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30635A - 觸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觸控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30635A
TW201430635A TW102102028A TW102102028A TW201430635A TW 201430635 A TW201430635 A TW 201430635A TW 102102028 A TW102102028 A TW 102102028A TW 102102028 A TW102102028 A TW 102102028A TW 201430635 A TW201430635 A TW 20143063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touch panel
substrate
conductive elements
decorative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020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Yi-Chun Lin
Ming-Kung Wu
Chin-Pei Hwang
Kuo-Hsing Chen
Yu-Ting Chen
Chen-Hao Su
Yun-Bin Lee
Kuo-Chang Su
yan-ling Li
Original Assignee
Winte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ntek Corp filed Critical Wintek Corp
Priority to TW1021020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430635A/zh
Priority to CN201310086148.7A priority patent/CN103941901A/zh
Priority to US14/157,524 priority patent/US20140204043A1/en
Publication of TW2014306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0635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7Shielding in digitiser, i.e. guard or shielding arrangements, mostly for capacitive touchscreens, e.g. driven shields, driven groun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一種觸控面板,包括一基板、一裝飾層以及複數個導電元件。裝飾層設置於基板上且具有相對的一外邊緣與一內邊緣。外邊緣鄰近於基板的至少一側之邊界。自內邊緣向內平移至少20微米處定義為一參考線。至少一導電元件包括一跨界面部,其覆蓋裝飾層與基板上未配置有裝飾層的區域。在參考線向外至裝飾層的外邊緣的區域中,兩相鄰的跨界面部間相隔的距離包括一第一間距,而在參考線向內的區域中,兩相鄰的跨界面部間相隔的距離包括一第二間距。第一間距大於第二間距。導電元件至少構成觸控感測單元,每一觸控感測單元適用以形成電容耦合。

Description

觸控面板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觸控面板,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設置有抗光層的觸控面板。
許多資訊產品的輸入方式已由傳統之鍵盤或滑鼠等裝置,轉變為使用觸控式裝置作為輸入的方式。因此,觸控面板已經受到廣泛的應用。一般而言,為了傳遞使用者操作觸控面板所產生的訊號,觸控面板的周邊需要佈局有複數條導線。為避免導線顯露於外而影響整體裝置的外觀,所以,觸控面板的周邊往往配置有裝飾層以遮蔽這些導線。
於目前的製程中,裝飾層的設置雖然可以遮蔽導線,卻由於其覆蓋於觸控面板的基板之一部分表面而構成隆起結構,或者,由於裝飾層的材質特性,使得感測電極的製作受到不良的影響。舉例而言,一般採用微影與蝕刻法圖案化導電材質,以構成特定圖案的感測電極。然而,在隆起結構上進行微影法可能讓光阻圖案的曝光量無法良好被控制。另外,當導電材質沉積於隆起結構及基板時,隆起結構與基板之間的斷差與斜率,亦有可能影 響導電材質的結晶密度狀況不均,導致隆起結構與基板的交界附近易發生過蝕現象甚至蝕刻斷線等問題。如圖12所示,在隆起結構720厚度為1微米,而傾斜坡度為14度時,即會導致斷差與斜率過高的問題,使得導電材質730於此處蝕刻或沉積容易發生不良。因此,藉由這樣的光阻圖案為罩幕所獲得的感測電極圖案可能不符預定的設計。另外,當感測電極的導電材質與裝飾層的材質之間具有高作用力時,例如,當感測電極的導電材質與裝飾層的材質之間具有高附著力時,往往會造成導電材質的蝕刻不完全。這樣的現象可以稱為薄膜殘存。由於薄膜殘存,部分佈設在裝飾層上的感測電極可能無法完全分離,進而導致感測電極之間發生短路。
本發明提供一種觸控面板,其可提供一容易圖案化的導電元件結構,以增進觸控面板的製作良率。
本發明的一種觸控面板,包括一基板、一裝飾層以及多個導電元件。裝飾層配置於基板上的至少一側,並具有一外邊緣與一內邊緣。外邊緣相對於內邊緣更鄰近於基板的邊界,內邊緣與外邊緣相對。內邊緣位於一參考線與外邊緣之間,且參考線距離內邊緣至少20微米。導電元件配置於該基板上。複數個導電元件中至少一者包括一跨界面部,跨界面部覆蓋裝飾層與該基板未配置有裝飾層的區域。在參考線向外至裝飾層的外邊緣的區域 中,兩相鄰跨界面部間相隔的距離包括一第一間距,而在參考線向內朝基板中央方向的區域中,兩相鄰跨界面部間相隔的距離包括一第二間距,且第一間距大於第二間距。複數個導電元件至少構成複數個觸控感測單元,每一複數個觸控感測單元適用以形成電容耦合。
本發明的另一種觸控面板,包括一基板、一裝飾層以及多個導電元件。裝飾層配置於基板上的至少一側。裝飾層具有複數層結構,且複數層結構中遠離該基板的最外層結構具有一外邊緣與一內邊緣,該外邊緣相對於內邊緣更鄰近於基板的邊界。其中,內邊緣位於外邊緣與一參考線之間,且參考線與內邊緣至少距離20微米。複數個導電元件配置於該基板上,且其中至少一者包括一跨界面部,跨界面部覆蓋裝飾層與基板上未配置有裝飾層的區域。在參考線向外至裝飾層的外邊緣的區域中,兩相鄰跨界面部間相隔的距離包括一第一間距,而在參考線向內朝基板中央方向的區域中,兩相鄰跨界面部間相隔的距離包括一第二間距,且第一間距大於第二間距。複數個導電元件至少構成複數個觸控感測單元,每一複數個觸控感測單元適用以形成電容耦合。
本發明的又一種觸控面板,包括一基板、一抗光層以及複數個導電元件。抗光層隆起於基板上,抗光層包括至少一層結構。導電元件配置於基板上。複數個導電元件中至少一者包括一跨界面部,跨界面部覆蓋抗光層與基板上未配置有抗光層的區域。抗光層的至少一層結構中包括一異質材,異質材與跨界面部 接觸,且異質材對於跨界面部的作用力大於基板對於跨界面部的作用力。於抗光層中,至少在異質材與跨界面部接觸的範圍中,兩相鄰跨界面部間相隔的距離大於或等於35微米。複數個導電元件至少構成複數個觸控感測單元,每一複數個觸控單元適用以形成電容耦合。
基於上述,本發明調整導電元件之跨界面部之間的間隔使得與裝飾層(抗光層)接觸的兩相鄰跨界面部間具有足夠的間隔。因此,即使導電元件由基板延伸至凸出的裝飾層(抗光層)上,相鄰跨界面部之間不容易因為薄膜殘存的現象而發生短路,或者,避免跨界面部在裝飾層(抗光層)的內邊緣附近發生斷線。也就是說,本發明實施例的觸控面板可以確保各電極圖案的電性獨立,而具有理想的品質。同時,裝飾層(抗光層)的設置也可以遮蔽裝置中不欲被看見的元件或光,從而美化觸控面板的外觀。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0、200、300、400、500、600、700‧‧‧觸控面板
110、310、610‧‧‧基板
120、320、420、520、620‧‧‧裝飾層
120a、322‧‧‧黑色裝飾層
122、322A‧‧‧內邊緣
124‧‧‧外邊緣
130、230、330、530、630、730‧‧‧導電元件
131、231A、331、531、630B‧‧‧觸控感測單元
131A、230A、333、530A、630A‧‧‧跨界面部
132、231B、332、535、633‧‧‧連接導線
250、336、370、550‧‧‧絕緣圖案
210‧‧‧第一基板
220‧‧‧第二基板
231‧‧‧第一部分
232‧‧‧第二部份
302‧‧‧參考線L’的外側
304‧‧‧參考線L’的內側
312‧‧‧側表面
314‧‧‧基板邊界
324‧‧‧非黑色裝飾層
324A‧‧‧第一白色裝飾層
324B‧‧‧第二白色裝飾層
324C‧‧‧第三白色裝飾層
331A‧‧‧第一感測串列
