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31941A - 環形光學元件組、成像鏡片組與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環形光學元件組、成像鏡片組與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31941A
TW201831941A TW106105988A TW106105988A TW201831941A TW 201831941 A TW201831941 A TW 201831941A TW 106105988 A TW106105988 A TW 106105988A TW 106105988 A TW106105988 A TW 106105988A TW 201831941 A TW201831941 A TW 20183194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element
ring
shaped optical
central axis
axi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59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31381B (zh
Inventor
周明達
林正峰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1059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31381B/zh
Priority to CN201710181851.4A priority patent/CN108459388B/zh
Priority to US15/615,923 priority patent/US10558013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13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1381B/zh
Publication of TW2018319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1941A/zh
Priority to US16/726,997 priority patent/US10884218B2/en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18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ghost imag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3Light absorb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環型光學元件組具有中心軸,包含第一環型光學元件、第二環形光學元件及遮光片。第一軸向連接面與第二軸向連接面對應且連接,用以將第一環型光學元件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對正中心軸。第一內承接面與第二內承接面對應且不連接,以使第一內承接面及第二內承接面定義一承接空間。遮光片的外徑小於第一環型光學元件的外徑及第二環型光學元件的外徑,遮光片承接於承接空間內,且遮光片受第一環型光學元件及第二環型光學元件限位於中心軸上的一位置。藉此,遮光片可以調整到中心軸上的適切位置。

Description

環型光學元件組、成像鏡片組與電子裝 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環型光學元件組及成像鏡片組,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應用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上的環型光學元件組及成像鏡片組。
一般成像鏡片組中,除主要用於成像的透鏡外,通常會在透鏡間設置環型光學元件,以利將透鏡定位在適當的光學間距。當同時有其他光學元件如遮光片等的搭配需求,僅能將其設置於環型光學元件的兩側與鄰近的透鏡之間,故現有相關製造及組裝的技術難以將遮光片調整到對應光軸的適切位置。
配合參照第15圖,其繪示現有技術的成像鏡片組90的示意圖(圖中省略部分透鏡細節)。由第15圖可知,成像鏡片組90中的遮光片95受限設置於透鏡93及環型光學元件91之間,遮光片96受限設置於環型光學元件91及透鏡94之間,故遮光片95、96僅以傳統的光學元件堆疊方式設 置於其中,導致難以調整到對應中心軸z(亦即成像鏡片組90的光軸)上的適切位置。
再者,習用的環形光學元件通常使用射出成型的方法製造而成,其表面光滑明亮而具有較高的反射率,因而無法有效衰減雜散光入射至前述表面的反射光強度,導致雜散光反射至成像面進而影響成像品質。
因此,如何改良環形光學元件與遮光片的結構,得以將遮光片調整並定位於適切位置,並降低環形光學元件的雜散光反射,已成為當今最重要的議題之一。
本發明提供一種環型光學元件組,藉由兩片互相組裝可對心的環型光學元件提供容置遮光片的承接空間,使得遮光片的遮光位置可以不被傳統的透鏡堆疊方式所侷限。並藉由調整這兩片環型光學元件的厚度比例,配合軸向接合結構而設計出合適的結構形狀,同時滿足成型條件而使得安裝在其中的遮光片可以調整到中心軸上的適切位置。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環型光學元件組,兩片互相組裝的環型光學元件之間可形成倒V型凹槽的光陷阱結構,得以省去遮光片的使用,而原本的承接空間成為適當寬度的空氣間隔空間。當目測此光陷阱結構時,不易看到環型光學元件組表面的反射光,容易使打至環型光學元件組表面的反射光不易反射,而令倒V型凹槽的光陷阱結構具有深不見底的效果。
依據本發明提供一種環型光學元件組具有中心軸,包含第一環型光學元件、第二環形光學元件及遮光片。第一環型光學元件包含第一中心開孔、第一軸向接合結構及第一內承接面。中心軸通過第一中心開孔。第一軸向接合結構環繞第一中心開孔並包含第一軸向連接面。第一內承接面環繞第一中心開孔並較第一軸向連接面接近中心軸,第一內承接面垂直於中心軸。第二環形光學元件包含第二中心開孔、第二軸向接合結構及第二內承接面。中心軸通過第二中心開孔。第二軸向接合結構環繞第二中心開孔並包含第二軸向連接面,其中第一軸向連接面與第二軸向連接面對應且連接,用以將第一環型光學元件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對正中心軸。第二內承接面環繞第二中心開孔並較第二軸向連接面接近中心軸,第二內承接面垂直於中心軸,其中第一內承接面與第二內承接面對應且不連接,以使第一內承接面及第二內承接面定義一承接空間。遮光片的外徑小於第一環型光學元件的外徑及第二環型光學元件的外徑,遮光片承接於承接空間內,且遮光片受第一環型光學元件及第二環型光學元件限位於中心軸上的一位置,其中遮光片包含遮光片開孔,中心軸通過遮光片開孔。藉此,使得遮光片的遮光位置可以不被傳統的透鏡堆疊方式所侷限,而可以調整到中心軸上的適切位置。
根據前段所述的環型光學元件組,第一環型光學元件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可皆為黑色塑膠材質,且皆由射出成型製成。承接空間可包含空氣間隔空間,空氣間隔空間 位於遮光片及第一內承接面之間,或遮光片及第二內承接面之間。空氣間隔空間平行於中心軸的寬度為w,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01mm<w<0.03mm。第一軸向連接面及第二軸向連接面可各為圓錐面,第一軸向連接面與中心軸的夾角及第二軸向連接面與中心軸的夾角相同且皆為α,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度<α<38度。第一軸向連接面及第二軸向連接面可用以將遮光片開孔對正第一中心開孔及第二中心開孔。遮光片可為複合遮光片且可更包含第一表面層、第二表面層及內部基材層,其中第一表面層環繞第一表面開孔,第二表面層環繞第二表面開孔,內部基材層設置於第一表面層及第二表面層之間並連接第一表面層及第二表面層,內部基材層環繞基材開孔,且第一表面開孔、基材開孔及第二表面開孔對應並形成遮光片開孔。內部基材層可為塑膠材質層,第一表面層及第二表面層可分別為黑色含碳材質層。藉由上述提及的各點技術特徵,有助於增加環型光學元件組的量產速度。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成像鏡片組,包含前述的環型光學元件組及透鏡。透鏡及環型光學元件組皆沿中心軸排列。第一軸向接合結構更包含第一外承接面,第一外承接面垂直於中心軸並較第一軸向連接面遠離中心軸,第二軸向接合結構更包含第二外承接面,第二外承接面垂直於中心軸並較第二軸向連接面遠離中心軸,第一外承接面與第二外承接面對應且連接,第一環型光學元件在第一外承接面的位置平行於中心軸的厚度為t1,第二環型光學元件在第二外承 接面的位置平行於中心軸的厚度為t2,其滿足下列條件:0.2<t1/t2<5.0。藉此,第一環型光學元件及第二環型光學元件可維持適當比例的厚薄比。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段所述的成像鏡片組。藉此,以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故能滿足現今對電子裝置的高規格成像需求。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環型光學元件組具有中心軸,包含第一環型光學元件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第一環型光學元件包含第一中心開孔及第一軸向接合結構。中心軸通過第一中心開孔。第一軸向接合結構環繞第一中心開孔並包含第一軸向連接面。第二環形光學元件包含第二中心開孔及第二軸向接合結構。中心軸通過第二中心開孔。第二軸向接合結構環繞第二中心開孔並包含第二軸向連接面,其中第一軸向連接面與第二軸向連接面對應且連接,用以將第一環型光學元件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對正中心軸。環型光學元件組的法線垂直於中心軸的剖面上,第一軸向連接面的最小直徑位置為A1,第一中心開孔的最小直徑位置為H1,第二軸向連接面的最小直徑位置為A2,第二中心開孔的最小直徑位置為H2,A1及H1的連線與A2及H2的連線的夾角為θ,其滿足下列條件:5度<θ<90度。藉此,互相組裝的第一環型光學元件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之間可形成倒V型凹槽的光陷阱結構,在省去遮光片的使用下仍有助於降低雜散光。
根據前段所述的環型光學元件組,環型光學元件組的法線垂直於中心軸的剖面上,第一軸向連接面的最小直徑位置為A1,第一中心開孔的最小直徑位置為H1,第二軸向連接面的最小直徑位置為A2,第二中心開孔的最小直徑位置為H2,A1及H1的連線與A2及H2的連線的夾角為θ,較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8度<θ<89度。更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8度<θ<79度。第一軸向連接面及第二軸向連接面可各為圓錐面,第一軸向連接面與中心軸的夾角及第二軸向連接面與中心軸的夾角相同且皆為α,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度<α<38度。A1及H1的連線與A2及H2的連線可由接近中心軸往遠離中心軸的方向漸縮。第一環型光學元件可更包含第一內承接面,其環繞第一中心開孔並較第一軸向連接面接近中心軸,第一內承接面垂直於中心軸,第二環形光學元件可更包含第二內承接面,其環繞第二中心開孔並較第二軸向連接面接近中心軸,第二內承接面垂直於中心軸,第一內承接面與第二內承接面對應且不連接。空氣間隔空間位於第一內承接面及第二內承接面之間,空氣間隔空間平行於中心軸的寬度為w,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01mm<w<0.03mm。藉由上述提及的各點技術特徵,有助於降低雜散光。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成像鏡片組,包含前述的環型光學元件組及透鏡。透鏡及環型光學元件組皆沿中心軸排列。第一環型光學元件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中至少一者可更包含元件軸向連接面,元件軸向連接面為圓錐面並用以 將環型光學元件組及透鏡中至少一者對正中心軸。藉此,較不易引起射出成型的成型瑕疵。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段所述的成像鏡片組。藉此,以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成像鏡片組,包含前述的環型光學元件組及透鏡。透鏡及環型光學元件組皆沿中心軸排列。第一軸向接合結構更包含第一外承接面,第一外承接面垂直於中心軸並較第一軸向連接面遠離中心軸,第二軸向接合結構更包含第二外承接面,第二外承接面垂直於中心軸並較第二軸向連接面遠離中心軸,第一外承接面與第二外承接面對應且連接,第一環型光學元件在第一外承接面的位置平行於中心軸的厚度為t1,第二環型光學元件在第二外承接面的位置平行於中心軸的厚度為t2,其滿足下列條件:0.2<t1/t2<5.0。藉此,可保持光學元件的製造性與追求合適遮光位置這兩者之間的平衡。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段所述的成像鏡片組。藉此,故能滿足現今對電子裝置的高規格成像需求。
10、20、30‧‧‧電子裝置
11‧‧‧相機模組
16‧‧‧感測元件
17‧‧‧輔助光學元件
18‧‧‧成像訊號處理元件
19‧‧‧使用者介面
19a‧‧‧觸控螢幕
19b‧‧‧按鍵
77‧‧‧軟性電路板
78‧‧‧連接器
14‧‧‧自動對焦組件
15‧‧‧光學防手震組件
13‧‧‧電子感光元件
12、22、32、90、1000、2000‧‧‧成像鏡片組
1900、2900‧‧‧鏡筒
1800、2800‧‧‧成像面
1700‧‧‧玻璃面板
93、94、103、104、203、204、303、304、403、404、503、504、603、604、703、704、803、804、903、 904、1101、1102、1103、1104、1105、1106、2101、2102、2103、2104、2105、2106‧‧‧透鏡
1200‧‧‧固定環
560、1600‧‧‧微結構
255、2305‧‧‧元件接合結構
256、2306‧‧‧元件軸向連接面
257、1301、1302、1303、1304、1305、1306、1308、1309、2307‧‧‧承接面
91‧‧‧環型光學元件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環型光學元件組
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01‧‧‧第一環型光學元件
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1‧‧‧第一中心開孔
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1‧‧‧第一內承接面
