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40147A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940147A TW201940147A TW107147407A TW107147407A TW201940147A TW 201940147 A TW201940147 A TW 201940147A TW 107147407 A TW107147407 A TW 107147407A TW 107147407 A TW107147407 A TW 107147407A TW 201940147 A TW201940147 A TW 201940147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et
- region
- absorbent
- exterior
- area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F13/49—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 A61F13/49058—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dular concept of constructing the diaper
- A61F13/4906—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dular concept of constructing the diaper the diaper having an outer chassis forming the diaper and an independent absorbent structure attached to the chassis
- A61F13/49061—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dular concept of constructing the diaper the diaper having an outer chassis forming the diaper and an independent absorbent structure attached to the chassis the diaper having one or two waist members forming the diaper waist region and an independent absorbent structure attached to the one or two waist members forming the crotch regio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F13/49—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 A61F13/49007—Form-fitting, self-adjusting disposable diape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F13/49—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 A61F13/494—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characterised by edge leakage prevention means
- A61F13/49406—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characterised by edge leakage prevention means the edge leakage prevention means being at the crotch region
- A61F13/49446—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characterised by edge leakage prevention means the edge leakage prevention means being at the crotch region the edge leakage prevention means being an impermeable sheet or impermeable part of a sheet placed on or under the top sheet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3—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F13/49—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 A61F2013/49098—Other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of the 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可抑制因為移動穿用者的腳使得前腰圍區域中的外裝體位置偏離。吸收性物品(10)具有吸收性本體(40)和前側外裝體(20)。吸收性本體具有比吸收芯更朝前側延伸的前端部(45)。在吸收性本體的前端部,至少設有:不透液薄片(41),及與不透液薄片在厚度方向重疊的透液性本體薄片(42)。且設有:不透液薄片和本體薄片未被接合的薄片非接合區域(NS),及吸收性本體和前側外裝體未被接合的本體非接合區域(NB)。在吸收性本體的前端部,設有薄片非接合區域和本體非接合區域重疊的重複區域(DR)。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用後即棄式紙尿布等吸收性物品。
專利文獻1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具有吸收性本體、及配置在吸收性本體的非肌膚對向面側的外裝體。吸收性本體係固定在外裝體的肌膚對向面側(參照專利文獻1的圖3)。吸收性本體具有吸收芯、及比吸收芯更朝前側延伸的前端部。在前端部具有不透液薄片、及與不透液薄片在厚度方向重疊的本體薄片。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6-34341號公報
如此地構成的吸收性物品,一般而言,配置有吸收芯的區域的剛性最高。吸收性本體的前端部的剛性,是次於配置有吸收芯的區域的剛性而為次高,只配置有外裝體的區域的剛性比吸收性本體的前端部的剛性低。穿用者將腳朝前後移動時,朝前後方向移動之力施加在吸收芯,透過吸收芯使吸收性本體的前端部朝前側移動,且剛性較低的外裝體容易變形。此時,因為從位於肌膚對向面側的吸收芯及吸收性本體朝向位於非肌膚對向面側的外裝體,施加力使得外裝體變形,因此外裝體容易浮起如與穿用者分離般。因為如與穿用者分離般浮起,而有配置在前腰圍區域的外裝體位置偏離之虞。
因此,期待有可抑制因為移動穿用者的腳使得前腰圍區域中的外裝體位置偏離的吸收性物品。
與一態樣相關的吸收性物品,具有:前後方向、與前述前後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前腰圍區域、後腰圍區域、配置在前述前腰圍區域和前述後腰圍區域之間的胯下區域、跨及前述胯下區域、前述前腰圍區域及前述後腰圍區域而配置的吸收性本體、以及配置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非肌膚對向面側且配置在前述前腰圍區域的前側外裝體;前述吸收性本體具有:吸收芯、及比前述吸收芯更朝前側延伸的前端部;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前述前端部,設有:薄片非接合區域,係至少設有不透液薄片、及與前述不透液薄片在厚度方向重疊的透液性本體薄片,前述不透液薄片和前述本體薄片被接合;及本體非接合區域,係前述吸收性本體和前述前側外裝體未被接合;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前述前端部,設有前述薄片非接合區域和前述本體非接合區域重疊的重複區域。
與另一態樣相關的吸收性物品,具有:前後方向、與前述前後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前腰圍區域、後腰圍區域、配置在前述前腰圍區域和前述後腰圍區域之間的胯下區域、跨及前述胯下區域、前述前腰圍區域及前述後腰圍區域而配置的吸收性本體、以及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非肌膚對向面側配置在前述前腰圍區域的前側外裝體;前述吸收性本體具有:吸收芯、及比前述吸收芯更朝前側延伸的前端部;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前述前端部,設有第1薄片材和第2薄片材在厚度方向重疊的重疊區域;在前述重疊區域的前端緣,設有前述第1薄片材未被接合於前述第2薄片材的薄片非接合區域。
與另一態樣相關的吸收性物品,具有:前後方向、與前述前後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前腰圍區域、後腰圍區域、配置在前述前腰圍區域和前述後腰圍區域之間的胯下區域、具有吸收芯且跨及前述胯下區域、前述前腰圍區域及前述後腰圍區域而配置的吸收性本體、與前述吸收性本體在厚度方向重疊且配置在前述前腰圍區域的前側外裝體、與前述吸收性本體在厚度方向重疊且配置在前述前腰圍區域的後側外裝體、以及將前述前側外裝體的前述寬度方向的外側部和前述後側外裝體的前述寬度方向的外側部予以接合的側邊接合部;前述前側外裝體具有複數外裝薄片,且在比前述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更靠前側設有至少2片前述外裝薄片彼此未被接合的外裝非接合區域。
(1)實施形態的概要
根據本說明書及附圖的記載,至少闡明了以下事項。
根據本說明書及附圖的記載,至少闡明了以下事項。
與一態樣相關的吸收性物品具有:前後方向、與前述前後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前腰圍區域、後腰圍區域、配置在前述前腰圍區域和前述後腰圍區域之間的胯下區域、跨及前述胯下區域、前述前腰圍區域及前述後腰圍區域而配置的吸收性本體、以及配置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非肌膚對向面側且配置在前述前腰圍區域的前側外裝體;前述吸收性本體具有:吸收芯、及比前述吸收芯更朝前側延伸的前端部;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前述前端部,設有:薄片非接合區域,係至少配置有不透液薄片、及與前述不透液薄片在厚度方向重疊的透液性本體薄片,前述不透液薄片和前述本體薄片未被接合;及本體非接合區域,係前述吸收性本體和前述前側外裝體未被接合;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前述前端部,設有前述薄片非接合區域和前述本體非接合區域重疊的重複區域。
由於在吸收性本體的前端部設有重複區域,從吸收芯施加朝前側移動之力時,重複區域容易變形。藉由吸收性本體的前端部變形,使前側外裝體不易因吸收性本體而上推。可抑制前側外裝體浮起般的變形,而可抑制前側外裝體位置偏離且繼續覆蓋穿用者的腹部。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前述重複區域的至少一部分係與前述吸收芯在前述前後方向重疊配置。
與吸收芯在前後方向重疊配置的區域,容易施加從吸收芯朝向前側之力。藉由在該區域的至少一部分設置重複區域,可使吸收芯所致之變形由吸收性本體的前端部吸收,而抑制前腰圍區域及後腰圍區域中的外裝體位置偏離。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前述吸收性本體具有中央區域,該中央區域係在將前述吸收芯的前述寬度方向的全長3等分的區域,位於前述吸收芯的寬度方向的中央,前述重複區域係與前述中央區域在前述前後方向重疊配置。
若在穿用者的腳夾著吸收芯的狀態下穿用者朝前後方向移動腳,則力容易集中於吸收芯的寬度方向的中央,吸收芯的前端部的形狀為寬度方向的中央比寬度方向的側部更容易朝前側突出。因此,在與中央區域在前後方向重疊配置的區域,更容易施加從吸收芯朝向前側之力。藉由在該區域設置重複區域,可藉由吸收性本體的前端部吸收吸收芯所致之變形而更抑制外裝體的變形。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前述重複區域係與前述吸收芯的前述寬度方向的全部區域在前述前後方向重疊配置。
藉由在與吸收芯的寬度方向在前後方向重疊配置的區域設置重複區域,可藉由吸收性本體的前端部吸收吸收芯所致之變形而更抑制外裝體的變形。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前述本體非接合區域設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
由於在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設有本體非接合區域和薄片非接合區域兩方,而更容易變形。可藉由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吸收吸收芯所致之變形,使前側外裝體不易因吸收性本體而上推,而更抑制外裝體的變形。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前述薄片非接合區域比前述本體非接合區域更朝前述胯下區域側延伸出去。
不透液薄片的剛性大多比透液性薄片高,薄片非接合區域容易得到剛性比本體非接合區域低的效果。藉由薄片非接合區域比本體非接合區域更朝胯下區域側延伸出去,更容易得到藉由吸收性本體的變形而吸收吸收芯的變形之效果。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前述薄片非接合區域比前述本體非接合區域更朝前述寬度方向的外側延伸出去。
