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10551A - 光源裝置、集塵構件及投影機 - Google Patents

光源裝置、集塵構件及投影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10551A
TW201610551A TW104122616A TW104122616A TW201610551A TW 201610551 A TW201610551 A TW 201610551A TW 104122616 A TW104122616 A TW 104122616A TW 104122616 A TW104122616 A TW 104122616A TW 201610551 A TW201610551 A TW 20161055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uct
light source
air
opening
exhaust por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226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85506B (zh
Inventor
Toshizo Nishi
Masahiro Saito
Toshihiko Nagumo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4542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3567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1482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3946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1482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4308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6105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05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55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550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0Lamp housings
    • G03B21/2086Security or safety means in lamp hou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9/00Protecting lighting devices from thermal damage; Cooling or hea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V29/50Cooling arrangements
    • F21V29/502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for cool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F21V29/503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for cool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of light sour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9/00Protecting lighting devices from thermal damage; Cooling or hea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V29/50Cooling arrangements
    • F21V29/60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a forced flow of gas, e.g. air
    • F21V29/67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a forced flow of gas, e.g. air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fans
    • F21V29/677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a forced flow of gas, e.g. air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fans the fans being used for discharg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5Projectors using an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but not peculiar thereto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41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4N9/3144Cooling syste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投影機包括具備收納光源燈(411)且具有排氣口(4151)之外殼(414)之光源裝置(41)、導管(7)及風扇(64),導管(7)具有:導入口(711),其與排氣口(4151)對向;分支部(716),其使來自導入口(711)之空氣分支;導管部(717),其向與排氣口(4151)之開口面正交之第1方向(A1)延伸;及導管部(718),其向與第1方向(A1)交叉之第2方向(A2)延伸;且風扇(64)係配置於抽吸流通於導管部(718)之空氣之位置,導管部(717)具有複數個側壁部(7171~7174)、開口部(7176)、及網眼(7177)。

Description

光源裝置、集塵構件及投影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光源裝置及投影機。
先前,眾所周知有一種投影機,其將自光源裝置出射之光調變化成與圖像資訊對應之圖像,並將該圖像放大投射至屏幕等被投射面而顯示。此種投影機多使用具備超高壓水銀燈等光源燈與將該光源燈收納於內部之外殼之光源裝置。
此處,光源燈有因經年劣化等而破裂之可能性。於該情形時,必須更換光源裝置,亦必須使光源燈之碎片不向外部飛散。因此,眾所周知有一種光源裝置,其於將冷卻空氣導入至上述外殼內之導入口及將冷卻空氣向外殼外排出之排出口之各者設置網眼(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3-117742號公報
此處,利用上述網眼來抑制光源燈之相對較大的碎片向外殼外飛散。然而,有時相對較小的碎片(粉塵)因光源燈破裂時之爆裂壓而通過該網眼。為了抑制此種碎片於更換光源裝置時等向投影機外飛散,而考慮使上述網眼之眼較細。
然而,若使網眼之眼較細,則導致空氣通過該網眼時之阻力變大,故而存在將光源燈冷卻之空氣之排出效率降低,進而光源燈之冷卻效率降低之問題。
尤其,近年來之投影機中,採用發光亮度較高之光源燈之情況變多,隨之,點燈時之光源燈之溫度亦較以前增加而變高。根據該情況,因冷卻效率降低而導致之問題明顯。
本發明係以解決上述問題之至少一部分為目的,其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可抑制光源燈之冷卻效率之降低,且抑制破裂時之光源燈之碎片之飛散之光源裝置、集塵構件及投影機。
本發明之第1態樣之投影機之特徵在於具備:光源裝置,其具有光源燈及將上述光源燈收納於內部之外殼;導管,其供自上述外殼排出之空氣流通;及風扇,其將於上述導管內流通之空氣向上述導管外排出;上述外殼具有將該外殼內之空氣排出之排氣口,上述導管具有:導入口,其與上述排氣口對向,且將自該排氣口排出之空氣向該導管內導入;分支部,其使自上述導入口導入之空氣分支;第1導管部,其相對於將上述排氣口之端緣連接之開口面正交,且沿著自上述排氣口朝向上述導入口之方向即第1方向自上述分支部延伸,可供經由上述分支部自上述導入口導入之空氣流通;及第2導管部,其沿著相對於上述第1方向交叉之第2方向自上述分支部延伸,且可供經由上述分支部自上述導入口導入之空氣流通;上述風扇配置於將於上述第2導管部流通之空氣抽吸之位置,上述第1導管部具有:複數個側壁部,其等形成該第1導管部;開口部,其形成於上述複數個側壁部之中至少任一者,且將於該第1導管部流通之空氣向該第1導管部外排出;及網眼,其覆蓋上述開口部。
此處,於光源燈未破裂之狀態下,將自外殼之排氣口排出之空 氣自與該排氣口對向之導入口向導管內導入。該空氣藉由上述風扇而被抽吸,藉此自分支部於第2導管部流通,藉由該風扇而向導管外排出。如此,自外殼排出之空氣藉由風扇抽吸而於導管內流通,向導管外排出。
另一方面,於光源燈破裂之情形時,包含光源燈之碎片(粉塵)之空氣自排氣口排出,經由上述導入口而導入至導管內。該空氣自排氣口排出時之排氣壓因於光源燈之破裂時產生之爆裂壓而變高,故而該空氣向與排氣口之開口面正交之第1方向直線前進,經由分支部而流入至第1導管部。於構成該第1導管部之複數個側壁部之至少任一者形成有開口部,故而流入至第1導管部之空氣經由該開口部而向第1導管部外排出。該空氣於通過覆蓋開口部之網眼時,藉由該網眼而捕獲上述碎片,留在第1導管部內,抑制該碎片之飛散。
因此,不用使設置於光源裝置之如上所述之網眼之眼較細,便可抑制光源燈之微細之碎片飛散,故而不降低光源裝置之冷卻效率,即可抑制光源燈之碎片之飛散。
再者,一般而言光源裝置可更換地構成。然而,若將不僅抑制光源燈之較大之碎片亦抑制微細之碎片之飛散之構成設置於光源裝置,則不僅光源裝置容易變得價格高,而且如上所述存在光源燈之冷卻效率降低之虞。進而,若將此種構成設置於光源裝置,則該光源裝置複雜化及大型化。
相對於此,藉由使導管具有抑制上述碎片飛散之構成,可不將捕獲該碎片之構成設置於光源裝置。因此,除了可不使冷卻效率降低而廉價地構成光源裝置以外,可抑制該光源裝置之複雜化及大型化。
上述第1態樣中,較佳為,上述開口部為將於上述第1導管部流通之空氣向上述導管外排出之導管側排氣口。
根據上述第1態樣,於第1導管部流通之空氣經由開口部而向導 管外排出。根據此情況,可抑制留在該第1導管部內之光源燈之碎片藉由風扇抽吸而向第1導管部外飛散。又,即便於非常微細之碎片與上述空氣一併通過開口部之情形時,該碎片亦向導管外排出,故而可抑制藉由上述風扇抽吸而向投影機外排出。此外,該碎片不易留在光源裝置附近,故而於光源裝置之更換時,可抑制該碎片飛散。
上述第1態樣中,較佳為,上述網眼配置於與上述第1方向大致正交之位置。
根據上述第1態樣,可以於光源燈之破裂時搬運上述碎片,且沿著上述第1方向自排氣口排出之空氣確實通過上述網眼之方式構成,可藉由網眼而容易地捕獲該碎片。因此,可進一步抑制該光源燈之碎片向投影機外排出。
上述第1態樣中,較佳為,上述開口部於上述複數個側壁部之中與上述第1方向大致正交之側壁部之一端側形成為狹縫狀,上述網眼位於相對於上述開口部與上述第1方向相反側。
根據上述第1態樣,由於上述開口部形成為狹縫狀,故而即便於光源燈之光自外殼之排氣口洩漏之情形時,與該開口部形成於側壁部之整個面之情形時相比,亦可抑制該光向導管外洩漏。
又,網眼位於相對於開口部與上述第1方向相反側,即,通過該開口部之氣流之上游側。根據該情況,與該網眼位於下游側之情形時相比,可使經捕獲之碎片容易地留在導管內。因此,可確實地抑制該碎片向導管外排出。
上述第1態樣中,較佳為,上述第1導管部於沿著上述第1方向延伸之後,沿著上述第2方向延伸,上述開口部形成於上述複數個側壁部之中位於上述第2方向側之側壁部,且使上述第1導管部與上述第2導管部連通。
此處,於光源燈未破裂之情形時,自光源裝置之排氣口排出之 空氣於第2導管部流通,且藉由上述風扇而被抽吸。另一方面,於光源燈破裂之情形時,自光源裝置因爆裂壓而排出之空氣於第1導管部流通,於藉由網眼而捕獲上述碎片之後,藉由開口部而流入至與第1導管部連通之第2導管部。
根據該情況,可以自上述導入口導入至導管內之空氣於光源燈破裂之情形時及未破裂之情形時之各者,於第2導管部流通之方式構成。根據該情況,於光源燈破裂之情形時及未破裂之情形時之任一者,均可藉由風扇而將自導入口導入至導管內之空氣向導管外排出。即,可將經導入之空氣之排出流路集中。因此,與於第1導管部流通之空氣(例如,於光源燈之破裂時因爆裂壓而排出之空氣)與於第2導管部流通之空氣(例如,將光源燈冷卻之空氣)自分別不同之開口部向導管外排出之構成相比,可簡化導管之構成。
本發明之第2態樣之光源裝置之特徵在於具備:光源燈;及光源用殼體,其收納上述光源燈;上述光源用殼體具備:本體部,其具有收納上述光源燈之收納空間;及導風部,其將上述收納空間內之空氣向外部導引;上述本體部具有供上述收納空間內之空氣流出之流出口,上述導風部具有:分支部,其使自上述流出口導入之空氣分支;第1導管部,其沿著相對於將上述流出口之端緣連接之開口面正交之第1方向自上述分支部延伸,且可供導入至上述導風部之空氣經由上述分支部流通;及第2導管部,其沿著相對於上述第1方向交叉之第2方向自上述分支部延伸,且可供導入至上述導風部之空氣經由上述分支部流通;上述第1導管部具有:複數個側壁部,其等形成上述第1導管部;第1開口部,其形成於上述複數個側壁部之中至少任一者,且使於上述第1導管部內流通之空氣向上述第1導管部之外部流通;及網眼,其覆蓋上述第1開口部;上述第2導管部具有使於內部流通之空氣向上述第2導管部之外部流通之第2開口部。
根據上述第2態樣,自本體部之流出口排出之空氣,即收納光源燈之收納空間內之空氣自導入口導入至導風部內。
此處,於光源燈之破裂時以外之狀態(光源燈未破裂之狀態或光源燈破裂後之狀態)下,來自流出口之排氣壓相對不高。因此,藉由風扇等而抽吸於第2導管部流通之空氣,藉此可使將光源燈冷卻之空氣向導風部之外部進而光源用殼體之外部排出。
另一方面,於光源燈之破裂時,包含光源燈之碎片等粉塵之空氣自流出口流入至導風部內。此時,由於因光源燈之破裂而產生之爆裂壓,而來自流出口之排氣壓相對變高,故而導入至導風部內之空氣向與流出口之開口面正交之第1方向流通,並自分支部流入至第1導管部。於構成該第1導管部之複數個側壁部之至少任一者形成有第1開口部,故而流入至第1導管部之空氣經由該第1開口部而向第1導管部之外部排出。於該空氣通過第1開口部時,藉由覆蓋該第1開口部之網眼而捕獲上述粉塵。藉此,該粉塵留在第1導管部內,故而抑制粉塵(光源燈之碎片)向導風部外飛散。
因此,即便於流出口設置其他網眼之情形時,不用使該其他網眼之眼較細,亦可抑制光源燈之微細之碎片向光源裝置之外部飛散,故而不使光源燈之冷卻效率降低,即可抑制上述碎片之飛散。
上述第2態樣中,較佳為,上述第1開口部形成於形成上述第1導管部之複數個側壁部之中與上述第1方向大致正交之側壁部,且使於上述第1導管部流通之空氣沿著上述第1方向而向上述光源用殼體之外部排出。
再者,與第1方向大致正交之狀態包含相對於第1方向正交之狀態、及自與該第1方向正交之狀態稍微傾斜之狀態。
此處,因光源燈之破裂時產生之爆裂壓,而上述收納空間內之空氣,即包含上述粉塵之空氣容易經由流出口、導入口及分支部而流 入至向第1方向延伸之第1導管部內。該第1導管部所具有之第1開口部形成於上述側壁部,且使於該第1導管部流通之空氣沿著第1方向而向光源用殼體之外部排出。根據該情況,可將於第1導管部流通之空氣自第1開口部迅速排出,故而可抑制於該第1導管部流通之空氣藉由吹送至側壁部而逆流。因此,可抑制包含粉塵之空氣於第2導管部側流通,可抑制該粉塵向光源用殼體之外部排出。
上述第2態樣中,較佳為,上述第1開口部形成為狹縫狀,上述網眼位於相對於上述第1開口部與上述第1方向相反側。
此處,於本體部內之光源燈之光經由上述流出口而向該本體部之外部洩漏之情形時,若上述第1開口部形成於與第1方向正交之上述側壁部之大致整個面,則存在該光向第1方向前進,經由第1開口部而向導風部之外部、進而向光源用殼體之外部洩漏之可能性。
相對於此,根據上述第2態樣,藉由將第1開口部形成為狹縫狀,可使該第1開口部之開口面積變小。因此,即便於上述光經由上述流出口而向本體部之外部洩漏之情形時,亦可抑制該光向導風部之外部進而光源用殼體之外部洩漏。
又,網眼位於相對於第1開口部與上述第1方向相反側,即通過該第1開口部之空氣之流通方向之上游側。根據該情況,與該網眼位於下游側之情形時相比,可容易地將經捕獲之粉塵留在第1導管部內。因此,可確實地抑制包含光源燈之碎片之粉塵向光源用殼體之外部排出。
上述第2態樣中,較佳為,上述網眼配置於與上述第1方向大致正交之位置。
根據上述第2態樣,可以於光源燈之破裂時包含上述粉塵且沿著上述第1方向自流出口排出之空氣確實地通過上述網眼之方式構成,故而可藉由該網眼而容易地捕獲上述粉塵。因此,可進一步抑制該光 源燈之碎片向第1導管部之外部進而光源用殼體之外部排出。
上述第2態樣中,較佳為,上述第1導管部於沿著上述第1方向延伸之後,沿著上述第2方向延伸,上述第1開口部形成於形成上述第1導管部之複數個側壁部之中位於上述第2方向側之側壁部,上述網眼配置於與上述第2方向大致正交之位置。
根據上述第2態樣,由於因光源燈之破裂而產生之爆裂壓,而自流出口向第1方向排出之空氣於第1導管部內向該第1方向流通之後,向與該第1方向正交之第2方向流通。而且,通過形成於該第1導管部中位於第2方向側之側壁部之上述第1開口部及上述網眼且於第1導管部流通之空氣向該第1導管部之外部排出。
根據該情況,藉由使於第1導管部流通之空氣之流路之末端側之第1導管部之形狀為死胡同狀,可使藉由上述網眼而捕獲之粉塵容易地留在該第1導管部內。因此,可確實地抑制將包含光源燈之碎片之粉塵向光源用殼體之外部排出。
上述第2態樣中,較佳為,具有將於上述第1導管部流通且通過上述網眼之空氣與於上述第2導管部流通之空氣彙集之彙集部,且上述彙集部具有將所流入之空氣向上述光源用殼體之外部排出之排氣口。
根據上述第2態樣,可將於第1導管部流通之空氣與於第2導管部流通之空氣彙集而自排氣口排出。因此,與將於第1導管部流通之空氣與於第2導管部流通之空氣自導風部中不同部位排出之情形時相比,可簡化將自該導風部排出之空氣導入之導管等之構成。
再者,於在排氣口設置其他網眼之情形時,即便於藉由上述網眼而捕獲之粉塵於光源裝置移動之情形時等移動至第2導管部側之情形時,亦可藉由上述其他網眼而抑制該粉塵自排氣口向導風部進而光源用殼體之外部飛散。