151、251、351、451、551、651、751、851、951‧‧‧第一軸向接合結構
171、271、371、471、571、671、771、871、971‧‧‧第一軸向連接面
181、281、381、481、581、681、781、881、981‧‧‧第一外承接面
102、202、302、402、502、602、702、802、902‧‧‧第二環形光學元件
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2‧‧‧第二中心開孔
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2‧‧‧第二內承接面
152、252、352、452、552、652、752、852、952‧‧‧第二軸向接合結構
862、962‧‧‧第二中承接面
172、272、372、472、572、672、772、872、972‧‧‧第二軸向連接面
182、282、382、482、582、682、782、882、982‧‧‧第二外承接面
170、270、570、670、770‧‧‧承接空間
177、277、377、477、577、677、777、877、977‧‧‧空氣間隔空間
980‧‧‧外承接空間
888、988‧‧‧外空氣間隔空間
95、96、190、290、590、690、691、790、791、990、1401‧‧‧遮光片
193、293、593、693、792、793、993‧‧‧遮光片開孔
194、294、594、694、794、994‧‧‧第一表面層
195‧‧‧第一表面開孔
196、296、596、696、796、996‧‧‧第二表面層
197‧‧‧第二表面開孔
198、298、598、698、798、998‧‧‧內部基材層
199‧‧‧基材開孔
z‧‧‧中心軸
DA1‧‧‧第一軸向連接面的最小直徑
DH1‧‧‧第一中心開孔的最小直徑
DA2‧‧‧第二軸向連接面的最小直徑
DH2‧‧‧第二中心開孔的最小直徑
A1‧‧‧環型光學元件組的法線垂直於中心軸的剖面上,第一軸向連接面的最小直徑位置
A2‧‧‧環型光學元件組的法線垂直於中心軸的剖面上,第二軸向連接面的最小直徑位置
H1‧‧‧環型光學元件組的法線垂直於中心軸的剖面上,第一中心開孔的最小直徑位置
H2‧‧‧環型光學元件組的法線垂直於中心軸的剖面上,第二中心開孔的最小直徑位置
θ‧‧‧A1及H1的連線與A2及H2的連線的夾角
w‧‧‧空氣間隔空間平行於中心軸的寬度
w1‧‧‧第一外承接面及第二外承接面之間的外空氣間隔空間平行於中心軸的寬度
α‧‧‧第一軸向連接面與中心軸的夾角及第二軸向連接面與中心軸的夾角
α2‧‧‧元件軸向連接面與中心軸的夾角
t1‧‧‧第一環型光學元件在第一外承接面的位置平行於中心軸的厚度
t2‧‧‧第二環型光學元件在第二外承接面的位置平行於中心軸的厚度
第1A圖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與透鏡的組裝示意圖;第1B圖繪示第一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的示意圖; 第1C圖繪示依照第1B圖的環型光學元件組的爆炸圖;第1D圖繪示依照第1B圖的環型光學元件組的另一爆炸圖;第1E圖繪示依照第1D圖中參數θ的示意圖;第1F圖繪示第一實施例的遮光片的立體圖;第1G圖繪示依照第1F圖中遮光片的爆炸圖;第1H圖繪示依照第1F圖的1H結構分離示意圖;第2A圖繪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與透鏡的組裝示意圖;第2B圖繪示第二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的示意圖;第2C圖繪示依照第2B圖的環型光學元件組的爆炸圖;第2D圖繪示依照第2B圖的環型光學元件組的另一爆炸圖;第2E圖繪示依照第2D圖中參數θ的示意圖;第3A圖繪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與透鏡的組裝示意圖;第3B圖繪示第三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的示意圖;第3C圖繪示依照第3B圖的環型光學元件組的爆炸圖;第3D圖繪示依照第3B圖的環型光學元件組的另一爆炸圖;第3E圖繪示依照第3D圖中參數θ的示意圖;第4A圖繪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與透鏡的組裝示意圖;第4B圖繪示第四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的示意圖;第4C圖繪示依照第4B圖的環型光學元件組的爆炸圖;第4D圖繪示依照第4B圖的環型光學元件組的另一爆炸圖;第4E圖繪示依照第4D圖中參數θ的示意圖; 第5A圖繪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與透鏡的組裝示意圖;第5B圖繪示第五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的示意圖;第5C圖繪示依照第5B圖的環型光學元件組的爆炸圖;第5D圖繪示依照第5B圖的環型光學元件組的另一爆炸圖;第5E圖繪示依照第5D圖中參數θ的示意圖;第6A圖繪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與透鏡的組裝示意圖;第6B圖繪示第六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的示意圖;第6C圖繪示依照第6B圖的環型光學元件組的爆炸圖;第6D圖繪示依照第6B圖的環型光學元件組的另一爆炸圖;第6E圖繪示依照第6D圖中參數θ的示意圖;第7A圖繪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與透鏡的組裝示意圖;第7B圖繪示第七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的示意圖;第7C圖繪示依照第7B圖的環型光學元件組的爆炸圖;第7D圖繪示依照第7B圖的環型光學元件組的另一爆炸圖;第7E圖繪示依照第7D圖中參數θ的示意圖;第8A圖繪示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與透鏡的組裝示意圖;第8B圖繪示第八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的示意圖;第8C圖繪示依照第8B圖的環型光學元件組的爆炸圖;第8D圖繪示依照第8B圖的環型光學元件組的另一爆炸圖;第8E圖繪示依照第8D圖中參數θ的示意圖; 第9A圖繪示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與透鏡的組裝示意圖;第9B圖繪示第九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的示意圖;第9C圖繪示依照第9B圖的環型光學元件組的爆炸圖;第9D圖繪示依照第9B圖的環型光學元件組的另一爆炸圖;第9E圖繪示依照第9D圖中參數θ的示意圖;第10圖繪示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成像鏡片組的示意圖;第11圖繪示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的成像鏡片組的示意圖;第12A圖繪示本發明第十二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示意圖;第12B圖繪示第十二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另一示意圖;第12C圖繪示第十二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方塊圖;第13圖繪示本發明第十三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示意圖;第14圖繪示本發明第十四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示意圖;以及第15圖繪示現有技術的成像鏡片組的示意圖。
<第一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1A圖,其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100與透鏡103、104的組裝示意圖。由第1A圖可知,環型光學元件組100與透鏡103、104可為成像鏡片組(圖未完整揭示)中部分的光學元件,且環型光學元件組100的兩側表面分別與透鏡103及104承接。
配合參照第1B圖及第1C圖,第1B圖繪示第一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100的示意圖,第1C圖繪示依照第1B圖的環型光學元件組100的爆炸圖。由第1B圖及第1C圖可知,環型光學元件組100具有中心軸z,且包含第一環型光學元件1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102。第一實施例中,環型光學元件組100中的各元件如第一環型光學元件1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102皆為圓環形並同軸於中心軸z,且環型光學元件組100的法線垂直於中心軸z的任一剖面皆相同,並如第1B圖所繪示。其他實施例中(圖未揭示),環型光學元件組中的各元件如第一環型光學元件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可為非圓的環形。
第一環型光學元件101包含第一中心開孔131及第一軸向接合結構151。中心軸z通過第一中心開孔131。第一軸向接合結構151環繞第一中心開孔131並包含第一軸向連接面171。再者,第一軸向連接面171可更與其他至少一表面形成第一軸向接合結構151,且第一軸向連接面171可為法線不垂直且不平行於中心軸z的表面,如圓錐面、環形弧面等。
第二環形光學元件102包含第二中心開孔132及第二軸向接合結構152。中心軸z通過第二中心開孔132。第二軸向接合結構152環繞第二中心開孔132並包含第二軸向連接面172。再者,第二軸向連接面172可更與其他至少一表面形成第二軸向接合結構152,且第二軸向連接面172 可為法線不垂直且不平行於中心軸z的表面,如圓錐面、環形弧面等。
第一軸向連接面171與第二軸向連接面172對應且連接,用以將第一環型光學元件1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102對正中心軸z。也可說是至少包含第一軸向連接面171的第一軸向接合結構151,與至少包含第二軸向連接面172的第二軸向接合結構152,用以將第一環型光學元件1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102對正中心軸z。一般而言,軸向接合結構及其包含的軸向連接面係用以將兩個原本分離的光學元件(如第一實施例中的第一環型光學元件1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102)接合且對正中心軸,其實施方式可以是但不限於第一實施例中皆位於中心軸的圓周方向且彼此對應的軸向接合結構及其包含的軸向連接面。第一實施例中,第一環型光學元件1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102皆為圓環形並同軸於中心軸z,第一環型光學元件1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102對正中心軸z,亦使得第一中心開孔131及第二中心開孔132彼此對應並對正。
進一步來說,第一環型光學元件101可更包含第一內承接面141,第一內承接面141環繞第一中心開孔131並較第一軸向連接面171接近中心軸z;也就是說,第一內承接面141較第一軸向接合結構151接近中心軸z。第一內承接面141垂直於中心軸z,即是第一內承接面141的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
第二環形光學元件102可更包含第二內承接面142,第二內承接面142環繞第二中心開孔132並較第二軸向連接面172接近中心軸z;也就是說,第二內承接面142較第二軸向接合結構152接近中心軸z。第二內承接面142垂直於中心軸z,即是第二內承接面142的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
第一內承接面141與第二內承接面142對應且不連接,以使第一內承接面141及第二內承接面142定義一承接空間170,即是承接空間170形成於第一內承接面141及第二內承接面142之間。再者,承接空間170可為空氣間隔空間,亦可容置光學元件如遮光片於承接空間170中。
環型光學元件組100可更包含遮光片190,遮光片190的外徑小於第一環型光學元件101的外徑及第二環型光學元件102的外徑。第一實施例中,遮光片190的外徑為41mm,第一環型光學元件101的外徑為48mm,第二環型光學元件102的外徑為48mm。
遮光片190承接於承接空間170內,且遮光片190受第一環型光學元件101及第二環型光學元件102限位於中心軸z上的一位置,其中遮光片190包含遮光片開孔193,中心軸z通過遮光片開孔193。藉此,互相組裝可對心的第一環型光學元件101及第二環型光學元件102提供容置遮光片190的承接空間170,使得遮光片190的遮光位置可以不被傳統的透鏡堆疊方式所侷限。並藉由調整第一環型光學元件101及第二環型光學元件102的厚度比例,配合第一 軸向接合結構151及第二軸向接合結構152而設計出合適的結構形狀,同時滿足成型條件而使得安裝在其中的遮光片190可以調整到中心軸z上的適切位置。
再者,配合參照第1D圖及第1E圖,第1D圖繪示依照第1B圖的環型光學元件組100的另一爆炸圖,第1E圖繪示依照第1D圖中參數θ的示意圖。由第1D圖及第1E圖可知,環型光學元件組100的法線垂直於中心軸的剖面(即第1B圖,而第1D圖為依照第1B圖的爆炸圖)上,第一軸向連接面171沿中心軸z具有不同的直徑,其中第一軸向連接面171的最小直徑為DA1,對應最小直徑DA1的最小直徑位置為A1;第二軸向連接面172沿中心軸z具有不同的直徑,其中第二軸向連接面172的最小直徑為DA2,對應最小直徑DA2的最小直徑位置為A2;第一中心開孔131沿中心軸z具有不同的直徑,其中第一中心開孔131的最小直徑為DH1,對應最小直徑DH1的最小直徑位置為H1;第二中心開孔132沿中心軸z具有不同的直徑,其中第二中心開孔132的最小直徑為DH2,對應最小直徑DH2的最小直徑位置為H2。此外,以上最小直徑位置A1、H1、A2及H2皆位於前述剖面上相對於中心軸z的同一側。
環型光學元件組100的法線垂直於中心軸的剖面上,第一軸向連接面171的最小直徑位置為A1,第一中心開孔131的最小直徑位置為H1,第二軸向連接面172的最小直徑位置為A2,第二中心開孔132的最小直徑位置為H2,A1及H1的連線與A2及H2的連線的夾角為θ,其滿足下列條 件:5度<θ<90度。再者,此處的夾角θ未必指A1及H1的其中一者與A2及H2的其中一者的位置重合而形成夾角θ,亦可以是A1及H1的連線與A2及H2的連線平移或延伸後的夾角,其中第1E圖係A1及H1的連線與A2及H2的連線經平移後的參數θ的示意圖。藉此,互相組裝的第一環型光學元件1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102之間可形成倒V型凹槽的光陷阱結構,有助於降低雜散光。此外,當環型光學元件組100省去遮光片190的使用時,而原本的承接空間170成為適當寬度的空氣間隔空間。當目測此光陷阱結構時,不易看到環型光學元件組100表面的反射光,容易使打至環型光學元件組100表面的反射光不易反射,而令倒V型凹槽的光陷阱結構具有深不見底的效果。較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8度<θ<89度。更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8度<θ<79度。藉此,夾角θ具有適度的收縮角度,有利於倒V型凹槽的光陷阱結構的收光效果更佳。
