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45236A - 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45236A
TW201945236A TW108106830A TW108106830A TW201945236A TW 201945236 A TW201945236 A TW 201945236A TW 108106830 A TW108106830 A TW 108106830A TW 108106830 A TW108106830 A TW 108106830A TW 201945236 A TW201945236 A TW 20194523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irbag
extension
upper extension
airbag device
head pip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68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林祐樹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452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45236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7/00Safety equipment
    • B62J27/20Airba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於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中,其以能小型地配置安全氣囊裝置,並且能朝上方鉛垂地展開安全氣囊之方式所構成。
一種二輪機車,其具備有:充氣器53;安全氣囊52,其藉由自充氣器53所釋放的氣體而膨脹;及保持器51,其收納安全氣囊52。安全氣囊裝置50,係於頭管14之側面配置有充氣器53,保持器51為具備有前方延伸部51D,該前方延伸部51D係配置在較位於頭管14之上方的手柄23更上方。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
過往,於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中,已知一種藉由自設於安全氣囊裝置之底部的充氣器朝上方釋放氣體,容易使安全氣囊朝上方展開之構成(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5-145151號公報
於專利文獻1之安全氣囊裝置中,由於是二輪車輛,車體空間受到限制,因此希望能小型地配置安全氣囊裝置,並且為了適宜地保護乘坐人員而盡可能朝上方鉛垂地展開安全氣囊。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於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中,能小型地配置安全氣囊裝置,並且能朝上方鉛垂地展開安全氣囊。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其具備有:充氣器(53);安全氣囊(52),其藉由自上述充氣 器(53)所釋放的氣體而膨脹;及保持器(51),其收納上述安全氣囊(52);且自上述保持器(51)之開口(51h)朝上方展開上述安全氣囊(52);其特徵在於:上述充氣器(53)係配置於上述頭管(14)之側面,上述保持器(51)係具備有上部延伸部(51D),該上部延伸部(51D)係配置在較位於上述頭管(14)之上方的手柄(23)更上方。
於上述發明中,上述上部延伸部(51D)也可具備有上述開口(51h),上述開口(51h)係以蓋構件(54)所閉塞。
