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23556A - 上拉構造體、作業船及樞動錨設置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上拉構造體、作業船及樞動錨設置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823556A TW201823556A TW105143774A TW105143774A TW201823556A TW 201823556 A TW201823556 A TW 201823556A TW 105143774 A TW105143774 A TW 105143774A TW 105143774 A TW105143774 A TW 105143774A TW 201823556 A TW201823556 A TW 201823556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pull
- reaction force
- force plate
- water
- plate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7/00—Foundations as substructures
- E02D27/32—Foundations for special purposes
- E02D27/50—Anchored found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21/00—Tying-up; Shifting, towing, or pushing equipment; Anchoring
- B63B21/24—Anchors
- B63B21/26—Anchors securing to b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35/00—Vessels or similar floating structu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3B35/44—Floating buildings, stores, drilling platforms, or workshops, e.g. carrying water-oil separating device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7/00—Foundations as substructures
- E02D27/32—Foundations for special purposes
- E02D27/52—Submerged foundations, i.e. submerged in open water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5/00—Bulkheads, piles, or other structural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E02D5/74—Means for anchoring structural elements or bulkheads
- E02D5/80—Ground anchors
- E02D5/803—Ground anchors with pivotable anchoring member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250/00—Production methods
- E02D2250/0061—Production methods for working underwate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Placing Or Removing Of Piles Or Sheet Piles, Or Accessories Thereof (AREA)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 Wind Motors (AREA)
- Revetment (AREA)
- Conveying And Assembling Of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無關於水底之狀態而更確實地以較高之作業效率進行設置於水底之物體之向上方之拉拽之上拉構造體。
用以將設置於水底之物體上拉之上拉構造體具備:上拉裝置,其具有上拉軸,且沿著該上拉軸將上述物體上拉;反作用力板,其具有於利用上述上拉裝置之上述物體之上拉時按壓上述水底之底面;及連結部,其將上述上拉裝置與上述反作用力板以上述底面可相對於上述上拉軸旋動之方式連結。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備上拉裝置之上拉構造體、具備該上拉構造體之作業船、及使用該上拉構造體之樞動錨設置方法。
近年來,於水面上排列有太陽電池板之水上大型太陽能發電所之設置正在推進。於水上大型太陽能發電所中,利用金屬線將於水面漂浮之太陽電池板與設置於水底之錨連結,從而將太陽電池板保持於水上之規定位置。作為設置於水底之錨,亦使用樞動錨。
樞動錨之一例係如圖8(a)所示,具有將錨部91與桿部92於連結部91P可樞動地連結之構造。
於設置樞動錨90時,首先,將打入用桿93之一端插入至形成於錨部91之孔91h,自打入用桿93之另一端賦予按壓力而將錨部91及桿部92之一部分打入地下(圖8(b))。繼而,將打入用桿93拔除(圖8(c)),並使用油壓千斤頂等將桿部92之殘留於地上之部分向上方拉拽。藉由該拉拽力,錨部91相對於桿部92樞動,且以具有最大之投影面積之方式配置於相對於桿部92被拉拽之方向垂直之方向(圖8(d))。藉此,桿部92以具有較高之拉拔耐力之狀態固定於地面g。再者,關於樞動錨之進一步之 詳情,例如記載於專利文獻1中。