331B‧‧‧第二感測串列
360‧‧‧保護層
422‧‧‧裝飾層邊界
430‧‧‧強化層
440‧‧‧遮蔽層
522‧‧‧最外層結構
532、E1、631A‧‧‧第一電極
534、E2、632A‧‧‧第二電極
532A‧‧‧第一分支
534A‧‧‧第二分支
536‧‧‧輔助電極
633B‧‧‧彎折部
634A、634B‧‧‧屏蔽導線
350、650‧‧‧介電層
650A‧‧‧平坦層
720‧‧‧隆起結構
B1‧‧‧橋接電極
B2‧‧‧連接電極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1‧‧‧距離
d2‧‧‧間隙
D11‧‧‧第一線間距
D12‧‧‧第二線間距
D13‧‧‧第三線間距
G1‧‧‧第一間距
G1A、G1B‧‧‧間隔
G2‧‧‧第二間距
I-I’、II-II’‧‧‧剖線
L、L’‧‧‧參考線
P130‧‧‧節距
W132‧‧‧線寬
W1‧‧‧兩個最外側連接導線之間在抗光層上相隔的最小距離
W2‧‧‧兩個最外側連接導線之間在基板上未配置有抗光層的區域中相隔的最小距離
W11‧‧‧第一線寬
W12‧‧‧第二線寬
W13‧‧‧第三線寬
圖1 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局部上視示意圖。
圖2 為圖1的觸控面板的立體示意圖。
圖3 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示意圖。
圖4A與圖4B 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觸控面板及其局部上 視示意圖。
圖5A 為圖4B的觸控面板沿剖線I-I’的剖面示意圖。
圖5B 為圖4B的觸控面板沿剖線II-II’的剖面示意圖。
圖6 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7與圖8 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兩個區域的局部上視示意圖。
圖9、10 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觸控面板及其局部上視示意圖。
圖11 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另一種觸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12 為習知技術的觸控面板中,導電材質發生蝕刻缺陷的示意圖。
圖1繪示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局部上視示意圖,而圖2為圖1的觸控面板的立體示意圖。請同時參照圖1與圖2,觸控面板100包括有基板110、裝飾層120以及複數個導電元件130。基板110可為一硬式透明基板,例如一玻璃基板,或一可撓式透明基板,例如一塑膠基板,但不以此為限。裝飾層120的材料可包括陶瓷、類鑽碳、油墨或有機材料(例如光阻)之其中至少一者,但不以此為限。複數個導電元件130由導電材質所構成,其可包括透明導電材料,例如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ITO)、氧 化銦鋅(Indium-Zinc Oxide,IZO)、氧化鋅鎵(GZO)、奈米碳管薄膜(Carbon Nanotube-based thin films)、金屬網格、金屬奈米線或其他高導電性材質等,但不以此為限。於本實施例中,複數個導電元件130構成複數個觸控感測單元131及複數條連接導線132。觸控感測單元131適用以形成電容耦合;連接導線132電性連接觸控感測單元131的至少一部分從而傳遞訊號。於本實施例中,觸控感測單元131的材質為氧化銦錫,而連接導線132的材質為銅或其他高導電性材料。
對於整合有顯示功能的觸控裝置來說,其中的觸控面板100可具有一可透光區與一抗光區。可透光區對應至例如液晶顯示元件或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元件等顯示元件,而抗光區則對應至非用以顯示而需遮蔽的元件所設置的區域,此類元件例如為可視的連接導線132。為實現電子裝置之顯示區域的最大化,窄邊框的需求日益增加,因而可視的連接導線132通常設置在基板110的周邊區。甚至,將可視的連接導線132僅配置於基板上的其中一側。基於同樣的因素,抗光區亦通常設置於觸控面板100中的至少一側,從而對應位於基板110上的至少一側的裝飾層(decoration layer)120。裝飾層120係由抗光材質所構成,所述抗光材質定義為光通過其介面會發生損失的材質,以用於遮蔽裝置中不欲被看到的元件或光。另外,當基板110上設有裝飾層120的區域之表面與其鄰接區域的表面存在高度落差時,設有裝飾層120的區域可稱作厚部,而其鄰接區域可稱作薄部。
複數個導電元件130係配置於基板110上,且包括至少二跨界面部131A,跨界面部131A覆蓋裝飾層120與基板110上未配置有裝飾層120的區域。如圖1所示,跨界面部131A實質上為複數個觸控感測單元131的其中一部份。例如,人眼看不見的複數個導電元件130可對應觸控面板100的可透光區而覆蓋基板110,為了確保可透光區邊緣的觸控功能,或增加抗光區之部份區域的觸控功能,觸控感測單元131可覆蓋超出可透光區的區域而覆蓋一部份的裝飾層120。其中,當導電元件130包括金屬網格並對應可透光區設置時,於較佳的實施例中,金屬網格的線寬小於5微米。
於本實施例中,裝飾層120可具有一內邊緣122與一外邊緣124,且由內邊緣122朝基板110中央方向平移至少20微米的距離d1處可以定義出一參考線L。兩相鄰的跨界面部131A間相隔的距離在參考線L向外延伸的區域包括一第一間距G1,而在向內延伸的區域向內包括一第二間距G2,其中第一間距G1大於第二間距G2。如此一來,在圖案化導電元件130的過程中可以確保跨界面部131A間維持電性獨立。於本發明的所有實施例中,參考線L向外的方向係指自參考線L朝向裝飾層120的外邊緣124的方向;而參考線L向內的方向係指自參考線L朝向基板110中央的方向。
如圖2所示,裝飾層120在基板110上形成隆起的厚部,且基板110上從裝飾層120的內邊緣122向內可視為薄部。由於 採用微影與蝕刻法製作複數個導電元件130的過程中,將光阻塗佈在形成有厚部的基板時,厚部與薄部的交界處可能構成一光阻較厚部,從而影響光阻的曝光均勻性。如果在曝光值補償量設定不足的情況下時,光阻較厚部可能未經過充分曝光使得此處殘留有導電元件130的材料時,則有可能使原本預定要彼此分離的兩相鄰跨界面部131A間發生短路。
於本實施例中,裝飾層120可以為黑色裝飾層120a,其中黑色裝飾層120a的成分可包括碳黑(carbon black)、鉻或氧化鉻、3-甲氧丁酯(3-Methoxybutyl acetate)、環己酮(Cyclohexanone)、乙酸丁酯(n-Butyl acetate)、丙二醇單甲醚乙酸酯(Propyleneglycol monomethyl ether acetate)、亞克力樹脂(Acrylic resin)及交聯劑(Crosslinking agent),但本發明不限於此。構成導電元件130的導電材質可以濺鍍方式沉積於厚部(有裝飾層120的區域)與薄部(無裝飾層120的區域),當導電材質與裝飾層120之間的作用力大時,例如當導電元件130的材質包括氧化銦錫而裝飾層120為黑色裝飾層120a時,黑色裝飾層120a的表面能將使得黑色裝飾層120a與氧化銦錫之間的附著性較佳。因此,在圖案化導電材質以構成複數個導電元件130的過程中,原預定移除的導電材質容易發生蝕刻不完全的現象,造成部分導電材質殘餘在黑色裝飾層120a上。為了避免殘餘的導電材質造成相鄰的導電元件130之間發生短路,於本發明的觸控面板100中,第一間距G1需足夠寬以提供較高的線阻抗。
於一實施例中,當參考線L向內延伸的內側區域與顯示面板的顯示區相對應配置時,為了避免使用者察覺到第二間距G2的存在,第二間距G2的大小可設計為至少維持導電元件130彼此分離即可,而往往不大於30微米。然而,當兩相鄰跨界面部131A以這樣的間隔大小設置於裝飾層120所在位置時,極有可能因為部分導電材質殘留於光阻較厚部或是因為導電材質不容易自黑色裝飾層120a上移除,而發生導電元件130之間的短路。因此,本實施例的設計使得第一間距G1大於第二間距G2,甚至使第一間距G1大於35微米(micron),以利有效避免導電材質不當殘留於裝飾層120上或裝飾層120與基板110的交界處而發生導電元件130間短路的現象。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間距G1的最大尺寸可以由導電元件130在參考線L外側的節距P130與連接導線132的線寬W132的大小來決定。例如,第一間距G1的大小可增加至不大於節距P130減去線寬W132的值。也就是說,在一實施例中,導電元件130的節距P130可以等於線寬W132與第一間距G1的加總。此時,各導電元件130在參考線L外側的寬度實質上等於連接導線132的線寬W132。
