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00154A - 可移除的連接器、人造氣道裝置及使用其之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可移除的連接器、人造氣道裝置及使用其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00154A
TW202000154A TW108122140A TW108122140A TW202000154A TW 202000154 A TW202000154 A TW 202000154A TW 108122140 A TW108122140 A TW 108122140A TW 108122140 A TW108122140 A TW 108122140A TW 202000154 A TW202000154 A TW 20200015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tube
airway
patent application
tethe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21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維強 黃
向龍 張
珊 劉
Original Assignee
百慕達商泰利福生活科學無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百慕達商泰利福生活科學無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百慕達商泰利福生活科學無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001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0154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6/00Devices for influencing the respiratory system of patients by gas treatment, e.g. mouth-to-mouth respiration; Tracheal tubes
    • A61M16/08Bellows; Connecting tubes ; Water traps; Patient circuits
    • A61M16/0816Joints or connec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6/00Devices for influencing the respiratory system of patients by gas treatment, e.g. mouth-to-mouth respiration; Tracheal tubes
    • A61M16/04Tracheal tubes
    • A61M16/0402Special features for tracheal tub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6/00Devices for influencing the respiratory system of patients by gas treatment, e.g. mouth-to-mouth respiration; Tracheal tubes
    • A61M16/04Tracheal tubes
    • A61M16/0402Special features for tracheal tub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1M16/0409Special features for tracheal tub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with mean for closing the oesophagu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6/00Devices for influencing the respiratory system of patients by gas treatment, e.g. mouth-to-mouth respiration; Tracheal tubes
    • A61M16/04Tracheal tubes
    • A61M16/0434Cuff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一種可移除的連接器,用於與一人造氣道裝置一起使用。人造氣道裝置包括一氣道管、一翻邊及用於選擇性地使翻邊充氣及/或放氣的一充氣管。連接器包括可插入至氣道管的一內腔中的一管件,連接器適於可從氣道管的內腔移除及更換。

Description

可移除的連接器、人造氣道裝置及使用其之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連接器,特別係有關於一種用於喉罩氣道裝置的連接器。
如喉罩氣道裝置的人造氣道裝置為眾所周知的用於在無意識患者中建立氣道的裝置。在其最基本的形式中,喉罩氣道裝置由氣道管及承載在氣道管的一端的面罩所構成。具有外圍型態(formation)面罩通常被稱為「翻邊」,其能符合及配合於在患者喉部後面的實際及潛在空間內,以在喉部入口周圍形成密封。翻邊可為可充氣的,且在大多數變化中其圍繞面罩的中空內部空間或內腔,至少一氣道管通往於內腔中。美國專利號 4,509,514為描述喉罩氣道裝置的許多出版物之一。此種裝置已使用許多年,且提供了對較舊的,甚至更為人熟知的氣管導管的替代方案。至少70年來,包括具有設置在導管的遠端的可充氣氣囊的細長導管的氣管導管已用於在無意識患者中建立氣道。在操作中,氣管導管的遠端插入通過患者的口腔,經過患者的氣管。一旦如此定位,氣囊膨脹以與氣管的內襯形成密封。在建立此密封之後,可施加正壓至導管的近端,以使患者的肺部通氣。而且,氣囊及氣管內襯之間的密封保護肺部免於抽吸(例如,密封防止從胃部回流的物質被抽吸入患者的肺部)。
儘管其已成功,氣管導管仍承受數個主要缺點。氣管導管的首要缺點係有關於難以適當插入導管。將氣管導管插入至患者中為一種需要高度技術的過程。而且,即使對於熟練的從業者來說,氣管導管的插入有時也是困難的或不可能的。在許多例子中,因為不可能足夠迅速地在患者中建立氣道,插入氣管導管的困難度已悲慘地導致患者死亡。而且,插入氣管導管通常需要操縱患者的頭部及頸部,且更需要強行開大患者的下頜。此些必要的操作使將氣管導管插入可能患有頸部損傷的患者中變得困難或令人不滿意的。
與氣管內導管相比,將喉罩氣道裝置插入至患者中從而建立氣道為相對容易的。而且,喉罩氣道裝置為一種「容許失誤的(forgiving)」裝置,即使其被不適當地插入,其仍然傾向於建立氣道。因此,喉罩氣道裝置通常被認為是「救命」裝置。而且,可僅對患者的頭部、頸部及下頜進行相對較少的操作,而插入喉罩氣道裝置。此外,喉罩氣道裝置提供患者肺部的通氣,而不需要與氣管的敏感內襯接觸,且氣道管的內徑典型地顯著大於氣管內管的內徑。而且,喉罩氣道裝置干擾咳嗽的程度不相同於氣管導管。主要由於此些優點,喉罩氣道裝置在近年已越來越受歡迎。