作為將樞動錨高效率地設置於水底之方法,使用本申請人所發行之專利文獻2中記載之方法。根據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方法,可使用能夠藉由台船而容易地移動之反作用力板,以較高之作業效率進行使用油壓手動破碎機等之錨部之向水底之打入、及使用中空油壓千斤頂等之桿部之向上方之拉拽。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第778959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第5641270號公報
亦可知於樞動錨之設置作業中,於水底之狀態下作業並不容易。
本發明之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可無關於水底之狀態而更確實地以較高之作業效率進行設置於水底之物體之向上方之拉拽之上拉構造體、具備該上拉構造體之作業船、及使用該上拉構造體之樞動錨設置方法。
依照本發明之第1態樣,提供一種上拉構造體,用以將設置於水底之物體上拉,具備: 上拉裝置,其具有上拉軸,且沿著該上拉軸將上述物體上拉;反作用力板,其具有於利用上述上拉裝置之上述物體之上拉時按壓上述水底之底面;及連結部,其將上述上拉裝置與上述反作用力板以上述底面可相對於上述上拉軸旋動之方式連結。
於第1態樣之上拉構造體中,上述反作用力板亦可具有跨於上述底面與對向於上述底面之上表面之間之貫通部,上述上拉裝置與上述反作用力板亦能以上述上拉裝置經由上述貫通部而將上述物體上拉之方式連結。
於第1態樣之上拉構造體中,上述貫通部亦可為自上述反作用力板之邊緣延伸之切口。
於第1態樣之上拉構造體中,上述連結部亦可於上述上拉裝置與上述反作用力板之間劃分形成(define)用於將上述物體向上述上拉裝置引導之引導空間。
於第1態樣之上拉構造體中,上述連結部亦可具備自上述反作用力板直立之複數個腳部、及與上述反作用力板平行地由上述腳部保持且具有開口之板部,且上述引導空間亦可劃分形成於上述複數個腳部、上述板部及上述反作用力板之間。
於第1態樣之上拉構造體中,亦可為上述連結部可變更上述引導空間之與上述反作用力板之上述底面正交之方向之尺寸。
於第1態樣之上拉構造體中,亦可為上述連結部與上述反作用力板可裝卸。
於第1態樣之上拉構造體中,亦可為相對於上述反作用力板旋動之上述上拉裝置之旋動中心,位於包含上述反作用力板之上述底面之面內、或上述面之與上述上拉裝置相反側。
於第1態樣之上拉構造體中,上述上拉裝置亦可為中空油壓千斤頂。
依照本發明之第2態樣,提供一種作業船,用於將設置於水底之物體上拉,具備:台船,其用於在水上移動;第1態樣之上拉構造體,其相對於上述台船可移動地連接;及移動機構,其使上述上拉構造體相對於上述台船移動。
依照本發明之第3態樣,提供一種樞動錨設置方法,該方法係用於將具有錨部及可樞動地連結於該錨部之桿部之樞動錨設置於水底,包含:將上述錨部打入至上述水底之動作;將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上拉構造體,使該上拉構造體之反作用力板與上述水底接地而配置於上述水底之動作;及藉由上述上拉構造體之上拉裝置將上述桿部上拉,使上述錨部樞動之動作。
於第3態樣之樞動錨設置方法中,將上述上拉構造體配置於上述水底之動作亦可包含將上述上拉裝置與上述桿部扣合(engage)之動作、及使上述反作用力板相對於上述上拉裝置旋動而使上述反作用力板與上述水底接地之動作。
根據本發明之上拉構造體、具備該上拉構造體之作業船、及使用該上拉構造體之樞動錨設置方法,可無關於水底之狀態,更確實地以較高之作業效率進行設置於水底之物體之向上方之拉拽。
100‧‧‧作業船
1‧‧‧台船
11‧‧‧上板
12‧‧‧浮體
13‧‧‧桅桿
14‧‧‧舷外機
15‧‧‧絞車
1S‧‧‧切口
2‧‧‧上拉構造體
21‧‧‧反作用力板
22‧‧‧連結部
23‧‧‧中空油壓千斤頂
40‧‧‧油壓動力單元
50‧‧‧油壓手動破碎機
90‧‧‧樞動錨
W‧‧‧金屬線
圖1係包含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上拉構造體之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作業船之立體圖。
圖2(a)係上拉構造體所包含之中空油壓千斤頂之立體圖。圖2(b)係表示使用圖2(a)之中空油壓千斤頂將上拉桿上拉之方法之說明圖。
圖3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樞動錨設置方法之流程圖。
圖4(a)~圖4(c)係表示樞動錨打入步驟之作業內容之說明圖。
圖5(d)、圖5(e)係表示上拉構造體設置步驟之作業內容之說明圖,圖5(f)係表示桿部上拉步驟之作業內容之說明圖。
圖6係用以說明引導空間之更理想之尺寸之說明圖。
圖7係本發明之變形例之上拉構造體之立體圖。
圖8(a)~圖8(d)係表示將樞動錨設置於地下之順序之說明圖。
<實施形態>
對於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上拉構造體2、具備上拉構造體2之作業船100、及使用作業船100之樞動錨設置方法,以使用其等將樞動錨設置於傾 斜之水底之情形為例進行說明。再者,作為樞動錨例如可使用foresight公司之MANTARAY(商品名),但並不限於此。
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之作業船100主要具有包含舷外機14之台船1、及經由金屬線W而連結於台船1之上拉構造體2。於圖1中,台船1漂浮於水面,上拉構造體2與水底接地。
於以下說明中,於圖1中將舷外機14所處之方向設為作業船100及台船1之後側,將其相反側(圖1中之對向左下側)設為作業船100及台船1之前側。又,將與前後方向正交之水平方向設為作業船100及台船1之寬度方向。
