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32891A - 液冷式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冷式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132891A CN107132891A CN201610815330.5A CN201610815330A CN107132891A CN 107132891 A CN107132891 A CN 107132891A CN 201610815330 A CN201610815330 A CN 201610815330A CN 107132891 A CN107132891 A CN 10713289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adiator
- tank
- cooled
- cooling device
- liqu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 G06F1/203—Cooling mean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e.g. for laptop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72—Accessories for moving fluid, for expanding fluid, for connecting fluid conduits, for distributing fluid, for removing gas or for preventing leakage, e.g. pumps, tanks or manifold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6—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 H01L23/473—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by flowing liquid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54—Cold plates transferring heat from heat source to coola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使液冷式冷却装置实现高冷却性能、高密度安装的技术。液冷式冷却装置包括:受热部(1);泵(2);平板形状的散热模块(8);以及配管(6),配管(6)连接受热部(1)、泵(2)及散热模块(8)之间,用于构成冷却液流动的路径。散热模块(8)具有:风扇(5);散热部(40),散热部(40)包括配置于风扇(5)周围的多个散热器(4);以及罐(3),罐(3)配置于多个散热器(4)之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冷式冷却装置技术。
背景技术
目前,在将冷却单元设置于电子设备中的狭小空间内的情况下,经常利用的是空气冷却型的散散热器等。笔记本PC等电子设备伴随小型化、薄型化而发热密度变高。为此,要求电子设备的冷却单元具有更高的冷却性能。
作为电子设备的冷却单元,可列举出液冷式冷却装置。液冷式冷却装置通过结合水冷却和空气冷却,能够实现较高的冷却性能。液冷式冷却装置具有受热部、泵、罐、散热部、风扇及连接这些构成部分之间的配管等作为构成部分。
作为关于液冷式冷却装置的现有技术例,可列举出特开2006-207881号公报(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旨在实现冷却性能提高和小型化的冷却装置。该冷却装置在风扇的两个侧面配置有两个散热器。并且,在连接一个散热器和受热器之间的配管的中途,以靠近风扇的部分侧面及一体的形式设置有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078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以往的液冷式冷却装置为了配置包括配管、罐在内的构成部分,而装置整体的体积变得较大。为此,以往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在安装于例如笔记本PC那样的可安装空间有限的电子设备中的情况下,很难进行安装。即,难以将液冷式冷却装置容纳在该可安装空间内。即使能将液冷式冷却装置安装于电子设备,包括电子设备和液冷式冷却装置的系统整体的体积也将变大。即,该电子设备难以实现薄型化、小型化。
尤其是在笔记本PC等电子设备的情况下,其大致具有平板形状,用于设置冷却单元的可安装空间也大致是平板形状。为此,以往是将散热器等安装在该可安装空间内。但是,光是这样的话,散热能力、冷却效率不足。在该电子设备中,当全功率进行CPU的运算时,由于冷却性能不足,可能会超过部件上限温度。为此,在该电子设备中,需要限制CPU的能力进行使用,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其性能。
如上所述,以往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在小型化、薄型化的方面具有改善的余地。希望在将液冷式冷却装置安装于笔记本PC等电子设备中的情况下,实现高冷却性能的同时,实现小型化、薄型化的高密度安装,以使系统整体的体积、厚度变小。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液冷式冷却装置实现高冷却性能、高密度安装的技术。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中代表性的实施方式是一种液冷式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所示的构成。
一实施方式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包括:受热部;泵;平板形状的散热模块;以及配管部,所述配管部连接所述受热部、所述泵及所述散热模块之间,用于构成冷却液流动的路径,所述散热模块具有:风扇;散热部,包括配置于所述风扇周围的多个散热器;以及罐部,所述罐部配置于所述多个散热器之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中代表性的实施方式,能够使液冷式冷却装置实现高冷却性能、小型化的安装。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安装构成例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散热模块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4是为了说明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装置而示出区域等的定义的平面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散热模块的主平面的构成的平面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装置中的一体部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装置中的散热器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装置中的散热器的侧面的构成的平面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二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散热模块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二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散热模块的主平面的构成的平面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三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散热模块的主平面的构成的平面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四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散热模块的主平面的构成的平面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五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散热模块的主平面的构成的平面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六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散热模块的主平面的构成的平面图。