於一些實施例中,觸控面板100可更包括複數個獨立的絕緣圖案250,其設置於導電元件130與裝飾層120之間,並且分別對應兩相鄰跨界面部131A在參考線L外側的間隔處而設置,以至少隔離參考線L外側的兩相鄰的跨界面部131A之間的間隔及裝 飾層120。絕緣圖案250的成分可包含3-甲氧丁酯(3-Methoxybutyl acetate)、環己酮(Cyclohexanone)、乙酸丁酯(n-Butyl acetate)、丙二醇單甲醚乙酸酯(Propyleneglycol monomethyl ether acetate)、亞克力樹脂(Acrylic resin)及交聯劑(Crosslinking agent),但不限於此種組成,絕緣圖案250亦可主要為其他無機、有機絕緣材料所構成。其中,絕緣圖案250與構成導電元件130之導電材質間的作用力小於裝飾層120與導電材質間的作用力。舉例而言,絕緣圖案250係選自與氧化銦錫間附著作用力較差的絕緣材料,然而,此種有機絕緣材料仍可使氧化銦錫有效地附著。因此,在本實施例中,絕緣圖案250的設置可以改善圖案化導電材質以構成複數個導電元件130時,發生蝕刻不完全的情況,以確保需電絕緣的導電元件130之間電性獨立。
另外,於一些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觸控感測面板200包括第一基板210、第二基板220、裝飾層120與複數個導電元件230。第一基板210可為一硬式透明基板,例如一玻璃基板,或一可撓式透明基板,例如一塑膠基板,但不以此為限。第二基板220可為一可撓式透明基板,例如一透明可撓式薄膜。複數個導電元件230可包括第一部分231與第二部份232。裝飾層120配置於第一基板210上,而複數個導電元件230的第一部分231配置於第一基板210上,且包括至少二跨界面部230A,從而堆疊成類似圖2的結構。所述的跨界面部230A連續地覆蓋裝飾層120與第一基板210上未配置有裝飾層120的區域。複數個導電元件230的第 二部分232配置於第二基板220上。於其中一實施例中,由複數個導電元件230的第一部分231構成觸控感測單元231A與複數條連接導線231B,而第二部分232可為橋接電極以串接複數個導電元件230的第一部分231。或者,於再一實施例中,複數個導電元件230的第二部分232可構成觸控感測單元231A的一部分以與第一部分231形成電容耦合。
於本實施例中,由裝飾層120的內邊緣122朝內平移至少20微米的距離d1處可以定義出如圖1與圖2所示的一參考線L。兩相鄰的跨界面部230A間相隔的距離可以基於參考線L向外包括一第一間距G1,向內包括一第二間距G2,其中第一間距G1大於第二間距G2。如此一來,在圖案化導電元件130的過程中可以確保跨界面部230A間維持電性獨立。
上述實施例中複數個導電元件130及裝飾層120的結構僅是舉例說明之用,並非用來限定本發明。舉例而言,圖4A與圖4B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觸控面板及其局部上視示意圖。圖5A為圖4B的觸控面板沿剖線I-I’的剖面示意圖;而圖5B為圖4B的觸控面板沿剖線II-II’的剖面示意圖。請先同時參照圖4A、圖4B與圖5A,觸控面板300包括有基板310、裝飾層320、複數個導電元件330、介電層350以及保護層360。裝飾層320配置於基板310的至少一側。複數個導電元件330構成複數個觸控感測單元331與連接導線332。觸控感測單元331適用以形成電容耦合;連接導線332配置於裝飾層320上,且電性連接複數個觸控感測 單元331的至少一部分從而傳遞訊號。其中,觸控感測單元331及連接導線332可為相同材質或不同材質所構成。其中,關於基板310與導電元件330的材質已舉例於前一實施例中,故於此不再贅述。
介電層350可為一抗反射光學膜,抗反射光學膜可選擇性地覆蓋導電元件330或設置在導電元件330與基板310之間,主要用以改善光學均勻性以降低觸控感測單元331的可視性。因此,抗反射光學膜350至少需設置在觸控面板300的可透光區。於一實施例中,抗反射光學膜350可為與構成觸控感測單元331的導電材質具有相近折射率的介電材質。於一實施例中,抗反射光學膜350可為複數層結構,其各層折射率愈靠近基板310愈低,或者,其每兩層具有低-高或高-低的折射率變化,且鄰近觸控感測單元331的其中兩層與觸控感測單元331之間具有低-高-低或高-低-高的折射率變化。舉例而言,抗反射光學膜350可為兩層結構,其鄰近觸控感測單元331的一層材料為折射率較觸控感測單元331低的二氧化矽(SiO2),而另一層材料為折射率較二氧化矽高的氮化矽(SiNx)。另外,當抗反射光學膜350為複數層結構時,尚可提供平坦化的功效,以利於後續疊層的圖案化。抗反射光學膜350的材料可選自氧化鋁(Al2O3)、氧化鈮(例如Nb2O5)、二氧化鈦(TiO2)、氮化矽、氮氧化矽、二氧化矽、高折射光阻有機絕緣材料、高折射硬塗層(Hard Coat)或其他透明的介電材質,但不為此限。保護層360至少覆蓋住低電阻的連接導線332,主要用以避免連接 導線332氧化。保護層360例如可為有機介電材料等介電材質所構成,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相較於第一實施例中,裝飾層120為單層結構,本實施例中的裝飾層320具有複數層結構,其中最內層結構為一外顯裝飾層,且最外層結構中包括一遮光材質。其中,最外層結構指的是裝飾層320中最遠離基板310的結構。遮光材質可包括碳黑、鉻或氧化鉻,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於本實施例中,裝飾層320包括有黑色裝飾層322與非黑色裝飾層324,其中黑色裝飾層322為裝飾層320遠離基板310的最外層結構,非黑色裝飾層324位於黑色裝飾層322與基板310之間。非黑色裝飾層324自基板起依序包括一第一白色裝飾層324A、一第二白色裝飾層324B與一第三白色裝飾層324C。
黑色裝飾層322主要用以提高遮光能力,其成分可如前一實施例所述,需注意的是,於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中,裝飾層320的最外層結構的顏色並不以黑色為限。另外,於一實施例中,裝飾層320的最外層結構更提供平坦化裝飾層320表面的作用。非黑色裝飾層324可為非黑色的抗光油墨,但不為此限。於另一些實施例中,裝飾層320的複數層結構中,至少有兩層結構的顏色相互為對比色,例如白色與黑色或白色與灰色等。第一白色裝飾層324A、第二白色裝飾層324B以及第三白色裝飾層324C可以為不同的材質或是相同的材質,其成分可包括二氧化鈦、粉體、樹脂及稀釋劑,但不為此限。於本例中,第一白色裝飾層324A以 及第三白色裝飾層324C共同地包覆第二白色裝飾層324B。也就是說,這些白色裝飾層依照寬度大小由大到小排列依序為第一白色裝飾層324A、第三白色裝飾層324C以及第二白色裝飾層324B。當然,本發明並不限定非黑色裝飾層324的堆疊結構。在其他實施例中,非黑色裝飾層324可以按照不同的設計需求而採用單層結構或是採用複數層堆疊結構。並且,黑色裝飾層322也可以選擇性地由複數層堆疊結構所構成。
於本實施例中,複數個導電元件330配置於基板310上,且包括複數個第一感測串列331A以及複數個第二感測串列331B。第一感測串列331A與第二感測串列331B間彼此電性獨立。各第一感測串列331A包括複數個第一電極E1以及複數個橋接電極B1,而各第二感測串列331B包括複數個第二電極E2以及複數個連接電極B2。為降低阻抗,橋接電極B1可為高溫沉積氧化銦錫或細金屬線,以將第一電極E1沿第一方向D1串接在一起。另外,連接電極B2將第二電極E2沿第二方向D2串接在一起,且第一方向D1相交於第二方向D2。其中,第一電極E1與相鄰的第二電極E2可形成電容耦合而構成觸控感測單元331。另外,第一感測串列331A與第二感測串列331B的每一相交處設置有第一絕緣圖案336,從而使第一感測串列331A與第二感測串列331B彼此電性獨立。在此,第一電極E1與第二電極E2是以菱形結構為例來說明,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複數個導電元件330包括至少二跨界面部333,其係覆蓋 裝飾層320與基板310上未配置有裝飾層320的區域。於本實施例中,跨界面部333可以是第一感測串列331A之末端或是第二感測串列331B之末端。或是,第一感測串列331A之末端與第二感測串列331B之末端都是跨界面部333。換言之,跨界面部333可構成第一感測串列331A與第二感測串列331B中最接近裝飾層320的部分。於本實施例中,裝飾層320係設置於基板310的周邊,可以理解的是,圖4B雖僅繪示第二感測串列331B覆蓋第一白色裝飾層324A而未覆蓋至裝飾層320的最外層結構(黑色裝飾層322),然而在觸控面板300另一部分的上視圖中(未繪示),第二感測串列334的末端即覆蓋至裝飾層320的最外層結構;而第一感測串列332則僅覆蓋第一白色裝飾層324A。
