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39226A - 蓄電裝置 - Google Patents

蓄電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39226A
TW201639226A TW105111253A TW105111253A TW201639226A TW 201639226 A TW201639226 A TW 201639226A TW 105111253 A TW105111253 A TW 105111253A TW 105111253 A TW105111253 A TW 105111253A TW 201639226 A TW201639226 A TW 20163922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torage device
metal foil
heat
layer
power stora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112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08416B (zh
Inventor
Koji Minamitani
Original Assignee
Showa Denko Packag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wa Denko Packag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owa Denko Packag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6392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92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84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841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35Safety or regulating additives or arrangements in electrodes, separators or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17Inorganic material
    • H01M50/119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21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24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7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 H01M50/578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in response to press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00/00Safety devices for primary or secondary batteries
    • H01M2200/20Pressure-sensitive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蓄電裝置,其特徵為其具備:裝置本體部60、及收容該裝置本體部之外裝體2張;且前述外裝體50,係具有金屬箔層2、12、及此金屬箔層之一側的面上所積層之熱融著性樹脂層4、14,並在前述金屬箔層之前述一側的面之一部分,設置未被前述熱融著性樹脂層覆蓋之導電部54、56;裝置本體部之正極61,係與前述一側的外裝體之導電部56電連接,裝置本體部之負極62,係與前述另一側的外裝體之導電部54電連接,正極及負極中至少一者之電極62,係藉由對於前述導電部54為接觸狀態而進行電連接。內壓上升時,原為接觸狀態之導電部54與電極62將會分離,可遮斷導通。

Description

蓄電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作為行動裝置用蓄電池、車載用蓄電池、再生能源回収用之蓄電池、電容器(蓄電器)等使用之蓄電裝置。
又,本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中,「接觸」之詞,係意指蓄電裝置(電池等)中產生之氣體的積蓄使內壓上升,導致收容裝置本體部之外裝體向外膨脹時,電連接之該導電部及電極為可分離之狀態,因此,此「接觸」之詞,例如包含「黏著狀態」等,但不包含藉由接著劑之接合、藉由超音波之接合等的接合。
鋰離子蓄電池,在例如:筆記型電腦、攝影機、手機、電動汽車等中被廣泛運用作為電源。此鋰離子蓄電池,係使用於電池本體部(包含正極、負極及電解質之本體部)之周圍以外殼包圍所構成者。此外殼用材料(外裝材),例如將耐熱性樹脂薄膜所成外層、鋁箔層、熱可塑性樹脂薄膜所成內層,依此順序接著一體化之構成者已為習知技術。
然而,鋰離子蓄電池等,過充電時或過升溫時在電池本體部中容易產生氣體,因此氣體將緩緩積蓄在外裝材所包覆之內部空間內,有外裝材內部之內壓上升之情形。此內壓上升變大時將有外裝材破裂之疑 慮,故目前對於防止外裝材破裂之技術已有提案。
