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01968A - 自行車制動器裝置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制動器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01968A
TW201601968A TW104122537A TW104122537A TW201601968A TW 201601968 A TW201601968 A TW 201601968A TW 104122537 A TW104122537 A TW 104122537A TW 104122537 A TW104122537 A TW 104122537A TW 201601968 A TW201601968 A TW 20160196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rake arm
brake
mounting
interface portion
brake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225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94920B (zh
Inventor
名合大輔
Original Assignee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3/041,030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20120222920A1/en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3/040,930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8336680B2/en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3/175,687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8651243B2/en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3/175,717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8342295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019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19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949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9492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1/00Brak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1/02Brakes; Arrangements thereof in which cycle wheels are engaged by brake elements
    • B62L1/06Brakes; Arrangements thereof in which cycle wheels are engaged by brake elements the wheel rim being engaged
    • B62L1/10Brakes; Arrangements thereof in which cycle wheels are engaged by brake elements the wheel rim being engaged by the elements moving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wheel axis
    • B62L1/14Brakes; Arrangements thereof in which cycle wheels are engaged by brake elements the wheel rim being engaged by the elements moving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wheel axis the elements being mounted on levers pivotable about different axes
    • B62L1/16Brakes; Arrangements thereof in which cycle wheels are engaged by brake elements the wheel rim being engaged by the elements moving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wheel axis the elements being mounted on levers pivotable about different axes the axes being located intermediate the ends of the le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一種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包含第一制動臂、第二制動臂、及活塞單元。第一制動臂包含第一制動臂安裝部份及第一控制界面部份。第一制動臂安裝部份將第一制動臂可樞轉地安裝於自行車車架構件,以繞第一樞轉軸線樞轉。第二制動臂包含第二制動臂安裝部份及第二控制界面部份。第二制動臂安裝部份將第二制動臂可樞轉地安裝於自行車車架構件,以繞第二樞轉軸線樞轉。活塞單元包含具有流體容室的殼體、活塞、及輸出軸。殼體具有第一軸向端部及第二軸向端部。活塞被可移動地設置在流體容室內。輸出軸被耦接於活塞且從殼體的第一軸向端部伸出。第二制動臂的第二控制界面部份被耦接於輸出軸。第一制動臂的第一控制界面部份在殼體的第一軸向端部與殼體的第二軸向端部之間被耦接於殼體。

Description

自行車制動器裝置 相關申請案的參照
本案主張2011年3月4日申請的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3/040,930號、2011年3月4日申請的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3/041,030號、2011年7月1日申請的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3/175,687號、2011年7月1日申請的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3/175,717號、及2011年7月1日申請的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3/175,731號的優先權。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3/040,930號、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3/041,030號、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3/175,687號、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3/175,717號、及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3/175,731號的整體揭示特此藉著參考而結合於本案。
本發明針對自行車制動器,且尤其針對雙槓桿制動器的類型,其中兩個槓桿被操縱。此種類型的制動器可能例如被稱為自行車用的中心拉動式自行車制動器(center-pull style bicycle brake)或自行車用的液壓輪緣制動器(hydraulic rim brake)。
典型的中心拉動式自行車制動器包含被可樞轉地安裝於自行車車架構件的第一及第二制動臂,例如被安裝於自行車車架的前叉架或後座撐。每一個制動臂包含用來將制動臂安裝於自行車車架構件的制動臂安裝部份、制動墊安裝部份、及控制界面部份(control interface portion)。制動臂安裝部份被設置在制動墊安裝部份與控制界面部份之間,使得當制動臂被安裝於自行車車架構件時,制動墊安裝部份被設置在制動臂安裝部份的下方。當第一及第二制動臂被安裝於自行車車架構件時,第一制動臂的控制界面部份向第二制動臂被安裝的自行車車架構件之側延伸,反之亦然。第一及第二回動彈簧經常被安裝在各別的第一及第二制動臂安裝部份與自行車車架構件之間,以用來將第一及第二制動墊安裝部份偏壓離開自行車車輪輪緣。
在第一及第二制動臂被安裝於自行車車架構件之後,中間控制元件例如控制線絲(control wire)被安裝於第一制動臂的第一控制界面部份及第二制動臂的第二控制界面部份。然後,主控制元件被安裝於中間控制元件的中心,使得當主控制元件被向上拉動時,第一及第二制動臂抵抗第一及第二回動彈簧的偏壓力而旋轉,使得被安裝於第一及第二制動墊安裝部份的第一及第二制動墊摩擦性地接觸自行車車輪輪緣。
由用來將第一及第二制動臂安裝部份安裝於 自行車車架構件的結構所造成的摩擦有時在第一制動臂與第二制動臂之間並未相等地平衡。結果,第一及第二制動臂的旋轉並未能被正確地同步化,因此第一及第二制動墊並非於相同的時點接觸自行車輪緣。已曾有數種嘗試企圖解決此同步化問題。舉例而言,JP 62-177592揭示第一及第二齒輪輪件,其在制動器的操作期間嚙合第一及第二制動臂上的齒輪齒,以將第一及第二制動臂的控制界面部份同步地推動分開;JP 63-112995揭示被分別安裝於第一及第二制動臂的第一及第二控制界面部份的第一及第二滾子,其中被安裝於主控制元件的凸輪在主控制元件被向上拉動時接觸第一及第二滾子,以將第一及第二制動臂的第一及第二控制界面部份同步地推動分開;JP 64-90890揭示附接有滾子的一對連桿,而滾子被安裝於主控制元件的凸輪推動分開,其中當主控制元件被向上拉動時,滾子將第一及第二制動臂的第一及第二控制界面部份同步地推動分開;JP 64-90891揭示以串聯以及並聯二方式被連接於第一及第二制動臂及於主控制元件的多個連桿,以在主控制元件被向上拉動時將第一及第二制動臂的第一及第二控制界面部份同步地推動分開。然而,此些複雜的結構對制動裝置添加更多的摩擦及操作工作量,而此在同步化總成遭受水、髒物、污泥、及其他污染物時只會變得更惡劣。
習知技術制動系統的另一不利點在於回動彈簧的偏壓力必須由騎車者克服以操作制動器。當同步化結構被用來使第一及第二制動臂的操作同步化時,必須使用 更強的回動彈簧,以產生克服由同步化結構所產生的額外摩擦及旋轉第一及第二制動臂以使得第一及第二制動墊從車輪輪緣分離所需的較大偏壓力。此種額外的偏壓力進一步增加騎車者操作制動器所需的勞力。
JP 1-172995揭示一種類型的中心拉動式自行車制動器。由於第一及第二制動臂的組態,控制線絲的附接點如此前案的圖2所示係在軸向上彼此偏離。結果,控制線絲被扭轉,因而導致在控制線絲上於控制線絲附接於第一及第二制動臂之處產生軸向應力。此種軸向應力增大對控制線絲的磨耗,特別是在控制線絲附接於第一及第二制動臂之處。並且,控制線絲傾向於相對於主控制元件將一個制動臂向前拉且將另一個制動臂向後拉。
DE 3805237揭示一種制動器裝置,其中一個制動臂延伸通過於另一個制動臂的開口,並且DE 203 19 913揭示一種制動器裝置,其中一個制動臂延伸通過由另一個制動臂形成的槽溝。在此二裝置中,Bowden(包登)型控制纜線被安裝於制動器總成的一側,使得控制纜線以筆直線被安裝於第一及第二制動臂。但是,因為Bowden纜線被使用為控制纜線,所以制動臂必須被建構成可安裝Bowden纜線的內線絲及外罩殼(outer casing)二者,因而增加制動器總成的重量及複雜性。
