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35125A - 相機用致動器、相機模組以及相機搭載裝置 - Google Patents

相機用致動器、相機模組以及相機搭載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35125A
TW201935125A TW108104325A TW108104325A TW201935125A TW 201935125 A TW201935125 A TW 201935125A TW 108104325 A TW108104325 A TW 108104325A TW 108104325 A TW108104325 A TW 108104325A TW 201935125 A TW201935125 A TW 20193512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ctuator
fixed
movable
lens
side me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43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89489B (zh
Inventor
齊藤政大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美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美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美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51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51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94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948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5/04Vertical adjustment of lens; Rising fro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1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prisms; for mirro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07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 G03B2205/0015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by displacing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normal to the optical axi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07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 G03B2205/003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by a prism with variable angle or the lik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53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53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 G03B2205/0069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using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s, e.g. voice coils

Abstract

本發明的相機用致動器包括:固定側構件;可動側構件,與固定側構件在和光軸正交的方向上隔開配置,並保持鏡頭部;鏡頭驅動用第一致動器,使可動側構件至少沿規定方向移位;彈性支撐構件,沿與光軸正交的方向延伸,並以至少於規定方向上能夠進行移位的方式將可動側構件支撐於固定側構件;以及減振構件,配置於可動側構件或固定於可動側構件的構件、與固定側構件或固定於固定側構件的構件之間。

Description

相機用致動器、相機模組以及相機搭載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相機用致動器、相機模組以及相機搭載裝置。
先前已知有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或數位相機等搭載有相機模組的薄型的相機搭載裝置。相機模組包括具有一個以上的透鏡的鏡頭部及對被攝體像進行拍攝的攝像元件,所述被攝體像藉由鏡頭部而成像。
另外,亦提出有包括曲折光學系統的相機模組,所述曲折光學系統藉由設於鏡頭部的前段的光路曲折構件即稜鏡(prism)將沿著第一光軸的來自被攝體的光向第二光軸方向曲折並導光至後段的鏡頭部(例如,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中揭示的相機模組包括對相機中產生的手抖進行修正的抖動修正裝置及進行自動對焦的自動對焦裝置。所述相機模組具有抖動修正用致動器(actuator)及自動對焦用致動器作為相機用致動器。其中的抖動修正用致動器包括使稜鏡以不同的兩軸為中心進行擺動的第一致動器及第二致動器。若於相機中產生手抖,則於控制部的控制下,抖動修正用致動器使稜鏡擺動。藉此相機中產生的手抖得到修正。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5-92285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於所述般的專利文獻1中揭示的相機用致動器中,理想的是抑制該相機用致動器的動作中產生的共振。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抑制致動器的動作中產生的共振的相機用致動器、相機模組以及相機搭載裝置。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的相機用致動器的一態樣包括:固定側構件;可動側構件,與固定側構件在和光軸正交的方向上隔開配置,並保持鏡頭部;鏡頭驅動用第一致動器,使可動側構件至少沿規定方向移位;彈性支撐構件,沿與光軸正交的方向延伸,並以至少於規定方向上能夠進行移位的方式將可動側構件支撐於固定側構件;以及減振構件,配置於可動側構件或固定於可動側構件的構件、與固定側構件或固定於所述固定側構件的構件之間。
本發明的相機模組的一態樣包括如上所述的相機用致動器及配置於鏡頭部的後段的攝像元件。
本發明的相機搭載裝置的一態樣具有如上所述的相機模組及控制該相機模組的控制部。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可抑制致動器的動作中產生的共振的相機用致動器、相機模組以及相機搭載裝置。
以下,基於圖式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
[實施方式1]
參照圖1~圖22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1的相機模組進行說明。以下,於對相機模組1的概要進行說明後,對相機模組1所包括的稜鏡模組2、鏡頭模組3及攝像元件模組4的具體結構進行說明。再者,本發明的相機致動器、相機模組以及相機搭載裝置可包括後述的所有的構成,亦可不包括一部分構成。
[關於相機模組]
相機模組1例如搭載於智慧型手機M(參照圖22)、行動電話、數位相機、筆記型個人電腦、平板終端、攜帶型遊戲機、車載相機等薄型的相機搭載裝置。
以下,對構成本實施方式的相機模組1的各部,以已裝配至相機模組1的狀態為基準進行說明。另外,當對本實施方式的相機模組1的結構進行說明時,使用正交座標系(X,Y,Z)。於後述圖中,亦利用共用的正交座標系(X,Y,Z)進行表示。
相機模組1於利用相機搭載裝置實際進行攝影的情況下,例如以X方向成為左右方向、Y方向成為或上下方向、Z方向成為前後方向的方式被搭載。來自被攝體的光如於圖2中藉由一點鏈線α(亦稱為第一光軸)所示,自Z方向+側(正側)入射至稜鏡模組2的稜鏡23。入射至稜鏡23的光如於圖2及圖9中藉由一點鏈線β(亦稱為第二光軸)所示,於稜鏡23的光路曲折面231(參照圖8)進行曲折而被導光至配置於較稜鏡23更靠後段(即,X方向+側)的鏡頭模組3的鏡頭部33。而且,藉由鏡頭部33(參照圖9)而成像的被攝體像藉由配置於鏡頭模組3的後段的攝像元件模組4(參照圖1)拍攝。
所述相機模組1藉由裝配至稜鏡模組2的第一抖動修正裝置24(參照圖2)及裝配至鏡頭模組3的第二抖動修正裝置37(參照圖11)而進行抖動修正(光學影像穩定(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OIS))。另外,所述相機模組1藉由裝配至鏡頭模組3的自動對焦(auto focus,AF)裝置36(參照圖11)而使鏡頭部33沿X方向移位來進行自動對焦。
以下,參照圖1~圖22對本實施方式的相機模組1所包括的稜鏡模組2、鏡頭模組3及攝像元件模組4的具體結構進行說明。
[關於稜鏡模組]
本實施方式的相機模組的稜鏡模組2包括第一蓋體21、第一基座22、稜鏡23及第一抖動修正裝置24。
[第一蓋體]
如圖1所示,第一蓋體21是例如合成樹脂製或非磁性金屬製、Z方向兩側及X方向+側開口的箱狀構件。來自被攝體側的光能夠通過第一蓋體21的Z方向+側的開口部而侵入至第一蓋體21的內部空間。如上所述的第一蓋體21自Z方向+側組合於後述第一基座22。
[第一基座]
參照圖5及圖6對第一基座22進行說明。第一基座22是Z方向+側及X方向+側分別開口的箱狀構件。第一基座22於Z方向-側的底壁部229具有基座側開口部220。
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於基座側開口部220配置第一致動器244的第一線圈244c及第一霍爾元件244e。
第一基座22將第一抖動修正裝置24的保持架241支撐為能夠進行以與Y方向平行的第一軸為中心的擺動。為此,第一基座22具有用於保持後述擺動引導構件245的第一承接部225c和第二承接部225d。
第一承接部225c設於第一基座22的Y方向+側的第一側壁部224a。另一方面,第二承接部225d設於第一基座22的Y方向-側的第一側壁部224b。
此種第一承接部225c與第二承接部225d具有於Y方向上彼此對稱的形狀。具體而言,第一承接部225c及第二承接部225d分別為僅第一側壁部224a及第一側壁部224b的Z方向+側的端面(上表面)開口的圓柱狀的凹部。
