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93196B - 触摸传感器用电极、触摸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摸传感器用电极、触摸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93196B
CN105393196B CN201580001356.XA CN201580001356A CN105393196B CN 105393196 B CN105393196 B CN 105393196B CN 201580001356 A CN201580001356 A CN 201580001356A CN 105393196 B CN105393196 B CN 1053931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electrode
line
pad
orien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135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93196A (zh
Inventor
桥田裕功
原田贵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TS Touchsens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TS Touchsens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TS Touchsens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VTS Touchsens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3931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931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931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931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触摸传感器用电极具备第1电极层、第2电极层以及透明电介质基板。第1电极层具有沿着第1排列方向隔开间隔排列的多个第1带状电极,多个第1带状电极分别包括第1焊盘以及包括多个第1电极线的第1线组。第2电极层具有沿着与第1排列方向正交的第2排列方向隔开间隔排列的多个第2带状电极,多个第2带状电极分别包括第2焊盘以及包括多个第2电极线的第2线组。在与透明电介质基板对置的俯视中,1个第1线组与1个第2线组立体地交叉的区域为1个单元,单元在多个第1带状电极的各个中沿着第2排列方向排列。在第1带状电极的各个中与第1焊盘最接近的上述单元为第1最接近单元,第1线组将与第1焊盘不连接的第1非连接线以及与第1焊盘连接的第1连接线包含于第1最接近单元。

Description

触摸传感器用电极、触摸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技术涉及具备沿着1个方向排列的多个电极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具备触摸传感器用电极的触摸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所具备的触摸传感器,具有作为触摸传感器用电极的一例的驱动电极和感测电极,将手指等与显示装置的操作面接触的情况作为驱动电极与感测电极之间的静电容的变化进行检测。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所形成的图像经由驱动电极和感测电极被向操作面输出,因此驱动电极和感测电极例如由相互隔开间隔排列的大量的具有直线形状的电极线的集合构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792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驱动电极与感测电极之间的静电容由与触摸传感器用电极连接的周边电路测定。当电极间的静电容的初始值过大时,由操作面与手指的接触引起的较小的电容变化会被作为周边电路的测定的误差来处理。相反,当电极间的静电容的初始值过小时,周边电路的噪声会被作为操作面与手指之间的接触来处理。因此,电极间的静电容的初始值需要与由接触引起的电容的变化量相适合的最佳范围。
另一方面,与由接触引起的电容的变化量相适合的静电容的初始值,有时按照与触摸传感器用电极连接的周边电路的每个规格而不同。并且,在静电容的最佳范围改变的情况下,在上述触摸传感器用电极中,迫使进行电极线的宽度、电极线的条数等的变更。因此,上述触摸传感器用电极被希望构成为,能够减少针对相互不同的静电容的最佳范围来进行构造上的变更。
本发明的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触摸传感器用电极、触摸面板以及显示装置,能够使静电容的初始值容易地包含于与由接触引起的电容的变化量相适合的值的范围内。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技术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的1个方式为,具备:第1电极层,具有沿着第1排列方向隔开间隔排列的多个第1带状电极,多个上述第1带状电极的分别包括第1焊盘、以及包括多个第1电极线的第1线组,多个上述第1焊盘沿着上述第1排列方向隔开间隔排列,各第1线组的上述第1电极线具有朝向对应的上述第1焊盘延伸的形状;第2电极层,具有沿着与上述第1排列方向正交的第2排列方向隔开间隔排列的多个第2带状电极,多个上述第2带状电极的分别包括第2焊盘、以及包括多个第2电极线的第2线组,多个上述第2焊盘沿着上述第2排列方向隔开间隔排列,各第2线组的上述第2电极线具有朝向对应的上述第2焊盘延伸的形状;以及透明电介质基板,位于上述第1电极层与上述第2电极层之间。在与上述透明电介质基板对置的俯视中,1个上述第1线组和1个上述第2线组立体地交叉的区域为1个单元,上述单元在多个上述第1带状电极的各个中沿着上述第2排列方向排列,并且在多个上述第2带状电极的各个中沿着上述第1排列方向排列,在上述第1带状电极的各个中与上述第1焊盘最接近的上述单元为第1最接近单元,上述第1线组将与上述第1焊盘不连接的第1非连接线、以及与上述第1焊盘连接的第1连接线包含于上述第1最接近单元。
本发明的技术的触摸面板的1个方式为,具备:触摸传感器用电极,具备多个第1带状电极、多个第2带状电极、以及由上述第1带状电极和上述第2带状电极夹着的透明电介质基板;覆盖层,对上述触摸传感器用电极进行覆盖;以及周边电路,对上述第1带状电极与上述第2带状电极之间的静电容进行测定。上述触摸传感器用电极为上述触摸传感器用电极。
本发明的技术的显示装置的1个方式为,具备:显示面板,显示信息;驱动电路,驱动触摸面板;以及上述触摸面板,使上述显示面板所显示的上述信息透射,上述触摸面板为所述触摸面板。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的上述方式,第1最接近单元所包括的第1线组包括非连接线,因此与第1电极线全部为连接线的构成相比,在第1带状电极中排列的多个单元的各个的静电容的初始值变小。并且,通过与连接线的条数增加的量相对应地减少非连接线的条数那样的设计变更、与连接线的条数减少的量相对应地增加非连接线的条数那样的设计变更,能够使静电容的初始值与最佳范围相匹配。因此,能够减少针对相互不同的静电容的最佳范围来进行迫使电极线的宽度或电极线的条数变更那样的构造上的变更。
在本发明的技术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的1个方式中,具备:第1电极层,具有沿着第1排列方向隔开间隔排列的多个第1带状电极,多个上述第1带状电极分别包括第1焊盘、与上述第1焊盘形成小于90°的对置角度的多个第1主电极线的组、以及与上述第1主电极线正交并将上述多个第1主电极线彼此连接的多个第1副电极线的组;第2电极层,包括沿着与上述第1排列方向正交的第2排列方向隔开间隔排列的多个第2带状电极,多个上述第2带状电极分别包括第2焊盘、与上述第2焊盘形成小于90°的对置角度的多个第2主电极线的组、以及与上述第2主电极线正交并将上述多个第2主电极线彼此连接的多个第2副电极线的组;以及透明电介质基板,位于上述第1电极层与上述第2电极层之间。在与上述透明电介质基板对置的俯视中,1个上述第1主电极线的组与1个上述第2主电极线的组立体地交叉的区域为1个单元,上述单元在多个上述第1带状电极的各个中沿着上述第2排列方向排列,并且在多个上述第2带状电极的各个中沿着上述第1排列方向排列,上述多个单元的各个所包括的上述第1主电极线的组包括不与上述第1焊盘连接的第1非连接线。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的1个方式,各单元所包括的第1主电极线的组包括第1非连接线,因此与第1主电极线全部不包括第1非连接线的构成相比,多个单元的各个中的静电容的初始值变小。并且,通过减少非连接线的条数那样的设计变更、增加非连接线的条数那样的设计变更,能够使静电容的初始值与最佳的范围相匹配。因此,能够减少针对相互不同的静电容的最佳范围进行迫使电极线的宽度或电极线的条数变更那样的构造上的变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技术具体化的第1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是按照相互不同的构成要素的一部分重叠的顺序进行切缺表示的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截面构造的截面图。
图3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的电气构成的框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驱动电极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驱动电极与感测电极之间的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驱动电极与感测电极之间的静电容的示意图。
图7是用于说明以往构成的驱动电极与感测电极之间的静电容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第1变形例的驱动电极与感测电极之间的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第2变形例的驱动电极与感测电极之间的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将本发明的技术具体化的第2实施方式的驱动电极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感测电极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驱动电极与感测电极之间的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第3变形例的驱动电极与感测电极之间的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第4变形例的驱动电极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第4变形例的感测电极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第4变形例的驱动电极与感测电极之间的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其他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截面构造的截面图。
图18是表示其他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截面构造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7,对将触摸传感器用电极、触摸面板以及显示装置具体化了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按顺序说明显示装置的构成、触摸面板的电气构成、驱动电极的构成、感测电极的构成、触摸传感器用电极的构成以及触摸传感器用电极的作用。
[显示装置]
参照图1对显示装置的构成进行说明。此外,在图1中,为了便于对形成于驱动面的驱动电极以及形成于感测面的感测电极的构成进行说明,而将驱动电极以及感测电极夸张地表示。
如图1所示那样,显示装置例如是作为液晶面板的显示面板10与触摸面板20通过1个透明粘合层贴合而成的层叠体,具有对触摸面板20进行驱动的驱动电路。在显示面板10的表面上,划分出具有矩形形状的显示面10S,在显示面10S上显示基于来自外部的图像数据的图像等信息。此外,如果在显示面板10与触摸面板20之间的相对位置通过框体等其他构成来固定的前提下,则也可以省略透明粘合层。
触摸面板20为静电容式的触摸面板,是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与覆盖层22通过透明粘合层23贴合而成的层叠体。触摸面板20使显示面板10所显示的信息透射。覆盖层22由玻璃基板、树脂薄膜等形成,覆盖层22的与透明粘合层23相反侧的面作为触摸面板20的操作面20S起作用。透明粘合层23具有使显示面10S所显示的图像透射的透光性,透明粘合层23的形成材料例如使用聚醚系粘合剂、丙烯酸类粘合剂。
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所具备的透明基板31与形成于显示面板10的显示面10S的整体重叠,使形成于显示面10S的图像透射。透明基板31例如由透明玻璃基板、透明树脂薄膜等基材构成,可以具有由1个基材构成的单层构造,也可以具有由2个以上基材重叠的多层构造。透明基板31为第1基材的一例。
透明基板31的与显示面板10相反侧的面为驱动面31S。在驱动面31S上,多个焊盘31P沿着1个方向即第1排列方向D1隔开间隔排列,多个电极线31L沿着第1排列方向D1隔开间隔排列。多个电极线31L分别具有沿着与第1排列方向D1正交的第2排列方向D2而朝向焊盘31P延伸的折线形状。在透明基板31中,驱动面31S为表面的一例,在透明基板31中,与驱动面31S相反侧的面为背面的一例。
多个电极线31L分别从位于第1排列方向D1的2个端中的一端的电极线31L起,依次每9条与1个焊盘31P建立对应。与1个焊盘31P建立对应的9条电极线31L分别在第2排列方向D2上具有2个端部,在与焊盘31P接近的端部,连接于或者隔开间隙地接近于与各电极线31L建立对应的焊盘31P。此外,焊盘31P为第1焊盘的一例,每个第1焊盘所对应的9条电极线31L为第1线组的一例。1个焊盘31P与每1个焊盘31P所对应的9条电极线31L构成作为第1带状电极的一例的1个驱动电极31DP,多个驱动电极31DP沿第1排列方向D1隔开间隔排列。多个驱动电极31DP与透明基板31构成第1电极层。
多个电极线31L的各个使用铜、铝等金属膜、氧化锌等金属氧化物膜、以及氧化铟锡、氧化铟镓锌等包含铟、锡、镓及锌等金属氧化物的复合氧化物膜。此外,多个电极线31L的各个还使用银纳米线、导电性高分子膜以及石墨薄膜等导电膜。驱动电极31DP的各个分别独立地与选择电路34连接,接受选择电路34向驱动电极31DP供给的驱动信号,由此由选择电路34选择。
驱动面31S、多个电极线31L以及多个焊盘31P通过1个透明粘合层32贴合于透明电介质基板33。透明粘合层32具有使显示面10S所显示的图像透射的透光性,将驱动面31S、多个电极线31L以及多个焊盘31P与透明电介质基板33进行粘合。透明粘合层32的形成材料例如使用聚醚系粘合剂、丙烯酸类粘合剂等。在透明粘合层32的背面形成有多个电极线31L以及多个焊盘31P。
