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31358A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31358A
TW201831358A TW107103317A TW107103317A TW201831358A TW 201831358 A TW201831358 A TW 201831358A TW 107103317 A TW107103317 A TW 107103317A TW 107103317 A TW107103317 A TW 107103317A TW 201831358 A TW201831358 A TW 20183135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layer
straddle
resin
type vehic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33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48188B (zh
Inventor
近藤拓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313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13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81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818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5/00Foot-rests; Knee grips; Passenger hand-gri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3/00Other protec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5/00Fuel tan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Arrangement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於跨坐型車輛中,獲得同時兼顧輕量化及耐久性並可採用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之構成。車輛1具備側外殼22,該側外殼22具有包含樹脂及強化該樹脂之碳纖維之碳纖維層22a、22d,且至少一部分構成車輛1之左右方向之外表面。側外殼22具有外側樹脂層22b、22e,該外側樹脂層22b、22e於車輛1之內外方向上,於碳纖維層22a、22d之最外層與車輛1之外表面之間與上述樹脂一體形成,且在上述外表面摩擦時發生磨耗。外側樹脂層22b、22e包含自左右方向對車輛1進行觀察時車輛1之左右方向之厚度相對較大之部分及相對較小之部分。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
一直要求跨坐型車輛之輕量化。為了謀求跨坐型車輛之輕量化,例如提出了具備包含纖維強化樹脂之部件之跨坐型車輛。作為具備包含纖維強化樹脂之部件之跨坐型車輛,例如,已知有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機車。 上述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機車具有罩構造,該罩構造於外罩之接合端部接合有配置於該外罩之車輛內側之內罩之接合端部。於該罩構造中,外罩包含經片狀之碳纖維強化之樹脂,內罩係藉由合成樹脂之射出成形而形成。 關於上述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構成,可一面謀求外罩之強度增大,一面謀求整體之輕量化。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5-271849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對於由纖維強化樹脂構成跨坐型車輛之部件,本發明者不僅自輕量化之觀點進行了研究,而且亦自耐久性之觀點進行了研究。其結果,知曉了於考慮輕量化及耐久性之兩者之情形時,跨坐型車輛中難以採用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於跨坐型車輛中,獲得同時兼顧謀求輕量化及耐久性並可採用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之構成。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者進行了努力研究,結果知曉了於考慮輕量化及耐久性之情形時,跨坐型車輛中難以採用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 其理由如下所述。 首先,本發明者認為,藉由將多個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用於跨坐型車輛,可將車輛輕量化。因此,本發明者進行了如下研究,將跨坐型車輛之各種部件替換為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於該研究之過程中,本發明者對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之耐久性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為,知曉了於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發生磨耗之情形時,內部之纖維會露出。 對此,本發明者考慮將塗裝較厚地塗佈於該部件之表面,以便可確保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之耐久性。藉由以此方式將塗裝較厚地塗佈於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之表面,可抑制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發生磨耗而使纖維露出。然而,知曉了,於以此方式將塗裝較厚地塗佈於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之表面之情形時,雖然為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但是無法獲得充分之輕量化之效果。即,知曉了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難以同時兼顧輕量化及耐久性。 本發明者對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之耐久性反覆進行了研究。其結果為,知曉了以下情況。 跨坐型車輛係騎乘者跨坐之交通工具。因此,知曉了,用於跨坐型車輛之部件之中磨耗加快之部分係車輛之右側面或左側面且乘坐於座部之騎乘者之下半身所接觸之部分。