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13699A - 介白素2受體β(IL2Rβ)/共同γ鏈抗體 - Google Patents

介白素2受體β(IL2Rβ)/共同γ鏈抗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13699A
TW201713699A TW105124993A TW105124993A TW201713699A TW 201713699 A TW201713699 A TW 201713699A TW 105124993 A TW105124993 A TW 105124993A TW 105124993 A TW105124993 A TW 105124993A TW 201713699 A TW201713699 A TW 20171369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ntibody
seq
antigen
binding fragment
sequen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49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澄益 王
彼得 包爾
書平 姚
偉勤 陳
約翰E 寇那里
Original Assignee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56889037&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TW201713699(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 filed Critical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
Publication of TW2017136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13699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6/2866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receptors for cytokines, lymphokines, interfer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8/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peptides
    • A61K38/16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A61K38/17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 A61K38/19Cytokines; Lymphokines; Interferons
    • A61K38/20Interleukins [IL]
    • A61K38/2013IL-2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395Antibodies; Immunoglobulins; Immune serum, e.g. antilymphocytic serum
    • A61K39/39533Antibodies; Immunoglobulins; Immune serum, e.g. antilymphocytic serum against materials from animals
    • A61K39/3955Antibodies; Immunoglobulins; Immune serum, e.g. antilymphocytic serum against materials from animals against proteinaceous materials, e.g. enzymes, hormones, lymphok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5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 A61K47/51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 A61K47/68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 A61K47/683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or an immunoglobulin bearing at least one antigen-binding site
    • A61K47/6849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or an immunoglobulin bearing at least one antigen-binding site the antibody targeting a receptor, a cell surface antigen or a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1/00Antiinfectives, i.e. antibiotics, antiseptics, chemotherapeut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5/00Antineoplastic ag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7/00Drugs for immunological or allergic disorders
    • A61P37/02Immunomodulators
    • A61P37/04Immunostimula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7/00Drugs for immunological or allergic disorders
    • A61P37/02Immunomodulators
    • A61P37/06Immunosuppressants, e.g. drugs for graft rejec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0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viruses
    • C07K16/1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viruses from RNA viruses
    • C07K16/1036Retroviridae, e.g. leukemia virus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4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cytokines, lymphokines or interferons
    • C07K16/244Interleukins [IL]
    • C07K16/246IL-2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6/2896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molecules with a "CD"-designation,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46Hybrid immunoglobulins
    • C07K16/468Immunoglobulins having two or more different antigen binding sites, e.g. multifunctional antibod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5/00Undifferentiated human, animal or plant cells, e.g. cell lines; Tissues; Cultivation or maintenance thereof;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5/06Animal cells or tissues; Human cells or tissues
    • C12N5/0602Vertebrate cells
    • C12N5/0634Cells from the blood or the immune system
    • C12N5/0636T lymphocy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5/00Undifferentiated human, animal or plant cells, e.g. cell lines; Tissues; Cultivation or maintenance thereof;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5/06Animal cells or tissues; Human cells or tissues
    • C12N5/0602Vertebrate cells
    • C12N5/0634Cells from the blood or the immune system
    • C12N5/0646Natural killers cells [NK], NKT cel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2039/50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comprising antibodi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2039/57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response, e.g. Th1, Th2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8/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peptides
    • A61K38/16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A61K38/17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 A61K38/1703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from vertebrates
    • A61K38/1709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from vertebrates from mamm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2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taxonomic origin
    • C07K2317/21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taxonomic origin from primates, e.g. ma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3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aspects of specificity or valency
    • C07K2317/31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aspects of specificity or valency multispecifi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3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aspects of specificity or valency
    • C07K2317/33Crossreactivity, e.g. for species or epitope, or lack of said crossreactivit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1Complete heavy chain or Fd fragment, i.e. VH + CH1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15Complete light chain, i.e. VL + C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2Constant or Fc region; Isotype
    • C07K2317/524CH2 domai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2Constant or Fc region; Isotype
    • C07K2317/526CH3 domai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6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variable (Fv) region, i.e. VH and/or VL
    • C07K2317/565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 [CD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6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variable (Fv) region, i.e. VH and/or VL
    • C07K2317/567Framework region [F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6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non-natural combinations of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6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non-natural combinations of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62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non-natural combinations of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comprising only variable region components
    • C07K2317/622Single chain antibody (scFv)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6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non-natural combinations of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64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non-natural combinations of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comprising a combination of variable region and constant region compon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7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effect upon binding to a cell or to an antigen
    • C07K2317/71Decreased effector function due to an Fc-modific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7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effect upon binding to a cell or to an antigen
    • C07K2317/75Agonist effect on antig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7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effect upon binding to a cell or to an antigen
    • C07K2317/76Antagonist effect on antigen, e.g. neutralization or inhibition of bind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9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pharmaco)kinetic aspects or by stability of the immunoglobuli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9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pharmaco)kinetic aspects or by stability of the immunoglobulin
    • C07K2317/92Affinity (KD), association rate (Ka), dissociation rate (Kd) or EC50 valu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9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pharmaco)kinetic aspects or by stability of the immunoglobulin
    • C07K2317/94Stability, e.g. half-life, pH, temperature or enzyme-resistanc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9/00Fusion polypeptid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9/00Fusion polypeptide
    • C07K2319/01Fusion polypeptide containing a localisation/targetting motif
    • C07K2319/03Fusion polypeptide containing a localisation/targetting motif containing a transmembrane segment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Zoolog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Virology (AREA)
  • Oncology (AREA)
  •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AREA)
  • Mycology (AREA)
  • Endocrinology (AREA)
  • Communicable Diseases (AREA)
  • Transplantation (AREA)
  • Peptides Or Protein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Antibodies Or Antigens For Use As Internal Diagnostic Agent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揭露抗CD122及/或γc抗體及其片段。亦揭露包含該等抗體與片段之組成物,及使用其等之用途與方法。

Description

介白素2受體β(IL2Rβ)/共同γ鏈抗體 發明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與介白素2受體β(IL-2Rβ;CD122)及共同γ鏈(γc;CD132)結合之抗體。
發明背景
介白素2(IL-2)係一種必要的細胞介素,其在維持T細胞恒定與媒介適當免疫反應方面扮演一核心角色。其作為免疫刺激劑之高效力導致了其在治療包括癌症與愛滋病在內的一系列病況之臨床用途;其亦廣泛作為疫苗接種的佐劑,以刺激各種作用細胞的活化與增生。
然而,為有效治療特定疾病所需的高劑量介白素2係具有高度毒性。該療法的主要不良反應包括血管滲漏症候群(VLS),其導致血管內液在器官諸如肺與肝臟中累積,及後續造成肺水腫與肝臟損傷。除了停止該療法之外,並無他法可以治療血管滲漏症候群。
介白素2係藉由與不同細胞類型上所表現的受體組分之不同組合結合而發揮其多效性功能:α鏈(介白素2受體α及亦稱為CD25);β鏈(介白素2受體β或CD122);及共同 的細胞介素受體γ鏈(介白素2受體γ、γc或CD132)。
分離型介白素2受體α係稱為“低親和性”介白素2受體(結合親和性KD約為10nM)及不涉及訊息傳導作用。介白素2受體β與γc的複合體與介白素2的結合親和性係屬中等(KD約為1nM),雖然介白素2受體β獨自的親和性非常低(KD約為100nM),而γc獨自對於介白素2並無可檢測出的結合親和性。具有介白素2受體α、介白素2受體β及γc等所有三種次單元之複合體對於介白素2的結合親和性高(KD約為10pM)。
介白素2受體β與γc的異二聚化係必要的,及經由其等細胞質域的交互作用及後續多種訊息傳遞路徑的激酶活化作用係足以促成有效的訊息傳導;介白素2受體α在訊息傳導中並未扮演任何角色。
高親和性α-β-γc介白素2受體係典型存在於CD4+調節性T細胞(Treg)以及新近活化的T細胞上。中等親和性β-γc介白素2受體係以低位準存在於初始CD8+細胞上,但顯著存在於已接觸抗原型(記憶型)與記憶表現型(MP)CD8+ T細胞以及自然殺手(NK)細胞上。MPCD8+ T細胞與自然殺手細胞皆表現出非常高位準的介白素2受體β,及即可回應介白素2。
先前的研究已經指出,血管滲漏症候群係由於從介白素2活化型自然殺手釋出細胞前炎性細胞介素所引起。然而,最近的一項研究認為介白素2所引發的肺水腫可能源於介白素2與肺內皮細胞直接結合,肺內皮細胞係表現 出功能性的高親和性α-β-γc介白素2受體。這點可由下列觀察獲得證實:在介白素2受體α缺陷型宿主小鼠中,藉由阻斷抗介白素2受體α單株抗體(mAb)而中止了介白素2與肺內皮細胞的交互作用,或者藉由使用介白素2/抗介白素2單株抗體(介白素2/mAb)複合體及其中該抗體阻止介白素2/介白素2受體α的交互作用,從而預防血管滲漏症候群。
發明概要
本發明係有關於與CD122及/或共同γ鏈(γc)結合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亦揭露用於CD122與共同γ鏈(γc)結合抗體之重鏈與輕鏈多肽。可提供分離及/或純化形式的抗體、抗原結合片段及多肽,及可配製成為適合供研究、治療與診斷用之組成物。
就第一方面而言,本發明提供可與CD122及共同γ鏈(γc)結合之一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及可選地為分離形式。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係一種雙特異性抗體或一種雙特異性抗原結合片段。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可與CD122結合之一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可選地為分離形式,及其包含胺基酸序列i)至vi):i)LC-CDR1:TGTSSDIGX1YDFX2S(序列辨識編號:85)RAGQAISSWLA(序列辨識編號:6);QASQDIGNYLN(序列辨識編號:10);或 TRSSGSIASNYVQ(序列辨識編號:14);ii)LC-CDR2:DX3NNRX4S(序列辨識編號:86);KASNLES(序列辨識編號:7);DASNLET(序列辨識編號:11);或DDNQRPT(序列辨識編號:15);iii)LC-CDR3:SAYTSSDTX5V(序列辨識編號:87);QQYQSYPYT(序列辨識編號:8);LQLYDYPLT(序列辨識編號:12);或QSSHSTAVV(序列辨識編號:16);iv)HC-CDR1:NYYX6H(序列辨識編號:88);TYAMH(序列辨識編號:40);SYAMS(序列辨識編號:44);或GYYWS(序列辨識編號:48);v)HC-CDR2:AIMPSRGGTSYPQKFQG(序列辨識編號:37);WINTGNGNTKYSQNFQG(序列辨識編號:41);AISGSGGSTYYADSVKG(序列辨識編號:45);或EINHSGSTNYNPSLKS(序列辨識編號:49);vi)HC-CDR3:GEYYYDSSGYYX7(序列辨識編號:89);DLGQLERLYFW(序列辨識編號:42);DLGDY(序列辨識編號:46);或 SSSGDAFD(序列辨識編號:50);或其一變異體,其中序列i)至vi)中的一或多者之一個或二個或三個胺基酸係經另一個胺基酸置換,其中X1=H或D;X2=V或I;X3=I、N或F;X4=P或A;X5=L或V;X6=M或I;及X7=Y或N。
在一些實施例中,LC-CDR1係TGTSSDIGHYDFVS(序列辨識編號:2)、TGTSSDIGDYDFVS(序列辨識編號:18)、TGTSSDIGHYDFIS(序列辨識編號:25)、RAGQAISSWLA(序列辨識編號:6)、QASQDIGNYLN(序列辨識編號:10)或TRSSGSIASNYVQ(序列辨識編號:14)中之一者。
在一些實施例中,LC-CDR2係DINNRPS(序列辨識編號:3)、DNNNRPS(序列辨識編號:20)、DFNNRPS(序列辨識編號:26)、DINNRAS(序列辨識編號:32)、KASNLES(序列辨識編號:7)、DASNLET(序列辨識編號:11)或DDNQRPT(序列辨識編號:15)中之一者。
在一些實施例中,LC-CDR3係SAYTSSDTLV(序列辨識編號:4)、SAYTSSDTVV(序列辨識編號:22)、QYQSYPYT(序列辨識編號:8)、LQLYDYPLT(序列辨識編號:12)或QSSHSTAVV(序列辨識編號:16)中之一者。
在一些實施例中,HC-CDR1係NYYMH(序列辨識編號:36)、NYYIH(序列辨識編號:54)、TYAMH(序列辨識編號:40)、SYAMS(序列辨識編號:44)或GYYWS(序列辨識編號:48)中之一者。
在一些實施例中,HC-CDR2係AIMPSRGGTSYP QKFQG(序列辨識編號:37)、WINTGNGNTKYSQNFQG(序列辨識編號:41)、AISGSGGSTYYADSVKG(序列辨識編號:45)或EINHSGSTNYNPSLKS(序列辨識編號:49)中之一者。
在一些實施例中,HC-CDR3係GEYYYDSSGYYY(序列辨識編號:38)、GEYYYDSSGYYN(序列辨識編號:52)、DLGQLERLYFW(序列辨識編號:42)、DLGDY(序列辨識編號:46)或SSSGDAFD(序列辨識編號:50)中之一者。
依據不同方面,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一抗體或片段或所分離的一輕鏈多肽,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輕鏈變異區:
LC-CDR1:TGTSSDIGHYDFVS(序列辨識編號:2)
LC-CDR2:DINNRPS(序列辨識編號:3)
LC-CDR3:SAYTSSDTLV(序列辨識編號:4)。
依據不同方面,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一抗體或片段或所分離的一輕鏈多肽,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輕鏈變異區:
LC-CDR1:TGTSSDIGDYDFVS(序列辨識編號:18)
LC-CDR2:DINNRPS(序列辨識編號:3)
LC-CDR3:SAYTSSDTLV(序列辨識編號:4)。
依據不同方面,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一抗體或片段或所分離的一輕鏈多肽,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輕鏈變異區:
LC-CDR1:TGTSSDIGHYDFVS(序列辨識編號:2)
LC-CDR2:DNNNRPS(序列辨識編號:20)
LC-CDR3:SAYTSSDTLV(序列辨識編號:4)。
依據不同方面,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一抗體或片段或所分離的一輕鏈多肽,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輕鏈變異區:
LC-CDR1:TGTSSDIGHYDFVS(序列辨識編號:2)
LC-CDR2:DINNRPS(序列辨識編號:3)
LC-CDR3:SAYTSSDTVV(序列辨識編號:22)。
依據不同方面,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一抗體或片段或所分離的一輕鏈多肽,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輕鏈變異區:
LC-CDR1:TGTSSDIGHYDFIS(序列辨識編號:25)
LC-CDR2:DFNNRPS(序列辨識編號:26)
LC-CDR3:SAYTSSDTLV(序列辨識編號:4)。
依據不同方面,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一抗體或片段或所分離的一輕鏈多肽,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輕鏈變異區:
LC-CDR1:TGTSSDIGHYDFVS(序列辨識編號:2)
LC-CDR2:DNNNRPS(序列辨識編號:20)
LC-CDR3:SAYTSSDTVV(序列辨識編號:22)。
依據不同方面,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一抗體或片段或所分離的一輕鏈多肽,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輕鏈變異區:
LC-CDR1:TGTSSDIGHYDFVS(序列辨識編號:2)
LC-CDR2:DNNNRAS(序列辨識編號:32)
LC-CDR3:SAYTSSDTVV(序列辨識編號:22)。
依據不同方面,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一抗體或片段或所分離的一輕鏈多肽,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輕鏈變異區:
LC-CDR1:TGTSSDIGDYDFVS(序列辨識編號:18
LC-CDR2:DINNRPS(序列辨識編號:3)
LC-CDR3:SAYTSSDTVV(序列辨識編號:22)。
依據不同方面,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一抗體或片段或所分離的一輕鏈多肽,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輕鏈變異區:
LC-CDR1:RAGQAISSWLA(序列辨識編號:6)
LC-CDR2:KASNLES(序列辨識編號:7)
LC-CDR3:QQYQSYPYT(序列辨識編號:8)。
依據不同方面,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一抗體或片段或所分離的一輕鏈多肽,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輕鏈變異區:
LC-CDR1:QASQDIGNYLN(序列辨識編號:10)
LC-CDR2:DASNLET(序列辨識編號:11)
LC-CDR3:LQLYDYPLT(序列辨識編號:12)。
依據不同方面,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一抗體或片段或所分離的一輕鏈多肽,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輕鏈變異區:
