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48243A - 太陽電池模組 - Google Patents

太陽電池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48243A
TW201448243A TW103107522A TW103107522A TW201448243A TW 201448243 A TW201448243 A TW 201448243A TW 103107522 A TW103107522 A TW 103107522A TW 103107522 A TW103107522 A TW 103107522A TW 201448243 A TW201448243 A TW 20144824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olar cell
solar battery
solar
cell module
coating fil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075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ota Nakao
Yasushi Buzojima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Denko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o Denko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4482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48243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5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 H01L31/0504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 H01L31/0508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the interconnection means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445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including thin film solar cells, e.g. single thin film a-Si, CIS or CdTe solar cells
    • H01L31/046PV modules composed of a plurality of thin film solar cells deposited on the same substrate
    • H01L31/0468PV modules composed of a plurality of thin film solar cells deposited on the same substrate comprising specific means for obtaining partial light transmission through the module, e.g. partially transparent thin film solar modules for window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48Encapsulation of modu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良好之採光性之太陽電池模組。由本發明所提供之太陽電池模組具備包含2個以上之太陽電池單元之太陽電池單元群。於該太陽電池模組中,上述2個以上之太陽電池單元之各者為帶狀。又,上述2個以上之太陽電池單元係相互隔開間隔而配置。進而,上述太陽電池單元群中相鄰之2個太陽電池單元之間係以具有透光性之方式構成。

Description

太陽電池模組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太陽電池模組。詳細而言係關於一種具有透光性之太陽電池模組。本申請案係主張基於2013年3月5日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2013-043152號之優先權,該申請案之全部內容係作為參考而併入本說明書中。
將太陽光所擁有之能量轉換為電力之太陽電池模組係作為清潔之發電裝置,而被廣泛地應用於太陽能電廠或住宅設置用太陽電池板等各種範圍內。典型而言,此種先前之太陽電池模組包含:太陽電池單元;2片玻璃罩,其保護該太陽電池單元之兩表面;及金屬(例如鋁)製框架,其安裝於該玻璃罩之外周端。此種太陽電池模組係以平面狀之形態設置於建築物之屋頂或壁面等以供使用。又,亦提出有不僅可設置為平面亦可設置為曲面之撓性太陽電池模組。作為揭示該種先前技術之技術文獻,可列舉專利文獻1。於專利文獻1中,作為太陽電池單元之被覆構件,採用具有可撓性之樹脂膜(典型而言為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膜)來代替玻璃罩。又,於專利文獻2、3中,提出有如下之技術,即藉由使用黏著性密封材代替金屬製框架而構築無框架之太陽電池模組。進而於專利文獻4中,提出有於長條狀片材形成有半導體膜之帶狀之太陽電池單元作為用於如上所述之太陽電池模組之太陽電池單元。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申請案公開平10-28474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申請案公開2010-171400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申請案公開2010-278358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申請案公開2011-176148號公報
自先前以來提出有複數種具有透光性之太陽電池模組(例如專利文獻1)。然而,因會由例如太陽電池單元之形狀及構成構件之材質等支配透光區域及透光性等理由,故而其等未必具有良好之採光性(例如,經由太陽電池模組而採入之光之總量及該採入之光之照度分佈、該採入之光所給予之視覺效果等)。若提供具有良好之採光性之太陽電池模組,則太陽電池模組之應用範圍進一步擴大,從而有益。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太陽電池模組之改良,其目在於提供一種具有良好之採光性之太陽電池模組。
為了達成上述之目的,本發明係提供一種具備包含2個以上之太陽電池單元之太陽電池單元群之太陽電池模組。於該太陽電池模組中,上述2個以上之太陽電池單元之各者為帶狀。又,上述2個以上之太陽電池單元係相互隔開間隔而配置。進而,上述太陽電池單元群中相鄰之2個太陽電池單元之間係以具有透光性之方式構成。
根據上述構成,可藉由將複數個帶狀之太陽電池單元(以下亦僅稱為單元)隔開間隔配置,而對單元之間賦予透光性,從而獲得良好之採光性。又,上述單元之配置可賦予先前未有之設計性。例如,若以特定之間隔(例如等間隔)配置帶狀之單元,則形成條紋狀之圖案,且與自單元之間採入之光相互作用而可賦予優異之設計性。如此,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具有良好之採光性之太陽電池模組。因該太陽電 池模組與先前之太陽電池模組相比,其應用範圍會更廣,故期待擴大清潔能源之合理利用之用途。
