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82904U - 反光結構及包含該反光結構的反光物品 - Google Patents

反光結構及包含該反光結構的反光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82904U
TWM582904U TW108200320U TW108200320U TWM582904U TW M582904 U TWM582904 U TW M582904U TW 108200320 U TW108200320 U TW 108200320U TW 108200320 U TW108200320 U TW 108200320U TW M582904 U TWM582904 U TW M58290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reflective
transparent
bead
reg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2003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伍樂民
雪瑞 尼瓦斯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3M新設資產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3M新設資產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3M新設資產公司
Priority to TW1082003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82904U/zh
Publication of TWM5829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82904U/zh

Links

Landscapes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Illuminated Signs And Luminous Advertising (AREA)

Abstract

一種反光結構,其包括一黏著層、一透明微珠結構層以及一反射層。黏著層包括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透明微珠結構層設置於黏著層之第一表面,且包括至少一微珠區域及至少一無珠區域,微珠區域包括複數個透明微珠,其係部分嵌於黏著層之第一表面。反射層係設置於黏著層之第一表面及透明微珠結構層之間,且至少披覆透明微珠結構層之微珠區域的複數個透明微珠。

Description

反光結構及包含該反光結構的反光物品
本新型係關於一種反光結構,特別是關於一種反光物品及其反光結構。
於現今生活中,業者係開始著手研究開發並製造具有回歸反射(retroreflection)功能之反光物品,以滿足消費者各式各樣的需求。簡單來說,回歸反射反光物品具有使入射光朝向光源射回之能力,而可將此獨特能力廣泛應用於促進夜間可見度之物品上,例如交通安全及警告標誌。此外,亦可將此功能應用於各式服裝及配件上,以提升安全。舉例來說,當於一昏暗的情況下,來車可能會將光線照射至前方穿著具有反光性之衣物(例如外套、上衣、背心或褲子)、運動鞋或配件(例如帽子、護腕或背包)之使用者上,藉由反光物品反射此光線,車上的駕駛得以及早注意到前方的使用者,進而避免撞擊而產生事故。
另外,除了安全需求外,為了提升服飾以及配件外觀的多樣性,亦可將反光材質貼附於其上,進而美化服飾或配件的外觀裝飾性。然而,在此非安全需求的考量上,往往需要在一般情況下,能夠突顯出反光材質的高光澤之裝飾性;在昏暗並確有光線直射時,仍能提供一定程度 的反射光,進而提升安全性。
是以,提供一種反光結構,能夠在一般情況突顯出反射材質的高光澤感,並於光線照射時依舊能提供回歸反射反射性並提升使用者的可見度,是大眾所企盼的。