透明电介质基板33例如由聚乙烯对苯二酸酯等透明树脂薄膜、透明玻璃基板等基材形成,可以具有由1个基材构成的单层构造,也可以具有2个以上的基材重叠的多层构造。透明电介质基板33具有使显示面10S所显示的图像透射的透光性、以及适合于电极间的静电容的检测的相对介电常数。透明电介质基板33为第2基材的一例。
透明电介质基板33的与透明粘合层32相反侧的面为感测面33S。在感测面33S上,多个焊盘33P沿着第2排列方向D2隔开间隔排列,多个电极线33L沿着第2排列方向D2隔开间隔排列。多个电极线33L分别具有沿着第1排列方向D1而朝向焊盘33P延伸的折线状。在透明电介质基板33中,感测面33S为表面的一例,在透明电介质基板33中,与感测面33S相反侧的面为背面的一例。
多个电极线33L分别从位于第2排列方向D2的2个端中的一端的电极线33L起,依次每9条与1个焊盘33P建立对应。与1个焊盘33P建立对应的9条电极线33L分别在第1排列方向D1上具有2个端部,在与焊盘33P接近的端部连接于或者隔开间隙地接近于与各电极线33L建立对应的焊盘33P。此外,焊盘33P为第2焊盘的一例,每个第2焊盘所对应的9条电极线33L为第2线组的一例。1个焊盘33P以及每1个焊盘33P所对应的9条电极线33L构成作为第2带状电极的一例的1个感测电极33SP,多个感测电极33SP沿着第2排列方向D2隔开间隔排列。多个感测电极33SP构成第2电极层。
多个电极线33L的各个,与构成上述驱动电极31DP的电极线31L同样,使用铜、铝等金属膜、氧化锌等金属氧化物膜、以及氧化铟锡、氧化铟镓锌等包含铟、锡、镓及锌等金属氧化物的复合氧化物膜。此外,多个电极线33L的各个还使用银纳米线、导电性高分子膜以及石墨薄膜等导电膜。
感测电极33SP的各个分别独立地与检测电路35连接,每个感测电极33SP的电压由检测电路35检测。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选择电路34以及检测电路35为触摸传感器的一例。
感测面33S、多个电极线33L以及多个焊盘33P通过上述透明粘合层23贴合于覆盖层22。
即,如图2所示那样,在触摸面板20中,透明基板31、驱动电极31DP、透明粘合层32、透明电介质基板33、感测电极33SP、透明粘合层23以及覆盖层22按照其顺序层叠,其中,透明基板31位于离显示面板10最近的位置。透明电介质基板33位于由透明基板31和驱动电极31DP构成的第1电极层与由感测电极33SP构成的第2电极层之间。即,透明电介质基板33被多个驱动电极31DP和多个感测电极33SP夹持。
此外,透明粘合层32对构成驱动电极31DP的各电极线31L的周围进行覆盖,填埋相邻的电极线31L之间,并且位于驱动电极31DP与透明电介质基板33之间。此外,透明粘合层23对构成感测电极33SP的各电极线33L的周围进行覆盖,填埋相邻的电极线33L之间,并且位于感测电极33SP与覆盖层22之间。在触摸面板20所具备的多个构成要素中,也可以省略透明粘合层23以及透明基板31的至少一方。
此外,在显示面板10中,从离触摸面板20较远的构成要素起,构成显示面板10的多个构成要素依次如以下那样排列。即,从离触摸面板20较远的构成要素起,依次具有下侧偏光板11、薄膜晶体管(以下,TFT)基板12、TFT层13、液晶层14、彩色滤光片层15、彩色滤光片基板16、以及上侧偏光板17。其中,在TFT层13中,构成子像素的像素电极以矩阵状配置。并且,在彩色滤光片层15中,黑矩阵划分出与子像素分别相对的具有矩形形状的多个区域,在黑矩阵所划分的各区域中,具有将白色光转换为红色、绿色以及蓝色中的任一种颜色的光的着色层。
此外,显示面板10也可以不是液晶面板,例如可以是有机EL板等。
在触摸面板20中,多个电极线31L和多个焊盘31P可以通过经由掩膜对形成于驱动面31S的1个薄膜进行蚀刻而同时形成。或者,多个电极线31L和多个焊盘31P也可以通过单独的工序而由相互不同的材料形成。此外,多个电极线31L和多个焊盘31P也可以通过形成于与透明基板31不同的其他基材后将多个电极线31L和多个焊盘31P从其他基材粘贴于透明基板31来形成。
在触摸面板20中,多个电极线33L和多个焊盘33P可以通过经由掩膜对形成于感测面33S的1个薄膜进行蚀刻而同时形成。或者,多个电极线33L和多个焊盘33P也可以通过单独的工序而由相互不同的材料形成。此外,多个电极线33L和多个焊盘33P也可以通过形成于与透明电介质基板33不同的其他基材后将多个电极线33L和多个焊盘33P从其他基材粘贴于透明电介质基板33来形成。
此外,在省略了透明粘合层23的构成中,覆盖层22的面中、与透明电介质基板33对置的面为感测面33S,也可以通过形成于感测面33S的1个薄膜的图案形成来形成焊盘33P、电极线33L。
此外,在制造触摸面板20时,也可以采用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和覆盖层22通过透明粘合层23来贴合的方法,作为与这种制造方法不同的其他例子,也可以采用以下的制造方法。即,在树脂薄膜等覆盖层22上直接或者经由基底层形成有由铜等导电性金属构成的薄膜层,并在薄膜层上形成具有感测电极的图案形状的抗蚀剂层。接着,通过使用了氯化铁等的湿式蚀刻法,将薄膜层加工为多个感测电极33SP,而得到第1薄膜。此外,与感测电极33SP同样,将形成于其他树脂薄膜的薄膜层加工为多个驱动电极31DP,而得到第2薄膜。然后,以第1薄膜和第2薄膜夹着透明电介质基板33的方式,通过透明粘合层将第1薄膜和第2薄膜粘贴到透明电介质基板33。
[触摸面板的电气构成]
参照图3对触摸面板20的电气构成进行说明。此外,以下,作为静电容式的触摸面板20的一例,对互电容方式的触摸面板20的电气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那样,触摸面板20具备选择电路34、检测电路35以及控制部36。选择电路34能够与多个驱动电极31DP连接,检测电路35能够与多个感测电极33SP连接。控制部36与选择电路34以及检测电路35连接。
控制部36生成并输出开始定时信号,该开始定时信号用于使选择电路34开始生成对于各驱动电极31DP的驱动信号。控制部36生成并输出扫描定时信号,该扫描定时信号用于使选择电路34从第1个驱动电极31DP朝向第n个驱动电极31DP依次扫描被供给驱动信号的对象。
另一方面,控制部36生成并输出开始定时信号,该开始定时信号用于使检测电路35开始对在各感测电极33SP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控制部36生成并输出扫描定时信号,该扫描定时信号用于使检测电路35从第1个感测电极33SP朝向第n个感测电极33SP依次扫描检测的对象。
选择电路34基于控制部36输出的开始定时信号开始生成驱动信号,并基于控制部36输出的扫描定时信号,从第1个驱动电极31DP1朝向第n个驱动电极31DPn扫描驱动信号的输出目的地。
检测电路35具备信号取得部35a和信号处理部35b。信号取得部35a基于控制部36输出的开始定时信号,开始取得各感测电极33SP中生成的作为模拟信号的电流信号。然后,信号取得部35a基于控制部36输出的扫描定时信号,从第1个感测电极33SP1朝向第n个感测电极33SPn扫描电流信号的取得源。
信号处理部35b对信号取得部35a取得的各电流信号进行处理,生成作为数字值的电压信号,并将生成的电压信号朝向控制部36输出。如此,选择电路34和检测电路35根据与静电容的变化相对应地改变的电流信号来生成电压信号,由此,对驱动电极31DP与感测电极33SP之间的静电容的变化进行测定。选择电路34以及检测电路35为周边电路的一例。
控制部36基于信号处理部35b输出的电压信号,对触摸面板20中使用者所接触的位置进行检测。
此外,触摸面板20并不局限于上述互电容方式的触摸面板20,也可以是自电容方式的触摸面板。
[驱动电极]
参照图4对驱动电极的构成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驱动电极31DP的平面构造的俯视图,在图4中,为了便于对电极线31L的配置进行说明,将电极线31L的线宽夸张地表示。
如图4所示那样,1个驱动电极31DP具备形成为沿着第2排列方向D2延伸的折线状的9条电极线31L,为沿着第2排列方向D2延伸的带状电极。多个驱动电极31DP沿着第1排列方向D1隔开间隔排列。
在构成1个驱动电极31DP的9条电极线31L中,从驱动电极31DP的第1排列方向D1的2个端中的一端起,与焊盘31P连接的驱动电极线41和不与焊盘31P连接的驱动非连接线42依次交替地排列。沿第2排列方向D2与1个焊盘31P相对的9条电极线31L中、5条电极线31L为作为第1连接线的一例的驱动电极线41,4条电极线31L为作为第1非连接线的一例的驱动非连接线42。
驱动非连接线42的各个在第2排列方向D2上与焊盘31P隔开规定的间隔而相对。各驱动非连接线42的与焊盘31P接近的端与焊盘31P之间的间隙分别是位于各电极线31L与焊盘31P之间的焊盘间隙部43。各焊盘间隙部43位于显示面10S的外侧。在显示面10S的内侧,驱动电极线41和驱动非连接线42具有相互相同的构造,仅第1排列方向D1上的位置相互不同。焊盘间隙部43为第1间隙部的一例。
1个驱动电极31DP所具备的9条电极线31L之中分别位于第1排列方向D1的2个端的电极线31L是与焊盘31P连接的驱动电极线41。然后,除了分别位于第1排列方向D1的2个端的电极线31L以外的电极线31L中的一部分是隔着焊盘间隙部43与焊盘31P相对的驱动非连接线42。
多个驱动非连接线42在多个驱动电极31DP中沿着第1排列方向D1规则地排列。即,在第1排列方向D1上在2个焊盘31P相邻的部位,2条驱动非连接线42夹着与相互不同的焊盘31P连接的2条驱动电极线41。另一方面,在第1排列方向D1上在沿着1个焊盘31P的部位,2条驱动非连接线42夹着1条驱动电极线41。
各驱动电极31DP的多个焊盘间隙部43也可以分别与多个电极线31L同时形成。在多个电极线31L和多个焊盘间隙部43同时形成时,例如应用使用了具有与多个电极线31L和多个焊盘间隙部43对应的开口部的掩膜的溅射法。然后,焊盘间隙部43的数量、位置的变更,通过改变与电极线31L和焊盘31P的连接部位对应的掩膜的设定来进行即可。因此,即使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的静电容的最佳范围改变,也不会迫使对电极线31L进行宽度、位置以及数量等构造上的变更。
或者,各驱动电极31DP的多个焊盘间隙部43也可以分别与多个电极线31L相独立地形成。在多个电极线31L与多个焊盘间隙部43相独立地形成时,首先通过各种方法形成多个电极线31L,接着通过蚀刻法或激光消融法切断多个电极线31L的一部分,由此形成焊盘间隙部43。然后,焊盘间隙部43的数量、位置的变更,通过对切断位置的设定进行改变来进行即可。因此,即使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的静电容的最佳范围改变,也不会迫使对电极线31L进行宽度、位置以及数量等构造上的变更。
[感测电极]
参照图5对感测电极的构成进行说明。图5是从驱动电极31DP与感测电极33SP层叠的方向观察驱动电极31DP和感测电极33SP的俯视图。此外,在图5中,为了便于对驱动电极31DP以及感测电极33SP的配置进行说明,将电极线31L的线宽以及电极线33L的线宽夸张地表示。
如图5所示那样,1个感测电极33SP由形成为沿着第1排列方向D1延伸的折线状的9条电极线33L构成,为沿着第1排列方向D1延伸的带状电极。多个感测电极33SP分别沿着第2排列方向D2隔开间隔排列,并且从与透明电介质基板33对置的俯视方向观察时配置于与多个驱动电极31DP分别交叉的位置。
在构成1个感测电极33SP的9条电极线33L中,从感测电极33SP的第2排列方向D2的2个端中的一端起,与焊盘33P连接的感测电极线51和不与焊盘33P连接的感测非连接线52依次交替地排列。在第1排列方向D1上与1个焊盘33P相对的9条电极线33L之中,5条电极线33L为作为第2连接线的一例的感测电极线51,4条电极线33L为作为第2非连接线的一例的感测非连接线52。
感测非连接线52分别在第1排列方向D1上与焊盘33P隔开规定的间隔而相对。各感测非连接线52的与焊盘33P接近的端与焊盘33P之间的间隙分别为位于各电极线33L与焊盘33P之间的焊盘间隙部53。各焊盘间隙部53位于显示面10S的外侧,并且位于不与多个驱动电极31DP的焊盘间隙部43重叠的部位。在显示面10S的内侧,感测电极线51和感测非连接线52具有相互相同的构造,仅在第2排列方向D2上的位置相互不同。焊盘间隙部53为第2间隙部的一例。
各感测非连接线52不与焊盘33P连接,因此也不与对感测电极33SP的电压进行检测的检测电路35连接。因此,感测非连接线52的电压未由检测电路35检测。
构成1个感测电极33SP的9条电极线33L之中分别位于第2排列方向D2的2个端的电极线33L为与焊盘33P连接的感测电极线51。然后,除了分别位于第2排列方向D2的2个端的电极线33L以外的电极线33L中的一部分为经由焊盘间隙部53与焊盘33P相对的感测非连接线52。
多个感测非连接线52在多个感测电极33SP中沿第2排列方向D2规则地排列。即,在第2排列方向D2上在2个焊盘33P相邻的部位,2条感测非连接线52夹着与相互不同的焊盘33P连接的2条感测电极线51。另一方面,在第2排列方向D2上在沿着1个焊盘33P的部位,2条感测非连接线52夹着1条感测电极线51。
各感测电极33SP的多个焊盘间隙部53也可以分别与多个电极线33L同时形成。在多个电极线33L与多个焊盘间隙部53同时形成时,例如,应用使用了具有与多个电极线33L和多个焊盘间隙部53对应的开口部的掩膜的溅射法。并且,焊盘间隙部53的数量、位置的变更,通过改变与电极线33L和焊盘33P的连接部位对应的掩膜的设定来进行即可。因此,即使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的静电容的最佳范围改变,也不会对电极线33L迫使进行宽度、位置以及数量等构造上的变更。
或者,各感测电极33SP的多个焊盘间隙部53也可以分别与多个电极线33L另外地形成。在多个电极线33L与多个焊盘间隙部53另外地形成时,首先,通过各种方法来形成多个电极线33L,接着,通过蚀刻法、激光消融法来切断多个电极线33L的一部分,由此形成焊盘间隙部53。并且,焊盘间隙部53的数量、位置的变更,通过改变切断位置的设定来进行即可。因此,即使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的静电容的最佳范围改变,也不会对电极线33L迫使进行宽度、位置以及数量等构造上的变更。
[触摸传感器用电极]
参照图5对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的构成的一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那样,在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设置有多个单元21C。在与透明电介质基板33对置的俯视中,各单元21C为构成1个驱动电极31DP的第1线组与构成1个感测电极33SP的第2线组立体地交叉的区域。因此,在多个驱动电极31DP的各个中,多个单元21C沿着与驱动电极31DP所排列的第1排列方向D1正交的第2排列方向D2排列。与此相对,在多个感测电极33SP的各个中,多个单元21C沿着与感测电极33SP所排列的第2排列方向D2正交的第1排列方向D1排列。各单元21C位于显示面10S的内侧。
每个驱动电极31DP中与焊盘31P最接近的单元21C为最接近单元21Cd,最接近单元21Cd为第1最接近单元的一例。构成各驱动电极31DP的第1线组为,不与焊盘31P连接的驱动非连接线42、以及与焊盘31P连接的驱动电极线41包含于最接近单元21Cd。在各驱动电极31DP中,位于各驱动非连接线42与焊盘31P之间的焊盘间隙部43位于焊盘31P与最接近单元21Cd之间。
另一方面,每个感测电极33SP中与焊盘33P最接近的单元21C为最接近单元21Cs,最接近单元21Cs为第2最接近单元的一例。构成各感测电极33SP的第2线组为,不与焊盘33P连接的感测非连接线52、以及与焊盘33P连接的感测电极线51包含于最接近单元21Cs。在各感测电极33SP中,位于各感测非连接线52与焊盘33P之间的焊盘间隙部53位于焊盘33P与最接近单元21Cs之间。
