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申請案之交叉參考 本申請案主張2016年12月30申請之美國臨時申請案第62/440,581號之權益。前述應用之全部教示內容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定義
如本文所使用,術語「鹵基」意謂鹵素且包括氯、氟、溴及碘。 單獨或作為較大部分(諸如「烷氧基」或「鹵烷基」及其類似物)之一部分使用的術語「烷基」意謂飽和脂族直鏈或分支鏈單價烴基。除非另外規定,否則烷基通常具有1-5個碳原子,亦即(C
1
-C
5
)烷基。如本文所使用,「(C
1
-C
5
)烷基」基團意謂在直鏈或分支鏈排列中具有1至5個碳原子之基團。實例包括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及其類似基團。 術語「烷氧基」意謂經由氧鍵聯原子連接之烷基,由-O-烷基表示。舉例而言,「(C
1
-C
4
)烷氧基」包括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及丁氧基。 術語「鹵烷基」及「鹵烷氧基」視具體情況而定意謂經由一或多個鹵素原子取代之烷基或烷氧基。 術語「環烷基」係指單環飽和烴環系統。舉例而言,C
3 - 6
環烷基包括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及環己基。除非另外描述,否則「環烷基」具有三個至六個碳原子。 單獨或作為較大部分之一部分(如在「雜芳基烷基」或「雜芳基烷氧基」中)使用的術語「雜芳基(heteroaryl)」、「雜芳族」、「雜芳基環」、「雜芳基(heteroaryl group)」、「雜芳族環」及「雜芳族基」係指具有五個或六個環原子(亦即,「5-6員」)之單環芳族環基,該等環原子選自碳及至少一個(通常1至4個,更通常1或2個)雜原子(例如,氧、氮或硫)。 單環雜芳基之實例包括呋喃基(例如,2-呋喃基、3-呋喃基)、咪唑基(例如,
N -
咪唑基、2-咪唑基、4-咪唑基、5-咪唑基)、異噁唑基(例如,3-異噁唑基、4-異噁唑基、5-異噁唑基)、噁二唑基(例如,2-噁二唑基、5-噁二唑基)、噁唑基(例如,2-噁唑基、4-噁唑基、5-噁唑基)、吡唑基(例如,3-吡唑基、4-吡唑基)、吡咯基(例如,1-吡咯基、2-吡咯基、3-吡咯基)、吡啶基(例如,2-吡啶基、3-吡啶基、4-吡啶基)、嘧啶基(例如,2-嘧啶基、4-嘧啶基、5-嘧啶基)、噠嗪基(例如,3-噠嗪基)、噻唑基(例如,2-噻唑基、4-噻唑基、5-噻唑基)、三唑基(例如,2-三唑基、5-三唑基)、四唑基(例如,四唑基)、噻吩基(例如,2-噻吩基、3-噻吩基)、嘧啶基、吡啶基及噠嗪基。 術語「雜環基」係指含有選自碳原子及1或2個雜原子之4-6個環原子(亦即「4-6員」)之單環非芳族環基團。各雜原子獨立地選自氮、四級氮、氧化氮(例如,NO);氧及硫,包括亞碸及碸。代表性雜環基包括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吡咯啶酮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嗪基、內醯脲基、戊內醯胺基、環氧乙烷基、氧雜環丁烷基、四氫呋喃基、四氫哌喃基、四氫吡啶基、四氫嘧啶基、四氫噻吩基、四氫硫代哌喃基及其類似基團。「經取代之雜環基」在任何一或多個可取代環原子處經取代,該可取代環原子係鍵結至氫之環碳或環氮原子。 如本文所使用,許多部分(例如,烷基、伸烷基、環烷基、伸環烷基、芳基、伸芳基、雜芳基、伸雜芳基、雜環基或伸雜環基)稱為「經取代的」或「其視情況經取代的」。當一個部分藉由此等術語中之一者修飾時,除非另外指出,否則其表示為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為可供用於取代之該部分的任何部分可經取代,其包括一或多個取代基。在若存在多於一個取代基時,則可獨立選擇各取代基。此類取代方法為此項技術中熟知的及/或由本發明教示。視情況選用之取代基可為適合於連接至該部分之任何取代基。 適合之取代基係對化合物抑制PARP之能力不具有顯著不良影響之彼等取代基。在適合之取代基不經過專門列舉時,例示性取代基包括但不限於:(C
1
-C
5
)烷基、(C
1
-C
5
)羥基烷基、(C
1
-C
5
)鹵烷基、(C
1
-C
5
)烷氧基、(C
1
-C
5
)鹵烷氧基、鹵素、羥基、氰基、胺基、-CN、-NO
2
、-OR
c
、-NR
a
R
b
、-S(O)
i
R
a
、-NR
a
S(O)
i
R
b
、-S(O)
i
NR
a
R
b
、-C(=O)OR
a
、-OC(=O)OR
a
、-C(=S)OR
a
、-O(C=S)R
a
、-C(=O)NR
a
R
b
、-NR
a
C(=O)R
b
、-C(=S)NR
a
R
b
、-NR
a
C(=S)R
b
、-NR
a
(C=O)OR
b
、-O(C=O)NR
a
R
b
、-NR
a
(C=S)OR
b
、-O(C=S)NR
a
R
b
、-NR
a
(C=O)NR
a
R
b
、-NR
a
(C=S)NR
a
R
b
、-C(=S)R
a
、-C(=O)R
a
、苯基或5-6員雜芳基。各R
a
及各R
b
獨立地選自-H及(C
1
-C
5
)烷基,視情況經羥基或(C
1
-C
3
)烷氧基取代;R
c
係-H、(C
1
-C
5
)鹵烷基或(C
1
-C
5
)烷基,其中(C
1
-C
5
)烷基視情況經羥基或(C
1
-C
3
)烷氧基取代。 本文所描述之某些化合物可以各種立體異構或互變異構形式存在。立體異構體係僅在其空間排列方面不同的化合物。當所揭示化合物藉由未指示立體化學的結構指定或描繪時,應理解,該名稱或結構涵蓋所有可能的立體異構體、幾何異構體,包括基本上純的立體或幾何異構體以及其組合。 在某些情況下,存在所揭示化合物之互變異構形式,諸如下文顯示之互變異構結構:
應理解,當本文中之化合物在本文中由結構式表示或由化學名稱指代時,針對該化合物可存在之所有其他互變異構形式由該結構式涵蓋。 所揭示之某些化合物可以各種立體異構形式存在。立體異構體係僅在其空間排列方面不同的化合物。對映異構體係鏡像不可重疊之立體異構體對,最常見的原因係其含有充當對掌性中心之不對稱取代的碳原子。「對映異構體」意謂為彼此之鏡像且不可重疊的分子對中之一者。非對映異構體係含有兩個或多於兩個不對稱取代之碳原子的立體異構體。「幾何異構體」係取代基原子關於碳碳雙鍵、碳環基環或橋聯雙環系統之定向不同的立體異構體。 當藉由名稱或結構描繪幾何異構體時,應理解該經命名或經描繪之幾何異構體之幾何異構純度為按重量計至少60%、70%、80%、90%、99%或99.9%純度。藉由將混合物中之經命名或經描繪之幾何異構體之重量除以混合物中所有幾何異構體之總重量來測定幾何異構純度。 當藉由結構命名或描繪所揭示化合物之立體化學時,經命名或經描繪之立體異構體相對於所有其他立體異構體係至少60 wt%、70 wt%、80 wt%、90 wt%、99 wt%或99.9 wt%純。相對於所有其他立體異構體之重量百分比純度係一種立體異構體之重量相比於其他立體異構體之重量的比率。當藉由結構命名或描繪單一對映異構體時,經描繪或經命名之對映異構體係至少60 wt%、70 wt%、80 wt%、90 wt%、99 wt%或99.9 wt%光學純(亦稱為「對映異構純」)。按重量計之光學純度百分比係對映異構體之重量相比於對映異構體之重量加其光學異構體之重量的比率。 當藉由結構命名或描繪所揭示化合物之立體化學,且經命名或經描繪之結構涵蓋多於一個立體異構體(例如,作為非對映異構對)時,應理解包括所涵蓋立體異構體或所涵蓋立體異構體之任何混合物中之一者。應進一步理解,經命名或經描繪之立體異構體之立體異構純度相對於所有其他立體異構體係至少60 wt%、70 wt%、80 wt%、90 wt%、99 wt%或99.9 wt%純。藉由將該名稱或結構涵蓋之立體異構體之混合物的總重量除以所有立體異構體之混合物的總重量來測定在此狀況下之立體異構純度。 當藉由未指示立體化學之結構命名或描繪所揭示化合物,且該化合物具有一個對掌性中心時,應理解,該名稱或結構涵蓋化合物之不含對應光學異構體的一種對映異構體、化合物之外消旋混合物及相對於其對應光學異構體富集一種對映異構體之混合物。 當藉由未指示立體化學之結構命名或描繪所揭示化合物且(例如)該化合物具有至少兩個對掌性中心時,應理解,該名稱或結構涵蓋不含其他立體異構體之一種立體異構體、立體異構體之混合物及相對於其他立體異構體富集一或多種立體異構體之立體異構體的混合物。舉例而言,該名稱或結構可涵蓋不含其他非對映異構體之一種立體異構體、立體異構體之混合物及相對於其他非對映異構體富集一或多種非對映異構體之立體異構體的混合物。 可藉由熟知方法使對映異構及非對映異構混合物拆分為其組分對映異構體或立體異構體,該等方法諸如對掌性相氣相層析法、對掌性相高效液相層析法、使化合物結晶成對掌性鹽錯合物或使化合物在對掌性溶劑中結晶。亦可藉由熟知的不對稱合成方法自非對映異構性或對映異構性純中間物、試劑及催化劑獲得對映異構體及非對映異構體。
醫藥組合物
揭示於其中之化合物係PARP抑制劑(例如,PARP-1抑制劑)。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包含一或多種PARP抑制劑(例如,PARP-1抑制劑)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或稀釋劑。 「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稀釋劑」係指有助於活性劑之調配及/或向個體投與及/或由個體吸收且可包括於本發明之組合物中而不對個體造成顯著不良毒理學影響之物質。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及/或稀釋劑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水、NaCl、標準生理食鹽水溶液、乳酸林格氏液(lactated Ringer's)、標準蔗糖、標準葡萄糖、黏合劑、填充劑、崩解劑、潤滑劑、包衣、甜味劑、調味劑、鹽溶液(諸如林格氏溶液)、醇、油、明膠、諸如乳糖之碳水化合物、直鏈澱粉或澱粉、脂肪酸酯、羥甲基纖維素、聚乙烯基吡咯啶及色素及其類似物。此類製劑可為滅菌的且視需要與諸如潤滑劑、防腐劑、穩定劑、潤濕劑、乳化劑、影響滲透壓之鹽、緩衝劑、著色劑及/或芳族物質及其類似物之助劑混合,該等助劑不與本文所提供之化合物有害地反應或干擾本文所提供之化合物的活性。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認識到,其他醫藥賦形劑適合於與所揭示化合物一起使用。 本發明教示之醫藥組合物視情況包括一或多種其對應的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及/或稀釋劑,諸如乳糖、澱粉、纖維素及右旋糖。亦可包括其他賦形劑,諸如調味劑;甜味劑;及防腐劑,諸如對羥苯甲酸甲酯、對羥苯甲酸乙酯、對羥苯甲酸丙酯及對羥苯甲酸丁酯。適合之賦形劑之更完整清單可見於Handbook of Pharmaceutical Excipients (第5版,Pharmaceutical Press (2005))中。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知道如何製備適合於各種類型之投藥途徑的調配物。用於選擇及製備適合之調配物之習知程序及成分描述於例如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003年,第20版)中及於1999年出版的美國藥典:國家處方集(The 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 The National Formulary) (USP 24 NF19)中。載劑、稀釋劑及/或賦形劑在與醫藥組合物之其他成分相容且對其受體無害之意義上為「可接受」。
治療方法
PARP涉及一系列細胞功能,包括DNA修復、線粒體內穩態、保護免受氧化應力、發炎、代謝調節、晝夜節律、分化及衰老。參見例如Peter Bai,
Molecular Cell 58:
947 (2015)。因而,PARP抑制劑具有治療廣泛範圍之病痛的潛能,且許多PARP抑制劑已經批准用於治療癌症。 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患有可藉由抑制PARP改善之疾病之個體的方法,該方法藉由向個體投與有效量的一或多種所揭示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對應醫藥組合物達成。 「個體」係哺乳動物,較佳人類,但亦可為需要獸醫治療之動物,例如伴侶動物(例如,狗、貓及其類似動物)、農畜(例如,牛、羊、豬、馬及其類似動物)及實驗室動物(例如,大鼠、小鼠、天竺鼠及其類似動物)。 在一個實施例中,可藉由抑制PARP改善之疾病係肌肉結構病症、神經元活化病症、肌肉疲勞病症、肌肉質量病症、β氧化疾病、代謝疾病、癌症、血管疾病、眼部血管疾病、肌肉眼部疾病或腎病。 在此實施例之一個態樣中,肌肉結構病症選自貝斯蘭氏肌病(Bethlem myopathy)、中央軸空病、先天性纖維型比例失調、遠端型肌肉萎縮症(MD)、杜興氏及貝克爾型MD (Duchenne & Becker MD)、艾-德型MD (Emery-Dreifuss MD)、面肩胛肱型MD (facioscapulohumeral MD)、透明體肌病、肢帶型MD、肌肉鈉通道紊亂、肌緊張性軟骨營養不良、肌緊張性營養不良、肌微管性肌病、線狀體疾病、眼咽型MD (oculopharyngeal MD)及壓力性尿失禁。 在該實施例之另一態樣中,神經元活化病症選自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恰克-馬利-杜斯氏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格-巴二氏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蘭伯特-伊頓症候群(Lambert-Eaton syndrome)、多發性硬化、重症肌無力、神經病灶、周邊神經病變、脊髓性肌萎縮、遲發性尺骨神經麻痹及中毒性肌神經障礙。 在此實施例之另一態樣中,肌肉疲勞病症選自慢性疲勞症候群、糖尿病(I型或II型)、肝糖貯積病、肌肉纖維疼痛、弗里德希氏共濟失調(Friedreich's ataxia)、間歇性跛行、脂質貯積肌病、MELAS、黏多醣病、龐培氏病(Pompe disease)及甲狀腺毒性肌病。 在此實施例之另一態樣中,肌肉質量病症係惡病質、軟骨退化、腦性麻痺、間室症候群、危重病肌病、包涵體肌炎、肌肉萎縮症(廢用性)、肌肉減少症、類固醇肌病及全身性紅斑狼瘡。 在此實施例之另一態樣中,β氧化疾病選自全身性肉鹼轉運體、肉鹼棕櫚醯基轉移酶(CPT) II缺乏症、極長鏈醯基-CoA去氫酶(LCHAD或VLCAD)缺乏症、三官能性酶缺乏症、中鏈醯基-CoA去氫酶(MCAD)缺乏症、短鏈醯基-CoA去氫酶(SCAD)缺乏症及β氧化之核黃素反應性病症(RR-MADD)。 在此實施例之又一態樣中,代謝疾病選自高脂質血症、異常血脂症、高膽固醇血症、高三酸甘油酯血症、HDL低膽固醇血症、LDL高膽固醇血症及/或HLD非膽固醇血症、VLDL高蛋白血症、異常脂蛋白血症、載脂蛋白A-I低蛋白血症、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硬化之疾病、心臟血管系統之疾病、腦血管疾病、周圍循環疾病、代謝症候群、症候群X、肥胖症、糖尿病(I型或II型)、高血糖症、胰島素抗性、葡萄糖耐受性異常、高胰島素症、糖尿病併發症、心機能不全、心肌梗塞、心肌病、高血壓、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非酒精性脂肪變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血栓、阿茲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神經變性病、髓鞘脫失病、多發性硬化、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皮膚炎、牛皮癬、痤瘡、皮膚衰老、毛髮病、發炎、關節炎、哮喘、過敏性腸症候群、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氏病(Crohn's disease)及胰臟炎。 在此實施例之另一態樣中,血管疾病選自周邊血管機能不全、周邊血管疾病、間歇性跛行、周邊血管疾病(PVD)、周邊動脈疾病(PAD)、周邊動脈閉塞疾病(PAOD)及周邊阻塞性動脈病。 在此實施例之另一態樣中,眼部血管疾病選自年齡相關之黃斑部變性(AMD)、斯特格氏病(stargardt disease)、高血壓性視網膜病變、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視網膜病變、黃斑部變性、視網膜出血及青光眼。 在此實施例之另一態樣中,肌肉眼部疾病選自斜視、進行性外部眼肌麻痺、內斜視、外斜視、屈光及調節之病症、遠視、近視、散光、屈光參差症、老花眼、調節之病症及內部眼肌麻痺。 在此實施例之最終態樣中,腎病選自絲球體腎炎、腎小球硬化、腎病症候群、高血壓性腎硬化、急性腎炎、復發性血尿、持續性血尿、慢性腎炎、急進性腎炎、急性腎衰竭(亦稱為急性腎臟損傷)、慢性腎衰竭、糖尿病性腎病變及巴特氏症候群(Bartter's syndrome)。 在另一實施例中,可藉由抑制PARP改善之疾病包括遺傳性脂質營養不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非酒精性脂肪變性肝炎(NASH)、腎缺血/再灌注損傷(IRI)、杜興氏及貝克爾型肌肉萎縮症、糖尿病(I型或II型)、肥胖症及肌肉減少症。 在另一實施例中,可藉由抑制PARP改善之疾病包括阿爾珀斯氏病(Alpers's Disease)、CPEO-慢性進行性外部眼肌麻痺、Kearns-Sayra症候群(KSS)、雷伯氏遺傳性視神經病變(Leber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MELAS-線粒體肌病、腦肌病、乳酸中毒及類中風發作、MERRF-肌痙攣癲癇症及不整紅邊纖維病(ragged-red fiber disease)、NARP-神經性肌肉無力、共濟失調及色素性視網膜炎、皮爾森症候群(Pearson Syndrome)、基於鉑之化學療法誘導之耳毒性、科凱恩氏症候群(Cockayne syndrome)、著色性乾皮病A、瓦勒氏變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及HIV誘導之脂質營養不良。在又一實施例中,可藉由抑制PARP改善之疾病係急性腎臟損傷。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用於使用本發明化合物及其醫藥組合物之方法。本發明化合物及其醫藥組合物可適用於各種治療性應用,包括例如治療及/或減少廣泛多種疾病及病症,包括例如與衰老或應力相關之疾病或病症、糖尿病、肥胖症、神經退化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血液凝結病症、發炎、癌症及/或潮紅等。該等方法包含向有需要之個體投與醫藥學上有效量之一或多種本發明化合物及/或其醫藥組合物。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化合物及其醫藥組合物可用以治療適用於移植或細胞療法之細胞,包括例如實心組織移植物、器官移植物、細胞懸浮液、幹細胞、骨髓細胞等。該等細胞或組織可為自移植物、同種異體移植物、同種同基因移植或異種移植物。可在投入/植入個體中之前、與投入/植入個體中同時及/或在投入/植入個體中後,使用本發明化合物及其醫藥組合物治療該等細胞或組織。可在自供體個人移除細胞之前、離體在自供體個人移除細胞或組織之後或在植入受體中後治療該等細胞或組織。舉例而言,供體或受體個人可用菸鹼醯胺核糖苷氯化物製劑或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全身性地治療,或可具有用本發明化合物及其醫藥組合物局部治療之細胞/組織之子集。在某些實施例中,細胞或組織(或供體/受體個人)可另外用適用於延長移植物存活期之另一治療劑治療,該治療劑諸如免疫抑制劑、細胞介素、血管生成因子等。 在又其他實施例中,本發明化合物及/或其醫藥組合物可用以治療皮膚病狀。可根據本文所描述之方法治療之例示性皮膚病狀包括與發炎、曬傷或自然衰老相關或由其引起之病症或疾病。舉例而言,組合物用於治療接觸性皮膚炎(包括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及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亦稱為過敏性濕疹)、光化性角化症、角質化病症(包括濕疹)、大皰性表皮鬆懈病(包括天皰瘡(penfigus)、剝脫性皮膚炎、脂溢性皮膚炎、紅斑(包括多形性紅斑及結節性紅斑)、由日光或其他光源引起之損傷、盤狀紅斑狼瘡、皮肌炎、牛皮癬、皮膚癌及自然衰老之影響。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化合物及其醫藥組合物可用於治療創傷及/或燒傷以促進恢復,包括例如一度、二度或三度燒傷及/或熱、化學或電燒傷。 本發明化合物及其醫藥組合物亦可投與至個體以治療與細胞死亡相關之疾病,例如慢性疾病,以便保護細胞免受細胞死亡。例示性疾病包括與以下相關之彼等疾病:神經細胞死亡、神經元功能障礙或肌肉細胞死亡或功能障礙,諸如巴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阿茲海默氏病、多發性硬化、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及肌肉萎縮症;AIDS;突發肝炎;與大腦退化有關之疾病,諸如克-雅氏病(Creutzfeld-Jakob disease)、色素性視網膜炎及小腦退化;脊髓發育不良,諸如再生不全性貧血;缺血性疾病,諸如心肌梗塞及中風;肝病,諸如酒精性肝炎、B型肝炎及C型肝炎;關節病,諸如骨關節炎;動脈粥樣硬化;禿頭症;歸因於UV光之皮膚損傷;扁平苔癬;皮膚萎縮症;白內障;及移植物排斥反應。細胞死亡亦可由外科手術、藥物療法、化學暴露或輻射暴露引起。 本發明化合物及其醫藥組合物亦可投與至患有急性疾病(例如,對器官或組織造成之損傷)之個體,例如患有中風或心肌梗塞之個體或患有脊髓損傷之個體。本發明化合物及其醫藥組合物亦可用以修復酒精性肝。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藉由向有需要之個體投與本發明化合物及/或其醫藥組合物中之一或多者來治療心血管疾病之方法。可使用本發明化合物及其醫藥組合物治療之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病或心肌炎;諸如特發性心肌病、代謝性心肌病、酒精性心肌病、藥物誘導之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及高血壓性心肌病。亦可使用本文所描述之組合物及方法治療的係主要血管之動脈粥樣化病症(大血管疾病),主要血管諸如主動脈、冠狀動脈、頸動脈、腦血管動脈、腎動脈、髂動脈、股動脈及膕動脈。可治療之其他血管疾病包括與以下相關之彼等血管疾病:血小板凝集、視網膜小動脈、腎絲球小動脈、神經滋養血管、心臟小動脈,及眼部、腎臟、心臟以及中央及周邊神經系統之相關毛細管床。本發明化合物及其醫藥組合物亦可用於增加個人血漿中之HDL含量。
投與方法及劑型
經投與以向個體提供「有效量」的化合物之精確量將視投藥模式、癌症之類型及嚴重程度而定,且視個體之特徵,諸如一般健康狀況、年齡、性別、體重及對藥物的耐受性而定。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能夠根據此等及其他因素確定適當的劑量。當與其他治療劑組合投與時,例如當與抗癌劑組合投與時,任何額外治療劑之「有效量」將視所用藥物類型而定。經批准之治療劑的適合劑量為已知的,且熟習此項技術者可遵循(例如)文獻中報導及
Physician
'
s Desk Reference
(第57版,2003)中推薦之劑量,根據個體之病狀、所治療病狀之類型及所使用之本發明化合物的量來調整該等劑量。 術語「有效量」意謂當向個體投與時產生有利或所需結果,包括臨床結果,例如相比於對照,抑制、遏止或減輕個體所治療之病狀之症狀的量。舉例而言,可以單位劑型給出治療有效量(例如,0.1毫克至約50公克/天,替代地1毫克至約5公克/天;且在另一替代方案中10毫克至1公克/天)。 如本文所使用,術語「投與(administer/administering/administration)」及其類似術語係指可用以實現將組合物遞送至所需生物作用位點之方法。此等方法包括但不限於關節內(於關節中)、靜脈內、肌肉內、腫瘤內、皮內、腹膜內、皮下、口服、局部、鞘內、吸入、經皮、經直腸及其類似方法。可與本文所描述之藥劑及方法一起採用之投與技術見於(例如):Goodman及Gilman,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當前版;Pergamon;及Remington之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當前版),Mack Publishing Co., Easton, Pa。 另外,所揭示之PARP抑制劑可與其他治療劑共同投與。如本文所使用,術語「共同投與」、「與……組合投與」及其文法等效物意欲涵蓋向單一個體投與兩種或多於兩種治療劑,且意欲包括藉由相同或不同投藥途徑或者在同一時間或不同時間投與藥劑之治療方案。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描述之一或多種化合物將與其他藥劑共同投與。此等術語涵蓋向個體投與兩種或多於兩種藥劑,使得兩種藥劑及/或其代謝物同時存在於該個體中。其包括以單獨組合物之形式同時投與、以單獨組合物之形式在不同時間投與及/或以存在兩種藥劑之組合物之形式投與。由此,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及其他藥劑以單一組合物之形式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及其他藥劑摻合於組合物中。 特定投藥模式及給藥方案將由主治臨床醫師考量病例細節(例如,個體、疾病、所涉及之疾病病況、特定治療)來選擇。治療可涉及在幾天至數月或甚至數年之一時段內每日或多日或少於每日(諸如每週或每月等)給藥。然而,觀察用於使用所揭示之PARP抑制劑(例如,PARP-1抑制劑)治療PARP介導之疾病之經批准組合物的劑量用於指導時,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立即認識到適當及/或等效之劑量。 如將由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理解,本文所教示之化合物或對應醫藥組合物可視所選投藥途徑而定以各種形式投與至患者。可例如藉由口服、非經腸、頰內、舌下、經鼻、經直腸、貼片、泵送或經皮投藥來投與本發明教示之化合物並相應地調配醫藥組合物。非經腸投藥包括靜脈內、腹膜內、皮下、肌肉內、經上皮、經鼻、肺內、鞘內、經直腸及局部投藥模式。可藉由在所選時段內之連續輸注進行非經腸投與。 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經調配以與其預期投與途徑相容。在一實施例中,組合物係根據常規程序調配為適合於靜脈內、皮下、肌肉內、口服、鼻內或局部投與至人類之醫藥組合物。在較佳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經調配用於靜脈內投藥。 通常,對於口服治療投藥,本發明教示之化合物可與賦形劑合併且以可攝取錠劑、頰內錠劑、糖衣錠、膠囊、酏劑、懸浮液、糖漿、粉片及其類似物之形式使用。 通常,對於非經腸投藥,一般可適當地與諸如羥丙基纖維素之界面活性劑混合在水中製備本發明教示之化合物的溶液。亦可在存在或不存在醇之情況下在甘油、液體聚乙二醇、DMSO及其混合物中及在油劑中製備分散液。在普通的儲存及使用條件下,此等製劑含有防腐劑以防止微生物生長。 通常,對於注射用途,本文所描述的化合物之無菌水溶液或分散液及無菌粉末適用於臨時製備無菌注射溶液或分散液。
範例 縮寫
Me 甲基 Et 乙基 Boc 第三丁氧基羰基 Ac 乙醯基 Ph 苯基 Tf 三氟甲烷磺醯基 DIPEA 二異丙基乙胺 EDC 3-(3-二甲基胺基丙基)-1-乙基碳化二亞胺 HOBt 1-羥基苯并三唑 DCM 二氯甲烷 DMF N,N-二甲基甲醯胺 DMSO 二甲亞碸 TFA 三氟乙酸 THF 四氫呋喃 TMS 三甲基矽烷 TMSOTf 三氟甲烷磺酸三甲基矽烷酯 aq 水溶液 M 以mol/L表示之濃度 RT 室溫 TLC 薄層層析法 HPLC 高效液相層析 NMI 1-甲基咪唑 LCMS 液相層析質譜法 ESI+ 質譜法中之
m / z
值(電離ESI) ESI- 質譜法中之
m / z
值(電離ESI)
1
H NMR (DMSO-
d6
) DMSO-
d6
之
1
H NMR之峰之δ (ppm) s 單重峰(光譜) d 雙重峰(光譜) t 三重峰(光譜) q 四重峰(光譜) dd 雙雙重峰(光譜) br 寬線(光譜) m 多重峰(光譜) 4-ANI 4-胺基-1,8-萘二甲醯亞胺 ADP 腺苷二磷酸 CPM 計數/分鐘 DNA 去氧核糖核酸 DTT DL-二硫蘇糖醇 FB 平坦底部 mg 毫克 mM 毫莫耳 NAD 菸鹼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M 奈莫耳 ng 奈克 PARP 1 聚(ADP-核糖)聚合酶-1 SPA 閃爍近接分析 µCi 微居里 µL 微升 T3P 丙基膦酸酐 NMM 4-甲基嗎啉 CDI 1,1'-羰基二咪唑 EtOAc 乙酸乙酯 TEMPO 2,2,6,6-四甲基-1-哌啶基氧基 MTBE 第三丁基甲基醚 HATU 1-[雙(二甲基胺基)亞甲基]-1
H
-1,2,3-三唑并[4,5-
b
]吡錠3-氧化物六氟磷酸鹽 IPA 異丙醇 DMA
N
,
N
-二甲基乙醯胺 BINAP (1,1'-聯萘-2,2'-二基)雙(二苯基膦) NMP 1-甲基-2-吡咯啶酮 Dppf 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 DMAP 4-(二甲基胺基)吡啶 DIEA
N,N
-二異丙基乙胺
實例 1- 合成 3- 氯 -4-(4-(3-(8- 氯 -4- 側氧基 -3,4- 二氫喹唑啉 -2- 基 ) 丙醯基 ) 哌嗪 -1- 基 )-N- 環丙基苯甲醯胺 步驟 1 : 在室溫下,向3-氯-2-硝基-苯甲酸(15 g,0.074 mol)於水(105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30%NH
3
水溶液(6 mL)及二硫磺酸鈉水溶液(52 g,0.298 mol),且攪拌1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將反應混合物用濃HCl (30 mL)酸化直至pH = 3,用EtOAc (2 × 500 mL)萃取,用水(2 × 100 mL)及鹽水(150 mL)洗滌。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經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產物,用Et
2
O (50 mL)洗滌粗產物,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2-胺基-3-氯苯甲酸(9 g,70%)。
LCMS
:
m/z
: 172.3 [M+H]
+
。
步驟 2 : 將2-胺基-3-氯-苯甲酸(9 g,0.052 mol)及CDI (9 g,0.055 mol)於DMF (180 mL)中之攪拌溶液加熱至70℃,持續1小時。接著添加30% NH
3
水溶液(144 mL),使溫度維持在70℃下且攪拌16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使反應混合物回到室溫,倒入冰水(1 L)中且用EtOAc (2 × 25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水(2 × 100 mL)、鹽水(10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產物,用Et
2
O (2 × 30 mL)洗滌粗產物,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2-胺基-3-氯-苯甲醯胺(5.4 g,60%)。
LCMS
:
m/z
: 171.3 [M+H]
+
。
步驟 3 : 在0℃下,向2-胺基-3-氯-苯甲醯胺(2 g,11.76 mmol)溶解於吡啶(15 mL)中之攪拌溶液(置於密封管中)中添加含4-溴丁醯基氯化物(3.3 g,17.64 mmol)之DCM (5 mL)。將反應混合物加熱至100℃且攪拌12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使反應混合物回到室溫,用水(150 mL)稀釋且用EtOAc (2 × 150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飽和NH
4
Cl水溶液(2 × 50 mL)、鹽水(5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化合物,用甲苯(20 mL)、醚(2 × 10 mL)洗滌粗化合物,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8-氯-2-(3-羥丙基)-3H-喹唑啉-4-酮(600 mg,21%)。
LCMS: m/z
: 239.4 [M+1]
+
。
步驟 4 : 在室溫下,向8-氯-2-(3-羥丙基)-3H-喹唑啉-4-酮(500 mg,2.10 mmol)於ACN (1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TEMPO (65 mg,0.414 mmol)及磷酸鈉緩衝溶液(8 mL,pH = 6.5),且加熱至40℃。接著在40℃下逐份添加亞氯酸鈉(3.75 g,於15 mL水中)及亞氯酸鈉溶液(4%於H
2
O中,15 mL )。使反應混合物回到室溫,用1 N NaOH溶液鹼化直至pH = 8,倒入1 N Na
2
S
2
O
3
溶液(50 mL)中,用MTBE (2 × 25 mL)洗滌。用1 N HCl酸化水層直至pH = 1且用EtOAc (3 × 5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鹽水(5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濃縮,得到3-(8-氯-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250 mg,47%),其不經任何進一步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LCMS: m/z
: 253.3 [M+1]
+
。
步驟 5 : 在室溫下,向3-(8-氯-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285 mg,1.13 mmol)及3-氯-N-環丙基-4-哌嗪-1-基-苯甲醯胺(308 mg,1.1 mmol)於DMF (2.6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EDC·HCl (432 mg,2.26 mmol)、HOBt (305 mg,2.26 mmol)及DIPEA (0.96 mL,5.65 mmol),且攪拌12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反應混合物用冷水(50 mL)稀釋,用EtOAc (3 × 25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層用水(25 mL)、鹽水(25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濃縮,且藉由Teledyne-ISCO Combiflash (5-7% MeOH-DCM,4 gm筒)純化殘餘物,得到3-氯-4-(4-(3-(8-氯-4-側氧基-3,4-二氫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
N
-環丙基苯甲醯胺(100 mg,85% LCMS),將其藉由製備型HPLC進一步純化,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純化合物(25 mg,5%)。
1 H NMR [300 MHz, DMSO-d6
]: δ
12.54 (brs, 1H), 8.42 (d,
J
= 3.9 Hz, 1H), 8.05 -8.02 (m, 1H), 7.93-7.88 (m, 2H), 7.76 (dd,
J
= 8.1, 1.8 Hz, 1H), 7.42 (t, J = 7.8 Hz, 1H), 7.16 (d,
J
= 8.4 Hz, 1H), 3.70 (m, 2H), 3.61 (m, 2H), 3.08-2.92 (m, 2H), 2.8-2.79 (m, 7H), 0.71-0.62 (m, 2H), 0.60-0.52 (m, 2H)。
LCMS: m/z
: 514.4 [M+H]
+
。
實例 2- 合成 3- 氯 -4-[4-[3-(4- 側氧基 -3H- 喹唑啉 -2- 基 ) 丙醯基 ] 哌嗪 -1- 基 ] 苯甲醯胺 步驟 1 : 向圓底燒瓶中饋入3-氯-4-氟-苯甲酸(2.0 g,11.4 mmol)、硫酸(0.33 g,3.4 mmol)、MeOH (20 mL),且回流持續16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減壓下移除揮發物;殘餘物用水(15 mL)稀釋且用EtOAc (3 × 5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鹽水(5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真空中濃縮,得到粗殘餘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40 g,10% EtOAc-己烷)純化該粗殘餘物,獲得呈淡黃色油狀之3-氯-4-氟-苯甲酸甲酯(1.5 g,69%)。
1 H NMR [300 MHz, CDCl3
]
:
δ
8.08 (dd,
J
= 6.9, 2.1 Hz, 1H), 7.94-7.89 (m, 1H), 7.18 (t,
J
= 8.7 Hz, 1H), 3.90 (s, 3H)。
步驟 2 : 將3-氯-4-氟-苯甲酸甲酯(1.5 g,7.9 mmol)置於密封管中,添加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1.48 g,7.9 mmol),隨後添加K
2
CO
3
