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27132A - 出菇蓋 - Google Patents

出菇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27132A
TW201927132A TW106144351A TW106144351A TW201927132A TW 201927132 A TW201927132 A TW 201927132A TW 106144351 A TW106144351 A TW 106144351A TW 106144351 A TW106144351 A TW 106144351A TW 201927132 A TW201927132 A TW 20192713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ushroom
ring plate
annular wall
cover
wal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443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67953B (zh
Inventor
許世明
呂嘉均
林俊義
黃添富
Original Assignee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filed Critical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Priority to TW1061443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67953B/zh
Priority to CN201810120136.4A priority patent/CN109924068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271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71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79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7953B/zh

Links

Landscapes

  • Mushroom Cultivation (AREA)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一種出菇蓋包含一外環形牆體、一內環形牆體以及一蓋體。內環形牆體圍繞出一出菇通道。蓋體包含一外環板以及一內環板,外環板之外緣連接於外環形牆體,且內環板之外緣連接於外環板之內緣。內環板具有一出菇口,內環形牆體連接於內環板連接出菇口的周緣,且出菇口連通出菇通道。其中,外環板與內環板保持一段差。

Description

出菇蓋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出菇蓋,特別是一種便於菌菇採收且適用於自動化栽培生產線的出菇蓋。
一般菌菇的培植依其特性可大致分為段木栽培、覆土栽培及植物共生栽培等。其中,早期以段木栽培方式栽植菌菇多係直接以原木種植,亦即直接於木材上開洞然後進行接菌種植。而在近期發展出太空包栽培方式後,相較於原木栽種的方式,太空包具有低汙染、低成本、產期短及易於管理等優點。
然而,太空包一般來說係以塑膠袋作為裝載培養基質的容器,而其係為拋棄式容器並無法重覆利用,因此衍生出材料浪費等問題。並且,太空包在栽培的過程中,通常會有割包的程序,其係藉由人工以刀具在太空包上開洞,透過所開的洞進行搔菌並提供菌菇生長出菇的出口。但由於太空包的性質,割包的程序難以自動化而需透過人工操作,因此會有人為汙染、作業危險、生產耗時及品質不穩等問題。
除了太空包,目前亦有利用瓶栽的方式栽種菌菇,其係將木屑等培養基質以及原菌裝入栽種瓶,並以可透氣的栽培蓋封蓋。待靜置一段時間使菌絲佈滿栽種瓶後,再進行開蓋及搔菌等程序,使菌菇受刺激並開始生長。相較於太空包,瓶栽的方式較適於自動化生產。然而,瓶栽種植的方式若係直接開蓋生長,則容易有菌菇生長不集中的問題,進而使菌菇的收割不易及賣相不佳。因此,通常在開蓋後,會在瓶口再蓋上出菇用的菇蓋,藉由菇蓋的一出菇口來限制菌菇生長的範圍,以使菌菇能集中長出。然而,現有的菇蓋通常無法有效控制菌菇的生長範圍,使菌菇仍會沿瓶緣生長而將菇蓋推開,進而無法解決菌菇多株且分散生長的問題。
本發明在於提供一種出菇蓋,藉以解決先前技術中菌菇栽植難以自動化以及菌菇出菇不集中而收割不易的問題。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揭露之出菇蓋包含一外環形牆體、一內環形牆體以及一蓋體。內環形牆體圍繞出一出菇通道。蓋體包含一外環板以及一內環板,外環板之外緣連接於外環形牆體,且內環板之外緣連接於外環板之內緣。內環板具有一出菇口,內環形牆體連接於內環板連接出菇口的周緣,且出菇口連通出菇通道。其中,外環板與內環板保持一段差。