LC-CDR1:TRSSGSIASNYVQ(序列辨識編號:14)
LC-CDR2:DDNQRPT(序列辨識編號:15)
LC-CDR3:QSSHSTAVV(序列辨識編號:16)。
依據不同方面,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一抗體或片段或所分離的一重鏈多肽,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重鏈變異區:
HC-CDR1:NYYMH(序列辨識編號:36)
HC-CDR2:AIMPSRGGTSYPQKFQG(序列辨識編號:37)
HC-CDR3:GEYYYDSSGYYY(序列辨識編號:38)。
依據不同方面,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一抗體或片段或所分離的一重鏈多肽,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重鏈變異區:
HC-CDR1:NYYMH(序列辨識編號:36)
HC-CDR2:AIMPSRGGTSYPQKFQG(序列辨識編號:37)
HC-CDR3:GEYYYDSSGYYY(序列辨識編號:38)。
依據不同方面,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一抗體或片段或所分離的一重鏈多肽,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重鏈變異區:
HC-CDR1:NYYMH(序列辨識編號:36)
HC-CDR2:AIMPSRGGTSYPQKFQG(序列辨識編號:37)
HC-CDR3:GEYYYDSSGYYN(序列辨識編號:52)。
依據不同方面,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一抗體或片段或所分離的一重鏈多肽,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重鏈變異區:
HC-CDR1:NYYIH(序列辨識編號:54)
HC-CDR2:AIMPSRGGTSYPQKFQG(序列辨識編號:37)
HC-CDR3:GEYYYDSSGYYY(序列辨識編號:38)。
依據不同方面,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一抗體或片段或所分離的一重鏈多肽,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重鏈變異區:
HC-CDR1:TYAMH(序列辨識編號:40)
HC-CDR2:WINTGNGNTKYSQNFQG(序列辨識編號:41)
HC-CDR3:DLGQLERLYFW(序列辨識編號:42)。
依據不同方面,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一抗體或片段或所分離的一重鏈多肽,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重鏈變異區:
HC-CDR1:SYAMS(序列辨識編號:44)
HC-CDR2:AISGSGGSTYYADSVKG(序列辨識編號:45)
HC-CDR3:DLGDY(序列辨識編號:46)。
依據不同方面,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一抗體或片段或所分離的一重鏈多肽,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重鏈變異區:
HC-CDR1:GYYWS(序列辨識編號:48)
HC-CDR2:EINHSGSTNYNPSLKS(序列辨識編號:49)
HC-CDR3:SSSGDAFD(序列辨識編號:50)。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可與CD122結合之一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可選地為分離形式,及其包含一輕鏈與一重鏈變異區序列,其中:該輕鏈係包含一LC-CDR1、LC-CDR2、LC-CDR3,其中 TGTSSDIGX1YDFX2S(序列辨識編號:85)、RAGQAISSWLA(序列辨識編號:6)、QASQDIGNYLN(序列辨識編號:10)或TRSSGSIASNYVQ(序列辨識編號:14)中之一者與LC-CDR1的總體序列一致性係至少85%;DX3NNRX4S(序列辨識編號:86)、KASNLES(序列辨識編號:7)、DASNLET(序列辨識編號:11)或DDNQRPT(序列辨識編號:15)中之一者與LC-CDR2的總體序列一致性係至少85%;SAYTSSDTX5V(序列辨識編號:87)、QQYQSYPYT(序列辨識編號:8)、LQLYDYPLT(序列辨識編號:12)或QSSHSTAVV(序列辨識編號:16)中之一者與LC-CDR3的總體序列一致性係至少85%;及該重鏈係包含一HC-CDR1、HC-CDR2、HC-CDR3,其中NYYX6H(序列辨識編號:88)、TYAMH(序列辨識編號:40)、SYAMS(序列辨識編號:44)或GYYWS(序列辨識編號:48)中之一者與HC-CDR1的總體序列一致性係至少85%;AIMPSRGGTSYPQKFQG(序列辨識編號:37)、WINTGNGNTKYSQNFQG(序列辨識編號:41)、AISGSGGSTYYADSVKG(序列辨識編號:45)或EINHSGSTNYNPSLKS(序列辨識編號:49)中之一者與HC-CDR2的總體序列一致性係至少85%;GEYYYDSSGYYX7(序列辨識編號:89)、DLGQLERLYFW(序列辨識編號:42)、DLGDY(序列辨識編號:46)或SSSGDAFD(序列辨識編號:50)中之一者與HC-CDR3的總體序列一致性係至少85%;其中X1=H或D;X2=V或I;X3=I、N或F;X4=P或A;X5=L 或V;X6=M或I;及X7=Y或N。
在一些實施例中,序列一致性程度可為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者。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可與CD122結合之一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可選地為分離形式,及其包含一輕鏈與一重鏈變異區序列,其中:該輕鏈序列與序列辨識編號:1、17、19、21、23、24、27、28、29、30、31、33、34、148、149、5、9或13中之一者的輕鏈序列之序列一致性係至少85%(圖1),及;該重鏈序列與序列辨識編號:35、51、53、55、56、57、58、59、60、61、62、63、64、65、66、150、151、39、43或47中之一者的重鏈序列之序列一致性係至少85%(圖2)。
在一些實施例中,序列一致性程度可為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者。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可與CD122結合之一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可選地為分離形式,及其為一種雙特異性抗體或一種雙特異性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i)如本發明之一抗原結合片段,及(ii)可與共同γ鏈(γc)結合之一抗原結合片段。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可與共同γ鏈(γc)結合之一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可選地為分離形式,及其包含 胺基酸序列i)至vi):i)LC-CDR1:RSSQSLLHSNGYNYLD(序列辨識編號:68);或SGDALPKQFAF(序列辨識編號:72);ii)LC-CDR2:LGSNRDS(序列辨識編號:69);或KDTERPS(序列辨識編號:73);iii)LC-CDR3:MQGTHWPWT(序列辨識編號:70);或QSPDSSGTVEV(序列辨識編號:74);iv)HC-CDR1:GYYWS(序列辨識編號:48);或SSSYYWG(序列辨識編號:79);v)HC-CDR2:EINHX8GSTNYNPSLKS(序列辨識編號:90);或SIYYSGSTYYNPSLK(序列辨識編號:80);vi)HC-CDR3:SPGGYSGGYFQH(序列辨識編號:77);或DILTGYALDY(序列辨識編號:81);或其一變異體,其中序列i)至vi)中的一或多者之一個或二個或三個胺基酸係經另一個胺基酸置換,其中X8為S或F。
在一些實施例中,LC-CDR1係RSSQSLLHSNGYNYLD(序列辨識編號:68)或SGDALPKQFAF(序列辨識編號:72)。
在一些實施例中,LC-CDR2係LGSNRDS(序列辨識編號:69)或KDTERPS(序列辨識編號:73)。
在一些實施例中,LC-CDR3係MQGTHWPWT(序列辨識編號:70)或QSPDSSGTVEV(序列辨識編號:74)。
在一些實施例中,HC-CDR1係GYYWS(序列辨識編號:48)或SSSYYWG(序列辨識編號:79)。
在一些實施例中,HC-CDR2係EINHSGSTNYNPSLKS(序列辨識編號:49)、EINHFGSTNYNPSLKS(序列辨識編號:83)或SIYYSGSTYYNPSLK(序列辨識編號:80)中之一者。
在一些實施例中,HC-CDR3係SPGGYSGGYFQH(序列辨識編號:77)或DILTGYALDY(序列辨識編號:81)。
依據不同方面,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一抗體或片段或所分離的一輕鏈多肽,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輕鏈變異區:
LC-CDR1:RSSQSLLHSNGYNYLD(序列辨識編號:68)
LC-CDR2:LGSNRDS(序列辨識編號:69)
LC-CDR3:MQGTHWPWT(序列辨識編號:70)。
依據不同方面,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一抗體或片段或所分離的一輕鏈多肽,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輕鏈變異區:
LC-CDR1:SGDALPKQFAF(序列辨識編號:72)
LC-CDR2:KDTERPS(序列辨識編號:73)
LC-CDR3:QSPDSSGTVEV(序列辨識編號:74)。
依據不同方面,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一抗體或片段或所分離的一重鏈多肽,其具有納入下列CDR 之至少一個重鏈變異區:
HC-CDR1:GYYWS(序列辨識編號:48)
HC-CDR2:EINHSGSTNYNPSLKS(序列辨識編號:49)
HC-CDR3:SPGGYSGGYFQH(序列辨識編號:77)。
依據不同方面,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一抗體或片段或所分離的一重鏈多肽,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重鏈變異區:
HC-CDR1:GYYWS(序列辨識編號:48)
HC-CDR2:EINHFGSTNYNPSLKS(序列辨識編號:83)
HC-CDR3:SPGGYSGGYFQH(序列辨識編號:77)。
依據不同方面,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一抗體或片段或所分離的一重鏈多肽,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重鏈變異區:
HC-CDR1:SSSYYWG(序列辨識編號:79)
HC-CDR2:SIYYSGSTYYNPSLK(序列辨識編號:80)
HC-CDR3:DILTGYALDY(序列辨識編號:81)。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可與共同γ鏈(γc)結合之一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可選地為分離形式,及其包含一輕鏈與一重鏈變異區序列,其中:該輕鏈係包含一LC-CDR1、LC-CDR2、LC-CDR3,其中RSSQSLLHSNGYNYLD(序列辨識編號:68)或SGDALPKQFAF(序列辨識編號:72)與LC-CDR1之總體序列一致性係至少85%;LGSNRDS(序列辨識編號:69)或KDTERPS(序列辨識編號:73)與LC-CDR2之總體序列一致性係至少85%; MQGTHWPWT(序列辨識編號:70)或QSPDSSGTVEV(序列辨識編號:74)與LC-CDR3之總體序列一致性係至少85%;及該重鏈係包含一HC-CDR1、HC-CDR2、HC-CDR3,其中GYYWS(序列辨識編號:48)或SSSYYWG(序列辨識編號:79)與HC-CDR1之總體序列一致性係至少85%;EINHX8GSTNYNPSLKS(序列辨識編號:90)或SIYYSGSTYYNPSLK(序列辨識編號:80)與HC-CDR2之總體序列一致性係至少85%;SPGGYSGGYFQH(序列辨識編號:77)或DILTGYALDY(序列辨識編號:81)與HC-CDR3之總體序列一致性係至少85%;其中X8為S或F。
在一些實施例中,序列一致性程度可為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者。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可與共同γ鏈(γc)結合之一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可選地為分離形式含,其包含一輕鏈與一重鏈變異區序列,其中:該輕鏈序列與序列辨識編號:67、152、71或75中之一者的輕鏈序列之序列一致性係至少85%(圖3),及;該重鏈序列與序列辨識編號:76、153、78、82或84中之一者的重鏈序列之序列一致性係至少85%(圖4)。
在一些實施例中,序列一致性程度可為86%、87%、88%、89%、90%、91%、92%、93%、94%、95%、 96%、97%、98%、99%或100%中之一者。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可與共同γ鏈(γc)結合之一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可選地為分離形式含,及其為一種雙特異性抗體或一種雙特異性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i)如本發明之一抗原結合片段,及(ii)可與CD122結合之一抗原結合片段。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一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可選地為分離形式,其可與共同γ鏈(γc)及CD122結合,其包含:(i)如本發明之一種γc結合性抗原結合片段;及(ii)如本發明之一種CD122結合性抗原結合片段。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一體外(in vitro)複合體,可選地為分離形式,其包含如本發明之與CD122結合的一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可選地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係與共同γ鏈(γc)結合。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一體外複合體,可選地為分離形式,其包含如本發明之與共同γ鏈(γc)結合的一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可選地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係與CD122結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本發明的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係與一藥物部分或一可檢測部分接合。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一嵌合抗原受體(CAR),其包含如本發明之一抗原結合片段,其可選地為一種雙特異性抗原結合片段。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細胞,其包含如本發明之一嵌合抗原受體(CAR)。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組成物,其包含如本發明的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CAR)或細胞,及包含至少一種藥學上可接受的載劑、賦形劑、佐劑或稀釋劑。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編碼如本發明的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接合物或嵌合抗原受體(CAR)之一分離的核酸。該核酸的序列可為序列辨識編號130、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9、140、141、142、143、144、145、146或147(圖17與18)中之一者,或為遺傳密碼簡併所產生之一編碼序列,或者可具有一致性至少70%之一核苷酸序列,及該一致性係可選地為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者。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一載體,其包含如本發明之核酸。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一宿主細胞,其包含如本發明之載體。例如,該宿主細胞可為真核細胞,或為哺乳類動物細胞,如中國倉鼠卵巢細胞(CHO)或人類細胞;或者可為原核細胞,如大腸桿菌(E.coli)。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用於生產如本發明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接合物或嵌合抗原受體(CAR)之一種方法,其包括在編碼該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接合物或嵌 合抗原受體之一載體適合表現之條件下,培養如本發明之宿主細胞,及回收該抗體、抗原結合片段、多肽、接合物或嵌合抗原受體。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用於療法或用於一種醫學治療方法中之如本發明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多肽、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CAR)、細胞或組成物。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用於治療癌症之如本發明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多肽、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CAR)、細胞或組成物。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用於治療一感染性疾病之如本發明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多肽、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CAR)、細胞或組成物。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如本發明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多肽、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CAR)、細胞或組成物在製造用於治療癌症的一藥劑之用途。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如本發明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多肽、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CAR)、細胞或組成物在製造用於治療一感染性疾病的一藥劑之用途。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癌症的方法,其包括對於罹患一癌症的一病患投予如本發明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多肽、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CAR)、細胞或組成物。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一感染性疾病的方法,其包括對於罹患一感染性疾病的一病患投予如本 發明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多肽、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CAR)、細胞或組成物。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種方法,其包括將含有或懷疑含有CD122及/或共同γ鏈(γc)的一樣本與如本發明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多肽、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CAR)、細胞或組成物接觸,及較佳在體外接觸,及檢測該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或細胞與CD122及/或γc所形成的一複合體。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診斷一個體的一疾病或病況之一種方法,該方法包括將來自該個體的一樣本與如本發明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CAR)、細胞或組成物接觸,及較佳在體外接觸,及檢測該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或細胞與CD122及/或γc所形成的一複合體。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篩選或區分一個體以供進行CD122及/或共同γ鏈(γc)靶向劑的治療之一種方法,該方法包括將來自該個體的一樣本與如本發明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CAR)、細胞或組成物接觸,及較佳在體外接觸,及檢測該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或細胞與CD122及/或γc所形成的一複合體。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如本發明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CAR)、細胞或組成物在用於在體外或體內檢測CD122及/或共同γ鏈(γc)之用途。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如本發明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CAR)、細胞或組成物作為體外或體內診斷劑或預後劑之用途。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用於擴增T細胞及/或自然殺手細胞群體之一種方法,其中T細胞及/或自然殺手細胞係在體外、在體內或離體(ex vivo)與如本發明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CAR)、細胞或組成物接觸。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治療一個體的一感染性疾病或一癌症之一種方法,該方法包括在如本發明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CAR)、細胞或組成物存在下,培養從一個體的一血液樣本所取得的T細胞及/或自然殺手細胞,以使得T細胞及/或自然殺手細胞群體擴增,採集所擴增的T細胞及/或自然殺手細胞,及將所擴增的T細胞及/或自然殺手細胞投予至需要治療的一個體。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治療一個體的一感染性疾病或一癌症之一種方法,該方法包括對於該個體投予如本發明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CAR)、細胞或組成物,以使得T細胞及/或自然殺手細胞群體擴增。
下列編號段落(簡稱為para)係說明本發明的其他方面:
1.一種分離型介白素2受體(IL-2R)雙特異性抗原結合蛋白,其包含: (i)第一介白素2受體β結合多肽:(a)一結合單元VL1,其係由序列辨識編號:1、5、9或13的一胺基酸序列或其一變異體所組成,該變異體係在結合單元VL1中含有至少一個胺基酸取代、插入或缺失;(b)一結合單元VH1,其係由序列辨識編號:35、39、43或47的一胺基酸序列或其一變異體所組成,該變異體係在結合單元VH1中含有至少一個胺基酸取代、插入或缺失;(ii)第二介白素2受體γ結合多肽:(c)一結合單元VL2,其係由序列辨識編號:67或71的一胺基酸序列或其一變異體所組成,該變異體係在結合單元VL2中含有至少一個胺基酸取代、插入或缺失,及(d)一結合單元VH2,其係由序列辨識編號:76或78的一胺基酸序列或其一變異體所組成,該變異體係在結合單元VH2中含有至少一個胺基酸取代、插入或缺失。
2.如段落1所界定之分離型介白素2受體雙特異性抗原結合蛋白,其中藉由一個肽連接基連接該第一介白素2受體β結合多肽與該第二介白素2受體γ結合多肽。
3.如段落2所界定之分離型介白素2受體雙特異性抗原結合蛋白,其中該肽連接基的長度係自5至23個胺基酸不等。
4.如段落1所界定之分離型介白素2受體雙特異性抗原結合蛋白,其中該第一介白素2受體β結合多肽進一步包含一個Fc部分及其含有一CH3域,其中該CH3域係包含序列辨識編號:92的一胺基酸序列或由其所組成;及其中 該第二介白素2受體γ結合多肽進一步包含一個Fc部分及其含有一CH3域,其中該CH3域係包含序列辨識編號:94的一胺基酸序列或由其所組成。
5.如段落4所界定之分離型介白素2受體雙特異性抗原結合蛋白,其中該第一與第二多肽係在該CH3域內的一基因工程式界面會合,其中該第一多肽在該界面中包含至少一個基因工程式隆凸,該隆凸包含至少一個改變的接觸殘基;及該第二多肽在該界面中包含至少一個基因工程式凹孔,該凹孔包含至少一個改變的接觸殘基,以使得形成一種隆凸進入凹孔式配對。
6.如段落4或段落5所界定之分離型介白素2受體雙特異性抗原結合蛋白,其中該結合單元係藉由一連接基而與該Fc部分連接。
7.如段落6所界定之分離型介白素2受體雙特異性抗原結合蛋白,其中該連接基的長度係自5至23個胺基酸不等。
8.如段落4至7中任一段落所界定之分離型介白素2受體雙特異性抗原結合蛋白,其包含:(i)第一介白素2受體β結合多肽:(a)一結合單元VL1,其係由序列辨識編號:1的一胺基酸序列或其一變異體所組成,該變異體係在結合單元VL1中含有至少一個胺基酸取代、插入或缺失;(b)一結合單元VH1,其係由序列辨識編號:35的一胺基酸序列或其一變異體所組成,該變異體係在結合單元VH1中 含有至少一個胺基酸取代、插入或缺失;(c)一個Fc部分及其含有一CH3域,其中該CH3域係包含序列辨識編號:92的一胺基酸序列或由其所組成,及(ii)第二介白素2受體γ結合多肽:(d)一結合單元VL2,其係由序列辨識編號:67的一胺基酸序列或其一變異體所組成,該變異體係在結合單元VL2中含有至少一個胺基酸取代、插入或缺失;(e)一結合單元VH2,其係由序列辨識編號:76的一胺基酸序列或其一變異體所組成,該變異體係在結合單元VH2中含有至少一個胺基酸取代、插入或缺失,及(f)一個Fc部分及其含有一CH3域,其中該CH3域係包含序列辨識編號:94的一胺基酸序列或由其所組成。
9.如段落8所界定之分離型介白素2受體雙特異性抗原結合蛋白,其中該結合蛋白對於人類介白素2受體β之解離常數(KD)為1.46x10-7M,而對於人類介白素2受體γ之解離常數(KD)為2.09x10-8M。
10.如段落4至7中任一段落所界定之分離型介白素2受體雙特異性抗原結合蛋白,其包含:(i)第一介白素2受體β結合多肽:(a)一結合單元VL1,其係由序列辨識編號:5的一胺基酸序列或其一變異體所組成,該變異體係在結合單元VL1中含有至少一個胺基酸取代、插入或缺失;(b)一結合單元VH1,其係由序列辨識編號:39的一胺基酸序列或其一變異體所組成,該變異體係在結合單元VH1中 含有至少一個胺基酸取代、插入或缺失;(c)一個Fc部分及其含有一CH3域,其中該CH3域係包含序列辨識編號:92的一胺基酸序列或由其所組成,及(ii)第二介白素2受體γ結合多肽:(d)一結合單元VL2,其係由序列辨識編號:71的一胺基酸序列或其一變異體所組成,該變異體係在結合單元VL2中含有至少一個胺基酸取代、插入或缺失;(e)一結合單元VH2,其係由序列辨識編號:78的一胺基酸序列或其一變異體所組成,該變異體係在結合單元VH2中含有至少一個胺基酸取代、插入或缺失,及(f)一個Fc部分及其含有一CH3域,其中該CH3域係包含序列辨識編號:94的一胺基酸序列或由其所組成。
11.如段落10所界定之分離型介白素2受體雙特異性抗原結合蛋白,其中該結合蛋白對於人類介白素2受體β之解離常數(KD)為1.01x10-7M,而對於人類介白素2受體γ之解離常數(KD)為7.98x10-8M。
12.如段落4至7中任一段落所界定之分離型介白素2受體雙特異性抗原結合蛋白,其包含:(i)第一介白素2受體β結合多肽:(a)一結合單元VL1,其係由序列辨識編號:9的一胺基酸序列或其一變異體所組成,該變異體係在結合單元VL1中含有至少一個胺基酸取代、插入或缺失;(b)一結合單元VH1,其係由序列辨識編號:43的一胺基酸序列或其一變異體所組成,該變異體係在結合單元VH1中 含有至少一個胺基酸取代、插入或缺失;(c)一個Fc部分及其含有一CH3域,其中該CH3域係包含序列辨識編號:92的一胺基酸序列或由其所組成,及(ii)第二介白素2受體γ結合多肽:(d)一結合單元VL2,其係由序列辨識編號:67的一胺基酸序列或其一變異體所組成,該變異體係在結合單元VL2中含有至少一個胺基酸取代、插入或缺失;(e)一結合單元VH2,其係由序列辨識編號:76的一胺基酸序列或其一變異體所組成,該變異體係在結合單元VH2中含有至少一個胺基酸取代、插入或缺失,及(f)一個Fc部分及其含有一CH3域,其中該CH3域係包含序列辨識編號:94的一胺基酸序列或由其所組成。
13.如段落12所界定之分離型介白素2受體雙特異性抗原結合蛋白,其中該結合蛋白對於人類介白素2受體β之解離常數(KD)為1.81x10-7M,而對於人類介白素2受體γ之解離常數(KD)為7.87x10-8M。
14.如段落4至7中任一段落所界定之分離型介白素2受體雙特異性抗原結合蛋白,其包含:(i)第一介白素2受體β結合多肽:(a)一結合單元VL1,其係由序列辨識編號:13的一胺基酸序列或其一變異體所組成,該變異體係在結合單元VL1中含有至少一個胺基酸取代、插入或缺失;(b)一結合單元VH1,其係由序列辨識編號:47的一胺基酸序列或其一變異體所組成,該變異體係在結合單元VH1中 含有至少一個胺基酸取代、插入或缺失;(c)一個Fc部分及其含有一CH3域,其中該CH3域係包含序列辨識編號:92的一胺基酸序列或由其所組成,及(ii)第二介白素2受體γ結合多肽:(d)一結合單元VL2,其係由序列辨識編號:67的一胺基酸序列或其一變異體所組成,該變異體係在結合單元VL2中含有至少一個胺基酸取代、插入或缺失;(e)一結合單元VH2,其係由序列辨識編號:76的一胺基酸序列或其一變異體所組成,該變異體係在結合單元VH2中含有至少一個胺基酸取代、插入或缺失,及(f)一個Fc部分及其含有一CH3域,其中該CH3域係包含序列辨識編號:94的一胺基酸序列或由其所組成。
15.如段落14所界定之分離型介白素2受體雙特異性抗原結合蛋白,其中該結合蛋白對於人類介白素2受體β之解離常數(KD)為1.28x10-7M,而對於人類介白素2受體γ之解離常數(KD)為3.37x10-7M。
16.如段落1至15中任一段落所界定之分離型介白素2受體雙特異性抗原結合蛋白,其中該介白素2受體係人類或猴類介白素2受體。
17.如段落1至16中任一段落所界定之分離型介白素2受體雙特異性抗原結合蛋白,其中該抗原結合蛋白係完全人類。
18.如段落1至17中任一段落所界定之分離型介白素2受體雙特異性抗原結合蛋白,其中該結合蛋白進一 步包含選自由免疫黏著分子、顯像劑、治療劑及細胞毒素劑所組成之群組之一藥劑。
19.如段落18所界定之分離型介白素2受體雙特異性抗原結合蛋白,其中該藥劑係選自由放射性標記、酵素、螢光標記、發光標記、生物發光標記、磁性標記及生物素所組成之群組之顯像劑。
20.如段落18所界定之分離型介白素2受體雙特異性抗原結合蛋白,其中該藥劑係選自由抗代謝物、烷化劑、抗生素、抗病毒劑、生長因子、細胞介素、抗血管生成劑、抗有絲分裂劑、蒽環素、毒素及細胞凋亡劑所組成之群組之一治療劑或細胞毒素劑。
21.如段落1至20中任一段落所界定之分離型介白素2受體雙特異性抗原結合蛋白,其中該結合蛋白係介白素2受體之一促效劑。
22.一種治療一個體的一感染性疾病或癌症之方法,其包括對於需要該治療之一個體投予如段落1至21中任一段落所界定之分離型抗原結合蛋白。
23.如段落22所界定之方法,其中該癌症係黑色素瘤、腎臟癌或膀胱癌。
