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21640A - 用後即棄式口罩 - Google Patents

用後即棄式口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21640A
TW202021640A TW108136626A TW108136626A TW202021640A TW 202021640 A TW202021640 A TW 202021640A TW 108136626 A TW108136626 A TW 108136626A TW 108136626 A TW108136626 A TW 108136626A TW 202021640 A TW202021640 A TW 20202164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face
skin
inner peripheral
mas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66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古市良平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興研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興研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興研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216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1640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3/00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 A41D13/05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protecting only a particular body part
    • A41D13/11Protective face masks, e.g. for surgical use, or for use in foul atmosphe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18/00Breathing masks or helmets, e.g.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chemical agents or for use at high altitudes or incorporating a pump or compressor for reducing the inhalation effort
    • A62B18/02Mask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Zoology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提供即使口罩裝戴者比較大動作地動口時,藉由維持對顏面的貼合性也不會有破壞裝戴感的顧慮的用後即棄式口罩。 用後即棄式口罩(10)的接臉體(30)具有:接合在周緣部分(22)的固定部(31)、從固定部(31)朝內方延伸的環狀的內周壁部(32)、被內周壁部(32)圍著的中央開口(33)、位在前面(21a)側的墊片構件(40)、以及位在後面(21b)側的肌膚側薄片(50)。墊片構件(40)與肌膚側薄片(50)僅經由固定部(31)互相被接合。

Description

用後即棄式口罩
發明是關於用後即棄式口罩。
以往,使用於防塵用等的用後即棄式口罩為周知。例如,在專利文獻1揭示用後即棄式口罩含有:口罩本體,其具有覆蓋裝戴者的口及鼻的杯狀的被覆部、及接合在被覆部的周緣部分的接臉體(接臉構件);以及從口罩本體的兩側緣延伸出的一對的束繩。接臉墊由胺基甲酸酯發泡體等的彈性材料所形成。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實開昭64-26049號公報