又,亦知曉了,不僅是騎乘者與車輛接觸之部分,行李繩、頭盔及包等配件與車輛接觸之部分亦加快上述部件之磨耗。 進而,亦知曉了,上述磨耗加快之部分由每個跨坐型車輛之車型而定。 如此,知曉了,若預先知道磨耗加快之部分,則於由纖維強化樹脂構成上述部件之情形時,藉由在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中使樹脂部分地變厚而非對表面實施塗裝,可一面抑制上述部件之重量之增加,一面提高耐久性。 基於以上之研究結果,本發明者發現了如下構成,於跨坐型車輛中,於較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中之纖維強化樹脂層之最外層更靠車輛外側設置磨耗容許層,並且以自車輛之左方向或右方向觀察厚度根據位置不同而不同之方式形成該磨耗容許層。 具體而言,本發明者想到了如下所述之構成。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具備:前輪;後輪;座部,其位於車輛之左右方向之中央且供騎乘者乘坐;左踏板,其於上述騎乘者乘坐於上述座部之狀態下置放左腳;右踏板,其於上述騎乘者乘坐於上述座部之狀態下置放右腳;跨坐型車輛左側外表面部,其至少具有一個纖維強化樹脂製部件,該纖維強化樹脂製部件具有包含樹脂及強化該樹脂之強化纖維之纖維強化樹脂層,且至少一部分構成上述車輛之左側外表面;以及跨坐型車輛右側外表面部,其至少具有一個纖維強化樹脂製部件,該纖維強化樹脂製部件具有包含樹脂及強化該樹脂之強化纖維之纖維強化樹脂層,且至少一部分構成上述車輛之右側外表面。上述跨坐型車輛左側外表面部具有跨坐型車輛左側磨耗容許層,該跨坐型車輛左側磨耗容許層於上述纖維強化樹脂層之最左外層與車輛左側外表面之間與上述樹脂一體形成,且在上述車輛左側外表面摩擦時發生磨耗,包含自左方向對上述車輛進行觀察時上述車輛之左右方向之厚度相對較大之部分及相對較小之部分,且上述跨坐型車輛右側外表面部具有跨坐型車輛右側磨耗容許層,該跨坐型車輛右側磨耗容許層於上述纖維強化樹脂層之最右外層與車輛右側外表面之間與上述樹脂一體形成,且在上述車輛右側外表面摩擦時發生磨耗,包含自右方向對上述車輛進行觀察時上述車輛之左右方向之厚度相對較大之部分及相對較小之部分。 藉此,於車輛之左側外表面與乘坐於座部之騎乘者之下半身接觸而摩擦之情形時,於纖維強化樹脂層之最左外層與車輛左側外表面之間與樹脂一體形成之跨坐型車輛左側磨耗容許層發生磨耗。又,於車輛之右側外表面與乘坐於座部之騎乘者之下半身接觸而摩擦之情形時,於纖維強化樹脂層之最右外層與車輛右側外表面之間與樹脂一體形成之跨坐型車輛右側磨耗容許層發生磨耗。因此,可防止纖維強化樹脂層發生磨耗而使強化纖維露出。 並且,於上述構成中,上述跨坐型車輛左側磨耗容許層並非形成於至少具有一個纖維強化樹脂製部件之跨坐型車輛左側外表面部之全部,而以自左方向對車輛進行觀察時包含上述車輛之左右方向之厚度相對較大之部分及相對較小之部分之方式形成。藉此,與在上述跨坐型車輛左側外表面部之全部設置上述跨坐型車輛左側磨耗容許層之情形相比,可抑制車輛之重量之增加。又,上述跨坐型車輛右側磨耗容許層並非形成於至少具有一個纖維強化樹脂製部件之跨坐型車輛右側外表面部之全部,而以自右方向對車輛進行觀察時包含上述車輛之左右方向之厚度相對較大之部分及相對較小之部分之方式形成。藉此,與在上述跨坐型車輛右側外表面部之全部設置上述跨坐型車輛右側磨耗容許層之情形相比,可抑制車輛之重量之增加。 因此,藉由上述構成,可一面抑制車輛之重量之增加,一面提高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之耐久性。 根據其他觀點,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較佳為包含以下之構成。自左方向對上述車輛進行觀察時,上述跨坐型車輛左側磨耗容許層之中在騎乘者乘坐於上述座部之狀態下該騎乘者之下半身所接觸之至少一部分係上述厚度相對較大之部分,且自右方向對上述車輛進行觀察時,上述跨坐型車輛右側磨耗容許層之中在騎乘者乘坐於上述座部之狀態下該騎乘者之下半身所接觸之至少一部分係上述厚度相對較大之部分。藉此,可更確實地防止在騎乘者乘坐於跨坐型車輛之座部之狀態下騎乘者之下半身所接觸之部分發生磨耗而使強化纖維露出。 根據其他觀點,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較佳為包含以下之構成。上述跨坐型車輛左側磨耗容許層及上述跨坐型車輛右側磨耗容許層之至少一者於上述車輛之前後方向上具有厚度相對較大之部分及相對較小之部分。又,根據其他觀點,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較佳為包含以下之構成。上述跨坐型車輛左側磨耗容許層及上述跨坐型車輛右側磨耗容許層之至少一者於上述車輛之上下方向上具有厚度相對較大之部分及相對較小之部分。 藉由上述各構成,可進一步抑制車輛之重量之增加。因此,藉由上述構成,可一面進一步抑制車輛之重量之增加,一面提高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之耐久性。 根據其他觀點,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較佳為包含以下之構成。於上述跨坐型車輛左側磨耗容許層與上述車輛左側外表面之間、及上述跨坐型車輛右側磨耗容許層與上述車輛右側外表面之間之至少一者設置有表面保護層。藉此,可利用表面保護層保護跨坐型車輛左側磨耗容許層及跨坐型車輛右側磨耗容許層之至少一者。因此,可防止跨坐型車輛左側磨耗容許層及跨坐型車輛右側磨耗容許層之至少一者之表面發生劣化或者受到損傷。 根據其他觀點,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較佳為包含以下之構成。上述跨坐型車輛左側磨耗容許層及上述跨坐型車輛右側磨耗容許層之至少一者進而包含與上述樹脂一體化之嵌入構件。藉此,於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中,可對跨坐型車輛左側磨耗容許層及跨坐型車輛右側磨耗容許層之至少一者賦予嵌入構件之特性。因此,於跨坐型車輛左側磨耗容許層及跨坐型車輛右側磨耗容許層之至少一者中,可實現多功能化及功能提高之至少一者。 本說明書中所使用之專業用語係出於僅定義特定之實施例之目的而使用,並非意在藉由上述專業用語限制發明。 本說明書中所使用之「及/或」包含一個或複數個相關而列舉之構成物之所有組合。 於本說明書中,「包含、具備(including)」、「包含、具備(comprising)」或「具有(having)」及其等之變化使用係對所記載之特徵、製程、要素、成分、及/或其等之等價物之存在進行特定,可包含步驟、動作、要素、成分、及/或其等之群中之一個或複數個。 於本說明書中,「安裝」、「連接」、「耦合」、及/或其等之等價物以廣義之含義使用,包含“直接及間接之”安裝、連接及耦合之兩者。進而,「連接」及「耦合」並不限定於物理性或機械性連接或耦合,可包含直接或間接之連接或耦合。 只要無其他定義,則本說明書中使用之所有用語(包括技術用語及科學用語)具有與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之業者所一般理解之含義相同之含義。 應解釋為,一般使用之辭典中定義之用語具有與相關技術及本發明之文脈中之含義一致之含義,只要於本說明書中未明確地定義,則不能理想化地或過度地以形式之含義解釋。 於本發明之說明中,理解為揭示了若干個技術及製程。