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14029A - 滾筒單元、處理卡匣及畫像形成裝置 - Google Patents

滾筒單元、處理卡匣及畫像形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14029A
TW201714029A TW105131741A TW105131741A TW201714029A TW 201714029 A TW201714029 A TW 201714029A TW 105131741 A TW105131741 A TW 105131741A TW 105131741 A TW105131741 A TW 105131741A TW 201714029 A TW201714029 A TW 20171402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xis
drum unit
drum
coupler
photosensitive dru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17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37247B (zh
Inventor
鴨志田成実
深澤悠
Original Assignee
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140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140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72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724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75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 G03G15/757Drive mechanisms for photosensitive medium, e.g. gea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03G21/1864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a positioning func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7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03G21/1821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mean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process cartridge, e.g. attachment, positioning of parts with each other, pressure/distance regul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42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 G03G21/1853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the process cartridge being mounted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of the photosensitiv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ischarging,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Shape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種滾筒單元,是處理卡匣所使用的滾筒單元,具備:具有軸線(L1)的感光滾筒;及聯接器構件,具有軸線(L2),且與前述感光滾筒的端部連接,且具有朝向前述聯接器構件的端部延伸的突起;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在第1位置、及比位於前述第1位置時更將前述突起接近前述感光滾筒的第2位置之間可沿著前述軸線(L2)移動,前述突起,具有:承受旋轉力用的力承接部、及面向前述軸線(L2)的相反側的外面,前述外面的至少一部分,是隨著從前述感光滾筒朝前述軸線(L1)的方向遠離而將與前述軸線(L2)的距離擴大。

Description

滾筒單元、處理卡匣及畫像形成裝置
有關於電子照相畫像形成用的畫像形成裝置、處理卡匣、滾筒單元。
在電子照相方式的畫像形成裝置,已知將作為相關於畫像形成的旋轉體的感光滾筒和顯像滾子等要素一體化成為卡匣,朝畫像形成裝置本體(以下,稱為裝置本體)可裝卸的構成。在此,為了將卡匣內的感光滾筒旋轉而從裝置本體將驅動力傳達較佳。此時已知,將卡匣側的聯接器構件與裝置本體側的驅動銷等的驅動力傳達部卡合使驅動力傳達的構成。
在此已知,依據畫像形成裝置可朝對於使感光滾筒的旋轉軸線實質上垂直交叉的規定方向取下的卡匣的構成。在日本特開2008-233867號公報中揭示,將設在感光滾筒的端部的聯接器構件,對於感光滾筒的旋轉軸線可傾動。由此已知,將設在卡匣的聯接器構件與設在裝置本體的驅動銷卡合,從裝置本體朝卡匣將驅動力傳達的構成。
發展上述習知技術。
依據發明的一態樣的話,可提供一種滾筒單元,是處理卡匣所使用的滾筒單元,具備:具有軸線L1的感光滾筒;及聯接器構件,具有軸線L2,且與前述感光滾筒的端部連接,且具有朝向前述聯接器構件的端部延伸的突起;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在第1位置、及比位於前述第1位置時更將前述突起接近前述感光滾筒的第2位置之間可沿著前述軸線L2移動,前述突起,具有:承受旋轉力用的力承接部、及面向前述軸線L2的相反側的外面,前述外面的至少一部分,是隨著從前述感光滾筒朝前述軸線L1的方向遠離而將與前述軸線L2的距離擴大。
可發展上述習知技術。
A‧‧‧裝置本體
B‧‧‧卡匣
1‧‧‧導引構件
3‧‧‧雷射掃描器單元
4‧‧‧紙盤
5a‧‧‧拾取滾子
5b‧‧‧給送滾子對
5c‧‧‧搬運滾子對
6‧‧‧複寫導件
7‧‧‧複寫滾子
8‧‧‧搬運導件
9‧‧‧定影裝置
9a‧‧‧加熱滾子
9b‧‧‧加壓滾子
10‧‧‧排出滾子對
11‧‧‧排出托盤
12‧‧‧導引構件
12b‧‧‧第一導件上面部
12c‧‧‧第二導件上面部
12d‧‧‧第二導件下面部
12e‧‧‧末端部
13‧‧‧開閉門
14‧‧‧驅動頭
14b‧‧‧驅動銷
14g‧‧‧驅動頭
15‧‧‧導引構件
15a‧‧‧導引部
15c‧‧‧導引部
20‧‧‧顯像單元
21‧‧‧底構件
22‧‧‧碳粉收納容器
23aL,23aR‧‧‧臂部
23bL,23bR‧‧‧轉動孔
26L‧‧‧第1側構件
26R‧‧‧第2側構件
28‧‧‧碳粉供給室
29‧‧‧碳粉室
32‧‧‧顯像滾子
34‧‧‧磁鐵滾子
42‧‧‧顯像葉片
43‧‧‧搬運螺釘
46‧‧‧壓縮彈簧
49‧‧‧傾斜移動部
60‧‧‧清潔單元
61‧‧‧清潔單元
62‧‧‧鼓筒
66‧‧‧帶電滾子
71‧‧‧清潔框體
71a‧‧‧嵌入孔
71b‧‧‧廢碳粉室
71c‧‧‧第二轂部
74‧‧‧曝光窗部
75‧‧‧連結銷
77‧‧‧清潔葉片
86‧‧‧聯接器構件
86a‧‧‧被支撐部
86b‧‧‧旋轉力傳達部
86b1‧‧‧賦予部
86b2‧‧‧段差部
86b3‧‧‧軸部
86b4‧‧‧大徑部
86c‧‧‧結合部
86c1‧‧‧突出部
86c12‧‧‧先端部
86c3‧‧‧基部
86c4‧‧‧凹部
86c5‧‧‧傾斜部
87‧‧‧驅動側凸緣
87a‧‧‧中空部
87b‧‧‧止脫部
87c‧‧‧面
87d1‧‧‧旋轉力受部
87e‧‧‧壓入部
88‧‧‧蓋構件
88a‧‧‧支撐部
88b‧‧‧彈簧承接部
88c‧‧‧先端部
88d‧‧‧黏著面
89‧‧‧壓縮彈簧
186‧‧‧聯接器構件
186b3‧‧‧軸部
186c1‧‧‧突出部
226R‧‧‧第二側構件
286‧‧‧聯接器構件
286a‧‧‧軸部
286b‧‧‧被推壓部
286c‧‧‧結合部
286c1‧‧‧突出部
286c12‧‧‧先端
286d‧‧‧孔部
287‧‧‧滾筒齒輪
287‧‧‧中空部
287a‧‧‧內部
287b‧‧‧被傳達部
288‧‧‧並進凸輪
288a‧‧‧孔部
288b‧‧‧圓筒面
288c‧‧‧突出部
288c1‧‧‧斜面部
288d‧‧‧缺口部
288e‧‧‧推壓部
289‧‧‧旋轉凸輪
289a‧‧‧中空部
289b‧‧‧外形部
289c‧‧‧缺口部
289c1‧‧‧斜面部
289d‧‧‧突起部
289d1‧‧‧孔部
290‧‧‧輔助構件
290a‧‧‧孔部
290b‧‧‧橫孔部
291‧‧‧銷
292‧‧‧壓縮彈簧
292a‧‧‧內徑部
293‧‧‧軸承
293a‧‧‧支撐部
293b‧‧‧停止器
294‧‧‧蓋構件
295‧‧‧固定構件
296‧‧‧彈簧
297‧‧‧操作桿構件
297a‧‧‧突起
297b‧‧‧長圓孔部
297c‧‧‧彎曲部
297c2‧‧‧被推壓部
326R‧‧‧第一側構件
326Ra‧‧‧孔部
386‧‧‧聯接器構件
386a‧‧‧軸部
386c1‧‧‧突出部
386d‧‧‧孔部
387‧‧‧滾筒齒輪
387a‧‧‧內部圓筒面
387b‧‧‧溝部
388‧‧‧凸輪
388a‧‧‧孔部
388c‧‧‧外周部
388d‧‧‧被抵接面
388e‧‧‧斜面部
389‧‧‧蓋構件
390‧‧‧壓縮彈簧
391‧‧‧銷
393‧‧‧軸承
393a‧‧‧孔部
393b‧‧‧抵接面
393c‧‧‧缺口部
394‧‧‧操作桿構件
394a‧‧‧孔部
394b‧‧‧第二推壓部
394c‧‧‧第一推壓部
395‧‧‧支撐構件
487‧‧‧驅動側凸緣
487a‧‧‧空洞部
487b‧‧‧驅動傳達部
487c‧‧‧後端止脫部
487d‧‧‧第二止脫部
488‧‧‧連結構件
488b‧‧‧公螺紋部
488c‧‧‧空洞部
488d‧‧‧孔部
489‧‧‧直進導引構件
489a‧‧‧支撐部
489b‧‧‧被支撐部
490‧‧‧滑動導件
490a‧‧‧支撐部
490c‧‧‧突起部
490d‧‧‧被導引部
490e‧‧‧先端部
491‧‧‧壓縮彈簧
492‧‧‧軸承構件
492c‧‧‧突起部
492d‧‧‧導引溝
493‧‧‧連結銷
494‧‧‧傾斜移動部
494a‧‧‧第一球體部
494b‧‧‧孔部
494c‧‧‧第二球體部
494d‧‧‧突起部
499‧‧‧並進部
499a‧‧‧軸部
499b‧‧‧母螺紋部
499c‧‧‧結合部
499c1‧‧‧突出部
第1圖是畫像形成裝置的剖面圖。
第2圖是卡匣的剖面圖。
第3圖是將卡匣分解時的立體圖。
第4圖(a)、(b)是卡匣被裝設及取下的樣子圖示。
第5圖(a)、(b)是聯接器構件的側視圖。(c)是聯接器構件的立體圖。
第6圖(a)、(c)是滾筒齒輪單元的立體圖。(b)、(d)是滾筒齒輪單元的剖面圖。
第7圖(a1)、(a2)、(a3)、(a4)是將滾筒齒輪單元圖示。(b1)、(b2)、(b3)、(b4)是滾筒齒輪單元的剖面圖。
第8圖是將實施例1的變形例圖示。
第9圖(a)、(b)、(c)、(d)、(e)是滾筒齒輪單元的立體圖。
第10圖(a)、(b)、(c)是清潔單元的分解立體圖。
第11圖(a)、(b)是卡匣的立體圖。
第12圖(a)、(b)、(c)、(d)是將滾筒齒輪單元的動作圖示。
第13圖(a1)、(a2)、(a3)、(a4)是將滾筒齒輪單元圖示。(b1)、(b2)、(b3)、(b4)是滾筒齒輪單元的剖面圖。
第14圖(a)、(b)是滾筒齒輪單元的立體圖。(c)及(d)是滾筒齒輪單元的剖面圖。
第15圖(a)、(b)是將滾筒齒輪單元圖示。
第16圖(a)、(b)、(c)、(d)是將滾筒齒輪單元 圖示。
第17圖(a)、(b)、(c)是將滾筒齒輪單元圖示。
第18圖(a1)、(a2)、(a3)是將滾筒齒輪單元圖示。(b1)、(b2)、(b3)是滾筒齒輪單元的剖面圖。
第19圖(a)、(b)、(c)、(d)是將滾筒齒輪單元圖示。
第20圖(a)、(b)是將滾筒齒輪單元圖示。
第21圖(a)、(b)是將滾筒齒輪單元圖示。
第22圖(a)、(b)、(c)是將滾筒齒輪單元圖示。
第23圖(a1)、(a2)、(a3)是將滾筒齒輪單元圖示。(b1)、(b2)、(b3)是滾筒齒輪單元的剖面圖。
第24圖(a)、(b)、(c)是將聯接器構件圖示。(d)、(e)、(f)是聯接器構件的剖面圖。
第25圖(a)是顯示聯接器構件的變形例的說明圖。(b)是顯示聯接器構件的變形例的剖面圖。
以下,對於適用本發明的實施例使用圖面說明。
在此,將採用了電子照相方式的畫像形成裝置(電子照相畫像形成用的畫像形成裝置)稱為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又,電子照相方式是指將形成於感光體上的 靜電像由碳粉顯像的方式。在此,顯像方式是無關單成分顯像方式、雙成分顯像方式、乾式顯像等的顯像方式。且,電子照相感光滾筒(電子照相感光體滾筒)是指使用在電子照相方式的畫像形成裝置者,在滾筒形狀的圓筒表層具備感光體(感光層)的構成。
在此,將相關於作用於感光滾筒的畫像形成的帶電滾子和顯像滾子等稱為處理手段。且,將具備相關於畫像形成的感光體或是處理手段(清潔葉片、顯像滾子等)的卡匣稱為處理卡匣。在實施例中,舉例說明將感光滾筒、帶電滾子、顯像滾子、清潔葉片一體化的處理卡匣的例。
在實施例中,在複合機、FAX、印表機等廣泛用途使用的電子照相方式之中舉例雷射光印表機的例說明。又,實施例中的符號,是參照圖面用者,不是限定構成者。且,實施例中的尺寸等是明瞭關係的說明用者,不是限定構成者。
實施例中的處理卡匣的長度方向,是與將處理卡匣朝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裝卸的方向實質上垂直交叉的方向。且,處理卡匣的長度方向是與電子照相感光滾筒的旋轉軸線平行(與紙搬運方向交叉的方向)。在長度方向中,感光滾筒從處理卡匣的畫像形成裝置本體承受旋轉力側是作為驅動側(被驅動側),將其相反側作為非驅動側。且,未特別明記為上方(上側)的情況時,將設置畫像形成裝置時的重力方向上方側視為上方,將其相反方向 (相反方向)視為重力方向下方側(下側)。
<實施例1>
以下,對於本實施例中的雷射光印表機使用圖面說明。本實施例中的卡匣,是將作為感光體(像載體、旋轉體)的感光滾筒、及作為處理手段的顯像滾子、帶電滾子、清潔葉片一體化的處理卡匣。此卡匣是對於裝置本體可裝卸(可裝卸自如)。在此,在卡匣內作為從裝置本體將旋轉力承受而旋轉的旋轉體/旋轉構件,具備齒輪、感光滾筒、凸緣、顯像滾子等。
以下,對於作為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的雷射光印表機的構成、及畫像形成處理使用第1圖說明。接著,對於處理卡匣的詳細的構成使用第2圖、第3圖說明。
(雷射光印表機及畫像形成處理的說明)
第1圖,是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也就是雷射光印表機裝置本體A(以下,記載為裝置本體A)及處理卡匣(以下,記載為卡匣B)的剖面圖。且,第2圖,是卡匣B的剖面圖。
又,以下,裝置本體A,是指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也就是雷射光印表機之中,除了可裝卸的卡匣B的部分。
