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10999A - 觸控面板用導電部件及觸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觸控面板用導電部件及觸控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10999A
TW201910999A TW107124346A TW107124346A TW201910999A TW 201910999 A TW201910999 A TW 201910999A TW 107124346 A TW107124346 A TW 107124346A TW 107124346 A TW107124346 A TW 107124346A TW 201910999 A TW201910999 A TW 20191099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mesh
electrodes
touch panel
gri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43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69278B (zh
Inventor
中山昌哉
栗城匡志
池田怜男奈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109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09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92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927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11Printed elements for providing electric connections to or between printed circuits
    • H05K1/119Details of rigid insulating substrates therefor, e.g. three-dimensional detai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8Details of the electrode shape, e.g. for enhancing the detection of touches, for generating specific electric field shapes, for enhancing display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5/00Non-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5/14Non-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comprising conductive layers or films on insulating-suppor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0011Working of insulating substrates or insulating layers
    • H05K3/0014Shaping of the substrate, e.g. by mould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22Secondary treatment of printed circuits
    • H05K3/28Applying non-metallic protective coating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0274Optical details, e.g. printed circuits comprising integral optical mea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01Dielectrics
    • H05K2201/0104Proper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general
    • H05K2201/0108Transparen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09Shape and layout
    • H05K2201/09209Shape and layout details of conductors
    • H05K2201/09654Shape and layout details of conductors covering at least two types of conductors provided for in H05K2201/09218 - H05K2201/095
    • H05K2201/09681Mesh conductors, e.g. as a ground pla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Non-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提高針對觸控操作的檢測靈敏度,並且提高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之觸控面板用導電部件及觸控面板。觸控面板用導電部件1具有沿第1方向D1延伸且沿與第1方向交叉之第2方向D2並行配置之複數個第1電極11,複數個第1電極11由第1網狀導電膜MF1組成,該第1網狀導電膜MF1由複數個金屬細線Ma構成,且包括具有已確定之電極寬度Wa之複數個第1主電極12和具有比第1主電極12的電極寬度Wa小之電極寬度Wb之至少一個第1副電極13,構成第1副電極13之第1網狀導電膜MF1的第2方向D2上的網格間距Pb於第1副電極13的整個區域中比構成第1主電極12之第1網狀導電膜MF1的第2方向D2上的網格間距Pa小。

Description

觸控面板用導電部件及觸控面板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觸控面板用導電部件。 又,本發明亦有關一種使用了導電部件之觸控面板。
近年來,觸控面板正得以普及,其於諸如平板型計算機及智能手機等可攜式信息設備的各種電子設備中,藉由與液晶顯示裝置等顯示裝置組合使用,並使手指、觸控筆等部件與畫面接觸或接近而進行針對電子設備的輸入操作。
觸控面板中使用導電部件,該導電部件中於透明基板上形成有用於檢測藉由手指、觸控筆等部件的接觸或接近而產生之觸控操作之檢測部。 檢測部由ITO(Indium Tin Oxide:銦錫氧化物)等透明導電性氧化物形成,但除了透明導電性氧化物以外亦可由金屬形成。與上述透明導電性氧化物相比,金屬具有易圖案化,彎曲性優異,且電阻值更低等優點。例如,與使用透明導電性氧化物而構成之現有的觸控面板相比,具有使用金屬細線而構成之導電部件之觸控面板能夠降低電阻值及寄生電容的值,因此能夠提高針對觸控操作的檢測靈敏度,且備受矚目。
專利文獻1中揭示了一種具有沿第1方向延伸,並沿與第1方向交叉之第2方向並行配置之複數個第1電極和沿第2方向延伸,並沿第1方向並行配置之複數個第2電極之導電部件。複數個第1電極與複數個第2電極以隔著透明絕緣部件而彼此重疊之方式配置。又,記載有為了提高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而將複數個第1電極中於第2方向上配置在最外側之第1電極的電極寬度設為比配置在更靠內側之複數個第1電極的電極寬度小之內容。
又,專利文獻2中揭示了一種具有沿第1方向延伸,並沿與第1方向交叉之第2方向並行配置之複數個第1電極、沿第2方向延伸,並沿第1方向並行配置之複數個第2電極及複數個第3電極之導電部件。複數個第2電極及複數個第3電極以隔著透明絕緣基板而與複數個第1電極重疊之方式配置。又,複數個第3電極分別配置在複數個第2電極之間。又,複數個第1電極、第2電極及第3電極分別係由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之網格狀電極。又,使複數個第1電極、複數個第2電極及複數個第3電極重疊時,為了形成均勻的網格圖案,第3電極由具有比第2電極的網格間距小之網格間距之部分和具有與第2電極的網格間距相同的網格間距之部分構成。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07378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4-203203號公報
然而,專利文獻1中所揭示之觸控面板中,採用了電極圖案中使用了能夠期待高檢測靈敏度之金屬細線之導電部件,其結果,未能夠得到具有高檢測靈敏度且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良好之觸控面板。
又,專利文獻2中的第3電極包括具有與第2電極的網格間距相同的網格間距之部分,但與其他的第2電極的區域相比,未充分確保該部分的金屬細線的交點的數量。其結果,當於金屬細線產生了斷線時有時電阻值明顯上升。因此,當使用了專利文獻2中所揭示之觸控面板時,有時觸控面板的觸控面上的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會降低。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該等以往問題點而完成的,且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觸控面板用導電部件,當將其使用在觸控面板時,能夠提高針對觸控操作的檢測靈敏度,並且提高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 又,本發明的目的亦在於提供一種具備該等觸控面板用導電部件之觸控面板。
