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03388A - 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 - Google Patents

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03388A
TW201503388A TW102123887A TW102123887A TW201503388A TW 201503388 A TW201503388 A TW 201503388A TW 102123887 A TW102123887 A TW 102123887A TW 102123887 A TW102123887 A TW 102123887A TW 201503388 A TW201503388 A TW 20150338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olar cell
backplane
finger electrode
bus bar
fing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238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un-Chih Lin
Original Assignee
Neo Solar Pow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o Solar Power Corp filed Critical Neo Solar Power Corp
Priority to TW1021238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503388A/zh
Priority to CN201410044041.0A priority patent/CN104282775A/zh
Publication of TW2015033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03388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Abstract

一種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模組包含多個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與一串接背板。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各包含一太陽能電池本體、二第一指叉電極組、一第二指叉電極組及多個電路連接墊。太陽能電池本體具有一背光面;第一指叉電極組係設於背光面之兩側;第二指叉電極組係設於背光面,並位於二第一指叉電極組之間;電路連接墊係設置於第一指叉電極組之第一匯流排與第二指叉電極組之第二匯流排。串接背板係經由上述多個電路連接墊串接多個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

Description

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特別是指一種利用電路連接墊電性連結太陽能電池本體與背板之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
在現有的技術中,由於背接觸太陽能電池具有光遮蔽率小的優點,相較於一般的太陽能電池而言,受光面積會相對的增加,進而可以有效的提高光電轉換所產生的電流。
如第一圖所示,第一圖係顯示習知的太陽能電池之平面示意圖。如圖所示,一太陽能電池PA100包含一太陽能基板PA1、一第一指叉電極組PA2以及一第二指叉電極組PA3。第一指叉電極組PA2與第二指叉電極組PA3係設置於太陽能電池基板PA1之兩側。
第一指叉電極組PA2具有一第一匯流排PA21與複數個第一指狀電極PA22,第一匯流排PA21係設置於太陽能基板PA1之一側,第一指狀電極PA22係自第一匯流排 PA21朝一第一方向L1延伸出。第二指叉電極組3具有一第二匯流排PA31與複數個第二指狀電極PA32,第二匯流排PA31係與第一匯流排PA21相對地設置於太陽能基板PA1之另一側,第二指狀電極PA32係自第二匯流排PA31朝一與第一方向L1相反之第二方向L2延伸出。其中,第一指狀電極PA22係與第二指狀電極PA32交錯地排列。
承上所述,在習知技術中,主要是利用兩個指叉電極來設置於太陽能電池基板的兩側,以作為正極端與負極端而用來收集電流,且其收集電流的方式主要是利用指狀電極來將所收集到的電流傳輸並集中到匯流排;其中,當指狀電極之末端收集到電流後,電流需要經過整條的指狀電極才能到達匯流排,然而,在電流的傳輸過程中,電流傳輸的路徑越長則產生的歐姆功率損失(ohmic power loss=I2R)也愈大。
為了降低歐姆功率損失,指叉電極所使用的材料通常會選擇電阻係數較低的導電金屬,或者以較厚的金屬層來降低阻抗。但由電阻係數低之導電金屬(如純銀等)價格往往居高不下,而使用較厚的金屬層則會增加材料的使用量,相對的提高了生產成本。緣此,本案發明人認為實有必要開發出一種新的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使其可有效的降低串聯太陽能電池時所需要的材料成本。又日本夏普曾提出一種將背接觸式太陽能電極直接與印刷電路板上的電極連接與封裝的技術,但其缺點在於指狀電極相當密集且細化,因此與印刷電路板之 電極本身的佈線亦須與所欲搭配之指狀電極相匹配,同時連接時須精準對位以避免短路,如背接觸式太陽能電極的電極設計有變化時,印刷電路板之電極的設計也須更動,對位方式亦須重新設計。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案發明人日前已研發出一種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其是在二第一指叉電極組之間設置有至少一第二指叉電極組,以有效的縮短電流的傳輸距離,並在匯流排上設有電路連接墊,然後再以背板的電路來耦接電路連接墊,使多個太陽能電池之間可以串聯。
