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18837A - 復歸性反射性帶材 - Google Patents

復歸性反射性帶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18837A
TW201818837A TW106121744A TW106121744A TW201818837A TW 201818837 A TW201818837 A TW 201818837A TW 106121744 A TW106121744 A TW 106121744A TW 106121744 A TW106121744 A TW 106121744A TW 201818837 A TW201818837 A TW 20181883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troreflective
area
tape
reflective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17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09376B (zh
Inventor
西村安隆
藤木求
西垣敦己
Original Assignee
尤尼吉可史帕克萊特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尤尼吉可史帕克萊特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尤尼吉可史帕克萊特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188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88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93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937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12Reflex reflectors
    • G02B5/126Reflex reflectors including curved refracting surface
    • G02B5/128Reflex reflectors including curved refracting surface transparent spheres being embedded in matrix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00Gar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3/00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 A41D13/01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with reflective or luminous safety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5/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 B32B15/04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comprising metal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15/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comprising metal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15/09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comprising metal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5/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 B32B15/1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next to a particulate lay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32B27/2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using fillers, pigments, thixotroping ag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16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a layer formed of particles, e.g. chips, powder or granu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4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6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permitting easy sepa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4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12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using interposed adhesives or interposed materials with bonding propert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2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 C09J7/203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release feature on the carrier lay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2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 C09J7/28Metal she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4/00Composition or properties of particles which form a particulate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4/10Inorganic particles
    • B32B2264/101Gla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12Transpar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16Reflecti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05/00Adhesive articles, e.g. adhesive tap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有優異柔軟性、復歸性反射性能、洗滌耐久性且能清楚地形成復歸性反射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區域之邊界的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本發明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是在基材層上局部設有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者;前述復歸性反射性區域為一具有固著樹脂層、埋設於前述固著樹脂層之透明性微小球及反射層的區域,該反射層設置於前述透明性微小球與前述固著樹脂層之間並由金屬膜構成;前述透明性微小球之折射率為1.6~2.5,且前述透明性微小球是以露出率為53~70%之狀態埋設於前述固著樹脂層。

Description

復歸性反射性帶材
發明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具有優異柔軟性、復歸性反射性能、洗滌耐久性且能清楚地形成復歸性反射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區域之邊界的復歸性反射性帶材。
發明背景 以往,作為交通標識等之標示用以及海難器具之識別用,特別是為了提高在夜間之視辨性,廣泛使用了能將入射光復歸反射之復歸性反射性材料。又,從確保夜間進行作業的人們安全之觀點來看,作為警察、消防、土地營建施工相關人員等的安全衣料,在安全服、保全背心、飾帶、臂章、救生衣等亦廣泛使用復歸性反射性材料。不只如此,近年來隨著生活安全意識提高與裝飾性之多樣化,作為夜間預防交通事故之對策,使用於防風衣、訓練服、T恤、運動鞋、泳裝等服裝,亦作為裝飾用途而使用於包包或公事包等。復歸性反射性材料當中,作為一種容易裝設於欲賦予復歸性反射性能之製品的部件,已知有復歸性反射性帶材。
例如,專利文獻1揭示一種復歸反射帶材捲製品,該復歸反射帶材捲是將復歸反射帶材捲成捲狀而成,前述復歸反射帶材具有︰復歸性反射層,其具有透光面及在該透光面相反側之反射面;支撐層,其具有與前述反射面鄰接之支撐面,且支撐前述復歸性反射層;感壓接著劑層,其設於前述支撐層上;及剝離處理層,其設於前述復歸性反射層之前述透光面;並且,前述復歸反射帶材之內側一捲部分的前述剝離處理層會與接續該一捲部分之外側一捲部分的前述感壓接著劑層相互接觸。依據該復歸反射帶材捲製品,將從復歸反射帶材捲釋出的復歸反射帶材以分配器連續導出,透過復歸反射帶材本身的感壓接著劑層,能容易且迅速地固著於所欲之物體表面。又,因為捲狀之復歸反射帶材之內側一捲部份的剝離處理層與其外側一捲部份的感壓接著劑層相互接觸,可排除本應附加於感壓接著劑層之剝離襯墊,且因為不使用剝離襯墊而形成復歸反射帶材捲,故能容易地將復歸反射帶材回捲。
又,專利文獻2揭示一種附有紋樣之復歸反射帶材,是將復歸反射層設置於表面之帶材,其中復歸反射層具有凹凸表面,該凹凸表面中之凹部形成有與復歸反射層相異之色彩的連續紋樣。依據該復歸反射帶材,因為大面積的復歸反射層具有凹凸表面,且在連續凹部之處有一部分復歸反射層變薄或不存在,故在該凹部之處的帶材變得容易彎曲而保有柔軟性。因此,復歸反射層本身即使在構造上是欠缺柔軟性且不易彎曲的素材,將該復歸反射帶材縫於如針織素材般柔軟的布料時,該復歸反射帶材亦不會損及衣服之柔軟性。此外,專利文獻2所揭示之復歸反射帶材因為形成有未設置復歸反射層之區域(非復歸性反射區域),故設置有復歸反射層之區域(復歸性反射區域)能形成圖案,具有能利用可藉復歸性反射光而視辨之夜間顏色來秀出圖案的優點。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3/014727號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實用新案登錄第3093638號
