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40140A - 溫熱器具 - Google Patents

溫熱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40140A
TW201940140A TW108107623A TW108107623A TW201940140A TW 201940140 A TW201940140 A TW 201940140A TW 108107623 A TW108107623 A TW 108107623A TW 108107623 A TW108107623 A TW 108107623A TW 201940140 A TW201940140 A TW 20194014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less
heating device
container
air permeabilit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76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垣貫健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401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40140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7/0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 A61F7/03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thermophore, i.e. self-heating, e.g. using a chemical reaction
    • A61F7/03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thermophore, i.e. self-heating, e.g. using a chemical reaction using oxygen from the air, e.g. pocket-sto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1/00Other devices or methods to cause a change in the state of consciousness;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by mechanical, optical, or acoustical means, e.g. for hypnosis
    • A61M21/02Other devices or methods to cause a change in the state of consciousness;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by mechanical, optical, or acoustical means, e.g. for hypnosis for inducing sleep or relaxation, e.g. by direct nerve stimulation, hypnosis, analgesia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2007/0001Body part
    • A61F2007/0002Head or parts thereof
    • A61F2007/0004Eyes or part of the face surrounding the ey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7/0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 A61F2007/0225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connected to the body or a part thereof
    • A61F2007/0228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connected to the body or a part thereof with belt or strap, e.g. with buckle
    • A61F2007/023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connected to the body or a part thereof with belt or strap, e.g. with buckle with pockets for receiving packs or pouch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7/0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 A61F2007/0244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with layers
    • A61F2007/0249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with layers with a layer having low heat transfer capabilit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1/00Other devices or methods to cause a change in the state of consciousness;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by mechanical, optical, or acoustical means, e.g. for hypnosis
    • A61M2021/0005Other devices or methods to cause a change in the state of consciousness;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by mechanical, optical, or acoustical means, e.g. for hypnosis by the use of a particular sense, or stimulus
    • A61M2021/0066Other devices or methods to cause a change in the state of consciousness;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by mechanical, optical, or acoustical means, e.g. for hypnosis by the use of a particular sense, or stimulus with heating or cool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Pain & Pain Management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Psych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Thermotherapy And Cooling 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溫熱器具(50)具備發熱體(100),該發熱體(100)包含:發熱部(10),其含有被氧化性金屬、碳成分及水;以及收容體(20),其收容發熱部(10),且於至少一面具有透氣性;並且溫熱器具(50)滿足以下條件。