首先,使用第1圖說明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 置也就是雷射光印表機的構成。
第1圖所示的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是利用可將卡匣B裝卸在裝置本體A(可裝設且可脫離)的電子照相技術的雷射光印表機。卡匣B是被裝設於裝置本體A時,卡匣B是被配置於作為曝光手段(曝光裝置)的雷射掃描器單元3的下方。
且在卡匣B的下方被配置有將畫像形成裝置形成畫像的對象(目的)也就是記錄媒體(紙材)的紙P收容的紙盤4。
進一步,在裝置本體A中,沿著紙P的搬運方向X1從上游側依序配置有拾取滾子5a、給送滾子對5b、搬運滾子對5c、複寫導件6、複寫滾子7、搬運導件8、定影裝置9、排出滾子對10、排出托盤11。又,作為固定手段的定影裝置9,是由加熱滾子9a及加壓滾子9b所構成。
接著,使用第1圖、第2圖說明畫像形成處理的概略。
依據印刷開始訊號,將顯像劑載持可旋轉的作為感光滾筒的鼓筒62是朝箭頭R方向(以下,稱為旋轉方向R)由規定的周速度(處理速度)被旋轉驅動。
偏置電壓被外加的帶電滾子66,是與鼓筒62的外周面接觸,將鼓筒62的外周面同樣均一地帶電。
作為曝光手段的雷射掃描器單元3,是將對應朝雷射印表機被輸入的畫像資訊的雷射光L輸出。該雷射 光L是通過卡匣B的上面的曝光窗部74,將鼓筒62的外周面掃描曝光。由此,被帶電的鼓筒62上的一部分被除電,在感光滾筒表面形成靜電像(靜電潛像)。
另一方面,如第2圖所示,在作為顯像裝置的顯像單元20中,碳粉室29內的顯像劑(以下,稱為「碳粉T」),是藉由作為搬運構件的搬運螺釘43的旋轉而被攪拌、搬運,朝碳粉供給室28被送出。
作為顯像劑的碳粉T,是藉由磁鐵滾子34(固定磁鐵)的磁力,被載持在作為顯像手段(處理手段、旋轉體)的顯像滾子32的表面。又,顯像滾子32是為了將形成於鼓筒62上的靜電像顯像而將顯像劑朝顯像領域載持,作為搬運的碳粉載體(顯像劑載體、顯像構件)的功能。朝顯像領域被搬運的碳粉T,是藉由顯像葉片42而使顯像滾子32周面的層厚被限制。又,碳粉T是在顯像滾子32及顯像葉片42之間被摩擦帶電。
如此藉由顯像滾子32被載持的碳粉T,可將形成於鼓筒62上的靜電像顯像(可視像化)。且,鼓筒62是在其表面將被顯像的碳粉(碳粉像)載持,朝旋轉方向R旋轉。鼓筒62是將碳粉像載持的像載體。
且如第1圖所示,配合雷射光L的輸出時間點,藉由拾取滾子5a、給送滾子對5b、搬運滾子對5c,使被收納於裝置本體A的下部的紙P從紙盤4被給送。
且該紙P是經由複寫導件6,朝鼓筒62及複寫滾子7之間的複寫位置(複寫夾)被供給。在此複寫位 置,碳粉像是從作為像載體的鼓筒62朝作為記錄媒體的紙P依序被複寫。
碳粉像被複寫的紙P,是從鼓筒62被分離並沿著搬運導件8朝定影裝置9被搬運。且紙P,是通過構成定影裝置9的加熱滾子9a及加壓滾子9b的定影夾部。在此定影夾部中,紙P上的未定影碳粉像是被加壓並且藉由被加熱而朝紙P被定影。其後,碳粉像被定影的紙P,是藉由排出滾子對10被搬運,朝排出托盤11被排出。
另一方面,如第2圖所示,未朝紙被複寫而殘留於滾筒表面的複寫殘碳粉會附著在將碳粉T朝紙複寫後的鼓筒62的表面中。此複寫殘碳粉,是藉由與鼓筒62的周面抵接的清潔葉片77被除去。由此,在鼓筒62上殘留的碳粉被清掃,被清掃的鼓筒62是再度被帶電,被使用在畫像形成處理。從鼓筒62被除去的碳粉(複寫殘碳粉)是被貯藏在清潔單元60的廢碳粉室71b。
在上述中,帶電滾子66、顯像滾子32、清潔葉片77,皆是作為作用於鼓筒62的處理手段的功能。本實施例的畫像形成裝置雖是採用了由清潔葉片77將複寫殘碳粉除去的方式,但是採用將調整電荷的複寫殘碳粉由顯像裝置與顯像同時回收的方式(無清潔器方式)也可以。又,在無清潔器方式中,調整複寫殘碳粉的電荷用的輔助帶電構件(輔助帶電電刷等)也作為處理手段的功能。
(處理卡匣的構成說明)
接著,對於卡匣B的詳細的構成使用第2圖、第3圖說明。
第3圖,是將卡匣B分解的立體圖。卡匣B,是具有將鼓筒62和顯像滾子32可旋轉地支撐的框體。卡匣B的框體可分解成複數單元。本實施例的卡匣B是清潔單元60及顯像單元20的2個單元被一體化者,清潔單元60的框體、及顯像單元20的框體是被設置在卡匣B。
在本實施例中將鼓筒62保持的清潔單元60、及將顯像滾子32保持的顯像單元20,是使用由2條的連結銷75連結的構成說明,但是卡匣B是被分為3體以上的單元也可以。當然,複數單元不是由銷等的結合構件被結合,而只有將單元之中的一部分可交換的構成也可以。
清潔單元60,是由清潔框體71、滾筒單元U1、帶電滾子66及清潔葉片77等所構成。
滾筒單元U1是由鼓筒單元U2、及設於鼓筒單元U2的驅動側端部的聯接器構件86、蓋構件88(第6圖參照)所構成。聯接器構件86,是為了從滾筒單元U1的外部,承受將滾筒單元U1旋轉用的旋轉力者。
且鼓筒單元U2是由鼓筒62、及被安裝於鼓筒62的驅動側的作為凸緣構件的驅動側凸緣87等所構成(詳細如後述)。
朝鼓筒62,是透過驅動側凸緣87、聯接器構件86從裝置本體A使旋轉力被傳達。
如第3圖所示,鼓筒62,是以旋轉軸線L1(以下,記載為軸線L1)為中心可旋轉。且,聯接器構件86,是以旋轉軸線L2(以下,記載為軸線L2)為中心可旋轉。又,在本實施例中,使鼓筒62的軸線L1、及聯接器構件86的軸線L2成為實質同軸的方式,在鼓筒62的端部連接聯接器構件86。因此在以下的說明,具有將軸線L1及軸線L2敘述為相同者。
在此,聯接器構件86,是對於鼓筒62和驅動側凸緣87沿著軸線L2可進退。換言之,聯接器構件86,是至少與軸線(L2)延伸的方向(軸線方向)實質上平行地可移動。聯接器構件86,可取得:朝向驅動側凸緣87的外側進出(突出)的位置(突出位置、進出位置、第1位置)、及朝向驅動側凸緣87的內側(鼓筒側)退避的位置(退避位置、第2位置)。即聯接器構件86,可以在突出位置及退避位置之間沿著軸線方向往復移動。詳細,是使用第7圖(b1)~(b4)後述。
另一方面,如第2圖及第3圖所示,顯像單元20,是由碳粉收納容器22、底構件21、第1側構件26L(非驅動側)、第2側構件26R(驅動側)、顯像葉片42、顯像滾子32、磁鐵滾子34所構成。在此,具有:在碳粉收納容器22內作為將碳粉搬運的搬運構件的搬運螺釘43(攪拌片)、作為顯像劑的碳粉T。且,顯像單元20是為了在顯像單元20及清潔單元60之間限制單元的姿勢而具備施加推迫力的壓縮彈簧46。進一步,藉由作為連結構 件的連結銷75使清潔單元60及顯像單元20彼此可轉動地連結,構成卡匣B。
具體而言,在設於顯像單元20的長度方向(顯像滾子32的軸線方向)兩端的臂部23aL、23aR的先端,設有轉動孔23bL、23bR。此轉動孔23bL、23bR是與顯像滾子32的軸線平行地設置。
且在清潔單元60側的框體也就是清潔框體71的長度兩端部中,各別形成有將連結銷75嵌入用的嵌入孔71a。且,將臂部23aL、23aR配合於清潔框體71的規定的位置,將連結銷75插入轉動孔23bL、23bR及嵌入孔71a。由此,清潔單元60及顯像單元20是以作為連結構件的連結銷75為中心可轉動地被結合。
此時,被安裝於臂部23aL、23aR的根部的壓縮彈簧46是與清潔框體71接觸,將連結銷75作為轉動中心將顯像單元20朝清潔單元60推迫。
由此,作為處理手段的顯像滾子32是確實朝作為旋轉體的鼓筒62的方向被推壓。且,藉由被安裝於顯像滾子32的兩端部的環形狀的作為間隔保持構件的隔件(未圖示),而使顯像滾子32從鼓筒62保持規定的間隔。
(處理卡匣的裝卸的說明)
在上述的構成中,對於卡匣B朝裝置本體A被裝卸的動作使用第4圖、第5圖說明。
第4圖,是圖示朝裝置本體A將卡匣B裝卸的樣子。第4圖(a)是從非驅動側所見的立體圖,第4圖(b)是從驅動側所見的立體圖。又,驅動側是指設有卡匣B的聯接器構件86的長度方向的端部。
開閉門13是可轉動地被安裝於裝置本體A中。第4圖,是顯示此開閉門13被打開的狀態的裝置本體A的圖。
在裝置本體A中設有開口O1,裝置本體A的內部,是成為卡匣B的裝設空間。在裝置本體A的內部,具備:驅動頭(驅動軸、驅動傳達構件)14、及作為導引機構的導引構件12。
在此驅動頭14是設在裝置本體A側,朝被裝設於裝置本體A的卡匣B將驅動力傳達的本體側的驅動傳達機構,與卡匣B的聯接器構件86卡合。在該卡合後,驅動頭14是藉由旋轉而可以朝卡匣B將旋轉力傳達。在此,驅動頭14,是以軸線L4為中心可旋轉的方式被支撐在裝置本體A。且,驅動頭14,是具備賦予旋轉力的作為賦予部的驅動銷14b(第7圖參照)。
且作為導引機構的導引構件12是將卡匣B朝裝置本體A內導引的本體側導引構件。導引構件12是設有朝板狀的構件導引用的溝也可以。且將導引構件12的上端與卡匣B的下面接觸,將卡匣B從下支撐,且將卡匣B的裝卸導引也可以。
接著,使用第5圖及第6圖說明,將從驅動 頭14朝卡匣B被輸入的旋轉力傳達至鼓筒62的構成。第5圖是作為驅動力傳達零件的聯接器構件86的說明圖,第5圖(a)、第5圖(b)是側視圖,第5圖(c)是斜視說明圖。第6圖是包含聯接器構件86的滾筒齒輪單元U2的說明圖,第6圖(a)、(c)是斜視說明圖,第6圖(b)、(d)是各別將第6圖(a)、(c)所示的構成由s1切剖面切斷的剖面圖。且,聯接器構件86是可移動地設在滾筒單元U1內,第6圖(a)及第6圖(c)是顯示聯接器構件86的滾筒單元U1內的位置彼此不同的樣子。
如第5圖所示,聯接器構件86是由被支撐部86a、旋轉力傳達部86b、結合部86c所構成。首先,被支撐部86a是將聯接器構件86的旋轉軸L1作為中心軸的圓柱形狀。接著,旋轉力傳達部86b,具有:朝與旋轉軸L1垂直交叉的方向突出的圓筒形的賦予部86b1、直徑比被支撐部86a更大的圓筒形狀也就是大徑部86b4、將大徑部86b4及結合部86c連接的軸部86b3。在此將大徑部86b4及被支撐部86a的段差部設成段差部86b2。且結合部86c,具有:設有球面狀的外形的基部86c3、從基部86c3朝旋轉軸L1的外側突出的一對的突出部(突起)86c1、在與基部86c3同心的球面狀將基部86c3挖空的形狀的凹部86c4。
結合部86c,是與設在本體的驅動頭14結合(聯接)用的部分。設在結合部86c的一對的突出部86c1是藉由與驅動頭14的驅動銷14b抵接,而承受來自驅動頭 14旋轉力(驅動力)。與驅動銷14b接觸的突出部86c1的接觸部,是承受旋轉力用的力承接部(旋轉力承接部、驅動力承接部)。藉由突出部86c1承受的旋轉力而使聯接器構件86和鼓筒62旋轉。
凹部86c4,是在基部86c3凹陷形成的面,面向被支撐部86a相反側(即聯接器構件86的自由端側)。且突出部86c1,是從凹部86c4的附近的面突出的突起。即,基部86c3是在凹部86c4的周圍具有圓環狀的面(緣),突出部86c1是從該圓環狀的緣突出。聯接器構件86,是具有複數突出部86c1(在本實施例中具有2個)。
突出部86c1是在軸線L1(軸線L2)的方向,朝遠離鼓筒62的方向突出。不同說法的話,突出部86c1,是朝向聯接器構件86的先端突出。聯接器構件86,是在突出部86c1的先端,從鼓筒62在軸線L1的方向最遠離。
基部86c3,是形成聯接器構件86的端部(第1端部)的部分。突出部86c1是從其基部86c3進一步朝向聯接器構件86的先端突出的突起。
且被支撐部86a、大徑部86b4,是被配置於滾筒單元的內部,與後述的驅動側凸緣87連接、固定的部分。即被支撐部86a、大徑部86b4,是形成與驅動側凸緣87連接的固定端(第2端部)的部分。
且軸部86b3,是將聯接器構件的第1端部及第2端部連繋的連接部。從聯接器構件86的軸線L2至軸 部86b的表面為止的距離(即軸部86b的半徑),是比從突出部86c1至軸線為止的距離更短。突出部86c1及軸線L2的距離雖是依據突出部86c1的位置而不同,但是從突起部86c至軸線L2為止的最短距離及最長距離的其中任一,皆比從軸線L2至軸部86b的表面為止的距離更長。
2個突出部86c1是各別對於旋轉軸L1角度θ1及角度θ2傾斜。且角度θ1及角度θ2是幾乎等同。
即一對的突出部86c1,是以旋轉軸L1為中心軸,形成以從旋轉軸L1只有角度θ1傾斜的線為母線的圓錐形狀。換言之,結合部86c的突出部86c1,是隨著朝向聯接器構件86的先端(突出部86c1的先端)(即是隨著遠離鼓筒62)而使與旋轉軸L2的距離變大地形成。
突出部(突起)86c1,具有:面向軸線L2的內面、及面向與軸線L2相反的外面。該內面及外面,皆是隨著朝向突出部86c1的先端而將從軸線L2的距離擴大的構成。
換言之,突出部(突起)86c1,是具有朝軸線L2(軸線L1)的方向愈遠離鼓筒62的話與軸線L2的距離愈擴大的外面。且突出部(突起)86c1,是具有朝軸線L2(軸線L1)的方向愈遠離鼓筒62,愈將從軸線L2的距離擴大的內面。且突出部86c1的內面及外面,是在突出部的先端將與軸線L2的距離成為最大。
接著,使用第6圖說明,聯接器構件86被組入的滾筒齒輪單元U2。如第6圖所示,滾筒齒輪單元U2 是由聯接器構件86、驅動側凸緣87、蓋構件88、壓縮彈簧89所構成。
驅動側凸緣87是被固定於鼓筒62的驅動側的端部的凸緣(滾筒凸緣),在其外周具有齒輪。因此也有將驅動側凸緣87稱為滾筒齒輪的情況。設在驅動側凸緣87的齒輪是藉由與設在顯像滾子32(第32圖)的端部的齒輪嚙合,當鼓筒62旋轉時,使驅動朝顯像滾子32被傳達。
聯接器構件86,是至少使賦予部86b1可收納於驅動側凸緣(滾筒齒輪)87的中空部87a的方式,且至少使結合部86c的一部分從驅動側凸緣87朝外側突出的方式,被配置。蓋構件88是藉由黏著面88d與驅動側凸緣87的面87c黏著,而被固定於驅動側凸緣87,並且藉由支撐部88a,而將聯接器構件86的被支撐部86a朝旋轉軸L1方向可移動地支撐。
由此,聯接器構件86是在滾筒齒輪單元U2內朝旋轉軸L1方向(箭頭X4方向及箭頭X5方向)可移動。在此聯接器構件86,是藉由段差部86及支撐部88a的先端部88c抵接而朝箭頭X5方向被止脫,藉由賦予部86b1及驅動側凸緣87的止脫部87b抵接而朝箭頭X4方向被止脫。且,在聯接器構件86的賦予部86b1及蓋構件88的彈簧承接部88b之間設有壓縮彈簧89。藉此聯接器構件86的結合部86c是朝從驅動側凸緣87躥出的方向(箭頭X4方向)被推迫。
旋轉力被傳達至聯接器構件86的話,賦予部86b1是藉由與驅動側凸緣87的旋轉力受部87d1抵接,使旋轉力朝驅動側凸緣87被傳達。且驅動側凸緣87的壓入部87e是被壓入固定在鼓筒62(第3圖參照)的內徑部。藉由以上,驅動頭14的旋轉力是朝鼓筒62被傳達。聯接器構件86是透過驅動側凸緣87與鼓筒62的端部連接,使聯接器構件86及鼓筒62連動。又,聯接器構件及鼓筒62的連接的方法是一例。聯接器構件86旋轉時,使鼓筒62旋轉的連接的方法即可。
接著,使用第7圖,說明卡匣B從裝置本體A脫出時的聯接器構件86的動作。第7圖是滾筒單元U2的拔脫動作的說明圖,裝置本體A是只有顯示驅動頭14及聯接器導件(導引構件15)。從第7圖(a1)橫跨(a4)顯示依序將卡匣B的滾筒齒輪單元U2脫去的樣子,第7圖(a1)是裝置本體A的驅動終了的狀態。第7圖(b1)~(b4),是各別將由第7圖(a1)~(a4)顯示的構成由S2-S2切斷線切斷的剖面圖(S2剖面圖)。又為了說明,驅動頭14是顯示不切斷的狀態。
導引構件15,是為了將聯接器構件導引而被配置於驅動頭14附近的導引構件。從裝置本體A的開口O1(第2圖參照)看裝置本體A的內部時,在驅動頭14的後方配置有導引構件15。
如第7圖(a1)、(b1)所示,聯接器構件86是位於突出位置時,聯接器構件86是與驅動頭14卡合(聯 接)的狀態。且驅動頭14的旋轉終了之後,將卡匣B朝箭頭X3方向移動的話,聯接器構件86是與滾筒齒輪單元U2一起朝箭頭X3方向移動。與此同時,卡匣B的取下方向中的聯接器構件86的上游側是與驅動頭14接觸。即凹部86c4或是突出部86c1的內面是與驅動頭14抵接。藉此,聯接器構件86是朝箭頭X5方向移動(第7圖(a2)、(b2)參照)。
