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18348A - 光連接器、帶光連接器之光纖纜線的製造方法及光纖連接用工具 - Google Patents

光連接器、帶光連接器之光纖纜線的製造方法及光纖連接用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18348A
TW202018348A TW108124204A TW108124204A TW202018348A TW 202018348 A TW202018348 A TW 202018348A TW 108124204 A TW108124204 A TW 108124204A TW 108124204 A TW108124204 A TW 108124204A TW 202018348 A TW202018348 A TW 20201834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fiber
optical
optical connector
clamping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42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寺本勝則
武田大樹
山口敬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藤倉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3370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0012915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3367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0012913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336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0012914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3370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0012916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藤倉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藤倉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183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8348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光連接器,可以在將雙工(雙芯)式光連接器組裝於光纖纜線之端部時,輕易將二條插入用光纖之端部區分於二方向。 本發明的光連接器,係具有:光連接器本體,其是具備:保持有內置用光纖的套圈、及固定前述內置用光纖與從光纖纜線所引出的插入用光纖之連接狀態的夾緊部;以及外殼,其是容納前述光連接器本體。前述外殼,係容納二個前述光連接器本體,且具備將二條前述插入用光纖依前述二個光連接器本體的前述夾緊部之間隙的每一個而區分的光纖區分部。

Description

光連接器、帶光連接器之光纖纜線的製造方法及光纖連接用工具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光連接器(optical connector)、帶光連接器之光纖纜線(optical fiber cable)的製造方法及光纖連接用工具。
近年來,已有提出一種可以在光纖鋪設現場中輕易組裝於光纖纜線之終端的現場組裝型光連接器。現場組裝型光連接器,係事先在工廠使內置用光纖內插固定於套圈(ferrule),並且使內置用光纖之端部配置於夾緊(clamp)部(機械接合(mechanical splice)部)之對開的一對元件之間。然後,在進行組裝作業的光纖鋪設現場中,從光纖纜線所引出的插入用光纖之端部是插入於元件之間,且藉由夾緊部的彈簧之彈性來夾緊固定,藉此可使光纖之端面彼此對接,且固定光纖之連接。
有關於如此的現場組裝型光連接器,在專利文獻1,係已有揭示一種從後端側使插入用光纖之端部插入於夾緊部的元件之間的現場組裝型光連接器。又,在專利文獻1,係已有揭示藉由拉拔已插入於元件之間的楔子(夾插構件),就可固定已對接的光纖之連接的內容。
又,有關於如此的現場組裝型光連接器,在專利文獻2,係已有揭示一種光纖加工機器,所謂的除去插入用光線之被覆膜的被覆部除去具、或進行插入用光纖之端部切斷的光纖切割機(fiber cutter)。
又,在專利文獻3、4,係記載有一種現場組裝型光連接器。再者,在專利文獻5,係記載有一種以雙工(雙芯)之LC連接器所構成的雙工式(duplex type)之光連接器。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5-99706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0-193831號公報 專利文獻3:國際公開第2013/129485號公報 專利文獻4:美國專利第8746987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特開2009-222932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1) 有時會將具備有二條單芯用套圈的雙工式光連接器(雙向連接器(duplex connector))組裝於光纖纜線之終端。當欲將如此的雙工式光連接器作為現場組裝型來組裝時,就必需為了將從光纖纜線所引出的二條插入用光纖之端部分別插入於夾緊部的元件之間而使用工具等來區分於二方向。從而,有必要使用工具等來將二條插入用光纖之端部區分於二方向,此部分已引起雙工式光連接器之組裝作業工時的增大。
本發明之第一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可以在將雙工式光連接器組裝於光纖纜線之端部時,輕易將二條插入用光纖之端部區分於二方向的光連接器。
(2) 有時會將具備有二條單芯用套圈的雙工式光連接器(雙向連接器)組裝於光纖纜線之終端。在此情況下,可各別組裝二個單芯用之現場組裝型光連接器,並雙連結組裝後的單芯用之現場組裝型光連接器,藉此來組裝成雙工式光連接器。亦即,有必要依單芯用之現場組裝型光連接器的每一個各別進行插入用光纖之被覆膜除去、端部之切斷、往夾緊部之插入、光纖彼此之連接固定的作業。因此,在針對一方的單芯用之現場組裝型光連接器進行組裝作業的期間,有必要事先避開另一方的單芯用之現場組裝型光連接器。從而,該事先避開另一方的單芯用之現場組裝型光連接器的部分,將使從光纖纜線引出插入用光纖的長度過度變長。
本發明之第二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可以在將雙工式光連接器組裝於光纖纜線之端部時,抑制從光纖纜線引出插入用光纖之長度的帶光連接器之光纖纜線的製造方法。
(3) 有時會將具備有二條單芯用套圈的雙工式光連接器(雙向連接器)組裝於光纖纜線之終端。在此情況下,可各別組裝二個單芯用之現場組裝型光連接器,並雙連結組裝後的單芯用之現場組裝型光連接器,藉此來組裝成雙工式光連接器。亦即,有必要針對各自的單芯用之現場組裝型光連接器進行將插入用光纖往夾緊部插入的作業、以及固定光纖彼此之連接的作業。因此,即便是針對用以拉拔已插入於元件之間的楔子(夾插構件)的光纖連接用工具,仍有必要在二個單芯用之現場組裝型光連接器中分別準備。從而,有必要各別進行拉拔楔子(夾插構件),此部分已引起雙工式光連接器之組裝作業工時的增大。
本發明之第三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可以在將雙工式光連接器組裝於光纖纜線之端部時,一起拉拔分別已插入於二個夾緊部的元件之間的楔子(夾插構件)之光纖連接用工具。
(4) 在組裝前的光連接器之套圈,係在工廠事先安裝有內置用光纖,並且內置用光纖之端部係配置於機械接合部。在組裝作業現場中,係使夾持構件夾持光纜線之外部被覆膜,並且將從光纜線所引出的插入用光纖之端部插入於機械接合部,且在機械接合部中使光纖彼此對接。 在現場組裝型光連接器的外殼(housing)之內部,係為了容易將從光纜線引出的光纖插入於機械接合部,而形成有錐體面狀(錐形狀)之導引部。該錐體面狀之導引部,通常是使用具備有錐體形狀(例如圓錐形狀、角錐形狀)之砂芯(core)的模具來成型外殼,且藉由相對於所成型的外殼將砂芯朝向後方(錐體形狀之砂芯的軸向、光纖的光軸方向)拉拔所形成。
另一方面,在形成已縮窄外殼之後部的形狀之情況下,因無法相對於所成型的外殼將砂芯朝向後方拉拔,故而砂芯會相對於所成型的外殼朝向上方(與光纖之光軸交叉的方向)移動(後述)。結果,在形成已縮窄外殼之後部的形狀之情況下,因無法將錐體形狀之砂芯朝向後方拉拔,故而無法形成錐體面狀之導引部。
本發明之第四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即便使外殼之後部縮窄,仍能夠在外殼之內部設置錐體面狀之導引部的新結構之光連接器。 [解決課題之手段]
用以達成上述第一目的的本發明之幾個實施形態,係提供一種光連接器,其具有:光連接器本體,其是具備:保持有內置用光纖的套圈、及固定前述內置用光纖與從光纖纜線所引出的插入用光纖之連接狀態的夾緊部;以及外殼,其是容納前述光連接器本體;前述外殼,係容納二個前述光連接器本體,且具備將二條前述插入用光纖依前述二個光連接器本體的每一個而區分的光纖區分部。
用以達成上述第二目的的本發明之幾個實施形態,係提供一種帶光連接器之光纖纜線的製造方法,其在具有複數個光纖的光纖纜線之終端組裝光連接器;同時除去前述複數個光纖當中之從前述光纖纜線所引出的二條插入用光纖之被覆膜;同時切斷已除去前述被覆膜的前述二條插入用光纖之已除去前述被覆膜該側的端部;在二個光連接器本體之夾緊部的間隙,分別插入前述二條插入用光纖,該光連接器本體係具有:保持有前述內置用光纖的套圈、及固定前述內置用光纖與前述插入用光纖之連接狀態的夾緊部;使前述二條插入用光纖,分別對接於前述二個光連接器本體之前述內置用光纖,且針對前述二個光連接器本體同時固定前述內置用光纖與前述插入用光纖之連接狀態。
用以達成上述第三目的的本發明之幾個實施形態,係提供一種光纖連接用工具,其能夠對具有保持有內置用光纖的套圈、及固定前述內置用光纖與插入用光纖之連接狀態的夾緊部之帶夾緊部之套圈,藉由使前述夾緊部之間隙開閉,來將前述插入用光纖插拔於前述夾緊部;前述光纖連接用工具係具有操作部、插入於前述夾緊部之間隙的夾插部、及設置於前述操作部與前述夾插部之間的旋轉軸部;以前述旋轉軸部為中心使前述操作部旋轉,藉此前述夾插部可從前述夾緊部之前述間隙拔出。
用以達成上述第四目的的本發明之幾個實施形態,係提供一種光連接器,其具備:機械接合部;以及 外殼,其是容納前述機械接合部,並且用以固定將引出光纖後之光纜線予以夾持的夾持構件;前述外殼,係形成已縮窄後部的寬度方向之尺寸的形狀,且具有:具備上側呈開放的半錐體面狀之下導引部的基底、及具備下側呈開放的半錐體面狀之上導引部的蓋體;藉由前述下導引部與前述上導引部,可構成用以將前述光纖導引至前述機械接合部的錐體面狀之導引部。