也就是说,各驱动电极31DP所具有的多个焊盘间隙部43位于显示面10S的外侧,并且,各感测电极33SP所具有的多个焊盘间隙部53也位于显示面10S的外侧。因此,各驱动电极31DP的多个焊盘间隙部43以及各感测电极33SP的多个焊盘间隙部53均不位于能够被显示装置的使用者目视确认的部分,因此能够避免显示面10S所显示的图像的品质由于多个焊盘间隙部而降低。
[触摸传感器用电极的作用]
参照图6以及图7对触摸传感器用电极的作用进行说明。此外,在图6以及图7中,为了便于对触摸传感器用电极的作用进行说明,而示意性地表示驱动电极的形状以及感测电极的形状。
如图6所示那样,在1个单元21C中,1个感测电极33SP层叠在1个驱动电极31DP之上。如上述那样,感测电极33SP具备与焊盘33P连接的感测电极线51以及不与焊盘33P连接的感测非连接线52。另一方面,驱动电极31DP具备与焊盘31P连接的驱动电极线41以及不与焊盘31P连接的驱动非连接线42。
在各单元21C中,驱动电极线41和感测电极线51形成对由检测电路35检测到的电压大小的变化有贡献的静电容C。另一方面,驱动电极线41和感测非连接线52形成对由检测电路35检测到的电压大小的变化无贡献的寄生电容。驱动非连接线42和感测电极线51与驱动电极线41和感测非连接线52相同,形成寄生电容。即,在各单元21C中,在各电极线31L与各电极线33L立体地交叉的部分之中仅各驱动电极线41与各感测电极线51立体地交叉的部分,形成被反映到检测电路35的检测结果中的静电容C。
如图7所示那样,1个感测电极33SP所具备的电极线33L全部为与焊盘33P连接的感测电极线51,1个驱动电极31DP所具备的电极线31L全部为与焊盘31P连接的驱动电极线41。因此,在各电极线31L与各电极线33L立体地交叉的全部部分都形成对由检测电路35检测到的电压大小的变化有贡献的静电容C。
如此,根据构成为各驱动电极31DP具备多个焊盘间隙部43且各感测电极33SP具备多个焊盘间隙部53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与不具备焊盘间隙部的构成相比,对各单元21C的电压变化有贡献的静电容C的初始值变小。
然后,通过与驱动电极线41的条数增加量相对应地减少驱动非连接线42的条数那样的设计变更、与驱动电极线41的条数减少量相对应地增加驱动非连接线42的条数那样的设计变更,能够使静电容C的初始值与最佳的范围相匹配(相一致)。此外,通过与感测电极线51的条数增加量相对应减少地感测非连接线52的条数那样的设计变更、与感测电极线51的条数减少量相对应地增加感测非连接线52的条数那样的设计变更,能够使静电容C的初始值与最佳的范围相匹配。
因此,能够减少针对相互不同的静电容C的最佳范围进行迫使电极线的宽度或电极线的条数变更那样的构造上的变更。
然而,构成各驱动电极的多个电极线所排列的方向与构成各感测电极的多个电极线所排列的方向一般是相互正交的。另一方面,显示装置具备具有格子形状的黑矩阵,因此由于多个电极线所形成的格子形状与黑矩阵所具有的格子形状之间的错位会形成干涉纹。因此,在上述构成中,构成各驱动电极31DP的多个电极线31L的各个、以及构成各感测电极33SP的多个电极线33L的各个具有折线形状,由此能够抑制显示装置产生干涉纹。
在这样的用于抑制干涉纹的构成中,在多个电极线分别具有折线形状时,驱动电极31DP与感测电极33SP之间的静电容C的初始值由多个电极线各自的形状来规定。因此,驱动电极31DP与感测电极33SP之间的静电容C的初始值,也有时会超过与由接触引起的电容的变化量相适合的值的范围。
在这一点上,如上述那样,根据驱动电极31DP具备多个焊盘间隙部43且感测电极33SP具备多个焊盘间隙部53的构成,能够抑制显示装置产生干涉纹,并且静电容C的初始值容易地包含于与由接触引起的电容的变化量相适合的值的范围。
而且,各驱动电极31DP的多个焊盘间隙部43在多个驱动电极31DP中沿着第1排列方向D1规则地排列,并且,各感测电极33SP的焊盘间隙部53在多个感测电极33SP中沿着第2排列方向D2规则地排列。因此,在多个驱动电极31DP以及多个感测电极33SP中,未形成静电容的部分规则地排列。因此,在形成有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的区域的内部测定到电容变化的位置不易产生偏差。结果,触摸传感器的检测不易产生偏差。
并且,在各驱动电极31DP中,经由焊盘间隙部43与焊盘31P相对的电极线31L,是各驱动电极31DP中除了分别位于第1排列方向D1的2个端的电极线31L以外的电极线31L。此外,在各感测电极33SP中,经由焊盘间隙部53与焊盘33P相对的电极线33L,是感测电极33SP中除了分别位于第2排列方向D2的2个端的电极线33L以外的电极线33L。
因此,在各驱动电极31DP中,至少在第1排列方向D1的两端形成有静电容,在各感测电极33SP中,至少在第2排列方向D2的两端形成有静电容。因此,虽说是具有不与焊盘连接的电极线、即几乎对静电容的检测无贡献的电极线的构成,但能够在相互相邻的2个电极之间抑制几乎对静电容的检测无贡献的部分扩大。因此,在形成有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的区域的内部测定到电容变化的位置不易产生偏差。结果,不易产生触摸传感器的检测的偏差。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第1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列举的效果。
(1)构成各驱动电极31DP的电极线31L中的不与焊盘31P连接的驱动非连接线42与各感测电极线51之间几乎不形成由周边电路测定到的静电容。此外,构成各感测电极33SP的电极线33L中的不与焊盘33P连接的感测非连接线52与各驱动电极线41之间几乎不形成由周边电路测定到的静电容。
因此,与不具有不与焊盘连接的电极线的构成相比,各单元21C的静电容的初始值与不与焊盘连接的电极线的数量相应地变小。因此,能够抑制各单元21C的静电容的初始值超过与由接触引起的电容的变化量相适合的值。
并且,通过与驱动电极线41的条数增加量相对应地减少驱动非连接线42的条数那样的设计变更、与驱动电极线41的条数减少量相对应地增加驱动非连接线42的条数那样的设计变更,能够使静电容C的初始值与最佳的范围相匹配。此外,通过与感测电极线51的条数增加量相对应地减少感测非连接线52的条数那样的设计变更、与感测电极线51的条数减少量相对应地增加感测非连接线52的条数那样的设计变更,能够使静电容C的初始值与最佳的范围相匹配。
因此,能够减少针对相互不同的静电容C的最佳范围进行迫使电极线的宽度或电极线的条数变更那样的构造上的变更。
(2)在多个驱动电极31DP以及多个感测电极33SP中,未形成静电容的部分规则地排列。因此,在形成有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的区域的内部能够抑制未形成静电容的区域位于错位的位置,测定到静电容变化的位置不易产生偏差。因此,触摸传感器的检测不易产生偏差。即,能够抑制触摸传感器的检测的灵敏度产生差别。
(3)在各驱动电极31DP中,至少在第1排列方向D1的两端形成有静电容,在各感测电极33SP中,至少在第2排列方向D2的两端形成有静电容。因此,虽说是具有几乎对静电容的检测无贡献的非连接线的构成,但能够抑制在相互相邻的2个电极之间几乎对静电容的检测无贡献的部分扩大。因此,在形成有触摸传感器用电极的区域的内部测定到电容变化的位置不易产生偏差。结果,触摸传感器的检测不易产生偏差。
此外,上述第1实施方式能够如以下那样适当地变更而实施。
[第1变形例]
参照图8对第1变形例进行说明。第1变形例为,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比,在多个驱动电极31DP中第1排列方向D1上的焊盘间隙部的位置不同。因此,以下,对这种不同点进行详细说明,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赋予与图5相同的符号,由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8与图5同样,为从驱动电极31DP与感测电极33SP所层叠的方向观察驱动电极31DP和感测电极33SP的俯视图。此外,在图8中,与图5同样,为了便于对驱动电极31DP以及感测电极33SP的配置进行说明,而将电极线31L以及电极线33L的线宽夸张地表示。
如图8所示那样,1个驱动电极31DP由焊盘31P、以及形成为沿着第2排列方向D2延伸的折线状的9条电极线31L构成,是沿着第2排列方向D2延伸的带状电极。多个驱动电极31DP分别沿着第1排列方向D1隔开间隔排列。
在构成1个驱动电极31DP的9条电极线31L中,第4条电极线31L和第6条电极线31L被设定为驱动非连接线42。并且,在1个驱动电极31DP中,从驱动电极31DP的第1排列方向D1的2个端中的一端起,依次排列有3条驱动电极线41、1条驱动非连接线42、1条驱动电极线41、1条驱动非连接线42以及3条驱动电极线41。在9条电极线31L中,在以位于第1排列方向D1的中央处的驱动电极线41为对称轴时,构成其余的8条电极线的驱动电极线41以及驱动非连接线42几乎线对称地配置。
在第2排列方向D2上与1个焊盘31P相对的9条电极线31L中的7条电极线31L为驱动电极线41,2条电极线31L为驱动非连接线42。
驱动非连接线42分别在第2排列方向D2上与焊盘31P隔开规定的间隔而相对。各驱动非连接线42的与焊盘31P接近的端与焊盘31P之间的间隙分别为焊盘间隙部44。各焊盘间隙部44位于显示面10S的外侧。
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所具有的驱动非连接线42在多个驱动电极31DP中沿着第1排列方向D1规则地排列。即,在第1排列方向D1上在2个焊盘31P相邻的部位,2条驱动非连接线42夹着每3条与相互不同的焊盘31P连接的6条驱动电极线41。另一方面,在第1排列方向D1上在沿着1个焊盘31P的部位,2条驱动非连接线42夹着1条驱动电极线41。
1个驱动电极31DP具备2条驱动非连接线42,而1个感测电极33SP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具备4条感测非连接线52。即,1个驱动电极31DP所具备的驱动非连接线42的数量与1个感测电极33SP所具备的感测非连接线52的数量相互不同。由此,各单元21C的静电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各单元21C的静电容不同。
如此,在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中,1个驱动电极31DP所具备的驱动非连接线42的数量与1个感测电极33SP所具备的感测非连接线52的数量相互不同,因此各单元21C的静电容改变。此外,即使不改变构成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的各驱动电极31DP的形状、以及各感测电极33SP的形状,也能够改变各单元21C的静电容。结果,由于各单元21C所包含的非连接线的数量改变,因此各单元21C的静电容与连接于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的周边电路的规格相匹配。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第1变形例,除了上述(1)至(3)的效果以外,还能够得到以下记载的效果。
(4)1个驱动电极31DP的驱动非连接线42的数量与1个感测电极33SP的感测非连接线52的数量相互不同。由此,与1个驱动电极31DP的驱动非连接线42的数量与1个感测电极33SP的感测非连接线52的数量相互相同的构成相比,各单元21C的静电容的值不同。因此,如果是与使驱动非连接线42的数量与感测非连接线52的数量相互相等的构成中的静电容的初始值成为最佳范围的周边电路不同的周边电路的规格,则各单元21C的静电容的初始值容易地包含于适合于测定的范围。
[第2变形例]
参照图9对第2变形例进行说明。第2变形例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比,不同点在于,多个驱动电极31DP的各个以及多个感测电极33SP的各个具有除了上述焊盘间隙部以外的间隙部。因此,以下,对这样的不同点进行详细说明,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赋予与图5相同的符号,由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9与图5同样,为从驱动电极31DP与感测电极33SP层叠的方向观察驱动电极31DP和感测电极33SP的俯视图。此外,在图9中,与图5同样,为了便于对驱动电极31DP以及感测电极33SP的配置进行说明,而将电极线31L以及电极线33L的线宽夸张地表示。
如图9所示那样,1个驱动电极31DP由1个焊盘31P、以及形成为沿着第2排列方向D2延伸的折线状的9条电极线31L构成,是沿着第2排列方向D2延伸的带状电极。多个驱动电极31DP分别沿着第1排列方向D1排列。
在构成1个驱动电极31DP的9条电极线31L中,从驱动电极31DP的第1排列方向D1的2个端中的一端起,与焊盘31P连接的驱动电极线41以及不与焊盘31P连接的驱动非连接线42依次交替地排列。
驱动非连接线42分别在第2排列方向D2上与焊盘31P隔开规定的间隔而相对。各驱动非连接线42的与焊盘31P接近的端与焊盘31P之间的间隙分别为焊盘间隙部43。各焊盘间隙部43位于显示面10S的外侧。
各驱动非连接线42还在第2排列方向D2的中途部位,由多个电极线间隙部45分为多个驱动非连接片42a。在1条驱动非连接线42中,多个电极线间隙部45在比焊盘间隙部43从焊盘31P远离的部位沿着第2排列方向D2排列,并且各电极线间隙部45位于在第2排列方向D2上相互相邻的2个单元21C之间的全部位置。
构成各驱动非连接线42的多个驱动非连接片42a各自的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的长度几乎相等。因此,在各驱动非连接片42a与其相对的电极线33L之间形成的寄生电容的大小几乎相等。因此,在多个单元21C中,包括寄生电容的静电容的大小几乎相等。
另一方面,1个感测电极33SP由1个焊盘33P、以及形成为沿着第1排列方向D1延伸的折线状的9条电极线33L构成,为沿着第1排列方向D1延伸的带状电极。多个感测电极33SP分别沿着第2排列方向D2排列,并且从与透明电介质基板33对置的俯视方向观察时配置在与多个驱动电极31DP的各个立体地交叉的位置。
在构成1个感测电极33SP的9条电极线33L中,从感测电极33SP的第2排列方向D2的2个端中的一端起,与焊盘33P连接的感测电极线51、以及不与焊盘33P连接的感测非连接线52依次交替地排列。
感测非连接线52的各个在第2排列方向D2上与焊盘33P隔开规定的间隔而相对。各感测非连接线52的与焊盘33P接近的端与焊盘33P之间的间隙分别为焊盘间隙部53。各焊盘间隙部53位于显示面10S的外侧。
各感测非连接线52还在第1排列方向D1的中途部位,由多个电极线间隙部54分为多个感测非连接片52a。在1条感测非连接线52中,多个电极线间隙部54在比焊盘间隙部53从焊盘33P远离的部位沿着第1排列方向D1排列,并且各电极线间隙部54位于在第1排列方向D1上相互相邻的2个单元21C之间的全部位置。
构成各感测非连接线52的多个感测非连接片52a各自的沿着第1排列方向D1的长度几乎相等。因此,在各感测非连接片52a与其相对的电极线31L之间形成的寄生电容的大小几乎相等。因此,在多个单元21C中,包括寄生电容的静电容的大小几乎相等。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第2变形例,除了上述(1)至(3)的效果以外,还能够得到以下记载的效果。
(5)各单元21C的寄生电容的大小几乎相等,并且各单元21C的寄生电容不易相互相关,因此包括寄生电容的各单元21C的静电容的大小几乎相等。
[其他变形例]
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1变形例以及第2变形例分别还能够进一步如以下那样适当地变更而实施。
·在第2变形例中,在构成各驱动电极31DP的驱动非连接线42的各个中,电极线间隙部45位于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相邻的2个单元21C之间的全部位置。此外,在构成各感测电极33SP的感测非连接线52的各个中,电极线间隙部54位于相邻的2个单元21C之间的全部位置。
