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16304A - 空氣彈簧及台車 - Google Patents

空氣彈簧及台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16304A
TW201816304A TW106135139A TW106135139A TW201816304A TW 201816304 A TW201816304 A TW 201816304A TW 106135139 A TW106135139 A TW 106135139A TW 106135139 A TW106135139 A TW 106135139A TW 201816304 A TW201816304 A TW 20181630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uter tube
stopper
bulge
air spring
tub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351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35683B (zh
Inventor
澤隆之
北田秀樹
浦康彦
Original Assignee
住友電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住友電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住友電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163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63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356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3568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FRAIL VEHICLE SUSPENSIONS, e.g. UNDERFRAMES, BOGIES OR ARRANGEMENTS OF WHEEL AXLES; RAIL VEHICLES FOR USE ON TRACKS OF DIFFERENT WIDTH; PREVENTING DERAILING OF RAIL VEHICLES; WHEEL GUARDS, OBSTRUCTION REMOVERS OR THE LIKE FOR RAIL VEHICLES
    • B61F5/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ogies; Connections between bogies and vehicle underframes;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for adjusting or allowing self-adjustment of wheel axles or bogies when rounding curves
    • B61F5/02Arrangements permitting limited transverse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vehicle underframe or bolster and bogie; Connections between underframes and bogies
    • B61F5/04Bolster supports or mountings
    • B61F5/10Bolster supports or mountings incorporating fluid sp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02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gas only or vacuum
    • F16F9/04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gas only or vacuum in a chamber with a flexible wall
    • F16F9/05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gas only or vacuum in a chamber with a flexible wall the flexible wall being of the rolling diaphragm type
