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10299A - 用於產生紗線捲筒之機器的模組 - Google Patents

用於產生紗線捲筒之機器的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10299A
TW201510299A TW103118553A TW103118553A TW201510299A TW 201510299 A TW201510299 A TW 201510299A TW 103118553 A TW103118553 A TW 103118553A TW 103118553 A TW103118553 A TW 103118553A TW 201510299 A TW201510299 A TW 20151029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nding
yarn
module
machine
lateral s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85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16567B (zh
Inventor
Davide Maccabruni
Roberto Badi
Ezio Fanti
Original Assignee
Ssm Giudici S R 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sm Giudici S R L filed Critical Ssm Giudici S R L
Publication of TW2015102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102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65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656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70Other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yarn-winding machines
    • B65H54/72Framework; Casings; Cove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 Wire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模組包含於至少一操作前沿上相互對準的複數個捲繞台(1A)。每一捲繞台包含至少一饋給區(15),該至少一饋給區(15)用於朝向複數個對應的在下方之相互重疊的捲繞位置(17)饋給複數個紗線(F1;FC)。每一捲繞位置包含以下各者:用於一管的一支架(41),在該管上捲繞該等紗線中的一者來形成一捲筒(B3);與該正捲繞捲筒接觸之一電動化捲繞輥筒(43);及一橫過器件(45),其用以圍繞正形成之該捲筒的螺旋匝數而分配該紗線。該模組包含實質上垂直並正交於該等捲繞台之對準方向的橫向側構件(111)。亦提供平行於該等捲繞台之該對準方向的縱向桿(125),該等縱向桿(125)接合該兩個橫向側構件(111);及配置於該兩個橫向側構件(111)之間的用於促進組裝的一中間垂直結構(135)。

Description

用於產生紗線捲筒之機器的模組
本發明係關於對紗線處理機器之改良。更詳言之,本發明係關於用於捲繞紗線之捲筒的機器。
在紡織物領域中,詳言之在合成紗線的生產中,單紗經受各種製程,該等製程需要自供應捲筒解繞半成品紗線並將經處理紗線重繞於引出捲筒上。舉例而言,在包含彈性體紗線核心及締捲包芯紗中之包芯物的締捲及/或複合紗線的生產中,使用具備根據一或兩個操作前沿對準之複數個捲繞台的機器,向該等捲繞台饋給待締捲紗線,該紗線沿著饋給路徑締捲且接著在必要時在交織噴嘴中與彈性體紗線耦接以產生捲繞於單獨捲筒上的複合紗線。此類型之機器包含相互相鄰且沿著操作前沿對準的大量捲繞台。每一捲繞台可包含一或多個相互重疊之引出或捲繞位置。
用於產生複合紗線之締捲及交織機器在EP-1551745、EP-1411014及EP 1689664中進行描述。用於在每一捲繞台中在複數個相互重疊之引出或捲繞位置的情況下產生交織紗線的機器描述於EP 1448819中。
本發明係關於對支撐結構之改良,且詳言之係關於對此類型之機器之框架或負荷承載結構的改良,以增加其機械強度及/或簡化其組裝。
根據有利具體實例,提供一種用於產生紗線之捲筒之一機器的模組,該模組包含在至少一操作前沿上相互對準的複數個捲繞台,其中: 每一捲繞台包含至少一饋給區,該至少一饋給區用於朝向複數個對應的在下方之相互重疊的捲繞位置饋給複數個紗線;每一捲繞位置包含以下各者而以圍繞正形成之該捲筒的螺旋匝數來分配該紗線:用於一管的一支架,在該管上捲繞該等紗線中的一者來形成一捲筒;與該捲繞捲筒接觸之一電動化捲繞輥筒;及一橫過器件。
該模組亦包含:實質上垂直且正交於該等捲繞台之對準方向的兩個橫向側構件;平行於該等捲繞台之該對準方向的縱向桿,其接合該兩個橫向側構件;及用於促進組裝之一中間垂直結構,其配置於該兩個橫向側構件之間且有利地掛接於該等縱向桿上且由該等縱向桿支承。因此組態之結構可容易且快速地進行組裝,且使得獲得一堅固結構成為可能,在該堅固結構上,可組裝大量相互重疊之引出或捲繞位置,以便減少機器的佔據面積。中間垂直結構由連接橫向側構件的桿支撐且並不直接在底板上。為此,桿有利地配置於橫向側構件之下部區域中。
