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28778A - 板狀物的端面加工裝置 - Google Patents

板狀物的端面加工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28778A
TW201628778A TW104125612A TW104125612A TW201628778A TW 201628778 A TW201628778 A TW 201628778A TW 104125612 A TW104125612 A TW 104125612A TW 104125612 A TW104125612 A TW 104125612A TW 201628778 A TW201628778 A TW 20162877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nd surface
vermiculite
rotating
processing apparatus
pl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256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96520B (zh
Inventor
Masumi IBUKI
Koji Ichikawa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Electric Glass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Electric Glass Co filed Critical Nippon Electric Glass Co
Publication of TW2016287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287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65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652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9/00Machines or devices designed for grinding edges or bevels on work or for removing bur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4B9/02Machines or devices designed for grinding edges or bevels on work or for removing burrs; Accessori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a special design with respect to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specific to articles to be ground
    • B24B9/06Machines or devices designed for grinding edges or bevels on work or for removing burrs; Accessori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a special design with respect to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specific to articles to be ground of non-metallic inorganic material, e.g. stone, ceramics, porcelain
    • B24B9/08Machines or devices designed for grinding edges or bevels on work or for removing burrs; Accessori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a special design with respect to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specific to articles to be ground of non-metallic inorganic material, e.g. stone, ceramics, porcelain of glass
    • B24B9/10Machines or devices designed for grinding edges or bevels on work or for removing burrs; Accessori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a special design with respect to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specific to articles to be ground of non-metallic inorganic material, e.g. stone, ceramics, porcelain of glass of plate gla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DTOOLS FOR GRINDING, BUFFING OR SHARPENING
    • B24D18/00Manufacture of grinding tools or other grinding devices, e.g. whe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4D18/009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DTOOLS FOR GRINDING, BUFFING OR SHARPENING