24.如段落1至21中任一段落所界定之分離型抗原結合蛋白在製造用於治療一感染性疾病或癌症的一藥劑之用途。
25.如段落24所界定之用途,其中該癌症係黑色素瘤、腎臟癌或膀胱癌。
26.一種組成物,其包含如段落1至21中任一段落所界定之分離型介白素2受體雙特異性抗原結合蛋白及一種藥學上可接受的載劑。
27.如段落26之組成物,其進一步包含一或多種治療劑。
28.如段落27之組成物,其中該一或多種治療劑係選自抗生素劑、抗病毒劑、抗真菌劑、化學治療劑、小分子抑制劑、免疫治療劑、疫苗、過繼性細胞治療劑、免疫檢查哨抑制劑或抗體治療劑。
29.一種分離細胞株,其可產生如段落1至21中任一段落所界定之分離型介白素2受體雙特異性抗原結合蛋白。
30.一種套組,其包含如段落1至21中任一段落所界定之分離型介白素2受體雙特異性抗原結合蛋白,及連同使用說明書。
現在將參照所附圖式,論述用於說明本發明的原理之實施例與實驗,其中:
圖1.抗介白素2受體β抗體殖株之輕鏈可變域序列。在CDR處劃有底線並另外列出。
圖2.抗介白素2受體β抗體殖株之重鏈可變域序列。在CDR處劃有底線並另外列出。
圖3.抗γc抗體殖株之輕鏈可變域序列。在CDR處劃有底線並另外列出。
圖4.抗γc抗體殖株之重鏈可變域序列。在CDR處劃有底線並另外列出。
圖5.表格顯示抗介白素2受體β抗體殖株之輕鏈CDR序列。
圖6.表格顯示抗介白素2受體β抗體殖株之重鏈CDR序列。
圖7.表格顯示抗γc抗體殖株之輕鏈CDR序列。
圖8.表格顯示抗γc抗體殖株之重鏈CDR序列。
圖9.表格顯示P2C4所衍生的抗介白素2受體β抗體殖株之輕鏈CDR序列。
圖10.表格顯示P2C4所衍生的抗介白素2受體β抗體殖株之重鏈CDR序列。
圖11.表格顯示P1A3所衍生的抗γc抗體殖株之輕鏈CDR序列。
圖12.表格顯示P1A3所衍生的抗γc抗體殖株之重鏈CDR序列。
圖13.抗介白素2受體β抗體殖株P2C4之CH2與CH3域序列。
圖14.抗γc抗體殖株P1A3之CH2與CH3域序列。
圖15.抗介白素2受體β抗體殖株之胺基酸序列。VH域係以底線顯示。(GGGS)3連接基(及其變異體)係以粗體顯示。VL域係以雙底線顯示。短連接基係以粗斜體顯示。鉸鏈係以斜體顯示。CH2域係以點式底線顯示。CH3域係以短劃式底線顯示。
圖16.抗γc抗體殖株之胺基酸序列。VH域係以底線顯示。(GGGS)3連接基(及其變異體)係以粗體顯示。VL域係以雙底線顯示。短連接基係以粗斜體顯示。鉸鏈係以斜體顯示。CH2域係以點式底線顯示。CH3域係以短劃式底線顯示。
圖17.抗介白素2受體β抗體殖株之核苷酸序列。
圖18.抗γc抗體殖株之核苷酸序列。
圖19.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之示意圖示。
圖20.該傳感圖係顯示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與(A)人類介白素2受體β及(B)人類γc的結合作用,如藉由表面電漿共振分析所測定。
圖21.該矩形圖係顯示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A)與表現介白素2受體β/γc的細胞(及不表現的對照組細胞)的結合作用及(B)與PBMC的結合作用,如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所測定。
圖22.該矩形圖係顯示在體外藉由用介白素2或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處理NK92細胞而誘發STAT5、Akt及ERK媒介式訊號傳導,如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所測定。
圖23.該圖係針對不同的免疫細胞子集顯示回應體外的介白素2或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處理之STAT5磷酸化百分比,如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所測定。
圖24.該圖係顯示回應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之處理或者僅展現對於介白素2受體β或γc的特異性之對 照組抗體之處理之介白素2依賴型NK92細胞增生作用。
圖25.該圖與示意圖係顯示對於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結合作用的連接基長度之分析結果。(A)抗體與scFv格式及連接基(連接基係以斜體顯示)之示意圖。(B)該圖係顯示回應包含不同長度的連接基之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之處理之NK92細胞增生作用。(C)該圖係顯示回應包含不同長度的連接基之雙scFv格式的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之處理之NK92細胞增生作用。
圖26.該矩形圖係顯示藉由在體外用介白素2或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處理,而誘發石蟹獼猴脾細胞中的STAT5訊號傳導作用,如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所測定。
圖27.該圖係顯示在重組型人類介白素2或所指定量的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Mega2)存在下,培養PBMC達1個星期後之T細胞數目與比率。(A)CD3+細胞,(B)CD4+細胞,(C)CD8+細胞,及(D)CD8+相對於CD4+細胞之比率。
圖28.該圖係顯示在重組型人類介白素2或所指定量的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Mega2)存在下,培養PBMC達1個星期後之調節性T細胞的百分比。
圖29.該圖係顯示在重組型人類介白素2或所指定量的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Mega2)存在下,培養PBMC達1個星期後之CD8+ T細胞子集在CD8+細胞中所佔的百分比。就各子集而言,從左至右的數據點為:200奈 克/毫升的介白素2、3微克/毫升的Mega2、1微克/毫升的Mega2、0.3微克/毫升的Mega2、0.3微克/毫升的Mega2與CD3/28。
圖30.該圖係顯示在EBV-LCL與重組型人類介白素2或所指定量的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Mega2)存在下,培養來自EBV血清陽性捐贈者的PBMC之後之T細胞數目與比率。(A)CD3+細胞、(B)CD4+細胞、(C)CD8+細胞及(D)CD8+相對於CD4+細胞之比率。
圖31.該圖係顯示在EBV-LCL與重組型人類介白素2或所指定量的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Mega2)存在下,培養來自EBV血清陽性捐贈者的PBMC之後之T細胞子集。(A)CD8+T細胞子集在CD8+細胞中所佔的百分比。就子集而言,從左至右的數據點為:200奈克/毫升的介白素2、3微克/毫升的Mega2、1微克/毫升的Mega2、0.3微克/毫升的Mega2、0.3微克/毫升的Mega2與CD3/28。(B)CD8+PD1+細胞在CD8+細胞中所佔的百分比,及(C)調節性T細胞在CD4+細胞中所佔的百分比。
圖32.該圖係顯示在EBV-LCL與重組型人類介白素2或所指定量的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Mega2)存在下,培養來自EBV血清陽性捐贈者的PBMC之後之胞毒型T淋巴細胞的細胞毒性。
圖33.該條形圖係顯示P1A3家族殖株的熱穩定性。在熱處理前後之P1A3與突變殖株(A)B4與E9及(B)B3與E8對於γc的結合作用。顯示重複實驗的平均值±標準差。
圖34.該條形圖係顯示P2C4家族殖株的熱穩定性。在熱處理前後之P2C4與突變殖株(A)A9、B1、B5、B6、B8、C4、C7、C12、E2、E3、E7、E8、E9、G2、G11、H1、H2及H3及與(B)A4、B12、C1、D10、E6、F8、F11及C1D10對於IL2-Rβ的結合作用。顯示重複實驗的平均值±標準差。
圖35.該圖係顯示(A)P2C4_FW2單鏈抗體與介白素2受體β的結合作用,及(B)P1A3_FW2單鏈抗體與γc的結合作用。
圖36.該圖係針對具有NSGAGTAAA(序列辨識編號:157)或GGGGSAAA(序列辨識編號:158)短連接基的抗體,顯示雙特異性抗體殖株P2C4/P1A3與(A)介白素2受體β及與(B)γc的結合作用。
圖37.該圖係顯示雙特異性基因工程式抗體殖株與(A)介白素2受體β及與(B)γc的結合作用。
圖38.該圖係顯示抗原特異性CD8+T細胞對於暴露於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之體外反應,如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所測量。(A)CD8+ T細胞之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依賴型擴增作用。(B)在與自體同源的LCL共培養後,暴露於該抗體相較於暴露於介白素2之後之CD8:CD4+ T細胞比率。*p值<0.05。
圖39.該圖係顯示在(A)一抗原特異性情況或(B)非特異性情況中,調節性T細胞對於暴露於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之體外反應,如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所測 量。*p值<0.05。
圖40.該條形圖係顯示在投予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之前與之後,藉由流式螢光技術(Luminex)分析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血漿中之(A)IFNγ、(B)介白素15、(C)IL-1β、(D)IL-6及(E)TNFα而測得之細胞介素位準。
圖41.該條形圖係顯示T細胞子集對於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注射之體內反應,如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所測量。(A)T細胞在總白血球群體中所佔的比例,(B)Ki-67+陽性CD8+細胞在總CD8+ T細胞群體中所佔的比例。(C)Ki-67+陽性CD4+細胞在總CD4+ T細胞群體中所佔的比例。藉由T細胞相對於總白血球群體的比例之增加,而顯示雙特異性抗體依賴型擴增作用。
圖42.該條形圖係顯示自然殺手細胞對於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注射之體內反應,如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所測量。(A)自然殺手細胞在投藥前的總白血球群體中所佔的比例,(B)Ki-67+陽性自然殺手細胞在總自然殺手細胞群體中所佔的比例。
說明
本發明涵蓋一種雙特異性抗體的核苷酸與胺基酸序列,該雙特異性抗體對於介白素-2受體(IL-2R)鏈β與γ具有特異性,能刺激表現中等親和性介白素2受體β-γ之細胞,及對於刺激表現高親和性介白素2受體α-β-γ之細胞並無偏好。
本揭露內容說明一種介白素2受體α依賴型介白素2受體促效劑之設計,其中受體活化作用係經由具有抗介白素2受體β(CD122)與抗γc(CD132)特異性的雙特異性抗體(或雙功能性蛋白)所進行之β-γc組分的異二聚化而達成。使用該等分子可藉由活化免疫細胞及尤其是T細胞而傳達所欲的免疫刺激作用,其對於刺激表現高親和性α-β-γc介白素2受體之細胞並無偏好亦無高活化作用。該等分子將適合作為疫苗佐劑。
述及供二種完全人類單株抗體與介白素2受體β(CD122)或介白素2受體γc(CD132)結合之分離型核苷酸與胺基酸序列。
述及基因工程式抗體的核苷酸與胺基酸序列,其顯示對於介白素2受體β與介白素2受體γc的單價特異性。
述及雙特異性抗體建構物,其所含有的可變域係自前述分離型單株抗體所衍生及與介白素2受體β及介白素2受體γc均可結合。
述及雙功能性蛋白,其含有自前述分離型單株抗體的序列所衍生之介白素2受體β與介白素2受體γc之結合域。
述及一種抗體或一種雙功能性蛋白,其係與介白素2受體β/γc結合及觸發STAT5及/或Akt的磷酸化作用。
述及一種抗體或一種雙功能性蛋白,其係與介白素2受體β/γc結合及不與親和性較高的介白素2受體 α/β/γc(CD25)結合。
述及一種抗體或一種雙功能性蛋白,其係以促效劑方式與介白素2受體β/γc結合及觸發細胞內訊號傳導,及以拮抗劑方式與介白素2受體α/β/γc結合(CD25)而不觸發細胞內訊號傳導。
述及該等分子中之任一者在治療癌症或感染性疾病之用途,其係單獨使用或與抗癌症或抗感染藥物併用。
抗體
如本發明的抗體較佳係與CD122(介白素2受體β(IL-2Rβ))及/或共同γ鏈(γc)結合。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片段係與人類CD122及/或人類γc結合。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片段係與非人類靈長類動物CD122及/或非人類靈長類動物γc結合。
藉由“抗體”一詞,吾等意欲包括一片段或其衍生物,或一種合成抗體或合成抗體片段。如本發明的抗體可按分離形式提供。
鑑於當今單株抗體科技的相關技術,已可針對大部分的抗原製備抗體。抗原結合部分可為一抗體的一部分(例如一種Fab片段)或為一合成抗體片段(例如一單鏈Fv片段[ScFv])。可藉由已知技術製備所選抗原的適宜單株抗體,例如在H Zola所著的“單株抗體:技術手冊(Monoclonal Antibodies:A manual of techniques)”乙書(CRC出版社於1988年出版)及在J G R Hurrell所著的“單株融合瘤抗體:技 術與應用(Monoclonal Hybridoma Antibodies: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乙書(CRC出版社於1982年出版)中所揭露者。Neuberger等人曾論及嵌合抗體(於1988年第八屆國際生物科技研討會刊論文集第二部第792-799頁乙文)。
在本發明的方法中適合使用單株抗體(mAbs),其係抗體的一同質群體及按特異性方式靶向一抗原上的單一抗原決定位。
亦可使用/提供抗體的抗原結合片段,諸如Fab與Fab2片段,正如可使用/提供基因工程式抗體與抗體片段。抗體的重鏈可變域(VH)與輕鏈可變域(VL)係涉及抗原之辨識,這項事實最早由早期的蛋白酶消化實驗所發現。進一步的確認係來自囓齒動物抗體的“人化作用”。將源自囓齒動物的可變域可與源自人類的固定域融合,而使得所產生的抗體保有囓齒動物親本抗體的抗原特異性(Morrison 等人(1984年)於期刊“Proc.Natl.Acad.Sd.USA”第81卷第6851-6855頁乙文)。
從涉及抗體片段的細菌性表現作用及所有抗體片段皆含有一或多個可變域之實驗中得知,抗原特異性係由可變域所賦予並且與固定域無關。該等分子包括Fab樣分子(Better等人(1988年)於期刊“Science”第240卷第1041頁乙文);Fv分子(Skerra等人(1988年)於期刊“Science”第240卷第1038頁乙文);單鏈Fv(ScFv)分子,其中VH與VL夥伴域係經由一撓性寡肽連接(Bird等人(1988年)於期刊“Science”第242卷第423頁乙文;Huston等人(1988年)於期 刊“Proc.Natl.Acad.Sd.USA”第85卷第5879頁乙文)及包含分離型V域的單域抗體(dAbs)(Ward等人(1989年)於期刊“Nature”第341卷第544頁乙文)。涉及保有其等特異性結合位點的抗體片段之合成技術,可見於Winter與Milstein(1991年)於期刊“Nature”第349卷第293-299頁乙文中之綜合評論。
藉由“ScFv分子”一詞,吾等係指其中VH與VL夥伴域係例如藉由一撓性寡肽而共價連接之分子。
Fab、Fv、ScFv及dAb抗體片段皆可在大腸桿菌(E.coli)中表現及分泌出來,因而得以容易地生成大量的該片段。
全抗體與F(ab')2片段係“二價”。吾等藉由“二價”一詞係指該抗體與F(ab’)2片段具有二個抗原結合位。反之,Fab、Fv、ScFv及dAb片段係單價,即僅具有一個抗原結合位。
本發明提供可與CD122及γc結合之一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片段係一種雙特異性抗體或一種雙特異性抗原結合片段。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雙特異性抗體或雙特異性抗原結合片段可為分離型。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雙特異性抗體與雙特異性抗原結合片段係包含可與CD122結合之一抗體/片段,如本申請案中所述之一抗體/片段。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雙特異性抗體與雙特異性 抗原結合片段係包含可與γc結合之一抗體/片段,如本申請案中所述之一抗體/片段。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雙特異性抗體/片段係包含可與CD122結合之一抗體/片段,及包含可與另一標的蛋白結合之一抗體/片段。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雙特異性抗體/片段係包含可與γc結合之一抗體/片段,及包含可與另一標的蛋白結合之一抗體/片段。
可與另一標的蛋白結合之抗原結合片段可能可與CD122或γc以外的另一蛋白結合。
就一方面而言,本發明提供一種雙特異性抗體,其係與γc結合,但不與CD122結合。
如本發明之一種雙特異性抗體/片段的一抗原結合片段,其可為可與一抗原結合之一種多肽的任一片段。
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抗原結合片段係包含至少三個輕鏈互補決定區(CDR)(亦即LC-CDR1、LC-CDR2及LC-CDR3)及三個重鏈CDR(亦即HC-CDR1、HC-CDR2及HC-CDR3),其等一起界定一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的抗原結合區。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抗原結合片段可包含一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的輕鏈可變域與重鏈可變域。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抗原結合片段可包含一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的輕鏈多肽與重鏈多肽。
如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體與片段可按任何適宜的形式提供,諸如Kontermann於2012年期刊“MAbs”第4(2) 卷第182-197頁乙文中所述的該等形式,該文的全部內容在此併入本案以為參考資料。例如,雙特異性抗體或雙特異性抗原結合片段可為一種雙特異性抗體接合物(如IgG2、F(ab’)2或CovX-Body);一種雙特異性IgG或IgG樣分子(如IgG、scFv4-Ig、IgG-scFv、scFv-IgG、DVD-Ig、IgG-sVD、sVD-IgG、二合一型IgG、mAb2或串聯抗體共同LC);一種非對稱雙特異性IgG或IgG樣分子(如kih IgG、kih IgG共同LC、CrossMab、kih IgG-scFab、mAb-Fv、電荷對或SEED-body);一種小型雙特異性抗體分子(如雙鏈抗體(Db)、dsDb、DART、scDb、tandAbs、串聯型scFv(taFv)、串聯型dAb/VHH、三鏈抗體、三頭式抗體、Fab-scFv或F(ab’)2-scFv2);一種雙特異性Fc與CH3融合蛋白(如taFv-Fc、二(雙鏈抗體)、scDb-CH3、scFv-Fc-scFv、HCAb-VHH、scFv-kih-Fc或scFv-kih-CH3)或一種雙特異性融合蛋白(如scFv2-白蛋白、scDb-白蛋白、taFv-毒素、DNL-Fab3、DNL-Fab4-IgG、DNL-Fab4-IgG-細胞介素2)。尤其參見Kontermann於2012年期刊“MAbs”第4(2)卷第182-19頁乙文中之圖2。
在一些實施例中,較佳為scFv二聚體形式,其中各展現對於不同抗原的特異性結合作用之二個scFv係藉由一連接基連接,如圖25A中右側所示。
連接基可為具有任何所欲長度的一胺基酸序列,如具有2至50個胺基酸、5至50個胺基酸、5至40個胺基酸、5至30個胺基酸、5至20個胺基酸或5至10個胺基 酸。
嫻熟技術人員能設計與製備如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體與雙特異性抗原結合片段。用於產生雙特異性抗體之方法係包括以化學方式交聯抗體或抗體片段,如用可還原性二硫鍵或不可還原性硫醚鍵,例如Segal與Bast於2001年期刊“Current Protocols in Immunology”第14:IV:2.13卷第2.13.1-2.13.16頁之“雙特異性抗體之生產”乙文中所述,其全部內容在此併入本案以為參考資料。例如,可使用N-琥珀醯亞胺基-3-(-2-吡啶基二硫基)-丙酸酯(SPDP),經由樞紐區SH基而以化學方式交聯例如Fab片段,以產生由二硫化物連接的雙特異性F(ab)2異二聚體。
用於產生雙特異性抗體之其他方法係包括例如用聚乙二醇將產生抗體的融合瘤融合,而產生可分泌雙特異性抗體之四元融合瘤細胞,例如D.M.與Bast,B.J.於2001年期刊“Current Protocols in Immunology”第14:IV:2.13卷第2.13.1-2.13.16頁之“雙特異性抗體之生產”乙文中所述。
亦能以重組方式產生如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體與雙特異性抗原結合片段,例如藉由編碼該抗原結合分子的多肽之一核酸建構物的表現作用,如“抗體工程:方法與操作程序(Antibody Engineering:Methods and Protocols)”乙書第二版(胡馬納(Humana)出版社於2012年出版)第40章之“雙特異性抗體之生產:雙鏈抗體與串聯型scFv”乙文(Hornig與Färber-Schwarz所著)或French於2000年期刊 “Methods Mol.Med.”第40卷第333-339頁之“如何製備雙特異性抗體”乙文中所述,其等的全部內容在此併入本案以為參考資料。
例如,可藉由分子選殖技術,製備編碼該二抗原結合片段的輕鏈與重鏈可變域之一DNA建構物(亦即可與CD122或γc結合之抗原結合片段的輕鏈與重鏈可變域,及可與另一標的蛋白結合之抗原結合片段的輕鏈與重鏈可變域),及包括編碼抗原結合片段之間的一適宜連接基或二聚化域之序列。因此可藉由在適宜的宿主細胞(如一哺乳類動物宿主細胞)中表現(如在體外)該建構物,而生產重組型雙特異性抗體,然後可選地可純化所表現的重組型雙特異性抗體。
可藉由一種親和性成熟方法生產抗體,其中產生一改質抗體,及相較於未改質的親本抗體而言,所產生的抗體對於抗原的親和性獲得提高。可藉由技藝中的已知程序產生親和性成熟型抗體,如Marks等人於1992年期刊“Rio/Technology”第10卷第779-783頁乙文;Barbas等人於1994年期刊“Proc Nat.Acad.Sci.USA”第91卷第3809-3813頁乙文;Schier等人於1995年期刊“Gene”第169卷第147-155頁乙文;Yelton等人於1995年期刊“J.Immunol.”第155卷第1994-2004頁乙文;Jackson等人於1995年期刊“J.Immunol.”第154(7)卷第3310-159頁乙文;及Hawkins等人於1992年期刊“J.Mol.Biol.”第226卷第889-896頁乙文。
如本發明的抗體可展現對於CD122及/或γc的特 異性結合作用。
以特異性方式與一標的分子結合之一抗體當與該標的結合時,較佳係比與其他標的結合的親和性更高及/或持續時間更長。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的抗體與CD122及/或γc結合之親和性,係高於與第I型細胞介素受體家族的一或多個成員結合之親和性。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抗體與一非相關標的結合的程度,係低於該抗體與該標的結合作用的約10%,如藉由ELISA、SPR、生物薄膜干涉技術或藉由放射性免疫分析(RIA)測量所得。任擇地,結合特異性可反映在結合親和性上,其中本發明的抗CD122及/或γc抗體與CD122及/或γc結合的KD,係比該抗體對於另一標的分子的KD大至少0.1數量級(亦即0.1x10n,其中n為代表該數量級之一整數)。其可選地可為至少0.2、0.3、0.4、0.5、0.6、0.7、0.8、0.9、1.0、1.5或2.0中之一者。
通常藉由解離常數(KD)來說明一抗體對其標的之結合親和性。可藉由技藝中所知的方法測量結合親和性,諸如藉由ELISA、表面電漿共振(SPR;如見Hearty等人於2012年期刊“Methods Mol Biol”第907卷第411-442頁乙文)、生物薄膜干涉技術(如見Lad等於2015年期刊“J Biomol Screen”第20(4)卷第498-507頁乙文),或藉由用該抗體與抗原分子的Fab形式所進行之一種放射性標記抗原結合分析法(RIA)。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本發明的抗體對於CD122 的解離常數(KD)係下列各者中之一者:1x10-6M、7.5x10-7M、5x10-7M、4.5x10-7M、4x10-7M、5x10-7-M、4.5x10-7M、3x10-7M、3.5x10-7M、3x10-7M、2.5x10-7M、2x10-7M、1.9x10-7M、1.8x10-7M、1.7x10-7M、1.6x10-7M、1.5x10-7M、1.4x10-7M、1.3x10-7M、1.2x10-7M、1.1x10-7M、1x10-7M、8x10-8M、6x10-8M、4x10-8M或2x10-8M。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本發明的抗體對於γc的解離常數(KD)係下列各者中之一者:10x10-7M、7.5x10-7-M、5x10-7M、2.5x10-7M、1x10-7M、9.5x10-8M、9x10-8M、8.5x10-8M、8x10-8M、7.5x10-8M、7x10-8-M、6.5x10-8M、6x10-8M、5.5x10-8M、5x10-8M、4.5x10-8M、4x10-8M、3.5x10-8M、3x10-8M、2.5x10-8M、2x10-8M、1.5x10-8M、1x10-8M、8x10-9-M、6x10-9M、4x10-9M或2x10-9M。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本發明的抗體對於CD122的解離常數係下列各者中之一者:1x10-6M、7.5x10-7-M、5x10-7M、4.5x10-7M、4x10-7M、5x10-7M、4.5x10-7M、3x10-7M、3.5x10-7M、3x10-7M、2.5x10-7M、2x10-7M、1.9x10-7M、1.8x10-7M、1.7x10-7M、1.6x10-7M、1.5x10-7M、1.4x10-7M、1.3x10-7M、1.2x10-7M、1.1x10-7M、1x10-7M、8x10-8M、6x10-8M、4x10-8M,or2x10-8M;而對於γc的解離常數係下列各者中之一者:10x10-7M、7.5x10-7- M、5x10-7M、2.5x10-7M、1x10-7M、9.5x10-8M、9x10-8M、8.5x10-8M、8x10-8M、7.5x10-8M、7x10-8-M、6.5x10-8M、6x10-8M、5.5x10-8M、5x10-8M、4.5x10-8M、4x10-8M、3.5x10-8M、3x10-8M、2.5x10-8M、2x10-8M、1.5x10-8M、1x10-8M、8x10-9-M、6x10-9M、4x10-9M或2x10-9M。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本發明的抗體係與表現CD122及/或γc之一細胞的細胞表面上所表現的CD122及/或γc結合。可藉由分析抗體與PBMC的結合作用及其中PBMC係與該抗體一起培養,或藉由分析抗體與經表現CD122及/或γc的建構物轉染之細胞的結合作用,及後續例如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分析抗體結合作用,而分析該結合作用。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本發明的抗體係一或多種訊號傳導路徑的促效劑,該路徑係經由包含CD122及/或γc之的受體,如介白素2受體及/或IL-15受體,藉由訊號傳導作用而活化。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能經由包含CD122及/或γc的一或多種免疫受體複合體,如介白素2受體及/或IL-15受體,刺激訊號傳導。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係一種介白素2受體促效劑。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能活化介白素2/介白素2受體媒介式訊號傳導作用與相關功能。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能促進表現介白素2受體的一細胞之細胞分裂/增生/存活。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係一種介白素15受體促效劑。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能活化介白素15/介白素15受體媒介式訊號傳導作用與相關功能。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能促進表現介白素15受體的一細胞之細胞分裂/增生/存活。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體可傾向(如以較高的親和性及/或特異性)與包含CD122與γc或由其等所組成之受體結合,相較於進一步包含CD25的受體而言。雙特異性抗體可傾向於刺激包含CD122與γc或由其等所組成之受體(或表現受體之細胞),但非進一步包含CD25者。
在一些實施例中,對於具有共同γ鏈但不含有CD122的受體如介白素2受體與介白素15受體以外的受體之結合性配位體,如本發明之與CD122及γc結合的雙特異性抗體較佳不展現顯著的抑制作用。例如,如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體對於同時包含CD122與γc的受體之特異性,可優於對於包含γc但不包含CD122的受體之特異性。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本發明的抗體能經由STAT5、Akt、ERK中的一或多種細胞內訊號傳導路徑,刺激CD122:γc媒介式訊號傳導作用。可藉由嫻熟技術人員眾所周知的方法,諸如在分別用抗體刺激表現CD122及/或γc的細胞之後,藉由檢測磷酸化STAT5、磷酸化Akt及可選地磷酸化ERK,而分析經由STAT5、Akt、ERK細胞內訊號傳導路徑之訊號傳導作用。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本發明的抗體在作為調節性T細胞的細胞內訊號傳導刺激劑之效力,係不如介白素2。例如,相較於介白素2之處理,該抗體之處理所導致的STAT5磷酸化作用較少。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在體外或在體內能刺激免疫細胞的增生。刺激增生作用導致其增生作用受到刺激之該細胞類型的數目增加,而有效達成細胞群體之擴增。例如,該抗體係適用於在體外或在體內刺激白血球的增生及/或擴增,而當相較於一對應量的介白素2之效應時,其較佳展現較低的毒性。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能刺激介白素2依賴型細胞之增生。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能刺激CD3+ T細胞(如CD4+ T細胞、CD8+ T細胞)及/或自然殺手細胞之增生。
