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39121A - 連接器、頭座及插座 - Google Patents
連接器、頭座及插座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739121A TW201739121A TW106112169A TW106112169A TW201739121A TW 201739121 A TW201739121 A TW 201739121A TW 106112169 A TW106112169 A TW 106112169A TW 106112169 A TW106112169 A TW 106112169A TW 201739121 A TW201739121 A TW 201739121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ocket
- terminal
- headstock
- housing
- power supply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0—Pins, blades, or sockets shaped, or provided with separate member, to retain co-operating parts togeth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種連接器,具備具有略矩形之插座殼體的插座,插座殼體配設有第1插座端子、及比前述第1插座端子寬度寬之第2插座端子。進而,連接器具備具有略矩形之頭座殼體的頭座,頭座殼體配設有第1頭座端子、及比前述第1頭座端子寬度寬之第2頭座端子。前述第2插座端子由其中一第2插座端子、及另一第2插座端子所構成。前述其中一第2插座端子配置於前述插座殼體之長邊方向之其中一側且短邊方向之其中一側。前述另一第2插座端子配置於前述插座殼體之長邊方向之另一側且短邊方向之另一側。
Description
發明領域 本揭示是有關於連接器、頭座及插座。
發明背景 以往,已知的連接器是包含有:將插座側信號用端子及插座側電源用端子配設於略矩形之插座殼體的插座;及將頭座側信號用端子及頭座側電源用端子配設於略矩形之頭座殼體的頭座(參照如專利文獻1)。
該專利文獻1中,是令插座側電源用端子之寬度比插座側信號用端子之寬度寬,並且令頭座側電源用端子之寬度比頭座側信號用端子之寬度還寬,藉此相較於將複數個端子併用而作成1個電源用端子的情況,可謀求連接器之小型化。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第2016-039129號公報
發明概要 本揭示之連接器具備具有略矩形之插座殼體的插座,插座殼體配設有第1插座端子、及比前述第1插座端子寬度寬之第2插座端子。
進而,連接器具備具有略矩形之頭座殼體的頭座,頭座殼體配設有第1頭座端子、及比前述第1頭座端子寬度寬之第2頭座端子。
而且,前述第2插座端子由其中一第2插座端子、及另一第2插座端子所構成。前述其中一第2插座端子配置於前述插座殼體之長邊方向之其中一側且短邊方向之其中一側。前述另一第2插座端子配置於前述插座殼體之長邊方向之另一側且短邊方向之另一側。
又,本揭示之插座具備:略矩形之插座殼體,配設有第1插座端子、及比前述第1插座端子寬度寬之第2插座端子。
而且,前述第2插座端子是由其中一第2插座端子、及另一第2插座端子所構成。前述其中一第2插座端子配置於前述插座殼體之長邊方向之其中一側且短邊方向之其中一側。前述另一第2插座端子配置於前述插座殼體之長邊方向之另一側且短邊方向之另一側。
又,本揭示之頭座具備:略矩形之頭座殼體,配設有第1頭座端子、及比前述第1頭座端子寬度寬之第2頭座端子,。
而且,前述第2頭座端子是由其中一第2頭座端子、及另一第2頭座端子所構成。而且,前述其中一第2頭座端子配置於前述頭座殼體之長邊方向之其中一側且短邊方向之其中一側。前述另一第2頭座端子是配置於前述頭座殼體之長邊方向之另一側且短邊方向之另一側。
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以下,參照圖面詳細說明本揭示之實施形態。
以下,以連接器(頭座側殼體及插座側殼體)之長邊方向為X方向,以連接器(頭座側殼體及插座側殼體)之寬度方向(短邊方向)為Y方向,以圖23到圖26中之連接器的上下方向為Z方向來說明。又,插座及頭座以圖23到圖26所示之狀態中的上側為上下方向上側(表面側),以下側為上下方向下側(背面側)來說明。
首先,參照圖23到圖26,說明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0的概要。
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0如圖23到圖26所示,具有相互嵌合之頭座(連接器連接體)20與插座(連接器連接體)30。本實施形態中,頭座20具有配設頭座側信號用端子(第1頭座端子)22及頭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頭座端子)23的頭座殼體21。另一方面,插座30具有配設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第1插座端子)32及插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插座端子)33的插座殼體31。
而且,藉使頭座殼體21與插座殼體31嵌合,使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與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接觸,並且使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與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接觸。
進而,在頭座殼體21配設有頭座側保持金屬件24(參照圖1),在插座殼體31配設有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
頭座側保持金屬件24是用以提高頭座殼體21的強度,並且將頭座側保持金屬件24具有之固定部安裝固定於第2電路基板40。
另一方面,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是用以提高插座殼體31的強度,並將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具有之固定部安裝固定於第1電路基板60。
在此,本實施形態中,將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與頭座側保持金屬件24一體地設置,令頭座側保持金屬件24也具有作為頭座側電源用端子的功能。另一方面,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與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以不同構件形成。即,將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與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是分開設置。
再者,也可將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與頭座側保持金屬件24分開設置,並且也可將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與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一體地設置。
再者,頭座20裝設於第2電路基板40,插座30裝設於第1電路基板60。
因此,使頭座20與插座30嵌合時,裝設了頭座20之第2電路基板40與裝設了插座30之第1電路基板60會電性連接。
具體而言,藉將本實施形態之頭座20組裝於第2電路基板40上,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及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會電性連接於第2電路基板40上之電路圖案。可使用印刷配線基板(Printed Circuit Board)或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等作為該第2電路基板40。
又,藉將本實施形態之插座30組裝於第1電路基板60上,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及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會電性連接於第1電路基板60上之電路圖案。該第1電路基板60也可使用印刷配線基板(Printed Circuit Board)或 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等。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0也設想為用以將作為智慧型手機等之攜帶終端之電子機器中的電路基板之間電性連接。但,本揭示之連接器10只要是用於電子機器,不論是使用於何種零件之間的電性連接皆可。
其次,參照圖1到圖10,說明連接器10所使用之頭座20的構成。
頭座20如上所述具有頭座殼體21。該頭座殼體21在本實施形態中,是使用絕緣性之合成樹脂成形為從平面看時整體為矩形(長方形)(參照圖1到圖6)。
而且,在頭座殼體21配設有金屬製之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金屬製之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及金屬製之頭座側保持金屬件24。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是電性連接於信號線而用以傳達信號的端子。另一方面,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是電性連接於電源線而用以供給電源的端子。而且,如上所述,頭座側保持金屬件24與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形成為一體。因此,本實施形態中,頭座側保持金屬件24用以提高頭座殼體21之強度,並且電性連接於電源線而用以供給電源。
進而,本實施形態中,將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與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沿著頭座殼體21的長邊方向X配置成列狀。
具體而言,複數個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沿著頭座殼體21之其中一長邊,以預定間距並列設置。而且,以並列設置於頭座殼體21之寬度方向(短邊方向)Y之其中一側的複數個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構成頭座側信號用端子群(第1頭座端子群)G3。
進而,1個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沿著頭座殼體21之其中一長邊與1個頭座側信號用端子群G3有間隔的並列設置。而且,以並列設置於頭座殼體21之寬度方向(短邊方向)Y之其中一側的1個頭座側信號用端子群G3及1個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構成頭座側端子群G1。
又,複數個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沿著頭座殼體21之另一長邊以預定間距並列設置。而且,以並列設置於頭座殼體21之寬度方向(短邊方向)Y之另一側的複數個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構成有頭座側信號用端子群G3。
進而,沿著頭座殼體21之另一長邊,1個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是以與1個頭座側信號用端子群G3有間隔地並列設置。而且,以並列設置於頭座殼體21之寬度方向(短邊方向)Y之另一側的1個頭座側信號用端子群G3及1個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構成頭座側端子群G1。
如此,本實施形態中,在頭座殼體21配置有由沿著該頭座殼體21之長邊方向X配設之頭座側信號用端子群G3及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所構成之2列(複數列)的頭座側端子群G1。
又,本實施形態中,在形成於頭座殼體21之寬度方向(短邊方向)Y之其中一側的頭座側端子群G1中,於頭座殼體21之長邊方向X之其中一側配置有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而且,在形成於頭座殼體21之寬度方向(短邊方向)Y之另一側的頭座側端子群G1中,於頭座殼體21之長邊方向X之另一側配置有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
如此,本實施形態中,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僅配置於2處:頭座殼體21之長邊方向X之其中一側且為寬度方向(短邊方向)Y之其中一側、及頭座殼體21之長邊方向X之另一側且為寬度方向(短邊方向)Y之另一側。
換言之,在頭座殼體21僅配置2個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2個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分別配置於矩形(長方形)之頭座殼體21的對角部分。
此時,2個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以各頭座側保持金屬件24配置於頭座殼體21之長邊方向X之兩端的狀態(頭座側保持金屬件24位於比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更靠近頭座殼體21之長邊方向X之外側的狀態),配置於頭座殼體21。
進而,本實施形態中,其中一長邊側之頭座側信號用端子群G3與另一長邊側之頭座側信號用端子群G3是以在頭座殼體21之長邊方向X錯移之狀態形成。
具體而言,其中一頭座側信號用端子群G3以相對於另一頭座側信號用端子群G3在頭座殼體21之長邊方向X錯移1間距的狀態形成的方式,配置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
藉由如此,就配置於其中一頭座側信號用端子群G3之X方向一端的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及配置於另一頭座側信號用端子群G3之X方向他端的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以外之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可配置成在Y方向上對向。
而且,本實施形態中,是以與配置在其中一頭座側信號用端子群G3之X方向一端的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在Y方向上疊合的方式,配置了構成另一頭座側端子群G1的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
又,以與配置於另一頭座側信號用端子群G3之X方向他端的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在Y方向上疊合的方式,配置了構成其中一頭座側端子群G1的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
其次,參照圖4到圖6,說明頭座殼體21的構成。
頭座殼體21由板狀壁部21a、及沿著其周緣部接續地形成略矩形環狀的周壁部21b,形成其中一側(圖5之下側)呈開口的略箱狀。
而且,在周壁部21b之內方形成有凹部21c(參照圖4)。又,在周壁部21b之外周側下端形成傾斜成隨著朝向外側愈位於上方(板狀壁部21a側)的錐形部21d。
再者,相鄰之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之間、或頭座側信號用端子群G3與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之間的周壁部21b彎曲形成為R狀(逆U字狀)。
又,本實施形態中,周壁部21b具備:在寬度方向(短邊方向)Y上對向之一對長邊方向壁部21e、及在長邊方向X上對向之一對短邊方向壁部21f。
而且,短邊方向壁部21f之寬度方向Y的長度形成為與對向之2個長邊方向壁部21e的距離(從其中一長邊方向壁部21e之外表面21k到另一長邊方向壁部21e之外表面21k的距離)幾乎相同。進而,長邊方向壁部21e之長邊方向X的長度形成為與對向之2個短邊方向壁部21f的距離(從其中一短邊方向壁部21f之外表面21m到另一短邊方向壁部21f之外表面21m之距離)幾乎相同。
如此,本實施形態中,頭座殼體21從平面看整體形成為略矩形。因此,長邊方向壁部21e之外表面21k及短邊方向壁部21f之外表面21m成為周壁部21b之外表面21h,長邊方向壁部21e之內表面21n及短邊方向壁部21f之內表面21p成為周壁部21b之內表面21i。
其次,參照圖7及圖8,說明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的構成。
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藉由金屬成形製造,為導電體。而且,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具備從頭座殼體21之側面突出之根部(第1頭座端子側固定部)22a。根部22a是藉由焊料固定於第2電路基板40之電路圖案的部位。又,從圖23可知,根部22a之上表面相對於頭座殼體21之上表面(板狀壁部21a之外表面21j)略平行地延伸。