根據上述實施例所揭露的出菇蓋,藉由外環板與內環板保持一段差,使出菇蓋在裝設於養菇瓶時,內環板可較外環板更向養菇瓶的瓶口內伸入,藉以壓實靠近瓶口周緣的培養基質,以抑制該處的菌絲,避免其有生長的空間、進而產生菌菇在瓶口周緣的出菇。此外,配合內環形牆體的阻擋,可避免周圍培養基質中的舊菌絲被擠到瓶口的中間,藉以輔助加強出菇蓋對周緣培養基質的壓實作業。
另外,透過出菇蓋的出菇通道與出菇口,可使所栽種的菌菇集中於出菇口出菇,一方面可改善菌菇的外觀品質,另一方面可便於菌菇的摘採且利於自動化生產,有助於提升菌菇的採收效率。
以上關於本發明內容的說明及以下實施方式的說明係用以示範與解釋本發明的原理,並且提供本發明的專利申請範圍更進一步的解釋。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發明之實施例之詳細特徵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本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了解本發明之實施例之技術內容並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任何本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地理解本發明相關之目的及特點。以下之實施例係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之觀點,但非以任何觀點限制本發明之範疇。
請參閱圖1至圖3,圖1為根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所述之出菇蓋及養菇瓶的立體示意圖,圖2為圖1之出菇蓋及養菇瓶的分解示意圖,圖3為圖1之出菇蓋的剖面示意圖。
本實施例之出菇蓋1適於裝設於一養菇瓶9,以栽植食用菌菇,例如舞菇或銀耳等。
出菇蓋1包含相連的一外環形牆體10、一內環形牆體20以及一蓋體30。蓋體30包含一外環板310、一內環板320以及一銜接環板330。外環板310之外緣連接於外環形牆體10,而內環板320之內緣連接於內環形牆體20。銜接環板330具有一上緣331以及一下緣332,外環板310之內緣連接於銜接環板330的上緣331,且內環板320之外緣連接於銜接環板330的下緣332。其中,外環板310與內環板320保持一段差。藉此,使出菇蓋1在裝設於養菇瓶9時,內環板320可較外環板310更向養菇瓶9的瓶口內伸入,藉以壓實靠近瓶口周緣的培養基質,以抑制該處的菌絲,避免其有生長的空間、進而產生菌菇在瓶口周緣的出菇。
於本實施例中,銜接環板330係傾斜連接於外環板310,且外環板310之內徑D1大於內環板320之外徑D2。銜接環板330與外環板310夾一角度θ,此角度θ為一銳角,例如為60度。藉此,銜接環板330與外環形牆體10之間可形成朝向養菇瓶9漸擴的一空間,有助於出菇蓋1與養菇瓶9的分離。詳細來說,在開蓋時,可先扳開出菇蓋的一側,使出菇蓋相對於養菇瓶傾斜再逐漸脫離。因此,藉由此漸擴的空間,可使出菇蓋在脫離養菇瓶時避免產生干涉而難以拔開。
於本實施例中,銜接環板330與外環板310所夾角度θ為60度,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角度θ之設計範圍可依實際需求而介於30度至60度之間。
外環形牆體10具有一內牆面110以及一環狀凸出結構120,且內牆面110朝向內環形牆體20,而環狀凸出結構120凸出於內牆面110且環繞內環形牆體20。於本實施例中,環狀凸出結構120與養菇瓶9的瓶口周緣90(請見圖2)為相互匹配的扣合結構,並將出菇蓋1卡固於養菇瓶9。藉此,有利於簡化出菇蓋1及養菇瓶9的組裝,且可將出菇蓋1及養菇瓶9緊密扣合以避免出菇蓋1脫落,並且避免出菇蓋1及養菇瓶9間留有縫隙,進而防止菌菇從此縫隙長出。
內環形牆體20圍繞出一出菇通道210,且內環板320具有一出菇口321。內環形牆體20連接於內環板320連接出菇口321的周緣,且出菇口321連通出菇通道210。藉此,透過出菇蓋1的出菇通道210與出菇口321,可使所栽種的菌菇集中於出菇口321出菇,一方面可改善菌菇的外觀品質,另一方面可便於菌菇的摘採,有助於提升菌菇的採收效率。另外,出菇口321亦可提供作業人員或操作機器對暴露於出菇口的培養基質進行搔菌作業,以刺激出菇口處的菌絲生長。但本實施例所提於蓋上出菇蓋後再進行搔菌程序的特徵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於其他實施例中,栽培菌菇的過程可依實際需求而例如在進行完搔菌作業程序後再蓋上出菇蓋。
