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09793A - 攝像鏡頭及攝像裝置 - Google Patents

攝像鏡頭及攝像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09793A
TW201809793A TW106115359A TW106115359A TW201809793A TW 201809793 A TW201809793 A TW 201809793A TW 106115359 A TW106115359 A TW 106115359A TW 106115359 A TW106115359 A TW 106115359A TW 201809793 A TW201809793 A TW 20180979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axis
imaging
refractive power
power nea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53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國松真也
福堀仁志
田村正樹
桂木大午
細野誉士雄
二瓶泰英
Original Assignee
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097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9793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揭露的攝像鏡頭,係從物體側往像面側而依序由:光軸附近之形狀是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新月形狀的第1透鏡;於光軸附近凸面朝向物體側的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透鏡;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的第3透鏡;第4透鏡;第5透鏡;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6透鏡;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像面側之透鏡面是被設計成具有變曲點的非球面形狀的第7透鏡所構成。

Description

攝像鏡頭及攝像裝置
本揭露係有關於,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等之攝像元件上令被攝體之光學像被成像的攝像鏡頭、及搭載該攝像鏡頭而進行攝影的數位靜態相機或附帶相機之行動電話機及資訊攜帶型終端等之攝像裝置。
數位靜態相機係像是卡片型等每年越做越薄型,攝像裝置的小型化係被人們所需求。又,於行動電話中也是,為了終端本身之薄型化或搭載多機能的空間確保,而被要求攝像裝置的小型化。因此,對攝像裝置中所被搭載的攝像鏡頭,更進一步的小型化之要求,係日益提高。
又,CCD或CMOS這類攝像元件的小型化的同時,攝像元件的像素間距之細微化所致之高像素數化係正在邁進,伴隨於此,這些攝像裝置中所被使用的攝像鏡頭也逐漸被要求高性能。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5-07240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4-145961號公報
近年來,為了對應朝高像素化邁進的攝像元件,作為攝像鏡頭,係謀求全長之縮短化同時從中心攝角到周邊攝角都具有高成像性能的透鏡系之開發,係被人們所期望。再者,係鬼影或曜光所致之畫質劣化之低減也被人們所期望。
小型同時各種像差都能良好地補正,且可減少雜光所致之畫質劣化的攝像鏡頭、及搭載有此種攝像鏡頭的攝像裝置之提供,係被人們所期望。
本揭露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第1攝像鏡頭,係從物體側往像面側而依序由:光軸附近之形狀是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新月形狀的第1透鏡;於光軸附近凸面朝向物體側的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透鏡;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的第3透鏡;第4透鏡;第5透鏡;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6透鏡;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像面側之透鏡面是被設計成具有變曲點的非球面形狀的第7透鏡所構成。
本揭露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第1攝像裝置,係含有:攝像鏡頭、和將藉由攝像鏡頭而被形成之光學像所相應之攝像訊號予以輸出的攝像元件;並且是藉由上記 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第1攝像鏡頭來構成攝像鏡頭。
本揭露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第2攝像鏡頭,係從物體側往像面側而依序由:第1透鏡;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透鏡;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的第3透鏡;第4透鏡;第5透鏡;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6透鏡;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像面側之透鏡面是被設計成具有變曲點的非球面形狀的第7透鏡所構成,且滿足以下的條件式:-0.5<f/f1<0.23……(1)
其中,
f:鏡頭全系之焦距
f1:第1透鏡之焦距。
本揭露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第2攝像裝置,係含有:攝像鏡頭、和將藉由攝像鏡頭而被形成之光學像所相應之攝像訊號予以輸出的攝像元件;並且是藉由上記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第2攝像鏡頭來構成攝像鏡頭。
在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第1及第2攝像鏡頭、或第1及第2攝像裝置中,全體而言是以7枚之透鏡構成,來謀求各透鏡之構成的最佳化。
若依據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第1及第2攝像鏡頭、或第1及第2攝像裝置,則由於全體而言是設 計成7枚之透鏡構成,謀求各透鏡之構成的最佳化,因此係為小型同時也能良好地補正各種像差,且可降低雜光所致之畫質劣化。
此外,並非一定限定於這裡所記載的效果,亦可為本揭露中所記載之任一效果。
1~19‧‧‧攝像鏡頭
101‧‧‧攝像元件
201‧‧‧框體
202‧‧‧顯示部
203‧‧‧前置相機部
204‧‧‧主相機部
205‧‧‧相機閃光燈
IMG‧‧‧像面
L1‧‧‧第1透鏡
L2‧‧‧第2透鏡
L3‧‧‧第3透鏡
L4‧‧‧第4透鏡
L5‧‧‧第5透鏡
L6‧‧‧第6透鏡
L7‧‧‧第7透鏡
SG‧‧‧密封玻璃
St‧‧‧開口光圈
Z1‧‧‧光軸
[圖1]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之第1構成例的透鏡剖面圖。
[圖2]對圖1所示的攝像鏡頭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1中的各種像差的像差圖。
[圖3]攝像鏡頭之第2構成例的透鏡剖面圖。
[圖4]對圖3所示的攝像鏡頭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2中的各種像差的像差圖。
[圖5]攝像鏡頭之第3構成例的透鏡剖面圖。
[圖6]對圖5所示的攝像鏡頭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3中的各種像差的像差圖。
[圖7]攝像鏡頭之第4構成例的透鏡剖面圖。
[圖8]對圖7所示的攝像鏡頭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4中的各種像差的像差圖。
[圖9]攝像鏡頭之第5構成例的透鏡剖面圖。
[圖10]對圖9所示的攝像鏡頭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5中的各種像差的像差圖。
[圖11]攝像鏡頭之第6構成例的透鏡剖面圖。
[圖12]對圖11所示的攝像鏡頭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6中的各種像差的像差圖。
[圖13]攝像鏡頭之第7構成例的透鏡剖面圖。
[圖14]對圖13所示的攝像鏡頭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7中的各種像差的像差圖。
[圖15]攝像鏡頭之第8構成例的透鏡剖面圖。
[圖16]對圖15所示的攝像鏡頭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8中的各種像差的像差圖。
[圖17]攝像鏡頭之第9構成例的透鏡剖面圖。
[圖18]對圖17所示的攝像鏡頭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9中的各種像差的像差圖。
[圖19]攝像鏡頭之第10構成例的透鏡剖面圖。
[圖20]對圖19所示的攝像鏡頭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10中的各種像差的像差圖。
[圖21]攝像鏡頭之第11構成例的透鏡剖面圖。
[圖22]對圖21所示的攝像鏡頭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11中的各種像差的像差圖。
[圖23]攝像鏡頭之第12構成例的透鏡剖面圖。
[圖24]對圖23所示的攝像鏡頭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12中的各種像差的像差圖。
[圖25]攝像鏡頭之第13構成例的透鏡剖面圖。
[圖26]對圖25所示的攝像鏡頭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13中的各種像差的像差圖。
[圖27]攝像鏡頭之第14構成例的透鏡剖面圖。
[圖28]對圖27所示的攝像鏡頭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14中的各種像差的像差圖。
[圖29]攝像鏡頭之第15構成例的透鏡剖面圖。
[圖30]對圖29所示的攝像鏡頭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15中的各種像差的像差圖。
[圖31]攝像鏡頭之第16構成例的透鏡剖面圖。
[圖32]對圖31所示的攝像鏡頭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16中的各種像差的像差圖。
[圖33]攝像鏡頭之第17構成例的透鏡剖面圖。
[圖34]對圖33所示的攝像鏡頭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17中的各種像差的像差圖。
[圖35]攝像鏡頭之第18構成例的透鏡剖面圖。
