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08730A - 卡鉗裝置及具備該裝置之碟式刹車裝置 - Google Patents

卡鉗裝置及具備該裝置之碟式刹車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08730A
TW201708730A TW105125857A TW105125857A TW201708730A TW 201708730 A TW201708730 A TW 201708730A TW 105125857 A TW105125857 A TW 105125857A TW 105125857 A TW105125857 A TW 105125857A TW 201708730 A TW201708730 A TW 20170873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rake
arm
friction
friction mechanism
pivo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58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21787B (zh
Inventor
矢野正隆
Original Assignee
納博特斯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納博特斯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納博特斯克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087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087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217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2178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55/00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 F16D55/02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 F16D55/22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 F16D55/224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for the braking members
    • F16D55/225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for the braking members the braking members being brake pads
    • F16D55/2255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for the braking members the braking members being brake pads in which the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is pivot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65/00Parts or details
    • F16D65/02Braking members; Mounting thereof
    • F16D65/04Bands, shoes or pads; Pivots or supporting members therefor
    • F16D65/092Bands, shoes or pads; Pivots or supporting members therefor for axially-engaging brakes, e.g. disc brakes
    • F16D65/095Pivots or supporting member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卡鉗裝置(20)係與用以制動旋轉體(4或6)之旋轉之剎車塊(61)一同使用者,且具備:制動用臂(40),其藉由驅動機構(80)相對於裝置本體(30)搖動,且使上述剎車塊(61)移動至制動位置或非制動位置;及摩擦機構(90),其使與上述制動用臂(40)相對於上述裝置本體(30)之搖動相對之摩擦增加。

Description

卡鉗裝置及具備該裝置之碟式刹車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卡鉗裝置及具備該裝置之碟式刹車裝置。
先前以來,已知有一種藉由將剎車塊壓抵於與支持鐵道車輛車輪之車軸一體旋轉之碟形轉子而對車輪賦予剎車力之碟式刹車裝置。此種碟式刹車裝置具備卡鉗裝置,該卡鉗裝置具有:驅動機構,其藉由壓縮空氣等流體使剎車塊動作;及制動用臂,其與驅動機構連接,且以藉由驅動機構使剎車塊接近及遠離碟形轉子之方式繞臂用樞軸搖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之碟式刹車裝置(或其卡鉗裝置)具備以限制剎車塊座之相對於制動用臂之自由搖動之方式構成之摩擦機構。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0-164183號公報
然而,鐵道車輛之行駛中產生之振動傳遞至卡鉗裝置。因此,於先前之卡鉗裝置中,有振動亦被傳遞至制動用臂及剎車塊座,藉此制動用臂及剎車塊座各者搖動之情形。藉此,在先前之卡鉗裝置未對車輪賦予剎車力之狀態下,儘管碟形轉子與剎車塊應分開,但有時會因傳遞至卡鉗裝置之振動而使剎車塊與碟形轉子反覆接觸。該接觸導致產生噪音或剎車塊之破損。 專利文獻1之卡鉗裝置係藉由摩擦機構抑制剎車塊座之搖動,而使剎車塊與碟形轉子接觸之頻度降低。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備使剎車塊與旋轉體之接觸之頻度降低之新穎構造之卡鉗裝置及碟式刹車裝置。 (1)本發明之一態樣係提供一種與用以制動旋轉體之旋轉之剎車塊一同使用之卡鉗裝置。該卡鉗裝置具備:制動用臂,其藉由驅動機構相對於裝置本體搖動,且使上述剎車塊移動至制動位置及非制動位置;及摩擦機構,其使與上述制動用臂相對於上述裝置本體之搖動相對之摩擦增加。 根據該卡鉗裝置,藉由利用摩擦機構增加之摩擦而將制動用臂之搖動最小化或予以限制,而能夠於非制動時將剎車塊保持於非制動位置。例如抑制了以下情形:因車輛振動引起之振動,導致於非制動時制動用臂搖動、進而於非制動時剎車塊與旋轉體接觸。 (2)上述摩擦機構可包含摩擦構件,該摩擦構件係產生阻礙上述制動用臂相對於上述裝置本體之搖動之臂約束用摩擦力。 (3)上述摩擦機構係以可無段或階段式調整上述臂約束用摩擦力之大小之方式構成。 (4)為了調整上述臂約束用摩擦力之大小,可具有調整上述摩擦構件之固定位置之固定位置調整機構。 (5)於若干之例中,卡鉗裝置進而具備臂用樞軸,該臂用樞軸係將上述制動用臂與上述裝置本體可搖動地連結,且上述摩擦機構之摩擦構件藉由對上述臂用樞軸、上述裝置本體、及上述制動用臂之一者滑動接觸而產生上述臂約束用摩擦力。 (6)於若干之例中,上述剎車塊係用以夾住上述旋轉體之第1及第2剎車塊之一者,上述制動用臂係與上述第1及第2剎車塊連接之第1及第2制動用臂之一者,上述摩擦機構可僅使與上述一制動用臂相對於上述裝置本體之搖動相對之摩擦增加。根據該卡鉗裝置,抑制摩擦機構過度限制一對制動用臂之搖動。 (7)於若干之例中,進而具備驅動機構,該驅動機構被支持於上述裝置本體,且包含固定側構造體及可動側構造體,且上述一制動用臂連接於上述驅動機構之上述固定側構造體,另一制動用臂連接於上述驅動機構之上述可動側構造體。根據該卡鉗裝置,摩擦機構限制與較可動側構造體慣性力較大之驅動機構之固定側構造體連接之一制動用臂的搖動,藉此可有效率地限制制動用臂之搖動。 (8)於若干之例中,上述制動用臂具備:插入部,其供被支持於上述裝置本體之臂用樞軸插入;輸入部,其自上述插入部延伸;及輸出部,其於與上述輸入部延伸之方向不同之方向自上述插入部延伸;且上述驅動機構係以對上述輸入部賦予驅動力之方式連接於上述輸入部,上述輸出部經由具有樞軸線之剎車塊用樞軸而與用以安裝上述剎車塊之剎車塊座連接,上述摩擦機構係對上述輸入部、上述插入部、上述輸出部、上述裝置本體、及上述臂用樞軸之至少一者賦予摩擦力之驅動側摩擦機構,上述卡鉗裝置進而具備制動側摩擦機構,上述制動側摩擦機構係與上述驅動側摩擦機構不同者,且對上述輸出部、上述剎車塊用樞軸、及上述剎車塊座之至少一者賦予摩擦力。 