一些自行車制動器包含被可樞轉地安裝於自行車車架構件的第一及第二制動臂,例如被安裝於自行車車架的前叉架或後座撐。每一個制動臂包含用來將制動臂 安裝於自行車車架構件的制動臂安裝部份、制動墊安裝部份、及控制界面部份。制動臂安裝部份被設置在制動墊安裝部份與控制界面部份之間,使得當制動臂被安裝於自行車車架構件時,制動墊安裝部份被設置在制動臂安裝部份的下方。此種制動器可為纜線操作式或液壓操作式。回動彈簧通常被設置來將第一及第二制動臂的制動墊安裝部份偏壓成彼此遠離。
美國專利第3,338,337號及第3,899,057號揭示液壓操作式制動器的例子。如這些專利案中所示,活塞總成被耦接於第一及第二制動臂的控制界面部份。活塞總成包含被設置在形成於殼體中的液壓容室內的活塞,其中殼體包含第一及第二軸向端部。活塞包含從殼體的第一軸向端部伸出的輸出軸。輸出軸被連接於第一制動臂的控制(界面)部份,且殼體的第二軸向端部被連接於第二制動臂的控制(界面)部份。在操作期間,液壓流體被引入至液壓容室內,以使活塞朝向殼體的第一軸向端部軸向地移動,因而使輸出軸從殼體的第一軸向端部進一步伸出。結果,第一制動臂的控制部份移動離開第二制動臂的控制部份,因而使第一及第二制動臂的制動墊安裝部份朝向車輪輪緣移動,使得被安裝於第一及第二制動臂的制動墊接觸車輪輪緣。
本發明針對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各種不同特 徵。在一個實施例中,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包含第一制動臂,其包含用來將第一制動臂安裝於自行車車架構件的第一制動臂安裝部份、第一制動墊安裝部份、及第一控制界面部份;第二制動臂,其包含用來將第二制動臂安裝於自行車車架構件的第二制動臂安裝部份、第二制動墊安裝部份、及第二控制界面部份;偏壓構件,其被操作性地耦接於第一制動臂,使得第一制動墊安裝部份被偏壓於選定的方向;及傳達構件(communicating member),其被操作性地耦接在第一制動臂與第二制動臂之間,以將偏壓力從偏壓構件傳達至第二制動臂。
較佳地,第二制動臂除了來自傳達構件的偏壓力之外未被偏壓。
較佳地,偏壓構件包含螺旋彈簧。
較佳地,偏壓構件包含活塞。
較佳地,傳達構件傳達第一制動臂與第二制動臂之間的移動,使得第一制動臂與第二制動臂同步地移動。
當偏壓構件包含活塞時,或是根據較佳實施例,一種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包含:第一制動臂,其包含:第一制動臂安裝部份,用來將第一制動臂可樞轉地安裝於自行車車架構件,以繞第一樞軸的第一樞轉軸線樞轉;及第一控制界面部份; 第二制動臂,其包含:第二制動臂安裝部份,用來將第二制動臂可樞轉地安裝於自行車車架構件,以繞第二樞軸的第二樞轉軸線樞轉;及第二控制界面部份;及活塞單元,其包含:殼體,其具有流體容室,其中殼體具有第一軸向端部及第二軸向端部;活塞,其被可移動地設置在容室內;及輸出軸,其被耦接於活塞且從殼體的第一軸向端部伸出;其中第二制動臂的第二控制界面部份被耦接於輸出軸;且其中第一制動臂的第一控制界面部份在殼體的第一軸向端部與殼體的第二軸向端部之間被耦接於殼體,則以下特徵中的一或多個可被實施:-第一制動臂的第一控制界面部份被可樞轉地耦接於殼體;-第一制動臂的第一控制界面部份在離開活塞的軸向位置而移向殼體的第一軸向端部的位置處被耦接於殼體;-第一制動臂的第一控制界面部份係在較為靠近第一軸向端部而較為遠離第二軸向端部的位置處被耦接於殼體;-第一制動臂的第一控制界面部份係密切接近第一軸 向端部地被耦接於殼體;-第一控制界面部份包含間隔開的第一及第二安裝構件,其中殼體被設置在第一安裝構件與第二安裝構件之間。
較佳地,傳達構件傳達第一制動臂與第二制動臂之間的移動,使得第一制動臂與第二制動臂同步地移動。
較佳地,第一制動臂安裝部份被設置在第一制動墊安裝部份與第一纜線安裝部份之間,且第二制動臂安裝部份被設置在第二制動墊安裝部份與第二纜線安裝部份之間。
較佳地,傳達構件被安裝於第二制動臂。
較佳地,第二制動臂包含通道,以在第一制動臂及第二制動臂被安裝於自行車車架構件時接收第一制動臂通過通道。
較佳地,第一控制界面部份包含第一纜線附接構件,且第二控制界面部份包含第二纜線附接構件。
較佳地,第一制動臂安裝部份被設置在第一制動墊安裝部份與第一控制界面部份之間,且第二制動臂安裝部份被設置在第二制動墊安裝部份與第二控制界面部份之間。
較佳地,傳達構件被安裝於第二制動臂。
較佳地,第二制動臂包含通道,以在第一制動臂及第二制動臂被安裝於自行車車架構件時接收第一制 動臂通過通道。
較佳地,通道為實質上在圓周上被封閉的開口。
較佳地,第一制動臂與第二制動臂交叉,使得第一控制元件附接位置與第二控制元件附接位置位在交叉部位的相反兩側。
於如同剛敘述的較佳實施例,或於一種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包含:第一制動臂,其包含:第一制動臂安裝部份,用來安裝於自行車車架構件以繞第一樞轉軸線樞轉;第一制動墊安裝部份;及第一控制界面部份,其具有第一控制元件附接位置;第二制動臂,其包含:第二制動臂安裝部份,用來安裝於自行車車架構件以繞第二樞轉軸線樞轉;第二制動墊安裝部份;第二控制界面部份,其具有第二控制元件附接位置;及通道,其被定尺寸成用以在第一制動臂及第二制動臂被安裝於自行車車架構件時接收第一制動臂通過通道;且其中當沿著第一樞轉軸線及第二樞轉軸線觀看裝置 時,第一制動臂與第二制動臂交叉,使得第一控制元件附接位置與第二控制元件附接位置位在交叉部位的相反兩側,以下特徵中的一或多個可被實施:-第一控制元件附接位置包含第一纜線附接構件,且第二控制元件附接位置包含第二纜線附接構件;-第一制動臂安裝部份被設置在第一制動墊安裝部份與第一控制界面部份之間,且第二制動臂安裝部份被設置在第二制動墊安裝部份與第二控制界面部份之間;-通道為實質上在圓周上被封閉的開口;-第一控制界面部份包含實質上直立地定向的槽溝;-當垂直於第一樞轉軸線及第二樞轉軸線觀看裝置時,第一控制元件附接位置與第二控制元件附接位置實質上對準;-當垂直於第一樞轉軸線及第二樞轉軸線觀看裝置且第一樞轉軸線及第二樞轉軸線二者均水平時,第一控制元件附接位置與第二控制元件附接位置實質上對準,使得當附接於第一控制元件附接位置及於第二控制元件附接位置的控制元件被操縱以操作裝置時,在第一制動臂及第二制動臂上的軸向力實質上被消除。
較佳地,第一制動臂安裝部份適於安裝於自行車車架構件以繞第一樞轉軸線樞轉,且第二制動臂安裝部份適於安裝於自行車車架構件以繞第二樞轉軸線樞轉。
較佳地,傳達構件被建構成用以被安裝成繞 傳達構件樞轉軸線樞轉。
較佳地,傳達構件包含:-傳達構件安裝部份;-第一制動臂界面部份;及-第二制動臂界面部份。
較佳地,傳達構件安裝部份被設置在第一制動臂界面部份與第二制動臂界面部份之間。
較佳地,第一制動臂界面部份或第一操作部份從傳達構件安裝部份延伸以與第二制動臂介接(interfacing);且第二制動臂界面部份或第二操作部份從傳達構件安裝部份延伸且被建構成朝向第一制動臂延伸。
較佳地,第二制動臂界面部份係軸向地厚。
較佳地,第二制動臂界面部份與傳達構件安裝部份相比軸向地較厚。
較佳地,第二制動臂界面部份與第一制動臂界面部份相比軸向地較厚。
較佳地,第二制動臂界面部份具有軸向地厚的槳葉(paddle)的形狀。
較佳地,第一制動臂界面部份具有軸向地薄的桿形構件的形狀。
較佳地,傳達構件安裝部份、第一制動臂界面部份、及第二制動臂界面部份形成為連續的單件式構件。
於先前所界定的實施例,或於具有第一制動臂及第二制動臂的自行車制動器用的界面構件的實施例,其中第一制動臂繞第一樞轉軸線樞轉,其中第二制動臂繞第二樞轉軸線樞轉,其中界面構件包含:安裝部份,其被建構成用以密切接近第二樞轉軸線地被安裝;第一操作部份,其從安裝部份延伸以與第二制動臂介接;及第二操作部份,其從安裝部份延伸且被建構成朝向第一制動臂延伸;其中第二操作部份係軸向地厚,以下特徵中的一或多個可被實施:-第二操作部份與安裝部份相比軸向地較厚;-第二操作部份與第一操作部份相比軸向地較厚;-第二操作部份具有軸向地厚的槳葉的形狀;-安裝部份包含被定尺寸成接收制動臂樞軸通過的安裝開口;-第一操作部份具有軸向地薄的桿形構件的形狀;-安裝部份、第一操作部份、及第二操作部份形成為連續的單件式構件。
於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實施例,其中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包含:第一制動臂,其包含:制動臂安裝部份,用來將第一制動臂安裝於自行 車車架構件以繞第一樞轉軸線樞轉;制動墊安裝部份;及控制界面部份;第二制動臂,其包含:制動臂安裝部份,用來將第二制動臂安裝於自行車車架構件以繞第二樞轉軸線樞轉;制動墊安裝部份;及控制界面部份;及界面構件,其包含:安裝部份;第一操作部份,其在第一制動臂及第二制動臂被安裝於自行車車架構件時與第二制動臂介接;及第二操作部份,其在第一制動臂及第二制動臂被安裝於自行車車架構件時朝向第一制動臂延伸;其中第二操作部份係軸向地厚,以下特徵中的一或多個可被實施:-第二操作部份與安裝部份相比軸向地較厚;-第二操作部份與第一操作部份相比軸向地較厚;-第二操作部份具有軸向地厚的槳葉的形狀;-第二操作部份被建構成在第一制動臂及第二制動臂被安裝於自行車車架構件時被設置在第一制動臂的第一控制界面部份的下方。
較佳地,第二制動臂包含安裝溝槽,其中第二樞轉軸線與安裝溝槽交叉,且其中傳達構件被定尺寸成 被安裝在安裝溝槽內,以繞第二樞轉軸線樞轉。
較佳地,第一制動臂界面部份具有第一制動臂界面端部,第二制動臂界面部份具有第二制動臂界面端部,且從傳達構件樞轉軸線至第二制動臂界面端部的距離大於從傳達構件樞轉軸線至第一制動臂界面端部的距離。
在較佳實施例中,裝置另外包含被建構成被安裝在第一制動臂與第二制動臂界面部份之間的移動界面構件。
在較佳實施例中,裝置另外包含調整構件,其調整第二制動臂與第一制動臂界面部份之間的相對位置。
較佳地,第二制動臂包含安裝溝槽,其中第二樞轉軸線與安裝溝槽交叉,且其中傳達構件被定尺寸成被安裝在安裝溝槽內,以繞第二樞轉軸線樞轉。
較佳地,調整構件被設置於第二制動臂處。
較佳地,第一制動臂界面部份被設置在第二制動臂安裝部份與第二制動墊安裝部份之間。
在較佳實施例中,調整構件被設置在第二制動臂安裝部份與第二制動墊安裝部份之間,以用來接合第一制動臂界面部份。
在較佳實施例中,偏壓構件具有第一部份及第二部份;其中偏壓構件的第一部份被操作性地耦接於第一制動臂,使得第一制動臂的第一制動墊安裝部份被偏壓於選定的方向;且其中偏壓構件的第二部份被耦接於第二 制動臂的樞軸。換句話說,較佳實施例為一種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包含一對制動臂、及具有第一部份及第二部份的偏壓構件。每一個制動臂包含用來將制動臂安裝於自行車車架構件以繞相應的樞軸的樞轉軸線樞轉的制動臂安裝部份、制動墊安裝部份、及控制界面部份。偏壓構件的第一部份被操作性地耦接於制動臂中的一個,使得該制動臂的制動墊安裝部份被偏壓於選定的方向,且偏壓構件的第二部份被耦接於第二或另一制動臂的樞軸。
較佳地,偏壓構件並不在旋轉上偏壓第二制動臂。
較佳地,偏壓構件的第一部份包含第一端部末梢,其中第一端部末梢被插入至第一制動臂內。
較佳地,偏壓構件的第一部份包含第一端部末梢,其中第一端部末梢不被插入至第一制動臂內。
較佳地,偏壓構件的第一部份接觸第一制動臂的側表面。
較佳地,偏壓構件的第二部份包含第二端部末梢,其中第二端部末梢被自由地設置在第二制動臂處。
較佳地,第一端部末梢被自由地設置在被偏壓構件的第一部份接觸的第一制動臂的側表面處。
較佳地,偏壓構件的第二部份並不捲繞第二制動臂的樞軸。
較佳地,偏壓構件的第二部份包含第二端部末梢,其中第二端部末梢並不被插入至第二制動臂內。
在較佳實施例中,裝置另外包含被設置在第二制動臂處的彈簧安裝部份,其中偏壓構件的第二部份接觸彈簧安裝部份。
較佳地,偏壓構件的第二部份包含第二端部末梢,其中第二端部末梢被自由地設置在第二制動臂處。