此外,於上述發明中,上述保持器(51)也可具備有:左右延伸部(51B),其收納有上述充氣器(53)且朝車體左右方向延伸;及上方延伸部(51C),其配置於上述頭管(14)之前方或後方,且自上述左右延伸部(51B)之端部朝上方延伸,並連接於上述上部延伸部(51D),且上述上部延伸部(51D),係以橫跨上述手柄(23)之前方及後方之方式進行配置,上述左右延伸部(51B)及上述上方延伸部(51C),係在後視時被形成為L字狀,且上述上方延伸部(51C)及上述上部延伸部(51D),係在側視時被形成為L字狀。
此外,於上述發明中,上述蓋構件(54)也可以配置於轉向軸(20)之軸線(20a)之延長線上之方式構成,該轉向軸(20)係用以支撐上述手柄(23)而可轉動地被支撐於上述頭管(14)。
此外,於上述發明中,也可於上述左右延伸部(51B)與上述上方延伸部(51C)的角部形成有曲面狀之彎曲部(51v),且於上述上方延伸部(51C)與上述上部延伸部(51D)的角部具備有曲面狀之彎曲部(51w)。
此外,於上述發明中,上述上方延伸部(51C)也可被支撐於上述頭管(14)。
本發明中,由於充氣器係配置於頭管之側面,保持器係具備有上部延伸部,該上部延伸部係配置在較位於頭管之上方的手柄更上方,因此藉由在保持器上具備有上部延伸部,可小型地配置安全氣囊裝置,以實現省空間化,並且可自更高之位置朝上方鉛垂地展開安全氣囊。
於上述發明中,由於上部延伸部具備有開口,且開口係以蓋構件所閉塞,因此可自開口朝上方且鉛垂地展開安全氣囊。
此外,於上述發明中,保持器係具備有:左右延伸部,其收納有充氣器且朝車體左右方向延伸;及上方延伸部,其配置於頭管之前方或後方,且自左右延伸部之端部朝上方延伸,並連接於上部延伸部,且上部延伸部係以橫跨手柄之前方及後方之方式進行配置,左右延伸部及上方延伸部,係在後視時被形成為L字狀,上方延伸部及上部延伸部,係在側視時被形成為L字狀,因此可於頭管周圍小型地配置安全氣囊裝置,以實現省空間化。
此外,於上述發明中,由於蓋構件係配置於轉向軸之軸線之延長線上,該轉向軸係用以支撐手柄而可轉動地被支撐於頭管,因此可於靠近乘坐人員之位置朝上方且鉛垂地展開安全氣囊。
此外,於上述發明中,因於左右延伸部與上方延伸部的角部形成有曲面狀之彎曲部,且於上方延伸部與上部延伸部的角部具備有曲面狀之彎曲部,因此可分別在曲面狀之彎曲部承受自左右延伸部朝向上方延伸部且自上方延伸部朝向上部延伸部的安全氣囊,使安全氣囊平順地朝上方移動,從而可效率良好地朝上方展開安全氣囊。
此外,於上述發明中,由於上方延伸部係被支撐於頭管,因此可利用頭管牢固地支撐保持器。
1‧‧‧二輪機車(跨坐型車輛)
2‧‧‧前輪
3‧‧‧後輪
10‧‧‧車體骨架
11‧‧‧前叉
12‧‧‧動力單元
13‧‧‧座墊
13a‧‧‧前側座墊
13b‧‧‧後側座墊
14‧‧‧頭管
15‧‧‧主骨架
16‧‧‧下骨架
17‧‧‧後骨架
20‧‧‧轉向軸
20a‧‧‧軸線
20b‧‧‧延長線
21‧‧‧叉管
22‧‧‧橋接構件
23‧‧‧手柄
23a‧‧‧手柄凹部
24‧‧‧連桿構件
25‧‧‧踏板
26‧‧‧車體護蓋
27‧‧‧前護蓋
28‧‧‧內側護蓋
28a‧‧‧後面
29‧‧‧中央護蓋
30‧‧‧下護蓋
31‧‧‧後側護蓋
32‧‧‧擋風屏
33‧‧‧前燈
34‧‧‧前擋泥板
35‧‧‧後擋泥板
36‧‧‧儀錶
37‧‧‧反視鏡
38‧‧‧跨坐空間
41‧‧‧手柄保持器
45‧‧‧車體中心線
47‧‧‧主開關
48‧‧‧油箱蓋‧座墊開啟開關
50‧‧‧安全氣囊裝置
51‧‧‧保持器
51A‧‧‧L字部
51B‧‧‧左右延伸部
51C‧‧‧上方延伸部
51D‧‧‧前方延伸部(上部延伸部)
51e、51f‧‧‧車寬方向中央之中心線
51g‧‧‧上壁
51h‧‧‧開口
51j‧‧‧彎曲部
51k‧‧‧傾斜延伸部
51m‧‧‧前壁
51n‧‧‧後壁
51q‧‧‧上部連接部
51r‧‧‧上部擴大部
51s‧‧‧前壁
51t‧‧‧上壁
51u‧‧‧下壁
51v‧‧‧彎曲部
51w‧‧‧彎曲部
51y‧‧‧側壁
51z‧‧‧下壁
52‧‧‧安全氣囊
53‧‧‧充氣器
53a‧‧‧外殼
53b‧‧‧凸緣
53c‧‧‧氣體排放部
53d‧‧‧氣體排放口
53e‧‧‧軸線
54‧‧‧蓋構件
54a‧‧‧脆弱部
56‧‧‧空間
