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05985A - 用雙特異性抗CD3xMUC16抗體及抗PD-1抗體治療癌症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雙特異性抗CD3xMUC16抗體及抗PD-1抗體治療癌症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05985A
TW202005985A TW108121196A TW108121196A TW202005985A TW 202005985 A TW202005985 A TW 202005985A TW 108121196 A TW108121196 A TW 108121196A TW 108121196 A TW108121196 A TW 108121196A TW 202005985 A TW202005985 A TW 20200598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q
amino acid
acid sequence
heavy chain
light chai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11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艾利森 克羅福特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再生元醫藥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再生元醫藥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再生元醫藥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059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5985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6/3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from tumour cells
    • C07K16/3076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from tumour cells against structure-related tumour-associated moieties
    • C07K16/3092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from tumour cells against structure-related tumour-associated moieties against tumour-associated muci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395Antibodies; Immunoglobulins; Immune serum, e.g. antilymphocytic serum
    • A61K39/39533Antibodies; Immunoglobulins; Immune serum, e.g. antilymphocytic serum against materials from animals
    • A61K39/3955Antibodies; Immunoglobulins; Immune serum, e.g. antilymphocytic serum against materials from animals against proteinaceous materials, e.g. enzymes, hormones, lymphok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395Antibodies; Immunoglobulins; Immune serum, e.g. antilymphocytic serum
    • A61K39/39533Antibodies; Immunoglobulins; Immune serum, e.g. antilymphocytic serum against materials from animals
    • A61K39/39558Antibodies; Immunoglobulins; Immune serum, e.g. antilymphocytic serum against materials from animals against tumor tissues, cells, antige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5/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ctive ingredi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1K31/00 - A61K41/00
    • A61K45/06Mixtures of active ingredients without chemical characterisation, e.g. antiphlogistics and cardiaca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5/00Antineoplastic ag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6/2803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 C07K16/2809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against the T-cell receptor (TcR)-CD3 complex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6/2803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 C07K16/28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against CD28 or CD152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46Hybrid immunoglobulins
    • C07K16/468Immunoglobulins having two or more different antigen binding sites, e.g. multifunctional antibodi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2039/50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comprising antibodi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2039/50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comprising antibodies
    • A61K2039/507Comprising a combination of two or more separate antibodi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2039/54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ose, timing or administration schedul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3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aspects of specificity or valency
    • C07K2317/31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aspects of specificity or valency multispecifi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3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aspects of specificity or valency
    • C07K2317/33Crossreactivity, e.g. for species or epitope, or lack of said crossreactivit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7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effect upon binding to a cell or to an antigen
    • C07K2317/75Agonist effect on antig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7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effect upon binding to a cell or to an antigen
    • C07K2317/76Antagonist effect on antigen, e.g. neutralization or inhibition of binding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用於治療、減輕嚴重度或抑制癌症(例如卵巢癌或胰臟癌)之生長的方法。本發明之方法包括向有需要之個體投與治療有效量之計劃性死亡1(PD-1)受體的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與治療有效量之特異性結合黏蛋白16(MUC16)及CD3之雙特異性抗體組合。

Description

用雙特異性抗CD3xMUC16抗體及抗PD-1抗體治療癌症之方法
參考序列表
本申請以引用之方式併入以電腦可讀形式提交的文件10469WO01-Sequence.txt,於2019年6月12日創建且含有33,567個位元組之序列表。
本發明係關於治療癌症之方法,其包括向有需要之個體投與治療有效量的特異性結合至計劃性死亡1(PD-1)受體之抗體以及結合至黏蛋白16(MUC16)及CD3之雙特異性抗體。
黏蛋白16(MUC16),亦稱為癌症抗原125(cancer antigen 125)、惡性腫瘤抗原125(carcinoma antigen 125)、碳水化合物抗原125或CA-125,為單一跨膜域高度糖基化整合膜醣蛋白,其在卵巢癌中高度表現。MUC16由三個主要域組成:細胞外的N-端域以及一羧基端域,所述細胞外N-端域為穿插有海膽精子、腸激酶及集聚素(SEA)域之大型串聯重複域,所述羧基端域包括跨膜區之片段及短胞質尾區。MUC16之細胞外部分因蛋白水解分裂而脫落至血流中。MUC16在下列癌症中過度表現,所述癌症包含卵巢癌、乳癌、胰臟癌、非小細胞肺癌、肝內膽管癌-腫塊形成類型、子宮頸腺癌及消化道腺癌,且在包含發炎性腸病、肝硬化、心臟衰竭、腹膜感染及腹部手術之疾病及病況中過度表現。(Haridas,D.,2014,FASEB J.,28:4183-4199)。癌細胞上之表現可保護腫 瘤細胞免受免疫系統的侵害(Felder,M.等,2014,Molecular Cancer,13:129)。已探究使用針對MUC16之抗體來治療卵巢癌之方法。奧戈伏單抗(Oregovomab)及阿巴伏單抗(abgovomab)為已具有有限成效之抗MUC16抗體。(Felder,同上註,Das,S.及Batra,S.K.2015,Cancer Res.75:4660-4674)。
CD3為表現在T細胞上之同二聚體或異二聚體抗原,其與T細胞受體複合物(TCR)有關,且為T細胞活化所需。功能性CD3由四種不同鏈中之兩種進行二聚締合(dimeric association)而形成:ε、ζ、δ及γ。CD3的二聚排列(dimeric arrangement)包含γ/ε、δ/ε及ζ/ζ。抗CD3之抗體已顯示會聚集在T細胞上的CD3,從而以類似於負載肽之MHC分子結合至TCR之方式來活化T細胞。因此,抗CD3抗體已被提議用於涉及T細胞活化之治療。此外,能夠結合至CD3及標靶抗原之雙特異性抗體已被提議用於包括針對表現目標抗原之組織及細胞的T細胞免疫反應之治療用途。
計劃性死亡-1(PD-1)受體在腫瘤微環境中的訊號傳遞,對於腫瘤細胞得以逃脫宿主免疫系統之免疫監視來說,至關重要。阻斷PD-1傳訊路徑在多種腫瘤類型之患者中已證實有臨床活性,且阻斷PD-1之抗體療法(例如納武單抗(nivolumab)及派姆單抗((pembrolizumab)))已被核准用來治療轉移性黑色素瘤及轉移性鱗狀非小細胞肺癌。最近已有數據證實在患有侵襲性NHL及霍奇金氏(Hodgkin's)淋巴瘤之患者中PD-1阻斷有臨床活性(Lesokhin,et al.2014,Abstract 291,56th ASH Annual Meeting and Exposition,San Francisco,Calif.;Ansell et al.2015,N.Engl.J.Med.372(4):311-9)。
婦科惡性腫瘤中卵巢癌最為致命;儘管在美國女性中卵巢癌之新案例之估算數量比某些癌症低得多,但卵巢癌之死亡-對-發病(death-to-incidence)的比率高得多(Siegal et al.,CA Cancer J Clin 66:7-30,2016)。卵巢癌常於晚期才被診斷出來,這是其致死率高的原因之一。當前卵巢癌之標準治療為手術後伴隨化學療法,亦即鉑試劑及紫杉烷之組合。儘管大部分患者對初始治療有反應,大部分經歷疾病復發,導致重複手術及額外回合的化學療法之循環。儘管復發性卵巢癌可對進一步治療有反應,但幾乎其最終均會對目前可用療法具有抗性。即使最近療法有進展,諸如對攜帶BRCA或其他同源重 組缺乏(HRD)突變之患者使用PARP抑制劑,晚期卵巢癌仍為高度未滿足需求之疾病。
證據表明某些形式之免疫療法(Kandalaft等,J.Clin.Oncol.,29:925-933,2011)對卵巢癌來說可能有效。舉例而言,與腫瘤無上皮內CD8+T淋巴球浸潤之患者相比,腫瘤為上皮內CD8+T淋巴球浸潤陽性之卵巢癌患者,總體及無惡化存活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顯著更佳(Hamanishi等,PNAS,104:3360-65,2007;及Zhang等,N.Engl.J.Med.,348:203-213,2003)。此外,藉由偵測患有晚期疾病之患者的血液、腫瘤或腹水中對腫瘤有反應性的T細胞及抗體,一些患者已證實其對腫瘤有自發性免疫反應(Schliengar等,Clin Cancer Res,9:1517-1527,2003)。PD-1/PD-L1校驗點通路之阻斷已顯示對卵巢癌有些益處;在早期臨床試驗中,PD-1阻斷單一療法產生約10%至15%之總反應率(ORR)(Hamanishi et al.,同上註)。然而,只阻斷此通路顯然不夠充分。
鑒於卵巢癌之有效療法的高度未滿足之需要,如本文所示,合併增強T細胞功能之試劑(例如PD-1抑制劑,諸如抗PD-1抗體)與對抗標靶抗原之試劑(雙特異性的抗MUC16/抗CD3抗體)來治療可能是有用的。
根據某些實施例,本發明提供用於治療、改善至少一種症狀或病症、或抑制癌症在個體中生長之方法。根據本發明之此態樣的方法,包括向有需要之個體投與治療有效量之特異性地結合至計劃性死亡1(PD-1)的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以及治療有效量之特異性地結合至MUC16及CD3的雙特異性抗體。
在本發明之某些實施例中,提供用於治療、改善至少一種症狀或病症、或抑制癌症在個體中生長之方法。在本發明之某些實施例中,係提供用於延緩腫瘤生長或預防腫瘤復發之方法。根據本發明之此態樣及其他態樣,所述方法包括向有需要之個體依序投與一或多個劑量之治療有效量的特異性地結合至PD-1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以及一或多個劑量之治療有效量的特異性地結合至MUC16及CD3之雙特異性抗體。
在一個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腫瘤或抑制腫瘤生長的方法,其包括向有需要之個體投與(a)治療有效量之特異性地結合至計劃性死亡1(PD-1)的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及(b)治療有效量之雙特異性抗體,所述雙特異性抗體包括特異性地結合至MUC16的第一抗原結合臂及特異性地結合至CD3的第二抗原結合臂。在一些情況下,抗PD-1抗體在雙特異性抗體之前、與雙特異性抗體同時或在雙特異性抗體之後投與。在一些情況下,抗PD-1抗體在雙特異性抗體之前投與。在一些情況下,抗PD-1抗體在雙特異性抗體之前至少1週投與。在一些情況下,一或多個劑量之抗PD-1抗體與一或多個劑量之雙特異性抗體組合投與。在一些情況下,抗PD-1抗體以介於0.1mg/kg與20mg/kg個體體重的劑量投與。在一些情況下,每一劑量之抗PD-1抗體包括介於10至8000微克之間。在一些情況下,雙特異性抗體以介於0.1mg/kg與20mg/kg個體體重的劑量投與。在一些情況下,每一劑量之雙特異性抗體包括介於10至8000微克之間。在一些情況下,每一劑量之抗PD-1抗體在前一劑量之後0.5至12週投與。在一些情況下,每一劑量之雙特異性抗體在前一劑量之後0.5至12週投與。在各種實施例中,抗體係以靜脈內、皮下或腹膜內方式投與。
在一些實施例中,腫瘤包括卵巢癌。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對先前療法具有抗性,或反應不充分,或在先前療法之後復發。
在一些情況下,所述方法進一步包括向個體投與第三種治療劑或療法。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種治療劑或療法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組:放射、手術、化學治療劑、癌症疫苗、PD-L1抑制劑、LAG-3抑制劑、CTLA-4抑制劑、TIM3抑制劑、BTLA抑制劑、TIGIT抑制劑、CD47抑制劑、吲哚胺-2,3-雙加氧酶(IDO)抑制劑、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拮抗劑、血管生成素-2(Ang2)抑制劑、轉型生長因子β(TGF.β.)抑制劑、表皮成長因子受體(EGFR)抑制劑、腫瘤特異性抗原之抗體、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疫苗、顆粒細胞-巨噬細胞群落刺激因子、細胞毒素、介白素6受體(IL-6R)抑制劑、介白素4受體(IL-4R)抑制劑、IL-10抑制劑、IL-2、IL-7、IL-21、IL-15、抗體-藥物綴合物、抗炎藥及膳食補充劑。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PD-1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3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HCVR)之重鏈互補決定區(HCDR1、HCDR2及HCDR3)及包括SEQ ID NO:34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LCVR)之三個輕鏈互補決定區(LCDR1、LCDR2及LCDR3)。在一些情況下,HCDR1包括SEQ ID NO:35胺基酸序列;HCDR2包括SEQ ID NO:36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括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括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括SEQ ID NO:39之胺基酸序列;及LCDR3包括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情況下,HCVR包括SEQ ID NO:33之胺基酸序列,及LCVR包括SEQ ID NO:34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抗PD-1抗體包括有包括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括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
在一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A-HCVR)之三個重鏈CDR(A-HCDR1、A-HCDR2及A-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A-LCVR)之三個輕鏈CDR(A-LCDR1、A-LCDR2及A-LCDR3)。在一些情況下,A-HCDR1包括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A-HCDR2包括SEQ ID NO:9之胺基酸序列;A-HCDR3包括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A-LCDR1包括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A-LCDR2包括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及A-LCDR3包括SEQ ID NO:13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情況下,A-HCVR包括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及A-LCVR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二抗原結合臂包括重鏈可變區(B-HCVR)之三個重鏈CDR(B-HCDR1、B-HCDR2及B-HCDR3)及輕鏈可變區(B-LCVR)之三個輕鏈CDR(B-LCDR1、B-LCDR2及B-LCDR3),重鏈可變區包括選自由SEQ ID NO:3、4、5、6及7組成之群組的胺基酸序列,輕鏈可變區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情況下,B-HCDR1、B-HCDR2及B-HCDR3分別包括選自由SEQ ID NO:14-15-16、17-18-19、20-21-22、23-24-25及26-27-28組成之群組的胺基酸序列;及B-LCDR1、B-LCDR2及B-LCDR3分別包括SEQ ID NO:11-12-13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情況下,B-HCVR包括選自由SEQ ID NO:3、4、5、6及7組成之群組的胺基酸序 列,及B-LCVR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二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B-HCVR)之三個重鏈CDR(B-HCDR1、B-HCDR2及B-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B-LCVR)之三個輕鏈CDR(B-LCDR1、B-LCDR2及B-LCDR3)。
在一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二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B-HCVR)之三個重鏈CDR(B-HCDR1、B-HCDR2及B-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B-LCVR)之三個輕鏈CDR(B-LCDR1、B-LCDR2及B-LCDR3)。
在一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二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B-HCVR)之三個重鏈CDR(B-HCDR1、B-HCDR2及B-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B-LCVR)之三個輕鏈CDR(B-LCDR1、B-LCDR2及B-LCDR3)。
在一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二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B-HCVR)之三個重鏈CDR(B-HCDR1、B-HCDR2及B-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B-LCVR)之三個輕鏈CDR(B-LCDR1、B-LCDR2及B-LCDR3)。
在一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二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7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B-HCVR)之三個重鏈CDR(B-HCDR1、B-HCDR2及B-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B-LCVR)之三個輕鏈CDR(B-LCDR1、B-LCDR2及B-LCDR3)。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PD-1抗體、雙特異性抗體、或兩者均包括人類IgG1或IgG4重鏈恆定區。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腫瘤或抑制腫瘤生長的方法,其包括向有需要之個體投與(a)治療有效量之特異性地結合至計劃性死亡1(PD-1)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及(b)治療有效量之包括特異性地結合至MUC16的第一抗原結合臂及特異性地結合至CD3的第二抗原結合臂之雙特異性抗體,其中:(a)所述抗PD-1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3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HCVR)之重鏈互補決定區(HCDR1、HCDR2及HCDR3)及包括SEQ ID NO:34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LCVR)之三個輕鏈互補決定區(LCDR1、LCDR2及LCDR3);(b)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A-HCVR)之三個重鏈CDR(A-HCDR1、A-HCDR2及A-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A-LCVR)之三個輕鏈CDR(A-LCDR1、A-LCDR2及A-LCDR3);且(c)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二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B-HCVR)之三個重鏈CDR(B-HCDR1、B-HCDR2及B-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B-LCVR)之三個輕鏈CDR(B-LCDR1、B-LCDR2及B-LCDR3)。
