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48941B - 水冷排裝置 - Google Patents

水冷排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48941B
TWI648941B TW106142453A TW106142453A TWI648941B TW I648941 B TWI648941 B TW I648941B TW 106142453 A TW106142453 A TW 106142453A TW 106142453 A TW106142453 A TW 106142453A TW I648941 B TWI648941 B TW I64894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module
receiving body
inlet
outl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424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26858A (zh
Inventor
藍文基
Original Assignee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1424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48941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89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8941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268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6858A/zh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種水冷排裝置,包含一第一散熱模組,具有一第一進口、一第一出口及一第一模組容液空間供一工作液體流通,所述第一進口及該第一出口連通該第一模組容液空間,該工作液體通過該第一進口流入該第一模組容液空間;一第二散熱模組,具有一第二進口、一第二出口及一第二模組容液空間供該工作液體流通,所述第二進口及該第二出口連通該第二模組容液空間,該工作液體通過該第二進口流入該第二模組容液空間;所述第一出口與該第二進口對接,該第一進口連接一熱交換模組,該第二出口連接一泵浦,該熱交換模組與該泵浦連接。

Description

水冷排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液體散熱領域,特別是一種具擴充且增加散熱效果的水冷排裝置。
在各種工業或生活領域中,時常會遇到在特定空間內溫度過高的問題,例如電子設備的處理器或顯示卡晶片等工作時會發出高熱量的物件,都會遇到需要將熱量降低的需求,如沒有將熱量導引或排出,將會因高溫產生一些負面影響,例如工作效率降低或物件損壞。
對此,為了降低發熱源的工作溫度,當前已有水冷式裝置來進行熱量導引並降溫,由一水冷排透過二水導管連接一水泵(Pump)及一水冷頭貼觸一發熱源,透過水泵(Pump)驅使水冷液(或稱工作液體)流動到水冷排上散熱並不斷地進行循環冷卻,以快速散除熱量。請參閱第1圖,習知水冷排1由複數散熱鰭片11、複數直條狀扁管12及二側水箱13所組成,該等散熱鰭片11設於該等直條狀扁管12彼此之間,且前述二側水箱13與該等散熱鰭片11及該等直條狀扁管12的兩側是透過焊錫焊接而成,令該二側水箱13與該等散熱鰭片11及該等直條狀扁管12連接構成所述水冷排1,並其中一側水箱13上設有一進水口131與一出水口132,該進水口131與出水口132分別用以連接相對二水導管(圖中未示)。
水冷排的冷卻效率取決於水冷液停留的時間長短,當水冷液停留的時間越長水溫就越低,反之越短水溫就越高,然而上述的水冷頭的散熱能力(水冷液停 留時間)為一固定能力,當散熱能力不足時,就只能替換成另一更大的水冷排,來增加水冷液停留的時間。
然而,為了提升散熱能力而更換成更大的水冷排的作法,並不適用於每一種需要解熱的場合,例如電腦機箱內的空間有限,還需要注意到其他零件的位置擺放,所以為了提高散熱效率一昧的加大水冷排的做法並不實用。
綜上所述,習知水冷排有下述幾點問題:1、散熱能力受限於水冷排大小;2、占用空間較大,使用場合受限較多。
是以,要如何解決上述之問題與缺失,即為本案之發明人與從事此行業之相關廠商所亟欲研究改善之方向所在者。
為改善上述之問題,本發明之一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種可依據散熱能力需求調整散熱模組數量的水冷排裝置。