發明概要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專利文獻1揭示了在復歸反射帶材整面設有微小球體之構造,若呈現如此構造時,會有帶材本身的柔軟性低劣之缺點。因此,該復歸反射帶材若是貼附於衣服等柔軟可彎曲的製品時,不但變得難以貼附,而且穿著貼附有該復歸反射帶材的衣服時,該復歸反射帶材不易順著穿著者的動作,會有穿著者覺得不適之問題。
另一方面,依據專利文獻2揭示之復歸反射帶材,其大面積之復歸反射層具有凹凸表面,且在連續凹部之處有一部分復歸反射層變薄或不存在,故在該凹部之處的帶材變得容易彎曲而保有柔軟性。然而,該復歸反射帶材卻不能充分進行復歸反射,有復歸性反射性能低劣之問題。此外,專利文獻2揭示之復歸反射帶材可藉由將復歸反射區域與非復歸反射層按各種形狀配置來形成可藉復歸性反射光而視辨之夜間顏色的圖案,卻有難使兩區域之邊界清楚之缺點。亦即,專利文獻2揭示之復歸反射帶材在製造時,在復歸反射層區域與非復歸反射層之邊界,復歸反射層之邊緣部容易產生缺陷或剝離,兩區域之邊界無法如原設計般清楚,會有可藉復歸性反射光視辨之夜間顏色的圖案容易變得不鮮明之缺點。此外,專利文獻2揭示之復歸反射帶材會有洗滌耐久性低劣的情況,若反覆洗滌,還有復歸性反射性能容易降低之缺點。
因此,本發明之課題在於解決習知技術的前述問題,提供一種具有優異柔軟性、復歸性反射性能、洗滌耐久性且能清楚地形成復歸性反射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區域之邊界的復歸性反射性帶材。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人等欲解決前述課題,想到了若是下述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應該就能解決前述課題:藉由在基材上局部設置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而形成有未設置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其中前述復歸性反射性區域具備有固著樹脂層、埋設於該固著樹脂層之透明性微小球及設置於該透明性微小球與該固著樹脂層之間並由金屬膜構成之反射層。亦即,本發明人等認為專利文獻2揭示之帶材雖揭示了將光進行復歸性反射之反射層是設為含有鏡面顏料且具有透明性之甲基丙烯酸系的合成樹脂,然而從玻璃粒側進來的光有一部分會在合成樹脂中散射、穿透,故復歸性反射性能低劣。另一方面認為,做成前述構成時,因反射層是金屬膜,相比於專利文獻2揭示之帶材,能獲得較優異的復歸性反射性能。接著又認為,在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中局部設置前述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並形成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藉此能對所獲得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賦予柔軟性。
再者,專利文獻2揭示之復歸反射帶材因使用反射樹脂作為反射層,在製造該復歸反射帶材時,於設置反射樹脂層後可散布玻璃粒。另一方面,使用金屬膜作為反射層時,在形成該金屬膜後無法散布玻璃粒。因此,就製造前述本發明人等所想構成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的方法而言,本發明人等想出例如包含下述步驟1~6之方法。 步驟1︰將使熱可塑性薄膜積層在基材薄膜之脫模基材以該熱可塑性薄膜之軟化點以上的溫度加熱,使得該熱可塑性薄膜軟化的步驟; 步驟2︰在前述步驟1之前、同時或之後,於脫模基材之熱可塑性薄膜散布透明性微小球,在使透明性微小球埋沒於已軟化之熱可塑性薄膜中的時間點進行冷卻,使熱可塑性薄膜硬化,獲得埋設有透明性微小球之脫模基材的步驟; 步驟3︰因應需要而於前述透明性微小球側設置透明樹脂層的步驟; 步驟4︰在埋設有透明性微小球之脫模基材的透明性微小球側或者透明樹脂層上,積層由金屬膜構成之反射層的步驟; 步驟5︰在反射層上塗布會形成固著樹脂層之樹脂來使固著樹脂層積層的步驟;及 步驟6︰將脫模基材剝離後令固著樹脂層與支撐體接著、或者令固著樹脂層與支撐體接著後將脫模基材剝離的步驟。
其次,欲形成無設置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可舉例如下述方法:在前述步驟5與步驟6間,或於前述步驟6之後,使用繪圖切割機等,自固著樹脂層側進行局部切割直至前述熱可塑性薄膜之埋設有透明性微小球之面側的界面為止,並將固著樹脂層、反射層及透明性微小球一應剝離。
然而,如此方法所獲得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仍有復歸性反射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區域之邊界無法如原設計般清楚之情況。關於其理由,經本發明人等深入研討之結果,發現以下事項。亦即,如前述,製造具有前述構成之反射帶材的方法中,為了形成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有必要將固著樹脂層、反射層及透明性微小球一應剝離。但是,發現到於該剝離之際,本來必須維持住的復歸性反射性區域有一部分會與為了形成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而剝離之部分一起被剝離,使復歸性反射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區域之邊界變得不清楚。並且,查明本來必須維持住的復歸性反射性區域有一部分亦被剝離之作用機制,是因為在使用如前述之繪圖切割機等從固著樹脂層側切割之際,切割機鋸齒之壓力會使應作為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部分中有一部分產生脫模基材與透明性微小球之剝離,以致透明性微小球對於脫模基材之錨定效果消失,而造成透明性微小球、反射層及固著樹脂層產生部分剝離。
如此須面對的新課題就是藉由局部設置具有固著樹脂層、透明性微小球及反射層之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而形成有未設置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的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亦無法具備優異復歸性反射性能。
本發明人等認為,欲使具有前述構成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中復歸性反射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區域之邊界如原設計般清楚,在應作為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區域中,透明性微小球對於脫模基材之錨定效果必須要提高。因此,本發明人等更進一步反覆研討之結果,發現藉由使透明性微小球以露出率為53~70%之狀態埋設於前述固著樹脂層,則於為了形成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而從固著樹脂層側進行局部切割之步驟時,在應作為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區域中不易發生脫模基材與透明性微小球之剝離,可獲得兼具優異柔軟性與復歸性反射性能、復歸性反射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區域之邊界變得清楚且洗滌耐久性亦優異的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本發明是基於該見解,進一步反覆研討而完成。
亦即,本發明提供如下述揭示之態樣的復歸性反射性帶材。 項1.一種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是在基材層上局部設有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者; 前述復歸性反射性區域為一具有固著樹脂層、埋設於前述固著樹脂層之透明性微小球及反射層的區域,前述反射層設置於前述透明性微小球與前述固著樹脂層之間並由金屬膜構成; 前述透明性微小球之折射率為1.6~2.5,且 前述透明性微小球是以露出率為53~70%之狀態埋設於前述固著樹脂層。 項2.如項1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其中前述基材層是設置於前述固著樹脂層之沒有埋設透明性微小球之面側的支撐基材,且前述透明性微小球之入射光側露出於表面。 項3.如項1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其中前述基材層是由積層體構成之可剝離的脫模基材,該積層體是使熱可塑性薄膜積層於基材薄膜者,且前述熱可塑性薄膜將前述透明性微小球之自前述固著樹脂層露出之區域埋設。 項4.如項1~3中任一項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其中無設置前述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在前述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之長度方向及/或寬度方向上連通; 前述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被前述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劃分成複數區域並形成圖案紋樣。 項5.如項1~4中任一項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其中無設置前述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沒有形成與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之寬度方向平行延伸之直線區域。 項6.如項1~5中任一項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其中無設置前述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形成有朝向2個以上相異方向延伸之複數個線狀區域。 項7.如項6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其中前述朝向2個以上相異方向延伸之複數個線狀區域相交而形成交點部。 項8.如項1~7中任一項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其係貼附或縫合於被著體上作使用。 項9.如項1~8中任一項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其使用在貼附於衣料之用途。 項10.一種如項1~7中任一項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之用途,係作為貼附或縫合於被著體之構件。 項11.一種如項1~7中任一項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之用途,係作為貼附於衣料之構件。 發明效果