第一側壁部224a於上表面的Y方向內端緣與第一承接部225c之間具有第一堰部224c1。另一方面,第一側壁部224b於上表面的Y方向內端緣與第二承接部225d之間具有第一堰部224c2。第一堰部224c1及第一堰部224c2分別有助於防止將擺動引導構件245固定於第一承接部225c及第二承接部225d的接著劑向Y方向中央側流出。
第一側壁部224a於上表面的包圍第一承接部225c的Y方向外側半部的一部分的部分具有第二堰部224d1。另一方面,第一側壁部224b於上表面的包圍第二承接部225d的Y方向外側半部的一部分的部分具有第二堰部224d2。第二堰部224d1及第二堰部224d2分別有助於防止將擺動引導構件245固定於第一承接部225c及第二承接部225d的接著劑向Y方向外側流出。
第一側壁部224a於上表面的較第二堰部224d1更靠Y方向外側部分具有彈簧配置空間224e1、彈簧配置空間224e2。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彈簧配置空間224e1與彈簧配置空間224e2於X方向上隔開距離。
另一方面,第一側壁部224b於上表面的較第二堰部224d2更靠Y方向外側部分具有彈簧配置空間224f1、彈簧配置空間224f2。彈簧配置空間224f1與彈簧配置空間224f2於X方向上隔開距離。於彈簧配置空間224e1、彈簧配置空間224e2及彈簧配置空間224f1、彈簧配置空間224f2分別配置後述擺動支撐彈簧243(參照圖7)的連續部243i的一部分(具體而言,是基端側連續部243j1)。
第一側壁部224a於上表面的較第二堰部224d1更靠Y方向外側部分自X方向+側依次具有三個凸部224g1、凸部224g2、凸部224g3。凸部224g1與凸部224g3於X方向上隔開距離且於Y方向上配置於相同位置。凸部224g2於Y方向上,位於較凸部224g1及凸部224g3更靠外側(圖6中的下側)的位置。
彈簧配置空間224e1存在於凸部224g1與凸部224g2之間。另一方面,彈簧配置空間224e2存在於凸部224g2與凸部224g3之間。
第一側壁部224b於上表面的較第二堰部224d2更靠Y方向外側部分自X方向+側依次具有三個凸部224h1、凸部224h2、凸部224h3。凸部224h1與凸部224h3於X方向上隔開距離且於Y方向上配置於相同位置。凸部224h2位於較凸部224h1及凸部224h3更靠Y方向外側(圖6中的上側)的位置。
彈簧配置空間224f1存在於凸部224h1與凸部224h2之間。另一方面,彈簧配置空間224f2存在於凸部224h2與凸部224h3之間。
第一側壁部224a、第一側壁部224b分別於上表面的X方向兩端部具有第一定位凸部226及第二定位凸部227。第一定位凸部226及第二定位凸部227分別與後述一對擺動支撐彈簧243(參照圖7)卡合,對一對擺動支撐彈簧243進行定位。
[第一抖動修正裝置]
參照圖4、圖5及圖8對第一抖動修正裝置24進行說明。第一抖動修正裝置24藉由使稜鏡23以與Y方向平行的第一軸為中心進行擺動來進行以所述第一軸為中心的旋轉方向上的抖動修正。所述第一抖動修正裝置24配置於由第一基座22與第一蓋體21包覆的第一收容空間223(參照圖8)。
第一抖動修正裝置24包括一對擺動引導構件245、一對擺動支撐彈簧243、保持架241、及第一致動器244。
於第一抖動修正裝置24中,保持架241能夠擺動地支撐於第一基座22。於此狀態下,保持架241基於第一致動器244的驅動力而以第一軸為中心進行擺動。若於控制部(省略圖示)的控制下第一致動器244驅動,則保持架241及稜鏡23以與Y方向平行的第一軸為中心進行擺動。藉此,以所述第一軸為中心的旋轉方向上的抖動得到修正。以下,對第一抖動修正裝置24包括的各部件的具體結構進行說明。
[擺動引導構件]
參照圖5及圖6對一對擺動引導構件245進行說明。一對擺動引導構件245例如分別是陶瓷製、金屬製、合成樹脂製的球體。一對擺動引導構件245中的其中一個(即,Y方向+側)擺動引導構件245配置於第一基座22的第一承接部225c。另一方面,另一個(即,Y方向-側)擺動引導構件245配置於第一基座22的第二承接部225d。
一對擺動引導構件245分別藉由接著劑而固定於第一承接部225c及第二承接部225d。於此狀態下,一對擺動引導構件245的Z方向+側的半部是擺動引導面。擺動引導面較第一承接部225c及第二承接部225d更向Z方向+側突出。
再者,擺動引導構件245不限於球體,例如亦可為半球體、圓柱或半圓柱。另外,擺動引導構件245亦可與第一基座22為一體。即,擺動引導構件亦可包括第一基座22的一部分。
[擺動支撐彈簧]
參照圖7對一對擺動支撐彈簧243進行說明。一對擺動支撐彈簧243將後述保持架241支撐為能夠相對於第一基座22進行擺動。一對擺動支撐彈簧243分別為金屬製的板簧,並且配置於一對擺動引導構件245的Z方向+側。
以下,對一對擺動支撐彈簧243中的其中一個(即,Y方向+側)擺動支撐彈簧243進行說明。另一個(即,Y方向-側)擺動支撐彈簧243與其中一個擺動支撐彈簧243於Y方向上對稱。
其中一個擺動支撐彈簧243具有一對第一卡止部243a、第一卡止部243b、第二卡止部243c、扭轉容許部243g及彈簧側引導面243h。
一對第一卡止部243a、第一卡止部243b中的其中一個(即,X方向+側)第一卡止部243a配置於其中一個擺動支撐彈簧243的X方向+側的端部。所述其中一個第一卡止部243a具有第一貫通孔243d。
另一方面,另一個(即,X方向-側)第一卡止部243b配置於其中一個擺動支撐彈簧243的X方向-側的端部。所述另一個第一卡止部243b具有第一貫通孔243e。一對第一卡止部243a、第一卡止部243b藉由於X方向上延伸的連續部243i而彼此連接。
連續部243i具有配置於較後述扭轉容許部243g更靠X方向+側的位置的連續部要素243j及配置於較扭轉容許部243g更靠X方向-側的位置的連續部要素243k。連續部要素243j將扭轉容許部243g與第一卡止部243a予以連接。另一方面,連續部要素243k將扭轉容許部243g與第一卡止部243b予以連接。
以下,對連續部要素243j進行說明。連續部要素243j具有基端側連續部243j1及蜿蜒連續部243j2。基端側連續部243j1與蜿蜒連續部243j2相連續。
基端側連續部243j1設於連續部要素243j中靠近扭轉容許部243g側的端部。基端側連續部243j1的其中一端(靠近扭轉容許部243g側的端部)與扭轉容許部243g連續。蜿蜒連續部243j2為大致S字狀。
蜿蜒連續部243j2的其中一端(靠近扭轉容許部243g側的端部)與基端側連續部243j1連續。蜿蜒連續部243j2的另一端(遠離扭轉容許部243g側的端部)與第一卡止部243a連續。連續部要素243k與連續部要素243j於X方向上對稱。因此,針對連續部要素243k標注與連續部要素243j的構成構件相同的符號,並省略說明。
一對第一卡止部243a、第一卡止部243b的Z方向-側的面接著固定於第一基座22的第一側壁部224a的Z方向+側的端面。於此狀態下,第一基座22的第一定位凸部226及第二定位凸部227分別插通於第一貫通孔243d、第一貫通孔243e(參照圖5)。
再者,於另一個(Y方向-側)擺動支撐彈簧243的情況下,一對第一卡止部243a、第一卡止部243b的Z方向-側的面接著固定於第一基座22的第一側壁部224b的Z方向+側的端面。
第二卡止部243c隔著X方向上的間隙而設於第一卡止部243a、第一卡止部243b彼此的X方向間的部分。第二卡止部243c具有一對第二貫通孔243f。
第二卡止部243c的Z方向+側的面接著固定於形成於後述保持架241的伸出部241q、伸出部241r的背面的彈簧座面(未圖示)。於此狀態下,形成於保持架241的伸出部241q、伸出部241r的背面的一對保持架側定位凸部(未圖示)分別插通於一對第二貫通孔243f。再者,於另一個(Y方向-側)擺動支撐彈簧243的情況下,第二卡止部243c的Z方向+側的面接著固定於形成於保持架241的伸出部241q、伸出部241r的背面的彈簧座面(未圖示)。
扭轉容許部243g是沿Y方向延伸的板狀構件,將連續部243i的X方向中間部(具體而言為各基端側連續部243j1的其中一端)與第二卡止部243c予以連接。所述扭轉容許部243g藉由被扭轉而容許第二卡止部243c相對於第一卡止部243a、第一卡止部243b的扭轉。
另外,扭轉容許部243g藉由彈性變形而容許各第一卡止部243a、第一卡止部243b與第二卡止部243c於Z方向上的相對位移。
彈簧側引導面243h包括第二卡止部243c的背面(即,Z方向-側的面)。所述彈簧側引導面243h與所述擺動引導構件245的擺動引導面抵接。
一對擺動支撐彈簧243於自由狀態(亦稱為非組裝狀態)下為整體上平坦的板狀構件。另一方面,於組裝狀態下,基於扭轉容許部243g的彈性變形,一對擺動支撐彈簧243的第二卡止部243c位於較第一卡止部243a、第一卡止部243b更靠Z方向+側的位置。
具體而言,於組裝狀態下,扭轉容許部243g以越朝向第二卡止部243c越朝向Z方向+側的方式彈性變形。基於此種彈性變形,一對擺動支撐彈簧243的彈簧側引導面243h對擺動引導構件245朝Z方向-側施力。
於如上所述的一對擺動支撐彈簧243的組裝狀態下,於彈簧配置空間224e1、彈簧配置空間224e2及彈簧配置空間224f1、彈簧配置空間224f2中分別配置一對擺動支撐彈簧243的基端側連續部243j1。進而,於彈簧配置空間224e1、彈簧配置空間224e2及彈簧配置空間224f1、彈簧配置空間224f2以覆蓋基端側連續部243j1的方式配置凝膠狀的減振構件27(參照圖5、圖6及圖7)。
減振構件27對於抑制一對擺動支撐彈簧243的共振而言是有效果的。就抑制共振的觀點而言,減振構件27較佳為設於一對擺動支撐彈簧243中使用時變形最大的部分的附近。使用時變形最大的部分是扭轉容許部243g。因此,減振構件27較佳為覆蓋一對擺動支撐彈簧243中的靠近扭轉容許部243g的部分。
[保持架]
參照圖4及圖8對保持架241進行說明。保持架241例如是合成樹脂製,相對於第一基座22而以能夠擺動的狀態對稜鏡23進行保持。
保持架24包括:載置面241a、一對相向壁部241f、相向壁部241g、及一對伸出部241q、伸出部241r。
載置面241a自背側(Z方向-側)面向稜鏡23的光路曲折面231。載置面241a例如具有與光路曲折面231平行的面。再者,載置面241a並不限定於本實施方式的結構,例如亦可為具有能夠進行稜鏡23的定位的形狀的凸台(boss)等。
一對相向壁部241f、相向壁部241g分別是與XZ平面平行的板狀構件,且以於Y方向上隔開距離的狀態配置。所述一對相向壁部241f、相向壁部241g以自Y方向夾著載置面241a的方式配置。
一對伸出部241q、伸出部241r分別設於一對相向壁部241f、相向壁部241g。所述一對伸出部241q、伸出部241r分別將保持架241支撐為能夠相對於第一基座22進行擺動。
具體而言,其中一個(即,Y方向+側)伸出部241q於相向壁部241f的Y方向+側面上,自所述側面向Y方向+側伸出。
另一方面,另一個(即,Y方向-側)伸出部241r於相向壁部241g的Y方向-側面上,自所述側面向Y方向-側伸出。另外,一對伸出部241q、伸出部241r分別於背面(即,Z方向-側的面)具有平坦面狀的彈簧座面(未圖示)。彈簧座面於X方向上的兩個隔開距離的部位具有向Z方向-側突出的一對保持架側定位凸部(未圖示)。
一對擺動支撐彈簧243的第二卡止部243c的Z方向+側的面分別接著固定於彈簧座面。於此狀態下,一對保持架側定位凸部分別插通於擺動支撐彈簧243的一對第二貫通孔243f。藉由該結構,保持架241能夠擺動地支撐於第一基座22。
再者,保持架241的伸出部241q、伸出部241r的Y方向上的外端部位於較第一基座22的Y方向上的兩端面更靠Y方向中央側的位置。所述構成有助於保持架241的小型·輕量化。
