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43154A - 具有端子按壓構造的連接器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端子按壓構造的連接器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43154A
TW201943154A TW108102637A TW108102637A TW201943154A TW 201943154 A TW201943154 A TW 201943154A TW 108102637 A TW108102637 A TW 108102637A TW 108102637 A TW108102637 A TW 108102637A TW 201943154 A TW201943154 A TW 20194315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nnector
housing
elastic contact
connector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26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02639B (zh
Inventor
吉沢俊彦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廣瀨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廣瀨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廣瀨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431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431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26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263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01R13/641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correct or full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0Pins, blades, or sockets shaped, or provided with separate member, to retain co-operating parts toge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 Cable Accessories (AREA)
  • Multi-Conductor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課題係在於當第一端子與第二端子的彈性接觸部接觸時,可減輕施加到第二端子之負載的連接器裝置。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為,第一連接器係具有第一殼體和複數個第一端子,第二連接器係具有第二殼體和複數個第二端子。第二端子係包含與插入到第二殼體的插入空間的第一端子接觸之彈性接觸部,插入空間係具有在與第一端子的插入方向和第二端子的端子排列方向雙方正交之方向上,與彈性接觸部分離之基準面。彈性接觸部係透過與第一端子之接觸,將第一端子在正交的方向上朝接近基準面之側按壓。第二殼體係具有朝接近基準面之側突出的第二突出部,第二突出部係透過與第一殼體之抵接,將藉由第一殼體支承的複數個第一端子朝接近基準面之側按壓。

Description

具有端子按壓構造的連接器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具有端子按壓構造的連接器裝置,更詳細而言,係關於具有當將連接器裝置所含的連接器彼此連接時,利用設在構成連接器之殼體的突出部,將其中一方的連接器之端子另一方的連接器的預定部分按壓之構造的連接器裝置。
在日本特開2015-185257號公報揭示包含前述構造的連接器裝置之一例。此連接器裝置係具備可互相連接的例如電纜用連接器這種的第一連接器和例如基板連接器這種的第二連接器。當第一連接器與第二連接器連接時,第一連接器的第一端子係與第二連接器的第二端子尤其是其彈性接觸部接觸而朝下方按壓。為了維持第一端子與第二端子之連接狀態,在第二連接器的第二殼體,設有朝第二端子的彈性接觸部之按壓方向相反方向,亦即,朝上方,換言之,從基準面之朝彈性接觸部之側突出的突出部,與此相對應,在第一連接器的第一殼體,設有朝下方,換言之,從彈性接觸部之側朝基準面之側突出的突出部。當第一連接器與第二連接器連接時,設在第一殼體的突出部越過設在第二殼體的突出部,其結果,可將第一連接器與第二連接器互相鎖定。
