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39969B - 一种光伏模组及其串联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伏模组及其串联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39969B
CN111739969B CN202010710948.1A CN202010710948A CN111739969B CN 111739969 B CN111739969 B CN 111739969B CN 202010710948 A CN202010710948 A CN 202010710948A CN 111739969 B CN111739969 B CN 1117399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receiving
receiving surface
photovoltaic
conductive
photovoltaic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1094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39969A (zh
Inventor
周剑
连剑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Maizhan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Maizhan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Maizhan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Maizhan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1094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39969B/zh
Publication of CN1117399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399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399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399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5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 H01L31/0504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24Electrodes
    • H01L31/022408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2425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5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 H01L31/0504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 H01L31/0508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the interconnection means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18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模组及其串联方法,属于半导体技术领域。光伏模组包括:光伏元件串,包括沿预设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光伏元件,每个光伏元件的受光面上均设有表面电极,表面电极包括分布在受光面上的细栅线;设置于每两个相邻光伏元件之间的串联器,导电线排的靠近第一端部的一侧表面通过第一粘合层粘结到第一光伏元件的第一受光面上,且导电线排与第一受光面上的细栅线电性接触,导电线排的靠近第二端部的一侧表面通过第二粘合层粘结到第二光伏元件的第二受光面上,且导电线排与第二受光面上的细栅线电性接触。这样,极大程度地节省了设置主栅所需要的银浆成本和主栅设置时的精确对准需求,简化制备流程,提高制备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光伏模组及其串联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模组及其串联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硅片和电池工艺不断发展,光伏电池制作成本不断下跌,采用昂贵银浆料的金属化过程所产生的成本在整个电池成本中占有的比例不断上升,尤其是对于正背两面都采用银栅线的双面电池来讲更为甚之。在多项电池和组件技术趋于成熟的今天,为实现光伏技术发电侧平价这一目标,降低电池金属化成本势在必行。
目前电池片串焊技术是现在电池片上设置有纵横交错的银制主栅和细栅,细栅负责收集电池产生的电流再汇集到主栅,而主栅则和焊带相焊接,并通过焊带连接到另外的电池片,并使得电流最终被引出组件体外。这种方法不仅会造成昂贵的材料成本,焊带和主栅还需要相互对准以保证产品性能和外观,考虑到对准难度和精度要求,这意味着焊带及主栅宽度难以得到继续降低。