美國專利號 4,509,514描述由基本部件構成的喉罩氣道裝置,基本部件構成大部分(如果不為全部)喉罩氣道裝置,亦即在氣道管開口位於進入中空面罩部分的內部的一端,中空面罩部分成形以容易配合於患者喉部的後方。面罩的周邊由翻邊所形成,翻邊在使用時形成圍繞喉部開口的密封。此使得氣道能夠有效地建立。
如美國專利號4,995,388(第7圖至第10圖)、美國專利號 5,241,956及美國專利號 5,355,879所示,已開發有具有用於胃部排出物引流的特定準備(provision)的喉罩氣道裝置。此些裝置通常合併具有位於面罩遠端的端部的小直徑引流導管,以在放置面罩時,貼靠在上食道括約肌(oesophageal sphincter)的上端,此導管具有足夠的長度,以延伸出患者的口腔,以從上食道括約肌主動或被動地移除胃部排出物。根據替代方案,引流導管可延伸超過面罩的遠端,至食道本身中(美國專利號 4,995,388,第7圖及第11圖)。
喉罩氣道裝置現在普遍用於輔助插入氣管導管,且此裝置被稱為插管喉罩,申請人本身的「Fastrach」TM裝置即為一範例。
與一些喉罩氣道裝置相關聯的問題之一為連接器典型地附接至裝置,且不可從其移除。因此,如果改變或更換連接器,必須改變整個喉罩氣道裝置,這可花費額外的時間及/或降低在醫療過程期間臨床醫生時間彈性(flexibility available)。
與一些喉罩氣道裝置相關聯的另一問題為,如果從氣道裝置移除連接器,則沒有東西將連接器緊固至氣道裝置,使得連接器在臨床過程期間可能遺失。在臨床過程期間,如連接器的小物體不遺失為重要的,因為此些物體在此過程中可能需要被快速的拿取。
本發明試圖改善與上述先前技術相關聯的問題。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形式,提供有用於與人造氣道裝置一起使用的可移除的連接器,此人造氣道裝置包括氣道管、翻邊及用於選擇性地使翻邊充氣及/或放氣的充氣管。連接器包括管件,其可插入至氣道管的內腔中,連接器適於可從氣道管的內腔移除及更換。
較佳地,連接器的管件可適於使連接器能夠從氣道管的內腔移除。有利地,提供可移除的連接器為臨床醫生在醫療過程期間提供了更大的彈性。有利地,從氣道裝置移除連接器的管件允許另一連接器連接至氣道管、及/或允許操縱氣道管及/或插入另一裝置通過氣道管。較佳地,連接器可用於將氣道裝置的氣道管連接至氣源。
較佳的是,連接器的管件由於具有可與氣道管的內腔的內表面搭配的複數個外部周邊摩擦降低型態而可適於從氣道管的內腔移除。在一實施例中,氣道管的內腔的內表面可包括複數個周邊摩擦降低型態,其可與管件的外表面搭配。在一實施例中,連接器的管件可具有光滑的表面。在一替代實施例中,管件的外表面可包括螺紋,其與氣道管內腔的內表面上的對應的螺紋搭配。在另一實施例中,管件的外表面可藉由與氣道管的推動配合(push fit)或摩擦配合(friction fit)而與氣道管內腔的內表面搭配。有利地,在使用此裝置時,在連接器的管件的外表面及氣道管內腔的內表面之間的摩擦降低型態及/或其他搭配的裝置及/或摩擦配合允許連接器的管件緊固地固持在氣道管內的適當位置,且允許在需要時從氣道管移除連接器。
較佳的是,連接器的管件可適於從預先形成的連接器段移除,較佳地提供在氣道管的近端處。較佳地,氣道管的預先形成的連接器段的尺寸適於(dimensioned)容納此連接器。較佳地,預先形成的連接器段具有比氣道管的遠端段處的直徑更寬的直徑。
較佳地,氣道管的遠端具有大致上為圓形的直徑,其中氣道管的遠端的頂部及底部處的壁的厚度大致上相同於氣道管的遠端的左側及右側的壁的厚度。
較佳地,氣道管的預先形成的連接器段具有大致上為橢圓形的形狀。較佳地,氣道管的預先形成的連接器段的近端具有大致上為橢圓形的形狀。較佳地,氣道管的預先形成的連接器段的頂部及底部處的壁的厚度大於氣道管的預先形成的連接器段的左側及右側的壁。有利地,氣道管的預先形成的連接器段的大致上為橢圓形的形狀有助於將連接器緊固地固持在氣道管內,同時(如果需要)允許連接器從氣道管移除。
較佳地,氣道管的預先形成的連接器段的內表面包括複數個摩擦降低型態,其可與管件的外表面搭配。有利地,在使用裝置時,此允許連接器緊固地固持在氣道管內的適當位置,且在需要時允許從氣道管移除連接器。
較佳地,充氣管連接至裝置的翻邊。
較佳地,連接器包括管件,管件具有界定內腔的周邊壁,管件的內腔可插入至氣道管的內腔中。較佳地,連接器包括圍繞管件的連接器板。較佳地,連接器板以大致上垂直於管件的軸的角度而從管件延伸。
較佳地,連接器包括用於將連接器繫拴(tethering)至人造氣道裝置的繫拴裝置。較佳地,連接器包括用於將連接器繫拴至人造氣道裝置的氣道管的繫拴裝置。
較佳地,用於將連接器繫拴至氣道裝置的繫拴裝置包括與連接器的一部分接合的充氣管。
較佳地,連接器可沿充氣管的長度(length)自由地移動。較佳地,舉例來說,當管件已從裝置移除時,充氣管具有有助於管件沿充氣管的長度移動的長度。較佳地,用於繫拴的繫拴裝置有助於連接器沿充氣管的長度自由地移動。有利地,此允許在從氣道管移除連接器的期間具有更大的彈性。
在一實施例中,用於將充氣管繫拴至連接器的繫拴裝置拴住地(captive)固持充氣管,使得其不可從連接器脫離。有利地,此實施例防止連接器在從氣道管移除之後無意中從充氣管脫離。
較佳地,連接器板包括用於固持充氣管的固持裝置,使得連接器繫拴至氣道裝置。
較佳地,用於繫拴的繫拴裝置包括提供在連接器板內的至少一孔。較佳地,此至少一孔為提供在連接器板內的閉合孔。較佳地,充氣管固持在閉合孔內。在本實施例中,此至少一孔為閉合的,使得充氣管為繫拴至連接器,且被連接器拴住地固持,使得充氣管不可從連接器移除。
在另一實施例中,用於繫拴的繫拴裝置允許充氣管與連接器的附接及/或脫離。有利地,因為繫拴可為可逆地附接及/或脫離,如果臨床醫生需要在醫療過程期間使用連接器,此實施例為臨床醫生提供了彈性。
在一實施例中,用於繫拴的繫拴裝置包括至少一孔,此孔在其一部分處開啟。較佳地,此至少一開啟孔形成夾子,使得充氣管可選擇性地與連接器附接及/或脫離。較佳地,此至少一開啟孔提供在連接器板上。較佳地,夾子允許充氣管與連接器的連接及/或脫離。較佳地,夾子提供在連接器上。較佳地,夾子提供在連接器板上。
較佳地,提供在連接器上的至少一開啟或閉合孔的直徑及充氣管的直徑係配置以使得充氣管可在至少一開啟或閉合孔內自由地滑動。較佳地,連接器上的至少一開啟或閉合孔的直徑及充氣管的尺寸係配置以使得充氣管可在至少一開啟或閉合孔內自由地滑動。較佳地,開啟或閉合孔的直徑在約0.4及0.5毫米之間。較佳地,充氣管的直徑在約0.2及0.3毫米之間。
較佳地,連接器板可包括凹槽。較佳地,凹槽提供在連接器板的相對於孔的一側上。在一實施例中,凹槽可提供在連接器板的鄰近於孔的一側上。較佳地,凹槽以在具有三個大致上筆直的側邊的切除部分的形式而提供。有利地,凹槽可有助從氣道管移除連接器。
典型地,翻邊為可充氣的。較佳地,充氣管附接至用於指示充氣的指示裝置及/或用於監測及/或控制在翻邊內的壓力的監測控制裝置。在一實施例中,如先前技術中已知的,充氣管附接至單向閥。在另一實施例中,翻邊可為不可充氣的。
較佳地,充氣管包括可從充氣管釋放的翻邊壓力監測器或導閥(pilot valve)。有利地,翻邊壓力監測器或導閥可從充氣管釋放而不會損失翻邊壓力。
較佳地,翻邊具有大約為橢圓形的形狀,且形成有端口,充氣管的一端密封在此端口中。較佳地,充氣管為彈性塑膠管。
較佳地,連接器連接至分開的咬合塊。在另一實施例中,連接器包括一體咬合塊(integral biteblock)。較佳地,連接器的管件可包括咬合塊。
較佳地,連接器的管件(亦即插入至氣道管的部分)具有一定的直徑。較佳地,連接器的管件的直徑在約0.8及1.2公分之間。更佳地,連接器的管件的直徑約為1.0公分。
