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04318A - 鏡片組及鏡頭模組 - Google Patents

鏡片組及鏡頭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04318A
TW202004318A TW107118757A TW107118757A TW202004318A TW 202004318 A TW202004318 A TW 202004318A TW 107118757 A TW107118757 A TW 107118757A TW 107118757 A TW107118757 A TW 107118757A TW 202004318 A TW202004318 A TW 20200431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ight
ring
engaging portion
engag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87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張剛強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南昌歐菲精密光學製品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南昌歐菲精密光學製品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南昌歐菲精密光學製品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043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4318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露了一種鏡片組及鏡頭模組。鏡片組包括共軸依次設置的複數透鏡。複數透鏡包括第一透鏡、第二透鏡及第三透鏡。第二透鏡與第一透鏡卡合,第三透鏡與第一透鏡卡合。本發明實施方式的鏡片組及鏡頭模組中,第二透鏡和第三透鏡均與第一透鏡卡合,各透鏡的光軸較容易對準,鏡片組與鏡筒之間僅存在一整體公差,大大降低了各透鏡與鏡筒之間的累計公差,提高了鏡頭模組的組裝精度,從而提高了鏡頭模組拍攝的影像品質。

Description

鏡片組及鏡頭模組
本發明涉及光學成像技術,特別涉及一種鏡片組及鏡頭模組。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具有照相功能的電子產品越來越為廣大消費者所青睞,在人們追求電子產品小型化的同時,對其拍攝的影像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希望拍攝的影像畫面清晰。然而,目前的鏡頭模組的複數透鏡在封裝時較難對準光軸,每一透鏡與鏡筒之間均會產生偏心公差,而整個鏡頭模組所產生的公差由各個透鏡造成的公差累計而成,使得鏡頭模組的組裝精度較低,進而影響拍攝的影像品質。
本發明實施方式提供一種鏡片組及鏡頭模組。
本發明實施方式的鏡片組,包括: 本發明實施方式的鏡片組包括共軸依次設置的複數透鏡,該複數透鏡包括第一透鏡、第二透鏡、及第三透鏡,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一透鏡卡合,該第三透鏡與該第一透鏡卡合。
本發明實施方式的鏡片組中,第二透鏡和第三透鏡均與第一透鏡卡合,各透鏡的光軸較容易對準,鏡片組與鏡筒之間僅存在一整體公差,大大降低了各透鏡與鏡筒之間的累計公差,提高了鏡頭模組的組裝精度,從而提高了鏡頭模組拍攝的影像品質。
在某些實施方式中,該第一透鏡包括相背的第一入光面和第一出光面,該第一透鏡還包括形成在該第一出光面上的第一卡合部; 該第二透鏡包括相背的第二入光面和第二出光面,該第二透鏡還包括形成在該第二入光面上的第二卡合部,該第二卡合部與該第一卡合部卡合; 該第三透鏡包括相背的第三入光面和第三出光面,該第三透鏡還包括形成在該第三入光面上的第三卡合部,該第三卡合部與該第一卡合部卡合。
如此,第二透鏡和第三透鏡均與第一透鏡卡合,鏡片組與鏡筒之間僅存在一整體公差,大大降低了各透鏡與鏡筒之間的累計公差,提高了鏡頭模組的組裝精度。
在某些實施方式中,該第一卡合部為環形凸起,該環形凸起環繞該第二卡合部,第三卡合部環繞該環形凸起。如此,第一出光面上僅需要設置一個環形凸起,即可實現第二透鏡及第三透鏡均與第一透鏡緊密卡合,製造製程簡單。
在某些實施方式中,該環形凸起包括為傾斜的環形內表面,該第二卡合部包括傾斜的環形側面,該環形內表面與該環形側面抵觸。如此,第一透鏡和第二透鏡藉由環形內表面與環形側面的抵觸,實現緊密卡合,且由於環形內表面與環形側面均呈斜面,也減小了二者卡合產生的應力集中,避免鏡頭模組摔落時鏡片組的破碎。