根據該卡鉗裝置,除了藉由制動側摩擦機構賦予之摩擦力限制制動用臂與剎車塊座之相對移動以外,藉由驅動側摩擦機構賦予之摩擦力限制制動用臂之搖動。藉此,抑制了以下情形:因車輛之振動引起振動傳遞至制動用臂,由此制動用臂繞臂用樞軸之上述樞軸線搖動、以及剎車塊座繞剎車塊用樞軸之上述樞軸線搖動。故而,抑制因車輛之振動引起剎車塊與碟形轉子反覆接觸。因此,可進一步降低剎車塊與碟形轉子接觸之頻度。 (9)於若干之例中,上述摩擦機構相對於上述臂用樞軸配置於輸入部側。 於摩擦機構配置於較臂用樞軸更靠輸出部側之參考例中,為了避開摩擦機構與碟形轉子之干涉,碟形轉子與臂用樞軸之間之距離必須多出摩擦機構用之配置空間部分之餘裕。因此,導致卡鉗裝置大型化。 對照而言,根據本發明之卡鉗裝置,由於未將摩擦機構配置於碟形轉子與臂用樞軸之間,故抑制碟形轉子與臂用樞軸之間之距離增加。因此,可抑制卡鉗裝置之大型化。 (10)於若干之例中,上述摩擦構件安裝於上述裝置本體,且包含被壓抵於上述制動用臂及上述臂用樞軸之一者之摩擦面。 根據該卡鉗裝置,由於摩擦構件安裝於作為卡鉗裝置之構成要素之裝置本體,故無需用以安裝摩擦構件之專用零件,可減少摩擦機構之零件件數。 (11)於若干之例中,上述摩擦構件安裝於上述制動用臂及上述臂用樞軸之一者,且包含被壓抵於上述制動用臂及上述臂用樞軸之另一者之摩擦面。 根據該卡鉗裝置,由於摩擦構件安裝於作為卡鉗裝置之構成要素之制動用臂或臂用樞軸,故無需用以安裝摩擦構件之專用零件,可減少摩擦機構之零件件數。 (12)於若干之例中,上述摩擦構件安裝於上述制動用臂及上述臂用樞軸之一者,且包含被壓抵於上述裝置本體之摩擦面。 根據該卡鉗裝置,由於摩擦構件安裝於作為卡鉗裝置之構成要素之制動用臂或臂用樞軸,故無需用以安裝摩擦構件之專用零件,可減少摩擦機構之零件件數。 (13)於若干之例中,上述摩擦構件包含被壓抵於上述臂用樞軸之摩擦面。 根據該卡鉗裝置,由於裝置本體或制動用臂無需具有用以與摩擦構件接觸之專用形狀,故抑制裝置本體或制動用臂之形狀之複雜化。 (14)於若干之例中,上述摩擦機構進而具備將上述摩擦構件朝向上述臂用樞軸壓抵之壓抵構件。 根據該卡鉗裝置,由於藉由壓抵構件將摩擦構件壓抵於臂用樞軸,故摩擦構件遠離臂用樞軸之頻度減少,而可對臂用樞軸穩定地賦予摩擦力。 (15)於若干之例中,上述摩擦構件及上述壓抵構件被收容及支持於形成於上述裝置本體或上述制動用臂之收容部,且上述摩擦機構進而具備封閉上述收容部之插塞。 根據該卡鉗裝置,由於將摩擦構件及壓抵構件配置於藉由插塞密閉之空間,故抑制異物介存於摩擦構件與和該摩擦構件接觸之構件之間,抑制因異物引起之摩擦力之變動。因此,摩擦機構之摩擦力穩定。 (16)於若干之例中,上述插塞具備安裝部,該安裝部用以安裝上述壓抵構件。 例如,於作為壓抵構件積層複數個碟形彈簧之情形時,於作業者將摩擦機構組裝於卡鉗裝置時,於將碟形彈簧插入至收容部後,將插塞安裝於收容部。然而,於該組裝方法中,作業者係由於收容部由插塞封閉,故難以自收容部之外部視認碟形彈簧之積層狀態,難以確認碟形彈簧之個數。對照而言,根據本發明之卡鉗裝置,由於將壓抵構件安裝於插塞之安裝部,故作業者於將複數個碟形彈簧(壓抵構件)安裝於安裝部之狀態下容易視認碟形彈簧之積層狀態。因此,作業者容易確認碟形彈簧之個數。因此,抑制於碟形彈簧之個數有誤之狀態下將摩擦機構組裝於卡鉗裝置。 (17)於若干之例中,上述收容部於上述插塞之插入方向包含與上述插塞接觸之階差部。 根據該卡鉗裝置,藉由插塞與收容部之階差部接觸而決定插塞之相對於收容部之位置。因此,摩擦機構之組裝效率提高。 (18)於若干之例中,上述制動側摩擦機構相對於上述剎車塊用樞軸配置於插入部側。 根據該卡鉗裝置,與制動側摩擦機構相對於剎車塊用樞軸配置於與插入部側相反之側之參考例相比,容易將制動側摩擦機構配置於卡鉗裝置之內側。因此,抑制卡鉗裝置之大型化。 (19)於若干之例中,上述制動側摩擦機構安裝於上述剎車塊座及上述剎車塊用樞軸之一者,且具備被壓抵於上述剎車塊座及上述剎車塊用樞軸之另一者之摩擦構件。 根據該卡鉗裝置,由於摩擦構件安裝於作為卡鉗裝置之構成要素之剎車塊座或剎車塊用樞軸,故無需用以安裝摩擦構件之專用零件,可減少制動側摩擦機構之零件件數。 (20)於若干之例中,上述制動側摩擦機構安裝於上述剎車塊座及上述輸出部之一者,且具備被壓抵於上述剎車塊座及上述輸出部之另一者之摩擦構件。 根據該卡鉗裝置,由於摩擦構件安裝於作為卡鉗裝置之構成要素之剎車塊座或輸出部,故無需用以安裝摩擦構件之專用零件,可減少制動側摩擦機構之零件件數。 (21)於若干之例中,上述制動側摩擦機構安裝於上述輸出部及上述剎車塊用樞軸之一者,且具備被壓抵於上述輸出部及上述剎車塊用樞軸之另一者之摩擦構件。 根據該卡鉗裝置,由於摩擦構件安裝於作為卡鉗裝置之構成要素之輸出部或剎車塊用樞軸,故無需用以安裝摩擦構件之專用零件,可減少制動側摩擦機構之零件件數。 (22)於若干之例中,上述制動側摩擦機構具備被壓抵於上述剎車塊用樞軸之摩擦構件。 根據該卡鉗裝置,由於無需於剎車塊或制動用臂形成用以與摩擦構件接觸之專用之形狀,故可抑制剎車塊座或制動用臂形狀之複雜化。 (23)於若干之例中,上述制動側摩擦機構進而具備壓抵構件,該壓抵構件將上述制動側摩擦機構之上述摩擦構件朝向上述剎車塊用樞軸壓抵。 根據該卡鉗裝置,由於藉由壓抵構件將摩擦構件壓抵於剎車塊用樞軸,故摩擦構件遠離剎車塊用樞軸之頻度減少,可對剎車塊用樞軸穩定地賦予摩擦力。 (24)於若干之例中,上述制動側摩擦機構之上述摩擦構件被收容及支持於形成於上述剎車塊座或上述制動用臂之收容部,且上述制動側摩擦機構進而具備封閉上述收容部之插塞。 根據該卡鉗裝置,由於將摩擦構件配置於密閉之空間,故抑制異物介存於摩擦構件與和該摩擦構件接觸之構件之間,抑制因異物引起之摩擦力之變動。因此,摩擦機構之摩擦力穩定。 (25)於若干之例中,上述制動側摩擦機構進而具備壓抵構件,該壓抵構件將上述制動側摩擦機構之上述摩擦構件朝向上述剎車塊用樞軸壓抵,且上述制動側摩擦機構之上述插塞具備安裝部,該安裝部係用以安裝上述制動側摩擦機構之上述壓抵構件。 例如,於作為壓抵構件積層複數個碟形彈簧之情形時,於作業者將制動側摩擦機構組裝於卡鉗裝置時,於將碟形彈簧插入至收容部後,將插塞安裝於收容部。然而,於該組裝方法中,作業者係由於收容部由插塞封閉,故難以自收容部之外部視認碟形彈簧之積層狀態,難以確認碟形彈簧之個數。對照而言,根據本發明之卡鉗裝置,由於將壓抵構件安裝於插塞之安裝部,故作業者於將複數個碟形彈簧(壓抵構件)安裝於安裝部之狀態下容易視認碟形彈簧之積層狀態。因此,作業者容易確認碟形彈簧之個數。因此,抑制於碟形彈簧之個數有誤之狀態下將制動側摩擦機構組裝於卡鉗裝置。 (26)於若干之例中,上述制動側摩擦機構之上述收容部於上述插塞之插入方向包含與上述插塞接觸之階差部。 根據該卡鉗裝置,藉由插塞與收容部之階差部接觸而決定插塞之相對於收容部之位置。因此,制動側摩擦機構之組裝效率提高。 (27)本發明之一形態之碟式刹車裝置具備上述(1)至(26)中至少一項之卡鉗裝置,該卡鉗裝置係以藉由來自流體系統之流體供給而對旋轉體賦予剎車力之方式構成。 根據該碟式刹車裝置,可獲得與上述(1)至(26)中說明之效果相同之效果。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使剎車塊與碟形轉子之接觸之頻度減低之卡鉗裝置及碟式刹車裝置。
以下,參照圖式,對鐵道用之碟式刹車裝置之一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如圖1所示,碟式刹車裝置10安裝於支持鐵道車輛1之車體2之台車3。碟式刹車裝置10藉由被壓抵於與使台車3之車輪4旋轉(rotate)之車軸5一體旋轉之碟形轉子6,將剎車力賦予至車輪4。 碟式刹車裝置10具備:作為流體系統之空氣供給排出部11;及至少一個卡鉗裝置20,其與該空氣供給排出部11流體性連接。空氣供給排出部11例如安裝於台車3,並將壓縮空氣供給至卡鉗裝置20。卡鉗裝置20例如藉由壓縮空氣而壓抵安裝於車軸5之碟形轉子6。1個空氣供給排出部11可與複數個卡鉗裝置20流體性連接。空氣供給排出部11於將剎車力賦予至車輪4時,將壓縮空氣供給至卡鉗裝置20,另一方面,於自將剎車力賦予至車輪4之狀態設為不將剎車力賦予至車輪4之狀態時,將壓縮空氣自卡鉗裝置20排出。再者,碟式刹車裝置10可為如下之構成:代替空氣供給排出部11之壓縮空氣,而藉由將壓縮空氣以外之氣體、或壓油等其他流體供給至卡鉗裝置20,使卡鉗裝置20動作。 如圖2所示,卡鉗裝置20具備:裝置本體30,其安裝於台車3(參照圖1);及第1制動用臂40及第2制動用臂50,其等能夠相對於裝置本體30搖動。 裝置本體30具備大致U字狀之臂支持部31,該臂支持部31具有底部31A、及自底部31A之兩側與底部31A連續而延伸之第1臂部31B及第2臂部31C。於底部31A,用以藉由4個螺栓(省略圖示)安裝於台車3之安裝部32係朝與配置第1臂部31B及第2臂部31C之側相反之側延伸。