例如,專利文獻1,記載一種具有安全閥構成的電池之安全機構,其係將2張層壓片材互相重合所成之成形片材的各外周緣部相互接合所成外裝外殼之內部,收容發電要素及電解液而構成之層壓電池之安全機構;在前述外裝外殼上設置連通此內部並從一側邊部向外側突出之突出部,且前述安全閥具有排氣孔及閥體,排氣孔係由前述突出部2張中至少一者的前述成形片材所形成,而閥體係與此排氣孔之孔緣部可彈性壓接並可使前述排氣孔密閉者。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157678號公報
然而,如上述之先前技術,為了使外裝體內部所產生之氣體能向外裝體外部洩漏而設置安全閥機構時,必須進行設置此安全閥機構之新的步驟,如此將使製造步驟複雜化,有生產性降低之問題。
本發明鑒於上述之技術背景,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蓄電裝置,其在氣體的產生使內壓上升時,可遮斷外裝體之導電部(金屬箔露出部)與裝置本體部之電極的導通,從而可防止內壓更加上升以致外裝體的破裂。
上述先前技術,係藉由使產生之氣體,從具有排氣孔及閥體之安全閥向外部洩漏,從而防止內壓上升導致之外裝材的破裂。相對於此,本申請人,係發想於:當產生氣體的積蓄導致內壓上升時,可使導通遮斷者之構成,藉由如此之非導通狀態可抑制更多氣體產生、積蓄,從而防止外裝體的破裂。
為了達成前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以下技術手段。
〔1〕一種蓄電裝置,其特徵為其係具備:裝置本體部、及收容該裝置本體部之外裝體2張;且前述外裝體,係具有金屬箔層、及在此金屬箔層之一側的面上所積層之熱融著性樹脂層,並在前述金屬箔層之前述一側的面之一部分,設置未被前述熱融著性樹脂層覆蓋之導電部;配置為個別之熱融著性樹脂層互相面向的前述2張外裝體之間的空間,收容前述裝置本體部,將前述2張之外裝體的周緣部之各熱融著性樹脂層相互接合而密封;前述裝置本體部之正極,係與前述一側的外裝體之導電部電連接,前述裝置本體部之負極,係與前述另一側的外裝體之導電部電連接,前述正極及負極中至少一者之電極,係藉由對於前述導電部為接觸狀態而進行前述電連接。
〔2〕如前項1所記載之蓄電裝置,其中,前述外裝體,係進一步具備前述金屬箔層之另一側的面上所積層之耐熱性樹脂層,且在前 述金屬箔層之另一側的面之一部分,設置未被前述耐熱性樹脂層覆蓋之端子部。
〔3〕如前項1或2項所記載之蓄電裝置,其中,前述外裝體,在包含藉由為前述接觸狀態電連接之導電部的區域中,形成有向前述裝置本體部側凹陷之凹陷部。
〔4〕如前項1~3中任1項所記載之蓄電裝置,其中,藉由為前述接觸狀態而電連接之前述導電部及電極,係通過藉由導電性組成物的塗佈形成之塗布層而成為互相接觸狀態。
〔5〕如前項1~4中任1項所記載之蓄電裝置,其中,收容前述裝置本體部之空間內的內壓係大氣壓以下者。
〔6〕如前項5所記載之蓄電裝置,其中,其係在較大氣壓為小之氣壓環境下,進行前述周緣部之各別熱融著性樹脂層的接合。
根據〔1〕之發明,其構成係正極及負極中至少一者的電極,藉由對於外裝體之導電部(金屬箔露出部)為接觸狀態而進行電連接,當充電時或放電時等,在從裝置本體部等產生氣體之情形中,氣體將在外裝體之間的收容空間中積蓄,使內壓上升,導致外裝體膨脹而使原為前述接觸狀態之導電部與電極分離(因導電部與電極成為非接觸狀態)而成為非導通狀態,因此可抑制更多氣體的產生、積蓄,從而可防止內壓上升所致之外裝體的破裂。
根據〔2〕之發明,因金屬箔層之另一側的面積層有耐熱性 樹脂層,(除了端子部)因此可充分確保絕緣性,並確保物理性的強度;且因在金屬箔層之另一側的面之一部分設置有未被覆耐熱性樹脂層之金屬露出部(端子部),故可藉由此露出部(端子部)進行通電。
根據〔3〕之發明,外裝體係在包含藉由與電極接觸而電連接之導電部的區域中,形成有向裝置本體部側(內側)凹陷之凹陷部,因此,產生氣體導致內壓上升時,前述凹陷部會膨脹而反轉為向外側突出之凸部,此凸部與裝置本體之間所形成之空間將收容所產生之氣體(氣體將積蓄於反轉之凸部與裝置本體部之間的空間)。此外,當氣體產生使內壓上升,導致外裝體之凹陷部膨脹而反轉為向外側突出之凸部,如此將使前述接觸狀態之導電部與電極分離(成為非接觸狀態),成為非導通狀態,因此可抑制更多之氣體產生、積蓄,從而可防止內壓上升所致外裝體的破裂。
根據〔4〕之發明,係通過(介有)藉由導電性組成物的塗佈形成之塗布層而確保導電部與電極為接觸狀態之構成,藉由該塗佈層於其間之存在可提高導電部與電極之密著性,從而可使呈該接觸狀態之導電部與電極的導通狀態進一步提升。
根據〔5〕及〔6〕之發明,因收容裝置本體部之空間內的內壓係大氣壓以下,故在接觸狀態下確保導通之該導電部與電極之間的導通狀態可進一步提升。
1‧‧‧蓄電裝置
2‧‧‧第一金屬箔層
4‧‧‧第一熱融著性樹脂層
8‧‧‧第一耐熱性樹脂層
9‧‧‧正極端子部(金屬箔露出部)
12‧‧‧第二金屬箔層
14‧‧‧第二熱融著性樹脂層
18‧‧‧第二耐熱性樹脂層
19‧‧‧負極端子部(金屬箔露出部)
50‧‧‧外裝體
54‧‧‧負極導電部(金屬箔露出部)
56‧‧‧正極導電部(金屬箔露出部)
60‧‧‧裝置本體部
61‧‧‧正極
62‧‧‧負極
71‧‧‧凹陷部
75‧‧‧塗佈層
81‧‧‧反轉之凸部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蓄電裝置的一實施型態之斷面圖。
【圖2】係圖1之蓄電裝置的平面圖。
【圖3】係表示圖1之蓄電裝置中產生氣體使內壓上升導致外裝體膨脹,造成負極導電部與負極的導通被遮斷之狀態之斷面圖。
【圖4】係表示本發明之蓄電裝置的另一實施型態之斷面圖。
【圖5】係圖4之蓄電裝置的平面圖。
【圖6】係圖4之蓄電裝置中產生氣體使內壓上升導致外裝體之凹陷部膨脹而反轉為向外側突出之凸部,造成導電部與電極的導通被遮斷之狀態之斷面圖。
【圖7】係表示本發明之蓄電裝置的另一其他實施型態之斷面圖。又,圖7之蓄電裝置的平面圖,與圖2相同;表示圖7之蓄電裝置產生氣體使內壓上升,導致外裝體膨脹,從而遮斷負極導電部與負極的導通之狀態的斷面圖,與圖3相同。