在某些實施方式中,該環形凸起包括傾斜的環形外表面,該第三卡合部包括傾斜的環形內側面,該環形外表面與該環形內側面抵觸。如此,第一透鏡和第三透鏡藉由環形外表面與環形內側面的抵觸,實現緊密卡合,且由於環形外表面與環形內側面均呈斜面,也減小了二者卡合產生的應力應力集中,避免鏡頭模組摔落時鏡片組的破碎。
在某些實施方式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及該第三透鏡均包括光學區和環繞該光學區的非光學區,該第一卡合部形成在該第一透鏡的非光學區,該第二卡合部形成在該第二透鏡的非光學區,該第三卡合部形成在該第三透鏡的非光學區。如此,可以避免第二透鏡和第三透鏡與第一透鏡卡合時,在卡合處產生的應力影響光學區,導致光學區發生形變,影響成像品質。
在某些實施方式中,該鏡片組還包括: 第一遮光片,該第一遮光片設置在該第一透鏡和該第二透鏡之間;及 第二遮光片,該第二遮光片設置在該第二透鏡和該第三透鏡之間。
如此,第一遮光片和第二遮光片可以起到阻擋雜散光的作用。
在某些實施方式中,該複數透鏡還包括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該鏡片組還包括設置在該第四透鏡與該第五透鏡之間的間隔環,在自該第四透鏡到該第五透鏡的方向上,該間隔環孔徑逐漸增大。
一方面,間隔環可用於控制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之間的距離,進而調整鏡頭模組的光學性能(例如調整焦距等);另一方面,間隔環可以防止雜光自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的邊緣進入而產生鬼影現象,即起到消除雜光的作用。
在某些實施方式中,該鏡片組還包括: 第三遮光片,該第三遮光片設置在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之間;及 第四遮光片,該第四遮光片設置在該第四透鏡與該間隔環之間。
如此,第三遮光片和第四遮光片可以起到阻擋雜散光的作用。
本發明實施方式的鏡頭模組,包括: 上述任一實施方式該的鏡片組;和 鏡筒,該鏡筒包括筒壁和收容腔,該鏡片組與該筒壁配合並收容在該收容腔內。
本發明實施方式的鏡頭模組中,第二透鏡和第三透鏡均與第一透鏡卡合,各透鏡的光軸較容易對準,鏡片組與鏡筒之間僅存在一整體公差,大大降低了各透鏡與鏡筒之間的累計公差,提高了鏡頭模組的組裝精度,從而提高了鏡頭模組拍攝的影像品質。
本發明實施方式的附加方面和優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部分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藉由本發明的實踐瞭解到。
下面詳細描述本發明的實施方式,該實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藉由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方式係示例性的,僅用於解釋本發明,而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係,術語“中心”、“縱向”、“橫向”、“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後”、“左”、“右”、“豎直”、“水準”、“頂”、“底”、“內”、“外”、“順時針”、“逆時針”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係為了便於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係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於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徵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徵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複數該特徵。在本發明的描述中,“複數”的含義係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係,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係固定連接,也可以係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係機械連接,也可以係電連接或可以相互通訊;可以係直接相連,也可以藉由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係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係。