本發明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藉由局部設置具有固著樹脂層、透明性微小球及反射層之復歸性反射性區域,因而形成了沒有設置該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故能具備有優異柔軟性。此外,本發明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係在藉由透明性微小球以露出率為53~70%之狀態埋設於前述固著樹脂層使得復歸性反射性區域穩定維持的狀態下形成,故具有優異的復歸性反射性能。又,本發明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能夠使復歸性反射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區域之邊界如原設計般清楚地形成,故能使可藉復歸性反射光而視辨之夜間顏色的圖案鮮明地顯示。此外,本發明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的洗滌耐久性亦屬優異,反覆洗滌仍能維持復歸性反射性能,故能貼附於衣服類等並長時間使用。
依據本發明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在貼附於例如警察、消防、土地營建施工相關人員等之安全衣料或是用於夜間跑步或健走等人之運動衣料時,能容易貼附,不易對穿著者造成不適感,且能獲得高復歸性反射性能。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本發明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具有在基材上局部設置之復歸性反射性區域、及沒有設置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其特徵在於該復歸性反射性區域是由固著樹脂層、反射層及透明性微小球依序積層而成,該透明性微小球具有特定折射率,且是以特定露出率埋設於前述固著樹脂層。以下,將說明本發明之復歸性反射性材料之構造及組成素材。
此外,在本說明書中,關於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會有將光射入之側寫作「入射光側」與光射入之側呈相反之側寫作「非入射光側」之情形。
層構造 本發明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中,在基材層1之上具有復歸性反射性區域2與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3。
本發明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中,基材層1是用於做成帶材狀之基礎素材,包含復歸性反射性區域2與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3兩者的區域。作為基材層1,只要設有設置於固著樹脂層21之沒有埋設透明性微小球23之面側的支撐基材11、或者設置於透明性微小球23之入射光側的脫模基材12中任意至少1者即可。設置支撐基材11作為基材層1的情況下,會與固著樹脂層21的非入射光側接著,在使用時亦不剝離而發揮固持住固著樹脂層21之效果。又,設置脫模基材12作為基材層1的情況下,會設置於透明性微小球23之入射光側,使用時會剝離。
本發明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中,復歸性反射性區域2是局部設置於基材層1之上。於復歸性反射性區域2依序積層有固著樹脂層21、反射層22及透明性微小球23,且呈現透明性微小球23埋設於固著樹脂層21之狀態。又,於復歸性反射性區域2可因應需要在反射層22及透明性微小球23之間設置有透明樹脂層24。
本發明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中,沒有設置復歸性反射性區域2之區域會成為不發揮復歸性反射性能之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3。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3可以是除了基材層1以外什麼都不存在的空隙部,或是基材層1以外還含有不會發揮復歸性反射性能之素材亦可。
本發明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中,為了具有對於被著體之接著性,可因應需要,在非入射光側之表面設置接著劑層4。在不設置支撐基材11之情況下,接著劑層4可設置於固著樹脂層21之面,又,設置支撐基材11之情況下,可於支撐基材11之面設置接著劑層。
本發明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的截面構造之示意圖顯示於圖1。在此,圖1(A)~(C)所示之截面構造僅是示意圖,關於各構件與層的尺寸及厚度、以及復歸性反射性區域2與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3的面積比等,會有與適宜範圍不同的情況。
圖1(a)所示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是使用支撐基材11作為基材層1,且復歸性反射性區域2是從支撐基材11側依序設有固著樹脂層21、反射層22及透明性微小球23,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3為空隙部。
圖1(b)所示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是使用脫模基材12(聚對酞酸乙二酯製薄膜12a與聚乙烯製薄膜12b之積層體)作為基材層1,且復歸性反射性區域2是從脫模基材12側依序設有透明性微小球23、反射層22及固著樹脂層21,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3為空隙部,固著樹脂層21之非入射光側還設有接著劑層4。
圖1(C)所示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是使用支撐基材11及脫模基材12(聚對酞酸乙二酯製薄膜12a與聚乙烯製薄膜12b之積層體)作為基材層1,且復歸性反射性區域2是從支撐基材11側朝向脫模基材12依序設有固著樹脂層21、反射層22、透明樹脂層24及透明性微小球23,至於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3則是在支撐基材11與脫模基材12之間形成空隙部。
基材層 本發明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中,基材層支撐著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作為帶材之基礎素材而發揮效用。基材層可以是設置於固著樹脂層之非入射光側的支撐基材,亦可以是設置於透明性微小球之入射光側的脫模基材。前述支撐基材接著於固著樹脂層,在使用時亦不剝離而發揮固持住固著樹脂層之效果。另一方面,前述脫模基材設置於透明性微小球之入射光側,是固持住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且使用時會剝離之基材。本發明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中,作為基材層,只要設置支撐基材或脫模基材之任一方即可,亦可雙方皆設置。
支撐基材可與前述固著樹脂層直接積層,亦可隔著用接著劑形成的接著層與固著樹脂層積層。
支撐基材可依據復歸性反射性材料之用途、所要求的強度與柔軟性等作適合的設定。作為支撐基材的素材,可舉例如木漿等天然纖維;聚對酞酸乙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等的樹脂;金屬等。又,關於支撐基材之形狀並無特別限制,可舉出編織物、不織布、薄膜、紙等的薄片狀等。
又,關於脫模基材之構造,只要是以對於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透明性微小球側為可著脫為限,並無特別限制,可舉例如於基材薄膜積層熱可塑性薄膜之積層體。作為脫模基材,使用如此積層體時,熱可塑性薄膜側會配置在透明性微小球之入射光側,該熱可塑性薄膜會將透明性微小球自固著樹脂層露出之區域埋設而呈現固持住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狀態。
作為構成脫模基材之基材薄膜,只要在於所積層之熱可塑性薄膜的軟化溫度下可穩定保持形狀的限度內,即無特別限制,可舉例如聚對酞酸乙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薄膜。又,作為構成脫模基材之熱可塑性薄膜,是以在低溫下會軟化之樹脂薄膜為佳,作為如此樹脂薄膜,可舉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烴系樹脂薄膜。又,該熱可塑性薄膜之厚度只要因應透明性微小球之平均粒徑作設定即可。
關於基材層之厚度,會因應支撐基材或脫模基材而有不同,例如,支撐基材的情況是30~800μm,較佳為50~500μm,又,例如,脫模基材的情況是25~250μm,較佳為50~200μm。
復歸性反射性區域 本發明中,復歸性反射性區域是由固著樹脂層、埋設於固著樹脂層之透明性微小球及反射層所形成,前述反射層設置於透明性微小球與前述固著樹脂層之間並由金屬膜構成。
[固著樹脂層] 固著樹脂層會發揮埋設透明性微小球並固持之機能。
作為形成固著樹脂層之樹脂,只要是以能埋設透明性微小球並固持為限,則無特別限制,可考量復歸性反射性材料所需求的柔軟性等並作適合的設定。作為形成固著樹脂層之樹脂,具體而言,可舉出聚烯烴系樹脂(聚乙烯、聚丙烯等)、乙烯-醋酸乙烯共聚樹脂、聚乙烯醇、丙烯酸系樹脂、氨基甲酸酯系樹脂、酯系樹脂等。該等之中,從賦予優異柔軟性的觀點來看,較佳為氨基甲酸酯系樹脂。
關於形成固著樹脂層之樹脂,可因應需要而使用與矽烷偶合劑共聚合者。藉由如此與矽烷偶合劑共聚合,能使固著樹脂層具備耐久性與接著性等。又,形成固著樹脂層之樹脂可因應需要而使用經聚異氰酸酯系交聯劑、環氧系交聯劑、三聚氰胺系樹脂等的交聯劑交聯者。藉由如此使用交聯劑進行交聯,能使固著樹脂層具備耐熱性與耐洗滌性等。
此外,固著樹脂層中可因應復歸性反射性材料的用途與所需求的機能等而含有染料、顏料、蓄光性顏料、無機填充物等添加劑。
關於固著樹脂層之厚度,只要是以能埋設透明性微小球並固持為限,則無特別限制,可舉例如15~300μm,較佳為20~200μm。
[反射層] 反射層設置於透明性微小球與固著樹脂層之間,會發揮復歸性反射從透明性微小球入射之光之機能。
反射層是由金屬膜所構成。作為構成金屬膜之金屬,具體而言,可舉出鋁、鈦、鋅、二氧化矽、錫、鎳、銀等。該等金屬之中,從令其具備有更優異的復歸性反射性能之觀點來看,較佳為鋁。
