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37264A - 電池組 - Google Patents

電池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37264A
TW201637264A TW105111252A TW105111252A TW201637264A TW 201637264 A TW201637264 A TW 201637264A TW 105111252 A TW105111252 A TW 105111252A TW 105111252 A TW105111252 A TW 105111252A TW 201637264 A TW201637264 A TW 20163726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 foil
exposed portion
resin layer
heat
batter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112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99925B (zh
Inventor
Koji Minamitani
Takashi Nagaoka
Satoshi Ikeda
Original Assignee
Showa Denko Packag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wa Denko Packag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owa Denko Packag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6372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72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99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992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13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6Small-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portable equip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3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or thermally conductive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8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by thermal insulation or shield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層壓型蓄電模組2之外裝體32,係在對向之第一外裝材10與第二外裝材20之至少一方具有壓紋部45,藉由熱密封壓紋部45之周圍可具有成為凸部之複數的電極要素室42。電池組5係將前述模組2複數個積層而連結,藉由電極要素室42與熱密封部52a、52b之厚度的差而形成放熱用之空間70。進一步,在前述電池要素室42內之電池要素60導通金屬箔內側露出部14、24,模組2間係在金屬箔外側露出部16、26連結。

Description

電池組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輕量化、高放熱化、省空間化之電池組。
又,本發明書中,「鋁」之意義,係包含Al及Al合金,「銅」之意義,係包含Cu及Cu合金,「鎳」之意義,係包含Ni及Ni合金,「鈦」之意義,係包含Ti及Ti合金。此外,本發明書中,「金屬」之意義,係包含單體的金屬及合金。
近年來,伴隨混合動力汽車或電動汽車的電池、家庭用或工業用之定置用蓄電池所使用鋰離子蓄電池或鋰聚合物蓄電池小型化、輕量化,使用在金屬箔之兩面貼合樹脂薄膜而成的層壓外裝材以取代傳統之金屬製之外裝的情況日漸增加。此外,目前亦正研究將使用層壓外裝材之雙電層電容器、鋰離子電容器等搭載於汽車或巴士。
電動汽車等,為了使必須具有高能量之裝置能夠以小容積得到高電能,可將蓄電模組在直列上積層連接作為對應,惟充放電時,易因模組之內部電阻而積蓄熱,當模組內部呈現高溫,不僅會促進電池劣化、影響性能的降低,更會波及安全性。因此,複數之蓄電模組積層配置所成電池組,已有提案在蓄電模組之間存有放熱元件進行模組之冷卻(參照專 利文獻1、2)。
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電池組,係在蓄電模組之間存有作為放熱元件之波形材,形成冷風之流通空間從而得到放熱效果。此外,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電池組,係在蓄電模組之間配置使冷卻液流通之管元件,並進一步在此管元件與蓄電模組之間介裝板簧形成空冷用之空間,從而藉由液冷及空冷兩者而得到更高之冷卻效果。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8455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4-170697號公報
然而,專利文獻1、2記載之冷卻方法,必須具有波形材、管元件、板簧之高體積的放熱元件,進一步必須具有供給冷風或冷卻液之供給裝置,此等冷卻裝置佔據電池組極大之空間。因此,即使欲實現蓄電模組之小型化,亦難以使電池組小型化。再者,由於蓄電模組係使用接片連接電極,有發生從接片之連接位置的發熱或密封部之密封性的降低等可能性。
本發明鑑於上述之技術背景,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電池組,其可不需大型化即具有高放熱性能,且可大幅降低液體洩漏之風險。
為了達成前述目的,本發明具有以下之構成。
〔1〕一種電池組,其特徵為其係由複數之層壓型蓄電模組積層而成,前述層壓型蓄電模組具備第一外裝材、第二外裝材及電池要素;前述第一外裝材,係第一金屬箔之一側的面積層第一耐熱性樹脂層,另一側的面積層第一熱可塑性樹脂層,且前述第一熱可塑性樹脂層側之面具有露出第一金屬箔之第一金屬箔內側露出部;前述第二外裝材,係第二金屬箔之一側的面積層第二耐熱性樹脂層,另一側的面積層第二熱可塑性樹脂層,前述第二熱可塑性樹脂層側之面具有露出第二金屬箔之第二金屬箔內側露出部;前述電池要素,係具有正極與負極,以及配置於其等之間之隔板;前述第一外裝材及第二外裝材中至少一者,係於包含第一金屬箔內側露出部及第二金屬箔內側露出部之區域具有壓紋部,藉由前述第一外裝材之第一熱可塑性樹脂層與第二外裝材之第二熱可塑性樹脂層相向,且包圍融著後第一熱可塑性樹脂層與第二熱可塑性樹脂層之熱密封部,第一金屬箔內側露出部及第二金屬箔內側露出部面向室內,形成具有藉由前述壓紋部所成凸部的複數之電池要素室之外裝體,且前述外裝體之外面,形成有露出第一金屬箔之第一金屬箔外側露出部及露出第二金屬箔之第二金屬箔外側露出部; 與電解質一同封入前述電池要素室內之電池要素,係正極導通第一金屬箔內側露出部,且負極導通第二金屬箔內側露出部;且前述電池組係以複數個前述層壓型蓄電模組在熱密封部上形成空間之態樣下積層,於積層方向上相鄰之層壓型蓄電模組係第一金屬箔外側露出部與第二金屬箔外側露出部連結者。