又,在本實施例中驅動頭14及聯接器構件86的彼此的接觸部的雙方是對於軸線L1和軸線L4傾斜(第7圖(b1)~(b4)參照)。即驅動頭14的先端,是對於驅動頭14的軸線L4傾斜。進一步,聯接器構件86的凹部86c4及突出部86c1的內面也對於軸線L1(軸線L2)傾斜。
因此驅動頭14及聯接器構件86是在接觸的狀態下卡匣B朝X3方向移動時,聯接器構件86從驅動頭14承受的力F1,是具有箭頭X5方向的成分(軸線方向的成分)。其結果,聯接器構件86是藉由從與驅動頭14的接觸部承受的力F1而朝箭頭X5方向(鼓筒側)退避。
但是驅動頭14及聯接器構件86的內面及驅動頭14的彼此的接觸部的至少一方是對於聯接器構件86的軸線L2傾斜即可。此情況,聯接器構件86所承受的力F1是具有將聯接器構件86朝箭頭X5方向移動的成分。
在本實施例中,面向軸線L2的突出部86c1的內面,其整體是隨著從鼓筒62朝軸線L1的方向遠離而將從軸線L2的距離擴大的方式構成。但是突出部86c1的 整體不必要成為這種構成。突出部86c1的內面的至少一部分,即至少與驅動頭14接觸的部分是具有如上述的傾斜即可。如此的話,突出部86c1的內面與驅動頭14接觸時,聯接器構件86容易沿著軸線L2方向朝鼓筒側退避。
從如第7圖(a2)、(b2)所示的狀態進一步將卡匣B朝箭頭X3方向移動的話,聯接器構件86是進一步朝箭頭X5方向移動。如此的話聯接器構件86,是透過第7圖(a3)、(b3)的狀態,最終成為第7圖(a4)、(b4)的狀態。此時,突出部86c1的先端部86c12無法與驅動頭14在旋轉軸L1方向重疊。由此,聯接器構件86是躱開驅動頭14,可以將卡匣B從裝置本體A拔出。
又,在本實施例中聯接器構件86,是對於鼓筒62的軸線L1實質上平行地移動的構成。聯接器構件86是將本身的軸線L2一邊保持與鼓筒62的軸線L1同軸狀(即保持軸線L1及軸線L2是重疊的狀態),一邊沿著軸線L2移動。
但是聯接器構件86是朝對於軸線L1傾斜的方向移動也可以,軸線L2是不與軸線L1重疊也可以。例如聯接器構件86是沿著軸線L2移動的話,其移動方向是對於軸線L1不一定必要平行也可以。此情況,聯接器構件86是在沿著軸線L2移動的前後,對於軸線L1的軸線L2的角度是幾乎一定。
本實施例,是對於軸線L1的軸線L2的角度是保持幾乎0的狀態,且聯接器構件86是沿著軸線L2移 動的構成。
在此如前述,突出部86c1,是隨著從鼓筒62朝軸線L1的方向遠離,與軸線軸線L2的距離變大地形成。換言之突出部86c1,是隨著朝向其先端而從軸線L2的距離變大,而朝聯接器構件86的徑方向擴大。
因此,因為突出部86c1的後端側(根部側)的徑小,所以如第7圖(b)所示,在結合部86c與驅動頭14抵接的狀態,可以寬廣地確保突出部86c1的外面及導引構件15的導引部15a的距離。由此,結合部86c,不需要同時與驅動頭14及導引構件15抵接,聯接器構件86就可以移動。即聯接器構件86,是朝箭頭X5方向移動時,不會妨害導引構件15的移動。即可以將聯接器構件86及驅動頭14的卡合圓滑地解除,將卡匣B從裝置本體A拔出時,可以減少施加於使用者的負荷。
在此導引部15a,是對於驅動頭14的軸線L4傾斜的傾斜部,面向驅動頭14g的方式傾斜。又導引部15a是藉由對於軸線L4傾斜,而使導引構件15接近軸線L4的方式突出,此突出的部分是與聯接器構件86的軸部86b3(第5圖參照)相面對。如第5圖所示,聯接器構件86的軸部86b3,因為是徑比突出部86c1和基部86c3更小的部分,所以可以迴避導引構件15的突出的部分與聯接器構件86接觸。
如以上依據本實施例的話,突出部86c1,是隨著從鼓筒62朝軸線L1的方向遠離(即隨著朝向聯接器 構件86的先端(自由端)),朝徑方向的外側擴大的形狀。因此即使在裝置本體設有導引構件15,將卡匣B從裝置本體A取出時,聯接器構件86可以圓滑地從驅動頭14退避。
又,突出部86c1的整體,沒有必要是如上述的形狀,只有為了通過導引構件15及驅動頭14的間隙的必要的部分,是形成上述的形狀即可。即突出部86c1的至少一部分,是隨著從鼓筒62朝軸線L1的方向遠離,將從軸線L2的距離擴大的構成即可。
且在本實施例中聯接器構件86是與驅動頭14一邊接觸一邊退避時,使不會與導引構件15抵接的方式形成了聯接器構件86。但是將聯接器構件86大型化,聯接器構件86退避時,形成與驅動頭14及導引構件15同時抵接的構成也可以。例如,聯接器構件86與驅動頭14及導引構件15同時抵接的情況即使已發生,將導引構件15彈性變形等的話,聯接器構件86朝箭頭X5方向退避時的負荷不會變太大。突出部86c1的內面是沿著驅動頭14的先端的方式傾斜,突出部86c1的外面是沿著導引構件15的方式傾斜。因此突出部86c1的外面是被導引構件15導引,且,突出部86c1的內面是朝驅動頭14被導引,聯接器構件86可以朝退避位置移動。藉此聯接器構件86可以將圓滑地驅動頭14的連結(聯接)解除。
即將卡匣B取下時的使用者的負荷是在容許範圍內的話,將結合部86c的板厚增加,聯接器構件86 退避時與導引構件15接觸也可以。結合部86c的板厚變厚的話因為結合部86c的強度提高,所以可以提高鼓筒62的旋轉精度。
且在本實施例中雖從設在結合部86c的基部86c3將突出部86c1突出,但是如第8圖(a)~(c)所示,從軸部186b3將一對的突出部186c1突出也可以。
此情況,旋轉力承接部(驅動力承接部)也就是突出部186c1,是具有隨著朝向其先端而朝聯接器構件186的徑方向外側擴大的形狀。
又,在本實施例中,將卡匣B裝設時,對於聯接器構件86的動作使用第24圖說明。第24圖(a)、(b)、(c)是將聯接器構件86圖示。第24圖(d)、(e)、(f)是聯接器構件86的剖面圖。第24圖(d)、(e)、(f)是各別對應第24圖(a)、(b)、(c)的剖面圖。
在本實施例中,聯接器構件86(鼓筒62)不是規定的相位的話,具有卡匣B無法裝設在裝置本體A,或是不易裝設的情況。即,聯接器構件86是第24圖(a)、(d)所示的相位的話,聯接器構件86的突出部86c1(結合部86c)的外面,會與裝置本體A的驅動頭14碰撞。此時卡匣B無法裝設,或是不易裝設。
另一方面,第24圖(b)、(e)所示的相位的話,在卡匣B的裝設時聯接器構件86的突出部86c1不與驅動頭14接觸。另一方面,聯接器構件86的基部86c3是與驅動頭14接觸。但是基部86c3接觸被設在驅動頭 14的先端的傾斜部(曲面部)的話,聯接器構件86是沿著軸線方向退避。因此不會妨害卡匣B的裝設。最終,成為第24圖(c)、(f)所示的狀態,聯接器構件86的軸線及驅動頭14的軸線是被配置於大致同一軸線上。聯接器構件86是可與驅動頭14卡合,且成為可從驅動頭14將驅動力(旋轉力)承受的狀態。
另一方面,成為第24圖(a)、(d)所示的狀態的話,具有使用者無法將卡匣B裝設在裝置本體A的情況。在該情況中有必要將卡匣B從裝置本體A取出將聯接器構件86旋轉至第24圖(b)、(d)所示的狀態為止。因此在卡匣B的裝設時儘可能使突出部86c1不會與驅動頭14碰撞的方式將突出部86c1的寬度縮短較佳。
在基部86c的圓周上,設有突出部86c1的領域,是比未設有突出部86c1的領域更長。即將2個突出部86c1的寬度總和,是未滿基部86c的圓周的長度的一半。
又,聯接器構件86與驅動頭14接觸時使容易退避的方式如第25圖(a)、(b)所示在基部86c3的先端設置傾斜部86c5也可以。
傾斜部86c5,是對於聯接器構件86的軸線傾斜。因此傾斜部86c5與驅動頭14接觸時,聯接器構件86是受到沿著軸線方向的力。藉由此力而使聯接器構件86朝軸線方向退避。
聯接器構件86及驅動頭14的彼此的接觸部 之中,至少一方,是對於聯接器構件86的軸線傾斜的話,在卡匣B的裝設時聯接器構件86可以承受沿著軸線方向的力地退避。
<實施例2>
接著,對於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使用第9圖至第13圖說明。在本實施例中,對於與第一實施例說明者對應的構成,是附加與第一實施例同樣的名稱及對應的符號。對於那些,具有對於與第一實施例同樣的點省略說明,只以與第一實施例相異的點為中心說明的情況。
首先,使用第9圖說明滾筒齒輪單元U23的構成。第9圖,是滾筒齒輪單元U23的構成說明圖,從第9圖(a)橫跨(e)顯示組裝順序的分解斜視說明圖。
第9圖(a)、(b)是顯示將第一單元U21分解的狀態。第一單元U21,是由聯接器構件286、並進凸輪288、旋轉凸輪289所構成。聯接器構件286的軸部286a是貫通並進凸輪288的孔部288a、旋轉凸輪289的中空部289a的方式被組裝。
在聯接器構件286中,在軸部286a及結合部286c之間,設有被推壓部286b。並進凸輪288,是除了前述的孔部288a以外,設有:從圓筒面288b、圓筒面288b朝徑方向外側突出的突出部288c、將圓筒面288b的一部分切切除的缺口部288d、及推壓部288c。
旋轉凸輪289,是具有中空部289a、缺口部 289c、外形部289b、突起部289d。中空部是289a,是將並進凸輪288及聯接器構件286收容,將圓筒面288b可旋轉地支撐。
且缺口部289c,是將中空部289a的一部分切除地形成,收容突出部288c。在此,在缺口部289c中設有斜面部289c1,在與此相面對的突出部288c也設有斜面部288c1。
第9圖(c)是顯示將第二單元U22分解的狀態。第二單元U22,是由第一單元U21、輔助構件290、銷291所構成。第一單元U21的聯接器構件286,是使軸部286a貫通輔助構件290的孔部290a的方式被組裝。其後,銷291是貫通輔助構件290的橫孔部290b、聯接器構件286的孔部286d的方式被插入。
第9圖(d)是顯示將滾筒齒輪單元U23分解的狀態。滾筒齒輪單元U23,是由第二單元U22、驅動側凸緣(滾筒齒輪287)、壓縮彈簧292、蓋構件294所構成。滾筒齒輪287,是在內部287a將第二單元U22收容,聯接器構件286的軸部286a是貫通滾筒齒輪287的孔(未圖示),朝蓋構件294側(箭頭X5方向)躥出。在此,使銷291被收納於中空部287的被傳達部287b的方式,使第二單元U22被插入。軸部286a,是進一步貫通壓縮彈簧292的內徑部292a,使蓋構件294被固定在先端。壓縮彈簧292是成為與蓋構件294的彈簧被推壓部294b、及滾筒齒輪287的彈簧被推壓部(未圖示)抵接。
如此被組裝的滾筒齒輪單元U23,是如第9圖(e)所示,旋轉凸輪289的突起部289d是從滾筒齒輪287朝箭頭X4側突出的方式構成。且,在此狀態下壓縮彈簧292被壓縮,聯接器構件286,是與蓋構件294一起對於滾筒齒輪287朝箭頭X5方向移動的方式推迫。
朝聯接器構件286被傳達的旋轉力,是透過銷291、滾筒齒輪287的被傳達部287b被傳達至驅動側凸緣(滾筒齒輪287)。
接著使用第10圖,說明清潔單元61的構成。滾筒齒輪單元U23,是被固定於鼓筒62的一端。滾筒齒輪單元U23及鼓筒62,是構成滾筒單元U12。滾筒單元U12,是被配置於清潔框體71內之後,藉由軸承293而可旋轉地被支撐在清潔單元61內。軸承293的支撐部293a是將旋轉凸輪289的外形部289b可旋轉地支撐。且,停止器293b,是進入並進凸輪288的缺口部288d的方式被組裝。由此,旋轉凸輪289是對於軸承293可旋轉,並進凸輪288是對於軸承293不可旋轉。
接著使用第11圖,說明顯像單元20及卡匣B的構成。顯像單元20,是與第一實施例同樣地與清潔單元61連結。並且,操作桿構件297,是進一步與顯像單元20及清潔單元61連結。
操作桿構件297是設在卡匣B的第二側構件226R,朝隨著朝向操作桿構件297的先端而遠離鼓筒的方向延伸。換言之,操作桿構件297的先端,是遠離第二側 構件226R的方式突出。
又,第二側構件226R,是卡匣B的框體的一部分,形成卡匣B的側面。即第二側構件226R,是在鼓筒62的軸線L1的方向被配置於卡匣B的端部。
在操作桿構件297中設有突起297a、長圓孔部297b、彎曲部297c。長圓孔部297b,是藉由固定構件295而與第二側構件226R連結,但是對於第二側構件226R沿著長圓孔的長軸方向可移動,且繞固定構件295周圍可旋轉地被保持。彎曲部297c的彈簧被推壓部297c1及第二側構件226R之間是設有操作桿彈簧(壓縮彈簧),將操作桿構件297朝箭頭X3方向推迫。且,彎曲部297c的被推壓部297c2,是卡匣B被裝設於裝置本體A,裝置本體A的開閉門13被關閉時,被開閉門13的卡匣推壓部(未圖示)推壓的部分。且,突起297a是插入被設在旋轉凸輪289的突起部289d的孔部289d1。
接著,使用第12圖,說明操作桿構件297及滾筒齒輪單元U23的動作。第12圖(a)、(b)是操作桿構件297的動作說明圖,第12圖(c)、(d)是滾筒齒輪單元U23的動作說明圖。
操作桿構件297及聯接器構件286,是與開閉門13(第4圖參照)的開閉動作連動地移動的構成。第12圖(a)是卡匣B被裝設於裝置本體,且開閉門13被打開的狀態。從此狀態使開閉門13被關閉的話,如第12圖(b)所示,藉由開閉門13的卡匣推壓部(未圖示),而朝箭頭 X6方向使操作桿構件297的被推壓部297c被推壓。如此的話,操作桿構件297是沿著長圓孔部297b的長軸方向朝第12圖(b)的右方向移動。如此的話伴隨操作桿構件297的移動,突起297a是透過旋轉凸輪289的孔部289d1,將旋轉凸輪289朝箭頭R3方向旋轉。
即旋轉凸輪289是藉由從第12圖(c)所示的狀態旋轉,而成為第12圖(d)所示的狀態。藉由操作桿構件297的移動而使旋轉凸輪289旋轉的話,如第12圖(d)所示斜面部289c1是與並進凸輪288的突出部288c抵接。此時如前述,並進凸輪288因為無法對於軸承293旋轉,所以為了避免突起部288c與斜面部289c1干涉,而將斜面部289c1上昇朝箭頭X4方向(軸線方向的外側)移動。
並進凸輪288朝箭頭X4方向移動時因為將聯接器構件286推壓,所以聯接器構件286也朝箭頭X4方向移動。更詳細的話,並進凸輪288的推壓部288e,是藉由將聯接器構件286的被推壓部286b推壓朝箭頭X4方向加上力而使聯接器構件286朝箭頭X4方向移動。
即開閉門13(第4圖參照)被關閉的話,聯接器構件286是朝接近驅動頭14的方向進出。由此,設在聯接器構件286的結合部(驅動力承接部)286c成為可與驅動頭14卡合的狀態。即,結合部286c是成為可從驅動頭14將旋轉力(驅動力)承受的狀態。
操作桿構件297是藉由開閉門13被操作的操作構件。
接著使用第13圖(a1)~(a4)、第13圖(b1)~(b4),說明滾筒齒輪單元U23(聯接器構件286)的動作。各圖,是顯示:將卡匣B裝設在裝置本體A的過程、及在卡匣B裝設後將開閉門13關閉的過程的狀態。
在第13圖中,裝置本體A是只有顯示驅動頭14及導引構件15。從第13圖(a1)橫跨(a3)顯示依序使卡匣B被裝設於裝置本體A的樣子。第13圖(a4)是顯示卡匣B被裝設於裝置本體A之後,將開閉門13關閉後的狀態。第13圖(b1)~(b4),是各別將第13圖(a1)~(a4)所示的構成由S3-S3切斷線切斷的剖面圖(S3剖面圖)。但是為了說明,驅動頭14是顯示不切斷的狀態。
將卡匣B裝設在裝置本體A的過程中,聯接器構件286是朝第13圖(a1)、(b1)的右方向(箭頭X2方向)移動。此時,聯接器構件286的先端286c12是位於與驅動頭14的先端大致相同的位置。
且如第13圖(a2)、(b2)所示,在卡匣B的裝設途中,裝設方向中的聯接器構件286的下游側是與導引構件15接觸。更詳細的話,聯接器構件286的突出部286c1是與導引構件15的導引部15a接觸。從此狀態進一步使卡匣B插入裝置本體A使聯接器構件286朝右方向移動。如此的話,突出部286c1是從導引部15a承受力使聯接器構件286朝第13圖(b2)的箭頭X4方向移動,成為如第13圖(a3)、(b3)所示的狀態。
即,突出部286c1及導引部15a,是對於聯接 器構件286的軸線L1傾斜。因此突出部286c1及導引部15a接觸時,突出部286c1從導引部15a承受的力,是具有沿著軸線L1的方向的成分。即突出部286c1從導引部15a承受的力,是具有第13圖(b2)的上方向的成分。聯接器構件286,是藉由此力伴隨卡匣B的裝設動作朝第13圖(b2)的上方向移動至第13圖(a3)、(b3)的狀態。第13圖(a3)、(b3),卡匣B雖是朝裝置本體A被裝設完成的狀態下,但是開閉門13(第4圖參照)還是開著。此時,聯接器構件286的軸線L2和鼓筒的軸線L1、及驅動頭14的軸線L4是位於幾乎相同直線狀中。