緣是,為達上述目的,根據本新型之一第一態樣,係提供一種反光結構,其包括一黏著層、一透明微珠結構層以及一反射層。黏著層包括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透明微珠結構層設置於黏著層之第一表面,且透明微珠結構層包括至少一微珠區域及至少一無珠區域。微珠區域包括複數個透明微珠,其係部分嵌於黏著層之第一表面。反射層係設置於黏著層之第一表面及透明微珠結構層之間,且反射層至少披覆透明微珠結構層之微珠區域的複數個透明微珠。
依根據本新型之一第二態樣,根據本新型第一態樣之反光結構,更包括一透明聚合層,夾設於反射層與透明微珠結構層之微珠區域之至少一部分的複數微珠之間,及設於無珠區域之至少一部分之反射層上。
依根據本新型之一第三態樣,根據本新型第一態樣之反光結構,更包括一承載結構層,其係可移除地與透明微珠結構層接觸,承載結構層包含相互對應之一保護面及一接觸面,接觸面係與透明微珠結構層接觸。
依根據本新型之一第四態樣,根據本新型第三態樣之反光結構,其中反光結構之承載結構層更包括一阻黏層,其係位於接觸面並對應於透明微珠結構層之無珠區域。
依根據本新型之一第五態樣,根據本新型第一態樣之反光結構,其中反光結構係以黏著層之第二表面覆著於一物件。
依根據本新型之一第六態樣,根據本新型第一態樣之反光結構,其中微珠區域及無珠區域的面積比例為1:9至9:1。
依根據本新型之一第七態樣,根據本新型第六態樣之反光結構,其中微珠區域及無珠區域的面積比例為1:9至2:8。
依根據本新型之一第八態樣,根據本新型第一態樣之反光結構,其中反射層的材質選自鋁、銀、介質鏡或其組合。
依根據本新型之一第九態樣,根據本新型第一態樣之反光結構,其中黏結層更包括一第一接著層及一第二接著層,第一接著層包括第一表面,而第二接著層包括第二表面。
根據本新型之一第十態樣,係提供一種反光物品,包括一物件及一種反光結構。反光結構包括一黏著層、一透明微珠結構層以及一反射層。黏著層包括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其係以第二表面附著於物件。透明微珠結構層設置於黏著層之第一表面,且透明微珠結構層包括至少一微珠區域及至少一無珠區域。微珠區域包括複數個透明微珠,其係部分嵌於黏著層之第一表面。反射層係設置於黏著層之第一表面及透明微珠結構層之間,且反射層至少披覆透明微珠結構層之微珠區域的複數個透明微珠。
1、2、3、4、5、6‧‧‧反光結構
7‧‧‧物件
8、9、10‧‧‧反光物品
11、11a‧‧‧黏著層
12‧‧‧透明微珠結構層
13‧‧‧反射層
14‧‧‧透明聚合層
15‧‧‧承載結構層
16‧‧‧阻黏層
112‧‧‧第一表面
114‧‧‧第二表面
116‧‧‧第一接著層
118‧‧‧第二接著層
122‧‧‧微珠區域
124‧‧‧無珠區域
126‧‧‧透明微珠
152‧‧‧保護面
154‧‧‧接觸面
156‧‧‧背襯層
158‧‧‧弱黏層
162‧‧‧凹槽
為更清楚了解本新型及其優點所能達成之功效,茲將本新型配合附圖,並以實施例之表達形式詳細說明如下。
圖1係為根據本新型第一實施例之一反光結構的剖切示意圖;圖2係為圖1之反光結構設置於一物件之示意圖;圖3係為根據本新型第二實施例之一反光結構的剖切示意圖;圖4係為根據本新型第三實施例之一反光結構的剖切示意圖;圖5係為根據本新型第四實施例之一反光結構的剖切示意圖;圖6係為根據本新型第五實施例之一反光結構的剖切示意圖;圖7係為根據本新型第六實施例之一反光結構的剖切示意圖;圖8係為圖7之反光結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9係為圖7之反光結構設置於一物件的示意圖;及圖10係為根據本新型第七實施例之圖7之反光結構設置於一物件的示意圖。
為更清楚了解本創作之特徵、內容與優點及其所能達成之功效,茲將本創作配合附圖,並以實施例之表達形式詳細說明如下,而其中所使用之圖式,其主旨僅為示意及輔助說明書之用,故不應就所附之圖式的比例與配置關係解讀、侷限本創作的申請專利範圍。
圖1係為根據本新型第一實施例之一反光結構1的剖切示意圖。請參照圖1,本新型一較佳實施例提供一種反光結構1,其包括一黏著層11、一透明微珠結構層12以及一反射層13。
黏著層11包括一第一表面112及一第二表面114,第一表面112及第二表面114彼此相對應。黏著層11用以黏著第一表面112及第二表面114上之其他層膜或結構。