又,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具有接續於根部22a的內側部22b。內側部22b彎曲貫穿頭座殼體21之板狀壁部21a與長邊方向壁部21e之接合部,並沿著長邊方向壁部21e之內表面21n延伸到長邊方向壁部21e之前端部。
而且,在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之內側部22b的內側表面上形成有凹部22c。本實施形態中,凹部22c由連接設置於長邊方向X之兩側的傾斜面22h、及連接設置於上下方向Z之兩側的傾斜面22i而形成為略三角柱狀。後述之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的圓弧狀突起部32k嵌入凹部22c。
進而,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具有接續於內側部22b之其中一端的前端部22d。前端部22d沿著頭座殼體21之長邊方向壁部21e之前端的形狀彎曲。
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具有接續於前端部22d的被卡止部22e。本實施形態中,被卡止部22e從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中之頭座殼體21之長邊方向X的一端形成到他端。即,涵跨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之寬度方向全體而形成有階差狀之被卡止部22e。
若將圖23及圖24對比可知,當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嵌入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時,被卡止部22e往作為階差部之卡止部32d更深處插入。因此,當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從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拔出時,被卡止部22e抵接於卡止部32d。也就是說,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之被卡止部22e藉由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之卡止部32d卡止。因此,抑制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從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拔出。也就是說,若是僅施加比預定值小的外力,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無法從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拔出。另一方面,若是施加預定值以上之較大外力時,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可從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拔出。也就是說,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之被卡止部22e及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之卡止部32d構成為藉由施加預定值以上之外力可解除彼此卡止的鎖固機構。
被卡止部22e是可藉由使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之厚度有部分差異的母材壓延而製造,但亦可藉由將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之母材朝厚度方向彎曲成形來製造。
進而,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具有外側部22f,外側部22f經由被卡止部22e,接續到前端部22d,並且沿著長邊方向壁部21e之外表面21k延伸。本實施形態中,是藉由突出設置於長邊方向壁部21e(周壁部21b)之外周的突出壁部21g,決定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之外側部22f之前端的位置。
如此之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可藉由將帶有預定厚度之帶狀金屬材彎曲成形而形成。
又,本實施形態中,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藉由埋入射出成形而配設於頭座殼體21。再者,亦可藉將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壓入頭座殼體21,將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配設於頭座殼體21。
其次,參照圖9及圖10,說明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及頭座側保持金屬件24的構成。
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是藉由金屬成形而製造,為導電體。而且,該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具備沿著頭座殼體21之內表面配置的內側部23a。內側部23a從頭座殼體21之板狀壁部21a與長邊方向壁部21e之接合部沿著長邊方向壁部21e之內表面21n延伸到長邊方向壁部21e之前端部。
而且,在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之內側部23a之內側表面上形成有凹部23b。本實施形態中,凹部23b是藉由平坦狀之內面23g、連接設置於內面23g之長邊方向X之兩側的傾斜面23h、連接設置於內面23g之上下方向Z之兩側的傾斜面23i,形成略四角錐台狀。在凹部23b,嵌入後述之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的圓弧狀突起部33k。
進而,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具有接續於內側部23a之其中一端的前端部23c。前端部23c沿著頭座殼體21之長邊方向壁部21e之前端的形狀彎曲。
又,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具有接續於前端部23c的被卡止部23d。若將圖25及圖26對比可知,被卡止部23d是當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嵌入到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時,會往比作為階差部之卡止部33d更深處插入。因此,當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從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拔出時,被卡止部23d會抵接於卡止部33d。也就是說,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之被卡止部23d被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卡止部33d卡止。因此,可抑制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從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拔出。也就是說,若是僅施加比預定值小的外力時,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是無法從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拔出。另一方面,若施加預定值以上之較大外力時,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當則可從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拔出。也就是說,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之被卡止部23d及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卡止部33d構成藉由施加預定值以上之外力而可解除彼此的卡止之鎖固機構。
被卡止部23d亦可藉由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之厚度有部分差異的母材之壓延而製造,但亦可藉由將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之母材朝厚度方向彎曲成形來製造。
又,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具有接續於卡止部23d且沿著頭座殼體21之外表面配置的外側部23e。外側部23e從被卡止部23d沿著長邊方向壁部21e之外表面21k延伸到板狀壁部21a。
又,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具有接續於外側部23e且從頭座殼體21之側面突出的根部(第2頭座端子側固定部)23f。根部23f是藉由焊料而固定於第2電路基板40之電路圖案的部位。又,從圖25可知,根部23f的上表面相對於頭座殼體21之上表面(板狀壁部21a之外表面21j)略平行地延伸。
再者,本實施形態中,根部23f形成為:沿著頭座殼體21之長邊方向X的寬度比沿著外側部23e(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之其他部位)之長邊方向X的寬度窄。而且,根部23f連接設置於外側部23e之長邊方向X之外側之部分(離開在X方向上相鄰之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之側)。
即,在將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及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配置於頭座殼體21的狀態下,根部(第1頭座端子側固定部)22a與根部(第2頭座端子側固定部)23f之間的距離會比後述之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之接點部(第1插座端子側接點部)R1、R2與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之接點部(第2頭座端子側固定部)R3、R4之間的距離大。
藉由如此,加長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與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之絕緣距離,確保了絕緣性。
又,如上所述,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及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沿著頭座殼體21之長邊方向X配設。而且,本實施形態中,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形成為沿著頭座殼體21之長邊方向X的寬度比沿著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之長邊方向X的寬度寬。
即,本實施形態中,具有在頭座殼體21之長邊方向X之寬度比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窄的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再者,本實施形態中,全部的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在頭座殼體21之長邊方向X之寬度比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窄。
進而,本實施形態中,被卡止部23d從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中之頭座殼體21之長邊方向X的一端形成到另一端。即,涵蓋寬度較寬之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之寬度方向全體形成有階差狀的被卡止部23d。藉由如此,可使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之被卡止部23d及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卡止部33d的鎖固力提高。又,在重複頭座20及插座30之插拔時,被卡止部23d難以摩耗,故可謀求加長製品的使用壽命。
又,本實施形態中,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是作成為藉由埋入射出成形而配設於頭座殼體21。再者,亦可作成為藉由將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壓入頭座殼體21,而使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配設於頭座殼體21。
而且,頭座側保持金屬件24透過連結部25而固定於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
頭座側保持金屬件24與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或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同樣利用金屬成形製造,且為導電體。
而且,使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與頭座側保持金屬件24一體化之構件可藉由將具有預定厚度的金屬板彎曲成形而形成。
頭座側保持金屬件24具有略矩形板狀之下壁部24a,該下壁部24a是配置成覆蓋短邊方向壁部21f之前端(下端)之幾乎全體。
又,頭座側保持金屬件24具有從下壁部24a之寬度方向(短邊方向)Y之兩端向板狀壁部21a側延伸設置的一對第1側壁部24b。
第1側壁部24b沿著長邊方向壁部21e之外表面21k延伸設置,形成為前端比板狀壁部21a之外表面21j稍微突出。而且,第1側壁部24b之前端成為藉由焊料固定於第2電路基板40之電路圖案的固定部24d。
進而,連結部25連接設置於一對第1側壁部24b中之其中一第1側壁部24b。本實施形態中,連結部25之一端(長邊方向X之外側)連接設置於其中一第1側壁部24b之上下方向Z的中央部,他端(長邊方向X之內側)連接設置於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的外側部23e。
進而,頭座側保持金屬件24具有從下壁部24a之長邊方向X之一端(外側)向板狀壁部21a側延伸設置的一對側片(第2側壁部)24c。側片24c沿著短邊方向壁部21f之外表面21m延伸設置,且形成為前端比板狀壁部21a之外表面21j稍微突出。而且,側片24c之前端也成為藉由焊料固定於第2電路基板40之電路圖案的固定部24d。
如此,本實施形態中,頭座側保持金屬件24以4個固定部24d固定於第2電路基板40之電路圖案,且在3方向(長邊方向X之一端及寬度方向Y之兩端)上形成有固定處。再者,已經一體化之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及頭座側保持金屬件24以4個固定部24d及根部22a固定於第2電路基板40之電路圖案。
又,在固定部(4個固定部24d及根部23f)與頭座殼體21之間,形成有間隙d1。間隙d1具有作為焊接固定部時之焊料的餘隙部的功能或作為抑制頭座殼體21之溫度過高的散熱部的功能。
又,本實施形態中,一對側片24c由下壁部24a之寬度方向(短邊方向)Y之兩端延伸設置,在一對側片24c之間(寬度方向Y之中央部)形成有缺口狀之間隙24e。
進而,本實施形態中,在第1側壁部24b與側片24c之間(頭座殼體21之角部)也形成有缺口狀之間隙24f。
而且,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及頭座側保持金屬件24藉由埋入射出成形,在埋入於形成於頭座殼體21之長邊方向X之兩端部的卡合溝部21r的狀態下,安裝於頭座殼體21。
此時,樹脂也進入缺口狀之間隙24e、24f或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與頭座側保持金屬件24之間的間隙。藉由如此,提高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及頭座側保持金屬件24固定於頭座殼體21的固定強度。
再者,本實施形態中,是將一體化之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及頭座側保持金屬件24藉由埋入射出成形配設於頭座殼體21,但亦可藉由壓入而配設於頭座殼體21。
其次,使用圖11到圖22,說明連接器10所使用之插座30的構成。
插座30如上所述具有插座殼體31。插座殼體31在本實施形態中,藉由絕緣性之合成樹脂而成形為以平面來看整體呈矩形(長方形) (參照圖11到圖16)。
而且,在插座殼體31配設有金屬製之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及金屬製之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是電性連接於信號線而用以傳達信號的端子。另一方面,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是電性連接於電源線而用以供給電源的端子。
