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31371A - 液冷式冷卻裝置 - Google Patents

液冷式冷卻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31371A
TW201731371A TW105129782A TW105129782A TW201731371A TW 201731371 A TW201731371 A TW 201731371A TW 105129782 A TW105129782 A TW 105129782A TW 105129782 A TW105129782 A TW 105129782A TW 201731371 A TW201731371 A TW 20173137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ink
tank
heat
disposed
liqui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97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oshihiko Tokeshi
Hironori Hanashima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Information & 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Information & 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Information & 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7313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1371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72Accessories for moving fluid, for expanding fluid, for connecting fluid conduits, for distributing fluid, for removing gas or for preventing leakage, e.g. pumps, tanks or manifol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6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 H01L23/473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by flowing liquid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54Cold plates transferring heat from heat source to coola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 G06F1/203Cooling mean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e.g. for laptops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使液冷式冷卻裝置實現高冷卻性能、高密度安裝的技術。液冷式冷卻裝置包括:受熱部(1);泵(2);平板形狀的散熱模組(8);以及配管(6),配管(6)連接受熱部(1)、泵(2)及散熱模組(8)之間,用於構成冷卻液流動的路徑。散熱模組(8)具有:風扇(5);散熱部(40),散熱部(40)包括配置於風扇(5)周圍的複數個散熱器(4);以及罐(3),罐(3)配置於複數個散熱器(4)之間。

Description

液冷式冷卻裝置
本發明關於一種液冷式冷卻裝置技術。
目前,在將冷卻單元設置於電子設備中的狹小空間內的情況下,經常利用的是空氣冷卻型的散散熱器等。筆記型個人電腦(PC)等電子設備伴隨小型化、薄型化而發熱密度變高。為此,要求電子設備的冷卻單元具有更高的冷卻性能。
作為電子設備的冷卻單元,可列舉出液冷式冷卻裝置。液冷式冷卻裝置通過結合水冷卻和空氣冷卻,能夠實現較高的冷卻性能。液冷式冷卻裝置具有受熱部、泵、罐、散熱部、風扇及連接這些構成部分之間的配管等作為構成部分。
作為關於液冷式冷卻裝置的先前技術例,可列舉出特開2006-207881號公報(專利文獻1)。在專利文獻1中記載了旨在實現冷卻性能提高和小型化的冷卻裝置。該冷卻裝置在風扇的兩個側面配置有兩個散熱器。並且,在連接一個散熱器和受熱器之間的配管的中途,以靠近風扇的部分側面及一體的形式設置有罐。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6-207881號公報。
以往的液冷式冷卻裝置為了配置包括配管、罐在內的構成部分,而裝置整體的體積變得較大。為此,以往的液冷式冷卻裝置在安裝於例如筆記型PC那樣的可安裝空間有限的電子設備中的情況下,很難進行安裝。亦即,難以將液冷式冷卻裝置容納在該可安裝空間內。即使能將液冷式冷卻裝置安裝於電子設備,包括電子設備和液冷式冷卻裝置的系統整體的體積也將變大。亦即,該電子設備難以實現薄型化、小型化。
尤其是在筆記型PC等電子設備的情況下,其大致具有平板形狀,用於設置冷卻單元的可安裝空間也大致是平板形狀。為此,以往是將散熱器等安裝在該可安裝空間內。但是,光是這樣的話,散熱能力、冷卻效率不足。在該電子設備中,當全功率進行中央處理器(CPU)的運算時,由於冷卻性能不足,可能會超過部件上限溫度。為此,在該電子設備中,需要限制CPU的能力進行使用,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其性能。
如上所述,以往的液冷式冷卻裝置在小型化、薄型化的方面具有改善的餘地。希望在將液冷式冷卻裝置安裝於筆記型PC等電子設備中的情況下,實現高冷卻性能的同時,實現小型化、薄型化的高密度安裝,以使系統整體的體積、厚度變小。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使液冷式冷卻裝置實現高冷卻性能、高密度安裝的技術。
本發明中代表性的實施方式是一種液冷式冷卻裝置,其特徵在於具有以下所示的構成。
一實施方式的液冷式冷卻裝置,包括:受熱部;泵;平板形狀的散熱模組;以及配管部,該配管部連接該受熱部、該泵及該散熱模組之間,用於構成冷卻液流動的路徑,該散熱模組具有:風扇;散熱部,包括配置於該風扇周圍的複數個散熱器;以及罐部,該罐部配置於該複數個散熱器之間。
根據本發明中代表性的實施方式,能夠使液冷式冷卻裝置實現高冷卻性能、小型化的安裝。
1‧‧‧受熱部
2‧‧‧泵
3、3A、3B、3C、3D、3E、3F‧‧‧罐
4、4A、4B、4C、4D‧‧‧散熱器
5‧‧‧風扇
6、6a、6b、6c‧‧‧配管
7‧‧‧一體部
8‧‧‧散熱模組
10‧‧‧空間
30‧‧‧罐部
40‧‧‧散熱部
41、41B、41C、41D‧‧‧流出部
41A‧‧‧流入部
42、42A、42B、42C、42D‧‧‧連介面
43、43A、43B、43C、43D‧‧‧管部
44、44A、44B、44C、44D‧‧‧翅片
45、45A、45B‧‧‧殼體
51‧‧‧軸部
52‧‧‧壁部
91‧‧‧受熱部
92‧‧‧泵
93‧‧‧罐
94‧‧‧散熱部
95‧‧‧風扇
96、96a、96b、96c、96d‧‧‧配管
101、102‧‧‧方向
301、302、303、304、305‧‧‧方向
311、312‧‧‧方向
401、402、501‧‧‧側面
901、902‧‧‧方向
1201、1202‧‧‧距離
1301、1302、1400‧‧‧側面
