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01467A - 發射器及通信系統 - Google Patents

發射器及通信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01467A
TW201601467A TW104113767A TW104113767A TW201601467A TW 201601467 A TW201601467 A TW 201601467A TW 104113767 A TW104113767 A TW 104113767A TW 104113767 A TW104113767 A TW 104113767A TW 201601467 A TW201601467 A TW 20160146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voltage
output terminal
section
voltage valu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137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64824B (zh
Inventor
佐伯貴範
小西弘展
Original Assignee
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014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14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48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482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64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72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multiple lines, e.g. for differential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70SSIS architectures; Circuits associated therewith
    • H04N25/76Addressed sensors, e.g. MOS or CMOS sens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Dc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 Logic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三相發射器,其基於第一信號、第二信號及第三信號而設定第一輸出端子、第二輸出端子及第三輸出端子之電壓。該發射器包含:一第一發射區段,其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三信號而設定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一第二發射區段,其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二信號而設定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及一第三發射區段,其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二信號及該第三信號而設定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

Description

發射器及通信系統 [相關申請案之交叉參考]
本申請案主張2014年6月20日申請之日本優先專利申請案JP 2014-127246之權利,該申請案之全部內容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發射一信號之發射器及一種具有此一發射器之通信系統。
近年來,與一電子裝置之高功能性及多功能性相關聯之各種器件(諸如一半導體晶片、一感測器及一顯示器件)安裝於該電子裝置上。在此等器件之間交換大量資料,且回應於該電子裝置之高功能性及多功能性而增加資料量。
已揭示用於交換更多資料之一方法之各種技術。例如,PTL 1及PTL 2中已揭示其中使用三個電壓位準來交換資料之一通信系統。
[引用列表]
[專利文獻]
[PTL 1]
JP-T-2011-517159
[PTL 2]
JP-T-2010-520715
順便而言,通常,可期望一電子裝置具有一簡單組態,且亦預期一通信系統具有一簡單組態。
可期望提供能夠達成一簡單組態之一發射器及一通信系統。
本發明之各種實施例至少解決上文所提及之問題。下文呈現本發明之標的之各種例示性說明。應瞭解,此等例示性說明僅供例示以給出本發明之標的之一大意。實例並未窮舉所揭示之標的,且其他實例(其包含下文例示性說明中未包含之特徵及/或排除下文例示性說明中包含之特徵)係可行的。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一例示性說明,可提供一種發射器,其基於第一信號、第二信號及第三信號而設定第一輸出端子、第二輸出端子及第三輸出端子之電壓。該發射器可包括:一第一發射區段,其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三信號而設定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一第二發射區段,其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二信號而設定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及一第三發射區段,其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二信號及該第三信號而設定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例示性說明,可提供一種發射器,其基於第一信號、第二信號及第三信號而設定第一輸出端子、第二輸出端子及第三輸出端子之電壓。該發射器可在至少一差動發射模式及三相發射模式中操作。該發射器可包括一第一發射區段、一第二發射區段及一第三發射區段。該第一發射區段可經組態以:當該發射器在該差動發射模式中操作時,基於該第一信號而設定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及當該發射器在該三相發射模式中操作時,基於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三信號而設定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該第二發射區段可經組態以:當該發射器在該差動發射模式中操作時,基於該第二信號而設定 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及當該發射器在該三相發射模式中操作時,基於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二信號而設定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該第三發射區段可經組態以:當該發射器在該差動發射模式中操作時,基於該第三信號而設定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及當該發射器在該三相發射模式中操作時,基於該第三信號及該第二信號而設定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三例示性說明,可提供一種通信系統。該通信系統可包括:一發射器,其基於第一信號、第二信號及第三信號而設定第一輸出端子、第二輸出端子及第三輸出端子之電壓;及一接收器,其連接至該第一輸出端子、該第二輸出端子及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至少一者。該發射器可包括:一第一發射區段,其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三信號而設定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一第二發射區段,其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二信號而設定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及一第三發射區段,其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二信號及該第三信號而設定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四例示性說明,可提供一種電子裝置。該電子裝置可包括一通信系統,該通信系統包含一發射器及一接收器。該發射器可為本發明之例示性說明之任何者之發射器。該接收器可連接至該發射器之第一輸出端子、第二輸出端子及第三輸出端子之至少一者。該電子裝置可進一步包含:一影像感測器,其獲取影像資料且經由該發射器而發射該影像資料;及一處理器,其經由該接收器而接收該影像資料且對該影像資料執行處理。
根據本發明之各自實施例之發射器(1)及通信系統,基於第一信號、第二信號及第三信號中之第一信號及第三信號而設定第一輸出端子之電壓,且基於第一信號及第二信號而設定第二輸出端子之電壓。 因此,可達成一簡單組態。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之發射器(2),第一控制電路具有相同於第二控制電路之電路組態的電路組態。因此,可達成一簡單組態。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之發射器(3),發射區段之各者基於第一信號、第二信號及第三信號中之發射區段之間之兩個不同信號而產生值。因此,可達成一簡單組態。
順便而言,此處所描述之效應不具限制性。由本發明達成之效應可為本發明中所描述之效應之一或多者。
應瞭解,以上一般描述及以下詳細描述兩者具例示性,且經提供以提供本發明之進一步解釋。
1‧‧‧發射器
1E‧‧‧發射器
1F‧‧‧發射器
1G‧‧‧發射器
1H‧‧‧發射器
2‧‧‧發射器
2A‧‧‧發射器
2B‧‧‧發射器
4‧‧‧通信系統
5‧‧‧通信系統
6‧‧‧通信系統
9‧‧‧處理區段
10‧‧‧發射區段
10A‧‧‧發射區段
10B‧‧‧發射區段
10E‧‧‧發射區段
10F‧‧‧發射區段
10G‧‧‧發射區段
10H‧‧‧發射區段
20‧‧‧控制區段
20A‧‧‧時脈信號產生區段
21至26‧‧‧「互斥或」電路
31至36‧‧‧正反器(F/F)
37至39‧‧‧選擇器
41至46‧‧‧選擇器
41E至46E‧‧‧「非與」電路
41F至46F‧‧‧「非與」電路
51至56‧‧‧「或」電路
51E至56E‧‧‧「互斥或」電路
51F至56F‧‧‧「互斥非或」電路
61‧‧‧「與」電路
62‧‧‧「與」電路
63‧‧‧電晶體
64‧‧‧電晶體
65至67‧‧‧電阻器
61E至66E‧‧‧選擇器
70‧‧‧發射區段
70A‧‧‧發射區段
70B‧‧‧發射區段
101至106‧‧‧傳輸線/信號線
110‧‧‧接收器
111至113‧‧‧接收區段
116‧‧‧電阻器
117‧‧‧放大器
120‧‧‧接收器
121‧‧‧接收區段
122‧‧‧接收區段
124至126‧‧‧電阻器
127至129‧‧‧放大器
130‧‧‧接收器
131至136‧‧‧接收區段
138‧‧‧電阻器
139‧‧‧放大器
211至216‧‧‧「非」電路
220‧‧‧控制區段
221至226‧‧‧選擇器
231至236‧‧‧正反器(F/F)
237至239‧‧‧選擇器
241至246‧‧‧選擇器
251‧‧‧「非」電路
252‧‧‧緩衝器電路
253‧‧‧電晶體
254‧‧‧電晶體
255至257‧‧‧電阻器
261至266‧‧‧編碼器
261‧‧‧緩衝器電路
262‧‧‧「非」電路
263‧‧‧電晶體
264‧‧‧電晶體
265至267‧‧‧電阻器
271至273‧‧‧「非與」電路
274‧‧‧「與」電路
275‧‧‧「與」電路
411至416‧‧‧編碼器
421至426‧‧‧選擇器
431至436‧‧‧正反器(F/F)
437至439‧‧‧選擇器
441至446‧‧‧選擇器
451‧‧‧「非」電路
452‧‧‧選擇器
453‧‧‧緩衝器電路
454‧‧‧緩衝器電路
461‧‧‧「非」電路
462‧‧‧選擇器
463‧‧‧選擇器
464‧‧‧緩衝器電路
465‧‧‧緩衝器電路
471至473‧‧‧「非與」電路
474至476‧‧‧「非或」電路
700‧‧‧智慧型電話
710‧‧‧應用處理器
711‧‧‧中央處理單元(CPU)
712‧‧‧記憶體控制區段
713‧‧‧電力控制區段
714‧‧‧外部介面
715‧‧‧圖形處理單元(GPU)
716‧‧‧媒體處理區段
717‧‧‧顯示控制區段
718‧‧‧行動產業處理器介面(MIPI)
719‧‧‧系統匯流排
810‧‧‧影像感測器
811‧‧‧感測器區段
812‧‧‧影像信號處理器(ISP)
813‧‧‧聯合圖像專家小組(JPEG)編碼器
814‧‧‧中央處理單元(CPU)
815‧‧‧隨機存取記憶體(RAM)
816‧‧‧唯讀記憶體(ROM)
817‧‧‧電力控制區段
818‧‧‧內部積體電路(I2C)介面
819‧‧‧行動產業處理器介面(MIPI)介面
820‧‧‧系統匯流排
901‧‧‧記憶體
902‧‧‧無線通信區段
904‧‧‧顯示器
CLK‧‧‧時脈信號
CLK1‧‧‧時脈信號
CLK2‧‧‧時脈信號
DATA1至DATA6‧‧‧並行信號
DN‧‧‧信號
DN1‧‧‧信號
DN2‧‧‧信號
DRV1至DRV6‧‧‧驅動器區段
DRV11至DRV16‧‧‧驅動器區段
DRV21至DRV26‧‧‧驅動器區段
ESD1至ESD6‧‧‧靜電放電(ESD)保護電路
Iin‧‧‧電流
In1‧‧‧輸入端子
In2‧‧‧輸入端子
M‧‧‧輸入端子
MA‧‧‧控制信號
MB‧‧‧控制信號
MSEL‧‧‧模式選擇信號
N31至N36‧‧‧反相信號
N221至N226‧‧‧反相信號
N231至N236‧‧‧反相信號
N431至N436‧‧‧反相信號
Out1至Out4‧‧‧輸出端子
P31至P36‧‧‧信號
P221至P226‧‧‧信號
P231至P236‧‧‧信號
P431至P436‧‧‧信號
PAD1至PAD6‧‧‧襯墊
S11至S16‧‧‧信號
S31至S36‧‧‧信號
S41至S46‧‧‧信號
S51至S56‧‧‧信號
S241至S246‧‧‧信號
S251至S256‧‧‧信號
S441至S446‧‧‧信號
S451至S456‧‧‧信號
S461至S466‧‧‧信號
S471至S476‧‧‧信號
SEL1‧‧‧控制信號
SEL2‧‧‧控制信號
SER1至SER6‧‧‧串列化器
SI1‧‧‧信號
SI2‧‧‧信號
SIG1至SIG6‧‧‧信號
SINV‧‧‧控制信號
SO1至SO4‧‧‧信號
Tin11‧‧‧輸入端子
Tin12‧‧‧輸入端子
Tin21至Tin23‧‧‧輸入端子
Tin31‧‧‧輸入端子
Tout1至Tout6‧‧‧輸出端子
UP‧‧‧信號
UP1‧‧‧信號
UP2‧‧‧信號
V1‧‧‧電壓
V2‧‧‧偏壓電壓
V3‧‧‧偏壓電壓
VH‧‧‧高位準電壓
VL‧‧‧低位準電壓
VM‧‧‧中間位準電壓
附圖經包含以提供本發明之一進一步理解,且附圖併入本說明書中並構成本說明書之一部分。圖式繪示實施例且與本說明書一起用於解釋本發明之原理。
圖1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之一發射器之一組態實例的一方塊圖。
圖2係繪示根據一第一實施例之一發射區段之一組態實例的一方塊圖。
圖3係繪示圖2中所繪示之一驅動器區段之一組態實例的一電路圖。
圖4係繪示圖1中所繪示之發射器應用於其之一通信系統之一組態實例的一方塊圖。
圖5係繪示圖4中所繪示之一接收器區段之一組態實例的一電路圖。
圖6係繪示圖1中所繪示之發射器應用於其之通信系統之另一組態實例的一方塊圖。
圖7係繪示圖6中所繪示之接收器區段之一組態實例的一電路圖。
圖8係繪示圖7中所繪示之接收器區段之一操作實例的一說明圖。
圖9係繪示圖1中所繪示之發射器應用於其之通信系統之另一組態實例的一方塊圖。
圖10係繪示圖9中所繪示之接收器區段之一組態實例的一電路圖。
圖11係繪示圖2中所繪示之發射區段中之各自區塊之一配置實例的一說明圖。
圖12A係繪示圖2中所繪示之發射區段在一操作模式M1中之一操作狀態的一說明圖。
圖12B係繪示圖2中所繪示之發射區段在操作模式M1中之另一操作狀態的一說明圖。
圖13係繪示圖2中所繪示之發射區段之一操作實例的一時序波形圖。
圖14係繪示圖2中所繪示之發射區段在一操作模式M2中之一操作實例的一說明圖。
圖15係繪示圖2中所繪示之發射區段在操作模式M2中之一操作實例的一表。
圖16係繪示圖2中所繪示之發射區段在一操作模式M3中之一操作實例的一說明圖。
圖17係繪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一修改方案之一發射區段之一組態實例的一方塊圖。
圖18係繪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另一修改方案之一發射區段之一組態實例的一方塊圖。
圖19係繪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又一實例之一發射區段中之各自區塊之一配置實例的一說明圖。
圖20係繪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又一修改方案之一發射區段之一組態實例的一方塊圖。
圖21A係圖20中所繪示之發射區段在操作模式M1中之一操作狀態的一說明圖。
圖21B係圖20中所繪示之發射區段在操作模式M1中之另一操作狀態的一說明圖。
圖22係繪示圖20中所繪示之發射區段在操作模式M2中之一操作實例的一說明圖。
圖23係繪示圖20中所繪示之發射區段在操作模式M2中之一操作實例的一表。
圖24係繪示圖20中所繪示之發射區段在操作模式M3中之一操作實例的一說明圖。
圖25係繪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又一修改方案之一發射區段之一組態實例的一方塊圖。
圖26係繪示圖25中所繪示之發射區段在操作模式M2中之一操作實例的一表。
圖27係繪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又一修改方案之一發射區段之一組態實例的一方塊圖。
圖28係繪示圖27中所繪示之發射區段在操作模式M2中之一操作實例的一表。
圖29係繪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又一修改方案之一發射區段之一組態實例的一方塊圖。
圖30係繪示圖29中所繪示之發射區段在操作模式M2中之一操作實例的一表。
圖31係繪示根據一第二實施例之一發射區段之一組態實例的一方塊圖。
圖32係繪示圖31中所繪示之一驅動器區段之一組態實例的一電路圖。
圖33A係繪示圖31中所繪示之發射區段在操作模式M1中之一操作狀態的一說明圖。
圖33B係繪示圖31中所繪示之發射區段在操作模式M1中之另一操作狀態的一說明圖。
圖34係繪示圖31中所繪示之發射區段在操作模式M2中之一操作實例的一說明圖。
圖35係繪示圖31中所繪示之發射區段在操作模式M2中之一操作實例的一表。
圖36係繪示圖31中所繪示之發射區段在操作模式M3中之一操作實例的一說明圖。
圖37係繪示根據第二實施例之一修改方案之一發射區段之一組態實例的一方塊圖。
圖38係繪示圖37中所繪示之一編碼器之一組態實例的一電路圖。
圖39係繪示圖38中所繪示之編碼器之一操作實例的一真值表。
圖40係繪示圖37中所繪示之發射區段在操作模式M2中之一操作實例的一表。
圖41係繪示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另一修改方案之一發射區段之一組態實例的一方塊圖。
圖42係繪示圖41中所繪示之一編碼器之一組態實例的一電路圖。
