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75065A - 多散热器液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多散热器液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75065A
CN109475065A CN201710805365.5A CN201710805365A CN109475065A CN 109475065 A CN109475065 A CN 109475065A CN 201710805365 A CN201710805365 A CN 201710805365A CN 109475065 A CN109475065 A CN 1094750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or
water
cooling head
cooling
main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0536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安智
陈志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EHONG (GUANGZHO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EHONG (GUANGZHO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EHONG (GUANGZHO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EHONG (GUANGZHO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80536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475065A/zh
Publication of CN1094750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50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63Heat dissipaters releasing heat from coolan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72Fan mounting or fan spec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72Accessories for moving fluid, for expanding fluid, for connecting fluid conduits, for distributing fluid, for removing gas or for preventing leakage, e.g. pumps, tanks or manifold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散热器液冷系统,其包括一水泵、一主水冷头、多个散热器以及一风扇。该水泵、该主水冷头、该多个散热器彼此流体连通而共同形成一冷却循环回路,一工作液体流动于其中以进行协助散热。该风扇邻设于该多个散热器的一侧,对该多个散热器进行吹送风,以将热能逸散至外界。本发明藉由设置多个散热器,扩展散热区域,以避免热空气过于密集地聚集于一处且透过风扇对位于不同方位的第一散热器以及第二散热器吹送风,以提高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多散热器液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液冷系统,特别是关于一种具有多散热器设计的液冷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电脑及各式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其所带来的便利性已让现代人养成长时间使用的习惯,但电脑及各式电子产品在被长时间操作的过程中产生的发热量无法相应及时散出的缺点,亦伴随而来。于是可协助散热的液冷系统因应而生。
传统的液冷系统包括一水冷头、一水泵以及一水冷排,水冷排本身具有密集鳍片及管体而聚集构成一块结构体,也因此废热也较易聚集在一起而不易散出。此外,传统的液冷系统的冷却效率若要好,水冷排就要做得越大,以便于得到更多的散热面积。然而,现在市面上的电子产品皆追求小型化,也因此间接限制了水冷排的体积大小以及设置空间。有鉴于此,传统的液冷系统仍有改善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多散热器液冷系统,藉由设置多个散热器,扩展散热区域,以避免热空气过于密集地聚集于一处,且透过风扇对位于不同方位的第一散热器以及第二散热器吹送风,以提高散热效率。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多散热器液冷系统,用以供一工作液体流动于其中以进行协助散热,该多散热器液冷系统包括水泵、主水冷头、第一散热器、第二散热器以及风扇,该主水冷头流体连通于该水泵,该水泵驱动该水泵内的该工作液体流入至该主水冷头内,使该工作液体于该主水冷头内与该主水冷头进行热交换;该第一散热器流体连通于该主水冷头,以接收来自该主水冷头的该工作液体;该第二散热器流体连通于该第一散热器,以接收来自该第一散热器的该工作液体;该风扇邻设于该第一散热器以及该第二散热器的一侧,并对该第一散热器以及该第二散热器吹送风,以将该第一散热器以及该第二散热器内的该工作液体的热能向外散逸;其中,该水泵、该主水冷头、该第一散热器以及该第二散热器共同形成一冷却循环回路。
较佳地,该第一散热器以及该第二散热器之间以一弯管连接,以供该第一散热器内的该工作液体经该弯管流动至该第二散热器,且使该第一散热器以及该第二散热器两者之间夹有一角度。
较佳地,该第一散热器以及该第二散热器各自为一水冷排,其中,该第一散热器、该第二散热器以及该弯管是由一金属材料所制成,或者,该第一散热器以及该第二散热器是由一金属材料所制成,而该弯管是由一橡胶材料所制成。
较佳地,该风扇为离心式风扇,而该第一散热器、该第二散热器以及该离心式风扇位于同一水平面,且该第一散热器以及该第二散热器位于该离心式风扇的一离心方向上,以被该离心式风扇吹送风。