在有利之具體實例中,橫向側構件具備底板停置腳座。
在實際具體實例中,橫向側構件及中間垂直結構由金屬片製成。兩種組件皆可由單件切割片材或接合至彼此的一件以上(例如,兩件)切割片材製成。
有利地,橫向側壁及/或中間垂直結構在模組之提供工作前沿的每一側上各自具備複數個臂。有利地,每一側構件之每一側上且中間垂直結構之每一側上之臂的數目對應於各別操作前沿上的重疊之捲繞位置的數目。
本發明亦係關於藉由組裝上文描述之類型之複數個模組而製成的機器。在一些具體實例中,兩個連續模組可共用單一中間垂直橫向側構件。在當前較佳具體實例中,每一模組可具有兩個側構件,且連續模組將相鄰,其中各別兩個垂直側構件相互相鄰。以此方式,每一模組可經 完全掛接,且兩個或兩個以上模組可隨後經組裝以形成完整之機器。
藉由垂直橫向側構件及中間垂直結構之結構,有可能獲得機器之軸的精準對準的優點。如下文將描述,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機器可具有非常大量軸(例如,24個軸),該等軸平行於機器的操作前沿延伸。當機器之連續模組肩並肩置放且在最終對準情況下經組裝時,在機器之各種模組上之軸的精準對準既減少生產成本又減少安裝時間。
根據一些有利具體實例,機器為締捲機器。在具體實例中,締捲機器包含(例如)呈一或多個紗架之形式的用於起始紗線之捲筒的支架。在起始紗線之捲筒的支架與各別捲繞台之間,有利地配置有饋給至機器的紗線之締捲構件。締捲構件可包含一或多個烘箱、一或多個冷卻區、一或多個加撚或假撚構件、一或多個饋給輥筒,其中沿著各別紗線之路徑串聯置放的輥筒之周邊速度受到可選差分控制,以便定義張緊區或鬆弛區或其組合。舉例而言,沿著紗線之饋給路徑,提供烘箱,繼之以冷卻區,在冷卻區下游定位有假撚構件。在假撚構件下游,可提供具有受控速度的一個、兩個、三個或三個以上電動化饋給輥筒。饋給輥筒中之每一者可有利地與空轉輥筒相關聯,以定義紗線的饋給輥隙,每一輥隙藉由兩個相鄰輥筒形成,兩個相鄰輥筒中之一者較佳經電動化,且另一輥筒為空轉的。
將藉由以下描述及隨附圖式來更好地理解本發明,隨附圖式展示本發明之非限制性例示性具體實例。更詳言之,在圖式中:圖1展示體現本發明之機器的總體立體正投影視圖;圖2展示沿著圖1之線II-II獲得的橫截面;圖3展示圖2之中心部分的放大圖;圖4展示機器之一部分的沿著圖3之線IV-IV獲得的視圖;圖5展示圖4之在彈性體紗線之捲筒處的放大圖; 圖6A至圖6C展示用於支撐並替換在不同操作位置處之彈性體紗線之捲筒的系統之立體正投影視圖;圖7展示機器之頭端上的馬達驅動器之正視圖;圖8展示機器之模組的橫向側構件之正視圖;圖9展示不同具體實例中機器之模組的橫向側構件的正視圖;圖10展示用於促進組裝之中間垂直結構的正視圖;圖11展示機器之單一模組之構架或負荷承載結構的立體正投影視圖。
例示性具體實例之以下詳細描述係指隨附圖式。不同圖式中之相同參考數字識別相同或類似元件。另外,圖式未必按比例繪製。又,以下詳細描述並不限制本發明。替代地,本發明之範疇藉由附加申請專利範圍來定義。
貫穿說明書對「一個具體實例」或「一具體實例」或「一些具體實例」的參考意謂,結合具體實例描述之特定特徵、結構或特性包括於所揭示標的的至少一具體實例中。因此,片語「在一個具體實例中」或「在一具體實例中」或「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貫穿本說明書在各種地方的顯現不一定指相同具體實例。另外,在一或多個具體實例中,特定特徵、結構或特性可以任何合適方式組合。
圖1展示可能之具體實例中的根據本發明之機器的示意性且簡化之立體正投影視圖。機器總體上藉由1來指示,且具有總體上且示意性地藉由3指示的複數個捲繞台,該等捲繞台根據對準方向A對準,機器1沿著該對準方向A延伸。在有利具體實例中,機器具有配置於機器之縱向延伸部之相反兩側上的兩個操作前沿3A、3B,一系列捲繞台位於操作前沿3A、3B中之每一者上,兩個系列的捲繞台關於中線實質上對稱。在一些具體實例中,在機器1之頭端處,提供電外殼5,在該電外殼5中,可收 容電及電子邏輯、未更詳細地描述的控制及供電器件,及如下文更詳細地描述的控制機器之旋轉軸的馬達驅動器。
在每一機器前沿3A、3B前方,配置各別系列之紗架,該等紗架於圖1中分別標記為7A及7B。以已知方式,紗架7A、7B包含用於起始紗線之捲筒的支架,該起始紗線待經處理且捲繞,從而視需要形成由包芯紗與彈性體紗線組成的複合紗線。
在紗架7A、7B與根據操作前沿或前沿3A、3B對準之捲繞台3之間,有利地提供用於饋給自位於紗架7A、7B中之捲筒解繞且被饋給至下文更詳細地描述的機器1之操作構件之紗線的路徑9A、9B。
圖2展示可能具體實例中的機器1的沿著圖1的線II-II獲得的截面。在所說明實例中,紗架7A、7B包含可根據雙向箭頭f8移動的複數個走錠紡車8A、8B,以促進其相對於機器1之垂直中線P-P的移動。B1指示掛接於紗架7A、7B上的起始紗線捲筒,其紗線F1將在機器1中進行處理。
來自紗架7A、7B之捲筒B1的紗線F1被饋給至配置於紗架7A、7B上方的各別饋給輥筒11、13,且來自捲筒B1的紗線自饋給輥筒11、13被饋給至沿著紗線之路徑9A、9B(圖1)定位的締捲烘箱13A、13B。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烘箱13A、13B自底部朝向頂部且自紗架朝向在圖2中分別藉由3A及3B指示的操作前沿而配置。在烘箱13A、13B下游,可定位表面從而在達到拉伸及/或假撚區之前對紗線進行冷卻及/或導引,如下文所描述。
圖3展示機器之中心區的放大圖。在此圖中,單一捲繞台之主要組件在根據正交於捲繞台之對準方向A的垂直平面的截面中可見。圖4展示限於捲繞台之一個部分的操作前沿3A、3B中之一者的正視圖。在有利具體實例中,機器1之數個台被劃分成模組,該等模組中的每一者包含 給定數目個捲繞台,每一捲繞台又在機器1之每一前沿3A、3B上包含給定數目個捲繞位置。如詳言之圖4中所說明,機器1的單一模組包含沿著方向A對準的四個捲繞台1A。