詳細來說,由第1B圖可知,第一環型光學元件1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102可皆為黑色塑膠材質,且皆由射出成型製成。藉此,可增加環型光學元件組100的量產速度,直接使用黑色塑膠材質比起用切削金屬的製造方式可省去金屬表面的塗黑消光作業。
承接空間170可包含空氣間隔空間177,空氣間隔空間177係一空氣夾層,空氣間隔空間177位於遮光片190及第一內承接面141之間,或遮光片190及第二內承接面142之間,即是在一時間中第一內承接面141與第二內承 接面142中的一者承接遮光片190,即遮光片190在承接空間170中輕微晃動,而非第一內承接面141與第二內承接面142同時緊密抵靠遮光片190。藉此,空氣間隔空間177可確保第一內承接面141及第二內承接面142不會擠壓遮光片190,以避免環型光學元件組100組裝前後對遮光片190的影響。此外,遮光片190可視光學規格需求調整其尺寸而由承接空間170往中心軸z的方向延伸。
另外,空氣間隔空間177可位於第一內承接面141及第二內承接面142之間的部分空間。藉此,空氣間隔空間177可確保雜散光較不容易反射。
空氣間隔空間177平行於中心軸z的寬度為w,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01mm<w<0.03mm。藉此,有利於空氣間隔空間177配置為適當的間距,令光陷阱的成效更佳,使得目測不容易看到第一環型光學元件101、第二環形光學元件102及遮光片190表面的反光情形。
由第1B圖及第1C圖可知,第一軸向連接面171及第二軸向連接面172可各為圓錐面,圓錐面是以中心軸z為中心線的錐狀環形表面,即圓錐面直線傾斜於中心軸z。第一軸向連接面171與中心軸z的夾角及第二軸向連接面172與中心軸z的夾角相同且皆為α,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度<α<38度。藉此,適當的角度α有助於第一環型光學元件1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102對正中心軸z的效果較佳。較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5度<α<25度。
第一軸向連接面171及第二軸向連接面172可用以將遮光片開孔193對正第一中心開孔131及第二中心開孔132。藉此,可使遮光片190不易大幅度擺動。相對於成像鏡片組中的其他光學元件,如環型光學元件組100及透鏡103、104等,遮光片190的厚度相對較薄,因此遮光片190的對正精度略低於前述的其他光學元件。然而,藉由第一軸向連接面171及第二軸向連接面172高度對正精度的接合,進一步使遮光片190受第一環型光學元件101及第二環型光學元件102限位於中心軸z上的特定位置,並可具有一定的對正精度。特別是滿足條件式「5度<α<25度」時,有助於遮光片190提升對正精度,即是同時將遮光片190對正中心軸z,以及將遮光片開孔193對正第一中心開孔131及第二中心開孔132。
配合參照第1F圖、第1G圖及第1H圖,第1F圖繪示第一實施例的遮光片190的立體圖,第1G圖繪示依照第1F圖中遮光片190的爆炸圖,第1H圖繪示依照第1F圖的1H結構分離示意圖。由第1F圖至第1H圖可知,遮光片190可為複合遮光片且可更包含第一表面層194、第二表面層196及內部基材層198,其中第一表面層194環繞第一表面開孔195,第二表面層196環繞第二表面開孔197,內部基材層198設置於第一表面層194及第二表面層196之間並連接第一表面層194及第二表面層196。內部基材層198環繞基材開孔199,且第一表面開孔195、基材開孔199及第二表面 開孔197對應、同軸於中心軸z並形成遮光片開孔193。藉此,有利於衰減雜散光。
第1H圖為更清楚呈現第一表面層194、第二表面層196以及內部基材層198的關係,其乃繪示第一表面層194與第二表面層196受外力拉扯撕開後材質因非均勻延展而呈現扭曲的情形,然而,在正常情況下,第一表面層194、第二表面層196以及內部基材層198為緊密貼合,如第1F圖所示。藉此,複合材料因製作方式的關係可為料帶的形式,具有薄片化的優勢,利用控制內部夾層的製造過程可讓複合材料具有均勻厚度,容易做到不易翹曲且平整的極細薄片(Thin Film)複合材,而有利於遮光片190的薄型化。
內部基材層198可為塑膠材質層,第一表面層194及第二表面層196可分別為黑色含碳材質層。藉此,有助於遮光片190滿足低反射與表面消光的外觀需求。具體來說,塑膠材質層的塑膠材質可為黑色或透明的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黑色或透明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或其組合。
由第1D圖可知,A1及H1的連線與A2及H2的連線可由接近中心軸z往遠離中心軸z的方向漸縮,即A1及H1的連線與A2及H2的連線由接近中心軸z往遠離中心軸z的方向接近,使得連線A1及H1的連線與A2及H2的連線可定義一倒V型凹槽,即一種光陷阱結構。藉此,經過計算A1及H1的連線與A2及H2的連線的幾何關係,並與實拍經驗結 合,再搭配大量的元件組合嘗試,顯示此倒V型凹槽的光陷阱結構具有降低反射光的趨勢。
此外,由第1B圖至第1D圖可知,第一軸向接合結構151可更包含第一外承接面181,第一外承接面181垂直於中心軸z並較第一軸向連接面171遠離中心軸z。第二軸向接合結構152可更包含第二外承接面182,第二外承接面182垂直於中心軸z並較第二軸向連接面172遠離中心軸z。第一外承接面181與第二外承接面182對應且連接,第一環型光學元件101在第一外承接面181的位置平行於中心軸z的厚度為t1,第二環型光學元件102在第二外承接面182的位置平行於中心軸z的厚度為t2。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一,其表列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100依據前述參數定義的數據,並如第1B圖至第1E圖所繪示。
<第二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2A圖,其繪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200與透鏡203、204的組裝示意圖。由第2A圖可知,環型光學元件組200與透鏡203、204可為成像鏡片組(圖未完整揭示)中部分的光學元件,且環型光學元件 組200的一側表面與透鏡203接合,另一側表面與透鏡204承接。
配合參照第2B圖及第2C圖,第2B圖繪示第二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200的示意圖,第2C圖繪示依照第2B圖的環型光學元件組200的爆炸圖。由第2B圖及第2C圖可知,環型光學元件組200具有中心軸z,且包含第一環型光學元件2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202。第二實施例中,環型光學元件組200中的各元件如第一環型光學元件2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202皆為圓環形並同軸於中心軸z,且環型光學元件組200的法線垂直於中心軸z的任一剖面皆相同,並如第2B圖所繪示。
第一環型光學元件201包含第一中心開孔231及第一軸向接合結構251。中心軸z通過第一中心開孔231。第一軸向接合結構251環繞第一中心開孔231並包含第一軸向連接面271。
第二環形光學元件202包含第二中心開孔232及第二軸向接合結構252。中心軸z通過第二中心開孔232。第二軸向接合結構252環繞第二中心開孔232並包含第二軸向連接面272。
第一軸向連接面271與第二軸向連接面272對應且連接,用以將第一環型光學元件2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202對正中心軸z。第二實施例中,第一環型光學元件2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202皆為圓環形並同軸於中心軸z,第一環型光學元件2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202對正中心軸 z,亦使得第一中心開孔231及第二中心開孔232彼此對應並對正。
進一步來說,第一環型光學元件201更包含第一內承接面241,第一內承接面241環繞第一中心開孔231並較第一軸向連接面271接近中心軸z,第一內承接面241垂直於中心軸z。
第二環形光學元件202更包含第二內承接面242,第二內承接面242環繞第二中心開孔232並較第二軸向連接面272接近中心軸z,第二內承接面242垂直於中心軸z。
第一內承接面241與第二內承接面242對應且不連接,以使第一內承接面241及第二內承接面242定義一承接空間270,即是承接空間270形成於第一內承接面241及第二內承接面242之間。
環型光學元件組200更包含遮光片290,遮光片290的外徑小於第一環型光學元件201的外徑及第二環型光學元件202的外徑。
遮光片290承接於承接空間270內,且遮光片290受第一環型光學元件201及第二環型光學元件202限位於中心軸z上的一位置,其中遮光片290包含遮光片開孔293,中心軸z通過遮光片開孔293。
詳細來說,第一環型光學元件2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202皆為黑色塑膠材質,且皆由射出成型製成。
承接空間270包含空氣間隔空間277,空氣間隔空間277係一空氣夾層,空氣間隔空間277位於遮光片290及第一內承接面241之間,或遮光片290及第二內承接面242之間。或者可說,空氣間隔空間277位於第一內承接面241及第二內承接面242之間的部分空間。
第一軸向連接面271及第二軸向連接面272各為圓錐面。第一軸向連接面271與中心軸z的夾角及第二軸向連接面272與中心軸z的夾角相同且皆為α。第一軸向連接面271及第二軸向連接面272用以將遮光片開孔293對正第一中心開孔231及第二中心開孔232。
遮光片290為複合遮光片且更包含第一表面層294、第二表面層296及內部基材層298,其中第一表面層294環繞第一表面開孔,第二表面層296環繞第二表面開孔,內部基材層298設置於第一表面層294及第二表面層296之間並連接第一表面層294及第二表面層296。內部基材層298環繞基材開孔,且第一表面開孔、基材開孔及第二表面開孔對應、同軸於中心軸z並形成遮光片開孔293,其中第二實施例中,第一表面開孔、第二表面開孔及基材開孔可參照第1G圖繪示之第一實施例遮光片190的第一表面開孔195、第二表面開孔197及基材開孔199,在此不另標號及繪示。再者,內部基材層298為塑膠材質層,第一表面層294及第二表面層296分別為黑色含碳材質層。
配合參照第2D圖及第2E圖,第2D圖繪示依照第2B圖的環型光學元件組200的另一爆炸圖,第2E圖繪示 依照第2D圖中參數θ的示意圖。在第2D圖及第2E圖中,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200中參數DA1、DA2、DH1、DH2以及最小直徑位置A1、A2、H1、H2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100相同,且其中A1及H1的連線與A2及H2的連線由接近中心軸z往遠離中心軸z的方向漸縮。
此外,由第2B圖及第2C圖可知,第一軸向接合結構251更包含第一外承接面281,第一外承接面281垂直於中心軸z並較第一軸向連接面271遠離中心軸z。第二軸向接合結構252更包含第二外承接面282,第二外承接面282垂直於中心軸z並較第二軸向連接面272遠離中心軸z。第一外承接面281與第二外承接面282對應且連接。
由第2A圖及第2C圖可知,第一環型光學元件201更包含一元件軸向連接面256,其位於第一環型光學元件201不與第二環型光學元件202接合的另一側表面,元件軸向連接面256為一圓錐面並用以將環型光學元件組200及透鏡203對正中心軸z(即成像鏡片組的光軸),其中元件軸向連接面256與中心軸z的夾角為α2。請一併參照下列表二,其表列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200中參數DA1、DA2、DH1、DH2、θ、w、α、α2、t1、t2及t1/t2的數據,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100相同,並如第2B圖至第2E圖所繪示。
<第三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3A圖,其繪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300與透鏡303、304的組裝示意圖。由第3A圖可知,環型光學元件組300與透鏡303、304可為成像鏡片組(圖未完整揭示)中部分的光學元件,且環型光學元件組300的兩側表面分別與透鏡303及304承接。
配合參照第3B圖及第3C圖,第3B圖繪示第三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300的示意圖,第3C圖繪示依照第3B圖的環型光學元件組300的爆炸圖。由第3B圖及第3C圖可知,環型光學元件組300具有中心軸z,且包含第一環型光學元件3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302。第三實施例中,環型光學元件組300中的第一環型光學元件3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302皆為圓環形並同軸於中心軸z,且環型光學元件組300的法線垂直於中心軸z的任一剖面皆相同,並如第3B圖所繪示。
第一環型光學元件301包含第一中心開孔331及第一軸向接合結構351。中心軸z通過第一中心開孔331。第一軸向接合結構351環繞第一中心開孔331並包含第一軸向連接面371。
第二環形光學元件302包含第二中心開孔332及第二軸向接合結構352。中心軸z通過第二中心開孔332。 第二軸向接合結構352環繞第二中心開孔332並包含第二軸向連接面372。
第一軸向連接面371與第二軸向連接面372對應且連接,用以將第一環型光學元件3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302對正中心軸z。也可說是至少包含第一軸向連接面371的第一軸向接合結構351,與至少包含第二軸向連接面372的第二軸向接合結構352,用以將第一環型光學元件3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302對正中心軸z。第三實施例中,第一環型光學元件3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302皆為圓環形並同軸於中心軸z,第一環型光學元件3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302對正中心軸z,亦使得第一中心開孔331及第二中心開孔332彼此對應並對正。