關於反射層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制,可舉例如100~2000Å,較佳為600~1000Å。
[透明樹脂層] 透明樹脂層是在復歸性反射性區域當中,因應需要而設置在透明性微小球與反射層之間的層。亦即,本發明之復歸性反射性材當中,透明樹脂層可以不設置,也可以設置。藉由設置透明性樹脂層,能調整反射亮度,使射出之光的色調變化。又,藉由設置透明樹脂層,能使反射層更難被腐蝕。
形成透明樹脂層之樹脂只要是以具有透光性為限則無特別限制,可舉例如丙烯酸系樹脂、聚氨基甲酸酯系樹脂、聚酯系樹脂等。又,以賦予透明性樹脂層耐久性與接著性等為目的,形成透明樹脂層之樹脂可因應需要而使用與矽烷偶合劑共聚合者。又,以賦予透明性樹脂層耐熱性與耐洗滌性等為目的,形成透明樹脂層之樹脂可因應需要而使用經聚異氰酸酯系交聯劑、環氧系交聯劑、三聚氰胺系樹脂等的交聯劑交聯者。
此外,透明樹脂層中可因應復歸性反射性材料的用途與所需求的機能而含有紫外線吸收劑、抗氧化劑、染料、顏料、蓄光性顏料、無機填充物等添加劑。
又,透明樹脂層之不與透明性微小球接觸的面(亦即露出於空氣中的面)可因應需要而施以圖畫、文字等的裝飾。
關於透明樹脂層之厚度,只要依據所需求的反射亮度與色調而作適合的設定即可,可舉例如0.1~30μm,較佳為0.1~1.0μm。
[透明性微小球] 透明性微小球隔著反射層埋設於固著樹脂層,會發揮讓入射光與藉由前述反射層進行復歸性反射而出的出射光穿透的機能。若無設置透明性樹脂層時,透明性微小球是以與反射層有表面接觸的狀態下埋設而存在(參照圖1(a))。又,若有設置透明性樹脂層時,透明性微小球是以與透明性樹脂層有表面接觸的狀態下埋設而存在(參照圖1(c))。
本發明中使用折射率為1.6~2.5之透明性微小球。藉由使用具有如此折射率之透明性微小球,能聚焦於反射層並賦予優異復歸性反射性能。從賦予更優異復歸性反射性能的觀點來看,作為透明性微小球之折射率,是以1.8~2.2為佳,較佳為1.9~2.1。
透明性微小球是以使露出率成為53~70%之方式埋設並配置於固著樹脂層。藉由以如此露出率來配置透明性微小球,於形成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而將固著樹脂層、透明性微小球及反射層局部剝離之際,便能抑制應留下作為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區域被剝離,而可於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中穩定形成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使復歸性反射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區域之邊界變得清楚。此外,藉由以如此露出率來配置透明性微小球,還能在使用時與洗滌時抑制透明性微小球脫離。
從更有效地追求使復歸性反射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區域之邊界清楚地形成、洗滌耐久性、及在使用時抑制透明性微小球脫離的觀點來看,作為透明性微小球的露出率,是以56~66%為佳,較佳為57~64%。在此,本說明書中所謂透明性微小球的露出率,是透明性微小球的露出區域的高度相對於透明性微小球的直徑之比(%),是依據下述式算出之值。 透明性微小球的露出率(%)=(X/R)×100 R︰透明性微小球之直徑 X︰自反射層表面之最上部、抑或設有透明樹脂層時自透明樹脂層的反射層表面之最上部至露出於空氣中的透明性微小球表面之最上部為止的高度
又,本發明當中,露出率是測量30個以上埋設在復歸性反射性材料之透明性微小球的各個露出率,並作為該等之平均值所算出之值。
又,關於透明性微小球之平均粒徑並無特別限制,但從更加提高復歸性反射性能之觀點來看,通常為30~200μm,較佳為40~120μm,更佳為50~100μm,特別以75~90μm為佳。本說明書當中,透明性微小球之平均粒徑是使用顯微鏡,在倍率500倍下對30個透明性微小球測定透明性微小球的最大徑,透過算出其平均值所求得的值。
又,關於透明性微小球之素材,只要以能具備前述折射率為限則並無特別限制,可以是玻璃製、樹脂製等之任一者,然而玻璃製的透明性微小球於透明性、耐藥性、洗滌耐久性、耐候性等皆屬優異,於本發明中適合使用。
復歸性反射性區域當中,關於每單位面積所埋設之透明性微小球之數量,可因應須賦予的復歸性反射性能而作適合的設定即可,可舉例如在復歸性反射性區域每1mm2 中有透明性微小球50~500個,較佳為100~250個,更佳為150~180個。特別是,以露出率53~70%之狀態露出的透明性微小球之數量滿足上述範圍,藉此能更有效地實現柔軟性、復歸性反射性能、及使復歸性反射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區域之邊界清楚地形成。
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 本發明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中,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是沒有設置前述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不具有復歸性反射性能之區域。
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是以如圖1所示,不存在有構成前述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各個構件的空隙部為佳,但只要是不損及本發明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的柔軟性為限,在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一部分或全部亦可含有不會發揮復歸性反射性能之素材(例如,形成前述固著樹脂層之樹脂或其他樹脂等)。
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配置 本發明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中,關於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配置並無特別限制,然而最好是復歸性反射性區域在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之長度方向及/或寬度方向上連通,且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被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劃分為複數個區域。如此,藉由使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在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之長度方向及/或寬度方向上連通,在形成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而將固著樹脂層、透明性微小球及反射層局部剝離之際,能抑制應留下作為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區域被剝離,可於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中更穩定形成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不只如此,藉由使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被劃分為複數個區域,能形成圖案紋樣,除了具備優異復歸性反射性能,還能提高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之設計性。此外,連通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之長度方向及/或寬度方向之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不一定必須是直線狀,可以是折線形狀,也可以具有曲線。
本發明之反射性復歸性帶材中,作為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配置的適宜例,較佳為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不含有與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之寬度方向平行延伸之直線區域。藉由將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如此般配置,於形成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而將固著樹脂層、透明性微小球及反射層沿長度方向局部剝離之際,使復歸性反射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區域之邊界更清楚地形成,能更有效地使其具備柔軟性、復歸性反射性能及該邊界之清楚性。
又,本發明之反射性復歸性帶材中,作為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配置的適宜例,較佳為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包含有朝向2個以上(較佳為3個以上,更佳為4個以上)相異方向延伸之複數個線狀區域。藉由將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如此般配置,在將反射性復歸性帶材貼附於衣服等的情況下,該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更容易順著穿著者的動作,能賦予穿著者更有效的舒適感。
此外,本發明之反射性復歸性帶材中,作為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配置的適宜例,較佳為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包含有朝向2個以上相異方向延伸之複數個線狀區域,且形成該線狀區域相交之交點部,該交點部當中,由該直線部所形成之復歸性反射性區域的角為經過倒角之形狀。藉由將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如此般配置,復歸性反射性區域的角在該交點部分經過倒角,帶來優異設計效果,同時在將反射性復歸性帶材貼附於衣服等的情況下,該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更容易順著穿著者的動作,還能使本發明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更難剝離。