台船1主要具有上板11、配置於上板11之下方之一對浮體12、自上板11之大致中央向上方延伸之桅桿13、及安裝於上板11之側面之舷外機14。
上板11為大致U字形之平板,且於寬度方向之中央部具有自前端朝向後方之切口1S。
一對浮體12分別為大致長方體之中空浮體,且以使長度方向朝向前後方向且於寬度方向夾持切口1S之方式安裝於上板11之下表面。一浮體12沿著上板11之寬度方向之一邊緣安裝於上板11,另一浮體12沿著上板11之寬度方向之另一邊緣安裝於上板11。
桅桿13包含:一對支柱13a,其等垂直固定於上板11之上表面;及樑13b,其將一對支柱13a之上端部連接且與上板11平行地延伸。桅桿13於寬度方向橫跨切口1S。於桅桿13之一支柱13a安裝有油壓計G,於樑13b之寬度方向之中央安裝有絞車(移動機構)15。
舷外機14安裝於上板11之後邊緣。舷外機14亦可為任意之小型船舶用引擎。
除此以外,台船1具備設置於上板11上之油壓動力單元40。油壓動力單元40作為下述中空油壓千斤頂23或油壓破碎機50之油壓源而使用。
上拉構造體2主要包含反作用力板21、設置於反作用力板21之上表面之連結部22、及可旋動地連接於連結部22之中空油壓千斤頂23。
反作用力板21係於使用中空油壓千斤頂23之上拉作業時其底面211密接於水底之板構件,於本實施形態中,係由鐵、不鏽鋼等金屬形成之平板。反作用力板21為大致U字形,且具有於特定方向延伸之切口2S。
連結部22包含自反作用力板21直立之4根腳部221a、221b、221c、221d、由4根腳部221a~221d水平地保持之水平板部222、及自水平板部222之上表面直立之一對垂直板部223。
腳部221a~221d於切口2S之兩側各設置有2根。腳部221a、221b於切口2S之一側沿著切口2S之延伸之方向連接於反作用力板21,腳部221c、221d於切口2S之另一側沿著切口2S之延伸之方向連接於反作用力板21。
水平板部222為正方形或矩形,於其四角一體地連接於4根腳部221a~221d之各者之上端。藉此,水平板部222與反作用力板21平行地被保持於反作用力板21之切口2S之上方。於水平板部222之中央部設置 有於厚度方向貫通水平板部222之貫通孔H。再者,於圖1中,貫通孔H之形狀為矩形,但貫通孔H亦可為正方形、圓形等任意之形狀。
藉由4根腳部221a~221d、反作用力板21之上表面、及水平板部222之下表面劃分形成(define)長方形之引導空間GS。引導空間GS經由切口2S、貫通孔H、及腳部221a~221d之相鄰之2根間之間隙而與引導空間GS之外側連通。
於自與反作用力板21正交之方向觀察之情形時,反作用力板21之切口2S與引導空間GS及貫通孔H重疊。對引導空間GS之尺寸之詳情於下文中進行敍述,但於與反作用力板21水平之面內,較理想為引導空間GS之外形較中空油壓千斤頂23之外形更大,且較理想為引導空間GS之外形與切口2S之大小相同或切口2S較引導空間GS之外形更大。
一對垂直板部223於與切口2S之延伸方向正交之方向上隔著水平板部222之貫通孔H而對向。於一對垂直板部223之各者設置有狹縫S。狹縫S之各者為圓弧形狀,於本實施形態中,圓弧之中心SO位於包含反作用力板21之底面211之平面內。
中空油壓千斤頂23係進行樞動錨等之上拉之上拉裝置,如圖2(a)所示,具有圓筒形之中空缸體231、及設置於中空缸體231之一端側之套筒232。
於中空缸體231之徑向之中心部劃分形成有沿著中心軸(上拉軸)A延伸之孔231h。於中空缸體231之內部收容有環狀之活塞(未圖示)。
套筒232係於與中空缸體231所處之側相反側開口之杯狀, 且其底部具有以中心軸A為中心之圓形之小孔232h。套筒232之內表面232i(圖2(b))之剖面形狀為以中心軸A為中心之圓形,其直徑於下方(靠近中空缸體231之位置)較小,隨著朝向上方(遠離中空缸體232之位置)而逐漸變大。即,套筒232之內表面232i形成為楔形(圖2(b))。
中空缸體231內之未圖示之活塞與套筒232被連結,若活塞於中心軸A方向移動,則套筒232亦於中心軸A方向移動。
於中空缸體231之與套筒232所處之側相反側之端部附近之外周面固定有相互朝向相反側突出之一對凸座b。中空油壓千斤頂23將一對凸座b插入至連結部22之垂直板部223之一對狹縫S,從而可旋動地連結於反作用力板21及連結部22。
中空油壓千斤頂23之旋動具有以下特徵。
狹縫S分別為圓弧形狀,圓弧之中心So分別位於包含反作用力板21之底面211之平面內。因此,中空油壓千斤頂23藉由凸座b於狹縫S內滑動而繞著連結一對中心SO之旋動軸X(圖1)於切口2S之延伸方向旋動。再者,旋動軸X於包含反作用力板21之底面211之平面內與切口2S之延伸方向正交。
中空油壓千斤頂23之旋動之範圍任意,但作為一例為以中心軸A相對於反作用力板21垂直之位置為基準分別向兩側5°~30°左右之範圍。於所有該範圍中,較理想為中心軸A通過引導空間GS及切口2S內,但並不限定於此。
於上拉構造體2之反作用力板21連接有自安裝於台船1之桅桿13之絞車15延伸之金屬線W之端部。於將台船1與上拉構造體2連 結之狀態下,上拉構造體2之切口2S之延伸之方向及中空油壓缸體23之旋動方向與台船1之前後方向上一致。又,上拉構造體2之中空油壓缸體23之旋動軸X之延伸之方向與台船1之寬度方向一致。台船1之上板11之切口1S與反作用力板21之切口2S之延伸方向一致且於上下方向重疊。
其次,參照圖3之流程圖及圖4、5對本實施形態之樞動錨設置方法進行說明。
如圖3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樞動錨設置方法包含:記號配置步驟S1,其係將表示樞動錨之設置位置之記號配置於水底;樞動錨打入步驟S2,其係將樞動錨打入至該記號之位置;上拉構造體配置步驟S3,其係將上拉構造體2配置於水底;桿部上拉步驟S4,其係藉由上拉構造體2而將樞動錨之桿部上拉;及拉拔耐力測定步驟S5,其係測定樞動錨之拉拔耐力。
於記號配置步驟S1中,將表示樞動錨90之設置位置之記號M配置於水底B。記號M作為一例可使用於一端部安裝有旗子於另一端部連接有鋼筋之竹竿。一面使用GPS測量機及光學式測量機器引導潛水員,一面將記號M之鋼筋插入至水底B之應將樞動錨90打入之位置。藉由配置記號M,能夠於水面S上辨識旗子而容易地掌握應設置樞動錨90之水底B之位置。