[圖36]對圖35所示的攝像鏡頭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18中的各種像差的像差圖。
[圖37]攝像鏡頭之第19構成例的透鏡剖面圖。
[圖38]對圖37所示的攝像鏡頭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19中的各種像差的像差圖。
[圖39]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中的因第1透鏡之面間反射而發生的光帷眩光之發生路徑的剖面圖。
[圖40]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中的因第1透鏡之面間反射而發生的光帷眩光之形狀的圖示。
[圖41]超過條件式(1)之上限值的情況下因第1透鏡之面間反射而發生的光帷眩光之形狀的圖示。
[圖42]超過條件式(1)之下限值的情況下因第1透鏡之面間反射而發生的光帷眩光之形狀的圖示。
[圖43]於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中,在第3透鏡的像面側之透鏡面被全反射,然後在第1透鏡的物體側之透鏡面被表面反射後到達像面因此而發生的光帷眩光之發生路徑的剖面圖。
[圖44]超過條件式(2)之上限值的情況下在第3透鏡的像面側之透鏡面被全反射,然後在第1透鏡的物體側之透鏡面的表面反射因此而發生的光帷眩光之形狀的圖示。
[圖45]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中的因第6透鏡之面間反射而發生的光帷眩光之發生路徑的剖面圖。
[圖46]超過條件式(4)之上限值的情況下因第1透鏡之面間反射而發生的光帷眩光之形狀的圖示。
[圖47]攝像裝置之一構成例的正面圖。
[圖48]攝像裝置之一構成例的背面圖。
[圖49]關於面角度的說明圖。
以下,參照圖式來詳細說明本揭露的實施形態。此外,說明係用以下順序來進行。
0.比較例
1.透鏡的基本構成
2.作用‧效果
3.對攝像裝置的適用例
4.透鏡的數值實施例
5.其他實施形態
<0.比較例>
高細緻化之攝像元件上所使用的攝像鏡頭係被要求高解析力,但解析力係因F值而有極限,F值較明亮的鏡頭會得到較高解析力,因此F2.0左右的F值係逐漸無法獲得足夠的性能。於是,適合高像素化、高細緻化及小型化之攝像元件的F1.6左右之明亮度的攝像鏡頭,逐漸被需求。作為此種用途的攝像鏡頭,例如專利文獻1(特開2015-072404號公報)及專利文獻2(特開2014-145961號公報)中係提出,比起5枚或6枚構成之鏡頭而可達成大口徑比及高性能化的7枚構成之攝像鏡頭。
例如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7枚構成的攝像鏡頭中係提出了,從物體側往像面側而依序由:第1透鏡、正的第2透鏡、第3透鏡、第4透鏡、第5透鏡、第6透鏡、及第7透鏡所構成的明亮的鏡頭。又,在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7枚構成的攝像鏡頭中,係提出了,從物體側往像面側而依序由:在光軸附近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正的第1透鏡、在光軸附近凸面朝向物體側與像面側的正的第2透鏡、在光軸附近凹面朝向像面側的負的第3透鏡、至少1面是非球面的第4透鏡、在光軸附近凹面朝向物體側的新月形狀之第5透鏡、兩面為非球面的第6透鏡、及在光軸附近凹面朝向像面側的具有負折射力的兩面為非球面 的第7透鏡所構成的F1.6左右之明亮度的鏡頭。
近年來,為了對應朝高像素化邁進的攝像元件,作為攝像鏡頭,係謀求全長之縮短化同時從中心攝角到周邊攝角都具有高成像性能的透鏡系之開發,係被人們所期望。上記專利文獻1的攝像鏡頭雖然提出了大口徑的較為明亮者,但若第1透鏡的物體側之透鏡面的形狀為往物體側凹陷、或是第1透鏡為雙凸形狀,則會變成對於縮短全長為不利的形狀,最大像高相對於全長的比值係為1.7以上。又,上記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7枚構成的攝像鏡頭,雖然提出了F1.6的較為明亮者,但最大像高相對於全長的比值係為1.8以上。上記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中所記載之攝像鏡頭,係在以大口徑而維持性能同時縮短光學長度這點上,仍有改善的餘地。又,一旦攝像鏡頭矮背化,則光學面與攝像面之距離會變短,因此反射光會變成容易從光學面入射至攝像面,發生鬼影或曜光的傾向會變得顯著。尤其是,若隨著關連於高性能化而來的透鏡之大口徑化之要求而將攝像鏡頭的F值縮小,則透鏡之有效徑會變大,隨之而來的遮光構件之直徑也會變大,導致上記的鬼影或曜光更為增加的可能性會變高。
於是,即使為小型且大口徑,同時仍可有效率地抑制鬼影或曜光,可良好地補正各種像差的攝像鏡頭、及攝像裝置的提供,係被人們所期望。
<1.透鏡的基本構成>
圖1係圖示了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之第1構成例。圖3係圖示了攝像鏡頭的第2構成例。圖5係圖示了攝像鏡頭的第3構成例。圖7係圖示了攝像鏡頭的第4構成例。圖9係圖示了攝像鏡頭的第5構成例。圖11係圖示了攝像鏡頭的第6構成例。圖13係圖示了攝像鏡頭的第7構成例。圖15係圖示了攝像鏡頭的第8構成例。圖17係圖示了攝像鏡頭的第9構成例。圖19係圖示了攝像鏡頭的第10構成例。圖21係圖示了攝像鏡頭的第11構成例。圖23係圖示了攝像鏡頭的第12構成例。圖25係圖示了攝像鏡頭的第13構成例。圖27係圖示了攝像鏡頭的第14構成例。圖29係圖示了攝像鏡頭的第15構成例。圖31係圖示了攝像鏡頭的第16構成例。圖33係圖示了攝像鏡頭的第17構成例。圖35係圖示了攝像鏡頭的第18構成例。圖37係圖示了攝像鏡頭的第19構成例。對這些構成例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係於後述。
於圖1等中,符號IMG係表示像面,Z1係表示光軸。St係表示開口光圈。在像面IMG之附近係亦可配置有CCD或CMOS等之攝像元件101。在攝像鏡頭與像面IMG之間,係亦可配置有攝像元件保護用之密封玻璃SG或各種之光學濾波器等之光學構件。
以下,將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之構成,適宜與圖1等所示的構成例做對應說明,但本揭露所致之技術,係不限定於圖示的構成例。
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係沿著光軸Z1而從物體側往像面側而依序配置:第1透鏡L1、第2透鏡L2、第3透鏡L3、第4透鏡L4、第5透鏡L5、第6透鏡L6、第7透鏡L7,實質上是由7枚透鏡所構成。
第1透鏡L1,係光軸附近之形狀是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新月形狀為理想。第1透鏡L1,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或負的折射力為理想。
第2透鏡L2係於光軸附近是凸面朝向物體側為理想。第2透鏡L2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為理想。
第3透鏡L3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為理想。
第4透鏡L4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或負的折射力為理想。
第5透鏡L5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或負的折射力為理想。
第6透鏡L6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為理想。
第7透鏡L7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為理想。第7透鏡L7,係其像面側的透鏡面,是隨著從中心部往周邊部走,具有凹凸形狀會在中途發生變化的變曲點的非球面形狀,在與光軸Z1之交點以外具有至少1個變曲點為理想。更具體而言,第7透鏡L7的像面側之透鏡面,係於光軸附近為凹形狀且周邊部為凸形狀的非球面 為理想。
其他,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係還要滿足後述的所定之條件式等為理想。
<2.作用‧效果>
接著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的作用及效果。一併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中的較理想之構成。
此外,本說明書中所記載之效果僅為例示並非限定,又,亦可還有其他的效果。
若依據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則由於全體而言是設計成7枚的透鏡構成,謀求各透鏡之構成的最佳化,因此可為小型且大口徑同時仍可良好地補正各種像差,且可降低鬼影或曜光等之雜光所致之畫質劣化。
又,在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中,將最靠像面側之透鏡面(第7透鏡L7的像面側之透鏡面),設計成光軸附近為凹形狀且周邊部為凸形狀的非球面,藉此以抑制從第7透鏡L7射出的光對像面IMG之入射角。
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係滿足以下的條件式(1)為理想。
-0.5<f/f1<0.23……(1)
其中,
f:鏡頭全系之焦距
f1:第1透鏡L1之焦距。
上記條件式(1)係規定了第1透鏡L1之焦距與鏡頭全系之焦距的比值。圖39中圖示了,因第1透鏡L1之面間反射而發生的光帷眩光之發生路徑之一例。藉由滿足條件式(1),無論是否為大口徑,都可降低光帷眩光,可確保良好的解像性能。圖40中圖示了,圖1的第1構成例所述之攝像鏡頭1中的,因第1透鏡L1之面間反射而發生的光帷眩光之形狀。令此時的光帷眩光之相對強度為1。
一旦f/f1超過條件式(1)的上限值,則第1透鏡L1的正的折射力就會過強,例如圖39所示,入射至第1透鏡L1的物體側之透鏡面的光束之一部分會在第1透鏡L1的像面側之透鏡面被表面反射,然後在物體側之透鏡面被表面反射後,成像在像面附近。其結果為,在像面上,例如如圖41所示,會發生聚光在圓弧上的相對強度為3.9左右的強的光帷眩光。又,一旦f/f1低於條件式(1)的下限值,則在入射至第1透鏡L1的光束之中,主光線附近之光束的一部分會在第1透鏡L1的像面側之透鏡面被表面反射,然後在物體側之透鏡面被表面反射後,成像在像面附近。其結果為,在像面上會發生例如如圖42所示般地聚光的相對強度為24.4左右的強的光帷眩光。
此外,為了較為良好地實現上記條件式(1)之效果,將條件式(1)之數值範圍,如下記條件式(1)’般地加以設定,較為理想。
-0.20<f/f1<0.20……(1)’
為了更為良好地實現上記條件式(1)之效果,將條件式(1)之數值範圍,如下記條件式(1)”般地加以設定,較為理想。
-0.074<f/f1<0.092……(1)”
在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中,藉由滿足條件式(1)”,即使第1透鏡L1的物體側之透鏡面及像面側之透鏡面、及第2透鏡L2的物體側之透鏡面是於光軸附近為凹形狀及凸形狀之任一者,仍無論是否為大口徑,都可降低光帷眩光,可確保良好的解像性能。
又,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係還滿足以下的條件式(2)、(3)為理想。
0<θmax(L1R1)<25……(2)
0.3<R(L3R2)/f<5……(3)
其中,
θmax(L1R1):有效徑內的第1透鏡L1的物體側之透鏡面的面角度θ(L1R1)之最大值