本發明之另一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種可事先依據設置空間大小,先行靈活調整變化每一散熱模組及每一容液本體的彼此之間的擺設位置的水冷排裝置。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水冷排裝置,其包含:一第一散熱模組,具有一第一進口、一第一出口及一第一模組容液空間供一工作液體流通,所述第一進口及該第一出口連通該第一模組容液空間;一第二散熱模組,具有一第二進口、一第二出口及一第二模組容液空間供該工作液體流通,所述第二進口及該第二出口連通該第二模組容液空間;所述第一出口與該第二進口對接,該工作液體由該第一進口進入該第一散熱模組,該工作液體由該第二出口離開該第二散熱模組。
在一實施例,該第一散熱模組包括一第一容液本體、一第二容液本體及至少一第一連通管,該第一連通管的兩端分別連通該第一容液本體及該第二容液本體,該第一容液本體及該第二容液本體為上下垂直設置或左右水平設置其中之一態樣,該第一容液本體、該第二容液本體及該第一連通管係為金或銀或銅或鐵或鈦或鋁或該等金屬的合金材質所構成。
在一實施例,該第一容液本體具有一第一液體腔室,該第二容液本體具有一第二液體腔室,所述第一模組容液空間包含該第一液體腔室、該第二液體腔室及該第一連通管內的空間,該第一進口設置於該第一容液本體上,該第一出口選擇性設置於該第一容液本體或該第二容液本體其中之一上。
在一實施例,該第二散熱模組包括一第三容液本體、一第四容液本體及至少一第二連通管,該第二連通管的兩端分別連通該第三容液本體及該第四容液本體,該第三容液本體及該第四容液本體為上下垂直設置或左右水平設置其中之一態樣,該第三容液本體、該第四容液本體及該第二連通管係為金或銀或銅或鐵或鈦或鋁或該等金屬的合金材質所構成。
在一實施例,該第三容液本體具有一第三液體腔室,該第四容液本體具有一第四液體腔室,所述第二模組容液空間包含該第三液體腔室、該第四液體腔室及該第二連通管內的空間,該第二進口設置於該第三容液本體上,該第二出口選擇性設置於該第三容液本體或該第四容液本體其中之一上。
在一實施例,該第一散熱模組及該第二散熱模組為上下垂直設置、左右水平設置或錯位設置其中之一方式擺設。
在一實施例,該第一出口及該第二進口之間設置一第一模組連通管,所述第一模組連通管的一第一端連接該第一出口,該第一模組連通管的一第二端連 接該第二進口,該第一散熱模組的外側設置一第一散熱鰭片組,該第二散熱模組的外側設置一第二散熱鰭片組,該第一散熱模組及該第二散熱模組的一側處設置至少一風扇,該第一進口連接一冷卻模組的一出水端,該第二出口連接一泵浦元件的一進水端,該冷卻模組的一入水端與該泵浦元件的一排水端相接。
另外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水冷排裝置,其包含:一第一散熱模組,具有至少一第一進口、至少一第一出口及一第一模組容液空間供一工作液體流通,所述第一進口及該第一出口連通該第一模組容液空間;一第二散熱模組,具有至少一第二進口、至少一第二出口及一第二模組容液空間供該工作液體流通,所述第二進口及該第二出口連通該第二模組容液空間;及至少一第三散熱模組,具有至少一第三進口、至少一第三出口及一第三模組容液空間供該工作液體流通,所述第三進口及該第三出口連通該第三模組容液空間;所述第一出口與該第三進口對接,第三出口與該第二進口對接,該工作液體由該第一進口進入該第一散熱模組,該工作液體再進入該第三散熱模組,該工作液體由該第二出口離開該第二散熱模組。
在一實施例,該第一散熱模組包括一第一容液本體、一第二容液本體及至少一第一連通管,該第一連通管的兩端分別連通該第一容液本體及該第二容液本體,該第一容液本體及該第二容液本體為上下垂直設置或左右水平設置其中之一態樣,該第一容液本體、該第二容液本體及該第一連通管係為金或銀或銅或鐵或鈦或鋁或該等金屬的合金材質所構成。
在一實施例,該第一容液本體具有一第一液體腔室,該第二容液本體具有一第二液體腔室,所述第一模組容液空間包含該第一液體腔室、該第二液體腔 室及該第一連通管內的空間,該第一進口設置於該第一容液本體上,該第一出口選擇性設置於該第一容液本體或該第二容液本體其中之一上。
在一實施例,該第二散熱模組包括一第三容液本體、一第四容液本體及至少一第二連通管,該第二連通管的兩端分別連通該第三容液本體及該第四容液本體,該第三容液本體及該第四容液本體為上下垂直設置或左右水平設置其中之一態樣,該第三容液本體、該第四容液本體及該第二連通管係為金或銀或銅或鐵或鈦或鋁或該等金屬的合金材質所構成。
在一實施例,該第三容液本體具有一第三液體腔室,該第四容液本體具有一第四液體腔室,所述第二模組容液空間包含該第三液體腔室、該第四液體腔室及該第二連通管內的空間,該第二進口設置於該第三容液本體上,該第二出口選擇性設置於該第三容液本體或該第四容液本體其中之一上。
在一實施例,該第三散熱模組包括一第五容液本體、一第六容液本體及至少一第三連通管,該第三連通管的兩端分別連通該第五容液本體及該第六容液本體,該第五容液本體及該第六容液本體為上下垂直設置或左右水平設置其中之一態樣,該第五容液本體、該第六容液本體及該第三連通管係為金或銀或銅或鐵或鈦或鋁或該等金屬的合金材質所構成。
在一實施例,該第五容液本體具有一第五液體腔室,該第六容液本體具有一第六液體腔室,所述第三模組容液空間包含該第五液體腔室、該第六液體腔室及該第三連通管內的空間,該第三進口設置於該第五容液本體上,該第三出口選擇性設置於該第五容液本體或該第六容液本體其中之一上。
在一實施例,該第一散熱模組、該第二散熱模組及該第三散熱模組為上下垂直設置、左右水平設置或錯位設置其中之一方式擺設。
