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43322A - 觸控感測器用電極、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觸控感測器用電極、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43322A
TW201543322A TW104109890A TW104109890A TW201543322A TW 201543322 A TW201543322 A TW 201543322A TW 104109890 A TW104109890 A TW 104109890A TW 104109890 A TW104109890 A TW 104109890A TW 201543322 A TW201543322 A TW 20154332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ine
pad
lines
arrangement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98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29630B (zh
Inventor
Yasunori Hashida
Takahiro Harada
Original Assignee
Toppa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ppa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ppa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5433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33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296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2963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具備第1電極層、第2電極層及透明介電體基板。第1電極層具有沿著第1配列方向隔著間隔排列的複數個第1帶狀電極,複數個第1帶狀電極的每一者包含第1墊和含有複數條第1電極線的第1線群。第2電極層具有沿著與第1配列方向正交的第2配列方向隔著間隔排列的複數個第2帶狀電極,複數個第2帶狀電極的每一者包含第2墊和含有複數條第2電極線的第2線群。在與透明介電體基板對向的俯視中,一個第1線群和一個第2線群呈立體交叉的區域為一個單元,單元係在複數個第1帶狀電極的每一者中沿著第2配列方向排列。在第1帶狀電極的每一者中最接近第1墊的前述單元為第1最接近單元,第1線群係在第1最接近單元中含有未連接於第1墊的第1非連接線、和連接於第1墊的第1連接線。

Description

觸控感測器用電極、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本發明的技術係關於具備沿著一個方向排列之複數個電極的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具備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顯示裝置所具備的觸控感測器,係具備屬於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一例之驅動電極和感測電極,檢測手指等接觸顯示裝置的操作面的情況當作驅動電極和感測電極之間的靜電電容的變化。顯示裝置的顯示面板所形成的影像係通過驅動電極和感測電極輸出到操作面,所以驅動電極和感測電極係藉由例如具有相互隔著間隔排列的多數條直線形狀之電極線的集合所構成。(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12-79238號公報
驅動電極與感測電極之間的靜電電容,係藉由連接於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週邊電路來測定。若電極 間之靜電電容的初始值過大,則操作面與手指的接觸所產生之小的電容變化,會被當作週邊電路的測定誤差來處理。相反地,若電極間之靜電電容的初始值過小,則週邊電路的雜訊會被當作操作面與手指的接觸來處理。 因此,電極間之靜電電容的初始值必須在適合於因接觸所致之電容的變化量的最佳範圍。
另一方面,適合於因接觸所產生之電容的變化量的靜電電容的初始值,係依連接於觸控感測器用電極之每個週邊電路的規格而異。當靜電電容的最佳範圍改變時,在上述觸控感測器用電極中,會被強迫進行電極線的寬度或電極線的條數等的變更。因此,在上述的觸控感測器用電極中,期望有對於彼此相異的靜電電容的最佳範圍,可減輕構造上的變更之構成。
本發明的技術之目的在提供可使靜電電容的初始值容易包含於因接觸所致之電容的變化量之值的範圍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本發明的技術中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一態樣,係具備:第1電極層,其係具有沿著第1配列方向隔著間隔排列的複數個第1帶狀電極之第1電極層,複數個前述第1帶狀電極的每一者包含第1墊、和含有複數條第1電極線的第1線群,複數個前述第1墊沿著前述第1配列方向隔著間隔排列,各第1線群的前述第1電極線具有朝向所對應之前述第1墊延伸的形狀;第2電極層,其係具有沿著與前述第1配列方向正交的第2 配列方向隔著間隔排列的複數個第2帶狀電極之第2電極層,複數個前述第2帶狀電極的每一者包含第2墊、和含有複數條第2電極線的第2線群,複數個前述第2墊沿著前述第2配列方向隔著間隔排列,各第2線群的前述第2電極線具有朝向所對應之前述第2墊延伸的形狀;及透明介電體基板,其係位於前述第1電極層和前述第2電極層之間。在與前述透明介電體基板對向的俯視中,一個前述第1線群和一個前述第2線群呈立體交叉的區域為一個單元,前述單元係在複數個前述第1帶狀電極的每一者中沿著前述第2配列方向排列,且在複數個前述第2帶狀電極的每一者中沿著前述第1配列方向排列;在前述第1帶狀電極的每一者中最接近前述第1墊的前述單元為第1最接近單元,前述第1線群係在前述第1最接近單元中含有未連接於前述第1墊的第1非連接線、和連接於前述第1墊的第1連接線。
本發明的技術中之觸控面板的一態樣係具 備:觸控感測器用電極,係具有複數個第1帶狀電極、複數個第2帶狀電極、以及被前述第1帶狀電極與前述第2帶狀電極所挾持的透明介電體基板;覆蓋層,係覆蓋前述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及週邊電路,係測定前述第1帶狀電極和前述第2帶狀電極之間的靜電電容。前述觸控感測器用電極係上述觸控感測器用電極。
本發明的技術中之顯示裝置的一態樣,係具 備:顯示資訊之顯示面板;驅動觸控面板之驅動電路;以及透過前述顯示面板所顯示之前述資訊的前述觸控面板;前述觸控面板係上述觸控面板。
根據本發明的技術之上述態樣,由於包含於 第1最接近單元中的第1線群含有非連接線,所以與全部的第1電極線皆為連接線的構成相比,在第1帶狀電極排列之複數個單元的每一者中的靜電電容的初始值會變小。且,藉由按連接線的條數增加的程度而非連接線的條數減少之設計的變更、或按連接的條數減少的程度而非連接線的條數增加之設計的變更,可將靜電電容的初始值調到最佳範圍。因此,對於彼此相異的靜電電容的最佳範圍,可減輕強迫進行電極線的寬度或電極線的條數之變更之構造上的變更。
在本發明的技術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一態 樣中,具備:第1電極層,其係具有沿著第1配列方向隔著間隔排列的複數個第1帶狀電極之第1電極層,複數個前述第1帶狀電極的每一者係包含第1墊、與前述第1墊形成小於90°的對向角度之複數條第1主電極線的群、和與前述第1主電極線正交而連接前述複數條第1主電極線彼此之複數條第1副電極線的群;第2電極層,其係包含沿著與前述第1配列方向正交之第2配列方向隔著間隔排列的複數個第2帶狀電極之第2電極層,複數個前述第2帶狀電極的每一者係包含第2墊、與前述第2墊形成小於90°之對向角度的複數條第2主電極線的群、和與前述第2主電極線正交而連接前述複數條第2主電極線彼此的複數條第2副電極線的群;及透明介電體基板,係位於前述第1電極層和前述第2電極層之間。在與前述透明介電體基板對向的俯視中,一 個前述第1主電極線的群、和一個前述第2主電極線的群呈立體交叉的區域為一個單元,前述單元係在複數個前述第1帶狀電極的每一者中沿著前述第2配列方向排列且在複數個前述第2帶狀電極的每一者中沿著前述第1配列方向排列;包含於前述複數個單元之每一者中的前述第1主電極線的群,係含有未連接於前述第1墊的第1非連接線。
根據本發明的技術中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 一態樣,藉由使包含於各單元中的第1主電極線的群含有第1非連接線,與全部的第1主電極線皆不含第1非連接線的構成相比,複數個單元之每一者中的靜電電容的初始值會變小。且,藉由非連接線的條數減少之設計的變更、或非連接線的條數增加之設計的變更,可將靜電電容的初始值調到最佳範圍。因此,對於彼此相異的靜電電容的最佳範圍,可減輕強迫進行電極線的寬度或電極線的條數之變更之構造上的變更。
10‧‧‧顯示面板
10S‧‧‧顯示面
12‧‧‧薄膜電晶體基板
13‧‧‧TFT層
14‧‧‧液晶層
15‧‧‧彩色濾光片層
16‧‧‧彩色濾光片基板
17‧‧‧上側偏光板
20‧‧‧觸控面板
21‧‧‧觸控感測器用電極
21C‧‧‧單元
21Cd‧‧‧最接近單元
22‧‧‧覆蓋層
23‧‧‧透明黏著層
31‧‧‧透明基板
31P‧‧‧墊
31L‧‧‧電極線
31S‧‧‧驅動面
31DP‧‧‧驅動電極
32‧‧‧透明黏著層
33‧‧‧透明介電體基板
33L‧‧‧電極線
33SP‧‧‧感測電極
34‧‧‧選擇電路
35‧‧‧檢測電路
35a‧‧‧訊號取得部
35b‧‧‧訊號處理部
36‧‧‧控制部
41‧‧‧驅動電極線
42‧‧‧驅動非連接線
43‧‧‧墊間隙部
51‧‧‧感測電極線
52‧‧‧感測非連接線
53‧‧‧墊間隙部
61L、71L、81L、91L‧‧‧主電極線
62L、72L、82L、92L‧‧‧副電極線
63、73、83、93‧‧‧驅動非連接線
64、74、84、94‧‧‧間隙部
64a‧‧‧墊間隙部
圖1為顯示將本發明的技術具體化之第1實施形態的顯示裝置之俯視圖,為按彼此相異的構成要素的一部分重疊的順序而形成有缺口的圖。
圖2為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的剖面構造之剖面圖。
圖3為用於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觸控面板的電性構成之方塊圖。
圖4為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驅動電極的配置之俯視圖。
圖5為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驅動電極與感測電極的配置關係之俯視圖。
圖6為用於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驅動電極與感測電極之間的靜電電容之示意圖。
圖7為用於說明習知構成之驅動電極與感測電極之間的靜電電容之示意圖。
圖8為顯示第1變形例之驅動電極與感測電極的配置關係之俯視圖。
圖9為顯示第2變形例之驅動電極與感測電極的配置關係之俯視圖。
圖10為顯示將本發明的技術具體化之第2實施形態的驅動電極的配置之俯視圖。
圖11為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感測電極的配置之俯視圖。
圖12為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驅動電極與感測電極的配置關係之俯視圖。
圖13為顯示第3變形例之驅動電極與感測電極的配置關係之俯視圖。
圖14為顯示第4變形例之驅動電極的配置之俯視圖。
圖15為顯示第4變形例之感測電極的配置之俯視圖。
圖16為顯示第4變形例之驅動電極與感測電極的配置關係之俯視圖。
圖17為顯示其他變形例之顯示裝置的剖面構造之剖面圖。
圖18為顯示其他變形例之顯示裝置的剖面構造之剖面圖。
[用以實施發明的形態] [第1實施形態]
參照圖1至圖7,說明將觸控感測器用電極、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具體化的第1實施形態。以下,依序說明顯示裝置的構成、觸控面板的電性構成、驅動電極的構成、感測電極的構成、觸控感測器的構成、及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作用。
[顯示裝置]
參照圖1,說明顯示裝置的構成。此外,圖1中,為了方便說明形成於驅動面的驅動電極、和形成於感測面的感測電極之構成,而將驅動電極及感測電極誇大顯示。
如圖1所示,顯示裝置係藉由一個透明接著層貼合例如作為液晶面板的顯示面板10和觸控面板20而成的積層體,具有驅動觸控面板20的驅動電路。在顯示面板10的表面,劃分具有矩形形狀的顯示面10S,在顯示面10S顯示根據來自外部的影像資料的影像等的資訊。此外,若是在顯示面板10和觸控面板20的相對位 置藉由框體等其他構成固定之前提下,則亦可省略透明黏著層。
觸控面板20係靜電電容式觸控面板,係藉由 透明黏著層23貼合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和覆蓋層22而成的積層體。觸控面板20係供透過顯示面板10所顯示的資訊。覆蓋層22係藉由玻璃基板或樹脂薄膜等形成,覆蓋層22中之與透明黏著層23為相反側的面係發揮作為觸控面板20的操作面20S之功能。透明黏著層23具有供顯示於顯示面10S的影像透過的光透過性,透明黏著層23的形成材料,係可使用例如聚醚系黏著劑或丙烯酸系黏著劑。
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所具備的透明基板31 係與形成於顯示面板10的顯示面10S的整體重疊,使形成於顯示面10S的影像透過。透明基板31係例如由透明玻璃基板或透明樹脂薄膜等的基材所構成。透明基板31可具有由一個基材所構成的單層構造,也可具有重疊有兩個以上的基材之多層構造。透明基板31為第1基材的一例。
透明基板31中之與顯示面板10為相反側的 面係驅動面31S。在驅動面31S,複數個墊31P係沿著一個方向的第1配列方向D1隔著間隔排列,複數條電極線31L係沿著第1配列方向D1隔著間隔排列。複數條電極線31L的每一者係具有沿著與第1配列方向D1正交的第2配列方向D2朝向墊31P延伸的折線形狀。在透明基板31中,驅動面31S係表面的一例,在透明基板31中,與驅動面31S為相反側的面係背面的一例。
複數條電極線31L的每一者係從位於第1配 列方向D1之兩個端中的一端的電極線31L依序以每9條對應於一個墊31P。對應於一個墊31P之9條電極線31L的每一者係在第2配列方向D2具有兩個端部,且在靠近墊31P的端部連接於與各電極線31L對應的墊31P、或者隔著間隙接近與各電極線31L對應的墊31P。 此外,墊31P為第1墊的一例,每個第1墊的9條電極線31L為第1線群的一例。一個墊31P和每一個墊31P的9條電極線31L係構成屬於第1帶狀電極的一例之一個驅動電極31DP,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係沿著第1配列方向D1隔著間隔排列。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和透明基板31構成了第1電極層。
複數條電極線31L的每一者係使用銅或鋁等 的金屬膜、氧化鋅等的金屬氧化物膜、及包含氧化銦錫或氧化銦鎵鋅等的銦、錫、鎵及鋅等的金屬氧化物之複合氧化物膜。又,複數條電極線31L的每一者也可使用銀奈米線、導電性高分子膜、及石墨烯膜等的導電膜。 驅動電極31DP的每一者係藉由個別地連接於選擇電路34,且接收選擇電路34供給到驅動電極31DP的驅動訊號,而被選擇電路34所選擇。
驅動面31S、複數條電極線31L及複數個墊 31P係藉由一個透明黏著層32貼合於透明介電體基板33。透明黏著層32具有供顯示於顯示面10S的影像透過的光透過性,將驅動面31S、複數條電極線31L及複數個墊31P、和透明介電體基板33黏著。透明黏著層32 的形成材料係使用例如聚醚系黏著劑或丙烯酸系黏著劑等。在透明黏著層32的背面,形成有複數條電極線31L及複數個墊31P。