〔2〕如前項1所記載之電池組,其中,其係在層壓型蓄電模組之積層方向上,將電池要素室與熱密封部重合而使複數之層壓型蓄電模組積層。
〔3〕如前項1或2所記載之電池組,其中,在積層方向上相鄰之層壓型蓄電模組之間配置有傳熱體。
〔4〕如前項1或2所記載之電池組,其中,空間係冷卻氣體流通路。
〔5〕如前項1所記載之電池組,其中,前述空間與電池要素室,係僅於與前述層壓型蓄電模組之積層方向直交之方向上相鄰。
〔6〕如前項2所記載之電池組,其中,於前述層壓型蓄電模組之積層方向及與積層方向直交方向之兩方向上,前述空間與電池要素室相鄰。
上述〔1〕所記載之電池組,由於層壓型蓄電模組之電池要素室,係作為向外裝體之外側突出的凸部而形成者,故藉由複數之模組的積層可在熱密封部上形成空間。電池要素所產生之熱向前述空間放熱,且進一步藉由氣體流動於前述空間可促進放熱,從而使電池組冷卻。前述空間係未使用放熱元件所形成,故電池組不須大型化即可得到冷卻效果。此 外,藉由具有複數之電池要素室可增大外裝體之表面積,從而使各個模組之放熱效率極佳。
進一步,各個層壓型蓄電模組中,複數之電池要素係藉由電池要素室內之第一金屬箔內側露出部及第二內側露出部而通過第一金屬箔及第二金屬箔導通,層壓型蓄電模組互相係藉由第一金屬箔外側露出部及第二金屬箔外側露出部連結。再者,電池組與外部裝置的連接亦係藉由第一金屬箔外側露出部及第二金屬箔外側露出部進行。亦即,層壓型蓄電模組及電池組並未具有接片,因此,熱密封部接觸電池要素室之部分係完全使第一熱可塑性樹脂層與第二熱可塑性樹脂層融著,故密封性極高,可大幅降低液體洩漏之風險。進一步,由於不使用接片,從而使熱密封作業簡易化,此外可實現電池組的輕量化及省空間化。
上述〔2〕所記載之電池組,電池要素室係在模組之積層方向及與積層方向直交之方向的兩方向上與空間相鄰,如此可使電池要素室有較多之面積與空間接觸,故可得到極高之冷卻效果。
上述〔3〕所記載之電池組,係向傳熱體排熱者,故可得到極高之冷卻效果。
上述〔4〕所記載之電池組,係藉由氣體於空間中流動,從而促進放熱。
上述〔5〕所記載之電池組,電池要素室所產生之熱在與前述層壓型蓄電模組之積層方向直交之方向所相鄰之空間放熱。
上述〔6〕所記載之電池組,係於前述層壓型蓄電模組之積層方向及與積層方向直交之方向上,前述空間與電池要素室相鄰,從而促進放熱。
2、2a、2b、2c、2d‧‧‧層壓型蓄電模組
5、6、7‧‧‧電池組
10‧‧‧第一外裝材
11‧‧‧第一金屬箔
12‧‧‧第一耐熱性樹脂層
13‧‧‧第一熱可塑性樹脂層
14‧‧‧第一金屬箔內側露出部
15‧‧‧第一凸緣
16、18‧‧‧第一金屬箔外側露出部
20‧‧‧第二外裝材
21‧‧‧第二金屬箔
22‧‧‧第二耐熱性樹脂層
23‧‧‧第二熱可塑性樹脂層
24‧‧‧第二金屬箔內側露出部
25‧‧‧第二凸緣
26、28‧‧‧第二金屬箔外側露出部
32、33、80、82‧‧‧外裝體
42、82、83a、83b‧‧‧電池要素室
45、46‧‧‧壓紋部
52a、52b‧‧‧熱密封部
60‧‧‧裸電池(電池要素)
61‧‧‧正極
62‧‧‧隔板
63‧‧‧負極
70、71‧‧‧空間
75‧‧‧傳熱體
【圖1A】構成本發明之電池組的層壓型蓄電模組之一實施型態的斜視圖。
【圖1B】圖1A中1B-1B線之斷面圖。
【圖2A】本發明之電池組之一實施型態的斜視圖。
【圖2B】圖2A中2B-2B線之斷面圖。
【圖3】裸電池之斷面圖。
【圖4】層壓型蓄電模組中電極要素室之其他形狀例的斷面圖。
【圖5】層壓型蓄電模組中電極要素室之另一其他形狀例的斷面圖。
【圖6】本發明之電池組之其他實施型態的斷面圖。
【圖7A】本發明之電池組之另一其他實施型態的斷面圖。
【圖7B】圖7A之部分擴大圖。
【圖7C】圖7A之部分擴大圖。
圖1A及圖1B表示構成本發明之電池組的層壓型蓄電模組的一實施型態,圖2A及圖2B表示使用前述層壓型蓄電模組之電池組的實施型態。
以下說明中,相同符號表示相同者,故省略重複說明。此外,構成外裝體之第一外裝材及第二外裝材中,不論外裝材及形成位置,所指 金屬箔露出之部分以「金屬箔露出部」總稱,面向電極要素室內之露出部分以「金屬箔內側露出部」總稱,向外裝體之外面露出之部分以「金屬箔外側露出部」總稱。
〔層壓型蓄電模組〕
圖1A及圖1B所示層壓型蓄電模組2之外裝材32,係藉由第一外裝材10與第二外裝材20所構成,具有配置為3列×3列之9個的電池要素室42。將電池要素60與電解質封入前述各電池要素室42。
前述第一外裝材10係在第一金屬箔11之一側的面積層第一耐熱性樹脂層12,另一側的面積層第一熱可塑性樹脂層13之層壓材,將平面材沖壓成形,從而形成作為電池要素室42之平面視正方形的9個之壓紋部45。另一方面,第二外裝材20係在第二金屬箔21之一側的面積層第二耐熱性樹脂層22,另一側的面積層第二熱可塑性樹脂層23之層壓材,係未具有壓紋部之平面材。前述外裝體32係藉由使第一外裝材10之第一熱可塑性樹脂層13與第二外裝材20之第二熱可塑性樹脂層23相向,並將壓紋部45周圍的第一熱可塑性樹脂層13與第二熱可塑性樹脂層23融著形成熱密封部52a、52b,從而形成封入有電池要素60及電解質之電池要素室42。前述電池要素室42係形成為向外裝體之外側突出的凸部,其高度僅有從熱密封部52a、52b至壓紋部45之高度,模組之厚度係在電池要素室42較厚,在熱密封部52a、52b變薄。此外,前述電池要素室42內係形成有:去除第一熱可塑性樹脂層13之一部分使第一金屬箔11露出之第一金屬箔內側露出部14、去除第二熱可塑性樹脂層23之一部分使第二金屬箔21露出之第 二金屬箔內側露出部24。
前述第一外裝材10之一邊係從熱密封部52a延長,兩面成為外裝體32之外面並成為第一凸緣15,形成露出第一金屬箔11之第一金屬箔外側露出部16。另一方面,前述第一凸緣15之對向邊係第二外裝材20之從熱密封部52a延長之兩面成為外裝體32之外面,並成為第二凸緣25,形成露出第二金屬箔21之第二金屬箔外側露出部26。此外,在前述第一凸緣15之第一金屬箔外側露出部16及第二凸緣25之第二金屬箔外側金屬箔露出部26,個別係穿設有3個連接用穴17、27。
與電解質一同封入前述電池要素室42之電池要素60,如圖3所示,係將正極61、隔板62、負極63、隔板6之積層,並使此積層物形成為滾輪狀之繞線型裸電池。前述電池要素60係露出正極61作為最上層,並露出負極63作為最下層。在電池要素室42內,電池要素60之正極61係與第一外裝材10之第一金屬箔內側露出部14接觸而電導通,負極63係與第二外裝材20之第二金屬箔內側露出部24接觸而電導通。由於前述第一金屬箔11係於外裝體32之外面的第一金屬箔外側露出部16露出、第二金屬箔21係於外裝體32之外面的第二金屬箔外側露出部26露出,因此電池要素60通過第一金屬箔10及第二金屬箔20得到與外部之電導通。亦即,將第一金屬箔11作為正極側導通部利用,第二外裝材20之第二金屬箔21作為負極側導通部利用。
〔組電池〕
圖2A及圖2B所示電池組5係由4個層壓型蓄電模組2連結而成, 4個層壓型蓄電模組2係在積層方向之相鄰模組的第一凸緣15與第二凸緣25重合而改變為相異方向,且相鄰模組之電池要素室42係以重疊之態樣積層。亦即,4個層壓型蓄電模組2,最上層之第1層的模組之第二凸緣25之第二金屬箔外側露出部26與第2層之模組的第一凸緣15之第一金屬箔外側露出16在連接用穴27、17通過導電性材料所成接續用插銷35而連結,同樣地,第2層之模組的第二金屬箔外側露出部26與第3層之模組的第一金屬箔外側露出部16連結,第3層之模組的第二金屬箔外側露出部26與最下層之第4層的模組之第一金屬箔外側露出部16連結。此外,在第1層之模組的第一金屬箔外側露出部16之連接用穴17附有導電型材料所成之正極用插銷36,第4層的第二金屬箔外側露出部26之連接用穴27附有導電型材料所成之負極用插銷37。藉由上述之連結,4個層壓型蓄電模組2以直列連結,正極用插銷36及負極用插銷37作為電池組5的電極端子,可拉出電線38與其他之裝置連接。