本發明之觸控面板用導電部件具有:透明絕緣部件;複數個第1電極,於透明絕緣部件上沿第1方向延伸且以彼此絕緣之方式沿與第1方向交叉之第2方向並行配置,複數個第1電極由複數個金屬細線電連接而構成之第1網狀導電膜組成,複數個第1電極包括於第2方向上具有已確定之電極寬度Wa之複數個第1主電極和於第2方向上具有比第1主電極的電極寬度Wa小之電極寬度Wb之至少一個第1副電極,構成第1副電極之第1網狀導電膜的第2方向上的網格間距Pb於第1副電極的整個區域中比構成第1主電極之第1網狀導電膜的第2方向上的網格間距Pa小。
第1副電極係複數個第1電極中配置於最外側為較佳。 又,網格間距Pb及電極寬度Wb滿足下述式(1)為較佳。 1.5Pb≤Wb・・・・・・(1) 又,網格間距Pa及電極寬度Wb滿足下述式(2)為較佳。 Wb<1.5Pa・・・・・・(2) 又,第1網狀導電膜可以由菱形網格構成,網格間距Pa與網格間距Pb滿足下述式(3)。 Pa=2Pb・・・・・・(3)
又,第1網狀導電膜能夠由複數個網格單元構成,構成第1主電極之第1網狀導電膜所包含之網格單元的邊的長度相對於第1主電極的複數個網格單元的邊的長度的平均值具有-10%以上且+10%以下的值,構成第1副電極之第1網狀導電膜所包含之網格單元的邊的長度相對於第1副電極的複數個網格單元的邊的長度的平均值具有-10%以上且+10%以下的值。
又,第1主電極能夠具有以與第1網狀導電膜電絕緣之方式配置且由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之第1虛擬圖案。
又,第1主電極的開口率與第1副電極的開口率之差係0.5%以內為較佳。
又,能夠於複數個第1電極之間還具有以與複數個第1電極電絕緣之方式配置且由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之複數個第1虛擬電極。 進而,第1主電極的開口率、第1副電極的開口率及第1虛擬電極的開口率彼此之間之差分別係0.5%以內為較佳。
又,還具有沿第2方向延伸且以彼此絕緣之方式沿第1方向並行配置之複數個第2電極,複數個第1電極與複數個第2電極以彼此絕緣之方式配置,複數個第2電極由複數個金屬細線電連接而構成之第2網狀導電膜組成,複數個第2電極包括於第1方向上具有已確定之電極寬度Wc之複數個第2主電極和於第1方向具有比第2主電極的電極寬度Wc小之電極寬度Wd之至少一個第2副電極,構成第2副電極之第2網狀導電膜的第1方向上的網格間距Pd於第2副電極的整個區域中比構成第2主電極之第2網狀導電膜的第1方向上的網格間距Pc小為較佳。
又,第2副電極係複數個第2電極中配置於最外側之第2電極為較佳。 又,網格間距Pd及電極寬度Wd滿足下述式(4)為較佳。 1.5Pd≤Wd・・・・・・(4) 又,該網格間距Pc及電極寬度Wd滿足下述式(5)為較佳。 Wd<1.5Pc・・・・・・(5) 又,第2網狀導電膜可以由菱形網格構成, 第2主電極的網格間距Pc與第2副電極的網格間距Pd滿足下述式(6)。 Pc=2Pd・・・・・・(6)
又,第2網狀導電膜能夠由複數個網格單元構成, 構成第2主電極之第2網狀導電膜所包含之網格單元的邊的長度相對於第2主電極的複數個網格單元的邊的長度的平均值具有-10%以上且+10%以下的值,構成第2副電極之第2網狀導電膜所包含之網格單元的邊的長度相對於第2副電極的複數個網格單元的邊的長度的平均值具有-10%以上且+10%以下的值。
又,第2網狀導電膜具有與第1網狀導電膜所具有之網格形狀相同之網格形狀為較佳。 又,第2主電極能夠具有以與第2網狀導電膜電絕緣之方式配置且由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之第2虛擬圖案。
又,第2主電極的開口率與第2副電極的開口率之差係0.5%以內為較佳。
又,於複數個第2電極之間還能夠具有以與複數個第2電極電絕緣之方式配置且由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之複數個第2虛擬電極。 進而,第2主電極的開口率、第2副電極的開口率及第2虛擬電極的開口率彼此之間之差分別係0.5%以內為較佳。
本發明之觸控面板係使用了上述導電部件者。 [發明效果]
依本發明,觸控面板用導電部件具有複數個金屬細線電連接且由第1網狀導電膜組成之複數個第1電極,複數個第1電極包括於第2方向上具有已確定之電極寬度Wa之複數個第1主電極和於第2方向上具有比第1主電極的電極寬度Wa小之電極寬度Wb之至少一個第1副電極,構成第1副電極之第1網狀導電膜的第2方向上的網格間距Pb於第1副電極的整個區域中比構成第1主電極之第1網狀導電膜的第2方向上的網格間距Pa小,因此將本發明的觸控面板用導電部件使用在觸控面板時,能夠提高針對觸控操作的檢測靈敏度,並且提高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
以下,基於圖式所示之較佳的實施形態對本發明之導電部件進行詳細說明。 此外,以下表示數值範圍之標記“~”係包括記載於其兩側之數值者。例如,“s係數值t1~數值t2”是指,s的範圍係包括數值t1與數值t2之範圍,若以數學符號表示則為t1≤s≤t2。 除非另有說明,則包括“正交”及“平行”等之角度係包括於技術領域中通常允許之誤差範圍者。 “透明”是指,透光率於波長400~800nm的可見光波長區域至少係40%以上,較佳為75%以上,更佳為80%以上,進一步較佳為90%以上。透光率係利用於JIS K 7375:2008中規定之“塑料—總光線透過率及總光線反射率的求出方法”而測定者。
實施形態1 圖1中示出實施形態1之導電部件1的剖面圖。如圖1所示,導電部件1具有作為透明絕緣部件之透明絕緣基板2,透明絕緣基板2具有正面2A及背面2B。於透明絕緣基板2的正面2A形成有複數個第1電極11,且於透明絕緣基板2的背面2B如後述形成有複數個第2電極21。
圖2中示出實施形態1之導電部件1的俯視圖。如圖2所示,複數個第1電極11沿第1方向D1延伸且以彼此絕緣之方式沿與第1方向D1交叉之第2方向D2彼此隔開間隔而並行配置。又,沿第2方向D2並行配置之複數個第1電極11包括複數個第1主電極12和配置在最外側之一對第1副電極13。 又,於透明絕緣基板2的正面2A的周邊部形成有複數個第1外部連接端子14,複數個第1外部連接端子14與複數個第1電極11分別藉由複數個第1周邊配線15而電連接。
複數個第2電極21沿第2方向D2延伸且以彼此絕緣之方式沿第1方向D1彼此隔開間隔而排列。又,沿第1方向D1並行配置之複數個第2電極21包括複數個第2主電極22和配置在最外側之一對第2副電極23。又,於透明絕緣基板的背面2B的周邊部形成有複數個第2外部連接端子24,複數個第2外部連接端子24與複數個第2電極21分別藉由複數個第2周邊配線25而彼此電連接。 此外,雖未圖示,但可以經由電極端子來連接第1電極11與第1周邊配線15,並且亦可以經由電極端子來連接第2電極21與第2周邊配線25。關於該電極端子的形狀,例如能夠使用日本特開2013-127657中揭示者。
圖3中示出放大了導電部件1的角部R之平面部。如圖3所示,第1電極11的第1主電極12於第2方向D2上具有已確定之電極寬度Wa,第1副電極13於第2方向D2上具有比第1主電極12的電極寬度Wa小之電極寬度Wb。又,第2電極21的第2主電極22於第1方向D1上具有已確定之電極寬度Wc,第2副電極23於第1方向D1上具有比第2主電極22的電極寬度Wc小之電極寬度Wd。 藉由如此配置第1副電極13與第2副電極23,於複數個第1電極11中第2方向D2上的最外側的第1電極11及複數個第2電極21中第1方向D1上的最外側的第2電極21中,能夠將每一電極的寄生電容均勻化。藉此,當將導電部件1使用在觸控面板時,能夠提高觸控面板的觸控區域的邊緣部的檢測靈敏度,並提高觸控面上的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
又,如圖3所示,第1電極11的第1主電極12的電極寬度Wa比第2電極21的第2主電極22的電極寬度Wc小,第1電極11的第1副電極13的電極寬度Wb比第2電極21的第2副電極23的電極寬度Wd小。在此,當導電部件1被使用於觸控面板,並且複數個第1電極11被配置於觸控面板的觸控面側時,藉由使複數個第2電極21的電極寬度Wc及電極寬度Wd分別比複數個第1電極11的電極寬度Wa及電極寬度Wb大,能夠使與觸控面的距離遠之複數個第2電極21的電阻值比與觸控面的距離近之複數個第1電極11的電阻值小。該情況下,能夠提高針對觸控操作的檢測靈敏度。
圖4中示出導電部件1的角部R上的第1電極11的第1主電極12及第1副電極13的局部放大俯視圖。複數個第1電極11由具有第1導電網格圖案MPa與第2導電網格圖案MPb之第1網狀導電膜MF1構成。如圖4所示,第1電極11的第1主電極12由複數個金屬細線Ma電連接而構成之第1導電網格圖案MPa組成。第1導電網格圖案MPa由菱形網格構成,且具有複數個菱形的網格單元Ca。又,構成第1主電極12之第1導電網格圖案MPa的網格間距Pa依據第2方向D2上彼此相鄰之網格單元Ca的重心之間的第2方向D2的距離而確定。在此,網格單元是指構成網格形狀之一個單元區域,且由複數個網格單元構成網格形狀。
又,第1電極11的第1副電極13由複數個金屬細線Mb電連接而構成之第2導電網格圖案MPb組成。第2導電網格圖案MPb由菱形網格構成,且具有複數個菱形的網格單元Cb。又,構成第1副電極13之第2導電網格圖案MPb的網格間距Pb依據第2方向D2上彼此相鄰之網格單元Cb的重心之間的第2方向D2的距離而確定。 如此,複數個第1電極11由第1網狀導電膜MF1構成,該第1網狀導電膜MF1由金屬細線Ma及金屬細線Mb構成,因此與由ITO等透明導電性氧化物構成之現有的電極相比能夠進一步降低電阻值及寄生電容。因此,當將包括複數個第1電極11之導電部件1使用在觸控面板時,能夠得到檢測靈敏度高之觸控面板。
又,構成第1副電極13之第2導電網格圖案MPb的網格間距Pb於第1副電極13的整個區域中比構成第1主電極12之第1導電網格圖案MPa的網格間距Pa小。因此,能夠充分確保第1副電極13中的複數個金屬細線Mb的交點的數量,並能夠充分確保連結複數個交點之金屬細線Mb的數量。由此,於第1副電極13中,能夠充分確保導電路徑的數量,因此即使於構成第1副電極13之複數個金屬細線Mb中局部發生斷線,亦能夠減少因斷線產生之影響,並能夠抑制第1副電極13的電阻值的上升。