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在构成各驱动电极31DP的驱动非连接线42的各个中,电极线间隙部45位于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相邻的2个单元21C之间的一部分位置。此外,也可以是,在构成各感测电极33SP的感测非连接线52的各个中,电极线间隙部54位于沿着第1排列方向D1相邻的2个单元21C之间的一部分位置。这种构成也能够得到以下记载的效果。
(6)在非连接线中连续的部分所形成的寄生电容变小与各非连接线的长度变短量相应的量。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非连接线对各单元21C的静电容的初始值产生的影响。
·在第2变形例中,在构成各驱动电极31DP的驱动非连接线42的各个中,电极线间隙部45位于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相邻的2个单元21C之间的全部位置。此外,在构成各感测电极33SP的感测非连接线52的各个中,电极线间隙部54位于相邻的2个单元21C之间的全部位置。
不限于此,电极线间隙部45只要比焊盘间隙部43从焊盘31P远离即可,也可以位于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相邻的2个单元21C之间以外的部位。此外,电极线间隙部54也是,只要比焊盘间隙部53从焊盘33P远离即可,也可以位于沿着第1排列方向D1相邻的2个单元21C之间以外的部位。根据这种构成,能够得到基于上述(6)的效果。
·在第2变形例中,电极线间隙部45位于构成各驱动电极31DP的驱动非连接线42的中途,并且电极线间隙部54位于构成各感测电极33SP的感测非连接线52的中途。不限于此,也可以为电极线间隙部45仅位于构成各驱动电极31DP的驱动非连接线42的中途的构成、或者电极线间隙部54仅位于构成各感测电极33SP的感测非连接线52的构成。
·也可以是,构成各驱动电极31DP的9条电极线31L中的位于第1排列方向D1的2个端的电极线31L的至少一方为驱动非连接线42。此外,也可以是,构成各感测电极33SP的9条电极线33L中的位于第2排列方向D2的2个端的电极线33L的至少一方为感测非连接线52。即使为这种构成,只要各驱动电极31DP具备驱动非连接线42、并且各感测电极33SP具备感测非连接线52,则也能够得到基于上述(1)的效果。
·也可以是,焊盘间隙部43在多个驱动电极31DP中沿着第1排列方向D1不规则地排列。此外,也可以是,焊盘间隙部53在多个感测电极33SP中沿着第2排列方向D2不规则地排列。即使为这种构成,只要各驱动电极31DP具备驱动非连接线42、并且各感测电极33SP具备感测非连接线52,则也能够得到基于上述(1)的效果。
·各驱动电极31DP所具备的驱动非连接线42的数量并不局限于上述数量,只要各驱动电极31DP具备至少1条驱动电极线41,则可以为任意数量。此外,各感测电极33SP所具备的感测非连接线52的数量并不局限于上述数量,只要各感测电极33SP具备至少1条感测电极线51,则可以为任意数量。
·多个驱动电极31DP的各个、以及多个感测电极33SP的各个具备至少1条非连接线。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仅多个驱动电极31DP的各个、或者仅多个感测电极33SP的各个具备非连接线的构成。即使为这种构成,只要多个驱动电极31DP的各个或者多个感测电极33SP的各个具备非连接线,则也能够得到基于上述(1)的效果。
·在第1变形例中,各驱动电极31DP具备2条驱动非连接线42,各感测电极33SP具备4条感测非连接线52。即,各驱动电极31DP所具备的驱动非连接线42的数量小于各感测电极33SP所具备的感测非连接线52的数量。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各驱动电极31DP所具备的驱动非连接线42的数量大于各感测电极33SP所具备的感测非连接线52的数量。
·第1变形例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与第2变形例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能够组合而实施。
·各驱动电极31DP具备9条电极线31L,各感测电极33SP具备9条电极线33L。不限于此,各驱动电极31DP也可以是具备2条以上8条以下电极线31L的构成,也可以是具备10条以上电极线31L的构成。此外,各感测电极33SP可以是具备2条以上8条以下电极线33L的构成,也可以是具备10条以上电极线33L的构成。
·在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变形例中,各驱动电极31DP的多个焊盘间隙部43以及各感测电极33SP的多个焊盘间隙部53也可以位于显示面10S的内部。此外,在第1变形例中,各驱动电极31DP的多个焊盘间隙部44以及各感测电极33SP的多个焊盘间隙部53也可以位于显示面10S的内部。
·在第1实施方式、第1变形例以及第2变形例中,各驱动电极31DP的焊盘间隙部43也可以不位于焊盘31P与最接近单元21Cd之间,焊盘间隙部43也可以位于最接近单元21Cd的内部。此外,在多个焊盘间隙部43中也可以为,一部分位于焊盘31P与最接近单元21Cd之间、且其余部分位于最接近单元21Cd的内部。总之,只要构成驱动电极31DP的第1线组包括不与焊盘31P连接的驱动非连接线42以及与焊盘31P连接的驱动电极线41即可。
·在第1实施方式、第1变形例以及第2变形例中,各感测电极33SP的焊盘间隙部53也可以不位于焊盘33P与最接近单元21Cs之间,焊盘间隙部53也可以位于最接近单元21Cs的内部。此外,在多个焊盘间隙部53中也可以为,一部分位于焊盘33P与最接近单元21Cs之间、且其余部分位于最接近单元21Cs的内部。总之,只要构成感测电极33SP的第2线组包括不与焊盘33P连接的感测非连接线52以及与焊盘33P连接的感测电极线51即可。
·在第1实施方式、第1变形例以及第2变形例中,第1带状电极的一例也可以不是驱动电极31DP而是感测电极33SP。如果为这种构成,则第2带状电极的一例为驱动电极31DP,第1基材的一例为透明电介质基板33,第2基材的一例为透明基板31。
[第2实施方式]
参照图10以及图11对将触摸传感器用电极、触摸面板以及显示装置具体化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比,各驱动电极31DP的构成以及各感测电极33SP的构成不同。因此,以下,对这样的不同点进行详细说明,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赋予与图5等相同的符号,由此省略详细的说明。此外,以下,依次对驱动电极的构成以及感测电极的构成进行说明。
[驱动电极的构成]
参照图10对驱动电极的构成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驱动电极31DP的平面构造的俯视图,在图10中,为了便于对驱动电极31DP所具备的电极线的配置进行说明,将电极线的线宽夸张地表示。
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所具备的多个驱动电极31DP分别具备多个电极线。各驱动电极31DP的多个电极线在从多个驱动电极31DP与多个感测电极33SP层叠的方向观察时,与多个感测电极33SP的各个所具备的多个电极线一起形成格子形状。即,各驱动电极31DP所具备的多个电极线为对格子形状的一部分进行仿形的形状。格子形状包括:多个第1基准直线,沿着第1排列方向D1隔开相等间隔排列,并且相对于第1排列方向D1以及第2排列方向D2具有倾斜;以及多个第2基准直线,沿着第2排列方向D2隔开相等间隔排列,与第1基准直线正交。
如图10所示那样,1个驱动电极31DP具备沿着第1排列方向D1隔开间隔排列的多个焊盘31P中的1个。1个驱动电极31DP还具备第1线组,该第1线组包括:多个主电极线61L,沿着与第1排列方向D1形成作为规定角度的对置角度θ1的第1延伸方向延伸,具有直线形状;以及多个副电极线62L,沿着与主电极线61L正交的方向即第2延伸方向延伸,具有直线形状。对置角度θ1为小于90°的角度。1个驱动电极31DP为沿着第2排列方向D2延伸的第1带状电极的一例。多个驱动电极31DP沿着第1排列方向D1隔开间隔排列。
沿着第1排列方向D1相互相邻的主电极线61L沿着第2延伸方向隔开第1间隔S1而配置,并且沿着第1延伸方向延伸。多个副电极线62L中的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相互相邻的2条副电极线62L沿着第2排列方向D2隔开第2间隔S2而配置。
在1个驱动电极31DP中,沿着第1排列方向D1排列的2个副电极线62L构成1个副电极线对。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相互相邻的2个副电极线对沿着第2排列方向D2隔开第2间隔S2而配置。以下,在1个驱动电极31DP中,从与焊盘31P接近的副电极线对起,依次称为第1行副电极线对、第2行副电极线对、……、第n行副电极线对(n为3以上的整数)。
在1个驱动电极31DP中,1个副电极线62L与沿着第1排列方向D1相互相邻的3条主电极线61L连接。此外,1个副电极线对与沿着第1排列方向D1相互相邻的5条主电极线61L连接。在5条主电极线61L中,仅1条主电极线61L沿着第2排列方向D2具有第2间隔S2以上的长度。并且,第k行的副电极线对和第k+1行副电极线对(k为1以上n以下的整数)通过沿着第2排列方向D2具有第2间隔S2以上的长度的1条主电极线61L连接。
例如,1个焊盘31P上连接有5条主电极线61L,这5条主电极线61L通过第1行副电极线对而被电连接。另一方面,在与焊盘31P连接的5条主电极线61L中,仅位于第1排列方向D1的端的1条主电极线61L沿着第2排列方向D2具有第2间隔S2以上的长度。然后,在与1个焊盘31P连接的5条主电极线61L中,仅位于第1排列方向D1的端的1条主电极线61L与第2行副电极线对连接。
此外,第2行副电极线对上连接有5条主电极线61L,这5条主电极线61L通过第2行副电极线对而被电连接。另一方面,在与第2行副电极线对连接的5条主电极线61L中也是,仅位于第1排列方向D1的端的1条主电极线61L朝向第3行副电极线对具有第2间隔S2以上的长度。并且,在与第2行副电极线对连接的5条主电极线61L中,仅位于第1排列方向D1的端的1条主电极线61L与第3行副电极线对连接。
这样的主电极线61L的配置以及副电极线62L的配置,沿着第2排列方向D2按照副电极线对的每行来重复。并且,如图10中的点所示那样,作为与焊盘31P电连接的连接电极线的一例的驱动电极线由多个主电极线61L和多个副电极线62L构成。
构成1个驱动电极31DP的多个主电极线61L包括不与焊盘31P电连接的多个驱动非连接线63。各驱动非连接线63在1个驱动电极31DP中被在第2排列方向D2上相互相邻的2个副电极线对夹着。
各驱动非连接线63通过2个间隙部64而从副电极线对分离、不与焊盘31P电连接。各间隙部64位于被在第2排列方向D2上相互相邻的2个副电极线对夹着的部分。间隙部64为第1间隙部的一例。
即,多个主电极线61L的至少一部分分别具有至少1个通过2个间隙部64而与其他部分断离的驱动非连接线63。并且,多个副电极线对在第2排列方向D2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各驱动非连接线63在被在第2排列方向D2上相互相邻的2个副电极线对夹着的位置,从2个副电极线对隔开间隙部64而配置。
间隙部64在被在第2排列方向D2上相互相邻的2个副电极线62L夹着的区域中各配置2个。因此,用于形成驱动非连接线63的间隙部64的数量最少即可。因此,位于与由触摸面板20的使用者目视确认到的显示面10S重叠的部位的间隙部64的数量减少。结果,能够减小间隙部64对显示面10S所显示的图像的品质的影响。
例如,在与1个焊盘31P连接的5条主电极线61L中,第2条主电极线61L和第3条主电极线61L在第1行副电极线对与第2行副电极线对之间作为驱动非连接线63起作用。此外,在与第2行副电极线对连接的5条主电极线61L中也是,第2条主电极线61L和第3条主电极线61L在第2行副电极线对与第3行副电极线对之间作为驱动非连接线63起作用。
这样的主电极线61L的驱动非连接线63的设定,沿着第2排列方向D2按照副电极线对的每行来重复。并且,如图10中的空白线所示那样,不与焊盘31P电连接的驱动非连接线63由多个主电极线61L构成。并且,在各驱动电极31DP中,由多个主电极线61L中的除了多个驱动非连接线63的部分、以及多个副电极线62L来构成与焊盘31P连接的驱动电极线。
各驱动电极31DP的多个间隙部64也可以分别与多个主电极线61L以及多个副电极线62L同时形成。此时,例如,应用使用了具有与多个主电极线61L、多个副电极线62L以及多个间隙部64对应的开口部的掩膜的溅射法。并且,间隙部64的数量、位置的变更,通过改变与主电极线61L和副电极线62L的连接部位对应的掩膜的设定来进行即可。因此,即使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的静电容的最佳范围改变,也不会迫使对电极线进行宽度、位置、数量等构造上的变更。
或者,各驱动电极31DP的多个间隙部64也可以分别与多个主电极线61L以及多个副电极线62L另外地形成。此时,首先通过各种方法来形成多个主电极线61L以及多个副电极线62L,接着,通过蚀刻法、激光消融法来切断多个主电极线61L的一部分,由此形成多个间隙部64。并且,间隙部64的数量、位置的变更,通过改变切断位置的设定来进行即可。因此,即使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的静电容的最佳范围改变,迫使对电极线进行宽度、位置以及数量等构造上的变更。
[感测电极]
参照图11对感测电极的构成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感测电极33SP的平面构造的俯视图,在图11中,为了便于对感测电极33SP所具备的电极线的配置进行说明,而将电极线的线宽夸张地表示。
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所具备的多个感测电极33SP分别与驱动电极31DP同样具备多个电极线。如上所述,多个感测电极33SP的电极线在从多个驱动电极31DP与多个感测电极33SP层叠的方向观察时,与多个驱动电极31DP分别具备的多个电极线一起形成格子形状。即,各感测电极33SP所具备的多个电极线为格子形状的一部分,是对与上述各驱动电极31DP所具备的多个电极线不同的部分进行仿形的形状。
如图11所示那样,1个感测电极33SP具备沿着第2排列方向D2隔开间隔排列的多个焊盘33P中的1个。1个感测电极33SP还具备多个主电极线71L,该多个主电极线71L沿着与第2排列方向D2形成上述对置角度θ1的方向即上述第2延伸方向延伸,具有直线形状。1个感测电极33SP还具备多个副电极线72L,该多个副电极线72L沿着与主电极线71L正交的方向、即上述第1延伸方向延伸,具有直线形状。1个感测电极33SP是沿着第1排列方向D1延伸的第2带状电极的一例。多个感测电极33SP分别沿着第2排列方向D2隔开间隔排列。
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相互相邻的主电极线71L沿着第1延伸方向隔开第1间隔S1而配置,并且沿着第2延伸方向延伸。多个副电极线72L中的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相互相邻的2条副电极线72L沿着第1排列方向D1隔开第2间隔S2而配置。
在1个感测电极33SP中,沿着第2排列方向D2排列的2个副电极线72L构成1个副电极线对。沿着第1排列方向D1相互相邻的2个副电极线对沿着第1排列方向D1隔开第2间隔S2而配置。以下,在1个感测电极33SP中,从与焊盘33P接近的副电极线对起,依次称为第1行副电极线对、第2行副电极线对、……、第m行副电极线对(m为3以上的整数)。
