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01824A - 聚合物微粒子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聚合物微粒子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01824A
TW201601824A TW104118593A TW104118593A TW201601824A TW 201601824 A TW201601824 A TW 201601824A TW 104118593 A TW104118593 A TW 104118593A TW 104118593 A TW104118593 A TW 104118593A TW 201601824 A TW201601824 A TW 20160182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lymer
solvent
organic solvent
acid
microparticl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185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32952B (zh
Inventor
Yoshinori Kondo
Yuji Echigo
Akira Kitamura
Hiroshi Takezaki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Industri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Industries filed Critical Toray Industries
Publication of TW2016018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18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29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295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3/00Processes of treating or compound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3/12Powdering or granulating
    • C08J3/16Powdering or granulating by coagulating dispers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3/00Processes of treating or compound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3/12Powdering or granulating
    • C08J3/14Powdering or granulating by precipitation from solu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5/00Flow mixers; Mixers for falling materials, e.g. solid p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BPREPARATION OR PRE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MAKING GRANULES OR PREFORMS; RECOVERY OF PLASTICS OR OTHER CONSTITUENTS OF WASTE MATERIAL CONTAINING PLASTICS
    • B29B9/00Making granu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BPREPARATION OR PRE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MAKING GRANULES OR PREFORMS; RECOVERY OF PLASTICS OR OTHER CONSTITUENTS OF WASTE MATERIAL CONTAINING PLASTICS
    • B29B9/00Making granules
    • B29B9/12Making granul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e or composi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BPREPARATION OR PRE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MAKING GRANULES OR PREFORMS; RECOVERY OF PLASTICS OR OTHER CONSTITUENTS OF WASTE MATERIAL CONTAINING PLASTICS
    • B29B9/00Making granules
    • B29B9/12Making granul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e or composition
    • B29B2009/125Micropellets, microgranules, microparticl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67/04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 carboxylic acids, e.g. lacto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81/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sulfur with or without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only; Polysulfones;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81/06Polysulfones; Polyethersulfo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29/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n alcohol, ether, aldehydo, ketonic, acetal, or ketal radical; Hydrolysed polymers of esters of unsaturated alcohols with saturated carboxylic acids;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
    • C08J2429/02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cohols