前述層壓型蓄電模組2,由於模組之厚度係在電池要素室42較厚,在熱密封部52a、52b較薄,因此在積層方向上相鄰之層壓型蓄電模組2之間形成有空間70。亦即,在電池要素室42之周圍的熱密封部52a、52b上,形成有(熱密封部52a、52b之寬)×(壓紋部45之高)的四角形為斷面的空間70。由於前述電池要素室42之周圍必定存在熱密封部52a、52b,因此全部之電池要素室42係在與積層方向直交之方向與空間70連接。
在各個層壓型蓄電模組2中,複數之電池要素60係藉由第一金屬箔內側露出部14及第二內側露出部24而通過第一金屬箔11及 第二金屬箔21導通,層壓型蓄電模組2互相係藉由第一金屬箔外側露出部16及第二金屬箔外側露出部26而連結。進一步,電池組5與外部裝置的連接亦係藉由第一金屬箔外側露出部16及第二金屬箔外側露出部26進行。亦即,層壓型蓄電模組2及電池組5並未具有接片。因此,層壓型蓄電模組2係在熱密封部52a、52b接觸電池要素室42之部分完全使第一熱可塑性樹脂層13與第二熱可塑性樹脂層23融著,故密封性極高,相較於拉出接片之電池要素室42,其可得到更高之密閉性,減低液體洩漏之風險。進一步,藉由不使用接片,可簡單化熱密封作業,並且可實現電池組5的輕量化及省空間化。
雖然前述電池組5係藉由複數之層壓型蓄電模組2連結而高容量化,但由於具有多數之電池要素60亦會導致產生之熱量較大。前述電池組5中,電池要素60所產生之熱向前述空間70放熱,進一步藉由氣體在前述空間70中流動可促進放熱而冷卻。前述空間70係藉由層壓型蓄電模組2之積層而形成的放熱空間,不須使用如波形材等之放熱元件即可表現放熱性能,且不須將電池組大型化即可得到冷卻效果。利用如此之空間70所進行之冷卻係積層複數之層壓型蓄電模組2所得構造之特有效果,單獨之模組無法得到。此外,模組全體之電池容量若為相同,相較於具有1個電池要素與封入其之1個電池要素室的模組,具有複數電池要素與封入其等之複數電池要素室的模組者,該外裝體的表面積較大,故有良好之放熱效率。
冷卻效果,向前述空間70強制送風時可提高,吹送冷風時可進一步更高。然而,即使不強制送風,因發熱導致電池組5內產生溫度 差,可發生自然對流,故亦可得到相應之冷卻效果。
在電池組內形成空間,條件為電池要素室係藉由壓紋部形成,且外裝體之外面具有凸部。然而,壓紋部及電池要素室之型態並非限定為圖2A及圖2B所示之實施型態,只要構成外裝體之第一外裝材及第二外裝材中至少一方形成有壓紋部,外裝體的外面即可形成凸部。此外,電池要素室間的距離,亦即熱密封部之寬,雖然設定為可確保電池要素室的密閉性係理所當然,但為了擴大放熱用之空間,可自由將熱密封部之尺寸設定較其更大者。
圖4及圖5係表示壓紋部及電池要素室的其他型態例。又,此等圖中,第一外裝材10及第二外裝材20的積層構造及電池要素室之內部構造雖然省略圖示,但形成面向室內之第一金屬箔內側露出部及第二金屬箔內側露出部且同時封入有電池要素60,皆與前述層壓型蓄電模組2相同。
圖4之外裝體80,係在第一外裝材10及第二外裝材20兩者上皆具有壓紋部45、46,此等壓紋部45,46係互相對向而形成一個電極要素室81。圖5之外裝體82,與前述外裝體80相同,在第一外裝材10及第二外裝材20兩者上皆具有壓紋部45、46,惟其個別之壓紋部45,46係與對應材料之平坦部分對向而形成電池要素室83a、83b。由於前述外裝體80、82在厚度方向之兩面上具有壓紋部45、46,故具有此等外裝體80、82之模組在積層時,可在模組之兩面形成空間。
此外,藉由層壓型蓄電模組之積層態樣,可改變空間的配置。
圖6所示電池組6,前述層壓型蓄電模組2偏移至位置隔一層而積層,1個模組2之電池要素室42的中心配置為與在積層方向相鄰之模組2的熱密封部52a、52b之交點重合。偏移量為電池要素室42間之距離的1/2。藉由如此將層壓型蓄電模組2之位置偏移,可使電池要素室42在積層方向配置為鋸齒狀。又,由於層壓型蓄電模組2偏移時,相鄰模組之連接用穴17、27的位置將會偏移,故可變更第一凸緣15及第二凸緣25的寬,進行連接用穴17、27之位置對齊。因此,圖6表示之層壓型蓄電模組2之形狀,在嚴格的意義上,雖然與圖1A~2B所表示之層壓型蓄電模組2不同,但為了使說明及圖示簡潔而使用相同符號。前述電池組6,與前述電池組5相同,係由4個層壓型蓄電模組2藉由連接用插銷35而直列連結,第1層之模組所附有之正極用插銷36及第4層之模組所附有之負極用插銷37作為電池組6之電極端子。
藉由上述之積層構造,空間71亦在積層方向形成鋸齒狀,各層之層壓型蓄電模組2之電池要素室42的正下方及正下方形成空間71。雖然前述空間71係與上述電池組5的空間70相同尺寸,惟相對於電池組5之電極要素室42只在與積層方向直交的方向上與空間70相鄰,電池組6之電極要素室42係在積層方向及與積層方向直交的方向兩方向上與空間71相鄰。如此一來,藉由電池要素室42將有更多面積與空間71接觸,從而可提高冷卻效率。
在如上述電極要素室42及空間71鋸齒狀配置的電池組6中,並不須為了鋸齒狀配置而限制電極要素室42與熱密封部52a、52b之尺寸的大小關係。電極要素室42與熱密封部52a、52b為 相同尺寸時,將形成與電極要素室42相同尺寸的空間。電極要素室42較熱密封部52a、52b為大時,將形成在積層方向上與電極要素室42一部分重合之空間。相反地,電極要素室42較熱密封部52a、52b為小時,在積層方向上熱密封部52a、52b雖然一部分重合,但由於下層之電極要素室42支持著上層之熱密封部52a、52b,故不會發生上層之電極要素室42填入空間內使空間堵塞之情形。在任何的情況下,皆可形成對應熱密封部52a、52b尺寸的空間。
進一步,作為提高冷卻效果之其他手段,有使傳熱體75介入層壓型蓄電裝置2間之方法。在圖6之電池組6中,將作為傳熱體75之金屬板介入其中,藉由金屬板排熱可提高冷卻效果。前述傳熱體75之材料較佳係熱傳導率高之鋁或銅,亦可將傳熱體75與冷卻裝置連結提高冷卻效果。
〔層壓型蓄電模組及電池組的其他型態〕
雖然成為構成電池組之層壓型蓄電模組的條件係在外裝體之外面具有金屬箔外側露出部,但其等之形成位置並無限定。外側金屬露出部係使模組間得到導通及電池組與外部得到導通之部分,設置在凸緣以外的外側金屬箔露出部亦可使其等導通。
構成圖7A~7C所示4層構造之電池組7的層壓型蓄電模組2a、2b、2c、2d,雖然與構成電池組6之層壓型蓄電模組2共通係在電池要素室42內以電池要素60之正極61導通第一金屬箔內側露出部14,負極63導通第二金屬箔內側露出部24,但依照積層位置,在外裝體33之外面露出的金屬箔之金屬箔外側露出部的形成位置會 不同。此外,4個層壓型蓄電模組2a、2b、2c、2d係在積層方向上電池要素室42及空間71呈鋸齒狀位置的態樣所積層而成與電池組6共通。
最上層之第1層的層壓型蓄電模組2a,係第一金屬箔外側露出部16形成於第一凸緣15。此外,如圖7B所示,第二金屬箔外側露出部28係形成於第二金屬箔內側露出部24的相反側的面,亦即形成於電池要素室42之底面。前述第二金屬箔外側露出部28係去除第二外裝材20之第二耐熱性樹脂層22使第二金屬箔21露出者。
中間的第2層及第3層之層壓型蓄電模組2b、2c,如圖7C所示,第一金屬箔外側露出部18係形成於第一金屬箔內側露出部14之相反側的面,亦即形成於電池要素室42之頂面。前述第一金屬箔外側露出部18係去除第一外裝材10之第一耐熱性樹脂層12使第一金屬箔11露出者。此外,如圖7B所示,第二金屬箔外側露出部28係形成於第二金屬箔內側露出部24之相反側的面,亦即形成於電池要素室42之底面。前述第二金屬箔外側露出部28係去除第二外裝材20之第二耐熱性樹脂層22使第二金屬箔21露出者。
最下層之第4層之層壓型蓄電模組2d,如圖7C所示,第一金屬箔外側露出部18係形成於第一金屬箔內側露出部14之相反側的面,亦即形成於電池要素室42之頂面。前述第一金屬箔外側露出部18係去除第一外裝材10之第一耐熱性樹脂層12使第一金屬箔11露出者。此外,第二金屬箔外側露出部26係形成於第二凸緣25。