此外,網格間距Pa的較佳的值係500μm以上且2000μm以下,網格間距Pb的較佳的值係250μm以上且1000μm以下。藉由將網格間距Pa及網格間距Pb設為上述範圍的網格間距,能夠得到檢測靈敏度高之觸控面板。又,網格間距Pa係700μm以上為更佳,800μm以上為進一步較佳。進而,網格間距Pa小於1600μm為更佳,小於1400μm為進一步較佳。又,網格間距Pb係350μm以上為更佳,400μm以上為進一步較佳。進而,網格間距Pb小於800μm為更佳,小於700μm為進一步較佳。 又,從觸控面板的檢測靈敏度的觀點考慮,網格間距Pa與網格間距Pb的關係的較佳的範圍係1.2Pb≤Pa≤5Pb,進一步較佳的範圍係1.5Pb≤Pa≤4Pb,特佳的範圍係Pa=2Pb。
在此,例如如圖5所示,假設當第1副電極33具有與第1主電極12的網格間距Pa相同的網格間距Pa,且具有與第1主電極12中所包含之網格單元Ca相同的網格單元Ca時,無法充分確保第1副電極33中所包含之導電路徑的數量。藉此,當於構成複數個第1副電極33之金屬細線Mb中產生了斷線時,因斷線產生之影響大,且產生了斷線之第1副電極33的電阻值明顯上升。
如此,實施形態1中的第1副電極13不易受到因斷線產生之影響,並能夠抑制電阻值的上升。因此,藉由將具有包括一對第1副電極13之複數個第1電極11之導電部件1使用於觸控面板,能夠於觸控面板的觸控面提高針對觸控操作的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
又,構成第1副電極13之第2導電網格圖案MPb的網格間距Pb及第1副電極13的電極寬度Wb滿足下述式(1)為較佳。 1.5Pb≤Wb・・・・・・(1) 藉由滿足式(1),能夠於具有電極寬度Wb之第1副電極13中充分確保導電路徑的數量,當將導電部件1使用在觸控面板時,能夠提高觸控面板的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與檢測靈敏度。
又,構成第1主電極12之第1導電網格圖案MPa的網格間距Pa及第1副電極13的電極寬度Wb滿足下述式(2)為較佳。 Wb<1.5Pa・・・・・・(2) 藉由滿足式(2),能夠充分減小第1副電極13的電極寬度Wb,因此能夠降低第1副電極13中的寄生電容,當將導電部件1使用在觸控面板時,能夠進一步提高觸控面板的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與檢測靈敏度。
進而,構成第1主電極12之第1導電網格圖案MPa的網格間距Pa與構成第1副電極13之第2導電網格圖案MPb的網格間距Pb滿足下述式(3)為較佳。 Pa=2Pb・・・・・・(3) 藉由滿足式(3),能夠提高觸控面板的檢測靈敏度。
又,第1主電極12的開口率與第1副電極13的開口率之差係0.5%以內為較佳。藉此,當將導電部件1使用在觸控面板時,第1主電極12中的透光性與第1副電極13中的透光性的差異並不明顯,且能夠得到良好的視覺辨認性。 在此,第1主電極12及第1副電極13的開口率表示於第1主電極12及第1副電極13的光透過區域中未被金屬細線佔據之區域的比例。例如,第1主電極12及第1副電極13的開口率能夠藉由於第1主電極12及第1副電極13的光透過區域中的已確定之區域中將整個已確定之區域的面積與複數個金屬細線所佔之面積之差除以整個已確定之區域的面積,並以百分比表示而進行計算。 對於將第1主電極12的開口率與第1副電極13的開口率之差設為0.5%以內,能夠藉由於第1主電極12的內部設置與第1導電網格圖案MPa絕緣且由後述之金屬細線組成之第1虛擬圖案DP1(參閱圖7)來實現。
圖6中示出導電部件1的角部R中的第2電極21的第2主電極22與第2副電極23的局部放大俯視圖。複數個第2電極21由具有第3導電網格圖案MPc與第4導電網格圖案MPd之第2網狀導電膜MF2構成。如圖6所示,第2電極21的第2主電極22由複數個金屬細線Mc電連接而構成之第3導電網格圖案MPc組成。第3導電網格圖案MPc由菱形網格構成,並具有複數個菱形的網格單元Cc。又,構成第2主電極22之第3導電網格圖案MPc的網格間距Pc依據第1方向D1上彼此相鄰之網格單元Cc的重心之間的第1方向D1的距離而確定。
又,第2電極21的第2副電極23由複數個金屬細線Md電連接而構成之第4導電網格圖案MPd組成。第4導電網格圖案MPd由菱形網格構成,並具有複數個菱形的網格單元Cd。又,構成第2副電極23之第4導電網格圖案MPd的網格間距Pd依據第1方向D1上彼此相鄰之網格單元Cd的重心之間的第1方向D1的距離而確定。 如此,複數個第2電極21由第2網狀導電膜MF2構成,該第2網狀導電膜MF2由金屬細線Mc及金屬細線Md構成,因此與由ITO等透明導電性氧化物構成之現有的電極相比能夠進一步降低電阻值及寄生電容。因此,當將包括複數個第2電極21之導電部件1使用在觸控面板時,能夠得到檢測靈敏度高之觸控面板。
又,與第1主電極12中的網格間距Pa和第1副電極13中的網格間距Pb的關係同樣地,構成第2副電極23之第4導電網格圖案MPd的網格間距Pd於第2副電極23的整個區域中比構成第2主電極22之第3導電網格圖案MPc的網格間距Pc小。因此,能夠充分確保第2副電極23中的複數個金屬細線Md的交點的數量,並能夠確保連結複數個交點之金屬細線Md的數量。藉此,於第2副電極23中,能夠充分確保導電路徑的數量,因此即使於構成第2副電極23之複數個金屬細線Md中局部產生斷線,亦能夠減少因斷線產生之影響,並能夠抑制第2副電極23的電阻值的上升。
此外,網格間距Pc的較佳的值係500μm以上且2000μm以下,網格間距Pd的較佳的值係250μm以上且1000μm以下。藉由將網格間距Pc及網格間距Pd設為上述範圍的網格間距,能夠得到高靈敏度的觸控面板。又,網格間距Pc係700μm以上為更佳,800μm以上為進一步較佳。進而,網格間距Pc小於1600μm為更佳,小於1400μm為進一步較佳。又,網格間距Pd係350μm以上為更佳,400μm以上為進一步較佳。進而,網格間距Pd小於800μm為更佳,小於700μm為進一步較佳。 又,從觸控面板的檢測靈敏度的觀點考慮,網格間距Pc與網格間距Pd的關係的較佳的範圍係1.2Pd≤Pc≤5Pd,進一步較佳的範圍係1.5Pd≤Pc≤4Pd,尤其較佳的範圍係Pc=2Pd。
又,與第1電極11中的式(1)同樣地,構成第2副電極23之第4導電網格圖案MPd的網格間距Pd及第2副電極23的電極寬度Wd滿足下述式(4)為較佳。 1.5Pd≤Wd・・・・・・(4) 藉由滿足式(4),能夠於具有電極寬度Wd之第2副電極23中充分確保導電路徑的數量,當將導電部件1使用在觸控面板時,能夠提高觸控面板的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與檢測靈敏度。
又,與第1電極11中的式(2)同樣地,構成第2主電極22之第3導電網格圖案MPc的網格間距Pc及第2副電極23的電極寬度Wd滿足下述式(5)為較佳。 Wd<1.5Pc・・・・・・(5) 藉由滿足式(5),能夠充分減小第2副電極23的電極寬度Wd,因此能夠降低第2副電極23中的寄生電容,當將導電部件1使用在觸控面板時,能夠進一步提高觸控面板的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與檢測靈敏度。
又,與第1電極11中的式(3)同樣地,構成第2主電極22之第3導電網格圖案MPc的網格間距Pc與構成第2副電極23之第4導電網格圖案MPd的網格間距Pd滿足下述式(6)為較佳。 Pc=2Pd・・・・・・(6) 藉由滿足式(6),能夠於第2副電極23中提高觸控面板的檢測靈敏度。
又,第2主電極22的開口率與第2副電極23的開口率之差係0.5%以內為較佳。在此,第2主電極22的開口率及第2副電極23的開口率能夠以與第1主電極12的開口率及第1副電極13的開口率相同的方式求出。 對於將第2主電極22的開口率與第2副電極23的開口率之差設為0.5%以內,能夠藉由於第2主電極22的內部設置與第3導電網格圖案MPc絕緣且由後述之金屬細線組成之第2虛擬圖案DP2(參閱圖8)來實現。
藉由如上述構成複數個第2電極21,當將導電部件1使用在觸控面板時,能夠於觸控面板的觸控面使針對觸控操作的檢測靈敏度均勻,並且由於複數個第2電極21的存在並不明顯,因此能夠提高視覺辨認性。 又,構成第2主電極22之第3導電網格圖案MPc能夠具有與構成第1主電極12之第1導電網格圖案MPa所具有之網格形狀相同的網格形狀。又,構成第2副電極23之第4導電網格圖案MPd能夠具有與構成第1副電極13之第2導電網格圖案MPb所具有之網格形狀相同的網格形狀。藉由該等構成,當將導電部件1使用在觸控面板時,複數個第1電極11與複數個第2電極21的差異並不明顯,並能夠得到良好的視覺辨認性。尤其當網格係菱形時,藉由以構成第1導電網格圖案MPa之菱形網格單元Ca的重心與構成第3導電網格圖案MPc之菱形網格單元Cc的頂點重疊之方式配置,第1網狀導電膜MF1與第2網狀導電膜MF2重疊而形成之網格圖案的形狀變均勻,且能夠得到良好的視覺辨認性。
此外,實施形態1中,複數個第1電極11形成在透明絕緣基板2的正面2A上,且複數個第2電極21形成在透明絕緣基板2的背面2B上,但只要複數個第1電極11及複數個第2電極21彼此絕緣,則亦可以不形成在透明絕緣基板2上。例如,如日本特開2016-126731號公報的圖11所示,可以設為經由透明黏著層而貼合兩張電極基板而成之構成,或者如日本特開2010-097536號公報的圖4所示,可以是於透明基板上隔著層間絕緣膜而設置列配線與行配線之結構。
又,實施形態1中,沿第2方向D2並行配置之複數個第1電極11中於最外側配置有一對第1副電極13,但亦能夠將於複數個第1電極11中配置於第2方向D2的兩端之第1電極11中的一者作為第1副電極13,將另一者作為第1主電極12。又,沿第1方向D1並行配置之複數個第2電極21中於最外側配置有一對第2副電極23,但亦能夠將於複數個第2電極21中配置於第1方向D1的兩端之第2電極21中的一者作為第2副電極23,將另一者作為第2主電極22。 即使如這樣複數個第1電極11包括一個第1副電極13,且複數個第2電極21包括一個第2副電極23,當將導電部件1使用在觸控面板時,能夠提高針對觸控操作的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
又,複數個第1電極11中,亦能夠將任意的第1電極11作為第1副電極13。例如,能夠於比複數個第1電極11中配置在最外側之一對第1電極11更靠內側配置複數個第1副電極13。藉此,能夠於比複數個第1電極11中配置在最外側之一對第1電極11更靠內側部分調整針對觸控操作的檢測靈敏度。 又,與複數個第1電極11同樣地,於複數個第2電極21亦能夠將任意的第2電極21作為第2副電極23。 如上述,藉由複數個第1電極11包括至少一個第1副電極13,且複數個第2電極21包括至少一個第2副電極23,當將導電部件1使用在觸控面板時,能夠調整針對觸控操作的檢測靈敏度。