由圖5A與圖5B可知,裝飾層320在基板310上構成了隆起的結構,如此於微影與蝕刻法製作複數個導電元件330時可能面臨到前述實施例所記載的問題一厚部與薄部的交界處上光阻不均勻導致易殘留導電材質,使原本預定要彼此分離的兩相鄰導電元件330間發生短路。另外,當裝飾層320的表面非為平滑直線或曲線而構成階梯狀厚部,尤其,當複數層結構的裝飾層320的其中一層的起始處為鄰層的下陷處時,若將光阻塗佈在具有此裝飾層320之基板上,兩階梯的交界可能構成光阻較厚部,使得此處容易殘留有導電材質而發生短路。另外,當裝飾層320之最外層結構的材質與導電元件330的導電材質之間的作用力較大時,例如裝飾層320之最外層結構與導電材質間具有高附著力時, 亦可能導致導電材質無法完全被移除而殘餘在裝飾層320上而發生短路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施例另定義出一參考線L’,其位在由裝飾層320之最外層結構的內邊緣322A朝向基板310中央的方向平移至少20微米的距離d1處。兩相鄰跨界面部331A間相隔的距離可以基於參考線L’向外包括一第一間距G1,而向內包括一第二間距G2。其中第一間距G1大於第二間距G2,或者,第一間距G1大於35微米(micron)。如此一來,在製作導電元件330的過程中可以確保跨界面部333間維持電性獨立。於本實施例中,兩相鄰跨界面部333的第一間距G1是由兩相鄰且位於各串列末端的第一電極E1所定義的;另外,兩相鄰跨界面部333的第二間距G2則可以是由相鄰的第一電極E1與第二電極E2所定義的。也就是說,本實施例定義出第一間距G1的兩電極可以不同於定義出第二間距G2的兩電極。於本發明中,主要係調整相鄰跨界面部333在不同位置上的間距,以避免導電材質沉積或圖案化過程發生不良的影響。
在本實施例中,非黑色裝飾層324有一部分位在參考線L’的內側304而其他部分位在參考線L’的外側302,不過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其他的實施例中,非黑色裝飾層324可以完全地位在參考線L’的外側302中,或者,非黑色裝飾層324的邊界可以對齊於參考線L’。基於與前一實施例類似的理由,本實施例之第二間距G2的大小可設計為至少維持導電元件330彼此分 離即可,而往往不大於30微米。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如圖4B與圖5B所示,觸控面板300可選擇性地更設置有複數個獨立的第二絕緣圖案370,其設置於複數個導電元件330與裝飾層320之間,且至少隔離參考線L’外側302的兩相鄰的跨界面部331A之間的間隔及裝飾層320。於其中一實施例中,第二絕緣圖案370的形狀可略大於兩相鄰的跨界面部331A之間的間隔形狀,如圖4B,第二絕緣圖案370可為Y字型。第二絕緣圖案370的材質已記載於實施例一所揭露的絕緣圖案250中,故於此不再贅述。藉由設置第二絕緣圖案370,可改善圖案化導電材質以構成複數個導電元件330時,發生蝕刻不完全的情況,以確保需電絕緣的導電元件330之間電性獨立。
當觸控面板300是在基板310裁切成預定的大小之後,再於基板310上製作裝飾層320、導電元件330等構件時,裝飾層320的邊界與基板310的邊界可彼此對齊,不過本發明不以此為限。舉例而言,圖6繪示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6,觸控面板400大致相似於觸控面板300,且兩實施例中相同與相似的構件將以相同或相似的元件符號標示。在本實施例中,觸控面板400包括有基板310、裝飾層420、複數個導電元件330、介電層350、保護層360、強化層430以及遮蔽層440。其中,遮蔽層440包括抗光材質,其可選自前述實施例的裝飾層320之材質,亦可選自其他抗光塗層或元件,因此不另贅述。
觸控面板400的製作方式例如是先在母基板上製作裝飾層420、複數個導電元件330、抗反射光學膜350與保護層360等構件。接著,將形成有這些構件的母基板切割成所需大小以形成基板310。然而,基板310的側表面312可能由於切割、研磨等步驟的作用而變得相對脆弱。因此,本實施例在基板310的側表面312上設置有強化層430以提升基板310的強度。強化層430可包括UV膠或其他樹脂,混合玻璃纖維或/及奈米碳管等材質。
另外,裝飾層420的邊界422與基板310的邊界314可能相隔一間隙d2。由於此間隙d2通常不具有顯示作用,為了避免光線自此間隙d2漏出以提供較佳的顯示品質,或者,為了具有更理想的外觀,遮蔽層440至少覆蓋住裝飾層422的邊界422與基板310的邊界314之間的區域,也就是覆蓋間隙d2。此外,遮蔽層440可以進一步局部或是完全地覆蓋於強化層430上,以提供更佳的漏光防止功效。
圖7與圖8繪示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兩個局部區域的上視示意圖。請參照圖7與圖8,觸控面板500相似於前述實施例的觸控面板300,因此兩實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構件將以相同的元件符號標示。觸控面板500包括有基板310、抗光層520以及複數個導電元件530。抗光層520隆起於基板310的至少一側,以對應遮蔽裝置中不欲被看到的元件或光。抗光層520之抗光材質已於前些實施例中記載,故於此不再贅述。導電元件530配置於基板310上,且導電元件530中連續地覆蓋抗光層520與 基板310上未配置有抗光層520的區域的部份為跨界面部530A,且導電元件530包括至少二個跨界面部530A。導電元件530的導電材質已於前些段中記載,故於此不再贅述。導電元件530構成複數個觸控感測單元531、複數個輔助電極536與複數條連接導線535。
於本實施例中,抗光層520具有複數層結構,且最外層結構522對於跨界面部530A的作用力大於抗光層520的其餘層結構及基板310對於跨界面部530A的作用力。如前所述,由於抗光層520在基板310上構成了隆起的結構,且具有對於跨界面部530A具有較高作用力的異質材(於本實施例中為最外層結構522)。於一些實施例中,所述作用力例如附著力,且異質材與導電材料的作用力可因不同條件製程而有所變化,例如,異質材經高溫製程而與導電材料具有更大的附著力。如此,於沉積導電材質與圖案化導電材質的過程中皆有可能發生如前所載的短路或蝕刻斷線的缺陷。因此,在本實施例中,於抗光層520所分布的範圍中,至少在跨界面部530A與抗光層520的最外層結構522接觸的範圍中,兩相鄰的跨界面部530A間相隔的距離大於或等於35微米。於較佳的實施例中,至少在抗光層520的最外層結構522的內邊緣向內平移至少20微米處d1起至最外層結構522的外邊緣,兩相鄰的跨界面部530A間相隔的距離G1大於或等於35微米。
具體而言,導電元件530例如包括複數個第一感測串列、複數個第二感測串列以及複數個輔助電極536。參照圖7與圖8, 僅繪示出第一感測串列中的一第一電極532與第二感測串列中的一第二電極534作為代表。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電極532沿第一方向D1串接在一起;而第二電極534沿第二方向D2串接在一起,且第一方向D1相交於第二方向D2。其中,第一電極532與相鄰的第二電極534可形成電容耦合而構成觸控感測單元531。其中,第一電極532包括朝向相鄰之第二電極534的複數個第一分支532A,且第二電極534包括朝向相鄰之第一電極532的複數個第二分支534A,且複數個第一分支532A與複數個第二分支534A係交錯排列。輔助電極536設置於相鄰的第一電極532與第二電極534之間,且第一電極532、第二電極534以及輔助電極536相互電性絕緣。各輔助電極536與相鄰的第一電極532或第二電極534相隔的距離小於30微米。藉此,以減低觸控感測單元531之圖案的可視性,或可輔助觸控感測單元531的靈敏度。在本實施例中,輔助電極536僅配置於抗光層520的內邊緣之內側,而不與抗光層520接觸,這有助於導電材質的沉積與圖案化。
具體而言,在圖7中,第一電極532形成於基板310上,並沿第一方向D1朝向基板310一側延伸以覆蓋抗光層520的最外層結構522。第二電極534與輔助電極536則沒有覆蓋於最外層結構522上。其中,相鄰第一電極532在最外層結構522上具有大於50微米的間距。另外,於本實施例中,兩相鄰的跨界面部530A在沒有設置抗光層520的區域相隔第二間距G2,而兩相鄰的跨界面部530A在抗光層520中除了最外層結構522的其餘結構上,具 有大於第二間距G2的第一間距G1。在圖8中,第二電極534沿第二方向D2朝向基板310一側延伸並覆蓋於抗光層520的最外層結構522上,而第一電極532與輔助電極536則沒有覆蓋最外層結構522。其中,在抗光層520上,第一電極532與第二電極534之間的間隔G1A大於35微米,而相鄰第二電極534之間的間隔G1B更至少為50微米。另外,於本實施例中,在抗光層520的內邊緣向內的區域中,兩相鄰導電元件,例如,第二電極534與輔助電極536之間相隔第二間距G2,且第二間距G2小於間隔G1A與間隔G1B。
於一些實施例中,如圖8所示,觸控面板500可選擇性地設置有複數個獨立的絕緣圖案550,其設置在複數個導電元件530與抗光層520之間,且至少隔離抗光層520之異質材上的兩相鄰跨界面部530A間隔及異質材。其中,絕緣圖案550與構成導電元件530之導電材質間的作用力小於裝飾層520與導電材質間的作用力。絕緣圖案550的材質已記載於實施例一所揭露的絕緣圖案250中,故於此不再贅述。藉由設置絕緣圖案550,可以改善導電元件530圖案化不佳而導致短路問題,藉以提升觸控面板500的品質。