    • C08J2429/04Polyvinyl alcohol; Partially hydrolysed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of unsaturated alcohols with saturated carboxylic ac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39/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single or double bond to nitrogen or by a heterocyclic ring containing nitroge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39/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monome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rings having nitrogen as ring member
    • C08J2439/06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N-vinyl-pyrrolido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67/04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 carboxylic acids, e.g. lacton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rocesses Of Treat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聚合物微粒子之製造方法,其特徵係將聚合物A、聚合物B及有機溶劑溶解混合時,在相分離為以聚合物A作為主成分的溶液相、與以聚合物B作為主成分的溶液相之雙相系統中,將聚合物A、聚合物B及有機溶劑連續供應給混合裝置,使乳膠形成後,再供應給容器,在容器內連續添加聚合物A的貧溶劑,使聚合物A析出,並連續取出聚合物A微粒子。 本發明係提供利用有效率的製法便可大量生產,且連續微粒子化並製造平均粒徑變動或粒徑分佈指數較小的聚合物微粒子之方法。

Description

聚合物微粒子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聚合物微粒子之製造方法,更詳言之,係關於簡便製造粒徑分佈較小之聚合物微粒子的方法。
所謂聚合物微粒子,係指包含聚合物的微粒子,一般而言,其直徑係從數十nm至數百μm大小的各式各樣微粒子。聚合物微粒子係不同於薄膜、纖維、射出成形品、擠出成形品等聚合物成形品,利用其比表面積較大的觀點、或微粒子的構造,而被使用於各種材料的改質、改良。主要用途係可列舉:化妝品的改質劑、碳粉用添加劑、塗料等的流變改質劑、醫療用診斷檢查劑、以及對汽車材料、建築材料等成形品的添加劑等。特別係近年應用聚合物微粒子的微粒子構造,並搭配雷射加工技術,而被使用作為屬於客製化成形品製作手法之快速原型(rapid prototyping)、快速製造的原料。
再者,近年針對聚合物微粒子,要求耐熱性、耐溶劑性高,且粒徑分佈更均勻的聚合物微粒子。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截至目前為止,已知有將2種聚合物溶解於有機溶劑中,藉由使包含各自相之乳膠接觸貧溶劑,而使聚合物微粒子形成 的聚合物微粒子之製造方法(專利文獻1)。
本方法係具有乳膠徑的調節容易,且其粒徑分佈狹窄的特徵,同時對廣範圍之聚合物種均可微粒子化的有效手法,特別係針對獲得玻璃轉移溫度、熔解溫度較高之工程塑膠、高耐熱聚合物之微粒子而言,係屬有效的手法。
再者,若根據專利文獻2,藉由控制形成乳膠時的攪拌雷諾數,即便於加大製造規模的情況,仍可製造具有均勻粒徑分佈的聚合物微粒子。
已知該等手法為使各批次的平均粒徑安定化,必需控制使微粒子析出時的攪拌條件、溫度條件等。
另一方面,可應用於二氧化矽微粒子等之連續合成方法的次微米尺寸以上微粒子之製造方法,已知有將矽化合物使用能連續合成的靜態混合器進行混合之方法(專利文獻3)。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09/142231號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3-177532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07-254176號公報
但是,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2記載的製造方法,係施行批次生產,會有每批次的平均粒徑變動之可能性。又,當依大規模進行製造時,要求能生產效率化、且設備小型化的連續生產。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有效率、能大量生產、且平均粒徑變動或粒徑分佈指數較小的聚合物微粒子之製造方法。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之聚合物微粒子之製造方法係具有下述構成。即,一種聚合物微粒子之製造方法,係將聚合物A、聚合物B及有機溶劑溶解混合時,在相分離為以聚合物A作為主成分的溶液相、與以聚合物B作為主成分的溶液相之雙相系統中,將含有聚合物A、聚合物B及有機溶劑的乳膠、及聚合物A的貧溶劑連續添加於容器中,使聚合物A析出,並從容器中連續取出聚合物A微粒子。
本發明之聚合物微粒子之製造方法,較佳係將聚合物A、聚合物B及有機溶劑連續供應給混合裝置,而將所形成的乳膠添加至容器。
本發明之聚合物微粒子之製造方法,較佳係將聚合物A溶解於有機溶劑的溶液、與聚合物B溶解於有機溶劑的溶液,分別連續供應給混合裝置,而將所形成的乳膠添加至容器。
本發明之聚合物微粒子之製造方法,較佳係相分離為雙相時,各相之有機溶劑相同。
本發明之聚合物微粒子之製造方法,較佳係從2個地方以上的添加口添加貧溶劑。
本發明之聚合物微粒子之製造方法,較佳係容器為管狀容器。
本發明之聚合物微粒子之製造方法,較佳係混合裝置為管狀混合裝置。
本發明之聚合物微粒子之製造方法,較佳係混合裝置為內部容納有靜態混合構造物的混合裝置。
本發明之聚合物微粒子之製造方法,較佳係在經連續 形成乳膠與添加貧溶劑的管狀容器內實施。
藉由本發明,利用有效率的製法便可大量生產,且可連續微粒子化並製造平均粒徑變動小、粒徑分佈指數小的聚合物微粒子。
1‧‧‧聚合物A溶解槽
2‧‧‧聚合物B溶解槽
3‧‧‧供應泵
4‧‧‧管狀混合裝置
5‧‧‧貧溶劑添加泵
6‧‧‧貧溶劑添加管線
7‧‧‧管狀容器
圖1係表示本微粒子製造方法所使用之微粒子製造裝置之一例的概略圖。
以下,針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
本發明的聚合物微粒子之製造方法,係使聚合物A、聚合物B及有機溶劑溶解混合,並在相分離為以聚合物A作為主成分的溶液相(以下有時亦稱聚合物A溶液相)、與以聚合物B作為主成分的溶液相(以下有時亦稱聚合物B溶液相)之雙相系統中,在管狀混合裝置內使乳膠連續形成後,藉由使聚合物A的貧溶劑連續接觸,而使聚合物A析出。
上述中,所謂「使聚合物A、聚合物B及有機溶劑溶解混合,並相分離為以聚合物A作為主成分的溶液相、及以聚合物B作為主成分的溶液相之雙相系統」,係在將聚合物A、聚合物B及有機溶劑混合時,分為主要含有聚合物A之溶液相、及主要含有聚合物B之溶液相的雙相系統。
藉由使用形成此種相分離的系統,在進行相分離的條件下施行混合而使乳化,便可使乳膠形成。
另外,上述中,關於聚合物是否溶解,係利用在實施本發明的溫度下,即在將聚合物A與聚合物B溶解混合而使雙相分離時的溫度下,相對於有機溶劑是否有溶解超過1質量%進行判斷。
該乳膠係聚合物A溶液相形成分散相、聚合物B溶液相形成連續相,並且對該乳膠,藉由使聚合物A的貧溶劑接觸,而從乳膠中的聚合物A溶液相中析出聚合物A,便可獲得由聚合物A所構成的聚合物微粒子。