较佳地,该第一散热器以及该第二散热器两者之间呈相互垂直设置。
较佳地,该多散热器液冷系统还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以及第三管体,其中,该第一管体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水泵以及该主水冷头,以使该水泵以及该主水冷头流体连通,该第二管体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主水冷头以及该第一散热器,以使该主水冷头以及该第一散热器流体连通,该第三管体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二散热器以及该水泵,以使该第二散热器以及该水泵流体连通。
较佳地,该多散热器液冷系统还包括两个三向接头以及一副水冷头,该两个三向接头其中之一连接于该第一管体以及该副水冷头的一流入口,以从该第一管体导引一部分的该工作液体至该副水冷头,而剩余部分的该工作液体则继续沿该第一管体流至该主水冷头,该两个三向接头中的另一三向接头连接于该第二管体以及该副水冷头的一流出口,以从该副水冷头导引其内的该工作液体至该第二管体,而与从该主水冷头流出的该剩余部分的该工作液体汇流。
本发明多散热器液冷系统透过设置至少两个散热器,以扩展散热区域,避免热空气过于密集地聚集,且再透过风扇对位于不同区域的散热器进行吹送风,以提高热空气散逸的效率。除此之外,本发明多散热器液冷系统可于对主水冷头进行降温的同时,透过两个三向接头来接通副水冷头,对其进行降温,一并提高了空间使用上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多散热器液冷系统的第一实施例的一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多散热器液冷系统的第二实施例的一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指的液冷系统,是由多个元件、装置所串接组成的一回路,该回路内有一工作液体流动于其中,以协助热传递散布。液冷系统可与外界的一热源(比如:电子装置)接触以进行热交换,并透过工作液体将其热能带走,藉此以降低该热源的温度。
首先,请先参阅图1,图1为本发明多散热器液冷系统的第一实施例的一俯视图。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为方便说明起见,散热器的数量以两个来作描述说明,但散热器的数量并不仅限于两个,数量大于两个亦属于本发明所主张的范围。本发明多散热器液冷系统1包括一水泵11、一主水冷头12、一第一散热器13、一第二散热器14以及一风扇15,且水泵11、主水冷头12、第一散热器13以及第二散热器14两两之间透过管路16(将于下一段详述)连接,而共同形成一冷却循环回路。其中,一工作液体流动于该冷却循环回路中,藉由该工作液体循环流动以达到携带热能的转移并协助散热的目的。
详细而言,管路16包括一弯管160、一第一管体161、一第二管体162以及一第三管体163。首先,第一散热器13以及第二散热器14之间是以弯管160连接而呈流体连通,以供第一散热器13内的工作液体经弯管160流动至第二散热器14。并且,藉由弯管160本身呈弯折形状,而弯管160的两端连接于第一散热器13以及第二散热器14,使得第一散热器13以及第二散热器14两者之间非平行设置地夹有一角度,且相距有一段距离。风扇15邻设于第一散热器13以及第二散热器14的一侧,且对第一散热器13以及第二散热器14吹送风。由于第一散热器13以及第二散热器14两者之间因夹有一角度而占据不同位置,也就是第一散热器13以及第二散热器14分别于不同方位占据于风扇15的一侧,供散热的空间更大,因此第一散热器13以及第二散热器14周遭的热空气就不会十分密集致难以驱散。藉此,当风扇15在对第一散热器13以及第二散热器14吹送风时,即是同时朝两个方位吹送风,藉此以将第一散热器13以及第二散热器14内的工作液体的热能更有效率地向外散逸。
较佳地,第一散热器13以及第二散热器14两者之间呈相互垂直设置,而风扇15为一离心式风扇,第一散热器13、第二散热器14以及该离心式风扇大致上位于同一水平面,且第一散热器13以及第二散热器14位于该离心式风扇的一离心方向上,以使第一散热器13以及第二散热器14被该离心式风扇吹送风。而藉由位于两个方位的第一散热器13以及第二散热器14组合可三百六十度进行吹送的离心式风扇15,不但液冷系统的散热效率得到提升,且其在空间上的安装使用亦十分精简,可达薄型化设置。当然,若风扇15改成两个轴流式风扇,且两个轴流式风扇出风方向呈垂直,各自对应于第一散热器13以及第二散热器14吹送风,亦属可行的设置。
另一方面,第一管体16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水泵11以及主水冷头12,使水泵11以及主水冷头12流体连通,以便水泵11驱动水泵11内的工作液体流入至主水冷头12内,使该工作液体于主水冷头12内与已经接收来自一电子零件9的热能而升温的主水冷头12进行热交换。第二管体16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主水冷头12以及第一散热器13,使主水冷头12以及第一散热器13流体连通,而第一散热器13接收来自主水冷头12的升温的该工作液体。第三管体16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散热器14以及水泵11,使第二散热器14以及水泵11流体连通,而水泵11接收来自第二散热器14的降温的该工作液体。而后,水泵11再推动已降温的该工作液体至主水冷头12,至此完成一次的回路循环。
进一步而言,第一散热器13以及第二散热器14各自为一水冷排,水冷排是由至少一管道以及多个鳍片(图未示)所构成,其具有大区域的散热面积,以便有效率地与外界作热交换。再者,第一散热器13、第二散热器14以及弯管160是由一金属材料所制成,且弯管160的两端焊接于第一散热器13以及第二散热器14;抑或是,第一散热器13以及第二散热器14是由一金属材料所制成,而弯管160是由一橡胶材料所制成,且弯管160的两端套接于第一散热器13以及第二散热器14。两种实施态样皆属可行。