    • B24D5/00Bonded abrasive wheels, or wheels with inserted abrasive blocks, designed for acting only by their periphery; Bushings or mounting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rinding And Polishing Of Tertiary Curved Surfaces And Surfaces With Complex Shapes (AREA)
  • Finish Polishing, Edge Sharpening, And Grinding By Specific Grind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是在於提供一種以能夠裝卸之旋轉砥石的外周面對板玻璃等之板狀物的端面進行研磨的端面加工裝置,且並不會花費時間在旋轉砥石的更換作業上,也不會招致生產效率降低之「板狀物的端面加工裝置」。 本發明之板狀物的端面加工裝置,是藉由能夠裝卸於旋轉手段(21)之旋轉砥石(20)的外周面,來對板玻璃(W)的端面進行加工的端面加工裝置(1),在將溝槽部(20c)尚未形成之狀態下的上述旋轉砥石(20)安裝於上述旋轉手段(21)之後,在上述旋轉砥石(20)的上述外周面,形成沿著周方向之環狀的上述溝槽部(20c)。

Description

板狀物的端面加工裝置
本發明,是關於藉由能夠裝卸之旋轉砥石的外周面,對板狀物的端面進行加工之板狀物的端面加工裝置的技術。
近年,玻璃或者陶瓷等之板狀物的利用領域日益擴展,例如,在平板螢幕或者智慧型手機等的利用領域中,薄厚度之板玻璃的需求急速地成長。
如此之板玻璃,例如,藉由溢流下拉(overflow downdraw)法成形為長條帶狀。此時,在成形後之板玻璃寬幅方向的兩側緣部,相較於寬幅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厚壁珠部。
然後,長條帶狀的板玻璃,於寬幅方向切斷(割斷)後,藉由切斷並去除含有上述珠部的兩側緣部,裁切成預定尺寸的矩形板狀。
如此地,形成為均等厚度之玻璃基板的矩形板狀板玻璃,其後,對於裁切後的各端面,藉由例如專利文獻1所示之,於外周面預先形成有環狀溝槽部的旋轉砥石,施加 粗研磨加工還有精細研磨加工等之端面加工,而形成為最終產品。
在此,對於以往的端面加工裝置101,使用第7圖來做說明。
第7圖(a)是顯示以往之端面加工裝置101之整體構成的平面圖;第7圖(b)是從第7圖(a)中之箭頭Y的方向所觀察的放大正面圖。
又,於以下的說明中,在說明方便上,將在第7圖(a)中之箭頭A的方向定為端面加工裝置101的前方來敘述。又,於第7圖(b)中,將上下方向定為端面加工裝置101的上下方向來敘述。
如第7圖(a)所示,端面加工裝置101,主要是藉由:朝向水平且前後方向(與箭頭A平行的方向)延伸所配置之平面觀視(俯視)時為矩形狀的吸附平台110、還有在吸附平台110的左右方向(平面觀視時是與吸附平台110的延伸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的兩側,於前後方向配置成一列的複數個旋轉砥石120、120…等所構成。
於吸附平台110的上表面,貫穿有無數的小吸引孔(圖示省略)。
而且,矩形板狀的板玻璃W,是經由此等複數個吸引孔,被吸附於吸附平台110而被牢固地保持。
此時,板玻璃W,是朝向水平且前後方向延伸,並且,其左右兩側的側緣部是具有往吸附平台110的外部露 出之姿勢,被保持在吸附平台110的上表面。
另一方面,位在吸附平台110之左右兩側的各側面中的複數個旋轉砥石120、120…,是由:從前方側依序的複數個粗研磨用的旋轉砥石120(以下,以適當通稱「粗研磨用旋轉砥石120X」來記載)、120…、以及精細研磨用的旋轉砥石120(以下,以適當通稱「精細研磨用旋轉砥石120Y」來記載)所構成。
又,此等旋轉砥石120、120…,各別是能夠裝卸地配置於:以軸心方向為板玻璃W的厚度方向,亦即上下方向(與吸附平台110的延伸方向在側面觀視下為垂直相交的方向),並設成以軸心為中心能夠旋轉驅動。
並且,位在吸附平台110之左右兩側位置之此等複數個旋轉砥石120、120…,是成為一體地,且對吸附平台110相對地,能夠從前方朝向後方(於第7圖(a)之箭頭B的方向)移動的構成。
藉由由如此構成所成之以往的端面加工裝置101來進行板玻璃W的端面加工之情形時,是一面使以軸心為中心進行旋轉驅動的複數個旋轉砥石120、120…抵接於板玻璃W之左右兩側的端面,並一面與吸附平台110(更具體而言,是板玻璃W)相對地,從前方朝向後方一體地移動。
此時,如第7圖(b)所示,板玻璃W之左右兩側的側緣部,是嵌插於:於各旋轉砥石120的外周面所形成的環狀溝槽部120a內,並且上述側緣部的端面是抵接於溝 槽部120a的底面。
如此地,在進行板玻璃W的端面加工時,自以往,一般是使由與板玻璃W的厚度尺寸大致相同程度之寬幅尺寸所構成的環狀溝槽部120a於其外周面所形成的粗研磨用旋轉砥石120X,透過其溝槽部120a一面與板玻璃W的端面抵接並一面進行粗研磨,接著,由同樣形狀所構成之環狀溝槽部120a於其外周面所形成的精細研磨用旋轉砥石120Y,透過其溝槽部120a一面與板玻璃W的端面抵接並一面進行精細研磨。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93744號公報
如以上所述,於以往的端面加工裝置中,由於是透過預先形成在旋轉砥石的外周面所形成的環狀溝槽部,一面夾持板狀物的端面同時持續地進行端面加工,所以在每一次進行旋轉砥石的更換作業(更具體而言,是將以達使用壽命的旋轉砥石,更換成未使用之新旋轉砥石的作業),就必須進行用以使環狀溝槽部的位置,與板玻璃的端面位置一致的調整作業。
因此,在旋轉砥石的更換作業上須花費時間,因而產 生時間損耗,成為招致生產效率降低的主要因素。
本發明,是有鑑於以上所示之現狀的問題點所研創,其課題是在於提供一種以能夠裝卸之旋轉砥石的外周面對板玻璃等之板狀物的端面進行研磨的端面加工裝置,且並不會花費時間在旋轉砥石的更換作業上,也不會招致生產效率降低之「板狀物的端面加工裝置」。
本發明之所欲解決的問題如上所述,其次說明用以解決該問題的手段。
亦即,本發明之板狀物的端面加工裝置,是藉由能夠裝卸於旋轉手段之旋轉砥石的外周面,來對板狀物的端面進行加工的端面加工裝置,其特徵為:在將溝槽部尚未形成之狀態下的上述旋轉砥石安裝於上述旋轉手段之後,在上述旋轉砥石的上述外周面,形成沿著周方向的環狀上述溝槽部。