又,實施形態1中,複數個第1主電極12的電極寬度Wa比複數個第2主電極22的電極寬度Wc小,但亦能夠設計成比複數個第2主電極22的電極寬度Wc大,並能夠設計成大小與複數個第2主電極22的電極寬度Wc相同。又,實施形態1中,一對第1副電極13的電極寬度Wb比一對第2副電極23的電極寬度Wd小,但亦能夠設計成比一對第2副電極23的電極寬度Wd大,並能夠設計成大小與一對第2副電極23的電極寬度Wd相同。
又,實施形態1中,構成複數個第1電極11之第1導電網格圖案MPa及第2導電網格圖案MPb與構成複數個第2電極21之第3導電網格圖案MPc及第4導電網格圖案MPd均由菱形網格構成,但該等並不限定於菱形網格。亦即,能夠將複數個第1電極11及複數個第2電極21中所包含之複數個網格單元設為除了菱形以外的正六邊形、正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及其他多邊形。從減少與顯示裝置的疊紋的觀點考慮,該等網格單元係菱形網格為較佳,菱形的銳角的角度係20度至70度為較佳。
又,複數個第1電極11及複數個第2電極21由固定的規則性圖案所組成之菱形網格構成,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以由無規圖案所組成之網格構成。該情況下,複數個第1電極11及複數個第2電極21中所包含之複數個網格單元相對於各自的網格單元的邊的長度的平均值,能夠設為具有-10%~+10%的邊的長度之多邊形,尤其四邊形或平行四邊形網格單元。進而,該情況下,複數個第1電極11中的網格間距能夠作為於第2方向D2上彼此相鄰之網格單元的重心之間的第2方向D2上的距離的平均值而確定。又,複數個第2電極21中的網格間距能夠作為於第1方向D1上彼此相鄰之網格單元的重心之間的第1方向D1上的距離的平均值而確定。 藉由該等構成,當將導電部件1使用在觸控面板時,能夠兼顧導電部件1與未圖示之顯示裝置的像素圖案的疊紋的抑制和色噪的減少。
又,當複數個第1電極11及複數個第2電極21由無規圖案所組成之網格構成時,於計算複數個網格單元的邊的長度的平均值及網格間距時,能夠對於配置在具有已確定之面積之區域內之網格單元計算邊的長度的平均值及網格間距。例如,對於配置在10mm×10mm的區域內之複數個網格單元計算邊的長度的平均值及網格間距為較佳。
又,實施形態1中,複數個第1電極11彼此沿第2方向D2隔開間隔而配置,但亦能夠於彼此相鄰之第1電極11之間配置未圖示之第1虛擬電極。該第1虛擬電極由藉由複數個金屬細線形成之圖案構成,且以與第2方向D2上相鄰之第1電極11絕緣之方式配置。又,第1虛擬電極係與第1電極絕緣,且經電浮動之電極,且不會作為針對觸控操作的感測器而發揮功能。藉由將該等第1虛擬電極分別配置在複數個第1電極11之間,當將導電部件1使用在觸控面板時,複數個第1電極11之間的間隙變得並不明顯而能夠提高視覺辨認性。此外,為了提高絕緣性,可以於構成第1虛擬電極之金屬細線設置長度5μm以上且25μm以下的斷線部。又,從使得第1電極之間的間隙變得並不明顯之方面考慮,配置於相鄰之第1電極11之間之虛擬電極的金屬細線的圖案形狀與包括後述之第1虛擬圖案DP1(參閱圖7)之第1電極的金屬細線的圖案形狀相同為進一步較佳。
又,與分別配置於複數個第1電極11之間之第1虛擬電極同樣地,亦能夠於複數個第2電極21之間分別配置未圖示之第2虛擬電極。藉此,當將導電部件1使用在觸控面板時,複數個第2電極21之間的間隙變得並不明顯而能夠提高視覺辨認性。配置於相鄰之第2電極21之間之第2虛擬電極的金屬細線的圖案形狀亦同樣地,從使得第2電極之間的間隙變得並不明顯之方面考慮,與包括後述之第2虛擬圖案DP2(參閱圖8)之第2電極的金屬細線的圖案形狀相同為進一步較佳。
又,當於複數個第1電極11之間分別配置有第1虛擬電極時,與實施形態1的第1主電極12的開口率和第1副電極13的開口率的關係同樣地,第1主電極12的開口率與第1虛擬電極的開口率之差及第1副電極13的開口率與第1虛擬電極的開口率之差均係0.5%以內為較佳。藉此,當將包括第1虛擬電極之導電部件使用在觸控面板時,第1主電極12中的透光性、第1副電極13中的透光性及第1虛擬電極中的透光性的差異並不明顯而能夠提高視覺辨認性。 同樣地,當於複數個第2電極21之間分別配置有第2虛擬電極時,第2主電極22的開口率與第2虛擬電極的開口率之差及第2副電極23的開口率與第2虛擬電極的開口率之差均係0.5%以內為較佳。
實施形態2 圖7中示出實施形態2中的第1主電極42與第1副電極13的局部放大俯視圖。實施形態2中的第1電極41的第1副電極13與實施形態1中的第1副電極13相同,除了實施形態2中的第1電極41的第1主電極42包括第1虛擬圖案DP1以外,與實施形態1中的第1主電極12相同。第1虛擬圖案DP1由複數個金屬細線DM1構成,複數個金屬細線DM1與構成第1導電網格圖案MPa之複數個金屬細線Ma隔開間隔G1而配置。亦即,第1虛擬圖案DP1係以與第1導電網格圖案MPa電絕緣之方式配置的。又,第1虛擬圖案DP1以將構成第1導電網格圖案MPa之網格單元Ca分成4個部分之方式配置在連結網格單元Ca的彼此對向之邊的中點彼此之線上。亦即,第1虛擬圖案DP1形成與構成第1導電網格圖案MPa之網格單元Ca相同的偽網格單元DCa,偽網格單元DCa配置在於第2方向D2上從第1導電網格圖案MPa偏離相當於網格單元Ca的重複週期的一半之位置。此外,間隔G1的距離係5μm以上且25μm以下為較佳。又,能夠於第1虛擬圖案DP1的內部設置5μm以上且25μm以下的未圖示的斷線部。
又,由第1導電網格圖案MPa與第1虛擬圖案DP1形成具有與第1副電極13的第2導電網格圖案MPb的網格間距Pb相同的網格間距Pb之合成網格圖案CP1。亦即,合成網格圖案CP1由與構成第1副電極13的第2導電網格圖案MPb之複數個網格單元Cb相同的複數個網格單元Cb構成。 因此,實施形態2的第1電極41中,能夠以將構成第1副電極13之第2導電網格圖案MPb的網格間距Pb設為比構成第1主電極42之第1導電網格圖案MPa的網格間距Pa小之狀態直接輕鬆地使第1主電極42的開口率接近第1副電極13的開口率。亦即,藉由將具有實施形態2中的第1主電極42和第1副電極13之導電部件使用於觸控面板,能夠輕鬆地提高視覺辨認性,並且提高觸控面板的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 在此,包括第1虛擬圖案DP1之第1主電極42的開口率與第1副電極13的開口率之差與實施形態1中的第1主電極12的開口率與第1副電極13的開口率之差相同,係0.5%以內為較佳。
又,圖8中示出實施形態2中的第2主電極52與第2複電極23的局部放大俯視圖。於實施形態2中的第2電極51的第2主電極52中,亦與第1主電極42同樣地,能夠配置第2虛擬圖案DP2。第2虛擬圖案DP2係由複數個金屬細線DM2構成,且以與構成第2主電極52之第3導電網格圖案MPc隔開間隔G2而電絕緣之方式配置的。又,第2主電極52中的第2虛擬圖案DP2與第1主電極42中的第1虛擬圖案DP1同樣地,形成與構成第3導電網格圖案MPc之網格單元Cc相同的偽網格單元DCc。又,由第3導電網格圖案MPc與第2虛擬圖案DP2形成有具有與第2副電極23的第4導電網格圖案MPd的網格間距Pd相同的網格間距Pd之合成網格圖案CP2。
如此,與第1電極41同樣地,藉由將包括實施形態2中的第2電極51之導電部件使用於觸控面板,能夠輕鬆地提高視覺辨認性,並且提高觸控面板的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 此外,第2主電極52中的間隔G2的距離與第1主電極42中的間隔G1的距離同樣地,係5μm以上且25μm以下為較佳。又,能夠於第2虛擬圖案DP2的內部設置5μm以上且25μm以下的未圖示的斷線部。又,包括第2虛擬圖案DP2之第2主電極的開口率與第2副電極的開口率之差與第1主電極42的開口率與第1副電極13的開口率之差同樣地,係0.5%以內為較佳。
此外,實施形態2中,複數個第1主電極42中所包含之第1虛擬圖案DP1及複數個第2主電極52中所包含之第2虛擬圖案DP2由菱形網格構成,但與實施形態1中的複數個第1電極11及複數個第2電極21同樣地,並不限定於菱形網格。亦即,亦能夠將虛擬圖案DP1及虛擬圖案DP2中所包含之偽網格單元設為除了菱形以外的正六邊形、正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及其他多邊形。從減少與顯示裝置的疊紋之觀點考慮,偽網格單元係菱形網格為較佳,菱形的銳角的角度係20度至70度為較佳。
又,虛擬圖案DP1及虛擬圖案DP2由固定的規則性圖案所組成之偽菱形網格構成,但與實施形態1中的複數個第1電極11及複數個第2電極21同樣地,並不限定於此,亦可以由無規圖案所組成之偽網格構成。該情況下,虛擬圖案DP1及虛擬圖案DP2中所包含之複數個偽網格單元相對於各自的偽網格單元的邊的長度的平均值,能夠設為具有-10%~+10%的邊的長度之多邊形狀,尤其四邊形或平行四邊形偽網格單元。進而,該情況下,虛擬圖案DP1及虛擬圖案DP2中的網格間距能夠作為於第2方向D2上彼此相鄰之偽網格單元的重心之間的第2方向D2上的距離的長度的平均值而確定。 藉由該等構成,當將導電部件1使用在觸控面板時,能夠兼顧導電部件1與未圖示的顯示裝置的像素圖案的疊紋的抑制和色噪的減少。
又,當虛擬圖案DP1及虛擬圖案DP2由無規圖案所組成之偽網格構成時,於計算複數個偽網格單元的邊的長度的平均值及網格間距時,與實施形態1中的複數個第1電極11及第2電極21的網格間距的計算方法同樣地,能夠對於配置在具有已確定之面積之區域內之偽網格單元計算邊的長度的平均值及網格間距。
作為虛擬圖案DP1及虛擬圖案DP2的圖案形狀並不限定於上述,例如能夠使用與於作為日本專利申請2017-042090已申請之專利說明書揭示之虛擬圖案的組合。又,可以是第1主電極12及第2主電極22的導電網格圖案MPa及導電網格圖案MPc藉由重複相同形狀的網格單元而構成,且虛擬圖案DP1及虛擬圖案DP2由無規圖案構成。 例如,雖未圖示,但可以是導電網格圖案MPa及導電網格圖案MPc由相同形狀的菱形網格單元構成,虛擬圖案DP1及虛擬圖案DP2由相對於導電網格圖案MPa及導電網格圖案MPc的菱形網格單元的邊的長度具有-10%~+10%,較佳為具有-5%~+5%的邊的長度之平行四邊形偽網格單元構成。又,雖未圖示,但可以是藉由使虛擬圖案DP1及虛擬圖案DP2的金屬細線以相對於菱形網格單元的邊的長度從連結菱形網格單元的彼此對向的邊的中點彼此之線遠離相當於-10%~+10%,較佳為相當於-5%~+5%之方式無規平行移動而成之圖案的組合而構成虛擬圖案DP1及虛擬圖案DP2。