请参阅图2,图2为本发明多散热器液冷系统的第二实施例的一俯视图。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相似于第一实施例,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多散热器液冷系统2亦包括一水泵11、一主水冷头12、一第一散热器13、一第二散热器14以及一风扇15,且水泵11、主水冷头12、第一散热器13以及第二散热器14两两之间透过管路16连接,而共同形成一冷却循环回路。并且,一工作液体流动于冷却循环回路中,藉由循环流动达到携带热能的转移以协助散热的目的。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异于第一实施例之处在于,第二实施例的多散热器液冷系统2更包括两个三向接头27以及一副水冷头28,两个三向接头27其中之一连接于第一管体161以及副水冷头28的一流入口280,以从第一管体161导引一部分的工作液体至副水冷头28,而剩余部分的工作液体则继续沿第一管体161流至主水冷头12,两个三向接头27中的另一个三向接头27连接于第二管体162以及副水冷头28的一流出口281,以从副水冷头28导引其内的工作液体至第二管体162,并与从主水冷头12流出的剩余部分的工作液体汇流。如此一来,使得主水冷头12以及副水冷头28形成并联连接的结构。藉此设置,仅使用单个冷却循环回路的元件、装置(如水泵11、第一、第二散热器13、14),即可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冷头(主水冷头12以及副水冷头28)进行降温,如此可节省元件、装置的数量,微型化体积而更有安装空间上的余裕。
综上所述,本发明多散热器液冷系统透过设置至少两个散热器,以扩展散热区域,避免热空气过于密集地聚集,再透过风扇对位于不同区域的散热器进行吹送风,以提高热空气散逸的效率。除此之外,本发明多散热器液冷系统除了可对主水冷头进行降温,于同一时间还可透过两个三向接头来接通副水冷头,对其进行降温,且一并提高了空间使用上的利用率。
上述实施例仅为示例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以及阐释本发明的技术特征,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任何本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及精神的情况下,可轻易完成的改变或均等性的安排均属于本发明所主张的范围。因此,本发明的权利保护范围应如其权利要求范围所列。

Claims (7)

1.一种多散热器液冷系统,用以供一工作液体流动于其中以进行协助散热,其特征在于,该多散热器液冷系统包括:
水泵;
主水冷头,流体连通于该水泵,该水泵驱动该水泵内的该工作液体流入至该主水冷头内,使该工作液体于该主水冷头内与该主水冷头进行热交换;
第一散热器,流体连通于该主水冷头,以接收来自该主水冷头的该工作液体;
第二散热器,流体连通于该第一散热器,以接收来自该第一散热器的该工作液体;以及
风扇,邻设于该第一散热器以及该第二散热器的一侧,并对该第一散热器以及该第二散热器吹送风,以将该第一散热器以及该第二散热器内的该工作液体的热能向外散逸;
其中,该水泵、该主水冷头、该第一散热器以及该第二散热器共同形成一冷却循环回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散热器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器以及该第二散热器之间以一弯管连接,以供该第一散热器内的该工作液体经该弯管流动至该第二散热器,且使该第一散热器以及该第二散热器两者之间夹有一角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散热器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器以及该第二散热器各自为一水冷排,其中,该第一散热器、该第二散热器以及该弯管是由一金属材料所制成,或者,该第一散热器以及该第二散热器是由一金属材料所制成,而该弯管是由一橡胶材料所制成。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散热器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该风扇为离心式风扇,而该第一散热器、该第二散热器以及该离心式风扇位于同一水平面,且该第一散热器以及该第二散热器位于该离心式风扇的一离心方向上,以被该离心式风扇吹送风。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散热器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器以及该第二散热器两者之间呈相互垂直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散热器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多散热器液冷系统还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以及第三管体,其中,该第一管体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水泵以及该主水冷头,以使该水泵以及该主水冷头流体连通,该第二管体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主水冷头以及该第一散热器,以使该主水冷头以及该第一散热器流体连通,该第三管体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二散热器以及该水泵,以使该第二散热器以及该水泵流体连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散热器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多散热器液冷系统还包括两个三向接头以及一副水冷头,该两个三向接头其中之一连接于该第一管体以及该副水冷头的一流入口,以从该第一管体导引一部分的该工作液体至该副水冷头,而剩余部分的该工作液体则继续沿该第一管体流至该主水冷头,该两个三向接头中的另一三向接头连接于该第二管体以及该副水冷头的一流出口,以从该副水冷头导引其内的该工作液体至该第二管体,而与从该主水冷头流出的该剩余部分的该工作液体汇流。
CN201710805365.5A 2017-09-08 2017-09-08 多散热器液冷系统 Pending CN10947506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05365.5A CN109475065A (zh) 2017-09-08 2017-09-08 多散热器液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05365.5A CN109475065A (zh) 2017-09-08 2017-09-08 多散热器液冷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75065A true CN109475065A (zh) 2019-03-15