(3.29 g,23 mmol)及DMSO (15 mL),且在100℃下攪拌10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將反應混合物倒入冰冷水(150 mL)中且用EtOAc (2 × 10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鹽水(2 × 75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殘餘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30 g,10% EtOAc-己烷)純化該粗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4-(2-氯-4-甲氧基羰基-苯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2.1 g,74%)。
LCMS
:
m/z
: 355.4 [M+H]
+
。
步驟 3 : 向4-(2-氯-4-甲氧基羰基-苯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2 g,5.6 mmol)於THF:MeOH:H
2
O (10:1:1,24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LiOH·H
2
O (0.47 g,11.2 mmol),在60℃下加熱12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且在減壓下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水(30 mL)中,冷卻至0℃,用1 N HCl酸化直至pH = 2-3。過濾所沈澱之固體且在真空中乾燥,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4-(4-第三丁氧基羰基哌嗪-1-基)-3-氯-苯甲酸(1.4 g,73%)。
LCMS
:
m/z
: 341.4 [M+H]
+
。
步驟 4 : 在氬氣氛圍下,向4-(4-第三丁氧基羰基哌嗪-1-基)-3-氯-苯甲酸(0.5 g,1.4 mmol)於THF (5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EDC·HCl (0.42 g,2.2 mmol)、HOBt·NH
3
(0.33 g,2.2 mmol)及DIPEA (0.75 mL,4.4 mmol),且在室溫下攪拌5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減壓下移除揮發物且用冰水(100 mL)及EtOAc (150 mL)稀釋殘餘物。分離有機層,用鹽水(2 × 5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將粗殘餘物用Et
2
O (3 × 5mL)、戊烷 (3 × 5 mL)洗滌,在高真空下乾燥,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4-(4-胺甲醯基-2-氯-苯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0.4 g,80%)。
LCMS
:
m/z
: 340.4 [M+H]
+
。
步驟 5 : 向4-(4-胺甲醯基-2-氯-苯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0.4 g,1.0 mmol)於DCM (4 mL)中之攪拌溶液(冷卻至0℃)中添加4 N HCl-二噁烷(0.4 mL),且在室溫下攪拌3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減壓下移除揮發物且將殘餘物用Et
2
O (3 × 10 mL)、戊烷(2 × 5 mL)洗滌且在高真空下乾燥,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3-氯-4-哌嗪-1-基-苯甲醯胺(300 mg,定量)。
LCMS
:
m/z
: 240.4 [M+H]
+
。
步驟 6 : 在氬氣氛圍下,向3-氯-4-哌嗪-1-基-苯甲醯胺(0.1 g,0.45 mmol)於DMF (1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0.13 g,0.50 mmol)、HATU (0.26 g,0.68 mmol)及DIPEA (0.23 mL,1.37 mmol),且在室溫下攪拌8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將反應混合物倒入冰冷水(10 mL)中,在此期間過濾所沈澱之固體,用Et
2
O (3 × 5 mL)、戊烷(3 × 5 mL)、MeOH (2 × 5 mL)洗滌,在高真空下乾燥,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3-氯-4-[4-[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苯甲醯胺(0.04 g,20%)。
1 H NMR [300 MHz, DMSO-d6
]
:
δ
12.22 (brs, 1H), 8.07 (dd,
J
= 8.1, 1.2 Hz, 1H), 7.98 (brs, 1H), 7.93 (d,
J
= 1.8 Hz, 1H), 7.83-7.78 (m, 2H), 7.76 (d,
J
= 1.2 Hz, 1H), 7.74-7.48 (m, 1H), 7.47 (brs, 1H), 7.44 (d,
J
= 7.2 Hz, 1H),3.69-3.61 (m, 4H), 3.07-2.97 (m, 4H), 2.89 (brs, 4H)。
LCMS
:
m/z
: 440.4 [M+H]
+
。 實例3-合成3-氯-N-甲基-4-[4-[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苯甲醯胺
步驟 1 : 向4-(4-第三丁氧基羰基哌嗪-1-基)-3-氯-苯甲酸(0.5 g,1.4 mmol)於DMF (5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CDI (0.35 g,2.2 mmol),冷卻至0℃,在室溫下攪拌10分鐘且添加甲胺溶液(1 M THF溶液,1.46 mL,1.4 mmol)。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室溫,攪拌8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倒入冰冷水(50 mL)中且萃取於EtOAc (2 × 50 mL)中。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水(50 mL)、鹽水(2 × 5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將粗殘餘物用Et
2
O (3 × 10 mL)及戊烷(3 × 10 mL)洗滌,在高真空下乾燥,獲得呈淡棕色固體狀之4-[2-氯-4-(甲基胺甲醯基)苯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0.4 g,77%)。
1 H NMR [300 MHz, DMSO-d6
]
:
δ
8.44 (br, 1H), 7.88 (d,
J
= 2.1 Hz, 1H), 7.78-7.75 (m, 1H), 7.19 (d,
J
= 8.4 Hz, 1H), 3.47 (t,
J
= 4.2 Hz, 4H), 2.98 (d,
J
= 4.8 Hz, 4H), 2.75 (d,
J
= 4.5 Hz, 3H), 1.42 (s, 9H)。
LCMS
:
m/z
: 354.4 [M+H]
+
。
步驟 2 : 向4-[2-氯-4-(甲基胺甲醯基)苯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0.4 g,1.0 mmol)於DCM (4 mL)中之攪拌溶液(冷卻至0℃)中添加4 N HCl-二噁烷(1.1 mL),升溫至室溫且攪拌5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減壓下移除揮發物且將殘餘物用Et
2
O (2 × 5 mL)及戊烷(2 × 5 mL)洗滌且在真空下乾燥,得到呈白色固體狀之3-氯-N-甲基-4-哌嗪-1-基-苯甲醯胺(300 mg,91%)。
LCMS
:
m/z
: 254.4 [M+H]
+
。
步驟 3 : 在氬氣氛圍下,向3-氯-N-甲基-4-哌嗪-1-基-苯甲醯胺(0.1 g,0.45 mmol)於DMF (1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0.14 g,0.50 mmol)、HATU (0.26 g,0.68 mmol)及DIPEA (0.23 mL,1.37 mmol),且在室溫下攪拌8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將反應混合物倒入冰水中且用EtOAc (2 × 50 mL)萃取。分離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水(30 mL)、鹽水(5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將粗殘餘物用Et
2
O (3 × 5 mL)、戊烷(3 × 5 mL)、10% MeOH-DCM (3 × 5 mL)洗滌,且在真空下乾燥,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3-氯-N-甲基-4-[4-[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苯甲醯胺(0.04 g,19%)。
1 H NMR [300 MHz, DMSO-d6
]
:
δ
12.21 (brs, 1H), 8.45-8.44 (br, 1H), 8.07 (dd,
J
= 7.8, 1.2 Hz, 1H), 7.89 (d,
J
= 2.1 Hz, 1H), 7.79-7.73 (m, 2H), 7.57 (d,
J
= 7.8 Hz, 1H), 7.47-7.42 (m, 1H), 7.18 (d,
J
= 8.4 Hz, 1H), 3.69-3.59 (m, 4H), 3.07-2.97 (m, 4H), 2.89 (br s, 4H), 2.76 (d,
J
= 4.5 Hz, 3H)。
LCMS
:
m/z
: 454.4 [M+H]
+
。
實例 4- 合成 3- 氯 -N- 環丙基 -4-[4-[3-(4- 側氧基 -3H- 喹唑啉 -2- 基 ) 丙醯基 ] 哌嗪 -1- 基 ] 苯甲醯胺 步驟 1 : 在室溫下在氬氣氛圍下,向3-氯-4-氟-苯甲酸(1 g,5.73 mmol)及環丙胺(0.47 mL,6.76 mmol) 於無水DMF (1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 EDC·HCl (1.64 g,8.56 mmol)、HOBt (1.2 g,8.89 mmol)及NMM (3.1 mL,28.24 mmol),且攪拌4小時。反應完成(藉由TLC監測)後,用冷水(25 mL)稀釋反應混合物且攪拌15分鐘。過濾出所形成之固體,將其用水(50 mL)洗滌且在真空下乾燥,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3-氯-N-環丙基-4-氟-苯甲醯胺(0.85 g,70%產率)。
LCMS
:
m/z
: 214.3 [M+H]
+
。
步驟 2 : 在室溫下在氬氣氛圍下,向3-氯-N-環丙基-4-氟-苯甲醯胺(3.1 g,14.55 mmol)於無水DMSO (25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哌嗪(6.26 g,72.77 mmol),且在120℃下攪拌30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冷卻至室溫後,反應物質用水(20 mL)稀釋且用10% IPA-DCM (5 × 10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經無水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用Et
2
O (2 × 20mL)洗滌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3-氯-N-環丙基-4-哌嗪-1-基-苯甲醯胺(3.9 g,96%產率)。
LCMS
:
m/z
: 280.4 [M+H]
+
。
步驟 3 : 在室溫下在氬氣氛圍下,向3-氯-N-環丙基-4-哌嗪-1-基-苯甲醯胺(100 mg,0.36 mmol)及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94 mg,0.43 mmol)於無水DMF (2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EDC·HCl (103 mg,0.54 mmol)、HOBt (73 mg,0.54 mmol)及DIPEA (0.2 mL,1.15 mmol),且攪拌4小時。反應完成(藉由TLC監測)後,用冷水(20 mL)淬滅反應混合物且攪拌15分鐘。過濾出所形成之固體,用水(50 mL)洗滌隨後用Et
2
O (2 × 5 mL)洗滌,得到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3-氯-N-環丙基-4-[4-[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苯甲醯胺(80 mg,47%產率)。
1 H NMR [300 MHz, DMSO-d6
]: δ
12.31 (brs, 1H), 8.41 (brs, 1H), 8.08 (d,
J
= 8.1 Hz , 1H), 7.89 (s, 1H), 7.79-7.40 (m,2H), 7.57 (d,
J
= 8.1 Hz, 1H), 7.45 (t,
J
= 7.8 Hz, 1H), 7.17 (d,
J
= 8.4 Hz, 1H), 3.69 (s, 2H), 3.62 (s, 2H), 3.07 (s, 2H), 2.97 (s, 2H), 2.88 (s, 4H), 2.85-2.81 (m, 1H), 0.71-0.65 (m, 2H), 0.56-0.55 (m, 2H)。 LCMS:
m/z
: 480.5 [M+H]
+
。
實例 5- 合成 3- 氯 -N- 環丁基 -4-[4-[3-(4- 側氧基 -3H- 喹唑啉 -2- 基 ) 丙醯基 ] 哌嗪 -1- 基 ] 苯甲醯胺 步驟 1 : 在室溫下,向3-氯-4-氟-苯甲酸(500 mg,2.865 mmol)於DMF (5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環丁胺鹽酸鹽(369 mg,3.438 mmol)、EDC·HCl (820 mg,4.297 mmol)、HOBt (580 mg,4.297 mmol)及NMM (1.6 mL,14.325 mmol),且攪拌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反應混合物用冷水(60 mL)稀釋且用EtOAc (3 × 60 mL)萃取。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冷水(5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濃縮,獲得3-氯-N-環丁基-4-氟-苯甲醯胺(550 mg,84%), 其不經任何進一步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LCMS: m/z
: 228.22 [M+H]
+
。
步驟 2 : 在室溫下,向3-氯-N-環丁基-4-氟-苯甲醯胺(550 mg,2.422 mmol)於DMSO (5.5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哌嗪(1.04 g,12.114 mmol),且在120℃下加熱16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反應混合物倒入冰冷水(40 mL)中,沈澱出固體,將其在氬氣氛圍下過濾,獲得粗3-氯-N-環丁基-4-哌嗪-1-基-苯甲醯胺(410 mg,58%)。粗物質不經任何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LCMS: m/z
: 294.39 [M+H]
+
。
步驟 3 在室溫下,向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100 mg,0.458 mmol)於DMF (2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3-氯-N-環丁基-4-哌嗪-1-基-苯甲醯胺(134 mg,0.458 mmol)、EDC·HCl (131 mg,0.687 mmol)、HOBt (92 mg,0.687 mmol)及DIPEA (0.16 mL,0.916 mmol),且攪拌16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反應混合物倒入冰水(20 mL)中,在此期間沈澱出固體,過濾該固體,用Et
2
O (20 mL)洗滌且在真空下乾燥,得到呈白色固體狀之3-氯-N-環丁基-4-[4-[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苯甲醯胺(90 mg,40%)。
1 H NMR [300 MHz, DMSO-d6]: δ
12.2 (s, 1H), 8.60 (d,
J =
7.2 Hz, 1H), 8.07 (d,
J
= 7.7 Hz, 1H), 7.92 (s, 1H), 7.80-7.73 (m, 2H), 7.56 (d,
J
= 8.1 Hz, 1H), 7.45 (t,
J
= 7.5 Hz, 1H), 7.17 (d,
J
= 8.4 Hz, 1H), 4.42-4.37 (m, 1H), 3.65 (d,
J
= 22.5 Hz, 4H), 3.07 (brs, 2H), 2.97 (brs, 2H), 2.89 (s, 4H), 2.18 ( brs, 2H), 2.07-1.98 (m, 2H), 1.67-1.65 (m, 2H)。
LCMS: m/z
: 494.70 [M+H]
+
。
實例 6- 合成 3- 氯 -N-(1- 甲基環丙基 )-4-[4-[3-(4- 側氧基 -3H- 喹唑啉 -2- 基 ) 丙醯基 ] 哌嗪 -1- 基 ] 苯甲醯胺 步驟 1 : 在室溫下,向3-氯-4-氟-苯甲酸(50 mg,0.29 mmol)於DMF (2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1-甲基環丙胺鹽酸鹽(36 mg,0.34 mmol)、EDC·HCl (82 mg,0.429 mmol)、HOBt (58 mg,0.429 mmol)及NMM (0.16 mL,1.43 mmol),且攪拌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25 mL)稀釋反應混合物,在此期間沈澱出固體,過濾該固體。用水(20 mL)洗滌該固體且在高真空下乾燥,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3-氯-4-氟-N-(1-甲基環丙基)苯甲醯胺(50 mg,78%)。
LCMS
:
m/z
: 228.19 [M+H]
+
。
步驟 2 : 在120℃下將3-氯-4-氟-N-(1-甲基環丙基)苯甲醯胺(500 mg,2.21 mmol)及哌嗪(951 mg,11.06 mmol)於DMSO (5 mL)中之攪拌溶液加熱16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將反應混合物用EtOAc (200 mL)稀釋,用水(1 × 100 mL)及鹽水溶液(1 × 100 mL)洗滌。分離有機層,經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移除揮發物,獲得粗3-氯-N-(1-甲基環丙基)-4-哌嗪-1-基-苯甲醯胺(800 mg),其不經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LCMS
:
m/z
: 294.35 [M+H]
+
。
步驟 3 : 在室溫下,向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300 mg,1.37 mmol)於DMF (5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3-氯-N-(1-甲基環丙基)-4-哌嗪-1-基-苯甲醯胺(604 mg,2.06 mmol)、T
3
P (0.87 mL,2.75 mmol,50%於DMF中)及DIPEA (0.75 mL,4.12 mmol),且在室溫下攪拌18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將反應混合物用EtOAc (200 mL)稀釋,用水(1 × 100 mL)及鹽水溶液(1 × 100 mL)洗滌。分離有機層,經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蒸發揮發物,獲得粗化合物,藉由製備型HPLC純化該粗化合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3-氯-N-(1-甲基環丙基)-4-[4-[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苯甲醯胺(140 mg,20%)。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
δ
12.20 (brs, 1H), 8.64 (brs, 1H), 8.07 (d,
J
= 8.0 Hz, 1H), 7.87 (s, 1H), 7.76-7.75 (m, 2H), 7.57 (d,
J
= 8.0 Hz, 1H), 7.45 (t,
J
= 8.0 Hz, 1H), 7.15 (d,
J
= 8.4 Hz, 1H), 3.69 (brs, 2H), 3.61 (brs, 2H), 3.06 (brs, 2H), 2.96 (brs, 2H), 2.89 (s, 4H), 1.34 (s, 3H), 0.71 (brs, 2H), 0.60 (brs, 2H)。
LCMS
:
m/z
: 494.50 [M+H]
+
。
實例 7- 合成 3- 氯 -N-(3- 甲基氧雜環丁烷 -3- 基 )-4-[4-[3-(4- 側氧基 -3H- 喹唑啉 -2- 基 ) 丙醯基 ] 哌嗪 -1- 基 ] 苯甲醯胺 步驟 1 : 在室溫下,向3-氯-4-氟-苯甲酸(500 mg,2.86 mmol)於DMF (5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3-甲基氧雜環丁烷-3-胺鹽酸鹽(420 mg,3.43 mmol)、EDC·HCl (820 mg,4.29 mmol)、HOBt (580 mg,4.29 mmol)及NMM (1.6 mL,14.32 mmol),且攪拌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將反應混合物用EtOAc (200 mL)稀釋,用水(1 × 100 mL)、鹽水溶液(1 × 100 mL)洗滌。分離有機層,經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蒸發揮發物,且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7 g,70% EtOAc-己烷)純化殘餘物,獲得呈奶油色固體狀之3-氯-4-氟-N-(3-甲基氧雜環丁烷-3-基)苯甲醯胺(610 mg,87%)。
LCMS: m/z
: 244.14 [M+H]
+
。
步驟 2 : 在室溫下,向3-氯-4-氟-N-(3-甲基氧雜環丁烷-3-基)苯甲醯胺(600 mg,2.46 mmol)於DMSO (6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哌嗪(1 g,12.34 mmol),且在120℃下加熱16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將反應混合物用EtOAc (200 mL)稀釋,用水(1 × 100 mL)、鹽水溶液(1 × 100 mL)洗滌。分離有機層,經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蒸發揮發物,獲得粗3-氯-N-(3-甲基氧雜環丁烷-3-基)-4-哌嗪-1-基-苯甲醯胺(900 mg),其不經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LCMS
:
m/z
: 310.34 [M+H]
+
。
步驟 3 : 在室溫下,向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200 mg,0.917 mmol)於DMF (5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3-氯-N-(3-甲基氧雜環丁烷-3-基)-4-哌嗪-1-基-苯甲醯胺(425 mg,1.37 mmol)、T
3
P (0.58 mL,1.83 mmol,50% DMF溶液)及DIPEA (0.5 mL,2.75 mmol),且攪拌18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將反應混合物用EtOAc (100 mL)稀釋,用水(1 × 100 mL)、鹽水溶液(1 × 100 mL)洗滌。分離有機層,經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蒸發揮發物,獲得粗化合物,藉由製備型HPLC純化該粗化合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3-氯-N-(3-甲基氧雜環丁烷-3-基)-4-[4-[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苯甲醯胺(100 mg,21%)。
1 H NMR [300 MHz, DMSO-d6
]
:
δ
12.30 (brs, 1H), 8.86 (brs, 1H), 8.08 (dd,
J
= 8.1, 1.2 Hz, 1H), 7.92 (d,
J
= 1.8 Hz,1H), 7.81-7.73 (m, 2H), 7.57 (d,
J
= 7.8 Hz, 1H), 7.47-7.42 (m, 1H), 7.19 (d,
J
= 8.4 Hz, 1H), 4.69 (d,
J
= 6.0 Hz, 2H), 4.36 (d,
J
= 6.3 Hz, 2H), 3.70 (brs, 2H), 3.62 (brs, 2H), 3.08 (brs, 2H), 2.98 (brs, 2H), 2.90 (s, 4H), 1.58 (s, 3H)。
LCMS
:
m/z
: 510.69 [M+H]
+
。
實 例 8- 合成 2-[3- 側 氧基 -3-(4- 苯基 -1- 哌啶 基 ) 丙基 ]-3H- 喹唑 啉 -4- 酮 步驟 1 : 在室溫下在氬氣氛圍下,向100 mL烘箱乾燥的兩頸圓底燒瓶中饋入鎂屑(600 mg,25 mmol)及無水THF (5 mL)。向此混合物中添加碘(20 mg),在劇烈攪拌下加熱至70℃,且添加溴苯(1.57 g,10 mmol)於無水THF (5 mL)中之溶液,使溫度維持在70℃下,且在氬氣氛圍下繼續1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回到室溫且在氬氣氛圍下逐滴添加至4-側氧基哌啶-1-甲酸第三丁酯(1 g,5.0 mmol)於無水THF (5 mL)中之預先冷卻(-50℃)的溶液中。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室溫,攪拌1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飽和NH
4
Cl水溶液(10 mL)淬滅且用EtOAc (2 × 5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水(10 mL)、鹽水(25 mL)洗滌且經無水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濃縮揮發物;將粗產物置於18% HCl水溶液 (15 mL)中,且在100℃下加熱3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減壓下移除溶劑且用Et
2
O (20 mL)及EtOAc (20 mL)洗滌殘餘物,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4-苯基-1,2,3,6-四氫吡啶鹽酸鹽(700 mg,71%) (吸濕性)。
LCMS
:
m/z
: 160.3 [M+H]
+
。
步驟 2 : 在室溫下在氬氣氛圍下,向4-苯基-1,2,3,6-四氫吡啶鹽酸鹽(300 mg,1.53 mmol)於MeOH (1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10% Pd-C (100 mg)。用H
2
(3次)沖洗反應混合物且在H
2
氛圍(氣球)下攪拌4小時。反應完成(藉由LCMS監測)後,經由矽藻土短墊過濾反應混合物且用MeOH (5 mL)洗滌。在減壓下濃縮濾液且用無水醚(2 × 5 mL)洗滌殘餘物,得到呈灰白色固體狀之4-苯基哌啶鹽酸鹽(300mg,99%) (吸濕性)。
LCMS
:
m/z
: 162.3 [M+H]
+
。
步驟 3 : 在室溫下在氬氣氛圍下,向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200 mg,0.917 mmol)及4-苯基哌啶鹽酸鹽(217 mg,1.1 mmol)於無水DMF (1.5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EDC·HCl (264 mg,1.375 mmol)、HOBt (187 mg,1.38 mmol)及Na
2
CO
3
(292 mg,2.75 mmol)。在室溫下將反應混合物攪拌18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冰冷水(15 mL)淬滅,且攪拌30分鐘。過濾沈澱物,且用水(10 mL)洗滌該固體並在真空下乾燥。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25g,5% MeOH-DCM)純化粗產物,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2-[3-側氧基-3-(4-苯基-1-哌啶基)丙基]-3H-喹唑啉-4-酮(30 mg,25%)。
1 H NMR [300 MHz, DMSO-d6
]
:
δ
12.21 (s, 1H), 8.08 (d,
J
= 6.6 Hz, 1H), 7.79-7.73 (m, 1H), 7.57-7.52 (m, 1H), 7.48-7.43 (m, 1H), 7.38-7.22 (m, 5H), 4.51 (d,
J
= 12.6 Hz, 1H), 4.07 (d,
J
= 13.8 Hz, 1H), 3.14 (t,
J
= 12.6 Hz, 4H), 2.94-2.81 (m, 3H), 2.64-2.57 (m, 1H), 1.84-1.73 (m, 1H), 1.66-1.62 (m, 1 H), 1.42-1.33 (m, 1H)。
LCMS
:
m/z
: 362.5 [M+H]
+
。 實例9-合成2-[3-側氧基-3-(4-苯基哌嗪-1-基)丙基]-3H-喹唑啉-4-酮
步驟 1 : 在室溫下,向2-胺基苯甲醯胺(5 g,36.76 mmol)於AcOH (1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丁二酸酐(3.67 g,36.76 mmol)於AcOH (10 mL)中之溶液。在室溫下將反應混合物攪拌2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冷水(100 mL)稀釋且攪拌15分鐘。過濾沈澱物,用冷水(30 mL)洗滌且在真空下乾燥,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4-(2-胺甲醯基苯胺基)-4-側氧基-丁酸(8 g,92%)。
LCMS
:
m/z
: 237.4 [M+H]
+
。
步驟 2 : 在120℃下,將4-(2-胺甲醯基苯胺基)-4-側氧基-丁酸(8 g,33.86 mmol)及NaOAc (2.78 g,33.86 mmol)於Ac
2
O (10 mL)中之攪拌懸浮液加熱1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使反應混合物回到室溫,用水(100 mL)淬滅且緩慢添加1 N NaOH溶液直至pH = 10。用EtOAc (30 mL)洗滌所得混合物,分離水層且用AcOH酸化直至pH = 5,攪拌1小時並過濾。用己烷(3 × 20 mL)洗滌固體且在真空下乾燥,獲得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5.0 g,68%),其不經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LCMS
:
m/z
: 219.3 [M+H]
+
。
步驟 3 : 在室溫下在氬氣氛圍下,向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100 mg,0.458 mmol)及1-苯基哌嗪(90 mg,0.55 mmol)於無水DMF (1.5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EDC·HCl (132 mg,0.687 mmol)、HOBt (93 mg,0.688 mmol)及Na
2
CO
3
(146 mg,1.37 mmol)。在室溫下在氬氣下將反應混合物攪拌18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冰冷水(15 mL)淬滅,且攪拌30分鐘。濾出沈澱物,用水(10 mL)洗滌,且在真空下乾燥。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50g,5% MeOH-DCM)純化粗產物,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2-[3-側氧基-3-(4-苯基哌嗪-1-基)丙基]-3H-喹唑啉-4-酮(33 mg,20%)。
1 H NMR [300 MHz, DMSO-d6
]
:
δ
12.21 (s, 1H), 8.07 (dd,
J
= 1.2, 8.1 Hz, 1H), 7.77-7.71 (m, 1H), 7.54 (d,
J
= 7.8 Hz, 1H), 7.47-7.42 (m, 1H), 7.23 (t,
J
= 7.5 Hz, 2H), 6.92 (d,
J
= 8.1 Hz, 2 H), 6.81 (t,
J
= 7.2 Hz, 1H), 3.67-3.57 (m, 4H), 3.20-3.06 (m, 4H), 2.89 (s, 4H)。
LCMS
:
m/z
: 363.5 [M+H]
+
。 實例10-合成2-[3-[4-(2-氯苯基)哌嗪-1-基]-3-側氧基-丙基]-3H-喹唑啉-4-酮
步驟 1 : 在室溫下在氬氣氛圍下,向1-氯-2-碘-苯(140 mg,0.590 mmol)及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100 mg,0.537 mmol)於無水甲苯(2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xantphos (34 mg,0.0590 mmol)、Pd
2
(dba)
3
(24 mg,0.0262 mmol)及Cs
2
CO
3
(261 mg,0.80 mmol)。在CEM微波中在100℃下照射所得混合物30分鐘(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減壓下蒸發溶劑,且殘餘物用水(20 mL)稀釋,用EtOAc (3 × 2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鹽水(20 mL)洗滌,經無水Na
2
SO
4
乾燥且在真空中濃縮。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10 g,5% EtOAc-己烷)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4-(2-氯苯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100 mg,63%)。
1 H NMR [300 MHz, CDCl3
]
:
δ
7.37 (dd,
J
= 7.8, 1.2 Hz, 1H), 7.22 (td,
J
= 7.8, 1.2 Hz, 1H), 7.02-6.96 (m, 2H), 3.60 (t,
J
= 5.1 Hz, 4H), 2.99 (t,
J
= 5.1 Hz, 4H), 1.48 (s, 9H)。
步驟 2 : 在0℃下,向4-(2-氯苯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250 mg,0.844 mmol)於1,4-二噁烷(2 mL)中之攪拌溶液中逐滴添加含4 N HCl之1,4-二噁烷(0.9 mL,3.60 mmol)。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室溫,且攪拌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減壓下移除揮發物,得到粗化合物,將其用乙醚(2 × 20 mL)洗滌且在高真空下乾燥,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1-(2-氯苯基)哌嗪鹽酸鹽(165 mg,84%)。
步驟 3 : 在室溫下,向1-(2-氯苯基)哌嗪鹽酸鹽(119 mg,0.510 mmol)及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111 mg,0.509 mmol)於無水DMF (2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EDC·HCl (98 mg,0.511 mmol)、HOBt (69 mg,0.510 mmol)及DIPEA (0.18 mL,1.03 mmol),且攪拌3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冷水(20 mL)淬滅反應混合物且攪拌15分鐘。過濾出所得沈澱物且用Et