图15是示出比较例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受热部 2 泵
3 罐 4、4A、4B 散热器
5 风扇 6 配管
7 一体部 8 散热模块
10 空间 40 散热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所有附图中,原则上对相同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重复的说明。此外,在各附图中,示出(X,Y,Z)作为说明时的方向。X方向和Y方向是构成水平面的交叉的两个方向,Z方向是铅直方向。
[比较例]
对上述技术问题等进行补充说明。为此,作为相对于实施方式的比较例,对以往常见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构成进行说明。液冷式冷却装置安装于作为冷却对象的PC等电子设备中,构成包括电子设备和液冷式冷却装置的系统。
图15示出比较例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构成。比较例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具有受热部91、泵92、罐93、散热部94、风扇95及配管96{96a、96b、96c、96d}作为构成部分。
受热部91是安装于电子设备的发热部以进行热交换的部分。受热部91通过配管96a连接于泵92。方向901表示冷却液在配管96a内流动的方向。
泵92使为冷媒的液体作为冷却液在包括配管96的路径内循环。泵92通过配管96b连接于罐93。
罐93是积存冷却液以防备路径内的冷却液因挥发而减少的部分。罐93通过配管96c连接于散热部94。
散热部94是辐射器(ラジエータ)等,包括冷却液流动的管部、接触管部的翅片等,是进行将冷却液的热释放至外部的热交换的部分。图15的散热部94的情况下,具有矩形的平板形状,在其主平面上设有多个翅片。散热部94通过配管96d连接于受热部91。方向902表示冷却液在配管96d内流动的方向。
风扇95邻接散热部94配置,通过吸气和排气,促进散热部94散热。图15的风扇95具有矩形的平板形状,其配置为与散热部94的矩形的主平面重叠。图15的风扇95是轴流风扇,在Y方向上进行吸气和排气。
配管96连接构成部分(构成要素)之间,是构成冷却液循环流动的路径的部分。配管96由例如金属制成的配管或者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管等构成。在配管96由通过橡胶、塑料等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管构成的情况下,其具有柔性。由于该配管96能够根据包括电子设备的系统的空间将路径弯曲等,因此经常使用。
不过,由高分子材料构成的配管96一般具有某种程度的液体透过性。即,时间一长,冷却液会从配管96自身、配管96与其它构成部分的连接部分等挥发至外部。由此,存在于路径内的冷却液的量在从最初状态向经过长时间后的状态变化的过程中减少。
因而,为了从一开始就向路径内供给量稍多些的冷却液,在路径的中途设置了罐93。罐93换言之即为冷却液积存部。罐93具有某种程度以上的容积,以便积存冷却液。在包括电子设备的系统内,需要配置罐93和与其连接的配管96{96b、96c}。从而,液冷式冷却装置及系统整体的体积变得较大。在想要构成将液冷式冷却装置高密度安装于电子设备内的系统的情况下,罐93、配管96等成为阻碍。
(实施方式一)
用图1至图8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装置进行说明。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安装于作为冷却对象的笔记本PC等电子设备中,构成包括电子设备和液冷式冷却装置的系统。
[液冷式冷却装置]
图1示出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构成。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具有受热部1、泵2、散热模块8及配管6{6a、6b、6c}。散热模块8包括风扇5和一体部7。一体部7包括罐3和散热部40。散热部40包括散热器4A和散热器4B这两个散热器4来作为多个散热器4。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具有薄型的大致平板形状的散热模块8。在散热模块8中,在风扇5的周围配置有多个散热器4,在它们的角部配置有罐3。散热模块8的一体部7是将散热部40与罐3一体化而得到的部分。由此,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装置与以往的液冷式冷却装置、例如比较例相比,整体的体积及厚度变小,能够实现向电子设备的高密度安装。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在路径的中途不需要如比较例那样的独立的罐93和用于连接罐93的配管96,相应地减少了整体的体积。
受热部1安装于电子设备的CPU等发热部,是从发热部接收热而与发热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部分,被称作“外罩(jacket)”等。在图1中,受热部1的下表面以靠近发热部的上表面的方式安装于发热部的上表面。受热部1内存在冷却液流动的空间。受热部1通过配管6a连接于泵2。在受热部1的侧面的一部分上连接有配管6a的一端,在另一部分上连接有配管6c的一端。方向101表示冷却液在配管6a内流动的方向。方向102表示冷却液在配管6c内流动的方向。
泵2使为冷媒的液体作为冷却液在包括配管6的路径内循环。泵2通过配管6b连接于散热模块8的散热器4A。在泵2的上表面的一部分上连接有配管6a的另一端,在另一部分上连接有配管6b的一端。
在散热模块8中,风扇5、散热部40及罐3在X-Y平面内并列配置,以便容纳于在Z方向上具有一定厚度的平板形状的区域内。散热模块8在Z方向上的厚度例如为12mm左右。在散热模块8中,作为路径,从配管6b到配管6c依次连接有散热器4A、罐3、散热器4B。
风扇5通过吸气和排气促进散热部4的散热。风扇5是鼓风机,沿Z方向从上侧或下侧至少一侧进行吸气,基本在X-Y平面内的所有方向上进行排气。来自风扇5的排气经由散热部40的散热器4内流出至外部。风扇5在从Z方向观察的俯视观察中具有大致矩形的平板形状。
散热部40的多个散热器4在X-Y平面内邻接风扇5的周围而配置。实施方式一中,在靠近风扇5的X方向和Y方向的两个侧面的区域配置有散热部40的两个散热器4。散热器4A配置于靠近风扇5的X方向的一侧面的区域。散热器4B配置于靠近风扇5的Y方向的一侧面的区域。风扇5的侧面中的另外两侧面未配置散热器4。
在散热部40中,作为散热器4的散热器4A和散热器4B是辐射器,是进行将冷却液的热释放至外部的热交换的部分。散热器4在Z方向的俯视观察中具有长方形的平板形状。散热器4A在Y方向上较长,散热器4B在X方向上较长。散热器4在壳体的内部包括冷却液流动的管部、接触管部的翅片等,这将在下文叙述。
罐3是为了从一开始就供给稍多些的冷却液以防备路径内的冷却液因挥发等而减少而具有积存冷却液的功能的部分,是冷却液积存部。罐3具有规定的容积,以便积存冷却液。罐3配置于散热器4A与散热器4B之间的角部。罐3物理连接散热器4A和散热器4B。罐3构成路径的一部分。角部是X-Y平面内相对于风扇5的角部,是散热模块8及一体部7中的角部。罐3在Z方向的俯视观察中具有正方形的平板形状。
配管6连接受热部1等构成部分之间,是构成冷却液循环流动的路径的部分。配管6由橡胶、塑料等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管等构成,其具有柔性。配管6在电子设备的可安装空间内以适当弯曲等方式配置。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变形例,也可以使用具有刚性而不具有柔性的金属材料制成的配管作为配管6。另外,也可以使用组合金属材料部件和高分子材料部件而构成的配管作为配管6。例如,在重视与泵2等构成部分的连接部位处的防冷却液泄露性能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该连接部位使用通过金属材料部件形成的配管。