可藉由技藝中眾所周知的方法,在體外分析一抗體是否能刺激細胞增生,諸如藉由分析一特定細胞類型在刺激前後的數目,及/或藉由另一種分析法,諸如胸腺嘧啶核苷嵌入法、CFSE稀釋法(如Anthony等人於2012年期刊“Cells”第1卷第127-140頁乙文中所述)、阿爾瑪藍(AlamarBlue)訊號等。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本發明的抗體能與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如食蟹猴(cynomolgous macaque))的CD122及/或γc結合。該抗體可能對於人類與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CD122及/或γc具有交叉反應性。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 在表現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如食蟹猴(cynomolgous macaque))的CD122及/或γc之細胞中,該抗體能刺激介白素2/介白素2受體媒介式及/或介白素15/介白素15受體媒介式訊號傳導作用。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的抗體能刺激CD3+ T細胞之增生。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的抗體能刺激CD4+ T細胞之增生。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的抗體能刺激CD8+ T細胞之增生。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的抗體能增加CD8+ T細胞相對於CD4+ T細胞之比率。亦即,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刺激(如在體外或在體內)包含CD8+ T細胞與CD4+ T細胞的一細胞群體之後,刺激後的CD8+ T細胞相對於CD4+ T細胞之比率可能高於刺激前之比率。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的抗體並非CD4+ FoxP3+細胞(亦即調節性T細胞)增生之強力刺激劑。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並不刺激調節性T細胞之增生。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的抗體刺激調節性T細胞的增生之程度係低於介白素2。亦即,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的抗體在作為調節性T細胞的增生促效劑之效力係低於介白素2。在一些實施例中,在一特定分析法中,本發明的抗體刺激調節性T細胞增生之程度,係藉由可相比濃度的介白素2處理所刺激的調節性T細胞之增生位準之1倍、0.8倍、0.6倍、0.4倍、0.2倍、0.1倍。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的抗體對於刺激CD8+ T細胞的作用性記憶型子集增生作用之偏好,係優於對於中樞記憶型CD8+ T細胞與初始CD8+ T細胞群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一特定分析法中,本發明的抗體刺激作用性記憶型CD8+ T細胞的增生作用之程度,係大於可相比濃度的介白素2。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的抗體能刺激抗原特異性T細胞的增生,如抗原特異性CD8+ T細胞及/或抗原特異性CD4+ T細胞。該刺激作用可發生在體外或在體內。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的抗體能刺激抗原特異性CD8+胞毒型T淋巴細胞(CTL)之增生。例如可在該抗體存在下,藉由與呈現所關注的一抗原之細胞一起培養的T細胞增生作用之分析,而評估該等細胞刺激抗原特異性T細胞增生之能力,如本申請案例8與例11中所述。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一特定分析法中,本發明的抗體所能刺激抗原特異性T細胞增生之程度,係大於可相比濃度的介白素2。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一特定分析法中,本發明的抗體所能刺激抗原特異性CD8+ T細胞增生之程度,係大於可相比濃度的介白素2。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的抗體能增加抗原特異性CD8+ T細胞相對於CD4+ T細胞之比率。這可發生在體外或在體內。亦即,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刺激(如在體外)包含抗原特異性CD8+ T細胞與CD4+ T細胞的一細胞群體之後,刺激後的CD8+ T細胞相對於CD4+ T細胞之比率 係高於刺激前之比率。在一些實施例中,在一特定分析法中,本發明的抗體所能增加抗原特異性CD8+ T細胞相對於CD4+ T細胞的比率之程度,係大於可相比濃度的介白素2。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的抗體能刺激CD8+ PD1+ T細胞(如抗原特異性CD8+PD1+ T細胞)之增生。在一些實施例中,在一特定分析法中,本發明的抗體所能刺激CD8+ PD1+ T細胞增生之程度,係大於可相比濃度的介白素2。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的抗體能降低調節性T細胞在CD4+ T細胞中所佔之比例。亦即,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用該抗體處理CD4+ T細胞群體之後,CD4+ T細胞中之調節性T細胞的百分比獲得降低。在一些實施例中,在一特定分析法中,本發明的抗體所能降低調節性T細胞在CD4+ T細胞中所佔比例之程度,係大於可相比濃度的介白素2。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的抗體能刺激胞毒型T淋巴細胞的細胞毒性。可藉由嫻熟技術人員所知的方法,測量一抗體刺激胞毒型T淋巴細胞的細胞毒性之能力。例如,可採用Zaritskaya等人於2011年期刊“Expert Rev Vaccines”第9(6)卷第601-616頁乙文中所評論的任一方法,來調查T細胞對於一特定標的細胞之細胞毒性,該文獻在此完整併入本案以為參考資料。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能刺激體內的免疫細 胞增生。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能刺激體內的CD3+細胞增生。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能刺激體內的CD8+ T細胞增生。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能刺激體內的CD4+ T細胞增生。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能刺激體內的自然殺手細胞增生。
在本發明的不同方面與實施例中,具有所欲特徵的細胞之刺激作用或擴增作用可發生在體外或在體內。體外的刺激作用或擴增作用可提供經富集所欲特徵的一細胞群體,及可收集而供一所欲目的所用,其可包括投藥至一個體之投藥作用。在體內的刺激或擴增作用可富集如在治療或預防一疾病方面有益於該個體之一細胞群體。在體內的刺激或擴增作用可具有一佐劑效應或作用。
就一些方面而言,本發明的抗體係包含一種CD122結合性抗體殖株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P2C4或P2C4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P2C4_A4或P2C4_A4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P2C4_B1或P2C4_B1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P2C4_B5或P2C4_B5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P2C4_C1或P2C4_C1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P2C4_C4或P2C4_C4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P2C4_C7或P2C4_C7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 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P2C4_D10或P2C4_D10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P2C4_E6或P2C4_E6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P2C4_E7或P2C4_E7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P2C4_F8或P2C4_F8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P2C4_C1D10或P2C4_C1D10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P2C4_FW2或P2C4_FW2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P2H7或P2H7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P2D12或P2D12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P1G11或P1G11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P2C4_A9或P2C4_A9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P2C4_B6或P2C4_B6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P2C4_E9或P2C4_E9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P2C4_B8或P2C4_B8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P2C4_B12或P2C4_B12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P2C4_C12或P2C4_C12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P2C4_E2或P2C4_E2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 P2C4_E3或P2C4_E3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P2C4_E8或P2C4_E8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P2C4_F11或P2C4_F11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P2C4_G2或P2C4_G2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P2C4_G11或P2C4_G11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P2C4_H1或P2C4_H1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P2C4_H2或P2C4_H2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P2C4_H3或P2C4_H3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
前一段落的CD122結合性抗體殖株之VL域的胺基酸序列係示於圖1,其等係作為如卡貝特氏(Kabat)系統所界定之CDR。前一段落的CD122結合性抗體殖株之VH域的胺基酸序列係示於圖2,其等係作為如卡貝特氏(Kabat)系統所界定之CDR。該抗體建構物的完整胺基酸序列(包括連接基)係示於圖15,而編碼核苷酸序列係示於圖17。
如本發明的抗體可包含P2C4、P2C4_A4、P2C4_B1、P2C4_B5、P2C4_C1、P2C4_C4、P2C4_C7、2C4_D10、P2C4_E6、P2C4_E7、P2C4_F8、P2C4_C1D10、P2C4_FW2、P2H7、P2D12、P1G11、P2C4_A9、P2C4_B6、P2C4_E9、P2C4_B8、P2C4_B12、P2C4_C12、P2C4_E2、P2C4_E3、P2C4_E8、P2C4_F11、P2C4_G2、 P2C4_G11、P2C4_H1、P2C4_H2或P2C4_H3的CDR。在如本發明的一抗體中,六種CDR序列中之一者或二者或三者或四者可能有所不同。一變異體可能在六種CDR序列中之一者或二者中具有一或二個胺基酸取代作用。
如本發明的抗體可包含VL及/或VH鏈,其所包含的一胺基酸序列係分別與圖1及圖2所示的VL及/或VH胺基酸序列中之一或多者具有高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例如,如本發明的抗體係包括與CD122結合及具有一VL鏈之抗體,該VL鏈所包含的一胺基酸序列與圖1所示序列辨識編號:1、17、19、21、23、24、27、28、29、30、31、33、34、148、149、5、9或13中之一者的VL鏈胺基酸序列之序列一致性係至少70%,更佳為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者。如本發明的抗體係包括與CD122結合及具有一VH鏈之抗體,該VH鏈所包含的一胺基酸序列與圖2所示序列辨識編號:35、51、53、55、56、57、58、59、60、61、62、63、64、65、66、150、151、39、43或47中之一者的VH鏈胺基酸序列之序列一致性係至少70%,更佳為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者。
如本發明的抗體係包括一抗體或其CD122結合性片段,其所具有的胺基酸序列係由圖17所示序列辨識編 號:130、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或141中之任一者的核苷酸序列所編碼。本發明的抗體係包括一抗體,其所包含之一胺基酸序列的VL及/或VH域序列係由圖17所示序列辨識編號:130、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或141中之任一者的核苷酸序列所編碼。
就一些方面而言,本發明的抗體係包含一種γc結合性抗體殖株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P1A3或P1A3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P1A3_B3或P1A3_B3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P1A3_E8或P1A3_E8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P1A3_E9或P1A3_E9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P1A3_B4或P1A3_B4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P1A3_FW2或P1A3_FW2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就一些方面而言,該抗體係包含殖株P2B9或P2B9的一變異體之抗體/片段。
前一段落的γc結合性抗體殖株之VL域的胺基酸序列係示於圖3,其等係作為如卡貝特氏(Kabat)系統所界定之CDR。前一段落的γc結合性抗體殖株之VH域的胺基酸序列係示於圖4,其等係作為如卡貝特氏(Kabat)系統所界定之CDR。該抗體建構物的完整胺基酸序列(包括連接基)係示於圖16,而編碼核苷酸序列係示於圖18。
如本發明的抗體可包含P1A3、P1A3_B3、P1A3_E8、P1A3_E9、P1A3_B4、P1A3_FW2或P2B9的CDR。在如本發明的一抗體中,六種CDR序列中之一者或二者或三者或四者可能有所不同。一變異體可能在六種CDR序列中之一者或二者中具有一或二個胺基酸取代作用。
如本發明的抗體可包含VL及/或VH鏈,其所包含的一胺基酸序列係分別與圖3及圖4所示的VL及/或VH胺基酸序列中之一或多者具有高百分比的序列一致性。例如,如本發明的抗體係包括與γc結合及具有VL鏈之抗體,該VL鏈所包含的一胺基酸序列與圖3所示序列辨識編號:67、152、71或75中之一者的VL鏈胺基酸序列之序列一致性係至少70%,更佳為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者。如本發明的抗體係包括與γc結合及具有VH鏈之抗體,該VH鏈所包含的一胺基酸序列與圖4所示序列辨識編號:76、153、78、82或84中之一者的VH鏈胺基酸序列之序列一致性係至少70%,更佳為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中之一者。
如本發明的抗體係包括一抗體或其γc結合性片段,其所具有的胺基酸序列係由圖18所示序列辨識編號:142、143、144、145、146或147中之任一者的核苷酸序列 所編碼。本發明的抗體係包括一抗體,其所包含之一胺基酸序列的VL及/或VH域序列係由圖18所示序列辨識編號:142、143、144、145、146或147中之任一者的核苷酸序列所編碼。
就一些方面而言,本發明的抗體係包含一種CD122結合性抗體殖株之抗體/片段,如所述的一種CD122結合性抗體殖株;及亦包含一種γc結合性殖株,如本申請案中所述之一種γc結合性殖株。
本申請案中所揭露的輕鏈與重鏈CDR亦可能特別適合與若干不同的架構區聯合使用。因此,具有LC-CDR1-3或HC-CDR1-3的輕鏈及/或重鏈可能擁有一任擇的架構區。適宜的架構區係技藝中眾所周知,及例如述於M.Lefranc與G.Le:franc所著之“免疫球蛋白紀實叢書(The Immunoglobulin FactsBook)”乙書(學術出版社(Academic Press)於2001年出版),其在此併入本案以為參考資料。
如本發明的抗體可具有可檢測的標記,或至少可進行檢測。例如,該抗體可標記有一放射性原子或一有色分子或一螢光分子或者即可藉由其他任何方式檢測之一分子。可供檢測的適宜分子係包括螢光蛋白、螢光素酶、酵素受質及放射性標記。可用一種可供檢測的標記直接標記該結合部分,或可間接標記。例如,該結合部分可為一種未經標記的抗體,其可藉由本身已有標記的另一抗體進行檢測。任擇地,第二抗體可能在其上結合了生物素,及使用經標記的鏈黴抗生物素蛋白與該生物素的結合作用來 間接標記第一抗體。
嵌合抗原受體
本發明提供可與CD122及/或γc結合之一嵌合抗原受體(CAR)。嵌合抗原受體係包含如本發明之一或多種抗原結合片段或多肽。
嵌合抗原受體(CAR)係同時提供抗原結合及T細胞活化等功能之重組型受體。例如,Dotti等人於2014年期刊“Immunol Rev”第257(1)頁乙文中曾綜合評論嵌合抗原受體結構及基因工程設計,該文獻在此完整併入本案以為參考資料。
本申請案中所提供之如本發明的抗原結合片段係一嵌合抗原受體(CAR)的抗原結合域。在一些實施例中,嵌合抗原受體係包含如本申請案中所述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或多肽的任一實施例之一VL域與一VH域。因此,如本發明之嵌合抗原受體所結合的抗原係CD122及/或γc。
嵌合抗原受體可與共同刺激型配位體、嵌合共同刺激型受體或細胞介素組合,以進一步提高T細胞效力、特異性及安全性(Sadelain等人於2013年4月期刊“Cancer Discov.”第3(4)卷第388-398頁之“嵌合抗原受體(CAR)設計之基本原則”乙文,doi:10.1158/2159-8290.CD-12-0548,其明確在此併入本案以為參考資料)。
本發明亦提供包含如本發明的嵌合抗原受體之 一細胞。如本發明的嵌合抗原受體可用於產生T細胞,而該T細胞係靶向表現CD122及/或γc的細胞。
可在針對傳導與擴增作用所進行的體外培養期間,藉由基因工程讓嵌合抗原受體進入T細胞中,諸如在供過繼性T細胞療法所用的T細胞擴增期間所發生者。可採用多種方法進行傳導作用,但需要穩定的基因轉栘方能促成嵌合抗原受體在選殖擴增性與持續性T細胞中持續表現。
嵌合抗原受體典型在單一嵌合蛋白中組合了一抗原結合域與CD3-ζ鏈或FcyRI蛋白的一細胞內域。Sjouke 等人曾述及嵌合抗原受體的結構特性(2015年期刊“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第14卷第499-509頁之“第二代嵌合抗原受體之藥理學”乙文,doi:10.1038/nrd4597)。嵌合抗原受體典型具有與一跨膜域及內域連接之一個細胞外抗原結合域。一個可選的鉸鏈或間隔片段域可將結合部分與跨膜域隔開,及可作用為一撓性連接基。
如本發明,嵌合抗原受體的抗原辨識域係如本申請案中所述之可與CD122及/或γc結合的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或多肽,或者自其所衍生者。
嵌合抗原受體的鉸鏈或間隔區可為撓性域,而容許結合部分朝向不同的方向。鉸鏈或間隔區可衍生自IgG1或免疫球蛋白的CH2CH3區。
跨膜域可為跨越細胞膜的疏水性α螺旋。通常使用與內域有關聯的跨膜域。
內域係負責抗原結合後之受體群聚/二聚化作用,及負責起始對於該細胞的訊號傳導。一種常用的跨膜域係CD3-ζ跨膜型內域。可選地可將來自一或多種共刺激性蛋白受體諸如CD28 4-1BB、OX40、ICOS的細胞內域納入嵌合抗原受體的胞質尾區,以提供附加的共刺激性訊號傳導作用,其可能有益於抗腫瘤活性。
在一實施例中,嵌合抗原受體係包含具有一抗原辨識域的一細胞外域;一跨膜域;及一細胞質域。可使用與嵌合抗原受體之該等域中的一者天然有關聯的之一跨膜域;或者可選擇該跨膜域或藉由胺基酸取代作用進行改質,以避免該等域與具有相同或不同表面膜蛋白的跨膜域結合,而將與受體複合體的其他成員之交互作用減至最低。
細胞質域之設計可包含CD28及/或4-1BB訊號傳導域本身或與其他任何所欲的細胞質域組合。細胞質域之設計可進一步包含CD3-ζ的訊號傳導域。例如,嵌合抗原受體的細胞質域可包括但不限於CD3-ζ、4-1BB及CD28訊號傳導模組及其組合。
本發明亦提供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其包含如本發明之可與CD122及/或γc結合之一抗原結合片段作為一嵌合抗原受體。
可藉由在體外將包含所欲的嵌合抗原受體之一種慢病毒載體導入細胞中,而產生本發明的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例如嵌合抗原受體係包含抗IL2Rβ/γc、CD8a鉸鏈 與跨膜域及人類4-1BB與CD3ζ訊號傳導域。本發明的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可在體內複製而產生長期持續性,其可導致對於腫瘤的持續性控制。
在一實施例中,本發明係有關於投予一種基因改造型T細胞及其表現出可與CD122及/或γc結合之一嵌合抗原受體,以供使用淋巴細胞輸注來治療罹患癌症或具有罹患癌症或一感染性疾病的風險之一病患。在治療中,較佳輸注自體同源的淋巴細胞。從需要治療的一病患收集自體同源的PBMC,使用本申請案中所述及技藝中所知的方法活化與擴增T細胞,然後輸注回至病患體內。
檢測方法
在涉及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與CD122及/或γc的結合作用之方法中,可使用本申請案所述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該等方法可涉及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與CD122及/或γc的結合複合體之檢測。因此,在一實施例中提供一種方法,該方法包括將含有或懷疑含有CD122及/或γc之一樣本與如本申請案中所述之一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接觸,及檢測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與CD122及/或γc所形成的一複合體。
適宜的方法格式係技藝中眾所周知,其包括免疫分析諸如夾心式分析法,如ELISA。該方法可能涉及用一可檢測的標記如螢光性、發光性或放射性標記,標記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或標記CD122及/或γc,或者標記二者。例如可藉由在活體組織檢查所獲得的一組織樣本上進 行免疫組織化學分析(IHC),而測量CD122及/或γc的表現。
這類方法可提供需要檢測或定量CD122及/或γc的一種疾病或病況診斷方法之基礎。該等方法可在體外的一病患樣本上進行,或在一病患樣本之處理之後進行。一旦採集了樣本,該體外診斷方法之進行並不需要病患在場,因此該方法可為不在人類或動物身上操作之一種方法。
該等方法可涉及測定一病患樣本中所存在的CD122及/或γc量。該方法可進一步包括將所測定量與一標準或參考值相比,而作為診斷過程的一部分。其他用於診斷之檢測法可與本申請案中所述者聯合使用,以提高診斷或預後的準確性,或確認藉由本申請案中所述檢測所獲得的結果。
一病患樣本中所存在的CD122及/或γc位準可能表示一病患可能對於一種抗CD122及/或抗γc抗體之治療有反應。可使用一樣本中所存在之高位準的CD122及/或γc來篩選病患,以供進行一種抗CD122及/或抗γc抗體之治療。因此,可使用本發明的抗體來篩選病患,以供進行抗CD122及/或抗γc抗體療法之治療。
抗CD122及/或抗γc抗體的一樣本之檢測可供下列目的之用:診斷病患中之一感染性疾病、自體免疫疾病或一癌性病況;診斷易罹患一感染性疾病、自體免疫疾病或一癌性病況之傾向;或提供一感染性疾病、自體免疫疾 病或一癌性病況之預後(未來預期狀況)。診斷或預後可能與現行(先前診斷出)的感染性疾病、自體免疫疾病或癌性病況有關。
可從任何組織或體液職中取得一樣本。該樣本可包含或可衍生自:一定量的血液;自該個體血液所衍生之一定量的血清,其可包含在移除血纖維蛋白血塊與血液細胞之後所得之血液的液體部分;一組織樣本或生物檢體;或從該個體所分離的細胞。
如本發明之方法較佳可在體外進行。“在體外”一詞係意欲涵蓋用培養細胞進行之實驗,而“在體內”一詞係意欲涵蓋用完整的多細胞生物體進行之實驗及/或在該生物體中所進行之治療。
治療性應用
可提供如本發明之抗體、抗原結合片段及多肽以及包含該等作用劑之組成物,以供用於醫學治療方法中。可向罹患一疾病或病況及需要治療之個體提供該項治療。
醫學治療方法可涉及在一人類個體中藉由一種改善、治療或預防一惡性疾病之方法而治療癌症,其中該方法的步驟係協助或增強免疫系統來除滅癌性細胞。該等方法可包括投予如本發明之引發一主動(或達成一被動)免疫反應之細胞、抗體、蛋白或核酸,以除滅癌性細胞。治療方法可可選地包括共同投予生物佐劑(如介白素、細胞介素、卡介苗、單磷醯脂A等),及與用於治療癌症的傳統 療法諸如化療、放射線療法或外科手術併用。治療方法可涉及投予如本發明之一組成物作為一疫苗,其係藉由活化免疫系統而阻止或破壞癌症細胞生長。醫學治療方法亦可涉及體內、離體及過繼性免疫療法,包括該等使用自體同源細胞及/或異體細胞或永生細胞株者。
該疾病或病況可為下列中之一者:感染性疾病;自體免疫疾病(如克隆氏(Crohn)症、多發性硬化症);癌症;發炎性疾病(如關節炎);與介白素2媒介式訊號傳導及/或介白素15媒介式訊號傳導之缺陷、T細胞增生之缺陷或T細胞功能障礙相關聯之一疾病/疾患。
在一些實施例中,對於所治療的一疾病或疾患而言,介白素2媒介式訊號傳導及/或介白素15媒介式訊號傳導之增加係具有治療性。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治療的一疾病或疾患係與一缺陷型T細胞反應如缺陷型CD8+ T細胞反應相關聯。
治療之目標可為藉由下列一或多者而預防或治療一疾病/疾患:增加CD3+ T細胞的數目、增加CD4+ T細胞的數目、增加CD8+ T細胞的數目、增加CD8+作用性T細胞(如CTL)的數目、增加自然殺手細胞的數目、增加CD8+ T細胞相對於CD4+ T細胞之比率或者降低調節性T細胞之比例。
T細胞功能障礙性疾患的表現形式可能為感染或無力引發有效對抗感染的免疫反應。感染可為慢性、持續性、潛伏性或慢發性,及可為感染細菌、病毒、真菌或寄 生蟲所導致。因此,可向患有細菌、病毒或真菌感染的病患提供該項治療。細菌感染之實例係包括感染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病毒感染之實例係包括感染EBV、HIV、B型肝炎或C型肝炎。
T細胞功能障礙性疾患可與一癌症相關聯,諸如腫瘤免疫逃逸。許多人類腫瘤表現出腫瘤相關型抗原,其等係T細胞所辨識及可引發一免疫反應。
在未出現T細胞功能障礙性疾患之情況下,使用如本發明的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或多肽所促進之有效免疫反應,亦可治療癌症。
治療的目標可為預防與介白素2媒介式訊號傳導及/或介白素15媒介式訊號傳導之缺陷/降低相關聯的一疾病/疾患。因此,可使用該抗體、抗原結合片段及多肽來調配藥學組成物或藥劑,及可預防性地治療個體以避免一疾病狀態之發生。這可在該疾病狀態的症狀出現之前進行,及/或可向該疾病或疾患的罹患風險較高之個體投藥。
該治療可包含與一疫苗如T細胞疫苗之協同療法,其可涉及同時、分別或循序療法,或者在單一組成物中組合投予疫苗及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或多肽。在這種情況下,可提供該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或多肽作為疫苗的佐劑。
較佳投予一“治療有效量”的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或多肽,該量係足以顯明對該個體的益處。實際投藥 量及投藥速率與期程將依所治療的疾病之性質與嚴重性而定。治療處方例如關於劑量等的決定係屬全科執業醫生及其他醫生的責任範圍,及典型將待治療的疾患、個別病患的情況、遞輸部位、投藥方法及執業醫生所知的其他因素納入考量。如上所提及的技術與操作程序的實例可見於平科特‧威廉斯及威爾金斯(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公司出版於2000年出版之雷明頓製藥學(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乙書第20版。
本發明之嵌合抗原受體及包含該嵌合抗原受體之細胞(亦即CAR-T細胞)係適用於治療自體免疫疾病,如克隆氏(Crohn)症、多發性硬化症。在該等治療中,CAR-T細胞係有效殺滅表現CD122及/或γc的自體免疫侵略細胞(如自體反應性T細胞)。
調配藥學上適用的組成物與藥劑
可將如本發明之抗體、抗原結合片段及多肽、嵌合抗原受體及細胞調配為供臨床使用的藥學組成物或藥劑,及可包含一種藥學上可接受的載劑、稀釋劑、賦形劑或佐劑。
如本發明,亦提供用於製造藥學上適用的組成物之方法,該等製造方法可包含選自下列之一或多個步驟:分離如本申請案中所述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多肽、嵌合抗原受體或細胞;及/或將如本申請案中所述之分離型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或多肽與一種藥學上可接受的載劑、佐劑、賦形劑或稀釋劑混合。
例如,本發明的另一方面係有關於調配或製造供用於一醫學治療方法中的一藥劑或藥學組成物之一種方法,該方法係包括藉由將如本申請案中所述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多肽、嵌合抗原受體或細胞與一種藥學上可接受的載劑、佐劑、賦形劑或稀釋劑混合,而調配一藥學組成物或藥劑。
感染
感染可為任何感染或感染性疾病,如細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蟲感染。在一些實施例中,特別需要治療慢性/持續性感染,如該等感染係與T細胞功能障礙或T細胞耗竭有關聯者。
已經確證T細胞耗竭係在許多慢性感染(包括病毒、細菌及寄生蟲)期間以及在癌症中出現之T細胞功能障礙的一種狀態(Wherry於2011年6月期刊“Nature Immunology”第12卷第6號第492-499頁乙文)。
可治療之細菌感染的實例係包括芽孢桿菌屬(Bacillus)物種、百日咳嗜血桿菌(Bordetella pertussis)、芽孢梭菌屬(Clostridium)物種、棒狀桿菌屬(Corynebacterium)物種、霍亂弧菌(Vibrio chloerae)、葡萄球菌屬(Staphylococcus)物種、鏈球菌屬(Streptococcus)物種、艾氏菌屬(Escherichia)、克留氏菌屬(Klebsiella)、變形桿菌屬(Proteus)、耶氏桿菌屬(Yersinia)、伊文氏桿菌屬(Erwina)、沙門氏桿菌屬(Salmonella)、李氏菌屬(Listeria)物種,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分枝桿菌(如結 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及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之感染。例如,細菌感染可為敗血症或結核病。
可治療之病毒感染的實例係包括艾司坦氏-巴爾氏(Epstein-Barr)病毒、流感病毒、麻疹病毒、B型肝炎病毒(HBV)、C型肝炎病毒(HCV)、人類免疫不全症病毒(HIV)、淋巴脈絡叢腦炎病毒(LCMV)、單純疱疹病毒及人類乳頭狀瘤病毒之感染。
可治療之真菌感染的實例係包括鏈隔孢菌屬(Alternaria)物種、麴菌屬(Aspergillus)物種、念珠菌屬(Candida)物種及組織孢漿菌屬(Histoplasma)物種之感染。真菌感染可為真菌性敗血症或組織漿菌症。可治療之寄生蟲感染的實例係包括瘧原蟲屬(Plasmodium)物種(如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亞力瘧原蟲(Plasmodium yoeli)、卵形瘧原蟲(Plasmodium ovale)、間日瘧原蟲(Plasmodium vivax)或夏氏瘧原蟲(Plasmodium chabaudi chabaudi)之感染。寄生蟲感染可為諸如瘧疾、利什曼體病及弓蟲症之一疾病。
癌症
一癌症可為任何非所欲的細胞增生(或藉由非所欲的細胞增生而表現出來之任何疾病)、贅生物或腫瘤,或者發生非所欲的細胞增生、贅生物或腫瘤之風險或傾向升高。癌症可為良性或惡性,及可為原發性或繼發性(轉移性)。贅生物或腫瘤可為任何異常生長或增生的細胞, 及可位於任何組織。該等組織的實例包括腎上腺、腎上腺髓質、肛門、闌尾、膀胱、血液、骨、骨髓、腦、乳房、盲腸、中樞神經系統(包括或不包括腦)、小腦、子宮頸、結腸、十二指腸、子宮內膜、上皮細胞(如腎上皮細胞)、膽囊、食道、神經膠細胞、心臟、迴腸、空腸、腎、淚腺、喉、肝、肺、淋巴、淋巴結、淋巴母細胞、上頜骨、縱膈、腸繫膜、子宮肌層、鼻咽、網膜、口腔、卵巢、胰臟、腮腺、周邊神經系統、腹膜、胸膜、攝護腺、唾液腺、乙狀結腸、皮膚、小腸、軟組織、脾、胃、睪丸、胸腺、甲狀腺、舌、扁桃腺、氣管、子宮、陰門、白血球。
