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25838A - 除濕裝置 - Google Patents

除濕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25838A
TW201825838A TW106114252A TW106114252A TW201825838A TW 201825838 A TW201825838 A TW 201825838A TW 106114252 A TW106114252 A TW 106114252A TW 106114252 A TW106114252 A TW 106114252A TW 201825838 A TW201825838 A TW 20182583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ir
refrigerant
condensation
evaporator
condens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42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71494B (zh
Inventor
伊東大輔
前山英明
露木元
Original Assignee
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三菱電機家園機器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三菱電機家園機器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258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258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14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149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26Drying gases or vapou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除濕裝置(1)包括框體(20)、冷媒迴路(10)以及送風機(6)。凝結器(3)包含:第1凝結部(3a),係過冷卻液狀態之冷媒流動;第2凝結部(3b),係氣液二相狀態之該冷媒流動;以及第3凝結部(3c),係過熱氣體狀態之該冷媒流動。第1隔開部(12)係將第1風路(11a)與第2風路(11b)隔開。第2隔開部(13)具有連接第1區域(22)與第2區域(23)的開口部(13a)。在沿著軸(6b)所延伸的方向從第1區域(22)觀察第2隔開部(13)的開口部(13a)時,風扇(6a)係被配置於該開口部(13a)內。

Description

除濕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除濕裝置,尤其係有關於一種包括冷媒迴路之除濕裝置。
在以往之包括冷媒迴路的除濕裝置,並列地配置蒸發器與凝結器。蒸發器係在藉送風機產生空氣的流動位於比凝結器更上游。以往之除濕裝置係在蒸發器將在除濕裝置內所取入之空氣冷卻並除濕,而在凝結器對在蒸發器被冷卻並除濕的空氣加熱。
作為表示除濕裝置之除濕性能的指標,已知表示每1kWh之除濕量L的EF(Energy Factor)值(L/KWh)。除濕裝置係EF值愈高可愈減少耗電量。作為提高除濕裝置之EF值的方法,想到降低冷媒之凝結溫度,使凝結壓力與蒸發壓力之差變小,藉此,減少壓縮機的負載。
又,在特開平5-87417號公報(專利文獻1),揭示一種除濕裝置,該除濕裝置係將凝結器的一部分配置於在蒸發器被進行熱交換之空氣的風路,且將凝結器的剩下部分配置於在蒸發器未被進行熱交換之空氣的風路。
【先行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開平5-87417號公報
在以往之除濕裝置,在凝結器過熱氣體狀態之冷媒、氣液二相狀態之冷媒以及過冷卻液狀態之冷媒與在蒸發器被進行熱交換之空氣進行熱交換。因為降低凝結溫度時通過凝結器之空氣的溫度亦降低,所以通過凝結器之空氣的溫度與凝結溫度的差變小。因此,無法充分地降低凝結溫度。因此,難充分地提高EF值。
又,在該公報所記載之除濕裝置,因為在凝結器之冷媒的出口被配置於在蒸發器未被進行熱交換之空氣的風路,所以在凝結器無法充分地得到過冷卻度。結果,在該公報所記載之除濕裝置,因為難得到大的除濕量,所以難充分地提高EF值。
又,在除濕裝置內流動之空氣的通風阻力變大時,因為為了得到所要之除濕量所需之送風機的風量變大,所以送風機的輸入(耗電量)變大。因此,難充分地提高EF值。
本發明係鑑於該課題而開發的,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EF值高的除濕裝置。
本發明之除濕裝置包括框體、冷媒迴路以及送風機。冷媒迴路包含在框體之內部所收容的壓縮機、凝結器、降壓裝置以及蒸發器。送風機係具有以軸為中心轉動的風扇,且被收容於框體之該內部。在冷媒迴路,冷媒係在壓縮機、凝結 器、降壓裝置以及蒸發器依序流通。凝結器包含:第1凝結部,係過冷卻液狀態之冷媒流動;第2凝結部,係氣液二相狀態之冷媒流動;以及第3凝結部,係過熱氣體狀態之冷媒流動。框體包含第1隔開部與第2隔開部。第1隔開部係將第1風路與第2風路隔開,而該第1風路係藉由風扇以軸為中心轉動,從框體的外部被取入內部的空氣依序通過蒸發器、第1凝結部以及第2凝結部,該第2風路係藉由風扇以軸為中心轉動,從框體的外部被取入該內部的空氣通過第3凝結部。第2隔開部係具有連接被配置藉第1隔開部所隔開之第1風路及該第2風路的第1區域與被配置送風機之第2區域的開口部,且將第1區域與第2區域隔開。在沿著軸所延伸的方向從第1區域觀察第2隔開部的開口部時,風扇係被配置於開口部內。
若依據本發明之除濕裝置,可提供一種EF值高的除濕裝置。
1‧‧‧除濕裝置
2‧‧‧壓縮機
3‧‧‧凝結器
3a‧‧‧第1凝結部
3b‧‧‧第2凝結部
3c‧‧‧第3凝結部
4‧‧‧降壓裝置
5‧‧‧蒸發器
6‧‧‧送風機
6a‧‧‧軸
6b‧‧‧風扇
10‧‧‧冷媒迴路
11a‧‧‧第1風路
11b‧‧‧第2風路
12‧‧‧第1隔開部
13‧‧‧第2隔開部
13a‧‧‧開口部
14a‧‧‧第1吸入口
14b‧‧‧第2吸入口
15‧‧‧第3吸入口
16‧‧‧第3隔開部
17‧‧‧高低壓熱交換部