在圖3中,對於每一操作前沿3A、3B,展示來自各別紗架7A、7B之複數個紗線F1中之每一者的路徑。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機器1之每一捲繞台1A包含饋給區15,來自紗架7A、7B之紗線F1行進穿過該饋給區15以朝向複數個在下方的捲繞位置17進行饋給。
如上文在所說明具體實例中所提及,在每一捲繞台1A中,提供分別藉由17A、17B、17C及17D(自最高位置開始至最低位置)指示的四個相互重疊捲繞位置17。
在說明於圖3及圖4中的具體實例中,如下文將更好地解釋,自饋給區15起,四個複合紗線FC被朝向四個在下方的捲繞位置17A至17D饋給,每一複合紗線FC由來自紗架7A、7B之各別四個起始紗線F1中之一者與對應彈性體紗線F2的組合形成。彈性體紗線被從藉由B2指示之彈性體紗線的各別捲筒平行於紗線F1饋給,且收容於每一台1A的饋給區15內。又參見圖5的放大圖。
在所說明具體實例中,由於每一捲繞台1A包含四個重疊捲繞位置17A至17D,因此在每一捲繞台1A中,提供四個捲筒B2從而並行地饋給四個彈性體紗線F2,彈性體紗線F2以下文所描述之方式借助於四個對應包芯紗F1包芯。
在每一捲繞台1A中,提供配置於饋給區15之上部部分中的假撚單元19。已知曉假撚單元19,且本文中將不進行詳細描述。有利地,每一捲繞台1A之假撚單元19的數目等於自各別紗架7A、7B朝向機器1之操作前沿饋給的紗線F1的數目。
在饋給區15中,亦提供導引輥筒21,一個導引輥筒21用 於每一紗線F1,導引輥筒21使紗線F1轉向各別對饋給輥筒23、25。在一些具體實例中,使輥筒23電動化,同時輥筒25為空轉的。在圖3中,兩個輥筒23、25被表示為彼此隔開,但必須理解,在機器1之有效操作期間,輥筒23、25之間的距離使得兩個輥筒相互接觸,且形成輥隙,夾緊於輥筒23、25之間的紗線F1通過該輥隙。以此方式,電動化輥筒23之受控旋轉使得紗線F1被朝向在下方的構件饋給。輥筒23及25可具有軸向延伸以便嚙合單紗F1,如在所說明實例中所說明(圖4)。以此方式,每一紗線F1經夾緊,且由各別對輥筒23、25來拉動。輥筒23可有利地裝設於共同驅動軸23A上,同時輥筒25可在自動紡錘上關於彼此獨立地受到支撐。
亦將有可能的是,使用具有較大軸向尺寸的輥筒23及/或25,使得單一對輥筒23、25(或一個輥筒23及複數個輥筒25,或單一輥筒25及複數個輥筒23)與平行地饋給之若干紗線F1嚙合。
如詳言之在圖3中可看出,每一紗線F1遵循自該對饋給輥筒23、25朝向其他對輥筒27、29的幾乎垂直路徑,該其他對輥筒27、29配置於低於該對輥筒23、25的位置中。有利地,輥筒27、29中之一者(例如,輥筒27)經電動化,而另一輥筒(例如,輥筒29)為空轉的。在圖3中,輥筒27、29被說明為隔開,但必須理解,在機器之有效操作期間,輥筒27、29相鄰於彼此,使得紗線F1夾緊於輥筒27、29之間、藉由輥筒27之旋轉拉動。參考數字27A指示電動化輥筒27可掛接於共同驅動軸。
在該對輥筒27、29之下游,路徑延伸,沿著該路徑,紗線F1與自對應捲筒B2饋給的彈性體紗線F2一起前進。
如上文所提及,在包含四個捲繞位置17A至17D之每一捲繞台1A中,提供由各別支架20支撐的四個彈性體紗線捲筒B2,其在下文特定參看圖6A至圖6C更詳細地描述。每一支架20可固持彈性體紗線F2之各別捲筒B2使之與電動化解繞輥筒22接觸。如下文將闡明,每一支架 20可移動以將捲筒B2移動遠離電動化解繞輥筒22,且執行操作以移除用盡之捲筒B2且用彈性體紗線F2的新捲筒B2替換用盡之捲筒B2,或執行其他操作。
與彈性體紗線F2之捲筒B2相關聯的解繞輥筒22可掛接於共同驅動軸22A上。
在說明於圖3中的具體實例中,紗線F1及F2的平行路徑通過交織噴嘴31,在交織噴嘴31中彈性體紗線F2以已知方式藉由包芯紗F1包芯。此包芯紗可實際上由(例如)具有測微橫截面之複數個長絲組成。在通過交織噴嘴31時,形成包芯紗F1之長絲以或多或少常規的方式對彈性體紗線F2包芯。
因此,自交織噴嘴31遞送由被包芯有包芯紗F1之彈性體紗線F2的組合形成之複合紗線FC。
在交織噴嘴31之下游,對於每一複合紗線FC,可提供(例如)由陶瓷製成的紗線導件33,複合紗線FC通過紗線導件33。在紗線導件33之下游,複合紗線FC之路徑延伸穿過形成於其他對輥筒35與37之間的輥隙。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輥筒35可經電動化,且輥筒37可為空轉的。輥筒35可掛接於共同驅動軸35上。空轉輥筒37可關於彼此受到獨立支撐。
在圖3之示意性表示中,輥筒35及37被說明為彼此隔開,其間的距離大於在機器之操作期間的有效距離。實際上,在有效操作期間,輥筒35及37相鄰於彼此以形成複合紗線FC的饋給輥隙。夾緊於輥筒35與37之間的複合紗線FC藉由電動輥筒35之旋轉來拉動,且隨後沿著可延伸(例如)穿過其他紗線導件38及39的路徑前進。以已知方式,在紗線導件38與39之間,可提供用於向紗線注油的系統。
在相對於交織噴嘴31及該對輥筒35、37的較低高度,配置四個相互重疊之捲繞位置17A至17D。饋給四個重疊捲繞位置17A至17D 之四個複合紗線FC的路徑自各別對輥筒35、37向下延伸,使得形成於每一捲繞台1A中之四個複合紗線FC中的一者被饋給至每一捲繞位置17A至17D。在圖3之圖中,饋給至四個捲繞位置17A至17D之四個複合紗線FC分別由FCA、FCB、FCC及FCD來指示。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每一捲繞位置17A至17D可包含用於各別捲繞管T的支架41,在捲繞管T上,形成複合紗線FC的捲筒B3。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提供於每一捲繞位置17A至17D中的對應捲繞輥筒43將根據箭頭fB3的捲繞運動賦予給各別捲筒B3。在圖3中,四個捲繞位置17A至17D之支架41藉由參考數字41A至41D來標註,且類似地,四個捲繞位置17A至17D的電動化捲繞輥筒藉由43A至43D指示。
