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39978A - 送紗裝置(一) - Google Patents

送紗裝置(一)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39978A
TW201739978A TW106106206A TW106106206A TW201739978A TW 201739978 A TW201739978 A TW 201739978A TW 106106206 A TW106106206 A TW 106106206A TW 106106206 A TW106106206 A TW 106106206A TW 201739978 A TW201739978 A TW 20173997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guiding
eye
guide
feed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62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60082B (zh
Inventor
Po-Lin Chen
Original Assignee
Po-Lin Che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Lin Chen filed Critical Po-Lin Chen
Publication of TW2017399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99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00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0082B/zh

Links

Landscapes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送紗裝置,包括一送紗本體,其前端部設有至少一個導紗眼以供紗線從送紗本體前端部引入;一驅動單元,設置於送紗本體上;一送紗輪組,傳動連結於驅動單元;一導紗單元,設於送紗本體側面,其一端凸伸設一導紗臂,該導紗臂末端設有一承接從送紗輪組牽繞而來紗線之導紗臂導紗眼;一導紗構件,固設於送紗輪組的前端,其右側設有至少一個入紗導紗眼及左側設有至少一個出紗導紗眼,藉該位於送紗輪組前方的導紗單元及導紗構件的導紗眼導引,使紗線繞設於變量送紗輪,再繞經定量送紗輪後出紗,得以迅速完成便捷順暢之繞紗牽紗作業之創新空間配置。

Description

送紗裝置(一)
本創作係為一種送紗裝置,尤指一種具有自動導紗且可使紗線之牽繞具有集中、簡易、便捷順暢及較大之作業空間,進而使紗線牽繞操作及斷紗停車修復具有迅速、便利等積極功效之送紗裝置。
圓針織機是藉導紗機構將紗線導入送紗裝置後,再藉送紗裝置之送紗輪及導紗桿進行後續的定量或變量送紗操作,由於針織機織造紗線之種類變化日新月異,且織造市場其布匹特性需求日趨殷切,使得送紗裝置對紗線之導引輸送操作越顯重要。按,習知具有定量或變量送紗功能之送紗裝置,其主要係由一送紗裝置本體、集體或個別傳動之驅動機構、變量送紗輪或定量送紗輪、導紗單元、導紗架及出入紗停車偵知臂等所組成,該送紗裝置本體係藉本體後端部之固定器以螺絲鎖固在圓針織機上之紗架環圈,而該導紗單元係結合一組或多組導紗架而設於該送紗裝置本體上用以配合該導紗單元導引紗線進入變量定量送紗輪。
前述該送紗裝置之入紗停車偵知臂、導紗架及穿線操作空間主要係集中在該送紗裝置本體之前、後兩端部空間,尤其是在該位於送紗本體前後兩端部之導紗架上之數個導紗眼進行來回反覆繞設穿紗作業時,由於該送紗裝置係以環形陣列佈設於圓針織機上,一般為求空間有效利用,故相鄰送紗裝置間的可用間距都不大,使得該送紗裝置其牽繞紗線之 操作空間相當狹窄,因此使其牽繞紗線作業之進行相當困難又費時,且當斷紗停車時,紗線更不易迅速重新完成繞設修復,使停機修復或重新穿紗作業時間拉長,故該送紗裝置之入紗構件配置及紗線牽繞佈設空間顯得相當不符操作效益上之要求。再者,前述該紗線需從送紗裝置本體前、後兩端部長距離來回反覆進行繞設,更使得牽繞工序較為繁瑣又費時而實非屬理想之繞線設計;因此針對送紗裝置其整體紗線之牽繞佈設結構及作動方式誠有待再加以突破之必要。
再者,習知送紗裝置其中之導紗眼係穿入式導紗眼,在牽設紗線時必須由一邊穿入並在另一邊接出,因此牽設紗線煩複也有待改良。
因此,如何針對上述現有送紗裝置之設計缺失問題加以徹底解決,誠是業界應加以探究、突破之重點方向。
緣此,本創作人有鑑於習知送紗裝置使用上之缺失及其結構設計上未臻理想之事實,本案創作人即著手研發構思其解決方案,希望能開發出一種確保圓針織機運作順暢、牽引紗線便捷並設防止紗線糾纏繞設裝置,以促進此業之發展,遂經多時之構思而有本創作之產生。
本創作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送紗裝置,其能使紗線之入紗構件及牽繞構件之主要操作空間皆集中在送紗裝置本體不限空間之前端部,進而具有可供牽繞紗線具較大、較便利之操作空間,且不易受到圓針織機上相鄰送紗裝置所干擾者。
本創作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送紗裝置,其定量與變量導紗路徑係採用快穿導紗眼,繞紗時紗線只要由導紗眼孔側向導入即可,而 不必前後穿紗,使紗線牽繞之作業迅速、便捷順暢者。
本創作之再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送紗裝置,其變量送紗及定量送紗係採用陶瓷送紗輪,可以大幅減少更換送紗輪的頻率,並可防止紗線糾纏繞設,其能使紗線與送紗輪間之摩擦阻力減至最小限度,以利提高送紗輪之送紗量及達成提高產量之效果,同時對紗線結構表面之光澤性可維持至最佳狀態,以確保布匹織造之最佳品質者。
本創作之又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送紗裝置,藉分紗桿之分紗疏導作用,使彈性功能紗在因應織造時張力大小變化而賦予彈性分紗疏導,可避免彈性功能紗線糾纏者。
本創作為了達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所採取之技術手段包括一導紗單元,固設於送紗本體的第一側,該導紗單元於其後端部設有一導紗臂,該導紗臂能隨送紗量需求大小自動調整其所處之空間位置,該導紗臂末端設有一第一導紗眼,該第一導紗眼設於該送紗本體的第二側;及一導紗眼總成,固設於一送紗輪組的前側,該導紗眼總成設一入紗導紗部及一出紗導紗部,該入紗導紗部位於送紗本體的第一側,該出紗導紗部位於送紗本體的第二側,該入紗導紗部設一第一導紗眼、及出紗導紗部設一第一導紗眼,該導紗眼總成其下端設有一導引導紗眼;而藉該送紗本體第二側導紗單元的第一導紗眼及前側導紗眼總成入紗導紗部第一導紗眼、出紗導紗部第一導紗眼及導引導紗眼的導引,使一紗線繞設於該送紗輪組後出紗,而達成便捷順暢之送紗作業的整體空間形態巧設配置者。
所述的紗線之繞紗路徑係先由一入紗導紗眼入紗,經過一入紗壓紗器,該紗線接續牽過該導紗眼總成入紗導紗部的第一導紗眼,繞經 該送紗輪組之變量送紗輪一圈,而牽入該導紗單元之第一導紗眼、繞經該導紗眼總成出紗導紗部的第一導紗眼,繼經該導紗眼總成之導引導紗眼,而使該紗線於該送紗輪組之定量送紗輪上繞設半圈以上後,經導出導紗眼導出,該紗線接續經過一出紗壓紗器及一出紗停車偵知臂而由一出紗導紗眼出紗,藉此,以進行變量送紗者,該變量送紗輪係為一個可繞二圈紗線之雙層變量送紗輪或一個可繞一圈紗線之單層變量送紗輪,或可繞一圈紗線之二個單層變量送紗輪者,該導出導紗眼、出紗導紗眼、出紗壓紗器及出紗停車偵知臂移設在圓針織機之紗架環圈上者,在未送紗時,該紗線繞設在變量送紗輪圓周上接觸面位置約為圓周長1/4,而在送紗量需求最大時,該紗線繞設在變量送紗輪圓周上接觸面位置約為圓周長1/2者,當該紗線繞經該送紗輪組變量送紗輪一圈,再使該紗線繞經該送紗輪組之定量送紗輪三圈以上後,或使該紗線再經該送紗輪組之定量送紗輪及分紗桿的繞設三圈或三圈以上後,經該導出導紗眼導出,則另達成定量送紗之作業者,該變量送紗輪係採用一陶瓷輪、具有高耐磨性的膠圈輪或金屬棒輪所構成之送紗輪者,該送紗輪組之定量送紗輪係採用一陶瓷輪、一經硬化處理之實體表面輪或一金屬棒輪所構成之送紗輪者。
所述的導紗單元增設一第二導紗眼,而該導紗眼總成的入紗導紗部增設一第二導紗眼,而出紗導紗部則增設一第二導紗眼者,該紗線係先由該入紗導紗眼入紗,經過該入紗壓紗器,該紗線接續經過該導紗眼總成入紗導紗部的第一導紗眼,繞經該變量送紗輪一圈,而進入該導紗單元之第一導紗眼,繞經該導紗眼總成出紗導紗部的第一導紗眼、繞經導紗眼總成入紗導紗部的第二導紗眼,再繞經該送紗輪組之變量送紗輪一圈, 而進入該導紗單元之一第二導紗眼、繞經該導紗眼總成出紗導紗部的第二導紗眼,繼進入該導紗眼總成下端的導引導紗眼,而使該紗線於該送紗輪組之定量送紗輪上繞設半圈以上後,經該導出導紗眼導出,該紗線接續穿過該出紗壓紗器及該出紗停車偵知臂而由該出紗導紗眼出紗,以進行變量送紗者,該導出導紗眼、出紗導紗眼、出紗壓紗器及出紗停車偵知臂移設在圓針織機之紗架環圈上者,當該紗線繞經該送紗輪組變量送紗輪一圈,再使該紗線繞經該送紗輪組之定量送紗輪三圈以上後,或使該紗線再經該送紗輪組之定量送紗輪及分紗桿的繞設三圈或三圈以上後,經該導出導紗眼導出,則另達成定量送紗之作業者。
所述的送紗輪組包括至少一個變量送紗輪及一個定量送紗輪者。
所述的導出導紗眼、該出紗導紗眼、該導入導紗眼、該導紗單元上的第一、二導紗眼或該導紗眼總成入紗導紗部的第一導紗眼、第二導紗眼及出紗導紗部的第一導紗眼、第二導紗眼、該導引導紗眼係採用快穿孔構造或穿入式導紗眼者。
所述的導紗眼總成入紗導紗部的第一導紗眼、第二導紗眼之空間位置係設成與導紗單元處在同一側,而該導紗眼總成出紗導紗部的第一導紗眼、第二導紗眼之空間位置則係設成與該導紗單元的第一、二導紗眼處在同一側者。
所述的導紗單元在其前端部凸設有一調節件以方便肉眼觀視調整導紗臂之送紗張力大小者。