依據如此之本發明中的板狀物的端面加工裝置,由於將旋轉砥石安裝於旋轉手段之後不需要進行調整作業,所以在旋轉砥石的更換作業上不會花費時間,亦不會招致生產效率降低
又,於本發明之板狀物的端面加工裝置中,上述端面加工裝置,具備有溝槽形成手段,其是用以在上述旋轉砥石的上述外周面形成沿著周方向的環狀溝槽部,上述溝槽形成手段,是用以在與上述板狀物的上述端面相 對應的位置,也就是在上述旋轉砥石的上述外周面,形成上述溝槽部,來作為其特徵。
依據如此之本發明中的板狀物的端面加工裝置,對於剛安裝於旋轉手段之後的旋轉砥石並不需要進行特別的調整作業,藉由溝槽形成手段,可以將環狀溝槽部形成在該旋轉砥石之外周面的適當位置。
又,於本發明之板狀物的端面加工裝置中,上述端面加工裝置,是交互地實施加工製程與準備製程,該加工製程是藉由上述旋轉砥石執行對上述板狀物之上述端面的加工,該準備製程是進行後續之上述板狀物的端面加工的準備,於上述準備製程在實施中,是藉由上述溝槽形成手段來對上述旋轉砥石的上述外周面執行上述溝槽部的形成,來作為其特徵。
如此地,依據本發明中之板狀物的端面加工裝置,由於一面實施進行後續之板狀物的端面加工(研磨)之準備的準備製程(例如,使剛實施過加工製程的旋轉砥石,再次進行移動至研磨開始位置的復位運轉等),並一面於旋轉砥石的外周面形成新的環狀溝槽部,所以不必再另外設置用以形成該溝槽部的新步驟,所以不會因時間損失而招致生產效率的降低。
又,於本發明之板狀物的端面加工裝置中,上述溝槽形成手段,係具有刃部與切換手段,該刃部,是用以在與上述板狀物的上述端面相對應的位置,也就是在上述旋轉砥石的上述外周面,形成上述環狀的溝槽部,該 切換手段,是能夠在:使上述刃部抵接於上述旋轉砥石之上述外周面的抵接位置、與使上述刃部從上述旋轉砥石之上述外周面離開的間離位置,進行切替,來作為其特徵。
如此地,依據本發明中之板狀物的端面加工裝置,由於刃部的位置,被預先調整而成為與板狀物的端面相對應的位置,所以藉由溝槽形成手段剛形成後的環狀溝槽部,一直保持與板狀物的端面成為對向,所以不必要再一次調整該溝槽部的位置。
另一方面,本發明之板狀物的端面加工裝置,亦可藉由對上述板狀物的上述端面進行加工,而形成上述溝槽部,來作為其特徵。
如此地,於本發明之板狀物的端面加工裝置中,亦可藉由作為被加工物的板狀物,來將環狀溝槽部形成於旋轉砥石的外周面,此情形時,可以容易地形成:由更佳適宜形狀及配置位置所成的環狀溝槽部。
又,本發明之板狀物的端面加工裝置,亦可藉由對除了上述板狀物之上述端面的兩端部之外的區域進行加工,形成上述溝槽部,來作為其特徵。
此情形時,對於旋轉砥石的外周面,不僅可以容易地形成:由更佳適宜形狀及配置位置所成的環狀溝槽部,亦可以防止板狀物之端面附近的抖震,而可以確保加工後之板狀物的品質。
又,本發明之板狀物的端面加工裝置,上述旋轉砥石,是設成沿著旋轉軸心方向而能夠移動,來作為 其特徵。
藉由具有如此之構成,依據本發明中之板狀物的端面加工裝置,無須進行如更換旋轉砥石本身般之大費周章的更換作業,只要將該旋轉砥石沿著旋轉軸心方向移動預定的間距量,就可以容易地作成能夠形成新的環狀溝槽部的狀態。
依據本發明之板狀物的端面加工裝置,無須花費時間在旋轉砥石的更換作業上,也不會招致生產效率的降低。
1‧‧‧端面加工裝置
10‧‧‧吸附平台
20‧‧‧旋轉砥石
20a‧‧‧金屬底座
20b‧‧‧砥粒層
20c‧‧‧溝槽部
30‧‧‧溝槽形成機構部(溝槽形成手段)
31‧‧‧旋動臂
32‧‧‧旋動軸
33‧‧‧軸承構件
34‧‧‧刃部
35‧‧‧彈拉手段
36‧‧‧致動器
36a‧‧‧伸縮桿
a‧‧‧旋動軸32與彈拉手段35的間隔距離
b‧‧‧旋動軸32與刃部34的間隔距離
A‧‧‧端面加工裝置1的前方
B‧‧‧端面加工裝置1的後方
W‧‧‧板玻璃(板狀物)
第1圖是顯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端面加工裝置中,旋轉砥石及溝槽形成機構部之整體性構成的平面圖。
第2圖是顯示旋轉砥石及溝槽形成機構部之整體性構成的圖面,亦是從第1圖中的箭頭方向X所觀察的放大正面圖。
第3圖是依時間經過所示之旋轉砥石及溝槽形成機構部之移動方向的概略平面圖。
第4圖是依時間經過所示之藉由本實施形態的端面加工裝置,進行板玻璃的端面加工時之順序的流程圖。
第5圖是顯示在本發明之另一實施形態的端面加工裝 置中,旋轉砥石的移動範圍的圖面,(a)是顯示加工板玻璃之端面整體之狀態的概略平面圖;(b)是從離開板玻璃之端面的位置開始加工之狀態的概略平面圖。
第6圖是顯示本發明之端面加工裝置的圖面,亦是旋轉砥在剛接觸到板玻璃之端面的角部附近後之狀態的概略立體圖。
第7圖是顯示以往的端面加工裝置的圖面,(a)是顯示整體性構成的平面圖;(b)是從第7圖(a)之箭頭Y的方向所觀察的放大正面圖。
第8圖是依時間經過所示之藉由以往的端面加工裝置進行板玻璃的端面加工時之順序的流程圖。
第9圖是在以往的端面加工裝置中,顯示旋轉砥石與板玻璃之關係的放大正面圖。
[發明實施之用以形態]
其次,說明發明的實施形態。
[端面加工裝置1]
首先,對於具體化之本發明的端面加工裝置1的構成,使用第1圖及第2圖進行說明。
又,於以下的說明中,在說明方便上,是以第2圖的上下方向定為端面加工裝置1的上下方向來敘述。
又,於第1圖中,以箭頭A的方向定為端面加工裝置 1的前方來敘述。
本實施形態中的端面加工裝置1,如第1圖所示,是藉由後述之能夠裝卸於旋轉手段21(請參照第2圖)之旋轉砥石20的外周面,用以對作為板狀物的板玻璃W的端面,施加研磨等加工的裝置。
端面加工裝置1,其主要是由:吸附平台10、旋轉砥石20、以及溝槽形成機構部30等所構成。
在此,於端面加工裝置1中,於吸附平台10之左右兩側的各側,如前所述,分別設置有:粗研磨用及精細研磨用的複數個旋轉砥石20、20…、以及於此等旋轉砥石20、20…的附近所各別配設的複數個溝槽形成機構部30、30…。並且,此等複數個旋轉砥石20、20…相互是由同一構成所成,又同樣地,此等複數個溝槽形成機構部3030亦相互是由同一構成所構成。
因此,於以下的說明中,主要是著眼於:在吸附平台10的一方側(例如,本實施形態於右側)所設置之一對旋轉砥石20及溝槽形成機構部30來敘述,對於其他的複數個旋轉砥石20、20…、以及溝槽形成機構部30、30…的敘述則省略之。
又,溝槽形成機構部30,也可以對應於複數個旋轉砥石20、20…之中的一部分的旋轉砥石20、20…來設置。例如,以第7圖所示的粗研磨用旋轉砥石120X作為以往的旋轉砥石120,以精細研磨用旋轉砥石120Y作為本發明的旋轉砥石20,來設置溝槽形成機構部30亦可。
吸附平台10,是用以將矩形板狀的板玻璃W牢固地保持於水平狀態者。
吸附平台10,於平面觀視下是形成矩形狀,於其上表面係貫穿有沒有圖示出之無數的吸引孔。