再者,第1臂部31B及第2臂部31C相當於軸支持部。 第1制動用臂40藉由具有樞軸線CD1之臂用樞軸21A而與第1臂部31B連接。臂用樞軸21A能夠相對於第1臂部31B旋轉(revolve),且無法相對於第1制動用臂40旋轉。 第1制動用臂40之一對臂41係以在臂用樞軸21A之軸向上相互隔開且互相對向之方式延伸。於各臂41形成供臂用樞軸21A插入之插入部42。於一插入部42與臂用樞軸21A之間,插入鍵構件27A。藉此,限制臂用樞軸21A與第1制動用臂40之相對旋轉。將覆蓋臂用樞軸21A之軸向之端面及插入部42之端面之墊圈28A藉由螺栓29A固定於臂用樞軸21A,藉此抑制鍵構件27A自臂用樞軸21A與插入部42之間脫落。 各臂41具備:輸出部43,其自插入部42延伸;及輸入部44,其自插入部42朝與輸出部43不同之方向(於本實施形態中為相反方向)延伸。於輸出部43之前端部分形成將一對臂41互相連結之前端連結部45。 於輸出部43之前端部分,藉由具有樞軸線CB1之剎車塊用樞軸22A,能夠相對於輸出部43搖動地連接有第1剎車塊座60。剎車塊用樞軸22A插入至第1剎車塊座60之一對支持部62及第1制動用臂40之前端連結部45。剎車塊用樞軸22A藉由螺栓23A而以不可相對於前端連結部45旋轉之狀態固定於前端連結部45,另一方面,以能夠相對於一對支持部62旋轉之狀態被支持。 第2制動用臂50藉由具有樞軸線CD2之臂用樞軸21B而與第2臂部31C連接。臂用樞軸21B能夠相對於第2臂部31C旋轉,不可相對於第2制動用臂50旋轉。 第2制動用臂50之一對臂51為與第1制動用臂40之一對臂41相同之形狀,第2制動用臂50之各構成要素之符號為將第1制動用臂40之各構成要素之符號的十位數字自「4」變更為「5」者。 與第1制動用臂40與臂用樞軸21A之關係同樣地,藉由將鍵構件27B插入至臂用樞軸21B與第2制動用臂50之插入部52之間,限制臂用樞軸21B與第2制動用臂50之相對旋轉。藉由螺栓29B將墊圈28B固定於臂用樞軸21B之軸向之端部,藉此抑制鍵構件27B自臂用樞軸21B與插入部52之間脫落。 於輸出部53之前端部分,藉由具有樞軸線CB2之剎車塊用樞軸22B,能夠相對於輸出部53搖動地連接有第2剎車塊座70。剎車塊用樞軸22B插入至第2剎車塊座70之一對支持部72及第2制動用臂50之前端連結部55。剎車塊用樞軸22B藉由螺栓23B而以不可相對於前端連結部55旋轉之狀態固定於前端連結部55,另一方面,以能夠相對於一對支持部72旋轉之狀態被支持。 如圖3所示,第1制動用臂40及第2制動用臂50在碟形轉子6之板厚方向上配置於碟形轉子6之兩側,第1剎車塊座60與第2剎車塊座70在碟形轉子6之板厚方向上,與碟形轉子6對向而配置。於各剎車塊座60、70,安裝有壓抵於碟形轉子6之剎車塊61、71。 於各制動用臂40、50之輸入部44、54之前端部分,藉由固定軸24A、24B安裝有驅動機構80。固定軸24A、24B固定於輸入部44、54,但能夠相對於驅動機構80旋轉地連接。因此,制動用臂40、50能夠相對於驅動機構80搖動。 驅動機構80基於自空氣供給排出部11(參照圖1)供給之壓縮空氣,以輸入部44、54之前端部(固定軸24A、24B)相互隔開之方式對輸入部44、54賦予驅動力。又,驅動機構80具備用以將使剎車塊61遠離碟形轉子6之力賦予至輸入部44、54之回復彈簧(省略圖示)。在剎車塊61、71夾著碟形轉子6之狀態下空氣供給排出部11排出空氣壓時,由於回復彈簧賦予至輸入部44之力大於驅動機構80基於壓縮空氣賦予至輸入部44之力,故剎車塊61遠離碟形轉子6。 如圖4A所示,在裝置本體30中於第2制動用臂50側之第2臂部31C設置有驅動側摩擦機構90,另一方面,如圖4B所示,在裝置本體30中於第1制動用臂40側之第1臂部31B不設置驅動側摩擦機構90。圖4A所示之驅動側摩擦機構90藉由將摩擦力賦予至臂用樞軸21B,限制第2制動用臂50之相對於裝置本體30(臂用樞軸21B)之搖動。驅動側摩擦機構90配置於在第2臂部31C中相對於臂用樞軸21B配置有輸入部54之側(驅動機構側)、且在臂用樞軸21B之軸向上之一對臂51之間。 又,如圖4A所示,於第2剎車塊座70之一對支持部72之一者,設置有制動側摩擦機構100,如圖4B所示,於第1剎車塊座60之一對支持部62之一者,設置有制動側摩擦機構100。 如圖4A所示,設置於第2剎車塊座70之制動側摩擦機構100藉由將摩擦力賦予至剎車塊用樞軸22B,限制第2剎車塊座70相對於剎車塊用樞軸22B(輸出部53)之搖動。如圖4B所示,設置於第1剎車塊座60之制動側摩擦機構100藉由將摩擦力賦予至剎車塊用樞軸22A,限制第1剎車塊座60相對於剎車塊用樞軸22A(輸出部43)之搖動。如圖4A及B所示,制動側摩擦機構100相對於剎車塊用樞軸22A、22B配置於配置有各制動用臂40、50之插入部42、52之側。又,制動側摩擦機構100設置於各制動用臂40、50之一對臂41、51之外側。 其次,參照圖5~圖8,對驅動側摩擦機構90及其周邊之詳細構成、與制動側摩擦機構100及其周邊之詳細構成進行說明。再者,由於設置於第1剎車塊座60之制動側摩擦機構100之構成與設置於第2剎車塊座70之制動側摩擦機構100之構成相同,故對設置於第1剎車塊座60之制動側摩擦機構100之構成進行說明,而省略設置於第2剎車塊座70之制動側摩擦機構100之構成之說明。 如圖5所示,驅動側摩擦機構90具備安裝於裝置本體30之第2臂部31C之插塞91。於插塞91,安裝有具有摩擦面之摩擦構件93及至少1個(例如3個)壓抵構件94。摩擦構件93例如為有底圓筒狀。壓抵構件94例如為碟形彈簧,藉由插塞91與摩擦構件93被夾住。壓抵構件94之個數可為1個、2個、或4個以上。 於插塞91,連續形成圓筒狀之螺紋部91A、圓柱狀之密封部91B、及圓柱狀之安裝部91C。如圖5所示,外徑按照螺紋部91A、密封部91B、及安裝部91C之順序減小,且於密封部91B與螺紋部91A之間形成有第1階差部91D,於密封部91B與安裝部91C之間形成有第2階差部91E。於螺紋部91A之外周部分,形成有公螺紋(於圖5中省略圖示)。於密封部91B之外周部分,安裝有密封構件92。密封構件92例如為O型環。 如圖6所示,於裝置本體30之第2臂部31C,形成沿著臂用樞軸21B之徑向延伸且收容臂用樞軸21B之第1收容部34。於臂用樞軸21B之軸向上之第1收容部34之中央,形成自第1收容部34相對於臂用樞軸21B朝驅動機構側(參照圖4A)延伸且收容驅動側摩擦機構90之第2收容部35。第1收容部34及第2收容部35具有互相連通之內部空間。 於收容於第1收容部34之臂用樞軸21B之與第2收容部35對向之部分的兩側,安裝有一對密封構件25。密封構件25例如為O型環。在臂用樞軸21B中於一對密封構件25間之部分,填充有作為潤滑劑之一例之潤滑脂。 第2收容部35具備:螺紋部35A,其形成有公螺紋;及密封部35B,其藉由較螺紋部35A之內徑更小之內徑形成。於螺紋部35A與密封部35B之間,形成有階差部35C。 於將驅動側摩擦機構90組裝於裝置本體30之第2臂部31C之狀態下,插塞91藉由將螺紋部91A旋入至第2收容部35之螺紋部35A,而封閉第2收容部35之開口部分。此時,插塞91之第1階差部91D與第2收容部35之階差部35C接觸。又,插塞91之密封部91B插入至第2收容部35之密封部35B,且藉由密封構件92將密封部91B與密封部35B之間密封。另一方面,第1收容部34係藉由一對密封構件25將第1收容部34與臂用樞軸21B之間密封,故在第1收容部34及第2收容部35中藉由一對密封構件25與插塞91之密封構件92形成之內部空間為密閉狀態。於該密閉狀態之內部空間內,配置有摩擦構件93及壓抵構件94。摩擦構件93配置於較壓抵構件94更靠臂用樞軸側。 複數個壓抵構件94中最靠近密封部91B之壓抵構件與第2階差部91E接觸,且最靠近摩擦構件93之壓抵構件與摩擦構件93之圓筒部93A之端面接觸。 如圖6所示,由於藉由插塞91與摩擦構件93將複數個壓抵構件94夾住,故複數個壓抵構件94被壓縮。藉由複數個壓抵構件94將摩擦構件93朝向臂用樞軸21B推壓,將摩擦構件93壓抵於臂用樞軸21B。有時將因摩擦構件93之摩擦面與臂用樞軸21B滑動接觸而產生之摩擦力稱為臂約束用摩擦力。摩擦構件93之固定位置或臂約束用摩擦力之大小可根據壓抵構件94之數量、尺寸、材質及/或插塞91之插入深度等而無段或階段式調整。於本實施形態中,插塞91之螺紋部91A及/或壓抵構件94為調整摩擦構件93之固定位置之固定位置調整機構之一例。 如圖7所示,制動側摩擦機構100與驅動側摩擦機構90同樣地,具備插塞101、摩擦構件103、及至少1個(例如3個)壓抵構件104。插塞101、摩擦構件103、及壓抵構件104為與驅動側摩擦機構90之插塞91、摩擦構件93、及壓抵構件94(均參照圖5)相同之形狀。再者,壓抵構件104之個數可為1個、2個或4個以上。 如圖8所示,在剎車塊用樞軸22A中於插入至一對支持部62之各者,安裝有一對密封構件26。於剎車塊用樞軸22A之一對密封構件26之間之部分、與對應於該部分之支持部62之間,填充有作為潤滑劑之一例之潤滑脂。 