所述的導紗單元在其側面設有一調節件以方便手觸調整該 導紗臂之送紗張力大小者。
所述的導紗單元固設於該送紗本體後下方的垂直方向者。
所述的導紗單元的第一導紗單元導紗臂其第一水平曲折段與第二水平曲折段之間的夾角θ1可為94至114度之間,較佳為104度;該第二水平曲折段與第三水平曲折段之間的夾角θ2可為135至155度之間,較佳為145度;第三水平曲折段與導紗眼框架之間的夾角θ3可為80至100度之間,較佳為90度。
所述的導紗單元的第一導紗單元導紗臂其插桿段的長度為12mm至22mm之間,較佳為17mm;第一垂直段的長度為6mm至16mm之間,較佳為11mm;第一水平曲折段的長度為34mm至44mm之間,較佳為39mm;第二水平曲折段的長度為51mm至61mm之間,較佳為56mm;第三水平曲折段的長度為17mm至27mm之間,較佳為22mm;第二垂直段416的長度為4mm至14mm之間,較佳為9mm;導紗眼框架的長度為6mm至16mm之間,較佳為11mm。
所述的導紗單元的第二導紗單元的導紗臂其第一水平曲折段與第二水平曲折段之間的夾角θ4為94至114度之間,較佳為104度;該第二水平曲折段與導紗眼框架之間的夾角θ5為45至65度之間,較佳為55度。
所述的導紗單元的第二導紗單元導紗臂其插桿段的長度為13mm至23mm之間,較佳為18mm;第一垂直段的長度為6mm至16mm之間,較佳為11mm;第一水平曲折段的長度為34mm至44mm之間,較佳為39mm;第二水平曲折段的長度為56mm至66mm之間,較佳為61mm;第二垂直段的長度為2mm至9mm之間,較佳為4mm;導紗眼框架的長度為6mm至16mm之 間,較佳為11mm。
本創作為了達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所採取之另一技術手段包括一導紗單元,固設於送紗本體的第一側,該導紗單元於其後端設有一導紗臂,該導紗臂能隨送紗量需求大小自動調整其所處空間位置,該導紗臂末端設有一第一導紗眼,該第一導紗眼設於該送紗本體的第二側;一導紗眼總成,固設於一送紗輪組的前側,該導紗眼總成設一入紗導紗部及一出紗導紗部,該入紗導紗部位於送紗本體的第一側,該出紗導紗部位於送紗本體的第二側,該入紗導紗部設一第一導紗眼及出紗導紗部設一第一導紗眼,該導紗眼總成其下端設有一導引導紗眼;一前段控紗器,設於一入紗導紗眼與該導紗眼總成之間;及一分紗桿,設於該導紗眼總成下端,位於該送紗輪組直徑相對應位置的前側;而藉該位於送紗本體第二側該導紗單元的第一導紗眼及前側導紗眼總成入紗導紗部第一導紗眼、出紗導紗部第一導紗眼及導引導紗眼的導引,並藉該前段該控紗器之控制,可在入紗異常或斷紗時瞬間停機;再藉該分紗桿的分紗導紗,以防止彈性功能紗糾纏;使一紗線繞設於該送紗輪組後出紗,而達成便捷順暢之繞紗作業的整體空間形態巧設配置者。
所述的紗線係先由該入紗導紗眼入紗,經過一入紗壓紗器,繞經前段控紗器,該紗線接續牽過該導紗眼總成入紗導紗部的第一導紗眼,繞經該送紗輪組之變量送紗輪一圈,而牽入該導紗單元之第一導紗眼、繞經該導紗眼總成出紗導紗部的第一導紗眼,繼牽入該導紗眼總成之導引導紗眼,而使該紗線於該送紗輪組之定量送紗輪並繞經該分紗桿繞設一圈至三圈,再繞經該定量送紗輪後,經一導出導紗眼導出,該紗線接續穿過 一出紗壓紗器及一出紗停車偵知臂而由一出紗導紗眼出紗,以進行變量送紗者,該變量送紗輪係為一個可繞二圈紗線之雙層變量送紗輪或一個可繞一圈紗線之單層變量送紗輪,或可繞一圈紗線之二個單層變量送紗輪者,該導出導紗眼、出紗導紗眼、出紗壓紗器及出紗停車偵知臂移設在圓針織機之紗架環圈上者,在未送紗時,該紗線繞設在變量送紗輪圓周上接觸面位置約為圓周長1/4,而在送紗量需求最大時,該紗線繞設在變量送紗輪圓周上接觸面位置約為圓周長1/2者,當該紗線繞經該送紗輪組變量送紗輪一圈,再使該紗線繞經該送紗輪組之定量送紗輪三圈以上後,或使該紗線再經該送紗輪組之定量送紗輪及分紗桿的繞設三圈或三圈以上後,經該導出導紗眼導出,則另達成定量送紗之作業者,該變量送紗輪係採用一陶瓷輪、具有高耐磨性的膠圈輪或金屬棒輪所構成之送紗輪者,該送紗輪組之定量送紗輪係採用一陶瓷輪、一經硬化處理之實體表面輪或一金屬棒輪所構成之送紗輪者。
所述的導紗單元增設一第二導紗眼,該導紗眼總成的入紗導紗部增設一第二導紗眼,而出紗導紗部則增設一第二導紗眼者,該紗線係先由該入紗導紗眼入紗,經過該入紗壓紗器,繞經前段控紗器,該紗線接續牽過導紗眼總成入紗導紗部的第一導紗眼,繞經該送紗輪組之變量送紗輪一圈,而牽入該導紗單元之第一導紗眼,該導紗眼總成出紗導紗部的第一導紗眼,繞經導紗眼總成入紗導紗部的第二導紗眼,再繞經該變量送紗輪一圈,而牽入該導紗單元之該第二導紗眼、該導紗眼總成出紗導紗部的第二導紗眼,繼牽入該導紗眼總成下端的導引導紗眼,而使該紗線於該送紗輪組之定量送紗輪或變量送紗輪並繞經分紗桿繞設一圈至三圈,再繞經 該定量送紗輪後,經該導出導紗眼導出,該紗線接續穿過該出紗壓紗器及該出紗停車偵知臂而由該出紗導紗眼出紗,以進行變量送紗者,該導出導紗眼、出紗導紗眼、出紗壓紗器及出紗停車偵知臂移設在圓針織機之紗架環圈上者,當該紗線繞經該送紗輪組變量送紗輪一圈,再使該紗線繞經該送紗輪組之定量送紗輪三圈以上後,或使該紗線再經該送紗輪組之定量送紗輪及分紗桿的繞設三圈或三圈以上後,經該導出導紗眼導出,則另達成定量送紗之作業者。
所述的分紗桿係由一套筒與一螺桿所構成,該套筒係可自由轉動者。
所述的送紗輪組包括至少一個變量送紗輪及一個定量送紗輪者。
所述的導出導紗眼、該出紗導紗眼、該導入導紗眼、該導紗單元上的第一、二導紗眼或該導紗眼總成入紗導紗部的第一導紗眼、第二導紗眼及出紗導紗部的第一導紗眼、第二導紗眼、該導引導紗眼係採用快穿孔構造或穿入式導紗眼者。
所述的導紗眼總成入紗導紗部的第一導紗眼、第二導紗眼之空間位置係設成與導紗單元處在同一側,而該導紗眼總成出紗導紗部的第一導紗眼、第二導紗眼之空間位置則係設成與該導紗單元的第一、二導紗眼處在同一側者。
所述的導紗單元在其前端部凸設有一調節件以方便肉眼觀視調整導紗臂之送紗張力大小者。
所述的導紗單元在其側面設有一調節件以方便手觸調整該 導紗臂之送紗張力大小者。
所述的導紗單元固設於該送紗本體後下方的垂直方向者。
所述的導紗單元的第一導紗單元導紗臂其第一水平曲折段與第二水平曲折段之間的夾角θ1可為94至114度之間,較佳為104度;該第二水平曲折段與第三水平曲折段之間的夾角θ2可為135至155度之間,較佳為145度;第三水平曲折段與導紗眼框架之間的夾角θ3可為80至100度之間,較佳為90度。
所述的導紗單元的第一導紗單元導紗臂其插桿段的長度為12mm至22mm之間,較佳為17mm;第一垂直段的長度為6mm至16mm之間,較佳為11mm;第一水平曲折段的長度為34mm至44mm之間,較佳為39mm;第二水平曲折段的長度為51mm至61mm之間,較佳為56mm;第三水平曲折段的長度為17mm至27mm之間,較佳為22mm;第二垂直段416的長度為4mm至14mm之間,較佳為9mm;導紗眼框架的長度為6mm至16mm之間,較佳為11mm。
所述的導紗單元的第二導紗單元的導紗臂其第一水平曲折段與第二水平曲折段之間的夾角θ4為94至114度之間,較佳為104度;該第二水平曲折段與導紗眼框架之間的夾角θ5為45至65度之間,較佳為55度。
所述的導紗單元的第二導紗單元導紗臂其插桿段的長度為13mm至23mm之間,較佳為18mm;第一垂直段的長度為6mm至16mm之間,較佳為11mm;第一水平曲折段的長度為34mm至44mm之間,較佳為39mm;第二水平曲折段的長度為56mm至66mm之間,較佳為61mm;第二垂直段的長度為2mm至9mm之間,較佳為4mm;導紗眼框架的長度為6mm至16mm之 間,較佳為11mm。
本創作為了達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所採取之又一技術手段包括一導紗單元,固設於送紗本體的第一側,該導紗單元於其後端部設有一導紗臂,該導紗臂能隨送紗量需求大小自動調整其所處空間位置,該導紗臂末端設有一第一導紗眼,該第一導紗眼設於該送紗本體的第二側;一前段控紗器,設於一入紗導紗眼與一導入導紗眼之間;及一支或一支以上之分紗桿,設於一送紗輪組的前側,該分紗桿設有一齒狀導紗部,而形成至少一個以上之凹部;而藉該送紗本體的第二側的該導紗單元的第一導紗眼及前側分紗桿的導引,使一紗線繞設於該送紗輪組後出紗,而達成便捷順暢之送紗作業的整體空間形態巧設配置者。
所述的紗線係先由該入紗導紗眼入紗,經過一入紗壓紗器,該紗線接續繞過該前段控紗器,繼牽入該導入導紗眼,繞經該送紗輪組之變量送紗輪一圈,而牽入導紗單元之第一導紗眼,該紗線接續導入分紗桿的凹部,繼牽入使該紗線於該送紗輪組之定量送紗輪並繞經分紗桿的凹部繞設一圈至三圈,再繞經該定量送紗輪後出紗,而由導出導紗眼導出,該紗線接續牽過該出紗壓紗器而由出紗導紗眼出紗,而該出紗壓紗器與出紗導紗眼間可由該出紗停車偵知臂偵測該紗線之出紗及停車狀態,藉此,以進行變量送紗者,該變量送紗輪係為一個可繞二圈紗線之雙層變量送紗輪或一個可繞一圈紗線之單層變量送紗輪,或可繞一圈紗線之二個單層變量送紗輪者,該導出導紗眼、出紗導紗眼、出紗壓紗器及出紗停車偵知臂移設在圓針織機之紗架環圈上者,在未送紗時,該紗線繞設在變量送紗輪圓周上接觸面位置約為圓周長1/4,而在送紗量需求最大時,該紗線繞設在變 量送紗輪圓周上接觸面位置約為圓周長1/2者,當該紗線繞經該送紗輪組變量送紗輪一圈,再使該紗線繞經該送紗輪組之定量送紗輪三圈以上後,或使該紗線再經該送紗輪組之定量送紗輪及分紗桿的繞設三圈或三圈以上後,經該導出導紗眼導出,則另達成定量送紗之作業者,該變量送紗輪係採用一陶瓷輪、具有高耐磨性的膠圈輪或金屬棒輪所構成之送紗輪者,該送紗輪組之定量送紗輪係採用一陶瓷輪、一經硬化處理之實體表面輪或一金屬棒輪所構成之送紗輪者。
所述的導紗單元增設一第二導紗眼,該紗線係先由該入紗導紗眼入紗,經過該入紗壓紗器,繞經前段控紗器,繼牽入該導入導紗眼,繞經該送紗輪組之變量送紗輪一圈而牽入導紗單元之第一導紗眼,該紗線接續導入分紗桿的凹部,再繞經該送紗輪組變量送紗輪一圈,而牽入導紗單元之第二導紗眼,再牽入分紗桿的凹部,繼牽入使該紗線於該送紗輪組之定量送紗輪,並繞經分紗桿的凹部繞設一圈或一圈以上,再繞經該定量送紗輪後出紗,而由導出導紗眼導出,該紗線接續牽過該出紗壓紗器,而由出紗導紗眼出紗,而該出紗壓紗器與出紗導紗眼間可由該出紗停車偵知臂偵測該紗線之出紗及停車狀態,藉此,以進行變量送紗者,該導出導紗眼、出紗導紗眼、出紗壓紗器及出紗停車偵知臂移設在圓針織機之紗架環圈上者,當該紗線繞經該送紗輪組變量送紗輪一圈,再使該紗線繞經該送紗輪組之定量送紗輪三圈以上後,或使該紗線再經該送紗輪組之定量送紗輪及分紗桿的繞設三圈或三圈以上後,經該導出導紗眼導出,則另達成定量送紗之作業者。