條件:當於室溫20℃濕度50%之環境下測定溫度時,發熱體(100)開始發熱後,於收容體(20)之另一面側、且位於面對發熱區域之位置之溫熱器具(50)之表面溫度(℃)達到最高溫度後,溫熱器具(50)之表面溫度(℃)達到45℃前之該表面溫度之平均變化率為-1.0℃/分鐘以上且-0.5℃/分鐘以下。

Description

溫熱器具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溫熱器具。
先前利用之一種溫熱器具係包含鐵粉等被氧化性金屬、氯化鈉等電解質及水而構成,利用藉由被氧化性金屬之氧化反應產生之反應熱。此種溫熱器具因輕量且可簡便地獲得溫熱效果及放鬆感等原因而廣受歡迎,被用於各種場合。
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一種藉由對眼部供給溫熱蒸氣而使α波之出現量增加之α波增強器具。
另一方面,於利用藉由鐵粉等被氧化性金屬之氧化反應產生之反應熱之情形時,為了避免出現發熱異常加速等不良情況,必須控制氧化反應,例如於專利文獻2中,揭示有一種就防止異常發熱等不良情況於未然之觀點出發,對吸水劑之含量、水與吸水劑之質量比、及水之調配量進行特定之技術。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2-14320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3-146555號公報
本發明提供一種溫熱器具,其具備發熱體,該發熱體包含:
發熱部,其含有被氧化性金屬、吸水劑及水;以及
收容體,其收容上述發熱部,且於至少一面具有透氣性;且
上述溫熱器具滿足以下條件。
條件:於室溫20℃濕度50%之環境下測定溫度時,上述發熱體開始發熱後,於上述收容體之另一面側、且位於面對發熱區域之位置之上述溫熱器具之表面溫度(℃)達到最高溫度後,上述溫熱器具之表面溫度(℃)達到45℃前之該表面溫度之平均變化率為-1.0℃/分鐘以上且-0.5℃/分鐘以下。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可提高入睡容易度,且可提昇睡醒後之活力之溫熱器具。
近年來,存在於就寢前使用溫熱器具之情形。於是,本發明者等人為了提昇就寢前使用之溫熱器具之功能而展開研究,不同於專利文獻1、2,進行了改善溫熱器具所帶來之入睡容易度之新嘗試,結果發現溫熱器具之發熱分佈不同,則所得到之效果感不同。基於該見解進一步推進研究,結果發現:具有與專利文獻1、2等先前技術不同、且滿足特定條件之發熱分佈之溫熱器具出乎意料地獲得大幅改善佩戴者之入睡情況、且提昇睡醒後之活力之效果,從而完成發明。
以下,使用圖式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於全部圖式中,對同樣之構成要素標註同樣之符號,並適當省略說明。
於本實施形態中,「透氣度」係依據JIS P8117測定之值,定義為於固定壓力下100 ml之空氣通過6.45 cm2 之面積之時間。「透氣度」可藉由王研式透氣度計或以其為標準之測定機進行測定。即,透氣度大表示空氣通過所花費之時間長,即透氣性低。相反地,透氣度小表示透氣性高。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基重」意為溫熱器具於俯視下每單位面積之質量。
[溫熱器具]
首先,基於圖1及圖2對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50之一例進行說明。圖1係溫熱器具之俯視圖,圖2係溫熱器具之分解立體圖。
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50為所謂眼罩類型者,用於將一對發熱體100分別覆蓋於使用者之眼睛或眼瞼,對眼部及其周圍賦予加熱至特定溫度之水蒸氣。
如圖1所示,溫熱器具50具有本體部51、及形成有供插入耳部之孔54之掛耳部52。
本體部51呈具有長度方向X及與其正交之寬度方向Y之橫長之形狀。本體部51例如呈大致橢圓形。掛耳部52係成對使用,各掛耳部52分別安裝於本體部51之長度方向(X方向)之各端部。溫熱器具50係以將各掛耳部52掛於使用者之耳部,並以本體部51覆蓋使用者之雙眼之方式佩戴。於該使用狀態下,將自下述發熱體100產生之蒸氣溫熱施予使用者之眼部。溫熱器具50藉由該蒸氣溫熱可進一步提昇下述舒適感及入睡容易度。
圖2表示溫熱器具50於使用前狀態下之分解立體圖。於該圖中,掛耳部52係配置於溫熱器具50中最上部,於使用時將中央部撕開並左右打開,朝向外方翻轉成為圖1之狀態。
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50具備發熱體100,該發熱體100包含:發熱部10,其含有被氧化性金屬、碳成分及水;以及收容體20,其收容發熱部10,且於至少一面具有透氣性,並且上述溫熱器具滿足以下條件。
條件:於室溫20℃濕度50%之環境下測定溫度時,發熱體100開始發熱後,於收容體20之另一面側、且位於面對發熱區域之位置之溫熱器具50之表面溫度(℃)達到最高溫度後,溫熱器具50之表面溫度(℃)達到45℃前之該表面溫度之平均變化率為-1.0℃/分鐘以上且-0.5℃/分鐘以下。
溫熱器具50開始發熱係指藉由發熱體100中之被氧化性金屬與氧氣接觸而引發氧化反應,從而開始產生伴隨氧化反應之發熱的時點。又,溫熱器具50之表面溫度(℃)之最高溫度係指溫熱器具50開始發熱後最初達到之最高溫度。
溫熱器具50於上述條件下之平均變化率較先前技術低,表示溫熱器具50相對緩慢地自最高溫度降溫至特定溫度。藉此,藉由抑制溫度自最高溫度急遽變化,同時保持保溫狀態地適度降溫,而可於使用溫熱器具50時之整體過程中持續賦予均衡之溫熱效果。其結果,當於就寢時使用溫熱器具50時,提高入睡容易度。此種溫熱器具50之發熱分佈與入睡容易度之相關性之具體原理尚未明確,不過推測,於長時間佩戴溫熱器具50、例如10分鐘以上加溫眼部之情形時,與持續維持固定之溫度相比,緩慢地降低溫度會使溫熱舒適感持續更久,從而使入睡變得容易。而且,該相關性係本發明者經反覆研究之首次發現。又,入睡容易度係指旨在實現使人感到入睡順利、入睡時間短之效果。入睡容易則可期待深度睡眠,起床時神清氣爽,起床後精神飽滿,日間易於積極地活動。
又,藉由控制溫熱器具50之收容體20之另一面側之表面溫度,容易利用發熱部10之發熱反應及片材構成等溫熱器具50整體對眼部賦予最適於帶來入睡感之溫熱效果。
再者,關於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50之上述條件,收容體20之另一面側係指下述收容體第2片材202側,發熱區域意為配置有下述發熱部10之區域整體。即,於溫熱器具50中,面對發熱區域之位置係指俯視時面對配置有發熱部10之區域的區域。又,溫熱器具50之表面係指構成溫熱器具50之片材中位於最外側之面。於本實施形態中,收容體20之另一面側之溫熱器具50之表面成為下述保溫片材60之外側之面。
以下,亦將「收容體20之另一面側、且位於面對發熱區域之位置之溫熱器具50之表面溫度(℃)」簡稱為「溫熱器具50之表面溫度(℃)」。
又,為了獲得具備滿足如上所述之條件之發熱分佈之溫熱器具50,適當調整組合以下因素較為重要。
(1)發熱部10之製造方法、及被氧化性金屬之含量。
(2)收容體20之透氣度。
(3)溫熱器具50之構成材料之基重。
更具體而言,例如,於使用下述塗敷法作為發熱部10之製造方法之情形時,藉由使每單位時間之塗料(發熱組合物)之噴出壓變高,可提高被氧化性金屬之含量。進而,若使噴出壓變高則無法維持保形性,塗料容易溢出至欲塗佈面之外,因此使用於塗料中添加增黏劑使被氧化性金屬均勻分散之塗料進行塗敷。藉此,可維持塗佈面之保形性,獲得發熱特性穩定之發熱部10。但,溫熱器具50並不限定於該製造方法。又,可藉由收容體20之透氣度,控制對發熱部10之氧供給量、及自發熱部10產生之蒸氣之釋出量、蒸氣對發熱反應之影響等,根據被氧化性金屬之含量等進行調整。又,由於藉由構成溫熱器具50之材料之基重來控制溫熱器具50之保溫性,故而較佳為於溫熱器具50中保持與透氣性之平衡同時控制基重。
又,溫熱器具50藉由具備以下之構成,可進一步提高入睡容易度,且可提昇起床後之活力及集中力。
於上述條件中,較佳為溫熱器具50之表面溫度之最高溫度為60℃以上且65℃以下。
藉由設為60℃以上,可對眼部賦予充分之溫熱,容易保持保溫時間,並且可緩慢地降溫。其結果,進一步增強佩戴者之舒適感,提高入睡容易度。