承上所述,本發明為解決習知技術之問題所採用之必要技術手段係提供一種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包含一太陽能電池本體、二第一指叉電極組、至少一第二指叉電極組、複數個電路連接墊以及一背板。
太陽能電池本體係具有一背光面;第一指叉電極組係相對地設置於背光面之兩側,並且各包含一第一匯流排與複數個自第一匯流排朝內側延伸出之第一指狀電極;第二指叉電極組係設置於背光面,並位於二第一指叉電極組之間,且第二指叉電極組包含一第二匯流排及複數個第二指狀電極,第二指狀電極係自第二匯流排朝兩側延伸並與第一指狀電極交錯排列;複數個電路連接墊係設置於第一匯流排與第二匯流排,且設置於第一匯流排上之電路連接墊係電性連結於多個串接電路其中之一者, 而設置於第二匯流排上之電路連接墊係電性連結於多個串接電路其中之另一者。
由以上敘述可知,相較於習知技術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由於在本發明所提供之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中,二第一指叉電極組之間設置至少一第二指叉電極組,故可使各指叉電極組之指狀電極的長度縮短,進而有效的減少電流傳輸的路徑,藉以降低歐姆功率損失;此外,由於本發明更利用電路連接墊設置在太陽能電池基板的匯流排上,然後再以背板上的串接電路來串接多個太陽能電池基板;因此,本發明所提供之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係藉由多個設置於匯流排上的電路連接墊來傳輸太陽能電池基板所產生的電流,因此只需要令電路連接墊與背板之串接電路對準即可,大幅減少對位錯位的問題,且串接電路之寬度、長度與間距的設計可與太陽能電池之電極組不同。
由上述之必要技術手段所衍生之一附屬技術手段為,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係以一串接背板串聯地連接另一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且該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係藉由該些電路連接墊電性連結於該串接背板,進而使該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串聯地連接於另一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
此外,由於串接電路是設置在串接背板上,因此可以利用塗布或印刷的方式形成電路,有效的減少電路的厚度,進而降低材料的成本。
由上述之必要技術手段所衍生之一附屬技術手段為,該 第一匯流排具有複數個第一匯流點,該第二匯流排具有複數個第二匯流點,該些第一指狀電極係分別自該些第一匯流點朝內側延伸出,該些第二指狀電極係分別自該些第二匯流點朝兩側延伸出。較佳者,該些第一匯流點其中至少一者係設有該些電路連接墊其中之一;另外,該些第二匯流點其中至少一者係設有該些電路連接墊其中之一。
由上述之必要技術手段所衍生之一附屬技術手段為,太陽能電池本體更包含一鈍化層,鈍化層係設置於背光面上,並位於背光面與第一指叉電極組以及第二指叉電極組之間,且鈍化層具有複數個接觸孔,接觸孔內充填有一導電材料,藉以使太陽能電池本體經由導電材料電性連結至第一指叉電極組與第二指叉電極組。
本發明為解決習知技術之問題更提供一種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模組,包含複數個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與一串接背板。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各包含一太陽能電池本體、二第一指叉電極組、至少一第二指叉電極組以及複數個電路連接墊。太陽能電池本體係具有一背光面;第一指叉電極組係相對地設置於背光面之兩側,並且各包含一第一匯流排與複數個第一指狀電極,第一指狀電極係自第一匯流排朝內側延伸出;第二指叉電極組係設置於背光面,並位於二第一指叉電極組之間,且第二指叉電極組包含一第二匯流排及複數個第二指狀電極,第二指狀電極係自第二匯流排朝兩側延伸並與第一指狀電極交錯排列;電路連接墊係分別設置於第一匯流排與第 二匯流排。串接背板係覆蓋於該些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上,並且包含一基板、複數個串接電路、一絕緣層以及複數個電路接觸層。基板係具有複數個相鄰之電路設置區;複數個串接電路係設置於該基板上,且該些串接電路分別跨越該些電路設置區其中之二者;絕緣層係覆蓋該些串接電路地設置於該基板上;複數個電路接觸層,係設置於該些串接電路上,並自該絕緣層露出,且該些電路接觸層係分別對應地連接於該些電路連接墊,藉以使該些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經由該串接背板進行串接。