    • F16F9/052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gas only or vacuum in a chamber with a flexible wall the flexible wall being of the rolling diaphragm type characterised by the bump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空氣彈簧具備:內筒;外筒,其設置於內筒上;隔膜,其連結於外筒及內筒;及止擋,其設置為能夠相對於內筒之圓周方向旋轉。止擋具有止動隆起部,該止動隆起部朝向外筒側隆起且於內筒上沿著圓周方向移動。外筒具有朝向內筒側隆起之複數個止動隆起部。複數個外筒隆起部之各者之高度不同。外筒隆起部及止動隆起部中之至少一者能夠對圓周方向之變形復原。

Description

空氣彈簧及台車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空氣彈簧及台車。
於日本專利特開2000-35075號公報(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一種空氣彈簧,其具備內筒、外筒、配置於內筒與外筒之間之氣囊波紋管、及設置為可相對於內筒旋轉之止擋。於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空氣彈簧中,於外筒設置有複數個高度不同之被支持面。於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空氣彈簧中,止擋設置有支持於內筒之隆起部。
於日本專利特開2012-17769號公報(專利文獻2)中揭示有一種空氣彈簧,其具備上支持部、下支持部、及配置於上支持部與下支持部之間之隔膜。於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空氣彈簧中,於上支持部設置有上止動構件。於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空氣彈簧中,於下支持部上設置有能夠移動之下止動構件。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0-3507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2-17769號公報
本揭示之空氣彈簧具備:內筒;外筒,其設置於內筒上;隔膜,其連結於外筒及內筒;及止擋,其設置為能夠相對於內筒之圓周方向旋轉。
止擋具有止動隆起部,該止動隆起部朝向外筒側隆起,且藉由使止擋於圓周方向旋轉而於內筒上沿著圓周方向移動。外筒具有朝向內筒側隆起之複數個外筒隆起部。外筒隆起部之各者高度不同。外筒隆起部及止動隆起部中之至少一者,能夠對於與自外筒朝向內筒之方向垂直之方向之變形復原。
1‧‧‧外筒
11、11a、11b、11c、11d‧‧‧外筒隆起部
12‧‧‧底面
13‧‧‧上表面
14‧‧‧可撓層
15‧‧‧金屬層
2‧‧‧內筒
21‧‧‧孔
3‧‧‧隔膜
4‧‧‧止擋
41‧‧‧台座
41a‧‧‧中央部
41b‧‧‧分支部
42‧‧‧圓筒部
43‧‧‧止動隆起部
43a‧‧‧底面
43b‧‧‧上表面
43c‧‧‧可撓層
43d‧‧‧金屬層
44‧‧‧桿
5‧‧‧下表面板
51‧‧‧圓筒狀軸部
6‧‧‧積層橡膠
7‧‧‧空氣彈簧
81‧‧‧台車框
82‧‧‧車軸
83‧‧‧車輪
F‧‧‧力
H、H1、H2、h1、h2、h3、h4‧‧‧高度
S‧‧‧行程寬度
圖1係實施形態1之空氣彈簧之剖面圖。
圖2係止擋之俯視圖。
圖3係自外筒之內筒側觀察之俯視圖。
圖4係表示外筒隆起部之配置之示意圖。
圖5A係外筒隆起部中之放大剖面圖。
圖5B係表示外筒隆起部之變形之態樣之圖。
圖6係外筒隆起部之第1變形例中之放大剖面圖。
圖7係外筒隆起部之第2變形例中之放大剖面圖。
圖8係止動隆起部中之放大剖面圖。
圖9係止動隆起部之第1變形例中之放大剖面圖。
圖10係止動隆起部之第2變形例中之放大剖面圖。
圖11係實施形態2之空氣彈簧之剖面圖。
圖12係實施形態2之外筒隆起部中之放大剖面圖。
圖13係實施形態2之止動隆起部中之放大剖面圖。
圖14係比較例之空氣彈簧之剖面圖。
