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01102A - 線圈單元以及拍攝用光學裝置 - Google Patents

線圈單元以及拍攝用光學裝置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01102A
TW201801102A TW106120698A TW106120698A TW201801102A TW 201801102 A TW201801102 A TW 201801102A TW 106120698 A TW106120698 A TW 106120698A TW 106120698 A TW106120698 A TW 106120698A TW 201801102 A TW201801102 A TW 20180110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holding member
coil holding
wire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06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11061B (zh
Inventor
南澤伸司
岩波孝志
Original Assignee
日本電產三協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本電產三協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本電產三協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011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11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10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106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5/02Lateral adjustment of le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5/00Coils
    • H01F5/02Coils wound on non-magnetic supports, e.g. for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5/00Coils
    • H01F5/0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ions to coils, e.g. lead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18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coil systems moving upon intermittent or reversed energisation thereof by interaction with a fixed field system, e.g. permanen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1Housing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H04N23/685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H04N23/685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 H04N23/687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by shifting the lens or sensor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18Printed circui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non-printed electric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07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 G03B2205/0015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by displacing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normal to the optical axi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53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 G03B2205/0069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using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s, e.g. voice co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5/00Coils
    • H01F5/02Coils wound on non-magnetic supports, e.g. formers
    • H01F2005/027Coils wound on non-magnetic supports, e.g. formers wound on formers for receiving several coils with perpendicular winding axes, e.g. for antennae or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Abstract

一種線圈單元以及拍攝用光學裝置,能夠整齊地捲繞線圈。在所述線圈單元中,線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通過由相互平行的一對側面構成的側面對和由相互平行的一對側面構成的側面對構成。在側面形成有直接捲繞有線圈的凸部和與線圈的一端面接觸的抵接面,在側面也形成有凸部和抵接面。分別捲繞於兩個側面的凸部的兩個線圈由一根導線構成。在側面中,用於穿繞將捲繞於一個側面的凸部的線圈和捲繞於另一個側面的凸部的線圈串聯連接的連接線的線圈誘導部以從抵接面凹陷的方式形成,線圈誘導部的從抵接面的凹陷量為線圈的導線的外徑以上。

Description

線圈單元以及拍攝用光學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具有線圈、保持線圈的線圈保持部件的線圈單元,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備所述線圈單元的拍攝用光學裝置。
以往,公知有一種具備四個線圈和保持四個線圈的保持架的線圈單元(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在專利文獻1記載的線圈單元中,在保持架的外周面形成有由相互平行的一對側面構成的側面對,並且保持架的外周面由兩個側面對構成。即,保持架的外周面由平面狀的四個側面構成。在四個側面分別形成有朝向保持架的外周側突出的凸部,線圈直接捲繞於所述凸部。分別捲繞於構成兩個側面對中的一個側面對的兩個側面的凸部的兩個線圈由一根導線構成。同樣地,捲繞於構成另一個側面對的兩個側面的凸部的線圈也由一根導線構成。 在先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5-225943號公報
[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在專利文獻1記載的線圈單元中,當將捲繞於一個側面對的凸部的線圈作為第一線圈,將捲繞於另一個側面對的凸部的線圈作為第二線圈時,在所述線圈單元中,例如,在將兩個第一線圈直接捲繞於凸部後,將兩個第二線圈直接捲繞於凸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對將兩個第一線圈串聯連接的連接線進行適當的處理,則存在所述連接線與第二線圈重疊,不能夠整齊地纏繞第二線圈的擔憂。
因此,本發明的課題是提供一種線圈單元,在所述線圈單元中,在保持線圈的線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形成有多個由相互平行的一對側面構成的側面對,並且分別安裝於構成側面對的兩個側面的兩個線圈由一根導線構成,能夠整齊地纏繞線圈。並且,本發明的課題是提供一種具備所述線圈單元的拍攝用光學裝置。 [用於解決課題的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的線圈單元具備:偶數個線圈;以及線圈保持部件,所述線圈保持部件保持偶數個線圈,在線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形成有由相互平行的一對側面構成的側面對,並且線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由兩個以上側面對構成,在側面中,直接捲繞有一個線圈的凸部以朝向線圈保持部件的外周側突出的方式形成,並且在所述側面形成有供捲繞於凸部的線圈的一端面抵接的抵接面,分別捲繞於構成側面對的兩個側面的凸部的兩個線圈由一根導線構成,在至少一個側面中,線圈誘導部以從抵接面凹陷的方式形成,所述線圈誘導部用於穿繞連接線,所述連接線將捲繞於構成側面對的一個側面的凸部的線圈和捲繞於另一個側面的凸部的線圈串聯連接,線圈誘導部的從抵接面的凹陷量為導線的外徑以上。