20‧‧‧框體
20a‧‧‧背面
20b‧‧‧前面
20c‧‧‧側面
21‧‧‧吹出口
22‧‧‧第1區域
23‧‧‧第2區域
第1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的冷媒迴路圖。
第2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第2以及第5實施形態的除濕裝置之構成的示意圖。
第3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風扇與第2隔開部之位置關係的圖。
第4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凝結器之冷媒及空 氣之溫度變化的圖形。
第5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比較例之除濕裝置的冷媒迴路圖。
第6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比較例之凝結器的冷媒及空氣之溫度變化的圖形。
第7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第1變形例之除濕裝置的冷媒迴路圖。
第8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第2變形之除濕裝置之構成的示意圖。
第9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第2變形例之風扇、第2隔開部以及凝結器之位置關係的圖。
第10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第3變形例之風扇、第2隔開部以及凝結器之位置關係的圖。
第11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凝結器與蒸發器之在凝結器的高度方向之位置關係的圖。
第12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凝結器與蒸發器之在凝結器的寬度方向之位置關係的圖。
第13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的除濕裝置之構成的示意圖。
第14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的除濕裝置之構成的示意圖。
第15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的除濕裝置之構成的示意立體圖。
第16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的變形例之除濕裝 置之構成的示意圖。
第17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6實施形態的凝結器之構成的示意圖。
第18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6實施形態的凝結器之別的構成的示意圖。
第19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7實施形態的除濕裝置之構成的示意圖。
第20圖係本發明之第8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的冷媒迴路圖。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在以下的圖面,對相同或相當之部分附加相同的參照編號,其說明係不重複。
第1實施形態
參照第1圖及第2圖,第1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包括:冷媒迴路10,係包含壓縮機2、凝結器3、降壓裝置4以及蒸發器5;送風機6;以及框體20,係將冷媒迴路10與送風機6收容於內部。凝結器3及蒸發器5係進行冷媒與空氣間的熱交換之熱交換器。各個凝結器3及蒸發器5係具有冷媒之入口與出口、及空氣之入口與出口。框體20係除濕裝置1面向作為除濕對象之外部空氣(室內空間)。
除濕裝置1的冷媒迴路10係被收容於框體20的內部,並構成冷凍循環。冷媒迴路10係藉由以配管依序連接壓縮機2、凝結器3、降壓裝置4以及蒸發器5所構成。如第2 圖中以箭號所示,在冷媒迴路10,冷媒係依序在壓縮機2、凝結器3、降壓裝置4以及蒸發器5流通。
壓縮機2係吸入低壓冷媒並壓縮後,作為高壓冷媒排出。壓縮機2係冷媒之排出容量可變之例如變頻器壓縮機。除濕裝置1內之冷媒循環量係藉由調整壓縮機2之排出容量所控制。壓縮機2具有排出口及吸入口。
凝結器3係使藉壓縮機2所升壓之冷媒凝結並冷卻。凝結器3包含:第1凝結部3a,係過冷卻液狀態之冷媒流動;第2凝結部3b,係氣液二相狀態之冷媒流動;以及第3凝結部3c,係過熱氣體狀態之冷媒流動。第1凝結部3a係只要具有過冷卻液狀態之冷媒所流動的區域即可,亦可具有過冷卻狀態及氣液二相狀態之冷媒所流動的區域。第3凝結部3c係只要具有過熱氣體狀態之冷媒所流動的區域即可,亦可具有過熱氣體狀態及氣液二相狀態之冷媒所流動的區域。在凝結器3,冷媒係依序在第3凝結部3c、第2凝結部3b以及第1凝結部3a流動。
各個第1凝結部3a、第2凝結部3b以及第3凝結部3c具有冷媒入口及冷媒出口。第3凝結部3c之冷媒入口係與壓縮機2之排出口連接。第2凝結部3b之冷媒入口係與第3凝結部3c之冷媒出口連接。第1凝結部3a之冷媒入口係與第2凝結部3b之冷媒出口連接。
亦可第1凝結部3a、第2凝結部3b以及第3凝結部3c係單列或複數列地構成。在本實施形態,第1凝結部3a、第2凝結部3b以及第3凝結部3c係經由配管彼此分離。此外, 亦可第1凝結部3a、第2凝結部3b以及第3凝結部3c係一體地構成。
降壓裝置4係使在凝結器3所冷卻之冷媒降壓並膨脹。降壓裝置4係例如是膨脹閥。亦可此膨脹閥是電子式膨脹閥。此外,降壓裝置4係不限定為膨脹閥,例如亦可是毛細管。降壓裝置4具有冷媒入口及冷媒出口。降壓裝置4之冷媒入口係與第3凝結部3c之冷媒出口連接。
蒸發器5係使在降壓裝置4所膨脹之冷媒吸熱而使冷媒蒸發。蒸發器5具有冷媒入口及冷媒出口。蒸發器5之冷媒入口係與降壓裝置4之冷媒出口連接。蒸發器5之冷媒出口係與壓縮機2之吸入口連接。蒸發器5係與第1凝結部3a並列地配置。蒸發器5係在藉送風機6所產生之空氣的流動位於比凝結器3更上游。
