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25817A - 觸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觸控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25817A
TW201525817A TW102147596A TW102147596A TW201525817A TW 201525817 A TW201525817 A TW 201525817A TW 102147596 A TW102147596 A TW 102147596A TW 102147596 A TW102147596 A TW 102147596A TW 201525817 A TW201525817 A TW 20152581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decorative layer
touch panel
substrate
sens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75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Fa-Chen Wu
yu-hua Wu
Jeng-Jye Hung
Hen-Ta Kang
Original Assignee
Winte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ntek Corp filed Critical Wintek Corp
Priority to TW1021475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525817A/zh
Priority to CN201410329444.XA priority patent/CN104731398A/zh
Publication of TW2015258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5817A/zh

Links

Abstract

一種觸控面板,其包括一基板、一裝飾層以及複數個傳感件。基板具有一透光區以及一遮光區。裝飾層設置於基板的遮光區上且具有一外邊緣以及一內邊緣。外邊緣相對於內邊緣更鄰近於基板的邊界。傳感件設置於基板上,在透光區中,傳感件暴露出複數個透光開口,且傳感件包括寬度小於8微米的不透明導電材料位於至少一部分的這些透光開口之間。至少一部分的傳感件由透光區越過裝飾層內邊緣以延伸至裝飾層上而更遠離基板,其中位於內邊緣上方的傳感件的不透明導電材料具有一跨界寬度,且跨界寬度大於或等於8微米。

Description

觸控面板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觸控面板,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導電單元具有透光開口的觸控面板。
觸控面板依照感測形式的不同可大致上區分為電阻式觸控面板、電容式觸控面板、光學式觸控面板、聲波式觸控面板以及電磁式觸控面板。由於電容式觸控面板相較於其他類型的觸控面板具有反應時間快、可靠度佳以及高觸控解析度等優點,因此被廣泛地應用於各類電子裝置上。另外,電容式觸控面板中又以投射電容式觸控技術更廣為應用。一般的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具有複數個傳感件,並利用人體的感應電流進行工作。當手指隔著介質層接觸觸控面板的傳感件(sensor element)時,由於人體電場的作用,人體和面板表面之間會形成一個耦合電容,相鄰且絕緣的傳感件之間會形成耦合電容。對於高頻電流來說,電容是導體,因此將從手指接觸點吸走一部分電流,通過檢測電路來測量這個電流的變化從而確定感觸手指位置。
針對傳感件的材料,目前常以透明導電材料,例如銦錫 氧化物(ITO)來製作,以利設置於顯示面板前面而提供使用者與畫面直接互動。由於生產銦錫氧化物的原料產量有限,近年來也有許多材料被開發以試圖取代銦錫氧化物或其他透明金屬氧化物。其中,針對傳感件的導電單元,目前有一種具有網狀金屬線的導電單元被提出,此種金屬線相當細以使觸控面板看起來整體透明,以取代傳統由透明導電材料構成的導電單元。為了傳遞使用者操作觸控面板所產生的訊號,觸控面板的多個傳感件經由複數條訊號導線傳送訊號至控制電路或接收來自控制電路的訊號。通常,訊號導線需要較低的阻抗以利於訊號的傳輸,因此訊號導線主要為可視的金屬材質所構成。為避免訊號導線顯露於外而影響整體裝置的外觀,觸控面板的周邊往往配置有裝飾層以遮蔽這些可視的導線。