配合參照第3D圖及第3E圖,第3D圖繪示依照第3B圖的環型光學元件組300的另一爆炸圖,第3E圖繪示依照第3D圖中參數θ的示意圖。由第3D圖及第3E圖可知,環型光學元件組300的法線垂直於中心軸的剖面(即第3B圖,而第3D圖為依照第3B圖的爆炸圖)上,第一軸向連接面371的最小直徑位置為A1,第一中心開孔331的最小直徑位置為H1,第二軸向連接面372的最小直徑位置為A2,第二中心開孔332的最小直徑位置為H2,A1及H1的連線與A2及H2的連線的夾角為θ,其滿足下列條件:5度<θ<90度。藉此,互相組裝的第一環型光學元件3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302之間可形成倒V型凹槽的光陷阱結構,得以省去遮光片的使用。此外,第一環型光學元件301及第二環形光 學元件302之間具有適當寬度的空氣間隔空間377。當目測此光陷阱結構時,不易看到環型光學元件組300表面的反射光,容易使打至環型光學元件組300表面的反射光不易反射,而令倒V型凹槽的光陷阱結構具有深不見底的效果。較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8度<θ<89度。更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8度<θ<79度。藉此,夾角θ具有適度的收縮角度,有利於倒V型凹槽的光陷阱結構的收光效果更佳。
詳細來說,由第3B圖及第3C圖可知,第一軸向連接面371及第二軸向連接面372各為圓錐面,圓錐面是以中心軸z為中心線的錐狀環形表面,即圓錐面直線傾斜於中心軸z。第一軸向連接面371與中心軸z的夾角及第二軸向連接面372與中心軸z的夾角相同且皆為α,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度<α<38度。藉此,適當的角度α有助於第一環型光學元件3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302對正中心軸z的效果較佳。較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5度<α<25度。
由第3D圖可知,A1及H1的連線與A2及H2的連線由接近中心軸z往遠離中心軸z的方向漸縮,即A1及H1的連線與A2及H2的連線由接近中心軸z往遠離中心軸z的方向接近,使得連線A1及H1的連線與A2及H2的連線可定義一倒V型凹槽,即一種光陷阱結構。藉此,經過計算A1及H1的連線與A2及H2的連線的幾何關係,並與實拍經驗結合,再搭配大量的元件組合嘗試,顯示此倒V型凹槽的光陷阱結構具有降低反射光的趨勢。
由第3B圖及第3C圖可知,第一環型光學元件301更包含第一內承接面341,第一內承接面341環繞第一中心開孔331並較第一軸向連接面371接近中心軸z,第一內承接面341垂直於中心軸z。第二環形光學元件302更包含第二內承接面342,第二內承接面342環繞第二中心開孔332並較第二軸向連接面372接近中心軸z,第二內承接面342垂直於中心軸z。第一內承接面341與第二內承接面342對應且不連接。藉此,環型光學元件組300藉由第一內承接面341與第二內承接面342,而具有進一步改良的結構配置,得以省去遮光片以減少成本。
空氣間隔空間377係一空氣夾層,空氣間隔空間377位於第一內承接面341及第二內承接面342之間,即第一內承接面341及第二內承接面342定義了空氣間隔空間377,亦即空氣間隔空間377形成於第一內承接面341及第二內承接面342之間。空氣間隔空間377平行於中心軸z的寬度為w,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01mm<w<0.03mm。藉此,空氣間隔空間377可確保雜散光較不容易反射,由於空氣間隔空間377是從倒V型凹槽的最窄處延伸出來的細小空間,得以形成較深的光陷阱結構使得光學元件的反射光更容易被倒V型凹槽的光陷阱結構吸收。
此外,第一環型光學元件3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302皆為黑色塑膠材質,且皆由射出成型製成。
第一軸向接合結構351更包含第一外承接面381,第一外承接面381垂直於中心軸z並較第一軸向連接面 371遠離中心軸z。第二軸向接合結構352更包含第二外承接面382,第二外承接面382垂直於中心軸z並較第二軸向連接面372遠離中心軸z。第一外承接面381與第二外承接面382對應且連接。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三,其表列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300中參數DA1、DA2、DH1、DH2、θ、w、α、t1、t2及t1/t2的數據,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100相同,並如第3B圖至第3E圖所繪示。
<第四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4A圖,其繪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400與透鏡403、404的組裝示意圖。由第4A圖可知,環型光學元件組400與透鏡403、404可為成像鏡片組(圖未完整揭示)中部分的光學元件,且環型光學元件組400的兩側表面分別與透鏡403及404承接。
配合參照第4B圖及第4C圖,第4B圖繪示第四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400的示意圖,第4C圖繪示依照第4B圖的環型光學元件組400的爆炸圖。由第4B圖及第4C圖可知,環型光學元件組400具有中心軸z,且包含第一環型光學元件4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402。第四實施例中,環 型光學元件組400中的第一環型光學元件4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402皆為圓環形並同軸於中心軸z,且環型光學元件組400的法線垂直於中心軸z的任一剖面皆相同,並如第4B圖所繪示。
第一環型光學元件401包含第一中心開孔431及第一軸向接合結構451。中心軸z通過第一中心開孔431。第一軸向接合結構451環繞第一中心開孔431並包含第一軸向連接面471。
第二環形光學元件402包含第二中心開孔432及第二軸向接合結構452。中心軸z通過第二中心開孔432。第二軸向接合結構452環繞第二中心開孔432並包含第二軸向連接面472。
第一軸向連接面471與第二軸向連接面472對應且連接,用以將第一環型光學元件4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402對正中心軸z。第四實施例中,第一環型光學元件4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402皆為圓環形並同軸於中心軸z,第一環型光學元件4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402對正中心軸z,亦使得第一中心開孔431及第二中心開孔432彼此對應並對正。
配合參照第4D圖及第4E圖,第4D圖繪示依照第4B圖的環型光學元件組400的另一爆炸圖,第4E圖繪示依照第4D圖中參數θ的示意圖。在第4D圖及第4E圖中,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400中參數DA1、DA2、 DH1、DH2以及最小直徑位置A1、A2、H1、H2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100相同。
詳細來說,A1及H1的連線與A2及H2的連線由接近中心軸z往遠離中心軸z的方向漸縮。
由第4B圖及第4C圖可知,第一環型光學元件401更包含第一內承接面441,第一內承接面441環繞第一中心開孔431並較第一軸向連接面471接近中心軸z,第一內承接面441垂直於中心軸z。第二環形光學元件402更包含第二內承接面442,第二內承接面442環繞第二中心開孔432並較第二軸向連接面472接近中心軸z,第二內承接面442垂直於中心軸z。第一內承接面441與第二內承接面442對應且不連接。
空氣間隔空間477係一空氣夾層,空氣間隔空間477位於第一內承接面441及第二內承接面442之間,即第一內承接面441及第二內承接面442定義了空氣間隔空間477,亦即空氣間隔空間477形成於第一內承接面441及第二內承接面442之間。
此外,第一環型光學元件4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402皆為黑色塑膠材質,且皆由射出成型製成。第一軸向連接面471及第二軸向連接面472各為環形弧面。
第一軸向接合結構451更包含第一外承接面481,第一外承接面481垂直於中心軸z並較第一軸向連接面471遠離中心軸z。第二軸向接合結構452更包含第二外承接面482,第二外承接面482垂直於中心軸z並較第二軸向連接 面472遠離中心軸z。第一外承接面481與第二外承接面482對應且連接。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四,其表列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400中參數DA1、DA2、DH1、DH2、θ、w、α、t1、t2及t1/t2的數據,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100相同,並如第4B圖至第4E圖所繪示。
<第五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5A圖,其繪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500與透鏡503、504的組裝示意圖。由第5A圖可知,環型光學元件組500與透鏡503、504可為成像鏡片組(圖未完整揭示)中部分的光學元件,且環型光學元件組500的兩側表面分別與透鏡503、504承接。
配合參照第5B圖及第5C圖,第5B圖繪示第五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500的示意圖,第5C圖繪示依照第5B圖的環型光學元件組500的爆炸圖。由第5B圖及第5C圖可知,環型光學元件組500具有中心軸z,且包含第一環型光學元件5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502。第五實施例中,環型光學元件組500中的各元件如第一環型光學元件5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502皆為圓環形並同軸於中心軸z,且環型 光學元件組500的法線垂直於中心軸z的任一剖面皆相同,並如第5B圖所繪示。
第一環型光學元件501包含第一中心開孔531及第一軸向接合結構551。中心軸z通過第一中心開孔531。第一軸向接合結構551環繞第一中心開孔531並包含第一軸向連接面571。
第二環形光學元件502包含第二中心開孔532及第二軸向接合結構552。中心軸z通過第二中心開孔532。第二軸向接合結構552環繞第二中心開孔532並包含第二軸向連接面572。
第一軸向連接面571與第二軸向連接面572對應且連接,用以將第一環型光學元件5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502對正中心軸z。第五實施例中,第一環型光學元件5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502皆為圓環形並同軸於中心軸z,第一環型光學元件5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502對正中心軸z,亦使得第一中心開孔531及第二中心開孔532彼此對應並對正。
進一步來說,第一環型光學元件501更包含第一內承接面541,第一內承接面541環繞第一中心開孔531並較第一軸向連接面571接近中心軸z,第一內承接面541垂直於中心軸z。
第二環形光學元件502更包含第二內承接面542,第二內承接面542環繞第二中心開孔532並較第二軸 向連接面572接近中心軸z,第二內承接面542垂直於中心軸z。
第一內承接面541與第二內承接面542對應且不連接,以使第一內承接面541及第二內承接面542定義一承接空間570,即是承接空間570形成於第一內承接面541及第二內承接面542之間。
環型光學元件組500更包含遮光片590,遮光片590的外徑小於第一環型光學元件501的外徑及第二環型光學元件502的外徑。
遮光片590承接於承接空間570內,且遮光片590受第一環型光學元件501及第二環型光學元件502限位於中心軸z上的一位置,其中遮光片590包含遮光片開孔593,中心軸z通過遮光片開孔593。
詳細來說,第一環型光學元件5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502皆為黑色塑膠材質,且皆由射出成型製成。
承接空間570包含空氣間隔空間577,空氣間隔空間577係一空氣夾層,空氣間隔空間577位於遮光片590及第一內承接面541之間,或遮光片590及第二內承接面542之間。或者可說,空氣間隔空間577位於第一內承接面541及第二內承接面542之間的部分空間。
第一軸向連接面571及第二軸向連接面572各為圓錐面。第一軸向連接面571與中心軸z的夾角及第二軸向連接面572與中心軸z的夾角相同且皆為α。第一軸向連接 面571及第二軸向連接面572用以將遮光片開孔593對正第一中心開孔531及第二中心開孔532。
遮光片590為複合遮光片且更包含第一表面層594、第二表面層596及內部基材層598,其中第一表面層594環繞第一表面開孔,第二表面層596環繞第二表面開孔,內部基材層598設置於第一表面層594及第二表面層596之間並連接第一表面層594及第二表面層596。內部基材層598環繞基材開孔,且第一表面開孔、基材開孔及第二表面開孔對應、同軸於中心軸z並形成遮光片開孔593,其中第五實施例中,第一表面開孔、第二表面開孔及基材開孔可參照第1G圖繪示之第一實施例遮光片190的第一表面開孔195、第二表面開孔197及基材開孔199,在此不另標號及繪示。再者,內部基材層598為塑膠材質層,第一表面層594及第二表面層596分別為黑色含碳材質層。
配合參照第5D圖及第5E圖,第5D圖繪示依照第5B圖的環型光學元件組500的另一爆炸圖,第5E圖繪示依照第5D圖中參數θ的示意圖。在第5D圖及第5E圖中,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500中參數DA1、DA2、DH1、DH2以及最小直徑位置A1、A2、H1、H2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100相同,且其中A1及H1的連線與A2及H2的連線由接近中心軸z往遠離中心軸z的方向漸縮。
此外,由第5B圖及第5C圖可知,第一軸向接合結構551更包含第一外承接面581,第一外承接面581垂直 於中心軸z並較第一軸向連接面571遠離中心軸z。第二軸向接合結構552更包含第二外承接面582,第二外承接面582垂直於中心軸z並較第二軸向連接面572遠離中心軸z。第一外承接面581與第二外承接面582對應且連接。