圖1顯示本發明實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卻裝置的構成的立體圖。
圖2顯示實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卻裝置的安裝構成例的立體圖。
圖3顯示實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卻裝置的散熱模組的構成的立體圖。
圖4是為了說明實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卻裝置而示出區域等的定義的平面圖。
圖5顯示實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卻裝置的散熱模組的 主平面的構成的平面圖。
圖6顯示實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卻裝置中的一體部的構成的立體圖。
圖7顯示實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卻裝置中的散熱器的構成的立體圖。
圖8顯示實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卻裝置中的散熱器的側面的構成的平面圖。
圖9顯示本發明實施方式二的液冷式冷卻裝置的散熱模組的構成的立體圖。
圖10顯示實施方式二的液冷式冷卻裝置的散熱模組的主平面的構成的平面圖。
圖11顯示本發明實施方式三的液冷式冷卻裝置的散熱模組的主平面的構成的平面圖。
圖12顯示本發明實施方式四的液冷式冷卻裝置的散熱模組的主平面的構成的平面圖。
圖13顯示本發明實施方式五的液冷式冷卻裝置的散熱模組的主平面的構成的平面圖。
圖14顯示本發明實施方式六的液冷式冷卻裝置的散熱模組的主平面的構成的平面圖。
圖15顯示比較例的液冷式冷卻裝置的構成的立體圖。
下面,基於圖式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需要說明的是,在用於說明實施方式的所有圖式中,原則上對相同部分標注相同的元件符號,並省略其重複的說 明。此外,在各圖式中,示出(X,Y,Z)作為說明時的方向。X方向和Y方向是構成水平面的交叉的兩個方向,Z方向是鉛直方向。
[比較例]
對上述技術問題等進行補充說明。為此,作為相對於實施方式的比較例,對以往常見的液冷式冷卻裝置的構成進行說明。液冷式冷卻裝置安裝於作為冷卻物件的PC等電子設備中,構成包括電子設備和液冷式冷卻裝置的系統。
圖15顯示比較例的液冷式冷卻裝置的構成。比較例的液冷式冷卻裝置具有受熱部91、泵92、罐93、散熱部94、風扇95及配管96{96a、96b、96c、96d}作為構成部分。
受熱部91是安裝於電子設備的發熱部以進行熱交換的部分。受熱部91通過配管96a連接於泵92。方向901表示冷卻液在配管96a內流動的方向。
泵92使為冷媒的液體作為冷卻液在包括配管96的路徑內循環。泵92通過配管96b連接於罐93。
罐93是積存冷卻液以防備路徑內的冷卻液因揮發而減少的部分。罐93通過配管96c連接於散熱部94。
散熱部94是輻射器等,包括冷却液流動的管部、接觸管部的翅片等,是進行將冷却液的熱釋放至外部的熱交換的部分。圖15的散熱部94的情況下,具有矩形的平板形狀,在其主平面上設有複數個翅片。散熱部94通過配管96d連接於受熱部91。方向902表示冷卻液在配管96d內流動的方向。
風扇95鄰接散熱部94配置,通過吸氣和排氣,促進散熱部94散熱。圖15的風扇95具有矩形的平板形狀,其配置為與散熱部94的矩形的主平面重疊。圖15的風扇95是軸流風扇,在Y方向上進行吸氣和排氣。
配管96連接構成部分(構成要素)之間,是構成冷卻液循環流動的路徑的部分。配管96由例如金屬製成的配管或者高分子材料製成的管等構成。在配管96由通過橡膠、塑膠等高分子材料製成的管構成的情況下,其具有柔性。由於該配管96能夠根據包括電子設備的系統的空間將路徑彎曲等,因此經常使用。
不過,由高分子材料構成的配管96一般具有某種程度的液體透過性。亦即,時間一長,冷卻液會從配管96自身、配管96與其它構成部分的連接部分等揮發至外部。由此,存在於路徑內的冷卻液的量在從最初狀態向經過長時間後的狀態變化的過程中減少。
因而,為了從一開始就向路徑內供給量稍多些的冷卻液,在路徑的中途設置了罐93。罐93換言之即為冷卻液積存部。罐93具有某種程度以上的容積,以便積存冷卻液。在包括電子設備的系統內,需要配置罐93和與其連接的配管96{96b、96c}。從而,液冷式冷卻裝置及系統整體的體積變得較大。在想要構成將液冷式冷卻裝置高密度安裝於電子設備內的系統的情況下,罐93、配管96等成為阻礙。
(實施方式一)
用圖1至圖8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卻裝置進行說明。實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卻裝置安裝於作為冷卻物件的筆記型PC等電子設備中,構成包括電子設備和液冷式冷卻裝置的系統。
[液冷式冷卻裝置]
圖1顯示實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卻裝置的構成。實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卻裝置具有受熱部1、泵2、散熱模組8及配管6{6a、6b、6c}。散熱模組8包括風扇5和一體部7。一體部7包括罐3和散熱部40。散熱部40包括散熱器4A和散熱器4B這兩個散熱器4來作為複數個散熱器4。
如圖1所示,實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卻裝置具有薄型的大致平板形狀的散熱模組8。在散熱模組8中,在風扇5的周圍配置有複數個散熱器4,在它們的角部配置有罐3。散熱模組8的一體部7是將散熱部40與罐3一體化而得到的部分。由此,實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卻裝置與以往的液冷式冷卻裝置例如比較例相比,整體的體積及厚度變小,能夠實現向電子設備的高密度安裝。實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卻裝置在路徑的中途不需要如比較例那樣的獨立的罐93和用於連接罐93的配管96,相應地減少了整體的體積。
受熱部1安裝於電子設備的CPU等發熱部,是從發熱部接收熱而與發熱部之間進行熱交換的部分,被稱作“外罩(jacket)”等。在圖1中,受熱部1的下表面以靠近發熱部的上表面的方式安裝於發熱部的上表面。受熱部1記憶體在冷卻液流動的空間。受熱部1通過配管6a連接於泵2。 在受熱部1的側面的一部分上連接有配管6a的一端,在另一部分上連接有配管6c的一端。方向101表示冷卻液在配管6a內流動的方向。方向102表示冷卻液在配管6c內流動的方向。
泵2使為冷媒的液體作為冷卻液在包括配管6的路徑內循環。泵2通過配管6b連接於散熱模組8的散熱器4A。在泵2的上表面的一部分上連接有配管6a的另一端,在另一部分上連接有配管6b的一端。
在散熱模組8中,風扇5、散熱部40及罐3在X-Y平面內並列配置,以便容納於在Z方向上具有一定厚度的平板形狀的區域內。散熱模組8在Z方向上的厚度例如為12mm左右。在散熱模組8中,作為路徑,從配管6b到配管6c依次連接有散熱器4A、罐3、散熱器4B。
風扇5通過吸氣和排氣促進散熱部4的散熱。風扇5是鼓風機,沿Z方向從上側或下側至少一側進行吸氣,基本在X-Y平面內的所有方向上進行排氣。來自風扇5的排氣經由散熱部40的散熱器4內流出至外部。風扇5在從Z方向觀察的俯視觀察中具有大致矩形的平板形狀。
散熱部40的複數個散熱器4在X-Y平面內鄰接風扇5的周圍而配置。實施方式一中,在靠近風扇5的X方向和Y方向的兩個側面的區域配置有散熱部40的兩個散熱器4。散熱器4A配置於靠近風扇5的X方向的一側面的區域。散熱器4B配置於靠近風扇5的Y方向的一側面的區域。風扇5的側面中的另外兩側面未配置散熱器4。