藉由薄片非接合區域比本體非接合區域更朝寬度方向的外側延伸出去,可遍及本體非接合區域的寬度方向的全部區域使剛性較低。可藉由吸收性本體的前端部的重複區域的變形而更抑制外裝體的變形。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前述本體薄片具有:配置在比前述不透液薄片更靠肌膚對向面側的第1本體薄片,及配置在比前述不透液薄片更靠非肌膚對向面側的第2本體薄片,前述薄片非接合區域中,前述不透液薄片未被接合於第1本體薄片,且未被接合於前述第2本體薄片。
由於不透液薄片未被接合於第1本體薄片及第2本體薄片,不透液薄片變得更容易變形。因此,吸收性本體的前端部變得更容易變形,可抑制外裝體浮起的變形而抑制前腰圍區域中的外裝體位置偏離。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前述不透液薄片及前述本體薄片,係在前述厚度方向跨及與前述吸收芯重疊的區域和前述前端部而配置,且在前述厚度方向夾著前述吸收芯而配置,在比前述薄片非接合區域更靠胯下區域側,設有前述不透液薄片和前述本體薄片被接合的薄片接合區域,前述薄片非接合區域的前述胯下區域側的內端緣配置在比前述吸收芯更靠前述前側。
由於薄片非接合區域的胯下區域側的內端緣位於比吸收芯更靠前側,而在比吸收芯更靠前側設有薄片接合區域。可藉由不透液薄片和本體薄片被接合的區域,抑制構成吸收芯的吸收材料漏出到吸收性本體外。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具有配置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肌膚對向面側的覆蓋薄片,前述薄片非接合區域係與前述吸收性本體和前述覆蓋薄片未被接合的覆蓋非接合區域的至少一部分,在前述厚度方向重疊配置。
位於穿用者的肌膚對向面側的覆蓋薄片係與肌膚密合,有時覆蓋薄片不易變形。吸收性本體的前端部未被接合於覆蓋薄片,相對於覆蓋薄片容易移動。即使在覆蓋薄片不易變形的情形下,吸收性本體的前端部仍容易變形,可抑制外裝體浮起的變形,而抑制前腰圍區域及後腰圍區域中的外裝體位置偏離。
另與一態樣相關的吸收性物品係,具有:前後方向、與前述前後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前腰圍區域、後腰圍區域、配置在前述前腰圍區域和前述後腰圍區域之間的胯下區域、跨及前述胯下區域、前述前腰圍區域及前述後腰圍區域而配置的吸收性本體、以及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非肌膚對向面側配置在前述前腰圍區域的前側外裝體;前述吸收性本體具有:吸收芯,及比前述吸收芯更朝前側延伸的前端部;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前述前端部,設有第1薄片材和第2薄片材在厚度方向重疊的重疊區域;在前述重疊區域的前端緣,設有前述第1薄片材未被接合於前述第2薄片材的薄片非接合區域。
在設在吸收性本體的前端部的重疊區域的前端緣,設有薄片非接合區域。相較於第1薄片材被接合於第2薄片材的構成,吸收性本體的前端部的剛性變低。當朝前後方向移動之力施加在吸收芯時,吸收性本體的前端部變形而吸收力,使從吸收性本體朝向前側之力不易傳遞到外裝體,而使外裝體不易因吸收性本體而上推。因此,可抑制外裝體浮起般的變形而抑制前側外裝體位置偏離。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前述薄片非接合區域係與前述吸收芯在前述前後方向重疊配置。
與吸收芯在前後方向重疊配置的區域,容易施加從吸收芯朝向前側之力。藉由在該區域的至少一部分設置薄片非接合區域,可使從吸收性本體朝向前側之力更不易傳遞到外裝體,而可抑制前側外裝體位置偏離。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前述吸收性本體具有中央區域,該中央區域係在將前述吸收芯的前述寬度方向的全長3等分的區域,位於前述吸收芯的前述寬度方向的中央,前述薄片非接合區域係與前述中央區域在前述前後方向重疊配置。
若在穿用者的腳夾著吸收芯的狀態下穿用者朝前後方向移動腳,則力容易集中於吸收芯的寬度方向的中央,吸收芯的前端緣的形狀為寬度方向的中央比寬度方向的側部更容易朝前側突出。因此,在與中央區域在前後方向重疊配置的區域,更容易施加從吸收芯朝向前側之力。藉由在該區域設置薄片非接合區域,可使從吸收性本體朝向前側之力更不易傳遞到前側外裝體,而可抑制前側外裝體位置偏離。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前述薄片非接合區域係與前述吸收芯的前述寬度方向的全部區域在前述前後方向重疊配置。
藉由在與吸收芯的寬度方向的全部區域在前後方向重疊配置的的區域,設置薄片非接合區域,可使從吸收性本體朝向前側之力更不易傳遞到前側外裝體,而可抑制前側外裝體位置偏離。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前述第1薄片材和前述第2薄片材之中至少前述第1薄片材係不透液薄片。
不透液薄片係藉由薄膜等構成,相較於透液性薄片之薄片材,大多為剛性高者。由於不透液薄片之第1薄片材未被接合於第2薄片材,吸收性本體前端部的剛性容易變低,可使力更不易從吸收性本體傳遞到前側外裝體。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前述第2薄片材配置在前述第1薄片材的肌膚對向面側,前述第1薄片材和前述第2薄片材,係在前述厚度方向跨及與前述吸收芯重疊的區域和前述前端部而配置,且在前述厚度方向夾著前述吸收芯配置。
在厚度方向夾著吸收芯配置的薄片材,更容易承受來自吸收芯之力。由於在夾著吸收芯配置的薄片材間設有薄片非接合區域,可使從吸收性本體朝向前側之力更不易傳遞到前側外裝體,而可抑制前側外裝體位置偏離。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前述第2薄片材配置在前述第1薄片材的肌膚對向面側,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前述前端部,配置有位於前述第1薄片材的非肌膚對向面側的第3薄片材,前述薄片非接合區域中,前述第1薄片材未被接合於前述第2薄片材,且未被接合於前述第3薄片材。
薄片非接合區域中,第1薄片材、第2薄片材及第3薄片材的3層未互相被接合。因此,吸收性本體的前端部的剛性容易變低,可使力更不易從吸收性本體傳遞到前側外裝體。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前述第1薄片材和前述第2薄片材,係在前述厚度方向夾著前述吸收芯配置,前述第1薄片材非接合於前述第2薄片材之區域的前述前後方向的長度,比前述第1薄片材非接合於前述第3薄片材之區域的前後方向的長度更長。
在厚度方向夾著吸收芯配置的第1薄片材及第2薄片材,更容易承受來自吸收芯之力。由於第1薄片材非接合於第2薄片材的區域的前後方向的長度較長,可使從吸收性本體朝向前側之力更不易傳遞到前側外裝體,而可抑制前側外裝體位置偏離。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具有覆蓋薄片,係配置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肌膚對向面側,覆蓋前述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前述覆蓋薄片係與前述薄片非接合區域的至少一部分在厚度方向重疊配置。
在吸收性本體的前端部,設有薄片材彼此未被接合的薄片非接合區域,而有薄片材的前端緣抵接於肌膚之虞。由覆蓋薄片覆蓋薄片非接合區域,藉此使薄片材的前端緣不易抵接於肌膚,可抑制對肌膚的刺激。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前述覆蓋薄片係與前述薄片非接合區域的全部區域重疊配置。
可藉由覆蓋薄片覆蓋薄片非接合區域的全部區域,不僅薄片材的前端緣,而且可覆蓋薄片材在厚度方向容易浮起的區域全體。因此,可更抑制對肌膚的刺激。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前述覆蓋薄片被接合於前述吸收性本體的覆蓋接合區域,係與前述薄片非接合區域的一部分在厚度方向重疊配置。
薄片非接合區域和覆蓋接合區域重疊的區域、及薄片非接合區域和覆蓋接合區域未重疊的區域,係剛性不同。藉由該2個區域承受來自吸收芯之力時,階段性地變形,而更容易承受來自吸收芯之力。因此,可使從吸收性本體朝向前側之力更不易傳遞到前側外裝體,而可抑制前側外裝體位置偏離。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在比前述薄片非接合區域更靠胯下區域側,設有前述第1薄片材和前述第2薄片材被接合的薄片接合區域,
前述覆蓋薄片和前述吸收性本體被接合的覆蓋接合區域,係與前述薄片接合區域在前述厚度方向重疊配置。
前述覆蓋薄片和前述吸收性本體被接合的覆蓋接合區域,係與前述薄片接合區域在前述厚度方向重疊配置。
覆蓋接合區域和薄片接合區域重疊的區域,相較於覆蓋接合區域和薄片非接合區域重疊的區域、覆蓋非接合區域和薄片非接合區域重疊的區域,係剛性較高。由於該剛性高的區域設在比薄片非接合區域更靠胯下區域側,因此可透過該剛性高的區域而將從吸收芯朝向前後方向的外側之力,分散於薄片材及覆蓋薄片。更容易在薄片材及覆蓋薄片兩方吸收從吸收芯承受之力。因此,可使從吸收性本體朝向前側之力更不易傳遞到前側外裝體,而可抑制前側外裝體位置偏離。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在前述重疊區域的前端緣,設有前述吸收性本體和前述前側外裝體未被接合的本體非接合區域。
由於在吸收性本體的前端部設有本體非接合區域,相較於吸收性本體和外裝體被接合的構成,吸收性本體的前端部的剛性變低。朝前側移動之力施加在吸收芯時,吸收性本體的前端部變形而變得容易吸收力。從吸收性本體朝向前側之力變得不易傳遞到外裝體,而使外裝體不易因吸收性本體而上推。因此,可抑制外裝體浮起般的變形而抑制前側外裝體位置偏離。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前述薄片非接合區域比前述本體非接合區域更朝前述寬度方向的外側延伸出去。
藉由薄片非接合區域比本體非接合區域更朝寬度方向的外側延伸出去,可遍及本體非接合區域的寬度方向的全部區域使剛性變低。藉由吸收性本體的前端部的變形,更容易抑制外裝體浮起般的變形。
另與一態樣相關的吸收性物品,具有:前後方向、與前述前後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前腰圍區域、後腰圍區域、配置在前述前腰圍區域和前述後腰圍區域之間的胯下區域、具有吸收芯且跨及前述胯下區域、前述前腰圍區域及前述後腰圍區域配置的吸收性本體、與前述吸收性本體在厚度方向重疊且配置在前述前腰圍區域的前側外裝體、與前述吸收性本體在厚度方向重疊且配置在前述前腰圍區域的後側外裝體、以及將前述前側外裝體的前述寬度方向的外側部和前述後側外裝體的前述寬度方向的外側部予以接合的側邊接合部;前述前側外裝體具有複數外裝薄片,在比前述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更靠前側,設有至少2片前述外裝薄片彼此未被接合的外裝非接合區域。
由於在比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更靠前側設有外裝非接合區域,相較於外裝薄片彼此全部被接合著的構成,前側的剛性變得比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低。當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朝向前後方向的外側移動時,外裝非接合區域變形而吸收力,可抑制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朝外裝體的非肌膚對向面側移動成如捲入外裝體般。因此,可抑制前腰圍區域中的外裝體位置偏離,而繼續覆蓋穿用者的腹部。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外裝非接合區域的至少一部分係與前述吸收芯在前述前後方向重疊配置。
與吸收芯在前後方向重疊配置的區域,容易施加從吸收芯朝向前側之力。藉由在該區域的至少一部分設置外裝非接合區域,當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朝向前側移動時,外裝非接合區域變形而吸收力,可更抑制前側外裝體位置偏離。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具有中央區域,該中央區域係在將前述吸收芯的前述寬度方向的全長3等分的區域,位於前述吸收芯的寬度方向的中央,前述外裝非接合區域係與前述中央區域在前後方向重疊配置。
若在穿用者的腳夾著吸收芯的狀態下穿用者朝前後方向移動腳,則力容易集中於吸收芯的寬度方向的中央,吸收芯的前端部的形狀為寬度方向的中央比寬度方向的側部更容易朝前側突出。因此,在與中央區域在前後方向重疊配置的區域,更容易施加從吸收芯朝向前側之力。藉由在該區域設置薄片非接合區域,當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朝向前側移動時,外裝非接合區域變形而吸收力,可更抑制前腰圍區域中的外裝體位置偏離。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前述外裝非接合區域係與前述吸收芯的前述寬度方向的全部區域,在前述前後方向重疊配置。
藉由在與吸收芯的寬度方向的全部區域在前後方向重疊配置的的區域,設置外裝非接合區域,當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朝向前側移動時,外裝非接合區域變形而吸收力,可更抑制前腰圍區域中的外裝體位置偏離。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前述外裝薄片具有:配置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非肌膚對向面側的外裝非肌膚側薄片,及覆蓋前述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且配置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肌膚對向面側的覆蓋薄片;前述外裝非接合區域設在前述覆蓋薄片和前述外裝非肌膚側薄片之間。
外裝非肌膚側薄片和覆蓋薄片係配置成在厚度方向夾著吸收性本體,更容易承受來自吸收性本體之力。藉由在外裝非肌膚側薄片和覆蓋薄片之間設置外裝非接合區域,當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朝向前側移動時,外裝非接合區域變形而更容易吸收力,可更抑制外裝體位置偏離。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前述外裝薄片具有配置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非肌膚對向面側的複數外裝非肌膚側薄片,前述外裝非接合區域設在前述外裝非肌膚側薄片彼此之間。