於支持部62,形成用以收容制動側摩擦機構100之收容部63。收容部63具備:螺紋部63A,其形成有公螺紋;及密封部63B,其藉由較螺紋部63A之內徑更小之內徑形成。於螺紋部63A與密封部63B之間,形成有階差部63C。 如圖8所示,於插塞101,連續形成螺紋部101A、密封部101B、及安裝部101C。插塞101藉由將螺紋部101A旋入至收容部63之螺紋部63A,而封閉收容部63之開口部分。此時,插塞101之第1階差部101D與收容部63之階差部63C接觸。又,插塞101之密封部101B插入至收容部63之密封部63B,且藉由安裝於密封部101B之密封構件102將密封部101B與密封部63B之間密封。另一方面,由於藉由一對密封構件26密封支持部62與剎車塊用樞軸22A之間,故在收容部63及支持部62中藉由一對密封構件26與插塞101之密封構件102形成之內部空間為密閉狀態。於該密閉狀態之內部空間內,配置有摩擦構件103及壓抵構件104。摩擦構件103配置於較壓抵構件104更靠剎車塊用樞軸22A側。 如圖8所示,由於藉由插塞101與摩擦構件103將3個壓抵構件104夾住,故3個壓抵構件104被壓縮。且,藉由壓抵構件104將摩擦構件103朝向剎車塊用樞軸22A壓抵,將摩擦構件103壓抵於剎車塊用樞軸22A。 參照圖9,對驅動側摩擦機構90之向裝置本體30之組裝方法進行說明。再者,由於制動側摩擦機構100之向各剎車塊座60、70之組裝方法與驅動側摩擦機構90之向裝置本體30之組裝方法相同,故省略其說明。再者,於圖9中,為了方便起見,模式性表示第2收容部35之螺紋部35A。 驅動側摩擦機構90之向裝置本體30之組裝係於將裝置本體30與第2制動用臂50(參照圖2)經由臂用樞軸21B組裝後進行。該組裝方法具備摩擦構件配置步驟、壓抵構件安裝步驟、及插塞組裝步驟。 如圖9A所示,於摩擦構件配置步驟中,將摩擦構件93插入至裝置本體30之第2收容部35之密封部35B。 其次,如圖9B所示,於壓抵構件安裝步驟中,將3個壓抵構件94安裝於插塞91之安裝部91C。此時,進行驅動側摩擦機構90之向裝置本體30之組裝作業之作業者確認安裝於插塞91之壓抵構件94之個數。又,在將3個壓抵構件94安裝於安裝部91C之狀態下,安裝部91C自3個壓抵構件94突出。藉此,抑制壓抵構件94自安裝部91C脫落。 最後,如圖9C所示,於插塞組裝步驟中,將安裝有壓抵構件94之插塞91之螺紋部91A旋入至第2收容部35之螺紋部35A。因此,在藉由圖9C之中空箭頭所示之插入方向上,將插塞91插入至第2收容部35。在將螺紋部91A旋入至螺紋部35A之過程中,將插塞91之安裝部91C之前端部分插入至摩擦構件93之圓筒部93A,且壓抵構件94與摩擦構件93之圓筒部93A接觸。藉此,摩擦構件93與插塞91一同朝向臂用樞軸21B移動。且,摩擦構件93與臂用樞軸21B接觸而限制向臂用樞軸21B之移動,另一方面,由於插塞91朝向臂用樞軸21B移動,故3個壓抵構件94被壓縮。且,如圖9D所示,作業者於插塞91之第1階差部91D與第2收容部35之階差部35C接觸時,結束插塞91之向第2收容部35之旋入。再者,插塞91之向第2收容部35之組裝方法不限定於旋入,可為壓入、接著、或焊接。總之,若為可將插塞91組裝於第2收容部35之工藝,則可為旋入以外之工藝。又,關於插塞101之向收容部63之組裝方法亦同樣不限定於旋入。 其次,使用圖10對卡鉗裝置20之作用進行說明。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將各剎車塊座60、70接近碟形轉子6時各制動用臂40、50之搖動方向設為「搖動方向R1」,將各剎車塊座60、70遠離碟形轉子6時各制動用臂40、50之搖動方向設為「搖動方向R2」。於圖示之例中,驅動機構80包含可為活塞桿之可動側構造體、可為氣缸之固定側構造體。制動用臂40與驅動機構80之可動側構造體連接,制動用臂50與驅動機構80之固定側構造體連接。驅動機構80之固定側構造體(例如氣缸)較可動側構造體(例如活塞桿)質量更大、慣性力更大。 如圖10A所示,藉由驅動機構80驅動而第1制動用臂40繞臂用樞軸21A之樞軸線CD1於搖動方向R1搖動,且驅動機構80於箭頭Y1移動,因此第2制動用臂50繞臂用樞軸21B之樞軸線CD2於搖動方向R1搖動。藉此,輸入部44之前端部與輸入部54之前端部之間之距離(固定軸24A與固定軸24B之間之距離)增大。藉此,第1剎車塊座60及第2剎車塊座70接近碟形轉子6並將剎車塊61、71壓抵於碟形轉子6。 另一方面,如圖10B所示,於驅動機構80之驅動停止,且將壓縮空氣自驅動機構80排出時,藉由回復彈簧(省略圖示),第1制動用臂40繞臂用樞軸21A之樞軸線CD1於搖動方向R2搖動,且驅動機構80返回至驅動第1制動用臂40前之位置。藉此,第1剎車塊座60遠離碟形轉子6,故剎車塊61遠離碟形轉子6。另一方面,第2制動用臂50因驅動側摩擦機構90不繞臂用樞軸21B之樞軸線CD2於搖動方向R2搖動。因此,第2剎車塊座70之剎車塊71維持與碟形轉子6接觸之狀態。 又,於鐵道車輛1(參照圖1)之行駛中,基於因鐵道車輛1之行駛而引起之振動,車輪4與台車3(均參照圖1)於車軸方向(碟形轉子6之板厚方向)、上下方向、及前後方向相對移動。尤其於車輪4與台車3於車軸方向相對移動時,由於安裝於台車3之裝置本體30支持之各制動用臂40、50相對於碟形轉子6接近及遠離,故各剎車塊座60、70相對於碟形轉子6接近及遠離。 因此,例如如圖10C所示,於藉由因鐵道車輛1之行駛引起之振動而碟形轉子6於箭頭方向Y2移動時,第2剎車塊座70之剎車塊71被推壓至碟形轉子6。且,第2制動用臂50係藉由第2剎車塊座70經由剎車塊71受到之來自碟形轉子6之力而繞臂用樞軸21B之樞軸線CD2於搖動方向R2搖動。 又,第2制動用臂50藉由驅動側摩擦機構90而被限制繞臂用樞軸21B之樞軸線CD2之搖動。因此,即便產生因鐵道車輛1之行駛引起之振動,第2制動用臂50亦可維持圖10C所示之狀態。 且,例如如圖10D所示,於藉由因鐵道車輛1之行駛引起之振動而碟形轉子6於箭頭方向Y3移動且返回至圖10A之碟形轉子6之位置時,第2剎車塊座70之剎車塊71遠離碟形轉子6。另一方面,第1剎車塊座60之剎車塊61接近碟形轉子6但不接觸。藉此,各剎車塊71、61不與碟形轉子6接觸。 根據本實施形態,可獲得以下所示之效果。 (1)卡鉗裝置20藉由因摩擦機構90增加之摩擦而最小化或限制制動用臂40、50之搖動,於非制動時可將剎車塊61、71保持於非制動位置。例如,抑制以下情形:藉由因車輛之振動而引起之振動,於非制動時制動用臂40、50搖動,進而於非制動時剎車塊61、71與碟形轉子6或車輪4接觸。卡鉗裝置20較佳為具備驅動側摩擦機構90及制動側摩擦機構100。除了藉由制動側摩擦機構100所賦予之摩擦力限制各制動用臂40、50與各剎車塊座60、70之相對移動以外,藉由驅動側摩擦機構90所賦予之摩擦力限制第2制動用臂50之搖動。藉此,可抑制因鐵道車輛1之行駛之振動引起之第2制動用臂50繞臂用樞軸21B之樞軸線CD2搖動、及各剎車塊座60、70繞剎車塊用樞軸22A、22B之樞軸線CB1、CB2搖動。因此,抑制剎車塊61、71因鐵道車輛1之行駛之振動而與碟形轉子6反覆接觸。因此,可降低剎車塊61、71與碟形轉子6接觸之頻度。 (2)卡鉗裝置20於第2制動用臂50設置有驅動側摩擦機構90,於第1制動用臂40不設置驅動側摩擦機構90。藉此,驅動側摩擦機構90不對第1制動用臂40及臂用樞軸21A之各者賦予摩擦力,故不限制第1制動用臂40之搖動。藉此,驅動側摩擦機構90不對第1制動用臂40賦予摩擦力,故抑制驅動側摩擦機構90過度限制第1制動用臂40及第2制動用臂50之以臂用樞軸21A、21B為中心之搖動。因此,例如可自各剎車塊61、71與碟形轉子6接觸之狀態順利地變更為各剎車塊61、71遠離碟形轉子6之狀態。 (3)於將驅動側摩擦機構90配置於較臂用樞軸21B更靠輸出部側之參考例中,為了避免驅動側摩擦機構90與碟形轉子6之干涉,碟形轉子6與臂用樞軸21B之間之距離必須多出用於配置驅動側摩擦機構90之空間。因而導致卡鉗裝置大型化。 關於該點,本實施形態之驅動側摩擦機構90係配置於較臂用樞軸21B更靠第2制動用臂50之輸入部側。藉此,抑制碟形轉子6與臂用樞軸21B之間之距離增大。因此,可抑制卡鉗裝置20之大型化。 (4)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摩擦機構係由安裝於一對臂之支持軸予以支持。因此,需要與卡鉗裝置之功能無關而用以支持摩擦機構之專用之零件,故導致摩擦機構之相關零件件數增多。 關於該點,本實施形態之卡鉗裝置20係藉由形成於裝置本體30之第2收容部35支持驅動側摩擦機構90,藉由各剎車塊座60、70之支持部62、72支持制動側摩擦機構100。因此,無需用以支持驅動側摩擦機構90及制動側摩擦機構100之專用之零件,故抑制驅動側摩擦機構90及制動側摩擦機構100相關之零件件數增多。 (5)驅動側摩擦機構90之摩擦構件93被壓抵於臂用樞軸21B。