在散熱部40中,作為散熱器4的散熱器4A和散熱器4B是輻射器,是進行將冷卻液的熱釋放至外部的熱交換的部分。散熱器4在Z方向的俯視觀察中具有長方形的平板形狀。散熱器4A在Y方向上較長,散熱器4B在X方向上較長。散熱器4在殼體的內部包括冷卻液流動的管部、接觸管部的翅片等,這將在下文敘述。
罐3是為了從一開始就供給稍多些的冷卻液以防備路徑內的冷卻液因揮發等而減少而具有積存冷卻液的功能的部分,是冷卻液積存部。罐3具有規定的容積,以便積存冷卻液。罐3配置於散熱器4A與散熱器4B之間的角部。罐3物理連接散熱器4A和散熱器4B。罐3構成路徑的一部分。角部是X-Y平面內相對於風扇5的角部,是散熱模組8及一體部7中的角部。罐3在Z方向的俯視觀察中具有正方形的平板形狀。
配管6連接受熱部1等構成部分之間,是構成冷卻液循環流動的路徑的部分。配管6由橡膠、塑膠等高分子材料製成的管等構成,其具有柔性。配管6在電子設備的可安裝空間內以適當彎曲等方式配置。
需要說明的是,作為變形例,也可以使用具有剛性而不具有柔性的金屬材料製成的配管作為配管6。另外,也可以使用組合金屬材料部件和高分子材料部件而構成的配管作為配管6。例如,在重視與泵2等構成部分的連接部位處的防冷卻液洩露性能的情況下,也可以在該連接部位使用通過金屬材料部件形成的配管。
[冷卻液的路徑]
冷卻液是包含水或其它物質作為冷媒的規定液體,是除了具有冷卻特性外還具有防腐蝕等特性的不凍液。
冷卻液的路徑如下。路徑是從受熱部1起按照配管6a、泵2、配管6b、散熱器4A、罐3、散熱器4B、配管6c的順序返回至受熱部1的路徑。
通過受熱部1中的熱交換而被加熱的冷卻液通過配管6a流向泵2,在泵2的作用下從泵2通過配管6b流入散熱器4A內。流入散熱器4A的冷卻液邊流經散熱器4A內的管部而冷卻,邊流入罐3內。流入罐3內的冷卻液流入散熱器4B。流入散熱器4B內的冷卻液邊流經散熱器4B內的管部而冷卻,邊從散熱器4B流出。流出的冷卻液通過配管6c返回至受熱部1。
在實施方式一中,冷卻液的路徑設計的基本方針如下。罐3整合到散熱模組8內設置,不存在比較例那樣的獨立的罐93。另外,比較例的罐93的兩側的配管96{96b、96c}在實施方式一中整合成一根配管6b。實施方式一的罐3的兩側不是配管6,而是散熱器4。在散熱模組8中,罐3位於兩個散熱器4之間,在罐3之後經過散熱器4B。由此,經散熱器4B冷卻的冷卻液被供給至受熱部1。在實施方式一中,與以往的液冷式冷卻裝置相比,部件數量少,配管的連接部位少,配管的總長縮短。
[安裝構成例]
圖2示出高密度安裝於電子設備來構成系統時的液冷式冷卻裝置的構成,將其作為圖1的實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卻裝置的安裝構成例。空間10是包含整個液冷式冷卻裝置的大致平板形狀的空間。作為安裝物件的電子設備像筆記型PC等那樣薄,可安裝空間便是這樣的平板形狀的空間10。實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卻裝置能夠高密度安裝於該空間10內。實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卻裝置及安裝有該液冷式冷卻裝置的電子設備能夠實現薄型。包括液冷式冷卻裝置和電子設備的系統整體的體積較小。
在圖2的安裝構成例中,在空間10內,構成部分容納於Z方向上的一定厚度內。在作為從Z方向俯視觀察時的主平面的X-Y平面內,散熱模組8和配管6c容納於例如Y方向的其中一半的區域內。受熱部1、配管6a、泵2及配管6b容納於Y方向的另一半的區域內。在Y方向的另一半的區域內,受熱部1配置於X方向的一側區域內,泵2配置於X方向的另一側區域內。在圖2中,應用在Z方向上的厚度盡可能薄的類型的泵作為泵2。配管6a以彎曲的形式配置。配管6b以短的長度呈直線的形式配置。配管6c以直線的形式配置。構成部分被配置為使配管6的總長最小。
作為液冷式冷卻裝置的安裝構成例,配合電子設備的構成,還可以基於圖1的構成採用各種變形例。受熱部1、泵2及散熱模組8的配置位置關係等是可以改變的。散熱 器4與配管6的連介面的位置、配管6的長度、形狀等是可以改變的。
[散熱模組(1)]
圖3顯示圖1的實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卻裝置中的散熱模組8的構成的立體圖。風扇5在軸部51處沿Z方向從上側或下側至少一側吸氣。所吸的空氣從軸部51沿X-Y平面內的所有方向朝風扇5的側面排出。風扇5的排氣的方向包括方向301和方向302。方向301上的排氣是指從軸部51向X方向的一方的排氣,經過風扇5的第一側面和散熱器4A。方向302上的排氣是指從軸部51向Y方向的一方的排氣,經過風扇5的第二側面和散熱器4B。在風扇5的四個側面中,X方向的一方的第一側面和Y方向的一方的第二側面開口,從而能夠排氣。在風扇5的四個側面中,X方向的另一方的第三側面和Y方向的另一方的第四側面是封閉側面,以免排氣排出。
在散熱器4A的Y方向的一端具有流入部41A,在流入部41A的連介面42A處連接有配管6b的另一端。在散熱器4A的Y方向的另一端的側面上接合有罐3的一側面。在散熱器4B的X方向的一端具有流出部41B,在流出部41B的連介面42B處連接有配管6c的另一端。在散熱器4B的X方向的另一端的側面上接合有罐3的另一側面。
在散熱器4中,靠近風扇5的側面的側面開口,以便使排氣通過。散熱器4A的側面靠近風扇5的第一側面。散熱器4B的側面靠近風扇5的第二側面。
散熱器4A和散熱器4B是具有相同形狀的部件,配置的朝向不同。散熱器4A是第一散熱器,被配置成在Y方向上延伸得較長的長方體。散熱器4B是第二散熱器,被配置成在X方向上延伸得較長的長方體。由於散熱器4A在冷卻液流入一側,因此設置有流入部41A。由於散熱器4B在冷卻液流出一側,因此設置有流出部41B。
在散熱器4A的殼體的Y方向的一端的側面上接合有流入部41A,在另一端的側面上接合有罐3的一側面。在散熱器4B的殼體的X方向的一端的側面上接合有流出部41B,在另一端的側面上接合有罐3的另一側面。
流入部41A是使來自配管6b的冷卻液流入散熱器4A的殼體內的管部的部分。流入部41A的連介面42A設置於朝向Y方向的位置。流出部41B是使來自散熱器4B的殼體內的管部的冷卻液流出至配管6c的部分。流出部41B的連介面42B設置於朝向X方向的位置。
包括連介面42A與配管6b的連接以及連介面42B與配管6c的連接在內,各構成部分與配管6的連接部位當然通過密封等進行連接,以儘量避免冷卻液洩露的發生。
需要說明的是,在圖3的散熱模組8的構成中,散熱器4B的流出部41B的連介面42B朝向X方向設置。與此相對,在圖2的散熱模組8的安裝構成例中考慮到高密度 安裝而示出了將散熱器4B的流出部41B的連介面42B朝向Y方向設置的情況。這樣,便能根據安裝來適當變更連介面的位置等。
[散熱模組(2)]
圖4是為了說明實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卻裝置而示出區域等的定義的平面圖。圖4中,在X-Y平面內,將散熱模組8的對應於風扇5的區域放置於中心,示出位於其周圍的區域。需要說明的是,這些區域在Z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厚度。
在此,將風扇5在俯視觀察時的外形設為正方形。用箭頭示出來自風扇5的軸部51的所有方向上的排氣。在風扇5的外形上的四個側面中,將X方向上的一側面設為第一側面,將另一側面設為第三側面,將Y方向上的一側面設為第二側面,將另一側面設為第四側面。
在風扇5周圍具有矩形的框形狀的區域。該框形狀的區域具有四個邊區域和四個角部。在該框形狀的區域內,將靠近風扇5的第一側面的區域設為第一邊區域。同樣,將靠近第二側面的區域設為第二邊區域,將靠近第三側面的區域設為第三邊區域,將靠近第四側面的區域設為第四邊區域。第一邊區域及與其相對的第三邊區域是在Y方向上具有較長的側面的長方形的區域。第二邊區域及與其相對的第四邊區域是在X方向上具有較長的側面的長方形的區域。