[冷却液的路径]
冷却液是包含水或其它物质作为冷媒的规定液体,是除了具有冷却特性外还具有防腐蚀等特性的不冻液。
冷却液的路径如下。路径是从受热部1起按照配管6a、泵2、配管6b、散热器4A、罐3、散热器4B、配管6c的顺序返回至受热部1的路径。
通过受热部1中的热交换而被加热的冷却液通过配管6a流向泵2,在泵2的作用下从泵2通过配管6b流入散热器4A内。流入散热器4A的冷却液边流经散热器4A内的管部而冷却,边流入罐3内。流入罐3内的冷却液流入散热器4B。流入散热器4B内的冷却液边流经散热器4B内的管部而冷却,边从散热器4B流出。流出的冷却液通过配管6c返回至受热部1。
在实施方式一中,冷却液的路径设计的基本方针如下。罐3整合到散热模块8内设置,不存在比较例那样的独立的罐93。另外,比较例的罐93的两侧的配管96{96b、96c}在实施方式一中整合成一根配管6b。实施方式一的罐3的两侧不是配管6,而是散热器4。在散热模块8中,罐3位于两个散热器4之间,在罐3之后经过散热器4B。由此,经散热器4B冷却的冷却液被供给至受热部1。在实施方式一中,与以往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相比,部件数量少,配管的连接部位少,配管的总长缩短。
[安装构成例]
图2示出高密度安装于电子设备来构成系统时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构成,将其作为图1的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安装构成例。空间10是包含整个液冷式冷却装置的大致平板形状的空间。作为安装对象的电子设备像笔记本PC等那样薄,可安装空间便是这样的平板形状的空间10。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装置能够高密度安装于该空间10内。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及安装有该液冷式冷却装置的电子设备能够实现薄型。包括液冷式冷却装置和电子设备的系统整体的体积较小。
在图2的安装构成例中,在空间10内,构成部分容纳于Z方向上的一定厚度内。在作为从Z方向俯视观察时的主平面的X-Y平面内,散热模块8和配管6c容纳于例如Y方向的其中一半的区域内。受热部1、配管6a、泵2及配管6b容纳于Y方向的另一半的区域内。在Y方向的另一半的区域内,受热部1配置于X方向的一侧区域内,泵2配置于X方向的另一侧区域内。在图2中,应用在Z方向上的厚度尽可能薄的类型的泵作为泵2。配管6a以弯曲的形式配置。配管6b以短的长度呈直线的形式配置。配管6c以直线的形式配置。构成部分被配置为使配管6的总长最小。
作为液冷式冷却装置的安装构成例,配合电子设备的构成,还可以基于图1的构成采用各种变形例。受热部1、泵2及散热模块8的配置位置关系等是可以改变的。散热器4与配管6的连接口的位置、配管6的长度、形状等是可以改变的。
[散热模块(1)]
图3是示出图1的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装置中的散热模块8的构成的立体图。风扇5在轴部51处沿Z方向从上侧或下侧至少一侧吸气。所吸的空气从轴部51沿X-Y平面内的所有方向朝风扇5的侧面排出。风扇5的排气的方向包括方向301和方向302。方向301上的排气是指从轴部51向X方向的一方的排气,经过风扇5的第一侧面和散热器4A。方向302上的排气是指从轴部51向Y方向的一方的排气,经过风扇5的第二侧面和散热器4B。在风扇5的四个侧面中,X方向的一方的第一侧面和Y方向的一方的第二侧面开口,从而能够排气。在风扇5的四个侧面中,X方向的另一方的第三侧面和Y方向的另一方的第四侧面是封闭侧面,以免排气排出。
在散热器4A的Y方向的一端具有流入部41A,在流入部41A的连接口42A处连接有配管6b的另一端。在散热器4A的Y方向的另一端的侧面上接合有罐3的一侧面。在散热器4B的X方向的一端具有流出部41B,在流出部41B的连接口42B处连接有配管6c的另一端。在散热器4B的X方向的另一端的侧面上接合有罐3的另一侧面。
在散热器4中,靠近风扇5的侧面的侧面开口,以便使排气通过。散热器4A的侧面靠近风扇5的第一侧面。散热器4B的侧面靠近风扇5的第二侧面。
散热器4A和散热器4B是具有相同形状的部件,配置的朝向不同。散热器4A是第一散热器,被配置成在Y方向上延伸得较长的长方体。散热器4B是第二散热器,被配置成在X方向上延伸得较长的长方体。由于散热器4A在冷却液流入一侧,因此设置有流入部41A。由于散热器4B在冷却液流出一侧,因此设置有流出部41B。
在散热器4A的壳体的Y方向的一端的侧面上接合有流入部41A,在另一端的侧面上接合有罐3的一侧面。在散热器4B的壳体的X方向的一端的侧面上接合有流出部41B,在另一端的侧面上接合有罐3的另一侧面。
流入部41A是使来自配管6b的冷却液流入散热器4A的壳体内的管部的部分。流入部41A的连接口42A设置于朝向Y方向的位置。流出部41B是使来自散热器4B的壳体内的管部的冷却液流出至配管6c的部分。流出部41B的连接口42B设置于朝向X方向的位置。
包括连接口42A与配管6b的连接以及连接口42B与配管6c的连接在内,各构成部分与配管6的连接部位当然通过密封等进行连接,以尽量避免冷却液泄露的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的散热模块8的构成中,散热器4B的流出部41B的连接口42B朝向X方向设置。与此相对,在图2的散热模块8的安装构成例中考虑到高密度安装而示出了将散热器4B的流出部41B的连接口42B朝向Y方向设置的情况。这样,便能根据安装来适当变更连接口的位置等。
[散热模块(2)]
图4是为了说明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装置而示出区域等的定义的平面图。图4中,在X-Y平面内,将散热模块8的对应于风扇5的区域放置于中心,示出位于其周围的区域。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区域在Z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厚度。
在此,将风扇5在俯视观察时的外形设为正方形。用箭头示出来自风扇5的轴部51的所有方向上的排气。在风扇5的外形上的四个侧面中,将X方向上的一侧面设为第一侧面,将另一侧面设为第三侧面,将Y方向上的一侧面设为第二侧面,将另一侧面设为第四侧面。
在风扇5周围具有矩形的框形状的区域。该框形状的区域具有四个边区域和四个角部。在该框形状的区域内,将靠近风扇5的第一侧面的区域设为第一边区域。同样,将靠近第二侧面的区域设为第二边区域,将靠近第三侧面的区域设为第三边区域,将靠近第四侧面的区域设为第四边区域。第一边区域及与其相对的第三边区域是在Y方向上具有较长的侧面的长方形的区域。第二边区域及与其相对的第四边区域是在X方向上具有较长的侧面的长方形的区域。
在第一边区域与第二边区域之间的、相对于风扇5的区域在斜右上角的位置处具有第一角部。在第二边区域与第三边区域之间的、相对于风扇5的区域在斜右下角的位置处具有第二角部。在第三边区域与第四边区域之间的、相对于风扇5的区域在斜左下角的位置处具有第三角部。在第四边区域与第一边区域之间的、相对于风扇5的区域在斜左上角的位置处具有第四角部。
第一边区域从Y方向经由第一角部向X方向弯曲90度而连接于第二边区域。第二边区域从X方向经由第二角部向Y方向弯曲90度而连接于第三边区域。第三边区域从X方向经由第三角部向Y方向弯曲90度而连接于第四边区域。
[散热模块(3)]
图5示意性示出作为图3的散热模块8的主平面的从Z方向俯视观察时的X-Y平面内的构成。风扇5在X方向、即方向301上的排气从作为开口的第一侧面排出,流入位于第一边区域的散热器4A的一方开口的侧面。该排气以空气冷却的方式经过散热器4A内的管部43A和翅片,从散热器4A的另一方开口的侧面流出至外部。风扇5在Y方向、即方向302上的排气从作为开口的第二侧面排出,流入位于第二边区域的散热器4B的一方开口的侧面。该排气以空气冷却的方式经过散热器4B内的管部43B和翅片,从散热器4B的另一方开口的侧面流出至外部。
另一方面,在风扇5的四个侧面中,不存在散热器4的两个侧面、即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被壁部52遮挡。针对这两个侧面的朝向包括方向303和方向304的方向的排气因壁部52的作用而被控制为改变方向。该被控制的排气转换成朝向作为开口的两个侧面、即第一侧面的方向301和第二侧面的方向302的排气。
需要说明的是,风扇5的构成并不限定于上述构成。作为变形例的液冷式冷却装置,也可以将风扇5的四个侧面全都设置成开口的侧面。