所述的送紗輪組包括至少一個變量送紗輪及一個定量送紗 輪者。
所述的變量送紗輪係為一個可繞二圈紗線之雙層變量送紗輪或一個可繞一圈紗線之單層變量送紗輪,或可繞一圈紗線之二個單層變量送紗輪者。
所述的導出導紗眼、該出紗導紗眼、該導入導紗眼、該導紗單元上的第一、二導紗眼或該導紗眼總成入紗導紗部的第一導紗眼、第二導紗眼及出紗導紗部的第一導紗眼、第二導紗眼、該導引導紗眼係採用快穿孔構造或穿入式導紗眼者。
所述的導紗眼總成入紗導紗部的第一導紗眼、第二導紗眼之空間位置係設成與導紗單元處在同一側,而該導紗眼總成出紗導紗部的第一導紗眼、第二導紗眼之空間位置則係設成與該導紗單元的第一、二導紗眼處在同一側者。
所述的導紗單元在其前端部凸設有一調節件以方便肉眼觀視調整導紗臂之送紗張力大小者。
所述的導紗單元在其側面設有一調節件以方便手觸調整該導紗臂之送紗張力大小者。
所述的導紗單元固設於該送紗本體後下方的垂直方向者。
所述的導紗單元的第一導紗單元導紗臂其第一水平曲折段與第二水平曲折段之間的夾角θ1可為94至114度之間,較佳為104度;該第二水平曲折段與第三水平曲折段之間的夾角θ2可為135至155度之間,較佳為145度;第三水平曲折段與導紗眼框架之間的夾角θ3可為80至100度之間,較佳為90度。
所述的導紗單元的第一導紗單元導紗臂其插桿段的長度為12mm至22mm之間,較佳為17mm;第一垂直段的長度為6mm至16mm之間,較佳為11mm;第一水平曲折段的長度為34mm至44mm之間,較佳為39mm;第二水平曲折段的長度為51mm至61mm之間,較佳為56mm;第三水平曲折段的長度為17mm至27mm之間,較佳為22mm;第二垂直段416的長度為4mm至14mm之間,較佳為9mm;導紗眼框架的長度為6mm至16mm之間,較佳為11mm。
所述的導紗單元的第二導紗單元的導紗臂其第一水平曲折段與第二水平曲折段之間的夾角θ4為94至114度之間,較佳為104度;該第二水平曲折段與導紗眼框架之間的夾角θ5為45至65度之間,較佳為55度。
所述的導紗單元的第二導紗單元導紗臂其插桿段的長度為13mm至23mm之間,較佳為18mm;第一垂直段的長度為6mm至16mm之間,較佳為11mm;第一水平曲折段的長度為34mm至44mm之間,較佳為39mm;第二水平曲折段的長度為56mm至66mm之間,較佳為61mm;第二垂直段的長度為2mm至9mm之間,較佳為4mm;導紗眼框架的長度為6mm至16mm之間,較佳為11mm。
茲為使本創作之技術特徵及所達成之功效獲致進一步之瞭解與認識,謹佐以較佳之實施例圖及配合詳細之說明,說明如後:
100、100A、100B、100C、100D、100E、100F、100G‧‧‧送紗裝置
10‧‧‧送紗本體
11‧‧‧固定器
111‧‧‧螺栓
12‧‧‧固定板
13‧‧‧導出導紗眼
14‧‧‧出紗導紗眼
15‧‧‧出紗壓紗器
16‧‧‧出紗停車偵知臂
20‧‧‧驅動單元
21‧‧‧主軸
22‧‧‧皮帶輪
23‧‧‧離合器
30、30A、30B‧‧‧送紗輪組
31、31A‧‧‧變量送紗輪
32‧‧‧定量送紗輪
40‧‧‧第一導紗單元
41‧‧‧導紗臂
411‧‧‧插桿段
412‧‧‧第一垂直段
413‧‧‧第一水平曲折段
414‧‧‧第二水平曲折段
415‧‧‧第三水平曲折段
416‧‧‧第二垂直段
417‧‧‧導紗眼框架
42‧‧‧調節件
43‧‧‧第一導紗眼
44‧‧‧第二導紗眼
40C‧‧‧第二導紗單元
41C‧‧‧導紗臂
411C‧‧‧插桿段
412C‧‧‧第一垂直段
413C‧‧‧第一水平曲折段
414C‧‧‧第二水平曲折段
415C‧‧‧第二垂直段
416C‧‧‧導紗眼框架
42C‧‧‧調節件
50‧‧‧入紗單元
51‧‧‧入紗導紗臂
511‧‧‧入紗導紗眼
52‧‧‧入紗壓紗器
53‧‧‧濾紗器
54‧‧‧導紗架
55‧‧‧導入導紗眼
56‧‧‧前段控紗器
561‧‧‧套筒
562‧‧‧控紗器臂桿
60、60C‧‧‧導紗眼總成
61、61‧‧‧C固定片
62‧‧‧入紗導紗部
621‧‧‧第一導紗眼
622‧‧‧第二導紗眼
63‧‧‧出紗導紗部
631‧‧‧第一導紗眼
632‧‧‧第二導紗眼
64‧‧‧導引導紗眼
65‧‧‧崁柱
67C‧‧‧固定片
70‧‧‧紗線
80‧‧‧分紗桿
81‧‧‧套筒
82‧‧‧螺桿
90‧‧‧分紗桿
901‧‧‧定位板
91‧‧‧齒狀導紗部
911‧‧‧凹部
第1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第一種繞紗方式之立體示意圖;第2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分解示意圖; 第3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第一種繞紗方式之側視示意圖;第4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第二種繞紗方式之立體示意圖;第5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第二種繞紗方式之側視示意圖;第6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第三種繞紗方式之立體示意圖;第7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第四種繞紗方式之立體示意圖;第8A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未送紗狀態之上視示意圖;第8B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送紗狀態之上視示意圖;第9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導紗單元之上視示意圖;第10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導紗單元導紗臂之前視示意圖;第11圖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之側視示意圖;第12圖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側視示意圖;第13圖為本創作第四實施例之立體示意圖;第14圖為本創作第四實施例之立體分解示意圖;第15圖為本創作第四實施例之側視示意圖;第16A圖為本創作第四實施例未送紗狀態之上視示意圖;第16B圖為本創作第四實施例送紗狀態之上視示意圖。
第17圖為本創作第四實施例導紗單元之上視示意圖;第18圖為本創作第四實施例導紗單元導紗臂之前視示意圖;第19圖為本創作第五實施例第一種繞紗方式之立體示意圖;第20圖為本創作第五實施例之立體分解示意圖;第21圖為本創作第五實施例第一種繞紗方式之側視示意圖;第22圖為本創作第五實施例第三種繞紗方式之立體示意圖; 第23圖為本創作第六實施例之側視示意圖;第24圖為本創作第七實施例之側視示意圖;第25圖為本創作第八實施例之立體示意圖;第26圖為本創作第九實施例之側視示意圖。
請參閱第1至3圖所示,係本創作送紗裝置第一實施例,該送紗裝置100主要包括一送紗本體10、一驅動單元20、一送紗輪組30、一導紗單元的第一導紗單元40、一入紗單元50及一導紗眼總成60。
該送紗本體10之後端部設有一固定器11,該固定器11可藉由螺栓111鎖固在圓針織機之紗架環圈上(未圖示),並在其第一側固設有一固定板12;另,該送紗本體10後端部下方設有導出導紗眼13及出紗導紗眼14,且該導出導紗眼13與出紗導紗眼14間設有一出紗壓紗器15及出紗停車偵知臂16。
該驅動單元20係設置於該送紗本體10上方,且連結有一主軸21而傳動,該主軸21上設有多層式皮帶輪22及離合器23,並可由一組多數無端皮帶所驅動。
該送紗輪組30包括有一變量送紗輪31及定量送紗輪32,該變量送紗輪31及定量送紗輪32係固定於該主軸21上而與該驅動單元20連結傳動,該變量送紗輪31係可為陶瓷輪或具有高耐磨性的膠圈輪或金屬棒輪所構成可繞二圈紗線之雙層變量送紗輪31,定量送紗輪32則係由陶瓷輪或表面經硬化處理之實體輪或金屬棒輪所構成之送紗輪。
該第一導紗單元40基本上是固設於固定板12上,以定位在該 送紗本體10之第一側,該第一導紗單元40呈一長方形本體,且其端軸方向與該送紗本體10之本體縱長方向約呈相互平行之空間位置,該第一導紗單元40於其後端設有一導紗臂41,茲為配合整體牽紗空間形態之創新,以及與下述入紗單元50與導紗眼總成60之空間位置相搭配,該導紗臂41一端沿著本體外型彎曲,並且有垂直凸伸出本體的區段,而在另一端具有一第二垂直段416,其特徵在於該第二垂直段416末端之導紗眼框架417之第一導紗眼43及第二導紗眼44是設在與該第一導紗單元40所固設於該送紗本體10之第二側,即使該第一導紗單元40之第一、第二導紗眼43、44設置在與該變量送紗輪31牽紗空間相接近又相對應之空間位置。
該導紗臂41具有受牽引而旋擺之張力機制,如上所述該第一導紗眼43及第二導紗眼44係轉折位於送紗本體10及送紗輪組30第二側,該第一導紗眼43及第二導紗眼44能隨該導紗臂41之送紗量需求大小自動調整而對應其送紗張力變動,又該第一導紗單元40於其端軸方向之前端部(即接近該送紗輪組30較大空間之前端部)凸伸設有一調節件42以方便調整導紗臂41之送紗張力大小。
該入紗單元50固設於該送紗本體10之前端部,該入紗單元50具有一入紗導紗臂51及入紗壓紗器52,用以引導紗線70進入該送紗裝置100中,該入紗導紗臂51上方設有入紗導紗眼511,該入紗壓紗器52之下方設有一濾紗器53,該入紗導紗臂51在其下方設有一導紗架54,該導紗架54設有一導入導紗眼55。