在第一邊區域與第二邊區域之間的相對於風扇5的區域在斜右上角的位置處具有第一角部。在第二邊區域與第三邊區域之間的相對於風扇5的區域在斜右下角的位置處具有第二角部。在第三邊區域與第四邊區域之間的相對於風扇5的區域在斜左下角的位置處具有第三角部。在第四邊區域與第一邊區域之間的相對於風扇5的區域在斜左上角的位置處具有第四角部。
第一邊區域從Y方向經由第一角部向X方向彎曲90度而連接於第二邊區域。第二邊區域從X方向經由第二角部向Y方向彎曲90度而連接於第三邊區域。第三邊區域從X方向經由第三角部向Y方向彎曲90度而連接於第四邊區域。
[散熱模組(3)]
圖5示意性示出作為圖3的散熱模組8的主平面的從Z方向俯視觀察時的X-Y平面內的構成。風扇5在X方向,亦即方向301上的排氣從作為開口的第一側面排出,流入位於第一邊區域的散熱器4A的一方開口的側面。該排氣以空氣冷卻的方式經過散熱器4A內的管部43A和翅片,從散熱器4A的另一方開口的側面流出至外部。風扇5在Y方向,亦即方向302上的排氣從作為開口的第二側面排出,流入位於第二邊區域的散熱器4B的一方開口的側面。該排氣以空氣冷卻的方式經過散熱器4B內的管部43B和翅片,從散熱器4B的另一方開口的側面流出至外部。
另一方面,在風扇5的四個側面中,不存在散熱器4的兩個側面,亦即第三側面和第四側面被壁部52遮擋。針對這兩個側面的朝向包括方向303和方向304的方向的排氣因壁部52的作用而被控制為改變方向。該被控制的排氣轉換成朝向作為開口的兩個側面,亦即第一側面的方向301和第二側面的方向302的排氣。
需要說明的是,風扇5的構成並不限定於上述構成。作為變形例的液冷式冷卻裝置,也可以將風扇5的四個側面全都設置成開口的側面。
如方向311所示,冷卻液從散熱器4A的流入部41A的連介面42A流入,流經散熱器4A的管部43A內,並流入罐3內。冷卻液從罐3內進入散熱器4B的管部43B內,流經管部43B內而如方向312所示,從散熱器4B的流出部41B的連介面42B流出。需要說明的是,在圖5中示出了將流出部41B的連介面42B與圖2相對應地設置於朝向Y方向的位置的情況。
[一體部]
圖6顯示圖3的散熱模組8中作為除風扇5之外的部分的一體部7的構成的立體圖。需要說明的是,在圖6中,關於罐3,示出了拿掉其外形的一部分以便能看到其內部的狀態。在作為將散熱器4和罐3一體化而得到的部件的散熱器罐一體部件這個意義上,將包括散熱器4A、罐3及散熱器4B的部分稱作一體部7。
一體部7在俯視觀察時的X-Y平面內具有如下的作為第一形狀的形狀。一體部7的第一形狀是在風扇5周圍的區域內包括圖4的第一邊區域、第一角部及第二邊區域的區域的形狀。換言之,一體部7的第一形狀是以90度彎曲一次的L字形狀。
散熱器4A的Z方向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成為作為封閉的殼體的側板。在散熱器4A的殼體內配置有沿Y方向延伸的管部43A。管部43A是在X-Y平面內具有大致平板形狀的扁平管。管部43A的一端貫通散熱器4A的Y方向的一端的側面,通至流入部41A的側面。管部43A的另一端貫通散熱器4A的Y方向的另一端的側面,通至罐3的一方的側面。換言之,在罐3的朝向Y方向的一方的側面上具有管部43A的另一開口端部。
同樣,散熱器4B的Z方向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成為作為封閉的殼體的側板。在散熱器4B的殼體內配置有沿X方向延伸的管部43B。管部43B是在X-Y平面內具有大致平板形狀的扁平管。管部43B的一端貫通散熱器4B的X方向的一端的側面,通至流出部41B的側面。管部43B的另一端貫通散熱器4B的X方向的另一端的側面,通至罐3的另一方的側面。換言之,在罐3的朝向X方向的另一方的側面上具有管部43B的另一開口端部。
管部43A和管部43B在Z方向上配置於散熱器4和罐3的中心位置。需要說明的是,管部43A和管部43B在Z方向上的配置位置能夠不限定於此地進行應用。例如,也 可以將管部43A和管部43B在Z方向上的配置位置設置為比中心位置靠下的位置。考慮冷卻液的量等來適當設計該位置。
在散熱器4A的殼體內,在管部43A的Z方向的上側和下側分別配置有翅片44A。翅片44A在從作為側面的X方向觀察時具有波形,在Y方向上具有複數個波部。翅片44A例如可以通過將平板加工成波形而構成。由此,翅片44A具有用於提高空氣冷卻效率的表面積。散熱器4B也具有相同構成的翅片44B。翅片44A和翅片44B能夠不限定於此地進行應用。例如,也可以採用在散熱器4的殼體或管部的表面上設有複數個突起部的構成等。
作為製造方法,一體部7的大部分通過一體成型等構成為一個部件。散熱器4A的殼體、流入部41A、管部43A及翅片44A可以通過一體成型構成為一個部件。同樣,散熱器4B的殼體、流出部41B、管部43B及翅片44B可以通過一體成型構成為一個部件。進而,散熱器4A、散熱器4B及罐3等可以通過一體成型構成為作為一個部件的一體部7。一體部7例如可以使用鋁等金屬通過一體成型而構成。
散熱器4與罐3的接合部分、散熱器4A與流入部41A的接合部分等在使用一體成型的製造方法的情況下,防冷卻液洩露的效果高。
罐3內是大體長方體的空間,是具有能夠積存冷卻液的足夠的容積的空間。罐3內冷卻液至少積存至比Z方向 的中心位置靠上的位置。罐3內也可以包括有冷卻液的空間部分和其上的有空氣的空間部分。
由於罐3配置於散熱器4A與散熱器4B之間,因此受到風扇5和散熱器4中的冷卻的影響,罐3內也產生某種程度以上的使冷卻液冷卻的作用。亦即,罐3中也具有某種程度的散熱功能。通過一體部7的構成,有助於提高冷卻性能。
[散熱器]
圖7和圖8顯示圖3的散熱模組8中構成散熱部40的散熱器4的構成。在圖7中尤其示出對應於圖2的安裝構成例的散熱器4B的構成。在圖7中示出觀察散熱器4B的流出部41B一側時的立體圖。在圖7中,流出部41B的連介面42B設置於流出部41B的側面上朝向Y方向的位置處。圖8示出X-Z平面的構成作為圖7的散熱器4B的開口的側面的構成。
散熱器4具有殼體45、流入部或流出部41、連介面42、管部43、翅片44。在圖7中,散熱器4B具有殼體45B、流出部41B、連介面42B、管部43B、翅片44B。
雖未圖示,但散熱器4A的物理構成與散熱器4B的構成相同,因此省略其說明。散熱器4A具有殼體45A、流入部41A、連介面42A、管部43A、翅片44A。
殼體45B包括作為Z方向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側板以及X方向的兩個側面,Y方向的兩個側面成為開口。在殼體45B內,作為扁平管的管部43B以沿X方向延伸的方式 配置於Z方向的中心位置。在殼體45B內,翅片44B配置於管部43B的Z方向上的上側和下側。在X方向的兩個側面,管部43B的兩個端部貫通而出。
在殼體45B的一端的側面上接合有流出部41B。流出部41B具有長方體形狀,Y方向和Z方向上的尺寸與殼體45B相同。流出部41B的一側面上設置有連介面42B。在流出部41B的與殼體45B接合的側面上,管部43B的一開口端部設置於Z方向的中心位置。
流出部41B內成為可以存在冷卻液的空間。從罐3流入管部43B內的冷卻液沿X方向流經管部43B內,流入流出部41B內,並通過連介面42B流出至配管6c。由於方向302上的排氣在管部43B的Z方向的上側和下側流動,因此通過熱交換促進管部43B的散熱,冷卻液得到冷卻。另外,由於管部43B的Z方向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別與翅片44B接觸,因此通過熱傳導促進管部43B散熱。
用作管部43A和管部43B的扁平管與截面為圓形的管相比,易於提高冷卻性能。另外,也容易將扁平管和翅片44相連接,亦即物理接合或接觸。需要說明的是,作為管部43,應用時可不限定於扁平管,作為變形例,也可以應用截面為圓形的管。另外,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在散熱器4的殼體內配置複數個管。
對與作為散熱器4的輻射器的散熱性能相關的一般特性進行以下補充。將流入散熱器4的冷媒的溫度設為T1,將散熱器4的周圍溫度設為T2。將溫度T1與溫度T2的溫 度差設為△T(△T=| T2-T1 |)。溫度差△T越大,散熱性能、冷卻效率越高。