透明介電體基板33係例如由聚對苯二甲酸 乙二酯等的透明樹脂薄膜或透明玻璃基板等的基材所形成,可具有由一個基材所構成的單層構造,也可具有將兩個以上的基材重疊的多層構造。透明介電體基板33具有使顯示於顯示面10S的影像透過的光透過性、和適合檢測電極間之靜電電容的相對介電常數。透明介電體基板33為第2基材的一例。
透明介電體基板33中之與透明黏著層32為 相反側的面係感測面33S。在感測面33S,複數個墊33P係沿著第2配列方向D2隔著間隔排列,複數條電極線33L係沿著第2配列方向D2隔著間隔排列。複數條電極線33L的每一者係具有沿著第1配列方向D1朝向墊33P延伸的折線狀。在透明介電體基板33中,感測面33S係表面的一例,在透明介電體基板33中,與感測面33S為相反側的面係背面的一例。
複數條電極線33L的每一者係從位於第2配 列方向D2之兩個端中的一端的電極線33L依序以每9條對應於一個墊33P。對應於一個墊33P的9條電極線33L的每一者係在第1配列方向D1具有兩個端部,且在靠近墊33P的端部連接於與各電極線31L對應的墊33P、或者隔著間隙接近與各電極線31L對應的墊33P。 此外,墊33P為第2墊的一例,每個第2墊的9條電極 線33L為第2線群的一例。一個墊33P和每一個墊33P的9條電極線33L係構成屬於第2帶狀電極的一例之一個感測電極33SP,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係沿著第2配列方向D2隔著間隔排列。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構成了第2電極層。
複數條電極線33L係與構成上述驅動電極 31DP的電極線31L同樣地,各自使用銅或鋁等的金屬膜、氧化鋅等的金屬氧化物膜、及包含氧化銦錫或氧化銦鎵鋅等的銦、錫、鎵及鋅等的金屬氧化物之複合氧化物膜。又,複數條電極線33L的每一者也可使用銀奈米線、導電性高分子膜、及石墨烯膜等的導電膜。
感測電極33SP的每一者係個別地連接於檢 測電路35,藉由檢測電路35檢測每個感測電極33SP的電壓。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選擇電路34及檢測電路35係觸控感測器的一例。
感測面33S、複數條電極線33L、及複數個 墊33P係藉由上述透明黏著層23貼合於覆蓋層22。
亦即,如圖2所示,在觸控面板20中、依序積層透明基板31、驅動電極31DP、透明黏著層32、透明介電體基板33、感測電極33SP、透明黏著層23、覆蓋層22,其中,透明基板31的位置最接近顯示面板10。透明介電體基板33係位於由透明基板31和驅動電極31DP所構成的第1電極層、與由感測電極33SP所構成的第2電極層之間。亦即,透明介電體基板33係被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和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所挾持。
此外,透明黏著層32係覆蓋構成驅動電極 31DP之各電極線31L的周圍,一邊埋住相鄰的電極線31L之間,一邊位於驅動電極31DP和透明介電體基板33之間。又,透明黏著層23係覆蓋構成感測電極33SP之各電極線33L的周圍,一邊埋住相鄰的電極線33L之間,一邊位於感測電極33SP和覆蓋層22之間。在觸控面板20所具備的複數個構成要素中,亦可省略透明黏著層23及透明基板31的至少一者。
又,在顯示面板10中,從離觸控面板20較 遠的構成要素開始依序如下述般排列構成顯示面板10的複數個構成要素。即,從遠離觸控面板20的構成要素開始依序設置下側偏光板11、薄膜電晶體(以下稱為TFT)基板12、TFT層13、液晶層14、彩色濾光片層15、彩色濾光片基板16、及上側偏光板17。其中,在TFT層13,構成次畫素的畫素電極係設置成矩陣狀。然後,在彩色濾光片層15中,黑色矩陣劃分係具有與各個次畫素面對面之矩形形狀的複數個區域,在黑色矩陣劃分的各區域設置將白色光變成紅色、綠色、及藍色中之任一顏色的光的著色層。
此外,顯示面板10亦可不是液晶面板,亦可 為例如有機EL面板等。
在觸控面板20中,複數條電極線31L和複數個墊31P,亦可藉由形成於驅動面31S的一個薄膜隔著遮罩予以蝕刻而同時形成。或者,複數條電極線31L和複數個墊31P亦可藉由各別的製程由相互不同的材料形成。 又,複數條電極線31L和複數個墊31P係形成於與透明基板31不同的其他基材,複數條電極線31L和複數個墊31P亦可藉由從其他基材貼附於透明基板31而形成。
在觸控面板20中,複數條電極線33L和複數 個墊33P,亦可藉由形成於感測面33S的一個薄膜隔著遮罩予以蝕刻而同時形成。或者,複數條電極線33L和複數個墊33P亦可藉由各自不同的製程由彼此相異的材料形成。又,複數條電極線33L和複數個墊33P係形成於與透明介電體基板33不同的其他基材,複數條電極線33L和複數個墊33P亦可藉由從其他基材貼附於透明介電體基板33而形成。
此外,在省略透明黏著層23的構成中,覆蓋 層22的面中與透明介電體基板33對向的面為感測面33S,亦可藉由將形成於感測面33S的一個薄膜圖案化,形成墊33P、電極線33L。
又,在製造觸控面板20時,亦可採用藉由透 明黏著層23貼合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和覆蓋層22的方法,作為與這樣的製造方法不同的其他例子,亦可採用以下的製造方法。亦即,在樹脂薄膜等的覆蓋層22直接地或是隔著基底層形成由銅等的導電性金屬所構成的薄膜層,在薄膜層上形成具有感測電極的圖案形狀之阻劑層。其次,藉由使用氯化鐵等的濕蝕刻法,將薄膜層加工成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而得到第1薄膜。又,與感測電極33SP同樣地,將形成於其他樹脂薄膜的薄膜層加工成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而得到第2薄膜。然後,以 第1薄膜和第2薄膜挾著透明介電體基板33的方式,使第1薄膜和第2薄膜藉由透明黏著層貼附於透明介電體基板33。
[觸控面板的電性構成]
參照圖3,說明觸控面板20的電性構成。又,以下,說明互電容式觸控面板20的電性構成來作為靜電電容式的觸控面板20之一例。
如圖3所示,觸控面板20具備有選擇電路34、檢測電路35、及控制部36。選擇電路34可連接於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檢測電路35可連接於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控制部36係連接於選擇電路34和檢測電路35。
控制部36產生並輸出開始時序訊號(start timing signal),該開始時序訊號係用於使選擇電路34開始產生對各驅動電極31DP的驅動訊號。控制部36產生並輸出掃描時序訊號,該掃描時序訊號係用於使選擇電路34對被供給驅動訊號的對象從第一個驅動電極31DP開始朝第n個驅動電極31DP依序進行掃描。
另一方面,控制部36產生並輸出開始時序訊號,該開始時序訊號係用於使檢測電路35開始檢測在各感測電極33SP流動的電流。控制部36產生並輸出掃描時序訊號,該掃描時序訊號係用於使檢測電路35從第一個感測電極33SP朝第n個感測電極33SP依序掃描檢測的對象。
選擇電路34係根據控制部36輸出的開始時 序訊號而開始產生驅動訊號,且根據控制部36輸出的掃描時序訊號,對驅動訊號的輸出目的地從第一個驅動電極31DP1朝第n個驅動電極31DPn進行掃描。
檢測電路35具備訊號取得部35a和訊號處理 部35b。訊號取得部35a根據控制部36輸出的開始時序訊號而開始取得產生於各感測電極33SP之屬於類比訊號的電流訊號。然後,訊號取得部35a根據控制部36輸出的掃描時序訊號而從第一個感測電極33SP1朝第n個感測電極33SPn掃描電流訊號的取得來源。
訊號處理部35b係處理訊號取得部35a取得 的各電流訊號,產生數位值的電壓訊號,將產生的電壓訊號朝控制部36輸出。依此方式,選擇電路34和檢測電路35係藉由從隨著靜電電容的變化而改變的電流訊號產生電壓訊號,來測定驅動電極31DP與感測電極33SP之間的靜電電容的變化。選擇電路34及檢測電路35係週邊電路之一例。
控制部36係根據訊號處理部35b輸出的電壓訊號,檢測在觸控面板20中使用者碰觸的位置。
此外,觸控面板20不限於上述的互電容式觸控面板20,亦可為自電容式觸控面板。
[驅動電極]
參照圖4,說明驅動電極的構成。圖4係顯示驅動電極31DP的平面構造之俯視圖,圖4中,為了方便說明電極線31L的配置,而將電極線31L的線寬誇大顯示。
如圖4所示,一個驅動電極31DP具備形成 為沿著第2配列方向D2延伸的折線狀之9條電極線31L,是沿著第2配列方向D2延伸的帶狀電極。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沿著第1配列方向D1隔著間隔排列。
在構成一個驅動電極31DP的9條電極線31L 中,從驅動電極31DP在第1配列方向D1之兩個端中的一端依序交互排列有連接於墊31P的驅動電極線41、和未連接於墊31P的驅動非連接線42。在對於一個墊31P於第2配列方向D2面對面的9條電極線31L中,5條電極線31L屬於第1連接線的一例之驅動電極線41,4條電極線31L屬於第1非連接線的一例之驅動非連接線42。
驅動非連接線42的各個係在第2配列方向 D2與墊31P隔著既定間隔面對面。各驅動非連接線42中之靠近墊31P的端和墊31P之間的間隙的每一者,係位於各電極線31L和墊31P之間的墊間隙部43。各墊間隙部43位於顯示面10S的外側。在顯示面10S的內側,驅動電極線41與驅動非連接線42具有彼此相同的構造,僅在第1配列方向D1的位置彼此相異。墊間隙部43為第1間隙部的一例。
在一個驅動電極31DP所具備的9條電極線 31L中位於第1配列方向D1的兩個端之各端的電極線31L,係連接於墊31P的驅動電極線41。除了位於第1配列方向D1的兩個端之各端的電極線31L以外的電極線31L中的一部分,係隔著墊間隙部43與墊31P面對面的驅動非連接線42。
複數條驅動非連接線42係在複數個驅動電 極31DP中於第1配列方向D1規則地排列。即,於第1配列方向D1在兩個墊31P相鄰的部位中,2條驅動非連接線42係挾著與相互不同的墊31P連接的2條驅動電極線41。另一方面,於第1配列方向D1在沿著一個墊31P的部位中,2條驅動非連接線42係挾著1條驅動電極線41。
各驅動電極31DP中的複數個墊間隙部43的 每一者,亦可與複數條電極線31L同時形成。同時形成複數條電極線31L和複數個墊間隙部43時,可採用例如使用具有與複數條電極線31L和複數個墊間隙部43對應的開口部之遮罩的濺鍍法。變更墊間隙部43的數量或位置時,只要改變與電極線31L和墊31P的連接部位對應之遮罩的設定即可。因此,即便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之靜電電容的最佳範圍改變,也不會迫使電極線31L進行寬度、位置及數量等構造上的變更。
或者,各驅動電極31DP之複數個墊間隙部 43的各個亦可與複數條電極線31L分開形成。當複數條電極線31L和複數個墊間隙部43分開形成時,先以各種方法形成複數條電極線31L,接著再藉由蝕刻法或雷射剝蝕法切斷複數條電極線31L的一部分,而形成墊間隙部43。變更墊間隙部43的數量或位置時,只要改變切斷位置的設定即可。因此,即便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之靜電電容的最佳範圍改變,也不會迫使電極線31L進行寬度、位置及數量等構造上的變更。
[感測電極]
參照圖5說明感測電極的構成。圖5係從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積層的方向觀看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之俯視圖。此外,圖5中,為了方便說明驅動電極31DP及感測電極33SP的配置,而將電極線31L的線寬及電極線33L的線寬誇大顯示。
如圖5所示,一個感測電極33SP係由形成沿著第1配列方向D1延伸的折線狀之9條電極線33L所構成,是沿著第1配列方向D1延伸的帶狀電極。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的各個係沿著第2配列方向D2隔著間隔排列,且從與透明介電體基板33對向的俯視方向觀看時是配置在與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的各個分別交叉的位置。
在構成一個感測電極33SP的9條電極線33L中,從感測電極33SP在第2配列方向D2的兩端中之一端依序交互排列有連接於墊33P的感測電極線51、和未連接於墊33P的感測非連接線52。在對於一個墊33P於第1配列方向D1面對面的9條電極線33L中,5條電極線33L屬於第2連接線的一例之感測電極線51,4條電極線33L屬於第2非連接線的一例之感測非連接線52。
感測非連接線52的各個係在第1配列方向D1與墊33P隔著既定間隔面對面。各感測非連接線52中之靠近墊33P的端和墊33P之間的間隙的每一者,係位於各電極線33L和墊33P之間的墊間隙部53。各墊間隙部53係位在顯示面10S的外側,且位在沒有與複數個 驅動電極31DP的墊間隙部43重疊的部位。在顯示面10S的內側,感測電極線51與感測非連接線52具有彼此相同的構造,僅在第2配列方向D2的位置彼此相異。墊間隙部53為第2間隙部的一例。
由於各感測非連接線52未連接於墊33P,故也未連接於檢測感測電極33SP的電壓之檢測電路35。因此,感測非連接線52的電壓不能藉由檢測電路35檢測。
在構成一個感測電極33SP的9條電極線33L中,位於第2配列方向D2的兩個端之各端的電極線33L係連接於墊33P的感測電極線51。除了位於第2配列方向D2的兩個端之各端的電極線33以外的電極線33L中的一部分,係隔著墊間隙部53與墊33P面對面的感測非連接線52。
複數條感測非連接線52係在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中於第2配列方向D2規則地排列。即,於第2配列方向D2在兩個墊33P相鄰的部位,2條感測非連接線52係挾著與相互不同的墊33P連接的2條感測電極線51。另一方面,於第2配列方向D2在沿著一個墊33P的部位中,2條感測非連接線52挾著一個感測電極線51。
各感測電極33SP中的複數個墊間隙部53的每一者,亦可與複數條電極線33L同時形成。同時形成複數條電極線33L和複數個墊間隙部53時,可採用例如使用具有與複數條電極線33L和複數個墊間隙部53對應的開口部之遮罩的濺鍍法。變更墊間隙部53的數量或位 置時,只要改變與電極線33L和墊33P的連接部位對應之遮罩的設定即可。因此,即便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之靜電電容的最佳範圍改變,也不會迫使電極線33L進行寬度、位置及數量等構造上的變更。
或者,各感測電極33SP之複數個墊間隙部 53的各個亦可與複數條電極線33L分開形成。當複數條電極線33L和複數個墊間隙部53分開形成時,先以各種方法形成複數條電極線33L,接著再藉由蝕刻法或雷射剝蝕法切斷複數條電極線33L的一部分,而形成墊間隙部53。變更墊間隙部53的數量或位置時,只要改變切斷位置的設定即可。因此,即便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之靜電電容的最佳範圍改變,也不會迫使電極線33L進行寬度、位置及數量等構造上的變更。
[觸控感測器用電極]
參照圖5,說明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的構成的一部分。
如圖5所示,在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設定有複數個單元(cell)21C。在與透明介電體基板33對向的俯視中,各單元21C係構成一個驅動電極31DP的第1線群和構成一個感測電極33SP的第2線群形成立體交叉而成之區域。因此,在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的每一者中,複數個單元21C係沿著與驅動電極31DP所排列的第1配列方向D1正交的第2配列方向D2排列。相對地,在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的每一者中,複數個單元21C係沿著與感測電極33SP排列的第2配列方向D2正交的第1配列方向D1排列。各單元21C係位於顯示面10S的內側。