[第一致動器]
參照圖5及圖8對光路曲折構件驅動用致動器即第一致動器244進行說明。第一致動器244使保持架241以第一軸為中心進行擺動。所謂第一軸是與Y方向平行的軸。具體而言,所謂第一軸是通過一對擺動引導構件245的擺動引導面與一對擺動支撐彈簧243的彈簧側引導面243h的抵接部並與Y軸平行的軸。
第一致動器244以與稜鏡23的光路曲折面231及保持架241於Z方向(即,第一光軸方向)重疊的方式配置於稜鏡23及保持架241的背側(即,Z方向-側)。第一致動器244包括第一磁鐵244a、第一線圈244c及第一霍爾元件244e。
第一磁鐵244a固定於作為可動側構件的保持架241的背側面(即,Z方向-側的面)。第一磁鐵244a包括於X方向上相鄰的兩個磁鐵元件。所述各磁鐵元件分別於Z方向上被磁化,並且於單側具有一個磁極。各磁鐵元件的磁極的朝向彼此相反。
第一線圈244c及第一霍爾元件244e固定於柔性印刷電路基板(以下,FPC)25的表面(即,Z方向+側的面),所述柔性印刷電路基板25固定於第一基座22的背側面。
第一線圈244c及第一霍爾元件244e配置於第一基座22的基座側開口部220。再者,第一線圈244c是橢圓形狀的所謂的空心線圈。第一霍爾元件244e配置於第一線圈244c的徑向內側。
具有如上構成的第一致動器244於手抖修正用的控制部(省略圖示)的控制下使保持架241以第一軸為中心進行擺動。
接著,對本實施方式的相機模組的鏡頭模組3進行說明。
[關於鏡頭模組]
如圖1、圖9~圖16所示,鏡頭模組3包括:第二蓋體31、第二基座32、鏡頭部33、AF裝置36、第二抖動修正裝置37、減振構件80及基準構件38。
[第二蓋體]
參照圖1及圖16對第二蓋體31進行說明。第二蓋體31是例如合成樹脂製或非磁性金屬製、X方向兩側及Z方向-側(即,背側)開口的箱狀構件。如上所述的第二蓋體31自Z方向+側組合於後述第二基座32。
[第二基座]
參照圖9~圖12、圖15及圖16對第二基座32進行說明。第二基座32藉由與所述第二蓋體31組合而形成能夠配置鏡頭部33、AF裝置36及第二抖動修正裝置37的第二收容空間320。
第二基座32具有底面部321及一對第二側壁部322a、第二側壁部322b。底面部321具有合成樹脂製的基部及嵌入成形於所述基部的金屬製的增強板323。所述增強板323有助於底面部321的高剛性化、薄壁化。
第二基座32的增強板323以相對於後述鏡頭引導件361重疊的方式配置於較鏡頭引導件361更靠Z方向-側的位置。具體而言,於鏡頭引導件361位於進行自動對焦的動作時能夠移動的範圍(即,於X方向上能夠移動的範圍)及進行抖動修正的動作時能夠移動的範圍(即,於Y方向上能夠移動的範圍)內的任意位置的情況下,鏡頭引導件361均存在於增強板323的Z方向+側。因此,增強板323的表面(即,Z方向+側的面)總是藉由鏡頭引導件361覆蓋而未露出。藉此,以免增強板323引起的反射光進入鏡頭部33進而進入後述攝像元件模組4的攝像元件。
第二基座32於底面部321上增強板323的Y方向兩側部分分別具有底面貫通孔321a、底面貫通孔321b(參照圖15)。於底面貫通孔321a、底面貫通孔321b配置後述一對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的AF用線圈366a、AF用線圈366b。
第二側壁部322a、第二側壁部322b分別自底面部321的Y方向兩端部起向Z方向+側延伸。第二側壁部322a、第二側壁部322b分別具有線圈載置部322d、線圈載置部322e。於所述線圈載置部322d、線圈載置部322e分別載置後述第二抖動修正裝置37的第二線圈372a、第二線圈372b。
另外,於一對線圈載置部322d、線圈載置部322e與底面部321之間配置後述一對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的AF用磁鐵365a、AF用磁鐵365b。
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底面貫通孔321a、底面貫通孔321b與線圈載置部322d、線圈載置部322e於Z方向上空開規定間隔而重疊。從而,配置於底面貫通孔321a、底面貫通孔321b的AF用線圈366a、AF用線圈366b與載置於線圈載置部322d、線圈載置部322e的第二線圈372a、第二線圈372b於Z方向上空開規定間隔而重疊。
另外,第二側壁部322a於Y方向+側的側面上X方向兩端部具有用以配置後述彈簧362a、彈簧362c的彈簧配置部324a、彈簧配置部324c(參照圖9)。另一方面,第二側壁部322b於Y方向-側的側面上X方向兩端部具有用以配置後述彈簧362b、彈簧362d的彈簧配置部324b、彈簧配置部324d(參照圖10)。
第二側壁部322a於Y方向+側的側面具有狹縫322i(參照圖9)。狹縫322i具有能夠配置後述FPC 363(參照圖13)的第一連續部363i的空間。所述空間是與ZY平面平行的空間。狹縫322i向Y方向+側及Z方向兩側開口。
第二基座32的第二側壁部322b於Y方向-側的側面具有一對凹部322j。於凹部322j分別配置後述FPC 363的一對第二連續部363j。再者,凹部322j的構成並不限定於圖示的情況。
[鏡頭部]
鏡頭部33於保持於後述鏡頭引導件361的狀態下配置於第二收容空間320。所述鏡頭部33具有筒狀的透鏡鏡筒及保持於透鏡鏡筒內的一個以上的透鏡。作為一例,鏡頭部33具有固定於透鏡鏡筒的X方向-側的端部與透鏡鏡筒的X方向+側的端部之間的例如光學三倍以上的望遠透鏡群。再者,鏡頭部33的結構並不限定於所述結構。
[AF裝置]
參照圖9~圖14、及圖16對AF裝置36進行說明。AF裝置36以自動對焦為目的而使鏡頭部33沿X方向移位。具體而言,AF裝置36具有鏡頭引導件361、多個(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為四個)彈簧362a~彈簧362d、FPC 363及一對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
[鏡頭引導件]
鏡頭引導件361保持透鏡鏡筒。所述鏡頭引導件361以能夠進行X方向(即第二光軸方向)及Y方向的位移的狀態配置於所述第二收容空間320。
參照圖9、圖10及圖16對鏡頭引導件361進行說明。鏡頭引導件361具有鏡頭保持部361f;一對第一伸出部361g、第一伸出部361h;及一對第二伸出部361i、第二伸出部361j。鏡頭保持部361f是筒狀構件,具有可保持透鏡鏡筒的收容空間。此種鏡頭保持構件361f以中心軸與X方向平行的狀態配置。
一對第一伸出部361g、第一伸出部361h分別自鏡頭保持部361f的外周面的兩個部位於Y方向上彼此相反地伸出。具體而言,其中一個(Y方向+側)第一伸出部361g自鏡頭保持部361f的外周面起向Y方向+側伸出。另一個(Y方向-側)第一伸出部361h自鏡頭保持部361f的外周面起向Y方向-側伸出。
一對第二伸出部361i、第二伸出部361j分別自鏡頭保持部361f的外周面上較一對第一伸出部361g、第一伸出部361h更靠Z方向+側的兩個部位於Y方向上彼此相反地伸出。具體而言,其中一個(Y方向+側)第二伸出部361i自鏡頭保持部361f的外周面起向Y方向+側伸出。另一個(Y方向-側)第二伸出部361j自鏡頭保持部361f的外周面起向Y方向-側伸出。
鏡頭引導件361於一對第一伸出部361g、第一伸出部361h分別具有對後述一對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的AF用磁鐵365a、AF用磁鐵365b進行保持的一對第一磁鐵保持部361a、第一磁鐵保持部361b。一對第一磁鐵保持部361a、第一磁鐵保持部361b分別配置於第二基座32的一對線圈載置部322d、線圈載置部322e的Z方向+側的位置。再者,圖11是自Y方向+側對省略了一部分構件的狀態下的鏡頭模組3進行觀察的側面圖。另一方面,圖12是自Y方向-側對省略了一部分構件的狀態下的鏡頭模組3進行觀察的側面圖。
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一對第一磁鐵保持部361a、第一磁鐵保持部361b分別是Z方向-側開口的凹部。所述一對第一磁鐵保持部361a、第一磁鐵保持部361b分別具有於保持著AF用磁鐵365a、AF用磁鐵365b的狀態下與AF用磁鐵365a、AF用磁鐵365b的倒角部365c1、倒角部365c2面對面的傾斜面部361e1、傾斜面部361e2。
具體而言,一對第一磁鐵保持部361a、第一磁鐵保持部361b分別具有於X方向隔開距離並且於X方向上面對面的一對側面部361c1、側面部361c2。一對第一磁鐵保持部361a、第一磁鐵保持部361b分別具有將一對側面部361c1、側面部361c2的Z方向+側的端部彼此於X方向上予以連接的上表面部361d。再者,上表面部361d可於一部分中具有貫通孔或切口等不連續的部分。
另外,一對側面部361c1、側面部361c2分別於Z方向-側的端部具有所述傾斜面部361e1、傾斜面部361e2。傾斜面部361e1、傾斜面部361e2是沿著AF用磁鐵365a、AF用磁鐵365b的倒角部365c1、倒角部365c2的傾斜面。
具體而言,傾斜面部361e1及傾斜面部361e2向越朝向Z方向-側(圖11及圖12中的下側),X方向上的彼此之間的距離越短的方向傾斜。即,傾斜面部361e1與傾斜面部361e2之間的X方向上的距離於Z方向-側的端部最小。所述傾斜面部361e1、所述傾斜面部361e2有助於防止組裝狀態下AF用磁鐵365a、AF用磁鐵365b向Z方向-側脫落。
鏡頭引導件361於一對第二伸出部361i、第二伸出部361j分別具有對後述一對第二致動器370a、第二致動器370b的第二磁鐵371a、第二磁鐵371b進行保持的一對第二磁鐵保持部368a、第二磁鐵保持部368b(參照圖11及圖12)。一對第二磁鐵保持部368a、第二磁鐵保持部368b分別與第二基座32的線圈載置部322d、線圈載置部322e於Z方向上空開規定間隔而重疊。
一對第二磁鐵保持部368a、第二磁鐵保持部368b分別是Z方向-側開口的凹部。所述一對第二磁鐵保持部368a、第二磁鐵保持部368b分別具有於保持著第二磁鐵371a、第二磁鐵371b的狀態下與第二磁鐵371a、第二磁鐵371b的倒角部371e1、倒角部371e2面對面的傾斜面部368f1、傾斜面部368f2。
具體而言,一對第二磁鐵保持部368a、第二磁鐵保持部368b分別具有於X方向隔開距離並且於X方向上面對面的一對側面部368d1、側面部368d2。另外,一對第二磁鐵保持部368a、第二磁鐵保持部368b分別具有將一對側面部368d1、側面部368d2的Z方向+側的端部彼此於X方向上予以連接的上表面部368e。再者,上表面部368e可於一部分中具有貫通孔或切口等不連續的部分。
另外,一對側面部368d1、側面部368d2分別於Z方向-側的端部具有所述傾斜面部368f1、傾斜面部368f2。傾斜面部368f1、傾斜面部368f2是沿著第二磁鐵371a、第二磁鐵371b的倒角部371e1、倒角部371e2的傾斜面。
具體而言,傾斜面部368f1及傾斜面部368f2向越朝向Z方向-側,X方向上的彼此之間的距離越短的方向傾斜。即,傾斜面部368f1與傾斜面部368f2之間的X方向上的距離於Z方向-側的端部最小。所述傾斜面部368f1與傾斜面部368f2有助於防止組裝狀態下第二磁鐵371a、第二磁鐵371b向Z方向-側脫落。
[彈簧]