61‧‧‧基部構件
62‧‧‧保持器本體
63‧‧‧下保持器
64‧‧‧螺栓
65‧‧‧上保持器
66‧‧‧支架
68‧‧‧螺絲
圖1為顯示具備有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安全氣囊裝置之二輪機車之左側視圖。
圖2為顯示於二輪機車之前部上部所配置之安全氣囊裝置之後視圖。
圖3為圖2之III-III線剖視圖。
圖4為自斜後方觀察安全氣囊裝置之立體圖。
圖5為顯示安全氣囊裝置之左側視圖。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於說明中只要無特別記載,前後左右及上下之方向之記載,皆視作為與車體的方向相同。此外,各圖所示之符號FR係顯示車體前方,符號UP係顯示車體上方,符號LH係顯示車體左方。
圖1為顯示具備有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安全氣囊裝置50之二輪機車1之左側視圖。
圖1係顯示後續詳述之安全氣囊52膨脹且展開的狀態。
二輪機車1係具備有:作為骨架的車體骨架10;前輪2,其經由前叉11而被支撐於車體骨架10之前端部;及後輪3,其經由動力單元12而被支撐於車體骨架10之後部。二輪機車1,係一種速克達型之跨坐型車輛,且具備有乘坐人員以跨坐之方式乘坐的座墊13。
車體骨架10係具備有頭管14、主骨架15、左右一對之下骨架16、及左右一對之後骨架17。
頭管14係設於車體骨架10之前端,且與前輪2相同而被配置於車寬之中央。主骨架15係自頭管14朝後下方延伸。左右一對之下骨架16,係自主骨架15之下端部分別朝後方延伸。左右一對之後骨架17,係自左右之下骨架16分別向後上方朝後方延伸。
前叉11係具備有轉向軸20、左右一對之叉管21、及橋接構件22。
轉向軸20係可轉動地被支撐於頭管14,且於轉向軸20之上端側配置有手柄23。左右之叉管21,係配置於前輪2之左右兩側,用以支撐前輪2。橋接構件22,係被固定於轉向軸20之下端,且連結左右之叉管21之上部。
當側視車輛時,頭管14係相對於鉛垂方向向後傾斜相當於被設定在二輪機車1的既定之後傾角之量。轉向軸20係被插通且被支撐於頭管14,且在側視車輛時以向後傾斜之方式所配置。
動力單元12係具備有作為後輪3之驅動源的引擎、及支撐後輪3的搖臂之功能。動力單元12係經由設於前端部的連桿構件24,而可搖動自如地被支撐於車體骨架10。
座墊13係設於後骨架17之上方。座墊13係一體地具備有駕駛者所乘坐的前側座墊13a、及同乘者所乘坐的後側座墊13b。
駕駛者放置左右腳的左右一對之踏板25,係於前側座墊13a之前下方設置有左右一對。
二輪機車1係具備有覆蓋車體骨架10等之車體的車體護蓋26。
車體護蓋26係具備有前護蓋27、內側護蓋28、中央護蓋29、下護蓋30、及左右一對之後側護蓋31。
前護蓋27係自前方及左右側面覆蓋頭管14及前叉11之上部。內側護蓋28係連續於前護蓋27之後緣,且自後方覆蓋頭管14及前叉11之上部。中央護蓋29係位於前側座墊13a之前下方。下護蓋30係於左右之踏板25之下方,自下方覆蓋車體。左右之後側護蓋31,係於座墊13之下方,自側面覆蓋左右之後骨架17。
當側視車輛時,朝斜後上方傾斜的擋風屏32,係安裝於前護蓋27之上部。前燈33係設於前護蓋27之前面。
前輪2係藉由前擋泥板34自上方被覆蓋,後輪3係藉由後擋泥板35自上方被覆蓋。
顯示車速等之與二輪機車1相關之資訊的儀錶36,係配置於手柄23之前方。反視鏡37係安裝於手柄23。
中央護蓋29之前部係連續於內側護蓋28之下部。中央護蓋29係位於自前側座墊13a朝左右之踏板25伸展之駕駛者之左右腳部之內側。
當側視車輛時,藉由內側護蓋28、中央護蓋29及前側座墊13a之前面而形成朝下方凹陷的跨坐空間38。乘坐人員(駕駛者)在乘座二輪機車1或從二輪機車1下車時,可經由跨坐空間38跨過二輪機車1。
二輪機車1係具備有保護乘坐人員自外部之撞擊的安全氣囊裝置50。安全氣囊裝置50,係配置於前叉11、手柄23及頭管14之周圍。
圖2為顯示於二輪機車1之前部上部所配置之安全氣 囊裝置50之後視圖。
安全氣囊裝置50,係具備有箱狀之保持器51,且於保持器51之內部配置有安全氣囊52(參照圖3)及充氣器53(參照圖3)。