在各驅動電極31DP最接近墊31P的單元21C 係最接近單元21Cd,最接近單元21Cd係第1最接近單元的一例。構成各驅動電極31DP的第1線群,係於最接近單元21Cd中含有未連接於墊31P的驅動非連接線42和連接於墊31P的驅動電極線41。在各驅動電極31DP中,位於各驅動非連接線42與墊31P之間的墊間隙部43係位於墊31P與最接近單元21Cd之間。
另一方面,在各感測電極33SP最接近墊33P 的單元21C係最接近單元21Cs,最接近單元21Cs係第2最接近單元的一例。構成各感測電極33SP的第2線群,係於最接近單元21Cs中含有未連接於墊33P的感測非連接線52和連接於墊33P的感測電極線51。在各感測電極33SP中,位於各感測非連接線52與墊33P之間的墊間隙部53係位於墊33P與最接近單元21Cs之間。
亦即,各驅動電極31DP所具有的複數個墊 間隙部43係位於顯示面10S的外側,且各感測電極33SP所具有的複數個墊間隙部53亦位於顯示面10S的外側。 因此,各驅動電極31DP的複數個墊間隙部43及各感測電極33SP的複數個墊間隙部53之任一者皆沒有位在可由顯示裝置的使用者辨識的部分,因此可避免顯示於顯示面10S的影像的品質因複數個墊間隙部而變低。
[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作用]
參照圖6及圖7,說明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作用。此外,圖6及圖7中,為了方便說明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作用,而以示意方式顯示驅動電極的形狀、及感測電極的形狀。
如圖6所示,在一個單元21C中,一個感測 電極33SP重疊於一個驅動電極31DP上。如上所述,感測電極33SP具有與墊33P連接的感測電極線51、和沒有與墊33P連接的感測非連接線52。另一方面,驅動電極31DP具有與墊31P連接的驅動電極線41、和沒有與墊31P連接的驅動非連接線42。
在各單元21C中,驅動電極線41和感測電 極線51形成靜電電容C,其有助於藉由檢測電路35所檢測之電壓大小的改變。另一方面,驅動電極線41和感測非連接線52形成寄生電容,其無助於藉由檢測電路35所檢測之電壓大小的改變。驅動非連接線42和感測電極線51係與驅動電極線41和感測非連接線52同樣形成寄生電容。亦即,各單元21C中,在各電極線31L和各電極線33L呈立體交叉的部分當中僅在各驅動電極線41和各感測電極線51呈立體交叉的部分,形成反映檢測電路35的檢測結果之靜電電容C。
如圖7所示,一個感測電極33SP具備的所有 電極線33L係連接於墊33P的感測電極線51,一個驅動電極31DP具備的所有電極線31L係連接於墊31P的驅動電極線41。因此,在各電極線31L和各電極線33L呈立體交叉的所有部分中,形成對藉由檢測電路35所檢測之電壓大小的改變有幫助之靜電電容C。
如上所述,根據各驅動電極31DP具備複數 個墊間隙部43且各感測電極33SP具備複數個墊間隙部53的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相較於未具備墊間隙部的構 成,對各單元21C中之電壓改變有幫助之靜電電容C的初始值會變小。
藉由按驅動電極線41的條數增加的程度而驅動非連接線42的條數減少之設計變更、或按驅動電極線41的條數減少的程度而驅動非連接線42的條數增加之設計變更,可將靜電電容C的初始值調到最佳範圍。又,藉由按感測電極線51的條數增加的程度而感測非連接線52的條數減少之設計變更、或按感測電極線51的條數減少的程度而感測非連接線52的條數增加之設計變更,可將靜電電容C的初始值調到最佳範圍。
因此,對於彼此相異的靜電電容C的最佳範圍,可減輕強迫進行電極線的寬度或電極線的條數之變更之構造上的變更。
構成各驅動電極的複數條電極線排列的方向、和構成各感測電極的複數條電極線排列的方向,一般係相互正交。另一方面,顯示裝置由於具備具有格子形狀的黑色矩陣,所以藉由複數條電極線形成的格子形狀和黑色矩陣所具有的格子形狀之間的偏移,會導致干涉條紋形成。於是,在上述構成中,構成各驅動電極31DP之複數條電極線31L的每一者及構成各感測電極33SP之複數條電極線33L的每一者係藉由具有折線形狀,而得以抑制顯示裝置中之干涉條紋的發生。
在用於抑制此干涉條紋的構成中,當複數條電極線的每一者具有折線形狀時,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之間的靜電電容C的初始值係由複數條電 極線之每一者的形狀所決定。因此,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之間的靜電電容C的初始值,也有超過適於因接觸所致之電容的變化量之值的範圍的情況。
在這點,如上所述,根據驅動電極31DP具 備複數個墊間隙部43且感測電極33SP具備複數個墊間隙部53之構成,可抑制顯示裝置中之干涉條紋的發生,且可使靜電電容C的初始值容易包含於適於因接觸所致之電容的變化量之值的範圍。
且,各驅動電極31DP的複數個墊間隙部43 係在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中沿著第1配列方向D1規則地排列,且各感測電極33SP的墊間隙部53係在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中沿著第2配列方向D2規則地排列。因此,在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及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中,沒有形成靜電電容的部分係規則地排列。因此,在形成有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的區域內部於測定電容變化的位置難以產生偏差。結果,在利用觸控感測器的檢測上難以產生偏差。
再者,在各驅動電極31DP中,隔著墊間隙 部43與墊31P面對面的電極線31L,係除了在各驅動電極31DP中位於第1配列方向D1中的兩個端的各端之電極線31L以外的電極線31L。又,在各感測電極33SP中,隔著墊間隙部53與墊33P面對面的電極線33L,係除了在感測電極33SP中位於第2配列方向D2中的兩個端的各端之電極線33L以外的電極線33L。
因此,在各驅動電極31DP中,至少在第1 配列方向D1的兩端形成靜電電容,在各感測電極33SP中,至少在第2配列方向D2的兩端形成靜電電容。因此,雖說具有未與墊連接之電極線、即幾乎無助於靜電電容的檢測之電極線的構成,但在相互相鄰的兩個電極間,可抑制無助於靜電電容的檢測之部分擴大。因此,在形成有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的區域內部於測定電容變化的位置難以產生偏差。結果,在利用觸控感測器的檢測上難以產生偏差。
如以上說明所示,根據第1實施形態,可獲 得以下列舉的效果。
(1)在構成各驅動電極31DP的電極線31L中,關於未連接於墊31P的驅動非連接線42,在其與各感測電極線51之間幾乎沒有形成藉由週邊電路所測定的靜電電容。又,在構成各感測電極33SP的電極線33L中,關於未連接於墊33P的感測非連接線52,在其與各感測電極線41之間幾乎沒有形成藉由週邊電路所測定的靜電電容。
因此,相較於不具有未連接於墊的電極線之 構成,各單元21C中之靜電電容的初始值會隨著未連接於墊的電極線的數量而變小。因此,可抑制各單元21C中之靜電電容的初始值超過適於因接觸所致之電容的變化量之值。
根據按驅動電極線41的條數增加的程度而 驅動非連接線42的條數減少之設計變更、或按驅動電極 線41的條數減少的程度而驅動非連接線42的條數增加之設計變更,可將靜電電容C的初始值調到最佳範圍。 又,根據按感測電極線51的條數增加的程度而感測非連接線52的條數減少之設計變更、或按感測電極線51的條數減少的程度而感測非連接線52的條數增加之設計變更,可將靜電電容C的初始值調到最佳範圍。
因此,對於彼此相異的靜電電容C的最佳範圍,可減輕強迫進行電極線的寬度或電極線的條數之變更之構造上的變更。
(2)在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及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中,沒有形成靜電電容的部分係規則地排列。因此,在形成有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的區域內部,可抑制沒有靜電電容的區域偏位,於測定電容變化的位置難以產生偏差。因此,在利用觸控感測器的檢測上難以產生偏差。亦即,可抑制在觸控感測器之檢測的感度產生不均的情況。
(3)在各驅動電極31DP中,至少在第1配列方向D1的兩端形成靜電電容,在各感測電極33SP中,至少在第2配列方向D2的兩端形成靜電電容。因此,雖說具有幾乎無助於靜電電容的檢測之非連接線的構成,但在相互相鄰的兩個電極間,可抑制無助於靜電電容的檢測之部分擴大。因此,在形成有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區域內部於測定電容變化的位置難以產生偏差。結果,在利用觸控感測器的檢測上難以產生偏差。
此外,上述第1實施形態係可以如下所述的方式適當變更來實施。
[第1變形例]
參照圖8,說明第1變形例。相較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第1變形例係在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中,第1配列方向D1之墊間隙部的位置不同。因此,以下,詳細說明此相異點,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構成,係標註與圖5相同的符號,藉此省略詳細說明。
圖8係與圖5同樣,是由積層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的方向觀看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的俯視圖。此外,在圖8中,與圖5同樣,為了方便說明驅動電極31DP及感測電極33SP的配置,而將電極線31L及電極線33L的線寬誇大顯示。
如圖8所示,一個驅動電極31DP係由墊31P、和沿著第2配列方向D2延伸且形成折線狀的9條電極線31L所構成,是沿著第2配列方向D2延伸的帶狀電極。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的每一者係沿著第1配列方向D1隔著間隔排列。
在構成一個驅動電極31DP的9條電極線31L中,第4條電極線31L和第6條電極線31L係設定作為驅動非連接線42。且,在一個驅動電極31DP中,從驅動電極31DP於第1配列方向D1之兩個端中的一端,依序排列有3條驅動電極線41、1條驅動非連接線42、1條驅動電極線41、1條驅動非連接線42及3條驅動電極線41。在9條電極線31L中,當將位於第1配列方向 D1的中央的驅動電極線41設為對稱軸時,構成剩餘的8條電極線的驅動電極線41及驅動非連接線42係配置成大致線對稱。
在對於一個墊31P於第2配列方向D2面對 面的9條電極線31L中,7條電極線31L為驅動電極線41,2條電極線31L為驅動非連接線42。
驅動非連接線42的各個係在第2配列方向 D2與墊31P隔著既定間隔面對面。各驅動非連接線42中之靠近墊31P的端和墊31P之間的間隙的每一者為墊間隙部44。各墊間隙部44係位於顯示面10S的外側。
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所具有的驅動非連接 線42,係在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中規則地排列於第1配列方向D1。亦即,在第1配列方向D1於兩個墊31P相鄰的部位中,2條驅動非連接線42係挾著6條驅動電極線41,該6條驅動電極線41係以每3條連接於相互不同的墊31P。另一方面,在第1配列方向D1上沿著一個墊31P的部位中,2條驅動非連接線42挾著1條驅動電極線41。
一個驅動電極31DP具有2條驅動非連接線 42,另一方面,一個感測電極33SP係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具有4條感測非連接線52。亦即,一個驅動電極31DP所具備之驅動非連接線42的數量與一個感測電極33SP所具備之感測非連接線52的數量彼此不同。因此,各單元21C的靜電電容係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的各單元21C的靜電電容不同。
如此,在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中,因為一個 驅動電極31DP所具備的驅動非連接線42的數量和一個感測電極33SP所具備的感測非連接線52的數量彼此不同,所以各單元21C的靜電電容會改變。又,即便不改變構成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之各驅動電極31DP的形狀及各感測電極33SP的形狀,也可改變各單元21C的靜電電容。結果,藉由各單元21C所含的非連接線的數量改變,各單元21C的靜電電容可配合與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連接之週邊電路的規格。
如以上說明所示,根據第1變形例,除了上述(1)至(3)的效果外,還可獲得以下所記載的效果。
(4)一個驅動電極31DP的驅動非連接線42的數量和一個感測電極33SP的感測非連接線52的數量彼此相異。藉此,相較於一個驅動電極31DP的驅動非連接線42的數量和一個感測電極33SP的感測非連接線52的數量彼此相同之構成,各單元21C的靜電電容值不同。因此,若為與將驅動非連接線42的數量和感測非連接線52的數量彼此相等的構成中之靜電電容的初始值設為最佳範圍之週邊電路相異之週邊電路的規格,則各單元21C中之靜電電容的初始值變得容易包含於適合於測定的範圍。
[第2變形例]
參照圖9,說明第2變形例。第2變形例相較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的每一者和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的每一者在具有除了上述墊 間隙部以外的間隙部的這點上是不同的。因此,以下,詳細說明此相異點,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構成,係標註與圖5相同的符號,藉此省略詳細說明。
圖9係與圖5同樣,是由積層驅動電極31DP 和感測電極33SP的方向觀看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的俯視圖。此外,在圖9中,與圖5同樣,為了方便說明驅動電極31DP及感測電極33SP的配置,而將電極線31L及電極線33L的線寬誇大顯示。
如圖9所示,一個驅動電極31DP係由一個 墊31P、和沿著第2配列方向D2延伸且形成折線狀的9條電極線31L所構成,是沿著第2配列方向D2延伸的帶狀電極。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的每一者係沿著第1配列方向D1排列。
在構成一個驅動電極31DP的9條電極線31L 中,從驅動電極31DP在第1配列方向D1之兩個端中的一端依序交互排列有連接於墊31P的驅動電極線41、和未連接於墊31P的驅動非連接線42。
驅動非連接線42的各個係在第2配列方向 D2與墊31P隔著既定間隔面對面。各驅動非連接線42中之靠近墊31P的端和墊31P之間的間隙的每一者為墊間隙部43。各墊間隙部43係位於顯示面10S的外側。
各驅動非連接線42係進一步在第2配列方向 D2中途的部位,藉由複數條電極線間隙部45分成複數個驅動非連接片42a。在1條驅動非連接線42中,複數條電極線間隙部45係在比墊間隙部43更遠離墊31P的 部位沿著第2配列方向D2排列,且各電極線間隙部45係位在於第2配列方向D2彼此相鄰的兩個單元21C間的全部。
構成各驅動非連接線42的複數個驅動非連 接片42a的每一者,其沿第2配列方向D2的長度大致相等。因此,形成於各驅動非連接片42a面對面的電極線33L之間的寄生電容的大小變得大致相等。因此,在複數個單元21C中,包含寄生電容之靜電電容的大小變得大致相等。
另一方面,一個感測電極33SP係由一個墊 33P和形成沿著第1配列方向D1延伸的折線狀之9條電極線33L所構成,是沿著第1配列方向D1延伸的帶狀電極。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的各個係沿著第2配列方向D2排列,且從與透明介電體基板33對向的俯視方向觀看是配置在與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的各個呈立體交叉的位置。