透明微珠結構層12設置於黏著層11之第一表面112上,且 透明微珠結構層12包括至少一微珠區域122(beaded region)及至少一無珠區域124(unbeaded region)。微珠區域122包括複數個透明微珠126(bead),透明微珠126係部分嵌於黏著層11之第一表面112,以形成至少一個的微珠組(bead cluster)。微珠區域122及無珠區域124的範圍係依據設計需求預先定義。「無珠區域124」意指實質上不具有透明微珠126的一區域,然而,可能在設置(例如以印刷或沈積的方式)的過程中,會有些許透明微珠126落入無珠區域124內,而使無珠區域124含有或可含有些許透明微珠126。在本新型中,透明微珠126的直徑約為20至120微米(μm),並可由玻璃或陶瓷組成物所製成。此外,適當厚度的黏著層11可提供透明微珠126一定程度的支撐。
反射層13係設置於黏著層11之第一表面112上,且反射層13至少披覆透明微珠結構層12之微珠區域122的複數個透明微珠126,亦即,微珠區域122之透明微珠126附著有一反射層13,且反射層13介於透明微珠126和黏著片11的第一表面112之間,使反射層13得利用微珠區域122內的透明微珠126,以實現回歸反射(retroreflection)。在本新型中,具有回歸反光特性的反光結構1,能在昏暗環境下有助於眼睛在光源探照時即刻感視物體。詳細來說,當光線沿著一方向照射至透明微珠126時,光線折射穿越至透明微珠126內再經由反射層13反射回透明微珠表面再折射出去,這樣反射光即可以相同之方向返回光源處。如此,對於位於光源附近的觀察者,反光結構1會顯得極為醒目。以車頭燈作為光源為例,由於反光結構1使光線反射時不易散射,進而加強了反光結構1之穿戴者和在光源附近的觀察者(例如駕駛)之間強烈的對比。
於本案一些實施例中,反射層13除可披覆透明微珠結構層 12之微珠區域122的複數個透明微珠126外,另可延伸至透明微珠結構層12之無珠區域124,是以當光線照射至無珠區域124時,可產生鏡面反射(mirror reflection)。即,當光線照射至無珠區域124時,會與光源相同的角度反射出去,光線不會返回光源。如此的鏡面反射效果,可提升反光結構1的高光澤感(high gloss),進而提升反光結構1於一般日照情況下的明亮性。
此外,本新型圖式中微珠區域122及無珠區域124的相對設置位置僅用以示意,非用以限定本新型。也就是說,微珠區域122及無珠區域124的相對設置位置可根據實際需求進行調整。另外,本新型所提及之「披覆(covering)」並非意指任何特殊定向。針對本新型之一物品中之一第一層及一第二層,第一層可披覆第二層,無論在產品的任何給定方位上第一層是位於第二層的上方或下方。
在本實施例中,反射層13的材質選自鋁(鋁漿)、銀(銀漿)、介質鏡或其組合之高反射係數的金屬,以反射出銀色之反射光。反射層13例如可藉由氣相塗佈(vapor coating)、真空沉積、化學沉積、或電鍍方式製造。另外,金屬層之厚度需要足以反射入射光。
請參照圖2,其係為圖1之反光結構1設置於一物件7之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反光結構1係以黏著層11之第二表面114覆著於一物件7上,以共同形成一反光物品8。其中,物件7可以是衣物、服飾配件、鞋類、包類(背包、手提包等)或是行李箱。如此,藉由反光結構1覆著於物件7上,得以提升物件7的反光性質以及美觀。
請參照圖3,其係為根據本新型第二實施例之一反光結構2的剖切示意圖。本實施例之反光結構2與第一實施例之反光結構1之結構類 似,故相同之處不再贅述。在本實施例中,反光結構2更可包括一透明聚合層14,係夾設於反射層13及透明微珠結構層12之微珠區域122的至少一部分及無珠區域124的至少一部分,亦即,由於無珠區域124並未有透明微珠126,因此透明聚合層14係設置於反射層13上,而在微珠區域122處透明聚合層14其一部分位於透明微珠126的下方和反射層13之間。透明聚合層14為透明無色,藉此光線穿過透明聚合層14而從反射層13反射出去時,觀察者僅可觀察到反射層13的顏色(即銀色)。在本新型中,透明聚合層14可包含一聚合物,透明聚合層14可例如塗佈於反射層13上。另外,在本實施例中,透明聚合層14係塗佈於整個反射層13上,涵蓋透明微珠結構層12之微珠區域122及無珠區域124。在其他實施例中,透明聚合層14僅係塗佈於反射層13的一部分。