圖43係繪示圖42中所繪示之編碼器之一操作實例的一真值表。
圖44係圖41中所繪示之一驅動器區段之一組態實例的一電路圖。
圖45A係繪示圖41中所繪示之發射區段在操作模式M1中之一操作狀態的一說明圖。
圖45B係繪示圖41中所繪示之發射區段在操作模式M1中之另一操作狀態的一說明圖。
圖46係繪示圖41中所繪示之發射區段在操作模式M2中之一操作實例的一說明圖。
圖47係繪示圖41中所繪示之發射區段在操作模式M2中之一操作實例的一表。
圖48係繪示圖41中所繪示之發射區段在操作模式M3中之一操作實例的一說明圖。
圖49係繪示根據實施例之任何者之發射器應用於其之一智慧型電話之一外觀組態的一透視圖。
圖50係繪示根據實施例之任何者之發射器應用於其之一應用處理器之一組態實例的一方塊圖。
圖51係繪示根據實施例之任何者之發射器應用於其之一影像感測器之一組態實例的一方塊圖。
圖52係繪示根據另一修改方案之一發射區段之一組態實例的一方塊圖。
在下文中,將參考圖式來詳細地描述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應注意,將依以下順序給出描述。
1. 第一實施例
2. 第二實施例
3. 應用實例
<1. 第一實施例>
(組態實例)
圖1繪示根據一實施例之一發射器之一組態實例。一發射器1使用六個信號來發射資料。應注意,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一通信系統由本實施例體現,且因此將一起被描述。發射器1包含一處理區段9及一發射區段10。
處理區段9執行預定處理以產生六個群組之並行信號DATA1至DATA6。並行信號DATA1至DATA6之各者具有複數個位元之一位元寬度。
發射區段10基於並行信號DATA1至DATA6及一模式選擇信號MSEL而產生信號SIG1至SIG6且自輸出端子Tout1至Tout6輸出該等信號。發射區段10包含串列化器SER1至SER6。串列化器SER1至SER6分別使並行信號DATA1至DATA6串列化以產生信號S11至S16。串列化器SER1至SER6之各者可包含(例如)一位移暫存器。進一步言之,發射區段10分別基於串列信號S11至S16而產生信號SIG1至SIG6。
圖2繪示發射區段10之一組態實例。發射區段10除包含串列化器SER1至SER6之外,亦包含「互斥或」電路21至26、正反器(F/F)31至36、選擇器37至39及41至46、「或」電路51至56、驅動器區段DRV1至DRV6及一控制區段20。順便而言,此等電路之間之信號可為差動信號或單相信號。
「互斥或」電路21計算信號S11及信號S13之一「互斥或(EX-OR)」且輸出該結果。「互斥或」電路22計算信號S11及信號S12之一「互斥或」且輸出該結果。「互斥或」電路23計算信號S12及信號S13之一「互斥或」且輸出該結果。「互斥或」電路24計算信號S14及信號S16之一「互斥或」且輸出該結果。「互斥或」電路25計算信號S14及信號S15之一「互斥或」且輸出該結果。「互斥或」電路26計算信號 S15及信號S16之一「互斥或」且輸出該結果。
正反器31基於一時脈信號CLK1而自「互斥或」電路21之輸出信號取樣以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S31,且基於時脈信號CLK1而自信號S11取樣以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P31及信號P31之一反相信號N31。正反器32基於一時脈信號CLK2而自「互斥或」電路22之輸出信號取樣以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S32,且基於時脈信號CLK2而自信號S12取樣以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P32及信號P32之一反相信號N32。正反器33基於時脈信號CLK1而自「互斥或」電路23之輸出信號取樣以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S33,且基於時脈信號CLK1而自信號S13取樣以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P33及信號P33之一反相信號N33。正反器34基於時脈信號CLK2而自「互斥或」電路24之輸出信號取樣以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S34,且基於時脈信號CLK2而自信號S14取樣以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P34及信號P34之一反相信號N34。正反器35基於時脈信號CLK1而自「互斥或」電路25之輸出信號取樣以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S35,且基於時脈信號CLK1而自信號S15取樣以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P35及信號P35之一反相信號N35。正反器36基於時脈信號CLK2而自「互斥或」電路26之輸出信號取樣以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S36,且基於時脈信號CLK2而自信號S16取樣以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P36及信號P36之一反相信號N36。
選擇器37基於一控制信號SINV而選擇且輸出信號P32及N32之一者。選擇器38基於控制信號SINV而選擇且輸出信號P34及N34之一者,且選擇器39基於控制信號SINV而選擇且輸出信號P36及N36之一者。
選擇器41基於一控制信號SEL1而選擇信號P31及P32之一者以輸出該所選擇之信號作為一信號S41。選擇器42基於一控制信號SEL2而選擇信號N31及選擇器37之輸出信號之一者以輸出該所選擇之信號作 為一信號S42。選擇器43基於控制信號SEL1而選擇信號P33及P34之一者以輸出該所選擇之信號作為一信號S43。選擇器44基於控制信號SEL2而選擇信號N33及選擇器38之輸出信號之一者以輸出該所選擇之信號作為一信號S44。選擇器45基於控制信號SEL1而選擇信號P35及P36之一者以輸出該所選擇之信號作為一信號S45。選擇器46基於控制信號SEL2而選擇信號N35及選擇器39之輸出信號之一者以輸出該所選擇之信號作為一信號S46。
「或」電路51計算信號S31及一控制信號MA之一邏輯和(「或」運算),且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S51。「或」電路52計算信號S32及控制信號MA之一邏輯和,且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S52。「或」電路53計算信號S33及控制信號MA之一邏輯和,且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S53。「或」電路54計算信號S34及控制信號MA之一邏輯和,且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S54。「或」電路55計算信號S35及控制信號MA之一邏輯和,且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S55。「或」電路56計算信號S36及控制信號MA之一邏輯和,且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S56。
驅動器區段DRV1基於信號S41及信號S51而產生信號SIG1。驅動器區段DRV2基於信號S42及信號S52而產生信號SIG2。驅動器區段DRV3基於信號S43及信號S53而產生信號SIG3。驅動器區段DRV4基於信號S44及信號S54而產生信號SIG4。驅動器區段DRV5基於信號S45及信號S55而產生信號SIG5。驅動器區段DRV6基於信號S46及信號S56而產生信號SIG6。
圖3繪示驅動器區段DRV1之一組態實例。順便而言,雖然下文之描述以驅動器區段DRV1作為一實例,然該描述同樣適用於驅動器區段DRV2至DRV6。驅動器區段DRV1包含「與」電路61及62、電晶體63及64、及電阻器65至67。「與」電路61計算信號S41及信號S51之一邏輯積(「與」運算),且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UP。「與」電路62計 算信號S41之一反相信號及信號S51之一邏輯積,且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DN。在此實例中,電晶體63及64之各者係一N通道金屬氧化物半導體(MOS)場效電晶體(FET)。電晶體63之一閘極連接至「與」電路61之一輸出端子,電晶體63之一汲極連接至電阻器65之一第一端,且電晶體63之一源極連接至電晶體64之一汲極及電阻器67之一第一端。電晶體64之一閘極連接至「與」電路62之一輸出端子,電晶體64之汲極連接至電晶體63之源極及電阻器67之第一端,且電晶體64之一源極連接至電阻器66之一第一端。電阻器65之第一端連接至電晶體63之汲極,且電阻器65之一第二端供應有一電壓V1。電壓V1可為(例如)約400毫伏特。電阻器66之第一端連接至電晶體64之源極,且電阻器66之一第二端接地。電阻器67之第一端連接至電晶體63之源極及電晶體64之汲極,且電阻器67之一第二端連接至一輸出端子Tout1。在此實例中,電阻器65之電阻值、電晶體63之接通電阻之電阻值及電阻器67之電阻值之一總和係約50歐姆。同樣地,在此實例中,電阻器66之電阻值、電晶體64之接通電阻之電阻值及電阻器67之電阻值之一總和係約50歐姆。
就此組態而言,驅動器區段DRV1基於信號S41及信號S51而將輸出端子Tout1之電壓設定成三個電壓(一高位準電壓VH、一中間位準電壓VM及一低位準電壓VL)之一者。明確言之,當信號S51係「1」時,驅動器區段DRV1回應於信號S41而將輸出端子Tout1之電壓設定成高位準電壓VH或低位準電壓VL。換言之,當信號S41係「1」時,信號UP變成「1」且信號DN變成「0」。因此,使電晶體63進入一接通狀態,使電晶體64進入一斷開狀態,且將端子Tout1之電壓設定成高位準電壓VH。再者,當信號S41係「0」時,信號UP變成「0」且信號DN變成「1」。因此,使電晶體63進入斷開狀態,使電晶體64進入接通狀態,且將端子Tout1之電壓設定成低位準電壓VL。另一方 面,當信號S51係「0」時,不論信號S41如何,信號UP及DN兩者均變成「0」。因此,使電晶體63及64兩者進入斷開狀態。此時,如後文將描述,透過一接收器之一終端電阻器而將端子Tout1之電壓設定成中間位準電壓VM。
換言之,信號S51係控制是否允許信號SIG1成為中間位準電壓VM之一信號,且當信號S51係「0」(作用中)時,驅動器區段DRV1將信號SIG1設定成中間位準電壓VM。再者,當信號S51係「1」(非作用中)時,驅動器區段DRV1回應於信號S41而將信號SIG1設定成高位準電壓VH或低位準電壓VL。
控制區段20基於模式選擇信號MSEL而選擇三個操作模式M1至M3之一者,且控制發射區段10在所選擇之操作模式中操作。此處,操作模式M1係透過差動信號而將資料發射至接收器之一模式,操作模式M2係透過三相信號而將資料發射至接收器之一模式,且操作模式M3係透過單相信號而將資料發射至接收器之一模式。可自(例如)發射器1之外部供應模式選擇信號MSEL。控制區段20基於模式選擇信號MSEL而選擇三個操作模式M1至M3之一者。接著,控制區段20基於所選擇之操作模式而產生時脈信號CLK1及CLK2及控制信號SINV、SEL1、SEL2及MA,且使用此等控制信號來控制發射區段10中之各區塊之操作。
圖4繪示一通信系統4之一組態實例,其中發射區段10在操作模式M1中操作。通信系統4包含發射器1及一接收器110。接收器110具有接收器區段111至113。在此模式中,驅動器區段DRV1及DRV2分別透過傳輸線101及102而將信號SIG1及SIG2發射至接收器區段111,驅動器區段DRV3及DRV4分別透過傳輸線103及104而將信號SIG3及SIG4發射至接收器區段112,且驅動器區段DRV5及DRV6分別透過傳輸線105及106而將信號SIG5及SIG6發射至接收器區段113。此處,傳 輸線101至106之各者之特性阻抗係約50歐姆。再者,信號SIG1及SIG2組態一差動信號,信號SIG3及SIG4組態一差動信號,且信號SIG5及SIG6組態一差動信號。換言之,例如,信號SIG1及SIG2之一者係高位準電壓VH,且另一者係低位準電壓VL。接著,接收器區段111接收信號SIG1及SIG2,接收器區段112接收信號SIG3及SIG4,且接收器區段113接收信號SIG5及SIG6。順便而言,在此實例中,將三個接收器區段111至113提供於一個接收器110中以將資料發射至接收器110;然而,該組態不限於此,且替代地,例如,可將一個接收器區段提供於三個接收器之各者中,且可將資料發射至該三個接收器之各者。
圖5繪示接收器區段111之一組態實例。應注意,下文之描述以接收器區段111作為一實例;然而,該描述同樣適用於接收器區段112及113。接收器區段111包含一電阻器116及一放大器117。電阻器116用作為通信系統4之一終端電阻器,且在此實例中,電阻器116之電阻值係約100歐姆。電阻器116之一第一端連接至一輸入端子Tin11及其類似者且供應有信號SIG1,且電阻器116之一第二端連接至一輸入端子Tin12及其類似者且供應有信號SIG2。放大器117根據一正輸入端子處之信號與一負輸入端子處之信號之間之一差動而輸出「1」或「0」。放大器117之正輸入端子連接至電阻器116之第一端及輸入端子Tin11,且供應有信號SIG1。放大器117之負輸入端子連接至電阻器116之第二端及輸入端子Tin12,且供應有信號SIG2。
就此組態而言,在通信系統4中,允許透過差動信號而發射及接收資料。
圖6繪示一通信系統5之一組態實例,其中發射區段10在操作模式M2中操作。通信系統5包含發射器1及一接收器120。接收器120具有接收器區段121及122。在此模式中,驅動器區段DRV1至DRV3分別 透過信號線101至103而將信號SIG1至SIG3發射至接收器區段121,且驅動器區段DRV4至DRV6分別透過信號線104至106而將信號SIG4至SIG6發射至接收器區段122。此處,信號SIG1至SIG3組態三相信號,且信號SIG4至SIG6組態三相信號。換言之,信號SIG1至SIG3變成彼此不同之電壓位準(高位準電壓VH、低位準電壓VL及中間位準電壓VM)。進一步言之,接收器區段121接收信號SIG1至SIG3,且接收器區段122接收信號SIG4至SIG6。
圖7繪示接收器區段121之一組態實例。順便而言,下文之描述以接收器區段121作為一實例;然而,該描述同樣適用於接收器區段122。接收器區段121包含電阻器124至126及放大器127至129。電阻器124至126之各者用作為通信系統5之一終端電阻器,且在此實例中,電阻器124至126之各者之電阻值係約50歐姆。電阻器124之一第一端連接至一輸入端子Tin21及其類似者且供應有信號SIG1,且電阻器124之一第二端連接至電阻器125及126之各者之一第二端。電阻器125之一第一端連接至一輸入端子Tin22及其類似者且供應有信號SIG2,且電阻器125之第二端連接至電阻器124及126之各者之第二端。電阻器126之一第一端連接至一輸入端子Tin23及其類似者且供應有信號SIG3,且電阻器126之第二端連接至電阻器124及125之各者之第二端。放大器127之一正輸入端子連接至放大器129之一負輸入端子、電阻器124之第一端、及輸入端子Tin21,且供應有信號SIG1。放大器127之一負輸入端子連接至放大器128之一正輸入端子、電阻器125之第一端、及輸入端子Tin22,且供應有信號SIG2。放大器128之正輸入端子連接至放大器127之負輸入端子、電阻器125之第一端、及輸入端子Tin22,且供應有信號SIG2。放大器128之一負輸入端子連接至放大器129之一正輸入端子、電阻器126之第一端、及輸入端子Tin23,且供應有信號SIG3。放大器129之正輸入端子連接至放大器128之負輸入 端子、電阻器126之第一端、及輸入端子Tin23,且供應有信號SIG3。放大器129之負輸入端子連接至放大器127之正輸入端子、電阻器124之第一端、及輸入端子Tin21,且供應有信號SIG1。
圖8繪示接收器區段121之一操作實例。在此實例中,信號SIG1係高位準電壓VH,且信號SIG2係低位準電壓VL。此時,由電阻器124至126將信號SIG3之電壓設定成中間位準電壓VM。在此情況中,一電流Iin依序流動通過輸入端子Tin21、電阻器124、電阻器125及輸入端子Tin22。接著,將高位準電壓VH供應至放大器127之正輸入端子且將低位準電壓VL供應至放大器127之負輸入端子,因此,放大器127輸出「1」。此外,將低位準電壓VL供應至放大器128之正輸入端子且將中間位準電壓VM供應至放大器128之負輸入端子,因此,放大器128輸出「0」。進一步言之,將中間位準電壓VM供應至放大器129之正輸入端子且將高位準電壓VH供應至放大器129之負輸入端子,因此,放大器129輸出「0」。
就此組態而言,在通信系統5中,允許透過三相信號而發射及接收資料。
圖9繪示一通信系統6之一組態實例,其中發射區段10在操作模式M3中操作。通信系統6包含發射器1及一接收器130。接收器130具有接收器區段131至136。在此模式中,驅動器區段DRV1至DRV6分別透過傳輸線101至106而將信號SIG1至SIG6發射至接收器區段131至136。此處,信號SIG1至SIG6之各者係一單相信號。進一步言之,接收器區段131至136分別接收信號SIG1至SIG6。
圖10繪示接收器區段131之一組態實例。順便而言,下文之描述以接收器區段131作為一實例;然而,該描述同樣適用於接收器區段132至136。接收器區段131具有一電阻器138及一放大器139。電阻器138用作為通信系統6之一終端電阻器,且在此實例中,電阻器138之 電阻值係約50歐姆。電阻器138之一第一端連接至一輸入端子Tin31及其類似者,且供應有信號SIG1。電阻器138之一第二端供應有一偏壓電壓V2。放大器139之一正輸入端子連接至電阻器138之第一端及輸入端子Tin31且供應有信號SIG1,且放大器139之一負輸入端子供應有一偏壓電壓V3。
就此組態而言,在通信系統6中,允許透過單相信號而發射及接收資料。
接著,將描述發射區段10之佈局。
圖11繪示發射區段10中之各自區塊之一電路配置。圖11中一起繪示襯墊PAD1至PAD6及靜電放電(ESD)保護電路ESD1至ESD6。襯墊PAD1至PAD6分別對應於輸出端子Tout1至Tout6,且ESD保護電路ESD1至ESD6分別配置於襯墊PAD1至PAD6之附近。順便而言,圖11中省略選擇器37至39及41至46。實線箭頭指示信號自串列化器SER1至SER6至「互斥或」電路21至26之流動及信號自「或」電路51至56至驅動器區段DRV1至DRV6之流動。
在此實例中,串列化器SER1、「互斥或」電路21、正反器31、「或」電路51及驅動器區段DRV1經配置以彼此接近。同樣地,串列化器SER2、「互斥或」電路22、正反器32、「或」電路52及驅動器區段DRV2經配置以彼此接近。串列化器SER3、「互斥或」電路23、正反器33、「或」電路53及驅動器區段DRV3經配置以彼此接近。串列化器SER4、「互斥或」電路24、正反器34、「或」電路54及驅動器區段DRV4經配置以彼此接近。串列化器SER5、「互斥或」電路25、正反器35、「或」電路55及驅動器區段DRV5經配置以彼此接近。串列化器SER6、「互斥或」電路26、正反器36、「或」電路56及驅動器區段DRV6經配置以彼此接近。在此實例中,此佈局允許襯墊PAD1至PAD6之配置順序相同於串列化器SER1至SER6之配置順序。
此處,信號S11對應於本發明中之「第一信號」之一特定但非限制實例,信號S12對應於本發明中之「第二信號」之一特定但非限制實例,且信號S13對應於本發明中之「第三信號」之一特定但非限制實例。輸出端子Tout1對應於本發明中之「第一輸出端子」之一特定但非限制實例,輸出端子Tout2對應於本發明中之「第二輸出端子」之一特定但非限制實例,且輸出端子Tout3對應於本發明中之「第三輸出端子」之一特定但非限制實例。「互斥或」電路21及驅動器區段DRV1對應於本發明中之「第一發射區段」之一特定但非限制實例,「互斥或」電路22及驅動器區段DRV2對應於本發明中之「第二發射區段」之一特定但非限制實例,且「互斥或」電路23及驅動器區段DRV3對應於本發明中之「第三發射區段」之一特定但非限制實例。「互斥或」電路21對應於本發明中之「第一控制電路」之一特定但非限制實例,且「互斥或」電路22對應於本發明中之「第二控制電路」之一特定但非限制實例。驅動器區段DRV1對應於本發明中之「第一驅動器區段」之一特定但非限制實例,且驅動器區段DRV2對應於本發明中之「第二驅動器區段」之一特定但非限制實例。