藉由在外裝非肌膚側薄片彼此之間設有外裝非接合區域,當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朝向前後方向的外側移動時,前側外裝體變形成如翻捲到非肌膚對向面側般而可吸收力。藉由以前側外裝體吸收來自吸收性本體之力,可抑制前側外裝體位置偏離。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在比前述外裝非接合區域更靠前側,設有前述外裝薄片彼此被接合的外裝接合區域。
外裝接合區域係外裝薄片彼此被接合,剛性比外裝非接合區域容易變高。且,配置有吸收性本體的區域也是剛性比外裝非接合區域容易變高。外裝非接合區域被剛性高的區域在前後方向夾著,當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朝向前側移動時變形而變得容易吸收力。因此,可更抑制前側外裝體位置偏離。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前述外裝接合區域的前述前後方向的長度,比前述外裝非接合區域的前述前後方向的長度更長。
外裝接合區域的剛性比外裝非接合區域更高,前後方向的長度不易變短。藉由將外裝接合區域的前後方向的長度設置成較長,而容易確保由前側外裝體覆蓋腰周圍的區域。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吸收性本體具有比前述吸收芯更朝前側延伸的前端部,前述外裝薄片具有覆蓋薄片,該覆蓋薄片覆蓋前述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且配置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肌膚對向面側;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前端部,設有前述吸收性本體和前述覆蓋薄片未被接合的覆蓋非接合區域。
覆蓋非接合區域相較於吸收性本體和外裝體被接合的區域,係剛性較低。藉由設有覆蓋非接合區域,力不易從吸收性本體傳遞到外裝體,可減少傳遞到比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更靠前側的區域之力。容易抑制前側外裝體的變形,而藉由前側外裝體繼續覆蓋腰周圍。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前述覆蓋非接合區域係與前述外裝非接合區域在前述前後方向連接著。
由於覆蓋非接合區域和外裝非接合區域在前後方向連接,因此在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附近,可將因為來自吸收性本體之力而變形的區域確保成較長。可在前側外裝體更容易吸收來自吸收性本體之力,而更抑制前側外裝體位置偏離。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前述外裝非接合區域的前述前後方向的長度,比前述覆蓋非接合區域的前述前後方向的長度更長。
相較於覆蓋非接合區域的前後方向的長度比外裝非接合區域更長的構成,可在前側外裝體確保因為來自吸收性本體之力而變形的區域,而可更抑制前側外裝體位置偏離。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前述覆蓋非接合區域的前述前後方向的長度,比前述外裝非接合區域的前述前後方向的長度更長。
相較於外裝非接合區域的前後方向的長度比覆蓋非接合區域更長的構成,可在覆蓋薄片確保因為來自吸收性本體之力而變形的區域,而可更抑制前側外裝體位置偏離。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吸收性本體具有比前述吸收芯更朝前側延伸的前端部,前述外裝薄片具有配置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非肌膚對向面側的外裝非肌膚側薄片,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前端部,設有前述吸收性本體和前述外裝非肌膚側薄片未被接合的本體非接合區域。
本體非接合區域的剛性相較於吸收性本體和外裝非肌膚側薄片被接合的區域,係剛性較低。藉由設有本體非接合區域,力不易從吸收性本體傳遞到外裝體,可減少傳遞到比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更靠前側的區域之力。且,由於在吸收性本體的非肌膚對向面側設有本體非接合區域,而容易使前側外裝體變形成如翻捲到非肌膚對向面側般。更可藉由前側外裝體吸收來自吸收性本體之力,而可抑制前側外裝體位置偏離。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前述本體非接合區域係與前述外裝非接合區域在前述前後方向連接著。
由於本體非接合區域和外裝非接合區域在前後方向連接,在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附近,可將因為來自吸收性本體之力而變形的區域確保成較長。可在前側外裝體更容易吸收來自吸收性本體之力,而更抑制前側外裝體位置偏離。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前述外裝非接合區域的前述前後方向的長度,比前述本體非接合區域的前述前後方向的長度更長。
相較於本體非接合區域的前述前後方向的長度比外裝非接合區域的長度更長的構成,可確保前側外裝體中因為來自吸收性本體之力而變形的區域,而可更抑制前側外裝體位置偏離。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前述本體非接合區域的前述前後方向的長度,比前述外裝非接合區域的前述前後方向的長度更長。
由於將本體非接合區域設在吸收性本體的非肌膚對向面側,前側外裝體容易變形成如翻捲到非肌膚對向面側般。更可藉由前側外裝體吸收來自吸收性本體之力,而可抑制前側外裝體位置偏離。
根據較佳的一態樣,前述吸收性本體具有比前述吸收芯更朝前側延伸的前端部,前述外裝薄片具有:配置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非肌膚對向面側的外裝非肌膚側薄片,及覆蓋前述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且配置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肌膚對向面側的覆蓋薄片;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前端部設有:前述吸收性本體和前述覆蓋薄片未被接合的覆蓋非接合區域,及前述吸收性本體和前述外裝非肌膚側薄片未被接合的本體非接合區域;前述本體非接合區域的前述前後方向的長度,比前述覆蓋非接合區域的前述前後方向的長度更長。
本體非接合區域配置在吸收性本體的非肌膚對向面側,覆蓋非接合區域配置在吸收性本體的肌膚對向面側。由於本體非接合區域的前後方向的長度較長,因此前側外裝體容易變形成如翻捲到非肌膚對向面側般。更可藉由前側外裝體吸收來自吸收性本體之力,而可抑制前側外裝體位置偏離。
(2)與第1實施形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與第1實施形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此外,以下圖式的記載中,在相同或類似的部分附加相同或類似的符號。但是,圖式為示意者,應留意各尺寸的比例等與實際者不同。因而,具體的尺寸等應參酌以下說明予以判斷。且,在圖式相互間亦可包含互相的尺寸關係和比例不同的部分。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與第1實施形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此外,以下圖式的記載中,在相同或類似的部分附加相同或類似的符號。但是,圖式為示意者,應留意各尺寸的比例等與實際者不同。因而,具體的尺寸等應參酌以下說明予以判斷。且,在圖式相互間亦可包含互相的尺寸關係和比例不同的部分。
吸收性物品可以是黏帶型,也可以是短褲型。吸收性物品可以是用後即棄式紙尿布,也可以是短褲型生理用衛生棉。第1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為短褲型用後即棄式紙尿布。圖1係與本實施形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10的示意前視圖。圖2係與本實施形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10的示意俯視圖。圖2所示之示意俯視圖係展示,在後述側邊接合部60的展開狀態中,使其伸長至在吸收性物品10未形成皺摺的狀態之伸長狀態。圖3係沿著圖2所示之A-A線的剖視圖,圖4係沿著圖2所示之B-B剖面的剖視圖。
吸收性物品10具有互相正交的前後方向L及寬度方向W。前後方向L係藉由朝身體前側和身體後側延伸的方向規定。換言之,前後方向L係被展開的吸收性物品10中的朝前後延伸的方向。且,吸收性物品10具有與前後方向L和寬度方向W兩方正交的厚度方向T。
吸收性物品10具有前腰圍區域S1、後腰圍區域S2、及胯下區域S3。前腰圍區域S1係與穿用者的前腰圍(腹部)相對向的區域。後腰圍區域S2係與穿用者的後腰圍(背部)相對向的區域。胯下區域S3係位於穿用者的胯下,且配置在前腰圍區域S1和後腰圍區域S2之間的區域。
本實施形態中,吸收性物品10可具有外裝體15和吸收性本體40。外裝體15係與吸收性本體40在厚度方向重疊,至少配置在前腰圍區域S1。外裝體15可具有前側外裝體20和後側外裝體30。前側外裝體20係於前腰圍區域S1中配置在吸收性本體40的非肌膚對向面側T2之外裝體。後側外裝體30係與前側外裝體20在前後方向L分離,且於後腰圍區域S2中配置在吸收性本體40的非肌膚對向面側T2之外裝體。
外裝體15可具有配置在吸收性本體40的肌膚對向面側T1的覆蓋薄片27。覆蓋薄片27可設在前腰圍區域的吸收性本體40的肌膚對向面側T1。
胯下區域S3係後述形成有腳圍開口部72(參照圖1)的區域。前腰圍區域S1的胯下區域側的交界係腳圍開口部72的前端緣,後腰圍區域S2的胯下區域側的交界係腳圍開口部72的後端緣。此外,在其他實施形態中,外裝體15係前側外裝體20及後側外裝體30被一體化,且可遍及前腰圍區域S1到後腰圍區域S2而設置。
前側外裝體20及後側外裝體30可由例如不織布般的薄片構成。前側外裝體20可具有複數外裝薄片。外裝薄片可具有第1外裝薄片25、及位於第1外裝薄片25的非肌膚對向面側T2的第2外裝薄片26。覆蓋薄片27可由例如不織布般的薄片構成。覆蓋薄片27可藉由構成前側外裝體20的第1外裝薄片25和第2外裝薄片26的至少一方折回到肌膚對向面側T1的部分構成,亦可藉由與第1外裝薄片25和第2外裝薄片26不同的薄片構成。
如圖1所示,可設有側邊接合部60,該側邊接合部60係接合寬度方向W中的前腰圍區域S1的外側部、及寬度方向W中的後腰圍區域S2的外側部。圖2係展示,解除側邊接合部60的接合,使吸收性物品10展開的狀態。側邊接合部60可在前側外裝體20及後側外裝體30的各個,沿著前後方向L延伸。
此外,本發明中的外側部係在包含寬度方向W的外緣之寬度方向W佔有一定範圍的部分,外側緣係寬度方向W的外緣。本發明中的內側部係在包含寬度方向W的內緣之寬度方向W佔有一定範圍的部分,內側緣係寬度方向W的內緣。且,本發明中的前端部及後端部係在包含前後方向L的緣的前後方向L佔有一定範圍的部分,前端緣及後端緣係前後方向L的緣。外端部包含前端部及後端部,外端緣包含前端緣及後端緣。
如圖1所示,在形成有側邊接合部60的狀態下,在吸收性物品10形成:讓穿用者的身體通過的腰圍開口部71,及讓穿用者的腳分別插入的一對腳圍開口部72。腰圍開口部71可藉由以下前端緣規定:前腰圍區域S1的前端緣S1F亦即前側外裝體的前端緣20F、及後腰圍區域S2的後端緣S2R亦即後側外裝體30的後端緣30R。且,腳圍開口部72可藉由以下後端緣規定:比吸收性本體40更朝寬度方向W的外側延伸出去的前側外裝體20的後端緣20R、及比吸收性本體40更朝寬度方向W的外側延伸出去的後側外裝體30的前端緣30F、以及胯下區域S3中的吸收性本體40的外側緣40E。
吸收性本體40係跨及前側外裝體20和後側外裝體30而配置。亦即,吸收性本體40係遍及前腰圍區域S1、後腰圍區域S2及胯下區域S3而延伸。吸收性本體40可與前側外裝體20及後側外裝體30以不同的構件構成。吸收性本體40可具有:在非肌膚對向面側T2配置有前側外裝體20或後側外裝體30的區域、及與外裝體15在厚度方向T未重疊的區域、以及在厚度方向T被前側外裝體20和覆蓋薄片夾著的區域。
吸收性本體40至少包含吸收芯50。吸收芯50可包含例如粉碎紙漿或高吸收性聚合物(SAP),或該等之混合物。吸收芯50至少配置在胯下區域S3。較佳為,吸收芯50可在前後方向L,從前腰圍區域S1遍及後腰圍區域S2而延伸。吸收芯50可藉由芯包層覆蓋。
如圖2所示,吸收性本體40可具有比吸收芯50更朝前側延伸的前端部45。前端部45係在前後方向L中的吸收芯50的前端緣50F和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緣40F之間的區域,在寬度方向W中從吸收性本體40的一方的外側緣40E到另一方的外側緣40E的區域。圖3及圖4中,展示前端部45的前後方向的範圍及寬度方向的範圍。且,吸收性本體40可具有位於吸收芯50的寬度方向W的中央的中央區域CR。中央區域CR係在將吸收芯50的寬度方向W的全長3等分的區域之中,位於寬度方向W的中央的區域。
如圖3及圖4所示,吸收性本體40至少可具有不透液薄片41、及與不透液薄片41在厚度方向T重疊的本體薄片42。不透液薄片41及本體薄片42可至少配置在前端部45。不透液薄片41及本體薄片42可跨及與吸收芯50重疊的區域和前端部45而配置。不透液薄片41可配置在比吸收芯50更靠非肌膚對向面側T2。本體薄片42可具有:比不透液薄片41更靠肌膚對向面側T1,且配置在比吸收芯50更靠肌膚對向面側T1的第1本體薄片42A;及配置在比不透液薄片41更靠非肌膚對向面側T2的第2本體薄片42B。