Family

ID=656582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05365.5A Pending CN109475065A (zh) 2017-09-08 2017-09-08 多散热器液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475065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34981A (ja) * 2004-11-04 2006-05-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却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US20060162901A1 (en) * 2005-01-26 2006-07-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Blower, cooling device including the blower,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cooling device
CN102573390A (zh) * 2010-12-23 2012-07-11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冷却系统
CN203407144U (zh) * 2013-09-04 2014-01-22 酷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分流机制的液冷散热装置
CN205384567U (zh) * 2016-01-05 2016-07-13 陈笑雨 一种笔记本电脑内置散热装置
CN107132891A (zh) * 2016-02-26 2017-09-05 株式会社日立信息通信工程 液冷式冷却装置
CN207266495U (zh) * 2017-09-08 2018-04-20 泽鸿(广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多散热器液冷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34981A (ja) * 2004-11-04 2006-05-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却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US20060162901A1 (en) * 2005-01-26 2006-07-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Blower, cooling device including the blower,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cooling device
CN102573390A (zh) * 2010-12-23 2012-07-11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冷却系统
CN203407144U (zh) * 2013-09-04 2014-01-22 酷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分流机制的液冷散热装置
CN205384567U (zh) * 2016-01-05 2016-07-13 陈笑雨 一种笔记本电脑内置散热装置
CN107132891A (zh) * 2016-02-26 2017-09-05 株式会社日立信息通信工程 液冷式冷却装置
CN207266495U (zh) * 2017-09-08 2018-04-20 泽鸿(广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多散热器液冷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50059360A1 (en) Liquid cooling device having diversion mechanism
CN108541181A (zh) 具有散热功能的电子设备及其水冷排总成
TW201913284A (zh) 多散熱器液冷系統
US10015909B1 (en) Fixing device for interface card fluid-cooling structure
CN103249281A (zh) 散热模块
CN104412196B (zh) 计算机系统、用于计算机系统的机壳的零件、热交换器及组装计算机系统的零件的方法
CN207266495U (zh) 多散热器液冷系统
CN103970238B (zh) 散热模块
CN109475065A (zh) 多散热器液冷系统
CN109860134B (zh) 一种强化散热导流装置及散热模块
CN205656568U (zh) 带有高效芯片水冷散热装置的超高速计算机
JP2013145830A (ja) 電子機器用液冷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ラジエータ
CN103188918B (zh) 电子装置
CN209181065U (zh) 外壳导热辐射散热器
TWI664524B (zh) 水冷排散熱結構
TWM561776U (zh) 水冷式散熱模組
CN209296991U (zh) 用于光模块的散热结构
CN208737395U (zh) 一种新型cpu热管散热器
TWI648941B (zh) 水冷排裝置
JP2005051127A (ja) 冷却モジュールおよび放熱体の積層構造
CN205334352U (zh) 一种计算机散热器
CN209539435U (zh) 一种高效仿生的汽车散热器芯体
CN205860833U (zh) 一种双排冷却器装置
CN109588002A (zh) 水冷散热系统及水冷头
CN204272568U (zh) 适用于多热源的散热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