如方向311所示,冷却液从散热器4A的流入部41A的连接口42A流入,流经散热器4A的管部43A内,并流入罐3内。冷却液从罐3内进入散热器4B的管部43B内,流经管部43B内而如方向312所示,从散热器4B的流出部41B的连接口42B流出。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中示出了将流出部41B的连接口42B与图2相对应地设置于朝向Y方向的位置的情况。
[一体部]
图6是示出图3的散热模块8中作为除风扇5之外的部分的一体部7的构成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中,关于罐3,示出了拿掉其外形的一部分以便能看到其内部的状态。在作为将散热器4和罐3一体化而得到的部件的散热器罐一体部件这个意义上,将包括散热器4A、罐3及散热器4B的部分称作一体部7。
一体部7在俯视观察时的X-Y平面内具有如下的作为第一形状的形状。一体部7的第一形状是在风扇5周围的区域内包括图4的第一边区域、第一角部及第二边区域的区域的形状。换言之,一体部7的第一形状是以90度弯曲一次的L字形状。
散热器4A的Z方向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成为作为封闭的壳体的侧板。在散热器4A的壳体内配置有沿Y方向延伸的管部43A。管部43A是在X-Y平面内具有大致平板形状的扁平管。管部43A的一端贯通散热器4A的Y方向的一端的侧面,通至流入部41A的侧面。管部43A的另一端贯通散热器4A的Y方向的另一端的侧面,通至罐3的一方的侧面。换言之,在罐3的朝向Y方向的一方的侧面上具有管部43A的另一开口端部。
同样,散热器4B的Z方向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成为作为封闭的壳体的侧板。在散热器4B的壳体内配置有沿X方向延伸的管部43B。管部43B是在X-Y平面内具有大致平板形状的扁平管。管部43B的一端贯通散热器4B的X方向的一端的侧面,通至流出部41B的侧面。管部43B的另一端贯通散热器4B的X方向的另一端的侧面,通至罐3的另一方的侧面。换言之,在罐3的朝向X方向的另一方的侧面上具有管部43B的另一开口端部。
管部43A和管部43B在Z方向上配置于散热器4和罐3的中心位置。需要说明的是,管部43A和管部43B在Z方向上的配置位置能够不限定于此地进行应用。例如,也可以将管部43A和管部43B在Z方向上的配置位置设置为比中心位置靠下的位置。考虑冷却液的量等来适当设计该位置。
在散热器4A的壳体内,在管部43A的Z方向的上侧和下侧分别配置有翅片44A。翅片44A在从作为侧面的X方向观察时具有波形,在Y方向上具有多个波部。翅片44A例如可以通过将平板加工成波形而构成。由此,翅片44A具有用于提高空气冷却效率的表面积。散热器4B也具有相同构成的翅片44B。翅片44A和翅片44B能够不限定于此地进行应用。例如,也可以采用在散热器4的壳体或管部的表面上设有多个突起部的构成等。
作为制造方法,一体部7的大部分通过一体成型等构成为一个部件。散热器4A的壳体、流入部41A、管部43A及翅片44A可以通过一体成型构成为一个部件。同样,散热器4B的壳体、流出部41B、管部43B及翅片44B可以通过一体成型构成为一个部件。进而,散热器4A、散热器4B及罐3等可以通过一体成型构成为作为一个部件的一体部7。一体部7例如可以使用铝等金属通过一体成型而构成。
散热器4与罐3的接合部分、散热器4A与流入部41A的接合部分等在使用一体成型的制造方法的情况下,防冷却液泄露的效果高。
罐3内是大体长方体的空间,是具有能够积存冷却液的足够的容积的空间。罐3内冷却液至少积存至比Z方向的中心位置靠上的位置。罐3内也可以包括有冷却液的空间部分和其上的有空气的空间部分。
由于罐3配置于散热器4A与散热器4B之间,因此受到风扇5和散热器4中的冷却的影响,罐3内也产生某种程度以上的使冷却液冷却的作用。即、罐3中也具有某种程度的散热功能。通过一体部7的构成,有助于提高冷却性能。
[散热器]
图7和图8示出图3的散热模块8中构成散热部40的散热器4的构成。在图7中尤其示出对应于图2的安装构成例的散热器4B的构成。在图7中示出观察散热器4B的流出部41B一侧时的立体图。在图7中,流出部41B的连接口42B设置于流出部41B的侧面上朝向Y方向的位置处。图8示出X-Z平面的构成作为图7的散热器4B的开口的侧面的构成。
散热器4具有壳体45、流入部或流出部41、连接口42、管部43、翅片44。在图7中,散热器4B具有壳体45B、流出部41B、连接口42B、管部43B、翅片44B。
虽未图示,但散热器4A的物理构成与散热器4B的构成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散热器4A具有壳体45A、流入部41A、连接口42A、管部43A、翅片44A。
壳体45B包括作为Z方向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侧板以及X方向的两个侧面,Y方向的两个侧面成为开口。在壳体45B内,作为扁平管的管部43B以沿X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于Z方向的中心位置。在壳体45B内,翅片44B配置于管部43B的Z方向上的上侧和下侧。在X方向的两个侧面,管部43B的两个端部贯通而出。
在壳体45B的一端的侧面上接合有流出部41B。流出部41B具有长方体形状,Y方向和Z方向上的尺寸与壳体45B相同。流出部41B的一侧面上设置有连接口42B。在流出部41B的与壳体45B接合的侧面上,管部43B的一开口端部设置于Z方向的中心位置。
流出部41B内成为可以存在冷却液的空间。从罐3流入管部43B内的冷却液沿X方向流经管部43B内,流入流出部41B内,并通过连接口42B流出至配管6c。由于方向302上的排气在管部43B的Z方向的上侧和下侧流动,因此通过热交换促进管部43B的散热,冷却液得到冷却。另外,由于管部43B的Z方向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翅片44B接触,因此通过热传导促进管部43B散热。
用作管部43A和管部43B的扁平管与截面为圆形的管相比,易于提高冷却性能。另外,也容易将扁平管和翅片44相连接、即物理接合或接触。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管部43,应用时可不限定于扁平管,作为变形例,也可以应用截面为圆形的管。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在散热器4的壳体内配置多个管。
对与作为散热器4的辐射器的散热性能相关的一般特性进行以下补充。将流入散热器4的冷媒的温度设为T1,将散热器4的周围温度设为T2。将温度T1与温度T2的温度差设为ΔT(ΔT=丨T2-T1丨)。温度差ΔT越大,散热性能、冷却效率越高。
[效果等]
如上所述,通过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装置,能够实现高冷却性能、装置的小型化和薄型化、向电子设备的高密度安装。在将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安装于笔记本PC等电子设备来构成系统的情况下,能够实现高冷却性能的同时,能够实现薄型的高密度安装,使整体的体积变小。该电子设备能够实现薄型,并且能够充分发挥CPU等的能力。由于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尤其能够减小Z方向上的厚度,因此适合于安装在笔记本PC等电子设备中的情况。
在实施方式一中,使包括风扇5、散热部40及罐3的部分成为薄型的平板形状的散热模块8,能够实现薄型的高密度安装。在实施方式一中,设置罐3作为散热模块8的一部分。由此,无需像比较例那样例如在连接泵92和散热部94的配管96的中途独立地设置罐93。为此,在实施方式一中,能够减少部件数量、配管的总长,能够缩小装置整体的体积,能够降低成本。通过一体部7,则不需要散热器4和罐3之间的配管,通过削减配管,还能够减少冷却液的挥发、泄露。另外,由此,也能够有助于减小罐3所需的容积。
另外,作为变形例,也可以采用与散热模块8的罐3分开地独立设置罐93的方式。在这种方式的情况下,由于能够用罐3和罐93分离冷却液所需的容积,因此能够缩小独立的罐93的容积。
在实施方式一中,在多个散热器4之间的角部设置罐3。由此,在实施方式一中,与比较例相比,由于来自风扇5的部分排气碰撞罐3的侧面,从而能够提高冷却性能。
[与现有技术例的比较]
进而,通过与专利文献1那样的现有技术例的冷却装置的比较,对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特有效果等进行补充说明。