圖9與圖10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觸控面板及其局部示意圖。觸控面板600包括基板610、抗光層620以及複數個導電元件630。抗光層620隆起於基板610上,以對應遮蔽裝置中不欲被看到的元件或光。抗光層620之抗光材質已於前些段中記載,故 於此不再贅述。導電元件630配置於基板610上,其中至少一個導電元件630具有跨界面部630A(如圖10所示),跨界面部630A連續地覆蓋抗光層620與基板610上未配置有抗光層620的區域。導電元件630構成複數個觸控感測單元630B與複數條連接導線633,其中,跨界面部630A構成複數個觸控感測單元630B與複數條連接導線633的一部分。於本實施例中,導電元件630皆由不可視的導電材質所構成,導電元件630的導電材質已於前些段中記載,故於此不再贅述。於圖9中,為方便標示出觸控感測單元630B,最右側的導電元件630省略繪示出詳細的連接導線633之結構。
於本實施例中,抗光層620由單層結構的異質材所構成,該異質材對於跨界面部630A的作用力大於基板610對於跨界面部630A的作用力。例如,該跨界面部630A的材料可為氧化銦錫,且異質材為與氧化銦錫具有高附著性的黑色裝飾層。如前所述,由於抗光層620在基板610上構成了隆起的結構,且具有對於跨界面部630A具有較高作用力的異質材,如此於沉積導電材質與圖案化導電材質的過程中皆有可能發生如前所載的短路或蝕刻斷線的缺陷。因此,在本實施例中,於抗光層620所分布的範圍中,至少在跨界面部630A與抗光層620接觸的範圍中,兩相鄰的跨界面部630A間相隔的距離,舉例而言,如圖10中的距離D13,大於或等於35微米。於較佳的實施例中,至少在抗光層620的內邊緣向基板610中央方向平移至少20微米處起至抗光層620的外邊 緣,兩相鄰的跨界面部630A間相隔的距離大於或等於35微米。
具體而言,導電元件630包括複數個第一電極631A、複數個第二電極632A與多條連接導線633。其中,複數個第一電極631A可以同一方向串接成複數個串列。於本實施例中,連接導線633分別電性連接第二電極632A與第一電極631A,且第一電極631A與第二電極632A間相互電性絕緣。其中,第一電極631A與相鄰的第二電極632A可形成電容耦合而構成觸控感測單元630B。另外,不同串列群組的觸控感測單元630B之間可設置有屏蔽導線634A,該屏蔽導線634A連接至一參考電位。於本實施例中,每一連接導線633可對應連接至每一第二電極632A以輸出訊號。另外,連接導線633可對應連接至每一第一電極631A所構成的串列以傳送訊號。
跨界面部630A中的連接導線633可包括至少一彎折部633B,且每一彎折部633B係配置在基板610上未配置有抗光層620的區域,使得連接導線633中,兩個最外側連接導線633之間在抗光層620上相隔的最小距離W1大於在基板610上未配置有抗光層620的區域中相隔的最小距離W2。於其中一實施例中,N個複數個觸控感測單元630B係構成同一串列群組,且複數條連接導線633的最小寬度為M微米,則最遠離抗光層620的內邊緣之彎折部633B與抗光層620的內邊緣的距離至少為N乘以M微米。如第9圖中則繪示出了3個觸控感測單元630B構成了同一串列群組,且基板610上配置了3個串列群組,但本發明不為所限。藉 此,控制連接導線633之彎折部633B的配置位置,以利於連接導線633的線寬線距調整之阻抗補償。舉例而言,跨界面部630A中的連接導線633的至少一部份可包括至少二相異線寬與至少二相異線間距。如圖10,跨界面部630A中的每一連接導線633從連接於對應的觸控感測單元630B的一起始端至一末端可包括一第一線寬W11、一第二線寬W12、一第三線寬W13;而跨界面部630A中相鄰連接導線633之間的距離從起始端至末端可包括一第一線間距D11、一第二線間距D12與一第三線間距D13。其中,連接導線633具有第三線寬W13的部份設置於抗光層620上,而具有第一線寬W11的部份設置於基板610上未配置有抗光層620的區域。為使連接導線633圖案化的過程更容易,第三線寬W13大於第一線寬W11,且第三線間距D13設計為大於第一線間距D11與第二線間距D12。另外,當第三線寬W13大於第一線寬W11時,更有利於避免連接導線633在抗光層620的內邊緣附近發生斷線。其中,為減低連接導線633的可視性,第二線寬W12可設計為大於第一線寬W11與第三線寬W13。另外,如圖10所示,跨界面部630A中的連接導線633與觸控感測單元630B之間可設置一屏蔽導線634B,該屏蔽導線634B連接至一參考電位,例如接地,且屏蔽導線634B的寬度至少為50微米。藉此,以降低雜訊。
如圖10所示,第一電極631A與連接導線633形成於基板310上,並朝向基板310一側延伸以覆蓋抗光層620,從而構成跨界面部630A。其中,第一電極631A與相鄰的連接導線633在 抗光層620上具有大於35微米的間距,且兩相鄰連接導線633在抗光層620上亦具有大於35微米的間距。如此一來,在圖案化導電材質的過程中可以確保跨界面部630A間維持電性獨立。
於一些實施例中,為更有效地解決隆起的抗光層620及其材質所帶來的各種問題,構成導電元件630的導電材質可於相同的材質上沉積並進行後續的蝕刻。舉例而言,如圖11所揭露的觸控面板700,其包括基板610、抗光層620、導電元件630、同化層640與介電層650。基板610與抗光層620表面可配置有同化層640,該同化層640的折射率與基板610的折射率相近,例如同化層640與基板610之折射率差異可小於0.3。舉例而言,同化層640可為二氧化矽。導電材質係沉積於同化層640上,且隨後被蝕刻成複數個導電元件630。另外,介電層650可選自一抗反射光學膜、一平坦層650A及其組合。其中,抗反射光學膜可覆蓋複數個導電元件630或設置在基板610與複數個導電元件630之間,以減低導電元件630之圖案的可視性。抗反射光學膜的材質如前所述,於此便不再贅述。其中,平坦層650A係覆蓋複數個導電元件630,且平坦層650A的厚度至少為0.8微米,以提供平坦化作用。
綜上所述,本發明實施例的觸控面板令導電元件的跨界面部至少在與抗光層(裝飾層)接觸的部份中,具有預定的間隔設計。如此一來,因為裝飾層的隆起結構而導致的導電元件圖案化不佳而引起的短路問題,或因為導電材質沉積狀況不均而導致的蝕刻斷線問題都可以獲得解決。因此,本發明實施例的觸控面板 可以具有理想的品質。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觸控面板
110‧‧‧基板
120‧‧‧裝飾層
120a‧‧‧黑色裝飾層
122‧‧‧內邊緣
124‧‧‧外邊緣
130‧‧‧導電元件
131‧‧‧觸控感測單元
131A‧‧‧跨界面部
132‧‧‧連接導線
250‧‧‧絕緣圖案
d1‧‧‧距離
G1‧‧‧第一間距
G2‧‧‧第二間距
L‧‧‧參考線

Claims (46)

  1. 一種觸控面板,包括:一基板;一裝飾層,配置於該基板上的至少一側,該裝飾層具有一外邊緣與一內邊緣,該外邊緣相對於該內邊緣更鄰近於該基板的邊界,其中,該內邊緣位於一參考線與該外邊緣之間,且該參考線距離該內邊緣至少20微米;及複數個導電元件,配置於該基板上,該複數個導電元件包括至少二個跨界面部,該至少二個跨界面部覆蓋該裝飾層與該基板上未配置有該裝飾層的區域;其中,兩相鄰的該至少二個跨界面部間相隔的距離在該參考線向外至該外邊緣的區域中包括一第一間距,而在該參考線向內的區域中包括一第二間距,且該第一間距大於該第二間距;其中,該複數個導電元件至少構成複數個觸控感測單元,每一該複數個觸控感測單元適用以形成電容耦合。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至少二個跨界面部構成該複數個觸控感測單元的至少一部份。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複數個導電元件更構成複數條連接導線,其係電性連接該複數個觸控感測單元的至少一部分,且該複數條連接導線配置於該裝飾層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至少二個跨界面部構成該複數條連接導線的至少一部份。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複數條連接導線的該至少一部份包括至少一彎折部,且每一該彎折部係配置在該基板上未配置有該裝飾層的區域,使得該複數條連接導線中,最外側的兩個該連接導線之間在該裝飾層上相隔的最小距離大於在該基板上未配置有該裝飾層的區域中相隔的最小距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N個該複數個觸控感測單元係構成同一串列群組,且該複數條連接導線的最小寬度為M微米,該至少一彎折部至該裝飾層的內邊緣的最遠距離至少為N乘以M微米。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複數條連接導線的該至少一部份與該複數個觸控感測單元之間設置有一屏蔽導線,該屏蔽導線連接至一參考電位,且該屏蔽導線的寬度至少為50微米。