於此處所揭示之較佳之一態樣中,太陽電池模組能以具有曲面之形態設置。此種太陽電池模組例如可設計(製作)為具有包含特定曲面之形狀(典型而言係與設置部位相符之形狀)之太陽電池模組。因此,可進一步擴大太陽電池模組之應用範圍。
於此處所揭示之較佳之一態樣中,太陽電池模組係構築為上述太陽電池單元之長度方向及與該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之至少一方向具有可撓性之撓性太陽電池模組。由於如此般構成,故而太陽電池模組所具備之單元之長度方向及與該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例如單元之排列方向)之至少一方向(較佳為上述兩個方向)能以描畫曲面之方式變形地構成。因此,根據上述之構成可提供一種具有優異之可撓性之撓性太陽電池模組。因該撓性太陽電池模組相較於先前之撓性太陽電池模組,可採用之形狀之自由度(可撓性)更大,故可進一步擴大太陽電池模組之應用範圍。再者,於本說明書中,「撓性太陽電池模組」係指具有可採用包含曲面之形態之程度之可撓性(可包含可撓性、柔軟性、形狀適應性)之太陽電池模組,且包含具有可再變形之可撓性者。
於此處所揭示之較佳之一態樣中,太陽電池模組包含電性連接上述太陽電池單元群之連接器。又,上述連接器係以架設於上述太陽電池單元群之方式配置之長條狀之互連連接器。進而,上述互連連接器之長度方向具有可撓性。藉由以上述之方式構成電性連接單元群之連接器(互連連接器),而使互連連接器之長度方向成為撓性,可較佳地實現與上述太陽電池單元之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具有可撓性之撓性太陽電池模組。
於此處所揭示之較佳之一態樣中,太陽電池模組具有電性連接 上述太陽電池單元群之連接器。又,上述連接器係配置於上述太陽電池單元之端部。藉由如此般構成,連接器不會破壞太陽電池模組之外觀或採光性。
於此處所揭示之較佳之一態樣中,太陽電池模組具有覆蓋上述太陽電池單元群之被覆膜。又,上述被覆膜具有透光性及可撓性。藉由使用此種被覆膜,可較佳地實現具有良好之採光性之撓性太陽電池模組。
於此處所揭示之較佳之一態樣中,太陽電池模組係構成為無框架之太陽電池模組。藉由設為無框架,可較佳地實現具有優異之可撓性之太陽電池模組。又,無框架之太陽電池模組亦於輕量性之方面較為有利。進而,於此處所揭示之太陽電池模組較佳為具備將上述太陽電池模組之端部密封之黏著(感壓接著)性密封材。藉由使用黏著性密封材而代替例如金屬製等硬度較高之(典型而言為硬質之)框架,可構築無框架之太陽電池模組。又,上述黏著性密封材較佳為含有丁基系黏著劑。再者,於本說明書中,「無框架」係指不使用金屬製等硬度較高(典型而言為硬質)之框架。
於此處所揭示之較佳之一態樣中,太陽電池模組包括:正面被覆膜,其覆蓋上述太陽電池單元群之正面;及背面被覆膜,其覆蓋該太陽電池單元群之背面;上述正面被覆膜與上述背面被覆膜均具有透光性及可撓性。又,上述黏著性密封材係配置於上述正面被覆膜與上述背面被覆膜之周端部。藉由以此方式構成,可較佳地實現具有優異之可撓性且具有良好之採光性之太陽電池模組。再者,於本說明書中,「太陽電池單元群之正面」係指太陽光之入射面,「太陽電池單元群之背面」係指上述正面之相反側之面。太陽電池單元之正面及背面、太陽電池模組之正面及背面亦可分別同樣地進行定義。
1‧‧‧太陽電池模組
10‧‧‧太陽電池群
10a、10b、10c‧‧‧太陽電池單元
11a‧‧‧正面電極
20‧‧‧正面被覆膜
21‧‧‧背面被覆膜
30‧‧‧黏著性密封材
40A、40B‧‧‧互連連接器
45‧‧‧積層膜
45A‧‧‧積層膜
45B‧‧‧積層膜
50‧‧‧絕緣層
50A‧‧‧第1絕緣層
50B‧‧‧第2絕緣層
51‧‧‧金屬層
51a‧‧‧第1金屬層
51b‧‧‧第1
51c‧‧‧第1
51A‧‧‧金屬層圖案
51Aa‧‧‧第1金屬層
51Ab‧‧‧第1金屬層
51Ac‧‧‧第1金屬層
51B‧‧‧金屬層圖案
51Ba‧‧‧第2金屬層
51Bb‧‧‧第2金屬層
51Bc‧‧‧第2金屬層
52Aa‧‧‧第1導電性接著層
52Ab‧‧‧第1導電性接著層
52Ac‧‧‧第1導電性接著層
52Ba‧‧‧第2導電性接著層
52Bb‧‧‧第2導電性接著層
52Bc‧‧‧第2導電性接著層
55a‧‧‧第1區域
56a‧‧‧第2區域
57a‧‧‧第1突出部
59a‧‧‧第2突出部
L‧‧‧摺線
圖1係模式性地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太陽電池模組之俯視圖。
圖2係沿圖1之II-II線之模式剖面圖。
圖3係模式性地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互連連接器之剖面圖。
圖4(a)係模式性地表示構成第1實施形態之互連連接器之第1積層膜之俯視圖,(b)係模式性地表示構成第1實施形態之互連連接器之第2積層膜之俯視圖。
圖5係模式性地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太陽電池模組之設置狀態之一例之立體圖。
圖6係模式性地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太陽電池模組之設置狀態之另一例之立體圖。
圖7係模式性地表示構成第2實施形態之互連連接器之積層膜之俯視圖。
圖8係模式性地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互連連接器之剖面圖。
圖9係將第3實施形態之太陽電池模組之端部附近放大而表示之模式剖面圖。
以下對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除本說明書中特意提及之事項以外之情況且本發明之實施所必需之情況可作為基於該領域之先前技術之業者之設計事項來掌握。本發明可基於本說明書中所揭示之內容及該領域中之技術常識而實施。又,於以下之圖式中,對於發揮相同作用之構件/部位可標附相同之符號而進行說明,並且省略或簡略化重複之說明。
圖1係模式性地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太陽電池模組之俯視圖,圖2係沿圖1之II-II線之模式剖面圖。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就該實施形態之太陽電池模組進行說明。
如圖1、2所示,第1實施形態之太陽電池模組1具備太陽電池單 元群10,該太陽電池單元群10包括含有太陽電池單元10a、10b、10c之複數個太陽電池單元。又,太陽電池模組1具備:正面被覆膜20,其覆蓋太陽電池單元群10之正面;背面被覆膜21,其覆蓋太陽電池單元群10之背面;及黏著性密封材30,其配置於正面被覆膜20之周端部與背面被覆膜21之周端部。
太陽電池單元10a、10b、10c之各者為帶狀,其長度方向具有可撓性。又,太陽電池單元10a、10b、10c係相互隔開間隔而配置。具體而言,太陽電池單元10a、10b、10c係於寬度方向(與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以等間隔而排列。該實施形態中,可使用寬度20mm、厚度100μm左右之帶狀之黃銅礦系太陽電池單元作為太陽電池單元10a。關於太陽電池單元10b,10c亦相同。