在1个感测电极33SP中,1个副电极线72L与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相互相邻的3条主电极线71L连接。此外,1个副电极线对与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相互相邻的5条主电极线71L连接。在5条主电极线71L中,仅1条主电极线71L沿着第1排列方向D1具有第2间隔S2以上的长度。并且,第j行副电极线对和第j+1行副电极线对(j为1以上m以下的整数)通过沿着第1排列方向D1具有第2间隔S2以上的长度的1条主电极线71L而连接。
例如,1个焊盘33P上连接有5条主电极线71L,这5条主电极线71L通过第1行副电极线对而被电连接。另一方面,在与焊盘33P连接的5条主电极线71L中,仅位于第2排列方向D2的中央处的1条主电极线71L沿着第1排列方向D1具有第2间隔S2以上的长度。并且,在与1个焊盘33P连接的5条主电极线71L中,仅位于第2排列方向D2的中央处的1条主电极线71L与第2行副电极线对连接。
此外,第2行副电极线对上连接有5条主电极线71L,这5条主电极线71L通过第2行副电极线对而被电连接。另一方面,在与第2行副电极线对连接的5条主电极线71L中也是,仅位于第2排列方向D2的中央处的1条主电极线71L,朝向第3行副电极线对具有第2间隔S2以上的长度。并且,在与第2行副电极线对连接的5条主电极线71L中,仅位于第2排列方向D2的中央处的1条主电极线71L与第3行副电极线对连接。
这样的主电极线71L的配置以及副电极线72L的配置,沿着第1排列方向D1按照副电极线对的每行来重复。并且,如图11中由点所示的那样,作为与焊盘33P电连接的连接电极线的一例的感测电极线由多个主电极线71L和多个副电极线72L构成。
构成1个感测电极33SP的多个主电极线71L包括不与焊盘33P连接的多个感测非连接线73。各感测非连接线73在1个感测电极33SP中被在第1排列方向D1上相互相邻的2个副电极线对夹着。
各感测非连接线73通过2个间隙部74而从副电极线对分离、不与焊盘33P电连接。各间隙部74位于被在第1排列方向D1上相互相邻的2个副电极线对夹着的部位。间隙部74为第2间隙部的一例。
即,多个主电极线71L的至少一部分别具有至少1个通过2个间隙部74而与其他部分断离的感测非连接线73。并且,多个副电极线对在第1排列方向D1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各感测非连接线73在被在第1排列方向D1上相互相邻的2个副电极线对夹着的位置,从这2个副电极线对隔开间隙部74而配置。
间隙部74在被在第1排列方向D1上相互相邻的2个副电极线72L夹着的区域中各配置2个。因此,用于形成感测非连接线73的间隙部74的数量为最少即可。因此,位于与能够由触摸面板20的使用者目视确认到的显示面10S重叠的部位的间隙部74的数量减少。结果,能够减小间隙部74对显示面10S所显示的图像的品质的影响。
例如,在与1个焊盘33P连接的5条主电极线71L中,第1个主电极线71L和第2条主电极线71L在第1行副电极线对与第2行副电极线对之间作为感测非连接线73起作用。此外,在与第2行副电极线对连接的5条主电极线71L中也是,第1个主电极线71L和第2条主电极线71L在第2行副电极线对与第3行副电极线对之间作为感测非连接线73起作用。
这样的主电极线71L的感测非连接线73的设定,沿着第1排列方向D1按照副电极线对的每行来重复。并且,如图11中由空白线所示那样,不与焊盘33P电连接的感测非连接线73由多个主电极线71L构成。并且,在各感测电极33SP中,通过多个主电极线71L中的除了多个感测非连接线73以外的部分、以及多个副电极线72L构成与焊盘33P连接的感测电极线。
各感测电极33SP的多个间隙部74也可以分别与多个主电极线71L以及多个副电极线72L同时形成。此时,例如,应用使用了具有与多个主电极线71L、多个副电极线72L以及多个间隙部74对应的开口部的掩膜的溅射法。并且,间隙部74的数量、位置的变更,通过改变与主电极线71L和副电极线72L的连接部位对应的掩膜的设定来进行即可。因此,即使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的静电容的最佳范围改变,也不会迫使对电极线进行宽度、位置以及数量等构造上的变更。
或者,各感测电极33SP的多个间隙部74也可以分别与多个主电极线71L以及多个副电极线72L另外地形成。此时,首先,通过各种方法形成多个主电极线71L以及多个副电极线72L,接着,通过蚀刻法、激光消融法来切断多个主电极线71L的一部分,由此形成多个间隙部74。并且,间隙部74的数量、位置的变更,通过改变切断位置的设定来进行即可。因此,即使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的静电容的最佳范围改变,也不会迫使对电极线进行宽度、位置以及数量等构造上的变更。
[触摸传感器用电极]
参照图12对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的构成的一部分进行说明。图12是从驱动电极31DP与感测电极33SP层叠的方向观察驱动电极31DP和感测电极33SP的俯视图。此外,在图12中,为了便于对驱动电极31DP以及感测电极33SP的配置进行说明,而将驱动电极31DP所具备的电极线的线宽以及感测电极33SP所具备的电极线的线宽夸张地表示。并且,在图12中,为了简化驱动电极31DP与感测电极33SP之间的区别,而将驱动电极31DP用细线表示,将感测电极33SP用粗线表示。
如图12所示那样,多个驱动电极31DP和多个感测电极33SP在从多个驱动电极31DP与多个感测电极33SP层叠的方向、即与透明电介质基板33对置的俯视方向观察时,形成格子形状。此时,从与透明电介质基板33对置的俯视方向观察时,构成1个驱动电极31DP的多个主电极线61L的各个与各感测电极33SP所具备的多个主电极线71L的一部分立体地交叉。由此,在除了在第1排列方向D1上相互相邻的驱动电极31DP之间的各个位置、以及在第2排列方向D2上相互相邻的感测电极33SP之间的各个位置以外的部分,形成格子形状。
与此相对,在各驱动电极31DP中,多个副电极线62L分别位于第2排列方向D2上的相互相邻的感测电极33SP之间。并且,多个副电极线62L分别在多个感测电极33SP中将沿着第2延伸方向相邻的主电极线71L之间填埋。结果,在第2排列方向D2上相互相邻的感测电极33SP之间分别形成格子形状。
另一方面,构成1个感测电极33SP的多个副电极线72L分别位于第1排列方向D1上的相互相邻的驱动电极31DP之间。并且,多个副电极线72L分别在多个驱动电极31DP中将沿着第1延伸方向相邻的主电极线61L之间填埋。结果,在第1排列方向D1上相互相邻的驱动电极31DP之间分别形成格子形状。
在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设定有多个单元21C。在与透明电介质基板33对置的俯视中,各单元21C为1个驱动电极31DP与1个感测电极33SP立体地交叉的区域。因此,在多个驱动电极31DP的各个中,多个单元21C沿着与驱动电极31DP所排列的第1排列方向D1正交的第2排列方向D2排列。与此相对,在多个感测电极33SP的各个中,多个单元21C沿着与感测电极33SP所排列的第2排列方向D2正交的第1排列方向D1排列。各单元21C位于显示面10S的内部。
每个驱动电极31DP中与焊盘31P最接近的单元21C为最接近单元21Cd。构成各驱动电极31DP的主电极线61L的组为,不与焊盘31P连接的驱动非连接线63包含于各单元21C。在各驱动电极31DP中,多个焊盘间隙部64a中的将第3条主电极线61L从副电极线对切断的焊盘间隙部64a位于最接近单元21Cd的内部。另一方面,将第2条主电极线61L从副电极线对切断的焊盘间隙部64a位于最接近单元21Cd与焊盘33P之间。并且,除了焊盘间隙部64a以外的多个间隙部64中包括位于单元21C内部的间隙部64以及位于2个单元21C之间的间隙部64。
即,多个间隙部64中的位于最接近单元21Cd与焊盘33P之间的间隙部64以及位于最接近单元21Cd内部的间隙部64、且在1条主电极线61L上离焊盘31P的距离最小的间隙部64,为焊盘间隙部64a。
另一方面,每个感测电极33SP中与焊盘33P最接近的单元21C为最接近单元21Cs。构成各感测电极33SP的主电极线71L的组为,不与焊盘33P连接的感测非连接线73包含于各单元21C。在各感测电极33SP中,多个焊盘间隙部74a位于最接近单元21Cs的内部。并且,在除了焊盘间隙部74a之外的多个间隙部74中包括位于单元21C内部的间隙部74以及位于2个单元21C之间的间隙部74。
即,多个间隙部74中的、位于最接近单元21Cs内部的间隙部74、且在1条主电极线71L上离焊盘33P的距离最小的间隙部74,为焊盘间隙部74a。
在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中,各驱动电极31DP包括多个驱动非连接线63,并且各感测电极33SP包括多个感测非连接线73。因此,与各驱动电极31DP不包括驱动非连接线并且各感测电极33SP不包括感测非连接线的构成相比,各单元21C的静电容的初始值与不与焊盘电连接的非连接线的数量相应地变小。因此,能够抑制各单元21C的静电容的初始值超过与由接触引起的电容的变化量相适合的值。结果,只要是由上述构成形成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则通过电极线与焊盘是否连接这样的简单变更,就能够对静电容的初始值进行调整。即,静电容的初始值容易地包含于与由接触引起的电容的变化量相适合的值的范围。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第2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记载的效果。
(7)各单元21C中包含的主电极线的组包括非连接线,由此与主电极线全部不包括非连接线的构成相比,多个单元21C各自中的静电容的初始值变小。并且,通过非连接线的条数减少那样的设计变更、非连接线的条数增加那样的设计变更,能够使静电容的初始值与最佳的范围相匹配。因此,能够减少针对相互不同的静电容的最佳范围进行迫使电极线的宽度或电极线的条数变更那样的构造上的变更。
此外,上述第2实施方式还能够如以下那样变更而实施。
[第3变形例]
参照图13对第3变形例进行说明。第3变形例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相比,多个感测电极33SP的各个中的间隙部的数量不同。因此,以下,对这样的不同点进行详细说明,对于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赋予与图12相同的符号,由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13与图12同样,是从驱动电极31DP与感测电极33SP所层叠的方向观察驱动电极31DP和感测电极33SP的俯视图。此外,图13与图12同样,将驱动电极31DP所具备的电极线的线宽以及感测电极33SP所具备的电极线的线宽夸张地表示。并且,在图13中,为了简化驱动电极31DP与感测电极33SP之间的区别,而用细线表示驱动电极31DP,用粗线表示感测电极33SP。
如图13所示那样,1个感测电极33SP具备1个焊盘33P、多个主电极线71L以及多个副电极线72L。1个感测电极33SP为沿着第1排列方向D1延伸的第2带状电极的一例。多个感测电极33SP分别沿着第2排列方向D2隔开间隔排列。
1个焊盘33P上连接有5条主电极线71L,这5条主电极线71L通过第1行副电极线对而电连接。另一方面,在与焊盘33P连接的5条主电极线71L中,位于第2排列方向D2的端的1条主电极线71L和位于第2排列方向D2的中央处的1条主电极线71L沿着第1排列方向D1具有第2间隔S2以上的长度。并且,在与1个焊盘33P连接的5条主电极线71L中,仅位于第2排列方向D2的端的1条主电极线71L和位于中央处的1条主电极线71L与第2行副电极线对连接。
此外,第2行副电极线对上连接有5条主电极线71L,这5条主电极线71L通过第2行副电极线对而电连接。另一方面,在与第2行副电极线对连接的5条主电极线71L中也是,位于第2排列方向D2的端的1条主电极线71L和位于中央处的1条主电极线71L朝向第3行副电极线对具有第2间隔S2以上的长度。并且,在与第2行副电极线对连接的5条主电极线71L中,位于第2排列方向D2的端的1条主电极线71L和位于第2排列方向D2的中央处的1条主电极线71L与第3行副电极线对连接。
这样的主电极线71L的配置以及副电极线72L的配置,沿着第1排列方向D1而按照副电极线对的每行来重复。
构成1个感测电极33SP的多个主电极线71L包含不与焊盘33P连接的多个感测非连接线73。各感测非连接线73在1个感测电极33SP中被在第1排列方向D1上相互相邻的2个副电极线对夹着。
各感测非连接线73通过2个间隙部74而从副电极线对分离,不与焊盘33P电连接。各间隙部74位于被在第1排列方向D1上相互相邻的2个副电极线对夹着的部位。
在与1个焊盘33P连接的5条主电极线71L中,第2条主电极线71L在第1行副电极线对与第2行副电极线对之间作为感测非连接线73起作用。此外,在与第2行副电极线对连接的5条主电极线71L中也是,第2条主电极线71L在第2行副电极线对与第3行副电极线对之间作为感测非连接线73起作用。
这样的主电极线71L的感测非连接线73的设定,沿着第1排列方向D1按照副电极线对的每行来重复。
如此,第3变形例的多个感测电极33SP的各个与第2实施方式的多个感测电极33SP的各个不同,在与1个副电极线对连接的5条主电极线71L中,仅第2条主电极线71L包含作为感测非连接线73起作用的部分。因此,各单元21C中包括驱动电极31DP所具备的2条驱动非连接线63以及感测电极33SP所具备的1条感测非连接线73。即,在各单元21C中,驱动电极31DP所具备的驱动非连接线63的数量与感测电极33SP所具备的感测非连接线73的数量相互不同。
由此,在第3变形例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中,第2实施方式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以及各单元21C的静电容的初始值不同。如此,通过改变各单元21C所包含的非连接线的数量,能够使各单元21C的静电容的初始值与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所连接的周边电路的规格相匹配。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第3变形例,能够得到基于上述(4)的效果。
[第4变形例]
参照图14至图16对第4变形例进行说明。第4变形例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相比,构成各驱动电极31DP的多个电极线的配置以及构成各感测电极33SP的多个电极线的配置不同。因此,以下,对这样的不同点进行详细说明,对于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赋予与图10等相同的符号,由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14与图10同样,是表示驱动电极31DP的平面构造的俯视图,在图14中,为了便于对驱动电极31DP所具备的电极线的配置进行说明,而将电极线的线宽夸张地表示。图15与图11同样,是表示感测电极33SP的平面构造的俯视图,在图15中,为了便于对感测电极33SP所具备的电极线的配置进行说明,而将电极线的线宽夸张地表示。
图16与图12同样,是从驱动电极31DP与感测电极33SP所层叠的方向观察驱动电极31DP和感测电极33SP的俯视图。此外,在图16中,为了便于对驱动电极31DP以及感测电极33SP的配置进行说明,而将驱动电极31DP所具备的电极线的线宽以及感测电极33SP所具备的电极线的线宽夸张地表示。并且,在图16中,为了简化驱动电极31DP与感测电极33SP之间的区别,而用细线表示驱动电极31DP,用粗线表示感测电极33SP。
各驱动电极31DP的多个电极线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在从多个驱动电极31DP与多个感测电极33SP所层叠的方向观察时,与多个感测电极33SP分别具备的多个电极线一起形成格子形状。即,各驱动电极31DP所具备的多个电极线为对格子形状的一部分进行仿形的形状,各感测电极33SP所具备的多个电极线为对格子形状的其余部分进行仿形的形状。并且,格子形状包括:多个第3基准直线,沿着第1排列方向D1隔开相等间隔排列,并且相对于第1排列方向D1以及第2排列方向D2具有倾斜;以及与第3基准直线正交的多个第4基准直线。