[發明功效]
如上所述,通過實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卻裝置,能夠實現高冷卻性能、裝置的小型化和薄型化、向電子設備的高密度安裝。在將實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卻裝置安裝於筆記型PC等電子設備來構成系統的情況下,能夠實現高冷卻性能的同時,能夠實現薄型的高密度安裝,使整體的體積變小。該電子設備能夠實現薄型,並且能夠充分發揮CPU等的能力。由於實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卻裝置尤其能夠減小Z方向上的厚度,因此適合於安裝在筆記型PC等電子設備中的情況。
在實施方式一中,使包括風扇5、散熱部40及罐3的部分成為薄型的平板形狀的散熱模組8,能夠實現薄型的高密度安裝。在實施方式一中,設置罐3作為散熱模組8的一部分。由此,無需像比較例那樣例如在連接泵92和散熱部94的配管96的中途獨立地設置罐93。為此,在實施方式一中,能夠減少部件數量、配管的總長,能夠縮小裝置整體的體積,能夠降低成本。通過一體部7,則不需要散熱器4和罐3之間的配管,通過削減配管,還能夠減少冷卻液的揮發、洩露。另外,由此,也能夠有助於減小罐3所需的容積。
另外,作為變形例,也可以採用與散熱模組8的罐3分開地獨立設置罐93的方式。在這種方式的情況下,由於 能夠用罐3和罐93分離冷卻液所需的容積,因此能夠縮小獨立的罐93的容積。
在實施方式一中,在複數個散熱器4之間的角部設置罐3。由此,在實施方式一中,與比較例相比,由於來自風扇5的部分排氣碰撞罐3的側面,從而能夠提高冷卻性能。
[與先前技術例的比較]
進而,通過與專利文獻1那樣的先前技術例的冷卻裝置的比較,對實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卻裝置的特有效果等進行補充說明。
專利文獻1的冷卻裝置在散熱器與受熱部和泵之間的配管的中途,將罐設於風扇的一側面上。專利文獻1的冷卻裝置只是在風扇周圍具有兩個散熱器並在兩個散熱器之間的角部配置有配管。在該角部配置有彎曲的兩根配管。該角部的配管僅具有輸送冷卻液的功能。亦即,該角部是無效區,功能上未得到有效利用。在該角部,冷卻液的積存、散熱性能低。從安裝密度方面來看,該角部這部分的體積也是無效區。
另一方面,在實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卻裝置中,在相當於兩個散熱器4之間的角部的空間中設置罐3,有效利用了該角部的空間。使該角部的空間具有了冷卻液的積存、散熱的性能。從薄型的高安裝密度的方面來看,該角部這部分的體積得到了有效利用。
專利文獻1的冷卻裝置具有使風扇和罐一體化的構成。與此相對,實施方式一具有使散熱器4和罐3一體化而作為一體部7的構成。一體部7與使風扇和罐一體化的構成相比,形狀、結構簡單,製造容易性高。
在專利文獻1的冷卻裝置中,受熱部和罐配置於比較靠近的位置。與此相對,在實施方式一中,受熱部1和罐3配置於分得很開的位置。罐3更不易受到受熱部1附近的發熱的影響,從而罐3內的冷卻液不易被加熱。因此,在冷卻性能這一點上也是有利的。
在專利文獻1的冷卻裝置中,由於風扇和罐是一體的,彼此靠近,因此假設出現冷卻液從罐中洩露的情況,則擔心會對風扇的驅動電路造成電氣不良。另一方面,實施方式一中採用將全都是處理液體的部件的散熱器4和罐3一體化的構成,風扇5和罐3是分離的部件。為此,在實施方式一中,假設即使出現冷卻液從罐3中洩露的情況,對風扇5的驅動電路造成電氣不良的可能性也很低,即能夠提高可靠性。
在專利文獻1的冷卻裝置中,罐一體配置於風扇的部分的側面上。為此,無法在該風扇的側面的部位配置散熱器等部件。亦即,在想要通過使用複數個散熱器來實現高的冷卻性能的情況下,專利文獻1的構成是不利的。另一方面,在實施方式一中,在風扇5的周圍配置有散熱部40,罐3配置於角部。風扇5的部分的側面是空著的。如下文所述的其它實施方式那樣,可以根據所需的冷卻性能在風 扇5的周圍配置所需數或量的散熱器4,自由度高。另外,與此相應,也可以配置複數個罐3,也可以增加罐整體的容積,亦即冷卻液的可積存量。
在專利文獻1的冷卻裝置中,冷卻液的路徑是按兩個散熱器、配管、罐、受熱部及泵的順序。另一方面,在實施方式一中,冷卻液的路徑是按散熱器4A、罐3、散熱器4B、配管6c、受熱部1的順序。亦即,如上所述,路徑形成為在罐3之後經散熱器4B冷卻後返回至受熱部1。這樣,由於路徑的不同,實施方式一在冷卻性能這一點上是有利的。
[變形例]
可以有以下的實施方式一的變形例。一體部7並不限定於一體成型的製造方法,可以應用各種構成。也可以是,散熱器4A、罐3及散熱器4B各自作為單獨的部件被製造或準備,再通過將這些部件接合來構成一體部7。另外,也可以是,殼體45、管部43、翅片44、流入部或流出部41等部分各自作為單獨的部件被製造或準備,再通過將這些部件接合來構成散熱器4。
在一體部7中的散熱器4與罐3的接合部位,也可以使相當於流入部或流出部那樣的其它接合部件介於其間。該接合部件既可以作為散熱器4的一部分,也可以作為罐3的一部分。各部件的接合部位並不限定於一體成型,也可以應用螺紋鎖緊等方式。
(實施方式二)
用圖9及圖10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二的液冷式冷卻裝置進行說明。實施方式二的基本構成與實施方式一相同。下面,對實施方式二中不同於實施方式一的構成部分進行說明。實施方式二示出關於實施方式一的散熱模組8的變形例。
[散熱模組(1)]
圖9顯示實施方式二的液冷式冷卻裝置中的散熱模組8的構成的立體圖。實施方式二的散熱模組8具有散熱器4和罐3的數量多於實施方式一的構成。實施方式二的散熱模組8在風扇5周圍具有散熱部40和罐部30。具有散熱器4A、散熱器4B和散熱器4C作為構成散熱部40的三個散熱器4。具有罐3A和罐3B作為構成罐部30的兩個罐。各個散熱器4和罐3交替配置。實施方式二的其它構成部分與實施方式一相同。
一體部7在X-Y平面內具有以下的第二形狀。一體部7的第二形狀是在風扇5周圍的矩形的框形狀的區域中以90度彎曲兩次的形狀,換言之,是具有矩形的拿掉一邊後的三邊的形狀。一體部7按照散熱器4A、罐3A、散熱器4B、罐3B、散熱器4C的順序進行連接和配置。
在靠近風扇5的第一側面的第一邊區域配置有作為第一散熱器的散熱器4A。從沿Y方向延伸的第一邊區域經由第一角部彎曲90度而連接於沿X方向延伸的第二邊區域。在靠近風扇5的第二側面的第二邊區域配置有作為第 二散熱器的散熱器4B。在第一邊區域與第二邊區域之間的第一角部配置有作為第一罐的罐3A。
從第二邊區域經由第二角部彎曲90度而連接於沿Y方向延伸的第三邊區域。在靠近風扇5的第三側面的第三邊區域配置有作為第三散熱器的散熱器4C。在第二邊區域與第三邊區域之間的第二角部配置有作為第二罐的罐3B。
在散熱器4A的一端的側面具有流入部41A,流入部41A具有連介面42A。如方向311所示,冷卻液從連介面42A流入。在散熱器4C的一端的側面具有流出部41C,流出部41C具有連介面42C。如方向312所示,冷卻液從連介面42C流出。在連介面42C處連接有配管6c。散熱器4B的一端的側面與罐3B的X方向上的一側面接合。罐3B的Y方向上的另一側面與散熱器4C的另一端的側面接合。
[散熱模組(2)]
圖10示出作為圖9的散熱模組8的主平面的X-Y平面的構成。冷卻液經由散熱器4A、罐3A、散熱器4B流入罐3B內。冷卻液從罐3B內流入散熱器4C的管部43C內。冷卻液邊流經散熱器4C的管部43C內而被冷卻,邊流入流出部41C內。冷卻液從流出部41C的連介面42C流出至配管6c。
未對風扇5的第四側面配置散熱器4等。在風扇5的第四側面設置有壁部52,將其封閉以免排氣排出。從風扇5的軸部51朝方向304的排氣被壁部52遮擋而被控制方 向,轉換成朝向對應於X方向的方向301、方向303的排氣。