在較佳實施例中,一種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包含:第一制動臂,其包含:第一制動臂安裝部份,用來將第一制動臂可樞轉地安裝於自行車車架構件,以繞第一樞軸的第一樞轉軸線樞轉;及第一控制界面部份;第二制動臂,其包含:第二制動臂安裝部份,用來將第二制動臂可樞轉地安裝於自行車車架構件,以繞第二樞軸的第二樞轉軸線樞轉;及第二控制界面部份;及活塞單元,其包含:殼體,其具有流體容室,其中殼體具有第一軸向端部及第二軸向端部;活塞,其被可移動地設置在容室內;及輸出軸,其被耦接於活塞且從殼體的第一軸向端部伸出;其中第二制動臂的第二控制界面部份被耦接於輸出 軸;且其中第一制動臂的第一控制界面部份在殼體的第一軸向端部與殼體的第二軸向端部之間被耦接於殼體。
另一較佳實施例為一種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包含:第一制動臂,其包含:第一制動臂安裝部份,用來將第一制動臂安裝於自行車車架構件;第一制動墊安裝部份;及第一控制界面部份;第二制動臂,其包含:第二制動臂安裝部份,用來將第二制動臂安裝於自行車車架構件;第二制動墊安裝部份;及第二控制界面部份;活塞單元,其包含:殼體,其具有流體容室,其中殼體具有第一軸向端部及第二軸向端部;活塞,其被可移動地設置在容室內;及輸出軸,其被耦接於活塞且從殼體的第一軸向端部伸出;其中第二制動臂的第二控制界面部份被耦接於輸出軸;其中第一制動臂的第一控制界面部份被耦接於殼 體;及調整構件,其在容室的外部被設置在輸出軸處,其中調整構件調整輸出軸相對於殼體及第二制動臂的第二控制界面部份中的至少一個的位置。
較佳地,調整構件調整輸出軸在殼體與第二控制界面部份之間的軸向長度。
較佳地,調整構件以連續方式調整輸出軸的位置。
較佳地,調整構件旋轉以調整輸出軸的位置。
較佳地,第二制動臂的第二控制界面部份被耦接於輸出軸以相對於輸出軸軸向移動。
較佳地,調整構件將第二控制界面部份相對於輸出軸軸向地移動以調整輸出軸的位置。
較佳地,輸出軸被可滑動地耦接於第二控制界面部份。
較佳地,調整構件包含分度(indexing)結構,以將調整構件的位置分度。
較佳地,分度結構包含調整構件掣止表面(detent surface),其接合在第二制動臂的第二控制界面部份上的相應的第二控制界面部份掣止表面。
較佳地,第二控制界面部份包含將輸出軸耦接於第二控制界面部份的耦接構件,且第二控制界面部份掣止表面被設置在耦接構件上。
較佳地,調整構件繞輸出軸旋轉以調整輸出軸在耦接構件與殼體之間的軸向長度。
較佳地,耦接構件包含耦接開口,其中輸出軸被設置於耦接開口中。
較佳地,第二控制界面部份掣止表面被設置成密切接近耦接開口。
在較佳實施例中,多個第二控制界面部份掣止表面被設置成密切接近耦接開口。
較佳地,調整構件包含多個調整構件掣止表面。
較佳地,耦接構件包含具有一對突出表面的耦接軸,該對突出表面係在耦接開口的相反兩側,以形成相應的一對第二控制界面部份掣止表面,且該多個調整構件掣止表面包含選擇性地接合耦接軸上的該對突出表面的多個凹入表面。
較佳地,分度結構包含調整構件掣止表面,其接合在殼體處的相應的殼體掣止表面。
較佳地,第一制動臂的第一控制界面部份被可樞轉地耦接於殼體。
較佳地,第一制動臂的第一控制界面部份係在離開活塞的軸向位置而移向殼體的第一軸向端部的位置處被耦接於殼體。
較佳地,第一制動臂的第一控制界面部份係在較為靠近第一軸向端部而較為遠離第二軸向端部的位置 處被耦接於殼體。
較佳地,第一制動臂的第一控制界面部份係密切接近第一軸向端部地被耦接於殼體。
較佳地,第一控制界面部份包含間隔開的第一及第二安裝構件,其中殼體被設置在第一安裝構件與第二安裝構件之間。
在較佳實施例中,裝置另外包含調整構件,其在容室的外部被設置在輸出軸處,其中調整構件調整輸出軸相對於殼體及第二制動臂的第二控制界面部份中的至少一個的位置。
較佳地,調整構件調整輸出軸在殼體與第二控制界面部份之間的軸向長度。
較佳地,調整構件以連續方式調整輸出軸的位置。
較佳地,調整構件旋轉以調整輸出軸的位置。
較佳地,第二制動臂的第二控制界面部份被耦接於輸出軸以相對於輸出軸軸向移動。
較佳地,調整構件將第二控制界面部份相對於輸出軸軸向地移動以調整輸出軸的位置。
較佳地,輸出軸被可滑動地耦接於第二控制界面部份。
較佳地,調整構件包含分度結構,以將調整構件的位置分度。
較佳地,分度結構包含調整構件掣止表面,其接合在第二制動臂的第二控制界面部份上的相應的第二控制界面部份掣止表面。
較佳地,第二控制界面部份包含將輸出軸耦接於第二控制界面部份的耦接構件,且第二控制界面部份掣止表面被設置在耦接構件上。
較佳地,調整構件繞輸出軸旋轉以調整輸出軸在耦接構件與殼體之間的軸向長度。
較佳地,耦接構件包含耦接開口,其中輸出軸被設置於耦接開口中。
較佳地,第二控制界面部份掣止表面被設置成密切接近耦接開口。
較佳地,多個第二控制界面部份掣止表面被設置成密切接近耦接開口。
較佳地,調整構件包含多個調整構件掣止表面。
較佳地,耦接構件包含具有一對突出表面的耦接軸,該對突出表面係在耦接開口的相反兩側,以形成相應的一對第二控制界面部份掣止表面,且該多個調整構件掣止表面包含選擇性地接合耦接軸上的該對突出表面的多個凹入表面。
較佳地,分度結構包含調整構件掣止表面,其接合在殼體處的相應的殼體掣止表面。
在較佳實施例中,裝置包含: 圓柱形內壁,其具有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其中第一壁部界定活塞容室,且其中第二壁部界定積蓄器容室;及活塞,其被設置在活塞容室內,以沿著移動軸線移動;其中從移動軸線至第二壁部的徑向距離大於從移動軸線至第一壁部的徑向距離。
較佳地,第二壁部具有凹面部(concavity)。
較佳地,第二壁部具有溝槽。
較佳地,第二壁部具有相對於移動軸線傾斜的表面。
較佳地,積蓄器容室具有概括地錐形的形狀。
在較佳實施例中,裝置另外包含偏壓構件,其被設置在活塞與殼體的第一軸向端部之間,以將活塞朝向殼體的第二軸向端部偏壓。
較佳地,偏壓構件被設置於積蓄器容室中及於活塞容室中。
較佳地,偏壓構件包含螺旋彈簧。
較佳地,螺旋彈簧具有概括地錐形的形狀。
較佳地,從移動軸線至第一壁部的距離係實質上恆定,以沿著移動軸線形成沿著活塞的實質上整個運動範圍的缸筒。
較佳地,從移動軸線至第二壁部的距離於朝向殼體的第一軸向端部的方向增大。
較佳地,積蓄器容室具有概括地錐形的形狀。
另外的發明特徵會從以下的敘述顯明,並且此些特徵單獨或是與以上特徵及其等效物的組合可形成如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載的進一步發明的基礎。
10‧‧‧自行車制動器裝置
10’‧‧‧制動器裝置
14‧‧‧前叉架
18‧‧‧第一叉架支腿
22‧‧‧第二叉架支腿
26‧‧‧橋接構件
30‧‧‧轉向管
34‧‧‧第一制動臂
34’‧‧‧第二制動臂
38‧‧‧第二制動臂
38’‧‧‧第一制動臂
42‧‧‧第一制動臂安裝部份
42’‧‧‧第二制動臂安裝部份
46‧‧‧第一制動墊安裝部份
46’‧‧‧第二制動墊安裝部份
50‧‧‧第一纜線安裝部份
52‧‧‧第一制動墊安裝開口
53‧‧‧第一制動墊
53’‧‧‧第二制動墊
54‧‧‧第二制動臂安裝部份
54’‧‧‧第一制動臂安裝部份
58‧‧‧第二制動墊安裝部份
58’‧‧‧第一制動墊安裝部份
60‧‧‧第二制動墊安裝開口
61‧‧‧第二制動墊
61’‧‧‧第一制動墊
62‧‧‧第二纜線安裝部份
66‧‧‧第一安裝開口
70‧‧‧第一安裝總成
74‧‧‧輪緣部份
78‧‧‧車輪
82‧‧‧第一安裝底座
86‧‧‧螺母
90‧‧‧螺母
94‧‧‧第一襯套
98‧‧‧墊圈
102‧‧‧間隔件
106‧‧‧墊圈
110‧‧‧第一樞軸
114‧‧‧第一安裝螺栓
118‧‧‧第一安裝凸緣
122‧‧‧第一彈簧安裝部份
126‧‧‧第一襯套安裝部份
130‧‧‧第一螺紋開口
134‧‧‧線圈
138‧‧‧回動彈簧
142‧‧‧開口
146‧‧‧第一凸緣
150‧‧‧第一臂安裝部份
154‧‧‧第一管狀部份
158‧‧‧第一凸緣
162‧‧‧第一閘門橋接件支撐部份
166‧‧‧閘門橋接件
170‧‧‧第一閘門橋接件環圈部
174‧‧‧第二閘門橋接件環圈部
182‧‧‧第一端珠安裝爪部
186‧‧‧第二端珠安裝爪部
190‧‧‧纜線接收槽溝
194‧‧‧第一纜線端珠接收開口
198‧‧‧纜線端珠
202‧‧‧第二纜線端珠接收開口
204‧‧‧彈簧接觸表面
205‧‧‧第一部份或彈簧端部
206‧‧‧滾子安裝耳部
210‧‧‧滾子安裝耳部
214‧‧‧安裝開口
218‧‧‧安裝開口
222‧‧‧間隔件
226‧‧‧滾子
230‧‧‧螺釘
234‧‧‧第二安裝開口
238‧‧‧第二安裝總成
242‧‧‧第二安裝底座
246‧‧‧螺母
250‧‧‧螺母
254‧‧‧第二襯套
258‧‧‧墊圈
262‧‧‧間隔件
266‧‧‧墊圈
270‧‧‧第二樞軸
274‧‧‧第二安裝螺栓
278‧‧‧第二安裝凸緣
282‧‧‧第二彈簧安裝部份
286‧‧‧第二襯套安裝部份
290‧‧‧第二螺紋開口
294‧‧‧第二部份或彈簧端部
298‧‧‧開口
302‧‧‧第二凸緣
306‧‧‧第二臂安裝部份
310‧‧‧第二管狀部份
314‧‧‧第二凸緣
318‧‧‧第二閘門橋接件支撐部份
322‧‧‧傳達構件
326‧‧‧安裝溝槽
330‧‧‧傳達構件安裝部份
334‧‧‧第二操作部份
338‧‧‧第一操作部份
342‧‧‧開口
346‧‧‧槳葉
350‧‧‧第二界面端部
354‧‧‧第一界面端部
358‧‧‧螺紋開口
362‧‧‧調整螺釘
366‧‧‧通道
370‧‧‧纜線安裝壁
374‧‧‧側表面
378‧‧‧螺紋開口
382‧‧‧纜線安裝螺栓
386‧‧‧控制板件
390‧‧‧第一中間控制線絲
394‧‧‧第二中間控制線絲
398‧‧‧主控制線絲
400‧‧‧活塞總成或單元
401‧‧‧液壓流體管線
402‧‧‧活塞軸
403‧‧‧回動彈簧
404‧‧‧殼體
405‧‧‧回動彈簧
406‧‧‧第一部份或第一彈簧端部
407‧‧‧螺旋部份
408‧‧‧第二部份或第二彈簧端部
409‧‧‧第一端部末梢
410‧‧‧開口
411‧‧‧第二端部末梢
412‧‧‧第二控制界面部份
416‧‧‧第一控制界面部份
417‧‧‧第一壁部
418‧‧‧第二壁部
419‧‧‧第一內部表面
420‧‧‧第一軸安裝爪部
421‧‧‧第二內部表面
422‧‧‧第一外部表面
423‧‧‧第二外部表面
424‧‧‧第二軸安裝爪部
425‧‧‧形成最高點的頂峰部
428‧‧‧槽溝
432‧‧‧第一卡匣軸承接收凹部
436‧‧‧第一卡匣軸承
440‧‧‧第二卡匣軸承接收凹部
443‧‧‧間隔件襯套
444‧‧‧第二卡匣軸承
445‧‧‧第一壁部
446‧‧‧第二壁部
447‧‧‧第一內部表面
448‧‧‧第一軸安裝爪部
449‧‧‧第二內部表面
450‧‧‧第一外部表面
451‧‧‧第二外部表面
452‧‧‧第二軸安裝爪部
456‧‧‧槽溝
460‧‧‧第一襯套
461‧‧‧第二卡匣軸承接收開口
462‧‧‧第二襯套
464‧‧‧第一安裝軸
465‧‧‧第二安裝軸
466‧‧‧形成最高點的頂峰部
467‧‧‧第一軸向端部
468‧‧‧第二軸向端部
470‧‧‧傳達構件
474‧‧‧安裝溝槽
478‧‧‧傳達構件安裝部份
482‧‧‧第一操作部份
486‧‧‧第二操作部份
490‧‧‧開口
494‧‧‧凸輪從動件
550‧‧‧活塞總成
566‧‧‧第一壁部
570‧‧‧第二壁部
572‧‧‧內表面
574‧‧‧活塞容室
576‧‧‧內表面
576a‧‧‧內表面
576b‧‧‧內表面
576c‧‧‧內表面
576d‧‧‧內表面
578‧‧‧積蓄器容室
578a‧‧‧積蓄器容室
578b‧‧‧積蓄器容室
578c‧‧‧積蓄器容室
582‧‧‧活塞
586‧‧‧唇密封件
590‧‧‧活塞軸
594‧‧‧彈簧支撐構件
598‧‧‧密封件支撐構件
602‧‧‧襯套
606‧‧‧O形環密封件
610‧‧‧端蓋
610a‧‧‧平坦部
610b‧‧‧圓形部份
614‧‧‧開口
622‧‧‧筆直的有螺紋的端部部份
626‧‧‧調整構件
630‧‧‧交叉定位栓
634‧‧‧較小直徑的圓柱形的端部部份
638‧‧‧較小直徑的圓柱形的端部部份
642‧‧‧較大直徑的圓柱形的中央部份
646‧‧‧中央耦接開口
650‧‧‧第二控制界面部份掣止表面
658‧‧‧調整螺母
660‧‧‧殼體分度結構
662‧‧‧分度臂
662a‧‧‧徑向向外延伸部份
662b‧‧‧軸向延伸部份
662c‧‧‧內表面
666‧‧‧有螺紋的內周邊表面
670‧‧‧調整構件掣止表面
674‧‧‧軸向端面
700‧‧‧凹面部
700’‧‧‧凹面部
704‧‧‧凹面部
708‧‧‧凹面部
