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06151A - 複合構件 - Google Patents

複合構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06151A
TW202006151A TW108120100A TW108120100A TW202006151A TW 202006151 A TW202006151 A TW 202006151A TW 108120100 A TW108120100 A TW 108120100A TW 108120100 A TW108120100 A TW 108120100A TW 202006151 A TW202006151 A TW 20200615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composite material
diamond particles
metal
metal pla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01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後藤健吾
池田智昭
細江晃久
飯原順次
梅本登紀子
森上英明
杉澤正則
石川福人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住友電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聯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住友電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聯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住友電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061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6151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5/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 B32B15/04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comprising metal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26/00Alloys containing diamond or cubic or wurtzitic boron nitride, fullerenes or carbon nanotub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Chemically Coating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一種複合構件,其具備:複合材料,其具有複數個金剛石粒子及將上述金剛石粒子彼此結合之金屬基質;以及金屬鍍層,其覆蓋上述複合材料之表面之至少一部分;且於上述金剛石粒子之與上述金屬鍍層相接之表面具有由非晶層或石墨層所形成之改質層。

Description

複合構件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複合構件。本申請案主張基於2018年7月12日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即日本特願2018-132580號之優先權。該日本專利申請案所記載之所有記載內容藉由參照而被引用至本說明書中。
專利文獻1、2揭示一種使金剛石粒子分散於Ag、Cu等金屬基質中進行複合而成之複合材料作為半導體元件之散熱構件。於專利文獻1、2中揭示有藉由鍍覆或真空蒸鍍等而於複合材料之表面形成金屬層。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4-197153號公報 [專利文獻2]國際專利公開第2016/035795號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複合構件具備: 複合材料,其具有複數個金剛石粒子及將上述金剛石粒子彼此結合之金屬基質;以及 金屬鍍層,其覆蓋上述複合材料之表面之至少一部分;且 於上述金剛石粒子之與上述金屬鍍層相接之表面具有由非晶層或石墨層所形成之改質層。
[本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一般而言,半導體元件與散熱構件藉由焊料接合。於散熱構件由金剛石粒子與金屬基質之複合材料所構成之情形時,存在金剛石粒子露出於複合材料之表層之情況。金剛石與焊料之潤濕性較差。因此,於將複合材料用於散熱構件之情形時,需要於複合材料之表面形成金屬層作為焊料之底層。