作為X-Y平面內的風扇5的排氣的方向,包括方向301、方向302、方向303。方向303是朝向方向301的反方向、即X方向的另一方的排氣。方向303上的排氣從風扇5的開口的第三側面排出,流入散熱器4C的一方開口的側面。該排氣邊經過散熱器4C內的管部43C和翅片44C邊對其進行冷卻,並從散熱器4C的另一方開口的側面流出至外部。
[發明功效]
如上所述,通過實施方式二的液冷式冷卻裝置,與實施方式一同樣,能夠實現高冷卻性能、裝置的小型化和薄型化、向電子設備的高密度安裝。在實施方式二中,由於具有多於實施方式一的散熱器4,因此雖然安裝體積增大,但能夠進一步提高冷卻性能。在實施方式二中,由於具有多於實施方式一的罐3,因此雖然安裝體積增大,但能夠進一步增加冷卻液的可積存量。需要說明的是,安裝體積的增加由於被抑制於X-Y平面的方向的面積的增加,因此,可根據電子設備的可安裝空間的面積適當地增加。
(實施方式三)
用圖11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三的液冷式冷卻裝置進行說明。實施方式三的基本構成與實施方式一相同。下面,對實施方式三中不同於實施方式一的構成部分進行說明。實施方式三示出關於實施方式一的散熱模組8的變形例。
[散熱模組]
圖11示出作為實施方式三的液冷式冷卻裝置的散熱模組8的主平面的X-Y平面的構成。實施方式三的散熱模組8具有散熱器4和罐3的數量比實施方式二更多的構成。實施方式三的散熱模組8在風扇5周圍具有散熱部40和罐部30。具有散熱器4A、散熱器4B、散熱器4C和散熱器4D作為構成散熱部40的四個散熱器4。具有罐3A、罐3B、罐3C作為構成罐部30的三個罐。
一體部7在X-Y平面內具有以下的第三形狀。一體部7的第三形狀是在風扇5周圍的矩形的框形狀的區域中以90度彎曲三次的形狀,換言之,為具有矩形的四邊的形狀。一體部7按照散熱器4A、罐3A、散熱器4B、罐3B、散熱器4C、罐3C、散熱器4D的順序進行連接和配置。
一體部7中到散熱器4A、罐3A、散熱器4B、罐3B為止的構成與實施方式二相同。從沿Y方向延伸的第三邊區域經由第三角部彎曲90度而與沿X方向延伸的第四邊區域連接。在靠近風扇5的第四側面的第四邊區域配置有作為第四散熱器的散熱器4D。在第三邊區域與第四邊區域之間的第三角部配置有作為第三罐的罐3C。
在散熱器4C的另一端的側面上接合有罐3C的Y方向上的一側面。在罐3C的X方向上的另一側面上接合有散熱器4D的另一端的側面。在散熱器4D的一端的側面具有流出部41D,流出部41D具有連介面42D。如方向312所示,冷卻液從連介面42D流出。在連介面42D處連接有配 管6c。在圖11中,在流出部41D的一側面上,連介面42D設置於朝向Y方向的位置。
需要說明的是,在圖11的構成中,使流入部41A落在第一邊區域內,使流出部41D落在第四邊區域內,但也可以在第四角部配置構成部分。
冷卻液經由散熱器4A、罐3A、散熱器4B、罐3B、散熱器4C流入罐3C內。冷卻液從罐3C內流入散熱器4D的管部43D內。冷卻液邊流經散熱器4D的管部43D內而被冷卻,邊流入流出部41D內。冷卻液從流出部41D的連介面42D流出至配管6c。
對風扇5的四個側面全都配置了散熱器4。風扇5的四個側面為開口。作為來自風扇5的軸部51的排氣的方向,包括方向304。方向304是朝向方向302的反方向,亦即Y方向的另一方的排氣。方向304上的排氣從風扇5的開口的第四側面排出,流入散熱器4D的一方開口的側面。該排氣邊經過散熱器4D內的管部43D和翅片44D邊對其進行冷卻,從散熱器4D的另一方開口的側面流出至外部。
[發明功效]
如上所述,通過實施方式三的液冷式冷卻裝置,與實施方式一同樣,能夠實現高冷卻性能、裝置的小型化和薄型化、向電子設備的高密度安裝。在實施方式三中,由於具有比實施方式二更多的散熱器4,因此雖然安裝體積增大,但能夠進一步提高冷卻性能。在實施方式三中,由於 具有比實施方式二更多的罐3,因此雖然安裝體積增大,但能夠進一步增加冷卻液的可積存量。
還可以採用以下方式作為實施方式一至實施方式三的變形例。罐3可以不限於俯視觀察時的矩形形狀地加以應用。罐3在俯視觀察時在遠離風扇5方的側面上也可以具有由直線、曲線形成的錐形。另外,罐3在俯視觀察時既可以是三角形,也可以是四分之一圓的扇形。
一體部7的形狀並不限定於具有矩形框中的多條邊的形狀,也可以是具有六邊形等多邊形的框中的多條邊的形狀。
作為變形例,一體部7也可以採用如下的構成。將接合有一個散熱器4和一個罐3的部件製造或準備成一個單元部件。根據所需的冷卻性能,準備複數個單元部件,通過將它們接合來構成例如實施方式二或實施方式三的一體部7。在這種情況下,能夠基於相同的單元部件較容易地實現多種的安裝構成。
(實施方式四)
用圖12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四的液冷式冷卻裝置進行說明。實施方式四的基本構成與實施方式一相同。下面,對實施方式四中不同於實施方式一的構成部分進行說明。實施方式四示出關於實施方式一的散熱模組8的變形例。
[散熱模組]
圖12示出作為實施方式四的液冷式冷卻裝置的散熱模組8的主平面的X-Y平面的構成。實施方式四的散熱模 組8與實施方式一相比,區別主要在於一體部7中的罐3附近的構成。一體部7與第一形狀相同地大致呈L字形狀,具有散熱器4A、罐3D、散熱器4B。在靠近風扇5的第一側面的第一邊區域配置有散熱器4A,在靠近第二側面的第二邊區域配置有散熱器4B。在散熱器4A與散熱器4B之間的第一角部配置有罐3D。
罐3D具有包括曲面的側面401和側面402的彎曲形狀作為X-Y平面內的俯視觀察時的形狀。側面401是靠近風扇5的內側的側面,具有四分之一圓的圓弧形狀的曲面。側面402是遠離風扇5的外側的側面,具有四分之一圓的圓弧形狀的曲面。側面402相當於對直角的角設置曲面的錐形而得到的形狀。通過曲面的側面,能夠使冷卻液的流動更順暢。
罐3D的側面401靠近風扇5的開口的一側面配置。來自風扇5的部分排氣碰撞該側面401。來自風扇5的軸部51的斜右上的方向305上的排氣從開口的一側面排出,碰撞罐3D的側面401,由此處分成相鄰的兩支流,並與方向301的排氣、方向302的排氣合流。由此,罐3D產生從冷卻液散熱的作用,具有某種程度以上的散熱功能。
另外,罐3D與實施方式一的罐3相比,X-Y平面上的尺寸大,容積大。對應於側面401的設置,罐3D在X方向和Y方向上的邊的長度與罐3在X方向和Y方向上的邊的長度相比,延長了對應距離1201和距離1202的量。 另外,散熱器4A和散熱器4B的長邊的長度與實施方式一相比縮短了對應該距離1201和距離1202的量。
[發明功效]
如上所述,通過實施方式四的液冷式冷卻裝置,與實施方式一同樣,能夠實現高冷卻性能、裝置的小型化和薄型化、向電子設備的高密度安裝。在實施方式四中,通過罐3D,能夠增加冷卻液的可積存量,並能從罐3D內的冷卻液散熱。
可以採用以下方式作為實施方式四的變形例。罐3的側面401和側面402並不限定於曲面,也可以是具有相對於X方向和Y方向傾斜45度等的直面(直面)的側面。另外,側面401也可以是由彎曲90度的兩個直面構成的側面。另外,也可以進一步擴大距離1201等,從而進一步增大側面401的面積。
(實施方式五)
用圖13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五的液冷式冷卻裝置進行說明。實施方式五的基本構成與實施方式一相同。下面,對實施方式五中不同於實施方式一的構成部分進行說明。實施方式五示出關於實施方式一的散熱模組8的變形例。
[散熱模組]
圖13示出作為實施方式五的液冷式冷卻裝置的散熱模組8的主平面的X-Y平面的構成。在實施方式五的散熱模組8中,一體部7的散熱部40和罐3F配置於在俯視觀察時外框呈圓形的風扇5周圍的圓周區域內。一體部7的 形狀是在圓周區域、換言之在環形的區域中去除一部分邊而得的形狀。一體部7具有散熱器4A、罐3E、散熱器4B,它們均大致具有圓弧形狀,並具有曲面的側面。
散熱器4A和散熱器4B分別配置於靠近風扇5的一側面的圓周區域內。散熱器4A的開口的側面1301是對應於圓弧的曲面的側面。散熱器4B的開口的側面1302是對應於圓弧的曲面的側面。
罐3E配置於散熱器4A與散熱器4B之間。罐3E配置於靠近風扇5的一側面的圓周區域內。靠近風扇5的一側面的罐3E的內側的側面501是對應於圓弧的曲面的側面。