在所述方法之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抗PD-1抗體及雙特異性抗體分別包含以下:(a)HCDR1包括SEQ ID NO:35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括SEQ ID NO:36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括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括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括SEQ ID NO:39之胺基酸序列;及LCDR3包括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b)A-HCDR1包括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A-HCDR2包括SEQ ID NO:9之胺基酸序列;A-HCDR3包括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A-LCDR1包括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A-LCDR2包括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及A-LCDR3包括SEQ ID NO:13之胺基酸序列;且(c)B-HCDR1包括SEQ ID NO:14之胺基酸序列;B-HCDR2包括SEQ ID NO:15之胺基酸序列;B-HCDR3包括SEQ ID NO:16之胺基酸序列;B-LCDR1包括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B-LCDR2包括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及B-LCDR3包括SEQ ID NO:13之胺基酸序列。
在所述方法之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抗PD-1抗體及雙特異性抗體分別包含以下:(a)所述HCVR包括SEQ ID NO:33之胺基酸序列,且所述LCVR包括SEQ ID NO:34之胺基酸序列;(b)所述A-HCVR包括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且所述A-LCVR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且(c)所述B-HCVR包括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且所述B-LCVR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
在所述方法之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抗PD-1抗體包括有包括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括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29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括SEQ ID NO:30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且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二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1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括SEQ ID NO:30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
在所述方法之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腫瘤包括卵巢癌。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腫瘤或抑制腫瘤生長的方法,其包括向有需要之個體投與(a)治療有效量之特異性地結合至計劃性死亡1(PD-1)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及(b)治療有效量之包括特異性地結合至MUC16的第一抗原結合臂及特異性地結合至CD3的第二抗原結合臂之雙特異性抗體,其中:(a)所述抗PD-1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3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HCVR)之重鏈互補決定區(HCDR1、HCDR2及HCDR3)及包括SEQ ID NO:34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LCVR)之三個輕鏈互補決定區(LCDR1、LCDR2及LCDR3);(b)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A-HCVR)之三個重鏈CDR(A-HCDR1、A-HCDR2及A-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A-LCVR)之三個輕鏈CDR(A-LCDR1、A-LCDR2及A-LCDR3);且(c)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二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7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B-HCVR)之三個重鏈CDR(B-HCDR1、B-HCDR2及B-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B-LCVR)之三個輕鏈CDR(B-LCDR1、B-LCDR2及B-LCDR3)。
在所述方法之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抗PD-1抗體及雙特異性抗體分別包含以下:(a)HCDR1包括SEQ ID NO:35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括SEQ ID NO:36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括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括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括SEQ ID NO:39之胺基酸序列;及LCDR3包括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b)A-HCDR1包括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A-HCDR2包括SEQ ID NO:9之胺基酸序列;A-HCDR3 包括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A-LCDR1包括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A-LCDR2包括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及A-LCDR3包括SEQ ID NO:13之胺基酸序列;及(c)B-HCDR1包括SEQ ID NO:26之胺基酸序列;B-HCDR2包括SEQ ID NO:27之胺基酸序列;B-HCDR3包括SEQ ID NO:28之胺基酸序列;B-LCDR1包括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B-LCDR2包括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及B-LCDR3包括SEQ ID NO:13之胺基酸序列。
在所述方法之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抗PD-1抗體及雙特異性抗體分別包含以下:(a)所述HCVR包括SEQ ID NO:33之胺基酸序列且所述LCVR包括SEQ ID NO:34之胺基酸序列;(b)所述A-HCVR包括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且所述A-LCVR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及(c)所述B-HCVR包括SEQ ID NO:7之胺基酸序列且所述B-LCVR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
在所述方法之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抗PD-1抗體包括有包括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括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29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括SEQ ID NO:30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且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二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2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括SEQ ID NO:30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
在所述方法之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腫瘤包括卵巢癌。
在上文或本文論述之方法的任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抗腫瘤活性在循環CA-125的濃度高達10kU/ml的情況下,並未顯著受到阻礙。在上文或本文論述之方法的任一個種實施例中,所述個體已被診斷出患有卵巢癌且所述個體的CA-125循環量高達10kU/ml。在上文或本文論述之方法的一些實施例中,在開始治療之前所述個體具有較高CA-125血清量。在上文或本文論述之方法的一些實施例中,在開始治療之前所述個體的CA-125血清量大於或等於正常CA-125血清量之上限的2倍。上文或本文論述之方法的一些實施例包含監測CA-125血清量,例如在治療期間或之後各時點將一特定患者的CA-125血清量與其血清CA-125之基礎量(baseline level)或與總體患者群體其 血清CA-125之基礎量進行比較,藉此來判斷治療的有效性。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論述之抗體用於製造上文或本文論述的方法中所使用的任一種之藥品。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論述之抗體用於醫藥或用於治療如上文或本文所論述之癌症。舉例而言,本發明包含:
(A)一雙特異性抗體之用途,所述雙特異性抗體包括特異性地結合至MUC16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及特異性地結合至CD3之第二抗原結合臂,其用於製造治療或抑制有需要之個體的腫瘤生長之藥劑,且其係與特異性地結合至計劃性死亡1(PD-1)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組合;
(B)特異性地結合至計劃性死亡1(PD-1)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用途,其用於製造用以治療或抑制有需要之個體的腫瘤生長之藥劑,其與包括特異性地結合至MUC16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及特異性地結合至CD3之第二抗原結合臂的雙特異性抗體組合;
(C)一雙特異性抗體之用途,所述雙特異性抗體包括特異性地結合至MUC16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及特異性地結合至CD3之第二抗原結合臂,其用於製造用以與特異性地結合至計劃性死亡1(PD-1)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組合來治療或抑制有需要之個體的腫瘤生長之藥劑,其中:(i)所述抗PD-1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3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HCVR)之重鏈互補決定區(HCDR1、HCDR2及HCDR3)及包括SEQ ID NO:34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LCVR)之三個輕鏈互補決定區(LCDR1、LCDR2及LCDR3);(ii)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A-HCVR)之三個重鏈CDR(A-HCDR1、A-HCDR2及A-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A-LCVR)之三個輕鏈CDR(A-LCDR1、A-LCDR2及A-LCDR3);且(iii)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二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B-HCVR)之三個重鏈CDR(B-HCDR1、B-HCDR2及B-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B-LCVR)之三個輕鏈CDR(B-LCDR1、B-LCDR2及B-LCDR3);
(D)特異性地結合至計劃性死亡1(PD-1)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用 途,其用於製造用以與一雙特異性抗體組合來治療或抑制有需要之個體的腫瘤生長之藥劑,所述雙特異性抗體包括特異性地結合至MUC16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及特異性地結合至CD3之第二抗原結合臂的,其中:(i)所述抗PD-1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3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HCVR)之重鏈互補決定區(HCDR1、HCDR2及HCDR3)及包括SEQ ID NO:34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LCVR)之三個輕鏈互補決定區(LCDR1、LCDR2及LCDR3);(ii)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A-HCVR)之三個重鏈CDR(A-HCDR1、A-HCDR2及A-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A-LCVR)之三個輕鏈CDR(A-LCDR1、A-LCDR2及A-LCDR3);且(iii)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二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B-HCVR)之三個重鏈CDR(B-HCDR1、B-HCDR2及B-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B-LCVR)之三個輕鏈CDR(B-LCDR1、B-LCDR2及B-LCDR3);
(E)一雙特異性抗體之用途,所述雙特異性抗體包括特異性地結合至MUC16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及特異性地結合至CD3之第二抗原結合臂,其用於製造用以與特異性地結合至計劃性死亡1(PD-1)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組合來治療或抑制有需要之個體的腫瘤生長之藥劑,其中:(i)所述抗PD-1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3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HCVR)之重鏈互補決定區(HCDR1、HCDR2及HCDR3)及包括SEQ ID NO:34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LCVR)之三個輕鏈互補決定區(LCDR1、LCDR2及LCDR3);(ii)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A-HCVR)之三個重鏈CDR(A-HCDR1、A-HCDR2及A-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A-LCVR)之三個輕鏈CDR(A-LCDR1、A-LCDR2及A-LCDR3);且(iii)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二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7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B-HCVR)之三個重鏈CDR(B-HCDR1、B-HCDR2及B-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B-LCVR)之三個輕鏈CDR(B-LCDR1、 B-LCDR2及B-LCDR3);
(F)特異性地結合至計劃性死亡1(PD-1)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用途,其用於製造用以與一雙特異性抗體組合來治療或抑制有需要之個體的腫瘤生長之藥劑,所述雙特異性抗體包括特異性地結合至MUC16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及特異性地結合至CD3之第二抗原結合臂,其中:(i)所述抗PD-1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3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HCVR)之重鏈互補決定區(HCDR1、HCDR2及HCDR3)及包括SEQ ID NO:34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LCVR)之三個輕鏈互補決定區(LCDR1、LCDR2及LCDR3);(ii)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A-HCVR)之三個重鏈CDR(A-HCDR1、A-HCDR2及A-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A-LCVR)之三個輕鏈CDR(A-LCDR1、A-LCDR2及A-LCDR3);且(iii)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二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7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B-HCVR)之三個重鏈CDR(B-HCDR1、B-HCDR2及B-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B-LCVR)之三個輕鏈CDR(B-LCDR1、B-LCDR2及B-LCDR3);
(G)包括特異性地結合至MUC16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及特異性地結合至CD3之第二抗原結合臂的雙特異性抗體,其用於與特異性地結合至計劃性死亡1(PD-1)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組合來治療或抑制有需要之個體的腫瘤生長;
(H)特異性地結合至計劃性死亡1(PD-1)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用於與雙特異性抗體組合來治療或抑制有需要之個體的腫瘤生長,所述雙特異性抗體包括特異性地結合至MUC16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及特異性地結合至CD3之第二抗原結合臂;
(I)包括特異性地結合至MUC16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及特異性地結合CD3之第二抗原結合臂的雙特異性抗體,其用於與特異性地結合至計劃性死亡1(PD-1)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組合來治療或抑制有需要之個體的腫瘤生長,其中:(i)所述抗PD-1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3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HCVR)之重鏈互補決定區(HCDR1、HCDR2及HCDR3) 及包括SEQ ID NO:34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LCVR)之三個輕鏈互補決定區(LCDR1、LCDR2及LCDR3);(ii)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A-HCVR)之三個重鏈CDR(A-HCDR1、A-HCDR2及A-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A-LCVR)之三個輕鏈CDR(A-LCDR1、A-LCDR2及A-LCDR3);且(iii)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二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B-HCVR)之三個重鏈CDR(B-HCDR1、B-HCDR2及B-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B-LCVR)之三個輕鏈CDR(B-LCDR1、B-LCDR2及B-LCDR3);
(J)特異性地結合至計劃性死亡1(PD-1)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用於與一雙特異性抗體組合來治療或抑制有需要之個體的腫瘤生長,所述雙特異性抗體包括特異性地結合至MUC16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及特異性地結合至CD3之第二抗原結合臂,其中:(i)所述抗PD-1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3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HCVR)之重鏈互補決定區(HCDR1、HCDR2及HCDR3)及包括SEQ ID NO:34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LCVR)之三個輕鏈互補決定區(LCDR1、LCDR2及LCDR3);(ii)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A-HCVR)之三個重鏈CDR(A-HCDR1、A-HCDR2及A-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A-LCVR)之三個輕鏈CDR(A-LCDR1、A-LCDR2及A-LCDR3);且(iii)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二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B-HCVR)之三個重鏈CDR(B-HCDR1、B-HCDR2及B-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B-LCVR)之三個輕鏈CDR(B-LCDR1、B-LCDR2及B-LCDR3);
(K)包括特異性地結合至MUC16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及特異性地結合至CD3之第二抗原結合臂的雙特異性抗體,其用於與特異性地結合至計劃性死亡1(PD-1)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組合來治療或抑制有需要之個體的腫瘤生長,其中:(i)所述抗PD-1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3之胺 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HCVR)之重鏈互補決定區(HCDR1、HCDR2及HCDR3)及包括SEQ ID NO:34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LCVR)之三個輕鏈互補決定區(LCDR1、LCDR2及LCDR3);(ii)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A-HCVR)之三個重鏈CDR(A-HCDR1、A-HCDR2及A-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A-LCVR)之三個輕鏈CDR(A-LCDR1、A-LCDR2及A-LCDR3);且(iii)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二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7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B-HCVR)之三個重鏈CDR(B-HCDR1、B-HCDR2及B-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B-LCVR)之三個輕鏈CDR(B-LCDR1、B-LCDR2及B-LCDR3);及
(L)特異性地結合至計劃性死亡1(PD-1)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用於與一雙特異性抗體組合來治療或抑制有需要之個體的腫瘤生長,所述雙特異性抗體包括特異性地結合至MUC16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及特異性地結合至CD3之第二抗原結合臂,其中:(i)所述抗PD-1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3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HCVR)之重鏈互補決定區(HCDR1、HCDR2及HCDR3)及包括SEQ ID NO:34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LCVR)之三個輕鏈互補決定區(LCDR1、LCDR2及LCDR3);(ii)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A-HCVR)之三個重鏈CDR(A-HCDR1、A-HCDR2及A-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A-LCVR)之三個輕鏈CDR(A-LCDR1、A-LCDR2及A-LCDR3);且(iii)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第二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7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B-HCVR)之三個重鏈CDR(B-HCDR1、B-HCDR2及B-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B-LCVR)之三個輕鏈CDR(B-LCDR1、B-LCDR2及B-LCDR3)。
隨著後述實施方式之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將變得明顯。