708’‧‧‧凹面部
B‧‧‧傳達構件樞轉軸線
D1‧‧‧從傳達構件樞轉軸線至第一界面端部的距離
D2‧‧‧從傳達構件樞轉軸線至第二界面端部的距離
M‧‧‧移動軸線
M1‧‧‧從移動軸線至第一壁部的內表面的距離
M2‧‧‧從移動軸線至第二壁部的內表面的距離
M3‧‧‧從移動軸線至積蓄器容室的內表面的距離
M4‧‧‧從移動軸線至積蓄器容室的內表面的距離
M5‧‧‧從移動軸線至積蓄器容室的內表面的距離
M6‧‧‧從移動軸線至內表面的距離
X1‧‧‧第一樞轉軸線
X1’‧‧‧第二樞轉軸線
X2‧‧‧第二樞轉軸線
X2’‧‧‧第一樞轉軸線
圖1為附接於自行車的前叉架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實施例的前視圖。
圖2為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右側視圖。
圖3為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左側視圖。
圖4為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5為傳達構件的前視圖。
圖6為處於制動釋放位置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部份剖面圖。
圖7為處於制動接合位置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部份剖面圖。
圖8為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另一實施例的下方立體圖。
圖9為圖8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頂部部份的詳細視圖。
圖10為圖8及9所示的實施例中所用的傳達構件的立體圖。
圖11為圖8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後視 圖。
圖12為沿圖13中的線12-12所取的活塞總成的替代性實施例的剖面圖。
圖13為活塞軸與第二制動臂的第二控制界面部份之間的耦接的替代性實施例的詳細視圖。
圖14為活塞軸、交叉定位栓、及調整構件的較詳細視圖。
圖15為處於第一調整狀態的制動器總成的俯視圖。
圖16為處於第二調整狀態的制動器總成的俯視圖。
圖17為積蓄器容室的替代性實施例的示意剖面圖。
圖18為沿圖17中的線18-18所取的視圖。
圖19為沿圖17中的線19-19所取的視圖。
圖20為積蓄器容室的另一替代性實施例的示意剖面圖。
圖21為沿圖20中的線21-21所取的視圖。
圖22為積蓄器容室的另一替代性實施例的示意剖面圖。
圖23為沿圖22中的線23-23所取的視圖,顯示積蓄器容室內的凹面部的第一實施例。
圖24為沿圖22中的線24-24所取的視圖,從不同的軸向位置顯示凹面部。
圖25為沿圖22中的線25-25所取的視圖,顯示積蓄器容室內的凹面部的第二實施例。
圖26為沿圖22中的線26-26所取的視圖,從不同的軸向位置顯示凹面部。
圖1為附接於自行車的前叉架14(亦即,自行車車架構件)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的實施例的前視圖,圖2為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的左側視圖,而圖3為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的右側視圖。前叉架14具有典型的結構,其中第一叉架支腿18及第二叉架支腿22從附接於轉向管30的橋接構件26向下延伸。制動器裝置10包含第一制動臂34及第二制動臂38,其中第一制動臂34被可旋轉地安裝於第一叉架支腿18,且第二制動臂38被可旋轉地安裝於第二叉架支腿22。如圖4更清楚地顯示的,第一制動臂34包含用來將第一制動臂34安裝於第一叉架支腿18的第一制動臂安裝部份42、第一制動墊安裝部份46、及第一控制界面部份,例如第一控制元件附接位置,例如第一纜線安裝部份50。第一制動墊安裝部份46具有第一制動墊安裝開口52,用來以已知的方式安裝第一制動墊53(圖1)。類似地,第二制動臂38包含用來將第二制動臂38安裝於第二叉架支腿22的第二制動臂安裝部份54、第二制動墊安裝部份58、及第二控制界面部份,例如第二控制元件附接位置,例如第二纜線安裝部 份62。第二制動墊安裝部份58具有第二制動墊安裝開口60,用來以已知的方式安裝第二制動墊61。如圖1至3所示,第一制動墊53及第二制動墊61適於(adapted to)摩擦性地接觸車輪78的輪緣部份74。
第一制動臂安裝部份42包含用來接收第一安裝總成70通過的第一安裝開口66。第一安裝總成70包含管狀的第一安裝底座82、螺母86及90、管狀的第一襯套94、墊圈98、間隔件102、墊圈106、管狀的第一樞軸110、及第一安裝螺栓114。第一安裝底座82包含第一安裝凸緣118、第一彈簧安裝部份122、第一襯套安裝部份126、及第一螺紋開口130。第一安裝凸緣118被建構成被熔接或以其他方式附接於第一叉架支腿18。第一彈簧安裝部份122被建構成延伸通過回動彈簧138(亦即,偏壓構件)的螺旋部份134,且第一襯套安裝部份126被建構成被插入至第一襯套94的開口142內。第一襯套94包含第一凸緣146及第一臂安裝部份150,其中第一凸緣146抵靠於螺母90,且第一臂安裝部份150延伸通過第一制動臂安裝部份42的第一安裝開口66。
第一樞軸110包含第一管狀部份154、第一凸緣158、及第一閘門橋接件(gate bridge)支撐部份162。第一管狀部份154延伸通過墊圈106、間隔件102、墊圈98、第一襯套94的第一臂安裝部份150、及螺母86及90,直到第一凸緣158抵靠於墊圈106。閘門橋接件166包含第一閘門橋接件環圈部170及第二閘門橋接件環 圈部174,其中第一閘門橋接件環圈部170被建構成接收第一樞軸110的第一閘門橋接件支撐部份162,使得第一閘門橋接件環圈部170抵靠於第一樞軸110的第一凸緣158。第一安裝螺栓114延伸通過第一樞軸110且螺合至第一安裝底座82的第一螺紋開口130內,以將第一制動臂34軸向地固定於第一叉架支腿18,使得第一制動臂34由第一襯套94支撐,以繞第一樞轉軸線X1旋轉。
第一制動臂34的上方部份從第一制動臂安裝部份42橫向向內地彎折,且在遠末端處形成第一纜線安裝部份50。第一纜線安裝部份50包含板片形狀、互相平行、且弧形的第一及第二端珠(end bead)安裝爪部182及186,而爪部182及186在二者之間形成實質上直立地定向的纜線接收槽溝190。第一端珠安裝爪部182形成用來接收纜線端珠198(圖1)的第一纜線端珠接收開口194,且第二端珠安裝爪部186形成用來接收纜線端珠198的第二纜線端珠接收開口202。
彈簧接觸表面204在第一制動臂安裝部份42與第一制動墊安裝部份46之間形成在第一制動臂34的橫向內側表面上,用來接觸回動彈簧138的第一部份或彈簧端部205。一對具有相應的安裝開口214及218的互相平行、間隔開的滾子安裝耳部206及210在第一制動臂安裝部份42與第一纜線安裝部份50之間被設置在第一制動臂34上。安裝開口214為無螺紋開口,而安裝開口218具有螺紋。安裝耳部206及210彼此間隔開,以在二者之間 接收管狀間隔件222及管狀滾子226。間隔件222及滾子226藉著螺釘230而被可旋轉地安裝在滾子安裝耳部206與滾子安裝耳部210之間,而螺釘230延伸通過安裝耳部206及間隔件222且螺合至有螺紋的安裝開口218內。滾子226以以下會討論的方式作用成為移動界面構件。
第二制動臂安裝部份54包含用來接收第二安裝總成238通過的第二安裝開口234。第二安裝總成238實質上與第一安裝總成70相同。第二安裝總成238包含管狀的第二安裝底座242、螺母246及250、管狀的第二襯套254、墊圈258、間隔件262、墊圈266、管狀的第二樞軸270、及第二安裝螺栓274。第二安裝底座242包含第二安裝凸緣278、第二彈簧安裝部份282、第二襯套安裝部份286、及第二螺紋開口290。第二安裝凸緣278被建構成被熔接或以其他方式附接於第二叉架支腿22。第二彈簧安裝部份282被建構成接合回動彈簧138的第二部份或彈簧端部294,且第二襯套安裝部份286被建構成被插入至第二襯套254的開口298內。第二襯套254包含第二凸緣302及第二臂安裝部份306,其中第二凸緣302抵靠於螺母250,且第二臂安裝部份306延伸通過第二制動臂安裝部份54的第二安裝開口234。
第二樞軸270包含第二管狀部份310、第二凸緣314、及第二閘門橋接件支撐部份318。第二管狀部份310延伸通過墊圈266、間隔件262、墊圈258、第二襯套254的第二臂安裝部份306、及螺母246及250,直到第 二凸緣314抵靠於墊圈266。閘門橋接件166的第二閘門橋接件環圈部174被建構成接收第二樞軸270的第二閘門橋接件支撐部份318,使得第二閘門橋接件環圈部174抵靠於第二凸緣314。第二安裝螺栓274延伸通過第二樞軸270且螺合至第二安裝底座242的第二螺紋開口290內,以將第二制動臂38軸向地固定於第二叉架支腿22,使得第二制動臂38由第二襯套254支撐,以繞第二樞轉軸線X2旋轉。
成為傳達構件322的形式的界面構件被建構及定尺寸成被安裝在形成於第二制動臂38的第二制動臂安裝部份54的直立的安裝溝槽326內。在此實施例中,第二樞轉軸線X2與安裝溝槽326交叉,使得傳達構件322繞與第二樞轉軸線X2同軸的傳達構件樞轉軸線B樞轉。如圖4及5所示,傳達構件322為連續的單件式構件,其包含傳達構件安裝部份330、軸向地薄的桿形的第一操作部份(亦即,第一制動臂界面部份)338、及軸向地厚的第二操作部份(亦即,第二制動臂界面部份)334,其中傳達構件安裝部份330被設置在第一操作部份338與第二操作部份334之間。結果,當傳達構件322被安裝於安裝溝槽326中時,第一操作部份338被設置在第二制動臂38的第二制動臂安裝部份54與第二制動墊安裝部份58之間。
傳達構件安裝部份330形成為具有開口342的軸向地薄的概括地環狀的構件,而開口342被定尺寸成 接收第二襯套254的第二臂安裝部份306通過。第二操作部份334的端部部份形成為軸向地厚的實質上正方形的槳葉346,用來接合被安裝於第一制動臂34的滾子226。軸向地厚的槳葉形的第二操作部份334有助於防止從車輪78被向上地推動的污泥及其他外來物質衝擊於位在第二操作部份334上方的控制結構上。第二操作部份334且特別是槳葉346被定尺寸成在第一制動臂34及第二制動臂38被分別安裝於第一叉架支腿18及第二叉架支腿22時延伸從第二制動臂38至第一制動臂34的實質上整個距離。如圖5所示,第一操作部份338具有第一界面端部354,且第二操作部份334具有第二界面端部350。從傳達構件樞轉軸線B至第二界面端部350的距離D2大於從傳達構件樞轉軸線B至第一界面端部354的距離D1。
螺紋開口358在第二制動臂安裝部份54與第二制動墊安裝部份58之間形成於第二制動臂38,以用來接收成為調整螺釘362的形式的調整構件。調整螺釘362的末梢接觸傳達構件322的第一操作部份338,以用來以連續的方式調整第一操作部份338與第二制動臂38之間的相對位置。
成為開口的形式的通道366在第二制動臂安裝部份54與第二纜線安裝部份62之間形成於第二制動臂38。在此實施例中,通道366形成為實質上在圓周上被封閉的開口,例如完全在圓周上被封閉的開口。通道366被定尺寸成使得通道可接收第一制動臂34的在第一制動臂 安裝部份42上方的部份通過。結果,當沿著第一樞轉軸線X1及第二樞轉軸線X2觀看制動器裝置10時,第一制動臂34與第二制動臂38交叉,使得第一制動臂34的第一纜線安裝部份50及第二制動臂38的第二纜線安裝部份62位在交叉部位的相反兩側。
第二制動臂38的第二纜線安裝部份62從通道366向上延伸,且包含具有側表面374的纜線安裝壁370,其中概括地水平地定向的螺紋開口378形成於側表面374處,以用來接收纜線安裝螺栓382(圖1)。第一纜線安裝部份50及第二纜線安裝部份62被建構成使得當垂直於第一及第二樞轉軸線X1及X2觀看制動器裝置10且第一及第二樞轉軸線X1及X2均水平時,於第一制動臂34的纜線接收槽溝190係與第二制動臂38上的側表面374實質上對準。