第二環型光學元件502可包含微結構560,微結構560可為複數連續且同軸的環形凸起結構,各環形凸起結構可為環形弧面。藉此,可有效消除雜散光,當環型光學元件組500應用於成像鏡片組,可有效提升成像鏡片組的成像品質。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五,其表列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500中參數DA1、DA2、DH1、DH2、θ、w、α、t1、t2及t1/t2的數據,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100相同,並如第5B圖至第5E圖所繪示。
<第六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6A圖,其繪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600與透鏡603、604的組裝示意圖。由第6A圖可知,環型光學元件組600、透鏡603、604及遮光片691可為成像鏡片組(圖未完整揭示)中部分的光學元件,且 環型光學元件組600的兩側表面分別與遮光片691及透鏡604承接。
配合參照第6B圖及第6C圖,第6B圖繪示第六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600的示意圖,第6C圖繪示依照第6B圖的環型光學元件組600的爆炸圖。由第6B圖及第6C圖可知,環型光學元件組600具有中心軸z,且包含第一環型光學元件6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602。第六實施例中,環型光學元件組600中的各元件如第一環型光學元件6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602皆為圓環形並同軸於中心軸z,且環型光學元件組600的法線垂直於中心軸z的任一剖面皆相同,並如第6B圖所繪示。
第一環型光學元件601包含第一中心開孔631及第一軸向接合結構651。中心軸z通過第一中心開孔631。第一軸向接合結構651環繞第一中心開孔631並包含第一軸向連接面671。
第二環形光學元件602包含第二中心開孔632及第二軸向接合結構652。中心軸z通過第二中心開孔632。第二軸向接合結構652環繞第二中心開孔632並包含第二軸向連接面672。
第一軸向連接面671與第二軸向連接面672對應且連接,用以將第一環型光學元件6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602對正中心軸z。第六實施例中,第一環型光學元件6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602皆為圓環形並同軸於中心軸z,第一環型光學元件6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602對正中心軸 z,亦使得第一中心開孔631及第二中心開孔632彼此對應並對正。
進一步來說,第一環型光學元件601更包含第一內承接面641,第一內承接面641環繞第一中心開孔631並較第一軸向連接面671接近中心軸z,第一內承接面641垂直於中心軸z。
第二環形光學元件602更包含第二內承接面642,第二內承接面642環繞第二中心開孔632並較第二軸向連接面672接近中心軸z,第二內承接面642垂直於中心軸z。
第一內承接面641與第二內承接面642對應且不連接,以使第一內承接面641及第二內承接面642定義一承接空間670,即是承接空間670形成於第一內承接面641及第二內承接面642之間。
環型光學元件組600更包含遮光片690,遮光片690的外徑小於第一環型光學元件601的外徑及第二環型光學元件602的外徑。
遮光片690承接於承接空間670內,且遮光片690受第一環型光學元件601及第二環型光學元件602限位於中心軸z上的一位置,其中遮光片690包含遮光片開孔693,中心軸z通過遮光片開孔693,且遮光片690的內側朝第二環型光學元件602的方向彎折。
詳細來說,第一環型光學元件6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602皆為黑色塑膠材質,且皆由射出成型製成。
承接空間670包含空氣間隔空間677,空氣間隔空間677係一空氣夾層,空氣間隔空間677位於遮光片690及第一內承接面641之間,或遮光片690及第二內承接面642之間。或者可說,空氣間隔空間677位於第一內承接面641及第二內承接面642之間的部分空間。
第一軸向連接面671及第二軸向連接面672各為圓錐面。第一軸向連接面671與中心軸z的夾角及第二軸向連接面672與中心軸z的夾角相同且皆為α。第一軸向連接面671及第二軸向連接面672用以將遮光片開孔693對正第一中心開孔631及第二中心開孔632。
遮光片690為複合遮光片且更包含第一表面層694、第二表面層696及內部基材層698,其中第一表面層694環繞第一表面開孔,第二表面層696環繞第二表面開孔,內部基材層698設置於第一表面層694及第二表面層696之間並連接第一表面層694及第二表面層696。內部基材層698環繞基材開孔,且第一表面開孔、基材開孔及第二表面開孔對應、同軸於中心軸z並形成遮光片開孔693,其中第六實施例中,第一表面開孔、第二表面開孔及基材開孔可參照第1G圖繪示之第一實施例遮光片190的第一表面開孔195、第二表面開孔197及基材開孔199,在此不另標號及繪示。再者,內部基材層698為塑膠材質層,第一表面層694及第二表面層696分別為黑色含碳材質層。
配合參照第6D圖及第6E圖,第6D圖繪示依照第6B圖的環型光學元件組600的另一爆炸圖,第6E圖繪示 依照第6D圖中參數θ的示意圖。在第6D圖及第6E圖中,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600中參數DA1、DA2、DH1、DH2以及最小直徑位置A1、A2、H1、H2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100相同,且其中A1及H1的連線與A2及H2的連線由接近中心軸z往遠離中心軸z的方向漸縮。
此外,由第6B圖及第6C圖可知,第一軸向接合結構651更包含第一外承接面681,第一外承接面681垂直於中心軸z並較第一軸向連接面671遠離中心軸z。第二軸向接合結構652更包含第二外承接面682,第二外承接面682垂直於中心軸z並較第二軸向連接面672遠離中心軸z。第一外承接面681與第二外承接面682對應且連接。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六,其表列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600中參數DA1、DA2、DH1、DH2、θ、w、α、t1、t2及t1/t2的數據,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100相同,並如第6B圖至第6E圖所繪示。
<第七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7A圖,其繪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700與透鏡703、704的組裝示意圖。由第 7A圖可知,環型光學元件組700與透鏡703、704可為成像鏡片組(圖未完整揭示)中部分的光學元件,且環型光學元件組700的兩側表面分別與透鏡703、704承接。
配合參照第7B圖及第7C圖,第7B圖繪示第七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700的示意圖,第7C圖繪示依照第7B圖的環型光學元件組700的爆炸圖。由第7B圖及第7C圖可知,環型光學元件組700具有中心軸z,且包含第一環型光學元件7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702。第七實施例中,環型光學元件組700中的各元件如第一環型光學元件7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702皆為圓環形並同軸於中心軸z,且環型光學元件組700的法線垂直於中心軸z的任一剖面皆相同,並如第7B圖所繪示。
第一環型光學元件701包含第一中心開孔731及第一軸向接合結構751。中心軸z通過第一中心開孔731。第一軸向接合結構751環繞第一中心開孔731並包含第一軸向連接面771。
第二環形光學元件702包含第二中心開孔732及第二軸向接合結構752。中心軸z通過第二中心開孔732。第二軸向接合結構752環繞第二中心開孔732並包含第二軸向連接面772。
第一軸向連接面771與第二軸向連接面772對應且連接,用以將第一環型光學元件7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702對正中心軸z。第七實施例中,第一環型光學元件7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702皆為圓環形並同軸於中心軸z,第 一環型光學元件7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702對正中心軸z,亦使得第一中心開孔731及第二中心開孔732彼此對應並對正。
進一步來說,第一環型光學元件701更包含第一內承接面741,第一內承接面741環繞第一中心開孔731並較第一軸向連接面771接近中心軸z,第一內承接面741垂直於中心軸z。
第二環形光學元件702更包含第二內承接面742,第二內承接面742環繞第二中心開孔732並較第二軸向連接面772接近中心軸z,第二內承接面742垂直於中心軸z。
第一內承接面741與第二內承接面742對應且不連接,以使第一內承接面741及第二內承接面742定義一承接空間770,即是承接空間770形成於第一內承接面741及第二內承接面742之間。
環型光學元件組700更包含二遮光片790、791,遮光片790的外徑及遮光片791的外徑皆小於第一環型光學元件701的外徑及第二環型光學元件702的外徑。
遮光片790、791承接於承接空間770內,且遮光片790、791受第一環型光學元件701及第二環型光學元件702限位於中心軸z上的一位置,其中遮光片790包含遮光片開孔793,中心軸z通過遮光片開孔793,遮光片791包含遮光片開孔792,中心軸z通過遮光片開孔792,且遮光片791的內側朝第二環型光學元件702的方向彎折。
詳細來說,第一環型光學元件7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702皆為黑色塑膠材質,且皆由射出成型製成。
承接空間770包含空氣間隔空間777,空氣間隔空間777係一空氣夾層,空氣間隔空間777位於遮光片790及第一內承接面741之間,或遮光片791及第二內承接面742之間。或者可說,空氣間隔空間777位於第一內承接面741及第二內承接面742之間的部分空間。
第一軸向連接面771及第二軸向連接面772各為圓錐面。第一軸向連接面771與中心軸z的夾角及第二軸向連接面772與中心軸z的夾角相同且皆為α。第一軸向連接面771及第二軸向連接面772用以將遮光片開孔792、793對正第一中心開孔731及第二中心開孔732。
遮光片790為複合遮光片且更包含第一表面層794、第二表面層796及內部基材層798,其中第一表面層794環繞第一表面開孔,第二表面層796環繞第二表面開孔,內部基材層798設置於第一表面層794及第二表面層796之間並連接第一表面層794及第二表面層796。內部基材層798環繞基材開孔,且第一表面開孔、基材開孔及第二表面開孔對應、同軸於中心軸z並形成遮光片開孔793,其中第七實施例中,第一表面開孔、第二表面開孔及基材開孔可參照第1G圖繪示之第一實施例遮光片190的第一表面開孔195、第二表面開孔197及基材開孔199,在此不另標號及繪示。再者,內部基材層798為塑膠材質層,第一表面層794及第二表面層796分別為黑色含碳材質層。此外,遮光 片791亦為複合遮光片,僅整體形狀與遮光片790不同,其材質與遮光片790相同,在此不另贅述。
配合參照第7D圖及第7E圖,第7D圖繪示依照第7B圖的環型光學元件組700的另一爆炸圖,第7E圖繪示依照第7D圖中參數θ的示意圖。在第7D圖及第7E圖中,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700中參數DA1、DA2、DH1、DH2以及最小直徑位置A1、A2、H1、H2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100相同,且其中A1及H1的連線與A2及H2的連線由接近中心軸z往遠離中心軸z的方向漸縮。
此外,由第7B圖及第7C圖可知,第一軸向接合結構751更包含第一外承接面781,第一外承接面781垂直於中心軸z並較第一軸向連接面771遠離中心軸z。第二軸向接合結構752更包含第二外承接面782,第二外承接面782垂直於中心軸z並較第二軸向連接面772遠離中心軸z。第一外承接面781與第二外承接面782對應且連接。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七,其表列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700中參數DA1、DA2、DH1、DH2、θ、w、α、t1、t2及t1/t2的數據,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100相同,並如第7B圖至第7E圖所繪示。
<第八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8A圖,其繪示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800與透鏡803、804的組裝示意圖。由第8A圖可知,環型光學元件組800與透鏡803、804可為成像鏡片組(圖未完整揭示)中部分的光學元件,且環型光學元件組800的兩側表面分別與透鏡803及804承接。
配合參照第8B圖及第8C圖,第8B圖繪示第八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800的示意圖,第8C圖繪示依照第8B圖的環型光學元件組800的爆炸圖。由第8B圖及第8C圖可知,環型光學元件組800具有中心軸z,且包含第一環型光學元件8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802。第八實施例中,環型光學元件組800中的第一環型光學元件8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802皆為圓環形並同軸於中心軸z,且環型光學元件組800的法線垂直於中心軸z的任一剖面皆相同,並如第8B圖所繪示。
第一環型光學元件801包含第一中心開孔831及第一軸向接合結構851。中心軸z通過第一中心開孔831。第一軸向接合結構851環繞第一中心開孔831並包含第一軸向連接面871。
第二環形光學元件802包含第二中心開孔832及第二軸向接合結構852。中心軸z通過第二中心開孔832。第二軸向接合結構852環繞第二中心開孔832並包含第二軸向連接面872。
第一軸向連接面871與第二軸向連接面872對應且連接,用以將第一環型光學元件8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802對正中心軸z。第八實施例中,第一環型光學元件8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802皆為圓環形並同軸於中心軸z,第一環型光學元件8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802對正中心軸z,亦使得第一中心開孔831及第二中心開孔832彼此對應並對正。