可见,现有光伏模组的主栅装配方案导致材料成本较高、对准工艺的难度和精度要求较高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模组及串联方法,至少部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伏模组,包括:
光伏元件串,所述光伏元件串包括沿预设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光伏元件,每个所述光伏元件的受光面上均设有表面电极,所述表面电极包括分布在所述受光面上的细栅线;
设置于每两个相邻光伏元件之间的串联器,所述串联器包括导电线排、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所述导电线排的靠近第一端部的一侧表面通过第一粘合层粘结到第一光伏元件的第一受光面上,且所述导电线排与所述第一受光面上的细栅线电性接触,所述导电线排的靠近第二端部的一侧表面通过第二粘合层粘结到第二光伏元件的第二受光面上,且所述导电线排与所述第二受光面上的细栅线电性接触,其中,所述第一光伏元件和第二光伏元件为每两个相邻光伏元件中的不同光伏元件,所述第一受光面为所述第一光伏元件的正极所在受光面,所述第二受光面为所述第二光伏元件的负极所在受光面。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粘合层和所述第二粘合层均为热熔粘合的透明膜层。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粘合层和所述第二粘合层为包裹在所述导电线排中的每一根导电细线外表面的热熔粘合的导电合金层。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导电线排中的导电细线为铜导线;和/或,
所述导电线排中的单排导电细线的根数范围为8根至40根;和/或,
所述导电线排中的每根导电细线的截面直径均小于或者等于300微米。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每两个相邻光伏元件之间的排布方式包括正间距排布、零间距排布或者负间距排布中的任一种,其中,正间距为0毫米至3毫米,负间距为-1.5毫米至0毫米。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串联器还包括第一固定膜和第二固定膜,所述第一固定膜和所述第二固定膜均为热熔粘合的透明膜层;
第一固定膜将所述第一粘合层和所述导电线排的靠近所述第一端部的线体固定在所述第一受光面上,所述第二固定膜将所述第二粘合层和所述导电线排的靠近所述第二端部的线体固定在所述第二受光面上。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固定膜的熔点大于所述第一粘合层的熔点,以及,所述第二固定膜的熔点大于所述第二粘合层的熔点。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光伏元件的两个表面均为受光面,每个受光面上均设置有细栅线;
每两个相邻光伏元件的正极所在受光面均同向设置,或者,每两个相邻光伏元件的正极所在受光面反向设置。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受光面的远离所述第二光伏元件的边缘区域设置有第一冗余栅线,所述第一冗余栅线与边缘区域的细栅线电连接,且所述第一冗余栅线与所述导电线排的第一端部电连接;和/或,
所述第二受光面的远离所述第一光伏元件的边缘区域设置有第二冗余栅线,所述第二冗余栅线与边缘区域的细栅线电连接,且所述第二冗余栅线与所述导电线排的第二端部电连接。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受光面上的全部细栅线均沿垂直于所述预设方向的方向延伸,所述导电线排的导电细线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冗余栅线和所述第二冗余栅线均垂直于细栅线。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伏模组的串联方法,用于串联如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伏模组;所述方法包括:
提供光伏元件串和串联器,其中,所述光伏元件串包括沿预设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光伏元件,所述光伏元件的受光面上均设有表面电极,所述表面电极包括分布在所述受光面上的细栅线,所述串联器包括导电线排、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
将所述导电线排的靠近第一端部的一侧表面通过第一粘合层粘结到第一光伏元件的第一受光面上,且所述导电线排与所述第一受光面上的细栅线电性接触,以及,所述导电线排的靠近第二端部的一侧表面通过第二粘合层粘结到第二光伏元件的第二受光面上,且所述导电线排与所述第二受光面上的细栅线电性接触,其中,所述第一光伏元件和第二光伏元件为每两个相邻光伏元件中的不同光伏元件,所述第一受光面为所述第一光伏元件的正极所在受光面,所述第二受光面为所述第二光伏元件的负极所在受光面。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模组及其串联方法,所提供的光伏模组包括光伏元件串和串联器,光伏元件串内包括沿预设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光伏元件,光伏元件的表面分布细栅线,串联器包括导电线排、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分别用于将导电线排的两端固定到相邻光伏元件上,通过导电线排实现相邻光伏元件之间的串联。