如圖1至3所示,在此實施例中,中間控制元件包含概括地三角形的控制板件386、第一中間控制線絲390、及第二中間控制線絲394。第一中間控制線絲390具有附接於控制板件386的右下方頂點的第一端部、及延伸通過於第一制動臂34的第一纜線安裝部份50的纜線接收槽溝190且附接於纜線端珠198的第二端部。第二中間控制線絲394具有附接於控制板件386的左下方頂點的第一端部、及藉著纜線安裝螺栓382而附接於第二制動臂38的第二纜線安裝部份62的側表面374的第二端部。成為主控制線絲398的形式的主控制元件附接於控制板件 386的上方頂點。
裝置的操作顯示在圖6及7中,其中圖6為處於制動釋放位置的制動器裝置10的部份剖面圖,而圖7為處於制動接合位置的制動器裝置10的部份剖面圖。當主控制線絲398被向上拉動時,第一制動臂34的第一纜線安裝部份50及第二制動臂38的第二纜線安裝部份62被向上拉動,因而使第一制動臂34逆時針旋轉且使第二制動臂38順時針旋轉。在此期間,調整螺釘362的末梢壓抵於傳達構件322的第一操作部份338,並且傳達構件322的第二操作部份334的槳葉346壓抵於附接於第一制動臂34的滾子226,以將第一制動臂34及第二制動臂38的移動同步化。因此,傳達構件322也作用成為在第一制動臂34與第二制動臂38之間傳達旋轉力以使得第一制動臂34與第二制動臂38同步地移動的同步化構件。
當主控制線絲398被釋放時,回動彈簧138將第一控制臂34順時針偏壓,以將第一制動墊53移動至制動釋放位置。第一制動臂34的順時針旋轉經由滾子226而被傳達至傳達構件322的第二操作部份334的槳葉346,因而使傳達構件322逆時針旋轉。傳達構件322的逆時針旋轉經由傳達構件322的第一操作部份338而被傳達至於第二制動臂38的調整螺釘362,因而使第二制動臂38逆時針旋轉,以將第二制動墊61移動至制動釋放位置。不像習知技術的制動器裝置,在此只須有一個回動彈簧即可旋轉第一制動臂34及第二制動臂38二者至制動釋 放位置。第二制動臂38除了從傳達構件322所接收的來自回動彈簧138的偏壓力之外未被偏壓。結果,只須較小的操作力即可操作制動器裝置10。另外,如圖5所示,因為從傳達構件樞轉軸線B至第二界面端部350的距離D2大於從傳達構件樞轉軸線B至第一界面端部354的距離D1,所以傳達構件322作用成為提供機械利益的槓桿,使得回動彈簧138的偏壓力從第一制動臂34被有效率地傳達至第二制動臂38。最後,第一制動墊53相對於第二制動墊61的位置可使用調整螺釘362而被容易地調整,以確保第一制動墊53及第二制動墊61相對於車輪78的對稱定位。
因為當垂直於第一及第二樞轉軸線X1及X2觀看制動器裝置10時,於第一制動臂34的纜線接收槽溝190與第二制動臂38上的側表面374實質上在軸向上對準,所以第一中間控制線絲390同樣地與第二中間控制線絲394在軸向上對準。結果,藉著第一中間控制線絲390及第二中間控制線絲394而施加於第一制動臂34及第二制動臂38的軸向力互相平衡,且施加於第一中間控制線絲390及第二中間控制線絲394的扭力減小,因而減小控制線絲上的磨損。另外,在此實施例中,當垂直於第一及第二樞轉軸線X1及X2觀看制動器裝置10時,第一中間控制線絲390及第二中間控制線絲394相對於第一制動臂34及第二制動臂38被實質上在軸向上定心。此組態進一步平衡施加於第一制動臂34及第二制動臂38的軸向力。
雖然以上為發明特徵的各種不同實施例的敘述,但是在不離開本發明的精神及範圍下可採用另外的修改。舉例而言,傳達構件322不須被安裝在安裝溝槽326內。傳達構件322可被安裝在第二制動臂38的外部,或是傳達構件322可被安裝在第一制動臂34上或第一制動臂34的附近。其他的調整構件可被設置用來調整第二制動臂38與傳達構件322的第一操作部份338之間的相對位置。舉例而言,間隔件或某一其他構件或結構可被設置在第二制動臂38與第一操作部份338之間,以用不連續或步進式的方式調整第二制動臂38與第一操作部份338之間的相對位置。通道366不須形成為有界的開口,只要通道366可順應第一制動臂34的通過即可。
雖然制動器裝置10是使用主控制線絲398、控制板件386、第一中間控制線絲390、及第二中間控制線絲394而被操作,但是由傳達構件322所實施的偏壓傳達功能及/或同步化功能可被應用於其他的制動器裝置,例如以下所述的實施例。
圖8至16顯示包含發明特徵的制動器裝置10’的另外實施例。這些實施例包含第一制動臂38’及第二制動臂34’。第一制動臂38’及第二制動臂34’與第一實施例中的第一制動臂34及第二制動臂38共有許多特徵,因此只有差異處會被敘述。例如,第一制動臂38’包含第一制動臂安裝部份54’及用來安裝第一制動墊61’的第一制動墊安裝部份58’,並且被支撐以繞第一樞轉軸線X2’旋 轉。第二制動臂34’包含第二制動臂安裝部份42’及用來安裝第二制動墊53’的第二制動墊安裝部份46’,並且被支撐以繞第二樞轉軸線X1’旋轉。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特徵會被相同地標號。
第一制動臂38’及第二制動臂34’是藉著活塞總成或單元400而被操作,其中活塞總成400接收來自液壓流體管線401的液壓流體,且回應經由液壓流體管線401所接收的液壓流體的壓力而將成為活塞軸402的形式的T形輸出軸選擇性地伸出及縮回。活塞軸402是以已知的方式被設置在活塞總成400的殼體404內的回動彈簧403(圖12)朝向縮回位置偏壓。
如圖11的制動器裝置10’的後視圖所示,第一實施例中的回動彈簧138已由回動彈簧405取代。在此實施例中,回動彈簧405具有第一部份或第一彈簧端部406、螺旋部份407、及第二部份或第二彈簧端部408。第一彈簧端部406包含第一端部末梢409,其中第一端部末梢409被插入至於第一制動臂38’的開口410內。回動彈簧405的螺旋部份407盤繞第二安裝底座242的第二彈簧安裝部份282(圖4),並且第二彈簧端部408接觸第一安裝底座82的第一彈簧安裝部份122(圖4),使得第二彈簧端部408的第二端部末梢411被自由地設置於第二制動臂34’處。結果,第一制動臂38’在圖11中被順時針偏壓,而第二制動臂34’則並不在旋轉上被偏壓(not rotationally biased)。
如圖9及11更清楚地顯示的,為順應活塞總成400,第一制動臂38’包含第一控制界面部份416,且第二制動臂34’包含第二控制界面部份412。第二控制界面部份412包含成為第一壁部417及第二壁部418的形式的第一安裝構件及第二安裝構件,而第一壁部417與第二壁部418在二者之間形成實質上直立地定向的槽溝428。第一壁部417包含第一內部表面419,其面向第二壁部418的第二內部表面421。第一壁部417另外包含相反於第一內部表面419的第一外部表面422,且第二壁部418包含相反於第二內部表面421的第二外部表面423。成為互相平行且弧形的第一及第二軸安裝爪部420及424的形式的第一及第二耦接件被分別設置在第一及第二壁部417及418處。第一軸安裝爪部420形成第一卡匣軸承接收凹部432,用來接收第一卡匣軸承436,並且第二軸安裝爪部424形成第二卡匣軸承接收凹部440,用來接收第二卡匣軸承444及間隔件襯套443。第一卡匣軸承436及第二卡匣軸承444被可旋轉地支撐在T形活塞軸402的相反兩端上。
在此實施例中,第一軸安裝爪部420被安裝於第一壁部417的第一內部表面419成為被整個地設置在第一內部表面419處而不穿透第一壁部417。結果,當從前方觀看時,第一壁部417的第一外部表面422覆蓋第一軸安裝爪部420,以有助於防止外來物質存積在第一軸安裝爪部420處。較佳地,但是並非必定要,第一外部表面 422為凸面,且在其中間部份處具有成為形成最高點的頂峰部(culminating crest)425的形式的脊部,以增進制動器總成的美感外觀及空氣動力學(aerodynamics)。不像第一軸安裝爪部420,第二軸安裝爪部424穿透通過第二壁部418,以方便安裝第一及第二卡匣軸承436及444以及間隔件襯套443。
第一控制界面部份416同樣地包含成為第一壁部445及第二壁部446的形式的第一安裝構件及第二安裝構件,而第一壁部445與第二壁部446在二者之間形成實質上直立地定向且具有充分的寬度以接收活塞總成400的殼體404的槽溝456。第一壁部445包含第一內部表面447,其面向第二壁部446的第二內部表面449。第一壁部445另外包含相反於第一內部表面447的第一外部表面450,且第二壁部446包含相反於第二內部表面449的第二外部表面451。成為互相平行且弧形的第一及第二軸安裝爪部448及452的形式的第一及第二耦接件被分別設置在第一及第二壁部445及446處。第一軸安裝爪部448形成第一卡匣軸承接收凹部(未顯示,但是類似於第一卡匣軸承接收凹部432),用來可樞轉地接收環狀的第一襯套460,並且第二軸安裝爪部452形成第二卡匣軸承接收開口461(圖11),用來可樞轉地接收環狀的第二襯套462。第一襯套460被安裝於從殼體404之側延伸的第一安裝軸464,且第二襯套462被類似地安裝於從殼體404的相反側延伸的第二安裝軸465。
在此實施例中,第一軸安裝爪部448被安裝於第一控制界面部份416的第一壁部445的第一內部表面447成為被整個地設置在第一內部表面447處而不穿透第一壁部445。結果,當從前方觀看時,第一壁部445的第一外部表面450覆蓋第一軸安裝爪部448,以有助於防止外來物質存積在第一軸安裝爪部448處。較佳地,但是並非必定要,第一外部表面450為凸面,且在其中間部份處具有成為形成最高點的頂峰部466的形式的脊部,以增進制動器總成的美感外觀及空氣動力學。不像第一軸安裝爪部448,第二軸安裝爪部452穿透通過第二壁部446,以方便安裝第一及第二襯套460及462。
如圖9更清楚地顯示的,活塞總成400的殼體404具有第一軸向端部467及第二軸向端部468,並且第一制動臂38’的第一控制界面部份416係在殼體404的第一軸向端部467與殼體404的第二軸向端部468之間被耦接於殼體404(經由第一及第二襯套460及462以及第一及第二安裝軸464及465),特別是在離開殼體404的第二軸向端部468而移向殼體404的第一軸向端部467的位置處。較佳地,但是並非必定要,第一制動臂38’的第一控制界面部份416係在較為靠近第一軸向端部467而較為遠離第二軸向端部468的位置處被耦接於殼體404。甚至更佳地,第一制動臂38’的第一控制界面部份416係密切接近第一軸向端部467地被耦接於殼體404。
在此實施例中,傳達構件470被建構及定尺 寸成被安裝在形成於第二制動臂34’的第二制動臂安裝部份42’的直立的安裝溝槽474內。在此實施例中,第二樞轉軸線X1’與安裝溝槽474交叉,使得傳達構件470繞與第二樞轉軸線X1’同軸的傳達構件樞轉軸線B樞轉。如圖10所示,傳達構件470為連續的單件式構件,其包含軸向地薄的傳達構件安裝部份478、軸向地薄的桿形的第一操作部份(亦即,第一制動臂界面部份)482、及軸向地厚的第二操作部份(亦即,第二制動臂界面部份)486,其中傳達構件安裝部份478被設置在第一操作部份482與第二操作部份486之間。結果,當傳達構件470被安裝於安裝溝槽474中時,第一操作部份482被設置在第二制動臂34’的第二制動臂安裝部份42’與第二制動墊安裝部份46’之間。
傳達構件安裝部份478形成為具有開口490的軸向地薄的概括地環狀的構件,而開口490被定尺寸成接收第一襯套94的第一臂安裝部份150(圖4)通過。第二操作部份486形成為軸向地厚的實質上正方形的槳葉凸輪,用來接合在第一制動臂安裝部份54’與第一控制界面部份416之間被安裝於第一制動臂38’的薄桿形的凸輪從動件494。第二操作部份486且特別是槳葉形部份被定尺寸成在第二制動臂34’及第一制動臂38’被分別安裝於第一叉架支腿18及第二叉架支腿22時延伸從第二制動臂34’至第一制動臂38’的實質上整個距離。如同在第一實施例中,軸向地厚的槳葉形的第二操作部份486有助於防止 從車輪78被向上地推動的污泥及其他外來物質衝擊於位在第二操作部份486上方的控制結構上。在此情況中,第二操作部份486有助於防止污泥及其他外來物質衝擊於活塞軸402及殼體404上,以將此種外來物質磨耗殼體404中的密封件或是否則會與活塞軸402的操作發生干擾的機會減至最小。
當活塞總成400伸出活塞軸402以將第二制動臂34’偏壓成逆時針旋轉時,第二制動臂34’的側部壓抵於傳達構件470的第一操作部份482,並且傳達構件470的第二操作部份486壓抵於附接於第一制動臂38’的凸輪從動件494,以將偏壓力從活塞軸402傳達至第一制動臂38’,及將第一制動臂38’及第二制動臂34’的移動同步化。