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下文的揭露提供了許多不同的實施方式或例子用來實現本發明的不同結構。為了簡化本發明的揭露,下文中對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設置進行描述。當然,它們僅僅為示例,並且目的不在於限制本發明。此外,本發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複參考數位和/或參考字母,這種重複係為了簡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討論各種實施方式和/或設置之間的關係。此外,本發明提供了的各種特定的製程和材料的例子,但係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意識到其他製程的應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請一併參閱第1圖及第2圖,本發明實施方式的鏡頭模組100包括鏡片組10和鏡筒30。鏡筒30包括筒壁32和收容腔34,鏡片組10與筒壁32配合並收容在收容腔34內。
請一併參閱第2圖及第3圖,鏡片組10包括共軸依次設置的複數透鏡。複數透鏡包括第一透鏡11、第二透鏡12、及第三透鏡13。第二透鏡12與第一透鏡11卡合,第三透鏡13與第一透鏡11卡合。
本發明實施方式的鏡片組10及鏡頭模組100中,第二透鏡12和第三透鏡13均與第一透鏡11卡合,各透鏡的光軸較容易對準,鏡片組10與鏡筒30之間僅存在一整體公差,大大降低了各透鏡與鏡筒30之間的累計公差,提高了鏡頭模組100的組裝精度,從而提高了鏡頭模組100拍攝的影像品質。
具體地,從物側至像側,鏡片組10依次包括第一透鏡11、第二透鏡12、及第三透鏡13;或者,從像側至物側,鏡片組10依次包括第一透鏡11、第二透鏡12、及第三透鏡13。本發明實施方式以從物側至像側,鏡片組10依次包括第一透鏡11、第二透鏡12、及第三透鏡13為例進行說明。
在某些實施方式中,複數透鏡還可以包括更多透鏡,任意相鄰的三個透鏡採用類似本實施方式的第一透鏡11、第二透鏡12、及第三透鏡13的卡合方式互卡在一起,以減小透鏡與鏡筒30之間的偏心公差。
在一個例子中,複數透鏡包括六個透鏡,從物側至像側,依次為:第一透鏡11、第二透鏡12、第三透鏡13、第四透鏡、第五透鏡、及第六透鏡。其中,第二透鏡12與第一透鏡11卡合,第三透鏡13與第一透鏡11卡合,第五透鏡與第四透鏡卡合,第六透鏡與第四透鏡卡合;或者,第二透鏡12與第一透鏡11卡合,第三透鏡13與第一透鏡11卡合,第四透鏡與第六透鏡卡合,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卡合等。
在另一個例子中,複數透鏡包括七個透鏡,從物側至像側,依次為:第一透鏡11、第二透鏡12、第三透鏡13、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及第七透鏡。其中,第二透鏡12與第一透鏡11卡合,第三透鏡13與第一透鏡11卡合,第五透鏡與第四透鏡卡合,第六透鏡與第四透鏡卡合;或者,第二透鏡12與第一透鏡11卡合,第三透鏡13與第一透鏡11卡合,第四透鏡與第一透鏡11卡合,第六透鏡與第五透鏡卡合,第七透鏡與第五透鏡卡合;或者,第二透鏡12與第一透鏡11卡合,第三透鏡13與第一透鏡11卡合,第四透鏡與第一透鏡11卡合,第五透鏡與第七透鏡卡合,第六透鏡與第七透鏡卡合。
請繼續參閱第2圖及第3圖,鏡筒30為圓筒狀,鏡筒30包括頂壁322及自頂壁322延伸的環形側壁324。頂壁322的中心位置開設有與收容腔34連通的進光孔3222。當鏡頭模組100用於成像時,外部光線從進光孔3222進入到鏡筒30內,並依次穿過第一透鏡11、第二透鏡12、第三透鏡13(或更多的透鏡)、以及紅外濾光片,最後彙聚到成像面上。
第一透鏡11包括相背的第一入光面112和第一出光面114,第一透鏡11還包括形成在第一出光面114上的第一卡合部116。第二透鏡12包括相背的第二入光面122和第二出光面124,第二透鏡12還包括形成在第二入光面122上的第二卡合部126,第二卡合部126與第一卡合部116卡合。第三透鏡13包括相背的第三入光面132和第三出光面134,第三透鏡13還包括形成在第三入光面132上的第三卡合部136,第三卡合部136與第一卡合部116卡合。
如此,第二透鏡12和第三透鏡13均與第一透鏡11卡合,鏡片組10與鏡筒30之間僅存在一整體公差,大大降低了各透鏡與鏡筒30之間的累計公差,提高了鏡頭模組100的組裝精度。