請參照圖4,其係為根據本新型第三實施例之一反光結構3的剖切示意圖。本實施例之反光結構3與第一實施例之反光結構1之結構類似,故相同之處不再贅述。在本實施例中,反光結構3更包括一承載結構層15,其係可移除地與透明微珠結構層12接觸。承載結構層15包含相互對應設置之一保護面152及一接觸面154,接觸面154係與反射層13及透明微珠126接觸。換句話說,透明微珠126係夾設於承載結構層15以及反射層13之間。承載結構層15可以作為製造時反光結構3之基底層(substrate),以提供其他結構層之支撐。另外,承載結構層15可作為反光結構3產品保護之用,以於產品製造後至產品使用前,提供反光結構3表面之保護。當欲開始使用反光結構3時,使用者將承載結構層15自反光結構3移除,即可開始使用反光結構3。此外,承載結構層15可包含一背襯層156以及一弱黏層158,弱黏層158夾設於背襯層156及透明微珠結構層12 之間,弱黏層158則包含接觸面154。其中,背襯層156通常為紙或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並包含一保護面152,其暴露於外。弱黏層158可暫時性地黏附於透明微珠結構層12以保護透明微珠結構層12,且由於其黏著力不強,因此可於加工完成後輕易自透明微珠結構層12移除。於一些實施例中,弱黏層158的材料可由低黏性熱熔膠所構成,在加熱及冷卻後僅經歷物理變化,無明顯化學變化發生,弱黏層158的材料可為聚胺酯(polyurethane,PU)或聚乙烯(polyethylene,PE),但不以此為限;而於另一些實施例中,弱黏層158可為自黏膠。
請參照圖5,其係為根據本新型第四實施例之一反光結構4的剖切示意圖。本實施例之反光結構4與第三實施例之反光結構3之結構類似,故相同之處不再贅述。反光結構4更包括一阻黏層16(resist layer),其位於承載結構層155之接觸面154上並對應於透明微珠結構層12之無珠區域124,且係以透明為佳。透明微珠126實質上不沾黏於阻黏層16。是以,在製作反光結構4時,可先設置阻黏層16於預定之無珠區域124,並形成至少一空心的凹槽162,並將凹槽162定義為有珠區域。而後,再將透明微珠126設置於有珠區域上。由於,透明微珠126實質上不沾黏於阻黏層16,透明微珠126將僅落入於微珠區域122,而不會位於無珠區域124上。阻黏層16的材料例如是蠟、樹脂、聚合材料、墨水、無機物、紫外線可固化(UV-curable)聚合物、及由有機或無機金屬或非金屬材料之任一者組成的粒子。詳細來說,對於透明微珠126而言,阻黏層16之材料為一物理上及化學上「惰性」的材料,其不會與透明微珠126產生反應,例如:不會吸引或附接至透明微珠126或者允許透明微珠126嵌入進阻黏層16。因此,透明微珠126一般無法嵌入阻黏層16中。使外,添加粒子、顏料、 及交聯劑於阻黏層16可增加阻黏層16的物理惰性。阻黏層16的化學「惰性」可例如以添加劑(例如滑劑或蠟)來達成,其例如藉由在阻黏層16的表面上提供一黏著惰性層之一立體障壁來防止珠的黏附。另外,承載結構層15亦可包括背襯層156和弱黏層158,其特徵與圖4所述之實施例相仿,故於此不再贅述。
請參照圖6,其係為根據本新型第五實施例之一反光結構5的剖切示意圖。本實施例之反光結構5與第一實施例之反光結構1之結構類似,故相同之處不再贅述。在本實施例中,黏著層11a更包括一第一接著層116及一第二接著層118,第一接著層116包括第一表面112,而第二接著層118包括第二表面114。第一接著層116可以是一珠接合層(bead bond layer),其用以固定透明微珠結構層12並提供透明微珠結構層12之支撐。第一接著層116的材料例如是由樹脂(resin)所製成。第一接著層116可含有至少一聚合物(一般稱為一黏合劑材料),並可含有額外的添加劑(例如,一著色劑或其他可選擇的添加劑,例如:紫外線(UV)穩定劑、抗氧化劑、紫外線(UV)吸收劑、改質劑、性能增強劑、或其組合)。珠接合層之聚合黏合劑材料可為聚合物,包括但不限於彈性體。第二接著層118可為一熱熔黏著層,其用以黏著於一物件上。第二接著層118另可包含橡膠或布料,用以黏著於物件上。在本新型中,「聚合物(polymer)」係指為均聚物或共聚物之聚合材料。