专利文献1的冷却装置在散热器与受热部和泵之间的配管的中途,将罐设于风扇的一侧面上。专利文献1的冷却装置只是在风扇周围具有两个散热器并在两个散热器之间的角部配置有配管。在该角部配置有弯曲的两根配管。该角部的配管仅具有输送冷却液的功能。即,该角部是无效区(デッドスペース),功能上未得到有效利用。在该角部,冷却液的积存、散热性能低。从安装密度方面来看,该角部这部分的体积也是无效区。
另一方面,在实施方式一的液冷式冷却装置中,在相当于两个散热器4之间的角部的空间中设置罐3,有效利用了该角部的空间。使该角部的空间具有了冷却液的积存、散热的性能。从薄型的高安装密度的方面来看,该角部这部分的体积得到了有效利用。
专利文献1的冷却装置具有使风扇和罐一体化的构成。与此相对,实施方式一具有使散热器4和罐3一体化而作为一体部7的构成。一体部7与使风扇和罐一体化的构成相比,形状、结构简单,制造容易性高。
在专利文献1的冷却装置中,受热部和罐配置于比较靠近的位置。与此相对,在实施方式一中,受热部1和罐3配置于分得很开的位置。罐3更不易受到受热部1附近的发热的影响,从而罐3内的冷却液不易被加热。因此,在冷却性能这一点上也是有利的。
在专利文献1的冷却装置中,由于风扇和罐是一体的,彼此靠近,因此假设出现冷却液从罐中泄露的情况,则担心会对风扇的驱动电路造成电气不良。另一方面,实施方式一中采用将全都是处理液体的部件的散热器4和罐3一体化的构成,风扇5和罐3是分离的部件。为此,在实施方式一中,假设即使出现冷却液从罐3中泄露的情况,对风扇5的驱动电路造成电气不良的可能性也很低,即能够提高可靠性。
在专利文献1的冷却装置中,罐一体配置于风扇的部分的侧面上。为此,无法在该风扇的侧面的部位配置散热器等部件。即,在想要通过使用多个散热器来实现高的冷却性能的情况下,专利文献1的构成是不利的。另一方面,在实施方式一中,在风扇5的周围配置有散热部40,罐3配置于角部。风扇5的部分的侧面是空着的。如下文所述的其它实施方式那样,可以根据所需的冷却性能在风扇5的周围配置所需数或量的散热器4,自由度高。另外,与此相应,也可以配置多个罐3,也可以增加罐整体的容积、即冷却液的可积存量。
在专利文献1的冷却装置中,冷却液的路径是按两个散热器、配管、罐、受热部及泵的顺序。另一方面,在实施方式一中,冷却液的路径是按散热器4A、罐3、散热器4B、配管6c、受热部1的顺序。即,如上所述,路径形成为在罐3之后经散热器4B冷却后返回至受热部1。这样,由于路径的不同,实施方式一在冷却性能这一点上是有利的。
[变形例]
可以有以下的实施方式一的变形例。一体部7并不限定于一体成型的制造方法,可以应用各种构成。也可以是,散热器4A、罐3及散热器4B各自作为单独的部件被制造或准备,再通过将这些部件接合来构成一体部7。另外,也可以是,壳体45、管部43、翅片44、流入部或流出部41等部分各自作为单独的部件被制造或准备,再通过将这些部件接合来构成散热器4。
在一体部7中的散热器4与罐3的接合部位,也可以使相当于流入部或流出部那样的其它接合部件介于其间。该接合部件既可以作为散热器4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罐3的一部分。各部件的接合部位并不限定于一体成型,也可以应用螺纹锁紧(ねじ止め)等方式。
(实施方式二)
用图9及图10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的液冷式冷却装置进行说明。实施方式二的基本构成与实施方式一相同。下面,对实施方式二中不同于实施方式一的构成部分进行说明。实施方式二示出关于实施方式一的散热模块8的变形例。
[散热模块(1)]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二的液冷式冷却装置中的散热模块8的构成的立体图。实施方式二的散热模块8具有散热器4和罐3的数量多于实施方式一的构成。实施方式二的散热模块8在风扇5周围具有散热部40和罐部30。具有散热器4A、散热器4B和散热器4C作为构成散热部40的三个散热器4。具有罐3A和罐3B作为构成罐部30的两个罐。各个散热器4和罐3交替配置。实施方式二的其它构成部分与实施方式一相同。
一体部7在X-Y平面内具有以下的第二形状。一体部7的第二形状是在风扇5周围的矩形的框形状的区域中以90度弯曲两次的形状,换言之,是具有矩形的拿掉一边后的三边的形状。一体部7按照散热器4A、罐3A、散热器4B、罐3B、散热器4C的顺序进行连接和配置。
在靠近风扇5的第一侧面的第一边区域配置有作为第一散热器的散热器4A。从沿Y方向延伸的第一边区域经由第一角部弯曲90度而连接于沿X方向延伸的第二边区域。在靠近风扇5的第二侧面的第二边区域配置有作为第二散热器的散热器4B。在第一边区域与第二边区域之间的第一角部配置有作为第一罐的罐3A。
从第二边区域经由第二角部弯曲90度而连接于沿Y方向延伸的第三边区域。在靠近风扇5的第三侧面的第三边区域配置有作为第三散热器的散热器4C。在第二边区域与第三边区域之间的第二角部配置有作为第二罐的罐3B。
在散热器4A的一端的侧面具有流入部41A,流入部41A具有连接口42A。如方向311所示,冷却液从连接口42A流入。在散热器4C的一端的侧面具有流出部41C,流出部41C具有连接口42C。如方向312所示,冷却液从连接口42C流出。在连接口42C处连接有配管6c。散热器4B的一端的侧面与罐3B的X方向上的一侧面接合。罐3B的Y方向上的另一侧面与散热器4C的另一端的侧面接合。
[散热模块(2)]
图10示出作为图9的散热模块8的主平面的X-Y平面的构成。冷却液经由散热器4A、罐3A、散热器4B流入罐3B内。冷却液从罐3B内流入散热器4C的管部43C内。冷却液边流经散热器4C的管部43C内而被冷却,边流入流出部41C内。冷却液从流出部41C的连接口42C流出至配管6c。
未对风扇5的第四侧面配置散热器4等。在风扇5的第四侧面设置有壁部52,将其封闭以免排气排出。从风扇5的轴部51朝方向304的排气被壁部52遮挡而被控制方向,转换成朝向对应于X方向的方向301、方向303的排气。
作为X-Y平面内的风扇5的排气的方向,包括方向301、方向302、方向303。方向303是朝向方向301的反方向、即X方向的另一方的排气。方向303上的排气从风扇5的开口的第三侧面排出,流入散热器4C的一方开口的侧面。该排气边经过散热器4C内的管部43C和翅片44C边对其进行冷却,并从散热器4C的另一方开口的侧面流出至外部。
[效果等]
如上所述,通过实施方式二的液冷式冷却装置,与实施方式一同样,能够实现高冷却性能、装置的小型化和薄型化、向电子设备的高密度安装。在实施方式二中,由于具有多于实施方式一的散热器4,因此虽然安装体积增大,但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性能。在实施方式二中,由于具有多于实施方式一的罐3,因此虽然安装体积增大,但能够进一步增加冷却液的可积存量。需要说明的是,安装体积的增加由于被抑制于X-Y平面的方向的面积的增加,因此,可根据电子设备的可安装空间的面积适当地增加。
(实施方式三)
用图11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三的液冷式冷却装置进行说明。实施方式三的基本构成与实施方式一相同。下面,对实施方式三中不同于实施方式一的构成部分进行说明。实施方式三示出关于实施方式一的散热模块8的变形例。
[散热模块]
图11示出作为实施方式三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散热模块8的主平面的X-Y平面的构成。实施方式三的散热模块8具有散热器4和罐3的数量比实施方式二更多的构成。实施方式三的散热模块8在风扇5周围具有散热部40和罐部30。具有散热器4A、散热器4B、散热器4C和散热器4D作为构成散热部40的四个散热器4。具有罐3A、罐3B、罐3C作为构成罐部30的三个罐。
一体部7在X-Y平面内具有以下的第三形状。一体部7的第三形状是在风扇5周围的矩形的框形状的区域中以90度弯曲三次的形状,换言之,为具有矩形的四边的形状。一体部7按照散热器4A、罐3A、散热器4B、罐3B、散热器4C、罐3C、散热器4D的顺序进行连接和配置。
一体部7中到散热器4A、罐3A、散热器4B、罐3B为止的构成与实施方式二相同。从沿Y方向延伸的第三边区域经由第三角部弯曲90度而与沿X方向延伸的第四边区域连接。在靠近风扇5的第四侧面的第四边区域配置有作为第四散热器的散热器4D。在第三边区域与第四边区域之间的第三角部配置有作为第三罐的罐3C。
在散热器4C的另一端的侧面上接合有罐3C的Y方向上的一侧面。在罐3C的X方向上的另一侧面上接合有散热器4D的另一端的侧面。在散热器4D的一端的侧面具有流出部41D,流出部41D具有连接口42D。如方向312所示,冷却液从连接口42D流出。在连接口42D处连接有配管6c。在图11中,在流出部41D的一侧面上,连接口42D设置于朝向Y方向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1的构成中,使流入部41A落在第一边区域内,使流出部41D落在第四边区域内,但也可以在第四角部配置构成部分。