作為於複合材料之表面形成金屬層之方法之一,可列舉:對複合材料之表面進行鍍覆而形成金屬鍍層。然而,若金剛石粒子露出於複合材料之表層,則金剛石粒子與鍍層之密接性較低。因此,於焊接時或耐熱試驗中,有於金剛石粒子與鍍層之界面發生鼓出之情形。因此,期望提高複合材料與金屬鍍層之密接性。
作為提高複合材料與鍍層之密接性之方法之一,考慮對複合材料之表面進行矽烷偶合處理,而將複合材料之表層中之金剛石粒子之表面改質,從而改善金剛石粒子與鍍層之密接性。但,於該情形時,作為矽烷偶合之預處理,需要對金剛石粒子之表面進行氧化處理。金屬基質會因該氧化處理中使用之酸之影響而受到損傷。因此,有複合材料之表層變粗糙,金屬基質與鍍層之密接性降低之虞。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複合材料與金屬鍍層之密接性優異之複合構件。
[本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之複合構件之複合材料與金屬鍍層之密接性優異。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說明] 本發明者等人對在金剛石粒子與金屬基質之複合材料之表面形成密接性較高之金屬鍍層之技術進行各種研究,結果獲得以下見解。對複合材料之表面進行離子蝕刻,而使複合材料之表層中之金剛石粒子之表面非晶化,或對複合材料之表面進行放電加工,而使複合材料之表層中之金剛石粒子之表面石墨化。發現,藉此可改善金剛石粒子與鍍層之密接性,從而提高金屬鍍層之密接性。又,獲得如下見解:幾乎不存在因離子蝕刻或放電加工而使複合材料之表層之金屬基質受到損傷之情況,且實質上亦不存在金屬基質與鍍層之密接性降低、或複合材料之表面粗糙度變差之情況。首先,列舉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內容進行說明。
(1)本發明之一態樣之複合構件具備: 複合材料,其具有複數個金剛石粒子及將上述金剛石粒子彼此結合之金屬基質;以及 金屬鍍層,其覆蓋上述複合材料之表面之至少一部分;且 於上述金剛石粒子之與上述金屬鍍層相接之表面具有由非晶層或石墨層所形成之改質層。
上述複合構件於金剛石粒子之與金屬鍍層相接之表面具有由使金剛石非晶化所得之非晶層或使金剛石石墨化所得之石墨層所形成之改質層。藉由於與金屬鍍層相接之金剛石粒子之表面具有上述改質層,可改善金剛石粒子與金屬鍍層之密接性,從而提高複合材料與金屬鍍層之密接性。因此,上述複合構件由於複合材料與金屬鍍層之密接性優異,故而可於焊接時或耐熱試驗中減少金屬鍍層發生鼓出或金屬鍍層發生剝離。
(2)作為上述複合構件之一例, 可列舉:上述改質層之厚度為5 nm以上。
藉由使上述改質層之厚度為5 nm以上,可有效地改善金剛石粒子與金屬鍍層之密接性。
(3)作為上述複合構件之一例, 可列舉:構成上述金屬基質之金屬為Ag或Ag合金。
作為構成金屬基質之金屬,可列舉具有高導熱率(例如120 W/m・K以上,特別是200 W/m・K以上)之金屬,例如Ag、Cu、Al、Mg或該等之合金等。其中,Ag或Ag合金由於導熱率較高,可提高複合材料之導熱性,故而較佳。
(4)作為上述複合構件之一例, 可列舉:上述金屬鍍層之表面粗糙度以算術平均粗糙度Ra計未達2.0 μm。
藉由使金屬鍍層之表面之算術平均粗糙度Ra未達2.0 μm,可於將半導體元件等焊接於金屬鍍層之表面時使焊料之厚度儘可能變薄。因此,容易使焊料較薄且均勻地形成,可抑制因焊料局部形成得較厚而導致之熱阻增大。於將上述複合構件利用於半導體元件之散熱構件之情形時,容易將半導體元件之熱高效率地傳遞至複合構件。
(5)作為上述複合構件之一例,可列舉:構成上述金屬鍍層之金屬為Ni或Ni合金。
由於金剛石為非導電性,故而金屬鍍層之形成可列舉:利用無電解鍍覆。構成金屬鍍層之金屬可適當選擇,例如可列舉:Ni、Cu、Au、Ag或該等之合金等。其中,由Ni或Ni合金所構成之金屬鍍層可藉由無電解鍍覆而以較低成本形成。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詳細內容] 以下,適當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複合構件之具體例。再者,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等例示,而是由申請專利範圍表示,且意圖包含與申請專利範圍均等之含義及範圍內之所有變更。
<複合構件> 圖1係於將複合構件1沿厚度方向(複合材料10與金屬鍍層40之積層方向;於圖1中為上下方向)切斷之截面中,以示意的方式表示複合材料10之表層附近之局部截面圖。於圖1中,為了方便說明,以示意的方式誇張地表示金剛石粒子20。參照圖1,說明實施形態之複合構件1。
實施形態之複合構件1如圖1所示,具備:複合材料10,其具備複數個金剛石粒子20及將金剛石粒子20彼此結合之金屬基質30;以及金屬鍍層40,其覆蓋複合材料10之表面之至少一部分。實施形態之複合構件1之特徵之一在於如下方面:於金剛石粒子20之與金屬鍍層40相接之表面具有由非晶層或石墨層所形成之改質層21。以下,對於各要素詳細地進行說明。