在本發明的線圈單元中,在構成線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的側面的至少一個中,用於穿繞連接線的線圈誘導部以從線圈的抵接面凹陷的方式形成,線圈誘導部的從抵接面的凹陷量為導線的外徑以上。因此,在本發明中,即使以捲繞於形成有線圈誘導部的側面的凸部的線圈和連接線在凸部的突出方向上重疊的方式配置,也能夠防止捲繞於形成有線圈誘導部的側面的凸部的線圈超出連接線。因此,在本發明中,能夠將線圈整齊地捲繞於凸部。
在本發明中,例如,線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由兩個側面對構成,當將構成兩個側面對中的一個側面對的一對側面分別作為第一側面,將構成另一個側面對的一對側面分別作為第二側面,將捲繞於第一側面的凸部的線圈作為第一線圈,將捲繞於第二側面的凸部的線圈作為第二線圈,將兩個第一線圈串聯連接的連接線作為第一連接線,將兩個第二線圈串聯連接的連接線作為第二連接線時,在一對第二側面中的至少一個第二側面形成有用於穿繞第一連接線的線圈誘導部。
在這種情況下,例如,第一連接線以通過形成於一對第二側面中的一個第二側面的線圈誘導部的方式進行穿繞,第二連接線沿著兩個第一線圈中的一個第一線圈的外周面穿繞。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以在捲繞有第二線圈的凸部的突出方向上兩個第二線圈中的一個第二線圈與第一連接線重疊的方式配置,也能夠防止所述第二線圈超出第一連接線,其結果是,能夠將第二線圈整齊地捲繞於第二側面的凸部。
在本發明中,優選線圈誘導部具備配置有第一連接線的一部分的線圈誘導槽,線圈誘導槽沿著一對第二側面中的一個第二側面的凸部形成。若像這樣構成,則容易利用凸部將第一連接線誘導至線圈誘導槽。具體來說,線圈保持部件形成為,從線圈保持部件的軸向觀察時線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的形狀為大致矩形的筒狀,分別在一對第一側面和一對第二側面,形成能穿繞第一連接線的線圈誘導部,並且線圈誘導部包括能配置第一連接線的線圈誘導槽,線圈誘導槽分別沿著一對第一側面和一對第二側面的所述凸部形成。
在本發明中,優選線圈保持部件形成為筒狀,在第一側面的線圈保持部件的周向上的至少一端側形成有,用於將第二連接線從形成為筒狀的線圈保持部件的軸向的一側朝向另一側引導的引導部,在第二側面的線圈保持部件的周向上的至少一端側形成有,用於將第一連接線從形成為筒狀的線圈保持部件的所述軸向的一側朝向另一側引導的引導部。若像這樣構成,捲繞於針對兩個第一側面中的一個第一側面的凸部的第一線圈的捲繞方向和捲繞於針對另一個第一側面的凸部的第一線圈的捲繞方向為相反方向,並且,即使捲繞於針對兩個第二側面中的一個第二側面的凸部的第二線圈的捲繞方向和捲繞於針對另一個第二側面的凸部的第二線圈的捲繞方向為相反方向,也能夠利用引導部適當地引導連接線。
在本發明中,優選線圈保持部件形成為筒狀,在線圈保持部件形成有纏繞有導線的端部的四個捆紮部,從形成為筒狀的線圈保持部件的軸向觀察時的線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的形狀為大致矩形,各個四個捆紮部從在軸向觀察時的線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的四角分別朝與軸向正交的方向突出。若像這樣構成,例如,與纏繞有導線的端部的金屬制的端子銷(pin)插入線圈保持部件並固定的情況相比,能夠減少線圈單元的零件個數,並且能夠簡化線圈單元的組裝工序。並且,若像這樣構成,與捆紮部朝向線圈保持部件的軸向突出的情況相比,能夠簡化將線圈捲繞於凸部的繞線機的結構。
在本发明中,优选捆扎部的顶端的外形比捆扎部的基端的外形大,捆扎部的顶端侧成为防止缠绕於捆扎部的导线的端部朝向捆扎部的顶端侧脱落的脱落防止部。若像这样构成,则能够防止缠绕於捆扎部的导线的端部朝向捆扎部的顶端侧脱落。
在本發明中,優選當將軸向的一側作為第一方向側時,線圈單元具備電路板,所述電路板固定於線圈保持部件的第一方向側的端面,並且所述電路板通過錫焊而固定有纏繞於捆紮部的導線的端部,捆紮部形成於線圈保持部件的第一方向側。若像這樣構成,能夠將纏繞於捆紮部的導線的端部直接錫焊到形成在電路板的錫焊盤。
在本發明中,例如,一個捆紮部發揮引導第二連接線的功能。在這種情況下,能夠利用捆紮部適當地引導第二連接線。
本發明的線圈單元能夠用於拍攝用光學裝置,所述拍攝用光學裝置具備:攝像頭模組,所述攝像頭模組具有透鏡以及拍攝元件並固定於線圈保持部件;支承體,所述支承體將線圈單元保持為能夠擺動;以及驅動用磁鐵,所述驅動用磁鐵固定于支承體並與線圈相向配置。在所述拍攝用光學裝置中,即使以捲繞于形成有線圈誘導部的側面的凸部的線圈和連接線在凸部的突出方向上重疊的方式配置,也能夠防止捲繞于形成有線圈誘導部的側面的凸部的線圈超出連接線,並且能夠將線圈整齊地捲繞於凸部。
並且,本發明的線圈單元能夠用於拍攝用光學裝置,所述拍攝用光學裝置具備:攝像頭模組,所述攝像頭模組具有透鏡以及拍攝元並固定於線圈保持部件;支承體,所述支承體將線圈單元保持為能夠擺動;以及驅動用磁鐵,所述驅動用磁鐵固定於支承體並與線圈相向配置,線圈保持部件具備限制部,所述限制部配置於線圈的第一方向側並限制攝像頭模組的擺動範圍。在所述拍攝用光學裝置中,即使以捲繞於形成有線圈誘導部的側面的凸部的線圈和連接線在凸部的突出方向上重疊的方式配置,也能夠防止捲繞於形成有線圈誘導部的側面的凸部的線圈超出連接線,能夠將線圈整齊地捲繞於凸部。並且,在所述拍攝用光學裝置中,由於限制攝像頭模組的擺動範圍的限制部配置於線圈的的第一方向側,因此即使在四個捆紮部從線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的四角朝向與軸向正交的方向突出,在線圈保持部件的四角將纏繞於捆紮部的導線的端部錫焊於電路板的情況下,也能夠通過配置於線圈的第一方向側的限制部限制攝像頭模組的擺動範圍。 [發明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發明中,在保持線圈的線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形成有多個由相互平行的一對側面構成的側面對,並且分別安裝於構成側面對的兩個側面的兩個線圈由一根導線構成的線圈單元中,能夠整齊地捲繞線圈。並且,在本發明的拍攝用光學裝置中,能夠整齊地捲繞線圈。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拍攝用光學裝置的整體結構) 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拍攝用光學裝置1的立體圖。圖2是圖1的E-E截面的剖視圖。圖3是圖1所示的拍攝用光學裝置1的分解立體圖。在以下的說明中,如圖1等所示,將相互正交的三個方向分別作為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將X方向作為左右方向,將Y方向作為前後方向,將Z方向作為上下方向。並且,將圖1等的Z1方向側作為“上”側,將Z2方向側作為“下”側。
本實施方式的拍攝用光學裝置1是裝設在裝設於手機等攜帶設備、行車記錄器或者監控相機系統或者頭盔、自行車、遙控直升機等運動攝像頭、可穿戴式攝像頭等的小型且薄型的攝像頭,具備用於防止在拍攝時發生抖動時在拍攝圖像產生紊亂的抖動修正功能。所述拍攝用光學裝置1整體形成為大致長方體狀。在本實施方式中,拍攝用光學裝置1以從拍攝用的透鏡的光軸L的方向(光軸方向)觀察時的形狀為大致正方形的方式形成,拍攝用光學裝置1的四個側面與由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構成的ZX平面或者由前後方向和上下方向構成的YZ平面大致平行。
拍攝用光學裝置1具備:裝設有拍攝用的透鏡以及拍攝元件的可動模組3;將可動模組3保持為能夠擺動的支承體4;將可動模組3與支承體4連接的彈簧部件5;以及可動框6。並且,拍攝用光學裝置1具備抖動修正機構7(參照圖2),所述抖動修正機構7使可動模組3相對於支承體4擺動並對拍攝時的抖動等抖動進行修正。在本實施方式中,上下方向與可動模組3不擺動時的可動模組3的光軸方向幾乎一致。並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可動模組3的下端側裝設有拍攝元件,拍攝配置於上側的被拍攝體。
可動模組3整體形成為從光軸方向觀察時的形狀是大致正方形的大致四棱柱狀。所述可動模組3具備:具有透鏡以及拍攝元件的攝像頭模組8;以及固定有攝像頭模組8的保持架9。攝像頭模組8例如具備:保持透鏡並能夠朝向光軸方向移動的可動體;將所述可動體保持為能夠朝向光軸方向移動的保持體;將可動體與保持體連接的板簧;以及將可動體朝向光軸方向驅動的透鏡驅動機構。即,攝像頭模組8具備自動聚焦機構。柔性印刷基板10從攝像頭模組8的下端側引出。另外,攝像頭模組8也可以不具備自動聚焦機構。
保持架9由具有耐熱性以及絕緣性的樹脂材料形成。所述保持架9形成為筒狀,並以形成為筒狀的保持架9的軸向與光軸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從保持架9的軸向(光軸方向)觀察時的保持架9的外周面的形狀是大致矩形。具體地說,從光軸方向觀察時的保持架9的外周面的形狀為大致正方形。攝像頭模組8以攝像頭模組8的外周側被保持架9覆蓋的方式固定於保持架9的內周側。在保持架9的上端側固定有用於調整可動模組3的平衡的砝碼16、17。本實施方式的保持架9是保持構成抖動修正機構7的後述的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的線圈保持部件。
支承體4具備:構成支承體4的上端側部分的前後左右的四個側面的外殼體12;構成支承體4的下端側部分的下外殼體13以及罩部件14;以及構成支承體4的上端面的罩部件15。在本實施方式中,外殼體12構成拍攝用光學裝置1的上端側部分的前後左右的四個側面,下外殼體13以及罩部件14構成拍攝用光學裝置1的下端側部分,罩部件15構成拍攝用光學裝置1的上端面。