本發明之蓄電裝置1之一實施型態以圖1、2表示。此蓄電裝置1,係層壓外裝電池,其具備作為裝置本體部之裸電池60、收納該裸電池60之外裝外殼45。
如圖1、2所示,外裝外殼45,係由本體51與蓋體55組合製成,該本體51係具有平面視角形之凹部52及由此凹部52之開口緣向外側延伸之凸緣53;該蓋體係與前述本體51之凸緣53之外周尺寸相同尺寸者。前述凹部52係形成為裸電池60之收納用空間。
前述本體51之構成材,係使用外裝體50,該外裝體50 係具備:第二金屬箔層12、及該第二金屬箔層12之一側的面(第一面)通過第2接著劑層(圖未表示)所積層之第二熱融著性樹脂層14、以及前述第二金屬箔層12之另一側的面(第二面)通過第1接著劑層(圖未表示)所積層之第二耐熱性樹脂層18。此外裝體50係在前述第二金屬箔層12之一側的面之一部分上,設置有未被前述第二熱融著性樹脂層及第2接著劑層覆蓋之負極導電部(金屬箔露出部)54。本實施型態,係在前述第二金屬箔層12之一側的面之中央部形成前述負極導電部54。此外,前述第二金屬箔層12之另一側的面之一部分,設置有前述第二耐熱性樹脂層及未被第1接著劑層覆蓋之負極端子部(金屬箔露出部)19。本實施型態,係在前述第二金屬箔層12之另一側的面之端部,形成前述負極端子部19。
前述蓋體55之構成材,係使用外裝體50,該外裝體50係具備:第一金屬箔層2、及該第一金屬箔層2之一側的面(第一面)通過第2接著劑層(圖未表示)所積層之第一熱融著性樹脂層4、以及前述第一金屬箔層2之另一側的面(第二面)通過第1接著劑層(圖未表示)所積層之第一耐熱性樹脂層8。此外裝體50係在前述第一金屬箔層2之一側的面之一部分上,設置有未被前述第一熱融著性樹脂層及第2接著劑層覆蓋之正極導電部(金屬箔露出部)56。本實施型態,係在前述第一金屬箔層2之一側的面之中央部形成前述正極導電部56。前述第一金屬箔層2之另一側的面之一部分,設置有未被前述第一耐熱性樹脂層及第1接著劑層覆蓋之正極端子部(金屬箔露出部)9。本實施型態,係在前述第一金屬箔層2之另一側的面之端部,形成前述正極端子部9。
前述本體51,係對於平面片材之前述外裝體進行鼓脹成行、絞伸成形等之成形而形成凹部52,將凹部52之周圍的未變形部分裁剪為凸緣53之外周尺寸者。另一方面,前述蓋體55係將平面片材之前述外裝體裁剪成所要尺寸而得者。前述本體51之凹部52的底部之內面設置有負極導電部54,蓋體55之內面設置有正極導電部56(參照圖1)。前述正極導電部56及負極導電部54,係藉由使外裝體50之金屬箔層2、12露出之露出部而形成。此外,前述正極端子部9及負極端子部19,係藉由使外裝體50之金屬箔層2、12露出之露出部而形成。
前述裸電池60,係將片狀之正極61與片狀之負極62介有隔板63積層所成,此裸電池60收容於前述2張外裝體50之間的空間。前述正極61之端部與外裝體50之正極導電部56藉由接合(超音波接合、焊接、藉由導電性接著劑的接著等)使正極61與正極導電部56電連接,藉由前述負極62之端部與外裝體50之負極導電部54成為接觸狀態,使負極62與負極導電部54電連接。本實施型態中,負極62之端部與負極導電部54的接觸,係面接觸者(參照圖1)。
前述蓄電裝置1,係將裸電池60收納至本體51之凹部52並被覆蓋體55,留下電解液注入口將本體51之凸緣53與蓋體55間的接觸部之各熱融著性樹脂層4、14相互熱密封而密封者,注入電解液後將前述電解液注入口熱密封而得密封者。本實施型態,係在較大氣壓為小之氣壓環境下進行前述各熱融著性樹脂層4、14的相互接合,所得蓄電裝置1,其收容裝置本體部60之空間內的內壓,將成為與大氣壓相同或較大氣壓為小,藉此,負極62之端部與負極導電部54的接觸將成 為面接觸。藉由成為如此之面接觸可確保負極62之端部與負極導電部54之間有充分之導通。
上述蓄電裝置1,由於係在外裝體50設置有正極端子部9及負極端子部19,故可藉由此等端子部9、19而與其他機器連接為可通電。此外,由於連接裸電池(裝置本體部)之導電部(金屬箔層)係作為外裝體之一部分而形成者,故不須使用接片即可通電。藉由不使用接片,可實現蓄電裝置的輕量化及小型化。
此外,由於上述蓄電裝置1之構成,係正極61之端部與正極導電部56接合,而負極62之端部與負極導電部54(未接合)面接觸,故在充電時或放電時等,若發生從裝置本體部等產生氣體之情形,氣體積蓄導致外裝外殼45內之內壓上升時,為前述接觸狀態之負極導電部54與負極62將會分離,成為互相非接觸狀態(參照圖3),成為非導通狀態,因此可抑制更多之氣體產生、積蓄,從而防止內壓上升所致外裝體50的破裂。又,因正極61之端部與正極導電部56接合,故外裝外殼45內之內壓上升時,正極61之端部與正極導電部56亦不會分離(參照圖3)。
又,雖然上述實施型態採用之構成,係正極61與正極導電部56接合,而負極62與負極導電部54為接觸狀態者,但並不特別限定為此構成,例如,亦可採用負極62與負極導電部54接合,而正極61與正極導電部56為接觸狀態之構成,抑或,採用正極61與正極導電部56為接觸狀態,同時負極62與負極導電部54亦為接觸狀態之構成。任一者構成,在氣體積蓄導致外裝外殼45內之內壓上升時,可使原 為接觸狀態之電極與導電部分離,成為非導通狀態,從而抑制更多之氣體產生、積蓄,防止外裝體的破裂。
接著,本發明之蓄電裝置1之其他實施型態以圖4、5表示。本實施型態,係採用正極61與正極導電部56為面接觸狀態,負極62與負極導電部54為面接觸狀態之構成。此外,在本體51(外裝體50)中含有負極導電部54之區域,形成有向裝置本體部60側凹陷之凹陷部71,且在蓋體55(外裝體50)中含有正極導電部56之區域,形成有向裝置本體部60側凹陷之凹陷部71。本實施型態中,前述凹陷部71之平面視形狀係圓形狀者(參照圖5)。前述凹陷部71,可藉由進行鼓脹成形、絞伸成形等之成形而形成。除了上述之構成以外,其他皆與前述實施型態(圖1、2)相同,故省略說明。