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中,在使用聚合物A、聚合物B、溶解該等之有機溶劑、及聚合物A之貧溶劑,便能獲得本發明之聚合物微粒子之前提下,其組合並無特別的限制,本發明中,所謂聚合物A係指高分子聚合物,較佳係非天然存在的合成聚合物、更佳係非水溶性聚合物,作為其例係可列舉熱可塑性樹脂、熱硬化性樹脂。
作為熱可塑性樹脂,具體而言,可列舉:乙烯系聚合物、聚酯、聚醯胺、聚伸芳基醚、聚伸芳基硫醚、聚醚碸、聚碸、聚醚酮、聚醚醚酮、聚胺甲酸乙酯、聚碳酸酯、聚醯胺醯亞胺、聚醯亞胺、聚醚醯亞胺、聚縮醛、聚矽氧、及該等的共聚物等。
本發明的聚合物A亦可使用熱硬化性樹脂,具體而言,可列舉:環氧樹脂、苯并樹脂、乙烯酯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胺甲酸乙酯樹脂、酚樹脂、三聚氰胺樹脂、順丁烯二醯亞胺樹脂、氰酸酯樹脂、及脲樹脂等。
該等之中,從耐熱性、接著性高的觀點,較佳係使用環氧樹脂。環氧樹脂係可使用例如:由分子內具有羥基之化合物與 表氯醇所獲得的縮水甘油醚型環氧樹脂、由分子內具有胺基之化合物與表氯醇所獲得的縮水甘油胺型環氧樹脂、由分子內具有烴基之化合物與表氯醇所獲得的縮水甘油酯型環氧樹脂、由分子內具有雙鍵之化合物進行氧化所獲得的脂環式環氧樹脂、或者在分子內混雜著由該等之中選擇2種以上形式之基的環氧樹脂等。
再者,能與環氧樹脂組合使用硬化劑。作為可與環氧樹脂組合使用的硬化劑,係可列舉例如:芳香族胺、脂肪族胺、聚醯胺胺、羧酸酐與路易士酸錯合物、酸系硬化觸媒、鹼系硬化觸媒等。
本發明中使用作為聚合物A的較佳樹脂,係高耐熱性的聚合物,玻璃轉移溫度或熔解溫度超過100℃的樹脂。具體例示係可列舉:聚醚碸、聚碳酸酯、聚醯胺、聚伸苯醚、聚醚醯亞胺、聚伸苯硫、聚烯烴、聚碸、聚酯、非晶聚芳酯、聚醯胺醯亞胺、聚醚酮、聚醚醚酮、環氧樹脂、聚酯系熱可塑性彈性體等,更佳係結晶性熱可塑性樹脂。
上述聚合物A係可使用1種以上。
該等較佳樹脂係熱及/或機械性質優異,使用其所獲得的微粒子亦可縮小粒徑分佈,就亦能應用於使用習知微粒子所無法達成之用途的觀點而言較佳。
聚合物A的較佳重量平均分子量上限,較佳係100,000,000、更佳係10,000,000、進而更佳係1,000,000、特佳係500,000、最佳係100,000。且,聚合物A的較佳重量平均分子量下限,較佳係1,000、更佳係2,000、特佳係5,000、最佳係10,000。
此處所謂重量平均分子量,係指利用使用二甲基甲醯 胺作為有機溶劑的凝膠滲透色層分析儀(GPC)進行測定,並依聚苯乙烯換算的重量平均分子量。
關於在利用二甲基甲醯胺無法測定的情況係使用四氫呋喃施行測定,在還是無法測定的情況便使用六氟異丙醇施行測定,在六氟異丙醇仍無法測定的情況便使用2-氯萘施行測定。
本發明中,作為聚合物A,從本發明係以當與貧溶劑接觸時使微粒子析出為重點之觀點,較佳係不會溶解於貧溶劑者、更佳係不會溶解於後述貧溶劑的聚合物、特佳係非水溶性聚合物。
此處所謂非水溶性聚合物,係指對室溫下之水的溶解度在1質量%以下、較佳係0.5質量%以下、更佳係0.1質量%以下的聚合物。
所謂結晶性熱可塑性樹脂,係指聚合物內部的結晶相與非晶相中,具有結晶部分者,該等係利用示差掃描熱量測定法(DSC法)便可判斷。即,指在DSC測定中有被測定到熔解熱量者。較佳係熔解熱量值達1J/g以上、較佳達2J/g以上、更佳達5J/g以上、特佳達10J/g以上的聚合物。此時,DSC測定係指使從30℃起至較該聚合物熔點超過30℃的溫度之溫度範圍,依20℃/分的升溫速度進行1次升溫後,經保持1分鐘後,再依20℃/分降溫至0℃並保持1分鐘後,再度依20℃/分升溫時所測定的熔解熱量。
作為本發明的聚合物B係可列舉:熱可塑性樹脂、熱硬化性樹脂,較佳係會溶解於本發明中所使用之溶解聚合物A之有機溶劑及聚合物A之貧溶劑者,其中,就工業上處置性優異的觀點,更佳係會溶解於上述溶劑、且會溶解於醇系溶劑或水者,特佳係會溶解於有機溶劑、且會溶解於甲醇、乙醇或水者。
聚合物B的具體例示,係可列舉:聚(乙烯醇)[亦可為完全皂化型或部分皂化型的聚(乙烯醇)]、聚(乙烯醇-乙烯)共聚物[亦可為完全皂化型或部分皂化型的聚(乙烯醇-乙烯)共聚物]、聚乙烯吡咯啶酮、聚(乙二醇)、蔗糖脂肪酸酯、聚(氧乙烯脂肪酸酯)、聚(氧乙烯月桂脂肪酸酯)、聚(氧乙二醇單脂肪酸酯)、聚(氧乙烯烷基苯醚)、聚(氧烷基醚)、聚丙烯酸、聚丙烯酸鈉、聚甲基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鈉、聚苯乙烯磺酸、聚苯乙烯磺酸鈉、聚乙烯基吡咯烷氯化物(poly(vinyl pyrrolidinium chloride))、聚(苯乙烯-順丁烯二酸)共聚物、胺基聚(丙烯醯胺)、聚(對乙烯酚)、聚烯丙胺、聚乙烯醚、聚乙烯甲醛、聚(丙烯醯胺)、聚(甲基丙烯醯胺)、聚(氧乙烯胺)、聚(乙烯吡咯啶酮)、聚(乙烯吡啶)、聚胺基碸、聚乙烯亞胺等合成樹脂;麥芽糖、纖維雙糖(cellobiose)、乳糖、蔗糖等二醣類;纖維素、幾丁聚醣、羥乙基纖維素、羥丙基纖維素、甲基纖維素、乙基纖維素、乙羥纖維素、羧甲基乙基纖維素、羧甲基纖維素、羧甲基纖維素鈉、纖維素酯等纖維素衍生物;直鏈澱粉及其衍生物、澱粉及其衍生物、糊精、環糊精、海藻酸鈉及其衍生物等多醣類或其衍生物;明膠、酪蛋白、膠原、白蛋白、絲纖維蛋白(fibroin)、角蛋白(keratin)、纖維蛋白(fibrin)、鹿角菜膠、硫酸軟骨膠、阿拉伯膠、瓊脂、蛋白質等,較佳係聚(乙烯醇)[亦可為完全皂化型或部分皂化型的聚(乙烯醇)]、聚(乙烯醇-乙烯)共聚物[亦可為完全皂化型或部分皂化型的聚(乙烯醇-乙烯)共聚物]、聚乙二醇、蔗糖脂肪酸酯、聚(氧乙烯烷基苯醚)、聚(氧烷基醚)、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羧甲基纖維素、羥乙基纖維素、羥丙基纖維素、甲基纖維素、乙基纖維素、乙羥纖維素、羧甲基乙基纖維素、羧甲基纖維素、羧甲基 纖維素鈉、纖維素酯等纖維素衍生物、聚乙烯吡咯啶酮;更佳係聚(乙烯醇)[亦可為完全皂化型或部分皂化型的聚(乙烯醇)]、聚(乙烯醇-乙烯)共聚物[亦可為完全皂化型或部分皂化型的聚(乙烯醇-乙烯)共聚物]、聚乙二醇、羧甲基纖維素、羥乙基纖維素、羥丙基纖維素、甲基纖維素、乙基纖維素、乙羥纖維素、羧甲基乙基纖維素、羧甲基纖維素、羧甲基纖維素鈉、纖維素酯等纖維素衍生物、聚乙烯吡咯啶酮;特佳係聚(乙烯醇)[亦可為完全皂化型或部分皂化型的聚(乙烯醇)]、聚(乙二醇)、羧甲基纖維素、羥乙基纖維素、羧丙基纖維素、甲基纖維素、乙基纖維素、乙羥纖維素等纖維素衍生物、聚乙烯吡咯啶酮。
聚合物B的較佳重量平均分子量上限,較佳係100,000,000、更佳係10,000,000、進而更佳係1,000,000、特佳係500,000、最佳係100,000。且,聚合物B的較佳重量平均分子量下限,較佳係1,000、更佳係2,000、特佳係5,000、最佳係10,000。
此處所謂重量平均分子量,係指利用使用水作為溶劑的凝膠滲透色層分析儀(GPC)進行測定,依聚乙二醇換算的重量平均分子量。
在利用水無法測定的情況係使用二甲基甲醯胺,在其仍無法測定的情況便使用四氫呋喃,在還是無法測定的情況便使用六氟異丙醇。
使聚合物A與聚合物B溶解的有機溶劑,係能溶解所使用之聚合物A、聚合物B的溶劑,配合各聚合物的種類再行選擇。