外殼體12形成為大致四方筒狀。所述外殼體12以從外周側覆蓋可動模組3以及帶抖動修正機構7的方式配置。罩部件15固定於外殼體12的上端面。所述罩部件15由形成為大致正方形的平板狀的上表面部15a和從上表面部15a的下表面朝向下側突出的突出部15b構成。在上表面部15a的中心形成有圓形的貫通孔15c。突出部15b形成為大致正方形的框狀並從貫通孔15c的邊緣朝向下側突出。下外殼體13形成為大致四方筒狀。罩部件14由覆蓋下外殼體13的下端的底面部14a和覆蓋下外殼體13的外周側的四個側面部14b構成。在外殼體12的下端與下外殼體13的上端之間固定有限制可動模組3的擺動範圍的限制部18。
彈簧部件5是板簧,形成為平板狀。所述彈簧部件5具備:固定於可動模組3的上端側(具體地說,保持架9的上端側)的可動側固定部;固定於支承體4的上端側(具體地說,罩部件15的突出部15b)的支承側固定部;以及將可動側固定部與支承側固定部連接的多個臂部。在不向構成帶抖動修正機構7的後述的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提供電流時,彈簧部件5發揮維持可動模組3的姿勢的功能。
可動框6是彈性部件,整體形成為板狀,並且形成為大致正方形的框狀。所述可動框6以其四邊與前後方向或者左右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在形成為大致正方形的框狀的可動框6的各邊的中心部形成有相對於前後方向或者左右方向蜿蜒的蜿蜒部。在可動框6的四角的內側分別固定有形成為球狀的球體20。球體20由金屬材料形成,通過鐳射焊接與可動框6接合。
四個球體20中的配置在可動框6的一方的對角線上的兩個球體20支承於將球體20支承為能夠轉動的支承部件22,剩下的兩個球體20支承於將球體20支承為能夠轉動的支承部件23。支承部件22、23是通過將薄的金屬板彎折成規定形狀而形成的板簧。支承部件22固定於罩部件15的突出部15b的下端側。支承部件23固定於保持架9的上端側。
在支承部件22、23形成有配置有球體20的一部分的半球狀的凹部。支承部件22、23從可動框6的內周側保持球體20。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可動模組3與支承體4之間構成萬向架機構(gimbal mechanism),可動模組3通過用於萬向架機構的可動框6能夠相對於承體4繞由支承部件22支承的第一軸線擺動,並且能夠繞由支承部件23支承的第二軸線擺動。
抖動修正機構7具備:作為分別安裝於保持架9的四個側面的線圈的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以及作為分別安裝於外殼體12的四個內側面的驅動用磁鐵的抖動修正用磁鐵27。即,抖動修正機構7具備四個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和四個抖動修正用磁鐵27。抖動修正用磁鐵27形成為長方形的平板狀,並以與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相向的方式固定於外殼體12的內側面。
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通過將導線捲繞為大致長方形的框狀而形成。即,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形成為大致長方形的框狀。抖動修正用線圈25和抖動修正用線圈26形成為相同形狀。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保持架9、四個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和後述的柔性印刷基板37構成線圈單元35(參照圖4)。所述線圈單元35被支承體4保持為能夠擺動。線圈單元35的詳細結構在後文敘述。
在像上述那樣構成的拍攝用光學裝置1中,當通過安裝於可動模組3的下端面的陀螺儀28(參照圖2)檢測出可動模組3的傾斜的變化時,基於利用陀螺儀28的檢測結果,向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供給電流。並且,當向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供給電流時,可動模組3通過用於萬向架機構的可動框6,相對於支承體4繞由支承部件22支承的第一軸線擺動,或繞由支承部件23支承的第二軸線擺動,從而對抖動進行修正。
(線圈單元的結構) 圖4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線圈單元35的立體圖。圖5是圖4所示的線圈單元35的平面圖。圖6是從圖4所示的線圈單元35拆卸了抖動修正用線圈26的狀態的立體圖。圖7是圖4所示的保持架9的立體圖。
線圈單元35具備保持架9、兩個抖動修正用線圈25以及兩個抖動修正用線圈26。並且,線圈單元35具備作為與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的端部電連接並對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進行通電的電路板的柔性印刷基板37(參照圖3)。如上所述,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形成為大致長方形的框狀,由兩個長邊部和比長邊部短的兩個短邊部構成。另外,在圖4、圖5中,省略了柔性印刷基板37的圖示。
如上所述,保持架9形成為筒狀。具體地說,保持架9形成為雙重筒狀,所述雙重筒狀由形成為大致円筒狀的內筒部9a、形成為大致四方筒狀並配置於內筒部9a的外周側的外筒部9b以及將內筒部9a的下端與外筒部9b的下端連接的底部9c構成。在內筒部9a的內周側固定有攝像頭模組8。如上所述,從光軸方向觀察時的保持架9的外周面(具體地說,外筒部9b的外周面)為大致正方形,在保持架9的外周面形成有與左右方向大致正交且相互平行的兩個側面9d和與前後方向大致正交且相互平行的兩個側面9e。
即,在保持架9的外周面形成有由相互平行的一對側面9d構成的側面對和由相互平行的一對側面9e構成的側面對,保持架9的外周面由兩個側面對構成。兩個側面對以相互正交的方式配置。本實施方式的側面9d是構成兩個側面對中的一個側面對的第一側面,側面9e是構成另一個側面對的第二側面,從作為線圈保持部件的保持架9的軸方向觀察時的外周面的形狀為,形成由第一側面和第二側面構成的大致正方形的筒狀。
在側面9d中,直接捲繞有一個抖動修正用線圈25的凸部9g以朝向保持架9的外周側突出的方式形成,在側面9e中,同樣地,直接捲繞有抖動修正用線圈26的凸部9g以朝向保持架9的外周側突出的方式形成。即,在側面9e形成有朝向左右方向的外側突出的凸部9g,在側面9e形成有朝向前後方向的外側突出的凸部9g。在側面9d形成的凸部9g和在側面9e形成的凸部9g為同一形狀。本實施方式的抖動修正用線圈25是捲繞於作為第一側面的側面9e的凸部9g的第一線圈,抖動修正用線圈26是捲繞於作為第二側面的側面9e的凸部9g的第二線圈。
形成於側面9d(第一側面)的凸部9g以從左右方向觀察時的形狀為以前後方向作為長邊方向,以上下方向方向作為短邊方向的大致長方形(具體地說,具有四角的圓角的大致長方形)的方式形成。形成於側面9e(第二側面)的凸部9g以從前後方向觀察時的形狀為以左右方向作為長邊方向,以上下方向作為短邊方向的大致長方形具體地說,具有四角的圓角的大致長方形)的方式形成。凸部9g的厚度(凸部9g從側面9d、9e的突出量)與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的厚度相等。另外,在凸部9g的突出方向上的凸部9g的頂端側形成有進一步朝向保持架9的外周側突出的頂端凸部9h。
並且,在側面9d形成有平面狀的抵接面9f,所述抵接面9f供捲繞於凸部9g的抖動修正用線圈25的一端面(內側端面)抵接,同樣地,在側面9e形成有平面狀的抵接面9f,所述抵接面9f供捲繞於凸部9g的抖動修正用線圈26的一端面(內側端面)抵接。具體地說,當將與和形成為大致長方形的框狀的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的長邊平行的方向和與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的短邊平行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作為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的厚度方向時,在側面9d、9e分別形成有供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的厚度方向的一端面(內側端面)抵接的抵接面9f。
抵接面9f分別在側面9d、9e中形成於五處。具體地說,如圖7所示,抵接面9f分別在側面9d、9e中形成於凸部9g的上側的兩處、保持架9的周向上的凸部9g的兩側的兩處以及凸部9g的下側的一處這一共五處。形成於側面9d的抵接面9f形成為與左右方向正交的平面狀,形成於側面9e的抵接面9f形成為與前後方向正交的平面狀。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側面9d、9e中,僅凸部9g比抵接面9f朝向保持架9的外周側突出,以能夠將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直接捲繞於凸部9g。在以下的說明中,將筒狀的保持架9的周向作為“周向”。
抖動修正用線圈25捲繞於側面9d的凸部9g的側面,抖動修正用線圈26捲繞於側面9e的凸部9g的側面。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例如通過對齊捲繞而捲繞於凸部9g的側面。並且,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以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的短邊方向與上下方向一致的方式捲繞於凸部9g。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的內周面在整周範圍內與凸部9g的側面接觸。具體地說,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的內周面在整周範圍內與凸部9g的側面緊貼。