因此,與將摩擦構件93壓抵於裝置本體30或第2制動用臂50之參考例相比,亦可不形成用以壓抵摩擦構件93之專用之形狀。因此,可抑制裝置本體30或第2制動用臂50之形狀之複雜化。 (6)摩擦構件93藉由壓抵構件94被壓抵於臂用樞軸21B。因此,摩擦構件93遠離臂用樞軸21B之頻度減少,可對臂用樞軸21B穩定地賦予摩擦力。再者,制動側摩擦機構100之摩擦構件103亦藉由壓抵構件104被壓抵於剎車塊用樞軸22A、22B,故可獲得與驅動側摩擦機構90相同之效果。 (7)於異物介存於摩擦構件93與臂用樞軸21B之間時,於與摩擦構件93之間產生之摩擦力變得不穩定。 關於該點,由於驅動側摩擦機構90係摩擦構件93配置於在裝置本體30之第1收容部34及第2收容部35中密閉之內部空間,故抑制異物介存於摩擦構件93與臂用樞軸21B之間。因此,於與摩擦構件93之間產生之摩擦力穩定。再者,由於制動側摩擦機構100之摩擦構件103亦配置於在各剎車塊座60、70之支持部62、72與收容部63、73中密閉之內部空間,故可獲得與驅動側摩擦機構90相同之效果。 (8)於驅動側摩擦機構90之組裝方法中,於將3個壓抵構件94安裝於插塞91之安裝部91C後,將插塞91旋入至第2收容部35。因此,作業者容易確認3個壓抵構件94之個數。因此,抑制於壓抵構件94之個數有誤之狀態下將驅動側摩擦機構90組裝至第2收容部35。再者,由於制動側摩擦機構100亦為相同之組裝方法,故可獲得與驅動側摩擦機構90之組裝方法相同之效果。 (9)於插塞91之第1階差部91D與第2收容部35之階差部35C接觸時,決定插塞91之相對於第2收容部35之位置。因此,作業者無需進行調整插塞91之相對於第2收容部35之位置之作業,故驅動側摩擦機構90之組裝效率提高。再者,由於制動側摩擦機構100之插塞101與收容部63之關係亦和驅動側摩擦機構90之插塞91與第2收容部35之關係相同,故可獲得相同之效果。 (10)制動側摩擦機構100相對於剎車塊用樞軸22A、22B配置於各制動用臂40、50之插入部側。因此,與將制動側摩擦機構100相對於剎車塊用樞軸22A、22B配置於與插入部側相反之側之參考例相比,容易將各制動側摩擦機構100配置於卡鉗裝置20之內側。因此,可抑制卡鉗裝置20之大型化。 (11)制動側摩擦機構100之摩擦構件103被壓抵於剎車塊用樞軸22A、22B。因此,與將摩擦構件103壓抵於各剎車塊座60、70或第1制動用臂40之參考例相比,可不形成用以壓抵摩擦構件103之專用之形狀,故可抑制各剎車塊座60、70或第1制動用臂40之形狀之複雜化。 (12)第1制動用臂40藉由驅動機構80以臂用樞軸21A為中心搖動。第2制動用臂50隨著驅動機構80之移動以臂用樞軸21B為中心搖動。驅動側摩擦機構90設置於第2制動用臂50。根據該構成,由於未在與第2制動用臂50相比容易搖動之第1制動用臂40設置驅動側摩擦機構90,故第1制動用臂40順利地搖動。因此,可順利地變更剎車塊61、71夾住碟形轉子6之狀態及剎車塊61、71遠離碟形轉子6之狀態。 (13)驅動側摩擦機構90設置於一對臂51之間。因此,與將驅動側摩擦機構90設置於一對臂51之外側之參考例相比,可抑制卡鉗裝置20之大型化。 (14)根據驅動側摩擦機構90之組裝方法之壓抵構件安裝步驟,在將3個壓抵構件94安裝於安裝部91C之狀態下,安裝部91C自3個壓抵構件94突出。因此,容易將3個壓抵構件94支持於安裝部91C,故在插塞組裝步驟中作業者無需進行如一面保持3個壓抵構件94,一面將插塞91組裝於第2收容部35之作業。因此,驅動側摩擦機構90之組裝效率提高。再者,關於制動側摩擦機構100之構成及組裝方法亦與驅動側摩擦機構90之構成及組裝方法相同,故可獲得與驅動側摩擦機構90相同之效果。 (15)於驅動側摩擦機構90組裝於第2收容部35之狀態下,將安裝部91C插入至摩擦構件93之圓筒部93A。因此,藉由插塞91與摩擦構件93可較佳地壓縮3個壓抵構件94。再者,關於制動側摩擦機構100之構成亦與驅動側摩擦機構90相同,故可獲得與驅動側摩擦機構90相同之效果。 (變化例) 上述實施形態相關之說明為本發明之卡鉗裝置及具備該裝置之碟式刹車裝置所能夠採用之形態的例示,並不意欲限制其形態。本發明之卡鉗裝置及具備該裝置之碟式刹車裝置除了上述實施形態以外,例如能夠採用以下所示之上述實施形態之變化例、及組合不互相矛盾之至少2個變化例而成之形態。 (變化例1) 上述實施形態之驅動側摩擦機構90相對於第2制動用臂50之插入部52配置於輸入部側,但驅動側摩擦機構90之配置位置並不限定於此。例如,驅動側摩擦機構90可相對於插入部52配置於第2剎車塊座70(碟形轉子6)側、第1臂部31B側、或與第1臂部31B相反側。又,驅動側摩擦機構90在臂用樞軸21B之軸向上,可配置於一對臂51之外側。 (變化例2) 上述實施形態之驅動側摩擦機構90於裝置本體30之第2臂部31C設置1個,但可於第2臂部31C設置複數個驅動側摩擦機構90。 又,上述實施形態之制動側摩擦機構100設置於各剎車塊座60、70之一對支持部62、72之一者,但不限定於此,可於一對支持部62、72之另一者,或於一對支持部62、72之兩者,設置制動側摩擦機構100。又,制動側摩擦機構100可設置於前端連結部45、55。 (變化例3) 上述實施形態之制動側摩擦機構100相對於剎車塊用樞軸22A、22B配置於各制動用臂40、50之插入部側,但制動側摩擦機構100之配置位置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制動側摩擦機構100可相對於剎車塊用樞軸22A、22B配置於與各制動用臂40、50之插入部側相反側、或相對於剎車塊用樞軸22A、22B與剎車塊側相反側。又,制動側摩擦機構100在剎車塊用樞軸22A、22B之軸向上,可配置於一對臂41、51之間。 (變化例4) 上述實施形態之制動側摩擦機構100於各剎車塊座60、70設置1個,但可於各剎車塊座60、70設置複數個制動側摩擦機構100。 (變化例5) 上述實施形態之壓抵構件94、104為碟形彈簧,但只要為可賦予推壓摩擦構件93、103之力者,則亦可為碟形彈簧以外。例如,壓抵構件94、104可為螺旋彈簧等其他種類之彈簧,亦可為O型環等彈性構件。又,作為壓抵構件94、104,可藉由安裝於插塞91、101之安裝部91C、101C之第1永久磁鐵、與安裝於摩擦構件93、103且與第1永久磁鐵對向之部分之磁極為與第1永久磁鐵之磁極相同的第2永久磁鐵構成。於該情形時,藉由第1永久磁鐵與第2永久磁鐵之間產生之斥力推壓摩擦構件93、103。 (變化例6) 於實施形態中,摩擦機構之摩擦力之大小無關於剎車塊之位置(即制動位置及非制動位置)而始終增加。上述實施形態之驅動側摩擦機構90及制動側摩擦機構100可代替壓抵構件94、104,而為藉由致動器壓抵摩擦構件93、103之構成。致動器之一例為藉由電動馬達、與將電動馬達之輸出軸之旋轉轉換為輸出軸之軸向之移動的滾珠螺桿構成之滾珠螺桿機構。藉由控制器控制該致動器,可動態地控制摩擦構件93、103賦予之摩擦力之大小。例如,可僅於剎車塊之非制動位置,使摩擦機構之摩擦力之大小增加而使剎車塊保持於非制動位置,及/或,於使剎車塊自非制動位置偏離時使摩擦力增加而使剎車塊保持或復位於非制動位置。藉由該動態控制,可減少或防止於非制動時剎車塊到達制動位置、及/或於非制動時剎車塊朝向制動位置移動。該變化例6之致動器及/或控制器為調整摩擦構件之固定位置之固定位置調整機構之一例。再者,關於壓抵摩擦機構之摩擦面之側之面,可局部地使摩擦係數變化、或切去一部分而使與摩擦構件之相對距離變化,藉此亦可增減摩擦力。 (變化例7) 上述實施形態之驅動側摩擦機構90為組裝於裝置本體30之第2臂部31C,且對臂用樞軸21B賦予摩擦力之構成,但組裝驅動側摩擦機構90之部位與驅動側摩擦機構90賦予摩擦力之構件的關係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可為以下(A)~(E)所示之關係。且,可將(A)~(E)所示之關係互相組合。 (A)如圖11所示,作為第1驅動側摩擦機構之驅動側摩擦機構90可代替裝置本體30之第2臂部31C之第2收容部35(參照圖6),而在臂用樞軸21B之軸向上之第1收容部34之端部,組裝於與第1收容部34之長度方向平行而形成之第3收容部36。第3收容部36之內部空間之形狀為與第2收容部35(參照圖6)之內部空間相同之形狀。於該情形時,驅動側摩擦機構90之摩擦構件93被壓抵於第2制動用臂50之輸入部54。 再者,驅動側摩擦機構90可相對於臂用樞軸21B配置於與輸入部側相反側(碟形轉子6側(參照圖3))。於該情形時,驅動側摩擦機構90之摩擦構件93被壓抵於第2制動用臂50之輸出部53(參照圖3)。有時將藉由摩擦構件93之摩擦面與制動用臂50之一部分(例如輸入部54或輸出部53)滑動接觸而產生之摩擦力稱為臂約束用摩擦力。 (B)如圖12所示,作為第2驅動側摩擦機構之驅動側摩擦機構90組裝於形成於臂用樞軸21B之軸向之端部之收容部110。收容部110之內部空間之形狀為與第2收容部35(參照圖6)之內部空間相同之形狀。在臂用樞軸21B中於收容部110之軸向之兩側之部分,安裝有密封構件111。