該導紗眼總成60也與該入紗單元50固設於該送紗本體10之前端部,位於送紗輪組30的前側,其上端水平延伸設有一垂直於該導紗眼 總成60之固定片61,用以固設於該導紗架54下方,該導紗眼總成60設一入紗導紗部62及一出紗導紗部63,該入紗導紗部62位於送紗本體10的第一側,該出紗導紗部63位於送紗本體10的第二側,該入紗導紗部62嵌設第一導紗眼621、第二導紗眼622及出紗導紗部63嵌設第一導紗眼631、第二導紗眼632,該導紗眼總成60其下端設有導引導紗眼64。
上述的導入導紗眼55、導出導紗眼13、出紗導紗眼14與導紗眼總成60下端的導引導紗眼64及第一導紗單元40上的第一導紗眼43、第二導紗眼44及導紗眼總成60的入紗導紗部62的第一導紗眼621、第二導紗眼622、導紗眼總成60的出紗導紗部63的第一導紗眼631、第二導紗眼632係採用快穿孔,快穿孔設有由孔口向內延伸的縫隙,使紗線70由孔口側面向內導入即可,而不用再進行傳統之穿紗作業。
請參閱第1及3圖所示,為第一實施例之第一種繞紗方式,即為變量送紗輪31繞二圈紗線70,定量送紗輪32繞設半圈至三圈紗線70;該紗線70係從該送紗本體10前端部進入該送紗裝置100,其牽繞方式為:該紗線70先由該入紗導紗臂51上之入紗導紗眼511入紗,經過該入紗壓紗器52及濾紗器53,繼牽入該導紗架54的導入導紗眼55,該紗線70接續導入導紗眼總成60入紗導紗部62的第一導紗眼621,繞經該變量送紗輪31一圈,而牽入第一導紗單元40之第一導紗眼43及導紗眼總成60出紗導紗部63的第一導紗眼631,繞經導紗眼總成60入紗導紗部62的第二導紗眼622,再繞經該變量送紗輪31一圈,而牽入第一導紗單元40之第二導紗眼44,再牽入導紗眼總成60出紗導紗部63的第二導紗眼632,繼牽入導紗眼總成60下端的導引導紗眼64,使該紗線70於該定量送紗輪32上至少繞設半圈(定量送紗輪只有部份 輪面碰到紗線)至三圈後,由導出導紗眼13牽出,該紗線70接續牽過該出紗壓紗器15而由出紗導紗眼14出紗,而該出紗壓紗器15與出紗導紗眼14間可由該出紗停車偵知臂16偵測該紗線70之出紗及停車狀態,藉此,以進行變量送紗。
請參閱第4及5圖所示,為第一實施例之第二種繞紗方式,即為變量送紗輪31繞二圈紗線70,定量送紗輪32繞三圈以上之紗線70;前述該紗線70之牽繞方式係可進一步於該定量送紗輪32上繞設三圈以上後再由導出導紗眼13牽出,藉此,以進行定量送紗;亦即,在相同之紗線70穿引路徑上不必作任何變換,只需增加定量送紗輪32上紗線70之繞設圈數,即可達成定量送紗之目的,因此,不需剪斷紗線70,亦不需改變送紗零組件之配置位置及工序,而使送紗裝置之實施變化極為便捷。
請參閱第6及7圖所示,上述第一導紗單元40之第一導紗眼43及第二導紗眼44與導紗眼總成60入紗導紗部62的第一導紗眼621、第二導紗眼622及出紗導紗部63的第一導紗眼631、第二導紗眼632僅使用一個快穿孔,或將雙眼快穿孔改為單眼快穿孔,使繞紗路徑更為簡化又快速,而獲得相同之功效。
請參閱第6圖所示,為第一實施例之第三種繞紗方式,即為變量送紗輪31繞一圈紗線70,定量送紗輪32繞設半圈至三圈紗線70;其繞紗路徑為:該紗線70先由該入紗導紗臂51上之入紗導紗眼511入紗,經過該入紗壓紗器52及濾紗器53,繼牽入該導紗架54的導入導紗眼55,該紗線70接續牽過導紗眼總成60入紗導紗部62的第一導紗眼621或第二導紗眼622,繞經該變量送紗輪31一圈,而牽入該第一導紗單元40之第一導紗眼43或第 二導紗眼44,繞經導紗眼總成60出紗導紗部63的第一導紗眼631或第二導紗眼632,繼牽入該導紗眼總成60下端之導引導紗眼64,使該紗線70於該定量送紗輪32上繞設半圈至三圈後,由導出導紗眼13牽出,該紗線70接續牽過該出紗壓紗器15而由出紗導紗眼14出紗,而該出紗壓紗器15與出紗導紗眼14間可由該出紗停車偵知臂16偵測該紗線70之出紗及停車狀態,藉此,以進行變量送紗。
請參閱第7圖所示,為第一實施例之第四種繞紗方式,即為變量送紗輪31繞一圈紗線70;前述該紗線70之牽繞方式係可進一步於該定量送紗輪32上繞設三圈以上後再由導出導紗眼13牽出,藉此,以進行定量送紗;亦即,在相同之紗線70穿引路徑上不必作任何變換,只需增加定量送紗輪32上紗線70之繞設圈數,即可達成定量送紗之目的,因此,不需剪斷紗線70,亦不需改變送紗零組件之配置位置及工序,而使送紗裝置之實施變化極為便捷。
本實施例前述之第一導紗單元40係固設於該送紗本體10之第一側,當然亦可固設於該送紗本體10第二側,使第一導紗單元40之第一導紗眼43及第二導紗眼44相對位於送紗本體10及送紗輪組30第一側,導紗眼總成60之入紗導紗部62設於送紗本體10的第二側,出紗導紗部63設於送紗本體10的第二側,而可得到相同之效果。
本實施例導紗眼總成60入紗導紗部62之第一導紗眼621、第二導紗眼622及出紗導紗部63之第一導紗眼631、第二導紗眼632及導引導紗眼64係設置在變量送紗輪31及定量送紗輪32之前端位置,變量送紗輪31及定量送紗輪32之左右及後端空間均無阻礙構件,因此,本實施例之紗線70 牽繞操作極為容易、快速及斷紗停車修復具有迅速、便利等積極功效,是本實施例前所未見之創意。
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中紗線70在定量送紗輪32上之繞設圈數依實際需求可以是半圈至三圈或是三圈以上,並配合在變量送紗輪31可選擇繞設一圈或是二圈之方式可以組合出不同牽繞方式。
請參閱第8A及8B圖所示,係本創作第一實施例在未送紗狀態及送紗狀態之上視示意圖,本創作第一實施例在未送紗時,該第一導紗單元40的第一導紗眼43及第二導紗眼44係轉折位於送紗本體10及送紗輪組30的第二側,即位於變量送紗輪31外周之外的空間位置,並與導紗眼總成60距離較遠,使紗線70的長度在導紗眼總成60出紗導紗部63之第一導紗眼631、第二導紗眼632到X位置間的長度較長,同時,紗線70在該變量送紗輪31上接觸面少,如第9A及9B圖所示之X-Y位置約為1/4,使紗線70與變量送紗輪31間之摩擦阻力減至最小限度,對紗線結構表面之光澤性可維持至最佳狀態,可大幅延長變量送紗輪31之使用壽命;而在送紗量需求最大時,紗線70在受張力牽引下拉動第一導紗單元40的第一導紗眼43及第二導紗眼44靠近導紗眼總成60,使紗線70繞設在變量送紗輪31上接觸面增加如第9B圖所示之X-Z位置約為1/2,並將紗線70在導紗眼總成60出紗導紗部63之第一導紗眼631、第二導紗眼632到X位置間的長度縮短,以大量送紗,應付需求。而當在大量送紗情況下,停止送紗或減少送紗量時,紗線70張力減小,第一導紗單元40的第一導紗眼43及第二導紗眼44旋擺回到未送紗之原位或與導紗眼總成60距離較遠之位置,使紗線70的長度在出紗導紗部63之第一導紗眼631、第二導紗眼632到X位置間的長度拉長,因此可吸收多餘之紗線 70,以杜絕紗線反繞,而可防止送紗輪意外停車之困擾及提高紗線之品質者。
請參閱第2、9及10圖所示,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第一導紗單元40之導紗臂41之夾角及長度實施例,該第一導紗單元40之導紗臂41設一插桿段411連接一朝下垂直設置的第一垂直段412,該第一垂直段412連接一第一水平曲折段413,再連接一第二水平曲折段414又連接一第三水平曲折段415,該第三水平曲折段415連接一第二垂直段416,該第二垂直段416垂直連接一導紗眼框架417;其中,該第一水平曲折段413與第二水平曲折段414之間的夾角θ1可為94至114度之間,較佳為104度;該第二水平曲折段414與第三水平曲折段415之間的夾角θ2可為135至155度之間,較佳為145度;第三水平曲折段415與導紗眼框架417之間的夾角θ3可為80至100度之間,較佳為90度;而插桿段411的長度為12mm至22mm之間,較佳為17mm;第一垂直段412的長度為6mm至16mm之間,較佳為11mm;第一水平曲折段413的長度為34mm至44mm之間,較佳為39mm;第二水平曲折段414的長度為51mm至61mm之間,較佳為56mm;第三水平曲折段415的長度為17mm至27mm之間,較佳為22mm;第二垂直段416的長度為4mm至14mm之間,較佳為9mm;導紗眼框架417的長度為6mm至16mm之間,較佳為11mm;該第一導紗單元40之導紗臂41設有特定的夾角及長度,可以達到上述未送紗狀態及送紗狀態下,使紗線70與變量送紗輪31間之摩擦阻力減至最小限度,對紗線結構表面之光澤性可維持至最佳狀態,可大幅延長變量送紗輪31之使用壽命,而在送紗量需求最大時,可以大量送紗,應付需求,而當在大量送紗情況下,停止送紗或減少送紗量時,以杜絕紗線反繞,而可防止送 紗輪意外停車之困擾及提高紗線之品質之效果者。
請參閱第11圖所示,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其結構與第一實施例大部份相同並具有相同功能,為簡化起見,故標以相同符号並省略相關說明,兩者之差異在於:該送紗裝置100A之送紗輪組30A係採用一個可繞一圈紗線之單層變量送紗輪31A,該第一導紗單元40及導紗眼總成60僅使用一個快穿孔,或使用單眼快穿孔,其一種繞紗方式與第一實施例之第三種繞紗方式相同,即為變量送紗輪31A繞一圈紗線70,而定量送紗輪32繞設半圈至三圈紗線70,另一種繞紗方式與第一實施例之第四種繞紗方式相同,即為變量送紗輪31A繞一圈紗線70,而定量送紗輪32繞三圈以上之紗線70,其繞紗方式相同並具有相同功能,為簡化起見,故省略相關說明。
請參閱第12圖所示,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其結構與第一實施例、第二實施例大部份相同並具有相同功能,為簡化起見,故標以相同符是並省略相關說明,兩者之差異在於:該送紗裝置100B之送紗輪組30B係採用二個可繞一圈紗線之單層變量送紗輪31A,其第一種繞紗方式與第一實施例之第一種繞紗方式相同,即為二個變量送紗輪31A各繞一圈紗線70,而定量送紗輪32繞設半圈至三圈紗線70;第二種繞紗方式與第一實施例之第二種繞紗方式相同,即為二個變量送紗輪31A各繞一圈紗線70,而定量送紗輪32繞三圈以上之紗線70;第三種繞紗方式與第一實施例之第三種繞紗方式相同,即為二個變量送紗輪31A其中一個變量送紗輪31A繞一圈紗線70,而定量送紗輪32繞設半圈至三圈紗線70;第四種繞紗方式與第一實施例之第四種繞紗方式相同,即為二個變量送紗輪31A其中一個變量送紗輪31A繞一圈紗線70,而定量送紗輪32繞三圈以上之紗線70;其繞紗方式相同 並具有相同功能,為簡化起見,故省略相關說明。