有關本發明的其他特徵,係可藉由後面所述的說明書及圖式之記載而獲得明白。
從後面所述的說明書及圖式之記載,可明白至少以下的事項。
(1) 可明白一種光連接器,係具有:光連接器本體,其是具備:保持有內置用光纖的套圈、及固定前述內置用光纖與從光纖纜線所引出的插入用光纖之連接狀態的夾緊部;以及外殼,其是容納前述光連接器本體;前述光連接器的特徵為:前述外殼,係容納二個前述光連接器本體,且具備將二條前述插入用光纖依前述二個光連接器本體的每一個而區分的光纖區分部。依據如此的光連接器,就可以在將雙工式光連接器組裝於光纖纜線之端部時,輕易將二條插入用光纖之端部區分於二方向。
前述光纖區分部,較佳是從前述外殼之底面,朝向垂直於前述底面的方向形成凸狀。藉此,就可以在將雙工式光連接器組裝於光纖纜線之端部時,輕易將二條插入用光纖之端部區分於二方向。
前述光纖區分部,較佳是具備由二個傾斜面所形成的屋頂部,該二個傾斜面係將前述外殼所保持的前述光纖纜線之長邊方向作為頂部,並以接近前述底面的方式傾斜。藉此,就可以在將雙工式光連接器組裝於光纖纜線之端部時,輕易將二條插入用光纖之端部區分於二方向。
前述光纖區分部,較佳是從前述夾緊部,延伸至使前述內置用光纖與前述插入用光纖對接時的前述二條插入用光纖之引出開始位置為止。藉此,就可以在將雙工式光連接器組裝於光纖纜線之端部時,輕易將二條插入用光纖之端部區分於二方向。
前述光纖區分部,較佳是具有:以從前述引出開始位置擴展之方式所設置的壁部。藉此,就可以在將雙工式光連接器組裝於光纖纜線之端部時,輕易將二條插入用光纖之端部擴展於二方向。
(2) 可明白一種帶光連接器之光纖纜線的製造方法,係在具有複數個光纖的光纖纜線之終端組裝光連接器的帶光連接器之光纖纜線的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同時除去前述複數個光纖當中之從前述光纖纜線所引出的二條插入用光纖之被覆膜;同時切斷已除去前述被覆膜的前述二條插入用光纖之已除去前述被覆膜該側的端部;在二個光連接器本體之夾緊部的間隙,分別插入前述二條插入用光纖,該光連接器本體係具有:保持有前述內置用光纖的套圈、及固定前述內置用光纖與前述插入用光纖之連接狀態的夾緊部;使前述二條插入用光纖,分別對接於前述二個光連接器本體之前述內置用光纖,且針對前述二個光連接器本體同時固定前述內置用光纖與前述插入用光纖之連接狀態。依據如此的帶光連接器之光纖纜線的製造方法,就可以在將雙工式光連接器組裝於光纖纜線之端部時,抑制從光纖纜線引出插入用光纖之長度。
較佳是藉由保持具來夾住並保持前述二條插入用光纖,且藉由一對刃構件來除去前述二條插入用光纖之被覆膜;前述保持具夾住前述二條插入用光纖的方向,較佳是與前述一對刃構件之刃線的方向正交。藉此,就可以藉由一對刃構件,輕易地同時除去二條插入用光纖之被覆膜。
較佳是將前述二條插入用光纖相互平行地配置於前述保持具,並同時切斷前述二條插入用光纖之前述端部。藉此,就可以高精度地使切斷二條插入用光纖之端部時的從引出開始位置至二條插入用光纖之端部(已切斷的端部)的長度一致。
前述光連接器,較佳是具有容納前述二個光連接器本體的外殼。藉此,就可以在將雙工式光連接器組裝於光纖纜線之端部時,抑制從光纖纜線引出插入用光纖的長度。
前述光纖纜線,較佳是由前述外殼所保持;夾隔著由前述外殼所保持的前述光纖纜線之長邊方向,對稱地配置有前述二個光連接器本體。藉此,就能在將二條插入用光纖分別插入於光連接器本體時,輕易地同時對接於內置用光纖。
(3) 可明白一種光纖連接用工具,係能夠對具有保持有內置用光纖的套圈、及固定前述內置用光纖與插入用光纖之連接狀態的夾緊部之帶夾緊部之套圈,藉由使前述夾緊部之間隙開閉,來將前述插入用光纖插拔於前述夾緊部的光纖連接用工具,其特徵為:具有操作部、插入於前述夾緊部之間隙的夾插部、及設置於前述操作部與前述夾插部之間的旋轉軸部;以前述旋轉軸部為中心使前述操作部旋轉,藉此前述夾插部可從前述夾緊部之前述間隙拔出。依據如此的光纖連接用工具,就可以在將雙工式光連接器組裝於光纖纜線之端部時,一起拉拔已分別插入於二個夾緊部的元件之間的楔子(夾插構件)。
較佳是具有:分別插入於複數個前述帶夾緊部之套圈的前述夾緊部之間隙的複數個前述夾插部。藉此,就可以在將雙工式光連接器組裝於光纖纜線之端部時,一起拉拔已分別插入於二個夾緊部的元件之間的楔子(夾插構件)。
複數個前述夾插部,較佳是設置於與前述旋轉軸部之軸向平行的方向。藉此,就可以在將雙工式光連接器組裝於光纖纜線之端部時,一起拉拔已分別插入於二個夾緊部的元件之間的楔子(夾插構件)。
前述帶夾緊部之套圈,較佳是在前述內置用光纖之長邊方向具備複數個前述夾緊部之間隙;並具有:分別插入於前述長邊方向之複數個前述間隙的複數個前述夾插部。藉此,就可以在將雙工式光連接器組裝於光纖纜線之端部時,一起拉拔已分別插入於二個夾緊部的元件之間的楔子(夾插構件)。
複數個前述夾插部,較佳是具備第一夾插部、和第二夾插部;前述第一夾插部,較佳是比前述第二夾插部更設置於前述套圈之連接端面側;在以前述旋轉軸部為中心使前述操作部旋轉,藉此前述第一夾插部從前述夾緊部之前述間隙拔出之後,前述第二夾插部可從前述夾緊部之前述間隙拔出。藉此,就可以抑制內置用光纖與插入用光纖之對接狀態的偏移。
較佳是藉由前述第一夾插部從前述夾緊部之前述間隙拔出,而固定前述內置用光纖與前述插入用光纖之對接部分。藉此,就可以抑制內置用光纖與插入用光纖之對接狀態的偏移。
前述夾插部之角隅是形成圓形。藉此,就可以以前述旋轉軸部為中心使前述操作部滑順地旋轉。
較佳是具有:與容納複數個前述帶夾緊部之套圈的外殼卡止的卡止爪。藉此,就可以保持已將光纖連接用工具安裝於光連接器的狀態。
(4) 可明白一種光連接器,其特徵為,具備:機械接合部;以及外殼,其是容納前述機械接合部,並且用以固定將引出光纖後之光纜線予以夾持的夾持構件;前述外殼,係形成已縮窄後部的寬度方向之尺寸的形狀,且具有:具備上側呈開放的半錐體面狀之下導引部的基底、及具備下側呈開放的半錐體面狀之上導引部的蓋體;藉由前述下導引部與前述上導引部,可構成用以將前述光纖導引至前述機械接合部的錐體面狀之導引部。依據如此的光連接器,即便縮窄外殼之後部,仍可以在外殼之內部設置錐體面狀之導引部。
前述基底,較佳是具有:底板部、及從前述底板部的前述寬度方向之二個邊緣延伸出的一對側板部;前述蓋體,係具有:前蓋、相對於前述前蓋進行旋動的後蓋、及將前述前蓋與前述後蓋連結成能夠旋動的鉸鏈部;前述後蓋,係具有:上板部、及設置於前述上板部的前述寬度方向之二個邊緣的一對側板部;在前述鉸鏈部之二個邊緣,且於前述基底的前述側板部之外側,並沒有設置前述蓋體之前述側板部。藉此,可以抑制光連接器之寬度方向的尺寸。
前述光連接器,較佳是具有二個前述機械接合部;在前述外殼之前部,較佳是於前述寬度方向並排配置有二個前述機械接合部。在如此的雙工光連接器之情況下,因外殼是成為將後部的寬度方向之尺寸已縮窄後的形狀,故而特別有效。 但是,即便不是雙工光連接器,在外殼是形成已縮窄後部的寬度方向之尺寸的形狀之情況下,藉由前述下導引部和前述上導引部,來構成用以將前述光纖導引至前述機械接合部的錐體面狀之導引部仍是有效的。
前述外殼,較佳是具有:用以將二條前述光纖分離於前述寬度方向的分離部。藉此,就容易進行將已從光纜線引出的二條光纖插入於各自之機械接合部的作業。
較佳是在已打開前述蓋體時,前述分離部之上側成為呈開放的狀態。藉此,就容易目視確認藉由分離部而使分離的二條光纖之狀態。
前述分離部,較佳是朝向後側尖銳的形狀。藉此,在將二條光纖從後側朝向前側插入時,就容易分離二條光纖。
前述分離部,較佳是朝向上側尖銳的形狀。藉此,在使二條光纖從上側配置時,就容易分離二條光纖。
[第一實施形態] <光連接器10之整體構成> 圖1A係已安裝光纖連接用工具50之狀態的第一實施形態之光連接器10的立體圖。圖1B係已卸下光纖連接用工具50之狀態的第一實施形態之光連接器10的立體圖。圖2係從下方觀察已拆下光纖連接用工具50之狀態的第一實施形態之光連接器10時的立體圖。圖3係帶光連接器10之光纖纜線1及光纖連接用工具50的分解立體圖。再者,在圖1A中係顯示已打開光連接器10之蓋體部14的狀態;在圖1B中係顯示已閉合光連接器10之蓋體部14的狀態。
在以下之說明中,係如圖所示地定義各個方向。亦即,將與已內插固定於套圈21的內置用光纖22之光軸平行的方向作為「前後方向」,將套圈21之端面側作為「前」,將相反側(光纖纜線1側)作為「後」。又,將與載置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的後側外殼42(外殼12)之載置面垂直的方向作為「上下方向」,將從載置面觀察可供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配置的該側作為「上」,將相反側作為「下」。又,將與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作為「左右方向」,將從前側觀察後側時的右側作為「右」,將左側作為「左」。
光連接器10,為用以連接光纖的連接器。本實施形態的光連接器10,為藉由機械接合法來連接光連接器10內之光纖的現場組裝型連接器。又,本實施形態的光連接器10,為可組裝於光纖纜線1之終端的光連接器。更且,本實施形態的光連接器10,為具備有二條單芯用套圈(後述的套圈21)的雙工式連接器(雙向連接器)。
在以下之說明中,係在雙工式連接器當中之一方的構件及部位附記符號之後標「A」,在另一方的構件及部位附記符號之後標「B」。如圖1A至圖3所示,在光連接器10中,係將配置於左邊的單芯用套圈該側之構件及部位所附記的符號之後標作為「A」,將配置於右邊的單芯用套圈該側之構件及部位所附記的符號之後標作為「B」。在指左右兩側共同的構件及部位時,有時不附記後標。例如,有時將套圈21A及套圈21B之雙方僅指稱為「套圈21」。
光連接器10,係具有二個光連接器本體11、外殼12及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
光連接器本體11,例如是LC式光連接器。但是,光連接器本體11,也可為LC式光連接器以外的單芯用光連接器。例如,作為光連接器本體11,係可以使用SC式光連接器、MU式光連接器等。光連接器10所具有的二個光連接器本體11,係分別具備插頭框架(plug frame)15、和帶夾緊部之套圈20。插頭框架15,為容納帶夾緊部之套圈20的外殼。插頭框架15(光連接器本體11)之後側部分係容納於外殼12之前側外殼41,插頭框架15(光連接器本體11)之前側部分係從前側外殼41朝向前方突出。在插頭框架15係形成有卡合片16。已形成於該插頭框架15的卡合片16,是卡合於前側外殼41上所形成的被卡合孔17,藉此插頭框架15可固定於前側外殼41。再者,有關帶夾緊部之套圈20的結構將於後述。
外殼12,為容納二個光連接器本體11(帶夾緊部之套圈20)的外殼,並且為可供光纖區分部40設置的構件。外殼12,係由前側外殼41及後側外殼42所構成。前側外殼41,為容納二個光連接器本體11之後側部分的部位。前側外殼41,也具有作為與後面所述的彈簧18之後端接觸的止動環(stop ring)之功能。在前側外殼41之下側係形成有開口,該開口係可供夾插片(光纖連接用工具50之夾插部51)插通,該夾插片係使帶夾緊部之套圈20的夾緊部23(機械接合部)開閉。後側外殼42,為容納從光纖纜線1所引出之二條插入用光纖3的部位。又,後側外殼42,也為容納後面所述之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的部位。