密封構件111例如為O型環。藉此,收容部110之內部空間為密閉狀態。又,臂用樞軸21B不可相對於第2臂部31C(參照圖6)旋轉地安裝,能夠相對於第2制動用臂50之插入部52旋轉地安裝。又,摩擦構件93被壓抵於第2制動用臂50之插入部52。 (C)如圖13A所示,作為第2驅動側摩擦機構之驅動側摩擦機構90組裝於形成於第2制動用臂50之插入部52之收容部56。收容部56配置於較臂用樞軸21B更靠卡鉗裝置20之外側。如圖13B所示,於臂用樞軸21B,安裝有密封構件111。密封構件111在臂用樞軸21B中配置於摩擦構件93之兩側。收容部56之內部空間之形狀為與第2收容部35(參照圖6)之內部空間相同之形狀。臂用樞軸21B不可相對於第2臂部31C(參照圖6)旋轉地安裝,能夠相對於第2制動用臂50之插入部52旋轉地安裝。又,摩擦構件93被壓抵於臂用樞軸21B。 (D)如圖14所示,作為第3驅動側摩擦機構之驅動側摩擦機構90組裝於形成於第2制動用臂50之輸入部54之收容部57。收容部57以在沿著臂用樞軸21B之軸向之方向上貫通輸入部54之方式形成。收容部57之內部空間之形狀為與第2收容部35(參照圖6)之內部空間相同之形狀。又,於裝置本體30之第2臂部31C,形成有朝向收容部57延伸之對向部分37。對向部分37與收容部57接觸。且,摩擦構件93被壓抵於第2臂部31C之對向部分37。再者,收容部57可形成於輸出部53(參照圖2)。於該情形時,裝置本體30之對向部分37朝向輸出部53延伸且與收容部57接觸。 (E)如圖15所示,作為第3驅動側摩擦機構之驅動側摩擦機構90組裝於形成於臂用樞軸21B之軸向之中間部分(於圖15中為臂用樞軸21B之軸向之中央部)之收容部112。收容部112之內部空間之形狀為與收容部110(參照圖12)之內部空間相同之形狀。又,摩擦構件93被壓抵於裝置本體30之第2臂部31C。臂用樞軸21B能夠相對於裝置本體30之第2臂部31C旋轉,不可相對於第2制動用臂50旋轉。 (變化例8) 上述實施形態之制動側摩擦機構100為組裝於各剎車塊座60、70,且對剎車塊用樞軸22A、22B賦予摩擦力之構成,但組裝制動側摩擦機構100之部位與制動側摩擦機構100賦予摩擦力之構件的關係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可為以下(A)~(E)所示之關係。且,可將(A)~(E)所示之關係互相組合。 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由於設置於第1剎車塊座60之制動側摩擦機構100、與設置於第2剎車塊座70之制動側摩擦機構100為相同之構成,故對設置於第1剎車塊座60之制動側摩擦機構100進行說明,省略設置於第2剎車塊座70之制動側摩擦機構100之說明。又,在以下之說明所使用之圖式中,為了方便起見,亦有省略剎車塊座60之一部分而表示之情形。 (A)如圖16所示,作為第1制動側摩擦機構之制動側摩擦機構100組裝於形成於剎車塊用樞軸22A之軸向之端部之收容部120。收容部120之內部空間之形狀為與收容部63(參照圖8)之內部空間相同之形狀。於該情形時,制動側摩擦機構100之摩擦構件103被壓抵於第1剎車塊座60之支持部62。 (B)如圖17所示,作為第2制動側摩擦機構之制動側摩擦機構100組裝於在第1剎車塊座60之支持部62中於剎車塊用樞軸22A之軸向延伸之收容部64。收容部64與第1制動用臂40之輸出部43接觸。收容部64形成於沿著剎車塊用樞軸22A之軸向之方向,且其形狀為與收容部63(參照圖8)相同之形狀。於該情形時,制動側摩擦機構100之摩擦構件103被壓抵於第1制動用臂40之輸出部43。 (C)如圖18所示,作為第2制動側摩擦機構之制動側摩擦機構100組裝於形成於第1制動用臂40之輸出部43之收容部48。收容部48在沿著剎車塊用樞軸22A之軸向之方向上貫通輸出部43,且其形狀與收容部63(參照圖8)相同。又,支持部62形成有朝向輸出部43延伸之對向部分65。對向部分65與輸出部43接觸。於該情形時,制動側摩擦機構100之摩擦構件103被壓抵於對向部分65。 (D)如圖19所示,作為第3制動側摩擦機構之制動側摩擦機構100組裝於形成於第1制動用臂40之輸出部43之收容部49。收容部49之內部空間之形狀為與收容部63(參照圖8)之內部空間相同之形狀。於該情形時,剎車塊用樞軸22A不可相對於支持部62旋轉地安裝,能夠相對於輸出部43旋轉地安裝。於該情形時,制動側摩擦機構100之摩擦構件103被壓抵於剎車塊用樞軸22A。 (E)如圖20所示,作為第3制動側摩擦機構之制動側摩擦機構100組裝於在剎車塊用樞軸22A中形成於與輸出部43對向之部分之收容部121。收容部121之形狀為與收容部120(參照圖16)相同之形狀。於該情形時,剎車塊用樞軸22A不可相對於支持部62旋轉地安裝,能夠相對於輸出部43旋轉地安裝。又,摩擦構件103被壓抵於輸出部43。再者,收容部121可在剎車塊用樞軸22A中形成於與第1制動用臂40之前端連結部45對向之部分。於該情形時,摩擦構件103被壓抵於前端連結部45。 (變化例9) 可代替上述實施形態之驅動側摩擦機構90及制動側摩擦機構100之構成,而將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摩擦機構設置於裝置本體30之第2臂部31C及各剎車塊座60、70。於該情形時,於第2制動用臂50之輸入部54,將用以支持摩擦機構之驅動側支持軸以與臂用樞軸21B平行且互相連結一對臂51之方式設置。又,於各制動用臂40、50之輸出部43、53,將用以支持摩擦機構之制動側支持軸以與剎車塊用樞軸22A、22B平行且互相連結一對臂41、51之方式設置。 (變化例10) 於上述實施形態之驅動側摩擦機構90及制動側摩擦機構100中,可省略壓抵構件94、104。於該情形時,插塞91、101與摩擦構件93、103互相接觸。 (變化例11) 上述實施形態以及變化例1~7及變化例9之驅動側摩擦機構90可設置於第1制動用臂40以代替第2制動用臂50。 (變化例12) 可省略制動側摩擦機構100。 (變化例13) 制動用臂40藉由將用以制動旋轉體之旋轉之剎車塊61壓抵於旋轉體而產生剎車力。旋轉體可為碟形轉子6,亦可為車輪4。關於制動用臂50亦相同。 當然,熟習該項技術者應瞭解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範圍內,本發明可以其他多種特殊形式得以實施。例如,可自本實施形態(或一個及其多個)所描述之構件中省略一部分構件。此外,可適當組合各實施形態之構件。參照隨附申請專利範圍應理解本發明之範圍及其等效發明。
1‧‧‧鐵道車輛
2‧‧‧車體
3‧‧‧台車
4‧‧‧車輪
5‧‧‧車軸
6‧‧‧碟形轉子
10‧‧‧碟式刹車裝置
11‧‧‧空氣供給排出部
20‧‧‧卡鉗裝置
21A‧‧‧臂用樞軸
21B‧‧‧臂用樞軸
22A‧‧‧剎車塊用樞軸
22B‧‧‧剎車塊用樞軸
23A‧‧‧螺栓
23B‧‧‧螺栓
24A‧‧‧固定軸
24B‧‧‧固定軸
25‧‧‧一對密封構件
26‧‧‧一對密封構件
27A‧‧‧鍵構件
27B‧‧‧鍵構件
28A‧‧‧墊圈
28B‧‧‧墊圈
29A‧‧‧螺栓
29B‧‧‧螺栓
30‧‧‧裝置本體
31‧‧‧臂支持部
31A‧‧‧底部
31B‧‧‧第1臂部(軸支持部)
31C‧‧‧第2臂部(軸支持部)
32‧‧‧安裝部
34‧‧‧第1收容部(收容部)
35‧‧‧第2收容部(收容部)
35A‧‧‧螺紋部
35B‧‧‧密封部
35C‧‧‧階差部
36‧‧‧第3收容部(收容部)
37‧‧‧對向部分
40‧‧‧第1制動用臂
41‧‧‧臂
42‧‧‧插入部
43‧‧‧輸出部
44‧‧‧輸入部
45‧‧‧前端連結部
49‧‧‧收容部
50‧‧‧第2制動用臂
51‧‧‧臂
52‧‧‧插入部
53‧‧‧輸出部
54‧‧‧輸入部
55‧‧‧前端連結部
56‧‧‧收容部
57‧‧‧收容部
60‧‧‧第1剎車塊座
61‧‧‧剎車塊
62‧‧‧一對支持部
63‧‧‧收容部
63A‧‧‧螺紋部
63B‧‧‧密封部
63C‧‧‧階差部
64‧‧‧收容部
65‧‧‧對向部分
70‧‧‧第2剎車塊座
71‧‧‧剎車塊
72‧‧‧一對支持部
73‧‧‧收容部
80‧‧‧驅動機構
90‧‧‧摩擦機構(驅動側摩擦機構)
91‧‧‧插塞
91A‧‧‧螺紋部
91B‧‧‧密封部
91C‧‧‧安裝部
91D‧‧‧第1階差部
91E‧‧‧第2階差部
92‧‧‧密封構件
93‧‧‧摩擦構件
93A‧‧‧圓筒部
94‧‧‧壓抵構件
100‧‧‧制動側摩擦機構
101‧‧‧插塞
101A‧‧‧螺紋部
101B‧‧‧密封部
101C‧‧‧安裝部
101D‧‧‧第1階差部
102‧‧‧密封構件
103‧‧‧摩擦構件
104‧‧‧壓抵構件
110‧‧‧收容部
111‧‧‧密封構件
112‧‧‧收容部
120‧‧‧收容部
121‧‧‧收容部
CB1‧‧‧樞軸線
CB2‧‧‧樞軸線
CD1‧‧‧樞軸線
CD2‧‧‧樞軸線
R1‧‧‧搖動方向
R2‧‧‧搖動方向
Y1‧‧‧箭頭
Y2‧‧‧箭頭方向