(複合材料) 複合材料10係以金剛石粒子20與金屬基質30為主體,將金剛石與金屬複合化所得者。複合材料10可利用公知者,複合材料10例如可藉由熔浸法或燒結法等公知之製造方法製造。複合材料10之形狀可根據複合構件1之用途而選擇板狀或塊狀等適當之形狀。例如於將複合構件1用於半導體元件之散熱構件之情形時,亦可將複合材料10設為具備平坦且具有能夠搭載半導體元件等零件之面積之表面的板狀形狀。於此種用途中,複合構件1之厚度越薄,越容易將半導體元件之熱傳遞至冷卻裝置等設置對象,因此可列舉:將複合材料10之厚度設為例如5 mm以下、進而2 mm以下。複合材料10之表面粗糙度例如可列舉:以算術平均粗糙度Ra計未達2.0 μm,進而未達1.0 μm。複合材料10之表面粗糙度可藉由於金屬鍍層40形成前對複合材料10之表面進行研磨而以某種程度變小。
(金剛石粒子) 由於金剛石具有較高之導熱率(代表性的為1500 W/m・K以上),故而具備含有金剛石粒子20之複合材料10之複合構件1可較佳地利用於散熱構件。複數個金剛石粒子20分散地存在於金屬基質30中,於複合材料10之表層,金剛石粒子20之一部分以自金屬基質30露出之狀態存在。即,複合材料10之表面主要由存在於複合材料10之表層的金剛石粒子20之表面與金屬基質30之表面所構成。位於複合材料10之表層之金剛石粒子20之表面與金屬鍍層40相接,且於與金屬鍍層40之接觸面具有改質層21。關於金剛石粒子20之表面所具有之改質層21將於下文進行描述。
金剛石粒子20之形狀、粒徑、含量等規格可適當選擇。由於上述規格就代表性而言實質上維持原料所使用之金剛石粉末之規格,故而以成為所需之規格之方式選擇原料之金剛石粉末之規格即可。
金剛石粒子20之形狀無特別限制。於圖1中,將金剛石粒子20之截面形狀設為多邊形,金剛石粒子20可採用各種截面形狀。
金剛石粒子20之平均粒徑例如可列舉:10 μm以上且100 μm以下。若金剛石粒子20之含量相同,則金剛石粒子20之粒徑較大時與較小之情形時相比,複合材料10之每單位體積之金剛石粒子20之數量變少,金剛石粒子20之界面之存在比率減少。因此,金剛石粒子20之界面熱阻減少,複合材料10之導熱性提高。金剛石粒子20之粒徑越小,則由露出於複合材料10之表面之金剛石粒子20所產生之凹凸變得越小,從而容易使複合材料10之表面平滑化。因此,可使複合材料10之表面粗糙度變小。就此種觀點而言,金剛石粒子20之平均粒徑例如可列舉:設為15 μm以上且90 μm以下,進而20 μm以上且50 μm以下。此外,於金剛石粒子20包含相對微細之粒子及相對粗大之粒子之情形時,於複合材料10之製造過程中容易使複合材料10緻密化,從而可提高複合材料10之導熱性。
於金剛石粒子20之平均粒徑之測定中,藉由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等觀察複合材料10之截面,抽選存在於特定測定視野(例如0.3 mm×0.2 mm)內之金剛石粒子,將各粒子之等效面積圓之直徑設為粒徑。例如可將20個以上之粒徑之平均值設為平均粒徑。
複合材料10中之金剛石粒子20之含量例如可列舉:40體積%以上且85體積%以下。金剛石粒子20之含量越多,越容易獲得導熱性較高,且線膨脹係數較小之複合材料10。若金剛石粒子20之含量為85體積%以下,則可藉由以某種程度包含金屬基質30而將金剛石粒子20彼此確實地結合,可防止線膨脹係數變得過小。就此種觀點而言,金剛石粒子20之含量例如可列舉:設為45體積%以上且80體積%以下,進而50體積%以上且75體積%以下。
金屬基質30中之金剛石粒子20可為於其表面形成有由金屬之碳化物所構成之被覆膜(未圖示)的被覆粒子。作為構成被覆膜之金屬碳化物,例如可列舉:選自Ti、Hf、Zr中之1種以上之金屬之碳化物。上述被覆膜有助於在複合材料10之製造過程中,提高最終成為金屬基質30之熔融金屬與金剛石粒子20之潤濕性。藉由於金剛石粒子20之表面具有上述被覆膜,可提高金剛石粒子20與金屬基質30之密接性。特別是,若形成上述碳化物之碳成分為源自金剛石粒子20者,則金剛石粒子20與被覆膜之密接性較高。金剛石粒子20隔著被覆膜而與金屬基質30密接,藉此可獲得氣孔較少且緻密之複合材料10。此種複合材料10由氣孔所引起之導熱性降低較少,且導熱性優異。又,此種複合材料10由於即便受到冷熱循環,上述三者(金剛石粒子20、被覆膜及金屬基質30)中之兩者彼此之界面狀態亦不易變化,故而冷熱循環特性亦優異。被覆膜較佳為於可獲得改善與金屬基質之潤濕性之效果之範圍內較薄。其原因在於:上述碳化物與金剛石粒子20或構成金屬基質30之金屬相比,導熱率較低,導熱性較差。
(金屬基質) 構成金屬基質30之金屬例如可列舉:選自銀(Ag)、銅(Cu)、鋁(Al)、鎂(Mg)中之1種以上之純金屬、或該等之合金等。其中,Ag或Ag合金由於導熱率較高,於金屬基質30為Ag或Ag合金之情形時,可提高複合材料10之導熱性,故而較佳。
(金屬鍍層) 金屬鍍層40覆蓋複合材料10之表面之至少一部分,形成於存在於複合材料10之表層之金剛石粒子20及金屬基質30上。由於金屬鍍層40由與焊料之潤濕性較高之金屬所構成,故而作為將半導體元件等焊接於複合構件1時之焊料之底層而發揮作用。又,藉由金屬鍍層40,可實現複合材料10之自外部環境之保護或機械保護、外觀之提高等。關於金屬鍍層40,可列舉:設置於複合構件1中之焊料之形成範圍。藉由於形成金屬鍍層40時對複合材料10之表面適當實施遮蔽,可於複合材料10之所需範圍形成金屬鍍層40。
關於金屬鍍層40,可列舉:藉由無電解鍍覆而形成。構成金屬鍍層40之金屬例如可列舉:選自鎳(Ni)、銅(Cu)、金(Au)、銀(Ag)中之1種以上之純金屬、或該等之合金等。其中,於金屬鍍層40為由Ni或Ni合金所構成之鍍Ni層之情形時,可藉由無電解鍍覆而以較低成本形成。作為構成鍍Ni層之Ni合金,例如可列舉:包含磷(P)之Ni合金(Ni-P合金)、包含硼(B)之Ni合金(Ni-B合金)。