請參照圖7以及圖8,圖7係為根據本新型第六實施例之一反光結構6的剖切示意圖,圖8係為圖7之反光結構6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大致上沿著由下而上的方向,反光結構6包含一承載結構層15、一阻黏層16、一透明微珠結構層12、一透明聚合層14、一反射層 13以及一黏著層11a。承載結構層15可包含一背襯層156及一弱黏層158。首先,可先提供背襯層156,作為反光結構6之基底。接著,將弱黏層158設置於背襯層156上,例如將弱黏層158塗佈於背襯層156上。然後,將阻黏層16設置於承載結構層15之一部分上,例如以印刷的方式設置於承載結構層15上,但設置之方式並不以此為限。詳細來說,首先將阻黏層16設置於承載結構層15上之至少一預定區域,藉此定義出透明微珠結構層12的微珠區域122以及無珠區域124,並藉由阻黏層16中形成至少一個對應於微珠區域122之凹槽162。換句話說,對應設有阻黏層16之區域即為無珠區域124;對應未設有阻黏層16之區域即為微珠區域122。接著,將透明微珠126覆蓋於未設有阻黏層16之凹槽162中,進而形成微珠區域122。如此,即完成透明微珠結構層12設置於承載結構層15及阻黏層16上的步驟。
在本實施例中,接著,將透明聚合層14設置於透明微珠結構層12的至少一部分上,例如以塗佈及/或加熱的方式完成上述設計,以提供透明微珠結構層12的支撐力。若將透明聚合層14加熱使其固化時,由於阻黏層16的軟化溫度較高,故阻黏層16仍然維持固態狀而不會軟化。接著,將反射層13設置透明聚合層14上,且至少披覆透明微珠結構層12之微珠區域122的複數個透明微珠126。由於透明微珠126係突出於承載結構層15及阻黏層16,故當設置透明聚合層14及反射層13時,透明聚合層14及反射層13位於微珠區域122的形狀亦對應於透明微珠126之形狀,即大致呈半球形。而後,將黏著層11a設置於反射層13上。詳細來說,係先將黏著層11a之第一接著層116設置於反射層13上,而後將黏著層11a之第二接著層118設置於第一接著層116上。如此,即完成本實施例 之製作反光結構6之製作。
此外,亦可設置一底襯層(未繪示)披覆於第二接著層118之第二表面114上,藉以保護第二接著層118,待需要將反光結構6貼附於一物件7上時,再將底襯層脫離於反光結構6,而使第二接著層118外露以貼附於物件7上。
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不需要配置阻黏層16即可實現形成透明微珠結構層12之微珠區域122以及無珠區域124的功效。舉例來說,可利用一網版(未繪示),暫時設置於承載結構層15上。網版具有至少一個槽孔,其對應於微珠區域122。再以印刷的方式將透明微珠126穿過網版之槽孔,以落於事先預設之微珠區域122上。
請參照圖9,其係為圖7之反光結構6設置於一物件7的示意圖。當欲貼附反光結構6於一物件7時,使用者可先將第二接著層118之第二表面114貼附於物件7上,而後再將承載結構層15之背襯層156以及弱黏層158一起自反光結構6脫離。在本實施例中,由於承載結構層15之弱黏層158與背襯層156之間的黏著力大於弱黏層158與透明微珠結構層12之間的黏著力,故當欲將承載結構層15脫離於反光結構6時,承載結構層15之弱黏層158與背襯層156皆脫離於反光結構6。如此,反光結構6及物件7係共同形成反光物品9。此時,光線得以透過透明微珠結構層12之微珠區域122,以將反射層13所反射之光線折回光源處,形成回歸反射;光線亦被無珠區域124之反射層13所反射,形成鏡面反射。
請參照圖10,其係為根據本新型第七實施例之圖7之反光結構6設置於一物件7的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可選擇調整為使弱黏層158與阻黏層16之間的黏著力大於透明聚合層14以及阻黏層16之間的黏著 力者。如此,當欲將承載結構層15脫離於反光結構6時,承載結構層15可攜著阻黏層16一併脫離於反光結構6,形成反光物品10。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案諸多實施例中,透明微珠結構層12的微珠區域122及無珠區域124的面積比例為1:9至9:1,但可依照需求調整為該範圍中之任何比例。較佳地,微珠區域122及無珠區域124的面積比例為1:9至2:8,即,微珠區域122的表面積明顯小於及無珠區域124的表面積。若透明微珠結構層12的微珠區域122的比例為100%(即未設有任何無珠區域124),理論上反光結構6之反光系數(coefficient of retroreflection)為500。當微珠區域122及無珠區域124的面積比例為1:9時,反光系數為50。當微珠區域122及無珠區域124的面積比例為2:8時,反光系數為100。這種反光亮度可符合一般戶外運動服飾及用品之反光亮度之基本需求,藉由本新型所揭露之配置,可達到在一般日光情況時突顯出反射材質的高光澤感,且於夜間光線照射時依舊能提供適量的反射以提升安全性之效果。