參照圖9~圖12及圖14對多個(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為四個)彈簧362a~彈簧362d進行說明。彈簧362a~彈簧362d將鏡頭引導件361彈性支撐於第二基座32。於此狀態下,鏡頭部33可相對於第二基座32而於X方向及Y方向上移位。
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彈簧362a將鏡頭引導件361的X方向+側且Y方向+側的端部支撐於第二基座32(參照圖9)。彈簧362b將鏡頭引導件361的X方向+側且Y方向-側的端部支撐於第二基座32(參照圖10)。彈簧362c將鏡頭引導件361的X方向-側且Y方向+側的端部支撐於第二基座32(參照圖9)。進而,彈簧362d將鏡頭引導件361的X方向-側且Y方向-側的端部支撐於第二基座32(參照圖10)。
如圖14所示,彈簧362a~彈簧362d分別具有第一固定部362f、第二固定部362g及連接部362h。再者,圖14表示組裝狀態配置下的彈簧362a~彈簧362d。
第一固定部362f固定於作為可動側構件的鏡頭引導件361。第二固定部362g固定於作為固定側構件的第二基座32。
連接部362h將第一固定部362f與第二固定部362g予以連接。連接部362h例如包括至少一部分彎曲(具體而言,呈蜿蜒狀彎曲成形)的線狀構件。
具體而言,彈簧362a~彈簧362d的連接部362h分別自Z方向+側起依次包括第一彎曲部362m及第二彎曲部362n。此種彈簧362a~彈簧362d分別於組裝狀態下,配置於第二基座32的彈簧配置部324a~彈簧配置部324d(參照圖9及圖10)。
第一彎曲部362m是呈蜿蜒狀彎折的部分,且設於連接部362h中的其中一個端部(Z方向+側的端部)。此種第一彎曲部362m於鏡頭部33相對於第二基座32朝Z方向移位時,向連接部362h的長度方向(Z方向)彈性變形。
再者,第一彎曲部362m的位置並不限定於本實施方式的位置。第一彎曲部362m較佳為設於連接部362h的其中一側的一半部分(即,第一固定部362f側的一半部分)。另外,第一彎曲部362m更佳為如本實施方式般設於連接部362h的一端部。
第二彎曲部362n是設於連接部362h中的另一個端部(Z方向-側的端部)的呈蜿蜒狀彎折的線狀構件。第二彎曲部362n於鏡頭部33相對於第二基座32朝Z方向移位時,向連接部362h的長度方向(Z方向)彈性變形。此種第二彎曲部362n於鏡頭部33相對於第二基座32朝Z方向移位時,不會比第一彎曲部362m移位得更多。
另外,當鏡頭部33相對於第二基座32而於X方向上移位時,連接部362h以第二固定部362g側的端部附近為支點擺動的方式進行移位。因而,連接部362h中越是遠離所述支點(換言之,靠近第一固定部362f)的部分,鏡頭部33相對於第二基座32而於X方向上移位時的位移量越大。
再者,第二彎曲部362n的位置並不限定於本實施方式的位置。第二彎曲部362n較佳為設於連接部362h的另一側的一半部分(即,第二固定部362g側的一半部分)。另外,第二彎曲部362n更佳為如本實施方式般設於連接部362h的另一端部。另外,於本實施方式中,亦可省略第二彎曲部362n。即,連接部362h可為僅於一個部位具有彎曲部的構成。
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連接部362h於X方向上具有方向性。彈簧362a與彈簧362b以於X方向上成為同方向的方式進行配置。換言之,彈簧362a與彈簧362b例如以在自Y方向+側觀察的情況下,至少連接部362h重疊的方式配置。
彈簧362c與彈簧362d以於X方向上成為同方向的方式配置。換言之,彈簧362c與彈簧362d例如以在自Y方向+側觀察的情況下,至少連接部362h重疊的方式配置。
彈簧362a與彈簧362c以於X方向上除連接部362h的一部分以外,朝向同方向的方式配置。另外,彈簧362b與彈簧362d以於X方向上除連接部362h的一部分以外,朝向同方向的方式配置。
另外,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如圖14所示,例如於將連結自Z方向+側觀察時配置於鏡頭引導件361的對角位置的彈簧362a的中心與彈簧362d的中心的線段設為L1 ,並將連結彈簧362b的中心與彈簧362c的中心的線段設為L2 的情況下,L1 與L2 的交點(亦稱為分散配置的中心位置)與後述基準位置的可動部的重心G一致或大致一致。
再者,所謂可動部是指鏡頭引導件361及固定於鏡頭引導件361並能夠與鏡頭引導件361一起移位的各構件。具體而言,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可動部包括:鏡頭引導件361、鏡頭部33、一對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的AF用磁鐵365a、AF用磁鐵365b、及一對第二致動器370a、第二致動器370b的第二磁鐵371a、第二磁鐵371b。
所謂各彈簧的中心,例如是各彈簧的Z方向上的中央位置並且是X方向中央位置。另外,所謂鏡頭引導件361的基準位置是指鏡頭引導件361未藉由自動對焦功能而於X方向上進行移位的狀態且未藉由後述第二抖動修正裝置37而於Y方向上進行移位的狀態。藉由所述構成,圍繞通過所述可動部的重心並且與Z方向平行的直線L3 的鏡頭引導件361的共振得到降低。
再者,所述各彈簧362a~彈簧362d如下配置。於將通過所述重心G且與第二光軸方向(即,X方向)平行的直線設為直線L4 (參照圖14)的情況下,X方向+側的一對彈簧362a、彈簧362b配置於關於所述直線L4 對稱且自重心G向X方向+側(圖14的右側)離開規定距離的兩處位置。另一方面,X方向-側的一對彈簧362c、彈簧362d配置於關於所述直線L4 對稱且自重心G向X方向-側(圖14的左側)離開所述規定距離的兩處位置。藉此,所述直線L1 與所述直線L2 的交點與所述重心G一致。
[FPC]
參照圖13對FPC 363進行說明。FPC 363是柔性印刷電路基板,並固定於第二基座32(參照圖9及圖10)。FPC 363例如對後述AF裝置36及第二抖動修正裝置37的第二致動器370a、第二致動器370b供給電力。
具體而言,FPC 363是連續的一枚柔性印刷電路基板,具有FPC基部363h、一對第一線圈固定部363a、第一線圈固定部363b及一對第二線圈固定部363d、第二線圈固定部363e。
FPC基部363h是沿Y方向延伸的板狀構件,並固定於第二基座32的底面部321(參照圖9及圖10)。於第一線圈固定部363a經由基板7a而固定有AF裝置36的AF用線圈366a(參照圖11)。於此狀態下,第一線圈固定部363a及AF用線圈366a配置於第二基座32的底面貫通孔321a(參照圖15)。
另一方面,於第一線圈固定部363b經由基板7b而固定有AF裝置36的AF用線圈366b(參照圖12)。於此狀態下,第一線圈固定部363b及AF用線圈366b配置於第二基座32的底面貫通孔321b。
第二線圈固定部363d、第二線圈固定部363e分別與第一線圈固定部363a、第一線圈固定部363b於Z方向上空開規定間隔而重疊。於第二線圈固定部363d、第二線圈固定部363e的表面分別固定有後述第二抖動修正裝置37的第二線圈372a、第二線圈372b(參照圖11及圖12)。於此狀態下,第二線圈固定部363d、第二線圈固定部363e分別載置於第二基座32的線圈載置部322d、線圈載置部322e(參照圖16)的表面。
第二線圈固定部363d經由第一連續部363i而與FPC基部363h連續。第一連續部363i為與ZY平面平行的板狀構件。第一連續部363i配置於形成於第二基座32的第二側壁部322a的Y方向+側的側面的狹縫322i(參照圖9)。
另一方面,第二線圈固定部363e經由第二連續部363j而與FPC基部363h連續。第二連續部363j為與XZ平面平行的板狀構件。第二連續部363j配置於第二基座32的第二側壁部322b的凹部322j(參照圖10)。
[AF致動器]
參照圖11、圖12及圖16對一對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進行說明。一對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分別為鏡頭驅動用第一致動器與鏡頭驅動用第二致動器中的其中一個致動器。Y方向+側的AF致動器364a具有AF用磁鐵365a及AF用線圈366a。另一方面,Y方向-側的AF致動器364b具有AF用磁鐵365b、AF用線圈366b及驅動器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IC)367。
所述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分別是AF用磁鐵365a、AF用磁鐵365b固定於作為可動側構件的鏡頭引導件361上,並且AF用線圈366a、AF用線圈366b經由FPC 363固定於作為固定側構件的第二基座32上的可動磁鐵型的致動器。
再者,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亦可為可動線圈型的致動器。構成所述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的各部的結構與先前已知的結構大致相同,所以省略詳細的說明。以下,對構成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的各部的配置進行說明。
AF用磁鐵365a、AF用磁鐵365b分別保持於鏡頭引導件361的第一磁鐵保持部361a、第一磁鐵保持部361b。於此狀態下,AF用磁鐵365a、AF用磁鐵365b分別配置於第二基座32的一對線圈載置部322d、線圈載置部322e(參照圖9及圖10)的Z方向+側的位置。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AF用磁鐵365a、AF用磁鐵365b分別於Z方向上被磁化,並於單側具有兩個磁極。
另外,AF用磁鐵365a、AF用磁鐵365b分別為X方向長且例如自Y方向觀察(圖11及圖12所示的狀態)的形狀為大致六邊形狀的六角柱狀。
AF用磁鐵365a、AF用磁鐵365b分別具有一對倒角部365c1、倒角部365c2。一對倒角部365c1、倒角部365c2分別設於AF用磁鐵365a、AF用磁鐵365b中於X方向上相向的一對側面上。另外,倒角部365c1及倒角部365c2朝越朝向Z方向-側,X方向上彼此的距離越靠近的方向傾斜。
所述倒角部365c1及倒角部365c2分別於組裝狀態下與鏡頭引導件361中的一對第一磁鐵保持部361a、第一磁鐵保持部361b的傾斜面部361e1、傾斜面部361e2面對面。
AF用線圈366a、AF用線圈366b是橢圓形狀的所謂的空心線圈。AF用線圈366a、AF用線圈366b以長軸與Y方向一致的狀態經由基板7a、基板7b(參照圖13)而固定於FPC 363的第一線圈固定部363a、第一線圈固定部363b。
驅動器IC 367配置於FPC 363中AF用線圈366b的附近(具體而言,較AF用線圈366a更靠X方向+側)。此種驅動器IC 367檢測自AF用磁鐵365a朝向位置檢測用磁鐵369(參照圖11)的磁通量。而且,驅動器IC 367基於檢測值來控制AF用線圈366a、AF用線圈366b的通電電流。如上所述,於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中,基於驅動器IC 367的檢測值來進行閉環(Closed loop)控制。再者,位置檢測用磁鐵369被保持於鏡頭引導件361中第一磁鐵保持部361a的附近(具體而言,X方向+側)。另外,也可另外設置檢測AF用磁鐵365a的磁通量的霍爾元件。此種情況下,驅動器IC 367可基於霍爾元件的檢測值來控制AF用線圈366a、AF用線圈366b的通電電流。