當車體被撞擊時,安全氣囊52係藉由自充氣器53被釋放的氣體,如圖1所示朝乘坐人員(駕駛者)之前方膨脹突出。
於圖2中,保持器51係一中空狀之構件,且由背視時形成為L字狀的L字部51A及前方延伸部51D所構成為一體,其中該L字部51A係設於內側護蓋28之後面28a,該前方延伸部51D係自L字部51A之上端朝前方延伸且位於手柄保持器41之上方。保持器51例如為金屬製。
L字部51A係具備有:左右延伸部51B,其沿內側護蓋28之後面28a朝二輪機車1之左右方向延伸;及上方延伸部51C,其連接於左右延伸部51B之一側(右側)之端部且朝上方延伸。
左右延伸部51B,係自配置於車寬方向中央的上方延伸部51C朝另一側(左側)突出。
上方延伸部51C及前方延伸部51D之通過車寬方向中央的中心線51e、51f,係與二輪機車1之通過車寬方向中央的車體中心線45一致或大致一致。轉向軸20之中心線,係與車體中心線45一致。
手柄23係於中央部以朝下方凹陷之方式形成有手柄凹部23a。手柄凹部23a係被支撐於手柄保持器41。
前方延伸部51D,係配置於在手柄23之手柄凹部23a所形成的空間56內。如此,藉由將保持器51之一部分即前方延伸部51D配置在手柄凹部23a之空間56,可小型地配置保持器51於車體前部。
於內側護蓋28之後面28a且保持器51之上方延伸部51C之一側(右側)設置有主開關47及油箱蓋‧座墊開啟開關48,該油箱蓋‧座墊開啟開關48,係開啟燃料箱供油部之蓋及座墊。如此,藉由相對於保持器51之上方延伸部51C而於車體之左右方向分開配置左右延伸部51B與主開關47及油箱蓋‧座墊開啟開關48,可有效地利用車體前部之空間。
圖3為圖2之III-III線剖視圖。
手柄保持器41係具備有:基部構件61,其安裝於轉向軸20之上端;及保持器本體62,其被支撐於基部構件61。
保持器本體62係具備有:左右一對之下保持器63,其設於基部構件61;及左右一對之上保持器65,其分別以一對螺栓64鎖結於左右之下保持器63之上部。手柄23係被夾持固定於左右之下保持器63與左右之上保持器65之間。
安全氣囊裝置50之保持器51,係經由支架66而被固定於車體骨架10(詳細為頭管14),且配置於頭管14、轉向軸20、及手柄保持器41之側面、後方及上方。
詳細而言,左右延伸部51B,係自頭管14及轉向軸20之後方延伸至頭管14及轉向軸20之側面(左側)。於左右延伸部51B內設置有充氣器53,當側視車輛時,充氣器53係以與頭管14重疊之方式配置。
上方延伸部51C係配置於頭管14、轉向軸20及手柄保持器41之後方。
前方延伸部51D(及後續詳述之蓋構件54),係配置於頭管14、轉向軸20及手柄保持器41之上方。轉向軸20之軸線20a 之延長線20b,係貫通於前方延伸部51D(及蓋構件54)。
如此,藉由較手柄保持器41更上方地配置前方延伸部51D,可更高地配置前方延伸部51D。藉此,可容易於前方延伸部51D之周圍朝上方且鉛垂地展開安全氣囊52,而不會有妨礙安全氣囊52之展開之情況。此外,可增加前方延伸部51D之前後方向之配置自由度,且可靈活調整開口51h之位置設定,因此可增加安全氣囊52之車體前後方向之展開位置之自由度。
上方延伸部51C及前方延伸部51D,係在側視時被形成為L字狀。
於左右延伸部51B、上方延伸部51C及前方延伸部51D,以摺疊之狀態收納有安裝於充氣器53的安全氣囊52。如此,藉由橫跨於左右延伸部51B、上方延伸部51C及前方延伸部51D而收納安全氣囊52,可減薄左右延伸部51B、上方延伸部51C及前方延伸部51D之各者的厚度。
於前方延伸部51D之上壁51g之前部形成有開口51h,且於上壁51g安裝有閉塞開口51h的蓋構件54。蓋構件54係構成安全氣囊裝置50之一部分,且與保持器51而設為個別個體。蓋構件54例如為樹脂製或金屬製。安全氣囊52係自開口51h朝上方且鉛垂地展開。
如上述,在側視車輛時以與頭管14重疊之方式配置充氣器53,藉此與例如將充氣器53配置於上方延伸部51C之側面或後方之情況比較,可寬廣地確保跨坐空間38。藉此,乘坐人員(駕駛者)可更順利地騎乘二輪機車1或從二輪機車1下車(參照圖1)。此外,可於車體前部小型地配置保持器51。