(操作及功能)
隨後,將描述本實施例之發射器1之操作及功能。
(總體操作概要)
首先,參考圖1、圖2及其類似者來描述發射器1之總體操作概要。處理區段9產生六個群組之並行信號DATA1至DATA6。發射區段10基於並行信號DATA1至DATA6及模式選擇信號MSEL而產生信號SIG1至SIG6,且透過傳輸線101至106而將信號SIG1至SIG6發射至接收器。發射區段10之控制區段20基於模式選擇信號MSEL而選擇三個操作模式M1至M3之一者,且控制發射區段10在該所選擇之操作模式中操作。
(操作模式M1)
在操作模式M1中,發射器1透過差動信號而將資料發射至接收器。下文將描述操作模式M1中之詳細操作。
圖12A及圖12B各繪示發射區段10在操作模式M1中之一操作實例,其中圖12A繪示一操作狀態,且圖12B繪示另一操作狀態。在圖12A及圖12B中,選擇器37至39及41至46之各者經繪示為指示各選擇器之操作狀態之一開關。順便而言,粗線指示各操作狀態中之主信號路徑。
在操作模式M1中,控制區段20產生彼此相移達180度之時脈信號CLK1及CLK2。接著,控制區段20將時脈信號CLK1供應至正反器31、33及35,且將時脈信號CLK2供應至正反器32、34及36。進一步言之,控制區段20將控制信號SINV供應至選擇器37、38及39,且控制選擇器37選擇且輸出信號N32,控制選擇器38選擇且輸出信號N34,且控制選擇器39選擇且輸出信號N36。
再者,控制區段20將控制信號SEL1供應至選擇器41且控制選擇器41交替地選擇且輸出信號P31及信號P32,以及將控制信號SEL2至供應選擇器42且控制選擇器42交替地選擇且輸出信號N31及選擇器37之輸出信號(信號N32)。此時,控制區段20控制選擇器41及42,使得當選擇器41選擇且輸出信號P31時,選擇器42選擇信號N31(圖12A),且控制區段20控制選擇器41及42,使得當選擇器41選擇且輸出信號P32時,選擇器42選擇信號N32(圖12B)。
圖13繪示一時序波形圖,其繪示選擇器41及42之一操作實例,其中(A)繪示信號P31或信號N31之一波形,(B)繪示信號P32或信號N32之一波形,且(C)繪示信號S41或信號S42之一波形。在此實例中,正反器31依序輸出資料S0、S2、S4...作為與時脈信號CLK1同步之信號P31及N31,且正反器32依序輸出資料S1、S3、S5...作為與時 脈信號CLK2同步之信號P32及N32。此時,由於時脈信號CLK1及CLK2彼此相移達180度,所以信號P31及N31之轉變時序自信號P32及N32之轉變時序位移。在其中信號P31及N31之資料係穩定之一時期T1(圖13之(A))中,選擇器41選擇信號P31且輸出信號P31作為信號S41,且選擇器42選擇信號N31且輸出信號N31作為信號S42(圖13之(C))。此外,在其中信號P32及N32之資料係穩定之一時期T2(圖13之(B))中,選擇器41選擇信號P32且輸出信號P32作為信號S41,且選擇器42選擇信號N32且輸出信號N32作為信號S42(圖13之(C))。此處,信號N31係信號P31之一反相信號,且信號N32係信號P32之一反相信號。因此,信號S42係信號S41之一反相信號。作為此操作之一結果,資料S0、S1、S2...依序配置於信號S41及S42中。換言之,在操作模式M1中,選擇器41及42用作為2:1之串列化器。
同樣地,控制區段20將控制信號SEL1供應至選擇器43且控制選擇器43交替地選擇且輸出信號P33及信號P34,以及將控制信號SEL2供應至選擇器44且控制選擇器44交替地選擇且輸出信號N33及選擇器38之輸出信號(信號N34)。接著,控制區段20將控制信號SEL1供應至選擇器45且控制選擇器45交替地選擇且輸出信號P35及信號P36,以及將控制信號SEL2供應至選擇器46且控制選擇器46交替地選擇且輸出信號N35及選擇器39之輸出信號(信號N36)。
進一步言之,控制區段20將指示「1」之控制信號MA供應至「或」電路51至56。據此,信號S51至S56各變成「1」。因此,驅動器區段DRV1至DRV6分別回應於信號S41至S46而將信號SIG1至SIG6設定成高位準電壓VH或低位準電壓VL。此時,由於信號S41及信號S42彼此反相,所以信號SIG1及SIG2組態一差動信號。同樣地,信號SIG3及SIG4組態一差動信號,且信號SIG5及SIG6組態一差動信號。
依此方式,在操作模式M1中,發射器1透過差動信號而將資料發 射至接收器。
(操作模式M2)
在操作模式M2中,發射器1透過三相信號而將資料發射至接收器。下文將描述操作模式M2中之詳細操作。
圖14繪示發射區段10在操作模式M2中之一操作實例。在操作模式M2中,控制區段20產生實質上彼此等相之時脈信號CLK1及CLK2。接著,控制區段20將時脈信號CLK1供應至正反器31、33及35,且將時脈信號CLK2供應至正反器32、34及36。再者,控制區段20將控制信號SINV供應至選擇器37、38及39,且控制選擇器37選擇且輸出信號P32,控制選擇器38選擇且輸出信號P34,且控制選擇器39選擇且輸出信號P36。
進一步言之,控制區段20將控制信號SEL1供應至選擇器41且控制選擇器41選擇信號P31且輸出信號P31作為信號S41,將控制信號SEL2供應至選擇器42且控制選擇器42選擇選擇器37之輸出信號(信號P32)且輸出該所選擇之信號作為信號S42,且將控制信號SEL1供應至選擇器43且控制選擇器43選擇信號P33且輸出該所選擇之信號作為信號S43。同樣地,控制區段20將控制信號SEL2供應至選擇器44且控制選擇器44選擇選擇器38之輸出信號(信號P34)且輸出該所選擇之信號作為信號S44,將控制信號SEL1供應至選擇器45且控制選擇器45選擇信號P35且輸出該所選擇之信號作為信號S45,且將控制信號SEL2供應至選擇器46且控制選擇器46選擇選擇器39之輸出信號(信號P36)且輸出該所選擇之信號作為信號S46。
再者,控制區段20將指示「0」之控制信號MA供應至「或」電路51至56。據此,信號S51至S56分別變成相同於信號S31至S36之信號。因此,驅動器區段DRV1至DRV3分別基於信號S41至S43及信號S51至S53而將信號SIG1至SIG3設定成彼此不同之三個電壓(高位準電 壓VH、中間位準電壓VM及低位準電壓VL)。同樣地,驅動器區段DRV4至DRV6分別基於信號S44至S46及信號S54至S56而將信號SIG4至SIG6設定成彼此不同之三個電壓。
圖15繪示驅動器區段DRV1至DRV3之操作。應注意,其同樣適用於驅動器區段DRV4至DRV6之操作。
例如,當信號S11、S12及S13分別為「1」、「0」及「0」時,信號S51、S52及S53分別變成「1」、「1」及「0」。因此,由於信號S41(信號S11)係「1」且信號S51係「1」,所以驅動器區段DRV1將信號SIG1設定成高位準電壓VH。此外,由於信號S42(信號S12)係「0」且信號S52係「1」,所以驅動器區段DRV2將信號SIG2設定成低位準電壓VL。進一步言之,由於信號S53係「0」,所以驅動器區段DRV3將信號SIG3設定成中間位準電壓VM。
再者,例如,當信號S11、S12及S13分別為「0」、「1」及「0」時,信號S51、S52及S53分別變成「0」、「1」及「1」。因此,由於信號S51係「0」,所以驅動器區段DRV1將信號SIG1設定成中間位準電壓VM。此外,由於信號S42(信號S12)係「1」且信號S52係「1」,所以驅動器區段DRV2將信號SIG2設定成高位準電壓VH。進一步言之,由於信號S43(信號S13)係「0」且信號S53係「1」,所以驅動器區段DRV3將信號SIG3設定成低位準電壓VL。
再者,例如,當信號S11、S12及S13分別為「0」、「0」及「1」時,信號S51、S52及S53分別變成「1」、「0」及「1」。因此,由於信號S41(信號S11)係「0」且信號S51係「1」,所以驅動器區段DRV1將信號SIG1設定成低位準電壓VL。再者,由於信號S52係「0」,所以驅動器區段DRV2將信號SIG2設定成中間位準電壓VM。進一步言之,由於信號S43(信號S13)係「1」且信號S53係「1」,所以驅動器區段DRV3將信號SIG3設定成高位準電壓VH。
依此方式,在操作模式M2中,發射器1透過三相信號而將資料發射至接收器。
(操作模式M3)
在操作模式M3中,發射器1透過單相信號而將資料發射至接收器。下文將描述操作模式M3中之詳細操作。
圖16繪示發射區段10在操作模式M3中之一操作實例。在操作模式M3中,控制區段20產生實質上彼此等相之時脈信號CLK1及CLK2。接著,控制區段20將時脈信號CLK1供應至正反器31、33及35,且將時脈信號CLK2供應至正反器32、34及36。進一步言之,控制區段20將控制信號SINV供應至選擇器37、38及39,且控制選擇器37選擇且輸出信號P32,控制選擇器38選擇且輸出信號P34,且控制選擇器39選擇且輸出信號P36。
再者,控制區段20將控制信號SEL1供應至選擇器41且控制選擇器41選擇信號P31且輸出該所選擇之信號作為信號S41。控制區段20將控制信號SEL2供應至選擇器42且控制選擇器42選擇選擇器37之輸出信號(信號P32)且輸出該所選擇之信號作為信號S42。控制區段20將控制信號SEL1供應至選擇器43且控制選擇器43選擇信號P33且輸出該所選擇之信號作為信號S43。控制區段20將控制信號SEL2供應至選擇器44且控制選擇器44選擇選擇器38之輸出信號(信號P34)且輸出該所選擇之信號作為信號S44。控制區段20將控制信號SEL1供應至選擇器45且控制選擇器45選擇信號P35且輸出該所選擇之信號作為信號S45。控制區段20將控制信號SEL2供應至選擇器46且控制選擇器46選擇選擇器39之輸出信號(信號P36)且輸出該所選擇之信號作為信號S46。
再者,控制區段20將指示「1」之控制信號MA供應至「或」電路51至56。據此,信號S51至S56各變成「1」。因此,驅動器區段DRV1至DRV6分別回應於信號S41至S46而將信號SIG1至SIG6設定成 高位準電壓VH或低位準電壓VL。
依此方式,在操作模式M3中,發射器1透過單相信號而將資料發射至接收器。
如上文所描述,在發射器1中,提供複數個操作模式M1至M3且允許透過差動信號、三相信號及單相信號而將資料發射至接收器。因此,可實現各種介面。因此,例如,可提高電子裝置之系統設計之靈活性。明確言之,例如,當發射區段10安裝於一處理器上時,可使用處置三相信號之一周邊器件來組態一電子裝置,或可使用處置差動信號之一周邊器件來組態一電子裝置。進一步言之,例如,可由一處理器實現各種介面,且因此無需為各介面準備處理器。因此,可減少處理器之種類數,其可減少成本。再者,串列化器SER1至SER6、正反器31至36、驅動器區段DRV1至DRV6及其類似者通用於各自操作模式M1至M3中。因此,可相較於其中對各介面單獨地提供一電路之情況而抑制電路配置所需之一面積。
再者,在發射器1中,在操作模式M2中,如圖15中所繪示,允許信號S11至S13對應於信號SIG1至SIG3,基於兩個信號S11及S13而產生信號SIG1,基於兩個信號S11及S12而產生信號SIG2,且基於兩個信號S12及S13而產生信號SIG3。因此,可簡化電路組態。明確言之,存在六個組合,使得信號SIG1至SIG3變成彼此不同之三個電壓(高位準電壓VH、中間位準電壓VM及低位準電壓VL),如圖15中所繪示。因此,允許基於三位元信號而產生信號SIG1至SIG3之六個組合。例如,可依使得可基於該等三位元信號而產生信號SIG1,可基於該等三位元信號而產生信號SIG2,且可基於該等三位元信號而產生信號SIG3之一方式組態此一電路。然而,當依使得各基於該等三位元信號而產生信號SIG1,產生信號SIG2,且接著產生信號SIG3之一方式組態該電路時,該電路組態會變複雜。在此一情況中,例如,電路尺 寸會變大,且例如,延時會變長。另一方面,在發射器1中,將該等三位元信號界定為信號S11至S13(圖15)。因此,允許基於兩個信號S11及S13而產生信號SIG1,允許基於兩個信號S11及S12而產生信號SIG2,且允許基於兩個信號S12及S13而產生信號SIG3。更明確言之,例如,在產生信號SIG1時,當信號S11及信號S13彼此等同時,將信號SIG1設定成中間位準電壓VM,且當信號S11及S13彼此不同時,回應於信號S11而將信號SIG1設定成高位準電壓VH或低位準電壓VL。明確言之,例如,允許使用一「互斥或」電路21及一驅動器區段DRV1來產生信號SIG1。因此,在發射器1中,可簡化電路組態。
(效應)
如上文所描述,在本實施例中,在操作模式M2中,基於三個信號S11至S13之兩者而產生信號SIG1至SIG3之各者。因此,可實現一簡單組態。
(修改方案1-1)
在上述實施例中,提供三個操作模式M1至M3。然而,組態不限於此。替代地,例如,如同圖17中所繪示之一發射區段10A,該發射區段可經組態以僅在操作模式M2中操作。發射區段10A包含「互斥或」電路21至26、正反器31至36、驅動器區段DRV1至DRV6及一時脈信號產生區段20A。正反器31基於一時脈信號CLK而自「互斥或」電路21之輸出信號取樣且輸出該結果作為信號S51,以及基於時脈信號CLK而自信號S11取樣且輸出該結果作為信號S41。上述內容同樣適用於正反器32至36。時脈信號產生區段20A產生時脈信號CLK。明確言之,藉由在根據上述實施例之發射區段10(圖2)中省略選擇器37至39及41至46及「或」電路51至56且使用時脈信號產生區段20A替換控制區段20而組態發射區段10A。甚至可使用此組態來獲得類似於上述實施例之效應的效應。
(修改方案1-2)
在上述實施例中,發射區段10產生六個信號SIG1至SIG6;然而,信號之數目不限於此,且替代地,例如,發射區段可產生五個或五個以下信號或七個或七個以上信號。圖18中繪示一實例,其中將本修改方案應用於修改方案1-1以產生三個信號SIG1至SIG3。甚至可使用此組態來獲得類似於上述實施例之效應的效應。
(修改方案1-3)
在上述實施例中,如圖11中所繪示,襯墊PAD1至PAD6之配置順序及串列化器SER1至SER6之配置順序彼此相同。然而,配置順序不限於此,且替代地,例如,如圖19中所繪示,襯墊PAD1至PAD6之配置順序可不同於串列化器SER1至SER6之配置順序。在此實例中,串列化器SER3、「互斥或」電路22、正反器32、「或」電路52及驅動器區段DRV2經配置以彼此接近。串列化器SER2、「互斥或」電路23、正反器33、「或」電路53及驅動器區段DRV3經配置以彼此接近。串列化器SER6、「互斥或」電路25、正反器35、「或」電路55及驅動器區段DRV5經配置以彼此接近。串列化器SER5、「互斥或」電路26、正反器36、「或」電路56及驅動器區段DRV6經配置以彼此接近。換言之,依使得在圖11之實例中串列化器SER2與串列化器SER3互換,且串列化器SER5與串列化器SER6互換之一方式組態圖19之實例。因此,在本修改方案中,可抑制自串列化器SER1至SER6至「互斥或」電路21至26之信號路徑之長度變動。明確言之,在圖11所繪示之實例中,例如,自串列化器SER3至「互斥或」電路21之信號路徑長於其他信號路徑。因此,使通過此信號路徑之信號延遲,且因此可干擾信號SIG1及其類似者之波形。另一方面,在本修改方案(圖19)中,由於允許抑制自串列化器SER1至SER6至「互斥或」電路21至26之信號路徑之長度變動,所以可減小各自信號SIG1至SIG6之波形受干擾之可 能性。
(修改方案1-4)
在上述實施例中,提供三個操作模式M1至M3。此時,例如,可基於選自操作模式M1至M3之操作模式而改變操作頻率,或可改變串列化器SER1至SER6之各者中之位移暫存器之級數。
(修改方案1-5)
在上述實施例中,允許信號S11至S13對應於信號SIG1至SIG3,如圖15中所繪示;然而,組態不限於此。下文將藉由給出一些實例而描述本修改方案。
圖20繪示根據本修改方案之一發射器1E中之一發射區段10E之一組態實例。發射區段10E包含「非與」電路41E至46E、「互斥或」電路51E至56E及選擇器61E至66E。
「非與」電路41E計算信號S11之反相信號及信號S13之反相邏輯積(「非與」運算),且輸出該結果。「非與」電路42E計算信號S12之反相信號及信號S11之反相邏輯積,且輸出該結果。「非與」電路43E計算信號S13之反相信號及信號S12之反相邏輯積,且輸出該結果。「非與」電路44E計算信號S14之反相信號及信號S16之反相邏輯積,且輸出該結果。「非與」電路45E計算信號S15之反相信號及信號S14之反相邏輯積,且輸出該結果。「非與」電路46E計算信號S16之反相信號及信號S15之反相邏輯積,且輸出該結果。
「互斥或」電路51E計算信號S11及信號S13之互斥邏輯和,且輸出該結果。「互斥或」電路52E計算信號S11及信號S12之互斥邏輯和,且輸出該結果。「互斥或」電路53E計算信號S11及信號S13之互斥邏輯和,且輸出該結果。「互斥或」電路54E計算信號S14及信號S16之互斥邏輯和,且輸出該結果。「互斥或」電路55E計算信號S14及信號S15之互斥邏輯,且輸出該結果。「互斥或」電路56E計算信號 S15及信號S16之互斥邏輯和,且輸出該結果。
選擇器61E基於控制信號MA而選擇信號S11及「互斥或」電路51E之輸出信號之一者,且輸出該所選擇之信號。選擇器62E基於控制信號MA而選擇信號S12及「互斥或」電路52E之輸出信號之一者,且輸出該所選擇之信號。選擇器63E基於控制信號MA而選擇信號S13及「互斥或」電路53E之輸出信號之一者,且輸出該所選擇之信號。選擇器64E基於控制信號MA而選擇信號S14及「互斥或」電路54E之輸出信號之一者,且輸出該所選擇之信號。選擇器65E基於控制信號MA而選擇信號S15及「互斥或」電路55E之輸出信號之一者,且輸出該所選擇之信號。選擇器66E基於控制信號MA而選擇信號S16及「互斥或」電路56E之輸出信號之一者,且輸出該所選擇之信號。
接著,類似於上述實施例之情況,正反器31基於時脈信號CLK1而自「非與」電路41E之輸出信號取樣且輸出該結果作為信號S31,以及基於時脈信號CLK1而自選擇器61E之輸出信號取樣且輸出該結果作為信號P31及反相信號N31。上述內容同樣適用於正反器32至36。
圖21A及圖21B各繪示發射區段10E在操作模式M1中之一操作實例,其中圖21A繪示一操作狀態,且圖21B繪示另一操作狀態。在操作模式M1中,控制區段20將控制信號MA供應至選擇器61E至66E以控制選擇器61E至66E分別選擇且輸出信號S11至S16。據此,在操作模式M1中,發射器1E透過差動信號而將資料發射至接收器,其類似於上述實施例之情況(圖12A及圖12B)。
圖22繪示發射區段10E在操作模式M2中之一操作實例。圖23繪示驅動器區段DRV1至DRV3在操作模式M2中之操作。在操作模式M2中,控制區段20將控制信號MA供應至選擇器61E至66E以控制選擇器61E至66E分別選擇且輸出「互斥或」電路51E至56E之輸出信號。
因此,如圖23中所繪示,例如,當信號S11、S12及S13分別為 「1」、「1」及「0」時,信號S41、S42及S43分別變成「1」、「0」及「1」,且信號S51、S52及S53分別變成「1」、「1」及「0」。因此,由於信號S41及S51分別為「1」及「1」,所以驅動器區段DRV1將信號SIG1設定成高位準電壓VH。再者,由於信號S42及S52分別為「0」及「1」,所以驅動器區段DRV2將信號SIG2設定成低位準電壓VL。進一步言之,由於信號S53係「0」,所以驅動器區段DRV3將信號SIG3設定成中間位準電壓VM。因此,在操作模式M2中,發射器1E透過三相信號而將資料發射至接收器,其類似於上述實施例之情況(圖14)。
圖24繪示發射區段10E在操作模式M3中之一操作實例。在操作模式M3中,控制區段20將控制信號MA供應至選擇器61E至66E以控制選擇器61E至66E分別選擇且輸出信號S11至S16。據此,在操作模式M3中,發射器1E透過單相信號而將資料發射至接收器,其類似於上述實施例之情況(圖16)。
圖25繪示根據本修改方案之另一發射器1F中之一發射區段10F之一組態實例。發射區段10F包含「非與」電路41F至46F及「互斥非或」電路51F至56F。
「非與」電路41F計算信號S13之反相信號及信號S11之反相邏輯積(「非與」運算)且輸出該結果。「非與」電路42F計算信號S11之反相信號及信號S12之反相邏輯積且輸出該結果。「非與」電路43F計算信號S12之反相信號及信號S13之反相邏輯積且輸出該結果。「非與」電路44F計算信號S16之反相信號及信號S14之反相邏輯積且輸出該結果。「非與」電路45F計算信號S14之反相信號及信號S15之反相邏輯積且輸出該結果。「非與」電路46F計算信號S15之反相信號及信號S16之反相邏輯積且輸出該結果。