在說明於圖3中的條件下,每一支架41A至41D經定位以便在相對於各別電動化輥筒43A至43D的較大高度處支撐各別捲筒B3。此外,在複合紗線FC的有效捲繞期間,支架41A至41D之位置使得正形成之捲筒B3的外表面維持與各別電動化捲繞輥筒43A至43D接觸並壓抵在該輥筒43A至43D上。以此方式,正形成之捲筒B3歸因於各別電動化捲繞輥筒43A至43D與外表面(最初為管T的外表面且接著為正形成之捲筒B3的外表面)之間的摩擦而維持旋轉。
每一捲繞位置17A至17D可有利地包含用以使紗線FC沿著各別捲筒B3之軸向延伸部均一地分配的橫過器件,從而在捲繞期間賦予紗線平行於管T之捲繞軸線的往復運動。橫過器件總體上藉由用於四個捲繞位置17A至17D的45A至45D示意性地指示,該等捲繞位置17A至17D位於機器1的每一操作前沿上的每一捲繞台1A處。
在有利具體實例中,上文所描述的機器1之每一前沿3A、3B的電動化旋轉構件可藉由連續軸來操作,該等連續軸自機器1之兩個相對頭端中的一者延伸至另一者。連續軸意欲作為機械構件,該等機械構件 亦可由借助於適當接頭連接至彼此的若干部分、段或零件來組成,但其有利地且較佳地藉由定位於頭端5處之每一軸的單一馬達來旋轉。
實際上,沿著機器1之每一操作前沿3A、3B定位的電動化旋轉構件係如下:包芯紗F1之饋給輥筒23;與彈性體紗線F2平行之包芯紗F1的饋給輥筒27;複合紗線FC之電動化饋給輥筒35;彈性體紗線F2之解繞輥筒22;四個引出或捲繞位置17A至17D之電動化捲繞輥筒43A至43D;及最終每一操作前沿3A、3B上的四個重疊捲繞位置之橫過器件單元45A至45D的四個驅動軸。圖7展示機器1之頭端5上用於操作上文指示之電動化旋轉構件的電馬達的可能且有利配置。
更詳言之,參看圖7,對於機器1之每一前沿3A、3B,提供第一電馬達51以控制共同軸23A的旋轉,在該軸23A上,裝設包芯紗F1的電動化饋給輥筒23。
有利地,在馬達51下方,可提供其他馬達53從而用於旋轉驅動軸22A,在該驅動軸22A上,裝設彈性體紗線B2之捲筒的解繞輥筒22。
裝設有饋給輥筒27的軸27A可藉由第三馬達55來旋轉。
有利地,在一些具體實例中,第四馬達57使裝設於軸35A上的輥筒35旋轉。
以此方式,有可能獨立地控制饋給輥筒23、27及35以及解繞輥筒22的旋轉速度。
機器1之每一前沿3A、3B上的四個捲繞位置17A至17D的電動化捲繞輥筒43至43D可有利地藉由一對馬達操作,該對馬達中之每一者使兩個相鄰捲繞位置之捲繞輥筒的兩個操作軸旋轉。在一些具體實例中,馬達59使上面裝設有捲繞位置17A及17B的捲繞輥筒43A及43B的軸61及63旋轉。有利地,在一些具體實例中,可提供無端可撓性構件,例如帶,較佳齒形帶65,該齒形帶65將運動自共同馬達59傳輸至兩個實質上 平行的軸61及63,使得該系列電動化捲繞輥筒43A及43B以實質上同步的方式旋轉。
可提供定位於馬達59下方之另一馬達67以使分別裝設有電動化捲繞輥筒43C及43D的軸69及71旋轉。無端可撓性構件(例如,齒形帶73)可將運動自馬達67傳輸至兩個軸69及71。以此方式,獲得捲繞位置17C及17D之電動化捲繞輥筒43C及43D的同步旋轉。
在有利具體實例中,另一馬達75使控制第一捲繞位置17A之橫過器件45A之軸77以及第二捲繞位置17B之橫過器件45B的第二操作軸79旋轉。可撓性構件(例如,齒形帶81)將運動自馬達75傳輸至橫過器件45A、45B的驅動軸77、79。因此,此等驅動軸77、79由共同馬達75同步地控制。
類似地,可提供另一馬達83以使捲繞位置17C之橫過器件45C的驅動軸85及捲繞位置17D之橫過器件45D的操作軸87旋轉。無端可撓性構件(例如,齒形帶89)可經提供以同步操作驅動軸85及87,使得同步地控制橫過器件45C及45D。
實際上,在此有利具體實例中,捲繞位置17A至17D被劃分成兩個群組,其分別包含捲繞位置17A、17B及捲繞位置17C、17D。每一對捲繞位置的對準包含相對於另一對捲繞位置的對準之操作馬達獨立的操作馬達。馬達59、75控制捲繞位置17A、17B之移動構件(捲繞輥筒及橫過器件),而馬達67及83操作捲繞位置17C、17D的移動構件(捲繞輥筒及橫過器件)。
可相對於馬達67、83獨立地控制馬達59、75,以便能夠將以下事實考慮在內:複合紗線FC的自藉由輥筒35、37定義之輥隙至各別捲繞捲筒B3的饋給路徑歸因於各別捲繞捲筒B3配置於的高度而具有大大不同的長度。藉由對馬達59、75且對馬達67、83獨立地起作用,有可能抵 消紗線FC之饋給條件的變化,以便儘管饋給路徑具有不同長度仍可獲得彼此實質上相同的捲筒B3。實際上,有可能相對於捲繞輥筒43A、43B之旋轉速度修改捲繞輥筒43C、43D的旋轉速度且又相對於橫過器件45A、45B之對應速度修改橫過器件45C、45D的往復運動的速度。速度之變化可抵消沿著紗線FC的自輥筒35、37之間的輥隙與各別捲筒B3上之捲繞點的具有變化長度之路徑產生的不同饋給張力。
將獨立馬達驅動用於兩個重疊對之引出單元允許達成其他優點。詳言之,因此組態之機器允許沿著兩個分離路徑並行地饋給並處理兩個紗線,且將兩個紗線引出於單一最終捲筒B3上。因此,在包含四個引出單元及四個紗線路徑的每一區段中,將使用所有四個路徑但僅使用兩個引出單元以並行地形成兩個捲筒,在兩個捲筒中的每一者上捲繞兩個紗線。當機器以此方式操作時,兩個馬達驅動器中之一者及由其控制之所有構件可保持停頓。