從左右方向的一側觀察時,捲繞於兩個側面9d中的一個側面9d的凸部9g的抖動修正用線圈25的捲繞方向和捲繞於另一個側面9d的凸部9g的抖動修正用線圈25的捲繞方向為相同方向。同樣地,從前後方向觀察時,捲繞於兩個側面9e中的一個側面9e的凸部9g的抖動修正用線圈26的捲繞方向和捲繞於另一個側面9e的凸部9g的抖動修正用線圈26的捲繞方向為相同方向。
分別捲繞於兩個側面9d的凸部9g的兩個抖動修正用線圈25由一根導線構成,分別捲繞於兩個側面9e的凸部9g的兩個抖動修正用線圈26由一根導線構成。即,兩個抖動修正用線圈25由連續的一根導線構成,兩個抖動修正用線圈26由連續的一根導線構成。並且,兩個抖動修正用線圈25通過連接線25a串聯連接,兩個抖動修正用線圈26通過連接線26a(參照圖4)串聯連接。本實施方式的連接線25a是第一連接線,連接線26a是第二連接線。
在保持架9形成有限制可動模組3的擺動範圍(即,限制攝像頭模組8的擺動範圍)的限制部9j。限制部9j形成於保持架9的四處。並且,限制部9j分別位於四個凸部9g的下側並從抵接面9f朝向下側突出的方式形成,配置於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的下側。並且,限制部9j形成有前後方向的側面9d的中心位置和左右方向的側面9e的中心位置。限制部9j構成比保持架9的下側的端面朝向下側突出,形成大致四角筒狀的外筒部9b的下端面。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限制部9j的下端與限制部18接觸,限制可動模組3的擺動範圍。
並且,在保持架9形成有纏繞有構成抖動修正用線圈25的導線的端部的兩個捆紮部9k和纏繞有構成抖動修正用線圈26的導線的端部的兩個捆紮部9k這一共四個捆紮部9k。捆紮部9k形成為突起狀。如圖5所示,四個捆紮部9k分別從上下方向觀察時的保持架9的四角(即,大致正方形的外筒部9b的四角)朝向與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即,朝向保持架9的外周側)突出。具體地說,捆紮部9k朝向攝像頭模組8的透鏡的徑向外側,且相對於前後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傾斜45°的方向突出。並且,對於由兩個抖動修正用線圈25形成的外側的端面以及兩個抖動修正用線圈26形成的外側的端面形成的正方形,以不朝外側突出的方式,即,實質上位於內側的方式設置。並且,捆紮部9k形成於保持架9的下端側。本實施方式的下方向(Z2方向)為作為形成為筒狀的保持架9的軸向的一側的第一方向。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配置於左後側的捆紮部9k(配置於圖5的左上側的捆紮部9k)捲繞並纏繞有構成兩個抖動修正用線圈25的一根導線的捲繞開始側的端部,在配置於右前側的捆紮部(配置於圖5的右下側的捆紮部9k)捲繞並纏繞有所述導線的捲繞結束側的端部。並且,在配置於左前側的捆紮部9k(配置於圖5的左下側的捆紮部9k)捲繞並纏繞有構成兩個抖動修正用線圈26的一根導線的捲繞開始側的端部,在配置於右後側的捆紮部(配置於圖5的右上側的捆紮部9k)捲繞並纏繞有所述導線的捲繞結束側的端部。即,位於大致正方形的外筒部9b的對角線的位置上的兩個捆紮部9k是捲繞有兩個抖動修正用線圈25的捲繞開始側的端部和捲繞結束側的端部的捆紮部9k,位於外筒部9b的對角線的位置上的剩餘的兩個捆紮部9k是捲繞有兩個抖動修正用線圈26的捲繞開始側的端部和捲繞結束側的端部的捆紮部9k。
捆紮部9k的頂端的外形比捆紮部9k的基端的外形大,捆紮部9k的頂端側成為防止纏繞於捆紮部9k的導線的端部朝向捆紮部9k的頂端側脫落的脫落防止部9n。在脫落防止部9n形成有隨著從捆紮部9k的頂端朝向基端而外形逐漸變小的錐形狀的錐形部。
如圖7所示,在形成於側面9d、9e的凸部9g的下側的抵接面9f與凸部9g之間形成有用於配置連接線25a、26a的一部分的線圈誘導槽9p。線圈誘導槽9p以從抵接面9f凹陷的方式形成。並且,線圈誘導槽9p沿凸部9g的下側的側面形成。即,形成於捲繞有抖動修正用線圈25的側面9d的線圈誘導槽9p是朝向左右方向的內側凹陷且在前後方向上細長的槽,形成於捲繞有抖動修正用線圈26的側面9e的線圈誘導槽9p是朝向前後方向的內側凹陷且在左右方向上細長的槽。並且,凸部9g的下側的側面為線圈誘導槽9p的上側的側面。
線圈誘導槽9p的從抵接面9f的凹陷量為構成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的導線的外徑以上。在本實施方式中,線圈誘導槽9p的從抵接面9f的凹陷量與導線的外徑幾乎相等。並且,線圈誘導槽9p的寬度(上下方向的寬度)為導線的外徑以上。在本實施方式中,線圈誘導槽9p的寬度與導線的外徑幾乎相等。
在側面9d、9e的周向上的線圈誘導槽9p的兩側形成有從抵接面9f凹陷的凹陷部9r。即,在側面9d的線圈誘導槽9p的前後方向的兩側形成有凹陷部9r,在側面9e的線圈誘導槽9p的左右方向的兩側形成有凹陷部9r。並且,凹陷部9r形成於配置在凸部9g的下側的抵接面9f的周向的兩側,並且形成於配置在周向上的凸部9g的兩側的抵接面9f的下側。線圈誘導槽9p的兩端與凹陷部9r連通。
凹陷部9r的從抵接面9f的凹陷量為構成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的導線的外徑以上。具體地說,凹陷部9r的從抵接面9f的凹陷量與線圈誘導槽9p的從抵接面9f的凹陷量相等。凹陷部9r的上側的側面(即,在周向上配置於凸部9g的兩側的抵接面9f與凹陷部9r之間的臺階面)是以隨著朝向周向上相對於凸部9g的外側而朝向上側的方式傾斜的傾斜面9s。傾斜面9s是與線圈誘導槽9p連接且從凸部9g連續的方式形成,例如,以線圈誘導槽9p引導的連接線25a可沿傾斜面9s導向上側的方式形成。
在配置於側面9d、9e的凸部9g的周向的兩側的抵接面9f的上側形成有從抵接面9f凹陷的凹陷部9t。即,在側面9d的前後方向的兩端側和側面9e的左右方向的兩端側形成有從抵接面9f凹陷的凹陷部9t。凹陷部9t形成於配置於凸部9g的上側的抵接面9f的下側。凹陷部9t的從抵接面9f的凹陷量與凹陷部9r的從抵接面9f的凹陷量相等。
凹陷部9t的下側的側面(即,在周向上配置於凸部9g的兩側的抵接面9f與凹陷部9t之間的臺階面)為以隨著朝向周向上相對於凸部9g的外側而朝向下側的方式傾斜的傾斜面9u。傾斜面9u的傾斜角度與傾斜面9s的傾斜角度幾乎相等。並且,形成於側面9d的傾斜面9u在周向上配置在形成於側面9e的傾斜面9s的大致延長線上,形成於側面9e的傾斜面9u在周向上配置在形成於側面9d的傾斜面9s的大致延長線上。傾斜面9u是凸部9g的上側的側面與抵接面9f的邊界部分連接的方式形成,導線通過傾斜面9u而被引導時,導線為與凸部9g的上側的側面抵接的方式而被引導。
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形成於一個側面9d或者側面9e的線圈誘導槽9p和兩個凹陷部9r構成用於穿繞連接線25a、26a的線圈誘導部9v。即,在側面9d、9e中,用於穿繞連接線25a、26a的線圈誘導部9v以從抵接面9f凹陷的方式形成,線圈誘導部9v的從抵接面9f的凹陷量為導線的外徑以上。
並且,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以在上下方向上夾持在周向上配置於凸部9g的兩側的抵接面9f的一個的方式配置的傾斜面9s和傾斜面9u構成用於將連接線25a、26a從下側朝向上側(或者,從上側朝向下側)引導的引導部9w。即,在周向上的側面9d、9e的兩端側形成有引導部9w。如上所述,從左右方向的一側觀察時,由於兩個抖動修正用線圈25的捲繞方向相同,穿繞兩個抖動修正用線圈25間的連接線25a時,例如,有必要將連接線25a、26a從下側穿繞至上側。因此,可通過在側面9e上形成的線圈誘導槽9p的連接線25a,在沿著形成於側面9e上的傾斜面9s而被引導至上側後,通過在側面9d上形成的傾斜面9u引導,而於側面9d的凸部9g的上側的側面捲繞抖動修正用線圈25,使兩個抖動修正用線圈25的捲繞方向相同。
柔性印刷基板37具備:固定於保持架9的下側的端面的固定部37a;以及從固定部37a引出的引出部37b(參照圖3)。固定部37a例如通過粘接劑固定於保持架9的下側的端面。在固定部37a的上表面形成有錫焊盤,所述錫焊盤通過錫焊而固定有纏繞於捆紮部9k的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的導線的端部。所述錫焊盤形成於四處,在四個錫焊盤分別直接錫焊有抖動修正用線圈25的導線的捲繞開始側的端部、所述導線的捲繞結束側的端部、抖動修正用線圈26的導線的捲繞開始側的端部以及所述導線的捲繞結束側的端部。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塗抹在錫焊盤的錫焊膏將纏繞於捆紮部9k的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的導線的端部錫焊於錫焊盤。
(抖動修正用線圈的捲繞方法) 圖8是向圖4所示的保持架9捲繞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的繞線裝置41的概略圖。在以下的說明中,將圖5的順時針的旋轉方向作為“順時針方向”,將圖5的逆時針的旋轉方向作為“逆時針方向”。
使用繞線裝置41將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的繞組捲繞於保持架9的凸部9g。如圖8所示,繞線裝置41具備:固定有保持架9的本體部42;使本體部42旋轉的旋轉機構(省略圖示);供給導線的供給線嘴43;以及與本體部42一起旋轉的從屬頭44。本體部42具備:裝設有保持架9的保持架裝設部45;用於在與保持架裝設部45之間夾持保持架9並固定保持架9的夾緊部46;以及基底部47,所述基底部47以將圖8的上下方向作為轉動的軸向的保持架裝設部45能夠轉動的方式保持保持架裝設部45,並且以夾緊部46能夠朝向圖8的上下方向移動的方式保持夾緊部46。本體部42能夠以圖8的左右方向為旋轉的軸向旋轉。