於目前的製程中,裝飾層隆起於觸控面板的基板之一部分上,因此當傳感件的極細的金屬線從裝飾層的內邊緣延伸至裝飾層上而與訊號導線連接時會經過一高度斷差。此高度斷差常常造成極細的金屬線發生不預期的斷裂或裂開等不良情況,從而影響觸控面板的觸控偵測或使用壽命。
本發明提供一種觸控面板,其傳感件具有足夠的跨界寬度而不易產生斷線,因此製作良率高。
本發明的一種觸控面板,其包括一基板、一裝飾層以及 複數個傳感件。基板具有一透光區以及與透光區鄰接的一遮光區。裝飾層設置於基板的遮光區上且具有一外邊緣以及一內邊緣。外邊緣相對於內邊緣更鄰近於基板的邊界。傳感件設置於基板上,其中在透光區內,這些傳感件暴露出複數個透光開口,這些傳感件包括寬度小於8微米的不透明導電材料,且不透明導電材料位於至少一部分的這些透光開口之間。至少一部分的這些傳感件由透光區越過裝飾層的內邊緣以延伸至裝飾層上而更遠離基板,其中位於裝飾層的內邊緣上方的傳感件的不透明導電材料具有一跨界寬度。所述跨界寬度大於或等於8微米。
基於上述,本發明之觸控面板藉由傳感件以不小於8微米的跨界寬度越過裝飾層之內邊緣,從而降低傳感件跨越具有高低差的透光區與裝飾層時發生斷線的不良,以提高觸控面板的製作良率與使用壽命。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0a、100b、100c‧‧‧觸控面板
110‧‧‧基板
110e‧‧‧空白區
112‧‧‧透光區
114‧‧‧遮光區
120‧‧‧裝飾層
120a‧‧‧第一裝飾層
120b‧‧‧第二裝飾層
120c‧‧‧外顯裝飾層
120aW、120bW、120cW‧‧‧內側邊
121‧‧‧緩衝層
122‧‧‧外邊緣
123‧‧‧遮光層
124‧‧‧內邊緣
124a‧‧‧凹口
125‧‧‧外框層
125a‧‧‧第一外框層
125b‧‧‧第二外框層
130‧‧‧傳感件
132‧‧‧第一傳感件
132a‧‧‧第一導電單元
132b‧‧‧第一連接部
134‧‧‧第二傳感件
134a‧‧‧第二導電單元
134b‧‧‧第二連接部
134c、134d‧‧‧延伸部
136‧‧‧絕緣圖案
138‧‧‧不透明導電塊
140‧‧‧訊號導線
150‧‧‧連接導電塊
160‧‧‧輔助墊
160a、134b-2‧‧‧鉻氧化物層
160b、134b-1‧‧‧鉻金屬層
160b-1‧‧‧邊緣
B‧‧‧緩衝層
D‧‧‧間隙
I-I’‧‧‧剖線
H‧‧‧透光開口
OG1‧‧‧絕緣覆蓋層
OG2‧‧‧保護層
W1、W1’‧‧‧跨界寬度
W2‧‧‧不可視寬度
N、M‧‧‧區域
圖1A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觸控面板的局部上視示意圖。
圖1B為圖1A之區域M的放大示意圖。
圖1C為圖1A之區域N的放大示意圖。
圖1D為圖1A之區域N的一變化實施例之放大示意圖。
圖2A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觸控面板的局部上視示意圖。
圖2B為圖2A之剖線I-I’的剖面示意圖。
圖2C繪示裝飾層為複合疊層的剖面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觸控面板的局部上視示意圖。
圖4A與圖4B揭示了觸控面板的透光區的局部示意圖。
圖4C為觸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5為傳感件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1A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觸控面板的局部上視示意圖。圖1B為圖1A之區域M的放大示意圖。圖1C為圖1A之區域N的放大示意圖。請同時參照圖1A、圖1B以及圖1C,觸控面板100a包括一基板110,以及配置於基板110上的一裝飾層120與複數個傳感件130。