具體例係可列舉: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 正癸烷、正十二烷、正十三烷、環己烷、環戊烷等脂肪族烴系溶劑;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烴系溶劑;醋酸乙酯、醋酸甲酯等酯系溶劑;氯仿、溴仿、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1,1,1-三氯乙烷、氯苯、2,6-二氯甲苯等鹵化烴系溶劑;丙酮、甲乙酮、甲基異丁酮、甲基丁酮等酮系溶劑;甲醇、乙醇、1-丙醇、2-丙醇等醇系溶劑;N-甲基-2-吡咯啶酮、二甲亞碸、N,N-二甲基甲醯胺、N,N-二甲基乙醯胺、碳酸伸丙酯、三甲基磷酸、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環丁碸等非質子性極性溶劑;甲酸、醋酸、丙酸、丁酸、乳酸等羧酸溶劑;茴香醚、二乙醚、四氫呋喃、二異丙醚、二烷、二甘二甲醚(diglyme)、二甲氧基乙烷等醚系溶劑;或該等的混合物。較佳係芳香族烴系溶劑、脂肪族烴系溶劑、鹵化烴系溶劑、醇系溶劑、醚系溶劑、非質子性極性溶劑、羧酸溶劑;更佳係屬於水溶性溶劑的醇系溶劑、非質子性極性溶劑、羧酸溶劑;特佳係非質子性極性溶劑、羧酸溶劑;就取得容易,且能溶解廣範圍聚合物的觀點,並從對聚合物A的應用範圍廣,且可與水或醇系溶劑等能使用作為後述貧溶劑之較佳溶劑均勻混合的觀點,最佳係N-甲基-2-吡咯啶酮、二甲亞碸、N,N-二甲基甲醯胺、N,N-二甲基乙醯胺、碳酸伸丙酯、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甲酸、醋酸。
該等有機溶劑可使用複數種,亦可混合使用,但就粒徑相對較小,且能獲得粒徑分佈較小的微粒子之觀點,以及就避免使用完畢之有機溶劑回收時的分離步驟煩雜、減輕製造上之製程負荷的觀點,較佳係單一有機溶劑,更佳係會溶解聚合物A及聚合物B雙方的單一有機溶劑。
本發明中所謂聚合物A的貧溶劑,係指不會使聚合物 A溶解的溶劑。所謂不會使溶解的溶劑,係指聚合物A對貧溶劑的溶解度在1質量%以下、更佳係0.5質量%以下、特佳係0.1質量%以下。
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係使用聚合物A之貧溶劑,該貧溶劑較佳係聚合物A之貧溶劑,且會溶解聚合物B的有機溶劑。藉此,便可效率佳地使由聚合物A所構成的聚合物微粒子析出。又,較佳係溶解聚合物A及聚合物B的有機溶劑、與聚合物A的貧溶劑呈均勻混合。
為使聚合物A效率佳地析出,聚合物A與聚合物A之貧溶劑的溶解度參數(以下有時亦稱SP值)差係越大越好。其下限較佳係1(J/cm3)1/2以上、更佳係2(J/cm3)1/2以上、特佳係3(J/cm3)1/2以上、最佳係4(J/cm3)1/2以上。又,上限並無特別的限制,從與溶解聚合物A及聚合物B的有機溶劑間之親和性的觀點,較佳係20(J/cm3)1/2以下、更佳係18(J/cm3)1/2以下、特佳係16(J/cm3)1/2以下、最佳係14(J/cm3)1/2以下。
本發明的貧溶劑係有機溶劑或水,所使用之聚合物A的種類,較理想係依照所使用之聚合物A、B雙方的種類進行各種變化。具體例示係可列舉含有從: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正癸烷、正十二烷、正十三烷、環己烷、環戊烷等脂肪族烴系溶劑;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烴系溶劑;醋酸乙酯、醋酸甲酯等酯系溶劑;氯仿、溴仿、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1,1,1-三氯乙烷、氯苯、2,6-二氯甲苯等鹵化烴系溶劑;丙酮、甲乙酮、甲基異丁酮、甲基丁酮等酮系溶劑;甲醇、乙醇、1-丙醇、2-丙醇等醇系溶劑;二甲亞碸、N,N-二甲基甲醯胺、N,N-二甲基乙醯胺、三甲基磷酸、 N-甲基-2-吡咯啶酮、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環丁碸等非質子性極性溶劑;甲酸、醋酸、丙酸、丁酸、乳酸等羧酸溶劑;茴香醚、二乙醚、四氫呋喃、二異丙醚、二烷、二甘二甲醚、二甲氧基乙烷等醚系溶劑;水之中選擇至少1種以上的溶劑等。
從使聚合物A有效率地微粒子化的觀點,較佳係芳香族烴系溶劑、脂肪族烴系溶劑、醇系溶劑、醚系溶劑、水,更佳係醇系溶劑、水,特佳係水。
另外,實施本發明時,亦可於所使用之溶劑的沸點以上實施,此時,較佳係在耐壓容器內於加壓條件下實施。
本發明中,藉由適當選擇組合聚合物A、聚合物B、溶解該等的有機溶劑、及聚合物A之貧溶劑,便可有效率地使聚合物A析出而獲得聚合物微粒子。
使聚合物A、B、溶解該等的有機溶劑混合溶解之溶液,必需相分離為以聚合物A作為主成分的溶液相、與以聚合物B作為主成分的溶液相之雙相。此時,以聚合物A作為主成分的溶液相之有機溶劑、及以聚合物B作為主成分的有機溶劑係可為相同或不同,較佳係實質上相同的有機溶劑。
形成雙相分離狀態的條件係依照聚合物A、B的種類、聚合物A、B的分子量、有機溶劑的種類、聚合物A、B的濃度、以及實施發明時的溫度、壓力而有所差異。
為能獲得容易成為相分離狀態的條件,較佳係聚合物A與聚合物B的SP值差較大。
此時,SP值差較佳係達1(J/cm3)1/2以上、更佳係達2(J/cm3)1/2以上、進而更佳係達3(J/cm3)1/2以上、特佳係達5(J/cm3)1/2 以上、最佳係達8(J/cm3)1/2以上。若SP值在該範圍內,便可輕易地相分離。
在聚合物A與聚合物B雙方均能溶解於有機溶劑之前提下,並無特別的限制,SP值差的上限較佳係20(J/cm3)1/2以下、更佳係15(J/cm3)1/2以下、特佳係10(J/cm3)1/2以下。
此處所謂SP值,係指根據Fedor推算法所計算得的值,且係以凝集能量密度與莫耳分子容積為基礎所計算得的值(以下亦稱計算法)(「SP值基礎‧應用與計算方法」山本秀樹著、情報機構股份有限公司、平成17年3月31日出版)。
在利用本方法而無法計算的情況,便取而代之,藉由對已知溶解度參數的有機溶劑是否溶解的判定,利用實驗法計算出SP值(以下亦稱實驗法)(「聚合物手冊第4版(Polymer Handbook Fourth Edition)」J.Brand著、Wiley公司1998年出版)。
再者,關於含有橡膠質聚合物的乙烯系聚合物等,利用上述手法取得基質樹脂的SP值,並將其設為所使用者。
為選擇成為相分離狀態的條件,藉由使聚合物A、聚合物B、及溶解該等的有機溶劑之3成分比率變化的狀態觀察,利用以簡單預備實驗可製成之三成分相圖,便可判斷。
相圖的製成係當使聚合物A、B、及溶劑依任意比例混合溶解,並施行靜置時,從至少3處以上、較佳係5處以上、更佳係10處以上的地方實施判定是否有生成界面,藉由區分分離為雙相的區域、及成為單相的區域,便可充分確認成為相分離狀態的條件。
此時,為判定是否屬相分離狀態,便針對聚合物A、 B,於欲實施本發明的溫度、壓力下,調整為任意聚合物A、B及溶劑比之後,使聚合物A、B完全溶解,待溶解後施行充分攪拌,放置3日,確認是否有巨觀相分離。
但是,當成為充分安定的乳膠時,即便放置3日後仍有不會出現巨觀相分離的情況。此情況,係使用光學顯微鏡‧相位差顯微鏡等確認是否有微觀相分離,而判斷相分離。
相分離係藉由在溶劑中分離為以聚合物A為主的聚合物A溶液相、與以聚合物B為主的聚合物B溶液相而形成。此時,聚合物A溶液相係以聚合物A為主所分配的相,聚合物B溶液相係以聚合物B為主所分配的相。此時,聚合物A溶液相與聚合物B溶液相係具有對應於聚合物A、B之種類與使用量的體積比。
能獲得相分離狀態、且工業上能實施的濃度,係聚合物A、B相對於有機溶劑的各自濃度,係以盡可能溶解於有機溶劑的範圍內為前提,較佳係1質量%超~50質量%、更佳係1質量%超~30質量%、特佳係2質量%~20質量%。
本發明中,聚合物A溶液相與聚合物B溶液相的雙相間之界面張力,由於雙相均屬於有機溶劑,因而該界面張力小,利用該性質可安定地維持所形成的乳膠,因而粒徑分佈變小。特別係當聚合物A相與聚合物B相的有機溶劑係屬於相同,此項效果較為顯著。
本發明之雙相間的界面張力,由於界面張力過小,因而利用通常所使用之在溶液中添加不同種類之溶液進行測定的懸滴法等,並無法直接測定,但藉由從各相與空氣間之表面張力推算,亦可預估界面張力。當將各相與空氣間之表面張力設為r1、r2 時,該界面張力r1/2係可由r1/2=r1-r2的絕對值推算。此時,該r1/2的較佳範圍係超過0~10mN/m、更佳係超過0~5mN/m、特佳係超過0~3mN/m、最佳係超過0~2mN/m。
本發明之雙相間的黏度會對平均粒徑及粒徑分佈造成影響,會有黏度比越小,則粒徑分佈越小的傾向。當黏度比係定義為在欲實施本發明之溫度條件下的聚合物A溶液相/聚合物溶液相B時,較佳範圍係0.1以上且10以下、更佳範圍係0.2以上且5以下、進而更佳範圍係0.3以上且3以下、特佳範圍係0.5以上且1.5以下、最佳範圍係0.8以上且1.2以下。