配合參照第8D圖及第8E圖,第8D圖繪示依照第8B圖的環型光學元件組800的另一爆炸圖,第8E圖繪示依照第8D圖中參數θ的示意圖。在第8D圖及第8E圖中,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800中參數DA1、DA2、DH1、DH2以及最小直徑位置A1、A2、H1、H2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100相同。
詳細來說,A1及H1的連線與A2及H2的連線由接近中心軸z往遠離中心軸z的方向漸縮。
由第8B圖及第8C圖可知,第一軸向連接面871及第二軸向連接面872各為圓錐面。第一軸向連接面871與中心軸z的夾角及第二軸向連接面872與中心軸z的夾角相同且皆為α。
第一環型光學元件801更包含第一內承接面841,第一內承接面841環繞第一中心開孔831並較第一軸向連接面871接近中心軸z,第一內承接面841垂直於中心軸z。第二環形光學元件802更包含第二內承接面842,第二內承接面842環繞第二中心開孔832並較第二軸向連接面872 接近中心軸z,第二內承接面842垂直於中心軸z。第一內承接面841與第二內承接面842對應且不連接。
空氣間隔空間877係一空氣夾層,空氣間隔空間877位於第一內承接面841及第二內承接面842之間,即第一內承接面841及第二內承接面842定義了空氣間隔空間877,亦即空氣間隔空間877形成於第一內承接面841及第二內承接面842之間。
此外,第一環型光學元件8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802皆為黑色塑膠材質,且皆由射出成型製成。
第八實施例中,第一軸向接合結構851包含第一軸向連接面871及第一內承接面841。第二軸向接合結構852包含第二軸向連接面872及第二中承接面862,第二中承接面862垂直於中心軸z並位於第二軸向連接面872及第二內承接面842之間。第一內承接面841及第二中承接面862對應且連接。
第一環型光學元件801更包含第一外承接面881,第一外承接面881垂直於中心軸z並較第一軸向連接面871遠離中心軸z。第二環形光學元件802更包含第二外承接面882,第二外承接面882垂直於中心軸z並較第二軸向連接面872遠離中心軸z。第一外承接面881與第二外承接面882對應且不連接。
外空氣間隔空間888係一空氣夾層,外空氣間隔空間888位於第一外承接面881及第二外承接面882之間,即第一外承接面881及第二外承接面882定義了外空氣 間隔空間888,亦即外空氣間隔空間888形成於第一外承接面881及第二外承接面882之間。外空氣間隔空間888平行於中心軸z的寬度為w1。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八,其表列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800中參數DA1、DA2、DH1、DH2、θ、w、w1、α、t1、t2及t1/t2的數據,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100相同,並如第8B圖至第8E圖所繪示。
<第九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9A圖,其繪示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900與透鏡903、904的組裝示意圖。由第9A圖可知,環型光學元件組900、透鏡903、904可為成像鏡片組(圖未完整揭示)中部分的光學元件,且環型光學元件組900的兩側表面分別與透鏡903及904承接。
配合參照第9B圖及第9C圖,第9B圖繪示第九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900的示意圖,第9C圖繪示依照第9B圖的環型光學元件組900的爆炸圖。由第9B圖及第9C圖可知,環型光學元件組900具有中心軸z,且包含第一環型光學元件9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902。第九實施例中,環 型光學元件組900中的第一環型光學元件9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902皆為圓環形並同軸於中心軸z,且環型光學元件組900的法線垂直於中心軸z的任一剖面皆相同,並如第9B圖所繪示。
第一環型光學元件901包含第一中心開孔931及第一軸向接合結構951。中心軸z通過第一中心開孔931。第一軸向接合結構951環繞第一中心開孔931並包含第一軸向連接面971。
第二環形光學元件902包含第二中心開孔932及第二軸向接合結構952。中心軸z通過第二中心開孔932。第二軸向接合結構952環繞第二中心開孔932並包含第二軸向連接面972。
第一軸向連接面971與第二軸向連接面972對應且連接,用以將第一環型光學元件9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902對正中心軸z。第九實施例中,第一環型光學元件9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902皆為圓環形並同軸於中心軸z,第一環型光學元件9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902對正中心軸z,亦使得第一中心開孔931及第二中心開孔932彼此對應並對正。
配合參照第9D圖及第9E圖,第9D圖繪示依照第9B圖的環型光學元件組900的另一爆炸圖,第9E圖繪示依照第9D圖中參數θ的示意圖。在第9D圖及第9E圖中,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900中參數DA1、DA2、 DH1、DH2以及最小直徑位置A1、A2、H1、H2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900相同。
詳細來說,A1及H1的連線與A2及H2的連線由接近中心軸z往遠離中心軸z的方向漸縮。
由第9B圖及第9C圖可知,第一軸向連接面971及第二軸向連接面972各為圓錐面。第一軸向連接面971與中心軸z的夾角及第二軸向連接面972與中心軸z的夾角相同且皆為α。
第一環型光學元件901更包含第一內承接面941,第一內承接面941環繞第一中心開孔931並較第一軸向連接面971接近中心軸z,第一內承接面941垂直於中心軸z。第二環形光學元件902更包含第二內承接面942,第二內承接面942環繞第二中心開孔932並較第二軸向連接面972接近中心軸z,第二內承接面942垂直於中心軸z。第一內承接面941與第二內承接面942對應且不連接。
空氣間隔空間977係一空氣夾層,空氣間隔空間977位於第一內承接面941及第二內承接面942之間,即第一內承接面941及第二內承接面942定義了空氣間隔空間977,亦即空氣間隔空間977形成於第一內承接面941及第二內承接面942之間。
此外,第一環型光學元件9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902皆為黑色塑膠材質,且皆由射出成型製成。
第九實施例中,第一軸向接合結構951包含第一軸向連接面971及第一內承接面941。第二軸向接合結構 952包含第二軸向連接面972及第二中承接面962,第二中承接面962垂直於中心軸z並位於第二軸向連接面972及第二內承接面942之間。第一內承接面941及第二中承接面962對應且連接。
第一環型光學元件901更包含第一外承接面981,第一外承接面981垂直於中心軸z並較第一軸向連接面971遠離中心軸z。第二環形光學元件902更包含第二外承接面982,第二外承接面982垂直於中心軸z並較第二軸向連接面972遠離中心軸z。第一外承接面981與第二外承接面982對應且不連接。第一外承接面981及第二外承接面982定義一外承接空間980,即是外承接空間980形成於第一外承接面981及第二外承接面982之間。
環型光學元件組900更包含遮光片990,遮光片990承接於外承接空間980內,且遮光片990受第一環型光學元件901及第二環型光學元件902限位於中心軸z上的一位置,其中遮光片990包含遮光片開孔993,中心軸z通過遮光片開孔993。
外承接空間980包含外空氣間隔空間988,外空氣間隔空間988係一空氣夾層,外空氣間隔空間988位於遮光片990及第一外承接面981之間,或遮光片990及第二外承接面982之間,即是在一時間中第一外承接面981與第二外承接面982中的一者承接遮光片990,即遮光片990在外承接空間980中輕微晃動,而非第一外承接面981與第二外 承接面982同時緊密抵靠遮光片990。外空氣間隔空間988平行於中心軸z的寬度為w1。
遮光片990為複合遮光片且更包含第一表面層994、第二表面層996及內部基材層998,其中第一表面層994環繞第一表面開孔,第二表面層996環繞第二表面開孔,內部基材層998設置於第一表面層994及第二表面層996之間並連接第一表面層994及第二表面層996。內部基材層998環繞基材開孔,且第一表面開孔、基材開孔及第二表面開孔對應、同軸於中心軸z並形成遮光片開孔993,其中第九實施例中,第一表面開孔、第二表面開孔及基材開孔可參照第1G圖繪示之第一實施例遮光片190的第一表面開孔195、第二表面開孔197及基材開孔199,在此不另標號及繪示。再者,內部基材層998為塑膠材質層,第一表面層994及第二表面層996分別為黑色含碳材質層。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九,其表列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900中參數DA1、DA2、DH1、DH2、θ、w、w1、α、t1、t2及t1/t2的數據,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100相同,並如第9B圖至第9E圖所繪示。
<第十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10圖,其繪示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成像鏡片組1000的示意圖(圖中省略部分透鏡細節)。由第10圖可知,成像鏡片組1000包含依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100及複數透鏡(1101-1106),透鏡1101-1106及環型光學元件組100皆沿中心軸z(即成像鏡片組1000的光軸)排列,其中環型光學元件組100設置於透鏡1104與1105之間。
請一併參照第1B圖至第1D圖及第10圖,第一軸向接合結構151更包含第一外承接面181,第一外承接面181垂直於中心軸z並較第一軸向連接面171遠離中心軸z。第二軸向接合結構152更包含第二外承接面182,第二外承接面182垂直於中心軸z並較第二軸向連接面172遠離中心軸z。第一外承接面181與第二外承接面182對應且連接,第一環型光學元件101在第一外承接面181的位置平行於中心軸z的厚度為t1,第二環型光學元件102在第二外承接面182的位置平行於中心軸z的厚度為t2,其滿足下列條件:0.2<t1/t2<5.0。藉此,第一環型光學元件101及第二環型光學元件102可維持適當比例的厚薄比,進一步保持光學元件的製造性與追求合適遮光位置這兩者之間的平衡。再者,第一外承接面181與第二外承接面182具有堆疊元件(第一環型光學元件101及第二環型光學元件102)的作用。關於環型光學元件組100的其他細節請參照前述第一實施例的相關內容,在此不予贅述。
一般而言,「承接面」指的是一光學元件用來與其他光學元件承接或承靠的面,且承接面大多與中心軸(即光軸)垂直,但不以此為限,其中光學元件可以是透鏡、遮光片、間隔環、固定環或鏡筒。第十實施例所依據的第一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100中,第一環型光學元件101與第二環形光學元件102皆為間隔環,且第一內承接面141、第一外承接面181、第二內承接面142及第二外承接面182皆屬於承接面的範疇。
由第10圖可知,可以藉由承接面來堆疊元件,使得透鏡之間的間距得以維持常值,如透鏡1102的承接面1303與透鏡1103的承接面1304對應且連接,以維持透鏡1102與透鏡1103的間距;亦可以是固定環1200與透鏡1106堆疊,即固定環1200的承接面1309與透鏡1106的承接面1308對應且連接,得以將透鏡1101-1106固定在鏡筒1900內;或是透鏡1101與鏡筒1900堆疊,即透鏡1101的承接面1302與鏡筒1900的承接面1301對應且連接,使鏡筒1900的入光開孔與透鏡1101保持一特定距離,以上舉例說明承接面的用途。
另一方面,由第1B圖及第10圖可知,任二光學元件設置有互相對應的承接面,可設計出容納另一第三光學元件的機構配置,如第一內承接面141與第二內承接面142對應且不連接,由此可在第一內承接面141與第二內承接面142之間容納遮光片190的配置,又如透鏡1102的承接面1305與透鏡1103的承接面1306對應且不連接,由此可在承 接面1305與1306之間容納遮光片1401的配置。第一環型光學元件101的第一外承接面181與第二環形光學元件102的第二外承接面182互相對應並連接,同時設計第一內承接面141與第二內承接面142互相對應但不連接且其中承接遮光片190,由第一內承接面141與第二內承接面142可定義出承接空間170,承接空間170的間距可略大於遮光片190的厚度,使成像鏡片組1000的所有光學元件於組裝前後,較不會對遮光片190造成預期外的影響。
詳細來說,成像鏡片組100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透鏡1101、1102、1103、1104、1105、1106、玻璃面板1700及成像面1800,其中成像鏡片組1000的透鏡為六片(1101、1102、1103、1104、1105、1106),且透鏡1101、1102、1103、1104、1105及1106皆沿成像鏡片組1000的光軸設置於鏡筒1900內。再者,成像鏡片組1000亦包含其他光學元件,如遮光片1401設置於透鏡1102與1103之間,環型光學元件組100設置於透鏡1104與1105之間,固定環1200設置於透鏡1106的像側。玻璃面板1700可為保護玻璃元件、濾光元件或前述二者,且不影響成像鏡片組1000的焦距。在其他實施例中(圖未揭示),成像鏡片組的透鏡可為四片、五片、七片或更多片透鏡。
此外,固定環1200可包含微結構1600,微結構1600可為複數連續且同軸的環形凸起結構,各環形凸起結構可為環形弧面。藉此,可有效消除雜散光,當固定環1200應用於成像鏡片組,可有效提升成像鏡片組的成像品質。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十,其表列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成像鏡片組1000依據前述參數定義的數據,並如第1D圖所繪示。
再者,依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200至第九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900,皆可分別應用於不同的成像鏡片組(圖未揭示),且其參數t1、t2及t1/t2的定義皆與第十實施例的成像鏡片組1000(即第一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100)相同,其數據如前述表二至表九,並如第2D圖、第3D圖、第4D圖、第5D圖、第6D圖、第7D圖、第8D圖及第9D圖所繪示。