於本實施例中,內環板320具有相對的一上表面322及一壓菇面323,其中上表面322相對壓菇面323靠近外環板310,且內環形牆體20凸出於壓菇面323並向養菇瓶9的瓶口內伸入。藉此,當出菇蓋1在裝設於養菇瓶9時,且內環板320的壓菇面323在壓實靠近瓶口周緣的培養基質時,透過內環形牆體20相較於壓菇面323朝向養菇瓶9的瓶底延伸,可阻擋因壓實而被向瓶口中央擠壓的培養基質,藉以避免周圍培養基質中的舊菌絲被擠到瓶口的中間;此外,內環形牆體20亦可輔助加強壓菇面323對周緣培養基質的壓實作業,進一步避免菌菇在瓶口周緣出菇。
由於養菇瓶9的尺寸大小關乎所容置培養基質的多寡,進而會影響菌菇生長的質量。因此,對於不同尺寸的養菇瓶,其所搭配使用的出菇蓋亦需設計相應出菇口的尺寸、壓實的深度和面積以及內環形阻擋牆嵌入的長度等,以使菌菇有較佳的生長和出菇範圍,並且達到有效壓實周圍培養基質以抑制周圍菌絲生長的目的,進而提升所培養菌菇的品質。
本實施例針對不同養菇瓶所搭配的出菇蓋尺寸提供一設計範圍。如圖3所示,首先定義外環形牆體10的內徑為D3、出菇口321的直徑為D4、外環板310與內環板320的距離為D5,且內環形牆體20的軸向長度為D6。並且,上述參數滿足下列條件:
5/13×D3 < D4 < 6/13×D3;
1/12×D3 < D5 < 1/9×D3;以及
1/12×D3 < D6 < 1/9×D3。
其中,D3可視為養菇瓶9瓶口的直徑(外徑)、D5即為外環板310及內環板320的段差,其可視為出菇蓋1對培養基質的壓實深度。此外,銜接環板330與外環形牆體10的連接處至內牆面110之間距S,依照一般養菇瓶瓶身的厚度可設計為5至10公釐,但不以此為限。
目前產業上養菇瓶瓶口直徑大致介於60至100公釐之間,而以瓶口直徑(D3)為65公釐的養菇瓶為例,其所搭配出菇蓋之出菇口(D4)設計值可介於25至30公釐之間,外環板與內環之段差(D5)可介於5.42至7.23公釐,且內環形牆體嵌入培養基質的深度(D6)可介於5.42至7.23公釐。
於本實施例中,外環形牆體的凸出結構為整圈環繞在內牆面上,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中,外環形牆體的凸出結構可例如為多個凸點,凸出於內牆面且共同圍繞內環形牆體。
於本實施例中,出菇蓋1的外環形牆體10、內環形牆體20與蓋體30為一體成型的結構,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中,出菇蓋可依實際需求而為多個元件所組裝而成。
請參閱圖4,係為根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所述之出菇蓋的剖面示意圖。
本實施例之出菇蓋1b與第一實施例之出菇蓋1類似,其差異在於本實施例中,銜接環板330b實質上垂直於外環板310b與內環板320b,亦即銜接環板330b與外環板310b之間所夾角度約略等於90度,而使外環板310b之內徑D1b約等於內環板320b之外徑D2b。
請參閱圖5,係為根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所述之出菇蓋的剖面示意圖。
本實施例之出菇蓋1c與第一實施例之出菇蓋1類似,其差異在於本實施例中,內環板320c更具有一環狀凸起結構325c,且內環板320c的上表面322c為集水面,且上表面322c相對壓菇面323c靠近外環板310c。環狀凸起結構325c係相對於出菇口321c凸出於上表面322c且環繞內環形牆體20c,且環狀凸起結構325c位於內環板320c與內環形牆體20c的連接處。藉此,可阻擋外部的菇水或噴霧凝結水沿出菇蓋1c經出菇口321c流入養菇瓶內,以避免菌菇的根部潰爛及綠黴滋生。
於本實施例中,環狀凸起結構325c相對於上表面322c的凸出高度為C,且C為2至3公釐,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此外,本實施例中環狀凸起結構325c位於內環板320c與內環形牆體20c的連接處之特徵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在其他實施例中,環狀凸起結構可依實際需求而位於內環板上表面的其他位置,亦即環狀凸起結構可依實際需求而與出菇口保持一距離。
根據上述實施例之出菇蓋,藉由外環板與內環板保持一段差,使出菇蓋在裝設於養菇瓶時,內環板可較外環板更向養菇瓶的瓶口內伸入,藉以壓實靠近瓶口周緣的培養基質,以抑制該處的菌絲,避免其有生長的空間、進而產生菌菇在瓶口周緣的出菇。此外,配合內環形牆體的阻擋,可避免周圍培養基質中的舊菌絲被擠到瓶口的中間,藉以輔助加強壓菇面對周緣培養基質的壓實作業。
並且,透過內環板上的環狀凸起結構,可阻擋外部的菇水或噴霧凝結水沿出菇蓋自出菇口流入養菇瓶內,以避免菌菇的根部潰爛及綠黴滋生。
另外,透過出菇蓋的出菇通道與出菇口,可使所栽種的菌菇集中於出菇口出菇,一方面可改善菌菇的外觀品質,另一方面可便於菌菇的摘採以利於自動化生產,有助於提升菌菇的採收效率。