進而,本實施形態中,將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與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沿著插座殼體31之長邊方向X配置成列狀。
具體而言,複數個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沿著插座殼體31之其中一長邊,以預定間距並列設置。而且,以並列設置於插座殼體31之寬度方向(短邊方向)Y之其中一側的複數個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構成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群(第1插座端子群)G4。
進而,1個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沿著插座殼體31之其中一長邊並列設置成遠離1個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群G4。而且,以並列設置於插座殼體31之寬度方向(短邊方向)Y之其中一側的1個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群G4及1個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構成了插座側端子群G2。
又,沿著插座殼體31之另一長邊,也有複數個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以預定間距並列設置。而且,以並列設置於插座殼體31之寬度方向(短邊方向)Y之另一側的複數個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構成了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群G4。
進而,沿著插座殼體31之另一長邊,1個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是遠離1個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群G4地並列設置。而且,以並列設置於插座殼體31之寬度方向(短邊方向)Y之另一側的1個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群G4及1個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構成插座側端子群G2。
如此,本實施形態中,在插座殼體31配置有由沿著該插座殼體31之長邊方向X配設的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群G4及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所構成之2列(複數列)的插座側端子群G2。
又,本實施形態中,在形成於插座殼體31之寬度方向(短邊方向)Y之其中一側的插座側端子群G2中,於插座殼體31之長邊方向X的其中一側配置有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而且,在形成於插座殼體31之寬度方向(短邊方向)Y之另一側的插座側端子群G2中,於插座殼體31之長邊方向X之另一側配置有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
如此,本實施形態中,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僅配置於2處:插座殼體31之長邊方向X之其中一側且為寬度方向(短邊方向)Y之其中一側、及插座殼體31之長邊方向X之另一側且為寬度方向(短邊方向)Y之另一側。
換言之,在插座殼體31僅配置2個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2個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分別配置於矩形(長方形)之插座殼體31之對角部分。
進而,本實施形態中,其中一長邊側之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群G4與另一長邊側之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群G4是以在插座殼體31之長邊方向X上錯移之狀態形成。
具體而言,其中一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群G4以相對於另一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群G4,在插座殼體31之長邊方向X上僅錯移1間距的狀態形成的方式配置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
藉由如此,就配置於其中一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群G4之X方向一端的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及配置於另一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群G4之X方向他端的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以外之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可配置成在Y方向上對向。
而且,本實施形態中,是以與配置在其中一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群G4之X方向一端之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在Y方向上疊合的方式,配置了構成另一插座側端子群G2的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
又,以與配置在另一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群G4之X方向他端的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在Y方向上疊合的方式,配置了構成其中一插座側端子群G2的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
再者,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及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是以在使頭座20與插座30嵌合時會分別接觸到對應之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及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的方式,配設於插座殼體31。
進而,本實施形態中,在插座殼體31之長邊方向X的兩端(插座側端子群G2之長邊方向X的外側)配設有金屬製之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用於提高插座殼體31之強度,並且將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具有之固定部安裝固定於上述之第1電路基板60。
其次,參照圖14到圖16,說明插座殼體31之構成。
插座殼體31以板狀壁部31a、及沿著其周緣部而接續地形成為略矩形環狀之周壁部31b,形成其中一側(圖14之上側)呈開口的略箱狀。進而,本實施形態中,在板狀壁部31a之中央部,與周壁部31b隔有預定間隔地形成略矩形的島部31c。而且,在這些周壁部31b與島部31c之間形成有用以嵌合頭座20之周壁部21b的略框狀之嵌合溝部31d。再者,島部31c嵌合於凹部21c。
又,由於短邊方向壁部21f及長邊方向壁部21e嵌合在嵌合溝部31d,因此嵌合溝部31d是形成為短邊方向Y之兩端部變得寬度稍微寬。
進而,本實施形態中,在周壁部31b之內周側上端,形成有傾斜成朝向內側愈位於下方(板狀壁部31a側)的錐形部31e。該錐形部31e形成於周壁部31b之長邊方向壁部31h的長邊方向兩端及周壁部31b之短邊方向壁部31i。
又,在相鄰之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與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間的周壁部31b也形成有錐形部31e。而且,在相鄰之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與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之間的周壁部31b也形成有錐形部31e。如此,本實施形態中,橫跨周壁部31b之幾乎全周都形成有錐形部31e。
又,本實施形態中,周壁部31b具有:在寬度方向(短邊方向)Y對向之一對長邊方向壁部31h、及在長邊方向X對向之一對短邊方向壁部31i。
而且,短邊方向壁部31i之寬度方向Y的長度形成為與對向之2個長邊方向壁部31h的距離(從其中一長邊方向壁部31h的外表面31s到另一長邊方向壁部31h的外表面31s的距離)幾乎相同。進而,長邊方向壁部31h之長邊方向X的長度形成為與對向之2個短邊方向壁部31i的距離(從其中一短邊方向壁部31i之外表面31t到另一短邊方向壁部31i之外表面31t的距離)幾乎相同。
如此,本實施形態中,插座殼體31從平面看整體形成為略矩形。因此,長邊方向壁部31h之外表面31s及短邊方向壁部31i之外表面31t成為周壁部31b之外表面31p,長邊方向壁部31h的內表面31u及短邊方向壁部31i的內表面31v成為周壁部31b的內表面31r。
又,本實施形態中,收容有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之插座側信號用端子收容部31f是貫通板狀壁部31a(參照圖14到圖16)地形成於插座殼體31。又,收容有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插座側電源用端子收容部31g是貫通板狀壁部31a地形成於插座殼體31。
插座側信號用端子收容部31f是藉由如下方式而形成:在長邊方向壁部31h以與嵌合溝部31d連通的方式形成插座側信號用端子收容凹部31j,且在島部31c以與嵌合溝部31d連通的方式形成插座側信號用端子收容凹部31m。
又,插座側電源用端子收容部31g是藉由如下方式而形成:在長邊方向壁部31h以與嵌合溝部31d連通的方式形成插座側電源用端子收容凹部31k,且在島部31c以與嵌合溝部31d連通的方式形成插座側電源用端子收容凹部31n。
而且,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及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是從插座殼體31之背面側分別被壓入到插座側信號用端子收容部31f及插座側電源用端子收容部31g。
其次,參照圖17及圖18,說明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的構成。
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是藉由金屬成形而製造,為導電體。而且,該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具備從插座殼體31之側面突出之根部(第1插座端子側固定部)32a。根部32a是藉由焊料而固定於第1電路基板60之電路圖案的部位。又,根部32a之下表面沿著第1電路基板60之主表面M延伸,並定位於與插座殼體31之底面(板狀壁部31a之背面)相同平面內。
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具備從根部32a立起、並以離開第1電路基板60之方式延伸的向上部32b。向上部32b從根部32a彎曲而進入插座側信號用端子收容凹部31j內,並沿著長邊方向壁部31h的內表面31u延伸。
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具備有其中一端接續於向上部32b之上端的反轉U字形部32c。反轉U字形部32c具有將文字「U」上下相反地配置之形狀。再者,反轉U字形部32c具有:前端面32n、及連接設置於該前端面32n的長邊方向X之兩側的傾斜面32p,並且形成為在水平截面視圖中突出成略梯形之突狀。
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具備接續於反轉U字形32c之另一端的卡止部32d。本實施形態中,卡止部32d是在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之從插座殼體31的長邊方向X之其中一端形成至另一端。即,橫跨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之寬度方向整體,形成有階差狀之卡止部32d。
該卡止部32d是如上所述,當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從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被拔出時,會作為抑制被卡止部22e之移動的部分而發揮作用。也就是說,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之卡止部32d會抵接於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之被卡止部22e,而可卡止被卡止部22e。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之卡止部32d及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之被卡止部22e構成為可藉由施加預定值以上之外力來解除卡止的鎖固機構。
卡止部32d可以藉由使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之厚度有部分差異的母材軋延來製造,亦可藉由將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之母材在厚度方向上彎曲成形來製造。
又,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具有接續於卡止部32d且幾乎與向上部32b平行地延伸的向下部32e。
而且,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具備接續於向下部32e之下端的傾斜部32f。再者,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亦可具有圓弧狀部來取代傾斜部32f。
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如圖23及圖24所示,具備接續於傾斜部32f之對向部32z。對向部32z包含:接下來要說明之平坦部32g、第1斜部32h、圓弧狀部32i、第2斜部32j、圓弧狀突起部32k、及前端部32m。對向部32z具體來說為如下之構件。
對向部32z具備接續於傾斜部32f之下端的平坦部32g。平坦部32g如圖23所示,是以離開向下部32e的方式沿著第1電路基板60之主表面M延伸。然而,平坦部32g不需要平行於主表面M。平坦部32g是為了加大後述之彈簧部的彈簧長而設置。
對向部32z如圖23所示,具備接續於平坦部32g、並相對於第1電路基板60之主表面M在斜方向上延伸的第1斜部32h。第1斜部32h是以隨著離開第1電路基板60而離開向下部32e的方式延伸。第1斜部32h接續於圓弧狀部32i。圓弧狀部32i是以離開向下部32e之方式突出的彎曲部。圓弧狀部32i接續在相對於第1電路基板60之主表面M在斜方向上延伸的第2斜部32j。第2斜部32j是以隨著離開第1電路基板60而接近向下部32e的方式延伸。因此,第2斜部32j被定位於第1斜部32h之上方。
對向部32z如圖23所示,具備有其中一端接續於第2斜部32j之上端的圓弧狀突起部32k。圓弧狀突起部32k具有:前端面32r、及連接設置於該前端面32r的長邊方向X之兩側的傾斜面32s,並且形成為在水平截面視圖中突出成略梯形之突狀。
圓弧狀突起部32k如圖23所示,嵌入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之凹部22c。圓弧狀突起部32k之另一端接續於前端部32m。前端部32m幾乎平行於第2斜部32j地延伸。由圖23及圖24可知,對向部32z(32g、32h、32i、32j、32k、32m)接續於傾斜部32f之下端,且整體與向下部32e對向。
本實施形態中,在頭座20與插座30嵌合時,如圖24所示,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會被插入反轉U字形部32c與圓弧狀突起部32k之間。此時,向下部32e、傾斜部32f、平坦部32g、第1斜部32h、圓弧狀部32i、第2斜部32j、圓弧狀突起部32k、及前端部32m,會成一體而作為彈簧部發揮功能。當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之凸部被插入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之凹部時,彈簧部(32e、32f、32g、32h、32i、32j、32k、32m)會彈性變形。藉此,向下部32e及反轉U字形部32c之2個部分與圓弧狀突起部32k之間的距離會變大。此時,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之被卡止部22e會被插入到比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之卡止部32d更下方。藉此,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之圓弧狀突起部32k會嵌入到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之凹部22c。