上述第2態樣中,較佳為,上述導風部相對於上述本體部可裝卸地設置。
根據上述第2態樣,由於導風部相對於本體部可裝卸,故而可將包含光源燈之碎片之粉塵留在內部之導風部自本體部卸下。因此,藉由與光源燈之更換一併更換導風部,可製造光源裝置。因此,可使光源裝置之再利用性及再循環性提高。
本發明之第3態樣之投影機之特徵在於具備:上述第2態樣之光源裝置;光調變裝置,其將自上述光源裝置出射之光調變;投射光學裝置,其投射藉由上述光調變裝置而調變之光;及外裝殼體,其構成外裝;上述光源裝置可裝卸地配置於上述外裝殼體內。
根據上述第3態樣,可發揮與上述第1態樣之光源裝置相同之效果。又,由於上述光源裝置可裝卸地配置於外裝殼體內之位置,故而於光源燈破裂時,該光源燈之碎片不會飛散,可更換為新的光源裝置。
上述第3態樣中,較佳為,具備分別配置於上述外裝殼體內之導管及風扇,上述外裝殼體具有將內部之空氣排出之殼體側排氣口,上述導管將上述導風部與上述殼體側排氣口連接,上述風扇配置於上述導管內,且將於上述導風部流通之空氣自上述殼體側排氣口向上述外裝殼體之外部排出。
根據上述第3態樣,藉由驅動將導風部與殼體側排氣口連接之導管內之風扇,可抽吸上述收納空間內之空氣(例如,將光源燈冷卻之空氣),可將該空氣經由殼體側排氣口而向外裝殼體之外部排出。因此,可提高光源燈之冷卻效率。
本發明之第4態樣之集塵構件係組裝至具備具有光源燈及收納上述光源燈之光源用殼體之光源裝置之投影機而使用,且從自上述光源用殼體流入之空氣收集粉塵者,其特徵在於具有:導入口,其將自上 述光源用殼體之流出口流出之空氣導入;分支部,其使自上述導入口導入之空氣分支;第1導管部,其沿著相對於將上述流出口之端緣連接之開口面正交之第1方向自上述分支部延伸,且可供經由上述分支部自上述導入口導入之空氣流通;及第2導管部,其沿著相對於上述第1方向交叉之第2方向自上述分支部延伸,且可供經由上述分支部自上述導入口導入之空氣流通;上述第1導管部具有:複數個側壁部,其等形成上述第1導管部;第1開口部,其形成於上述複數個側壁部之中至少任一者,且使於上述第1導管部內流通之空氣向上述第1導管部外流通;及網眼,其覆蓋上述第1開口部;上述第2導管部具有使於上述第2導管部內流通之空氣向上述第2導管部外流通之第2開口部。
根據上述第4態樣,自光源用殼體之流出口流出之空氣自導入口導入至集塵構件內。
此處,於光源燈之破裂時以外之狀態(光源燈未破裂自狀態或光源燈破裂後之狀態)下,來自流出口之排氣壓相對不高。因此,藉由利用風扇等而抽吸於第2導管部流通之空氣,例如可使將光源燈冷卻之空氣向集塵構件之外部排出。
另一方面,於光源燈之破裂時,包含光源燈之碎片等粉塵之空氣自流出口流入至集塵構件內。此時,由於因光源燈之破裂而產生之爆裂壓,來自流出口之排氣壓相對較高,故而導入至集塵構件內之空氣向與流出口之開口面正交之第1方向流通,並自分支部流入至第1導管部內。於構成該第1導管部之複數個側壁部之至少任一者形成有第1開口部,故而流入至第1導管部之空氣經由該第1開口部而向第1導管部之外部排出。於該空氣通過第1開口部時,藉由覆蓋該第1開口部之網眼而捕獲上述粉塵。藉此,由於該粉塵留在第1導管部內,故而抑制粉塵(光源燈之碎片)向集塵構件外飛散。
因此,即便於在流出口設置其他網眼之情形時,不用使該其他 網眼之眼較細,亦可抑制光源燈之微細之碎片向集塵構件之外部飛散,故而不使光源燈之冷卻效率降低,即可抑制上述碎片之飛散。
上述第4態樣中,較佳為,上述第1開口部形成於形成上述第1導管部之複數個側壁部之中與上述第1方向大致正交之側壁部,且將於上述第1導管部流通之空氣沿著上述第1方向而向該集塵構件之外部排出。
再者,與第1方向大致正交之狀態包含相對於第1方向正交之狀態、及自與該第1方向正交之狀態稍微傾斜之狀態。
此處,藉由於光源燈之破裂時產生之爆裂壓,而光源用殼體內之空氣,即包含上述粉塵之空氣容易經由光源用殼體之流出口、集塵構件之導入口及分支部而流入至向第1方向延伸之第1導管部內。該第1導管部所具有之上述第1開口部形成於與該第1方向大致正交之側壁部,將於該第1導管部流通之空氣沿著第1方向而向集塵構件之外部排出。根據該情況,可抑制於該第1導管部流通之空氣藉由吹送至側壁部而逆流。因此,可抑制包含粉塵之空氣於第2導管部側流通,可抑制該粉塵向集塵構件之外部排出。
上述第4態樣中,較佳為,上述第1開口部形成為狹縫狀,上述網眼位於相對於上述第1開口部與上述第1方向相反側。
此處,於光源燈之光自上述流出口向外部洩漏之情形時,若上述第1開口部形成於與第1方向正交之上述側壁部之大致整個面,則存在洩漏之光向第1方向前進,經由第1開口部而向集塵構件之外部洩漏之可能性。
相對於此,根據上述第4態樣,藉由將第1開口部形成為狹縫狀,可使該第1開口部之開口面積變小。因此,即便於上述光經由上述流出口而向光源用殼體之外部洩漏之情形時,亦可抑制該光向集塵構件之外部洩漏。
又,網眼位於相對於第1開口部與上述第1方向相反側,即,通過該第1開口部之空氣之流通方向之上游側。根據該情況,與該網眼位於下游側之情形時相比,可容易地將經捕獲之粉塵留在第1導管部內。因此,可確實地抑制包含光源燈之碎片之粉塵向集塵構件之外部排出。
上述第4態樣中,較佳為,上述網眼配置於與上述第1方向大致正交之位置。
根據上述第4態樣,可以於光源燈之破裂時包含上述粉塵且沿著上述第1方向自流出口排出之空氣確實地通過上述網眼之方式構成,故而可藉由該網眼而容易地捕獲上述粉塵。因此,可進一步抑制該光源燈之碎片向第1導管部之外部進而集塵構件之外部排出。
上述第4態樣中,較佳為,上述第1導管部於沿著上述第1方向延伸之後,沿著上述第2方向延伸,上述第1開口部形成於形成上述第1導管部之複數個側壁部之中位於上述第2方向側之側壁部,上述網眼配置於與上述第2方向大致正交之位置。
根據上述第4態樣,由於因光源燈之破裂而產生之爆裂壓,而自流出口向第1方向排出之空氣於第1導管部內向該第1方向流通之後,向與該第1方向正交之第2方向流通。而且,通過形成於該第1導管部中位於第2方向側之側壁部之上述第1開口部及上述網眼且於第1導管部流通之空氣向該第1導管部之外部排出。
根據該情況,藉由使於第1導管部流通之空氣之流路之末端側之第1導管部之形狀為死胡同狀,可使藉由上述網眼而捕獲之粉塵容易地留在該第1導管部內。因此,可確實地抑制將包含光源燈之碎片之粉塵向集塵構件之外部排出。
上述第4態樣中,較佳為,具有將於上述第1導管部流通且通過上述網眼之空氣與於上述第2導管部流通之空氣彙集之彙集部,且上 述彙集部具有將所流入之空氣向該集塵構件之外部排出之排氣口。
根據上述第4態樣,可將於第1導管部流通之空氣與於第2導管部流通之空氣彙集而自排氣口排出。因此,與將於第1導管部流通之空氣與於第2導管部流通之空氣自集塵構件中不同部位排出之情形時相比,可簡化將自該集塵構件排出之空氣導入之導管等之構成。
再者,於在排氣口設置其他網眼之情形時,即便於藉由上述網眼而捕獲之粉塵於集塵構件移動之情形時等移動至第2導管部側之情形時,亦可藉由上述其他網眼而抑制該粉塵自排氣口向集塵構件之外部飛散。
本發明之第5態樣之投影機之特徵在於具備:外裝殼體,其構成外裝;光源裝置;光調變裝置,其將自上述光源裝置出射之光調變;投射光學裝置,其投射藉由上述光調變裝置而調變之光;及上述第4態樣之集塵構件;且上述光源裝置具備:光源燈;及光源用殼體,其收納上述光源燈,且具有使將上述光源燈冷卻之空氣流出之流出口;上述集塵構件可裝卸地安裝於將自上述流出口排出之空氣經由上述導入口導入至內部之上述外裝殼體內之位置。
根據上述第5態樣,可發揮與上述第1態樣之集塵構件相同之效果。又,由於上述集塵構件可裝卸地安裝於外裝殼體內之位置,故而可於光源燈破裂時與光源裝置一併更換集塵構件,藉此,可將外裝殼體內保持清潔。
上述第5態樣中,較佳為,具備分別配置於上述外裝殼體內之導管及風扇,上述外裝殼體具有將內部之空氣排出之殼體側排氣口,上述導管將上述集塵構件與上述殼體側排氣口連接,上述風扇配置於上述導管內,且將於上述集塵構件流通之空氣自上述殼體側排氣口向上述外裝殼體之外部排出。
根據上述第5態樣,藉由驅動將集塵構件與殼體側排氣口連接之 導管內之風扇,可抽吸上述光源用殼體內之空氣(例如,將光源燈冷卻之空氣),可將該空氣經由殼體側排氣口而向外裝殼體之外部排出。因此,可提高光源燈之冷卻效率。
1‧‧‧投影機
1B‧‧‧投影機
1D‧‧‧投影機
1F‧‧‧投影機
1H‧‧‧投影機
1L‧‧‧投影機
1N‧‧‧投影機
1Q‧‧‧投影機
2‧‧‧外裝殼體
2A‧‧‧頂面部
2A1‧‧‧燈罩
2B‧‧‧底面部
2C‧‧‧正面部
2C1‧‧‧開口部
2D‧‧‧背面部
2E‧‧‧左側面部
2E1‧‧‧排氣口(殼體側排氣口)
2F‧‧‧右側面部
2F1‧‧‧吸氣口
3‧‧‧裝置本體
3D‧‧‧裝置本體
3L‧‧‧裝置本體
4‧‧‧圖像形成裝置
4D‧‧‧圖像形成裝置
5‧‧‧電源裝置
6‧‧‧冷卻裝置
6D‧‧‧冷卻裝置
6L‧‧‧冷卻裝置
7‧‧‧導管
7A‧‧‧導管
7B‧‧‧導管
7C‧‧‧導管
7D‧‧‧導管
7D1‧‧‧導入部
7D11‧‧‧連接部
7D12‧‧‧導入口
7D13‧‧‧導入口
7E‧‧‧導管
7F‧‧‧導管
7F11‧‧‧連接部
7F12‧‧‧導入口
7F13‧‧‧導入口
7G‧‧‧導管
7H‧‧‧導管
7H1‧‧‧導入部
7H11‧‧‧連接部
7H12‧‧‧導入口
7I‧‧‧導管
7L‧‧‧導管
7L1‧‧‧導入部
7L11‧‧‧連接部
7L12‧‧‧導入口
7L13‧‧‧導入口
7M‧‧‧導管
7N‧‧‧導管
7N1‧‧‧導入部
7N11‧‧‧連接部
7N12‧‧‧導入口
7N13‧‧‧導入口
7P‧‧‧導管
7Q‧‧‧導管
7Q1‧‧‧導入部
7Q11‧‧‧連接部
7Q12‧‧‧導入口
7R‧‧‧導管
7S‧‧‧導管本體
7T‧‧‧蓋狀構件
8‧‧‧集塵構件
8N‧‧‧集塵構件
8Q‧‧‧集塵構件
21‧‧‧上殼體
22‧‧‧下殼體
23‧‧‧前殼體
24‧‧‧後殼體
41‧‧‧光源裝置
41D‧‧‧光源裝置
41F‧‧‧光源裝置
41H‧‧‧光源裝置
42‧‧‧照明光學裝置
43‧‧‧色彩分離裝置
44‧‧‧中繼裝置
45‧‧‧電氣光學裝置
46‧‧‧投射光學裝置
47‧‧‧光學零件用殼體
61‧‧‧風扇
62‧‧‧風扇
63‧‧‧風扇
64‧‧‧風扇
65‧‧‧導管
71‧‧‧導入部
71B‧‧‧導入部
73‧‧‧配置部
73A‧‧‧配置部
81‧‧‧導入口
82‧‧‧分支部
83‧‧‧第1導管部
84‧‧‧第2導管部
85‧‧‧第1導管部
86‧‧‧第2導管部
87‧‧‧彙集部
411‧‧‧光源燈
412‧‧‧反射器
413‧‧‧準直透鏡
414‧‧‧外殼(光源用殼體)
414A‧‧‧頂面部
414B‧‧‧底面部
414C‧‧‧正面部
414D‧‧‧背面部
414E‧‧‧左側面部
414F‧‧‧右側面部
415‧‧‧本體部
415E‧‧‧左側面部
416‧‧‧導管構件
417‧‧‧外殼(光源用殼體)
418‧‧‧導風部
418F‧‧‧導風部
418H‧‧‧導風部
421‧‧‧第1透鏡陣列
422‧‧‧調光裝置
423‧‧‧第2透鏡陣列
424‧‧‧偏光轉換元件
425‧‧‧重疊透鏡
431、432‧‧‧分色鏡
433‧‧‧反射鏡
441‧‧‧入射側透鏡
442、444‧‧‧反射鏡
443‧‧‧中繼透鏡
451‧‧‧場透鏡
452‧‧‧入射側偏光板
453(453R、453G、453B)‧‧‧液晶面板(光調變裝置)
454‧‧‧出射側偏光板
455‧‧‧合光稜鏡
461‧‧‧鏡筒
471‧‧‧光源收納部
711‧‧‧導入口
712‧‧‧導入口
713‧‧‧導入口
714‧‧‧導入口
715‧‧‧導入口
716‧‧‧分支部
717‧‧‧導管部(第1導管部)
717B‧‧‧導管部(第1導管部)
718‧‧‧導管部(第2導管部)
719‧‧‧導管部
720‧‧‧導管部
731‧‧‧連接部
731A‧‧‧連接部
831~834‧‧‧側壁部
836‧‧‧開口部(第1開口部)
837‧‧‧網眼
841‧‧‧開口部(第2開口部)
842‧‧‧網眼
851‧‧‧側壁部
852~855‧‧‧側壁部
856‧‧‧開口部(第1開口部)
857‧‧‧網眼
861‧‧‧開口部(第2開口部)
862‧‧‧網眼
872‧‧‧排氣口
873‧‧‧網眼
4151‧‧‧排氣口(流出口)
4151A‧‧‧開口面
4152‧‧‧排氣口
4153‧‧‧網眼
4161‧‧‧導入口
4162‧‧‧網眼
4181‧‧‧導入口
4182‧‧‧分支部
7171‧‧‧側壁部
7172‧‧‧側壁部
7173‧‧‧側壁部
7174‧‧‧側壁部
7176‧‧‧開口部
7177‧‧‧網眼
7201、7202‧‧‧連通部
A1‧‧‧第1方向
A2‧‧‧第2方向
Ax‧‧‧照明光軸
B1‧‧‧第1方向
B2‧‧‧第2方向
C1‧‧‧第1方向
C2‧‧‧第2方向
D1‧‧‧第1導管部
D2‧‧‧第2導管部
D11~D14‧‧‧側壁部
D16‧‧‧開口部(第1開口部)
D17‧‧‧網眼
D21‧‧‧開口部(第2開口部)
D22‧‧‧網眼
F1‧‧‧第1導管部
F2‧‧‧第2導管部
F11‧‧‧側壁部
F12~F15‧‧‧側壁部
F16‧‧‧開口部(第1開口部)
F17‧‧‧網眼
F21‧‧‧開口部(第2開口部)
F22‧‧‧網眼
H1‧‧‧彙集部
H2‧‧‧側壁部
H3‧‧‧排氣口
H4‧‧‧網眼
L1‧‧‧實線之箭頭
L2‧‧‧一點鏈線之箭頭
L3‧‧‧實線之箭頭
L4‧‧‧一點鏈線之箭頭
M1‧‧‧實線之箭頭
M2‧‧‧一點鏈線之箭頭
M3‧‧‧實線之箭頭
M4‧‧‧一點鏈線之箭頭
M5‧‧‧實線之箭頭
M6‧‧‧兩點鏈線之箭頭
N1‧‧‧實線之箭頭
N2‧‧‧一點鏈線之箭頭
N3‧‧‧實線之箭頭
N4‧‧‧一點鏈線之箭頭
N5‧‧‧實線之箭頭
N6‧‧‧兩點鏈線之箭頭
S‧‧‧收納空間
圖1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投影機之立體圖。
圖2係表示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之裝置本體之俯視圖。
圖3係表示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之圖像形成裝置之構成之模式圖。
圖4係自光出射側觀察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之光源裝置之立體圖。
圖5係表示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之光源裝置之側視圖。
圖6係表示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之圖像形成裝置、電源裝置及導管之位置關係之圖。
圖7係表示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之導管之立體圖。
圖8係表示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之導管之立體圖。
圖9係表示自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之光源裝置排出之空氣之流路之圖。
圖10係表示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之導管之變化之圖。
圖11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投影機所具備之光源裝置、電源裝置及導管之圖。
圖12係表示上述第2實施形態中之導管之變化之圖。
圖13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投影機之內部構成之模式圖。
圖14係表示上述第3實施形態中之圖像形成裝置、電源裝置及導管之位置關係之圖。
圖15係表示自上述第3實施形態中之光源裝置流出之空氣之流路之圖。
圖16係表示上述第3實施形態中之導管之變化之圖。
圖17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中之光源裝置、電源裝置及導管之剖視圖。
圖18係表示自上述第4實施形態中之光源裝置流出之空氣之流路之圖。
圖19係表示上述第4實施形態中之導管之變化之圖。
圖20係表示第5實施形態中之光源裝置、電源裝置及導管之剖視圖。
圖21係表示上述第5實施形態中之導管之變化之圖。
圖22係表示第6實施形態之投影機之內部構成之模式圖。
圖23係表示上述第6實施形態中之光源裝置、電源裝置、集塵構件及導管之位置關係之圖。
圖24係表示自上述第6實施形態中之光源裝置流出之空氣之流路之圖。
圖25係表示上述第6實施形態中之導管之變化之圖。
圖26係表示第7實施形態中之光源裝置、電源裝置、集塵構件及導管之剖視圖。
圖27係表示自上述第7實施形態中之光源裝置流出之空氣之流路之圖。
圖28係表示上述第7實施形態中之導管之變化之圖。
圖29係表示第8實施形態中之光源裝置、電源裝置、集塵構件及導管之剖視圖。
圖30係表示上述第8實施形態中之導管之變化之圖。
[第1實施形態]
以下,基於圖式對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投影機之概略構成]
圖1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之外觀之立體圖。又,圖2係表示投影機1之內部之圖。再者,於圖2中,省略了投影機1所具備之裝置本體3之一部分之圖示。
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係將自收納於內部之光源裝置出射之光調變而形成與圖像資訊對應之圖像,並將該圖像放大投射至屏幕等被投射面。如圖1及圖2所示,該投影機1具備構成外裝之外裝殼體2(圖1及圖2)及收納於該外裝殼體2內之裝置本體3(圖2)。
[外裝殼體之構成]
如圖1所示,外裝殼體2具有整體大致長方體形狀,於本實施形態中由合成樹脂而形成。該外裝殼體2具有上殼體21、下殼體22、前殼體23及後殼體24,將該等組合而構成。
上殼體21構成外裝殼體2之頂面部2A、與左側面部2E及右側面部2F之各者之一部分。下殼體22構成外裝殼體2之底面部2B、與左側面部2E及右側面部2F之各者之一部分。前殼體23及後殼體24分別構成外裝殼體2之正面部2C及背面部2D。
於頂面部2A裝卸自如地安裝有覆蓋收納於內部之光源裝置41(圖2)之配置位置之燈罩2A1。藉由卸下該燈罩2A1,而該光源裝置41露出,藉此,可更換該光源裝置41。
於正面部2C形成有供自下述投射光學裝置46投射之圖像通過之大致半圓狀之開口部2C1。
於右側面部2F形成有藉由下述冷卻裝置6(圖2)而抽吸外部之空氣並導入至外裝殼體2內之吸氣口2F1。
如圖2所示,於左側面部2E形成有將於外裝殼體2內流通且供冷卻對象之冷卻之空氣排出之排氣口2E1。於該排氣口2E1連接有下述導管7。
[裝置本體之構成]
裝置本體3相當於投影機1之內部構成,如圖2所示,具備圖像形成裝置4、電源裝置5及冷卻裝置6。再者,雖然省略圖示,但裝置本體3除了該等以外,還具備控制投影機1整體之動作之控制裝置等。
[圖像形成裝置之構成]
圖3係表示圖像形成裝置4之構成之模式圖。
圖像形成裝置4於上述控制裝置之控制下,形成及投射與圖像資訊對應之圖像。如圖3所示,該圖像形成裝置4具備光源裝置41、照明光學裝置42、色彩分離裝置43、中繼裝置44、電氣光學裝置45及投射光學裝置46、與支持該等之光學零件用殼體47。