2
O (2 × 5 mL)洗滌固體,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2-[3-[4-(2-氯苯基)哌嗪-1-基]-3-側氧基-丙基]-3H-喹唑啉-4-酮(90 mg,44%)。
1 H NMR [300 MHz, DMSO-d6
]
:
δ
12.20 (s, 1H), 8.08 (dd,
J
= 7.8, 1.2 Hz, 1H), 7.76-7.73 (m, 1H), 7.57 (d,
J
= 8.1 Hz, 1H), 7.48-7.41 (m, 2H), 7.31-7.28 (m, 1H), 7.15-7.04 (m, 2H), 3.68 (s, 2H), 3.61 (s, 2H), 3.00 (s, 4H), 2.89 (s, 4H)。
LCMS
:
m/z
: 397.30 [M+H]
+
。
實例 11- 合成 6-[4-[3-(4- 側氧基 -3H- 喹唑啉 -2- 基 ) 丙醯基 ] 哌嗪 -1- 基 ] 吡啶 -3- 甲腈 步驟 1 : 在室溫下在氬氣氛圍下,向6-氯吡啶-3-甲腈(2 g,14.43 mmol)於DMA (2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K
2
CO
3
(3.4 g,24.63 mmol)、N-Boc-哌嗪(2.7 g,14.50 mmol),且攪拌3小時。在60℃下將反應混合物加熱3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且倒入冰水(100 mL)中,在此期間沈澱出固體,過濾該固體,用Et
2
O (3 × 10 mL)、戊烷(3 × 10 mL)洗滌且乾燥,獲得4-(5-氰基-2-吡啶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3 g,73%),其不經純化即使用。
LCMS: m/z
: 289.3 [M+H]
+
。
步驟 2 : 向4-(5-氰基-2-吡啶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0.5 g,1.736 mmol)於DCM中之攪拌溶液中逐滴添加含4 N HCl之二噁烷(0.5 mL),且在室溫下在氬氣氛圍下攪拌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減壓下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殘餘物,將殘餘物用Et
2
O (2 × 5 mL)、DCM (2 × 5 mL)、戊烷(2 × 5 mL)洗滌且在真空下乾燥,獲得6-哌嗪-1-基吡啶-3-甲腈鹽酸鹽(0.3g,93%產率),其不經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1 H NMR [300 MHz, DMSO-d6
]: δ
9.58 (brs, 2H), 8.54 (d,
J
= 2.8 Hz, 1H), 7.91-7.33 (dd,
J
= 3.2, 12.4 Hz, 1H), 7.02 (d,
J
= 12.0 Hz, 1H), 3.91 (t,
J
= 6.8 Hz, 4H), 3.14 (brs, 4H)。
步驟 3 : 在室溫下,向6-哌嗪-1-基吡啶-3-甲腈鹽酸鹽(0.2 g,0.974 mmol)及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0.2 g,0.913 mmol)於DMF (2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EDC·HCl (0.35 g,1.83 mmol)、HOBt (0.24 g,1.83 mmol)及DIPEA (0.8 mL,4.59 mmol),且攪拌8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將反應混合物倒入冰冷水(30 mL)中,且攪拌15分鐘,在此期間沈澱出固體,過濾該固體且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10 g,5% MeOH於DCM中)純化,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6-[4-[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0.025 g, 20%)。
1 H NMR [300 MHz, DMSO-d6
]: δ
12.02 (s, 1H), 8.51 (d,
J
= 3.2 Hz, 1H), 8.08-8.05 (dd,
J
= 1.6, 10.4 Hz, 1H), 7.90-7.86 (dd,
J
= 3.2, 12.0 Hz, 1H), 7.77-7.71 (m, 1H), 7.54 (d,
J
= 10.4 Hz, 1H), 7.47-7.41 (m, 1H), 6.94 (d,
J
= 12.0 Hz, 1H), 3.77-3.75 (m, 2H), 3.64 (d,
J
= 4.8 Hz, 4H), 3.57-3.56 (m, 2H), 2.89 (s, 4H)。
LCMS: m/z
: 389.61 [M+H]
+
。
實例 12- 合成 6-[4-[3-(4- 側氧基 -3H- 喹唑啉 -2- 基 ) 丙醯基 ] 哌嗪 -1- 基 ] 吡啶 -3- 甲醯胺 在室溫下在氬氣氛圍下,向6-[4-[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100 mg,0.257 mmol)於甲苯 (1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H
2
SO
4
(127 mg,1.285 mmol),且在80℃下加熱5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將反應混合物在減壓下濃縮,且與甲苯(3 × 5 mL)共蒸餾,用1 N NaOH溶液鹼化直至pH = 9,用10% MeOH-DCM (3 × 10 mL)萃取,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殘餘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15 g,10% MeOH於DCM中)純化該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6-[4-[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吡啶-3-甲醯胺(0.025 g,20%)。
1 H NMR [300 MHz, DMSO-d6
]: δ
12.02 (s, 1H), 8.63 (d,
J
= 3.2 Hz, 1H), 8.08-8.05 (dd,
J
= 1.6,10.4 Hz, 1H), 8.00-7.96 (dd,
J
= 3.2,12.0 Hz, 1H), 7.79-7.71 (m, 2H), 7.54 (d,
J
= 10.8 Hz, 1H), 7.44(t,
J
= 10.4 Hz, 1H), 7.17 (s, 1H), 6.86 (d,
J
= 12 Hz, 1H), 3.69-3.64 (m, 4H), 3.56 (s, 4H), 2.89 (s, 4H)。
LCMS: m/z
: 407.5 [M+H]
+
。
實例 13- 合成 6-[4-[3-(5- 甲基 -4- 側氧基 -3H- 喹唑啉 -2- 基 ) 丙醯基 ] 哌嗪 -1- 基 ] 吡啶 -3- 甲腈 步驟 1 : 在室溫下,向2-胺基-6-甲基-苯甲酸(0.5 g,3.31 mmol)於DMF (5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CDI (0.53 g,3.31 mmol)。在80℃下將反應混合物加熱2小時,且將氨水(25%,10 mL)小心地添加至以上反應混合物中,使溫度維持在80℃下且繼續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使反應混合物緩慢回到室溫,用水(30 mL)稀釋且用EtOAc (3 × 10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水(2 × 50 mL)、鹽水(4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獲得粗殘餘物,用Et
2
O (10 mL)洗滌該粗殘餘物且在高真空下乾燥,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2-胺基-6-甲基-苯甲醯胺(200 mg,40%)。
LCMS (ESI+)
:
m/z
: 151.09 [M+H]
+
。
步驟 2 : 在室溫下,向2-胺基-6-甲基-苯甲醯胺(0.2 g,1.33 mmol)於AcOH (3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丁二酸酐,且攪拌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將反應混合物倒入冰冷水(5 mL)中,且攪拌30分鐘,在此期間沈澱出固體。過濾該固體,用水(20 mL)、冷丙酮(5 mL)洗滌且在高真空下乾燥,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4-(2-胺甲醯基-3-甲基-苯胺基)-4-側氧基-丁酸(250 mg,75%)。
LCMS (ESI+)
:
m/z
: 251.50 [M+H]
+
。
步驟 3 : 將4-(2-胺甲醯基-3-甲基-苯胺基)-4-側氧基-丁酸(0.25 g,1.0 mmol)置於2 N NaOH水溶液(5 mL)中且在100℃下攪拌2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使反應混合物緩慢冷卻至0℃且用2 N HCl水溶液酸化至pH = 3-4,在此期間沈澱白色固體。在0℃下將懸浮液攪拌30分鐘,過濾,用水(20 mL)、冷丙酮(2 mL)洗滌且在高真空下乾燥,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3-(5-甲基-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150 mg,64%)。
LCMS (ESI+)
:
m/z
: 233.49 [M+H]
+
。
步驟 4 : 在室溫下,向3-(5-甲基-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150 mg,0.65 mmol)及6-哌嗪-1-基吡啶-3-甲腈鹽酸鹽(145 mg,0.77 mmol)於DMF (2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DIPEA (0.3 mL,1.94 mmol)及T
3
P (50% EtOAc溶液,0.4 mL,1.29 mmol),且攪拌8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10 mL)淬滅反應混合物且用EtOAc (3 × 4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冷水(3 × 30 mL)、鹽水(2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殘餘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10 g,5% MeOH-DCM)純化該粗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6-[4-[3-(5-甲基-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60 mg,27%)。
1 H NMR [300 MHz, DMSO-d6
]
:
δ
11.98 (brs, 1H), 8.51 (d,
J
= 2.1 Hz, 1H), 7.88 (dd,
J
= 9.0, 2.1 Hz 1H), 7.55 (t,
J
= 7.8 Hz, 1H), 7.34 (d,
J
= 7.8 Hz, 1H), 7.16 (d,
J
= 7.2 Hz, 1H), 6.93 (d,
J
= 9.0 Hz, 1H), 3.77-3.76 (m, 2H), 3.64-3.62 (m, 4H), 3.57-3.55 (m, 2H), 2.88-2.83 (m, 4H), 2.75 (s, 3H)。
LCMS (ESI+)
:
m/z
: 403.66 [M+H]
+
。
實例 14- 合成 6-[4-[3-(6- 甲基 -4- 側氧基 -3H- 喹唑啉 -2- 基 ) 丙醯基 ] 哌嗪 -1- 基 ] 吡啶 -3- 甲腈 步驟 1 : 在室溫下,向2-胺基-5-甲基-苯甲酸(100 mg,0.66 mmol)於THF (2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EDC·HCl (189 mg,0.99 mmol)、HOBt·NH
3
(149 mg,0.99 mmol)及DIPEA (0.35 mL,1.99 mmol),且攪拌1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轉化)。將反應混合物用EtOAc (1 × 50 mL)稀釋,用水(1 × 20 mL)及鹽水溶液(1 × 20 mL)洗滌。分離有機層,經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蒸發揮發物,得到粗殘餘物,藉由Combiflash R
f
200 Teledyne ISCO (100% EtOAc,12 gm筒)純化該粗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2-胺基-5-甲基-苯甲醯胺(70 mg,70%)。
LCMS (ESI+)
:
m/z
: 151.13 [M+H]
+
。
步驟 2 : 在室溫下,向2-胺基-5-甲基-苯甲醯胺(600 mg,4.0 mmol)於AcOH (6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丁二酸酐(480 mg,4.80 mmol),且攪拌2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轉化)。用冰冷水(1 × 50 mL)稀釋反應混合物,攪拌30分鐘,在此期間沈澱出固體,過濾該固體,用水(1 × 50 mL)洗滌,隨後用冷丙酮(1 × 20 mL)洗滌且在高真空下乾燥,得到呈白色固體狀之4-(2-胺甲醯基-4-甲基-苯胺基)-4-側氧基-丁酸(800 mg,80%)。
LCMS (ESI+): m/z
: 273.56 [M+Na]
+
。
步驟 3 : 在100℃下,將4-(2-胺甲醯基-4-甲基-苯胺基)-4-側氧基-丁酸(480 mg,2.07 mmol)於水性2 N NaOH (15 mL)中之攪拌溶液加熱4小時(TLC顯示化合物4完全轉化)。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0℃,用AcOH酸化直至pH = 5,在此期間沈澱出固體。過濾該固體,用水(1 × 80 mL)洗滌,隨後用冷丙酮(1 × 20 mL)洗滌且在高真空下乾燥,得到呈灰白色固體狀之3-(6-甲基-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380 mg,85%)。
LCMS (ESI+)
:
m/z
: 233.45 [M+H]
+
。
步驟 4 : 在室溫下,向3-(6-甲基-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250 mg,1.077 mmol)於DMF (5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6-哌嗪-1-基吡啶-3-甲腈鹽酸鹽(289 mg,1.293 mmol)、T
3
P (50%於DMF中,0.68 mL,2.15 mmol)及DIPEA (0.57 mL,3.23 mmol),且攪拌6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1 × 80 mL)稀釋反應混合物,沈澱出固體時攪拌5分鐘,過濾該固體。用水(1 × 70 mL)洗滌該固體且在高真空下乾燥,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6-[4-[3-(6-甲基-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170 mg,39%)。
1 H NMR [300 MHz, DMSO-d6
]
:
δ
12.10 (brs, 1H), 8.51 (s, 1H), 7.90-7.87 (m, 2H), 7.56 (d,
J
= 8.1 Hz, 1H), 7.44 (d,
J
= 8.4 Hz, 1H), 6.94 (d,
J
= 9.3 Hz, 1H), 3.79-3.72 (m, 2H), 3.68-3.62 (m, 4H), 3.59-3.54 (m, 2H), 2.87 (s, 4H), 2.41 (s, 3H)。
LCMS (ESI+
)
:
m/z
: 403.66 [M+H]
+
。 實例15-合成6-[4-[3-(7-甲基-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
步驟 1 : 在室溫下,向2-胺基-4-甲基-苯甲酸(300 mg,1.99 mmol)於THF (6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EDC·HCl (569 mg,2.98 mmol)、HOBt·NH
3
(447 mg,2.98 mmol)及DIPEA (1.06 mL,5.96 mmol),且攪拌1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反應混合物用水(30 mL)稀釋,用EtOAc (3 × 25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經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化合物,藉由急驟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5 g,50% EtOAc-己烷)純化該粗化合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2-胺基-4-甲基-苯甲醯胺(190 mg,64%)。
1 H NMR [300 MHz, DMSO-d6]: δ
7.62 (brs, 1H), 7.42 (d,
J
= 8.1 Hz, 1H), 6.93 (brs, 1H), 6.54-6.46 (m, 3H), 6.30- 6.27 (m, 1H), 2.15 (s, 3H)。
步驟 2 : 在室溫下,向2-胺基-4-甲基-苯甲醯胺(190 mg,1.27 mmol)於AcOH (5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丁二酸酐(151 mg,1.52 mmol),且攪拌2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20 mL)稀釋反應混合物,沈澱出固體,過濾且在真空下乾燥,得到所需4-(2-胺甲醯基-5-甲基-苯胺基)-4-側氧基-丁酸(250 mg,89%),其不經進一步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1 H NMR [300 MHz, DMSO-d6
]: δ
12.37 (brs, 1H), 11.88 (s, 1H), 8.33 (s, 1H), 8.20 (s, 1H), 7.70 (d,
J
= 8.1 Hz, 1H), 7.64 (s, 1H), 6.91 (d,
J
= 7.8 Hz, 1H), 2.53-2.50 (m, 4H), 2.31 (s, 3H)。
LCMS: m/z
: 273.50 [M+Na]
+
。
步驟 3 : 將4-(2-胺甲醯基-5-甲基-苯胺基)-4-側氧基-丁酸(250 mg,1 mmol)置於2 N NaOH (10 mL)中且回流3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冷卻至0℃且用AcOH酸化直至pH = 4,在此期間沈澱出固體。過濾該固體且在真空下乾燥,獲得3-(7-甲基-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220 mg,95%),其不經進一步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LCMS: m/z
: 233.45 [M+H]
+
。
步驟 4 : 在室溫下,向3-(7-甲基-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150 mg,0.65 mmol)及6-哌嗪-1-基吡啶-3-甲腈鹽酸鹽(173 mg,0.78 mmol)於DMF (4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EDC·HCl (185 mg,0.97 mmol)、HOBt (130 mg,0.97 mmol)及DIPEA (0.46 mL,2.58 mmol),且攪拌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將反應混合物倒入冷水(25 mL)中,攪拌10分鐘,在此期間沈澱出固體。過濾該固體,在真空下乾燥,用Et
2
O (20 mL)及己烷(20 mL)洗滌,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6-[4-[3-(7-甲基-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75 mg,29%)。
1 H NMR [300 MHz, DMSO-d6
]: δ
12.1 (s, 1H), 8.52 (s, 1H), 7.96-7.87 (m, 2H), 7.33 (s, 1H), 7.26 (d,
J
= 8.1 Hz, 1H), 6.94 (d,
J
= 9.3 Hz, 1H), 3.78 (brs, 2H), 3.65 (brs, 4H), 3.57 (brs, 2H), 2.87 (brs, 4H), 2.39 (s, 3H)。
LCMS: m/z
: 403.69 [M+H]
+
。
實 例 16- 合成 6-[4-[3-(8- 甲基 -4- 側 氧基 -3H- 喹唑 啉 -2- 基 ) 丙 醯 基 ] 哌嗪 -1- 基 ] 吡 啶 -3- 甲 腈 步驟 1 : 在室溫下,向2-胺基-3-甲基-苯甲酸(0.5 g,3.31 mmol)於THF (15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EDC·HCl (0.948 g,4.97 mmol)、HOBt·NH
3
(0.745 g,4.97 mmol)及DIPEA (1.76 mL,9.93 mmol),且攪拌6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轉化)。用水(30 mL)稀釋反應混合物且用EtOAc (3 × 10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水(2 × 50 mL)、鹽水(4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 ,得到粗殘餘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20 g,50% EtOAc-己烷)純化粗物質,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2-胺基-3-甲基-苯甲醯胺(0.3 g,60%)。
LCMS
:
m/z
: 151.09 [M+H]
+
。
步驟 2 : 在室溫下,向2-胺基-3-甲基-苯甲醯胺(0.3 g,2.0 mmol)於AcOH (3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丁二酸酐,且攪拌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將反應混合物倒入冰冷水(10 mL)中,且攪拌30分鐘,在此期間沈澱固體。過濾該固體,用水(20 mL)、冷丙酮(5 mL)洗滌且在高真空下乾燥,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4-(2-胺甲醯基-6-甲基-苯胺基)-4-側氧基-丁酸(280 mg,56%)。
LCMS
:
m/z
: 251.48 [M+H]
+
。
步驟 3 : 在100℃下,將含4-(2-胺甲醯基-6-甲基-苯胺基)-4-側氧基-丁酸(0.28 g,1.12 mmol)之2 N NaOH水溶液 (5 mL)攪拌2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0℃,且用2 N HCl水溶液酸化直至pH= 3-4,在此期間沈澱白色固體。在0℃下將懸浮液攪拌30分鐘,過濾,用水(20 mL)、冷丙酮(5 mL)洗滌且在高真空下乾燥,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3-(8-甲基-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180 mg,69%)。
LCMS
:
m/z
: 233.45 [M+H]
+
。
步驟 4 : 在室溫下,向3-(8-甲基-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100 mg,0.43 mmol)及6-哌嗪-1-基吡啶-3-甲腈鹽酸鹽(97 mg,0.52 mmol)於DMF (3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DIPEA (0.23 mL,1.29 mmol)及T
3
P (0.27 mL,0.86 mmol),且攪拌3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10 mL)淬滅反應混合物且用EtOAc (3 × 6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冷水(3 × 30 mL)、鹽水(2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殘餘物。粗物質自乙腈(5 mL)再結晶,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6-[4-[3-(8-甲基-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60 mg,34%)。
1 H NMR [300 MHz, DMSO-d 6
]
:
δ
12.20 (brs, 1H), 8.51 (d,
J
= 2.1 Hz, 1H), 7.92-7.86 (m, 2H), 7.60 (d,
J
= 6.9 Hz, 1H), 7.31 (t,
J
= 7.5 Hz, 1H), 6.93 (d,
J
= 9.0 Hz, 1H), 3.77-3.75 (m, 2H), 3.66-3.65 (m, 4H), 3.59-3.57 (m, 2H), 2.90 (s, 4H), 2.46 (s, 3H)。
LCMS
:
m/z
: 403.68 [M+H]
+
。
實 例 17- 合成 6-[4-[3-(5- 氟 -4- 側 氧基 -3H- 喹唑 啉 -2- 基 ) 丙 醯 基 ] 哌嗪 -1- 基 ] 吡 啶 -3- 甲 腈 在室溫下,向3-(5-氟-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250 mg,1.054 mmol)於DMF (5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6-哌嗪-1-基吡啶-3-甲腈鹽酸鹽(283 mg,1.265 mmol)、EDC·HCl (302 mg,1.582 mmol)、HOBt (213 mg,1.582 mmol)及DIPEA (0.56 mL,3.164 mmol),且攪拌7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1 × 80 mL)稀釋反應混合物,在室溫下攪拌5分鐘,在此期間沈澱出固體,過濾該固體,用水(1 × 70 mL)洗滌,在高真空下乾燥,獲得呈淡黃色固體狀之6-[4-[3-(5-氟-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120 mg,23%)。
1 H NMR [300 MHz, DMSO-d6
]
: δ 12.20 (brs, 1H), 8.51 (d,
J
= 2.1 Hz,1H), 7.88 (dd,
J
= 9.3, 2.4 Hz, 1H), 7.73-7.67 (m, 1H), 7.35 (d,
J
= 8.1 Hz, 1H) 7.21-7.15 (m, 1H), 6.94 (d,
J
= 9.3 Hz, 1H), 3.81-3.74 (m, 2H), 3.68-3.62 (m, 4H), 3.58-3.53 (m, 2H), 2.87 (s, 4H)。
LCMS: m/z
: 407.60 [M+H]
+
。
實 例 18- 合成 6-[4-[3-(6- 氟 -4- 側 氧基 -3H- 喹唑 啉 -2- 基 ) 丙 醯 基 ] 哌嗪 -1- 基 ] 吡 啶 -3- 甲 腈 在室溫下,向3-(6-氟-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100 mg,0.42 mmol)及6-哌嗪-1-基吡啶-3-甲腈鹽酸鹽(95 mg,0.51 mmol)於DMF (2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DIPEA (0.2 mL,1.27 mmol)及T
3
P (0.3 mL,0.85 mmol),且攪拌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10 mL)淬滅反應混合物且將其萃取於EtOAc (3 × 40 mL)中。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冷水(3 × 30 mL)、鹽水(2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殘餘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10 g,5% MeOH-DCM)純化粗物質,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6-[4-[3-(6-氟-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60 mg,35%)。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
δ
12.33 (brs, 1H), 8.51 (d,
J
= 2.1 Hz, 1H), 7.88 (dd,
J
= 9.0, 2.1 Hz, 1H), 7.74 (d,
J
= 8.1 Hz, 1H), 7.64-7.62 (m, 2H), 6.93 (d,
J
= 9.3 Hz, 1H), 3.77-3.56 (m, 8H), 2.88 (s, 4H)。
LCMS
:
m/z
: 407.61 [M+1]
+
。
實 例 19- 合成 6-[4-[3-(7- 氟 -4- 側 氧基 -3H- 喹唑 啉 -2- 基 ) 丙 醯 基 ] 哌嗪 -1- 基 ] 吡 啶 -3- 甲 腈 步驟 1 : 在室溫下,向2-胺基-4-氟-苯甲酸(300 mg,1.93 mmol)於THF (6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EDC·HCl (553 mg,2.90 mmol)、HOBt·NH
3
(435 mg,2.90 mmol)、DIPEA (1.03 mL,5.79 mmol),且攪拌1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25 mL)稀釋反應混合物且用EtOAc (3 × 2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經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殘餘物,藉由急驟管柱層析法(100-200目矽膠,5g,50% EtOAc-己烷)純化該粗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2-胺基-4-氟-苯甲醯胺(195 mg,65%)。
1 H NMR [300 MHz, DMSO-d6
]: δ
7.71 (brs, 1H), 7.61-7.56 (m, 1H), 7.07 (brs, 1H), 6.89 (s, 2H), 6.42 (dd,
J
= 2.7, 12.0 Hz, 1H), 6.30-6.23 (m, 1H)。
步驟 2 : 在室溫下,向2-胺基-4-氟-苯甲醯胺(195 mg,1.26 mmol)於AcOH (4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丁二酸酐(151 mg,1.51 mmol),且攪拌2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20 mL)稀釋反應混合物,在此期間沈澱出固體。過濾該固體,在真空下乾燥,得到4-(2-胺甲醯基-5-氟-苯胺基)-4-側氧基-丁酸(260 mg,81%),其不經進一步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1 H NMR [300 MHz, DMSO-d6
]: δ
12.10 (s, 1H), 8.40-8.26 (m, 3H), 7.92-7.87 (m, 1H), 7.79 (brs, 1H), 7.00-6.93 (m, 1H), 2.56-2.49 (m, 4H)。
步驟 3 : 使4-(2-胺甲醯基-5-氟-苯胺基)-4-側氧基-丁酸(250 mg,0.98 mmol)於2 N NaOH (10 mL)中之攪拌溶液回流3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0℃,用AcOH酸化直至pH = 4,在此期間沈澱出固體。過濾該固體且在真空下乾燥,獲得3-(7-氟-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210 mg,90%),其不經進一步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LCMS: m/z
: 237.43 [M+H]
+
。
步驟 4 : 在室溫下,向3-(7-氟-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150 mg,0.63 mmol)及6-哌嗪-1-基吡啶-3-甲腈鹽酸鹽(174 mg,0.76 mmol)於DMF (4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EDC·HCl (181 mg,0.95 mmol)、HOBt (130 mg,0.95 mmol)及DIPEA (0.45 mL,2.54 mmol),且攪拌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將反應混合物倒入冷水(25 mL)中,在此期間沈澱出固體。過濾該固體,在真空下乾燥,且用Et
2
O (20 mL)、己烷(20 mL)、戊烷(20 mL)、EtOAc (15 mL)洗滌,且再次在真空下乾燥,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6-[4-[3-(7-氟-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110 mg,43%)。
1 H NMR [300 MHz, DMSO-d6
]: δ
12.30 (s, 1H), 8.51 (d,
J
= 2.1 Hz, 1H), 8.15-8.10 (m, 1H), 7.88 (dd,
J
= 2.4, 9.6 Hz, 1H), 7.33-7.27 (m, 2H), 6.94 (d,
J
= 9.0 Hz, 1H), 3.80-3.73 (m, 2H), 3.69-3.61 (m, 4H), 3.59-3.53 (m, 2H), 2.89 (s, 4H)。
LCMS:
m/z: 407.61 [M+H]
+
。
實 例 20- 合成 6-[4-[3-(8- 氟 -4- 側 氧基 -3H- 喹唑 啉 -2- 基 ) 丙 醯 基 ] 哌嗪 -1- 基 ] 吡 啶 -3- 甲 腈 步驟 1 : 在室溫下,向2-胺基-3-氟-苯甲酸(400 mg,2.57 mmol)於THF (1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EDC·HCl (738 mg,3.86 mmol)、HOBt·NH
3
(580 mg,3.86 mmol)及DIPEA (1.38 mL,7.73 mmol),且攪拌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30 mL)稀釋反應混合物且用EtOAc (3 × 4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經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化合物,藉由急驟管柱層析法(100-200目矽膠,5g,50% EtOAc-己烷)純化該粗化合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2-胺基-3-氟-苯甲醯胺(250 mg,63%)。
LCMS
:
m/z
: 155.42 [M+H]
+
。