於樞動錨打入步驟S2中,將樞動錨90打入至水底B之藉由記號M而示出之位置。具體之順序之一例如下。
首先,使作業船100移動至記號M之位置,於記號M位於台船1之切口部1S及上拉構造體2之切口部2S之內部之狀態下,使作業 船100停止(圖4(a))。此時,使作業船100之前後方向與水底B之傾斜方向一致。
其次,如圖4(b)所示,利用油壓手動破碎機50保持打入用桿93之上端部,並且將打入用桿93之下端部插入至樞動錨90之錨部91之孔部91h(圖8(a)),並將錨部91壓入至由記號M指示之水底B之位置。此時,使桿部92之旋動方向與作業船100之前後方向(即,上拉構造體2之切口2S之延伸之方向及中空油壓千斤頂23之旋動方向)一致。
其後,利用油壓軟管(未圖示)將油壓手動破碎機50與台船1上之油壓動力單元40連接並使油壓手動破碎機50作動,若向垂直下方施加按壓力,則油壓手動破碎機50將樞動錨90之錨部91打入至鉛垂下方(圖4(c))。於打入結束之後,將油壓手動破碎機50及打入用桿93卸除。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之樞動錨設置方法中,於樞動錨90之桿部92之端部設置環部92c,於環部92c可裝卸地連接有金屬製之上拉用桿94。上拉用桿94之連接例如藉由使設置於上拉用桿之一端之帶鎖扣之掛鉤等與環部92c扣合而進行。
於上拉構造體配置步驟S3中,為了進行使用中空油壓千斤頂23之樞動錨90之上拉,將上拉構造體2配置於水底B。
具體而言,首先,使台船1略微前進,以大致垂直地延伸之上拉用桿94接近中空油壓千斤頂23之中空缸體231之中心軸A之方式進行調整。繼而,藉由台船1之絞車15將金屬線W陸續送出使上拉構造體2下降,將上拉用桿94通入中空油壓千斤頂23之中空缸體231之孔231h(圖5(d)),使反作用力板21與水底B接地(圖5(e))。
此處,於將上拉用桿94通入至中空缸體231之孔231h時,將上拉用桿94之上端部經由切口2S、引導空間GS、及貫通孔H而引導至孔231h內。
樞動錨90之桿部92能夠於作業船100之前後方向、即切口2S之延伸之方向旋動,且經由環部92c而連接於桿部92之上拉用桿94亦為同樣。因此,可使上拉用桿94於切口2S之延伸之方向旋動而將上拉用桿94之上端容易地引導至切口2S內,其後,可經由腳部221a與腳部221c之間而容易地引導至引導空間GS。
又,於將上拉用桿94之上端自引導空間GS引導至孔231h時,可自腳221a~221d之間辨識引導空間GS,將上拉用桿94之上端容易地引導至貫通孔H,其後,容易地引導至孔231h。
如圖5(d)、圖5(e)所示,於水底以作業船100之後側之水深較前側之水深更深之方式傾斜之情形時,於反作用力板21與水底B接地時,首先,反作用力板21之前端側與水底B接觸。其後,反作用力板21隨著後端側進而下降而傾斜,最後,後端側與水底B接觸。藉此,反作用力板21密接於傾斜之水底B而接地。
由於作業船100以其前後方向沿著水底B之傾斜方向之方式配置,故而中空油壓千斤頂23之旋動方向亦與水底B之傾斜方向一致。因此,可根據反作用力板21之傾斜使中空油壓千斤頂23旋動,一面垂直保持中空油壓千斤頂23之中空缸體231之中心軸A,一面使反作用力板21與傾斜之水底B接地。
於桿部上拉步驟S4中,使用中空油壓千斤頂23將上拉用桿 94上拉,將樞動錨90固定於水底B。
具體而言,首先,利用油壓軟管(未圖示)將中空油壓千斤頂23與台船1上之油壓動力單元40連接。藉此,能夠對中空缸體231內賦予油壓。又,中空油壓千斤頂23與配置於台船1上之油壓計G亦利用油壓軟管(未圖示)連接。藉此,能夠利用台船1上之油壓計G讀取施加於中空缸體231內之活塞、以及套筒部232之負載。
於將樞動錨90之桿部92上拉時,如圖2(b)所示,以夾持連結於桿部92之上拉用桿94之方式,於套筒232內配置兩個楔形夾持具233。楔形夾持具233作為一例具有將圓錐台沿著中心軸分割為2部分之形狀,於配置於套筒232內之狀態下,外周面233o與套筒232之內周面232i接觸,內平面233i與上拉用桿94接觸。
此處,楔形夾持具233之內平面233i係以相對於上拉用桿94之滑動被抑制之方式被加工。因此,於此狀態下,若使套筒232向上方移動,則夾持上拉用桿94而配置之2個楔形夾持具233藉由朝向下方直徑逐漸變小之套筒232之內周面232i而向半徑方向內側被按壓,從而更牢固地夾持上拉用桿94。楔形夾持具233與此同時亦被向上方推壓,因此,被楔形夾持具233夾持之上拉用桿94亦被上拉至上方。藉此,連接於上拉用桿94之桿部92被上拉而樞動錨90之錨部91樞動,從而將樞動錨90固定於水底B(圖5(f))。
於桿部92上拉時,桿部92及上拉用桿94向上方移動,桿92之環部92c、及連接於其之上拉用桿94之帶鎖扣之掛鉤於切口2S及引導空間GS內向上方移動。如此一來,藉由具有引導空間GS而抑制環部92c 或帶鎖扣之掛鉤與中空油壓缸體231之碰撞。
再者,於桿部92上拉時,於台船1上確認油壓計G所示之負載值。若油壓計G所示之負載值急遽上升,則可推定錨部91樞動,樞動錨90被固定於水底B。自於台船1上確認油壓計G所示之負載值急遽上升之作業者向於水中操作中空油壓千斤頂23之潛水員之聯絡可使用水中無線等進行。藉由如此般將油壓計G配置於台船1上,即使於水中之視野不佳之情形時,亦可準確地掌握油壓計G之值。
於拉拔耐力測定步驟S5中,確認樞動錨90是否具有充分之拉拔耐力而設置於水底B。
拉拔耐力測定步驟S5直接使用於桿部上拉步驟S4中使用之中空油壓千斤頂23及楔形夾持具233。作為一例,於較理想為拉拔耐力具有40kN之情形時,使中空油壓千斤頂23之油壓上升,確認油壓計G所示之負載值達到40kN。此時,若樞動錨90未被拉拔而油壓計G所示之負載值達到40kN,則可判斷樞動錨90具有充分之拉拔耐力(40kN)而設置於水底B。另一方面,若油壓計G所示之負載值未達到40kN而錨部91被拉拔,則可判斷樞動錨90不具有充分之拉拔耐力(40kN)。