由以上敘述可知,相較於習知技術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由於在本發明所提供之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模組中,二第一指叉電極組之間設置至少一第二指叉電極組,故可使各指叉電極組之指狀電極的長度縮短,進而有效的減少電流傳輸的路徑,藉以降低歐姆功率損失;此外,由於本發明更利用電路連接墊設置在太陽能電池基板的匯流排上,然後再以背板上的串接電路來串接多個太陽能電池基板;因此,本發明所提供之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模組可以藉由多個設置於匯流排上的電路連接墊來傳輸太陽能電池基板所產生的電流,且由於串接電路是設置在背板上,因此可以利用塗布或印刷的方式形成電路,有效的減少電路的厚度,進而降低材料的成本。
由上述之必要技術手段所衍生之一附屬技術手段為,電路設置區係分別對應於該些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
由上述之必要技術手段所衍生之一附屬技術手段為,該第一匯流排具有複數個第一匯流點,該第二匯流排具有複數個第二匯流點,該些第一指狀電極係分別自該些第一匯流點朝內側延伸出,該些第二指狀電極係分別自該些第二匯流點朝兩側延伸出。較佳者,第一匯流點其中至少一者係設有該些電路連接墊其中之一;另外,該些第二匯流點其中至少一者係設有該些電路連接墊其中之一。
本發明所採用的具體實施例,將藉由以下之實施例及圖式作進一步之說明。
PA100‧‧‧太陽能電池
PA1‧‧‧太陽能基板
PA2‧‧‧第一指叉電極組
PA21‧‧‧第一匯流排
PA22‧‧‧第一指狀電極
PA3‧‧‧第二指叉電極組
PA31‧‧‧第二匯流排
PA32‧‧‧第二指狀電極
L1‧‧‧第一方向
L2‧‧‧第二方向
100‧‧‧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模組
1‧‧‧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
11‧‧‧太陽能電池本體
111‧‧‧背光面
112‧‧‧受光面
113‧‧‧鈍化層
1131、1131a‧‧‧接觸孔
114‧‧‧導電材料
12、12’‧‧‧第一指叉電極組
121、121’‧‧‧第一匯流排
1211‧‧‧第一匯流點
122、122’‧‧‧第一指狀電極
13、13’‧‧‧第二指叉電極組
131、131’‧‧‧第二匯流排
1311、1311a、1311b、1311c、1311d‧‧‧第二匯流點
132、132’‧‧‧第二指狀電極
14‧‧‧電路連接墊
15‧‧‧密封層
16‧‧‧透明基板
2‧‧‧串接背板
21‧‧‧基板
22a、22b、22c‧‧‧串接電路
151、151a、151b、152、 152a、152b、152c、152d‧‧‧電路
23‧‧‧絕緣層
24‧‧‧電路接觸層
CZ‧‧‧電路設置區
第一圖係顯示習知的太陽能電池模組之平面示意圖;第二圖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所提供之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剖面示意圖;第三圖係用以顯示本發明之第一指叉電極組、第二指叉電極組以及電路連接墊設置於太陽能電池本體之平面示意圖;第四圖係顯示本發明所提供之背板平面示意圖;第五圖係顯示以背板之電路串聯多個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之平面示意圖;第六圖係顯示在本發明之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中,以層壓的方式形成電路連接墊之剖面示意圖;以及第七圖係顯示電路連接墊設置多個第二匯流點之示意圖。
請參閱第二圖至第三圖,第二圖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所提供之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模組剖面示意圖;第三圖係用以顯示本發明之第一指叉電極組、第二指叉電極組以及電路連接墊設置於太陽能電池本體之平面示意圖。如圖所示,一種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模組100包含複數個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1以及一串接背板2。其中,為易於理解,各圖所示的各元件和各元件之間的比例並非依實際比例繪出,合先敘明。
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1包含一太陽能電池本體11、二個第一指叉電極組12、三個第二指叉電極組13、複數個電路連接墊14、一密封層15以及一透明基板16。
太陽能電池本體11具有一背光面111與一受光面112。第一指叉電極組12係相對地設置於背光面111之兩側,並且各包含一第一匯流排121與複數個第一指狀電極122。
承上所述,背光面111上更設有一鈍化層113,如第二圖所示,鈍化層113具有複數個接觸孔1131,且接觸孔1131內充填有一導電材料114,藉以使太陽能電池本體11可經由導電材料114分別電性連結至第一指叉電極組12與第二指叉電極組13,即前述第一指叉電極組12或第二指叉電極組13是分別經由接觸孔1131內之導電材料114與太陽能電池本體11電性連接。其中,鈍化層113之接觸孔1131是以雷射鑽孔的方式形成;此外,在本實施例 中,導電材料114是透過一次印刷方式填入接觸孔1131中,並且同時形成第一指叉電極組12與第二指叉電極組13;因此,導電材料114之材質是與第一指叉電極12與第二指叉電極組13之材質相同,且為一體成型,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先將一導電材料填入接觸孔後,再以相同或不同的導電材料於背光面形成第一指叉電極組與第二指叉電極組。於其他實施例中,於接觸孔1131形成後,可進一步以濺鍍(Suptter)方式於該些接觸孔1131內壁形成一種子層(Seed layer),再透過一次印刷方式將導電材料114填入接觸孔1131中,並且同時形成第一指叉電極組12與第二指叉電極組13;亦可於種子層形成後,將一導電材料填入接觸孔,再以相同或不同的導電材料於背光面形成第一指叉電極組與第二指叉電極組。