正面被覆膜20與背面被覆膜21於俯視觀察時均具有矩形形狀,且具有相同之形狀及大小。又,正面被覆膜20與背面被覆膜21均具有透光性及可撓性。正面被覆膜20與背面被覆膜21係以夾著太陽電池單元群10之方式配置,分別覆蓋太陽電池單元群10之正面與背面。又,正面被覆膜20與背面被覆膜21係以兩者之端面成為同一平面之方式重疊。於該實施形態中,作為正面被覆膜20及背面被覆膜21,可使用包含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ETFE)之厚度25μm左右之透明膜。
於正面被覆膜20之周端部及背面被覆膜21之周端部配置有黏著性密封材30。具體而言,黏著性密封材30係配置於正面被覆膜20與背面被覆膜21之間,且以遍佈正面被覆膜20及背面被覆膜21之全周之方式配置,與正面被覆膜20及背面被覆膜21之兩者接合。藉此,正面被覆膜20與背面被覆膜21之間之開口係藉由黏著性密封材30密封,配置太陽電池單元群10而成之太陽電池模組1之內部被密閉。上述接合只要藉由壓合黏著性密封材30而進行即可。黏著性密封材30可視需要使其加熱熔融後以供接合。於該實施形態中,作為黏著性密封材,可使 用丁基系黏著劑。再者,可向配置太陽電池單元群10而成之太陽電池模組1之內部填充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等密封樹脂。
太陽電池單元群10(具體而言係構成太陽電池單元群10之帶狀太陽電池單元10a、10b、10c)之兩端部係藉由互連連接器40A、40B而電性連接。互連連接器40A、40B均為長條狀,且於太陽電池模組1之端部附近以架設於太陽電池單元10a、10b、10c之方式配置。具體而言,互連連接器40A、40B係以其長度方向大致正交於太陽電池單元10a、10b、10c之長度方向之方式而配置。又,互連連接器40A、40B之外表面被黏著性密封材30覆蓋,無法自太陽電池模組1之外部視認到互連連接器40A、40B。再者,因互連連接器40A、40B係片狀之簡單之構成,故即便假定自外部視認到亦不損害太陽電池模組1之設計性。
圖3係模式性地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互連連接器之剖面圖,圖4(a)係模式性地表示構成第1實施形態之互連連接器之第1積層膜之俯視圖,(b)係模式性地表示構成第1實施形態之互連連接器之第2積層膜之俯視圖。以下係參照圖3、4,對第1實施形態之互連連接器詳細地進行說明。
如圖3、4所示,互連連接器40A包含2片長條狀之積層膜45A、45B。該等積層膜45A、45B係以夾著隔開特定之間隔而配置為一行之複數個太陽電池單元10a、10b、10c(太陽電池單元群10)之方式而配置。再者,太陽電池單元10a、10b、10c之排列方向與積層膜45A、45B之長度方向一致。
如圖3及圖4(a)所示,於圖3中配置於上方之積層膜(以下亦稱為第1積層膜)45A具備:第1絕緣層50A,其為長條狀;第1金屬層51Aa、51Ab、51Ac,其等被支持於第1絕緣層50A之一表面(圖3中為下表面);及第1導電性接著層52Aa、52Ab、52Ac,其等配置於第1金 屬層51Aa、51Ab、51Ac之各者之上(表面)。第1金屬層51Aa、51Ab、51Ac與第1導電性接著層52Aa、52Ab、52Ac分別構成導電部。於該實施形態中,作為第1絕緣層50A,可使用厚度25μm左右之長條狀聚醯亞胺膜。關於下述之第2絕緣層50B亦相同。
第1金屬層51Aa、51Ab、51Ac於俯視觀察時分別具有長方形形狀,且各自獨立地被支持於第1絕緣層50A之正面。具體而言,第1金屬層51Aa、51Ab、51Ac係分別於沿著積層膜45A之長度方向之方向上,以隔開特定之間隔而分離之狀態(若進一步換言之則為島狀)排列於第1絕緣層50A之正面。因此,第1金屬層51Aa、51Ab、51Ac之各者自身不與相鄰之第1金屬層電性連接。若舉出一例,則於圖4(a)中,第1金屬層51Ab不與鄰接於其而配置之第1金屬層51Aa、51Ac電性連接。因第1金屬層51Aa、51Ab、51Ac係以如上述之方式配置,故於第1絕緣層50A正面形成有第1金屬層圖案51A。
如圖3及圖4(b)所示,於圖3中配置於下方之積層膜(以下亦稱為第2積層膜)45B亦與第1積層膜45A同樣地具備:第2絕緣層50B,其為長條狀;第2金屬層51Ba、51Bb、51Bc,其等被支持於第2絕緣層50B之一表面(圖3中為上表面);及第2導電性接著層52Ba、52Bb、52Bc,其等配置於第2金屬層51Ba、51Bb、51Bc之各者之上(表面)。第2金屬層51Ba、51Bb、51Bc與第2導電性接著層52Ba、52Bb、52Bc分別構成導電部。
第2金屬層51Ba、51Bb、51Bc係與第1絕緣層50A之正面上之第1金屬層51Aa、51Ab、51Ac相同地配置於第2絕緣層50B之正面,藉由以此方式配置而於第2絕緣層50B之正面形成有第2金屬層圖案51B。於該實施形態中,第1金屬層51Aa、51Ab、51Ac與第2金屬層51Ba、51Bb、51Bc均為藉由鍍敷處理而形成之寬度10mm、厚度36μm左右之Cu(銅)層,且具有基本上相同之形狀及大小(表面積及厚度)。各金 屬層之間之間隔亦基本上相同。因此,第1金屬層圖案51A與第2金屬層圖案51B具有基本上相同之圖案。
第1積層膜45A與第2積層膜45B中金屬層圖案51A、51B形成面彼此對向。具體而言,第1金屬層圖案51A與第2金屬層圖案51B係於沿著第1積層膜45A與第2積層膜45B之長度方向之方向上,以錯開之狀態對向。藉此,例如關於第1金屬層51Aa,其一部分(圖3中左側之一部分)係與太陽電池單元10a之正面對向。又,另一部分(圖3中右側之一部分)係於太陽電池單元10a、10b之間與第2金屬層51Bb對向。關於第2金屬層51Bb,其一部分(圖3中左側之一部分)係於太陽電池單元10a、10b之間與第1金屬層51Aa對向。又,另一部分(圖3中右側之一部分)係與太陽電池單元10b之背面對向。
於太陽電池單元10a之正面與第1金屬層51Aa之對向區域中,配置有於其兩表面具有接著性之第1導電性接著層52Aa。如圖4(a)所示,第1導電性接著層52Aa係以覆蓋第1金屬層51Aa之正面大致整體之方式而配置。藉由該第1導電性接著層52Aa,第1金屬層51Aa接著於太陽電池單元10a之正面電極11a。第1金屬層51Aa、第1導電性接著層52Aa及太陽電池單元10a之正面電極11a以此方式電性連接。於該實施形態中,作為第1導電性接著層52Aa、52Ab、52Ac,可使用使丙烯酸系聚合物含有銀填料而成之厚度30μm左右之導電性黏著片材。關於下述之第2導電性接著層52Ba、52Bb、52Bc亦相同。再者,第1導電性接著層52Aa未與除太陽電池單元10a以外之太陽電池單元接觸。又,雖未特意圖示,但為了避免第1導電性接著層52Aa與第2導電性接著層52Ba接觸,較佳為於第1導電性接著層52Aa與第2導電性接著層52Ba之間(例如第1導電性接著層52Aa或第2導電性接著層52Ba之正面之一部分)配置聚醯亞胺膜等絕緣層。
於太陽電池單元10b之背面與第2金屬層51Bb之對向區域中,配 置有與第1導電性接著層52Aa相同構成之第2導電性接著層52Bb。如圖4(b)所示,第2導電性接著層52Bb亦與第1金屬層51Aa中之第1導電性接著層52Aa相同地,以覆蓋第2金屬層51Bb之正面之大致整體之方式而配置。藉由該第2導電性接著層52Bb,第2金屬層51Bb係接著於太陽電池單元10b之背面電極12b。第2金屬層51Bb、第2導電性接著層52Bb及太陽電池單元10b之背面電極12b以此方式電性連接。再者,第2導電性接著層52Bb未與除太陽電池單元10b以外之太陽電池單元接觸。
於第1金屬層51Aa與第2金屬層51Bb之對向區域中,第1導電性接著層52Aa與第2導電性接著層52Bb配置於各者之正面。藉此,第1導電性接著層52Ab與第2導電性接著層52Bb係於太陽電池單元10a、10b之間接著。第1金屬層51Aa、第2金屬層51Bb、第1導電性接著層52Aa、第2導電性接著層52Bb以此方式構成太陽電池單元10a、10b之間之導電路徑。其結果,實現太陽電池單元10a之正面與太陽電池單元10b之背面之電性連接。