圖1描繪了以ELISA(描述於本文實例2中)所測定之各種濃度的抗MUC16殖株3A5及BSMUC16/CD3-001與CA125之結合結果。與結合至MUC16之重複區的抗MUC16殖株3A5相比,BSMUC16/CD3-001及其MUC16親本抗體在所有測試濃度下,均顯示出明顯減小的結合訊號。
圖2描繪以CD3-結合對照+同型對照(△)、BSMUC16/CD3-005+同型對照(□)、CD3-結合對照+抗PD-1(▲)及BSMUC16/CD3-005+抗PD-1(■)所治療之小鼠(每組5個)(如本文實例3中所描述),其各組之平均腫瘤生長曲線。抗PD-1抗體與抗CD3xMUC16雙特異性抗體之組合係協同性地抑制了腫瘤生長。
圖3描繪與BSMUC16/CD3-001一起培育之T細胞,對PD-1陽性T細胞之百分比的影響。
在描述本發明之前,應理解本發明不限於所描述之特定方法及實驗條件,因而方法及條件可改變。亦應理解,本文中所用之術語僅用於描述特定實施例之目的,且並不意欲為限制性的,因為本發明之範疇將僅由所附申請專利範圍限制。任何實施例或實施例之特徵均可與彼此組合,且此等組合明確地涵蓋於本發明之範疇內。上文或本文中論述之任何具體值可與上文或本文中論述之另一相關值組合以敍述具有代表範圍之上端及下端值之範圍,且此等範圍涵蓋在本發明的範疇內。
除非另外定義,否則本文中所用之所有技術及科學術語具有與一般熟習本發明所屬領域技術者通常所理解之含義相同的含義。如本文所用,當參考特定敍述之數值使用時,術語「約」意謂所述值可在與所敍述之值相差不超過1%的範圍內變化。舉例而言,如本文所用,表述「約100」包含99及101以及其間之所有值(例如99.1、99.2、99.3、99.4等)。
雖然類似或等效於本文所描述之方法及材料的任何方法及材料可用於本發明之實踐或測試中,但現描述較佳方法及材料。本說明書中提及之 所有專利、申請案及非專利公開案均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治療癌症或抑制癌症生長的方法
本發明包含用於治療、改善或減輕至少一種症狀或病症之嚴重度或抑制個體之癌症的生長之方法。根據本發明之此態樣的方法,包括向有需要之個體投與治療有效量之特異性地結合至PD-1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以及治療有效量之抗MUC16及CD3的雙特異性抗體。如本文所用,術語「治療(treat/treating)」或類似術語,意謂緩解症狀;暫時性或永久性地消除症狀的起因;延緩或抑制腫瘤生長;減少腫瘤細胞負載或腫瘤負荷;促進腫瘤消退;使得腫瘤收縮、壞死及/或消失;預防腫瘤復發及/或增加個體之存活時間。
如本文所用,表述「有需要之個體」意謂展現癌症之一或多種症狀或病症及/或已診斷出患有癌症(包含卵巢癌)及需要治療該癌症之人類或非人類哺乳動物。在多個實施例中,術語「個體」可與術語「患者」互換使用。舉例而言,人類個體可被診斷為患有原發性或轉移性腫瘤及/或具有一或多種症狀或病症,包含但不限於淋巴結腫大、腹部腫脹、胸部疼痛/壓力、原因不明的體重減輕、發熱、盜汗、持續疲勞、食慾不振、脾臟腫大、瘙癢。所述表述包含患有原發性或已建立之卵巢腫瘤之個體。在具體實施例中,所述表述包含患有卵巢癌或另一種表現有MUC16之腫瘤且需要治療之人類個體。在其他具體實施例中,所述表述包含患有MUC16+腫瘤(例如具有以流式細胞量測術測出有MUC16表現之腫瘤)之個體。在某些實施例中,表述「有需要之個體」包含對先前療法(例如用習知抗癌劑治療)具有抗性或難以用先前療法治療或不受先前療法充分控制的患有卵巢癌之患者。舉例而言,所述表述包含用化學療法治療之個體,所述化學療法諸如基於鉑之化學治療劑(例如順鉑(cisplatin))或紫杉醇化合物(例如多西他賽(docetaxel))。所述表述亦包含患有卵巢腫瘤之個體但例如基於毒性副作用而不建議對其使用之習知抗癌療法。舉例而言,所述表述包含已接受一或多次具有毒性副作用之化學療法週期之患者。在某些實施例中,表述「有需要之個體」包含已治療但隨後復發或轉移之患有卵巢腫瘤之患者。舉例而言,患有卵巢腫瘤之患者可能已接受一或多種抗癌劑治療而使得腫瘤消退;然而所述患者隨後復發罹患對一或多種抗癌劑具有抗性的癌症(例 如化學療法抗性癌症),係使用本發明之方法治療。
表述「有需要之個體」亦包含處於罹患卵巢癌之風險的個體,例如具有卵巢癌家族病史的人、具有與卵巢癌相關之過往感染病史的人、BRCA1/2基因突變的人,或因HIV感染或免疫抑制藥品而導致免疫系統受損的人。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方法可用以治療顯示有較高量之一或多種癌症相關生物標誌物(例如計劃性死亡配位子1(PD-L1)、CA125、人類附睾蛋白4(HE4)及/或癌胚抗原(CEA))的患者。舉例而言,本發明之方法包括搭配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向具有較高量的PD-L1及/或CA125之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抗PD-1抗體。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方法用於患有卵巢癌之個體。本文中術語「腫瘤」、「癌症」及「惡性腫瘤」係可互換使用。如本文所用,術語「卵巢癌」係指卵巢及輸卵管之腫瘤,且包含漿液性癌症、子宮內膜樣上皮細胞癌(endometrioid carcinoma)、透明性上皮細胞癌(clear cell carcinoma)及黏液性上皮細胞癌(clear cell carcinoma)。
根據某些實施例,本發明包含用於治療腫瘤或延緩或抑制腫瘤生長的方法。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包含促進腫瘤消退之方法。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包含減少腫瘤細胞負載或減少腫瘤負荷之方法。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包含預防腫瘤復發之方法。根據本發明之此態樣,所述方法包括搭配向有需要之個體依序投與治療有效量之抗PD-1抗體,其中各抗體以多個劑量向所述個體投與,例如作為特異性治療性給藥方案之部分。舉例而言,治療性給藥方案可包括以約一天一次、每兩天一次、每三天一次、每四天一次、每五天一次、每六天一次、一週一次、每兩週一次、每三週一次、每四週一次、每月一次、每兩個月一次、每三個月一次、每四個月一次或更不頻繁之頻率向個體投與一或多個劑量之抗PD-1抗體。在某些實施例中,一或多個劑量之抗PD-1抗體係與一或多個劑量之治療有效量之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組合投與,其中一或多個劑量之雙特異性抗體以約一天一次、、每兩天一次、每三天一次、每四天一次、每五天一次、每六天一次、一週一次、每兩週一次、每三週一次、每四週一次、每月一次、每兩個月一次、每三個月一次、每四個月一 次或更不頻繁之頻率向所述個體投與。
在某些實施例中,每種劑量之抗MUC16/抗CD3抗體分成多於1份(例如2至5份)(「分開給藥」)在既定給藥時間段內投與。抗MUC16/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可以分開劑量之形式投與以減少或消除因對投與之抗體所誘發之細胞素「突發性增加」(cytokine "spikes")反應。細胞素突發性增加係指細胞素釋放症候群(「細胞素風暴」)及輸液相關反應之臨床症狀。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方法包括向有需要之個體投與一或多個劑量之抗PD-1抗體併同一或多個劑量之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其中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劑量以分開劑量或分成多於1份(例如以2份、以3份、以4份或以5份)在既定給藥時間段內投與。在某些實施例中,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劑量拆分成2份或更多份,其中各份包括與他份相等之量的抗體。舉例而言,包括1000微克之抗MUC16/抗CD3抗體之劑量,可一週一次投與,其中所述劑量在所述週內分成2份投與,各份包括500微克。在某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體之劑量拆分成2份或更多份投與,其中所述份包括不等量之所述抗體,例如多於或少於第一份。舉例而言,包括1000微克之抗MUC16/抗CD3抗體之劑量,可一週一次投與,其中所述劑量分成2份在所述週內投與,其中第一份包括700微克而第二份包括300微克。作為另一實例,包括1000微克之抗MUC16/抗CD3抗體之劑量,可每2週一次投與,其中所述劑量分成3份在所述2週時間段內投與,其中第一份包括400微克,第二份包括300微克而第三份包括300微克。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包含抑制、扼止或停止腫瘤轉移或腫瘤滲透至周邊器官中之方法。根據此態樣,所述方法包括向有需要之個體投與治療有效量之抗PD-1抗體併同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
在具體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用於提高抗腫瘤功效或提高腫瘤抑制之方法。根據本發明之此態樣,所述方法包括在投與治療有效量之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之前,向患有卵巢癌之個體投與治療有效量之抗PD-1抗體,其中所述抗PD-1抗體可在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前約1天、超過1天、超過2天、超過3天、超過4天、超過5天、超過6天、超過7天或超過8天進行投與。在某些實施例中,所述方法,與在抗PD-1抗體之前投與雙特異性抗體之 個體相較,係提供提高腫瘤抑制例如約20%、超過20%、超過30%、超過40%、超過50%、超過60%、超過70%或超過80%。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方法包括向患有卵巢癌之個體投與治療有效量之抗PD-1抗體及治療有效量之雙特異性抗CD3xMUC16抗體。在具體實施例中,卵巢癌為漿液性癌症。在另外的實施例中,卵巢癌為惰性或侵襲性的。在某些實施例中,個體對先前療法沒有反應或在先前療法之後已復發。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方法進一步包括向個體投與額外的治療劑。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方法包括向患有MUC16+癌症之個體投與治療有效量之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在具體實施例中,癌症為卵巢癌。在另外的實施例中,卵巢癌為惰性或侵襲性的。在一些實施例中,癌症為鉑抗性卵巢癌。在一些實施例中,癌症為紫杉醇抗性卵巢癌。在一些實施例中,癌症為輸卵管癌。在一些實施例中,癌症為原發性腹膜癌,視情況地其中所述患者具有較高量的血清CA-125。在具體實施例中,癌症為胰臟癌(例如胰腺癌)。在某些實施例中,個體對先前療法沒有反應或在先前療法(例如化學療法)之後已復發。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方法包括向有需要之個體投與抗PD-1抗體以及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作為「第一線」治療(例如初始治療)。在其他實施例中,投與抗PD-1抗體以及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作為「第二線」治療(例如在先前療法之後)。舉例而言,向在先前療法(諸如化學療法)之後已復發的個體投與抗PD-1抗體併同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作為「第二線」治療。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方法用於治療MRD陽性疾病之患者。最少殘留病變(minimum residual disease,MRD)係指在治療期間或之後留在患者中之少量癌細胞,其中患者可能或可能不顯現出所述疾病之症狀或體徵。若未消除,則此等殘留癌細胞往往導致疾病之復發。本發明包含在MRD測試後即刻抑制及/或消除患者中之殘留癌細胞之方法。MRD可根據此項技術中已知之方法(例如MRD流式細胞量測術)測定。根據本發明之此態樣,所述方法包括向有需要之個體投與抗PD-1抗體併同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
根據某些實施例,本發明之方法包括分別向個體投與各為治療有效量之抗PD-1抗體與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併同第三治療劑。所述第三治療劑可為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組的試劑:例如放射、化學療法、手術、癌症疫苗、PD-L1抑制劑(例如抗-PD-L1抗體)、LAG3抑制劑(例如抗LAG3抗體)、CTLA-4抑制劑(例如抗-CTLA-4抗體)、TIM3抑制劑、BTLA抑制劑、TIGIT抑制劑、CD47抑制劑、吲哚胺-2,3-雙加氧酶(indoleamine-2,3-dioxygenase,IDO)抑制劑、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拮抗劑、Ang2抑制劑、轉型生長因子β(TGF.β.)抑制劑、表皮成長因子受體(EGFR)抑制劑、腫瘤特異性抗原(例如CA9、CA125、黑色素瘤相關抗原3(MAGE3)、癌胚抗原(CEA)、波形蛋白、腫瘤-M2-PK、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黏蛋白-1、MART-1及CA19-9)之抗體、疫苗(例如卡介苗)、顆粒細胞-巨噬細胞群落刺激因子、細胞毒素、化學治療劑、IL-6R抑制劑、IL-4R抑制劑、IL-10抑制劑、細胞激素(諸如IL-2、IL-7、IL-21及IL-15)、抗炎藥(諸如皮質類固醇及非類固醇抗炎藥)以及膳食補充劑(諸如抗氧化劑)。在某些實施例中,抗體可與療法組合施用,所述療法包含化學治療劑(例如太平洋紫杉醇(paclitaxel)、卡鉑(carboplatin)、小紅莓(doxorubicin)、環磷醯胺(cyclophosphamide)、順鉑、吉西他濱(gemcitabine)或多西他賽)、放射及手術。如本文所用,片語「與...組合(併同、搭配)」意謂所述抗體係同時、恰好在投與所述第三治療劑之前,或恰好在投與所述第三治療劑之後向個體投與。在某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三治療劑係與抗體作為共同調配物進行投與。在相關實施例中,本發明包含包括向有背景抗癌治療方案之個體投與治療有效量之抗PD-1抗體併同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的方法。所述背景抗癌治療方案可包括投與例如化學治療劑或放射之療程。可在所述背景抗癌治療方案的基礎上添加所述抗PD-1抗體併同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抗體的添加係作為「背景步降」流程之部分,其中所述背景抗癌療法隨時間推移逐漸(例如以步階方式)自個體退出,同時隨時間推移,以恆定劑量或以遞增劑量或以遞減劑量向所述個體投與所述抗體。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方法包括向有需要之個體投與治療有 效量之抗PD-1抗體併同治療有效量之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其中投與所述抗體係導致增強的腫瘤生長抑制。在某些實施例中,相比於未經治療之個體或投與任一種抗體作為單一療法之個體,腫瘤生長抑制至少約10%、約20%、約30%、約40%、約50%、約60%、約70%或約80%。在某些實施例中,抗PD-1抗體及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之投與,係導致增加之腫瘤消退、腫瘤收縮及/或消失。在某些實施例中,抗PD-1抗體及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之投與係延遲腫瘤生長及發展,例如,相比於未經治療之個體或投與任一種抗體作為單一療法之個體,腫瘤生長可延緩約3天、超過3天、約7天、超過7天、超過15天、超過1個月、超過3個月、超過6個月、超過1年、超過2年或超過3年。在某些實施例中,抗PD-1抗體以及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之投與係預防腫瘤復發及/或增加個體的存活持續時間,例如,相比於未經治療之個體或投與任一種抗體作為單一療法之個體,存活持續時間係增加超過15天、超過1個月、超過3個月、超過6個月、超過12個月、超過18個月、超過24個月、超過36個月或超過48個月。在某些實施例中,組合投與所述抗體係增加無進展存活期或總存活期。在某些實施例中,抗PD-1抗體併同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之投與,係增加反應及個體中的反應持續時間,例如,相對於未經治療之個體或已接收任一種抗體作為單一療法之個體,係增加超過2%、超過3%、超過4%、超過5%、超過6%、超過7%、超過8%、超過9%、超過10%、超過20%、超過30%、超過40%或超過50%。在某些實施例中,向患有卵巢癌之個體投與抗PD-1抗體及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使得腫瘤細胞之所有證據均完全消失(「完全反應」)。在某些實施例中,向患有卵巢癌之個體投與抗PD-1抗體及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使得腫瘤細胞或腫瘤尺寸減小至少30%或更多(「部分反應」)。在某些實施例中,向患有卵巢癌之個體投與抗PD-1抗體及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使得腫瘤細胞/病變(包含新型可量測病變)完全或部分消失。腫瘤減小可藉由此項技術中已知之任何方法量測,例如X射線、正電子發射斷層攝影術(PET)、電腦斷層攝影術(CT)、核磁共振成像(MRI)、細胞學、組織學或分子遺傳分析。在某些實施例中,抗PD-1抗體及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之投與係產生 協同抗腫瘤作用,其超出單獨投與兩種試劑時的組合效果。
在某些實施例中,所投與抗體之組合為安全的且患者耐受度很好,其中與投與雙特異性抗體作為單一療法之患者相較,不存在有害副作用的增加(例如細胞激素釋放增加(「細胞介素風暴」)或T細胞活化增加)。
抗PD-1抗體及其抗原結合片段
根據本發明之某些例示性實施例,所述方法包括投與治療有效量之抗PD-1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如本文所用,術語「抗體」包含包括四個多肽鏈(兩個重(H)鏈及兩個輕(L)鏈)之免疫球蛋白分子以及其多聚體(例如IgM)。在典型的抗體中,各重鏈包括重鏈可變區(本文中縮寫為HCVR或VH)及重鏈恆定區。重鏈恆定區包括三個域,CH1、CH2及CH3。各輕鏈包括輕鏈可變區(本文中縮寫為LCVR或VL)及輕鏈恆定區。輕鏈恆定區包括一個域(CL1)。VH及VL區可進一步細分成高度異變區,稱為互補決定區(CDR),穿插有稱為構架區(FR)之較為保守的區。各VH及VL係由自胺基末端至羧基末端按以下順序排列之三個CDR及四個FR構成:FR1、CDR1、FR2、CDR2、FR3、CDR3、FR4。在本發明之不同實施例中,抗IL-4R抗體(或其抗原結合部分)之FR可與人類生殖系序列一致或可經天然或人工修飾。胺基酸共同序列可基於兩個或更多個CDR之並列分析來定義。
如本文所用,術語「抗體」亦包括完整抗體分子之抗原結合片段。如本文所用,術語抗體之「抗原結合部分」、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及其類似術語,包含任何天然存在、以酶方式可獲得、合成或基因工程改造的多肽或醣蛋白,其係特異性地結合至抗原以形成複合物。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可例如使用任何適合之標準技術,自完整的抗體分子衍生而出,所述標準技術諸如蛋白水解消化或重組基因工程改造技術,其涉及操縱及表現編碼抗體可變域及視情況選用之恆定域的DNA。此等DNA為已知的及/或易於自例如商業來源、DNA庫(包含例如噬菌體-抗體庫)購得,或可合成。DNA可以化學方式或藉由使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定序及操縱,例如將一或多個可變域及/或恆定域配置成適合組態,或引入密碼子,產生半胱胺酸殘基,修飾、添加或刪除胺基酸等。
抗原結合片段之非限制性實例包含:(i)Fab片段;(ii)F(ab') 2片段;(iii)Fd片段;(iv)Fv片段;(v)單鏈Fv(scFv)分子;(vi)dAb片段;及(vii)由模擬抗體之高度異變區的胺基酸殘基(例如經分離的互補決定區(CDR),諸如CDR3肽)或受限的FR3-CDR3-FR4肽所組成之最小識別單位。其他經工程改造之分子,諸如域-特異性抗體、單域抗體、域-缺失抗體、嵌合抗體、CDR移植抗體、雙功能抗體、三功能抗體、四功能抗體、微型抗體、奈米抗體(例如單價奈米抗體、二價奈米抗體等)、小模塊免疫藥物(SMIP)及鯊魚可變IgNAR域(shark variable IgNAR domain)亦涵蓋在如本文所用之表述「抗原結合片段」內。
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將通常包括至少一個可變域。可變域可為任何尺寸或任意胺基酸組成,且一般將包括至少一個CDR,其係與一個或多個框架序列相鄰或同框。在具有與VL域相聯之VH域的抗原結合片段中,VH和VL域可以任何適合之配置相對於彼此定位。舉例而言,可變區可為二聚體形式的,且含有VH-VH、VH-VL或VL-VL二聚體。或者,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可含有單體VH或VL域。
在某些實施例中,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可含有至少一個可變域,其共價連接至至少一個恆定域。於本發明中可發現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內的可變域及恆定域之非限制性示例性組態包含:(i)VH-CH1;(ii)VH-CH2;(iii)VH-CH3;(iv)VH-CH1-CH2;(v)VH-CH1-CH2-CH3;(vi)VH-CH2-CH3;(vii)VH-CL;(viii)VL-CH1;(ix)VL-CH2;(x)VL-CH3;(xi)VL-CH1-CH2;(xii)VL-CH1-CH2-CH3;(xiii)VL-CH2-CH3;及(xiv)VL-CL。在可變域及恆定域之任何組態(包含以上列出之任何例示性組態)中,可變域及恆定域可直接彼此連接或可藉由完整或部分鉸鏈區或連接區連接。鉸鏈區可由至少2個(例如5、10、15、20、40、60或更多個)胺基酸組成,其在單一多肽分子中相鄰的可變域及/或恆定域之間造成可撓性或半可撓性連接。此外,本發明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可包括以上列出之任何可變域及恆定域組態之均二聚體或雜二聚體(或其他多聚體),與彼此及/或與一或多個單體VH或VL域非共價締合(例如藉由雙硫鍵(S))。
如本文所用,術語「抗體」亦包含多特異性(例如雙特異性)抗 體。多特異性抗體或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將通常包括至少兩個不同可變域,其中各可變域能夠特異性地結合至單一抗原或相同抗原上之不同抗原決定基。使用從現有技術中可獲得之常規技術,可將任何多特異性抗體型式調適為適用於本發明之抗體或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之情形下。舉例而言,本發明包含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雙特異性抗體之用途,其中免疫球蛋白之一個臂對PD-1或其片段具有特異性,且免疫球蛋白之另一臂對第二治療標靶具有特異性或與治療性基團綴合。可用於本發明之情形下的例示性雙特異性型式,包含但不限於例如基於scFv或雙功能抗體的雙特異性型式、IgG-scFv融合物、雙重可變域(DVD)-Ig、四源雜交瘤(Quadroma)、臼包杵、常見輕鏈(例如具有臼包杵之常見輕鏈等)、互換Mab(CrossMab)、互換Fab(CrossFab)、(SEED)體、白胺酸拉鏈、Duobody、IgG1/IgG2、雙重作用Fab(DAF)-IgG及Mab.sup.2雙特異性型式(關於前述型式之綜述,參見例如Klein等2012,mAbs 4:6,1-11,及其中所引用之參考文獻)。雙特異性抗體亦可使用胜肽/核酸綴合構築,例如其中具有正交化學反應性之非天然胺基酸係用於生成位點特異性抗體-寡核苷酸綴合物,其隨後自組裝成具有限定組成、價數及幾何結構之多聚體複合物。(參見例如Kazane等,J.Am.Chem.Soc.[電子版:2012年12月4日])。
用於本發明之方法的抗體可為人類抗體。如本文中所用,術語「人類抗體」意欲包含具有衍生自人類生殖系免疫球蛋白序列之可變區及恆定區之抗體。本發明之人類抗體仍然可包含不由人類生殖系免疫球蛋白序列編碼之胺基酸殘基(例如藉由於活體外所進行之亂數或位點特異性的突變誘發或藉由活體內所進行之體細胞突變所引入之突變),例如在CDR且尤其在CDR3中。然而,如本文所用,術語「人類抗體」並不意欲包含其中已將衍生自另一哺乳動物物種(諸如小鼠)之生殖系之CDR序列移植至人類框架序列上的抗體。
用於本發明之方法的抗體可為重組人類抗體。如本文所用,術語「重組人類抗體」意欲包含所有藉由重組手段所製備、表現、形成或分離之人類抗體,諸如由轉染至宿主細胞中的重組表現載體所表現之抗體(下文進一步描述),自重組、組合人類抗體庫所分離之抗體(下文進一步描述),自轉殖有人類免疫球蛋白基因之動物(例如小鼠)所分離之抗體(參見例如Taylor等(1992) Nucl.Acids Res.20:6287-6295);或藉由涉及將人類免疫球蛋白基因序列拼接至其他DNA序列之任何其他方式所製備、表現、形成或分離的抗體。此等重組人類抗體具有衍生自人類生殖系免疫球蛋白序列之可變區及恆定區。然而,在某些實施例中,對此等重組人類抗體係進行活體外突變誘發(或當使用人類Ig序列之基因轉殖動物時為進襲活體內體細胞突變誘發),且因此重組抗體之VH及VL區之胺基酸序列雖然為衍生自且與人類生殖系VH及VL序列相關的序列,但其可不為活體內人類抗體生殖系譜系中所天然存在的序列。
根據某些實施例,用於本發明之方法之抗體特異性結合PD-1。術語「特異性地結合至」或其類似術語,意謂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與抗原形成複合物,其在生理條件下相對穩定。用於判定抗體是否特異性結合至抗原之方法為此項技術中熟知,且包含例如平衡透析、表面電漿共振及類似方法。舉例而言,如在本發明之情形下所用,「特異性地結合至」PD-1之抗體包含結合PD-1或其部分之抗體,其中KD為低於約500nM、低於約300nM、低於約200nM、低於約100nM、低於約90nM、低於約80nM、低於約70nM、低於約60nM、低於約50nM、低於約40nM、低於約30nM、低於約20nM、低於約10nM、低於約5nM、低於約4nM、低於約3nM、低於約2nM、低於約1nM或低於約0.5nM,如在表面電漿子共振分析中所量測到的。然而,特異性地結合至人類PD-1之經分離得抗體可能與其他抗原(諸如來自其他(非人類)物種之PD-1分子)具有交叉反應。