Y3‧‧‧箭頭方向
圖1係具備一實施形態之碟式刹車裝置之鐵道車輛之自車軸方向觀察之模式剖視圖。 圖2係碟式刹車裝置之卡鉗裝置之分解立體圖。 圖3係卡鉗裝置之俯視圖。 圖4A係卡鉗裝置之側視圖,圖4B係與圖4A相反側之卡鉗裝置之側視圖。 圖5係卡鉗裝置之驅動側摩擦機構及其周邊之分解立體圖。 圖6係驅動側摩擦機構及其周邊之剖視圖。 圖7係卡鉗裝置之第1制動用臂側之制動側摩擦機構及其周邊之分解立體圖。 圖8係制動側摩擦機構及其周邊之剖視圖。 圖9A~D係表示驅動側摩擦機構之組裝方法之各步驟之組裝狀況之驅動側摩擦機構及其周邊的模式剖視圖。 圖10A~D係用以說明卡鉗裝置之作用之俯視圖。 圖11係在變化例7(A)之卡鉗裝置中驅動側摩擦機構及其周邊之剖視圖。 圖12係在變化例7(B)之卡鉗裝置中驅動側摩擦機構及其周邊之剖視圖。 圖13A係變化例7(C)之卡鉗裝置之第2制動用臂之插入部及其周邊之俯視圖,圖13B係圖13A之13B-13B線之剖視圖。 圖14係在變化例7(D)之卡鉗裝置中驅動側摩擦機構及其周邊之剖視圖。 圖15係在變化例7(E)之卡鉗裝置中驅動側摩擦機構及其周邊之剖視圖。 圖16係在變化例8(A)之卡鉗裝置中制動側摩擦機構及其周邊之剖視圖。 圖17係在變化例8(B)之卡鉗裝置中制動側摩擦機構及其周邊之剖視圖。 圖18係在變化例8C)之卡鉗裝置中制動側摩擦機構及其周邊之剖視圖。 圖19係在變化例8(D)之卡鉗裝置中制動側摩擦機構及其周邊之剖視圖。 圖20係在變化例8(E)之卡鉗裝置中制動側摩擦機構及其周邊之剖視圖。
20‧‧‧卡鉗裝置
21A‧‧‧臂用樞軸
21B‧‧‧臂用樞軸
22A‧‧‧剎車塊用樞軸
22B‧‧‧剎車塊用樞軸
23A‧‧‧螺栓
23B‧‧‧螺栓
24A‧‧‧固定軸
24B‧‧‧固定軸
27A‧‧‧鍵構件
27B‧‧‧鍵構件
28A‧‧‧墊圈
28B‧‧‧墊圈
29A‧‧‧螺栓
29B‧‧‧螺栓
30‧‧‧裝置本體
31‧‧‧臂支持部
31A‧‧‧底部
31B‧‧‧第1臂部(軸支持部)
31C‧‧‧第2臂部(軸支持部)
32‧‧‧安裝部
40‧‧‧第1制動用臂
41‧‧‧臂
42‧‧‧插入部
43‧‧‧輸出部
44‧‧‧輸入部
45‧‧‧前端連結部
50‧‧‧第2制動用臂
51‧‧‧臂
52‧‧‧插入部
53‧‧‧輸出部
54‧‧‧輸入部
55‧‧‧前端連結部
60‧‧‧第1剎車塊座
61‧‧‧剎車塊
62‧‧‧一對支持部
70‧‧‧第2剎車塊座
71‧‧‧剎車塊
72‧‧‧一對支持部
80‧‧‧驅動機構
CB1‧‧‧樞軸線
CB2‧‧‧樞軸線
CD1‧‧‧樞軸線
CD2‧‧‧樞軸線

Claims (27)

  1. 一種卡鉗裝置,其係與用以制動旋轉體之旋轉之剎車塊一同使用者,且具備: 制動用臂,其藉由驅動機構相對於裝置本體搖動,使上述剎車塊移動至制動位置及非制動位置;及 摩擦機構,其使與上述制動用臂相對於上述裝置本體之搖動相對之摩擦增加。
  2. 如請求項1之卡鉗裝置,其中上述摩擦機構包含摩擦構件,該摩擦構件係產生阻礙上述制動用臂相對於上述裝置本體之搖動之臂約束用摩擦力。
  3. 如請求項2之卡鉗裝置,其中上述摩擦機構係以可無段或階段式調整上述臂約束用摩擦力之大小之方式構成。
  4. 如請求項2之卡鉗裝置,其中為了調整上述臂約束用摩擦力之大小,而具有調整上述摩擦構件之固定位置之固定位置調整機構。
  5. 如請求項2之卡鉗裝置,其進而具備臂用樞軸,該臂用樞軸係將上述制動用臂與上述裝置本體可搖動地連結,且 上述摩擦機構之摩擦構件藉由對上述臂用樞軸、上述裝置本體、及上述制動用臂之一者滑動接觸(sliding contact)而產生上述臂約束用摩擦力。
  6. 如請求項2之卡鉗裝置,其中上述剎車塊係用以夾住上述旋轉體之第1及第2剎車塊之一者,上述制動用臂係與上述第1及第2剎車塊連接之第1及第2制動用臂之一者,上述摩擦機構可僅使對於上述一制動用臂相對於上述裝置本體之搖動之摩擦增加。
  7. 如請求項6之卡鉗裝置,其進而具備上述驅動機構,該驅動機構被支持於上述裝置本體,且包含固定側構造體及可動側構造體,上述一制動用臂連接於上述驅動機構之上述固定側構造體,另一制動用臂連接於上述驅動機構之上述可動側構造體。
  8. 如請求項1之卡鉗裝置,其中上述制動用臂具備:插入部,其供被支持於上述裝置本體之臂用樞軸插入;輸入部,其自上述插入部延伸;及輸出部,其於與上述輸入部延伸之方向不同之方向自上述插入部延伸;且 上述驅動機構係以對上述輸入部賦予驅動力之方式連接於上述輸入部, 上述輸出部經由具有樞軸線之剎車塊用樞軸而與用以安裝上述剎車塊之剎車塊座連接, 上述摩擦機構係對上述輸入部、上述插入部、上述輸出部、上述裝置本體、及上述臂用樞軸之至少一者賦予摩擦力之驅動側摩擦機構, 上述卡鉗裝置進而具備制動側摩擦機構,上述制動側摩擦機構係與上述驅動側摩擦機構不同者,且對上述輸出部、上述剎車塊用樞軸、及上述剎車塊座之至少一者賦予摩擦力。
  9. 如請求項5之卡鉗裝置,其中上述摩擦機構係相對於上述臂用樞軸配置於輸入部側。
  10. 如請求項5之卡鉗裝置,其中上述摩擦構件安裝於上述裝置本體,且包含被壓抵於上述制動用臂及上述臂用樞軸之一者之摩擦面。
  11. 如請求項5之卡鉗裝置,其中上述摩擦構件安裝於上述制動用臂及上述臂用樞軸之一者,且包含被壓抵於上述制動用臂及上述臂用樞軸之另一者之摩擦面。
  12. 如請求項5之卡鉗裝置,其中上述摩擦構件安裝於上述制動用臂及上述臂用樞軸之一者,且包含被壓抵於上述裝置本體之摩擦面。
  13. 如請求項5之卡鉗裝置,其中上述摩擦構件包含被壓抵於上述臂用樞軸之摩擦面。
  14. 如請求項13之卡鉗裝置,其中上述摩擦機構進而具備將上述摩擦構件朝向上述臂用樞軸壓抵之壓抵構件。
  15. 如請求項14之卡鉗裝置,其中上述摩擦構件及上述壓抵構件被收容及支持於形成於上述裝置本體或上述制動用臂之收容部,且 上述摩擦機構進而具備封閉上述收容部之插塞。
  16. 如請求項15之卡鉗裝置,其中上述插塞具備安裝部,該安裝部用以安裝上述壓抵構件。
  17. 如請求項16之卡鉗裝置,其中上述收容部於上述插塞之插入方向包含與上述插塞接觸之階差部。
  18. 如請求項8之卡鉗裝置,其中上述制動側摩擦機構相對於上述剎車塊用樞軸配置於插入部側。
  19. 如請求項8或18之卡鉗裝置,其中上述制動側摩擦機構安裝於上述剎車塊座及上述剎車塊用樞軸之一者,且具備被壓抵於上述剎車塊座及上述剎車塊用樞軸之另一者之摩擦構件。
  20. 18或19中任一項之卡鉗裝置,其中上述制動側摩擦機構安裝於上述剎車塊座及上述輸出部之一者,且具備被壓抵於上述剎車塊座及上述輸出部之另一者之摩擦構件。
  21. 18至20中任一項之卡鉗裝置,其中上述制動側摩擦機構安裝於上述輸出部及上述剎車塊用樞軸之一者,且具備被壓抵於上述輸出部及上述剎車塊用樞軸之另一者之摩擦構件。
  22. 18至21中任一項之卡鉗裝置,其中上述制動側摩擦機構具備被壓抵於上述剎車塊用樞軸之摩擦構件。
  23. 如請求項22之卡鉗裝置,其中上述制動側摩擦機構進而具備壓抵構件,該壓抵構件將上述制動側摩擦機構之上述摩擦構件朝向上述剎車塊用樞軸壓抵。
  24. 如請求項22或23之卡鉗裝置,其中上述制動側摩擦機構之上述摩擦構件被收容及支持於形成於上述剎車塊座或上述制動用臂之收容部,且 上述制動側摩擦機構進而具備封閉上述收容部之插塞。
  25. 如請求項24之卡鉗裝置,其中上述制動側摩擦機構進而具備壓抵構件,該壓抵構件將上述制動側摩擦機構之上述摩擦構件朝向上述剎車塊用樞軸壓抵,且 上述制動側摩擦機構之上述插塞具備安裝部,該安裝部係用以安裝上述制動側摩擦機構之上述壓抵構件。
  26. 如請求項24之卡鉗裝置,其中上述制動側摩擦機構之上述收容部於上述制動側摩擦機構之上述插塞之插入方向包含與上述插塞接觸之階差部。
  27. 一種碟式刹車裝置,其具備如請求項1至26中任一項之卡鉗裝置,該卡鉗裝置係以藉由來自流體系統之流體供給而對旋轉體賦予剎車力之方式構成。
TW105125857A 2015-08-24 2016-08-12 卡鉗裝置及具備該裝置之碟式刹車裝置 TWI6217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64989 2015-08-24
JP2015164989 2015-08-24
JP??2016-154805 2016-08-05
JP2016154805A JP6803170B2 (ja) 2015-08-24 2016-08-05 キャリパ装置およびこの装置を備える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8730A true TW201708730A (zh) 2017-03-01
TWI621787B TWI621787B (zh) 2018-04-21

Family

ID=582094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5857A TWI621787B (zh) 2015-08-24 2016-08-12 卡鉗裝置及具備該裝置之碟式刹車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803170B2 (zh)