具體地,頂壁322包括靠近收容腔34一側的抵觸面3224。抵觸面3224與第一入光面112抵觸,第一出光面114與第二入光面122抵觸,第一出光面114與第三入光面132抵觸,第二出光面124與第三入光面132抵觸。第一透鏡11的半徑大於第二透鏡12的半徑,第三透鏡13的半徑大於第一透鏡11的半徑,以便於第一卡合部116與第二卡合部126卡合,第三卡合部136與第一卡合部116卡合。筒壁32的與頂壁322相對的一側設有開口端326,在自頂壁322到開口端326的方向上,側壁324的孔徑逐漸增大,以將第一透鏡11、第二透鏡12、及第三透鏡13收容在收容腔34內。
請結合第4圖,第一透鏡11包括連接第一入光面112與第一出光面114的第一透鏡側面117。第二透鏡12包括連接第二入光面122與第二出光面124的第二透鏡側面127,第三透鏡13包括連接第三入光面132與第三出光面134的第三透鏡側面137。第一透鏡側面117及第三透鏡側面137與側壁324抵觸,第二透鏡側面127與側壁324間隔。
請一併參閱第2圖、第3圖及第5圖,在某些實施方式中,第一卡合部116為環形凸起,具體可以為自第一出光面114向接近第三入光面132的方向延伸而形成的凸起結構。環形凸起環繞第二卡合部126,第三卡合部136環繞環形凸起。如此,第一出光面114上僅需要設置一個環形凸起,即可實現第二透鏡12及第三透鏡13均與第一透鏡11緊密卡合,製造製程簡單。
當然,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環形凸起的數量也可以為兩個或複數,兩個或複數環形凸起均環繞第一透鏡11的中心並相互間隔。當環形凸起的數量為兩個時,第一環形凸起環繞第二卡合部126,第三卡合部136環繞第一環形凸起,第二環形凸起環繞第三卡合部136。
進一步地,第二卡合部126可以為自第二入光面122與第二透鏡側面127的結合處開切角而形成的凸起結構。具體地,第二卡合部126可以為環形凸起;或者為複數間隔的弧形凸起,複數弧形凸起沿第二透鏡12的周向間隔分佈。同理,第三卡合部136可以為自第三入光面132向接近第一出光面114的方向延伸而形成的凸起結構。具體地,第三卡合部136可以為環形凸起;或者為複數間隔的弧形凸起,複數弧形凸起沿第三透鏡13的周向間隔分佈。
上述各凸起的軸向截面可以為三角形、矩形、梯形等,這裡不作限制。
請結合第4圖,在某些實施方式中,第一卡合部116包括為傾斜的環形內表面1161,第二卡合部126包括傾斜的環形側面1261,環形內表面1161與環形側面1261抵觸。如此,第一透鏡11和第二透鏡12藉由環形內表面1161與環形側面1261的抵觸,實現緊密卡合,且由於環形內表面1161與環形側面1261均呈斜面,也減小了二者卡合產生的應力集中,避免鏡頭模組100摔落時鏡片組10的破碎。
具體地,環形內表面1161為斜面,在自第一透鏡11至第三透鏡13的方向上,第一卡合部116的截面尺寸逐漸減小。第一出光面114還包括與環形凸起連接的第一子出光面1142,具體地,第一子出光面1142與環形內表面1161相接,第一子出光面1142為平面。第一子出光面1142與環形內表面1161形成第一夾角。第一夾角為直角或鈍角。環形側面1261為斜面,且在自第二透鏡12至第一透鏡11的方向上,第二卡合部126的截面尺寸逐漸減小。第二入光面122還包括與第二卡合部126連接的子入光面1222,具體地,子入光面1222與環形側面1261相接,子入光面1222為平面。子入光面1222與環形側面1261形成第二夾角。第二夾角為直角或鈍角。第一子出光面1142與子入光面1222抵觸。
在某些實施方式中,第一卡合部116包括傾斜的環形外表面1162,第三卡合部136包括傾斜的環形內側面1361,環形外表面1162與環形內側面1361抵觸。如此,第一透鏡11和第三透鏡13藉由環形外表面1162與環形內側面1361的抵觸,實現緊密卡合,且由於環形外表面1162與環形內側面1361均呈斜面,也減小了二者卡合產生的應力應力集中,避免鏡頭模組100摔落時鏡片組10的破碎。
具體地,環形外表面1162為斜面,在自第一透鏡11至第三透鏡13的方向上,第一卡合部116的截面尺寸逐漸減小。第一出光面114還包括與環形凸起連接的第二子出光面1144,具體地,第二子出光面1144與環形外表面1162相接,第二子出光面1144為平面。第二子出光面1144與環形外表面1162形成第三夾角。第三夾角為直角或鈍角。環形內側面1361為斜面,且在自第三透鏡13至第一透鏡11的方向上,第三卡合部136的截面尺寸逐漸減小。第三卡合部136還包括與第三卡合部136連接的環形上表面1362,具體地,環形上表面1362與環形內側面1361相接,環形上表面1362為平面。環形上表面1362與環形內側面1361形成第四夾角。第四夾角為直角或鈍角。第二子出光面1144與環形上表面1362抵觸。
第一卡合部116還包括與環形內表面1161和環形外表面1162相接的環形頂面1163,環形頂面1163與環形側面1261、及環形內側面1361之間具有空隙。
在某些實施方式中,第一透鏡11、第二透鏡12、及第三透鏡13均包括光學區和環繞光學區的非光學區,第一卡合部116形成在第一透鏡11的非光學區,第二卡合部126形成在第二透鏡12的非光學區,第三卡合部136形成在第三透鏡13的非光學區。如此,可以避免第二透鏡12和第三透鏡13與第一透鏡11卡合時,在卡合處產生的應力影響光學區,導致光學區發生形變,影響成像品質。