在一實施例中,連接器包括塑膠材質。較佳地,連接器包括聚氯乙烯(PVC)。
在一實施例中,人造氣道裝置為喉罩氣道裝置。在一實施例中,人造氣道裝置為兒科喉罩氣道裝置。
根據第二形式,提供有便於患者肺部通氣的人造氣道裝置,此人造氣道裝置包括氣道管、面罩、充氣管及可移除的連接器。氣道管包括內腔。面罩位於氣道管的一端,面罩包括背板,且具有能在喉部入口的周邊周圍形成密封的翻邊。翻邊圍繞面罩的中空內部空間或內腔,且氣道管通往面罩的內腔中。充氣管用於選擇性地使翻邊充氣及/或放氣。可移除的連接器設置在氣道管的近端,連接器包括可插入至氣道管的內腔的管件,連接器適於為可從氣道管的內腔移除及更換的。
較佳地,管件可適於使連接器能從氣道管的內腔移除。有利地,提供可移除的連接器為臨床醫生在醫療過程期間提供較大的彈性。有利地,從氣道裝置移除管件允許另一連接器連接至氣道管、及/或允許操縱氣道管及/或插入另一裝置通過氣道管。
較佳地,連接器的管件可適於藉由具有複數個外部周邊摩擦降低型態而從氣道管的內腔移除,外部周邊摩擦降低型態可與氣道管的內腔的內表面搭配。在一實施例中,氣道管的內腔的內表面可包括複數個周邊摩擦降低型態,其可與管件的外表面搭配。在一實施例中,連接器的管件的外表面為光滑的。在替代的實施例中,連接器的管件的外表面可包括螺紋,其與氣道管內腔的內表面上的對應的螺紋搭配。在另一實施例中,連接器的管件的外表面可藉由與氣道管的推動配合或摩擦配合而與氣道管內腔的內表面搭配。有利地,在使用裝置時,在連接器的導管的外表面及氣道管內腔的內表面之間的摩擦降低型態及/或其他搭配裝置及/或摩擦配合允許連接器的管件緊固地固持在氣道管內的適當位置,且在需要時允許從氣道管移除連接器。
較佳的是,連接器的管件可適於從提供在氣道管的近端處的預先形成的連接器段移除。較佳地,氣道管的預先形成的連接器段的尺寸適於容納連接器。較佳地,預先形成的連接器段具有比氣道管的遠端段處的直徑更寬的直徑。
較佳地,氣道管的遠端具有大致上為圓形的直徑,其中氣道管的遠端的頂部及底部處的壁的厚度大致上相同於氣道管的遠端的左側及右側的壁的厚度。
較佳地,氣道管的預先形成的連接器段的內表面包括複數個摩擦降低型態,其可與連接器的管件的外表面搭配。有利地,在使用裝置時,此允許管件緊固地固持在氣道管內的適當位置,且允許在需要時從氣道管移除連接器。
較佳地,氣道管的預先形成的連接器段具有大致上為橢圓形的形狀。較佳地,氣道管的預先形成的連接器段的頂部及底部處的壁的厚度大於氣道管的預先形成的連接器部分的左側及右側的壁。有利地,氣道管的預先形成的連接器段的橢圓形的形狀有助於將連接器緊固地固持在氣道管內,同時(如果需要)允許連接器從氣道管移除。
較佳地,連接器包括用於將連接器繫拴至人造氣道裝置的繫拴裝置。較佳地,用於繫拴的繫拴裝置包括充氣管,其與連接器的一部分接合。
較佳地,連接器可沿充氣管的長度自由地移動。較佳地,充氣管具有有助於連接器沿充氣管的移動的長度。較佳地,用於繫拴的繫拴裝置允許連接器沿充氣管的長度自由地移動。有利地,此允許在從氣道管移除連接器的期間具有更大的彈性。
在一實施例中,用於繫拴的繫拴裝置拴住地固持充氣管,使得其不可從連接器脫離。有利地,此實施例防止連接器在從氣道管移除之後無意中從充氣管脫離。在此實施例中,在從氣道管移除連接器之後,連接器維持附接至充氣管。
較佳地,連接器包括管件,管件具有界定內腔的周邊壁,管件的內腔可插入至氣道管的內腔中。較佳地,連接器包括圍繞管件的連接器板。較佳地,連接器板以大致上垂直於管件的軸的角度而從管件延伸。較佳地,連接器板包括用於繫拴充氣管的繫拴裝置。
較佳地,用於繫拴的繫拴裝置包括提供在連接器板內的至少一孔。較佳地,此至少一孔為提供在連接器板的材質內的閉合孔。在此實施例中,此至少一孔為閉合的,使得充氣管繫拴至連接器,且被連接器拴住地固持,使得充氣管不可從連接器移除。
在另一實施例中,用於繫拴的繫拴裝置允許充氣管與連接器的附接及/或脫離。有利地,如果臨床醫生需要在醫療過程中使用連接器,此實施例為臨床醫生提供了彈性。在此實施例中,如果裝置不再需要連接器,則可移除連接器(舉例來說,如果使用不同的連接器)。
較佳地,用於繫拴的繫拴裝置包括允許充氣管與連接器的附接及/或脫離的夾子。較佳地,連接器包括允許充氣管與連接器的附接及/或脫離的夾子。較佳地,夾子提供在連接器板上。在一實施例中,用於繫拴的繫拴裝置包括至少一孔,此孔在其一部分處開啟。較佳地,此至少一開啟孔形成夾子,使得充氣管可選擇性地與連接器附接及/或脫離。較佳地,此至少一開啟孔提供在連接器板上。在此實施例中,連接器可夾住充氣管,允許充氣管與連接器的附接及脫離。
較佳地,連接器上的至少一開啟或閉合孔的直徑及充氣管的直徑配置以使得充氣管可在至少一開啟或閉合孔內自由地滑動。較佳地,連接器上的至少一開啟或閉合孔的直徑及充氣管的尺寸配置以使得充氣管可在至少一開啟或閉合孔內自由地滑動。較佳地,開啟或閉合孔的直徑在約0.4及0.5毫米之間。較佳地,充氣管的直徑在約0.2及0.3毫米之間。
較佳地,連接器板可包括凹槽。較佳地,凹槽提供在連接器板的相對於孔的一側上。在一實施例中,凹槽可提供在連接器板的鄰近於孔的一側上。較佳地,凹槽以在具有三個大致上筆直的側邊的切除部分的形式而提供。有利地,凹槽可有助從氣道管移除連接器。
典型地,翻邊為可充氣的。較佳地,充氣管附接至用於監測及/或控制在翻邊內的壓力的監測控制裝置。在一實施例中,如先前技術中已知的,充氣管連接至單向閥。在一實施例中,翻邊可為不可充氣的。
較佳地,充氣管包括可從充氣管釋放的翻邊壓力監測器或導閥。有利地,翻邊壓力監測器或導閥可從充氣管釋放而不會損失翻邊壓力。
較佳地,裝置包括與連接器分開的咬合塊。在另一實施例中,連接器包括與連接器一體的咬合塊。較佳地,連接器的管件可包括咬合塊。
較佳地,連接器的管件(亦即插入至氣道管的部分)具有一定的直徑。較佳地,連接器的管件的直徑在約0.8及1.2公分之間。更佳地,連接器的管件的直徑約為1.0公分。
較佳地,人造氣道裝置包括塑膠材質,例如聚氯乙烯及/或矽樹脂(silicone)。較佳地,連接器包括聚氯乙烯。較佳地,充氣管包括矽樹脂。
根據第三形式,提供有一種使用包括可移除的連接器的人造氣道裝置的方法。
較佳地,此方法包括將連接器繫拴至充氣管的步驟。
較佳地,提供有使用包括可移除的連接器的人造氣道裝置的方法,其中連接器繫拴至充氣管。
較佳地,此方法包括使用根據本發明第二形式的人造氣道裝置,其包括根據本發明第一形式的可移除的連接器,其中連接器繫拴至充氣管。
根據第四形式,提供有使用根據本發明第二形式的人造氣道裝置而治療患者的方法。
參考圖式,提供有與人造氣道裝置4一起使用的可移除的連接器2,人造氣道裝置4包括氣道管6、翻邊8及用於選擇性地使翻邊8充氣及/或放氣的充氣管10。連接器2包括:可插入至氣道管6的內腔14中的管件12,連接器2適於可從氣道管6的內腔14移除及更換。
管件12適於使連接器2能從氣道管6的內腔14移除。有利地,提供可移除的連接器為臨床醫生在醫療過程中提供更大的彈性。有利地,從氣道裝置4移除連接器2允許另一連接器連接至氣道管、及/或允許操縱氣道管及/或插入另一裝置通過氣道管。
如第1圖及第2圖中所示,連接器2的管件12由於具有與氣道管6的內腔14的內表面的摩擦配合而適於從氣道管6的內腔14移除。在此實施例中,氣道管6的內腔14的內表面包括複數個周邊摩擦降低型態18,其與連接器2的管件12的外表面搭配。有利地,在使用裝置時,在連接器的管件12的外表面及氣道管內腔14的內表面之間的摩擦降低型態及/或其他搭配裝置及/或摩擦配合允許管件12緊固地固持在氣道管6內的適當位置,且在需要時允許從氣道管6移除連接器2。