二輪機車1係具備有檢測自外部之撞擊的加速度感測器(未圖示)。該加速度感測器係電性連接於控制部(未圖示)。控制部係電性連接於充氣器53,且根據所檢測之加速度,控制安全氣囊裝置50之動作及非動作。
圖4為自斜後方觀察安全氣囊裝置50之立體圖,圖5為顯示安全氣囊裝置50之左側視圖。
如圖4及圖5所示,保持器51之左右延伸部51B,係具備有:彎曲部51j,其自位於車寬方向中央的上方延伸部51C之側部(左側部)朝斜前方彎曲;及傾斜延伸部51k,其自彎曲部51j之端部朝側斜前方延伸。
如此,藉由於左右延伸部51B設置彎曲部51j,可平順地連接左右延伸部51B與上方延伸部51C。藉此,可於保持器51內平順地移動安全氣囊52,進而可平順地展開安全氣囊52。
上方延伸部51C係具備有:平坦之前壁51m,其沿上下方向、詳細為轉向軸20(參照圖3)之軸線20a筆直地延伸;及後壁51n,其以凸出之方式朝車輛後方彎曲。
上方延伸部51C之後壁51n,係與左右延伸部51B之後壁51p連續。
前方延伸部51D係具備有:上部連接部51q,其車寬方向之寬度與上方延伸部51C設為相同,且自上方延伸部51C之上端部朝前方延伸;及上部擴大部51r,其自上部連接部51q之前端以一旦朝車寬方向擴大之方式朝前方延伸。
上部擴大部51r係被形成為多角形狀(大致六角形)之箱形,且於上部擴大部51r之上部安裝有蓋構件54。
蓋構件54係具備有朝車輛前後方向延伸在車寬方向中央的脆弱部54a。脆弱部54a例如為設於蓋構件54之內表面的槽部。蓋構件54係藉由自進行展開之安全氣囊52所作用的按壓力而在脆弱部54a產生龜裂而開啟。
於左右延伸部51B之上壁51t與上方延伸部51C之左右延伸部51B側之側壁51y的角部形成有曲面狀之彎曲部51v。
此外,於上方延伸部51C之前壁51m與前方延伸部51D之下壁51z的角部形成有曲面狀之彎曲部51w。
充氣器53係具備有:外殼53a,其由有底筒狀之容器所構成;及凸緣53b,其設於外殼53a之周緣部。外殼53a係於內部設置有氣體產生劑及起始器,該起始器係開始使該氣體產生劑產生氣體的反應。起始器係具備有點火裝置。凸緣53b係藉由複數個螺絲68及螺帽(未圖示)而被安裝於左右延伸部51B之前壁51s。
外殼53a係於後部具備有底筒狀之氣體排放部53c,該氣體排放部53c係配置於左右延伸部51B內且釋放在充氣器53所產生的氣體。氣體排放部53c係於周緣部具備有釋放氣體的複數個氣體排放口53d。氣體排放部53c之軸線53e,係以後側被配置為較前側靠近車寬方向外側並且配置於更下方之方式相對於車輛前後方向而傾斜。
安全氣囊52係被收納於由保持器51之左右延伸部51B、上方延伸部51C及前方延伸部51D所形成的安全氣囊收納空間70內。
其次,對以上所說明之安全氣囊裝置50之作用進行說明。
於圖1中,若自外部(例如,車輛前方)對二輪機車1作用有撞 擊,則藉由加速度感測器檢測出藉由該撞擊而於車體上所產生的加速度。
於圖4及圖5中,當所被檢測出之加速度為既定值以上時,控制部係使充氣器53進行動作,朝安全氣囊52內釋放氣體。
氣體係自複數個氣體排放口53d呈放射狀地朝徑向外側釋放。
此時,自充氣器53朝左右方向之一方向(右側)所釋放的氣體,係如箭頭G1所示,自左右延伸部51B直接地朝向上方延伸部51C,朝左右方向之另一方向(左側)所釋放的氣體,係如箭頭G2所示,在朝向左右延伸部51B之側壁51x之後,藉由側壁51x而轉向並朝向上方延伸部51C。
此外,自充氣器53朝上下方向之一方向(上方)所釋放的氣體,係如箭頭G3所示,在朝向左右延伸部51B之上壁51t之後,藉由上壁51t改變行進方向,而朝向上方延伸部51C。朝上下方向之另一方向(下方)所釋放的氣體,係如箭頭G4所示,在朝向左右延伸部51B之下壁51u之後,藉由下壁51u改變行進方向,而朝向上方延伸部51C。
然後,如箭頭G5所示,氣體係朝向上方通過上方延伸部51C,到達至前方延伸部51D。(然後,如箭頭G5所示,氣體係自前方延伸部51D且通過開口51h朝鉛垂上方擠壓安全氣囊52。)
藉由如此般流動之氣體之壓力,安全氣囊52係於保持器51內膨脹,進而使蓋構件54之脆弱部54a產生龜裂,並且擠壓擴大龜裂而自開口51h朝保持器51之上方突出,進而朝保持器51之上方鉛垂地展開。