再者,透過銜接環板與外環板之間夾一銳角,使銜接環板與外環形牆體之間可形成朝向養菇瓶漸擴的一空間,有助於出菇蓋與養菇瓶的分離,藉由此漸擴的空間,可使出菇蓋在脫離養菇瓶時避免產生干涉而難以拔開。
此外,藉由環狀凸出結構與養菇瓶的瓶口周緣為相互匹配的扣合結構,可將出菇蓋卡固於養菇瓶。藉此,有利於簡化出菇蓋及養菇瓶的組裝,且可將出菇蓋及養菇瓶緊密扣合以避免出菇蓋脫落,並且避免出菇蓋及養菇瓶間留有縫隙,進而防止菌菇從此縫隙長出。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諸項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相像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1b、1c‧‧‧出菇蓋
10‧‧‧外環形牆體
110‧‧‧內牆面
120‧‧‧環狀凸出結構
20、20c‧‧‧內環形牆體
210‧‧‧出菇通道
30‧‧‧蓋體
310、310b、310c‧‧‧外環板
320、320b、320c‧‧‧內環板
321、321c‧‧‧出菇口
322、322c‧‧‧上表面
323、323c‧‧‧壓菇面
325c‧‧‧環狀凸起結構
330、330b‧‧‧銜接環板
331‧‧‧銜接環板的上緣
332‧‧‧銜接環板的下緣
9‧‧‧養菇瓶
90‧‧‧養菇瓶的瓶口周緣
D1、D1b‧‧‧外環板之內徑
D2、D2b‧‧‧內環板之外徑
D3‧‧‧外環形牆體的內徑
D4‧‧‧出菇口的直徑
D5‧‧‧外環板與內環板的距離
D6‧‧‧內環形牆體的軸向長度
S‧‧‧銜接環板與外環形牆體的連接處至內牆面之間距
C‧‧‧環狀凸起結構相對於上表面的凸出高度
θ‧‧‧銜接環板與外環板所夾角度
圖1為根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所述之出菇蓋及養菇瓶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圖1之出菇蓋及養菇瓶的分解示意圖。 圖3為圖1之出菇蓋的剖面示意圖。 圖4為根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所述之出菇蓋的剖面示意圖。 圖5為根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所述之出菇蓋的剖面示意圖。

Claims (14)

  1. 一種出菇蓋,包含: 一外環形牆體; 一內環形牆體,圍繞出一出菇通道;以及 一蓋體,包含一外環板以及一內環板,該外環板之外緣連接於該外環形牆體,該內環板之外緣連接於該外環板之內緣,該內環板具有一出菇口,該內環形牆體連接於該內環板連接該出菇口的周緣,且該出菇口連通該出菇通道; 其中,該外環板與該內環板保持一段差。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出菇蓋,其中該蓋體更包含一銜接環板,銜接該外環板與該內環板,該銜接環板具有一上緣以及一下緣,該外環板之內緣連接於該銜接環板的該上緣,該內環板之外緣連接於該銜接環板的該下緣,該外環板之內徑大於或等於該內環板之外徑。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出菇蓋,其中該銜接環板實質上垂直於該外環板與該內環板。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出菇蓋,其中該銜接環板傾斜連接於該外環板,且該銜接環板與該外環板夾一角度,該角度為一銳角。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出菇蓋,其中該角度介於30度至60度。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出菇蓋,其中該外環形牆體具有一內牆面以及一環狀凸出結構,該內牆面朝向該內環形牆體,該環狀凸出結構凸出於該內牆面且環繞該內環形牆體。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出菇蓋,其中該外環形牆體具有一內牆面以及多個凸出結構,該內牆面朝向該內環形牆體,該些凸出結構凸出於該內牆面並且共同圍繞該內環形牆體。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出菇蓋,其中該內環板具有一環狀凸起結構以及相對的一集水面及一壓菇面,該集水面相對該壓菇面靠近該外環板,該環狀凸起結構凸出於該集水面且環繞該內環形牆體,該內環形牆體凸出於該壓菇面。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出菇蓋,其中該環狀凸起結構位於該內環板與該內環形牆體的連接處。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出菇蓋,其中該出菇口的直徑與該外環形牆體的內徑之比值介於5/13至6/13。