其等之各者具有個別之利益,亦可與所揭示之其他技術之1個以上一併使用,或者有時亦可與所有技術一併使用。 因此,為了使其明確,於本發明之說明中,不對各個步驟之可能之組合全部進行不必要之反覆說明。然而,本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應理解並讀解為,此種組合均在本發明之範圍內。 於本說明書中,對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於以下之說明中,為了提供本發明之完整之理解,敍述多個具體之例。然而,業者明確知道,即便無該等具體之例,亦可實施本發明。 因此,以下之揭示內容應作為本發明之例示而考慮,並非意在將本發明限定於以下之圖式或說明所示之特定之實施形態。 <纖維強化樹脂層之最外層之定義> 纖維強化樹脂層之最外層意指車輛之內外方向上位於纖維強化樹脂層之最外側之部分。纖維強化樹脂層係樹脂內包含強化纖維之層。因此,上述最外層係包括樹脂內包含強化纖維之層之中車輛之內外方向上纖維強化樹脂層之最外側之部分之區域。最左外層係包括樹脂內包含強化纖維之層之中位於車輛之最左側之部分之區域。最右外層係包括樹脂內包含強化纖維之層之中位於車輛之最右側之部分之區域。 <磨耗容許層之定義> 磨耗容許層係於包含樹脂及強化纖維之纖維強化樹脂層中位於更接近外表面之部分且僅包含上述纖維強化樹脂層之樹脂之層。即,磨耗容許層與上述纖維強化樹脂層之樹脂一體形成。再者,一體形成意指磨耗容許層包含纖維強化樹脂層之樹脂、或與該樹脂一體化之樹脂。 <騎乘者之下半身之定義> 騎乘者之下半身意指自騎乘者之腰往下之部分。 <表面保護層之定義> 表面保護層意指例如密封件、塗裝、鍍覆、配置於表面之金屬部件、防水層等設置於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之外表面之構件或層。上述表面保護層並不限定於防止上述部件之表面受到損傷之構件或層,亦包含提高上述部件之表面之設計性之構件或層。 本發明之適用對象不限於機車。本發明亦可適用於除機車以外之傾斜車輛。傾斜車輛係具有右迴轉時向車輛之右方傾斜且左迴轉時向車輛之左方傾斜之車體框架之車輛。又,本發明亦可適用於除機車以外之跨坐型車輛。再者,跨坐型車輛係指騎乘者以跨坐於鞍般之狀態乘車之車輛整體。跨坐型車輛包含速克達型之車輛。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可獲得一種於跨坐型車輛中,可一面謀求輕量化及耐久性之兼顧一面採用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之構成。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於各圖中,對於同一部分,附上同一符號,不重複進行該同一部分之說明。再者,各圖中之構成構件之尺寸並未忠實表示實際之構成構件之尺寸及各構成構件之尺寸比率等。 以下,圖中之箭頭F表示車輛之前方向。圖中之箭頭U表示車輛之上方向。圖中之箭頭L表示車輛之左方向。圖中之箭頭R表示車輛之右方向。又,於以下之說明中,前後左右之方向分別意指自騎乘車輛之騎乘者觀察之情形之前後左右之方向。 <整體構成> 圖1係表示實施形態之車輛1(跨坐型車輛)之整體構成之概略之左側視圖。圖2表示騎乘者P跨坐於車輛1之狀態之左側視圖及右側視圖、騎乘者P之下半身與車輛1接觸之部分中之A-A線、B-B線、C-C線、D-D線、A'-A'線、B'-B'線、C'-C'線、D'-D'線之各剖面。圖3表示騎乘者P跨坐於車輛1之狀態之左側視圖、及騎乘者P之下半身與車輛1接觸之部分中之A-A線、B-B線之各剖面。圖4表示騎乘者P跨坐於車輛1之狀態之右側視圖、及騎乘者P之下半身與車輛1接觸之部分中之A'-A'線、B'-B'線之各剖面。圖5表示騎乘者P跨坐於車輛1之狀態之左側視圖、及騎乘者P之下半身與車輛1接觸之部分中之C-C線、D-D線之各剖面。圖6表示騎乘者P跨坐於車輛1之狀態之右側視圖、及騎乘者P之下半身與車輛1接觸之部分中之C'-C'線、D'-D'線之各剖面。圖7表示騎乘者P跨坐於車輛1之狀態之俯視圖、及C-C線、D-D線、C'-C'線、D'-D'線中之車輛1之外表面側之各剖面。 車輛1例如為機車,具備車體2、前輪3、及後輪4。車輛1以傾斜姿勢迴轉。即,車輛1向左方向迴轉時向左方向傾斜,向右方向迴轉時向右方向傾斜。 車體2支持車體外殼5、把手6、座部7、燃料箱8及動力單元9等各構成部件。於本實施形態中,車體2包含框架10,且支持車輛1之各構成部件。如圖2所示,車體2具有構成車輛1之左側外表面(以下,車輛左側外表面)之跨坐型車輛左側外表面部2a、及構成車輛1之右側外表面(以下,車輛右側外表面)之跨坐型車輛右側外表面部2b。 如圖1所示,框架10具有頭管11、主框架12、及座軌13。框架10包含利用碳纖維強化了樹脂(例如,環氧樹脂、乙烯酯、苯酚樹脂、聚醯胺、聚丙烯、聚苯硫醚等)之碳纖維強化樹脂。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框架10之中至少主框架12包含上述碳纖維強化樹脂。即,於本實施形態中,主框架12係具有包含樹脂及強化該樹脂之碳纖維(強化纖維)之碳纖維強化樹脂層(纖維強化樹脂層)之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 頭管11位於車輛1之前側,可旋轉地支持連接於把手6之未圖示之轉向軸。 主框架12具有前部連接於頭管11並且向車輛後方延伸之形狀。主框架12之後部朝向車輛後方且下方延伸。於主框架12支持有動力單元9等。 於主框架12之上側固定有燃料箱8。於車輛1之左右方向上,於主框架12之表面上之至少一部分固定有車體外殼5之一部分。即,主框架12之中位於燃料箱8之下方之部分被車體外殼5之一部分覆蓋。再者,主框架12之下端部且後端部未被車體外殼5等覆蓋,而露出。即,主框架12之至少一部分構成車輛1之左右方向之外表面。因此,跨坐型車輛左側外表面部2a及跨坐型車輛右側外表面部2b分別包含具有碳纖維強化樹脂層且至少一部分構成車輛左側外表面及車輛右側外表面之主框架12。 如圖2及圖7所示,於主框架12之下端部且後端部固定有左踏板15及右踏板25。左踏板15及右踏板25於騎乘者跨坐於車輛1之狀態下支持該騎乘者之腳底。如圖7所示,於左踏板15,於騎乘者P乘坐於座部7之狀態下置放右腳。於右踏板25,於騎乘者P乘坐於座部7之狀態下置放右腳。 如圖1所示,於主框架12,於較左踏板15更靠上方之位置固定有左腳跟護板14。又,如圖2所示,於主框架12,於較右踏板25更靠上方之位置固定有右腳跟護板24。如圖5所示,左腳跟護板14在跨坐於車輛1之騎乘者將腳置於左踏板15上時,供騎乘者之左腳接觸。即,左腳跟護板14在騎乘者P乘坐於座部7之狀態下供左腳接觸。如圖6所示,右腳跟護板24在跨坐於車輛1之騎乘者將腳置於右踏板25上時,供騎乘者之右腳接觸。即,右腳跟護板24在騎乘者P乘坐於座部7之狀態下供右腳接觸。 如圖1所示,座軌13連接於主框架12之後端部。即,座軌13自主框架12之後端部向車輛1之後方延伸。於座軌13之上方配置有座部7,該座部7位於車輛1之左右方向之中央,且供騎乘者P乘坐。於座軌13之表面上之至少一部分固定有車體外殼5之一部分。即,座軌13被車體外殼5覆蓋至少一部分。 車體外殼5具備前外殼21、側外殼22、及後外殼23。前外殼21及側外殼22固定於主框架12。前外殼21配置於車輛1之前側且較把手6及燃料箱8更靠下方。側外殼22配置於較前外殼21更靠上方且後方。側外殼22配置於較燃料箱8更靠下方且後方。主框架12被前外殼21及側外殼22覆蓋至少一部分。 