送風機6係被收容於框體20的內部。送風機6構成為將框體20之外部的空氣取入內部並可送風至凝結器3及蒸發器5。在本實施形態,送風機6具有以軸6a為中心轉動的風扇6b。藉由風扇6b以軸6a為中心轉動,如圖中以箭號A及箭號C所示從室內所取入之空氣在通過凝結器3及蒸發器5後,如圖中以箭號B所示再向室內被排出。在本實施形態,送風機6係在藉送風機6所產生之空氣的流動位於比凝結器3更下游。此外,送風機6係在藉送風機6所產生之空氣的流動,亦可被配置於凝結器3與蒸發器5之間,亦可被配置於比蒸發器5更上游。亦可送風機6係例如是一台。
框體20含有將第1風路11a與第2風路11b隔開 的第1隔開部12。各個第1風路11a及第2風路11b係藉框體20及第1隔開部12所規定。即,在框體20的內部,被設置第1風路11a與第2風路11b之2條風路(空氣之流路)。在第1風路11a內,被配置第1凝結部3a、第2凝結部3b以及蒸發器5。在第1風路11a,如圖中以箭號A所示,藉由風扇6b以軸6a為中心轉動,從框體20的外部被取入內部的空氣依序通過蒸發器5、第1凝結部3a、第2凝結部3b。在第2風路12內,被配置第3凝結部3c。在第2風路11b,如圖中以箭號C所示,藉由風扇6b以軸6a為中心轉動,從框體20的外部被取入內部的空氣通過第3凝結部3c。如圖中以箭號A及箭號C所示,第1風路11a內之空氣的流通方向與第2風路11b內之空氣的流通方向平行。
此外,規定第1風路11a之空間係不必與規定第2風路11b之空間完全地被分離。在本實施形態,規定第1風路11a之空間係在第1風路11a內之空氣的流通方向在比第2凝結部3b更下游,與規定第2風路11b之空間連接。
在第1風路11a內之空氣的流通方向。位於第1隔開部12之上游側的一端(上游端部)係被配置於比蒸發器5的空氣出口更上游側。在第2風路11b內之空氣的流通方向,位於第1隔開部12之下游側的另一端(下游端部)係被配置於與第1凝結部3a之空氣出口相同的位置或比空氣出口更上游側。第1隔開部12係形成為例如平板形。第1隔開部12係被固定於框體20的內部。
在框體20,形成:第1吸入口14a與第2吸入口 14b,係用以從作為除濕對象之外部空間(室內空間)將空氣吸入框體20的內部;及吹出口21,係用以從內部將空氣吹出至該外部空間。框體20具有背面20a與前面20b。第1吸入口14a及第2吸入口14b被設置於背面20a。在背面20a,第1吸入口14a構成為將空氣吸入第1風路11a。在背面20a,第2吸入口14b構成為將空氣吸入第2風路11b。
第1吸入口14a係在第1風路11a內之空氣的流通方向,被配置於比第1風路11a內之蒸發器5的空氣入口更上游側。第2吸入口14b係在第2風路11b內之空氣的流通方向,被配置於比第2風路11b內之第3凝結部3c的空氣入口更上游側。
此外,在除濕裝置1,亦可在第1風路11a內,除了被配置於第2風路11b內之第2凝結部3b、第3凝結部3c以及蒸發器5以外,還被配置構成冷媒迴路之任意的構件。例如,亦可將降壓裝置4配置於第1風路11a內。
又,框體20含有將第1區域22與第2區域23隔開的第2隔開部13。各個第1區域22及第2區域23係藉框體20及第2隔開部13所規定。即,在框體20的內部。被設置第1區域22與第2區域23之2個區域。在第1區域22內,被配置藉第1隔開部12所隔開的第1風路11a及第2風路11b。即,在第1區域22內,被配置在第1風路11a內所配置之第1凝結部3a、第2凝結部3b以及蒸發器5。又,在第1區域22內,被配置在第2風路11b內所配置之第3凝結部3c。送風機6被配置於第2區域23。
參照第2圖及第3圖,第2隔開部13具有連接第1區域22與第2區域23的開口部13a。第2隔開部13係形成為例如平板形。在沿著送風機6之軸6a所延伸的方向從第1區域22觀察第2隔開部13的開口部13a時,風扇6b係被配置於開口部13a內。風扇6b的外徑D1係比開口部13a的內徑D2更小。第2隔開部13構成為不封閉風扇6b的吸入面積。又,將第2隔開部13的高度調整成從第1區域22流至第2區域23的空氣通過第3凝結部3c的上端。因此,因為至第3凝結部3c的上端進行熱交換,所以不會阻礙第3凝結部3c的熱交換。
其次,參照第1圖、第2圖以及第4圖,說明除濕裝置1之除濕運轉時的動作。第4圖係表示在除濕裝置1的凝結器3之冷媒與空氣之溫度變化的圖形。第4圖之縱軸表示冷媒及空氣的溫度,橫軸表示冷媒及空氣之流路的位置。第4圖中之圓形係表示冷媒,三角形係表示空氣。第4圖之符號c~f、x2、y2係對應於第1圖之相同之符號的位置。符號c表示第1凝結部3a之空氣入口。符號d表示第2凝結部3b之空氣入口(第1凝結部3a之空氣出口)。符號e表示第2凝結部3b之空氣出口。符號f表示第3凝結部3c之空氣入口。符號g表示第3凝結部3c之空氣出口。符號x2表示凝結器3之冷媒入口。符號y2表示凝結器3之冷媒出口。
從壓縮機2所排出之過熱氣體狀態的冷媒係流入被配置於第2風路11b內的第3凝結部3c。流入第3凝結部3c之溫度T1之過熱氣體狀態的冷媒係藉由與經由第2吸入口14b從外部空間被取入第1風路11a內之溫度T6的空氣進行 熱交換而被冷卻,成為凝結溫度T2(在第4圖係39℃)之氣液二相狀態的冷媒。凝結溫度T2係溫度T6以上。
另一方面,第2風路11b內所取入之溫度T6的空氣係藉由在第3凝結部3c與超過溫度T2且溫度T1以下之過熱氣體狀態的冷媒進行熱交換而被加熱。藉此,已通過第2風路11b之第3凝結部3c之空氣的溫度T7(在第4圖係50℃)係可變成該冷媒之凝結溫度T2以上。
從第3凝結部3c所流出之溫度T2之氣液二相狀態的冷媒流入被配置於第1風路11a內的第2凝結部3b。流入第2凝結部3b之溫度T2之氣液二相狀態的冷媒係與已通過第1凝結部3a之溫度T8的空氣進行熱交換。從第2凝結部3b所流出之氣液二相狀態的冷媒流入被配置於第2風路11b內的第1凝結部3a。流入第1凝結部3a的冷媒係藉由與在第2風路11b內已通過蒸發器5之溫度T4的空氣進行熱交換,而更被冷卻,成為溫度T3之過冷卻液狀態的冷媒。從第1凝結部3a所流出之過冷卻液狀態的冷媒係藉由通過降壓裝置4而被降壓,成為氣液二相狀態的冷媒後,流入被配置於第2風路11b內的蒸發器5。流入蒸發器5之氣液二相狀態的冷媒係與經由第1吸入口14a從外部空間被取入第2風路11b內的空氣進行熱交換而被加熱,成為過熱氣體狀態的冷媒。
另一方面,第2風路11b內所取入之空氣係首先,藉由在蒸發器5被冷卻至空氣之露點以下的溫度T4而被除濕。被冷卻並除濕之空氣係藉由在第1凝結部3a與過冷卻液狀態之冷媒進行熱交換,被加熱至溫度T8。在第1凝結部3a 與過冷卻液狀態的冷媒進行熱交換之溫度T8的空氣係藉由在第2凝結部3b與氣液二相狀態的冷媒進行熱交換,被加熱至溫度T5。
藉此,已通過第2風路11b之空氣的溫度T5係超過空氣之露點,可變成該冷媒之凝結溫度以下。溫度T5及溫度T7係被設定成外部空間的氣溫不會因已通過第1風路11a之空氣及已通過第2風路11b之空氣而降低。