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每一該複數條連接導線的該至少一部份包括至少二個相異線寬與至少二個相異線間距。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每一該複數條連接導線的該至少一部份從連接於對應的該觸控感測單元的一起始端至一末端包括一第一線寬、一第二線寬、一第三線寬;而相鄰兩條連接導線的該至少一部份之間的線間距從該起始端至該末端包括一第一線間距、一第二線間距與一第三線間距;其中,該第三線寬大於該第一線寬,且該第三線間距大於該第一線間距 與該第二線間距。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更滿足下列條件:G1≦P-W;其中,G1為該第一間距;P為該複數個導電元件在該參考線至該基板的邊界的區域中的節距;且W為該些連接導線的線寬。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間距大於或等於35微米。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裝飾層為單層結構,該單層結構的成分包括遮光材質。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裝飾層為複數層結構。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複數層結構中至少有兩層結構的顏色相互為對比色。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複數個導電元件為同一材質或複數種材質製作而成,該材質係選自透明導電材料、金屬網格、奈米金屬薄膜或奈米碳管,且該金屬網格的線寬小於5微米。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更包括複數個獨立的絕緣圖案,設置於該複數個導電元件與該裝飾層之間,且至少隔離該參考線向外的兩相鄰的該至少二個跨界面部之間的間隔及該裝飾層。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複數個導電元件的至少一部分更構成複數個輔助電極,該複數個輔助電極配置於該參考線向內的區域,各該輔助電極至少設置於該複數個觸控感測單元中,兩相鄰之該複數個導電元件之間,且各該輔助電極與相鄰的該複數個導電元件之間相隔該第二間距。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複數個觸控感測單元包括複數個第一電極與複數個第二電極,其中每一該複數個第一電極包括朝向相鄰之該複數個第二電極的複數個第一分支,且該複數個第二電極包括朝向相鄰之該複數個第一電極的複數個第二分支,該複數個第一分支與該複數個第二分支係交錯排列。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裝飾層的該外邊緣與該基板的邊界相隔一距離,且該觸控面板更包括一遮蔽層,該遮蔽層至少覆蓋該裝飾層所處的區域的一部分且延伸地覆蓋至該基板的一側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更包括一介電層,該介電層係選自一抗反射光學膜、一平坦層及其組合;其中,該抗反射光學膜係覆蓋該複數個導電元件或設置在該基板與該複數個導電元件之間,該抗反射光學膜包括至少二層堆疊的不同折射率之材質;其中,該平坦層係覆蓋該複數個導電元件,且該平坦層的厚度至少為0.8微米。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更包括一同化 層,該同化層的折射率與該基板的折射率相差小於0.3,且該同化層覆蓋該基板與該裝飾層,而該複數個導電元件配置於該同化層上。
  22. 一種觸控面板,包括:一基板;一裝飾層,配置於該基板上的至少一側,該裝飾層具有複數層結構,且該複數層結構中遠離該基板的最外層結構具有一外邊緣與一內邊緣,該外邊緣相對於該內邊緣更鄰近於該基板的邊界,其中,該內邊緣位於該外邊緣與一參考線之間,且該參考線與該內邊緣至少距離20微米;及複數個導電元件,配置於該基板上,該複數個導電元件包括至少二個跨界面部,該至少二個跨界面部覆蓋該裝飾層與該基板上未配置有該裝飾層的區域;其中,兩相鄰的該至少二個跨界面部間相隔的距離在該參考線向外至該外邊緣的區域中包括一第一間距,而在該參考線向內包括一第二間距,且該第一間距大於該第二間距;其中,該複數個導電元件至少構成複數個觸控感測單元,每一該複數個觸控感測單元用以形成電容耦合。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裝飾層的複數層結構中包括一非黑色裝飾層,配置於該基板與該最外層結構之間,且該最外層結構的材質包括一遮光材質。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間 距大於或等於35微米。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更包括複數個獨立的絕緣圖案,設置於該複數個導電元件與該裝飾層之間,且至少隔離該參考線外側的兩相鄰的該至少二個跨界面部之間的間隔及該裝飾層。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複數個導電元件的至少一部分更構成複數個輔助電極,該複數個輔助電極配置於該參考線向內的區域,各該輔助電極至少設置於該複數個觸控感測單元中,兩相鄰之該複數個導電元件之間,且各該輔助電極與相鄰的該複數個導電元件之間相隔該第二間距。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至少二個跨界面部構成該複數個觸控感測單元的至少一部份。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複數個導電元件更構成複數條連接導線,其係電性連接該複數個觸控感測單元的至少一部分,且該複數條連接導線的至少一部份配置於該裝飾層上,其中該至少二個跨界面部包括該複數條連接導線的該至少一部份。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裝飾層的邊界與該基板的邊界相隔一距離,且該觸控面板更包括一遮蔽層,該遮蔽層至少覆蓋該裝飾層所處的區域的一部分且延伸地覆蓋至該基板的一側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更包括一介電 層,該介電層係選自一抗反射光學膜、一平坦層及其組合;其中,該抗反射光學膜係覆蓋該複數個導電元件或設置在該基板與該複數個導電元件之間,該抗反射光學膜包括至少二層堆疊的不同折射率之材質;其中,該平坦層係覆蓋該複數個導電元件,且該平坦層的厚度至少為0.8微米。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更包括一同化層,該同化層的折射率與該基板的折射率相差小於0.3,且該同化層覆蓋該基板與該裝飾層,而該複數個導電元件配置於該同化層上。
  32. 一種觸控面板,包括:一基板;一抗光層,隆起於該基板上,該抗光層包括至少一層結構;及複數個導電元件,配置於該基板上,該複數個導電元件包括至少二個跨界面部,該至少二個跨界面部覆蓋該抗光層與該基板上未配置有該抗光層的區域;其中,該至少一層結構中包括一異質材,該異質材與該至少二個跨界面部接觸,該異質材對於該至少二個跨界面部的作用力大於該基板對於該至少二個跨界面部的作用力;其中,於該抗光層中,至少在該異質材與該至少二個跨界面部接觸的範圍中,兩相鄰的該至少二個跨界面部間相隔的距離大於或等於35微米;並且 其中,該複數個導電元件至少構成複數個觸控感測單元,每一該複數個觸控單元用以形成電容耦合。
  3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抗光層具有複數層結構,該最外層結構中包括一遮光材質,該最外層結構對於該至少二個跨界面部的作用力大於其餘之該複數層結構對於該至少二個跨界面部的作用力。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抗光層的複數層結構中包括一非黑色裝飾層,配置於該基板與該最外層結構之間。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更包括複數個獨立的絕緣圖案,設置於該複數個導電元件與該抗光層之間,且至少隔離該異質材上的兩相鄰的該至少二個跨界面部間隔及該異質材。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複數個導電元件的至少一部分更構成複數個輔助電極,該複數個輔助電極不與該異質材接觸,各該輔助電極至少設置於該複數個觸控感測單元中,兩相鄰之該複數個導電元件之間,且各該輔助電極與相鄰的該複數個導電元件之間相隔的距離小於30微米。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至少二個跨界面部構成該複數個觸控感測單元的至少一部份。