後外殼23固定於座軌13。後外殼23之前側部分配置於較座部7更靠下方且後方。後外殼23係以越朝向車輛1之後方越位於上方之方式向斜上方延伸。後外殼23自車輛1之左右及上方覆蓋座軌13。 於本實施形態中,側外殼22、後外殼23、左腳跟護板14及右腳跟護板24包含利用碳纖維強化了樹脂(例如,環氧樹脂、乙烯酯、苯酚樹脂、聚醯胺、聚丙烯、聚苯硫醚等)之碳纖維強化樹脂。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燃料箱8於金屬製之箱本體8a之表面上設置有上述碳纖維強化樹脂製之燃料箱被覆部8b。燃料箱被覆部8b係以覆蓋箱本體8a之外表面之方式設置。 分別構成側外殼22、後外殼23、左腳跟護板14、右腳跟護板24及燃料箱被覆部8b之上述碳纖維強化樹脂利用樹脂加固了碳纖維。因此,於上述碳纖維強化樹脂中,碳纖維定位於樹脂之內部。即,上述碳纖維強化樹脂於較利用樹脂加固了碳纖維之碳纖維層(纖維強化樹脂層)更靠外表面側及內表面側分別具有樹脂層。 即,於本實施形態中,側外殼22、後外殼23、左腳跟護板14、右腳跟護板24及燃料箱被覆部8b係具有包含樹脂及強化該樹脂之碳纖維(強化纖維)之碳纖維層(纖維強化樹脂層),且至少一部分構成車輛1之左側外表面及右側外表面之碳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跨坐型車輛左側外表面部2a包含側外殼22、後外殼23、左腳跟護板14、右腳跟護板24及燃料箱被覆部8b之各者之至少一部分。跨坐型車輛右側外表面部2b包含側外殼22、後外殼23、左腳跟護板14、右腳跟護板24及燃料箱被覆部8b之各者之至少一部分。 如圖2及圖3中剖面B-B所示,側外殼22具有碳纖維層22a、設置於碳纖維層22a之外表面側之外側樹脂層22b、及設置於碳纖維層22a之內表面側之內側樹脂層22c。碳纖維層22a、外側樹脂層22b及內側樹脂層22c位於側外殼22中之車輛1之左側。 如圖2及圖4中剖面B'-B'所示,側外殼22具有碳纖維層22d、設置於碳纖維層22d之外表面側之外側樹脂層22e、及設置於碳纖維層22d之內表面側之內側樹脂層22f。碳纖維層22d、外側樹脂層22e及內側樹脂層22f位於側外殼22中之車輛1之右側。 如上述剖面B-B所示,後外殼23具有碳纖維層23a、設置於碳纖維層23a之外表面側之外側樹脂層23b、及設置於碳纖維層23a之內表面側之內側樹脂層23c。碳纖維層23a、外側樹脂層23b及內側樹脂層23c位於後外殼23中之車輛1之左側。 如上述剖面B'-B'所示,後外殼23具有碳纖維層23d、設置於碳纖維層23d之外表面側之外側樹脂層23e、及設置於碳纖維層23d之內表面側之內側樹脂層23f。碳纖維層23d、外側樹脂層23e及內側樹脂層23f位於後外殼23中之車輛1之右側。 如圖2及圖5中剖面D-D所示,左腳跟護板14具有碳纖維層14a、設置於碳纖維層14a之外表面側之外側樹脂層14b、及設置於碳纖維層14a之內表面側之內側樹脂層14c。 如圖2及圖6中剖面D'-D'所示,右腳跟護板24具有碳纖維層24a、設置於碳纖維層24a之外表面側之外側樹脂層24b、及設置於碳纖維層24a之內表面側之內側樹脂層24c。 如上述剖面D-D所示,主框架12具有碳纖維層12a、設置於碳纖維層12a之外表面側之外側樹脂層12b、及設置於碳纖維層12a之內表面側之內側樹脂層12c。碳纖維層12a、外側樹脂層12b及內側樹脂層12c位於主框架12中之車輛1之左側。 如上述剖面D'-D'所示,主框架12具有碳纖維層12d、設置於碳纖維層12d之外表面側之外側樹脂層12e、及設置於碳纖維層12d之內表面側之內側樹脂層12f。碳纖維層12d、外側樹脂層12e及內側樹脂層12f位於主框架12中之車輛1之右側。 於本實施形態中,於主框架12中,碳纖維層12a、12d一體地形成。於主框架12中,外側樹脂層12b、12e一體地形成。於主框架12中,內側樹脂層12c、12f一體地形成。 如圖2及圖3中剖面A-A所示,並且如圖2及圖5中剖面C-C所示,燃料箱被覆部8b具有碳纖維層8c、設置於碳纖維層8c之外表面側之外側樹脂層8d、及設置於碳纖維層8c之內表面側之內側樹脂層8e。碳纖維層8c、外側樹脂層8d及內側樹脂層8e位於燃料箱8中之車輛1之左側。 如圖2及圖4中剖面A'-A'所示,並且如圖2及圖6中剖面C'-C'所示,燃料箱被覆部8b具有碳纖維層8f、設置於碳纖維層8f之外表面側之外側樹脂層8g、及設置於碳纖維層8f之內表面側之內側樹脂層8h。碳纖維層8f、外側樹脂層8g及內側樹脂層8h位於燃料箱8中之車輛1之右側。 於本實施形態中,於燃料箱被覆部8b中,碳纖維層8c、8f一體地形成。於燃料箱被覆部8b中,外側樹脂層8d、8g一體地形成。於燃料箱被覆部8b中,內側樹脂層8e、8h一體地形成。 再者,側外殼22、後外殼23、左腳跟護板14、右腳跟護板24、主框架12及燃料箱被覆部8b中之碳纖維層22a、22d、23a、23d、14a、24a、12a、12d、8c、8f係包含樹脂及強化上述樹脂之碳纖維(強化纖維)之纖維強化樹脂層。 又,側外殼22、後外殼23、左腳跟護板14、主框架12及燃料箱被覆部8b中之外側樹脂層22b、23b、14b、12b、8d係於車輛1之內外方向上在位於碳纖維層22a、23a、14a、12a、8c(纖維強化樹脂層)之最左側之層(以下,最左外層)與車輛左側外表面之間與樹脂一體形成,且於上述車輛左側外表面摩擦時發生磨耗之跨坐型車輛左側磨耗容許層。 進而,側外殼22、後外殼23、右腳跟護板24、主框架12及燃料箱被覆部8b中之外側樹脂層22e、23e、24b、12e、8g係於車輛1之內外方向上在位於碳纖維層22d、23d、24a、12d、8f(纖維強化樹脂層)之最右側之層(以下,最右外層)與車輛右側外表面之間與樹脂一體形成,且於上述車輛右側外表面摩擦時發生磨耗之跨坐型車輛右側磨耗容許層。 如圖2至圖6所示,於騎乘者P跨坐於車輛1之狀態下,騎乘者P之下半身與上述側外殼22、左腳跟護板14、右腳跟護板24及燃料箱被覆部8b之一部分接觸。如此,藉由跨坐於車輛1之騎乘者P之下半身與之接觸,而側外殼22、左腳跟護板14、右腳跟護板24及燃料箱被覆部8b之一部分之作為跨坐型車輛左側磨耗容許層之外側樹脂層22b、14b、8d及作為跨坐型車輛右側摩耗容許層之外側樹脂層22e、24b、8g之樹脂慢慢發生磨耗。 換言之,於本實施形態之車輛1中,於騎乘者跨坐於車輛1時車輛1中騎乘者P之下半身所接觸之部分(圖2至圖6中之斜線部分)配置有包含碳纖維強化樹脂之部件。如此,於在騎乘者之身體所接觸之部分配置有碳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之情形時,如上所述,藉由與騎乘者之身體之接觸而加快上述部件之樹脂之磨耗。 對此,考慮對上述部件之表面實施塗裝,但若為了確保塗裝之耐久性而較厚地塗佈該塗裝,則雖然使用了碳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但無法獲得充分之輕量化之效果。 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於車輛1之碳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中,對於騎乘者P跨坐於車輛1時騎乘者P之下半身所接觸之部分,增大位於外表面之外側樹脂層之厚度。如此,於碳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中,藉由根據車輛1之位置而改變位於外表面之外側樹脂層之厚度,可一面抑制車輛1之重量之增加,一面提高碳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之耐久性。 