根據本發明之某些例示性實施例,抗PD-1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括重鏈可變區(HCVR)、輕鏈可變區(LCVR)及/或互補決定區(CDR),其包括如美國專利公開案第20150203579號中所闡述之抗PD-1抗體的任何胺基酸序列。在某些例示性實施例中,可用於本發明之方法之情形下的抗PD-1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3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HCVR)之重鏈互補決定區(HCDR)及包括SEQ ID NO:34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LCVR)之輕鏈互補決定區(LCDR)。根據某些實施例,抗PD-1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括三個HCDR(HCDR1、HCDR2及HCDR3)及三個LCDR(LCDR1、LCDR2及LCDR3),其中HCDR1包括SEQ ID NO:35之胺 基酸序列;HCDR2包括SEQ ID NO:36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括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括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括SEQ ID NO:39之胺基酸序列;及LCDR3包括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在再一實施例中,抗PD-1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括HCVR及LCVR,HCVR包括SEQ ID NO:33,LCVR包括SEQ ID NO:34。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方法包括抗PD-1抗體之使用,其中抗體包括重鏈,所述重鏈包括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抗PD-1抗體包括輕鏈,所述輕鏈包括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包括有包括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括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之例示性抗體為稱為REGN2810(亦稱為賽咪單抗(cemiplimab))之全人類抗PD-1抗體。根據某些示例性實施例,本發明之方法包括REGN2810或其生物等效物之用途。如本文所用,術語「生物等效物」係指抗PD-1抗體或PD-1結合蛋白或其片段,其為當以相同莫耳劑量在類似實驗條件下以單劑量或多重劑量投與時,其吸收速率及/或程度未與REGN2810之吸收速率及/或程度顯示出有顯著差別的醫藥等效物或醫藥替代物。在本發明之情形下,所述術語係指結合至PD-1之抗原結合蛋白,其與REGN2810在其安全性、純度及/或效能方面在臨床上沒有意義的差異。
可用於本發明之方法之情形下的其他抗PD-1抗體包含例如此項技術中提及及已知之抗體,如納武單抗(nivolumab,美國專利號8,008,449)、派姆單抗(pembrolizumab,美國專利號8,354,509)、MEDI0608(美國專利號8,609,089)、皮立珠單抗(pidilizumab,美國專利號8,686,119)或如美國專利號6,808,710、7,488,802、8,168,757、8,354,509、8,779,105或8,900,587中所闡述之任何抗PD-1抗體。
用於本發明之方法之情形下的抗PD-1抗體,可具有pH依賴性結合特徵。舉例而言,相比於中性pH下,本發明之方法所使用之抗PD-1抗體在酸性pH下可與PD-1展現出較弱的結合度。或者,相比於中性pH下,本發明之抗PD-1抗體在酸性pH下可與其抗原展現出較強的結合度。表述「酸性pH」包含pH值低於約6.2,例如約6.0、5.95、5.9、5.85、5.8、5.75、5.7、5.65、5.6、5.55、5.5、5.45、5.4、5.35、5.3、5.25、5.2、5.15、5.1、5.05、5.0或更低。如 本文所用,表述「中性pH值」意謂約7.0至約7.4之pH。表述「中性pH」包含約7.0、7.05、7.1、7.15、7.2、7.25、7.3、7.35及7.4之pH值。
在某些情況下,「相比於中性pH下,在酸性pH下與PD-1展現出較弱的結合度」係根據在酸性pH下所述抗體結合至PD-1之KD值與在中性pH下所述抗體結合至PD-1之KD值的比率(或反過來)進行表述。舉例而言,出於本發明之目的,若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酸性/中性KD的比率約為3.0或更大,則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可視為「相比於中性pH下,在酸性pH下與PD-1展現出較弱的結合度」。在某些例示性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的酸性/中性KD比率可為約3.0、3.5、4.0、4.5、5.0、5.5、6.0、6.5、7.0、7.5、8.0、8.5、9.0、9.5、10.0、10.5、11.0、11.5、12.0、12.5、13.0、13.5、14.0、14.5、15.0、20.0、25.0、30.0、40.0、50.0、60.0、70.0、100.0或更大。
具有pH依賴性結合特徵之抗體可例如藉由篩選相比於中性pH下,在酸性pH下與特定抗體之結合度為減弱(或增強)的抗體群體來獲得。另外,在胺基酸層面上對抗原結合域進行修飾可獲得具有pH依賴性特徵之抗體。舉例而言,藉由以組胺酸殘基取代抗原結合域內(例如在CDR內)的一或多個胺基酸,可獲得相對於中性pH下,在酸性pH下抗原結合度為減弱之抗體。如本文所用,表述「酸性pH」意謂6.0或更低之pH。
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
根據本發明之某些示例性實施例,方法包括投與治療有效量之特異性地結合至CD3及MUC16之雙特異性抗體。此等抗體在本文中可例如稱為「抗MUC16/抗CD3」或「抗MUC16xCD3」或「MUC16xCD3」雙特異性抗體或其他類似術語。
如本文所用,表述「雙特異性抗體」係指包括至少第一抗原結合域及第二抗原結合域之免疫球蛋白。在本發明之情形下,第一抗原結合域特異性地結合至第一抗原(例如MUC16),第二抗原結合域特異性地結合至第二相異抗原(例如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各抗原結合域包括重鏈可變域(HCVR)及輕鏈可變域(LCVR),各自包括三個CDR。在雙特異性抗體之情形下,第一抗原結合域之CDR可用前綴「A」指定,而第二抗原結合域之CDR可用前綴 「B」指定。因此,第一抗原結合域之CDR在本文中可稱為A-HCDR1、A-HCDR2及A-HCDR3;且第二抗原結合域之CDR在本文中可稱為B-HCDR1、B-HCDR2及B-HCDR3。
第一抗原結合域及第二抗原結合域各自連接至單獨多聚化域。如本文所用,「多聚化域」為能夠與相同或相似結構或構造之第二多聚化域締合之任何大分子、蛋白、多肽、肽或胺基酸。在本發明之情形下,多聚化組分為免疫球蛋白之Fc部分(包括CH2-CH3域),例如選自同型IgG1、IgG2、IgG3及IgG4以及各同型組內之任何異型之IgG的Fc域。
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體通常包括兩個多聚化域,例如兩個各自獨立地為單獨抗體重鏈之部分的Fc域。第一及第二多聚化域可具有相同IgG同型,諸如例如IgG1/IgG1、IgG2/IgG2、IgG4/IgG4。或者,第一及第二多聚化域可具有不同IgG同型,諸如例如IgG1/IgG2、IgG1/IgG4、IgG2/IgG4等。
任何雙特異性抗體型式或技術均可用來製備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舉例而言,具有第一抗原結合特異性之抗體或其片段可功能性地連接(例如藉由化學偶合、基因融合、非共價締合或以其他方式)至一或多個其他分子實體(諸如具有第二抗原結合特異性之另一抗體或抗體片段)以產生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可用於本發明之情形下的特定例示性雙特異性型式包含但不限於例如基於scFv或雙功能抗體的雙特異性型式、IgG-scFv融合物、雙重可變域(DVD)-Ig、四源雜交瘤、臼包杵、常見輕鏈(例如具有臼包杵之常見輕鏈等)、互換Mab、互換Fab、(SEED)體、白胺酸拉鏈、Duobody、IgG1/IgG2、雙重作用Fab(DAF)-IgG及Mab2雙特異性型式(關於前述型式之綜述,參見例如Klein等2012,mAbs 4:6,1-11,及其中所引用之參考文獻)。
在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體之情形下,相比於Fc域之野生型、天然存在形式,Fc域可包括一或多個胺基酸改變(例如插入、缺失或取代)。舉例而言,本發明包含在Fc域中具有一或多個修飾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所述修飾產生具有經修飾的Fc,其與FcRn之間具有結合相互作用(例如增強或減弱)。在一個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括CH2或CH3區中之修飾,其中所述修飾增強在酸性環境中(例如在pH在約5.5至約6.0範圍內之胞內體 (endosome)中)Fc域對FcRn的親和力。此等Fc修飾之非限制性實例揭示於美國專利公開案第20150266966號中,其全部內容併入本文中。
本發明亦包含包括第一CH3域及第二Ig CH3域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第一及第二Ig CH3域彼此之差異在於至少一個胺基酸,且其中相比於缺乏所述胺基酸差異之雙特異性抗體,至少一個胺基酸之差異係減弱所述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A之結合。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Ig CH3域結合蛋白A且第二Ig CH3域含有減弱或破壞蛋白A結合之突變,諸如H95R修飾(由IMGT外顯子編號;H435R,由EU編號)。第二CH3可進一步包括Y96F修飾(由IMGT;Y436F,由EU)。參見例如美國專利第8,586,713號。在第二CH3內可發現之其他修飾,在IgG1抗體之情形下包含:D16E、L18M、N44S、K52N、V57M及V82I(由IMGT;D356E、L358M、N384S、K392N、V397M及V422I,由EU);在IgG2抗體之情形下包含:N44S、K52N及V82I(IMGT;N384S、K392N及V422I,由EU);及在IgG4抗體之情形下包含:Q15R、N44S、K52N、V57M、R69K、E79Q及V82I(由IMGT;Q355R、N384S、K392N、V397M、R409K、E419Q及V422I,由EU)。
在某些實施例中,Fc域可為衍生自超過一種免疫球蛋白同型之嵌合、組合Fc序列。舉例而言,嵌合Fc域可包括衍生自人類IgG1、人類IgG2或人類IgG4 CH2區之部分或所有CH2序列以及衍生自人類IgG1、人類IgG2或人類IgG4之部分或所有CH3序列。嵌合Fc域亦可含有嵌合鉸鏈區。舉例而言,嵌合鉸鏈可包括衍生自人類IgG1、人類IgG2或人類IgG4鉸鏈區之「上鉸鏈」序列,與衍生自人類IgG1、人類IgG2或人類IgG4鉸鏈區之「下鉸鏈」序列組合。可包含於本文所闡述之抗原結合分子中的嵌合Fc域其特定實例包括,自N端至C端:[IgG4 CH1]-[IgG4上鉸鏈]-[IgG2下鉸鏈]-[IgG4 CH2]-[IgG4 CH3]。可包含於本文所闡述之任何抗原結合分子中的嵌合Fc域之另一實例包括,自N端至C端:[IgG1 CH1]-[IgG1上鉸鏈]-[IgG2下鉸鏈]-[IgG4 CH2]-[IgG1 CH3]。此等及其他可包含於本發明之任何抗原結合分子中的嵌合Fc域實例,係描述於美國專利公開案第20140243504號中,其以全部內容併入本文中。具有此等通用結構配置之嵌合Fc域及其變體,可具有更改之Fc受體結合,其繼而影響Fc效應 功能。
根據本發明之某些示例性實施例,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括重鏈可變區(A-HCVR及B-HCVR)、輕鏈可變區(A-LCVR及B-LCVR)及/或互補決定區(CDR),其包括如美國專利公開案第20180112001號中所闡述之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之任何胺基酸序列。在某些例示性實施例中,可用於本發明之方法的情形下之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括:(a)第一抗原結合臂,其包括有包括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A-HCVR)之重鏈互補決定區(A-HCDR1、A-HCDR2及A-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A-LCVR)之輕鏈互補決定區(A-LCDR1、A-LCDR2及A-LCDR3);及(b)第二抗原結合臂,其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SEQ ID NO:4、SEQ ID NO:5、SEQ ID NO:6或SEQ ID NO:7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B-HCVR)之重鏈CDR(B-HCDR1、B-HCDR2及B-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B-LCVR)之輕鏈CDR(B-LCDR1、B-LCDR2及B-LCDR3)。根據某些實施例,A-HCDR1包括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A-HCDR2包括SEQ ID NO:9之胺基酸序列;A-HCDR3包括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A-LCDR1包括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A-LCDR2包括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A-LCDR3包括SEQ ID NO:13之胺基酸序列;B-HCDR1包括SEQ ID NO:14、SEQ ID NO:17、SEQ ID NO:20、SEQ ID NO:23或SEQ ID NO:26之胺基酸序列;B-HCDR2包括SEQ ID NO:15、SEQ ID NO:18、SEQ ID NO:21、SEQ ID NO:24或SEQ ID NO:27之胺基酸序列;及B-HCDR3包括SEQ ID NO:16、SEQ ID NO:19、SEQ ID NO:22、SEQ ID NO:25或SEQ ID NO:28之胺基酸序列;且B-LCDR1包括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B-LCDR2包括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B-LCDR3包括SEQ ID NO:13之胺基酸序列。在再一其他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括:(a)第一抗原結合臂,其包括有包括SEQ ID NO:1之HCVR(A-HCVR)及包括SEQ ID NO:2之LCVR(A-LCVR);及(b)第二抗原結合臂,其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SEQ ID NO:4、SEQ ID NO:5、SEQ ID NO:6或SEQ ID NO:7之HCVR(B-HCVR)及包括SEQ ID NO:2之LCVR(B-LCVR)。在某些例示性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CD3xMUC16抗體包括MUC16結合臂及CD3結合臂,MUC16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29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括SEQ ID NO:30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CD3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1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括SEQ ID NO:30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在某些例示性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CD3xMUC16抗體包括MUC16結合臂及CD3結合臂,MUC16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29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括SEQ ID NO:30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CD3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2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括SEQ ID NO:30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CD3xMUC16抗體之抗腫瘤活性在高量(例如高達10,000U/mL)的循環CA125存在下,大體上不受阻礙。在大部分卵巢癌患者之血清中CA125血清量係有所增加(公布之中位數為約656U/mL)。如下文實例2中所證明,血清或腹水中有高量之CA125將不顯著干擾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體的抗腫瘤情形。
其他可用於本發明之方法之情形下的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包含例如美國專利公開案第20180112001號中所闡述之任何抗體。
組合療法
根據某些實施例,本發明之方法包括向個體投與抗MUC16/抗CD3雙特異性抗體以及抗PD-1抗體。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方法包括投與抗體以得到附加的或協同活性以治療癌症,較佳地卵巢癌。如本文所用,表述「與......組合(併同、搭配)」意謂所述抗MUC16/抗CD3雙特異性抗體,係在抗PD-1抗體之前、之後或與抗PD-1抗體同時投與。術語「與......組合(併同、搭配)」亦包含依序或同時投與抗PD-1抗體及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舉例而言,當在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之前」投與時,抗PD-1抗體可在投與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之前超過150小時、約150小時、約100小時、約72小時、約60小時、約48小時、約36小時、約24小時、約12小時、約10小時、約8小時、約6小時、約4小時、約2小時、約1小時、約30分鐘、約15分鐘或約10分鐘投與。當在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之後」投 與時,抗PD-1抗體可在投與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之後約10分鐘、約15分鐘、約30分鐘、約1小時、約2小時、約4小時、約6小時、約8小時、約10小時、約12小時、約24小時、約36小時、約48小時、約60小時、約72小時或超過72小時投與。與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同時」投與,意謂抗PD-1抗體係在投與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少於5分鐘內(之前、之後或同時)以各別劑量形式向個體投與,或以包括抗PD-1抗體及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之單一組合劑型向個體投與。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方法包括投與第三治療劑,其中第三治療劑為抗癌藥。如本文所用,「抗癌藥」意謂適於治療癌症之任何試劑,包含但不限於細胞毒素及諸如抗代謝物、烷基化劑、蒽環黴素、抗生素、抗有絲分裂劑、丙卡巴肼、羥基脲、天冬醯胺酶、皮質類固醇、米托坦(O,P'-(DDD))、生物製劑(例如抗體及干擾素)及放射性試劑之試劑。如本文所用,「細胞毒素或細胞毒性劑」亦指化學治療劑且意謂任何對細胞有害的試劑。實例包含Taxol®(太平洋紫杉醇)、替莫唑胺(temozolamide)、細胞遲緩素B(cytochalasin B)、短桿菌素D(gramicidin D)、溴化乙錠(ethidium bromide)、吐根素(emetine)、順鉑、絲裂黴素(mitomycin)、依託泊苷(etoposide)、替尼泊苷(tenoposide)、長春新鹼(vincristine)、長春鹼(vinbiastine)、秋水仙鹼(coichicin)、小紅莓、道諾黴素(daunorubicin)、二羥基炭疽菌素二酮(dihydroxy anthracin dione)、米托蒽醌(mitoxantrone)、光神黴素(mithramycin)、放線菌素D(actinomycin D)、1-去氫睪固酮、糖皮質激素、普魯卡因(procaine)、四卡因(tetracaine)、利多卡因(lidocaine)、普萘洛爾(propranolol)及嘌呤黴素(puromycin)及其類似物或同源物。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方法包括投與第三治療劑,所述第三治療劑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組:放射;手術;癌症疫苗;PD-L1抑制劑(例如抗-PD-L1抗體);LAG-3抑制劑;CTLA-4抑制劑(例如伊匹單抗(ipilimumab));TIM3抑制劑;BTLA抑制劑;TIGIT抑制劑;CD47抑制劑;另一T細胞共抑制物或配子之拮抗劑(例如CD-28、2B4、LY108、LAIR1、ICOS、CD160或VISTA之抗體);吲哚胺-2,3-雙加氧酶(IDO)抑制劑;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 拮抗劑[例如「VEGF捕獲劑」,諸如美國專利號7,087,411中所闡述之阿法利貝(aflibercept)或其他VEGF抑制融合蛋白;或抗VEGF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例如貝伐珠單抗(bevacizumab)或蘭比珠單抗(ranibizumab);或VEGF受體之小分子激酶抑制劑(例如舒尼替尼(sunitinib)、索拉非尼(sorafenib)或帕佐泮尼(pazopanib)));Ang2抑制劑(例如,內斯瓦庫單抗(nesvacumab));轉型生長因子β(TGF.β.)抑制劑;表皮成長因子受體(EGFR)抑制劑(例如埃羅替尼(erlotinib)、西妥昔單抗(cetuximab));共刺激受體之促效劑(例如糖皮質激素誘發之TNFR相關蛋白之促效劑);腫瘤特異性抗原之抗體(例如CA9、CA125、黑色素瘤相關抗原3(MAGE3)、癌胚抗原(CEA)、波形蛋白、腫瘤-M2-PK、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黏蛋白-1、MART-1及CA19-9);疫苗(例如卡介苗、癌症疫苗);提高抗原呈遞之佐劑(例如顆粒細胞-巨噬細胞群落刺激因子);細胞毒素;化學治療劑(例如達卡巴嗪(dacarbazine)、替莫唑胺、環磷醯胺、多西他賽、小紅莓、道諾黴素、順鉑、卡鉑、吉西他濱、甲胺喋呤、米托蒽醌、奧沙利鉑(oxaliplatin)、太平洋紫杉醇及長春新鹼);放射療法;IL-6R抑制劑(例如沙瑞盧單抗(sarilumab));IL-4R抑制劑(例如,度匹魯單抗(dupilumab));IL-10抑制劑;細胞介素,諸如IL-2、IL-7、IL-21及IL-15;抗體-藥物綴合物(ADC)(例如抗CD19-DM4 ADC及抗DS6-DM4 ADC);嵌合式抗原受體T細胞(例如CD19靶向T細胞)、抗炎藥(例如皮質類固醇及非類固醇抗炎藥)以及膳食補充劑,諸如抗氧化劑。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方法包括與放射療法組合,投與抗PD-1抗體及抗MUC16/抗CD3雙特異性抗體,以產生長期持久抗腫瘤反應及/或增加患有癌症之患者的存活期。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方法包括在投與抗PD-1抗體及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之前、同時或之後對癌症患者施用放射療法。舉例而言,可在投與一或多個劑量之抗體之後,以一或多個劑量對腫瘤病灶施用放射療法。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在全身性投與抗PD-1抗體及/或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之後,對腫瘤病灶局部施用放射療法,以增強患者之腫瘤的局部免疫原性(輔助放射)及/或殺滅腫瘤細胞(燒蝕放射)。在某些實施例中,抗體 可與放射療法及化學治療劑(例如卡鉑及/或太平洋紫杉醇)或VEGF拮抗劑(例如阿法利貝)組合施用。
醫藥組合物及投與
本發明包含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向個體投與抗PD-1抗體與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之組合,其中所述抗體含於單獨或經組合(單一)的醫藥組合物內。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可用適合之載劑、賦形劑及提供適合之轉移、遞送、耐受性及類似性質之其他試劑進行調配。眾多適當調配物可於所有醫藥化學家已知之處方集:《雷明頓氏醫藥科學(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Mack Publishing Company,Easton,Pa中查找。此等調配物包含例如散劑、糊劑、軟膏、凝膠劑、蠟、油、脂質、含有囊泡之脂質(陽離子型或陰離子型)(諸如LIPOFECTINTM)、DNA綴合物、無水吸收糊劑、水包油及油包水乳液、聚乙二醇乳液(具有各種分子量之聚乙二醇)、半固體凝膠及含有聚乙二醇之半固體混合物。亦參見Powell等「Compendium of excipients for parenteral formulations」PDA(1998)J Pharm Sci Technol 52:238-311。
各種遞送系統為吾人所知且可用以投與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例如封裝在脂質體中、微粒、微膠囊、能夠表現突變體病毒之重組細胞、受體介導內吞作用(參見例如Wu等,1987,J.Biol.Chem.262:4429-4432)。投與方法包含但不限於真皮內、肌肉內、腹膜內、靜脈內、皮下、鼻內、硬膜外及經口途徑。組合物可藉由任何適宜途徑投與,例如藉由輸液或快速注射、藉由經由上皮或黏膜皮膚內層(例如口腔黏膜、直腸黏膜及腸道黏膜等)吸收,且可與其他生物活性劑一起投與。
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可用標準針頭及注射器以皮下或靜脈內形式遞送。此外,就皮下遞送而言,筆式遞送裝置易於應用於遞送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中。此類筆式遞送裝置可為可再用的或拋棄式的。可再用的筆式遞送裝置一般利用含有醫藥組合物之可更換套筒。在套筒內之所有醫藥組合物已投與且所述套筒淨空後,空套筒可容易地丟棄,且更換為含有醫藥組合物之新套筒。隨後可再使用筆式遞送裝置。在拋棄式筆式遞送裝置中,不存在可更換的套筒。確切而言,拋棄式筆式遞送裝置預填充有保存於裝置內儲集層中的醫藥組合 物。在清空儲集層之醫藥組合物後,丟棄整個裝置。
在某些情況下,醫藥組合物可在受控釋放系統中遞送。在一個實施例中,可使用幫浦。在另一實施例中,可使用聚合材料;參見《受控釋放之醫藥應用(Medical Applications of Controlled Release)》,Langer及Wise(編),1974,CRC Pres.,Boca Raton,Fla。在又一實施例中,可將受控釋放系統放置於接近組合物之目的地,因此僅需要全身性劑量之一部分(參見例如Goodson,1984,《受控釋放之醫藥應用》中,同上,第2卷,第115-138頁)。其他受控釋放系統論述於Langer,1990,Science 249:1527-1533之綜述中。
可注射製劑可包含用於靜脈內、皮下、皮內及肌肉內注射、滴液輸液等之劑型。此等可注射製劑可藉由已知方法製備。舉例而言,可注射製劑可例如藉由將上文所描述之抗體或其鹽溶解、懸浮或乳化於常規用於注射液之無菌水性介質或油性介質中來製備。作為用於注射液之水性介質,有例如生理鹽水、含有葡萄糖及其他輔助劑之等滲溶液等,其可與適當之增溶劑組合使用,增溶劑為諸如醇(例如乙醇)、多元醇(例如丙二醇、聚乙二醇)、非離子型界面活性劑[例如聚山梨醇酯80、HCO-50(氫化蓖麻油之聚氧化乙烯(50莫耳)加合物)]等。採用例如芝麻油、大豆油等作為油性介質,其可與增溶劑組合使用,增溶劑為諸如苯甲酸苯甲酯、苯甲醇等。較佳將由此製備之注射液填充於適當安瓿中。