專利文獻1之該等的突出部,主要是用來將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互相鎖定而設置,但,實際上,當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連接時,第1端子與第2端子之相對位置係透過第1殼體的突出部與第2殼體的突出部之接觸而移動。進一步而言,第一端子係透過該等的突出部之接觸,朝上方,亦即,從基準面之側朝彈性接觸部之側按壓。因此,在專利文獻1,可揭示包含前述構造的連接器裝置之一例。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15-185257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又,第一端子透過與第二端子的彈性接觸部之接觸而被按壓的方向,係與該第一端子透過突出部的接觸而接收的方向相反之方向,因此,在此情況,在第二端子的彈性接觸部,會有力量施加於與將第一端子按壓的方向相反之方向進一步而言原本未預定之不需要的方向,其結果,產生第二端子受損或劣化之危險性。例如,在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連接器裝置,設定使用厚度0.2mm以下、高度2.0mm以下之極小的第二端子,因此,即使小的負載,亦會對第二端子造成大損傷,或使彈性劣化之可能性變高,故,期望減輕施加於第二端子之負載,盡可能地防止第二端子的損傷、劣化等。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這種以往技術之問題點而開發完成的發明,其目的係在於針對具有端子按壓構造之連接器裝置,提供當連接器裝置所含的第一連接器及第二連接器各自含有的第一端子與第二端子的彈性接觸部接觸時,可減輕施加於第二端子的負載,能夠防止伴隨第一連接器與第二連接器的插拔之第二端子的損傷、劣化等之連接器裝置。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為了解決前述課題,本發明的一態樣之連接器裝置,其特徵為具備第一連接器與第二連接器,前述第一連接器係具有第一殼體與藉由該第一殼體支承的複數個第一端子,前述第二連接器係具有第二殼體與藉由該第二殼體支承的複數個第二端子,前述第二端子係包含與插入到前述第二殼體的插入空間之前述第一端子接觸的彈性接觸部,前述插入空間係在與對該插入空間之前述第一端子的插入方向和複數個前述第二端子的端子排列方向雙方正交之方向上,具有與前述彈性接觸部分離的基準面,前述彈性接觸部係透過與前述第一端子的接觸,將該第一端子在前述正交之方向上朝接近前述基準面之側按壓,前述第二殼體係在前述正交之方向上具有朝接近前述基準面之側突出的第二突出部,當至少前述第一端子透過與前述彈性接觸部之接觸而在前述正交之方向上朝接近前述基準面之側被按壓時,透過插入到前述插入空間之前述第一殼體與前述第二突出部之抵接,將藉由前述第一殼體支承的複數個前述第一端子在前述正交之方向上朝接近前述基準面之側按壓。
若依據此態樣之連接器裝置,由於第一端子透過與彈性接觸部之接觸而被按壓的方向和支承第一端子的第一殼體透過與第二殼體之接觸而被按壓的方向係相同,故,當第一端子與第二端子的彈性接觸部接觸時,可減輕施加於第二端子之力,能夠防止伴隨第一連接器與第二連接器之插拔的第二端子之損傷、劣化等。
在前述態樣之連接器裝置,其中,前述第一殼體係具有在前述正交之方向上,朝與接近前述基準面之側相反側突出的第一突出部,在該第一突出部,與前述第二突出部抵接。
又,在前述態樣之連接器裝置,其中,前述第一端子與前述彈性接觸部接觸之時間點和前述第一突出部與前述第二突出部抵接的時間點大致同時為佳。
藉由使該等的時間點設成為大致同時,能夠有效地減輕施加於第二端子之負載。
且在前述態樣之連接器裝置,其中,前述第二突出部係在沿著前述端子排列方向之方向,配置於前述第二端子之排列的外側、及/或前述第二端子之排列的中間。
又,在前述態樣之連接器裝置,其中,前述基準面係當前述第一殼體插入至前述插入空間時,供前述第一殼體滑接之滑接面。
在前述態樣之連接器裝置,其中,前述基準面係藉由前述第二殼體及/或前述第二端子形成。
又,在前述態樣之連接器裝置,其中,前述彈性接觸部係由金屬板形成,前述彈性接觸部之與前述第一端子接觸的接觸面係為形成前述金屬板的板厚之面為佳。
藉由將板面作成為接觸面,使得即使在第二端子較小之情況,也能確保強度。
且,在前述態樣之連接器裝置,其中,複數個前述第二端子分別係由金屬板形成,至少在前述彈性接觸部,前述第二端子係在使前述金屬板的板面彼此面對的狀態下相鄰而排列。
又,在前述態樣之連接器裝置,其中,在前述第一端子之與前述彈性接觸部接觸的部位,設有在前述正交之方向上朝接近前述基準面之側凹陷的凹部為佳。
若依據此結構,可減輕施加於第二端子之負載。
在前述態樣之連接器裝置,其中,前述第二端子係包含形成有前述彈性接觸部的可動片;和與前述可動片連結之固定片。
又,前述可動片係包含略L字形部分,前述固定片係包含沿著前述插入方向形成的略直線狀部分,前述可動片與前述固定片係具有全體側視為略U字形之部分。
在前述態樣之連接器裝置,其中,前述第一端子中之至少與前述彈性接觸部接觸的部位係從前述第一殼體露出。

[發明效果]