圖2及3顯示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配置所形成的圖案模式之例。圖2及圖3之例中,設置成線狀之複數個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在前述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之長度方向及/或寬度方向上連通,復歸性反射性區域呈複數獨立並被劃分,藉由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配置而形成模式圖案。
又,圖2之No.2(a)、No.4(a)、No.6(a)、No.7(a)圖3之No.2(b)、No.4(b)、No.6(b)、No.7(b)中,顯示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不含有與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之寬度方向平行延伸之直線區域的例子。
圖2及3之No.1(a)、(b)、No.2(a)、(b)、No.4(a)、(b)、No.5(a)、(b)、No.6(a)、(b)、No7(a)、(b)中,顯示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包含有朝向2個以上相異方向延伸之複數個直線區域之例子。圖2及3之No.4(a)、(b)、No.5(a)、(b)、No.7(a)、(b)中,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是由朝向3個相異方向延伸之複數個線狀區域所形成。
又,圖2及3之No.1(a)、No.2(a)、No.4(a)、No.5(a)、No.6(a)、No.7(a)中,顯示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由朝向2個以上相異方向延伸之複數個複數線狀區域所形成,且該線狀區域相交而形成有交點部。又,圖2及3之No.1(b)、No.2(b)、No.4(b)、No.5(b)、No.6(b)、No.7(b)中,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由朝向2個以上相異方向延伸之複數個複數線狀區域所形成,且該線狀區域相交而形成有交點部,該交點部當中,由該直線部所形成之復歸性反射性區域的角經過倒角。
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比 又,本發明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中,關於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比(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並無特別限制,可舉出70/30~95/5。從更有效地兼顧柔軟性與復歸性反射性能之觀點來看,作為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比(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較佳可舉出80/20~90/10。
接著劑層 接著劑層在本發明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中,為了賦予對被著體之接著性,可因應需要在與光入射側相反之面設置接著劑層。本發明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中,於沒有設置支撐基材之情況下,只要於固著樹脂層之位在不與反射層面對之側的面設置接著劑層即可,又,於設置支撐基材之情況下,只要於支撐基材之位在不與固著樹脂層面對之側的面設置接著劑層即可。
關於形成接著劑層之樹脂的種類,只要是能賦予與被著體之接著性為限則無特別限制,可舉例如聚酯氨基甲酸酯樹脂等熱熔性接著劑。
關於接著劑層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制,可舉例如20~200μm左右,較佳為30~100μm。
性能及用途 本發明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具有優異復歸性反射性能。作為本發明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具有的復歸性反射性能,具體而言,來自光源的光的入射角為5°、觀測角為0.2°時的復歸性反射性能為100cd/lx/m2 以上、較佳為150cd/lx/m2 以上、更佳為180~500cd/lx/m2 、特別以330~500cd/lx/m2 為佳。本說明書中,所謂來自光源的光的入射角為5°、觀測角為0.2°時的復歸性反射性能(cd/lx/m2 ),是指依據JISZ9117(2010)記載之方法,入射角為5°、觀測角為0.2°之條件下測定之值。本發明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中,欲更進一步提昇復歸性反射性能,除了將透明性微小球之露出率設為53~70%,還可對於透明性微小球之折射率、素材、平均粒徑、每單位面積埋設之透明性微小球的數量、反射層之厚度與素材、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比、及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的圖案模式作適宜的調整。
本發明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能貼附於或縫合於安全衣料、服裝、包包、公事包、鞋子、道路標示、復歸性反射型之光電感測器、觸控面板(例如紅外線復歸反射檢測方式之觸控面板)等各種用途之被著體並使用。
又,本發明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亦能連續地捲起,作成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捲製品。
製造方法 製造本發明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的方法只要在能製造出具備有前述構成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的方法之限度內,則無特別限制,可舉包含下述步驟1~9之方法作為一例。 步驟1︰將使熱可塑性薄膜積層在基材薄膜上之脫模基材以該熱可塑性薄膜之軟化點以上的溫度進行加熱,使得該熱可塑性薄膜軟化的步驟; 步驟2︰在前述步驟1之前、同時或之後,於脫模基材之熱可塑性薄膜散布透明性微小球,使透明性微小球埋沒於已軟化之熱可塑性薄膜中並在已埋沒透明性微小球直徑之53~70%的時間點進行冷卻,使前述熱可塑性薄膜硬化,獲得埋設有透明性微小球之脫模基材的步驟; 步驟3︰於埋設有透明性微小球之脫模基材的透明性微小球側,因應需要塗布會形成透明樹脂層之樹脂,以形成透明樹脂層的步驟; 步驟4︰於埋設有透明性微小球之脫模基材的透明性微小球側或透明樹脂層上,積層由金屬膜構成之反射層的步驟; 步驟5︰在反射層上塗布會形成固著樹脂層之樹脂來使固著樹脂層積層的步驟; 步驟6︰因應需要而使固著樹脂層與支撐基材接著的步驟; 步驟7︰沿著形成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區域,自固著樹脂層側切割至前述熱可塑性薄膜之埋設有透明性微小球之面側的界面為止並予以剝離,使熱可塑性薄膜於該區域露出的步驟; 步驟8︰因應需要將脫模基材剝離的步驟; 步驟9︰因應需要將所獲得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捲起的步驟。
前述第2步驟中,關於透明性微小球埋沒於熱可塑性薄膜,是藉由放置於已軟化狀態之熱可塑性薄膜上的透明性微小球之重力沈降而進行。因此,在前述第2步驟中,考量前述第1步驟之透明性微小球的大小、密度、熱可塑性薄膜的密度、厚度等,藉由適當調整軟化之加熱溫度與時間,來控制熱可塑性薄膜之軟化程度使得透明性微小球之直徑的53~70%埋沒於熱可塑性薄膜即可。
例如,若使用折射率1.9~2.1、平均粒徑50~100μm之透明玻璃球作為透明性微小球,使用聚酯薄膜作為構成脫模基材之基材薄膜,使用聚乙烯薄膜作為構成脫模基材之熱可塑性薄膜的情況下,於前述第1步驟中,在較佳為溫度150℃~230℃,更佳為溫度180℃~220℃下,2~3分鐘的範圍內調整加熱溫度與時間並進行加熱使該熱可塑性薄膜軟化,會使前述第2步驟中透明性微小球之直徑的53~70%埋沒於熱可塑性薄膜變得更容易。此情況下,於前述第1步驟中,例如若在溫度未滿150℃下2~3分鐘的條件進行熱處理,對於該熱可塑性薄膜之埋沒率會容易未滿53%。特別是,若使用折射率1.9~2.1、平均粒徑75~90μm之透明玻璃球作為透明性微小球,使用聚酯薄膜作為構成脫模基材之基材薄膜,使用聚乙烯薄膜作為構成脫模基材之熱可塑性薄膜的情況下,於前述第1步驟中,在較佳為溫度190℃~220℃,2~3分鐘的範圍內調整加熱溫度與時間並進行加熱使該熱可塑性薄膜軟化更好。
使用折射率1.9~2.1、平均粒徑50~100μm之透明玻璃球作為透明性微小球,使用低密度聚乙烯薄膜作為構成脫模基材之熱可塑性薄膜的情況下,於前述第1步驟中在溫度150℃~230℃,較佳為溫度180℃~220℃下加熱,藉此與使用比低密度聚乙烯更高密度的聚乙烯薄膜之情況相比較,前述第2步驟中透明性微小球變得容易在短時間重力沈降,容易在例如連續作業時變得有利。此外,在此情況下,藉由使前述透明性微小球沉入直至聚酯薄膜界面,調整低密度聚乙烯薄膜之厚度使得透明性微小球之埋沒率成為53~70%,容易讓各個透明性微小球之埋沒率變得平均。
前述第3步驟及第4步驟是在前述第2步驟後,經過冷卻或放涼,讓熱可塑性薄膜回到硬化狀態後實施。
前述第3步驟是在於透明性微小球與反射層之間設置透明樹脂層之情況下實施。於透明性微小球側塗布形成透明樹脂層之樹脂則是使用周知之樹脂塗布手法進行即可。
前述第4步驟中由金屬膜構成之反射層之形成,可以使用蒸鍍、濺鍍、化學氣層蒸鍍法、電鍍等周知之金屬膜形成手法來進行。作為反射層之形成手法,較佳可舉出蒸鍍。
前述第5步驟中,形成固著樹脂層之樹脂塗布於反射層上可以使用周知之樹脂塗布方法。
前述第6步驟中,固著樹脂層與支撐基材的接著方法並無特別限制,可使用周知之積層手法等。
前述第7步驟中,作為切割之方法,例如可使用繪圖切割機等。 實施例
以下列出實施例及比較例並詳細說明本發明。然而本發明不受實施例所限制。
在此,以下試驗例所使用的透明玻璃球的平均粒徑是使用顯微鏡(株式會社Keyence製商品名DIGITAL MICROSCOPE VHX-1000)在倍率500倍下對30個透明性微小球測定透明性微小球的最大徑,透過算出其平均值所求得的值。又,以下之試驗例中,透明玻璃球之露出率是對於30個以上埋設在復歸性反射性材料之透明性微小球,以顯微鏡(株式會社Keyence製商品名DIGITAL MICROSCOPE VHX-1000)進行觀察,測定露出於空氣中的透明玻璃球的高度,並依據前述式所求出之值。
試驗例1 1.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之製造 實施例1 使用於厚度75μm之聚酯薄膜積層厚度40μm之聚乙烯薄膜而成之積層體(寬50mm、長50m)作為脫模基材,將其以加熱條件為200℃下2分鐘之方式加熱,使聚乙烯薄膜熔融。在此狀態下,使用平均粒徑79μm、折射率1.93之透明玻璃球作為透明性微小球,將其以成為150~180個/mm2 之方式散布略一面,放冷讓聚乙烯薄膜硬化。接著,於脫模基材上之透明玻璃球側以蒸鍍法將鋁蒸鍍,形成厚度700Å之反射層。其次,於反射層上塗布聚對酞酸乙二酯(以下會簡稱為PET),形成固著樹脂層。其後,於固著樹脂層上塗布作為支撐基材使用之熱熔性接著劑(聚酯氨基甲酸酯樹脂)並使其乾燥、硬化,製造出僅存在有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中間體帶材。