步驟 2 : 在室溫下,向2-胺基-3-氟-苯甲醯胺(250 mg,1.62 mmol)於AcOH (5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丁二酸酐(389 mg,3.89 mmol),且攪拌2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20 mL)稀釋反應混合物,在此期間沈澱出固體。過濾該固體且在真空下乾燥,得到4-(2-胺甲醯基-6-氟-苯胺基)-4-側氧基-丁酸(400 mg,97%),其不經進一步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LCMS: m/z
: 255.42 [M+H]
+
。
步驟 3 : 將4-(2-胺甲醯基-6-氟-苯胺基)-4-側氧基-丁酸(400 mg,1.57 mmol)置於2 N NaOH (10 mL)中,且在100℃下加熱3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反應完成後,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0℃,用AcOH酸化直至pH = 4,在此期間沈澱出固體。過濾該固體且在真空下乾燥,獲得3-(8-氟-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250 mg,67%),其不經進一步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LCMS: m/z
: 237.39 [M+H]
+
。
步驟 4 : 在室溫下,向3-(8-氟-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150 mg,0.63 mmol)及6-哌嗪-1-基吡啶-3-甲腈鹽酸鹽(170 mg,0.76 mmol)於DMF (4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T
3
P (0.3 mL,0.95 mmol)及DIPEA (0.45 mL,2.54 mmol),且攪拌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將反應混合物倒入冷水(25 mL)中,在此期間沈澱出固體。過濾該固體,在真空下乾燥,用己烷(30 mL)、氯仿(30 mL)洗滌且再次在真空下乾燥,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6-[4-[3-(8-氟-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80 mg,23%)。
1 H NMR [300 MHz, DMSO-d6
]: δ
8.51 (d,
J
= 2.1 Hz, 1H), 7.90-7.87 (m, 2H), 7.65-7.59 (m, 1H), 7.46-7.39 (m, 1H), 6.93 (d,
J
= 9.0 Hz, 1H), 3.77 (brs, 2H), 3.64 (brs, 4H), 3.57 (brs, 2H), 2.90 (s, 4H)。
LCMS: m/z
: 407.61 [M+H]
+
。
實 例 21- 合成 6-[4-[3-(4- 側 氧基 -3H- 吡啶并 [3,2-d] 嘧啶 -2- 基 ) 丙 醯 基 ] 哌嗪 -1- 基 ] 吡 啶 -3- 甲 腈 步驟 1 : 在室溫下,向3-胺基吡啶-2-甲醯胺(0.3 g,2.19 mmol)於AcOH (3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丁二酸酐(0.26 g,2.63 mmol),且攪拌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將反應混合物倒入冰冷水(5 mL)中,且攪拌30分鐘,在此期間沈澱出固體。過濾該固體,用水(10 mL)、冷丙酮(5 mL)洗滌且在高真空下乾燥,獲得4-[(2-胺甲醯基-3-吡啶基)胺基]-4-側氧基-丁酸(320 mg,61%),其不經任何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LCMS
: m/z: 238.41 [M+H]
+
。
步驟 2 : 將4-[(2-胺甲醯基-3-吡啶基)胺基]-4-側氧基-丁酸(300 mg,1.27 mmol)置於2 N NaOH水溶液 (5 mL)中,且在100℃下攪拌2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0℃,且用2 N HCl水溶液酸化至pH= 3-4,在此期間沈澱出白色固體。在0℃下將反應混合物攪拌30分鐘。過濾該固體,用水(10 mL)、冷丙酮(4 mL)洗滌且在高真空下乾燥,獲得3-(4-側氧基-3H-吡啶并[3,2-d]嘧啶-2-基)丙酸(200 mg,72%),其不經任何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LCMS
:
m/z
: 220.46 [M+H]
+
。
步驟 3 : 在室溫下,向3-(4-側氧基-3H-吡啶并[3,2-d]嘧啶-2-基)丙酸(100 mg,0.46 mmol)及6-哌嗪-1-基吡啶-3-甲腈鹽酸鹽(104 mg,0.55 mmol)於DMF (3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DIPEA (0.3 mL,1.37 mmol)及T
3
P (0.23 mL,0.92 mmol),且攪拌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10 mL)淬滅反應混合物且用EtOAc (3 × 4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冷水(3 × 20 mL)、鹽水(2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殘餘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10 g,5% MeOH-DCM)純化粗物質,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6-[4-[3-(4-側氧基-3H-吡啶并[3,2-d]嘧啶-2-基)丙醯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60 mg,36%)。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
δ
12.50 (brs, 1H), 8.71 (dd,
J
= 4.0, 1.2 Hz, 1H), 8.50 (d,
J
= 2.0 Hz, 1H), 7.95 (dd,
J
= 8.4, 1.6 Hz, 1H), 7.88 (dd,
J
= 9.2, 1.6 Hz, 1H), 7.73 (dd,
J
= 8.0, 4.0 Hz, 1H), 6.93 (d,
J
= 9.2 Hz, 1H), 3.77-3.75 (m, 2H ), 3.66-3.63 (m, 4H ), 3.57-3.55 (m, 2H), 2.90 (s, 4H)。
LCMS
:
m/z
: 390.69 [M+H]
+
。
實 例 22- 合成 6-[4-[3-(4- 側 氧基 -3H- 吡啶并 [3,4-d] 嘧啶 -2- 基 ) 丙 醯 基 ] 哌嗪 -1- 基 ] 吡 啶 -3- 甲 腈 步驟 1 : 在室溫下,向3-胺基吡啶-4-甲醯胺(300 mg,2.18 mmol)於AcOH (6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丁二酸酐(262 mg,2.62 mmol),且攪拌22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20 mL)稀釋反應混合物,在此期間沈澱固體。過濾該固體且在真空下乾燥,獲得4-[(4-胺甲醯基-3-吡啶基)胺基]-4-側氧基-丁酸(430 mg,83%),其不經進一步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LCMS
:
m/z
: 238.52 [M+H]
+
。
步驟 2 : 將4-[(4-胺甲醯基-3-吡啶基)胺基]-4-側氧基-丁酸(430 mg,1.81 mmol)置於2 N NaOH (8.6 mL)中且回流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反應完成後,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0℃,用AcOH酸化直至pH = 4,在此期間沈澱出固體。過濾該固體且在真空下乾燥,獲得3-(4-側氧基-3H-吡啶并[3,4-d]嘧啶-2-基)丙酸(380 mg,96%),其不經進一步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LCMS
:
m/z
: 220.42 [M+H]
+
。
步驟 3 : 在室溫下,向3-(4-側氧基-3H-吡啶并[3,4-d]嘧啶-2-基)丙酸(200 mg,0.91 mmol)及6-哌嗪-1-基吡啶-3-甲腈鹽酸鹽(245 mg,1.09 mmol)於DMF (5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T
3
P (0.87 mL,1.36 mmol)、DIPEA (0.64 mL,3.65 mmol),且攪拌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30 mL)稀釋反應混合物,用EtOAc (3 × 15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經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化合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目矽膠,4 g,5% MeOH-DCM)純化該粗化合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6-[4-[3-(4-側氧基-3H-吡啶并[3,4-d]嘧啶-2-基)丙醯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45 mg,13%)。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12.55 (s, 1H), 8.94 (s, 1H), 8.59 (d,
J
= 4.8 Hz, 1H), 8.51-8.50 (m, 1H), 7.91-7.87 (m, 2H), 6.94 (d,
J
= 9.2 Hz, 1H), 3.77 (brs, 2H), 3.65 (brs, 4H), 3.56 (brs, 2H), 2.92 (brs, 4H)。
LCMS
:
m/z
: 390.70 [M+H]
+
。
實 例 23- 合成 6-[4-[3-(4- 側 氧基 -3H- 噻吩并 [2,3-d] 嘧啶 -2- 基 ) 丙 醯 基 ] 哌嗪 -1- 基 ] 吡 啶 -3- 甲 腈 步驟 1 : 在室溫下,向2-胺基噻吩-3-甲醯胺(300 mg,2.11 mmol)於乙酸(3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丁二酸酐(253 mg,2.53 mmol)。在室溫下將反應混合物攪拌2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接著用水(20 mL)稀釋反應混合物,且形成沈澱物。過濾混合物且在真空下乾燥所得固體,獲得4-[(3-胺甲醯基-2-噻吩基)胺基]-4-側氧基-丁酸(410 mg,69%),其不經進一步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
δ
12.20 (s, 1H), 12.14 (s, 1H), 7.89 (s, 1H), 7.50 (brs, 1H), 7.39 (d,
J
= 5.6 Hz, 1H), 6.93 (d,
J =
6.0 Hz, 1H), 2.67 (t,
J
= 6.4 Hz, 2H), 2.56 (t,
J
= 6.8 Hz, 2H)。
LCMS
:
m/z
: 265.40 [M+Na]
+
。
步驟 2 : 在室溫下,將4-[(3-胺甲醯基-2-噻吩基)胺基]-4-側氧基-丁酸(350 mg,1.44 mmol)懸浮於2 N NaOH (7 mL)中。在100℃下將所得混合物加熱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反應完成後,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0℃,用AcOH酸化(pH=4)。形成固體,藉由過濾收集且在真空下乾燥,獲得3-(4-側氧基-3H-噻吩并[2,3-d]嘧啶-2-基)丙酸(290 mg,90%),其不經進一步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LCMS
:
m/z
: 225.38 [M+H]
+
。
步驟 3 : 在室溫下,向3-(4-側氧基-3H-噻吩并[2,3-d]嘧啶-2-基)丙酸(200 mg,0.89 mmol)及6-哌嗪-1-基吡啶-3-甲腈鹽酸鹽(239 mg,1.07 mmol)於DMF (5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T
3
P (0.85 mL,1.33 mmol)、DIPEA (0.62 mL,3.568 mmol)。在室溫下將反應混合物攪拌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30 mL)稀釋反應混合物,用EtOAc (3 × 3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層經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蒸發溶劑,得到粗化合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4 g,5% MeOH-DCM)純化所得粗物質,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6-[4-[3-(4-側氧基-3H-噻吩并[2,3-d]嘧啶-2-基)丙醯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80 mg,22%)。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
δ
12.38 (s, 1H), 8.50 (d,
J
= 2.0 Hz, 1H), 7.88 (dd,
J
= 2.4, 9.2 Hz, 1H), 7.45 (d,
J
= 6.0 Hz, 1H), 7.32 (d,
J
= 5.6 Hz, 1H), 6.93 (d,
J
= 9.2 Hz, 1H), 3.77-3.74 (m, 2H), 3.65-3.62 (m, 4H), 3.57-3.55 (m, 2H), 2.92-2.84 (m, 4H)。
LCMS
:
m/z
: 395.62 [M+H]
+
。
實 例 24- 合成 6-[4-[3-(4- 側 氧基 -3H- 噻吩并 [3,2-d] 嘧啶 -2- 基 ) 丙 醯 基 ] 哌嗪 -1- 基 ] 吡 啶 -3- 甲 腈 步驟 1 : 在100℃下,將3-胺基噻吩-2-甲酸甲酯(2 g,12.72 mmol)於1 M氫氧化鈉 (14 mL,14 mmol)中之攪拌溶液加熱2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使反應混合物回到室溫,用1 N HCl酸化直至pH = 2且用50% THF-EtOAc (2 × 10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經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產物,用正戊烷(2 × 20 mL)洗滌該粗產物,獲得3-胺基噻吩-2-甲酸(1.4 g,77%),其不經任何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LCMS (ESI+)
:
m/z
: 144.30 [M+H]
+
。
步驟 2 : 在60℃下將3-胺基噻吩-2-甲酸(1 g,6.99 mmol)及CDI (1.24 g,7.69 mmol)於THF (20 mL)中之溶液加熱1小時,接著添加25%氨水溶液(16 mL)且在60℃下繼續3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使反應混合物回到室溫且用EtOAc (2 × 75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鹽水(4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殘餘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20 g,50-75% EtOAc-己烷)純化該粗殘餘物,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3-胺基噻吩-2-甲醯胺(400 mg,40%)。
LCMS (ESI+)
:
m/z
: 143.33 [M+H]
+
。
步驟 3 : 向3-胺基噻吩-2-甲醯胺(390 mg,2.74 mmol)於AcOH (10 mL)中之攪拌懸浮液中添加丁二酸酐(277 mg,2.77 mmol),且在室溫下攪拌2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40 mL)淬滅反應混合物,攪拌15分鐘,過濾沈澱物,用水(10 mL)洗滌且乾燥,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4-[(2-胺甲醯基-3-噻吩基)胺基]-4-側氧基-丁酸(585 mg,88%)。
LCMS (ESI+)
:
m/z
: 243.40 [M+H]
+
。
步驟 4 : 在80℃下將4-[(2-胺甲醯基-3-噻吩基)胺基]-4-側氧基-丁酸(500 mg,2.07 mmol)於2 N氫氧化鈉溶液(16 mL,32 mmol)中之溶液攪拌2小時(LCMS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使反應混合物回到室溫,用AcOH酸化直至pH = 5,過濾白色沈澱物,用水(20 mL)洗滌,在減壓下乾燥,得到呈白色固體狀之3-(4-側氧基-3H-噻吩并[3,2-d]嘧啶-2-基)丙酸(330 g,72%)。
LCMS (ESI+)
:
m/z
: 225.42 [M+H]
+
。
步驟 5 : 在室溫下,向3-(4-側氧基-3H-噻吩并[3,2-d]嘧啶-2-基)丙酸(200 mg,0.89 mmol)、6-哌嗪-1-基吡啶-3-甲腈鹽酸鹽(240 mg,1.07 mmol)及DIPEA (0.31 mL,1.78 mmol)於DMF (1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50% T
3
P於EtOAc (0.85 mL,1.34 mmol)中之溶液,且攪拌3小時(LCMS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60 mL)淬滅反應混合物且用DCM (2 × 5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鹽水(2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產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20 g,2-4% MeOH-DCM)純化該粗產物,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6-[4-[3-(4-側氧基-3H-噻吩并[3,2-d]嘧啶-2-基)丙醯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60 mg,17%)。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12.37 (s,1H), 8.50 (d,
J
= 2.0 Hz, 1H), 8.12 (d,
J
= 5.2 Hz, 1H), 7.88 (dd,
J
= 5.6, 9.2 Hz, 1H), 7.29 (d,
J
= 5.2 Hz, 1H), 6.93 (d,
J
= 9.2 Hz, 1H), 3.80-3.72 (m, 2H), 3.68-3.61 (m, 4H), 3.59-3.55 (m, 2H), 2.92-2.85 (m, 4H)。
LCMS (ESI+)
:
m/z
: 395.63 [M+H]
+
。
實 例 25- 合成 6-[(2S)-2- 甲基 -4-[3-(4- 側 氧基 -3H- 喹唑 啉 -2- 基 ) 丙 醯 基 ] 哌嗪 -1- 基 ] 吡 啶 -3- 甲 腈 步驟 1 : 向(3S)-3-甲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500 mg,2.50 mmol)及6-氯吡啶-3-甲腈(415 mg,3.0 mmol)於DMSO (1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K
2
CO
3
(863 mg,6.25 mmol)及Cu(MeCN)
4
PF
6
(18 mg,0.05 mmol)。在140℃下將反應混合物加熱2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使反應混合物回到室溫,用水(20 mL)稀釋且用EtOAc (3 × 5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水(2 × 30 mL)及鹽水(4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殘餘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15 g,30% EtOAc-己烷)純化該粗殘餘物,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3S)-4-(5-氰基-2-吡啶基)-3-甲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260 mg,34%)。
LCMS
:
m/z
: 303.60 [M+H]
+
。
步驟 2 : 向(3S)-4-(5-氰基-2-吡啶基)-3-甲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260 mg,0.86 mmol)於DCM (5 mL)中之攪拌溶液(冷卻至0℃)中添加含4 N HCl之二噁烷(5 mL)。使反應混合物回到室溫,且攪拌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減壓下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粗殘餘物,用Et
2
O (5 mL)洗滌該粗殘餘物且在高真空下乾燥,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6-[(2S)-2-甲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鹽酸鹽(120 mg,68%)。
LCMS
: m/z: 203.45 [M+H]
+
。
步驟 3 : 向6-[(2S)-2-甲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鹽酸鹽(100 mg,0.46 mmol)及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111 mg,0.55 mmol)於DMF (5 mL)中之攪拌溶液(冷卻至0℃)中添加T
3
P (0.3 mL,0.92 mmol,50%於DMF中)及DIPEA (0.25 mL,1.38 mmol)。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室溫,且攪拌8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20 mL)淬滅反應混合物且用EtOAc (3 × 6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冷水(3 × 30 mL)、鹽水(4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殘餘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8 g,5% MeOH-EtOAc)純化該粗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6-[(2S)-2-甲基-4-[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40 mg,21%)。
1 H NMR [300 MHz, DMSO-d6
]
:
δ
12.28 (s, 1H), 8.52 (d,
J
= 1.8 Hz, 1H), 8.06 (d,
J
= 7.5 Hz, 1H), 7.88 (dd,
J
= 1.8 Hz,
J
= 9.0 Hz, 1H), 7.76-7.17 (m, 1H), 7.51 (d,
J
= 8.1 Hz, 1H), 7.44 (t,
J
= 7.5 Hz, 1H), 6.90 (d,
J
= 9.0 Hz, 1H), 4.66-4.58 (m, 1H), 4.25-4.14 (m, 2H), 4.05-3.87(m, 1H), 3.47 (d,
J
= 10.5 Hz, 1H), 3.12-2.99 (m, 2H), 2.91-2.84 (m, 4H), 1.20-.98 (m, 3H)。
LCMS
:
m/z
: 403.66 [M+H]
+
。
實 例 26- 合成 6-[(2R)-2- 甲基 -4-[3-(4- 側 氧基 -3H- 喹唑 啉 -2- 基 ) 丙 醯 基 ] 哌嗪 -1- 基 ] 吡 啶 -3- 甲 腈 步驟 1 : 在室溫下,向(3R)-3-甲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500 mg,2.5 mmol)、6-氯吡啶-3-甲腈(415 mg,3 mmol)於DMSO (1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碳酸鉀(690 mg,5 mmol)、Cu (MeCN)
4
PF
6
(18 mg,0.05 mmol)。在140℃下將反應混合物加熱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回到室溫,用水(30 mL)稀釋且用EtOAc (3 × 4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水(30 mL)、鹽水(4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獲得粗化合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目矽膠,7 g,30% EtOAc-己烷)純化粗物質,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3R)-4-(5-氰基-2-吡啶基)-3-甲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415 mg,55%)。
1 H NMR [300 MHz, CDCl3
]: δ
8.39 (d,
J
= 2.4 Hz, 1H), 7.62-7.58 (m, 1H), 6.54 (d,
J
= 9.0 Hz, 1H), 4.51 (brs, 1H), 4.13-3.89 (m, 3H), 3.27-3.13 (m, 2H), 3.00 (brs, 1H), 1.45 (s, 9H), 1.23-1.16 (m, 3H)。
LCMS
:
m/z
: 247.46 [M-tBu]
+
。
步驟 2 : 向(3R)-4-(5-氰基-2-吡啶基)-3-甲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410 mg,1.35 mmol)於1,4-二噁烷(4 mL)中之攪拌溶液(冷卻至0℃)中添加含4 N HCl之二噁烷(1.35 mL,5.43 mmol)。使反應物緩慢回到室溫,且攪拌3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減壓下移除揮發物,得到粗6-[(2R)-2-甲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310 mg,96%),其不經任何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LCMS: m/z
: 203.41 [M+H]
+
。
步驟 3 : 在室溫下,向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100 mg,0.45 mmol)、6-[(2R)-2-甲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93 mg,0.45 mmol)於DMF (2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EDC·HCl (131 mg,0.68 mmol)、HOBt (92 mg,0.68 mmol)及DIPEA (0.16 mL,0.91 mmol),且攪拌16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將反應混合物用冷水(20 mL)稀釋且用EtOAc (3 × 3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冷水(1 × 30 mL)、鹽水溶液 (4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化合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目矽膠,4 g,3% MeOH-DCM)純化粗殘餘物,獲得呈淡粉色固體狀之6-[(2R)-2-甲基-4-[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60 mg,33%)。
1 H NMR [300 MHz, DMSO-d 6
]
:
δ
12.30 (brs, 1H), 8.52 (d,
J
= 2.1 Hz, 1H), 8.06 (d,
J
= 7.8 Hz, 1H), 7.88 (dd,
J
=9.0, 2.1 Hz, 1H), 7.76 - 7.71 (m, 1H), 7.51 (d ,
J
= 8.1 Hz, 1H), 7.44 (t, J = 7.5 Hz, 1H), 6.89 (d, J = 9.0 Hz, 1H), 4.66-4.58 (m, 1H), 4.24-4.14 (m, 2H), 4.05-3.87 (m, 1H), 3.34-3.31 (m, 1H), 3.05-2.72 (m, 6H), 1.20-0.98 (m, 3H)。
LCMS
:
m/z
: 403.66 [M+H]
+
。
實 例 27- 合成 6-[(3R)-3- 甲基 -4-[3-(4- 側 氧基 -3H- 喹唑 啉 -2- 基 ) 丙 醯 基 ] 哌嗪 -1- 基 ] 吡 啶 -3- 甲 腈 步驟 1 : 向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1 g,4.58 mmol)、(3R)-3-甲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917 mg,4.58 mmol)於DMF (2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EDC·HCl (1.3 g,6.88 mmol)、HOBt (928 mg,6.88 mmol)及DIPEA (1.6 mL,9.17 mmol),且在室溫下攪拌16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將反應混合物用冷水(40 mL)稀釋且用EtOAc (3 × 4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冷水(50 mL)、鹽水(4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化合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目矽膠,10 g,3% MeOH於DCM中)純化粗化合物,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3R)-3-甲基-4-[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410 mg,22%)。
LCMS: m/z
: 401.67 [M+H]
+
。
步驟 2 : 向(3R)-3-甲基-4-[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410 mg,1 mmol)於1,4-二噁烷(4 mL)中之攪拌溶液(冷卻至0℃)中添加含4 N HCl之二噁烷(1.0 mL,4 mmol)。使反應物升溫至室溫,且攪拌3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減壓下移除揮發物,得到粗2-[3-[(2R)-2-甲基哌嗪-1-基]-3-側氧基-丙基]-3H-喹唑啉-4-酮鹽酸鹽(310 mg,定量的),其不經任何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LCMS
:
m/z
: 301.61 [M+H]
+
。
步驟 3 : 在室溫下,向2-[3-[(2R)-2-甲基哌嗪-1-基]-3-側氧基-丙基]-3H-喹唑啉-4-酮鹽酸鹽(200 mg,0.66 mmol)、6-氯吡啶-3-甲腈(110 mg,0.79 mmol)於DMSO (4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碳酸鉀(183 mg,1.33 mmol)、Cu(MeCN)
4
PF
6
(5 mg,0.013 mmol)。在140℃下將反應混合物加熱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緩慢回到室溫,用冷水(30 ml)稀釋,用EtOAc (3 × 4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冷水(30 mL)、鹽水(4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獲得粗化合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目矽膠,4g,5% MeOH-DCM)純化粗物質,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6-[(3R)-3-甲基-4-[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65 mg,24%)。
1 H NMR [400 MHz, DMSO-d 6
]
:
δ
12.20 (s, 1H), 8.48 (s, 1H), 8.06 (d,
J
= 7.6 Hz, 1H), 7.86 (d,
J
= 7.6 Hz, 1H), 7.73 (brs, 1H), 7.52 (m, 1H), 7.44 (t,
J
= 2.0 Hz, 1H), 6.93 (brs, 1H), 4.56 (brs, 1H), 4.37 - 4.14 (m, 3H), 3.52-3.31 (m, 2H), 2.98-2.88 (m, 5H), 1.20-1.00 (m, 3H)。
LCMS
:
m/z
: 403.62 [M+H]
+
。
實 例 28- 合成 6-[(3S)-3- 甲基 -4-[3-(4- 側 氧基 -3H- 喹唑 啉 -2- 基 ) 丙 醯 基 ] 哌嗪 -1- 基 ] 吡 啶 -3- 甲 腈 步驟 1 : 向(2R)-2-甲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0.55 g,2.75 mmol)及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0.5 g,2.29 mmol)於DMF (10 mL)中之攪拌溶液(冷卻至0℃)中添加EDC·HCl (0.657 g,3.44 mmol)、HOBt (0.464 g,3.44 mmol)及DIPEA (1.2 mL,6.88 mmol)。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室溫,攪拌12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20 mL)淬滅且用EtOAc (3 × 6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冷水(3 × 30 mL)、鹽水(4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化合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15 g,5% MeOH-EtOAc)純化粗物質,獲得(3S)-3-甲基-4-[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0.3 g,32%)。
LCMS
:
m/z
: 401.67 [M+H]
+
。
步驟 2 : 向(3S)-3-甲基-4-[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0.2 g,0.5 mmol)於DCM (5 mL)中之攪拌溶液(冷卻至0℃)中添加含4 N HCl之二噁烷(5 mL)。使反應混合物緩慢升溫至室溫,且攪拌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真空下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粗殘餘物,用Et
2
O (5 mL)洗滌該粗殘餘物且在高真空下乾燥,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2-[3-[(2S)-2-甲基哌嗪-1-基]-3-側氧基-丙基]-3H-喹唑啉-4-酮鹽酸鹽(120 mg,80%)。