另一方面,藉由設為65℃以下,抑制過度加熱,於使用溫熱器具50時之整體過程中獲得均衡之溫熱效果,有效地提高入睡容易度,使起床時神清氣爽,提昇活力。
又,溫熱器具50較佳為將收容體20之一面(即收容體第1片材201)之透氣度(秒/100 mL)與被氧化性金屬含量之基重(g/m2 )之積控制成為1.4×106 以上且未達3.1×106 之數值。該數值被認為和溫熱器具50之發熱分佈中之後半部分之溫度降低度(持續性)相關。
藉由設為該數值範圍,可使降溫速度降低,而於使用溫熱器具50時之整體過程中獲得均衡之溫熱效果,可更有效地提高入睡容易度及起床後之活力。作為其原因,可列舉:溫熱器具50開始發熱後並達到最高溫度後未反應而殘留之被氧化性金屬之基重越高,則於發熱分佈之後半部分產生之蒸氣量越容易增加,又,收容體第1片材201之透氣度越高,則透氣性變得越低,產生之蒸氣不會釋出至外部,抑制溫度伴隨氧化反應之減少而降低。其結果,認為發熱體100所產生之蒸氣向外部之釋出量成為適當之量,不僅使發熱體100內部保溫,同時對眼部賦予所期望之溫度,從而可長時間維持均衡之狀態,可將溫熱器具50達到最高溫度後之溫熱器具50之表面溫度之變化率調整至所期望之範圍。
具體而言,就上述觀點而言,於溫熱器具50中,收容體20之一面(即收容體第1片材201)之透氣度(秒/100 mL)與被氧化性金屬含量之基重(g/m2 )之積較佳為設為1.4×106 以上,更佳為設為1.45×106 以上,進而較佳為設為1.5×106 以上,進而更佳為設為1.55×106 以上。
又,就上述觀點而言,收容體20之一面之透氣度(秒/100 mL)與被氧化性金屬含量之基重(g/m2 )之積較佳為設為未達3.1×106 ,更佳為設為2.7×106 以下,進而較佳為設為2.0×106 以下,進而更佳為設為1.9×106 以下。
即,就上述觀點而言,收容體20之一面之透氣度(秒/100 mL)與被氧化性金屬含量之基重(g/m2 )之積較佳為設為1.4×106 以上且未達3.1×106 ,更佳為設為1.45×106 以上且2.7×106 以下,進而較佳為設為1.5×106 以上且2.0×106 以下,進而更佳為設為1.55×106 以上且1.9×106 以下。
又,於溫熱器具50中,被氧化性金屬含量之基重(g/m2 )相對於收容體20之一面之透氣度(秒/100 mL)之比,換言之,即為收容體20之一面(收容體第1片材201)之透氣度(秒/100 mL)之倒數與被氧化性金屬含量之基重(g/m2 )之積。
收容體20之一面(收容體第1片材201)之透氣度(秒/100 mL)之倒數與被氧化性金屬含量之基重(g/m2 )之積之下限值較佳為設為0.06以上,另一方面,上限值較佳為設為0.17以下。
又,較佳為將收容體20之一面(收容體第1片材201)之透氣度(秒/100 mL)之倒數與被氧化性金屬含量之基重(g/m2 )之積設為0.06以上且0.17以下之數值範圍。
該收容體20之一面(收容體第1片材201)之透氣度(秒/100 mL)之倒數與被氧化性金屬含量之基重(g/m2 )之積被認為和溫熱器具50之發熱分佈之最高溫度相關。即,溫熱器具50之最高溫度與被氧化性金屬之氧化反應速度成正比,因此控制影響氧化反應速度之因素較為重要。於是,收容體第1片材201之透氣度越低,則透氣性越高,氧氣量越增加,藉此可加快氧化反應速度。又,被氧化性金屬之含量越高,則越可使氧化反應速度加快。換言之,可認為收容體第1片材201之透氣度之倒數與被氧化性金屬含量之基重越大,則氧化反應越積極地進行。因此,於溫熱器具50中,藉由將收容體20之一面(收容體第1片材201)之透氣度(秒/100 mL)之倒數與被氧化性金屬含量之基重(g/m2 )之積設為特定之數值,可將最高達到溫度控制於較佳之範圍,伴隨於此,溫熱器具50之表面溫度之變化率亦容易取值至使入睡更加容易之最佳之範圍。因此,容易更加有效地提高入睡容易度,並提昇起床後之活力。
進而,溫熱器具50於上述條件下,溫熱器具50開始發熱後,溫熱器具50之表面溫度自35℃達到45℃之時間較佳為1.0分鐘以上且1.5分鐘以下。
藉此,藉由發熱體100,於開始使用溫熱器具50後立即獲得溫熱效果,並且抑制剛開始使用溫熱器具50時之冷感,於使用溫熱器具50時之整體過程中獲得均衡之溫熱效果,可更有效地提高入睡容易度,亦容易提昇起床後之活力。作為其原因,認為就進一步增強佩戴者之舒適感、使入睡容易之方面而言,較佳為對眼部賦予充分之溫熱所需之時間較短。
再者,溫熱器具50之表面溫度係藉由使用以JIS S4100為標準之測定機對溫熱器具50之表面溫度進行測定獲得。具體而言,於溫熱器具50之最外側之面,將溫度感測器設置並固定於收容體20之另一面側、且面對發熱區域之區域,於發熱體100開始發熱後,每隔10秒測定一次溫度,歷時40分鐘。溫度感測器之固定例如係藉由於網格劑之緩衝墊之上載置500 g之重物(例如SUS(Steel Use Stainless,不鏽鋼)製開孔板)進行固定。
於本實施形態中係指下述保溫片材60之外側之面、且俯視觀察溫熱器具50時配置有發熱部10之區域之溫度。
再者,測定係於常溫(20℃)、常濕(50%)環境下進行。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對眼罩類型之溫熱器具50、且收容體20之一面(收容體第1片材201)具有透氣性之情形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之溫熱器具並不限定於此。本發明之溫熱器具例如亦可為應用於背部或腰部等身體部位之類型之溫熱器具,又,收容體亦可為雙面具有透氣性者。
於收容體之雙面具有透氣性之情形時,較佳為控制於使用溫熱器具時成為朝向皮膚側之面的收容體之透氣度。具體而言,如上所述,於使用溫熱器具時成為朝向皮膚側之面的收容體之透氣度(秒/100 mL)與被氧化性金屬含量之基重(g/m2 )之積較佳為設為1.4×106 以上且3.1×106 以下。進而,如上所述,於使用溫熱器具時成為朝向皮膚側之面的收容體之透氣度(秒/100 mL)之倒數與被氧化性金屬含量之基重(g/m2 )之積較佳為設為0.06以上且0.17以下。
[發熱體]
對溫熱器具50所具備之發熱體100進行說明。
於本實施形態中,對溫熱器具50配置有一對發熱體100,各發熱體100覆蓋使用者之眼部。
圖3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發熱體100之一例之俯視圖。又,圖4係圖3之A-A剖視圖。本實施形態之發熱體100具有包含被氧化性金屬、碳成分及水之發熱部10、以及收容該發熱部10之收容體20。
對構成發熱體100之發熱部10進行說明。
發熱部10係由包含被氧化性金屬、碳成分及水之發熱組合物形成。
具體而言,發熱部10係藉由被氧化性金屬之氧化反應進行發熱而賦予溫熱效果者,可使用於依照JIS S4100進行之測定中測得具有發熱溫度30℃以上且70℃以下之性能者。又,發熱部10亦具有藉由加熱所包含之水而產生水蒸氣之作用。
被氧化性金屬係產生氧化反應熱之金屬,例如可列舉選自由鐵、鋁、鋅、錳、鎂及鈣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以上之金屬之粉末或纖維。其中,就處理性、安全性、製造成本、保存性及穩定性方面而言,較佳為鐵粉。作為鐵粉,例如可列舉選自由還原鐵粉、及霧化鐵粉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以上。
就高效地進行氧化反應之觀點而言,被氧化性金屬於設為粉末狀之情形時之平均粒徑較佳為10 μm以上,更佳為15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20 μm以上。就同樣之觀點而言,被氧化性金屬之平均粒徑較佳為200 μm以下,更佳為18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150 μm以下。
再者,被氧化性金屬之平均粒徑係指粉體形態下之最大長度之算術平均直徑,可藉由利用篩進行之分級、動態光散射法、雷射繞射法等進行測定,其中較佳為藉由雷射繞射法進行測定。
就避免溫熱器具50之表面溫度過熱而上升至最能獲得由溫感升高帶來之溫熱舒適感之所期望之溫度的觀點而言,以及就使溫熱器具50之表面溫度之變化成為所期望之範圍,長時間持續對佩戴者賦予舒適感,進一步改善佩戴者之入睡情況並提昇起床後之活力的觀點而言,發熱部10中之被氧化性金屬之含量以基重表示,較佳為250 g/m2 以上,更佳為300 g/m2 以上,進而較佳為350 g/m2 以上,進而更佳為370 g/m2 以上。又,就同樣之觀點而言,發熱部10中之被氧化性金屬之含量較佳為1,200 g/m2 以下,更佳為900 g/m2 以下,進而較佳為650 g/m2 以下,進而更佳為540 g/m2 以下。