R(L3R2):第3透鏡L3的像面側之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圖49中圖示了第1透鏡L1的物體側之透鏡面的面角度θ(L1R1)之一例。如圖49所示,面角度θ(L1R1)係令透鏡面朝像面側傾斜時為正,朝物體側傾斜 時為負。令單位為「度」。至於後述的其他條件式中的其他透鏡面的面角度也是同樣如此。
上記條件式(2)係用來規定,第1透鏡L1的物體側之透鏡面的最大傾斜角度。又,條件式(3)係用來規定,第3透鏡L3的像面側之透鏡面的曲率與鏡頭全系之焦距的比值。圖43係圖示,在第3透鏡L3的像面側之透鏡面被全反射,然後在第1透鏡L1的物體側之透鏡面被表面反射後到達像面IMG因此而發生的光帷眩光之發生路徑之一例。藉由滿足條件式(2)、(3),可以同時兼顧光學全長之縮短與光帷眩光之低減甚至使其不發生。
一旦θmax(L1R1)低於條件式(2)的下限值,則第1透鏡L1的物體側之透鏡面會往物體側凹陷而實質上光學全長會變長而不利於小型化。又,一旦θmax(L1R1)高於條件式(2)的上限值,則第1透鏡L1的物體側之透鏡面的折射力會變強,入射至第1透鏡L1的物體側之透鏡面的光束之一部分會在第3透鏡L3的像面側之透鏡面被全反射,然後在第1透鏡L1的物體側之透鏡面被表面反射後,到達像面IMG。其結果為,在像面上,會變成例如如圖44所示般地聚光的光帷眩光。此時,一旦R(L3R2)/f低於條件式(3)的下限值則在第3透鏡L3的像面側之透鏡面會被擴散而變成擴展形狀的光帷眩光,一旦超過條件式(3)的上限值,則因第3透鏡L3的像面側之透鏡面的反射而得不到擴散效果,變成強度較高的光帷眩光。
此外,為了較為良好地實現上記條件式(2)之 效果,將條件式(2)之數值範圍,如下記條件式(2)’般地加以設定,較為理想。
5<θmax(L1R1)<18……(2)’
又,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係還滿足以下的條件式(4)、(5)為理想。
-15<θmin(L6R1)<θmax(L6R1)<8……(4)
-31<θmin(L6R2)<θmax(L6R2)<-5……(5)
其中,
θmax(L6R1):有效徑之3成徑內的第6透鏡L6的物體側之透鏡面的面角度θ(L6R1)之最大值(令透鏡面朝像面側傾斜時為正,單位為「度」)
θmin(L6R1):有效徑之3成徑內的第6透鏡L6的物體側之透鏡面的面角度θ(L6R1)之最小值(令透鏡面朝像面側傾斜時為正,單位為「度」)
θmax(L6R2):有效徑之7成徑內的第6透鏡L6的像面側之透鏡面的面角度θ(L6R2)之最大值(令透鏡面朝像面側傾斜時為正,單位為「度」)
θmin(L6R2):有效徑之7成徑內的第6透鏡L6的像面側之透鏡面的面角度θ(L6R2)之最小值(令透鏡面朝像面側傾斜時為正,單位為「度」)。
上記條件式(4)係規定了,有效徑之3成徑內的第6透鏡L6的物體側之透鏡面的面角度θ(L6R1)之最大值之範圍。圖45中圖示了,因第6透鏡L6之面間反射 而發生的光帷眩光之發生路徑之一例。藉由滿足條件式(4),可使光帷眩光降低甚至不發生,可確保良好的性能。θmax(L6R1)低於條件式(4)的下限值,且第6透鏡L6的物體側之透鏡面是於有效徑之3成徑內為實質性凹形狀的情況下,第6透鏡L6的物體側之透鏡面的凹的光焦度會過強因而彗星像差的補正力不足而導致畫質的劣化。又,θmax(L6R1)高於條件式(4)的上限值,且第6透鏡L6的物體側之透鏡面是於有效徑之3成徑內為實質性凸形狀的情況下,例如圖45所示,在第6透鏡L6的像面側之透鏡面被表面反射的軸外光束之一部分會在第6透鏡L6的物體側之透鏡面被全反射,在第6透鏡L6內被重複全反射後,從第6透鏡L6的像面側之透鏡面射出然後到達像面IMG。其結果為,在像面上會發生,例如如圖46所示般地聚光的強的光帷眩光。
上記條件式(5)係規定了,有效徑之7成徑內的第6透鏡L6的像面側之透鏡面的面角度θ(L6R2)之最大值之範圍。藉由滿足條件式(5),就可確保良好的性能。一旦θmax(L6R2)高於條件式(5)的上限值,則第6透鏡L6的像面側之透鏡面的凸的光焦度會不足因而軸外的彗星像差的補正力不足而導致畫質的劣化。又,一旦θmax(L6R2)低於條件式(5)的下限值,則例如圖45所示,在第6透鏡L6的像面側之透鏡面被表面反射的軸外光束之一部分不會從第6透鏡L6的物體側之透鏡面射出而被全反射,在第6透鏡L6內被重複全反射後,從第6透鏡 L6的像面側之透鏡面射出然後到達像面IMG。其結果為,在像面上會發生,例如如圖46所示般地聚光的強的光帷眩光。
此外,為了較為良好地實現上記條件式(4)之效果,將條件式(4)之數值範圍,如下記條件式(4)’般地加以設定,較為理想。
-10<θmin(L6R1)<θmax(L6R1)<8……(4)’
為了更為良好地實現上記條件式(4)之效果,將條件式(4)之數值範圍,如下記條件式(4)”般地加以設定,較為理想。
-6<θmax(L6R1)<7……(4)”
又,條件式(5)之數值範圍係設定成如以下的條件式(5)’,較為理想。
-22<θmin(L6R2)<θmax(L6R2)<-8……(5)’
又,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係還滿足以下的條件式(6)為理想。
5<θmax(L3R2)<40……(6)
其中,
θmax(L3R2):有效徑內的第3透鏡L3的像面側之透鏡面的面角度θ(L3R2)之最大值(令透鏡面朝像面側傾斜時為正,單位為「度」)。
上記條件式(6)係規定了,於有效徑內的第3透鏡L3的像面側之透鏡面的面角度θ(L3R2)之最大值之範圍。藉由滿足條件式(6),就可確保良好的性能。一旦θmax(L3R2)低於條件式(6)的下限值則第3透鏡L3的負的折射力會變弱,而難以良好地補正發生在第1透鏡L1或第2透鏡L2的球面像差或彗星像差。又,一旦θmax(L3R2)高於條件式(6)的上限值則第3透鏡L3會具有過剩的負的光焦度而導致球面像差、及彗星像差的補正變得困難,而且面角度會過大因而提高製造難度。
此外,為了較為良好地實現上記條件式(6)之效果,將條件式(6)之數值範圍,如下記條件式(6)’般地加以設定,較為理想。
15<θ(L3R2)<38……(6)’
又,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係還滿足以下的條件式(7)為理想。
0.3<f12/f<2.0……(7)
其中,
f:鏡頭全系之焦距
f12:第1透鏡L1與第2透鏡L2之合成焦距。
上記條件式(7)係規定了,第1透鏡L1與第2透鏡L2之合成焦距與鏡頭全系之焦距的比值。藉由滿足條件式(7),就可確保良好的性能。一旦f12/f低於條件式 (7)的下限值,則第1透鏡L1與第2透鏡L2的合成光焦度會變得過強,球面像差、彗星像差、非點像差的補正會變得困難。又,一旦f12/f超過條件式(7)的上限值,則第1透鏡L1與第2透鏡L2的合成光焦度會變得太弱,難以縮短光學全長。
此外,為了較為良好地實現上記條件式(7)之效果,將條件式(7)之數值範圍,如下記條件式(7)’般地加以設定,較為理想。
0.5<f12/f<1.5……(7)’
又,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係還滿足以下的條件式(8)為理想。
-5<f3/f<-0.5……(8)
其中,
f:鏡頭全系之焦距
f3:第3透鏡L3之焦距。
上記條件式(8)係規定了第3透鏡L3之焦距與鏡頭全系之焦距的比值。藉由滿足條件式(8),就可確保良好的性能。一旦f3/f低於條件式(8)的下限值,則第3透鏡L3的負的折射力會變弱,而難以良好地補正發生在正的第2透鏡L2的軸上色像差。又,一旦f3/f超過條件式(8)的上限值,則第3透鏡L3的負的折射力會變得過強,難以縮短光學全長。
此外,為了較為良好地實現上記條件式(8)之效果,將條件式(8)之數值範圍,如下記條件式(8)’般地加以設定,較為理想。
-3.5<f3/f<-1.0……(8)’
又,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係還滿足以下的條件式(9)為理想。
0.023<T(L3)/f<0.15……(9)
其中,
f:鏡頭全系之焦距
T(L3):第3透鏡L3之中心厚度。
上記條件式(9)係規定了第3透鏡L3之中心厚度與鏡頭全系之焦距的比值。第3透鏡L3若中心厚度變薄則彗星像差的補正會變得容易,但是由於是凹新月形狀,因此透鏡成形性會變得困難。藉由使T(L3)/f不超出條件式(9)之範圍,就能良好地維持彗星像差,同時使成形變得容易。
此外,為了較為良好地實現上記條件式(9)之效果,將條件式(9)之數值範圍,如下記條件式(9)’般地加以設定,較為理想。
0.045<T(L3)/f<0.1……(9)’
又,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係還滿足以下的條件式(10)為理想。
νd(L1)>50……(10)
其中,
νd(L1):第1透鏡L1對d線的阿貝數。
又,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係還滿足以下的條件式(11)、(12)為理想。
νd(L3)<35……(11)
νd(L5)<35……(12)
其中,
νd(L3):第3透鏡L3對d線的阿貝數
νd(L5):第5透鏡L5對d線的阿貝數。
上記條件式(10)係規定了,第1透鏡L1的玻璃材料對d線的阿貝數。又,上記條件式(11)、(12)係分別規定了,第3透鏡L3及第5透鏡L5的玻璃材料對d線的阿貝數。藉由滿足條件式(10)、及條件式(11)、(12),就可矮背且確保良好的性能。藉由使第3透鏡L3及第5透鏡L5之阿貝數低於條件式(11)、(12)之上限值,就可提高第3透鏡L3與第5透鏡L5所致之色像差之補正效果。
又,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係還滿足以下的條件式(13)、(14)、(15)為理想。
νd(L4)>50……(13)
νd(L6)>50……(14)
νd(L.7)>50……(15)
其中,
νd(L4):第4透鏡L4對d線的阿貝數
νd(L6):第6透鏡L6對d線的阿貝數
νd(L7):第7透鏡L7對d線的阿貝數。
條件式(13)、(14)、(15)係分別規定了,第4透鏡L4、第6透鏡L6、及第7透鏡L7的玻璃材料對d線的阿貝數。藉由滿足條件式(13)、(14)、(15),就可矮背且確保良好的性能。藉由使第6透鏡L6、及第7透鏡L7之阿貝數高於條件式(13)、(14)、(15)之下限值,就可提高色像差之補正效果。
<3.對攝像裝置的適用例>
接著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對攝像裝置的適用例。
圖47及圖48係圖示了,適用了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的攝像裝置之一構成例。此構成例,係為具備攝像裝置的攜帶型終端機器(例如攜帶型資訊終端或行動電話終端)之一例。該攜帶型終端機器,係具備略長方形狀之框體201。在框體201之前面側(圖47)係設有顯示部202或前置相機部203。在框體201之背面側(圖48)係設有主相機部204或相機閃光燈205。
顯示部202係設計成例如,藉由測知對表面的接觸狀態而可進行各種操作的觸控面板。藉此,顯示部202係具有,顯示各種資訊之顯示機能與讓使用者所做的各種之輸入操作成為可能的輸入機能。顯示部202係顯示 操作狀態、或前置相機部203或主相機部204所拍攝到的影像等之各種資料。
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係可適用來作為例如圖47及圖48所示的攜帶型終端機器中的攝像裝置(前置相機部203或主相機部204)之相機模組用鏡頭。作為如此的相機模組用鏡頭來使用時,如圖1所示,在攝像鏡頭的像面IMG附近配置有,將藉由攝像鏡頭所被形成之光學像所相應之攝像訊號(影像訊號)予以輸出的CCD或CMOS等之攝像元件101。此時,如圖1等所示,在第7透鏡L7與像面IMG之間,亦可配置有攝像元件保護用之密封玻璃SG或各種之光學濾波器等之光學構件。又,關於密封玻璃SG或各種光學濾波器等之光學構件,只要是在第7透鏡L7與像面IMG之間,則無論配置在任意之位置均可。