金屬鍍層40之表面粗糙度例如可列舉:以算術平均粗糙度Ra計未達2.0 μm。金屬鍍層40之表面粗糙度(Ra)越小,表面越平滑,於將半導體元件等焊接於金屬鍍層40之表面時,可使焊料之厚度儘可能變薄。因此,容易使焊料較薄且均勻地形成,可抑制因焊料局部形成得較厚而導致之熱阻增大。於將複合構件1利用於半導體元件之散熱構件之情形時,容易將半導體元件之熱高效率地傳遞至複合構件1。金屬鍍層40之表面粗糙度(Ra)例如為1.8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1.5 μm以下,更佳為1.0 μm以下。
金屬鍍層40之厚度可適當選擇,例如可列舉:1 μm以上且20 μm以下,進而10 μm以下。藉由使金屬鍍層40之厚度為1 μm以上,可充分確保與焊料之潤濕性,從而作為焊料之底層充分地發揮作用。金屬鍍層40之厚度越薄,越容易將半導體元件之熱傳遞至複合材料10,越容易提高作為複合構件1整體之導熱性。
金屬鍍層40之厚度係藉由SEM等觀察將複合構件1沿厚度方向切斷之截面。而且,可列舉:測定金屬鍍層40之10個部位以上之厚度,將其平均值設為金屬鍍層40之厚度。
(改質層) 在位於複合材料10之表層且與金屬鍍層40相接之金剛石粒子20之表面具有改質層21。改質層21設置於金剛石粒子20之表面中之與金屬鍍層40之接觸面,由非晶層或石墨層形成。非晶層可列舉:使金剛石粒子20之表面之一部分非晶化所形成者。石墨層可列舉:使金剛石粒子20之表面之一部分石墨化所形成者。改質層21改善金剛石粒子20與金屬鍍層40之密接性,提高複合材料10與金屬鍍層40之密接性。於改質層21為非晶層之情形時,例如可列舉藉由如下方式形成,即,對複合材料10之表面進行離子蝕刻,而藉由離子蝕刻使複合材料10表層之金剛石粒子20表面非晶化。另一方面,於為石墨層之情形時,例如可列舉藉由如下方式形成,即,對複合材料10之表面進行放電加工,而藉由放電加工使複合材料10表層之金剛石粒子20表面石墨化。
金剛石粒子20表面有無改質層21可藉由分析金剛石粒子20表面之碳(C)之狀態而進行研究。作為具體之分析方法,可列舉:X射線吸收光譜(XAFS)。XAFS與X射線光電子光譜(XPS)等其他分析方法相比,可相對容易地判別出非晶化或石墨化,故而較佳。金剛石粒子20表面之分析可藉由於自複合構件1去除了金屬鍍層40之狀態下觀測複合材料10表層而進行。金屬鍍層40之去除只要溶解或剝離金屬鍍層40即可。
圖2A及圖2B表示本實施形態中之金剛石粒子表面之C-K端XAFS光譜之一例。圖2A表示藉由全電子產率法(TEY)測得之表面附近(深度1 nm以上且未達5 nm)之C之K吸收端光譜,圖2B表示藉由部分螢光產率法(PFY)測得之相對較深之位置(深度10 nm以上且未達20 nm)之C之K吸收端光譜。於圖2A及圖2B之各圖中,分別使用實線表示藉由氬(Ar)離子蝕刻對金剛石粒子之表面進行改質(非晶化)之情形時(試樣A)之XAFS光譜,使用虛線表示藉由放電加工對金剛石粒子之表面進行改質(石墨化)之情形時(試樣B)之XAFS光譜。又,作為參考,於各圖中,使用粗實線表示未對金剛石粒子之表面進行改質之情形時(試樣C)之XAFS光譜。各圖所示之XAFS光譜係縱軸為強度(任意單位),橫軸為吸收端能量(eV)。
由圖2A所示之XAFS光譜可知,試樣C在303 eV附近觀察到金剛石結構特有之凹波峰,於距離表面1 nm~5 nm之範圍內具有金剛石結構。可知試樣A及試樣B在303 eV附近無凹波峰,且於約285 eV附近觀察到與sp2成分對應之波峰,於距離表面1 nm~5 nm之範圍內具有以sp2成分作為主體之非晶結構或石墨結構。因此,認為於為試樣A及試樣B之情形時,於金剛石粒子之表面形成有非晶層或石墨層。
又,如圖2B所示,於試樣A中,於距離表面10 nm~20 nm之範圍內,成為如與試樣C相同之XAFS光譜,具有金剛石結構。因此,認為於為試樣A之情形時,非晶層僅形成於金剛石粒子之表面附近。另一方面,於試樣B中,即便於距離表面10 nm~20 nm之範圍內,於303 eV附近亦無凹波峰,且觀察到與sp2成分對應之波峰,因此成為石墨結構。因此,認為於為試樣B之情形時,石墨層自金剛石粒子之表面起形成至相對較深之位置。
改質層21之厚度無特別限制,可列舉非晶層及石墨層均為5 nm以上。藉由使改質層21之厚度為5 nm以上,可有效地改善金剛石粒子20與金屬鍍層40之密接性。又,改質層21之厚度之上限可列舉:非晶層及石墨層均為1.5 μm以下。其原因在於:若改質層21變得過厚,則金剛石粒子20之導熱率降低。
對改質層21之厚度之測定方法進行說明。若改質層21之厚度為未達20 nm之範圍,則藉由TEY及PFY測定金剛石粒子20表面之C-K端XAFS光譜,由各自之XAFS光譜,根據303 eV附近有無凹波峰進行判斷。即,於在303 eV附近藉由TEY觀測到凹之波峰之情形時,將改質層21之厚度設為未達5 nm。於在303 eV附近藉由TEY未觀測到凹波峰而藉由PFY觀測到凹波峰之情形時,改質層21之厚度為5 nm以上且未達20 nm,此處將厚度設為5 nm。於在303 eV附近藉由TEY、PFY兩者皆未觀測到凹波峰之情形時,改質層21之厚度為20 nm以上。於改質層21之厚度為20 nm以上之情形時,進行利用掃描式穿透式電子顯微鏡(STEM)之截面觀察,藉由電子能量損失光譜(EELS)自金剛石粒子20之表面向深度方向進行線分析。若藉由EELS進行分析,則於C-K端ELNES光譜中,與XAFS同樣地,於為金剛石結構之情形時,在303 eV附近觀測到凹波峰。藉由線分析,將在303 eV附近即將出現凹波峰之前之深度設為改質層21之厚度。