再者,發熱部10中之被氧化性金屬之含量可藉由依照JIS P8128之灰分試驗、或利用熱重量測定器求出。除此以外,可利用當施加外部磁場時發生磁化之性質藉由振動試料型磁化測定試驗等進行定量。其中,較佳為利用熱重量測定器求出。
碳成分係具有保水能、氧供給能及觸媒能者,例如可使用選自由活性碳、碳黑、乙炔黑及石墨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以上之材料。其中,就濕潤時容易吸附氧而言,較佳為使用活性碳。又,更佳為使用選自由椰殼碳、木粉碳及泥炭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以上之微細粉末狀物或小粒狀物。就容易使發熱體100之表面溫度上升至所期望之溫度之觀點而言,進而較佳為木粉碳。
就與被氧化性金屬均勻混合之觀點而言,碳成分之平均粒徑較佳為10 μm以上,更佳為12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15 μm以上。又,就同樣之觀點而言,碳成分之平均粒徑較佳為200 μm以下,更佳為15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100 μm以下。
再者,碳成分之平均粒徑係指粉體形態下之最大長度之算術平均直徑,可藉由動態光散射法、雷射繞射法等進行測定,其中較佳為藉由雷射繞射法進行測定。碳成分較佳為使用粉體狀之形態者,不過亦可使用粉體狀以外之形態者,例如亦可使用纖維狀之形態者。
相對於被氧化性金屬之含量100質量份,發熱部10中之碳成分之含量較佳為1質量份以上,更佳為3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6質量份以上。又,就充分獲得對發熱部10之氧供給之觀點而言,相對於被氧化性金屬之含量100質量份,發熱部10中之碳成分之含量較佳為4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15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2質量份以下。
再者,發熱部10中之碳成分之含量以基重表示,較佳為10 g/m2 以上,更佳為20 g/m2 以上,進而較佳為25 g/m2 以上。又,碳成分之含量以基重表示,較佳為400 g/m2 以下,更佳為250 g/m2 以下,進而較佳為120 g/m2 以下。
就藉由使被氧化性金屬良好地進行氧化反應,迅速升溫而賦予舒適之溫感的觀點而言,以及就控制發熱量與水蒸氣產生量,對眼部賦予適當之溫度變化以改善入睡情況,藉此提昇起床後之活力的觀點而言,相對於被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發熱部10中之水之含量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上,更佳為30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40質量份以上。就使最高達到溫度成為固定溫度以上之觀點而言,相對於被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發熱部10中之水之含量較佳為10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9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80質量份以下。發熱部10中之水藉由伴隨被氧化性金屬之氧化反應之發熱所引起之溫度上升,其一部分成為水蒸氣。
再者,溫熱器具50中之水分之含量以基重表示,較佳為150 g/m2 以上,更佳為180 g/m2 以上,進而較佳為200 g/m2 以上。又,水分之含量以基重表示,較佳為600 g/m2 以下,更佳為400 g/m2 以下,進而較佳為350 g/m2 以下。
就藉由保持水分,使被氧化性金屬快速且持續地進行氧化反應,從而迅速升溫而賦予舒適之溫感的觀點而言,以及就控制發熱量及水蒸氣產生量,對眼部賦予適當之溫度變化以改善入睡,藉此提昇起床後之活力的觀點而言,可使發熱部10中含有吸水劑。作為吸水劑,可使用具有吸水性之聚合物、具有吸水性之粉體等。
作為具有吸水性之聚合物,可列舉能夠吸收、保持自重之20倍以上之液體的具有交聯結構之親水性聚合物,作為具有吸水性之粉體,可列舉選自由蛭石、鋸屑、矽膠及紙漿粉末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以上之粉體。關於包含吸水劑之情形時之含量,相對於發熱部10中之水100質量份,較佳為2質量份以上,另一方面,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5質量份以下。
發熱部10可進而包含反應促進劑。藉由包含反應促進劑,可容易地使被氧化性金屬持續進行氧化反應。又,藉由使用反應促進劑,可破壞伴隨氧化反應形成於被氧化性金屬上之氧化覆膜,促進氧化反應。反應促進劑可列舉例如選自由鹼金屬、鹼土金屬之硫酸鹽及氯化物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以上之材料。其中,就導電性、化學穩定性、生產成本優異之方面而言,較佳為使用選自由氯化鈉、氯化鉀、氯化鈣、氯化鎂、氯化亞鐵、氯化鐵等各種氯化物、及硫酸鈉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以上之材料。
就升溫至可獲得溫熱舒適感之適當之溫度區域的方面,以及藉此對眼部長時間賦予適當之溫度變化,進一步改善入睡情況並提昇起床後之活力的方面而言,相對於被氧化性金屬之含量100質量份,發熱部10中之反應促進劑之含量較佳為1質量份以上,更佳為3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6質量份以上。
又,就同樣之觀點而言,相對於被氧化性金屬之含量100質量份,發熱部10中之反應促進劑之含量較佳為25質量份以下,更佳為2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5質量份以下。
於本實施形態中,揭示了發熱部10為片狀之態樣,不過該發熱部10既可為粉體狀,亦可為片狀。就溫熱器具50之使用感優異之方面而言,較佳為片狀。
作為片狀之發熱部10之製造方法,可列舉將發熱組合物進行濕式抄造而成者、以紙等基材夾持發熱組合物而成者、將發熱組合物塗佈於紙等基材而成者、將發熱組合物藉由壓製等壓密而成者等。其中,就使用感優異且可容易地製造之方面而言,發熱部10較佳為將發熱組合物進行濕式抄造而成者、將發熱組合物塗佈於紙等基材而成者。
作為發熱部10之製造方法,於採用塗敷方法之情形時,作為塗敷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使用模嘴塗佈、輥塗、網版印刷、輥式凹版塗佈、刮刀塗佈、簾幕式塗佈等等。
發熱部10之厚度較佳為0.2 mm以上,更佳為0.4 mm以上,進而較佳為0.5 mm以上。另一方面,發熱部10之厚度較佳為5 mm以下,更佳為3 mm以下,進而較佳為2 mm以下。藉由將發熱部10之厚度設為上述範圍,可提高發熱效果,並使發熱體100成為便於使用之尺寸。再者,發熱部10之厚度表示平均厚度。
發熱部10亦可於無損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視需要包含界面活性劑、藥劑、凝結劑、著色劑、紙力增強劑、pH值控制劑及蓬鬆劑等。
其次,對構成發熱體100之收容體20進行說明。
收容體20於至少一面具有透氣性,收容發熱部10。如圖4所示,收容體20例如可將2張片材(收容體第1片材201、收容體第2片材202)之周緣部203貼合而構成。即,收容體20之一面包含收容體第1片材201,另一面包含收容體第2片材202。
於本實施形態中,收容體第1片材201位於較發熱部10更靠近使用者之皮膚側,收容體第2片材202位於較發熱部10更遠離使用者之皮膚側。
又,收容體第1片材201較佳為透氣性較高之片材,另一方面,收容體第2片材202較佳為透氣性較低之片材、即難透氣性片材或非透氣性片材。
具體而言,就使發熱體之溫度迅速升溫至適合進一步改善入睡容易度之溫度,無延遲地快速賦予舒適之溫感的觀點而言,以及就容易對眼部賦予可較佳地使溫熱舒適感持續、進一步改善入睡容易度、並提昇起床後之活力的溫度變化之觀點而言,收容體第1片材201之透氣度較佳為10,000秒/100 mL以下,更佳為7,000秒/100 mL以下,進而較佳為6,000秒/100 mL以下。