接著,從如第13圖(a3)、(b3)所示的狀態將開閉門13關閉的話,藉由上述的機構,使旋轉凸輪289朝第13圖(a4)中的順時針(箭頭R3方向)旋轉。由此,聯接器構件286是進一步朝向驅動頭14進出。其結果,聯接器構件286成為可與驅動頭14卡合的狀態,且成為可從驅動頭14承受驅動力的狀態。即在此狀態下驅動頭14旋轉的話,設在驅動頭14的驅動銷14b是與聯接器構件286的突出部286c1卡合,從驅動銷14b朝聯接器構件286使驅動被傳達。與驅動銷14b接觸的突出部286c1的接觸部,是從驅動銷14b承受旋轉力的旋轉力承接部(力承接部、驅動力承接部)。
在本實施例中,將卡匣B裝設在裝置本體A將開閉門13關閉為止的過程中階段地使聯接器構件286從退避位置(第2位置)朝突出位置(第1位置)移動。在卡 匣B朝裝置本體A的內部移動的過程。突出部286c1的外面是藉由朝導引部15a被導引,使聯接器構件286從退避位置朝突出位置稍為接近(第13圖(a3)、(b3)參照)。其後,開閉門13被關閉的話與操作桿構件297的移動連動,使聯接器構件286朝突出位置完全地移動,成為可與驅動頭14聯接的狀態(第14圖(a4、b4)參照)。
但是不一定必要是卡匣B朝裝置本體A的內部移動的過程,突出部286c1的外面沒有必要與導引部15a接觸,聯接器構件286也沒有必要朝軸線L2的方向移動。在卡匣B被插入裝置本體A的內部的時點,聯接器構件286不與導引部15a接觸而止於退避位置的狀態的構成也被考慮。此情況,也藉由開閉門13的關閉的動作,而將聯接器構件286從退避位置朝突出位置移動。
且與將卡匣B從裝置本體A取下的情況相反地,將卡匣B從裝置本體A拔脫時,卡匣B是進行上述的過程的逆向的動作。首先,開閉門13打開的話,朝操作桿構件297的X6方向(第12圖(b)參照)的力被解除,藉由彈簧296的推迫力而使操作桿構件297朝箭頭X3方向(第11圖參照)移動。如此的話,突起部289d是朝第13圖(a4)的箭頭R9方向旋轉,藉由壓縮彈簧292的推迫力而使聯接器構件286朝箭頭X5方向移動(第13圖(a3)、(b3))。將卡匣B進一步拔脫的話,藉由壓縮彈簧292的推迫力而使聯接器構件286進一步朝箭頭X5方向移動(第13圖(a2)、(b2)),最終至第13圖(a1)、(b1)的狀態為止遷 移。由此,可以將卡匣B從裝置本體A拔脫。
又將卡匣B從裝置本體A取下時,其取下方向中的聯接器構件286的上游側是與導引部15a接觸的構成。
在本實施例中,也與實施例1同樣地聯接器構件286的突出部286c1,至少其外面的一部分是對於軸線L2傾斜。
突出部286c1的外面,是具有隨著朝向其先端(自由端)而朝聯接器構件286的徑方向擴大(將與軸線L2的距離擴大)的形狀。即突出部286c1的後端的徑,是比先端更小。因此,在對於卡匣B的裝置本體A的裝設過程及取出過程,成為可以將導引部15c及聯接器構件286的距離寬廣地確保(第13圖(b2)、(b3)參照)。因為聯接器構件286的突出部286c1是成為迴避與導引構件15干涉的形狀,所以聯接器構件286可將與驅動頭14的聯接和聯接解除圓滑地進行。
即在卡匣B的裝設時和取下時突出部286c1的外面是與導引部15c接觸的情況時,也不會妨害突出部286c1朝導引部15c移動,藉由導引部15c可圓滑地被導引。由此可以圓滑地將卡匣B裝設和取下。
又,突出部286c1的外面是面向聯接器構件286的軸線L2的相反側。在本實施例中此外面的整體,是隨著從鼓筒62朝軸線L1的方向遠離而將從軸線L2的距離擴大的方式構成。即突出部286c1的外面是在突出部 286c的先端將從軸線L2的距離成為最大。
但是突出部286c1的外面的整體沒有必要成為這種形狀,突出部286c是通過驅動頭14及導引構件15之間的必要的部分是成為如上述的形狀即可。突出部286c1的外面的至少一部分,即至少與導引部15c相面對的部分,是隨著從鼓筒62朝軸線L1的方向遠離而將從軸線L2的距離擴大的方式構成即可。
<實施例3>
以下,依據第14圖~第19圖說明別的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藉由操作構件(操作桿構件394)旋轉,使聯接器構件386沿著軸線方向進退的構成。
首先,使用第14圖說明本實施例中的滾筒齒輪單元U31的構成。第14圖是滾筒齒輪單元U31的構成說明圖,第14圖(a)是分解立體圖,第14圖(b)是立體圖,第14圖(c)、(d)是各別由第14圖(b)的S4平面、S5平面切斷的剖面圖。
如第14圖(a)、(c)所示,滾筒齒輪單元U31,是由驅動側凸緣(滾筒齒輪387)、聯接器構件386、凸輪388、蓋構件389、壓縮彈簧390、銷391所構成。聯接器構件386,是使軸部386a貫通凸輪388的孔部388a的方式被組裝,之後使銷391朝聯接器構件386的孔部386d被插入、固定。且,這些的零件是被配置於滾筒齒輪387的內部圓筒面387a的內側,其後,將壓縮彈簧390挾持使蓋 構件389被固定於滾筒齒輪387。此時壓縮彈簧390,是如第14圖(d)所示在壓縮的狀態下被銷391及蓋構件389挾持,將銷391及凸輪388朝滾筒齒輪387的外側(箭頭X4方向)推壓。由此,如第14圖(b)所示,凸輪388的斜面部388e的一部分是從滾筒齒輪387突出。且,聯接器構件386的軸部386a是被嵌合支撐在凸輪388的孔部388a,凸輪388的外周部388c是被嵌合支撐在滾筒齒輪387的內部圓筒面387a。藉此,聯接器構件386是對於滾筒齒輪387,使彼此的旋轉軸線成為大致平行的方式被支撐。進一步,銷391是藉由進入滾筒齒輪387的溝部387b的方式被組裝,而使聯接器構件386的旋轉力透過銷391被傳達至滾筒齒輪387。在此,凸輪388是對於聯接器構件386和滾筒齒輪387只有成為彼此嵌合的關係,不一體地旋轉。
接著,使用第15圖說明本實施例中的清潔單元61的構成。第15圖是清潔單元61的構成說明圖用的立體圖。
如第15圖所示,滾筒齒輪單元U31,是與前述的實施例同樣地一體地被固定於鼓筒62之後,透過軸承393被組裝在清潔框體71。軸承393,是在貫通聯接器構件386的孔部393a的上側具有抵接面393b,之後在顯像單元20(第16圖參照)被組裝側具有缺口部393c。滾筒齒輪單元U31,是使凸輪388的被抵接面388d與軸承393的抵接面393b相面對的方式,被組裝在清潔框體71及軸承393。
接著,使用第16圖說明,將清潔單元61及顯像單元20結合將卡匣B組裝的構成。第16圖(a)是卡匣B的分解立體圖,第16圖(b)是卡匣B的立體圖,皆只有顯示驅動側。且,第16圖(c)、第16圖(d)是軸承393附近的詳細圖。
如第16圖(a)所示,在顯像單元20的驅動側中,操作桿構件394是藉由支撐構件395而可旋轉地被支撐。在此支撐構件395是貫通操作桿構件394的孔部394a,被固定於第一側構件326R的孔部326Ra。由此,操作桿構件394是在顯像單元20內,以支撐構件395及孔部394a為旋轉中心可旋轉。操作桿構件394是之後在清潔單元61被組裝側設有第一推壓部394c,在將孔部394a挾持的相反側設有第二推壓部394b。且,如第16圖(b)至(d)所示,顯像單元20及清潔單元61被結合時,操作桿構件394的第一推壓部394c,是成為通過軸承393的缺口部393c接近凸輪388的斜面部388e。且,如第16圖(a)、第16圖(b)所示,在清潔框體71中,從鼓筒62所見在顯像單元20的相反側,設有第二轂部71c。
接著,使用第17圖說明本實施例中的操作桿構件394及滾筒齒輪單元U31的動作。第17圖是操作桿構件394及滾筒齒輪單元U31的動作說明圖。第17圖(a)、(b)是立體圖,各別顯示操作桿構件394的位置不同的狀態。第17圖(c)是將第17圖(b)的狀態由S6平面切斷的剖面圖,為了說明將聯接器構件386及銷391顯示不切斷的狀 態。從第17圖(a)所示的狀態,如第17圖(b)所示使操作桿構件394朝R5方向旋轉的話,使第一推壓部394c與凸輪388的斜面部388e抵接、干涉的方式,朝接近抵接面393b的方向移動。如此的話,斜面部388e是與第一推壓部394c抵接,被抵接面388d是與軸承393的抵接面393b抵接,凸輪388是被第一推壓部394c及抵接面393b挾持的方式,朝箭頭X5方向移動。由此,聯接器構件386也透過銷391朝箭頭X5方向移動。
將此卡匣B裝設在裝置本體A時,對於操作桿構件394及滾筒齒輪單元U31的動作,使用第18圖說明。第18圖是顯示卡匣B朝裝置本體A裝設的樣子的說明圖。從第18圖(a1)橫跨第18圖(a3)顯示裝設時的狀態遷移,第18圖(a3)是顯示裝設完成的樣子。且,第18圖(b1)~第18圖(b3)是各別將第18圖(a1)~第18圖(a3)由S7切斷線切斷的剖面圖,為了說明一部分零件是顯示不切斷的狀態。首先,如第18圖(a1)所示,將卡匣B裝設在裝置本體A時,一邊將卡匣B朝箭頭R4方向旋轉一邊裝設。如此的話,卡匣B是直到第二轂部71c與設於裝置本體A的導引構件12的第二導件下面部12d抵接為止可以旋轉。此時,操作桿構件394的第二推壓部394b是與導引構件12的第一導件上面部12b抵接,操作桿構件394是以支撐構件395為中心朝箭頭R5方向旋轉。如此的話,如前述,如第18圖(b1)所示聯接器構件386是成為朝箭頭X5方向移動的狀態。就這樣將卡匣B朝箭頭X2方向 裝設的話,如第18圖(b2)所示,聯接器構件386的突出部386c1是通過驅動頭14,聯接器構件386是裝設至接近導引構件15的位置為止。且,最終如第18圖(a3)所示,將卡匣B,直到第二轂部71c及第二導件上面部12c抵接為止朝箭頭R6方向旋轉。如此的話,藉由壓縮彈簧390的推迫力而使聯接器構件386及凸輪388朝箭頭X4方向移動,與其同時藉由斜面部388e及第一推壓部394c的抵接,而使操作桿構件394以支撐構件395為中心朝箭頭R7方向旋轉。如此的話,聯接器構件386,是朝箭頭X4方向移動成為可與驅動頭14卡合的狀態,完成卡匣B朝裝置本體A的裝設。
在此狀態下,驅動頭14旋轉的話,驅動頭14的驅動銷是與突出部386c1接觸朝突出部386c1使旋轉力被傳達。與驅動銷接觸的突出部386c1的接觸部,是從驅動銷承受旋轉力用的力承接部。突出部386c1是藉由承受的旋轉力而使聯接器構件386和鼓筒62旋轉。
另一方面,將卡匣B從裝置本體A取出時,聯接器構件386、操作桿構件394是進行與卡匣B的裝設時反向的動作。因為聯接器構件386是從驅動頭14朝沿著軸線方向遠離的方向退避,所以聯接器構件386及驅動頭14的卡合被解除。成為可將卡匣B從裝置本體取下。
在本實施例中,也與實施例1及實施例2同樣地聯接器構件386的突出部386c1,是具有隨著朝向其先端(自由端)而朝聯接器構件386的徑方向擴大的形狀。 因此,在卡匣B的裝設及取下過程,突出部386c1成為可以通過驅動頭14及導引構件15之間。
又,在本實施例中將卡匣B朝裝置本體A裝設時或是取下時,使用者是藉由將卡匣B的姿勢變化,而使操作桿構件394旋轉的構成。但是,在卡匣B的裝設時和取下時,將輔助卡匣B的姿勢變化的機構設在裝置本體A和卡匣B也可以。例如在卡匣B設置彈簧且在卡匣B的裝設時和取下時,將此彈簧與裝置本體A接觸或鉤住。且,藉由彈簧的彈力而可改變卡匣B的姿勢等是一例。
<實施例4>
以下,依據第19圖~第23圖,說明第4實施例。本實施例的聯接器構件(聯接器單元U41)是具有第1部分(並進部499)及第2部分(傾斜移動部494)。並進部(第1部分)499,是與傾斜移動可能的傾斜移動部494連結。傾斜移動部494是藉由傾斜移動,使聯接器構件的並進部499朝軸線方向進退移動的構成。
並進部499是以軸線L2為中心可旋轉的部分,傾斜移動部494是以軸線L3為中心可旋轉的部分。
首先使用第19圖,說明聯接器單元U41、軸承單元U42的構成。
第19圖是聯接器單元U41、軸承單元U42的說明圖,第19圖(a)及第19圖(b)是聯接器單元U41的分解立體圖。第19圖(c)及第19圖(d)是包含聯接器單元 U41的軸承單元U42的分解立體圖。如第19圖(a)及第19圖(b)所示,聯接器單元U41,是由聯接器構件的並進部499、直進導引構件489、連結構件488所構成。聯接器構件的並進部499,是藉由使軸部499a被支撐於支撐部489a,而對於直進導引構件489可旋轉地被支撐。且,母螺紋部499b是藉由與公螺紋部488b結合,使聯接器構件的並進部499及連結構件488被一體地結合。在此聯接器構件的並進部499,是在軸線L2方向,在母螺紋部499b相反側具有結合部499c。且連結構件488,是在軸線L2方向在公螺紋部488b的相反側具有空洞部488c、及與空洞部488c連通的孔部488d。
接著,如第19圖(c)及第19圖(d)所示,軸承單元U42,是由聯接器單元U41、操作構件(滑動導件490)、壓縮彈簧491、軸承構件492所構成。滑動導件490,是藉由使被導引部490d被支撐於軸承構件492的導引溝492d,而對於軸承構件492,朝與軸線L2垂直交叉的方向可移動地連結。滑動導件490是藉由直線地移動而使聯接器單元U41移動的操作構件。
在此滑動導件490可移動的方向,是與後述的卡匣B的裝設方向(箭頭X2方向)一致。滑動導件490及軸承構件492之間,是使被支撐於突起部490c及突起部492c的方式,配置有壓縮彈簧491。由此,滑動導件490是對於軸承構件492,朝箭頭X2方向下游側移動的方式被推迫。且,聯接器單元U41,是藉由使直進導引部 489的被支撐部489b被壓入固定於滑動導件490的支撐部490a,而與滑動導件490連結。藉由以上的構成,聯接器構件的並進部499,是對於軸承構件492朝軸線L2及裝設方向(箭頭X2)方向可移動的方式,與軸承構件492連結。
接著使用第20圖說明驅動傳達單元U43的構成。第20圖是驅動傳達單元U43的分解立體圖。如第20圖(a)及第20圖(b)所示,驅動傳達單元U43,是由軸承單元U42、傾斜移動部494、及連結銷493所構成。傾斜移動部494,是具有第一球體部494a及第二球體部494c,在第一球體部494a中設有孔部494b,在第二球體部494c中設有突起部494d。第一球體部494a,是對於連結構件488的空洞部488c可傾斜地嵌入,銷493是將連結構件488的孔部488d及傾斜移動部494的孔部494b連通。由此,連結構件488及傾斜移動部494,是沿著第一球體部494a的球面可傾斜地連結。
進一步,使用第21圖說明,驅動傳達單元U43與鼓筒62連結的構成。第21圖(a)是清潔單元61的分解立體圖,第21圖(b)是只有將其中的鼓筒62、驅動側凸緣(滾筒齒輪)487、傾斜移動部494顯示的斜視說明圖。如第21圖(a)所示,在鼓筒62的驅動側端部中固定有驅動側凸緣487。驅動傳達單元U43,是使軸承構件492被固定於清潔框體71,將驅動側凸緣487可旋轉地支撐。且,如第21圖(b)所示,在驅動側凸緣487中,設有:空洞部 487a、及從空洞部487a朝半徑方向內側突出的後端止脫部487c、第二止脫部487d、及與空洞部487a連通的驅動傳達部487b。傾斜移動部494的第二球體部494c是嵌入空洞部487a,突起部494d是嵌入驅動傳達部487b的方式被連結。此時,第二止脫部487d的內徑,是比第二球體部494c稍小。此第二止脫部487d,是將第二球體部494c插入空洞部487a時變形並允許第二球體部494c朝空洞部487a的侵入,在組裝結束之後防止第二球體部494c從空洞部487a脫落。藉由以上的構成,傾斜移動部494是對於驅動側凸緣487,以第二球體部494c為中心可傾斜地連結。