圖15係實施形態3之台車之側視圖。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例如,於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空氣彈簧中,於空氣彈簧之使用中,藉由外筒相對於內筒上下移動而進行振動之衰減。該外筒之上下移動藉由利用隆起部支持非支持面而被限制。然而,對於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空氣彈簧,有使外筒相對於內筒旋轉、水平移動之振動等,相對於與自外筒朝向內筒之方向垂直之方向施加振動之情形。此時,有被支持面之側面與隆起部之側面碰撞之虞。該碰撞之結果,有被支持面或隆起部破損之虞。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空氣彈簧,即便相對於與自外筒朝向內筒之方向垂直之方向施加振動,亦可抑制空氣彈簧破損。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說明〕
首先,列舉本發明之實施態樣進行說明。
(1)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一態樣之空氣彈簧具備:內筒;外筒,其設置於內筒上;隔膜,其連結於外筒及內筒;及止擋,其設置為能夠相對於內筒之圓周方向旋轉。
止擋具有止動隆起部,該止動隆起部朝向外筒側隆起,且於內筒上沿著圓周方向移動。外筒具有朝向內筒側隆起之複數個止動隆起部。複數個外筒隆起部之各者之高度不同。外筒隆起部及止動隆起部中之至少一者能夠對自外筒朝向內筒之方向之變形復原。
根據(1)之空氣彈簧,即便因向與自外筒朝向內筒之方向垂直之方向之振動等導致外筒隆起部與止動隆起部接觸,亦可抑制外筒隆起部或止動隆起部破損。
(2)於(1)之空氣彈簧中,亦可為外筒隆起部及止動隆起部中之至少一者於底面與上表面之間具有可撓層。
根據(2)之空氣彈簧,即便外筒相對於內筒旋轉、水平移動而使外筒隆起部與止動隆起部接觸,亦可抑制外筒隆起部或止動隆起部破損。
(3)於(2)之空氣彈簧中,可設置有金屬層,亦可積層有金屬層及可撓層。
根據(3)之空氣彈簧,可確保外筒隆起部或止動隆起部之相對於壓縮方向之剛性,並且即便外筒相對於內筒旋轉、水平移動而外筒隆起部與止動隆起部接觸,亦可抑制外筒隆起部或止動隆起部破損。
(4)於(2)或(3)之空氣彈簧中,可撓層亦可由彈性體形成。
根據(4)之空氣彈簧,即便外筒相對於內筒旋轉、水平移動而外筒隆起部與止動隆起部接觸,亦可抑制外筒隆起部或止動隆起部破損。
(5)於(4)之空氣彈簧中,彈性體亦可為橡膠材料。
根據(5)之空氣彈簧,即便外筒相對於內筒旋轉、水平移動而外筒隆起部與止動隆起部接觸,亦可抑制外筒隆起部或止動隆起部破損。
(6)於(1)至(5)之空氣彈簧中,亦可為複數個外筒隆起部之各者沿著圓周方向按高度順序排列。
根據(6)之空氣彈簧,能夠兼顧高度調整之容易性與外筒隆起部或止動隆起部破損不容易性。
(7)於(1)至(6)之空氣彈簧中,亦可為止動隆起部之個數可為複數個,外筒具有複數組複數個外筒隆起部之組,且組數與止動隆起部之個數相等。
根據(7)之空氣彈簧,能夠兼顧外筒相對於內筒之上下移動之限制之確實性及外筒隆起部或止動隆起部破損不容易性。
(8)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一態樣之空氣彈簧具備:內筒;外筒,其設置於內筒上;隔膜,其連結於外筒及內筒;及止擋,其設置為能夠相對於內筒之圓周方向旋轉。止擋具有朝向外筒側隆起,且於內筒上沿著圓周方向移動之止動隆起部。外筒具有朝向內筒側隆起之隆起部,且外筒隆起部及止動隆起部中之至少一者具有可撓層及金屬層,且金屬層積 層於可撓層。
根據(8)之空氣彈簧,能夠抑制外筒隆起部及止動隆起部之損傷,並且充分地進行外筒向內筒側之移動之限制。
(9)本發明之一態樣之台車具備(1)至(7)之空氣彈簧。
根據(9)之台車,即便相對於與自外筒朝向內筒之方向垂直之方向施加振動,亦可抑制空氣彈簧破損。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詳情]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詳情進行說明。此外,對各圖中相同或相當部分附註有相同符號。又,亦可將以下所記載之實施形態之至少一部分任意地組合。進而,為了圖式之明瞭化,長度、寬度、厚度、深度等尺寸關係進行了適當變更,並非表示實際之尺寸關係。
(實施形態1)
以下,對實施形態1之空氣彈簧之整體構成進行說明。
圖1係實施形態1之空氣彈簧之剖面圖。如圖1所示,實施形態1之空氣彈簧具有外筒1、內筒2、隔膜3、及止擋4。又,實施形態1之空氣彈簧具有下表面板5及積層橡膠6。
外筒1與內筒2重疊配置。即,於內筒2上配置有外筒1。於外筒1之與內筒2對向之側之面設置有外筒隆起部11。外筒隆起部11朝向內筒2側隆起。對於外筒隆起部11之構成之詳情,於下文中進行敍述。
內筒2具有孔21。孔21設置於內筒2之中央。下表面板5具有圓筒狀軸部51。圓筒狀軸部51設置於下表面板5之安裝於內筒2之側之中央。圓筒狀軸部51插入至孔21。內筒2例如利用螺栓、螺帽緊固於下 表面板5。藉此,內筒2安裝於下表面板5。