具體地,光學區為透鏡中起光學作用的部分,光學區可根據具體需要設置為凹或凸的形狀,從而對光線進行發散或彙聚。非光學區包圍並連接光學區,主要作用為放置、支撐相連接的光學區。
上述第一子出光面1142、環形內表面1161、環形頂面1163、環形外表面1162、及第二子出光面1144均處於第一透鏡11的非光學區且依次相接形成階梯面,子入光面1222、及環形側面1261均處於第二透鏡12的非光學區,環形內側面1361、及環形上表面1362均處於第三透鏡13的非光學區。
在某些實施方式中,鏡片組10還包括第一遮光片16和第二遮光片17。第一遮光片16設置在第一透鏡11和第二透鏡12之間。第二遮光片17設置在第二透鏡12和第三透鏡13之間。如此,第一遮光片16和第二遮光片17可以起到阻擋雜散光的作用。
具體地,第一遮光片16位於第一子出光面1142和子入光面1222之間,並與第一子出光面1142、子入光面1222、及第一卡合部116抵觸。第二遮光片17位於第二出光面124和第三入光面132之間,並與第二出光面124、第三入光面132、及第三卡合部136抵觸。第一遮光片16和第二遮光片17均與筒壁32間隔。
第一遮光片16和第二遮光片17均為環狀,第一遮光片16和第二遮光片17的中心位置均開設有通孔,第一遮光片16的內徑等於或略小於第二透鏡12的光學區的直徑,以保證對第二透鏡12阻擋雜散光的效果。第二遮光片17的內徑等於或略小於第三透鏡13的光學區的直徑,以保證對第三透鏡13阻擋雜散光的效果。
在某些實施方式中,複數透鏡還包括第四透鏡14及第五透鏡15,鏡片組10還包括設置在第四透鏡14與第五透鏡15之間的間隔環20,在自第四透鏡14到第五透鏡15的方向上,間隔環20的孔徑逐漸增大。一方面,間隔環20可用於控制第四透鏡14與第五透鏡15之間的距離,進而調整鏡頭模組100的光學性能(例如調整焦距等);另一方面,間隔環20可以防止雜光自第四透鏡14與第五透鏡15的邊緣進入而產生鬼影現象,即起到消除雜光的作用。
具體地,請結合第6圖,間隔環20位於第四出光面144和第五透鏡15的第五入光面152之間,間隔環20包括間隔入光面201、間隔出光面202、第一間隔側面203、及第二間隔側面204。第一間隔側面203和第二間隔側面204均連接間隔入光面201和間隔出光面202。間隔入光面201與第四出光面144抵觸,間隔出光面202與第五入光面152抵觸。第一間隔側面203為傾斜面,第二間隔側面204與鏡筒30的側壁324抵觸。
進一步地,第一間隔側面203可以為階梯型的傾斜面(如第6圖所示),以便更好地消除雜光。當然,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第一間隔側面203也可以為直線型、波浪形、或鋸齒形的傾斜面,這裡不作限制。
請再次參閱第3圖,在某些實施方式中,鏡片組10還包括第三遮光片18和第四遮光片19。第三遮光片18設置在第三透鏡13與第四透鏡14之間。第四遮光片19設置在第四透鏡14與間隔環20之間。如此,第三遮光片18和第四遮光片19可以起到阻擋雜散光的作用。
具體地,第三遮光片18位於第三出光面134和第四入光面142之間,並與第三出光面134、第四入光面142、及鏡筒30的側壁324抵觸。第四遮光片19位於第四出光面144和第五入光面152之間,進一步地位於第四出光面144和間隔環20入光面之間,並與第四出光面144、間隔環20入光面、及鏡筒30的側壁324抵觸。
第三遮光片18和第四遮光片19均為環狀,第三遮光片18和第四遮光片19的中心位置均開設有通孔,第三遮光片18的內徑等於或略小於第四透鏡14的光學區的直徑,以保證對第四透鏡14阻擋雜散光的效果。第四遮光片19的內徑等於或略小於第五透鏡15的光學區的直徑,以保證對第五透鏡15阻擋雜散光的效果。
在某些實施方式中,第一透鏡11、第二透鏡12、第三透鏡13、第四透鏡14、及第五透鏡15的材質可以塑膠或玻璃。
請繼續參閱第2圖及第3圖在某些實施方式中,鏡片組10還包括設置在第五透鏡15與開口端326之間的壓環21。壓環21與第五出光面154、及鏡筒30的側壁324抵觸。壓環用於將第一透鏡11、第一遮光片16、第二透鏡12、第二遮光片17、第三透鏡13、第三遮光片18、第四透鏡14、第四遮光片19、及第五透鏡15依次固定在收容腔34內。
在鏡頭模組100封裝時,依次將第一透鏡11、第一遮光片16、第二透鏡12、第二遮光片17、第三透鏡13、第三遮光片18、第四透鏡14、第四遮光片19、間隔環20、第五透鏡15、及壓環21由開口端326向頂壁322方向放入收容腔34內,並使得第一透鏡11與頂壁322抵觸,第二透鏡12與第一透鏡11卡合,第三透鏡13與第一透鏡11卡合,再採用紫外膠(Ultraviolet glue,UV膠)將壓環21與側壁324黏合。