以下,對構成導電部件1之各部件進行說明。 <透明絕緣基板> 透明絕緣基板2呈透明且具有電絕緣性,只要能夠支撐第1電極11,則並無特別限定,作為構成透明絕緣基板2之材料,例如能夠使用玻璃、強化玻璃、無鹼玻璃、聚對鈦酸乙二酯 (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polyethylene naphthalate)、環烯烴聚合物(COP:cyclo-olefin polymer)、環狀烯烴共聚物(COC:cyclic olefin copolymer)、聚碳酸酯(PC:polycarbonate)、丙烯酸樹脂、聚乙烯(PE:polyethylene)、聚丙烯(PP:polypropylene)、聚苯乙烯(PS:polystylene)、聚氯乙烯(PVC:polyvinyl chloride)、聚偏二氯乙烯(PVDC:polyvinylidene chloride)、三乙醯纖維素(TAC:cellulose triacetate)等。透明絕緣基板2的厚度例如係20~1000μm,尤其係30~100μm為較佳。透明絕緣基板2的總光線透過率係40%~100%為較佳。總透光率例如係利用JIS K 7375:2008中規定之“塑料--總光線透過率及總光線反射率的求出方法”而測定者。
<金屬細線> 構成第1導電網格圖案MPa、第2導電網格圖案MPb、第3導電網格圖案MPc、第4導電網格圖案MPd、第1虛擬圖案DP1、第2虛擬圖案DP2及未圖示之第1虛擬電極以及第2虛擬電極之金屬細線係線寬0.5μm~10μm的金屬細線。作為進一步較佳的線寬,係1μm~5μm。作為金屬細線的較佳的材料,係銀、銅、鋁、金、鉬、鉻等,且能夠使用它們的合金、氧化物或它們的積層體。尤其從電阻值的觀點考慮,銀或銅為較佳,例如能夠使用鉬/鋁/鉬、鉬/銅/鉬、氧化銅/銅/氧化銅等積層構成的金屬細線。 金屬細線的膜厚係0.05μm~10μm,較佳為0.1μm~1μm。以改善金屬細線的視覺辨認性之目的,可以於金屬細線上或金屬細線、透明絕緣基板及金屬細線之間設置黑化層。作為黑化層,能夠使用氧化銅、氧化鉬等。
依需要,能夠於導電部件1追加設置以下層。 <保護層> 可以以保護金屬細線之目的於金屬細線上設置透明的保護層。作為透明的保護層,能夠使用明膠、丙烯酸樹脂、胺基甲酸酯樹脂等有機膜及氧化矽等無機膜,膜厚係10nm以上且100nm以下為較佳。 又,依需要,可以於保護層上形成透明塗層。作為透明塗層,使用丙烯酸樹脂、胺基甲酸酯樹脂等有機膜,且膜厚係1μm以上且100μm以下為較佳。
<周邊配線絕緣膜> 以防止周邊配線間的短路及周邊配線的腐蝕為目的,可以於圖2所示之第1周邊配線15及第2周邊配線25上形成周邊配線絕緣膜。作為周邊配線絕緣膜,使用丙烯酸樹脂、胺基甲酸酯樹脂等有機膜,且膜厚係1μm以上且30μm以下為較佳。周邊配線絕緣膜可以僅形成在第1周邊配線15及第2周邊配線25中的任一者。 [實施例]
以下基於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的說明。以下的實施例中所示之材料、試劑、使用量、物質量、比例、處理內容、處理步驟等於不脫離本發明的宗旨之範圍內能夠進行適當變更,本發明的範圍並不應藉由以下的實施例而限定性解釋。
<觸控面板的製作> 準備曝光圖案不同之各種光罩,於透明絕緣基板的兩面上分別形成由金屬細線構成之複數個第1電極及複數個第2電極而製作了導電部件。此外,作為導電部件的透明絕緣基板,使用厚度38μm的聚對鈦酸乙二酯 薄膜,並用銀線形成了金屬細線。又,於複數個第1電極及複數個第2電極中,將網格的線寬亦即複數個金屬細線的線寬設為4.0μm,作為網格形狀採用了銳角60度的菱形網格形狀。 進而,使用由3M Company製 8146-4(產品序號)組成之厚度75μm的光學透明黏合片,將所製作之導電部件接合於厚度1.1mm的強化玻璃所組成之覆蓋面板而製作了觸控面板。又,為了驅動所製作之觸控面板,連接了觸控面板與Atmel Corporation製集成電路。
<觸控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評價> 相對於所製作之觸控面板,接觸前端部分的外徑為1.0mm的觸控筆的前端部分,對觸控面板的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進行了評價。此時,依相對於觸控面板的中央部及外周部與觸控筆的前端部分的接觸位置的位置檢測精度,如下述確定了A~D的評價基準。若評價為A或B,則設為實際使用上無問題之位置檢測精度。 此外,將觸控面板的中央部作為於觸控面板的檢測區域位於比從觸控面板的檢測區域的邊緣部距離4mm的區域更內側的區域,將觸控面板的外周部作為從觸控面板的整個檢測區域去除了觸控面板的中央部的部分。 A:非常優異的水平;於觸控面板的中央部及外周部,位置檢測精度均小於1.0mm,且能夠於觸控面板的整個檢測區域進行高精度的位置檢測。 B:實際使用上無問題之優異的水平;觸控面板的中央部的位置檢測精度小於1.0mm,觸控面板的外周部的一部分的位置檢測精度係1.0mm以上且小於2.0mm,且能夠於觸控面板的整個檢測區域進行高精度的位置檢測。 C:實際使用上無問題之水平;觸控面板的中央部的位置檢測精度小於1.0mm,觸控面板的外周部的一部分的檢測精度係2.0mm以上,且觸控面板的外周部的位置檢測精度上有問題。 D:實際使用上非常有問題之水平;於觸控面板的外周部存在無法進行位置檢測之部位。
<視覺辨認性評價> 於從觸控面板的表面距離5cm之位置,藉由10名觀察者的肉眼觀察所製作之觸控面板,並對是否視覺辨認到電極的圖案形狀及金屬細線進行了評價。關於視覺辨認性,如下述求出A~C的評價基準,並將10名觀察者的評價結果中最多的評價結果作為針對觸控面板的最終的評價結果。 A:完全未視覺辨認到電極的圖案形狀及金屬細線。 B:未視覺辨認到電極的圖案形狀,但視覺辨認到金屬細線。 C:視覺辨認到電極的圖案形狀及金屬細線。
在此,對製作導電部件之方法進行具體說明。 (鹵化銀乳劑的製備) 向保持在溫度38℃、pH(potential of hydrogen:酸鹼度)4.5之下述1液中,一邊攪拌相當於下述2液及3液的各90%的量一邊同時經20分鐘進行添加而形成了0.16μm的核粒。接著,經8分鐘添加下述4液及5液,進而經2分鐘添加下述2液及3液的剩餘10%的量而使其生長至0.21μm。進而,添加碘化鉀0.15g,熟化5分鐘而結束了粒子形成。
1液: 水……750ml 明膠……9g 氯化鈉……3g 1,3-二甲基咪唑啶-2-硫酮……20mg 苯硫代磺酸鈉……10mg 檸檬酸……0.7g 2液: 水……300ml 硝酸銀……150g 3液: 水……300ml 氯化鈉……38g 溴化鉀……32g 六氯銥(III)酸鉀 (0.005%KCl 20%水溶液)……8ml 六氯銠酸銨 (0.001%NaCl 20%水溶液)……10ml 4液: 水……100ml 硝酸銀……50g 5液: 水……100ml 氯化鈉……13g 溴化鉀……11g 亞鐵氰化鉀……5mg
然後,按常規方法,藉由絮凝法進行了水洗。具體而言,將溫度降低至35℃,添加3升蒸餾水,使用硫酸直至鹵化銀沉澱為止降低了pH(為pH3.6±0.2的範圍)。接著,去除了約3升上清液(第一水洗)。進而,添加3升蒸餾水之後,直至鹵化銀沉澱為止添加了硫酸。再次去除了3升上清液(第二水洗)。將與第二水洗相同的操作進一步重複一次(第三水洗),並結束了水洗/脫鹽步驟。將水洗/脫鹽後的乳劑調整至pH6.4、pAg7.5,添加明膠3.9g、苯硫代磺酸鈉10mg、苯硫代亞磺酸鈉3mg、硫代硫酸鈉15mg及氯金酸10mg,於55℃下實施化學增感以便得到最佳靈敏度,且作為穩定劑添加了1,3,3a,7-四氮雜茚100mg,作為防腐劑添加了PROXEL(商品名,ICI Co.,Ltd.製)100mg。最終得到之乳劑係包含0.08莫耳%的碘化銀,且將氯溴化銀的比率設為氯化銀70莫耳%、溴化銀30莫耳%且平均粒徑0.22μm、變異係數9%的碘氯溴化銀立方體粒子乳劑。
(感光性層形成用組成物的製備) 向上述乳劑添加1,3,3a,7-四氮雜茚1.2×10-4 莫耳/莫耳Ag、對苯二酚1.2×10-2 莫耳/莫耳Ag、檸檬酸3.0×10-4 莫耳/莫耳Ag、2,4-二氯-6-羥基-1,3,5-三吖鈉鹽0.90g/莫耳Ag、微量的膜硬化劑,並使用檸檬酸將塗佈液pH調整至5.6。 以相對於所含有之明膠成為聚合物/明膠(質量比)=0.5/1之方式向上述塗佈液添加了(P-1)所表示之聚合物與含有由二烷基苯基PEO硫酸酯組成之分散劑之聚合物乳膠(分散劑/聚合物的質量比為2.0/100=0.02)。
[化學式1]
進而,作為交聯劑添加了EPOXY RESIN DY 022(商品名:Nagase ChemteX Corporation製)。此外,將交聯劑的添加量調整至後述之感光性層中的交聯劑的量成為0.09g/m2 。 如上製備了感光性層形成用組成物。 此外,參閱日本專利第3305459號及日本專利第3754745號對上述(P-1)所表示之聚合物進行了合成。
(感光性層形成步驟) 於透明絕緣基板的兩面塗佈上述聚合物乳膠而設置了厚度0.05μm的底塗層。透明絕緣基板中使用了38μm的聚對酞酸乙二酯薄膜(Fujifilm Corporation製)。 接著,於底塗層上設置了由上述聚合物乳膠與明膠及光學濃度為約1.0且藉由顯影液的鹼而脫色之染料的混合物組成之防光暈層。此外,聚合物與明膠的混合質量比(聚合物/明膠)係2/1,聚合物的含量係0.65g/m2 。 於上述防光暈層上塗佈上述感光性層形成用組成物,進而以明膠量成為0.08g/m2 之方式塗佈以固體成分質量比(聚合物/明膠/EPOCROS K-2020E/SNOWTEX C(註冊商標))1/1/0.3/2混合上述聚合物乳膠、明膠及EPOCROS K-2020E(商品名:NIPPON SHOKUBAI CO., LTD.製、㗁唑啉系交聯反應性聚合物乳膠(交聯基:㗁唑啉基))、SNOWTEX C(註冊商標、商品名:Nissan Chemical Industries, Ltd.製、膠體二氧化矽)而成之組成物,從而得到了於兩面形成有感光性層之支撐體。將於兩面形成有感光性層之支撐體作為薄膜A。所形成之感光性層中,銀量為6.2g/m2 、明膠量為1.0g/m2