在構成一個感測電極33SP的9條電極線33L 中,從感測電極33SP在第2配列方向D2的兩端中之一端依序交互排列有連接於墊33P的感測電極線51、和未連接於墊33P的感測非連接線52。
感測非連接線52的各個係在第2配列方向 D2與墊33P隔著既定間隔面對面。各感測非連接線52之靠近墊33P的端和墊33P之間的間隙的每一者為墊間隙部53。各墊間隙部53係位在顯示面10S的外側。
各感測非連接線52係進一步在第1配列方向 D1中途的部位,藉由複數條電極線間隙部54分成複數個感測非連接片52a。在1條感測非連接線52中,複數條電極線間隙部54係在比墊間隙部53更遠離墊33P的部位沿著第1配列方向D1排列,且各電極線間隙部54係位在在第1配列方向D1上全部之彼此相鄰的兩個單元21C間的。
構成各感測非連接線52的複數個感測非連 接片52a的每一者,其沿第1配列方向D1的長度大致相等。因此,形成於各感測非連接片52a面對面的電極線31L之間的寄生電容的大小變得大致相等。因此,在複數個單元21C中,包含寄生電容之靜電電容的大小變得大致相等。
如以上說明所示,根據第2變形例,除了上述(1)至(3)的效果外,還可獲得以下所記載的效果。
(5)由於各單元21C的寄生電容的大小大致相同,且各單元21C的寄生電容變得不易有相關聯,所以包含寄生電容之各單元21C的靜電電容的大小變得大致相等。
[其他變形例]
上述第1實施形態、第1變形例及第2變形例亦可自進一步以如下所述的方式適當變更來實施。
‧第2變形例中,在構成各驅動電極31DP的驅動非連接線42的每一者中,電極線間隙部45係位在沿著第2配列方向D2相鄰的兩個單元21C之間的全部。又,在構成各感測電極33SP的感測非連接線52的 每一者中,電極線間隙部54係位在相鄰的兩個單元21C之間的全部。
不限於此,在構成各驅動電極31DP的驅動 非連接線42的每一者中,電極線間隙部45亦可位在沿著第2配列方向D2相鄰的兩個單元21C之間的一部分。 又,在構成各感測電極33SP的感測非連接線52的每一者中,電極線間隙部54亦可位在沿著第1配列方向D1相鄰的兩個單元21C之間的一部分。即便是此構成,也可獲得以下所記載的效果。
(6)按各非連接線的長度變短的程度,在非連 接線中連接的部分所形成的寄生電容會變小。因此,非連接線對於各單元21C中的靜電電容的初始值所造成的影響,會進一步受到抑制。
‧第2變形例中,在構成各驅動電極31DP 的驅動非連接線42的每一者中,電極線間隙部45係位在沿著第2配列方向D2相鄰的兩個單元21C之間的全部。又,在構成各感測電極33SP的感測非連接線52的每一者中,電極線間隙部54係位在相鄰的兩個單元21C之間的全部。
不限於此,電極線間隙部45只要比墊間隙部 43更遠離墊31P,則亦可位在除了沿著第2配列方向D2相鄰的兩個單元21C之間以外的部位。又,電極線間隙部54亦只要比墊間隙部53更遠離墊33P,則亦可位在除了沿著第1配列方向D1相鄰的兩個單元21C之間以外的部位。根據此構成,可獲得根據上述(6)的效果。
‧在第2變形例中,電極線間隙部45係位在 構成各驅動電極31DP的驅動非連接線42的中途,且,電極線間隙部54係位在構成各感測電極33SP的感測非連接線52的中途。不限於此,亦可為僅在構成各驅動電極31DP之驅動非連接線42的中途設置電極線間隙部45,或者,僅在構成各感測電極33SP的感測非連接線52設置電極線間隙部54。
‧構成各驅動電極31DP的9條電極線31L 中,位於第1配列方向D1的兩端之電極線31L的至少一者亦可為驅動非連接線42。又,構成各感測電極33SP的9條電極線33L中,位於第2配列方向D2的兩端之電極線33L的至少一者亦可為感測非連接線52。即便是此構成,由於各驅動電極31DP具備驅動非連接線42,且各感測電極33SP具備感測非連接線52,故可獲得上述(1)之效果。
‧墊間隙部43亦可在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 中沿著第1配列方向D1不規則地排列。又,墊間隙部53亦可在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中沿著第2配列方向D2不規則地排列。即便為此構成,既然各驅動電極31DP具備驅動非連接線42,且各感測電極33SP具備感測非連接線52,故可獲得上述(1)之效果。
‧各驅動電極31DP所具備之驅動非連接線 42的數量不限於上述數量,只要各驅動電極31DP具備有至少1條驅動電極線41,亦可為任意數量。又,各感測電極33SP所具備之感測非連接線52的數量不限於上 述數量,只要各感測電極33SP具備有至少1條感測電極線51,亦可為任意數量。
‧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的每一者和複數個 感測電極33SP的每一者具備有至少1條非連接線。不限於此,亦可為只有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的每一者,或者只有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的每一者具備非連接線之構成。即便為此構成,既然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的每一者,或者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的每一者具備非連接線,故可獲得上述(1)之效果。
‧第1變形例中,各驅動電極31DP具備有2 條驅動非連接線42,各感測電極33SP具備有4條感測非連接線52。亦即,各驅動電極31DP所具備之驅動非連接線42的數量比各感測電極33SP所具備之感測非連接線52的數量小。不限於此,亦可為各驅動電極31DP所具備之驅動非連接線42的數量比各感測電極33SP所具備之感測非連接線52的數量大。
‧可將第1變形例的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和第2變形例的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加以組合實施。
‧各驅動電極31DP具備有9條電極線31L,各感測電極33SP具備有9條電極線33L。不限於此,各驅動電極31DP亦可為具備2條以上8條以下的電極線31L之構成,亦可為具備10條以上的電極線31L之構成。又,各感測電極33SP亦可為具備2條以上8條以下的電極線33L之構成,亦可位具備10條以上的電極線33L之構成。
‧在第1實施形態及第2變形例中,各驅動 電極31DP的複數個墊間隙部43及各感測電極33SP的複數個墊間隙部53亦可位於顯示面10S的內部。又,在第1變形例中,各驅動電極31DP的複數個墊間隙部44及各感測電極33SP的複數個墊間隙部53亦可位於顯示面10S的內部。
‧在第1實施形態、第1變形例及第2變形 例中,各驅動電極31DP的墊間隙部43亦可不位於墊31P與最接近單元21Cd之間,墊間隙部43亦可位於最接近單元21Cd的內部。又,在複數個墊間隙部43中,亦可為一部分的墊間隙部43位於墊31P與最接近單元21Cd之間,且剩餘的墊間隙部43位於最接近單元21Cd的內部。總之,構成驅動電極31DP的第1線群只要包含未連接於墊31P的驅動非連接線42、和連接於墊31P的驅動電極線41即可。
‧在第1實施形態、第1變形例及第2變形 例中,各感測電極33SP的墊間隙部53亦可不位於墊33P與最接近單元21Cs之間,墊間隙部53亦可位於最接近單元21Cs的內部。又,在複數個墊間隙部53中,亦可為一部分的墊間隙部53位於墊33P與最接近單元21Cs之間,且剩餘的墊間隙部43位於最接近單元21Cs的內部。總之,構成感測電極33SP的第2線群只要包含未連接於墊33P的感測非連接線52、和連接於墊33P的感測電極線51即可。
‧在第1實施形態、第1變形例及第2變形 例中,第1帶狀電極的一例可為驅動電極31DP,亦可為感測電極33SP。若是這樣的構成,第2帶狀電極的一例為驅動電極31DP,第1基材的一例為透明介電體基板33,第2基材的一例為透明基板31。
[第2實施形態]
參照圖10及圖11,說明將觸控感測器用電極、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具體化的第2實施形態。第2實施形態相較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異點在於各驅動電極31DP的構成及各感測電極33SP的構成。因此,以下,詳細說明此相異點,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構成,係標註與圖5等相同的符號,藉此省略詳細說明。又,以下,依序說明驅動電極的構成、及感測電極的構成。
[驅動電極的構成]
參照圖10說明驅動電極的構成。圖10係表示驅動電極31DP的平面構造之俯視圖,圖10中,為了方便說明驅動電極31DP所具備的電極線的配置,而將電極線的線寬誇大顯示。
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所具備之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的每一者係具有複數條電極線。從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和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積層的方向觀看時,各驅動電極31DP的複數條電極線係與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的每一者所具備的複數條電極線一起形成格子形狀。亦即,各驅動電極31DP所具備的複數條電極線係仿照格子形狀的一部分之形狀。格子形狀係沿著第 1配列方向D1隔著相等間隔排列,且由相對於第1配列方向D1及第2配列方向D2具有傾斜度的複數條第1基準直線、和沿著第2配列方向D2隔著相等間隔排列且與第1基準直線正交的複數條第2基準直線所構成。
如圖10所示,一個驅動電極31DP具備有沿第1配列方向隔著間隔排列之複數個墊31P中的一個。一個驅動電極31DP係進一步具備有由複數條主電極線61L和複數條副電極線62L所構成的第1線群,該複數條主電極線61L具有沿著與第1配列方向D1形成既定角度的對向角度θ1之第1延伸方向延伸的直線形狀,該複數條副電極線62L具有沿著與主電極線61L正交的方向之第2延伸方向延伸的直線形狀。對向角度θ1為小於90°的角度。一個驅動電極31DP係沿第2配列方向D2延伸之第1帶狀電極的一例。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係沿著第1配列方向D1隔著間隔排列。
沿著第1配列方向D1相互相鄰的主電極線61L係沿第2延伸方向隔著第1間隔S1配置,且沿第1延伸方向延伸。複數條副電極線62L中,沿著第2配列方向D2相互相鄰的兩條副電極線62L係沿第2配列方向D2隔著第2間隔S2配置。
在一個驅動電極31DP中,沿著第1配列方向D1排列的兩條副電極線62L構成了一個副電極線對。沿著第2配列方向D2相互相鄰的兩個副電極線對係沿著第2配列方向D2隔著第2間隔S2配置。以下,在一個驅動電極31DP中,從靠近墊31P的副電極線對依 序稱為第1列副電極線對、第2列副電極線對、...、第n列副電極線對(n為3以上的整數)。
在一個驅動電極31DP中,1條副電極線62L 係沿著第1配列方向D1與相互相鄰的3條主電極線61L連接。又,一個副電極線對係與沿著第1配列方向D1相互相鄰的5條主電極線61L連接。5條主電極線61L中,只有1條主電極線61L具有沿著第2配列方向D2且第2間隔S2以上的長度。且,第k列副電極線對和第k+1列副電極線對(k為1以上n以下的整數),係藉由沿著第2配列方向D2具有第2間隔S2以上的長度的1條主電極線61L而連接。
例如,在一個墊31P連接有5條主電極線 61L,此等5條主電極線61L係藉由第1列副電極線對電性連接。另一方面,在連接於墊31P的5條主電極線61L中,只有位在第1配列方向D1的端部的1條主電極線61L具有沿著第2配列方向D2且第2間隔S2以上的長度。而且,在連接於一個墊31P的5條主電極線61L中,只有位在第1配列方向D1的端部的1條主電極線61L連接於第2列副電極線對。
又,在第2列副電極線對連接有5條主電極 線61L,此等5條主電極線61L係藉由第2列副電極線對電性連接。另一方面,在連接於第2列副電極線對的5條主電極線61L中,同樣只有位在第1配列方向D1的端部之1條主電極線61L朝向第3列副電極線對具有第2間隔S2以上的長度。且,在連接於第2列副電極線對 的5條主電極線61L中,只有位在第1配列方向D1的端部之1條主電極線61L連接於第3列副電極線對。
這樣的主電極線61L的配置和副電極線62L 的配置,係沿著第2配列方向D2按各副電極線對的列反覆進行。且,如圖10中帶有點的線所示,作為與墊31P電性連接之連接電極線的一例之驅動電極線,係由複數條主電極線61L和複數條副電極線62L所構成。
構成一個驅動電極31DP的複數條主電極線 61L係包含未與墊31P電性連接的複數條驅動非連接線63。各驅動非連接線63係在一個驅動電極31DP中被在第2配列方向D2上相互相鄰的兩個副電極線對所挾持。
各驅動非連接線63係藉由兩個間隙部64而 與副電極線對分離,沒有與墊31P電性連接。各間隙部64係位於由在第2配列方向D2上相互相鄰的兩個副電極線對所挾持的部分。間隙部64為第1間隙部的一例。
亦即,複數條主電極線61L的至少一部分係分別具有至少1條藉由兩個間隙部64而自其他部分分離之驅動非連接線63。複數條副電極線對係在第2配列方向D2隔著既定間隔而設置,各驅動非連接線63係在被第2配列方向D2上相互相鄰的兩個副電極線對所挾持的位置,與該等兩個副電極線對隔著間隙部64而設置。
間隙部64係在由第2配列方向D2上相互相鄰的兩條副電極線62L所挾持的區域中各設置有兩個。因此,用於形成驅動非連接線63的間隙部64的數量以最少量即可完成。因此,由觸控面板20的使用者所辨識之位在 與顯示面10S重疊部位之間隙部64的數量變少。結果,可減少間隙部64對顯示於顯示面10S的影像的品質所造成的影響。
例如,連接於一個墊31P的5條主電極線61L 中,第2條主電極線61L和第3條主電極線61L係在第1列副電極線對和第2列副電極線對之間,發揮作為驅動非連接線63之功能。又,連接於第2列副電極線對的5條主電極線61L中,同樣也是第2條主電極線61L和第3條主電極線61L在第2列副電極線對和第3列副電極線對之間,發揮作為驅動非連接線63之功能。
這樣的主電極線61L中的驅動非連接線63 的設定,係沿著第2配列方向D2按各副電極線對的列反覆進行。且,如圖8中的中空白線所示,未電性連接於墊31P的驅動非連接線63係由複數條主電極線61L所構成。在各驅動電極31DP中,藉由在複數條主電極線61L中去除複數條驅動非連接線63的部分、和複數條副電極線62L,而構成了連接於墊31P的驅動電極線。
各驅動電極31DP中的複數個間隙部64的每 一者亦可與複數條主電極線61L及複數條副電極線62L同時形成。此時,例如,可採用濺鍍法,該濺鍍法係使用具有與複數條主電極線61L、複數條副電極線62L及複數個間隙部64對應的開口部之遮罩。間隙部64的數量或位置的變更,只要藉由改變與主電極線61L和副電極線62L的連接部位對應之遮罩的設定即可達成。因此,即便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之靜電電容的最佳範圍改 變,也不會迫使電極線31L進行寬度、位置及數量等構造上的變更。
或者,各驅動電極31DP中的複數個間隙部 64的每一者,亦可與複數條主電極線61L及複數條副電極線62L分別形成。此時,首先,以各種方法形成複數條主電極線61L及複數條副電極線62L,接著,將複數條主電極線61L的一部分透過蝕刻法或雷射剝蝕法予以切斷,藉此形成複數個間隙部64。間隙部64的數量或位置的變更只要藉由改變切斷位置的設定即可達成。因此,即便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之靜電電容的最佳範圍改變,也不會迫使電極線31L進行寬度、位置及數量等構造上的變更。
[感測電極]
參照圖11說明感測電極的構成。圖11係表示感測電極33SP的平面構造之俯視圖,圖11中,為了方便說明感測電極33SP所具備的電極線的配置,而將電極線的線寬誇大顯示