有利地,將上文所描述之經口或非經腸用途之醫藥組合物製備成適於配合活性成分之劑量的單位劑量之劑型。此等呈單位劑量之劑型包含例如錠劑、丸劑、膠囊、注射劑(安瓿)、栓劑等。
投與方案
本發明包含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將抗PD-1抗體以約一週四次、一週兩次、一週一次、每兩週一次、每三週一次、每四週一次、每五週一次、每六週一次、每八週一次、每十二週一次或更低之給藥頻率向個體投與,只要達成治療反應即可。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包含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將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以約一週四次、一週兩次、一週一次、每兩週一次、每三週一次、每四週一次、每五週一次、每六週一次、每八週一次、每十二週 一次或更低之給藥頻率向個體投與,只要達成治療反應即可。在某些實施例中,所述方法涉及將抗PD-1抗體與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之組合以約一週四次、一週兩次、一週一次、每兩週一次、每三週一次、每四週一次、每五週一次、每六週一次、每八週一次、每十二週一次或更低之給藥頻率投與,只要達成治療反應即可。
根據本發明之某些實施例,多個劑量之抗PD-1抗體與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之組合可在限定時程內向個體投與。根據本發明之此態樣的方法包括依序向個體投與一或多個劑量之抗PD-1抗體與一或多個劑量之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的組合。如本文所用,「依序投與」意謂每種劑量之抗體係在不同時間點向個體投與,例如在以預定間隔(例如數小時、數天、數週或數月)分隔之不同日期。本發明包含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向患者依序投與單一初始劑量之抗PD-1抗體,繼之以一或多個第二劑量的抗PD-1抗體,及視情況繼之以一或多個第三劑量的抗PD-1抗體。在某些實施例中,所述方法進一步包含向患者依序投與單一初始劑量之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繼之以一或多個第二劑量的雙特異性抗體,及視情況繼之以一或多個第三劑量的雙特異性抗體。
根據本發明之某些實施例,多個劑量之抗PD-1抗體及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可在限定時程內向個體投與。根據本發明之此態樣的方法,包括向個體依序投與多個劑量之抗PD-1抗體及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如本文所用,「依序投與」意謂每個劑量之抗PD-1抗體與雙特異性抗體之組合係在不同時間點向個體投與,例如在以預定間隔(例如數小時、數天、數週或數月)分隔之不同日期。
術語「初始劑量」、「第二劑量」及「第三劑量」係指投與之時間順序。因此,「初始劑量」為在治療方案開始時投與之劑量(亦稱為「基線劑量」);「第二劑量」為在初始劑量之後投與之劑量;而「第三劑量」為在第二劑量之後投與之劑量。初始、第二及第三劑量可全部含有相同量之所述抗體(抗PD-1抗體或雙特異性抗體)。然而,在某些實施例中,初始、第二及/或第三劑量中所含有的量在治療過程期間彼此不同(例如按需要向上或向下調 整)。在某些實施例中,一或多個(例如1、2、3、4或5)劑量在治療方案之開始投與作為「起始劑量」,然後在較低頻率的基礎上投與後續劑量(例如「維持劑量」)。舉例而言,可向患有卵巢癌之患者投與抗PD-1抗體,以約1至3mg/kg患者體重之起始劑量,繼之以一或多個約0.1至約20mg/kg患者體重之維持劑量進行投與。
在本發明之一個示例性實施例中,各第二及/或第三劑量在前一劑量之後1/2至14(例如1/2、1、11/2、2、21/2、3、31/2、4、41/2、5、51/2、6、61/2、7、71/2、8、81/2、9、91/2、10、101/2、11、111/2、12、121/2、13、131/2、14、141/2或更多)週進行投與。如本文所用,片語「前一劑量」意謂在多次投與之順序中,在投與所述順序中下一劑量之前向患者投與而無插入劑量的抗PD-1抗體(及/或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之劑量。
根據本發明之此態樣的方法可包括向患者投與任何數量之第二及/或第三劑量之抗PD-1抗體(及/或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舉例而言,在某些實施例中,僅向患者投與單一個第二劑量。在其他實施例中,向患者投與兩個或更多個(例如2、3、4、5、6、7、8或更多個)第二劑量。同樣,在某些實施例中,僅向患者投與單一個第三劑量。在其他實施例中,向患者投與兩個或更多個(例如2、3、4、5、6、7、8或更多個)第三劑量。
在涉及多個第二劑量之實施例中,各第二劑量可以與其他第二劑量以相同的頻率投與。舉例而言,各第二劑量可在前一劑量之後1至2週向患者投與。類似地,在涉及多個第三劑量之實施例中,各第三劑量可以與其他第三劑量以相同的頻率投與。舉例而言,各第三劑量可在前一劑量之後2至4週向患者投與。或者,向患者投與第二及/或第三劑量之頻率可在治療方案期間有所不同。投與頻率亦可在治療過程期間在臨床檢查之後由醫師視個別患者之需要來調整。
在某些實施例中,一或多個劑量之抗PD-1抗體及/或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在治療方案開始在較高頻率的基礎上(一週兩次、一週一次或2週一次)投與,作為「誘發劑量」,然後在較低頻率的基礎(例如4至12週一次)上投與後續劑量(「強化劑量」或「維持劑量」)。
本發明包含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向患者依序投與抗PD-1抗體與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之組合以治療卵巢癌(例如漿液性癌症)。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方法包括投與一或多個劑量之抗PD-1抗體,接著投與一或多個劑量之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方法包括投與單次劑量之抗PD-1抗體,接著投與一或多個劑量之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可投與一或多個劑量之約0.1mg/kg至約20mg/kg的抗PD-1抗體,接著投與一或多個劑量之約0.1mg/kg至約20mg/kg的雙特異性抗體,以抑制患有卵巢癌之個體中之腫瘤生長及/或預防腫瘤復發。在一些實施例中,以一或多個劑量投與抗PD-1抗體,接著投與一或多個劑量之雙特異性抗體,係造成增強之抗腫瘤功效(例如與未經治療的個體或投與任一抗體作為單一療法之個體相比,抑制腫瘤生長程度更大、預防腫瘤復發增強)。本發明之替代實施例涉及同時投與抗PD-1抗體及雙特異性抗體,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係以獨立劑量以類似於或不同於抗PD-1抗體的頻率進行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體係在抗PD-1抗體之前、之後或同時投與。在某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體以單一劑型與抗PD-1抗體一起投與。
劑量
根據本發明之方法向個體投與之抗PD-1抗體及/或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之量一般為治療有效量。如本文所用,片語「治療有效量」意謂造成以下各項中之一或多者的抗體(抗PD-1抗體或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之量:(a)降低癌症(例如卵巢癌)之症狀的嚴重度或減少其持續時間;(b)抑制腫瘤生長或增強腫瘤壞死、腫瘤收縮及/或腫瘤消失;(c)延緩腫瘤生長及發展;(d)抑制或扼止或停止腫瘤轉移;(e)預防腫瘤生長之復發;(f)增加患有癌症(例如卵巢癌)之個體的存活期;及/或(g)與未經治療的個體或投與任一抗體作為單一療法之個體相比,減少習知抗癌療法之使用或需求(例如減少或消除化學治療劑或細胞毒素劑之使用)。
就抗PD-1抗體而言,治療有效量可為約0.05mg至約600mg,例如約0.05mg、約0.1mg、約1.0mg、約1.5mg、約2.0mg、約10mg、約20mg、約30mg、約40mg、約50mg、約60mg、約70mg、約80mg、約90mg、 約100mg、約110mg、約120mg、約130mg、約140mg、約150mg、約160mg、約170mg、約180mg、約190mg、約200mg、約210mg、約220mg、約230mg、約240mg、約250mg、約260mg、約270mg、約280mg、約290mg、約300mg、約310mg、約320mg、約330mg、約340mg、約350mg、約360mg、約370mg、約380mg、約390mg、約400mg、約410mg、約420mg、約430mg、約440mg、約450mg、約460mg、約470mg、約480mg、約490mg、約500mg、約510mg、約520mg、約530mg、約540mg、約550mg、約560mg、約570mg、約580mg、約590mg或約600mg之抗PD-1抗體。在某些實施例中,係投與250mg之抗PD-1抗體。
就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而言,治療有效量可為約10微克(mcg)至約8000mcg,例如約10mcg、約20mcg、約50mcg、約70mcg、約100mcg、約120mcg、約150mcg、約200mcg、約250mcg、約300mcg、約350mcg、約400mcg、約450mcg、約500mcg、約550mcg、約600mcg、約700mcg、約800mcg、約900mcg、約1000mcg、約1050mcg、約1100mcg、約1500mcg、約1700mcg、約2000mcg、約2050mcg、約2100mcg、約2200mcg、約2500mcg、約2700mcg、約2800mcg、約2900mcg、約3000mcg、約4000mcg、約5000mcg、約6000mcg、約7000mcg或約8000mcg之所述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
含於個別劑量內之抗PD-1抗體或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之量可按照每公斤個體體重的抗體毫克數(亦即mg/kg)表述。在某些實施例中,用於本發明之方法的抗PD-1抗體或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可以約0.0001至約100mg/kg個體體重之劑量向個體投與。舉例而言,抗PD-1抗體可為以約0.1mg/kg至約20mg/kg患者體重之劑量投與。雙特異性抗MUC16/抗CD3抗體可以約0.1mg/kg至約20mg/kg患者體重之劑量進行投與。
本文中所提及之序列及相應SEQ ID NO之概述展示於下文表1中。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39-1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40-2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41-3
實例
以下所提出之實例係為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提供如何製得及使用本發明之方法及組合物之完整揭示內容及描述,且並不意欲限制本發明人視作其發明之範疇。已努力確保關於所用數字(例如量、溫度等)的準確性,但是應考慮一些實驗誤差及偏差。除非另外指明,否則份為重量份,分子量為平均分子量,溫度以攝氏度計,且壓力為大氣壓或接近大氣壓。
實例1:結合至卵巢細胞特異性(MUC16)及CD3之雙特異性抗體之生成
本發明提供結合CD3及MUC16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此等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在本文中亦稱為「抗MUC16/抗CD3或抗MUC16xCD3雙特異性分子」。抗MUC16/抗CD3雙特異性分子之抗MUC16部分,適於靶向表現有MUC16(亦稱為CA-125)之腫瘤細胞,而雙特異性分子之抗CD3部分適於活化T細胞。同時結合在腫瘤細胞上的MUC16及在T細胞上的CD3有助於以活化之T細胞定向殺滅(細胞裂解)目標腫瘤細胞。
包括抗MUC16特異性結合域及抗CD3特異性結合域之雙特異性 抗體係使用標準方法來構築,其中抗MUC16抗原結合域及抗CD3抗原結合域各自包括與相同LCVR配對的不同、相異之HCVR。在例示性雙特異性抗體中,所述分子係利用來自抗CD3抗體之重鏈、來自抗MUC16抗體之重鏈及來自抗MUC16抗體之共同輕鏈所構築。在其他情況下,可利用來自抗CD3抗體之重鏈、來自抗MUC16抗體之重鏈及來自抗CD3抗體之輕鏈或已知與多種重鏈臂有效混雜或配對的抗體輕鏈來構築雙特異性抗體。
例示性雙特異性抗體係製造成具有IgG1 Fc域(BSMUC16/CD3-001、-002、-003及-004)或經修飾(嵌合)之IgG4 Fc域(BSMUC16/CD3-005),如2014年8月28日公開之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第US20140243504A1號中所闡述者。
所構築之各種抗MUC16xCD3雙特異性抗體,其抗原結合域的組成部分之概述係闡述於表2中。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42-4
實例2:CA-125不干擾抗MUC16xCD3抗體的活體外活性
可溶性CA-125(MUC16之脫落形式)對BSMUC16/CD3-001之 活性的影響,係在存有從卵巢癌患者腹水所純化之高量CA-125的情況下,使用FACS結合及細胞毒性檢驗進行評估。在大部分卵巢癌患者之血清中,CA-125量係為增加且循環量會充做抗原吸收劑而可能影響任何MUC16的靶向療法。檢驗中所用之CA-125量(10,000U/mL)遠超過卵巢癌患者中公布之中位數656.6U/mL。BSMUC16/CD3-001對表現有OVCAR-3細胞的MUC16之殺滅能力,係在37℃下,在自人類腹水所富集之可溶性CA-125(creative Biomart,NY,USA)或表現有五個羧基端SEA域及MUC16之近膜區(MUC16△)的近膜構築體存在下,效應細胞/目標細胞之比率為4:1,用固定濃度之BSMUC16/CD3-001或CD3結合對照抗體(100pM)及MUC16-1H或MUC16△之連續稀釋液進行72小時。為了監測帶有MUC16之目標細胞的特異性殺滅,OVCAR-3細胞係用1uM之紫細胞追蹤器(Violet Cell Tracker)進行標記。在標記之後,在37℃下接種細胞整夜。分開地,將人類PBMC以1×106個細胞/mL接種於補充有RPMI之培養基中,且在37℃下培育整夜,以便藉由耗盡黏附細胞來富集淋巴細胞。次日,在37℃下將目標細胞與耗盡黏附細胞之初始PBMC(效應細胞/目標細胞比率4:1)及BSMUC16/CD3-001或CD3結合對照之連續稀釋液共培育72小時。細胞係使用胰蛋白酶自細胞培養盤中移出,且藉由FACS分析。為了FACS分析,細胞用死/活的遠紅血球追蹤器(Invitrogen)進行染色。為了評估殺滅特異性,細胞以紫細胞追蹤器所標記之群體進行閘控。活標靶細胞之百分比係經如下計算以顯示經調整之存活率:經調整之存活率=(R1/R2)×100,其中R1=在抗體存在下存活的目標細胞百分比(%),而R2=在無測試抗體存在下存活的目標細胞百分比(%)。藉由與CD2、CD69及CD25直接綴合之抗體一起培育,並藉由總T細胞(CD2+)中所顯示之經活化(CD69+)的T細胞或(CD25+)T細胞其百分比來評估T細胞活化。
BSMUC16/CD3-001與已知結合至CA-125之抗體(殖株3A5)對獲自人類腹水體液之CA125的結合,係藉由酶聯結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進行量測。簡言之,在PBS中濃度為4000單元/mL之可溶性CA-125(creative Biomart,NY,USA)在4℃下被動吸附至96孔微量滴定培養盤過夜。隨後將培養盤用PBST洗滌,且於PBS中以0.5% BSA阻斷1小時。將以生物素標記之 BSMUC16/CD3-001、MUC16親本抗體、a-MUC16 3A5及非結合對照(BSMUC16/CD3-001同型對照及a-MUC16 3A5同型對照)以於0.5% BSA/PBS中10、1、0.3或0.1nM之濃度添加至培養盤中放置1小時,然後用PBST洗滌。將與辣根過氧化酶(SA-HRP)(ThermoFisher Scientific,Waltham,MA,USA)綴合之抗生蛋白鏈菌素,以1:10000的稀釋形式將1.0mg/mL儲備溶液添加至孔中培育1小時,以偵測培養盤所結合的生物素標記抗體。洗滌培養盤,且根據製造商之說明用3-3'-四甲基聯苯胺、5-5'-四甲基聯苯胺(BD Biosciences,Franklin Lakes,NJ,USA)底物進行顯色。在Victor多標記讀盤儀(Multilabel Plate Reader)(Perkin Elmer;Melville,NY)上記錄各孔在450nm處之吸光度。用GraphPad Prism軟體分析資料。
過量CA-125對BSMUC16/CD3-0001與OVCAR-3細胞的結合影響很小,顯示其對CA-125之結合很低(圖1)。相較之下,CA-125極大地抑制可能結合至MUC16之重複區的比較抗體其能力(抗體殖株3A內部版)(圖1)。此外,含有長達MUC16之第5 SEA域之近膜區的可溶性MUC16構築體(MUC16△)係顯著地抑制了BSMUC16/CD3-001之結合,表示BSMUC16/CD3-001係結合於近膜區,如在WO 2018/067331中所論述者,其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與結合實驗一致,在CA-125存在下,而非在高濃度之MUC16△存在下,BSMUC16/CD3-001亦可誘發T細胞所介導之殺滅(資料未示出)。因此,BSMUC16/CD3-001可結合至MUC16,且即使在較高濃度CA-125存在下亦會誘發T細胞重定向的殺滅。
實例3:PD-1阻斷係增強異種及同基因型腫瘤模型中抗MUC16xCD3雙特異性抗體之抗腫瘤活性
抗MUC16/抗CD3雙特異性抗體與PD-1阻斷組合之活體內功效,係在異種及同基因型腫瘤模型中進行評估。
A.異種模型-OVCAR-3/Luc
對於異種模型,在移植人類PBMC之後第十三天,向免疫缺乏NSG小鼠腹膜內(IP)注射預先於活體內傳代之OVCAR-3/Luc細胞(第0天)。用12.5ug/小鼠的BSMUC16/CD3-001對小鼠進行IP注射,在第5天及第8天單 獨或與100ug REGN2810組合投與12.5ug的CD3結合對照物。在腫瘤植入後第4、8、12、15、20及25天以BLI評估腫瘤負荷。如在第25天以BLI量測值所判定的,BLI量測值顯示以12.5ug BSMUC16/CD3-001進行治療係產生顯著的抗腫瘤功效,且與REGN2810組合(抗PD-1)係進一步增強抗腫瘤功效。所有組都具有類似的腫瘤負荷,如在給藥開始之前藉由BLI所評估者。各組之間的腫瘤負荷不存在顯著差異。
在12.5ug下,BSMUC16/CD3-001係顯著減小腫瘤負荷,且相比於單獨BSMUC16/CD3-001,添加抗PD-1係增強抗腫瘤功效。將人類OVCAR-3/Luc細胞植入移植有人類T細胞的NSG小鼠中。在第5及第8天將小鼠用12.5ug IV投與之BSMUC16/CD3-001進行治療或用CD3結合對照物或非結合對照物(12.5ug IV)進行治療。展示於下文表3中之資料為在腫瘤植入後第25天以BLI所評估之腫瘤負荷。使用不成對非參數曼-惠特尼(Mann-Whitney)t試驗來確定統計顯著性。以BSMUC16/CD3-001 +/- REGN2810進行之治療係與CD3結合對照物相比(對於BSMUC16/CD3-001其* p<0.05,對於BSMUC16/CD3-001及REGN2810其** p<0.01)且單獨用BSMUC16/CD3-001進行之治療係與組合有REGN2810相比(# p<0.05)。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45-5
B.同基因型模型-ID8-VEGF/huMUC16
為了檢測在免疫勝任模型中之功效,小鼠CD3基因係用人類CD3進行置換,且用人類序列置換一部分的小鼠MUC16基因。置換後產生一種小鼠,其T細胞表現人類CD3,且表現含有會與BSMUC16/CD3-001及BSMUC16/CD3-005雙特異性抗體結合的一部分人類MUC16之嵌合MUC16分 子。
對於此第一同基因型腫瘤模型,係使用經改造以表現有人類MUC16部分的ID8-VEGF細胞系。在植入之後三天對小鼠以IP注射來植入ID8-VEGF/huMUC16細胞且用5mg/kg BSMUC16/CD3-001或CD3結合對照物及同型對照物或與抗PD-1(5mg/kg IV)組合來進行治療。與接受CD3結合對照物之組別相比,用BSMUC16/CD3-001進行之治療係延長中位存活期,但加上抗PD-1阻斷亦使得50%小鼠存活。
BSMUC16/CD3-001係顯著增加ID8-VEGF腹水模型之中位存活時間,且加上PD-1(REGN2810)阻斷係使得若干小鼠存活。將表現有一部分人類MUC16之鼠類卵巢腫瘤系植入表現有人類CD3而非小鼠CD3及嵌合型MUC16分子之小鼠中。在植入後第3天對小鼠投與BSMUC16/CD3-001(5mg/kg IV)或投與CD3結合對照物(5mg/kg IV)與同型對照物或與抗PD-1一起投與。小鼠係在腫瘤植入後第3、7、10、14、17天進行治療。所顯示之數據為中位存活期。當因腹水所誘發之腹脹而導致體重增加超過20%時,小鼠被犧牲。以Mantel-Cox方法確定統計顯著性。BSMUC16/CD3-001及BSMUC16/CD3-001+抗PD-1所進行之治療均使得中位存活時間增加,且BSMUC16/CD3-001+抗PD-1之組合造成50%存活率,證明MUC16xCD3雙特異性抗體與抗PD-1抗體之間的協同作用。結果展示於下文表4中。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46-6
當BSMUC16/CD3-001以1mg/kg與抗PD-1抗體組合投與時,觀測到類似結果。
C.同基因型模型-MC38/huMUC16
如上文所論述,用於此實驗之小鼠係經工程改造以使得小鼠CD3 基因被人類CD3所置換,且一部分小鼠MUC16基因係被人類序列所置換。置換產生一種小鼠,其T細胞表現有人類CD3,且含有會與BSMUC16/CD3-001及BSMUC16/CD3-005雙特異性抗體結合的一部分人類MUC16之嵌合MUC16分子。
對於此第二同基因型腫瘤模型,使用經改造以表現有人類MUC16之部分的MC38系。以皮下注射方式(SC)對小鼠植入MC38/huMUC16細胞,且在腫瘤植入後第7天用BSMUC16/CD3-005或CD3結合對照物與同型對照物(1mg/kg IV)或與抗PD-1(5mg/kg IV)組合來進行治療。用於此實驗之抗PD-1抗體為可商購的鼠類抗體(純系RMP1-14,BioXCell)。BSMUC16/CD3-005與抗PD-1之組合顯示出協同性的抗腫瘤作用。
與單獨使用BSMUC16/CD3-005相比,BSMUC16/CD3-005與抗PD-1阻斷之組合在MC38 SC模型中產生更佳的抗腫瘤功效。表現有一部分人類MUC16之鼠類腫瘤系MC38係植入表現有人類CD3而非小鼠CD3及嵌合MUC16分子之小鼠中。在植入後第7天對小鼠投與BSMUC16/CD3-005或投與CD3結合對照物(1mg/kg IV)與同型對照物或與抗PD-1抗體(5mg/kg IV)一起投與。小鼠在腫瘤植入後第7、11及14天進行治療。結果示於圖2中。以雙向ANOVA與杜凱氏(Tukey's)多重比較測試確定統計顯著性。相比於CD3結合對照物,BSMUC16/CD3-005加上抗PD-1係顯著地且協同地抑制了腫瘤生長。
實例4:經工程改造小鼠之免疫PET成像顯示出抗MUC16xCD3雙特異性抗體係定位於T細胞富集器官
使用PET成像在野生型及基因人類化小鼠中評估BSMUC16/CD3-001及BSMUC16/CD3-005之活體內定位及MUC16蛋白之表現。在野生型及人類化小鼠中經89Zr標記之抗MUC16抗體(所生成的二價抗MUC16抗體係使用相同抗MUC16重鏈及輕鏈作為雙特異性抗體,本文稱為「親本」)其生物分佈均為類似,表明人類化MUC16蛋白對所述抗體之低表現/可用性。相比而言,當對小鼠投與治療上相當劑量之經89Zr標記之BSMUC16/CD3-001雙特異性抗體時,因其對脾臟及淋巴結中CD3陽性T細胞的識別,故此等淋巴器官之分佈至為明顯(資料未示出)。個別組織中之離體 生物分佈分析,證實淋巴結及脾臟之定位(資料未示出)。由於其對CD3之親和力較低,相對於BSMUC16/CD3-001,淋巴組織中經89Zr標記之BSMUC16/CD3-005雙特異性抗體的吸收極大地減少。為了評估BSMUC16/CD3-001及BSMUC16/CD3-005是否可在表現有MUC16的腫瘤中積聚,係向帶有ID8-VEGF-huMUC16△腫瘤之小鼠投與經89Zr標記之BSMUC16/CD3-001及經89Zr標記之BSMUC16/CD3-005。儘管BSMUC16/CD3-001之淋巴吸收較高,雙特異性抗體之間的腫瘤吸收並未有顯著不同(資料未示出)。
製備免疫綴合物及小型動物PET:藉由微生物轉麩醯胺酸酶,以轉醯胺作用使BSMUC16/CD3-001及對照抗體與DFO綴合至位置295處之麩醯胺酸,接著用PNGase F.使抗體去糖基化,隨後DFO綴合抗體與鋯-89(89Zr)螯合。以尾部靜脈注射方式讓小鼠接受最終劑量為0.5mg/kg之抗體。隨後,在離體生物分佈研究前進行PET成像,以評估給藥後第6天放射性免疫綴合物之活體內定位。對於帶有腫瘤之小鼠中之實驗,將小鼠皮下植入10×106的ID8-VEGF-huMUC16△腫瘤細胞。植入後20天腫瘤平均為150mm3時,對帶有腫瘤之小鼠給與89Zr放射性標記抗體。
使用經預校準Sofie Biosciences G8 PET/CT儀器(Sofie Biosciences(Culver city,CA)及Perkin Elmer)來獲取PET及CT圖像。能量窗範圍為150至650keV,視野中心的重建解析度為1.4mm。給藥後第6天,小鼠以異氟醚誘發感覺缺失,且在10分鐘靜態PET採集期間保持在異氟醚之連續流環境下。PET採集後獲得CT圖像。隨後使用經預配置之設置來重建PET圖像。使用VivoQuant軟體(inviCRO成像服務)將經衰減校正之PET資料及CT資料處理成假色共同註冊的PET-CT最大強度投射,基於經校準以指示0至30%之注射劑量每體積之訊號範圍的色標,表示為%ID/g。為了離體生物分佈分析,在給藥後第6天成像,之後使小鼠安樂死。以心臟穿刺方式將血液收集至計數管中。隨後切除正常組織(腹股溝及腋下淋巴結、胸腺、脾臟、心臟、肺、胃、小腸、肝臟、腎、骨骼及卵巢)且將其置放於計數管中。以類似方式將腫瘤收集至計數管中。所有的計數管均預先秤重,且之後再秤重,以測定血液及組織的重量。 隨後在自動γ計數器(Wizard 2470,Perkin Elmer)上計數所有樣品之γ發射放射活性,而結果係以每分鐘的計數值(cpm)形式來顯示。各樣品之%ID係使用樣品計數值對比於由原始注射材料所製備之劑量標準物其計數值來加以確定。隨後,個別%ID/g值係藉由將%ID值除以適當的血液、組織或腫瘤樣品之相應重量,以得到%ID/g值。
89Zr標記之BSMUC16/CD3-001及經89Zr標記之BSMUC16/CD3-005被證實係特異性地定位至MUC16+腫瘤及CD3+淋巴組織,其CD3親和力係與相對之淋巴分佈有關。在CD3+組織存在下,MUC16xCD3雙特異性均證實有等效的腫瘤定位。
實例5:食蟹猴中之毒理學研究係顯示出抗MUC16xCD3雙特異性抗體無明顯毒性
BSMUC16/CD3-001係與猴類MUC16及CD3有交叉反應。為確定安全性及耐受性且表徵雙特異性抗體之藥物動力學,在食蟹猴中實施多劑量的毒性研究。六隻猴子/性別/組係每週接受投與BSMUC16/CD3-001,以0.01、0.1或1mg/kg總共五個劑量。在給藥時間段結束時,使3隻動物/性別/組安樂死,且檢查組織顯微表現,同時其餘三隻動物/性別/組經過12週無治療的恢復期,以評估任何BSMUC16/CD3-001相關作用之可逆性或持久性。BSMUC16/CD3-001具有良好耐受性,且所有動物均存活至預定的屍體解剖時間。毒理動力學分析證實在所有劑量組中有劑量-比例曝露及線性動力學,未觀測到性別差異(資料未示出)。在整個給藥階段中觀測到BSMUC16/CD3-001的連續曝露,且BSMUC16/CD3-001之曝露係分別在0.1及1.0mg/kg組中所有(n=6)以及50%之動物中維持直至恢復階段結束。在恢復第8週之後,0.01mg/kg組中任何動物之血清中均未偵測到BSMUC16/CD3-001。BSMUC16/CD3-001之消除半衰期大致為10天。