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為夾持光纖纜線1,並且將光纖纜線1固定於後側外殼42(外殼12)的構件。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係使設置於內部的夾持爪(未圖示)咬入於光纖纜線1之外部被覆膜2,藉此來夾持光纖纜線1。但是,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只要能夠夾持光纖纜線1,也可用其他的結構來夾持。再者,如圖3所示,在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之前側,係有從光纖纜線1所引出的二條插入用光纖3延伸出。有時會將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之前側的端部稱為「引出開始位置」。再者,藉由將光纖纜線1直接固定於後側外殼42(外殼12),光連接器10也可不具有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
光連接器10,係除了具有二個光連接器本體11、外殼12及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以外,還具有蓋體部14和彈簧18。蓋體部14,為從上側覆蓋後側外殼42(外殼12)的構件。由蓋體部14和後側外殼42所包圍的空間,係藉由蓋體部14覆蓋後側外殼42而成為容納插入用光纖3的空間。再者,藉由將蓋體部14之後側部分朝向上側折彎,就會成為已打開蓋體部14的狀態(參照圖1A)。彈簧18,為將帶夾緊部之套圈20相對於前側外殼41朝向前側彈壓的構件。帶夾緊部之套圈20,係一邊藉由彈簧18朝向前側彈壓,且一邊能夠後退地容納於插頭框架15及前側外殼41(外殼12)。
<光纖纜線1> 光纖纜線1,係具有二條光纖。但是,光纖纜線1,也可具有三條以上的光纖。插入用光纖3,為從光纖纜線1(例如下引纜線(drop cable)或室內纜線(indoor cable)等)所引出的光纖。插入用光纖3之端部係在被覆膜被除去之後將端部予以切斷,既定尺寸之插入用光纖3(裸光纖部4及被覆部5)是從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朝向前側延伸出,並且既定尺寸之裸光纖部4是設置於插入用光纖3之端部。
在進行光連接器10往光纖纜線1之終端的組裝作業時,操作員係將已夾持光纖纜線1之外部被覆膜2的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插入於後側外殼42(外殼12)。操作員係藉由在後側外殼42上使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朝向前側滑動,將插入用光纖3之端部送入於夾緊部23(機械接合部)。藉此,在夾緊部23之內部,已事先內插固定於套圈21的內置用光纖22之端面與插入用光纖3之端面可對接。再者,在將插入用光纖3之端部送入於夾緊部23時,係在夾緊部23事先插入有楔狀之夾插片(光纖連接用工具50之夾插部51),可使夾緊部23之內部的間隙(基底構件25與蓋構件26之間隙)擴展。在使內置用光纖22與插入用光纖3對接之後,從夾緊部23拔除夾插片,藉此以夾緊部23來固定內置用光纖22和插入用光纖3。又,當降下蓋體部14時,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光纖纜線1)就可固定於外殼12。
<帶夾緊部之套圈20的基本結構> 圖4係帶夾緊部之套圈20的分解立體圖。
帶夾緊部之套圈20,係具有套圈21和夾緊部23。
套圈21,為保持內置用光纖22之端部的構件。在此,套圈21,為使用於單芯光連接器的圓筒形狀之套圈。內置用光纖22之一端(前側之端部)係接著固定於套圈21,並且端面與套圈21一起被研磨。內置用光纖22之另一端(後側之端部),係配置於夾緊部23之內部(詳言之為基底構件25之調心槽(aligning groove )31)。藉此,內置用光纖22,係可內插固定於套圈21。
夾緊部23,為藉由機械接合法使內置用光纖22與插入用光纖3軸對準(調心),並且固定內置用光纖22及插入用光纖3的構件(光纖連接裝置)。在夾緊部23係形成有調心槽311,可藉由該調心槽31來調整內置用光纖22之端面與插入用光纖3之端面的中心。又,在夾緊部23之後端係形成有插入部32(插入口),插入用光纖3可從該插入部32插入。
夾緊部23,係具備基底構件25、蓋構件26及夾緊用彈簧(clamp spring)29。
基底構件25,為具有用以調整光纖(內置用光纖22及插入用光纖3)之中心的調心槽31之構件。套圈21係可固定於基底構件25。藉由基底構件25和套圈21就可構成套圈結構體30。亦即,帶夾緊部之套圈20,係具備套圈結構體30、蓋構件26及夾緊用彈簧29。在基底構件25(套圈結構體30)係形成有凸緣部33,且在比凸緣部33更靠後側的部位形成有調心槽31。
調心槽31,為所謂的V槽,在調心槽31之上係可供內置用光纖22之端部配置。從調心槽31之後端朝向後方延伸存在有被覆部容納槽34。被覆部容納槽34係形成至基底構件25之後端(插入部32)為止,且形成作為比調心槽31更大的槽。藉此,在被覆部容納槽34之上係可以配置插入用光纖3之被覆部5。可從該被覆部容納槽34插入插入用光纖3之端部,且插入用光纖3之端部(裸光纖部4)可往調心槽31導引。
蓋構件26,為將光纖(內置用光纖22及插入用光纖3)朝向基底構件25之調心槽31按壓的構件。蓋構件26,係在基底構件25之側具有按壓面,按壓面會接觸於光纖並按壓光纖。換言之,蓋構件26及基底構件25,係構成包夾光纖並予以固定的夾持構件。蓋構件26,係由第一蓋構件27及第二蓋構件28所構成。第一蓋構件27,為按壓插入用光纖3之裸光纖部4的構件;第二蓋構件28,為按壓插入用光纖3之被覆部5的構件。
夾緊用彈簧29,為以夾持基底構件25和蓋構件26之方式來按壓的彈簧構件。夾緊用彈簧29,係持續施加如夾持基底構件25和蓋構件26的按壓力(彈性力)。在後面所述的光纖連接用工具50之夾插部51(第一夾插部55及第二夾插部56)插入於夾插用凹部35(第一夾插用凹部36及第二夾插用凹部37)時,會抵抗夾緊用彈簧29之按壓力而拉大基底構件25與蓋構件26之間隙,插入用光纖3能夠往夾緊部23插入,且能夠使內置用光纖22之端面與插入用光纖3之端面對接。又,當夾插部51從夾插用凹部35拔出時,就會藉由夾緊用彈簧29之按壓力,使內置用光纖22及插入用光纖3按壓固定於基底構件25與蓋構件26之間。再者,夾插用凹部35,既可形成於基底構件25與蓋構件26之其中一方,又可沒有夾插用凹部35。
用以插入楔狀之夾插部51的夾插用凹部35,係由第一夾插用凹部36及第二夾插用凹部37所構成。第一夾插用凹部36,為設置於內置用光纖22之端面與插入用光纖3之端面所對接的點(後面所述的連接點58)之正上方的夾插用凹部。又,第二夾插用凹部37為設置於被覆部容納槽34之正上方的夾插用凹部。在第一夾插用凹部36係可供第一夾插部55插入,在第二夾插用凹部37係可供第二夾插部56插入。又,當第一夾插部55從第一夾插用凹部36拔出時,就可藉由夾緊用彈簧29之按壓力,使內置用光纖22與插入用光纖3之連接點58按壓固定於基底構件25與第一蓋構件27之間。當第二夾插部56從第二夾插用凹部37拔出時,就可藉由夾緊用彈簧29之按壓力,使插入用光纖3之被覆部5按壓固定於基底構件25與第二蓋構件28之間。再者,夾插用凹部35,並非如第一夾插用凹部36及第二夾插用凹部37般地被劃分成二個部位之夾插用凹部,第一夾插用凹部36和第二夾插用凹部3 7也可一體地形成作為一個部位的夾插用凹部。
<帶光連接器10之光纖纜線1的製造方法> 圖5係第一實施形態的帶光連接器10之光纖纜線1的製造方法之流程圖。圖6A至圖6D係顯示將第一實施形態之光連接器10組裝於光纖纜線1之終端的樣態之示意圖。
在以下之說明中,有時會將終端組裝有光連接器10的光纖纜線1,稱為「帶光連接器10之光纖纜線1」。在帶光連接器10之光纖纜線1的製造作業中,首先,操作員係從光纖纜線1引出插入用光纖3(S001),且將光纖纜線1設定於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S002)。
操作員係在從光纖纜線1引出插入用光纖3的情況下,首先,沿著光纖纜線1之長邊方向,在外部被覆膜2形成切口。然後,操作員係打開形成有切口的外部被覆膜2,且從外部被覆膜2之內部取出光纖。再者,未圖示的拉力構件(tension member)等係集中往後方翻折,也可由未圖示的固定具所固定。在本實施形態中,操作員係針對光纖纜線1所具有之複數個光纖當中的二條光纖進行引出。
在以下之說明中,係如圖6A所示,有時會將從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延伸出的插入用光纖3之長度稱為「光纖引出長度」或「光纖纜線處理長度」。再者,有時會將「光纖引出長度」及「光纖纜線處理長度」,簡稱為「引出長度」及「處理長度」。又,如圖6A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將插入用光纖3僅引出既定之長度(D1)。更且,在已將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插入於外殼12之後側外殼42時(參照後面所述的圖6D及圖10C),以可使帶夾緊部之套圈20的內置用光纖22與插入用光纖3對接的程度來確保引出長度D1。
其次,操作員係將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和光纖纜線1設定於保持具80(S003)。
圖7A及圖7B係將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和光纖纜線1設定於保持具80的樣態之說明圖。再者,圖7A係顯示已打開保持具80之蓋部82的狀態,圖7B係顯示已閉合保持具80之蓋部82的狀態。
保持具80,為保持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和光纖纜線1的構件。在已藉由保持具80保持光纖纜線1的狀態下,除去且切斷插入用光纖3之端部的被覆膜。保持具80,係具有本體部81和蓋部82。
本體部81,為設置有容納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的容納部84、和可供二條插入用光纖3載置的光纖載置部83之構件。操作員係將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容納於保持具80之容納部84。此時,二條插入用光纖3,係載置於保持具80之光纖載置部83。在光纖載置部83,係於二個部位形成有所謂的V槽,二條插入用光纖3A及插入用光纖3B是分別配置於二個部位之V槽上(光纖載置部83A及光纖載置部83B)。
蓋部82,為能夠相對於本體部81開閉的蓋構件。蓋部82,係將已保持二條插入用光纖3的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夾入於與本體部81之間,且保持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如圖7B所示,當蓋部82被閉合時,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就會被按壓,並使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保持於本體部81與蓋部82之間。藉此,保持具80,係可以保持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與具有二條插入用光纖3的光纖纜線1。當將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和光纖纜線1設定於保持具80時,已從光纖纜線1引出的二條插入用光纖3,就會朝向保持具80之前側延伸出(參照圖7B)。