綜合上述,本新型提供一種反光結構及包含該反光結構的反光物品,藉由透明微珠結構層的微珠區域及無珠區域設置於反射層上,於一般日光情況時可藉由鏡面反射突顯出反射材質的高光澤感,可提升反光物品外觀之吸引力,提升消費者之購買慾望。同時,亦可維持反光物品於夜間時藉由回歸反射提供一定程度之反光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本案圖式所繪示的各層及微珠之厚度及相對比例,僅用以示意,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各層及微珠之厚度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本文中的用語「一」或「一種」係用以敘述本創作之元件 及成分。此術語僅為了敘述方便及給予本創作之基本觀念。此敘述應被理解為包括一種或至少一種,且除非明顯地另有所指,表示單數時亦包括複數。於申請專利範圍中和「包含」一詞一起使用時,該用語「一」可意謂一個或超過一個。此外,本文中的用語「或」其意同「及/或」。
除非另外規定,否則諸如「上方」、「下方」、「向上」、「左邊」、「右邊」、「向下」、「本體」、「底座」、「垂直」、「水平」、「側」、「較高」、「下部」、「上部」、「上方」、「下面」等空間描述係關於圖中所展示之方向加以指示。應理解,本文中所使用之空間描述僅出於說明之目的,且本文中所描述之結構之實際實施可以任何相對方向在空間上配置,此限制條件不會改變本新型實施例之優點。舉例來說,在一些實施例之描述中,提供「在」另一元件「上」之一元件可涵蓋前一元件直接在後一元件上(例如,與後一元件實體接觸)的狀況以及一或複數個介入元件位於前一元件與後一元件之間的狀況。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大致」、「實質上」、「實質的」及「約」用以描述及考慮微小之變化。當與事件或情形結合使用時,該些術語可意指事件或情形明確發生之情況以及事件或情形極近似於發生之情況。
以上所述之實施例僅係為說明本創作之技術思想及特點,其目的在使熟習此項技藝之人士能夠瞭解本創作之內容並據以實施,當不能以之限定本創作之專利範圍,依本創作所揭示之精神所作之均等變化或修飾,仍應涵蓋在本創作之專利範圍內。

Claims (10)

  1. 一種反光結構,包括:
    一黏著層,包括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
    一透明微珠結構層,設置於該黏著層之該第一表面,且包括至少一微珠區域及至少一無珠區域,該微珠區域包括複數個透明微珠,其係部分嵌於該黏著層之該第一表面;以及
    一反射層,其係設置於該黏著層之該第一表面及該透明微珠結構層之間,且至少披覆該透明微珠結構層之該微珠區域的該複數個透明微珠。
  2. 如請求項1之反光結構,其更包括:
    一透明聚合層,夾設於該反射層與該透明微珠結構層之該微珠區域之至少一部分的該複數微珠之間,及設於該無珠區域之至少一部分之該反射層上。
  3. 如請求項1之反光結構,更包括:
    一承載結構層,其係可移除地與該透明微珠結構層接觸,該承載結構層包含相互對應之一保護面及一接觸面,該接觸面係與該透明微珠結構層接觸。
  4. 如請求項3之反光結構,其中該承載結構層更包括:
    一阻黏層,其係位於該接觸面並對應於該透明微珠結構層之該無珠區域。
  5. 如請求項1之反光結構,其係以該黏著層之該第二表面覆著於一物件。
  6. 如請求項1之反光結構,其中該微珠區域及該無珠區域的面積比例為1:9至9:1。
  7. 如請求項6之反光結構,其中該微珠區域及該無珠區域的面積比例為1:9至2:8。
  8. 如請求項1之反光結構,其中該反射層的材質選自鋁、銀、介質鏡或其組合。
  9. 如請求項1之反光結構,其中該黏著層更包括一第一接著層及一第二接著層,該第一接著層包括該第一表面,而該第二接著層包括該第二表面。
  10. 一種反光物品,包括:
    一物件;及
    一種反光結構,包括:
    一黏著層,包括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其係以該第二表面附著於該物件;