圖4、5所示蓄電裝置1,係採用正極61與正極導電部56為面接觸狀態,負極62與負極導電部54為面接觸狀態之構成,當氣體產生使內壓上升時,前述凹陷部71,上下皆如圖6所示,向外側膨脹,反轉為向外側突出之凸部81,此凸部81與裝置本體部60之間形成的空間82收容產生氣體(反轉之凸部81與裝置本體部60之間的空間成為氣體積蓄空間82)。此外,藉由氣體產生使內壓上升導致外裝體50之凹陷部71膨脹,反轉為向外側突出之凸部81,如圖6所示,原為前述接觸狀態之導電部54、56與電極62、61將分離(成為非接觸狀態),成為非導通狀態,因此可抑制更多之氣體產生、積蓄,從而防止內壓上升所致外裝體50的破裂。
形成前述凹陷部71之側面,較佳係形成為從該凹陷部71 之底面向凹陷部71之開口部傾斜、凹陷部71之內側向外側傾斜之傾斜面(參照圖4)。亦即,圖4中,凹陷部71之底面與側面所成角度α,設定在較90度大為佳,其中,設定在100°≦α≦160°之範圍更佳,特佳係設定在120°≦α≦150°之範圍。前述角度α設定為較90度大之情形中,因氣體的產生、積蓄而導致內壓上升時,前述凹陷部71較容易反轉為向外側突出之凸部81。
前述凹陷部71之平面視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例如,除了略圓形狀、略橢圓形狀之外,可列舉四角形形狀、六角形形狀等之多角形形狀等。其中,前述凹陷部71之平面視形狀,係略圓形狀或略橢圓形狀為佳。其係略圓形狀或略橢圓形狀之情形中,因氣體的產生、積蓄而導致內壓上升時,前述凹陷部71較容易反轉為向外側突出之凸部81。
前述凹陷部71之深度,設定在0.5mm~2mm為佳。若為0.5mm以上,可充分確保以反轉之凸部81所形成之氣體積蓄部之空間,且因產生氣體的積蓄導致凹陷部71膨脹,反轉為向外側突出之凸部81時,原為接觸狀態之導電部與電極可確實分離,從而可確實確保內壓上升時導通的遮斷(非導通狀態)。此外,藉由為2mm以下,則可實現蓄電裝置的薄型化、省空間化。
本發明中,正極導電部(金屬箔露出部)56的形成,可根據以下所述進行。前述第一金屬箔層2之一側的面(第一面)通過第2接著劑層(圖未表示)與第一熱融著性樹脂層4貼合。此時,在對應正極導電部(金屬箔露出部)部分以外的區域塗佈構成第2接著劑層之接著劑,對應正極導電部(金屬箔露出部)之區域不塗佈接著劑。在形成如此之接 著劑未塗佈區域的狀態下,將第一金屬箔層2與第一熱融著性樹脂層4貼合。接著劑,塗佈在第一金屬箔層2及第一熱融著性樹脂層4之貼合面中任一者皆可。
接著,藉由去除接著劑未塗佈區域中的第一熱融著性樹脂層4,形成金屬箔露出部(正極導電部)56。例如,以雷射照射第一熱融著性樹脂層4上接著劑未塗佈區域之周緣,切斷去除第一熱融著性樹脂層,從而形成金屬箔露出部(正極導電部)56。前述雷射之種類並無特別限定,可列舉例如,YAG雷射所代表之固體雷射、二氧化碳雷射所代表之氣體雷射等。
前述負極導電部(金屬箔露出部)54的形成、正極端子部(金屬箔露出部)9的形成及負極端子部(金屬箔露出部)19的形成,亦可藉由與上述正極導電部(金屬箔露出部)56之形成手段相同之手段進行。
又,上述金屬露出部9、19、54、56之形成手段,僅為其中一例表示者,並無限定為此手段。
本發明中,採用前述電極與前述導電部等為接觸狀態而互相電連接之構成時,該電極與該導電部,係通過藉由導電性組成物的塗布而形成之塗佈層75而為互相接觸狀態(面接觸狀態為特佳)之構成為佳(參照圖7)。藉由如此之塗佈層75介在相互間可提高導電部與電極之密著性,因此為接觸狀態之導電部與電極之導通狀態可進一步提升。前述塗佈層75,係在電極及導電部中至少任一者塗佈前述組成物而形成。圖7中,塗佈層75係塗佈在導電部(金屬箔露出部)之一部分上而形成,惟亦可 採用在導電部(金屬箔露出部)之整面上塗佈之構成。
為了形成前述塗佈層75之導電性組成物,雖無特別限定,但可例如,以含有結著劑(接著劑)及導電助材之組成物作為例示。前述結著劑,雖無特別限定,但可列舉例如,PVDF(聚偏二氟乙烯)、SBR(丁苯橡膠)、CMC(羧甲基纖維素鈉鹽)、PAN(聚丙烯腈)、直鏈型多醣類等。此外,前述導電助材,雖無特別限定,但可列舉例如,CB(碳黑)、CNT(碳奈米管)等。通常,將接著劑以每一接著劑所適用之溶劑將其溶解後塗工,藉由乾燥步驟將溶劑去除而形成前述塗佈層75即可。進行乾燥使不殘留前述溶劑較合適。前述組成物之塗布方法,雖無特別限定,但可列舉例如,凹版塗佈法等。前述塗佈層75之厚度,係設定在10μm~50μm為佳。導電部與電極接觸時在互相間介在如此之塗佈層75之情形中,產生氣體導致外裝外殼45內之內壓上升時,外裝體膨脹,通過塗佈層而為接觸狀態之導電部與電極將會分離成為互相非接觸狀態,遮斷導通。
本發明中,裝置本體部60係在較大氣壓小之環境下被收容,並接合密封外裝體之各周緣部為佳。藉由如此之構成,可使收容部(凹部)52之空間縮小,此外在収容部52之空間成為與裝置本體部60相同體積後,為了維持収容空間內之內壓在大氣壓以下,對於外裝體一直從外部向內施壓(向內側),藉此可提高為接觸狀態之電極與導電部之密著性,使其成為充分接觸之面接觸,從而確保充分之導通。成為如此之構成,例如,前述2張外裝體之周緣部的各熱融著性樹脂層的相互接合,在0.002MPa(2KPa)以下之環境進行為佳,0.001MPa(1 KPa)以下之環境進行更佳。因此,收容有前述裝置本體部60之空間內的內壓係較0.01MPa(10KPa)為小之構成為佳,進一步設定在1KPa~10KPa之範圍特佳。
又,上述實施型態,雖然係作為裝置本體部60之一例之裸電池,以捲繞型作為例示,但並非特別限定為如此之構成,例如,亦可為正極/隔板/負極所成3層積層構造(非捲繞型)。
此外,上述實施型態,雖然係在一方的外裝體50形成凹部52,但該凹部52的形成,並非本發明必要之構成,亦可採用未在兩方之外裝體50設置凹部之構成而在此一對之外裝體50之間的空間收容裝置本體部60並密封外裝體50之各周緣部之構成。
本發明中,構成前述外裝體50之各層的材料,只要可作為蓄電裝置之外裝材使用,則可使用任意之材料。較佳材料如以下所述。
(耐熱性樹脂層)