實施本發明的適合溫度係在所使用的聚合物A及聚合物B會溶解之溫度的前提下,並無特別的限定,從工業上實現性的觀點,係-50℃~300℃範圍、較佳係-20℃~280℃、更佳係0℃~260℃、進而更佳係10℃~240℃、特佳係20℃~220℃、最佳係20℃~200℃範圍。實施本發明的適合壓力,從工業上實現性的觀點,係自減壓狀態至100氣壓的範圍、較佳係1氣壓~50氣壓的範圍、更佳係1氣壓~30氣壓、特佳係1氣壓~20氣壓。
當在80℃以上的條件下施行微粒子化時,由於依情況亦能在高壓下實施,從在容易促進聚合物A、聚合物B、或有機溶劑熱分解的狀態之觀點,故較佳係在極量降低氧濃度的狀態下實施。此時,溶解槽環境的氧濃度較佳係5體積%以下、更佳係1體積%以下、進而更佳係0.1體積%以下、特佳係0.01體積%以下、最佳係0.001體積%以下。
另外,由於微量氧濃度的測定實質上較為困難,因而氧濃度係設定為從溶解槽內的容積、惰性氣體的氧體積濃度、容器 內的置換壓力、及其次數,理論上計算出者。
再者,從防止微粒子化所使用之原料發生氧化劣化的觀點,亦可將抗氧化劑使用作為添加劑。
由於抗氧化劑係在補足自由基之目的下添加,因而可列舉:酚系抗氧化劑、硫系抗氧化劑、芳香族胺系抗氧化劑、硫系抗氧化劑、磷系抗氧化劑等。
該等抗氧化劑的具體例,係可列舉:酚、氫醌、對甲氧苯酚、苯醌、1,2-萘醌、甲酚、兒茶酚、苯甲酸、羥苯甲酸、水楊酸、羥基苯磺酸、2,5-二第三丁基氫醌、6-第三丁基間甲酚、2,6-二第三丁基對甲酚、4-第三丁基兒茶酚、2,4-二甲基-6-第三丁基酚、2-第三丁基氫醌、2-第三丁基-4-甲氧基酚等。
關於抗氧化劑的濃度並無特別的限定,相對於聚合物B的質量較佳係0.001~10質量%、更佳係0.01~5質量%、特佳係0.05~3質量%。又,從微粒子化所使用之原料的抑制著色及防止改質之觀點,亦可添加酸化合物使用。
酸化合物係可使用:L-抗壞血酸、異抗壞血酸、乳酸、蘋果酸、反丁烯二酸、酞酸、酒石酸、甲酸、檸檬酸、甘醇酸、水楊酸、順丁烯二酸、丙二酸、戊二酸、草酸、己二酸、琥珀酸、羥琥珀酸、聚丙烯酸、L-麩胺酸、天冬胺酸、腺核苷、精胺酸、鳥胺酸、鳥嘌呤(guanine)、肌胺酸、半胱胺酸、絲胺酸、酪胺酸等胺基酸;鹽酸、硫酸、磷酸、硝酸、焦磷酸、三聚磷酸等無機酸。其中,較佳係使用檸檬酸、酒石酸、丙二酸、草酸、己二酸、順丁烯二酸、蘋果酸、酞酸、琥珀酸、聚丙烯酸。
關於酸化合物的濃度並無特別的限定,相對於聚合物 B的質量較佳係0.001~10質量%、更佳係0.01~5質量%、特佳係0.05~3質量%。
乳膠形成時,聚合物A溶液相係依成為微粒子狀液滴的方式形成乳膠,但一般相分離時,當聚合物B溶液相的體積大於聚合物A溶液相的體積之情況,會有容易形成此種形態乳膠的傾向,特別係聚合物A溶液相的體積比相對於兩相的合計體積1,較佳係0.4以下、更佳係在0.4~0.1之間。製成上述相圖時,藉由同時測定在各成分濃度下的體積比,便可設定恰當的範圍。
本發明係當將此種聚合物A、聚合物B及有機溶劑混合時,在分離為以聚合物A作為主成分的溶液相、與以聚合物B作為主成分的溶液相之雙相系統中,使聚合物A、聚合物B及有機溶劑,依會分離為以聚合物A作為主成分的溶液相、及以聚合物B作為主成分的溶液相之雙相的比率形成乳膠。
依照本製造法所獲得的微粒子會成為粒徑分佈小的微粒子,其理由係在乳膠形成的階段能獲得非常均勻的乳膠所致。此種傾向在使用會溶解聚合物A、聚合物B雙方的單一溶劑時較為顯著。所以,為能在連續形成乳膠時獲得充分的混合性能,較佳係使用混合裝置。
將原料供應給混合裝置時,係可分別供應使聚合物A溶解於有機溶劑者、與使聚合物B溶解於有機溶劑者,亦可分別供應聚合物A、聚合物B、及有機溶劑,亦可供應使聚合物A、聚合物B溶解於有機溶劑者。
依此當溶解混合聚合物A、聚合物B及有機溶劑時,重要的係:使用相分離為以聚合物A作為主成分的溶液相、及以聚 合物B作為主成分的溶液相之雙相系統,使乳膠化後,再藉由將聚合物A的貧溶劑連續添加於容器,而使聚合物A析出,再連續取出包含聚合物A的聚合物微粒子。將用於實施此種製造方法而使用的管狀混合裝置及管狀容器之一例的概略圖示於圖1。
將已裝入聚合物A溶於有機溶劑之溶液的溶解槽1、及已裝入聚合物B溶於有機溶劑之溶液的溶解槽2,分別經由供應泵3供應給管狀混合裝置4。在管狀混合裝置內,供應液進行乳膠化,該溶液被供應給管狀容器7。管狀容器連接於貧溶劑添加管線6,在貧溶劑添加管線6中使用添加泵5從複數地方將貧溶劑連續添加於管狀容器內,藉此便可使聚合物A微粒子化。從管狀容器7的出口連續回收已析出微粒子的分散液。
混合裝置係在使聚合物A溶液與聚合物B溶液形成乳膠時能獲得充分剪切力的前提下,形狀並無特別的限定,可為槽狀或管狀。
槽狀混合裝置的形狀係在將聚合物A、聚合物B及有機溶劑溶解混合時能乳膠化之前提下,可為方型或圓筒型,但較佳為圓筒型。使用圓筒型槽狀混合裝置時,可縱向放置或橫向放置,工業上較佳係直徑在0.2m~10m之間。
槽狀混合裝置較佳係具備有攪拌機構者,而攪拌機構係可列舉:利用攪拌葉片進行的液相攪拌法、利用連續雙軸混合機進行的攪拌法、利用均質機進行的混合法、超音波照射、容納有靜態混合構造物的槽狀混合裝置等通常公知之方法,從設備費用或通用性的觀點,較佳係如攪拌葉片或連續雙軸混合機、均質機般之容納有動態混合構造物的槽狀混合裝置。
容納有動態混合構造物的槽狀混合裝置,係可列舉具有1個以上可動部分的混合元件在內部旋轉,而促進內容物混合的槽狀混合裝置。
當1個以上混合元件係使用攪拌葉片的情況,具體而言,可列舉:螺槳式、漿式、平板槳式、渦輪式、雙錐式、單錐式、單螺帶式、雙螺帶式、螺桿式、螺帶式等,在能對系統施加充分剪切力之前提下,該等並無特別的限定。又,為施行有效率的攪拌,亦可在槽內設置阻障板等。
管狀混合裝置的形狀,係與槽狀混合裝置同樣,在聚合物A、聚合物B及有機溶劑溶解混合時能乳膠化之前提下,可為任何形狀,並無特別的限定,但工業上較佳係直徑在0.002m~1m之間。又,長度與內徑的比較佳係在3~1000之間。更佳係10~500。
管狀混合裝置較佳係具備有攪拌機構者,攪拌機構係可列舉:利用攪拌葉片進行的液相攪拌法、利用連續雙軸混合機進行的攪拌法、利用均質機進行的混合法、超音波照射、容納有靜態混合構造物的管狀混合裝置等通常公知之方法,從設備費用或通用性的觀點,較佳係容納有靜態混合構造物的管狀混合裝置。
容納有靜態混合構造物的管狀混合裝置,係可列舉內部固定著未具可動部分之混合元件的管狀混合裝置。
混合元件係可列舉改變流入於管內溶液的流動分配與流動方向,藉由重複分配與合流,而將溶液予以混合者,此種管狀反應器係可列舉例如:SMX型、SMR型的Sulzer式管路混合機、以及東麗靜止型管內混合器方式管路混合機等。
混合元件係在以聚合物A作為主成分的溶液相能形成目標粒 徑狀液滴所形成的乳膠之前提下,可使用任何裝置,可單獨使用或複數使用,亦可組合不同形式使用。
重要的係:藉由將依前項所形成的乳膠與貧溶劑連續添加於容器中,使聚合物A連續析出並取出。此處容器必需係具有供應口與取出口的容器。容器的形狀係在能連續添加貧溶劑,並可連續取出微粒子的前提下,並無特別的限定,可為槽狀或管狀。
槽狀容器的形狀係在能添加貧溶劑之前提下,可為任何形狀,並無特別的限定,工業上較佳係直徑在0.2m~10m之間。
槽狀容器較佳係具備有攪拌機構者,此情況係可使用與上述記載之槽狀混合裝置的攪拌機構同樣的構造。
管狀容器的形狀係與槽狀容器同樣,在能添加貧溶劑之前提下,可為任何形狀,並無特別的限定,工業上較佳係直徑在0.002m~1m之間。又,長度與內徑的比較佳係在3~1000之間。更佳係10~500。
在管狀容器的內部亦可設有攪拌機構,亦可為沒有攪拌機構的配管。當具攪拌機構的情況,可使用與上述記載之槽狀混合裝置的攪拌機構同樣的構造。
在管狀容器中連續添加貧溶劑時,較佳係在2個地方以上添加、更佳係從3~10個地方添加。從2個地方以上添加貧溶劑時,亦是乳膠與貧溶劑的混合部分為可具有攪拌機構者,亦可為沒有攪拌機構的配管。
依此在混合裝置的後段連接容器,藉由連續添加貧溶劑,便可連續實施乳膠形成及聚合物微粒子析出。