这样,在无需设置主栅的情况下,通过粘合在相邻光伏元件之间的导电线排即可实现将光伏元件细栅线的电流导出,极大程度地节省了设置主栅所需要的银浆成本。此外,通过热熔工艺利用粘合层直接将导电线排粘合到相邻光伏元件之间,无需主栅设置时的精确对准需求,简化了连接流程,提高了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模组的主视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模组的俯视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模组的串联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模组的光伏元件为电池二分片时的俯视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模组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模组中的导电线排与粘合层贴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模组增设固定膜的俯视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模组增设固定膜的主视图;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模组增设冗余栅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模组中相邻光伏元件呈负间距排布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模组中相邻光伏元件呈零间距排布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模组的串联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汇总:
光伏元件串100,第一光伏元件110,第一受光面111,第二光伏元件120,第二受光面121,细栅线130,冗余栅线140;
串联器200;
导电线排210,第一端部211,第二端部212;
第一粘合层220,第二粘合层230;
第一固定膜240,第二固定膜250;
盖板300;封膜4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公开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公开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公开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下文描述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实施例的各种方面。应显而易见,本文中所描述的方面可体现于广泛多种形式中,且本文中所描述的任何特定结构及/或功能仅为说明性的。基于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了解,本文中所描述的一个方面可与任何其它方面独立地实施,且可以各种方式组合这些方面中的两者或两者以上。举例来说,可使用本文中所阐述的任何数目个方面来实施设备及/或实践方法。另外,可使用除了本文中所阐述的方面中的一或多者之外的其它结构及/或功能性实施此设备及/或实践此方法。
还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公开的基本构想,图示中仅显示与本公开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另外,在以下描述中,提供具体细节是为了便于透彻理解实例。然而,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可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实践所述方面。
参见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光伏模组主要包括:
光伏元件串100,所述光伏元件串100包括沿预设方向(如图1和2中所示的F1)依次排列的多个光伏元件,每个所述光伏元件的受光面上均设有表面电极,所述表面电极包括分布在所述受光面上的细栅线130;
设置于每两个相邻光伏元件之间的串联器200,所述串联器200包括导电线排210、第一粘合层220和第二粘合层230,所述导电线排210的靠近第一端部211的一侧表面通过第一粘合层220粘结到第一光伏元件110的第一受光面111上,且所述导电线排210与所述第一受光面111上的细栅线130电性接触,所述导电线排210的靠近第二端部212的一侧表面通过第二粘合层230粘结到第二光伏元件120的第二受光面121上,且所述导电线排210与所述第二受光面121上的细栅线130电性接触,其中,所述第一光伏元件110和第二光伏元件120为每两个相邻光伏元件中的不同光伏元件,所述第一受光面111为所述第一光伏元件110的正极所在受光面,所述第二受光面121为所述第二光伏元件120的负极所在受光面。