接著,以成為如圖2之No.6(b)所示之配置(線狀部寬度1mm)之方式將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比(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的設計值設為80/20,以繪圖切割機將所獲得之中間體帶材自支撐基材側切割至聚乙烯薄膜之埋設有透明玻璃球之面側的界面為止,並將欲形成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區域的支撐基材、固著樹脂層、反射層及透明玻璃球一應剝離,獲得設置有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對於所獲得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測定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中透明玻璃球的露出率,為54%。
實施例2 除了將聚乙烯薄膜之加熱條件換成190℃下3分鐘以外,以與實施例1同樣條件製造出復歸性反射性帶材。關於所獲得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測定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中透明玻璃球的露出率,為56%。
實施例3 除了將聚乙烯薄膜之加熱條件換成200℃下3分鐘以外,以與實施例1同樣條件製造出復歸性反射性帶材。關於所獲得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測定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中透明玻璃球的露出率,為57%。
實施例4 除了將聚乙烯薄膜之加熱條件換成210℃下3分鐘以外,以與實施例1同樣條件製造出復歸性反射性帶材。關於所獲得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測定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中透明玻璃球的露出率,為64%。
實施例5 除了將聚乙烯薄膜之加熱條件換成220℃下3分鐘以外,以與實施例1同樣條件製造出復歸性反射性帶材。關於所獲得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測定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中透明玻璃球的露出率,為66%。
比較例1 除了將聚乙烯薄膜之加熱條件換成160℃下3分鐘以外,以與實施例1同樣條件製造出復歸性反射性帶材。關於所獲得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測定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中透明玻璃球的露出率,為31%。
比較例2 除了將聚乙烯薄膜之加熱條件換成180℃下3分鐘以外,以與實施例1同樣條件製造出復歸性反射性帶材。關於所獲得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測定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中透明玻璃球的露出率,為45%。
比較例3 除了將聚乙烯薄膜之加熱條件換成220℃下6分鐘以外,以與實施例1同樣條件製造出復歸性反射性帶材。關於所獲得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測定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中透明玻璃球的露出率,為80%。
比較例4 使用積層於厚度75μm聚酯薄膜之厚度40μm聚乙烯薄膜作為脫模基材,將其以200℃加熱2分鐘,使聚乙烯薄膜熔融。在此狀態下,使用平均粒徑79μm、折射率1.93之透明玻璃球作為透明性微小球,將其以成為150~180個/mm2 之方式散布略一面,放冷讓聚乙烯薄膜硬化。接著,於脫模基材上之透明玻璃球側以蒸鍍法將鋁蒸鍍,形成厚度700Å之反射層。其次,於反射層上塗布聚對酞酸乙二酯(以下會簡稱為PET),形成固著樹脂層。其後,於固著樹脂層上塗布作為支撐體使用之熱熔性接著劑(聚酯氨基甲酸酯樹脂)並使其乾燥、硬化,製造出僅存在有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中間體薄片。
接著,在獲得之中間體薄片中不設置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僅製成帶材狀,製造出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亦即,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比(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的設計值設為100/0)。關於所獲得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測定透明玻璃球的露出率,為54%。
2.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之評價 (1)洗滌前之復歸性反射性能(cd/lx/m2 ) 依據JISZ9117(2010)記載之方法,入射角為5°、觀測角為0.2°之條件下進行測定。
(2)柔軟性 將獲得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在同樣的薄料衣服的肩部以同樣的手序進行貼附,將該衣服給5位試用者穿上,進行肩關節動作時的穿著舒適性的官能評價。以沒有貼附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之衣服作為空白組,對於以該空白組為基準之穿著舒適性依據下述基準進行評價。以3分以上為合格。 5分︰肩膀向任何方向轉動都感覺到柔軟性,穿著舒適性特別優異。 4分︰肩膀向多個方向轉動時,雖有會稍微卡住的方向,但還是柔軟,穿著舒適性優異。 3分︰肩膀向多個方向轉動時,雖有會卡住的方向,但整體上還算柔軟,穿著舒適性沒有問題。 2分︰肩膀向多個方向轉動時,會卡住的方向很多,穿著舒適性算是有點問題。 1分︰肩膀向任何方向轉動時都感到卡住,穿著舒適性有問題。
(3)復歸性反射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區域之邊界的清楚性 對於所獲得之帶材的復歸性反射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區域之邊界,5位試用者以目視並依以下基準進行評價。以3分以上為合格。 5分︰於分隔復歸性反射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區域之邊界的直線上,完全沒有觀察到本應維持住的復歸性反射區域之局部剝離,上述直線沒有缺陷且特別清楚。 4分︰於分隔復歸性反射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區域之邊界的直線上,些微觀察到本應維持住的復歸性反射區域之局部剝離,然而上述直線幾乎沒有缺陷且清楚。 3分︰於分隔復歸性反射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區域之邊界的直線上,約略觀察到本應維持住的復歸性反射區域之局部剝離,然而外觀上不算有問題。 2分︰於分隔復歸性反射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區域之邊界的直線上,觀察到許多本應維持住的復歸性反射區域之局部剝離,上述直線有許多缺陷且外觀上有點問題。 1分︰於分隔復歸性反射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區域之邊界的直線上,觀察到非常多本應維持住的復歸性反射區域之局部剝離,上述直線有非常多缺陷且外觀上有問題。
(4)洗滌耐久性 將獲得之帶材以ISO 6330 2A法進行50次反覆洗滌後,以上述(1)記載之方法測定復歸性反射性能(cd/lx/m2 ),算出洗滌後之復歸性反射性能相對於洗滌前之復歸性反射性能的比率作為洗滌耐久率(%),以25%以上為合格。
所獲得之結果顯示於表1。根據此結果,可明瞭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中,藉由透明性微小球之露出率以53~70%之狀態埋設於固著樹脂層,能賦予優異柔軟性、復歸性反射性能、洗滌耐久性,且能清楚地形成復歸性反射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區域之邊界。 [表1]
試驗例2 1.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之製造 實施例6 除了使用平均粒徑65μm、折射率1.93之透明玻璃球,且將聚乙烯薄膜之加熱條件換成180℃下3分鐘以外,以與實施例1同樣條件製造出復歸性反射性帶材。關於所獲得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測定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中透明玻璃球的露出率,為59%。
實施例7 除了將聚乙烯薄膜之加熱條件換成190℃下3分鐘以外,以與實施例6同樣條件製造出復歸性反射性帶材。關於所獲得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測定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中透明玻璃球的露出率,為66%。
實施例8 除了將聚乙烯薄膜之加熱條件換成210℃下3分鐘以外,以與實施例6同樣條件製造出復歸性反射性帶材。關於所獲得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測定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中透明玻璃球的露出率,為69%。
比較例5 除了將聚乙烯薄膜之加熱條件換成220℃下6分鐘以外,以與實施例6同樣條件製造出復歸性反射性帶材。關於所獲得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測定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中透明玻璃球的露出率,為75%。
2.復歸性反射性材料之復歸性反射性能評價 對於各個復歸性反射性材料使用與前述試驗例1同樣之方法進行性能之評價。
獲得之結果顯示於表2。根據此結果,亦可明瞭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中,藉由將透明性微小球之露出率設定成53~70%之範圍,能同時實現優異柔軟性、復歸性反射性能、洗滌耐久性、及復歸性反射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區域之邊界的清楚性。