保持器51係於使展開之安全氣囊52之移動自左右方向朝向上 方向改變之部分之角部具備有曲面狀之彎曲部51v,且於自向上方向朝向前方向改變之部分之角部具備有曲面狀之彎曲部51w。因此,可使安全氣囊52沿彎曲部51v、51w平順地改變方向,因而可使安全氣囊52平順地展開。
如以上之圖3及圖4所示,作為跨坐型車輛的二輪機車1,其具備有:充氣器53;安全氣囊52,其藉由自充氣器53所釋放的氣體而膨脹;及保持器51,其收納安全氣囊52。此外,二輪機車1之安全氣囊裝置50,係自保持器51之開口51h朝上方展開安全氣囊52。此外,安全氣囊裝置50,係於頭管14之側面配置有充氣器53,保持器51具備有作為上部延伸部的前方延伸部51D,該上部延伸部51D係配置在較位於頭管14之上方的手柄23更上方。
根據該構成,在保持器51具備有前方延伸部51D,該前方延伸部51D係以橫跨手柄前方及手柄後方之方式被配置於手柄23之上方,因此,可抑制保持器51例如朝車輛後方(駕駛者側)突出之情況。藉此,可抑制安全氣囊裝置50之朝車體後方的突出量(凸出量)。此外,由於自更高之位置而阻礙安全氣囊52展開之因素較少,因此可朝上方鉛且垂地展開。
此外,前方延伸部51D係具備有開口51h,且開口51h為被蓋構件54所閉塞,因此可自開口51h朝上方且鉛垂地展開安全氣囊52。
此外,如圖3所示,蓋構件54係配置於轉向軸20之軸線20a之延長線20b上,該轉向軸20係為了支撐手柄23而可轉動自如地被支撐於頭管14。
根據該構成,可於靠近乘坐人員(駕駛者)的位置朝上方且鉛垂地展開安全氣囊52。
此外,如圖4及圖5所示,保持器51係具備有:左右延伸部51B,其收納有充氣器53且朝車體左右方向延伸;及上方延伸部51C,其配置於頭管14之前方或後方,且自左右延伸部51B之端部朝上方延伸,並連接於前方延伸部51D。前方延伸部51D係以橫跨手柄23之前方及後方之方式配置。左右延伸部51B及上方延伸部51C,係在後視時被形成為L字狀,上方延伸部51C及前方延伸部51D,係在側視時被形成為L字狀。
根據該構成,可小型地配置安全氣囊裝置50,以實現省空間化。
此外,於左右延伸部51B與上方延伸部51C的角部形成有曲面狀之彎曲部51v,且於上方延伸部51C與作為上部延伸部之前方延伸部51D的角部具備有曲面狀之彎曲部51w。
根據該構成,分別在曲面狀之彎曲部51v、51w承受自左右延伸部51B朝向上方延伸部51C且自上方延伸部51C朝向前方延伸部51D的安全氣囊52,藉此可使安全氣囊52平順地朝上方移動。藉此,可效率良好地朝上方展開安全氣囊52。
此外,如圖3所示,上方延伸部51C係經由支架66而被支撐於頭管14,因此可利用頭管14牢固地支撐保持器51。
上述實施形態僅顯示本發明之一態樣,於不超出本發明之實質內容之範圍內,可進行任意之變形及應用。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如圖3所示,前方延伸部51D係以分離之方式配置於手柄23之上方,但不限於此,也可將前方延伸部51D載置於手柄23(詳細為手柄23之中央部)之上,簡言之,只要於手 柄23之上方配置前方延伸部51D即可。
此外,雖然將上方延伸部51C配置於頭管14之後方,但不限於此,也可將上方延伸部51C配置於頭管14之前方。
於該情況下,也能以成為L字形之方式使前方延伸部51D自上方延伸部51C之上端朝前方或後方延伸。於以成為L字形之方式使前方延伸部51D自上方延伸部51C之上端朝後方延伸之情況下,前方延伸部51D,也可以橫跨手柄23之前方及後方之方式進行配置,且自手柄23朝上方分離或載置於手柄23之上。
如圖3所示,雖然將保持器51之開口51h配置於轉向軸20之軸線20a之延長線上,但不限於此。例如,也可以與轉向軸20之軸線20a之延長線不重疊之方式,將開口51h配置於較軸線20a靠近車輛前方。
此外,雖然將充氣器53配置於頭管14之側面,但不限於此。例如,也可將充氣器53配置於較頭管14靠近車輛前方。此外,也可將充氣器53配置於較頭管14靠上方之轉向軸20之側面。
本發明不限於應用在二輪機車1之情況,也可應用於二輪機車1以外之跨坐型車輛。再者,跨坐型車輛,係指包含跨坐於車體上乘坐之全部車輛,不僅是二輪機車(亦包含電動自行車),亦包含被分類為ATV(全地形越野車輛)之三輪車輛、四輪車輛的車輛。