基板110具有一透光區112以及一遮光區114,其中遮光區114與透光區112鄰接。透光區112可與例如液晶顯示元件或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元件等顯示元件對應配置,而遮光區114則可與非用以顯示而需遮蔽的元件對應配置,此類元件例如為可視的訊號導線140。基板110可為一硬式透光基板或一可撓式透光基板,其材質例如為玻璃或塑料,但不以此為限。本實施例中,基板110可具有覆蓋保護下部元件的作用,基板110上未配置有傳感件130的一側可作為使用者的操作介面。也就是,在本實施例 中,基板110可為覆蓋板,其可以為強化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與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的複合疊層、紫外線固化型樹脂(例如ORGA樹脂)或其他硬質透光材質以具備耐刮、高機械強度等保護特性。藉此,使觸控面板100a更輕薄化。另外,基板110上未配置有傳感件130的一側還可以選擇性地配置有例如抗眩膜或抗反射膜等膜層,上述膜層的厚度小於基板110。進一步地,基板110連接操作介面的側表面可以具有弧面(即2.5D Cover lens),以增加基板110的邊緣強度。
裝飾層120設置於基板110的遮光區114上。裝飾層120係由抗光材質所構成,所述抗光材質定義為光通過其介面會發生損失的材質,以用於遮蔽裝置中不欲被看到的元件或光。舉例而言,裝飾層120可用以遮蔽設置於遮光區114中的複數條可視的訊號導線140。本實施例中,訊號導線140設置於裝飾層120上。裝飾層120具有一外邊緣122以及一內邊緣124,其中外邊緣122相對於內邊緣124更鄰近於基板110的邊界。內邊緣124例如是位於透光區112與遮光區114的交界處。由於裝飾層120的厚度可能介於0.5微米至50微米,其設置於基板110的遮光區114上而形成凸起結構,因此裝飾層120的頂表面與基板110的透光區112之間具有高度落差。如此一來,依據裝飾層120的材料與製作工藝的差異,自基板110的透光區112起至裝飾層120的頂表面即為傾斜面甚至是垂直面。
傳感件130設置於基板110上。至少一部分的這些傳感件130由透光區112越過裝飾層120的內邊緣124以延伸至裝飾層120上而與訊號導線140導接,亦即,在裝飾層120上的傳感件130相較於在透光區112中的傳感件130於厚度方向上更遠離基板110。位於裝飾層120的內邊緣124上方的傳感件130的不透明導電材料具有一跨界寬度W1,其大於或等於8微米。藉由符合跨界寬度W1,傳感件130自透光區112延伸至相對基板110隆起的裝飾層120上較不易發生斷線的問題,以維持觸控面板100a的製作良率與使用壽命。需注意的是,此跨界寬度W1指的是傳感件130中的不透明導電材料與裝飾層120的內邊緣124重疊的寬度,而不限制為不透明導電材料的寬度。
在透光區112中,傳感件130暴露出複數個透光開口H,且傳感件130包括寬度小於8微米的不透明導電材料,且上述不透明導電材料位於至少一部分的這些透光開口H之間。不透明導電材料例如金屬。由於不透明的材料在極細的狀態下難以被肉眼分辨,因此當極細的不透明導電材料相連以暴露出透光開口H,且不透明的材料的面積除以透光開口H的面積小於10%時,肉眼將幾乎無法辨識出傳感件130的存在,從而使觸控面板100a的透光區整體看起來透明。同時,藉由使用不透明高導電性材料構成傳感件130,可有效降低阻抗而有利於觸控信號的偵測與改善靈敏度,進而更有利於觸控面板的大型化。
進一步地,裝飾層120可提供觸控面板100a美化的外 觀。裝飾層120的材料可包括陶瓷、類鑽碳、陶瓷、有機材料、有機材料與無機材料之混合物、有機-無機混成化合物或其複合疊層。裝飾層120較佳為電絕緣材料,例如為電阻率大於108歐姆米的材料,但不以此為限。裝飾層120可為單一種材質的單層結構、多層堆疊結構或多種材質的多層堆疊結構。舉例而言,裝飾層120的材質可為耐高溫(大於100℃)的感光樹脂(例如光阻)或耐高溫的非感光樹脂(例如油墨)。當裝飾層120為多層堆疊結構時,各層結構的顏色可以不相同,例如,顯露於外側而被使用者看到的裝飾層可為淺色(例如白色),而再疊以深色的裝飾層(例如黑色)提高其遮光性,但不以此為限。