在本實施形態的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部45,從肌膚對向面側T1朝向非肌膚對向面側T2,第1本體薄片42A、不透液薄片41、第2本體薄片42B係依此順序配置。在與本實施形態的吸收芯50重疊的區域,從肌膚對向面側T1朝向非肌膚對向面側T2,第1本體薄片42A、吸收芯50、不透液薄片41、第2本體薄片42B係依此順序配置。第1本體薄片42A和不透液薄片41可在厚度方向T夾著吸收芯50而配置。
不透液薄片41只要是不透液性即可,例如可藉由薄膜構成。不透液薄片41可由1片薄片構成。取代之,不透液薄片41可由複數片薄片互相積層的積層薄片構成。於該情形,複數片薄片中的至少1片可具有不透液性。
本體薄片42只要是透液性即可,例如可藉由不織布構成。本體薄片42可由1片薄片構成。取代之,本體薄片42可由複數片薄片互相積層的積層薄片構成。
如此地構成的吸收性物品具有接合區域和非接合區域。接合區域包含:外裝體15和吸收性本體40被接合的區域、吸收性本體40的不透液薄片41及本體薄片42被接合的區域、外裝體的外裝薄片彼此被接合的區域、以及外裝薄片和覆蓋薄片被接合的區域。非接合區域包含:外裝體15和吸收性本體40未被接合的區域、吸收性本體40的不透液薄片41及本體薄片42未被接合的區域、外裝體的外裝薄片彼此未被接合的區域、以及外裝薄片和覆蓋薄片未被接合的區域。接著,說明關於吸收性物品10的接合區域和非接合區域。此外,本發明中的非接合區域不僅是未塗佈有接著劑的區域,也包含略微塗布有接著劑,但構件彼此並未透過該接著劑被接著著的區域。
吸收性物品10可具有不透液薄片41和本體薄片42未被接合的薄片非接合區域NS。薄片非接合區域NS的至少一部分可設在前端部45。薄片非接合區域NS可設在前端部45的全部區域,亦可設在前端部45的一部分。薄片非接合區域NS的至少一部分只要是設在重疊區域OR即可。薄片非接合區域NS可設在重疊區域OR的一部分,亦可設在重疊區域OR的全部區域,亦可設在前端部45的全部區域。
吸收性物品10可具有吸收性本體40和前側外裝體20未被接合的本體非接合區域NB。本體非接合區域NB可以是構成吸收性本體40的薄片之中,與前側外裝體20對向配置的薄片和前側外裝體20未被接合的區域。具體而言,在吸收性本體40的非肌膚對向面的全面配置有第2本體薄片42B的形態中,可以是第2本體薄片42B和前側外裝體20未被接合的區域。在吸收性本體40的非肌膚對向面配置有第2本體薄片42B及不透液薄片41的形態中,可包含第2本體薄片42B和前側外裝體20未被接合的區域,及不透液薄片41和前側外裝體20未被接合的區域。本體非接合區域NB的至少一部分可設在前端部45。本體非接合區域NB可設在前端部45的全部區域,亦可設在前端部45的一部分。
吸收性物品10可具有薄片非接合區域NS和本體非接合區域NB重疊的重複區域DR。重複區域DR係薄片非接合區域NS和本體非接合區域NB在厚度方向T重疊的區域。重複區域DR的至少一部分可設在前端部45。重複區域DR可設在前端部45的全部區域,亦可設在前端部45的一部分。
根據如此地構成的吸收性物品10,可抑制因為移動穿用者的腳使得前腰圍區域S1中的外裝體15位置偏離。圖5及圖6係吸收性物品的穿著狀態的剖面之模型示意圖,以模型式展示穿用者的腹部及吸收性物品的前腰圍區域。圖5及圖6所示之一點鏈線表示穿用者的身體線條。圖5係展示與實施形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的穿著狀態,圖6係展示與比較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的穿著狀態。圖5(A)及圖6(A)係展示變形前的狀態,圖5(B)及圖6(B)係展示使腳朝前後移動的變形狀態。
如圖6所示,在與比較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100的前端部145,未設有薄片非接合區域NS及本體非接合區域NB。與比較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100係在前端部145設有:不透液薄片41和本體薄片42被接合的接合區域R101,及吸收性本體40和前側外裝體20被接合的接合區域R102。在前端部145設有接合區域R101和接合區域R102在厚度方向重疊的區域R103。如此地構成的吸收性物品100,由於區域R103重疊在前端部145,而容易提高前端部145的剛性。若穿用者將腳前後移動,則朝前後方向L移動之力施加在吸收芯50,透過吸收芯50,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部朝前側移動。此時,如圖6所示,由於力從位於肌膚對向面側T1的吸收性本體40朝向位於非肌膚對向面側T2的前側外裝體20施加,因此前側外裝體20如與穿用者分離般浮起,使得前端部145和穿用者之間容易形成空間S。藉由如與穿用者分離般浮起,使前腰圍區域S1的前端緣S1F偏離胯下區域S3側等,而有前側外裝體20位置偏離的情形。
如圖5所示,在與實施形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10的前端部45,設有薄片非接合區域NS及本體非接合區域NB重疊的重複區域DR。與實施形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10,係在前端部45設有構成吸收性本體40的薄片彼此未被接合且吸收性本體40和前側外裝體20未被接合的區域。由於在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部45設有薄片非接合區域NS,相較於不透液薄片41和本體薄片42被接合著的構成,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部45的剛性變低,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部45容易變形。特別是,不透液薄片41係藉由薄膜等構成,剛性比透液薄片高者為多。可藉由薄片非接合區域NS使不透液薄片41所致之剛性變低,而使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部45變得容易變形。
且,由於在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部45設有重複區域DR,當從吸收芯50施加朝前側移動之力時,重複區域DR更容易變形。藉由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部45變形,前側外裝體20變得不易因吸收性本體40而上推。可抑制前側外裝體20從身體浮起般的變形,而抑制前側外裝體20位置偏離且可繼續覆蓋穿用者的腹部。
重複區域DR可設在前端部45的全部區域,亦可設在前端部45的一部分。重複區域DR的前端緣可與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緣40F一致,亦可位於比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緣40F更靠後側。重複區域DR的後端緣可位於比吸收芯50的前端緣50F更靠前側,亦可位於比吸收芯50的前端緣50F更靠後側,亦可與吸收芯50的前端緣50F一致。重複區域DR的外側緣可與吸收性本體40的外側緣40E一致,亦可位於比吸收性本體40的外側緣40E更靠寬度方向W的內側。
較佳為,重複區域DR的至少一部分可與吸收芯50在前後方向L重疊配置。與吸收芯50在前後方向L重疊配置的區域,容易從吸收芯50施加朝向前側之力。藉由在該區域的至少一部分設置重複區域DR,可由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部45吸收吸收芯50所致之變形,而抑制前腰圍區域S1中的外裝體15位置偏離。
更佳為,重複區域DR可與中央區域CR在前後方向L重疊配置。若在穿用者的腳夾著吸收芯50的狀態下穿用者朝前後方向移動腳,則力容易集中在吸收芯50的寬度方向W的中央,吸收芯50的前端部45的形狀容易成為寬度方向W的中央比寬度方向W的側部更朝前側突出。因此,在與中央區域CR在前後方向L重疊配置的區域,更容易從吸收芯50施加朝向前側之力。藉由在該區域設置重複區域DR,可由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部45吸收吸收芯50所致之變形,而更抑制外裝體15的變形。
更佳為,重複區域DR可與吸收芯50的寬度方向W的全部區域在前後方向重疊配置。藉由在與吸收芯50的寬度方向W在前後方向重疊配置的區域設置重複區域DR,可藉由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部45吸收吸收芯50所致之變形,而更抑制外裝體15的變形。
本體非接合區域NB的前端緣及薄片非接合區域NS的前端緣可與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緣40F一致,亦可位於比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緣40F更靠後側。較佳為,本體非接合區域NB及薄片非接合區域NS可設在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緣。由於在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緣設有本體非接合區域NB和薄片非接合區域NS兩方,而更容易變形。藉由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緣吸收吸收芯50所致之變形,可使前側外裝體20不易因吸收性本體40而上推,而更抑制外裝體15的變形。
本體非接合區域NB的後端緣及薄片非接合區域NS的後端緣,可位於比吸收芯50的前端緣50F更靠前側,亦可位於比吸收芯50的前端緣50F更靠後側,亦可與吸收芯50的前端緣50F一致。本體非接合區域NB的外側緣及薄片非接合區域NS的外側緣可與吸收性本體40的外側緣40E一致,亦可位於比吸收性本體40的外側緣40E更靠寬度方向W的內側。
吸收性物品10可在比薄片非接合區域NS更靠胯下區域側,具有不透液薄片41和本體薄片42被接合的薄片接合區域AS。薄片接合區域AS係在在前後方向與薄片非接合區域NS鄰接。薄片接合區域AS係將在薄片非接合區域NS未被接合的薄片彼此予以接合的區域。
於在厚度方向夾著吸收芯50且在跨及吸收芯50和前端部45的薄片間設有薄片非接合區域NS的形態中,薄片非接合區域NS的胯下區域側的內端緣亦即薄片接合區域AS的前端緣,可配置在比吸收芯50更靠前側。薄片非接合區域NS的胯下區域側的內端緣,可配置在比吸收芯50更靠前側。由於薄片非接合區域NS的胯下區域側的內端緣位於比吸收芯50更靠前側,因此在比吸收芯50更靠前側設有薄片接合區域AS。可藉由不透液薄片41和本體薄片被接合的區域,抑制構成吸收芯50的吸收材料漏出到吸收性本體40外。
薄片非接合區域NS可以是不透液薄片41未被接合於第1本體薄片42A的區域、不透液薄片41未被接合於第2本體薄片42B的區域、以及不透液薄片41未被接合於第1本體薄片42A及第2本體薄片42B的區域中之任一種。較佳為,在薄片非接合區域NS中,不透液薄片41可未被接合於第1本體薄片42A,且未被接合於第2本體薄片42B。由於不透液薄片41未被接合於第1本體薄片及第2本體薄片,使得不透液薄片41更容易變形。因此,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部45更容易變形,可抑制外裝體15浮起的變形而抑制前腰圍區域中的外裝體15位置偏離。
薄片非接合區域NS和本體非接合區域NB的前後方向的位置關係未有限定。薄片非接合區域NS的前端緣可比本體非接合區域NB的前端緣更靠前側,亦可比本體非接合區域NB的前端緣更靠後側。薄片非接合區域NS的後端緣可比本體非接合區域NB的後端緣更靠前側,亦可比本體非接合區域NB的後端緣更靠後側。較佳為,薄片非接合區域NS可比本體非接合區域NB更朝胯下區域側延伸出去。不透液薄片41相較於透液性薄片,大多為剛性高者,薄片非接合區域NS容易得到剛性比本體非接合區域NB低的效果。藉由薄片非接合區域NS比本體非接合區域NB更朝胯下區域側延伸出去,更容易得到藉由吸收性本體40的變形而吸收吸收芯50的變形之效果。
薄片非接合區域NS和本體非接合區域NB的寬度方向W的位置關係未有限定。薄片非接合區域NS的外端緣可比本體非接合區域NB的外側緣更靠外側,亦可比本體非接合區域NB的外側緣更靠內側。較佳為,薄片非接合區域NS可比本體非接合區域NB更朝寬度方向W的外側延伸出去。藉由薄片非接合區域NS比本體非接合區域NB更朝寬度方向W的外側延伸出去,可使剛性遍及本體非接合區域NB的寬度方向的全部區域變得更低。可藉由吸收性本體的前端部的重複區域的變形而更抑制外裝體的變形。
吸收性物品10可具有:吸收性本體40和覆蓋薄片27未被接合的覆蓋非接合區域NC,及吸收性本體40和覆蓋薄片27被接合的覆蓋接合區域AC。覆蓋非接合區域NC可以是構成吸收性本體40的薄片之中,與覆蓋薄片27對向配置的薄片和覆蓋薄片27未被接合的區域。覆蓋接合區域AC可以是構成吸收性本體40的薄片之中,與覆蓋薄片27對向配置的薄片和覆蓋薄片27被接合的區域。覆蓋非接合區域NC係相較於覆蓋薄片27和吸收性本體40被接合的區域,剛性變低而容易變形的區域。
薄片非接合區域NS可與覆蓋非接合區域NC的至少一部分在厚度方向重疊配置。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部45未被接合於覆蓋薄片,相對於覆蓋薄片容易移動。位於穿用者的肌膚對向面側的覆蓋薄片係密合於肌膚,即使於覆蓋薄片不易變形的情形,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部45仍容易變形,可抑制外裝體15浮起的變形,而抑制前腰圍區域及後腰圍區域中的外裝體15位置偏離。
且,覆蓋接合區域AC可與薄片非接合區域NS的一部分在厚度方向重疊配置。可設有:薄片非接合區域NS和覆蓋接合區域AC重疊的區域,及薄片非接合區域NS和覆蓋接合區域AC未重疊的區域。薄片非接合區域NS和覆蓋接合區域AC重疊的區域及薄片非接合區域NS和覆蓋接合區域AC未重疊的區域,係剛性不同。當從吸收芯50承受力時,藉由該2個區域階段性地變形,而更容易吸收從吸收芯50承受之力。因此,可使從吸收性本體40朝向前側之力更不易傳遞到前側外裝體20,而可抑制前側外裝體20位置偏離。
覆蓋接合區域AC可與薄片接合區域AS在厚度方向T重疊配置。覆蓋接合區域AC和薄片接合區域AS重疊的區域之剛性,高於覆蓋接合區域AC和薄片非接合區域NS重疊的區域或覆蓋非接合區域NC和薄片非接合區域NS重疊的區域。由於該剛性高的區域設在比薄片非接合區域NS更靠胯下區域側,可透過該剛性高的區域使從吸收芯50朝向前後方向的外側之力分散到薄片材及覆蓋薄片27。在薄片材及覆蓋薄片27兩方更容易吸收從吸收芯50承受之力因此,可使從吸收性本體40朝向前側之力更不易傳遞到前側外裝體20,而可抑制前側外裝體20位置偏離。