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所具備的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的每一者係與驅動電極31DP同樣,具有複數條電極線。如上所述,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的電極線從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和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積層的方向觀看時,係與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的每一者所具備的複數條電極線一起形成格子形狀。亦即,各感測電極33SP所具備的複數條電極線係格子形狀的一部分,且係仿效與上述各驅動電極31DP所具備之複數條電極線不同的部分之形狀。
如圖11所示,一個感測電極33SP具備有沿 著第2配列方向D2隔著間隔排列之複數個墊33P中的一者。一個感測電極33SP進一步具有沿著上述第2延伸方向延伸之直線形狀的複數條主電極線71L,上述第2延伸方向係與第2配列方向D2形成上述的對向角度θ1之方向。一個感測電極33SP進一步具備有複數條副電極線72L,該等複數條副電極線72L係在與主電極線71L正交的方向上具有沿著上述第1延伸方向延伸的直線形狀。一個感測電極33SP係沿著第1配列方向D1延伸之第2帶狀電極的一例。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的每一者係沿著第2配列方向D2隔著間隔排列。
沿著第2配列方向D2相互相鄰的主電極線 71L係沿第1延伸方向隔著第1間隔S1配置,且第2延伸方向延伸。在複數條副電極線72L中,沿著第2配列方向D2相互相鄰的兩條副電極線72L係沿第1配列方向D1隔著第2間隔S2配置。
在一個感測電極33SP中,沿著第2配列方向 D2排列的兩條副電極線72L構成了一個副電極線對。沿著第1配列方向D1相互相鄰的兩個副電極線對係沿第1配列方向D隔著第2間隔S2而配置。以下,在一個感測電極33SP中,從靠近墊33P的副電極線對依序稱為第1列副電極線對、第2列副電極線對、...、第m列副電極線對(m為3以上的整數)。
在一個感測電極33SP中,1條副電極線72L係沿著第2配列方向D2與相互相鄰的3條主電極線71L 連接。又,1個副電極線對係沿著第2配列方向D2與相互相鄰的5條主電極線71L連接。在5條主電極線71L中,只有1條主電極線71L具有沿著第1配列方向D1之第2間隔S2以上的長度。且,第j列副電極線對和第j+1列副電極線對(j為1以上m以下的整數),係藉由沿著第1配列方向D1具有第2間隔S2以上的長度之1條主電極線71L連接。
例如,在一個墊33P連接有5條主電極線 71L,此等5條主電極線71L係藉由第1列副電極線對電性連接。另一方面,在連接於墊33P的5條主電極線71L中,只有位在第2配列方向D2的中央的1條主電極線71L具有沿著第1配列方向D1之第2間隔S2以上的長度。而且,在連接於一個墊33P的5條主電極線71L中,只有位在第2配列方向D2的中央的1條主電極線71L連接於第2列副電極線對。
又,在第2列副電極線對連接有5條主電極 線71L,此等5條主電極線61L係藉由第2列副電極線對電性連接。另一方面,連接於第2列副電極線對的5條主電極線71L中,同樣只有位在第2配列方向D2的中央之1條主電極線71L朝向第3列副電極線對具有第2間隔S2以上的長度。且,在連接於第2列副電極線對的5條主電極線71L中,只有位在第2配列方向D2的中央之1條主電極線71L連接於第3列副電極線對。
這樣的主電極線71L的配置和副電極線72L 的配置,係沿著第1配列方向D1按各副電極線對的列反 覆進行。且,如圖11中帶有點的線所示,作為與墊33P電性連接之連接電極線的一例之感測電極線,係由複數條主電極線71L和複數條副電極線72L所構成。
構成一個感測電極33SP的複數條主電極線 71L係包含有未與墊33P連接的複數條感測非連接線73。各感測非連接線73係在一個感測電極33SP中由在第1配列方向D1上相互相鄰的兩個副電極線對所挾持。
各感測非連接線73係藉由兩個間隙部74與 副電極線對分離,而沒有與墊33P電性連接。各間隙部74係位在於第1配列方向D1相互相鄰的兩個副電極線對所挾持的部位。間隙部74為第2間隙部的一例。
亦即,複數條主電極線71L的至少一部分係分別具有至少1條藉由兩個間隙部74而自其他部分分離之驅動非連接線73。複數條副電極線對係在第1配列方向D1隔著既定間隔設置,各感測非連接線73位於由在第1配列方向D1上相互相鄰的兩個副電極線對所挟持的位置,與該等兩個副電極線對隔著間隙部74而設置。
間隙部74係在由第1配列方向D1上相互相鄰的兩條副電極線72L所挾持的區域中各設置有兩個。因此,用於形成感測非連接線73的間隙部74的數量以最少量即可完成。因此,由觸控面板20的使用者所辨識之位在與顯示面10S重疊部位之間隙部74的數量變少。結果,可減少間隙部74對顯示於顯示面10S的影像的品質所造成的影響。
例如,連接於一個墊33P的5條主電極線71L 中,第1條主電極線71L和第2條主電極線71L係在第1列副電極線對和第2列副電極線對之間,發揮作為感測非連接線73之功能。又,連接於第2列副電極線對的5條主電極線71L中,同樣也是第1條主電極線71L和第2條主電極線71L在第2列副電極線對和第3列副電極線對之間發揮作為感測非連接線73之功能。
這樣的主電極線71L中的感測非連接線73 的設定,係沿著第1配列方向D1按各副電極線對的列反覆進行。且,如圖11中的中空白線所示,未電性連接於墊33P的感測非連接線73係由複數條主電極線71L所構成。在各感測電極33SP中,藉由在複數條主電極線71L中去除複數條感測非連接線73的部分、和複數條副電極線72L,而構成了連接於墊33P的感測電極線。
各感測電極33SP中的複數個間隙部74的每 一者亦可與複數條主電極線71L及複數條副電極線72L同時形成。此時,例如,可採用濺鍍法,該濺鍍法係使用具有與複數條主電極線71L、複數條副電極線72L及複數個間隙部74對應的開口部之遮罩。間隙部74的數量或位置的變更,只要藉由改變與主電極線71L和副電極線72L的連接部位對應之遮罩的設定即可達成。因此,即便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之靜電電容的最佳範圍改變,也不會迫使電極線33L進行寬度、位置及數量等構造上的變更。
或者,各感測電極33SP中的複數個間隙部 74的每一者,亦可與複數條主電極線71L及複數條副電極線72L分別形成。此時,首先,以各種方法形成複數條主電極線71L及複數條副電極線72L,接著,將複數條主電極線71L的一部分透過蝕刻法或雷射剝蝕法予以切斷,藉此形成複數個間隙部74。間隙部74的數量或位置的變更只要藉由改變切斷位置的設定即可達成。因此,即便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之靜電電容的最佳範圍改變,也不會迫使電極線33L進行寬度、位置及數量等構造上的變更。
[觸控感測器用電極]
參照圖12說明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的構成的一部分。圖12係從積層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的方向觀看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的俯視圖。此外,圖12中,為了方便說明驅動電極31DP及感測電極33SP的配置,將驅動電極31DP所具備之電極線的線寬及感測電極33SP所具備之電極線的線寬誇大顯示。再者,圖12中,為了使驅動電極31DP與感測電極33SP的區別簡單化,以細線表示驅動電極31DP,以粗線表示感測電極33SP。
如圖12所示,當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和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從積層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和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的方向、即從與透明介電體基板33對向的俯視方向觀看時,是形成格子形狀。此時,從與透明介電體基板33對向的俯視方向觀看時,構成一個驅動 電極31DP之複數條主電極線61L的每一者,係與各感測電極33SP所具備的複數條主電極線71L的一部分呈立體交叉。藉此,在除了第1配列方向D1上相互相鄰的驅動電極31DP之間的各個、及第2配列方向D2上相互相鄰的感測電極33SP之間的各個以外的部分,形成格子形狀。
對此,在各驅動電極31DP中,複數條副電 極線62L的每一者係位在第2配列方向D2上之相互相鄰的感測電極33SP之間。且,複數條副電極線62L的每一者,係在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中沿第2延伸方向埋住相鄰的主電極線71L之間。結果,在第2配列方向D2上相互相鄰的感測電極33SP之間的每一者係形成格子形狀。
另一方面,構成一個感測電極33SP之複數條 副電極線72L的每一者係位在第1配列方向D1之相互相鄰的驅動電極31DP之間。且,複數條副電極線72L的每一者係在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中,沿第1延伸方向埋住相鄰的主電極線61L之間。結果,在第1配列方向D1上相互相鄰的驅動電極31DP之間的每一者,形成格子形狀。
於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設定有複數個單元 21C。在與透明介電體基板33對向的俯視中,各單元21C係一個驅動電極31DP和一個感測電極33SP立體交叉而成的區域。因此,在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的每一者中,複數個單元21C係沿著與驅動電極31DP所排列的第1 配列方向D1正交的第2配列方向D2排列。相對地,在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的每一者中,複數個單元21C係沿著與感測電極33SP所排列的第2配列方向D2正交的第1配列方向D1排列。各單元21C係位於顯示面10S的內部。
在各驅動電極31DP中最接近墊31P的單元 21C係最接近單元21Cd。構成各驅動電極31DP的主電極線61L的群,係在各單元21C包含有未連接於墊31P的驅動非連接線63。在各驅動電極31DP中,於複數個墊間隙部64a當中將第3條主電極線61L從副電極線對切斷的墊間隙部64a,係位在最接近單元21Cd的內部。 另一方面,將第2條主電極線61L從副電極線對切斷的墊間隙部64a係位在最接近單元21Cd和墊33P之間。墊間隙部64a除外的複數個間隙部64,係包含位於單元21C內部的間隙部64、和位於兩個單元21C之間的間隙部64。 亦即,在複數個間隙部64中,位於最接近單元21Cd和墊33P之間的間隙部64、及位在最接近單元21Cd內部的間隙部64且是在1條主電極線61L上與墊31P相距的距離最小的間隙部64,為墊間隙部64a。
另一方面,在各感測電極33SP中最接近墊 33P的單元21C是最接近單元21Cs。構成各感測電極33SP的主電極線71L的群,係於各單元21C中含有未連接於墊33P的感測非連接線73。在各感測電極33SP中,複數個墊間隙部74a位於最接近單元21Cs的內部。墊間隙部74a除外的複數個間隙部74,係包含位於單元21C內部的間隙部74、和位於兩個單元21C之間的間隙部74。
亦即,在複數個間隙部74中,位於最接近單元21Cs內部的間隙部74且是在1條主電極線71L上與墊33P相距的距離最小的間隙部74,為墊間隙部74a。
在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中,各驅動電極31DP包含複數條驅動非連接線63,且各感測電極33SP包含複數條感測非連接線73。因此,與各驅動電極31DP不含驅動非連接線,且各感測電極33SP不含感測非連接線的構成相比較,各單元21C中之靜電電容的初始值會因應沒有與墊電性連接之非連接線的數量而變小。因此,可抑制各單元21C之靜電電容的初始值超過適於因接觸所致之電容的變化量之值。結果,若是由上述構成所形成的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則可藉由電極線與墊是否連接之簡單的變更,來調整靜電電容的初始值。亦即,靜電電容的初始值容易包含於因接觸所致之電容的變化量之值的範圍。
如以上說明所示,根據第2實施形態,可獲得以下所載之效果。
(7)藉由使各單元21C所含有之主電極線的群包含非連接線,與所有的主電極線不含非連接線的構成相比較,複數個單元21C之每一者的靜電電容的初始值會變小。藉由非連接線的條數減少之設計變更、或非連接線的條數增的設計變更,可將靜電電容的初始值調到最佳範圍。因此,對於彼此相異的靜電電容的最佳範圍,可減輕強迫進行電極線的寬度或電極線的條數之變更之構造上的變更。
此外,上述第2實施形態亦可以如下方式變更來實施。
[第3變形例]
參照圖13,說明第3變形例。第3變形例相較於第2實施形態,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的每一者之間隙部的數量不同。因此,以下,詳細說明此相異點,在與第2實施形態相同的構成,則標註與圖12相同的符號,以省略詳細說明。
圖13係與圖12同樣,為由積層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的方向觀看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的俯視圖。此外,在圖13中,與圖12同樣,將驅動電極31DP所具備之電極線的線寬及感測電極33SP所具備之電極線的線寬誇大顯示。再者,圖13中,為了使驅動電極31DP與感測電極33SP的區別簡單化,以細線表示驅動電極31DP,以粗線表示感測電極33SP。
如圖13所示,一個感測電極33SP具備有一個墊33P、複數條主電極線71L、和複數條副電極線72L。一個感測電極33SP係沿著第1配列方向D1延伸之第2帶狀電極的一例。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的每一者係沿著第2配列方向D2隔著間隔排列。
在一個墊33P連接有5條主電極線71L,此等5條主電極線71L係藉由第1列副電極線對電性連接。另一方面,在連接於墊33P的5條主電極線71L中,位於第2配列方向D2的端部的1條主電極線71L、和位於第2配列方向D2的中央的1條主電極線71L,具有沿 著第1配列方向D1之第2間隔S2以上的長度。在連接於一個墊33P的5條主電極線71L中,只有位於第2配列方向D2的端部的1條主電極線71L和位於中央的1條主電極線71L,與第2列副電極線對連接。
此外,在第2列副電極線對連接有5條主電 極線71L,此等5條主電極線71L係藉由第2列副電極線對電性連接。另一方面,連接於第2列副電極線對的5條主電極線71L中,同樣也是位在第2配列方向D2的端部的1條主電極線71L和位在中央的1條主電極線71L朝向第3列副電極線對具有第2間隔S2以上的長度。 且,在連接於第2列副電極線對的5條主電極線71L中,位在第2配列方向D2的端部的1條主電極線71L、和位在第2配列方向D2的中央之1條主電極線71L,係與第3列副電極線對。
這樣的主電極線71L的配置和副電極線72L 的配置,係沿著第1配列方向D1按各副電極線對的列反覆進行。
構成一個感測電極33SP的複數條主電極線71L係包含有未與墊33P連接的複數條感測非連接線73。各感測非連接線73係在一個感測電極33SP中由在第1配列方向D1上相互相鄰的兩個副電極線對所挾持。
各感測非連接線73係藉由兩個間隙部74與 副電極線對分離,而沒有與墊33P電性連接。各間隙部74係位在於第1配列方向D1相互相鄰的兩個副電極線對所挾持的部位。
連接於一個墊33P的5條主電極線71L中, 第2條主電極線71L係在第1列副電極線對與第2列副電極線對之間,發揮作為感測非連接線73的功能。又,連接於第2列副電極線對的5條主電極線71L中,同樣也是第2條主電極線71L在第2列副電極線對和第3列副電極線對之間發揮作為感測非連接線73之功能。
這樣的主電極線71L中的感測非連接線73 的設定,係沿著第1配列方向D1按各副電極線對的列反覆進行。
如此,第3變形例之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的每一者係與第2實施形態之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的每一者相異,在連接於1個副電極線對的5條主電極線71L中,只有第2條主電極線71L包含發揮作為感測非連接線73之功能的部分。因此,在各單元21C,包含驅動電極31DP所具備的2條驅動非連接線63和感測電極33SP所具備的1條感測非連接線73。也就是說,在各單元21C中,驅動電極31DP所具備之驅動非連接線63的數量、和感測電極33SP所具備之感測非連接線73的數量彼此不同。