在來自風扇5的軸部51的排氣中,方向301上的排氣經過散熱器4A,方向302上的排氣經過散熱器4B。方向305上的排氣碰撞罐3E的側面501,由此處分成相鄰的兩支流,並與方向301和方向302上的排氣合流。由於排氣會碰撞側面501,因此罐3E具有某種程度以上的散熱功能。
在風扇5的側面中,在對應於風扇5周圍未配置散熱器4、罐3的區域的側面上設置有壁部52。風扇5的排氣中朝向如方向303、方向304那樣存在壁部52的方向的排氣被壁部52遮擋而被控制方向,轉換成朝向存在散熱器4的方向301、方向303的排氣。
[發明功效]
如上所述,通過實施方式五的液冷式冷卻裝置,與實施方式四等同樣,能夠實現高冷卻性能、裝置的小型化和薄型化、向電子設備的高密度安裝。在實施方式五中,能 夠使散熱模組8的外形大致接近圓形,由於易於利用風扇5的所有方向上的排氣,從而容易提高冷卻性能。
還可以採用以下方式作為實施方式五的變形例。也可以採用在風扇5周圍的圓周區域內根據所需的性能增減散熱器4、罐3的側面的圓周方向的長度的方式。例如,也可以採用使散熱器4A的側面1301及散熱器4B的側面1302長於圖13的狀態而使一體部7更接近圓形的方式。在該方式的情況下,散熱器4A的流入部41A和散熱器4B的流出部41B更靠近地配置。另外,例如,也可以採用使罐3E的側面501長於圖13的狀態的方式。在該方式的情況下,能夠增加罐3E的容積,並提高罐3E的散熱功能。
另外,在風扇5周圍的圓周區域內,作為一體部7,也可以進一步增加散熱器4、罐3的數量。亦即,也可以配置三個以上的散熱器4、兩個以上的罐3。
(實施方式六)
用圖14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六的液冷式冷卻裝置進行說明。實施方式六的基本構成與實施方式一相同。下面,對實施方式六中不同於實施方式一的構成部分進行說明。實施方式六示出關於實施方式一的散熱模組8的變形例。
[散熱模組]
圖14示出作為實施方式六的液冷式冷卻裝置的散熱模組8的主平面的X-Y平面的構成。在實施方式六的散熱模組8中,作為一體部7的形狀,與實施方式二同樣地是 以90度彎曲兩次並具有矩形框中的三邊的形狀。一體部7具有散熱器4A、罐3F、散熱器4B。
在風扇5周圍的矩形的框形狀的區域內,散熱器4A配置於沿Y方向延伸的第一邊區域,散熱器4B配置於在X方向上位於與第一邊區域相反一側的第三邊區域。並且,罐3F以連接散熱器4A和散熱器4B的方式配置於靠近風扇5的第二側面的第二邊區域。罐3F配置於跨第一角部、第一邊區域和第二角部的區域,在俯視觀察時具有在X方向上較長的長方形的形狀。
在散熱器4A的一端具有流入部41A,另一端的側面接合於罐3F的側面1400的X方向上的一方的局部,在該部分上設置有管部43A的開口端部。在散熱器4B的一端具有流出部41B,另一端的側面接合於罐3F的側面1400的X方向上的另一方的局部,在該部分上設置有管部43B的開口端部。
第一角部是罐3F的X方向上的一端的區域,第二角部是罐3F的X方向上的另一端的區域。冷卻液從散熱器4A的管部43A流入罐3F的X方向上的一端的區域,沿X方向從一方向另一方流經罐3F內,並從罐3F的X方向上的另一端的區域流入散熱器4B的管部43B。
罐3F與實施方式一的罐3相比,X方向上的尺寸大,容積大。
在風扇5的排氣中,作為X方向的一方的方向301上的排氣經過散熱器4A,作為X方向的另一方的方向303 上的排氣經過散熱器4B。作為Y方向的另一方的方向304上的排氣被壁部52遮擋而被控制方向,轉換成方向301、方向303上的排氣。另外,風扇5在作為Y方向的一方的方向302上的排氣碰撞罐3F的側面1400。碰撞側面1400的排氣向X方向的兩方分流,並與方向301、方向303上的排氣合流。由於排氣碰撞罐3F,因此罐3F具有某種程度以上的散熱功能。
[發明功效]
如上所述,通過實施方式六的液冷式冷卻裝置,與實施方式一同樣地能夠實現高冷卻性能、裝置的小型化和薄型化、向電子設備的高密度安裝。在實施方式六中,通過罐3F,能夠增加冷卻液的可積存量,能夠使得從罐3F內的冷卻液散熱。
可以採用以下方式作為實施方式六的變形例。實施方式六中,在第一角部和第二角部配置有一部分罐3F。不限於此,既可以在第一角部配置一部分散熱器4A,也可以在第二角部配置一部分散熱器4B。亦即,也可以相應地延長散熱器4在Y方向上的長度,而相應地縮短罐3F在X方向上的長度。罐3F也可以僅配置於第二邊區域。
以上基於實施方式具體說明了本發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其宗旨的範圍內可以進行各種變更。
1‧‧‧受熱部
2‧‧‧泵
3‧‧‧罐
4、4A、4B‧‧‧散熱器
5‧‧‧風扇
6、6a、6b、6c‧‧‧配管
7‧‧‧一體部
8‧‧‧散熱模組
40‧‧‧散熱部
101、102‧‧‧方向

Claims (9)

  1. 一種液冷式冷卻裝置,包括:受熱部;泵;平板形狀的散熱模組;以及配管部,該配管部連接該受熱部、該泵及該散熱模組之間,用於構成冷卻液流動的路徑;該散熱模組具有:風扇;散熱部,包括配置於該風扇的周圍的複數個散熱器;以及罐部,配置於該複數個散熱器之間。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液冷式冷卻裝置,其中包括該受熱部、該泵、該散熱模組及該配管部在內的全體配置於平板形狀的空間內。
  3.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液冷式冷卻裝置,其中該風扇具有排氣通過的第一側面和第二側面;該液冷式冷卻裝置具有第一散熱器和第二散熱器作為該複數個散熱器;該第一散熱器配置於靠近該第一側面的第一邊區域;該第二散熱器配置於靠近該第二側面的第二邊區域;該罐部配置於該第一散熱器與該第二散熱器之 間的區域;該第一散熱器內的管部、該罐部內的空間以及該第二散熱器內的管部連接作為該路徑。
  4.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液冷式冷卻裝置,其中該風扇具有排氣通過的第一側面、第二側面和第三側面;該液冷式冷卻裝置具有第一散熱器、第二散熱器和第三散熱器作為該複數個散熱器;該液冷式冷卻裝置具有第一罐和第二罐作為該罐部;該第一散熱器配置於靠近該第一側面的第一邊區域;該第二散熱器配置於靠近該第二側面的第二邊區域;該第三散熱器配置於靠近該第三側面的第三邊區域;該第一罐配置於該第一散熱器與該第二散熱器之間的區域;該第二罐配置於該第二散熱器與該第三散熱器之間的區域;該第一散熱器內的管部、該第一罐內的空間、該第二散熱器內的管部、該第二罐內的空間以及該第三散熱器內的管部連接作為該路徑。
  5.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液冷式冷卻裝置,其中該風扇具有排氣通過的第一側面、第二側面、第三側面和第四 側面;該液冷式冷卻裝置具有第一散熱器、第二散熱器、第三散熱器和第四散熱器作為該複數個散熱器;該液冷式冷卻裝置具有第一罐、第二罐和第三罐作為該罐部;該第一散熱器配置於靠近該第一側面的第一邊區域;該第二散熱器配置於靠近該第二側面的第二邊區域;該第三散熱器配置於靠近該第三側面的第三邊區域;該第四散熱器配置於靠近該第四側面的第四邊區域;該第一罐配置於該第一散熱器與該第二散熱器之間的區域;該第二罐配置於該第二散熱器與該第三散熱器之間的區域;該第三罐配置於該第三散熱器與該第四散熱器之間的區域;該第一散熱器內的管部、該第一罐內的空間、該第二散熱器內的管部、該第二罐內的空間、該第三散熱器內的管部、該第三罐內的空間以及該第四散熱器內的管部連接作為該路徑。
  6.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液冷式冷卻裝置,其中該罐部具 有側面,該風扇的部分排氣碰撞該側面。
  7.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液冷式冷卻裝置,其中該風扇在俯視觀察時外形是圓形,並具有曲面的側面;該散熱部和該罐部配置於靠近該曲面的側面的圓周區域內。