連接器2的管件12適於從提供在氣道管6的近端處的預先形成的連接器段40移除,其中氣道管的預先形成的連接器段40的尺寸適於容納連接器2。如圖所示,例如在第2圖中,氣道管40的預先形成的連接器段具有比氣道管的遠端52處的直徑更寬的直徑。
如圖所示,例如在第1圖中,氣道管2的遠端具有大致上為圓形的直徑,其中氣道管遠端的頂部及底部處的壁的厚度大致上相同於氣道管的遠端的左側及右側的壁的厚度。
參考第8圖,氣道管的預先形成的連接器段40的近端具有大致上為橢圓形的形狀。較佳地,氣道管的預先形成的連接器段的頂部40a及底部40b處的壁的厚度大於氣道管的預先形成的連接器段的左側40c及右側40d處的壁。有利地,氣道管的預先形成的連接器段的橢圓形的形狀有助於將連接器緊固地固持在氣道管內,同時(如果需要)允許連接器從氣道管移除。
連接器2包括用於將連接器2繫拴至人造氣道裝置4的繫拴裝置。用於繫拴的繫拴裝置包括與連接器2的一部分接合的充氣管10。
連接器2可沿充氣管10的長度自由地移動。用於繫拴的繫拴裝置允許連接器沿充氣管的長度自由地移動。有利地,此允許在從氣道管6移除連接器2的期間具有更大的彈性。在此實施例中,充氣管10的長度比氣道管6的長度更長,且連接器2可沿充氣管10的長度移動,以有助於從氣道管6移除連接器2。
在如第3A圖、第3B圖、第5A圖、第6A圖及第6B圖中所示的實施例中,用於繫拴的繫拴裝置16拴住地固持充氣管10,使得其不可從連接器2脫離。有利地,此實施例防止連接器2在從氣道管6移除之後無意中從充氣管10脫離。
連接器2包括管件12,管件12具有界定內腔的周邊壁,管件12的內腔可插入至氣道管的內腔14中。連接器包括圍繞管件12的連接器板20。連接器板20以大致上垂直於管件12的軸的角度而從管件12延伸。連接器板20包括用於充氣管10的繫拴裝置16。
在如第3A圖、第3B圖、第5A圖、第6A圖及第6B圖中所示的實施例中,用於繫拴的繫拴裝置包括提供在連接器板內的至少一孔16。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一孔16為提供在連接器板20內的閉合孔。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一孔16為閉合的,使得充氣管10繫拴至連接器2,且被連接器2拴住地固持,使得充氣管10不可從連接器2脫離。
在如第4A圖、第4B圖、第5B圖、第7A圖及第7B圖所示的另一實施例中,用於繫拴的繫拴裝置16允許充氣管10與連接器2的附接及/或脫離。有利地,如果臨床醫生需要在醫療過程中使用連接器,此實施例為臨床醫生提供了彈性。
如第4A圖、第4B圖、第5B圖、第7A圖及第7B圖所示,用於繫拴的繫拴裝置16包括允許充氣管10與連接器2的附接及/或脫離的夾子22。在此實施例中,連接器2包括允許充氣管10與連接器2的附接及/或脫離的夾子22。在此實施例中,夾子22提供在連接器板20上。在此實施例中,用於繫拴的繫拴裝置包括至少一孔16,至少一孔16在其一部分處開啟,其中至少一開啟孔16形成夾子22,使得充氣管10可選擇性地與連接器2附接及/或脫離。在此實施例中,在連接器板20上提供有至少一開啟孔16。
連接器上的至少一開啟或閉合孔的直徑及充氣管的直徑配置以使得充氣管可在至少一開啟或閉合孔內自由地滑動。較佳地,開啟或閉合孔的直徑在約0.4及0.5毫米之間。較佳地,充氣管的直徑在約0.2及0.3毫米之間。
如第1圖、第4A圖、第5B圖及第9圖所示,連接器板包括凹槽50。較佳地,凹槽50提供在連接器板相對於孔16的一側上。在一實施例中,凹槽50可提供在連接器板鄰近於孔16的一側上。凹槽以在具有三個大致上筆直的側邊的切除部分的形式而提供。有利地,凹槽可有助從氣道管移除連接器。
典型地,翻邊8為可充氣的。較佳地,充氣管附接至用於監測及/或控制在翻邊內的壓力的監測控制裝置24。在另一實施例中,翻邊可為不可充氣的。在第1圖及第2圖中所示的實施例中,充氣管10連接至Cuff PilotTM (Cuff PilotTM )。
充氣管10包括可從充氣管釋放的翻邊壓力監測器或導閥。有利地,翻邊壓力監測器或導閥可從充氣管釋放而不會損失翻邊壓力。
典型地,連接器2連接至分開的咬合塊。在另一實施例中,連接器包括一體的咬合塊。較佳地,連接器的管件可包括咬合塊。
較佳地,連接器的內管件(亦即插入至氣道管的部分)具有一定的直徑。較佳地,連接器的內管件的直徑在約0.8及1.2公分之間。更佳地,連接器的內管件的直徑約為1.0公分。
典型地,連接器2包括塑膠材質。較佳地,連接器2包括聚氯乙烯。
在一實施例中,人造氣道裝置4為喉罩氣道裝置。在一實施例中,人造氣道裝置4為喉罩氣道裝置。
參考第1圖及第2圖,提供有便於患者肺部通氣的人造氣道裝置4,包括氣道管6。氣道管6包括內腔14、位於氣道管的一端的面罩26。面罩包括背板28且具有能在喉部入口的周邊周圍形成密封的翻邊8。翻邊8圍繞面罩的中空內部空間或內腔30,且氣道管6通往面罩的內腔中。充氣管10用於選擇性地使翻邊8充氣及/或放氣。可移除的連接器2設置在氣道管6的近端,連接器2包括可插入至氣道管6的內腔14的管件12,連接器2適於為可從氣道管6的內腔14移除及更換的。
連接器2包括管件12,其可插入至氣道管6的內腔14中。管件12可適於使連接器2能從氣道管6的內腔14移除。有利地,提供可移除的連接器2為臨床醫生在醫療過程期間提供更大的彈性。有利地,從氣道裝置4移除管件12允許另一連接器連接至氣道管、及/或允許操縱氣道管及/或插入另一裝置通過氣道管。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裝置4包括用於將連接器2繫拴至人造氣道裝置4的繫拴裝置16。用於繫拴的繫拴裝置包括與連接器2的一部分接合的充氣管10。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連接器2可沿充氣管10的長度自由地移動。較佳地,用於繫拴的繫拴裝置允許連接器沿充氣管的長度自由地移動。有利地,此允許在從氣道管6移除連接器2的期間具有更大的彈性。
典型地,翻邊8為可充氣的。較佳地,充氣管10附接至用於監測及/或控制翻邊內的壓力的監測控制裝置。在一實施例中,如先前技術中已知的,充氣管連接至單向閥。在第1圖及第2圖中所示的實施例中,充氣管附接至Cuff PilotTM
充氣管10可包括翻邊壓力監測器(48)或導閥,其可從充氣管釋放。有利地,翻邊壓力監測器或導閥可從充氣管釋放而不會損失翻邊壓力。
典型地,裝置4包括與連接器2分開的咬合塊。在另一實施例中,裝置4包括與連接器2一體的咬合塊。較佳地,連接器的管件12可包括咬合塊。
連接器的管件12(亦即插入至氣道管的部分)具有一定的直徑。較佳地,連接器的管件的直徑在約0.8及1.2公分之間。更佳地,連接器的導件的直徑約為1.0公分。
較佳地,人造氣道裝置4包括塑膠材質,例如聚氯乙烯及/或矽樹脂。較佳地,連接器2包括聚氯乙烯。較佳地,充氣管10包括矽樹脂。
在一實施例中,人造氣道裝置4為喉罩氣道裝置。在一實施例中,人造氣道裝置4為喉罩氣道裝置。
參考第1圖及第2圖,提供有使用根據本發明第二形式的人造氣道裝置4的方法,人造氣道裝置4包括根據本發明第一形式的可移除的連接器2,其中連接器2繫拴至充氣管10。
參考第1圖及第2圖,提供有使用根據本發明第二形式的人造氣道裝置治療患者的方法。
在使用中,人造氣道裝置4插入至患者中,以建立氣道。在組裝狀態下,連接器2的管件12插入至氣道管6的內腔14中,並藉由摩擦配合而固持在適當位置,其中在其近端處,連接器的管件的外表面與形成在氣道管6的內腔14的內表面上的複數個周邊形態18接合。在組裝狀態下,連接器2緊固地固持在氣道管6內且不可意外地從氣道管6移除。與先前技術的裝置相比,藉由操縱及/或拉動連接器2以將其從氣道管6的內腔14釋放,可將連接器2從氣道管6的內腔14移除。由於連接器2的管件12及氣道管6的內腔14之間的摩擦配合,臨床醫生可以最小的努力而完成移除連接器2。從氣道管6移除連接器2為臨床醫生提供了更大的彈性,舉例來說,允許替代連接器與氣道裝置一起使用、及/或允許臨床醫生拿取氣道裝置的氣道管。