如图14所示那样,1个驱动电极31DP具备沿着第1排列方向D1隔开间隔排列的多个焊盘31P中的1个。1个驱动电极31DP还具备:多个主电极线81L,沿着与第1排列方向D1形成规定的对置角度θ2的第3延伸方向延伸,具有直线形状;以及多个副电极线82L,沿着与主电极线81L正交的方向即第4延伸方向延伸,具有直线形状。对置角度θ2为小于90°的角度。1个驱动电极31DP为沿着第2排列方向D2延伸的第1带状电极的一例。多个驱动电极31DP的分别沿着第1排列方向D1隔开间隔排列。
沿着第1排列方向D1相互相邻的主电极线81L沿着第4延伸方向隔开第3间隔S3且沿着第3延伸方向延伸。多个主电极线81L中的、2个端中的一端与焊盘31P连接的14条主电极线81L分别在沿着第3延伸方向朝向焊盘31P延伸的中途折弯,并沿着第2排列方向D2延伸到焊盘31P。多个副电极线中的、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相互相邻的2条副电极线82L沿着第2排列方向D2隔开第4间隔S4而配置。
在1个驱动电极31DP中,沿着第1排列方向D1排列的7个副电极线82L构成1个副电极线组。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相互相邻的2个副电极线组沿着第2排列方向D2隔开第4间隔S4而配置。以下,在1个驱动电极31DP中,从与焊盘31P接近的副电极线组起,依次称为第1行副电极线组、第2行副电极线组、……、第n行副电极线组(n为3以上的整数)。
在1个驱动电极31DP中,第1行副电极线组中的、除了位于第1排列方向D1的右侧端的副电极线82L以外的6条副电极线82L,分别在沿着第4延伸方向朝向焊盘31P延伸的中途折弯,并沿着第2排列方向D2延伸到焊盘31P。第1行副电极线组中包括的副电极线82L的各个为,在沿着第4延伸方向延伸的部分,与沿着第1排列方向D1相互相邻的2条主电极线81L连接。另一方面,第2行以后的副电极线组中包括的副电极线82L的各个,在第2排列方向D2上与沿着第1排列方向D1相互相邻的3条主电极线81L相对。
此外,1个副电极线组在第2排列方向D2上与沿着第1排列方向D1相互相邻的14条主电极线81L相对。在14条主电极线81L中,5条主电极线81L沿着第2排列方向D2具有第4间隔S4以上的长度。并且,第k行副电极线组和第k+1行副电极线组(k为1以上n以下的整数)通过沿着第2排列方向D2具有第4间隔S4以上的长度的5条主电极线81L而连接。
例如,1个焊盘31P在第2排列方向D2上与14条主电极线81L连接,这14条主电极线81L中的、沿着第1排列方向D1相互相邻的2条主电极线81L通过1个副电极线82L而电连接。另一方面,在与焊盘31P连接的14条主电极线81L中,位于第1排列方向D1的端的主电极线81L、第3条主电极线81L、第5条主电极线81L、第7条主电极线81L以及第8条主电极线81L,沿着第2排列方向具有第4间隔S4以上的长度。并且,在与1个焊盘31P连接的14条主电极线81L中,位于第1排列方向D1的端的主电极线81L、第3条主电极线81L、第5条主电极线81L、第7条主电极线81L以及第8条主电极线81L,与第2行副电极线组连接。
此外,第2行副电极线组在第2排列方向D2上与14条主电极线81L相对,这14条主电极线81L的一部分通过第2行副电极线组而被电连接。另一方面,在与第2行副电极线组连接的多个主电极线81L中也是,位于第1排列方向D1的端的主电极线81L、第3条主电极线81L、第5条主电极线81L、第7条主电极线81L以及第8条主电极线81L,朝向第3行副电极线组具有第4间隔S4以上的长度。并且,在第2排列方向D2上与第2行副电极线组相对的14条主电极线81L中,位于第1排列方向D1的端的主电极线81L、第3条主电极线81L、第5条主电极线81L、第7条主电极线81L以及第8条主电极线81L,与第3行副电极线组连接。
这样的主电极线81L的配置以及副电极线82L的配置,沿着第2排列方向D2按照每个副电极线组的行来重复。并且,如图14中由点所示那样,作为与焊盘31P电连接的连接电极线的一例的驱动电极线由多个主电极线81L以及多个副电极线82L构成。
构成1个驱动电极31DP的多个主电极线81L包括不与焊盘31P电连接的多个驱动非连接线83。各驱动非连接线83在1个驱动电极31DP中被在第2排列方向D2上相互相邻的2个副电极线组夹着。
多个驱动非连接线83的一部分通过2个间隙部84而从副电极线组分离,不与焊盘31P电连接。另一方面,在多个驱动非连接线83的其余部分,2个端中的一端通过1个间隙部84而从副电极线组分离,并且另一端位于驱动电极31DP的端。各间隙部84位于被在第2排列方向D2上相互相邻的2个副电极线组夹着的部分。间隙部84为第1间隙部的一例。
例如,在第1排列方向D1上与1个焊盘31P对应的14条主电极线81L中,以下的5条主电极线81L在第1行副电极线组与第2行副电极线组之间作为驱动非连接线83起作用。即,第1排列方向D1上的第2条主电极线81L、第4条主电极线81L、第6条主电极线81L、第10条主电极线81L以及第12条主电极线81L,作为驱动非连接线83起作用。此外,在与第2行副电极线组相对的14条主电极线81L中,以下的5条主电极线81L在第2行副电极线组与第3行副电极线组之间作为驱动非连接线83起作用。即,第1排列方向D1上的第2条主电极线81L、第4条主电极线81L、第6条主电极线81L、第10条主电极线81L以及第12条主电极线81L,作为驱动非连接线83起作用。
这样的主电极线81L中的驱动非连接线83的设定,沿着第2排列方向D2按照每个副电极线组的行来重复。并且,如图14由空白线所示那样,不与焊盘31P电连接的驱动非连接线83由多个主电极线81L构成。并且,在各驱动电极31DP中,通过多个主电极线81L中的、除了多个驱动非连接线83以外的部分、和多个副电极线82L构成与焊盘31P连接的驱动电极线。
如图15所示那样,1个感测电极33SP具有沿着第2排列方向D2隔开间隔排列的多个焊盘33P中的1个。1个感测电极33SP还具备:多个主电极线91L,沿着与第2排列方向D2形成上述对置角度θ2的第4延伸方向延伸,具有直线形状;以及多个副电极线92L,沿着与主电极线91L正交的方向即第3延伸方向延伸,具有直线形状。1个感测电极33SP是沿着第1排列方向D1延伸的第2带状电极的一例。多个感测电极33SP分别沿着第2排列方向D2隔开间隔排列。
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相互相邻的主电极线91L,沿着第3延伸方向隔开第3间隔S3且沿着第4延伸方向延伸。多个主电极线91L中的、2个端中的一端与焊盘33P连接的14条主电极线91L,分别在沿着第4延伸方向朝向焊盘33P延伸的中途折弯,并沿着第1排列方向D1延伸到焊盘33P。多个副电极线92L中的、沿着第1排列方向D1相互相邻的2条副电极线92L,沿着第1排列方向D1隔开第4间隔S4而配置。
在1个感测电极33SP中,沿着第2排列方向D2排列的7个副电极线92L构成1个副电极线组。沿着第1排列方向D1相互相邻的2个副电极线组沿着第1排列方向D1隔开第4间隔S4而配置。以下,在1个感测电极33SP中,从与焊盘33P接近的副电极线组起,依次称为第1行副电极线组、第2行副电极线组、……、第m行副电极线组(m为3以上的整数)。
在1个感测电极33SP中,第1行副电极线组中的、除了位于第2排列方向D2的下侧的端的副电极线92L以外的6条副电极线92L,分别在沿着第3延伸方向朝向焊盘33P延伸的中途折弯,并沿着第1排列方向D1延伸到焊盘33P。第1行副电极线组中包括的副电极线92L中的、除了位于上侧的端的副电极线92L以外的6条副电极线92L,分别在沿着第3延伸方向延伸的部分,与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相互相邻的2条主电极线91L连接。第1行副电极线组中包括的副电极线92L中的、位于上侧的端的副电极线92L,与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相互相邻的3条主电极线91L连接。
另一方面,第2行以后的副电极线组中包括的副电极线92L中的、除了位于第2排列方向的下侧的端的副电极线92L、以及位于上侧的端的副电极线92L以外的副电极线92L,在第1排列方向D1上与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相互相邻的3条主电极线91L相对。与此相对,位于第2排列方向D2的上侧的端的副电极线92L,在第1排列方向D1上与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相互相邻的4条主电极线91L相对。位于第2排列方向D2的下侧的端的副电极线92L,在第1排列方向D1上与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相互相邻的2条主电极线91L相对。
此外,1个副电极线组在第1排列方向D1上与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相互相邻的15条主电极线91L相对。在15条主电极线91L中,4条主电极线91L沿着第1排列方向D1具有第4间隔S4以上的长度。并且,第j行副电极线组和第j+1行副电极线组(j为1以上m以下的整数)通过沿着第1排列方向D1具有第4间隔S4以上的长度的4条主电极线91L而连接。
例如,1个焊盘33P在第1排列方向D1上与15条主电极线91L相对。在这15条主电极线91L中的、除了位于第2排列方向D2的上侧的端的1条主电极线91L以外的部分,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相互相邻的2条主电极线91L通过1个副电极线92L而被电连接。另一方面,在与焊盘33P相对的15条主电极线91L中,第2排列方向D2上的第2条主电极线91L、第4条主电极线91L、第6条主电极线91L以及第8条主电极线91L,沿着第1排列方向D1具有第4间隔S4以上的长度。并且,在与1个焊盘33P相对的15条主电极线91L中,第2排列方向D2上的第2条主电极线91L、第4条主电极线91L、第6条主电极线91L以及第8条主电极线91L与第2行副电极线组连接。
此外,第2行副电极线组在第2排列方向D2上与15条主电极线91L相对,这15条主电极线91L的一部分通过第2行副电极线组而被电连接。另一方面,在与第2行副电极线组连接的多个主电极线91L中也是,第2排列方向D2上的第2条主电极线91L、第4条主电极线91L、第6条主电极线91L以及第8条主电极线91L,朝向第3行副电极线组具有第4间隔S4以上的长度。并且,在第1排列方向D1上与第2行副电极线组相对的15条主电极线91L中,第2排列方向D2上的第2条主电极线91L、第4条主电极线91L、第6条主电极线91L以及第8条主电极线91L与第3行副电极线组连接。
这样的主电极线91L的配置以及副电极线92L的配置,沿着第1排列方向D1按照每个副电极线组的行来重复。并且,如图15中由点所示那样,作为与焊盘33P电连接的连接电极线的一例的感测电极线由多个主电极线91L以及多个副电极线92L构成。
构成1个感测电极33SP的多个主电极线91L包括不与焊盘33P电连接的多个感测非连接线93。各感测非连接线93在1个感测电极33SP中被在第1排列方向D1上相互相邻的2个副电极线组夹着。
多个感测非连接线93的一部分通过2个间隙部94而从副电极线组分离,不与焊盘33P电连接。另一方面,在多个感测非连接线93的其余部分,2个端中的一端通过1个间隙部94而从副电极线组分离,并且另一端位于感测电极33SP的端。各间隙部94位于被在第1排列方向D1上相互相邻的2个副电极线组夹着的部分。间隙部94为第2间隙部的一例。
例如,在第1排列方向D1上与1个焊盘33P相对的15条主电极线91L中,以下的6条主电极线91L在第1行副电极线组与第2行副电极线组之间作为感测非连接线93起作用。即,第2排列方向D2上的第3条主电极线91L、第5条主电极线91L、第7条主电极线91L、第9条主电极线91L、第11条主电极线91L以及第13条主电极线91L作为感测非连接线93起作用。此外,在与第2行副电极线组相对的15条主电极线91L中,以下的6条主电极线91L在第2行副电极线组与第3行副电极线组之间作为感测非连接线93起作用。即,第2排列方向D2上的第3条主电极线91L、第3条第5条主电极线91L、第7条主电极线91L、第9条主电极线91L、第11条主电极线91L以及第13条主电极线91L作为感测非连接线93起作用。
这样的主电极线91L中的感测非连接线93的设定,沿着第1排列方向D1按照每个副电极线组的行来重复。并且,如图15中由空白线所示那样,不与焊盘33P电连接的感测非连接线93由多个主电极线91L构成。并且,在各感测电极33SP中,通过多个主电极线91L中的、除了多个感测非连接线93以外的部分、以及多个副电极线92L构成与焊盘33P连接的感测电极线。
如图16所示那样,多个驱动电极31DP以及多个感测电极33SP在从多个驱动电极31DP与多个感测电极33SP所层叠的方向、即与透明电介质基板33对置的俯视方向观察时形成格子形状。此时,从与透明电介质基板33对置的俯视方向观察,构成1个驱动电极31DP的多个主电极线81L分别与各感测电极33SP所具备的多个主电极线91L的一部分立体地交叉。由此,在除了在第1排列方向D1上相互相邻的驱动电极31DP之间的各个位置以及在第2排列方向D2上相互相邻的感测电极33SP之间的各个位置以外的部分,形成格子形状。
与此相对,在各驱动电极31DP中,多个副电极线82L分别位于第2排列方向D2上的相互相邻的感测电极33SP之间。并且,多个副电极线82L分别在多个感测电极33SP中将沿着第4延伸方向相邻的主电极线91L之间填埋。结果,在第2排列方向D2上相互相邻的感测电极33SP之间分别形成格子形状。
另一方面,构成1个感测电极33SP的多个副电极线92L分别位于第1排列方向D1上的相互相邻的驱动电极31DP之间。并且,多个副电极线92L分别在多个驱动电极31DP中将沿着第3延伸方向相邻的主电极线81L之间填埋。结果,在第1排列方向D1上相互相邻的驱动电极31DP之间分别形成格子形状。
在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设定有多个单元21C。各单元21C在与透明电介质基板33对置的俯视中,为1个驱动电极31DP与1个感测电极33SP立体地交叉的区域。因此,在多个驱动电极31DP的各个中,多个单元21C沿着与驱动电极31DP所排列的第1排列方向D1正交的第2排列方向D2排列。与此相对,在多个感测电极33SP的各个中,多个单元21C沿着与感测电极33SP所排列的第2排列方向D2正交的第1排列方向D1排列。各单元21C位于显示面10S的内部。
每个驱动电极31DP中与焊盘31P最接近的单元21C为最接近单元21Cd。构成各驱动电极31DP的主电极线81L的组按照每个单元21C包含不与焊盘31P连接的驱动非连接线83。
在各驱动电极31DP中,多个间隙部84中的焊盘间隙部84a为在各主电极线81L上与焊盘31P最接近的间隙部84、且为位于最接近单元21Cd与焊盘31P之间的间隙部84。并且,间隙部84中的、除了焊盘间隙部84a以外的间隙部84、且为在第2排列方向D2上相对于各副电极线82L位于与焊盘31P相反侧的间隙部84,分别位于在第2排列方向D2上相互相邻的2个单元21C之间。另一方面,间隙部84中的、除了焊盘间隙部84a以外的间隙部84、且为在第2排列方向D2上相对于各副电极线82L位于焊盘31P侧的间隙部84,分别位于单元21C的内部。
另一方面,每个感测电极33SP中与焊盘33P最接近的单元21C为最接近单元21Cs。构成各感测电极33SP的主电极线91L的组按照每个单元21C而包括不与焊盘33P连接的感测非连接线93。
在各感测电极33SP中,多个间隙部94中的焊盘间隙部94a,为在各主电极线91L上与焊盘33P最接近的间隙部、且为位于最接近单元21Cs与焊盘33P之间的间隙部94。并且,间隙部94中的、除了焊盘间隙部94a以外的间隙部94、且为在第1排列方向D1上相对于各副电极线92L位于与焊盘33P相反侧的间隙部94,分别位于在第1排列方向上相互相邻的2个单元21C之间。另一方面,间隙部94中的、除了焊盘间隙部94a以外的间隙部94、且为在第1排列方向D1上相对于各副电极线92L位于焊盘33P侧的间隙部94,分别位于单元21C的内部。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得到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其他变形例]