(曝光顯影步驟) 例如,分別準備具有如圖4所示之圖案之第1電極形成用第1光罩及具有如圖6所示之圖案之第2電極形成用第2光罩,於上述薄膜A的兩面分別配置第1光罩及第2光罩,並利用以高壓水銀燈為光源之平行光進行了兩面同時曝光。 曝光後,用下述顯影液進行顯影,進而使用定影液(商品名:CN16X用N3X-R、Fujifilm Corporation製)進行了顯影處理。進而,用純水進行沖洗,並乾燥,藉此得到了於兩面形成有由Ag(銀)組成之金屬細線與明膠層之支撐體。明膠層形成在金屬細線之間。將所得到之薄膜作為薄膜B。
(顯影液的組成) 顯影液1升(L)中含有以下化合物。 對苯二酚……0.037mol/L N-甲胺苯酚……0.016mol/L 偏硼酸鈉……0.140mol/L 氫氧化鈉……0.360mol/L 溴化鈉……0.031mol/L 焦亞硫酸鉀……0.187mol/L
(明膠分解處理) 將薄膜B浸漬於蛋白水解酶(Nagase ChemteX Corporation製Bioprase AL-15FG)的水溶液(蛋白水解酶的濃度:0.5質量%、液溫:40℃)120秒鐘。從水溶液取出薄膜B,於溫水(液溫:50℃)中浸漬120秒鐘,並進行了清洗。將明膠分解處理後的薄膜作為薄膜C。
<低電阻化處理> 對上述薄膜C,使用由金屬製輥組成之拋光裝置,以30kN的壓力進行了拋光處理。此時,將兩片具有線粗Ra=0.2μm、Sm=1.9μm(用KEYENCE CORPORATION.製形狀解析雷射顯微鏡VK-X110測定(JIS-B-0601-1994))的粗面形狀之聚對酞酸乙二酯薄膜以該等的粗面與上述薄膜C的表面及背面對向之方式一同進行搬送,從而於上述薄膜C的表面及背面轉印形成了粗面形狀。 上述拋光處理後,使其經120秒鐘通過溫度150℃的過熱蒸汽槽,並進行了加熱處理。將加熱處理後的薄膜作為薄膜D。該薄膜D為導電部件。
接著,對實施例1~實施例4、以及比較例1及比較例2進行說明。 (實施例1) 實施例1係具有形狀與圖1~圖4及圖6所示之實施形態1的導電部件1相同的導電部件之觸控面板。將構成複數個第1電極11及複數個第2電極21之複數個金屬細線Ma及金屬細線Mb的線寬設為4.0μm,將構成複數個第1電極11之第1導電網格圖案MPa及第2導電網格圖案MPb與形成複數個第2電極21之第3導電網格圖案MPc及第4導電網格圖案MPd設為銳角60度的菱形網格。又,將構成第1電極11的第1主電極12之第1導電網格圖案MPa的網格間距Pa設為800μm,將第1主電極12的電極寬度Wa設為2.00mm,將構成第1副電極13之第2導電網格圖案MPb的網格間距Pb設為400μm,將第1副電極13的電極寬度Wb設為1.10mm。此時,Wb/Pa=1.38、Wb/Pb=2.75,第1主電極12的開口率與第1副電極13的開口率之差係1.0%。又,將構成第2電極21的第2主電極22之第3導電網格圖案MPc的網格間距Pc設為1385.6μm,將第2主電極22的電極寬度Wc設為4.00mm,將構成第2副電極23之第4導電網格圖案MPd的網格間距Pd設為1385.6μm,將第2副電極23的電極寬度Wd設為2.20mm。此時,Wd/Pc=1.59、Wd/Pd=1.59,第2主電極22的開口率與第2副電極23的開口率之差係0.0%。此外,以第1導電網格圖案MPa的菱形網格單元Ca的重心與第3導電網格圖案MPc的菱形網格單元Cc的頂點重疊之方式使第1導電網格圖案MPa與第3導電網格圖案MPc重疊。 (實施例2) 實施例2中,複數個第1主電極包括形狀與實施形態2中的第1虛擬圖案DP1相同的虛擬圖案,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相同。如圖7所示,第1虛擬圖案DP1具有與構成實施例1中的第1主電極12之第1導電網格圖案MPa相同的網格間距Pa,且配置在相對於第1導電網格圖案MPa於第2方向D2上偏離相當於網格間距Pa的一半之位置。此時,包括第1虛擬圖案DP1之實施例2的第1主電極42的開口率與第1副電極13的開口率之差係0.1%。 (實施例3) 實施例3中,將構成第2副電極23之第4導電網格圖案MPd的網格間距Pd設為692.8μm,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相同。此時,Wd/Pc=1.59、Wd/Pd=3.18,第2主電極22的開口率與第2副電極23的開口率之差係1.0%。 (實施例4) 實施例4中,複數個第1主電極42及複數個第2主電極52包括形狀與實施形態2中的虛擬圖案DP1及虛擬圖案DP2相同的虛擬圖案,除此以外,與實施例3相同。如圖7所示,實施例4中的第1主電極42中所包含之虛擬圖案具有與構成實施例3中的第1主電極12之第1導電網格圖案MPa相同的網格間距Pa,且配置在相對於第1導電網格圖案MPa於第2方向D2上偏離相當於網格間距Pa的一半之位置。又,如圖7所示,實施例4中的第2主電極中所包含之虛擬圖案具有與構成實施例3中的第2主電極22之第3導電網格圖案MPc相同的網格間距Pc,且配置在相對於第3導電網格圖案MPc於第1方向D1上偏離相當於網格間距Pc的一半之位置。此時,包括虛擬圖案之實施例4中的第1主電極42的開口率與第1副電極13的開口率之差係0.1%,包括虛擬圖案之實施例4中的第2主電極的開口率與第2副電極的開口率之差係0.1%。
(比較例1) 比較例1中,將構成第1副電極13之第2導電網格圖案MPb的網格間距Pb設為800μm,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相同。此時,Wb/Pa=1.38、Wb/Pb=1.38,第1主電極12的開口率與第1副電極13的開口率之差係0.0%。 (比較例2) 比較例2中,將構成第1主電極12之第1導電網格圖案MPa的網格間距Pa設為400μm,將構成第1副電極13之第2導電網格圖案MPb的網格間距Pb設為800μm,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相同。此時,Wb/Pa=2.75、Wb/Pb=1.38,第1主電極12的開口率與第1副電極13的開口率之差係1.0%。
將實施例1~實施例4、比較例1及比較例2的評價結果示於下述表。
[表1]
如表1所示,實施例2及實施例4中,觸控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評價及視覺辨認性評價均為“B”以上,從而能夠提高觸控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並且還提高視覺辨認性。尤其,實施例4中,觸控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評價及視覺辨認性評價均為“A”,從而於觸控檢測靈敏度中具有優異的均勻性,且能夠提高視覺辨認性。 另一方面,實施例3中,觸控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評價為“A”,但視覺辨認性評價為“C”。又,實施例1中,觸控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評價為“B”,但視覺辨認性評價為“C”。又,比較例1中,視覺辨認性評價為“B”,但觸控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評價為“D”。又,比較例2中,觸控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評價為“D”,視覺辨認性評價為“C”。
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評價及視覺辨認性評價均為“A”之實施例4中,構成第1副電極13之第2導電網格圖案MPb的網格間距Pb比構成第1主電極42之第1導電網格圖案MPa的網格間距Pa小,並且第1副電極13的電極寬度Wb滿足式(1)及式(2)。因此,認為於第1副電極13中充分確保了導電路徑的數量,且斷線的影響小。又,由於構成實施例4中的第2副電極之第4導電網格圖案MPd的網格間距Pd比構成第2主電極之第3導電網格圖案MPc的網格間距小,因此認為於第2副電極中充分確保了導電路徑的數量,且斷線的影響小。因此,認為於使用了實施例4的導電部件之觸控面板中,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得以提高,且靈敏度均勻性評價成為“A”。 又,第1主電極42及第2主電極分別包括虛擬圖案,第1主電極42的開口率與第1副電極13的開口率之差及第2主電極的開口率與第2副電極的開口率之差均係0.1%。因此,認為於使用了實施例4的導電部件之觸控面板中,第1主電極42中的透光性與第1副電極13中的透光性的差異並不明顯,且視覺辨認性評價成為“A”。
實施例3中,第1主電極12及第2主電極22不包括虛擬圖案,除此以外,與實施例4相同。因此,認為實施例3中,具有彼此不同之網格間距之第1主電極12與第1副電極13的透光性的差異明顯,並且具有彼此不同之網格間距之第2主電極22與第2副電極23的透光性的差異明顯,且視覺辨認性評價成為“C”。 然而,從與實施例4相同的理由考慮,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評價為“A”,當將實施例3的導電部件1使用在觸控面板時,於實際使用上並無問題而能夠得到優異的觸控面板。
實施例2中,第2副電極23中的網格間距Pd與第2主電極22中的網格間距Pc相同,係1385.6μm,且第2主電極22不包括虛擬圖案,除此以外,與實施例4相同。因此,實施例2中,由於於第1副電極13充分確保了導電路徑的數量的同時於第2副電極23中未充分確保導電路徑的數量,因此認為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評價成為“B”。 又,實施例2中,第1主電極42包括第1虛擬圖案DP1,藉此於第1主電極42中形成有於第2方向D2上具有構成第1主電極42之第1導電網格圖案MPa的網格間距Pa的一半亦即400μm的網格間距Pb之合成網格圖案。另一方面,第2主電極22中的第1方向D1的網格間距Pc與第2副電極23中的第1方向D1的網格間距Pd均為1385.6μm。因此,認為藉由第2電極21中的網格形狀比第1電極11中的網格形狀粗,於使用了實施例2的導電部件之觸控面板,構成第2電極21之複數個金屬細線容易變明顯,且視覺辨認性評價成為“B”。 然而,如上述,實施例2中的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評價及視覺辨認性評價均為“B”,當實施例2的導電部件使用在觸控面板時,能夠得到實際使用上並無問題之觸控面板。