當活塞總成400縮回活塞軸402時,回動彈簧405將第一制動臂38’偏壓成逆時針旋轉,第一制動臂38’的逆時針旋轉經由凸輪從動件494而被傳達至傳達構件470的第二操作部份486,因而使傳達構件470順時針旋轉。傳達構件470的順時針旋轉經由傳達構件470的第一操作部份482而被傳達至第二制動臂34’,因而使第二制動臂34’順時針旋轉而將第二制動墊53’移動至制動釋放位置,及將第一制動臂38’及第二制動臂34’的移動同步化。
圖12至14為活塞總成或單元550的替代性實施例的詳細視圖。活塞總成550除了以下特別提及者之 外與前一個實施例中的活塞總成400相同,因而已經敘述過的結構已被給予相同的參考數字。如圖12所示,活塞總成550包含具有第一軸向端部467及第二軸向端部468的殼體404。殼體404包含第一壁部566及第二壁部570,其中第一壁部566的內表面572界定中空的圓柱形的活塞容室574,且第二壁部570的內表面576界定中空的積蓄器容室578。積蓄器容室578與活塞容室574流體連通且密切接近(例如相鄰於)活塞容室574,並且被設置在活塞容室574與殼體404的第一軸向端部467之間。
活塞582被設置在活塞容室578內,其中圓形的橡膠唇密封件(lip seal)586繞活塞582被裝配,以用來將活塞582可滑動地且密封地裝配在活塞容室578內,用以沿著移動軸線M移動。從移動軸線M至第一壁部566的內表面572的距離M1實質上恆定,以沿著移動軸線M形成沿著活塞582的實質上整個運動範圍的缸筒。但是,在此實施例中,從移動軸線M至第二壁部570的內表面576的距離M2大於從移動軸線M至第一壁部566的內表面572的距離M1。另外,從移動軸線M至第二壁部570的內表面576的距離M2於朝向殼體404的第一軸向端部467的方向增大,使得積蓄器容室578具有階梯狀的形狀,其形成概括地錐形的形狀,例如截頭錐形(frusto-conical)的形狀。從圖9、12、及13應很明顯,在此二實施例中,第一制動臂38’的第一控制界面部份416係在離開活塞582的軸向位置而移向殼體404的第一 軸向端部467的位置處被耦接於殼體404。
成為活塞軸590的形式的輸出軸被耦接於活塞582,以與活塞582一起沿著移動軸線M移動,其中活塞軸590延伸通過彈簧支撐構件594、通過支撐襯套602的密封件支撐構件598、及通過被安裝於螺合至殼體404的第一軸向端部467內的端蓋610中的橡膠O形環密封件606。端蓋610具有用來接收活塞軸590通過的開口614,使得活塞軸590延伸通過殼體404的第一軸向端部467而至在殼體404的外部的位置。成為上述的螺旋回動彈簧403的形式的偏壓構件被設置於積蓄器容室578及活塞容室574內,且被定位在活塞582與彈簧支撐構件594之間,使得回動彈簧403被設置在活塞582與殼體404的第一軸向端部467之間,以將活塞582朝向殼體404的第二軸向端部468偏壓。在此實施例中,回動彈簧403具有概括地錐形的形狀。與圓柱形的回動彈簧相比,使用錐形形狀的回動彈簧403容許較短的回動彈簧可被使用。結果,殼體404的軸向長度可被減小而提供較為小型的結構。
在此應很明顯,積蓄器容室578相對於活塞容室574的增大的直徑容許積蓄器容室578可積蓄任何可能通過O形環密封件606的外部碎屑。結果,可防止此些碎屑進入活塞容室574,否則碎屑可能會於活塞容室574內由於活塞582的軸向移動而使活塞容室574的內表面572及/或活塞582的唇密封件586磨耗或受損。
如上所述,活塞總成550的結構與先前實施例中的活塞總成400實質上相同。主要差異在於活塞軸590的結構。如圖12至14所示,不像先前實施例中的活塞軸402,活塞軸590具有筆直的有螺紋的端部部份622,其延伸通過位在殼體404的外部的調整構件626,且通過成為耦接軸的形式的耦接構件,其中耦接軸成為交叉定位栓(cross dowel)630的形式。
交叉定位栓630為概括地圓柱形的構件,其具有較小直徑的圓柱形的端部部份634及638、較大直徑的圓柱形的中央部份642、及中央耦接開口646。端部部份634及638被分別裝配在第一及第二卡匣軸承436及444內,以用來將交叉定位栓630耦接於第二制動臂34’的第二控制界面部份412。耦接開口646為無螺紋開口,其被定尺寸成接收活塞軸590的端部部份622通過,使得端部部份622可沿著移動軸線M在耦接開口646內自由地來回移動。密切接近(例如相鄰於)耦接開口646的中央部份642的突出的外周邊表面形成一對第二控制界面部份掣止表面650。
調整構件626包含圓柱形的調整螺母658、及成為多個(例如四個)徑向向外延伸的調整構件掣止構件的形式的殼體分度結構660,其中成為分度臂662的形式的調整構件掣止構件選擇性地接合在端蓋610上成為平坦部610a的形式的相應的殼體掣止構件。每一個分度臂662包含徑向向外延伸部份662a及軸向延伸部份662b, 其中徑向向外延伸部份662a從移動軸線M徑向向外延伸,而軸向延伸部份662b為平行於移動軸線M延伸的板形構件。在此實施例中,每一個軸向延伸部份662b的內表面662c的半徑稍微大於其相應的平坦部610a的半徑,且稍微小於端蓋610的相鄰的圓形部份610b的半徑,使得此多個軸向延伸部份662b寬鬆地(loosely)接合多個平坦部610a,且主要是藉著由端蓋610的圓形部份610b所設定的邊界而被保持於定位。
調整螺母658具有有螺紋的內周邊表面666(圖12),其螺合在活塞軸590的端部部份622的有螺紋的外周邊表面上,使得調整螺母658可以用連續的方式相對於活塞軸590移動。調整螺母658也具有分度結構,其成為繞調整螺母658的軸向端面674均勻地間隔開的多個(例如四個)凹入的調整構件掣止表面670的形式,以將調整螺母658且因此將調整構件626相對於交叉定位栓630的位置分度。更明確地說,每一個調整構件掣止表面670具有在縱向上被截斷的圓筒的形狀,其中在縱向上被截斷的圓筒的軸線係從移動軸線M徑向延伸,並且四個調整構件掣止表面670彼此以90度間隔開,使得對置的成對的掣止表面670可接合交叉定位栓630上的對置的第二控制界面部份掣止表面650。結果,調整構件626可相對於交叉定位栓630以90度的增量在旋轉上被固持於定位。當然,如果想要將調整構件626相對於交叉定位栓630以更精細的增量在旋轉上固持,則可設置更多個調整 構件掣止表面670。
因為調整螺母658以螺紋接合活塞軸590,所以旋轉調整構件626會使調整構件626以連續的方式調整其相對於活塞軸590的軸向位置。在圖13及14中順時針旋轉調整構件626會使調整構件626朝向殼體404的端蓋610移動。在此期間,殼體分度結構660的軸向延伸部份662b從其目前接合的端蓋610的平坦部610a脫離,且摩擦性地滑動越過端蓋610的相鄰的圓形部份610b,直到軸向延伸部份662b接合下一個相鄰的平坦部610a。同時,調整構件掣止表面670從其相應的第二控制界面部份掣止表面650脫離,並且調整螺母658的端面674摩擦性地滑動越過第二控制界面部份掣止表面650,直到接下來的一對在旋轉上相鄰的調整構件掣止表面670接合第二控制界面部份掣止表面650。結果,調整構件626此時較為接近殼體404的端蓋610。因為回動彈簧405將第一制動臂38’的第一控制界面部份416朝向第二制動臂34’的第二控制界面部份412偏壓,所以第二制動臂34’的第二控制界面部份412朝向第一制動臂38’的第一控制界面部份416移動,活塞軸590滑動地進一步伸出至交叉定位栓630的耦接開口646內,並且活塞軸590在端蓋610與交叉定位栓630之間的軸向長度如圖15所示被減小。同時,第二制動臂34’的第二制動墊安裝部份46’移動離開第一制動臂38’的第一制動墊安裝部份58’而至圖15所示的位置。
在圖13及14中逆時針旋轉調整構件626會使調整構件626移動離開殼體404的端蓋610。在此期間,第二制動臂34’的第二控制界面部份412移動離開第一制動臂38’的第一控制界面部份416,活塞軸590滑動地縮回於交叉定位栓630的耦接開口646內,並且活塞軸590在端蓋610與交叉定位栓630之間的軸向長度如圖16所示增大。同時,第二制動臂34’的第二制動墊安裝部份46’朝向第一制動臂38’的第一制動墊安裝部份58’移動至圖16所示的位置。
在以上的實施例中,各種不同組件的尺寸、形狀、位置、或定向可依所想要的被改變。舉例而言,雖然圖12中從積蓄器容室578的內表面576至移動軸線M的距離M2於所有的徑向方向都均勻地增加,使得積蓄器容室578具有概括地截頭錐形的形狀,但是積蓄器容室578可具有許多不同的形狀以積蓄碎屑。舉例而言,在圖17示意地顯示的積蓄器容室578a中,從移動軸線M至積蓄器容室578a的內表面576a的距離M3實質上恆定,以形成如圖17及18示意地顯示的缸筒。但是,從移動軸線M至積蓄器容室578a的內表面576b的距離M4大於距離M3,以形成如圖17及19示意地顯示的概括地半球形的凹面部700。凹面部700較佳地如圖17所示位在積蓄器容室578a的最左端的下方部份處,使得通過O形環密封件606的碎屑可積蓄於凹面部700內。當然,凹面部700可根據應用而位於任何想要的軸向位置處,如圖17中以 虛線顯示的凹面部700’,並且積蓄器容室578a的實際下方部份通常是取決於制動器總成整體的組態。
在圖20示意地顯示的積蓄器容室578b中,從移動軸線M至積蓄器容室578b的內表面576a的距離M3再次地實質上恆定,以形成如同圖17所示的實施例中的缸筒。但是,從移動軸線M至積蓄器容室578b的內表面576c的距離M5大於距離M3,以形成如圖20及21示意地顯示的成為概括地矩形的軸向伸長的溝槽的形式的凹面部704。如同在圖17所示的實施例中,凹面部704較佳地位在積蓄器容室578b的最左端的下方部份處,使得通過O形環密封件606的碎屑可積蓄在凹面部704內。雖然凹面部704被顯示成沿著積蓄器容室578b的下表面只是部份地延伸,但是凹面部704可如圖20中的虛線所示沿著積蓄器容室578b的整個下表面延伸。
在圖22示意地顯示的積蓄器容室578c中,從移動軸線M至積蓄器容室578c的內表面576a的距離M3再次地實質上恆定,以形成如同圖17所示的實施例中的缸筒。但是,積蓄器容室578c的內表面576d相對於表面576a及移動軸線M傾斜,使得從移動軸線M至內表面576d的距離M6軸向地增大,以形成具有傾斜的底部表面的凹面部708。在此實施例中,凹面部708可具有如圖22至24示意地顯示的概括地矩形的軸向伸長的半徑漸減的溝槽的形式,但是凹面部可具有任何想要的形狀,例如圖22、25、及26示意地顯示的概括地弧形的軸向伸長的半 徑漸減的溝槽凹面部708’。雖然傾斜的內表面576d被顯示成沿著積蓄器容室578c的下表面只是部份地延伸,但是傾斜的內表面576d可依所想要的沿著積蓄器容室578c的整個下表面延伸。
顯示成為互相直接連接或接觸的組件可有設置在其間的中間結構。分開的組件可被結合,反之亦然。一個元件的功能可由二個元件來實施,反之亦然。一個元件的功能可由另一個元件來實施,並且功能可在元件之間互換。舉例而言,第二實施例的替代性實施例中的活塞軸590可螺合至交叉定位栓630內,使得調整構件626藉著抵靠於殼體404的端蓋610而操作,使得調整構件626的旋轉會使活塞軸590相對於殼體404伸出及縮回。一個實施例的結構及功能可被採用在另一個實施例中。所有的有利點不須同時呈現在一特別的實施例中。與習知技術不同的每一個獨特特徵不論是單獨或與其他特徵組合也應被視為申請人的另外發明的分開敘述,包含由此些特徵所具體實施的結構及/或功能概念。此處所用的程度術語例如「大致或實質上」、「大約」、及「近似或幾近」表示其所修飾的術語具有使得最終結果不會大幅改變的合理偏差量。因此,本發明的範圍不應受所揭示的特定結構或是對特定結構或特徵在一開始的明顯注意或強調的限制。
34’‧‧‧第二制動臂
38’‧‧‧第一制動臂
42’‧‧‧第二制動臂安裝部份
54’‧‧‧第一制動臂安裝部份
400‧‧‧活塞總成或單元
401‧‧‧液壓流體管線
402‧‧‧活塞軸
404‧‧‧殼體
412‧‧‧第二控制界面部份
416‧‧‧第一控制界面部份
417‧‧‧第一壁部
418‧‧‧第二壁部
419‧‧‧第一內部表面
420‧‧‧第一軸安裝爪部
421‧‧‧第二內部表面
422‧‧‧第一外部表面
423‧‧‧第二外部表面
424‧‧‧第二軸安裝爪部
425‧‧‧形成最高點的頂峰部
428‧‧‧槽溝
432‧‧‧第一卡匣軸承接收凹部
436‧‧‧第一卡匣軸承
440‧‧‧第二卡匣軸承接收凹部
443‧‧‧間隔件襯套
444‧‧‧第二卡匣軸承
445‧‧‧第一壁部
446‧‧‧第二壁部
447‧‧‧第一內部表面
448‧‧‧第一軸安裝爪部