其次,在與比較例對比下,說明本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的作用效果。
參照第5圖,比較例之除濕裝置1包括:冷媒迴路10,係冷媒在壓縮機2、凝結器3、降壓裝置4以及蒸發器5依序流通;及框體,係將冷媒迴路10收容於內部。在比較例之除濕裝置1,僅形成其內部所取入之空氣依序通過蒸發器5與凝結器3之風路。第6圖係比較例的除濕裝置1之在凝結器3的冷媒與空氣之溫度變化的圖形。第6圖之縱軸表示冷媒及空氣的溫度,橫軸表示冷媒及空氣之流路的位置。第6圖中之圓形係表示冷媒,三角形係表示空氣。第6圖之符號a、b、x1、y1係對應於第5圖之相同之符號的位置。符號a表示凝結器3之空氣入口。符號b表示凝結器3之空氣出口。符號x1表示凝結器3之冷媒入口。符號y1表示凝結器3之冷媒出口。
參照第5圖及第6圖,在比較例之除濕裝置1,從壓縮機2所排出之過熱氣體狀態的冷媒係流入凝結器3。流入凝結器3之溫度T1之過熱氣體狀態的冷媒係藉由與在從外部空間被取入除濕裝置1並通過蒸發器5時被冷卻之溫度T12的 空氣進行熱交換而被冷卻。冷媒係成為凝結溫度T10(在第6圖係44℃)之氣液二相狀態,進而被冷卻,成為溫度T11之過冷卻液狀態。凝結溫度T10及溫度T11係溫度T12以上。
另一方面,溫度T12的空氣係藉由在凝結器3與超過溫度T10且溫度T1以下之過熱氣體狀態的冷媒、溫度T10之氣液二相狀態的冷媒、或溫度T11之過冷卻液狀態的冷媒進行熱交換而被加熱。具體而言,溫度T12的空氣係藉由在凝結器3與溫度T11之過冷卻液狀態的冷媒或溫度T10之氣液二相狀態與冷媒進行熱交換,被加熱至溫度T20,進而,藉由在凝結器3與超過溫度T10且溫度T1以下之過熱氣體狀態的冷媒進行熱交換,被加熱至溫度T13。藉此,依序通過蒸發器5及凝結器3之空氣的溫度T13係可變成該冷媒之凝結溫度T10以上。溫度T13係被設定成與除濕裝置1之外部空間的氣溫同程度。因此,在比較例之除濕裝置1,使冷媒之凝結溫度T10降低時,通過凝結器3之空氣的溫度T13亦降低。在比較例之除濕裝置1,凝結溫度T10、和凝結溫度T10之位於氣液二相狀態的冷媒進行熱交換之空氣之溫度的最高值T20之差變小。因此,在比較例之除濕裝置1,因為無法使凝結溫度T10充分地降低,所以難提高EF值。
相對地,在本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在第3凝結部3c在過熱氣體狀態的冷媒、與是比通過第2凝結部3b之溫度T5的空氣更低溫之溫度T6的空氣之間進行熱交換。因此,即使降低冷媒之凝結溫度T2,亦抑制通過第3凝結部3c之空氣之溫度T7的降低。因此,若依據本實施形態之除 濕裝置1,在若將除濕運轉時之設定溫度設定成與比較例之除濕裝置1相同的情況,可使凝結溫度T2和凝結溫度T2之位於氣液二相狀態的冷媒進行熱交換之空氣之溫度的最高值T20之差,比凝結溫度T10之位於氣液二相狀態的冷媒進行熱交換之空氣之溫度的最高值T20之差更大。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即使降低凝結溫度T2,亦因為可使凝結溫度T2與該最高值T20之差成為與比較例之除濕裝置1同等以上,所以可使凝結溫度T2比比較例之除濕裝置1更降低,而可提高EF值。
即,若依據本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在第1風路11a內,在第3凝結部3c在過熱氣體狀態的冷媒與未通過蒸發器5的空氣之間進行熱交換。因此,與在凝結器3在過熱氣體狀態的冷媒與通過蒸發器5的空氣之間進行熱交換之比較例的除濕裝置1相比,可在不會降低從除濕裝置1所出來之空氣的溫度下,降低冷媒的凝結溫度。結果,與比較例之除濕裝置1相比,降低凝結溫度,而可使凝結壓力與蒸發壓力之差變小。因此,可提高表示除濕性能的EF值。
又,在第2凝結部3b在過冷卻液狀態的冷媒與通過蒸發器5的空氣之間進行熱交換。因此,與在凝結器3在過冷卻液狀態的冷媒與未通過蒸發器5的空氣之間進行熱交換的除濕裝置1相比,可充分地取得過冷卻度。因此,可得到大的除濕量。結果,在本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表示除濕性能的EF值變高。
進而,在沿著送風機6之軸6a所延伸的方向從第 1區域22觀察第2隔開部13的開口部13a時,風扇6b係被配置於開口部13a內。因此,因為從第1區域22往第2區域23之空氣的流動難被第2隔開部13妨礙,所以可使通風阻力變小。因此,因為可使得到所要的除濕量所需之送風機的風量變小,所以可使送風機的輸入(耗電量)變小。因此,可充分地提高表示除濕性能的EF值。
其次,說明本實施形態之變形例。
參照第7圖,說明本實施形態之第1變形例。在本實施形態之第1變形例,一體地構成第2凝結部3b及第3凝結部3c。即,第2凝結部3b與第3凝結部3c係未經由配管彼此被分離。另一方面,第1凝結部3a與第2凝結部3b係經由配管彼此被分離。
若依據本第1實施形態之第1變形例,因為一體地構成第2凝結部3b及第3凝結部3c,所以可使凝結器3的構成變得簡單。又,因為一體地構成第2凝結部3b及第3凝結部3c,所以凝結器3之製造變成容易。
接著,參照第8圖及第9圖,說明本實施形態之第2變形例。在本實施形態之第2變形例,在沿著送風機6之軸6a所延伸的方向從第2區域23觀察第2隔開部13的開口部13a時,凝結器3的上端及下端係被配置於開口部13a內。凝結器3之上下方向的高度尺寸D3係比開口部13a之內徑D2更小。
若依據本實施形態之第2變形例,在沿著送風機6之軸6a所延伸的方向從第2區域23觀察第2隔開部13的開口 部13a時,凝結器3的上端及下端係被配置於開口部13a內。因此,因為在凝結器3之上下方向從第1區域22往第2區域23之空氣的流動難被凝結器3妨礙,所以可使通風阻力變成更小。
進而,參照第10圖,說明本實施形態之第3變形例。在本實施形態之第3變形例,在沿著送風機6之軸6a所延伸的方向從第2區域23觀察第2隔開部13的開口部13a時,凝結器3的上端及下端係被配置於開口部13a內,且凝結器3之左右方向的兩端係被配置於開口部13a內。凝結器3之上下方向的高度尺寸D3係比開口部13a之內徑D2更小。又,凝結器3之左右方向的寬度尺寸D4係比開口部13a之內徑D2更小。
若依據本實施形態之第3變形例,在沿著送風機6之軸6a所延伸的方向從第2區域23觀察第2隔開部13的開口部13a時,凝結器3的上端及下端係被配置於開口部13a內,且凝結器3之左右方向的兩端係被配置於開口部13a內。因此,因為在凝結器3之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從第1區域22往第2區域23之空氣的流動難被凝結器3妨礙,所以可使通風阻力變成更小。
第2實施形態