為具有如上構成的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的情況下,若於驅動器IC 367的控制下電流經由FPC 363而流入至AF用線圈366a、AF用線圈366b,則產生使AF用磁鐵365a、AF用磁鐵365b沿X方向移位的勞侖茲力(Lorentz force)。
因AF用磁鐵365a、AF用磁鐵365b固定於鏡頭引導件361,所以鏡頭引導件361基於所述勞侖茲力而沿X方向(亦稱為第三方向)移位。再者,藉由控制要流入至AF用線圈366a、AF用線圈366b的電流的朝向而切換鏡頭引導件361的移位方向。藉此來進行自動對焦。
再者,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藉由如上所述般對彈簧362a~彈簧362d及鏡頭引導件361的配置進行研究來降低圍繞所述直線L3 (參照圖14)的鏡頭引導件361的共振。但是,於無法完全消除所述共振的情況下,亦可藉由對AF致動器364a的驅動力與AF致動器364b的驅動力賦予差異來使鏡頭引導件361沿抵消所述共振的方向擺動。再者,可藉由使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中流動的電流不同來對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彼此的驅動力賦予差異。
[第二抖動修正裝置]
參照圖11、圖12及圖16對第二抖動修正裝置37進行說明。第二抖動修正裝置37藉由使鏡頭部33沿Y方向移位來進行Y方向的抖動修正。所述第二抖動修正裝置37配置於所述第二收容空間320(參照圖16)。
第二抖動修正裝置37具有所述鏡頭引導件361、所述多個彈簧362a~彈簧362d、所述FPC 363及一對第二致動器370a、第二致動器370b。鏡頭引導件361、彈簧362a~彈簧362d及FPC 363與AF裝置36共通。再者,一對第二致動器370a、第二致動器370b為鏡頭驅動用第一致動器與鏡頭驅動用第二致動器中的另一個致動器。
Y方向+側的第二致動器370a(參照圖11)以相對於所述AF致動器364a而於Z方向上空開規定間隔重疊的狀態進行配置。所述第二致動器370a具有第二磁鐵371a及第二線圈372a。
另一方面,Y方向-側的第二致動器370b(參照圖12)以相對於所述AF致動器364b而於Z方向上空開規定間隔重疊的狀態進行配置。所述第二致動器370b具有第二磁鐵371b、第二線圈372b及第二霍爾元件373。再者,第二磁鐵371a、第二磁鐵371b分別為鏡頭驅動用第一磁鐵與鏡頭驅動用第二磁鐵中的其中一者。另外,第二線圈372a、第二線圈372b分別為鏡頭驅動用第一線圈與鏡頭驅動用第二線圈中的另一者。
藉由如上所述般來配置第二致動器370a、第二致動器370b與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第二致動器370a、第二致動器370b的驅動力的中心與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的驅動力的中心一致。藉由此構成,於自動對焦及抖動修正時,鏡頭引導件361不易傾斜移位(即,以與Y方向或X方向平行的軸為中心的擺動移位)。
所述第二致動器370a、第二致動器370b分別是第二磁鐵371a、第二磁鐵371b固定於作為可動側構件的鏡頭引導件361上,並且第二線圈372a、第二線圈372b經由FPC 363固定於作為固定側構件的第二基座32上的可動磁鐵型的致動器。但是,第二致動器370a、第二致動器370b亦可為可動線圈型的致動器。
構成所述第二致動器370a、第二致動器370b的各部的結構與先前已知的結構大致相同,所以省略詳細的說明。以下,對構成第二致動器370a、第二致動器370b的各部的配置進行說明。
第二磁鐵371a、第二磁鐵371b分別保持於鏡頭引導件361的第二磁鐵保持部368a、第二磁鐵保持部368b。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第二磁鐵371a、第二磁鐵371b分別於Z方向上被磁化,並包括於單側具有一個磁極的一對單極磁鐵。關於一對單極磁鐵,彼此的磁極的朝向相反,於Y方向相鄰地配置。第二磁鐵371a、第二磁鐵371b分別為X方向長且自Y方向觀察(圖11及圖12所示的狀態)的形狀為大致六邊形狀的六角柱狀。
第二磁鐵371a、第二磁鐵371b分別具有一對倒角部371e1、倒角部371e2。一對倒角部371e1、倒角部371e2分別設於第二磁鐵371a、第二磁鐵371b中於X方向上相向的一對側面上。另外,倒角部371e1及倒角部371e2朝越朝向Z方向-側,X方向上彼此的距離越靠近的方向傾斜。
所述倒角部371e1及倒角部371e2分別於組裝狀態下與鏡頭引導件361中的一對第二磁鐵保持部368a、第二磁鐵保持部368b的傾斜面部368f1、傾斜面部368f2面對面。
第二線圈372a、第二線圈372b分別是橢圓形狀的所謂的空心線圈。第二線圈372a、第二線圈372b分別以長軸與X方向一致的狀態固定於FPC 363的第二線圈固定部363d、第二線圈固定部363e。於此狀態下,第二線圈372a、第二線圈372b分別與第二磁鐵371a、第二磁鐵371b於Z方向上空開規定間隔而重疊。
如圖12所示,第二霍爾元件373固定於FPC 363的第二線圈固定部363e的表面並且是第二線圈372b的徑向外側。再者,第二霍爾元件373亦可配置於第二線圈372b的徑向內側。
於為具有如上構成的第二致動器370a、第二致動器370b的情況下,若於手抖修正用的控制部(未圖示)的控制下,電流經由FPC 363而流入至第二線圈372a、第二線圈372b,則產生使第二磁鐵371a、第二磁鐵371b沿Y方向移位的勞侖茲力。因第二磁鐵371a、第二磁鐵371b分別固定於鏡頭引導件361,所以鏡頭引導件361基於所述勞侖茲力而沿Y方向移位。再者,藉由控制要流入至第二線圈372a、第二線圈372b的電流的朝向而切換鏡頭引導件361的移位方向。
再者,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為了防止第二致動器370a、第二致動器370b與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之間的串擾(crosstalk),於第二磁鐵371a、第二磁鐵371b與AF用磁鐵365a、AF用磁鐵365b的Z方向間部分配置磁性金屬製的屏蔽板6a、屏蔽板6b。
[減振構件]
參照圖17~圖21對減振構件進行說明。圖17是用於對配置減振構件80~減振構件82的位置進行說明的圖。再者,為了便於說明,圖17示出了於後述第一配置例~第三配置例的所有的位置配置有減振構件80~減振構件82的狀態。其中,減振構件無需配置於圖17所示的所有的位置。減振構件只要配置於後述第一配置例~第三配置例的任一位置即可。
首先,對配置減振構件的位置的第一例(以下,稱為「第一配置例」)進行說明。於第一配置例中,減振構件80配置於作為可動側構件的鏡頭引導件361、與作為固定側構件的第二基座32之間。具體而言,減振構件80分別分散配置於圖17中兩點鏈線X1及兩點鏈線X2所示的位置、以及圖10中兩點鏈線X3及兩點鏈線X4所示的位置。即,於第一配置例的情況下,鏡頭模組3具有四個減振構件80。
於第一配置例中,較佳為四個減振構件80中的X方向+側的兩個減振構件80彼此或X方向-側的兩個減振構件80彼此配置於距所述可動部的重心G(參照圖14)的距離相等的位置。另外,更佳為所有的減振構件80配置於距重心G的距離相等的位置。
圖18是包含圖17的兩點鏈線X1所示的部分的放大圖。圖19是包含圖17的兩點鏈線X2所示的部分的放大圖。如圖18及圖19所示,減振構件80分別為凝膠狀構件,配置於鏡頭引導件361的可動側相向面361k、與和可動側相向面361k在Z方向上面對面的第二基座32的固定側相向面322k之間。
於第一配置例的情況下,可動側相向面361k是第二伸出部361i、第二伸出部361j的背面(Z方向-側的面)的X方向兩端部。另外,於第一配置例的情況下,固定側相向面322k是第二基座32的一對第二側壁部322a、第二側壁部322b的上表面(Z方向+側的面)的X方向兩端部。
減振構件80分別是貝柱狀。即,減振構件80越自Z方向上的兩端部朝向中央部越變細。減振構件80的一端(Z方向+側的端部)附著於可動側相向面361k。另一方面,減振構件80的另一端(Z方向-側的端部)附著於固定側相向面322k。此種減振構件80有助於抑制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的動作中、或第二致動器370a、第二致動器370b的動作中產生的共振。再者,於第一配置例中,亦可省略一部分減振構件80。例如,亦可省略四個減振構件80中的配置於X方向+側的兩個部位、或X方向-側的兩個部位的兩個減振構件。
繼而,對配置減振構件的位置的第二例(以下,稱為「第二配置例」)進行說明。於第二配置例中,減振構件81配置於固定於可動側構件(即,鏡頭引導件361)的構件即第二磁鐵371a、第二磁鐵371b、與固定於固定側構件(即,第二基座32)的構件即第二線圈372a、第二線圈372b之間。再者,所謂固定於可動側構件的構件不僅包括直接固定於可動側構件的構件,亦包括經由其他構件而固定於可動側構件的構件。另外,所謂固定於固定側構件的構件不僅包括直接固定於固定側構件的構件,亦包括經由其他構件而固定於固定側構件的構件。
具體而言,減振構件81分別配置於圖17中兩點鏈線Y1所示的位置、以及圖12中兩點鏈線Y2所示的位置的兩個部位。即,於第二配置例的情況下,鏡頭模組3具有二個減振構件81。再者,減振構件81的數量不限定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於鏡頭模組3中將配置於在Y軸方向上對稱的位置的兩個減振構件81設為一組的情況下,鏡頭模組3可包括:二組減振構件81、三組減振構件81或四組以上的減振構件81。減振構件81較佳為配置於在Y軸方向上勻稱的位置。
圖20是包含圖17的兩點鏈線Y1所示的部分的放大圖。於第二配置例的情況下,減振構件81亦分別是貝柱狀。即,減振構件81越自Z方向上的兩端部朝向中央部越變細。減振構件81的一端(Z方向+側的端部)分別附著於第二磁鐵371a、第二磁鐵371b的背面(Z方向-側的面)。另一方面,減振構件81的另一端(Z方向-側的端部)分別附著於第二線圈372a、第二線圈372b的表面(Z方向+側的面)。此種減振構件81亦有助於抑制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的動作中、或第二致動器370a、第二致動器370b的動作中產生的共振。
接著,對配置減振構件的位置的第三例(以下,稱為「第三配置例」)進行說明。於第三配置例中,減振構件82配置於固定於可動側構件(即,鏡頭引導件361)的構件即AF用磁鐵365a、AF用磁鐵365b、與固定於固定側構件(即,第二基座32)的構件即AF用線圈366a、AF用線圈366b之間。
具體而言,減振構件82分別配置於圖17中兩點鏈線Z1所示的位置、以及圖12中兩點鏈線Z2所示的位置的兩個部位。即,於第三配置例的情況下,鏡頭模組3具有二個減振構件82。再者,減振構件82的數量不限定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於鏡頭模組3中將配置於在Y軸方向上對稱的位置的兩個減振構件82設為一組的情況下,鏡頭模組3可包括:二組減振構件82、三組減振構件82或四組以上的減振構件82。減振構件82較佳為配置於在Y軸方向上勻稱的位置。