前述電池組7,係在上述3種類4個層壓型蓄電模組2a、 2b、2c、2d之間包夾導電性材料所成之傳熱體75而積層,藉由治具(圖示省略)夾緊此積層體,使傳熱體75與層壓型蓄電模組2a、2b、2c密著,從而組裝而成。在此組裝之狀態中,形成於電池要素室42之外面的第一金屬箔外側露出部18及第二金屬箔外側露出部28係與傳熱體75接觸。由於前述傳熱體75係導電體,故各層之電池要素60係藉由第一金屬箔10及第二金屬箔20而直列連結。此外,與外部裝置的通電,係由最上層之層壓型蓄電模組2a的第一凸緣15之第一金屬箔外側露出部16及最下層之層壓型蓄電模組2c的第二凸緣25之第二金屬箔外側露出部26擔負,此等附有正極用插銷36及負極用插銷37。
如上所述,藉由在已積層之層壓型蓄電模組之接觸部分設置金屬箔外部露出部,即可不使用連接元件而接觸層壓型蓄電模組。又,雖然前述電池組7將提高冷卻效果作為目的而介入傳熱體75,將傳熱體75作為導電部利用,但不介入傳熱體75使金屬箔外部露出部互相直接接觸亦可得到導通。
〔第一外裝材及第二外裝材之材料與成形〕
第一外裝材10,第一金屬箔11之一側的面藉由第一接著層與第一耐熱性樹脂層12貼合,另一側的面藉由第二接著層與第一熱可塑性樹脂層13貼合。第一金屬箔內側露出部14係藉由去除第一熱可塑性樹脂層13及第二接著層而形成,第一金屬箔外側露出部16、18,係因應形成之面,去除第一熱可塑性樹脂層13及第二接著層,抑或去除第一耐熱性樹脂層12及第一接著劑而形成。此外,藉由沖壓成形而形成壓紋部45時,係在金屬露出部形成後進行沖壓成形。
第二外裝材20,第二金屬箔21之一側的面介由第三接著層與第二耐熱性樹脂層22貼合,另一側的面介由第四接著層與第二熱可塑性樹脂層23貼合。與第一外裝材20相同,第二金屬箔內側露出部24係藉由去除第二熱可塑性樹脂層23及第四接著層而形成,第二金屬箔外側露出部26、28,係因應形成之面,去除第二熱可塑性樹脂層23及第四接著層,抑或去除第二耐熱性樹脂層22及第三接著層而形成。
又,圖1B、2B、6、7B、7C中,省略了第一接著層、第二接著層、第三接著層及第四接著層的圖示。
前述第一金屬箔11較佳之材料係軟質的鋁箔,厚度在20μm~150μm為佳。根據成形性及成本之觀點來看,特佳係30μm~80μm的軟質鋁箔。另一方面,第二金屬箔21較佳之材料係軟質或硬質之鋁箔、不鏽鋼箔、鎳箔、銅箔、鈦箔。此等之箔的較佳厚度為10μm~150μm,根據耐衝撃性及彎曲耐性、成本之觀點來看,以15μm~100μm為佳。
此外,前述第一金屬箔11及第二金屬箔21亦可使用鍍覆處理箔或包覆箔。例如,作為第二金屬箔21,可使用對銅施予鍍鎳而成之鍍覆處理箔、或不鏽鋼與鎳所成之包覆箔。
進一步,前述第一金屬箔層11、第二金屬箔層21中至少在金屬箔露出部14、16、24、26所存在之側的面形成有化成皮膜為佳。前述化成皮膜,係在金屬箔之表面施予化成處理而形成之皮膜,藉由施予如此之化成處理,可充分防止金屬箔表面因內容物(電解質等)而腐蝕,即使成為電取出窗口之露出部,在製作模組時亦不會因電解質的附 著而變色或劣化,且亦可降低因大氣中的水分等所導致的腐蝕之影響。雖然化成處理層本身之導電性幾近於零,但由於塗膜之厚度極小,因此通電電阻亦幾近於零。例如,藉由進行以下之處理,可對於金屬箔施予化成處理。亦即,在進行脫脂處理之金屬箔的表面,塗佈下述1)~3)中任一項之水溶液後使其乾燥以實施化成處理。
1)包含磷酸、鉻酸、及選自氟化物的金屬鹽及氟化物的非金屬鹽所成群中至少1種的化合物之混合物之水溶液;2)包含磷酸、選自丙烯酸系樹脂、殼聚醣衍生物樹脂(Chitosan derivative resins)及苯酚系樹脂所成群中至少1種之樹脂、及選自鉻酸及鉻(III)鹽所成群中至少1種的化合物之混合物之水溶液;3)包含磷酸、選自丙烯酸系樹脂、殼聚醣衍生物樹脂及苯酚系樹脂所成群中至少1種樹脂、選自鉻酸及鉻(III)鹽所成群中至少1種的化合物、及選自氟化物的金屬鹽及氟化物的非金屬鹽所成群中至少1種的化合物之混合物之水溶液。
前述化成皮膜,其鉻附著量(每一單面)係0.1mg/m 2~50mg/m2為佳,2mg/m2~20mg/m2為特佳。
構成前述第一耐熱性樹脂層12及第二耐熱性樹脂層22之耐熱性樹脂,係使用熱密封外裝材時不會因熱密封溫度而溶融之耐熱性樹脂。前述耐熱性樹脂,係使用具有的熔點較構成第一熱可塑性樹脂層13及第二熱可塑性樹脂層23之熱可塑性樹脂的熔點高10℃以上之耐熱性樹脂為佳,而使用具有的熔點較熱可塑性樹脂的熔點高20℃以上之耐熱性樹脂為特佳。例如,除了聚酯薄膜及聚醯胺薄膜外,聚萘二甲酸薄膜、聚萘二酸丁醇酯、聚碳酸酯薄膜等之延伸薄膜為佳。此外,厚度在9μm~50μm之範圍為佳。
前述第一熱可塑性樹脂層13及第二熱可塑性樹脂層23,較佳係選自聚乙烯、聚丙烯、烯烴系共聚物,此等之酸變性物及離聚物所成群中至少1種之熱可塑性樹脂所成未延伸薄膜,厚度在20μm~80μm之範圍為佳。
前述第一接著層、第三接著層較佳係二液硬化型之聚酯聚胺酯系或聚醚聚胺酯系之接著劑,第二接著層、第四接著層則考慮到耐電解質性,以聚烯烴系之接著劑為佳。個別之接著劑的較佳塗佈為1g/m2~5g/m2
前述第一外裝材10及第二外裝材20之金屬箔露出部的形成方法並未限定為何。例如,在藉由乾式層壓法使金屬箔與樹脂層貼合之步驟中,使用雕刻的凹版輥塗佈接著劑在未附著接著劑之部分,形成接著劑未塗佈部,金屬箔與樹脂層貼合後切除接著劑未塗佈部上之樹脂層,使金屬箔露出。由於上述實施型態之層壓型蓄電模組2所使用之第一外裝 材10及第二外裝材20係在熱可塑性樹脂層側之面具有金属箔露出部14、16、24、26,故係藉由上述之手段將第一金屬箔11與第一熱可塑性樹脂層13、第二金屬箔21與第二熱可塑性樹脂層23貼合,貼合後形成金屬露出部14、16、24、26。另一方面,由於耐熱性樹脂層側之面並無金屬露出部,故第一金屬箔11與第一耐熱性樹脂層12、第二金屬箔21與第二耐熱性樹脂層22係藉由習知的貼合手段而貼合。
此外,在第一外裝材10及/或第二外裝材20之第一耐熱性樹脂層12及/或第二耐熱性樹脂層22側之面形成金屬箔外側露出部之情況,係藉由上述之手段將第一金屬箔11與第一耐熱性樹脂層12、第二金屬箔21與第二耐熱性樹脂層22貼合後去除樹脂層。
此外,如圖1A等所示,對於第一外裝材10進行沖壓成形而形成壓紋部45之情況,係在形成金屬露出部後進行沖壓成形。在圖示例之第一外裝材10的成形中,係藉由接觸第一金屬箔內側露出部14之頂面的雄型、雄型所插入的雌型及加壓型所成之成形模具沖壓成形。第二外裝材20形成壓紋部之情況亦同樣進行沖壓成形。
此外,先將第一外裝材10裁斷為其無第一凸緣之2邊稍微從第二外裝材20突出之尺寸,當熱密封突出部分後使其彎折時,可防止在切斷端面上之第一金屬箔11與第二金屬箔21的接觸。亦可使第一外裝材10與第二外裝材10之尺寸對調,而彎折第二外裝材20。
〔電池要素之構造與材料〕
前述層壓型蓄電模組2、2a、2b、2c、2d係使用裸電池作為 電池要素60。前述裸電池及與裸電池一同封入之電解質的詳細如下。
(裸電池)
作為電池要素60之裸電池,係由正極61、隔板62、負極63所構成。前述裸電池之型態並非限定為圖3之繞線型。裸電池之其他的型態,可例示為正極及負極將裸電池的大小分割,使個別之箔與隔板組合所成者交互地複數積層,正電極之各個集電體、及負電極之各個集電體以超音波接合之積層型。
前述正極61較佳係由集電體與正極活性物質所構成,前述集電體一般係使用金屬箔。金屬箔較佳使用厚度7μm~50μm之硬質或軟質的鋁箔。在與金屬露出部14接觸之位置未具有活性物質為佳。前述正極活性物質層之組成並無限定,例如可在PVDF(聚偏二氟乙烯)、SBR(丁苯橡膠)、CMC(羧甲基纖維素鈉鹽等)、PAN(聚丙烯腈)、直鏈型多醣類等之接著劑中添加鋰鹽(例如,鈷酸鋰、鎳酸鋰、磷酸鐵鋰、錳酸鋰等)之混合組成物等形成。前述正極活性物質層之厚度,較佳係設定成2μm~300μm。前述正極活性物質層,亦可進一步含有碳纖維、碳黑、CNT(奈米碳管)等之導電補助劑。