連接器2的管件12可適於從提供在氣道管的近端的預先形成的連接器段40移除。
連接器2包括用於將連接器2繫拴至人造氣道裝置4的繫拴裝置16。此為有利的,因為當連接器2附接至氣道管6及當連接器2已從氣道管6移除時,其允許連接器維持與人造氣道裝置在一起。有利地,此防止了在過程期間連接器的意外丟失,其中連接器已暫時從氣道管移除,且將在過程中的稍後階段再附接至氣道管。
參考附圖,用於將連接器繫拴至氣道裝置4的繫拴裝置包括充氣管10,其與連接器2的一部分接合。
在一實施例中,用於將連接器繫拴至氣道裝置的繫拴裝置包括在連接器板20內的閉合孔16。在此實施例中,充氣管10拴住地固持在連接器板20內,且不可從其脫離。此實施例具有的優點為連接器2在過程期間不會意外地從充氣管10脫離。
連接器上的至少一開啟或閉合孔的直徑及充氣管的直徑配置以使得充氣管可在至少一開啟或閉合孔內自由地滑動。
在另一實施例中,用於將連接器繫拴至氣道裝置的繫拴裝置包括開啟孔16,開啟孔16可在連接器板20內以夾子22的形式而提供。在此實施例中,充氣管10可與連接器2附接及/或脫離,為臨床醫生提供更大的彈性。
充氣管10具有比氣道管6的長度更長的長度。連接器可沿充氣管10的長度自由地移動。有利地,當充氣管10繫拴至連接器2時,此有助於從氣道管6移除連接器2。
2‧‧‧連接器 4‧‧‧人造氣道裝置 6‧‧‧氣道管 8‧‧‧翻邊 10‧‧‧充氣管 12‧‧‧管件 14‧‧‧內腔 16‧‧‧繫拴裝置、孔 18‧‧‧周邊摩擦降低型態、周邊形態 20‧‧‧連接器板 22‧‧‧夾子 24‧‧‧監測控制裝置 26‧‧‧面罩 28‧‧‧背板 40‧‧‧連接器段 40a‧‧‧頂部 40b‧‧‧底部 40c‧‧‧左側 40d‧‧‧右側 50‧‧‧凹槽 52‧‧‧遠端
現在將藉由範例並參考附圖進一步描述本發明,其中: 第1圖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人造氣道裝置及可移除的連接器的側視圖; 第2圖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人造氣道裝置及可移除的連接器的前側視圖; 第3A圖為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可移除的連接器的示意圖; 第3B圖為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可移除的連接器與充氣管組合的示意圖; 第4A圖為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可移除的連接器的示意圖; 第4B圖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可移除的連接器與充氣管組合的示意圖; 第5A圖為根據第3A圖中所示的實施例的可移除的連接器的上視圖; 第5B圖為根據第4A圖中所示的實施例的可移除的連接器的上視圖; 第6A圖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可移除的連接器與氣道管及充氣管組合的側視圖; 第6B圖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可移除的連接器與充氣管組合的側視圖,其中連接器已從氣道管移除; 第7A圖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可移除的連接器與充氣管組合的側視圖; 第7B圖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可移除的連接器的前視圖,其中連接器已從充氣管中移除; 第8圖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可與連接器一起使用的氣道管的一部分的立體端視圖;及 第9圖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可移除的連接器的端視圖。
2‧‧‧連接器
4‧‧‧人造氣道裝置
6‧‧‧氣道管
8‧‧‧翻邊
10‧‧‧充氣管
12‧‧‧管件
14‧‧‧內腔
16‧‧‧繫拴裝置、孔
18‧‧‧周邊摩擦降低型態、周邊形態
20‧‧‧連接器板
24‧‧‧監測控制裝置
26‧‧‧面罩
28‧‧‧背板
40‧‧‧連接器段
52‧‧‧遠端

Claims (63)

  1. 一種可移除的連接器,用於與一人造氣道裝置一起使用,該人造氣道裝置包括: 一氣道管; 一翻邊;以及 一充氣管,用於選擇性地將該翻邊充氣及/或放氣; 該連接器包括可插入至該氣道管之一內腔之一管件,該連接器適於可從該氣道管之該內腔移除及更換。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移除的連接器,其中該連接器之該管件可適於使該連接器能從該氣道管之該內腔移除。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可移除的連接器,其中該連接器之該管件由於具有可與該氣道管之該內腔之該內表面搭配之複數個外部周邊摩擦降低型態而適於從該氣道管之該內腔移除。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可移除的連接器,其中該管件之該外表面包括一螺紋,該螺紋與該氣道管內腔之該內表面上之對應的一螺紋搭配。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可移除的連接器,其中該管件之該外表面藉由與該氣道管的之一推動配合或摩擦配合而與該氣道管內腔之該內表面搭配。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可移除的連接器,其中該連接器包括一管件,該管件具有界定一內腔之一周邊壁,該管件之該內腔可插入至該氣道管之該內腔中。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可移除的連接器,其中該連接器之該管件適於從提供在該氣道管之該近端之預先形成的一連接器段移除。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可移除的連接器,其中該氣道管之預先形成的該連接器段之尺寸適於容納該連接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或8項所述之可移除的連接器,其中預先形成的該連接器段具有比該氣道管之該遠端之該直徑更寬的一直徑。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8或9項所述之可移除的連接器,其中預先形成的該連接器段具有大致上為橢圓形之一直徑。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可移除的連接器,其中該連接器包括圍繞該管件之一連接器板。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1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可移除的連接器,其中該連接器板以大致上垂直於該管件之該軸之一角度而從該管件延伸。