下表面板5於安裝有內筒2之側之相反側安裝於積層橡膠6。此外,雖未圖示,但積層橡膠6安裝於軌道車輛之台車。將自積層橡膠6之安裝於軌道車輛之台車之側至外筒之距離、即實施形態1之空氣彈簧之高度設為高度H。
於外筒1及內筒2連結有隔膜3。隔膜3與外筒1及內筒2之連結係氣密性地進行。藉此,於由外筒1、內筒2及隔膜3劃分之空間內填充有空氣。於隔膜3例如使用橡膠等。
圖2係止擋4之俯視圖。如圖2所示,止擋4具有台座41、圓筒部42、及止動隆起部43。台座41為平板形狀。
台座41具有中央部41a及分支部41b。中央部41a於俯視下具有圓環形狀。分支部41b自中央部41a之外周呈放射狀延伸。分支部41b之個數為1個以上。分支部41b之個數較佳為複數個。於設置有複數個分支部41b之情形時,各個分支部41b之長度相等。於設置複數個分支部41b之情形時,較佳為複數個分支部41b之各者以均等之間隔配置。圖2中,分支部41b以120°之間隔設置於3個部位。此外,對於設置分支部41b之個數,並不限定於此。
如圖1所示,於中央部41a之下表面側設置有圓筒部42。於分支部41b之上表面側設置有止動隆起部43。止動隆起部43具有朝向外筒1隆起之形狀。如上所述,由於分支部41b之個數為1個以上,故而止動隆起部43之個數亦為1個以上。於設置複數個止動隆起部43之情形時,各個止動隆起部43之高度相等。此外,對於止動隆起部43之構成之詳情 於下文中進行敍述。
圓筒部42插入至孔21之內壁面與圓筒狀軸部51之外周面之間。即,圓筒部42之內周面與圓筒狀軸部51之外周面對向,且圓筒部42之外周面與孔21之內壁面對向。藉此,止擋4之分支部41b及設置於分支部41b上之止動隆起部43位於內筒2上。
於圓筒部42安裝有桿44。桿44自內筒2與下表面板5之間引出至外部。藉此,止擋4能夠於內筒2之圓周方向旋轉。藉由使止擋4於內筒2之圓周方向旋轉,位於內筒2上之止動隆起部43沿著內筒2之圓周方向移動。此外,雖未圖示,但止擋4之位置能夠於止動隆起部43與外筒隆起部11對向之位置固定。
以下,對實施形態1之空氣彈簧之外筒隆起部11及止動隆起部43之構成之詳情進行說明。
圖3係自內筒2側觀察外筒1之俯視圖。於圖3中,為參考起見,以虛線表示止擋4之形狀。如圖3所示,外筒隆起部11於外筒1之與內筒2對向之側之面上設置有複數個。複數個外筒隆起部11之各者呈圓環狀排列。複數個外筒隆起部11於將外筒1配置於內筒2上時,藉由使止擋4旋轉而設置於如與止動隆起部43對向之位置。
複數個外筒隆起部11之各者之高度不同。又,複數個外筒隆起部11之各者沿著內筒2之圓周方向連續地排列。此種複數個外筒隆起部11成為一組。包含該複數個外筒隆起部11之組亦可為複數個。此外,各個組中之外筒隆起部11之排列為共通。屬於各個組之外筒隆起部11之個數較佳為4個以上。
較佳為該組之組數與止動隆起部43之個數相等。如上所述,由於各組內之外筒隆起部11之排列為共通,故而於止動隆起部43之個數為複數個且該組之組數與止動隆起部之個數相等之情形時,止動隆起部43同時與具有相同之高度之複數個外筒隆起部11對向。
以下,以包含複數個外筒隆起部11之組構成有3個,且3個組之各者係由高度不同之4個外筒隆起部11(外筒隆起部11a、外筒隆起部11b、外筒隆起部11c及外筒隆起部11d)構成之情形為例進行說明。
圖4係表示外筒隆起部11a至外筒隆起部11d之高度之關係之示意圖。如圖4所示,外筒隆起部11a之高度最低。外筒隆起部11b之高度第2低。外筒隆起部11c之高度第3低。外筒隆起部11d之高度最高。即,外筒隆起部11a具有高度h1,外筒隆起部11b具有高度h2,外筒隆起部11c具有高度h3,外筒隆起部11d具有高度h4,且滿足高度h1<高度h2<高度h3<高度h4之關係。
此外,高度h1與高度h2之差、高度h2與高度h3之差及高度h3與高度h4之差,與研磨安裝有實施形態1之空氣彈簧之車輛之車輪之踏面時之車輪徑對應。
較佳為外筒隆起部11a、外筒隆起部11b、外筒隆起部11c及外筒隆起部11d按高度之順序排列。更具體而言,與外筒隆起部11a鄰接而配置有外筒隆起部11b,與外筒隆起部11b鄰接而配置有外筒隆起部11c,與外筒隆起部11c鄰接而排列有外筒隆起部11d。此外,於以此方式排列之情形時,外筒隆起部11d與屬於其他組之外筒隆起部11a鄰接配置。
該情況就另一觀點而言,存在高度最低之外筒隆起部11 (即,外筒隆起部11a)與高度最高之外筒隆起部11(即,外筒隆起部11d)鄰接之部位。
圖5A係外筒隆起部11之放大剖面圖。外筒隆起部11具有底面12及上表面13。底面12係外筒1側之面。上表面13係底面12之相反側之面。外筒隆起部11具有可撓層14。可撓層14配置於底面12與上表面13之間。較佳為可撓層14與底面12相接而配置。較佳為可撓層14相對於底面12或上表面13平行地設置。
可撓層14係具有可撓性之層。於可撓層14中例如使用彈性體。於該彈性體中例如使用橡膠。外筒隆起部11之可撓層14以外之部分例如由金屬構成。
就另一觀點而言,可撓層14較外筒隆起部11之可撓層14以外之部分彈性極限更高,且彈性係數更低。