在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嵌合於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的狀態下,已彈性變形之彈簧部會產生恢復力。藉由該恢復力,圓弧狀突起部32k會分別相對於向下部32e及反轉U字形部32c按壓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藉此,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被夾持於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此時,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會分別接觸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之反轉U字形部32c、向下部32e、及圓弧狀突起部32k。
具體而言,如圖23至圖24所示,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之前端部22d會接觸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之向下部32e。即,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之接點部(第1插座端子側接點部)R1及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之接點部(第1頭座端子側接點部)R1會成為互相接觸。
又,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之凹部22c會接觸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之圓弧狀突起部32k。亦即,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之接點部(第1插座端子側接點部)R2及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之接點部(第1插座端子側接點部)R2會成為互相接觸。
如此,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與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是藉在寬度方向Y上分開之複數個接點(接點部R1及接點部R2之2個接點部)接觸。因此,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與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之電性接觸的信賴性會很高。
進而,本實施形態中,在互相接觸之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之接點部R2及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之接點部R2中的任一接點部、即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之接點部R2,形成有凹部22c。而且,另一邊之接點部、即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的接點部R2,是作成為在凹部22c中之插座殼體31的長邊方向X兩端部接觸。
當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之圓弧狀突起部32k嵌入凹部22c時,圓弧狀突起部32k之前端面32r與傾斜面32s的交界部分會分別接觸傾斜面22h。如此,本實施形態中,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之接點部R2是作成為以2點接觸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之接點部R2。
再者,因彈簧部之彈性變形,除了接點部R1、接點部R2以外,也會有平坦部32g與第1斜部32h之交界部在接點部R5接觸第1電路基板60的情況。
如此,本實施形態之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與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是藉在寬度方向Y上分開之複數個接點接觸。然而,本發明之頭座側信號用端子與插座側信號用端子亦可作成為例如僅藉頭座側信號用端子之內側面與插座側信號用端子之對向部的1個接點接觸。
再者,彈簧部(32e、32f、32g、32h、32i、32j、32k、32m)是以U字形部(32e、32f、32g、32h、32i、32j)、及連接設置於該U字形部(32e、32f、32g、32h、32i、32j)之其中一端(32j側)的自由端部(32k、32m)所構成。而且,在自由端部(32k、32m)之圓弧狀突起部32k設置有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之接點部R2。
如此,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具有U字形部(32e、32f、32g、32h、32i、32j),並在該U字形部(32e、32f、32g、32h、32i、32j)之其中一端(32j側)連接設置有可設置接點部R2的自由端部(32k、32m)。
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可以藉由將具有預定厚度之帶狀的金屬材料彎曲成形而形成。
又,在組裝插座30時,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藉由從插座殼體31之背面側(圖14之下側)插入(壓入)插座側信號用端子收容部31f,而裝設於插座殼體31。
再者,亦可進行將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埋入射出成形於插座殼體31等,而將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裝設於插座殼體31。
其次,參照圖19圖及圖20,說明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構成。
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是藉由金屬成形而製造,為導電體。而且,該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具備從插座殼體31之側面突出的根部(第2插座端子側固定部)33a。根部33a是藉由焊料而固定於第1電路基板60之電路圖案的部位。又,根部33a之下表面沿著第1電路基板60之主表面M延伸,並與插座殼體31之底面(板狀壁部31a之背面)定位於相同平面內。
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具備從根部33a立起,並以離開第1電路基板60之方式延伸的向上部33b。向上部33b從根部33a彎曲而進入插座側電源用端子收容凹部31k內,並沿著長邊方向壁部31h的內表面31u延伸。
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具備有其中一端連結在向上部33b之上端的反轉U字形部33c。反轉U字形部33c具有將文字「U」上下相反地配置之形狀。再者,反轉U字形部33c具有:前端面33r、及連接設置於該前端面33r的長邊方向X之兩側的傾斜面33s,並且形成為在水平截面視圖中突出成略梯形狀之突狀。
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具備連結於反轉U字形部33c之另一端的卡止部33d。該卡止部33d如上所述,當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從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被拔出時,會作為抑制被卡止部23d之移動的部分而發揮作用。亦即,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卡止部33d會抵接於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之被卡止部23d,而可卡止被卡止部23d。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卡止部33d及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之被卡止部23d構成為可藉由施加預定值以上之外力來解除卡止的鎖固機構。
卡止部33d可以藉由使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厚度有局部不同的母材軋延來製造,但亦可藉由將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母材在厚度方向上彎曲成形來製造。
又,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具有連結於卡止部33d並與向上部33b幾乎平行地延伸之向下部33e。
而且,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具備連結於向下部33e之下端的傾斜部33f。再者,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亦可具備圓弧狀部來取代傾斜部33f。
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如圖25及圖26所示,具備連結於傾斜部33f之對向部33z。對向部33z包含:接下來要說明的平坦部33g、第1斜部33h、圓弧狀部33i、第2斜部33j、圓弧狀突起部33k、及前端部33m。對向部33z具體來說為如下之構件。
對向部33z具備接續於傾斜部33f之下端的平坦部33g。平坦部33g如圖25所示,是以從向下部33e離開的方式沿著第1電路基板60之主表面M而延伸。然而,平坦部33g不需要平行於主表面M。平坦部33g是為了加大後述之彈簧部的彈簧長而設置。
對向部33z如圖25所示,具備接續於平坦部33g,並相對於第1電路基板60之主表面M在斜方向上延伸的第1斜部33h。第1斜部33h是以隨著離開第1電路基板60而離開向下部33e的方式延伸。第1斜部33h接續於圓弧狀部33i。圓弧狀部33i是以離開向下部33e之方式突出的彎曲部。圓弧狀部33i接續於相對於第1電路基板60之主表面M在斜方向上延伸的第2斜部33j。第2斜部33j是以隨著離開第1電路基板60而接近向下部33e的方式延伸。因此,第2斜部33j被定位於第1斜部33h之上方。
對向部33z如圖25所示,具備有其中一端接續於第2斜部33j之上端的圓弧狀突起部33k。圓弧狀突起部33k具有:前端面33v、及連接設置於該前端面33v的長邊方向X之兩側的傾斜面33w,並且形成為在水平截面視圖中突出成略梯形狀之突狀。
該圓弧狀突起部33k如圖25所示,嵌入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之凹部23b。圓弧狀突起部33k之另一端接續於前端部33m。前端部33m幾乎平行於第2斜部33j地延伸。從圖25及圖26可知,對向部33z(33g、33h、33i、33j、33k、33m)接續於傾斜部33f之下端,且整體與向下部33e對向。
如此,本實施形態中,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之側面形狀與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側面形狀為略相同形狀(參照圖18(a)及圖20(a))。
本實施形態中,在頭座20與插座30嵌合時,如圖26所示,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與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同樣地插入到反轉U字形部33c與圓弧狀突起部33k之間。此時,向下部33e、傾斜部33f、平坦部33g、第1斜部33h、圓弧狀部33i、第2斜部33j、圓弧狀突起部33k、及前端部33m,會成一體而作為彈簧部發揮功能。當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之凸部被插入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凹部時,彈簧部(33e、33f、33g、33h、33i、33j、33k、33m)會彈性變形。
再者,本實施形態中,從傾斜部33f到前端部33m之部位的寬度(沿著長邊方向X之寬度)比向上部33b、反轉U字形部33c、卡止部33d及向下部33e之寬度(沿著長邊方向X之寬度)窄。因此,彈簧部(33e、33f、33g、33h、33i、33j、33k、33m)從傾斜部33f到前端部33m的部分變得特別容易彈性變形。
而且,當彈簧部(33e、33f、33g、33h、33i、33j、33k、33m)彈性變形時,向下部33e及反轉U字形部33c之2個部分與圓弧狀突起部33k之間的距離變大。此時,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之被卡止部23d插入到比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卡止部33d更下方。藉此,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圓弧狀突起部33k嵌入到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之凹部23b。
在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嵌合於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的狀態中,在已彈性變形之彈簧部產生復元力。藉由該復元力,圓弧狀突起部33k將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分別對向下部33e及反轉U字形部33c緊壓。藉此,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被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夾持。此時,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分別接觸於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反轉U字形部33c、向下部33e、及圓弧狀突起部33k。
具體而言,如圖25及圖26所示,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之前端部23c接觸於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的向下部33e。即,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接點部(第2插座端子側接點部)R3及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之接點部(第2頭座端子側接點部)R3彼此接觸。
又,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之凹部23b接觸於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圓弧狀突起部33k。即,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接點部(第2插座端子側接點部)R4及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之接點部(第2頭座端子側接點部)R4彼此接觸。
如此,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與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藉在寬度方向Y上分隔的複數個接點(接點部R3及接點部R4之2個接點部)接觸。因此,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與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電性連接的信賴性高。
而且,設置於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2處的接點部R3及接點部R4位於接點部R3比接點部R4更接近根部(第2插座端子側固定部)33a之側。
而且,本實施形態中,接點部R3及接點部R4中,位於靠近根部(第2插座端子側固定部)33a之側的接點部R3之截面積,比位於另一側之接點部R4之截面積大。該構成可藉例如適當設定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接點部R3及接點部R4中之寬度(沿著長邊方向X的寬度)或厚度(板厚)而獲得。
本實施形態中,在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接點部R3中之寬度(沿著長邊方向X的寬度)比接點部R4中之寬度(沿著長邊方向X的寬度)寬。
又,本實施形態中,根部33a形成為沿著插座殼體31之長邊方向X的寬度比沿著向上部33b之長邊方向X的寬度窄。而且,根部33a連接設置於向上部33b之長邊方向X之外側的部分(在X方向上離開相鄰之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之側)。
進而,根部33a是在將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及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配置於插座殼體31的狀態下,相對接點部R3及接點部R4朝離開根部(第1插座端子側固定部)32a的方向偏置。