在一實施例,該第一出口及該第三進口之間設置一第一模組連通管,該第三出口及該第二進口之間設置一第二模組連通管,所述第一模組連通管的一第一端連接該第一出口及一第二端連接該第三進口,所述第二模組連通管的一第一端連接該第三出口及一第二端連接該第二進口。
在一實施例,該第一散熱模組的外側設置一第一散熱鰭片組,該第二散熱模組的外側設置一第二散熱鰭片組,該第三散熱模組的外側設置一第三散熱鰭片組,該第一散熱模組、該第二散熱模組及該第三散熱模組的一側處設置至少一風扇。
在一實施例,該第一進口連接一冷卻模組的一出水端,該第二出口連接一泵浦元件的一進水端,該冷卻模組的一入水端與該泵浦元件的一排水端相接。
2‧‧‧第一散熱模組
21‧‧‧第一容液本體
211‧‧‧第一液體腔室
212‧‧‧第一進口
22‧‧‧第二容液本體
221‧‧‧第二液體腔室
222‧‧‧第一出口
23‧‧‧第一連通管
24‧‧‧第一模組容液空間
3‧‧‧第二散熱模組
31‧‧‧第三容液本體
311‧‧‧第三液體腔室
312‧‧‧第二進口
32‧‧‧第四容液本體
321‧‧‧第四液體腔室
322‧‧‧第二出口
33‧‧‧第二連通管
34‧‧‧第二模組容液空間
4‧‧‧第三散熱模組
41‧‧‧第五容液本體
411‧‧‧第五液體腔室
412‧‧‧第三進口
42‧‧‧第六容液本體
421‧‧‧第六液體腔室
422‧‧‧第三出口
43‧‧‧第三連通管
44‧‧‧第三模組容液空間
5a‧‧‧第一模組連通管
5b‧‧‧第二模組連通管
6a‧‧‧第一散熱鰭片組
6b‧‧‧第二散熱鰭片組
6c‧‧‧第三散熱鰭片組
7a‧‧‧保護殼
7b‧‧‧風扇
8‧‧‧冷卻模組
81‧‧‧出水端
82‧‧‧入水端
9‧‧‧泵浦元件
91‧‧‧排水端
92‧‧‧進水端
第1圖為習知水冷排立體示意圖。
第2A圖為本發明水冷排裝置第一實施例之分解示意圖;第2B圖為本發明水冷排裝置第一實施例之組合示意圖;第2C圖為本發明水冷排裝置第一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第3A圖為本發明水冷排裝置第二實施例之分解示意圖;第3B圖為本發明水冷排裝置第二實施例之組合示意圖;第4A圖為本發明水冷排裝置第三實施例之分解示意圖;第4B圖為本發明水冷排裝置第三實施例之組合示意圖;第5A圖為本發明水冷排裝置第四實施例之分解示意圖;第5B圖為本發明水冷排裝置第四實施例之組合示意圖;第6A圖為本發明水冷排裝置第五實施例之分解示意圖;
第6B圖為本發明水冷排裝置第五實施例之組合示意圖;
第6C圖為本發明水冷排裝置第五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第7A圖為本發明水冷排裝置第六實施例之分解示意圖;
第7B圖為本發明水冷排裝置第六實施例之組合示意圖;
第8A圖為本發明水冷排裝置第七實施例之分解示意圖;
第8B圖為本發明水冷排裝置第七實施例之組合示意圖。
本發明之上述目的及其結構與功能上的特性,將依據所附圖式之較佳實施例予以說明。
請參考第2A圖、第2B圖及第2C圖,為本發明水冷排裝置第一實施例之分解示意圖、組合示意圖及剖面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水冷排裝置包含了一第一散熱模組2、一第二散熱模組3及一第一模組連通管5a,該第一散熱模組2位於該第二散熱模組3的上方,該第一模組連通管5a的兩端分別連通該第一散熱模組2及該第二散熱模組3,成為一上下垂直的結構。
該第一散熱模組2包含一第一容液本體21、一第二容液本體22及一第一連通管23,該第一容液本體21由兩板件對接組合並具有一第一液體腔室211,所述第一容液本體21內設有延長工作液體停留時間的液體流道(未圖示),該第二容液本體22由兩板件對接組合並具有一第二液體腔室221,所述第二容液本體22內設有延長工作液體停留時間的液體流道(未圖示),該第一容液本體21間隔設置於該第二容液本體22的上方,該第一連通管23的兩端分別連接於該第一容液本體21及該第二容液本體22,該第一容液本體21上設置一第一進口212,該第二容液本體22上設置一第一出口222,所述第一散熱模組2具有一 第一模組容液空間24,該第一模組容液空間24包含該第一液體腔室211、該第二液體腔室221及該第一連通管23內的空間。
該第二散熱模組3包含一第三容液本體31、一第四容液本體32及一第二連通管33,該第三容液本體31由兩板件對接組合並具有一第三液體腔室311,所述第三容液本體31內設有延長工作液體停留時間的液體流道(未圖示),該第四容液本體32由兩板件對接組合並具有一第四液體腔室321,所述第四容液本體32內設有延長工作液體停留時間的液體流道(未圖示),該第三容液本體31間隔設置於該第四容液本體32的上方,該第二連通管33的兩端分別連接於該第三容液本體31及該第四容液本體32,該第三容液本體31上設置一第二進口312,該第四容液本體32上設置一第二出口322,所述第二散熱模組3具有一第二模組容液空間34,該第二模組容液空間34包含該第三液體腔室311、該第四液體腔室321及該第二連通管33內的空間。
該第一模組連通管5a的一第一端連接於該第一出口222,該第一模組連通管5a的一第二端連接該第二進口312,該第一散熱模組2的該第一連通管23與該第二散熱模組3的該第二連通管33位在同一軸線上。