吸收性物品10可具有外裝非接合區域NE。外裝非接合區域NE係第1外裝薄片25、第2外裝薄片26及覆蓋薄片27之中,2片薄片彼此未被接合的區域。外裝非接合區域NE可設在比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緣40F更靠前側。由於在比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更靠前側設有外裝非接合區域,相較於所有的外裝薄片彼此被接合的構成,比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更前側的剛性變低。當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朝向前後方向的外側移動時,外裝非接合區域NE可變形而吸收力,而抑制前側外裝體全體變形。因此,可抑制前腰圍區域中的外裝體位置偏離且繼續覆蓋穿用者的腹部。
在比外裝非接合區域NE更靠前側,可設有外裝薄片彼此被接合的外裝接合區域AE。外裝接合區域AE可包含:覆蓋薄片27被接合於外裝薄片的區域,及外裝薄片彼此被接合的區域。外裝接合區域AE比外裝非接合區域NE,剛性容易變高。且,配置有吸收性本體40的區域亦比外裝非接合區域NE,剛性容易變高。外裝非接合區域NE被剛性高的區域在前後方向L夾著,當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緣40F朝向前側移動時,更容易變形而吸收力。因此,可更抑制前側外裝體位置偏離。
(3)與第2實施形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與第2實施形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此外,以下第2實施形態的說明中,對於與上述第1實施形同樣的構成,使用相同符號而省略說明。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與第2實施形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此外,以下第2實施形態的說明中,對於與上述第1實施形同樣的構成,使用相同符號而省略說明。
與第2實施形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10X,係圖1至圖4所示之平面及剖面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圖7係與第2實施形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的穿著狀態的剖面之模型示意圖,將穿用者的腹部及吸收性物品的前腰圍區域以模型展示。圖7(A)係展示變形前的狀態,圖7(B)係展示將腳朝前後移動的變形狀態。
第2實施形態中,不透液薄片41、第1本體薄片42A、以及第2本體薄片42B,係構成第2實施形態的第1薄片材及第2薄片材。具體而言,可由不透液薄片41構成第1薄片材,第1本體薄片42A或第2本體薄片42B構成第2薄片材,亦可由第1本體薄片42A構成第1薄片材,不透液薄片41或第2本體薄片42B構成第2薄片材,亦可由第2本體薄片42B構成第1薄片材,不透液薄片41或第1本體薄片42A構成第2薄片材。
在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部45,可設有第1薄片材和第2薄片材在厚度方向重疊的重疊區域OR。重疊區域OR可為不透液薄片41、第1本體薄片42A、以及第2本體薄片42B之中至少2個薄片材在厚度方向重疊的區域。重疊區域OR亦可為不透液薄片41、第1本體薄片42A、以及第2本體薄片42B在厚度方向重疊的區域。重疊區域OR的至少一部分可設在前端部45。重疊區域OR可設在前端部45的全部區域,亦可設在前端部45的一部分。
根據如此地構成的吸收性物品10X,可抑制因為移動穿用者的腳使得前腰圍區域S1中的外裝體15位置偏離。圖7係與第2實施形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的穿著狀態的剖面之模型示意圖,將穿用者的腹部及吸收性物品的前腰圍區域以模型展示。圖7(A)係展示變形前的狀態,圖7(B)係展示將腳朝前後移動的變形狀態。
如圖6所示,在與比較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100的前端部145設有重疊區域OR,但在該重疊區域OR的前端緣未設有薄片非接合區域NS。與比較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100,係在重疊區域OR的前端緣設有不透液薄片41和本體薄片42被接合的接合區域R101。如此地被構成的吸收性物品100,由於在重疊區域OR的前端緣被接合有不透液薄片41和本體薄片42,因此前端部145的剛性容易變高。若穿用者將腳朝前後移動,則朝前後方向L移動之力施加在吸收芯50,透過吸收芯50,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部朝前側移動。此時,如圖6所示,由於從位於肌膚對向面側T1的吸收性本體40朝向位於非肌膚對向面側T2的前側外裝體20施加力,前側外裝體20如與穿用者分離般浮起,使得前端部145和穿用者之間容易形成空間S。藉由如與穿用者分離般浮起,使前腰圍區域S1的前端緣S1F偏離胯下區域S3側等,而有前側外裝體20位置偏離的情形。
如圖7所示,在與實施形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10X的前端部45設有重疊區域OR,在該重疊區域OR的前端緣設有薄片非接合區域NS。與實施形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10X,在重疊區域OR的前端緣未被接合構成吸收性本體40的第1薄片及第2薄片。相較於第1薄片材被接合於第2薄片材的構成,吸收性本體的前端部45的剛性變低。從吸收芯50施加朝前側移動之力時,重疊區域OR更容易變形。藉由吸收性本體40的重疊區域OR變形,使前側外裝體20不易因吸收性本體40而上推。可抑制前側外裝體20變形成如從身體浮起般,而可抑制前側外裝體20位置偏離且繼續覆蓋穿用者的腹部。
薄片非接合區域NS可設在前端部45的全部區域,亦可設在前端部45的一部分。薄片非接合區域NS的前端緣可與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緣40F一致。較佳為,薄片非接合區域NS的至少一部分可與吸收芯50在前後方向L重疊配置。與吸收芯50在前後方向L重疊配置的區域,容易從吸收芯50施加朝向前側之力。藉由在該區域的至少一部分設置薄片非接合區域NS,可藉由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部45吸收吸收芯50所致之變形,而抑制前腰圍區域S1中的外裝體15位置偏離。
更佳為,薄片非接合區域NS可與中央區域CR在前後方向L重疊配置。若在穿用者的腳夾著吸收芯50的狀態下穿用者朝前後方向移動腳,則力容易集中於吸收芯50的寬度方向W的中央,吸收芯50的前端部45的形狀容易成為寬度方向W的中央比寬度方向W的側部更朝前側突出。因此,在與中央區域CR在前後方向重疊配置的區域,更容易從吸收芯50施加朝向前側之力。藉由在該區域設置薄片非接合區域NS,可藉由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部45吸收吸收芯50所致之變形,而更抑制外裝體15的變形。
更佳為,薄片非接合區域NS可與吸收芯50的寬度方向W的全部區域在前後方向重疊配置。藉由在與吸收芯50的寬度方向W在前後方向重疊配置的區域設置薄片非接合區域NS,可藉由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部45吸收吸收芯50所致之變形,而更抑制外裝體15的變形。
在薄片非接合區域NS,未被接合的第1薄片材和第2薄片材之中至少第1薄片材,可為不透液薄片41。相較於不透液薄片41和本體薄片42被接合的構成,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部45的剛性變低,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部45容易變形。特別是,不透液薄片41係藉由薄膜等構成,相較於透液薄片,大多是剛性高者。藉由薄片非接合區域NS可降低不透液薄片41所致之剛性,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部45變得容易變形。
且,第2薄片材被配置在第1薄片材的肌膚對向面側T1,第1薄片材和第2薄片材係在厚度方向T跨及與吸收芯50重疊的區域和前端部45而配置,且可在厚度方向T夾著吸收芯50而配置。在厚度方向T夾著吸收芯50配置的薄片材,更容易承受來自吸收芯50之力。由於在夾著吸收芯50配置的薄片材間設有薄片非接合區域NS,可使從吸收性本體40朝向前側之力更不易傳遞到前側外裝體20,而可抑制前側外裝體20位置偏離。
且,在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部45,可具有:第1薄片材、位於第1薄片材的肌膚對向面側T1的第2薄片材、以及位於第1薄片材的非肌膚對向面側T2的第3薄片材。本實施形態的不透液薄片41可構成第1薄片材,第1本體薄片42A可構成第2薄片材,第2本體薄片42B可構成第3薄片材。這種形態中,在薄片非接合區域NS,不透液薄片41可未被接合於第1本體薄片42A,且可未被接合於第2本體薄片42B。由於不透液薄片41未被接合於第1本體薄片及第2本體薄片,不透液薄片41更容易變形。因此,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部45更容易變形,而可抑制外裝體15浮起的變形,且抑制前腰圍區域中的外裝體15位置偏離。
第1薄片材非接合於第2薄片材之區域的前後方向L的長度,可比第1薄片材非接合於第3薄片材之區域的前後方向L的長度更長。在厚度方向T夾著吸收芯50配置的第1薄片材及第2薄片材,更容易承受來自吸收芯50之力。由於第1薄片材非接合於第2薄片材之區域的前後方向L的長度較長,因此使從吸收性本體40朝向前側之力更不易傳遞到前側外裝體20,而可抑制前側外裝體20位置偏離。
且,在與薄片非接合區域NS的至少一部分在厚度方向T重疊的位置,可配置有覆蓋薄片27。在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部45,設有薄片材彼此未被接合的薄片非接合區域NS,而有薄片材的前端緣抵接於肌膚之虞。藉由以覆蓋薄片27覆蓋薄片非接合區域NS,薄片材的前端緣不易抵接於肌膚,可抑制對肌膚的刺激。
覆蓋薄片27可與薄片非接合區域NS的全部區域重疊配置。薄片非接合區域NS的全部區域係包含薄片非接合區域NS的前後方向的全部區域及薄片非接合區域NS的寬度方向的全部區域之區域。藉由以覆蓋薄片27覆蓋薄片非接合區域NS的全部區域,則不僅覆蓋薄片材的前端緣,還可覆蓋薄片材在厚度方向容易浮起的區域全體。因此,可更抑制對肌膚的刺激。
吸收性物品10X可具有:吸收性本體40和覆蓋薄片27未被接合的覆蓋非接合區域NC,及吸收性本體40和覆蓋薄片27被接合的覆蓋接合區域AC。覆蓋非接合區域NC可以是構成吸收性本體40的薄片之中,與覆蓋薄片27對向配置的薄片和覆蓋薄片27未被接合的區域。覆蓋接合區域AC可以是構成吸收性本體40的薄片之中,與覆蓋薄片27對向配置的薄片和覆蓋薄片27被接合的區域。覆蓋非接合區域NC相較於覆蓋薄片和吸收性本體40被接合的區域,係剛性變低而容易變形區域。
覆蓋非接合區域NC可與薄片非接合區域NS的一部分在厚度方向重疊配置。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部45未被接合於覆蓋薄片,相對於覆蓋薄片容易移動。位於穿用者的肌膚對向面側的覆蓋薄片係與肌膚密接,即使在覆蓋薄片不易變形的情形,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部45仍容易變形,可抑制外裝體15浮起之變形,而抑制前腰圍區域及後腰圍區域中的外裝體15位置偏離。
且,覆蓋接合區域AC可與薄片非接合區域NS的一部分在厚度方向重疊配置。可設有:薄片非接合區域NS和覆蓋接合區域AC重疊的區域及薄片非接合區域NS和覆蓋接合區域AC未重疊的區域。薄片非接合區域NS和覆蓋接合區域AC重疊的區域及薄片非接合區域NS和覆蓋接合區域AC未重疊的區域,係剛性不同。藉由該2個區域承受來自吸收芯50之力時,階段性地變形,而更容易吸收從吸收芯50承受之力。因此,使從吸收性本體40朝向前側之力更不易傳遞到前側外裝體20,而可抑制前側外裝體20位置偏離。
覆蓋接合區域AC可與薄片接合區域AS在厚度方向T重疊配置。覆蓋接合區域AC和薄片接合區域AS重疊的區域,係剛性高於覆蓋接合區域AC和薄片非接合區域NS重疊的區域或覆蓋非接合區域NC和薄片非接合區域NS重疊的區域。由於該剛性高的區域設在比薄片非接合區域NS更靠胯下區域側,因此可使從吸收芯50朝向前後方向的外側之力,透過該剛性高的區域分散到薄片材及覆蓋薄片27。在薄片材及覆蓋薄片27兩方更容易吸收從吸收芯50承受之力。因此,可使從吸收性本體40朝向前側之力更不易傳遞到前側外裝體20,而可抑制前側外裝體20位置偏離。
薄片非接合區域NS和本體非接合區域NB的寬度方向W的位置關係未有限定。薄片非接合區域NS的外端緣可比本體非接合區域NB的外側緣更靠外側,亦可比本體非接合區域NB的外側緣更靠內側。較佳為,薄片非接合區域NS可比本體非接合區域NB更朝寬度方向W的外側延伸出去。藉由薄片非接合區域NS比本體非接合區域NB更朝寬度方向的外側延伸出去,可遍及本體非接合區域NB的寬度方向的全部區域使剛性變低。藉由吸收性本體的前端部的變形,更容易抑制外裝體浮起般的變形。
(4)與第3實施形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關於與第2實施形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此外,以下第2實施形態的說明中,對於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的構成,使用相同符號而省略說明。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關於與第2實施形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此外,以下第2實施形態的說明中,對於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的構成,使用相同符號而省略說明。