當形成乳膠的混合裝置與添加貧溶劑的容器雙方均 係使用管狀的情況,便可使用連續的管狀容器,同時實施乳膠形成與貧溶劑添加。此情況,必需在1個以上管狀容器內的前段形成乳膠,並在後段添加貧溶劑。
所添加之貧溶劑的量係依照乳膠狀態而異,相對於乳膠總質量1質量份,較佳係0.1至10質量份、更佳係0.1至5質量份、進而較佳係0.2至3質量份、特佳係0.2質量份至2質量份、最佳係0.2至1.0質量份。
當貧溶劑係從2個地方以上添加的情況,從各個地方添加的貧溶劑量係可每次均等量添加,亦可非等量。雖依照乳膠狀態而有所不同,但當非等量的情況,添加量的最大量與最小量比係50/1以下、較佳係10/1以下。
貧溶劑與乳膠的接觸時間,係只要使微粒子能析出的充分時間便可,為能引發充分的析出,且獲得有效的生產性,較佳係貧溶劑添加結束後5分鐘至50小時、更佳係5分鐘以上至10小時以內、特佳係10分鐘以上至5小時以內、最佳係20分鐘以上至4小時以內。藉由依該較佳時間範圍內實施,當從乳膠轉換為聚合物微粒子時,可抑制微粒子間之凝集,並可獲得粒徑分佈小的聚合物微粒子。
依此所製作的聚合物微粒子分散液,藉由過濾、減壓過濾、加壓過濾、離心分離、離心過濾、噴霧乾燥等通常公知之方法施行固液分離,便可回收微粒子粉體。
經固液分離的聚合物微粒子,視需要利用溶劑等施行洗淨,施行附著或含有的雜質等之除去,並執行純化。
本發明之方法可藉由在獲得微粒子粉體時所施行之固 液分離步驟,而施行再度活用被分離的有機溶劑與聚合物B的回收化。
利用固液分離獲得的有機溶劑係聚合物B、有機溶劑及貧溶劑的混合物。藉由從該有機溶劑除去貧溶劑,便可再利用作為乳膠形成用的有機溶劑。除去貧溶劑的方法係利用通常公知之方法實施,具體而言,可列舉:簡單蒸餾、減壓蒸餾、精密蒸餾、薄膜蒸餾、萃取、膜分離等,較佳係利用簡單蒸餾、減壓蒸餾、精密蒸餾施行的方法。
當施行簡單蒸餾、減壓蒸餾等蒸餾操作時,係與聚合物微粒子製造時同樣,會有對系統加熱,而促進聚合物B或有機溶劑之熱分解的可能性,因而較佳係在盡量無氧的狀態實施、更佳係在惰性環境下實施。具體而言,係在氮、氦、氬、二氧化碳條件下實施。又,亦可再添加酚系化合物作為抗氧化劑。
回收時,貧溶劑較佳係盡量除去,具體而言,貧溶劑的殘存量相對於所回收的有機溶劑及聚合物B之合計量,較佳係10質量%以下、更佳係5質量%以下、特佳係3質量%以下、最佳係1質量%以下。若貧溶劑的殘存量在該較佳範圍內,微粒子的粒徑分佈便充分小,亦不會有微粒子凝集的情形。
回收所使用的有機溶劑中之貧溶劑量,可利用通常公知之方法測定,可利用氣相色層分析法、卡-費(Karl Fischer)法等測定。
在除去貧溶劑的操作時,實際上亦會有有機溶劑、聚合物B等損失的情形,因而較佳係適當地調整修正為初期的組成比。
依此所獲得的微粒子粒徑通常在1000μm以下,根據較佳態樣係可製造出500μm以下、根據更佳態樣係可製造出300μm以下、根據特佳態樣係可製造出100μm以下、根據最佳係態樣係可製造出50μm以下。下限通常係達50nm以上,根據較佳態樣係可製造出100nm以上、根據更佳態樣係可製造出500nm以上、根據進而較佳態樣係可製造出1μm以上、根據進而更佳態樣係可製造出超過1μm、根據特佳態樣係可製造出2μm以上、根據最佳態樣係可製造出10μm以上者。
微粒子的平均粒徑係從掃描式電子顯微鏡照片中特定任意100個微粒子直徑,藉由求取其算術平均便可計算出。當非呈正圓狀的情況,即如橢圓狀般的情況,便將微粒子的最大徑設為其粒徑。為能正確地測定粒徑,至少依1000倍以上、較佳係依5000倍以上的倍率測定。
本方法係透過包含聚合物A溶液相與聚合物B溶液相的乳膠之微粒子製造法,因而特別適用於截至目前為止較難製造之粒徑分佈小、且平均粒徑達10nm以上之高耐熱性聚合物,即具有玻璃轉移溫度或熔點達100℃以上的聚合物微粒子製造。
但是,本發明之製造法雖適用於製造高耐熱聚合物A之微粒子,但未必侷限於高耐熱聚合物A之微粒子。即,即便耐熱性指標的玻璃轉移溫度或熔點相對較低、溶解性不足而需要高溫下溶解的樹脂等亦可適用本方法。所以即便聚合物中針對玻璃轉移溫度或熔點達50℃以上者仍可適用,較佳係100℃以上者、更佳係150℃以上者均適用,從溶解性的觀點,其上限係針對在400℃以下者較適用。
特別係近年針對聚合物微粒子多數係縮小粒徑分佈的同時要求材質高耐熱化的用途,乙烯系聚合物藉由施行一般的交聯、或使用特殊單體便可解決此項問題,但利用本發明便不需要該特別的聚合物設計,且可將高耐熱性聚合物直接利用聚合物設計施行微粒子化,故較適用。
此處所謂玻璃轉移溫度,係指使用示差掃描熱量測定法(DSC法),從30℃依升溫速度20℃/分的升溫條件升溫至較所預測之玻璃轉移溫度高30℃的溫度以上,保持1分鐘後,再依20℃/分的降溫條件暫時冷卻至0℃,保持1分鐘後,再度依20℃/分的升溫條件進行測定時所觀察到的玻璃轉移溫度(Tg)。又,熔點係指第二次升溫時呈現熔解熱量時的峰頂溫度。
再者,本發明係適用於獲得如聚醚碸、聚碳酸酯、乙烯系聚合物、聚醯胺、聚醚醯亞胺、聚伸苯醚、聚伸苯硫、聚烯烴、聚碸、聚酯、聚醚酮、聚醚醚酮等般之熱可塑性樹脂之聚合物微粒子,特別係高耐熱性之聚合物微粒子。
依此利用本發明之方法所製作的微粒子,能獲得數量平均粒徑之平均值偏差在3.0%以內、且粒徑分佈指數在2.0以內的高均勻性微粒子,或從聚合物的微粒子化,特別係能品質佳、安定地製造耐熱性優異之聚合物微粒子的觀點,在產業上的各種用途可極其實用地利用。
[實施例]
以下,根據實施例針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惟本發明並不侷限於該等。
(1)微粒子之數量平均粒徑及粒徑分佈指數測定方法-1
微粒子的數量平均粒徑係從掃描式電子顯微鏡(日本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製掃描式電子顯微鏡JSM-6301NF)照片,測定隨機選擇的100個粒子直徑,藉由求取其算術平均便可計算出。上述照片中,當粒子形狀呈非正圓狀的情況,即如橢圓狀般的情況,便將粒子的最大徑設為其粒徑。為正確地測定粒徑,至少依1000倍以上、較佳係依5000倍以上的倍率測定。
再者,粒徑分佈指數係使用依上述測定所獲得之粒子直徑的測定值,根據下述數值轉換式計算出。
再者,Ri:各個粒子的粒徑,n:測定數(=100),Dn:數量平均粒徑。Dv:體積平均粒徑,PDI:粒徑分佈指數。
(2)微粒子之數量平均粒徑及粒徑分佈指數測定方法-2
微粒子之數量平均粒徑測定時,當較難利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的實體觀察進行計測之情況,便使用雷射繞射‧光散射式粒度分佈計 日機裝股份有限公司製Microtrac MT3300EXII,測定經分散於水的微粒子,並設為數量平均粒徑。又,粒徑分佈指數係設為所測得之體積平均粒徑除以數量平均粒徑而獲得的數值。
測定條件係如下述。
使用裝置:日機裝股份有限公司製、Microtrac MT3300EXII
同公司解析軟體DMS Ver.11.0.0-246K
測定分散媒:離子交換水
溶劑折射率:1.333
測定時間:10秒
測定次數:1次
粒子折射率:1.60
穿透性:穿透
形狀:非球形。
實施例1<聚醚碸微粒子之製造方法>