圖5B係表示向與自外筒1朝向內筒2之方向垂直之方向之力F起作用之情形之外筒隆起部11之變形之態樣之圖。如上所述,可撓層14之彈性係數變低。因此,如圖5B所示,於向與自外筒1朝向內筒2之方向垂直之方向之力F(圖中之箭頭)作用於外筒隆起部11時,主要係可撓層14變形,藉此,外筒隆起部11向與自外筒1朝向內筒2之方向垂直之方向變形。然而,如上所述,可撓層14較可撓層14以外之部分彈性極限更大。因此,外筒隆起部11能夠對向與自外筒1朝向內筒2之方向垂直之方向之變形復原。
此外,外筒隆起部11之構成並不限於此。圖6係外筒隆起部11之第1變形例之放大剖面圖。如圖6所示,亦可為外筒隆起部11整 體由彈性體構成。即,亦可為外筒隆起部11之底面12與上表面13之間全部為可撓層14。藉由此種構成,亦可使外筒隆起部11能夠相對於向與自外筒1朝向內筒2之方向垂直之方向之變形復原。
圖7係外筒隆起部11之第2變形例之放大剖面圖。如圖7所示,外筒隆起部11亦可具有可撓層14及金屬層15。金屬層15積層於可撓層14。可撓層14及金屬層15之個數亦可為複數個。藉由此種構成,亦可使外筒隆起部11能夠相對於向與自外筒1朝向內筒2之方向垂直之方向之變形復原。
圖8係止動隆起部43之放大剖面圖。圖9係止動隆起部43之第1變形例之放大剖面圖。圖10係止動隆起部43之第2變形例之放大剖面圖。亦可如圖8、圖9及圖10所示,止動隆起部43具有與外筒隆起部11同樣之構成,藉此,能夠對向與自外筒1朝向內筒2之方向垂直之方向之變形復原。
更具體而言,止動隆起部43具有底面43a及上表面43b。於底面43a與上表面43b之間設置有可撓層43c。亦可為止動隆起部43之底面43a與上表面43b之間全部為可撓層43c。亦可為止動隆起部43具有複數個可撓層43c、及積層於複數個可撓層43c之金屬層43d。
此外,外筒隆起部11及止動隆起部43可為兩者均能夠對向與自外筒1朝向內筒2之方向垂直之方向之變形復原,亦可為僅任一者能夠對向與自外筒1朝向內筒2之方向垂直之方向之變形復原。
以下,對實施形態1之空氣彈簧之動作進行說明。
實施形態1之空氣彈簧安裝於軌道車輛。藉由使止擋4旋轉,而使止 動隆起部43移動至與外筒隆起部11a對向之位置。此時之實施形態1之空氣彈簧之高度H設為高度H1。
實施形態1之空氣彈簧於自軌道車輛受到振動時,外筒1相對於內筒2上下移動。伴隨著該上下移動,填充於由外筒1、內筒2及隔膜3劃分之空間內之空氣壓縮、膨脹。藉此,自軌道車輛施加於實施形態1之空氣彈簧之振動衰減。
如上所述,由於止動隆起部43與外筒隆起部11a對向,故而外筒1相對於內筒2之上下移動之行程寬度限制於特定之範圍。將此時之實施形態1之空氣彈簧之行程寬度設為行程寬度S。
於安裝有實施形態1之空氣彈簧之軌道車輛之車輪磨耗之情形時,必須研磨車輪之踏面。藉由該研磨,軌道車輛之車高降低。此時,藉由使實施形態1之空氣彈簧中之空氣填充量增加而將高度H設為高度H2(高度H1與高度H2之差與伴隨著車輪之磨耗及研磨之車高降低量對應),藉此而維持軌道車輛之高度。
於將實施形態1之空氣彈簧之高度H設為高度H2之情形時,止動隆起部43與外筒隆起部11a之間隔會變寬。因此,若止動隆起部43與外筒隆起部11a仍為對向之狀態,則行程寬度會變大。因此,隨著使實施形態1之空氣彈簧中之空氣填充量增加,使止擋4旋轉。藉此,止動隆起部43移動至與外筒隆起部11b對向之位置。如上所述,外筒隆起部11b之高度h2與外筒隆起部11a之高度h1之差與伴隨著車輪之研磨之車高降低量對應。因此,於將高度H設為高度H2之後,亦維持行程寬度S。
藉由重複此種動作,即便車輪之踏面進而伴隨著磨耗而被研 磨,亦可不將實施形態1之空氣彈簧自軌道車輛卸除而維持軌道車輛之車高。
以下,對實施形態1之空氣彈簧之效果進行說明。
實施形態1之空氣彈簧於其使用中,藉由外筒1相對於內筒2進行上下移動而使來自軌道車輛之振動衰減。有時除此種上下移動以外,實施形態1之空氣彈簧還自軌道車輛相對於與自外筒1朝向內筒2之方向垂直之方向受到振動。於實施形態1之空氣彈簧相對於與自外筒1朝向內筒2之方向垂直之方向受到振動之情形時,存在外筒隆起部11之側面與止動隆起部43之側面碰撞之情況。該碰撞之結果,外筒隆起部11及止動隆起部43相對於與自外筒1朝向內筒2之方向垂直之方向受到變形。
然而,於實施形態1之空氣彈簧中,外筒隆起部11及止動隆起部43中之至少一者能夠對與自外筒1朝向內筒2之方向垂直之方向復原。因此,即便因外筒隆起部11之側面與止動隆起部43之側面碰撞而導致外筒隆起部11及止動隆起部43受到向與自外筒1朝向內筒2之方向垂直之方向之變形,亦可抑制外筒隆起部11及止動隆起部43破損。
於實施形態1之空氣彈簧中,於在外筒隆起部11之底面12與上表面13之間設置有可撓層14之情形時,或於止動隆起部43之底面43a與上表面43b之間設置有可撓層43c之情形時,由於可撓層14或可撓層43c具有可撓性,故而即便因外筒隆起部11之側面與止動隆起部43之側面碰撞導致外筒隆起部11及止動隆起部43受到向與自外筒1朝向內筒2之方向垂直之方向之變形,亦可復原至原來之位置。因此,於此情形時,可抑制外筒隆起部11及止動隆起部43破損。