另一方面,就必須設為適當之速度而不會因發熱部10中之氧化反應過快導致過熱,喪失溫熱舒適感的觀點而言,以及就抑制急遽之溫度變化導致之溫熱舒適感消失,進一步改善入睡容易度並提昇起床後之活力的觀點而言,收容體第1片材201之透氣度較佳為100秒/100 mL以上,更佳為500秒/100 mL以上,進而較佳為1,000秒/100 mL以上,進而更佳為3,000秒/100 mL以上。
作為收容體第1片材201,可使用透氣性片材、將不織布與透氣性片材層壓而成之積層片材、及將編織物與透氣性片材層壓而成之積層片材等。
作為透氣性片材,可使用樹脂製多孔質片材、或具有透氣孔之樹脂製片材。作為樹脂,例如可使用聚乙烯、聚丙烯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之1種或2種以上。作為樹脂製多孔質片材,例如可列舉將熱塑性樹脂及與熱塑性樹脂不具有相溶性之有機或無機填料之熔融混練物成形為膜狀,並進行單軸或雙軸延伸而獲得之具有微細之多孔質結構者。又,作為具有透氣孔之樹脂製片材,可列舉利用針等於非透氣性片材或難透氣性片材中設置微細孔而成者、利用針等於上述透氣性片材中進而設置微細孔而成者。
收容體第1片材201之厚度較佳為5 μm以上且200 μm以下。
另一方面,就將發熱部10所產生之水蒸氣有效地應用於使用者,進一步改善入睡情況之觀點而言,收容體第2片材202之透氣度較佳為低於收容體第1片材201之透氣度,進而較佳為非透氣性片材。作為於收容體第2片材202具有透氣性之情形時較佳之透氣度,具體而言,較佳為10,000秒/100 mL以上,更佳為20,000秒/100 mL以上。
又,收容體第2片材202之透氣度之上限值並無特別限定,於收容體第2片材202具有透氣性之情形時,就片材之易獲得性較高等觀點而言,較佳為100,000秒/100 mL以下。
作為收容體第2片材202,可使用實質上不使氧氣透過者,例如可使用聚乙烯、聚丁二烯等聚烯烴、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酯、聚醚、聚碸及聚醯胺之1種或2種以上。
收容體第2片材202之厚度較佳為5 μm以上且200 μm以下。
進而,如圖2所示,於收容體20之收容體第2片材202側之面上配置有覆蓋發熱體100之保溫片材60。藉此,可減少自發熱體100產生之熱釋放至溫熱器具50之外部,且抑制外部氣體之溫度對溫熱器具50之發熱分佈之影響。保溫片材60覆蓋發熱體100之至少一部分即可。又,保溫片材60亦可兼作下述袋體53、尤其是袋體第2片材56。
保溫片材60之基重較佳為30 g/m2 以上,更佳為40 g/m2 以上,另一方面,就輕量化等觀點而言,較佳為150 g/m2 以下,更佳為140 g/m2 以下。
於溫熱器具50中,收容體20之另一面至與發熱部10為相反側之溫熱器具50之最外層之基重之合計值為收容體第2片材202之基重、袋體第2片材56之基重、及保溫片材60之基重之合計值。就減少自發熱體100產生之熱釋放至溫熱器具50之外部,並抑制外部氣體之溫度對溫熱器具50之發熱分佈之影響之觀點而言,該基重之合計值較佳為40 g/m2 以上,更佳為70 g/m2 以上。另一方面,就溫熱器具50之輕量化等觀點而言,該基重之合計值較佳為300 g/m2 以下,更佳為260 g/m2 以下。
作為保溫片材60之材料,可使用與下述袋體第2片材56相同者。
[其他]
如圖1、2所示,溫熱器具50具備收容發熱體100之袋體53。
袋體53具有位於靠近使用者之皮膚面之側之袋體第1片材55、及位於遠離使用者之皮膚面之側之袋體第2片材56。該等袋體第1片材55與袋體第2片材56係以夾住發熱體100之方式設置。
就防止透視到內部之觀點、及保溫性、柔軟性、厚度等觀點而言,袋體第1片材55與袋體第2片材56各者之基重較佳為20 g/m2 以上,更佳為40 g/m2 以上。又,袋體第1片材55及袋體第2片材56各者之基重較佳為200 g/m2 以下,更佳為110 g/m2 以下。
又,較佳為袋體第1片材55及袋體第2片材56均具有透氣性,從而袋體第1片材55可使產生之水蒸氣應用於使用者,袋體第2片材56可使氧氣順利地供給至發熱體100。
具體而言,袋體第1片材55及袋體第2片材56之透氣度較佳為6,000秒/100 mL以下,更佳為1,000秒/100 mL以下,進而較佳為500秒/100 mL以下,進而更佳為0秒/100 mL。
作為袋體第1片材55及袋體第2片材56,例如可使用不織布等纖維片材。例如可使用選自針刺不織布、熱風不織布及紡黏不織布之1種或2種以上。
袋體第1片材55及袋體第2片材56為相同形狀,大致呈橢圓形。而且,袋體第1片材55及袋體第2片材56之外形呈現本體部51之外形。袋體第1片材55及袋體第2片材56係藉由將其等重合,將其等之周緣部之至少一部接合,且將X方向之中央部沿Y方向接合而成為袋體53。為了將袋體第1片材55及袋體第2片材56接合,例如可使用熱熔接著劑。再者,發熱體100亦可藉由接著劑或熱密封等(圖示略)固定於袋體53。
於袋體53,於其沿X方向延伸之2條長邊之中央部之位置,形成有自該長邊沿Y方向地向內方切入之大致V字形之凹口部53A、53B。凹口部53A、53B之切入程度不同。凹口部53A於佩戴溫熱器具50時位於使用者之眉間或其附近。凹口部53B於佩戴溫熱器具50時位於使用者之鼻樑。凹口部53B之切入程度通常大於凹口部53A。
如圖1、2所示,溫熱器具50具備掛耳部52。掛耳部52係用以將溫熱器具50固定於使用者之臉部。
溫熱器具50之掛耳部52於使用前之狀態下,如圖2所示,配置於袋體第1片材55上。於使用溫熱器具50時,將掛耳部52朝向外方翻轉成為打開之狀態。於使用前之狀態下、即左右之掛耳部52位於袋體第1片材55上之狀態下,左右之掛耳部52所形成之輪廓與袋體第1片材55之輪廓大致相同。再者,掛耳部52可使用與袋體53同樣之材料。
又,如圖5所示,為了提高使用感,亦可設為將收容體20進而收容於由作為質感良好之片材材料之不織布製造之第二收容體40的構成。
第二收容體40較佳為包含基重5 g/m2 以上、更佳為10 g/m2 以上之片材。又,可將較佳為200 g/m2 以下、更佳為120 g/m2 以下之片材之周緣部貼合而構成。其中,就輕量化等觀點而言,較佳為基重20 g/m2 以上且120 g/m2 以下之片材。
於該情形時,收容體20之另一面至與發熱部10為相反側之溫熱器具50之最外層之基重之合計值成為收容體第2片材202之基重、第二收容體40之基重、袋體第2片材56之基重、及保溫片材60之基重之合計值。
作為構成第二收容體40之片材,可列舉不織布、編織物等。
作為不織布,可使用藉由熱風法、紡黏法、針刺法、熔噴法、梳棉法、熱熔合法、水流交絡法及溶劑接著法,由1種或2種以上纖維所製造者。其中,就質感及彈力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具有伸縮性之不織布。作為具有伸縮性之不織布,較佳為包含彈性纖維(例如聚胺基甲酸酯、聚酯)及立體捲縮性纖維作為構成纖維之不織布,更佳為例如熱風不織布及紡黏不織布、針刺不織布等。
作為具體之不織布之材料,可列舉包含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PE(聚乙烯)、PP(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等聚烯烴、聚醯胺、聚丙烯酸等之合成纖維;包含纖維素、絲綢、棉、羊毛等之天然纖維;或者將其等複合而成之纖維之1種或2種以上。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50由於具有會被氧氣氧化之被氧化性金屬,故而通常於隔氧袋中密封保管。
以上,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了描述,但該等為本發明之例示,亦可採用上述以外之各種構成。
關於上述實施形態,本發明進而揭示以下之溫熱器具或用途等。
<1>
一種溫熱器具,其具備發熱體,該發熱體包含:
發熱部,其含有被氧化性金屬、碳成分及水;以及
收容體,其收容上述發熱部,且於至少一面具有透氣性;並且上述溫熱器具滿足以下條件。
條件:當於室溫20℃濕度50%之環境下測定溫度時,上述發熱體開始發熱後,於上述收容體之另一面側、且位於面對發熱區域之位置之上述溫熱器具之表面溫度(℃)達到最高溫度後,上述溫熱器具之表面溫度(℃)達到45℃前之該表面溫度之平均變化率為-1.0℃/分鐘以上且-0.5℃/分鐘以下。
<2>
如<1>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於上述條件下,上述最高溫度較佳為60℃以上且65℃以下。