圖21是包含圖17的兩點鏈線Z1所示的部分的放大圖。於第三配置例的情況下,減振構件82亦分別是貝柱狀。即,減振構件82越自Z方向上的兩端部朝向中央部越變細。減振構件82的一端(Z方向+側的端部)分別附著於AF用磁鐵365a、AF用磁鐵365b的背面(Z方向-側的面)。另一方面,減振構件82的另一端(Z方向-側的端部)分別附著於AF用線圈366a、AF用線圈366b的表面(Z方向+側的面)。
再者,可配置減振構件的位置並不限定於所述各配置例。減振構件可適宜配置於可動側構件或固定於可動側構件的構件、與固定側構件或固定於固定側構件的構件之間。另外,可適宜組合所述各配置例來實施。
[基準構件]
參照圖9及圖10對基準構件38進行說明。基準構件38是固定於第二基座32的X方向+側的端部的板狀構件。所述基準構件38的X方向+側的側面成為後述攝像元件模組4的X方向的基準面。基準構件38於中央部具有將通過了鏡頭部33的光導光至攝像元件模組4的貫通孔380(參照圖27)。
基準構件38於X方向-側的側面具有一對止擋部381a、止擋部381b。將自動對焦時的鏡頭部33的X方向+側的位移限制為規定範圍內的所述止擋部381a、止擋部381b的X方向-側的端面(以下,簡稱為「止擋面」)分別如圖11及圖12所示,於鏡頭引導件361處於基準位置的狀態下,與鏡頭引導件361的一部分於X方向上空開規定間隔而相向。
[攝像元件模組]
攝像元件模組4配置於較鏡頭部33更靠X方向+側的位置。撮像元件模組4例如包括電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型影像感測器、互補金氧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型影像感測器等攝像元件。攝像元件模組4的攝像元件對藉由鏡頭部33而成像的被攝體像進行拍攝,並輸出與被攝體像對應的電訊號。攝像元件模組4的基板(省略圖示)電性連接有印刷配線基板(省略圖示),經由此印刷配線基板而進行對攝像元件模組4的供電及利用攝像元件模組4所拍攝的被攝體像的電訊號的輸出。所述攝像元件模組4可採用具有先前已知的結構者。
[實施方式2]
參照圖23~圖27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2的相機模組進行說明。本實施方式的相機模組中,鏡頭模組3A的鏡頭引導件361A的結構與所述的實施方式1的鏡頭引導件361不同。另外,本實施方式的相機模組中,彈簧362a1、彈簧362b1、彈簧362c1、彈簧362d1的結構亦與所述實施方式1的彈簧362a、彈簧362b、彈簧362c、彈簧362d(參照圖14)不同。再者,關於彈簧362a1、彈簧362b1、彈簧362c1、彈簧362d1的基本構成,因與實施方式1的彈簧362a、彈簧362b、彈簧362c、彈簧362d同樣,故省略詳細說明。關於彈簧362a1、彈簧362b1、彈簧362c1、彈簧362d1,可適宜引用實施方式1的彈簧362a、彈簧362b、彈簧362c、彈簧362d的說明。
鏡頭引導件361A保持透鏡鏡筒。所述鏡頭引導件361A以能夠進行X方向(即第二光軸方向)及Y方向的位移的狀態配置於第二收容空間320(參照圖16)。
鏡頭引導件361A具有鏡頭保持部361f;一對第一伸出部361g、第一伸出部361h(參照圖12及圖16);及一對第二伸出部361i2、第二伸出部361j2。鏡頭保持部361f及一對第一伸出部361g、第一伸出部361h的構成與所述實施方式1的情況相同。因此,關於鏡頭保持部361f及一對第一伸出部361g、第一伸出部361h的詳細情況省略說明。再者,關於鏡頭保持部361f及一對第一伸出部361g、第一伸出部361h,可適宜引用與所述實施方式1相關的說明。
一對第二伸出部361i2、第二伸出部361j2分別自鏡頭保持部361f的外周面上較一對第一伸出部361g、第一伸出部361h更靠Z方向+側的兩個部位於Y方向上彼此相反地伸出。具體而言,其中一個(Y方向+側)第二伸出部361i2自鏡頭保持部361f的外周面起向Y方向+側伸出。另一個(Y方向-側)第二伸出部361j2自鏡頭保持部361f的外周面起向Y方向-側伸出。
鏡頭引導件361於一對第二伸出部361i2、第二伸出部361j2分別具有對一對第二致動器370a、第二致動器370b的第二磁鐵371a、第二磁鐵371b進行保持的一對第二磁鐵保持部368a、第二磁鐵保持部368b。一對第二磁鐵保持部368a、第二磁鐵保持部368b分別與第二基座32的線圈載置部322d、線圈載置部322e(參照圖16)於Z方向上空開規定間隔而重疊。
一對第二磁鐵保持部368a、第二磁鐵保持部368b的構成與所述實施方式1同樣。因此,省略關於一對第二磁鐵保持部368a、第二磁鐵保持部368b的詳細說明。再者,關於一對第二磁鐵保持部368a、第二磁鐵保持部368b,可適宜引用與所述實施方式1相關的說明。
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第二伸出部361i2於較第二磁鐵保持部368a更靠X方向+側的下表面具有凝膠保持部3611。另外,第二伸出部361i2於較第二磁鐵保持部368a更靠X方向-側的下表面具有凝膠保持部3612。
另外,第二伸出部361j2於較第二磁鐵保持部368b更靠X方向+側的下表面具有凝膠保持部3613。另外,第二伸出部361j2於較第二磁鐵保持部368b更靠X方向-側的下表面具有凝膠保持部3614。凝膠保持部3611~凝膠保持部3614分別相當於保持部的一例。再者,凝膠保持部3611~凝膠保持部3614的結構可適宜應用於所述實施方式1的鏡頭引導件361。
如圖23~圖26所示,凝膠保持部3611~凝膠保持部3614分別包括具有於X方向上交替排列的凹部與凸部的波形狀。此種形狀有助於提高凝膠的保持力。再者,凝膠保持部3611~凝膠保持部3614的結構不限定於本實施方式的結構。作為一例,凝膠保持部亦可為曲面狀或球面狀的凹部。另外,凝膠保持部的表面可較第二伸出部361i2、第二伸出部361j2的其他部分的表面粗糙。
另外,第二伸出部361i2於較第二磁鐵保持部368a更靠X方向+側的側面具有凹部3621。另外,第二伸出部361i2於較第二磁鐵保持部368a更靠X方向-側的側面具有凹部3622。凹部3621於X方向上設置於與凝膠保持部3611對應的位置。凹部3622於X方向上設置於與凝膠保持部3612對應的位置。
另外,第二伸出部361j2於較第二磁鐵保持部368b更靠X方向+側的側面具有凹部3623。另外,第二伸出部361j2於較第二磁鐵保持部368b更靠X方向-側的側面具有凹部3624。凹部3623於X方向上設置於與凝膠保持部3613對應的位置。凹部3624於X方向上設置於與凝膠保持部3614對應的位置。
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於凝膠保持部3611、凝膠保持部3612的下方,設置有對第二抖動修正裝置37的第二線圈372a進行保持的線圈基板374a。線圈基板374a固定於第二基座32。另外,於凝膠保持部3611、凝膠保持部3612與線圈基板374a之間,設有凝膠狀的減振構件83a、減振構件83b。
作為一例,減振構件83a、減振構件83b分別為如圖23所示的貝柱狀。即,減振構件83a、減振構件83b分別越自Z方向上的兩端部朝向中央部越變細。減振構件83a的一端(Z方向+側的端部)附著於凝膠保持部3611。另一方面,減振構件83a的另一端(Z方向-側的端部)附著於線圈基板374a。另外,減振構件83b的一端(Z方向+側的端部)附著於凝膠保持部3612。另一方面,減振構件83b的另一端(Z方向-側的端部)附著於線圈基板374a。
另外,於凝膠保持部3613、凝膠保持部3614的下方,設有對第二抖動修正裝置37的第二線圈372b進行保持的線圈基板374b。線圈基板374b固定於第二基座32。另外,於凝膠保持部3613、凝膠保持部3614與線圈基板374b之間,設有凝膠狀的減振構件83c、減振構件83d。
作為一例,減振構件83c、減振構件83d分別為如圖24所示的貝柱狀。即,減振構件83c、減振構件83d分別越自Z方向上的兩端部朝向中央部越變細。減振構件83c的一端(Z方向+側的端部)附著於凝膠保持部3613。另一方面,減振構件83c的另一端(Z方向-側的端部)附著於線圈基板374b。另外,減振構件83d的一端(Z方向+側的端部)附著於凝膠保持部3614。另一方面,減振構件83d的另一端(Z方向-側的端部)附著於線圈基板374b。
以上般的減振構件83a~減振構件83d分別有助於抑制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參照圖11及圖12)的動作中、或第二致動器370a、第二致動器370b的動作中產生的共振。
另外,減振構件83a~減振構件83d分別使用點膠機(dispenser)而塗佈於所述位置。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於第二伸出部361i2、第二伸出部361j2設有凹部3621~凹部3624。此種凹部3621~凹部3624於塗佈減振構件83a~減振構件83d時,能夠使點膠機的前端部容易到達凝膠保持部3611~凝膠保持部3614與線圈基板374a、線圈基板374b之間的間隙。
另外,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如圖27所示,於基準構件38的貫通孔380的內側,設置有用於防止光斑(flare)的板382。板382是矩形形狀,且於中央部具有開口部382a。
另外,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於基準構件38的上端部中的第一端面(X方向-側的側面)與第二伸出部361i2、第二伸出部361j2的第一端面(X方向+側的端面)之間存在間隙3631。間隙3631用於將自動對焦時的鏡頭引導件361A的X方向+側的位移限制於規定範圍。即,於自動對焦時,若鏡頭引導件361A以規定量朝X方向+側移位,則基準構件38的所述第一端面與第二伸出部361i2、第二伸出部361j2的所述第一端面抵接。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為了充分確保基準構件38的所述第一端面與第二伸出部361i2、第二伸出部361j2的所述第一端面抵接的部分的面積,減小鏡頭引導件361A與基準構件38抵接時的鏡頭引導件361A的傾斜度。可在獲得所述作用·效果的範圍內適宜確定間隙3631的寬度d。其他構成及作用·效果與所述實施方式1的情況同樣。
於2018年2月6日提出申請的日本專利特願2018-019309的日本申請案中所包含的說明書、圖式以及摘要的揭示內容全部被引用於本申請案中。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的相機用致動器及相機模組例如可搭載於智慧型手機、行動電話、數位相機、筆記型個人電腦、平板終端、攜帶型遊戲機、車載相機等薄型的相機搭載裝置。
1‧‧‧相機模組
2‧‧‧稜鏡模組
3、3A‧‧‧鏡頭模組
4‧‧‧攝像元件模組
6a、6b‧‧‧屏蔽板
7a、7b‧‧‧基板
21‧‧‧第一蓋體
22‧‧‧第一基座
23‧‧‧稜鏡
24‧‧‧第一抖動修正裝置
25‧‧‧柔性印刷電路基板/FPC
27、80、81、82、83a、83b、83c、83d‧‧‧減振構件
31‧‧‧第二蓋體
32‧‧‧第二基座