進一步,前述集電體與正極活性物質之間,為了提高密著性,使用接著劑為佳。前述接著劑並無特別限定,可列舉例如,以PVDF、SBR、CMC、PAN、直鏈型多醣類等形成之層。前述接著劑層,為了提高集電體與正極活性物質層之間的導電性,亦可進一步添加碳黑、CNT(奈米碳管)等之導電補助劑。前述接著劑層之厚度,較佳係設定在0.2μm~10μm。接著劑層為10μm以下時,可極力抑制未具 有導電性之接著劑所造成之裸電池內部電阻的增大。
前述負極63較佳係由集電體與負極活性物質所構成,前述集電體一般係使用金屬箔。金屬箔較佳使用厚度7μm~50μm之銅箔,其他亦可使用鋁箔或鈦箔、不銹鋼箔。此外,與正極相同,在與金屬露出部24接觸之位置未具有活性物質為佳。前述負極活性物質層之組成,雖並無特別限定,但可例如藉由在PVDF、SBR、CMC、PAN、直鏈型多醣類等接著劑中添加添加物(例如,石墨、鈦酸鋰、Si系合金、錫系合金等)之混合組成物等形成。前述負極活性物質層之厚度,較佳係設定成1μm~300μm。前述負極活性物質層,亦可進一步含有碳黑、CNT(奈米碳管)等之導電補助劑。
進一步,集電體與負極活性物質之間,為了提高密著性,使用接著劑為佳。前述接著劑雖無特別限定,但可列舉例如,以PVDF、SBR、CMC、PAN形成之層。前述接著劑層,為了提高集電體與負極活性物質層之間的導電性,亦可進一步添加碳黑、CNT(奈米碳管)等之導電補助劑。前述接著劑層之厚度,較佳係設定在0.2μm~10μm。前述接著劑層為10μm以下時,可極力抑制未具有導電性之接著劑所造成之裸電池內部電阻的增大。
構成正極61之集電體(金屬箔)與接著劑層及正極活性物質層積層時,係在金屬箔上依序將各層之組成物塗佈,並使其乾燥。構成負極63之集電體(金屬箔)與接著劑層及負極活性物質層積層時亦相同。
前述隔板62,雖無特別限定,但可列舉例如,聚乙烯製隔板、聚丙烯製隔板、聚乙烯薄膜與聚丙烯薄膜所成複數層薄膜形成之隔板、 抑或藉由在此等之樹脂製隔板上塗佈矽酸鹽等耐熱無機物所成濕式或乾式之多孔質薄膜形成之隔板等。前述隔板62之厚度,設定在5μm~50μm為佳。
進一步,本發明之層壓型蓄電模組為雙電層電容器時,較佳之材料如以下所述。
正極61之集電體及負極63之集電體係厚度7~50μm之硬質鋁箔為佳。正極活性物質及負極活性物質係碳黑或CNT(奈米碳管)為佳。隔板係厚度5μm~100μm之多孔質之聚纖維素膜或厚度5μm~100μm之不織布等為佳。
(電解質)
此外,與電池要素一同封入之電解質,雖無特別限定,但可列舉為:包含選自水、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乙酯及乙二醇二甲醚所成群中至少1種之溶劑、以及含有鋰鹽之電解質。前述鋰鹽,雖無特別限定,但可列舉例如六氟磷酸鋰、四氟硼酸鋰、四氟硼酸4級銨鹽等。前述4級銨鹽,可列舉例如,四甲基銨鹽等。此外,前述電解質,亦可使用將PVDF、PEO(聚環氧乙烷)等凝膠化所得者。
〔層壓型蓄電模組及電池組的製造方法〕
前述層壓型蓄電模組2、2a、2b、2c、2d可藉由以下步驟而製造。
(1)藉由先前說明之方法,製作第一外裝材10,該第一外裝材10在所要位置上形成有第一金屬箔內側露出部14、第一金屬箔外側露出 部16或第一金屬箔露出部18、以及壓紋部45。此外,製作第二外裝材20,該第二外裝材20在所要位置上形成有第二金屬箔內側露出部24、第二金屬箔外側露出部26或第二金屬箔外側露出部28。
(2)將第一外裝材10放置為第一熱可塑性樹脂層13朝上,使成為電池要素室42之各壓紋部45內的第一金屬箔內側露出部14與電池要素60之正極61接觸而將電池要素60裝填,使用注射器等注入電解質。
(3)將第二外裝材20一邊疊合第二外裝材20之第二金屬箔內側露出部24和電池要素60之負極63接觸的位置並組裝外裝體32、33。在此組裝之狀態中,第一凸緣15係從第二外裝材20之端部延伸出,且同時第二凸緣25係從第一外裝材10之端部延伸出,使第一金屬箔外側露出部16及第二金屬箔外側露出部26露出於32、33之外面。
(4)使用加熱之熱板形成熱密封部52a。
(6)以夾具將第一凸緣15之第一金屬箔外側露出部16及第二凸緣25之第二金屬箔外側露出部26繫緊進行預備充電,放入100℃之恆溫槽8小時進行氣體排出。
(7)藉由在減壓下對於未密封部分使用已加熱之熱板熱密封,形成熱密封部52b,從而將電池要素60及電解質封入電池要素室42內。
(8)在第一凸緣15之第一金屬箔外側露出部16及第二凸緣25之第二金屬箔外側露出部26上鑽出連接用穴17、27。
上述製造方法,僅係舉出其中一例者,並未特別限定為如此之製造方法。
製作的層壓型蓄電模組2、2a、2b、2c、2d,以所要個數進行積層,抑或介入傳熱體75而積層,藉由上述方法,可在積層方向上連結相鄰之模組,組裝電池組。本發明之電池組的積層數為任意者。
本發明之電池組的用途並無限定,可作為需要電之汽車、自行車、二輪車、電車、飛機、船舶等之電源、具體而言,可使用在混合動力車或電動汽車、工業用.家用蓄電池等之容量較大的鋰2次電池(鋰離子電池、鋰聚合物電池等)模組、固體電池模組、同用途之鋰離子電容器模組、同上用途之雙電層電容器模組。
【實施例】
接著,說明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惟本發明並無特別限定為此等實施例。
〈實施例1〉
製作4個圖1A、1B所示之層壓型模組2,並製作圖2A、2B所示電池組5。
第一金屬箔11係JIS H4160分類為A8079之厚度40μm的軟質鋁箔,且兩面施有化成處理。第一耐熱性樹脂層12係厚度25μm之二軸延伸聚醯胺薄膜。第一熱可塑性樹脂層13係厚度40μm之未延伸聚丙烯薄膜。第二金屬箔21係厚度20μm之軟質SUS 304之不銹鋼箔,且兩面上施有化成處理。第二耐熱性樹脂層22係厚度12μm之二軸延伸聚酯薄膜。第二熱可塑性樹脂層23係厚度40μm之未延伸聚丙烯薄膜。
此外,第一金屬箔內側露出部14及第二金屬箔內側露出部24之尺寸係30mm×30mm,第一金屬箔外側露出部16及第二金屬箔外側露出部26之尺寸係20mm×200mm。
(第一外裝材)
第一金屬箔11之單面,藉由乾式層壓法,以塗佈厚度3μm之2液硬化型之聚酯聚胺酯接著劑與第一耐熱性樹脂層12貼合,並使用50℃時效爐養護3天。接著,前述第一金屬箔11之相反面,藉由乾式層壓法,以塗佈厚度2μm之2液硬化型之烯烴系接著劑與第一熱可塑性樹脂層13貼合,且將該接著劑塗佈為塗佈厚度2μm時,係對應9個的第一金屬箔內側露出部14及1個的第一金屬箔外側露出部16之尺寸及位置而形成接著劑未塗佈部並貼合。貼合後,使用40℃之時效爐養護3天。
養護後,以雷射刀將接著劑未塗佈部上之第一熱可塑性樹脂層13切斷去除,形成露出第一金屬箔11之第一金屬箔內側露出部14及第一金屬箔外側露出部16
接著,使用由40mm角之雄型、雌型、加壓型所成之成形模具,在雄型之頂面接觸第一金屬箔內側露出部14之態樣進行深度4mm之沖壓成形,形成可成為電池要素室42之壓紋部。並且進一步裁剪周圍得到第一外裝材10。此第一外裝材10之平面尺寸為140mm×160mm。
(第二外裝材)
第二金屬箔21之單面,藉由乾式層壓法,以塗佈厚度3μm之2液硬化型之聚酯聚胺酯接著劑與第二耐熱性樹脂層22貼合,並使用50℃時 效爐養護3天。接著,前述第二金屬箔21之相反面,藉由乾式層壓法,以塗佈厚度2μm之2液硬化型之烯烴系接著劑與第二熱可塑性樹脂層23貼合,且將該接著劑塗佈為塗佈厚度2μm時,係對應9個的第二金屬箔內側露出部24及1個的第二金屬箔外側露出部26之尺寸及位置形成接著劑未塗佈部而貼合。貼合後,使用40℃之時效爐養護3天。
養護後,以雷射刀將接著劑未塗佈部上之第二熱可塑性樹脂層23切斷去除,形成露出第二金屬箔21之第二金屬箔內側露出部24及第二金屬箔外側露出部26。並且進一步裁剪周圍得到第二外裝材20。此第二外裝材20之平面尺寸為150mm×160mm,較第一外裝材10為大。
(電極要素)
電極要素60,係使用以下材料製作裸電池。