將作為聚合物A的聚醚碸2.5g(重量平均分子量67,000、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SUMIKAEXCEL」(註冊商標)5003P)與N-甲基-2-吡咯啶酮22.5g(三菱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以及作為聚合物B的聚乙烯醇2.5g(日本合成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GOHSENOL」(註冊商標)GL-05)與N-甲基-2-吡咯啶酮22.5g,分別添加於50mL燒瓶中,加熱至80℃並攪拌至聚合物溶解為止,返回室溫。另外,若將各溶液等量混合後靜置,便確認到分離為雙相。聚合物A的溶液與聚合物B的溶液分別利用供應泵(富士技術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HYM-08P、配管徑:2mm),供應給已容納有靜態混合構造物的管狀混合裝置(東麗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製、MHM-0.7-10-S、內徑:1/8inch、長度83mm)。在微混合器次級側所連接的配管(配管徑2mm、長度2000mm),從4個地方利用送液泵添加貧溶劑,微混合器與第1處貧溶劑添加口間之距離係100mm,第2處以後的貧溶劑添加口間距離係500mm距離(配管徑:2mm)。在將聚合物A的溶 解液、與聚合物B的溶解液分別依0.2mL/分供應給已容納靜態混合構造物的管狀混合裝置後,貧溶劑係使用離子交換水,依流量分別為0.1mL/分,使用貧溶劑添加泵(日本精密科學股份有限公司製NP-KX-120),從4個地方添加於配管中。所獲得之懸浮液每隔30分鐘分取於3個燒杯後,分別過濾,利用離子交換水50g洗淨,再將所濾分之物施行80℃、10小時真空乾燥,分別獲得0.6g的白色固體。所獲得之粉體利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進行觀察之結果,係數量平均粒徑分別為90nm、90nm、90nm,且粒徑分佈指數分別為1.12、1.20、1.09的微粒子。
實施例2<聚乳酸微粒子之製造方法>
將作為聚合物A的聚乳酸3.5g(D體1.2%、重量平均分子量(PMMA換算)16萬、熔點168℃)與乙醯醋酸乙酯22.0g,及作為聚合物B的聚乙烯吡咯啶酮3.5g(日本觸媒股份有限公司製、重量平均分子量844,000)與乙醯醋酸乙酯22.0g,分別添加於50mL燒瓶中,加熱至95℃並攪拌至聚合物溶解為止。另外,若將各溶液等量混合後經靜置,便確認到分離為雙相。聚合物A的溶液與聚合物B的溶液分別利用供應泵(山善股份有限公司製QG150、配管徑:2mm),供應給具備螺帶型攪拌翼的200ml可分離式燒瓶。在可分離式燒瓶出口側的配管所設置之供應泵(山善股份有限公司製QG150、配管徑:2mm)之吐出口,利用貧溶劑添加泵(日本精密科學股份有限公司製NP-KX-120)添加貧溶劑,接著連接作為已容納靜態混合構造物的管狀容器之靜態混合器(Noritake股份有限公司製T3、內徑:3.4mm、長度:100mm)。聚合物A的溶解液與聚合物B的溶解液分別依3g/分供應給具備螺帶型攪拌翼的200ml可分 離式燒瓶後,實施30分攪拌而形成乳膠。其後,將系統溫度下降至40℃,利用在可分離式燒瓶出口側的配管所設置之供應泵6g/分,並依6g/分的速度將作為貧溶劑的乙醇添加於管狀容器的入口。
從管狀容器出口所獲得的懸浮液每隔2分鐘分取於3個燒杯後,分別過濾,利用乙醇50g洗淨,再將所濾分之物施行50℃、10小時真空乾燥,分別獲得0.8g的白色固體。所獲得之粉體利用粒度分佈計進行分析之結果,係數量平均粒徑分別為7.6μm、7.7μm、7.6μm,且粒徑分佈指數分別為1.42、1.44、1.44的微粒子。
比較例1<依批次式進行的聚醚碸微粒子之製造>
在100ml四口燒瓶中,添加作為聚合物A的聚醚碸2.50g(重量平均分子量67,000、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SUMIKAEXCEL」(註冊商標)5003P)、作為有機溶劑的N-甲基-2-吡咯啶酮45g、以及作為聚合物B的聚乙烯醇2.50g(日本合成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GOHSENOL」(註冊商標)GL-05),加熱至80℃,攪拌至聚合物溶解為止。系統溫度返回至室溫後,一邊依450rpm攪拌,一邊將作為貧溶劑的50.0g離子交換水經由送液泵依0.410g/分的速度滴下。在添加約12.0g離子交換水的時點,系統變化為白色。在全量的水結束添加後,攪拌30分鐘,將所獲得之懸浮液施行過濾,利用離子交換水100g洗淨,再將所濾分之物施行80℃、10小時真空乾燥,獲得白色固體2.0g。在該等操作時,將聚醚碸的裝填量變更為2.48g及2.52g,除此之外,均依相同的條件合計實施3次。各自所獲得的粉體利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之結果,係數量平均粒徑分別為14.6μm、15.3μm、14.4μm,且粒徑分佈指數分別為1.29、1.36、1.30的微粒子。
比較例2<利用批次式進行的聚乳酸微粒子之製造方法>
在200ml四口燒瓶中,添加作為聚合物A的聚乳酸3.5g(D體1.2%、重量平均分子量(PMMA換算)16萬、熔點168℃)、作為有機溶劑的乙醯醋酸乙酯44.0g、以及作為聚合物(B)的聚乙烯吡咯啶酮3.5g(日本觸媒股份有限公司製、重量平均分子量844,000),加熱至內溫成為95℃為止,攪拌至聚合物完全溶解為止。其後,一邊持續攪拌,一邊將系統溫度下降至40℃。此時,在系統內形成乳膠。接著,統括添加作為貧溶劑的乙醇25g。待全量乙醇添加結束後,更進一步攪拌10分鐘,接著統括添加乙醇25g。待全量乙醇添加結束後,更進一步攪拌10分鐘,降溫至室溫。將所獲得之懸浮液過濾,再利用乙醇50g洗淨,並施行濾分。將所獲得之濾餅施行50℃、10小時真空乾燥,獲得粉體狀白色固體3.2g。在該等操作中,將聚乳酸的裝填量變更為3.47g及3.53g,除此之外,均依相同的條件合計實施3次。各自所獲得的粉體利用粒度分佈計進行分析之結果,係數量平均粒徑分別為6.9μm、7.4μm、8.7μm,且粒徑分佈指數分別為2.02、1.92、2.30的微粒子。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若依此使用本發明的方法,便可連續生產平均粒徑變動或粒徑分佈指數較小的聚合物微粒子,因而可達聚合物微粒子的回收、純化步驟的簡略化,且生產設備變小,容易實現生產性高的工業化。具體用途係可使用於:溢料成形用材料、快速原型設計‧快速製造用材料、塑膠熔膠用糊狀樹脂、堵粉材料(powder blocking material)、粉體的流動性改良材、潤滑劑、橡膠摻配劑、研磨劑、增黏劑、濾劑及過濾助劑、膠化劑、凝集劑、塗料用添加劑、吸油 劑、離型劑、塑膠膜‧片的滑動性提升劑、抗黏連劑、光澤調節劑、消光精整劑、光擴散劑、表面高硬度提升劑、韌性提升材等各種改質劑;以及液晶顯示裝置用間隔片、色層分析儀用填充材、化妝品粉底用基材‧添加劑、微膠囊用助劑、藥物遞輸系統‧診斷藥等醫療用材料、香料‧農藥的保持劑、化學反應用觸媒及其載體、氣體吸附劑、陶瓷加工用燒結材、測定‧分析用標準微粒子、食品工業領域用微粒子、粉體塗料用材料、電子照片顯影用碳粉。
本方法係製造該等有效材料的技術,具有高度利用可能性。

Claims (9)

  1. 一種聚合物微粒子之製造方法,其係將聚合物A、聚合物B及有機溶劑溶解混合時,在相分離為以聚合物A作為主成分的溶液相、與以聚合物B作為主成分的溶液相之雙相系統中,將含有聚合物A、聚合物B及有機溶劑的乳膠、及聚合物A的貧溶劑連續添加於容器中,使聚合物A析出,並從容器中連續取出聚合物A微粒子。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合物微粒子之製造方法,其中,將聚合物A、聚合物B及有機溶劑連續供應給混合裝置,而將所形成的乳膠添加至容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聚合物微粒子之製造方法,其中,將聚合物A溶解於有機溶劑的溶液、與聚合物B溶解於有機溶劑的溶液分別連續供應給混合裝置,而將所形成的乳膠添加至容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聚合物微粒子之製造方法,其中,相分離為雙相時,各相之有機溶劑相同。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聚合物微粒子之製造方法,其中,從2個地方以上的添加口添加貧溶劑。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之聚合物微粒子之製造方法,其中,容器係管狀容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6項中任一項之聚合物微粒子之製造方法,其中,於混合裝置中使用管狀混合裝置。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中任一項之聚合物微粒子之製造方法,其中,混合裝置係容納有靜態混合構造物的混合裝置。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至8項中任一項之聚合物微粒子之製造方法,其中,在經連續形成乳膠與添加貧溶劑的管狀容器內實施。