本实施例提供的光伏模组,主要包括光伏元件串100和多个串联器200,光伏元件串100内的光伏元件为主要的功能器件,利用光伏元件内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吸收太阳光辐射转换成电能,串联器200为每两个相邻光伏元件之间的导流器件,将光伏元件产生的电能导流到相邻光伏元件后汇集导出。
如图5所示,一个光伏元件串100内的多个光伏元件通过串联器200串联后形成一个电池串,而一个光伏模组内通常可以包含多个电池串,将多个电池串通过汇流焊带等连接装置串联或并联起来。通过将正面的盖板300、正面的封膜400、多个电池串、背面的封膜400、背面的盖板300等依次敷设在一起并进行层压封装,并通过接线装置如接线盒等将太阳能电池串的正负极引出体外最终形成光伏模组。本实施方式中,正面和背面的盖板300可以为光伏玻璃,正面和背面的封膜400可以为聚烯烃弹性体(Poly Olefin Elastomer,简称POE)、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thylene Vinyl Acetate copolymer,简称EVA)、聚丙烯(polypropylene,简称PP)、聚乙烯醇缩丁醛酯(Polyvinyl Butyral,简称PVB)、硅胶等。光伏元件可以为矩形带倒角或者不带倒角的整片电池片,或者至少为二分片或者三分片。
具体的,光伏元件串100包括多个光伏元件,多个光伏元件沿一个方向依次排列叠加。为便于描述,将该排列方向定义为预设方向。光伏元件的至少一个表面为受光面,受光面上设有表面电极,光伏元件转换的电流通过表面导出。光伏元件的受光面上分布有细栅线130,细栅线130可以沿垂直于预设方向的方向(如图1和2中所示的F2)排布,受光面上的细栅线130可以形成表面电极。在部分情况下,受光面上还可以设置透明导电层(Transparent Conducting Oxide,简称TCO),细栅线130和透明导电层共同用作表面电极。本实施方式中,受光面不再设置与细栅线130交叉连接或者垂直连接的主栅线。可选的,细栅线130的材质可以为银Ag、铜Cu、钛Ti、锡Sn、镍Ni、铝Al、金Au等金属材料,透明导电层材质为包括铟锡氧化物半导体ITO、铟钨氧化物IWO、钛锡氧化物ITiO、铟铈氧化物ICeO或铝锌氧化物AZO等透明导电材料至少一种。
每两个相邻光伏元件之间设置串联器200,实现二者之间的电性连接,即将前一光伏元件的正极与后一光伏元件的负极串联。为方便描述,将每两个相邻光伏元件分别定义为第一光伏元件110和第二光伏元件120,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用第一和第二仅用于区分两个相邻光伏元件中的不同光伏元件,不指定具体为哪一个光伏元件,同一个光伏元件在不同的相邻关系中可能分别为第一光伏元件110和第二光伏元件120,不作限定。
串联器200包括导电线排210、第一粘合层220和第二粘合层230,导电线排210为主要的功能元件,用于实现电性连接,第一粘合层220和第二粘合层230则为辅助元件,用于稳定导电线排210与光伏元件的电性连接状态。
导电线排210包括多根导电细线,多根导电细线单排平行放置。为方便描述,将导电线排210的两端分别定义为第一端部211和第二端部212,分别对应到两个相邻的光伏元件。第一粘合层220和第二粘合层230可以采用热熔材料,即常温下为固态,加热达到熔点后熔化接触,冷却后即可实现粘结。
所提供的光伏模组在制备时,利用第一粘合层220将导电线排210的靠近第一端部211的一侧表面粘结到第一光伏元件110的第一受光面111上,以及,利用第二粘合层230将导电线排210的靠近第二端部212的一侧表面粘结到第二光伏元件120的第二受光面121上。在导电线排210粘结到受光面的同时,要保证导电线排210与受光面上的细栅线130等表面电极之间的电性接触。这样,即为实现了相邻光伏元件之间的串联。需要说明的是,在将导电线排210在嵌入粘合层时,需要将导电线排210的朝向受光面的一侧表面部分部分裸露在外面,便于实现导电线排210与受光面上的细栅线130之间的电性接触。
此外,在具体实施时,还可以对细栅线130及导电细线的排布方式进行限定。例如,限定受光面上的细栅线130沿垂直于预设方向排布,导电细线与细栅线130交叉连接,优选为垂直连接。这样,既能保证稳定的串联状态,又能均匀、优化导流效果。
上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模组,在无需设置主栅的情况下,通过粘合在相邻光伏元件之间的导电线排即可实现将光伏元件细栅线的电流导出,极大程度地节省了设置主栅所需要的银浆成本。此外,通过热熔工艺利用粘合层直接将导电线排粘合到相邻光伏元件之间,无需主栅设置时的精确对准需求,简化了制备流程,提高了制备效率高。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几种具体实施方式,对上述实施例中导电线排210的粘合固定方案作了进一步优化。
在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粘合层220和所述第二粘合层230均为热熔粘合的透明膜层。
本实施方式中,限定第一粘合层220和第二粘合层230均为在热熔状态下实现粘合的透明膜层。如图5和图6所示,在导电线排210的靠近第一端部211的一侧表面设置第一粘合膜层,将导电线排210和第一粘合层220贴合到第一光伏元件110的第一受光面111,加热至高于第一粘合层220的熔点即可使得第一粘合层220熔化,冷却后导电线排210的第一端部211与第一受光面111稳定粘结。相应的,在导电线排210的靠近第二端部212的一侧表面设置第二粘合膜层,将导电线排210和第二粘合层230贴合到第二光伏元件120的第二受光面121,加热至高于第二粘合层230的熔点即可使得第二粘合层230熔化,冷却后导电线排210的第二端部212与第二受光面121稳定粘结。