光源裝置41將光束出射至照明光學裝置42。該光源裝置41具有光源燈411、反射器412及準直透鏡413、與將該等收納於內部之外殼414。關於該外殼414將於下文詳細敍述。
照明光學裝置42使自光源裝置41出射之光束之相對於中心軸之正交面內之照度均勻化。該照明光學裝置42按照來自光源裝置41之光之入射順序,具有第1透鏡陣列421、調光裝置422、第2透鏡陣列423、偏光轉換元件424及重疊透鏡425。
色彩分離裝置43將自照明光學裝置42入射之光束分離為紅色(R)、綠色(G)及藍色(B)之3種顏色之光。該色彩分離裝置43具有分色鏡431、432及反射鏡433。
中繼裝置44設置於經分離之3種顏色之光之中與其他顏色之光相比光路較長之紅色光之光路上。該中繼裝置44具有入射側透鏡441、中繼透鏡443及反射鏡442、444。
電氣光學裝置45將經分離之各顏色之光根據圖像資訊分別調變後,將該各顏色之光合成。該電氣光學裝置45具有針對各顏色之光而分別設置之場透鏡451、入射側偏光板452、作為光調變裝置之液晶面 板453(紅色、綠色及藍色用之液晶面板分別為453R、453G、453B)及出射側偏光板454、與作為將經調變之各顏色之光合成而形成投射圖像之顏色合成光學裝置之合光稜鏡455。
投射光學裝置46將已形成之投射圖像放大投射至上述被投射面上。該投射光學裝置46作為具備複數個透鏡(省略圖示)與將該等複數個透鏡收納於內部之鏡筒461之組透鏡而構成。
光學零件用殼體47雖然省略詳細之圖示,但具備收納各種光學零件之零件收納構件、將形成於該零件收納構件之零件收納用之開口部堵塞之蓋狀構件、及支持投射光學裝置46之支持構件。於該光學零件用殼體47設定有照明光軸Ax,上述各裝置41~46配置於相對於該照明光軸Ax之特定位置。因此,於將光源裝置41配置於光學零件用殼體47時,自該光源裝置41出射之光之中心軸與照明光軸Ax一致。
[電源裝置之構成]
返回至圖2,電源裝置5配置於外裝殼體2內之大致中央。具體而言,電源裝置5配置於構成為沿著背面部2D並且沿著右側面部2F之大致L字狀之圖像形成裝置4之兩端部(光源裝置41中之與光出射側相反側之端部及投射光學裝置46中之投射方向側之端部)之間。該電源裝置5雖然省略詳細之圖示,但具有交直轉換電路、電壓轉換電路及點燈控制電路。
交直轉換電路將輸入至配設於背面部2D之進油管接頭(inlet connector)之商用交流電流轉換為直流電流。電壓轉換電路將經轉換之直流電流根據所供給之電子零件而升壓及降壓。點燈控制電路自經轉換之直流電流產生交流矩形波電流,並將該電流供給至上述光源裝置41,使該光源裝置41點燈。該等之中,點燈控制電路藉由上述控制裝置而控制。
[冷卻裝置之構成]
冷卻裝置6使自外裝殼體2外導入之冷卻空氣流通至構成裝置本體3之冷卻對象,而將該冷卻對象冷卻。該冷卻裝置6具備風扇61~64及導管65。
風扇61、62由離心力風扇(Sirocco fan)構成,且於投射光學裝置46與右側面部2F之間,將吸氣面朝向上述吸氣口2F1而配置。該等風扇61、62經由該吸氣口2F1而抽吸外裝殼體2外之空氣並導入至外裝殼體2內。而且,風扇61、62將經抽吸之空氣經由導管65而送出至上述各液晶面板453及出射側偏光板454附近,將該等冷卻。
風扇63由離心力風扇構成,配置於光源裝置41附近。該風扇63抽吸外裝殼體2內之空氣並送出至光源裝置41,藉此,將上述光源燈411冷卻。
導管7形成為俯視大致L字狀,且配置於外裝殼體2內之左側面部2E側之位置。具體而言,導管7係一端側之部位配置於光源裝置41及電源裝置5之間,另一端側之部位配置於左側面部2E與電源裝置5之間。該導管7使將光源裝置41、照明光學裝置42及電源裝置5冷卻之空氣或於外裝殼體2內流通之空氣導入至內部。關於該導管7將於下文詳細敍述。
風扇64由軸流風扇構成。該風扇64配置於導管7內,將於導管7內流通之空氣經由排氣口2E1而向外裝殼體2外排出。
[外殼之構成]
圖4係自光出射側觀察光源裝置41之立體圖,圖5係自左側面部414E側觀察光源裝置41之側視圖。
此處,對構成光源裝置41之外殼414進行說明。
如圖4及圖5所示,外殼414具備本體部415(圖4及圖5)、及導管構件416(圖4)。而且,將該等組合,形成外殼414之頂面部414A、底面部414B、正面部414C、背面部414D、左側面部414E及右側面部 414F。
本體部415由包含玻璃填料之合成樹脂而形成,除了具有收納上述光源燈411及反射器412之收納空間S(參照圖6)以外,還安裝有準直透鏡413。換言之,該收納空間S係由本體部415之內面與反射器412之內面而形成之空間,且係配置光源燈411之空間。
於該本體部415中之右側面部,雖然省略圖示,但於頂面部414A側及底面部414B側之位置,分別形成有將空氣導入至該本體部415內之導入口。而且,於該右側面部,以覆蓋該等導入口之方式,安裝有導管構件416。
於構成左側面部414E之本體部415之左側面部形成有排氣口4151、4152。
排氣口4151使導入至本體部415內而將光源燈411冷卻之空氣向外殼414外排出。該排氣口4151形成為大致矩形狀,於該排氣口4151之內側,配置有於光源燈411破裂之情形時抑制相對較大之碎片向外部飛散之網眼4153。
排氣口4152使於反射器412之背面(與光出射側相反側之面)側流通而將該反射器412冷卻之空氣向外殼414外排出。
導管構件416具有於正面部414C側開口之導入口4161,該導入口4161與上述風扇63之噴出口連接。於該導入口4161內,配置有於光源燈411破裂之情形時抑制碎片之飛散之網眼4162。
又,雖然省略圖示,但於導管構件416內,設置有使因自重而向鉛垂方向移動並經由導入口4161而導入至導管構件416內之空氣朝向鉛垂方向上方流通之流路切換構件。
此種外殼414中,藉由根據光源裝置41之姿勢來移動上述流路切換構件,而將導入至導管構件416內之空氣之流通方向變更為鉛垂方向上方。該空氣經由形成於本體部415之右側面部之上述導入口之中 位於鉛垂方向上方之導入口而導入至本體部415內,並相對於光源燈411而自上方吹送。藉此,將光源燈411有效地冷卻。
然後,供光源燈411之冷卻之空氣(以下,稱為光源冷卻空氣)經由上述排氣口4151而向外殼414外排出,並流入至與該排氣口4151對向之導管7內。
[導管之構成]
圖6係表示圖像形成裝置4及電源裝置5、與導管7之位置關係之圖。
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Z方向表示來自光源裝置41之光之出射方向,X方向及Y方向表示與該Z方向正交且相互正交之方向。於上述底面部2B與載置面對向,且以Z方向沿著水平方向之姿勢將投影機1載置於該載置面上之情形時(以正置姿勢設置之情形時),Y方向係指自底面部2B朝向頂面部2A之方向(自下方朝向上方之方向),X方向係指自背面部2D朝向正面部2C之方向(自Z方向觀察自右向左)。
導管7使將圖像形成裝置4及電源裝置5等冷卻之空氣導入至內部,藉由設置於內部之風扇64,經由排氣口2E1而向外裝殼體2外排出該空氣。如圖6所示,該導管7具有與光源裝置41、照明光學裝置42及電源裝置5對向之大致L字狀之導入部71、及連接於該導入部71之配置部73。
圖7係自與Z方向相反側觀察導管7之立體圖,圖8係自Z方向側觀察導管7之立體圖。
如圖7及圖8所示,此種導管7具備位於與Y方向相反側之導管本體7S、及相對於該導管本體7S位於Y方向側之蓋狀構件7T。而且,將該等組合而構成導管7,且構成於內部流通空氣之導入部71及配置部73。
[導入部之構成]
如圖6所示,導入部71與圖像形成裝置4及電源裝置5之各者對向,且使將該等冷卻之空氣導入至內部。該導入部71具有導入口711~715、分支部716、及導管部717~720。
導入口711以與上述排氣口4151對向之方式形成於導入部71中與光源裝置41之左側面部414E對向之面。該導入口711之大致矩形狀之開口面(將形成開口之端緣連接之假想面)之面積較排氣口4151之開口面4151A大,且以自該排氣口4151排出之幾乎所有空氣經由導入口711而流入至導入部71內之方式構成。
分支部716位於導入口711之內側,且與下述導管部717、718連通。經由導入口711而導入至該分支部716之空氣之中來自排氣口4151之排氣壓較高之空氣經由該分支部716而流入至導管部717內。又,該排氣壓較低之空氣藉由配置於下述配置部73之風扇64之抽吸力,經由分支部716而流入至導管部718內。
導管部717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導管部。如圖6所示,該導管部717係沿著與排氣口4151之開口面4151A正交且自該排氣口4151朝向導入口711之方向即第1方向A1(本實施形態中與X方向平行之方向)自分支部716延伸之導管部。該導管部717由側壁部7171~7174(關於Y方向側之側壁部參照圖示)而形成,該側壁部7171~7174由導管本體7S及蓋狀構件7T而形成。
於該等側壁部之中位於第1方向A1側之側壁部7173,於Y方向細長之狹縫狀之開口部7176形成於該側壁部7173中之Z方向側之端部。
又,於導管部717內,於相對於開口部7176與第1方向A1相反側,以與上述第1方向A1正交之方式固定有金屬製之網眼7177。該網眼7177形成為板狀,且具有捕獲於導管部717內沿著第1方向A1流通之空氣中所包含之粉塵(例如,光源燈411之碎片)之功能。藉由此種網眼7177而捕獲之粉塵具有質量,故而向鉛垂方向(即,與Y方向相反 方向)掉落,留在導管部717內。
再者,形成導管部717之側壁部之中位於Z方向側且沿著XY平面之側壁部7171形成導入口711之端緣。該側壁部7171以如下方式形成:即便於因光源燈411破裂時之爆裂壓,而外殼414內之光源冷卻空氣向相對於上述第1方向A1而傾斜之方向(隨著沿著與X方向相同方向即第1方向A1流通而向Z方向側傾斜之方向)流通之情形時,亦將該光源冷卻空氣導引至導管部717內。
導管部718相當於上述第1態樣中之第2導管部,與上述導管部717及分支部716連通。該導管部718係沿著與上述第1方向A1交叉之方向即第2方向A2(本實施形態中為與第1方向A1正交之方向,與Z方向相反之方向)自分支部716延伸之導管部。此種導管部718具有將於內部流通之空氣導引至配置於下述配置部73之風扇64之功能。即,若驅動風扇64,則自導入口711導入至分支部716之空氣藉由該風扇64之抽吸力而流入至導管部718內,於該導管部718流通,被風扇64導引。
如圖6及圖7所示,導入口712形成於與圖像形成裝置4對向之導入部71之面中與Z方向相反側之端部附近。即,導入口712位於較導入口711靠與Z方向相反側。該導入口712將自上述排氣口4152(參照圖4及圖5)排出之空氣,即將反射器412之背面側冷卻之空氣導入至導入部71內。
導管部719與上述導管部718連通,將經由導入口712導入之空氣導引至該導管部718。
導入口713於與圖像形成裝置4對向之導入部71之面中,於Z方向側之端部附近形成為大致矩形。即,導入口713位於較導入口711靠Z方向側。該導入口713使將照明光學裝置42(例如,調光裝置422及偏光轉換元件424)冷卻之空氣導入至導入部71內。
如圖7及圖8所示,導管部720具有自Y方向側及與Y方向相反側夾 持上述導管部717之一對連通部7201、7202(將Y方向側之連通部設為7201,將與Y方向相反側之連通部設為7202)。該等連通部7201、7202將自導入口713導入之空氣導引至上述導管部718。
導入口714、715形成於形成為大致L字狀之導入部71中沿著X方向且與電源裝置5對向之部位。
如圖8所示,導入口714於Y方向側狹縫狀地形成有複數個,導入口715於Z方向側之端面形成為大致L字狀。經由該等導入口714、715,而外裝殼體2內之空氣(例如,將電源裝置5冷卻之空氣)導入至導入部71內。
[配置部之構成]
配置部73與上述導入部71連接。具體而言,配置部73以自導入部71中之沿著X方向之部位向與Z方向相反側突出之方式形成。於該配置部73內配置上述風扇64。即,風扇64於導管7內配置為,使自導入口711導入之空氣自分支部716流入至導管部718,而可抽吸於該導管部718流通之空氣。
該配置部73具有向與Z方向相反方向(即,風扇64之空氣之排出方向)進而突出之連接部731。如圖7所示,該連接部731形成為大致圓筒狀,且於左側面部2E之內側與上述排氣口2E1連接。
藉由配置於此種配置部73內之風扇64,而於上述導管部718內流通之空氣及經由導入口714、715導入至內部之空氣藉由該風扇64而抽吸,經由連接部731而自排氣口2E1向外裝殼體2外排出。
[於光源燈未破裂之情形時自光源裝置導入之空氣之流路]
圖9係表示自光源裝置41導入至導管7內之空氣之流路之圖。再者,於圖9中,由實線之箭頭L1表示光源燈411未破裂之狀態之該空氣之流路,由一點鏈線之箭頭L2表示光源燈411破裂之情形時之該空氣之流路。
外殼414內之光源冷卻空氣經由與上述排氣口4151對向之導入口711而導入至導入部71(導管7)內。
此處,於光源燈411未破裂之狀態下,光源冷卻空氣藉由外殼414內之對流而自上述排氣口4151排出,故而來自排氣口4151之光源冷卻空氣之排氣壓並不太高。因此,如圖9之實線之箭頭L1所示,自該排氣口4151及導入口711導入至導入部71內之光源冷卻空氣藉由風扇64之抽吸力,而自分支部716沿著上述第2方向A2(與Z方向相反方向)流通,藉此,流入至導管部718內。
該光源冷卻空氣於導管部718流通並藉由風扇64而抽吸之後,經由與連接部731連接之排氣口2E1而向外裝殼體2外排出。
[於光源燈破裂之情形時自光源裝置導入之空氣之流路]
另一方面,於光源燈411破裂之情形時,如上所述,於外殼414內產生因破裂而引起之爆裂壓,故而來自排氣口4151之光源冷卻空氣之排氣壓較該光源燈411未破裂之狀態下之排氣壓高。具體而言,該光源冷卻空氣到達分支部716之時間點之排氣壓較該分支部716中之風扇64之抽吸壓高。因此,光源燈411之破裂時自排氣口4151排出之空氣如圖9之一點鏈線之箭頭L2所示,經由導入口711導入至導入部71內之後,自分支部716沿著上述第1方向A1流通,流入至導管部717內。
該光源冷卻空氣於導管部717內沿著上述第1方向A1流通並通過網眼7177,經由開口部7176,而向導管7外排出。
此處,於光源燈411之破裂時自排氣口4151排出之光源冷卻空氣亦包含作為該光源燈411之碎片之粉塵。該粉塵於該光源冷卻空氣通過網眼7177之過程中,藉由該網眼7177而捕獲。此種粉塵具有質量,故而於上述爆裂壓恢復之後向鉛垂方向掉落,留在導管部717內。
另一方面,於該爆裂壓恢復之後,如上所述,經由導入口711而導入至導入部71內之空氣藉由風扇64之抽吸力,而自分支部716流入 至導管部718內。如此,於未產生上述爆裂壓之情形時,於導管部717空氣不易流通。因此,藉由上述網眼7177而捕獲之粉塵容易留在導管部717內,而不易向導管7外排出。
再者,圖9中省略了流路之圖示,於光源燈411未破裂之情形時及破裂之情形時,均藉由上述風扇64之驅動,而將反射器412之背面側冷卻之空氣經由導入口712及導管部719而流入至導管部718內,將上述照明光學裝置42冷卻之空氣經由導入口713及導管部720而流入至導管部718內。於該導管部718內流通之空氣與將電源裝置5冷卻並經由導入口714、715(參照圖8)而導入至導入部71內之空氣一併,藉由風扇64而抽吸,自排氣口2E1向外裝殼體2外排出。
[第1實施形態之效果]
根據以上說明之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具有以下之效果。
如上所述,於光源燈411未破裂之狀態下,自排氣口4151藉由對流而排出之空氣自與該排氣口4151對向之導入口711導入至導管7內。該空氣藉由風扇64之抽吸力,而自分支部716於導管部718內流通,藉由該風扇64,而向導管7外進而外裝殼體2外排出。
另一方面,於光源燈411破裂之情形時,包含該光源燈411之碎片(粉塵)之光源冷卻空氣自排氣口4151排出,經由上述導入口711而導入至導管7內。該空氣之來自排氣口4151之排氣壓因光源燈411之破裂時產生之爆裂壓而提高,故而該空氣向上述第1方向A1直線前進,經由分支部716而流入至導管部717。此處,於形成導管部717之側壁部7173形成有開口部7176,故而流入至該導管部717之空氣經由該開口部7176而向導管部717進而導管7外排出。於該空氣通過網眼7177時,包含於該空氣之碎片藉由該網眼7177而捕獲,抑制該碎片之飛散。
因此,不用使設置於排氣口4151內之網眼4153之目較細,便可抑制光源燈411之微細之碎片之飛散,故而不降低光源裝置之冷卻效 率,即可抑制光源燈411之碎片之飛散。
再者,投影機1中,光源裝置41構成為可因光源燈411之破裂或壽命等之理由而更換。此處,光源燈411之較大之碎片可藉由上述網眼4153而捕獲,若將亦可捕獲微細之碎片之構成設置於光源裝置41,則存在不僅光源裝置41價格容易變高,而且如上所述光源燈411之冷卻效率降低之虞。進而,若將此種構成設置於光源裝置41,則該光源裝置41複雜化及大型化。
相對於此,藉由導管7具有抑制光源燈411之碎片之飛散之構成,而除了可抑制光源裝置41之構成複雜化及大型化以外,還可不使冷卻效率降低地廉價地構成光源裝置41。
於導管部717流通之空氣經由開口部7176而向導管7外排出。根據該情況,該空氣不會停滯於導管部717內,而自開口部7176排出,故而可抑制自光源裝置41被搬運而留在導管部717內之光源燈411之碎片被風扇64抽吸而向外裝殼體2外排出之情況。又,即便於非常微細之碎片與上述空氣一併通過網眼7177及開口部7176之情形時,亦可將該碎片向導管7外之位置且外裝殼體2內之位置排出。因此,即便於該情形時,亦可抑制光源燈411之碎片向外裝殼體2外排出。
導管部717內之網眼7177配置於與第1方向A1大致正交之位置。根據該情況,可以於光源燈411之破裂時,包含碎片且沿著第1方向A1自排氣口4151排出之空氣確實地通過上述網眼7177之方式構成。因此,可藉由網眼7177而容易捕獲該碎片,故而可進一步抑制該碎片向外裝殼體2外排出。
開口部7176於與第1方向A1大致正交之側壁部7173中之Z方向側之端部形成為狹縫狀。根據該情況,即便於光源裝置41中光源燈411之光自排氣口4151洩漏之情形時,與開口部7176形成於側壁部7173之大致整個面之情形時相比,可抑制該光向導管7外洩漏。
又,網眼7177位於相對於開口部7176與第1方向A1相反側,即,通過該開口部7176之空氣之流路中之上游側。根據該情況,與該網眼7177位於下游側之情形時相比,可容易地將經捕獲之碎片留在導管7內。因此,可確實地抑制該碎片向導管7外排出。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
上述投影機1中,風扇64為將經由形成於外裝殼體2之左側面部2E之排氣口2E1而導入至導管7內之空氣排出之構成。即,上述投影機1中,風扇64以空氣之抽吸方向及排出方向沿著與Z方向相反方向之方式配置於導管7內。然而,亦可代替此種導管7,而採用以空氣之抽吸方向及排出方向沿著X方向之方式配置風扇64之導管。
圖10係表示上述導管7之變化之導管7A之圖。
如圖10所示,作為導管7之變化之導管7A除了代替配置部73而具有配置部73A以外,具有與導管7相同之構成及功能。
配置部73A位於導入部71中之X方向側之端部。於該配置部73A內,以空氣之抽吸方向及排出方向沿著X方向之方式,配置由軸流風扇而構成之風扇64。