449‧‧‧第二內部表面
450‧‧‧第一外部表面
451‧‧‧第二外部表面
452‧‧‧第二軸安裝爪部
456‧‧‧槽溝
460‧‧‧第一襯套
464‧‧‧第一安裝軸
466‧‧‧形成最高點的頂峰部
467‧‧‧第一軸向端部
468‧‧‧第二軸向端部
470‧‧‧傳達構件
474‧‧‧安裝溝槽
486‧‧‧第二操作部份
494‧‧‧凸輪從動件
B‧‧‧傳達構件樞轉軸線
X1’‧‧‧第二樞轉軸線
X2’‧‧‧第一樞轉軸線

Claims (40)

  1. 一種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包含:第一制動臂,其包含:第一制動臂安裝部份,用來將該第一制動臂可樞轉地安裝於自行車車架構件,以繞第一樞轉軸線樞轉;及第一控制界面部份;第二制動臂,其包含:第二制動臂安裝部份,用來將該第二制動臂可樞轉地安裝於該自行車車架構件,以繞第二樞轉軸線樞轉;及第二控制界面部份;及活塞單元,其包含:殼體,其具有流體容室,其中該殼體具有第一軸向端部及第二軸向端部;活塞,其被可移動地設置在該流體容室內;及輸出軸,其被耦接於該活塞且從該殼體的該第一軸向端部伸出,其中該第二制動臂的該第二控制界面部份被耦接於該輸出軸,且其中該第一制動臂的該第一控制界面部份在該殼體的該第一軸向端部與該殼體的該第二軸向端部之間被耦接於該殼體。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該第一制動臂的該第一控制界面部份被可樞轉地耦接 於該殼體。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該第一制動臂的該第一控制界面部份在離開該活塞的軸向位置而移向該殼體的該第一軸向端部的位置處被耦接於該殼體。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該第一制動臂的該第一控制界面部份係在較為靠近該第一軸向端部而較為遠離該第二軸向端部的位置處被耦接於該殼體。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該第一制動臂的該第一控制界面部份係在密切接近該第一軸向端部的位置處被耦接於該殼體。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該第一控制界面部份包含間隔開的第一及第二安裝構件,其中該殼體被設置在該第一安裝構件與該第二安裝構件之間。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另外包含:調整構件,其在該流體容室的外部被設置在該輸出軸處,其中該調整構件調整該輸出軸相對於該殼體及該第二制動臂的該第二控制界面部份中的至少一個的位置。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該調整構件調整該輸出軸在該殼體與該第二控制界面部份之間的軸向長度。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該調整構件以連續方式調整該輸出軸的該位置。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該調整構件旋轉以調整該輸出軸的該位置。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該第二制動臂的該第二控制界面部份被耦接於該輸出軸以相對於該輸出軸軸向移動。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該調整構件將該第二控制界面部份相對於該輸出軸軸向地移動以調整該輸出軸的該位置。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該輸出軸被可滑動地耦接於該第二控制界面部份。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該調整構件包含分度結構,以將該調整構件的位置分度,該分度結構包含調整構件掣止表面,其接合在該第二制動臂的該第二控制界面部份上的相應的第二控制界面部份掣止表面。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該調整構件包含多個該調整構件掣止表面。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該第二控制界面部份包含將該輸出軸耦接於該第二控制界面部份的耦接構件,且其中該第二控制界面部份掣止表面被設置在該耦接構件上。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該調整構件繞該輸出軸旋轉以調整該輸出軸在該耦接構件與該殼體之間的軸向長度。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該耦接構件包含耦接開口,該輸出軸被設置於該耦接開口中。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該耦接構件包含具有一對突出表面的耦接軸,該對突出表面係在該耦接開口的相反兩側,以形成相應的一對該第二控制界面部份掣止表面,且其中該多個調整構件掣止表面包含選擇性地接合該耦接軸上的該對突出表面的多個凹入表面。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該對第二控制界面部份掣止表面被設置成密切接近該耦接開口。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該流體容室包含:圓柱形內壁,其具有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其中該第一壁部界定活塞容室,且其中該第二壁部界定積蓄器容室,其中該活塞被設置在該活塞容室內,以沿著移動軸線移動,且其中從該移動軸線至該第二壁部的徑向距離大於從該移動軸線至該第一壁部的徑向距離。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該第二壁部具有凹面部。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該第二壁部具有溝槽。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該第二壁部具有相對於該移動軸線傾斜的表面。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另外包含偏壓構件,其被設置在該活塞與該殼體的該第一軸向端部之間,以將該活塞朝向該殼體的該第二軸向端部偏壓。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該偏壓構件被設置於該積蓄器容室中及於該活塞容室中。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該偏壓構件包含螺旋彈簧。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該螺旋彈簧具有概括地錐形的形狀。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從該移動軸線至該第一壁部的該徑向距離係實質上恆定,以沿著該移動軸線形成沿著該活塞的實質上整個運動範圍的缸筒。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從該移動軸線至該第二壁部的該徑向距離於朝向該殼體的該第一軸向端部的方向增大。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該積蓄器容室具有概括地錐形的形狀。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另外包含:偏壓構件,其被操作性地耦接於該第一制動臂,使得該第一制動臂被偏壓於選定的方向;及傳達構件,其被操作性地耦接在該第一制動臂與該第二制動臂之間,以將偏壓力從該偏壓構件傳達至該第二制動臂,該傳達構件傳達該第一制動臂與該第二制動臂之間的移動,使得該第一制動臂與該第二制動臂同步地移動。
  3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該傳達構件包含:傳達構件安裝部份;第一制動臂界面部份;及第二制動臂界面部份,該傳達構件安裝部份被設置在該第一制動臂界面部份與該第二制動臂界面部份之間。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該第一制動臂界面部份從該傳達構件安裝部份延伸以與該第二制動臂介接,且其中該第二制動臂界面部份從該傳達構件安裝部份延伸且被建構成朝向該第一制動臂延伸。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該第二制動臂界面部份在軸向上比該傳達構件安 裝部份及該第一制動臂界面部份中的至少一個厚。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該第二制動臂界面部份包含軸向地厚的槳葉。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該傳達構件安裝部份、該第一制動臂界面部份、及該第二制動臂界面部份形成為連續的單件式構件。
  3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該第二制動臂包含安裝溝槽,其中該傳達構件被建構成被安裝用以繞傳達構件樞轉軸線樞轉,其中該傳達構件樞轉軸線與該安裝溝槽交叉,且其中該傳達構件被定尺寸成被安裝在該安裝溝槽內以繞該傳達構件樞轉軸線樞轉。
  3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8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該第一制動臂界面部份具有第一制動臂界面端部,其中該第二制動臂界面部份具有第二制動臂界面端部,且其中從該傳達構件樞轉軸線至該第二制動臂界面端部的距離大於從該傳達構件樞轉軸線至該第一制動臂界面端部的距離。
  4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 置,另外包含調整構件,其調整該第二制動臂與該第一制動臂界面部份之間的相對位置,該調整構件被設置於該第二制動臂。
TW104122537A 2011-03-04 2012-03-02 自行車制動器裝置 TWI5949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3/041,030 US20120222920A1 (en) 2011-03-04 2011-03-04 Center-pull bicycle brake without cable strain during operation
US13/040,930 US8336680B2 (en) 2011-03-04 2011-03-04 Center-pull bicycle brake with synchronized brake arms
US13/175,731 US8739940B2 (en) 2011-03-04 2011-07-01 Interface member for a bicycle brake
US13/175,687 US8651243B2 (en) 2011-03-04 2011-07-01 Hydraulic rim brake for a bicycle
US13/175,717 US8342295B2 (en) 2011-03-04 2011-07-01 Return spring apparatus for a bicycle brak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1968A true TW201601968A (zh) 2016-01-16
TWI594920B TWI594920B (zh) 2017-08-11

Family

ID=4580819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06991A TWI531505B (zh) 2011-03-04 2012-03-02 自行車制動器裝置