請參考第2A~2C圖、第8A及8B圖,當一冷卻模組8與發熱源進行熱交換,工作液體吸收熱能並流向第一散熱模組2由該第一進口212進入第一容液本體21,工作液體沿著第一容液本體21內的液體流道(未圖示)流動經由第一連通管23進入第二容液本體22,工作液體再沿著第二容液本體22內的液體流道(未圖示)流動由第一出口222離開第一散熱模組2,工作液體經過該第一模組連通管5a由第二進口312進入第三容液本體31,工作液體沿著第三容液本體31內的液體流道(未圖示)流動經由第二連通管33進入第四容液本體32,工作液體 再沿著第四容液本體32內的液體流道(未圖示)流動由第二出口322離開第二散熱模組3,當工作液體離開第二散熱模組3後時已完成降溫,完成降溫的工作液體進入一泵浦元件9並加壓驅動,最後進入冷卻模組8再次進行熱交換來進行散熱循環。
上述每一主體內的液體流道(未圖示)設計可以根據散熱能力需求(工作液體停留時間)來進行規劃,該第一連通管23及該第二連通管33的數量變化也根據液體流道(未圖示)的設計及每一散熱模組進口及出口的位置可以調整變化,本實施例第一散熱模組2及第二散熱模組3為上下垂直設置,便於運用在高度狹長的場合。
請參考第3A圖及第3B圖,為本發明水冷排裝置第二實施例之分解示意圖及組合示意圖,所述部分結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同,故在此將不再贅述,惟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最主要之差異在於該第一散熱模組2及該第二散熱模組3為左右水平設置,該第一散熱模組2的該第一容液本體21位於該第二容液本體22的下方,該第一容液本體21平行該第四容液本體32,該第二容液本體22平行該第三容液本體31,本實施例第一散熱模組2及第二散熱模組3為左右水平設置,便於運用在水平狹長的場合。
請參考第4A圖及第4B圖,為本發明水冷排裝置第三實施例之分解示意圖及組合示意圖,所述部分結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同,故在此將不再贅述,惟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最主要之差異在於該第一散熱模組2及該第二散熱模組3為垂直設置且前後左右錯位設置,該第一散熱模組2的第一連通管23與該第二散熱模組3的第二連通管33不在同一軸線上,該第一散熱模組2為在該 第二散熱模組3上方,本實施例第一散熱模組2及第二散熱模組3為前後左右錯位設置,便於運用在不規則的畸零空間的場合。
請參考第5A圖及第5B圖,為本發明水冷排裝置第四實施例之分解示意圖及組合示意圖,所述部分結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同,故在此將不再贅述,惟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最主要之差異在於該第一散熱模組2及該第二散熱模組3為左右水平設置,該第一散熱模組2的該第一容液本體21、該第二容液本體22及該第一連通管23設置於同一水平面上,該第二散熱模組3的該第三容液本體31、該第四容液本體32及該第二連通管33設置於同一水平面上,該第一連通管23及該第二連通管33為一長扁狀態樣,本實施例每一散熱模組及每一容液本體都在同一水平面上,因為沒有高低位差而使工作液體在流動上更佳順暢,此外可用於散熱空間較寬闊的場合。
上述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說明了各個散熱模組可以根據需求改變相對位置,進一步的每一散熱模組的容液本體可以根據使用需求選擇為上下垂直設置或左右水平設置任一方式設置,進一步的每一散熱模組還可以根據需求將增減容液本體的數量及連通管的數量,而每一容液本體內的液體流道(未圖示)也可以任意的變化,連通管的設置位置也隨著液體流道(未圖示)的規劃進行調整,僅需保持每一散熱模組具有一出口及一進口,兩散熱模組的透過一模組連通管連結即為本發明之概念。
請參考第6A圖、第6B圖及第6C圖,為本發明水冷排裝置第五實施例之分解示意圖、組合示意圖及剖面示意圖,所述部分結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同,故在此將不再贅述,惟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最主要之差異在於該增加了一第三散熱模組4,該第三散熱模組4包含一第五容液本體41、一第六容 液本體42及一第三連通管43,該第五容液本體41由兩板件對接組合並具有一第五液體腔室411,所述第五容液本體41內設有延長工作液體停留時間的液體流道(未圖示),該第六容液本體42由兩板件對接組合並具有一第六液體腔室421,所述第六容液本體42內設有延長工作液體停留時間的液體流道(未圖示),該第五容液本體41間隔設置於該第六容液本體42的上方,該第三連通管43的兩端連接分別連接於該第五容液本體41及該第六容液本體42,該第五容液本體41上設置一第三進口412,該第六容液本體42上設置一第三出口422,所述第三散熱模組4具有一第三模組容液空間44,該第三模組容液空間44包含該第五液體腔室411、該第六液體腔室421及該第三連通管43內的空間。