在此,如圖7B所示,在二條插入用光纖3A及插入用光纖3B已載置於二個部位之V槽上(光纖載置部83A及光纖載置部83B)的狀態下,保持具80(本體部81及蓋部82)會夾住插入用光纖3。換句話說,保持具80(本體部81及蓋部82),係在並排排列有二條插入用光纖3A及插入用光纖3B的狀態下予以夾住並保持。從而,保持具80(本體部81及蓋部82)夾住二條插入用光纖3A及插入用光纖3B的方向,係與二條插入用光纖3A及插入用光纖3B之排列方向正交。
其次,操作員係除去已從光纖纜線1引出的插入用光纖3之端部的被覆膜(S004),且切斷插入用光纖3之端部(S005)。藉此,既定尺寸之插入用光纖3(裸光纖部4及被覆部5)會從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引出開始位置)朝向前側延伸出,並且預定尺寸之裸光纖部4被設置於插入用光纖3之端部。操作員係在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和光纖纜線1已設定於保持具80的狀態下,進行插入用光纖3之加工(S004之被覆膜除去、或S005之端部切斷)。
圖8A係被覆部除去具90的立體圖。圖8B係已拆下保持具80和刃構件91之狀態的被覆部除去具90之立體圖。
被覆部除去具90,為除去插入用光纖3之被覆部5的工具。被覆部除去具90,有時也被稱為「分離器(stripper)」等。被覆部除去具90,係具有本體和一對刃構件91。一對刃構件91,係相對於被覆部除去具90之本體以不同構件所構成,也構成能夠裝卸。在以下之說明中,有時也會將被覆部除去具90之本體簡稱為「被覆部除去具90」。
刃構件91,為用以除去插入用光纖3之被覆部5的刃。在除去插入用光纖3之被覆部5時,可在插入用光纖3已夾入於一對刃構件91之間的狀態下,拉拔插入用光纖3。藉此,插入用光纖3,係可藉由一對刃構件91來除去被覆部5。
當一對刃構件91安裝於被覆部除去具90之安裝部92時,一對刃構件91之刃就會朝向內側(插入用光纖3之側)突出。如圖8B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二條插入用光纖3A及插入用光纖3B,係並排排列於與一對刃構件91之刃線之方向相同的方向。因此,藉由可在二條插入用光纖3已夾入於一對刃構件91之間的狀態下,拉拔二條插入用光纖3,就可以同時除去二條插入用光纖3之被覆部5。又,當以保持具80(本體部81及蓋部82)夾住二條插入用光纖3的方向來說明時,保持具80夾住二條插入用光纖3的方向,係與一對刃構件91之刃線的方向正交。藉此,可以藉由一對刃構件91,輕易地同時除去二條插入用光纖3A及插入用光纖3B之被覆部5。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在已藉由保持具80來保持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和光纖纜線1的狀態下,切斷二條插入用光纖3之端部。此時,將二條插入用光纖3A及插入用光纖3B相互地平行配置於保持具80,並同時切斷二條插入用光纖3之端部(參照圖6C)。藉由相互地平行配置二條插入用光纖3,就可以高精度地控制從已切斷二條插入用光纖3時之引出開始位置至二條插入用光纖3之端部(切斷後之端部)為止的長度。亦即,可以使切斷二條插入用光纖3之端部時的從引出開始位置至二條插入用光纖3之端部(切斷後之端部)為止的長度高精度地一致。
其次,操作員係為了將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插入於外殼12之後側外殼42,而從保持具80拆下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S006)。然後,操作員係將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插入於外殼12之後側外殼42(S007)。
圖9係從上方觀察已卸下蓋體部14之狀態的第一實施形態之光連接器10的示意圖。圖10A至圖10C係顯示將從光纖纜線1所引出的插入用光纖3之端部插入於夾緊部23的樣態之說明圖。
在後側外殼42,係設置有光纖區分部40。光纖區分部40,為將二條插入用光纖3之端部區分於二方向的部位。光纖區分部40,係具有屋頂部46和壁部47。
屋頂部46,為在將二條插入用光纖3之端部容納於後側外殼42時,將二條插入用光纖3之端部區分於二方向的部位。屋頂部46,係從後側外殼42之底面,朝向垂直於該底面的方向形成凸狀。但是,屋頂部46,也可不從後側外殼42之底面,朝向垂直於該底面的方向形成凸狀。具體而言,在從前側觀察光纖區分部40時,屋頂部46A,係由從中心朝向左側並轉向下方的斜面所形成。又,在從前側觀察光纖區分部40時,屋頂部46B,係由從中心朝向右側並轉向下方的斜面所形成。換言之,本實施形態的屋頂部46係由二個傾斜面所形成,該二個傾斜面係將由後側外殼42所保持的光纖纜線1之長邊方向作為頂部,並以接近後側外殼42之底面的方式來傾斜。從而,在將二條插入用光纖3之端部容納於後側外殼42時,只要是以將二條插入用光纖3之間劃分成屋頂部46A與屋頂部46B之境界部分的方式來配置,就可以將二條插入用光纖3之端部輕易地區分於二方向(參照圖10A)。
壁部47,為在欲使二條插入用光纖3之端部,分別進入於夾緊部23之插入部32時,將二條插入用光纖3之間予以擴展的部位。壁部47,係由第一壁部48及第二壁部49所構成。第一壁部48,係平行設置於前後方向,且夾緊部23之插入部32是位於將第一壁部48朝向前側延伸後的前端。第二壁部49,係設置作為以從後側朝向前側擴展之方式所設置的錐形面。二條插入用光纖3之端部,係以沿著第二壁部49之方式來進入,藉此可擴展二條插入用光纖3之間,且在擴展至第二壁部49(第二壁部49A及第二壁部49B)彼此之間隔為止之後,沿著第二壁部49導引至夾緊部23之插入部32。藉此,可以抑制插入用光纖3朝向內側(壁部47側)撓彎。但是,第二壁部49,也可不設置作為以從後側朝向前側擴展之方式所設置的錐形面,而是平行設置於前後方向。
再者,本實施形態的光纖區分部40,係從夾緊部23之插入部32朝向前後方向延伸至二條插入用光纖3之引出開始位置為止。從而,在將二條插入用光纖3之端部容納於後側外殼42時,只要以將二條插入用光纖3之間劃分成屋頂部46A與屋頂部46B之境界部分的方式來載置,就可以輕易將二條插入用光纖3之端部區分於二方向。具體而言,可以抑制例如插入用光纖3A之端部進入夾緊部23B側、插入用光纖3B之端部進入夾緊部23A側的二條插入用光纖3產生公差地進入夾緊部23。但是,光纖區分部40,也可從夾緊部23之插入部32,朝向前後方向延伸至二條插入用光纖3之引出開始位置為止。
當將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插入於光連接器本體11之後側外殼42時,從光纖纜線1所引出的插入用光纖3之端部就會插入於夾緊部23(參照圖1B),且在夾緊部23中使插入用光纖3與內置用光纖22對接連接。
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夾隔著由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所保持的光纖纜線1之長邊方向,對稱地配置有二個光連接器本體11A及光連接器本體11B(參照圖6D)。藉由夾隔著該長邊方向對稱地配置有二個光連接器本體11,而從可供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插入的後側外殼42,至夾緊部23內部的內置用光纖22之後側之端部(連接點58)為止的長度,就會成為相對於二個光連接器本體11為相同的長度。再者,如前面所述,二條插入用光纖3,係可使從引出開始位置至二條插入用光纖3之端部(切斷後之端部)為止的長度高精度地一致。藉此,就容易在將二條插入用光纖3分別插入於夾緊部23時,同時對接於內置用光纖22。
在將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插入於光連接器10之外殼12(後側外殼42)之後(S007之後),操作員係從光連接器10卸下光纖連接用工具50(S008)。
圖11A係從上方觀察光纖連接用工具50的示意圖。圖11B係圖11A之A-A線的光纖連接用工具50之剖視圖。圖11C係從前方觀察光纖連接用工具50的示意圖。圖11D係從後方觀察光纖連接用工具50的示意圖。
光纖連接用工具50,為使光連接器10之夾緊部23的基底構件25與蓋構件26之間隙開閉的工具。再者,在以下之說明中,有時會將夾緊部23的基底構件25與蓋構件26之間隙,簡稱為「夾緊部23之間隙」。
光纖連接用工具50,係具有夾插部51、操作部52及旋轉軸部53。
夾插部51,為插入於光連接器本體11的夾緊部23之間隙的部位。如前面所述,夾插部51,係藉由插入於夾緊部23之夾插用凹部35,來拉大夾緊部23之間隙,插入用光纖3能夠往夾緊部23插入,且能夠使內置用光纖22之端面與插入用光纖3之端面對接。又,夾插部51,係藉由從夾插用凹部35拔出,使內置用光纖22及插入用光纖3可按壓固定在夾緊部23之間隙。再者,如圖11B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夾插部51之角隅係形成圓形。藉此,如後面所述的圖12B及圖12C所示,可以以旋轉軸部53為中心使操作部52滑順地旋轉。亦即,藉由夾插部51之角隅形成圓形,就可以在欲使操作部52旋轉時,抑制夾插部51之角隅勾住後側外殼42之段差部43。但是,夾插部51之角隅也可不形成圓形。
夾插部51,係由第一夾插部55及第二夾插部56所構成。第一夾插部55,係插入於可使內置用光纖22之端面與插入用光纖3之端面對接的連接點58之正上方所設置的第一夾插用凹部36。又,第二夾插部56,係插入於被覆部容納槽34之正上方所設置的第二夾插用凹部37。再者,在第一夾插用凹部36與第二夾插用凹部37一體所形成的情況下,第一夾插部55與第二夾插部56也可一體所形成。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光纖連接用工具50,係具有二個夾插部51A及夾插部51B。如前面所述,本實施形態之光連接器10,係具有二個光連接器本體11(帶夾緊部之套圈20)。二個夾插部51A及夾插部51B,係使二個夾緊部23A及夾緊部23B之間隙開閉。
操作部52,為在將夾插部51從光連接器本體11的夾緊部23之間隙拔出時操作員所操作的部位。藉由操作員將操作部52朝向上方按壓,光纖連接用工具50就會以旋轉軸部53為中心進行旋轉,而可拔出夾插部51。如前面所述,光纖連接用工具50,係具有二個夾插部51A及夾插部51B,只要以旋轉軸部53為中心進行旋轉,就可以拔出二個夾插部51A及夾插部51B。藉此,可以一起拉拔已分別插入於二個夾緊部23之間隙的夾插部51。再者,二個夾插部51A及夾插部51B,係設置於與後面所述的旋轉軸部53之軸向平行的方向。
旋轉軸部53,為藉由將操作部52朝向上方按壓來使光纖連接用工具50旋轉時之成為旋轉軸的部位。旋轉軸部53,係設置於操作部52與夾插部51之間。藉由將操作部52朝向上方按壓,操作部52就會朝向上側移動,並藉由槓桿的原理賦予夾插部51朝向下側移動之力。藉此,可拔出夾插部51。
光纖連接用工具50,係除了具有夾插部51、操作部52及旋轉軸部53以外,還具有卡止爪57。卡止爪57,為卡止於光連接器10之外殼12的部位。藉由卡止爪57卡止於外殼12,就可以保持已將光纖連接用工具50安裝於光連接器10的狀態。藉此,例如可以在安裝有光纖連接用工具50的光連接器10被輸送之期間,不使光纖連接用工具50從光連接器10突然地脫落。
圖12A係第一夾插部55及第二夾插部56分別插入於第一夾插用凹部36及第二夾插用凹部37之狀態的光連接器10之剖視圖。圖12B係第一夾插部55已從第一夾插用凹部36拔出之狀態的光連接器10之剖視圖。圖12C係第二夾插部56已從第二夾插用凹部37拔出之狀態的光連接器10之剖視圖。