  3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複數個導電元件更構成複數條連接導線,其係電性連接該複數個觸控感 測單元的至少一部分,且該複數條連接導線的至少一部份配置於該抗光層上,其中該至少二個跨界面部包括該複數條連接導線的該至少一部份。
  3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8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複數條連接導線的該至少一部份包括至少一彎折部,且每一該彎折部係配置在該基板上未配置有該裝飾層的區域,使得該複數條連接導線中,最外側的兩個該連接導線之間在該抗光層上相隔的最小距離大於在該基板上未配置有該抗光層的區域中相隔的最小距離。
  4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9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N個該複數個觸控感測單元係構成同一串列群組,且該複數條連接導線的最小寬度為M微米,該至少一彎折部至該裝飾層的內邊緣的最遠距離至少為N乘以M微米。
  4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9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複數條連接導線的該至少一部份與該複數個觸控感測單元之間設置有一屏蔽導線,該屏蔽導線連接至一參考電位,且該屏蔽導線的寬度至少為50微米。
  4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9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每一該複數條連接導線的該至少一部份包括至少二個相異線寬與至少二個相異線間距。
  4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2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每一該複數條連接導線的該至少一部份從連接於對應的該觸控感測單元的一起始端至一末端包括一第一線寬、一第二線寬、一第三線寬; 而相鄰兩條連接導線的該至少一部份之間的線間距從該起始端至該末端包括一第一線間距、一第二線間距與一第三線間距;其中,該第三線寬大於該第一線寬,且該第三線間距大於該第一線間距與該第二線間距。
  4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複數個觸控感測單元包括複數個第一電極與複數個第二電極,其中每一該複數個第一電極包括朝向相鄰之該複數個第二電極的複數個第一分支,且該複數個第二電極包括朝向相鄰之該複數個第一電極的複數個第二分支,該複數個第一分支與該複數個第二分支係交錯排列。
  4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更包括一介電層,該介電層係選自一抗反射光學膜、一平坦層及其組合;其中,該抗反射光學膜係覆蓋該複數個導電元件或設置在該基板與該複數個導電元件之間,該抗反射光學膜包括至少二層堆疊的不同折射率之材質;其中,該平坦層係覆蓋該複數個導電元件,且該平坦層的厚度至少為0.8微米。
  4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更包括一同化層,該同化層的折射率與該基板的折射率相差小於0.3,且該同化層覆蓋該基板與該抗光層,而該複數個導電元件配置於該同化層上。
TW102102028A 2013-01-18 2013-01-18 觸控面板 TW20143063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02028A TW201430635A (zh) 2013-01-18 2013-01-18 觸控面板
CN201310086148.7A CN103941901A (zh) 2013-01-18 2013-03-18 触控面板
US14/157,524 US20140204043A1 (en) 2013-01-18 2014-01-17 Touch panel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02028A TW201430635A (zh) 2013-01-18 2013-01-18 觸控面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0635A true TW201430635A (zh) 2014-08-01

Family

ID=511895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2028A TW201430635A (zh) 2013-01-18 2013-01-18 觸控面板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204043A1 (zh)
CN (1) CN103941901A (zh)
TW (1) TW201430635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84166B (zh) * 2015-03-18 2017-05-21 宸鴻科技(廈門)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TWI693537B (zh) * 2015-01-20 2020-05-11 南韓商三星顯示器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顯示裝置以及其製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33915B2 (en) 2007-10-04 2014-01-21 Apple Inc. Single-layer touch-sensitive display
US20090174676A1 (en) 2008-01-04 2009-07-09 Apple Inc. Motion component dominance factors for motion locking of touch sensor data
US8593410B2 (en) 2009-04-10 2013-11-26 Apple Inc. Touch sensor panel design
JP3197274U (ja) 2014-07-30 2015-04-30 エルジー イノテック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タッチパネル
KR102288832B1 (ko) * 2015-01-19 2021-08-1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터치 윈도우 및 터치 디바이스
KR102244650B1 (ko) * 2014-10-24 2021-04-2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04461144B (zh) * 2014-12-11 2017-11-03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CN105760004B (zh) * 2014-12-19 2019-10-18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CN104679328B (zh) 2014-12-22 2020-03-31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及触摸显示装置
CN104598088B (zh) * 2015-01-29 2018-11-13 深圳莱宝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容式触摸屏和制作所述电容式触摸屏的掩膜装置
US9547383B1 (en) * 2015-06-25 2017-01-17 Cando Corporation Touch panel
JP6612075B2 (ja) 2015-07-23 2019-11-27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入力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5183222A (zh) * 2015-08-27 2015-12-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显示屏及其驱动方法