於實施形態1之空氣彈簧中,於外筒隆起部11之底面12與上表面13之間全部由可撓層14形成之情形或止動隆起部43之底面43a與上表面43b之間全部由可撓層43c形成之情形時,外筒隆起部11或止動隆起部43之彈性變形能力變得更大。因此,於此情形時,可進而抑制外筒隆起部11及止動隆起部43破損。
於實施形態1之空氣彈簧中,於可撓層14或可撓層43c積層有金屬層15或金屬層43d之情形時,外筒隆起部11或止動隆起部43之相對於上下方向之壓縮變形之剛性提昇。因此,於此情形時,可更確實地限制行程寬度S。
於實施形態1之空氣彈簧中,於複數個外筒隆起部11按照其高度之順序排列之情形時,可藉由使止擋4於固定之方向依序旋轉,而進行車輪之研磨後之調整。因此,車輪之研磨後之調整變得容易。
於以此方式排列具有不同高度之複數個外筒隆起部11之情形時,高度最低之外筒隆起部11(即,外筒隆起部11a)與高度最高之外筒隆起部11(即,外筒隆起部11d)相互鄰接地配置。其結果,於實施形態1之空氣彈簧受到向與自外筒1朝向內筒2之方向垂直之方向之振動之情形時,外筒隆起部11之側面會與止動隆起部43之側面碰撞,外筒隆起部11及止動隆起部43容易受到向與自外筒1朝向內筒2之方向垂直之方向之變形。
然而,如上所述,構成為即便外筒隆起部11及止動隆起部43中之至少一者受到向與自外筒1朝向內筒2之方向垂直之方向之變形,亦可復原至原來之位置。因此,於此情形時,可兼顧車輪之研磨後之調整 之容易性與外筒隆起部11或止動隆起部43之破損之不容易性。
於實施形態1之空氣彈簧中,於止動隆起部43之個數為複數個且外筒隆起部11之組數與止動隆起部43之個數相等之情形時,外筒1相對於內筒2之上下移動於複數個部位受到限制。因此,於此情形時,更確實地限制外筒1相對於內筒2之上下移動。
於此情形時,設置於外筒1之外筒隆起部11之總數會增加。即,外筒隆起部11之間隔會變窄。其結果,於實施形態1之空氣彈簧受到向與自外筒1朝向內筒2之方向垂直之方向之振動之情形時,外筒隆起部11之側面會與止動隆起部43之側面碰撞,而外筒隆起部11及止動隆起部43容易受到向與自外筒1朝向內筒2之方向垂直之方向之變形。
然而,如上所述,構成為即便外筒隆起部11及止動隆起部43中之至少一者受到向與自外筒1朝向內筒2之方向垂直之方向之變形,亦可復原至原來之位置。因此,於此情形時,可兼顧外筒1相對於內筒2之上下移動之限制之確實性與外筒隆起部11或止動隆起部43之破損之不容易性。
(實施形態2)
以下,對實施形態2之空氣彈簧之構成進行說明。此外,以下,主要對與實施形態1不同之方面進行說明,且不重複進行重複之說明。
圖11係實施形態2之空氣彈簧之剖面圖。如圖11所示,實施形態2之空氣彈簧與實施形態1之空氣彈簧同樣地具有外筒1、內筒2、隔膜3、及止擋4。又,實施形態2之空氣彈簧與實施形態1之空氣彈簧同樣地具有下表面板5、及積層橡膠6。
外筒1具有複數個外筒隆起部11。但是,與實施形態1不同,外筒隆起部11之個數亦可為1個。即便於設置複數個外筒隆起部11之情形時,亦可與實施形態1不同,複數個外筒隆起部11之各者可具有相同之高度。
圖12係實施形態2之外筒隆起部11之放大剖面圖。如圖12所示,外筒隆起部11具有可撓層14及金屬層15。可撓層14及金屬層15被積層。可撓層14及金屬層15之個數亦可為複數個。
圖13係實施形態2之止動隆起部43之放大剖面圖。如圖13所示,止動隆起部43具有可撓層43c及金屬層43d。可撓層43c及金屬層43d被積層。可撓層43c及金屬層43d之個數亦可為複數個。
外筒隆起部11及止動隆起部43藉由具有上述構成,能夠相對於與自外筒1朝向內筒2之方向垂直之方向之變形復原。此外,外筒隆起部11及止動隆起部43之至少一者具有上述構成即可,無需使外筒隆起部11及止動隆起部43之雙方均具有上述構成。
以下,藉由將實施形態2之空氣彈簧之效果與比較例進行對比而進行說明。
圖14係比較例之空氣彈簧之剖面圖。比較例之空氣彈簧與實施形態2之空氣彈簧同樣地具有外筒1、內筒2、隔膜3、及止擋4。然而,於比較例之空氣彈簧之外筒隆起部11整體由可撓層14構成之方面,與實施形態2之空氣彈簧不同。
由於比較例之空氣彈簧之外筒隆起部11整體由可撓層14構成,故而可撓層14能夠對與自外筒1朝向內筒2之方向垂直之方向之變 形復原。然而,由於比較例之空氣彈簧之外筒隆起部11整體由可撓層14構成,故而對自上表面13朝向底面12之方向之壓縮變形之剛性較低。因此,有比較例之空氣彈簧無法充分地限制外筒1朝向內筒2側之移動之虞。
另一方面,由於實施形態2之空氣彈簧之外筒隆起部11具有積層有可撓層14及金屬層15之構成,故而,相對於自上表面13朝向底面12之方向之壓縮變形之剛性較高。因此,根據實施形態2之空氣彈簧,可抑制相對於與自外筒1朝向內筒2之方向垂直之方向之變形之外筒隆起部11及止動隆起部43之損傷,並且可充分地進行外筒1向內筒2側之移動之限制。
(實施形態3)
以下,對實施形態3之台車之構成進行說明。