具體而言,如圖2至圖6所示,對於車輛1中之側外殼22、左腳跟護板14、右腳跟護板24及燃料箱被覆部8b之中於騎乘者跨坐於車輛1之狀態下該騎乘者之下半身所接觸之部分(圖2至圖6中之斜線部分),使位於外表面之外側樹脂層22b、22e、14b、24b、8d、8g之厚度大於其他部分。藉此,自側方對車輛1進行觀察時,於碳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中存在位於外表面之外側樹脂層中車輛左右方向之厚度較大之部分及相對較小之部分。 如圖2至圖7所示,例如,側外殼22之外側樹脂層22b、22e之中於騎乘者跨坐於車輛1之狀態下該騎乘者之下半身所接觸之部分,即,車輛1之左右方向上側外殼22之端部中之外側樹脂層22b、22e之樹脂之厚度大於外側樹脂層22b、22e之其他部分之厚度。即,外側樹脂層22b、22e具有厚壁部22g、22h,該厚壁部22g、22h位於車輛1之左右方向上側外殼22之左右之端部,且與其他部分相比樹脂之厚度更大。厚壁部22g、22h設置於外側樹脂層22b、22e中於騎乘者P跨坐於車輛1之狀態下該騎乘者之下半身所接觸之部分。 外側樹脂層22b、22e之厚壁部22g、22h中之樹脂之厚度大於內側樹脂層22c之厚度。外側樹脂層22b、22e之厚壁部22g、22h中之樹脂之厚度大於騎乘者跨坐於車輛1之狀態下該騎乘者之下半身不接觸之後外殼23及主框架12之外側樹脂層23b、23e、12b、12e中之樹脂之厚度。 同樣地,如圖2、圖5及圖7所示,左腳跟護板14之外側樹脂層14b之中於騎乘者跨坐於車輛1之狀態下該騎乘者之下半身所接觸之部分,即,車輛1之左右方向上左腳跟護板14之端部中之外側樹脂層14b之樹脂之厚度大於外側樹脂層14b之其他部分之厚度。即,外側樹脂層14b具有厚壁部14d,該厚壁部14d位於車輛1之左右方向上左腳跟護板14之端部,且與其他部分相比樹脂之厚度更大。厚壁部14d設置於外側樹脂層14b中於騎乘者跨坐於車輛1之狀態下該騎乘者之下半身所接觸之部分。 外側樹脂層14b之厚壁部14d中之樹脂之車輛左右方向之厚度大於騎乘者跨坐於車輛1之狀態下該騎乘者之下半身不接觸之後外殼23及主框架12之外側樹脂層23b、12b中之樹脂之厚度。 又,如圖2、圖6及圖7所示,右腳跟護板24之外側樹脂層24b之中於騎乘者跨坐於車輛1之狀態下該騎乘者之下半身所接觸之部分,即,車輛1之左右方向上右腳跟護板24之端部中之外側樹脂層24b之樹脂之厚度大於外側樹脂層24b之其他部分之厚度。即,外側樹脂層24b具有厚壁部24d,該厚壁部24d位於車輛1之左右方向上右腳跟護板24之端部,且與其他部分相比樹脂之厚度更大。厚壁部24d設置於外側樹脂層24b中於騎乘者跨坐於車輛1之狀態下該騎乘者之下半身所接觸之部分。 外側樹脂層24b之厚壁部24d中之樹脂之車輛左右方向之厚度大於騎乘者跨坐於車輛1之狀態下該騎乘者之下半身不接觸之後外殼23及主框架12之外側樹脂層23e、12e中之樹脂之厚度。 如圖2至圖7所示,燃料箱被覆部8b之外側樹脂層8d、8g之中於騎乘者跨坐於車輛1之狀態下該騎乘者之下半身所接觸之部分,即,車輛1之左右方向上燃料箱被覆部8b之端部中之外側樹脂層8d、8g之樹脂之厚度大於外側樹脂層8d、8g之其他部分之厚度。即,外側樹脂層8d、8g具有厚壁部8i、8j,該厚壁部8i、8j位於車輛1之左右方向上燃料箱被覆部8b之端部,且與其他部分相比樹脂之厚度更大。厚壁部8i、8j設置於外側樹脂層8d、8g中於騎乘者跨坐於車輛1之狀態下該騎乘者之下半身所接觸之部分。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於騎乘者跨坐於車輛1之狀態下,騎乘者之下半身與車輛1之前後方向上燃料箱被覆部8b之後部且車輛1之上下方向上燃料箱被覆部8b之下部接觸。因此,燃料箱被覆部8b之厚壁部8i、8j設置於車輛1之前後方向上燃料箱被覆部8b之後部且車輛1之上下方向上燃料箱被覆部8b之下部。 再者,如圖2至圖4及圖7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燃料箱8於騎乘者P跨坐於車輛1之狀態下該騎乘者之下半身被定位之部分具有以越朝向車輛1之後方而車輛1之左右方向之尺寸變得越小之方式於該左右方向凹陷之形狀。燃料箱被覆部8b之厚壁部8i、8j係以越朝向車輛1之後方而車輛1之左右方向之外形尺寸變得越小,並且越朝向車輛1之後方而厚度變得越大之方式形成(參照圖2及圖3之剖面A-A及圖2及圖4之剖面A'-A')。 由以上可知,於本實施形態中,在設置於車輛1之碳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中,位於在騎乘者P跨坐於車輛1之狀態下該騎乘者之下半身所接觸之部分之外表面之樹脂之厚度與該騎乘者之下半身不接觸之部分之厚度相比更大。藉此,可防止因騎乘者跨坐於車輛1之狀態下該騎乘者之下半身與之接觸,而磨耗上述碳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之樹脂而使碳纖維露出。 於本實施形態中,碳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中之外側樹脂層於車輛1之前後方向上具有車輛1之左右方向之厚度相對較大之部分及相對較小之部分(參照圖2至圖4及圖7)。如此,於碳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中,藉由根據車輛1之位置而改變位於外表面之外側樹脂層之厚度,可一面抑制車輛1之重量增加,一面提高碳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之耐久性。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碳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中之外側樹脂層於車輛1之上下方向上具有車輛1之左右方向之厚度相對較大之部分及相對較小之部分(參照圖2、圖5及圖6)。如此,於碳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中,藉由根據車輛1之位置而改變位於外表面之外側樹脂層之厚度,可一面抑制車輛1之重量增加,一面提高碳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之耐久性。 (其他實施形態) 以上,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上述實施形態僅為用以實施本發明之例示。因此,並不受到上述實施形態限定,可在不脫離其主旨之範圍內對上述實施形態進行適當變化而實施。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在設置於車輛1之碳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中,位於在騎乘者P跨坐於車輛1之狀態下騎乘者P之下半身所接觸之部分之外表面之樹脂之厚度與騎乘者P之下半身不接觸之部分之厚度相比更大。然而,於上述碳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中,亦可使位於行李繩、頭盔及包等配件與車輛接觸之部分之外表面之樹脂(外側樹脂層)之厚度大於上述配件不接觸之部分之厚度。