根據專利文獻1揭示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在裝戴狀態由於可彈性變形的接臉體緊貼於顏面,所以發揮需要的密封性的同時,裝戴感優可舒適地裝戴。
然而,在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口罩,在通常的裝戴狀態,接臉體為緊貼於顏面能發揮需要的密封性者,當裝戴者發出大聲、或打哈欠而將口張大時,會有接臉體不能追隨裝戴者的口的動作的情況,而破壞裝戴感,對裝戴者造成不舒適感的顧慮。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本發明之課題在提供以往的發明的改良,即使口罩裝戴者比較大動作地動口時,藉由維持對顏面的貼合性也不會有破壞裝戴感的顧慮的用後即棄式口罩。 [解決課題用的手段]
本發明是關於用後即棄式口罩,其具有前後方向,並包含口罩本體,該本體具有:杯狀的被覆部、接合在前述被覆部的周緣部分的接臉體。
本發明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特徵為:前述接臉體具有:接合在前述周緣部分的固定部、從前述固定部朝內方延伸的環狀的內周壁部、被前述內周壁部圍著的中央開口、位在前面側的墊片構件、以及位在後面側的肌膚側薄片,前述墊片構件與前述肌膚側薄片僅經由前述固定部互相被接合。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用後即棄式口罩,接臉體包含:位在前面側的墊片構件、以及位在後面側的肌膚側薄片,由於分別僅經由朝外周延伸的固定部被接合,所以,即使裝戴者將口張大時,肌膚側薄片以補滿墊片構件與顏面之間的間隙的方式變形,可保持良好的裝戴感。
[實施發明用的形態] <第1實施形態>
若參照圖1~圖4,用後即棄式口罩10具有:上下方向Y及橫向X、和前後方向Z,並具有:口罩本體11,其具有杯狀的被覆部(過濾部)20、與接合在被覆部20的周緣部分的接臉體30;以及從口罩本體11的兩側緣延伸出的一對的束繩12。口罩本體11進一步具有:將橫向X的尺寸對分的縱斷中心線P、以及將上下方向Y的尺寸對分的橫斷中心線Q。
被覆部20以覆蓋裝戴者的顏面的口部及鼻部的方式成形成杯狀,並具有:成為杯底的前面21a、抵接在裝戴者的顏面的後面21b、成為杯緣的周緣部分22、以及位在前面21a與周緣部分22之間劃成內部空間的周壁部分23。
被覆部20,是由含有熱可塑性合成纖維的纖維不織布、織布、開孔塑膠薄膜、該等的層積薄片等的透氣性薄片材料所形成的本體薄片被形成,可進行裝戴者的吸氣的吸入與呼氣的排氣,而可作為呼氣及吸氣的過濾的過濾部發揮機能。
接臉體30是沿著被覆部20的周緣部分22的環狀,具有:在繞周緣部分22的1周的密封線(熔著線)15,被固定在周緣部分22的後面的固定部31、從固定部31朝內方延伸的內周壁部32、以及被內周壁部32圍著的中央開口33。密封線15,是將接臉體30的固定部31與被覆部20的周緣部分22疊合的狀態下,藉由對這樣的重疊部分進行整體或局部性的加壓、加熱,將周緣部分22所含的熱可塑合成纖維作熔融固化,而與接臉體30一體接合。接臉體30含有熱可塑性合成纖維或熱可塑性合成樹脂時,可進一步提高密封線15密封強度。如此,藉由密封線15密封被覆部20與接臉體30的外周緣部,藉此可抑制從該等之間外氣進入到口罩10內部的情況。
接臉體30成為具有沿著顏面的起伏的這樣的凹凸的立體形狀,尤其具有:與裝戴者的鼻梁部接觸的上端部分32A、以及接觸下顎部的下端部分32B。束繩12是經由介於被覆部20與接臉體30之間的狀態下,藉由密封線15被固定的塑膠製的卡止件13連結於口罩本體11。此外,接臉體30不是具有凹凸的立體形狀,也可為平坦狀,即用平面和顏面抵接的形狀。
接臉體30包含:位在前面21a側的墊片構件40、以及位在墊片構件40的後面21b側的肌膚側薄片50。墊片構件40可由具有可彈性復元的回彈性的發泡彈性體形成,例如可由胺基甲酸酯發泡體;發泡聚苯乙烯、發泡聚乙烯胺基甲酸酯發泡體等形成。另一方面,肌膚側薄片50和墊片構件40相比薄壁且柔軟,理想可由非通氣性且氣密性優的塑膠薄膜、纖維不織布形成。又,肌膚側薄片50理想是具有伸縮性,例如可由:含有以聚氨酯系彈性纖維、熱可塑性彈性體作為原料的彈性纖維的彈性纖維不織布;氨基甲酸乙酯薄片;聚酯與聚氨酯薄膜的彈性層積薄片等的伸縮性(彈性)薄片形成。