上述第2实施方式、第3变形例以及第4变形例的各个还能够如以下那样适当地变更而实施。
·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各驱动电极31DP的多个焊盘间隙部64a中的、位于最接近单元21Cd内部的焊盘间隙部64a分别位于焊盘31P与最接近单元21Cd之间。
·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各驱动电极31DP的焊盘间隙部64a中的、位于单元21C与焊盘31P之间的焊盘间隙部64a分别位于最接近单元21Cd的内部。
·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各驱动电极31DP的除了焊盘间隙部64a以外的多个间隙部64的各个中的、位于单元21C内部的间隙部64位于单元21C的外部。
·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各驱动电极31DP的除了焊盘间隙部64a以外的多个间隙部64中的、位于在第2排列方向D2上相互相邻的单元21C之间的多个间隙部64分别位于单元21C的内部。
·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各感测电极33SP的多个焊盘间隙部74a也可以分别位于焊盘33P与最接近单元21Cs之间。
·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各感测电极33SP的除了焊盘间隙部74a以外的多个间隙部74分别位于在第1排列方向D1上相互相邻的2个单元21C之间。
·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各驱动电极31DP仅具备由第1排列方向D1的第2条主电极线61L构成的驱动非连接线63,并且各感测电极33SP仅具备由位于第2排列方向D2的端的主电极线71L构成的感测非连接线73。或者,也可以构成为,各驱动电极31DP仅具备由第1排列方向D1的第3条主电极线61L构成的驱动非连接线63,并且各感测电极33SP仅具有由位于第2排列方向D2的端的主电极线71L构成的感测非连接线73。
或者,也可以构成为,各驱动电极31DP仅具备由第1排列方向D1的第3条主电极线61L构成的驱动非连接线63,并且各感测电极33SP仅具备由第2排列方向D2的第2条主电极线71L构成的感测非连接线73。或者,也可以构成为,各驱动电极31DP仅具备由第1排列方向D1的第3条主电极线61L构成的驱动非连接线63,并且各感测电极33SP仅具备由第2排列方向D2的第2条主电极线71L构成的感测非连接线73。
·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仅各驱动电极31DP以及各感测电极33SP的一方具备非连接线。如果是仅各驱动电极31DP具备非连接线的构成,则各驱动电极31DP具备1个单元21C所包括的2条驱动非连接线63中的至少一方即可。此外,如果是仅各感测电极33SP具备非连接线的构成,则各感测电极33SP具备1个单元21C所包括的2条感测非连接线73中的至少一方即可。
·在第3变形例中也可以构成为,各感测电极33SP作为非连接线,不是具备由第2排列方向D2的第2条主电极线71L构成的感测非连接线73,而具备由第2排列方向D2的第1个主电极线71L构成的感测非连接线73。
·在第3变形例中也可以构成为,各驱动电极31DP具备由第1排列方向D1的第1个主电极线61L构成的驱动非连接线63、以及由第2条主电极线61L构成的驱动非连接线63中的任一方。在该情况下,各感测电极33SP只要是与第2实施方式的各感测电极33SP相同的构成即可。
·在第3变形例中,多个间隙部64的位置以及多个间隙部74的位置能够如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那样,成为与第3变形例不同的位置。
·在第4变形例中,各驱动电极31DP的多个焊盘间隙部84a也可以分别位于最接近单元21Cd的内部。
·在第4变形例中,各感测电极33SP的多个焊盘间隙部94a也可以分别位于最接近单元21Cs的内部。
·在第4变形例中,也可以是,各驱动电极31DP的位于在第2排列方向D2上相互相邻的单元21C之间的多个间隙部84分别位于单元21C的内部,该单元21C相对于各间隙部84位于与焊盘31P相反侧。
·在第4变形例中,也可以是,各感测电极33SP的位于在第1排列方向D1上相互相邻的单元21C之间的多个间隙部94分别位于单元21C的内部,该单元21C相对于各间隙部94位于与焊盘33P相反侧。
·在第4变形例中,各驱动电极31DP以及各感测电极33SP具有至少1条非连接线即可。
·在第4变形例中也可以构成为,仅各驱动电极31DP以及各感测电极33SP中的一方具备非连接线。
·在第2实施方式以及第3变形例中,也可以是,驱动电极31DP中的对置角度θ1与感测电极33SP中的对置角度θ1是相互不同的角度。此外,在第4变形例中,也可以是,驱动电极31DP中的对置角度θ2与感测电极33SP中的对置角度θ2是相互不同的角度。
·如图17所示那样,在构成触摸面板20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中,也可以省略透明基板31以及透明粘合层32。在这种构成中,在透明电介质基板33的面中,与显示面板10对置的1个面被设定为驱动面31S,驱动面31S位于驱动电极31DP上即可。并且,感测电极33SP位于透明电介质基板33的与驱动面31S对置的面上即可。
此外,在这种构成中,例如通过形成于驱动面31S的1个薄膜的图案形成,来形成构成驱动电极31DP的焊盘31P、电极线31L。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得到以下记载的效果。
(8)透明电介质基板33位于多个驱动电极31DP与多个感测电极33SP之间,因此各单元21C的静电容的初始值受透明电介质基板33影响。因此,与多个基材位于多个驱动电极31DP与多个感测电极33SP之间的构成相比,各单元21C的静电容的初始值成为不同的值。结果,各单元21C的静电容的初始值成为与周边电路的规定规格相适合的值。
·如图18所示那样,也可以是,在触摸面板20中,从与显示面板10接近的构成要素起,依次具有驱动电极31DP、透明基板31、透明粘合层32、透明电介质基板33、感测电极33SP、透明粘合层23、以及覆盖层22。
此外,在这种构成中,例如,构成驱动电极31DP的焊盘31P、电极线31L,形成于透明基板31的1个面即驱动面31S,构成感测电极33SP的焊盘33P、电极线33L,形成于透明电介质基板33的1个面即感测面33S。并且,透明基板31的与驱动面31S相反侧的面即背面、以及透明电介质基板33的与感测面33S相反侧的面即背面,通过透明粘合层32粘合。即,透明电介质基板33的背面重叠在透明基板31的背面上。此外,在这种构成中,透明基板31和透明电介质基板33构成由多个驱动电极31DP和多个感测电极33SP夹着的透明电介质基板。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得到以下记载的效果。
(9)透明基板31和透明电介质基板33位于多个驱动电极31DP与多个感测电极33SP之间,因此各单元21C的静电容的初始值受2个基材影响。因此,与1个基材位于多个驱动电极31DP与多个感测电极33SP之间的构成相比,各单元21C的静电容的初始值成为不同的值。结果,各单元21C的静电容的初始值成为与周边电路的规定规格相适合的值。
·触摸面板20与显示面板10也可以不单独地形成,触摸面板20可以与显示面板10一体地形成。在这种构成中,例如,能够成为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之中多个驱动电极31DP位于TFT层13而多个感测电极33SP位于彩色滤光片基板16与上侧偏光板17之间的In-Cell型的构成。或者,也可以是触摸传感器用电极21位于彩色滤光片基板16与上侧偏光板17之间的On-Cell的构成。

Claims (20)

1.一种触摸传感器用电极,其中,具备:
第1电极层,具有沿着第1排列方向隔开间隔排列的多个第1带状电极,多个上述第1带状电极分别包括第1焊盘和包括多个第1电极线的第1线组,多个上述第1焊盘沿着上述第1排列方向隔开间隔排列,各第1线组的上述第1电极线具有朝向对应的上述第1焊盘延伸的形状;
第2电极层,具有沿着与上述第1排列方向正交的第2排列方向隔开间隔排列的多个第2带状电极,多个上述第2带状电极分别包括第2焊盘和包括多个第2电极线的第2线组,多个上述第2焊盘沿着上述第2排列方向隔开间隔排列,各第2线组的上述第2电极线具有朝向对应的上述第2焊盘延伸的形状;以及
透明电介质基板,位于上述第1电极层与上述第2电极层之间,
在与上述透明电介质基板对置的俯视中,1个上述第1线组与1个上述第2线组立体地交叉的区域为1个单元,上述单元在多个上述第1带状电极的各个中沿着上述第2排列方向排列,而且在多个上述第2带状电极的各个中沿着上述第1排列方向排列,
在上述第1带状电极的各个中与上述第1焊盘最接近的上述单元为第1最接近单元,上述第1线组将不与上述第1焊盘连接的第1非连接线、以及与上述第1焊盘连接的第1连接线包含于上述第1最接近单元。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其中,
在上述第2带状电极的各个中与上述第2焊盘最接近的单元为第2最接近单元,上述第2线组将不与上述第2焊盘连接的第2非连接线、以及与上述第2焊盘连接的第2连接线包含于上述第2最接近单元。
3.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其中,
上述第1带状电极分别为,
在上述第1焊盘与上述第1非连接线的2个端部中的与上述第1焊盘接近的端部之间、以及上述第1最接近单元的内部的至少一方,具有第1间隙部。
4.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其中,
上述第2带状电极分别为,
在上述第2焊盘与上述第2非连接线的2个端部中的与上述第2焊盘接近的端部之间、以及上述第2最接近单元的内部的至少一方,具有第2间隙部。
5.如权利要求3记载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其中,
上述第1带状电极分别为,
在上述第1焊盘与上述第1非连接线的与上述第1焊盘接近的端部之间具有上述第1间隙部,
上述第1间隙部在上述第1排列方向上规则地配置。
6.如权利要求4记载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其中,
上述第2带状电极分别为,
在上述第2焊盘与上述第2非连接线的与上述第2焊盘接近的端部之间具有上述第2间隙部,
上述第2间隙部在上述第2排列方向上规则地配置。
7.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其中,
上述第1带状电极的各个中的上述第1电极线的数量与上述第2带状电极的各个中的上述第2电极线的数量相互相等,
在多个上述单元的各个中,上述第1带状电极所包括的上述第1非连接线的数量与上述第2带状电极所包括的上述第2非连接线的数量相互相等。
8.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其中,
上述第1带状电极的各个中的上述第1电极线的数量与上述第2带状电极的各个中的上述第2电极线的数量相互相等,
在多个上述单元的各个中,上述第1带状电极所包括的上述第1非连接线的数量与上述第2带状电极所包括的上述第2非连接线的数量相互不同。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记载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其中,
上述第1电极层具备第1基材,多个上述第1带状电极位于该第1基材的表面,
上述第2电极层具有第2基材,多个上述第2带状电极位于该第2基材的表面,
上述第2基材的背面重叠在上述第1基材的表面上,
上述透明电介质基板为上述第2基材。
10.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记载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其中,
上述透明电介质基板由1个基板构成。
11.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记载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其中,
上述第1电极层具备第1基材,多个上述第1带状电极位于该第1基材的表面,
上述第2电极层具备第2基材,多个上述第2带状电极位于该第2基材的表面,
上述第2基材的背面重叠在上述第1基材的背面上,
上述透明电介质基板包括上述第1基材以及上述第2基材。
12.一种触摸传感器用电极,其中,具备:
第1电极层,具有沿着第1排列方向隔开间隔排列的多个第1带状电极,多个上述第1带状电极分别包括第1焊盘、与上述第1焊盘形成小于90°的对置角度的多个第1主电极线的组、以及与上述第1主电极线正交并将上述多个第1主电极线彼此连接的多个第1副电极线的组;
第2电极层,包括沿着与上述第1排列方向正交的第2排列方向隔开间隔排列的多个第2带状电极,多个上述第2带状电极分别包括第2焊盘、与上述第2焊盘形成小于90°的对置角度的多个第2主电极线的组、以及与上述第2主电极线正交并将上述多个第2主电极线彼此连接的多个第2副电极线的组;以及
透明电介质基板,位于上述第1电极层与上述第2电极层之间,
在与上述透明电介质基板对置的俯视中,1个上述第1主电极线的组与1个上述第2主电极线的组立体地交叉的区域为1个单元,上述单元在多个上述第1带状电极的各个中沿着上述第2排列方向排列,而且在多个上述第2带状电极的各个中沿着上述第1排列方向排列,
上述多个单元的各个所包括的上述第1主电极线的组包括不与上述第1焊盘连接的第1非连接线。
13.如权利要求12记载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其中,
上述多个单元的各个所包括的上述第2主电极线的组包括不与上述第2焊盘连接的第2非连接线。
14.如权利要求12记载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其中,
在上述第1带状电极的各个中,
多个上述第1主电极线的至少一部分分别具有至少1个通过2个第1间隙部而与其他部分断离的第1非连接线,
多个上述第1副电极线在上述第2排列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而配置,
各第1非连接线在由在上述第2排列方向上相互相邻的2个上述第1副电极线夹着的区域,与这2个第1副电极线隔开上述第1间隙部而配置。
15.如权利要求13记载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其中,
在上述第2带状电极的各个中,
多个上述第2主电极线的至少一部分分别具有至少1个通过2个第2间隙部而与其他部分断离的第2非连接线,
多个上述第2副电极线在上述第1排列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而配置,
各第2非连接线在由在上述第1排列方向上相互相邻的2个上述第2副电极线夹着的区域,与这2个第2副电极线隔开上述第2间隙部而配置。
16.如权利要求12至15中任一项记载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其中,
上述第1电极层具备第1基材,多个上述第1带状电极位于该第1基材的表面,
上述第2电极层具有第2基材,多个上述第2带状电极位于该第2基材的表面,
上述第2基材的背面重叠在上述第1基材的表面上,
上述透明电介质基板为上述第2基材。
17.如权利要求12至15中任一项记载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其中,
上述透明电介质基板由1个基板构成。