並且,於由如此構成所成之吸附平台10的上表面中,板玻璃W,是朝向水平且前後方向延伸,並且,其左右兩側的側緣部是藉由各別往吸附平台10的外部露出的姿勢所載置,經由上述無數的吸引孔所吸附,而牢固地被保持。
其次,說明關於旋轉砥石20。
旋轉砥石20,是用以對板玻璃W的端面施以倒角加工或者研磨加工等的端面加工者。
旋轉砥石20,是藉由:成為基體的圓盤形狀金屬底座20a、還有符合金屬底座20a的外周面而被固定的砥粒層20b等所構成。
並且,對於未使用的旋轉砥石20,是尚未於外周面形成環狀溝槽部20c,以如後述之方式,環狀溝槽部20c,是在進行板玻璃W的端面加工時,藉由溝槽形成機構部30而形成在旋轉砥石20的外周面。
金屬底座20a,例如是由鋁、鋼、超硬合金、鉬、鉬合金、金屬陶瓷、鈦、或是陶瓷等材料所成,並藉由圓盤形狀的構件所形成。
又,作為鋼之材質者,例如可以使用高碳工具鋼、合金工具鋼、或是高速度鋼等。
另一方面,砥粒層20b,是經由沒有圖示出的接著層等而被固定接合於金屬底座20a的外周面。
又,砥粒層20b,是藉由將由結合材料以及多數的砥粒所構成的混合物予以燒結所製作。
在此,作為結合材料者,可以使用以熱硬化性樹脂為主成分的樹脂黏著劑等,又,作為砥粒者,可以使用鑽石粒子、氧化鋁粒子、碳化矽粒子、立方晶氮化硼粒子、金屬氧化物粒子、金屬碳化物粒子、或是金屬氮化物粒子等。
又,對於此等之結合材料與砥粒的比例,是以成為結合材料30~97體積%、砥粒3~70體積%之方式為適當。
並且,砥粒層20b,是以使砥粒的一部分從砥粒層20b的外表面露出之方式,沿著金屬底座20a的外周面製作成環狀。
又,砥粒的粒徑,是因應其研磨量或者是對精細表面粗度的要求水準來選擇即可,例如,是在#100~3000,較佳是在#600~1000的範圍內適當地決定即可。
如此所形成的旋轉砥石20,如第2圖所示,例如相對於由驅動馬達等所構成的旋轉手段21,是以軸心方向為板玻璃W的厚度方向,亦即為上下方向,同時能夠裝卸地固設於該旋轉手段21,並藉由該旋轉手段21以軸心為中心而被旋轉驅動。
如以上之構成所組成的旋轉砥石20、20…, 於一台的端面加工裝置1是具備有複數個(於第2圖中,為了放大其正面圖故僅記載一個),並在吸附平台10之左右方向的兩側,沿著前後方向配置成一列。
還有,位在吸附平台10之左右兩側位置的此等複數個旋轉砥石20、20…,是成為:一體性地且相對於吸附平台10是可相對地移動於前後方向的構成。
又,於吸附平台10之左右兩側的各側中配置成一列的旋轉砥石20、20…,是成為:相對於吸附平台10能夠移動於接近與離開方向(在本實施形態中,為左右方向)的構成。
其次,說明關於溝槽形成機構部30。
溝槽形成機構部30,是在被裝著之旋轉砥石20的外周面,在與板玻璃W的端面相對應的位置,配設有:用以形成沿著周方向之環狀溝槽部20c的溝槽形成手段,並對各旋轉砥石20各別地配設。
溝槽形成機構部30,如第1圖所示,係具有延伸於水平方向(沿著板玻璃W之板面的方向,例如,在本實施形態中為前後方向)的旋動臂31,於旋動臂31之延伸方向的中央部,夾介軸承構件33貫穿設有以軸心方向作為上下方向的旋動軸32。
又,於旋動臂31之延伸方向的一端部(例如,在本實施形態中為前端部),固定設置有能夠裝卸之例如由超硬材料所組成的刃部34。
而且,藉由旋動臂31以旋動軸32為中心進 行旋動,使刃部34成為對旋轉砥石20的外周面進行可接近與離開的構成。
在此,於旋動臂31之延伸方向的另一端部(例如,在本實施形態中為後端部),設有例如由拉伸彈簧等所組成的彈拉手段35,旋動臂31,藉由該彈拉手段35,成為隨時保持在:使刃部34朝向接近旋轉砥石20之外周面的方向進行彈拉的狀態。
又,於彈拉手段35的附近,設置有例如由空氣壓缸等所構成的致動器36,藉由該致動器36之伸縮桿36a推壓旋動臂31的另一端部,使旋動臂31旋動並使刃部34從旋轉砥石20的外周面朝向離開方向移動。
藉由由如此之構成所組成的溝槽形成機構部30,可以將刃部34的水平方向位置,在抵接於旋轉砥石20之外周面的抵接位置,與從旋轉砥石20之外周面離開的間離位置,進行切換。
亦即,藉由旋動臂31、旋動軸32、軸承構件33、彈拉手段35、以及致動器36,構成為:能夠將刃部34在抵接位置與間離位置進行切換的切替手段。
又,於溝槽形成機構部30,藉由彈拉手段35的彈拉力使旋動臂31旋動,藉由使刃部34抵接於:處於旋轉驅動狀態之旋轉砥石20的外周面,而能夠於該外周面形成環狀溝槽部20c。
再者,溝槽形成機構部30,是與旋轉砥石20能夠一體移動地構成。
又,如第2圖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刃部34的上下位置,由於已預先被調整成與被載置於吸附平台10之板玻璃W之端面的上下位置一致,所以由溝槽形成機構部30所形成之溝槽部20c的上下位置,係可一直保持與板玻璃W之端面的上下位置一致。
換言之,溝槽形成機構部30,是構成為:藉由使刃部34,位在與板玻璃W之端面相對應的位置(例如,在本實施形態中,是在上下方向一致的位置,也就是與板玻璃的端面對向的位置),而得以於旋轉砥石20的外周面,形成環狀溝槽部20b。
藉此,在本實施形態中的端面加工裝置1,例如,每當要進行旋轉砥石20的交換作業時,就不再必須進行用以使旋轉砥石20的上下位置,與板玻璃W的上下位置一致的調整作業。
如以上所述,在本實施形態中的端面加工裝置1,成為:在將未形成溝槽部20c之狀態的旋轉砥石20安裝於旋轉手段21之後,藉由溝槽形成機構部30,於旋轉砥石20的外周面,形成沿著周方向的環狀溝槽部20c之構成。
因此,由於不需要如前所述之,將旋轉砥石20安裝於旋轉手段21之後的調整作業,因此不會有必須在旋轉砥石的更換作業上花費時間,也不會招致生產效率的降低。
[端面加工方法]
其次,對於藉由本實施形態中的端面加工裝置1進行板玻璃W的端面加工時的端面加工方法,使用第2圖至第4圖來進行說明。
又,以下的說明中在方便上,是以第3圖中之箭頭A的方向定為端面加工裝置1的前方來敘述。
首先於一開始,如第3圖所示,在已停止自動運轉的端面加工裝置1中,用以旋轉驅動旋轉砥石20的旋轉手段21(請參照第2圖)以及溝槽形成機構部30,都是處在初期狀態。
具體而言,在初期狀態下,旋轉手段21及溝槽形成機構部30,是位在預定的基準位置Sp1(例如,於第3圖中,相對於吸附平台10是在後方,且朝向右方離開的位置)。
此時,旋轉手段21為停止著,溝槽形成機構部30,其致動器36的伸縮桿36a為伸長著,而使刃部34成為位在間離位置的狀態。又,於旋轉手段21中還尚未安裝旋轉砥石20。
由如此之狀態所構成的端面加工裝置1中,如第4圖所示,將板玻璃W依預定的載置姿勢載置在吸附平台10的上表面,然後,將溝槽形成機構部30之刃部34的上下位置,調整成與該板玻璃W的上下位置一致(步驟S101)。