即,根部(第2插座端子側固定部)33a是以比向上部33b更朝長邊方向X之外側突出之狀態連接設置於向上部33b。
藉由如此,在將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及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配置於插座殼體31的狀態下,根部(第1插座端子側固定部)32a與根部(第2插座端子側固定部)33a之間的距離會變得比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之接點部(第1插座端子側接點部)R1、R2及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接點部(第2插座端子側接點部)R3、R4之間的距離大。
如此,可加長插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插座端子)33與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第1插座端子)32之絕緣距離(在X方向上彼此相鄰之根部33a與根部32a的距離)。
再者,藉使根部(第2插座端子側固定部)33a不比向上部33b更朝長邊方向X之外側突出,縮小根部(第2插座端子側固定部)33a之寬度,亦可加長絕緣距離。
又,如上所述,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之側面形狀與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側面形狀呈略相同形狀。
進而,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及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沿著插座殼體31之長邊方向X配設成列狀。
而且,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形成為沿著插座殼體31之長邊方向X的寬度比沿著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之長邊方向X的寬度還寬。
即,本實施形態中,是作成具有在插座殼體31之長邊方向X之寬度比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窄之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再者,本實施形態中,全部的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在插座殼體31之長邊方向X之寬度比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窄。
進而,本實施形態中,是將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厚度(板厚)作成比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之厚度(板厚)還薄。
又,卡止部33d是在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從插座殼體31的長邊方向X之其中一端形成至另一端。亦即,橫跨寬度寬之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寬度方向整體,形成有階差狀之卡止部33d。藉由如此,可以提升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之被卡止部23d及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卡止部33d所產生的鎖固力。又,在重複頭座20及插座30之插拔時,由於卡止部33d也會難以磨耗,因此可以謀求製品的使用壽命長。
進而,本實施形態中,彈簧部(33e、33f、33g、33h、33i、33j、33k、33m)是以U字形部(33e、33f、33g、33h、33i、33j)、及連接設置於該U字形部(33e、33f、33g、33h、33i、33j)之其中一端(33j側)的自由端部(33k、33m)所構成。而且,在自由端部(33k、33m)之圓弧狀突起部33k設置有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接點部R4。
如此,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具有U字形部(33e、33f、33g、33h、33i、33j),在該U字形部(33e、33f、33g、33h、33i、33j)之一端(33j側)連接設置有設置接點部R4的自由端部(33k、33m)。
進而,本實施形態中,在互相接觸之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接點部R4及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之接點部R4中的任一接點部、即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接點部R4形成有凹部23b。而且,另一邊之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的接點部R4在凹部23b中之插座殼體31的長邊方向X兩端部進行接觸。
具體而言,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圓弧狀突起部33k嵌入凹部23b時,圓弧狀突起部33k之前端面33v與傾斜面33w之邊界部分分別接觸著傾斜面23h。如此,本實施形態中,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接點部R4以2點接觸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之接點部R4。
再者,有時候會因為彈簧部之彈性變形,而造成除了接點部R3、接點部R4以外,平坦部33g與第1斜部33h之邊界部也會在接點部R5接觸第1電路基板60。
如此,本實施形態之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與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間是以在寬度方向Y上分開的複數個接點相接。然而,本揭示之頭座側電源用端子與插座側電源用端子亦可僅以例如頭座側電源用端子之內側面與插座側電源用端子之對向部之1接點接觸。
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可藉由將具有預定厚度之帶狀金屬材彎曲成形而形成。
又,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是在組裝插座30時,從插座殼體31之背面側(圖15之下側)插入(壓入)到插座側電源用端子收容部31g,藉此裝設於插座殼體31。
再者,亦可將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進行埋入射出成形於插座殼體31等,而將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裝設於插座殼體31。
其次,參照圖21及圖22,說明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之構成。
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是藉由金屬成形而製造,為導電體。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可藉由將例如將預定厚度之金屬板軋延成形而形成之保持金屬件板予以折曲形成而形成。
本實施形態中,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具備:朝寬度方向(短邊方向:一方向)Y延伸之第1反轉U字形部(第1U字形部)35。
又,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具備:朝長邊方向(與一方向交叉之方向)X延伸,並且配置於第1反轉U字形部35之寬度方向Y之其中一側的第2反轉U字形部(第2U字形部)36。
進而,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具備:在長邊方向(與一方向交叉之方向)X上延伸,並且配置於第1反轉U字形部35之寬度方向Y之另一側的第3反轉U字形部(第3U字形部)37。
本實施形態中,第2反轉U字形部36配置成與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在長邊方向X相鄰,且第3反轉U字形部37配置成與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在長邊方向X相鄰。
又,第1反轉U字形部35、第2反轉U字形部36及第3反轉U字形部37是在彼此隔有間隔的狀態下配置。
第1反轉U字形部35具備:沿著插座殼體31之內表面(短邊方向壁部31i之內表面31v)配置的向上部35a。向上部35a由插座殼體31之板狀壁部31a與短邊方向壁部31i之接合部立起,且離開第1電路基板60地延伸。
又,第1反轉U字形部35具備接續於向上部35a之上端的傾斜部35b。傾斜部35b與插座殼體31之錐形部31e同樣地傾斜成隨著朝向內側而愈位於下方(板狀壁部31a側)。
又,第1反轉U字形部35具備:接續於傾斜部35b之上端的圓弧狀部35c。圓弧狀部35c為離開傾斜部35b地突出之彎曲部。
又,第1反轉U字形部35具備:接續於圓弧狀部35c,且幾乎與向上部35a平行地延伸之向下部35d。向下部35d沿著短邊方向壁部31i之外表面31t延伸。
進而,第1反轉U字形部35具備藉由焊料固定於第1電路基板60之電路圖案的第1固定部35e。
本實施形態中,使向下部35d之前端(下端)之一部分比板狀壁部31a之外表面31w稍微突出。而且,作為將比外表面31w稍微突出之向下部35d之前端(下端)藉由焊料固定於第1電路基板60之電路圖案的第1固定部35e。
再者,本實施形態中,向下部35d形成為寬度(寬度方向Y之長度)比圓弧狀部35c之寬度(寬度方向Y之長度)寬(大)。而且,在向下部35d之寬度方向Y之兩端及中央部形成有第1固定部35e。
進而,向下部35d之寬度方向Y之兩端側之前端呈沿著XY平面(第1電路基板60之主表面M)延伸地屈曲之形狀。即,藉使向下部35d之寬度方向Y之兩端側之前端朝X方向外側突出,將第1固定部35e形成於向下部35d之寬度方向Y之兩端側。另一方面,向下部35d之寬度方向Y之兩端側的前端不會呈屈曲之形狀,形成於該部位之第1固定部35e以前端對抵第1電路基板60之主表面M的狀態,固定於第1電路基板60之電路圖案。
如此,藉在寬度寬之向下部35d之兩端及中央設置第1固定部35e,可將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更堅固地固定在第1電路基板60。
第2反轉U字形部36具備:沿著插座殼體31之內表面(長邊方向壁部31h之內表面31u)配置之向上部36a。向上部36a從插座殼體31之板狀壁部31a與長邊方向壁部31h之接合部立起,且離開第1電路基板60地延伸。
又,第2反轉U字形部36具備:接續於向上部36a之上端的傾斜部36b。傾斜部36b與插座殼體31之錐形部31e同樣地隨著朝向內側而傾斜成位於下方(板狀壁部31a側)。
又,第2反轉U字形部36具備:接續於傾斜部36b之上端的圓弧狀部36c。圓弧狀部36c為離開傾斜部36b地突出之彎曲部。
又,第2反轉U字形部36具備:接續於圓弧狀部36c,且幾乎與向上部36a平行地延伸之向下部36d。向下部36d沿著長邊方向壁部31h之外表面31s延伸。
進而,第2反轉U字形部36具備藉由焊料固定於第1電路基板60之電路圖案的第2固定部36e。
本實施形態中,使向下部36d之前端(下端)之一部(X方向中央部)比板狀壁部31a之外表面31w稍微突出。而且,作為將比外表面31w稍微突出之向下部36d之前端(下端)藉由焊料固定於第1電路基板60之電路圖案的第2固定部36e。
再者,本實施形態中,第2固定部36e以將前端對抵於第1電路基板60之主表面M的狀態,固定於第1電路基板60之電路圖案。
第3反轉U字形部37具備:沿著插座殼體31之內表面(長邊方向壁部31h之內表面31u)配置之向上部部37a。向上部37a從插座殼體31之板狀壁部31a與長邊方向壁部31h之接合部立起,且離開第1電路基板60地延伸。
又,第3反轉U字形部37具備:接續於向上部37a之上端的傾斜部37b。傾斜部37b與插座殼體31之錐形部31e同樣地傾斜成隨著朝向內側而愈位於下方(板狀壁部31a側)。
又,第3反轉U字形部37具備:接續於傾斜部37b之上端的圓弧狀部37c。圓弧狀部37c離開傾斜部37b突出的彎曲部。
又,第3反轉U字形部37具備:接續於圓弧狀部37c,且幾乎與向上部37a平行地延伸之向下部37d。向下部37d沿著長邊方向壁部31h之外表面31s延伸。
進而,第3反轉U字形部37具備藉由焊料固定於第1電路基板60之電路圖案的第3固定部37e。
本實施形態中,使向下部37d之前端(下端)之一部(X方向中央部)比板狀壁部31a之外表面31w稍微突出。而且,作為將比外表面31w稍微突出之向下部37d之前端(下端)藉由焊料固定於第1電路基板60之電路圖案的第3固定部37e。
再者,本實施形態中,第3固定部37e以將前端對抵於第1電路基板60之主表面M的狀態固定於第1電路基板60之電路圖案。
如此,本實施形態中,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具有:形成於第1反轉U字形部35之近傍的第1固定部35e、形成於第2反轉U字形部36之近傍的第2固定部36e、及形成於第3反轉U字形部37之近傍的第3固定部37e。
而且,第1固定部35e連接設置於第1反轉U字形部35,第2固定部36e連接設置於第2反轉U字形部36,第3固定部37e連接設置於第3反轉U字形部37。
進而,本實施形態中,第2反轉U字形部36中未形成第2固定部36e之側,連接設置於第1反轉U字形部35中未連接設置於第1固定部35e之側。
具體而言,第2反轉U字形部36之向上部36a與第1反轉U字形部35之向上部35a藉由連結部38而連接設置。
連結部38連結向上部36a之下端之長邊方向X之外側與向上部35a之下端之寬度方向Y之外側。
另一方面,第3反轉U字形部37中未形成有第3固定部37e之側連接設置於第1反轉U字形部35中未連接設置有第1固定部35e之側。
具體而言,第3反轉U字形部37之向上部37a與第1反轉U字形部35之向上部35a藉由連結部39連接設置。
連結部39連結有向上部37a之下端之長邊方向X之外側與向上部35a之下端之寬度方向Y之外側。
如此,本實施形態中,在第1反轉U字形部35、第2反轉U字形部36及第3反轉U字形部37之未連接設置的自由端,設有第1固定部35e、第2固定部36e及第3固定部37e。
藉由如此,由於在3方向(長邊方向X之一端及寬度方向Y之兩端)形成固定處,因此可將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更堅固地固定在第1電路基板60。
特別是,在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自由端設有固定部,因此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難以變形,可將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更進一步堅固地固定在第1電路基板60。
又,本實施形態中,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是藉由埋入射出成形而裝設(配設)於插座殼體31。此時,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之至少一部分沿著插座殼體31露出。
即,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之至少一部分沿著插座殼體31之外表面露出。
具體而言,使第1反轉U字形部35從短邊方向壁部31i之內表面(周壁部31b之內表面31r)31v側到短邊方向壁部31i之外表面(周壁部31b之外表面31p)31t側露出。
本實施形態中,使第1反轉U字形部35之幾乎全體(向上部35a、傾斜部35b、圓弧狀部35c、向下部35d及第1固定部35e)沿著插座殼體31之外表面露出。
此時,周壁部31b及板狀壁部31a之外表面之一部分與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之向下部35d呈略同一平面之狀態。換言之,以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之向下部35d略同一平面之狀態露出於周壁部31b之外表面的方式,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一體成形於插座殼體31。
又,使第2反轉U字形部36從長邊方向壁部31h之內表面(周壁部31b之內表面31r)31u側到長邊方向壁部31h之外表面(周壁部31b之外表面31p)31s側露出。
本實施形態中,使第2反轉U字形部36之幾乎全體(向上部36a、傾斜部36b、圓弧狀部36c、向下部36d及第2固定部36e)沿著插座殼體31之外表面露出。
此時,周壁部31b及板狀壁部31a之外表面之一部與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之向下部36d是呈略同一平面之狀態。換言之,以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之向下部36d在略同一平面之狀態下露出於周壁部31b之外表面的方式,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一體成形於插座殼體31。
又,使第3反轉U字形部37從長邊方向壁部31h之內表面(周壁部31b之內表面31r)31u側到長邊方向壁部31h之外表面(周壁部31b之外表面31p)31s側露出。
本實施形態中,使第3反轉U字形部37之幾乎全體(向上部37a、傾斜部37b、圓弧狀部37c、向下部37d及第3固定部37e)沿著插座殼體31之外表面露出。