TW104122537A TWI594920B (zh) 2011-03-04 2012-03-02 自行車制動器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06991A TWI531505B (zh) 2011-03-04 2012-03-02 自行車制動器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2) EP2495160B1 (zh)
CN (1) CN102653302B (zh)
TW (2) TWI5315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01362B2 (en) 2015-02-27 2017-07-11 Shimano Inc. Bicycle brake device
US9764794B2 (en) 2015-02-27 2017-09-19 Shimano Inc. Bicycle brake device and bicycle rim brake device
JP6826826B2 (ja) * 2015-06-30 2021-02-10 カンパニョーロ・ソシエタ・ア・レスポンサビリタ・リミタータCampagnolo Societa A Responsabilita Limitata 自転車のブレーキ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462250A (zh) *
FR358535A (fr) * 1905-10-14 1906-02-20 Casimir Capelle Frein-pince à coulisse pour roue arrière ou avant de cycles et motocycles
FR391790A (fr) * 1907-09-05 1908-11-09 Auguste Jean Raymond Lombard Frein pour cycles et motocycles
FR497505A (fr) * 1918-05-27 1919-12-09 Guillaume Pierre Robin Frein pour cycle à serrage latéral par fluide comprimé
FR868090A (fr) * 1940-12-13 1941-12-15 Freins à patins ou à tambour à commande hydraulique avec pompe de commande par rétropédalage
FR907896A (fr) * 1944-11-17 1946-03-25 Frein sur jante pour bicyclette
US3314504A (en) * 1962-02-06 1967-04-18 Altenburger Karl Rim brake
US3338337A (en) 1965-12-15 1967-08-29 Elmer E Freeland Hydraulic cycle brake
GB1093809A (en) * 1966-09-21 1967-12-06 Weinmann Ag Improvements in central-pull brakes for bicycles, mopeds or the like
DE2139770A1 (de) * 1971-08-09 1973-02-22 Werner Prof Dr Ing Roth Progressive felgenbremse
US3899057A (en) * 1972-01-25 1975-08-12 Dba Sa Hydraulic control circuit
US3899056A (en) * 1973-04-30 1975-08-12 Carl L Doerr Hydraulic bicycle brake assembly
JPS5542666U (zh) * 1978-09-13 1980-03-19
JPS5753749Y2 (zh) * 1979-11-14 1982-11-20
JPS6037491U (ja) * 1983-08-23 1985-03-15 吉貝機械金属株式会社 自転車用キヤリパ−ブレ−キ
JPS62177592A (ja) 1986-01-31 1987-08-04 双葉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JPH0314463Y2 (zh) 1986-05-01 1991-03-29
JPS63112995A (ja) 1986-07-07 1988-05-18 セントコ−・インコ−ポレ−テッド 腫瘍関連抗原に特異的なキメラ齧歯類/ヒト免疫グロブリン
JPH0353991Y2 (zh) 1987-01-17 1991-11-27
IT210681Z2 (it) * 1987-04-29 1989-01-11 Campagnolo Spa Freno per bicicletta cicli e simili
IT1211329B (it) 1987-09-29 1989-10-12 Campagnolo Spa Freno per biciclette del tipo a tiro centrale
IT1211330B (it) 1987-09-29 1989-10-12 Campagnolo Spa Freno per biciclette del tipo a tiro centrale
DE8716344U1 (zh) * 1987-12-10 1988-01-28 Altenburger Gmbh & Co Kg, 7893 Jestetten, De
JPH01172995A (ja) 1987-12-28 1989-07-07 Fujitsu Ltd 画面操作方式
JPH01172995U (zh) 1988-05-23 1989-12-07
IT1228338B (it) * 1989-02-10 1991-06-11 Modolo Adamo & C Dispositivo per ottenere la simmetria di funzionamento di un freno per bicicletta.
DE4220854A1 (de) * 1992-06-25 1994-01-05 Magenwirth Gmbh Co Gustav Hydraulisch betätigte Felgenbremse für Fahrräder
IT1257148B (it) * 1992-09-11 1996-01-05 Campagnolo Srl Freno di bicicletta.
US6155383A (en) * 1996-06-11 2000-12-05 Shimano, Inc. Bicycle brake device
DE19726435A1 (de) * 1997-06-23 1998-12-24 Wendler Innovations Gmbh Hydraulische Felgenbremse für Fahrräder
US5960913A (en) * 1999-02-08 1999-10-05 Kuo; Yung-Pin Device for adjusting the brake pad relative to the wheel rim of a bicycle
US6684982B2 (en) * 2002-03-08 2004-02-03 Shimano Inc. Cable disc brake with manual wear adjustment mechanism
DE20319913U1 (de) * 2003-12-19 2004-10-07 Schnura, Axel Felgenbremse
US7182180B2 (en) * 2004-11-26 2007-02-27 Tektro Technology Corporation Bike brake clamp
TWM314159U (en) * 2006-12-29 2007-06-21 Chuhn Chuan Corp Bicycle brake
CN201189931Y (zh) * 2008-04-11 2009-02-04 利奇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同步式刹车器
JP2011102063A (ja) * 2009-11-10 2011-05-26 Bridgestone Cycle Co 自転車用ブレーキ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37334B1 (en) 2018-06-06
TW201240869A (en) 2012-10-16
TWI531505B (zh) 2016-05-01
EP2495160B1 (en) 2018-05-09
EP3037334A1 (en) 2016-06-29
TWI594920B (zh) 2017-08-11
CN102653302B (zh) 2017-03-15
EP2495160A3 (en) 2014-03-12
EP2495160A2 (en) 2012-09-05
CN102653302A (zh) 2012-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39940B2 (en) Interface member for a bicycle brake
TWI594920B (zh) 自行車制動器裝置
TWI441752B (zh) 液壓制動器致動裝置
CN103085927B (zh) 液压轮圈制动器
US8720651B2 (en) Reversible hydraulic caliper brake for a bicycle
US8997943B2 (en) Bicycle brake with synchronized brake arms
US10160515B2 (en) Device for actuating the front derailleur of a bicycle
US8342295B2 (en) Return spring apparatus for a bicycle brake
US9150275B2 (en) Hydraulic connector arrangement
TWI558603B (zh) 自行車制動裝置
US10378604B2 (en) Slack adjuster for a drum brake of a vehicle air braking system
US8662258B2 (en) Bicycle having brake with quick release mechanism
US8651243B2 (en) Hydraulic rim brake for a bicycle
CN205371411U (zh) 制动器间隙自动调整机构总成
CN101782122B (zh) 汽车制动间隙手动调整臂的指示装置
CN205383207U (zh) 一种活塞推杆限位机构
CN201902487U (zh) 汽车调整臂的显示装置
CN110608244B (zh) 鼓式制动器及车辆
CN208946147U (zh) 机器人行走轮安装结构
CN201615160U (zh) 汽车制动间隙手动调整臂的指示装置
KR101480425B1 (ko) 다절링크를 이용한 회전각도 변환장치
CN204805395U (zh) 直调式手动刹车调整臂
CN116397988A (zh) 能定位在所转至角度处的阻尼转轴
TWM593485U (zh) 可更換式鼓煞間隙自動補償裝置
ITBG20100003A1 (it) Ruota a gusci laterali intercambiabili per motociclette, particolarmente a mezzi di frenatura centrali a posizione angolare varia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