在第2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包括第2圖所示之構造。第11圖係表示凝結器3與蒸發器5之高度的圖。第12圖係表示凝結器3與蒸發器5之寬度的圖。
參照第11圖及第12圖,在第2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凝結器3係在位於蒸發器5與送風機6之間並在從蒸發器5往送風機6的方向被配置成與蒸發器5重疊時,比蒸發 器5更向外側突出。
具體而言,第2凝結部3b及第3凝結部3c係被配置於空氣之流動方向的最下游。蒸發器5係被配置於空氣之流動方向的最上游。在空氣之流動方向將第1凝結部3a配置於第2凝結部3b及第3凝結部3c與蒸發器5之間。即,蒸發器5係被配置於比第1凝結部3a、第2凝結部3b以及第3凝結部3c更上游。
第2凝結部3b之高度h2和第3凝結部3c之高度h3的和比蒸發器5的高度h1更大。此外,在本實施形態,蒸發器5之高度h1係與第2凝結部3b之高度h2相等。又,第1凝結部3a之高度係與蒸發器5之高度h1及第2凝結部3b之高度h2相等。在凝結器3之高度方向,第3凝結部3c係比蒸發器5更向上側突出。
第2凝結部3b的寬度w2比蒸發器5的寬度w1更大。此外,在本實施形態,蒸發器5的寬度w1寬度係與第1凝結部3a的寬度相等。又,第3凝結部3c的寬度係與第2凝結部3b的寬度w2相等。在凝結器3的寬度方向,第2凝結部3b及第3凝結部3c係比蒸發器5更向右側及左側突出。
若依據本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凝結器3係在位於蒸發器5與送風機6之間並在從蒸發器5往送風機6的方向被配置成與蒸發器5重疊時,比蒸發器5更向外側突出。因此,在從蒸發器5往送風機6之空氣的流動方向可在不會被蒸發器5妨礙下使空氣流至凝結器3。因此,風路的構成變成容易。
在凝結器3之上部及下部的至少其中之一比蒸發 器5更突出的情況,可將在凝結器3之上部及下部的至少其中之一取入來自室內的空氣之第2風路11b的第2吸入口14b配置於框體20的背面20a。又,在凝結器3的寬度方向(左右方向)凝結器3比蒸發器5更突出的情況,即在凝結器3的寬度比蒸發器5之寬度更大的情況,可將在凝結器3之左側及右側的至少其中之一取入來自室內的空氣之第2風路11b的第2吸入口14b配置於框體20的背面20a。因此,可在不大為變更以往之除濕裝置的構成下,構成本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
又,藉由將第2風路11b之第2吸入口14b配置成對準凝結器3之冷媒的入口,可提高熱交換效率。即,在被配置於第2風路11b的最下游之凝結器3之冷媒的流動為上下方向的情況,高溫冷媒之入口被配置於凝結器3的上部。因此,藉由將第2風路11b配置成對準凝結器3之上部,可提高熱交換效率。又,在被配置於第2風路11b的最下游之凝結器3之冷媒從右向左流動的情況,高溫冷媒之入口被配置於凝結器3的右側。因此,藉由將第2風路11b配置成對準凝結器3之右側,可提高熱交換效率。
第3實施形態
參照第13圖,在第3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第1凝結部3a係被配置於蒸發器5與第2凝結部3b之間。第1凝結部3a與第2凝結部3b之間隔t2係比第1凝結部3a與蒸發器5之間隔t1更大。即,在從蒸發器5往送風機6之空氣的流動方向之第1凝結部3a與第2凝結部3b的間隔t2係比第1凝結部3a與蒸發器5之間隔t1更大。又,在從蒸發器5 往送風機6之空氣的流動方向之第1凝結部3a與第3凝結部3c的間隔係和第1凝結部3a與第2凝結部3b之間隔t2相等。
在蒸發器5與第1凝結部3a之間,在蒸發器5與冷媒進行熱交換之比室溫(例如27℃)更低之溫度(例如13℃)的空氣向第1凝結部3a流動。在第1凝結部3a與第2凝結部3b之間,在第1凝結部3a與冷媒進行熱交換之比室溫(例如27℃)更高之溫度(例如28度)的空氣向第2凝結部3b流動。
在蒸發器5與第1凝結部3a之間,因為通過蒸發器5之空氣與室內之空氣混合時凝結溫度與空氣溫度的差變小,所以凝結器性能係降低,而蒸發器5與第1凝結部3a的間隔t1亦可變小。另一方面,在第1凝結部3a與第2凝結部3b之間,藉由使第1凝結部3a與第2凝結部3b之間隔t2變大,設置通通第1凝結部3a後之空氣與室外之空氣的混合區域。藉此,因為第2凝結部3b之凝結溫度與空氣溫度的差變大,所以可提高凝結性能。
若依據本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第1凝結部3a與第2凝結部3b的間隔t2係比第1凝結部3a與蒸發器5之間隔t1更大。因此,在第1凝結部3a與蒸發器5之間係藉由抑制通過蒸發器5之空氣與室內之空氣混合,而可抑制第1凝結部3a之凝結溫度與空氣溫度的差變小。藉此,可抑制凝結性能的降低。又,在第1凝結部3a與第2凝結部3b之間係藉由促進通過第1凝結部3a之空氣與室內之空氣混合,而可使第2凝結部3b之凝結溫度與空氣溫度的差變大。藉此,可提高凝結性能。又,因為可設置於通過第1凝結部3a與第2凝 結部3b之空氣的助走區域,所以可使通過第2凝結部3b之空氣的風速分布變成均勻。
第4實施形態
參照第14圖及第15圖,在第4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被配置於空氣之流動的最下游之向第2凝結部3b及第3凝結部3c之空氣的吸入口被設置於背面20a及側面20c。
第3吸入口15被設置於框體20的側面20c。在側面20c,第3吸入口15構成為將空氣吸入第1風路11a及第2風路11b。第3吸入口15係在第1風路11a構成為將室內空氣吸入第1凝結部3a與第2凝結部3b之間。又,第3吸入口15係在第2風路11b構成為將室內空氣吸入第2吸入口14b與第3凝結部3c之間。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亦可與上述之第3實施形態一樣,第1凝結部3a與第2凝結部3b的間隔t2係比第1凝結部3a與蒸發器5之間隔t1更大。
若依據本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因為在框體20,不僅設置第1吸入口14a及第2吸入口14b,而且設置將空氣吸入第1風路11a及第2風路11b的第3吸入口15,所以可增加通過第2凝結部3b及第3凝結部3c之空氣的風量。藉此,可提高凝結性能。
又,第1吸入口14a、第2吸入口14b以及第3吸入口15係因為藉由將開口設置於框體20而可易於製作,所以可在不大幅度地變更以往之除濕裝置的構成下,將本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作成產品。