若可確認所設置之樞動錨90具有充分之拉拔耐力,則一根樞動錨90之配置完成。藉由絞車15將金屬線W捲起使上拉構造體2上升,使作業船100向下一記號M所示之位置移動。於使作業船100移動至下一記號M之後,重複上述步驟S2~S5設置第2根樞動錨90。
以下總結本實施形態之上拉構造體2、作業船100、及樞動錨設置方法之效果。
本實施形態之上拉構造體2由於中空油壓千斤頂23相對於反作用力板21可旋動地連結,故而無論水底之狀態,可更確實地以較高之作業效率進行使用中空油壓千斤頂(上拉裝置)23之桿部之向上方之拉拽。
具體而言,例如,根據本發明之發明者之見解,於將樞動錨之錨部打入至水底時,桿部未必相對於水底垂直地延伸,可相對於水底具有90°以外之各種角度。尤其是,於將桿部垂直地設置於為傾斜面之水底之情形時,桿部相對於水底並不垂直。
本實施形態之上拉構造體2由於中空油壓千斤頂23相對於反作用力板21可旋動地連結,故而即使於傾斜之水底,亦可垂直地配置中空油壓千斤頂23,且可使反作用力板21之底面密接於水底而接地。又,藉由如此般配置之上拉構造體2,可容易地進行相對於水底並不垂直之桿部之拉拽。
本實施形態之上拉構造體2於中空油壓千斤頂23之中空缸體231之孔231h之下方劃分形成有引導空間GS,引導空間GS與切口2S連通。因此,於將上拉用桿94通入孔231h時,可將切口2S及引導空間GS作為導向器使用,即使於視野較差之水中,亦可將上拉用桿94之端部容易地引導至孔231h。
又,本實施形態之上拉構造體2於中空油壓千斤頂23之中空缸體231之孔231h之下端部與反作用力板21之間具有引導空間GS,因此,即使地面較緩,於上拉時桿部92大幅地向上方移動之情形時,設置於桿部92之端部之環部92c與中空油壓千斤頂23亦不易碰撞。
本實施形態之上拉構造體2於藉由反作用力板21而支承中 空油壓千斤頂23之狀態下,進行桿部92之上拉作業,於桿部92上拉時產生之反作用力(按壓水底B之力)經由面積較大之反作用力板21之底面而賦予水底。由此,即使桿部92之上拉所需之力相對較大,賦予每單位面積之水底之力變小,即使水底較鬆軟,亦可穩定地接住於桿部92之上拉時產生之反作用力。換言之,可不產生中空油壓千斤頂23向水底之穿入等而進行桿部92之上拉。
本實施形態之上拉構造體2具有將中空油壓千斤頂23與反作用力板21一體地連接之構成,因此,無需於水中將中空油壓千斤頂23配置於反作用力板21上之工夫。又,可一次性進行使用台船1之反作用力板21及中空油壓千斤頂23之移動、配置。
本實施形態之上拉構造體2可防止因反作用力板21導致自作業部位之周圍之水底B捲起泥或淤泥,從而可確保潛水員之視野。
本實施形態之作業船100亦具有上拉構造體2,因此,可發揮與上拉構造體2相同之效果。又,本實施形態之作業船100係使用輕量且吃水較小之台船1,因此,作為一例亦可進入水深70厘左右之淺灘,而可於淺灘中較佳地進行樁子或錨之打入、拉拔作業。
本實施形態之作業船100包括具有切口1S之俯視大致U字形之台船1、及具有切口2S之俯視大致U字形之反作用力板21,切口1S與切口2S具有於俯視下相互重疊之區域。因此,根據本實施形態之作業船100,藉由使記號M位於切口1S、2S內,可於記號M之正上方配置作業船100,從而可準確地將樞動錨90打入至記號M所示之水底B之位置。
本實施形態之樞動錨設置方法亦使用作業船100,因此,可 發揮與作業船100同樣之效果。
於本實施形態之上拉構造體2、作業船100、及樞動錨設置方法中,亦可採用以下變形態樣。
上拉構造體2並非必須連結於台船1。亦可一面利用起重船等移動一面使用不具有台船1之上拉構造體2。
於上述實施形態之上拉構造體2中,反作用力板21為具有切口2S之大致U字形,但反作用力板21之形狀並不限定於此。反作用力板21亦可為矩形或正方形之中央部設置有開口部之大致O字形狀。除此以外,藉由於任意之形狀之板構件設置任意之形狀之開口或切口,亦可獲得可使用之反作用力板。又,反作用力板並非必須為一片,亦可為相對於連結部22或中空油壓千斤頂23連接之多片板部。即,反作用力板只要可相對於中空油壓千斤頂23提供反作用力,則可設為任意之數量及形狀。
於上述實施形態之上拉構造體2中,反作用力板21之底面211可為平坦面,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於底面211設置凹凸作為防滑物。又,亦可於反作用力板21之底面211之一部分(例如外緣沿線)將木質或金屬製之角柱以長度方向沿著反作用力板21之方式固定而作為防滑物。
於上述實施形態之上拉構造體2中,連結部22之垂直板部223之狹縫S為圓弧狀,圓弧之中心SO位於包含反作用力板21之底面211之平面內,但並不限定於此。中心SO之位置任意,但更佳為反作用力板21之底面211之與狹縫S相反側。更具體而言,較佳為於使用時以中心SO成為樞動錨90之旋動之中心(即,連結部91P)之附近之方式決定狹縫S之 形狀。
於上述實施形態之上拉構造體2中,連結部22之腳部221a~221d自反作用力板21直立,但並不限定於此。腳部221a~221d亦可相對於反作用力板21傾斜。連結部22之腳部221a~221d相對於反作用力板21傾斜之上拉構造體2可相對於傾斜角更大之水底較佳地使用。
又,腳部221a~221d之長度及/或腳部221a~221d相對於反作用力板21之角度亦可變更。若將腳部221a~221d之長度設為可變更,則於水底之地面較軟之情形時,可增長腳部221a~221d而對應桿部92之環部92c之向上方之大幅之移動,且於不使用時可縮短腳部221a~221d而使上拉構造體2小型化。若將腳部221a~221d之角度設為可變更,則可根據水底之傾斜角調整角度,因此,可相對於各種傾斜角之水底使用上拉構造體2。
連結部22亦可為相對於反作用力板21可裝卸。藉此,可根據水底之地面之硬度更換反作用力板21。於水底之地面較鬆軟之情形時,使用面積較大之反作用力板21,於水底之地面較堅固之情形時使用面積較小之反作用力板21。再者,亦能以可容易地移動與連結部22分離之反作用力板21之方式,於反作用力板21設置用以扣合起重機等之掛鉤之環等。
連結部22之腳部221a~221d之間之間隙亦可由板等堵塞。又,亦能以引導空間GS可自外部辨識之方式使用透明之板堵塞。