「互斥非或」電路51F計算信號S11及信號S13之互斥反相邏輯和(「互斥非或(EX-NOR)」運算)且輸出該結果。「互斥非或」電路52F 計算信號S11及信號S12之互斥反相邏輯和且輸出該結果。「互斥非或」電路53F計算信號S12及信號S13之互斥反相邏輯和且輸出該結果。「互斥非或」電路54F計算信號S14及信號S16之互斥反相邏輯和且輸出該結果。「互斥非或」電路55F計算信號S14及信號S15之互斥反相邏輯和且輸出該結果。「互斥非或」電路56F計算信號S15及信號S16之互斥反相邏輯和且輸出該結果。
圖26繪示發射區段10F之驅動器區段DRV1至DRV3在操作模式M2中之操作。如圖26中所繪示,例如,當信號S11、S12及S13分別為「1」、「0」及「1」時,信號S41、S42及S43分別變成「1」、「0」及「0」,且信號S51、S52及S53分別變成「1」、「1」及「0」。因此,由於信號S41及S51分別為「1」及「1」,所以驅動器區段DRV1將信號SIG1設定成高位準電壓VH。再者,由於信號S42及S52分別為「0」及「1」,所以驅動器區段DRV2將信號SIG2設定成低位準電壓VL。進一步言之,由於信號S53係「0」,所以驅動器區段DRV3將信號SIG3設定成中間位準電壓VM。
圖27繪示根據本修改方案之另一發射器1G中之一發射區段10G之一組態實例。發射區段10G包含「非與」電路41F至46F及「互斥或」電路51E至56E。明確言之,例如,可藉由在發射區段10E(圖20)中使用「非與」電路41F至46F替換「非與」電路41E至46E而組態發射區段10G。換言之,例如,可藉由在發射區段10F(圖25)中使用「互斥或」電路51E至56E替換「互斥非或」電路51F至56F而組態發射區段10G。
圖28繪示發射區段10G之驅動器區段DRV1至DRV3在操作模式M2中之操作。如圖28中所繪示,例如,當信號S11、S12及S13分別為「0」、「0」及「1」時,信號S41、S42及S43分別變成「1」、「0」及「1」,且信號S51、S52及S53分別變成「1」、「1」及「0」。因此,由 於信號S41及S51分別為「1」及「1」,所以驅動器區段DRV1將信號SIG1設定成高位準電壓VH。進一步言之,由於信號S42及S52分別為「0」及「1」,所以驅動器區段DRV2將信號SIG2設定成低位準電壓VL。再者,由於信號S53係「0」,所以驅動器區段DRV3將信號SIG3設定成中間位準電壓VM。
圖29繪示根據本修改方案之一發射器1H中之另一發射區段10H之一組態實例。發射區段10H包含「非與」電路41E至46E及「互斥非或」電路51F至56F。明確言之,例如,可藉由在發射區段10E(圖20)中使用「互斥非或」電路51F至56F替換「互斥或」電路51E至56E而組態發射區段10H。換言之,例如,可藉由在發射區段10F(圖25)中使用「非與」電路41E至46E替換「非與」電路41F至46F而組態發射區段10H。
圖30繪示發射區段10H之驅動器區段DRV1至DRV3在操作模式M2中之操作。如圖30中所繪示,例如,當信號S11、S12及S13分別為「0」、「1」及「0」時,信號S41、S42及S43分別變成「1」、「0」及「0」,且信號S51、S52及S53分別變成「1」、「1」及「0」。因此,由於信號S41及S51分別為「1」及「1」,所以驅動器區段DRV1將信號SIG1設定成高位準電壓VH。此外,由於信號S42及S52分別為「0」及「1」,所以驅動器區段DRV2將信號SIG2設定成低位準電壓VL。進一步言之,由於信號S53係「0」,所以驅動器區段DRV3將信號SIG3設定成中間位準電壓VM。
(修改方案1-6)
在上述實施例中,提供正反器31至36;然而,組態不限於此。例如,當信號之間之時序之位移足夠小時,可省略此等正反器31至36。再者,例如,正反器可經進一步提供以抑制信號之間之時序之位移。
(其他修改方案)
進一步言之,可組合該等修改方案之兩者或兩者以上。
<2. 第二實施例>
接著,描述根據一第二實施例之一發射器2。在本實施例中,藉由所謂之戴維寧(Thevenin)端接而產生中間位準電壓VM。順便而言,相同元件符號用於標示根據上述第一實施例之發射器1之實質上相同組件,且適當省略其等之描述。
如圖1中所繪示,發射器2包含一發射區段70。發射區段70基於並行信號DATA1至DATA6及模式選擇信號MSEL而產生信號SIG1至SIG6,且分別自輸出端子Tout1至Tout6輸出信號SIG1至SIG6,其類似於根據第一實施例之發射區段10。
圖31繪示發射區段70之一組態實例。發射區段70除包含串列化器SER1至SER6之外,亦包含「非」電路211至216、選擇器221至226、正反器(F/F)231至236、選擇器237至239及241至246、驅動器區段DRV11至DRV16、及一控制區段220。
「非」電路211使信號S11反相且輸出該反相信號。「非」電路212使信號S12反相且輸出該反相信號。「非」電路213使信號S13反相且輸出該反相信號。「非」電路214使信號S14反相且輸出該反相信號。「非」電路215使信號S15反相且輸出該反相信號。「非」電路216使信號S16反相且輸出該反相信號。
選擇器221基於一控制信號MB而選擇且輸出信號S13及「非」電路211之輸出信號之一者。選擇器222基於控制信號MB而選擇且輸出信號S11及「非」電路212之輸出信號之一者。選擇器223基於控制信號MB而選擇且輸出信號S12及「非」電路213之輸出信號之一者。選擇器224基於控制信號MB而選擇且輸出信號S16及「非」電路214之輸出信號之一者。選擇器225基於控制信號MB而選擇且輸出信號S14及 「非」電路215之輸出信號之一者。選擇器226基於控制信號MB而選擇且輸出信號S15及「非」電路216之輸出信號之一者。
正反器231基於時脈信號CLK1而自選擇器221之輸出信號取樣且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P221及信號P221之一反相信號N221,以及基於時脈信號CLK1而自信號S11取樣且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P231及信號P231之一反相信號N231。正反器232基於時脈信號CLK2而自選擇器222之輸出信號取樣且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P222及信號P222之一反相信號N222,以及基於時脈信號CLK2而自信號S12取樣且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P232及信號P232之一反相信號N232。正反器233基於時脈信號CLK1而自選擇器223之輸出信號取樣且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P223及信號P223之一反相信號N223,以及基於時脈信號CLK1而自信號S13取樣且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P233及信號P233之一反相信號N233。正反器234基於時脈信號CLK2而自選擇器224之輸出信號取樣且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P224及信號P224之一反相信號N224,以及基於時脈信號CLK2而自信號S14取樣且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P234及信號P234之一反相信號N234。正反器235基於時脈信號CLK1而自選擇器225之輸出信號取樣且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P225及信號P225之一反相信號N225,以及基於時脈信號CLK1而自信號S15取樣且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P235及信號P235之一反相信號N235。正反器236基於時脈信號CLK2而自選擇器226之輸出信號取樣且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P226及信號P226之一反相信號N226,以及基於時脈信號CLK2而自信號S16取樣且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P236及信號P236之一反相信號N236。
選擇器237基於控制信號SINV而選擇且輸出信號P222及P232及信號N222及N232之一對。選擇器238基於控制信號SINV而選擇且輸出信號P224及P234及信號N224及N234之一對。選擇器239基於控制信號 SINV而選擇且輸出信號P226及P236及信號N226及N236之一對。
選擇器241基於控制信號SEL1而選擇信號P221及P231及信號P222及P232之一對,且輸出該等所選擇之信號作為信號S241及S251。選擇器242基於控制信號SEL2而選擇信號N221及N231及選擇器237之兩個輸出信號之一對,且輸出該等所選擇之信號作為信號S242及S252。選擇器243基於控制信號SEL1而選擇信號P223及P233及信號P224及P234之一對,且輸出該等所選擇之信號作為信號S243及S253。選擇器244基於控制信號SEL2而選擇信號N223及N233及選擇器238之兩個輸出信號之一對,且輸出該等所選擇之信號作為信號S244及S254。選擇器245基於控制信號SEL1而選擇信號P225及P235及信號P226及P236之一對,且輸出該等所選擇之信號作為信號S245及S255。選擇器246基於控制信號SEL2而選擇信號N225及N235及選擇器239之兩個輸出信號之一對,且輸出該等所選擇之信號作為信號S246及S256。
驅動器區段DRV11基於信號S241及S251而產生信號SIG1。驅動器區段DRV12基於信號S242及S252而產生信號SIG2。驅動器區段DRV13基於信號S243及S253而產生信號SIG3。驅動器區段DRV14基於信號S244及S254而產生信號SIG4。驅動器區段DRV15基於信號S245及S255而產生信號SIG5。驅動器區段DRV16基於信號S246及S256而產生信號SIG6。
圖32繪示驅動器區段DRV11之一組態實例。順便而言,下文之描述以驅動器區段DRV11作為一實例;然而,該描述同樣適用於驅動器區段DRV12至DRV16。驅動器區段DRV11包含「非」電路251及262、緩衝器電路252及261、電晶體253、254、263及264、電阻器255至257及265至267。
「非」電路251使信號S241反相且輸出該反相信號作為一信號UP1。緩衝器電路252基於信號S241而產生且輸出一信號DN1。緩衝 器電路261基於信號S251而產生且輸出一信號UP2。「非」電路262使信號S251反相且輸出該反相信號作為一信號DN2。
電晶體253、254、263及264之各者係一N通道MOSFET。電晶體253之一閘極連接至「非」電路251之一輸出端子,電晶體253之一汲極連接至電阻器255之一第一端,且電晶體253之一源極連接至電晶體254之一汲極及電阻器257之一第一端。電晶體254之一閘極連接至緩衝器電路252之一輸出端子,電晶體254之汲極連接至電晶體253之源極及電阻器257之第一端,且電晶體254之一源極連接至電阻器256之一第一端。電晶體263之一閘極連接至緩衝器電路261之一輸出端子,電晶體263之一汲極連接至電阻器265之一第一端,且電晶體263之一源極連接至電晶體264之一汲極及電阻器267之一第一端。電晶體264之一閘極連接至「非」電路262之一輸出端子,電晶體264之汲極連接至電晶體263之源極及電阻器267之第一端,且電晶體264之一源極連接至電阻器266之一第一端。
電阻器255之第一端連接至電晶體253之汲極,且電阻器255之一第二端供應有電壓V1。電阻器256之第一端連接至電晶體254之源極,且電阻器256之一第二端接地。電阻器257之第一端連接至電晶體253之源極及電晶體254之汲極,且電阻器257之一第二端連接至電阻器267之一第二端及輸出端子Tout1。電阻器265之第一端連接至電晶體263之汲極,且電阻器265之一第二端供應有電壓V1。電阻器266之第一端連接至電晶體264之源極,且電阻器266之一第二端接地。電阻器267之第一端連接至電晶體263之源極及電晶體264之汲極,且電阻器267之第二端連接至電阻器257之第二端及輸出端子Tout1。在此實例中,電阻器255之電阻值、電晶體253之接通電阻之電阻值、及電阻器257之電阻值之一總和係約100歐姆。同樣地,在此實例中,電阻器256之電阻值、電晶體254之接通電阻之電阻值、及電阻器257之電阻 值之一總和係約100歐姆。在此實例中,電阻器265之電阻值、電晶體263之接通電阻之電阻值、及電阻器267之電阻值之一總和係約100歐姆。在此實例中,電阻器266之電阻值、電晶體264之接通電阻之電阻值、及電阻器267之電阻值之一總和係約100歐姆。
就此組態而言,驅動器區段DRV11基於信號S241及信號S251而將輸出端子Tout1之電壓設定成三個電壓(高位準電壓VH、中間位準電壓VM及低位準電壓VL)之一者。明確言之,當信號S241及S251分別為「0」及「1」時,信號UP1及UP2兩者變成「1」且信號DN1及DN2兩者變成「0」。據此,使電晶體253及263進入接通狀態,使電晶體254及264進入斷開狀態,且將端子Tout1之電壓設定成高位準電壓VH。此外,當信號S241及S251分別為「1」及「0」時,信號DN1及DN2兩者變成「1」且信號UP1及UP2兩者變成「1」。據此,使電晶體254及264進入接通狀態,使電晶體253及263進入斷開狀態,且將端子Tout1之電壓設定成低位準電壓VL。再者,當信號S241及S251分別為「1」及「1」時,信號DN1及UP2兩者變成「1」且信號UP1及DN2兩者變成「0」。據此,使電晶體254及263進入接通狀態,且使電晶體253及264進入斷開狀態。此時,在驅動器區段DRV11中,實現戴維寧端接,且將端子Tout1之電壓設定成中間位準電壓VM。進一步言之,當信號S241及S251分別為「0」及「0」時,信號UP1及DN2兩者變成「1」且信號DN1及UP2兩者變成「0」。據此,使電晶體253及264進入接通狀態,且使電晶體254及263進入斷開狀態。此時,在驅動器區段DRV11中,實現戴維寧端接,且將端子Tout1之電壓設定成中間位準電壓VM。
依此方式,在驅動器區段DRV11中,不論信號SIG1之電壓位準如何,均使四個電晶體253、254、263及264之兩者進入接通狀態。因此,在驅動器區段DRV11中,不論信號SIG1之電壓位準如何,均允許 輸出阻抗為約50歐姆,其可容易地達成阻抗匹配。
控制區段220基於模式選擇信號MSEL而選擇三個操作模式M1至M3之一者,且控制發射區段70在所選擇之操作模式中操作。明確言之,控制區段220根據所選擇之操作模式而產生時脈信號CLK1及CLK2及控制信號SINV、SEL1、SEL2及MB,且使用此等控制信號來控制發射區段70之各區塊之操作。
此處,「非」電路211、選擇器221及驅動器區段DRV11對應於本發明中之「第一發射區段」之一特定但非限制實例。「非」電路212、選擇器222及驅動器區段DRV12對應於本發明中之「第二發射區段」之一特定但非限制實例。「非」電路213、選擇器223及驅動器區段DRV13對應於本發明中之「第三發射區段」之一特定但非限制實例。「非」電路211及選擇器221對應於本發明中之「第一控制電路」之一特定但非限制實例。「非」電路212及選擇器222對應於本發明中之「第二控制電路」之一特定但非限制實例。驅動器區段DRV11對應於本發明中之「第一驅動器區段」之一特定但非限制實例,且驅動器區段DRV12對應於本發明中之「第二驅動器區段」之一特定但非限制實例。
圖33A及圖33B各繪示發射區段70在操作模式M1中之一操作實例,其中圖33A繪示一操作狀態,且圖33B繪示另一操作狀態。在操作模式M1中,控制區段220將指示「0」之控制信號MB供應至選擇器221至226以控制選擇器221至226分別選擇且輸出「非」電路211至216之輸出信號。接著,類似於第一實施例之情況(圖12A及圖12B),例如,控制區段220將控制信號SEL1供應至選擇器241以控制選擇器241交替地選擇且輸出信號P221及P231及信號P222及N222,以及將控制信號SEL2供應至選擇器242以控制選擇器242交替地選擇且輸出信號N221及N231及選擇器237之輸出信號(信號N222及N232)。
此時,例如,在圖33A中,由於選擇器221之輸出信號及信號S11彼此反相,所以信號P221及信號P231彼此反相且信號N221及信號N231彼此反相。因此,由於信號S241及信號S251彼此反相,所以驅動器區段DRV11將信號SIG1設定成高位準電壓VH或低位準電壓VL,且由於信號S242及信號S252彼此反相,所以驅動器區段DRV12將信號SIG2設定成高位準電壓VH或低位準電壓VL。此時,由於信號P221及信號N221彼此反相且信號P231及信號N231彼此反相,所以信號S241及信號S242彼此反相且信號S251及信號S252彼此反相。據此,當信號SIG1係高位準電壓VH時,信號SIG2變成低位準電壓VL,且當信號SIG1係低位準電壓VL時,信號SIG2變成高位準電壓VH。上述內容同樣適用於信號SIG3至SIG6。因此,在操作模式M1中,發射器2透過差動信號而將資料發射至接收器,其類似於第一實施例之情況(圖12A及圖12B)。
圖34繪示發射區段70在操作模式M2中之一操作實例。圖35繪示驅動器區段DRV11至DRV13在操作模式M2中之操作。在操作模式M2中,控制區段220將指示「1」之控制信號MB供應至選擇器221至226,且控制選擇器221選擇且輸出信號S13,控制選擇器222選擇且輸出信號S11,控制選擇器223選擇且輸出信號S12,控制選擇器224選擇且輸出信號S16,控制選擇器225選擇且輸出信號S14,且控制選擇器226選擇且輸出信號S15。
據此,如圖35中所繪示,例如,當信號S11、S12及S13分別為「1」、「0」及「0」時,信號P241及N241分別變成「0」及「1」,信號P242及N242分別變成「1」及「0」,且信號P243及N243分別變成「0」及「0」。因此,由於信號P241及N241分別為「0」及「1」,所以驅動器區段DRV11將信號SIG1設定成高位準電壓VH。再者,由於信號P242及N242分別為「1」及「0」,所以驅動器區段DRV12將信號 SIG2設定成低位準電壓VL。進一步言之,由於信號P243及N243分別為「0」及「0」,所以驅動器區段DRV13將信號SIG3設定成中間位準電壓VM。據此,在操作模式M2中,發射器2透過三相信號而將資料發射至接收器,其類似於第一實施例之情況(圖14)。
圖36繪示發射區段70在操作模式M3中之一操作實例。在操作模式M3中,控制區段220將指示「0」之控制信號MB供應至選擇器221至226,且控制選擇器221至226分別選擇且輸出「非」電路211至216之輸出信號,其類似於操作模式M1中之情況。因此,例如,信號P241及信號N241彼此反相,且驅動器區段DRV11將信號SIG1設定成高位準電壓VH或低位準電壓VL。上述內容同樣適用於信號SIG2至SIG6。因此,在操作模式M3中,發射器2透過單相信號而將資料發送至接收器,其類似於第一實施例之情況(圖16)。
如上文所描述,在發射器2中,不論各自信號SIG1至SIG6之電壓位準如何,均使四個電晶體253、254、263及264之兩者進入接通狀體。明確言之,例如,使兩個電晶體253及263進入接通狀態以產生高位準電壓VH,使兩個電晶體254及264進入接通狀態以產生低位準電壓VL,且使兩個電晶體253及264或兩個電晶體254及263進入接通狀態以產生中間位準電壓VM。因此,在發射器2中,可容易地達成阻抗匹配且減小各自信號SIG1至SIG6之波形受干擾之可能性,其可提高通信品質。
此外,在發射器2中,使兩個電晶體進入接通狀態以藉由戴維寧端接而產生中間位準電壓VM。因此,例如,允許比其中使驅動器區段中之兩個電晶體63及64進入斷開狀態以產生中間位準電壓VM之情況(如同根據第一實施例之發射器1)快地發射信號SIG1至SIG6。據此,在發射器2中,允許擴大視野且允許減小抖動,其可提高通信品質。
如上文所描述,在本實施例中,不論各自信號SIG1至SIG6之電壓位準如何,均使四個電晶體之兩者進入接通狀態,其可提高通信品質。
(修改方案2-1)
在上述實施例中,「非」電路211至216及選擇器221至226提供於串列化器SER1至SER6與正反器231至236之間;然而,組態不限於此。下文將藉由給出一實例而詳細地描述本修改方案。