其次,說明第4實施形態之變形例的除濕裝置1。
參照第16圖,第4實施形態之變形例的除濕裝置1包括用以分離通過過冷卻狀態之冷媒所流動的第1凝結部3a之過冷卻部的空氣之第3隔開部16。第3隔開部16係在第1凝結部3a與第2凝結部3b之間被配置成塞住第1凝結部3a與第2凝結部3b之間的空間。第3吸入口15係被設置於比第3隔開部16更上方。
若依據第4實施形態之變形例的除濕裝置1,因為藉第3隔開部16抑制在第1凝結部3a的過冷卻部與冷媒進行熱交換之溫度比室溫更低的空氣、和室內空氣的混合,所以可更提高凝結性能。
第5實施形態
第5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包括第2圖所示之構造。在第5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凝結器3的冷媒入口x2係被配置於凝結器3的上側,凝結器3的冷媒出口y2係被配置於凝結器3的下側。又,凝結器3的冷媒入口x2係被配置於空氣之流動的最下游,凝結器3的冷媒出口y2係被配置於空氣之流動的最上游。即,凝結器3的冷媒入口x2係被設置於第3凝結部3c,凝結器3的冷媒出口y2係被設置於第1凝結部3a。又,蒸發器5的冷媒入口z係被配置於蒸發器5的下側。
若依據本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冷媒係在第3凝結部3c、第2凝結部3b以及第1凝結部3a依序流通。因此,在第3凝結部3c流動之冷媒係與在第2風路11b流動之空氣相對向地流動。在第2凝結部3b及第1凝結部3a流動之冷媒 係與在第1風路11a流動之空氣及在第2風路11b流動之空氣相對向地流動。藉此,因為可進行高溫度效率之熱交換,所以可提高凝結效率。
又,冷媒之入口被設置於在第2風路11b所配置的第3凝結部3c,所以在凝結器3中溫度高的冷媒可與在第2風路11b流動之室內溫度的空氣進行熱交換。藉此,熱交換性能變高。
又,因為凝結器3的冷媒出口y2被配置於凝結器3的下側,所以對被配置於蒸發器5之下側的冷媒入口z連結凝結器3的冷媒出口y2這件事變成容易。又,因為凝結器3的冷媒出口y2被設置於第1凝結部3a,所以可縮短連結第1凝結部3a與蒸發器5之配管。又,可使在蒸發器5流動之冷媒與在第1風路11a流動之空氣相對向地流動。藉此,可提高蒸發性能。又,一般而言,在蒸發器5流動之冷媒係為了流動的穩定性而從下向上流動。若依據本實施形態之凝結器3及蒸發器5的配置,在蒸發器5可使冷媒從下向上流動。
第6實施形態
參照第17圖,在第6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第2凝結部3b及第3凝結部3c之各個的分配數係比第1凝結部3a的分配數更多。即,使第2凝結部3b及第3凝結部3c之各個的冷媒流至內部之導熱管的支數係比使第1凝結部3a的冷媒流至內部之導熱管的支數更多。
此外,如第17圖所示,亦可對各個第1凝結部3a、第2凝結部3b以及第3凝結部3c改變分配數。又,參照第18 圖,亦可在第1凝結部3a之中途減少分配數。
若依據本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第2凝結部3b及第3凝結部3c之各個的分配數係比第1凝結部3a的分配數更多。因此,在因為在冷媒為過熱氣體狀態或氣液二相狀態冷媒的流速快而壓力損失大的區域,藉由降低冷媒的流速,可減少壓力損失。另一方面,在因為在冷媒為過冷卻液狀態冷媒的流速慢而壓力損失小的區域,藉由提高冷媒的流速,可進行效率高的熱交換。
第7實施形態
參照第19圖,在第7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第3凝結部3c係在第2風路11b,構成為對第2隔開部13在與送風機6相反側延伸。
因為第1凝結部3a、第2凝結部3b以及蒸發器5被配置於第2風路11b,所以在第2風路11b流動之空氣的壓力損失係比在第1風路11a流動之空氣的壓力損失更小。因此,因為在第2風路11b流動之空氣的風量增加,而在第1風路11a流動之空氣的第量減少。因此,因為在被配置於第1風路11a之蒸發器5流動之空氣的風量減少,所以除濕量減少。例如,若使蒸發器5、第1凝結部3a、第2凝結部之列數、散熱片片數的總和、與第3凝結部3c之列數、散熱片片數相等,在同一前面面積時成為相同的通風阻力。因此,根據蒸發器5、第1凝結部3a以及第2凝結部3b之前面面積與第3凝結部之前面面積的百分比,可易於調整在第1風路11a及第2風路11b流動之空氣的風量。
若依據本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第3凝結部3c係在第2風路11b,構成為對第2隔開部13在與送風機6相反側延伸。因此,可使第2風路11b的壓力損失變大。在第1風路11a係因為被配置第1凝結部3a、第2凝結部3b以及蒸發器5而壓力損失變大,藉由使第2風路11b的壓力損失變大,可抑制空氣之往第2風路11b的偏流。藉此,可抑制在蒸發器5之除濕量的減少。因此,可得到高效率的除濕裝置1。
第8實施形態
參照第20圖,在第8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冷媒迴路10係構成為使從蒸發器5所流出的冷媒經由凝結器3流至壓縮機2。在本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凝結器3包括高低壓熱交換部17。高低壓熱交換部17包括:第1流路,係連接第1凝結部3a的冷媒出口與降壓裝置4的冷媒入口;及第2流路,係連接蒸發器5的冷媒出口與壓縮機2的吸入口(冷媒入口)。
在高低壓熱交換部17,在第1流路流動之冷媒與在第2流路流動的冷媒之間進行熱交換。藉此,在凝結器3之冷媒出口流動之冷媒與在蒸發器5之冷媒出口流動的冷媒之間進行熱交換。因此,在蒸發器5流動的冷媒之藉焓差之擴大的蒸發性能(除濕量)可增大。
又,壓縮機2的吸入口(冷媒入口)係為了維持可靠性,需要吸入在蒸發器5內令氣化的冷媒。可是,在蒸發器5因冷媒的氣體部係局部地成為高溫而熱交換性能降低。
在本實施形態之冷媒迴路10,即使從蒸發器5所流出的冷媒是氣液二相狀態,亦可使令氣化的冷媒向壓縮機2 的冷媒吸入口回去。因此,蒸發器5的性能不會降低,壓縮機2的可靠性亦不會受損。又,即使蒸發器5之冷媒的分配變差,亦因為使氣液二相狀態的冷媒流至蒸發器5,所以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蒸發器5的性能。