此外,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係不限於上記的攜帶型終端機器,亦可適用來作為其他電子機器,例如數位靜態相機或數位視訊相機用的攝像鏡頭。其他還可適用於使用了CCD或CMOS等之固體攝像元件的一般小型攝像裝置,例如光感測器、攜帶型用模組相機、及WEB相機等。又,亦可適用於監視相機等。
[實施例] <4.透鏡的數值實施例>
接著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的具體數值實施例。
此處說明,對圖1、圖3、圖5、圖7、圖9、圖11、圖13、圖15、圖17、圖19、圖21、圖23、圖25、圖27、圖29、圖31、圖33、圖35、及圖37所示的各構成例的攝像鏡頭1~19,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
此外,關於以下的各表或說明中所表示的記號之意義等,係如下記所示。「Si」係表示,從最靠物體側起依序增加而標示了符號的第i面的號碼。「Ri」係表示第i面的近軸之曲率半徑之值(mm)。「Di」係表示第i面與第i+1面與之間的光軸上之間隔之值(mm)。「Ndi」係表示具有第i面的光學元件之材質的d線(波長587.6nm)下的折射率之值。「νdi」係表示具有第i面的光學元件之材質的d線上的阿貝數之值。「Ri」之值為「∞」的部分係表示平面、或假想面。「Li」係表示面的屬性。於「Li」中記作「OBJ」的面係表示物體面。於「Li」中例如「L1R1」係表示這是第1透鏡L1的物體側之透鏡面,「L1R2」係表示這是第1透鏡L1的像面側之透鏡面。同樣地,於「Li」中「L2R1」係表示這是第2透鏡L2的物體側之透鏡面,「L2R2」係表示這是第2透鏡L2的像面側之透鏡面。至於其他透鏡面也是同樣如此。
於「Si」中記作「ASP」的面係表示這是非球面。非球面形狀,係藉由以下的式子而被定義。此外,於後述的表示非球面係數的各表中,「E-i」係為以10為底 的指數表現,亦即代表「10-1」,例如「0.12345E-05」係代表「0.12345×10-5」。
(非球面的式子)
Z=C.h2/{1+(1-(1+K).C2.h2)1/2}+ΣAn.hn
(n=3以上之整數)
其中,
Z:非球面之深度
C:近軸曲率=1/R
h:從光軸到透鏡面為止之距離
K:離心率(第2次的非球面係數)
An:第n次的非球面係數。
(各數值實施例所共通之構成)
以下之各數值實施例所被適用的攝像鏡頭1~19係皆為滿足了上記透鏡之基本構成的構成。亦即,攝像鏡頭1~19係皆為,從物體側往像面側而依序配置:第1透鏡L1、第2透鏡L2、第3透鏡L3、第4透鏡L4、第5透鏡L5、第6透鏡L6、第7透鏡L7,實質上是由7枚透鏡所構成。
第1透鏡L1,係光軸附近之形狀是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新月形狀。第2透鏡L2係於光軸附近是凸面朝向物體側。第7透鏡L7係為,其像面側之透鏡面是隨著 從中心部往周邊部走,具有凹凸形狀會在中途發生變化的變曲點的非球面形狀。
開口光圈St係被配置在,第1透鏡L1的像面側之透鏡面、與第2透鏡L2的像面側之透鏡面與之間。第7透鏡L7與像面IMG之間係被配置有密封玻璃SG。
[數值實施例1]
[表1]中係表示,對圖1所示的攝像鏡頭1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1的基本的透鏡數據。
於數值實施例1所涉及的攝像鏡頭1中,第1透鏡L1~第7透鏡L7之各透鏡的兩面係為非球面形狀。[表2]、[表3]中係圖示,表示這些非球面之形狀的係數之值。
在數值實施例1所涉及的攝像鏡頭1中,第1透鏡L1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2透鏡L2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3透鏡L3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4透鏡L4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5透鏡L5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6透鏡L6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7透鏡L7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
將以上的數值實施例1中的各種像差,示於 圖2。圖2中作為各種像差係圖示了球面像差、非點像差(像面彎曲)、及扭曲像差。在這些各像差圖係表示,以d線(587.56nm)為基準波長的像差。在球面像差圖係也圖示對g線(435.84nm)、及C線(656.27nm)的像差。於非點像差圖中,實線(S)係表示弧矢像面,虛線(T)係表示正切像面中的值。至於以後的其他數值實施例中的像差圖也是同樣如此。
從各像差圖可知,數值實施例1所涉及的攝像鏡頭1,係為小型同時各種像差也都被良好地補正,具有優秀的光學性能。
[數值實施例2]
[表4]中係表示,對圖3所示的攝像鏡頭2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2的基本的透鏡數據。
於數值實施例2所涉及的攝像鏡頭2中,第1透鏡L1~第7透鏡L7之各透鏡的兩面係為非球面形狀。[表5]、[表6]中係圖示,表示這些非球面之形狀的係數之值。
在數值實施例2所涉及的攝像鏡頭2中,第1透鏡L1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2透鏡L2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3透鏡L3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4透鏡L4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5透鏡L5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6透鏡L6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7透鏡L7係於光 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
以上的數值實施例2中的各種像差,示於圖 4。從各像差圖可知,係為小型同時各種像差也都被良好地補正,具有優秀的光學性能。
[數值實施例3]
[表7]中係表示,對圖5所示的攝像鏡頭3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3的基本的透鏡數據。
於數值實施例3所涉及的攝像鏡頭3中,第1透鏡L1~第7透鏡L7之各透鏡的兩面係為非球面形狀。[表8]、[表9]中係圖示,表示這些非球面之形狀的係數之值。
在數值實施例3所涉及的攝像鏡頭3中,第1透鏡L1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2透鏡L2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3透鏡L3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4透鏡L4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5透鏡L5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6透鏡L6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7透鏡L7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
以上的數值實施例3中的各種像差,示於圖 6。從各像差圖可知,係為小型同時各種像差也都被良好地補正,具有優秀的光學性能。
[數值實施例4]
[表10]中係表示,對圖7所示的攝像鏡頭4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4的基本的透鏡數據。
於數值實施例4所涉及的攝像鏡頭4中,第1透鏡L1~第7透鏡L7之各透鏡的兩面係為非球面形狀。[表11]、[表12]中係圖示,表示這些非球面之形狀的係數之值。
在數值實施例4所涉及的攝像鏡頭4中,第1透鏡L1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2透鏡L2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3透鏡L3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4透鏡L4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5透鏡L5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6透鏡L6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7透鏡L7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
以上的數值實施例4中的各種像差,示於圖 8。從各像差圖可知,係為小型同時各種像差也都被良好地補正,具有優秀的光學性能。
[數值實施例5]
[表13]中係表示,對圖9所示的攝像鏡頭5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5的基本的透鏡數據。
於數值實施例5所涉及的攝像鏡頭5中,第1透鏡L1~第7透鏡L7之各透鏡的兩面係為非球面形狀。[表14]、[表15]中係圖示,表示這些非球面之形狀的係數之值。
在數值實施例5所涉及的攝像鏡頭5中,第1透鏡L1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2透鏡L2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3透鏡L3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4透鏡L4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5透鏡L5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6透鏡L6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7透鏡L7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
以上的數值實施例5中的各種像差,示於圖 10。從各像差圖可知,係為小型同時各種像差也都被良好地補正,具有優秀的光學性能。
[數值實施例6]
[表16]中係表示,對圖11所示的攝像鏡頭6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6的基本的透鏡數據。
於數值實施例6所涉及的攝像鏡頭6中,第1透鏡L1~第7透鏡L7之各透鏡的兩面係為非球面形狀。[表17]、[表18]中係圖示,表示這些非球面之形狀的係數之值。
在數值實施例6所涉及的攝像鏡頭6中,第1透鏡L1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2透鏡L2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3透鏡L3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4透鏡L4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5透鏡L5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6透鏡L6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7透鏡L7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