圖37繪示根據本修改方案之一發射器2A中之一發射區段70A之一組態實例。發射區段70A包含編碼器261至266。編碼器261之一輸入端子In1供應有信號S13,編碼器261之一輸入端子In2供應有信號S11,編碼器261之一輸入端子M供應有控制信號MB,且編碼器261之輸出端子Out1及Out2分別連接至正反器231之兩個輸入端子。編碼器262之一輸入端子In1供應有信號S11,編碼器262之一輸入端子In2供應有信號S12,編碼器262之一輸入端子M供應有控制信號MB,且編碼器262之輸出端子Out1及Out2分別連接至正反器232之兩個輸入端子。編碼器263之一輸入端子In1供應有信號S12,編碼器263之一輸入端子In2供應有信號S13,編碼器263之一輸入端子M供應有控制信號MB,且編碼器263之輸出端子Out1及Out2分別連接至正反器233之兩個輸入端子。編碼器264之一輸入端子In1供應有信號S16,編碼器264之一輸入端子In2供應有信號S14,編碼器264之一輸入端子M供應有控制信號MB,且編碼器264之輸出端子Out1及Out2分別連接至正反器234之兩個輸入端子。編碼器265之一輸入端子In1供應有信號S14,編碼器265之一輸入端子In2供應有信號S15,編碼器265之一輸入端子M供應有控制信號MB,且編碼器265之輸出端子Out1及Out2分別連接至正反器235之兩個輸入端子。編碼器266之一輸入端子In1供應有信號S15,編碼器266之一輸入端子In2供應有信號S16,編碼器266之一輸 入端子M供應有控制信號MB,且編碼器266之輸出端子Out1及Out2分別連接至正反器236之兩個輸入端子。此處,控制信號MB在操作模式M1及M3中變成「0」,且在操作模式M2中(在其中透過三相信號而發射資料之一模式中)變成「1」。
圖38繪示編碼器261之一組態實例。圖39繪示編碼器261之一真值表。順便而言,下文之描述以編碼器261作為一實例;然而,該描述同樣適用於編碼器262至266。編碼器261包含「非與」電路271至273及「與」電路274及275。「非與」電路271計算輸入至輸入端子In1之一信號SI1(在編碼器261之情況中為信號S13)之反相信號及輸入至輸入端子M之控制信號MB之反相邏輯積。「非與」電路272計算「非與」電路271之輸出信號及輸入至輸入端子In2之一信號SI2(在編碼器261之情況中為S11)之反相邏輯積。「非與」電路273計算「非與」電路271之輸出信號、控制信號MB及信號SI2之反相邏輯積。「與」電路274計算「非與」電路271之輸出信號及「非與」電路272之輸出信號之邏輯積,且自輸出端子Out1輸出該經計算之邏輯積作為一信號SO1。「與」電路275計算「非與」電路273之輸出信號及信號SI2之邏輯積,且自輸出端子Out2輸出該經計算之邏輯積作為一信號SO2。
圖40繪示驅動器區段DRV1至DRV3在操作模式M2中之操作。例如,當信號S11、S12及S13分別為「1」、「0」及「0」時,信號S241及S251分別變成「0」及「1」,信號S242及S252分別變成「1」及「0」,且信號S243及S253分別變成「0」及「0」。因此,由於信號S243及S253分別為「0」及「0」,所以驅動器區段DRV13將信號SIG3設定成中間位準電壓VM。
依此方式,在發射區段70A中,例如,藉由使信號S241及S251分別變為「0」及「1」而將信號SIG1設定成高位準電壓VH,藉由使信號S241及S251分別變為「1」及「0」而將信號SIG1設定成低位準電 壓VL,且藉由使信號S241及S251分別變為「0」及「0」而將信號SIG1設定成中間位準電壓VM。因此,在發射區段70A中,為產生中間位準電壓VM,使驅動器區段DRV21之四個電晶體253、254、263及264之兩個電晶體253及264進入接通狀態。明確言之,例如,在根據上述實施例之發射區段70中,為產生中間位準電壓VM,使兩個電晶體253及264或兩個電晶體254及263進入接通狀態。另一方面,在根據本修改方案之發射區段70A中,始終使兩個電晶體253及254處於接通狀態。據此,在發射區段70A中,例如,可減小歸因於待進入接通狀態之電晶體被改變之事實而變動中間位準電壓VM之可能性,且因此允許提高通信品質。
(修改方案2-2)
進一步言之,電路組態不受限於上述組態,而是可採用各種電路組態。下文將藉由給出一實例而詳細地描述本修改方案。
圖41繪示根據本修改方案之一發射器2B中之一發射區段70B之一組態實例。發射區段70B包含編碼器411至416、選擇器421至426、正反器(F/F)431至436、選擇器437至439及441至446、及驅動器區段DRV21至DRV26。
編碼器411之一輸入端子In1供應有信號S11,編碼器411之一輸入端子In2供應有信號S13,編碼器411之一輸出端子Out1連接至選擇器421,且編碼器411之輸出端子Out2至Out4連接至正反器431。編碼器412之一輸入端子In1供應有信號S12,編碼器412之一輸入端子In2供應有信號S11,編碼器412之一輸出端子Out1連接至選擇器422,且編碼器412之輸出端子Out2至Out4連接至正反器432。編碼器413之一輸入端子In1供應有信號S13,編碼器413之一輸入端子In2供應有信號S12,編碼器413之一輸出端子Out1連接至選擇器423,且編碼器413之輸出端子Out2至Out4連接至正反器433。編碼器414之一輸入端子In1 供應有信號S14,編碼器414之一輸入端子In2供應有信號S16,編碼器414之一輸出端子Out1連接至選擇器424,且編碼器414之輸出端子Out2至Out4連接至正反器434。編碼器415之一輸入端子In1供應有信號S15,編碼器415之一輸入端子In2供應有信號S14,編碼器415之一輸出端子Out1連接至選擇器425,且編碼器415之輸出端子Out2至Out4連接至正反器435。編碼器416之一輸入端子In1供應有信號S16,編碼器416之一輸入端子In2供應有信號S15,編碼器416之一輸出端子Out1連接至選擇器426,且編碼器416之輸出端子Out2至Out4連接至正反器436。
圖42繪示編碼器411之一組態實例。圖43繪示編碼器411之一真值表。順便而言,下文之描述以編碼器411作為一實例;然而,該描述同樣適用於編碼器412至416。編碼器411包含「非與」電路471至473及「非或」電路474至476。「非與」電路471計算輸入至輸入端子In1之信號SI1及輸入至輸入端子In2之信號SI2之反相邏輯積。「非與」電路472計算信號SI2及「非與」電路471之輸出信號之反相邏輯積,且自輸出端子Out1輸出該經計算之反相邏輯積作為信號SO1。「非與」電路473計算信號SI1及「非與」電路471之輸出信號之反相邏輯積,且自輸出端子Out2輸出該經計算之反相邏輯積作為信號SO2。「非或」電路474計算信號SI1及信號SI2之反相邏輯和。「非或」電路475計算信號SI2及「非或」電路474之輸出信號之反相邏輯和,且自輸出端子Out3輸出該經計算之反相邏輯和作為一信號SO3。「非或」電路476計算信號SI1及「非或」電路474之輸出信號之反相邏輯和,且自輸出端子Out4輸出該經計算之反相邏輯和作為一信號SO4。
選擇器421基於控制信號MB而選擇且輸出信號S11及自編碼器411之輸出端子Out1輸出之信號之一者。選擇器422基於控制信號MB而選擇且輸出信號S12及自編碼器412之輸出端子Out1輸出之信號之一者。 選擇器423基於控制信號MB而選擇且輸出信號S13及自編碼器413之輸出端子Out1輸出之信號之一者。選擇器424基於控制信號MB而選擇且輸出信號S14及自編碼器414之輸出端子Out1輸出之信號之一者。選擇器425基於控制信號MB而選擇且輸出信號S15及自編碼器415之輸出端子Out1輸出之信號之一者。選擇器426基於控制信號MB而選擇且輸出信號S16及自編碼器416之輸出端子Out1輸出之信號之一者。此處,控制信號MB在操作模式M1及M3中變成「0」,且在操作模式M2中(在其中透過三相信號而發射資料之模式中)變成「1」。
正反器431基於時脈信號CLK1而自選擇器421之輸出信號取樣且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P431及信號P431之一反相信號N431,以及基於時脈信號CLK1而自編碼器411之各自輸出端子Out2至Out4輸出之三個輸出信號取樣且輸出該等結果作為信號S451、S461及S471。正反器432基於時脈信號CLK2而自選擇器422之輸出信號取樣且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P432及信號P432之一反相信號N432,以及基於時脈信號CLK2而自編碼器412之各自輸出端子Out2至Out4輸出之三個輸出信號取樣且輸出該等結果作為信號S452、S462及S472。正反器433基於時脈信號CLK1而自選擇器423之輸出信號取樣且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P433及信號P433之一反相信號N433,以及基於時脈信號CLK1而自編碼器413之各自輸出端子Out2至Out4輸出之三個輸出信號取樣且輸出該等結果作為信號S453、S463及S473。正反器434基於時脈信號CLK2而自選擇器424之輸出信號取樣且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P434及信號P434之一反相信號N434,以及基於時脈信號CLK2而自編碼器414之各自輸出端子Out2至Out4輸出之三個輸出信號取樣且輸出該等結果作為信號S454、S464及S474。正反器435基於時脈信號CLK1而自選擇器425之輸出信號取樣且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P435及信號P435之一反相信號N435,以及基於時脈信號CLK1而自編碼器415之各自 輸出端子Out2至Out4輸出之三個輸出信號取樣且輸出該等結果作為信號S455、S465及S475。正反器436基於時脈信號CLK2而自選擇器426之輸出信號取樣且輸出該結果作為一信號P436及信號P436之一反相信號N436,以及基於時脈信號CLK2而自編碼器416之各自輸出端子Out2至Out4輸出之三個輸出信號取樣且輸出該等結果作為信號S456、S466及S476。
選擇器437基於控制信號SINV而選擇且輸出信號P432及N432之一者。選擇器438基於控制信號SINV而選擇且輸出信號P434及N434之一者,且選擇器439基於控制信號SINV而選擇且輸出信號P436及N436之一者。
選擇器441基於控制信號SEL1而選擇信號P421及P432之一者,且輸出該所選擇之信號作為一信號S441。選擇器442基於控制信號SEL2而選擇信號N431及選擇器437之輸出信號之一者,且輸出該所選擇之信號作為一信號S442。選擇器443基於控制信號SEL1而選擇信號P433及P434之一者,且輸出該所選擇之信號作為一信號S443。選擇器444基於控制信號SEL2而選擇信號N433及選擇器438之輸出信號之一者,且輸出該所選擇之信號作為一信號S444。選擇器445基於控制信號SEL1而選擇信號P435及P436之一者,且輸出該所選擇之信號作為一信號S445。選擇器446基於控制信號SEL2而選擇信號N435及選擇器439之輸出信號之一者,且輸出該所選擇之信號作為一信號S446。
驅動器區段DRV21基於信號S441、S451、S461及S471及控制信號MB而產生信號SIG1。驅動器區段DRV22基於信號S442、S452、S462及S472及控制信號MB而產生信號SIG2。驅動器區段DRV23基於信號S443、S453、S463及S473及控制信號MB而產生信號SIG3。驅動器區段DRV24基於信號S444、S454、S464及S474及控制信號MB而產生信號SIG4。驅動器區段DRV25基於信號S445、S455、S465及S475 及控制信號MB而產生信號SIG5。驅動器區段DRV26基於信號S446、S456、S466及S476及控制信號MB而產生信號SIG6。
圖44繪示驅動器區段DRV21之一組態實例。順便而言,下文之描述以驅動器區段DRV21作為一實例;然而,該描述同樣適用於驅動器區段DRV22至DRV26。驅動器區段DRV21包含一「非」電路451、一選擇器452、緩衝器電路453及454、一「非」電路461、選擇器462及463、及緩衝器電路464及465。「非」電路451使信號S441反相且輸出該反相信號。選擇器452基於控制信號MB而選擇且輸出信號S451及「非」電路451之輸出信號之一者。緩衝器電路453基於信號S441而產生信號UP1。緩衝器電路454基於選擇器452之輸出信號而產生信號DN1。「非」電路461使信號S441反相且輸出該反相信號。選擇器462選擇且輸出信號S461及S441之一者。選擇器463選擇且輸出信號S471及「非」電路461之輸出信號之一者。緩衝器電路464基於選擇器462之輸出信號而產生信號UP2。緩衝器電路465基於選擇器463之輸出信號而產生信號DN2。
就此組態而言,驅動器區段DRV21基於信號S441、S451、S461及S471及控制信號MB而將輸出端子Tout1之電壓設定成三個電壓(高位準電壓VH、中間位準電壓VM及低位準電壓VL)之一者。
明確言之,當控制信號MB係「0」時,選擇器452選擇且輸出「非」電路451之輸出信號,選擇器462選擇且輸出信號S441,且選擇器463選擇且輸出「非」電路461之輸出信號。據此,驅動器區段DRV21回應於信號S441而將輸出端子Tout1之電壓設定成高位準電壓VH或低位準電壓VL。明確言之,當信號S441係「1」時,信號UP1及UP2兩者變成「1」且信號DN1及DN2兩者變成「0」。因此,使電晶體253及263進入接通狀態且使電晶體254及264進入斷開狀態,且將端子Tout1之電壓設定成高位準電壓VH。進一步言之,當信號S441係 「0」時,信號DN1及DN2兩者變成「1」且信號UP1及UP2兩者變成「0」。因此,使電晶體254及264進入接通狀態且使電晶體253及263進入斷開狀態,且將端子Tout1之電壓設定成低位準電壓VL。
再者,當控制信號MB係「1」時,選擇器45選擇且輸出信號S451,選擇器462選擇且輸出信號S461,且選擇器463選擇且輸出信號S471。據此,驅動器區段DRV21回應於信號S441、S451、S461及S471而將輸出端子Tout1之電壓設定成高位準電壓VH、中間位準電壓VM及低位準電壓VL之一者。明確言之,例如,當信號S441、S451、S461及S471分別為「1」、「0」、「1」及「0」時,信號UP1及UP2兩者變成「1」且信號DN1及DN2兩者變成「0」。因此,使電晶體253及263進入接通狀態且使電晶體254及264進入斷開狀態,且將端子Tout1之電壓設定成高位準電壓VH。進一步言之,例如,當信號S441、S451、S461及S471分別為「0」、「1」、「0」及「1」時,信號DN1及DN2兩者變成「1」且信號UP1及UP2兩者變成「0」。因此,使電晶體254及264進入接通狀態且使電晶體253及263進入斷開狀態,且將端子Tout1之電壓設定成低位準電壓VL。再者,例如,當信號S441、S451、S461及S471分別為「1」、「1」、「0」及「0」時,信號UP1及DN1兩者變成「1」且信號UP2及DN2兩者變成「0」。因此,使電晶體253及254進入接通狀態且使電晶體263及264進入斷開狀態。此時,在驅動器區段DRV21中,實現戴維寧端接,且將端子Tout1之電壓設定成中間位準電壓VM。
圖45A及圖45B各繪示發射區段70B在操作模式M1中之一操作實例,其中圖45A繪示一操作狀態,且圖45B繪示另一操作狀態。在操作模式M1中,控制區段220將指示「0」之控制信號MB供應至選擇器421至426,且控制選擇器421至426分別選擇且輸出信號S11至S16。接著,類似於第一實施例之情況(圖12A及圖12B),控制區段220將控制 信號SEL1供應至選擇器441且控制選擇器441交替地選擇且輸出信號P431及P432,以及將控制信號SEL2供應至選擇器442且控制選擇器442交替地選擇且輸出信號N431及選擇器437之輸出信號(信號N432)。進一步言之,控制區段220將指示0之控制信號MB供應至驅動器區段DRV21至DRV26,且控制(例如)驅動器區段DRV21基於信號S441而產生信號SIG1且控制驅動器區段DRV22基於信號S442而產生信號SIG2。因此,在操作模式M1中,發射器2B透過差動信號而將資料發射至接收器,其類似於第一實施例之情況(圖12A及圖12B)。
圖46繪示發射區段70B在操作模式M2中之一操作實例。圖47繪示驅動器區段DRV21至DRV23在操作模式M2中之操作。在操作模式M2中,控制區段220將指示「1」之控制信號MB供應至選擇器421至426,且控制選擇器421至426分別選擇且輸出編碼器411至416之輸出端子Out1之輸出信號。接著。控制區段220將指示「1」之控制信號MB供應至驅動器區段DRV21至DRV26,且可控制(例如)驅動器區段DRV21基於信號S441、S451、S461及S471而產生信號SIG1。
因此,如圖47中所繪示,例如,當信號S11、S12及S13分別為「1」、「0」及「0」時,信號S441、S451、S461及S471分別變成「1」、「0」、「1」及「0」,信號S442、S452、S462及S472分別變成「0」、「1」、「0」及「1」,且信號S443、S453、S463及S473分別變成「1」、「1」、「0」及「0」。因此,由於信號S441、S451、S461及S471分別為「1」、「0」、「1」及「0」,所以驅動器區段DRV21將信號SIG1設定成高位準電壓VH。進一步言之,由於信號S442、S452、S462及S472分別為「0」、「1」、「0」及「1」,所以驅動器區段DRV22將信號SIG2設定成低位準電壓VL。再者,由於信號S443、S453、S463及S473分別為「1」、「1」、「0」及「0」,所以驅動器區段DRV23將信號SIG3設定成中間位準電壓VM。據此,在操作模式M2中,發射器2B 透過三相信號而將資料發射至接收器,其類似於第一實施例之情況(圖14)。
圖48繪示發射區段70B在操作模式M3中之一操作實例。在操作模式M3中,控制區段220將指示「0」之控制信號MB供應至選擇器421至426,且控制選擇器421至426分別選擇且輸出信號S11至S16,其類似於操作模式M1中之情況。接著,控制區段220將指示「0」之控制信號MB供應至驅動器區段DRV21至DRV26,且可控制(例如)驅動器區段DRV21基於信號S441而產生信號SIG1。因此,在操作模式M3中,發射器2B透過單相信號而將資料發射至接收器,其類似於第一實施例之情況(圖16)。
依此方式,在發射區段70B中,例如,藉由使信號S441、S451、S461及S471分別變為「1」、「0」、「1」及「0」而將信號SIG1設定成高位準電壓VH,藉由使信號S441、S451、S461及S471分別變為「0」、「1」、「0」及「1」而將信號SIG1設定成低位準電壓VL,且藉由使信號S441、S451、S461及S471分別變為「1」、「1」、「0」及「0」而將信號SIG1設定成中間位準電壓VM。據此,在驅動器區段DRV21中,使四個電晶體253、254、263及264中之彼此連接之兩個電晶體253及254進入接通狀態以產生中間位準電壓VM。明確言之,例如,為產生中間位準電壓VM,在根據上述修改方案2-1之發射區段70A中,使非彼此連接之兩個電晶體253及264進入接通狀態,而在根據本修改方案之發射區段70B中,使彼此連接之兩個電晶體253及254進入接通狀態。因此,可減小波形受干擾之可能性,且因此允許提高通信品質。
<3. 應用實例>
接著,將描述上述實施例及修改方案之任何者中所描述之發射器之一應用實例。
圖49繪示根據上述實施例及其類似者之任何者之發射器應用於其之一智慧型電話700(一多功能行動電話)之一外觀。智慧型電話700安裝有各種器件,且根據上述實施例及其類似者之任何者之發射器應用於在該等器件之間交換資料之一通信系統。
圖50繪示用於智慧型電話700中之一應用處理器710之一組態實例。應用處理器710包含一中央處理單元(CPU)711、一記憶體控制區段712、一電力控制區段713、一外部介面714、一圖形處理單元(GPU)715、一媒體處理區段716、一顯示控制區段717及一行動產業處理器介面(MIPI)718。在此實例中,CPU 711、記憶體控制區段712、電力控制區段713、外部介面714、GPU 715、媒體處理區段716及顯示控制區段717連接至一系統匯流排719,且允許其等透過系統匯流排719而彼此交換資料。
CPU 711根據程式而處理智慧型電話700中所處置之各種資訊。記憶體控制區段712控制CPU 711執行資訊處理時所使用之一記憶體901。電力控制區段713控制智慧型電話700之電源。
外部介面714係與外部器件通信之一介面,且在此實例中連接至一無線通信區段902及一影像感測器810。無線通信區段902執行與行動電話之一基地台之無線通信,且(例如)可包含一基頻帶區段、一射頻(RF)前端區段及其類似者。影像感測器810獲取一影像,且(例如)可包含一CMOS感測器。
GPU 715執行影像處理。媒體處理區段716處理諸如音訊、字元及圖形之資訊。顯示控制區段717透過MIPI介面718而控制一顯示器904。MIPI介面718將一影像信號發射至顯示器904。例如,一YUV格式、一RGB格式及其類似者之一信號可用作為該影像信號。例如,根據上述實施例及其類似者之任何者之發射器可應用於MIPI介面718。