當刃部34的調整結束時,便將未使用的旋轉 砥石20安裝於該旋轉手段21(步驟S102)。
然後,當旋轉砥石20的安裝結束時,便啟動端面加工裝置1的自動運轉(步驟S103)。
當端面加工裝置1開始自動運轉時,便執行旋轉砥石20的第一復位運轉(步驟S104)。
第一復位運轉,是使旋轉砥石20一面移動至板玻璃W的端面加工開始位置附近為止,並一面於該旋轉砥石20的外周面形成環狀溝槽部20a者。
在步驟S104中的第一復位運轉中,首先,開始由旋轉手段21所驅動之旋轉砥石20的旋轉驅動,並且藉由使位在溝槽形成機構部30之致動器36的伸縮桿36a退縮,而使刃部34移動至抵接位置,而使刃部34抵接於旋轉砥石20的外周面(步驟S105)。
然後,刃部34保持抵接於被旋轉驅動之旋轉砥石20的外周面的狀態下,開始移動旋轉砥石20(步驟S106)。
作為旋轉砥石20之移動方向者,旋轉砥石20,對吸附平台10相對地從基準位置Sp1往前方移動,並停止在位於板玻璃W之端面加工開始位置附近的預定的第一停止位置Sp2(例如,於第3圖中,相對於吸附平台10為前方,且朝右方離開的位置)。
當旋轉砥石20到達第一停止位置Sp2而停止時,於溝槽形成機構部30中之致動器36的伸縮桿36a便伸長,使刃部34從旋轉砥石20的外周面離開(步驟S107)。
以如此方式執行,於步驟S104的第一復位運轉中,由於刃部34抵接於旋轉砥石20的外周面,所以從基準位置Sp1出發後的旋轉砥石20在到達第一停止位置Sp2的期間,藉由刃部34使環狀溝槽部20c形成於旋轉砥石20的外周面。在本實施形態中,於旋轉砥石20最初所形成的溝槽部20c,是形成在旋轉砥石20的上端部。
如此地,在步驟S104的第一復位運轉中,是實施:於旋轉砥石20的外周面形成環狀溝槽部20c的溝槽形成製程。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雖是在使刃部34抵接於旋轉砥石20的外周面之後,旋轉砥石20才開始進行從基準位置Sp1離開的移動,並在旋轉砥石20到達第一停止位置Sp2而停止之後,才使刃部34從旋轉砥石20的外周面離開。不過也可以使旋轉砥石20開始進行從基準位置Sp1離開的移動之後,才使刃部34抵接於旋轉砥石20的外周面、或是在旋轉砥石20到達第一停止位置Sp2之前,就使刃部34從旋轉砥石20的外周面離開亦可。
當於旋轉砥石20形成溝槽部20c時,端面加工裝置1,便執行研磨運轉(步驟S108)。
當研磨運轉一開始,則旋轉砥石20,便與溝槽形成機構部30一同,朝向接近吸附平台10的方向移動,到達預定的加工開始位置Sp3(例如,於第3圖中,相對於吸附平台10為前方,且朝右側接近的位置)而停止。
亦即,旋轉砥石20,係於研磨運轉開始時,預先移 動至板玻璃W之端面的一端側(亦即,如後述之方式,成為進行板玻璃W之端面加工時之開始位置的前端側)的附近(加工開始位置Sp3)。
然後,如第3圖所示,旋轉砥石20,一面進行旋轉驅動,並一面從與吸附平台10相對的加工開始位置Sp3朝向後方進行移動,然後到達預定的第二停止位置Sp4(例如,於第3圖中,相對於吸附平台10為後方,且朝右側接近的位置)而停止。
被旋轉驅動的旋轉砥石20在從加工開始位置Sp3至第二停止位置Sp4移動的期間,旋轉砥石20的溝槽部20c,是從板玻璃W之各端面(例如,於第3圖中,於右側端面)的前端側到後端側之跨及於全部範圍地進行抵接,來實施板玻璃W的端面加工。
當板玻璃W的端面加工結束時,旋轉砥石20係從第二停止位置Sp4,朝向對吸附平台10離開方向移動,再次到達基準位置Sp1而停止。
當旋轉砥石20在基準位置Sp1停止時,藉由端面加工裝置1所具備的判定手段,執行與板玻璃W之上下位置一致的環狀溝槽部20c(前回之板玻璃W之端面加工實施之溝槽部20c),是否到達限定的使用壽命的判斷(步驟S109)。
又,此時,於吸附平台10中,藉由上述步驟S108,被施以端面加工的板玻璃W被搬出,另一方面,新的未加工的板玻璃W是藉由預定的載置姿勢而被載置於吸附 平台10的上表面。
而且,當判斷到上述溝槽部20c尚未到達所限定的使用壽命時,則執行旋轉砥石20的第二復位運轉(步驟S110)。
第二復位運轉,並不會於旋轉砥石20的外周面形成環狀溝槽部20a,而僅是使旋轉砥石20移動至板玻璃W的端面加工開始位置附近者。
在步驟S110中的第二復位運轉中,在刃部34從旋轉砥石20的外周面離開的狀態下,旋轉砥石20,相對於吸附平台10從基準位置Sp1往更前方移動,並在第一停止位置Sp2停止。
又,在第二復位運轉中,由於刃部34是從旋轉砥石20的外周面離開,所以對旋轉砥石20的外周面並沒有進行溝槽部20c的形成。
當旋轉砥石20在第一停止位置Sp2停止時,便再度開始研磨運轉(步驟S108),旋轉砥石20往加工開始位置Sp3移動,再者從加工開始位置Sp3往第二停止位置Sp4移動而執行新載置之未加工之板玻璃W的端面加工。
之後,在步驟S109中判斷到溝槽部20c尚未到達限定的使用壽命為止之期間,反覆執行第二復位運轉(步驟S110)及研磨運轉(步驟S108)。
另一方面,於步驟S109中,當判斷到上述溝槽部20c已到達限定的使用壽命時,則藉由上述判定手 段,再次執行:旋轉砥石20本身,是否到達限定的使用壽命之判斷(步驟S111)。
又,在步驟S109中,也可以是預先設定好在所預定加工片數之板玻璃W的加工結束後,就判斷是已到達對上述溝槽部20c所限定的使用壽命。
並且,當判斷為旋轉砥石20本身尚未到達所限定的使用壽命時,旋轉砥石20便執行段位變更(更具體而言,是變更已到達使用壽命的溝槽部20c而進行形成新的溝槽部20c之動作)(步驟S112)。
具體上,如第2圖所示,旋轉砥石20是與旋轉手段21一起沿著旋轉軸心方向(在本實施形態中為上下方向)朝預定方向移動一預定間距量(在本實施形態中為上方)而停止。
藉此,於板玻璃W的端面,係成為與位在旋轉砥石20的外周面中尚未形成環狀溝槽部20c的部分對向。
如此地,旋轉砥石20的段位變更,其動作是指板玻璃W的端面,從與已到達使用壽命之溝槽部20c對向的狀態,切換成:與位在旋轉砥石20的外周面中尚未形成環狀溝槽部20c的部分對向的狀態。
然後,已結束旋轉砥石20之段位變更的端面加工裝置1,如第4圖所示,再次重覆第一復位運轉(步驟S104)以後的動作,於旋轉砥石20的外周面形成新溝槽部20c之後,實施板玻璃W的端面加工。
此情形時,於步驟S112的段位變更後所形成的溝槽 部20c,是形成在比前一次所形成的溝槽部20c更下方。
又,在步驟S111中,當判斷到旋轉砥石20本身已到達限定的使用壽命時,便停止端面加工裝置1的自動運轉(步驟S113)。
藉此,結束由端面加工裝置1所進行之板玻璃W的端面加工。
又,接著,由端面加工裝置1進行板玻璃W的端面加工之情形時,便依順序執行上述步驟S102以後的各步驟。亦即,將已到達使用壽命的旋轉砥石20更換成尚未形成溝槽部20c的新旋轉砥石20之後,再度開始執行端面加工裝置1的自動運轉。