<複合構件之製造方法> 對上述實施形態之複合構件1之製造方法之一例進行說明。複合構件1可藉由如下製造方法而製造,該製造方法具備:準備複合材料10之步驟(以下,稱為準備步驟)、對複合材料10之表面進行離子蝕刻或放電加工之步驟(以下,稱為改質步驟)、及於複合材料10之表面形成金屬鍍層40之步驟(以下,稱為鍍覆步驟)。以下,對各步驟詳細地進行說明。
(準備步驟) 準備步驟係準備複合材料10之步驟,該複合材料10具有複數個金剛石粒子20及將金剛石粒子20彼此結合之金屬基質30。
複合材料10可使用金剛石粉末與形成金屬基質30之金屬粉末或金屬片、金屬塊等作為原料,藉由公知之製造方法、例如專利文獻1、2所記載之熔浸法等而製造。於在金剛石粒子20表面形成由上述金屬碳化物所構成之被覆膜而製成被覆粒子之情形時,作為被覆膜之原料,使用如專利文獻1、2所記載之化合物之粉末即可。
(改質步驟) 改質步驟係對複合材料10之表面進行Ar離子蝕刻或放電加工,而對金剛石粒子20表面進行改質之步驟。藉此,於存在於複合材料10之表層之金剛石粒子20之表面形成由非晶層或石墨層所構成之改質層21。
藉由對複合材料10之表面進行Ar離子蝕刻或放電加工,而使複合材料10表層之金剛石粒子20表面非晶化或石墨化,從而可於金剛石粒子20表面形成由非晶層或石墨層所構成之改質層21。Ar離子蝕刻或放電加工可使用市售之離子研磨裝置或放電加工機。
改質層21之厚度可藉由改變Ar離子蝕刻或放電加工之各種條件而進行控制。於為Ar離子蝕刻之情形時,例如可列舉改變處理時間、加速電壓等條件。有使Ar離子蝕刻之處理時間變得越長,或加速電壓越高,則金剛石粒子20表面之非晶化越進展,形成改質層21之非晶層變得越厚之傾向。例如可列舉:Ar離子蝕刻之處理時間設為60秒以上且600秒以下,加速電壓設為0.3 kV以上且10.0 kV以下。於為放電加工之情形時,可列舉改變加工電流等條件。有放電加工之加工電流越大,則金剛石粒子20表面之石墨化越進展,形成改質層21之石墨層變得越厚之傾向。例如可列舉:放電加工之峰電流設為超過0 A且100 A以下。
(鍍覆步驟) 鍍覆步驟係於上述改質步驟之後對複合材料10之表面進行無電解鍍覆,而於複合材料10之表面之至少一部分形成金屬鍍層40的步驟。
於上述改質步驟中,對複合材料10表層之金剛石粒子20表面進行改質,而於與金屬鍍層40相接之金剛石粒子20表面形成由非晶層或石墨層所構成之改質層21。因此,金剛石粒子20與金屬鍍層40之密接性較高。金屬鍍層40之形成可利用公知之無電解鍍覆。作為金屬鍍層40,例如可列舉:藉由無電解Ni合金鍍覆而形成由Ni合金所構成之鍍Ni層。又,可藉由改變無電解鍍覆之處理時間或鍍覆液之溫度等條件而調整金屬鍍層40之厚度。無電解鍍覆所使用之鍍覆液可使用市售品。
此外,作為無電解鍍覆之預處理,可列舉:進行除垢(表面調整)、賦予Pd等觸媒、觸媒活化(促進劑)。作為該等處理所使用之化學品,可利用市售品。此外,亦可進行脫脂或預浸等。
(其他步驟) 於上述鍍覆步驟之前,可具備對複合材料10之表面進行研磨之步驟(以下,稱為研磨步驟)、或對複合材料10之表面進行蝕刻之步驟(以下,稱為蝕刻步驟)。藉由研磨步驟,對複合材料10之表面進行研磨,藉此可容易使表面變平坦,從而減小複合材料10之表面粗糙度。複合材料10之表面研磨可使用適當之磨石等進行。於蝕刻步驟中,藉由實質上不與金剛石反應而僅可去除金屬基質30之酸或鹼,而對複合材料10表層之金屬基質30表面進行蝕刻。若蝕刻步驟中之蝕刻深度過大,則複合材料10之表面粗糙度變差,因此蝕刻深度例如可列舉5 μm以下。上述研磨步驟或蝕刻步驟亦可於上述改質步驟之前進行。
於上述改質步驟中,於對複合材料10之表面進行放電加工之情形時,存在複合材料10表層之金屬基質30表面發生氧化之情形。於具備上述研磨步驟或蝕刻步驟之情形時,可藉由研磨或蝕刻而去除因放電加工所產生之金屬基質30表面之氧化膜。
<實施形態之主要效果> 實施形態之複合構件1由於具備含有具有較高導熱率之金剛石粒子20的複合材料10,故而導熱性優異。就該方面而言,複合構件1可較佳地利用於各種散熱構件。特別是,藉由使金剛石粒子20與金屬基質30複合,複合材料10之線膨脹係數會與半導體元件或其周邊零件之線膨脹係數接近。又,複合構件1於複合材料10之表面具備金屬鍍層40,因此與焊料之潤濕性亦良好,可藉由焊料使半導體元件良好地接合於複合材料10(金屬鍍層40)上。就該等方面而言,複合構件1可較佳地利用於半導體元件之散熱構件。
特別是,實施形態之複合構件1於金剛石粒子20之表面中之與金屬鍍層40之接觸面具有由非晶層或石墨層所形成之改質層21。藉由於與金屬鍍層40相接之金剛石粒子20之表面具有改質層21,可改善金剛石粒子20與金屬鍍層40之密接性,從而提高複合材料10與金屬鍍層40之密接性。因此,複合構件1之複合材料10與金屬鍍層40之密接性優異,可於焊接時或耐熱試驗中減少金屬鍍層40發生鼓出或金屬鍍層40發生剝離。
[試驗例1] 對具有金剛石粒子及Ag之金屬基質之複合材料之表面進行無電解鍍覆,而製作具備複合材料及金屬鍍層(鍍Ni層)之複合構件之試樣,從而評價金屬鍍層之密接性。