<3>
如<1>或<2>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於上述條件下,上述溫熱器具之上述表面溫度自35℃達到45℃之時間較佳為1.0分鐘以上且1.5分鐘以下。
<4>
如<1>至<3>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收容體之上述一面之透氣度(秒/100 mL)與上述被氧化性金屬含量之基重(g/m2 )之積較佳為1.4×106 以上且未達3.1×106
<5>
如<1>至<4>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被氧化性金屬含量之基重(g/m2 )相對於上述收容體之上述一面之透氣度(秒/100 mL)之比較佳為0.06以上且0.17以下。
<6>
如<1>至<5>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收容體之上述一面之透氣度較佳為100秒/100 mL以上且10,000秒/100 mL以下。
<7>
如<1>至<6>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收容體之上述一面之透氣度更佳為500秒/100 mL以上且7,000秒/100 mL以下。
<8>
如<1>至<7>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收容體之上述一面之透氣度更佳為1,000秒/100 mL以上且7,000秒/100 mL以下。
<9>
如<1>至<8>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收容體之上述一面之透氣度更佳為3,000秒/100 mL以上且6,000秒/100 mL以下。
<10>
如<1>至<9>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被氧化性金屬之含量以上述發熱部於俯視下之每單位面積計較佳為250 g/m2 以上且1,200 g/m2 以下。
<11>
如<1>至<10>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被氧化性金屬之含量以上述發熱部於俯視下之每單位面積計較佳為350 g/m2 以上且650 g/m2 以下。
<12>
如<1>至<11>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被氧化性金屬之含量以上述發熱部於俯視下之每單位面積計較佳為370 g/m2 以上且540 g/m2 以下。
<13>
如<1>至<12>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收容體之另一面至與上述發熱部為相反側之上述溫熱器具之最外層之基重之合計較佳為40 g/m2 以上且300 g/m2 以下。
<14>
如<1>至<13>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較佳為於上述收容體之另一面上具備覆蓋上述發熱體之保溫材。
<15>
如<1>至<14>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收容體之另一面之透氣度較佳為10,000秒/100 mL以上,較佳為20,000秒/100 mL以上。
<16>
如<1>至<15>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收容體之另一面之透氣度較佳為20,000秒/100 mL以上。
<17>
如<1>至<16>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收容體之另一面較佳為非透氣性。
<18>
一種溫熱器具,其具備發熱體,該發熱體包含:
發熱部,其含有被氧化性金屬、碳成分及水;以及
收容體,其收容上述發熱部,且於至少一面具有透氣性;並且
上述收容體之透氣度(秒/100 mL)與上述被氧化性金屬含量之基重(g/m2 )之積為1.4×106 以上且未達3.1×106
<19>
如<18>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被氧化性金屬含量之基重(g/m2 )相對於上述收容體之透氣度(秒/100 mL)之比為0.06以上且0.17以下。
<20>
如<18>或<19>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被氧化性金屬之含量之上述發熱部於俯視下之基重為250 g/m2 以上且1200 g/m2 以下。
<21>
如<18>至<20>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收容體之一面之透氣度較佳為100秒/100 mL以上且10,000秒/100 mL以下。
<22>
如<18>至<21>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收容體之一面之透氣度較佳為500秒/100 mL以上且7,000秒/100 mL以下。
<23>
如<18>至<22>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收容體之一面之透氣度較佳為1,000秒/100 mL以上且7,000秒/100 mL以下。
<24>
如<18>至<23>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收容體之一面之透氣度較佳為3,000秒/100 mL以上且6,000秒/100 mL以下。
<25>
如<18>至<24>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收容體之透氣度(秒/100 mL)與上述被氧化性金屬含量之基重(g/m2 )之積為1.45×106 以上且2.7×106 以下。
<26>
如<18>至<25>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收容體之透氣度(秒/100 mL)與上述被氧化性金屬含量之基重(g/m2 )之積為1.5×106 以上且2.0×106 以下。
<27>
如<18>至<26>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收容體之透氣度(秒/100 mL)與上述被氧化性金屬含量之基重(g/m2 )之積為1.55×106 以上且1.9×106 以下。
<28>
如<18>至<27>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部中之水分之含量以基重表示較佳為150 g/m2 以上,更佳為180 g/m2 以上,進而較佳為200 g/m2 以上,另一方面,為600 g/m2 以下,更佳為400 g/m2 以下,進而較佳為350 g/m2 以下。
<29>
如<18>至<28>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部包含吸收劑,相對於發熱部中之水100質量份,上述吸水劑之含量較佳為2質量份以上,另一方面,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15質量份以下。
<30>
如<18>至<29>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收容體之具有透氣性之面成為皮膚側。
<31>
如<1>至<30>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溫熱器具係釋出水蒸氣者。
<32>
一種溫熱器具,其具備發熱體,該發熱體包含:
發熱部,其含有被氧化性金屬、碳成分及水;以及
收容體,其收容上述發熱部,且於至少一面具有透氣性;並且
上述收容體之透氣度(秒/100 mL)與上述被氧化性金屬含量之基重(g/m2 )之積為1.4×106 以上且未達3.1×106
上述被氧化性金屬含量之基重(g/m2 )相對於上述收容體之透氣度(秒/100 mL)之比為0.06以上且0.17以下,且
上述收容體之一面之透氣度(秒/100 mL)為3,000秒/100 mL以上且6,000秒/100 mL以下。
<33>