請參閱第三圖,二第一指叉狀電極組12分別具有一第一匯流排121與複數個第一指狀電極122,其中第一匯流排121分別具有複數個第一匯流點1211,且複數個第一指狀電極122係自第一匯流點1211朝內側延伸出,即第一匯流排121之一側具有複數個朝向太陽能電池本體11之另一側邊延伸之第一指狀電極122。
繼續參閱第三圖,三個第二指叉電極組13係設置於背光面111,並位於二第一指叉電極組12之間,且三個第二指叉電極組13分別包含一第二匯流排131及複數個第二指狀電極132,第二匯流排131各具有複數個第二匯流點1311,第二指狀電極132係自第二匯流點1311朝兩側延伸出,即第二匯流排131之兩側分別具有複數個朝 向太陽能電池本體11之兩側邊延伸之第二指狀電極132;其中,三個第二指叉電極組13所包含之第二指狀電極132會與相鄰之第二指狀電極132或第一指狀電極122交錯排列,前述第一指狀電極122與第二指狀電極132之電極長度小於兩相鄰之第一匯流排121與第二匯流排131間之間距,且大於兩相鄰之第一匯流排121與第二匯流排131間之間距的一半。
複數個電路連接墊14係分別間隔地設置於第一匯流點1211與第二匯流點1311上,且在本實施例中,電路連接墊14為導電材料,如鋁膠、銀膠或銀鋁膠等導電材料,但不限於此。
第二圖所示之密封層15則是設置在太陽能電池本體11之受光面112上,而透明基板16是設置於密封層15上,而此密封層15之材質可以為乙烯醋酸乙烯酯(Ethylene Vinyl Acetate,EVA)、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EEA)、聚乙烯醇縮丁醛(Poly Vinyl Butyral,PVB)、聚烯烴(Polyolefin)、聚氨酯(Polyurethane)、矽氧烷(Silicone)或透明高分子絕緣接著膠材等背板封裝材料,但不限於此。
請一併參閱第二圖至第五圖,第四圖係顯示本發明所提供之串接背板平面示意圖;第五圖係顯示以串接背板之電路串聯多個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之平面示意圖。如第四圖所示,串接背板2係用以串接多個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1,而串接背板2包含一基板21、複數個串接電路22a與22b、一絕緣層23以及複數個電路接觸層24。
基板21具有複數個相鄰之電路設置區CZ,串接電路 22a、22b係設置於基板21上,且串接電路22a、22b係分別跨越二個電路設置區CZ;其中,以串接電路22a而言,串接電路22a更可分為三個第一分支電路221a與二個第二分支電路222a,而第一分支電路221a與第二分支電路222a一體成型地連結,在實務運用上是以印刷等方式形成,且由於第一指叉電極組12與第二指叉電極組13之間是以正負的電性交錯排列,如第三圖所示,該些指叉電極組的電性由左至右分別為正、負、正、負、正,因此三個第一分支電路221a則是分別對應於第三圖之二個第一指叉電極組12之第一匯流排121與位於中間之第二指叉電極組13之第二匯流排131,而第二分支電路222a則是分別對應於另一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之二第二指叉電極組(圖未示,相當於第二指叉電極組13);因此,串接電路22a係用以將一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1之同一電性之指叉電極組並聯後再串聯至另一相鄰之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上之不同電性的指叉電極組,即串接電路22a係設置於基板21上,且串接電路22a分別跨越多個電路設置區CZ其中之二者。
背板2之絕緣層23係設置於串接電路22a上(串接電路22b亦同,在此僅以串接電路22a作說明),且絕緣層23更開設有複數個對應於串接電路22a之開孔231。而電路接觸層24係設置於串接電路22a上,並自絕緣層23之開口231露出,且電路接觸層24係分別對應地連結於電路連接墊14,藉以使多個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1經由串接背板2進行串接。
如上所述,基板21在本實施例中係由透明材質所構成,因此在第五圖中,當基板21覆蓋於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1時,仍可透過基板21看見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1。此外,電路接觸層24的尺寸大小是小於或等於電路連接墊14的大小,藉以避免電路接觸層24接觸到相對應指叉電極組外之其他指叉電極組而造成短路,例如當電路接觸層24對應於第一指叉電極組12時,電路接觸層24覆蓋範圍就要小於或等於電路連接墊14的面積,較佳地,電路接觸層24覆蓋範圍小於電路連接墊14的面積,以避免接觸到另一相異電性之第一指叉電極組12或第二指叉電極組13。