在給藥或回收時間段期間沒有BSMUC16/CD3-001相關臨床觀測結果,亦無尿分析參數、外周血液免疫表型、食物消耗或體重之任何改變。重要地是,投與BSMUC16/CD3-001未產生呼吸道、神經或心血管安全性藥理學評估之任何改變,包含無ECG參數之改變。未發現與BSMUC16/CD3-001相關 的器官重量改變,在晚期或回收屍體解剖時亦未注意到有任何宏觀改變。在1.0或0.1mg/kg之初始劑量後1天內,觀測到循環發炎性標誌物(C反應蛋白(CRP)及IL-6)之劑量相關的可逆性提高,但在後續劑量之後此等提高現象不明顯(資料未示出)。根據血清細胞介素之最小增加,在投與BSMUC16/CD3-001之後未偵測到T細胞再分佈(資料未示出),與若干對抗血液腫瘤之CD3雙特異性分子的情況相反。
根據IACUC之準則實施食蟹猴研究。經由30分鐘靜脈輸注(IV)每週一次向食蟹猴(6隻動物/性別/組)投與對照物(經稀釋安慰劑)或BSMUC16/CD3-001(0.01、0.1或1mg/kg)。對照物為具有10%蔗糖及0.05%聚山梨醇酯20之10mM組胺酸,pH6,以0.9%氯化鈉稀釋之注射液、USP(無菌鹽水)。在各個時間點收集血液樣品或組織用於臨床病理學及病理組織學。藉由ELISA測定BSMUC16/CD3-001濃度,且使用WinNonLin軟體進行毒理動力學分析。在Roche Modular P 800系統上分析CRP。細胞激素係以MSD(Meso Scale Diagnostics,Rockville,MD)來測定。使用流式細胞量測術定量T細胞。簡言之,將血液收集在EDTA鉀管中,加以裂解,進行CD3、CD4及CD8染色(BD Biosciences),且使用FACS Canto II確定各表型之相對值。隨後將此等值乘以絕對淋巴細胞值(經由血液學分析)以計算各表型之絕對細胞計數。
MUC16之免疫組織化學染色係於預期組織中存在:胰腺(間皮、導管上皮)、心臟及卵巢(資料未示出)以及唾液腺(杯狀細胞)、肝臟(間皮、膽管)、肺(間皮、細支氣管/支氣管上皮)、小腸(間皮)、睾丸(間皮、睾丸網/傳出管)及扁桃體(上皮、黏液腺)(未展示)。藉由蘇木精及曙紅(H&E)組織學染色評估之BSMUC16/CD3-001相關顯微改變,包含發炎(白血球浸潤)及增大間皮孔尺寸及細胞含量,其係導致多個胸及腹膜器官之漿膜內層及/或間皮下結締組織的非有害增稠。此等改變一般本質上為病灶性或多病灶性的,且在嚴重度上為最小至輕微,且被視為BSMUC16/CD3-001之目標,此等改變由在漿膜上皮(間皮)細胞上表現之MUC16的參與及T細胞之活化所產生。重要地是,在恢復時間段結束時,漿膜改變係逆轉或傾向於逆轉(資料未示出)。
食蟹猴中之毒理學的研究顯示投與BSMUC16/CD3-001之後,血 清細胞激素及C反應蛋白之最小及瞬時增加,並無明顯毒性。
實例6:評估帶有腫瘤之小鼠中血清細胞激素誘發
因為細胞激素釋放症候群(CRS)為CD3雙特異性及CART細胞療法之常見嚴重副作用,故實施研究以監測BSMUC16/CD3-001治療後相關模型中其血清細胞激素。在未帶有腫瘤之基因人類化MUC16/CD3小鼠中,投與BSMUC16/CD3-001後並無顯而易見的血清細胞激素反應。
為評估由BSMUC16/CD3-001所產生之活體內T細胞活化,量測帶有腫瘤之小鼠之血清細胞激素的量。在第一抗體劑量為0.5mg/kg的BSMUC16/CD3-001、CD3結合對照物及非結合對照組之後4小時收集血清樣品。以IFNγ、TNFα、IL-2、IL-6、IL-8及IL-10之誘發來判定用BSMUC16/CD3-001的治療活化T細胞的情況,並與非結合對照物及CD3結合對照物相比(資料未示出)。BSMUC16/CD3-001誘發之細胞激素反應需要T細胞以及OVCAR-3/Luc細胞之存在,因為僅帶有OVCAR3/Luc細胞之小鼠血清中不具有可偵測的人類IFNγ,且不具有為MUC16提供交聯之腫瘤細胞的小鼠對BSMUC16/CD3-001未顯示出血清IFNγ之增加反應(資料未示出)。
血清細胞激素量之量測:對BSMUC16/CD3-001之治療的T細胞活化反應,係藉由在第一個0.5mg/kg的劑量後四個小時,量測干擾素γ(IFNγ)、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介白素-2(IL-2)、IL-4、IL-6、IL-8、IL-10、IL-12p70、IL-13及IL-1b之血清濃度來評估。使用V-plex Human ProInflammatory-10 Plex套組,按照製造商之說明(Meso Scale Diagnostics,Rockville,MA)分析細胞激素的量。在兩個單獨研究中量測細胞激素,每組4至6個小鼠。
實例7:人類化小鼠中其MUC16表現及抗MUC16xCD3雙特異性抗體對MUC16-陽性組織之作用
為調查具有完整免疫系統之小鼠中BSMUC16/CD3-001之抗腫瘤功效,小鼠係經基因工程改造以在T細胞及覆蓋抗體結合區之MUC16區上表現人類CD3,兩者均在內源性鼠基因座(基因敲入小鼠)中為之。為驗證此等小鼠,藉由RT-PCR及IHC檢查MUC16表現。在氣管中偵測到RNA表現以及在肺、心臟、卵巢、胰腺及膀胱(資料未示出)中偵測到低量表現,與所公布之 鼠類MUC16表現數據類似。為評估MUC16蛋白表現,使用識別MUC16之近膜區之抗人類MUC16抗體在選定組織上進行IHC。在此等小鼠中之卵巢及胃之上皮表面中證實有MUC16蛋白表現。如已在人類中所描述者(資料未示出),在氣管內層/上皮以及黏膜下層腺體中亦觀測到MUC16。
關於小鼠組織之組織學:採集來自人類化或WT小鼠之組織且使用Ventana Discovery XT(Ventana;Tucson,AZ)對結合至MUC16之近膜域的抗MUC16抗體染色。將5μm石蠟切片分割至Superfrost PLUS載片上,且在60℃下焙烤一小時。免疫組織化學染色係使用Ventana DAB MAP偵測套組在Discovery XT自動化IHC染色系統上進行。使用EZ Prep溶液在75℃下進行去石蠟化,持續8分鐘。使用來自Ventana之Tris-EDTA緩衝液pH 9(CC1)進行溫和抗原修復(95℃,8分鐘,然後100℃,24分鐘)。此後為多個阻斷步驟。用抗MUC16抗體(2μg/ml)在室溫下培育組織切片8小時。以識別不相關非結合抗體之同型對照抗體作為陰性對照。人工塗佈一級抗體及陰性對照。以生物素標記之山羊抗人類IgG(Jackson ImmunoResearch)作為二級抗體(1μg/ml),且在室溫下培育一小時。使用Ventana DAB MAP套組使發色訊號顯色。以人工方式將載片用蘇木精進行對比染色(2分鐘)、脫水並蓋上蓋玻片。在Aperio AT 2載玻片掃描儀(Leica Biosystems;Buffalo Grove,IL)上獲得圖像,且使用Indica HALO軟體(Indica Labs;Corrales,NM)分析。H&E染色係藉由Histoserv,Inc(Germantown,MD,USA)來執行。
如藉由T細胞受體(TCR)Vß使用所評估的,此等小鼠中之T細胞為多株、表現有人類CD3,且與野生型小鼠類似的數值存在(資料未示出)。為確定BSMUC16/CD3-001是否在此等動物中之正常組織上誘發任何T細胞活化或作用,對不帶有腫瘤之小鼠注射較高劑量之BSMUC16/CD3-001(10mg/kg),且隨後檢測血液中的T細胞數值、血清細胞激素及病理組織學。儘管T細胞可被抗人類CD3抗體(OKT3)活化,如藉由血液所遷移之T細胞及血清細胞激素量的升高(資料未示出)所量測到的,但BSMUC16/CD3-001未誘發任何此等作用,表明其對MUC16標靶之有限近用性(資料未示出)。為確定在表現有MUC16的組織中,BSMUC16/CD3-001是否誘發任何顯微改變,在第0 天及第3天MUC16及CD3人類化小鼠係接受兩個劑量之10mg/kg的BSMUC16/CD3-001。在第5天,檢查若干表現有MUC16組織(氣管、胃及卵巢),且投與BSMUC16/CD3-001以後未在此等組織中見到細胞浸潤或壞死(資料未示出)。病理組織學檢查揭示,投與BSMUC16/CD3-001之後,在檢查時小鼠並未有發炎或MUC16表現組織之浸潤。
此研究之結果,以及實例5中所論述之食蟹猴研究,證實BSMUC16/CD3-001之安全概況。BSMUC16/CD3-001僅誘發最低度的血清細胞激素,且儘管MUC16表現處會有漿膜內層之發炎及增稠的病灶性誘發係顯示有目標活性,但此等作用係於恢復時間段之結束解消,且與發炎及增加指示修復之細胞情況相符。觀測到之漿膜改變不與任何臨床觀測結果、臨床病理學(除發炎反應之外)或底層腦實質之顯微改變相關。因此,基因人類化小鼠及食蟹猴中之研究均展示BSMUC16/CD3-001具有良好耐受性。
實例8:使用初始人類效應細胞在基於FACS之細胞毒性檢驗中監測PD-1表現
為了以流式細胞量測術來監測帶有Muc16之目標細胞的特異性殺滅情況,係以1uM紫細胞追蹤器來標記卵巢細胞系OVCAR-3。經過標記之後,在37℃下將細胞培植至盤中過夜。單獨地,在補充有RPMI之培養基中,以1×106個細胞/毫升培植人類PBMC且在37℃下培育過夜,藉由耗盡黏附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及一些單核細胞來富集淋巴細胞。次日,在37℃下將目標細胞與耗盡黏附細胞之初始PBMC(效應細胞/目標細胞4:1)與BSMUC16/CD3-001或CD3結合對照物之連續稀釋液共培育72小時。細胞係使用胰蛋白酶自細胞培養盤移出,且藉由FACS分析。為了FACS分析,細胞用死/活的遠紅血球追蹤器(Invitrogen)染色。為了評估殺滅特異性,細胞以紫細胞追蹤器標記之群體進行閘控。
PD-1表現係以將細胞與CD2、CD4、CD8及PD-1直接綴合之抗體一起培育來評估,且藉由顯示總T細胞(CD2+)中PD-1/CD4陽性的T細胞或PD-1/CD8陽性的T細胞之百分比來評估。與對照組相比,與BSMUC16/CD3-001一起培育所增加之PD-1+ T細胞其百分比係超過10倍 (CD4+ T細胞)或超過3倍(CD8+ T細胞)。其結果展示於圖3中。
本發明之範疇不受本文所描述之具體實施例限制。實際上,根據前述描述,除本文所描述之修改以外,本發明之各種修改對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將變得顯而易見。此等修改意欲屬於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內。
<110> 美商再生元醫藥公司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Inc.
<120> 用雙特異性抗CD3xMUC16抗體及抗PD-1抗體治療癌症之方法
<130> 10469WO01
<150> 62/688,251
<151> 2018-06-21
<160> 42
<170> FastSEQ for Windows Version 4.0
<210> 1
<211> 11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MUC16 HCVR
<400> 1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55-7
<210> 2
<211> 10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MUC16及抗CD3 LCVR
<400> 2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56-8
<210> 3
<211> 12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D3-VH-G
<400> 3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56-9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57-10
<210> 4
<211> 12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D3-VH-G5
<400> 4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57-11
<210> 5
<211> 12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D3-VH-G9
<400> 5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57-13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58-14
<210> 6
<211> 12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D3-VH-G10
<400> 6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58-15
<210> 7
<211> 12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D3-VH-G20
<400> 7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59-16
<210> 8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MUC16 HCDR1
<400> 8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59-17
<210> 9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MUC16 HCDR2
<400> 9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59-18
<210> 10
<211> 1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MUC16 HCDR3
<400> 10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60-19
<210> 11
<211> 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MUC16及抗CD3 LCDR1
<400> 11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60-21
<210> 12
<211> 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MUC16及抗CD3 LCDR2
<400> 12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60-23
<210> 13
<211> 1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MUC16及抗CD3 LCDR3
<400> 13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61-24
<210> 14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D3-VH-G HCDR1
<400> 14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61-25
<210> 15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D3-VH-G HCDR2
<400> 15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61-26
<210> 16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D3-VH-G HCDR3
<400> 16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61-28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62-29
<210> 17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D3-VH-G5 HCDR1
<400> 17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62-30
<210> 18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D3-VH-G5 HCDR2
<400> 18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62-31
<210> 19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D3-VH-G5 HCDR3
<400> 19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62-34
<210> 20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D3-VH-G9 HCDR1
<400> 20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63-40
<210> 21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D3-VH-G9 HCDR2
<400> 21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63-38
<210> 22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D3-VH-G9 HCDR3
<400> 22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63-36
<210> 23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D3-VH-G10 HCDR1
<400> 23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64-41
<210> 24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D3-VH-G10 HCDR2
<400> 24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64-42
<210> 25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D3-VH-G10 HCDR3
<400> 25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64-43
<210> 26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D3-VH-G20 HCDR1
<400> 26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64-44
<210> 27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D3-VH-G20 HCDR2
<400> 27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65-45
<210> 28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D3-VH-G20 HCDR3
<400> 28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65-46
<210> 29
<211> 44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MUC16 HC aa 1-117:可變區 aa 118-443:恆定區
<400> 29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65-47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66-48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67-49
<210> 30
<211> 21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MUC16及抗CD3 LC aa 1-108:可變區aa 109-215:恆定區
<400> 30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67-50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68-51
<210> 31
<211> 45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CD3-G HC aa 1-124:可變區aa 125-450:恆定區
<400> 31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68-52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69-53
<210> 32
<211> 45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CD3-G20 HC aa 1-124:可變區aa 125-450:恆定區
<400> 32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69-54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70-55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71-56
<210> 33
<211> 11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PD-1 HCVR
<400> 33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71-57
<210> 34
<211> 10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PD-1 LCVR
<400> 34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72-59
<210> 35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PD-1 HCDR1
<400> 35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72-60
<210> 36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PD-1 HCDR2
<400> 36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72-61
<210> 37
<211> 1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PD-1 HCDR3
<400> 37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73-62
<210> 38
<211> 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PD-1 LCDR1
<400> 38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73-64
<210> 39
<211> 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PD-1 LCDR2
<400> 39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73-65
<210> 40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PD-1 LCDR3
<400> 40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74-66
<210> 41
<211> 44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PD-1 HC aa 1-117:可變區aa 118-444:恆定區
<400> 41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74-67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75-68
<210> 42
<211> 21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PD-1 LC aa 1-108:可變區aa 109-214:恆定區
<400> 42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75-70
Figure 108121196-A0202-12-0076-71

Claims (57)