藉此,第3變形例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 與第2實施形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相比較,各單元21C之靜電電容的初始值是不同的。如此,藉由包含於各單元21C中之非連接線的數量改變,各單元21C之靜電電容的初始值可配合與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連接之週邊電路的規格。
如以上說明所示,根據第3變形例,可獲得 依據上述(4)的效果。
[第4變形例]
參照圖14至圖16,說明第4變形例。第4變形例與上述第2實施形態相比較,構成各驅動電極31DP之複數條電極線的配置、及構成各感測電極33SP之複數條電極線的配置是不同的。因此,以下,詳細說明此相異點,與第2實施形態相同的構成係標註與圖10等相同的符號,以省略詳細說明。
圖14係與圖10同樣,為顯示驅動電極31DP 之平面構造的俯視圖,在圖14中,為了方便說明驅動電極31DP所具備之電極線的配置,而將電極線的線寬誇大顯示。圖15係與圖11同樣,為顯示感測電極33SP之平面構造的俯視圖,圖15係為了方便說明感測電極33SP所具備之電極線的配置,而將電極線的線寬誇大顯示。
圖16係與圖12同樣,為由積層驅動電極 31DP和感測電極33SP的方向觀看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的俯視圖。此外,在圖16中,為了方便說明驅動電極31DP及感測電極33SP的配置,而將驅動電極31DP所具備之電極線的線寬及感測電極33SP所具備之電極線的線寬誇大顯示。再者,圖16中,為了使驅動電極31DP與感測電極33SP的區別簡單化,以細線表示驅動電極31DP,以粗線表示感測電極33SP。
與第2實施形態同樣,從積層複數個驅動電 極31DP和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的方向觀看時,各驅動 電極31DP的複數條電極線係與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的每一者所具備的複數條電極線一起形成格子形狀。亦即,各驅動電極31DP所具備的複數條電極線係仿照格子形狀的一部分之形狀,各感測電極33SP所具備的複數條電極線係仿照格子形狀的剩餘部分之形狀。且,格子形狀係沿著第1配列方向D1隔著相同間隔排列,且由相對於第1配列方向D1及第2配列方向D2具有傾斜度的複數條第3基準直線、和沿著與第3基準直線正交的複數條第4基準直線所構成。
如圖14所示,一個驅動電極31DP具備有沿第1配列方向隔著間隔排列之複數個墊31P中的一個。一個驅動電極31DP進一步具備有:複數條主電極線81L,具有沿著與第1配列方向D1形成既定的對向角度θ2之第3延伸方向延伸的直線形狀;及複數條副電極線82L,具有沿著與主電極線81L正交之方向的第4延伸方向延伸的直線形狀。對向角度θ2為小於90°的角度。一個驅動電極31DP係沿第2配列方向D2延伸之第1帶狀電極的一例。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各自沿著第1配列方向D1隔著間隔排列。
沿著第1配列方向D1相互相鄰的主電極線81L係沿第4延伸方向隔著第3間隔S3且順沿第3延伸方向延伸。複數條主電極線81L中,兩端中之一端與墊31P連接的14條主電極線81L的每一者係在沿著第3延伸方向朝向墊31P延伸的途中彎折,而沿著第2配列方向D2延伸到墊31P為止。複數條副電極線中,沿著第2 配列方向D2相互相鄰的2條副電極線82L係沿著第2配列方向D2隔著第4間隔S4配置。
在一個驅動電極31DP中,沿著第1配列方向D1排列的7條副電極線82L係構成一個副電極線群。沿著第2配列方向D2相互相鄰的兩個副電極線群係沿著第2配列方向D2隔著第4間隔S4配置。以下,在一個驅動電極31DP中,從靠近墊31P的副電極線對依序稱為第1列副電極線對、第2列副電極線對、...、第n列副電極線對(n為3以上的整數)。
在一個驅動電極31DP中,於第1列副電極線群中,除了位於第1配列方向D1之右側端的副電極線82L以外的6條副電極線82L,係各自在沿著第4延伸方向朝向墊31P延伸的途中彎折,而沿著第2配列方向D2延伸至墊31P為止。包含於第1列副電極線群之副電極線82L的每一者,係在沿著第4延伸方向延伸的部分,與沿著第1配列方向D1相互相鄰的2條主電極線81L連接。另一方面,包含於第2列以後之副電極線群的副電極線82L的每一者,係在第2配列方向D2與沿著第1配列方向D1相互相鄰的3條主電極線81L面對面。
又,一個副電極線群係在第2配列方向D2與沿著第1配列方向D1相互相鄰的14條主電極線81L面對面。在14條主電極線81L中有5條主電極線81L係沿著第2配列方向D2具有第4間隔S4以上的長度。且,第k列副電極線群和第k+1列副電極線群(k為1以上n以下的整數),係藉由沿著第2配列方向D2具有第4間隔S4以上的長度的5條主電極線81L連接。
例如,在一個墊31P中,於第2配列方向D2 連接有14條主電極線81L,此等14條主電極線81L中沿著第1配列方向D1相互相鄰的2條主電極線81L係藉由一條副電極線82L電性連接。另一方面,連接於墊31P的14條主電極線81L中,位於第1配列方向D1的端部的主電極線81L、第3條主電極線81L、第5條主電極線81L,第7條主電極線81L、及第8條主電極線81L係沿著第2配列方向具有第4間隔S4以上的長度。且,在連接於一個墊31P的14條主電極線81L中,位於第1配列方向D1的端部的主電極線81L、第3條主電極線81L、第5條主電極線81L、第7條主電極線81L、及第8條主電極線81L係連接於第2列副電極線群。
又,14條主電極線81L係於第2配列方向 D2與第2列副電極線群面對面,此等14條主電極線81L的一部分係藉由第2列副電極線群電性連接。另一方面,連接於第2列副電極線群的複數條主電極線81L中,同樣也是連接於第1配列方向D1的端部的主電極線81L、第3條主電極線81L、第5條主電極線81L、第7條主電極線81L及第8條主電極線81L係朝向第3列副電極線群具有第4間隔S4以上的長度。且,在第2配列方向上與第2列副電極線群面對面的14條主電極線81L中,位於第1配列方向D1的端部的主電極線81L、第3條主電極線81L、第5條主電極線81L、第7條主電極線81L、及第8條主電極線81L係連接於第3列副電極線群。
這樣的主電極線81L的配置和副電極線82L 的配置,係沿著第2配列方向D2按副電極線群的列反覆進行。且,如圖14中帶有點的線所示,作為與墊31P電性連接的連接電極線的一例之驅動電極線,係由複數條主電極線81L和複數條副電極線82L所構成。
構成一個驅動電極31DP的複數條主電極線 81L係包含有未與墊31P電性連接的複數條驅動非連接線83。各驅動非連接線83係在一個驅動電極31DP中被在第2配列方向D2上相互相鄰的兩個副電極線群所挾持。
複數條驅動非連接線83中有一部分是藉由 兩個間隙部84與副電極線群分離,沒有與墊31P電性連接。另外,複數條驅動非連接線83的其餘部分則是兩端中之一端藉由一個間隙部84與副電極線群分離,而另一端位於驅動電極31DP的端部。各間隙部84係位在於第2配列方向D2上由相互相鄰的兩個副電極線群所挾持的部分。間隙部84為第1間隙部的一例。
例如,在第1配列方向D1上與一個墊31P 對應的14條主電極線81L中,以下的5條主電極線81L係在第1列副電極線群和第2列副電極線群之間,發揮作為驅動非連接線83的功能。亦即,第1配列方向D1的第2條主電極線61L、第4條主電極線61L、第6條主電極線81L、第10條主電極線81L及第12條主電極線81L係發揮作為驅動非連接線83之功能。又,在面對第2列副電極線群的14條主電極線81L中,以下的5條主 電極線81L係在第2列副電極線群和第3列副電極線群之間,發揮作為驅動非連接線83的功能。亦即,第1配列方向D1上的第2條主電極線81L、第4條主電極線81L、第6條主電極線81L、第10條主電極線81L及第12條主電極線81L,係發揮作為驅動非連接線83的功能。
這樣的主電極線81L中的驅動非連接線83 的設定,係沿著第2配列方向D2按各副電極線群的列反覆進行。如圖12中的中空白線所示,沒有與墊31P電性連接的驅動非連接線83係由複數條主電極線81L所構成。且,在各驅動電極31DP中,藉由複數條主電極線81L中複數條驅動非連接線83除外的部分、和複數條副電極線82L,構成了連接於墊31P的驅動電極線。
如圖15所示,一個感測電極33SP具備有沿 著第2配列方向D2隔著間隔排列之複數個墊33P中的一個。一個感測電極33SP進一步具備有:複數條主電極線91L,具有沿著與第2配列方向D2形成上述的對向角度θ2之第4延伸方向延伸的直線形狀;及複數條副電極線92L,具有沿著與主電極線91L正交之方向的第3延伸方向延伸的直線形狀。一個感測電極33SP係沿著第1配列方向D1延伸之第2帶狀電極的一例。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各自沿著第2配列方向D2隔著間隔排列。
沿著第2配列方向D2相互相鄰的主電極線 91L係沿第3延伸方向隔著第3間隔S3且順沿第4延伸方向延伸。複數條主電極線91L中,兩端中之一端與墊33P連接之14條主電極線91L的每一者係在沿著第4延 伸方向朝向墊31P延伸的途中彎折,而沿著第1配列方向D1延伸到墊33P為止。複數條副電極線92L中,沿著第1配列方向D1相互相鄰的2條副電極線92L係沿著第1配列方向D1隔著第4間隔S4配置。
在一個感測電極33SP中,沿著第2配列方向 D2排列的7條副電極線92L係構成一個副電極線群。沿著第1配列方向D1相互相鄰的兩個副電極線群係沿著第1配列方向D1隔著第4間隔S4配置。以下,在一個感測電極33SP中,從靠近墊33P的副電極線群依序稱為第1列副電極線群、第2列副電極線群、...、第m列副電極線群(m為3以上的整數)。
在一個感測電極33SP中,於第1列副電極線 群中,除了位於第2配列方向D2之下側端的副電極線92L以外的6條副電極線92L,係各自在沿著第3延伸方向朝向墊33P延伸的途中彎折,而沿著第1配列方向D1延伸到墊33P為止。在包含於第1列副電極線群之副電極線92L中,除了位於上側端的副電極線92L以外的6條副電極線92L的每一者,係在沿著第3延伸方向延伸的部分,與沿著第2配列方向D2相互相鄰的2條主電極線91L連接。包含於第1列副電極線群的副電極線92L中,位於上側端的副電極線92L係與沿著第2配列方向D2相互相鄰的3條主電極線91L連接。
另一方面,包含於第2列以後的副電極線群 之副電極線92L中,除了位在第2配列方向的下側端的副電極線92L和位在上側端的副電極線92L以外的副電 極線92L,係在第1配列方向D1與沿著第2配列方向D2相互相鄰的3條主電極線91L面對面。相對地,位在第2配列方向D2的上側端之副電極線92L係在第1配列方向D1與沿著第2配列方向D2相互相鄰的4條主電極線91L面對面。位在第2配列方向D2的下側端的副電極線92L係在第1配列方向D1與沿著第2配列方向D2相互相鄰的2條主電極線91L面對面。
又,一個副電極線群係在第1配列方向D1 與沿著第2配列方向D2相互相鄰的15條主電極線91L面對面。在15條主電極線91L中有4條主電極線91L係沿著第1配列方向D1具有第4間隔S4以上的長度。 且,第j列副電極線群和第j+1列副電極線群(j為1以上m以下的整數),係藉由沿著第1配列方向D1具有第4間隔S4以上的長度之4條主電極線91L連接。
例如,15條主電極線91L係於第1配列方向 D1與一個墊33P面對面。此等15條主電極線91L中在除了位於第2配列方向D2的上側端之1條主電極線91L以外的部分中,沿著第2配列方向D2相互相鄰的2條主電極線91L係藉由一個副電極線92L電性連接。另一方面,在與墊33P面對面的15條主電極線91L中,第2配列方向D2上的第2條主電極線91L、第4條主電極線91L、第6條主電極線91L、及第8條主電極線91L係沿著第1配列方向D1具有第4間隔S4以上的長度。且,與一個墊33P面對面的15條主電極線91L中,第2配列方向D2上的第2條主電極線91L、第4條主電極線91L、 第6條主電極線91L、及第8條主電極線91L係連接於第2列副電極線群。
又,15條主電極線91L係於第2配列方向 D2與第2列副電極線群面對面,此等15條主電極線91L的一部係藉由第2列副電極線群電性連接。另一方面,連接於第2列副電極線群的複數條主電極線91L中,同樣也是第2配列方向D2上的第2條主電極線91L、第4條主電極線91L、第6條主電極線91L及第8條主電極線91L係朝向第3列副電極線群具有第4間隔S4以上的長度。且,在第1配列方向D1上與第2列副電極線群面對面的15條主電極線91L中,第2配列方向D2上的第2條主電極線91L、第4條主電極線91L、第6條主電極線91L及第8條主電極線91L係連接於第3列副電極線群。
這樣的主電極線91L的配置和副電極線92L 的配置,係沿著第1配列方向D1按副電極線群的列反覆進行。且,如圖15中帶有點的線所示,作為與墊33P電性連接的連接電極線的一例之感測電極線,係由複數條主電極線91L和複數條副電極線92L所構成。
構成一個感測電極33SP的複數條主電極線 91L係包含有未與墊33P電性連接的複數條感測非連接線93。各感測非連接線93係在一個感測電極33SP中由在第1配列方向D1相互相鄰的兩個副電極線群所挾持。
複數條感測非連接線93中有一部分是藉由兩個間隙部94與副電極線群分離,沒有與墊33P電性連 接。另外,複數條感測非連接線93的其餘部分則是兩端中之一端藉由一個間隙部94與副電極線群分離,而另一端位於感測電極33SP的端部。各間隙部94係位在於第1配列方向D1上由相互相鄰的兩個副電極線群所挾持的部分。間隙部94為第2間隙部的一例。
例如,在第1配列方向D1上與一個墊33P 面對面的15條主電極線91L中,以下的6條主電極線91L係在第1列副電極線群和第2列副電極線群之間,發揮作為感測非連接線93之功能。亦即,第2配列方向D2的第3條主電極線91L、第5條主電極線91L、第7條主電極線91L、第9條主電極線91L、第11條主電極線91L及第13條主電極線91L係發揮作為感測非連接線93之功能。又,在與第2列副電極線群面對面的15條主電極線81L中,以下的6條主電極線81L係在第2列副電極線群和第3列副電極線群之間,發揮作為感測非連接線93之功能。亦即,第2配列方向D2的第3條主電極線91L、第5條主電極線91L、第7條主電極線91L、第9條主電極線91L、第11條主電極線91L及第13條主電極線91L係發揮作為感測非連接線93之功能。
這樣的主電極線91L中之感測非連接線93 的設定,係沿著第1配列方向D1按各副電極線群的列反覆進行。如圖15中的中空白線所示,沒有與墊33P電性連接的感測非連接線93係由複數條主電極線91L所構成。且,在各感測電極33SP中,藉由複數條主電極線91L中複數條感測非連接線93除外的部分、和複數條副電極線92L,構成了連接於墊33P的感測電極線。
如圖16所示,當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和複 數個感測電極33SP從積層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和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的方向、即從與透明介電體基板33對向的俯視方向觀看時,是形成格子形狀。此時,從與透明介電體基板33對向的俯視方向觀看時,構成一個驅動電極31DP之複數條主電極線81L的每一者,係與各感測電極33SP所具備之複數條主電極線91L的一部分呈立體交叉。藉此,在除了第1配列方向D1上相互相鄰的驅動電極31DP之間的各個、及第2配列方向D2上相互相鄰的感測電極33SP之間的各個以外的部分,形成格子形狀。
對此,在各驅動電極31DP中,複數條副電 極線82L的每一者係位在第2配列方向D2上之相互相鄰的感測電極33SP之間。且,複數條副電極線82L的每一者,係在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中沿第4延伸方向埋住相鄰的主電極線91L之間。結果,在第2配列方向D2上相互相鄰的感測電極33SP之間的每一者係形成格子形狀。
另一方面,構成一個感測電極33SP之複數條 副電極線92L的每一者,係位在第1配列方向D1上之相互相鄰的驅動電極31DP之間。且,複數條副電極線92L的每一者係在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中,沿第3延伸方向埋住相鄰的主電極線81L之間。結果,在第1配列方向D1上相互相鄰的驅動電極31DP之間的每一者,形成格子形狀。