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2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可移除的連接器,其中該連接器包括用於將該連接器繫拴至一人造氣道裝置之一繫拴裝置。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可移除的連接器,其中用於繫拴之該繫拴裝置包括與該連接器之一部分接合之該充氣管。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或14項所述之可移除的連接器,其中該連接器適於沿該充氣管之該長度自由地移動。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14或15項所述之可移除的連接器,其中用於繫拴之該繫拴裝置拴住地固持該充氣管,使得該充氣管不可從該連接器脫離。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至16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可移除的連接器,其中用於繫拴該充氣管之該繫拴裝置包括提供在連接器板內之至少一孔。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可移除的連接器,其中該至少一孔為提供在該連接器板之該材質內之一閉合孔。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至19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可移除的連接器,其中用於繫拴之該繫拴裝置允許該充氣管與該連接器之附接及/或脫離。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可移除的連接器,其中用於繫拴該充氣管之該繫拴裝置包括一夾子,該夾子允許該充氣管與該連接器之附接及/或脫離。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可移除的連接器,其中該夾子提供在該連接器上。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或21項所述之可移除的連接器,其中該夾子提供在該連接器板上。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至22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可移除的連接器,其中用於繫拴該充氣管之該繫拴裝置包括至少一孔,該至少一孔在其一部分處開啟。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可移除的連接器,其中該至少一開啟孔形成該夾子,使得該充氣管可選擇性地與該連接器附接及/或脫離。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或24項所述之可移除的連接器,其中該至少一開啟孔提供在該連接器板上。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至2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可移除的連接器,其中該連接器之該至少一開啟或閉合孔之該直徑及該充氣管之該直徑配置以使得該充氣管能在該至少一開啟或閉合孔內自由地滑動。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至26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可移除的連接器,其中該連接器板包括一凹槽。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7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可移除的連接器,其中該翻邊為可充氣的。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所述之可移除的連接器,其中該充氣管包括可從該充氣管釋放之一翻邊壓力監測器或導閥。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述之可移除的連接器,其中該翻邊壓力監測器或導閥可從該充氣管釋放而不會損失翻邊壓力。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0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可移除的連接器,其中該連接器連接至分開的一咬合塊。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2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可移除的連接器,其中該連接器包括一體的一咬合塊。
  3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或32項所述之可移除的連接器,其中該連接器之該管件具有一定的一直徑。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可移除的連接器,其中該連接器包括聚氯乙烯。
  35. 一種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可移除的連接器,用於與一喉罩氣道裝置一起使用。
  36. 一種人造氣道裝置,用於促進一患者之肺部通氣,包括: 一氣道管,包括: 一內腔; 一面罩,位於該氣道管之一端,該面罩包括: 一背板;以及 一翻邊,能在喉部入口之周邊周圍形成一密封,該翻邊圍繞該面罩之一中空內部空間或一內腔,且該氣道管通往該面罩之該內腔中;以及 一充氣管,用於選擇性地使該翻邊充氣及/或放氣;以及 一可移除的連接器,設置在該氣道管之一近端,該連接器包括可插入至該氣道管之一內腔中之一管件,該連接器適於可從該氣道管之該內腔移除及更換。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項所述之裝置,其中該管件為適於使該連接器從該氣道管之該內腔移除。
  3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或37項所述之裝置,其中該連接器之該管件由於具有與該氣道管之該內腔之該內表面搭配之複數個外部周邊摩擦降低型態而適於從該氣道管之該內腔移除。
  3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或37項所述之裝置,其中該管件之該外表面可包括一螺紋,該螺紋與該氣道管內腔之該內表面上之對應的一螺紋搭配。
  4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或37項所述之裝置,其中該管件之該外表面藉由與該氣道管之一推動配合或摩擦配合而與該氣道管內腔之一內表面搭配。
  4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至40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裝置,其中該連接器包括圍繞該管件之一連接器板。