墊片構件40具有:從固定部朝內方環狀延伸的內周壁部42、以及位在中央被內周壁部42圍著的內側開口(第1開口)43。肌膚側薄片50具有:從固定部31朝內方環狀延伸的內周壁部52、以及位在中央被內周壁部52圍著的外側開口(第2開口)53。接臉體30的內周壁部32是由在前後方向Z互相疊合的墊片構件40的內周壁部42與肌膚側薄片50的內周壁部52所形成。接臉體30的中央開口33,是墊片構件40的內側開口43與肌膚側薄片50的外側開口53連通被形成,其開口緣33a由肌膚側薄片50的外側開口53的開口緣53a所劃成。
墊片構件40與肌膚側薄片50在前後方向Z以互相重疊的方式被配置,且僅經由固定部31被接合,從固定部31朝內方延伸的內周壁部42、52沒有互相被接合。因此,墊片構件40的內周壁部42與肌膚側薄片50的內周壁部52互相被分離,可不會互相干擾地進行自由彎曲、變形。接臉體30由於具有這樣的結構,所以例如與具有發泡彈性體層(內層)、及經由接著劑接合在發泡彈性體層的後面整體的纖維不織布層(外層)的2層構造的以往的接臉體,其基本的構造不同。
墊片構件40的內側開口43的面積形成的比肌膚側薄片50的外側開口53的面積更大。具體而言,若參照圖2,內側開口43的開口緣43a位在具有外側開口53的大致圓形狀的開口緣53a的徑方向的外方。內側開口43的開口緣43a具有朝上方形成凸的上方部位與朝下方形成凸的下方部位。外側開口53的開口緣53a,是具有比開口緣43a更尖銳狀朝上方形成凸的上方部位與朝橫向X稍微彎曲延伸的下方部位。藉由內側開口43的開口緣43a與外側開口53的開口緣53a具有這樣的形狀,開口緣43a與開口緣53a互相在上方部位最接近,在下方部位最分開。
肌膚側薄片50具有從墊片構件40的內側開口43朝徑方向的內側延伸出而具有環狀的內側延出部57,內側延出部57中的下方部分57B的面積形成的比上方部分57A的面積更大,又,下方部分57B的縱斷中心線P上的上下方向Y的尺寸W2形成的比上方部分57A的縱斷中心線P上的上下方向的尺寸W1更大。
若參照圖3,在通常口罩10的裝戴狀態,接臉體30緊貼在顏面發揮高的密封性,遮斷外氣進入到口罩10內部。具體而言,由於配置有僅經由固定部31被接合在具有回彈性的墊片構件40的外面側的肌膚側薄片50,所以,在裝戴狀態,墊片構件40以沿著顏面的起伏的形狀而彈性變形的同時,肌膚側薄片50緊貼於顏面。
圖4表示裝戴者大聲進行談話、或大打哈欠等將口4比較大地張開的狀態的口罩10的樣子。即使為具備僅由回彈性材料形成的接臉體的以往的口罩,由於接臉體以沿著顏面的起伏形狀進行變形的狀態下被貼合,所以能發揮高的密封性,有效果地抑制粉塵等侵入到口罩內部的情況。因此,只要在通常的裝戴狀態,即使是這類的過去的口罩也可充分確保內部的氣密性,可是裝戴者突然進行大聲的談話、或大打哈欠等的時候,接臉體不能追蹤顏面(尤其下顎部)的突然的動作,而在接臉體與顏面之間形成些微的間隙,會有裝戴感被破壞,對裝戴者造成不舒適感的顧慮。
在本實施形態的口罩10,由於配置有僅經由固定部31被接合在具有回彈性的墊片構件40的內面側的肌膚側薄片50,所以,在裝戴狀態,除了墊片構件40以沿著具有顏面的起伏的形狀進行彈性變形而使肌膚側薄片50緊貼於顏面之外,即使裝戴者突然比較大地將口4打開,而使接臉體30無法追隨下顎部5的急遽的動作時,薄壁的肌膚側薄片50以填補接臉體30與下顎部5之間的方式變形進入,而可抑制在該等之間形成些許的間隙的情況。若參照圖4,配合裝戴者的下顎部5往下方的移動,藉由肌膚側薄片50邊一部分彎折邊進行變形,而有效果地抑制在墊片構件40與下顎部5之間形成間隙的情況。
又,由於墊片構件40的內側開口43的面積比肌膚側薄片50的外側開口53的面積更大,所以,肌膚側薄片50的內周壁部52具有比內側開口43的開口緣43a更朝徑方向的內側延伸出的內側延出部57。因此,裝戴口罩10時,內側延出部57比起位在肌膚側薄片50的前方的墊片構件40的內周壁部42又更位於前方,且,柔軟地變形而進入到墊片構件40與顏面之間的狀態下貼合於顏面。
在這樣的裝戴狀態,由於接臉體30藉由在其徑方向的外側具有回彈性的墊片構件40穩定且面狀貼合於顏面,所以,即使口罩本體11從外部受到衝擊也可抑制從顏面大幅位置偏移的情況。除此之外,在接臉體30的徑方向的內側,比較薄壁且可撓性高的肌膚側薄片50以進入到墊片構件40與顏面之間的方式進行變形的狀態下,由於以所謂的線狀貼合於顏面,所以,即使裝戴者將口4張大時,發揮對下顎部5的動作的高的追隨性,而可抑制在接臉體30與顏面之間形成間隙的情況。