考虑到第一光伏元件110的正极所在的第一受光面111和第二光伏元件120的负极所在的第二受光面121可能在同一侧,也可能在不同侧,这就决定了第一粘合层220和第二粘合层230是位于导电线排210的同一侧表面还是不同侧表面,具体以所串联的两个相邻光伏元件的正负极排布方向为准,不作限定。
第一粘合层220和第二粘合层230的材料可以包括聚乙烯(poly Ethylene ,简称PE)、聚烯烃弹性体(Poly Olefin Elastomer,简称POE)、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thyleneVinyl Acetate copolymer,简称EVA)、聚丙烯(polypropylene,简称PP)等透明材质。粘合层的熔化温度优选低于140℃,交联度大于60%。这样在实现软化粘结的同时,不需要过多的加热能耗。
本实施方式中,粘合层采用软化粘结的透明膜层,在将导电线排210粘合到光伏元件的受光面的同时,不会对受光面造成遮挡,保证了采光效率,粘结方式简单,可有效提高制备效率,串联稳定性较好,提高了光伏模组整体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在另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粘合层220和所述第二粘合层230为包裹在所述导电线排210中的每一根导电细线外表面的热熔粘合的导电合金层。
本实施方式中,限定粘合层为导电合金层,导电合金层包裹在导电线排210中的导电细线外表面。在导电线排210的外表包裹导电合金层,将导电线排210贴合到受光面上时,加热至高于所述导电合金层的熔点熔化,即可实现将导电线排210粘结到受光面上,实现导电线排210与受光面之间的力学接触和电性接触。此外,导电合金层的熔化可以有效增大了导流线分布,优化了导电线排210的导流效果。
可选的,导电合金层的材料可以包括含锡、铅、铋、银中的至少两种,可以通过热风、辐射或者直接接触加热、电磁加热等方式使得导电合金层熔化,施加压力方式包括直接接触、气流冲击等。
本实施方式中,粘合层采用导电合金层,既能将导电线排210粘合到光伏元件的受光面,又能优化导流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粘合层的上述两种实施方式,可以择一使用,也可以合并实用,即为在导电细线外包裹导电合金层的同时,还增设热熔粘合的透明粘合膜层以强化连接效果。
在另一种具体实现方式,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串联器200还包括第一固定膜240和第二固定膜250,所述第一固定膜240和所述第二固定膜250均为热熔粘合的透明膜层;
第一固定膜240将所述第一粘合层220和所述导电线排210的靠近所述第一端部211的线体固定在所述第一受光面111上,所述第二固定膜250将所述第二粘合层230和所述导电线排210的靠近所述第二端部212的线体固定在所述第二受光面121上。
本实施方式,在串联器200中增加了固定膜。具体的,包括对应第一端部211的第一固定膜240和对应第二端部212的第二固定膜250,通过第一固定膜240和第一粘合层220将第一端部211的线体粘结固定在第一受光面111,通过第二固定膜250和第二粘合层230将第二端部212的线体粘结固定在第二受光面121。同样地,通过热熔工艺加热固定膜和粘合层,实现粘合和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膜240的熔点大于所述第一粘合层220的熔点,以及,所述第二固定膜250的熔点大于所述第二粘合层230的熔点。
可选的,第一固定膜240和第二固定膜250的材料可以包括聚丙烯(polypropylene,简称PP)、聚乙烯(poly Ethylene ,简称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 Ethylene Terephthalate,简称PET)、聚酰胺(Poly Amide,简称P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 Methyl Meth Acrylate,简称PMMA)等,不作限定。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固定膜240和第二固定膜250不限定为同一种材料,第一粘合层220和第二粘合层230也不限定为同一种材料,只要能满足二者之间的熔点关系即可。在制备时,可以先将粘合层与固定膜预先加工在一起,再将这两个膜层一起粘结固定到受光面上。
选择固定膜的熔点大于粘合层的熔点,这样,在加热至粘合层熔化进行粘结时,固定膜不会熔化,以保证导电线排210在后续的电池串制作及后续的组件层压工艺过程中导电细线之间不会发生相互位移,使导电细线的排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提高产品良率。
此外,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导电线排210中的导电细线为铜导线;和/或,
所述导电线排210中的单排导电细线的根数范围为8根至40根;和/或,
所述导电线排210中的每根导电细线的截面直径均小于或者等于300微米。
本实施方式中,对光伏模组中元件的材料属性和制备参数作了进一步限定。
一方面,限定本实施方式的导电细线为铜导线,铜导线的导电性能较好、成本较低且横截面较小,降低制备成本,缩小整体体积,满足了光伏模组的小型化需求。