冷却液经由散热器4A、罐3A、散热器4B、罐3B、散热器4C流入罐3C内。冷却液从罐3C内流入散热器4D的管部43D内。冷却液边流经散热器4D的管部43D内而被冷却,边流入流出部41D内。冷却液从流出部41D的连接口42D流出至配管6c。
对风扇5的四个侧面全都配置了散热器4。风扇5的四个侧面为开口。作为来自风扇5的轴部51的排气的方向,包括方向304。方向304是朝向方向302的反方向、即Y方向的另一方的排气。方向304上的排气从风扇5的开口的第四侧面排出,流入散热器4D的一方开口的侧面。该排气边经过散热器4D内的管部43D和翅片44D边对其进行冷却,从散热器4D的另一方开口的侧面流出至外部。
[效果等]
如上所述,通过实施方式三的液冷式冷却装置,与实施方式一同样,能够实现高冷却性能、装置的小型化和薄型化、向电子设备的高密度安装。在实施方式三中,由于具有比实施方式二更多的散热器4,因此虽然安装体积增大,但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性能。在实施方式三中,由于具有比实施方式二更多的罐3,因此虽然安装体积增大,但能够进一步增加冷却液的可积存量。
还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作为实施方式一至三的变形例。罐3可以不限于俯视观察时的矩形形状地加以应用。罐3在俯视观察时在远离风扇5方的侧面上也可以具有由直线、曲线形成的锥形。另外,罐3在俯视观察时既可以是三角形,也可以是四分之一圆的扇形。
一体部7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具有矩形框中的多条边的形状,也可以是具有六边形等多边形的框中的多条边的形状。
作为变形例,一体部7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构成。将接合有一个散热器4和一个罐3的部件制造或准备成一个单元部件。根据所需的冷却性能,准备多个单元部件,通过将它们接合来构成例如实施方式二或实施方式三的一体部7。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基于相同的单元部件较容易地实现多种的安装构成。
(实施方式四)
用图12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四的液冷式冷却装置进行说明。实施方式四的基本构成与实施方式一相同。下面,对实施方式四中不同于实施方式一的构成部分进行说明。实施方式四示出关于实施方式一的散热模块8的变形例。
[散热模块]
图12示出作为实施方式四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散热模块8的主平面的X-Y平面的构成。实施方式四的散热模块8与实施方式一相比,区别主要在于一体部7中的罐3附近的构成。一体部7与第一形状相同地大致呈L字形状,具有散热器4A、罐3D、散热器4B。在靠近风扇5的第一侧面的第一边区域配置有散热器4A,在靠近第二侧面的第二边区域配置有散热器4B。在散热器4A与散热器4B之间的第一角部配置有罐3D。
罐3D具有包括曲面的侧面401和侧面402的弯曲形状作为X-Y平面内的俯视观察时的形状。侧面401是靠近风扇5的内侧的侧面,具有四分之一圆的圆弧形状的曲面。侧面402是远离风扇5的外侧的侧面,具有四分之一圆的圆弧形状的曲面。侧面402相当于对直角的角设置曲面的锥形而得到的形状。通过曲面的侧面,能够使冷却液的流动更顺畅。
罐3D的侧面401靠近风扇5的开口的一侧面配置。来自风扇5的部分排气碰撞该侧面401。来自风扇5的轴部51的斜右上的方向305上的排气从开口的一侧面排出,碰撞罐3D的侧面401,由此处分成相邻的两支流,并与方向301的排气、方向302的排气合流。由此,罐3D产生从冷却液散热的作用,具有某种程度以上的散热功能。
另外,罐3D与实施方式一的罐3相比,X-Y平面上的尺寸大,容积大。对应于侧面401的设置,罐3D在X方向和Y方向上的边的长度与罐3在X方向和Y方向上的边的长度相比,延长了对应距离1201和距离1202的量。另外,散热器4A和散热器4B的长边的长度与实施方式一相比缩短了对应该距离1201和距离1202的量。
[效果等]
如上所述,通过实施方式四的液冷式冷却装置,与实施方式一同样,能够实现高冷却性能、装置的小型化和薄型化、向电子设备的高密度安装。在实施方式四中,通过罐3D,能够增加冷却液的可积存量,并能从罐3D内的冷却液散热。
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作为实施方式四的变形例。罐3的侧面401和侧面402并不限定于曲面,也可以是具有相对于X方向和Y方向倾斜45度等的直面(直面)的侧面。另外,侧面401也可以是由弯曲90度的两个直面构成的侧面。另外,也可以进一步扩大距离1201等,从而进一步增大侧面401的面积。
(实施方式五)
用图13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五的液冷式冷却装置进行说明。实施方式五的基本构成与实施方式一相同。下面,对实施方式五中不同于实施方式一的构成部分进行说明。实施方式五示出关于实施方式一的散热模块8的变形例。
[散热模块]
图13示出作为实施方式五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散热模块8的主平面的X-Y平面的构成。在实施方式五的散热模块8中,一体部7的散热部40和罐3E配置于在俯视观察时外框呈圆形的风扇5周围的圆周区域内。一体部7的形状是在圆周区域、换言之在环形的区域中去除一部分边而得的形状。一体部7具有散热器4A、罐3E、散热器4B,它们均大致具有圆弧形状,并具有曲面的侧面。
散热器4A和散热器4B分别配置于靠近风扇5的一侧面的圆周区域内。散热器4A的开口的侧面1301是对应于圆弧的曲面的侧面。散热器4B的开口的侧面1302是对应于圆弧的曲面的侧面。
罐3E配置于散热器4A与散热器4B之间。罐3E配置于靠近风扇5的一侧面的圆周区域内。靠近风扇5的一侧面的罐3E的内侧的侧面501是对应于圆弧的曲面的侧面。
在来自风扇5的轴部51的排气中,方向301上的排气经过散热器4A,方向302上的排气经过散热器4B。方向305上的排气碰撞罐3E的侧面501,由此处分成相邻的两支流,并与方向301和方向302上的排气合流。由于排气会碰撞侧面501,因此罐3E具有某种程度以上的散热功能。
在风扇5的侧面中,在对应于风扇5周围未配置散热器4、罐3的区域的侧面上设置有壁部52。风扇5的排气中朝向如方向303、方向304那样存在壁部52的方向的排气被壁部52遮挡而被控制方向,转换成朝向存在散热器4的方向301、方向303的排气。
[效果等]
如上所述,通过实施方式五的液冷式冷却装置,与实施方式四等同样,能够实现高冷却性能、装置的小型化和薄型化、向电子设备的高密度安装。在实施方式五中,能够使散热模块8的外形大致接近圆形,由于易于利用风扇5的所有方向上的排气,从而容易提高冷却性能。
还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作为实施方式五的变形例。也可以采用在风扇5周围的圆周区域内根据所需的性能增减散热器4、罐3的侧面的圆周方向的长度的方式。例如,也可以采用使散热器4A的侧面1301及散热器4B的侧面1302长于图13的状态而使一体部7更接近圆形的方式。在该方式的情况下,散热器4A的流入部41A和散热器4B的流出部41B更靠近地配置。另外,例如,也可以采用使罐3E的侧面501长于图13的状态的方式。在该方式的情况下,能够增加罐3E的容积,并提高罐3E的散热功能。
另外,在风扇5周围的圆周区域内,作为一体部7,也可以进一步增加散热器4、罐3的数量。即,也可以配置三个以上的散热器4、两个以上的罐3。
(实施方式六)
用图14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六的液冷式冷却装置进行说明。实施方式六的基本构成与实施方式一相同。下面,对实施方式六中不同于实施方式一的构成部分进行说明。实施方式六示出关于实施方式一的散热模块8的变形例。
[散热模块]
图14示出作为实施方式六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散热模块8的主平面的X-Y平面的构成。在实施方式六的散热模块8中,作为一体部7的形状,与实施方式二同样地是以90度弯曲两次并具有矩形框中的三边的形状。一体部7具有散热器4A、罐3F、散热器4B。
在风扇5周围的矩形的框形状的区域内,散热器4A配置于沿Y方向延伸的第一边区域,散热器4B配置于在X方向上位于与第一边区域相反一侧的第三边区域。并且,罐3F以连接散热器4A和散热器4B的方式配置于靠近风扇5的第二侧面的第二边区域。罐3F配置于跨第一角部、第一边区域和第二角部的区域,在俯视观察时具有在X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的形状。