從屬頭44能夠朝向圖8的左右方向直線移動。並且,從屬頭44能夠以圖8的左右方向為旋轉的軸線旋轉。在從屬頭44連接有使從屬頭44旋轉的旋轉機構,本體部42和從屬頭44同步旋轉。並且,在從屬頭44形成有與保持架9的凸部9g的頂端平面接觸的平面狀的接觸面44a。在接觸面44a形成有供頂端凸部9h進入的凹部。
在使用繞線裝置41將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捲繞到凸部9g時,首先,將保持架9裝設到保持架裝設部45,使保持架裝設部45相對於基底部47朝向規定方向旋轉規定的角度後,利用夾緊部46固定保持架9。然後,一邊從供給線嘴43供給導線,一邊使本體部42旋轉,將抖動修正用線圈25的導線的捲繞開始側的端部纏繞到配置於圖5的左上側的捆紮部9k。然後,使保持架裝設部45相對於基底部47朝向順時針方向轉動45°後,以頂端凸部9h配置於從屬頭44的凹部中並且從屬頭44的接觸面44a被按壓到凸部9g的頂端平面的方式使從屬頭44移動。在所述狀態下,一邊從供給線嘴43供給導線,一邊使本體部42與從屬頭44一起旋轉,將抖動修正用線圈25捲繞於兩個側面9d中的一個側面9d的凸部9g。即,在從屬頭44的接觸面44a與所述一個側面9d的抵接面9f間,抖動修正用線圈25被捲繞到凸部9g。
當抖動修正用線圈25捲繞於一個側面9d的凸部9g時,以接觸面44a從凸部9g的頂端平面分離的方式使從屬頭44退避後,使保持架裝設部45相對於基底部47朝向順時針方向轉動180°。此時,以通過形成於兩個側面9e中的一個側面9e的線圈誘導部9v的方式穿繞連接線25a。具體地說,如圖6所示,從捲繞於一個側面9d的凸部9g的抖動修正用線圈25的下端側引出的連接線25a通過一個側面9e的一個凹陷部9r,並通過線圈誘導槽9p後,以與一個側面9e的另一個凹陷部9r的傾斜面9s接觸的方式沿著傾斜面9s朝上側穿繞。並且,通過傾斜面9s的連接線25a以與另一個側面9d的一個凹陷部9t的傾斜面9u接觸的方式沿著傾斜面9u穿繞。
然後,以另一個側面9d的頂端凸部9h配置於從屬頭44的凹部中並且以接觸面44a被按壓到凸部9g的頂端平面的方式使從屬頭44移動。在所述狀態下,一邊從供給線嘴43供給導線,一邊使本體部42與從屬頭44一起旋轉,將抖動修正用線圈25捲繞於另一個側面9d的凸部9g。當將抖動修正用線圈25捲繞於另一個側面9d的凸部9g時,以接觸面44a從凸部9g的頂端平面分離的方式使從屬頭44退避後,使保持架裝設部45相對於基底部47朝向逆時針方向轉動45°。然後,一邊從供給線嘴43供給導線,一邊使本體部42旋轉,將抖動修正用線圈25的導線的結束側的端部纏繞於配置於圖5的右下側的捆紮部9k。
當兩個抖動修正用線圈25的捲繞結束時,使保持架裝設部45相對於基底部47朝向逆時針方向轉動90°後,一邊從供給線嘴43供給導線,一邊使本體部42旋轉,將抖動修正用線圈26的導線的捲繞開始側的端部纏繞於配置於圖5的左下側的捆紮部9k。然後,使保持架裝設部45相對於基底部47朝向順時針方向轉動45°後,以頂端凸部9h配置於從屬頭44的凹部中並且接觸面44a被按壓到凸部9g的頂端平面的方式使從屬頭44移動。在所述狀態下,一邊從供給線嘴43供給導線,一邊使本體部42與從屬頭44一起旋轉,將抖動修正用線圈26捲繞於兩個側面9e中的一個側面9e的凸部9g。
當將抖動修正用線圈26捲繞於一個側面9e的凸部9g時,以接觸面44a從凸部9g的頂端平面分離的方式使從屬頭44退避後,使保持架裝設部45相對於基底部47朝向順時針方向轉動180°。此時,沿著已被捲繞於另一個側面9d的凸部9g的抖動修正用線圈25的外周面穿繞連接線26a。具體地說,如圖4所示,從捲繞於一個側面9e的凸部9g的抖動修正用線圈26的下端側引出的連接線26a通過已被纏繞有抖動修正用線圈25的導線的結束側的端部的捆紮部9k的上側,並通過另一個側面9d的一個凹陷部9r後,以與已被捲繞於另一個側面9d的凸部9g的抖動修正用線圈25的下表面接觸的方式通過所述抖動修正用線圈25的下側後,以通過另一個凹陷部9r的方式穿繞。並且,通過另一個凹陷部9r的連接線26a以與另一個側面9e的一個凹陷部9t的傾斜面9u接觸的方式沿著9u穿繞。
然後,以另一個側面9e的頂端凸部9h配置於從屬頭44的凹部中並且接觸面44a被按壓到凸部9g的頂端平面的方式使從屬頭44移動。在所述狀態下,一邊從供給線嘴43供給導線,一邊使本體部42與從屬頭44一起旋轉,將抖動修正用線圈26捲繞於另一個側面9e的凸部9g。當將抖動修正用線圈26捲繞於另一個側面9e的凸部9g時,以接觸面44a從凸部9g的頂端平面分離的方式使從屬頭44退避後,使保持架裝設部45相對於基底部47朝向逆時針方向轉動45°。然後,一邊從供給線嘴43供給導線,一邊使本體部42旋轉,將抖動修正用線圈26的導線的結束側的端部纏繞於配置於圖5的右上側的捆紮部9k。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中,分別在兩個側面9d以及兩個側面9e形成有用於穿繞連接線25a、26a的線圈誘導部9v,但是只有一個側面9e的線圈誘導部9v被用作連接線25a的穿繞。並且,在本實施方式中,纏繞有抖動修正用線圈25的導線的結束側的端部的捆紮部9k發揮引導連接線26a的功能。即,在本實施方式中,一個捆紮部9k發揮引導連接線26a的功能。
另外,當使裝設有保持架9的保持架裝設部45轉動時,以裝設有保持架9的保持架裝設部45能夠轉動的方式使夾緊部46退避。並且,在本實施方式中,構成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的導線是具有熔敷被膜的熔敷線,將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捲繞於凸部9g後,與保持架9一起對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進行加熱,使導線彼此熔敷。
(本實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如以上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側面9d、9e中,用於穿繞連接線25a、26a的線圈誘導部9v以從抵接面9f凹陷的方式形成,線圈誘導部9v的從抵接面9f的凹陷量為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的導線的外徑以上。並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形成於一個側面9e的線圈誘導部9v用作連接線25a的穿繞。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即使以捲繞於一個側面9e的抖動修正用線圈26和連接線25a在前後方向上重疊的方式配置,也能夠防止捲繞於一個側面9e的抖動修正用線圈26超出連接線25a。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能夠對齊抖動修正用線圈26並捲繞於一個側面9e的凸部9g。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周向上的側面9d、9e的兩端側形成有用於將連接線25a、26a從下側朝向上側引導的引導部9w。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即使從左右方向的一側觀察時兩個抖動修正用線圈25的捲繞方向相同,並且,從前後方向的一側觀察時兩個抖動修正用線圈26的捲繞方向相同,也能夠利用引導部9w適當地引導連接線25a、26a。並且,在本實施方式中,線圈誘導槽9p沿著凸部9g的下側的側面形成,因此容易利用凸部9g將連接線25a誘導至線圈誘導槽9p。
在本實施方式中,分別從保持架9的四角朝向外周側突出的捆紮部9k形成於保持架9。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例如,與纏繞有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的導線的端部的金屬制的端子銷插入保持架9並固定的情況相比,能夠減少線圈單元35的零件個數,並且能夠簡化線圈單元35的組裝工序。並且,在本實施方式中,與捆紮部9k朝向下側突出的情況相比,能夠簡化繞線機41的結構。即,在捆紮部9k朝向下側突出的情況下,需要以圖8的紙面垂直方向作為轉動的軸向使本體部42轉動的結構,但是在本實施方式中,不需要所述機構,因此能夠簡化卷線機41的結構。並且,在本實施方式中,由於捆紮部9k朝向相對於前後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傾斜45°的方向突出,因此能夠防止捲繞於凸部9g的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與捆紮部9k干涉。
在本實施方式中,捆紮部9k形成於保持架9的下端側,柔性印刷基板37的固定部37a固定於保持架9的下側的端面。並且,在本實施方式中,纏繞於捆紮部9k的導線的端部直接錫焊於形成在固定部37a的錫焊盤。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纏繞於捆紮部9k的導線的端部與錫焊盤的電連接作業容易進行。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保持架9形成有限制可動模組3的擺動範圍的限制部9j,限制部9j配置於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的下側。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即使在保持架9的各個四角中,對纏繞於捆紮部9k的導線的端部和形成於固定部37a的錫焊盤進行錫焊的情況下,也能夠使用配置於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的下側的限制部9j限制可動模組3的擺動範圍。