再者,第1金屬層51Ab、51Ac及第2金屬層51Ba、51Bc、第1導電性接著層52Ab、52Ac、第2導電性接著層52Ba、52Bc之構成係分別與第1金屬層51Aa及第2金屬層51Bb、第1導電性接著層52Aa、第2導電性接著層52Bb基本上相同,於第1絕緣層50A、第2絕緣層50B之對向區域,重複著與包含第1金屬層51Aa、第2金屬層51Bb、第1導電性接著層52Aa及第2導電性接著層52Bb之構成單位相同之構成單位。因此,於此處省略關於該等重複之構成單位之說明。
上述之互連連接器40A僅藉由第1積層膜45A與第2積層膜45B夾持太陽電池單元群10來固定,便可容易地且一次性地進行太陽電池單元群10之電性連接(佈線)。而且,通過互連連接器40A而由太陽電池單元群10發電之電能係自端子板(未圖示)輸出,並向太陽電池模組1 之外部供給。又,互連連接器40A係於固定於太陽電池單元群10之狀態下長度方向具有可撓性。進而,上述構成無需橫穿相鄰之太陽電池單元10a、10b之側面之間之先前之金屬製佈線,故不會產生由上述金屬製佈線所致之單元端部之斷裂。再者,因互連連接器40B具有與互連連接器40A基本上相同之構成,故不重複說明。
圖5係模式性地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太陽電池模組之設置狀態之一例之立體圖,圖6係模式性地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太陽電池模組之設置狀態之另一例之立體圖。
因上述之太陽電池模組1係使用長度方向具有可撓性之帶狀之太陽電池單元10a、10b、10c且以無框架構築,故沿著太陽電池單元10a、10b、10c之長度方向之方向為撓性。因此,例如如圖5所示,太陽電池模組1能以太陽電池單元10a、10b、10c之長度方向如描畫曲面(於沿著上述長度方向之剖面之情形時為曲線)般之形態設置。又,因太陽電池模組1係使用長度方向具有可撓性之長條狀之互連連接器40A、40B而構築,故沿著互連連接器40A、40B之長度方向之方向(與太陽電池單元10a、10b、10c之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亦為撓性。因此,例如如圖6所示,太陽電池模組1亦能以與太陽電池單元10a、10b、10c之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如描畫曲面(於沿著與上述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之剖面之情形時為曲線)般之形態設置。
又,因太陽電池單元10a、10b、10c係以相互隔開間隔而配置之狀態被具有透光性之被覆膜20、21覆蓋,故入射至太陽電池模組1之光通過太陽電池單元10a、10b、10c之間。藉此,於太陽電池模組1之背面側可獲得良好之採光性。進而,太陽電池單元群10藉由該排列,與自太陽電池單元間採入之光互相結合而可賦予優異之設計性。進而,上述太陽電池模組可不使用鉚釘等金屬製固定構件而構築,因此於製造之方面亦有利。再者,至於一般情況下之太陽電池模組1之構 築,可基於該技術領域中之技術常識而實施,因其並非為本發明之特徵性部分,故而省略說明。
圖7係模式性地表示構成第2實施形態之互連連接器之積層膜之俯視圖,圖8係模式性地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互連連接器之剖面圖。
第2實施形態之太陽電池模組除互連連接器40A、40B以外,具有與第1實施形態之太陽電池模組基本上相同之構成。因此,該實施形態係以互連連接器40A、40B為中心進行說明,省略關於其他方面之說明。
如圖7所示,第2實施形態之互連連接器40A之積層膜45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不同,由1片構成。積層膜45包含:長條狀之絕緣層50,其具有1片絕緣膜;及金屬層51a、51b、51c,其等被支持於絕緣層50之一表面。又,如圖8所示,積層膜45係可利用平行於太陽電池單元10a、10b、10c之排列方向之摺線L而回折地構成。於該實施形態中,摺線L為平行於積層膜45之長度方向之線,又亦為貫穿積層膜45之寬度方向之中心之線(寬度方向中心線)。
金屬層51a包含藉由摺線L而劃分之第1區域55a及第2區域56a。第1區域55a係對應於以摺線L為分隔線之一方之部分(圖7中為上方部分),第2區域56a係對應於以摺線L為分隔線之另一方之部分(圖7中為下方部分)。金屬層51a之第1區域55a係向平行於摺線L之一方向且太陽電池單元10a側(圖7中為左側)突出。以下將該突出部分稱為第1突出部57a。又,金屬層51a之第2區域56a係向與上述一方向相反之方向(沿著摺線L之方向且與上述一方向相反之方向,圖7中為右側)且太陽電池單元10b側突出。以下將該突出部分稱為第2突出部59a。
金屬層51b、51c亦與金屬層51a相同地構成,各自獨立地被支持於絕緣層50之正面。具體而言,金屬層51a、51b、51c係分別以隔開特定之間隔而分離之狀態(若進一步換言之,則為島狀)排列於絕緣層 50之正面。因此,金屬層51a、51b、51c之各者自身不與相鄰之金屬層電性連接。於絕緣層50之正面,藉由金屬層51a、51b、51c以上述方式配置而形成有金屬層圖案51。
於金屬層51a之第1突出部57a之正面配置有第1導電性接著層65a。又,於金屬層51a之第2突出部59a之正面配置有第2導電性接著層66a。於該實施形態中,於第1區域55a之非突出部(第1區域55a中之除第1突出部57a以外之部分,圖7中為第1區域55a之右側部分)58a,未配置第1導電性接著層65a,又,於第2區域56a之非突出部(第2區域56a中之除第2突出部59a以外之部分)60a之正面亦未配置第2導電性接著層66a。
以摺線L為起點將以上述方式構成之積層膜45以配置有金屬層51a之面成為內側之方式、且以夾著太陽電池單元10a、10b、10c之一端之方式回折。又視需要進行壓製。如此一來,如圖8所示互連連接器40A固定於太陽電池單元10a、10b、10c之一端,太陽電池單元群10係藉由互連連接器40A而電性連接。
於回折後之互連連接器40A中,配置於金屬層51a之第1突出部57a之第1導電性接著層65a係接著於太陽電池單元10a之正面電極11a。又,配置於金屬層51a之第2突出部59a之第2導電性接著層66a係接著於太陽電池單元10b之背面電極12b。第1導電性接著層65a、金屬層51a、第2導電性接著層66a以此方式構成太陽電池單元10a、10b間之導電路徑,從而實現太陽電池單元10a之正面與太陽電池單元10b之背面之電性連接。該實施形態之互連連接器40A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比零件數量較少,可成為佈線作業性更優異者。
因金屬層51b、51c及第1導電性接著層65b、65c、第2導電性接著層66b、66c之構成係分別與金屬層51a及第1導電性接著層65a、第2導電性接著層66a基本上形同,故於此處省略重複之說明。又,因互連 連接器40B具有與互連連接器40A基本上相同之構成,故不重複說明。再者,於該實施形態中,將金屬層之第1區域與第2區域連接,但亦可分離。例如,金屬層之第1區域與第2區域亦可為將上述摺線夾在中間而隔開特定之間隔分離者。於該情形時,較佳為於上述第1區域與第2區域之至少一表面(典型而言,以摺線L回折時之第1區域與第2區域之對向區域),於相鄰之2個太陽電池單元之間配置有導電性接著層,藉此使第1區域與第2區域電性連接。
又,於該實施形態中,如圖7所示,金屬層51a上之第2導電性接著層66a與金屬層51b上之第1導電性接著層65b於構築互連連接器40A之前係分離配置,但亦可將兩者構成為一體而配置於積層膜45。於該情形時,第2導電性接著層66a與第1導電性接著層65b只要以於將積層膜45回折時分離之方式構成即可。作為此種方法,例如可列舉如下之方法,即,於將包含第2導電性接著層66a及第1導電性接著層65b之導電性接著層配置於積層膜上之前後,預先沿摺線L切斷。