另一方面,限定导电线排210中单排导电细线的数量为8根至40根,这样,相对于现有一根主栅线的导流方案,增加了光伏元件之间互联导线的根数,减小了电流细栅传输距离,增加了输出功率。此外,导电细线数量不至于过多,也避免过多导电细线对受光面造成遮挡影响采光效果。
另一方面,限定导电细线的横截面直径小于或者等于300微米,都是基于光伏模组整体器件小型化需求的优化设计。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光伏元件的两个表面均为受光面,每个受光面上均设置有细栅线130;
每两个相邻光伏元件的正极所在受光面均同向设置,或者,每两个相邻光伏元件的正极所在受光面反向设置。
本实施方式中,针对光伏元件为双受光面的情况,对光伏元件的正负极排布方式作了进一步限定,主要包括正极所在受光面同向设置和反向设置的两种情况,不同的设置方案,所对应的串联器200连接方案也不同。
具体的,如图1和图5所示,相邻光伏元件的正极所在受光面均向上,即同向设置,第一光伏元件110的正极所在受光面向上,而第二光伏元件120的负极所在受光面向下,则串联器200的第一端部211贴合到第一光伏元件110的向上的第一受光面111,第二端部212贴合到第二光伏元件120的向下的第二受光面121,第一端部211和第二端部212之间的线体则放置于第一光伏元件110和第二光伏元件120之间的间隙内,该间隙优选小于或者等于2毫米。
反向设置的情况如图8所示,相邻光伏元件的正极所在受光面反向,即第一光伏元件110的正极所在的第一受光面111向上,第二光伏元件120的负极所在的第二受光面121也向上,串联器200整体均位于相邻光伏元件的上表面。
此外,正极向上和负极向上的光伏元件采用不同设计,使得所有光伏元件至少向上面拥有相似的电学性能,优选的功率及电流差小于10%。正极向上和负极向上的光伏元件至少向上面采用相同的外观设计。
在上述多个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具体实现方式,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受光面111的远离所述第二光伏元件120的边缘区域设置有第一冗余栅线140,所述第一冗余栅线140与边缘区域的细栅线130电连接,且所述第一冗余栅线140与所述导电线排210的第一端部211电连接;和/或,
所述第二受光面121的远离所述第一光伏元件110的边缘区域设置有第二冗余栅线140,所述第二冗余栅线140与边缘区域的细栅线130电连接,且所述第二冗余栅线140与所述导电线排210的第二端部212电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增设冗余栅线140来进一步增强导流效果。具体的,冗余栅线140连接光伏元件边缘的前几根细栅线130,允许串联器200的导电线排210不覆盖到光伏元件边缘的前几根栅线,降低因串联器200凸出电池片导致短路的可能性且不会损失电池片输出功率。
进一步的,所述受光面上的全部细栅线均沿垂直于所述预设方向的方向延伸,所述导电线排的导电细线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冗余栅线和所述第二冗余栅线均垂直于细栅线。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每两个相邻光伏元件之间的排布方式包括正间距排布、零间距排布或者负间距排布中的任一种,其中,正间距为0毫米至3毫米,负间距为-1.5毫米至0毫米。
如图1所示,相邻光伏元件之间的排布方式为正间距排布,间距范围可以为0毫米至3毫米。
如图10所示,相邻光伏元件之间的排布方式为负间距排布,间距范围可以为-1.5毫米至0毫米。
如图11所示,相邻光伏元件之间的排布方式为零间距排布。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模组,无需在光伏元件上设置与焊带相互焊接的主栅即可形成光伏元件的串联。这样,既节约了形成电池片主栅部分的银浆料成本,无需焊带-主栅对准,更可以使用更细、更密集的铜导线来降低焊带遮光面积并提高导电性能。更进一步的,使用固定膜和/或粘合膜优化工艺稳定性,提高生产良率并增加产品寿命。所提供光伏模组相比传统光伏元件串,具备材料成本低、遮光少、串阻低、密度高等优势,且拥有更高的发电效率及更低的制造成本。
参见图1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模组的串联方法的流程示意图,用于串联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光伏模组;所述方法包括:
S1201,提供光伏元件串和串联器,其中,所述光伏元件串包括沿预设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光伏元件,所述光伏元件的受光面上均设有表面电极,所述表面电极包括分布在所述受光面上的细栅线,所述串联器包括导电线排、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
S1202,将所述导电线排的靠近第一端部的一侧表面通过第一粘合层粘结到第一光伏元件的第一受光面上,且所述导电线排与所述第一受光面上的细栅线电性接触,以及,所述导电线排的靠近第二端部的一侧表面通过第二粘合层粘结到第二光伏元件的第二受光面上,且所述导电线排与所述第二受光面上的细栅线电性接触,其中,所述第一光伏元件和第二光伏元件为每两个相邻光伏元件中的不同光伏元件,所述第一受光面为所述第一光伏元件的正极所在受光面,所述第二受光面为所述第二光伏元件的负极所在受光面。