該第三散熱模組4設置於該第一散熱模組2及該第二散熱模組3之間,且該第一散熱模組2、該第二散熱模組3及該第三散熱模組4成為一上下垂直的結構,該第一連通管23、該第二連通管33及該第三連通管43位在同一軸線上,該第一模組連通管5a的一第一端連接於該第一出口222,該第一模組連通管5a的一第二端連接該第三進口412,該第二模組連通管5b的一第一端連接於該第三出口422,該第二模組連通管5b的一第二端連接該第二進口312。
請參考第6A~6C圖、第8A及8B圖,當冷卻模組8與發熱源進行熱交換,工作液體吸收熱能並流向第一散熱模組2由第一進口212進入第一容液本體21,透過第一連通管23進入第二容液本體22後從第一出口222離開,接著工作流體透過第一模組連通管5a由第三進口412進入第五容液本體41,透過第三連通管43進入第六容液本體42後從第三出口422離開,再接著工作流體透過第二模組連通管5b由第二進口312進入第三容液本體31,透過第二連通管33進入第四容液本體32後從第二出口322離開,完成降溫的工作液體進入 泵浦元件9並加壓驅動,最後進入冷卻模組8再次進行熱交換來進行散熱循環。
本實施例中因增設了第三散熱模組4,提升了整個散熱系統的散熱能力,所以工作液體通過整個散熱系統的時間會延長(由第一進口212進入,由第二出口322離開),藉此工作液體能獲得更充分的降溫。
雖然上述的實施例中該第一散熱模組2、該第二散熱模組3及該第三散熱模組4為上下垂直設置,但實際上的應用更能參考本發明第二、三、四實施例的變化方式,例如左右水平設置、前後左右錯位設置或完全水平設置,或者同時使用兩種以上的設置方式,例如該第一散熱模組2與該第三散熱模組4為上下垂直設置,該第三散熱模組4與該第二散熱模組3為左右水平設置,使整體成為一L型的態樣來加以變化,進而達到空間規劃上靈活之優點。
請參考第7A圖及第7B圖,為本發明水冷排裝置第六實施例之分解示意圖及組合示意圖,所述部分結構與前述第五實施例相同,故在此將不再贅述,惟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五實施例最主要之差異在於該第三散熱模組4的數量為兩個,該第二容液本體22具有兩個第一出口222、該第三容液本體31具有兩個第二進口312,該第五容液本體41及該第六容液本體42的平面面積小於該第一容液本體21、該第二容液本體22、該第三容液本體31及該第四容液本體32。
在本實施例中,雖該第一散熱模組2、該第二散熱模組3及該第三散熱模組4為上下垂直設置,但進一步的可以應用如本發明第二、三、四實施例的變化方式,並改變每一散熱模組的大小不同(並不限制第一散熱模組2及第二散熱 模組3同等大且大於第三散熱模組4),藉此達到在有限的畸零空間中讓本發明散熱系統的散熱能力提升之目的。
請參考第8A圖及第8B圖,並請一併參考第6B圖,為本發明水冷排裝置第七實施例之分解示意圖及組合示意圖,所述部分結構與前述第五實施例相同,故在此將不再贅述,惟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五實施例最主要之差異在於該第一散熱模組2的外側設置一第一散熱鰭片組6a,該第二散熱模組3外側設置一第二散熱鰭片組6b,該第三散熱模組4外側設置一第三散熱鰭片組6c,該第一散熱模組2、該第二散熱模組3及該第三散熱模組4的一側處設置至少一風扇7b,所述第一散熱鰭片組6a、第二散熱鰭片組6b及第三散熱鰭片組6c容設於一保護殼7a中。
該第一進口212連接一冷卻模組8的一出水端81,該第二出口322連接一泵浦元件9的一進水端92,該冷卻模組8的一入水端82與該泵浦元件9的一排水端91相接。
冷卻模組8與一發熱源接觸並將熱能吸收,使工作液體升溫,該泵浦元件9驅動工作液體進行流動,藉此使整個散熱系統內的工作流體依序由冷卻模組8、每一散熱模組及泵浦元件9的方式循環,由冷卻模組8的出水端81流出具有熱能的工作液體(高溫),經過散熱模組將工作液體的熱能透過每一散熱鰭片組及風扇7b向外排出至外部空間中(降溫),由泵浦元件9的進水端92流出不具熱能的工作液體(低溫)。
上述的散熱鰭片組、保護殼7a、風扇7b、冷卻模組8及泵浦元件9可任意的應用於上述的任何一個實施例中或未圖示的變化態樣,僅需做相對應的調整即可(如保護殼7a的外型、風扇7b的大小等等)。
另外,雖上述每一實施例中的第一容液本體21只具有一第一進口212,第四容液本體32只具有一第二出口322,但可根據連接的冷卻模組8及泵浦元件9數量來增加第一進口212及第二出口322的數量,換言之,就是可以多個發熱源共用一組本發明的散熱系統來達到散熱之目的。
另外,每一散熱模組的進口及出口在設置上並沒有限制,可任意地設置在同一側或不同側上,此外容液本體的形狀也可以任意的變化,例如正多邊形或圓形等,每一散熱模組的兩容液本體也不需要等大小,藉此讓使用變化上更加靈活多變。
綜上所述,本發明具有下述優點:1、透過每一散熱模組之間的相對位置變化來對應使用場合需求;2、透過每一散熱模組中的每一容液本體相對位置變化來對應使用場合需求;3、透過增加散熱模組來提升散熱能力需求;4、可任意調整進出口來對應使用場合需求;5、可多個發熱源共用一散熱系統。
以上已將本發明做一詳細說明,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凡依本發明申請範圍所作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等,皆應仍屬本發明之專利涵蓋範圍。