33‧‧‧鏡頭部
36‧‧‧自動對焦裝置/AF裝置
37‧‧‧第二抖動修正裝置
38‧‧‧基準構件
220‧‧‧基座側開口部
223‧‧‧第一收容空間
224a、224b‧‧‧第一側壁部
224c1、224c2‧‧‧第一堰部
224d1、224d2‧‧‧第二堰部
224e1、224e2、224f1、224f2‧‧‧彈簧配置空間
224g1、224g2、224g3、224h1、224h2、224h3‧‧‧凸部
225c‧‧‧第一承接部
225d‧‧‧第二承接部
226‧‧‧第一定位凸部
227‧‧‧第二定位凸部
229‧‧‧底壁部
231‧‧‧光路曲折面
241‧‧‧保持架
241a‧‧‧載置面
241f、241g‧‧‧相向壁部
241q、241r‧‧‧伸出部
243‧‧‧擺動支撐彈簧
243a、243b‧‧‧第一卡止部
243c‧‧‧第二卡止部
243d、243e‧‧‧第一貫通孔
243f‧‧‧第二貫通孔
243g‧‧‧扭轉容許部
243h‧‧‧彈簧側引導面
243i‧‧‧連續部
243j、243k‧‧‧連續部要素
243j1‧‧‧基端側連續部
243j2‧‧‧蜿蜒連續部
244‧‧‧第一致動器(光路曲折構件驅動用致動器)
244a‧‧‧第一磁鐵
244c‧‧‧第一線圈
244e‧‧‧第一霍爾元件
245‧‧‧擺動引導構件
320‧‧‧第二收容空間
321‧‧‧底面部
321a、321b‧‧‧底面貫通孔
322a、322b‧‧‧第二側壁部
322d、322e‧‧‧線圈載置部
322i‧‧‧狹縫
322j‧‧‧凹部
322k‧‧‧固定側相向面
323‧‧‧增強板
324a、324b、324c、324d‧‧‧彈簧配置部
361、361A‧‧‧鏡頭引導件
361a、361b‧‧‧第一磁鐵保持部
361c1、361c2、368d1、368d2‧‧‧側面部
361d、368e‧‧‧上表面部
361e1、361e2、368f1、368f2‧‧‧傾斜面部
361f‧‧‧鏡頭保持部
361g、361h‧‧‧第一伸出部
361i、361i2、361j、361j2‧‧‧第二伸出部
361k‧‧‧可動側相向面
362a、362a1、362b、362b1、362c、362c1、362d、362d1‧‧‧彈簧
362f‧‧‧第一固定部
362g‧‧‧第二固定部
362h‧‧‧連接部
362j‧‧‧連續部
362k‧‧‧環狀部
362m‧‧‧第一彎曲部
362n‧‧‧第二彎曲部
363‧‧‧FPC
363a、363b‧‧‧第一線圈固定部
363d、363e‧‧‧第二線圈固定部
363h‧‧‧FPC基部
363i‧‧‧第一連續部
363j‧‧‧第二連續部
364a、364b‧‧‧AF致動器(鏡頭驅動用第一致動器或鏡頭驅動用第二致動器)
365a、365b‧‧‧AF用磁鐵
365c1、365c2、371e1、371e2‧‧‧倒角部
366a、366b‧‧‧AF用線圈
367‧‧‧驅動器積體電路/驅動器IC
368a、368b‧‧‧第二磁鐵保持部
369‧‧‧位置檢測用磁鐵
370a、370b‧‧‧第二致動器(鏡頭驅動用第一致動器或鏡頭驅動用第二致動器)
371a、371b‧‧‧第二磁鐵
372a、372b‧‧‧第二線圈
373‧‧‧第二霍爾元件
374a、374b‧‧‧線圈基板
380‧‧‧貫通孔
381a、381b‧‧‧止擋部
382‧‧‧板
382a‧‧‧開口部
3611、3612、3613、3614‧‧‧凝膠保持部
3621、3622、3623、3624‧‧‧凹部
3631‧‧‧間隙
d‧‧‧寬度
G‧‧‧重心
M‧‧‧智慧型手機
L1、L2、L3、L4‧‧‧直線
X1、X2、X3、X4、Y1、Y2、Z1、Z2‧‧‧兩點鏈線
X、Y、Z‧‧‧方向
α、β‧‧‧一點鏈線
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1的相機模組的立體圖。
圖2是於省略了一部分構件的狀態下對相機模組的稜鏡模組進行展示的立體圖。
圖3是於自與圖2不同的角度觀察的狀態下對省略了一部分構件的稜鏡模組進行展示的立體圖。
圖4是對第一基座組裝保持架後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5是第一基座的立體圖。
圖6是第一基座的平面圖。
圖7是僅取出擺動支撐彈簧來展示的立體圖。
圖8是稜鏡模組的剖面圖。
圖9是省略了一部分構件的鏡頭模組的立體圖。
圖10是於自與圖9不同的角度觀察的狀態下對省略了一部分構件的鏡頭模組進行展示的立體圖。
圖11是省略了第二基座的鏡頭模組的側面圖。
圖12是於自與圖11相反側觀察的狀態下對省略了第二基座的鏡頭模組進行展示的側面圖。
圖13是僅取出鏡頭模組的FPC來展示的立體圖。
圖14是取出組裝狀態配置下的彈簧來展示的立體圖。
圖15是第二基座的立體圖。
圖16是鏡頭模組的剖面圖。
圖17是省略第二蓋體來展示的鏡頭模組的側面圖。
圖18是包含圖17的X1部的放大圖。
圖19是包含圖17的X2部的放大圖。
圖20是包含圖17的Y1部的放大圖。
圖21是省略第二基座及FPC來展示的,包含圖17的Z1部的放大圖。
圖22是表示搭載有相機模組的相機搭載裝置的一例的圖。
圖23是省略了蓋體的本發明的實施方式2的相機模組的側面圖。
圖24是於自與圖23不同方向觀察的狀態下對省略了蓋體的相機模組進行展示的側面圖。
圖25是圖23的X3部的放大圖。
圖26是與圖23的X3部對應的鏡頭引導件的放大圖。
圖27是省略蓋體的相機模組的立體圖。

Claims (16)

  1. 一種相機用致動器,包括: 固定側構件; 可動側構件,自所述固定側構件在和光軸正交的方向上隔開配置,並保持鏡頭部; 鏡頭驅動用第一致動器,使所述可動側構件至少沿規定方向移位; 彈性支撐構件,沿與所述光軸正交的方向延伸,並以至少於所述規定方向上能夠進行移位的方式將所述可動側構件支撐於所述固定側構件;以及 減振構件,配置於所述可動側構件或固定於所述可動側構件的構件、與所述固定側構件或固定於所述固定側構件的構件之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相機用致動器,其中 所述可動側構件具有可動側相向面, 所述固定側構件具有與所述可動側相向面面對面的固定側相向面, 所述減振構件配置於所述可動側相向面與所述固定側相向面之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相機用致動器,其中 所述可動側構件具有多個所述可動側相向面, 所述固定側構件具有與所述多個可動側相向面分別面對面的多個所述固定側相向面, 所述多個可動側相向面於所述可動側構件中分散配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相機用致動器,其中 所述彈性支撐構件分散配置於所述可動側構件的四個角, 所述可動側相向面分散配置於所述四個角。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所述的相機用致動器,其中 所述鏡頭驅動用第一致動器包括鏡頭驅動用第一線圈與鏡頭驅動用第一磁鐵, 固定於所述可動側構件的構件是所述鏡頭驅動用第一線圈與所述鏡頭驅動用第一磁鐵中的其中一者, 固定於所述固定側構件的構件是所述鏡頭驅動用第一線圈與所述鏡頭驅動用第一磁鐵中的另一者。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相機用致動器,更包括: 鏡頭驅動用第二致動器,包括鏡頭驅動用第二線圈與鏡頭驅動用第二磁鐵,且使所述可動側構件於與所述規定方向正交的方向移位, 固定於所述可動側構件的構件包含所述鏡頭驅動用第二線圈及所述鏡頭驅動用第二磁鐵中的其中一者, 固定於所述固定側構件的構件包含所述鏡頭驅動用第二線圈及所述鏡頭驅動用第二磁鐵中的另一者。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相機用致動器,其中 所述彈性支撐構件包括:第一固定部,固定於所述可動側構件;第二固定部,固定於所述固定側構件;以及連接部,將所述第一固定部與所述第二固定部連接。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相機用致動器,其中 所述連接部是線狀構件,且包括能夠於所述連接部的長度方向上進行彈性變形的第一彎曲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相機用致動器,其中 所述連接部於與所述第一彎曲部不同的部分,包括能夠於所述連接部的長度方向上進行彈性變形的第二彎曲部。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相機用致動器,其中 所述彈性支撐構件分散配置於所述可動側構件的周邊,且所述彈性支撐構件的分散配置的中心位置與可動部的重心位置一致,所述可動部包括所述可動側構件及能夠與所述可動側構件一起移位的構件。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相機用致動器,更包括: 光路曲折構件,配置於所述鏡頭部的前段,將沿著第一光軸方向的入射光向作為所述光軸的第二光軸方向曲折;以及 光路曲折構件驅動用致動器,使所述光路曲折構件移位, 所述規定方向與所述第二光軸方向一致或正交。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相機用致動器,其中 所述鏡頭驅動用第一致動器與所述鏡頭驅動用第二致動器中的其中一者構成自動對焦用致動器, 所述鏡頭驅動用第一致動器與所述鏡頭驅動用第二致動器中的另一者以及所述光路曲折構件驅動用致動器構成抖動修正用致動器。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相機用致動器,其中 所述可動側相向面包括用於保持所述減振構件的保持部。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相機用致動器,其中 所述保持部包括相鄰設置的凹部與凸部。
  15. 一種相機模組,其包括: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4項中任一項所述的相機用致動器;以及 攝像元件,配置於所述鏡頭部的後段。
  16. 一種相機搭載裝置,其包括: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相機模組;以及 控制部,控制所述相機模組。
TW108104325A 2018-02-06 2019-02-01 相機用致動器、相機模組以及相機搭載裝置 TWI7894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19309 2018-02-06
JP2018-019309 2018-02-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5125A true TW201935125A (zh) 2019-09-01
TWI789489B TWI789489B (zh) 2023-01-11

Family

ID=675491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4325A TWI789489B (zh) 2018-02-06 2019-02-01 相機用致動器、相機模組以及相機搭載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371404A1 (zh)
JP (1) JP7116329B2 (zh)
CN (2) CN114545707A (zh)