於上述實施形態之上拉構造體2中,連結部22由4根腳部221a~221d、水平板部222、及垂直板部223所構成,但並不限定於此。連結部22亦可為於反作用力板21與中空油壓缸體23之間賦予特定之引導空間,且將反作用力板21與中空油壓缸體可旋動地連結之任意之構成。具體 而言,例如,亦可代替4根腳部221a~221d而利用圓筒狀或圓錐筒狀之台部支承水平板部222及垂直板部223。於此情形時,於筒狀之台部之內側劃分形成引導空間。
由連結部22劃分形成之引導空間之上下方向(與反作用力板21垂直之方向)之尺寸較理想為設為如於將桿部92上拉時向上方移動之環部92c不會與中空油壓缸體23接觸之尺寸,具體而言,例如可設為50cm~150cm左右。
由連結部22劃分形成之引導空間之與反作用力板21水平之面內之直徑較理想為設為如於將桿部92上拉時自下方上升之環部92c可良好地通過引導空間之內部之尺寸。具體而言,例如,如圖6所示,於中空油壓千斤頂23相對於反作用力板21之垂直方向傾斜之情形時,若引導空間為具有與中空油壓千斤頂23之外徑D同等程度之直徑d1之引導空間GS1,則會有如下擔憂,即,桿部92之環部92c會與劃分形成引導空間GS1之外周壁(例如,腳部221a~221d之間之板或圓筒狀、圓錐筒狀之台部)碰撞,而妨礙向上方之移動。
另一方面,若引導空間為具有較中空油壓千斤頂23之外徑D更大之直徑d2之引導空間GS2,則桿部92之環部92c不會與劃分形成引導空間GS2之外周壁碰撞而於引導空間GS2內良好地向上方移動。如此一來,較理想為引導空間之直徑較中空油壓千斤頂23之外徑D更大,且更理想為將引導空間之直徑設為中空油壓千斤頂23之外徑D之1.2倍~2倍左右。再者,此種中空油壓千斤頂23之外徑D與引導空間之直徑之大小關係只要至少於中空油壓千斤頂23之旋動方向成立即可。
於上述實施形態之上拉構造體2中,連結部22亦可未劃分形成引導空間GS。此種連結部例如如圖7所示般,具有如下構造,即,不具有腳部221a~221d,水平板部222直接安裝於反作用力板21。進而,連結部22亦可不具有水平板部222,於此情形時,具有垂直板部223直接安裝於反作用力板21之構造。除此以外,亦可代替連結部22,而將具有如下任意之構成之部分設為連結部,即,將中空油壓千斤頂23與反作用力板21以可使反作用力板21之底面相對於中心軸A旋動之方式連結。未形成引導空間之上拉構造體亦可較佳地用於不具有環部92c之桿部92之上拉等。
於上述實施形態之上拉構造體2中,中空油壓千斤頂23僅能於特定之1方向旋動地連接於連結部22,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於中空油壓千斤頂23與反作用力板21之連結中使用球接頭等,將中空油壓千斤頂23設為可繞著與反作用力板21水平之任意之軸旋動。根據該構成,於將上拉構造體2配置於水底時,無需以中空油壓千斤頂23之旋動方向與水底之傾斜方向一致之方式進行調整。
於上述實施形態之上拉構造體2中,使用中空油壓千斤頂23作為上拉裝置,但並不限定於此。上拉裝置只要為可將桿部92等設置於水底之構件向水面方向上拉之裝置即可,亦可代替中空油壓千斤頂23而使用鏈滑車、絞車等。
於上述實施形態之作業船100中,金屬線W於上拉構造體2之重心位置連接於反作用力板21,因此,可利用1根金屬線穩定地進行上拉構造體2之浮起及下降。然而,台船1與上拉構造體2之連接亦可使用多根金屬線W進行。又,作為移動機構,亦可代替絞車15而使用桿滑車等 藉由手動而捲取金屬線W之機構。
於上述實施形態之樞動錨設置方法中,自台船1上進行樞動錨90之打入,但亦可於水中進行樞動錨90之打入,亦可使用專利文獻2所揭示之作業船進行。
於上述實施形態之樞動錨設置方法中,於樞動錨90之桿部92連結上拉用桿94,利用中空油壓千斤頂23經由上拉用桿94而將桿部92上拉,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代替上拉用桿94而使用金屬線,亦可不使用上拉用桿94而利用中空油壓千斤頂23直接將桿部92上拉。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對使用作業船100設置樞動錨之方法進行了說明,但於將已設置之樁、錨等拔除之情形時,亦可使用上拉構造體2或作業船100。尤其是,上拉構造體2或作業船100可較佳地用於自相對於水底垂直至相對於水底傾斜設置之樁、錨之拔除。
只要維持本發明之特徵,則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對於在本發明之技術思想之範圍內考慮之其他形態,亦包含於本發明之範圍內。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之上拉構造體、作業船及樞動錨設置方法,即使於水底傾斜之不利之作業環境中,亦可容易地進行樁、錨之拔除作業或樞動錨之設置作業。因此,根據本發明之上拉構造體、作業船及樞動錨設置方法,可進一步促進水上空間之有效利用。
Claims (12)
- 一種上拉構造體,用以將設置於水底之物體上拉,具備:上拉裝置,其具有上拉軸,且沿著該上拉軸將上述物體上拉;反作用力板,其具有於利用上述上拉裝置之上述物體之上拉時按壓上述水底之底面;及連結部,其將上述上拉裝置與上述反作用力板以上述底面可相對於上述上拉軸旋動之方式連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上拉構造體,其中,上述反作用力板具有跨於上述底面與對向於上述底面之上表面之間之貫通部,上述上拉裝置與上述反作用力板係以上述上拉裝置經由上述貫通部而將上述物體上拉之方式連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上拉構造體,其中,上述貫通部為自上述反作用力板之邊緣延伸之切口。