此種配置部73A所具有之連接部731A以向配置於配置部73A內之風扇64之排出側,即相對於風扇64之X方向側突出之方式形成,該連接部731A連接於正面部2C之內面。
於採用此種導管7A之情形時,採用未於左側面部2E形成排氣口2E1,而於正面部2C形成有排氣口(省略圖示)之外裝殼體2。而且,連接部731A於正面部2C之內側與該排氣口連接,風扇64之排出空氣從正面部2C側向外裝殼體2外排出。
根據具備此種導管7A之投影機1,亦可發揮與具備上述導管7之投影機1相同之效果。
[第2實施形態]
其次,對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具備與上述投影機1相同之構成,但於光源燈411破裂之情形時,供包含碎片之空氣流通之導管部之構成不同之方面與該投影機1存在差異。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關於與已經說明之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並省略說明。
圖11係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B所具備之圖像形成裝置4之一部分、電源裝置5及導管7B之XZ平面中之剖視圖。若詳細敍述,則圖11係表示自光源裝置41於導管7B內流通之空氣之流路之圖。
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B除了代替導管7具備導管7B以外,具有與上述投影機1相同之構成及功能,如圖11所示,導管7B具有導入部71B及配置部73。
導入部71B與導入部71相同,自Y方向側觀察,構成為具有沿著Z方向之部位及沿著X方向之部位之大致L字狀。該導入部71B除了具有形狀及構成與導管部717不同之導管部717B以外,具有與上述導入部71相同之構成及功能。即,導入部71B具有導入口711~715、分支部716、導管部717B、718~720。
導管部717B與上述導管部717相同,係自分支部716沿著上述第1方向A1延伸之導管部。於該導管部717B,於光源燈411之破裂時自排氣口4151向第1方向A1排出且經由導入口711而導入至導入部71B內之空氣流通。
此種導管部717B與上述導管部717相同,由位於Z方向側之側壁部7171、位於與Z方向相反側之側壁部7172、位於X方向側之側壁部7173、位於與Y方向相反側之側壁部7174、及位於Y方向側之側壁部(省略圖示)包圍。
此處,導管部717B中,於側壁部7173未形成開口部7176,而於位於上述第2方向A2之側壁部7172形成有開口部7176。而且,該開口 部7176使導管部717B與導管部718連通。再者,本實施形態中,開口部7176形成為具有相對較大之開口面之矩形狀,但亦可形成為狹縫狀。
又,於該開口部7176內設置有上述網眼7177。再者,網眼7177亦可以於Z方向側或與Z方向相反側覆蓋該開口部7176之方式設置。
[自光源裝置導入之空氣之流路]
於上述光源燈411未破裂之狀態下,與上述導管7、7A相同,自上述排氣口4151藉由對流而排出之光源冷卻空氣如圖11實線之箭頭L3所示,自導入口711導入至導入部71B內。而且,該光源冷卻空氣藉由風扇64之抽吸力,自分支部716沿著上述第2方向A2而流入至導管部718內。該光源冷卻空氣於該導管部718流通並藉由風扇64而抽吸,經由連接部731及排氣口2E1,而向外裝殼體2外排出。
另一方面,於光源燈411破裂之情形時,如上所述,於外殼414內產生爆裂壓,故而自排氣口4151排出之光源冷卻空氣(包含光源燈411之碎片等)之排氣壓較該光源燈411未破裂之狀態之排氣壓高。因此,該空氣如圖11之一點鏈線之箭頭L4所示,沿著上述第1方向A1流通自導入口711導入至導入部71B內,然後,自分支部716流入至導管部717B內。
流入至導管部717B內之光源冷卻空氣與形成該導管部717B之側壁部7173碰撞而壓力減弱,該空氣之流通方向藉由經由開口部7176而作用之風扇64之抽吸力,而變更為沿著上述第2方向A2之方向。該光源冷卻空氣中所包含之上述碎片通過開口部7176之過程中,藉由網眼7177而捕獲之後,向鉛垂方向掉落,留在導管部717B內。又,通過開口部7176之空氣流入至導管部718內,與上述相同,藉由風扇64抽吸。藉此,抑制該碎片向導管7B外排出。
再者,圖11中省略了流路之圖示,不論光源燈411之破裂之有 無,藉由風扇64之驅動,而將反射器412之背面側冷卻之空氣經由導入口712及導管部719而流入至導管部718內,又,將上述調光裝置422及偏光轉換元件424冷卻之空氣經由導入口713及導管部720而流入至導管部718內。進而,將電源裝置5冷卻之空氣經由導入口714(圖11中省略圖示)、715而流入至導入部71B內,與於導管部718內流通之空氣合流。而且,該等空氣與上述相同,藉由風扇64,而自排氣口2E1向外裝殼體2外排出。
[第2實施形態之效果]
根據以上所說明之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B,除了發揮與上述投影機1相同之效果以外,還可發揮以下之效果。
於光源燈411未破裂之情形時,自上述排氣口4151排出之空氣於導管部718內流通,藉由風扇64而抽吸。
另一方面,於光源燈411破裂之情形時,自排氣口4151因爆裂壓而排出之光源冷卻空氣於包含於該空氣之碎片藉由網眼7177而捕獲之後,經由開口部7176而流入至與導管部717連通之導管部718。
根據該情況,可以於光源燈411破裂之情形時及未破裂之情形時之各者,自上述導入口711導入至導管7B內之空氣最終於導管部718流通之方式構成,可藉由風扇64而將該空氣向導管7B外排出。即,可將該空氣之排出方向集中。因此,與將於導管部717流通之空氣與於導管部718流通之空氣自分別不同之開口部向導管外排出之構成相比,可簡化導管7B之構成。
[第2實施形態之變化]
上述導管7B中,配置於配置部73內之風扇64以空氣之抽吸方向及排出方向沿著與Z方向相反方向之方式配置。相對於此,亦可代替導管7B,與上述導管7A相同,採用以空氣之抽吸方向及排出方向沿著X方向之方式配置風扇64之導管。
圖12係作為導管7B之變化之導管7C、圖像形成裝置4之一部分及電源裝置5之XZ平面中之剖視圖。
如圖12所示,作為導管7B之變化之導管7C除了代替配置部73具有配置部73A以外,具有與導管7B相同之構成及功能。
配置部73A與導管7A中之配置部73A相同,位於導入部71B中之X方向側之端部,於該配置部73A內,以空氣之抽吸方向及排出方向沿著X方向之方式,配置由軸流風扇而構成之風扇64。
此種配置部73A與上述相同,具有向配置於該配置部73A內之風扇64之排出側,即相對於風扇64之X方向側突出之連接部731A,該連接部731A連接於正面部2C之內面。
於採用此種導管7C之情形時,與上述相同,採用排氣口(省略圖示)形成於正面部2C之外裝殼體2,配置於配置部73A內之風扇64之排出空氣自正面部2C側向外裝殼體2外排出。
根據具備此種導管7C之投影機1B,亦可發揮與具備上述導管7B之投影機1B相同之效果。
[第3實施形態]
其次,對第3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具備與上述投影機1相同之構成。此處,上述投影機1中,與光源裝置41之外殼414對向配置之導管7具備:導管部717,其設置有捕獲於光源燈411之破裂時飛散之粉塵之網眼7177;及導管部718,其供將光源燈411冷卻之空氣流通。相對於此,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中,光源裝置具有該等導管部。於該方面,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與上述投影機1存在差異。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關於與已經說明之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並省略說明。
圖13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D之內部構成之模式圖。
如圖13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D具備外裝殼體2及收納於該 外裝殼體2內之裝置本體3D,具有與上述投影機1相同之功能。又,裝置本體3D具備圖像形成裝置4D、電源裝置5及冷卻裝置6D。
圖像形成裝置4D除了代替光源裝置41具有光源裝置41D以外,具有與上述圖像形成裝置4相同之構成及功能,冷卻裝置6D(省略導管65之圖示)除了代替導管7具有導管7D以外,具有與上述冷卻裝置6相同之構成及功能。
圖14係表示圖像形成裝置4D及電源裝置5與導管7D之位置關係之圖,換言之,係表示光源裝置41D及導管7D之沿著XZ平面之剖面之圖。
如圖14所示,光源裝置41D除了代替外殼414具備外殼417以外,具有與上述光源裝置41相同之構成及功能。
外殼417相當於上述第2態樣中之光源用殼體。該外殼417與外殼414相同地,具備:上述本體部415;上述導管構件416,其安裝於該本體部415之右側面部(與X方向相反側之側面部);及導風部418,其可裝卸地安裝於本體部415之左側面部415E(與上述外殼414之左側面部414E中之本體部415之部位對應)。
再者,於本體部415除了形成有收納光源燈411及反射器412之收納空間S以外,還安裝有準直透鏡413。
[導風部之構成]
導風部418安裝於本體部415,除了係將自該本體部415之排氣口4151排出之上述光源冷卻空氣導引至下述導管7D之導管構件以外,亦係於光源燈411之破裂時抑制該光源燈411之碎片飛散之集塵構件。該導風部418具有與構成上述導管7之導入部71之導入口711、分支部716及導管部717、718相同之導入口4181、分支部4182、上述第1導管部D1及第2導管部D2。
導入口4181根據本體部415之排氣口4151之形狀而形成為大致矩 形狀。該導入口4181於將導風部418安裝於本體部415時與該排氣口4151對向,自排氣口4151排出之空氣經由導入口4181而導入至導風部418內。
分支部4182與上述分支部716相同地,位於導入口4181之內側,且與第1導管部D1及第2導管部D2之各者連通。經由導入口4181導入至該分支部4182之空氣之中來自排氣口4151之排氣壓較高之空氣經由該分支部4182而流入至第1導管部D1內。另一方面,來自排氣口4151之排氣壓較低之空氣藉由配置於與導風部418D連接中導管7D內之風扇64之抽吸力,經由分支部4182而流入至第2導管部D2內。
第1導管部D1係沿著與排氣口4151(相當於本發明之流出口)之開口面4151A正交且自該排氣口4151朝向導入口4181之方向即第1方向B1(X方向),自分支部4182延伸之導管部。
該第1導管部D1由與上述導管部717之側壁部7171~7174相同之側壁部D11~D14(關於Y方向側之側壁部參照圖示)而形成。於該等之中位於第1方向B1側之側壁部D13中之Z方向側之端部,形成有於Y方向細長之狹縫狀之上述開口部D16。
又,於第1導管部D1內,於相對於開口部D16與第1方向B1相反側,與上述網眼7177相同之金屬製之網眼D17以與該第1方向B1正交之方式固定。即,網眼D17相對於開口部D16,配置於自導入口4181導入之空氣於第1導管部D1流通之流通方向之上游側。該網眼D17形成為板狀,捕獲於第1導管部D1內沿著第1方向B1流通之空氣中所包含之粉塵(例如,光源燈411之碎片)。
再者,形成第1導管部D1之側壁部之中位於Z方向側且沿著XY平面之側壁部D11與上述側壁部7171相同,形成導入口4181之端緣。因此,即便於因光源燈411破裂時之爆裂壓而本體部415內之空氣隨著朝向第1方向B1而於向Z方向側傾斜之方向自排氣口4151流通之情形 時,該空氣亦沿著側壁部D11流通,並被導引至第1導管部D1內。
第2導管部D2係沿著與上述第1方向B1交叉之方向即第2方向B2(本實施形態中為與第1方向B1正交之方向,與Z方向相反方向)自分支部4182延伸之導管部。該第2導管部D2具有於將安裝有導風部418之光源裝置41D收納於外裝殼體2內並與導管7D連接時,使將光源燈411冷卻之上述光源冷卻空氣導引至配置於該導管7D內之風扇64之功能。
此處,如上所述,將光源燈411冷卻之光源冷卻空氣藉由本體部415內之對流而自排氣口4151排出,來自該排氣口4151之光源冷卻空氣之排氣壓並不太高。另一方面,第2導管部D2之末端與於內部配置有風扇64之導管7D之導入口7D12對向,故而風扇64之抽吸力作用於第2導管部D2內。因此,自排氣口4151導入至導風部418內之空氣除了光源燈411之破裂時,自分支部4182流通至第2導管部D2,經由形成於該第2導管部D2之末端中之X方向側之端面之開口部D21而流入至導管7D內。於該開口部D21內配置有與網眼D17相同之網眼D22。然而,亦可無該網眼D22。
再者,本實施形態中,導風部418相對於本體部415可裝卸地設置,且安裝於該本體部415,藉此構成光源裝置41D之外殼417。然而,並不限定於此,導風部418之構成亦可與本體部415一體地形成。
[導管之構成]
導管7D係於將光源裝置41D收納於光學零件用殼體47之光源收納部471時,與上述導風部418連接,將導入至該導風部418內之空氣經由排氣口2E1而導引至外裝殼體2之外部者。該導管7D具有導入部7D1及上述配置部73。
該等之中,於配置部73內,以空氣之抽吸方向及排出方向沿著與Z方向相反方向之方式,配置上述風扇64。
導入部7D1與上述導入部71相同地,與光源裝置41D及電源裝置5對向,使將該等冷卻之空氣導入至內部。該導入部7D1具有連接部7D11及導入口7D12、7D13、714(圖14中省略圖示)、715。
連接部7D11除了係於導管7D中與上述導風部418及左側面部415E對向之部位以外,亦與該等接觸,於將光源裝置41D沿著與Y方向相反方向插入至外裝殼體2內而收納於上述光源收納部471時,作為導引該光源裝置41D向光源收納部471之收納的導引部發揮功能。
導入口7D12形成於連接部7D11中與上述開口部D21對應之位置,將於導風部418之第2導管部D2流通之空氣導入至導入部7D1內。
導入口7D13形成於連接部7D11中與上述排氣口4152對應之位置,使將反射器412之背面部冷卻之空氣導入至導入部7D1內。
導入口714、715與上述導管7之情形時相同地,形成於導入部7D1中與電源裝置5對向之部位,將外裝殼體2內之空氣(例如,將電源裝置5冷卻之空氣)導入至導入部7D1內。
[於光源燈之破裂時以外之狀態下自光源裝置導入之空氣之流路]
圖15係表示自光源裝置41D流出之空氣之流路之圖。於該圖15中,由實線之箭頭M1表示光源燈411之破裂時以外之該空氣之流路,由一點鏈線之箭頭M2表示光源燈411之破裂時之該空氣之流路。
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光源燈411之破裂時以外之狀態(光源燈411未破裂之狀態及破裂後之狀態)下,上述本體部415之收納空間S內之空氣(例如光源冷卻空氣)沿著由圖15中之箭頭M1所示之流路前進。
具體而言,該空氣藉由本體部415內之對流而自排氣口4151排出,經由導入口4181而流入至導風部418內。由於風扇64之抽吸力作用於該導風部418中之第2導管部D2內,故而流入至該導風部418內之空氣藉由風扇64之抽吸力,而自分支部4182沿著上述第2方向B2流入至第2導管部D2內。而且,於第2導管部D2內流通之空氣經由開口部 D21及導入口7D12而導入至導入部7D1內,並藉由風扇64而自排氣口2E1向外裝殼體2外排出。
[於光源燈之破裂時自光源裝置導入之空氣之流路]
另一方面,於光源燈411之破裂時,如上所述,於本體部415內產生因破裂所致之爆裂壓,故而來自排氣口4151之上述收納空間S內之空氣之排氣壓較該光源燈411之破裂時以外之排氣壓高,且較由上述分支部4182作用之風扇64之抽吸壓高。因此,於光源燈411之破裂時自排氣口4151排出之空氣沿著由圖15中之箭頭M2所示之流路前進。
具體而言,該空氣經由導入口4181導入至導風部418內之後,自分支部4182沿著上述第1方向B1流通,流入至第1導管部D1內。該空氣於第1導管部D1內沿著上述第1方向B1直線前進並通過網眼D17。藉此,包含於該空氣之上述粉塵藉由網眼D17而捕獲,於上述爆裂壓恢復之後向鉛垂方向(即,與Y方向相反方向)掉落,留在第1導管部D1內。又,去除了該粉塵之空氣通過開口部D16,向第1導管部D1之外部,即外殼417(光源裝置41D)之外部排出。
另一方面,於伴隨光源燈411之破裂而產生之爆裂壓恢復之後,經由導入口4181而導入至導風部418內之空氣如上所述,沿著由箭頭M1所示之流路前進。即,該空氣藉由風扇64之抽吸力而自分支部4182流入至第2導管部D2內。如此,於上述爆裂壓恢復之情形時,於第1導管部D1空氣不易流通,故而藉由上述網眼D17而捕獲之粉塵容易留在第1導管部D1內,不易向導風部418外排出。
再者,省略了圖示,將反射器412之背面側冷卻之空氣及將電源裝置5冷卻之空氣,不論光源燈411之狀態如何,藉由上述風扇64而經由導入口7D13、714、715導入至導入部7D1內。該等空氣亦藉由風扇64而抽吸,自排氣口2E1向外裝殼體2外排出。
[第3實施形態之效果]
根據以上所說明之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D,可發揮與上述投影機1相同之效果。
自本體部415之排氣口4151(流出口)排出之空氣,即收納光源燈之收納空間S內之空氣自導入口4181導入至導風部418內。
此處,於光源燈411之破裂時以外之狀態下,來自排氣口4151之排氣壓相對不高。因此,藉由風扇64抽吸第2導管部D2內之空氣,藉此可使將光源燈411冷卻之空氣向導風部418之外部進而光源用殼體即外殼417之外部排出。
另一方面,於光源燈411之破裂時,包含該光源燈411之碎片等粉塵之空氣自排氣口4151導入至導風部418內。此時,因上述爆裂壓,而來自排氣口4151之排氣壓相對較高,故而導入至導風部418內之空氣向與排氣口4151之開口面4151A正交之第1方向B1直線前進,自分支部4182流入至第1導管部D1。於構成該第1導管部D1之側壁部形成有開口部D16(第1開口部),故而流入至該第1導管部D1之空氣經由該開口部D16而向第1導管部D1之外部排出。此時,藉由覆蓋開口部D16之網眼D17,而捕獲包含於該空氣之粉塵,藉此該粉塵留在第1導管部D1內。
因此,不用使設置於排氣口4151之網眼4153之眼較細,便可抑制光源燈411之微細之碎片向光源裝置41D之外部飛散,故而不使該光源裝置41D之冷卻效率降低,即可抑制上述碎片之飛散。
此處,因光源燈411之破裂時產生之爆裂壓,而上述收納空間S內之空氣(包含上述粉塵之空氣)自排氣口4151向第1方向B1排出,故而容易流入至於該第1方向B1自分支部4182延伸之第1導管部D1內。該第1導管部D1所具有之開口部D16形成於該第1導管部D1中與第1方向B1側正交之側壁部D13,將於第1導管部D1流通之空氣沿著第1方向B1排出。根據該情況,可將藉由網眼D17而捕獲粉塵之空氣迅速向第 1導管部D1之外部排出。因此,可抑制包含粉塵之空氣逆流而向第2導管部D2側流通,從而可抑制該粉塵向外殼417之外部排出。