圖9係將第3實施形態之太陽電池模組之端部附近放大而表示之模式剖面圖。
第3實施形態之太陽電池模組1除黏著性密封材30以外,具有與第1實施形態之太陽電池模組1基本上相同之構成。因此,於該實施形態中,以黏著性密封材30為中心進行說明,省略關於其他方面之說明。
如圖9所示,第3實施形態之黏著性密封材30於配置於正面被覆膜20之周端部與背面被覆膜21之周端部之方面係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但黏著性密封材30並非貼附於正面被覆膜20與背面被覆膜21之間,而係遍及全周來貼附於將正面被覆膜20與背面被覆膜21重疊而成之積層體之端面,就該點而言係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不同。又,黏著性密封材30係具備支持基材31及形成於支持基材31之正面之黏著劑層 32之長條狀之單面黏著片材,就該點而言亦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不同。具體而言,關於黏著性密封材30,黏著劑層32之正面(黏著面)係以覆蓋正面被覆膜20之端面及背面被覆膜21之端面之方式而貼附,藉此將正面被覆膜20與背面被覆膜21之間之開口密封。
黏著性密封材30之寬度較具備正面被覆膜20及背面被覆膜21之積層體之厚度大。因此,黏著性密封材30之寬度方向之兩端自上述積層體之端面露出,該露出之部分被折彎而分別貼附於正面被覆膜20之外表面之一部分(外緣)及背面被覆膜21之外表面之一部分(外緣)。若換言之,則黏著性密封材30係以沿著具備正面被覆膜20及背面被覆膜21之積層體之端部外表面之方式而貼附為剖面字形狀。於該實施形態中,作為黏著性密封材30,可使用單面黏著片材,該單面黏著片材係於背面接著有鋁箔(厚度:7μm)之不織布基材(厚度:100μm)之正面形成厚度400μm之丁基系黏著劑層而成。藉由使用具有此種構成之黏著性密封材30,亦可以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方式,以無框架密封太陽電池模組1之內部。
繼而對構成於此處所揭示之太陽電池模組之材料詳細地進行說明。於此處所揭示之太陽電池單元只要為帶狀即可,並不限定於上述各實施形態。就對太陽電池模組賦予優異之可撓性之觀點考慮,太陽電池單元較佳為其長度方向具有可撓性。例如,可較佳地使用如下之帶狀之太陽電池單元,即,該太陽電池單元係於包含寬度10~80mm、厚度10~200μm左右之長條狀之金屬(例如不鏽鋼)箔之帶狀電極基板上,形成厚度1.5~2.5μm左右之化合物半導體(較佳為黃銅礦)層而成者。於上述金屬箔預先形成包含Mo等之膜狀之背面電極,又,於形成化合物半導體層之後,於其上積層包含ZnO等金屬氧化物之透明電極(正面電極)膜。上述化合物半導體層例如包含Cu(In、Ga)Se2、Cu(In、Ga)(Se、S)2、CuInS2、Cu2ZnSnS4等材料,可藉由蒸 鍍法而形成。此種太陽電池單元可藉由例如專利文獻4中記載之方法而製作。
又或者,作為太陽電池單元,亦可使用如下之太陽電池單元,即,該太陽電池單元係於正面形成有電極層之合成樹脂基板(例如聚醯亞胺)形成非晶矽層,進而於其上形成透明電極層而成。非晶矽層之形成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採用使用矽熔融液之方法、及使用微晶矽及矽烷氣體之利用CVD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化學氣相沈積法)之形成方法。或者,亦可較佳地使用有機系之太陽電池單元。太陽電池單元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定,但就可撓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例如300μm以下(例如200μm以下,典型而言為100μm以下)。
於此處所揭示之太陽電池模組較佳為具備被覆膜(包含正面被覆膜及背面被覆膜)。上述被覆膜只要具有透光性即可,於該範圍內並無特別限定。藉由上述之透光性而使太陽電池模組具有良好之採光性。又,更佳為被覆膜具有可撓性。藉由上述之可撓性,太陽電池模組會具有較佳之可撓性。例如,可較佳地使用波長400~800nm之範圍之全部光線穿透率為70%以上(例如80%以上,典型而言為90%以上)之被覆膜。上述全光線穿透率只要基於JIS K7375(2008)而測定即可。
作為上述被覆膜之具體例,除了於上述各實施形態所使用之ETFE膜以外,可列舉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偏二氟乙烯樹脂、三氟氯乙烯樹脂等氟樹脂膜。又,被覆膜亦可為包含丙烯酸樹脂及聚酯等材料之膜。上述被覆膜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定,但就可撓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大約3~200μm(例如為5~100μm,典型而言為10~50μm)。再者,關於正面被覆膜與背面被覆膜,材質及厚度可相同亦可不同。
又,於此處所揭示之太陽電池模組為密封其端部,較佳為具備黏著性密封材。由於該黏著性密封材可代替例如金屬製框架來使用, 故而可較佳地應用於無框架之太陽電池模組。作為該黏著性密封材之較佳例,可列舉包含丁基系黏著劑組合物之丁基系黏著劑。
上述丁基系黏著劑可含有聚異丁烯及/或丁基膠作為必需成分(典型而言為主要黏著成分)。聚異丁烯為異丁烯(異丁烯)之聚合物,其黏度平均分子量可為大約20萬~400萬(較佳為50萬~150萬)。丁基膠為異丁烯及少量之異戊二烯之共聚物(異丁烯/異戊二烯膠),其黏度平均分子量可為大約30萬~70萬(較佳為30萬~50萬)左右。上述丁基膠之種類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再生丁基膠、合成丁基膠等。就提高耐水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聚異丁烯。
又,丁基系黏著劑亦可以適當之比例含有填充劑(例如碳酸鈣)及阻燃劑(例如水氧化鋁等金屬水氧化物)、黏著賦予樹脂、軟化劑(例如聚丁烯、加工處理油)、顏料(例如碳黑)、硫化劑、硫化加速劑、老化防止劑、塑化劑、滑劑等可添加至丁基系黏著劑組合物中之眾所周知之添加劑。關於上述丁基系黏著劑,只要使用先前之眾所周知之方法製作即可。例如,只要於隔板之表面塗佈丁基系黏著劑組合物並乾燥而形成丁基系黏著劑(典型而言為丁基系黏著劑層)即可。關於所獲得之含有丁基系黏著劑(典型而言為丁基系黏著劑層)之黏著性密封材,係於配置於被覆膜之周端部之後,可藉由壓合等以貼附於上述被覆膜之態樣使用。
如上所述之黏著性密封材(典型而言為黏著劑層)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定,但較佳為大約0.1~2mm(較佳為0.5~1mm)。於在被覆膜之間配置黏著性密封材之情形時,黏著性密封材之厚度與上述被覆膜之間隔大致相同。再者,上述間隔較太陽電池單元及連接器之厚度大。黏著性密封材之寬度並無特別限定,但考慮與被覆膜之密接性及防水性等,較佳為0.5mm以上(例如0.5~5mm,典型而言為1~2mm)左右。再者,於被覆膜之間配置黏著性密封材之情形時,上述黏著性密封材 之寬度係指壓合於被覆膜之後之寬度。上述寬度只要採用壓合後之黏著性密封材之任意幾個部位中之測定值之平均值即可。
又,如上述第3實施形態,黏著性密封材亦可具備支持基材及設置於該支持基材之單面之黏著劑層。作為黏著劑層,可較佳地使用包含上述之丁基系黏著劑之黏著劑層。上述黏著劑層之厚度較佳為大約10~1000μm(較佳為200~800μm)之範圍。