正極61之集電體係JIS H4160分類為A1100之硬質鋁箔,厚度15μm、寬500mm。負極63之集電體係JIS H3100分類為C1100R之硬質銅箔,厚度15μm、寬200mm。正極活性物質層形成用漿料,係將鈷酸鋰作為主成分之正極活性物質60質量份、作為接著劑兼電解質保持劑之PVDF10質量份、乙炔黑(導電材)5質量份、N-甲基-2-吡咯烷酮(有機溶劑)25質量份混練分散所成糊狀物。負極活性物質形成用漿料,係將碳粉作為主成分之負極活性物質57質量份、作為接著劑兼電解質保持劑PVDF5質量份、六氟丙烯與馬來酸酐之共聚物10質量份、乙炔黑(導電材)3質量份、N-甲基-2-吡咯烷酮(有機溶劑)25質量份混練分散所成糊狀 物。接著液係以溶劑(二甲基甲醯胺)溶解PVDF所成接著液。隔板62係寬38mm厚度8μm之多孔質之濕式隔板。電解質係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乙酯(EMC)以等量體積比調和所成之混合溶劑,將六氟磷酸鋰(LiPF6)溶解成濃度為1莫爾/L之溶液。
前述正極61係藉由以下步驟而製作。首先,在集電體之單面的整面上塗佈接著液,以100℃乾燥30秒,形成乾燥後厚度為0.5μm之接著層。接著在前述接著層之表面塗佈正極活性物質層液性用漿料,以100℃乾燥30秒,接著進行熱沖壓,形成密度4.8g/cm3、乾燥後厚度為120μm之正極活性物質層。進一步,藉由放入框架而將其裁斷為35mm寬之線圈狀。
前述負極63係藉由以下步驟而製作。首先,在集電體之單面上塗佈接著液,以100℃乾燥30秒,形成乾燥後厚度為0.5μm之接著劑層。接著在前述接著劑層之表面塗佈負極活性物質層液性用漿料,以100℃乾燥30秒,接著進行熱加壓,形成密度1.5g/cm3、乾燥後厚度為20.1μm之負極活性物質層。進一步,藉由放入框架而將其裁斷為35mm寬之線圈狀。
接著,以負極63(集電體-負極活性物質層)/隔板62/(正極活性物質層-集電體)正極61/隔板之順序慢慢將個別依序積層並卷繞,使一側的面露出正極61,相反側之面露出負極63而壓扁,製作38mm見方且厚度4mm之裸電池。
(層壓型蓄電模組及電池組之組裝)
(1)將第一外裝材10放置為第一熱可塑性樹脂層13朝上,使形成電池要素室42之各壓紋部45內的第一金屬箔內側露出部14與電池要素60之正極61接觸而將電池要素60裝填,使用注射器等注入電解質。
(2)將第二外裝材20一邊與第二外裝材20之第二金屬箔內側露出部24和電池要素60之負極63接觸的位置疊合並組裝外裝體32。在此組裝之狀態中,第一凸緣15係從第二外裝材20之端部延伸出,且第二凸緣25係從第一外裝材10之端部延伸出,同時第一金屬箔外側露出部16及第二金屬箔外側露出部26露出於外裝體32之外面。
(3)使用加熱至200℃之熱板以0.3MPa之壓力熱密封3秒,形成熱密封部52a。壓紋部45間之熱密封部52a的寬為5mm。
(4)以夾具將第一凸緣15之第一金屬箔外側露出部16及第二凸緣25之第二金屬箔外側露出部26繫緊,進行充電直到產生4.2V之電池電壓,放入100℃之恆溫槽8小時使電池要素室42內之氣體排出。
(5)在86kPa之減壓下對於未密封部分使用加熱至約200℃之熱板進行熱密封而形成熱密封部52b,將電池要素60及電解質封入電池要素室42內。壓紋部45間之熱密封部52b的寬為5mm。
(6)短路對策,係在第一外裝材10之第二凸緣25側之端緣及第二外裝材20之第一凸緣15側之端緣貼附25μm之黏著膠帶,被覆露出端面之第一金屬箔11及第二金屬箔21。進一步,將其它2邊突出之第二外裝材20向第一外裝材10側彎折,從而進行絕緣對策並進行側面的強度補強。又,圖2A係表示彎折之前的狀態。
(7)在第一凸緣15之第一金屬箔外側露出部16及第二凸緣25之第二金屬箔外側露出部26上鑽出3個連接用穴17、27。
藉由以上之步驟,製作4個層壓型蓄電模組。
(8)參照圖2A及圖2B,將4個層壓型蓄電模組2在積層方向之相鄰模組的第一凸緣15與第二凸緣25重合而改變為相異方向積層。
(9)4個層壓型蓄電模組2以連接用插銷35在直列上連結,最上層之第一金屬箔外側露出部16附有正極用插銷36,最下層之第二金屬箔外側露出部26附有負極用插銷36。藉由以上之步驟,製得電池組5。
前述電池組5,熱密封部52a上形成有斷面為(熱密封部52a之寬5mm)×(壓紋部之高4mm)的四角形之空間70,熱密封部52b上形成有斷面為(熱密封部52b之寬5mm)×(壓紋部之高4mm)的四角形之空間。
〈比較例1〉
比較例1,係由與實施例1不同構造之4個層壓型蓄電模組積層而成電池組。
此外,實施例1之層壓型蓄電模組2,係9個電池要素60個別封入電池要素室42,在外裝體之內面及外面形成金屬箔露出部,未使用接片即可得到與電池要素60的導通。相對於此層壓型蓄電模組2,比較例1之層壓型蓄電模組,係1個電池要素封入1個電池要素室,為了得到與實施例1的9個分之電池要素相等之能力,其電池要素之尺寸較大。此外,比較例1之層壓型蓄電模組的外裝體在內側及外側皆不具有金屬箔露出部,而係將電池要素與接片連接,並將接片拉出外裝體外部之模 組。
(外裝體)
外裝材,係對應實施例1之第一外裝材10具有成為電池要素室之壓紋部的部分、及對應實施例1之第二外裝材20閉塞前述壓紋部之開口部的平面部分一體成形者。外裝體係藉由將前述外裝材摺疊兩次而形成。構成前述外裝材之材料,金屬箔係厚度40μm之軟質鋁箔(JIS H4160所分類A8021之軟質鋁箔,耐熱性樹脂層係厚度25μm之二軸延伸聚醯胺薄膜,熱可塑性樹脂層係厚度40μm之聚丙烯薄膜。
前述外裝材,係在金屬箔之一側的面的整面,介由塗佈量為3g/m2之聚酯胺基甲酸酯系接著劑與耐熱性樹脂層貼合,另一側之面的整面,介由塗佈量為2g/m2之聚烯烴系接著劑與熱可塑性樹脂層貼合,接著藉由放置在40℃之恆溫槽內養護3天而製作。前述外裝材並未具有金屬箔露出部,鋁箔全體被覆樹脂層。
對於前述外裝材施予沖壓成形,形成115mm×115mm×高4mm之壓紋部,預留平面部分及熱密封部預定部的尺寸進行裁剪。
(電池要素及接片)
電池要素,係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材料製作為外形係110mm見方者。
正極接片,係在長30mm、寬3mm、厚100μm之軟質的鋁箔(以JIS H4000分類之A1050的軟質鋁箔)之長方向的一端側之5mm露出,並藉由熱密封使長10mm、寬5mm、厚50μm之馬來酸酐變性聚丙烯薄膜(熔點140℃,MFR為3.0g/1 0分)所成絕緣薄膜包夾該鋁箔之兩面而製得。
負極接片,係在長40mm、寬3mm、厚100μm之鎳箔之長方向的一端側之5mm露出,並藉由熱密封使長10mm、寬5mm、厚50μm之馬來酸酐變性聚丙烯薄膜(熔點140℃,MFR為3.0g/10分)所成絕緣薄膜包夾該鎳箔之兩面而製得。
將前述電池要素之正極與正極接片之端部接合,同時將負極與負極接片接合,在電池要素之同一邊拉出正極接片及負極接片之先端。
(層壓型蓄電模組及電池組的組裝)
(1)外裝材,預先以尺等在摺疊位置留下標記。
(2)將電池要素裝填入前述外裝材之壓紋部,使接片的絕緣薄膜搭載於熱密封部預定部,對準位置,並在留有標記之位置上將外裝材彎折,使平面部分被覆壓紋部。
(3)對於包含拉出接片之邊的2邊,使用加熱至200℃之熱板以0.3MPa之壓力夾持3秒將其熱密封。
(4)從未密封邊使用注射器將與實施例1相同之電解質45mL注入,並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進行假性充電及排氣。
(5)在3.0V之放電状態且0.086MPa之減壓下,使用加熱至200℃之熱板以0.3MPa之壓力包夾未密封邊3秒,使其熱密封,從而將電池要素及電解質封入電池要素室內。
藉由以上步驟,製作出4個層壓型蓄電模組。
(6)將4個層壓型蓄電模組積層使其在直列上連結,從而組裝電池組。
〈評估〉
對於上述所得實施例1及比較例1之電池組,基於下述評估法進行評估。評估結果以表1所示。