若依據本發明,針對具有端子按壓構造之連接器裝置,能夠當連接器裝置包含的第一連接器及第二連接器各自含有的第一端子與第二端子的彈性接觸部接觸時,可減輕施加於第二端子的負載,能夠防止伴隨第一連接器與第二連接器的插拔之第二端子的損傷、劣化等之連接器裝置。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關於本發明的理想之一實施形態。為了說明上的方便,僅顯示理想的實施形態,但並非藉此用來限定本發明。
本發明的連接器裝置1係由可相互地嵌合之作為第一連接器的纜線連接器和作為第二連接器的基板連接器的組所構成。圖1係顯示這些纜線連接器20與基板連接器50嵌合前的狀態之上側斜視圖,圖2係顯示嵌合後的狀態之平面圖。纜線連接器20係在固定於纜線11的一端的狀態下使用,另外,基板連接器50係在固定於基板13的狀態下使用。該等纜線連接器20基板連接器50分別具有左右對稱形狀。
纜線連接器20主要係包含:朝端子排列方向(長度方向)「γ」延伸之纜線殼體21;及藉由此纜線殼體21支承,並沿著端子排列方向「γ」排列之配列複數個相同形狀的纜線端子40。再者,本說明書中之[端子排列方向],不僅包含纜線端子40排列於一直線上的情況,亦包含例如設成為鋸齒狀之情況。
纜線殼體21主要是由朝端子排列方向「γ」延伸之本體部29;和設在本體部29的前側、換言之,設在纜線連接器20與基板連接器50的嵌合方向「α」之嵌合側的嵌合凸部22所構成。在嵌合凸部22,複數個電纜端子40是沿著端子排列方向「γ」,互相以預定的間距配置成略一列。
本體部29係例如作為略箱狀體形成,又,嵌合凸部22係作為板狀體形成,該板狀體是在較本體部29更靠近上下方向「β」換言之是與嵌合方向「α」和端子排列方向「γ」雙方正交之方向形成為壁薄且在端子排列方向「γ」上寬度窄。藉由該等本體部29與嵌合凸部22,纜線殼體21全體側視形成為略凸形狀。在嵌合凸部22的端子排列方向「γ」之左右外側面,分別設有略半圓形狀的突出部25。該等突出部25係朝上方突出。
嵌合凸部22係當將纜線連接器20與基板連接器50嵌合時,沿著嵌合方向(插入方向)「α」,插入至設在基板連接器50的基板殼體51之插入空間52。其結果,纜線端子40的一部分也被插入至插入空間52。被插入至插入空間52的嵌合凸部22之上表面係藉由在各纜線端子40的配置位置上沿著嵌合方向「α」去除一部分,形成為梳齒狀,各纜線端子40的上表面之一部分係從梳齒的間隙28露出至纜線殼體21的外部。透過該等露出部等,各纜線端子40形成為與基板連接器50側之端子接觸。
在本體部29的後側,設有複數個端子插通口24。鉚接於纜線端子40、纜線端子40的一端等之纜線11的一部分係透過該等各端子插通口24,沿著嵌合方向「α」插入並設置於纜線殼體21。
圖3(a)、(b)係顯示纜線端子40之斜視圖。纜線端子40分別係藉由將一片的金屬板衝裁、折彎,形成為略筒狀。在電纜40之嵌合方向「α」的後側,設有用來收容設置纜線11的一端之開口45。藉由在將纜線11的一端收容的狀態下將開口45進行鉚接,能將纜線11固定在該處。
另外,在纜線端子40的嵌合方向「α」之前側,形成有在上下方向「β」互相分離的上部接觸面47與底部接觸面46。纜線端子40係在該等上部接觸面47與底部接觸面46各自之面,可與基板連接器50的基板端子60接觸。
在纜線端子40的上部接觸面47,為了讓與基板連接器50的基板端子60之接觸確實,設有供基板端子60的一部分嵌合之凹部41。為了緩和與基板端子60的接觸,在上部接觸面47的前端,設有錐形部42。
在纜線端子40的底部接觸面46之後側,卡止片43是在朝下方突出的狀態下被設置。纜線端子40係利用此卡止片43卡止於纜線殼體21。在卡止片43的更後側,設有凹部44。在凹部44,為了將纜線端子40設置到纜線殼體21的內部之預定的位置,能夠鉤住設在纜線殼體21之矛狀突起23。
圖4係顯示從底面側觀看纜線殼體21之部分放大斜視圖。矛狀突起23係在藉由本體部29支承為單臂懸樑狀之狀態下,沿著嵌合方向「α」設置,其前端係未於嵌合凸部22的嵌合方向「α」上之中間附近。
當透過端子插通口24,將纜線端子40插入到纜線殼體21時,矛狀突起23係藉由其彈性作用,嵌合於纜線端子40的凹部44(參照圖3)。其結果,纜線端子40被定位於纜線殼體21之預定的位置。矛狀突起23的底面23a係與插入有嵌合凸部22之基板連接器50的插入空間52中的至少一部分之面56(參照圖1)對應而形成平坦的面。同樣地,嵌合凸部22之嵌合方向「α」之前側的至少一部分的底面27也是與插入有嵌合凸部22之基板連接器50的插入空間52中的至少一部分之面(基準面)54(參照圖1)對應而形成平坦的面。
圖5係顯示基板連接器50的斷面斜視圖。此圖之斷面位置,可假想為相當於圖2之I-I線。基板連接器50主要係包含:朝端子排列方向「γ」延伸之基板殼體51、及藉由此基板殼體51支承之複數個相同形狀的基板端子60、以及分別設在端子排列方向「γ」之基板殼體51的左右外側面之補強扣件12。基板殼體51係透過基板端子60、補強扣件12等,固定於基板13(參照圖1)。
為了將基板端子60配置於基板殼體51,在基板殼體51的後側,設有複數個端子插通口66。各基板端子60係分別透過該等端子插通口66,沿著嵌合方向「α」插入並設置於基板殼體51,在供纜線連接器20的嵌合凸部22插入之插入空間52,分別與纜線連接器20的纜線端子40對應而沿著端子排列方向「γ」,互相以預定的間距配置成略一列。
基板端子60係藉由將一片金屬板沖裁,形成為板狀,在基板殼體51,將各自的金屬板的板面彼此在端子排列方向「γ」面對著狀態下相鄰而排列。各基板端子60包含支承部61、連結於支承部61的彈性臂部62及安裝部63。