構成上述支持基材之材料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使用不織布等。作為較佳例,可列舉分裂纖維不織布。此處分裂纖維不織布係指例如以延伸方向相互正交之方式積層網(網眼)狀片材而成之積層不織布、或以向一方向延伸之複數個紗線之延伸方向相互正交之方式組合之不織布。作為形成分裂纖維不織布之材料之較佳例,可列舉聚烯烴系樹脂(典型而言為聚乙烯及聚丙烯)。支持基材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定,但可為大約50~400μm(較佳為70~200μm)。
又,於支持基材之背面(黏著劑層形成面之相反側之面,亦稱為背面),可視需要設置阻隔層等追加層。具備阻隔層之黏著性密封材可為水蒸氣阻隔性優異者。作為阻隔層,可使用鋁、金、銀、銅、鎳、鈷、鉻、錫等金屬箔、及包含該等金屬之氧化物之金屬氧化物箔。阻隔層之厚度較佳為大約1~100μm(較佳為5~50μm)。阻隔層之形成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使用接著劑而將阻隔層接著於支持基材之方法、或藉由蒸鍍法等而於支持基材之背面形成包含金屬材料之阻隔層之方法等。
上述黏著性密封材(具備支持基材及黏著劑層之黏著性密封材)之總厚度並無特別限定,但就太陽電池模組之可撓性等觀點而言,較佳為大約60~1500μm(較佳為200~1000μm)。
於此處所揭示之太陽電池模組中,較佳為使用互連連接器作為太陽電池單元之佈線。作為可構成上述互連連接器之絕緣層(包含第1 絕緣層、第2絕緣層),可列舉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及聚醯亞胺等合成樹脂製膜。上述合成樹脂製膜較佳為具有可撓性者。絕緣層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定,就可撓性、使用性等觀點而言,可較佳地使用厚度為大約5μm~1mm(例如10~300μm,典型而言為15~100μm)之絕緣層。
於此處所揭示之技術中之互連連接器中,可使用金屬層(包含第1金屬層、第2金屬層)作為構成導電部之構件。構成金屬層之金屬較佳為導電性優異之金屬材料。例如可列舉銅、鋁、鉄、鎳、銀、金、鉛、該等之合金等金屬。作為較佳例可列舉銅、錫。金屬層只要適當採用先前眾所周知之鍍敷或CVD法、PVD法(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物理氣相沈積)等方法形成即可。又,亦可藉由先前眾所周知之接著劑及黏著劑而將金屬箔貼附於絕緣層。藉由上述之方法,金屬層可被支持於絕緣層。再者,亦可對金屬層之表面實施以防銹等為目的之表面處理。
金屬層之寬度(典型而言為與長條狀積層膜之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之長度)並無特別限定,但就確保良好之導電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mm以上(例如1.5mm以上,典型而言為2mm以上)。上述寬度之上限並無特別限定,可為例如30mm以下(例如20mm以下)之程度。再者,絕緣層及導電性接著層之寬度亦並無特別限定,可結合金屬層之寬度而設計。
金屬層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定。就導電效率等觀點而言,上述厚度較佳為大約5μm以上(例如10μm以上,典型而言為20μm以上),就可撓性、使用性等觀點而言,較佳為500μm以下(例如300μm以下,典型而言為100μm以下)。
又,此處所揭示之互連連接器係使導電部之至少一部分(例如全部)由導電性接著層(包含第1導電性接著層、第2導電性接著層)構成。 上述導電性接著層只要具有接著性及導電性即可,於該範圍內並無特別限定。作為導電性接著層,可使用導電性黏著片材、熱熔型、熱固化型、乾燥型、濕氣硬化型、2液反應硬化型、紫外線(UV)硬化型、厭氧型、UV厭氧型等各種導電性接著片材。其中,就抑制因加熱所致之單元之特性降低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導電性黏著片材及、乾燥型、濕氣硬化型、2液反應硬化型、UV硬化型、厭氧型、UV厭氧型等各種導電性接著片材,就使用性之觀點而言,更佳為導電性黏著片材。上述導電性接著層亦可為包含胺基甲酸酯系、丙烯酸系、環氧系接著劑之導電性接著層。
典型而言,上述導電性接著層於厚度方向及面方向具有導電性。上述面方向係指沿著上述接著層之表面之方向,或者亦可指與厚度方向正交之方向。對上述接著層賦予導電性之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藉由調配下述之導電性填料而構成為導電性接著層。
作為導電性接著層之較佳例之導電性黏著片材可為無基材之黏著片材(典型而言為具有黏著劑層之片材),亦可為於導電性基材之兩表面形成導電性黏著劑層而成之導電性黏著片材。典型而言,上述無基材之黏著片材於使用前係利用隔板保護兩表面之狀態,於使用時剝離隔板而貼附於被附體(例如金屬層)。上述無基材之黏著片材,例如可以下述之樣態使用,即剝離覆蓋一面(黏著面)之隔板,而將其黏著面貼合於第1被附體(例如金屬層),藉由自保護另一面(黏著面)之隔板之上方進行壓製而貼附固定於該第1被附體(例如金屬層)之後,將保護另一黏著面之隔板剝離,從而可貼附於第2被附體(例如太陽電池單元)。
作為上述導電性基材,較佳為使用金屬箔。具體而言可列舉銅、鋁、鎳、銀、鉄、鉛、錫及包含該等之合金等之金屬箔,其中,就導電性、加工性等觀點而言,較佳為鋁箔、銅箔,更佳為銅箔。上 述金屬箔可實施鍍敷等各種表面處理。導電性基材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定。可較佳地使用具有大約5~500μm(例如10~300μm,典型而言15~100μm)之厚度之導電性基材。
構成此處所揭示之導電性黏著片材之黏著劑層較佳為具有導電性。構成黏著劑層之基礎聚合物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天然橡膠及各種合成橡膠等橡膠系聚合物、丙烯酸系聚合物、矽銅系聚合物、乙烯酯系聚合物等先前眾所周知之基礎聚合物。其中,就耐久性、耐候性、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丙烯酸系聚合物作為基礎聚合物。若換言之,則此處所揭示之黏著劑層較佳為包含含有丙烯酸系聚合物作為基礎聚合物之黏著劑組合物之黏著劑層(丙烯酸系黏著劑層)。上述丙烯酸系黏著劑層中之丙烯酸系聚合物之含量並無特別限定,但較佳為30~75質量%(例如50~75質量%)。
此處所揭示之黏著劑層較佳為除上述基礎聚合物以外還含有導電性填料。藉此,黏著劑層具有導電性。作為導電性填料,可使用眾所周知或常用者。例如可列舉:鎳、鉄、鉻、鈷、鋁、銻、鉬、銅、銀、白金、金、錫、鉍等金屬、該等之合金或者氧化物、碳黑等包含碳之填料、或將該等被覆於聚合物珠粒、樹脂等而成之填料。該等可單獨使用1種或組合2種以上而使用。其中,較佳為金屬填料及金屬被覆填料,特佳為銀填料。銀填料可長時間發揮穩定之導電性。上述導電性填料之縱橫比並無特別限定,例如較佳為自1~10(典型而言1~5)之範圍而選擇。再者,上述縱橫比可藉由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而測定。
就導電性之觀點而言,導電性填料之含量相對於除導電性填料以外之黏著劑組合物之全部固形物成分(100質量部),較佳為3質量部以上。上述含量更佳為5質量部以上,進而佳為10質量部以上(例如為25質量部以上,典型而言為35質量部以上)。又,就獲得良好之黏著 特性之觀點而言,上述含量較佳為250質量部以下,更佳為150質量部以下,進而佳為100質量部以下。