圖51繪示影像感測器810之一組態實例。影像感測器810包含一 感測器區段811、一影像信號處理器(ISP)812、一聯合圖像專家小組(JPEG)編碼器813、一CPU 814、一隨機存取記憶體(RAM)815、一唯讀記憶體(ROM)816、一電力控制區段817、一內部積體電路(I2C)介面818及一MIPI介面819。在此實例中,此等區塊各連接至一系統匯流排820,且允許其等透過系統匯流排820而彼此交換資料。
感測器區段811獲取一影像,且(例如)可由一CMOS感測器組態。ISP 812對由感測器區段811獲取之影像執行預定處理。JPEG編碼器813編碼由ISP 812處理之影像以產生JPEG格式之一影像。CPU 814根據程式而控制影像感測器810中之區塊之各者。RAM 815係CPU 814執行資訊處理時所使用之一記憶體。ROM 816將由CPU 814執行之程式儲存於其內。電力控制區段817控制影像感測器810之電源。I2C介面818自應用處理器710接收一控制信號。進一步言之,雖然圖中未繪示,然影像感測器810除自應用處理器710接收控制信號之外,亦自應用處理器710接收一時脈信號。明確言之,影像感測器810經組態以基於各種頻率之時脈信號而操作。MIPI介面819將影像信號發射至應用處理器710。例如,YUV格式、RGB格式及其類似者之一信號可用作為影像信號。例如,根據上述實施例及其類似者之任何者之發射器可應用於MIPI介面819。
在上文中,雖然已參考電子裝置之實施例、修改方案及應用實例來描述本發明,然本發明不受限於此等實施例及其類似者,而是可採用各種修改方案。
例如,在上述各自實施例中,發射區段產生六個信號SIG1至SIG6;然而,信號之數目不限於此。替代地,例如,發射區段可產生五個或五個以下或七個或七個以上信號。圖52中繪示其中發射區段產生四個信號之一情況之一實例。
應注意,本說明書中所描述之效應具說明性且非限制性。由本 發明達成之效應可為除上述效應之外之效應。
應注意,本發明可組態如下。
(1)一種發射器,其基於第一信號、第二信號及第三信號而設定第一輸出端子、第二輸出端子及第三輸出端子之電壓,該發射器包括:一第一發射區段,其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三信號而設定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一第二發射區段,其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二信號而設定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及一第三發射區段,其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二信號及該第三信號而設定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
(2)如(1)之發射器,其中將該第一輸出端子、該第二輸出端子及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等電壓各設定成一第一電壓值、一第二電壓值、及介於該第一電壓值與該第二電壓值之間之一第三電壓值之一者。
(3)如(1)及(2)中任一項之發射器,其中該第一發射區段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一信號與該第三信號之間之一邏輯操作之一結果而設定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該第二發射區段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二信號與該第一信號之間之一邏輯操作之一結果而設定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且該第三發射區段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三信號與該第二信號之間之一邏輯操作之一結果而設定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
(4)如(1)至(3)中任一項之發射器,其中該第一發射區段經組態使得該第一信號與該第三信號之間之該邏輯操作之該結果控制是否將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 該第二發射區段經組態使得該第二信號與該第一信號之間之該邏輯操作之該結果控制是否將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且該第三發射區段經組態使得該第三信號與該第二信號之間之該邏輯操作之該結果控制是否將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
(5)如(1)至(4)中任一項之發射器,其中該第一發射區段經組態使得當未將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時,該第一信號控制將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及該第二電壓值之何者,該第二發射區段經組態使得當未將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時,該第二信號控制將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及該第二電壓值之何者,且該第三發射區段經組態使得當未將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時,該第三信號控制將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及該第二電壓值之何者。
(6)如(1)至(5)中任一項之發射器,其中該第一發射區段經組態以當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三信號相等時將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該第二發射區段經組態以當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二信號相等時將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且該第三發射區段經組態以當該第二信號及該第三信號相等時將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
(7)如(1)至(6)中任一項之發射器,其中該第一發射區段經組態以當該第一信號指示一第一邏輯值且該第三信號指示一第二邏輯值時將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 該第三電壓值;該第二發射區段經組態以當該第二信號指示該第一邏輯值且該第一信號指示該第二邏輯值時將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且該第三發射區段經組態以當該第三信號指示該第一邏輯值且該第二信號指示該第二邏輯值時將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
(8)如(1)至(7)中任一項之發射器,其中該第一發射區段包含:一第一控制電路,其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三信號而產生一第一控制信號;及一第一驅動器區段,其經組態以當該第一控制信號係作用中時將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該第二發射區段包含:一第二控制電路,其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二信號而產生一第二控制信號;及一第二驅動器區段,其經組態以當該第二控制信號係作用中時將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且該第三發射區段包含:一第三控制電路,其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二信號及該第三信號而產生一第三控制信號;及一第三驅動器區段,其經組態以當該第三控制信號係作用中時將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
(9)如(1)至(8)中任一項之發射器,其中該第一驅動器區段經組態以當該第一控制信號係非作用中時基於該第一信號而將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 及該第二電壓值之一者,該第二驅動器區段經組態以當該第二控制信號係非作用中時基於該第二信號而將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及該第二電壓值之一者,且該第三驅動器區段經組態以當該第三控制信號係非作用中時基於該第三信號而將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及該第二電壓值之一者。
(10)如(1)至(9)中任一項之發射器,其中該第一驅動器區段經組態以當該第一控制信號係非作用中時基於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三信號而將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及該第二電壓值之一者,該第二驅動器區段經組態以當該第二控制信號係非作用中時基於該第二信號及該第一信號而將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及該第二電壓值之一者,且該第三驅動器區段經組態以當該第三控制信號係非作用中時基於該第三信號及該第二信號而將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及該第二電壓值之一者。
(11)如(1)至(10)中任一項之發射器,其中該第一驅動器區段經組態以當該第一控制信號係非作用中時基於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三信號是否相等而將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及該第二電壓值之一者,該第二驅動器區段經組態以當該第二控制信號係非作用中時基於該第二信號及該第一信號是否相等而將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及該第二電壓值之一者,且該第三驅動器區段經組態以當該第三控制信號係非作用中時基於該第三信號及該第二信號是否相等而將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 定成該第一電壓值及該第二電壓值之一者。
(12)如(1)至(11)中任一項之發射器,其中該第一驅動器區段、該第二驅動器區段及該第三驅動器區段之各者包含:一第一開關,其位於一第一電源與一輸出節點之間之一信號路徑中;及一第二開關,其位於一第二電源與該輸出節點之間之一信號路徑中,其中該第一驅動器區段、該第二驅動器區段及該第三驅動器區段之各者經組態以:藉由接通該第一開關且斷開該第二開關而將其之該輸出節點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藉由斷開該第一開關且接通該第二開關而將其之該輸出節點設定成該第二電壓值;且藉由斷開該第一開關及該第二開關兩者而將其之該輸出節點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
(13)如(1)至(12)中任一項之發射器,其中該第一發射區段包含:一第一驅動器區段,其經組態以設定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及一第一控制電路,其經組態以控制該第一驅動器區段,使得當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三信號相等時,將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且當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三信號不同時,基於該第一信號而將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及該第二電壓值之一者,該第二發射區段包含: 一第二驅動器區段,其經組態以設定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及一第二控制電路,其經組態以控制該第二驅動器區段,使得當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二信號相等時,將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且當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二信號不同時,基於該第二信號而將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及該第二電壓值之一者,且該第三發射區段包含:一第三驅動器區段,其經組態以設定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及一第三控制電路,其經組態以控制該第三驅動器區段,使得當該第三信號及該第二信號相等時,將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且當該第三信號及該第二信號不同時,基於該第三信號而將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及該第二電壓值之一者。
(14)如(1)至(13)中任一項之發射器,其中該第一驅動器區段、該第二驅動器區段及該第三驅動器區段之各者包含:一第一開關,其位於一第一電源與一輸出節點之間之一第一信號路徑中;一第二開關,其位於該第一電源與該輸出節點之間之一第二信號路徑中;一第三開關,其位於一第二電源與該輸出節點之間之一第三信號路徑中;及一第四開關,其位於該第二電源與該輸出節點之間之一第四信號路徑中,且 其中該第一驅動器區段、該第二驅動器區段及該第三驅動器區段之各者經組態以:藉由接通該第一開關及該第二開關且斷開該第三開關及該第四開關而將其之該輸出節點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藉由斷開該第一開關及該第二開關且接通該第三開關及該第四開關而將其之該輸出節點設定成該第二電壓值;且藉由接通該第一開關及該第二開關之一者且接通該第三開關及該第四開關之一者而將其之該輸出節點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
(15)一種發射器,其基於第一信號、第二信號及第三信號而設定第一輸出端子、第二輸出端子及第三輸出端子之電壓,該發射器可在至少一差動發射模式及一個三相發射模式中操作,該發射器包括:一第一發射區段,其經組態以:當該發射器在該差動發射模式中操作時,基於該第一信號而設定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且當該發射器在該三相發射模式中操作時,基於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三信號而設定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一第二發射區段,其經組態以:當該發射器在該差動發射模式中操作時,基於該第二信號而設定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且當該發射器在該三相發射模式中操作時,基於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二信號而設定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及一第三發射區段,其經組態以:當該發射器在該差動發射模式中操作時,基於該第三信號而設定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且當該發射器在該三相發射模式中操作時,基於該第三信號及該第二信號而設定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
(16)如(1)至(15)中任一項之發射器,其中當該發射器在該三相發射模式中操作時,將該第一輸出端子、該第二輸出端子及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等電壓各設定成一第一電壓值、一第二電壓值、及介於該第一電壓值與該第二電壓值之間之一第三電壓值之一者。
(17)如(1)至(16)中任一項之發射器,其中該第一發射區段經組態使得當該發射器在該三相發射模式中操作時,該第一信號與該第三信號之間之一比較之一結果控制是否將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該第二發射區段經組態使得當該發射器在該三相發射模式中操作時,該第二信號與該第一信號之間之一比較之一結果控制是否將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且該第三發射區段經組態使得當該發射器在該三相發射模式中操作時,該第三信號與該第二信號之間之一比較之一結果控制是否將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
(18)如(1)至(17)中任一項之發射器,其中該第一發射區段經組態使得當該發射器在該三相發射模式中操作且未將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時,該第一信號控制將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及該第二電壓值之何者,該第二發射區段經組態使得當該發射器在該三相發射模式中操作且未將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時,該第二信號控制將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及該第二電壓值之何者,且該第三發射區段經組態使得當該發射器在該三相發射模式中操作且未將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時,該第三信 號控制將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及該第二電壓值之何者。
(19)一種通信系統,其包括:一發射器,其基於第一信號、第二信號及第三信號而設定第一輸出端子、第二輸出端子及第三輸出端子之電壓,該發射器包括:一第一發射區段,其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三信號而設定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一第二發射區段,其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二信號而設定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及一第三發射區段,其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二信號及該第三信號而設定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及一接收器,其連接至該第一輸出端子、該第二輸出端子及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至少一者。
(20)一種電子裝置,其包括:如(19)之通信系統;一影像感測器,其獲取影像資料且經由該發射器而發射該影像資料;及一處理器,其經由該接收器而接收該影像資料且對該影像資料執行處理。