接著使用第22圖,說明本實施例的卡匣B中的聯接器構件的並進部499的動作。第22圖是並進部499的動作說明圖,第22圖(a)是從驅動側外側所見的側視圖,第22圖(b)及第22圖(c)是S8切斷線的剖面圖,為了說明並進部499、連結構件488、傾斜移動部494是顯示不切斷的狀態。第22圖(b)是顯示並進部499的旋轉軸線L2、及驅動側凸緣487的旋轉軸線L1為一致的狀態,第22圖(c)是顯示軸線L1及軸線L2為偏離的狀態。如第22圖(b)所示,軸線L2是與軸線L1一致時,傾斜移動部494是直立,壓縮彈簧491是成為被壓縮的狀態。另一方面,如第22圖(c)所示,壓縮彈簧491的推迫力作用使滑動導件490朝箭頭X2方向移動的話,伴隨並進部499的移動使傾斜移動部494朝箭頭R8方向旋轉。如此的話,並進部 499,是與連結構件488一起朝第一球體部494a被拉引的方式,朝箭頭X5方向移動。如此的話,並進部499,是在軸線L1及軸線L2一致時成為朝最驅動側外側躥出的狀態,伴隨從此狀態朝箭頭X2方向移動也朝箭頭X5方向移動。且,並進部499,是藉由壓縮彈簧491,朝箭頭X2方向及箭頭X5方向移動的方式被推迫。
接著使用第23圖說明,將此卡匣B裝設在裝置本體A時,並進部499的動作。第23圖是卡匣B的裝設動作說明圖。從第23圖(a1)橫跨(a3)顯示依序被裝設的樣子,第23圖(a3)是裝設完成的狀態。第23圖(b1)~第23圖(b3),是各別將第23圖(a1)~第23圖(a3)由S9切斷線切斷的剖面圖。在此也為了說明,並進部499、連結構件488、傾斜移動部494是顯示不切斷的狀態。將卡匣B朝裝置本體A裝設時,首先,如第23圖(a1)及第23圖(b1)所示,壓縮彈簧491作用使並進部499朝箭頭X5方向(及箭頭X2方向)移動的狀態。如此的話,並進部499的突出部499c1可以通過驅動頭14的先端,將卡匣B裝設。突出部499c1是進入直到驅動頭14的裝設方向X2的下游側為止的話,如第23圖(a2)及第23圖(b2)所示,滑動導件490的先端部490e,是與導引構件12的末端部12e抵接。將卡匣B進一步朝裝設方向X2側移動的話,並進部499,是使軸線L2接近軸線L1的方式,且朝箭頭X4方向突出的方式開始移動。且,最終如第23圖(b3)所示,軸線L2是與軸線L1一致使並進部499朝驅動側突出,成 為可與驅動頭14卡合的狀態。
另一方面,將卡匣B從裝置本體A取出時,並進部499、傾斜移動部494、滑動導件490是進行與卡匣B的裝設時反向的動作。因為並進部499是朝遠離驅動頭14的方向退避,所以並進部499及驅動頭14的卡合被解除,可將卡匣B從裝置本體A取下。
在本實施例中,也與實施例1至實施例3同樣地並進部499的突出部499c1,是具有隨著朝向其先端(自由端)而朝並進部499的徑方向擴大的形狀。因此,在卡匣B的插脫過程中,突出部499c1是成為可以通過驅動頭14及導引構件15之間。
將本實施例的構成整理的話如以下。傾斜移動部494是藉由傾斜,使並進部499沿著軸線L2移動。第22圖(b),是顯示聯接器構件(聯接器單元U41)是位於突出位置(第1位置)中的狀態。在此狀態下,傾斜移動部494的軸線L3及並進部499的軸線L2的傾斜小,在本實施例中軸對於線L2的軸線L3的角度是幾乎為0。此時軸線L3及軸線L2是與鼓筒62的軸線L1實質上同軸狀。
另一方面,第22圖(c),是顯示聯接器構件(聯接器單元U41)是位於退避位置(第2位置)中的狀態。在此狀態下,傾斜移動部494是對於並進部499傾斜。即比聯接器構件(聯接器單元U41)位於突出位置(第1位置)時,軸線L3對於軸線L2的角度更大。
藉由從第22圖(b)所示的突出位置朝第22圖 (c)所示的退避位置使聯接器構件(聯接器單元U41)移動,使並進部499是沿著軸線L2移動。此時並進部499的軸線L2是保持與鼓筒62的軸線L1大致平行的狀態。
並進部499是沿著軸線L2移動時,軸線L2及軸線L1的距離會變化。即聯接器構件(聯接器單元U41)是藉由從突出位置朝退避位置移動,使軸線L2及軸線L1的距離變大。
且在並進部499中設有突出部499c(第19圖參照)。突出部499c是與實施例1中的突出部86c1同樣的形狀。
又上述實施例1~4,是在卡匣B的裝設時及卡匣B的取下時將聯接器構件退避(即位於退避位置),來避免驅動頭14及聯接器構件的干涉的構成。此時不是只有聯接器構件,驅動頭14也退避也可以。
即驅動頭14是在其軸線方向具有一些的遊隙地被安裝於裝置本體A的情況也有可能。該情況,驅動頭14是沿著軸線L4的方向可移動該遊隙的量。
對於裝置本體A將卡匣B裝設或取下時,聯接器構件及驅動頭14抵接的話,驅動頭14是從聯接器構件將力承受,而具有可遠離聯接器構件的方式退避的情況。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可提供可以在端部從畫像形成裝置將驅動力 承受的處理卡匣用滾筒單元。
14‧‧‧驅動頭
14b‧‧‧驅動銷
15‧‧‧導引構件
86‧‧‧聯接器構件
86c1‧‧‧突出部
86c4‧‧‧凹部
87‧‧‧驅動側凸緣
88‧‧‧蓋構件

Claims (110)

  1. 一種滾筒單元,是處理卡匣所使用的滾筒單元,具備:具有軸線L1的感光滾筒;及聯接器構件,具有軸線L2,且與前述感光滾筒的端部連接,且具有朝向前述聯接器構件的端部延伸的突起;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在第1位置、及比位於前述第1位置時更將前述突起接近前述感光滾筒的第2位置之間可沿著前述軸線L2移動,前述突起,具有:承受旋轉力用的力承接部、及面向前述軸線L2的相反側的外面,前述外面的至少一部分,是隨著從前述感光滾筒朝前述軸線L1的方向遠離而將與前述軸線L2的距離擴大。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突起的前述外面,是在前述突起的先端中將從前述軸線L2的距離成為最大。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突起,是具有面向前述軸線L2的內面,前述內面的至少一部分,是隨著從前述感光滾筒朝前述軸線L1的方向遠離而將與前述軸線L2的距離擴大。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突起的內面,是在前述突起的先端中將從前述軸線L2的距離成為最大。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具 有設在與前述感光滾筒同軸狀的前述感光滾筒的端部的滾筒凸緣,前述聯接器構件,是透過前述滾筒凸緣與前述感光滾筒的端部連接。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具有複數前述突起。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將前述軸線L2與前述軸線L1平行地保持且移動。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將前述軸線L2與前述軸線L1同軸地保持且移動。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聯接器,具備:具有前述軸線L2且具有前述突起的第1部分、及具有軸線L3的第2部分,前述第2部分是藉由對於第1部分傾斜而使前述第1部分沿著前述軸線L2移動。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第1部分是藉由沿著前述軸線L2移動,使前述軸線L2及前述軸線L1的距離變化。
  11. 一種滾筒單元,是處理卡匣所使用的滾筒單元,具備:具有軸線L1的感光滾筒;及 聯接器構件,具有軸線L2,且與前述感光滾筒的端部連接,且具有朝向前述聯接器構件的端部延伸的突起;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在第1位置、及比位於前述第1位置時更將前述突起接近前述感光滾筒的第2位置之間可沿著前述軸線L2移動,前述突起,是具有:承受旋轉力用的力承接部、及面向前述軸線L2的內面,前述內面的至少一部分,是隨著從前述感光滾筒朝前述軸線L1的方向遠離而將與前述軸線L2的距離擴大。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突起的前述內面,是在前述突起的先端中將從前述軸線L2的距離成為最大。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或12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具有設在與前述感光滾筒同軸狀的前述感光滾筒的端部的滾筒凸緣,前述聯接器構件,是透過前述滾筒凸緣與前述感光滾筒的端部連接。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或12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具有複數前述突起。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或12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將前述軸線L2與前述軸線L1平行地保持且移動。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或12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將前述軸線L2與前述軸線L1同 軸地保持且移動。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或12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聯接器,具備:具有前述軸線L2且具有前述突起的第1部分、及具有軸線L3的第2部分,前述第2部分是藉由對於第1部分傾斜而使前述第1部分沿著前述軸線L2移動。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第1部分是藉由沿著前述軸線L2移動,使前述軸線L2及前述軸線L1的距離變化。
  19. 一種滾筒單元,是處理卡匣所使用的滾筒單元,具備:具有軸線L1的感光滾筒;及聯接器構件,具有軸線L2,且與前述感光滾筒的端部連接,可沿著前述軸線L2移動;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具有從前述感光滾筒朝遠離方向延伸的突起,前述突起,是面向於前述軸線L2的相反側的外面,具有隨著朝向前述突起的先端而從前述軸線L2遠離的外面,前述先端,是在前述聯接器構件中從前述感光滾筒最遠離的部分,且,在前述突起中從前述軸線L2最遠離的部分。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具有 設在與前述感光滾筒同軸狀的前述感光滾筒的端部的滾筒凸緣,前述聯接器構件,是透過前述滾筒凸緣與前述感光滾筒連接。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或20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具有複數前述突起。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或20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將前述軸線L2與前述軸線L1平行地保持且移動。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或20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將前述軸線L2與前述軸線L1同軸地保持且移動。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或20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聯接器,具備:具有前述軸線L2且具有前述突起的第1部分、及具有軸線L3的第2部分,前述第2部分是藉由對於第1部分傾斜而使前述第2部分沿著前述軸線L2移動。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第1部分是藉由沿著前述軸線L2移動,使前述軸線L2及前述軸線L1的距離變化。
  26. 一種滾筒單元,是處理卡匣所使用的滾筒單元,具備:具有軸線L1的感光滾筒;及 聯接器構件,具有軸線L2,且與前述感光滾筒的端部連接,可沿著前述軸線L2移動;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具有從前述感光滾筒朝遠離方向延伸的突起,前述突起,是面向前述軸線L的內面,具有隨著朝向前述突起的先端而從前述軸線L2遠離的內面,前述先端,是在前述聯接器構件中從前述感光滾筒最遠離的部分,且,在前述突起中從前述軸線L2最遠離的部分。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具有設在與前述感光滾筒同軸狀的前述感光滾筒的端部的滾筒凸緣,前述聯接器構件,是透過前述滾筒凸緣與前述感光滾筒連接。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或27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具有複數前述突起。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或27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將前述軸線L2與前述軸線L1平行地保持且移動。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或27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將前述軸線L2與前述軸線L1同軸地保持且移動。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或27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聯接器,具備: 具有前述軸線L2且具有前述突起的第1部分、及具有軸線L3的第2部分,前述第2部分是藉由對於第1部分傾斜而使前述第1部分沿著前述軸線L2移動。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第1部分是藉由沿著前述軸線L2移動,使前述軸線L2及前述軸線L1的距離變化。
  33. 一種滾筒單元,是處理卡匣所使用的滾筒單元,具備:具有軸線L1的感光滾筒;及聯接器構件,具有軸線L2,且具有:第1端部、及與前述感光滾筒的端部連接的第2端部、及將前述第1端部及前述第2端部連繋的連接部;前述第1端部,具有:面向前述第2端部相反側的凹陷的表面、及從前述凹陷的表面的附近的表面突出的突起,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在第1位置、及比位於前述第1位置時更將前述突起接近前述感光滾筒的第2位置之間可沿著前述軸線L2移動,前述突起是具有面向前述軸線L2的相反側的外面,前述外面的至少一部分,是隨著從前述感光滾筒朝前述軸線L1的方向遠離而將與前述軸線L2的距離擴大,前述連接部的至少一部分,是使從前述軸線L2的距離,比前述外面及前述軸線L2之間的最長距離更短。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突起的前述外面,是在前述突起的先端中將從前述軸線L2的距離成為最大。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或34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突起,是具有面向前述軸線L2的內面,前述內面的至少一部分,是隨著從前述感光滾筒朝前述軸線L1的方向遠離而將與前述軸線L2的距離擴大。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或34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突起的內面,是在前述突起的先端中將從前述軸線L2的距離成為最大。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或34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具有設在與前述感光滾筒同軸狀的前述感光滾筒的端部的滾筒凸緣,前述聯接器構件,是透過前述滾筒凸緣與前述感光滾筒的端部連接。