於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設定有複數個單元 21C。在與透明介電體基板33對向的俯視中,各單元21C係一個驅動電極31DP和一個感測電極33SP立體交叉而成的區域。因此,在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的每一者中,複數個單元21C係沿著與驅動電極31DP所排列的第1配列方向D1正交的第2配列方向D2排列。相對地,在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的每一者中,複數個單元21C係沿著與感測電極33SP所排列的第2配列方向D2正交的第1配列方向D1排列。各單元21C係位於顯示面10S的內部。
在各驅動電極31DP中最接近墊31P的單元 21C係最接近單元21Cd。構成各驅動電極31DP的主電極線81L的群,係於各單元21C包含有未連接於墊31P的驅動非連接線83。
在各驅動電極31DP中,於複數個間隙部84 中,墊間隙部84a是在各主電極線81L上最接近墊31P的間隙部84且是位在最接近單元21Cd和墊31P之間的間隙部84。在間隙部84中,除了墊間隙部84a以外的間隙部84且是在第2配列方向D2上對於各副電極線82L位在墊31P的相對側的間隙部84,其每一者係位在第2配列方向D2上之相互相鄰的兩個單元21C之間。另一方面,在間隙部84中,除了墊間隙部84a以外的間隙部84且是在第2配列方向D2上相對於各副電極線82L位於墊31P側的間隙部84,其每一者係位在單元21C的內部。
另一方面,在各感測電極33SP中最接近墊 33P的單元21C是最接近單元21Cs。構成各感測電極33SP的主電極線91L的群,係於各單元21C包含有未連接於墊33P的感測非連接線93。
在各感測電極33SP中,於複數個間隙部94 中,墊間隙部94a是在各主電極線91L上最接近墊33P的間隙部且是位在最接近單元21Cs和墊33P之間的間隙部94。在間隙部94中,除了墊間隙部94a以外的間隙部94且是在第1配列方向D1上相對於各副電極線92L位在墊33P的相反側的間隙部94,其每一者係位在第1配列方向上之相互相鄰的兩個單元21C之間。另一方面,在間隙部94中,除了墊間隙部94a以外的間隙部94且是在第1配列方向D1上相對於各副電極線92L位於墊33P側的間隙部94,其每一者係位在單元21C的內部。
根據此構成,可獲得與第2實施形態同樣的 效果。
[其他變形例]
上述第2實施形態、第3變形例及第4變形例的每一者,係可進一步以如下方式適當變更來實施。
‧在第2實施形態中,各驅動電極31DP的 複數個墊間隙部64a中位於最接近單元21Cd的內部之墊間隙部64a的每一者,亦可位於墊31P與最接近單元21Cd之間。
‧在第2實施形態中,各驅動電極31DP的 墊間隙部64a中位於單元21C與墊31P之間的墊間隙部64a的每一者,亦可位於最接近單元21Cd的內部。
‧在第2實施形態中,在各驅動電極31DP 中之除了墊間隙部64a以外的複數個間隙部64的每一者中,位於單元21C內部的間隙部64係位在單元21C的外部。
‧在第2實施形態中,在各驅動電極31DP 中除了墊間隙部64a以外的複數個間隙部64的每一者中,位於在第2配列方向D2相互相鄰的單元21C之間的複數個間隙部64的每一者亦可位在單元21C的內部。
‧在第2實施形態中,各感測電極33SP中之 複數個墊間隙部74a的每一者,亦可位在墊33P與最接近單元21Cs之間。
‧在第2實施形態中,各感測電極33SP中除了墊間隙部74a以外的複數個間隙部74的每一者,亦可位在第1配列方向D1上相互相鄰的兩個單元21C之間。
‧在第2實施形態中,亦可構成為各驅動電極31DP僅具備由第1配列方向D1的第2條主電極線61L所構成的驅動非連接線63,且各感測電極33SP僅具備由位在第2配列方向D2的端部的主電極線71L所構成的感測非連接線73。或者,亦可構成為各驅動電極31DP僅具備由第1配列方向D1的第3條主電極線61L所構成的驅動非連接線63,且,各感測電極33SP具備由位在第2配列方向D2的端部的主電極線71L所構成的感測非連接線73。
或者,亦可構成為各驅動電極31DP僅具備 由第1配列方向D1的第3條主電極線61L所構成的驅動非連接線63,且各感測電極33SP僅具備由第2配列方向D2的第2條主電極線71L所構成的感測非連接線73。或者,亦可構成為各驅動電極31DP僅具備由第1配列方向D1的第3條主電極線61L所構成的驅動非連接線63,且各感測電極33SP僅具備由第2配列方向D2的第2條主電極線71L所構成的感測非連接線73。
‧在第2實施形態中,亦可構成為僅各驅動電極31DP及各感測電極33SP的其中一者具備非連接線。若為只有各驅動電極31DP具備非連接線之構成,則各驅動電極31DP只要具有包含於一個單元21C的2條驅動非連接線63中的至少一者即可。此外,若為只有各感測電極33SP具備非連接線之構成,則各感測電極33SP只要具有包含於一個單元21C的2條感測非連接線73中的至少一者即可。
‧在第3變形例中,各感測電極33sp亦可構成為具備由第2配列方向D2的第1條主電極線71L所構成的感測非連接線73來作為非連接線,而不是由第2配列方向D2的第2條主電極線71L所構成的感測非連接線73。
‧在第3變形例中,各驅動電極31DP亦可構成為具備由第1配列方向D1的第1條主電極線61L所構成的驅動非連接線63、及由第2條主電極線61L所構成的驅動非連接線63之任一者。於此情況,各感測電 極33SP只要是與第2實施形態的各感測電極33SP相同的構成即可。
‧在第3變形例中,複數個間隙部64的位置 及複數個間隙部74的位置亦可如上述第2實施形態的變形例所示,位於與第3變形例不同的位置。
‧在第4變形例中,各驅動電極31DP的複 數個墊間隙部84a的每一者亦可位在最接近單元21Cd的內部。
‧在第4變形例中,各感測電極33SP的複數個墊間隙部94a的每一者亦可位在最接近單元21Cs的內部。
‧在第4變形例中,在各驅動電極31DP的 第2配列方向D2上位於相互相鄰的單元21C之間的複數個間隙部84的每一者,亦可位在相對於各間隙部84與墊31P為相反側之單元21C的內部。
‧在第4變形例中,在各感測電極33SP的第 1配列方向D1上位在相互相鄰的單元21C之間的複數個間隙部94的每一者,亦可位在相對於各間隙部94與墊33P為相反側之單元21C的內部。
‧在第4變形例中,各驅動電極31DP及各 感測電極33SP只要具有至少1條非連接線即可。
‧在第4變形例中,亦可構成為只要各驅動電極31DP及各感測電極33SP的其中一者具備非連接線。
‧在第2實施形態及第3變形例中,驅動電 極31DP的對向角度θ1與感測電極33SP的對向角度θ1亦可為彼此相異的角度。又,在第4變形例中,驅動電 極31DP的對向角度θ2與感測電極33SP的對向角度θ2亦可為彼此相異的角度。
‧如圖17所示,在構成觸控面板20的觸控 感測器用電極21中,亦可省略透明基板31及透明黏著層32。在此種構成中,在透明介電體基板33的面中,與顯示面板10對向的一面係被設定為驅動面31S,只要在驅動面31S設置驅動電極31DP即可。且,只要在透明介電體基板33之與驅動面31S對向面設置感測電極33SP即可。
此外,在此構成中,構成驅動電極31DP的 墊31P或電極線31L,係藉由例如形成於驅動面31S的一個薄膜的圖案化而形成。
根據此構成,可獲得如下記載的效果。
(8)由於透明介電體基板33位在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和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之間,所以各單元21C之靜電電容的初始值會受到透明介電體基板33影響。因此,各單元21C之靜電電容的初始值,與在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和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之間設置複數個基材的構成相比,係成為不同的值。結果,各單元21C之靜電電容的初始值會成為適於週邊電路的既定規格之值。
‧如圖18所示,在觸控面板20中,亦可從 靠近顯示面板10的構成要素,依序設置驅動電極31DP、透明基板31、透明黏著層32、透明介電體基板33、感測電極33SP、透明黏著層23、覆蓋層22。
此外,在這樣的構成中,例如,構成驅動電 極31DP的墊31P、電極線31L係形成於屬透明基板31的一面之驅動面31S,構成感測電極33SP的墊33P、電極線33L係形成於屬透明介電體基板33的一面之感測面33S。且,透明基板31中之與驅動面31S為相反側的面之背面、和透明介電體基板33中之與感測面33S為相反側的面之背面,係藉由透明黏著層32黏著。亦即,透明介電體基板33的背面係重疊於透明基板31的背面上。 又,在這樣的構成中,透明基板31和透明介電體基板33係構成由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和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所挾持的透明介電體基板。
根據此構成,可獲得如下記載的效果。
(9)由於透明基板31和透明介電體基板33係位在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和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之間,所以各單元21C之靜電電容的初始值會受到2片基材影響。因此,各單元21C之靜電電容的初始值,與在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和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之間設置1片基材的構成相比,係成為不同的值。結果,各單元21C之靜電電容的初始值會成為適於週邊電路的既定規格之值。
‧觸控面板20與顯示面板10亦可個別地形成,觸控面板20亦可與顯示面板10一體形成。在這樣的構成中,例如,可作成在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之中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位於TFT層13,而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位於彩色濾光片基板16與上側偏光板17之間的內嵌式(in-cell)構成。或者,亦可為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 位於彩色濾光片基板16與上側偏光板17之間的外嵌式的構成。

Claims (17)

  1. 一種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具備:第1電極層,其係具有沿著第1配列方向隔著間隔排列的複數個第1帶狀電極之第1電極層,複數個前述第1帶狀電極的每一者包含第1墊、和含有複數條第1電極線的第1線群,複數個前述第1墊沿著前述第1配列方向隔著間隔排列,各第1線群的前述第1電極線具有朝向所對應之前述第1墊延伸的形狀;第2電極層,其係具有沿著與前述第1配列方向正交的第2配列方向隔著間隔排列的複數個第2帶狀電極之第2電極層,複數個前述第2帶狀電極的每一者包含第2墊、和含有複數條第2電極線的第2線群,複數個前述第2墊沿著前述第2配列方向隔著間隔排列,各第2線群的前述第2電極線具有朝向所對應之前述第2墊延伸的形狀;及透明介電體基板,其係位於前述第1電極層和前述第2電極層之間,在與前述透明介電體基板對向的俯視中,一個前述第1線群和一個前述第2線群呈立體交叉的區域為一個單元,前述單元係在複數個前述第1帶狀電極的每一者中沿著前述第2配列方向排列,且在複數個前述第2帶狀電極的每一者中沿著前述第1配列方向排列, 在前述第1帶狀電極的每一者中最接近前述第1墊的前述單元為第1最接近單元,前述第1線群係在前述第1最接近單元中含有未連接於前述第1墊的第1非連接線、和連接於前述第1墊的第1連接線。
  2. 如請求項1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其中在前述第2帶狀電極的每一者中最接近前述第2墊的單元為第2最接近單元,前述第2線群係在前述第2最接近單元中含有未連接於前述第2墊的第2非連接線、和連接於前述第2墊的第2連接線。
  3. 如請求項1或2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其中前述第1帶狀電極的每一者,係在前述第1墊與前述第1非連接線的兩個端部中之靠近前述第1墊的端部之間,以及前述第1最接近單元的內部的至少一方,具有第1間隙部。
  4. 如請求項2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其中前述第2帶狀電極的每一者,係在前述第2墊與前述第2非連接線的兩個端部中之靠近前述第2墊的端部之間,及前述第2最接近單元的內部的至少一方,具有第2間隙部。
  5. 如請求項3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其中前述第1帶狀電極的每一者,係在前述第1墊與前述第1非連接線靠近前述第1墊的端部之間具有前述第1間隙部,前述第1間隙部係規則地位於前述第1配列方向。
  6. 如請求項4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其中前述第2帶狀電極的每一者,係在前述第2墊與前述第2非連接線靠近前述第2墊的端部之間具有前述第2間隙部,前述第2間隙部係規則地位於前述第2配列方向。
  7. 如請求項2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其中前述第1帶狀電極的每一者之前述第1電極線的數量、和前述第2帶狀電極的每一者之前述第2電極線的數量係彼此相等,在複數個前述單元的每一者中,前述第1帶狀電極所包含之前述第1非連接線的數量、和前述第2帶狀電極所包含之前述第2非連接線的數量係彼此相等。
  8. 如請求項2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其中前述第1帶狀電極的每一者之前述第1電極線的數量、和前述第2帶狀電極的每一者之前述第2電極線的數量係彼此相等,在複數個前述單元的每一者中,前述第1帶狀電極所包含之前述第1非連接線的數量、和前述第2帶狀電極所包含之前述第2非連接線的數量係彼此相異。
  9. 一種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具備:第1電極層,其係具有沿著第1配列方向隔著間隔排列的複數個第1帶狀電極之第1電極層,複數個前述第1帶狀電極的每一者係包含第1墊、與前述第1墊形成小於90°的對向角度之複數條第1主電極線的 群、和與前述第1主電極線正交而連接前述複數條第1主電極線彼此之複數條第1副電極線的群;第2電極層,其係包含沿著與前述第1配列方向正交之第2配列方向隔著間隔排列的複數個第2帶狀電極之第2電極層,複數個前述第2帶狀電極的每一者係包含第2墊、與前述第2墊形成小於90°之對向角度的複數條第2主電極線的群、和與前述第2主電極線正交而連接前述複數條第2主電極線彼此的複數條第2副電極線的群;及透明介電體基板,係位於前述第1電極層和前述第2電極層之間,在與前述透明介電體基板對向的俯視中,一個前述第1主電極線的群、和一個前述第2主電極線的群呈立體交叉的區域為一個單元,前述單元係在複數個前述第1帶狀電極的每一者中沿著前述第2配列方向排列且在複數個前述第2帶狀電極的每一者中沿著前述第1配列方向排列,包含於前述複數個單元之每一者中的前述第1主電極線的群,係含有未連接於前述第1墊的第1非連接線。
  10. 如請求項9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其中包含於前述複數個單元之每一者中的前述第2主電極線的群,係包含未連接於前述第2墊的第2非連接線。
  11. 如請求項9或10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其中在前述第1帶狀電極的每一者中,複數條前述第1主電極線的至少一部分係分別具有至少一條第1非連接線,該至少一條第1非連接線係藉由兩個第1間隙部而自其他部分分離,複數條前述第1副電極線係在前述第2配列方向上隔著既定間隔而設置,各第1非連接線係在被前述第2配列方向上相互相鄰的兩條前述第1副電極線所挾持的區域,與該等兩條第1副電極線隔著前述第1間隙部而設置。