在本實施形態中,第一夾插部55,係設置於比第二夾插部56更靠近套圈21之連接端面側。更且,藉由以旋轉軸部53為中心使光纖連接用工具50進行旋轉,首先,卡止爪57就可從外殼12脫落。然後,在第一夾插部55從第一夾插用凹部36拔出之後,第二夾插部56可從第二夾插用凹部37拔出。亦即,在固定內置用光纖22之端面與插入用光纖3之端面所對接的連接點58之後,會與插入用光纖3之被覆部5部分固定。藉此,連接就可從離作為插入用光纖之端部的連接點58較近的該側固定,且可以抑制內置用光纖22與插入用光纖3之對接狀態的偏移。
如前面所述,當光纖連接用工具50被卸下時,光纖連接用工具50之夾插部51就可從帶夾緊部之套圈20的夾插用凹部35拔出,且以夾緊部23來固定內置用光纖22和插入用光纖3。藉此,來完成光連接器10往光纖纜線1之終端的組裝作業(完成帶光連接器10之光纖纜線1的製造作業)。
<比較例> 圖13A至圖13F係顯示將比較例中的光連接器10組裝於光纖纜線1之終端的樣態之示意圖。
在本比較例中,係在將雙工式之現場組裝型光連接器組裝於光纖纜線1之終端時,各別組裝二個單芯用之現場組裝型光連接器。亦即,有關插入用光纖3之被覆部5的除去(參照圖13B)、插入用光纖3之端部的切斷(參照圖13C)、插入用光纖3之端部往夾緊部23的插入及光纖彼此之連接的固定(參照圖13D),係先進行一方的插入用光纖3(在此為插入用光纖3B),之後進行另一方的插入用光纖3(在此為插入用光纖3A)(參照圖13E)。在此,在針對一方的插入用光纖3進行組裝作業之期間,因有關另一方的(尚未組裝的)插入用光纖3,將會造成作業的妨礙,故而有必要事先避開(參照圖13A)。從而,在引出長度D2上有必要具有事先避開另一方的插入用光纖3之部分的餘裕。換句話說,在已將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插入於外殼12之後側外殼42時,除了有需要可使帶夾緊部之套圈20的內置用光纖22與插入用光纖3之引出長度D1,還有需要具有餘裕。因此,與本實施形態相較,在本比較例中,係有必要加長引出長度(D2>D1)。
<變化例> 圖14A係已閉合蓋體部14之狀態的變化例之光連接器10的立體圖。圖14B係已打開蓋體部14之狀態的變化例之光連接器10的立體圖。圖15A係從上方觀察已卸下蓋體部14之狀態的變化例之光連接器10的示意圖。圖15B係從前方觀察變化例之光連接器10的示意圖。圖15C係從右方觀察變化例的光連接器10之示意圖。
˙卡合孔部44及卡合突起部45 如圖14A所示,在變化例的光連接器10中,係在蓋體部14設置有卡合孔部44,且在外殼12設置有卡合突起部45。然後,如圖14B所示,在已打開蓋體部14的狀態下,藉由卡合孔部44卡合於卡合突起部45,蓋體部14就可保持於外殼12。藉此,可以在已打開蓋體部14的狀態時,抑制蓋體部14突然地閉合。再者,在本變化例中,卡合孔部44和卡合突起部45,係分別各設置有二個於左右方向。
˙止動件60 如圖14A及圖14B所示,在變化例的光連接器10中,係設置有止動件60。止動件60,為抑制光纖連接用工具50從光連接器10突然地脫落的構件。在光纖連接用工具50已安裝於光連接器10的狀態下,止動件60,係以插通於光纖連接用工具50上所形成的缺口部59之方式所設置(參照圖14A及圖14B)。止動件60之左右方向的長度,係形成比光纖連接用工具50之左右方向的長度更大(參照圖15B)。再者,如圖15C所示,止動件60,係以位於比旋轉軸部53更靠前側的方式所設置。藉此,止動件60,係在已插通於缺口部59的狀態下,可以抑制光纖連接用工具50以旋轉軸部53為中心進行旋轉。
˙光纖區分部40 再者,在本變化例中,有關光纖區分部40,也可不設置有平行設置於前後方向的第一壁部48,而是僅形成有以從後側朝向前側擴展之方式所設置的錐形面(第二壁部49)。
[第二實施形態] <基本構成> 圖16A係第二實施形態的光連接器200之立體圖。圖16B係光連接器200之分解立體圖。
在以下之說明中,係如圖16A圖所示地定義各個方向。亦即,將光纜線101(或光纖103)之光軸方向(長邊方向)作為「前後方向」,將光纜線101從光連接器200延伸出的該側作為「後」,將相反側作為「前」。又,將二個套圈121(或是夾緊部122)之並排的方向作為「左右方向」,將從前側觀察後側時的右側作為「右」,將相反側作為「左」。又,有時也會將左右方向稱為「寬度方向」。又,將垂直於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的方向作為「上下方向」,將設置有閂鎖(latch)部132的該側作為「上」,將相反側作為「下」。 再者,在以下之第二實施形態中,有時各個構成要素之名稱、符號及說明會與第一實施形態不同。
本實施形態的光連接器200,為藉由機械接合法來連接光纖103的現場組裝型光連接器,且為組裝於光纜線101之終端的光連接器。本實施形態的光連接器200,係構成作為具有雙工之LC連接器(LC式光連接器)的雙工式光連接器。
在光連接器200,係能夠連接從光纜線101引出的光纖103。在本實施形態中,光纜線101,為具有二條光纖103的角型纜線。光纜線101,為以外部被覆膜來一併被覆二條光纖103和拉力構件(未圖示)的構成。因光纜線101,為以外部被覆膜來一併被覆二條光纖103和拉力構件的構成,故而是由比較硬的外部被覆膜所構成。
光連接器200,係具有本體110、夾插構件170及夾持構件180。
本體110,係具備帶夾緊部之套圈120和外殼130。
帶夾緊部之套圈120,係具備套圈121和夾緊部122(機械接合部)。套圈121,在此是指使用於單芯光連接器的圓筒形狀之套圈121。套圈121,為保持內置用光纖(未圖示)的構件。內置用光纖(未圖示)之前端,係由套圈121所保持,並且使端面與套圈121一起被研磨。內置用光纖(未圖示)之後端,係配置於夾緊部122之調心槽(未圖示)。夾緊部122,為在使內置用光纖、與從光纜線101引出的光纖103(插入用光纖)一邊藉由機械接合法來調整中心同時一邊對接的狀態下所固定的構件(光纖連接裝置)。在夾緊部122之後端,係有用以插入從光纜線101引出之光纖103(插入用光纖)的開口122A。
外殼130,為容納帶夾緊部之套圈120,並且固定夾持構件180的構件。外殼130,係具有前側外殼131和後側外殼134。
前側外殼131,為容納帶夾緊部之套圈120的構件(相當於第一實施形態之插頭框架)。在本實施形態中,光連接器200係具有一對前側外殼131,前側外殼131係分別容納帶夾緊部之套圈120。但是,也可在一個前側外殼131容納二個帶夾緊部之套圈120。前側外殼131,係具有能夠適合(嵌合)於連接光連接器200的轉接頭(adapter)210之連接口的外形。在前側外殼131之上部,係設置有用以將光連接器200閂鎖於轉接頭210的閂鎖部132。在本實施形態中,在前側外殼131之上部,係設置有一對閂鎖部132。前側外殼131,係安裝於後側外殼134之前側。
後側外殼134,為固定前側外殼131及夾持構件180。後側外殼134,係具有基底140和蓋體150。基底140,為構成後側外殼134之下部的構件。蓋體150,為構成後側外殼134之上部的構件。換句話說,後側外殼134,係由上下所組合成的二個零件(基底140和蓋體150)所構成。有關後側外殼134(基底140及蓋體150)之構成與形狀將於後述。
夾插構件170,為使夾緊部122(機械接合部)之間隙開閉的構件。在本體110之下面係形成有插通孔,在該插通孔係可供夾插構件170之夾插片171(楔子)插通。
夾持構件180,為夾持光纜線101之外部被覆膜的構件(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在夾持構件180之內面係形成有爪部(未圖示),藉由使該爪部咬入於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80就能夾持光纜線101之外部被覆膜。光纜線101係從夾持構件180之後側延伸出。又,從光纜線101所引出的光纖103(插入用光纖)係從夾持構件180之前側延伸出。在本實施形態中,二條光纖103係從夾持構件180之前側延伸出。
<有關後側外殼134> 圖17A係參考例的後側外殼134’之內部形狀的說明圖。從夾持構件180之前側延伸出的光纖103(插入用光纖),係插入於夾緊部122(機械接合部)之開口122A。此時,在後側外殼134’之內部,係形成有導引部,以便容易將光纖103插入於機械接合部之開口122A。導引部,為越靠前側(離機械接合部較近的該側)就變得越細的導引孔,導引部之內面係形成錐體面狀(錐形狀)。
圖17B係參考例的後側外殼134’之製造方法的說明圖。後側外殼134’,係對模具射出樹脂所成型。在圖中,係描繪有後側外殼134’之開模時的樣態。後側外殼134’之後部的內部空間,係藉由模具之砂芯所成型。砂芯之前部為錐體形狀(錐形狀),藉由砂芯之前部,就可成型錐體面狀(錐形狀)之導引部。在圖中之參考例的製造方法中,係藉由相對於所成型的後側外殼134’使砂芯朝向後方滑動(slide),後側外殼134’就可從模具卸下。
可是,如圖16A及圖16B所示,本實施形態的後側外殼134,係使後部構成寬度較細。例如,如本實施形態,在將雙工式之光連接器200(雙工之光連接器)構成於一條光纜線101之端部的情況下,有時會縮窄後側外殼134之後部的寬度(寬度方向之尺寸)來構成。或是,如圖16A所示,在有必要使光連接器200高密度地配置於寬度方向的情況下,有時會縮窄後側外殼134之後部的寬度(寬度方向之尺寸)來構成。如此在形成已縮窄後側外殼134之後部的寬度之形狀的情況下,係無法相對於所成型的後側外殼134使砂芯朝向後方滑動。
圖17C係第二實施形態之的後側外殼134之製造方法的說明圖。在本實施形態中,因後側外殼134之後部為寬度較細,故而無法使砂芯朝向後方滑動。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中,在所成型的後側外殼134開模時,使砂芯相對於後側外殼134朝向上方(與光纖103之光軸交叉的方向)滑動。但是,在如此使砂芯朝向上方滑動的情況下,因後側外殼134之上部係成為呈開放的形狀,故而無法如圖17A及圖17B之參考例般地形成筒狀。又,在如此使砂芯朝向上方滑動的情況下,後側外殼134之導引部,係無法成型為錐體面狀。
於是,在本實施形態中,係以二個零件(基底140、蓋體150)來構成後側外殼134。又,在本實施形態中,係藉由構成後側外殼134的二個零件(基底140、蓋體150),來構成錐體面狀(錐形狀)之導引部。
圖18A及圖18B係後側外殼134之基底140的說明圖。圖18A係基底140的立體圖。圖18B係基底140的上視圖(及X-X剖視圖)。基底140,為構成後側外殼134之下部的構件。基底140,係具有前容納部141和後容納部142。
前容納部141,為一邊容納前述外殼131,同時一邊固定前側外殼131的部位。在前容納部141之後端面,係形成有用以將光纖103從後容納部142導入於前容納部141的導入孔141A。
後容納部142,為設置於後側外殼134之後部的容納部。後容納部142,為藉由底板部143、和一對側板部144來構成容納空間的部位。再者,後容納部142,係藉由底板部143和一對側板部144形成剖面U字狀,且上部成為呈開放的形狀。因此,如圖17C所示,後容納部142,係能夠藉由在開模時使其朝向上方滑動的砂芯所成型。
底板部143,為構成後側外殼134之下面的部位。換言之,底板部143,為構成後容納部142之底面的部位。側板部144,為構成後側外殼134之側面(右側面或左側面)的部位。