如<1>至<32>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溫熱器具為眼罩類型。
<34>
一種如<1>至<17>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之用途,其係將上述溫熱器具應用於眼部以使入睡容易。
<35>
一種如<18>至<33>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之用途,其係將上述溫熱器具應用於眼部以使入睡容易。
<36>
一種使入睡容易之方法,其包含以下步驟:
將如<1>至<33>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應用於眼部5分鐘以上;及
於上述溫熱器具應用後或上述溫熱器具應用中就寢。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對本發明更詳細地進行說明。然而本發明之範圍並不受該實施例限制。
·實施例及比較例
按照以下程序製作圖1及表2所示之構成之溫熱器具。
<發熱部之製作>
將由木漿製紙(20 g/m2 ,伊野紙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吸水性聚合物(聚丙烯酸鈉,球狀,平均粒徑300 μm,50 g/m2 ,Aqualic CA,日本觸媒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及木漿製紙(30 g/m2 ,伊野紙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積層而成之聚合物片材作為基材。
藉由模嘴塗佈法一面調整噴出壓一面於上述基材之單面塗敷以下表1所示之組成之塗料,製作片狀塗敷物。噴出壓係以鐵粉之基重成為表2所示之值之方式進行調整。
其後,將所獲得之片狀塗敷物裁斷為49 mm×49 mm之大小,於塗敷面上均勻地散佈食鹽0.089 g(藥典氯化鈉(大塚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製作發熱部10。
[表1]
<發熱體之製作>
按照以下程序製作圖4所示之形態之發熱體。
使用表2所示之收容體第1片材與收容體第2片材,將發熱部夾入收容體第1片材與收容體第2片材之間,於周緣部接合,獲得發熱體。
於實施下述評價前將發熱體放入隔氧袋保存。
<溫熱器具之製作>
使用2個上述所獲得之發熱體,製作圖1所示之眼罩形狀之溫熱器具。作為袋體第1片材,使用基重80 g/m2 之聚丙烯不織布(針刺法),作為袋體第2片材,使用基重71 g/m2 之纖維素/聚烯烴複合纖維(熱熔合法),作為保溫片材60,使用基重30 g/m2 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不織布(熱風法)。
對於所獲得之溫熱器具,進行以下所示之測定及評價。將結果示於表2。又,將對實施例4、比較例1、3測定獲得之發熱分佈示於圖6。
再者,比較例1之溫熱器具相當於先前技術。
[表面溫度之測定]
於室溫20℃濕度50%之環境下測定溫度。使用以JIS S4100為標準之測定機,以溫熱器具之袋體第1片材(使用者之皮膚側之面)側作為外側,於與皮膚側為相反側(保溫片材)之面且配置有發熱部之區域設置並固定溫度感測器。
溫度感測器係利用網格材(聚酯製,厚度8微米之雙針床拉舍爾布料)及SUS板(500 g之開孔板)固定於測定面。
將收容有溫熱器具之隔氧袋開封後,每隔10秒測定一次溫度,測定40分鐘,如此進行溫度測定。
進而,根據所獲得之發熱分佈,計算以下數值。
平均變化率(℃/分鐘):發熱體開始發熱後,溫熱器具之表面溫度(℃)達到最高溫度後,發熱體之表面溫度(℃)達到45℃前之該表面溫度之平均變化率。
最高溫度(℃):發熱體開始發熱後,溫熱器具之表面溫度(℃)達到最高溫度時之溫度。
升溫時間(分鐘):發熱體開始發熱後,溫熱器具之表面溫度自35℃達到45℃之時間。
[評價]
使10名經驗豐富之官能檢查員於睡前適當使用溫熱器具30分鐘,針對以下評價項目,基於各基準給出評價,對所得到之評價及平均值進行評價。將結果示於表2中。再者,數值越低表示評價越良好。
·舒適感
1:非常舒適
2:舒適
3:略感舒適
4:兩者皆非
5:略感不適
6:不適
7:非常不適
·入睡容易度
1:較未佩戴時入睡情況有較大改善。
2:較未佩戴時入睡情況確實有改善。
3:較未佩戴時入睡情況似乎略有改善。
4:與未佩戴時並無不同。
5:反而較未佩戴時更難以入睡。
·起床後之清醒度、活力
1:較未佩戴時睡醒後神清氣爽,日間可積極地活動而不感到疲勞。
2:與未佩戴時並無不同。
3:睡醒後之清醒度較未佩戴時更差,日間容易疲勞,沒有幹勁。
[表2]
10‧‧‧發熱部
20‧‧‧收容體
40‧‧‧第二收容體
50‧‧‧溫熱器具
51‧‧‧本體部
52‧‧‧掛耳部
53‧‧‧袋體
53A‧‧‧凹口部
53B‧‧‧凹口部
54‧‧‧孔
55‧‧‧袋體第1片材
56‧‧‧袋體第2片材
60‧‧‧保溫片材
100‧‧‧發熱體
201‧‧‧收容體第1片材
202‧‧‧收容體第2片材
203‧‧‧周緣部
X‧‧‧長度方向
Y‧‧‧寬度方向
藉由以下所述之較佳實施形態、及其隨附之以下之圖式而進一步闡明上述目的、以及其他目的、特徵及優點。
圖1係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俯視圖。
圖2係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分解立體圖。
圖3係模式性地表示實施形態之發熱體之俯視圖。
圖4係模式性地表示實施形態之發熱體之剖視圖。
圖5係模式性地表示實施形態之發熱體之剖視圖。
圖6係表示實施例及比較例所獲得之發熱分佈之圖。

Claims (11)

  1. 一種溫熱器具,其具備發熱體,該發熱體包含: 發熱部,其含有被氧化性金屬、碳成分及水;以及 收容體,其收容上述發熱部,且於至少一面具有透氣性;並且上述溫熱器具滿足以下條件: 條件:當於室溫20℃濕度50%之環境下測定溫度時,上述發熱體開始發熱後,於上述收容體之另一面側、且位於面對發熱區域之位置之上述溫熱器具之表面溫度(℃)達到最高溫度後,上述溫熱器具之表面溫度(℃)達到45℃前之該表面溫度之平均變化率為-1.0℃/分鐘以上且-0.5℃/分鐘以下。
  2. 如請求項1之溫熱器具,其中於上述條件下,上述最高溫度為60℃以上且65℃以下。
  3.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於上述條件下,上述溫熱器具之上述表面溫度自35℃達到45℃之時間為1.0分鐘以上且1.5分鐘以下。
  4.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收容體之上述一面之透氣度(秒/100 mL)與上述被氧化性金屬含量之基重(g/m2 )之積為1.4×106 以上且未達3.1×106
  5.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被氧化性金屬含量之基重(g/m2 )相對於上述收容體之上述一面之透氣度(秒/100 mL)之比為0.06以上且0.17以下。
  6.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收容體之上述一面之透氣度為100秒/100 mL以上且10,000秒/100 mL以下。
  7.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被氧化性金屬之含量以上述發熱部於俯視下之每單位面積計為250 g/m2 以上且1200 g/m2 以下。
  8.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收容體之另一面至與上述發熱部為相反側之上述溫熱器具之最外層之基重之合計為40 g/m2 以上且300 g/m2 以下。
  9.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於上述收容體之另一面上具備覆蓋上述發熱體之保溫材。
  10.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收容體之另一面之透氣度為10,000秒/100 mL以上。