  8.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液冷式冷卻裝置,其中該風扇具有排氣通過的第一側面、第二側面和第三側面;該液冷式冷卻裝置具有第一散熱器和第二散熱器作為該複數個散熱器;該第一散熱器配置於靠近該第一側面的第一邊區域;該第二散熱器配置於靠近該第三側面的第三邊區域,該第三邊區域位於與該第一邊區域相對的位置;該罐部配置於作為該第一邊區域與該第三邊區域之間的區域的靠近該第二側面的第二邊區域;該第一散熱器內的管部、該罐部內的空間以及該第二散熱器內的管部連接作為該路徑。
  9.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液冷式冷卻裝置,其中該複數個散熱器中的各個散熱器具有:供該風扇的排氣通過的側面;作為管部的扁平管;以及與該扁平管接觸的翅片。
TW105129782A 2016-02-26 2016-09-13 液冷式冷卻裝置 TW20173137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35568A JP2017152614A (ja) 2016-02-26 2016-02-26 液冷型冷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1371A true TW201731371A (zh) 2017-09-01

Family

ID=597215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9782A TW201731371A (zh) 2016-02-26 2016-09-13 液冷式冷卻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17152614A (zh)
KR (1) KR20170101099A (zh)
CN (1) CN107132891A (zh)
TW (1) TW20173137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0595B (zh) * 2019-01-30 2022-04-11 大陸商全億大科技(佛山)有限公司 液冷散熱器及伺服器系統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75065A (zh) * 2017-09-08 2019-03-15 泽鸿(广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多散热器液冷系统
CN107949242B (zh) * 2017-11-17 2020-08-28 珠海诚然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环保设备用双排散热器
JP7131312B2 (ja) * 2018-11-07 2022-09-06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
CN111854290A (zh) * 2020-07-16 2020-10-30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液冷工质输送系统及其设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91667Y (zh) * 2002-10-22 2003-12-10 罗云 一种计算机冷却装置
CN2762216Y (zh) * 2004-12-27 2006-03-01 夏宏 计算机用高效液冷散热装置
JP2006207881A (ja) * 2005-01-26 2006-08-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却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CN101295202B (zh) * 2007-04-28 2010-05-19 佛山市顺德区顺达电脑厂有限公司 水冷式散热器
US8358505B2 (en) * 2010-10-28 2013-01-22 Asetek A/S Integrated liquid cooling system
TWI438388B (zh) * 2011-05-20 2014-05-21 Wistron Corp 液冷式散熱裝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0595B (zh) * 2019-01-30 2022-04-11 大陸商全億大科技(佛山)有限公司 液冷散熱器及伺服器系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32891A (zh) 2017-09-05
KR20170101099A (ko) 2017-09-05
JP2017152614A (ja) 2017-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731371A (zh) 液冷式冷卻裝置
JP3594900B2 (ja)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一体型コンピュータ
JP5002522B2 (ja) 電子機器用冷却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US7613001B1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with heat pipe
US20070034355A1 (en) Heat-dissipation structure and method thereof
JP4532422B2 (ja) 遠心ファン付ヒートシンク
US20050248922A1 (en) Cooling assembly for electronics drawer using passive fluid loop and air-cooled cover
CN211718842U (zh) 液冷式散热装置
JP6126149B2 (ja) 放熱フィンを有する熱伝導部材を備えた空冷式レーザ装置
JP2008287733A (ja) 液冷システム
JP4720688B2 (ja) 電子制御装置の冷却装置
GB2403601A (en) Heat sink with fins
JP7238400B2 (ja) 冷却装置
JP2012204554A (ja) 冷却ユニット
TWM516708U (zh) 水冷裝置
KR20050081815A (ko) 액냉 시스템을 구비한 전자 기기와 그 라디에이터 및 그제조 방법
KR100939992B1 (ko) 전기전자기기의 냉각장치 및 이를 장착한 전기전자기기
US20180132386A1 (en) Radiator and server cooling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JP4603783B2 (ja) 液冷システムおよびラジエーター
TWI807188B (zh) 散熱裝置及伺服器
JP5117287B2 (ja) 電子機器の冷却装置
JP4682858B2 (ja) 電子機器用の冷却装置
JP2018133529A (ja) 冷却装置
JP2006332393A (ja) 水冷式ヒートシンク
JP2005317033A (ja)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一体型コンピュータ及びこれに用いる冷却モジュー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