(21)一種發射器,其包含:一第一發射區段,其經組態以基於一第一信號、一第二信號及一第三信號中之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三信號而設定一第一輸出端子之一電壓;及一第二發射區段,其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二信號而設定一第二輸出端子之一電壓。
(22)如(21)之發射器,其中該等發射區段之各者將該對應輸出端 子之一電壓設定成一第一電壓、一第二電壓、及介於該第一電壓與該第二電壓之間之一第三電壓之任何者。
(23)如(22)之發射器,其中當該第一信號等於該第三信號時,該第一發射區段將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且當該第一信號等於該第二信號時,該第二發射區段將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
(24)如(22)之發射器,其中當該第三信號指示一預定第一邏輯且該第一信號指示一預定第二邏輯時,該第一發射區段將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且當該第一信號指示該第一邏輯且該第二信號指示該第二邏輯時,該第二發射區段將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
(25)如(22)至(24)中任一項之發射器,其中該第一發射區段包含一第一控制電路,其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三信號而產生一第一控制信號,及一第一驅動器區段,其經組態以當該第一控制信號係作用中時將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且該第二發射區段包含一第二控制電路,其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二信號而產生一第二控制信號,及一第二驅動器區段,其經組態以當該第二控制信號係作用中時將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
(26)如(25)之發射器,其中該第一控制電路具有等效於該第二控制電路之一電路組態的一電路組態。
(27)如(25)或(26)之發射器,其中當該第一控制信號係非作用中時,該第一驅動器區段基於該第一信號而將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選擇性地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及該第二電壓之一者,且當該第二控制信號係非作用中時,該第二驅動器區段基於該第二信號而將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選擇性地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及該第二電壓之一者。
(28)如(25)或(26)之發射器,其中當該第一控制信號係非作用中時,該第一驅動器區段基於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三信號而將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選擇性地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及該第二電壓之一者,且當該第二控制信號係非作用中時,該第二驅動器區段基於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二信號而將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選擇性地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及該第二電壓之一者。
(29)如(28)之發射器,其中該第一驅動器區段基於該第一信號是否等於該第三信號而將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選擇性地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及該第二電壓之一者,且該第二驅動器區段基於該第一信號是否等於該第二信號而將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選擇性地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及該第二電壓之一者。
(30)如(25)至(29)中任一項之發射器,其中該等驅動器區段之各者包含一第一開關,其具有一第一端子及一第二端子,該第一端子導引至產生對應於該第一電壓之一電壓之一第一電源,且該第二端子導引至該驅動器區段之一輸出端子,及 一第二開關,其具有一第一端子及一第二端子,該第一端子導引至產生對應於該第二電壓之一電壓之一第二電源,且該第二端子導引至該驅動器區段之該輸出端子,該等驅動器區段之各者使該第一開關進入一接通狀態且使該第二開關進入一斷開狀態以將該驅動器區段之該輸出端子之一電壓設定成該第一電壓,該等驅動器區段之各者使該第二開關進入該接通狀態且使該第一開關進入該斷開狀態以將該驅動器區段之該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二電壓,且該等驅動器區段之各者使該第一開關及該第二開關進入該斷開狀態以透過一或複數個終端電阻器而將該驅動器區段之該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
(31)如(22)至(24)中任一項之發射器,其中該第一發射區段包含一第一驅動器區段,其經組態以設定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及一第一控制電路,其經組態以控制該第一驅動器區段:當該第一信號等於該第三信號時,將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及當該第一信號不同於該第三信號時,基於該第一信號而將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選擇性地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及該第二電壓之一者,且該第二發射區段包含一第二驅動器區段,其經組態以設定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及一第二控制電路,其經組態以控制該第二驅動器區段:當該第一信號等於該第二信號時,將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 電壓;及當該第一信號不同於該第二信號時,基於該第二信號而將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選擇性地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及該第二電壓之一者。
(32)如(31)之發射器,其中該等驅動器區段之各者包含一第一開關,其包含一第一端子及一第二端子,該第一端子導引至產生對應於該第一電壓之一電壓之一第一電源,且該第二端子導引至該驅動器區段之一輸出端子,一第二開關,其具有一第一端子及一第二端子,該第一端子導引至該第一電源,且該第二端子導引至該驅動器區段之該輸出端子,一第三開關,其具有一第一端子及一第二端子,該第一端子導引至產生對應於該第二電壓之一電壓之一第二電源,且該第二端子導引至該驅動器區段之該輸出端子,及一第四開關,其具有一第一端子及一第二端子,該第一端子導引至該第二電源,且該第二端子導引至該驅動器區段之該輸出端子,該等驅動器區段之各者使該第一開關及該第二開關進入一接通狀態且使該第三開關及該第四開關進入一斷開狀態以將該驅動器區段之該輸出端子之一電壓設定成該第一電壓,該等驅動器區段之各者使該第三開關及該第四開關進入該接通狀態且使該第一開關及該第二開關進入該斷開狀態以將該驅動器區段之該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二電壓,且該等驅動器區段之各者使該第一開關及該第二開關之一者進入該接通狀態且使該第三開關及該第四開關之一者進入該接通狀態以將該驅動器區段之該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
(33)如(32)之發射器,其中該等驅動器區段之各者使該第一開關及該第三開關進入該接通狀態以將該驅動器區段之該輸出端子之該電 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
(34)如(33)之發射器,其中該第一開關之該第二端子與該第三開關之該第二端子之間之一電阻值小於該第一開關之該第二端子與該第四開關之該第二端子之間之一電阻值。
(35)如(21)至(34)中任一項之發射器,其中提供包含一操作模式之複數個操作模式,在該一操作模式中,該第一發射區段基於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三信號而設定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且在該一操作模式中,該第二發射區段基於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二信號而設定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
(36)如(21)至(35)中任一項之發射器,其進一步包含一第三發射區段,其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二信號及該第三信號而設定一第三輸出端子之一電壓。
(37)如(36)之發射器,其進一步包含一第一串列化器,其經組態以產生該第一信號;一第二串列化器,其經組態以產生該第二信號;及一第三串列化器,其經組態以產生該第三信號。
(38)如(37)之發射器,其中該第一輸出端子、該第二輸出端子及該第三輸出端子之一配置順序不同於該第一串列化器、該第二串列化器及該第三串列化器之一配置順序。
(39)一種發射器,其包含:一第一發射區段,其包含一第一控制電路及一第一驅動器區段,該第一控制電路經組態以基於一第一信號、一第二信號及一第三信號中之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三信號而產生一第一控制信號,且該第一驅動器區段經組態以當該第一控制信號係作用中時將一第一輸出端子 之一電壓設定成一第三電壓;及一第二發射區段,其包含一第二控制電路及一第二驅動器區段,該第二控制電路具有相同於該第一控制電路之一電路組態的一電路組態且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二信號而產生一第二控制信號,且該第二驅動器區段經組態以當該第二控制信號係作用中時將一第二輸出端子之一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
(40)一種發射器,其包含一單元輸出區段,其包含一第一發射區段、一第二發射區段及一第三發射區段,該第一發射區段產生且輸出一第一值,該第二發射區段產生且輸出一第二值,且該第三發射區段產生且輸出一第三值,其中該等發射區段之各者基於一第一信號、一第二信號及一第三信號中之該等發射區段之間之兩個不同信號而產生該值。
(41)一種通信系統,其具有一發射器及一接收器,該發射器包含:一第一發射區段,其經組態以基於一第一信號、一第二信號及一第三信號中之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三信號而設定一第一輸出端子之一電壓;及一第二發射區段,其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二信號而設定一第二輸出端子之一電壓。
(42)如(41)之通信系統,其中該發射器係獲取且發射影像資料之一影像感測器,且該接收器係接收該影像資料且基於該影像資料而執行預定處理之一處理器。
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可根據設計要求及其他因數而設想出各種修改、組合、子組合及變更,只要該等修改、組合、子組合及變 更係在隨附申請專利範圍或其等效物之範疇內。
10‧‧‧發射區段
20‧‧‧控制區段
21至26‧‧‧「互斥或」電路
31至36‧‧‧正反器(F/F)
37至39‧‧‧選擇器
41至46‧‧‧選擇器
51至56‧‧‧「或」電路
CLK1‧‧‧時脈信號
CLK2‧‧‧時脈信號
DRV1至DRV6‧‧‧驅動器區段
MA‧‧‧控制信號
MSEL‧‧‧模式選擇信號
N31至N36‧‧‧反相信號
P31至P36‧‧‧信號
S11至S16‧‧‧信號
S31至S36‧‧‧信號
S41至S46‧‧‧信號
S51至S56‧‧‧信號
SEL1‧‧‧控制信號
SEL2‧‧‧控制信號
SIG1至SIG6‧‧‧信號
SINV‧‧‧控制信號
Tout1至Tout6‧‧‧輸出端子

Claims (20)

  1. 一種發射器,其基於第一信號、第二信號及第三信號而設定第一輸出端子、第二輸出端子及第三輸出端子之電壓,該發射器包括:一第一發射區段,其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三信號而設定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一第二發射區段,其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二信號而設定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及一第三發射區段,其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二信號及該第三信號而設定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
  2. 如請求項1之發射器,其中將該第一輸出端子、該第二輸出端子及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等電壓各設定成一第一電壓值、一第二電壓值、及介於該第一電壓值與該第二電壓值之間之一第三電壓值之一者。
  3. 如請求項2之發射器,其中該第一發射區段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一信號與該第三信號之間之一邏輯操作之一結果而設定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該第二發射區段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二信號與該第一信號之間之一邏輯操作之一結果而設定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且該第三發射區段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三信號與該第二信號之間之一邏輯操作之一結果而設定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
  4. 如請求項3之發射器,其中該第一發射區段經組態使得該第一信號與該第三信號之間之該邏輯操作之該結果控制是否將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 該第二發射區段經組態使得該第二信號與該第一信號之間之該邏輯操作之該結果控制是否將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且該第三發射區段經組態使得該第三信號與該第二信號之間之該邏輯操作之該結果控制是否將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
  5. 如請求項4之發射器,其中該第一發射區段經組態使得當未將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時,該第一信號控制將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及該第二電壓值之何者,該第二發射區段經組態使得當未將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時,該第二信號控制將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及該第二電壓值之何者,且該第三發射區段經組態使得當未將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時,該第三信號控制將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及該第二電壓值之何者。
  6. 如請求項2之發射器,其中該第一發射區段經組態以當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三信號相等時將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該第二發射區段經組態以當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二信號相等時將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且該第三發射區段經組態以當該第二信號及該第三信號相等時將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
  7. 如請求項2之發射器,其中該第一發射區段經組態以當該第一信號指示一第一邏輯值且該第三信號指示一第二邏輯值時將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 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該第二發射區段經組態以當該第二信號指示該第一邏輯值且該第一信號指示該第二邏輯值時將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且該第三發射區段經組態以當該第三信號指示該第一邏輯值且該第二信號指示該第二邏輯值時將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
  8. 如請求項2之發射器,其中該第一發射區段包含:一第一控制電路,其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三信號而產生一第一控制信號;及一第一驅動器區段,其經組態以當該第一控制信號係作用中時將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該第二發射區段包含:一第二控制電路,其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二信號而產生一第二控制信號;及一第二驅動器區段,其經組態以當該第二控制信號係作用中時將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且該第三發射區段包含:一第三控制電路,其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二信號及該第三信號而產生一第三控制信號;及一第三驅動器區段,其經組態以當該第三控制信號係作用中時將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
  9. 如請求項8之發射器,其中該第一驅動器區段經組態以當該第一控制信號係非作用中時基於該第一信號而將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 一電壓值及該第二電壓值之一者,該第二驅動器區段經組態以當該第二控制信號係非作用中時基於該第二信號而將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及該第二電壓值之一者,且該第三驅動器區段經組態以當該第三控制信號係非作用中時基於該第三信號而將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及該第二電壓值之一者。