  1. 一種治療或抑制腫瘤之生長的方法,其包括向有需要之個體投與(a)治療有效量之特異性地結合至計劃性死亡1(PD-1)的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及(b)治療有效量之雙特異性抗體,所述雙特異性抗體包括特異性地結合至MUC16的第一抗原結合臂及特異性地結合至CD3的第二抗原結合臂。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抗PD-1抗體在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前、與所述雙特異性抗體同時,或在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後投與。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抗PD-1抗體在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前投與。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抗PD-1抗體在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前至少1週投與。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一或多個劑量之所述抗PD-1抗體與一或多個劑量之所述雙特異性抗體組合投與。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抗PD-1抗體以介於0.1mg/kg與20mg/kg所述個體之體重的劑量投與。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每一劑量之所述抗PD-1抗體包括10微克至8000微克之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6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以介於0.1mg/kg與20mg/kg所述個體之體重的劑量投與。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每一劑量之所述雙特異性抗體包括10微克至8000微克之間。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9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每一劑量之所述抗PD-1抗體在前一劑量之後0.5至12週投與。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0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每一劑量之所述雙特異性抗體在前一劑量之後0.5至12週投與。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1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抗體係以靜脈內、皮下或腹膜內方式投與。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2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腫瘤包括卵巢癌。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2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腫瘤包括胰臟癌。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4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個體對先前療法有抗性,或反應不充分,或在先前療法之後復發。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4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進一步包括向所述個體投與第三種治療劑或療法。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三種治療劑或療法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組:放射、手術、化學治療劑、癌症疫苗、PD-L1抑制劑、LAG-3抑制劑、CTLA-4抑制劑、TIM3抑制劑、BTLA抑制劑、TIGIT抑制劑、CD47抑制劑、吲哚胺-2,3-雙加氧酶(IDO)抑制劑、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拮抗劑、血管生成素-2(Ang2)抑制劑、轉型生長因子β(TGF.β.)抑制劑、表皮成長因子受體(EGFR)抑制劑、腫瘤特異性抗原之抗體、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疫苗、顆粒細胞-巨噬細胞群落刺激因子、細胞毒素、介白素6受體(IL-6R)抑制劑、介白素4受體(IL-4R)抑制劑、IL-10抑制劑、IL-2、IL-7、IL-21、IL-15、抗體-藥物綴合物、抗發炎藥及膳食補充劑。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7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抗PD-1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3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HCVR)之重鏈互補決定區(HCDR1、HCDR2及HCDR3)及包括SEQ ID NO:34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LCVR)之三個輕鏈互補決定區(LCDR1、LCDR2及LCDR3)。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方法,其中HCDR1包括SEQ ID NO:35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括SEQ ID NO:36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括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括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括SEQ ID NO:39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括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HCVR包括SEQ ID NO:33之胺基酸序列,且所述LCVR包括SEQ ID NO:34之胺基酸序列。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抗PD-1抗體包括有包括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括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21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所述第一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A-HCVR)之三個重鏈CDR(A-HCDR1、A-HCDR2及A-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A-LCVR)之三個輕鏈CDR(A-LCDR1、A-LCDR2及A-LCDR3)。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的方法,其中A-HCDR1包括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A-HCDR2包括SEQ ID NO:9之胺基酸序列;A-HCDR3包含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A-LCDR1包含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A-LCDR2包括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且A-LCDR3包括SEQ ID NO:13之胺基酸序列。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A-HCVR包括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及所述A-LCVR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24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所述第二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選自由SEQ ID NO:3、4、5、6及7組成的群組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B-HCVR)之三個重鏈CDR(B-HCDR1、B-HCDR2及B-HCDR3)以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B-LCVR)之三個輕鏈CDR(B-LCDR1、B-LCDR2及B-LCDR3)。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的方法,其中B-HCDR1、B-HCDR2及B-HCDR3分別包括選自由SEQ ID NO:14-15-16、17-18-19、20-21-22、23-24-25及26-27-28組成之群組的胺基酸序列;且B-LCDR1、B-LCDR2及B-LCDR3分別包括SEQ ID NO:11-12-13之胺基酸序列。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B-HCVR包括選自由SEQ ID NO:3、4、5、6及7組成之群組的胺基酸序列,且所述B-LCVR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所述第二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B-HCVR)之三個重鏈CDR(B-HCDR1、B-HCDR2及B-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B-LCVR)之三個輕鏈CDR(B-LCDR1、B-LCDR2及B-LCDR3)。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所述第二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B-HCVR)之三個重鏈CDR(B-HCDR1、B-HCDR2及B-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B-LCVR)之三個輕鏈CDR(B-LCDR1、B-LCDR2及B-LCDR3)。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所述第二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B-HCVR)之三個重鏈CDR(B-HCDR1、B-HCDR2及B-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B-LCVR)之三個輕鏈CDR(B-LCDR1、B-LCDR2及B-LCDR3)。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所述第二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B-HCVR)之三個重鏈CDR(B-HCDR1、B-HCDR2及B-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B-LCVR)之三個輕鏈CDR(B-LCDR1、B-LCDR2及B-LCDR3)。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所述第二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7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B-HCVR)之三個重鏈CDR(B-HCDR1、B-HCDR2及B-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B-LCVR)之三個輕鏈CDR(B-LCDR1、B-LCDR2及B-LCDR3)。
  3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2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抗PD-1抗體、所述雙特異性抗體或兩者均包括人類IgG1或IgG4重鏈恆定區。
  34. 一種治療腫瘤或抑制腫瘤之生長的方法,其包括向有需要之個 體投與(a)治療有效量之特異性地結合至計劃性死亡1(PD-1)的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及(b)治療有效量之雙特異性抗體,所述雙特異性抗體包括特異性地結合至MUC16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及特異性地結合至CD3之第二抗原結合臂的,其中:
    (a)所述抗PD-1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3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HCVR)之重鏈互補決定區(HCDR1、HCDR2及HCDR3)及包括SEQ ID NO:34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LCVR)之三個輕鏈互補決定區(LCDR1、LCDR2及LCDR3);
    (b)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所述第一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A-HCVR)之三個重鏈CDR(A-HCDR1、A-HCDR2及A-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A-LCVR)之三個輕鏈CDR(A-LCDR1、A-LCDR2及A-LCDR3);及
    (c)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所述第二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B-HCVR)之三個重鏈CDR(B-HCDR1、B-HCDR2及B-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B-LCVR)之三個輕鏈CDR(B-LCDR1、B-LCDR2及B-LCDR3)。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所述的方法,其中:
    (a)HCDR1包括SEQ ID NO:35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括SEQ ID NO:36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括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括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括SEQ ID NO:39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括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
    (b)A-HCDR1包括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A-HCDR2包括SEQ ID NO:9之胺基酸序列;A-HCDR3包含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A-LCDR1包含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A-LCDR2包括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且A-LCDR3包括SEQ ID NO:13之胺基酸序列;及
    (c)B-HCDR1包括SEQ ID NO:14之胺基酸序列;B-HCDR2包括SEQ ID NO:15之胺基酸序列;B-HCDR3包含SEQ ID NO:16之胺基酸序列;B-LCDR1包含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B-LCDR2包括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且 B-LCDR3包括SEQ ID NO:13之胺基酸序列。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所述的方法,其中:
    (a)所述HCVR包括SEQ ID NO:33之胺基酸序列,且所述LCVR包括SEQ ID NO:34之胺基酸序列;
    (b)所述A-HCVR包括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且所述A-LCVR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及
    (c)所述B-HCVR包括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且所述B-LCVR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項所述的方法,其中:
    (a)所述抗PD-1抗體包括有包括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括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
    (b)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所述第一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29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括SEQ ID NO:30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及
    (c)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所述第二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1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括SEQ ID NO:30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
  3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至第37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腫瘤包括卵巢癌。
  39. 一種治療腫瘤或抑制腫瘤之生長的方法,其包括向有需要之個體投與(a)治療有效量之特異性地結合至計劃性死亡1(PD-1)的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及(b)治療有效量之雙特異性抗體,所述雙特異性抗體包括特異性地結合至MUC16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及特異性地結合至CD3之第二抗原結合臂,其中:
    (a)所述抗PD-1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3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HCVR)之重鏈互補決定區(HCDR1、HCDR2及HCDR3)及包括SEQ ID NO:34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LCVR)之三個輕鏈互補決定區(LCDR1、LCDR2及LCDR3);
    (b)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所述第一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A-HCVR)之三個重鏈CDR(A-HCDR1、A-HCDR2 及A-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A-LCVR)之三個輕鏈CDR(A-LCDR1、A-LCDR2及A-LCDR3);及
    (c)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所述第二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7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B-HCVR)之三個重鏈CDR(B-HCDR1、B-HCDR2及B-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B-LCVR)之三個輕鏈CDR(B-LCDR1、B-LCDR2及B-LCDR3)。
  4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9項所述的方法,其中:
    (a)HCDR1包括SEQ ID NO:35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括SEQ ID NO:36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括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括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括SEQ ID NO:39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括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
    (b)A-HCDR1包括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A-HCDR2包括SEQ ID NO:9之胺基酸序列;A-HCDR3包含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A-LCDR1包含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A-LCDR2包括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且A-LCDR3包括SEQ ID NO:13之胺基酸序列;及
    (c)B-HCDR1包括SEQ ID NO:26之胺基酸序列;B-HCDR2包括SEQ ID NO:27之胺基酸序列;B-HCDR3包含SEQ ID NO:28之胺基酸序列;B-LCDR1包含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B-LCDR2包括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且B-LCDR3包括SEQ ID NO:13之胺基酸序列。
  4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所述的方法,其中:
    (a)所述HCVR包括SEQ ID NO:33之胺基酸序列,且所述LCVR包括SEQ ID NO:34之胺基酸序列;
    (b)所述A-HCVR包括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且所述A-LCVR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及
    (c)所述B-HCVR包括SEQ ID NO:7之胺基酸序列,且所述B-LCVR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
  4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
    (a)所述抗PD-1抗體包括有包括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括 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
    (b)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所述第一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29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括SEQ ID NO:30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及
    (c)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所述第二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2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括SEQ ID NO:30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
  4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9項至第42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腫瘤包括卵巢癌。
  4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抗腫瘤活性在循環CA-125之濃度高達10kU/ml下,並未顯著地受到阻礙。
  4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個體已診斷出患有卵巢癌,且所述個體的CA-125循環量高達10kU/ml。
  46. 一種雙特異性抗體之用途,所述雙特異性抗體包括特異性地結合至MUC16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及特異性地結合至CD3之第二抗原結合臂,其用於製造用以與特異性地結合至計劃性死亡1(PD-1)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組合來治療或抑制有需要之個體的腫瘤之生長之藥劑。
  47. 一種特異性地結合至計劃性死亡1(PD-1)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用途,其用於製造用以治療或抑制有需要之個體的腫瘤生長之藥劑,其係與包括特異性地結合至MUC16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及特異性地結合至CD3之第二抗原結合臂的雙特異性抗體組合。
  48. 一種雙特異性抗體之用途,所述雙特異性抗體包括特異性地結合至MUC16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及特異性地結合至CD3之第二抗原結合臂,其用於製造用以與特異性地結合至計劃性死亡1(PD-1)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組合來治療或抑制有需要之個體的腫瘤之生長之藥劑,其中:
    (a)所述抗PD-1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3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HCVR)之重鏈互補決定區(HCDR1、HCDR2及HCDR3)及包括SEQ ID NO:34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LCVR)之三個輕鏈互補決定區(LCDR1、LCDR2及LCDR3);
    (b)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所述第一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A-HCVR)之三個重鏈CDR(A-HCDR1、A-HCDR2及A-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A-LCVR)之三個輕鏈CDR(A-LCDR1、A-LCDR2及A-LCDR3);及
    (c)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所述第二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B-HCVR)之三個重鏈CDR(B-HCDR1、B-HCDR2及B-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B-LCVR)之三個輕鏈CDR(B-LCDR1、B-LCDR2及B-LCDR3)。
  49. 一種特異性地結合至計劃性死亡1(PD-1)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用途,其用於製造用以治療或抑制有需要之個體的腫瘤生長之藥劑,其係與包括特異性地結合至MUC16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及特異性地結合至CD3之第二抗原結合臂的雙特異性抗體組合,其中:
    (a)所述抗PD-1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3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HCVR)之重鏈互補決定區(HCDR1、HCDR2及HCDR3)及包括SEQ ID NO:34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LCVR)之三個輕鏈互補決定區(LCDR1、LCDR2及LCDR3);
    (b)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所述第一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A-HCVR)之三個重鏈CDR(A-HCDR1、A-HCDR2及A-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A-LCVR)之三個輕鏈CDR(A-LCDR1、A-LCDR2及A-LCDR3);及