待治療的腫瘤可為神經系統或非神經系統腫瘤。神經系統腫瘤可源自中樞或周邊神經系統,如神經膠瘤、神經管胚細胞瘤、腦脊髓膜瘤、神經纖維瘤、室管膜瘤、神經鞘瘤、神經纖維肉瘤、星狀細胞瘤及寡樹突神經膠細胞瘤。非神經系統癌症/腫瘤可源自其他任何非神經組織,其實例包括黑色素瘤、惡性間皮瘤、淋巴瘤、骨髓瘤、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何杰金氏(Hodgkin)淋巴瘤、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急性髓球性白血病(AML)、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MDS)、皮膚T細胞淋巴瘤(CTCL)、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肝細胞瘤、表皮樣瘤、攝護腺癌、乳癌、肺癌、結腸癌、卵巢癌、胰臟癌、胸腺癌、NSCLC、血液系統癌症及肉瘤。
尤其預期黑色素瘤、腎臟癌症(如腎細胞癌)或膀胱癌之治療。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癌症係一種EBV或HPV陽性癌症。
過繼性細胞轉移療法
過繼性細胞轉移療法一般係指將一個體的白血球移出之一種方法,典型係藉由抽取一血液樣本及將其中的白血球分離出來,在體外或離體擴增,及放回至同一個體或不同個體中。該項治療的典型目標係在於增加該個體所需的細胞群體活性形式之量/濃度。
本發明的抗體/片段提供用於擴增表現CD122及/或γc的細胞數目及/或提高其活性之一種方式。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細胞係T細胞及/或自然殺手細胞。
因此,就另一方面而言,本發明提供用於擴增一細胞群體之一種方法,其中細胞係在體外、在體內或離體與如本發明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多肽或組成物接觸。亦提供用於擴增一個體中的一細胞群體之一種方法,其包括對於一個體投予如本發明之一抗體/片段、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多肽或組成物。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的抗體/片段能將一存活訊號傳送至表現CD122及/或γc的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抗體/片段係適用於例如在體外、在體內或離體增進/促進一細胞或一細胞群體(如T細胞(如CD8+ T細胞(如CTL)、CD4+ T細胞)及/或自然殺手細胞)之存活。
因此,就另一方面而言,本發明提供用於提高/促進一細胞或一細胞群體的存活之一種方法,其中該等細 胞係在體外、在體內或離體與如本發明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多肽或組成物接觸。亦提供用於提高/促進一個體中的一細胞或一細胞群體的存活之一種方法,其包括對於該個體投予如本發明之一抗體/片段、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多肽或組成物。
該等方法可可選地包括下列之一或多個步驟:從一個體抽取一血液樣本;從該血液樣本分離細胞(如PBMC、T細胞、自然殺手細胞等中之一者);在體外或離體的細胞培養中培養該等細胞(其等可在該處與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或多肽接觸),收集所擴增的細胞群體;將該等細胞與一佐劑、稀釋劑或載劑混合;將所擴增的細胞投予至一個體。
因此,就一些方面而言,本發明係提供治療一個體如罹患T細胞功能障礙性疾患的一個體之一種方法,該方法包括從需要治療的一個體取得一血液樣本;在如本發明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多肽或組成物之存在下,培養從該血液樣本所獲得的T細胞,從而擴增T細胞群體;採集所擴增的T細胞,及將所擴增的T細胞投予至需要治療的一個體。
可從需要治療的一個體取得T細胞,及可進行分離及/或純化。其等可為CD4+及/或CD8+T細胞群體。其等可為CD122+及/或γc+群體。
在培養期間,T細胞可在容許T細胞擴增至所欲細胞數目之適宜條件與時間長度下,與該抗體、抗原結合 片段、多肽或組成物接觸。在一段適宜時間之後,可採集T細胞,可選地進行濃縮,及可與一適宜的載劑、佐劑或稀釋劑混合,及放回至該個體的體內。該療法可在一個體進行一或多個回合。
T細胞擴增方法係技藝中眾所周知,諸如Kalamasz等人於2004年9至10月期刊“J Immunother”第27(5)卷第405-18頁乙文;Montes等人於2005年11月期刊“Clin Exp Immunol”第142(2)卷第292-302頁乙文;W□lfl與Greenburg於2014年3月27日期刊“Nature Protocols”第9卷第950-966頁乙文;Trickett與Kwan於2003年4月1日期刊“Journal of Immunological Methods”第275卷第1-2卷第251-255頁乙文;Butler等人於2012年1月12日期刊“PLoSONE”第7(1)卷第12頁乙文所述。
同時或循序投藥
依待治療的病況而定,組成物可單獨投藥或與其他治療合併投藥,可同時或循序投藥。
在本說明書中,本發明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多肽、嵌合抗原受體、細胞或組成物可與一抗感染劑或化學治療劑(治療劑)同時或循序投藥。
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本發明的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或多肽之治療可伴隨著進行化療。
同時投藥作用係指將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或多肽與治療劑一起投予,例如以含有該二藥劑的藥學組成物形式(組合製劑)投藥,或彼此緊接著投藥及可選地經由相 同的投藥途徑,如投藥至相同的動脈、靜脈或其他血管。
循序投藥作用係指藉由分開投予另一藥劑,及在指定的時間間隔後投予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或多肽或治療劑中之一者。該二藥劑並不需要藉由相同途徑投藥,雖然在一些實施例中確實藉由相同途徑投藥。時間間隔可為任一時間間隔。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的抗體、抗原結合片段、多肽或組成物可投藥至藉由過繼性細胞轉移進行治療之一病患。投藥之目標可在於刺激過繼性轉移的細胞在病患體內之增生。
抗感染劑
在治療感染時,本發明的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或多肽可如上述與一抗感染劑合併投藥。抗感染劑可為已知具有對抗致感染微生物或病毒的作用之一藥劑。
適宜的抗感染劑包括抗生素(諸如盤尼西林、頭孢菌素、雷福黴素(rifamycin)、閏年黴素(lipiarmycin)、喹啉酮、磺醯胺、巨環內酯、林可醯胺(lincosamide)、四環黴素、環脂肽、甘胺四環素、唑烷酮及閏年黴素(lipiarmycin));抗病毒劑(諸如反轉錄酶抑制劑、整合酶抑制劑、轉錄因子抑制劑、反訊息與siRNA作用劑及蛋白酶抑制劑);抗真菌劑(諸如多烯、咪唑、三唑、噻唑、丙烯胺及棘白菌素(echinocandin));及抗寄生蟲劑(諸如抗線蟲劑、抗條蟲劑、抗吸蟲劑、抗變形蟲劑及抗原蟲劑)。
化學療法
化學療法與放射線療法係分別指用一藥物或用電離化輻射(如使用X射線或γ射線之放射線療法)治療一癌症。
該藥物可為一化學實體,如小分子藥劑、抗生素、DNA嵌入劑、蛋白抑制劑(如激酶抑制劑);或為一生物劑,如抗體、抗體片段、核酸或肽適配體、核酸(如DNA,RNA)、肽、多肽或蛋白。該藥物可調配成為一藥學組成物或藥劑。該調配物可包含一或多種藥物(如一或多種活性劑)連同一或多種藥學上可接受的稀釋劑、賦形劑或載劑。
治療可涉及投予一或多種藥物。一藥物可單獨投予或與其他治療併用,可同時或循序投藥,依待治療的病況而定。例如,化學療法可為涉及投予二種藥物之協同療法,藥物中的一或多者可能旨在治療該癌症。
化學療法可藉由一或多種投藥途徑投予,如非經腸、靜脈注射、口服、皮下、皮內或腫瘤內。
可依據一治療方案投予化學療法。治療方案可為投予化學療法之預定時間表、計劃、流程或期程,其可由醫師或執業醫師所預備,及可量身訂制來配合該名需要治療的病患。
治療方案可能表明下列一或多者:對該病患所投予的化療類型;各藥物或輻射的劑量;各次投藥之間的時間間隔;各次治療的時間長度;若有任何停止治療期,則其次數與性質為何等等。就協同療法而言,可提供單一 的治療方案,其中表明如何投予各藥物。
化學治療藥物與生物製劑可選自:烷化劑,諸如順鉑、卡鉑(carboplatin)、甲基二(氯乙基)胺、環磷醯胺、氮芥苯丁酸、依弗醯胺(ifosfamide);嘌呤或嘧啶抗代謝物,諸如硫唑嘌呤或巰基嘌呤;生物鹼類與萜類,諸如長春花生物鹼類(如長春新鹼、長春花鹼、長春瑞濱(vinorelbine)、長春地辛(vindesine))、鬼臼毒素、依托泊苷(etoposide)、替尼泊苷(teniposide)、紫杉烷類諸如太平洋紫杉醇(TaxolTM)、歐洲紫杉醇;拓樸異構酶抑制劑,諸如作為第I型拓樸異構酶抑制劑之喜樹鹼類伊立替康(irinotecan)與托泊替康(topotecan),或者作為第II型拓樸異構酶抑制劑之安吖啶(amsacrine)、依托泊苷(etoposide)、磷酸依托泊苷、替尼泊苷(teniposide);抗腫瘤抗生素(如蒽環類抗生素),諸如放線菌素、多柔比星(doxorubicin)(AdriamycinTM)、表柔比星(epirubicin)、博萊黴素(bleomycin)、雷帕黴素(rapamycin);抗體式藥劑,諸如抗PD-1抗體、抗PD-L1抗體、抗TIM-3抗體、抗CTLA-4、抗4-1BB、抗GITR、抗CD27、抗BLTA、抗OX43、抗VEGF、抗TNFα、抗介白素2、抗GpIIb/IIIa、抗CD-52、抗CD20、抗RSV、抗HER2/neu(erbB2)、抗TNF受體、抗EGFR抗體、單株抗體或抗體片段,其實例包括:西妥昔單株抗體(cetuximab)、帕尼單株抗體(panitumumab)、英夫利昔單株抗體(infliximab)、巴利昔單株抗體(basiliximab)、貝伐珠單株抗體(bevacizumab)(Avastin®)、阿昔單株抗體 (abciximab)、達利珠單株抗體(daclizumab)、吉妥珠單株抗體(gemtuzumab)、阿來組單株抗體(alemtuzumab)、利妥昔單株抗體(rituximab)(Mabthera®)、帕利珠單株抗體(palivizumab)、曲妥珠單株抗體(trastuzumab)、依那西普(etanercept)、阿達木單株抗體(adalimumab)、尼妥珠單株抗體(nimotuzumab);EGFR抑制劑諸如厄洛替尼(erlotinib)、西妥昔單株抗體(cetuximab)及吉非替尼(gefitinib);抗血管生成劑諸如貝伐珠單株抗體(bevacizumab)(Avastin®);癌症疫苗諸如西普魯塞(Sipuleucel)-T(Provenge®)。
在一實施例中,該化學治療劑係一種抗PD-1抗體、抗PD-L1抗體、抗TIM-3抗體、抗LAG-3、抗CTLA-4、抗41BB、抗GITR、抗CD27、抗BLTA、抗OX43、抗VEGF、抗TNFα、抗IL2、抗GpIIb/IIIa、抗CD-52、抗CD20、抗RSV、抗HER2/neu(erbB2)、抗TNF受體、抗EGFR或其他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化學治療劑係一種免疫檢查哨抑制劑或共刺激分子。
其他的化治藥物可選自:13-順維生素A酸、2-氯去氧腺苷、5-阿紮胞苷(Azacitidine)5-氟尿嘧啶、6-巰基嘌呤、6-硫鳥嘌呤、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Abraxane)、Accutane®、放線菌素D Adriamycin®、Adrucil®、Afinitor®、Agrylin®、Ala-Cort®、阿地介白素(Aldesleukin)、阿來組單株抗體(Alemtuzumab)、愛寧達(ALIMTA)、阿里維生素A酸(Alitretinoin)、 Alkaban-AQ®、Alkeran®、全反維生素A酸、α干擾素、六甲蜜胺、胺甲喋呤、氨磷汀(Amifostine)、氨魯米特(Aminoglutethimide)、阿那格雷(Anagrelide)、Anandron®、阿那羅唑(Anastrozole)、阿拉伯糖基胞嘧啶、Aranesp®、Aredia®、Arimidex®、Aromasin®、Arranon®、三氧化二砷、天門冬醯胺酶、ATRA Avastin®、阿紮胞苷(Azacitidine)、BCG、BCNU、苯達莫司汀(Bendamustine)、貝伐珠單株抗體(Bevacizumab)、貝沙羅汀(Bexarotene)、BEXXAR®、比卡魯胺(Bicalutamide)、BiCNU、Blenoxane®、博萊黴素(bleomycin)、硼替佐米(Bortezomib)、白消安(Busulfan)、Busulfex®、甲醯四氫葉酸鈣、Campath®、Camptosar®、喜樹鹼-11、卡培他濱(Capecitabine)、CaracTM、卡鉑(Carboplatin)、卡莫司汀(Carmustine)、Casodex®、CC-5013、CCI-779、CCNU、CDDP、CeeNU、Cerubidine®、西妥昔單株抗體(Cetuximab)、氮芥苯丁酸、順鉑、嗜橙菌因子、克拉立濱(Cladribine)、可體松(Cortisone)、Cosmegen®、CPT-11、環磷醯胺、Cytadren®、阿糖胞苷Cytosar-U®、Cytoxan®、達坷(Dacogen)、放線菌素、阿法達貝泊汀(Darbepoetin)、達沙替尼(Dasatinib)、道諾黴素(Daunomycin)、柔紅黴素(Daunorubicin)、鹽酸柔紅黴素、柔紅黴素(Daunorubicin)微脂體、DaunoXome®、地卡特隆(Decadron)、地西他濱(Decitabine)、Delta-Cortef®、Deltasone®、地尼介白素 (Denileukin)、Diftitox、DepoCytTM、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醋酸地塞米松、地塞米松磷酸鈉、德沙松(Dexasone)、右雷佐生(Dexrazoxane)、DHAD、DIC、迪奧戴斯(Diodex)、歐洲紫杉醇、Doxil®、多柔比星(doxorubicin)、多柔比星(doxorubicin)微脂體、DroxiaTM、DTIC、DTIC-Dome®、Duralone®、EligardTM、EllenceTM、EloxatinTM、Elspar®、Emcyt®、表柔比星(epirubicin)、阿法依泊汀(EpoetinAlfa)、爾必得舒(Erbitux)、厄洛替尼(erlotinib)、伊文氏桿菌屬(Erwinia)L-天門冬醯胺酶、雌莫司汀(Estramustine)、Ethyol Etopophos®、依托泊苷(etoposide)、磷酸依托泊苷、Eulexin®、依維莫司(Everolimus)、Evista®、依西美坦(Exemestane)、Faslodex®、Femara®、非格司亭(Filgrastim)、氟脲苷(Floxuridine)、Fludara®、氟達拉濱(Fludarabine)、Fluoroplex®、氟尿嘧啶、氟甲睪酮(Fluoxymesterone)、氟他胺(Flutamide)、醛葉酸、FUDR®、氟維司群(Fulvestrant)、吉非替尼(gefitinib)、吉西他濱(Gemcitabine)、吉妥珠單株抗體奥唑米星(ozogamicin)、GleevecTM、Gliadel®片、戈舍瑞林(Goserelin)、顆粒球-群落刺激因子、顆粒球巨噬細胞群落刺激因子、Herceptin®、Hexadrol、Hexalen®、六甲基三聚氰胺、HMM、Hycamtin®、Hydrea®、HydrocortAcetate®、氫化可體松、氫化可體松磷酸鈉、氫化可體松琥珀酸鈉、磷酸氫化可的松(Hydrocortone)、羥 基尿素、伊莫單株抗體(Ibritumomab)、替伊莫單株抗體(IbritumomabTiuxetan)、Idamycin®、伊達比星(Idarubicin)、Ifex®、IFN-α、依弗醯胺(ifosfamide)、IL-11、介白素2、甲磺酸伊馬替尼(Imatinib)、咪唑甲醯胺、干擾素α、干擾素α-2b(PEG接合物)、介白素-2、介白素-11、IntronA®(干擾素α-2b)、Iressa®、伊立替康(irinotecan)、異維生素A酸(Isotretinoin)、伊沙匹隆(Ixabepilone)、IxempraTM、天門冬醯胺酶(Kidrolase)、Lanacort®、拉帕替尼(Lapatinib)、L-天門冬醯胺酶、LCR、來那度胺(Lenalidomide)、來羅唑(Letrozole)、甲醯四氫葉酸、瘤可寧(Leukeran)、LeukineTM、柳菩林(Leuprolide)、長春新鹼(Leurocristine)、LeustatinTM、微脂體阿糖胞苷、LiquidPred®、洛莫司汀(Lomustine)、L-PAM、L-溶肉瘤素、Lupron®、LupronDepot®、Matulane®、美習德(Maxidex)、甲基二(氯乙基)胺、鹽酸甲基二(氯乙基)胺、Medralone®、Medrol®、Megace®、甲地孕酮(Megestrol)、醋酸甲地孕酮、黴法蘭(Melphalan)、巰基嘌呤、美司那(Mesna)、MesnexTM、胺甲喋呤、胺甲喋呤鈉、甲基去氫皮質醇、Meticorten®、絲裂黴素、絲裂黴素-C、米托蒽醌(Mitoxantrone)、M-Prednisol®、MTC、MTX、Mustargen®、氮芥、Mutamycin®、Myleran®、MylocelTM、Mylotarg®、Navelbine®、奈拉濱(Nelarabine)、Neosar®、NeulastaTM、Neumega®、Neupogen®、Nexavar®、Nilandron®、尼魯 米特(Nilutamide)、Nipent®、氮芥子氣、Novaldex®、Novantrone®、體抑素胜肽(Octreotide)、醋酸體抑素胜肽、Oncospar®、Oncovin®、Ontak®、OnxalTM、奥普瑞白介素(Oprevelkin)、Orapred®、Orasone®、奧沙利鉑(Oxaliplatin)、太平洋紫杉醇、蛋白結合型太平洋紫杉醇、帕米膦酸鹽(Pamidronate)、帕尼單株抗體(panitumumab)、Panretin®、Paraplatin®、Pediapred®、PEG干擾素、培門冬酶(Pegaspargase)、培非司亭(Pegfilgrastim)、PEG-INTRONTM、PEG-L-天門冬醯胺酶、培美曲塞(PEMETREXED)、噴司他汀(Pentostatin)、苯丙胺酸氮芥、Platinol®、Platinol-AQ®、潑尼松龍(Prednisolone)、潑尼松(Prednisone)、Prelone®、丙卡巴肼(Procarbazine)、PROCRIT®、Proleukin®、具有卡莫司汀(Carmustine)植入物Purinethol®之普利司盤(Prolifeprospan)20、雷洛昔芬(Raloxifene)、Revlimid®、Rheumatrex®、Rituxan®、利妥昔單株抗體(rituximab)、Roferon-A®(干擾素α-2a)、Rubex®、鹽酸紅比黴素(Rubidomycin)、Sandostatin® Sandostatin LAR®、沙格司亭(Sargramostim)、Solu-Cortef®、Solu-Medrol®、索拉非尼(Sorafenib)、SPRYCELTM、STI-571、鏈佐星(Streptozocin)、SU11248、舒尼替尼(Sunitinib)、Sutent®、泰莫西芬(Tamoxifen)、Tarceva®、Targretin®、Taxol®、Taxotere®、Temodar®、替莫唑胺(Temozolomide)、泰西羅莫司(Temsirolimus)、替尼泊苷 (teniposide)、TESPA、沙利竇邁(Thalidomide)、Thalomid®、TheraCys®、硫鳥嘌呤、硫鳥嘌呤Tabloid®、硫代磷醯胺、Thioplex®、噻替哌(Thiotepa)、TICE®、Toposar®、托泊替康(topotecan)、托瑞米芬(Toremifene)、Torisel®、托西莫單株抗體(Tositumomab)、曲妥珠單株抗體(trastuzumab)、Treanda®、維生素A酸(Tretinoin)、TrexallTM、Trisenox®、TSPA、TYKERB®、VCR、VectibixTM、Velban®、Velcade®、VePesid®、Vesanoid®、ViadurTM、Vidaza®、長春花鹼、硫酸長春花鹼、VincasarPfs®、長春新鹼、長春瑞濱(vinorelbine)、酒石酸長春瑞濱、VLB、VM-26、伏立諾他(Vorinostat)、VP-16、Vumon®、Xeloda®、Zanosar®、ZevalinTM、Zinecard®、Zoladex®、唑來膦酸(Zoledronicacid)、容立莎(Zolinza)、Zometa®。
投藥途徑
可將如本發明的各方面之抗體、抗原結合片段、多肽及其他治療劑、藥劑及藥學組成物調配成供一些途徑投藥之用,該等途徑包括但不限於非經腸、靜脈內、動脈內、肌內、皮下、皮內、腫瘤內及口服。可將抗體、抗原結合片段、多肽及其他治療劑調配成液態或固態形式。可調配液態調配物,以藉由注射至人類或動物身體的一所選區域而進行投藥。
劑量方案
可提供本發明之抗體、抗原結合片段、多肽、 嵌合抗原受體、細胞或組成物的多次劑量。該等劑量中之一或多者或各者可伴隨著另一治療劑的同時或循序投藥作用。
多次劑量之間可藉由一預定的時間間隔分開,該時間間隔可選自下列中之一者: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或31天,或者1、2、3、4、5或6個月。舉例而言,可每7天、14天、21天或28天(加減3天、2天或1天)投予劑量。
就作為治療劑而言,本發明的抗體之藥物動力學係優於介白素2。相較於介白素2,本發明的抗體/片段之一項優點係在體內如在血液或血清中的半衰期獲得改善,其意味著該抗體/片段的投藥頻率較低,及/或所投予的藥量較低。
套組
就一些方面而言,本發明提供一部件套組。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套組可具有至少一個容器,其中包含一預定量的抗體、片段、多肽、嵌合抗原受體、細胞或組成物。該套組可按一藥劑或藥學組成物之形式提供該抗體、片段、多肽、嵌合抗原受體或細胞,及可連同提供病患投藥說明書,以治療所指定的一疾病或病況。可調配抗體、片段、多肽、嵌合抗原受體、細胞或組成物,使之適於注射或輸注至一腫瘤或血液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套組可進一步包含至少一 個容器,其中具有一預定量的另一治療劑(如抗感染劑或化學治療劑)。在該等實施例中,該套組亦可包含第二藥劑或藥學組成物,使得該二種藥劑或藥學組成物可同時或分開投藥,其等從而針對該特定疾病或病況提供聯合治療。可調配該療劑,使之適於注射或輸注至一腫瘤或血液中。
個體
待治療的個體可為任何動物或人類。該個體較佳為哺乳類動物,更佳為人類。該個體可為人類以外的哺乳類動物,但更佳為人類。該個體可為雄性或雌性。該個體可為一病患。該個體可能已診斷出患有需要治療的一疾病或病況,或懷疑患有該疾病或病況。
蛋白表現作用
用於在細胞中產生如本發明的抗體、片段、多肽或嵌合抗原受體之適宜的分子生物學技術係技藝中眾所周知,諸如在美國紐約州冷泉港實驗室出版公司(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於1989年出版之Sambrook 等人所著之“分子選殖:實驗室手冊(Molecular Cloning:A Laboratory Manual)”乙書中所記載者。
多肽可由一核苷酸序列表現。該核苷酸序列可包含在一細胞中所存在的一載體中,或可納入該細胞的基因體中。
如本申請案中所用的“載體”係一種寡核苷酸分子(DNA或RNA),其係作為將外源性遺傳物質轉移至一細 胞內之媒介物。載體可為用於在該細胞中表現該遺傳物質之表現載體。該等載體可包括一啟動子序列,其係與編碼待表現的基因序列之核苷酸序列操作連鎖。載體亦可包括一終止密碼子與表現增強子。技藝中所知之任何適宜的載體、啟動子、增強子及終止密碼子皆可用於表現來自如本發明的一載體之多肽。適宜的載體包括質體、二元載體、病毒載體及人工染色體(如酵母菌人工染色體)。
在本說明書中,“操作連鎖”一詞所包括之情況係其中所選的一核苷酸序列與調節性核苷酸序列(如啟動子及/或增強子)之共價連接方式,使得該核苷酸序列的表現作用落在該調節序列的影響或控制之下(從而形成一表現組合體)。因而,若調節序列能影響所選的核苷酸序列之轉錄作用,則該調節序列係與該核苷酸序列操作連鎖。然後在適當情況下,可將所產生的轉錄本轉譯成所欲的蛋白或多肽。
可使用適於表現多肽的任何細胞來產生如本發明之肽。該細胞可為一種原核細胞或真核細胞。適宜的原核細胞包括大腸桿菌(E.coli)。真核細胞的實例係包括酵母細胞、植物細胞、昆蟲細胞或哺乳類動物細胞。在一些情況下,該細胞並非原核細胞,因為有些原核細胞無法如同真核細胞般地進行轉譯後修飾。此外,在真核細胞中可能達到非常高的表現位準,並且藉由使用適當的標記,可以較容易地從真核細胞中純化蛋白。亦可使用特定質體,其提高分泌至培養基中的蛋白。
生產所關注的多肽之方法可能涉及經改質而表現該多肽之一細胞的培養或發酵作用。該培養或發酵作用可在生物反應器中進行,其中適當地供應營養素、空氣/氧氣及/或生長因子。可藉由將培養基/發酵液與細胞分離,提取蛋白內容物,將個別蛋白分開及將所分泌的多肽分離出來,而收集所分泌的蛋白。培養、發酵及分離技術係本技術領域的嫻熟技術人員所眾所周知。
生物反應器係包括一或多個器皿,在其中可培養細胞。藉著反應物持續流入反應器,及所培養的細胞持續流出反應器,可在生物反應器中持續進行培養。任擇地,可分批進行培養。監測與控制生物反應器的環境條件,諸如該器皿內的pH值、氧氣、流入與流出的流速,及器皿內的攪拌作用,使得以提供最佳的細胞培養條件。
表現所關注的多肽之細胞在培養之後,較佳將多肽分離出來。可使用技藝中所知用於分離細胞培養物中的多肽/蛋白之任何適宜方法。為了從培養物中分離出所關注的多肽/蛋白,首先可能需要從含有所關注的多肽/蛋白之培養基中,將所培養的細胞分離出來。若所關注的多肽/蛋白係由細胞所分泌,則可藉由離心,將細胞從含有所分泌的多肽/蛋白之培養基中分離出來。若所關注的多肽/蛋白係聚集在該細胞內,則必需在離心前先破壞細胞,例如使用超音波處理、快速冷凍-解凍或滲透性溶胞作用。離心後將產生一片狀沈澱物及其中含有所培養的細胞或所培養細胞的細胞碎片,及產生含有培養基與所關注 的多肽/蛋白之上清液。
然後,可能需要將所關注的多肽/蛋白從上清液或培養基中分離出來,上清液或培養基中可能含有其他蛋白與非蛋白組分。從上清液或培養基中分離多肽/蛋白組分的常見方法係藉由沉澱作用。溶解度不同的多肽/蛋白係在不同濃度的沈澱劑諸如硫酸銨沈澱。例如,在低濃度的沈澱劑提取出水溶性蛋白。因此,藉由添加濃度遞增的沈澱劑,可區分出溶解度不同的蛋白。之後可使用透析,而從所分離的蛋白除去硫酸銨。
用於區分不同的多肽/蛋白之其他方法係技藝中所知,例如離子交換層析法與尺寸層析法。其等可取代沉澱作用,或可在沉澱作用之後進行。
當從培養物中分離出所關注的多肽/蛋白之後,可能需要濃縮該蛋白。用於濃縮所關注的蛋白之數種方法係技藝中所知,諸如超過濾作用或冷凍乾燥法。
序列一致性
可按本技術領域的嫻熟技術人員所知的各種方式,例如使用公開可取得的電腦軟體諸如ClustalW1.82、T-coffee或Megalign(DNASTAR)軟體,進行用於測定胺基酸或核苷酸序列一致性百分比之排比。當使用該軟體時,較佳採用系統內定參數,如系統內定的缺口罰分與延伸罰分。ClustalW 1.82的系統內定參數為:蛋白缺口開啟罰分=10.0,蛋白缺口延伸罰分=0.2,蛋白矩陣=貢內特(Gonnet),蛋白/DNA終端缺口=-1,蛋白/DNA缺口距離 =4。
本發明包括所述的各方面與較佳特性之組合,除非該組合係顯然不允許或明確表示需避免者。
本申請案中所用各節標題僅為了組織編排之目的,而不應解釋為侷限所述主題。
現在將藉由實例及參照所附圖式說明本發明的各方面與各實施例。其他方面與實施例將為本技術領域的嫻熟技術人員所顯而易見。內文中所提及的所有文獻皆在此併入本案以為參考資料。
在本說明書中及包括其後的申請專利範圍在內,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則應理解“包含(comprise)”一詞及其變體諸如“包含(comprises)”與“包含(comprising)”係意味著包括所述整數或步驟或者整數或步驟之群組,但不排除其他整數或步驟或者整數或步驟之群組。
必須注意如說明書與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中所用之單數形式的“一(a)”、“一(an)”及“該”係包括複數的提述對象,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確說明。在本申請案中,範圍可示為自“約”一特定數值及/或至“約”另一特定數值。當表達該範圍時,另一實施例係包括自一特定數值及/或至另一特定數值。類似地,當數值係以近似值方式表達時,藉由使用前述詞“約”,將瞭解該特定數值形成另一實施例。
圖式簡單說明
現在將參照所附圖式,論及用於說明本發明的原理之實施例與實驗,其中:
圖1.抗介白素2受體β抗體殖株之輕鏈可變域序列。在CDR處劃有底線並另外列出。
圖2.抗介白素2受體β抗體殖株之重鏈可變域序列。在CDR處劃有底線並另外列出。
圖3.抗γc抗體殖株之輕鏈可變域序列。在CDR處劃有底線並另外列出。
圖4.抗γc抗體殖株之重鏈可變域序列。在CDR處劃有底線並另外列出。
圖5.表格顯示抗介白素2受體β抗體殖株之輕鏈CDR序列。
圖6.表格顯示抗介白素2受體β抗體殖株之重鏈CDR序列。
圖7.表格顯示抗γc抗體殖株之輕鏈CDR序列。
圖8.表格顯示抗γc抗體殖株之重鏈CDR序列。
圖9.表格顯示P2C4所衍生的抗介白素2受體β抗體殖株之輕鏈CDR序列。
圖10.表格顯示P2C4所衍生的抗介白素2受體β抗體殖株之重鏈CDR序列。
圖11.表格顯示P1A3所衍生的抗γc抗體殖株之輕鏈CDR序列。
圖12.表格顯示P1A3所衍生的抗γc抗體殖株之重鏈CDR序列。
圖13.抗介白素2受體β抗體殖株P2C4之CH2與CH3域序列。
圖14.抗γc抗體殖株P1A3之CH2與CH3域序列。
圖15.抗介白素2受體β抗體殖株之胺基酸序列。VH域係以底線顯示。(GGGS)3連接基(及其變異體)係以粗體顯示。VL域係以雙底線顯示。短連接基係以粗斜體顯示。鉸鏈係以斜體顯示。CH2域係以點式底線顯示。CH3域係以短劃式底線顯示。
圖16.抗γc抗體殖株之胺基酸序列。VH域係以底線顯示。(GGGS)3連接基(及其變異體)係以粗體顯示。VL域係以雙底線顯示。短連接基係以粗斜體顯示。鉸鏈係以斜體顯示。CH2域係以點式底線顯示。CH3域係以短劃式底線顯示。
圖17.抗介白素2受體β抗體殖株之核苷酸序列。
圖18.抗γc抗體殖株之核苷酸序列。
圖19.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之示意圖示。
圖20.該傳感圖係顯示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與(A)人類介白素2受體β及(B)人類γc的結合作用,如藉由表面電漿共振分析所測定。
圖21.該矩形圖係顯示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A)與表現介白素2受體β/γc的細胞(及不表現的對照組細胞)的結合作用及(B)與PBMC的結合作用,如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所測定。
圖22.該矩形圖係顯示在體外藉由用介白素2或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處理NK92細胞而誘發STAT5、Akt及ERK媒介式訊號傳導,如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所 測定。
圖23.該圖係針對不同的免疫細胞子集顯示回應體外的介白素2或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處理之STAT5磷酸化百分比,如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所測定。
圖24.該圖係顯示回應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之處理或者僅展現對於介白素2受體β或γc的特異性之對照組抗體之處理之介白素2依賴型NK92細胞增生作用。
圖25.該圖與示意圖係顯示對於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結合作用的連接基長度之分析結果。(A)抗體與scFv格式及連接基(連接基係以斜體顯示)之示意圖。(B)該圖係顯示回應包含不同長度的連接基之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之處理之NK92細胞增生作用。(C)該圖係顯示回應包含不同長度的連接基之雙scFv格式的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之處理之NK92細胞增生作用。
圖26.該矩形圖係顯示藉由在體外用介白素2或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處理,而誘發石蟹獼猴脾細胞中的STAT5訊號傳導作用,如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所測定。
圖27.該圖係顯示在重組型人類介白素2或所指定量的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Mega2)存在下,培養PBMC達1個星期後之T細胞數目與比率。(A)CD3+細胞,(B)CD4+細胞,(C)CD8+細胞,及(D)CD8+相對於CD4+細胞之比率。
圖28.該圖係顯示在重組型人類介白素2或所指定量的 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Mega2)存在下,培養PBMC達1個星期後之調節性T細胞的百分比。