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出菇蓋,其中該外環板與該內環板的該段差與該外環形牆體的內徑之比值介於1/12至1/9。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出菇蓋,其中該內環形牆體的軸向長度與該外環形牆體的內徑之比值介於1/12至1/9。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出菇蓋,其中該段差與該內環形牆體的軸向長度相等。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出菇蓋,其中該外環形牆體、該內環形牆體與該蓋體為一體成型結構。
TW106144351A 2017-12-18 2017-12-18 出菇蓋 TWI6679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44351A TWI667953B (zh) 2017-12-18 2017-12-18 出菇蓋
CN201810120136.4A CN109924068B (zh) 2017-12-18 2018-02-06 出菇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44351A TWI667953B (zh) 2017-12-18 2017-12-18 出菇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7132A true TW201927132A (zh) 2019-07-16
TWI667953B TWI667953B (zh) 2019-08-11

Family

ID=669843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44351A TWI667953B (zh) 2017-12-18 2017-12-18 出菇蓋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9924068B (zh)
TW (1) TWI66795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58501A (zh) * 2020-07-09 2020-10-13 山西瑞生洋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呼吸口结构、菌丝培养装置及无塑化剂菌丝体的培养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83854B (zh) * 2020-02-25 2021-06-04 杨成梅 一种基于蘑菇养殖的自动采摘运输装袋一体化系统
CN114731906A (zh) * 2022-04-20 2022-07-12 宜宾市筠连县腾达圣奇农业有限公司 一种灵芝盆景培育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57365B2 (ja) * 1995-02-03 1997-09-24 ホクト産業株式会社 キノコ栽培ビン用キャップ
JP3464080B2 (ja) * 1995-07-25 2003-11-05 有限会社竹内製作所 きのこ栽培瓶用キャップ
JPWO2003032711A1 (ja) * 2001-10-11 2005-01-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容器の通気用フィルタ濾材並びに通気用フィルタ濾材を備えた容器及び容器用キャップ
JP3994028B2 (ja) * 2002-05-29 2007-10-17 有限会社竹内製作所 キノコ栽培瓶用キャップ
AU2003259844A1 (en) * 2002-08-14 2004-03-03 Malcolm Clark Mycoculture bottle cap filter assembly for use in bottle-based mushroom cultivation systems
JP2006223264A (ja) * 2005-02-21 2006-08-31 Misuzu Life:Kk キノコの栽培方法及びそれに用いるキャップ
JP2007215417A (ja) * 2006-02-14 2007-08-30 Karasawa Sangyo:Kk キノコの栽培ビン用キャップ
JP2007236318A (ja) * 2006-03-10 2007-09-20 Kinokkusu:Kk きのこ生育用キャップ及びきのこの栽培方法
JP4649644B2 (ja) * 2006-03-10 2011-03-16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術振興機構 高分子固定化酵素