根據有利具體實例,為了獲得彈性體紗線F2之捲筒B2的更緊湊配置,在此等捲筒B2之支架20的組態中採用特定措施。實際上,有利地是將彈性體紗線F2之所有捲筒B2配置於同一高度,以防止各種彈性體紗線F2向交織噴嘴31之饋給條件的差異。為此目的,支架20必須經組態,使得在對應於引出捲筒B3的軸向尺寸之佔據面積中,配置彈性體紗線B2的四個捲筒。以此方式,為了有利於複合紗線FC之各種捲筒B3的產生條件之均一性,彈性體紗線F2之捲筒可實質上彼此同軸地置放,且因此可對於四個彈性體紗線F2中的每一者定義實質上相同之路徑,該等彈性體紗線F2饋給至四個在下方的引出位置。
為了在藉由新捲筒替換用盡之捲筒的步驟中促進對彈性體紗線B2之捲筒的處置且又(例如)在彈性體紗線的意外斷裂的狀況下,在需要恢復饋給時,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提供了圖3中之支架20的特定形式。 現將以立體正視圖且以不同操作位置特定參看圖6A至圖6C來描述支架20之具體實例的額外結構及功能細節,圖6A至圖6C展示配置有支架20的區的一部分。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每一支架20包含約束至機器1之固定結構93的臂91。有利地,每一臂91可在91A中樞轉至結構93,且可具備根據圍繞支點91A之雙向箭頭f91的有限樞轉之移動。
圖6A及圖6B憑藉實例展示處於兩個不同角度位置的臂91。在圖6A中,臂91置放於角度位置中,使得彈性體紗線F2之各別捲筒B2的外表面與解繞輥筒22之外圓柱表面接觸。在此條件下,解繞輥筒22的旋轉經由摩擦引起捲筒B2在解繞方向上的旋轉。必須理解,在捲筒B2與解繞輥筒22接觸時,臂91位於的位置依據捲筒B2之直徑而發生變化。由於此捲筒之直徑由於彈性體紗線F2之消耗而減低,因此臂91由於重力向下旋轉(亦即,樞轉),從而維持捲筒B2之外表面與解繞輥筒22之外表面之間的接觸。
圖6B展示彈性體紗線F2之捲筒B2之支架20的臂91之最大提昇的位置。在此位置中,彈性體紗線F2之各別捲筒B2的核心或凸緣A2經定位,從而緊靠藉由成塊於機器之固定結構93上之較佳在可借助於(例如)螺釘99及槽100調整的角度位置的各別托架97支承的各別制動系統95。托架97之角度位置的調整允許制動系統95之位置經調適至彈性體紗線F2之捲筒B2的凸緣或核心A2的直徑之尺寸。
在圖6B之位置中,與制動系統95相抵地按下捲筒B2的凸緣或核心A2使得捲筒B2之旋轉被停止(例如,在捲筒被耗盡且必須經替換時),或執行操作(例如,為了在斷裂之後恢復彈性體紗線的饋給)。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每一臂91之向上樞轉移動可藉由各別致動器103(例如,氣動或液壓類型之活塞-汽缸致動器)來賦予。可簡單 地經由重力獲得遵循捲筒之直徑之減少的逐漸降低移動。
在有利具體實例中,每一支架20之每一臂91支承可抽出元件105,其承載各別捲筒B2的支撐構件,例如,長柄或其類似者。可抽出元件105可有利地具備抓握把手105M,在其與把手105M相反之末端處被約束至拉桿或紡錘105A,長柄105C或其他構件經約束從而與彈性體紗線F2的捲筒B2嚙合。
可有利地在可設置於臂91中的導件91G中導引可抽出元件105。在一些具體實例中,對於本文中所說明之臂中的一者,每一可抽出元件105可根據雙向箭頭f105根據實質上平行於臂91之延伸部的方向移動,以交替地採用如圖6A及6B中所展示的縮回位置及如圖6C中所展示的抽出位置。在根據雙向箭頭f105之移動中,可抽出元件105支承捲筒B2。捲筒B2可因此經平移,直至捲筒B2被支承到其軸線處在由在各別解繞位置中彼此共軸地定位的其他捲筒B2佔用的體積外部的程度。在圖6C中,可看出可抽出元件105中之一者的抽出如何引起面向彼此之捲筒B2之軸線的偏移,使得處於距臂91之支點91A最遠之位置的捲筒B2可藉由平行於其支撐軸線20的移動來移開而不與相鄰捲筒干涉。
此組態允許處於解繞位置的數對捲筒B2在軸向方向上彼此極其靠近地配置,如在圖4中可看出。每一對之捲筒B2之間的軸向方向上的距離小於在不與相對捲筒干涉的情況下僅藉由軸向移動將允許移開並插入捲筒的距離。此等移動係藉由借助於可抽出元件105根據方向f105移動每一捲筒B2直至將捲筒帶至由保持於原始位置中之同軸捲筒佔用的體積外部來獲得。在已執行了抽出移動之後,根據箭頭f105抽出之捲筒可藉由平行於其軸線的移動來移除,且藉由新捲筒B2替換。
自上文可理解,機器1之總體結構經組態以便將大量組件集中於減少之空間中,其中重疊多個解繞及捲繞構件以便佔用有限底板空 間。此情形引起機器之負荷承載結構的生產上的顯著困難。根據有利具體實例,藉由採用形成機器框架之各別金屬件的特定組態來促進負荷承載結構的組裝。圖8至圖11展示與機器1之單一模組之框架相關的組件。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機器1之模組包含兩個橫向側構件,其在所掛接配置中垂直地配置,且其可各自如圖8或圖9中所指示而組態。機器1之兩個相鄰模組可具有共同的中間側構件。較佳地,每一模組將具有兩個各別側構件,當模組經依序掛接時,該兩個側構件配置於相互相鄰的位置。因此,機器之垂直側面板的總數目取決於形成機器1之模組的總數目。
在圖8及圖9中,橫向側構件標記為111。在有利具體實例中,側構件111由金屬片製成。在圖8中,橫向側構件111由沿著界面I相互接合之兩個部分(分別為上部部分111A及下部部分111B)形成。在其他具體實例中,如(例如)圖9中所展示,側構件111可由單一連續金屬片製成。在展示於圖3中之具體實例中,使用具有展示於圖9中之類型的連續垂直側構件111,亦即,以單件形式製成。