將電池組充滿電至16.8V後,在18℃室温下重複100次1C的充放電(1小時充電、1小時放電),測量再度充滿電時的電壓及容量。此外,以溫度感應器測量充滿電之電池在1C的放電時、0.2C的放電時之溫度,算出平均值。實施例1及比較例1測量溫度之位置相同,皆係在第3層之模組的中央,實施例1係在3列×3列之中央的壓紋部之外面中央部,比較例1係在壓紋部之中央部。
如表1所示,實施例1與比較例1之電池容量並無差別,重複進行100次充放電所得結果亦相同。此外,關於放電時之發熱量,可確認不論1C放電時或0.2放電時,相對於比較例1,實施例1之電池組可抑制發熱,具有較高之放熱效果。
本申請案,係伴隨著在2015年4月15日提出申請的日本專利申 請案的特願2015-83102號的優先權主張,其揭示內容直接構成本申請案的一部分。
在此所使用的用語及說明,係用以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所使用,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在本發明所揭示且敘述的特徵事項的任何均等物皆不應被排除,且在本發明所請求的範圍內的各種變形亦應被理解為係可被接受的。
【產業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發明之層壓型蓄電模組可適合作為各種電源利用。
2、2a、2b、2c、2d‧‧‧層壓型蓄電模組
5、6、7‧‧‧電池組
10‧‧‧第一外裝材
11‧‧‧第一金屬箔
12‧‧‧第一耐熱性樹脂層
13‧‧‧第一熱可塑性樹脂層
14‧‧‧第一金屬箔內側露出部
15‧‧‧第一凸緣
16、18‧‧‧第一金屬箔外側露出部
20‧‧‧第二外裝材
21‧‧‧第二金屬箔
22‧‧‧第二耐熱性樹脂層
23‧‧‧第二熱可塑性樹脂層
24‧‧‧第二金屬箔內側露出部
25‧‧‧第二凸緣
26、28‧‧‧第二金屬箔外側露出部
32、33、80、82‧‧‧外裝體
42、82、83a、83b‧‧‧電池要素室
45、46‧‧‧壓紋部
52a、52b‧‧‧熱密封部
60‧‧‧裸電池(電池要素)
61‧‧‧正極
62‧‧‧隔板
63‧‧‧負極
70、71‧‧‧空間
75‧‧‧傳熱體

Claims (6)

  1. 一種電池組,其特徵為其係由複數之層壓型蓄電模組積層而成,前述層壓型蓄電模組具備第一外裝材、第二外裝材及電池要素;前述第一外裝材,係第一金屬箔之一側的面積層第一耐熱性樹脂層,另一側的面積層第一熱可塑性樹脂層,且前述第一熱可塑性樹脂層側之面具有露出第一金屬箔之第一金屬箔內側露出部;前述第二外裝材,係第二金屬箔之一側的面積層第二耐熱性樹脂層,另一側的面積層第二熱可塑性樹脂層,前述第二熱可塑性樹脂層側之面具有露出第二金屬箔之第二金屬箔內側露出部;前述電池要素,係具有正極與負極,以及配置於其等之間之隔板;前述第一外裝材及第二外裝材中至少一者,係於包含第一金屬箔內側露出部及第二金屬箔內側露出部之區域具有壓紋部,藉由前述第一外裝材之第一熱可塑性樹脂層與第二外裝材之第二熱可塑性樹脂層相向,且包圍融著後第一熱可塑性樹脂層與第二熱可塑性樹脂層之熱密封部,第一金屬箔內側露出部及第二金屬箔內側露出部面向室內,形成具有藉由前述壓紋部所成凸部的複數之電池要素室之外裝體,且前述外裝體之外面,形成有露出第一金屬箔之第一金屬箔外側露出部及露出第二金屬箔之第二金屬箔外側露出部;與電解質一同封入前述電池要素室內之電池要素,係正極導通第一金屬箔內側露出部,且負極導通第二金屬箔內側露出部;且前述電池組係以 複數個前述層壓型蓄電模組在熱密封部上形成空間之態樣下積層,於積層方向上相鄰之層壓型蓄電模組係第一金屬箔外側露出部與第二金屬箔外側露出部連結者。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電池組,其中,其係在層壓型蓄電模組之積層方向上,將電池要素室與熱密封部重合而使複數之層壓型蓄電模組積層。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記載之電池組,其中,在積層方向上相鄰之層壓型蓄電模組之間配置有傳熱體。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記載之電池組,其中,前述空間係冷卻氣體流通路。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電池組,其中,前述空間與電池要素室,係僅於與前述層壓型蓄電模組之積層方向直交之方向上相鄰。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電池組,其中,於前述層壓型蓄電模組之積層方向及與積層方向直交方向之兩方向上,前述空間與電池要素室相鄰。
TW105111252A 2015-04-15 2016-04-11 電池組 TWI6999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83102 2015-04-15
JP2015083102A JP6611455B2 (ja) 2015-04-15 2015-04-15 組電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7264A true TW201637264A (zh) 2016-10-16
TWI699925B TWI699925B (zh) 2020-07-21

Family

ID=573081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11252A TWI699925B (zh) 2015-04-15 2016-04-11 電池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611455B2 (zh)
KR (1) KR102488346B1 (zh)
CN (2) CN106058363B (zh)
TW (1) TWI69992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4941B (zh) * 2018-03-27 2022-08-21 日商日本碍子股份有限公司 鋰二次電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006240A (ja) * 2016-07-06 2018-01-11 藤森工業株式会社 電池外装体
TWI721188B (zh) 2016-07-06 2021-03-11 日商藤森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池外裝體、電池組及電池裝置
DE102016225160A1 (de) * 2016-12-15 2018-06-21 Robert Bosch Gmbh Pouchfolie für ein Batteriezellsystem
CN107394309B (zh) * 2017-07-26 2019-11-05 南通沃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组的散热板及一种电动汽车的电池组
US11699557B2 (en) * 2017-10-11 2023-07-11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Jidoshokki Power storage module
WO2019139097A1 (ja) * 2018-01-10 2019-07-18 藤森工業株式会社 組電池および電動装置
EP3780238A4 (en) * 2018-03-27 2021-12-29 NGK Insulators, Ltd. Lithium secondary cell
JP7208201B2 (ja) * 2020-09-09 2023-01-18 プライムプラネットエナジ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池ケースおよび該電池ケースを備えた二次電池