  4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1項所述之裝置,其中該連接器板以大致上垂直於該管件之該軸之一角度而從該管件延伸。
  4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至42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裝置,其中該連接器包括用於將連接器繫拴至一人造氣道裝置之一繫拴裝置。
  4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3項所述之裝置,其中該連接器適於沿該充氣管之該長度自由地移動。
  4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3或44項所述之裝置,其中用於繫拴之該繫拴裝置包括與該連接器之一部分接合之該充氣管。
  4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3、44或45項所述之裝置,其中用於繫拴之該繫拴裝置拴住地固持該充氣管,使得該充氣管不可從該連接器移除。
  4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3至46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裝置,其中用於繫拴之該繫拴裝置包括提供在該連接器板內之至少一孔。
  4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7項所述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孔為一閉合孔,該閉合孔提供在該連接器板之該材質內。
  4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6或47項所述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孔為閉合的,使得該充氣管被該連接器拴住地固持,使得該充氣管不可從該連接器移除。
  5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至4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裝置,其中用於繫拴之該繫拴裝置允許該充氣管與該連接器之附接及/或脫離。
  5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0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裝置,其中用於繫拴之該繫拴裝置包括一夾子。
  5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1項所述之裝置,其中該夾子提供在該連接器上。
  5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1或52項所述之裝置,其中該夾子提供在該連接器板上。
  5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1至5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裝置,其中該夾子為一孔,該孔在其一部分處開啟。
  5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至5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裝置,其中該翻邊為可充氣的。
  5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至5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裝置,其中該充氣管附接至用於監測及/或控制該翻邊內之壓力之一監測控制裝置。
  5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至56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裝置,其中該裝置包括與該連接器分開的一咬合塊。
  5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至57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裝置,其中該連接器包括與該連接器一體的一咬合塊。
  5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至58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裝置,其中該裝置包括一塑膠材質,例如聚氯乙烯及/或矽樹脂。
  6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至59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裝置,其中該連接器包括聚氯乙烯。
  6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至60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裝置,其中該充氣管包括矽樹脂。
  62. 一種使用包括可移除的一連接器之一人造氣道裝置之方法,其中該連接器繫拴至一充氣管。
  63. 一種使用根據本發明之第二形式之一人造氣道裝置之治療一患者之方法。
TW108122140A 2018-06-26 2019-06-25 可移除的連接器、人造氣道裝置及使用其之方法 TW20200015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GB1810485.1 2018-06-26
GBGB1810485.1A GB201810485D0 (en) 2018-06-26 2018-06-26 Connector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0154A true TW202000154A (zh) 2020-01-01

Family

ID=630427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2140A TW202000154A (zh) 2018-06-26 2019-06-25 可移除的連接器、人造氣道裝置及使用其之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113798A1 (zh)
EP (1) EP3813916A1 (zh)
JP (1) JP2021529616A (zh)
CN (1) CN113164700A (zh)
CA (1) CA3104761A1 (zh)
GB (1) GB201810485D0 (zh)
TW (1) TW202000154A (zh)