Claims (6)

  1. 一種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其具備有:充氣器(53);安全氣囊(52),其藉由自上述充氣器(53)所釋放的氣體而膨脹;及保持器(51),其收納上述安全氣囊(52);自上述保持器(51)之開口(51h)朝上方展開上述安全氣囊(52);其特徵在於:上述充氣器(53)係配置於上述頭管(14)之側面,上述保持器(51)係具備有上部延伸部(51D),該上部延伸部(51D)係配置在較位於上述頭管(14)之上方的手柄(23)更上方。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其中,上述上部延伸部(51D)係具備有上述開口(51h),上述開口(51h)係以蓋構件(54)所閉塞。
  3. 如請求項2之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其中,上述保持器(51)係具備有:左右延伸部(51B),其收納有上述充氣器(53)且朝車體左右方向延伸;及上方延伸部(51C),其配置於上述頭管(14)之前方或後方,且自上述左右延伸部(51B)之端部朝上方延伸,並連接於上述上部延伸部(51D),且上述上部延伸部(51D),係以橫跨上述手柄(23)之前方及後方之方式進行配置,上述左右延伸部(51B)及上述上方延伸部(51C),係在後視時被形成為L字狀,且上述上方延伸部(51C)及上述上部延伸 部(51D),係在側視時被形成為L字狀。
  4. 如請求項3之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其中,上述蓋構件(54)係配置於轉向軸(20)之軸線(20a)之延長線上,該轉向軸(20)係用以支撐上述手柄(23)而可轉動地被支撐於上述頭管(14)。
  5. 如請求項3或4之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其中,於上述左右延伸部(51B)與上述上方延伸部(51C)的角部形成有曲面狀之彎曲部(51v),且於上述上方延伸部(51C)與上述上部延伸部(51D)的角部具備有曲面狀之彎曲部(51w)。
  6. 如請求項3至5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其中,上述上方延伸部(51C)係被支撐於上述頭管(14)。
TW108106830A 2018-04-27 2019-02-27 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 TW20194523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17239 WO2019207776A1 (ja) 2018-04-27 2018-04-27 鞍乗り型車両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WOPCT/JP2018/017239 2018-04-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45236A true TW201945236A (zh) 2019-12-01

Family

ID=682951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6830A TW201945236A (zh) 2018-04-27 2019-02-27 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964187B2 (zh)
TW (1) TW201945236A (zh)