以上的數值實施例6中的各種像差,示於圖 12。從各像差圖可知,係為小型同時各種像差也都被良好地補正,具有優秀的光學性能。
[數值實施例7]
[表19]中係表示,對圖13所示的攝像鏡頭7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7的基本的透鏡數據。
於數值實施例7所涉及的攝像鏡頭7中,第1透鏡L1~第7透鏡L7之各透鏡的兩面係為非球面形狀。[表20]、[表21]中係圖示,表示這些非球面之形狀的係數之值。
在數值實施例7所涉及的攝像鏡頭7中,第1透鏡L1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2透鏡L2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3透鏡L3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4透鏡L4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5透鏡L5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6透鏡L6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7透鏡L7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
以上的數值實施例7中的各種像差,示於圖 14。從各像差圖可知,係為小型同時各種像差也都被良好地補正,具有優秀的光學性能。
[數值實施例8]
[表22]中係表示,對圖15所示的攝像鏡頭8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8的基本的透鏡數據。
於數值實施例8所涉及的攝像鏡頭8中,第1透鏡L1~第7透鏡L7之各透鏡的兩面係為非球面形狀。[表23]、[表24]中係圖示,表示這些非球面之形狀的係數之值。
在數值實施例8所涉及的攝像鏡頭8中,第1透鏡L1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2透鏡L2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3透鏡L3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4透鏡L4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5透鏡L5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6透鏡L6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7透鏡L7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
以上的數值實施例8中的各種像差,示於圖 16。從各像差圖可知,係為小型同時各種像差也都被良好地補正,具有優秀的光學性能。
[數值實施例9]
[表25]中係表示,對圖17所示的攝像鏡頭9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9的基本的透鏡數據。
於數值實施例9所涉及的攝像鏡頭9中,第1透鏡L1~第7透鏡L7之各透鏡的兩面係為非球面形狀。[表26]、[表27]中係圖示,表示這些非球面之形狀的係數之值。
在數值實施例9所涉及的攝像鏡頭9中,第1透鏡L1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2透鏡L2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3透鏡L3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4透鏡L4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5透鏡L5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6透鏡L6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7透鏡L7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
以上的數值實施例9中的各種像差,示於圖 18。從各像差圖可知,係為小型同時各種像差也都被良好地補正,具有優秀的光學性能。
[數值實施例10]
[表28]中係表示,對圖19所示的攝像鏡頭10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10的基本的透鏡數據。
於數值實施例10所涉及的攝像鏡頭10中,第1透鏡L1~第7透鏡L7之各透鏡的兩面係為非球面形狀。[表29]、[表30]中係圖示,表示這些非球面之形狀的係數之值。
在數值實施例10所涉及的攝像鏡頭10中,第1透鏡L1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2透鏡L2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3透鏡L3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4透鏡L4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5透鏡L5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6透鏡L6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7透鏡L7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
以上的數值實施例10中的各種像差,示於圖 20。從各像差圖可知,係為小型同時各種像差也都被良好地補正,具有優秀的光學性能。
[數值實施例11]
[表31]中係表示,對圖21所示的攝像鏡頭11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11的基本的透鏡數據。
於數值實施例11所涉及的攝像鏡頭11中,第1透鏡L1~第7透鏡L7之各透鏡的兩面係為非球面形狀。[表32]、[表33]中係圖示,表示這些非球面之形狀的係數之值。
在數值實施例11所涉及的攝像鏡頭11中,第1透鏡L1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2透鏡L2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3透鏡L3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4透鏡L4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5透鏡L5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6透鏡L6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7透鏡L7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
以上的數值實施例11中的各種像差,示於圖 22。從各像差圖可知,係為小型同時各種像差也都被良好地補正,具有優秀的光學性能。
[數值實施例12]
[表34]中係表示,對圖23所示的攝像鏡頭12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12的基本的透鏡數據。
於數值實施例12所涉及的攝像鏡頭12中,第1透鏡L1~第7透鏡L7之各透鏡的兩面係為非球面形狀。[表35]、[表36]中係圖示,表示這些非球面之形狀的係數之值。
在數值實施例12所涉及的攝像鏡頭12中,第1透鏡L1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2透鏡L2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3透鏡L3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4透鏡L4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5透鏡L5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6透鏡L6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7透鏡L7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
以上的數值實施例12中的各種像差,示於圖 24。從各像差圖可知,係為小型同時各種像差也都被良好地補正,具有優秀的光學性能。
[數值實施例13]
[表37]中係表示,對圖25所示的攝像鏡頭13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13的基本的透鏡數據。
於數值實施例13所涉及的攝像鏡頭13中,第1透鏡L1~第7透鏡L7之各透鏡的兩面係為非球面形狀。[表38]、[表39]中係圖示,表示這些非球面之形狀的係數之值。
在數值實施例13所涉及的攝像鏡頭13中,第1透鏡L1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2透鏡L2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3透鏡L3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4透鏡L4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5透鏡L5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6透鏡L6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7透鏡L7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
以上的數值實施例13中的各種像差,示於圖 26。從各像差圖可知,係為小型同時各種像差也都被良好地補正,具有優秀的光學性能。
[數值實施例14]
[表40]中係表示,對圖27所示的攝像鏡頭14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14的基本的透鏡數據。
於數值實施例14所涉及的攝像鏡頭14中,第1透鏡L1~第7透鏡L7之各透鏡的兩面係為非球面形狀。[表41]、[表42]中係圖示,表示這些非球面之形狀的係數之值。
在數值實施例14所涉及的攝像鏡頭14中,第1透鏡L1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2透鏡L2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3透鏡L3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4透鏡L4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5透鏡L5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6透鏡L6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7透鏡L7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