圖29.該圖係顯示在重組型人類介白素2或所指定量的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Mega2)存在下,培養PBMC達1個星期後之CD8+ T細胞子集在CD8+細胞中所佔的百分比。就各子集而言,從左至右的數據點為:200奈克/毫升的介白素2,3微克/毫升的Mega2,1微克/毫升的Mega2,0.3微克/毫升的Mega2,0.3微克/毫升的Mega2與CD3/28。
圖30.該圖係顯示在EBV-LCL與重組型人類介白素2或所指定量的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Mega2)存在下,培養來自EBV血清陽性捐贈者的PBMC之後之T細胞數目與比率。(A)CD3+細胞,(B)CD4+細胞,(C)CD8+細胞,及(D)CD8+相對於CD4+細胞之比率。
圖31.該圖係顯示在EBV-LCL與重組型人類介白素2或所指定量的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Mega2)存在下,培養來自EBV血清陽性捐贈者的PBMC之後之T細胞子集。(A)CD8+T細胞子集在CD8+細胞中所佔的百分比。就子集而言,從左至右的數據點為:200奈克/毫升的介白素2,3微克/毫升的Mega2,1微克/毫升的Mega2,0.3微克/毫升的Mega2,0.3微克/毫升的Mega2與CD3/28。(B)CD8+PD1+細胞在CD8+細胞中所佔的百分比,及(C)調節性T細胞在CD4+細胞中所佔的百分比。
圖32.該圖係顯示在EBV-LCL與重組型人類介白素2或 所指定量的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Mega2)存在下,培養來自EBV血清陽性捐贈者的PBMC之後之胞毒型T淋巴細胞的細胞毒性。
圖33.該條形圖係顯示P1A3家族殖株的熱穩定性。在熱處理前後之P1A3與突變殖株(A)B4與E9及(B)B3與E8對於γc的結合作用。顯示重複實驗的平均值±標準差。
圖34.該條形圖係顯示P2C4家族殖株的熱穩定性。在熱處理前後之P2C4與突變殖株(A)A9、B1、B5、B6、B8、C4、C7、C12、E2、E3、E7、E8、E9、G2、G11、H1、H2及H3及與(B)A4、B12、C1、D10、E6、F8、F11及C1D10對於IL2-Rβ的結合作用。顯示重複實驗的平均值±標準差。
圖35.該圖係顯示(A)P2C4_FW2單鏈抗體與介白素2受體β的結合作用,及(B)P1A3_FW2單鏈抗體與γc的結合作用。
圖36.該圖係針對具有NSGAGTAAA(序列辨識編號:157)或GGGGSAAA(序列辨識編號:158)短連接基的抗體,顯示雙特異性抗體殖株P2C4/P1A3與(A)介白素2受體β及與(B)γc的結合作用。
圖37.該圖係顯示雙特異性基因工程式抗體殖株與(A)介白素2受體β及與(B)γc的結合作用。
圖38.該圖係顯示抗原特異性CD8+T細胞對於暴露於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之體外反應,如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所測量。(A)CD8+ T細胞之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 受體β/γc抗體依賴型擴增作用。(B)在與自體同源的LCL共培養後,暴露於該抗體相較於暴露於介白素2之後之CD8:CD4+ T細胞比率。*p值<0.05。
圖39.該圖係顯示在(A)一抗原特異性情況或(B)非特異性情況中,調節性T細胞對於暴露於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之體外反應,如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所測量。*p值<0.05。
圖40.該條形圖係顯示在投予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之前與之後,藉由流式螢光技術(Luminex)分析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血漿中之(A)IFNγ、(B)介白素15、(C)IL-1β、(D)IL-6及(E)TNFα而測得之細胞介素位準。
圖41.該條形圖係顯示T細胞子集對於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注射之體內反應,如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所測量。(A)T細胞在總白血球群體中所佔的比例,(B)Ki-67+陽性CD8+細胞在總CD8+ T細胞群體中所佔的比例。(C)Ki-67+陽性CD4+細胞在總CD4+ T細胞群體中所佔的比例。藉由T細胞相對於總白血球群體的比例之增加,而顯示雙特異性抗體依賴型擴增作用。
圖42.該條形圖係顯示自然殺手細胞對於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注射之體內反應,如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所測量。(A)自然殺手細胞在投藥前的總白血球群體中所佔的比例,(B)Ki-67+陽性自然殺手細胞在總自然殺手細胞群體中所佔的比例。
實例
在下列實例中,本案發明者說明抗介白素2受體β與抗γc抗體之分離、建構、基因工程以及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的體外與體內功能特性分析。
例1:抗人類介白素2受體β與抗人類γc抗體之分離作用
經由體外篩選作用,而從一人類抗體噬菌體呈現庫分離出抗介白素2受體β與抗γc抗體。原先藉由使用重組型介白素2受體β與γc蛋白作為抗原之ELISA,辨識出特異性Fab抗體。
例2:靶向中等親和性介白素2受體β-γc的一種雙特異性抗體之建構
篩選在ELISA(例1)中顯示強力結合作用之殖株,及用於建構一種“隆凸入凹孔(knob-in-hole)”式單價的雙特異性人類抗體,其係以圖19中所圖式化及與一個lgG1主鏈Fc區連接的一單鏈可變片段(scFv)為基礎。
“隆凸入凹孔(knob-in-hole)”格式避免了同二聚化作用及避免形成二價的單特異性抗體。
在該抗體的Fc部分中導入LALA突變作用(用丙胺酸取代野生型重鏈固定域2中的白胺酸殘基234與235),以取消與Fc受體的結合作用。
Fv域與Fc域之間的連接基之尺寸並不影響建構物的功能(見例6.2與圖25)。
雙特異性scFv(bis-scFv)格式:
P1A3與P2C4 scFv係藉由一個連接基栓在一起,而形成藉由一個連接基所連接的二個單鏈可變域所組成之 一種雙特異性抗體(圖25A右側)。測試不同的連接基尺寸(圖25C),及藉由測量NK92細胞生長而測試活性。
在介白素2不存在下,雙特異性scFv在維持NK92細胞增生方面具有效用。該二單鏈片段之間的連接基尺寸並不影響該雙特異性化合物活性(圖25C)。
例3:與介白素2受體鏈的結合作用之分析
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分析雙特異性抗體與介白素2受體β或γc的結合作用。
抗體係與先前已用編碼介白素2受體β或γc的建構物進行轉染的HEK-293.6E細胞一起培養。
使用一種螢光接合型繼發性抗體,檢測與該等細胞的結合作用。使用同型lgG1作為負對照組。亦測試對於介白素2受體β或γc或者對於一不相關標的具有特異性之雙特異性建構物。
顯示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係與表現其標的之細胞結合(圖21A)。
例4:對於介白素2受體鏈之親和性分析
使用固定在一晶片上的重組型介白素2受體β或γc鏈,及在該表面上流過各種濃度的抗體,而在表面電漿共振法中測量抗介白素2受體β/γc雙特異性抗體與/從受體鏈的結合/解離作用。
該抗體顯示對於介白素2受體β或γc鏈的親和性非常高,結合作用非常迅速而解離作用非常緩慢(圖20)。
測量對於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 P2C4/P1A3及表1中所示的其他雙特異性抗體之親和性。
例5:與PBMC子集之結合作用
在從健康捐贈者分離出的PBMC上測試雙特異性IgG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以查驗其所結合的細胞子集。在PBMC上添加抗體或同型lgG對照組,及在流動式細胞測量分析中用螢光接合型繼發性抗人類lgG抗體進行檢測。
抗介白素2受體β/γc雙特異性抗體並未顯示對於CD4+或CD8+ T細胞的高度結合作用。然而,該抗體係與CD56+自然殺手細胞、CD19+ B細胞及CD14+/CD16+單核細胞有效地結合(圖21B)。
例6:抗介白素2受體β/γc雙特異性抗體之活性/介白素2促效性效應
6.1訊號傳導路徑之磷酸化作用
已知介白素2係經由STAT5、ERK及Akt路徑觸發細胞內訊號傳導。測試抗介白素2受體β/γc雙特異性抗體 經由該等路徑誘發訊號傳導之能力。
從血清取得介白素2敏感型NK92細胞,然後用介白素2(100單位/毫升即約0.5nM1)或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10微克/毫升即約95nM2)刺激達30分鐘,及在流動式細胞測量分析中使用螢光抗體檢測STAT5、Akt及ERK的磷酸化作用。
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誘發STAT5與Akt磷酸化作用,雖然其程度比介白素2溫和(圖22)。在該分析中,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並未觸發ERK的磷酸化作用(圖22)。
在治療上使用介白素2的最大障礙係在於其傾向於刺激表現高親和性異三聚型受體CD25之細胞,如調節性T細胞(Treg)、活化型T細胞、活化型B細胞、一些骨髓樣前驅細胞及上皮細胞。
在從健康捐贈者所獲得的調節性T細胞、CD8+ T細胞及自然殺手細胞中,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測量在介白素2或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存在下之STAT5磷酸化作用。
少量的介白素2即足以活化自然殺手細胞或T細胞;但即使在低位準的介白素2存在下,調節性T細胞即優先及強力地被活化。在自然殺手細胞或CD8+T細胞中的STAT5訊號傳導路徑活化程度低於20%之該等濃度,調節性T細胞已呈現100%活化(圖23)。
相比之下,雙特異性抗體顯示不同的活化廓型,其活化調節性T細胞之傾向較低。在自然殺手細胞或 CD8+T細胞中導致20%活化之該等濃度,在調節性T細胞中所呈現的STAT5磷酸化程度係介於39與49%之間。在自然殺手細胞或CD8+T細胞中獲致50%活化之該等濃度,調節性T細胞群體仍未完全活化,其STAT5磷酸化程度為73至78%(圖23)。
6.2介白素2依賴型細胞之增生
在介白素2不存在下,用阿爾瑪(Alamar)藍染料測量NK92細胞的生存力與生長。
在介白素2不存在下,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能維持NK92細胞之增生,而僅與介白素2受體的一鏈結合之抗體建構物則未顯出任何效應(圖24)。
為評估連接基長度是否影響該抗體的功能性,使用具有不同的連接基尺寸之抗體進行同一分析。
連接基尺寸並不影響NK92細胞之生長(圖25B)。使用最短與最長的連接基(介於5與23個胺基酸之間),獲得圖25B中的數據。
在雙特異性抗體格式或雙特異性scFv格式中分析不同長度的連接基,如圖25A中以圖示方式所呈現。簡言之,P1A3與P2C4 scFv係用不同尺寸的連接基連接,及藉由測量NK92細胞生長而測試活性。
結果係示於圖25B與25C。在介白素2不存在下,雙特異性scFv在維持NK92細胞增生方面具有效用,及該二scFv片段之間的連接基之尺寸並不影響活性。
6.3與石蟹獼猴細胞之交叉反應性
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細胞上試驗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簡言之,在人類介白素2或雙特異性抗體存在下培養石蟹獼猴的脾細胞,及測量STAT5磷酸化作用。發現該抗體與石蟹獼猴的介白素2受體交叉反應,及觸發STAT5磷酸化之效率係與人類介白素2相當(圖26)。
6.4結論
綜合言之,該等數據顯示抗介白素2受體β/γc雙特異性抗體對於介白素2具有一些促效性效應,及該等效應並非高度傾向於朝向表現CD25的細胞。
例7:免疫反應之調控:在非特異性刺激之情況下控制T細胞擴增作用
從志願捐贈者分離出末梢血液單核細胞(PBMC),及在重組型人類介白素2(200奈克/毫升)、抗介白素2受體β/γc雙特異性抗體(3、1、0.3、0.1或0.03微克/毫升)或作為陽性對照組之抗CD3/CD28珠粒存在下培養1個星期。1個星期之後,藉由測量絕對細胞數目而評估細胞擴增作用;藉由FACS測量細胞子集之比例。
7.1 T細胞擴增作用
在可相比的濃度(200奈克/毫升12nM的介白素2;3微克/毫升20nM的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該抗體觸發T細胞增生作用,但其程度低於介白素2(圖27A至27C)。雙特異性抗體在T細胞增生作用上顯示一種劑量依賴性效應(圖27A至27D)。在一種非特異性刺激情況下,相較於與介白素2一起培養的細胞,在抗介白素2受 體β/γc抗體存在下之CD8:CD4細胞比率並無顯著差異(圖27D)。
7.2調節性T細胞之刺激作用
調節性T細胞(Treg)表現高親和性介白素2受體子鏈介白素2受體α。在一種非特異性刺激情況下,介白素2傾向於刺激CD3+CD4+ T細胞中之調節性T細胞;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則未觸發該調節性T細胞擴增作用(圖28)。
7.3作用型相對於記憶型細胞之刺激作用
就記憶型CD8+淋巴細胞而言,如相較於回應介白素2的刺激之擴增作用,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所觸發之作用性記憶型CD8+ T細胞子集的擴增作用較大,而所觸發之中樞記憶型與初始型CD8+ T細胞子集的擴增作用較小(圖29)。
例8:免疫反應之調控:在特異性刺激之情況下控制T細胞擴增作用
來自艾司坦氏-巴爾氏(Epstein-Barr)病毒(EBV)血清陽性志願捐贈者之PBMC係經EBV感染,而產生淋巴母細胞樣細胞株(LCL)。將淋巴母細胞樣細胞株分類及進行γ射線照射,以抑制其等的後續增生作用。在介白素2、抗介白素2受體β/γc雙特異性抗體或抗CD3/CD28珠粒(正對照組)存在下,經照射處理的LCL係按1x105個細胞/毫升的密度與2x106個/毫升的自體同源型PBMC共同培養達2個星期。然後分析細胞增生作用及不同細胞子集的比例。
使用供顆粒酶B與半胱天冬胺酸酶8所用的一種螢光肽受質,進行細胞毒性殺滅分析。按2:1的比率將經擴增的T細胞與活的LCL共同培養1小時。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分析肽-螢光陽性細胞而測量殺滅作用,肽-螢光陽性細胞係表示該等細胞正經歷CTL所誘發的計畫性細胞死亡。
8.1 T細胞擴增作用
雙特異性抗體觸發T細胞擴增作用,即使在低濃度亦然。抗介白素2受體β/γc雙特異性抗體所媒介的T細胞擴增作用,係略大於在介白素2刺激後所觀察到的擴增作用(圖30A)。雖然該抗體並未顯著影響CD4+ T細胞的數目(圖30B),該抗體所引發CD8+ T細胞數目增加之程度係大於介白素2(圖30C),及因此增加CD8:CD4的細胞比率(圖30D)。
8.2對於T細胞子集之效應
在最高濃度(1微克/毫升),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有利於作用性CD8+ T細胞擴增之程度係高過有利於CD8+記憶細胞,如相較於介白素2的刺激作用而言(圖31A)。相較於介白素2刺激作用,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亦觸發CD8+ PD-1+子集之增加(圖31B),同時降低了調節性T細胞之比例(圖31C)。
8.3胞毒型T淋巴細胞媒介式殺滅作用
抗介白素2受體β/γc雙特異性抗體能引發胞毒型T淋巴細胞的細胞毒性。在可相比的莫耳濃度(12nM(200奈 克/毫升)的介白素2相對於7nM(1微克/毫升)的抗體),抗體媒介式細胞毒性係低於介白素2所觸發的細胞毒性(圖32)。
8.4結論
綜合言之,數據表明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所觸發的作用機制係不同於介白素2所觸發者。該抗體偏向於引發作用性CD8+ T細胞的擴增。該抗體容許胞毒型T細胞的刺激作用,但不像介白素2會偏向於刺激調節性T細胞。
例9:增進穩定性之序列基因工程
建構雙特異性抗體時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係在於異基因建構物的穩定性。不同於單特異性IgG,本申請案的雙特異性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係藉由人工組裝二對不同的輕鏈/重鏈而成。
為了增進建構物的整體穩定性,進行原始抗體殖株P2C4與P1A3的基因工程,以提高其等的熱穩定性。
9.1熱穩定性殖株
從親本殖株P2C4與P1A3建立隨機誘變型殖株庫,及在依序進行淘選作用與ELISA達二個回合之後,就突變株與各自標的之結合作用進行篩選。然後將結合物加熱至55℃。對於加熱後仍然結合的突變株進行定序,及辨識出獨特的殖株。
在45℃與65℃之間加熱4小時之後,藉由在ELISA中測量與其等的各自標的即γc(圖33A與33B)或介白素2受體β(圖34A與34B)的結合作用,分析該等殖株的熱穩 定性。突變殖株所顯示的熱穩定性係高於親本殖株。
9.1植入高度穩定的架構
為進一步增加抗體的穩定性,將殖株植入已知具高穩定性的抗體之架構中。
將P2C4與P1A3植入已知具高穩定性的抗體之架構中。進行ELISA實驗,以確認新殖株保有與介白素2受體β及γc結合的能力。
P2C4_FW2與P1A3_FW2二者分別顯示與介白素2受體β及γc之一種劑量依賴性結合廓型(圖35A與35B)。
例10:新的雙特異性建構物與介白素2受體β/γc之結合作用
10.1可變域與固定域之間的短連接基
製備雙特異性抗體建構物,其包括位於scFv與固定域(抗體格式:VH域-連接基-VL域-短連接基-鉸鏈-CH2域(+LALA)-CH3域(+隆凸/凹孔+半胱胺酸))之間的下列短連接基中之一者:NSGAGTAAA(序列辨識編號:157)或GGGGSAAA(序列辨識編號:158)。
產生具有NSGAGTAAA(序列辨識編號:157)或GGGGSAAA(序列辨識編號:158)短連接基之雙特異性建構物,及藉由ELISA測試與介白素2受體β與γc的結合作用。
發現雙特異性抗體具有相近的結合親和性,不論短連接基為何(圖36A與36B)。
建構具有新序列的雙特異性抗體,及藉由ELISA分析在介白素2受體β或介白素2受體γc上的結合作 用。相較於親本雙特異性抗體與介白素2受體的結合親和性,發現建構物的結合親和性係相近或更佳(圖37A與37B)。
例11:對於T細胞擴增與極化作用之效應
使用T細胞進行分析,以測量抗介白素2受體β/γc雙特異性抗體對於體外T細胞擴增作用之效應,及測量其對於抗原特異性與非特異性定性極化作用及子集特異性之影響。使用來自EBV陽性個體的末梢血液,以產生EBV轉型淋巴母細胞樣B細胞株(LCL)以及EBV特異性胞毒型T淋巴細胞(CTL)系。
簡言之,為產生淋巴母細胞樣B細胞株,PBMC係在環孢素與EBV存在下培養1個星期,及在具有環孢素但不具有EBV的更新培養基中再培養2個星期。在培養之後,將細胞轉移至一個G-雷克斯(G-Rex)管柱,並監測其生長。為產生胞毒型T淋巴細胞,在淋巴母細胞樣B細胞株上進行輻射處理而使其作用為胞毒型T淋巴細胞的一抗原來源。按40:1的作用劑相對於刺激劑(E:S)比率,將PBMC與淋巴母細胞樣B細胞株共同培養。藉由添加介白素2、抗介白素2受體β/γc雙特異性抗體或CD3/28珠粒而刺激細胞。
七天之後,更換細胞的培養基,及進行附加的細胞刺激作用。在第10天,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分析淋巴細胞擴增作用及表現型。
相較於回應介白素2的刺激之擴增作用,發現添 加雙特異性抗體導致了具抗原特異性的CD8+ T細胞之擴增作用顯著增加(圖38A)。此外,在抗體刺激之後,體外培養物顯示CD8:CD4比率之增進(圖38B)。
然後在抗原特異性(自體同源的LCL共培養)及非特異性(抗CD3/CD28微珠)之情況下,測量雙特異性抗體對於調節性T細胞(Treg)擴增作用之影響,及與回應介白素2刺激之調節性T細胞擴增作用相比較。在非特異性(圖39A)與抗原特異性刺激作用(圖39B)之二種情況下,相較於回應介白素2之調節性T細胞擴增作用,發現添加雙特異性抗體導致了調節性T細胞的擴增作用顯著降低。
例12: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之體內數據
在石蟹獼猴中建立一劑量遞增實驗,以測量靜脈內(iv)注射抗介白素2受體β/γc雙特異性抗體之效應;其驅動T細胞與自然殺手細胞增生之能力;及其經由“細胞介素風暴”之潛在毒性。
藉由通過股動脈之靜脈注射,對於三隻獼猴投予單一劑量的抗介白素2受體β/γc抗體;獼猴A領受1毫克/公斤,獼猴B領受5毫克/公斤,而獼猴C領受10毫克/公斤。在注射抗體前及在注射後1小時、24小時、72小時及120小時採集血液。
在整個研究期間進行生命徵象與身體檢查,及在研究結束後再進行3個星期。在所有時間點分離PBMC,藉由免疫染色法及流動式細胞測量術分析白血球子集,及藉由分析Ki-67表現作用而評估細胞擴增作用。藉由 Luminex®測量所有時間點的血漿細胞介素位準。
由獸醫進行的體檢顯示在整體外觀、黏膜、心血管、呼吸、皮膚、消化、肌肉骨骼、神經、泌尿生殖系統、聽覺或視覺系統並無異常。在臨床上並未發現動物有熱病性疾病或抑鬱症。一動物(獼猴B)出現輕微的體重減輕,之後在研究期間體重得到恢復。動物並未出現明顯的中毒跡象,該等跡象通常伴隨著介白素2投藥作用出現(PMID:1418698與8454416)。
細胞介素分析顯示在注射後發炎介質僅輕微增加,這與該等觀察結果相符(圖40A至40E)。流動式細胞測量分析顯示CD4+與CD8+ T細胞群體的顯著增生(圖41A至41C)。
亦觀察到回應抗體治療之自然殺手細胞增生作用(圖42A與42B)。應注意在單一劑量的抗體之後即觀察到該擴增作用,相較於介白素2需要連續輸注或重複劑量之情況,這表明抗介白素2受體β/γc雙特異性抗體的半衰期比介白素2長。
<110>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
<120> 介白素2受體β(IL2R β)/共同γ鏈抗體
<130> RIC/FP7218654
<140> TW 105124993
<141> 2016-08-05
<150> SG 10201506227V
<151> 2015-08-06
<160> 156
<170> 專利申請軟體3.5版
<210> 1
<211> 10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
<210> 2
<211> 1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LC-CDR1
<400> 2
<210> 3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LC-CDR2
<400> 3
<210> 4
<211> 1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LC-CDR3
<400> 4
<210> 5
<211> 10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5
<210> 6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LC-CDR1
<400> 6
<210> 7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LC-CDR2
<400> 7
<210> 8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LC-CDR3
<400> 8
<210> 9
<211> 10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9
<210> 10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LC-CDR1
<400> 10
<210> 11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LC-CDR2
<400> 11
<210> 12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LC-CDR3
<400> 12
<210> 13
<211> 11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3
<210> 14
<211> 1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LC-CDR1
<400> 14
<210> 15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LC-CDR2
<400> 15
<210> 16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LC-CDR3
<400> 16
<210> 17
<211> 10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7
<210> 18
<211> 1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LC-CDR1
<400> 18
<210> 19
<211> 10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9
<210> 20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LC-CDR2
<400> 20
<210> 21
<211> 10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21
<210> 22
<211> 1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LC-CDR3
<400> 22
<210> 23
<211> 10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23
<210> 24
<211> 10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24
<210> 25
<211> 1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LC-CDR1
<400> 25
<210> 26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LC-CDR2
<400> 26
<210> 27
<211> 10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27
<210> 28
<211> 10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28
<210> 29
<211> 10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29
<210> 30
<211> 10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30
<210> 31
<211> 10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31
<210> 32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LC-CDR2
<400> 32
<210> 33
<211> 10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33
<210> 34
<211> 10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34
<210> 35
<211> 12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35
<210> 36
<211> 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C-CDR1
<400> 36
<210> 37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C-CDR2
<400> 37
<210> 38
<211> 1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C-CDR3
<400> 38
<210> 39
<211> 11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39
<210> 40
<211> 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C-CDR1
<400> 40
<210> 41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C-CDR2
<400> 41
<210> 42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C-CDR3
<400> 42
<210> 43
<211> 11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43
<210> 44
<211> 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C-CDR1
<400> 44
<210> 45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C-CDR2
<400> 45
<210> 46
<211> 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C-CDR3
<400> 46
<210> 47
<211> 11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47
<210> 48
<211> 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C-CDR1
<400> 48
<210> 49
<211> 1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C-CDR2
<400> 49
<210> 50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C-CDR3
<400> 50
<210> 51
<211> 12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51
<210> 52
<211> 1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C-CDR3
<400> 52
<210> 53
<211> 12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53
<210> 54
<211> 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C-CDR1
<400> 54
<210> 55
<211> 12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55
<210> 56
<211> 12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56
<210> 57
<211> 12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57
<210> 58
<211> 12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58
<210> 59
<211> 12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59
<210> 60
<211> 12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60
<210> 61
<211> 12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61
<210> 62
<211> 12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62
<210> 63
<211> 12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63
<210> 64
<211> 12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64
<210> 65
<211> 12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65
<210> 66
<211> 12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66
<210> 67
<211> 11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67
<210> 68