如以上所示,若依據本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冷媒迴路10構成為使從蒸發器5所流出的冷媒經由凝結器3流通至壓縮機2。因此,可將液冷媒供給至在蒸發器5因過熱氣體的發生而降低熱交換效率的區域。藉此,可改善蒸發器5的熱交換性能。
應認為這次所揭示之實施形態係在所有的事項上是舉例表示,不是用以限制的。本發明的範圍係不是根據上述之說明,而是根據申請專利範圍所表示,圖謀包含與申請專利範圍同等之意義及在範圍內之所有的變更。

Claims (8)

  1. 一種除濕裝置,係包括:框體;冷媒迴路,係包含在該框體之內部所收容的壓縮機、凝結器、降壓裝置以及蒸發器;以及送風機,係具有以軸為中心轉動的風扇,且被收容於該框體之該內部;在該冷媒迴路,冷媒係在該壓縮機、該凝結器、該降壓裝置以及該蒸發器依序流通;該凝結器係包含:第1凝結部,係過冷卻液狀態之該冷媒流動;第2凝結部,係氣液二相狀態之該冷媒流動;以及第3凝結部,係過熱氣體狀態之該冷媒流動;該框體係包含:第1隔開部,係具有:第1風路,係藉由該風扇以該軸為中心轉動,從該框體的外部被取入該內部的空氣依序通過該蒸發器、該第1凝結部以及該第2凝結部;及第2風路,係藉由該風扇以該軸為中心轉動,從該框體的該外部被取入該內部的空氣通過該第3凝結部;第2隔開部,係具有連接被配置該第1風路及該第2風路之第1區域與被配置該送風機之第2區域的開口部,且將該第1區域與該第2區域隔開;在沿著該軸所延伸的方向從該第1區域觀察該第2隔開部的該開口部時,該風扇係被配置於該開口部內。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除濕裝置,其中該凝結器係在位 於該蒸發器與該送風機之間並在從該蒸發器往該送風機的方向被配置成與該蒸發器重疊時,比該蒸發器更向外側突出。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除濕裝置,其中該第1凝結部係被配置於該蒸發器與該第2凝結部之間;該第1凝結部與該第2凝結部的間隔係比該第1凝結部與該蒸發器的間隔更大。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除濕裝置,其中該框體係包含被設置第1吸入口及第2吸入口之背面、與被設置第3吸入口的側面;在該背面該第1吸入口係構成為將空氣吸入該第1風路,且該第2吸入口係構成為將空氣吸入該第2風路;在該側面該第3吸入口係構成為將空氣吸入該第1風路及該第2風路;該第3吸入口係在第1風路構成為將空氣吸入該第1凝結部與該第2凝結部之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除濕裝置,其中在該凝結器,冷媒係在該第3凝結部、該第2凝結部以及該第1凝結部依序流通;該冷媒之入口係被配置於該凝結器的上側,且被設置於該第3凝結部;該冷媒之出口係被配置於該凝結器的下側,且被設置於該第1凝結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除濕裝置,其中該第2凝結部及 該第3凝結部之各個的分配數係比該第1凝結部的分配數更多。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除濕裝置,其中該第3凝結部係在該第2風路,構成為對該第2隔開部在與該送風機相反側延伸。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除濕裝置,其中該冷媒迴路係構成為使從該蒸發器所流出的冷媒經由該蒸發器流通至該壓縮機。
TW106114252A 2017-01-12 2017-04-28 除濕裝置 TWI6714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00835 WO2018131121A1 (ja) 2017-01-12 2017-01-12 除湿装置
??PCT/JP2017/000835 2017-01-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5838A true TW201825838A (zh) 2018-07-16
TWI671494B TWI671494B (zh) 2019-09-11

Family

ID=628405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4252A TWI671494B (zh) 2017-01-12 2017-04-28 除濕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644173B2 (zh)
CN (1) CN110139700B (zh)
TW (1) TWI671494B (zh)
WO (1) WO2018131121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53323B (zh) * 2019-05-27 2022-01-21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除濕裝置
TWI765270B (zh) * 2019-12-12 2022-05-21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除濕裝置
TWI784343B (zh) * 2020-06-05 2022-11-21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除濕裝置
TWI830175B (zh) * 2021-04-22 2024-01-21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除濕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22264375A1 (zh) * 2021-06-17 2022-12-22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135354U (zh) * 1976-04-09 1977-10-14
JPS60191140A (ja) * 1984-03-12 1985-09-28 Hitachi Ltd 除湿乾燥機
JPH0587417A (ja) * 1991-09-26 1993-04-06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 Refrig Co Ltd 除湿装置