肌膚側薄片50具有伸縮性時,更容易沿著顏面的具有凹凸的起伏形狀進行變形的同時,即使裝戴者將口4張大時,也能追隨其動作伸長而發揮更高的貼合性。
又,在肌膚側薄片50的內側延出部57,下方部分57B的面積及上下方向Y的尺寸分別形成的比上方部分57A的面積及上下方向Y的尺寸更大。藉由將與裝戴者的顏面中最會動的下顎部5、嘴邊附近抵接的下方部分57B形成的比上方部分57A大,配合其動作可使肌膚側薄片50充分變形的同時,將與不動的鼻梁部抵接的上方部分57A形成的比較小,可節省材料的浪費。
<第2實施形態> 圖5,是與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的口罩10的圖2同樣的後視圖,圖6是與表示第2實施形態的口罩10的裝戴狀態的圖4同樣的剖視圖。第2實施形態的口罩10的基本的結構,是與第1實施形態的口罩10完全同樣,所以請理解在以後的說明除了與第1實施形態的口罩10不同的結構以外,完全採用第1實施形態的口罩10的結構。
若參照圖5,在本實施形態,是在接臉體30配置有複數個凹口70、71。具體而言,在接臉體30中的墊片構件40僅配置有凹口70、71,在肌膚側薄片50沒有配置凹口70、71。凹口70、71相對於縱斷中心線P對稱配置,分別與卡止下方的束繩12的卡止件對置。凹口70、71具有從內側開口43的開口緣43a朝斜下方延伸,而從位於開口緣43a側的基端朝向位於固定部31側的前端逐漸成為寬度窄的錐狀。
若參照圖6,在本實施形態的口罩10的裝戴狀態,因為裝戴者談話等而將口4張大時,撐開墊片構件40的凹口70、71,使位在凹口70、71的下方的部分追隨下顎部5的動作而變形。藉此,與柔軟的肌膚側薄片50一起維持使墊片構件40貼合在裝戴者的下顎部近傍的狀態,可發揮比第1實施形態更高的密封性。又,在肌膚側薄片50也形成凹口時,雖會有外部的有毒氣體、粉塵等從這裡進入到內部的顧慮,可是,僅在接臉體30中的墊片構件40設置凹口70、71,藉由肌膚側薄片50被覆蓋等,所以,不會有因為凹口70、71使接臉體30的密封性下降的顧慮。
凹口70、71雖在墊片構件40的橫向X的兩側僅配置一對,可是,亦可以在上下方向Y隔著間隔排列的方式配置複數個在橫向X對置的一對的凹口。
<第3實施形態> 圖7是與本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的口罩10的圖2同樣的後視圖。第3實施形態的口罩10的基本的結構,是與第1實施形態的口罩10完全同樣,所以請理解在以後的說明除了與第1實施形態的口罩10不同的結構以外,完全採用第1實施形態的口罩10的結構。
在本實施形態的用後即棄式口罩10,墊片構件40的內周壁部42的後面整體經由接合域80接合在肌膚側薄片50的前面。在圖示例,接合域80雖是將接著劑藉由噴霧器塗布呈點狀而被形成,可是,可以螺旋狀、直線狀等地各種周知的圖案塗布接著劑、或施予超音波熔著、熱熔著等地周知的熔著手段而形成。如此,即使固定了接臉體30的墊片構件40的內周壁部42的後面整體時,藉由口罩10具有從內周壁部42的第1開口43進一步延伸存在到徑方向的內側,且呈環狀延伸的肌膚側薄片50的內周壁部52的內側延出部57,即使裝戴者比較大地張開口4時,也發揮適度的貼合性,不會有破壞裝戴感的情況。
在構成本發明的用後即棄式口罩10的各構成構件,只要能達到本發明的技術的效果,除了被記載在說明書的材料之外,可不限制地使用在該種的領域通常所使用的各種周知的材料。又,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中,「第1」、「第2」等的用語,只是為了區別同樣的要素、位置等而被使用。
以上所記載之關於本發明的揭示可整理出以下事項。
用後即棄式口罩,係具有前後方向,並包含口罩本體,該本體具有:杯狀的被覆部、接合在前述被覆部的周緣部分的接臉體,該用後即棄式口罩,其特徵為:前述接臉體具有:接合在前述周緣部分的固定部、從前述固定部朝內方延伸的環狀的內周壁部、被前述內周壁部圍著的中央開口、位在前面側的墊片構件、以及位在後面側的肌膚側薄片,前述墊片構件與前述肌膚側薄片僅經由前述固定部互相被接合。
用後即棄式口罩,係具有前後方向,並包含口罩本體,該本體具有:杯狀的被覆部、接合在前述被覆部的周緣部分的接臉體,該用後即棄式口罩,其特徵為:前述接臉體具有:接合在前述周緣部分的固定部、從前述固定部朝內方延伸的環狀的內周壁部、被前述內周壁部圍著的中央開口、位在前面側的墊片構件、以及位在後面側的肌膚側薄片,前述接臉體的前述中央開口,是由:位在前述墊片構件的中央的第1開口、以及位在與前述第1開口連通的前述肌膚側薄片的中央的第2開口所形成,前述第1開口的面積比前述第2開口的面積更大,前述墊片構件的內周壁部的後面整體被固定在前述肌膚側薄片的內周壁部。