側板部144,為從底板部143之左右二個邊緣朝向上側延伸出的板狀之部位。側板部144,係具有第一板部144A、第二板部144B及傾斜板部144C。 第一板部144A,為側板部144之前側的部位。第一板部144A為與前後方向平行的板狀之部位,一對第一板部144A係從左右方向對向地配置成平行。一對第一板部144A之左右方向的尺寸,係與光連接器200之左右的寬度大致相同。 第二板部144B,為側板部144之後側的部位。第二板部144B,為與前後方向平行的板狀之部位,一對第二板部144B係從左右方向對向地配置成平行。一對第二板部144B之左右方向的間隔,係比一對第一板部144A之左右方向的間隔更窄。藉此,如圖16B所示,本實施形態的後側外殼134之後部係構成寬度較細。 傾斜板部144C,為第一板部144A與第二板部144B之間的部位。傾斜板部144C,係相對於前後方向傾斜地配置。傾斜板部144C係傾斜於前後方向,以便傾斜板部144C之內面的法線具有前方向成分。再者,因後側外殼134具有如此的傾斜板部144c,故而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7B所示,無法相對於所成型的後側外殼134使砂芯朝向後方滑動。
後容納部142,係具有下導引部146。下導引部146,為構成錐體面狀之導引部之下部的部位。下導引部146,係形成上側呈開放的半錐體面狀。在此,下導引部146,係具有使四角錐體面二等分的面。換言之,下導引部146,為越靠前側(離機械接合面較近的該側)就變得越小的剖面U字狀之槽部。下導引部146之前端,係連通至導入孔141A。
又,後容納部142,係具有分離部148。分離部148,為將光纜線101之二條光纖103左右各自分離的部位(相當於第一實施形態的光纖區分部)。分離部148,為從底板部143之寬度方向的中央部朝向上方延伸出的部位。分離部148,為朝向後方尖銳的形狀(參照圖18B之上視圖)。藉由該形狀,就容易在將光纜線101之二條光纖103從後側朝向前側插入於後容納部142時,將二條光纖103左右各自分離。又,分離部148,為朝向上方尖銳的形狀(參照圖18B之X-X剖視圖)。藉由該形狀,就容易在使光纜線101之二條光纖103從上側配置於後容納部142時將二條光纖103左右各自分離。
如圖17C所示,上述基底140之後容納部142,係利用模具之砂芯所成型。又,基底140之下導引部146,係藉由前部為半錐體狀的砂芯所成型。然後,如圖17C所示,在開模時使模具之砂芯朝向上方滑動,藉此就可製造出具備有上側呈開放的後容納部142、或上側呈開放的半錐體面狀之下導引部146的基底140。再者,基底140之前容納部141,係利用不同的砂芯所成型,且在開模時使該砂芯朝向前方滑動。
圖19A及圖19B係後側外殼134之蓋體150的立體圖。蓋體150,為構成後側外殼134之上部的構件。蓋體150,係具有前蓋151、後蓋154及鉸鏈部158。
前蓋151,為蓋體150之前側的部位,且為固定於基底140的部位。前蓋151,係具有前固定部151A、閂鎖解除部151B及上導引部152。
前固定部151A,為用以將前蓋151固定於基底140的部位。藉由前固定部151A勾住基底140之爪部,前蓋151就可固定於基底140。 閂鎖解除部151B,為解除光連接器200已藉由閂鎖部132(參照圖16A:將光連接器200閂鎖於轉接頭210的部位)閂鎖於轉接頭210之狀態(閂鎖狀態)的部位。閂鎖解除部151B,係形成懸臂狀,一端(固定端)係固定於前蓋151,另一端(自由端)係配置於懸臂狀之閂鎖部132的自由端側之上方。當操作員按下閂鎖解除部151B時,閂鎖部132就被往下推,並可解除閂鎖狀態。在本實施形態中,光連接器200係具有二個閂鎖部132,閂鎖解除部151B之自由端係配置於二個閂鎖部132之自由端側的上方。藉此,當操作員按下閂鎖解除部151B時,就可以同時按下二個閂鎖部132。
上導引部152,為構成錐體面狀之導引部之上部的部位。換句話說,上導引部152,係與基底140之下導引部146一起構成錐體面狀之導引部。上導引部152,係形成下側呈開放的半錐體面狀。在此,上導引部152,係具有使四角錐體面二等分的面。換言之,上導引部152,係越靠前側(離機械接合部較近的該側)就變得越小的剖面倒U字狀之槽部。
後蓋154,為能夠相對於前蓋151進行旋動(開閉)的部位。後蓋154,係透過鉸鏈部158而連結於前蓋151,且以鉸鏈部158作為軸來相對於前蓋151進行旋動。後蓋154,係具有上板部155、側板部156及後端部157。
上板部155,為覆蓋後容納部142的部位。側板部156,為從上板部155之左右二個邊緣朝向下側(已閉合後蓋154的狀態之下側:參照圖19A)延伸出的板狀之部位。側板部156,係具有固定板部156B和傾斜板部156C。
固定板部156B,為在已閉合後蓋154時配置於基底140側的第二板部144B之外側的部位。在固定板部156B係形成有後固定部156B1(卡合孔)。後固定部156B1,為用以將後蓋154固定於基底140的部位。藉由後固定部156B1勾住基底140之爪部,就可在後蓋154已閉合的狀態下固定於基底140。
傾斜板部156C,為在已閉合後蓋154時配置於基底140側的傾斜板部144C之後部的外側之部位。傾斜板部156C,係相對於前後方向傾斜地配置。傾斜板部156C係傾斜於前後方向,以便傾斜板部156C之內面的法線具有前方向成分。再者,因蓋體150具有如此的傾斜板部156C,故而在本實施形態中,無法相對於所成型的蓋體150使砂芯朝向後方滑動(與圖17C所示的後側外殼134同樣)。
後端部157,為構成光連接器200之後端面的部位。凹部之大小,係比光纜線101之剖面還大,且比夾持構件180之剖面還小。藉此,可以使光纜線101通過後端部157之凹部,並且可以藉由後端部157來抑制夾持構件180之後牽伸(back draft)。
鉸鏈部158,為能夠旋動地連結前蓋151和後蓋154的部位。在本實施形態中,係以樹脂來一體地成型蓋體150,並且藉由將前蓋151與後蓋154之間的鉸鏈部158構成薄壁,來將鉸鏈部158構成能夠變形。但是,也可以不同構件來構成前蓋151和後蓋154,同時一邊藉由成為鉸鏈部158的鉸鏈來連結前蓋151與後蓋154。
圖20A係第二實施形態的鉸鏈部158之開閉狀態的說明圖。圖20B係不使用鉸鏈部158之情況的參考例之開閉狀態的說明圖。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在蓋體150之上面形成有沿著寬度方向的鉸鏈部158,後蓋154能以鉸鏈部158作為軸來進行開閉。
在參考例中,係在蓋體150之側面形成有旋轉軸,後蓋154可藉由旋轉軸來進行開閉。如參考例,在光連接器200之側面設置有旋轉軸的情況下,在旋轉軸之近旁,係於基底140及蓋體150之雙方需要側板部。結果,在參考例中,因在旋轉軸之近旁,基底140之側板部144與蓋體150之側板部係重疊所配置,故而光連接器200之寬度W2會變寬。 另一方面,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在蓋體150之上面設置鉸鏈部158,藉此就可不用在光連接器200之側面設置旋轉軸。結果,在本實施形態中,因可不用在基底140之第一板部144A的外側配置蓋體150之側板部156,故而有可以抑制光連接器200之寬度W1的尺寸之優點。又,在本實施形態中,因可以抑制光連接器200之寬度W1,故而在如圖16A所示地使光連接器200高密度地配置於寬度方向的情況下,特別有利。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因抑制光連接器200之寬度W1,故而在鉸鏈部158之左右二個邊緣的部位,並沒有設置側板部156。藉此,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在鉸鏈部158之左右二個邊緣的近旁,僅有配置基底140之側板部144(詳言之為第一板部144A),在基底140之側板部144的外側則並沒有設置蓋體150之側板部156。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可以迴避二片側板部重疊配置於如參考例之旋轉軸的近旁。
再者,蓋體150,係與基底140之情況同樣,利用模具之砂芯所成型。又,蓋體150之上導引部152,係藉由前部為半錐體狀之砂芯所成型。然後,藉由在開模時使模具之砂芯朝向上方滑動,就可製造出具備有下側呈開放的後蓋154、或下側呈開放的半錐體面狀之上導引部152的蓋體150。
圖21A係第二實施形態的後側外殼134之上視圖(已打開後蓋154之狀態的上視圖)。圖21B係圖21A之A-A剖視圖。圖21C係圖21A之B-B剖視圖。
在本實施形態中,後側外殼134係由基底140及蓋體150之二個零件所構成,錐體面狀(錐形狀)之導引部係藉由組合半錐體面狀之下導引部146、和半錐體面狀之上導引部152所構成。藉此,可以藉由上側呈開放之形狀的基底140、和下側呈開放之形狀的蓋體150,來構成錐體面狀之導引部。換言之,藉由組合上側呈開放的下導引部146、和下側呈開放的上導引部152,來構成錐體面狀之導引部。再者,本實施形態的導引部之形狀(導引部之內面),雖然是大致四角錐體面狀,但是也可為圓錐體面狀。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在比鉸鏈部158更靠後側配置有分離部148(參照圖21A)。換句話說,在本實施形態中,分離部148之尖銳的後端,係配置於比鉸鏈部158更後側。藉此,因分離部148是在已打開後蓋154時露出(分離部148之上側成為呈開放的狀態),故而容易目視確認左右各自使光纖103分離的狀態。
<光連接器200之組裝方法> 圖22A至圖22C係光連接器200之組裝方法(製造方法)的說明圖。
首先,操作員,係準備本體110。在本體110係安裝有夾插構件170,夾插構件170之夾插片171(楔子)可插通於本體110之夾緊部122(機械接合部:參照圖16B),夾緊部122之間隙可擴展(換句話說,成為能夠將光纖103插入於夾緊部122的狀態)。
又,操作員,係準備已夾持光纜線101的夾持構件180。如圖22A所示,從光纜線101所引出的光纖103(插入用光纖)是從夾持構件180之前側延伸出。再者,操作員,係事先除去光纖103之被覆膜,並且以既定長度來切斷光纖103。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從夾持構件180之前側延伸出既定長度的二條光纖103。
其次,如圖22A所示,操作員係打開本體110之後蓋154,一邊將光纖103插入於夾緊部122(機械接合部),同時一邊將夾持構件180容納於本體110之後容納部142。
圖23係將光纖103插入於夾緊部122時之樣態的說明圖。
在本實施形態中,係藉由構成後側外殼134的基底140及蓋體150,來構成錐體面狀(錐形狀)之導引部。換言之,藉由組合基底140的半錐體面狀之下導引部146、和蓋體150的半錐體面狀之上導引部152,來構成錐體面狀(錐形狀)之導引部。導引部,係成為越靠前側(離機械接合部較近的該側)就變得越細的導引孔。在導引部之前側係配置有導入孔141A,在導入孔141A之前側係配置有夾緊部122之開口122A(參照圖16B)。
操作員,係在將光纖103插入於夾緊部122時,藉由分離部148,將光纜線101之二條光纖103左右各自分離。在本實施形態中,因分離部148是配置於比鉸鏈部158更靠後側(參照圖21A),故而分離部148會在已打開後蓋154時露出,所以操作員容易目視確認分離部148。又,在本實施形態中,由於分離部148會在已打開後蓋154時露出,所以操作員容易藉由分離部148來目視確認使二條光纖103左右各自分離的狀態。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因分離部148為朝向後方尖銳的形狀,故而在將光纜線101之二條光纖103從後側朝向前側插入於後容納部142時,容易進行藉由分離部148將二條光纖103左右分離的作業。又,因分離部148,為朝向上方尖銳的形狀,故而在使光纜線101之二條光纖103從上側配置於後容納部142時,容易進行藉由分離部148將二條光纖103左右分離的作業。