<211> 1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LC-CDR1
<400> 68
<210> 69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LC-CDR2
<400> 69
<210> 70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LC-CDR3
<400> 70
<210> 71
<211> 10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71
<210> 72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LC-CDR1
<400> 72
<210> 73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LC-CDR2
<400> 73
<210> 74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LC-CDR3
<400> 74
<210> 75
<211> 11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75
<210> 76
<211> 1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76
<210> 77
<211> 1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C-CDR3
<400> 77
<210> 78
<211> 1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78
<210> 79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C-CDR1
<400> 79
<210> 80
<211> 1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C-CDR2
<400> 80
<210> 81
<211> 1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C-CDR3
<400> 81
<210> 82
<211> 1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82
<210> 83
<211> 1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C-CDR2
<400> 83
<210> 84
<211> 1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84
<210> 85
<211> 1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LC-CDR1
<220>
<221> 變異體
<222> (9)..(9)
<223> Xaa係組胺酸或天門冬胺酸
<220>
<221> 變異體
<222> (13)..(13)
<223> Xaa係纈胺酸或異白胺酸
<400> 85
<210> 86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LC-CDR2
<220>
<221> 變異體
<222> (2)..(2)
<223> Xaa係異白胺酸、天冬醯胺酸或苯丙胺酸
<220>
<221> 變異體
<222> (6)..(6)
<223> Xaa係脯胺酸或丙胺酸
<400> 86
<210> 87
<211> 1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LC-CDR3
<220>
<221> 變異體
<222> (9)..(9)
<223> Xaa係白胺酸或纈胺酸
<400> 87
<210> 88
<211> 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C-CDR1
<220>
<221> 變異體
<222> (4)..(4)
<223> Xaa係甲硫胺酸或異白胺酸
<400> 88
<210> 89
<211> 1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C-CDR3
<220>
<221> 變異體
<222> (12)..(12)
<223> Xaa係酪胺酸或天冬醯胺酸
<400> 89
<210> 90
<211> 1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C-CDR2
<220>
<221> 變異體
<222> (5)..(5)
<223> Xaa係絲胺酸或苯丙胺酸
<400> 90
<210> 91
<211> 11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91
<210> 92
<211> 10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92
<210> 93
<211> 11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93
<210> 94
<211> 10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94
<210> 95
<211> 48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95
<210> 96
<211> 24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96
<210> 97
<211> 23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97
<210> 98
<211> 24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98
<210> 99
<211> 25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99
<210> 100
<211> 25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00
<210> 101
<211> 25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01
<210> 102
<211> 25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02
<210> 103
<211> 25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03
<210> 104
<211> 25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04
<210> 105
<211> 25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05
<210> 106
<211> 25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06
<210> 107
<211> 25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07
<210> 108
<211> 25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08
<210> 109
<211> 25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09
<210> 110
<211> 25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10
<210> 111
<211> 25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11
<210> 112
<211> 25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12
<210> 113
<211> 25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13
<210> 114
<211> 25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14
<210> 115
<211> 25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15
<210> 116
<211> 25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16
<210> 117
<211> 25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17
<210> 118
<211> 25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18
<210> 119
<211> 25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19
<210> 120
<211> 25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20
<210> 121
<211> 25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21
<210> 122
<211> 25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22
<210> 123
<211> 25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23
<210> 124
<211> 48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24
<210> 125
<211> 24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25
<210> 126
<211> 25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26
<210> 127
<211> 25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27
<210> 128
<211> 25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28
<210> 129
<211> 25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29
<210> 130
<211> 648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P2C4 Fab輕鏈ntd(VL,接合,CL)
<400> 130
<210> 131
<211> 67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P2C4 Fab重鏈ntd(VH,接合,CH)
<400> 131
<210> 132
<211> 144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P2C4 scFv ntd(scFv與Fc具有隆凸式改質作用)
<400> 132
<210> 133
<211> 64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P2H7 Fab輕鏈ntd(VL,接合,CL)
<400> 133
<210> 134
<211> 666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P2H7 Fab重鏈ntd(VH,接合,CH)
<400> 134
<210> 135
<211> 1428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P2H7 scFv ntd(scFv與Fc具有隆凸式改質作用)
<400> 135
<210> 136
<211> 64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P2D12 Fab輕鏈ntd(VL,接合,CL)
<400> 136
<210> 137
<211> 65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P2D12 Fab重鏈ntd(VH,接合,CH)
<400> 137
<210> 138
<211> 145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P2D12 scFv ntd(scFv與Fc具有隆凸式改質作用)
<400> 138
<210> 139
<211> 648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P1G11 Fab輕鏈ntd(VL,接合,CL)
<400> 139
<210> 140
<211> 6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P1G11 Fab重鏈ntd(VH,接合,CH)
<400> 140
<210> 141
<211> 143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P1G11 scFv ntd(scFv與Fc具有隆凸式改質作用)
<400> 141
<210> 142
<211> 657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P1A3 Fab輕鏈ntd(VL,接合,CL)
<400> 142
<210> 143
<211> 669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P1A3 Fab重鏈ntd(VH,接合,CH)
<400> 143
<210> 144
<211> 1443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P1A3 scFv ntd(scFv與Fc具有凹孔式改質作用)
<400> 144
<210> 145
<211> 64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P2B9 Fab輕鏈ntd(VL,接合,CL)
<400> 145
<210> 146
<211> 669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P2B9 Fab重鏈ntd(VH,接合,CH)
<400> 146
<210> 147
<211> 143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P2B9 scFv ntd(scFv與Fc具有凹孔式改質作用)
<400> 147
<210> 148
<211> 10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48
<210> 149
<211> 10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49
<210> 150
<211> 12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50
<210> 151
<211> 12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51
<210> 152
<211> 11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52
<210> 153
<211> 1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53
<210> 154
<211> 24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54
<210> 155
<211> 24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55
<210> 156
<211> 24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體序列
<400> 156

Claims (76)

  1. 一種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可選地為分離形式,其可與CD122及共同γ鏈(γc)結合。
  2. 如請求項1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為一種雙特異性抗體或一種雙特異性抗原結合片段。
  3. 一種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可選地為分離形式,其可與CD122結合,其包含胺基酸序列i)至vi):i)LC-CDR1:TGTSSDIGX1YDFX2S(序列辨識編號:85)RAGQAISSWLA(序列辨識編號:6);QASQDIGNYLN(序列辨識編號:10);或TRSSGSIASNYVQ(序列辨識編號:14);ii)LC-CDR2:DX3NNRX4S(序列辨識編號:86);KASNLES(序列辨識編號:7);DASNLET(序列辨識編號:11);或DDNQRPT(序列辨識編號:15);iii)LC-CDR3:SAYTSSDTX5V(序列辨識編號:87);QQYQSYPYT(序列辨識編號:8);LQLYDYPLT(序列辨識編號:12);或QSSHSTAVV(序列辨識編號:16);iv)HC-CDR1:NYYX6H(序列辨識編號:88); TYAMH(序列辨識編號:40);SYAMS(序列辨識編號:44);或GYYWS(序列辨識編號:48);v)HC-CDR2:AIMPSRGGTSYPQKFQG(序列辨識編號:37);WINTGNGNTKYSQNFQG(序列辨識編號:41);AISGSGGSTYYADSVKG(序列辨識編號:45);或EINHSGSTNYNPSLKS(序列辨識編號:49);vi)HC-CDR3:GEYYYDSSGYYX7(序列辨識編號:89);DLGQLERLYFW(序列辨識編號:42);DLGDY(序列辨識編號:46);或SSSGDAFD(序列辨識編號:50);或其一變異體,其中序列i)至vi)中的一或多者之一個或二個或三個胺基酸係經另一個胺基酸置換,其中X1=H或D;X2=V或I;X3=I、N或F;X4=P或A;X5=L或V;X6=M或I;及X7=Y或N。
  4. 如請求項3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中LC-CDR1係TGTSSDIGHYDFVS(序列辨識編號:2)、TGTSSDIGDYDFVS(序列辨識編號:18)、TGTSSDIGHYDFIS(序列辨識 編號:25)、RAGQAISSWLA(序列辨識編號:6)、QASQDIGNYLN(序列辨識編號:10)或TRSSGSIASNYVQ(序列辨識編號:14)中之一者。
  5. 如請求項3或請求項4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中LC-CDR2係DINNRPS(序列辨識編號:3)、DNNNRPS(序列辨識編號:20)、DFNNRPS(序列辨識編號:26)、DINNRAS(序列辨識編號:32)、KASNLES(序列辨識編號:7)、DASNLET(序列辨識編號:11)或DDNQRPT(序列辨識編號:15)中之一者。
  6. 如請求項3至5中任一項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中LC-CDR3係SAYTSSDTLV(序列辨識編號:4)、SAYTSSDTVV(序列辨識編號:22)、QYQSYPYT(序列辨識編號:8)、LQLYDYPLT(序列辨識編號:12)或QSSHSTAVV(序列辨識編號:16)中之一者。
  7. 如請求項3至6中任一項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中HC-CDR1係NYYMH(序列辨識編號:36)、NYYIH(序列辨識編號:54)、TYAMH(序列辨識編號:40)、SYAMS(序列辨識編號:44)或GYYWS(序列辨識編號:48)中之一者。
  8. 如請求項3至7中任一項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中HC-CDR2係AIMPSRGGTSYPQKFQG(序列辨識編號:37)、WINTGNGNTKYSQNFQG(序列辨識編號:41)、AISGSGGSTYYADSVKG(序列辨識編號:45)或EINHSGSTNYNPSLKS(序列辨識編號:49)中之一者。
  9. 如請求項3至8中任一項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中HC-CDR3係GEYYYDSSGYYY(序列辨識編號:38)、GEYYYDSSGYYN(序列辨識編號:52)、DLGQLERLYFW(序列辨識編號:42)、DLGDY(序列辨識編號:46)或SSSGDAFD(序列辨識編號:50)中之一者。
  10. 如請求項3至9中任一項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輕鏈變異區:LC-CDR1:TGTSSDIGHYDFVS(序列辨識編號:2)LC-CDR2:DINNRPS(序列辨識編號:3)LC-CDR3:SAYTSSDTLV(序列辨識編號:4)。
  11. 如請求項3至9中任一項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輕鏈變異區:LC-CDR1:TGTSSDIGDYDFVS(序列辨識編號:18)LC-CDR2:DINNRPS(序列辨識編號:3)LC-CDR3:SAYTSSDTLV(序列辨識編號:4)。
  12. 如請求項3至9中任一項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輕鏈變異區:LC-CDR1:TGTSSDIGHYDFVS(序列辨識編號:2)LC-CDR2:DNNNRPS(序列辨識編號:20)LC-CDR3:SAYTSSDTLV(序列辨識編號:4)。
  13. 如請求項3至9中任一項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輕鏈變異區:LC-CDR1:TGTSSDIGHYDFVS(序列辨識編號:2)LC-CDR2:DINNRPS(序列辨識編號:3) LC-CDR3:SAYTSSDTVV(序列辨識編號:22)。
  14. 如請求項3至9中任一項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輕鏈變異區:LC-CDR1:TGTSSDIGHYDFIS(序列辨識編號:25)LC-CDR2:DFNNRPS(序列辨識編號:26)LC-CDR3:SAYTSSDTLV(序列辨識編號:4)。
  15. 如請求項3至9中任一項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輕鏈變異區:LC-CDR1:TGTSSDIGHYDFVS(序列辨識編號:2)LC-CDR2:DNNNRPS(序列辨識編號:20)LC-CDR3:SAYTSSDTVV(序列辨識編號:22)。
  16. 如請求項3至9中任一項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輕鏈變異區:LC-CDR1:TGTSSDIGHYDFVS(序列辨識編號:2)LC-CDR2:DNNNRAS(序列辨識編號:32)LC-CDR3:SAYTSSDTVV(序列辨識編號:22)。
  17. 如請求項3至9中任一項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重鏈變異區:LC-CDR1:TGTSSDIGDYDFVS(序列辨識編號:18)LC-CDR2:DINNRPS(序列辨識編號:3)LC-CDR3:SAYTSSDTVV(序列辨識編號:22)。
  18. 如請求項3至9中任一項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輕鏈變異區:LC-CDR1:RAGQAISSWLA(序列辨識編號:6) LC-CDR2:KASNLES(序列辨識編號:7)LC-CDR3:QQYQSYPYT(序列辨識編號:8)。
  19. 如請求項3至9中任一項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輕鏈變異區:LC-CDR1:QASQDIGNYLN(序列辨識編號:10)LC-CDR2:DASNLET(序列辨識編號:11)LC-CDR3:LQLYDYPLT(序列辨識編號:12)。
  20. 如請求項3至9中任一項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輕鏈變異區:LC-CDR1:TRSSGSIASNYVQ(序列辨識編號:14)LC-CDR2:DDNQRPT(序列辨識編號:15)LC-CDR3:QSSHSTAVV(序列辨識編號:16)。
  21. 如請求項3至20中任一項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重鏈變異區:HC-CDR1:NYYMH(序列辨識編號:36)HC-CDR2:AIMPSRGGTSYPQKFQG(序列辨識編號:37)HC-CDR3:GEYYYDSSGYYY(序列辨識編號:38)。
  22. 如請求項3至20中任一項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重鏈變異區:HC-CDR1:NYYMH(序列辨識編號:36)HC-CDR2:AIMPSRGGTSYPQKFQG(序列辨識編號:37)HC-CDR3:GEYYYDSSGYYN(序列辨識編號:52)。
  23. 如請求項3至20中任一項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重鏈變異區:HC-CDR1:NYYIH(序列辨識編號:54)HC-CDR2:AIMPSRGGTSYPQKFQG(序列辨識編號:37)HC-CDR3:GEYYYDSSGYYY(序列辨識編號:38)。
  24. 如請求項3至20中任一項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重鏈變異區:HC-CDR1:TYAMH(序列辨識編號:40)HC-CDR2:WINTGNGNTKYSQNFQG(序列辨識編號:41)HC-CDR3:DLGQLERLYFW(序列辨識編號:42)。
  25. 如請求項3至20中任一項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重鏈變異區:HC-CDR1:SYAMS(序列辨識編號:44)HC-CDR2:AISGSGGSTYYADSVKG(序列辨識編號:45)HC-CDR3:DLGDY(序列辨識編號:46)。
  26. 如請求項3至20中任一項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重鏈變異區:HC-CDR1:GYYWS(序列辨識編號:48)HC-CDR2:EINHSGSTNYNPSLKS(序列辨識編號:49)HC-CDR3:SSSGDAFD(序列辨識編號:50)。
  27. 一種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可選地為分離形式,其可與CD122結合,其包含一輕鏈與一重鏈變異區序列,其中:該輕鏈係包含一LC-CDR1、LC-CDR2、LC-CDR3,其中TGTSSDIGX1YDFX2S(序列辨識編號:85)、RAGQAISSWLA(序列辨識編號:6)、QASQDIGNYLN(序列辨識編號:10)或TRSSGSIASNYVQ(序列辨識編號:14)中之一者與LC-CDR1的總體序列一致性係至少85%;DX3NNRX4S(序列辨識編號:86)、KASNLES(序列辨識編號:7)、DASNLET(序列辨識編號:11)或DDNQRPT(序列辨識編號:15)中之一者與LC-CDR2的總體序列一致性係至少85%;SAYTSSDTX5V(序列辨識編號:87)、QQYQSYPYT(序列辨識編號:8)、LQLYDYPLT(序列辨識編號:12)或QSSHSTAVV(序列辨識編號:16)中之一者與LC-CDR3的總體序列一致性係至少85%;及該重鏈係包含一HC-CDR1、HC-CDR2、HC-CDR3,其中NYYX6H(序列辨識編號:88)、TYAMH(序列辨識編號:40)、SYAMS(序列辨識編號:44)或GYYWS(序列辨識編號:48)中之一者與HC-CDR1的總體序列一致性係至少85%;AIMPSRGGTSYPQKFQG(序列辨識編號:37)、WINTGNGNTKYSQNFQG(序列辨識編號:41)、AISGSGGSTYYADSVKG(序列辨識編號:45)或EINHSGSTNYNPSLKS(序列辨識編號:49)中之一者與HC-CDR2的總體序列一致性係至少85%;GEYYYDSSGYYX7(序 列辨識編號:89)、DLGQLERLYFW(序列辨識編號:42)、DLGDY(序列辨識編號:46)或SSSGDAFD(序列辨識編號:50)中之一者與HC-CDR3的總體序列一致性係至少85%;其中X1=H或D;X2=V或I;X3=I、N或F;X4=P或A;X5=L或V;X6=M或I;及X7=Y或N。
  28. 一種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可選地為分離形式,其可與CD122結合,其包含一輕鏈與一重鏈變異區序列,其中:該輕鏈序列與序列辨識編號:1、17、19、21、23、24、27、28、29、30、31、33、34、148、149、5、9或13中之一者的輕鏈序列之序列一致性係至少85%(圖1),及;該重鏈序列與序列辨識編號:35、51、53、55、56、57、58、59、60、61、62、63、64、65、66、150、151、39、43或47中之一者的重鏈序列之序列一致性係至少85%(圖2)。
  29. 一種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可選地為分離形式,其可與CD122結合,及其為一種雙特異性抗體或一種雙特異性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i)如請求項3至28中任一項之一抗原結合片段,及(ii)可與共同γ鏈(γc)結合之一抗原結合片段。
  30. 一種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可選地為分離形式,其能與共同γ鏈(γc)結合,其包含胺基酸序列i)至vi): i)LC-CDR1:RSSQSLLHSNGYNYLD(序列辨識編號:68);或SGDALPKQFAF(序列辨識編號:72);ii)LC-CDR2:LGSNRDS(序列辨識編號:69);或KDTERPS(序列辨識編號:73);iii)LC-CDR3:MQGTHWPWT(序列辨識編號:70);或QSPDSSGTVEV(序列辨識編號:74);iv)HC-CDR1:GYYWS(序列辨識編號:48);或SSSYYWG(序列辨識編號:79);v)HC-CDR2:EINHX8GSTNYNPSLKS(序列辨識編號:90);或SIYYSGSTYYNPSLK(序列辨識編號:80);vi)HC-CDR3:SPGGYSGGYFQH(序列辨識編號:77);或DILTGYALDY(序列辨識編號:81);或其一變異體,其中序列i)至vi)中的一或多者之一個或二個或三個胺基酸係經另一個胺基酸置換,其中X8為S或F。
  31. 如請求項30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中LC-CDR1係RSSQSLLHSNGYNYLD(序列辨識編號:68)或SGDALPKQFAF(序列辨識編號:72)。
  32. 如請求項30或請求項31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中 LC-CDR2係LGSNRDS(序列辨識編號:69)或KDTERPS(序列辨識編號:73)。
  33. 如請求項30至32中任一項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中LC-CDR3係MQGTHWPWT(序列辨識編號:70)或QSPDSSGTVEV(序列辨識編號:74)。
  34. 如請求項30至33中任一項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中HC-CDR1係GYYWS(序列辨識編號:48)或SSSYYWG(序列辨識編號:79)。
  35. 如請求項30至34中任一項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中HC-CDR2係EINHSGSTNYNPSLKS(序列辨識編號:49)、EINHFGSTNYNPSLKS(序列辨識編號:83)或SIYYSGSTYYNPSLK(序列辨識編號:80)中之一者。
  36. 如請求項30至35中任一項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中HC-CDR3係SPGGYSGGYFQH(序列辨識編號:77)或DILTGYALDY(序列辨識編號:81)。
  37. 如請求項30至36中任一項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輕鏈變異區:LC-CDR1:RSSQSLLHSNGYNYLD(序列辨識編號:68)LC-CDR2:LGSNRDS(序列辨識編號:69)LC-CDR3:MQGTHWPWT(序列辨識編號:70)。