TW104118593A 2014-06-09 2015-06-09 Method for producing polymer microparticles TWI6329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18263 2014-06-09
JP2014118263 2014-06-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1824A true TW201601824A (zh) 2016-01-16
TWI632952B TWI632952B (zh) 2018-08-21

Family

ID=548334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8593A TWI632952B (zh) 2014-06-09 2015-06-09 Method for producing polymer microparticles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988501B2 (zh)
EP (1) EP3153541A4 (zh)
JP (1) JP5884951B1 (zh)
KR (1) KR20170018323A (zh)
CN (1) CN106232690B (zh)
TW (1) TWI632952B (zh)
WO (1) WO20151903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07809B2 (ja) * 2017-08-22 2021-07-21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高アスペクト比を有する絶縁平角導線、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コイル
CN109647296A (zh) * 2019-01-18 2019-04-19 东华大学 一种多孔中空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54176A (ja) 2006-03-20 2007-10-04 Ymc Co Ltd 微粒子製造方法、微粒子製造に用いるスタティックミキサー及びスタティックミキサーを用いた複数の流体の混合方法。
JP2010522196A (ja) * 2007-03-22 2010-07-01 アルカームズ,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コアセルベーション工程
EP2287236B1 (en) 2008-05-21 2017-07-26 Toray Industries, Inc. Method for producing polymer fine particle
CN102977382A (zh) * 2008-10-16 2013-03-20 宇部兴产株式会社 高分子粒子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JP5120898B2 (ja) 2009-08-14 2013-01-16 独立行政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ポリアミド酸微粒子、ポリイミド微粒子の連続製造法
WO2012043509A1 (ja) * 2010-09-28 2012-04-05 東レ株式会社 ポリマー微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BR112013018678B1 (pt) 2011-01-31 2021-04-13 Toray Industries, Inc Processo para produzir micropartículas de resina, micropartículas de resina e cosméticos
JP5541586B2 (ja) * 2011-09-27 2014-07-09 東レ株式会社 ポリアミド1010樹脂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40126325A (ko) * 2012-01-30 2014-10-30 도레이 카부시키가이샤 폴리카르보네이트계 수지 미립자의 제조 방법 및 폴리카르보네이트계 수지 미립자
JP2013177532A (ja) 2012-02-29 2013-09-09 Toray Ind Inc ポリマー微粒子の製造方法
JP6168401B2 (ja) 2012-07-31 2017-07-26 東レ株式会社 ポリ乳酸系樹脂微粒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てなる分散液、ならびにポリ乳酸系樹脂微粒子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70018323A (ko) 2017-02-17
WO2015190342A1 (ja) 2015-12-17
EP3153541A4 (en) 2018-01-10
JPWO2015190342A1 (ja) 2017-04-20
TWI632952B (zh) 2018-08-21
JP5884951B1 (ja) 2016-03-15
US9988501B2 (en) 2018-06-05
EP3153541A1 (en) 2017-04-12
CN106232690B (zh) 2019-01-22
US20170088677A1 (en) 2017-03-30
CN106232690A (zh) 2016-1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23989B2 (ja) ポリマー微粒子の製造方法
TWI472560B (zh) 聚合物微粒及其製造方法
JP5945977B2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系樹脂微粒子の製造方法、及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系樹脂微粒子
TW201529641A (zh) 聚苯硫微粒子
TWI632952B (zh) Method for producing polymer microparticles
KR20160014575A (ko) 에틸렌-비닐 알코올계 공중합체 미립자 및 그것을 함유하는 분산액과 수지 조성물 및 그 미립자의 제조 방법
JP2013177532A (ja) ポリマー微粒子の製造方法
JP2013209617A (ja) ポリマー微粒子の製造方法
JP2013177533A (ja) ポリマー微粒子の製造方法
JP2013209616A (ja) ポリマー微粒子の製造方法
JP2015174871A (ja) 熱可塑性ポリマー微粒子の製造方法
JP2016033178A (ja) ポリマー微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6033212A (ja) エポキシ樹脂組成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