图10所示方法可以对应的执行上述光伏模组实施例中的内容,本实施例未详细描述的部分,参照上述实施例中记载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说明书所涉及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公开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该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描述于本公开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单元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其中,单元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本身的限定,例如,第一获取单元还可以被描述为“获取至少两个网际协议地址的单元”。
应当理解,本公开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5)

1.一种光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伏元件串,所述光伏元件串包括沿预设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光伏元件,每个所述光伏元件的受光面上均设有表面电极,所述表面电极包括分布在所述受光面上的细栅线;
设置于每两个相邻光伏元件之间的串联器,所述串联器包括导电线排、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所述导电线排包括多根导电细线,多根导电细线单排平行放置,受光面上的细栅线沿垂直于预设方向排布,导线细线与细栅线垂直交叉设置,所述导电线排的靠近第一端部的一侧表面通过第一粘合层粘结到第一光伏元件的第一受光面上,且所述导电线排与所述第一受光面上的细栅线电性接触,所述导电线排的靠近第二端部的一侧表面通过第二粘合层粘结到第二光伏元件的第二受光面上,且所述导电线排与所述第二受光面上的细栅线电性接触,其中,所述第一光伏元件和第二光伏元件为每两个相邻光伏元件中的不同光伏元件,所述第一受光面为所述第一光伏元件的正极所在受光面,所述第二受光面为所述第二光伏元件的负极所在受光面;
所述串联器还包括第一固定膜和第二固定膜,所述第一固定膜和所述第二固定膜均为热熔粘合的膜层;
第一固定膜将所述第一粘合层和所述导电线排的靠近所述第一端部的线体固定在所述第一受光面上,所述第二固定膜将所述第二粘合层和所述导电线排的靠近所述第二端部的线体固定在所述第二受光面上;
所述第一固定膜的熔点大于所述第一粘合层的熔点,以及,所述第二固定膜的熔点大于所述第二粘合层的熔点;
所述第一粘合层和所述第二粘合层均包括热熔粘合的透明膜层,以及,包裹在所述导电线排中的每一根导电细线外表面的热熔粘合的导电合金层;
所述第一受光面的远离所述第二光伏元件的边缘区域设置有第一冗余栅线,所述第一冗余栅线与边缘区域的细栅线电连接,且所述第一冗余栅线与所述导电线排的第一端部电连接;和/或,
所述第二受光面的远离所述第一光伏元件的边缘区域设置有第二冗余栅线,所述第二冗余栅线与边缘区域的细栅线电连接,且所述第二冗余栅线与所述导电线排的第二端部电连接;
所述受光面上的全部细栅线均沿垂直于所述预设方向的方向延伸,所述导电线排的导电细线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冗余栅线和所述第二冗余栅线均垂直于细栅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线排中的导电细线为铜导线;和/或,
所述导电线排中的单排导电细线的根数范围为8根至40根;和/或,
所述导电线排中的每根导电细线的截面直径均小于或者等于300微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两个相邻光伏元件之间的排布方式包括正间距排布、零间距排布或者负间距排布中的任一种,其中,正间距为0毫米至3毫米,负间距为-1.5毫米至0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元件的两个表面均为受光面,每个受光面上均设置有细栅线;
每两个相邻光伏元件的正极所在受光面均同向设置,或者,每两个相邻光伏元件的正极所在受光面反向设置。
5.一种光伏模组的串联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串联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伏模组;所述方法包括:
提供光伏元件串和串联器,其中,所述光伏元件串包括沿预设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光伏元件,所述光伏元件的受光面上均设有表面电极,所述表面电极包括分布在所述受光面上的细栅线,所述串联器包括导电线排、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
将所述导电线排的靠近第一端部的一侧表面通过第一粘合层粘结到第一光伏元件的第一受光面上,且所述导电线排与所述第一受光面上的细栅线电性接触,以及,所述导电线排的靠近第二端部的一侧表面通过第二粘合层粘结到第二光伏元件的第二受光面上,且所述导电线排与所述第二受光面上的细栅线电性接触,其中,所述第一光伏元件和第二光伏元件为每两个相邻光伏元件中的不同光伏元件,所述第一受光面为所述第一光伏元件的正极所在受光面,所述第二受光面为所述第二光伏元件的负极所在受光面。