複合材料係準備基於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製造方法所製作者。所準備之複合材料係一邊之長度為50 mm、厚度為1.4 mm之正方形狀之平板材,金剛石粒子之含量為60體積%,Ag之金屬基質之含量為40體積%左右,金剛石粒子之平均粒徑為20 μm。此處,對複合材料之表面進行研磨。
研磨後,對複合材料之表面進行Ar離子蝕刻,而使存在於複合材料之表層之金剛石粒子之表面非晶化,藉此製作經改質之試樣。此處,變更Ar離子蝕刻之條件製作試樣,分別設為試樣No.1、No.2。又,對複合材料之表面進行放電加工,而使存在於複合材料之表層之金剛石粒子之表面石墨化,藉此製作經改質之試樣。將該試樣設為試樣No.3。Ar離子蝕刻藉由Hitachi High-Tech Solutions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批次式離子研磨裝置(IML-580-LL)進行。放電加工藉由Sodick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雕模放電加工機(AG40L)進行。
將試樣No.1之Ar離子蝕刻之條件示於以下。 保持器傾斜:-30° 處理時間:1分鐘 加速電壓:500 V、加速電流:1600 A、減速電壓:-200 V 偏壓電壓:20 V μ波入射電力:600 W 處理氣體流量:30 sccm 研磨壓力:3×10-2 Pa(3E-2 Pa) 保持器旋轉速度:3 rpm
將試樣No.2之Ar離子蝕刻之條件示於以下。 保持器傾斜:-30° 處理時間:1分鐘 加速電壓:700 V、加速電流:1600 A、減速電壓:-200 V 偏壓電壓:20 V μ波入射電力:600 W 處理氣體流量:30 sccm 研磨壓力:3×10-2 Pa(3E-2 Pa) 保持器旋轉速度:3 rpm
將試樣No.3之放電加工之條件示於以下。 加工液:VITOL-2 液體處理:噴射 液壓:0.03 MPa 設定深度:0.20 mm 峰電流:7.0 A
於利用Ar離子蝕刻或放電加工所進行之金剛石粒子表面之改質後,對各試樣之複合材料之表面進行蝕刻。此處,使用氰系蝕刻液,對存在於複合材料之表層的Ag之金屬基質之表面進行蝕刻。蝕刻之條件係設為蝕刻液之組成:氰化鉀濃度50 g/L、溫度:30℃、處理時間:1分鐘,且以蝕刻深度成為1 μm~3 μm之方式進行調整。
蝕刻後,對各試樣之複合材料之表面進行無電解鍍覆,形成金屬鍍層,藉此製作複合構件。此處,作為預處理進行觸媒賦予處理後,藉由無電解Ni-P合金鍍覆,形成由Ni-P合金所構成之鍍Ni層。觸媒賦予處理液使用Pd-Sn膠體溶液。無電解鍍覆之條件係設為鍍覆液之組成:硫酸鎳20 g/L、次磷酸鈉24 g/L、乳酸27 g/L、丙酸2.0 g/L、溫度:85℃、處理時間:30分鐘,且以鍍Ni層之厚度成為5.5 μm之方式進行調整。
如上所述,製作試樣No.1~No.3之複合構件。將各試樣之複合構件之規格示於表1。
作為比較,除了未對複合材料之表面進行改質以外,以與試樣No.1~No.3相同之方式,製作表1所示之試樣No.10之複合構件。再者,於試樣No.10中,於無電解鍍覆之前不進行蝕刻。
針對各試樣之複合構件,測定金屬鍍層(鍍Ni層)之表面粗糙度。將其結果示於表1。此處,使用基恩士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雷射顯微鏡VK-X100之50倍之物鏡測定算術平均粗糙度Ra(μm)。
(金屬鍍層之密接性之評價) 針對各試樣之複合構件,評價複合材料與金屬鍍層(鍍Ni層)之密接性。密接件之評價係分別製作複數個各試樣之複合構件,進行耐熱試驗,根據鍍Ni層之鼓出發生率進行評價。鍍Ni層之鼓出發生率越低,意味著鍍Ni層之密接性越高。鍍Ni層之鼓出發生率係藉由如下方式算出,即,於耐熱試驗後目測鍍Ni層,觀察鍍Ni層有無鼓出,求出100個中鍍Ni層發生鼓出之複合構件之個數。又,耐熱試驗分別於400℃及780℃進行40分鐘,研究各個溫度下之鼓出發生率。將其結果示於表1。
(金屬鍍層之剝離) 關於各試樣之複合構件,藉由剝離液將形成於複合材料之表面之金屬鍍層剝離。剝離液使用使奧野製藥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鍍Ni層剝離劑「Top lip F-85」及「Top lip PF-X」分別以80 g/L、200 mL/L之濃度溶解於純水所得之混合液。然後,將各試樣之複合構件浸漬於85℃之剝離液中1小時後,藉由純水進行超音波洗淨。洗淨後,藉由SEM觀察各試樣之表面,確認於複合材料之表面未殘留Ni。
於金屬鍍層剝離後,藉由TEY及PFY對各試樣之複合材料之表面進行XAFS測定,獲取存在於各複合材料之表層的金剛石粒子表面之C-K端XAFS光譜。根據所獲取之各個C-K端XAFS光譜之分析結果,於試樣No.1、No.2中,於金剛石粒子之表面確認到藉由Ar離子蝕刻產生之非晶層。於試樣No.3中,於金剛石粒子之表面確認到藉由放電加工產生之石墨層。又,關於各試樣,求出由非晶層或石墨層所形成之改質層之厚度。將其結果示於表1。關於試樣No.1,於藉由TEY測得之C-K端XAFS光譜中,在303 eV附近未觀測到凹波峰,於藉由PFY測得之C-K端XAFS光譜中,在303 eV附近觀測到凹波峰。因此,關於試樣No.1,確認到自金剛石粒子之表面起非晶化至至少深度5 nm。關於試樣No.2、No.3,藉由STEM觀察將複合材料沿厚度方向切斷之截面,藉由EELS自金剛石粒子之表面向深度方向進行線分析。根據所獲取之C-K端ELNES光譜,關於試樣No.2,確認到自金剛石粒子之表面起非晶化至深度50 nm。關於試樣No.3,確認到自金剛石粒子之表面起石墨化至深度300 nm。