橫向側構件111可具有開口或槽113、115、117,其兼具減輕重量且使用於上文所描述之旋轉構件之操作的軸通過的功能。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垂直側面板111在兩個側上具有臂121。如詳言之亦自圖3可理解,四個捲繞位置17A至17D之橫過器件單元45A至45D可掛接於臂121處。
沿著側構件111之下部邊緣111B,可提供凹座111C,在該等凹座111C內,插入有縱向桿125的末端,該等縱向桿125平行於機器1之捲繞台1A的對準方向A延伸,且其接合垂直橫向側構件111。
每一垂直橫向側構件111可具備腳座127,從而將垂直橫向側構件111支撐於底座上。在圖11中,藉由四個支撐腳座來表示機器1的 單一模組之框架。如圖3中可觀測到,屬於機器1之兩個連續模組的兩個相互相鄰垂直橫向側構件111有利地具有交錯腳座,以防止一個側構件之腳座與相鄰側構件之彼等腳座干涉。
定界說明於圖11中之框架之部分的兩個相鄰垂直橫向側構件111可不但藉由兩個下部水平桿125而且藉由兩個交叉繫桿129接合。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可將水平縱向元件131配置於垂直橫向側構件111之間,水平縱向元件131在其末端處約束至兩個各別垂直橫向側構件111。有利地,在機器1之每一操作前沿3A、3B處,可提供與捲繞位置17A至17D所配置在之層級之數目相同的數目個水平縱向元件131。因此,在所說明實例中,單一模組之框架具有八個水平縱向元件131,每一前沿有四個水平縱向元件131。縱向元件131有利地用以掛接定位於機器1之兩個操作前沿3A、3B上之各種捲繞位置17A至17D的捲繞捲筒B3的支架41A至41D。
在有利具體實例中,為了促進機器1之每一模組之框架的組裝且支撐捲繞位置之構件的重量,在兩個垂直橫向側構件111之間可置放中間垂直結構135從而促進組裝。在圖10中單獨說明用於促進組裝之此等垂直中間結構135中的一者。在一些具體實例中,類似於側構件111,用於促進組裝之中間垂直結構135可由金屬片組成。在一些具體實例中,用於促進組裝之中間垂直結構135可具有複數個橫向臂135A。在所說明具體實例中,在中間垂直結構135之每一側上提供四個橫向臂135A以用於促進組裝。實際上,用於促進組裝之中間垂直結構135之每一側上的橫向臂135A的數目可與機器1之每一操作前沿上的捲繞位置17A至17D的數目相同。
下部臂135A亦用以將用於促進組裝之中間垂直結構135約束至縱向桿125。
有利地,用於促進組裝之中間垂直結構135的每一臂135A 可用以約束各別縱向元件131,從而簡化並促進機器之框架的組件及由此框架支撐之機械構件的組裝,且加強水平縱向元件121,該水平縱向元件121支撐由正捲繞之捲筒B3且由相關支架表示的高重量。
在參看所附圖示描述之具體實例中,機器包含締捲、假撚及拉伸系統(烘箱13A、13B,假撚單元19及饋給輥筒),且經組態以產生藉由組合彈性體紗線與包芯紗獲得的複合紗線FC。為此目的,提供用於彈性體紗線F2之捲筒B2及交織噴嘴的支架20。在其他具體實例中,機器可具有更簡單組態,該組態具有僅締捲、拉伸及假撚部件,但無彈性體紗線F2的饋給。在此狀況下,可省略支架20及解繞輥筒22。可維持交織噴嘴以藉由使經締捲紗線F1之體積增加的空氣射流來處理經締捲紗線F1。在其他具體實例中,亦可自機器省略交織噴嘴。在此狀況下,單一紗線F1經締捲從而通過烘箱9A、9B,且經受假撚且在於捲筒B3中進行捲繞之前拉伸。
在其他具體實例中,彈性體紗線B2之捲筒及相關饋給構件可配置於紗架7A、7B的區中。

Claims (19)

  1. 一種用於產生紗線之捲筒之一機器的模組,該模組包含在至少一操作前沿上相互對準的複數個捲繞台,其中:每一捲繞台包含至少一饋給區,所述體給區用於朝向複數個對應的在下方之相互重疊的捲繞位置饋給複數個紗線;每一捲繞位置包含以下各者:用於一管的一支架,在該管上捲繞所述紗線中的一者來形成一捲筒;與該捲繞捲筒接觸之一電動化捲繞輥筒;及一橫過器件,其用以圍繞正形成之該捲筒的螺旋匝數而分配所述紗線;提供兩個橫向側構件,所述兩個橫向側構件實質上垂直且正交於所述捲繞台之對準方向,且其藉由平行於所述捲繞台之該對準方向的縱向桿相互連接;所述橫向側構件具備停置於底板上的腳座;其特徵在於:進一步包含用於促進組裝的一中間垂直結構,該中間垂直結構配置於所述兩個橫向側構件之間、掛接於所述縱向桿上且由所述縱向桿支撐。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模組,其中該模組包含兩個相對的操作前沿。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模組,其中該中間垂直結構及所述側構件由金屬片製成。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或第3項之模組,其中該中間垂直結構包含在該中間垂直結構之每一側上的複數個側臂,所述臂之數目等於在該模組之每一操作前沿上的所述捲繞位置之數目。
  5. 如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一或多項之模組,其中所述縱向桿被約束至所述橫向側構件的下部邊緣。
  6. 如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一或多項之模組,其中所述兩個橫向側構件藉 由至少一繫桿進一步連接至彼此。
  7. 如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一或多項之模組,其中所述兩個橫向側構件藉由兩個交叉繫桿進一步連接至彼此。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或第7項之模組,其中該中間垂直特徵具有所述繫桿延伸穿過的一中心孔隙。