如此地,在本實施形態的端面加工裝置1中,交互地實施:執行藉由旋轉砥石20所進行之板玻璃W的端面加工(具體而言為研磨)的加工製程(步驟S108)、以及進行準備後續之板玻璃W(亦即,接著的端面加工所要進行的板玻璃W)之端面加工(研磨加工)的準備製程(例如,執行第一及第二復位運轉的步驟S104、S110等),其中由溝槽形成機構部30對旋轉砥石20的外周面形成溝槽部20c,是在上述準備製程的實施中(例如,在本實施形態中,執行步驟S104時)所執行的。
因此,依據本實施形態的端面加工裝置1,不但沒有必要另外設定用以在旋轉砥石20的外周面形成環狀溝槽部20c的新步驟,也不會由於時間損耗而導致生產效率的 降低。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的端面加工裝置1,由於是經由在步驟S104之第一復位運轉時之一連串的步驟S105、S106、S107,預先在旋轉砥石20的外周面形成環狀溝槽部20c之後,再進行板玻璃W的端面加工,故可以謀求所加工之板玻璃W的品質提升。
然而,依照前述之以往的端面加工裝置101(請參照第7圖),對於進行板玻璃W之端面加工時的端面加工方法,與由本實施形態的端面加工裝置1所進行的端面加工方法雖由大致相同的步驟所構成,但是另一方面,對於起動自動運轉之前的各步驟卻有極大的差異。
以下,使用第8圖及第9圖,對於由以往的端面加工裝置101進行板玻璃W之端面加工時的端面加工方法進行說明。
又,在以下的說明中,在說明方便上,將第9圖的上下方向定為端面加工裝置101的上下方向來敘述。
首先一開始,如第8圖所示,在端面加工裝置101的裝置外,預先,將複數個環狀溝槽部120a、120a…形成於旋轉砥石120的外周面(步驟S201)。
又,於其另一方面,於吸附平台(圖示省略)的上表面,將板玻璃W以預定的載置姿勢進行載置。
並且,將已形成有複數個環狀溝槽部120a、120a…的旋轉砥石120,安裝在端面加工裝置101的旋轉手段121之後(步驟S202),使與板玻璃W的端面對向 之環狀溝槽部120a的上下位置,與該板玻璃W的上下位置以成為一致之方式,來調整旋轉砥石120的上下位置(步驟S203)。
旋轉砥石120的安裝結束後,當啟動端面加工裝置101的自動運轉時(步驟S204),旋轉砥石120,便伴隨溝槽形成機構部(圖示省略)執行復位運轉(步驟S205)。
在復位運轉中,旋轉砥石120,是從基準位置Sp1往第一停止位置Sp2移動後然後停止。
然後,執行研磨運轉(步驟S206),旋轉砥石120從第一停止位置Sp2開始移動,到達加工開始位置Sp3後停止。
當在加工開始位置Sp3一停止時,旋轉砥石120,藉由旋轉手段121開始旋轉驅動。
具體上,旋轉砥石120,係與前所述之本實施形態的端面加工裝置1中的步驟S108同樣地,一面進行旋轉驅動,並一面從加工開始位置Sp3往第二停止位置Sp4移動後停止。
藉此,旋轉砥石120,是從板玻璃W之各端面的前端至後端地跨及於全範圍,一面旋轉驅動,同時透過環狀溝槽部120a持續抵接而移動,來實施板玻璃W的端面加工。
已到達至第二停止位置Sp4的旋轉砥石120,再次移動至基準位置Sp1後而停止。
當旋轉砥石120,再次在基準位置Sp1停止時,藉由判定手段,執行:與板玻璃W的上下位置一致的環狀溝槽部120a,是否已到達所限定之使用壽命的判斷(步驟S207)。
並且,當判斷到上述環狀溝槽部120a尚未到達所限定的使用壽命時,旋轉砥石120,便再次反覆前述步驟S205以後的動作。
另一方面,當判斷到上述環狀溝槽部120a已到達所限定的使用壽命時,則藉由判定手段,進一步地執行:旋轉砥石120本身是否已到達所限定的使用壽命之判斷(步驟S208)。
然後,當判斷到旋轉砥石120本身尚未到達所限定的使用壽命時,則旋轉砥石120執行段位變更(更具體而言,是使新的溝槽部120a更替至已到達使用壽命的溝槽部120a而成為能夠使用的動作)(步驟S209)。
具體上,如第9圖所示,旋轉砥石120,是與旋轉手段121一起地,往垂直方向上昇一預定的間距量後而停止。
藉此,於旋轉砥石120的外周面中,使未使用的環狀溝槽部120a成為位在:與板玻璃W之端面的上下位置一致之處。
然後,段位變更結束後的旋轉砥石120,如第8圖所示,再次反覆前述之步驟S202以後的動作。
另一方面,當判斷到旋轉砥石120本身已到 達所限定的使用壽命時,(也就是,當判斷到不存在有未使用的環狀溝槽部120a時),便停止端面加工裝置101的自動運轉(步驟S210)。
藉此,結束由端面加工裝置101所進行之板玻璃W的端面加工。
又,接著,由端面加工裝置1進行板玻璃W的端面加工之情形時,便依順序執行步驟S201以後的各步驟。
如以上所述地,在以往的端面加工裝置101中,在旋轉砥石120本身已到達所限定的使用壽命之情形時,在前述的步驟S202中每次執行更換成未使用之旋轉砥石120的更換作業時,就必須在步驟S203中調整旋轉砥石120的上下位置。
相對於此,在本實施形態的端面加工裝置1中,如第4圖所示,於步驟S101中,只要將刃部34的上下位置,以與板玻璃W之上下位置得以一致地調整一次之後,由於即使進行了許多次旋轉砥石20的更換作業都不必調整該旋轉砥石20的上下位置,所以並不會產生時間損耗而造成生產效率降低。
[驗證實驗]
其次,對於本實施形態的端面加工裝置1,為了判斷溝槽形成機構部30的有效性,故本發明者們進行了驗證實驗,以下使用第1圖進行說明。
首先一開始,本發明者們,準備外徑尺寸 150[mm]之圓盤形狀的旋轉砥石20,作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樣本,並將該旋轉砥石20,在未使用狀態下(於外周面尚未形成有環狀溝槽部20c(請參照第2圖)的狀態)安裝於端面加工裝置1。
又,本發明者們,對於溝槽形成機構部30的旋動臂31,將旋動軸32與彈拉手段35的間隔距離(在第1圖中的尺寸a),以及旋動軸32與刃部34的間隔距離(在第1圖中的尺寸b),皆調整為30[mm]。
並且,本發明者們,一面使旋轉砥石20旋轉驅動,一面使刃部34以預定的時間抵接於該旋轉砥石20的外周面。
作為此時的諸項條件,是將旋轉砥石20的旋轉數設為3820[rpm],將刃部34對旋轉砥石20之外周面的推壓力設為3~4[N],並且,將刃部34的抵接時間設為3[s],而在旋轉砥石20的外周面,形成環狀的溝槽部20c。
以上之結果,本發明者們,確認到:於旋轉砥石20的外周面,安定地形成由溝深0.2~0.3[mm]所成的環狀溝槽部20c。