    (c)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所述第二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B-HCVR)之三個重鏈CDR(B-HCDR1、B-HCDR2及B-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B-LCVR)之三個輕鏈CDR(B-LCDR1、B-LCDR2及B-LCDR3)。
  50. 一種雙特異性抗體之用途,所述雙特異性抗體包括特異性地結合至MUC16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及特異性地結合至CD3之第二抗原結合臂,其用於製造用以與特異性地結合至計劃性死亡1(PD-1)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組合來治療或抑制有需要之個體的腫瘤之生長之藥劑,其中:
    (a)所述抗PD-1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3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HCVR)之重鏈互補決定區(HCDR1、HCDR2及HCDR3)及包括SEQ ID NO:34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LCVR)之三個輕鏈互補決定區(LCDR1、LCDR2及LCDR3);
    (b)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所述第一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A-HCVR)之三個重鏈CDR(A-HCDR1、A-HCDR2及A-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A-LCVR)之三個輕鏈CDR(A-LCDR1、A-LCDR2及A-LCDR3);及
    (c)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所述第二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7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B-HCVR)之三個重鏈CDR(B-HCDR1、B-HCDR2及B-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B-LCVR)之三個輕鏈CDR(B-LCDR1、B-LCDR2及B-LCDR3)。
  51. 一種特異性地結合至計劃性死亡1(PD-1)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用途,其用於製造用以與包括特異性地結合至MUC16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及特異性地結合至CD3之第二抗原結合臂的雙特異性抗體組合來治療或抑制有需要之個體的腫瘤之生長之藥劑,其中:
    (a)所述抗PD-1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3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HCVR)之重鏈互補決定區(HCDR1、HCDR2及HCDR3)及包括SEQ ID NO:34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LCVR)之三個輕鏈互補決定區(LCDR1、LCDR2及LCDR3);
    (b)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所述第一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A-HCVR)之三個重鏈CDR(A-HCDR1、A-HCDR2及A-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A-LCVR)之三個輕鏈CDR(A-LCDR1、A-LCDR2及A-LCDR3);及
    (c)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所述第二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7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B-HCVR)之三個重鏈CDR(B-HCDR1、B-HCDR2及B-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B-LCVR)之三個輕鏈CDR(B-LCDR1、B-LCDR2及B-LCDR3)。
  52. 一種包括特異性地結合至MUC16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及特異性地結合至CD3之第二抗原結合臂的雙特異性抗體,其用於與特異性地結合至計劃性死亡1(PD-1)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組合,以治療或抑制有需要之個體的腫瘤生長。
  53. 一種特異性地結合至計劃性死亡1(PD-1)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用於與雙特異性抗體組合以治療或抑制有需要之個體的腫瘤生長,所述雙特異性抗體包括特異性地結合至MUC16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及特異性地結合至CD3之第二抗原結合臂。
  54. 一種包括特異性地結合至MUC16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及特異性地結合至CD3之第二抗原結合臂的雙特異性抗體,其用於與特異性地結合至計劃性死亡1(PD-1)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組合來治療或抑制有需要之個體的腫瘤生長,其中:
    (a)所述抗PD-1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3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HCVR)之重鏈互補決定區(HCDR1、HCDR2及HCDR3)及包括SEQ ID NO:34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LCVR)之三個輕鏈互補決定區(LCDR1、LCDR2及LCDR3);
    (b)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所述第一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A-HCVR)之三個重鏈CDR(A-HCDR1、A-HCDR2及A-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A-LCVR)之三個輕鏈CDR(A-LCDR1、A-LCDR2及A-LCDR3);及
    (c)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所述第二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B-HCVR)之三個重鏈CDR(B-HCDR1、B-HCDR2及B-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B-LCVR)之三個輕鏈CDR(B-LCDR1、B-LCDR2及B-LCDR3)。
  55. 一種特異性地結合至計劃性死亡1(PD-1)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用於與雙特異性抗體組合來治療或抑制有需要之個體的腫瘤生長,所述雙特異性抗體包括特異性地結合至MUC16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及特異性地結合至CD3之第二抗原結合臂,其中:
    (a)所述抗PD-1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3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HCVR)之重鏈互補決定區(HCDR1、HCDR2及HCDR3)及包括SEQ ID NO:34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LCVR)之三個輕鏈互補決定區(LCDR1、LCDR2及LCDR3);
    (b)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所述第一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A-HCVR)之三個重鏈CDR(A-HCDR1、A-HCDR2及A-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A-LCVR)之三個輕鏈CDR(A-LCDR1、A-LCDR2及A-LCDR3);及
    (c)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所述第二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B-HCVR)之三個重鏈CDR(B-HCDR1、B-HCDR2及B-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B-LCVR)之三個輕鏈CDR(B-LCDR1、B-LCDR2及B-LCDR3)。
  56. 一種包括特異性地結合至MUC16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及特異性地結合至CD3之第二抗原結合臂的雙特異性抗體,其用於與特異性地結合至計劃性死亡1(PD-1)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組合來治療或抑制有需要之個體的腫瘤生長,其中:
    (a)所述抗PD-1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3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HCVR)之重鏈互補決定區(HCDR1、HCDR2及HCDR3)及包括SEQ ID NO:34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LCVR)之三個輕鏈互補決定區(LCDR1、LCDR2及LCDR3);
    (b)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所述第一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A-HCVR)之三個重鏈CDR(A-HCDR1、A-HCDR2及A-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A-LCVR)之三個輕鏈CDR(A-LCDR1、A-LCDR2及A-LCDR3);及
    (c)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所述第二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7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B-HCVR)之三個重鏈CDR(B-HCDR1、B-HCDR2及B-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B-LCVR)之三個輕鏈CDR(B-LCDR1、B-LCDR2及B-LCDR3)。
  57. 一種特異性地結合至計劃性死亡1(PD-1)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用於與雙特異性抗體組合來治療或抑制有需要之個體的腫瘤生長,所述雙特異性抗體包括特異性地結合至MUC16之第一抗原結合臂及特異性地結合至CD3之第二抗原結合臂,其中:
    (a)所述抗PD-1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括有包括SEQ ID NO:33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HCVR)之重鏈互補決定區(HCDR1、HCDR2及HCDR3)及包括SEQ ID NO:34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LCVR)之三個輕鏈互補決定區(LCDR1、LCDR2及LCDR3);
    (b)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所述第一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A-HCVR)之三個重鏈CDR(A-HCDR1、A-HCDR2及A-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A-LCVR)之三個輕鏈CDR(A-LCDR1、A-LCDR2及A-LCDR3);及
    (c)所述雙特異性抗體之所述第二抗原結合臂包括有包括SEQ ID NO:7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B-HCVR)之三個重鏈CDR(B-HCDR1、B-HCDR2及B-HCDR3)及包括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B-LCVR)之三個輕鏈CDR(B-LCDR1、B-LCDR2及B-LCDR3)。
TW108121196A 2018-06-21 2019-06-19 用雙特異性抗CD3xMUC16抗體及抗PD-1抗體治療癌症的方法 TW20200598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862688251P 2018-06-21 2018-06-21
US62/688,251 2018-06-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5985A true TW202005985A (zh) 2020-02-01

Family

ID=672540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1196A TW202005985A (zh) 2018-06-21 2019-06-19 用雙特異性抗CD3xMUC16抗體及抗PD-1抗體治療癌症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7)

Country Link
US (1) US11254752B2 (zh)
EP (1) EP3810281A1 (zh)
JP (1) JP7403480B2 (zh)
KR (1) KR20210023981A (zh)
CN (1) CN112312970A (zh)
AU (1) AU2019290170A1 (zh)
BR (1) BR112020025476A2 (zh)
CA (1) CA3103887A1 (zh)
CL (1) CL2020003256A1 (zh)
EA (1) EA202190088A1 (zh)
IL (1) IL279251A (zh)
MA (1) MA52962A (zh)
MX (1) MX2020013905A (zh)
PH (1) PH12020552115A1 (zh)
SG (1) SG11202012137UA (zh)
TW (1) TW202005985A (zh)
WO (1) WO201924635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5098B (zh) 2013-02-01 2018-09-11 再生元醫藥公司 含嵌合恆定區之抗體
US10556952B2 (en) 2015-03-30 2020-02-11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Inc. Heavy chain constant regions with reduced binding to Fc gamma receptors
CN112771077A (zh) 2018-08-31 2021-05-07 瑞泽恩制药公司 针对cd3/c20双特异性抗体的减轻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给药策略
KR20230157315A (ko) 2021-01-28 2023-11-16 리제너론 파마슈티칼스 인코포레이티드 사이토카인 방출 증후군을 치료하기 위한 조성물 및 방법
EP4308160A2 (en) * 2021-03-18 2024-01-24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Methods for treating gynecologic cancer using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anti-muc16 x cd3 multispecific antibodies and vegf inhibitors
WO2023033022A1 (ja) 2021-08-31 2023-03-09 日本メジフィジックス株式会社 脱グリコシル化抗体の放射性複合体、及び、放射性医薬
US20230235089A1 (en) * 2021-11-24 2023-07-27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Inc. Methods for Treating Cancer with Bispecific Anti-CD3 x MUC16 Antibodies and Anti-CTLA-4 Antibodies
WO2023133280A1 (en) * 2022-01-07 2023-07-13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Inc. Methods of treating recurrent ovarian cancer with bispecific anti-muc16 x anti-cd3 antibodies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anti-pd-1 antibodies
WO2023131328A1 (zh) * 2022-01-10 2023-07-13 南京维立志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抗体及其用途
WO2023176881A1 (ja) * 2022-03-16 2023-09-21 第一三共株式会社 多重特異的分子と免疫チェックポイント阻害剤の組み合わせ
WO2023201226A1 (en) 2022-04-11 2023-10-19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In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universal tumor cell kill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87411B2 (en) 1999-06-08 2006-08-08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Inc. Fusion protein capable of binding VEGF
WO2001014557A1 (en) 1999-08-23 2001-03-01 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Inc. Pd-1, a receptor for b7-4, and uses therefor
AU2003288675B2 (en) 2002-12-23 2010-07-22 Medimmune Limited Antibodies against PD-1 and uses therefor
KR101498834B1 (ko) 2005-05-09 2015-03-05 오노 야꾸힝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예정 사멸 인자 1(pd-1)에 대한 인간 모노클로날 항체, 및 항-pd-1 항체를 단독 사용하거나 기타 면역 요법제와 병용한 암 치료 방법
DK2170959T3 (da) 2007-06-18 2014-01-13 Merck Sharp & Dohme Antistoffer mod human programmeret dødsreceptor pd-1
WO2009114335A2 (en) 2008-03-12 2009-09-17 Merck & Co., Inc. Pd-1 binding proteins
DK2350129T3 (en) 2008-08-25 2015-08-31 Amplimmune Inc PREPARATIONS WITH PD-1 ANTAGONISTS AND PROCEDURES FOR USE THEREOF
MY164121A (en) 2009-06-26 2017-11-30 Regeneron Pharma Readily isolated bispecific antibodies with native immunoglobulin format
CA2840018C (en) 2011-07-24 2019-07-16 Curetech Ltd. Variants of humanized immunomodulatory monoclonal antibodies
TWI635098B (zh) 2013-02-01 2018-09-11 再生元醫藥公司 含嵌合恆定區之抗體
TWI681969B (zh) * 2014-01-23 2020-01-11 美商再生元醫藥公司 針對pd-1的人類抗體
TWI701042B (zh) 2014-03-19 2020-08-11 美商再生元醫藥公司 用於腫瘤治療之方法及抗體組成物
JP7023231B2 (ja) * 2015-09-23 2022-02-21 リジェネロン・ファーマシューティカルズ・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最適化抗cd3二重特異性抗体及びその使用
MA44146B1 (fr) * 2015-12-22 2023-10-31 Regeneron Pharma Combinaison d'anticorps anti-pd-1 et d'anticorps bispécifiques anti-cd20/anti-cd3 pour traiter le cancer
TWI822521B (zh) * 2016-05-13 2023-11-11 美商再生元醫藥公司 藉由投予pd-1抑制劑治療皮膚癌之方法
CN110214026B (zh) 2016-09-23 2023-12-05 瑞泽恩制药公司 双特异性抗muc16-cd3抗体和抗muc16药物结合物
WO2018099539A1 (en) 2016-11-29 2018-06-07 Horst Lindhofer Combination of t-cell redirecting multifunctional antibodies with immune checkpoint modulators and uses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9290170A1 (en) 2021-01-07
SG11202012137UA (en) 2021-01-28
CL2020003256A1 (es) 2021-04-30
KR20210023981A (ko) 2021-03-04
CN112312970A (zh) 2021-02-02
BR112020025476A2 (pt) 2021-03-16
MX2020013905A (es) 2021-03-09
EA202190088A1 (ru) 2021-03-22
EP3810281A1 (en) 2021-04-28
IL279251A (en) 2021-01-31
MA52962A (fr) 2021-04-28
CA3103887A1 (en) 2019-12-26
WO2019246356A1 (en) 2019-12-26
US11254752B2 (en) 2022-02-22
JP7403480B2 (ja) 2023-12-22
US20190389966A1 (en) 2019-12-26
PH12020552115A1 (en) 2021-08-02
JP2021528423A (ja) 2021-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54752B2 (en) Methods for treating cancer with bispecific anti-CD3xMUC16 antibodies and anti-PD-1 antibodies
KR102595561B1 (ko) Pd-1 억제제를 투여함으로써 피부암을 치료하는 방법
ES2954153T3 (es) Combinación de anticuerpos anti-PD-1 y anticuerpos biespecíficos anti-CD20/anti-CD3 para tratar el cáncer
CN105451770B (zh) 使用PD-1拮抗剂和dinaciclib的组合治疗癌症
ES2675299T3 (es) Medios y métodos para el tratamiento del LDLBG
CN108602889A (zh) 医治急性成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双特异性抗cd20/抗cd3抗体
US20200399371A1 (en) Use of bispecific antigen-binding molecules that bind muc16 and cd3 in combination with 4-1bb co-stimulation
US20200399372A1 (en) Use of bispecific antigen-binding molecules that bind psma and cd3 in combination with 4-1bb co-stimulation
KR20230069957A (ko) 암을 갖는 환자의 치료를 위한 pd-1 길항제 및 lag3 길항제 및 렌바티닙 또는 이의 약학적으로 허용가능한 염의 병용 요법
EA046291B1 (ru) Способы лечения злокачественного новообразования биспецифическими антителами против cd3xmuc16 и антителами против pd-1
US20230312718A1 (en) Methods of Treating Recurrent Ovarian Cancer with Bispecific Anti-MUC16 x Anti-CD3 Antibodies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Anti-PD-1 Antibodies
CN114025802B (zh) 结合psma和cd3的双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与4-1bb共刺激组合的用途
US20230235089A1 (en) Methods for Treating Cancer with Bispecific Anti-CD3 x MUC16 Antibodies and Anti-CTLA-4 Antibodies
WO2023177772A1 (en) Methods of treating recurrent epithelioid sarcoma with bispecific anti-muc16 x anti-cd3 antibodies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anti-pd-1 antibodies
CN116615238A (zh) 用于治疗癌症和减轻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抗体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