  11. 一種溫熱器具,其具備發熱體,該發熱體包含: 發熱部,其含有被氧化性金屬、碳成分及水;以及 收容體,其收容上述發熱部,且於至少一面具有透氣性;並且 上述收容體之上述一面之透氣度(秒/100 mL)與上述被氧化性金屬含量之基重(g/m2 )之積為1.4×106 以上且未達3.1×106 , 上述被氧化性金屬含量之基重(g/m2 )相對於上述收容體之上述一面之透氣度(秒/100 mL)之比為0.06以上且0.17以下, 上述收容體之上述一面之透氣度為100秒/100 mL以上且10,000秒/100 mL以下,並且上述溫熱器具滿足以下條件: 條件:當於室溫20℃濕度50%之環境下測定溫度時,上述發熱體開始發熱後,於上述收容體之另一面側、且位於面對發熱區域之位置之上述溫熱器具之表面溫度(℃)達到最高溫度後,上述溫熱器具之表面溫度(℃)達到45℃前之該表面溫度之平均變化率為-1.0℃/分鐘以上且-0.5℃/分鐘以下。
TW108107623A 2018-03-08 2019-03-07 溫熱器具 TW20194014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41784 2018-03-08
JP2018041784 2018-03-08
JP2018157426A JP7181025B2 (ja) 2018-03-08 2018-08-24 温熱具
JP2018-157426 2018-08-2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40140A true TW201940140A (zh) 2019-10-16

Family

ID=67992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7623A TW201940140A (zh) 2018-03-08 2019-03-07 溫熱器具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181025B2 (zh)
KR (1) KR102456209B1 (zh)
CN (1) CN111836603B (zh)
TW (1) TW201940140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15089A1 (ja) * 2020-04-24 2021-10-28 花王株式会社 温熱具
CN111789709B (zh) * 2020-08-20 2022-05-06 河南省超亚医药器械有限公司 适用于睑板腺功能障碍型干眼症的眼部热敷治疗贴
CN112263379A (zh) * 2020-10-27 2021-01-26 孙茜 一种中医护理用药物热敷装置
CN113292972B (zh) * 2021-07-23 2021-12-07 天津富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模压成型的自发热体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21855B2 (ja) * 1999-10-07 2004-04-26 花王株式会社 目 枕
JP4333021B2 (ja) 2000-11-09 2009-09-16 花王株式会社 α波増強具
EP2676644B1 (en) * 2005-03-04 2016-02-03 Kao Corporation Physiology enhancing device
JP2006348437A (ja) * 2005-06-17 2006-12-28 Kao Corp 身体装着用具
CA2583440C (en) * 2006-03-31 2012-01-03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Absorbent articles with feedback signal upon urination
CN102379766B (zh) * 2006-03-31 2014-10-15 花王株式会社 眼用水蒸气发生体
JP5074126B2 (ja) * 2007-08-10 2012-11-14 花王株式会社 蒸気温熱具
JP5284700B2 (ja) * 2007-11-09 2013-09-11 花王株式会社 発熱具
TWI550079B (zh) 2011-12-21 2016-09-21 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發熱體、及具備其之溫熱器具
TWI504388B (zh) * 2011-12-21 2015-10-21 Kao Corp 蒸氣溫熱器具
JP6602522B2 (ja) * 2012-01-31 2019-11-06 桐灰化学株式会社 発熱具
JP5840554B2 (ja) 2012-03-30 2016-01-06 花王株式会社 温熱具
KR20170029646A (ko) * 2012-06-07 2017-03-15 카오카부시키가이샤 발열체, 및 이것을 구비하는 온열구
CN102774102A (zh) * 2012-07-19 2012-11-14 上海暖友实业有限公司 透气率随温度而变化的微透气膜及其应用
CN103190984B (zh) * 2013-04-11 2015-03-04 天津富勤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蒸汽热敷眼罩
SG11201509664YA (en) * 2013-06-10 2016-01-28 Kao Corp Heating implement
JP6263027B2 (ja) 2013-12-27 2018-01-17 花王株式会社 温熱具
CN203736375U (zh) * 2014-02-21 2014-07-30 浙江越韩科技透气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可控发热速率的一次性自发热贴
CA2957322C (en) * 2014-08-06 2020-07-21 Handy Technology (Zhuhai) Ltd. Self-heating insulating film and face mask and eye mask manufactured therefrom
JP6396760B2 (ja) 2014-10-31 2018-09-26 花王株式会社 睡眠の質改善具
CN204293349U (zh) * 2014-12-12 2015-04-29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蒸汽医疗眼罩
JP6767190B2 (ja) * 2016-07-28 2020-10-14 花王株式会社 温熱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81025B2 (ja) 2022-11-30
JP2019155055A (ja) 2019-09-19
KR102456209B1 (ko) 2022-10-18
CN111836603B (zh) 2022-06-21
CN111836603A (zh) 2020-10-27
KR20200125684A (ko) 2020-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04388B (zh) 蒸氣溫熱器具
TW201940140A (zh) 溫熱器具
TWI713546B (zh) 發熱器具及其製造方法
TWI753919B (zh) 蒸氣溫熱器具及其使用方法
JP2009039370A (ja) 蒸気温熱具
JP2018117908A (ja) 蒸気温熱具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JP2017170114A (ja) 温熱具
WO2017061459A1 (ja) 水蒸気発生体および温熱具
WO2019131480A1 (ja) マスク
US20230201028A1 (en) Heating implement
WO2019172105A1 (ja) 温熱具
JP7261582B2 (ja) マスク
JP2006271963A (ja) 生理機能改善器具
WO2021214989A1 (ja) 温熱具
KR102665906B1 (ko) 온열구
EP3777787B1 (en) Heating appliance
JP2007090042A (ja) 生理機能改善器具
CN117396579A (zh) 温热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