以上的數值實施例14中的各種像差,示於圖 28。從各像差圖可知,係為小型同時各種像差也都被良好地補正,具有優秀的光學性能。
[數值實施例15]
[表43]中係表示,對圖29所示的攝像鏡頭15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15的基本的透鏡數據。
於數值實施例15所涉及的攝像鏡頭15中,第1透鏡L1~第7透鏡L7之各透鏡的兩面係為非球面形狀。[表44]、[表45]中係圖示,表示這些非球面之形狀的係數之值。
在數值實施例15所涉及的攝像鏡頭15中,第1透鏡L1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2透鏡L2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3透鏡L3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4透鏡L4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5透鏡L5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6透鏡L6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7透鏡L7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
以上的數值實施例15中的各種像差,示於圖 30。從各像差圖可知,係為小型同時各種像差也都被良好地補正,具有優秀的光學性能。
[數值實施例16]
[表46]中係表示,對圖31所示的攝像鏡頭16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16的基本的透鏡數據。
於數值實施例16所涉及的攝像鏡頭16中,第1透鏡L1~第7透鏡L7之各透鏡的兩面係為非球面形狀。[表47]、[表48]中係圖示,表示這些非球面之形狀的係數之值。
在數值實施例16所涉及的攝像鏡頭16中,第1透鏡L1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2透鏡L2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3透鏡L3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4透鏡L4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5透鏡L5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6透鏡L6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7透鏡L7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
以上的數值實施例16中的各種像差,示於圖 32。從各像差圖可知,係為小型同時各種像差也都被良好地補正,具有優秀的光學性能。
[數值實施例17]
[表49]中係表示,對圖33所示的攝像鏡頭17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17的基本的透鏡數據。
於數值實施例17所涉及的攝像鏡頭17中,第1透鏡L1~第7透鏡L7之各透鏡的兩面係為非球面形狀。[表50]、[表51]中係圖示,表示這些非球面之形狀的係數之值。
在數值實施例17所涉及的攝像鏡頭17中,第1透鏡L1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2透鏡L2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3透鏡L3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4透鏡L4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5透鏡L5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6透鏡L6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7透鏡L7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
以上的數值實施例17中的各種像差,示於圖 34。從各像差圖可知,係為小型同時各種像差也都被良好地補正,具有優秀的光學性能。
[數值實施例18]
[表52]中係表示,對圖35所示的攝像鏡頭18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18的基本的透鏡數據。
於數值實施例18所涉及的攝像鏡頭18中,第1透鏡L1~第7透鏡L7之各透鏡的兩面係為非球面形狀。[表53]、[表54]中係圖示,表示這些非球面之形狀的係數之值。
在數值實施例18所涉及的攝像鏡頭18中,第1透鏡L1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2透鏡L2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3透鏡L3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4透鏡L4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5透鏡L5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6透鏡L6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7透鏡L7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
以上的數值實施例18中的各種像差,示於圖 36。從各像差圖可知,係為小型同時各種像差也都被良好地補正,具有優秀的光學性能。
[數值實施例19]
[表55]中係表示,對圖37所示的攝像鏡頭19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19的基本的透鏡數據。
於數值實施例19所涉及的攝像鏡頭19中,第1透鏡L1~第7透鏡L7之各透鏡的兩面係為非球面形狀。[表56]、[表57]中係圖示,表示這些非球面之形狀的係數之值。
在數值實施例19所涉及的攝像鏡頭19中,第1透鏡L1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2透鏡L2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3透鏡L3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4透鏡L4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5透鏡L5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6透鏡L6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7透鏡L7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
以上的數值實施例19中的各種像差,示於圖 38。從各像差圖可知,係為小型同時各種像差也都被良好地補正,具有優秀的光學性能。
[各實施例的其他數值資料]
[表58]中係將鏡頭全系之焦距f、F值、及半攝角ω,與第1透鏡L1、第2透鏡L2、第3透鏡L3、第4透鏡L4、第5透鏡L5、第6透鏡L6、及第7透鏡L7之每一者的焦距f1、f2、f3、f4、f5、f6、f7之值,針對各數值實施例加以整理而表示。
又,[表59]及[表60]中係將上述之各條件式所相關的值,針對各數值實施例加以整理而表示。此外,關於實施例18,係落在條件式(2)的範圍外。
<5.其他實施形態>
本揭露所致之技術,係不限定於上記實施形態及實施例之說明而可做各種變形實施。
例如,於上記各數值實施例中所示的各部之形狀及數值,係皆只是用來實施本技術所需之具體化的單純之一例而已,本技術的技術範圍當然並非根據這些而做限定性解釋。
又,在上記實施形態及實施例中,雖然針對了實質上由7枚透鏡所成的構成加以說明,但亦可為還具備有實質上不具折射力的透鏡之構成。
又,例如,本技術係亦可採取如下之構成。
[1]一種攝像鏡頭,係從物體側往像面側而依序由:光軸附近之形狀是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新月形狀的第1透鏡;於光軸附近凸面朝向物體側的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透鏡;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的第3透鏡;第4透鏡;第5透鏡;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6透鏡;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像面側之透鏡面是被設計成具有變曲點的非球面形狀的第7透鏡所構成。
[2]如上記[1]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0.5<f/f1<0.23……(1)
其中,
f:鏡頭全系之焦距
f1:前記第1透鏡之焦距。
[3]如上記[1]或[2]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0<θmax(L1R1)<25……(2)
0.3<R(L3R2)/f<5……(3)
其中,
θmax(L1R1):有效徑內的前記第1透鏡的物體側之透鏡面的面角度之最大值(令透鏡面朝像面側傾斜時為正,單位為「度」)
R(L3R2):前記第3透鏡的像面側之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f:鏡頭全系之焦距。
[4]如上記[1]乃至[3]之任1項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15<θmin(L6R1)<θmax(L6R1)<8……(4)
-31<θmin(L6R2)<θmax(L6R2)<-5……(5)
其中,
θmax(L6R1):有效徑之3成徑內的前記第6透鏡的物體側之透鏡面的面角度之最大值(令透鏡面朝像面側傾斜時為正,單位為「度」)
θmin(L6R1):有效徑之3成徑內的前記第6透鏡的物體側之透鏡面的面角度之最小值(令透鏡面朝像面側傾斜時為正,單位為「度」)
θmax(L6R2):有效徑之7成徑內的前記第6透鏡的像面側之透鏡面的面角度之最大值(令透鏡面朝像面側傾斜時為正,單位為「度」)
θmin(L6R2):有效徑之7成徑內的前記第6透鏡的像面側之透鏡面的面角度之最小值(令透鏡面朝像面側傾斜時為正,單位為「度」)。
[5]如上記[1]乃至[4]之任1項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 滿足以下的條件式:5<θmax(L3R2)<40……(6)
其中,
θmax(L3R2):有效徑內的前記第3透鏡的像面側之透鏡面的面角度之最大值(令透鏡面朝像面側傾斜時為正,單位為「度」)。
[6]如上記[1]乃至[5]之任1項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 滿足以下的條件式:0.3<f12/f<2.0……(7).