上述黏著劑組合物可視需要而含有黏著賦予樹脂及交聯劑、交聯加速劑、老化防止劑、填充劑、著色劑(顏料及染料等)、紫外線吸收劑、氧化防止劑、鏈轉移劑、塑化劑、軟化劑、界面活性劑、抗靜電劑等於黏著劑領域中眾所周知之各種添加劑。藉由使用如上所述之黏著劑組合物,並適當採用先前眾所周知之方法,可形成黏著劑層。
於此處所揭示之導電性接著層(較佳為導電性黏著片材)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定。就導電性等之觀點而言,其厚度較佳為大約5~700μm(例如為10~300μm,典型而言為15~100μm)。
如上所述,使用此處所揭示之材料而構築之太陽電池模組藉由複數個太陽電池單元隔開間隔配置而具有良好之採光性。此種太陽電池模組亦可為設計性優異者。又,由於上述之太陽電池單元、被覆膜、黏著性密封材、互連連接器可具有可撓性,故而使用該等可撓性材料而構築之太陽電池模組可具有優異之可撓性。因此,於形狀適應性、採光性、設計性之方面,期待太陽電池模組之應用範圍擴大之情況。
再者,太陽電池模組亦可不如上述之實施形態般為撓性者。例如亦可為平面狀之太陽電池模組。又,太陽電池模組亦可為如下所述者,即以成為適合於設置部位之形狀之方式預先形成或加工構成構件,藉此製作為具有包含曲面形狀之太陽電池模組。再者,於太陽電池模組不為撓性者之情形時,太陽電池單元、正面被覆膜及背面被覆膜亦可不具有可撓性。
又,太陽電池模組之形狀及大小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較佳地使用長徑(典型而言為長度)為50cm~2m、短徑(典型而言為寬度)為10cm~1m之範圍之太陽電池模組。關於太陽電池模組之總厚度亦 無特別限定,但考慮可撓性等,較佳為大約10mm以下(例如5mm以下,典型而言0.1~1mm)。再者,上述總厚度不含有端子板等突出物之厚度。
又,構成太陽電池單元群之太陽電池單元之個數只要為2個以上即可,並無特別限定。太陽電池單元數量較佳為3個以上,更佳為4個以上,進而佳為5個以上(例如6個以上,典型而言為8個以上)。上述太陽電池單元之個數之上限並無特別限定,但大致可為20個以下。
又,太陽電池模組只要以太陽電池單元之間具有透光性之方式構成即可,於該範圍內並無限制。因此,太陽電池單元之配置亦可不如上述各實施形態般以等間隔配置,亦無需配置為平行。關於間隔之大小亦無限制。可根據應用部位之採光性、設計性等而採用多樣化之配置。
進而,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使用黏著性密封材,但亦可無黏著性密封材。於該情形時,例如只要藉由以EVA等密封樹脂填充被覆膜之間(典型而言係正面被覆膜與背面被覆膜之間)而密封太陽電池單元群即可。或者,太陽電池模組亦可利用先前眾所周知之鋁等金屬製框架而固定端部。亦可為併用金屬製框架與黏著性密封材之太陽電池模組。
進而,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連接器配置於帶狀太陽電池單元之兩端,但並不限定於此,其可安裝於太陽電池單元之任意部位。於此處所揭示之連接器例如可僅配置於太陽電池單元之一端部,或者亦可配置於太陽電池單元之中央附近。連接器之個數亦並無特別限定,太陽電池模組可具有3個以上之連接器。又,連接器亦可不為上述各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互連連接器。例如,亦可為物理上分離之複數個連接器之各者個別地佈線於2個太陽電池單元之間之構成。
又,於此處所揭示之互連連接器並不限定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之 構成。例如,亦可為如下之互連連接器,其係用以將複數個太陽電池單元電性連接之互連連接器,包括以夾著上述複數個太陽電池單元之方式而配置之絕緣層、及被支持於該絕緣層之導電部,上述導電部係以構成上述複數個太陽電池單元間之導電路徑之方式而配置,且上述導電部之至少一部分為導電性接著層。藉由使用如上所述之互連連接器,亦可獲得良好之採光性。又,可較佳地實現具有優異之可撓性之太陽電池模組。因此,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作為導電部之金屬層被支持於絕緣層,但亦可無金屬層。例如,僅導電性接著層作為導電部被支持於絕緣層,藉此亦可容易地實現複數個太陽電池單元之電性連接。即便於該情形時,於作為導電部之導電性接著層存在複數個時,較佳為形成有該複數個導電部分別獨立地配置(被支持)而成之導電部圖案(典型而言係導電性接著層圖案)。作為此種圖案之較佳例,例如可列舉與上述實施形態之金屬層圖案相同之圖案。
進而,上述各實施形態之互連連接器係於第1金屬層及第2金屬層之兩者配置有導電性接著層,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即便為於第1金屬層及第2金屬層之一者配置有導電性接著層之構成,亦可構築太陽電池單元之間之導電路徑。
1‧‧‧太陽電池模組
10‧‧‧太陽電池群
10a、10b、10c‧‧‧太陽電池單元
20‧‧‧正面被覆膜
30‧‧‧黏著性密封材
40A、40B‧‧‧互連連接器

Claims (10)

  1. 一種太陽電池模組,其具備包含2個以上之太陽電池單元之太陽電池單元群,且上述2個以上之太陽電池單元之各者為帶狀,上述2個以上之太陽電池單元係相互隔開間隔而配置,上述太陽電池單元群中相鄰之2個太陽電池單元之間係以具有透光性之方式構成。
  2. 如請求項1之太陽電池模組,其能以包含曲面之形態設置。
  3. 如請求項1或2之太陽電池模組,其可構築為上述太陽電池單元之長度方向及與該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之至少一方向具有可撓性之撓性太陽電池模組。
  4. 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太陽電池模組,其具備電性連接上述太陽電池單元群之連接器,且上述連接器係以架設於上述太陽電池單元群之方式配置之長條狀之互連連接器,上述互連連接器之長度方向具有可撓性。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太陽電池模組,其具備電性連接上述太陽電池單元群之連接器,且上述連接器係配置於上述太陽電池單元之端部。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太陽電池模組,其具備覆蓋上述太陽電池單元群之被覆膜,且上述被覆膜具有透光性及可撓性。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太陽電池模組,其構成為無框架之太陽電池模組。
  8. 如請求項7之太陽電池模組,其具備密封上述太陽電池模組之端 部之黏著性密封材。
  9. 如請求項8之太陽電池模組,其包含:正面被覆膜,其覆蓋上述太陽電池單元群之正面;及背面被覆膜,其覆蓋該太陽電池單元群之背面;且上述正面被覆膜與上述背面被覆膜均具有透光性及可撓性,上述黏著性密封材係配置於上述正面被覆膜與上述背面被覆膜之周端部。
  10. 如請求項8或9之太陽電池模組,其中上述黏著性密封材含有丁基系黏著劑。
TW103107522A 2013-03-05 2014-03-05 太陽電池模組 TW20144824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43152A JP2014170898A (ja) 2013-03-05 2013-03-05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8243A true TW201448243A (zh) 2014-12-16