CN202010710948.1A 2020-07-22 2020-07-22 一种光伏模组及其串联方法 Active CN1117399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10948.1A CN111739969B (zh) 2020-07-22 2020-07-22 一种光伏模组及其串联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10948.1A CN111739969B (zh) 2020-07-22 2020-07-22 一种光伏模组及其串联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39969A CN111739969A (zh) 2020-10-02
CN111739969B true CN111739969B (zh) 2021-02-09

Family

ID=726572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10948.1A Active CN111739969B (zh) 2020-07-22 2020-07-22 一种光伏模组及其串联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3996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89889A (zh) * 2020-10-20 2021-01-29 无锡奥特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串生产方法
CN112531061A (zh) * 2020-12-14 2021-03-19 宣城睿晖宣晟企业管理中心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06761B (zh) * 2014-10-31 2018-06-2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片阵列、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CN205609550U (zh) * 2016-03-29 2016-09-28 晶澳(扬州)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面太阳能电池组件
CN106960891A (zh) * 2017-03-09 2017-07-18 杭州福斯特应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用透明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39969A (zh) 2020-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25188B2 (en) Solar cell module
US20150206995A1 (en) Solar cell, solar cell module and solar cell system
JP6941252B1 (ja) セルストリング構造及び光起電力モジュール並びに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CN106206817A (zh) 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JP2008135654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090293934A1 (en)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Device
US20170373210A1 (en) Solar cell module
CN111739969B (zh) 一种光伏模组及其串联方法
CN113851550A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WO2024012161A1 (zh) 无主栅ibc电池组件单元及制作方法、电池组件、电池组串
WO2022193578A1 (zh) 太阳能电池片的连接方法
CN111403490A (zh) 太阳能电池互联结构制备方法
CN106449796B (zh) 一种用于太阳电池的电极
CN103681894A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CN116247120A (zh) 光伏电池组件的制造方法及光伏电池组件
CN116404060A (zh) 光伏导电结构
CN109904261A (zh) 太阳电池组件
CN206236680U (zh) 一种用于太阳电池的电极
CN111403498A (zh) 双面太阳电池互联结构
CN212934635U (zh) 叠瓦组件的导电互联件及叠瓦组件
US20130122632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olar cell module
CN212750904U (zh) 用于光电元件的复合电极、串联光电元件和光电模块
CN209675306U (zh) 太阳电池组件
CN209675313U (zh) 背接触太阳电池组件
CN208062079U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电极及使用该太阳能电池电极结构的太阳能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