其中,
f:鏡頭全系之焦距
f12:前記第1透鏡與前記第2透鏡之合成焦距。
[7]如上記[1]乃至[6]之任1項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5<f3/f<-0.5……(8)
其中,
f:鏡頭全系之焦距
f3:前記第3透鏡之焦距。
[8]如上記[1]乃至[7]之任1項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0.023<T(L3)/f<0.15……(9)
其中,
f:鏡頭全系之焦距
T(L3):前記第3透鏡之中心厚度。
[9]如上記[1]乃至[9]之任1項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 νd(L1)>50……(10)
其中,
νd(L1):前記第1透鏡對d線的阿貝數。
[10]如上記[1]乃至[10]之任1項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νd(L3)<35……(11)
νd(L5)<35……(12)
其中,
νd(L3):前記第3透鏡對d線的阿貝數
νd(L5):前記第5透鏡對d線的阿貝數。
[11]如上記[1]乃至[11]之任1項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νd(L4)>50……(13)
νd(L6)>50……(14)
νd(L7)>50……(15)
其中,
νd(L4):前記第4透鏡對d線的阿貝數
νd(L6):前記第6透鏡對d線的阿貝數
νd(L7):前記第7透鏡對d線的阿貝數。
[12]一種攝像鏡頭,係從物體側往像面側而依序由:第1透鏡; 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透鏡;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的第3透鏡;第4透鏡;第5透鏡;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6透鏡;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像面側之透鏡面是被設計成具有變曲點的非球面形狀的第7透鏡所構成,並且滿足以下的條件式:-0.5<f/f1<0.23……(1)
其中,
f:鏡頭全系之焦距
f1:前記第1透鏡之焦距。
[13]如上記[12]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0.3<R(L3R2)/f<5……(3)
其中,
R(L3R2):前記第3透鏡的像面側之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f:鏡頭全系之焦距。
[14]如上記[12]或[13]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 -15<θmin(L6R1)<θmax(L6R1)<8……(4)
-31<θmin(L6R2)<θmax(L6R2)<-5……(5)
其中,
θmax(L6R1):有效徑之3成徑內的前記第6透鏡的物體側之透鏡面的面角度之最大值(令透鏡面朝像面側傾斜時為正,單位為「度」)
θmin(L6R1):有效徑之3成徑內的前記第6透鏡的物體側之透鏡面的面角度之最小值(令透鏡面朝像面側傾斜時為正,單位為「度」)
θmax(L6R2):有效徑之7成徑內的前記第6透鏡的像面側之透鏡面的面角度之最大值(令透鏡面朝像面側傾斜時為正,單位為「度」)
θmin(L6R2):有效徑之7成徑內的前記第6透鏡的像面側之透鏡面的面角度之最小值(令透鏡面朝像面側傾斜時為正,單位為「度」)。
[15]如上記[12]乃至[14]之任1項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 滿足以下的條件式:5<θmax(L3R2)<40……(6)
其中,
θmax(L3R2):有效徑內的前記第3透鏡的像面側之透鏡面的面角度之最大值(令透鏡面朝像面側傾斜時為正,單位為「度」)。
[16]如上記[12]乃至[15]之任1項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0.3<f12/f<2.0……(7)
其中,
f:鏡頭全系之焦距
f12:前記第1透鏡與前記第2透鏡之合成焦距。
[17]如上記[12]乃至[16]之任1項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5<f3/f<-0.5……(8)
其中,
f:鏡頭全系之焦距
f3:前記第3透鏡之焦距。
[18]如上記[12]乃至[17]之任1項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0.023<T(L3)/f<0.15……(9)
其中,
f:鏡頭全系之焦距
T(L3):前記第3透鏡之中心厚度。
[19]如上記[1]乃至[18]之任1項所記載之攝像鏡 頭,其中,還具備實質上不具折射力之透鏡。
[20]一種攝像裝置,係含有:攝像鏡頭、和將藉由前記攝像鏡頭而被形成之光學像所相應之攝像訊號予以輸出的攝像元件;前記攝像鏡頭係從物體側往像面側而依序由:光軸附近之形狀是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新月形狀的第1透鏡;於光軸附近凸面朝向物體側的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透鏡;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的第3透鏡;第4透鏡;第5透鏡;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6透鏡;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像面側之透鏡面是被設計成具有變曲點的非球面形狀的第7透鏡所構成。
[21]一種攝像裝置,係含有:攝像鏡頭、和將藉由前記攝像鏡頭而被形成之光學像所相應之攝像訊號予以輸出的攝像元件;前記攝像鏡頭係從物體側往像面側而依序由:第1透鏡; 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透鏡;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的第3透鏡;第4透鏡;第5透鏡;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6透鏡;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像面側之透鏡面是被設計成具有變曲點的非球面形狀的第7透鏡所構成,並且滿足以下的條件式:-0.5<f/f1<0.23……(1)
其中,
f:鏡頭全系之焦距
f1:前記第1透鏡之焦距。
[22]如上記[20]或[21]所記載之攝像裝置,其中,前記攝像鏡頭係還具備實質上不具折射力之透鏡。
本申請案係以在日本國特許廳2016年5月19日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號第2016-100377號為基礎而主張優先權,該申請案的全部內容係藉由參照而引用於本申請案。
只要是當業者,可隨著設計上之要件或其他因素,而想到各種修正、結合、次結合、及變更,但這些係被添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或其均等物之範圍所包含,這點必須理解。
1‧‧‧攝像鏡頭
101‧‧‧攝像元件
IMG‧‧‧像面
L1‧‧‧第1透鏡
L2‧‧‧第2透鏡
L3‧‧‧第3透鏡
L4‧‧‧第4透鏡
L5‧‧‧第5透鏡
L6‧‧‧第6透鏡
L7‧‧‧第7透鏡
SG‧‧‧密封玻璃
St‧‧‧開口光圈
Z1‧‧‧光軸

Claims (20)

  1. 一種攝像鏡頭,係從物體側往像面側而依序由:光軸附近之形狀是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新月形狀的第1透鏡;於光軸附近凸面朝向物體側的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透鏡;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的第3透鏡;第4透鏡;第5透鏡;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6透鏡;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像面側之透鏡面是被設計成具有變曲點的非球面形狀的第7透鏡所構成。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0.5<f/f1<0.23……(1)其中,f:鏡頭全系之焦距f1:前記第1透鏡之焦距。
  3.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 滿足以下的條件式:0<θmax(L1R1)<25……(2) 0.3<R(L3R2)/f<5……(3)其中,θmax(L1R1):有效徑內的前記第1透鏡的物體側之透鏡面的面角度之最大值(令透鏡面朝像面側傾斜時為正,單位為「度」)R(L3R2):前記第3透鏡的像面側之透鏡面的曲率半徑f:鏡頭全系之焦距。
  4.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15<θmin(L6R1)<θmax(L6R1)<8……(4) -31<θmin(L6R2)<θmax(L6R2)<-5……(5)其中,θmax(L6R1):有效徑之3成徑內的前記第6透鏡的物體側之透鏡面的面角度之最大值(令透鏡面朝像面側傾斜時為正,單位為「度」)θmin(L6R1):有效徑之3成徑內的前記第6透鏡的物體側之透鏡面的面角度之最小值(令透鏡面朝像面側傾斜時為正,單位為「度」)θmax(L6R2):有效徑之7成徑內的前記第6透鏡的像 面側之透鏡面的面角度之最大值(令透鏡面朝像面側傾斜時為正,單位為「度」)θmin(L6R2):有效徑之7成徑內的前記第6透鏡的像面側之透鏡面的面角度之最小值(令透鏡面朝像面側傾斜時為正,單位為「度」)。
  5.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5<θmax(L3R2)<40……(6)其中,θmax(L3R2):有效徑內的前記第3透鏡的像面側之透鏡面的面角度之最大值(令透鏡面朝像面側傾斜時為正,單位為「度」)。
  6.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0.3<f12/f<2.0……(7)其中,f:鏡頭全系之焦距f12:前記第1透鏡與前記第2透鏡之合成焦距。
  7.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 滿足以下的條件式:-5<f3/f<-0.5……(8)其中,f:鏡頭全系之焦距f3:前記第3透鏡之焦距。
  8.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0.023<T(L3)/f<0.15……(9)其中,f:鏡頭全系之焦距T(L3):前記第3透鏡之中心厚度。
  9.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νd(L1)>50……(10)其中,νd(L1):前記第1透鏡對d線的阿貝數。
  10.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νd(L3)<35……(11) νd(L5)<35……(12) 其中,νd(L3):前記第3透鏡對d線的阿貝數νd(L5):前記第5透鏡對d線的阿貝數。
  11.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νd(L4)>50……(13) νd(L6)>50……(14) νd(L7)>50……(15)其中,νd(L4):前記第4透鏡對d線的阿貝數νd(L6):前記第6透鏡對d線的阿貝數νd(L7):前記第7透鏡對d線的阿貝數。
  12. 一種攝像鏡頭,係從物體側往像面側而依序由:第1透鏡;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透鏡;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的第3透鏡;第4透鏡;第5透鏡;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6透鏡;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像面側之透鏡面是被設計成具有變曲點的非球面形狀的第7透鏡所構成,並且滿足以下的條件式: -0.5<f/f1<0.23……(1)其中,f:鏡頭全系之焦距f1:前記第1透鏡之焦距。
  13. 如請求項12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0.3<R(L3R2)/f<5……(3)其中,R(L3R2):前記第3透鏡的像面側之透鏡面的曲率半徑f:鏡頭全系之焦距。
  14. 如請求項12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15<θmin(L6R1)<θmax(L6R1)<8……(4) -31<θmin(L6R2)<θmax(L6R2)<-5……(5)其中,θmax(L6R1):有效徑之3成徑內的前記第6透鏡的物體側之透鏡面的面角度之最大值(令透鏡面朝像面側傾斜時為正,單位為「度」)θmin(L6R1):有效徑之3成徑內的前記第6透鏡的物體側之透鏡面的面角度之最小值(令透鏡面朝像面側傾斜 時為正,單位為「度」)θmax(L6R2):有效徑之7成徑內的前記第6透鏡的像面側之透鏡面的面角度之最大值(令透鏡面朝像面側傾斜時為正,單位為「度」)θmin(L6R2):有效徑之7成徑內的前記第6透鏡的像面側之透鏡面的面角度之最小值(令透鏡面朝像面側傾斜時為正,單位為「度」)。
  15. 如請求項12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5<θmax(L3R2)<40……(6)其中,θmax(L3R2):有效徑內的前記第3透鏡的像面側之透鏡面的面角度之最大值(令透鏡面朝像面側傾斜時為正,單位為「度」)。
  16. 如請求項12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0.3<f12/f<2.0……(7)其中,f:鏡頭全系之焦距f12:前記第1透鏡與前記第2透鏡之合成焦距。
  17. 如請求項12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5<f3/f<-0.5……(8)其中,f:鏡頭全系之焦距f3:前記第3透鏡之焦距。
  18. 如請求項12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0.023<T(L3)/f<0.15……(9)其中,f:鏡頭全系之焦距T(L3):前記第3透鏡之中心厚度。
  19. 一種攝像裝置,係含有:攝像鏡頭、和將藉由前記攝像鏡頭而被形成之光學像所相應之攝像訊號予以輸出的攝像元件;前記攝像鏡頭,係從物體側往像面側而依序由:光軸附近之形狀是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新月形狀的第1透鏡;於光軸附近凸面朝向物體側的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 透鏡;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的第3透鏡;第4透鏡;第5透鏡;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6透鏡;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像面側之透鏡面是被設計成具有變曲點的非球面形狀的第7透鏡所構成。
  20. 一種攝像裝置,係含有:攝像鏡頭、和將藉由前記攝像鏡頭而被形成之光學像所相應之攝像訊號予以輸出的攝像元件;前記攝像鏡頭,係從物體側往像面側而依序由:第1透鏡;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透鏡;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的第3透鏡;第4透鏡;第5透鏡;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6透鏡;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像面側之透鏡面是被設計成具有變曲點的非球面形狀的第7透鏡所構成,並且滿足以下的條件式:-0.5<f/f1<0.23……(1) 其中,f:鏡頭全系之焦距f1:前記第1透鏡之焦距。
TW106115359A 2016-05-19 2017-05-09 攝像鏡頭及攝像裝置 TW20180979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00377 2016-05-19
JP2016-100377 2016-05-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9793A true TW201809793A (zh) 2018-03-16

Family

ID=603250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5359A TW201809793A (zh) 2016-05-19 2017-05-09 攝像鏡頭及攝像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049700A1 (zh)