    一透明微珠結構層,設置於該黏著層之該第一表面,且包括至少一微珠區域及至少一無珠區域,該微珠區域包括複數個透明微珠,其係部分嵌於該黏著層之該第一表面;以及
    一反射層,其係設置於該黏著層之該第一表面及該透明微珠結構層之間,且至少披覆該透明微珠結構層之該微珠區域的該複數個透明微珠。
TW108200320U 2019-01-08 2019-01-08 反光結構及包含該反光結構的反光物品 TWM5829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00320U TWM582904U (zh) 2019-01-08 2019-01-08 反光結構及包含該反光結構的反光物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00320U TWM582904U (zh) 2019-01-08 2019-01-08 反光結構及包含該反光結構的反光物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82904U true TWM582904U (zh) 2019-09-01

Family

ID=686203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200320U TWM582904U (zh) 2019-01-08 2019-01-08 反光結構及包含該反光結構的反光物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829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45514B2 (en) Retroreflective colored articles
KR100872261B1 (ko) 색상 가변형 재귀성 반사시트
US5069964A (en) Flexible, substrate-insular retroreflective sheeting
US9671533B2 (en) High reflectivity open bead method and material
US5962121A (en) Retroreflective sheet comprising microspheres, the diameter and refractive index of which being specifically related to the refractive indices of layers directly in contact therewith
TWI687319B (zh) 有色反光物品
KR20140049943A (ko) 반사 필름 및 반사 물품 마련 방법
TWI709376B (zh) 復歸性反射性帶材及該復歸性反射性帶材之用途
JP2000321414A (ja) 光再帰性反射シート
JP4466883B2 (ja) 印刷された再帰反射シート
KR100813322B1 (ko) 빛반사 시트 및 그 제조방법
EP0399815B1 (en) Flexible, substrate-insular retroreflective sheeting
TWM582904U (zh) 反光結構及包含該反光結構的反光物品
WO2009091093A1 (en) Retro-reflection shee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reof
KR102438218B1 (ko) 재귀성 반사성 재료
CN209514112U (zh) 反光结构及包含该反光结构的反光物品
JP4817989B2 (ja) 再帰反射シート
KR101267675B1 (ko) 반사시트
JP6630338B2 (ja) 再帰性反射性テープ
JP4540330B2 (ja) 再帰反射媒体中間体の製造方法
KR20170003741U (ko) 어린이용 안전 텍스타일 제품
JP7076765B2 (ja) 再帰性反射性材料
JP2003118533A (ja) 安全ベルト類に保持可能な再帰反射性物品
JP2003344625A (ja) 熱転写用反射材
JP2005208083A (ja) 再帰反射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