請參閱第13至15圖所示,為本創作第四實施例,其結構與第一實施例大部份相同並具有相同功能,為簡化起見,故標以相同符号並省略相關說明,兩者之差異在於:該送紗裝置100C之導紗眼總成60C的上端延伸設有一垂直固定片61C,以固設於該導紗架54,而位於送紗輪組30的前側,該導紗眼總成60C的兩側向上延伸設有一固定片67C,以供導紗單元的第二導紗單元40C固定,該第二導紗單元40C亦可如第一實施例固設於該送紗本體10第一側,該第二導紗單元40C係呈一長方形本體,且其端軸方向係與該送紗本體10之本體縱長方向約呈相互平行之設置,該第二導紗單元40C於其端軸方向之後端部係設有一導紗臂41C,該導紗臂41C具有受牽引而旋擺之張力機制,其尾端並延伸有一第二垂直段415C,該第二垂直段415C末端連設之導紗眼框架416C係設有與該變量送紗輪31相對應之第一導紗眼43及第二導紗眼44,該第一導紗眼43及第二導紗眼44係轉折位於送紗本體10及送紗輪組30第二側,該第二導紗單元40C之第一導紗眼43及第二導紗眼44能隨該導紗臂41C之調整而完成其準確位置之變動,該第二導紗單元40C於其側面係設有一調節件42C以調整自動導紗臂41C之送紗張力大小。
該導紗眼總成60C設一入紗導紗部62及一出紗導紗部63,該入紗導紗部62位於送紗本體10的第一側,該出紗導紗部63位於送紗本體10的第二側,該入紗導紗部62嵌設第一導紗眼621、第二導紗眼622及出紗導紗部63嵌設第一導紗眼631、第二導紗眼632,該導紗眼總成60其下端設有導引導紗眼64。
上述的導紗眼總成60C下端的導引導紗眼64及第二導紗單 元40C上的第一導紗眼43及第二導紗眼44及導紗眼總成60C入紗導紗部62的第一導紗眼621、第二導紗眼622及出紗導紗部63的第一導紗眼631、第二導紗眼632係採用快穿孔,該快穿孔設有由孔口向內斜伸的縫隙,以使紗線70由孔口向內導入即可,而不用再進行傳統之穿紗作業。
請參閱第13及15圖所示,為第四實施例之第一種繞紗方式,即為變量送紗輪31繞二圈紗線70,定量送紗輪32繞設半圈至三圈紗線70;該紗線70係從該送紗本體10前端部進入該送紗裝置100C,其牽繞方式為:該紗線70先由該入紗導紗臂51上之入紗導紗眼511入紗,經過該入紗壓紗器52及濾紗器53,繼牽入該導紗架54的導入導紗眼55,該紗線70接續牽過導紗眼總成60C入紗導紗部62的第一導紗眼621,繞經該變量送紗輪31一圈,而牽入第二導紗單元40C之第一導紗眼43,繞經導紗眼總成60C出紗導紗部63的第一導紗眼631、繞經入紗導紗部62的第二導紗眼622,再繞經該變量送紗輪31一圈,而牽入第二導紗單元40C之第二導紗眼44,繞經導紗眼總成60C出紗導紗部63的第二導紗眼632,繼牽入該導紗眼總成60C下端的導引導紗眼64,使該紗線70於該定量送紗輪32上繞設半圈至三圈後,由導出導紗眼13牽出,該紗線70接續牽過該出紗壓紗器15而由該出紗導紗眼14出紗,而該出紗壓紗器15與出紗導紗眼14間可由該出紗停車偵知臂16偵測該紗線70之出紗及停車狀態,藉此,以進行變量送紗。然在實際操作使用時,如果該紗線70之出紗張力狀態穩定時,其出紗壓紗器15之壓紗作用力可以減至最小限度,甚至可省略出紗壓紗器15而直接出紗也未嘗不可,謹此說明。
第四實施例之第二種繞紗方式,即為變量送紗輪31繞二圈紗線70,定量送紗輪32繞三圈以上之紗線70;前述該紗線70之牽繞方式係可 進一步於該定量送紗輪32上繞設三圈以上後再由導出導紗眼13牽出,藉此,以進行定量送紗。
上述第二導紗單元40C之第一導紗眼43、第二導紗眼44及導紗眼總成60C入紗導紗部62的第一導紗眼621、第二導紗眼622及出紗導紗部63的第一導紗眼631、第二導紗眼632僅使用一個快穿孔,或將雙眼快穿孔改為單眼快穿孔,使繞紗路徑更為簡化,而獲得相同之功效。
第四實施例之第三種繞紗方式,即為變量送紗輪31繞一圈紗線70,定量送紗輪32繞設半圈至三圈紗線70;其繞紗路徑為:該紗線70先由該入紗導紗臂51上之入紗導紗眼511入紗,經過該入紗壓紗器52及濾紗器53,繼牽入該導紗架54的導入導紗眼55,該紗線70接續牽過導紗眼總成60C入紗導紗部62的第一導紗眼621或第二導紗眼622,繞經該變量送紗輪31一圈,而牽入該第二導紗單元40C之第一導紗眼43或第二導紗眼44,經導紗眼總成60C出紗導紗部63的第一導紗眼631或第二導紗眼632,繼牽入該導紗眼總成60C下端的導引導紗眼64,而使該紗線70於該定量送紗輪32上繞設半圈至三圈後,由該導出導紗眼13牽出,該紗線70接續牽過該出紗壓紗器15而由該出紗導紗眼14出紗,而該出紗壓紗器15與出紗導紗眼14間可由該出紗停車偵知臂16偵測該紗線70之出紗及停車狀態,藉此,以進行變量送紗。
第四實施例之第四種繞紗方式,即為變量送紗輪31繞一圈紗線70,定量送紗輪32繞三圈以上之紗線70;前述該紗線70之牽繞方式係可進一步於該定量送紗輪32上繞設三圈以上後,再由導出導紗眼13牽出,藉此,以進行定量送紗。請參閱第16A及16B圖所示,係本創作第四實施例在未送紗狀態及送紗狀態之上視示意圖,本創作第四實施例在未送紗時,該 第二導紗單元40C的第一導紗眼43及第二導紗眼44係轉折位於送紗本體10及送紗輪組30的第二側,即位於變量送紗輪31外周之外的空間位置,並與導紗眼總成60C距離較遠,使紗線70的長度在出紗導紗部63之第一導紗眼631、第二導紗眼632到X1位置間的長度較長,同時,紗線70在該變量送紗輪31上接觸面少,如第16A及16B圖所示之X1-Y1位置約為1/4,使紗線70與變量送紗輪31間之摩擦阻力減至最小限度,對紗線結構表面之光澤性可維持至最佳狀態,可大幅延長變量送紗輪31之使用壽命;而在送紗量需求最大時,紗線70在受張力牽引下拉動第二導紗單元40C的第一導紗眼43及第二導紗眼44靠近導紗眼總成60C,使紗線70繞設在變量送紗輪31上接觸面增加如第16B圖所示之X1-Z1位置約為1/2,並將紗線70在出紗導紗部63之第一導紗眼631、第二導紗眼632到X1位置間的長度縮短,以大量送紗,應付需求。
而當在大量送紗情況下,停止送紗或減少送紗量時,紗線70張力減小,第二導紗單元40C的第一導紗眼43及第二導紗眼44旋擺回到未送紗之原位或與導紗眼總成60C距離較遠之位置,使紗線70的長度在出紗導紗部63之第一導紗眼631、第二導紗眼632到X1位置間的長度拉長,因此可吸收多餘之紗線70,以杜絕紗線反繞,而可防止送紗輪意外停車之困擾及提高紗線之品質者。
本實施例前述之第二導紗單元40C係固設在導紗眼總成60C或送紗本體10之第一側,當然亦可固設在導紗眼總成60C或送紗本體10之第二側,使第二導紗單元40C之第一導紗眼43、第二導紗眼44轉折位於送紗本體10及送紗輪組30之第一側,而導紗眼總成60C之入紗導紗部62設於送紗本體10的第二側,出紗導紗部63設於送紗本體10的第二側,而可獲得相同之 功效。
本實施例之導紗眼總成60C入紗導紗部62之第一導紗眼621、第二導紗眼622及出紗導紗部63之第一導紗眼631、第二導紗眼632及導引導紗眼64係設置在變量送紗輪31及定量送紗輪32之前端,使變量送紗輪31及定量送紗輪32之左右及後端空間均無阻礙構件,因此,本實施例之紗線70牽繞操作極為容易、快速及斷紗停車修復具有迅速、便利等積極功效。
請參閱第14、17及18圖所示,為本創作第四實施例第二導紗單元40C之導紗臂41C之夾角及長度實施例,該第二導紗單元40C之導紗臂41C設一插桿段411C連接一朝下垂直設置的第一垂直段412C,該第一垂直段412C連接一第一水平曲折段413C,第一水平曲折段413C連接一第二水平曲折段414C,該第二水平曲折段414C連接一第二垂直段415C,該第二垂直段415C垂直連接一導紗眼框架416C;其中,該第一水平曲折段413C與第二水平曲折段414C之間的夾角θ4為94至114度之間,較佳為104度;該第二水平曲折段414C與導紗眼框架416C之間的夾角θ5為45至65度之間,較佳為55度;而插桿段411C的長度為13mm至23mm之間,較佳為18mm;第一垂直段412C的長度為6mm至16mm之間,較佳為11mm;第一水平曲折段413C的長度為34mm至44mm之間,較佳為39mm;第二水平曲折段414C的長度為56mm至66mm之間,較佳為61mm;第二垂直段415C的長度為2mm至9mm之間,較佳為4mm;導紗眼框架416C的長度為6mm至16mm之間,較佳為11mm;該第二導紗單元40C之導紗臂41C設有特定的夾角及長度,可以達到上述未送紗狀態及送紗狀態下,使紗線70與變量送紗輪31間之摩擦阻力減至最小 限度,對紗線結構表面之光澤性可維持至最佳狀態,可大幅延長變量送紗輪31之使用壽命,而在送紗量需求最大時,可以大量送紗,應付需求,而當在大量送紗情況下,停止送紗或減少送紗量時,以杜絕紗線反繞,而可防止送紗輪意外停車之困擾及提高紗線之品質之效果者。
此間應予以說明者,本實施例亦可如第二實施例及第三實施例,將送紗輪組30之變量送紗輪採用一個可繞一圈紗線之單層變量送紗輪31A,或採用二個可繞一圈紗線之單層變量送紗輪31A,而獲得相同之效果。
請參閱第19至22圖所示,為本創作第五實施例,該送紗裝置100D係因應彈性功能紗(例如包覆紗等)使用,其結構與第一實施例、第四實施例大部份相同並具有相同功能,為簡化起見,故標以相同符号並省略相關說明,兩者之差異在於:該送紗裝置100D之入紗單元50的濾紗器53與導入導紗眼55之間增設一前段控紗器56,並在該導紗眼總成60下端位於定量送紗輪32直徑相對應位置的前側增設一分紗桿80;該前段控紗器56係包括有一套筒561及兩側之控紗器臂桿562,該二控紗器臂桿562係分別樞設於該送紗本體10之兩側;該分紗桿80係由一套筒81與螺桿82所構成,係在導紗眼總成60之下端的導引導紗眼64兩側崁柱65擇一設一分紗桿80,使該分紗桿80位於定量送紗輪32直徑相對應位置的前側;由於前段控紗器56之設置,繞紗時紗線70繞經前段控紗器56,當入紗之紗線70異常或斷紗時,該前段控紗器56立即動作,馬上停機,使紗線之尾端仍留在送紗裝置100D內,並使紗線之尾端不会送進圓針織機內造成瑕疵織品,且使容易接續紗線修復;而繞紗時紗線70繞經該分紗桿80,使彈性功能紗在因應織造時張力大小變化而賦予彈性分紗疏導作用,避免紗線糾纏在定量送紗輪32而停機, 該分紗桿80的套筒81係可自由轉動,使分紗桿80在分紗導紗時能隨紗線之分紗導紗而轉動,而使紗線在分紗桿80上之分紗導紗部位不會固定在某一角度外周面上,因此套筒81不易於發生摩損,對分紗導紗之順滑性較為理想,分紗導紗作業更加順暢者。