操作員係在藉由分離部148將二條光纖103左右分離之後,使夾持構件180朝向前側移動,來使光纖103之端部接觸於導引部之內面(參照圖23)。因導引部之內面係形成錐體面狀(錐形狀),故而當在使光纖103之端部接觸到導引部之內面的狀態下使夾持構件180更朝向前側移動時,光纖103之端部就會被導引至導入孔141A。因此,容易進行將光纖103插入於導入孔141A的作業。又,因在導入孔141A之前側係配置有夾緊部122之開口122A,故而當使夾持構件180更朝向前側移動時,光纖103之端部就會被導引至夾緊部122之開口122A。因此,容易進行將光纖103插入於夾緊部122之開口122A的作業。
順便一提,只要可以一次藉由分離部148將二條光纖103左右分離,就可以藉由分離部148來防止二條光纖103左右調換。因此,操作員,係在藉由分離部148使二條光纖103之各自左右的位置確定之後,不用注意二條光纖103之左右位置,就可以集中於將各自的光纖103插入於導入孔141A(或夾緊部122之開口122A)的作業。再者,假設在沒有分離部148的情況下,因操作員係有必要同時進行使二條光纖103之各自左右的位置確定的作業、以及將各自的光纖103插入於導入孔141A的作業,故而作業性會變差(或是,恐有弄錯二條光纖103的左右位置之虞)。相對於此,在本實施形態中,因可以藉由分離部148來防止二條光纖103左右調換,故而操作員可以各自分開進行使二條光纖103之各自左右的位置確定的作業、以及將各自的光纖103插入於導入孔141A的作業。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中,因操作員可以集中於各自的作業,作業性變佳(或是,可以抑制弄錯二條光纖103的左右位置)。
在使光纖103插入於導入孔141A之後,如圖22B所示,操作員係使夾持構件180容納於後容納部142。在已使夾持構件180容納於後容納部142的狀態下,就會成為從光纜線101引出的光纖103(插入用光纖),已對接於帶夾緊部之套圈120的內置用光纖之狀態。在使夾持構件180容納於後容納部142之後,操作員會如圖22B所示地閉合後蓋154,來將夾持構件180固定於後側外殼134。
在閉合後蓋154之後,如圖22C所示,操作員係從本體110拆下夾插構件170。藉此,夾插構件170之夾插片171(楔子)就從本體110之夾緊部122(機械接合部)脫落,夾緊部122之間隙會變窄,並在光纖103已對接的狀態下可使光纖103藉由夾緊部122所固定。藉此,完成光連接器200之組裝作業。
[其他] 前述的實施形態,係用以易於理解本發明,而非用以限定解釋本發明。當然,本發明係不脫離其趣旨就能進行變更與改良,並且本發明涵蓋其等價物。
1:光纖纜線 2:外部被覆膜 3:插入用光纖 4:裸光纖部 5:被覆部 10,200:光連接器 11:光連接器本體 12,130:外殼 13: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 14:蓋體部 15:插頭框架 16:卡合片 17:被卡合孔 18:彈簧 20,120:帶夾緊部之套圈 21,121:套圈 22:內置用光纖 23:夾緊部 25:基底構件 26:蓋構件 27:第一蓋構件 28:第二蓋構件 29:夾緊用彈簧 30:套圈結構體 31:調心槽 32:插入部 33:凸緣部 34:被覆部容納槽 35:夾插用凹部 36:第一夾插用凹部 37:第二夾插用凹部 40:光纖區分部 41,131:前側外殼 42,134:後側外殼 43:段差部 44:卡合孔部 45:卡合突起部 46:屋頂部 47:壁部 48:第一壁部 49:第二壁部 50:光纖連接用工具 51:夾插部 52:操作部 53:旋轉軸部 55:第一夾插部 56:第二夾插部 57:卡止爪 58:連接點 59:缺口部 60:止動件 61:止動件頭部 62:止動件腳部 80:保持具 81:本體部 82:蓋部 83:光纖載置部 84:容納部 90:被覆部除去具 91:刃構件 92:安裝部 101:光纜線 103:光纖 110:本體 122:夾緊部(機械接合部) 122A:開口 132:閂鎖部 140:基底(第一外殼) 141:前容納部 141A:導入孔 142:後容納部 143:底板部 144,156:側板部 144A:第一板部 144B:第二板部 144C,156C:傾斜板部 146:下導引部(第一導引部) 148:分離部 150:蓋體(第二外殼) 151:前蓋 151A:前固定部 151B:閂鎖解除部 152:上導引部(第二導引部) 154:後蓋 155:上板部 156B:固定板部 156B1:後固定部 157:後端部 158:鉸鏈部 170:夾插構件 171:夾插片(楔子部) 180:夾持構件 210:轉接頭 D1,D2:引出長度 W1,W2:寬度
[圖1A]係已安裝光纖連接用工具50之狀態的第一實施形態之光連接器10的立體圖;[圖1B]係已卸下光纖連接用工具50之狀態的第一實施形態之光連接器10的立體圖。 [圖2]係從下方觀察已拆下光纖連接用工具50之狀態的第一實施形態之光連接器10時的立體圖。 [圖3]係帶光連接器10之光纖纜線1及光纖連接用工具50的分解立體圖。 [圖4]係帶夾緊部之套圈20的分解立體圖。 [圖5]係第一實施形態的帶光連接器10之光纖纜線1的製造方法之流程圖。 [圖6A]至[圖6D]係顯示將第一實施形態之光連接器10組裝於光纖纜線1之終端的樣態之示意圖。 [圖7A]及[圖7B]係將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13和光纖纜線1設定於保持具(holder)80的樣態之說明圖。 [圖8A]係被覆部除去具90的立體圖;[圖8B]係已拆下保持具80和刃構件91之狀態的被覆部除去具90之立體圖。 [圖9]係從上方觀察已卸下蓋體部14之狀態的第一實施形態之光連接器10的示意圖。 [圖10A]至[圖10C]係顯示將從光纖纜線1所引出的插入用光纖3之端部插入於夾緊部23的樣態之說明圖。 [圖11A]係從上方觀察光纖連接用工具50的示意圖;[圖11B]係圖11A之A-A線的光纖連接用工具50之剖視圖;[圖11C]係從前方觀察光纖連接用工具50的示意圖;[圖11D]係從後方觀察光纖連接用工具50的示意圖。 [圖12A]係第一夾插部55及第二夾插部56分別插入於第一夾插用凹部36及第二夾插用凹部37之狀態的光連接器10之剖視圖;[圖12B]係第一夾插部55已從第一夾插用凹部36拔出之狀態的光連接器10之剖視圖;[圖12C]係第二夾插部56已從第二夾插用凹部37拔出之狀態的光連接器10之剖視圖。 [圖13A]至[圖13F]係顯示將比較例中的光連接器10組裝於光纖纜線1之終端的樣態之示意圖。 [圖14A]係已閉合蓋體部14之狀態的變化例之光連接器10的立體圖;[圖14B]係已打開蓋體部14之狀態的變化例之光連接器10的立體圖。 [圖15A]係從上方觀察已卸下蓋體部14之狀態的變化例之光連接器10的示意圖;[圖15B]係從前方觀察變化例之光連接器10的示意圖;[圖15C]係從右方觀察變化例的光連接器10之示意圖。 [圖16A]係第二實施形態的光連接器200之立體圖;[圖16B]係光連接器200之分解立體圖。 [圖17A]係參考例的後側外殼134’之內部形狀的說明圖;[圖17B]係參考例的後側外殼134’之製造方法的說明圖;[圖17C]係第二實施形態之的後側外殼134之製造方法的說明圖。 [圖18A]及[圖18B]係後側外殼134之基底(base)140的說明圖;圖18A係基底140的立體圖;圖18B係基底140的上視圖(及X-X剖視圖)。 [圖19A]及[圖19B]係後側外殼134之蓋體150的立體圖。 [圖20A]係第二實施形態的鉸鏈(hinge)部158之開閉狀態的說明圖;[圖20B]係不使用鉸鏈部158之情況的參考例之開閉狀態的說明圖。 [圖21A]係第二實施形態的後側外殼134之上視圖(已打開後蓋154之狀態的上視圖);[圖21B]係圖21A之A-A剖視圖;[圖21C]係圖21A之B-B剖視圖。 [圖22A]至[圖22C]係光連接器200之組裝方法(製造方法)的說明圖。 [圖23]係將光纖103插入於夾緊部122時之樣態的說明圖。
1:光纖纜線
2:外部被覆膜
3A,3B:插入用光纖
11A,11B:光連接器本體
12:外殼
13:外部被覆膜夾持構件
15A,15B:插頭框架
20A,20B:帶夾緊部之套圈
21A,21B:套圈
40:光纖區分部
41:前側外殼
42:後側外殼
50:光纖連接用工具

Claims (25)

  1. 一種光連接器,係具有: 光連接器本體,其是具備:保持有內置用光纖的套圈、及固定前述內置用光纖與從光纖纜線所引出的插入用光纖之連接狀態的夾緊部;以及 外殼,其是容納前述光連接器本體; 前述光連接器的特徵為: 前述外殼,係容納二個前述光連接器本體,且具備將二條前述插入用光纖依前述二個光連接器本體的每一個而區分的光纖區分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連接器,其中,前述光纖區分部,係從前述外殼之底面,朝向垂直於前述底面的方向形成凸狀。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光連接器,其中,前述光纖區分部,係具備由二個傾斜面所形成的屋頂部,該二個傾斜面係將前述外殼所保持的前述光纖纜線之長邊方向作為頂部,並以接近前述底面的方式傾斜。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光連接器,其中,前述光纖區分部,係從前述夾緊部,延伸至使前述內置用光纖與前述插入用光纖對接時的前述二條插入用光纖之引出開始位置為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光連接器,其中,前述光纖區分部,係具有:以從前述引出開始位置擴展之方式所設置的壁部。
  6. 一種帶光連接器之光纖纜線的製造方法,係在具有複數個光纖的光纖纜線之終端組裝光連接器的帶光連接器之光纖纜線的製造方法,其特徵為: 同時除去前述複數個光纖當中之從前述光纖纜線所引出的二條插入用光纖之被覆膜; 同時切斷已除去前述被覆膜的前述二條插入用光纖之已除去前述被覆膜該側的端部; 在二個光連接器本體之夾緊部的間隙,分別插入前述二條插入用光纖,該光連接器本體係具有:保持有前述內置用光纖的套圈、及固定前述內置用光纖與前述插入用光纖之連接狀態的夾緊部; 使前述二條插入用光纖,分別對接於前述二個光連接器本體之前述內置用光纖,且針對前述二個光連接器本體同時固定前述內置用光纖與前述插入用光纖之連接狀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帶光連接器之光纖纜線的製造方法,其中,藉由保持具來夾住並保持前述二條插入用光纖,且藉由一對刃構件來除去前述二條插入用光纖之被覆膜; 前述保持具夾住前述二條插入用光纖的方向,係與前述一對刃構件之刃線的方向正交。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帶光連接器之光纖纜線的製造方法,其中,將前述二條插入用光纖相互平行地配置於前述保持具,並同時切斷前述二條插入用光纖之前述端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至8項中任一項之帶光連接器之光纖纜線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光連接器,係具有容納前述二個光連接器本體的外殼。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帶光連接器之光纖纜線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光纖纜線,係由前述外殼所保持; 夾隔著由前述外殼所保持的前述光纖纜線之長邊方向,對稱地配置有前述二個光連接器本體。