LCMS
:
m/z
: 301.61 [M+H]
+
。
步驟 3 : 在140℃下將2-[3-[(2S)-2-甲基哌嗪-1-基]-3-側氧基-丙基]-3H-喹唑啉-4-酮鹽酸鹽(100 mg,0.33mmol)、6-氯吡啶-3-甲腈(55mg,0.39 mmol)、K
2
CO
3
(138 mg,0.10 mmol)及Cu(MeCN)
4
PF
6
(2 mg,0.006 mmol)於DMSO (3 mL)中之溶液攪拌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使反應混合物回到室溫,用水(20 mL)稀釋且用EtOAc (3 × 5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水(2 × 30 mL)、鹽水(1 × 3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殘餘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10 g,5% MeOH-EtOAc)純化該粗殘餘物,得到呈白色固體狀之6-[(3S)-3-甲基-4-[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30 mg,22%)。
1 H NMR [300 MHz, DMSO-d6
]
:
δ
12.24 (s, 1H), 8.49 (d,
J
= 2.1, 1H), 8.06 (d,
J
= 7.2 Hz, 1H), 7.87 (dd,
J
= 9.0, 2.4 Hz, 1H), 7.78-7.70 (m, 1H), 7.55-7.42 (m, 2H), 7.01-6.91 (m, 1H), 4.61-4.51 (m, 1H), 4.38-4.15 (m, 2H), 3.95-3.85 (d,
J
= 12.9 Hz, 1H), 3.51-3.40 (m, 1H), 3.25-3.17 (m, 1H), 3.05 -2.81 (m, 5H), 1.22-0.99 (m, 3H)。
LCMS
:
m/z
: 403.63 [M+H]
+
。
實 例 29- 合成 6-[(3S)-4-[3-(6- 氟 -4- 側 氧基 -3H- 喹唑 啉 -2- 基 ) 丙 醯 基 ]-3- 甲基 - 哌嗪 -1- 基 ] 吡 啶 -3- 甲 腈 步驟 1 : 在室溫下,向2-胺基-5-氟-苯甲酸(15 g,96.69 mmol)於THF (30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EDC·HCl (27.70 g,145.03 mmol)、HOBt·NH
3
(21.75 g,145.03 mmol)及DIPEA (51.0 mL,290.07 mmol),且攪拌6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減壓下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粗殘餘物,將其用水(150 mL)稀釋且用EtOAc (3 × 15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水(2 × 100 mL)、鹽水(1 × 10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殘餘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300 g,40% EtOAc-己烷)純化粗物質 ,獲得呈淡黃色固體狀之2-胺基-5-氟-苯甲醯胺(10.0 g,67%)。LCMS:
m/z
: 155.38 [M+H]
+
。
步驟 2 : 在室溫下,向2-胺基-5-氟-苯甲醯胺(7.0 g,45.45 mmol)於AcOH (35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丁二酸酐(5.45 g,54.54 mmol),且攪拌3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將反應混合物倒入冰冷水(250 mL)中,在室溫下將沈澱出的固體攪拌30分鐘,過濾,用水(50 mL)、冷丙酮(20 mL)洗滌且在高真空下乾燥,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4-(2-胺甲醯基-4-氟-苯胺基)-4-側氧基-丁酸(9.0 g,77%)。LCMS:
m/z
: 255.57 [M+H]
+
。
步驟 3 : 在100℃下,將4-(2-胺甲醯基-4-氟-苯胺基)-4-側氧基-丁酸(9.0 g,35.43 mmol)於2 N NaOH水溶液 (100 mL)中之攪拌溶液加熱3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0℃,且用2 N HCl水溶液酸化直至pH= 4-5,在此期間形成白色沈澱物。在0℃下將懸浮液攪拌30分鐘,過濾,用水(2 × 50 mL)及冷丙酮(20 mL)洗滌。在高真空下乾燥固體,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3-(6-氟-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7.0 g,83%)。LCMS: m/z: 237.43 [M+H]
+
。
步驟 4 : 向3-(6-氟-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5.0 g,21.19 mmol)及(3S)-3-甲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4.2 g,21.19 mmol)於DMF (50 mL)中之攪拌溶液(冷卻至0℃)中添加EDC·HCl (6.06 g,31.78 mmol)、HOBt (4.29 g,31.78 mmol)及DIPEA (11.2 mL,63.56 mmol)。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室溫,攪拌12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100 mL)淬滅且用EtOAc (3 × 20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冷水(3 × 50 mL)、鹽水(5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殘餘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80 g,5% MeOH-DCM)純化該粗殘餘物,得到呈灰白色固體狀之(3S)-4-[3-(6-氟-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3-甲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4.0 g,45%)。
LCMS
:
m/z
: 419.73 [M+H]
+
。
步驟 5 : 向(3S)-4-[3-(6-氟-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3-甲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4.0 g,9.57 mmol)於1,4-二噁烷(20 mL)中之攪拌溶液(冷卻至0℃)中添加含4 N HCl之二噁烷(10 mL,40.0 mmol)。使反應混合物回到室溫,且攪拌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減壓下濃縮揮發物,得到粗殘餘物,將其用Et
2
O (10 mL)洗滌,在高真空下乾燥,獲得6-氟-2-[3-[(2S)-2-甲基哌嗪-1-基]-3-側氧基-丙基]-3H-喹唑啉-4-酮鹽酸鹽(2.0 g,65%),且不經任何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LCMS
:
m/z
: 319.63 [M+H]
+
。
步驟 6 : 向6-氟-2-[3-[(2S)-2-甲基哌嗪-1-基]-3-側氧基-丙基]-3H-喹唑啉-4-酮鹽酸鹽(2.5 g,7.86 mmol)、6-氯吡啶-3-甲腈(1.08 g,7.86 mmol)及K
2
CO
3
(3.2 g,23.58 mmol)於DMSO (2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Cu(MeCN)
4
PF
6
(58 mg,0.16 mmol),且在140℃下攪拌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使反應混合物回到室溫,用水(50 mL)稀釋且用EtOAc (3 × 15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水(2 × 100 mL)、鹽水(1 × 1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殘餘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40g,5% MeOH-DCM)純化粗產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6-[(3S)-4-[3-(6-氟-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3-甲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1.3 g,40%)。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
δ
12.31 (s, 1H), 8.48 (d,
J
= 2.4 Hz, 1H), 7.86 (dd,
J
= 8.8, 2.0 Hz, 1H), 7.73 (dd,
J
= 8.8, 2.8 Hz, 1H), 7.68-7.55 (m, 2H), 6.97-6.88 (s, 1H), 4.56-4.36 (m, 1H), 4.30-4.14 (m, 3H), 3.51-3.44 (m, 1H), 3.24-3.17 (m, 1H), 2.98 (s, 1H), 2.95-2.80 (s, 4H), 1.25-0.94 (m, 3H)。
LCMS
:
m/z
: 421.72 [M+H]
+
。
實 例 29a- 合成 6-[(3R)-4-[3-(6- 氟 -4- 側 氧基 -3H- 喹唑 啉 -2- 基 ) 丙 醯 基 ]-3- 甲基 - 哌嗪 -1- 基 ] 吡 啶 -3- 甲 腈 步驟 1 : 在室溫下,向6-氯吡啶-3-甲腈(10 g,0.06 mol)及(2R)-2-甲基哌嗪(6.35 g,0.06 mol)於乙腈(80 mL)中之混合物中添加K
2
CO
3
(12.0 g,0.09 mol)。在60℃下將所得混合物攪拌2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使反應物回到室溫,用水(150 mL)淬滅且用EtOAc (3 × 8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經無水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5% MeOH-DCM)純化殘餘物,獲得6-[(3R)-3-甲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10.0 g,69%產率)。
步驟 2 : 在10-15℃下,向3-(6-氟-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5.0 g,21.19 mmol,獲自實例29,步驟3)於無水DMF (40 mL,~8 vo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6-[(3R)-3-甲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4.06 g, 20 mmol)、EDCI
.
HCl (6.08 g,31.6 mmol)、HOBt (3.43 g,25.4 mmol)及DIPEA (14.5 mL,84.5 mol),且攪拌22小時。用冰冷水(500 mL)淬滅反應混合物且用EtOAc (3 × 7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層經無水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化合物。在室溫下將粗化合物用EtOAc (50 mL)攪拌1小時,過濾且吸乾。再次用EtOAc將所獲得固體製成漿料。過濾該固體且用EtOAc (50 mL)洗滌,獲得43%產率 (3.8g)之(50 mL) 6-[(3R)-4-[3-(6-氟-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3-甲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使用對掌性HPLC來確認化合物係化合物29之對映異構體。所用管柱:Lux,5微米,Cellulose-4 (250 × 4.6 mm,5微米,移動相:50:50正己烷:(含0.1% HCOOH之1:1乙醇:甲醇),流動速率:1.0 mL/min,溫度:25℃。R-對映異構體之滯留時間= 12.9 min;化合物29之滯留時間= 13.4 min。
實 例 30- 合成 6-[(3S)-4-[3-(5- 氟 -4- 側 氧基 -3H- 喹唑 啉 -2- 基 ) 丙 醯 基 ]-3- 甲基 - 哌嗪 -1- 基 ] 吡 啶 -3- 甲 腈 步驟 1 : 在室溫下,向2-胺基-6-氟-苯甲酸(15 g,96.77 mmol)於THF (15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EDC·HCl (27 g,145.16 mmol)、HOBt·NH
3
(21 g,145.16 mmol)及DIPEA (52 mL,290.32 mmol),且攪拌6小時(TLC顯示化合物1完全轉化)。將反應混合物用EtOAc (300 mL)稀釋且用水(3 × 100 mL)、鹽水(1 × 150 mL)洗滌。分離有機層,經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蒸發揮發物,獲得粗產物,將其用10% EtOAc-己烷(2 × 150 mL)洗滌,在高真空下乾燥,獲得呈淡黃色固體狀之2-胺基-6-氟-苯甲醯胺(12.2 g,80%)。
LCMS
:
m/z
: 155.42 [M+H]
+
。
步驟 2 : 在室溫下,向2-胺基-6-氟-苯甲醯胺(12 g,77.92 mmol)於AcOH (12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丁二酸酐(9.3 g,93.50 mmol),且攪拌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轉化)。用冰冷水(1 × 200 mL)稀釋反應混合物,沈澱出固體時攪拌30分鐘。過濾該固體,用水(1 × 150 mL)洗滌,隨後用冷丙酮(1 × 100 mL)洗滌且在高真空下乾燥,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4-(2-胺甲醯基-3-氟-苯胺基)-4-側氧基-丁酸(16 g,81%)。
LCMS
:
m/z
: 277.46 [M+Na]
+
, 238.49 [M-NH
2
]
+
。
步驟 3 : 在100℃下將4-(2-胺甲醯基-3-氟-苯胺基)-4-側氧基-丁酸(15.5 mg,6.10 mmol)於水性2 N NaOH (160 mL)中之攪拌溶液加熱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轉化)。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0℃,用AcOH酸化直至pH= 5,在此期間沈澱出固體。過濾該固體,用水(250 mL)洗滌,隨後用冷丙酮(1 × 100 mL)洗滌且在高真空下乾燥,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3-(5-氟-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11 g,80%)。
LCMS
:
m/z
: 237.47 [M+H]
+
。
步驟 4 : 在室溫下,向3-(5-氟-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5.2g,22 mmol)於DMF (52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3S)-3-甲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6.6 g,33.05 mmol)、EDC·HCl (6.2g,33.05 mmol)、HOBt (4.4g,33.05 mmol)及DIPEA (12 mL,66.10 mmol),且攪拌16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轉化)。用冰冷水(160 mL)淬滅反應混合物,沈澱出固體時攪拌30分鐘,過濾該固體。用EtOAc (3 × 200 mL)萃取濾液,且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水(1 × 200 mL)、鹽水(1 × 20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殘餘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60 g,5% MeOH-DCM)純化該粗殘餘物,獲得呈奶油色固體狀之(3S)-4-[3-(5-氟-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3-甲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4 g,43%)。
LCMS
:
m/z
: 419.73 [M+H]
+
。
步驟 5 : 在室溫下,向(3S)-4-[3-(5-氟-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3-甲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6 g,14.35 mmol)於DCM (6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含4 N HCl之二噁烷(60 mL),且攪拌3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轉化)。在減壓下蒸發揮發物,將粗殘餘物與甲苯(2 × 100 mL)共蒸餾且在高真空下乾燥,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5-氟-2-[3-[(2S)-2-甲基哌嗪-1-基]-3-側氧基-丙基]-3H-喹唑啉-4-酮鹽酸鹽(4.7 g,94%)。
LCMS
:
m/z
: 319.59 [M+H]
+
。
步驟 6 : 在室溫下,向5-氟-2-[3-[(2S)-2-甲基哌嗪-1-基]-3-側氧基-丙基]-3H-喹唑啉-4-酮鹽酸鹽(5.2 g,14.73 mmol)於DMSO (52 mL)中之攪拌溶液(置於密封管中)中添加K
2
CO
3
(4 g,29.40 mmol)、6-氯吡啶-3-甲腈(2 g,14.73 mmol)及六氟磷酸肆(乙腈)銅(I) (109 mg,0.29 mmol)。用氬氣使反應混合物脫氣5分鐘,且在110℃下攪拌3小時(LCMS顯示起始物質完全轉化)。用水(300 mL)淬滅反應混合物且用EtOAc (3 × 20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冷水(1 × 200 mL)、鹽水(1 × 200 mL)洗滌,分離有機層,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殘餘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60 g,5% MeOH-DCM)純化該粗殘餘物,得到灰白色固體。用5% MeOH-EtOAc洗滌此固體,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6-[(3S)-4-[3-(5-氟-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3-甲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1.4 g,23%)。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
δ
12.22 (s, 1H), 8.47 (d,
J
= 2.0 Hz, 1H), 7.85 (dd,
J
= 9.2, 2.4 Hz, 1H), 7.73-7.65 (m, 1H), 7.32 (t,
J
= 8.4 Hz, 1H), 7.19-7.14 (m,1H), 6.91(d,
J
= 8.0 Hz, 1H), 4.55-4.35 (m, 1H), 4.29-4.11 (m, 3H), 3.48 (t,
J
= 9.2 Hz, 1H), 3.26-3.18 (m, 1H), 3.04-2.94 (m, 1H), 2.91-2.84 (m, 4H), 1.21-0.98 (m, 3H)。
LCMS
:
m/z
: 421.72 [M+H]
+
。
實 例 31- 合成 6-[3-( 羥 甲基 )-4-[3-(4- 側 氧基 -3H- 喹唑 啉 -2- 基 ) 丙 醯 基 ] 哌嗪 -1- 基 ] 吡 啶 -3- 甲 腈 步驟 1 : 在室溫下,向哌嗪-2-基甲醇二鹽酸鹽(100 mg,0.53 mmol)於DMSO (3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6-氯吡啶-3-甲腈(88 mg,0.63 mmol)、K
2
CO
3
(146 mg,1.062 mmol)及Cu(MeCN)
4
PF
6
(3.9 mg,0.01 mmol)。在140℃下將反應混合物加熱12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10 mL)淬滅且用EtOAc (3 × 1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經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殘餘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5 g,5% MeOH-DCM)純化該粗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6-[3-(羥甲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鹽酸鹽(50 mg,32%)。
LCMS
:
m/z
: 219 [M+H]
+
。
步驟 2 : 在室溫下,向6-[3-(羥甲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鹽酸鹽(120 mg,0.55 mmol)及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120 mg,0.55 mmol)於無水DMF (2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EDC·HCl (157 mg,0.825 mmol)、HOBt (113 mg,0.825 mmol)及DIPEA (0.2 mL , 1.1 mmol),且攪拌16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冷水(20 mL)淬滅反應混合物且用EtOAc (3 × 1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經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濃縮,得到殘餘物,藉由製備型HPLC純化該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6-[3-(羥甲基)-4-[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26 mg,11%)。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
δ
12.17 (s, 1H), 8.49 (d,
J
= 1.6 Hz, 1H), 8.08-8.06 (m, 1H), 7.88-7.85 (m, 1H), 7.74 (t,
J
= 8 Hz,1H), 7.53 (d,
J
= 8.4 Hz, 1H), 7.46-7.42 (m, 1H), 6.93-6.86 (m, 1H), 5.0-4.82 (m, 2H), 4.42-3.88 (m, 4H), 3.56-3.47 (m, 2H), 2.99-2.89 (m, 6H)。
LCMS
:
m/z
: 419.76 [M+H]
+
。
實 例 32- 合成 6-[4-[3-(6- 氟 -4- 側 氧基 -3H- 喹唑 啉 -2- 基 ) 丙 醯 基 ]-3-( 羥 甲基 ) 哌嗪 -1- 基 ] 吡 啶 -3- 甲 腈 在室溫下,向3-(6-氟-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300 mg,1.27 mmol)及6-[3-(羥甲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277 mg,1.27mmol)於DMF (4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DIPEA (0.68 mL,3.81 mmol)、T
3
P (0.8 mL,2.54 mmol)。在CEM微波中在80℃下將反應混合物加熱30分鐘(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緩慢回到室溫,用水(10 mL)淬滅且用EtOAc (3 × 6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冷水(3 × 30 mL)、鹽水(2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殘餘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15 g,5-10% MeOH-DCM)純化粗殘餘物,獲得6-[4-[3-(6-氟-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3-(羥甲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90% LCMS,300 mg),將其藉由製備型HPLC再純化,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純化合物(154 mg,27%)。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
δ
12.31 (brs, 1H), 8.48 (s, 1H), 7.85 (dd,
J
= 9.2, 2.4 Hz, 1H), 7.74 (dd,
J
= 8.8, 2.4 Hz, 1H), 7.66-7.61 (m, 2H), 6.92-6.86 (m, 1H), 5.07-4.84 (m, 2H), 4.44-4.37 (m, 1H), 4.33-4.16 (m, 4H), 3.94-3.86(m, 1H), 3.12-2.78 (m, 6H)。
LCMS
:
m/z
: 437.75 [M+H]
+
。
實 例 33- 合成 6-[4-[3-(5- 氟 -4- 側 氧基 -3H- 喹唑 啉 -2- 基 ) 丙 醯 基 ]-3-( 羥 甲基 ) 哌嗪 -1- 基 ] 吡 啶 -3- 甲 腈 在室溫下,向3-(5-氟-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400 mg,1.69 mmol)及6-[3-(羥甲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369 mg,1.69 mmol)於DMF (4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DIPEA (0.88 mL,5.08 mmol),隨後添加T
3
P (1.0 mL,3.39 mmol)。在CEM微波中在80℃下將反應混合物加熱30分鐘(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緩慢回到室溫,用水(10 mL)淬滅且用EtOAc (3 × 6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冷水(3 × 30 mL)、鹽水(2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殘餘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15 g,5-10% MeOH-DCM)純化殘餘物,得到6-[4-[3-(5-氟-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3-(羥甲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90% LCMS,300 mg),將其藉由製備型HPLC純化,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純化合物(160 mg,21%)。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
δ
12.36 (brs, 1H), 8.49 (s, 1H), 7.86 (dd,
J
= 8.8, 2.0 Hz, 1H), 7.70 (q,
J
= 8.0 Hz, 1H), 7.34 (d,
J
= 8.4 Hz, 1H), 7.20-7.15 (m, 2H), 6.93-6.86 (m, 1H), 5.02-4.81(m, 1H), 4.42-4.39 (m, 1H), 4.33-3.88 (m, 3H), 3.53-3.41(m, 2H), 2.95-2.87 (m, 6H)。
LCMS
:
m/z
: 437.75 [M+H]
+
。
實 例 34- 合成 2-[3- 側 氧基 -3-[4-(2- 吡 啶 基 ) 哌嗪 -1- 基 ] 丙基 ]-3H- 喹唑 啉 -4- 酮 步驟 1 : 在室溫下,向2-氯吡啶(750 mg,6.60 mmol)於DMSO (1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1.4 g,7.92 mmol)、K
2
CO
3
(1.8 g,13.27 mmol)及Cu(MeCN)
4
PF
6
(49 mg,0.132 mmol),且在140℃下加熱12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40 mL)淬滅反應混合物且用EtOAc (3 × 6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經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化合物,藉由急驟層析法(100-200矽膠,8 g,20% EtOAc-己烷)純化該粗化合物,獲得呈黃色油狀之4-(2-吡啶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350 mg,20%)。
LCMS
:
m/z
: 264.55 [M+H]
+
。
步驟 2 : 在0℃下在氬氣氛圍下,向4-(2-吡啶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350 mg,1.32 mmol)於1,4-二噁烷(4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含4 N HCl之二噁烷(1.3 mL,5.30mmol)。使反應混合物緩慢升溫至室溫,且攪拌3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減壓下移除揮發物,得到粗化合物,將其用Et
2
O (50 mL)洗滌,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1-(2-吡啶基)哌嗪鹽酸鹽(210 mg,96%)。
LCMS
:
m/z
: 164.48 [M+H]
+
。
步驟 3 : 在室溫下,向1-(2-吡啶基)哌嗪鹽酸鹽(100 mg,0.609 mmol)及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121 mg,0.609 mmol)於無水DMF (2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EDC·HCl (174 mg,0.913 mmol)、HOBt (123 mg,0.913 mmol)及DIPEA (0.2 mL,1.2 mmol),且攪拌16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冷水(20 mL)淬滅反應混合物,攪拌15分鐘,沈澱出固體,過濾該固體,用Et
2
O (2 × 5 mL)洗滌且在真空下乾燥,得到呈白色固體狀之2-[3-側氧基-3-[4-(2-吡啶基)哌嗪-1-基]丙基]-3H-喹唑啉-4-酮(55 mg,24%)。
1 H NMR [300 MHz, DMSO-d6
]
:
δ
12.20 (s, 1H), 8.13-8.11 (dd,
J
= 4.8, 1.5 Hz, 1H), 8.08 (dd,
J
= 7.8, 1.2 Hz, 1H), 7.76-7.74 (m, 1H), 7.58-7.52 (m, 2H), 7.46-7.41 (m, 1H), 6.84 (d,
J
= 8.7 Hz, 1H), 6.68-6.64 (m, 1H), 3.62 (s, 2H), 3.59-3.51 (m, 4H), 3.46-3.46 (m, 2H), 2.89 (brs, 4H)。
LCMS
:
m/z
: 364.62 [M+H]
+
。
實 例 35- 合成 2-[3-[4-(5- 甲基 -2- 吡 啶 基 ) 哌嗪 -1- 基 ]-3- 側 氧基 - 丙基 ]-3H- 喹唑 啉 -4- 酮 步驟 1 : 在室溫下,向2-氯-5-甲基-吡啶(500 mg,2.68 mmol)於甲苯(1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409 mg,3.22 mmol)、Pd
2
(dba)
3
(122 mg,0.13 mmol)、BINAP (167 mg,0.27 mmol)及
t
-BuOK (903 mg,8.06 mmol),且在100℃下加熱2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30 mL)淬滅反應混合物且用EtOAc (3 × 3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經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濃縮,且藉由急驟層析法(100-200矽膠,8 g,30% EtOAc-己烷)純化殘餘物,獲得呈黃色油狀之4-(5-甲基-2-吡啶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560 mg,92%)。
步驟 2 : 在氬氣氛圍下,向1-(5-甲基-2-吡啶基)哌嗪鹽酸鹽(560 mg,1.80 mmol)於1,4-二噁烷(5 ml)中之攪拌溶液(冷卻至0℃)中添加含4 N HCl之二噁烷(1.8 mL,7.22 mmol),且攪拌3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減壓下移除揮發物,得到殘餘物,將其用Et
2
O (50 ml)洗滌且乾燥,得到呈白色固體狀之1-(5-甲基-2-吡啶基)哌嗪鹽酸鹽(350 mg,98%)。
1 H NMR [300 MHz, DMSO-d6
]
:
δ
9.64 (brs, 2H), 7.95 (s, 1H), 7.85 (d,
J
= 8.7 Hz, 1H), 7.25 (d,
J
= 8.7 Hz, 1H), 3.90 (m, 4H), 3.22 (m, 4H), 2.22 (s, 3H)。
步驟 3 : 在室溫下,向1-(5-甲基-2-吡啶基)哌嗪鹽酸鹽(100 mg,0.56 mmol)及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135 mg,0.67 mmol)於無水DMF (2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EDC·HCl (161 mg,0.84 mmol)、HOBt (114 mg,0.84 mmol)及DIPEA (0.2 mL,1.1 mmol),且攪拌16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10 mL)淬滅反應混合物且用DCM (3 × 1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經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濃縮且藉由急驟層析法(100-200矽膠,4 g,5% MeOH-DCM)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2-[3-[4-(5-甲基-2-吡啶基)哌嗪-1-基]-3-側氧基-丙基]-3H-喹唑啉-4-酮(50 mg,23%)。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 δ
12.18 (s, 1H), 8.07 (dd,
J
= 6, 0.9 Hz, 1H), 7.96 (s, 1H), 7.75-7.71 (m, 1H), 7.54 (d,
J
= 6 Hz, 1H), 7.46-7.38 (m, 2H), 6.78 (d,
J
= 6
.