實施例1中,第2副電極23中的網格間距Pd與第2主電極22中的網格間距Pc相同,係1385.6μm,第1主電極12及第2主電極22不包括虛擬圖案,除此以外,與實施例4相同。因此,實施例1中,與實施例2同樣地,於第2副電極23未充分確保導電路徑的數量,因此認為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評價成為“B”。 又,實施例1中,由於第1主電極12不包括虛擬圖案,因此第1主電極12中的透光性與第1副電極13中的透光性的差異明顯,藉此認為視覺辨認性評價成為“C”。 然而,如上述,由於實施例1中的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評價為“B”,視覺辨認性評價為“C”,因此當將實施例1的導電部件1使用在觸控面板時,能夠得到實際使用上並無問題之觸控面板。
比較例1係將第1副電極13中的網格間距Pb設為與第1主電極12中的網格間距Pa相同亦即800μm,並將第2副電極23中的網格間距Pd設為與第2主電極22中的網格間距Pc相同亦即1385.6μm者。因此,於比較例1中,未充分確保第1副電極13及第2副電極23中的導電路徑的數量,且第1副電極13及第2副電極23中的斷線的影響大,藉此認為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評價成為“D”。 又,比較例1中,第1主電極12及第2主電極22不包括虛擬圖案,但第1主電極12中的網格間距Pa與第1副電極13中的網格間距Pb相同,並且第2主電極22中的網格間距Pc與第2副電極23中的網格間距Pd相同,因此,雖然視覺辨認性評價為“B”,但由於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評價為“D”,因此當將比較例1的導電部件1使用在觸控面板時,成為實際使用上有問題之觸控面板。
比較例2係將第1副電極13中的網格間距Pb設為比第1主電極12中的400μm的網格間距Pa大亦即800μm,並將第2副電極23中的網格間距Pd設為與第2主電極22中的網格間距Pc相同亦即1385.6μm者。因此,比較例2中,未充分確保第1副電極13及第2副電極23中的導電路徑的數量,且第1副電極13及第2副電極23中的斷線的影響大,藉此認為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評價成為“D”。 又,第1主電極12的開口率與第1副電極13的開口率之差係1.0%,第1主電極12的透光性與第1副電極13的透光性的差異明顯,藉此認為視覺辨認性評價成為“C”。 如此,比較例2中,由於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評價為“D”,視覺辨認性評價為“C”,因此當將比較例2的導電部件1使用在觸控面板時,成為實際上有問題之觸控面板。
依以上實施例,得知藉由將本發明的導電部件使用於觸控面板,能夠於觸控面板中確保優異的視覺辨認性,並且提高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
1‧‧‧導電部件
2‧‧‧透明絕緣基板
2A‧‧‧正面
2B‧‧‧背面
11、41‧‧‧第1電極
12、42‧‧‧第1主電極
13、33‧‧‧第1副電極
14‧‧‧第1外部連接端子
15‧‧‧第1周邊配線
21、51‧‧‧第2電極
22、52‧‧‧第2主電極
23‧‧‧第2副電極
24‧‧‧第2外部連接端子
25‧‧‧第2周邊配線
Ca、Cb、Cc、Cd‧‧‧網格單元
CP1、CP2‧‧‧合成圖案
D1‧‧‧第1方向
D2‧‧‧第2方向
DCa、DCc‧‧‧偽網格單元
DM1、DM2、Ma、Mb、Mc、Md‧‧‧金屬細線
DP1‧‧‧第1虛擬圖案
DP2‧‧‧第2虛擬圖案
G1、G2‧‧‧間隔
MF1‧‧‧第1網狀導電膜
MF2‧‧‧第2網狀導電膜
MPa‧‧‧第1導電網格圖案
MPb‧‧‧第2導電網格圖案
MPc‧‧‧第3導電網格圖案
MPd‧‧‧第4導電網格圖案
Pa、Pb、Pc、Pd‧‧‧網格間距
R‧‧‧角部
Wa、Wb、Wc、Wd‧‧‧電極寬度
圖1係本發明的實施形態1之導電部件的剖面圖。 圖2係實施形態1之導電部件的俯視圖。 圖3係實施形態1之導電部件的局部平面放大圖。 圖4係實施形態1中的第1主電極與第1副電極的局部放大俯視圖。 圖5係表示現有的電極的一例之圖。 圖6係實施形態1中的第2主電極與第2副電極的局部放大俯視圖。 圖7係實施形態2中的第1主電極與第1副電極的局部放大俯視圖。 圖8係實施形態2中的第2主電極與第2副電極的局部放大俯視圖。

Claims (22)

  1. 一種觸控面板用導電部件,其特徵為,具有: 透明絕緣部件; 複數個第1電極,於該透明絕緣部件上沿第1方向延伸且以彼此絕緣之方式沿與該第1方向交叉之第2方向並行配置, 該複數個第1電極由複數個金屬細線電連接而構成之第1網狀導電膜組成, 該複數個第1電極包括於該第2方向上具有已確定之電極寬度Wa之複數個第1主電極和於該第2方向上具有比該第1主電極的該電極寬度Wa小之電極寬度Wb之至少一個第1副電極, 構成該第1副電極之該第1網狀導電膜的該第2方向上的網格間距Pb於該第1副電極的整個區域中比構成該第1主電極之該第1網狀導電膜的該第2方向上的網格間距Pa小。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面板用導電部件,其中 該第1副電極係該複數個第1電極中配置於最外側之該第1電極。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面板用導電部件,其中 該網格間距Pb及該電極寬度Wb滿足下述式(1), 1.5Pb≤Wb・・・・・・(1)。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觸控面板用導電部件,其中 該網格間距Pa及該電極寬度Wb滿足下述式(2), Wb<1.5Pa・・・・・・(2)。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觸控面板用導電部件,其中 該第1網狀導電膜由菱形網格構成, 該網格間距Pa與該網格間距Pb滿足下述式(3), Pa=2Pb・・・・・・(3)。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觸控面板用導電部件,其中 該第1網狀導電膜由複數個網格單元構成, 構成該第1主電極之該第1網狀導電膜所包含之該網格單元的邊的長度相對於該第1主電極的複數個該網格單元的邊的長度的平均值具有-10%以上且+10%以下的值, 構成該第1副電極之該第1網狀導電膜所包含之該網格單元的邊的長度相對於該第1副電極的複數個該網格單元的邊的長度的平均值具有-10%以上且+10%以下的值。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觸控面板用導電部件,其中 該第1主電極具有以與該第1網狀導電膜電絕緣之方式配置且由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之第1虛擬圖案。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觸控面板用導電部件,其中 該第1主電極的開口率與該第1副電極的開口率之差係0.5%以內。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觸控面板用導電部件,其中 於該複數個第1電極之間還具有以與該複數個第1電極電絕緣之方式配置且由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之複數個第1虛擬電極。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觸控面板用導電部件,其中 該第1主電極的開口率、該第1副電極的開口率及該第1虛擬電極的開口率彼此之間之差分別係0.5%以內。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觸控面板用導電部件,其還具有沿該第2方向延伸且以彼此絕緣之方式沿該第1方向並行配置之複數個第2電極, 該複數個第1電極與該複數個第2電極以彼此絕緣之方式配置, 該複數個第2電極由複數個金屬細線電連接而構成之第2網狀導電膜組成, 該複數個第2電極包括於該第1方向上具有已確定之電極寬度Wc之複數個第2主電極和於該第1方向具有比該第2主電極的該電極寬度Wc小之電極寬度Wd之至少一個第2副電極, 構成該第2副電極之該第2網狀導電膜的該第1方向上的網格間距Pd於該第2副電極的整個區域中比構成該第2主電極之該第2網狀導電膜的該第1方向上的網格間距Pc小。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觸控面板用導電部件,其中 該第2副電極係該複數個第2電極中配置於最外側之該第2電極。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觸控面板用導電部件,其中 該網格間距Pd及該電極寬度Wd滿足下述式(4), 1.5Pd<Wd・・・・・・(4)。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觸控面板用導電部件,其中 該網格間距Pc及該電極寬度Wd滿足下述式(5), Wd≤1.5Pc・・・・・・(5)。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觸控面板用導電部件,其中 該第2網狀導電膜由菱形網格構成, 該網格間距Pc與該網格間距Pd滿足下述式(6), Pc=2Pd・・・・・・(6)。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觸控面板用導電部件,其中 該第2網狀導電膜由複數個網格單元構成, 構成該第2主電極之該第2網狀導電膜所包含之該網格單元的邊的長度相對於該第2主電極的複數個該網格單元的邊的長度的平均值具有-10%以上且+10%以下的值, 構成該第2副電極之該第2網狀導電膜所包含之該網格單元的邊的長度相對於該第2副電極的複數個該網格單元的邊的長度的平均值具有-10%以上且+10%以下的值。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觸控面板用導電部件,其中 該第2網狀導電膜具有與該第1網狀導電膜所具有之網格形狀相同之網格形狀。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觸控面板用導電部件,其中 該第2主電極具有以與該第2網狀導電膜電絕緣之方式配置且由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之第2虛擬圖案。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觸控面板用導電部件,其中 該第2主電極的開口率與該第2副電極的開口率之差係0.5%以內。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觸控面板用導電部件,其中 於該複數個第2電極之間還具有以與該複數個第2電極電絕緣之方式配置且由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之複數個第2虛擬電極。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觸控面板用導電部件,其中 該第2主電極的開口率、該第2副電極的開口率及該第2虛擬電極的開口率彼此之間之差分別係0.5%以內。