圖15係實施形態3之台車之側視圖。如圖15所示,實施形態3之台車具有空氣彈簧7、台車框81、車軸82、及車輪83。台車框81具有側樑81a及側樑81b。車輪83安裝於車軸82之兩端,車軸82安裝於台車框81。更具體而言,台車框81藉由側樑81a及側樑81b經由軸彈簧(未圖示)而由車軸82支承來安裝於車軸82。空氣彈簧7係上述實施形態1或實施形態2之空氣彈簧。空氣彈簧7安裝於台車框81。更具體而言,空氣彈簧7之積層橡膠6之側安裝於台車框81。
以下對實施形態3之台車之效果進行說明。
如上所述,實施形態3之台車具有作為實施形態1或實施形態2之空氣彈簧之空氣彈簧7。因此,根據實施形態3之台車,即便相對於與自外筒1朝向內筒2之方向垂直之方向施加振動,亦可抑制空氣彈簧7破損。
應認為本次揭示之實施形態於所有方面係例示,而並非限制性者。本發明之範圍並非由上述實施形態表示,而係由申請專利範圍表示,且意圖包含與申請專利範圍均等之意思、及範圍內之所有變更。

Claims (9)

  1. 一種空氣彈簧,其具備:內筒;外筒,其設置於上述內筒上;隔膜,其連結於上述外筒及上述內筒;及止擋,其設置為能夠相對於上述內筒之圓周方向旋轉;且上述止擋具有止動隆起部,該止動隆起部朝向上述外筒側隆起,且於上述內筒上沿著上述圓周方向移動;上述外筒具有朝向上述內筒側隆起之複數個外筒隆起部,上述複數個上述外筒隆起部之各者之高度不同,上述外筒隆起部及上述止動隆起部中之至少一者能夠對與自上述外筒朝向上述內筒之方向垂直之方向之變形復原。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空氣彈簧,其中上述外筒隆起部及上述止動隆起部中之至少一者於底面與上表面之間包含可撓層。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空氣彈簧,其中上述外筒隆起部及上述止動隆起部中之至少一者進而具有金屬層,且上述金屬層積層於上述可撓層。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空氣彈簧,其中上述可撓層為彈性體。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空氣彈簧,其中上述彈性體為橡膠。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空氣彈簧,其中上述複數個上述外筒隆起部沿著上述圓周方向按照上述高度之順序排列。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空氣彈簧,其中上述止動隆起部之個數為複數個,上述外筒具有複數組上述複數個上述外筒隆起部之組,且上述組之組數與上述止動隆起部之個數相等。
  8. 一種空氣彈簧,其具備:內筒;外筒,其設置於上述內筒上;隔膜,其連結於上述外筒及上述內筒;及止擋,其設置為能夠相對於上述內筒之圓周方向旋轉;且上述止擋具有止動隆起部,該止動隆起部朝向上述外筒側隆起,且於上述內筒上沿著上述圓周方向移動,上述外筒具有朝向上述內筒側隆起之外筒隆起部,上述外筒隆起部及上述止動隆起部中之至少一者具有可撓層及金屬層,且上述金屬層積層於上述可撓層。
  9. 一種台車,其具備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中任一項之上述空氣彈簧。
TW106135139A 2016-10-17 2017-10-13 空氣彈簧及台車 TWI7356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WOPCT/JP2016/080699 2016-10-17
??PCT/JP2016/080699 2016-10-17
PCT/JP2016/080699 WO2018073864A1 (ja) 2016-10-17 2016-10-17 空気ばね及び台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6304A true TW201816304A (zh) 2018-05-01
TWI735683B TWI735683B (zh) 2021-08-11

Family

ID=620193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35139A TWI735683B (zh) 2016-10-17 2017-10-13 空氣彈簧及台車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538257B2 (zh)
JP (1) JP7038968B2 (zh)
CN (1) CN109891117B (zh)
SG (1) SG11201903315RA (zh)
TW (1) TWI735683B (zh)