在散热器4A的一端具有流入部41A,另一端的侧面接合于罐3F的侧面1400的X方向上的一方的局部,在该部分上设置有管部43A的开口端部。在散热器4B的一端具有流出部41B,另一端的侧面接合于罐3F的侧面1400的X方向上的另一方的局部,在该部分上设置有管部43B的开口端部。
第一角部是罐3F的X方向上的一端的区域,第二角部是罐3F的X方向上的另一端的区域。冷却液从散热器4A的管部43A流入罐3F的X方向上的一端的区域,沿X方向从一方向另一方流经罐3F内,并从罐3F的X方向上的另一端的区域流入散热器4B的管部43B。
罐3F与实施方式一的罐3相比,X方向上的尺寸大,容积大。
在风扇5的排气中,作为X方向的一方的方向301上的排气经过散热器4A,作为X方向的另一方的方向303上的排气经过散热器4B。作为Y方向的另一方的方向304上的排气被壁部52遮挡而被控制方向,转换成方向301、方向303上的排气。另外,风扇5在作为Y方向的一方的方向302上的排气碰撞罐3F的侧面1400。碰撞侧面1400的排气向X方向的两方分流,并与方向301、方向303上的排气合流。由于排气碰撞罐3F,因此罐3F具有某种程度以上的散热功能。
[效果等]
如上所述,通过实施方式六的液冷式冷却装置,与实施方式一同样地能够实现高冷却性能、装置的小型化和薄型化、向电子设备的高密度安装。在实施方式六中,通过罐3F,能够增加冷却液的可积存量,能够使得从罐3F内的冷却液散热。
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作为实施方式六的变形例。实施方式六中,在第一角部和第二角部配置有一部分罐3F。不限于此,既可以在第一角部配置一部分散热器4A,也可以在第二角部配置一部分散热器4B。即,也可以相应地延长散热器4在Y方向上的长度,而相应地缩短罐3F在X方向上的长度。罐3F也可以仅配置于第二边区域。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具体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9)
1.一种液冷式冷却装置,包括:
受热部;
泵;
平板形状的散热模块;以及
配管部,所述配管部连接所述受热部、所述泵及所述散热模块之间,用于构成冷却液流动的路径,
所述散热模块具有:
风扇;
散热部,包括配置于所述风扇的周围的多个散热器;以及
罐部,配置于所述多个散热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
包括所述受热部、所述泵、所述散热模块及所述配管部在内的全体配置于平板形状的空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
所述风扇具有排气通过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
所述液冷式冷却装置具有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作为所述多个散热器,
所述第一散热器配置于靠近所述第一侧面的第一边区域,
所述第二散热器配置于靠近所述第二侧面的第二边区域,
所述罐部配置于所述第一散热器与所述第二散热器之间的区域,
所述第一散热器内的管部、所述罐部内的空间以及所述第二散热器内的管部连接作为所述路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
所述风扇具有排气通过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
所述液冷式冷却装置具有第一散热器、第二散热器和第三散热器作为所述多个散热器,
所述液冷式冷却装置具有第一罐和第二罐作为所述罐部,
所述第一散热器配置于靠近所述第一侧面的第一边区域,
所述第二散热器配置于靠近所述第二侧面的第二边区域,
所述第三散热器配置于靠近所述第三侧面的第三边区域,
所述第一罐配置于所述第一散热器与所述第二散热器之间的区域,
所述第二罐配置于所述第二散热器与所述第三散热器之间的区域,
所述第一散热器内的管部、所述第一罐内的空间、所述第二散热器内的管部、所述第二罐内的空间以及所述第三散热器内的管部连接作为所述路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
所述风扇具有排气通过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
所述液冷式冷却装置具有第一散热器、第二散热器、第三散热器和第四散热器作为所述多个散热器,
所述液冷式冷却装置具有第一罐、第二罐和第三罐作为所述罐部,
所述第一散热器配置于靠近所述第一侧面的第一边区域,
所述第二散热器配置于靠近所述第二侧面的第二边区域,
所述第三散热器配置于靠近所述第三侧面的第三边区域,
所述第四散热器配置于靠近所述第四侧面的第四边区域,
所述第一罐配置于所述第一散热器与所述第二散热器之间的区域,
所述第二罐配置于所述第二散热器与所述第三散热器之间的区域,
所述第三罐配置于所述第三散热器与所述第四散热器之间的区域,
所述第一散热器内的管部、所述第一罐内的空间、所述第二散热器内的管部、所述第二罐内的空间、所述第三散热器内的管部、所述第三罐内的空间以及所述第四散热器内的管部连接作为所述路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
所述罐部具有侧面,所述风扇的部分排气碰撞所述侧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
所述风扇在俯视观察时外形是圆形,并具有曲面的侧面,
所述散热部和所述罐部配置于靠近所述曲面的侧面的圆周区域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
所述风扇具有排气通过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
所述液冷式冷却装置具有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作为所述多个散热器,
所述第一散热器配置于靠近所述第一侧面的第一边区域,
所述第二散热器配置于靠近所述第三侧面的第三边区域,所述第三边区域位于与所述第一边区域相对的位置,
所述罐部配置于作为所述第一边区域与所述第三边区域之间的区域的、靠近所述第二侧面的第二边区域,
所述第一散热器内的管部、所述罐部内的空间以及所述第二散热器内的管部连接作为所述路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散热器中的各个散热器具有:
供所述风扇的排气通过的侧面;
作为管部的扁平管;以及
与所述扁平管接触的翅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35568 | 2016-02-26 | ||
JP2016035568A JP2017152614A (ja) | 2016-02-26 | 2016-02-26 | 液冷型冷却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132891A true CN107132891A (zh) | 2017-09-05 |
Family
ID=597215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815330.5A Pending CN107132891A (zh) | 2016-02-26 | 2016-09-09 | 液冷式冷却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7152614A (zh) |
KR (1) | KR20170101099A (zh) |
CN (1) | CN107132891A (zh) |
TW (1) | TW201731371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949242A (zh) * | 2017-11-17 | 2018-04-20 | 珠海万博科学服务有限公司 | 一种环保设备用双排散热器 |
CN109475065A (zh) * | 2017-09-08 | 2019-03-15 | 泽鸿(广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多散热器液冷系统 |
CN111854290A (zh) * | 2020-07-16 | 2020-10-30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液冷工质输送系统及其设计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131312B2 (ja) * | 2018-11-07 | 2022-09-06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冷却装置 |