上述段落0036所揭示的本發明,至少可包含下述的實施的形態。該實施的形態可採選分離或互相組合。 (1)前述接臉體的前述中央開口,是由:位在前述墊片構件的中央的第1開口、以及位在與前述第1開口連通的前述肌膚側薄片的中央的第2開口所形成,前述第1開口的面積比前述第2開口的面積更大。 (2)前述肌膚側薄片具有伸縮性。 (3)前述墊片構件具有切口從前述內周壁部的內周緣朝向前述固定部延伸。
4:口 5:下顎部 10:用後即棄式口罩 20:被覆部 30:接臉體 31:固定部 32:內周壁部 33:中央開口 40:墊片構件 43:第1開口(內側開口) 50:肌膚側薄片 53:第2開口(外側開口) Z:前後方向 32A:上端部分 W1:尺寸 W2:尺寸 12:束繩 13:卡止件 52:內周壁部 42:內周壁部 32B:下端部分 57B:內側延出部 21b:後面 57:下方部分 15:密封線 57A:上方部分
[圖1]從前面側觀看本案的第1發明的用後即棄式口罩的立體圖。 [圖2]口罩的後視圖。 [圖3]是沿著口罩的裝戴狀態中的圖2的III-III線的剖視圖。 [圖4]是裝戴者將口張大的狀態中的與圖3同樣的剖視圖。 [圖5]是與第2實施形態的圖2同樣的口罩的後視圖。 [圖6]是與第2實施形態的口罩的圖5同樣的剖視圖。 [圖7]是與第3實施形態的圖2同樣的口罩的後視圖。
10:用後即棄式口罩
12:束繩
13:卡止件
15:密封線
21b:後面
30:接臉體
31:固定部
32A:上端部分
32:內周壁部
33:中央開口
33a:開口緣
32B:下端部分
40:墊片構件
42:內周壁部
43:第1開口(內側開口)
43a:開口緣
53:第2開口(外側開口)
53a:開口緣
50:肌膚側薄片
52:內周壁部
57B:內側延出部
57:下方部分
57A:上方部分
P:縱斷中心線
W1:尺寸
W2:尺寸

Claims (5)

  1. 一種用後即棄式口罩,係具有前後方向,並包含口罩本體,該本體具有:杯狀的被覆部、接合在前述被覆部的周緣部分的接臉體,該用後即棄式口罩,其特徵為: 前述接臉體具有:接合在前述周緣部分的固定部、從前述固定部朝內方延伸的環狀的內周壁部、被前述內周壁部圍著的中央開口、位在前面側的墊片構件、以及位在後面側的肌膚側薄片, 前述墊片構件及前述肌膚側薄片僅經由前述固定部互相被接合。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接臉體的前述中央開口,是由:位在前述墊片構件的中央的第1開口、以及位在與前述第1開口連通的前述肌膚側薄片的中央的第2開口所形成,前述第1開口的面積比前述第2開口的面積更大。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記載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肌膚側薄片具有伸縮性。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記載的用後即棄式口罩,其中,前述墊片構件具有切口從前述內周壁部的內周緣朝向前述固定部延伸。
  5. 一種用後即棄式口罩,係具有前後方向,並包含口罩本體,該本體具有:杯狀的被覆部、接合在前述被覆部的周緣部分的接臉體,該用後即棄式口罩,其特徵為: 前述接臉體具有:接合在前述周緣部分的固定部、從前述固定部朝內方延伸的環狀的內周壁部、被前述內周壁部圍著的中央開口、位在前面側的墊片構件、以及位在後面側的肌膚側薄片, 前述接臉體的前述中央開口,是由:位在前述墊片構件的中央的第1開口、以及位在與前述第1開口連通的前述肌膚側薄片的中央的第2開口所形成,前述第1開口的面積比前述第2開口的面積更大, 前述墊片構件的內周壁部的後面整體被固定在前述肌膚側薄片的內周壁部。
TW108136626A 2018-10-12 2019-10-09 用後即棄式口罩 TW20202164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93559A JP7289493B2 (ja) 2018-10-12 2018-10-12 使い捨てマスク