例如,於後外殼23中,亦可使位於上述配件等所接觸之部分之外表面之外側樹脂層之厚度大於上述配件不接觸之部分之厚度。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包含碳纖維強化樹脂之主框架12、側外殼22、後外殼23、左腳跟護板14、右腳跟護板24及燃料箱被覆部8b之外側樹脂層12b、12e、22b、22e、23b、23e、14b、24b、8d、8g構成車輛1之外表面。然而,如圖8所示,亦可於外側樹脂層22b、14b、8d之外表面上設置與碳纖維強化樹脂不同之構件之表面保護層22i、14e、8k。表面保護層例如包含密封件、塗裝、鍍覆、金屬、防水層等。藉此,可利用表面保護層保護作為跨坐型車輛左側磨耗容許層之外側樹脂層。即,可藉由表面保護層而防止外側樹脂層之表面發生劣化或者受到損傷。 再者,於圖8中,於側外殼22、左腳跟護板14及燃料箱被覆部8b之車輛左側外表面上,即,外側樹脂層22b、14b、8d之外表面上設置有表面保護層22i、14e、8k。然而,如圖9所示,亦可於側外殼22、右腳跟護板24及燃料箱被覆部8b之車輛右側外表面上設置表面保護層22j、24e、8m。藉此,可利用表面保護層保護作為跨坐型車輛右側磨耗容許層之外側樹脂層。即,可藉由表面保護層而防止外側樹脂層之表面發生劣化或者受到損傷。又,亦可於其他構成部件之外表面上設置表面保護層。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主框架12、側外殼22、後外殼23、左腳跟護板14、右腳跟護板24及燃料箱被覆部8b之外側樹脂層12b、12e、22b、22e、23b、23e、14b、24b、8d、8g包含碳纖維強化樹脂之樹脂。然而,如圖10所示,外側樹脂層22b、14b、8d亦可包含與碳纖維強化樹脂之樹脂一體化之嵌入構件22k、14f、8n。嵌入構件包含膜、塊體、金屬板、耐磨耗纖維(芳香族聚醯胺、聚乙烯纖維、聚芳酯等)。又,嵌入構件亦包含與碳纖維強化樹脂之樹脂化學耦合之構件、及以與碳纖維強化樹脂構造性耦合之方式具有界面之構件等。如此,藉由使外側樹脂層包含嵌入部,於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中,可對外側樹脂層賦予嵌入構件之特性。因此,可實現外側樹脂層之多功能化及功能提高之至少一者。 再者,於圖10中,側外殼22、左腳跟護板14及燃料箱被覆部8b之外側樹脂層22b、14b、8d中包含嵌入構件22k、14f、8n。然而,如圖11所示,亦可於側外殼22、右腳跟護板24及燃料箱被覆部8b之外側樹脂層22e、24b、8g設置嵌入構件22m、24f、8p。又,亦可於具有外側樹脂層之其他構成部件之該外側樹脂層內包含嵌入構件。藉此,於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中,可對外側樹脂層賦予嵌入構件之特性。因此,可實現外側樹脂層之多功能化及功能提高之至少一者。 又,亦可於碳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之外側樹脂層設置上述表面保護層及嵌入構件之兩者。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作為跨坐型車輛左側磨耗容許層及跨坐型車輛右側磨耗容許層之外側樹脂層分別包含自左右方向對車輛進行觀察時上述車輛之左右方向之厚度相對較大之部分及相對較小之部分。然而,作為跨坐型車輛左側磨耗容許層之外側樹脂層及作為跨坐型車輛右側磨耗容許層之外側樹脂層之中至少一者亦可具有車輛之左右方向之厚度相對較大之部分及相對較小之部分。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作為跨坐型車輛左側磨耗容許層及跨坐型車輛右側磨耗容許層之外側樹脂層於車輛之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上具有車輛之左右方向之厚度相對較大之部分及相對較小之部分。然而,外側樹脂層亦可僅於車輛1之前後方向或上下方向之一者具有厚度相對較大之部分及相對較小之部分。作為跨坐型車輛左側磨耗容許層之外側樹脂層及作為跨坐型車輛右側磨耗容許層之外側樹脂層之中至少一者亦可於車輛之前後方向上具有上述車輛之左右方向之厚度相對較大之部分及相對較小之部分。作為跨坐型車輛左側磨耗容許層之外側樹脂層及作為跨坐型車輛右側磨耗容許層之外側樹脂層之中至少一者亦可於車輛之上下方向上具有上述車輛之左右方向之厚度相對較大之部分及相對較小之部分。於車輛之前後方向或上下方向上,外側樹脂層之厚度亦可相同。只要於騎乘者跨坐於車輛之狀態下騎乘者之下半身及行李繩等所接觸之部分中之外側樹脂層之厚度大於騎乘者之下半身及行李繩等不接觸之部分中之外側樹脂層之厚度即可。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主框架12、側外殼22、後外殼23、左腳跟護板14、右腳跟護板24及燃料箱被覆部8b包含利用碳纖維強化了樹脂之碳纖維強化樹脂。然而,亦可由利用除碳纖維以外之纖維(例如,芳香族聚醯胺纖維、聚乙烯纖維、玻璃纖維等)強化了樹脂之纖維強化樹脂構成主框架12、側外殼22、後外殼23、左腳跟護板14、右腳跟護板24及燃料箱被覆部8b。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主框架12、側外殼22、後外殼23、左腳跟護板14、右腳跟護板24及燃料箱被覆部8b包含環氧樹脂、乙烯酯、苯酚樹脂、聚醯胺、聚丙烯、聚苯硫醚等樹脂。樹脂只要為可利用纖維強化之樹脂,則亦可為其他種類之樹脂。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主框架12、側外殼22、後外殼23、左腳跟護板14、右腳跟護板24及燃料箱被覆部8b包含碳纖維強化樹脂。然而,主框架12、側外殼22、後外殼23、左腳跟護板14、右腳跟護板24及燃料箱被覆部8b亦可包含任意材料。即,只要車輛1之至少一部分部件為纖維強化樹脂製,且該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中之磨耗容許層包含自左右方向對車輛進行觀察時厚度相對較大之部分及相對較小之部分,則不限定於本實施形態之構成。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框架10之中主框架12包含碳纖維強化樹脂。然而,不僅主框架12,而且座軌13亦可包含碳纖維強化樹脂。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車體外殼5之中側外殼22及後外殼23包含碳纖維強化樹脂。然而,前外殼21亦可包含碳纖維強化樹脂。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左腳跟護板14及右腳跟護板24包含碳纖維強化樹脂。然而,亦可僅左腳跟護板及右腳跟護板之一者包含碳纖維強化樹脂。又,車輛1中之除左腳跟護板及右腳跟護板以外之部件亦可包含碳纖維強化樹脂。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用於碳纖維強化樹脂之碳纖維可為纖維彼此編織之狀態,亦可為未編織之狀態。又,上述碳纖維可為連續特定長度(例如,1 mm)以上之纖維,亦可為非連續纖維。作為上述碳纖維,可使用連續之纖維及非連續纖維。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車體2係具有主框架12及座軌13之框架構造。然而,車體2之框架亦可具有應力外皮構造。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框架10具有頭管11、主框架12及座軌13。然而,框架10亦可具有除頭管11、主框架12及座軌13以外之框架。