與第3實施形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10Y在圖1至圖4所示之平面及剖面,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圖8係與第3實施形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10Y的穿著狀態的剖面之模型示意圖,圖9係展示與比較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100Y的穿著狀態。圖8及圖9係以模型展示穿用者的腹部及吸收性物品的前腰圍區域。圖8(A)及圖9(A)係展示變形前的狀態,圖8(B)及圖9(B)係展示將腳朝前後移動的變形狀態。
第3實施形態中,前側外裝體20係於前腰圍區域S1中,配置在吸收性本體40的非肌膚對向面側T2及吸收性本體40的肌膚對向面側T1之外裝體。前側外裝體20及後側外裝體30可由例如不織布般的薄片構成。前側外裝體20可具有複數外裝薄片。複數外裝薄片可具有:位於吸收性本體40的非肌膚對向面側T2的外裝非肌膚側薄片,及位於吸收性本體40的肌膚對向面側T1的覆蓋薄片27。外裝非肌膚側薄片可具有:第1外裝非肌膚側薄片25,及位於第1外裝非肌膚側薄片25的非肌膚對向面側T2的第2外裝非肌膚側薄片26。覆蓋薄片27可藉由複數外裝非肌膚側薄片的至少一方被折回到肌膚對向面側T1的部分構成,亦可藉由與外裝非肌膚側薄片不同體的薄片構成。後側外裝體30可具有複數外裝薄片。
與第3實施形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10Y,可具有至少2片外裝薄片彼此未被接合的外裝非接合區域NE(參照圖3及4)。外裝非接合區域NE係構成外裝薄片的第1外裝非肌膚側薄片25、第2外裝非肌膚側薄片26及覆蓋薄片27之中,2片外裝薄片彼此未被接合的區域。外裝非接合區域NE可設在比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緣40F更靠前側。
如圖9所示,在比與比較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100Y的吸收性本體40更靠前側,未設有外裝非接合區域NE。與比較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100Y具有接合區域R101,該接合區域R101係在比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緣更靠前側,外裝薄片彼此被接合而成。若穿用如此地構成的吸收性物品100Y的穿用者將腳朝前後移動,則吸收性本體40也朝前後方向移動,且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緣40F朝向前側移動。此時,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有時如捲入前側外裝體20般地朝前側外裝體20的非肌膚對向面側T2移動。於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緣40F朝前側外裝體20的非肌膚對向面側T2移動的狀態下,前側外裝體20被夾在吸收性本體40和穿用者之間。若於該狀態下,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朝向後側移動如回到原來的位置般,則外裝體容易與吸收性本體一起朝向胯下區域側移動。因此,在前腰圍區域,會有外裝體位置偏離而有時無法繼續覆蓋穿用者的腹部之情形。
如圖8所示,在比與第3實施形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10Y的吸收性本體40更靠前側,設有外裝非接合區域NE。由於與實施形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10Y,在比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更靠前側設有外裝非接合區域,相較於所有的外裝薄片彼此被接合的構成,前側的剛性變得比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更低。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朝向前後方向的外側移動時,外裝非接合區域變形而吸收力,可抑制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朝外裝體的非肌膚對向面側移動如捲入外裝體般。因此,外裝體變得不易與吸收性本體一起朝向胯下區域側移動。可抑制前腰圍區域中的外裝體位置偏離,而繼續覆蓋穿用者的腹部。
外裝非接合區域NE可設在前側外裝體20的一部分,亦可設在前側外裝體20的全部區域。外裝非接合區域NE的前端緣可與前側外裝體20的前端緣20F一致,亦可位於比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緣40F更靠後側。外裝非接合區域NE的後端緣可位於比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緣40F更靠前側,亦可位於比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緣40F更靠後側,亦可與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緣40F一致。外裝非接合區域NE的外側緣可與吸收性本體40的外側緣40E一致,亦可位於比吸收性本體40的外側緣40E更靠寬度方向W的外側。
較佳為,外裝非接合區域NE的至少一部分可與吸收芯50在前後方向L重疊配置。與吸收芯50在前後方向L重疊配置的區域,容易從吸收芯50施加朝向前側之力。藉由在該區域的至少一部分設置外裝非接合區域NE,當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緣40F朝向前側移動時,外裝非接合區域NE變形而吸收力,可更抑制前側外裝體20位置偏離。
更佳為,外裝非接合區域NE可與中央區域CR在前後方向L重疊配置。若在穿用者的腳夾著吸收芯50的狀態下穿用者朝前後方向移動腳,則力容易集中於吸收芯50的寬度方向W的中央,吸收芯50的前端部45的形狀容易成為寬度方向W的中央比寬度方向W的側部更朝前側突出。因此,在與中央區域CR在前後方向L重疊配置的區域,更容易從吸收芯50施加朝向前側之力。藉由在該區域設置外裝非接合區域NE,當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緣40F朝向前側移動時,外裝非接合區域NE變形而吸收力,可更抑制前腰圍區域S1中的外裝體位置偏離。
更佳為,外裝非接合區域NE可與吸收芯50的寬度方向W的全部區域在前後方向重疊配置。藉由在與吸收芯50的寬度方向W在前後方向重疊配置的區域設置外裝非接合區域NE,當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緣40F朝向前側移動時,外裝非接合區域NE變形而吸收力,可抑制前腰圍區域S1中的外裝體位置偏離。
外裝非接合區域NE可設在覆蓋薄片27和外裝非肌膚側薄片之間。外裝非肌膚側薄片和覆蓋薄片係在厚度方向夾著吸收性本體而配置,更容易承受來自吸收性本體之力。藉由在外裝非肌膚側薄片和覆蓋薄片之間設置外裝非接合區域,當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朝向前側移動時,外裝非接合區域變形而更容易吸收力,可更抑制外裝體位置偏離。
外裝非接合區域NE可設在外裝非肌膚側薄片彼此之間,亦即第1外裝非肌膚側薄片25和第2外裝非肌膚側薄片26之間。藉由在外裝非肌膚側薄片彼此之間設有外裝非接合區域,當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朝向前後方向的外側移動時,前側外裝體可變形成如翻捲到非肌膚對向面側般而可吸收力。藉由以前側外裝體吸收來自吸收性本體之力,可抑制前側外裝體位置偏離。
在比外裝非接合區域NE更靠前側,可設有外裝薄片彼此被接合的外裝接合區域AE。外裝薄片接合區域包含:覆蓋薄片27被接合於外裝非肌膚側薄片的區域,及外裝非肌膚側薄片彼此被接合的區域。外裝接合區域係外裝薄片彼此被接合,剛性容易變得比外裝非接合區域高。且,配置有吸收性本體40的區域,剛性亦容易變得比外裝非接合區域高。外裝非接合區域係在前後方向被剛性高的區域夾住,當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緣40F朝向前側移動時,變得更容易變形而吸收力。因此,可更抑制前側外裝體20位置偏離。
外裝接合區域AE的前後方向L的長度可比外裝非接合區域NE的前後方向L的長度更長。外裝接合區域AE係剛性比外裝非接合區域NE高,前後方向L的長度不易變短。藉由將外裝接合區域AE的前後方向L的長度設置成較長,容易確保藉由前側外裝體20覆蓋腰周圍的區域。
覆蓋非接合區域NC可設在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部45。覆蓋非接合區域NC相較於吸收性本體40和外裝體15被接合的區域,係剛性較低。藉由設有覆蓋非接合區域NC,使力變得不易從吸收性本體40傳遞到外裝體15,而可減少傳遞到比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緣40F更靠前側的區域。因此,可更抑制前側外裝體20位置偏離。
覆蓋非接合區域NC可與外裝非接合區域NE在前後方向L連接。覆蓋非接合區域NC和外裝非接合區域NE可在厚度方向偏離,只要在前後方向連接即可。藉由覆蓋非接合區域和外裝非接合區域在前後方向連接,可在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附近,將因為來自吸收性本體之力而變形的區域確保成較長。在前側外裝體,可變得更容易吸收來自吸收性本體之力,而更抑制前側外裝體位置偏離。
外裝非接合區域NE的前後方向的長度,可比覆蓋非接合區域NC的前後方向的長度更長。相較於覆蓋非接合區域的前後方向的長度比外裝非接合區域更長的構成,在前側外裝體可確保因為來自吸收性本體之力而變形的區域,而可更抑制前側外裝體位置偏離。
且,其他形態中,覆蓋非接合區域的前後方向的長度,亦可比外裝非接合區域的前後方向的長度更長。相較於外裝非接合區域的前後方向的長度比覆蓋非接合區域更長的構成,在覆蓋薄片可確保因為來自吸收性本體之力而變形的區域,而可更抑制前側外裝體位置偏離。
吸收性物品10Y可具有吸收性本體40和外裝非肌膚側薄片未被接合的本體非接合區域NB。本體非接合區域NB可以是構成吸收性本體40的薄片之中,與外裝非肌膚側薄片對向配置的薄片和外裝非肌膚側薄片未被接合的區域。具體而言,在吸收性本體40的非肌膚對向面的全面配置有第2本體薄片42B的形態中,可為第2本體薄片42B和外裝非肌膚側薄片未被接合的區域。在吸收性本體40的非肌膚對向面配置有第2本體薄片42B及不透液薄片41的形態,可包含:第2本體薄片42B和外裝非肌膚側薄片未被接合的區域,及不透液薄片41和外裝非肌膚側薄片未被接合的區域。本體非接合區域NB的至少一部分可設在前端部45。本體非接合區域NB可設在前端部45的全部區域,亦可設在前端部45的一部分。
本體非接合區域NB相較於吸收性本體和外裝非肌膚側薄片被接合的區域,係剛性較低。藉由設有本體非接合區域,力變得不易從吸收性本體傳遞到外裝體,可減少傳遞到比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更靠前側的區域之力。且,由於在吸收性本體的非肌膚對向面側設有本體非接合區域,前側外裝體容易變形成如翻捲到非肌膚對向面側般般。更可藉由前側外裝體吸收來自吸收性本體之力,而可抑制前側外裝體位置偏離。
本體非接合區域NB可與外裝非接合區域NE在前後方向連接。覆蓋非接合區域NC和外裝非接合區域NE可在厚度方向偏離,只要在前後方向連接即可。藉由本體非接合區域NB和外裝非接合區域NE在前後方向連接,可在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附近,將因為來自吸收性本體之力而變形的區域確保成較長。在前側外裝體更容易吸收來自吸收性本體之力,而可更抑制前側外裝體位置偏離。
外裝非接合區域NE的前後方向L的長度,可比本體非接合區域NB的前後方向L的長度更長。相較於本體非接合區域NB的前後方向L的長度比外裝非接合區域NE的長度更長的構成,在前側外裝體20可確保因為來自吸收性本體40之力而變形的區域。因此,可更抑制前側外裝體20位置偏離。
且,其他形態中,本體非接合區域NB的前後方向L的長度,可比外裝非接合區域NE的前後方向L的長度更長。由於本體非接合區域NB設在吸收性本體40的非肌膚對向面側T2,因此前側外裝體20容易變形成如翻捲到非肌膚對向面側T2般。更可藉由前側外裝體20吸收來自吸收性本體40之力,而可抑制前側外裝體20位置偏離。
本體非接合區域NB的前後方向L的長度,可比覆蓋非接合區域NC的前後方向L的長度更長。本體非接合區域NB配置在吸收性本體40的非肌膚對向面側T2,覆蓋非接合區域NC配置在吸收性本體40的肌膚對向面側T1。由於本體非接合區域NB的前後方向L的長度較長,因此前側外裝體20容易變形成如翻捲到非肌膚對向面側般。更可藉由前側外裝體吸收來自吸收性本體之力,而可抑制前側外裝體位置偏離。
且,由於在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部45設有重複區域DR,當從吸收芯50施加朝前側移動之力時,重複區域DR更容易變形。藉由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部45變形,可減少傳遞到比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緣40F更靠前側的區域之力,而可抑制前側外裝體20位置偏離,繼續覆蓋穿用者的腹部。
薄片非接合區域NS的前端緣及本體非接合區域NB的前端緣,可與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緣40F一致,亦可位於比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緣40F更靠後側。薄片非接合區域NS的後端緣及本體非接合區域NB的後端緣,可位於比吸收芯50的前端緣50F更靠前側,亦可位於比吸收芯50的前端緣50F更靠後側,亦可與吸收芯50的前端緣50F一致。薄片非接合區域NS的外側緣及本體非接合區域NB的外側緣,可與吸收性本體40的外側緣40E一致,亦可位於比吸收性本體40的外側緣40E更靠寬度方向W的內側。較佳為,本體非接合區域NB及薄片非接合區域NS可設在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緣。由於在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緣,設有本體非接合區域NB和薄片非接合區域NS兩方,因此更容易變形。藉由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緣吸收吸收芯50所致之變形,可減少傳遞到比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緣40F更靠前側的區域之力,而可抑制前側外裝體20位置偏離,繼續覆蓋穿用者的腹部。