CN109743869B (zh) * | 2019-01-30 | 2020-04-14 | 全亿大科技(佛山)有限公司 | 液冷散热器及伺服器系统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591667Y (zh) * | 2002-10-22 | 2003-12-10 | 罗云 | 一种计算机冷却装置 |
CN2762216Y (zh) * | 2004-12-27 | 2006-03-01 | 夏宏 | 计算机用高效液冷散热装置 |
US20060162901A1 (en) * | 2005-01-26 | 2006-07-2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Blower, cooling device including the blower,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cooling device |
CN101295202A (zh) * | 2007-04-28 | 2008-10-29 | 佛山市顺德区顺达电脑厂有限公司 | 水冷式散热器 |
US20120103576A1 (en) * | 2010-10-28 | 2012-05-03 | Asetek, A/S | Integrated liquid cooling system |
CN102790020A (zh) * | 2011-05-20 | 2012-11-21 |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 液冷式散热装置 |
-
2016
- 2016-02-26 JP JP2016035568A patent/JP2017152614A/ja active Pending
- 2016-09-09 CN CN201610815330.5A patent/CN107132891A/zh active Pending
- 2016-09-13 TW TW105129782A patent/TW201731371A/zh unknown
- 2016-12-15 KR KR1020160171551A patent/KR20170101099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591667Y (zh) * | 2002-10-22 | 2003-12-10 | 罗云 | 一种计算机冷却装置 |
CN2762216Y (zh) * | 2004-12-27 | 2006-03-01 | 夏宏 | 计算机用高效液冷散热装置 |
US20060162901A1 (en) * | 2005-01-26 | 2006-07-2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Blower, cooling device including the blower,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cooling device |
CN101295202A (zh) * | 2007-04-28 | 2008-10-29 | 佛山市顺德区顺达电脑厂有限公司 | 水冷式散热器 |
US20120103576A1 (en) * | 2010-10-28 | 2012-05-03 | Asetek, A/S | Integrated liquid cooling system |
CN102790020A (zh) * | 2011-05-20 | 2012-11-21 |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 液冷式散热装置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475065A (zh) * | 2017-09-08 | 2019-03-15 | 泽鸿(广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多散热器液冷系统 |
CN107949242A (zh) * | 2017-11-17 | 2018-04-20 | 珠海万博科学服务有限公司 | 一种环保设备用双排散热器 |
CN111854290A (zh) * | 2020-07-16 | 2020-10-30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液冷工质输送系统及其设计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170101099A (ko) | 2017-09-05 |
TW201731371A (zh) | 2017-09-01 |
JP2017152614A (ja) | 2017-08-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132891A (zh) | 液冷式冷却装置 | |
US7561417B2 (en) | Thermal module and fin assembly thereof | |
US8011423B2 (en) | Heat sink with a centrifugal fan having vertically layered fins | |
JP4735528B2 (ja) | 車載用の電子機器の冷却構造 | |
US8023265B2 (en) |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and centrifugal fan thereof | |
JP6228730B2 (ja) | ラジエータ、電子装置及び冷却装置 | |
JP5971403B2 (ja) | 冷却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力変換装置 | |
JP4586772B2 (ja) | 冷却構造及び冷却構造の製造方法 | |
US7568518B2 (en) | Heat sink | |
US20070211434A1 (en) | Heat sink | |
US20070144707A1 (en) | Cooling assembly with successively contracting and expanding coolant flow | |
US20080105413A1 (en) |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Water Block | |
TW201200838A (en) | An air intake for cooling memories and an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 |
US20070125526A1 (en) | Cooling device for electronic components | |
US20070124934A1 (en) | Water Block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US20180092246A1 (en) | Water-cooling radiator assembly | |
US20110005728A1 (en) |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 |
US20190212076A1 (en) | Multi-outlet-inlet liquid-cooling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 |
WO2021036249A1 (zh) | 一种散热器、电子设备及汽车 | |
US20230232577A1 (en) | Water cooling radiator | |
US20110042043A1 (en) |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 |
US6614657B2 (en) | Heat sink for cooling an electronic component of a computer | |
CN113910877B (zh) | 冷却单元 | |
JP2021097134A (ja) | 冷却装置 | |
JP5227681B2 (ja) | 半導体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