或者,在鏡頭模組100封裝時,將第一透鏡11、第一遮光片16、第二透鏡12、第二遮光片17、第三透鏡13、第三遮光片18、第四透鏡14、第四遮光片19、間隔環20、第五透鏡15、及壓環21組裝成鏡片組10,使得第二透鏡12與第一透鏡11卡合,第三透鏡13與第一透鏡11卡合,再將鏡片組10由開口端326向頂壁322方向放入收容腔34內,使得第一透鏡11與頂壁322抵觸,最後採用UV膠將壓環21與側壁324黏合。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某些實施方式”、“一個實施方式”、“一些實施方式”、“示意性實施方式”、“示例”、“具體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徵、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於本發明的至少一個實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係相同的實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徵、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何的一個或複數實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於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徵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徵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徵。在本發明的描述中,“複數”的含義係至少兩個,例如兩個,三個等,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儘管上面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可以理解的係,上述實施方式係示例性的,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發明的範圍內可以對上述實施方式進行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發明的範圍由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同物限定。
10‧‧‧鏡片組11‧‧‧第一透鏡112‧‧‧第一入光面114‧‧‧第一出光面1142‧‧‧第一子出光面1144‧‧‧第二子出光面116‧‧‧第一卡合部1161‧‧‧環形內表面1162‧‧‧環形外表面1163‧‧‧環形頂面117‧‧‧第一透鏡側面12‧‧‧第二透鏡122‧‧‧第二入光面1222‧‧‧子入光面124‧‧‧第二出光面126‧‧‧第二卡合部1261‧‧‧環形側面127‧‧‧第二透鏡側面13‧‧‧第三透鏡132‧‧‧第三入光面134‧‧‧第三出光面136‧‧‧第三卡合部1361‧‧‧環形內側面1362‧‧‧環形上表面137‧‧‧第三透鏡側面14‧‧‧第四透鏡142‧‧‧第四入光面144‧‧‧第四出光面15‧‧‧第五透鏡152‧‧‧第五入光面154‧‧‧第五出光面16‧‧‧第一遮光片17‧‧‧第二遮光片18‧‧‧第三遮光片19‧‧‧第四遮光片20‧‧‧間隔環201‧‧‧間隔入光面202‧‧‧間隔出光面203‧‧‧第一間隔側面204‧‧‧第二間隔側面21‧‧‧壓環30‧‧‧鏡筒32‧‧‧筒壁322‧‧‧頂壁3222‧‧‧進光孔3224‧‧‧抵觸面324‧‧‧側壁326‧‧‧開口端34‧‧‧收容腔100‧‧‧鏡頭模組
本發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優點可以從結合下面附圖對實施方式的描述中將變得明顯和容易理解,其中: 第1圖係本發明某些實施方式的鏡頭模組的立體組裝示意圖; 第2圖係第1圖中鏡頭模組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第3圖係第1圖中鏡頭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第4圖係第3圖中鏡頭模組的IV處的放大示意圖; 第5圖係第3圖中鏡頭模組去掉鏡筒後沿V-V線的部分截面示意圖; 第6圖係第3圖中鏡頭模組的VI處的放大示意圖。
10‧‧‧鏡片組
11‧‧‧第一透鏡
112‧‧‧第一入光面
114‧‧‧第一出光面
116‧‧‧第一卡合部
12‧‧‧第二透鏡
122‧‧‧第二入光面
124‧‧‧第二出光面
126‧‧‧第二卡合部
13‧‧‧第三透鏡
132‧‧‧第三入光面
134‧‧‧第三出光面
136‧‧‧第三卡合部
14‧‧‧第四透鏡
142‧‧‧第四入光面
144‧‧‧第四出光面
15‧‧‧第五透鏡
152‧‧‧第五入光面
154‧‧‧第五出光面
16‧‧‧第一遮光片