WO (1) WO201920777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41177B2 (ja) * 2017-09-29 2021-09-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1279429B2 (en) * 2018-04-27 2022-03-22 Honda Motor Co., Ltd. Airbag device for riding type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54640B2 (ja) * 2001-10-02 2006-03-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052850B2 (ja) * 2002-02-20 2008-02-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小型車両における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121112B2 (ja) * 2002-03-27 2008-07-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317793B2 (ja) * 2009-03-27 2013-10-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二輪車用エアバッ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207776A1 (ja) 2019-10-31
JP6964187B2 (ja) 2021-11-10
JPWO2019207776A1 (ja) 2021-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6418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EP2096022B1 (en) Method for installing an airbag in a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6357677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TWI680076B (zh) 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
JP6213875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002305B2 (en) Low-floor type vehicle
US7029029B2 (en) Airbag apparatus
JP2002264763A (ja) 車両のエアバッグ構造
US7934744B2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TW201945236A (zh) 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
EP3786044B1 (en) Airbag device for saddle-type vehicles
JP6859380B2 (ja) 鞍乗型車両の電装品取付構造
US20060249937A1 (en) Airbag Apparatus, Motorcycle with Airbag Apparatus
EP3828066B1 (en) Airbag device for saddle-type vehicle
JP560413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03237662A (ja) 小型車両におけるエアバッグ装置
TW201945234A (zh) 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
JP2003127944A (ja) 自動二輪車用エアバッ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