TW (1) TWI789489B (zh)
WO (1) WO2019156004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60742A (zh) * 2020-07-03 2022-01-21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光学部件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TWI789890B (zh) * 2020-09-03 2023-01-11 大陸商新思考電機有限公司 光學部件驅動裝置、照相機裝置以及電子設備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78945B2 (ja) * 2019-03-25 2023-1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振動検出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WO2021234995A1 (ja) * 2020-05-22 2021-11-2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光学ユニット
CN115144993B (zh) * 2021-03-31 2024-04-05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镜头驱动模块
KR20230128778A (ko) * 2022-02-28 2023-09-05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액추에이터 장치 및 카메라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845699B1 (en) * 1992-09-11 2002-07-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shake correcting device
US5777806A (en) * 1993-04-30 1998-07-07 Olympus Optical Co., Ltd. Optical system supporting device with flowable damping material
JP2833464B2 (ja) * 1994-02-14 1998-12-0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対物レンズ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981509B2 (ja) * 1999-11-22 2007-09-26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とその製造装置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5182926A (ja) * 2003-12-19 2005-07-07 Ricoh Co Ltd レンズアクチュエータ,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WO2006046101A1 (en) * 2004-10-27 2006-05-04 Carl Zeiss Smt Ag A six degree of freedom (dof) actuator reaction mass
EP1984775A4 (en) * 2006-02-06 2010-03-31 Nokia Corp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CTING POSITION IN AN IMAGING SYSTEM
JP2008090023A (ja) * 2006-10-03 2008-04-17 Canon Inc 像ぶれ補正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WO2009133691A1 (ja) * 2008-04-30 2009-11-05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US9151963B2 (en) * 2011-08-24 2015-10-06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Lens holder driving device including damper compound suppressing undesired resonance
JP2013044924A (ja) * 2011-08-24 2013-03-04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6045337B2 (ja) * 2012-02-16 2016-12-1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2013246313A (ja) * 2012-05-25 2013-12-09 Panasonic Corp カメラおよび携帯端末装置
JP5797627B2 (ja) * 2012-09-25 2015-10-21 Hoya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EP3260898B1 (en) * 2014-01-28 2021-09-15 LG Innotek Co., Ltd. Lens moving unit and camera module having the same
EP2937726B1 (en) * 2014-04-24 2017-08-23 LG Innotek Co., Ltd. Lens moving apparatus
JP6459504B2 (ja) * 2014-12-25 2019-01-30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JP6637668B2 (ja) * 2015-03-30 2020-01-29 惠州市大亜湾永昶電子工業有限公司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16191849A (ja) * 2015-03-31 2016-11-10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JP6565298B2 (ja) * 2015-04-23 2019-08-28 Tdk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KR102225727B1 (ko) * 2015-09-06 2021-03-10 코어포토닉스 리미티드 소형의 접이식 카메라의 롤 보정에 의한 자동 초점 및 광학식 손떨림 방지
JP6697965B2 (ja) * 2016-06-28 2020-05-27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US10303042B2 (en) * 2016-07-12 2019-05-28 Tdk Taiwan Corp. Lens driving module
JP6252640B2 (ja) * 2016-09-14 2017-12-27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カメラ
US10969652B2 (en) * 2018-01-10 2021-04-06 Apple Inc. Camera with folded optics having moveable len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60742A (zh) * 2020-07-03 2022-01-21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光学部件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TWI789890B (zh) * 2020-09-03 2023-01-11 大陸商新思考電機有限公司 光學部件驅動裝置、照相機裝置以及電子設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156004A1 (ja) 2021-01-28
CN111684348B (zh) 2022-03-22
CN114545707A (zh) 2022-05-27
CN111684348A (zh) 2020-09-18
JP7116329B2 (ja) 2022-08-10
WO2019156004A1 (ja) 2019-08-15
TWI789489B (zh) 2023-01-11
US20200371404A1 (en) 2020-1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62998B (zh) 摄像机用致动器、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TWI777032B (zh) 相機用致動器、相機模組以及相機搭載裝置
TWI789489B (zh) 相機用致動器、相機模組以及相機搭載裝置
JP7231865B2 (ja) カメラ用アクチュエータ、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JP6565911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CN109416456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EP3505985A1 (en)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mounted device
KR102591344B1 (ko) 렌즈 구동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카메라 탑재 장치
KR20170130418A (ko) 렌즈 구동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카메라 탑재 장치
CN112334826A (zh) 摄像机用致动器、摄像机模块、以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14415324A (zh) 摄像机用致动器、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13168071B (zh) 摄像机用致动器、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JP7376782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