請參閱第19及21圖所示,為第五實施例之第一種繞紗方式,即為變量送紗輪31繞二圈紗線70,定量送紗輪32及分紗桿80繞設一圈至三圈紗線70;該紗線70係從該送紗本體10前端部進入該送紗裝置100D,其牽繞方式為:該紗線70先由該入紗導紗臂51上之入紗導紗眼511入紗,經過該入紗壓紗器52及濾紗器53,繞經前段控紗器56,繼牽入該導紗架54的導入導紗眼55,該紗線70接續導入導紗眼總成60入紗導紗部62的第一導紗眼621,繞經該變量送紗輪31一圈,而導入第一導紗單元40之第一導紗眼43及導紗眼總成60出紗導紗部63的第一導紗眼631、入紗導紗部62的第二導紗眼622,再繞經該變量送紗輪31一圈,而導入第一導紗單元40之第二導紗眼44後,再牽入導紗眼總成60出紗導紗部63的第二導紗眼632及其下端的導引導紗眼64,使該紗線70於該定量送紗輪32並繞經分紗桿80至少繞設一圈以上至三圈,再繞經該定量送紗輪32後出紗,而由導出導紗眼13導出,該紗線70接續牽過該出紗壓紗器15而由出紗導紗眼14出紗,而該出紗壓紗器15與出紗導紗眼14間可由該出紗停車偵知臂16偵測該紗線70之出紗及停車狀態,藉此,以進行變量送紗。
第五實施例之第二種繞紗方式,即為變量送紗輪31繞二圈紗線70,定量送紗輪32及分紗桿80繞三圈以上之紗線70;前述該紗線70之牽繞方式係可進一步於該定量送紗輪32及分紗桿80上繞設三圈以上後,再繞 經該定量送紗輪32後出紗,而由導出導紗眼13牽出,藉此,以進行定量送紗。
請參閱第22圖所示,上述第一導紗單元40之第一導紗眼43及第二導紗眼44及導紗眼總成60入紗導紗部62的第一導紗眼621、第二導紗眼622及出紗導紗部63的第一導紗眼631、第二導紗眼632僅使用一個快穿孔或將雙眼快穿孔改為單眼快穿孔,使繞紗路徑更為簡化又快速,而獲得相同之功效。
請參閱第22圖所示,第五實施例之第三種繞紗方式,即為變量送紗輪31繞一圈紗線70,定量送紗輪32及分紗桿80繞設一圈至三圈紗線70;其繞紗路徑為:該紗線70先由該入紗導紗臂51上之入紗導紗眼511入紗,經過該入紗壓紗器52及濾紗器53,繞經前段控紗器56,繼牽入該導紗架54的導入導紗眼55,該紗線70接續牽過導紗眼總成60入紗導紗部62的第一導紗眼621或第二導紗眼622,繞經該變量送紗輪31一圈,而牽入該第一導紗單元40之第一導紗眼43或第二導紗眼44,經導紗眼總成60出紗導紗部63的第一導紗眼631或第二導紗眼632,繼牽入該導紗眼總成60下端的導引導紗眼64,使該紗線70於該定量送紗輪32並繞經分紗桿80至少繞設一圈以上至三圈,而由導出導紗眼13牽出,該紗線70接續牽過該出紗壓紗器15而由出紗導紗眼14出紗,而該出紗壓紗器15與出紗導紗眼14間可由該出紗停車偵知臂16偵測該紗線70之出紗及停車狀態,藉此,以進行變量送紗。
第五實施例之第四種繞紗方式,即為變量送紗輪31繞一圈紗線70,定量送紗輪32及分紗桿80繞三圈以上之紗線70;前述該紗線70之牽繞方式係可進一步於該定量送紗輪32及分紗桿80繞設三圈以上後,再繞經 該定量送紗輪32後出紗,而由導出導紗眼13牽出,藉此,以進行定量送紗。
請參閱第23圖所示,為本創作第六實施例,其結構與第二、第五實施例大部份相同並具有相同功能,為簡化起見,故標以相同符号並省略相關說明,兩者之差異在於:該送紗裝置100E之送紗輪組30A採用一個可繞一圈紗線之單層變量送紗輪31A,第一導紗單元40之與導紗眼總成60之導紗眼改為單眼快穿孔,其繞紗方式係在變量送紗輪31A繞設一圈,繞經該定量送紗輪32,並繞經分紗桿80至少一圈至三圈後,再繞經該定量送紗輪32後出紗,而由導出導紗眼13牽出,藉此,以進行變量定量送紗。
前述該紗線70之牽繞方式係可進一步於該定量送紗輪32及分紗桿80上繞設三圈以上後,再繞經該定量送紗輪32後出紗,而由導出導紗眼13牽出,藉此,以進行定量送紗。
請參閱第24圖所示,為本創作第七實施例,其結構與第三、第五實施例大部份相同並具有相同功能,為簡化起見,故標以相同符号並省略相關說明,兩者之差異在於:該送紗裝置100F之送紗輪組30B係採用二個可繞一圈紗線之單層變量送紗輪31A,其第一種繞紗方式係在二個變量送紗輪31A各繞設一圈,繞經該定量送紗輪32,並繞經分紗桿80至少一圈至三圈後,再繞經該定量送紗輪32後出紗,而由導出導紗眼13牽出,藉此,以進行變量送紗;第二種繞紗方式係可進一步於該定量送紗輪32及分紗桿80上繞設三圈以上後,再繞經該定量送紗輪32後出紗,而由導出導紗眼13牽出,藉此,以進行定量送紗;第三種繞紗方式係在二個變量送紗輪31A其中一個變量送紗輪31A繞一圈紗線70,而繞經定量送紗輪32並繞經分紗桿80繞設至少一圈至三圈紗線70;第四種繞紗方式係在二個變量送紗輪31A其中 一個變量送紗輪31A繞一圈紗線70,而繞經定量送紗輪32並繞經分紗桿80三圈以上之紗線70;其繞紗方式相同並具有相同功能,為簡化起見,故省略相關說明。
請參閱第25圖所示,為本創作第八實施例,其結構與第五實施例大部份相同並具有相同功能,為簡化起見,故標以相同符号並省略相關說明,兩者之差異在於:送紗裝置100G係以一支分紗桿90取代該導紗眼總成60,該分紗桿90以定位板901固定在入紗單元50之導紗架54下方,位於該送紗輪組30的前側,該分紗桿90設有多數齒狀導紗部91,而形成多數凹部911,其繞紗路徑為:該紗線70先由該入紗導紗臂51上之入紗導紗眼511入紗,經過該入紗壓紗器52及濾紗器53,繞經前段控紗器56,繼牽入該導紗架54的導入導紗眼55,繞經該變量送紗輪31一圈而牽入第一導紗單元40之第一導紗眼43,該紗線70接續導入分紗桿90的凹部911,再繞經該變量送紗輪31一圈,而牽入第一導紗單元40之第二導紗眼44,再牽入分紗桿90的凹部911,繼牽入使該紗線70於該定量送紗輪32並繞經分紗桿90的凹部911至少繞設一圈以上至三圈,再繞經該定量送紗輪32後出紗,而由導出導紗眼13導出,該紗線70接續牽過該出紗壓紗器15而由出紗導紗眼14出紗,而該出紗壓紗器15與出紗導紗眼14間可由該出紗停車偵知臂16偵測該紗線70之出紗及停車狀態,藉此,以進行變量送紗。
同理,前述該紗線70之牽繞方式係可進一步於該定量送紗輪32及分紗桿90的凹部911繞設三圈以上後,再繞經該定量送紗輪32後出紗,而由導出導紗眼13牽出,藉此,以進行定量送紗。
上述送紗裝置100G第一導紗單元40之第一導紗眼43及第二 導紗眼44僅使用一個快穿孔或將雙眼快穿孔改為單眼快穿孔,使繞紗路徑更為簡化又快速,而獲得相同之功效。
其繞紗路徑為:該紗線70先由該入紗導紗臂51上之入紗導紗眼511入紗,經過該入紗壓紗器52及濾紗器53,繞經前段控紗器56,繼牽入該導紗架54的導入導紗眼55,繞經該變量送紗輪31一圈而牽入第一導紗單元40之第一導紗眼43或第二導紗眼44,該紗線70接續導入分紗桿90的凹部911,繼牽入使該紗線70於該定量送紗輪32並繞經分紗桿90的凹部911至少繞設一圈以上(至三圈),再繞經該定量送紗輪32後出紗,而由導出導紗眼13導出,該紗線70接續牽過該出紗壓紗器15而由出紗導紗眼14出紗,而該出紗壓紗器15與出紗導紗眼14間可由該出紗停車偵知臂16偵測該紗線70之出紗及停車狀態,藉此,以進行變量送紗。
前述該紗線70之牽繞方式係可進一步於該定量送紗輪32及第一分紗桿90的凹部911繞設三圈以上後,再繞經該定量送紗輪32後出紗,而由導出導紗眼13牽出,藉此,以進行定量送紗。
上述送紗裝置100G之分紗桿90於必要時亦可增設一支或一支以上之分紗桿,而獲得相同之效果。
此間應予以說明者,本實施例亦可如第二實施例及第三實施例,將送紗輪組30之變量送紗輪採用一個可繞一圈紗線之單層變量送紗輪31A,或採用二個可繞一圈紗線之單層變量送紗輪31A,而獲得相同之效果。
上述第五、六、七及八實施例之導紗單元係以第一導紗單元40為例說明,當然亦可以第二導紗單元40C取代而獲得相同之效果。
上述實施例之送紗本體10後端部下方設有之導出導紗眼 13、出紗導紗眼14、出紗壓紗器15及出紗停車偵知臂16亦可移設在圓針織機之紗架環圈上(未圖示),使該送紗本體10後下方並無構件存在,使紗線70牽繞操作更為容易、快速及使斷紗停車修復具有迅速、便利等積極功效。
上述實施例之第一導紗單元40、第二導紗單元40C係固設於送紗本體10左、右側,當然固設於送紗本體10後下側的垂直方向亦屬可行。
又,上述之導紗眼係以具有快穿孔為例說明,當然亦可以使用穿入式之導紗眼替代而可獲得相同之功效。
本創作由於能使紗線之入紗構件及紗線牽繞具有集中、簡易及較大之操作作業空間,進而使紗線牽繞之操作及斷紗停車之修復具有迅速、便捷順暢等積極功效者。
本創作由於能使紗線之入紗構件及牽繞之主要操作空間皆集中在送紗裝置本體前端部,進而具有較大之操作空間以便利紗線牽繞,且不易受到圓針織機上相鄰送紗裝置所干擾而影響工作效率者。
本創作又由於導紗眼係採用快穿孔,繞紗時紗線由孔口向內導入即可,而不用進行一如傳統之穿紗作業,使紗線牽繞之作業迅速、便捷順暢者。
本創作因其變量送紗輪及定量送紗輪係採用表面經硬化處理或陶瓷送紗輪,可以大幅減少更換送紗輪的頻率,並可防止紗線糾纏繞設,其能使紗線與送紗輪間之摩擦阻力減至最小限度,以利提高送紗輪之送紗量及達成提高產量之效果,同時對紗線結構表面之光澤性可維持至最佳狀態,以確保布匹織造之最佳品質者。
請參閱第26圖所示,為本創作第九實施例,其結構與第一實 施例大體上相同並具有相同功能,為簡化起見,故標以相同符号並省略相關說明,兩者之差異在於:該送紗裝置100之送紗輪組30A中之定量送紗輪32A係採用如圖所示之表面經硬化處理之實體輪,其紗線70的繞設方式皆同於第一實施例之四種繞紗方式並具有相同功能,為簡化起見,故省略相關說明。
綜合以上所述,本創作能確實為一相當優異之創思,爰依法提出創作專利申請;惟上述說明之內容,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說明,凡依本創作之技術手段所延伸之變化,皆應落入本創作之專利申請範圍,特此說明。
100‧‧‧送紗裝置
10‧‧‧送紗本體
11‧‧‧固定器
111‧‧‧螺栓
13‧‧‧導出導紗眼
14‧‧‧出紗導紗眼