6 Hz, 1H), 3.62-3.61 (m, 2H), 3.59-3.51 (m, 4H), 3.39-3.38 (m, 2H), 2.88 (brs, 4H), 2.14 (brs, 3H)。
LCMS
:
m/z
: 378.37 [M+H]
+
。
實 例 36- 合成 2-[3-[4-(3- 甲基 -2- 吡 啶 基 ) 哌嗪 -1- 基 ]-3- 側 氧基 - 丙基 ]-3H- 喹唑 啉 -4- 酮 步驟 1 : 在室溫下,向2-氯-3-甲基-吡啶(500 mg,2.68 mmol)於甲苯(1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409 mg,3.22 mmol)、Pd
2
(dba)
3
(122 mg,0.13 mmol)、BINAP (167 mg,0.26 mmol)及
t-
BuOK (903 mg,8.06 mmol),且在100℃下加熱2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30 mL)淬滅反應混合物且用EtOAc (3 × 3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經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濃縮,得到殘餘物,藉由急驟層析法(100-200矽膠,8 g,30% EtOAc-己烷)純化該殘餘物,獲得呈黃色油狀之4-(3-甲基-2-吡啶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560 mg,92%)。
步驟 2 : 在氬氣氛圍下,向4-(3-甲基-2-吡啶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560 mg,1.80 mmol)於1,4-二噁烷(5 mL)中之攪拌溶液(冷卻至0℃)中添加含4 N HCl之二噁烷(1.8 mL,7.2 mmol)。使反應混合物緩慢升溫至室溫,且攪拌3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減壓下移除揮發物且用Et
2
O (50 mL)洗滌殘餘物,得到1-(3-甲基-2-吡啶基)哌嗪鹽酸鹽(350 mg,98%),其不經任何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步驟 3 : 在室溫下,向1-(3-甲基吡啶-2-基)哌嗪鹽酸鹽(100 mg,0.46 mmol)及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135 mg,0.67 mmol)於無水DMF (2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EDC·HCl (161 mg,0.84 mmol)、HOBt (114 mg,0.84 mmol)及DIPEA (0.2 mL,1.1 mmol),且攪拌16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10 mL)淬滅反應混合物且用EtOAc (3 × 1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經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濃縮,得到殘餘物,藉由急驟層析法(100-200矽膠,3 g,5% MeOH-DCM)純化該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2-[3-[4-(3-甲基-2-吡啶基)哌嗪-1-基]-3-側氧基-丙基]-3H-喹唑啉-4-酮(50 mg,23%)。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
δ
12.18 (s, 1H), 8.12-8.06 (m, 2H), 7.77-7.73 (m, 1H), 7.59-7.57 (m, 1H), 7.53-7.51 (m, 1H), 7.46-7.42 (m, 1H), 6.96-6.93 (m, 1H), 3.66 (brs, 2H), 3.59 (brs, 2H), 3.11 (brs, 2H), 2.98 (brs, 2H), 2.89 (s, 4H), 2.26 (s, 3H)。
LCMS
:
m/z
: 378.61 [M+H]
+
。
實 例 37- 合成 2-[3-[4-(6- 甲基 -2- 吡 啶 基 ) 哌嗪 -1- 基 ]-3- 側 氧基 - 丙基 ]-3H- 喹唑 啉 -4- 酮 步驟 1 : 在室溫下,向2-氯-6-甲基-吡啶(500 mg,2.68 mmol)於甲苯(1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409 mg,3.22 mmol)、Pd
2
(dba)
3
(122 mg,0.13 mmol)、BINAP (167 mg,0.26 mmol)、tBuOK (903 mg,8.06 mmol)。在100℃下將反應混合物加熱2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20 mL)稀釋,用EtOAc (3 × 3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經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化合物,藉由急驟層析法 (100-200矽膠,8 g,30% EtOAc-己烷)純化該粗化合物,得到呈黃色固體狀之4-(6-甲基-2-吡啶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560 mg,75%)。
LCMS
:
m/z
: 278.59 [M+H]
+
。
步驟 2 : 在氬氣氛圍下,向4-(6-甲基-2-吡啶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560 mg,1.80 mmol)於1,4-二噁烷(5 mL)中之攪拌溶液(冷卻至0℃)中添加含4 N HCl之二噁烷(1.8 mL,7.22 mmol)。使反應混合物緩慢回到室溫,且攪拌3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減壓下移除揮發物且用Et
2
O (50 mL)及EtOAc (50 mL)洗滌殘餘物,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1-(6-甲基-2-吡啶基)哌嗪鹽酸鹽(350 mg,98%)。
LCMS
:
m/z
: 178.48 [M+H]
+
。
步驟 3 : 向化合物
5
(100 mg,0.45 mmol)、1-(6-甲基-2-吡啶基)哌嗪鹽酸鹽(81 mg,0.45 mmol)於DMF (2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EDC·HCl (131 mg,0.68 mmol)、HOBt (92 mg,0.68 mmol)及DIPEA (0.16 mL,0.91 mmol)。在室溫下將反應混合物攪拌6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冷水(30 mL)稀釋,且攪拌10分鐘,在此期間沈澱出固體。過濾該固體,用EtOAc洗滌 (3 × 10 mL)且在真空下乾燥,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2-[3-[4-(6-甲基-2-吡啶基)哌嗪-1-基]-3-側氧基-丙基]-3H-喹唑啉-4-酮(62 mg,36%)。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12.19 (s, 1H), 8.07 (dd,
J
= 7.6, 1.2 Hz, 1H), 7.76-7.72 (m, 1H), 7.545 (d,
J
= 8.0 Hz, 1H), 7.44 (t,
J
= 7
.
6 Hz, 2H), 6.62 (d,
J
= 8.8 Hz, 1H), 6.53 (d,
J
= 7.2 Hz, 1H), 3.63-3.61 (m, 2H), 3.57-3.53 (m, 4H), 3.45-3.43 (m, 2H), 2.89 (s, 4H), 2.31 (s, 3H)。
LCMS
:
m/z
: 378.57 [M+H]
+
。
實 例 38- 合成 2-[3-[4-(4- 甲基 -2- 吡 啶 基 ) 哌嗪 -1- 基 ]-3- 側 氧基 - 丙基 ]-3H- 喹唑 啉 -4- 酮 步驟 1 : 在室溫下,向2-氯-4-甲基-吡啶(200 mg,1.07 mmol)於DMSO (3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161 mg,1.29 mmol)、Pd
2
(dba)
3
(49 mg,0.05 mmol)、BINAP (66 mg,0.107 mmol)及
t
-BuOK (360 mg,3.22 mmol)。在100℃下將反應混合物加熱2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30 mL)淬滅且用EtOAc (3 × 3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經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濃縮且藉由急驟層析法(100-200矽膠,10 g,30% EtOAc-己烷)純化殘餘物,獲得呈黃色油狀之4-(4-甲基-2-吡啶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240 mg,80%)。
步驟 2 : 在氬氣氛圍下,向4-(4-甲基-2-吡啶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560 mg,1.805 mmol)於1,4-二噁烷(5 mL)中之攪拌溶液(冷卻至0℃)中添加含4 N HCl之二噁烷(1.8 mL,7.220 mmol)。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室溫,且攪拌3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減壓下移除揮發物,用Et
2
O (50 ml)洗滌殘餘物且乾燥,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1-(4-甲基-2-吡啶基)哌嗪鹽酸鹽(350 mg,98 %產率)。
步驟 3 : 在室溫下,向1-(4-甲基-2-吡啶基)哌嗪鹽酸鹽(100 mg,0.564 mmol)及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135 mg,0.677 mmol)於無水DMF (2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EDC·HCl (161 mg,0.84 mmol)、HOBt (114 mg,0.84 mmol)及DIPEA (0.2 mL,1.1 mmol),且攪拌16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10 mL)淬滅反應混合物且用DCM (3 × 1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經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殘餘物,藉由急驟層析法(100-200矽膠,8 g,5% MeOH-DCM)純化該粗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2-[3-[4-(4-甲基-2-吡啶基)哌嗪-1-基]-3-側氧基-丙基]-3H-喹唑啉-4-酮(50 mg,23%)。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
δ
12.18 (s, 1H), 8.08-8.06 (d,
J
= 9.2 Hz, 1H), 7.99-7.97 (d,
J
= 5.2 Hz, 1H), 7.77-7.73 (m, 1H), 7.54 (d,
J
= 8 Hz, 1H), 7.46-7.42 (m, 1H), 6.67 (s, 1H), 6.51 (d,
J
= 5.2 Hz, 1H), 3.62-3.43 (m, 8H), 2.89 (s, 4H), 2.22 (s, 3H)。
LCMS
:
m/z
: 378.63 [M+H]
+
。
實 例 39- 合成 5-[4-[3-(4- 側 氧基 -3H- 喹唑 啉 -2- 基 ) 丙 醯 基 ] 哌嗪 -1- 基 ] 吡 嗪 -2- 甲 腈 步驟 1 : 在室溫下,向5-溴吡嗪-2-甲腈(350 mg,1.90 mmol)於NMP (4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424 mg,2.28 mmol)、Pd
2
(dba)
3
(35 mg,0.04 mmol)、X-Phos (72 mg,0.152 mmol)及K
2
CO
3
(367 mg,2.66 mmol)。在200℃下將反應混合物加熱20分鐘(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反應完成後,將反應混合物用EtOAc (50 mL)稀釋,用冷水(2 × 20 mL)洗滌,將有機層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化合物。藉由急驟層析法(100-200矽膠,5 g,30% EtOAc-己烷)純化粗物質,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4-(5-氰基吡嗪-2-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320 mg,58%)。
LCMS
:
m/z
: 290.61 [M+H]
+
。
步驟 2 : 向4-(5-氰基吡嗪-2-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310 mg,1.07 mmol)於1,4-二噁烷(4 mL)中之攪拌溶液(冷卻至0℃)中添加含4 N HCl之1,4-二噁烷(1.07 mL,4.29 mmol)。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室溫,且攪拌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真空下移除揮發物,得到粗5-哌嗪-1-基吡嗪-2-甲腈鹽酸鹽(210 mg,定量的),其不經進一步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LCMS
:
m/z
: 190.46 [M+H]
+
。
步驟 3 : 在室溫下,向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200 mg,0.917 mmol)及5-哌嗪-1-基吡嗪-2-甲腈鹽酸鹽(208 mg,1.10 mmol)於DMF (4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EDC·HCl (262 mg,1.37 mmol)、HOBt (185 mg,1.37 mmol)及DIPEA (0.64 mL,3.66 mmol),且攪拌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反應混合物用冷水(40 mL)稀釋且用EtOAc (3 × 4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經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化合物,藉由急驟層析法(100-200矽膠,5 g,5% MeOH-DCM)純化該粗化合物,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5-[4-[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吡嗪-2-甲腈(70 mg,20%)。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
δ
12.19 (s, 1H), 8.58 (d,
J
= 1.2 Hz, 1H), 8.43 (d,
J
= 1.2 Hz, 1H), 8.07 (dd,
J
= 1.6, 8.0 Hz, 1H), 7.77-7.72 (m, 1H), 7.55 (d,
J
= 8.0 Hz, 1H), 7.47-7.43 (m, 1H), 3.87-3.83 (m, 2H), 3.76-3.66 (m, 4H), 3.63-3.57 (m, 2H), 2.90 (s, 4H)。
LCMS
:
m/z
: 390.68 [M+H]
+
。
實 例 40- 合成 2-[4-[3-(4- 側 氧基 -3H- 喹唑 啉 -2- 基 ) 丙 醯 基 ] 哌嗪 -1- 基 ] 噻唑 -5- 甲 腈 步驟 1 : 在80℃下,對2-溴噻唑-5-甲腈(200 mg,1.05 mmol)、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800 mg,4.3 mmol)、磷酸三鉀(260 mg,1.22 mmol)、乙酸鈀三聚體(40 mg,0.06 mmol)、四氟硼酸三-第三丁基膦(20 mg,0.06 mmol)於甲苯(4 mL)中之攪拌溶液(在氬氣氛圍下置於微波小瓶中)進行照射30分鐘(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10 mL)稀釋反應混合物且用EtOAc (3 × 3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鹽水(1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20 g,10-30% EtOAc-己烷)純化所獲得的粗產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4-(5-氰基噻唑-2-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200 mg,64%)。
LCMS (ESI+)
:
m/z
: 295.60 [M+H]
+
。
步驟 2 : 在室溫下,向4-(5-氰基噻唑-2-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200 g,0.680 mmol)於二噁烷(1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含4 N HCl之二噁烷(5 mL),且攪拌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減壓下移除揮發物,得到粗產物,將其用EtOAc (2 × 15 mL)洗滌,隨後用乙醚(15 mL)洗滌,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2-哌嗪-1-基噻唑-5-甲腈鹽酸鹽(155 mg,98%)。
LCMS (ESI+)
:
m/z
: 195.44 [M+H]
+
。
步驟 3 : 向2-哌嗪-1-基噻唑-5-甲腈鹽酸鹽(155 mg,0.55 mmol)於無水DMF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DIPEA (0.3 mL,1.74 mmol)、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120 mg,0.67 mmol)及50% T
3
P於EtOAc (0.53 mL,0.82 mmol)中之溶液,且在室溫下攪拌16小時(LCMS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將反應混合物用冰水(60 mL)淬滅,用DCM (2 × 5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鹽水(25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200 g,2-5% MeOH-DCM)純化粗殘餘物,獲得呈淡黃色固體狀之2-[4-[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噻唑-5-甲腈(50 mg,23%)。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12.18 (brs, 1H), 8.09-8.05 (m,2H), 7.77-7.72 (m,1H), 7.55 (d,
J
= 8.0 Hz, 1H), 7.45 (t,
J
= 7.2 Hz, 1H), 3.75-3.55 (m, 6H), 3.53-3.50 (m, 2H), 2.89 (s, 4H)。
LCMS (ESI+)
:
m/z
: 395.62 [M+H]
+
。 實例41-合成6-[4-[3-(4-側氧基-3H-吡啶并[4,3-d]嘧啶-2-基)丙醯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
步驟 1 : 在室溫下,向KOH (5.82 g,0.104 mol)於EtOH (8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1H-嘧啶-6-酮(10 g,0.104 mol),隨後添加MeI (7.20 mL,0.114 mol)。使反應混合物回流2小時(TLC顯示10-15%之未反應之起始物質)。添加額外量的MeI (1.5 g,0.01 mol),回流1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且緩慢回到室溫。過濾反應混合物,用DCM (100 mL)洗滌且在減壓下濃縮濾液,得到粗產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200 g,2-5% MeOH-DCM)純化該粗產物,得到呈灰白色固體狀之3-甲基嘧啶-4-酮(4.5 g,39%)。
LCMS (ESI+)
:
m/z
: 111.30 [M+H]
+
。
步驟 2 : 向冷卻至10℃之硫酸(50 mL)中添加3-甲基嘧啶-4-酮(5.5 g,50.00 mol),隨後添加發煙硝酸(6.6 mL,157.15 mol)。使反應混合物緩慢回到室溫,在100℃下加熱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再次回到室溫且倒入碎冰(500 g)中;接著緩慢添加50%氫氧化鈉水溶液直至pH = 5。用CHCl
3
(3 × 250 mL)萃取反應混合物;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化合物,其自EtOH (15 mL)再結晶,獲得呈黃色固體狀之3-甲基-5-硝基-嘧啶-4-酮(2 g,26%)。
LCMS (ESI+)
:
m/z
: 156.36 [M+H]
+
。
步驟 3 : 在CEM微波小瓶中,添加3-甲基-5-硝基嘧啶-4-酮(300 mg,1.94 mmol)、乙醯乙酸甲酯(2.7 g,23.27 mmol)、乙酸銨(1.79 g,23.22 mmol)及MeOH (8.0 mL),且在80℃下照射2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減壓下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粗產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40 g,5-10% MeOH-DCM)純化該粗產物,獲得4-胺基吡啶-3-甲酸甲酯
;
將此反應混合物分6批(各自300 mg)進行,處理後將粗物質合併且純化,獲得呈黃色固體狀之4-胺基吡啶-3-甲酸甲酯(900 mg,51%)。
LCMS (ESI+)
:
m/z
: 153.43 [M+H]
+
。
步驟 4 : 在室溫下,向4-胺基吡啶-3-甲酸甲酯(2 g,13.15 mmol)於EtOH-水(120 mL,1:1)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LiOH·H
2
O (1.21 g,28.80 mmol),且在80℃下加熱2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減壓下移除揮發物,得到粗化合物,將其溶解於水(30 mL)中,用EtOAc (2 × 25 mL)洗滌以移除非極性雜質。用1 N HCl酸化水層直至pH= 1,且用EtOAc (2 × 10 mL)萃取。在減壓下濃縮合併之有機萃取物,得到粗殘餘物,其自MeOH (20 mL)結晶,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4-胺基吡啶-3-甲酸(1 g,55%)。
LCMS (ESI+)
:
m/z
: 139.31 [M+H]
+
。
步驟 5 : 在室溫下,向4-胺基吡啶-3-甲酸(3 g,0.013 mol)於THF (5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SOCl
2
(3.6 mL,0.045 mol)及催化性DMF (30 µL),且在氬氣氛圍下攪拌3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減壓下移除揮發物,得到粗產物,將其溶解於THF (30 mL)中,冷卻至0℃且添加7 N NH
3
-甲醇(22 mL)。使反應混合物緩慢升溫至室溫,且攪拌4小時,過濾沈澱物,在減壓下濃縮濾液,得到粗化合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60 g,10% MeOH-10% NH
4
OH-DCM)純化該粗化合物,獲得4-胺基吡啶-3-甲醯胺(475 mg,27%),其不經任何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LCMS (ESI+)
:
m/z
: 138.33 [M+H]
+
。
步驟 6 : 在室溫下,向4-胺基吡啶-3-甲醯胺(500 mg,3.65 mmol)、4-第三丁氧基-4-側氧基-丁酸(762 mg,4.38 mmol)、TEA (1 mL,7.29 mmol)於DMF (1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50% T
3
P於EtOAc (3.5 mL,5.5 mmol)中之溶液,且攪拌12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50 mL)淬滅反應混合物且用DCM (2 × 35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鹽水(3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產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20 g,10% MeOH-10% NH
4
OH-DCM)純化該粗產物,獲得呈黃色固體狀之4-[(3-胺甲醯基-4-吡啶基)胺基]-4-側氧基-丁酸第三丁酯(500 mg,47%)。
1 H NMR [400 MHz, CDCl3
]
:
δ
11.74 (s, 1H), 9.07 (s, 1H), 8.69 (d,
J
= 5.2 Hz, 1H), 8.52 (d,
J
= 5.2 Hz, 1H), 7.11 (brs
,
1H), 5.83 (brs
,
1H), 2.75-2.70 (m, 2H), 2.68-2.63 (m, 2H), 1.44 (s, 9H)。
LCMS (ESI+)
:
m/z
: 316.59 [M+Na]
+
。
步驟 7 : 在0℃下,向4-[(3-胺甲醯基-4-吡啶基)胺基]-4-側氧基-丁酸第三丁酯(900 mg,3.071 mmol)於THF (31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水(0.9 mL)、LiOH·H
2
O (645 mg,15.35 mmol)。使反應混合物緩慢回到室溫,攪拌2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且用EtOAc (2 × 3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鹽水(3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產物,將其用戊烷(2 × 15 mL)洗滌,獲得呈淡黃色固體狀之3-(4-側氧基-3H-吡啶并[4,3-d]嘧啶-2-基)丙酸第三丁酯(700 mg,83%)。
LCMS (ESI+)
:
m/z
: 276.48 [M+H]
+
。
步驟 8 : 在室溫下,向3-(4-側氧基-3H-吡啶并[4,3-d]嘧啶-2-基)丙酸第三丁酯(700 mg,2.545 mmol)於DCM (26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TFA (5.7 mL,74.50 mmol),且攪拌4小時(LCMS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減壓下移除揮發物,將殘餘物與甲苯(2 × 10 mL)共蒸餾,得到粗產物,將其用戊烷(2 × 20 mL)濕磨,得到呈淡黃色固體狀之3-(4-側氧基-3H-吡啶并[4,3-d]嘧啶-2-基)丙酸(351mg,63%)。
LCMS (ESI+)
:
m/z
: 220.42 [M+H]
+
。
步驟 9 : 向3-(4-側氧基-3H-吡啶并[4,3-d]嘧啶-2-基)丙酸(250 mg,1.141 mmol)、6-哌嗪-1-基吡啶-3-甲腈鹽酸鹽(256 mg,1.361 mmol)於DMF (2.5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DIPEA (0.4 mL,2.325 mmol)及50% T
3
P於EtOAc (0.75 mL,1.711 mmol)中之溶液。在室溫下將反應混合物攪拌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25 mL)淬滅反應混合物,用DCM (3 × 3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鹽水(10 mL)洗滌且經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濃縮溶劑,得到粗產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10 g,10% MeOH-5% NH
4
OH-DCM)純化該粗產物,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6-[4-[3-(4-側氧基-3H-吡啶并[4,3-d]嘧啶-2-基)丙醯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45 mg,10%)。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12.57 (brs, 1H), 9.22 (s, 1H), 8.74 (d,
J
= 5.6 Hz, 1H), 8.50 (d,
J
= 2.0 Hz, 1H), 7.88 (dd,
J
= 8.8, 2.0Hz, 1H), 7.45 (d,
J
= 5.6 Hz, 1H), 6.94 (d,
J
= 9.2 Hz, 1H), 3.78-3.76 (m, 2H), 3.64 (t,
J
= 4.8 Hz, 4H), 3.57-3.54 (m, 2H), 3.31 (s, 4H)。
LCMS (ESI+)
:
m/z
: 390.63 [M+H]
+
。
實 例 42- 合成 6-[4-[3-(4- 側 氧基 -3H- 吡啶并 [2,3-d] 嘧啶 -2- 基 ) 丙 醯 基 ] 哌嗪 -1- 基 ] 吡 啶 -3- 甲 腈 步驟 1 : 在乾冰-丙酮浴中將DIPEA (4.16 mL,29.3 mmol)於無水THF (60 mL)中之溶液冷卻至-78℃。在-78℃下逐滴添加含正BuLi之己烷(1.6 M,18.3 mL,29.3 mmol)且攪拌30分鐘。將含乙酸苄酯(3.8 mL,26.6 mmol)之無水THF (30 mL)逐滴添加至反應瓶中,將維持溫度低於-78℃。當完成添加時,將燒瓶轉移至乾冰-Et
2
O浴且攪拌直至溫度下降低於-90℃。將含2-溴乙酸第三丁酯(5.9 mL,40.0 mmol)之THF (30 mL)逐滴添加至上文溶液中且在-90℃下攪拌1小時。藉由緩慢添加水(100 mL)淬滅反應混合物,升溫至室溫且用Et
2
O (2 × 15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經Na
2
SO
4
乾燥,過濾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殘餘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60 g,5% EtOAc-己烷)純化該粗殘餘物,獲得呈淡黃色油狀之丁二酸苯甲基第三丁酯(2.3 g,27%)。
LCMS
:
m/z
: 287.6 [M+Na]
+
。
步驟 2 : 向丁二酸苯甲基第三丁酯(2.3 g,8.71 mmol)於無水THF (3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10% Pd-C (0.23 g),且在H
2
氛圍(氣球)下攪拌16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將反應混合物經由矽藻土過濾且用CHCl
3
(100 mL)洗滌。在真空中濃縮濾液,得到粗殘餘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30 g,35% EtOAc-己烷)純化該粗殘餘物,獲得呈無色油狀之4-第三丁氧基-4-側氧基-丁酸(0.8 g,52%)。
1 H NMR [400 MHz, CDCl3
]
: δ 2.65-2.61 (m, 2H), 2.56-2.52 (m, 2H), 1.44 (s, 9H)。
步驟 3 : 在室溫下,向2-胺基吡啶-3-甲酸(0.9 g,6.52 mmol)於THF (15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EDC·HCl (1.86 g,9.78 mmol)、HOBt·NH
3
(1.46 g,9.78 mmol)及DIPEA (4.67 mL,26.08 mmol)。在室溫下將反應混合物攪拌5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30 mL)稀釋且用EtOAc (3 × 75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冷水(2 × 40 mL)、鹽水(40 mL)洗滌,分離,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殘餘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20 g,60% EtOAc-己烷)純化該粗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2-胺基吡啶-3-甲醯胺(0.4 g,45%)。
LCMS
:
m/z
: 138.3 [M+H]
+
。
步驟 4 : 在室溫下,向2-胺基吡啶-3-甲醯胺(0.35 g,2.55 mmol)於DMF (15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4-第三丁氧基-4-側氧基-丁酸(0.66 g,3.83 mmol)、HATU (1.45 g,3.83 mmol)及Et
3
N (0.7 mL,5.04 mmol)。在60℃下將所得反應混合物攪拌24小時(TLC顯示SM完全消耗)。用水(30 mL)稀釋反應混合物且用EtOAc (3 × 5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冷水(2 × 30 mL)、鹽水(3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殘餘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10 g,2% MeOH-DCM)純化該粗殘餘物,獲得呈淡黃色固體狀之4-[(3-胺甲醯基-2-吡啶基)胺基]-4-側氧基-丁酸第三丁酯(0.22 g,26%)。
LCMS
:
m/z
: 294.6 [M+H]
+
。
步驟 5 : 在0℃下,向4-[(3-胺甲醯基-2-吡啶基)胺基]-4-側氧基-丁酸第三丁酯(0.22 g,0.75 mmol)於THF (8 mL)及水(0.3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LiOH·H
2
O (0.16 g,3.88 mmol)。使反應混合物回到室溫,攪拌6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10 mL)稀釋且用EtOAc (2 × 75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鹽水(2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獲得呈淡黃色固體狀之3-(4-側氧基-3H-吡啶并[2,3-d]嘧啶-2-基)丙酸第三丁酯(140 mg,63%)。
LCMS
:
m/z
: 276.4 [M+H]
+
。
步驟 6 : 在室溫下,向3-(4-側氧基-3H-吡啶并[2,3-d]嘧啶-2-基)丙酸第三丁酯(0.14 g,0.50 mmol)於DCM (5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TFA (1.1 mL,15.0 mmol),且攪拌3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減壓下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呈淡黃色液體狀之3-(4-側氧基-3H-吡啶并[2,3-d]嘧啶-2-基)丙酸三氟乙酸鹽(0.14 g,75%),其不經進一步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LCMS
:
m/z
: 220.3 [M+H]
+
。
步驟 7 : 在室溫下,向3-(4-側氧基-3H-吡啶并[2,3-d]嘧啶-2-基)丙酸三氟乙酸鹽(0.087 g,0.39 mmol)及6-哌嗪-1-基吡啶-3-甲腈鹽酸鹽(0.133 g,0.59 mmol)於DMF (4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DIPEA (0.14 mL,0.79 mmol)及50% T
3