又,本發明者,使用該旋轉砥石20,進行了由0.3~0.5[mm]的厚度尺寸所構成之板玻璃W的端面加工後之結果,確認到於溝槽部20c形成後,不必要進行微調整等,並且確認到能夠一面抑制角部附近的抖震產生,同時跨及於從各端面的前端到後端的全範圍,可進行板玻璃W的端面加工。
[端面加工裝置201(另一實施形態)]
其次,使用第5圖來對另一實施形態之端面加工裝置201的構成,進行說明。
又,於以下的說明中,在說明方便上,是將第5圖之箭頭A的方向定為端面加工裝置201的前方來敘述。
另一實施形態的端面加工裝置201,在將溝槽部尚未形成之狀態的旋轉砥石220安裝於旋轉手段(圖示省略)之後,對於在旋轉砥石220的外周面,形成沿著周方向的環狀溝槽部(圖示省略)此點,雖然是與前述之端面加工裝置1共通,但是對於並不具備有如溝槽形成機構部30(請參照第1圖)般之用以形成上述環狀溝槽部之手段此點,則是與端面加工裝置1不同。
亦即,於端面加工裝置201中,其構成上是變成為藉由加工板玻璃W的端面,在旋轉砥石220的外周面形成環狀溝槽部。
具體而言,是於端面加工裝置201中,旋轉砥石220是在尚未形成有環狀溝槽部的狀態下直接被使用在板玻璃W的端面加工,並藉由對板玻璃W的端面進行研磨,而在旋轉砥石220的外周面形成環狀的溝槽部。
並且,隨著由旋轉砥石220進行板玻璃W之端面的研磨,環狀溝槽部的深度愈加增大後而當造成旋轉砥石220的研磨能力降低時,便認為上述環狀溝槽部已到達使用壽命,旋轉砥石220就上升一預定的間距量。
藉此,於旋轉砥石220的外周面(更具體來說,是位在旋轉砥石220的外周面中之與板玻璃W的端面所抵接的部位),再次成為未形成環狀溝槽部的狀態。
然後,藉由對板玻璃W的端面進行研磨,而在旋轉砥石220的外周面,再次形成新的環狀溝槽部。
然而,如第6圖所示,例如,在藉由尚未形成有環狀溝槽部的旋轉砥石220,來進行板玻璃W的端面加工之情形時,在板玻璃W的端面加工剛開始時,恐有:板玻璃W的角部附近,接觸到旋轉驅動中之旋轉砥石220的外周面而被彈走並產生抖震之虞。
其結果,除了難以將板玻璃W的角部附近均等地研磨之外,也恐有旋轉砥石220本身會遭板玻璃W的角部所損傷之虞,進而恐怕會引起板玻璃W的品質降低。
基於如此之問題點,於本實施形態中之端面加工裝置201,如第5圖(b)所示,是將旋轉砥石220的更換作業或者是段位變更剛結束後之最初的第一片板玻璃W,使用來作為模擬的板玻璃W,只有在進行該模擬的板玻璃W的端面加工時,才從:由該板玻璃W之前側(箭頭A的方向側)的角部往後方離開有一距離Z之大小的位置,朝向後方開始進行端面加工。藉此,於旋轉砥石220的外周面形成新的環狀溝槽部(圖示省略)。前述之距離Z,以1~100mm為佳,以30~40mm為理想。
而且,如第5圖(a)所示,對於第二片以後的板玻璃W,就無須避開前側的角部,而是及於端面整體地進行 端面加工來作為其控制方式。
如此地,依據藉由對除了板玻璃W之端面的兩端部(例如,在本實施形態中,為前端部)之外的區域進行端面加工,以在旋轉砥石220的外周面形成環狀溝槽部之方式來進行操作控制的端面加工裝置201,其省略了溝槽形成機構部30該部分,故可以謀求設備成本的降低,並且例如,對於在旋轉砥石220的更換作業或者是段位變更結束後之第二片以後的板玻璃W,藉由新形成在旋轉砥石220的環狀溝槽部,能夠一面抑制板玻璃W之角部附近的抖震產生,同時又進行板玻璃W的端面加工,故可以謀求加工結束後之板玻璃W的品質提升。
此外,對於端面加工裝置1,由於是預先以溝槽形成機構部30形成溝槽部20c,所以亦能夠一面抑制板玻璃W之角部附近的抖震產生,同時又進行板玻璃W的端面加工,故可以謀求加工結束後之板玻璃W的品質提升。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板狀物的端面加工裝置,可利用在作為:例如,藉由能夠裝卸之旋轉砥石的外周面,用以對使用在平板螢幕或是智慧型手機等之厚度薄的板玻璃的端面進行研磨之技術。
1‧‧‧端面加工裝置
10‧‧‧吸附平台
20‧‧‧旋轉砥石
20a‧‧‧金屬底座
20b‧‧‧砥粒層
30‧‧‧溝槽形成機構部(溝槽形成手段)
31‧‧‧旋動臂
32‧‧‧旋動軸
33‧‧‧軸承構件
34‧‧‧刃部
35‧‧‧彈拉手段
36‧‧‧致動器
36a‧‧‧伸縮桿
a‧‧‧旋動軸32與彈拉手段35的間隔距離
b‧‧‧旋動軸32與刃部34的間隔距離
A‧‧‧端面加工裝置1的前方
B‧‧‧端面加工裝置1的後方
W‧‧‧板玻璃(板狀物)

Claims (7)

  1. 一種板狀物的端面加工裝置,是藉由能夠裝卸於旋轉手段之旋轉砥石的外周面,來對板狀物的端面進行加工的端面加工裝置,其特徵為:在將溝槽部尚未形成之狀態下的上述旋轉砥石安裝於上述旋轉手段之後,在上述旋轉砥石的上述外周面,形成沿著周方向之環狀的上述溝槽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板狀物的端面加工裝置,其中,上述端面加工裝置,具備有溝槽形成手段,其是用以在上述旋轉砥石的上述外周面形成沿著周方向的環狀溝槽部,上述溝槽形成手段,是用以在與上述板狀物的上述端面相對應的位置,也就是在上述旋轉砥石的上述外周面,形成上述溝槽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板狀物的端面加工裝置,其中,上述端面加工裝置,是交互地實施加工製程與準備製程,該加工製程是藉由上述旋轉砥石執行對上述板狀物之上述端面的加工,該準備製程是進行後續之上述板狀物的端面加工的準備,於上述準備製程在實施中,是藉由上述溝槽形成手段 來對上述旋轉砥石的上述外周面執行上述溝槽部的形成。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所述之板狀物的端面加工裝置,其中,上述溝槽形成手段,係具有刃部與切換手段,該刃部,是用以在與上述板狀物的上述端面相對應的位置,也就是在上述旋轉砥石的上述外周面,形成上述環狀的溝槽部,該切換手段,是能夠在:使上述刃部抵接於上述旋轉砥石之上述外周面的抵接位置、與使上述刃部從上述旋轉砥石之上述外周面離開的間離位置,進行切替。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板狀物的端面加工裝置,其中,藉由對上述板狀物的上述端面進行加工,來形成上述溝槽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5項所述之板狀物的端面加工裝置,其中,藉由對除了上述板狀物之上述端面的兩端部之外的區域進行加工,來形成上述溝槽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之任一項所述之板狀物的端面加工裝置,其中,上述旋轉砥石,是設成沿著旋轉軸心方向而能夠移動。