  22. 一種觸控面板,其使用了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21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觸控面板用導電部件。
TW107124346A 2017-07-27 2018-07-13 觸控面板用導電部件及觸控面板 TWI7692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45673 2017-07-27
JP2017-145673 2017-07-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0999A true TW201910999A (zh) 2019-03-16
TWI769278B TWI769278B (zh) 2022-07-01

Family

ID=65041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4346A TWI769278B (zh) 2017-07-27 2018-07-13 觸控面板用導電部件及觸控面板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1284514B2 (zh)
JP (1) JP6848063B2 (zh)
CN (1) CN110869895B (zh)
TW (1) TWI769278B (zh)
WO (1) WO20190217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76566B (zh) * 2018-03-23 2021-05-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结构、触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KR20210157944A (ko) 2020-06-22 2021-12-3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JP7337771B2 (ja) * 2020-12-07 2023-09-04 株式会社ノリタケ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ド 静電容量タッチパネル
WO2023233824A1 (ja) * 2022-05-31 2023-12-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タッチセンサ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16184B2 (ja) 2010-09-28 2014-10-29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タッチ検出機能付き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4010671A (ja) * 2012-06-29 2014-01-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タッチスクリーン、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
US20150116252A1 (en) * 2012-12-24 2015-04-30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Touch sensor
JP6012532B2 (ja) 2013-04-03 2016-10-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タッチスクリーン、及び、それを備えるタッチパネル
US20140333555A1 (en) * 2013-05-10 2014-11-13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Touch sens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KR102086402B1 (ko) * 2013-11-06 2020-03-0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및 표시장치
JP6068322B2 (ja) 2013-12-03 2017-01-2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シート、静電容量式タッチ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KR20150074350A (ko) * 2013-12-24 2015-07-0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터치스크린 장치
KR101867749B1 (ko) 2014-05-16 2018-06-15 후지필름 가부시키가이샤 터치 패널용 도전 시트 및 정전 용량식 터치 패널
JP2016014929A (ja) * 2014-06-30 2016-01-2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フイルム、こ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及び導電性フイルムの評価方法
JP6307372B2 (ja) * 2014-07-03 2018-04-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フイルム、こ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及び導電性フイルムの評価方法
WO2016039106A1 (ja) * 2014-09-08 2016-03-1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用導電フィルム
KR102199340B1 (ko) * 2014-10-08 2021-01-06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터치 윈도우
WO2016178498A1 (en) * 2015-05-04 2016-11-10 Lg Innotek Co., Ltd. Touch panel
JP6710531B2 (ja) * 2016-02-03 2020-06-17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センサ付き表示装置及びセンサ装置
JP2017162234A (ja) * 2016-03-10 2017-09-14 パナソニック液晶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021760A1 (ja) 2020-04-16
CN110869895A (zh) 2020-03-06
US20200117295A1 (en) 2020-04-16
CN110869895B (zh) 2023-10-13
JP6848063B2 (ja) 2021-03-24
US11758660B2 (en) 2023-09-12
WO2019021760A1 (ja) 2019-01-31
US11284514B2 (en) 2022-03-22
TWI769278B (zh) 2022-07-01
US20220171503A1 (en) 2022-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86831B2 (ja) 導電性部材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
JP6858261B2 (ja) タッチパネル用導電部材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
JP6563497B2 (ja) タッチパネル用導電フィルム、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付き表示装置
WO2016038940A1 (ja) タッチパネル用導電フィルム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
TWI772533B (zh) 觸控面板用導電構件、觸控面板及導電構件
TWI769278B (zh) 觸控面板用導電部件及觸控面板
JP6705900B2 (ja) タッチパネル
JP6888077B2 (ja) 導電性部材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
TWI796380B (zh) 導電性構件、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