CN201061208Y (zh) * 2007-06-08 2008-05-21 上海丰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培养瓶盖
CN202190563U (zh) * 2011-07-22 2012-04-18 上海丰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食用菌栽培瓶瓶盖
CN102884942A (zh) * 2011-07-22 2013-01-23 上海丰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降低真姬菇栽培过程中原基发生率的方法
TWM433728U (en) * 2012-03-23 2012-07-21 Taiwan Phytoculture Co Ltd Pore-stand type planting utensil
CN202524790U (zh) * 2012-04-13 2012-11-14 上海光明森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真姬菇栽培瓶套环装置
CN202819044U (zh) * 2012-08-29 2013-03-27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一种灰树花工厂化瓶栽的出菇盖
CN103563654A (zh) * 2013-11-25 2014-02-12 湖南国进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 金针菇栽培瓶
CN206212709U (zh) * 2016-11-11 2017-06-06 安远县丰源农产品有限公司 一种人工培植蘑菇用培植罐
TWM542924U (zh) * 2017-03-01 2017-06-11 bao-liang Chen 菇類菌種瓶及太空包栽培用的封蓋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58501A (zh) * 2020-07-09 2020-10-13 山西瑞生洋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呼吸口结构、菌丝培养装置及无塑化剂菌丝体的培养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24068B (zh) 2023-06-27
TWI667953B (zh) 2019-08-11
CN109924068A (zh) 2019-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67953B (zh) 出菇蓋
KR101214311B1 (ko) 버섯 재배용 용기 및 그를 이용한 표고 버섯의 자동화 재배 방법
KR101348883B1 (ko) 버섯 재배용 용기 및 그를 이용한 표고 버섯의 자동화 재배 방법
TWI770082B (zh) 鴻喜菇(hypsizygus tessellatus)栽培瓶蓋以及鴻喜菇之栽培及收穫方法
KR20190001933U (ko) 버섯재배용 드릴
KR102091027B1 (ko) 버섯재배기
JP2006223264A (ja) キノコの栽培方法及びそれに用いるキャップ
CN206442753U (zh) 一种新型根茎类蔬菜种植盘
CN209201714U (zh) 一种便携式林下种植食用菌的自动灌溉装置
CN208446244U (zh) 防菌透气组合式瓶盖
CN206456780U (zh) 一种真空包装袋气嘴
CN114946533B (zh) 一种移动式食用菌用养料破碎填穴种植装置
CN206212709U (zh) 一种人工培植蘑菇用培植罐
CN210869072U (zh) 食用菌培养制包设备在线环盖落料装置
JP2002159218A (ja) きのこ栽培用のキャップ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きのこ栽培方法
CN219228567U (zh) 一种食用菌培养基料菌包
CN220123606U (zh) 一种食用菌用多功能培育箱
JPH02104218A (ja) きのこの栽培方法およびその容器
CN210726227U (zh) 一种食用菌疏蕾专用盒
CN208940557U (zh) 菌袋接种装置
CN214385372U (zh) 一种自动化食用菌栽培辅助装置
JPH0690622A (ja) フイルム袋法のキノコ用菌床製造法
CN208739764U (zh) 一种食用菌培养瓶
TWM579446U (zh) Filter cover
KR200193542Y1 (ko) 버섯재배용 상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