  11. 一種光纖連接用工具,係能夠對具有保持有內置用光纖的套圈、及固定前述內置用光纖與插入用光纖之連接狀態的夾緊部之帶夾緊部之套圈,藉由使前述夾緊部之間隙開閉,來將前述插入用光纖插拔於前述夾緊部的光纖連接用工具,其特徵為: 具有操作部、插入於前述夾緊部之間隙的夾插部、及設置於前述操作部與前述夾插部之間的旋轉軸部; 以前述旋轉軸部為中心使前述操作部旋轉,藉此前述夾插部可從前述夾緊部之前述間隙拔出。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光纖連接用工具,其中,並具有:分別插入於複數個前述帶夾緊部之套圈的前述夾緊部之間隙的複數個前述夾插部。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光纖連接用工具,其中,複數個前述夾插部,係設置於與前述旋轉軸部之軸向平行的方向。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至13項中任一項之光纖連接用工具,其中,前述帶夾緊部之套圈,係在前述內置用光纖之長邊方向具備複數個前述夾緊部之間隙; 並具有:分別插入於前述長邊方向之複數個前述間隙的複數個前述夾插部。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光纖連接用工具,其中,複數個前述夾插部,係具備第一夾插部、和第二夾插部; 前述第一夾插部,係設置在比前述第二夾插部更靠近前述套圈之連接端面側; 在以前述旋轉軸部為中心使前述操作部旋轉,藉此前述第一夾插部從前述夾緊部之前述間隙拔出之後,前述第二夾插部可從前述夾緊部之前述間隙拔出。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光纖連接用工具,其中,藉由前述第一夾插部從前述夾緊部之前述間隙拔出,而固定前述內置用光纖與前述插入用光纖之對接部分。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至13項中任一項之光纖連接用工具,其中,前述夾插部之角隅是形成圓形。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至13項中任一項之光纖連接用工具,其中,並具有:與容納複數個前述帶夾緊部之套圈的外殼卡止的卡止爪。
  19. 一種光連接器,其特徵為,具備: 機械接合部;以及 外殼,其是容納前述機械接合部,並且用以固定將引出光纖後之光纜線予以夾持的夾持構件; 前述外殼,係形成已縮窄後部的寬度方向之尺寸的形狀,且具有:具備上側呈開放的半錐體面狀之下導引部的基底、及具備下側呈開放的半錐體面狀之上導引部的蓋體; 藉由前述下導引部與前述上導引部,可構成用以將前述光纖導引至前述機械接合部的錐體面狀之導引部。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光連接器,其中,前述基底,係具有:底板部、及從前述底板部的前述寬度方向之二個邊緣延伸出的一對側板部; 前述蓋體,係具有:前蓋、相對於前述蓋體進行旋動的後蓋、及將前述前蓋與前述後蓋連結成能夠旋動的鉸鏈部; 前述後蓋,係具有:上板部、及設置於前述上板部的前述寬度方向之二個邊緣的一對側板部; 在前述鉸鏈部之二個邊緣,且於前述基底的前述側板部之外側,並沒有設置前述蓋體之前述側板部。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或20項之光連接器,其中,前述光連接器,係具有二個前述機械接合部; 在前述外殼之前部,係於前述寬度方向並排配置有二個前述機械接合部。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之光連接器,其中,前述外殼,係具有:用以將二條前述光纖分離於前述寬度方向的分離部。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之光連接器,其中,在已打開前述蓋體時,前述分離部之上側成為呈開放的狀態。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之光連接器,其中,前述分離部,為朝向後側尖銳的形狀。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之光連接器,其中,前述分離部,為朝向上側尖銳的形狀。
TW108124204A 2018-07-13 2019-07-10 光連接器、帶光連接器之光纖纜線的製造方法及光纖連接用工具 TW20201834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33700A JP2020012915A (ja) 2018-07-13 2018-07-13 光コネクタ付き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JP2018-133702 2018-07-13
JP2018-133673 2018-07-13
JP2018-133700 2018-07-13
JP2018133673A JP2020012913A (ja) 2018-07-13 2018-07-13 光コネクタ
JP2018133691A JP2020012914A (ja) 2018-07-13 2018-07-13 光ファイバ接続用工具
JP2018133702A JP2020012916A (ja) 2018-07-13 2018-07-13 光コネクタ
JP2018-133691 2018-07-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8348A true TW202018348A (zh) 2020-05-16

Family

ID=691417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4204A TW202018348A (zh) 2018-07-13 2019-07-10 光連接器、帶光連接器之光纖纜線的製造方法及光纖連接用工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2018348A (zh)
WO (1) WO202001305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934017B2 (en) 2021-03-02 2024-03-19 Corning Research &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Polarity changeable optical conne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68982A (en) * 1992-06-29 1993-12-07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Friction detent duplex plug assembly
JP4383406B2 (ja) * 2005-10-31 2009-12-16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コネクタ用クサビ、光コネクタを光ファイバに取り付ける取付方法、組立工具及び光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08181057A (ja) * 2006-12-25 2008-08-07 Kyocera Corp 光ファイバ加工機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の加工方法。
RU2014126640A (ru) * 2012-01-12 2016-03-10 Зм Инновейтив Пропертиз Компани Дуплексный волоконно-оптический коннектор с элементами механического сращивания, выполненный с возможностью установки на месте эксплуатации
US9285559B1 (en) * 2014-11-07 2016-03-15 Miniflex Limited Installation of optical fiber cables in ducts
JP6564566B2 (ja) * 2014-11-21 2019-08-2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光コネクタ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13059A1 (ja) 2020-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34650B2 (ja) 光ファイバ接続器及び光ケーブル
JP4792044B2 (ja) プッシュ−プッシュ式の挿入/引抜き機構、シャッターモジュラーコネクタおよびシャッターアダプタを有する超小型フォームファクターの単芯光ファイバ相互接続システム、並びにその使用方法
KR100698594B1 (ko) 광섬유 접속공구 및 광섬유 접속방법
JP2012515936A (ja) 光ファイバ接続のための成端システム
TW202018348A (zh) 光連接器、帶光連接器之光纖纜線的製造方法及光纖連接用工具
JP3705883B2 (ja) 光コネクタ
JP6159429B1 (ja) 光コネクタ、及び、光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2013105048A (ja) 光コネクタレセプタクル、光接続用ユニットおよび光アウトレット
JP2002055259A (ja) 光コネクタ組立工具
WO2018179679A1 (ja) 光ファイバ接続用工具及び光ファイバ接続用工具付き光コネクタ
JP5596634B2 (ja) 光コネクタ
JP4689522B2 (ja) 光コネクタ用工具、工具付き光コネクタ
JP4255803B2 (ja) 光コネクタ
JP2020012913A (ja) 光コネクタ
JP2020012916A (ja) 光コネクタ
JP2005352274A (ja) 光ファイバ接続部材
JP4820782B2 (ja) 光ファイバ挿入治具
JP2020012915A (ja) 光コネクタ付き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CN220671689U (zh) 抽屉式光纤快速连接器
JP2020012914A (ja) 光ファイバ接続用工具
JP2020148834A (ja) 光ファイバ整列用工具及び光ファイバのファイバホルダへのセット方法
JP5364387B2 (ja) 光コネクタ用工具、工具付き光コネクタ、光ファイバ接続方法
JP5596635B2 (ja) 光コネクタ
JP2004093828A (ja) 光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
JP6823679B2 (ja) 光コネクタ及びクサビ抜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