此時,周壁部31b及板狀壁部31a之外表面之一部與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之向下部37d是呈略同一平面之狀態。換言之,以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之向下部37d在略同一平面之狀態露出於周壁部31b之外表面的方式,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一體成形於插座殼體31。
再者,本實施形態中,連結部38及連結部39不是以對插座殼體31之底面(板狀壁部31a之外表面31w)同一平面之狀態露出,但也可使連結部38及連結部39以對插座殼體31之底面(板狀壁部31a之外表面31w)同一平面之狀態露出。又,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不需要露出於周壁部31b之外表面31p,又,即便是露出的狀態,也不需要以對周壁部31b之外表面31p同一平面之狀態露出。
而且,如圖25及圖26所示,藉將頭座殼體21之周壁部21b插入且嵌合於插座殼體31之嵌合溝部31d,頭座20嵌合於插座30。
再者,使頭座20嵌合於插座30時,可將例如形成於Y方向(寬度方向:短邊方向)一端側之長邊部分的錐形部31e與錐形部21d相疊,且在Y方向(寬度方向:短邊方向)他端側錯移並且將頭座20嵌合於插座30。如此,可將錐形部31e及錐形部21d作為誘導部而發揮功能,可更容易地使頭座20嵌合於插座30。
此時,頭座側保持金屬件24中之下壁部24a與側壁部的接合部分(彎曲部分)與傾斜部35b、36b、37b之至少任一者接觸且導入到嵌合溝部31d內。
而且,在使頭座20嵌合於插座30的狀態中,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之接點部R1及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之接點部R1彼此接觸。
又,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之接點部R2及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之接點部R2彼此接觸。
而且,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接點部R3及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之接點部R3彼此接觸。
又,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接點部R4及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之接點部R4彼此接觸。
其結果是,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與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電性連接,並且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與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電性連接。
又,頭座側保持金屬件24與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透過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及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電性連接。
如此,第1電路基板60之電路圖案與第2電路基板40之電路圖案相互電性連接。
此時,頭座側保持金屬件24之第1側壁部24b或側片24c亦可與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之向下部35d、36d、37d之任一者接觸。又,亦可作成在使頭座20嵌合於插座30的狀態下,頭座側保持金屬件24與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不接觸的構成。
另一方面,在使頭座20與插座30脫離時,將該等兩者朝拉開方向剝除。於是,階差狀之卡止部32d與階差狀之被卡止部22e會相對滑動,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之彈簧部(32e、32f、32g、32h、32i、32j、32k、32m)彈性變形,解除卡止部33d與被卡止部32e之卡止。此時,圓弧狀突起部32k往凹部22c之嵌入也解除。
又,階差狀之卡止部33d與階差狀之被卡止部23d會相對滑動,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彈簧部(33e、33f、33g、33h、33i、33j、33k、33m)會彈性變形,卡止部33d與被卡止部23d之卡止解除。此時,圓弧狀突起部33k往凹部23b之嵌入也解除。
如此,可使頭座20與插座30分離。
再者,亦可於頭座側保持金屬件24及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設置鎖固機構,在使頭座20嵌合於插座30之狀態下,頭座側保持金屬件24與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彼此卡合。
再者,本實施形態中,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及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以在使頭座20與插座30嵌合時,為插座30側之前端部分在Z方向的高度略相同的方式安裝於頭座殼體21。
另一方面,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及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安裝於插座殼體31,而在使頭座20與插座30嵌合時,為頭座20側之前端部分在Z方向的高度略相同。
因此,使頭座20與插座30嵌合時,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與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接觸、與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與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之接觸略同時完成。
又,在使頭座20與插座30分離時,頭座側電源用端子23與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接觸解除、與頭座側信號用端子22與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之接觸解除略同時完成。
又,本實施形態中,如上所述,在頭座殼體21之長邊方向X兩端部配設有頭座側保持金屬件24,在插座殼體31之長邊方向X兩端部配設有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頭座側保持金屬件24及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用於提高頭座殼體21及插座殼體31之強度,並且分別安裝固定於上述之電路基板。
本實施形態中,藉將頭座側保持金屬件24之固定部焊接於第2電路基板40,頭座20可堅固地結合於第2電路基板40。
又,藉將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之固定部焊接於第1電路基板60,插座30堅固地結合於第1電路基板60。
根據如此之構成,可使堅固地結合於各電路基板的頭座20與插座30相互地嵌合。
以上,如前所說明,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0具備具有略矩形之插座殼體31的插座30,前述插座殼體31配設有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第1插座端子)32、比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第1插座端子)32寬度寬之插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插座端子)33。
又,連接器10具備具有略矩形的頭座殼體21的頭座20,該頭座殼體21配設有:頭座側信號用端子(第1頭座端子)22、及比頭座側信號用端子(第1頭座端子)22寬度寬之頭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頭座端子)23。
而且,插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頭座端子)33僅配置於2處:插座殼體31之長邊方向X之其中一側且短邊方向Y之其中一側、及插座殼體31之長邊方向X之另一側且短邊方向Y之另一側。
即,插座殼體31僅配置2個插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插座端子)33,2個插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插座端子)33分別配置於矩形(長方形)狀之插座殼體31之對角部分。
如此,可使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第1插座端子)32配置在未配置有矩形(長方形)狀之插座殼體31之插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插座端子)33之對角部分。
其結果是,可謀求插座殼體31之長邊方向X的小型化。
又,本實施形態之插座30具備略矩形之插座殼體31,插座殼體31配設有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第1插座端子)32、及比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第1插座端子)32寬度寬之插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插座端子)33。
而且,插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插座端子)33僅配置於2處:插座殼體31之長邊方向X之其中一側且短邊方向Y之其中一側、及插座殼體31之長邊方向X之另一側且短邊方向Y之另一側。
如此,可謀求插座殼體31之長邊方向X的小型化。
又,本實施形態之頭座20具備略矩形之頭座殼體21,頭座殼體21配設有頭座側信號用端子(第1頭座端子)22、及比頭座側信號用端子(第1頭座端子)22寬度寬之頭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頭座端子)23。
而且,頭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頭座端子)23僅配置於2處:頭座殼體21之長邊方向X之其中一側且短邊方向Y之其中一側、及頭座殼體21之長邊方向X之另一側且短邊方向Y之另一側。
如此,可謀求頭座殼體21之長邊方向X之小型化。
如此,根據本實施形態,可得到可謀求更小型化的連接器10、頭座20及插座30。
又,本實施形態中,頭座20形成為以平面來看相對於該頭座20之中心呈點對稱,插座30形成為以平面來看相對於該插座30之中心成點對稱。因此,可抑制逆嵌合造成的頭座20或插座30之損壞。
又,本實施形態中,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第1插座端子)32之側面形狀與插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插座端子)33之側面形狀呈略相同形狀。
而且,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第1插座端子)32及插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插座端子)33沿著插座殼體31之長邊方向X呈列狀配置。
如此,由於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第1插座端子)32及插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插座端子)33之嵌合平衡變好,故可使頭座20容易嵌合到插座30。
又,除了可更容易設計可使接觸信賴性提高之端子,還可更為提高頭座20與插座30之嵌合保持力。
又,本實施形態中,具有沿著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が插座殼體31之長邊方向X配置複數個之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群(第1插座端子群)G4。
而且,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配置於比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群G4更靠近插座殼體31之長邊方向X的外側。
如此,藉將發熱量大之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配置於比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群G4更靠近插座殼體31之長邊方向X的外側,可提高散熱性。
又,藉將複數個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僅配置於對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在長邊方向X之單側,可減少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產生之雜訊。
又,本實施形態中,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第1插座端子)32具備:頭座側信號用端子(第1頭座端子)22接觸之第1插座端子側接點部R1、R2、及固定於第1電路基板(電路基板)60的根部(第1插座端子側固定部)32a。
另一方面,插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插座端子)33具備:頭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頭座端子)23接觸之第2插座端子側接點部R3、R4、及固定於第1電路基板(電路基板)60的根部(第2插座端子側固定部)33a。
而且,在將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及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配置於插座殼體31的狀態下,根部(第1插座端子側固定部)32a與根部(第2插座端子側固定部)33a之間的距離變得比插座側信號用端子32之接點部(第1插座端子側接點部)R1、R2、及插座側電源用端子33之接點部(第2插座端子側接點部)R3、R4之間的距離大。
如此,可加長插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插座端子)33與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第1插座端子)32的絕緣距離(在X方向上彼此相鄰之根部33a與根部32a的距離)。
又,本實施形態中,第2插座端子側接點部於R3與R4二處設置在插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插座端子)33。
而且,接點部R3及接點部R4中位於靠近根部(第2插座端子側固定部)33a之側的接點部R3之截面積,比位於另一側之接點部R4的截面積還大。使第2插座端子側接點部R3、R4當中位於靠近根部(第2插座端子側固定部)33a之側的第2插座端子側接點部R3之截面積,比另一側之第2插座端子側接點部R4之截面積大。
如此,可更有效率地減少插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插座端子)33之導體電阻。
又,本實施形態中,使插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插座端子)33之厚度比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第1插座端子)32之厚度薄。
如此,可使寬度寬之插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插座端子)33與頭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頭座端子)23之接觸力,更接近寬度窄之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第1插座端子)32與頭座側信號用端子(第1頭座端子)22之接觸力。
其結果是,由於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第1插座端子)32及插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插座端子)33之嵌合平衡變好,因此變得更容易使頭座20嵌合於插座30。
又,由於可更提高形成插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插座端子)33時之彎曲加工性,故可抑制發生裂痕等。其結果是,可使插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插座端子)33導體電阻或與頭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頭座端子)23之接觸力更穩定。