構成前述第一、二耐熱性樹脂層(外側層)8、18的耐熱性樹脂層,係使用不會因熱密封外裝材時之熱密封溫度而溶融之耐熱性樹脂。前述耐熱性樹脂,係使用具有較構成熱融著性樹脂層之熱融著性樹脂之熔點高10℃以上之高熔點的耐熱性樹脂為佳,使用具有較熱融著性樹脂之融點高20℃以上之高熔點的耐熱性樹脂為特佳。
前述第一、二耐熱性樹脂層8、18,可列舉例如,聚醯胺薄膜、聚酯薄膜等,使用此等之延伸薄膜較佳。其中,根據成形性及強度之觀點,二軸延伸聚醯胺薄膜或二軸延伸聚酯薄膜、或者含有此等之複層薄膜為特佳,進一步使用二軸延伸聚醯胺薄膜與二軸延伸聚酯薄膜貼合之 複數層薄膜為更佳。前述聚醯胺薄膜,雖無特別限定,但可列舉例如6尼龍薄膜、6,6尼龍薄膜、MXD尼龍薄膜等。此外,二軸延伸聚酯薄膜,可列舉出二軸延伸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膜、二軸延伸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等。
此外,為了提升前述第一、二耐熱性樹脂層8、18之表面的平滑性以使其與成形用模具間之滑動性提高,配合平滑劑及/或固體微粒子亦佳。
前述第一、二耐熱性樹脂層8、18之厚度,任一者皆係9μm~50μm為佳。設定在前述合適下限值以上,可確保作為包裝材具有充分之強度,且設定在前述合適上限值以下,可減少成形時之應力而提高成形性。
(熱融著性樹脂層)
內側層之第一、二熱融著性樹脂層4、14係具備對於使用於鋰離子二次電池等之腐蝕性強的電解液等優異之耐藥品性,同時擔任賦予外裝材熱密封性之角色。
前述第一、二熱融著性樹脂層4、14,較佳係熱可塑性樹脂未延伸薄膜。前述熱可塑性樹脂未延伸薄膜,雖無特別限定,但根據耐藥品性及熱密封性之觀點,以聚乙烯、聚丙烯、烯烴系共聚物、此等之酸變性物及離聚物所構成為佳。此外,烯烴系共聚物,可例示如EVA(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AA(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MMA(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此外,亦可使用聚醯胺薄膜(例如12尼龍)或聚醯亞胺膜。
前述第一、二熱融著性樹脂層4、14亦與前述耐熱性樹脂層相同,為了提高表面之平滑性,而配合平滑劑及/或固體微粒子為佳。
前述第一、二熱融著性樹脂層4、14之厚度,任一者較佳係設定為20μm~80μm。20μm以上時,可充分確保絕緣性,藉由設定為80μm以下,可降低樹脂使用量實現降低成本。其中,前述第一、二熱融著性樹脂層4、14之厚度,任一者皆設定在20μm~50μm特佳。又,前述第一、二熱融著性樹脂層,可為單層亦可為複層。複層薄膜,可以在嵌段聚丙烯薄膜之兩面積層無規聚丙烯薄膜而成三層薄膜為例示。
(金屬箔層)
前述第一、二金屬箔層2、12,係擔任賦予層壓外裝體50阻止氧或水分之侵入之氣體阻隔性之角色。前述第一、二金屬箔層2、12,將金屬箔露出部作為導電部時,係使用導電性良好之金屬箔。可列舉例如,鋁箔、銅箔、鎳箔、不鏽鋼箔、或者此等之包覆箔、此等之燒鈍箔或未燒鈍箔。此外,亦可較佳使用鍍覆有鎳、錫、銅、鉻等之導電性金屬的金屬箔,例如鍍覆鋁箔。前述導電性鍍覆皮膜至少形成在金屬箔層上對應金屬露出部之部分即可。此外,前述金屬箔層,施予下述之化成處理形成化成皮膜作為基底處理為佳。
(金屬箔層之化成皮膜)
層壓外裝體50之外側層及內側層,係由樹脂所成之層,此等之樹脂層雖極微量,但仍有從外殼之外部滲入光、氧氣、液體之虞,且亦有從內部滲出內容物(電池之電解液、食品、醫藥品等)之疑慮。此等侵入物到達金屬箔層將成為金屬箔層之腐蝕原因。在此,在金屬箔層2、12之表 面形成具高耐腐蝕性之化成皮膜為佳,藉此可實現金屬箔層2、12之耐腐蝕性的提升。
前述化成皮膜,係藉由在金屬箔表面(金屬箔之至少一側的表面)施予化成處理所形成之皮膜,例如,可藉由在金屬箔進行鉻酸鹽處理、或施予使用鋯化合物之無鉻型化成處理而形成。例如,塗布下述1)~3)中任一項的水溶液後,使其乾燥從而施予化成處理。
1)含有磷酸、鉻酸、及選自氟化物之金屬鹽及氟化物之非金屬鹽所成群中至少1種之化合物的混合物之水溶液。
2)含有磷酸、選自丙烯酸系樹脂、殼聚醣衍生物樹脂(Chitosan derivative resins)及苯酚系樹脂所成群中至少1種之樹脂、及選自鉻酸及鉻(III)鹽所成群中至少1種之化合物的混合物之水溶液。
3)含有磷酸、選自丙烯酸系樹脂、殼聚醣衍生物樹脂及苯酚系樹脂所成群中至少1種之樹脂、選自鉻酸及鉻(III)鹽所成群中至少1種之化合物、及選自氟化物之金屬鹽及氟化物之非金屬鹽所成群中至少選自之化合物 的混合物之水溶液。
前述化成皮膜,其鉻附著量(單面)為0.1mg/m2~50mg/m2為佳,2mg/m2~20mg/m2為特佳。
前述金屬箔層2、12之厚度,係20μm~200μm為佳。若為20μm以上,於製造金屬箔時,可防止壓延或熱密封時產生針孔或發生破裂,200μm以下則可縮小鼓脹成形或絞伸成形時之應力並提高成形性。
(第1接著劑層)
前述第1接著劑層,係擔負使金屬箔層2、12與外側層之耐熱性樹脂層8、18接合之層,例如,使用由作為主劑之聚酯樹脂與作為硬化劑之多官能異氰酸酯化合物所成之二液硬化型聚酯-胺基甲酸酯系樹脂、或者使用含有聚醚-胺基甲酸酯系樹脂之接著劑為佳。
(第2接著劑層)
前述第2接著劑層,係擔負使金屬箔層2、12與內側層之熱融著性樹脂層4、14接合之層,可列舉例如,由聚胺酯系接著劑、丙烯酸系接著劑、環氧系接著劑、聚烯烴系接著劑、彈性體系接著劑、氟系接著劑等所形成接著劑。其中,以使用丙烯酸系接著劑、聚烯烴系接著劑為佳,此時,可提升外裝體50之耐電解液性及水蒸氣屏障性。此外,將外裝體50作為電池外殼使用時,使用酸變性之聚丙烯、酸變性聚乙烯等之接著劑為佳。