17‧‧‧第二遮光片
18‧‧‧第三遮光片
19‧‧‧第四遮光片
20‧‧‧間隔環
21‧‧‧壓環
30‧‧‧鏡筒
32‧‧‧筒壁
322‧‧‧頂壁
3222‧‧‧進光孔
3224‧‧‧抵觸面
324‧‧‧側壁
326‧‧‧開口端
34‧‧‧收容腔
100‧‧‧鏡頭模組

Claims (10)

  1. 一種鏡片組,其特徵在於,包括共軸依次設置的複數透鏡,該複數透鏡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及一第三透鏡,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一透鏡卡合,該第三透鏡與該第一透鏡卡合。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鏡片組,其中,該第一透鏡包括相背的一第一入光面和一第一出光面,該第一透鏡還包括形成在該第一出光面上的一第一卡合部; 該第二透鏡包括相背的一第二入光面和一第二出光面,該第二透鏡還包括形成在該第二入光面上的一第二卡合部,該第二卡合部與該第一卡合部卡合; 該第三透鏡包括相背的一第三入光面和一第三出光面,該第三透鏡還包括形成在該第三入光面上的一第三卡合部,該第三卡合部與該第一卡合部卡合。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鏡片組,其中,該第一卡合部為一環形凸起,該環形凸起環繞該第二卡合部,第三卡合部環繞該環形凸起。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鏡片組,其中,該環形凸起包括傾斜的一環形內表面,該第二卡合部包括傾斜的一環形側面,該環形內表面與該環形側面抵觸。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鏡片組,其中,該環形凸起包括傾斜的一環形外表面,該第三卡合部包括傾斜的一環形內側面,該環形外表面與該環形內側面抵觸。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鏡片組,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及該第三透鏡均包括一光學區和環繞該光學區的非光學區,該第一卡合部形成在該第一透鏡的非光學區,該第二卡合部形成在該第二透鏡的非光學區,該第三卡合部形成在該第三透鏡的非光學區。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6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鏡片組,其中,該鏡片組還包括: 一第一遮光片,該第一遮光片設置在該第一透鏡和該第二透鏡之間;及 一第二遮光片,該第二遮光片設置在該第二透鏡和該第三透鏡之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鏡片組,其中,該複數透鏡還包括一第四透鏡及一第五透鏡,該鏡片組還包括設置在該第四透鏡與該第五透鏡之間的一間隔環,在自該第四透鏡到該第五透鏡的方向上,該間隔環孔徑逐漸增大。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鏡片組,其中,該鏡片組還包括: 一第三遮光片,該第三遮光片設置在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之間;及 一第四遮光片,該第四遮光片設置在該第四透鏡與該間隔環之間。
  10. 一種鏡頭模組,其中,包括: 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9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鏡片組;和 一鏡筒,該鏡筒包括一筒壁和一收容腔,該鏡片組與該筒壁配合並收容在該收容腔內。
TW107118757A 2018-05-18 2018-05-31 鏡片組及鏡頭模組 TW20200431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78914.7 2018-05-18
CN201810478914.7A CN110501795A (zh) 2018-05-18 2018-05-18 镜片组及镜头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4318A true TW202004318A (zh) 2020-01-16

Family

ID=685849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8757A TW202004318A (zh) 2018-05-18 2018-05-31 鏡片組及鏡頭模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01795A (zh)