P於EtOAc (0.5 mL,0.78 mmol)中之溶液,且攪拌2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10 mL)淬滅反應混合物且用DCM (3 × 3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鹽水(1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濃縮,得到粗產物(150 mg,54% LCMS),其經製備型HPLC純化,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6-[4-[3-(4-側氧基-3H-吡啶并[2,3-d]嘧啶-2-基)丙醯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29 mg,18%)。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12.49 (brs, 1H), 8.86 (dd,
J
= 4.0, 1.6 Hz, 1H), 8.50 (d,
J
= 2.4 Hz, 1H), 8.45 (dd,
J
= 7.6, 1.6 Hz, 1H), 7.88 (dd,
J
= 8.8, 2.0 Hz, 1H), 7.47 (dd,
J
= 8.0, 4.8 Hz, 1H), 6.94 (d,
J
= 9.2 Hz, 1H), 3.83-3.77 (m, 2H), 3.69-3.62 (m, 4H), 3.58-3.53 (m, 2H), 2.93 (s, 4H)。
LCMS
:
m/z
: 390.67 [M+H]
+
。 實例43-合成6-[4-[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丁醯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
步驟 1 : 將粉末狀KOH (6.0 g,0.10 mol)添加至3-甲基四氫呋喃-2-酮(2.0 g,0.02 mol)及苯甲基溴(14.0 g,0.08 mol)於甲苯(36 mL)中之溶液中。在110℃下將所得反應混合物攪拌5小時且在真空下移除甲苯,得到粗殘餘物,將其溶解於MeOH (40 mL)中。將KOH (2.0 g,0.035 mol)及水(20 mL)添加至上文溶液中且使反應混合物回流16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回到室溫,用Et
2
O (2 × 50 mL)洗滌,用濃HCl將水層酸化至pH = 2-3,且用DCM (3 × 5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經Na
2
SO
4
乾燥,過濾,且在真空下濃縮,獲得呈淡黃色油狀之4-苯甲氧基-2-甲基-丁酸(3.4 g,81%)。
1 H NMR [400 MHz, CDCl3
]
: δ 7.37-7.26 (m, 5H), 4.53-4.50 (m, 2H), 3.54 (t,
J
= 6.4 Hz, 2H), 2.73-2.64 (m, 1H), 2.09-2.00 (m, 1H), 1.76-1.68 (m, 1H), 1.21 (d,
J
= 7.2 Hz, 3H)。
步驟 2 : 在室溫下,向2-胺基苯甲醯胺(0.3 g,2.20 mmol)於DMF (5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4-苯甲氧基-2-甲基-丁酸(0.59 g,2.83 mmol)、HATU (1.25 g,3.28 mmol)及Et
3
N (0.61 mL,4.35 mmol)。在80℃下將所得反應混合物攪拌6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30 mL)稀釋反應混合物且用EtOAc (3 × 5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冷水(2 × 30 mL)、鹽水(3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殘餘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20 g,30% EtOAc-己烷)純化該粗殘餘物,獲得呈無色液體狀之2-[(4-苯甲氧基-2-甲基-丁醯基)胺基]苯甲醯胺(0.63 g,79%)。
LCMS
:
m/z
: 327.6 [M+H]
+
。
步驟 3 : 在100℃下將含2-[(4-苯甲氧基-2-甲基-丁醯基)胺基]苯甲醯胺(0.63 g,1.93 mmol)之2 N NaOH水溶液(12 mL)攪拌3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0℃,且用2 N HCl水溶液酸化直至pH= 3-4,且用EtOAc (3 × 5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鹽水(3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2-(3-苯甲氧基-1-甲基-丙基)-3H-喹唑啉-4-酮(450 mg,67%),其不經任何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LCMS
:
m/z
: 309.5 [M+H]
+
。
步驟 4 : 向2-(3-苯甲氧基-1-甲基-丙基)-3H-喹唑啉-4-酮(0.55 g,1.78 mmol)於THF (15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10% Pd-C催化劑(50%濕,1.0 g),且在H
2
氛圍(氣球)下攪拌5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將反應混合物經由矽藻土過濾,且用THF(30 mL)洗滌。在真空中濃縮濾液,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2-(3-羥基-1-甲基-丙基)-3H-喹唑啉-4-酮(0.3 g,78%)。
LCMS
:
m/z
: 219.49 [M+H]
+
。
步驟 5 : 向2-(3-羥基-1-甲基-丙基)-3H-喹唑啉-4-酮(0.40 g,1.83 mmol)於DCM (25 mL)中之攪拌溶液(冷卻至0℃)中添加戴斯-馬丁(Dess-Martin)高碘烷(0.85 g,2.00 mmol)。使反應混合物緩慢升溫至室溫,且攪拌5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飽和Na
2
S
2
O
3
水溶液淬滅反應混合物且用EtOAc (2 × 3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鹽水(25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真空中濃縮,得到粗殘餘物,藉由矽膠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10 g,15% EtOAc-己烷)純化該粗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丁醛(220 mg,56%)。
LCMS
:
m/z
: 217.5 [M+H]
+
。
步驟 6 : 在5℃下,向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丁醛(0.20 g,0.92 mmol)於THF (1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t-BuOH (5 mL)、水(1.5 mL)及2-甲基-2-丁烯(0.51 g,7.28 mmol),隨後添加NaClO
2
(0.25 g,2.77 mmol)及NaH
2
PO
4
·H
2
O (0.43 g,2.75 mmol)。使反應混合物緩慢回到室溫,攪拌12小時,用水(15 mL)稀釋且用EtOAc (2 × 3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鹽水(25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真空中濃縮,得到粗殘餘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10 g,10% MeOH-DCM)純化該粗殘餘物,獲得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丁酸(150 mg,52%),其不經進一步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LCMS
:
m/z
: 233.4 [M+H]
+
。
步驟 7 : 在氬氣氛圍下,向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丁酸(0.15 g,0.64 mmol)及6-哌嗪-1-基吡啶-3-甲腈(0.15 g,0.71 mmol)於DMF (5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EDC·HCl (0.18 g,0.96 mmol)、HOBt (0.13 g,0.96 mmol)及DIPEA (0.34 mL,1.93 mmol),且在室溫下攪拌8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減壓下移除揮發物,且用水(30 mL)稀釋殘餘物且用EtOAc (3 × 5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冷水(2 × 25 mL)、鹽水(2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殘餘物(100 mg,71% LCMS),其經製備型HPLC純化,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6-[4-[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丁醯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28 mg,9%)。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
δ
12.19 (brs, 1H), 8.50 (d,
J
= 2.4 Hz, 1H), 8.06 (d,
J
= 7.6 Hz, 1H), 7.87 (dd,
J
= 8.8, 2.4 Hz, 1H), 7.75-7.70 (m, 1H), 7.53 (d,
J
= 8.0 Hz, 1H), 7.43 (t,
J
= 8.0 Hz, 1H), 6.92 (d,
J
= 9.2 Hz, 1H), 3.76-3.66 (m, 4H), 3.62-3.51 (m, 4H), 3.25-3.08 (m, 2H ), 2.64-2.59 (m, 1H), 1.26 (d,
J
= 7.2 Hz, 3H)。
LCMS
:
m/z
: 403.7 [M+H]
+
。
實 例 44- 合成 6-[(3S)-4-[3-(5,6- 二氟 -4- 側 氧基 -3H- 喹唑 啉 -2- 基 ) 丙 醯 基 ]-3- 甲基 - 哌嗪 -1- 基 ] 吡 啶 -3- 甲 腈 步驟 1 : 將二碳酸二第三丁酯(3.0 g,23.2 mmol)添加至含3,4-二氟苯胺(5.5 g,25.2 mmol)之無水THF (45 mL)中,且在室溫下將所得反應混合物攪拌12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減壓下移除揮發物,且用己烷 (15 mL)洗滌殘餘物。在高真空下乾燥所獲得之白色固體,得到N-(3,4-二氟苯基)胺基甲酸第三丁酯(5 g,93%),其不經任何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1 H NMR [400 MHz, CDCl3
]
: δ 7.45-7.40 (m, 1H), 7.08-7.01 (m, 1H), 6.92-6.89 (m, 1H), 6.45 (brs, 1H), 1.51 (s, 9H)。
LCMS
:
m/z
: 174.4 [M+H-56]
+
。
步驟 2 : 在-78℃下,向N-(3,4-二氟苯基)胺基甲酸第三丁酯(1 g,4.36 mmol)於THF (3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逐滴添加
t
-BuLi (7.54 mL,9.82 mmol),且攪拌3小時。在-78℃下將氯甲酸甲酯(0.48 g,5.1 mmol)緩慢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且攪拌1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使反應混合物回到0℃,在10分鐘之時段內用飽和氯化銨水溶液(24 mL)處理,接著升溫至室溫且用EtOAc (100 mL)及水(50 mL)稀釋。分離各層且用EtOAc (2 × 30 mL)萃取水相。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鹽水(5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過濾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殘餘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20 g,2% EtOAc-己烷)純化該粗殘餘物 ,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6-(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2,3-二氟-苯甲酸乙酯(0.5 g,38%)。
1 H NMR [400 MHz, CDCl3
]
: δ 9.44 (brs, 1H), 8.11-8.08 (m, 1H), 7.30-7.23 (m, 1H), 4.45 (q,
J
= 6.8 Hz, 2H), 1.51 (s, 9H), 1.41 (t,
J
= 7.2 Hz, 3H)。
LCMS
:
m/z
: 202.4 [M+H-100]
+
。
步驟 3 : 在室溫下,向6-(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2,3-二氟-苯甲酸乙酯(0.5 g,1.66 mmol)於DCM (14 mL)中之攪拌溶液中逐滴添加TFA (2.27 mL),且攪拌12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減壓下濃縮反應混合物,獲得6-胺基-2,3-二氟-苯甲酸乙酯
(
0.43 g,89%
)
,其不經進一步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LCMS
:
m/z
: 202.3 [M+H]
+
。
步驟 4 : 向6-胺基-2,3-二氟-苯甲酸乙酯(0.43 g,1.44 mmol)於THF:H
2
O (2:1,15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LiOH·H
2
O (0.46 g,14.3 mmol)。在室溫下將所得反應混合物攪拌18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1 N HCl酸化直至pH = 4-5,且用EtOAc (50 mL)萃取。分離有機層,經無水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獲得6-胺基-2,3-二氟-苯甲酸(0.2 g,80%),其不經進一步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LCMS
:
m/z
: 174.39 [M+H]
+
。
步驟 5 : 在氬氣氛圍下,向6-胺基-2,3-二氟-苯甲酸(0.7 g,4.0 mmol)於THF (15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EDC·HCl (1.15 g,6.0 mmol)、HOBt·NH
3
(0.91 g,6.0 mmol)及DIPEA (2.17 mL,12.0 mmol),且在室溫下攪拌6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減壓下移除揮發物且用冷水(40 mL)及EtOAc (100 mL)稀釋殘餘物。分離有機層,用冷水(2 × 20 mL)、鹽水(2 × 2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殘餘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20 g,25% EtOAc-己烷)純化該粗殘餘物,得到呈白色固體狀之6-胺基-2,3-二氟-苯甲醯胺(0.45 g,65%)。
LCMS
:
m/z
: 173.4 [M+H]
+
。
步驟 6 : 在室溫下,向6-胺基-2,3-二氟-苯甲醯胺(0.45 g,2.61 mmol)於AcOH (4.5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丁二酸酐(0.31 g,3.13 mmol),且在室溫下攪拌3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將反應混合物倒入冰冷水(10 mL)中,且在室溫下攪拌30分鐘。過濾所沈澱之固體,用水(10 mL)、冷丙酮(5 mL)洗滌且在高真空下乾燥,獲得4-(2-胺甲醯基-3,4-二氟-苯胺基)-4-側氧基-丁酸(500 mg,70%),其不經進一步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LCMS
:
m/z
: 273.5 [M+H]
+
。
步驟 7 : 在100℃下將含4-(2-胺甲醯基-3,4-二氟-苯胺基)-4-側氧基-丁酸(0.50 g,1.83 mmol)之2 N NaOH水溶液(5 mL)攪拌3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0℃,且用2 N HCl水溶液酸化直至pH = 3-4,在此期間沈澱白色固體。在0℃下將懸浮液攪拌30分鐘,過濾,用水(10 mL)、冷丙酮(2 mL)洗滌且在高真空下乾燥,獲得3-(5,6-二氟-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300 mg,65%),其不經任何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LCMS
:
m/z
: 255.46 [M+H]
+
。
步驟 8 : 向(2S)-2-甲基哌嗪(0.30 g,2.1 mmol)於DMA (6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6-氯吡啶-3-甲腈(0.29 g,2.3 mmol)及K
2
CO
3
。將所得反應混合物加熱至60℃,持續2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反應混合物用冷水(20 mL)稀釋且用EtOAc (3 × 25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冷水(20 mL)及鹽水(2 × 20 mL)洗滌。分離有機層,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殘餘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10 g,10% MeOH-DCM)純化該粗殘餘物,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6-[(3S)-3-甲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0.29 g,67%)。
LCMS
:
m/z
: 203.4 [M+H]
+
。
步驟 9 : 在氬氣氛圍下,向3-(5,6-二氟-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0.25 g,1.0 mmol)及6-[(3S)-3-甲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0.19 g,1.0 mmol)於DMF (5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EDC·HCl (0.28 g,1.4 mmol)、HOBt (0.22 g,1.4 mmol)及DIPEA (0.5 mL,2.9 mmol),且在室溫下攪拌2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減壓下移除揮發物且用冰水 (30 mL)及EtOAc (50 mL)稀釋殘餘物。分離有機層,用冰水(2 × 15 mL)、鹽水(2 × 15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殘餘物(200 mg,47% LCMS),其經製備型HPLC純化,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6-[(3S)-4-[3-(5,6-二氟-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3-甲基-哌嗪-1-基]吡啶-3-甲腈(40 mg,9%)。
1 H NMR [400 MHz, CDCl3
]
: δ 12.33 (brs, 1H), 8.48 (d,
J
= 2.4 Hz, 1H), 7.86 (dd,
J
= 9.2, 2.4 Hz, 1H), 7.84-7.76 (m, 1H), 7.39-7.33 (m, 1H), 6.95-6.91 (m, 1H), 4.55-4.34 (m, 1H), 4.30-3.86 (m, 3H), 3.49-3.42 (m, 1H), 3.23-3.15 (m, 1H), 3.05-2.94 (m, 1H), 2.89-2.78 (m, 4H), 1.20-0.98 (m, 3H)。
LCMS
:
m/z
: 439.7 [M+H]
+
。 實例45-合成2-[4-[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嘧啶-5-甲腈
步驟 1 : 在室溫下,向5-溴-2-氯-嘧啶(0.5 g,2.58 mmol)於1,4-二噁烷(2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0.722 g,3.88 mmol)及K
2
CO
3
(0.713 g,5.17 mmol)。使反應混合物回流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使反應混合物回到室溫,用水(20 mL)稀釋且用EtOAc (3 × 5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水(2 × 40 mL)、鹽水(1 × 4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殘餘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15 g,10% EtOAc-己烷)進一步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4-(5-溴嘧啶-2-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0.7 g,78%)。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
8.29 (s, 2H), 3.75 (t,
J
= 4.8 Hz, 4H), 3.47 (t,
J
= 5.2 Hz, 4H), 1.47 (s, 9H)。
LCMS
:
m/z
: 287.44 [M-
t
Bu]
+
。
步驟 2 : 在室溫下,向4-(5-溴嘧啶-2-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500 mg,1.46 mmol)於DMF (15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Zn(CN)
2
(513 mg,4.37 mmol)及X-phos (84 mg,0.15 mmol)。用氬氣使反應混合物脫氣20分鐘,接著添加Pd(PPh
3
)
4
(168 mg,0.15 mmol),且在100℃下加熱18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使反應混合物緩慢回到室溫,用水(20 mL)稀釋且用EtOAc (3 × 10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水(2 × 40 mL)、鹽水(1 × 4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物質。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12 g,10% EtOAc-己烷)純化粗物質,得到呈白色固體狀之4-(5-氰基嘧啶-2-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300 mg,71%)。
LCMS
:
m/z
: 290.49 [M+H]
+
。
步驟 3 : 在0℃下,向4-(5-氰基嘧啶-2-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300 mg,0.5 mmol)於DCM (5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含4 N HCl之二噁烷(5 mL)。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室溫,且攪拌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減壓下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粗殘餘物,將其用Et
2
O (5 mL)洗滌且在高真空下乾燥,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2-哌嗪-1-基嘧啶-5-甲腈鹽酸鹽(200 mg,80%)。
LCMS
:
m/z
: 190.46 [M+H]
+
。
步驟 4 : 在室溫下,向2-哌嗪-1-基嘧啶-5-甲腈鹽酸鹽(130 mg,0.69 mmol)及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100 mg,0.46 mmol)於DMF (2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DIPEA (0.3 mL,1.38 mmol)及T
3
P (291 mg,0.92 mmol),且攪拌8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將反應混合物用水(10 mL)淬滅且萃取於EtOAc (3 × 40 mL)中。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冷水(3 × 20 mL)、鹽水(2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殘餘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10 g,5% MeOH-DCM)純化粗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2-[4-[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嘧啶-5-甲腈(30 mg,16%)。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
δ
12.20 (s, 1H), 8.79 (s, 2H), 8.06 (dd,
J
= 7.6, 1.2 Hz, 1H), 7.78-7.73 (m, 1H), 7.57 (d,
J
= 8.0 Hz, 1H), 7.47-7.43 (m, 1H), 3.93 (t,
J
= 4.4 Hz, 2H), 3.81 (t,
J
= 4.4 Hz, 2H), 3.66 (t,
J
= 4.8 Hz, 2H), 3.57 (t,
J
= 5.6 Hz, 2H), 2.90 (s, 4H)。
LCMS
:
m/z
: 390.67 [M+H]
+
。 實例46-合成2-甲基-5-[4-[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吡唑-3-甲腈
步驟 1 : 將Et
3
N (17.3 mL,0.12 mol)添加至丁-2-炔二酸二甲酯(8 g,0.05 mmol)於MeOH (80 mL)、H
2
O (40 mL)之溶液中,且在室溫下攪拌30分鐘。添加硫酸甲基肼(8.92 g,61.9 mol)且在70℃下將反應混合物攪拌22小時。在室溫下使溶液靜置隔夜,且過濾所形成之固體,在高真空下乾燥,獲得呈淡褐色固體狀之5-羥基-2-甲基-吡唑-3-甲酸甲酯(3.5 g,40%)。
LCMS
:
m/z
: 157.3 [M+H]
+
。
步驟 2 : 在0℃下,向5-羥基-2-甲基-吡唑-3-甲酸甲酯(0.3 g,1.92 mmol)於DCM (3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逐滴添加吡啶(0.18 g,2.30 mmol),隨後添加Tf
2
O (0.59 g,2.11 mmol)。使反應混合物緩慢升溫至室溫,且攪拌2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15 mL)緩慢稀釋反應混合物且用DCM(2 × 3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鹽水(25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獲得2-甲基-5-(三氟甲基磺醯氧基)吡唑-3-甲酸甲酯(580 mg,93%),其不經進一步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LCMS
:
m/z
: 289.4 [M+H]
+
。
步驟 3 : 向密封管中饋入含2-甲基-5-(三氟甲基磺醯氧基)吡唑-3-甲酸甲酯(1.7 g,5.90 mmol)、雙(頻哪醇根基)二硼(1.64 g,6.48 mmol)、KOAc (1.73 g,17.6 mmol)之1,4-二噁烷(40 mL)中,且在N
2
下脫氣15分鐘。添加Dppf (0.15 g,0.29 mmol)及PdCl
2
(dppf).CH
2
Cl
2
(0.24 g,0.29 mmol)且再次在N
2
下再脫氣10分鐘。在90℃下將所得反應混合物攪拌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甲苯(30 mL)、水(20 mL)稀釋且經由Celite
®
床過濾。用甲苯(50 mL)洗滌矽藻土墊,分離合併之有機洗液,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殘餘物,將其用戊烷(70 mL)濕磨並過濾。在減壓下濃縮戊烷層,獲得呈淡黃色固體狀之(5-甲氧基羰基-1-甲基-吡唑-3-基)硼酸(1 g,92%)。
LCMS
:
m/z
: 185.5 [M+H]
+
。
步驟 4 : 在室溫下,向(5-甲氧基羰基-1-甲基-吡唑-3-基)硼酸(1.05 g,5.64 mmol)及
N
-Boc-哌嗪(0.8 g,4.34 mmol)於DCM (2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吡啶(1.03 g,13.03 mmol)、4Å分子篩及Cu(OAc)
2
(1.57 g,8.67 mmol)。在O
2
氛圍(氣球壓力)下在室溫下將反應混合物攪拌1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10 mL)稀釋反應混合物且用DCM (2 × 3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鹽水(2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殘餘物(41%純度),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30 g,15% EtOAc-己烷)純化該粗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4-(5-甲氧基羰基-1-甲基-吡唑-3-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0.43 g,60% LCMS)。
LCMS
:
m/z
: 325.7 [M+H]
+
。
步驟 5 : 在室溫下,向4-(5-甲氧基羰基-1-甲基-吡唑-3-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0.43 g,1.32 mmol)於THF:MeOH:H
2
O (1:1:1,15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LiOH·H
2
O (0.27 g,6.63 mmol),且攪拌5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1 N HCl酸化反應混合物直至pH = 4-5,且用EtOAc (2 × 3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鹽水(20 mL)洗滌,經無水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5-(4-第三丁氧基羰基哌嗪-1-基)-2-甲基-吡唑-3-甲酸(0.24 g,58%)。
LCMS
:
m/z
: 311.4 [M+H]
+
。
步驟 6 : 在氬氣氛圍下,向5-(4-第三丁氧基羰基哌嗪-1-基)-2-甲基-吡唑-3-甲酸(0.47 g,1.51 mmol)於THF (2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EDC·HCl (0.43 g,2.27 mmol)、HOBt·NH
3
(0.34 g,2.27 mmol)及DIPEA (0.8 mL,4.55 mmol),且在室溫下攪拌6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減壓下移除揮發物且用水(40 mL)及EtOAc (100 mL)稀釋殘餘物。分離有機層,用冷水(2 × 20 mL)、鹽水(2 × 2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殘餘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20 g,2.5% MeOH-DCM)純化該粗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4-(5-胺甲醯基-1-甲基-吡唑-3-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0.40 g,86%)。
LCMS
:
m/z
: 310.7 [M+H]
+
。
步驟 7 : 向4-(5-胺甲醯基-1-甲基-吡唑-3-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0.17 g,0.55 mmol)於THF (5.0 mL)中之攪拌溶液(冷卻至0℃)中添加Et
3
N (0.19 mL,1.37 mmol),隨後添加Tf
2
O (0.27 mL,1.90 mmol)。使反應混合物緩慢回到室溫,且攪拌1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10 mL)稀釋反應混合物且用EtOAc (2 × 25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飽和NaHCO
3
溶液(1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獲得呈淡黃色固體狀之4-(5-氰基-1-甲基-吡唑-3-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0.11 g,68%)。
LCMS
:
m/z
: 292.5 [M+H-100]
+
。
步驟 8 : 向4-(5-氰基-1-甲基-吡唑-3-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0.11 g,0.37 mmol)於1,4-二噁烷(5 mL)中之攪拌溶液(冷卻至0℃)中添加含4 N HCl之二噁烷(3 mL)。使反應混合物回到室溫,攪拌5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殘餘物,將其用Et
2
O (5 mL)洗滌且在高真空下乾燥,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2-甲基-5-哌嗪-1-基-吡唑-3-甲腈鹽酸鹽(70 mg,73%)。
LCMS
:
m/z
: 192.5 [M+H]
+
。
步驟 9 : 在室溫下,向2-甲基-5-哌嗪-1-基-吡唑-3-甲腈鹽酸鹽(0.06 g,0.28 mmol)及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0.075 g,0.34 mmol)於DMF (2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含50% T
3
P之EtOAc (0.36 mL,0.57 mmol)及DIPEA (0.1 mL,0.57 mmol),且攪拌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高真空下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粗殘餘物,將其用5% MeOH-DCM (75 mL)稀釋且用冷水(2 × 10 mL)洗滌。分離有機層,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殘餘物(110 mg,37% LCMS),其經製備型HPLC純化,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2-甲基-5-[4-[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吡唑-3-甲腈(22 mg,16%)。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 δ 12.15 (brs, 1H), 8.07 (d,