1‧‧‧車輛(跨坐型車輛)
2‧‧‧車體
2a‧‧‧跨坐型車輛左側外表面部
2b‧‧‧跨坐型車輛右側外表面部
3‧‧‧前輪
4‧‧‧後輪
5‧‧‧車體外殼
6‧‧‧把手
7‧‧‧座部
8‧‧‧燃料箱
8a‧‧‧箱本體
8b‧‧‧燃料箱被覆部
8c‧‧‧碳纖維層(纖維強化樹脂層)
8d‧‧‧外側樹脂層(跨坐型車輛左側磨耗容許層)
8e‧‧‧內側樹脂層
8f‧‧‧碳纖維層(纖維強化樹脂層)
8g‧‧‧外側樹脂層(跨坐型車輛右側磨耗容許層)
8h‧‧‧內側樹脂層
8i‧‧‧厚壁部
8j‧‧‧厚壁部
8k‧‧‧表面保護層
8m‧‧‧表面保護層
8n‧‧‧嵌入構件
8p‧‧‧嵌入構件
9‧‧‧動力單元
10‧‧‧框架
11‧‧‧頭管
12‧‧‧主框架(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
12a‧‧‧碳纖維層(纖維強化樹脂層)
12b‧‧‧外側樹脂層(跨坐型車輛左側磨耗容許層)
12c‧‧‧內側樹脂層
12d‧‧‧碳纖維層(纖維強化樹脂層)
12e‧‧‧外側樹脂層(跨坐型車輛右側磨耗容許層)
12f‧‧‧內側樹脂層
13‧‧‧座軌
14‧‧‧左腳跟護板(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
14a‧‧‧碳纖維層(纖維強化樹脂層)
14b‧‧‧外側樹脂層(跨坐型車輛左側磨耗容許層)
14c‧‧‧內側樹脂層
14d‧‧‧厚壁部
14e‧‧‧表面保護層
14f‧‧‧嵌入構件
15‧‧‧左踏板
21‧‧‧前外殼
22‧‧‧側外殼(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
22a‧‧‧碳纖維層(纖維強化樹脂層)
22b‧‧‧外側樹脂層(跨坐型車輛左側磨耗容許層)
22c‧‧‧內側樹脂層
22d‧‧‧碳纖維層(纖維強化樹脂層)
22e‧‧‧外側樹脂層(跨坐型車輛右側磨耗容許層)
22f‧‧‧內側樹脂層
22g‧‧‧厚壁部
22h‧‧‧厚壁部
22i‧‧‧表面保護層
22j‧‧‧表面保護層
22k‧‧‧嵌入構件
22m‧‧‧嵌入構件
23‧‧‧後外殼(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
23a‧‧‧碳纖維層(纖維強化樹脂層)
23b‧‧‧外側樹脂層(跨坐型車輛左側磨耗容許層)
23c‧‧‧內側樹脂層
23d‧‧‧碳纖維層(纖維強化樹脂層)
23e‧‧‧外側樹脂層(跨坐型車輛右側磨耗容許層)
23f‧‧‧內側樹脂層
24‧‧‧右腳跟護板(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部件)
24a‧‧‧碳纖維層(纖維強化樹脂層)
24b‧‧‧外側樹脂層(跨坐型車輛右側磨耗容許層)
24c‧‧‧內側樹脂層
24d‧‧‧厚壁部
24e‧‧‧表面保護層
24f‧‧‧嵌入構件
25‧‧‧右踏板
F‧‧‧車輛之前方向
L‧‧‧車輛之左方向
P‧‧‧騎乘者
R‧‧‧車輛之右方向
U‧‧‧車輛之上方向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車輛之整體構成之概略之左側視圖。 圖2係騎乘者跨坐於車輛之狀態之左側視圖及右側視圖,係表示騎乘者之下半身與車輛接觸之部分中之A-A線、B-B線、C-C線、D-D線、A'-A'線、B'-B'線、C'-C'線、D'-D'線之各剖面之圖。 圖3係騎乘者跨坐於車輛之狀態之左側視圖、及表示騎乘者之下半身與車輛接觸之部分中之A-A線、B-B線之各剖面之圖。 圖4係騎乘者跨坐於車輛之狀態之右側視圖、及表示騎乘者之下半身與車輛接觸之部分中之A'-A'線、B'-B'線之各剖面之圖。 圖5係騎乘者跨坐於車輛之狀態之左側視圖、及表示騎乘者之下半身與車輛接觸之部分中之C-C線、D-D線之各剖面之圖。 圖6係騎乘者跨坐於車輛之狀態之右側視圖、及表示騎乘者之下半身與車輛接觸之部分中之C'-C'線、D'-D'線之各剖面之圖。 圖7係騎乘者跨坐於車輛之狀態之俯視圖、及表示C-C線、D-D線、C'-C'線、D'-D'線中之車輛之外表面側之各剖面之圖。 圖8係騎乘者跨坐於其他實施形態之車輛之狀態之左側視圖、及表示騎乘者之下半身與車輛接觸之部分中之A-A線、B-B線、C-C線、D-D線之各剖面之圖。 圖9係騎乘者跨坐於其他實施形態之車輛之狀態之右側視圖、及表示騎乘者之下半身與車輛接觸之部分中之A'-A'線、B'-B'線、C'-C'線、D'-D'線之各剖面之圖。 圖10係騎乘者跨坐於其他實施形態之車輛之狀態之左側視圖、及表示騎乘者之下半身與車輛接觸之部分中之A-A線、B-B線、C-C線、D-D線之各剖面之圖。 圖11係騎乘者跨坐於其他實施形態之車輛之狀態之右側視圖、及表示騎乘者之下半身與車輛接觸之部分中之A'-A'線、B'-B'線、C'-C'線、D'-D'線之各剖面之圖。

Claims (6)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 前輪; 後輪; 座部,其位於車輛之左右方向之中央且供騎乘者乘坐; 左踏板部,其供上述騎乘者於乘坐於上述座部之狀態下置放左腳; 右踏板部,其供上述騎乘者於乘坐於上述座部之狀態下置放右腳; 跨坐型車輛左側外表面部,其至少具有一個纖維強化樹脂製部件,該纖維強化樹脂製部件具有包含樹脂及強化該樹脂之強化纖維之纖維強化樹脂層,且其至少一部分構成上述車輛之左側外表面;以及 跨坐型車輛右側外表面部,其至少具有一個纖維強化樹脂製部件,該纖維強化樹脂製部件具有包含樹脂及強化該樹脂之強化纖維之纖維強化樹脂層,且其至少一部分構成上述車輛之右側外表面; 上述跨坐型車輛左側外表面部具有跨坐型車輛左側磨耗容許層,該跨坐型車輛左側磨耗容許層於上述纖維強化樹脂層之最左外層與車輛左側外表面之間與上述樹脂一體形成,且在上述車輛左側外表面摩擦時發生磨耗,並包含自左方向對上述車輛進行觀察時上述車輛之左右方向之厚度相對較大之部分及相對較小之部分,且 上述跨坐型車輛右側外表面部具有跨坐型車輛右側磨耗容許層,該跨坐型車輛右側磨耗容許層於上述纖維強化樹脂層之最右外層與車輛右側外表面之間與上述樹脂一體形成,且在上述車輛右側外表面摩擦時發生磨耗,並包含自右方向對上述車輛進行觀察時上述車輛之左右方向之厚度相對較大之部分及相對較小之部分。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自左方向對上述車輛進行觀察時,上述跨坐型車輛左側磨耗容許層之中在騎乘者乘坐於上述座部之狀態下該騎乘者之下半身所接觸之至少一部分係上述厚度相對較大之部分,且 自右方向對上述車輛進行觀察時,上述跨坐型車輛右側磨耗容許層之中在騎乘者乘坐於上述座部之狀態下該騎乘者之下半身所接觸之至少一部分係上述厚度相對較大之部分。