安裝部63係為設在支承部61與彈性臂部62之連結部附近的部分,用來將基板端子60焊接於基板。藉由將安裝部63焊接於基板的預定部分,讓基板端子60固定於基板,並且能與基板的預定部分形成電性連接。
支承部61係為作為固定片使用之部分,包含沿著嵌合方向「α」形成的略直線狀部分,與安裝部63同樣地,在支承部61與彈性臂部62之連結部附近,具有卡止於基板殼體51之卡止突出部61a。基板端子60係藉由將卡止突出部61a壓入至基板殼體51的端子插通口66,固定於基板殼體51。
彈性臂部62係為作為可動片使用之部分,包含從支承部61延伸成單臂懸樑狀之略L字形部分,以支承部61與彈性臂部62的全體側視,形成為略U字形部分。略U字形的內部係形成供纜線連接器50的纜線端子40之預定部分尤其是其上部接觸面47與底部接觸面46插入之插入空間65。藉由插入至插入空間65,使得纜線端子40與基板端子60接觸。為了使與纜線端子40之電性接觸確實,在彈性臂部62的前端設置彈性接觸部62a。在彈性接觸部62之與纜線端子40接觸的接觸面62b,使用形成金屬板的板厚之面亦即斷裂面。藉由將接觸面作成為斷裂面,使得即使在基板端子60較小之情況,也能確保強度。當與纜線端子40接觸時,彈性接觸部62a係透過與纜線端子40例如其前端的錐形部42之接觸,藉由彈性臂部62的彈性作用,暫時朝上方舉起,然後,嵌入至設在纜線端子40的上部接觸面47之凹部41。藉由使彈性接觸部62a嵌入至凹部41,可使基板端子60與纜線端子40之接觸穩定。考量彈性接觸部62a之舉起,在插入空間52設置接觸防止用迴避空間57。
在插入空間52,設有藉由嵌合方向「α」與端子排列方向「γ」的兩方向所規定的基準面(滑接面)54。當將嵌合凸部22插入至插入空間52時,嵌合凸部22的前側之底面27(參照圖4)是在此基準面54上沿著嵌合方向「α」滑動,最終載置於該處。為了導引嵌合凸部22的底面27,在基準面54的前側設置錐形部54a為佳。基準面54係在上下方向「β」上與彈性接觸部62a分離的狀態下,定位於上下方向「β」之下方的位置。由於基準面54與嵌合凸部22的底面27皆形成作為平坦的面,故,嵌合凸部22利用平坦的面彼此滑接,又最終載置於基準面54的狀態下,保持於插入空間52。
在插入空間52,又沿著嵌合方向「α」設有平坦的面56,其係當嵌合凸部22插入至插入空間52時,供設在嵌合凸部22的中間附近之矛狀突起23的底面23a(參照圖4)滑接而最終被載置。為了導引矛狀突起23的底面23a,在面56的前側設置錐形部56a為佳。由於面56與矛狀突起23的底面23a皆形成作為平坦的面,故,矛狀突起23利用平坦的面彼此滑接,又最終載置於面56的狀態下,保持於插入空間52。再者,與嵌合凸部22之底面27與矛狀突起23的底面23a之階差對應,基準面54係比起面56,在上下方向「β」上,定位於若干較高的位置。
在插入空間52的端子排列方向「γ」之左右內側面,與嵌合凸部22的突出部25對應而設有略半圓形狀的突出部55。該等突出部55係朝突出部25相反側,換言之,朝在上下方向「β」上與接近基準面54之側相反側突出。
其次,參照圖6至圖9,說明突出部25、55的功能。圖6、圖7分別係圖2的I-I線斷面圖與II-II線斷面圖,顯示纜線連接器20與基板連接器50的嵌合後之狀態,換言之,顯示纜線端子40已被插入到基板端子60的插入空間65後的狀態。另外,圖8、圖9係相當於圖2的I-I線斷面圖之圖與相當於II-II線斷面圖之圖,與圖6、圖7不同,顯示纜線連接器20與基板連接器50完全嵌合前的狀態,更詳細而言,顯示纜線殼體21的嵌合凸部22插入基板殼體51的插入空間52,纜線端子40尤其是設在其前端的錐形部42剛與基板端子60的彈性接觸部62a接觸後之狀態。
如圖8所示,當纜線端子40的錐形部42與基板端子60的彈性接觸部62a接觸時,纜線端子40係透過與彈性接觸部62a的接觸,在上下方向「β」上朝接近基準面54之側被按壓。又,當纜線端子40透過與彈性接觸部62a的接觸,在上下方向「β」上朝接近基準面54之側被按壓時,如圖9所示,纜線殼體21的突出部25會與基板殼體51的突出部55抵接,透過此抵接,纜線殼體21、進一步而言,藉由纜線殼體21所支承的纜線端子40也在上下方向「β」上朝接近基準面54之側被按壓。如此,若依據本結構,由於纜線端子40透過與彈性接觸部62a的接觸被按壓的方向、和纜線殼體21進一步而言為藉由纜線殼體21所支承的纜線端子40透過突出部25與突出部55的抵接被按壓的方向相同,故,當纜線端子40與彈性接觸部62a接觸時,可減輕施加到基板端子60之力,亦可減輕伴隨纜線連接器與基板連接器的插拔所引起之基板端子60的損傷、劣化等。
特別是在本實施形態,纜線端子40與彈性接觸部62a接觸之時間點、纜線殼體21的突出部25與基板殼體51的突出部55抵接之時間點作成為幾乎同時,藉此,可更有效地減輕施加到基板端子60之負載。不過,該等時間點並非一定需要作成為同時。