由於開口部D16形成為狹縫狀,故而可使側壁部D13中之開口部D16之開口面積變小。因此,即便於光源燈411之光經由排氣口4151而向本體部415之外部洩漏之情形時,亦可抑制該光向導風部418之外部進而外殼417之外部洩漏。
又,網眼D17位於相對於開口部D16與第1方向B1相反側,即通過該開口部D16之空氣之流通方向之上游側。根據該情況,與該網眼D17位於下游側之情形時相比,可使經捕獲之粉塵容易地留在第1導管部D1內。因此,可確實地抑制包含光源燈411之碎片之粉塵向外殼之外部排出。
網眼D17配置於與第1方向B1大致正交之位置。根據該情況,可以因上述爆裂壓而沿著第1方向B1自排氣口4151排出之空氣(包含上述粉塵之空氣)確實地通過該網眼D17之方式構成,可藉由該網眼D17而容易捕獲上述粉塵。因此,可進一步確實地抑制光源燈411之碎片向第1導管部D1之外部進而外殼417之外部排出。
由於導風部418相對於本體部415可裝卸,故而可將包含光源燈411之碎片之粉塵留在內部之導風部418自本體部415卸下。因此,藉由與光源燈411之更換一併更換導風部418,可製造光源裝置41D。因此,可使光源裝置41D之再利用性及再循環性。
[第3實施形態之變化]
圖16係作為導管7D之變化之導管7E、光源裝置41D及電源裝置5之XZ平面中之剖視圖。
上述導管7D中,風扇64係以空氣之抽吸方向及排出方向沿著與Z方向相反方向之方式配置於配置部73內。相對於此,亦可採用代替配置部73具有配置部73A之導管7E(圖16),與上述導管7A、7C相同地, 以空氣之抽吸方向及排出方向沿著X方向之方式將風扇64配置於該導管7E內。於採用此種導管7E之情形時,與上述相同地,採用排氣口(省略圖示)形成於正面部2C之外裝殼體2。
[第4實施形態]
其次,對第4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具有與上述投影機1D相同之構成。此處,該投影機1D之導風部418形成於位於第1導管部D1及第2導管部D2之末端之開口部D16、D21分別離開之位置。相對於此,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中,與上述導管7B相同地,將於第1導管部及第2導管部流通之空氣排出之各開口部形成於接近之位置。於該方面,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與上述投影機1D存在差異。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關於與已經說明之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並說明省略。
圖17係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F所具備之光源裝置41F、電源裝置5及導管7F之XZ平面中之剖視圖。
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F除了代替光源裝置41D及導管7D具有光源裝置41F及導管7F以外,具有與上述投影機1D相同之構成及功能。該等之中,光源裝置41F如圖17所示,除了代替導風部418具有導風部418F以外,還具有與上述光源裝置41D相同之構成及功能。
[導風部之構成]
導風部418F與上述導風部418相同地,作為可裝卸地安裝於本體部415之左側面部415E而構成上述外殼417,將自該本體部415之排氣口4151排出之空氣導引至導管7F之導管構件而發揮功能。此外,導風部418F亦作為於光源燈411之破裂時將包含該光源燈411之碎片之粉塵集塵,抑制該粉塵飛散之集塵構件而發揮功能。
該導風部418F具有上述導入口4181及分支部4182、與第1導管部F1及第2導管部F2。
第1導管部F1係於沿著上述第1方向B1自分支部4182延伸之後,沿著與該第1方向B1正交之上述第2方向B2延伸之導管部。該第1導管部F1由形成導入口4181中之Z方向側之端緣之側壁部F11與側壁部F12~F15(關於Y方向側之側壁部參照圖示)形成,於該第1導管部F1中沿著第2方向B2之延伸部分由側壁部F12~F15及Y方向側之側壁部以死胡同之方式堵塞。
於形成該堵塞部分之側壁部之1且位於第2方向B2側之側壁部F12形成有開口部F16,於該開口部F16內,以與第2方向B2正交之方式設置有與上述網眼D17相同之金屬製之網眼F17。該網眼F17形成為板狀,且捕獲於第1導管部F1內流通之空氣中所包含之粉塵(例如,光源燈411之碎片)。再者,網眼F17亦可以於第2方向B2側(與Z方向相反側)或與第2方向B2相反側(Z方向側)覆蓋該開口部F16之方式設置。
第2導管部F2係沿著上述第2方向B2自分支部4182延伸之導管部。該第2導管部F2具有如下功能:於光源燈411之破裂時以外時,使自上述本體部415導入至導風部418F內之大致所有空氣藉由風扇64之抽吸力而流通,並將該空氣導引至導管7F。
形成該第2導管部F2中之末端部分之側壁部之中第1方向B1(X方向)側之側壁部係形成第1導管部F1之側壁部F15,於該側壁部F15,於較上述側壁部F12靠第2方向B2側之位置,形成有開口部F21。而且,於第2導管部F2流通之空氣經由該開口部F21,而向導風部418F之外部進而光源裝置41F之外部排出。再者,於開口部F21內,配置有與上述網眼F17相同之網眼F22。
如此,開口部F21與上述開口部F16形成於相互正交之側壁部F15、F12中彼此相對較近之位置。而且,以覆蓋該等開口部F16、F21之方式,導管7F之連接部7F11連接於導風部418F。
再者,導風部418F為可裝卸地安裝於本體部415之構成,但亦可 與上述導風部418相同地,與本體部415一體地形成。
[導管之構成]
導管7F與上述導管7D相同地,係將自光源裝置41F排出之空氣經由排氣口2E1而導引至外裝殼體2外者。該導管7F具有導入部7F1及配置上述風扇64之配置部73。
導入部7F1與上述導入部71、7D1相同地,與光源裝置41F及電源裝置5對向,使將該等冷卻之空氣導入至內部。該導入部7F1具有連接部7F11及導入口7F12、7F13、7D13、714(圖17中省略圖示)、715。
連接部7F11與上述連接部7D11相同地,係於導管7F中與上述導風部418F及左側面部415E對向之部位,且亦與該等接觸,作為導引該光源裝置47F向光源收納部471之收納之導引部而發揮功能。
導入口7F12、7F13形成於連接部7F11中與上述開口部F16、F21對應之位置。而且,經由導入口7F12,於第1導管部F1流通且自開口部F16流出之空氣導入至導入部7F1內,又,經由導入口7F13,於第2導管部F2流通且自開口部F21流出之空氣導入至導入部7F1內。
導入口7D13形成於連接部7F11中與上述排氣口4152對應之位置,經由該導入口7D13,將反射器412之背面部冷卻之空氣導入至導入部7F1內。
導入口714、715形成於導入部7F1中與電源裝置5對向之面。
[於光源燈之破裂時以外之狀態下自光源裝置導入之空氣之流路]
圖18係表示自光源裝置41F流出之空氣之流路之圖。於該圖18中,由實線之箭頭M3表示光源燈411之破裂時以外之該空氣之流路,由一點鏈線之箭頭M4表示光源燈411之破裂時之該空氣之流路。
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光源燈411之破裂時以外之狀態下,上述本體部415之收納空間S內之空氣(例如光源冷卻空氣)沿著由圖18中之箭頭M3所示之流路前進。
具體而言,該空氣藉由本體部415內之對流而自排氣口4151流出,並自上述排氣口4151經由導入口4181而流入至導風部418F內。該空氣藉由配置於導管7F內之風扇64而抽吸,主要於第2導管部F2內流通。而且,該空氣經由開口部F21及導入口7F13導入至導管7F內,藉由風扇64而自排氣口2E1向外裝殼體2外排出。
[於光源燈之破裂時自光源裝置導入之空氣之流路]
另一方面,於光源燈411之破裂時,因上述爆裂壓,而上述收納空間S內之空氣沿著由圖18中之箭頭M4所示之流路前進。
具體而言,該空氣於自排氣口4151沿著上述第1方向B1排出之後,經由導入口4181而流入至導風部418F內,並自分支部4182流入至第1導管部F1內。該第1導管部F1於自分支部4182沿著第1方向B1延伸之後,沿著第2方向B2延伸,故而因上述爆裂壓而排出之空氣於該第1導管部F1內流通,並通過形成於末端中之第2方向B2側之側壁部F12之開口部F16內之網眼F17。藉由該網眼F17,而捕獲包含於該空氣之粉塵,留在形成為死胡同狀之第1導管部F1之末端部分。另一方面,去除了粉塵之空氣經由形成於與開口部F16對應之位置之導入口7F12而導入至導管7F內,藉由風扇64而自排氣口2E1向外裝殼體2外排出。
又,省略了圖示,將反射器412之背面側冷卻之空氣及將電源裝置5冷卻之空氣與上述相同,不論光源燈411之狀態如何,藉由上述風扇64經由導入口7D13、714、715而導入至導入部7F1內。而且,該等空氣亦自排氣口2E1向外裝殼體2外排出。
[第4實施形態之效果]
根據以上所說明之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D,除了可發揮與上述投影機1相同之效果以外,還可發揮以下之效果。
第1導管部F1於沿著第1方向B1延伸之後,沿著第2方向B2延伸, 使於該第1導管部F1內流通之空氣流出至外部之開口部F16形成於位於第2方向B2側之側壁部F12。根據該情況,藉由於第1導管部F1流通之空氣之流路中之末端側之該第1導管部F1之形狀成為死胡同狀,可使藉由覆蓋開口部F16之網眼F17而捕獲之粉塵容易留在該第1導管部F1內。因此,可確實地抑制包含光源燈411之碎片之粉塵向外殼417之外部排出。
又,網眼F17以與該第2方向B2正交之方式配置於第1導管部F1中沿著第2方向B2延伸之部位,藉此,可自通過該網眼F17之空氣容易捕獲上述粉塵。
[第4實施形態之變化]
圖19係作為導管7F之變化之導管7G、光源裝置41F及電源裝置5之XZ平面中之剖視圖。
上述導管7F中,風扇64以空氣之抽吸方向及排出方向沿著與Z方向相反方向之方式配置於配置部73內。相對於此,亦可採用代替配置部73具有配置部73A之導管7G(圖19),於該導管7G內,以空氣之抽吸方向及排出方向沿著X方向之方式配置風扇64。於採用此種導管7G之情形時,採用排氣口(省略圖示)形成於正面部2C之外裝殼體2。
[第5實施形態]
其次,對第5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具備與上述投影機1F相同之構成。此處,上述投影機1F之導風部418F為經由形成於第1導管部F1及第2導管部F2之各者之末端之開口部F16、F21,使於該等導管部F1、F2流通之空氣於導管7F內流通之構成。相對於此,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中,導風部係使於第1導管部及第2導管部流通之空氣彙集而自1個排氣口流通至導管。於該方面,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與上述投影機1F存在差異。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關於與已經說明之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 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並說明省略。
圖20係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H所具備之光源裝置41H、電源裝置5及導管7H之XZ平面中之剖視圖,且係表示自光源裝置41H於導管7H內流通之空氣之流路之圖。
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H除了代替光源裝置41F及導管7F具有光源裝置41H及導管7H以外,具有與上述投影機1F相同之構成及功能。該等之中,光源裝置41H如圖20所示,除了代替導風部418F具有導風部418H以外,具有與上述光源裝置41F相同之構成及功能。
[導風部之構成]
導風部418H與上述導風部418、418F相同地,可裝卸地安裝於本體部415之左側面部415E,具有將自該本體部415之排氣口4151排出之空氣導引至導管7F之功能。此外,導風部418H具有於光源燈411之破裂時抑制該光源燈411之碎片飛散之功能。
該導風部418H除了導風部418F分別具有之導入口4181、分支部4182、第1導管部F1及第2導管部F2以外,還具有彙集部H1。
彙集部H1將於第1導管部F1及第2導管部F2流通之空氣彙集。該彙集部H1於在各導管部F1、F2流通之空氣之流通方向之下游側,由側壁部F12、F15及與該等側壁部F12、F15之各者對向之側壁部H2,形成為自Y方向側觀察大致三角形狀。換言之,彙集部H1形成於相對於第1導管部F1之末端之第2方向B2側(與Z方向相反側)之位置,且相對於第2導管部F2之末端之第1方向B1側(X方向側)之位置。
於該彙集部H1,於第1導管部F1流通之空氣經由開口部F16而流入,於第2導管部F2流通之空氣經由開口部F21而流入。而且,該等空氣經由形成於側壁部H2之排氣口H3,向導風部8H外流出。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於開口部F16、F21及排氣口H3分別配置有網眼F17、F22、H4。然而,並不限定於此,亦可設為僅於開口 部F16及排氣口H3之一者配置網眼之構成。又,亦可無設置於開口部F21之網眼F22。
又,導風部418H既可不相對於本體部415可裝卸,亦可與上述相同,與本體部415一體地形成。
[導管之構成]
導管7H與上述導管7F相同地,係將自光源裝置41H排出之空氣經由排氣口2E1而導引至外裝殼體2外者。該導管7H具有導入部7H1及配置上述風扇64之配置部73。
導入部7H1與光源裝置41H及電源裝置5對向,且使將該等冷卻之空氣導入至內部。該導入部7H1除了代替連接部7F11及導入口7F12、7F13具有連接部7H11及導入口7H12以外,具有與導入部7F1相同之構成。即,導入部7H1具有連接部7H 11及導入口7H12、7D13、714(圖20中省略圖示)、715。
連接部7H11與上述相同地,係於導管7H中與導風部418H及左側面部415E對向之部位,且亦作為與該等接觸,導引該光源裝置47H向光源收納部471之收納之導引部而發揮功能。
導入口7H12形成於連接部7H11中與上述排氣口H3對應之位置。經由該導入口7H12,而於導風部418H流通且自排氣口H3排出之空氣導入至導入部7H1內。
[於光源燈之破裂時以外之狀態下自光源裝置導入之空氣之流路]
於光源燈411之破裂時以外之狀態下,本體部415之收納空間S內之空氣如圖20中之實線之箭頭M5所示,自上述排氣口4151經由導入口4181而流入至導風部418H內。該空氣藉由上述風扇64而抽吸,主要於第2導管部F2內流通。而且,該空氣於流通至彙集部H1之後,經由排氣口H3及導入口7H12而導入至導管7H內,且藉由風扇64而自排氣口2E1向外裝殼體2外排出。
[於光源燈之破裂時自光源裝置導入之空氣之流路]
於光源燈411之破裂時,與具有上述導風部418F之光源裝置41F之情形時相同地,因上述爆裂壓,而收納空間S內之空氣如圖20中之兩點鏈線之箭頭M6所示,自排氣口4151沿著上述第1方向B1排出,經由導入口4181而流入至導風部418H內。然後,該空氣自分支部4182沿著第1導管部F1流通,到達至位於第2方向B2側之開口部F16。於該空氣通過開口部F16時,藉由網眼F17而捕獲包含於該空氣之粉塵。而且,去除了粉塵之空氣於流通至彙集部H1之後,如上述箭頭M5所示,經由排氣口H3及導入口7H12而導入至導管7H內,藉由風扇64而自排氣口2E1向外裝殼體2外排出。
又,與上述相同地,將反射器412之背面側冷卻之空氣及將電源裝置5冷卻之空氣不論光源燈411之狀態如何,藉由上述風扇64而經由導入口7D13、714、715導入至導入部7H1內,並藉由上述風扇64而向外裝殼體2外排出。
[第5實施形態之效果]
根據以上所說明之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H,除了可發揮與上述投影機1F相同之效果以外,還可發揮以下之效果。
藉由導風部418H具有彙集部H1,可將於第1導管部F1流通之空氣與於第2導管部F2流通之空氣彙集,而自1個排氣口H3排出。因此,與採用將於各導管部F1、F2流通之空氣分別自不同部位排出之上述導風部418F之情形時相比,可簡化導入自導風部418H流出之空氣之導管7H之構成。
再者,藉由設置於排氣口H3之網眼H4,即便於藉由網眼F17而捕獲之粉塵向第2導管部F2側移動之情形時,亦可抑制該粉塵向導風部418F進而外殼417之外部飛散。進而,藉由於在第2導管部F2流通之空氣通過之開口部F21亦設置有網眼F22,可確實地抑制上述粉塵向外殼 417外飛散。
[第5實施形態之變化]
圖21係作為導管7H之變化之導管7I、光源裝置41H及電源裝置5之XZ平面中之剖視圖。
上述導管7H中,風扇64以空氣之抽吸方向及排出方向沿著與Z方向相反方向之方式配置於配置部73內。相對於此,亦可採用代替配置部73具有配置部73A之導管7I(圖21),於該導管7I內,以空氣之抽吸方向及排出方向沿著X方向之方式配置風扇64。於採用此種導管7I之情形時,採用排氣口(省略圖示)形成於正面部2C之外裝殼體2。
[第6實施形態]
其次,對第6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具有與上述投影機1相同之構成。此處,該投影機1中,設為上述導管7具有捕獲包含破裂之光源燈411之碎片之粉塵之構造的構成。相對於此,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中,代替該導管7具有:導管,其固定於外裝殼體2內;及集塵構件,其可裝卸地安裝於外裝殼體2內,連接於該導管及光源裝置,捕獲自光源裝置41之排氣口4151流出之上述粉塵。於該方面,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與上述投影機1存在差異。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關於與已經說明之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並說明省略。
圖22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L之內部構成之模式圖。
如圖22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L具備外裝殼體2及裝置本體3L,具有與上述投影機1相同之功能。
該等之中,裝置本體3L除了代替冷卻裝置6具備冷卻裝置6L,進而具備集塵構件8以外,具備與上述裝置本體3相同之構成。又,冷卻裝置6L除了代替導管7具有導管7L以外,與冷卻裝置6相同地具備風扇61~64。
[集塵構件之構成]