薄片非接合區域NS可以是不透液薄片41未被接合於第1本體薄片42A的區域、不透液薄片41未被接合於第2本體薄片42B的區域、以及不透液薄片41未被接合於第1本體薄片42A及第2本體薄片42B的區域中之任一個。較佳為,在薄片非接合區域NS,不透液薄片41未被接合於第1本體薄片42A,且可未被接合於第2本體薄片42B。由於不透液薄片41未被接合於第1本體薄片及第2本體薄片,因此不透液薄片41更容易變形。因此,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部45變得更容易變形,可減少傳遞到比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緣40F更靠前側的區域之力,而可抑制前側外裝體20位置偏離,繼續覆蓋穿用者的腹部。
以上,已使用上述實施形態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但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應能明瞭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本說明書中說明的實施形態。本發明在不超出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的記載所制定的本發明之宗旨及範圍內,可實施修正及變更態樣。因而,本說明書的記載係以例示說明為目的者,並非對於本發明具有任何限制之意義者。
此外,藉由參照,將2017年12月28日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17-253845號、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17-253852號、及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17-253860號的全部內容組入本說明書。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可提供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可抑制因為移動穿用者的腳使得前腰圍區域中的外裝體位置偏離。
10、10X、10Y‧‧‧吸收性物品
15‧‧‧外裝體
20‧‧‧前側外裝體
25‧‧‧第1外裝非肌膚側薄片(外裝薄片)
26‧‧‧第2外裝非肌膚側薄片(外裝薄片)
27‧‧‧覆蓋薄片(外裝薄片)
30‧‧‧後側外裝體
40‧‧‧吸收性本體
41‧‧‧不透液薄片
42A(42)‧‧‧第1本體薄片(本體薄片)
42B(42)‧‧‧第2本體薄片(本體薄片)
40B‧‧‧第2本體薄片(本體薄片)
40F‧‧‧吸收性本體40的前端緣
45‧‧‧前端部
50‧‧‧吸收芯
50F‧‧‧吸收芯50的前端緣
60‧‧‧側邊接合部
AC‧‧‧覆蓋接合區域
AE‧‧‧外裝接合區域
AS‧‧‧薄片接合區域
DR‧‧‧重複區域
OR‧‧‧重疊區域
NB‧‧‧本體非接合區域
NC‧‧‧覆蓋非接合區域
NE‧‧‧外裝非接合區域
NS‧‧‧薄片非接合區域
S1‧‧‧前腰圍區域
S2‧‧‧後腰圍區域
S3‧‧‧胯下區域
L‧‧‧前後方向
W‧‧‧寬度方向
T‧‧‧厚度方向
T1‧‧‧吸收性本體40的肌膚對向面側
T2‧‧‧吸收性本體40的非肌膚對向面側
圖1係與第1實施形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的前視圖。
圖2係與第1實施形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視圖。
圖3係沿著圖2所示之吸收性物品的A-A剖面的剖視圖。
圖4係沿著圖2所示之吸收性物品的B-B剖面的剖視圖。
圖5係與第1實施形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的裝設狀態的剖面的模型示意圖。
圖6係與比較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的裝設狀態的剖面的模型示意圖。
圖7係與第2實施形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的裝設狀態的剖面的模型示意圖。
圖8係與第3實施形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的裝設狀態的剖面的模型示意圖。
圖9係與比較例相關的吸收性物品的裝設狀態的剖面的模型示意圖。
Claims (41)
- 一種吸收性物品,具有: 前後方向、 與前述前後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 前腰圍區域、 後腰圍區域、 配置在前述前腰圍區域和前述後腰圍區域之間的胯下區域、 跨及前述胯下區域、前述前腰圍區域及前述後腰圍區域而配置的吸收性本體、以及 在前述前腰圍區域配置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非肌膚對向面側的前側外裝體; 前述吸收性本體具有:吸收芯,及比前述吸收芯更朝前側延伸的前端部; 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前述前端部,至少配置有:不透液薄片,及與前述不透液薄片在厚度方向重疊的透液性本體薄片; 且設有:前述不透液薄片和前述本體薄片未被接合的薄片非接合區域,及前述吸收性本體和前述前側外裝體未被接合的本體非接合區域; 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前述前端部,設有前述薄片非接合區域和前述本體非接合區域重疊的重複區域。
-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重複區域的至少一部分係與前述吸收芯在前述前後方向重疊配置。
- 如請求項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吸收性本體具有中央區域,該中央區域係在將前述吸收芯的前述寬度方向的全長3等分的區域,位於前述吸收芯的前述寬度方向的中央, 前述重複區域係與前述中央區域在前述前後方向重疊配置。
- 如請求項2或3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重複區域係與前述吸收芯的前述寬度方向的全部區域在前述前後方向重疊配置。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本體非接合區域設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薄片非接合區域比前述本體非接合區域更朝前述胯下區域側延伸出去。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薄片非接合區域比前述本體非接合區域更朝前述寬度方向的外側延伸出去。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本體薄片具有:配置在比前述不透液薄片更靠肌膚對向面側的第1本體薄片,及配置在比前述不透液薄片更靠非肌膚對向面側的第2本體薄片, 前述薄片非接合區域中,前述不透液薄片未被接合於第1本體薄片,且未被接合於前述第2本體薄片。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 前述不透液薄片及前述本體薄片,係在前述厚度方向跨及與前述吸收芯重疊的區域和前述前端部而配置,且在前述厚度方向夾著前述吸收芯而配置, 在比前述薄片非接合區域更靠胯下區域側,設有前述不透液薄片和前述本體薄片被接合的薄片接合區域, 前述薄片非接合區域的前述胯下區域側的內端緣配置在比前述吸收芯更靠前述前側。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 具有配置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肌膚對向面側的覆蓋薄片, 前述薄片非接合區域係與前述吸收性本體和前述覆蓋薄片未被接合的覆蓋非接合區域的至少一部分,在前述厚度方向重疊配置。
- 一種吸收性物品,具有: 前後方向、 與前述前後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 前腰圍區域、 後腰圍區域、 配置在前述前腰圍區域和前述後腰圍區域之間的胯下區域、 跨及前述胯下區域、前述前腰圍區域及前述後腰圍區域而配置的吸收性本體、以及 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非肌膚對向面側,配置在前述前腰圍區域的前側外裝體; 前述吸收性本體具有:吸收芯,及比前述吸收芯更朝前側延伸的前端部; 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前述前端部,設有第1薄片材和第2薄片材在厚度方向重疊的重疊區域; 在前述重疊區域的前端緣,設有前述第1薄片材未被接合於前述第2薄片材的薄片非接合區域。
- 如請求項1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薄片非接合區域係與前述吸收芯在前述前後方向重疊配置。
- 如請求項1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 前述吸收性本體具有中央區域,該中央區域係在將前述吸收芯的前述寬度方向的全長3等分的區域,位於前述吸收芯的前述寬度方向的中央, 前述薄片非接合區域係與前述中央區域在前述前後方向重疊配置。
- 如請求項12或13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薄片非接合區域係與前述吸收芯的前述寬度方向的全部區域在前述前後方向重疊配置。
- 如請求項11至1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第1薄片材和前述第2薄片材之中至少前述第1薄片材係不透液薄片。
- 如請求項11至1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 前述第2薄片材配置在前述第1薄片材的肌膚對向面側, 前述第1薄片材和前述第2薄片材,係在前述厚度方向跨及與前述吸收芯重疊的區域和前述前端部而配置,且在前述厚度方向夾著前述吸收芯配置。
- 如請求項11至1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 前述第2薄片材配置在前述第1薄片材的肌膚對向面側, 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前述前端部,配置有位於前述第1薄片材的非肌膚對向面側的第3薄片材, 前述薄片非接合區域中,前述第1薄片材未被接合於前述第2薄片材,且未被接合於前述第3薄片材。
- 如請求項17之吸收性物品,其中, 前述第1薄片材和前述第2薄片材,係在前述厚度方向夾著前述吸收芯配置, 前述第1薄片材非接合於前述第2薄片材之區域的前述前後方向的長度,比前述第1薄片材非接合於前述第3薄片材之區域的前述前後方向的長度更長。
- 如請求項11至1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 具有覆蓋薄片,係配置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肌膚對向面側,覆蓋前述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 前述覆蓋薄片係與前述薄片非接合區域的至少一部分在厚度方向重疊配置。
- 如請求項19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覆蓋薄片係與前述薄片非接合區域的全部區域重疊配置。
- 如請求項19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覆蓋薄片被接合於前述吸收性本體的覆蓋接合區域,係與前述薄片非接合區域的一部分在厚度方向重疊配置。
- 如請求項19之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比前述薄片非接合區域更靠胯下區域側,設有前述第1薄片材和前述第2薄片材被接合的薄片接合區域, 前述覆蓋薄片和前述吸收性本體被接合的覆蓋接合區域,係與前述薄片接合區域在前述厚度方向重疊配置。
- 如請求項11至1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在前述重疊區域的前端緣,設有前述吸收性本體和前述前側外裝體未被接合的本體非接合區域。
- 如請求項23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薄片非接合區域比前述本體非接合區域更朝前述寬度方向的外側延伸出去。
- 一種吸收性物品,具有: 前後方向、 與前述前後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 前腰圍區域、 後腰圍區域、 配置在前述前腰圍區域和前述後腰圍區域之間的胯下區域、 具有吸收芯且跨及前述胯下區域、前述前腰圍區域及前述後腰圍區域配置的吸收性本體、 與前述吸收性本體在厚度方向重疊,配置在前述前腰圍區域的前側外裝體、 與前述吸收性本體在厚度方向重疊,配置在前述前腰圍區域的後側外裝體、以及 將前述前側外裝體的前述寬度方向的外側部和前述後側外裝體的前述寬度方向的外側部予以接合的側邊接合部; 前述前側外裝體具有複數外裝薄片, 在比前述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更靠前側,設有至少2片前述外裝薄片彼此未被接合的外裝非接合區域。
- 如請求項25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外裝非接合區域的至少一部分係與前述吸收芯在前述前後方向重疊配置。