CN (1) CN106481696B (zh)
TW (1) TWI62178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05288B (zh) * 2018-01-09 2020-05-15 芜湖市金贸流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轨道交通车辆制动系统用夹钳体
CN108953431B (zh) * 2018-08-15 2023-08-01 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制动器辅助复位机构
JP7311332B2 (ja) * 2019-07-04 2023-07-19 曙ブレーキ工業株式会社 鉄道車両用のブレーキパッド
CN114802130A (zh) * 2022-05-30 2022-07-29 郑州轻工业大学 制动系统及带有该制动系统的多地形履带轮胎切换运输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875088U (zh) * 1971-12-16 1973-09-18
US4019608A (en) * 1975-05-06 1977-04-26 Norman Allen Johnson Lever actuated caliper brake
DE4407293C1 (de) * 1994-03-04 1995-10-05 Knorr Bremse Systeme Bremszange für Scheibenbremsen von Schienenfahrzeugen
US5547047A (en) * 1995-01-25 1996-08-20 New York Air Brake Corporation Brake caliper shock and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
US5579873A (en) * 1995-01-25 1996-12-03 New York Air Brake Corporation Brake actuator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
AT892U1 (de) * 1995-09-07 1996-07-25 Jenbacher Energiesysteme Ag Scheibenbremse, insbesondere für schienenfahrzeuge
FR2826417B1 (fr) * 2001-06-20 2003-10-10 Sime Stromag Sas Frein a disque notamment pour usage industriel
JP2005048877A (ja) * 2003-07-29 2005-02-24 Sumitomo Denko Brake Systems Kk ブレーキキャリパ装置
JP4804791B2 (ja) * 2005-05-10 2011-11-02 ナブテスコ株式会社 鉄道車両用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JP4932799B2 (ja) * 2007-09-13 2012-05-16 曙ブレーキ工業株式会社 アジャスタ機能付きパッドホルダ
EP2037146B1 (en) * 2007-09-13 2010-07-21 Akebono Brake Industry CO., LTD. Pressing and actuating mechanism of disc brake device
JP4712011B2 (ja) * 2007-09-18 2011-06-29 曙ブレーキ工業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のブレーキトルク受け機構
RU2428598C2 (ru) * 2007-11-06 2011-09-10 Каяба Индастри Ко., Лтд. Зажимной тормоз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JP4939444B2 (ja) * 2008-01-09 2012-05-23 曙ブレーキ工業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の防振ゴムによるブレーキトルク受け機構
JP5118654B2 (ja) * 2009-01-19 2013-01-16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KR101006061B1 (ko) * 2010-06-08 2011-01-06 유진기공산업주식회사 철도 차량용 디스크 브레이크 장치
JP5972659B2 (ja) * 2012-05-11 2016-08-17 ナブテスコ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パッド及びブレーキキャリパ装置
JP6092256B2 (ja) * 2012-12-26 2017-03-08 ナブテスコ株式会社 鉄道車両用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EP2940339B1 (en) * 2012-12-26 2020-10-21 Nabtesco Corporation Railway vehicle disc brake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81696B (zh) 2019-11-05
JP6803170B2 (ja) 2020-12-23
CN106481696A (zh) 2017-03-08
JP2017044337A (ja) 2017-03-02
TWI621787B (zh) 2018-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708730A (zh) 卡鉗裝置及具備該裝置之碟式刹車裝置
JP4932799B2 (ja) アジャスタ機能付きパッドホルダ
JP5174899B2 (ja) レール車両ブレーキのブレーキキャリパ装置
JP6762372B2 (ja) 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及び、モータサイクル用ブレーキシステム
EP3135946B1 (en) Caliper device and disc brake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JP7444755B2 (ja) ブレーキキャリパ装置
CN108412918B (zh) 制动钳装置
JP2019070409A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キャリパタイプの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JP2017057909A (ja) 電動パーキングブレーキ装置
JP7444756B2 (ja) ブレーキキャリパ装置
JP4540760B2 (ja) ブレーキ制御装置
JP6354293B2 (ja) 車両用ブレーキ
JP2008151168A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KR100456966B1 (ko) 자동차 제동시 진동저감장치
JP6756221B2 (ja) 車両用ブレーキ
JP4438382B2 (ja) 車両振動低減装置
JP4675919B2 (ja) ばね下制振装置
JP6268594B2 (ja) 車両用ブレーキ装置
KR100774320B1 (ko) 차량용 전기기계 디스크 브레이크 장치
JPS5825894B2 (ja) 車輛用デイスクブレ−キ装置
JP2017082833A (ja) 車両用ブレーキ
JP2018059535A (ja) 車両用ブレーキ
JP2015187463A (ja) 車両用ブレーキ装置
JP2007255480A (ja) ビルトイン型のディスクブレーキキャリパ構造
KR20190044874A (ko) 피스톤 조립체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식 주차 브레이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