TW104125612A 2014-08-06 2015-08-06 板狀物的端面加工裝置 TWI6965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60863A JP6609847B2 (ja) 2014-08-06 2014-08-06 板状物の端面加工装置
JP2014-160863 2014-08-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8778A true TW201628778A (zh) 2016-08-16
TWI696520B TWI696520B (zh) 2020-06-21

Family

ID=552638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25612A TWI696520B (zh) 2014-08-06 2015-08-06 板狀物的端面加工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609847B2 (zh)
KR (1) KR102397586B1 (zh)
CN (1) CN106660188B (zh)
TW (1) TWI696520B (zh)
WO (1) WO201602162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78724B2 (ja) * 2017-09-12 2021-12-08 日本電気硝子株式会社 板ガラス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06752B2 (ja) * 2005-05-27 2010-02-03 日本電気硝子株式会社 ガラス基板の端面加工装置及び端面加工方法
JP2007044817A (ja) * 2005-08-10 2007-02-22 Tokyo Seimitsu Co Ltd ウェーハ面取り装置、ウェーハ面取り用砥石、及びツルーイング砥石
JP5154777B2 (ja) * 2005-09-29 2013-02-27 Hoya株式会社 研磨ブラシ、研磨方法、研磨装置及び磁気ディスク用ガラス基板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磁気ディスクの製造方法
JP4742845B2 (ja) * 2005-12-15 2011-08-10 信越半導体株式会社 半導体ウエーハの面取り部の加工方法及び砥石の溝形状の修正方法
JP5305214B2 (ja) 2006-10-06 2013-10-02 日本電気硝子株式会社 板ガラスの端面加工方法
KR20090063804A (ko) * 2007-12-14 2009-06-18 주식회사 실트론 연삭 휠 트루잉 공구 및 그 제작방법, 이를 이용한 트루잉장치, 연삭 휠의 제작방법, 및 웨이퍼 에지 연삭장치
JP2010238302A (ja) * 2009-03-31 2010-10-21 Hoya Corp 磁気ディスク用ガラス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に用いる電着砥石
JP2015006697A (ja) * 2011-10-31 2015-01-15 旭硝子株式会社 板状物の加工装置及び加工方法
JP6238117B2 (ja) * 2013-09-19 2017-11-29 旭硝子株式会社 板状体の加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60188A (zh) 2017-05-10
KR102397586B1 (ko) 2022-05-13
CN106660188B (zh) 2019-08-23
TWI696520B (zh) 2020-06-21
KR20170041700A (ko) 2017-04-17
WO2016021620A1 (ja) 2016-02-11
JP6609847B2 (ja) 2019-11-27
JP2016036867A (ja) 2016-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7203429A (ja) ドレッシング・ツルーイングボード,及びドレッシング・ツルーイング方法
TWI693994B (zh) 切割刀片的前端形狀成形方法
JP6624461B2 (ja) ガラス板の面取り装置、ガラス板の面取り方法、及びガラス板の製造方法
JP2009297862A (ja) 研磨用工具
JP5759005B2 (ja) ベベリング砥石
JP7128309B2 (ja) 面取り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面取り装置
TW201628778A (zh) 板狀物的端面加工裝置
JP4977493B2 (ja) 研削砥石のドレッシング方法およびドレッシング工具
JP6145548B1 (ja) 面取り研削方法及び面取り研削装置
JP6590049B2 (ja) 板状物の端面加工装置
JP6608604B2 (ja) 面取り加工された基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4217935A (ja) ドレッシング工具
JP7158702B2 (ja) 面取り研削装置
TW201700709A (zh) 磨削磨石
JP2012187692A (ja) ドレス材及びドレッシング方法
JP2017205809A (ja) 面取り加工装置及び面取り加工方法
JP6234250B2 (ja) ドレッシング工具
JP4214144B2 (ja) 板材の加工方法および装置
JP6388518B2 (ja) 被加工物の研磨方法
JP6367614B2 (ja) 研削ホイ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05111617A (ja) 切削具、切削加工装置及び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JP7158701B2 (ja) 面取り研削装置
JP5532511B2 (ja) 切削部材の研削装置
JP2011235371A (ja) ドレッシング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バンドソー切断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