Claims (18)

  1. 一種水冷排裝置,其包含:一第一散熱模組,具有一第一進口、一第一出口及一第一模組容液空間供一工作液體流通,所述第一進口及該第一出口連通該第一模組容液空間;一第二散熱模組,具有一第二進口、一第二出口及一第二模組容液空間供該工作液體流通,所述第二進口及該第二出口連通該第二模組容液空間;所述第一出口與該第二進口對接,該工作液體由該第一進口進入該第一散熱模組,該工作液體由該第二出口離開該第二散熱模組。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水冷排裝置,其中該第一散熱模組包括一第一容液本體、一第二容液本體及至少一第一連通管,該第一連通管的兩端分別連通該第一容液本體及該第二容液本體,該第一容液本體及該第二容液本體為上下垂直設置或左右水平設置其中之一態樣,該第一容液本體、該第二容液本體及該第一連通管係為金或銀或銅或鐵或鈦或鋁或該等金屬的合金材質所構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水冷排裝置,其中該第一容液本體具有一第一液體腔室,該第二容液本體具有一第二液體腔室,所述第一模組容液空間包含該第一液體腔室、該第二液體腔室及該第一連通管內的空間,該第一進口設置於該第一容液本體上,該第一出口選擇性設置於該第一容液本體或該第二容液本體其中之一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水冷排裝置,其中該第二散熱模組包括一第三容液本體、一第四容液本體及至少一第二連通管,該第二連通管的兩端分別連通該第三容液本體及該第四容液本體,該第三容液本體及該第四容液本體為上下垂直設置或左右水平設置其中之一態樣,該第三容液本體、該第四容液本體及該第二連通管係為金或銀或銅或鐵或鈦或鋁或該等金屬的合金材質所構成。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水冷排裝置,其中該第三容液本體具有一第三液體腔室,該第四容液本體具有一第四液體腔室,所述第二模組容液空間包含該第三液體腔室、該第四液體腔室及該第二連通管內的空間,該第二進口設置於該第三容液本體上,該第二出口選擇性設置於該第三容液本體或該第四容液本體其中之一上。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水冷排裝置,其中該第一散熱模組及該第二散熱模組為上下垂直設置、左右水平設置或錯位設置其中之一方式擺設。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水冷排裝置,其中該第一出口及該第二進口之間設置一第一模組連通管,所述第一模組連通管的一第一端連接該第一出口,該第一模組連通管的一第二端連接該第二進口,該第一散熱模組的外側設置一第一散熱鰭片組,該第二散熱模組的外側設置一第二散熱鰭片組,該第一散熱模組及該第二散熱模組的一側處設置至少一風扇,該第一進口連接一冷卻模組的一出水端,該第二出口連接一泵浦元件的一進水端,該冷卻模組的一入水端與該泵浦元件的一排水端相接。
  8. 一種水冷排裝置,其包含:一第一散熱模組,具有至少一第一進口、至少一第一出口及一第一模組容液空間供一工作液體流通,所述第一進口及該第一出口連通該第一模組容液空間;一第二散熱模組,具有至少一第二進口、至少一第二出口及一第二模組容液空間供該工作液體流通,所述第二進口及該第二出口連通該第二模組容液空間;至少一第三散熱模組,具有至少一第三進口、至少一第三出口及一第三模組容液空間供該工作液體流通,所述第三進口及該第三出口連通該第三模組容液空間;所述第一出口與該第三進口對接,該第三出口與該第二進口對接,該工作液體由該第一進口進入該第一散熱模組,該工作液體再進入該第三散熱模組,該工作液體由該第二出口離開該第二散熱模組。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水冷排裝置,其中該第一散熱模組包括一第一容液本體、一第二容液本體及至少一第一連通管,該第一連通管的兩端分別連通該第一容液本體及該第二容液本體,該第一容液本體及該第二容液本體為上下垂直設置或左右水平設置其中之一態樣,該第一容液本體、該第二容液本體及該第一連通管係為金或銀或銅或鐵或鈦或鋁或該等金屬的合金材質所構成。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水冷排裝置,其中該第一容液本體具有一第一液體腔室,該第二容液本體具有一第二液體腔室,所述第一模組容液空間包含該第一液體腔室、該第二液體腔室及該第一連 通管內的空間,該第一進口設置於該第一容液本體上,該第一出口選擇性設置於該第一容液本體或該第二容液本體其中之一上。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水冷排裝置,其中該第二散熱模組包括一第三容液本體、一第四容液本體及至少一第二連通管,該第二連通管的兩端分別連通該第三容液本體及該第四容液本體,該第三容液本體及該第四容液本體為上下垂直設置或左右水平設置其中之一態樣,該第三容液本體、該第四容液本體及該第二連通管係為金或銀或銅或鐵或鈦或鋁或該等金屬的合金材質所構成。