WO (1) WO201807386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G11201903361UA (en) * 2016-10-17 2019-05-30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Air spring and bogie
EP4371847A1 (en) * 2022-11-17 2024-05-22 Hitachi, Ltd. Bogie for railway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17972B2 (ja) * 1998-07-16 2000-03-13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ばね
JP5061075B2 (ja) * 2008-09-26 2012-10-31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鉄道車両用空気ばね及び鉄道車両の高さ調節方法
JP5517351B2 (ja) 2010-07-06 2014-06-11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ストッパ付空気ばね
JP5670760B2 (ja) * 2011-01-07 2015-02-18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ばね
JP5920014B2 (ja) 2012-05-21 2016-05-18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ばね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移動体車両
JP5798662B2 (ja) * 2014-04-09 2015-10-21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ばね
JP6424086B2 (ja) 2014-12-26 2018-11-14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ばね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538257B2 (en) 2020-01-21
US20180312174A1 (en) 2018-11-01
SG11201903315RA (en) 2019-05-30
CN109891117B (zh) 2021-10-22
WO2018073864A1 (ja) 2018-04-26
TWI735683B (zh) 2021-08-11
CN109891117A (zh) 2019-06-14
JPWO2018073864A1 (ja) 2019-08-08
JP7038968B2 (ja) 2022-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913243B1 (en) Bogie and axle box suspension and positioning apparatus thereof
JP5722582B2 (ja) 空気ばね装置
JP5939065B2 (ja) 空気ばね
TWI735683B (zh) 空氣彈簧及台車
TWI739928B (zh) 空氣彈簧及台車
JP4928757B2 (ja) 鉄道車両用空気ばね
CN105102238B (zh) 铁道车辆用隔音车轮
JP2020063761A (ja) 軸ばね
JP5033499B2 (ja) 軸ばね装置
JP5798662B2 (ja) 空気ばね
JP6709331B2 (ja) 鉄道車両
CN106015326A (zh) 一种轴承
CN104648108A (zh) 一种右悬置软垫总成
JP5097839B2 (ja) 軸ばね装置
JP3170969U (ja) 空気ばね
JP2020019316A (ja) 貨車用バネ装置
WO2023157225A1 (ja) ストラットベアリング、及び車両のストラット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5373839B2 (ja) 軸ばね装置
US1170084A (en) Suspension device.
US1185450A (en) Rolling apparatus.
US1405395A (en) Resilient vehicle wheel
US976846A (en) Cushion-tread vehicle-wheel.
CN101734106A (zh) 非充气车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