(其他實施方式) 上述實施方式是本發明優選的實施方式的一個例子,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在不改變本發明的主旨的範圍內可以進行各種變形實施。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兩個側面9d以及側面9e分別形成有用於穿繞連接線25a、26a的線圈誘導部9v,但是至少在供連接線25a穿繞的一方的側面9e形成有線圈誘導部9v即可。並且,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兩個側面9d以及側面9e的各自的周向的兩端側形成有引導部9w,但是也可以僅在兩個側面9d、9e的各自的周向的一側且供連接線25a、26a通過的一側形成有引導部9w。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僅通過連接線25a、26a所接觸的傾斜面9s或者傾斜面9u構成引導部9w。
但是,如上所實施方式所示,如果分別在兩個側面9d、9e形成有線圈誘導部9v,分別在兩個側面9d、9e的周向的兩端側形成有引導部9w,則能夠任意選擇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相對於四個凸部9g的捲繞順序、捲繞方向,因此保持架9的通用性提高。另外,也可以不在保持架9形成引導部9w。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線圈誘導槽9p沿著凸部9g的下側的側面形成,但是線圈誘導槽9p也可以形成於與凸部9g的下側的側面分離的位置。並且,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保持架9形成有捆紮部9k,也可以沒有形成捆紮部9k。在這種情況下,例如,金屬制的端子銷被插入並固定於保持架9。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側面9d、9e形成有一個凸部9g,在一個凸部9g捲繞有一個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但是也可以在側面9d、9e形成有捲繞有一個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的兩個以上的凸部。在這種情況下,兩個以上的凸部以在前後方向上彼此隔著間隔的狀態形成於側面9d,兩個以上的凸部以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隔著間隔的狀態下形成於側面9e。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從光軸方向觀察時的保持架9的外周面的形狀為大致矩形,但是從光軸方向觀察時的保持架9的外周面的形狀也可以是大致正六邊形、大致正八邊形等。並且,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線圈單元35裝設於拍攝用光學裝置1,但是線圈單元35也可以裝設於拍攝用光學裝置1以外的裝置。即,本發明中的線圈也可以是抖動修正用線圈25、26以外的線圈。
1‧‧‧光學裝置
3‧‧‧可動模組
4‧‧‧支承體
5‧‧‧彈簧部件
6‧‧‧可動框
7‧‧‧抖動修正機構
8‧‧‧攝像頭模組
9‧‧‧保持架
9a‧‧‧內筒部
9b‧‧‧外筒部
9c‧‧‧底部
9d‧‧‧側面
9e‧‧‧側面
9f‧‧‧抵接面
9g‧‧‧凸部
9h‧‧‧頂端凸部
9j‧‧‧限制部
9k‧‧‧捆紮部
9n‧‧‧脫落防止部
9p‧‧‧線圈誘導槽
9r‧‧‧凹陷部
9s‧‧‧傾斜面
9t‧‧‧凹陷部
9u‧‧‧傾斜面
9v‧‧‧線圈誘導部
9w‧‧‧引導部
10‧‧‧柔性印刷基板
12‧‧‧外殼體
13‧‧‧下外殼體
14‧‧‧罩部件
14a‧‧‧底面部
14b‧‧‧側面部
15‧‧‧罩部件
15a‧‧‧上表面部
15b‧‧‧突出部
15c‧‧‧貫通孔
16、17‧‧‧砝碼
18‧‧‧限制部
20‧‧‧球體
22‧‧‧支承部件
23‧‧‧支承部件
25、26‧‧‧抖動修正用線圈
25a‧‧‧連接線
26a‧‧‧連接線
27‧‧‧抖動修正用磁鐵
28‧‧‧陀螺儀
35‧‧‧線圈單元
37‧‧‧柔性印刷基板
37a‧‧‧固定部
37b‧‧‧引出部
41‧‧‧繞線裝置
42‧‧‧本體部
43‧‧‧供給線嘴
44‧‧‧從屬頭
44a‧‧‧接觸面
45‧‧‧保持架裝設部
46‧‧‧夾緊部
47‧‧‧基底部
E-E‧‧‧剖面線
X、Y、Z、Z1、Z2‧‧‧方向
L‧‧‧光軸
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拍攝用光學裝置的立體圖。 圖2是圖1的E-E截面的剖視圖。 圖3是圖1所示的拍攝用光學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4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線圈單元的立體圖。 圖5是圖4所示的線圈單元的平面圖。 圖6是從圖4所示的線圈單元拆卸了第二線圈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7是圖4所示的保持架的立體圖。 圖8是將線圈捲繞於圖4所示的保持架的繞線裝置的概略圖。
9‧‧‧保持架
9a‧‧‧內筒部
9b‧‧‧外筒部
9c‧‧‧底部
9d‧‧‧側面
9e‧‧‧側面
9f‧‧‧抵接面
9g‧‧‧凸部
9h‧‧‧頂端凸部
9j‧‧‧限制部
9k‧‧‧捆紮部
9n‧‧‧脫落防止部
9p‧‧‧線圈誘導槽
9r‧‧‧凹陷部
9s‧‧‧傾斜面
9t‧‧‧凹陷部
9u‧‧‧傾斜面
9v‧‧‧線圈誘導部
9w‧‧‧引導部
25‧‧‧抖動修正用線圈
25a‧‧‧連接線
X、Y、Z、Z1、Z2‧‧‧方向

Claims (24)

  1. 一種線圈單元,包括: 偶數個線圈;以及 線圈保持部件,所述線圈保持部件保持偶數個所述線圈, 在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形成有由相互平行的一對側面構成的側面對,並且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由兩個以上所述側面對構成, 在所述側面中,直接捲繞有一個所述線圈的凸部以朝向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外周側突出的方式形成,並且在所述側面形成有供捲繞於所述凸部的所述線圈的一端面抵接的抵接面, 分別捲繞於構成所述側面對的兩個所述側面的所述凸部的兩個所述線圈由一根導線構成, 在至少一個所述側面中,線圈誘導部以從所述抵接面凹陷的方式形成,所述線圈誘導部用於穿繞連接線,所述連接線將捲繞於構成所述側面對的一個所述側面的所述凸部的所述線圈和捲繞於另一個所述側面的所述凸部的所述線圈串聯連接, 所述線圈誘導部的從所述抵接面的凹陷量為所述導線的外徑以上。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線圈單元, 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由兩個所述側面對構成, 當將構成兩個所述側面對中的一個所述側面對的一對所述側面分別作為第一側面,將構成另一個所述側面對的一對所述側面分別作為第二側面,將捲繞於所述第一側面的所述凸部的所述線圈作為第一線圈,將捲繞於所述第二側面的所述凸部的所述線圈作為第二線圈,將兩個所述第一線圈串聯連接的連接線作為第一連接線,將兩個所述第二線圈串聯連接的連接線作為第二連接線時,在一對所述第二側面中的至少一個所述第二側面形成有用於穿繞所述第一連接線的所述線圈誘導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線圈單元, 所述第一連接線以通過形成於一對所述第二側面中的一個所述第二側面的所述線圈誘導部的方式進行穿繞, 所述第二連接線沿著兩個所述第一線圈中的一個所述第一線圈的外周面穿繞。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線圈單元, 所述線圈誘導部具備配置有所述第一連接線的一部分的線圈誘導槽, 所述線圈誘導槽沿著一對所述第二側面中的一個所述第二側面的所述凸部形成。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線圈單元, 所述線圈保持部件形成為筒狀, 在所述一對所述第二側面中的一個所述第二側面,以和所述線圈誘導槽連接的方式形成引導部,所述引導部用於將所述第一連接線從形成為筒狀的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軸向的一側朝向另一側引導。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線圈單元, 在所述線圈保持部件形成有纏繞有所述導線的端部的四個捆紮部, 從形成為筒狀的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所述軸向觀察時的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的形狀為大致矩形, 所述四個捆紮部中的各個從在所述軸向觀察時的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的四角分別朝與所述軸向正交的方向突出。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線圈單元, 所述四個捆紮部的頂端的外形比所述四個捆紮部的基端的外形大, 所述四個捆紮部的頂端側成為防止纏繞於所述四個捆紮部的所述導線的端部朝向所述四個捆紮部的頂端側脫落的脫落防止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線圈單元, 當將所述軸向的一側作為第一方向側時,所述線圈單元具備電路板,所述電路板固定於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所述第一方向側的端面,並且所述電路板通過錫焊而固定有纏繞於所述四個捆紮部的所述導線的端部, 所述四個捆紮部形成於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所述第一方向側。