此外,第1接著劑層及第2接著劑層,為了使上述接著劑未塗佈區域容易判別,亦可將相對於接著劑成分100質量份為0.1質量 份~5質量份範圍之有機系顏料、無機系顏料、色素等之著色劑添加於上述接著劑中。前述有機系顏料,雖無特別限定,但可列舉例如,紅湖、萘酚類、漢撒黃、雙偶氮黃、苯並咪唑等之偶氮顏料、喹啉酮、異吲哚啉、吡咯並吡咯、二噁嗪、酞菁藍、酞菁綠等之多環式系顏料、湖紅C、禾菊紅環等之淀顏料等。此外,前述無機系顏料,雖無特別限定,但可列舉例如,炭黑、二氧化鈦、碳酸鈣、高嶺土、氧化鐵、氧化鋅等。此外,前述色素,雖無特別限定,但可列舉例如,三鈉鹽(黄色4號)等之黄色色素類、二鈉鹽(紅色3號)等之紅色色素類、二鈉鹽(青色1號)等之藍色色素類等。
此外,外裝體50之總厚較佳係50μm~300μm之範圍。若總厚未達50μm,則成形時及熱密封時容易破裂或產生針孔。此外總厚超過300μm有成形性下降之虞。
【實施例】
接著,說明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惟本發明並非限定為此等實施例者。
〈實施例1〉
在厚40μm之鋁箔的兩面上,塗佈含有聚丙烯酸、磷酸、鉻及氟之化合物的化成處理液,進行150℃乾燥,使鉻附著量成為3mg/m2
在前述完成化成處理之鋁箔(金屬箔層)的一側的面,塗佈聚酯-胺基甲酸乙酯系接著劑。進行此塗佈時,係藉由使鋁箔之一側的面的端部之一部分遮蔽(貼附遮蔽膠帶)作為接著劑未塗佈區域。之後,在 此聚酯-胺基甲酸乙酯系接著劑塗佈面貼附厚25μm之二軸延伸聚醯胺薄膜(耐熱性樹脂層)。接著,在前述鋁箔之另一側的面,塗佈酸變性聚丙烯系接著劑。進行此塗佈時,係藉由使鋁箔之另一側的面的中央部遮蔽(貼附遮蔽膠帶)作為接著劑未塗佈區域。之後,在此酸變性聚丙烯系接著劑塗佈面貼合厚40μm之未延伸聚丙烯薄膜(熱融著性樹脂層),從而得到積層體。
接著,使用雷射照射前述積層體中耐熱性樹脂層的接著劑未塗佈區域之周緣以切斷耐熱性樹脂層,從而除去接著劑未塗佈區域中之耐熱性樹脂層,形成端子部。此外,使用雷射照射前述積層體中熱融著性樹脂層的接著劑未塗佈區域之周緣以切斷熱融著性樹脂層,從而除去接著劑未塗佈區域中之熱融著性樹脂層,形成導電部,製得平面材之外裝體50。準備2張此外裝體50。
接著,使用前述2張外裝體,採用前項所說明之方法、構成而作成圖1、2所示構成之電池。電解液,係使用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乙酯(EMC)以等量體積比調配所成之混合溶劑,將六氟磷酸鋰(LiPF6)溶解成濃度為1莫爾/L之電解液,並將此與裸電池一同收容至前述2張外裝體所形成之收容空間內。此外,前述2張外裝體之周緣部的各熱融著性樹脂層之相互熱密封接合,係在較大氣壓為低之1KPa的氣壓環境下進行。
〈實施例2〉
準備與實施例1所作成之外裝體相同之外裝體2張,使用此2張外裝體,採用前項所說明之方法、構成而作成圖4、5所示構成之電池。電解 液,係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電解液。又,凹陷部71之底部及側面所成之角度α,係設定為150°,且凹陷部71之深度係設定為1mm。此外,前述2張外裝體之周緣部的各熱融著性樹脂層之相互熱密封接合,係在較大氣壓為低之1KPa的氣壓環境下進行。
根據上述所得之實施例1、2的電池,以下述評估法評估其外裝體之破裂防止性。
〈破裂防止性評估法〉
藉由進行過度之升溫促進電解液的分解(產生分解氣體),各電池之內壓緩緩上升之際,測定此時電池之現象。
本發明之實施例1之電池,進行升溫至90℃,因分解氣體的積蓄導致內壓上升時,藉由外裝體向外側膨脹,使原為接觸狀態之負極導電部54與負極62分離,成為互相非接觸狀態(導通被遮斷成為非導通狀態)(參照圖3)。又,互相接合之正極導電部56與正極61,並未分離,而係仍維持接合狀態(參照圖3)。
本發明之實施例2之電池,進行升溫至90℃,因分解氣體的積蓄導致內壓上升時,2個凹陷部71皆膨脹,反轉成為向外側突出之凸部81,藉此,使原為接觸狀態之導電部與電極分離,成為互相非接觸狀態(導通被遮斷成為非導通狀態)(參照圖6)。
因此,本發明之實施例1、2之電池,在實際使用(充電、放電等)之狀態中,即使因產生氣體的積蓄導致內壓上升,亦可在此內壓上升時遮斷導通,從而將不會再產生更多之氣體,故可防止外裝體的破裂。
【產業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發明之蓄電裝置,具體例可列舉例如:‧鋰蓄電池(鋰離子電池、鋰聚合物電池等)等之電化學裝置‧鋰離子電容器‧雙電層電容器等。
本申請案,係伴隨著在2015年4月28日提出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案的特願2015-91042號的優先權主張,其揭示內容直接構成本申請案的一部分。
在此所使用的用語及說明,係用以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所使用,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在本發明所揭示且敘述的特徵事項的任何均等物皆不應被排除,且在本發明所請求的範圍內的各種變形亦應被理解為係可被接受的。
1‧‧‧蓄電裝置
2‧‧‧第一金屬箔層
4‧‧‧第一熱融著性樹脂層
8‧‧‧第一耐熱性樹脂層
9‧‧‧正極端子部(金屬箔露出部)
12‧‧‧第二金屬箔層
14‧‧‧第二熱融著性樹脂層
18‧‧‧第二耐熱性樹脂層
19‧‧‧負極端子部(金屬箔露出部)
50‧‧‧外裝體
54‧‧‧負極導電部(金屬箔露出部)
56‧‧‧正極導電部(金屬箔露出部)
60‧‧‧裝置本體部
61‧‧‧正極
62‧‧‧負極
63‧‧‧隔板

Claims (12)