又,本實施形態中,在插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插座端子)33形成有頭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頭座端子)23卡止的卡止部33d。
如此,可更提高頭座20與插座30之嵌合保持力。
又,本實施形態中,在頭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頭座端子)23,形成有卡止於插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插座端子)33之卡止部33d的被卡止部23d。
如此,可更上一層地提高頭座20與插座30之嵌合保持力。
又,本實施形態中,在插座殼體31配設有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插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插座端子)33與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分開設置。
如此,可使插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插座端子)33之構成或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之構成更簡化。
又,相較於使插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插座端子)33與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一體化的型態,可更正確地製造插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插座端子)33及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
又,本實施形態中,在頭座殼體21配置有頭座側保持金屬件24,頭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頭座端子)23與頭座側保持金屬件24一體地設置。
如此,可使在頭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頭座端子)23產生之熱更有効率地散熱。
又,本實施形態中,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與頭座側保持金屬件24可電性連接。
如此,可使在插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插座端子)33或頭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頭座端子)23產生之熱更有効率地散熱。其結果是,可更提高額定電流。
又,本實施形態之插座側保持金屬件(其中一連接器連接體所使用之保持金屬件)34是埋入射出成形於插座30之插座殼體(連接器連接體之殼體)31。
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具備:在寬度方向(一方向)Y延伸之第1反轉U字形部(第1U字形部)35;在長邊方向(與一方向交差之方向)X延伸,且配置於第1反轉U字形部35之寬度方向(一方向)Y之其中一側的第2反轉U字形部(第2U字形部)36;及在長邊方向(與一方向交差之方向)X延伸,且配置於第1反轉U字形部35之寬度方向(一方向)Y之另一側的第3反轉U字形部(第3U字形部)37。
而且,第1反轉U字形部35、第2反轉U字形部36及第3反轉U字形部37埋入射出成形於形成於插座殼體(連接器連接體之殼體)31的周壁部31b。
如此,可更為提高插座殼體(連接器連接體之殼體)31之強度。
如此,根據本實施形態,可得到可更為提高插座(連接器連接體)30之插座殼體(殼體)31之強度的插座側保持金屬件(保持金屬件)34。又,可得到具備插座側保持金屬件(保持金屬件)34的插座(連接器連接體)30及連接器10。
又,本實施形態中,第1反轉U字形部35、第2反轉U字形部36及第3反轉U字形部37露出於周壁部31b之內表面31r側。
例如,將各反轉U字形部埋設於插座殼體(連接器連接體之殼體)31時,插座殼體(連接器連接體之殼體)31會斷裂。對此,若如本實施形態,使各反轉U字形部露出於周壁部31b之內表面31r側,可抑制插座殼體(連接器連接體之殼體)31斷裂。其結果是,可更為提高插座殼體(連接器連接體之殼體)31之強度。
又,本實施形態中,第1反轉U字形部35、第2反轉U字形部36及第3反轉U字形部37從周壁部31b之內表面31r側露出到外表面31p側。
如此,在使頭座20與插座30嵌合時等,可抑制周壁部31b變形。
又,本實施形態中,更具備固定於第1電路基板(電路基板)60的固定部。
而且,該固定部具有:形成於第1反轉U字形部35之近傍的第1固定部35e、形成於第2反轉U字形部36之近傍的第2固定部36e、及形成於第3反轉U字形部37之近傍的第3固定部37e。
如此,可將插座30更堅固地固定於第1電路基板(電路基板)60。
又,本實施形態中,第1固定部35e連接設置於第1反轉U字形部35,第2固定部36e連接設置於第2反轉U字形部36,第3固定部37e連接設置於第3反轉U字形部37。
進而,本實施形態中,第2反轉U字形部36連接設置於第1反轉U字形部35。第2反轉U字形部36中未連結有第2固定部36e之側連接設置於第1反轉U字形部35中未連接設置有第1固定部35e之側。
如此,可將插座30更一層堅固地固定於第1電路基板(電路基板)60。
再者,在固定部(第1固定部35e、第2固定部36e及第3固定部37e)與插座殼體31之間形成有間隙d2。間隙d2具有作為焊接固定部時之焊料之餘隙部之功能,或作為抑制插座殼體31之溫度過高之散熱部的功能。
又,本實施形態中,第1反轉U字形部35、第2反轉U字形部36及第3反轉U字形部37電性連接於設置在頭座(連接器連接體之對手側之構件)20的頭座側保持金屬件(金屬件)24。
如此,可使在插座側保持金屬件34或頭座側保持金屬件(金屬件)24產生之熱更有効率地散熱。其結果是,可更為提高額定電流。
以上,已就本揭示之較佳實施形態說明,但本揭示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可進行各種變形。
例如,上記實施形態中,頭座20形成為以平面來看相對於該頭座20之中心呈點對稱,並且插座30是例示以平面來看相對於該插座30之中心呈點對稱的形成者(沒有極性的連接器)。
然而,本揭示也可適用於具有極性之連接器(在旋轉180度時,不會成為相同之形狀的連接器)。
又,在使頭座20與插座30嵌合之狀態下,也可為頭座側保持金屬件與插座側保持金屬件卡合之構成。
又,也可以將第2插座端子及第2頭座端子作為接地用之端子來使用。如此,可更為提高接地之信賴性。
又,也可以將第2插座端子及插座側保持金屬件分開設置,並且使用第2頭座端子及第2插座端子作為電源用端子,使用插座側保持金屬件及頭座側保持金屬件作為接地用之端子。
又,本揭示也可適用於作為連接器連接體的頭座。
又,插座側殼體或頭座側殼體、其他細部之規格(形狀、大小、配置等)也可適當地變更。
10‧‧‧連接器
20‧‧‧頭座
21‧‧‧頭座殼體
21a‧‧‧板狀壁部
21b‧‧‧周壁部
21d‧‧‧錐形部
21e‧‧‧長邊方向壁部
21f‧‧‧短邊方向壁部
21g‧‧‧突出壁部
21h‧‧‧周壁部之外表面
21k‧‧‧長邊方向壁部之外表面
21m‧‧‧短邊方向壁部之外表面
21n‧‧‧長邊方向壁部之內表面
21p‧‧‧短邊方向壁部之內表面
21i‧‧‧周壁部之內表面
21j‧‧‧板狀壁部之外表面
21r‧‧‧卡合溝部
22‧‧‧頭座側信號用端子(第1頭座端子)
22a‧‧‧根部(第1頭座端子側固定部)
22b‧‧‧內側部
22c‧‧‧凹部
22d‧‧‧前端部
22e‧‧‧被卡止部
22f‧‧‧外側部
22h‧‧‧長邊方向之兩側的傾斜面
22i‧‧‧上下方向之兩側的傾斜面
23‧‧‧頭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頭座端子)
23a‧‧‧內側部
23b‧‧‧凹部
23c‧‧‧前端部
23d‧‧‧被卡止部
23e‧‧‧外側部
23f‧‧‧根部
23g‧‧‧內面
23h‧‧‧傾斜面
23i‧‧‧傾斜面
24‧‧‧頭座側保持金屬件
24a‧‧‧下壁部
24b‧‧‧第1側壁部
24c‧‧‧側片
24d‧‧‧固定部
24e‧‧‧間隙
24f‧‧‧間隙
30‧‧‧插座
31‧‧‧插座殼體
31a‧‧‧板狀壁部
31b‧‧‧周壁部
31c‧‧‧島部
31d‧‧‧嵌合溝部
31e‧‧‧錐形部
31f‧‧‧插座側信號用端子收容部
31g‧‧‧插座側電源用端子收容部
31h‧‧‧長邊方向壁部
31i‧‧‧短邊方向壁部
31j‧‧‧插座側信號用端子收容凹部
31k‧‧‧插座側電源用端子收容凹部
31s‧‧‧長邊方向壁部31h之外表面
31m‧‧‧插座側信號用端子收容凹部
31n‧‧‧插座側電源用端子收容凹部
31u‧‧‧長邊方向壁部31h的內表面
31t‧‧‧短邊方向壁部31i之外表面
31p‧‧‧周壁部31b之外表面
31v‧‧‧短邊方向壁部31i的內表面
31r‧‧‧周壁部31b的內表面
32‧‧‧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第1插座端子)
32a‧‧‧根部(第1插座端子側固定部)
32b‧‧‧向上部
32c‧‧‧反轉U字形部
32d‧‧‧卡止部
32e‧‧‧向下部
32f‧‧‧傾斜部
32g‧‧‧平坦部
32h‧‧‧第1斜部
32i‧‧‧圓弧狀部
32j‧‧‧第2斜部
32k‧‧‧圓弧狀突起部
32m‧‧‧前端部
32n‧‧‧前端面
32p‧‧‧傾斜面
32r‧‧‧圓弧狀突起部之前端面
32s‧‧‧傾斜面
32z‧‧‧對向部
33‧‧‧插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插座端子)
33a‧‧‧根部
33b‧‧‧向上部
33c‧‧‧反轉U字形部
33d‧‧‧卡止部
33e‧‧‧向下部
33f‧‧‧傾斜部
33g‧‧‧平坦部
33h‧‧‧第1斜部
33i‧‧‧圓弧狀部
33j‧‧‧第2斜部
33k‧‧‧圓弧狀突起部
33m‧‧‧前端部
33v‧‧‧圓弧狀突起部33k之前端面
33w‧‧‧傾斜面
33z‧‧‧對向部
34‧‧‧插座側保持金屬件
35‧‧‧第1反轉U字形部
35a‧‧‧向上部
35b‧‧‧傾斜部
35c‧‧‧圓弧狀部
35d‧‧‧向下部
35e‧‧‧第1固定部
36‧‧‧第2反轉U字形部
36a‧‧‧向上部
36b‧‧‧傾斜部
36c‧‧‧圓弧狀部
36d‧‧‧向下部
36e‧‧‧第2固定部
37‧‧‧第3反轉U字形部
37a‧‧‧向上部
37b‧‧‧傾斜部
37c‧‧‧圓弧狀部
37d‧‧‧向下部
37e‧‧‧第3固定部
38‧‧‧連結部
39‧‧‧連結部
40‧‧‧第2電路基板(電路基板)
60‧‧‧第1電路基板(電路基板)
d1‧‧‧間隙
G1‧‧‧頭座側端子群
G2‧‧‧插座側端子群
G3‧‧‧頭座側信號用端子群(第1頭座端子群)
G4‧‧‧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群
M‧‧‧主表面
R1, R2‧‧‧接點部(第1插座端子側接點部)
R3, R4‧‧‧接點部(第2頭座端子側固定部)
R5‧‧‧接點部
X‧‧‧長邊方向
Y‧‧‧短邊方向(寬度方向)
Z‧‧‧上下方向
20‧‧‧頭座
21‧‧‧頭座殼體
21a‧‧‧板狀壁部
21b‧‧‧周壁部
21d‧‧‧錐形部
21e‧‧‧長邊方向壁部
21f‧‧‧短邊方向壁部
21g‧‧‧突出壁部
21h‧‧‧周壁部之外表面
21k‧‧‧長邊方向壁部之外表面
21m‧‧‧短邊方向壁部之外表面
21n‧‧‧長邊方向壁部之內表面
21p‧‧‧短邊方向壁部之內表面
21i‧‧‧周壁部之內表面
21j‧‧‧板狀壁部之外表面
21r‧‧‧卡合溝部
22‧‧‧頭座側信號用端子(第1頭座端子)
22a‧‧‧根部(第1頭座端子側固定部)
22b‧‧‧內側部
22c‧‧‧凹部
22d‧‧‧前端部
22e‧‧‧被卡止部
22f‧‧‧外側部
22h‧‧‧長邊方向之兩側的傾斜面
22i‧‧‧上下方向之兩側的傾斜面
23‧‧‧頭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頭座端子)
23a‧‧‧內側部
23b‧‧‧凹部
23c‧‧‧前端部
23d‧‧‧被卡止部
23e‧‧‧外側部
23f‧‧‧根部
23g‧‧‧內面
23h‧‧‧傾斜面
23i‧‧‧傾斜面
24‧‧‧頭座側保持金屬件
24a‧‧‧下壁部
24b‧‧‧第1側壁部
24c‧‧‧側片
24d‧‧‧固定部
24e‧‧‧間隙
24f‧‧‧間隙
30‧‧‧插座
31‧‧‧插座殼體
31a‧‧‧板狀壁部
31b‧‧‧周壁部
31c‧‧‧島部
31d‧‧‧嵌合溝部
31e‧‧‧錐形部
31f‧‧‧插座側信號用端子收容部
31g‧‧‧插座側電源用端子收容部
31h‧‧‧長邊方向壁部
31i‧‧‧短邊方向壁部
31j‧‧‧插座側信號用端子收容凹部
31k‧‧‧插座側電源用端子收容凹部
31s‧‧‧長邊方向壁部31h之外表面
31m‧‧‧插座側信號用端子收容凹部
31n‧‧‧插座側電源用端子收容凹部
31u‧‧‧長邊方向壁部31h的內表面
31t‧‧‧短邊方向壁部31i之外表面
31p‧‧‧周壁部31b之外表面
31v‧‧‧短邊方向壁部31i的內表面
31r‧‧‧周壁部31b的內表面
32‧‧‧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第1插座端子)
32a‧‧‧根部(第1插座端子側固定部)
32b‧‧‧向上部
32c‧‧‧反轉U字形部
32d‧‧‧卡止部
32e‧‧‧向下部
32f‧‧‧傾斜部
32g‧‧‧平坦部
32h‧‧‧第1斜部
32i‧‧‧圓弧狀部
32j‧‧‧第2斜部
32k‧‧‧圓弧狀突起部
32m‧‧‧前端部
32n‧‧‧前端面
32p‧‧‧傾斜面
32r‧‧‧圓弧狀突起部之前端面
32s‧‧‧傾斜面
32z‧‧‧對向部
33‧‧‧插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插座端子)
33a‧‧‧根部
33b‧‧‧向上部
33c‧‧‧反轉U字形部
33d‧‧‧卡止部
33e‧‧‧向下部
33f‧‧‧傾斜部
33g‧‧‧平坦部
33h‧‧‧第1斜部
33i‧‧‧圓弧狀部
33j‧‧‧第2斜部
33k‧‧‧圓弧狀突起部
33m‧‧‧前端部
33v‧‧‧圓弧狀突起部33k之前端面
33w‧‧‧傾斜面
33z‧‧‧對向部
34‧‧‧插座側保持金屬件
35‧‧‧第1反轉U字形部
35a‧‧‧向上部
35b‧‧‧傾斜部
35c‧‧‧圓弧狀部
35d‧‧‧向下部
35e‧‧‧第1固定部
36‧‧‧第2反轉U字形部
36a‧‧‧向上部
36b‧‧‧傾斜部
36c‧‧‧圓弧狀部
36d‧‧‧向下部
36e‧‧‧第2固定部
37‧‧‧第3反轉U字形部
37a‧‧‧向上部
37b‧‧‧傾斜部
37c‧‧‧圓弧狀部
37d‧‧‧向下部
37e‧‧‧第3固定部
38‧‧‧連結部
39‧‧‧連結部
40‧‧‧第2電路基板(電路基板)
60‧‧‧第1電路基板(電路基板)
d1‧‧‧間隙
G1‧‧‧頭座側端子群
G2‧‧‧插座側端子群
G3‧‧‧頭座側信號用端子群(第1頭座端子群)
G4‧‧‧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群
M‧‧‧主表面
R1, R2‧‧‧接點部(第1插座端子側接點部)
R3, R4‧‧‧接點部(第2頭座端子側固定部)
R5‧‧‧接點部
X‧‧‧長邊方向
Y‧‧‧短邊方向(寬度方向)
Z‧‧‧上下方向
圖1是從背面側看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頭座的立體圖。
圖2是從表面側看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頭座的立體圖。
圖3是顯示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頭座,(a)為側面圖,(b)為背面圖,(c)為平面圖,(d)為正面圖。
圖4是從背面側看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頭座殼體的立體圖。
圖5是從表面側看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頭座殼體的立體圖。
圖6是顯示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頭座殼體,(a)為側面圖,(b)為背面圖,(c)為平面圖,(d)為正面圖。
圖7是顯示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第1頭座端子,(a)為第1立體圖,(b)為第2立體圖,(c)為第3立體圖,(d)為第4立體圖。
圖8是顯示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第1頭座端子,(a)為側面圖,(b)為平面圖,(c)為背面圖,(d)為正面圖,(e)為背面圖。
圖9是顯示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頭座側保持金屬件,(a)為第1立體圖,(b)為第2立體圖,(c)為第3立體圖,(d)為第4立體圖。
圖10是顯示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頭座側保持金屬件,(a)為第1側面圖,(b)為平面圖,(c)為背面圖,(d)為正面圖,(e)為背面圖,(f)為第2側面圖。
圖11是從表面側看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插座的立體圖。
圖12是從背面側看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插座的立體圖。
圖13是顯示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插座,(a)為側面圖,(b)為平面圖,(c)為背面圖,(d)為正面圖。
圖14是從表面側看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插座殼體的立體圖。
圖15是從背面側看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插座殼體的立體圖。
圖16是顯示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插座殼體,(a)為側面圖,(b)為平面圖,(c)為背面圖,(d)為正面圖。
圖17是顯示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第1插座端子,(a)為第1立體圖,(b)為第2立體圖,(c)為第3立體圖,(d)為第4立體圖。