  12. 如請求項10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其中在前述第2帶狀電極的每一者中,複數條前述第2主電極線的至少一部分係分別具有至少一條第2非連接線,該至少一條第2非連接線係藉由兩個第2間隙部而自其他部分分離,複數條前述第2副電極線係在前述第1配列方向上隔著既定間隔而設置,各第2非連接線係由在前述第1配列方向上相互相鄰的兩條前述第2副電極線所挾持的區域,與該等兩條第2副電極線隔著前述第2間隙部而設置。
  13. 如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其中前述第1電極層具備第1基材,該第1基材具有供複數個前述第1帶狀電極設置的表面, 前述第2電極層具備第2基材,該第2基材具有供複數個前述第2帶狀電極設置的表面,前述第2基材的背面重疊於前述第1基材的表面,前述透明介電體基板為前述第2基材。
  14. 如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其中前述透明介電體基板係由一個基板所構成。
  15. 如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其中前述第1電極層具備第1基材,該第1基材具有供複數個前述第1帶狀電極設置的表面,前述第2電極層具備第2基材,該第2基材具有供複數個前述第2帶狀電極設置的表面,前述第2基材的背面重疊於前述第1基材的背面上,前述透明介電體基板包含前述第1基材及前述第2基材。
  16. 一種觸控面板,具備:觸控感測器用電極,係具有複數個第1帶狀電極、複數個第2帶狀電極、以及被前述第1帶狀電極與前述第2帶狀電極所挾持的透明介電體基板;覆蓋層,係覆蓋前述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及週邊電路,係測定前述第1帶狀電極和前述第2帶狀電極之間的靜電電容, 前述觸控感測器用電極係如請求項1至15中任一項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
  17. 一種顯示裝置,具備:顯示資訊之顯示面板;驅動觸控面板之驅動電路;以及透過前述顯示面板所顯示之前述資訊的前述觸控面板,前述觸控面板係如請求項16之觸控面板。
TW104109890A 2014-03-28 2015-03-27 觸控感測器用電極、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TWI6296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67614 2014-03-28
JP2014067614A JP6225793B2 (ja) 2014-03-28 2014-03-28 タッチセンサ用電極、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3322A true TW201543322A (zh) 2015-11-16
TWI629630B TWI629630B (zh) 2018-07-11

Family

ID=541956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9890A TWI629630B (zh) 2014-03-28 2015-03-27 觸控感測器用電極、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9857931B2 (zh)
EP (1) EP2990916B1 (zh)
JP (1) JP6225793B2 (zh)
KR (1) KR101887925B1 (zh)
CN (1) CN105393196B (zh)
ES (1) ES2783275T3 (zh)
PT (1) PT2990916T (zh)
TW (1) TWI629630B (zh)
WO (1) WO2015147099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59116B (zh) * 2015-12-09 2016-11-21 Egalax Empia Technology Inc 晶片內整合時脈產生器之充電泵
TWI704484B (zh) * 2019-07-31 2020-09-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顯示裝置
TWI772533B (zh) * 2017-11-13 2022-08-01 日商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用導電構件、觸控面板及導電構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38186B (zh) * 2015-10-08 2018-01-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电极结构、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8563054B (zh) 2015-12-08 2021-05-14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和一种触控显示设备
CN105760032B (zh) * 2016-01-29 2019-04-05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KR102337892B1 (ko) * 2016-03-31 2021-12-09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돌출형 전극이 형성된 터치 센서
KR101919554B1 (ko) * 2016-04-28 2018-11-1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06154651A (zh) * 2016-09-14 2016-11-2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
JP2018067228A (ja) * 2016-10-21 2018-04-26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
KR101990343B1 (ko) 2017-03-06 2019-06-18 후지필름 가부시키가이샤 터치 패널, 터치 패널용 도전성 시트 및 터치 센서
KR101960183B1 (ko) * 2017-09-07 2019-03-19 연세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초박막 터치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6932613B2 (ja) * 2017-10-30 2021-09-08 株式会社Vtsタッチセンサー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KR102561107B1 (ko) 2018-09-21 2023-07-2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표시장치
TWI696943B (zh) * 2019-03-20 2020-06-21 大陸商無錫變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可降低寄生電容之觸控面板
KR20200120821A (ko) * 2019-04-12 2020-10-2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센서 및 표시 장치
CN111238545B (zh) * 2020-01-17 2021-10-12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传感器、智能设备、传感方法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68661B2 (ja) * 2005-08-30 2010-10-27 株式会社ワコム 位置検出装置、位置入力装置、及び、コンピュータ
JP5174575B2 (ja) * 2008-07-31 2013-04-03 グンゼ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
CN102112949B (zh) * 2008-07-31 2015-05-06 郡是株式会社 带电极平面基板和触摸开关
JP2011530113A (ja) * 2008-08-01 2011-12-15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複合電極を有するタッチ感知装置
US8970515B2 (en) * 2009-02-26 2015-03-03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Touch screen sensor and patterned substrate having overlaid micropatterns with low visibility
US8599150B2 (en) * 2009-10-29 2013-12-03 Atmel Corporation Touchscreen electrode configuration
US8941395B2 (en) 2010-04-27 2015-01-27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for sensing devices
JP5645581B2 (ja) 2010-10-05 2014-12-2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
KR101224419B1 (ko) * 2010-10-26 2013-01-22 (주)삼원에스티 터치패널센서
JP4897982B1 (ja) * 2011-01-13 2012-03-1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装置およびタッチ位置検出方法
CN103827794B (zh) * 2011-09-13 2016-06-08 郡是株式会社 触控面板
JP5822637B2 (ja) 2011-10-12 2015-11-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
JP5812895B2 (ja) * 2012-02-28 2015-11-17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近接検出装置、近接検出方法、電子機器
KR101304891B1 (ko) * 2013-04-25 2013-09-06 주식회사 아나패스 커패시티브 터치 감응성 패널 및 이를 이용한 이동 단말
CN203405786U (zh) * 2013-04-28 2014-01-22 东莞宇龙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触摸屏
CN103294314B (zh) * 2013-05-17 2016-12-07 汕头超声显示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偏光功能的电容触摸屏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59116B (zh) * 2015-12-09 2016-11-21 Egalax Empia Technology Inc 晶片內整合時脈產生器之充電泵
TWI772533B (zh) * 2017-11-13 2022-08-01 日商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用導電構件、觸控面板及導電構件
TWI704484B (zh) * 2019-07-31 2020-09-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顯示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29630B (zh) 2018-07-11
EP2990916B1 (en) 2020-02-26
JP2015191406A (ja) 2015-11-02
CN105393196A (zh) 2016-03-09
PT2990916T (pt) 2020-04-08
US20160320879A1 (en) 2016-11-03
JP6225793B2 (ja) 2017-11-08
WO2015147099A1 (ja) 2015-10-01
EP2990916A4 (en) 2017-03-01
CN105393196B (zh) 2018-09-11
KR101887925B1 (ko) 2018-08-14
KR20160051832A (ko) 2016-05-11
EP2990916A1 (en) 2016-03-02
ES2783275T3 (es) 2020-09-17
US9857931B2 (en) 2018-0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29630B (zh) 觸控感測器用電極、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TWI550453B (zh) Touch sensor electrodes, touch panels and display devices
TWI482072B (zh)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TWI666581B (zh) 觸控感測器用電極、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JP6269711B2 (ja)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TWI553378B (zh) Integrated single layer capacitive sensor LCD display touch panel and its application equipment
TWI655563B (zh) Touch sensor electrode,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KR20150030106A (ko) 터치 감지 표시 장치
CN107015691A (zh) 具有压力感测器的触控显示面板
US9110551B2 (en) Capacitive sensor electrodes
CN102778773A (zh) 一种内嵌式触控面板
JP6391978B2 (ja) タッチセンサ用電極、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17227984A (ja) タッチセンサ用電極、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JP6534807B2 (ja) タッチセンサ用電極、タッチ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JP2022092748A (ja)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JP2016206754A (ja) タッチセンサ用電極、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JP6556510B2 (ja) タッチセンサ用電極、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15176200A (ja) 静電容量タッチパネル
CN117666844A (zh) 用于包括无触摸电极区的触摸屏的触摸电极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