請參閱第六圖,第六圖係顯示在本發明之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模組中,以層壓的方式形成電路連接墊之剖面示意圖。如圖所示,在實際製程中,是先將絕緣層23形成於基板21上,並覆蓋住串接電路22,然後將膠狀的電路連接層24經由絕緣層23的開孔231設置於串接電路22上,最後再將整個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1設置於串接背板2上,使得電路連接墊14對應地將膠狀的電路連接層24層壓定型,藉以使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1緊密地貼合於串接背板2上,且使串接電路22與第一指叉電極組12彼此電性連結,進而形成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模組100。
請參閱第七圖,第七圖係顯示電路連接墊設置於多個第二匯流點之示意圖。如圖所示,一第二指叉電極組13’包含了一第二匯流排131’與複數個第二指狀電極132’, 第二匯流排131’具有複數個第二匯流點1311a、1311b、1311c、1311d(圖中僅標示四個),而電路連接墊14a是設置於第二匯流點1311a、1311b、1311c、1311d上。其中,當電路連接墊14a的覆蓋面積較大時,一相鄰之第一指叉電極組12’之第一指狀電極122’需要縮短以避免接觸到電路連接墊14a,進而防止電路連接墊14a接觸到相鄰之第一指叉電極組12’而造成短路。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指叉電極組與第一指叉電極組之間亦是如此。
此外,如第七圖所示,第二指叉電極組13’係設置在背光面(圖未示,相當於前述之背光面111)之鈍化層(圖未示,相當於前述之鈍化層113)上,且鈍化層設有複數個接觸孔1131a,接觸孔1131a係以雷射鑽孔方式形成之,且接觸孔1131a內充填有導電材料,以使第一指叉電極組12’與第二指叉電極組13’分別經由接觸孔1131a內的導電材料電性連接至太陽能本體。
綜上所述,由於本發明所提供之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是在二第一指叉電極第一指叉電極組之間設置至少一第一指叉電極第一指叉電極組,以減少第一指狀電極與第二指狀電極的長度,藉以相對地減少電流傳輸時的歐姆功率損失;此外,本案更利用在匯流排上設置電路連接墊的方式,以背板的電路耦接電路連接墊,使太陽能電池基板所產生的電流可以經由電路連接墊與背板上的電路流出,並可藉由一串接背板來串接多個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相較於習知技術僅以二指叉電極之指狀電極來收集電流,本發明在二第一指叉電極第一指 叉電極組之間設置至少一第一指叉電極第一指叉電極組的方式確實可以有效的減少電流傳輸時的歐姆功率損失,並進而降低材料的成本,與習知技術需將整條焊條(ribbon)焊接於匯流排的方式相比,透過電路連接墊與背板電路連接的方式可減少焊接時間,簡化模組封裝製程,提高模組產量,且透過本發明之電路連接墊與串接背板連接的方式可以改善習知印刷電路板與太陽能電池背面電極的對位與印刷問題,大幅提高其錯位容忍度。
藉由上述之本發明實施例可知,本發明確具產業上之利用價值。惟以上之實施例說明,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說明,舉凡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當可依據本發明之上述實施例說明而作其它種種之改良及變化。 然而這些依據本發明實施例所作的種種改良及變化,當仍屬於本發明之發明精神及界定之專利範圍內
1‧‧‧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
11‧‧‧太陽能電池本體
12‧‧‧第一指叉電極組
121‧‧‧第一匯流排
1211‧‧‧第一匯流點
122‧‧‧第一指狀電極
13‧‧‧第二指叉電極組
131‧‧‧第二匯流排
1311‧‧‧第二匯流點
132‧‧‧第二指狀電極
14‧‧‧電路連接墊

Claims (12)

  1. 一種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包含:一太陽能電池本體,係具有一背光面;二第一指叉電極組,係相對地設置於該背光面之兩側,並且各包含一第一匯流排與複數個第一指狀電極,該些第一指狀電極係自該第一匯流排朝內側延伸出;至少一第二指叉電極組,係設置於該背光面,並位於該二第一指叉電極組之間,且該第二指叉電極組包含一第二匯流排及複數個第二指狀電極,該些第二指狀電極係自該第二匯流排朝兩側延伸並與該些第一指狀電極交錯排列;以及複數個電路連接墊,係分別設置於該第一匯流排與該第二匯流排。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係以一串接背板串聯地連接另一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且該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係藉由該些電路連接墊電性連結於該串接背板,進而使該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串聯地連接於另一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第一匯流排具有複數個第一匯流點,該第二匯流排具有複數個第二匯流點,該些第一指狀電極係分別自該些第一匯流點朝內側延伸出,該些第二指狀電極係分別自該些第二匯流點朝兩側延伸出。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些第一匯流點其中至少一者係設有該些電路連接墊其中之一。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些第二匯流點其中至少一者係設有該些電路連接墊其中之一。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太陽能電池本體更包含一鈍化層,該鈍化層係設置於該背光面上,並位於該背光面與該些第一指叉電極組以及該第二指叉電極組之間,且該鈍化層具有複數個接觸孔,該些接觸孔內充填有一導電材料,藉以使該太陽能電池本體經由該導電材料電性連結至該些第一指叉電極組與該第二指叉電極組。