圖23係表示光源裝置41、電源裝置5、集塵構件8及導管7L之位置關係之圖,換言之,圖23係表示該等之XZ平面中之剖面之圖。
集塵構件8可裝卸地安裝於導管7L,具有將自光源裝置41排出之空氣導引至導管7L之功能。此外,集塵構件8具有如下功能:於上述光源燈411破裂時,從自光源裝置41排出之空氣捕獲光源燈411之碎片等粉塵,並將該粉塵留在內部。該集塵構件8藉由將上述燈罩2A1(參照圖1)卸下而露出,經由藉由該燈罩2A1而堵塞之開口部(省略圖示),而於外裝殼體2內可裝卸。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集塵構件8可裝卸地安裝於導管7L。
如圖23所示,此種集塵構件8具有導入口81、分支部82、第1導管部83及第2導管部84。
導入口81根據本體部415之排氣口4151之形狀而形成為大致矩形狀。該導入口81於集塵構件8安裝於導管7L,且於光學零件用殼體47之光源收納部471收納有光源裝置41時,與上述排氣口4151對向,將自該排氣口4151排出之空氣經由導入口81而導入至集塵構件8內。
分支部82與上述分支部716相同地,位於導入口81之內側,且與第1導管部83及第2導管部84之各者連通。於該分支部82經由導入口81而導入至集塵構件8內之空氣之中來自排氣口4151之排氣壓較高的空氣沿著與排氣口4151之開口面4151A正交且自該排氣口4151朝向導入口81之方向即第1方向C1(本實施形態中為X方向)流通至第1導管部83側。另一方面,來自排氣口4151之排氣壓較低之空氣藉由配置於與集塵構件8對向之導管7L內中風扇64之抽吸力,而沿著與上述第1方向C1交叉之方向即第2方向C2(本實施形態中為自Y方向側觀察與第1方向C1正交之方向,與Z方向相反方向)流通至第2導管部84側。
第1導管部83係沿著上述第1方向C1(即X方向)自分支部82延伸之 導管部。該第1導管部83由與上述導管部717之側壁部7171~7174相同之側壁部831~834(關於Y方向側之側壁部參照圖示)形成。於該等之中位於第1方向C1側之側壁部833中之Z方向側之端部,形成有於Y方向細長之狹縫狀之上述開口部836。該開口部836使於第1導管部83流通之空氣沿著該第1方向C1向第1導管部83之外部進而集塵構件8之外部且導管7L外之部位排出。
又,於第1導管部83內,於相對於開口部836與第1方向C1相反側,與上述網眼7177相同之金屬製之網眼837以與該第1方向C1正交之方式固定。即,網眼837相對於開口部836,配置於自導入口81導入之空氣於第1導管部83流通之流通方向之上游側。該網眼837形成為板狀,且捕獲於第1導管部83內沿著第1方向C1流通之空氣中所包含之粉塵(例如,光源燈411之碎片)。
再者,形成第1導管部83之側壁部之中位於Z方向側且沿著XY平面之側壁部831與上述側壁部7171相同地,形成導入口81之端緣(Z方向側之端緣)。因此,即便於因光源燈411破裂時之爆裂壓而本體部415內之空氣沿著隨著朝向第1方向C1而向Z方向側傾斜之方向自排氣口4151流通之情形時,該空氣亦沿著側壁部831流通,而被導引至第1導管部83內。
第2導管部84係沿著上述第2方向C2(即與Z方向相反方向)自分支部82延伸之導管部。該第2導管部84具有使將光源燈411冷卻且自排氣口4151排出之上述光源冷卻空氣導引至配置於導管7L內中風扇64之功能。
此處,如上所述,將光源燈411冷卻之光源冷卻空氣藉由本體部415內之對流而自排氣口4151排出,來自該排氣口4151之光源冷卻空氣之排氣壓並不太高。另一方面,由於第2導管部84之末端與於內部配置有風扇64之導管7L之導入口7L12對向,故而風扇64之抽吸力作 用於第2導管部84內。因此,自排氣口4151經由導入口81而導入至集塵構件8內之空氣除了光源燈411之破裂時,自分支部82於第2導管部84內流通,經由形成於該第2導管部84之末端中之X方向側之端面之開口部841而流入至導管7L內。於該開口部841內,配置有與網眼837相同之網眼842。然而,亦可無該網眼842。
[導管之構成]
導管7L係藉由設置於內部之風扇64而抽吸自光源裝置41流入至集塵構件8之空氣,並將該空氣經由排氣口2E1導引至外裝殼體2之外部者。該導管7L具有導入部7L1及上述配置部73。
該等之中,於配置部73內,如上所述,以空氣之抽吸方向及排出方向沿著與Z方向相反方向之方式,配置上述風扇64。
導入部7L1與上述導入部71相同地,與光源裝置41、電源裝置5及集塵構件8對向,並使於該等光源裝置41及電源裝置5流通之空氣導入至內部。該導入部7L1具有連接部7L11及導入口7L12、7L13、714(圖23中省略圖示)、715。
連接部7L11係於導管7L中與光源裝置41之左側面部414E及集塵構件8對向之部位。該連接部7L11係可裝卸地安裝於該集塵構件8之被安裝部,又,亦係於光源裝置41沿著與Y方向相反方向插入至外裝殼體2內時,與上述左側面部414E抵接,而導引光源裝置41象光源收納部471之收納之導引部。
導入口7L12形成於連接部7L11中與上述開口部841對應之位置,且將於集塵構件8之第2導管部84流通之空氣導入至導入部7L1內。
導入口7L13形成於連接部7L11中與上述排氣口4152對應之位置,且使將反射器412之背面部冷卻之空氣導入至導入部7L1內。
導入口714、715與上述導管7之情形時相同地,形成於導入部7L1中與電源裝置5對向之部位,且將外裝殼體2內之空氣(例如,將電 源裝置5冷卻之空氣)導入至導入部7L1內。
[於光源燈之破裂時以外之狀態下自光源裝置導入之空氣之流路]
圖24係表示自光源裝置41流出之空氣之流路之圖。於該圖24中,由實線之箭頭N1表示光源燈411之破裂時以外之該空氣之流路,由一點鏈線之箭頭N2表示光源燈411之破裂時之該空氣之流路。
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光源燈411之破裂時以外之狀態(光源燈411未破裂之狀態及破裂後之狀態)下,上述本體部415之收納空間S內之空氣(例如光源冷卻空氣)沿著由圖24中之箭頭N1所示之流路前進。
具體而言,該空氣藉由本體部415內之對流而自排氣口4151排出,經由導入口81而流入至集塵構件8內。如上所述,風扇64之抽吸力作用於該集塵構件8中之第2導管部84內。因此,流入至集塵構件8內之空氣藉由該風扇64之抽吸力,而自分支部82沿著上述第2方向C2流入至第2導管部84內。而且,於第2導管部84內流通之空氣經由開口部841及導入口7L12而導入至導管7L之導入部7L1內,並藉由風扇64而自排氣口2E1向外裝殼體2外排出。
[於光源燈之破裂時自光源裝置導入之空氣之流路]
另一方面,於光源燈411之破裂時,如上所述,由於在本體部415內產生因破裂所致之爆裂壓,故而來自排氣口4151之上述收納空間S內之空氣之排氣壓較該光源燈411之破裂時以外之排氣壓高,且較由上述分支部82作用之風扇64之抽吸壓高。因此,於光源燈411之破裂時自排氣口4151排出之空氣沿著由圖24中之箭頭N2所示之流路前進。
具體而言,於該空氣經由導入口81而導入至集塵構件8內之後,自分支部82沿著上述第1方向C1流通,流入至第1導管部83內。該空氣於第1導管部83內沿著上述第1方向C1直線前進並通過網眼837。藉此,包含於該空氣之上述粉塵藉由網眼837而捕獲,於上述爆裂壓恢 復之後向鉛垂方向(即,與Y方向相反方向)掉落,而留在第1導管部83內。又,去除了該粉塵之空氣沿著第1方向C1通過開口部836,向第1導管部83進而集塵構件8之外部且導管7L之外部排出。
另一方面,於伴隨光源燈411之破裂而產生之爆裂壓恢復之後,經由導入口81而導入至集塵構件8內之空氣如上所述,沿著由箭頭N1所示之流路前進。即,該空氣藉由風扇64之抽吸力,而自分支部82流入至第2導管部84內。如此,於上述爆裂壓恢復之情形時,於第1導管部83空氣不易流通,故而藉由上述網眼837而捕獲之粉塵容易留在第1導管部83內,不易向集塵構件8外排出。
再者,省略了圖示,將反射器412之背面側冷卻之空氣及將電源裝置5冷卻之空氣不論光源燈411之狀態如何,藉由上述風扇64而經由導入口7L13、714、715導入至導入部7L1內。該等空氣亦藉由風扇64而抽吸,自排氣口2E1向外裝殼體2外排出。
[第6實施形態之效果]
根據以上所說明之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L,可發揮與上述投影機1相同之效果。
自外殼414之排氣口4151(光源用殼體之流出口)流出之空氣自導入口81導入至集塵構件8內。
此處,於光源燈411之破裂時以外之狀態(光源燈411未破裂之狀態或光源燈411破裂後之狀態)下,來自排氣口4151之排氣壓相對不高。因此,藉由與集塵構件8連接之導管7L內之風扇64之抽吸力,而導入至該集塵構件8內之空氣於第2導管部84內流通並流入至導管7L內,藉此,可使將光源燈411冷卻之空氣向集塵構件8之外部排出。
另一方面,於光源燈411之破裂時,包含該光源燈411之碎片等粉塵之空氣自排氣口4151流入至集塵構件8內。此時,因藉由光源燈411之破裂而產生之爆裂壓,而來自排氣口4151之排氣壓相對較高,故而 導入至集塵構件8內之空氣沿著與排氣口4151之開口面4151A正交之第1方向C1流通,自分支部82流入至第1導管部83內。由於在構成該第1導管部83之側壁部833形成有開口部836(第1開口部),故而流入至該第1導管部83內之空氣經由該開口部836而向第1導管部83之外部排出。於該空氣通過開口部836時,藉由覆蓋該開口部836之網眼837而捕獲上述粉塵。藉此,由於該粉塵留在第1導管部83內,故而抑制粉塵向集塵構件8外飛散。
因此,不用使設置於排氣口4151之網眼4153之眼較細,便可抑制光源燈411之微細之碎片向集塵構件8之外部飛散,故而不使光源燈411之冷卻效率降低,即可抑制上述碎片之飛散。
因於光源燈411之破裂時產生之爆裂壓,而外殼414之收納空間S內之空氣(包含上述粉塵之空氣)容易經由排氣口4151、導入口81及分支部82而流入至沿著第1方向C1延伸之第1導管部83內。該第1導管部83所具有之開口部836形成於與該第1方向C1大致正交之側壁部833,且將於該第1導管部83流通之空氣沿著第1方向C1向集塵構件8之外部排出。根據該情況,可使於第1導管部83流通之空氣自開口部836迅速排出,故而可抑制於該第1導管部83流通之空氣藉由吹送至側壁部833而逆流。因此,可抑制包含粉塵之空氣流通至第2導管部84側,從而可抑制該粉塵向集塵構件8之外部排出。
此處,於光源燈411之光自排氣口4151向外部洩漏之情形時,若上述開口部836形成於與第1方向C1正交之側壁部833之大致整個面,則存在洩漏之光沿著第1方向C1前進,經由開口部836而向集塵構件8之外部洩漏之可能性。
相對於此,藉由將開口部836形成為狹縫狀,可使該開口部836之開口面積變小。因此,即便於上述光經由排氣口4151而向外殼414之外部洩漏之情形時,亦可抑制該光向集塵構件8之外部洩漏。
又,網眼837位於相對於開口部836與第1方向C1相反側,即通過該開口部836之空氣之流通方向之上游側。根據該情況,與該網眼837位於下游側之情形時相比,可將經捕獲之粉塵容易留在第1導管部83內。因此,可確實地抑制包含光源燈411之碎片之粉塵向集塵構件8之外部排出。
網眼837配置於與第1方向C1大致正交之位置。根據該情況,可以於光源燈411之破裂時包含上述粉塵且沿著第1方向C1自排氣口4151排出之空氣確實地通過上述網眼837之方式構成,故而可藉由該網眼837而容易捕獲上述粉塵。因此,可進一步抑制光源燈411之碎片向第1導管部83之外部進而集塵構件8之外部排出。
集塵構件8可裝卸地安裝於配置於外裝殼體2內之導管7L之連接部7L11。根據該情況,於光源燈411破裂時,可與光源裝置41一併更換集塵構件8,藉此,可將外裝殼體2內保持清潔。
藉由驅動將集塵構件8與排氣口2E1(殼體側排氣口)連接之導管7L內之風扇64,可抽吸上述外殼414之收納空間S內之空氣(例如,將光源燈411冷卻之空氣),且可使該空氣經由排氣口2E1而向外裝殼體2之外部排出。因此,可提高光源燈411之冷卻效率。
[第6實施形態之變化]
圖25係作為導管7L之變化之導管7M、光源裝置41及電源裝置5之XZ平面中之剖視圖。
上述導管7L中,風扇64以空氣之抽吸方向及排出方向沿著與Z方向相反方向之方式配置於配置部73內。相對於此,亦可採用代替配置部73具有配置部73A之導管7M(圖25),與上述導管7A、7C相同,以空氣之抽吸方向及排出方向沿著X方向之方式將風扇64配置於該導管7M內。於採用此種導管7M之情形時,與上述相同地,採用排氣口(省略圖示)形成於正面部2C之外裝殼體2。
[第7實施形態]
其次,對第7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具備與上述投影機1L相同之構成。此處,該投影機1L之集塵構件8形成於位於第1導管部83及第2導管部84之末端之開口部836、841分別離開之位置。相對於此,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中,與上述導管7B相同地,於第1導管部及第2導管部流通之空氣排出之各開口部形成於接近之位置。於該方面,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與上述投影機1L存在差異。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關於與已經說明之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並說明省略。
圖26係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N所具備之光源裝置41、電源裝置5、集塵構件8N及導管7N之XZ平面中之剖視圖。
如圖26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N除了代替集塵構件8及導管7L具有集塵構件8N及導管7N以外,具有與上述投影機1L相同之構成及功能。
[集塵構件之構成]
集塵構件8N與上述集塵構件8相同地,可裝卸地安裝於導管7L之導入部7L1(詳細而言為連接部7L11),具有作為將自光源裝置41之排氣口4151排出之空氣導引至導管7N之導管構件之功能。此外,集塵構件8N具有於光源燈411之破裂時將包含該光源燈411之碎片之粉塵集塵,抑制該粉塵飛散之功能。
此種集塵構件8N具有上述導入口81及分支部82與第1導管部85及第2導管部86。
第1導管部85係主要因於光源燈411之破裂時產生之爆裂壓而自排氣口4151流出之上述收納空間S內之空氣流通之導管部,且於自分支部82沿著上述第1方向C1延伸之後,沿著與該第1方向C1正交之上述第2方向C2延伸。該第1導管部85由形成導入口81中之Z方向側之端緣 之側壁部851與側壁部852~855(關於Y方向側之側壁部參照圖示)形成,於該第1導管部85中沿著第2方向C2之延伸部分由側壁部852~855及Y方向側之側壁部以死胡同之方式堵塞。
於形成該堵塞部分之側壁部之1且位於第2方向C2側之側壁部852形成有開口部856。於該開口部856內,與上述網眼837相同之金屬製之網眼857以與第2方向C2正交之方式設置。該網眼857形成為板狀,且捕獲於第1導管部85內流通之空氣中所包含之粉塵(例如,光源燈411之碎片)。再者,網眼857亦可以於第2方向C2側(與Z方向相反側)或與第2方向C2相反側(Z方向側)覆蓋該開口部856之方式設置。
第2導管部86係主要於光源燈411之破裂時以外時自排氣口4151流出之上述收納空間S內之空氣流通之導管部,自分支部82沿著上述第2方向C2延伸。即,第2導管部86具有如下功能:於光源燈411之破裂時以外時,藉由風扇64之抽吸力而使自上述本體部415導入至集塵構件8N內之大致所有空氣流通,並將該空氣導引至導管7N。
形成該第2導管部86中之末端部分之側壁部之中第1方向C1(X方向)側之側壁部係形成第1導管部85之側壁部855,於該側壁部855,於較上述側壁部852靠第2方向C2側之位置,形成有開口部861。而且,於第2導管部86流通之空氣經由該開口部861而向集塵構件8N之外部排出。再者,於開口部861內配置有與上述網眼857相同之網眼862。
如此,開口部861與上述開口部856形成於相互正交之側壁部855、852中彼此相對較近之位置。而且,以覆蓋該等開口部856、861之方式,將導管7N之連接部7N11連接於集塵構件8N。
[導管之構成]
導管7N與上述導管7L相同地,係藉由風扇64而抽吸自光源裝置41流入至集塵構件8N之空氣,並將該空氣經由排氣口2E1而導引至外裝殼體2外者。該導管7N具有導入部7N1及上述配置部73。
導入部7N1與上述導入部71、7L1相同地,與光源裝置41、電源裝置5及集塵構件8N對向,並使將該等光源裝置41及電源裝置5冷卻之空氣導入至內部。該導入部7N1具有連接部7N11及導入口7N12、7N13、7L13、714(圖26中省略圖示)、715。
連接部7N11與上述連接部7L11相同地,係於導管7N中與上述光源裝置41之左側面部414E及集塵構件8N對向之部位。該連接部7N11係安裝集塵構件8N之被安裝部,且亦係導引光源裝置41向光源收納部471之收納之導引部。
導入口7N12、7N13形成於連接部7N11中與上述開口部856、861對應之位置。而且,經由導入口7N12而將於第1導管部85流通且自開口部856流出之空氣導入至導入部7N1內,又,經由導入口7N13而將於第2導管部86流通且自開口部861流出之空氣導入至導入部7N1內。
導入口7L13形成於連接部7N11中與上述排氣口4152對應之位置,且經由該導入口7L13,而使將反射器412之背面部冷卻之空氣導入至導入部7N1內。
導入口714、715形成於導入部7N1中與電源裝置5對向之面。
[於光源燈之破裂時以外之狀態下自光源裝置導入之空氣之流路]
圖27係表示自光源裝置41流出之空氣之流路之圖。於該圖27中,由實線之箭頭N3表示光源燈411之破裂時以外之該空氣之流路,由一點鏈線之箭頭N4表示光源燈411之破裂時之該空氣之流路。
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光源燈411之破裂時以外之狀態下,上述本體部415之收納空間S內之空氣(例如光源冷卻空氣)沿著由圖27中之箭頭N3所示之流路前進。
具體而言,該空氣藉由本體部415內之對流而自排氣口4151流出,自上述排氣口4151經由導入口81而流入至集塵構件8N內。該空氣藉由與該集塵構件8N連接之導管7N內之風扇64而被抽吸,主要於 第2導管部86內流通。而且,該空氣經由開口部861及導入口7N13而導入至導管7N內,並藉由風扇64而自排氣口2E1向外裝殼體2外排出。
[於光源燈之破裂時自光源裝置導入之空氣之流路]
另一方面,於光源燈411之破裂時,因上述爆裂壓,而上述收納空間S內之空氣沿著由圖27中之箭頭N4所示之流路前進。
具體而言,該空氣於自排氣口4151沿著上述第1方向C1排出之後,經由導入口81而流入至集塵構件8N內,並自分支部82流入至第1導管部85內。該第1導管部85於自分支部82沿著第1方向C1延伸之後,沿著第2方向C2延伸,故而因上述爆裂壓而排出之空氣於該第1導管部85內流通,並通過形成於末端中之第2方向C2側之側壁部852之開口部856內之網眼857。藉由該網眼857,而捕獲包含於該空氣之粉塵,留在形成為死胡同狀之第1導管部85之末端部分。另一方面,去除了粉塵之空氣經由形成於與開口部856對應之位置之導入口7N12而導入至導管7N內,並藉由風扇64而自排氣口2E1向外裝殼體2外排出。