當使纜線連接器20與基板連接器50嵌合時,如圖6所示,纜線端子40被插入於基板端子60的插入空間65,其結果,基板端子60的彈性接觸部62a會嵌入至從纜線殼體21露出之纜線端子40的上部接觸面47之凹部41。其結果,基板端子60與纜線端子40能夠更確實地連接。再者,設在纜線端子40的凹部41係在彈性接觸部62a接觸的部位,以在上下方向「β」上朝接近基準面54之側凹陷的狀態設置,故,亦具有減輕施加到基板端子60之負載的作用。又,此凹部41並非設在纜線端子40的下部接觸面46,而是設在上部接觸面47,故,不會妨礙纜線端子40與基板端子60之接觸,進一步而言,不會妨礙纜線端子40的下部接觸面46與基板端子60的支承部61之面61b的接觸,因此,即使在設有凹部之情況,纜線端子40也能圓滑地插入到基板端子60的插入空間65。當使纜線連接器20與基板連接器50嵌合時,纜線連接器20與基板連接器50的嵌合狀態、進一步而言為基板端子60與纜線端子40的連接狀態係如圖7所示,藉由突出部25、55鎖定,因此,為了解除纜線連接器20與基板連接器50的嵌合狀態,需要使突出部25與突出部55干涉而讓突出部25越過突出部55。如此,突出部25、55係不僅具有可減輕施加於基板端子60的負載之作用,亦可發揮作為鎖定機構之功能。
再者,本發明不限於前述實施形態,亦可進行各種變更。
例如,在前述進行了說明的實施形態,將基板殼體51的突出部55設在插入空間52的端子排列方向「γ」之左右內側面,換言之,在沿著端子排列方向「γ」的方向設在基板端子60的排列外側,但,亦可將該等配置於基板端子60的排列的中間,又亦可配置於左右內側面及中間,且亦可不配置在左右內側面而僅配置在中間。
又,並非一定需要設置纜線殼體21的突出部25,即使不設置突出部,若可透過纜線殼體21與基板殼體51的突出部55之抵接,將纜線端子40朝基準面54之側按壓即可。因此,在纜線殼體21,存在有與基板殼體51的突出部55抵接之部分即可。
且,在前述進行了說明之實施形態,將基準面54設在基板殼體51,但,亦可將其藉由設在基板端子60進一步而言設在基板端子60的支承部61之平坦的面61b(參照圖5)形成,又亦可藉由此平坦的面61b與基準面54形成。
1‧‧‧連接器裝置
11‧‧‧纜線
13‧‧‧基板
20‧‧‧纜線連接器(第一連接器)
21‧‧‧纜線殼體(第一殼體)
23‧‧‧矛狀突起
25‧‧‧第一抵接部
40‧‧‧纜線端子(第一端子)
41‧‧‧凹部
50‧‧‧基板連接器(第二連接器)
51‧‧‧基板殼體(第二殼體)
52‧‧‧插入空間
54‧‧‧基準面
55‧‧‧第二抵接部
60‧‧‧基板端子(第二端子)
61b‧‧‧板面
62‧‧‧彈性臂部(可動片)
62a‧‧‧彈性接觸部
62b‧‧‧板面
63‧‧‧固定部
圖1係顯示纜線連接器與基板連接器嵌合前的狀態之斜視圖。
圖2係顯示纜線連接器與基板連接器嵌合後的狀態之平面圖。
圖3係纜線端子的斜視圖。
圖4係從底面側觀看纜線殼體之部分放大斜視圖。
圖5係基板連接器的斷面斜視圖。
圖6係圖2的I-I線斷面圖,顯示纜線連接器與基板連接器嵌合後的狀態。
圖7係圖2的II-II線斷面圖,顯示纜線連接器與基板連接器嵌合後的狀態。
圖8係相當於圖2的I-I線斷面圖,顯示纜線連接器與基板連接器完全嵌合前的狀態。
圖9係相當於圖2的II-II線斷面圖,顯示纜線連接器與基板連接器完全嵌合前的狀態。

Claims (13)

  1. 一種連接器裝置,其特徵為具備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 前述第一連接器係具有第一殼體;和藉由該第一殼體支承的複數個第一端子, 前述第二連接器係具有第二殼體;和藉由該第二殼體支承的複數個第二端子, 前述第二端子係包含與插入於前述第二殼體的插入空間之前述第一端子接觸的彈性接觸部, 前述插入空間係在與對該插入空間之前述第一端子的插入方向和複數個前述第二端子的端子排列方向雙方正交之方向上,具有與前述彈性接觸部分離的基準面, 前述彈性接觸部係透過與前述第一端子的接觸,將該第一端子在前述正交之方向上朝接近前述基準面之側按壓, 前述第二殼體係在前述正交之方向上具有朝接近前述基準面之側突出的第二突出部,當至少前述第一端子透過與前述彈性接觸部之接觸而在前述正交之方向上朝接近前述基準面之側被按壓時,透過插入到前述插入空間之前述第一殼體與前述第二突出部之抵接,將藉由前述第一殼體支承的複數個前述第一端子在前述正交之方向上朝接近前述基準面之側按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裝置,其中,前述第一殼體係具有在前述正交之方向上,朝與接近前述基準面之側相反側突出的第一突出部,在該第一突出部,與前述第二突出部抵接。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連接器裝置,其中,前述第一端子與前述彈性接觸部接觸之時間點和前述第一突出部與前述第二突出部抵接的時間點大致同時。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或3項之連接器裝置,其中,前述第二突出部係在沿著前述端子排列方向之方向,配置於前述第二端子之排列的外側、及/或前述第二端子之排列的中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連接器裝置,其中,前述基準面係當前述第一殼體插入至前述插入空間時,供前述第一殼體滑接之滑接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連接器裝置,其中,前述基準面係藉由前述第二殼體及/或前述第二端子形成。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連接器裝置,其中,前述彈性接觸部係由金屬板形成,前述彈性接觸部之與前述第一端子接觸的接觸面係為形成前述金屬板的板厚之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連接器裝置,其中,複數個前述第二端子分別係由金屬板形成,至少在前述彈性接觸部,前述第二端子係在使前述金屬板的板面彼此面對的狀態下相鄰而排列。