<第十一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11圖,其繪示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的成像鏡片組2000的示意圖(圖中省略部分透鏡細節)。由第11圖可知,成像鏡片組2000包含依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環型光學元件組200及複數透鏡(2101-2106),透鏡2101-2106及環型光學元件組200皆沿中心軸z(即成像鏡片組2000的光軸)排列,其中環型光學元件組200設置於透鏡2105與2106之間。
第一環型光學元件201及第二環形光學元件202中至少一者(第十實施例中,指第一環型光學元件201)更包含元件軸向連接面256,其位於第一環型光學元件201不與第二環型光學元件202接合的另一側表面,元件軸向連 接面256為一圓錐面並用以將環型光學元件組200及透鏡2105對正中心軸z。藉此,圓錐面較適用於射出成型,圓錐面的外型對模具離型有幫助,可使成型物離型過程較順利,且圓錐面較不易引起射出成型的成型瑕疵(如不易成型、充填不足、凹痕縮水等)。關於環型光學元件組200的其他細節請參照前述第二實施例的相關內容,在此不予贅述。
詳細來說,第一環型光學元件201不與第二環型光學元件202接合的另一側表面包含元件接合結構255,元件接合結構255包含元件軸向連接面256及承接面257。透鏡2105包含元件接合結構2305,元件接合結構2305包含元件軸向連接面2306及承接面2307。元件軸向連接面256及2306彼此對應並連接,且承接面257及2307彼此對應並連接,用以將環型光學元件組200(或者是說第一環型光學元件201)及透鏡2105對正中心軸z。此外,元件軸向連接面256與中心軸z的夾角及元件軸向連接面2306與中心軸z的夾角相同且皆為α2(數據如前述表二,並如第2C圖所繪示)。
成像鏡片組200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透鏡2101、2102、2103、2104、2105、2106及成像面2800,其中成像鏡片組2000的透鏡為六片(2101、2102、2103、2104、2105、2106),且透鏡2101、2102、2103、2104、2105、2106皆沿成像鏡片組2000的光軸設置於鏡筒2900內,其中環型光學元件組200設置於透鏡2105與2106之間。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十一,其表列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的成像鏡片組2000中參數t1、t2及t1/t2的數據,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十實施例的成像鏡片組1000相同,並如第2D圖所繪示。
<第十二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12A圖及第12B圖,其中第12A圖繪示本發明第十二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的示意圖,第12B圖繪示第十二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的另一示意圖,且第12A圖及第12B圖特別是電子裝置10中的相機示意圖。由第12A圖及第12B圖可知,第十二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係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10包含相機模組11,相機模組11包含依據本發明的成像鏡片組12以及電子感光元件13,其中電子感光元件13設置於成像鏡片組12的成像面。藉此,以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故能滿足現今對電子裝置的高規格成像需求。
進一步來說,使用者透過電子裝置10的使用者介面19進入拍攝模式,其中第十二實施例中使用者介面19可為觸控螢幕19a、按鍵19b等。此時成像鏡片組12匯集成像光線在電子感光元件13上,並輸出有關影像的電子訊號至成像訊號處理元件(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18。
配合參照第12C圖,其繪示第十二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的方塊圖,特別是電子裝置10中的相機方塊圖。 由第12A圖至第12C圖可知,因應電子裝置10的相機規格,相機模組11可更包含自動對焦組件14及光學防手震組件15,電子裝置10可更包含至少一個輔助光學元件17及至少一個感測元件16。輔助光學元件17可以是補償色溫的閃光燈模組、紅外線測距元件、雷射對焦模組等,感測元件16可具有感測物理動量與作動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計、陀螺儀、霍爾元件(Hall Effect 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環境施加的晃動及抖動,進而使相機模組11配置的自動對焦組件14及光學防手震組件15發揮功能,以獲得良好的成像品質,有助於依據本發明的電子裝置10具備多種模式的拍攝功能,如優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動態範圍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錄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觸控螢幕19a直接目視到相機的拍攝畫面,並在觸控螢幕19a上手動操作取景範圍,以達成所見即所得的自動對焦功能。
再者,由第12B圖可知,相機模組11、感測元件16及輔助光學元件17可設置在軟性電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FPC)77上,並透過連接器78電性連接成像訊號處理元件18等相關元件以執行拍攝流程。當前的電子裝置如智慧型手機具有輕薄的趨勢,將相機模組與相關元件配置於軟性電路板上,再利用連接器將電路彙整至電子裝置的主板,可滿足電子裝置內部有限空間的機構設計及電路佈局需求並獲得更大的裕度,亦使得相機模組的自動對焦功能藉由電子裝置的觸控螢幕獲得更靈活的控制。第 十二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包含複數感測元件16及複數輔助光學元件17,感測元件16及輔助光學元件17設置在軟性電路板77及另外至少一個軟性電路板(未另標號)上,並透過對應的連接器電性連接成像訊號處理元件18等相關元件以執行拍攝流程。在其他實施例中(圖未揭示),感測元件及輔助光學元件亦可依機構設計及電路佈局需求設置於電子裝置的主板或是其他形式的載板上。
此外,電子裝置10可進一步包含但不限於無線通訊單元(Wireless Communication Unit)、控制單元(Control Unit)、儲存單元(Storage Unit)、暫儲存單元(RAM)、唯讀儲存單元(ROM)或其組合。
<第十三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13圖,第13圖繪示本發明第十三實施例的電子裝置20的示意圖。第十三實施例的電子裝置20係一平板電腦,電子裝置20包含依據本發明的成像鏡片組22。
<第十四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14圖,第14圖繪示本發明第十四實施例的電子裝置30的示意圖。第十四實施例的電子裝置30係一穿戴式裝置,電子裝置30包含依據本發明的成像鏡片組32。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 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Claims (21)

  1. 一種環型光學元件組,具有一中心軸,包含:一第一環型光學元件,包含:一第一中心開孔,該中心軸通過該第一中心開孔;一第一軸向接合結構,其環繞該第一中心開孔並包含一第一軸向連接面;及一第一內承接面,其環繞該第一中心開孔並較該第一軸向連接面接近該中心軸,該第一內承接面垂直於該中心軸;一第二環形光學元件,包含:一第二中心開孔,該中心軸通過該第二中心開孔;一第二軸向接合結構,其環繞該第二中心開孔並包含一第二軸向連接面,其中該第一軸向連接面與該第二軸向連接面對應且連接,用以將該第一環型光學元件及該第二環形光學元件對正該中心軸;及一第二內承接面,其環繞該第二中心開孔並較該第二軸向連接面接近該中心軸,該第二內承接面垂直於該中心軸,其中該第一內承接面與該第二內承接面對應且不連接,以使該第一內承接面及該第二內承接面定義一承接空間;以及一遮光片,該遮光片的外徑小於該第一環型光學元件的外徑及該第二環型光學元件的外徑,該遮光片承接於該 承接空間內,且該遮光片受該第一環型光學元件及該第二環型光學元件限位於該中心軸上的一位置,其中該遮光片包含:一遮光片開孔,該中心軸通過該遮光片開孔。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環型光學元件組,其中該第一環型光學元件及該第二環形光學元件皆為黑色塑膠材質,且皆由射出成型製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環型光學元件組,其中該承接空間包含一空氣間隔空間,該空氣間隔空間位於該遮光片及該第一內承接面之間,或該遮光片及該第二內承接面之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環型光學元件組,其中該空氣間隔空間平行於該中心軸的寬度為w,其滿足下列條件:0.001mm<w<0.03mm。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環型光學元件組,其中該第一軸向連接面及該第二軸向連接面各為一圓錐面,該第一軸向連接面與該中心軸的夾角及該第二軸向連接面與該中心軸的夾角相同且皆為α,其滿足下列條件:1度<α<38度。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環型光學元件組,其中該第一軸向連接面及該第二軸向連接面用以將該遮光片開孔對正該第一中心開孔及該第二中心開孔。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環型光學元件組,其中該遮光片為一複合遮光片且更包含:一第一表面層,其環繞一第一表面開孔;一第二表面層,其環繞一第二表面開孔;以及一內部基材層,其設置於該第一表面層及該第二表面層之間並連接該第一表面層及該第二表面層,該內部基材層環繞一基材開孔,其中該第一表面開孔、該基材開孔及該第二表面開孔對應並形成該遮光片開孔。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環型光學元件組,其中該內部基材層為一塑膠材質層,該第一表面層及該第二表面層分別為一黑色含碳材質層。
  9. 一種成像鏡片組,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環型光學元件組;以及複數透鏡,該些透鏡及該環型光學元件組皆沿該中心軸排列;其中,該第一軸向接合結構更包含一第一外承接面,該第一外承接面垂直於該中心軸並較該第一軸向連接面遠離該中心軸,該第二軸向接合結構更包含一第二外承接面,該第二外承接面垂直於該中心軸並較該第二軸向連接面遠離該中心軸,該第一外承接面與該第二外承接面對應且連接,該第一環型光學元件在該第一外承接面的位置平行於該中心軸的厚度為t1,該第二環型光學元件在該第二外承接面的位置平行於該中心軸的厚度為t2,其滿足下列條件:0.2<t1/t2<5.0。
  10.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成像鏡片組。
  11. 一種環型光學元件組,具有一中心軸,包含:一第一環型光學元件,包含:一第一中心開孔,該中心軸通過該第一中心開孔;及一第一軸向接合結構,其環繞該第一中心開孔並包含一第一軸向連接面;以及一第二環形光學元件,包含:一第二中心開孔,該中心軸通過該第二中心開孔;及一第二軸向接合結構,其環繞該第二中心開孔並包含一第二軸向連接面,其中該第一軸向連接面與該第二軸向連接面對應且連接,用以將該第一環型光學元件及該第二環形光學元件對正該中心軸;其中,該環型光學元件組的法線垂直於該中心軸的一剖面上,該第一軸向連接面的最小直徑位置為A1,該第一中心開孔的最小直徑位置為H1,該第二軸向連接面的最小直徑位置為A2,該第二中心開孔的最小直徑位置為H2,A1及H1的一連線與A2及H2的一連線的夾角為θ,其滿足下列條件:5度<θ<90度。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環型光學元件組,其中該環型光學元件組的法線垂直於該中心軸的 該剖面上,該第一軸向連接面的最小直徑位置為A1,該第一中心開孔的最小直徑位置為H1,該第二軸向連接面的最小直徑位置為A2,該第二中心開孔的最小直徑位置為H2,A1及H1的該連線與A2及H2的該連線的夾角為θ,其滿足下列條件:18度<θ<89度。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環型光學元件組,其中該環型光學元件組的法線垂直於該中心軸的該剖面上,該第一軸向連接面的最小直徑位置為A1,該第一中心開孔的最小直徑位置為H1,該第二軸向連接面的最小直徑位置為A2,該第二中心開孔的最小直徑位置為H2,A1及H1的該連線與A2及H2的該連線的夾角為θ,其滿足下列條件:28度<θ<79度。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環型光學元件組,其中該第一軸向連接面及該第二軸向連接面各為一圓錐面,該第一軸向連接面與該中心軸的夾角及該第二軸向連接面與該中心軸的夾角相同且皆為α,其滿足下列條件:1度<α<38度。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環型光學元件組,其中A1及H1的該連線與A2及H2的該連線由接近該中心軸往遠離該中心軸的方向漸縮。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環型光學元件組,其中該第一環型光學元件更包含一第一內承接 面,其環繞該第一中心開孔並較該第一軸向連接面接近該中心軸,該第一內承接面垂直於該中心軸,該第二環形光學元件更包含一第二內承接面,其環繞該第二中心開孔並較該第二軸向連接面接近該中心軸,該第二內承接面垂直於該中心軸,該第一內承接面與該第二內承接面對應且不連接。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環型光學元件組,其中一空氣間隔空間位於該第一內承接面及該第二內承接面之間,該空氣間隔空間平行於該中心軸的寬度為w,其滿足下列條件:0.001mm<w<0.03mm。
  18. 一種成像鏡片組,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環型光學元件組;以及複數透鏡,該些透鏡及該環型光學元件組皆沿該中心軸排列;其中,該第一環型光學元件及該第二環形光學元件中至少一者更包含一元件軸向連接面,該元件軸向連接面為一圓錐面並用以將該環型光學元件組及該些透鏡中至少一者對正該中心軸。
  19.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成像鏡片組。