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水冷排裝置,其中該第三容液本體具有一第三液體腔室,該第四容液本體具有一第四液體腔室,所述第二模組容液空間包含該第三液體腔室、該第四液體腔室及該第二連通管內的空間,該第二進口設置於該第三容液本體上,該第二出口選擇性設置於該第三容液本體或該第四容液本體其中之一上。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水冷排裝置,其中該第三散熱模組包括一第五容液本體、一第六容液本體及至少一第三連通管,該第三連通管的兩端分別連通該第五容液本體及該第六容液本體,該第五容液本體及該第六容液本體為上下垂直設置或左右水平設置其中之一態樣,該第五容液本體、該第六容液本體及該第三連通管係為金或銀或銅或鐵或鈦或鋁或該等金屬的合金材質所構成。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水冷排裝置,其中該第五容液本體具有一第五液體腔室,該第六容液本體具有一第六液體腔室,所述第三模組容液空間包含該第五液體腔室、該第六液體腔室及該第三 連通管內的空間,該第三進口設置於該第五容液本體上,該第三出口選擇性設置於該第五容液本體或該第六容液本體其中之一上。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水冷排裝置,其中該第一散熱模組、該第二散熱模組及該第三散熱模組為上下垂直設置、左右水平設置或錯位設置其中之一方式擺設。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水冷排裝置,其中該第一出口及該第三進口之間設置一第一模組連通管,該第三出口及該第二進口之間設置一第二模組連通管,所述第一模組連通管的一第一端連接該第一出口及一第二端連接該第三進口,所述第二模組連通管的一第一端連接該第三出口及一第二端連接該第二進口。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水冷排裝置,其中該第一散熱模組的外側設置一第一散熱鰭片組,該第二散熱模組的外側設置一第二散熱鰭片組,該第三散熱模組的外側設置一第三散熱鰭片組,該第一散熱模組、該第二散熱模組及該第三散熱模組的一側處設置至少一風扇。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水冷排裝置,其中該第一進口連接一冷卻模組的一出水端,該第二出口連接一泵浦元件的一進水端,該冷卻模組的一入水端與該泵浦元件的一排水端相接。
TW106142453A 2017-12-04 2017-12-04 水冷排裝置 TWI6489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42453A TWI648941B (zh) 2017-12-04 2017-12-04 水冷排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42453A TWI648941B (zh) 2017-12-04 2017-12-04 水冷排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48941B true TWI648941B (zh) 2019-01-21
TW201926858A TW201926858A (zh) 2019-07-01

Family

ID=658035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42453A TWI648941B (zh) 2017-12-04 2017-12-04 水冷排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4894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99789A (zh) * 2019-07-30 2019-10-01 江苏亚力防爆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可外接水路的电机冷却水道结构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47759B1 (en) * 2005-03-18 2006-05-23 Forward Electronics Co., Ltd. Liquid cooling system
WO2006072244A1 (en) * 2005-01-03 2006-07-13 Noise Limit Aps A multi-orientational cooling system with a bubble pump
WO2008013946A2 (en) * 2006-07-28 2008-01-31 Bsst Llc High capacity thermoelectric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s