J
= 6.8, 1.2 Hz, 1H), 7.76-7.72 (m, 1H), 7.53 (d,
J
= 8.0 Hz, 1H), 7.44 (t,
J
= 7.2 Hz, 1H), 6.62 (s, 1H), 3.83 (s, 3H), 3.61 (t,
J
= 4.8 Hz, 2H), 3.54 (t,
J
= 5.2 Hz, 2H), 3.18 (t,
J
= 6.4 Hz, 2H), 3.06 (t,
J
= 4.8 Hz, 2H), 2.87 (s, 4H)。
LCMS
:
m/z
: 392.7 [M+H]
+
。 實例47-合成3-氯-N,N-二甲基-4-[4-[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苯甲醯胺
步驟 1 : 在室溫下,向3-氯-4-氟-苯甲酸(0.5 g,2.87 mmol)於THF (5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Me
2
NH (0.3 mL,5.74 mmol,1M於THF中)及CDI (0.7 g,4.31 mmol),且攪拌5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40 mL)淬滅反應混合物且用EtOAc (3 × 3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經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移除揮發物,得到殘餘物,將其用Et
2
O洗滌且乾燥,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3-氯-4-氟-N,N-二甲基-苯甲醯胺(450 mg,78%)。
LCMS
:
m/z
: 202.40 [M+H]
+
。
步驟 2 : 在氬氣氛圍下在120℃下,將3-氯-4-氟-N,N-二甲基-苯甲醯胺(0.4 g,1.99 mmol)及哌嗪(0.8 g,9.38 mmol)於DMSO (5 mL)中之溶液攪拌16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40 mL)淬滅反應混合物且用EtOAc (3 × 1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經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濃縮且用Et
2
O (10 mL)洗滌殘餘物,得到呈灰白色固體狀之3-氯-N,N-二甲基-4-哌嗪-1-基-苯甲醯胺(550 mg,65%)。
LCMS
:
m/z
: 268.56 [M+H]
+
。
步驟 3 : 在室溫下,向3-氯-N,N-二甲基-4-哌嗪-1-基-苯甲醯胺(150 mg,0.55 mmol)及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122 mg,0.55 mmol)於無水DMF (2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EDC·HCl (160 mg,0.83 mmol)、HOBt (113 mg,0.83 mmol)及DIPEA (0.2 mL,1.16 mmol),且攪拌16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水(20 mL)淬滅反應混合物且用EtOAc (3 × 1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經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濃縮且藉由急驟層析法(100-200矽膠,5 g,5% MeOH-DCM)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3-氯-N,N-二甲基-4-[4-[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苯甲醯胺(80 mg,43%)。
1
H NMR [400 MHz, DMSO-d
6
]:
δ
12.20 (s, 1H), 8.07 (dd,
J
= 8, 1.2 Hz, 1H), 7.78-7.74 (m, 1H), 7.57 (d,
J
= 8 Hz, 1H), 7.47-7.43 (m, 2H), 7.36 (dd,
J
= 8.4, 2 Hz, 1H), 7.15 (d,
J
= 8.4 Hz, 1H), 3.70 (brs, 2H), 3.61 (brs,2H), 3.05 (brs, 2H), 2.94 (s, 8H), 2.89 (s, 4H)。
LCMS
:
m/z
: 468.73 [M+H]
+
。 實例48-合成N-甲基-6-[4-[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吡啶-3-甲脒鹽酸鹽
步驟 1 : 對2,5-二溴吡啶(2 g,10.7 mmol)、第三丁醇鈉(1.6 g,16.6 mmol)、xantphos (400 mg,0.7 mmol)及甲苯(100 mL)於密封管氬氣中之攪拌溶液淨化5分鐘。向反應混合物中添加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3.4 g,14.30 mmol),隨後添加Pd
2
(dba)
3
(200 mg,0.21 mmol),且在80℃下加熱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將反應混合物用EtOAc (200 mL)、水(100 mL)稀釋,經由矽藻土床過濾且用EtOAc (2 × 30 mL)洗滌。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鹽水(5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產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50 g,10-20% EtOAc-己烷)純化該粗產物,獲得呈黃色固體狀之4-(5-溴-2-吡啶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3 g,82%)。
LCMS (ESI+)
:
m/z
: 342.57 [M+H]
+
。
步驟 2 : 在室溫下,向4-(5-溴-2-吡啶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3 g,8.77 mmol)於二噁烷(3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含4 N HCl之二噁烷(10 mL),且攪拌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將EtOAc (50 mL)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攪拌30分鐘,過濾該固體,用醚(20 mL)洗滌且在減壓下乾燥,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1-(5-溴-2-吡啶基)哌嗪鹽酸鹽(2.1 g,93%)。LCMS (ESI+):
m/z
: 242.43 [M+H]
+
。
步驟 3 : 在室溫下,向1-(5-溴-2-吡啶基)哌嗪鹽酸鹽(2.1 g,8.12 mmol)於DMF (2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DIPEA (3.8 mL,22.01 mmol)、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1.6 g,7.34 mmol),隨後添加50% T
3
P於EtOAc (7 mL,11.00 mmol)中之溶液,且攪拌12小時(LCMS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冰水(200 mL)淬滅反應混合物,攪拌2小時,過濾所獲得固體,用水(50 mL)、丙酮(20 mL)洗滌且在真空下乾燥,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2-[3-[4-(5-溴-2-吡啶基)哌嗪-1-基]-3-側氧基-丙基]-3H-喹唑啉-4-酮(1.6 g,50%)
。 LCMS (ESI+)
:
m/z
: 442.59 [M+H]
+
。
步驟 4 : 在密封管中在氬氣氛圍下,向2-[3-[4-(5-溴-2-吡啶基)哌嗪-1-基]-3-側氧基-丙基]-3H-喹唑啉-4-酮(1.6 g,3.62 mmol)於二噁烷(3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乙酸鉀(1.1 g,11.21 mmol),隨後添加雙(頻哪醇根基)二硼(1.3 g,5.12 mmol)及Pd(dppf)Cl
2
(89 mg,0.11 mmol)。在80℃下將反應物加熱12小時(LCMS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將反應混合物用EtOAc (75 mL)稀釋,經由Celite
®
床過濾,用EtOAc (2 × 50 mL)洗滌;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鹽水(25 mL)洗滌,經硫酸鈉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產物,將其用戊烷(2 × 10 mL)洗滌,獲得2-[3-側氧基-3-[4-[5-(4,4,5,5-四甲基-1,3,2-二氧雜硼雜環戊-2-基)-2-吡啶基]哌嗪-1-基]丙基]-3H-喹唑啉-4-酮與[6-[4-[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3-吡啶基]硼酸(1.16 g)兩者之混合物,其不經進一步純化即用於下一反應。
LCMS (ESI+
)
:
m/z
: 408.69 [M+H]
+
。(硼酸)
步驟 5 : 在氬氣氛圍下,向2-[3-側氧基-3-[4-[5-(4,4,5,5-四甲基-1,3,2-二氧雜硼雜環戊-2-基)-2-吡啶基]哌嗪-1-基]丙基]-3H-喹唑啉-4-酮與[6-[4-[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3-吡啶基]硼酸(1.16 g)之混合物、噻吩-2-甲酸銅(I) (1.1 g,5.77 mmol)、三-2-呋喃基膦(140 mg,0.60 mmol)於THF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Pd
2
(dba)
3
(91 mg,0.10 mmol)。用氬氣淨化反應混合物5分鐘,接著在氬氣氛圍下添加含
N
,
N
'-雙(第三丁氧基羰基)-
S
-甲基異硫脲(600 mg,1.97 mmol)之THF (18 mL),在此期間形成厚度均勻的溶液。在65℃下將反應混合物加熱18小時(LCMS顯示16%之硼酸),接著回到室溫,添加飽和NaHCO
3
水溶液(20 mL)及EtOAc (30 mL)。分離有機層,用鹽水(25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產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100 g,2-5% MeOH-DCM)純化該粗產物,獲得N-[(E)-N-第三丁氧基羰基-C-[6-[4-[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3-吡啶基]碳亞胺醯基]-N-甲基-胺基甲酸第三丁酯(240 mg,12% LCMS),將其藉由製備型-HPLC再純化,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純化合物(13 mg)。
LCMS (ESI+)
:
m/z
: 620.92 [M+H]
+
。
步驟 6 : 向N-[(E)-N-第三丁氧基羰基-C-[6-[4-[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3-吡啶基]碳亞胺醯基]-N-甲基-胺基甲酸第三丁酯(13 mg,0.021 mmol)於二噁烷(0.5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含4 N HCl之二噁烷(0.4 mL,1.744 mmol),且在室溫下攪拌2小時(LCMS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減壓下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粗產物,將其用EtOAc (2 × 5 mL)洗滌,隨後用Et
2
O (2 × 5 mL)洗滌,接著在CH
3
CN (5 mL)與水(5 mL)之混合物中凍乾,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N-甲基-6-[4-[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醯基]哌嗪-1-基]吡啶-3-甲脒鹽酸鹽(12 mg,99%)。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δ
8.58 (brs, 1H), 8.14 (d,
J
= 7.6 Hz, 2H), 7.99 (brs,1H), 7.92-7.78 (m,2H), 7.63-7.57 (m, 1H), 7.35 (brs, 1H), 7.13-7.08 (m, 1H), 4.26 (brs, 5H), 3.81 (s, 2H), 3.68 (s, 4H), 3.60 (s, 2H), 3.06 (s, 3H)。
LCMS (ESI+)
:
m/z
: 420.70 [M+H]
+
。
步驟 7 : 向N-[(第三丁氧羰基胺基)-甲基硫基-亞甲基]氨基甲酸第三丁酯(1 g,3.44 mmol)於DMF (20 mL)中之溶液(冷卻至0℃)中逐份添加60%氫化鈉(276 mg,6.916 mmol),隨後添加MeI (0.32 mL,5.162 mmol)。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室溫,且攪拌3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用冰水(30 mL)淬滅反應混合物且用EtOAc (2 × 5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鹽水(3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殘餘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20 g,5-10% EtOAc-己烷)純化該殘餘物,獲得呈無色油狀之N-(N-第三丁氧基羰基-C-甲基硫基-碳亞胺醯基)-N-甲基-胺基甲酸第三丁酯(650 mg,63%)。
LCMS (ESI+)
:
m/z
: 305.66 [M+H]
+
。
實例 49- 合成 2-[3-[4-[5-(4,5- 二氫 -1H- 咪唑 -2- 基 )-2- 吡啶基 ] 哌嗪 -1- 基 ]-3- 側氧基 - 丙基 ]-3H- 喹唑啉 -4- 酮 步驟 1 : 在室溫下,向6-氯吡啶-3-甲酸甲酯(500 mg,2.91 mmol)於DMF (5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720 mg,3.87 mmol)、K
2
CO
3
(1.2 g,8.74 mmol)及DMAP (35 mg,0.29 mmol)。在CEM微波中在80℃下將反應混合物加熱30分鐘(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且用水(20 mL)稀釋,在此期間沈澱出固體。將該固體過濾且溶解於EtOAc (50 mL)中,經Na
2
SO
4
乾燥,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粗化合物,藉由急驟層析法(100-200矽膠,5 g,30% EtOAc-己烷)純化該粗化合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4-(5-甲氧基羰基-2-吡啶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510 mg,54%)。
LCMS
:
m/z
: 322.63 [M+H]
+
。
步驟 2 : 向三甲基鋁(1.86 mL,3.73 mmol,2 M於甲苯中)於甲苯(12 mL)中之攪拌溶液(冷卻至0℃)中添加乙二胺(0.25 mL,3.73 mmol)。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室溫,攪拌5分鐘且在室溫下添加含4-(5-甲氧基羰基-2-吡啶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200 mg,0.62 mmol)之甲苯(4 mL)。使反應混合物回流3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緩慢回到室溫,用水(5 mL)淬滅且溶解於MeOH (15 mL)及DCM (15 mL)中。經由Na
2
SO
4
過濾反應混合物;在真空下蒸發所得濾液,得到粗殘餘物。將殘餘物溶解於EtOAc (50 mL)中,在80℃下加熱5分鐘,經由Na
2
SO
4
過濾且在真空下濃縮,得到粗化合物。藉由管柱層析法(100-200矽膠,4 g,10% MeOH-80% DCM-10% NH
3
水溶液)純化粗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4-[5-(4,5-二氫-1H-咪唑-2-基)-2-吡啶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160 mg,78%)。
LCMS
:
m/z
: 332.70 [M+H]
+
。
步驟 3 : 向4-[5-(4,5-二氫-1H-咪唑-2-基)-2-吡啶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160 mg,0.48 mmol)於1,4-二噁烷(3 ml)中之攪拌溶液(冷卻至0℃)中添加含4 N HCl之1,4-二噁烷(0.48 mL,1.93 mmol)。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室溫,且攪拌4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減壓下蒸發揮發物,得到1-[5-(4,5-二氫-1H-咪唑-2-基)-2-吡啶基]哌嗪鹽酸鹽(130 mg,100%),其不經進一步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LCMS
:
m/z
: 232.56 [M+H]
+
。
步驟 4 : 在室溫下,向3-(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100 mg,0.458 mmol)於DMF (5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1-[5-(4,5-二氫-1H-咪唑-2-基)-2-吡啶基]哌嗪鹽酸鹽(127 mg,0.55 mmol)、EDC·HCl (131 mg,0.68 mmol)、HOBt (93 mg,0.68 mmol)及DIPEA (0.32 mL,1.83 mmol),且攪拌16小時(TLC顯示起始物質完全消耗)。在減壓下移除揮發物,得到粗殘餘物,用冷水(30 ml)稀釋該粗殘餘物,在此期間沈澱出固體。過濾沈澱物,在真空下乾燥,得到粗產物(120 mg,92% LCMS)且藉由製備型HPLC純化,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2-[3-[4-[5-(4,5-二氫-1H-咪唑-2-基)-2-吡啶基]哌嗪-1-基]-3-側氧基-丙基]-3H-喹唑啉-4-酮(55 mg,28%)。
1 H NMR [400 MHz, DMSO-d6
]
:
δ
12.0 (s, 1H), 8.54 (d,
J
= 2.0 Hz, 1H), 8.07 (dd,
J
= 1.6, 8.0 Hz, 1H), 7.92 (dd,
J
= 2.4, 9.2 Hz, 1H), 7.76-7.71 (m, 1H), 7.54 (d,
J
= 8.0 Hz, 1H), 7.46-7.42 (m, 1H), 6.87(d,
J
= 9.2 Hz, 1H), 3.70-3.65 (m, 4H), 3.56 (brs, 8H), 2.89 (brs, 4H)。
LCMS
:
m/z
: 432.73[M+H]
+
。
實例 50- 合成 8- 氯 -2-(3-(4-(4- 氟苯基 )-3,6- 二氫吡啶 -1(2H)- 基 )-3- 側氧基丙基 ) 喹唑啉 -4(3H)- 酮 步驟 1 : 將2-胺基-3-氯苯甲酸(10 g,58.3 mmol)溶解於DMF (30 mL)中,且隨後以該順序添加HOBt (10.2 g,75.8 mmol)、EDCI (13.4 g,69.9 mmol)、氯化銨(12.5 g,233 mmol)及DIEA (40.6 mL,233 mmol)。在室溫下將所得混合物攪拌20小時。將混合物分配於H
2
O (200 mL)與EtOAc (200 mL)之間且分離各相。用EtOAc (2 × 150mL)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50%飽和鹽水洗滌,乾燥(MgSO
4
)並過濾。濃縮濾液,得到黃色/白色固體殘餘物。將固體殘餘物溶解於DMF (10 mL)中。添加DCM (10 mL)產生白色沈澱物,將其藉由過濾收集。將此過程再重複兩次,獲得呈白色疏鬆固體狀之2-胺基-3-氯-苯甲醯胺(5.1 g)。 LC-MS:
m/z
: 171.1 [M+H]
+ 步驟 2 : 在110℃下攪拌2-胺基-3-氯-苯甲醯胺(500 mg,2.93 mmol)及丁二酸酐(293 mg,2.93 mmol)於甲苯(5 mL)中之懸浮液。1小時後混合物變得均勻。再16小時後,形成沈澱物。將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且在真空中濃縮。將1 N NaOH(10 mL)添加至殘餘物中,且在110℃下將所得混合物加熱10分鐘,接著冷卻至室溫。添加1 N HCl直至pH達至~ 1。形成白色沈澱物且藉由過濾收集。用水(2 × 5 mL)洗滌固體且乾燥,得到呈白色固體狀之3-(8-氯-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294 mg)。 LC-MS:
m/z
253.0 [M+H]
+ 1
H NMR (500 MHz, DMSO-d
6
) δ 12.45 (s, 1H), 12.20 (br.s, 1H), 8.04 (dd,
J
= 7.9, 1.5 Hz, 1H), 7.92 (dd,
J
= 7.8, 1.4 Hz, 1H), 7.43 (t,
J
= 7.8 Hz, 1H), 2.89 (dd,
J
= 10.6, 3.7 Hz, 2H), 2.78 (dd,
J
= 10.6, 3.6 Hz, 2H)。
步驟 3 : 向4-(4-氟苯基)-1,2,3,6-四氫吡啶鹽酸鹽(18.6 mg,0.087 mmol)及3-(8-氯-4-側氧基-3H-喹唑啉-2-基)丙酸( 20.0mg,0.079 mmol)於DMF (3 mL)中之溶液中添加HATU (33.1 mg,0.087 mmol),隨後添加DIEA (33.9 μL,0.190 mmol)。在室溫下將所得混合物攪拌3小時,接著用EtOAc (40 mL)稀釋且用飽和NaHCO
3
(水溶液) (10 mL)、50%飽和鹽水(3 × 5 mL)洗滌,乾燥(MgSO
4
),過濾且在真空中濃縮。藉由矽膠急驟層析法純化殘餘物,得到呈白色固體狀之粗產物(13 mg),藉由LC-MS及NMR,其係90%純的物質。用EtOAc (3 mL)濕磨此固體且藉由傾析出液體來收集固體,得到呈白色固體狀之8-氯-2-(3-(4-(4-氟苯基)-3,6-二氫吡啶-1(2H)-基)-3-側氧基丙基)喹唑啉-4(3H)-酮(1.2 mg)。 LC-MS:
m/z
412.1 [M+H]
+ 1
H NMR (500 MHz, CDCl3) δ 11.08 (s, 1H), 8.18 (d,
J
= 8.0 Hz, 1H), 7.79 (d,
J
= 7.7 Hz, 1H), 7.38 - 7.28 (m, 3H), 7.03 (td,
J
= 8.7, 2.0 Hz, 2H), 5.98 (d,
J
= 45.0 Hz, 1H), 4.23 (d,
J
= 77.1 Hz, 2H), 3.80 (dt,
J
= 100.6, 5.7 Hz, 2H), 3.17 (dd,
J
= 13.7, 7.8 Hz, 2H), 3.02 - 2.84 (m, 2H), 2.65 - 2.48 (m, 2H)。
實例 51- 合成 2-(3-(4-(4- 氟苯基 )-3,6- 二氫吡啶 -1(2H)- 基 )-3- 側氧基丙基 ) 喹唑啉 -4(3H)- 酮 根據針對8-氯-2-(3-(4-(4-氟苯基)-3,6-二氫吡啶-1(2H)-基)-3-側氧基丙基)喹唑啉-4(3H)-酮(實例50)之相同順序使用適當的起始物質來合成該化合物。 LC-MS:
m/z
378.4 [M+H]
+ 1
H NMR (500 MHz, DMSO-d
6
) δ 12.19 (s, 1H), 8.07 (d,
J
= 7.9 Hz, 1H), 7.72 (ddd,
J
= 8.5, 7.2, 1.6 Hz, 1H), 7.53 (d,
J
= 8.1 Hz, 1H), 7.50 - 7.46 (m, 2H), 7.46 - 7.41 (m, 1H), 7.18 (t,
J
= 8.8 Hz, 2H), 6.20 - 6.12 (m, 1H), 4.24 (d,
J
= 2.6 Hz, 1H), 4.09 (d,
J
= 2.7 Hz, 1H), 3.72 (t,
J
= 5.6 Hz, 1H), 3.66 (t,
J
= 5.7 Hz, 1H), 2.98 - 2.85 (m, 4H), 2.58 (s, 1H), 2.42 (s, 1H)。
實例 52- 合成 2-(3-(4-(4- 氟苯基 ) 哌嗪 -1- 基 )-3- 側氧基丙基 ) 喹唑啉 -4(3H)- 酮 根據針對8-氯-2-(3-(4-(4-氟苯基)-3,6-二氫吡啶-1(2H)-基)-3-側氧基丙基)喹唑啉-4(3H)-酮(實例50)之相同順序使用適當的起始物質來合成該化合物。 LC-MS:
m/z
381.4 [M+H]
+ 1
H NMR (500 MHz, DMSO-d
6
) δ 12.18 (s, 1H), 8.07 (dd,
J
= 8.0, 1.2 Hz, 1H), 7.77 - 7.71 (m, 1H), 7.55 (d,
J
= 8.0 Hz, 1H), 7.44 (ddd,
J
= 8.1, 7.3, 1.1 Hz, 1H), 7.10 - 7.04 (m, 2H), 7.01 - 6.95 (m, 2H), 3.70 - 3.63 (m, 2H), 3.63 - 3.54 (m, 2H), 3.15 - 3.10 (m, 2H), 3.04 - 2.98 (m, 2H), 2.89 (s, 4H)。
實例 53- 合成 2-(3-(4-(4- 氟苯基 )-3,6- 二氫吡啶 -1(2H)- 基 )-3- 側氧基丙基 )-7- 甲基 -3,7- 二氫 -4H- 吡咯并 [2,3-d] 嘧啶 -4- 酮 根據針對8-氯-2-(3-(4-(4-氟苯基)-3,6-二氫吡啶-1(2H)-基)-3-側氧基丙基)喹唑啉-4(3H)-酮(實例50)之相同順序使用適當的起始物質(2-胺基-1-甲基-1H-吡咯-32-甲醯胺,CAS編號:1894093-24-3)來合成該化合物。 LC-MS:
m/z
381.4 [M+H]
+ 1
H NMR (500 MHz, DMSO) δ 11.70 (s, 1H), 7.48 (ddd,
J
= 8.7, 5.6, 2.1 Hz, 2H), 7.21 - 7.14 (m, 2H), 6.98 (d,
J
= 3.3 Hz, 1H), 6.37 (d,
J
= 3.3 Hz, 1H), 6.16 (t,
J
= 3.3 Hz, 1H), 4.23 (d,
J
= 2.5 Hz, 1H), 4.10 (d,
J
= 2.6 Hz, 1H), 3.71 (t,
J
= 5.6 Hz, 1H), 3.67 (t,
J
= 5.7 Hz, 1H), 3.61 (d,
J
= 6.5 Hz, 3H), 2.92 - 2.80 (m, 4H), 2.60 - 2.54 (m, 1H), 2.46 - 2.40 (m, 1H)。
實例 54 人類 PARP 分析
聚(ADP-核糖)聚合酶-1 (PARP-1)及聚(ADP-核糖)聚合酶-2 (PARP-2)係涉及包括DNA修復之許多細胞活動且在維持DNA及染色質結構之完整性中起重要作用的兩種核酶。此分析經設計以評估測試物質抑制PARP-1或PARP-2之活性之潛能且使用閃爍近接分析(SPA)型式。 閃爍近接分析(SPA)經設計以使用純化之重組型PARP-1酶量測PARP活性,且針對藥物探索理想地用於小分子抑制劑之高通量篩選。此處,將重組型人類PARP-1或PARP-2酶與受質混合物(NAD、
3
H-NAD及生物素化NAD)一起培育,且使用抗生蛋白鏈菌素結合之PVT SPA珠粒捕獲[
3
H]及經生物素標記之ADP-核糖聚合物。在不存在酶抑制下,獲得100%信號。當PARP-1或PARP-2介導之聚-ADP核糖聚合物形成減少時,藉由信號的降低來鑑別抑制劑。 用於此方案之化學物質及試劑與來源及目錄號一起列於下文。
註釋:使用具有0.01 mg靈敏度之稱重天平來稱重所有化學物質。 儀器:Perkin Elmer;TopCount NXT 試劑及緩衝液製備 緩衝液A 4X: Tris pH 8:100 mM;MgCl
2
:4 mM;精胺:4 mM;KCl:200 mM;Nonidet P-40取代物:0.04%。 每孔之分析混合物A ● 緩衝液A 4X :12.5 µL ● DTT 100 mM :0.5 µL ● PARP-1酶 :1單位/孔,體積視批號比活性而定 ● PARP-2酶 :30奈克/孔,體積視批號比活性而定 ● H
2
O :至35 µL 每孔之分析混合物B ● [腺嘌呤-2,8-3H]-NAD 100微居里/毫升 :1微升(0.1微居里/孔) ● 3H-NAD 100微居里/毫升 :2微升(0.2微居里/孔) ● NAD 1.5 mM :0.05 µL ● 生物素化NAD 2501.iM :0.03 µL ● 活化之小牛胸腺DNA :50 µg ● H
2
O :至10 µL 分析混合物C ● 抗生蛋白鏈菌素-SPA珠粒:2.5 mg/mL於200 mM EDTA pH 8.0中(用於PARP-1分析) ● 抗生蛋白鏈菌素-SPA珠粒:2.5 mg/ml dH
2
O (用於PARP-2分析)
分析程序
藉由使用100% DMSO製備參考化合物4-胺基-1,8-萘二甲醯亞胺(4-ANI)之10 mM溶液。使用100% DMSO將10 mM 4-ANI稀釋至2 mM且進一步稀釋至200 µM。在100% DMSO中連續稀釋200 µM 4-ANI以獲得3倍稀釋之十種濃度。在分析中將5 µL連續稀釋液轉移至95 µL水中以獲得10X最終濃度。在分析中4-ANI之最高濃度係1 µM。 在水中將早先製備之2 mM 4-ANI溶液稀釋至100 µM。將此100 µM 4-ANI之5 µL添加至「NC」(陰性對照)孔中。「NC」孔中4-ANI之最終濃度係10 µM。將「NC」孔定義為具有最低信號之孔。 藉由使用100% DMSO製備10 mM測試化合物溶液。在分析中將10 mM溶液稀釋至200X之所需最終濃度。在100% DMSO中連續稀釋200X化合物溶液以獲得3倍稀釋之十種濃度。 預稀釋板:在聚丙烯板中將5 µL連續稀釋液轉移至95 µL水中以在分析中獲得10X之最終所需濃度。 PARP反應開發:分析板 將來自預稀釋微板之5微升/孔轉移於96孔白色微板(Corning 3600)中。添加35微升/孔之分析混合物A且在室溫下培育5分鐘。添加10微升/孔之分析混合物B以開始反應。在室溫下將分析板培育3小時。 分析板偵測: 添加50微升/孔之分析混合物C。密封具有TOPSEAL-A 96之板。在溫和振盪下將該分析培育15分鐘。使用經最佳化用於氚及PVT SPA珠粒之方案在TopCount上讀取分析板。 分析條件
結果及資料分析: 按CPM收集原始資料。使用4-參數非線性回歸來擬合濃度-反應曲線且計算IC
50
值。對NC、PC組之雙重複CPM值取平均。自所有原始CPM計數扣除NC之平均值。接著此等背景扣除值除以平均陽性對照,產生活性%。自100扣除活性%,產生抑制%。繪製資料且將其擬合成以下方程式:
實例 55 基於 PARP - 1 細胞之分析
回應於DNA損傷,聚-(ADP-核糖)聚合酶-1 (PARP-1),其係PARP家族之主要同功異型物,藉由因暴露於環境劑、癌症療法、發炎、缺血-再灌注及神經退化而發生之DNA股斷裂而快速活化。一旦活化,NAD
+
經消耗用於合成高度帶負電之聚合物聚-ADP核糖(PAR),其發現於包括PARP-1作為主要受體之目標核蛋白質上。由於PARP活化,因此廣泛之DNA損傷可導致細胞中NAD
+
之缺失,且導致細胞死亡。因此,PARP-1視為用於開發適用於癌症療法、發炎、缺血及神經退化之各種療程之藥物的有前景目標。在此分析中,為監測細胞內之PARP活性,用PARP-1抑制劑處理HeLa細胞,隨後用H
2
O
2
誘導DNA損傷。藉由量測自經處理及非經處理細胞收集之細胞裂解物中NAD
+
及NADH的含量來獲取最終PARP1活性。
材料及試劑 儀器 :
偵測:在Envision讀板儀/TopCount (Perkin Elmer)中進行發光偵測
試劑及培養基製備
培養基製備• DMEM培養基 :1X • FBS (加熱不活化) :10% • 青黴素-鏈黴素(10,000 U/mL) :0.1 mg/mL • L-麩醯胺酸 :2 mM 製備螢光素偵測試劑融化復原緩衝液。將復原緩衝液及螢光素偵測試劑平衡至室溫。將復原緩衝液瓶之全部內含物轉移至凍乾螢光素偵測試劑之琥珀色瓶。藉由渦旋或反轉混合兩種試劑以獲得均一溶液。無渦流。在小於1分鐘內,螢光素偵測試劑應易於變成溶液。 製備NAD/NADH-GloTM偵測試劑 將相等體積之NAD/NADH-GloTM偵測試劑添加至含有NAD
+
或NADH之各樣品中。 將復原螢光素偵測試劑平衡至室溫。在即將使用之前,在室溫下或在冰上融化還原酶、還原酶受質及NAD
+
循環受質。藉由添加275 μL水復原NAD
+
循環酶。將混合物在小瓶中溫和地渦旋,且儲存於冰上。藉由每1 mL復原螢光素偵測試劑添加5 µL還原酶、5 µL還原酶受質、5 µL NAD
+
循環酶及25 µL NAD
+
循環受質,來製備所需量之NAD/NADH-GloTM偵測試劑。將混合物溫和地反轉五次。
最終分析條件: 細胞接種及化合物處理:
在96孔細胞培養微板中在90 µL培養基中以10,000個細胞/孔之密度接種HeLa細胞。在37℃下在5% CO
2
氛圍下將板培育4小時。添加在八個點上連續稀釋(濃度範圍:0.3-100 nM)之10 µL之10X化合物(5% DMSO)。在37℃下在5% CO
2
中將經處理板培育18小時。添加5 μl之H
2
O
2
的H
2
O溶液(最終濃度200 μM)以激起DNA損傷。在陰性對照孔中保存未經H
2
O
2
處理之細胞。在37℃下將板培育5分鐘,且接著反轉以溫和地移除培養基。將50 µL之1×PBS添加至所有孔中。
PARP 活性確定:單獨地量測 NAD + 及 NADH
此方案係用於在96孔白色光度計板中分析每孔50 μl PBS中之細胞。將各孔之細胞分成兩個樣品:一個樣品用酸處理以定量NAD
+
,且另一樣品用鹼處理以定量NADH。當接種細胞時,板上之孔經保留用於分離樣品。替代地,當分離樣品時使用第二板。 將具有1% DTAB之50 μl鹼溶液添加至50 μl PBS中之各孔細胞中。在板振盪器上簡單地混合板以確保均勻性及細胞裂解。將50 μl各樣品移至空孔用於酸處理。對於此等樣品,添加每孔25 μl之0.4 N HCl;此等孔含有經酸處理之樣品。原始樣品孔係經鹼處理之樣品。覆蓋板且在60℃下將其培育15分鐘。接著在室溫下使板平衡10分鐘。將25 μl之0.5 M Trizma
®
鹼添加至各孔之經酸處理之細胞中以中和酸。將50 μl之HCl/Trizma
®
溶液添加至含有經鹼處理之樣品之各孔中。如上文所描述製備NAD/NADH-GloTM偵測試劑。將相等體積之NAD/NADH-GloTM偵測試劑(例如,100 μl)添加至各孔中。溫和地振盪板以混合。在室溫下將板培育30-60分鐘。藉由使用光度計(Envision,PerkinElmer)記錄發光。收集發光值。使用非線性回歸來產生劑量反應曲線且計算IC
50
值。 下表列出本發明之代表性化合物對PARP1-1及PARP-2活性之抑制效果。結果指示優於PARP-2,本發明化合物選擇性抑制PARP1-1,且適用於增加細胞中NAD+的量。
實例 56 急性腎臟損傷 ( AKI ) 大鼠模型 動物、手術及給藥 :
將稱重大致300-350 g、隨意獲取標準進料及水之史泊格-多利(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用於此等實驗。用異氟醚麻醉大鼠且將大鼠腹側置放於溫控加熱之手術台上。在背側表面切開皮膚,經由側切口暴露兩個腎。將血管夾施加至兩個腎蒂且閉塞持續45分鐘。45分鐘之後,移除夾,針對成功再灌注監測腎臟且縫合手術部位。除不施加閉塞夾具以外,使假操作組經受類似手術程序。將化合物調配為實例29或實例30於
N -
甲基吡咯啶酮:PEG300:丙二醇:標準生理食鹽水(10: 30: 20: 40)中之每日新鮮的澄清溶液。在手術日在再灌注後4小時,經尾脈由以15 mg/kg (3 mL/kg) IV投加化合物或媒劑。在第1天(手術後的天數),在開始光週期時對動物投與媒劑或15 mg/kg之實例29或實例30 (3 mL/kg I.V)。類似地用媒劑投加假手術對照動物。
血漿收集及生物標記物量測 :
再灌注二十四(24)小時之後,在輕度異氟醚麻醉下藉由自所有組進行後眼眶取血,將血液收集於K2 EDTA管中。在4℃下,藉由以3000 rpm離心10分鐘分離血漿。使用全自動化臨床生物化學分析器(Siemens Dimension® Xpand® Plus Integrated Chemistry System)分析血漿肌酐及血尿素氮(BUN)。
資料分析及統計分析 :
使用GraphPad Prism軟體版本6.05來繪圖及統計測試。經由D'Agostino-Pearson綜合常態測試或Shapiro-Wilk常態測試,針對所有組中之常態分佈來測試肌酐及BUN。藉由斯圖登氏t檢驗(student's t-test)比較假媒劑與IR媒劑或IR媒劑與化合物處理組來確定統計顯著性(p<0.05)。##p<0.01,###p<0.001,####p<0.0001 假媒劑相較於IR媒劑;*p<0.05,**p<0.01 IR媒劑相較於化合物處理組(實例29或實例30)。
結果:
PARP1抑制劑實例29及實例30,在缺血-再灌注後IV投加,腎臟損傷減少。當以15 mg/kg投加時兩種化合物顯著減少血漿肌酐及BUN (圖1)。
實例 57 活體外及活體內微核分析
在活體外及/或活體內微核分析下,某些本發明化合物顯示無誘裂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