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上拉構造體,其中,上述連結部於上述上拉裝置與上述反作用力板之間劃分形成用以將上述物體向上述上拉裝置引導之引導空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上拉構造體,其中,上述連結部具備:自上述反作用力板直立之複數個腳部、及與上述反作用力板平行地由上述腳部保持且具有開口之板部,且上述引導空間劃分形成於上述複數個腳部、上述板部及上述反作用力板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上拉構造體,其中,上述連結部可變更上 述引導空間之與上述反作用力板之上述底面正交之方向之尺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上拉構造體,其中,上述連結部與上述反作用力板可裝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上拉構造體,其中,相對於上述反作用力板旋動之上述上拉裝置之旋動中心,位於包含上述反作用力板之上述底面之面內、或上述面之與上述上拉裝置相反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上拉構造體,其中,上述上拉裝置為中空油壓千斤頂。
- 一種作業船,用以將設置於水底之物體上拉,具備:台船,其用以於水上移動;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之上拉構造體,其相對於上述台船可移動地連接;及移動機構,其使上述上拉構造體相對於上述台船移動。
- 一種樞動錨設置方法,將具有錨部及可樞動地連結於該錨部之桿部之樞動錨設置於水底,包含:將上述錨部打入至上述水底之動作;將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之上拉構造體使該上拉構造體之反作用力板與上述水底接地而配置於上述水底之動作;及藉由上述上拉構造體之上拉裝置將上述桿部上拉,使上述錨部樞動之動作。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樞動錨設置方法,其中,將上述上拉構造體配置於上述水底之動作,包含將上述上拉裝置與上述桿部扣合之動作、 及使上述反作用力板相對於上述上拉裝置旋動而使上述反作用力板與上述水底接地之動作。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5143774A TW201823556A (zh) | 2016-12-29 | 2016-12-29 | 上拉構造體、作業船及樞動錨設置方法 |
JP2017035339A JP6202658B1 (ja) | 2016-12-29 | 2017-02-27 | 引上げ構造体、作業船及び枢動アンカー設置方法 |
JP2017171264A JP6252882B1 (ja) | 2016-12-29 | 2017-09-06 | 枢動アンカーの検査方法、及び水上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
AU2017248492A AU2017248492B1 (en) | 2016-12-29 | 2017-10-19 | Lifting structure, work boat, and method for installing pivot anchor |
KR1020170144623A KR20180078135A (ko) | 2016-12-29 | 2017-11-01 | 인상 구조체, 작업선 및 피봇 앵커 설치 방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5143774A TW201823556A (zh) | 2016-12-29 | 2016-12-29 | 上拉構造體、作業船及樞動錨設置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823556A true TW201823556A (zh) | 2018-07-01 |
Family
ID=599694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5143774A TW201823556A (zh) | 2016-12-29 | 2016-12-29 | 上拉構造體、作業船及樞動錨設置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2) | JP6202658B1 (zh) |
KR (1) | KR20180078135A (zh) |
AU (1) | AU2017248492B1 (zh) |
TW (1) | TW201823556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098931B (zh) * | 2018-07-19 | 2021-01-15 | 钱枫 | 一种船舶用太阳能和风力组合式发电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422902A (en) * | 1977-07-23 | 1979-02-21 |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 Marine foothold device |
US4606674A (en) * | 1984-04-23 | 1986-08-19 | Capron Mark E | Structural wheel element |
JPS6131590A (ja) * | 1984-07-20 | 1986-02-14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海底試掘装置 |
JPS6132287U (ja) * | 1984-07-31 | 1986-02-26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海底掘削用水中航走体 |
JP2981160B2 (ja) * | 1995-11-06 | 1999-11-22 | 株式会社技研製作所 | 水上作業装置、及び水上杭圧入施工方法 |