US20140291832A1 (en) * 2013-03-28 2014-10-02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Integrated cooling modules of power semiconductor device
TW201509288A (zh) * 2013-03-15 2015-03-01 Atieva Inc 具有冷板之逆變器功率模組構裝
WO2016069259A1 (en) * 2014-10-27 2016-05-06 Ebullient, Llc Heat sink modul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72244A1 (en) * 2005-01-03 2006-07-13 Noise Limit Aps A multi-orientational cooling system with a bubble pump
US7047759B1 (en) * 2005-03-18 2006-05-23 Forward Electronics Co., Ltd. Liquid cooling system
WO2008013946A2 (en) * 2006-07-28 2008-01-31 Bsst Llc High capacity thermoelectric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s
TW201509288A (zh) * 2013-03-15 2015-03-01 Atieva Inc 具有冷板之逆變器功率模組構裝
US20140291832A1 (en) * 2013-03-28 2014-10-02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Integrated cooling modules of power semiconductor device
WO2016069259A1 (en) * 2014-10-27 2016-05-06 Ebullient, Llc Heat sink modul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99789A (zh) * 2019-07-30 2019-10-01 江苏亚力防爆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可外接水路的电机冷却水道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6858A (zh) 2019-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50059360A1 (en) Liquid cooling device having diversion mechanism
US9313919B2 (en) Radiator,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cooling apparatus
TW201724959A (zh) 熱電致冷模組與包含熱電致冷模組的散熱裝置
US20190041105A1 (en) Heat-exchange structure for water cooling device
CN102856275A (zh) 散热系统
CN107787157B (zh) 液冷式散热模块
TWI648941B (zh) 水冷排裝置
US11758689B2 (en) Vapor chamber embedded remote heatsink
TWM586876U (zh) 複合水冷排結構
TW202038045A (zh) 水冷頭
WO2023232064A1 (zh) 一种水冷式散热装置
CN219372974U (zh) 一种散热片降温机构
CN108052187B (zh) 液体散热系统
JP2013145830A (ja) 電子機器用液冷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ラジエータ
TWM560167U (zh) 液體散熱系統
CN207166932U (zh) 液冷装置及其应用的电子设备
CN207623913U (zh) 液体散热系统
US20220197353A1 (en) Staggered Arrangement Graphite Heat Sink For Liquid Cooling Cold Plate
KR20190108902A (ko) 수질 영향에 따른 내구성을 갖는 전기식 수냉식 칠러
TWI664524B (zh) 水冷排散熱結構
CN216930648U (zh) 换热器装置及机柜
CN210605618U (zh) 一种液冷换热器
TWM581222U (zh) 水冷頭
US20210092877A1 (en) Cooling system with curvilinear air to liquid heat exchanger
US20190214329A1 (en) Liquid heat dissipation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