  9. 如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一或多項之模組,其中用於停置於該底板上的所述腳座於一交錯位置中掛接於所述橫向側構件上,以防止相互對準之模組的相鄰橫向側構件的該腳座彼此干涉。
  10. 如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一或多項之模組,其中每一橫向側構件由重疊於彼此上且受約束於一共面組態的至少兩個部分來形成。
  11. 如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一或多項之模組,其中所述橫向側構件中之每一者具有該紗線之饋給構件及捲繞構件的支撐臂。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模組,其中該模組包含在所述兩個橫向側構件之間延伸且連接至所述兩個橫向側構件的複數個縱向連接元件,沿著所述複數個縱向連接元件中的每一者來配置紗線捲繞單元。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模組,其中所述縱向連接元件配置於在所述縱向側構件上產生之各別支撐臂之間。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或第14項之模組,其中所述縱向連接元件借助於該中間垂直結構的對應側臂而約束至該中間垂直結構。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第13項或第14項之模組,其中所述連接元件中之每一者支撐用於管的複數個支架,各別紗線捲繞於所述管上以形成所述捲筒。
  16. 一種用於產生紗線之捲筒的機器,該機器包含彼此對準的根據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之一或多項的複數個模組。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機器,其中該機器包含紗線締捲構件。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機器,其中所述紗線締捲構件包含以下構件中的一或多者:加熱烘箱;冷卻構件;加撚或假撚單元;電動化拉伸或鬆弛輥筒。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機器,其中該機器在每一捲繞位置中包含用於彈性體紗線之捲筒的支架及用於將一彈性體紗線與一締捲紗線接合至彼此的交織噴嘴。
TW103118553A 2013-05-29 2014-05-28 用於產生紗線捲筒之機器的模組 TWI6165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FI2013A000127 2013-05-29
IT000127A ITFI20130127A1 (it) 2013-05-29 2013-05-29 "un modulo per una macchina per la produzione di bobine di filo"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0299A true TW201510299A (zh) 2015-03-16
TWI616567B TWI616567B (zh) 2018-03-01

Family

ID=48793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8553A TWI616567B (zh) 2013-05-29 2014-05-28 用於產生紗線捲筒之機器的模組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3003938B1 (zh)
JP (1) JP6401783B2 (zh)
CN (1) CN105392724B (zh)
IT (1) ITFI20130127A1 (zh)
TW (1) TWI616567B (zh)
WO (1) WO20141914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57869B (zh) * 2017-03-29 2022-03-15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一种具有卷绕设备的假捻变形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148B2 (zh) * 1973-11-27 1977-01-05
JPS5220575B2 (zh) * 1973-11-29 1977-06-04
JPS5144222B2 (zh) * 1973-11-29 1976-11-27
CH579644A5 (zh) * 1973-11-29 1976-09-15 Daiwa Spinning Co Ltd
IT1095319B (it) * 1978-04-24 1985-08-10 Marzoli & C Spa Incastellatura a singole sezioni strutturali per macchina di filatura,ritorcitura e simile
DE3828323A1 (de) * 1988-08-20 1990-02-22 Fritz Stahlecker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aufnehmen eines fadenendes einer spule beim anspinnen