XAFS測定係藉由佐賀縣立九州同步加速器光研究中心之BL17(軟X射線)進行,該光電子光譜裝置使用VG Scienta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R3000。測定條件設為入射能量:350 eV、600 eV、入射角度:45°、檢測角度:45°。
[表1]
Figure 108120100-A0304-0001
於在與金屬鍍層(鍍Ni層)相接之金剛石粒子之表面不具有改質層的試樣No.10中,耐熱試驗後之鼓出發生率為100%。與此相對,可知於在與金屬鍍層(鍍Ni層)相接之金剛石粒子之表面具有由非晶層或石墨層所形成之改質層的試樣No.1~No.3中,與試樣No.10相比,可減少耐熱試驗後之鼓出發生率。因此,可知試樣No.1~No.3之複合材料與金屬鍍層之密接性提高。
1‧‧‧複合構件 10‧‧‧複合材料 20‧‧‧金剛石粒子 21‧‧‧改質層 30‧‧‧金屬基質 40‧‧‧金屬鍍層
圖1係以示意的方式表示實施形態之複合構件之概略局部截面圖。 圖2A係表示存在於實施形態之複合構件所具備之複合材料之表層的金剛石粒子表面之C-K端XAFS光譜之一例的圖。 圖2B係表示存在於實施形態之複合構件所具備之複合材料之表層的金剛石粒子表面之C-K端XAFS光譜之一例的圖。
1‧‧‧複合構件
10‧‧‧複合材料
20‧‧‧金剛石粒子
21‧‧‧改質層
30‧‧‧金屬基質
40‧‧‧金屬鍍層

Claims (5)

  1. 一種複合構件,其具備:複合材料,其具有複數個金剛石粒子及將上述金剛石粒子彼此結合之金屬基質;以及 金屬鍍層,其覆蓋上述複合材料之表面之至少一部分;且 於上述金剛石粒子之與上述金屬鍍層相接之表面具有由非晶層或石墨層所形成之改質層。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複合構件,其中,上述改質層之厚度為5 nm以上。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複合構件,其中,構成上述金屬基質之金屬為Ag或Ag合金。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複合構件,其中,上述金屬鍍層之表面粗糙度以算術平均粗糙度Ra計未達2.0 nm。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複合構件,其中,構成上述金屬鍍層之金屬為Ni或Ni合金。
TW108120100A 2018-07-12 2019-06-11 複合構件 TW20200615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JP2018-132580 2018-07-12
JP2018132580 2018-07-1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6151A true TW202006151A (zh) 2020-02-01

Family

ID=691423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0100A TW202006151A (zh) 2018-07-12 2019-06-11 複合構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89214B2 (zh)
TW (1) TW202006151A (zh)
WO (1) WO202001282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16770A (zh) * 2022-06-27 2022-10-21 佛山华智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金刚石/铜复合材料表面金属涂层的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84021A (ja) * 2001-11-09 2005-07-07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高熱伝導性ダイヤモンド焼結体を用いたヒートシン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197153A (ja) * 2002-12-18 2004-07-15 Allied Material Corp ダイヤモンド−金属複合材料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121765A (ja) * 2010-12-08 2012-06-28 Vision Development Co Ltd ダイヤモンド含有複合金属
JP2015140456A (ja) * 2014-01-28 2015-08-03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複合材料、半導体装置、及び複合材料の製造方法