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連接器裝置,其中,在前述第一端子之與前述彈性接觸部接觸的部位,設有在前述正交之方向上朝接近前述基準面之側凹陷的凹部。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連接器裝置,其中,前述第二端子係包含形成有前述彈性接觸部的可動片;和與前述可動片連結之固定片。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連接器裝置,其中,前述可動片係包含略L字形部分,前述固定片係包含沿著前述插入方向形成的略直線狀部分,前述可動片與前述固定片係具有全體側視為大致呈U字形之部分。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連接器裝置,其中,前述第一端子中之至少與前述彈性接觸部接觸的部位係從前述第一殼體露出。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連接器裝置,其中,前述第一連接器係為纜線連接器,前述第二連接器係為基板連接器。
TW108102637A 2018-04-03 2019-01-24 具有端子按壓構造的連接器裝置 TWI8026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71429A JP7068896B2 (ja) 2018-04-03 2018-04-03 端子押し付け構造を有するコネクタ装置
JP2018-071429 2018-04-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43154A true TW201943154A (zh) 2019-11-01
TWI802639B TWI802639B (zh) 2023-05-21

Family

ID=68171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2637A TWI802639B (zh) 2018-04-03 2019-01-24 具有端子按壓構造的連接器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068896B2 (zh)
KR (1) KR102468999B1 (zh)
CN (1) CN110364893B (zh)
TW (1) TWI80263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78896A (ja) * 2021-05-21 2022-12-02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端子、電線コネクタ及び電線対基板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62591B2 (ja) 1996-02-23 2003-01-0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基板用コネクタ
JP3265971B2 (ja) * 1996-03-14 2002-03-1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二重係止コネクタ
JP2000182729A (ja) * 1998-12-17 2000-06-30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低挿抜コネクタ
DE10295302T5 (de) * 2001-08-07 2004-04-22 Yazaki Corp. Steckverbinder
WO2007039950A1 (ja) 2005-10-06 2007-04-12 Ddk Ltd. コネクタ
JP4530425B2 (ja) * 2008-01-25 2010-08-25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ジャック型コネクタ
JP5301351B2 (ja) * 2009-05-20 2013-09-25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電線対基板コネクタ及び電線コネクタ
JP4374074B1 (ja) * 2009-06-10 2009-12-02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用端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
JP4996705B2 (ja) * 2010-02-26 2012-08-0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5523238B2 (ja) * 2010-07-29 2014-06-18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ベースコネクタ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コネクタユニット