又,省略了圖示,將反射器412之背面側冷卻之空氣及將電源裝置5冷卻之空氣與上述相同地,無論光源燈411之狀態如何,藉由上述風扇64而經由導入口7L13、714、715導入至導入部7N1內。而且,該等空氣亦自排氣口2E1向外裝殼體2外排出。
[第7實施形態之效果]
根據以上所說明之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N,除了可發揮與上述投影機1L相同之效果以外,還可發揮以下之效果。
第1導管部85於沿著第1方向C1延伸之後,沿著第2方向C2延伸,使於該第1導管部85內流通之空氣向外部流出之開口部856形成於位於第2方向C2側之側壁部852。根據該情況,藉由於第1導管部85流通之 空氣之流路中之末端側之該第1導管部85之形狀成為死胡同狀,可使藉由覆蓋開口部856之網眼857而捕獲之粉塵容易留在該第1導管部85內。因此,可確實地抑制包含光源燈411之碎片之粉塵向集塵構件8N之外部排出。
又,網眼857於第1導管部85中沿著第2方向C2延伸之部位,以與該第2方向C2正交之方式配置,藉此,可自通過該網眼857之空氣容易捕獲上述粉塵。
[第7實施形態之變化]
圖28係作為導管7N之變化之導管7P、光源裝置41、電源裝置5及集塵構件8N之XZ平面中之剖視圖。
上述導管7N中,風扇64以空氣之抽吸方向及排出方向沿著與Z方向相反方向之方式配置於配置部73內。相對於此,亦可採用代替配置部73具有配置部73A之導管7P(圖28),於該導管7P內,以空氣之抽吸方向及排出方向沿著X方向之方式配置風扇64。於採用此種導管7P之情形時,採用排氣口(省略圖示)形成於正面部2C之外裝殼體2。
[第8實施形態]
其次,對第8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具備與上述投影機1N相同之構成。此處,上述投影機1N之集塵構件8N為經由形成於第1導管部85及第2導管部86之各者之末端之開口部856、861而使於該等導管部85、86流通之空氣流通至導管7N內之構成。相對於此,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中,集塵構件使於第1導管部及第2導管部流通之空氣彙集而自1個排氣口流通至導管。於該方面,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與上述投影機1N存在差異。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關於與已經說明之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並說明省略。
圖29係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Q所具備之光源裝置41、電源裝置 5、集塵構件8Q及導管7Q之XZ平面中之剖視圖,且係表示自光源裝置41經由集塵構件8Q而流通至導管7Q之空氣之流路之圖。
如圖29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Q除了代替集塵構件8N及導管7N具有集塵構件8Q及導管7Q以外,具有與上述投影機1N相同之構成及功能。
[集塵構件之構成]
集塵構件8Q與上述集塵構件8、8N相同地,可裝卸地安裝於導管7Q,且具有將自光源裝置41之排氣口4151排出之空氣導引至導管7Q之功能。此外,集塵構件8Q具有於光源燈411之破裂時抑制該光源燈411之碎片飛散之功能。
該集塵構件8Q除了上述集塵構件8N之構成以外,還具有彙集部87。即,集塵構件8Q具有導入口81、分支部82、第1導管部85及第2導管部86與彙集部87。
彙集部87將於第1導管部85及第2導管部86流通之空氣彙集。該彙集部87於在各導管部85、86流通之空氣之流通方向中之下游側,由側壁部852、855及與該等側壁部852、855之各者對向之側壁部871,自Y方向側觀察形成為大致三角形狀。換言之,彙集部87形成於相對於第1導管部85之末端之第2方向C2側(與Z方向相反側)之位置,且相對於第2導管部86之末端之第1方向C1側(X方向側)之位置。
於該彙集部87,於第1導管部85流通之空氣經由開口部856而流入,於第2導管部86流通之空氣經由開口部861而流入。而且,該等空氣經由形成於側壁部871之排氣口872,而向集塵構件8Q外流出。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於開口部856、861及排氣口872分別配置有網眼857、862、873。然而,並不限定於此,亦可設為僅於開口部856及排氣口872之一者配置網眼之構成。又,亦可無設置於開口部861之網眼862。
[導管之構成]
導管7Q與上述導管7N相同地,係將自光源裝置41流出至集塵構件8Q之空氣經由排氣口2E1而導引至外裝殼體2外者。該導管7Q具有導入部7Q1及配置上述風扇64之配置部73。
導入部7Q1與上述導入部7N1相同地,與光源裝置41、電源裝置5及集塵構件8Q對向,並將於該等光源裝置41及電源裝置5流通之空氣導入至內部。該導入部7Q1除了代替連接部7N11及導入口7N12、7N13具有連接部7Q11及導入口7Q12以外,具有與導入部7N1相同之構成。即,導入部7Q1具有連接部7Q11及導入口7Q12、7L13、714(圖29中省略圖示)、715。
連接部7Q11與上述連接部7N11相同地,係於導管7Q中與光源裝置41之左側面部414E及集塵構件8Q對向之部位。該連接部7Q11係可裝卸地安裝該集塵構件8Q之被安裝部,又,亦係與上述左側面部414E抵接而導引光源裝置41向光源收納部471之收納之導引部。
導入口7Q12形成於連接部7Q11中與上述排氣口872對應之位置。經由該導入口7Q12,而將於集塵構件8Q流通且自排氣口872排出之空氣導入至導入部7Q1內。
[於光源燈之破裂時以外之狀態下自光源裝置導入之空氣之流路]
於光源燈411之破裂時以外之狀態下,本體部415之收納空間S內之空氣如圖29中之實線之箭頭N5所示,自上述排氣口4151經由導入口81而流入至集塵構件8Q內。該空氣藉由上述風扇64而抽吸,主要於第2導管部86內流通。而且,該空氣於流通至彙集部87之後,經由排氣口872及導入口7Q12而導入至導管7Q內,並藉由風扇64而自排氣口2E1向外裝殼體2外排出。
[於光源燈之破裂時自光源裝置導入之空氣之流路]
於光源燈411之破裂時,與上述投影機1N之情形時相同地,因上 述爆裂壓,而收納空間S內之空氣如圖29中之兩點鏈線之箭頭N6所示,自排氣口4151沿著上述第1方向C1排出,經由導入口81而流入至集塵構件8Q內。然後,該空氣自分支部82沿著第1導管部85流通,到達至位於第2方向C2側之開口部856。於該空氣通過開口部856時,藉由網眼857而捕獲包含於該空氣之粉塵。而且,去除了粉塵之空氣於流通至彙集部87之後,如上述箭頭N5所示,經由排氣口872及導入口7Q12而導入至導管7Q內,並藉由風扇64而自排氣口2E1向外裝殼體2外排出。
又,與上述相同地,將反射器412之背面側冷卻之空氣及將電源裝置5冷卻之空氣不論光源燈411之狀態如何,藉由上述風扇64而經由導入口7L13、714、715導入至導入部7Q1內,並藉由上述風扇64而向外裝殼體2外排出。
[第8實施形態之效果]
根據以上所說明之本實施形態之投影機1Q,除了可發揮與上述投影機1N相同之效果以外,還可發揮以下之效果。
藉由集塵構件8Q具有彙集部87,可將於第1導管部85流通之空氣與於第2導管部86流通之空氣合併而自1個排氣口872排出。因此,與採用將於各導管部85、86流通之空氣分別自不同部位排出之上述集塵構件8N之情形時相比,可簡化導入自該集塵構件8Q流出之空氣之導管7Q之構成。
再者,藉由設置於排氣口872之網眼873,即便於藉由網眼857而捕獲之粉塵向第2導管部86側移動之情形時,亦可抑制該粉塵向集塵構件8Q之外部飛散。進而,藉由亦於在第2導管部86流通之空氣通過之開口部861設置有網眼862,可確實地抑制上述粉塵向集塵構件8Q外飛散。
[第8實施形態之變化]
圖30係作為導管7Q之變化之導管7R、光源裝置41、電源裝置5及集塵構件8Q之XZ平面中之剖視圖。
上述導管7Q中,風扇64以空氣之抽吸方向及排出方向沿著與Z方向相反方向之方式配置於配置部73內。相對於此,亦可採用代替配置部73具有配置部73A之導管7R(圖30),於該導管7R內,以空氣之抽吸方向及排出方向沿著X方向之方式配置風扇64。於採用此種導管7R之情形時,採用排氣口(省略圖示)形成於正面部2C之外裝殼體2。
[各實施形態之變化]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各實施形態,可達成本發明之目的之範圍之變化、改良等包含於本發明。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導管7、7A~7I、7L~7N、7P~7R自Y方向側觀察形成為大致L字狀。然而,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導管之形狀亦可為導管部717、717B進而沿著第1方向A1延伸之大致U字狀。即,導管之形狀可適當變更。
於上述第1及第2實施形態中,導管7、7A~7C為沿著與將排氣口4151之端緣連接之平面即開口面4151A正交之第1方向A1而導管部717、717B之至少一部分自分支部716延伸,且自該分支部716沿著與第1方向A1正交之第2方向A2而導管部718之至少一部分延伸之構成。該等之中,第1方向A1係於投影機1、1B中沿著X方向之方向,第2方向A2係沿著與Z方向相反方向之方向。然而,並不限定於此。例如,於排氣口4151形成於在Z方向開口之位置之情形時,第1方向A1亦可係沿著Z方向之方向,第2方向A2亦可係與該Z方向正交之方向。即,光源裝置41中之排氣口4151之位置可適當變更,於投影機中,與上述開口面4151A正交之第1方向A1及與該第1方向A1正交之第2方向A2之各者之朝向可考慮光源裝置41之構成及排氣口4151之位置等而適當變更。
同樣地,於上述第3~第8實施形態中,將第1方向B1、C1設為沿著X方向之方向,將第2方向B2、C2設為與Z方向相反方向。然而,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將第2方向B2、C2設為沿著Z方向之方向。即,第1方向B1、C1及與該第1方向B1、C1交叉之第2方向B2、C2之各者之朝向可考慮光源裝置41、41D、41F、41H之構成及排氣口4151之位置等而適當變更。
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導管部717所具有之開口部7176形成於該導管部717中位於第1方向A1側之側壁部7173。又,於上述第2實施形態中,該開口部7176形成於導管部717中位於第2方向A2側之側壁部7172。然而,並不限定於此。例如,開口部7176亦可形成於導管部717中與第2方向A2相反側之側壁部7171,亦可形成於與第1方向A1及第2方向A2之各者正交之方向之側壁部(例如,側壁部7174)。即,開口部7176之形成位置可為任一側壁部。進而,亦可構成為通過於導管部717中形成於側壁部7173之開口部7176之空氣於導管部718流通。於該情形時,亦可將開口部7176形成於側壁部7173中之與Z方向相反側之位置,將通過該開口部7176之空氣導引至導管部718。
同樣地,於上述第3實施形態中,於導風部418中,將於第1導管部D1流通之空氣排出之開口部D16形成於該第1導管部D1中位於第1方向B1且與該第1方向B1大致正交之側壁部D13。然而,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形成於側壁部D11,亦可形成於位於Y方向側之側壁部(省略圖示)或位於與Y方向相反側之側壁部D14。即,開口部D16之位置可為第1導管部D1中任一處。
又,於上述第6實施形態中,於集塵構件8中,將於第1導管部83流通之空氣排出之開口部836形成於該第1導管部83中位於第1方向C1且與該第1方向C1大致正交之側壁部833。然而,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形成於側壁部831,亦可形成於位於Y方向側之側壁部(省略 圖示)或位於與Y方向相反側之側壁部834。即,開口部836之位置可為第1導管部83中任一處。
於上述第1、第3及第6實施形態中,板狀之網眼7177、D17、837配置於與第1方向A1、B1、C1正交之位置。然而,並不限定於此。即,只要配置於覆蓋開口部7176、D16、836之位置,可從自光源裝置41、41D排出之空氣捕獲光源燈411之碎片(粉塵),則網眼7177、D17、837可配置於任何朝向及位置。例如,網眼7177、D17、837亦可向第1方向A1、B1、C1傾斜而配置。
又,上述各網眼並不限定於金屬製,只要可確保強度及耐久性則亦可為樹脂製等。
上述第1、第3及第6實施形態中,開口部7176、D16、836於側壁部7173、D13、833中之Z方向側之端部形成為狹縫狀。然而,並不限定於此。即,開口部7176、D16、836只要不考慮遮光性等,例如亦可形成於側壁部7173、D13、833中之中央,亦可不為狹縫狀。
上述第1、第3及第6實施形態中,網眼7177、D17、837位於相對於開口部7176、D16、836與第1方向A1、B1、C1相反側(即,通過開口部7176、D16、836之空氣之流路中之上游側)。然而,並不限定於此。例如,該網眼7177、D17、837亦可嵌入至開口部7176、D16、836。又,網眼7177、D17、837亦可以覆蓋開口部7176、D16、836之方式,配置於相對於該開口部7176、D16、836之下游側(第1方向A1、B1、C1側)。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風扇64除了以空氣之抽吸方向及排出方向沿著與Z方向相反方向之方式配置於導管7、7B、7D、7F、7H、7L、7N、7Q內以外,還以空氣之抽吸方向及排出方向沿著X方向之方式配置於導管7A、7C、7E、7G、7I、7M、7P、7R內。然而,並不限定於此。例如,風扇64亦可以空氣之抽吸方向及排出方向沿著Y方 向或與Y方向相反方向之方式配置於導管內。於該情形時,只要將藉由風扇64而排出空氣之外裝殼體2之排氣口形成於頂面部2A或底面部2B即可。即,於上述第1及第2實施形態中,於光源燈411未破裂之狀態下,只要可使導入至導管內之空氣流通至導管部718,則不論風扇64之位置如何。又,於上述第3~第5實施形態中,於光源燈411未破裂之狀態下,只要可使導入至導風部418、418F、418H內之空氣流通至第2導管部D2、F2,則不論風扇64之位置如何。進而,於上述第6~第8實施形態中,於光源燈411未破裂之狀態下,只要使導入至集塵構件8、8N、8Q內之空氣流通至第2導管部84、86,則不論風扇64之位置如何。
另外,風扇64並不限定於軸流風扇,亦可為離心力風扇(Sirocco fan)。例如,亦可以吸氣面朝向Z方向側、排氣面朝向X方向側之方式配置由離心力風扇而構成之風扇64。換言之,亦可將該風扇64以空氣之抽吸方向沿著與Z方向相反方向、且排出方向沿著X方向之方式配置於配置部73A內。
於上述第1及第2實施形態中,為將藉由網眼7177而捕獲之光源燈411之碎片留在導管部717、717B內之構成。又,於上述第3~第5實施形態中,為將藉由網眼D17、F17而捕獲之光源燈411之碎片留在第1導管部D1、F1內之構成。進而,於上述第6~第8實施形態中,為將藉由網眼837、857而捕獲之光源燈411之碎片留在第1導管部83、85內之構成。相對於此,亦可藉由將自網眼7177、D17、F17、837、857之配置位置向鉛垂方向凹陷之凹部形成於導管部717、717B及第1導管部D1、F1、83、85,且藉由網眼7177、D17、F17、837、857而捕獲之碎片(粉塵)掉落至該凹部內,而以使碎片更確實地不飛散之方式構成。
於上述第3實施形態中,位於光源裝置41D中之第1導管部D1之末 端之開口部D16藉由位於與第1方向B1相反側之網眼D17而覆蓋,於位於第2導管部D2之末端之開口部D21內配置有網眼D22。又,於上述第4實施形態中,於位於光源裝置41F中之第1導管部F1之末端之開口部F16及位於第2導管部F2之末端之開口部F21分別設置有網眼F17、F22。進而,於上述第5實施形態中,於光源裝置41H中之彙集部H1之排氣口H3設置有網眼H4。而且,藉由該等構成,而抑制光源燈411之碎片等粉塵飛散至導風部418、418F、418H之外部。然而,並不限定於如此僅藉由網眼而抑制自開口部及排氣口該粉塵之飛散之構造。例如,亦可設為如下構成:若將光源裝置41D、41F、41H自光源收納部471卸下,則該等開口部D16、D21、F16、F21及排氣口H3藉由擋板而堵塞,若將該光源裝置41D、41F、41H安裝於光源收納部471,則該等開口部D16、D21、F16、F21及排氣口H3開放。於該情形時,例如,可設為如下構成:若將燈罩2A1安裝於頂面部2A,則設置於光源裝置41D、41F、41H之按鈕或桿等操作構件藉由燈罩2A1而按壓,藉此上述擋板向開放方向移動而開口部D16、D21、F16、F21及排氣口H3開放,若將燈罩2A1卸下,則上述擋板向堵塞方向移動而開口部D16、D21、F16、F21及排氣口H3被堵塞。再者,於網眼根據上述開口部及排氣口而設置之情形時,該網眼之配置位置亦如上所述,既可為開口部及排氣口內,亦可為通過該開口部之空氣之流通方向之上游側或下游側。
於上述第6實施形態中,位於集塵構件8中之第1導管部83之末端之開口部836藉由位於與第1方向C1相反側之網眼837而覆蓋,於位於第2導管部84之末端之開口部841內配置有網眼842。又,於上述第7實施形態中,於位於集塵構件8N中之第1導管部85之末端之開口部856及位於第2導管部86之末端之開口部861分別設置有網眼857、862。進而,於上述第8實施形態中,於集塵構件8Q中之彙集部87之排氣口 872設置有網眼873。而且,藉由該等構成,而抑制光源燈411之碎片等粉塵飛散至集塵構件8、8N、8Q之外部。然而,並不限定於如此僅藉由網眼而抑制自開口部及排氣口該粉塵之飛散之構造。例如,亦可設為如下構成:若將集塵構件8、8N、8Q自外裝殼體2卸下,則該等開口部836、841、856、861及排氣口872藉由擋板而堵塞,若將該集塵構件8、8N、8Q安裝於外裝殼體2內,則該等開口部836、841、856、861及排氣口872開放。於該情形時,例如,可設為如下構成:若將燈罩2A1安裝於頂面部2A,則設置於集塵構件8、8N、8Q之按鈕或桿等操作構件藉由燈罩2A1而按壓,藉此上述擋板向開放方向移動而開口部836、841、856、861及排氣口872開放,若將燈罩2A1卸下,則上述擋板向堵塞方向移動而開口部836、841、856、861及排氣口872被堵塞。再者,於網眼根據上述開口部及排氣口而設置之情形時,該網眼之配置位置亦如上所述,既可為開口部及排氣口內,亦可為通過該開口部之空氣之流通方向之上游側或下游側。