WO (1) WO202000234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111394B (en) 1981-12-16 1985-09-11 Archibald Ian Jeremy Brain Artificial airway device
GB2229367A (en) 1989-03-22 1990-09-26 Archibald Ian Jeremy Brain Artificial airway device
US5241956A (en) 1992-05-21 1993-09-07 Brain Archibald Ian Jeremy Laryngeal mask airway with concentric drainage of oesophagus discharge
US5355879A (en) 1992-09-28 1994-10-18 Brain Archibald Ian Jeremy Laryngeal-mask construction
US6830049B2 (en) * 1996-10-16 2004-12-14 Arizant Healthcare Inc. Airway device with provision for coupling to an introducer
US7762261B1 (en) * 2001-11-08 2010-07-27 Fortuna Anibal De Oliveira Combination artificial airway device and esophageal obturator
US7686019B2 (en) * 2005-11-23 2010-03-30 Markus Weiss Auto-inflation cuffs
JP2009520544A (ja) * 2005-12-21 2009-05-28 ベラソン・メディカル・(カナダ)・ユーエルシー 分泌物を除去する患者の気道管理システム
US8001964B2 (en) * 2008-09-30 2011-08-23 Southmedic Incorporated Bite block assembly for endotrachial tube
CN102083490A (zh) * 2009-07-06 2011-06-01 最终医疗有限公司 人工气道
US20160074610A1 (en) * 2010-08-04 2016-03-17 Darren Rubin Universal medical gas delivery system
GB201013160D0 (en) * 2010-08-05 2010-09-22 Laryngeal Mask Company The Ltd A laryngeal mask airway device
US8864791B2 (en) * 2011-04-08 2014-10-21 John R. Roberts Catheter systems and methods of use
GB201317596D0 (en) * 2013-10-04 2013-11-20 Teleflex Life Sciences Biteblock
US9463296B2 (en) * 2014-04-01 2016-10-11 Michael S. Stix Laryngeal mask with piriform-fossa conduit
US10952593B2 (en) * 2014-06-10 2021-03-23 Covidien Lp Bronchoscope adapter
DE212016000101U1 (de) * 2015-05-27 2018-01-08 Ambu A/S Gerät für einen künstlichen Atemweg mit doppelwandigem Verbinder
CN207520428U (zh) * 2017-05-12 2018-06-22 杭州坦帕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喉罩及辅助呼吸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GB201810485D0 (en) 2018-08-08
US20210113798A1 (en) 2021-04-22
WO2020002348A1 (en) 2020-01-02
CA3104761A1 (en) 2020-01-02
JP2021529616A (ja) 2021-11-04
CN113164700A (zh) 2021-07-23
EP3813916A1 (en) 2021-05-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00030057A1 (en) Imaging catheter
US5623921A (en) Laryngeal mask airway and method for its use
EP2903673B1 (en) Reversible airway device
US7938118B2 (en) Combination laryngeal mask airway with dual blocking and fluid removal features and method
KR20150083907A (ko) 내시경 시술에 사용하기 위한 통기성 바이트 블럭
US20060207604A1 (en) Intub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use
CN208405637U (zh) 多功能一体成型自充气喉罩
JP2006527027A (ja) 挿管装置
WO2012017213A1 (en) A laryngeal mask airway device
TW202027810A (zh) 人造氣道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KR102327349B1 (ko) 내시경 장치
US20220062572A1 (en) A device for maintaining an airway in a patient
US20120024285A1 (en) Laryngeal mask airway placement system and method
EP2915554B1 (en) Intubation device
TW202000154A (zh) 可移除的連接器、人造氣道裝置及使用其之方法
KR20190088668A (ko) 기도삽관 튜브
JP7019591B2 (ja) ラリンジアルマスク用固定装置
EP3166672B1 (en) Reversible airway device
JP7078957B2 (ja) 側孔が開閉自由な気管切開チューブ
US20160030697A1 (e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endotracheal tube placement
EP4114488B1 (en) An airway management device
CZ35077U1 (cs) Antiaspirační sonda
US20120279499A1 (en) Negative Pressure Intubation Device
TW201420068A (zh) 咽喉鏡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