Family

ID=514911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07522A TW201448243A (zh) 2013-03-05 2014-03-05 太陽電池模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170898A (zh)
TW (1) TW201448243A (zh)
WO (1) WO201413658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45307B2 (ja) * 2017-03-09 2021-10-06 株式会社カネカ 配線フィルムおよび光電変換素子モジュール
CN108321223B (zh) * 2017-12-15 2019-10-18 米亚索乐装备集成(福建)有限公司 柔性光伏组件绝缘层制备方法以及柔性光伏组件
CN108110080A (zh) * 2018-01-10 2018-06-01 广东汉能薄膜太阳能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电极结构及使用该电极结构的太阳能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52139A (en) * 1991-02-21 1993-10-12 Solems S.A. Photovoltaic thin layers panel structure
JPH0992848A (ja) * 1995-09-20 1997-04-04 Canon Inc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3613951B2 (ja) * 1997-10-30 2005-01-26 富士電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00244000A (ja) * 1999-02-24 2000-09-08 Canon Inc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太陽電池付き屋根及び発電装置
JP5649938B2 (ja) * 2010-12-07 2015-01-07 株式会社アイアールエフ 太陽光発電パネル、及び太陽光発電パネルを備える遮音壁、建造物用窓パネル設備、乗物用窓パネル設備、並びに太陽光発電パネルの診断装置、太陽光発電パネルの保守管理システム
JP2012195489A (ja) * 2011-03-17 2012-10-11 PVG Solutions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アレイ
JP2012199284A (ja) * 2011-03-18 2012-10-18 Fujifilm Corp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212705A (ja) * 2011-03-30 2012-11-0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太陽電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136580A1 (ja) 2014-09-12
JP2014170898A (ja) 2014-09-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221694T3 (es) Modulo de celulas solares y metodo para su fabricacion.
WO2015133632A1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封止材、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WO2013146414A1 (ja) バックコンタクトタイプ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6206784A (zh) 可挠式太阳能板模块及其固定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EP2581944A1 (en) Solar cell module
WO2014109281A1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04223925A (ja) 積層シート、太陽電池用裏面保護シート、並びに太陽電池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8649085A (zh) 双面光接收型太阳能电池模块
TW201448243A (zh) 太陽電池模組
TWI586096B (zh) 可撓式太陽能板模組
JP2013089749A (ja) フレームレス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460882B2 (ja) 光電変換モジュール
JP6104612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6136668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3139418B1 (en) Solar cell module
JP5626012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接続方法
WO2018055863A1 (ja) 太陽電池用配線材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6528114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4883891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6225446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封止シート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TW201214727A (en) Photovoltaic module including transparent sheet with channel
US20180309002A1 (en) Solar cell protective sheet,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solar cell modul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WO2013042683A1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7377692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20136427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の集電ワイヤー固定フィル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