JP5909044B2 (ja) * 2011-02-25 2016-04-2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構造
CN104067450B (zh) 2012-01-20 2017-10-10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JP6064194B2 (ja) * 2014-03-20 2017-01-25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嵌合状態の確認が容易なコネクタ装置
TWM493787U (zh) * 2014-05-12 2015-01-11 Tarng Yu Entpr Co Ltd 線纜連接器組合及其按壓蓋板
JP6643154B2 (ja) * 2016-03-10 2020-02-1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258420B1 (ja) * 2016-07-25 2018-01-10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可動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85875A (ja) 2019-10-24
KR20190116055A (ko) 2019-10-14
CN110364893A (zh) 2019-10-22
KR102468999B1 (ko) 2022-11-18
JP7068896B2 (ja) 2022-05-17
CN110364893B (zh) 2022-03-22
TWI802639B (zh) 2023-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86954B1 (ko) 커넥터
KR101919691B1 (ko) 커넥터
US8398425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having sloped guide surfaces with a common edge
US8092232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US9472875B2 (en) Wire-to-board connector
US8308492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TWI475756B (zh) 電線對基板連接器
US10566735B2 (en) Connector
CN106972322B (zh) 连接器
TWI521804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flat conductors
CN110061375A (zh) 连接器、对接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TW201351789A (zh) 電連接器
JPH02244574A (ja) コネクタ
US9190748B2 (en) Connector structure
EP1349240A2 (en) Connector in which movement of contact portion of contact is guided by insulator
US10541486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and connector
JP2023059372A (ja)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
TW201943154A (zh) 具有端子按壓構造的連接器裝置
JP2019129137A (ja) コネクタ、相手方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04178823A (ja) ラッチアーム付きリ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及びこれに接続されるプラグコネクタ
CN212542840U (zh) 插头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JP2023023054A (ja) コネクタ
CN113571967A (zh) 插头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JP2024066098A (ja)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TWM512831U (zh) 電連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