  3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或34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具有複數前述突起。
  3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或34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將前述軸線L2與前述軸線L1平行地保持且移動。
  4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或34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將前述軸線L2與前述軸線L1同軸地保持且移動。
  4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或34項的滾筒單元,其 中,前述聯接器,具備:具有前述軸線L2且具有前述突起的第1部分、及具有軸線L3的第2部分,前述第2部分是藉由對於第1部分傾斜而使前述第1部分沿著前述軸線L2移動。
  4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1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第1部分是藉由沿著前述軸線L2移動,使前述軸線L2及前述軸線L1的距離變化。
  43. 一種滾筒單元,是處理卡匣所使用的滾筒單元,具備:具有軸線L1的感光滾筒;及聯接器構件,具有軸線L2,且具有:第1端部、及與前述感光滾筒的端部連接的第2端部、及將前述第1端部及前述第2端部連繋的連接部;前述第1端部,具有:面向前述第2端部相反側的凹陷的表面、及從前述凹陷的表面的附近的表面突出的突起,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在第1位置、及比位於前述第1位置時更將前述突起接近前述感光滾筒的第2位置之間可沿著前述軸線L2移動,前述突起是具有面向前述軸線L2的相反側的外面,前述外面的至少一部分,是隨著從前述感光滾筒朝前述軸線L1的方向遠離而將與前述軸線L2的距離擴大,前述連接部的至少一部分,是使從前述軸線L2的距 離,比前述外面及前述軸線L2之間的最長距離更短。
  4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3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連接部的前述至少一部分,是使從前述軸線L2的距離,比前述外面及前述軸線L2之間的最短距離更短。
  4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3或44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突起的前述外面,是在前述突起的先端中將從前述軸線L2的距離成為最大。
  4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3或44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突起,是具有面向前述軸線L2的內面,前述內面的至少一部分,是隨著從前述感光滾筒朝前述軸線L1的方向遠離而將與前述軸線L2的距離擴大。
  4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6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突起的內面,是在前述突起的先端中將從前述軸線L2的距離成為最大。
  4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3或44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具有設在與前述感光滾筒同軸狀的前述感光滾筒的端部的滾筒凸緣,前述聯接器構件,是透過前述滾筒凸緣與前述感光滾筒的端部連接。
  4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3或44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具有複數前述突起。
  5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3或44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將前述軸線L2與前述軸線L1平行地保持且移動。
  5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3或44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將前述軸線L2與前述軸線L1同軸地保持且移動。
  5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3或44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聯接器,具備:具有前述軸線L2且具有前述突起的第1部分、及具有軸線L3的第2部分,前述第2部分是藉由對於第1部分傾斜而使前述第1部分沿著前述軸線L2移動。
  5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2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第1部分是藉由沿著前述軸線L2移動,使前述軸線L2及前述軸線L1的距離變化。
  54. 一種滾筒單元,是處理卡匣所使用的滾筒單元,具備:具有軸線L1的感光滾筒;及聯接器構件,具有軸線L2,且具有:第1端部、及與前述感光滾筒的端部連接的第2端部、及將前述第1端部及前述第2端部連繋的連接部;前述第1端部,具有:面向前述第2端部相反側的凹陷的表面、及從前述凹陷的表面的附近的表面突出的突起,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在第1位置、及比位於前述第1位置時更將前述突起接近前述感光滾筒的第2位置之間可沿著前述軸線L2移動, 前述突起是具有面向前述軸線L2的內面,前述內面的至少一部分,是隨著從前述感光滾筒朝前述軸線L1的方向遠離而將與前述軸線L2的距離擴大,前述連接部的至少一部分,是使從前述軸線L2的距離,比前述內面及前述軸線L2之間的最長距離更短。
  5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4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突起的前述內面,是在前述突起的先端中將從前述軸線L2的距離成為最大。
  5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4或55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連接部的前述至少一部分,是使從前述軸線L2的距離,比前述內面及前述軸線L2之間的最短距離更短。
  5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4或55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具有設在與前述感光滾筒同軸狀的前述感光滾筒的端部的滾筒凸緣,前述聯接器構件,是透過前述滾筒凸緣與前述感光滾筒的端部連接。
  5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4或55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具有複數前述突起。
  5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4或55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將前述軸線L2與前述軸線L1平行地保持且移動。
  6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4或55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將前述軸線L2與前述軸線L1同 軸地保持且移動。
  6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4或55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聯接器,具備:具有前述軸線L2且具有前述突起的第1部分、及具有軸線L3的第2部分,前述第2部分是藉由對於第1部分傾斜而使前述第1部分沿著前述軸線L2移動。
  6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1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第1部分是藉由沿著前述軸線L2移動,使前述軸線L2及前述軸線L1的距離變化。
  63. 一種處理卡匣,具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1項中任一項的滾筒單元、及將前述滾筒單元可旋轉地支撐的框體。
  6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3項的處理卡匣,其中,前述處理卡匣,是具有可對於前述框體移動的操作構件,藉由前述操作構件移動而使前述聯接器構件沿著前述軸線L2移動。
  6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4項的處理卡匣,其中,前述操作構件,是朝向遠離前述感光滾筒的方向延伸。
  6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4或65項的處理卡匣,其中,前述操作構件是藉由直線地移動,使前述聯接器構件移動。
  6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4或65項的處理卡匣,其中,藉由使前述操作構件對於前述框體旋轉,使前述聯接 器構件移動。
  6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4或65項的處理卡匣,其中,在前述軸線L1的方向中的前述框體的端部配置有前述操作構件。
  69. 一種畫像形成裝置,具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1項中任一項的滾筒單元、及前述滾筒單元可裝卸的裝置本體。
  7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9項的畫像形成裝置,其中,前述裝置本體,具有:將前述滾筒單元裝設用的開口、及為了朝前述聯接器構件將驅動力傳達而可與前述聯接器構件聯接的驅動軸、及試著通過前述開口時被配置於前述驅動軸的附近且前述驅動軸的後方的聯接器導件。
  71. 一種畫像形成裝置,具有:滾筒單元、及前述滾筒單元可裝卸的裝置本體,前述滾筒單元,具備:具有軸線L1的感光滾筒;及聯接器構件,具有軸線L2,且與前述感光滾筒的端部連接,在第1位置、及比前述第1位置更接近前述感光滾筒的第2位置之間可沿著前述軸線L2移動;前述裝置本體,具有:將前述滾筒單元裝設用的開口、及為了朝前述聯接器構件將驅動力傳達而可與前述聯接 器構件聯接的驅動軸、及試著通過前述開口時被配置於前述驅動軸的附近且前述驅動軸的後方的聯接器導件,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前述滾筒單元從前述裝置本體被取下時朝前述聯接器導件被導引。
  7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1項的畫像形成裝置,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一邊朝前述聯接器導件被導引一邊沿著前述軸線L2移動。
  7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1或72項的畫像形成裝置,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藉由從前述第1位置朝前述第2位置移動而將與前述驅動軸的聯接解除。
  7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1或72項的畫像形成裝置,其中,前述滾筒單元的取下方向中的前述聯接器構件的上游側是朝前述聯接器導件被導引。
  7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1或72項的畫像形成裝置,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設有從前述驅動軸承受旋轉力用的旋轉力承接部,且,具有朝向前述聯接器構件的端部延伸的突起,前述突起是朝前述聯接器導件被導引。
  7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5項的畫像形成裝置,其中,前述突起,具有:從前述驅動軸承受旋轉力用的力承接部、及面向前述軸線L2的相反側的外面,前述外面的至少一部分,是隨著從前述感光滾筒朝前述軸線L1的方向遠離而將與前述軸線L2的距離擴大。
  7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6項的畫像形成裝置,其中,前述前述外面的前述至少一部分,是朝前述聯接器導件被導引。
  7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1或72項的畫像形成裝置,其中,前述聯接器導件,是具有對於前述驅動軸的軸線傾斜且面向前述驅動軸的傾斜部,前述傾斜部是將前述聯接器構件導引。
  7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1或72項的畫像形成裝置,其中,前述滾筒單元,是作為處理卡匣的一部分朝前述裝置本體被裝卸。
  8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9項的畫像形成裝置,其中,前述處理卡匣,是具有將前述滾筒單元可旋轉地支撐的框體。