  3.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跨坐型車輛左側磨耗容許層及上述跨坐型車輛右側磨耗容許層之至少一者於上述車輛之前後方向上具有厚度相對較大之部分及相對較小之部分。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跨坐型車輛左側磨耗容許層及上述跨坐型車輛右側磨耗容許層之至少一者於上述車輛之上下方向上具有厚度相對較大之部分及相對較小之部分。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上述跨坐型車輛左側磨耗容許層與上述車輛左側外表面之間、及上述跨坐型車輛右側磨耗容許層與上述車輛右側外表面之間之至少一者設置有表面保護層。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跨坐型車輛左側磨耗容許層及上述跨坐型車輛右側磨耗容許層之至少一者進而包含與上述樹脂一體化之嵌入構件。
TW107103317A 2017-01-30 2018-01-30 跨坐型車輛 TWI6481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14141 2017-01-30
JP2017014141 2017-01-30
PCT/JP2018/002822 WO2018139659A1 (ja) 2017-01-30 2018-01-30 ストラドルドビークル
??PCT/JP2018/002822 2018-01-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1358A true TW201831358A (zh) 2018-09-01
TWI648188B TWI648188B (zh) 2019-01-21

Family

ID=62978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3317A TWI648188B (zh) 2017-01-30 2018-01-30 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038673B2 (zh)
TW (1) TWI648188B (zh)
WO (1) WO201813965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15256A (ja) * 1994-02-07 1995-08-15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ボディ構造
TW392647U (en) * 1996-06-05 2000-06-01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structure for scooter type motorcycle
JP2005271350A (ja) 2004-03-24 2005-10-06 Toray Ind Inc 炭素繊維強化プラスチック製カバー部材
JP4358011B2 (ja) * 2004-03-26 2009-11-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カウル構造
JP4627253B2 (ja) * 2005-11-25 2011-02-0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US20150061320A1 (en) * 2012-01-10 2015-03-05 Honday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frame structure of motor vehicle
JP5768838B2 (ja) * 2013-06-17 2015-08-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骨格構造
WO2015033425A1 (ja) * 2013-09-05 2015-03-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6141729B2 (ja) * 2013-09-05 2017-06-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2015051644A (ja) * 2013-09-05 2015-03-19 泰誉 大久保 車いすの後輪用タイヤ
JP6138073B2 (ja) * 2014-02-27 2017-05-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ホイー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8139659A1 (ja) 2019-11-14
JP7038673B2 (ja) 2022-03-18
TWI648188B (zh) 2019-01-21
WO2018139659A1 (ja) 2018-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29672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US8905169B2 (en) Exterior cover for saddle-type vehicle,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the same
US20100181133A1 (en) Vehicle shroud
US7635140B2 (en) Fender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
JP2012017087A (ja) 鞍乗型車両
JP6798973B2 (ja) 車両用樹脂部品
EP1625800B1 (en) Outfit for rider of a motorcycle
TWI648188B (zh) 跨坐型車輛
JP689039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US10703430B2 (en) Resin part for vehicle
TWI478846B (zh) 跨坐型車輛
JP7141299B2 (ja) 鞍乗型車両
JP2024005912A (ja) 鞍乗型車両
EP3093225B1 (en) Saddled vehicle
JP5819093B2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車体カバー構造
JP5749482B2 (ja) 跨座式車両
JP2016055694A (ja) スノーモービル
US9598130B2 (en) Rear fender for vehicle
US10144486B2 (en) Snowmobile
JP612460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2240517A (ja) 鞍乗型車両のステップ構造
US10661852B2 (en) To-be-cooled body protection structure of saddle-ridden vehicle
JP2022175489A (ja) 鞍乗型車両
JP649962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足置き構造、及び、鞍乗り型車両のフットボードの製造方法
US9682746B2 (en) Snow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