DE3921274A1 (de) * 1989-06-29 1991-01-10 Zinser Textilmaschinen Gmbh Zwischenstaender fuer spinn- oder zwirnmaschinen
JP2509565Y2 (ja) * 1990-04-20 1996-09-04 豊和工業株式会社 リング精紡機等のフレ―ム構造
IT1256000B (it) * 1992-07-24 1995-11-17 Carlo Menegatto Apparecchiatura di condizionamento e insonorizzazione per spiralatrici
KR100310963B1 (ko) * 1993-08-14 2001-12-28 이.파우. 뢰르허 사를크로스와인드보빈으로감는방법
ITMI20010600U1 (it) * 2001-11-14 2003-05-14 Giudici Davide E Figli S N C D Macchina testurizzatrice
DE10227944C5 (de) * 2002-06-22 2010-02-18 Oerlikon Textile Gmbh & Co. Kg Vertikaler Zwischenständer für Ringspinnmaschinen
EP1411014A1 (en) * 2002-10-17 2004-04-21 Giudici S.p.a. Method and device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vered elastic yarn and for automatically replacing feeding spools
TW200523410A (en) * 2003-12-02 2005-07-16 Giudici S P A Method and device for the production of a covered elastic yarn and for automatic replacement of feed spools
DE10357262B4 (de) * 2003-12-08 2006-09-07 Gesierich, Walter, Dr.med.dent. Mobiles Kabel-Handling-System
CN102381586A (zh) * 2010-08-30 2012-03-21 常熟市凯力达蜂窝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结构改进的卷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92724A (zh) 2016-03-09
CN105392724B (zh) 2018-05-22
JP6401783B2 (ja) 2018-10-10
TWI616567B (zh) 2018-03-01
WO2014191437A1 (en) 2014-12-04
EP3003938B1 (en) 2017-04-19
EP3003938A1 (en) 2016-04-13
JP2016521665A (ja) 2016-07-25
ITFI20130127A1 (it) 2014-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86115B2 (ja) 糸巻取装置、及び仮撚加工機
CN107624104B (zh) 卷绕机
TW426761B (en) False twist texturing machine
CN1099478C (zh) 带有加捻单元的筒子架
CN102730485B (zh) 纺丝卷绕机
TWI607946B (zh) 用有多馬達驅動之重疊捲繞位置的產生紗線捲筒的機器
CN106435906B (zh) 经编分条拷贝整经机
JP5599286B2 (ja) 仮撚加工機
TWI616567B (zh) 用於產生紗線捲筒之機器的模組
CN102753739B (zh) 用于抽出和卷绕多个合成丝线的装置
TWI510686B (zh) 用於一紡紗編織裝置的摺疊拉伸單元
CN109763215A (zh) 用于制造地毯纱线的倍捻机或直捻机的工位
CN105143531B (zh) 变形机
CN113981607A (zh) 一种经编机纱线张力调节机构
JP2011529138A (ja) テクスチャード加工機
WO2018177793A1 (en) A texturing machine with winding equipment
CN105143532B (zh) 假捻变形机
CN104995115B (zh) 卷绕机
CN216613558U (zh) 一种用于高强力涤纶纱线均匀缠绕的纱架结构
ITFI20130126A1 (it) "macchina per la produzione di bobine di filo con posizioni di avvolgimento sovrapposte e sistema di sostituzione delle bobine di elastomero"
JP5178461B2 (ja) 紡糸巻取機
CN101858002A (zh) 试样整经机和运行试样整经机的方法
JP2024042101A (ja) セグメント化されたドラフトシリンダを有するロービングフレーム
KR101366930B1 (ko) 원단적층기능을 구비한 환편기
CN103827008A (zh) 用于粗纱卷缠机的按压器指状物,粗纱卷缠机,和卷缠粗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