[表2]
試驗例3 1.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之製造 實施例9 以成為如圖2之No.1(a)所示之配置(線狀部寬度1mm)之方式將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比(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的設計值設為80/20,以繪圖切割機自支撐體側切割至聚乙烯薄膜之埋設有透明玻璃球之面側的界面為止,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3同樣條件製造出復歸性反射性帶材。關於所獲得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測定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中透明玻璃球的露出率,為57%。
實施例10 以成為如圖2之No.2(a)所示之配置(線狀部寬度1mm)之方式將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比(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的設計值設為80/20,並以繪圖切割機自支撐體側切割至聚乙烯薄膜之埋設有透明玻璃球之面側的界面為止,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3同樣條件製造出復歸性反射性帶材。關於所獲得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測定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中透明玻璃球的露出率,為57%。
實施例11 以成為如圖2之No.3(a)所示之配置(線狀部寬度1mm)之方式將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比(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的設計值設為80/20,並以繪圖切割機自支撐體側切割至聚乙烯薄膜之埋設有透明玻璃球之面側的界面為止,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3同樣條件製造出復歸性反射性帶材。關於所獲得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測定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中透明玻璃球的露出率,為57%。
實施例12 以成為如圖2之No.4(a)所示之配置(線狀部寬度1mm)之方式將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比(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的設計值設為80/20,並以繪圖切割機自支撐體側切割至聚乙烯薄膜之埋設有透明玻璃球之面側的界面為止,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3同樣條件製造出復歸性反射性帶材。關於所獲得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測定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中透明玻璃球的露出率,為57%。
實施例13 以成為如圖2之No.5(a)所示之配置(線狀部寬度1mm)之方式將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比(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的設計值設為80/20,並以繪圖切割機自支撐體側切割至聚乙烯薄膜之埋設有透明玻璃球之面側的界面為止,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3同樣條件製造出復歸性反射性帶材。關於所獲得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測定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中透明玻璃球的露出率,為57%。
實施例14 以成為如圖3之No.1(b)所示之配置(線狀部寬度1mm)之方式將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比(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的設計值設為80/20,並以繪圖切割機自支撐體側切割至聚乙烯薄膜之埋設有透明玻璃球之面側的界面為止,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3同樣條件製造出復歸性反射性帶材。關於所獲得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測定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中透明玻璃球的露出率,為57%。
實施例15 以成為如圖3之No.2(b)所示之配置(線狀部寬度1mm)之方式將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比(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的設計值設為80/20,並以繪圖切割機自支撐體側切割至聚乙烯薄膜之埋設有透明玻璃球之面側的界面為止,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3同樣條件製造出復歸性反射性帶材。關於所獲得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測定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中透明玻璃球的露出率,為57%。
實施例16 以成為如圖3之No.3(b)所示之配置(線狀部寬度1mm)之方式將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比(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的設計值設為80/20,並以繪圖切割機自支撐體側切割至聚乙烯薄膜之埋設有透明玻璃球之面側的界面為止,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3同樣條件製造出復歸性反射性帶材。關於所獲得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測定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中透明玻璃球的露出率,為57%。
實施例17 以成為如圖3之No.4(b)所示之配置(線狀部寬度1mm)之方式將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比(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的設計值設為80/20,並以繪圖切割機自支撐體側切割至聚乙烯薄膜之埋設有透明玻璃球之面側的界面為止,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3同樣條件製造出復歸性反射性帶材。關於所獲得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測定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中透明玻璃球的露出率,為57%。
實施例18 以成為如圖3之No.5(b)所示之配置(線狀部寬度1mm)之方式將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比(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面積)的設計值設為80/20,並以繪圖切割機自支撐體側切割至聚乙烯薄膜之埋設有透明玻璃球之面側的界面為止,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3同樣條件製造出復歸性反射性帶材。關於所獲得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測定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中透明玻璃球的露出率,為57%。
2.復歸性反射性材料之復歸性反射性能評價 對於各個復歸性反射性材料使用與前述試驗例1同樣之方法進行性能之評價。
獲得之結果顯示於表3。根據此結果,可明瞭即使改變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配置模式,藉由將透明性微小球之露出率設定成53~70%之範圍,能同時實現優異的柔軟性、復歸性反射性能、洗滌耐久性、及復歸性反射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區域之邊界的清楚性。
[表3]
1‧‧‧基材層
11‧‧‧支撐基材
12‧‧‧脫模基材
12a‧‧‧聚對酞酸乙二酯製薄膜
12b‧‧‧聚乙烯製薄膜
2‧‧‧復歸性反射性區域
21‧‧‧固著樹脂層
22‧‧‧反射層
23‧‧‧透明性微小球
24‧‧‧透明樹脂層
3‧‧‧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
4‧‧‧接著劑層
圖1(a)~(c)為本發明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的截面構造之示意圖。 圖2No.1(a)~No.7(a)為本發明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中藉由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配置而形成之圖案模式之一例。 圖3…No.1(b)~No.7(b)為本發明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當中,藉由復歸性反射區域與非復歸性反射區域之配置而形成之圖案模式之一例。

Claims (11)

  1. 一種復歸性反射性帶材,是在基材層上局部設有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者; 前述復歸性反射性區域為一具有固著樹脂層、埋設於前述固著樹脂層之透明性微小球及反射層的區域,前述反射層設置於前述透明性微小球與前述固著樹脂層之間並由金屬膜構成; 前述透明性微小球之折射率為1.6~2.5,且 前述透明性微小球是以露出率為53~70%之狀態埋設於前述固著樹脂層。
  2. 如請求項1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其中前述基材層是設置於前述固著樹脂層之沒有埋設透明性微小球之面側的支撐基材,且前述透明性微小球之入射光側露出於表面。
