊於前述緊固構件; 上部翻折部,係從前述基板部之一端朝向前述基板部之表面側翻折,且被調整成插入於前述第二構件之下並且與前述第二構件卡合;以及 下部翻折部,係從前述基板部之另一端朝向前述基板部之背面側翻折,且被調整成插入於前述第一構件之下並且與前述第一構件卡合。
TW108145208A 2018-12-11 2019-12-11 屋頂的施工方法、屋頂構造、使用於屋頂的施工方法以及屋頂構造之屋頂單元、側部蓋構材以及緊固構件蓋 TW20203583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32026 2018-12-11
JP2018232026 2018-12-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5835A true TW202035835A (zh) 2020-10-01

Family

ID=710763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45208A TW202035835A (zh) 2018-12-11 2019-12-11 屋頂的施工方法、屋頂構造、使用於屋頂的施工方法以及屋頂構造之屋頂單元、側部蓋構材以及緊固構件蓋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222401B2 (zh)
TW (1) TW202035835A (zh)
WO (1) WO202012203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30095A (zh) * 2021-07-03 2021-10-22 广东中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大坡度斜屋面瓦固定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10760B2 (ja) 1992-11-17 1997-05-14 ミサワホーム株式会社 屋根面の接合構造及び接合方法
JPH1018524A (ja) * 1996-07-09 1998-01-20 Misawa Homes Co Ltd 屋根パネル接合部の防水構造
JP4724591B2 (ja) * 2005-04-28 2011-07-13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箱形断面型薄板部材の座屈補剛構造
JP5362945B2 (ja) * 2006-03-06 2013-12-11 大和ハウス工業株式会社 吊り治具
JP6545328B2 (ja) 2018-06-26 2019-07-17 日鉄日新製鋼株式会社 金属屋根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屋根葺き構造及び屋根葺き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30095A (zh) * 2021-07-03 2021-10-22 广东中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大坡度斜屋面瓦固定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22031A1 (ja) 2020-06-18
JP7222401B2 (ja) 2023-02-15
JPWO2020122031A1 (ja) 2021-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954809C (en) Welded roof for modular building units
US9181692B1 (en) Covering system for a building substrate
JP2013256802A (ja) ソーラーモジュール取付構造、ソーラーモジュール取付方法、および屋根
TW202035835A (zh) 屋頂的施工方法、屋頂構造、使用於屋頂的施工方法以及屋頂構造之屋頂單元、側部蓋構材以及緊固構件蓋
JP7193410B2 (ja) 嵌合式屋根材および嵌合式屋根材の接合構造
JP4938609B2 (ja) 嵌合式金属製屋根板、嵌合式屋根構造および嵌合式屋根構造の施工方法
MX2008003674A (es) Sistema de techado y metodo.
WO2011027025A1 (en) Device for leading a pipe having a large cross section through a roof
JP7339584B2 (ja) 屋根構造
CN105201152B (zh) 拼接式集装箱房屋顶
JPH06240829A (ja) 縦葺き屋根の外設取付構造および施工方法
JP3177929U (ja) ソーラーモジュール取付構造、および屋根
JP7337680B2 (ja) 屋根構造
JP7143243B2 (ja) 嵌合式屋根材
JP5950293B2 (ja) 横葺き用屋根材及び横葺き用屋根材の接続構造
JP7305184B2 (ja) 軒先構造
JP2003155810A (ja) 破風板の取り付け構造
JP7144983B2 (ja) 屋根構造
WO2022249374A1 (ja) 建物
JP2023066049A (ja) 棟辺カバー
JP7144984B2 (ja) 建築板
JP2004293200A (ja) すがもれ防止瓦屋根
JP6696757B2 (ja) 屋根パネル、軒先水切り具の施工方法および水上側防水板の施工方法
JP2520846B2 (ja) 二重葺き屋根構造
JP2022142047A (ja) 雨押え構造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