於上述第6~第8實施形態中,集塵構件8、8N、8Q可裝卸地安裝於導管7L~7N、7P~7R,藉由安裝於該等導管7L~7N、7P~7R,而將光源裝置41與導管7L~7N、7P~7R連接。然而,安裝集塵構件8、8N、8Q之構成並不限定於上述導管7L~7N、7P~7R,亦可為外裝殼體2內之其他構成。例如,亦可於外裝殼體2之內面設置可裝卸地安裝集塵構件8、8N、8Q之安裝部。
上述各實施形態中,構成為光源裝置41、41D、41F、41H具有光源燈411、反射器412及準直透鏡413與作為將該等收納於內部之光源用殼體之外殼414。此種光源裝置41並不限定於在投影機設置1個之構成,亦可設置有複數個光源裝置。於該情形時,既可根據各光源裝置設置上述集塵構件及導管,亦可設為將自各光源裝置排出之空氣藉由1個導管而收集之構成。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圖像形成裝置4、4D構成為自Y方向側觀察大致L字狀。然而,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圖像形成裝置亦可構成為自Y方向側觀察大致U字狀。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投影機1、1B、1D、1F、1H、1L、1N、1Q具備3個液晶面板453(453R、453G、453B)。然而,並不限定於此。即,對於使用2個以下或4個以上之液晶面板之投影機亦可應用本發明。又,所採用之液晶面板亦不限定於光入射面與光射出面不同之透過型之液晶面板453,亦可使用光入射面與光射出面相同之反射型之液晶面板。進而,只要係可將入射光調變而形成與圖像資訊對應之圖像之光調變裝置,亦可使用利用微鏡之器件,例如,利用DMD(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數位微鏡裝置)等者等,液晶以外之光調變裝置。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例示了圖像之投射方向與該圖像之觀察方向大致相同之前視型投影機1、1B、1D、1F、1H、1L、1N、1Q。然而,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對於投射方向與觀察方向為分別相反方向之後視型投影機亦可應用本發明。
4‧‧‧圖像形成裝置
5‧‧‧電源裝置
7‧‧‧導管
7S‧‧‧導管本體
41‧‧‧光源裝置
42‧‧‧照明光學裝置
64‧‧‧風扇
71‧‧‧導入部
73‧‧‧配置部
411‧‧‧光源燈
412‧‧‧反射器
413‧‧‧準直透鏡
414‧‧‧外殼(光源用殼體)
415‧‧‧本體部
416‧‧‧導管構件
711‧‧‧導入口
712‧‧‧導入口
713‧‧‧導入口
715‧‧‧導入口
716‧‧‧分支部
717‧‧‧導管部(第1導管部)
718‧‧‧導管部(第2導管部)
719‧‧‧導管部
720‧‧‧導管部
731‧‧‧連接部
4151‧‧‧排氣口(流出口)
4152‧‧‧排氣口
4153‧‧‧網眼
4161‧‧‧導入口
4162‧‧‧網眼
7171‧‧‧側壁部
7172‧‧‧側壁部
7173‧‧‧側壁部
7174‧‧‧側壁部
7176‧‧‧開口部
7177‧‧‧網眼
L1‧‧‧實線之箭頭
L2‧‧‧一點鏈線之箭頭
S‧‧‧收納空間

Claims (22)

  1. 一種投影機,其特徵在於具備:光源裝置,其具有光源燈及將上述光源燈收納於內部之外殼;導管,其供自上述外殼排出之空氣流通;及風扇,其將於上述導管內流通之空氣向上述導管外排出;且上述外殼具有將該外殼內之空氣排出之排氣口,上述導管具有:導入口,其與上述排氣口對向,且將自該排氣口排出之空氣向該導管內導入;分支部,其使自上述導入口導入之空氣分支;第1導管部,其相對於將上述排氣口之端緣連接之開口面正交,且沿著自上述排氣口朝向上述導入口之方向即第1方向自上述分支部延伸,可供經由上述分支部自上述導入口導入之空氣流通;及第2導管部,其沿著相對於上述第1方向交叉之第2方向自上述分支部延伸,且可供經由上述分支部自上述導入口導入之空氣流通;上述風扇配置於抽吸流通於上述第2導管部之空氣之位置,上述第1導管部具有:複數個側壁部,其等形成該第1導管部;開口部,其形成於上述複數個側壁部之中至少任一者,且將於該第1導管部流通之空氣向該第1導管部外排出;及網眼,其覆蓋上述開口部。
  2. 如請求項1之投影機,其中 上述開口部係將於上述第1導管部流通之空氣向上述導管外排出之導管側排氣口。
  3. 如請求項2之投影機,其中上述網眼配置於與上述第1方向大致正交之位置。
  4. 如請求項3之投影機,其中上述開口部於上述複數個側壁部之中與上述第1方向大致正交之側壁部之一端側形成為狹縫狀,上述網眼位於相對於上述開口部與上述第1方向相反側。
  5. 如請求項1之投影機,其中上述第1導管部於沿著上述第1方向延伸之後,沿著上述第2方向延伸,上述開口部形成於上述複數個側壁部之中位於上述第2方向側之側壁部,且使上述第1導管部與上述第2導管部連通。
  6. 一種光源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光源燈;及光源用殼體,其收納上述光源燈;上述光源用殼體具備:本體部,其具有收納上述光源燈之收納空間;及導風部,其將上述收納空間內之空氣向外部導引;上述本體部具有供上述收納空間內之空氣流出之流出口,上述導風部具有:分支部,其使自上述流出口導入之空氣分支;第1導管部,其沿著相對於將上述流出口之端緣連接之開口面正交之第1方向自上述分支部延伸,且可供導入至上述導風部之空氣經由上述分支部流通;及第2導管部,其沿著相對於上述第1方向交叉之第2方向自上述 分支部延伸,且可供導入至上述導風部之空氣經由上述分支部流通;上述第1導管部具有:複數個側壁部,其等形成上述第1導管部;第1開口部,其形成於上述複數個側壁部之中至少任一者,且將於上述第1導管部內流通之空氣向上述第1導管部之外部流通;及網眼,其覆蓋上述第1開口部;上述第2導管部具有使於內部流通之空氣向上述第2導管部之外部流通之第2開口部。
  7. 如請求項6之光源裝置,其中上述第1開口部形成於形成上述第1導管部之複數個側壁部之中與上述第1方向大致正交之側壁部,且將於上述第1導管部流通之空氣沿著上述第1方向而向上述光源用殼體之外部排出。
  8. 如請求項7之光源裝置,其中上述第1開口部形成為狹縫狀,上述網眼位於相對於上述第1開口部與上述第1方向相反側。
  9. 如請求項6至8中任一項之光源裝置,其中上述網眼配置於與上述第1方向大致正交之位置。
  10. 如請求項6之光源裝置,其中上述第1導管部於沿著上述第1方向延伸之後,沿著上述第2方向延伸,上述第1開口部形成於形成上述第1導管部之複數個側壁部之中位於上述第2方向側之側壁部,上述網眼配置於與上述第2方向大致正交之位置。
  11. 如請求項10之光源裝置,其 具有彙集部,該彙集部將於上述第1導管部流通且通過上述網眼之空氣與於上述第2導管部流通之空氣彙集,上述彙集部具有將所流入之空氣向上述光源用殼體之外部排出之排氣口。
  12. 如請求項6至11中任一項之光源裝置,其中上述導風部可裝卸地設於上述本體部。
  13. 一種投影機,其特徵在於具備:如請求項6至12中任一項之光源裝置;光調變裝置,其將自上述光源裝置出射之光調變;投射光學裝置,其投射藉由上述光調變裝置而調變之光;及外裝殼體,其構成外裝;上述光源裝置可裝卸地配置於上述外裝殼體內。
  14. 如請求項13之投影機,其具備分別配置於上述外裝殼體內之導管及風扇,上述外裝殼體具有將內部之空氣排出之殼體側排氣口,上述導管將上述導風部與上述殼體側排氣口連接,上述風扇配置於上述導管內,且將於上述導風部流通之空氣自上述殼體側排氣口向上述外裝殼體之外部排出。
  15. 一種集塵構件,其係組裝至具備具有光源燈及收納上述光源燈之光源用殼體之光源裝置之投影機而使用,且從自上述光源用殼體流入之空氣收集粉塵者,其特徵在於具有:導入口,其將自上述光源用殼體之流出口流出之空氣導入;分支部,其使自上述導入口導入之空氣分支;第1導管部,其沿著相對於將上述流出口之端緣連接之開口面正交之第1方向自上述分支部延伸,且可供經由上述分支部自上述導入口導入之空氣流通;及 第2導管部,其沿著相對於上述第1方向交叉之第2方向自上述分支部延伸,且可供經由上述分支部自上述導入口導入之空氣流通;上述第1導管部具有:複數個側壁部,其等形成上述第1導管部;第1開口部,其形成於上述複數個側壁部之中至少任一者,且使於上述第1導管部內流通之空氣向上述第1導管部外流通;及網眼,其覆蓋上述第1開口部;上述第2導管部具有使於上述第2導管部內流通之空氣向上述第2導管部外流通之第2開口部。
  16. 如請求項15之集塵構件,其中上述第1開口部形成於形成上述第1導管部之複數個側壁部之中與上述第1方向大致正交之側壁部,且使於上述第1導管部流通之空氣沿著上述第1方向而向該集塵構件之外部排出。
  17. 如請求項16之集塵構件,其中上述第1開口部形成為狹縫狀,上述網眼位於相對於上述第1開口部與上述第1方向相反側。
  18. 如請求項15至17中任一項之集塵構件,其中上述網眼配置於與上述第1方向大致正交之位置。
  19. 如請求項15之集塵構件,其中上述第1導管部於沿著上述第1方向延伸之後,沿著上述第2方向延伸,上述第1開口部形成於形成上述第1導管部之複數個側壁部之中位於上述第2方向側之側壁部,上述網眼配置於與上述第2方向大致正交之位置。
  20. 如請求項19之集塵構件,其 具有彙集部,該彙集部將於上述第1導管部流通且通過上述網眼之空氣與於上述第2導管部流通之空氣彙集,上述彙集部具有將所流入之空氣向該集塵構件之外部排出之排氣口。
  21. 一種投影機,其特徵在於具備:外裝殼體,其構成外裝;光源裝置;光調變裝置,其將自上述光源裝置出射之光調變;投射光學裝置,其投射藉由上述光調變裝置而調變之光;及如請求項15至20中任一項之集塵構件;且上述光源裝置具備:光源燈;及光源用殼體,其收納上述光源燈,且具有使將上述光源燈冷卻之空氣流出之流出口;上述集塵構件可裝卸地安裝於將自上述流出口排出之空氣經由上述導入口導入至內部之上述外裝殼體內之位置。
  22. 如請求項21之投影機,其具備分別配置於上述外裝殼體內之導管及風扇,上述外裝殼體具有將內部之空氣排出之殼體側排氣口,上述導管將上述集塵構件與上述殼體側排氣口連接,上述風扇配置於上述導管內,且將於上述集塵構件流通之空氣自上述殼體側排氣口向上述外裝殼體之外部排出。
TW104122616A 2014-07-15 2015-07-13 Light source devices, dust collection components and projectors TWI5855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45425A JP6435677B2 (ja) 2014-07-15 2014-07-15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5014824A JP6439462B2 (ja) 2015-01-28 2015-01-28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5014825A JP6443083B2 (ja) 2015-01-28 2015-01-28 集塵部材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0551A true TW201610551A (zh) 2016-03-16
TWI585506B TWI585506B (zh) 2017-06-01

Family

ID=550781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22616A TWI585506B (zh) 2014-07-15 2015-07-13 Light source devices, dust collection components and projectors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897904B2 (zh)
EP (1) EP3171218B1 (zh)
CN (1) CN106462043B (zh)
TW (1) TWI585506B (zh)
WO (1) WO20160096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83517B1 (ja) * 2017-12-26 2018-08-29 株式会社小林製作所 両面塗布方法及び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22066A (ja) * 2000-02-09 2001-08-17 Sony Corp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JP3664065B2 (ja) * 2000-09-29 2005-06-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JP2004071498A (ja) * 2002-08-09 2004-03-04 Seiko Epson Corp 防爆用フィルタ、この防爆用フィルタを備えた光源装置、この光源装置を備えたプロジェクタ、および防爆用フィルタの製造方法
JP2004294749A (ja) * 2003-03-27 2004-10-21 Toshiba Corp 光源装置
KR100601639B1 (ko) * 2003-06-24 2006-07-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투사장치
JP4540573B2 (ja) * 2005-09-09 2010-09-0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JP2007173001A (ja) * 2005-12-21 2007-07-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光源装置
TWI322921B (en) * 2007-02-14 2010-04-01 Benq Corp Projector
JP5207681B2 (ja) * 2007-07-27 2013-06-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投射装置及び画像表示システム
JP5197117B2 (ja) * 2008-04-10 2013-05-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投射装置および画像表示システム
JP5217904B2 (ja) 2008-10-28 2013-06-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CN101988660B (zh) * 2009-08-07 2014-03-26 扬光绿能股份有限公司 灯源模组及投影系统
JP5957863B2 (ja) * 2011-04-07 2016-07-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CN203069956U (zh) * 2013-01-17 2013-07-17 深圳雅图数字视频技术有限公司 投影机灯泡防爆装置及投影机
JP5482929B2 (ja) 2013-03-07 2014-05-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62043B (zh) 2018-07-20
EP3171218A4 (en) 2019-03-06
EP3171218B1 (en) 2019-12-04
TWI585506B (zh) 2017-06-01
US9897904B2 (en) 2018-02-20
WO2016009618A1 (ja) 2016-01-21
EP3171218A1 (en) 2017-05-24
CN106462043A (zh) 2017-02-22
US20170108764A1 (en) 2017-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80694B2 (ja) 投写型表示装置
TWI428681B (zh) 投影機
WO2006080392A1 (ja) 画像表示装置
JP4196913B2 (ja)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JP2011076070A (ja) 投写型表示装置
US8857998B2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projector
CN102253579A (zh) 投射型显示装置
TWI585506B (zh) Light source devices, dust collection components and projectors
JP2011076069A (ja) 投写型表示装置
CN107966873B (zh) 光源装置及投影机
JP5471708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443083B2 (ja) 集塵部材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439462B2 (ja)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3145259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435677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08170854A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5500231B2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5652535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02436128B (zh) 投影型影像显示装置
JP5136367B2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4055420B2 (ja) 光源装置およびこの光源装置を備えるプロジェクタ
JP3558084B2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2007292805A (ja) 投射型表示装置
US20110279785A1 (en) Projection display device
JP2017181714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