  8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0項的畫像形成裝置,其中,前述處理卡匣,是具有可對於前述框體移動的操作構件,藉由前述操作構件移動而使前述聯接器構件沿著前述軸線L2移動。
  8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1項的畫像形成裝置,其中,前述操作構件,是朝向遠離前述框體的方向延伸。
  8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1項的畫像形成裝置,其中,藉由使前述操作構件對於前述框體旋轉,使前述聯接器構件沿著前述軸線L2移動。
  8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1項的畫像形成裝置,其中,在前述軸線L1的方向中的前述框體的端部配置有前述操 作構件。
  85. 一種滾筒單元,是朝畫像形成裝置的裝置本體可裝卸的滾筒單元,前述滾筒單元,具備:具有軸線L1的感光滾筒;及聯接器構件,具有軸線L2,且與前述感光滾筒的端部連接,在第1位置、及比位於前述第1位置時更接近前述感光滾筒的第2位置之間可沿著前述軸線L2移動;前述裝置本體,具有:將前述滾筒單元裝設用的開口、及為了朝前述聯接器構件將驅動力傳達而可與前述聯接器構件聯接的驅動軸、及試著通過前述開口時被配置於前述驅動軸的附近且前述驅動軸的後方的聯接器導件,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前述滾筒單元從前述裝置本體被取下時朝前述聯接器導件被導引。
  8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5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一邊朝前述聯接器導件被導引一邊沿著前述軸線L2移動。
  8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5或86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藉由從前述第1位置朝前述第2位置移動而將與前述驅動軸的聯接解除。
  8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5或86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滾筒單元的取下方向中的前述聯接器構件的上游側是朝前述聯接器導件被導引。
  8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5或86項的滾筒單元,其 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設有從前述驅動軸承受旋轉力用的旋轉力承接部,且,具有朝向前述聯接器構件的端部延伸的突起,前述突起是朝前述聯接器導件被導引。
  90. 一種畫像形成裝置,具有:滾筒單元、及前述滾筒單元可裝卸的裝置本體,前述滾筒單元,具備:具有軸線L1的感光滾筒;及聯接器構件,具有軸線L2,且與前述感光滾筒的端部連接,在第1位置、及比位於前述第1位置時更接近前述感光滾筒的第2位置之間可沿著前述軸線L2移動;前述裝置本體,具有:將前述滾筒單元裝設用的開口、及為了朝前述聯接器構件將驅動力傳達而可與前述聯接器構件聯接的驅動軸、及試著通過前述開口時被配置於前述驅動軸的附近且前述驅動軸的後方的聯接器導件,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前述滾筒單元被裝設於前述裝置本體時朝前述聯接器導件被導引。
  9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0項的畫像形成裝置,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一邊朝前述聯接器導件被導引一邊沿著前述軸線L2移動。
  9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0或91項的畫像形成裝置,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藉由從前述第2位置朝前述第 1位置移動而與前述驅動軸聯接。
  9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0或91項的畫像形成裝置,其中,前述滾筒單元的裝設方向中的前述聯接器構件的下游側是朝前述聯接器導件被導引。
  9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1項的畫像形成裝置,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設有從前述驅動軸承受旋轉力用的旋轉力承接部,且,具有朝向前述聯接器構件的端部延伸的突起,前述突起是朝前述聯接器導件被導引。
  9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4項的畫像形成裝置,其中,前述突起,具有:從前述驅動軸承受旋轉力用的力承接部、及面向前述軸線L2的相反側的外面,前述外面的至少一部分,是隨著從前述感光滾筒朝前述軸線L1的方向遠離而將與前述軸線L2的距離擴大。
  9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5項的畫像形成裝置,其中,前述前述外面的前述至少一部分,是朝前述聯接器導件被導引。
  9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0或91項的畫像形成裝置,其中,前述聯接器導件,是具有對於前述驅動軸的軸線傾斜且面向前述驅動軸的傾斜部,前述傾斜部是將前述聯接器構件導引。
  9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0或91項的畫像形成裝置,其中,前述滾筒單元,是作為處理卡匣的一部分朝前述裝置本體被裝卸。
  9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8項的畫像形成裝置,其中,前述處理卡匣,是具有將前述滾筒單元可旋轉地支撐的框體。
  10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9項的畫像形成裝置,其中,前述處理卡匣,是具有可對於前述框體移動的操作構件,藉由前述操作構件移動而使前述聯接器構件沿著前述軸線L2移動。
  10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0項的畫像形成裝置,其中,前述操作構件,是朝向遠離前述框體的方向延伸。
  10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0項的畫像形成裝置,其中,藉由使前述操作構件對於前述框體旋轉,使前述聯接器構件沿著前述軸線L2移動。
  10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0項的畫像形成裝置,其中,在前述軸線L1的方向中的前述框體的端部配置有前述操作構件。
  104. 一種滾筒單元,是朝畫像形成裝置的裝置本體可裝卸的滾筒單元,前述滾筒單元,具備:具有軸線L1的感光滾筒;及聯接器構件,具有軸線L2,且與前述感光滾筒的端部連接,在第1位置、及比位於前述第1位置時更接近前述感光滾筒的第2位置之間可沿著前述軸線L2移動;前述裝置本體,具有:將前述滾筒單元裝設用的開 口、及為了朝前述聯接器構件將驅動力傳達而可與前述聯接器構件聯接的驅動軸、及試著通過前述開口時被配置於前述驅動軸的附近且前述驅動軸的後方的聯接器導件,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前述滾筒單元被裝設於前述裝置本體時朝前述聯接器導件被導引。
  10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4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一邊朝前述聯接器導件被導引一邊沿著前述軸線L2移動。
  10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4或105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藉由從前述第2位置朝前述第1位置移動而與前述驅動軸聯接。
  10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4或105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滾筒單元的裝設方向中的前述聯接器構件的下游側是朝前述聯接器導件被導引。
  10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4或105項的滾筒單元,其中,前述聯接器構件,是設有從前述驅動軸承受旋轉力用的旋轉力承接部,且,具有朝向前述聯接器構件的端部延伸的突起,前述突起是朝前述聯接器導件被導引。
  109. 一種畫像形成裝置,具有:滾筒單元、及前述滾筒單元可裝卸的裝置本體,前述滾筒單元,具備:具有軸線L1的感光滾筒;及聯接器構件,具有軸線L2,且與前述感光滾筒的端 部連接,且具有朝向前述聯接器構件的端部延伸的突起;前述裝置本體,具有:將前述滾筒單元裝設用的開口、及為了朝前述聯接器構件將驅動力傳達而可與前述聯接器構件聯接的驅動軸、及試著通過前述開口時被配置於前述驅動軸的附近且前述驅動軸的後方的聯接器導件,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在第1位置、及比位於前述第1位置時更將前述突起接近前述感光滾筒的第2位置之間可沿著前述軸線L2移動,前述突起,具有:從前述驅動軸承受旋轉力用的旋轉力承接部、及面向前述軸線L2的內面,前述內面的至少一部分,是隨著從前述感光滾筒朝前述軸線L1的方向遠離而將與前述軸線L2的距離擴大,前述內面是與前述驅動軸接觸,且前述聯接器構件是從前述第1位置朝前述第2位置移動。
  1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9項的畫像形成裝置,其中,前述內面的前述至少一部分是與前述驅動軸接觸,且前述聯接器構件是朝前述第2位置移動。
TW105131741A 2015-09-30 2016-09-30 滾筒單元、處理卡匣及畫像形成裝置 TWI6372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93826 2015-09-30
JP2015193826 2015-09-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4029A true TW201714029A (zh) 2017-04-16
TWI637247B TWI637247B (zh) 2018-10-01

Family

ID=584241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1741A TWI637247B (zh) 2015-09-30 2016-09-30 滾筒單元、處理卡匣及畫像形成裝置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4) US10452016B2 (zh)
EP (2) EP3358419B1 (zh)
JP (2) JP6859058B2 (zh)
CN (5) CN111208718B (zh)
BR (3) BR122019018154B1 (zh)
HK (1) HK1249589A1 (zh)
RU (3) RU2743122C2 (zh)
TW (1) TWI637247B (zh)
WO (1) WO201705778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7591B (zh) * 2019-03-18 2022-12-21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卡匣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98407B2 (ja) * 2006-12-22 2010-07-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
TWI637247B (zh) 2015-09-30 2018-10-01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滾筒單元、處理卡匣及畫像形成裝置
CN116224734A (zh) * 2017-12-13 2023-06-06 佳能株式会社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JP7058992B2 (ja) * 2017-12-13 2022-04-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JP7146410B2 (ja) 2018-02-21 2022-10-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10737184A (zh) * 2018-07-20 2020-01-31 卢敬坤 处理盒
AU2020294030A1 (en) 2019-06-12 2021-12-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attachment, and mounting kit
EP4202557A1 (en) * 2020-09-17 2023-06-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drum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44999B2 (ja) 2006-12-11 2010-03-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58081A (ja) * 2006-12-21 2008-07-10 Canon Inc 駆動入力、駆動解除および減速手段
RU2467369C2 (ru) * 2006-12-22 2012-11-20 Кэнон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Деталь, передающая вращательное усилие
JP4498407B2 (ja) 2006-12-22 2010-07-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
JP4948382B2 (ja) * 2006-12-22 2012-06-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感光ドラム取り付け用カップリング部材
JP4488033B2 (ja) 2007-02-06 2010-06-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偏光素子及び液晶プロジェクター