  20. 一種成像鏡片組,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環型光學元件組;以及 複數透鏡,該些透鏡及該環型光學元件組皆沿該中心軸排列;其中,該第一軸向接合結構更包含一第一外承接面,該第一外承接面垂直於該中心軸並較該第一軸向連接面遠離該中心軸,該第二軸向接合結構更包含一第二外承接面,該第二外承接面垂直於該中心軸並較該第二軸向連接面遠離該中心軸,該第一外承接面與該第二外承接面對應且連接,該第一環型光學元件在該第一外承接面的位置平行於該中心軸的厚度為t1,該第二環型光學元件在該第二外承接面的位置平行於該中心軸的厚度為t2,其滿足下列條件:0.2<t1/t2<5.0。
  21.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成像鏡片組。
TW106105988A 2017-02-22 2017-02-22 環形光學元件組、成像鏡片組與電子裝置 TWI6313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05988A TWI631381B (zh) 2017-02-22 2017-02-22 環形光學元件組、成像鏡片組與電子裝置
CN201710181851.4A CN108459388B (zh) 2017-02-22 2017-03-24 成像镜片组与电子装置
US15/615,923 US10558013B2 (en) 2017-02-22 2017-06-07 Annular optical element assembly, imaging lens se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6/726,997 US10884218B2 (en) 2017-02-22 2019-12-26 Imaging lens set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05988A TWI631381B (zh) 2017-02-22 2017-02-22 環形光學元件組、成像鏡片組與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31381B TWI631381B (zh) 2018-08-01
TW201831941A true TW201831941A (zh) 2018-09-01

Family

ID=631671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5988A TWI631381B (zh) 2017-02-22 2017-02-22 環形光學元件組、成像鏡片組與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0558013B2 (zh)
CN (1) CN108459388B (zh)
TW (1) TWI63138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8013B (zh) * 2018-11-27 2021-09-0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固定環、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46376B (zh) * 2021-02-19 2021-11-11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間隔環及鏡頭模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920791U (zh) * 2017-04-15 2018-01-23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遮光件以及镜头模组
CN209198737U (zh) * 2018-11-19 2019-08-02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模组
CN111751954A (zh) 2019-03-29 2020-10-09 三营超精密光电(晋城)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及具有该镜头模组的电子装置
TWI706157B (zh) * 2019-09-12 2020-10-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光學元件組、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CN211180367U (zh) * 2019-11-27 2020-08-04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460704A (zh) * 2020-10-22 2022-05-10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间隔元件组
TWI731822B (zh) * 2020-12-11 2021-06-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固定元件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TWI768900B (zh) 2021-05-14 2022-06-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取像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832360B (zh) * 2022-04-12 2024-02-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金屬遮光元件、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91567B2 (ja) 2002-12-03 2007-03-14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フレアストッパ
US6898030B1 (en) 2004-06-17 2005-05-24 Prodisc Technology Inc. Camera lens assembly
US7042659B2 (en) 2004-07-02 2006-05-09 Axon Technologies Corp. Optical lens, design method for the optical lens and lens system using the optical lens
US7068448B2 (en) 2004-07-23 2006-06-27 Axon Technologies Corp. Optical lens and lens system
US7088530B1 (en) 2005-01-28 2006-08-08 Eastman Kodak Company Passively aligned optical elements
CN101419326A (zh) 2007-10-26 2009-04-29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CN101576642B (zh) 2008-05-06 2013-04-24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间隔环以及具有该间隔环的镜头模组
US8456769B2 (en) * 2008-11-28 2013-06-04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Lens unit and vehicle-mounted infrared lens unit
TW201215940A (en) * 2010-10-13 2012-04-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Lens module
TWI509307B (zh) * 2011-09-06 2015-11-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鏡頭模組
KR101503982B1 (ko) 2012-12-21 2015-03-1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렌즈 모듈
JP2014164239A (ja) * 2013-02-27 2014-09-08 Konica Minolta Inc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撮像装置
TWM479421U (zh) * 2013-12-04 2014-06-01 E Pin Optical Industry Co Ltd 鏡頭
KR20150092458A (ko) 2014-02-05 2015-08-1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렌즈 모듈
CN105093467B (zh) * 2014-05-09 2018-01-05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具有调校倾斜度的凸台的镜头
KR20170000252A (ko) 2015-06-23 2017-01-0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렌즈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CN205027955U (zh) 2015-10-23 2016-02-10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镜头、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CN205507196U (zh) 2015-11-04 2016-08-24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205507178U (zh) 2015-11-04 2016-08-24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205507182U (zh) 2015-11-04 2016-08-24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205507177U (zh) 2015-11-04 2016-08-24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TWM527093U (zh) * 2016-02-05 2016-08-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模組及電子裝置
TWM531602U (zh) * 2016-06-30 2016-11-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塑膠鏡筒、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M529856U (zh) * 2016-06-30 2016-10-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環形光學元件、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8013B (zh) * 2018-11-27 2021-09-0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固定環、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46376B (zh) * 2021-02-19 2021-11-11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間隔環及鏡頭模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59388A (zh) 2018-08-28
US20200132967A1 (en) 2020-04-30
US20180239109A1 (en) 2018-08-23
TWI631381B (zh) 2018-08-01
CN108459388B (zh) 2020-10-30
US10558013B2 (en) 2020-02-11
US10884218B2 (en) 2021-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31381B (zh) 環形光學元件組、成像鏡片組與電子裝置
US11307375B2 (en) Imaging lens set with plastic lens element, imaging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719863B2 (en) Light blocking sheet, optical lens set, imaging lens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647480B (zh) 具有雙色模造光學元件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CN112230362B (zh) 光学镜片组、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
TWI672538B (zh) 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14536B (zh) 塑膠光學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21891B (zh) 二次模造環型光學元件、成像鏡片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1901210A (zh)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71548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03342B (zh) 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202040198A (zh) 含有塑膠鏡筒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49608B (zh) 遮光片、光學鏡片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TWM578388U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28585B (zh) 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TW201825999A (zh) 光學鏡片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