  1. 一種蓄電裝置,其特徵為其係具備:裝置本體部、及收容該裝置本體部之外裝體2張;且前述外裝體,係具有金屬箔層、及在此金屬箔層之一側的面上所積層之熱融著性樹脂層,並在前述金屬箔層之前述一側的面之一部分,設置未被前述熱融著性樹脂層覆蓋之導電部;配置為個別之熱融著性樹脂層互相面向的前述2張外裝體之間的空間,收容前述裝置本體部,將前述2張之外裝體的周緣部之各熱融著性樹脂層相互接合而密封;前述裝置本體部之正極,係與前述一側的外裝體之導電部電連接,前述裝置本體部之負極,係與前述另一側的外裝體之導電部電連接,前述正極及負極中至少一者之電極,係藉由對於前述導電部為接觸狀態而進行前述電連接。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蓄電裝置,其中,前述外裝體,係進一步具備前述金屬箔層之另一側的面上所積層之耐熱性樹脂層,且在前述金屬箔層之另一側的面之一部分,設置未被前述耐熱性樹脂層覆蓋之端子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蓄電裝置,其中,前述耐熱性樹脂層係由二軸延伸聚醯胺薄膜所成。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蓄電裝置,其中,前述耐熱性樹脂層係由二軸延伸聚酯薄膜所成。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蓄電裝置,其中,前述耐熱性樹脂層,係由二軸延伸聚醯胺薄膜與二軸延伸聚酯薄膜貼合之複層薄膜所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記載之蓄電裝置,其中,前述外裝體,在包含藉由為前述接觸狀態電連接之導電部的區域中,形成有向前述裝置本體部側凹陷之凹陷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記載之蓄電裝置,其中,前述凹陷部之底面及側面所成角度係較90度大者。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記載之蓄電裝置,其中,前述凹陷部之底面及側面所成角度為「α」時,係100°≦α≦160°。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記載之蓄電裝置,其中,前述凹陷部之平面視形狀,係略圓形狀或略橢圓形狀。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記載之蓄電裝置,其中,藉由為前述接觸狀態而電連接之前述導電部及電極,係通過藉由導電性組成物的塗佈形成之塗布層而成為互相接觸狀態。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記載之蓄電裝置,其中,收容前述裝置本體部之空間內的內壓係大氣壓以下者。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記載之蓄電裝置,其中,其係在較大氣壓為小之氣壓環境下,進行前述周緣部之各別熱融著性樹脂層的接合。
TW105111253A 2015-04-28 2016-04-11 蓄電裝置 TWI7084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91042 2015-04-28
JP2015091042A JP6816937B2 (ja) 2015-04-28 2015-04-28 蓄電デバイス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9226A true TW201639226A (zh) 2016-11-01
TWI708416B TWI708416B (zh) 2020-10-21

Family

ID=574113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11253A TWI708416B (zh) 2015-04-28 2016-04-11 蓄電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816937B2 (zh)
KR (1) KR102537627B1 (zh)
CN (2) CN205790079U (zh)
TW (1) TWI70841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16937B2 (ja) * 2015-04-28 2021-01-20 昭和電工パッケ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蓄電デバイス
JP6861016B2 (ja) * 2015-11-19 2021-04-21 三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CN106784418B (zh) * 2016-12-16 2020-01-10 苏州福斯特光伏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防腐蚀处理层及其在锂电池软包装材料中的应用
WO2019031438A1 (ja) * 2017-08-10 2019-02-14 倉敷紡績株式会社 電極シート製造方法、全固体電池および全固体電池製造方法
KR20220137877A (ko) * 2020-02-07 2022-10-12 다이니폰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축전 디바이스, 및 축전 디바이스의 제조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19576B2 (ja) * 1990-06-04 1996-07-31 日本電池株式会社 予備電池付蓄電池
JP2856365B2 (ja) * 1991-03-15 1999-02-1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偏平型電源素子
US5358539A (en) * 1992-10-29 1994-10-25 Valence Technology, Inc. Method for making a battery assembly