TW (1) TW202004318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4333B (zh) * 2020-10-22 2022-11-21 大陸商玉晶光電(廈門)有限公司 間隔元件組
TWI808479B (zh) * 2021-07-16 2023-07-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透鏡組、光學裝置與電子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95436A (zh) * 2019-12-02 2021-06-18 晋城三赢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3219613A (zh) * 2021-04-15 2021-08-06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镜头、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TWI829423B (zh) * 2022-04-08 2024-01-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4333B (zh) * 2020-10-22 2022-11-21 大陸商玉晶光電(廈門)有限公司 間隔元件組
TWI808479B (zh) * 2021-07-16 2023-07-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透鏡組、光學裝置與電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01795A (zh) 2019-1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004318A (zh) 鏡片組及鏡頭模組
KR102261024B1 (ko) 컴팩트 폴디드 카메라 구조
US10834300B2 (en) Mobile device and lens module
TWI403775B (zh) A lens group with a chimeric structure and a lens module
US11330159B2 (en) Mobile device and lens module
JP2018013758A (ja) 結像レンズ
TWI471593B (zh)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此鏡頭之電子裝置
JP2017097314A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JP6266740B2 (ja) 遮光シート及び遮光シートを有する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JP2017090875A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KR20140081362A (ko) 렌즈 모듈
CN111474665A (zh) 光学镜头、应用该光学镜头的镜头模组及电子装置
TW202111415A (zh) 相機模組
CN101329436A (zh) 镜头模组
JP6370850B2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TWI407170B (zh) 鏡頭模組
JP2007163637A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撮像装置
JP6456333B2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JP2018010268A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TWI732541B (zh) 成像透鏡組與成像鏡頭模組
JP6435301B2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JP2020027295A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JP2020027294A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TWI443402B (zh) 鏡頭模組
WO2022116276A1 (zh) 镜头模组及摄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