CN106502438B (zh) * 2015-09-06 2024-03-29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6502442A (zh) * 2015-09-08 2017-03-15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设备及其制作方法
EP3356916B1 (en) * 2015-09-30 2023-04-26 Apple Inc. High aspect ratio capacitive sensor panel
US10534481B2 (en) 2015-09-30 2020-01-14 Apple Inc. High aspect ratio capacitive sensor panel
JP6577846B2 (ja) 2015-11-25 2019-09-18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検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07085480B (zh) * 2017-02-16 2022-09-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US10642418B2 (en) 2017-04-20 2020-05-05 Apple Inc. Finger tracking in wet environment
CN107227439A (zh) * 2017-08-03 2017-10-03 重庆永信科技有限公司 Tft液晶基板金属边框局部镀膜工艺
US20190265822A1 (en) * 2018-02-25 2019-08-29 Young Fast Optoelectronics Co., Ltd. Touch panel with auxiliary wires
CN110456946A (zh) * 2018-05-07 2019-11-15 蓝思科技(长沙)有限公司 网格型触控屏幕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09917962B (zh) * 2019-03-05 2022-04-15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KR20200145929A (ko) * 2019-06-20 2020-12-3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20210010714A (ko) * 2019-07-17 2021-01-2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입력감지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111007961B (zh) * 2019-12-19 2024-03-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1312793B (zh) * 2020-03-31 2023-01-1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KR20210145026A (ko) * 2020-05-22 2021-12-0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US11662867B1 (en) 2020-05-30 2023-05-30 Apple Inc. Hover detection on a touch sensor panel
CN114385020B (zh) * 2020-10-21 2024-04-19 宸美(厦门)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触控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94710B1 (ko) * 2008-06-27 2009-04-24 (주) 월드비젼 윈도우 일체형 터치스크린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TW201140198A (en) * 2010-05-03 2011-11-16 Transtouch Technology Inc Capacitive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ring method thereof
CN102799295A (zh) * 2011-05-26 2012-11-28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装置及触控显示装置
CN202267939U (zh) * 2011-10-14 2012-06-06 联胜(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装置及触控显示装置
CN202404554U (zh) * 2012-03-01 2012-08-29 祥达光学(厦门)有限公司 具有多层膜反射结构的触摸屏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93537B (zh) * 2015-01-20 2020-05-11 南韓商三星顯示器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顯示裝置以及其製造方法
TWI584166B (zh) * 2015-03-18 2017-05-21 宸鴻科技(廈門)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41901A (zh) 2014-07-23
US20140204043A1 (en) 2014-07-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430635A (zh) 觸控面板
TWI485598B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TWI520025B (zh) 電容式觸控顯示面板、電容式觸控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KR101763783B1 (ko) 터치 제어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TWI421581B (zh) Input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101704323B1 (ko) 터치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TWI492122B (zh) 觸控感測裝置及其製作方法
TWM461098U (zh) 觸控面板
TWI402735B (zh) 觸控面板的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CN106201136A (zh) 触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摸屏
US9342193B2 (en) Touch panel with a conductive bridge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471771B (zh) 觸控面板
TW201541301A (zh) 觸控面板
TWI627564B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TWI584178B (zh) Capacitive touch panel and reduce the visibility of its metal conductor
CN104571742A (zh) 电容式触摸板及其制造方法
WO2018126710A1 (zh) 触摸面板、触摸显示装置及触摸面板的制备方法
TWM472241U (zh) 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裝置
TWI446246B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TWI396126B (zh) 觸控面板製造方法
US20150077648A1 (en) Touch panel
TW201426827A (zh) 觸控電極結構及其制程工藝
TWM500302U (zh) 觸控面板與觸控顯示裝置
TW201525817A (zh) 觸控面板
TW201504872A (zh) 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