18.如权利要求12至15中任一项记载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其中,
上述第1电极层具备第1基材,多个上述第1带状电极位于该第1基材的表面,
上述第2电极层具备第2基材,多个上述第2带状电极位于该第2基材的表面,
上述第2基材的背面重叠在上述第1基材的背面上,
上述透明电介质基板包括上述第1基材以及上述第2基材。
19.一种触摸面板,其中,具备:
触摸传感器用电极,具备多个第1带状电极、多个第2带状电极、以及由上述第1带状电极和上述第2带状电极夹着的透明电介质基板;
覆盖层,对上述触摸传感器用电极进行覆盖;以及
周边电路,对上述第1带状电极与上述第2带状电极之间的静电容进行测定,
上述触摸传感器用电极为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记载的触摸传感器用电极。
20.一种显示装置,具备:
显示面板,显示信息;
驱动电路,驱动触摸面板;以及
上述触摸面板,使上述显示面板所显示的上述信息透射,
上述触摸面板为权利要求19记载的触摸面板。
CN201580001356.XA 2014-03-28 2015-03-25 触摸传感器用电极、触摸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053931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67614 2014-03-28
JP2014067614A JP6225793B2 (ja) 2014-03-28 2014-03-28 タッチセンサ用電極、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PCT/JP2015/059238 WO2015147099A1 (ja) 2014-03-28 2015-03-25 タッチセンサ用電極、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93196A CN105393196A (zh) 2016-03-09
CN105393196B true CN105393196B (zh) 2018-09-11

Family

ID=541956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1356.XA Active CN105393196B (zh) 2014-03-28 2015-03-25 触摸传感器用电极、触摸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9857931B2 (zh)
EP (1) EP2990916B1 (zh)
JP (1) JP6225793B2 (zh)
KR (1) KR101887925B1 (zh)
CN (1) CN105393196B (zh)
ES (1) ES2783275T3 (zh)
PT (1) PT2990916T (zh)
TW (1) TWI629630B (zh)
WO (1) WO201514709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38186B (zh) * 2015-10-08 2018-01-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电极结构、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8304089B (zh) 2015-12-08 2021-04-30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和一种触控显示设备
TWI559116B (zh) * 2015-12-09 2016-11-21 Egalax Empia Technology Inc 晶片內整合時脈產生器之充電泵
CN105760032B (zh) * 2016-01-29 2019-04-05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KR102337892B1 (ko) * 2016-03-31 2021-12-09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돌출형 전극이 형성된 터치 센서
KR101919554B1 (ko) * 2016-04-28 2018-11-1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06154651A (zh) * 2016-09-14 2016-11-2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
JP2018067228A (ja) * 2016-10-21 2018-04-26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
JP6518384B2 (ja) 2017-03-06 2019-05-2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タッチパネル用導電性シートおよびタッチセンサ
KR101960183B1 (ko) * 2017-09-07 2019-03-19 연세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초박막 터치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6932613B2 (ja) * 2017-10-30 2021-09-08 株式会社Vtsタッチセンサー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WO2019093045A1 (ja) 2017-11-13 2019-05-1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用導電部材、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導電部材
KR102561107B1 (ko) 2018-09-21 2023-07-2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표시장치
TWI696943B (zh) * 2019-03-20 2020-06-21 大陸商無錫變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可降低寄生電容之觸控面板
KR20200120821A (ko) * 2019-04-12 2020-10-2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센서 및 표시 장치
TWI704484B (zh) * 2019-07-31 2020-09-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顯示裝置
CN111238545B (zh) * 2020-01-17 2021-10-12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传感器、智能设备、传感方法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34091A (zh) * 2009-02-26 2012-01-25 3M创新有限公司 触摸屏传感器和具有低可见度的覆盖微图案的图案化基材
CN103294314A (zh) * 2013-05-17 2013-09-11 汕头超声显示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偏光功能的电容触摸屏
CN103403656A (zh) * 2010-10-26 2013-11-20 三元St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传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68661B2 (ja) * 2005-08-30 2010-10-27 株式会社ワコム 位置検出装置、位置入力装置、及び、コンピュータ
JP5174575B2 (ja) * 2008-07-31 2013-04-03 グンゼ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
US8717332B2 (en) * 2008-07-31 2014-05-06 Gunze Limited Planar element, and touch switch
CN102160020B (zh) * 2008-08-01 2014-02-05 3M创新有限公司 具有复合电极的触敏装置
US8599150B2 (en) * 2009-10-29 2013-12-03 Atmel Corporation Touchscreen electrode configuration
US8941395B2 (en) * 2010-04-27 2015-01-27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for sensing devices
JP5645581B2 (ja) * 2010-10-05 2014-12-2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
JP4897982B1 (ja) * 2011-01-13 2012-03-1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装置およびタッチ位置検出方法
US9338878B2 (en) * 2011-09-13 2016-05-10 Gunze Limited Touch panel
JP5822637B2 (ja) * 2011-10-12 2015-11-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
JP5812895B2 (ja) * 2012-02-28 2015-11-17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近接検出装置、近接検出方法、電子機器
KR101304891B1 (ko) * 2013-04-25 2013-09-06 주식회사 아나패스 커패시티브 터치 감응성 패널 및 이를 이용한 이동 단말
CN203405786U (zh) * 2013-04-28 2014-01-22 东莞宇龙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触摸屏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34091A (zh) * 2009-02-26 2012-01-25 3M创新有限公司 触摸屏传感器和具有低可见度的覆盖微图案的图案化基材
CN103403656A (zh) * 2010-10-26 2013-11-20 三元St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传感器
CN103294314A (zh) * 2013-05-17 2013-09-11 汕头超声显示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偏光功能的电容触摸屏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857931B2 (en) 2018-01-02
ES2783275T3 (es) 2020-09-17
JP2015191406A (ja) 2015-11-02
WO2015147099A1 (ja) 2015-10-01
JP6225793B2 (ja) 2017-11-08
KR20160051832A (ko) 2016-05-11
CN105393196A (zh) 2016-03-09
EP2990916B1 (en) 2020-02-26
TWI629630B (zh) 2018-07-11
EP2990916A1 (en) 2016-03-02
EP2990916A4 (en) 2017-03-01
KR101887925B1 (ko) 2018-08-14
TW201543322A (zh) 2015-11-16
PT2990916T (pt) 2020-04-08
US20160320879A1 (en) 2016-1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93196B (zh) 触摸传感器用电极、触摸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06415453B (zh) 触摸传感器用电极、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6610749B (zh) 触控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US8829926B2 (en) Transparent proximity sensor
CN105389063B (zh) 显示装置以及输入装置
CN106133665B (zh) 触摸面板以及电子设备
CN107229369A (zh) 检测装置以及带触摸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
CN104937527B (zh) 触摸传感器用电极、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2338945B (zh) 触摸液晶显示器及彩色滤光片基板
CN105278783B (zh) 显示装置
CN105786287B (zh) 触控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6371656B (zh) 显示装置
WO2007089485A1 (en) Capacitive sensing apparatus designs
US8305093B2 (en) Touch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CN106249972B (zh) 触摸屏、触摸面板、显示装置以及电子仪器
WO2013035370A1 (en) Capacitive touch sensor panel, capacitive touch sensor system including same, and information input-output device
CN106886326A (zh) 触控面板及位置检测方法
CN103577016B (zh) 输入装置以及带输入装置的显示装置
CN105094478B (zh) 显示装置
TWM342558U (en) Capacitive type touch panel
JP6391978B2 (ja) タッチセンサ用電極、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06233230B (zh) 触摸传感器用电极、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2541341A (zh) 指示体检测装置、位置检测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6292759U (zh) 触控感应组件
KR101368991B1 (ko) 터치패널센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717

Address after: Shiga, Japan

Applicant after: VTS- touch sensor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Toppan Printing Co., 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