  7. 一種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模組,包含:複數個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包含:一太陽能電池本體,係具有一背光面;二第一指叉電極組,係相對地設置於該背光面之兩側,並且各包含一第一匯流排與複數個第一指狀電極,該些第一指狀電極係自該第一匯流排朝內側延伸出;至少一第二指叉電極組,係設置於該背光面,並位於該二第一指叉電極組之間,且該第二指叉電極組包含一第二 匯流排及複數個第二指狀電極,該些第二指狀電極係自該第二匯流排朝兩側延伸並與該些第一指狀電極交錯排列,而該二第一指叉電極組與該第二指叉電極組之間係以相異電性交錯排列;以及複數個電路連接墊,係分別設置於該第一匯流排與該第二匯流排;以及一串接背板,係覆蓋於該些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上,並且包含:一基板,係具有複數個相鄰之電路設置區;複數個串接電路,係設置於該基板上,且該些串接電路分別跨越該些電路設置區其中之二者;一絕緣層,係覆蓋該些串接電路地設置於該基板上;以及複數個電路接觸層,係設置於該些串接電路上,並自該絕緣層露出,且該些電路接觸層係分別對應地連接於該些電路連接墊,藉以使該些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經由該串接背板進行串接。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模組,其中,該些電路設置區係分別對應於該些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模組,其中,該太陽能電池本體更包含一鈍化層,該鈍化層係設置於該背光面上,並位於該背光面與該些第一指叉電極組以及該第二指叉電極組之間,且該鈍化層具有複數個接觸孔,該 些接觸孔內充填有一導電材料,藉以使該太陽能電池本體經由該導電材料電性連結至該些第一指叉電極組與該第二指叉電極組。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模組,其中,該第一匯流排具有複數個第一匯流點,該第二匯流排具有複數個第二匯流點,該些第一指狀電極係分別自該些第一匯流點朝內側延伸出,該些第二指狀電極係分別自該些第二匯流點朝兩側延伸出。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模組,其中,該些第一匯流點其中至少一者係設有該些電路連接墊其中之一。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模組,其中,該些第二匯流點其中至少一者係設有該些電路連接墊其中之一。
TW102123887A 2013-07-03 2013-07-03 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 TW20150338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23887A TW201503388A (zh) 2013-07-03 2013-07-03 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
CN201410044041.0A CN104282775A (zh) 2013-07-03 2014-01-29 背板串接型太阳能电池及其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23887A TW201503388A (zh) 2013-07-03 2013-07-03 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3388A true TW201503388A (zh) 2015-01-16

Family

ID=522574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23887A TW201503388A (zh) 2013-07-03 2013-07-03 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4282775A (zh)
TW (1) TW201503388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0647B (zh) * 2020-10-23 2022-07-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太陽能模組