KR20230141339A (ko) * 2022-03-31 2023-10-10 에스케이온 주식회사 배터리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바이스
WO2024091000A1 (ko) * 2022-10-26 2024-05-02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쿨링핀을 포함하는 전지 모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07225A (en) * 1979-02-09 1980-08-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Electric double layer capaci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US4408259A (en) * 1979-02-09 1983-10-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mpany, Limited Electrochemical double-layer capacitor
JP3615491B2 (ja) * 2001-03-05 2005-02-0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JP4359809B2 (ja) * 2002-08-05 2009-11-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素子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768443A (zh) 2003-03-31 2006-05-03 Neclamilion能源株式会社 用于层叠电池的散热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JP2005276486A (ja) * 2004-03-23 2005-10-06 Nissan Motor Co Ltd 積層型電池、組電池および車両
JP2007095465A (ja) * 2005-09-28 2007-04-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封口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095597A (ja) * 2005-09-30 2007-04-12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電池モジュール
KR101243908B1 (ko) * 2010-10-12 2013-03-1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단위 전지 및 전지 모듈
JP2013004563A (ja) * 2011-06-13 2013-01-07 Aisin Seiki Co Ltd 蓄電デバイス、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蓄電モジュール
JP2013161674A (ja) * 2012-02-06 2013-08-19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電気化学素子用のラミネートケース、電池、キャパシタおよび組電気化学素子
JP2014170697A (ja) 2013-03-05 2014-09-18 Honda Motor Co Ltd 組電池
JP5979074B2 (ja) * 2013-05-08 2016-08-2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蓄電モジュール
JP6487712B2 (ja) * 2015-02-23 2019-03-20 昭和電工パッケ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蓄電デバイス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4941B (zh) * 2018-03-27 2022-08-21 日商日本碍子股份有限公司 鋰二次電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99925B (zh) 2020-07-21
CN106058363B (zh) 2020-04-17
CN205723858U (zh) 2016-11-23
KR20160123246A (ko) 2016-10-25
JP6611455B2 (ja) 2019-11-27
JP2016207267A (ja) 2016-12-08
KR102488346B1 (ko) 2023-01-13
CN106058363A (zh) 2016-10-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99925B (zh) 電池組
US10847850B2 (en) Cooling plate for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condary battery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JP6487712B2 (ja) 蓄電デバイス
CN105374959B (zh) 薄型蓄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5541514B2 (ja) 積層型二次電池
JP6315269B2 (ja) 密閉型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487669B2 (ja) 蓄電デバイス
WO2013042612A1 (ja) フィルム外装電池および組電池
WO2018096743A1 (ja) 蓄電デバイス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90348644A1 (en) High power battery and battery case
US10468638B2 (en) Method for forming a pouch for a secondary battery
JP6454504B2 (ja) 蓄電デバイス及び積層化蓄電デバイス
JP6697224B2 (ja) ラミネート型蓄電モジュール
JP2019021636A (ja) 蓄電デバイス
TWI719050B (zh) 蓄電裝置
KR20170040747A (ko) 축전 디바이스
JP6637675B2 (ja) 蓄電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組電池
JP6846490B1 (ja) 蓄電素子及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JP6835766B2 (ja) 積層型電池
TWI513081B (zh) 電極組及含有該電極組之電化學裝置
JP2011249157A (ja) ラミネート外装型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