JP4270599B2 (ja) * 1998-04-02 2009-06-0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薄型電池
JP4132588B2 (ja) * 2000-06-16 2008-08-13 Tdk株式会社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
JP2003123832A (ja) * 2001-10-11 2003-04-25 Nec Tokin Corp ラミネートフィルム外装蓄電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208885A (ja) * 2002-01-11 2003-07-25 Mitsubishi Cable Ind Ltd シート状電池
JP2005044523A (ja) * 2003-07-22 2005-02-17 Toyota Motor Corp 二次電池の電流遮断構造およびその構造を備えた二次電池
JP3882818B2 (ja) * 2004-01-15 2007-02-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JP2007157678A (ja) 2005-05-23 2007-06-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ラミネート電池の安全機構
JP4766057B2 (ja) * 2008-01-23 2011-09-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電池および非水電解質電池の製造方法
US20120052341A1 (en) * 2010-09-01 2012-03-01 Duk-Jung Kim Rechargeable battery
JPWO2012141191A1 (ja) * 2011-04-12 2014-07-28 Jsr株式会社 蓄電デバイス
JP5840923B2 (ja) * 2011-11-07 2016-01-06 昭和電工パッケ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電池用外装体、電池用外装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6426895B2 (ja) * 2013-05-31 2018-11-21 昭和電工パッケ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電池用外装材及び電池
JP6816937B2 (ja) * 2015-04-28 2021-01-20 昭和電工パッケ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蓄電デバイ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207592A (ja) 2016-12-08
CN106098969A (zh) 2016-11-09
TWI708416B (zh) 2020-10-21
KR20160128214A (ko) 2016-11-07
CN205790079U (zh) 2016-12-07
JP6816937B2 (ja) 2021-01-20
KR102537627B1 (ko) 2023-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285621B1 (ko) 전기화학 디바이스
US10756313B2 (en) Thin power storage device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JP6487712B2 (ja) 蓄電デバイス
TWI708416B (zh) 蓄電裝置
TWI728961B (zh) 蓄電裝置用外裝體
TWI657256B (zh) 電化學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JP6487669B2 (ja) 蓄電デバイス
TW201703310A (zh) 蓄電裝置用外裝體及蓄電裝置
KR101229228B1 (ko) 수분 차단성이 향상된 이차전지
JP2007273398A (ja) 電池用包装材料
TW201637264A (zh) 電池組
WO2018096743A1 (ja) 蓄電デバイス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738171B2 (ja) 蓄電デバイス用外装材及び蓄電デバイス
JP5668785B2 (ja) 電池用包装材料
JP2019021636A (ja) 蓄電デバイス
CN106549121B (zh) 蓄电装置
CN106601936A (zh) 一种二次充电软包电池铝塑膜结构
JP6331315B2 (ja) 電池用外装体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池の製造方法
KR101458259B1 (ko)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17098178A (ja) 二次電池
JP2010097852A (ja) 電気化学セ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5103291A (ja) ラミネート型電池
JP2002157980A (ja) 非水電解質電池用の封入袋およびその封入袋を用いた非水電解質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