  10. 如請求項8之發射器,其中該第一驅動器區段經組態以當該第一控制信號係非作用中時基於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三信號而將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及該第二電壓值之一者,該第二驅動器區段經組態以當該第二控制信號係非作用中時基於該第二信號及該第一信號而將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及該第二電壓值之一者,且該第三驅動器區段經組態以當該第三控制信號係非作用中時基於該第三信號及該第二信號而將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及該第二電壓值之一者。
  11. 如請求項10之發射器,其中該第一驅動器區段經組態以當該第一控制信號係非作用中時基於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三信號是否相等而將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及該第二電壓值之一者,該第二驅動器區段經組態以當該第二控制信號係非作用中時基於該第二信號及該第一信號是否相等而將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及該第二電壓值之一者,且該第三驅動器區段經組態以當該第三控制信號係非作用中時基於該第三信號及該第二信號是否相等而將該第三輸出端子之 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及該第二電壓值之一者。
  12. 如請求項8之發射器,其中該第一驅動器區段、該第二驅動器區段及該第三驅動器區段之各者包含:一第一開關,其位於一第一電源與一輸出節點之間之一信號路徑中;及一第二開關,其位於一第二電源與該輸出節點之間之一信號路徑中,其中該第一驅動器區段、該第二驅動器區段及該第三驅動器區段之各者經組態以:藉由接通該第一開關且斷開該第二開關而將其之該輸出節點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藉由斷開該第一開關且接通該第二開關而將其之該輸出節點設定成該第二電壓值;及藉由斷開該第一開關及該第二開關兩者而將其之該輸出節點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
  13. 如請求項2之發射器,其中該第一發射區段包含:一第一驅動器區段,其經組態以設定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及一第一控制電路,其經組態以控制該第一驅動器區段,使得當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三信號相等時,將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且當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三信號不同時,基於該第一信號而將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及該第二 電壓值之一者,該第二發射區段包含:一第二驅動器區段,其經組態以設定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及一第二控制電路,其經組態以控制該第二驅動器區段,使得當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二信號相等時,將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且當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二信號不同時,基於該第二信號而將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及該第二電壓值之一者,且該第三發射區段包含:一第三驅動器區段,其經組態以設定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及一第三控制電路,其經組態以控制該第三驅動器區段,使得當該第三信號及該第二信號相等時,將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且當該第三信號及該第二信號不同時,基於該第三信號而將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及該第二電壓值之一者。
  14. 如請求項13之發射器,其中該第一驅動器區段、該第二驅動器區段及該第三驅動器區段之各者包含:一第一開關,其位於一第一電源與一輸出節點之間之一第一信號路徑中; 一第二開關,其位於該第一電源與該輸出節點之間之一第二信號路徑中;一第三開關,其位於一第二電源與該輸出節點之間之一第三信號路徑中;及一第四開關,其位於該第二電源與該輸出節點之間之一第四信號路徑中,且其中該第一驅動器區段、該第二驅動器區段及該第三驅動器區段之各者經組態以:藉由接通該第一開關及該第二開關且斷開該第三開關及該第四開關而將其之該輸出節點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藉由斷開該第一開關及該第二開關且接通該第三開關及該第四開關而將其之該輸出節點設定成該第二電壓值;且藉由接通該第一開關及該第二開關之一者且接通該第三開關及該第四開關之一者而將其之該輸出節點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
  15. 一種發射器,其基於第一信號、第二信號及第三信號而設定第一輸出端子、第二輸出端子及第三輸出端子之電壓,該發射器可在至少一差動發射模式及一個三相發射模式中操作,該發射器包括:一第一發射區段,其經組態以:當該發射器在該差動發射模式中操作時,基於該第一信號而設定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且當該發射器在該三相發射模式中操作時,基於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三信號而設定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一第二發射區段,其經組態以:當該發射器在該差動發射模式中操作時,基於該第二信號 而設定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且當該發射器在該三相發射模式中操作時,基於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二信號而設定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及一第三發射區段,其經組態以:當該發射器在該差動發射模式中操作時,基於該第三信號而設定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且當該發射器在該三相發射模式中操作時,基於該第三信號及該第二信號而設定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
  16. 如請求項15之發射器,其中當該發射器在該三相發射模式中操作時,將該第一輸出端子、該第二輸出端子及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等電壓各設定成一第一電壓值、一第二電壓值、及介於該第一電壓值與該第二電壓值之間之一第三電壓值之一者。
  17. 如請求項16之發射器,其中該第一發射區段經組態使得當該發射器在該三相發射模式中操作時,該第一信號與該第三信號之間之一比較之一結果控制是否將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該第二發射區段經組態使得當該發射器在該三相發射模式中操作時,該第二信號與該第一信號之間之一比較之一結果控制是否將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且該第三發射區段經組態使得當該發射器在該三相發射模式中操作時,該第三信號與該第二信號之間之一比較之一結果控制是否將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
  18. 如請求項17之發射器,其中該第一發射區段經組態使得當該發射器在該三相發射模式中操作且未將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 時,該第一信號控制將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及該第二電壓值之何者,該第二發射區段經組態使得當該發射器在該三相發射模式中操作且未將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時,該第二信號控制將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及該第二電壓值之何者,且該第三發射區段經組態使得當該發射器在該三相發射模式中操作且未將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三電壓值時,該第三信號控制將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設定成該第一電壓值及該第二電壓值之何者。
  19. 一種通信系統,其包括:一發射器,其基於第一信號、第二信號及第三信號而設定第一輸出端子、第二輸出端子及第三輸出端子之電壓,該發射器包括:一第一發射區段,其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三信號而設定該第一輸出端子之該電壓;一第二發射區段,其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二信號而設定該第二輸出端子之該電壓;及一第三發射區段,其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二信號及該第三信號而設定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該電壓;及一接收器,其連接至該第一輸出端子、該第二輸出端子及該第三輸出端子之至少一者。
  20. 一種電子裝置,其包括:如請求項19之通信系統,一影像感測器,其獲取影像資料且經由該發射器而發射該影像資料,及 一處理器,其經由該接收器而接收該影像資料且對該影像資料執行處理。
TW104113767A 2014-06-20 2015-04-29 發射器及通信系統 TWI6648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27246 2014-06-20
JP2014127246A JP6369160B2 (ja) 2014-06-20 2014-06-20 送信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1467A true TW201601467A (zh) 2016-01-01
TWI664824B TWI664824B (zh) 2019-07-01

Family

ID=532688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3767A TWI664824B (zh) 2014-06-20 2015-04-29 發射器及通信系統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10075208B2 (zh)
EP (1) EP3158696B1 (zh)
JP (1) JP6369160B2 (zh)
KR (1) KR102287455B1 (zh)
CN (1) CN106464613B (zh)
TW (1) TWI664824B (zh)
WO (1) WO201519408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69160B2 (ja) * 2014-06-20 2018-08-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US10419252B2 (en) * 2015-06-22 2019-09-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Low power physical layer driver topologies
US10784906B2 (en) 2016-07-14 2020-09-22 Sony Corporation Transmitting device, transmitting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8989143B (zh) * 2018-05-25 2021-11-12 上海华岭集成电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通用半导体高速串行信号自动测试方法
TWI826675B (zh) 2019-05-29 2023-12-21 日商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 發送裝置及通訊系統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11559A (ja) * 2006-04-27 2008-01-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多重差動伝送システム
US8259838B2 (en) * 2006-10-31 2012-09-04 Panasonic Corporation Signal transmission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transmission signals via a transmission line including transmission conductors
US8064535B2 (en) 2007-03-02 2011-11-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Three phase and polarity encoded serial interface
US9711041B2 (en) 2012-03-16 2017-07-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N-phase polarity data transfer
JP2009021978A (ja) 2007-06-11 2009-01-29 Panasonic Corp 伝送ケーブル
KR100898305B1 (ko) * 2007-10-08 2009-05-19 주식회사 티엘아이 3라인 차동 신호법을 위한 클락 임베디드 차동 데이터수신장치
US8848810B2 (en) * 2008-03-05 2014-09-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 transmitter system and method
JP5727902B2 (ja) * 2011-09-13 2015-06-03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KR20130067665A (ko) * 2011-12-14 2013-06-25 삼성테크윈 주식회사 이더넷 기반 디지털 영상 송수신 시스템
US9537644B2 (en) * 2012-02-23 2017-01-03 Lattice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Transmitting multiple differential signals over a reduced number of physical channels
US8996740B2 (en) * 2012-06-29 2015-03-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N-phase polarity output pin mode multiplexer
WO2014176739A1 (zh) * 2013-04-28 2014-11-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调压电源及输出电压控制方法
JP6369160B2 (ja) * 2014-06-20 2018-08-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64613B (zh) 2021-04-30
EP3158696B1 (en) 2024-03-27
TWI664824B (zh) 2019-07-01
US20190013835A1 (en) 2019-01-10
EP3158696A1 (en) 2017-04-26
US10075208B2 (en) 2018-09-11
US10523259B2 (en) 2019-12-31
KR20170022989A (ko) 2017-03-02
JP2016006937A (ja) 2016-01-14
US20170187413A1 (en) 2017-06-29
CN106464613A (zh) 2017-02-22
WO2015194089A1 (en) 2015-12-23
JP6369160B2 (ja) 2018-08-08
KR102287455B1 (ko) 2021-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64824B (zh) 發射器及通信系統
TWI608732B (zh) 經由單組接腳驅動多種協定的資料
JP4960833B2 (ja) シングルエンド伝送及び差動伝送の切替えが可能なインタフェース回路
TW201030600A (en) Computer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ual mode DP and HDMI transmission
TW201541910A (zh) 發訊裝置及通訊系統
US11115245B2 (en)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847225B2 (en) CML (current mode logic) OCD (off chip driver)—ODT (on die termination) circuit for bidirectional data transmission
WO2016092968A1 (ja)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JPH11203265A (ja) マイクロコンピュータ
US10897252B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n auxiliary channel
TWI826675B (zh) 發送裝置及通訊系統
EP1622269B1 (en) Inferface circuit and constituting method thereof
JP2005115499A (ja) トランシーバ・インターフェース
JP2009110317A (ja) シングルエンド伝送及び差動伝送の切替えが可能なインタフェース回路、メモリコントローラ、不揮発性記憶装置、ホスト装置及び不揮発性メモリシステ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