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線圈單元, 所述四個捆紮部中的一個捆紮部發揮引導所述第二連接線的功能。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線圈單元, 所述線圈保持部件形成為筒狀, 在所述第一側面的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周向上的至少一端側形成有,用於將所述第二連接線從形成為筒狀的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軸向的一側朝向另一側引導的引導部, 在所述第二側面的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周向上的至少一端側形成有,用於將所述第一連接線從形成為筒狀的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所述軸向的所述一側朝向所述另一側引導的引導部。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線圈單元, 所述線圈保持部件形成為筒狀, 在所述線圈保持部件形成有纏繞有所述導線的端部的四個捆紮部, 從形成為筒狀的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軸向觀察時的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的形狀為大致矩形, 所述四個捆紮部中的各個從在所述軸向觀察時的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的四角分別朝與所述軸向正交的方向突出。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線圈單元, 當將所述軸向的一側作為第一方向側時,所述線圈單元具備電路板,所述電路板固定於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所述第一方向側的端面,並且所述電路板通過錫焊而固定有纏繞於所述四個捆紮部的所述導線的端部, 所述四個捆紮部形成於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所述第一方向側。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線圈單元, 所述線圈保持部件形成為,從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軸向觀察時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的形狀為大致矩形的筒狀, 分別在所述一對所述第一側面和所述一對所述第二側面,形成能穿繞所述第一連接線的所述線圈誘導部, 並且所述線圈誘導部包括能配置所述第一連接線的線圈誘導槽, 所述線圈誘導槽分別沿著所述一對所述第一側面和所述一對所述第二側面的所述凸部形成。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線圈單元, 所述第一連接線以通過形成於一對所述第二側面中的一個所述第二側面的所述線圈誘導部以及所述線圈誘導槽的方式進行穿繞, 所述第二連接線沿著兩個所述第一線圈中的一個所述第一線圈的外周面穿繞。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線圈單元, 在所述第一側面的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周向上的至少一端側形成有,用於將所述第二連接線從形成為筒狀的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所述軸向的一側朝向另一側引導的引導部, 在所述第二側面的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周向上的至少一端側形成有,用於將所述第一連接線從形成為筒狀的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所述軸向的所述一側朝向所述另一側引導的引導部。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線圈單元, 在所述線圈保持部件形成有纏繞有所述導線的端部的四個捆紮部, 所述四個捆紮部中的各個從在所述軸向觀察時的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的四角分別朝與所述軸向正交的方向突出。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線圈單元, 當將所述軸向的一側作為第一方向側時,所述線圈單元具備電路板,所述電路板固定於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所述第一方向側的端面,並且所述電路板通過錫焊而固定有纏繞於所述四個捆紮部的所述導線的各個端部, 所述四個捆紮部形成於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所述第一方向側。
  18. 一種拍攝用光學裝置,包括: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線圈單元; 攝像頭模組,所述攝像頭模組具有透鏡以及拍攝元件並固定於所述線圈保持部件; 支承體,所述支承體將所述線圈單元保持為能夠擺動;以及 驅動用磁鐵,所述驅動用磁鐵固定於所述支承體並與所述線圈相向配置。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拍攝用光學裝置, 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由兩個所述側面對構成, 當將構成兩個所述側面對中的一個所述側面對的一對所述側面分別作為第一側面,將構成另一個所述側面對的一對所述側面分別作為第二側面,將捲繞於所述第一側面的所述凸部的所述線圈作為第一線圈,將捲繞於所述第二側面的所述凸部的所述線圈作為第二線圈,將兩個所述第一線圈串聯連接的連接線作為第一連接線,將兩個所述第二線圈串聯連接的連接線作為第二連接線時,在一對所述第二側面中的至少一個所述第二側面形成有用於穿繞所述第一連接線的所述線圈誘導部, 所述第一連接線以通過形成於一對所述第二側面中的一個所述第二側面的所述線圈誘導部的方式進行穿繞, 所述第二連接線沿著兩個所述第一線圈中的一個所述第一線圈的外周面穿繞。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拍攝用光學裝置, 所述線圈誘導部包括配置有所述第一連接線的一部分的線圈誘導槽, 所述線圈誘導槽沿著一對所述第二側面中的一個所述第二側面的所述凸部形成。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拍攝用光學裝置, 所述線圈保持部件形成為筒狀, 在所述第一側面的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周向上的至少一端側形成有,用於將所述第二連接線從形成為筒狀的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軸向的一側朝向另一側引導的引導部, 在所述第二側面的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周向上的至少一端側形成有,用於將所述第一連接線從形成為筒狀的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所述軸向的所述一側朝向所述另一側引導的引導部。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拍攝用光學裝置, 所述線圈保持部件形成為筒狀, 在所述線圈保持部件形成有纏繞有所述導線的端部的四個捆紮部, 從形成為筒狀的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所述軸向觀察時的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的形狀為大致矩形, 所述四個捆紮部中的各個從在所述軸向觀察時的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的四角分別朝與所述軸向正交的方向突出。
  23. 一種拍攝用光學裝置,包括: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線圈單元; 攝像頭模組,所述攝像頭模組具有透鏡以及拍攝元並固定於所述線圈保持部件; 支承體,所述支承體將所述線圈單元保持為能夠擺動; 驅動用磁鐵,所述驅動用磁鐵固定於所述支承體並與所述線圈相向配置;以及 電路板,對所述第一線圈和所述第二線圈進行通電, 所述線圈保持部件形成為筒狀, 在所述線圈保持部件形成有纏繞有所述導線的端部的四個捆紮部, 從形成為筒狀的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軸向觀察時的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的形狀為大致矩形, 所述四個捆紮部中的各個從在所述軸向觀察時的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的四角分別朝與所述軸向正交的方向突出, 當將所述軸向的一側作為第一方向側時,所述四個捆紮部形成於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所述第一方向側, 所述電路板固定於所述線圈保持部件的所述第一方向側的端面,並且所述電路板通過錫焊而固定有纏繞於所述四個捆紮部的所述導線的各個端部, 所述線圈保持部件具備限制部,所述限制部配置於所述線圈的所述第一方向側並限制所述攝像頭模組的擺動範圍。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的拍攝用光學裝置, 所述四個捆紮部的頂端的外形比所述四個捆紮部的基端的外形大, 所述四個捆紮部的頂端側成為防止纏繞於所述四個捆紮部的所述導線的端部朝向所述四個捆紮部的頂端側脫落的脫落防止部。