15‧‧‧出紗壓紗器
16‧‧‧出紗停車偵知臂
20‧‧‧驅動單元
22‧‧‧皮帶輪
23‧‧‧離合器
30‧‧‧送紗輪組
31‧‧‧變量送紗輪
32‧‧‧定量送紗輪
40‧‧‧第一導紗單元
41‧‧‧導紗臂
416‧‧‧第二垂直段
42‧‧‧調節件
51‧‧‧入紗導紗臂
511‧‧‧入紗導紗眼
52‧‧‧入紗壓紗器
53‧‧‧濾紗器
54‧‧‧導紗架
55‧‧‧導入導紗眼
60‧‧‧導紗眼總成
62‧‧‧入紗導紗部
621‧‧‧第一導紗眼
622‧‧‧第二導紗眼
63‧‧‧出紗導紗部
631‧‧‧第一導紗眼
632‧‧‧第二導紗眼
64‧‧‧導引導紗眼
70‧‧‧紗線

Claims (28)

  1. 一種送紗裝置,其主要包括:一導紗單元,固設於送紗本體的第一側,該導紗單元於其後端部設有一導紗臂,該導紗臂能隨送紗量需求大小自動調整其所處之空間位置,該導紗臂末端設有一第一導紗眼,該第一導紗眼設於該送紗本體的第二側;及一導紗眼總成,固設於一送紗輪組的前側,該導紗眼總成設一入紗導紗部及一出紗導紗部,該入紗導紗部位於送紗本體的第一側,該出紗導紗部位於送紗本體的第二側,該入紗導紗部設一第一導紗眼、及出紗導紗部設一第一導紗眼,該導紗眼總成其下端設有一導引導紗眼;而藉該送紗本體第二側導紗單元的第一導紗眼及前側導紗眼總成入紗導紗部第一導紗眼、出紗導紗部第一導紗眼及導引導紗眼的導引,使一紗線繞設於該送紗輪組後出紗,而達成便捷順暢之送紗作業的整體空間形態巧設配置者。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送紗裝置,其中,該紗線之繞紗路徑係先由一入紗導紗眼入紗,經過一入紗壓紗器,該紗線接續牽過該導紗眼總成入紗導紗部的第一導紗眼,繞經該送紗輪組之變量送紗輪一圈,而牽入該導紗單元之第一導紗眼、繞經該導紗眼總成出紗導紗部的第一導紗眼,繼經該導紗眼總成之導引導紗眼,而使該紗線於該送紗輪組之定量送紗輪上繞設半圈以上後,經導出導紗眼導出,該紗線接續經過一出紗壓紗器及一出紗停車偵知臂而由一出紗導紗眼出紗,藉 此,以進行變量送紗者。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送紗裝置,其中,該導紗單元增設一第二導紗眼,而該導紗眼總成的入紗導紗部增設一第二導紗眼,而出紗導紗部則增設一第二導紗眼者。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送紗裝置,其中,該紗線係先由該入紗導紗眼入紗,經過該入紗壓紗器,該紗線接續經過該導紗眼總成入紗導紗部的第一導紗眼,繞經該變量送紗輪一圈,而進入該導紗單元之第一導紗眼,繞經該導紗眼總成出紗導紗部的第一導紗眼、繞經導紗眼總成入紗導紗部的第二導紗眼,再繞經該送紗輪組之變量送紗輪一圈,而進入該導紗單元之一第二導紗眼、繞經該導紗眼總成出紗導紗部的第二導紗眼,繼進入該導紗眼總成下端的導引導紗眼,而使該紗線於該送紗輪組之定量送紗輪上繞設半圈以上後,經該導出導紗眼導出,該紗線接續穿過該出紗壓紗器及該出紗停車偵知臂而由該出紗導紗眼出紗,以進行變量送紗者。
  5. 一種送紗裝置,其主要包括:一導紗單元,固設於送紗本體的第一側,該導紗單元於其後端設有一導紗臂,該導紗臂能隨送紗量需求大小自動調整其所處空間位置,該導紗臂末端設有一第一導紗眼,該第一導紗眼設於該送紗本體的第二側;一導紗眼總成,固設於一送紗輪組的前側,該導紗眼總成設一入紗導紗部及一出紗導紗部,該入紗導紗部位於送紗本體的第一側,該出紗導紗部位於送紗本體的第二側,該入紗導紗部設一第一導紗眼及 出紗導紗部設一第一導紗眼,該導紗眼總成其下端設有一導引導紗眼;一前段控紗器,設於一入紗導紗眼與該導紗眼總成之間;及一分紗桿,設於該導紗眼總成下端,位於該送紗輪組直徑相對應位置的前側;而藉該位於送紗本體第二側該導紗單元的第一導紗眼及前側導紗眼總成入紗導紗部第一導紗眼、出紗導紗部第一導紗眼及導引導紗眼的導引,並藉該前段該控紗器之控制,可在入紗異常或斷紗時瞬間停機;再藉該分紗桿的分紗導紗,以防止彈性功能紗糾纏;使一紗線繞設於該送紗輪組後出紗,而達成便捷順暢之繞紗作業的整體空間形態巧設配置者。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送紗裝置,其中,該紗線係先由該入紗導紗眼入紗,經過一入紗壓紗器,繞經前段控紗器,該紗線接續牽過該導紗眼總成入紗導紗部的第一導紗眼,繞經該送紗輪組之變量送紗輪一圈,而牽入該導紗單元之第一導紗眼、繞經該導紗眼總成出紗導紗部的第一導紗眼,繼牽入該導紗眼總成之導引導紗眼,而使該紗線於該送紗輪組之定量送紗輪並繞經該分紗桿繞設一圈至三圈,再繞經該定量送紗輪後,經一導出導紗眼導出,該紗線接續穿過一出紗壓紗器及一出紗停車偵知臂而由一出紗導紗眼出紗,以進行變量送紗者。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送紗裝置,其中,該導紗單元增設一第二導紗眼,該導紗眼總成的入紗導紗部增設一第二導紗眼,而出紗導紗部則增設一第二導紗眼者。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送紗裝置,其中,該紗線係先由該入紗導 紗眼入紗,經過該入紗壓紗器,繞經前段控紗器,該紗線接續牽過導紗眼總成入紗導紗部的第一導紗眼,繞經該送紗輪組之變量送紗輪一圈,而牽入該導紗單元之第一導紗眼,該導紗眼總成出紗導紗部的第一導紗眼,繞經導紗眼總成入紗導紗部的第二導紗眼,再繞經該變量送紗輪一圈,而牽入該導紗單元之該第二導紗眼、該導紗眼總成出紗導紗部的第二導紗眼,繼牽入該導紗眼總成下端的導引導紗眼,而使該紗線於該送紗輪組之定量送紗輪或變量送紗輪並繞經分紗桿繞設一圈至三圈,再繞經該定量送紗輪後,經該導出導紗眼導出,該紗線接續穿過該出紗壓紗器及該出紗停車偵知臂而由該出紗導紗眼出紗,以進行變量送紗者。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送紗裝置,其中,該分紗桿係由一套筒與一螺桿所構成,該套筒係可自由轉動者。
  10. 一種送紗裝置,其主要包括:一導紗單元,固設於送紗本體的第一側,該導紗單元於其後端部設有一導紗臂,該導紗臂能隨送紗量需求大小自動調整其所處空間位置,該導紗臂末端設有一第一導紗眼,該第一導紗眼設於該送紗本體的第二側;一前段控紗器,設於一入紗導紗眼與一導入導紗眼之間;及一支或一支以上之分紗桿,設於一送紗輪組的前側,該分紗桿設有一齒狀導紗部,而形成至少一個以上之凹部;而藉該送紗本體的第二側的該導紗單元的第一導紗眼及前側分紗桿的導引,使一紗線繞設於該送紗輪組後出紗,而達成便捷順暢之送 紗作業的整體空間形態巧設配置者。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送紗裝置,其中,該紗線係先由該入紗導紗眼入紗,經過一入紗壓紗器,該紗線接續繞過該前段控紗器,繼牽入該導入導紗眼,繞經該送紗輪組之變量送紗輪一圈,而牽入導紗單元之第一導紗眼,該紗線接續導入分紗桿的凹部,繼牽入使該紗線於該送紗輪組之定量送紗輪並繞經分紗桿的凹部繞設一圈至三圈,再繞經該定量送紗輪後出紗,而由導出導紗眼導出,該紗線接續牽過該出紗壓紗器而由出紗導紗眼出紗,而該出紗壓紗器與出紗導紗眼間可由該出紗停車偵知臂偵測該紗線之出紗及停車狀態,藉此,以進行變量送紗者。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送紗裝置,其中,該導紗單元增設一第二導紗眼。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送紗裝置,其中,該紗線係先由該入紗導紗眼入紗,經過該入紗壓紗器,繞經前段控紗器,繼牽入該導入導紗眼,繞經該送紗輪組之變量送紗輪一圈而牽入導紗單元之第一導紗眼,該紗線接續導入分紗桿的凹部,再繞經該送紗輪組變量送紗輪一圈,而牽入導紗單元之第二導紗眼,再牽入分紗桿的凹部,繼牽入使該紗線於該送紗輪組之定量送紗輪,並繞經分紗桿的凹部繞設一圈或一圈以上,再繞經該定量送紗輪後出紗,而由導出導紗眼導出,該紗線接續牽過該出紗壓紗器,而由出紗導紗眼出紗,而該出紗壓紗器與出紗導紗眼間可由該出紗停車偵知臂偵測該紗線之出紗及停車狀態,藉此,以進行變量送紗者。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5或10項所述之送紗裝置,其中,該送紗輪組包括至少一個變量送紗輪及一個定量送紗輪者。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6或11項所述之送紗裝置,其中,該變量送紗輪係為一個可繞二圈紗線之雙層變量送紗輪或一個可繞一圈紗線之單層變量送紗輪,或可繞一圈紗線之二個單層變量送紗輪者。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5或10項所述之送紗裝置,其中,該導出導紗眼、該出紗導紗眼、該導入導紗眼、該導紗單元上的第一、二導紗眼或該導紗眼總成入紗導紗部的第一導紗眼、第二導紗眼及出紗導紗部的第一導紗眼、第二導紗眼、該導引導紗眼係採用快穿孔構造或穿入式導紗眼者。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5或10項所述之送紗裝置,其中,該導紗眼總成入紗導紗部的第一導紗眼、第二導紗眼之空間位置係設成與導紗單元處在同一側,而該導紗眼總成出紗導紗部的第一導紗眼、第二導紗眼之空間位置則係設成與該導紗單元的第一、二導紗眼處在同一側者。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5或10項所述之送紗裝置,其中,該導紗單元在其前端部凸設有一調節件以方便肉眼觀視調整導紗臂之送紗張力大小者。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5或10項所述之送紗裝置,其中,該導紗單元在其側面設有一調節件以方便手觸調整該導紗臂之送紗張力大小者。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4或6或8或11或13項所述之送紗裝置,其中,該導出導紗眼、出紗導紗眼、出紗壓紗器及出紗停車偵知臂移設在圓針織機之紗架環圈上者。