JP (1) JPWO2017199633A1 (zh)
CN (1) CN109073862B (zh)
TW (1) TW201809793A (zh)
WO (1) WO2017199633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98815A (zh) * 2019-06-29 2019-11-01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0858026A (zh) * 2018-08-23 2020-03-03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透镜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0879455A (zh) * 2018-09-05 2020-03-13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透镜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1367043A (zh) * 2018-12-26 2020-07-03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影光学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9535B (zh) 2017-02-18 2018-07-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擷取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40811B (zh) 2017-06-16 2018-11-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系統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US11347030B2 (en) * 2017-06-20 2022-05-31 Apple Inc. Imaging lens system
TWI646367B (zh) 2017-06-30 2019-01-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系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36295B (zh) 2017-11-23 2018-09-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取像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08089303B (zh) * 2017-12-18 2020-06-16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966790B (zh) * 2017-12-18 2020-02-04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8089301B (zh) * 2017-12-18 2020-03-2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8037579B (zh) * 2018-01-19 2020-05-22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TWI657258B (zh) * 2018-03-02 2019-04-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攝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56377B (zh) 2018-03-28 2019-04-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60196B (zh) 2018-03-30 2019-05-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用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67509B (zh) 2018-05-10 2019-08-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用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JP6814519B2 (ja) * 2018-05-23 2021-01-20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CN115437120A (zh) 2018-05-29 2022-12-06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光学成像系统
KR20190135898A (ko) * 2018-05-29 2019-12-0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KR102071923B1 (ko) * 2018-05-29 2020-02-0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CN115980982A (zh) 2018-05-29 2023-04-18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光学成像系统
CN113614603A (zh) * 2019-03-29 2021-11-05 索尼集团公司 成像镜头和成像设备
CN110346904B (zh) * 2019-06-29 2021-08-17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0262006B (zh) * 2019-06-30 2021-09-17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JP7449142B2 (ja) * 2020-04-03 2024-03-13 東京晨美光学電子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TWI721904B (zh) * 2020-06-10 2021-03-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擷取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KR20220082447A (ko) * 2020-12-10 2022-06-1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광학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JP6900584B1 (ja) * 2021-02-08 2021-07-07 ジョウシュウシ レイテック オプトロニクス 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撮像レンズ
DE102021103587B4 (de) * 2021-02-16 2022-09-29 Carl Zeiss Ag Kompaktes Teleobjektiv mit Materialien mit anomaler relativer Teildispersion, Kamera sowie mobiles Gerät
WO2022198561A1 (zh) * 2021-03-25 2022-09-29 欧菲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552704B (zh) * 2021-09-23 2022-01-11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6482843B (zh) * 2023-06-26 2023-11-14 江西联益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26515A (ja) * 1984-11-26 1986-06-14 Canon Inc 可変焦点距離レンズ
JPS61129612A (ja) * 1984-11-29 1986-06-17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前群交換式変倍レンズ
US5528428A (en) * 1991-11-13 1996-06-18 Nikon Corporation Compact wide-angle objective lens
JPH06324264A (ja) * 1993-05-13 1994-11-25 Nikon Corp 広角レンズ
KR100388917B1 (ko) * 1995-12-08 2003-09-19 삼성테크윈 주식회사 사진렌즈광학계
JPH1078554A (ja) * 1996-09-05 1998-03-24 Asahi Optical Co Ltd カスケード走査光学系の調整機構
US6195209B1 (en) * 1999-05-04 2001-02-27 U.S. Precision Lens Incorporated Projection lenses having reduced lateral color for use with pixelized panels
US7773316B2 (en) * 2003-01-16 2010-08-10 Tessera International, Inc. Optics for an extended depth of field
US8294999B2 (en) * 2003-01-16 2012-10-23 DigitalOptics Corporation International Optics for an extended depth of field
CN101373261B (zh) * 2007-08-22 2010-09-29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广角镜头及使用该广角镜头的车辆装置
US7766509B1 (en) * 2008-06-13 2010-08-03 Lumec Inc. Orientable lens for an LED fixture
JP2012173299A (ja) * 2011-02-17 2012-09-10 Sony Corp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TWI449947B (zh) * 2012-08-13 2014-08-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影像鏡片系統組
JP2014115456A (ja) * 2012-12-10 2014-06-26 Fujifilm Corp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6133068B2 (ja) * 2013-01-30 2017-05-24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JP2015072402A (ja) * 2013-10-04 2015-04-1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JP2015072404A (ja) * 2013-10-04 2015-04-1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JP6191820B2 (ja) * 2013-10-04 2017-09-0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JP2016095460A (ja) * 2014-11-17 2016-05-2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TWI586998B (zh) * 2015-08-11 2017-06-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用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58026A (zh) * 2018-08-23 2020-03-03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透镜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0879455A (zh) * 2018-09-05 2020-03-13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透镜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0879455B (zh) * 2018-09-05 2021-09-07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透镜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1367043A (zh) * 2018-12-26 2020-07-03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影光学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1367043B (zh) * 2018-12-26 2021-06-29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影光学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0398815A (zh) * 2019-06-29 2019-11-01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049700A1 (en) 2019-02-14
CN109073862A (zh) 2018-12-21
WO2017199633A1 (ja) 2017-11-23
CN109073862B (zh) 2021-07-27
JPWO2017199633A1 (ja) 2019-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809793A (zh) 攝像鏡頭及攝像裝置
JP6376561B2 (ja) 撮像レンズ
WO2016092944A1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735712B2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5854227B2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US9128267B2 (en)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imaging lens
JP6105317B2 (ja) 広角撮像レンズ
JP5752856B2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US9235029B2 (en)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imaging lens
US9453987B2 (en)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imaging lens
TWI439754B (zh) 結像系統鏡頭組
US9557531B2 (en)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the imaging lens
US9261671B2 (en)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imaging
US9304296B2 (en)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imaging lens
JP2010026434A (ja) 撮像レンズ
JP2008309810A (ja) 撮像レンズ
JP2005284153A (ja) 撮像レンズ
JP6146741B2 (ja) 撮像レンズ
TW201527791A (zh) 成像鏡片及成像單元
JP2013140398A (ja) 撮像レンズ
US9207436B2 (en)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imaging lens
TWM487441U (zh) 攝像透鏡及包含攝像透鏡的攝像裝置
TWM473523U (zh) 攝影透鏡以及具備攝影透鏡的攝影裝置
WO2022056934A1 (zh)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JP2006184385A (ja) 広角撮像レン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