TW106120698A 2016-06-22 2017-06-21 線圈單元以及拍攝用光學裝置 TWI7110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23303A JP6677586B2 (ja) 2016-06-22 2016-06-22 コイル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影用光学装置
JP2016-123303 2016-06-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1102A true TW201801102A (zh) 2018-01-01
TWI711061B TWI711061B (zh) 2020-11-21

Family

ID=606778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0698A TWI711061B (zh) 2016-06-22 2017-06-21 線圈單元以及拍攝用光學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057474B2 (zh)
JP (1) JP6677586B2 (zh)
CN (1) CN107526229B (zh)
TW (1) TWI71106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618376B1 (ko) * 2016-12-28 2023-12-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학 이미지 안정화 기능을 제공하는 카메라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JP7016666B2 (ja) * 2017-10-20 2022-02-07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コイル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6951980B2 (ja) * 2018-01-29 2021-10-20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重心位置調整部材を備える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の重心位置調整部材の固定方法
US11442287B2 (en) * 2018-11-30 2022-09-13 Nidec Sankyo Corporation Optical unit
JP7237685B2 (ja) * 2019-03-28 2023-03-13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TWI718900B (zh) 2019-09-19 2021-02-11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CN110850661A (zh) * 2019-12-25 2020-02-28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OIS马达及基于滚珠的四轴的Tilt OIS防抖结构
KR102254906B1 (ko) * 2020-01-23 2021-05-25 니혼 덴산 산쿄 가부시키가이샤 보정 기능을 구비한 광학 유닛
KR102380841B1 (ko) * 2020-09-18 2022-03-3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KR102435752B1 (ko) * 2020-09-28 2022-08-24 주식회사 엠씨넥스 자동 초점 조정 및 흔들림 방지 기능을 구비한 카메라
CN112333393A (zh) * 2020-11-19 2021-02-05 上海比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抖动校正机构、摄像头及摄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35502B2 (en) * 2011-02-07 2015-05-19 Lg Innotek Co., Ltd. Multifunctional voice coil motor
JP6077938B2 (ja) * 2012-05-31 2017-02-08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KR101349524B1 (ko) * 2012-06-29 2014-01-09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KR102089429B1 (ko) * 2012-12-12 2020-03-1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JP6077939B2 (ja) * 2013-05-30 2017-02-08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WO2015045791A1 (ja) * 2013-09-25 2015-04-02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6143622B2 (ja) * 2013-09-25 2017-06-07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6255290B2 (ja) * 2014-03-27 2017-12-27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における共振防止方法、および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6410474B2 (ja) * 2014-05-28 2018-10-2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コイルユニット、駆動機構、巻線装置および巻線方法
CN104317032B (zh) * 2014-11-05 2017-07-14 爱佩仪光电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有利于生产的微型移轴式光学防抖音圈马达结构及装配方法
EP3021158B1 (en) * 2014-11-14 2018-04-18 LG Innotek Co., Ltd. Lens moving apparatus
JP6407022B2 (ja) * 2014-12-26 2018-10-17 サントリ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焙煎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26229B (zh) 2020-06-02
JP6677586B2 (ja) 2020-04-08
US10057474B2 (en) 2018-08-21
US20170374247A1 (en) 2017-12-28
TWI711061B (zh) 2020-11-21
JP2017227745A (ja) 2017-12-28
CN107526229A (zh) 2017-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801102A (zh) 線圈單元以及拍攝用光學裝置
TWI700877B (zh) 線圈單元、線圈單元之製造方法、及攝影用光學裝置
JP6410474B2 (ja) コイルユニット、駆動機構、巻線装置および巻線方法
US20190361262A1 (en) Photographing optical device
JP6145377B2 (ja) 撮影用光学装置
JP6691001B2 (ja)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CN108351488A (zh) 透镜驱动单元、相机模块和光学仪器
JP7016666B2 (ja) コイル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6133092B2 (ja) 撮影用光学装置
JP6122352B2 (ja) 撮影用光学装置
JP6181990B2 (ja) 撮影用光学装置
JP6106511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6129016B2 (ja) 撮影用光学装置
JP2023097488A (ja)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2023182068A (ja)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2023021802A (ja) 光学ユニット
JP2023021801A (ja) 光学ユニット
JP6192216B2 (ja) 撮影用光学装置
JP2023182069A (ja)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2023097489A (ja)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