JP2018-193559 2018-10-1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1640A true TW202021640A (zh) 2020-06-16

Family

ID=701643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6626A TW202021640A (zh) 2018-10-12 2019-10-09 用後即棄式口罩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289493B2 (zh)
TW (1) TW202021640A (zh)
WO (1) WO202007571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85416A (zh) * 2020-05-27 2020-09-22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 一种口罩及其使用方法
CN112107055A (zh) * 2020-10-30 2020-12-22 上海捷儿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立体凉感密封圈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6669Y2 (ja) * 1987-03-19 1995-08-23 興研株式会社 簡易防じんマスク
US6196223B1 (en) * 1998-04-10 2001-03-06 William A. Belfer Strapless respiratory facial mask for customizing to the wearer's face
JP2003320041A (ja) * 2002-05-02 2003-11-11 Shigematsu Works Co Ltd マスク
JP2012010973A (ja) * 2010-06-30 2012-01-19 Koken Ltd 簡易マスク
JP6861977B2 (ja) * 2016-04-21 2021-04-21 興研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マス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89493B2 (ja) 2023-06-12
JP2020059953A (ja) 2020-04-16
WO2020075716A1 (ja) 2020-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4309245B2 (en) Personal respiratory protection device
CN110769900B (zh) 呼吸半面罩
TW202021640A (zh) 用後即棄式口罩
JP2006288650A (ja) マスク
JP2016533821A (ja) 個人用呼吸保護装置
CN112804901B (zh) 一次性口罩
JP2017193801A (ja) 使い捨てマスク
JP3117121U (ja) 密着性良好なマスク
JP3144145U (ja) 鼻口分離独立式マスク
KR101855114B1 (ko) 마스크 및 마스크의 제조 방법
JP2020059953A5 (zh)
JP3108880U (ja) 衛生マスク
JP3124262U (ja) 使い捨て衛生マスク
US11731746B2 (en) Swimming mask
TWI740768B (zh) 面罩用空氣濾清墊
JP6502710B2 (ja) 防護マスク
KR102381209B1 (ko) 필터 교체형 보건 마스크
JP2012010974A (ja) マスク
CN114248886B (zh) 潜水面罩
JP3955905B2 (ja) 簡易マスク
CN213404939U (zh) 一种具有进食通道的口罩
JPWO2018235698A1 (ja) マスク
KR102363927B1 (ko) 방진 마스크
JP7332175B2 (ja) マスクフレーム
TWI775418B (zh) 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