  38. 如請求項30至36中任一項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輕鏈變異區:LC-CDR1:SGDALPKQFAF(序列辨識編號:72) LC-CDR2:KDTERPS(序列辨識編號:73)LC-CDR3:QSPDSSGTVEV(序列辨識編號:74)。
  39. 如請求項30至38中任一項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重鏈變異區:HC-CDR1:GYYWS(序列辨識編號:48)HC-CDR2:EINHSGSTNYNPSLKS(序列辨識編號:49)HC-CDR3:SPGGYSGGYFQH(序列辨識編號:77)。
  40. 如請求項30至38中任一項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重鏈變異區:HC-CDR1:GYYWS(序列辨識編號:48)HC-CDR2:EINHFGSTNYNPSLKS(序列辨識編號:83)HC-CDR3:SPGGYSGGYFQH(序列辨識編號:77)。
  41. 如請求項30至38中任一項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具有納入下列CDR之至少一個重鏈變異區:HC-CDR1:SSSYYWG(序列辨識編號:79)HC-CDR2:SIYYSGSTYYNPSLK(序列辨識編號:80)HC-CDR3:DILTGYALDY(序列辨識編號:81)。
  42. 一種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可選地為分離形式,其能與共同γ鏈(γc)結合,其包含一輕鏈與一重鏈變異區序列,其中:該輕鏈係包含一LC-CDR1、LC-CDR2、LC-CDR3,其中RSSQSLLHSNGYNYLD(序列辨識編號:68)或 SGDALPKQFAF(序列辨識編號:72)與LC-CDR1之總體序列一致性係至少85%;LGSNRDS(序列辨識編號:69)或KDTERPS(序列辨識編號:73)與LC-CDR2之總體序列一致性係至少85%;MQGTHWPWT(序列辨識編號:70)或QSPDSSGTVEV(序列辨識編號:74)與LC-CDR3之總體序列一致性係至少85%;及該重鏈係包含一HC-CDR1、HC-CDR2、HC-CDR3,其中GYYWS(序列辨識編號:48)或SSSYYWG(序列辨識編號:79)與HC-CDR1之總體序列一致性係至少85%;EINHX8GSTNYNPSLKS(序列辨識編號:90)或SIYYSGSTYYNPSLK(序列辨識編號:80)與HC-CDR2之總體序列一致性係至少85%;SPGGYSGGYFQH(序列辨識編號:77)或DILTGYALDY(序列辨識編號:81)與HC-CDR3之總體序列一致性係至少85%;其中X8為S或F。
  43. 一種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可選地為分離形式,其能與共同γ鏈(γc)結合,其包含一輕鏈與一重鏈變異區序列,其中:該輕鏈序列與序列辨識編號:67、152、71或75中之一者的輕鏈序列之序列一致性係至少85%(圖3),及;該重鏈序列與序列辨識編號:76、153、78、82或84中之一者的重鏈序列之序列一致性係至少85%(圖4)。
  44. 一種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可選地為分離形式,其能與共同γ鏈(γc)結合,及其為一種雙特異性抗體或一種雙 特異性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i)如請求項30至43中任一項之一抗原結合片段,及(ii)可與CD122結合之一抗原結合片段。
  45. 一種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可選地為分離形式,其可與共同γ鏈(γc)及CD122結合,其包含:(i)如請求項3至28中任一項之一抗原結合片段;及(ii)如請求項30至43中任一項之一抗原結合片段。
  46. 一種體外(in vitro)複合體,可選地為分離型,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29或請求項45中任一項之與CD122結合的一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可選地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係與共同γ鏈(γc)結合。
  47. 一種體外複合體,可選地為分離型,其包含如請求項30至45中任一項之與共同γ鏈(γc)結合的一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可選地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係與CD122結合。
  48. 如請求項1至45中任一項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係與一藥物部分或一可檢測部分接合。
  49. 一種嵌合抗原受體(CAR),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45中任一項之一抗原結合片段。
  50. 一種細胞,其包含如請求項49之一嵌合抗原受體(CAR)。
  51. 一種組成物,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45或請求項48至50中任一項之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CAR)或細胞,及至少一種藥學上可接受的載劑。
  52. 一種分離的核酸,其編碼如請求項1至45、請求項48或 49中任一項之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接合物或嵌合抗原受體(CAR)。
  53. 一種載體,其包含如請求項52之核酸。
  54. 一種宿主細胞,其包含如請求項53之載體。
  55. 一種用於製造如請求項1至45、請求項48或49中任一項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接合物或嵌合抗原受體(CAR)之方法,其包括在編碼該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接合物或嵌合抗原受體之一載體適合表現之條件下培養如請求項54之宿主細胞,及回收該抗體、抗原結合片段、多肽、接合物或嵌合抗原受體。
  56. 如請求項1至45或請求項48至51中任一項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多肽、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CAR)、細胞或組成物,其係供用於療法或用於一種醫學治療的方法中。
  57. 如請求項1至45或請求項48至51中任一項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多肽、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CAR)、細胞或組成物,其係用於治療癌症。
  58. 如請求項1至45或請求項48至51中任一項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多肽、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CAR)、細胞或組成物,其係用於治療一感染性疾病。
  59. 如請求項1至45或請求項48至51中任一項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多肽、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CAR)、細胞或組成物在製造用於治療癌症的一藥劑之用途。
  60. 如請求項1至45或請求項48至51中任一項之一抗體、抗 原結合片段、多肽、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CAR)、細胞或組成物在製造用於治療一感染性疾病的一藥劑之用途。
  61. 一種治療癌症之方法,其包括對於罹患一癌症的一病患投予如請求項1至45或請求項48至51中任一項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多肽、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CAR)、細胞或組成物。
  62. 一種治療一感染性疾病之方法,其包括對於罹患一感染性疾病的一病患投予如請求項1至45或請求項48至51中任一項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多肽、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CAR)、細胞或組成物。
  63. 一種方法,其包括將含有或懷疑含有CD122及/或共同γ鏈(γc)的一樣本在體外與如請求項1至45或請求項48至51中任一項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多肽、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CAR)、細胞或組成物接觸,及檢測該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或細胞與CD122及/或γc所形成的一複合體。
  64. 一種診斷一個體的一疾病或病況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將來自該個體的一樣本在體外與如請求項1至45或請求項48至51中任一項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CAR)、細胞或組成物接觸,及檢測該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或細胞與CD122及/或γc所形成的一複合體。
  65. 一種篩選或區分(stratify)一個體以供進行CD122及/或 共同γ鏈(γc)靶向劑的治療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將來自該個體的一樣本在體外與如請求項1至45或請求項48至51中任一項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CAR)、細胞或組成物接觸,及檢測該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或細胞與CD122及/或γc所形成的一複合體。
  66. 如請求項1至45或請求項48至51中任一項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CAR)、細胞或組成物用於在體外或體內檢測CD122及/或共同γ鏈(γc)之用途。
  67. 如請求項1至45或請求項48至51中任一項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CAR)、細胞或組成物作為體外或體內診斷劑或預後劑之用途。
  68. 一種用於擴增T細胞及/或自然殺手細胞群體之方法,其中T細胞及/或自然殺手細胞係在體外、在體內或離體(ex vivo)與如請求項1至45或請求項48至51中任一項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CAR)、細胞或組成物接觸。
  69. 一種治療一個體的一感染性疾病或一癌症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在如請求項1至45或請求項48至51中任一項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CAR)、細胞或組成物存在下,培養從一個體的一血液樣本所取得的T細胞及/或自然殺手細胞,以使得T細胞及/或自然殺手細胞群體擴增,採集所擴增的T細胞及/或自然殺手 細胞,及將所擴增的T細胞及/或自然殺手細胞投予至需要治療的一個體。
  70. 一種治療一個體的一感染性疾病或一癌症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對於該個體投予如請求項1至45或請求項48至51中任一項之一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接合物、嵌合抗原受體(CAR)、細胞或組成物,以使得T細胞及/或自然殺手細胞群體擴增。
  71. 一種分離型介白素2受體(IL-2R)雙特異性抗原結合蛋白,其包含:(i)第一介白素2受體β結合多肽:(a)一結合單元VL1,其係由序列辨識編號:1、5、9或13的一胺基酸序列或其一變異體所組成,該變異體係在結合單元VL1中含有至少一個胺基酸取代、插入或缺失;(b)一結合單元VH1,其係由序列辨識編號:35、39、43或47的一胺基酸序列或其一變異體所組成,該變異體係在結合單元VH1中含有至少一個胺基酸取代、插入或缺失;(ii)第二介白素2受體γ結合多肽:(c)一結合單元VL2,其係由序列辨識編號:67或71的一胺基酸序列或其一變異體所組成,該變異體係在結合單元VL2中含有至少一個胺基酸取代、插入或缺失,及(d)一結合單元VH2,其係由序列辨識編號:76或78 的一胺基酸序列或其一變異體所組成,該變異體係在結合單元VH2中含有至少一個胺基酸取代、插入或缺失。
  72. 一種治療一個體的一感染性疾病或癌症之方法,其包括對於需要該治療之一個體投予如請求項71所界定之分離型抗原結合蛋白。
  73. 如請求項71所界定之分離型抗原結合蛋白在製造用於治療一感染性疾病或癌症的一藥劑用途。
  74. 一種組成物,其包含如請求項71所界定之分離型介白素2受體雙特異性抗原結合蛋白及一種藥學上可接受的載劑。
  75. 一種分離細胞株,其可產生如請求項71所界定之分離型介白素2受體雙特異性抗原結合蛋白。
  76. 一種套組,其包含如請求項71所界定之分離型介白素2受體雙特異性抗原結合蛋白,及連同使用說明書。
TW105124993A 2015-08-06 2016-08-05 介白素2受體β(IL2Rβ)/共同γ鏈抗體 TW20171369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SG10201506227V 2015-08-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3699A true TW201713699A (zh) 2017-04-16

Family

ID=568890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4993A TW201713699A (zh) 2015-08-06 2016-08-05 介白素2受體β(IL2Rβ)/共同γ鏈抗體

Country Status (16)

Country Link
US (5) US10167338B2 (zh)
EP (2) EP3428193B1 (zh)
JP (1) JP6908591B2 (zh)
KR (1) KR20180037239A (zh)
CN (2) CN107922496B (zh)
AU (1) AU2016301970A1 (zh)
CA (1) CA2994906A1 (zh)
CY (1) CY1121197T1 (zh)
DK (1) DK3328894T3 (zh)
ES (2) ES2710618T3 (zh)
HU (1) HUE043421T2 (zh)
PL (1) PL3328894T3 (zh)
PT (1) PT3328894T (zh)
TR (1) TR201901445T4 (zh)
TW (1) TW201713699A (zh)
WO (1) WO201702154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0552B (zh) * 2017-11-10 2023-05-01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 介白素2受體β(IL2Rβ)/共同γ鏈抗體
TWI812918B (zh) * 2020-02-03 2023-08-21 美商麥地金公司 IL-7Rαγc結合化合物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701699B1 (en) 2011-04-28 2019-10-16 The Broad Institute, Inc. Inhibitors of histone deacetylase
KR20180037239A (ko) 2015-08-06 2018-04-11 에이전시 포 사이언스, 테크놀로지 앤드 리서치 Il2r 베타/공통 감마 체인 항체
WO2019178518A1 (en) * 2018-03-16 2019-09-19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ellular signaling domain engineering in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modified regulatory t cells
BR122021012517A2 (pt) 2018-08-06 2021-08-10 Medikine, Inc. Ligante il-2rgamac, composto compreendendo referido ligante, composição farmacêutica e uso do referido ligante
KR20210069639A (ko) 2018-08-30 2021-06-11 에이치씨더블유 바이올로직스, 인크. 단일-사슬 키메라 폴리펩타이드 및 이의 용도
SG11202101779RA (en) 2018-08-30 2021-03-30 Hcw Biologics Inc Multi-chain chimeric polypeptides and uses thereof
AU2019328575A1 (en) 2018-08-30 2021-02-25 HCW Biologics, Inc. Single-chain and multi-chain chimeric polypeptides and uses thereof
TW202029980A (zh) * 2018-10-26 2020-08-16 美商免疫遺傳股份有限公司 E p C A M 抗體、可活化抗體及免疫偶聯物以及其用途
WO2020094834A1 (en) 2018-11-09 2020-05-14 Euchloe Bio Pte. Ltd. Il2rbeta/common gamma chain antibodies
WO2020094836A1 (en) 2018-11-09 2020-05-14 Euchloe Bio Pte. Ltd. Il2rbeta/common gamma chain antibodies
EA202192090A1 (ru) * 2019-02-01 2021-10-20 Регенерон Фармасьютикалз, Инк. Антигенсвязывающие белки против гамма-цепи рецептора il2
JP2022537054A (ja) 2019-06-21 2022-08-23 エイチシーダブリュー バイオロジ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多鎖キメラポリペプチドおよびその使用
BR112022008744A2 (pt) 2019-11-05 2022-07-19 Medikine Inc Ligante de il-2rss, ligante de il-2r¿c, composto de ligação a il-2r¿¿c, composição farmacêutica, método para tratar uma doença em um paciente, método para expandir células imunes, método de uma terapia celular, método para reforçar uma vacina, método para modificar a resposta imune e ácido nucleico
US11248030B2 (en) 2019-11-05 2022-02-15 Medikine, Inc. Dual IL-2R and IL-7R binding compounds
AU2020414355A1 (en) * 2019-12-24 2022-08-11 Neoleukin Therapeutics, Inc. Combination therapy using an IL-2 receptor agonist and an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
JP2023512687A (ja) 2020-02-03 2023-03-28 メディカイン、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IL-7Rα結合化合物
EP4103599A1 (en) 2020-02-11 2022-12-21 HCW Biologics, Inc. Methods of activating regulatory t cells
CN115362169A (zh) 2020-02-11 2022-11-18 Hcw生物科技公司 色谱树脂以及其用途
EP4103601A2 (en) 2020-02-11 2022-12-21 HCW Biologics, Inc. Methods of treating age-related and inflammatory diseases
EP4103607A4 (en) 2020-02-16 2023-12-20 Aulos Bioscience, Inc ANTI-IL-2 ANTIBODIES PRODUCED BY ENGINEERING
AU2021262794A1 (en) 2020-04-29 2022-11-24 HCW Biologics, Inc. Anti-CD26 proteins and uses thereof
BR102020009679A2 (pt) * 2020-05-14 2021-11-23 Fundação Universidade Federal Do Abc - Ufabc Anticorpos recombinantes humanos para inibição da calicreína tecidual humana 7 (klk7) e uso em doenças relacionadas ao processo de descamação da pele
JP2023527869A (ja) 2020-06-01 2023-06-30 エイチシーダブリュー バイオロジ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加齢関連障害の治療法
WO2021247003A1 (en) 2020-06-01 2021-12-09 HCW Biologics, Inc. Methods of treating aging-related disorders
US20230272094A1 (en) * 2020-08-05 2023-08-31 Synthekine, Inc. Il2rb/il2rg synthetic cytokines
EP4192502A1 (en) 2020-08-05 2023-06-14 Synthekine, In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related to il27 receptor binding
WO2022150791A2 (en) * 2021-01-11 2022-07-14 Synthekine, In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related to il2 receptor binding
JP2024505600A (ja) 2021-02-03 2024-02-06 モーツァルト セラピューティ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結合剤およびそれを使用する方法
WO2022187710A1 (en) * 2021-03-05 2022-09-09 Atreca, Inc. Epha2 antibodies
TW202304994A (zh) 2021-04-02 2023-02-01 美商泰尼歐生物公司 促效性抗il-2r抗體及使用方法
JPWO2023027177A1 (zh) 2021-08-26 2023-03-02
US20230265163A1 (en) 2021-09-17 2023-08-24 Parker Institute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 Switch receptors using il-9 signaling domains
WO2023076876A1 (en) 2021-10-26 2023-05-04 Mozart Therapeutics, Inc. Modulation of immune responses to viral vectors
WO2023078113A1 (en) * 2021-11-02 2023-05-11 Epimab Biotherapeutics (Hk) Limited Anti-cd122 antibodies, anti-cd132 antibodies, and related bispecific binding proteins
US20230295348A1 (en) 2022-01-24 2023-09-21 Novimmune Sa Composition and methods for the selective activation of cytokine signaling pathways
WO2023150735A2 (en) * 2022-02-04 2023-08-10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Surrogate cytokine polypeptides
WO2023168363A1 (en) 2022-03-02 2023-09-07 HCW Biologics, Inc. Method of treating pancreatic cancer
WO2024040194A1 (en) 2022-08-17 2024-02-22 Capstan Therapeutics, Inc. Conditioning for in vivo immune cell engineering
WO2024073723A2 (en) * 2022-09-30 2024-04-04 Forte Subsidiary, Inc. Anti-cd122 antibodies and uses thereof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310414T3 (es) 1995-01-09 2009-01-01 Boehringer Ingelheim International Gmbh Polipeptido asociado a il-2r y moleculas de adn que codifican para este.
EP0918858A1 (en) 1996-05-10 1999-06-02 Biogen, Inc. Common gamma chain blocking agents
US20070098685A1 (en) 2005-01-19 2007-05-03 Brand Stephen J Methods and kits to treat chronic inflammatory immune diseases by administering a proteasome inhibitor and an interleukin 2 receptor agonist
CA2656700A1 (en) 2006-07-06 2008-01-10 Merck Patent Gesellschaft Mit Beschraenkter Haftung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enhancing the efficacy of il-2 mediated immune responses
CA2672229A1 (en) * 2006-12-14 2008-06-19 Actogenix N.V. Delivery of binding molecules to induce immunomodulation
CN102939305B (zh) * 2010-04-08 2016-08-17 Jn生物科学有限责任公司 对cd122的抗体
WO2013168150A1 (en) * 2012-05-07 2013-11-14 Immune Pharmaceuticals Ltd. Method of generating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ies
US20140044675A1 (en) * 2012-08-10 2014-02-13 Roche Glycart Ag Interleukin-2 fusion proteins and uses thereof
US9682143B2 (en) * 2012-08-14 2017-06-20 Ibc Pharmaceuticals, Inc. Combination therapy for inducing immune response to disease
CA2874864C (en) * 2012-08-14 2023-02-21 Ibc Pharmaceuticals, Inc. T-cell redirecting bispecific antibodies for treatment of disease
AU2014312190A1 (en) * 2013-08-28 2016-02-18 Bioasis Technologies Inc. CNS-targeted conjugates of antibodies
KR20180037239A (ko) 2015-08-06 2018-04-11 에이전시 포 사이언스, 테크놀로지 앤드 리서치 Il2r 베타/공통 감마 체인 항체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0552B (zh) * 2017-11-10 2023-05-01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 介白素2受體β(IL2Rβ)/共同γ鏈抗體
TWI812918B (zh) * 2020-02-03 2023-08-21 美商麥地金公司 IL-7Rαγc結合化合物
US11965015B2 (en) 2020-02-03 2024-04-23 Medikine, Inc. IL-7R-α-γ binding compound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472423B2 (en) 2019-11-12
US20180237528A1 (en) 2018-08-23
TR201901445T4 (tr) 2019-02-21
US20160367664A1 (en) 2016-12-22
US20180194853A1 (en) 2018-07-12
ES2841799T3 (es) 2021-07-09
EP3328894B1 (en) 2018-11-14
US20180208663A1 (en) 2018-07-26
CA2994906A1 (en) 2017-02-09
EP3428193B1 (en) 2020-09-30
EP3328894A1 (en) 2018-06-06
US20180362655A1 (en) 2018-12-20
EP3428193A1 (en) 2019-01-16
HUE043421T2 (hu) 2019-08-28
CN115925939A (zh) 2023-04-07
CN107922496A (zh) 2018-04-17
CY1121197T1 (el) 2020-05-29
JP2018527912A (ja) 2018-09-27
PT3328894T (pt) 2019-02-13
ES2710618T3 (es) 2019-04-26
US10167338B2 (en) 2019-01-01
US10472421B2 (en) 2019-11-12
WO2017021540A1 (en) 2017-02-09
KR20180037239A (ko) 2018-04-11
JP6908591B2 (ja) 2021-07-28
DK3328894T3 (en) 2019-02-04
US10246512B2 (en) 2019-04-02
PL3328894T3 (pl) 2019-05-31
US10696747B2 (en) 2020-06-30
AU2016301970A1 (en) 2018-03-22
CN107922496B (zh) 2022-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96747B2 (en) IL2R common gamma chain antibodies
US11072659B2 (en) Anti-PD-1 antibodies
US11142574B2 (en) Anti-TIM-3 antibodies
US20200055935A1 (en) Anti-TIM-3 Antibodies
US11739157B2 (en) IL2Rbeta/common gamma chain antibodies
TW202031683A (zh) 介白素2受體β(IL2Rβ)/共同γ鏈抗體
TW202039557A (zh) 介白素2受體β(IL2Rβ)/共同γ鏈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