圖18是顯示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第1插座端子,(a)為側面圖,(b)為平面圖,(c)為背面圖,(d)為正面圖,(e)為背面圖。
圖19是顯示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第2插座端子,(a)為第1立體圖,(b)為第2立體圖,(c)為第3立體圖,(d)為第4立體圖。
圖20是顯示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第2插座端子,(a)為側面圖,(b)為平面圖,(c)為背面圖,(d)為正面圖,(e)為背面圖。
圖21是顯示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之插座側保持金屬件,(a)為第1立體圖,(b)為第2立體圖,(c)為第3立體圖,(d)為第4立體圖。
圖22是顯示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插座側保持金屬件,(a)為背面圖,(b)為平面圖,(c)為背面圖,(d)為正面圖,(e)為第1側面圖,(f)為第2側面圖。
圖23是顯示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頭座與插座嵌合前的狀態,且是在配置有第1頭座端子及第1插座端子之部位切斷的截面圖。
圖24是顯示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頭座與插座嵌合之狀態,且在配置有第1頭座端子及第1插座端子之部位切斷的截面圖。
圖25是顯示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頭座與插座嵌合前的狀態,且是在配置有頭座側保持金屬件及第2插座端子之部位切斷的截面圖。
圖26是顯示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頭座與插座嵌合的狀態,且是在配置有頭座側保持金屬件及第2插座端子之部位切斷的截面圖。
30‧‧‧插座
31‧‧‧插座殼體
31b‧‧‧周壁部
31c‧‧‧島部
31d‧‧‧嵌合溝部
31h‧‧‧長邊方向壁部
32‧‧‧插座側信號用端子(第1插座端子)
33‧‧‧插座側電源用端子(第2插座端子)
34‧‧‧插座側保持金屬件
G2‧‧‧接點部
G4‧‧‧接點部
Claims (15)
- 一種連接器,其特徵在於: 具備: 插座,具有略矩形之插座殼體,且前述插座殼體配設有第1插座端子、及比前述第1插座端子寬度寬之第2插座端子;及 頭座,具有略矩形之頭座殼體,且前述頭座殼體配設有第1頭座端子、及比前述第1頭座端子寬度寬之第2頭座端子, 前述第2插座端子由其中一第2插座端子及另一第2插座端子所構成, 前述其中一第2插座端子配置於前述插座殼體之長邊方向之其中一側且短邊方向之其中一側, 前述另一第2插座端子配置於前述插座殼體之長邊方向之另一側且短邊方向之另一側。
- 如請求項1之連接器,其中前述第1插座端子之側面形狀與前述第2插座端子之側面形狀為略相同形狀, 前述第1插座端子及前述第2插座端子沿著前述插座殼體之長邊方向呈列狀配置。
- 如請求項1或2之連接器,其中前述第1插座端子是複數個第1插座端子的1個, 前述複數個第1插座端子沿著前述插座殼體之前述長邊方向配置並且形成第1插座端子群, 前述第2插座端子配置於比前述第1插座端子群更靠近前述插座殼體之長邊方向外側。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連接器,其中前述第1插座端子具有:前述第1頭座端子接觸之第1插座端子側接點部、及固定於電路基板的第1插座端子側固定部, 前述第2插座端子具有:前述第2頭座端子接觸之第2插座端子側接點部、及固定於前述電路基板的第2插座端子側固定部, 在前述第1插座端子及前述第2插座端子已配置於前述插座殼體的狀態下,前述第1插座端子側固定部與前述第2插座端子側固定部之間的距離比前述第1插座端子側接點部與前述第2插座端子側接點部之間的距離大。
- 如請求項4之連接器,其中在前述第2插座端子,於二處設有前述第2插座端子側接點部, 前述第2插座端子側接點部中,位於靠近前述第2插座端子側固定部之側的第2插座端子側接點部之截面積,比另一側之第2插座端子側接點部之截面積大。
-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連接器,其中前述第2插座端子的厚度比前述第1插座端子薄。
-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連接器,其中在前述第2插座端子,形成有前述第2頭座端子可卡止的卡止部。
- 如請求項7之連接器,其中在前述第2頭座端子形成有卡止於前述第2插座端子之前述卡止部的被卡止部。
-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連接器,其中在前述插座殼體配設有插座側保持金屬, 前述第2插座端子與前述插座側保持金屬件分開設置。
-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連接器,其中在前述頭座殼體配設有頭座側保持金屬件, 前述第2頭座端子與前述頭座側保持金屬件是一體地設置。
- 如請求項10之連接器,其中前述插座側保持金屬件與前述頭座側保持金屬件可電性連接。
- 一種插座,是使用於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連接器。
- 一種頭座,是使用於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連接器。
- 一種插座,其特徵在於: 具備: 略矩形之插座殼體,配設有第1插座端子、及比前述第1插座端子寬度寬之第2插座端子, 前述第2插座端子是由其中一第2插座端子、及另一第2插座端子所構成, 前述其中一第2插座端子配置於前述插座殼體之長邊方向之其中一側且短邊方向之其中一側, 前述另一第2插座端子配置於前述插座殼體之長邊方向之另一側且短邊方向之另一側。
- 一種頭座,其特徵在於: 具備: 略矩形之頭座殼體,配設有第1頭座端子、及比前述第1頭座端子寬度寬之第2頭座端子, 前述第2頭座端子是由其中一第2頭座端子、及另一第2頭座端子所構成, 前述其中一第2頭座端子配置於前述頭座殼體之長邊方向之其中一側且短邊方向之其中一側, 前述另一第2頭座端子是配置於前述頭座殼體之長邊方向之另一側且短邊方向之另一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91930 | 2016-04-28 | ||
JP2016091930A JP6655797B2 (ja) | 2016-04-28 | 2016-04-28 | コネクタ、ヘッダおよびソケット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739121A true TW201739121A (zh) | 2017-11-01 |
TWI717496B TWI717496B (zh) | 2021-02-01 |
Family
ID=60161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6112169A TWI717496B (zh) | 2016-04-28 | 2017-04-12 | 連接器、頭座及插座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00328540A1 (zh) |
JP (1) | JP6655797B2 (zh) |
CN (1) | CN109075475B (zh) |
TW (1) | TWI717496B (zh) |
WO (1) | WO201718799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202866B2 (ja) * | 2018-12-03 | 2023-01-12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基板接続コネクタ向けの端子、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製造方法 |
CN111342253A (zh) * | 2020-04-08 | 2020-06-26 |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插座连接器及其组件 |
DE112021005393T5 (de) | 2020-10-12 | 2023-08-31 | Fujifilm Corporation | Endoskopische bildaufnahmevorrichtung, endoskopisches bildaufnahmeverfahren und endoskopisches bildaufnahmeprogramm |
JP7480073B2 (ja) * | 2021-01-25 | 2024-05-09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インサート成形された端子を備えるコネクタ |
CN115395263A (zh) * | 2022-08-12 | 2022-11-25 | 鸿日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fpc连接器及其端子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53561B2 (ja) * | 2002-12-27 | 2004-08-11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ジャックコネクタ |
JP2005294035A (ja) * | 2004-03-31 | 2005-10-20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コネクタ |
JP4675200B2 (ja) * | 2005-09-27 | 2011-04-20 | 株式会社アイペックス | 電気コネクタ |
CN201018048Y (zh) * | 2006-11-30 | 2008-02-06 | 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板对板连接器 |
JP5250450B2 (ja) * | 2009-02-27 | 2013-07-31 |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JP5547024B2 (ja) * | 2010-10-04 | 2014-07-09 |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
JP2012089336A (ja) * | 2010-10-19 | 2012-05-10 | Panasonic Corp | コネクタ及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ソケット |
JP5358615B2 (ja) * | 2011-04-19 | 2013-12-04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US20130023162A1 (en) * | 2011-07-20 | 2013-01-24 |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 Low profile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terminals |
JP5935040B2 (ja) * | 2011-08-31 | 2016-06-15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ソケットならびに当該ソケットを用いたコネクタ |
CN202616475U (zh) * | 2012-04-26 | 2012-12-19 | 宏致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板对板连接器 |
JP5638026B2 (ja) * | 2012-05-01 | 2014-12-10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CN202662865U (zh) * | 2012-05-22 | 2013-01-09 | 禾昌兴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 板对板连接器 |
CN202772367U (zh) * | 2012-08-15 | 2013-03-06 | 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板对板连接器模块 |
JP5790950B2 (ja) * | 2013-04-02 | 2015-10-07 | Smk株式会社 | 基板接続コネクタ |
JP5809198B2 (ja) * | 2013-06-10 | 2015-11-10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ガイド金具付電気コネクタ |
JP6128435B2 (ja) * | 2013-06-25 | 2017-05-17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
CN105098413B (zh) * | 2014-04-17 | 2017-09-29 |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端子、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 |
JP6712794B2 (ja) * | 2014-08-07 | 2020-06-24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
TWI560951B (en) * | 2014-08-20 | 2016-12-01 |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td |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and assembly of the same |
CN204118348U (zh) * | 2014-09-30 | 2015-01-21 | 电连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 连接器组合件 |
-
2016
- 2016-04-28 JP JP2016091930A patent/JP6655797B2/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4-12 TW TW106112169A patent/TWI717496B/zh active
- 2017-04-13 US US16/092,413 patent/US20200328540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7-04-13 CN CN201780021143.2A patent/CN109075475B/zh active Active
- 2017-04-13 WO PCT/JP2017/015049 patent/WO201718799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655797B2 (ja) | 2020-02-26 |
WO2017187993A1 (ja) | 2017-11-02 |
CN109075475B (zh) | 2021-01-05 |
US20200328540A1 (en) | 2020-10-15 |
JP2017199635A (ja) | 2017-11-02 |
CN109075475A (zh) | 2018-12-21 |
TWI717496B (zh) | 2021-02-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201739121A (zh) | 連接器、頭座及插座 | |
JP6712794B2 (ja) |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 |
JP6712799B2 (ja) |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 |
JP6473990B2 (ja) |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ソケット | |
TWI437774B (zh) | 連接器組及使用於連接器組中之接合器 | |
JP6388152B2 (ja) |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 |
CN110277680B (zh) | 插头、插座以及连接器 | |
JP6681577B2 (ja) |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 |
CN113224564B (zh) | 连接器连接体以及连接器 | |
JP5642611B2 (ja) | コネクタ | |
JP6643641B2 (ja) | コネクタ、ソケットおよびソケットと回路基板との接続構造 | |
JP7033737B2 (ja) | コネクタ接続体およびコネクタ | |
JP7300632B2 (ja) | コネクタ接続体およびコネクタ | |
WO2011150307A2 (en) | Sim card connector | |
TWM629721U (zh) | 具有底部密封之高可靠性卡緣連接器 | |
JP2005123138A (ja) | コネクタ装置 | |
JPH11317266A (ja) | 多極コネクタ | |
JP2011223695A (ja) | 端子付台座 | |
JP2010182609A (ja) | コネク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