US11588060B1 (en) 2022-02-24 2023-02-21 Solarlab Aiko Europe Gmbh Electrode structure of back contact cell, back contact cell, back contact cell module, and back contact cell system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32161A (zh) * 2016-07-13 2016-09-07 苏州协鑫集成科技工业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 叠层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JP2019080007A (ja) * 2017-10-26 2019-05-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配線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9196256A1 (zh) * 2018-04-12 2019-10-17 北京汉能光伏投资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电池模组、制备方法及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7013553A1 (de) * 2007-03-19 2008-09-25 Q-Cells Ag Solarzellenvorrichtung, Solarzellenmodul und Verbindungsanordnung
JP2011108969A (ja) * 2009-11-20 2011-06-02 Hitachi Cable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太陽電池用配線基板
CN102709359B (zh) * 2012-05-08 2014-11-26 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组件复合式导电背板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
TWM451667U (zh) * 2012-11-06 2013-04-21 Motech Ind Inc 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0647B (zh) * 2020-10-23 2022-07-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太陽能模組
US11588060B1 (en) 2022-02-24 2023-02-21 Solarlab Aiko Europe Gmbh Electrode structure of back contact cell, back contact cell, back contact cell module, and back contact cell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82775A (zh) 2015-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59859B2 (en) Solar cell module
JP5084146B2 (ja) 光起電力モジュール
TWI601300B (zh) 太陽能電池模組
US9443995B2 (en) Solar battery cell and solar battery module
TW201503388A (zh) 背板串接型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
WO2024055674A1 (zh) 一种焊接方法及光伏组件
JP5927437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11223950A (zh) 太阳能板与太阳能电池模块
WO2018001187A1 (zh) 电池片、电池片矩阵、太阳能电池及电池片的制备方法
JP3188303U (ja) 改善した電極構造を有する太陽電池
US9224887B2 (en) Solar cell and solar cell module
CN111739969B (zh) 一种光伏模组及其串联方法
WO2018001182A1 (zh) 电池片、电池片组件、电池片矩阵及太阳能电池
EP3403283A1 (en) Method for interconnecting solar cells
WO2017093527A1 (en) Interconnection of back-contacted solar cell, a solar panel having such interconnection
JP2013058702A (ja) 太陽電池セ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40190549A1 (en) Solar cell and solar module
TWI734077B (zh) 太陽光電模組
JP3199880U (ja) ソーラーパネルモジュール
WO2013174056A1 (zh) 太阳能电池
US20210313479A1 (en) High Power Density Solar Module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on
TWI528571B (zh) 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池組、太陽能電池模組及太陽能電池組的組裝方法
WO2022209585A1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H10242491A (ja) 太陽電池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パネル
JP2016072601A (ja) 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