EP3190198B1 (en) * 2014-09-02 2019-11-06 A.L.M.T. Corp. Heat radiating member comprising diamond composite material
JP5807935B1 (ja) * 2014-10-09 2015-11-10 株式会社半導体熱研究所 放熱基板と、それを使用した半導体用モジュール
JP6257575B2 (ja) * 2015-11-25 2018-01-10 株式会社アライドマテリアル 半導体パッケージ、及び半導体装置
US10640853B2 (en) * 2016-03-15 2020-05-05 Denka Company Limited Aluminum-diamond-based composite and heat dissipation component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16770A (zh) * 2022-06-27 2022-10-21 佛山华智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金刚石/铜复合材料表面金属涂层的制备方法
CN115216770B (zh) * 2022-06-27 2023-08-22 佛山华智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金刚石/铜复合材料表面金属涂层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0012821A1 (ja) 2021-08-12
WO2020012821A1 (ja) 2020-01-16
JP7189214B2 (ja) 2022-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26261B (zh) Led發光元件用複合材料基板、其製法及led發光元件
JP5789512B2 (ja) Led搭載用ウエハ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ウエハを用いたled搭載構造体
CN113186493B (zh) 一种金刚石/金属碳化物复合耐磨涂层的制备方法
CN101935837B (zh) 一种铜基镶嵌结构界面金刚石涂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JP2007327081A (ja) 接着方法、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半導体装置
JP2012158783A (ja) アルミニウム−ダイヤモンド系複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818045B1 (ja) 放熱基板と、それを使用した半導体パッケージと半導体モジュール
KR20200119249A (ko) 복합 부재 및, 복합 부재의 제조 방법
TW202006151A (zh) 複合構件
TWI682026B (zh) 鋁-金剛石系複合體及使用其之散熱零件
CN102225597B (zh) 一种用于硬脆材料切割的连续线材
CN111742073A (zh) 复合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
CN102528166B (zh) 一种研磨式线锯
JP6105262B2 (ja) アルミニウム−ダイヤモンド系複合体放熱部品
JP5282911B2 (ja) ダイヤモンド被覆切削工具
JP5877276B2 (ja) 接合構造および電子部材接合構造体
JP5296638B2 (ja) Led搭載構造体、その製造方法、及びled搭載用基板
KR102565103B1 (ko) 열 전도 및 전기 절연을 위한 소자
US8567385B2 (en) Fret saw including a cutting wire provided with fixed abrasive grains each including a core coated with a hard film
Kuang et al. Enhanced interface heat transfer based on gallium-based liquid metal infiltrated into vertically aligned copper nanowire arrays
KR20130111758A (ko) 다이아몬드 와이어쏘의 제조방법
CN112536735B (zh) 金刚石砂轮及其制备方法
JP2011079929A (ja) 二重被覆ダイヤモンド研磨材粒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881280B2 (ja) Led発光素子用保持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led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05303114A (ja) 金属被覆炭素材料及び放熱基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