JP5311854B2 (ja) * 2007-03-23 2013-10-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現像装置、及び、カップリング部材
JP5288900B2 (ja) 2008-06-20 2013-09-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283986B2 (ja) 2008-06-20 2013-09-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ドラムユニット、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159507B2 (ja) 2008-06-20 2013-03-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ップリング部材の取り外し方法、カップリング部材の取り付け方法、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
JP5127584B2 (ja) 2008-06-20 2013-01-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ドラムユニット、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371627B2 (ja) * 2008-08-27 2013-12-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349999B2 (ja) 2009-02-16 2013-11-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201532527U (zh) * 2009-10-27 2010-07-21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一种感光鼓驱动组件
US9488958B2 (en) 2010-01-28 2016-11-08 Zhuhai Seine Technology Co., Ltd. Process cartridge having a driving force receiver
CN102200706B (zh) * 2010-03-22 2014-08-27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感光元件动力传递装置
BR112012018468B1 (pt) * 2010-01-28 2021-06-29 Ninestar Corporation Cartucho de processamento
CN101846955A (zh) * 2010-01-28 2010-09-29 珠海赛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CN201654464U (zh) * 2010-03-03 2010-11-24 珠海赛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感光元件动力传递机构
CN102385300B (zh) 2011-11-26 2017-02-15 江西亿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RU2637370C2 (ru) * 2011-12-06 2017-12-04 Кэнон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Картридж, устанавливаемый с возможностью извлечения в основной узел электрофотографического устройства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я, способ сборки устройства передачи привода для светочувствительного барабана и электрофотографическ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я
JP2013133392A (ja) 2011-12-26 2013-07-08 Sanyo Chem Ind Ltd ポリウレタン樹脂
CN202421744U (zh) * 2012-01-11 2012-09-05 江西亿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JP5901327B2 (ja) 2012-02-09 2016-04-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202710931U (zh) * 2012-08-04 2013-01-30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JP6202911B2 (ja) 2012-09-07 2017-09-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14191025A (ja) 2013-03-26 2014-10-06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軸受部材、端部部材、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6299446B2 (ja) * 2013-07-12 2018-03-28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軸受部材、端部部材、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現像ローラ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中間部材、及び軸受部材の本体
CN103376696B (zh) 2013-07-25 2015-10-21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扭矩传输装置、激光打印机用处理盒
US9091994B2 (en) * 2013-08-13 2015-07-28 General Plastic Industrial Co., Ltd. Transmission device for photosensitive drum
JP6128405B2 (ja) * 2013-09-29 2017-05-17 エーペックス テクノロジー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Apex Technology Co., Ltd. 回転力駆動アセンブリ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CN104516224B (zh) * 2013-09-29 2018-10-09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力驱动组件以及处理盒
CN203573085U (zh) * 2013-09-29 2014-04-30 珠海凯威置业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力驱动组件以及处理盒
CN104698798B (zh) * 2013-12-10 2019-06-21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用处理盒及其安装和拆卸方法
JP6320021B2 (ja) * 2013-12-17 2018-05-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04730896B (zh) * 2013-12-24 2022-05-06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及与之匹配使用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3885306B (zh) * 2014-03-10 2017-01-11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驱动组件、辊和处理盒
JP2015099366A (ja) * 2014-03-27 2015-05-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本体に着脱可能な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用駆動伝達装置の組み立て方法、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TWI637247B (zh) * 2015-09-30 2018-10-01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滾筒單元、處理卡匣及畫像形成裝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7591B (zh) * 2019-03-18 2022-12-21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卡匣
TWI805526B (zh) * 2019-03-18 2023-06-11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卡匣
TWI817918B (zh) * 2019-03-18 2023-10-01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卡匣
US11829100B2 (en) 2019-03-18 2023-11-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atridg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004192A1 (en) 2020-01-02
EP3358419A4 (en) 2019-05-22
RU2763531C1 (ru) 2021-12-30
JP2021096489A (ja) 2021-06-24
CN111208718B (zh) 2023-05-12
US11334017B2 (en) 2022-05-17
CN108139704A (zh) 2018-06-08
CN111258196B (zh) 2022-11-29
CN110286571B (zh) 2022-05-24
US10915055B2 (en) 2021-02-09
BR122019018152B1 (pt) 2023-11-21
JP7081017B2 (ja) 2022-06-06
CN110286571A (zh) 2019-09-27
CN110286570B (zh) 2022-11-08
US20180224794A1 (en) 2018-08-09
BR122019018154B1 (pt) 2023-11-21
US20220236685A1 (en) 2022-07-28
BR112018006163B1 (pt) 2023-11-14
BR122019018152A8 (pt) 2022-09-13
EP3358419B1 (en) 2021-11-10
TWI637247B (zh) 2018-10-01
CN111208718A (zh) 2020-05-29
CN108139704B (zh) 2020-03-17
US20210088958A1 (en) 2021-03-25
JP6859058B2 (ja) 2021-04-14
US10452016B2 (en) 2019-10-22
CN110286570A (zh) 2019-09-27
RU2692943C1 (ru) 2019-06-28
EP3358419A1 (en) 2018-08-08
EP3825772A1 (en) 2021-05-26
BR112018006163A2 (pt) 2018-10-09
HK1249589A1 (zh) 2018-11-02
JP2017068266A (ja) 2017-04-06
BR122019018154A2 (zh) 2018-10-09
US11835907B2 (en) 2023-12-05
RU2743122C2 (ru) 2021-02-15
BR122019018154A8 (pt) 2022-09-13
BR122019018152A2 (zh) 2018-10-09
RU2019119241A (ru) 2019-08-09
WO2017057781A1 (ja) 2017-04-06
RU2019119241A3 (zh) 2019-12-03
CN111258196A (zh) 2020-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714029A (zh) 滾筒單元、處理卡匣及畫像形成裝置
JP5506236B2 (ja)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882517B2 (ja)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TW201516590A (zh) 使用於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裝置的處理匣、感光鼓單元、被傳動構件、及凸緣單元
JP2011133682A (ja) カートリッジ
JP2004125954A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装着システム
KR20190054148A (ko) 토너 카트리지 및 토너 공급 기구
TWI711872B (zh) 輔具、裝卸單元組、電子照相影像形成裝置及匣體安裝方法
JP6147312B2 (ja)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6079647B2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2014112265A (ja)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972703B2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CN111656288B (zh) 具有可旋转耦接器的盒
JP465460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42167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ドラムユニット
JP2001013771A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抜け止め部材
JP2017161930A (ja)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