JP3046128U (ja) * | 1997-03-28 | 1998-02-24 | 株式会社中研コンサルタント | ロッド引抜き器 |
JP4721553B2 (ja) * | 2001-05-23 | 2011-07-13 | 株式会社大本組 | 捨石均し工法および捨石均し装置 |
US7789594B2 (en) * | 2007-08-10 | 2010-09-07 | Foresight Products, Llc | Ground anchor |
US7635239B2 (en) * | 2007-08-24 | 2009-12-22 | Oceaneering International, Inc. | Subsea suction pile crane system |
NO330317B1 (no) * | 2008-06-23 | 2011-03-28 | Fensfjord Mooring As | Fremgangsmate for forankring av en fortoyningsline til et undervannsfeste |
KR101036013B1 (ko) * | 2009-02-19 | 2011-05-23 | 김용만 | 강연선 재인장 장치 |
KR101080962B1 (ko) * | 2010-01-20 | 2011-11-10 | 조석동 | 형강파일 인발기 |
GB2488839B (en) * | 2011-03-11 | 2015-10-28 | Mclaughlin & Harvey Ltd | A system and method for the installations of underwater foundations |
JP5759310B2 (ja) * | 2011-08-29 | 2015-08-05 | 優治 荒浜 | 受圧板 |
JP5641270B1 (ja) * | 2014-05-16 | 2014-12-17 | 株式会社日本ランテック | 作業船及び枢動アンカー設置方法 |
-
2016
- 2016-12-29 TW TW105143774A patent/TW201823556A/zh unknown
-
2017
- 2017-02-27 JP JP2017035339A patent/JP6202658B1/ja active Active
- 2017-09-06 JP JP2017171264A patent/JP6252882B1/ja active Active
- 2017-10-19 AU AU2017248492A patent/AU2017248492B1/en not_active Ceased
- 2017-11-01 KR KR1020170144623A patent/KR20180078135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202658B1 (ja) | 2017-09-27 |
JP6252882B1 (ja) | 2017-12-27 |
KR20180078135A (ko) | 2018-07-09 |
JP2018109343A (ja) | 2018-07-12 |
JP2018109340A (ja) | 2018-07-12 |
AU2017248492B1 (en) | 2018-07-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479064Y (zh) | 油压静力压桩机 | |
KR100899163B1 (ko) | 매설형 지중배전선 고정대 | |
FR2862337B1 (fr) | Tete de foration et de boulonnage pour machine de boulonnage | |
KR101728739B1 (ko) | 탱크 용접용 이동식 작업대 | |
TW201823556A (zh) | 上拉構造體、作業船及樞動錨設置方法 | |
JP4079986B1 (ja) | 水中捨石均し装置及び水中捨石均し工法 | |
JP2543405B2 (ja) | スパ―ブイ型ボ―リング櫓および係留装置 | |
JP2012045970A (ja) | 作業船の船体移動・係留装置 | |
KR101784800B1 (ko) | 이동형 파일 가이드 장치 | |
JP5641270B1 (ja) | 作業船及び枢動アンカー設置方法 | |
EP2354438A1 (en) | A core sampling apparatus | |
KR20130110838A (ko) | 드릴쉽 엠타입 윈치 오버 로드 테스트장치 | |
JP5869414B2 (ja) | 水中施工装置 | |
CN110939117B (zh) | 一种船舶登陆定位装置 | |
JP6169739B1 (ja) | 傾斜修復器具 | |
CN211206050U (zh) | 一种补强钢片加工用检测治具 | |
JP2004090195A (ja) | ピン打ち込みジグ,ピン打ち込み方法,ピン引き抜き装置,およびピン引き抜き方法 | |
CN108622321A (zh) | 上拉构造体、作业船及枢动锚设置方法 | |
JP6366312B2 (ja) | 建設機械 | |
CN214272025U (zh) | 一种水上打桩机 | |
JP4363996B2 (ja) | 地盤改良工法 | |
KR20200127732A (ko) | 안전성이 향상된 김발 인양장치 | |
KR102550526B1 (ko) | 강관 말뚝 파일링장치 | |
CN218437051U (zh) | 一种水利工程施工用水面打桩装置 | |
JP2002180465A (ja) | 杭の全長を地中に打設する方法、並びに、同装置および治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