JP2003172557A (ja) * 2001-12-06 2003-06-20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KR100675900B1 (ko) * 2004-10-05 2007-01-29 류경륜 냉동 공조 시스템
JP5046685B2 (ja) * 2007-03-01 2012-10-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機
CN102338428A (zh) * 2010-07-26 2012-02-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全热回收新风除湿机组
JP5452565B2 (ja) * 2011-10-27 2014-03-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TWM441105U (en) * 2011-12-06 2012-11-11 Kuo-Tung Kao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with dehumidifying and heating functions
KR101224157B1 (ko) * 2012-08-21 2013-01-22 유경윤 히트 펌프형 건조기
CN203671981U (zh) * 2012-12-21 2014-06-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CN203083033U (zh) * 2013-01-15 2013-07-24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双冷源除湿空调机组
DE112013006529B4 (de) * 2013-01-29 2017-12-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Entfeuchter
CN203928478U (zh) * 2014-05-16 2014-11-05 上海伯涵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冷凝压力深度过冷高效除湿机
KR102184544B1 (ko) * 2014-10-16 2020-11-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습기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53323B (zh) * 2019-05-27 2022-01-21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除濕裝置
TWI765270B (zh) * 2019-12-12 2022-05-21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除濕裝置
TWI784343B (zh) * 2020-06-05 2022-11-21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除濕裝置
TWI830175B (zh) * 2021-04-22 2024-01-21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除濕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8131121A1 (ja) 2019-06-27
WO2018131121A1 (ja) 2018-07-19
CN110139700B (zh) 2021-11-26
TWI671494B (zh) 2019-09-11
CN110139700A (zh) 2019-08-16
JP6644173B2 (ja) 2020-0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71494B (zh) 除濕裝置
US11604015B2 (en) Multistage, microchannel condensers with displaced manifolds for use in HVAC systems
KR101762244B1 (ko) 축적된 코일 구간들을 갖는 열교환기
US8205470B2 (en)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US9702637B2 (en) Heat exchanger, indoor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9568221B2 (en)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CN108139088B (zh) 空调
JP6466047B1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WO2017221351A1 (ja) 除湿装置
TW202043684A (zh) 除濕裝置
CN111512099B (zh) 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
KR20190050652A (ko) 공기조화기
CN111448423B (zh) 空气调节机
TWI810896B (zh) 除濕裝置
TWI830175B (zh) 除濕裝置
JP7394722B2 (ja) 除湿装置
EP4141348A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TWI836224B (zh) 除濕裝置
WO2022215204A1 (ja) 空気調和機
JP7146077B2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WO2022145003A1 (ja) 除湿装置
JP7050538B2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2018048769A (ja) 熱交換器
KR20180005905A (ko) 실외기 및 그것을 구비하는 공기조화기
KR20150098141A (ko) 열교환기 및 이를 갖는 공기조화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