  3. 如請求項1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其中前述基材層是由積層體構成之可剝離的脫模基材,該積層體是使熱可塑性薄膜積層於基材薄膜者,且前述熱可塑性薄膜將前述透明性微小球之自前述固著樹脂層露出之區域埋設。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其中無設置前述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在前述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之長度方向及/或寬度方向上連通; 前述復歸性反射性區域被前述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劃分成複數區域並形成圖案紋樣。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其中無設置前述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沒有形成與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之寬度方向平行延伸之直線區域。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其中無設置前述復歸性反射性區域之非復歸性反射性區域形成有朝向2個以上相異方向延伸之複數個線狀區域。
  7. 如請求項6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其中前述朝向2個以上相異方向延伸之複數個線狀區域相交而形成交點部。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其係貼附或縫合於被著體上作使用。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其使用在貼附於衣料之用途。
  10. 一種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之用途,係作為貼附或縫合於被著體之構件。
  11. 一種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之用途,係作為貼附於衣料之構件。
TW106121744A 2016-06-30 2017-06-29 復歸性反射性帶材及該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之用途 TWI7093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30583 2016-06-30
JP2016130583A JP2018004899A (ja) 2016-06-30 2016-06-30 再帰性反射性テー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8837A true TW201818837A (zh) 2018-06-01
TWI709376B TWI709376B (zh) 2020-11-11

Family

ID=60786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1744A TWI709376B (zh) 2016-06-30 2017-06-29 復歸性反射性帶材及該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之用途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170916A1 (zh)
EP (1) EP3480631A4 (zh)
JP (1) JP2018004899A (zh)
TW (1) TWI709376B (zh)
WO (1) WO201800382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740532B2 (en) * 2018-12-17 2023-08-29 Viavi Solutions Inc. Article including light valves
US20200257024A1 (en) * 2019-02-11 2020-08-13 Fiberlok Technologies Light retroreflective graphic textile
EP4269521A1 (en) * 2022-04-28 2023-11-01 IRC International Reflective Company S.p.A. High visibility reflective tap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703068B2 (en) * 1994-11-29 1999-03-11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Transparent decorative article having an etched appearing/prismatic image thereon
US20040023019A1 (en) * 2002-08-02 2004-02-0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Particulate transfer film with improved bead carrier
JP2004252116A (ja) * 2003-02-20 2004-09-09 Unitika Sparklite Kk 熱転写用再帰反射媒体とその熱転写方法
US7504147B2 (en) * 2004-07-22 2009-03-17 Avery Dennison Corporation Retroreflective sheeting with security and/or decorative image
EP3075709B1 (en) * 2013-11-29 2018-10-17 Ishihara Sangyo Kaisha, Ltd. Black fine particulate near-infrared reflective material,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usage for same
CA2935298A1 (en) * 2013-12-30 2015-07-30 Avery Dennison Corporation High reflectivity open bead method and material
JP5612790B1 (ja) * 2014-03-28 2014-10-22 ユニチカスパ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再帰性反射性材料
WO2015195433A2 (en) * 2014-06-16 2015-12-23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Retroreflective articles with wash durable bead bond layers
KR20170065591A (ko) * 2014-09-30 2017-06-13 쓰리엠 이노베이티브 프로퍼티즈 캄파니 착색된 재귀반사성 물품
JP5766343B1 (ja) * 2014-10-24 2015-08-19 ユニチカスパ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再帰性反射性材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80631A4 (en) 2020-03-25
EP3480631A1 (en) 2019-05-08
TWI709376B (zh) 2020-11-11
US20190170916A1 (en) 2019-06-06
JP2018004899A (ja) 2018-01-11
WO2018003824A1 (ja) 2018-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207852A (en) Method for making permeable retroreflective sheeting
WO2016124010A1 (zh) 一种复合胶涂覆机构及利用其实现花式反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JP3096125B2 (ja) 透過性逆反射性シート材料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TW201625990A (zh) 反光著色物品
TWI709376B (zh) 復歸性反射性帶材及該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之用途
JP5612790B1 (ja) 再帰性反射性材料
KR101571783B1 (ko) 재귀반사시트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KR101853638B1 (ko) 재귀반사시트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US20160154148A1 (en) Beaded retroreflective article with multilayer seal film
CN116234467A (zh) 包括回射层合物的离散岛状物的织物和服装
JP6630338B2 (ja) 再帰性反射性テープ
ES2762918T3 (es) Material retrorreflectante
JP2004054147A (ja) 再帰反射性材料
JP2019086720A (ja) 再帰性反射性材料
JP4540330B2 (ja) 再帰反射媒体中間体の製造方法
JP2005274983A (ja) 着色再帰反射媒体中間体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熱転写方法
KR20080065714A (ko) 반사시트
TWM582904U (zh) 反光結構及包含該反光結構的反光物品
JP2004252116A (ja) 熱転写用再帰反射媒体とその熱転写方法
KR101853639B1 (ko) 재귀반사시트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EP1634106B1 (en) Partially retroreflective articles and associated production methods
JP2004252117A (ja) 熱転写用再帰反射媒体中間体とそれを用いた熱転写方法
KR20040096749A (ko) 코너큐브형과 유리구슬에 의한 상호 보완적인재귀반사성을 갖는 반사원단과 이의 제작방법 및 제작장치
CN116194008A (zh) 回射有孔织物和服装
JP2019074641A (ja) 再帰性反射性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