- 如請求項26之吸收性物品,其中, 前述吸收性本體具有中央區域,該中央區域係在將前述吸收芯的前述寬度方向的全長3等分的區域,位於前述吸收芯的前述寬度方向的中央, 前述外裝非接合區域係與前述中央區域在前述前後方向重疊配置。
- 如請求項26或27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外裝非接合區域係與前述吸收芯的前述寬度方向的全部區域,在前述前後方向重疊配置。
- 如請求項25至27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 前述外裝薄片具有: 配置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非肌膚對向面側的外裝非肌膚側薄片,及 覆蓋前述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且配置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肌膚對向面側的覆蓋薄片; 前述外裝非接合區域設在前述覆蓋薄片和前述外裝非肌膚側薄片之間。
- 如請求項25至27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 前述外裝薄片具有配置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非肌膚對向面側的複數外裝非肌膚側薄片, 前述外裝非接合區域設在前述外裝非肌膚側薄片彼此之間。
- 如請求項25至27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在比前述外裝非接合區域更靠前側,設有前述外裝薄片彼此被接合的外裝接合區域。
- 如請求項3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外裝接合區域的前述前後方向的長度,比前述外裝非接合區域的前述前後方向的長度更長。
- 如請求項25至27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 前述吸收性本體具有比前述吸收芯更朝前側延伸的前端部, 前述外裝薄片具有覆蓋薄片,該覆蓋薄片覆蓋前述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且配置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肌膚對向面側; 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前端部,設有前述吸收性本體和前述覆蓋薄片未被接合的覆蓋非接合區域。
- 如請求項33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覆蓋非接合區域係與前述外裝非接合區域在前述前後方向連接著。
- 如請求項33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外裝非接合區域的前述前後方向的長度,比前述覆蓋非接合區域的前述前後方向的長度更長。
- 如請求項33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覆蓋非接合區域的前述前後方向的長度,比前述外裝非接合區域的前述前後方向的長度更長。
- 如請求項25至27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 前述吸收性本體具有比前述吸收芯更朝前側延伸的前端部, 前述外裝薄片具有配置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非肌膚對向面側的外裝非肌膚側薄片, 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前端部,設有前述吸收性本體和前述外裝非肌膚側薄片未被接合的本體非接合區域。
- 如請求項37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本體非接合區域係與前述外裝非接合區域在前述前後方向連接著。
- 如請求項37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外裝非接合區域的前述前後方向的長度,比前述本體非接合區域的前述前後方向的長度更長。
- 如請求項37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本體非接合區域的前述前後方向的長度,比前述外裝非接合區域的前述前後方向的長度更長。
- 如請求項25至27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 前述吸收性本體具有比前述吸收芯更朝前側延伸的前端部, 前述外裝薄片具有: 配置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非肌膚對向面側的外裝非肌膚側薄片,及 覆蓋前述吸收性本體的前端緣,且配置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肌膚對向面側的覆蓋薄片; 在前述吸收性本體的前端部設有:前述吸收性本體和前述覆蓋薄片未被接合的覆蓋非接合區域,及前述吸收性本體和前述外裝非肌膚側薄片未被接合的本體非接合區域; 前述本體非接合區域的前述前後方向的長度,比前述覆蓋非接合區域的前述前後方向的長度更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253852 | 2017-12-28 | ||
JP2017253845A JP7100977B2 (ja) | 2017-12-28 | 2017-12-28 | 吸収性物品 |
JP2017-253860 | 2017-12-28 | ||
JP2017253852A JP6567640B2 (ja) | 2017-12-28 | 2017-12-28 | 吸収性物品 |
JP2017-253845 | 2017-12-28 | ||
JP2017253860A JP7149070B2 (ja) | 2017-12-28 | 2017-12-28 | 吸収性物品 |
PCT/JP2018/046962 WO2019131427A1 (ja) | 2017-12-28 | 2018-12-20 | 吸収性物品 |
??PCT/JP2018/046962 | 2018-12-20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940147A true TW201940147A (zh) | 2019-10-16 |
Family
ID=670673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7147407A TW201940147A (zh) | 2017-12-28 | 2018-12-27 | 吸收性物品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00315864A1 (zh) |
EP (1) | EP3711734B1 (zh) |
CN (1) | CN111511323B (zh) |
BR (1) | BR112020011440A2 (zh) |
RU (1) | RU2020119774A (zh) |
TW (1) | TW201940147A (zh) |
WO (1) | WO2019131427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478722B2 (ja) * | 1998-01-30 | 2003-12-15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使い捨ておむつ |
US20020169432A1 (en) * | 2001-05-14 | 2002-11-14 | Fell David A. | Absorbent garment with expandable absorbent element |
US7591810B2 (en) * | 2002-12-19 | 2009-09-22 |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 Absorbent garment having a body conforming absorbent composite |
JP4827691B2 (ja) * | 2006-10-31 | 2011-11-30 |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 パッド型おむつ構造 |
JP6039956B2 (ja) * | 2011-08-09 | 2016-12-07 | 花王株式会社 | パンツ型吸収性物品 |
JP6139164B2 (ja) * | 2012-02-24 | 2017-05-31 | 花王株式会社 | パンツ型吸収性物品 |
JP6118087B2 (ja) * | 2012-12-03 | 2017-04-19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及び吸収性本体保持カバー |
JP5602971B1 (ja) * | 2014-04-15 | 2014-10-08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パンツ型の着用物品 |
JP6442181B2 (ja) | 2014-08-01 | 2018-12-19 | 花王株式会社 | パンツ型使い捨ておむつ |
JP6531687B2 (ja) * | 2016-03-17 | 2019-06-19 |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使い捨ておむつ |
-
2018
- 2018-12-20 WO PCT/JP2018/046962 patent/WO2019131427A1/ja unknown
- 2018-12-20 EP EP18896688.1A patent/EP3711734B1/en active Active
- 2018-12-20 CN CN201880083133.6A patent/CN111511323B/zh active Active
- 2018-12-20 RU RU2020119774A patent/RU2020119774A/ru unknown
- 2018-12-20 BR BR112020011440-5A patent/BR112020011440A2/pt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8-12-27 TW TW107147407A patent/TW201940147A/zh unknown
-
2020
- 2020-06-19 US US16/906,858 patent/US20200315864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00315864A1 (en) | 2020-10-08 |
EP3711734A4 (en) | 2021-09-01 |
RU2020119774A (ru) | 2022-01-28 |
CN111511323A (zh) | 2020-08-07 |
CN111511323B (zh) | 2022-06-07 |
BR112020011440A2 (pt) | 2020-11-24 |
EP3711734B1 (en) | 2024-02-28 |
WO2019131427A1 (ja) | 2019-07-04 |
EP3711734A1 (en) | 2020-09-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200914B (zh) | 吸收性物品和制造吸收性物品的方法 | |
JP5225640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WO2007007457A1 (ja) | 使い捨ておむ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WO2013161700A1 (ja) | 使い捨て着用物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5250407B2 (ja) | 使い捨てパンツ型おむ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5879462B1 (ja) | 使い捨て着用物品 | |
JP2002045399A (ja) | パンツ型使い捨ておむつ | |
WO2017010301A1 (ja) | 使い捨て下着用の股部材及び使い捨て下着 | |
WO2017002439A1 (ja) | パンツ型使い捨ておむつ | |
JP4502868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TW201940147A (zh) | 吸收性物品 | |
JP7100977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KR101847797B1 (ko) | 흡수성 물품 | |
JP7149070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WO2014208363A1 (ja) | 吸収性物品とその製造方法 | |
JP6567640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6825045B2 (ja) | 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 |
CN114025724B (zh) |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 |
WO2017064885A1 (ja) | 使い捨ておむつ | |
CN114555021B (zh) | 吸收性物品 | |
JP6573589B2 (ja) | パンツ型使い捨ておむつ | |
JPH08196567A (ja) | 立体パンツ型使いすておむつの製造方法 | |
JP2023081828A (ja) | 吸収性物品 | |
CN113679535A (zh) | 吸收性物品 | |
JP2017192484A (ja) | 使い捨ておむ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