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5或10項所述之送紗裝置,其中,該導紗單元固設於該送紗本體後下方的垂直方向者。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6或11項所述之送紗裝置,其中,在未送紗時,該紗線繞設在變量送紗輪圓周上接觸面位置約為圓周長1/4,而在送紗量需求最大時,該紗線繞設在變量送紗輪圓周上接觸面位置約為圓周長1/2者。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4或6或8或11或13項所述之送紗裝置,其中,當該紗線繞經該送紗輪組變量送紗輪一圈,再使該紗線繞經該送紗輪組之定量送紗輪三圈以上後,或使該紗線再經該送紗輪組之定量送紗輪及分紗桿的繞設三圈或三圈以上後,經該導出導紗眼導出,則另達成定量送紗之作業者。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5或10項所述之送紗裝置,其中,該導紗單元的第一導紗單元導紗臂其第一水平曲折段與第二水平曲折段之間的夾角θ1可為94至114度之間,較佳為104度;該第二水平曲折段與第三水平曲折段之間的夾角θ2可為135至155度之間,較佳為145度;第三水平曲折段與導紗眼框架之間的夾角θ3可為80至100度之間,較佳為90度。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5或10項所述之送紗裝置,其中,該導紗單元的第一導紗單元導紗臂其插桿段的長度為12mm至22mm之間,較佳為17mm;第一垂直段的長度為6mm至16mm之間,較佳為11mm;第一水平曲折段的長度為34mm至44mm之間,較佳為39mm;第二水平曲折段的長度為51mm至61mm之間,較佳為56mm;第三水平曲折段的長度為17mm至27mm之間,較佳為22mm;第二垂直段416的長度為4mm至 14mm之間,較佳為9mm;導紗眼框架的長度為6mm至16mm之間,較佳為11mm。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5或10項所述之送紗裝置,其中,該導紗單元的第二導紗單元的導紗臂其第一水平曲折段與第二水平曲折段之間的夾角θ4為94至114度之間,較佳為104度;該第二水平曲折段與導紗眼框架之間的夾角θ5為45至65度之間,較佳為55度。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5或10項所述之送紗裝置,其中,該導紗單元的第二導紗單元導紗臂其插桿段的長度為13mm至23mm之間,較佳為18mm;第一垂直段的長度為6mm至16mm之間,較佳為11mm;第一水平曲折段的長度為34mm至44mm之間,較佳為39mm;第二水平曲折段的長度為56mm至66mm之間,較佳為61mm;第二垂直段的長度為2mm至9mm之間,較佳為4mm;導紗眼框架的長度為6mm至16mm之間,較佳為11mm。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6或11項所述之送紗裝置,其中,該變量送紗輪係採用一陶瓷輪、具有高耐磨性的膠圈輪或金屬棒輪所構成之送紗輪者,該送紗輪組之定量送紗輪係採用一陶瓷輪、一經硬化處理之實體表面輪或一金屬棒輪所構成之送紗輪者。
TW106106206A 2016-05-13 2017-02-23 Yarn feeding device (1) TWI6600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105114918 2016-05-13
TW105114918 2016-05-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9978A true TW201739978A (zh) 2017-11-16
TWI660082B TWI660082B (zh) 2019-05-21

Family

ID=6005032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6206A TWI660082B (zh) 2016-05-13 2017-02-23 Yarn feeding device (1)
TW106202659U TWM545146U (zh) 2016-05-13 2017-02-23 送紗裝置(一)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202659U TWM545146U (zh) 2016-05-13 2017-02-23 送紗裝置(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2) TWI66008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23928A (zh) * 2019-12-09 2020-03-27 海盐晨得利时装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针织圆机的大孔过纱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60082B (zh) * 2016-05-13 2019-05-21 陳伯霖 Yarn feeding device (1)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98903U (en) * 1999-01-22 2002-08-11 Ren-Huei Chen Constant-quantity and adjustable-quantity yarn-feeding device
TWI242616B (en) * 2003-10-23 2005-11-01 Jen-Hui Chen Fixed or varying quantity thread feeding device
TWM461644U (zh) * 2013-04-30 2013-09-11 Jen-Hui Chen 導紗防纏裝置
TWI611059B (zh) * 2014-01-24 2018-01-11 Jen Hui Chen 送紗裝置的分紗桿構造
TWM509813U (zh) * 2015-03-13 2015-10-01 Po-Lin Chen 雙臂同向運作的導紗裝置
TWI660082B (zh) * 2016-05-13 2019-05-21 陳伯霖 Yarn feeding device (1)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23928A (zh) * 2019-12-09 2020-03-27 海盐晨得利时装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针织圆机的大孔过纱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45146U (zh) 2017-07-11
TWI660082B (zh) 2019-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250311Y (zh) 一种包芯纱装置
DE60009402T2 (de) Spinnvorrichtung und Spinnverfahren
DE60120082T2 (de) Spinnvorrichtung
CN105523433B (zh) 一种纱线络筒卷绕成型装置
CN105316818A (zh) 纺纱机、纺纱方法及纺纱
TW201739978A (zh) 送紗裝置(一)
US20180320298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knitted fabric
US4040240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oubling and twisting a yarn by a two-step changeover system
DE102008038343B4 (de) Garnspulmaschine und Garntexturiermaschine
CN104195698B (zh) 一种环锭复合纺纱装置及纺纱方法
EP3075890A1 (en) Draft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KR100698656B1 (ko) 실가공기
ITFI990118A1 (it) Orditoio per campioni a controllo elettronico
CN202809100U (zh) 一种包芯成线装置
TW201739977A (zh) 送紗裝置(二)
US4250701A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king loop chenille type yarn
JP3860416B2 (ja) 編物、メリヤス及びこれらに類する物に使用される繊維機械に入る際に2以上の糸をペアリング又はケーブリング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CN213327986U (zh) 一种纱线加捻机中的合股装置
CN211814794U (zh) 一种合股线牵伸还原装置以及使用其的纱线绕卷成型机
TWM530833U (zh) 送紗裝置(二)
US2981050A (en) Twisting machines
KR101875108B1 (ko) 연사기에서 제조된 원사의 와인딩장치
TWI611059B (zh) 送紗裝置的分紗桿構造
JP2004530811A (ja) 仮よりテクスチャード機械
CN220012927U (zh) 一种捻纱松筒一次成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