圖2C進一步繪示裝飾層120為多層堆疊結構的示意圖。請參照圖2C,裝飾層120可選擇性地為一多層堆疊結構,例如由基板110起依序包括一外顯裝飾層120c(showable decoration layer)、一第一裝飾層120a與一第二裝飾層120b。外顯裝飾層120c為使用者觀看到遮光區114的顯示顏色。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裝飾層120a、第二裝飾層120b與外顯裝飾層120c皆由同色系之彩色油墨或光阻材料所構成,但不以此為限。外顯裝飾層120c可為光阻材料構成,藉以利用黃光製程來定義出其圖案,從而具有較佳的精度,以提升外觀視效。本實施例中,第一裝飾層120a與第二裝飾層120b的遮蔽範圍小於外顯裝飾層120c的遮蔽範圍,且第二裝飾層120b包覆了第一裝飾層120a的內側邊120aW。外顯裝飾層120c的內側邊120cW較第一裝飾層120a的內側邊120aW 與第二裝飾層120b的內側邊120bW更遠離基板110的邊界。
裝飾層120可另包括一遮光層123配置在裝飾層120中最遠離使用者的一側,例如在本實施例中設置於第二裝飾層120b上方,以提高裝飾層120整體的遮光性。在較佳實施例中,遮光層123的厚度可小於由外顯裝飾層120c、第一裝飾層120a與第二裝飾層120b所構成的疊層的厚度。可選地,在第二裝飾層120b與遮光層123之間還可以配置有緩衝層121。緩衝層121可包覆由外顯裝飾層120c、第一裝飾層120a與第二裝飾層120b所構成的疊層的外表面。其中,緩衝層121較佳由透明絕緣材料所構成,在這種情況下緩衝層121更可延伸至部分的透光區112中從而覆蓋部分基板110。緩衝層121的材料舉例為二氧化矽(SiO2)、氮化矽(SiNx)、二氧化鈦(TiO2)、氧化鈮(Nb2O5)或其組合疊層。然而,在一些實施例中,緩衝層121亦可為不透明材質,例如油墨或光阻材料,在這種情況下,緩衝層121較佳僅設置於遮光區114而沒有延伸到透光區112,因此緩衝層121係至少設置在遮光層123靠近使用者的一側。
再者,裝飾層120的外邊緣122與基板110的邊界之間可存在有一空白區110e,觸控面板100a還可選擇性地包括一外框層125至少設於空白區110e。外框層125為抗光材質。本實施例中外框層125可為複合疊層,包括第一外框層125a與第二外框層125b,兩者之材質較佳不相同,例如為不同色系油墨、同色系但一者為光阻一者為油墨或不同色系之光阻等。在其他實施例中, 外框層125也可以是由三層以上之膜層所構成。舉例而言,本實施例之遮光層123與第二外框層125b(或外框層125中最遠離使用者的層)可以由光學密度(optical density,OD)值較高之材料所構成,而外顯裝飾層120c與第一外框層125a(或者外框層125中最靠近使用者的層)則由OD值小於遮光層123與第二外框層125b之材料所構成。舉例而言,遮光層123與第二外框層125b可具有明度較低的顏色,例如黑色、灰色、藍色、紫色或銀色,而外顯裝飾層120c與第一外框層125a可具有明度較高的顏色,例如白色、粉紅色或鵝黃色等,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由於明度較高的裝飾層120的遮光特性較差,因而往往需透過遮光層123以提高裝飾層120整體的遮光性。如此一來,裝飾層120的整體厚度將提高而與透光區112之間具有更大的高低落差。為了更好地避免傳感件130斷線的不良,觸控面板100b可更包括輔助墊160,其亦為抗光材質。其中,當外顯裝飾層120c採用明度較高的顏色時,例如白色,輔助墊160的光密度可大於外顯裝飾層120c的光密度,例如黑色,藉以遮蔽外顯裝飾層120c內邊緣120cW的外觀不良。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輔助墊160的光密度亦可等於外顯裝飾層120c的光密度,例如同樣為白色。
輔助墊160設置於基板110的遮光區114上,且裝飾層120的一部分疊於輔助墊160的一部分上,使裝飾層120的內邊緣124位於輔助墊160上。輔助墊160的厚度小於裝飾層120的厚度,輔助墊160的面積小於裝飾層120的面積。相較於無設置輔 助墊160,在本實施例中,由於輔助墊160的厚度小於裝飾層120的厚度,因此即使裝飾層120的內邊緣124位於輔助墊160上,裝飾層120的厚度仍幾乎沒有變化,又,由於輔助墊160提供了一個厚度較低的隆起結構,因此透光區112外圍的隆起結構整體變得較平緩,從而有利於傳感件130從透光區112延伸至裝飾層120上保持完整。詳細而言,裝飾層120中的遮光層123與外顯裝飾層120c可覆蓋部分的輔助墊160,其中遮光層123在輔助墊160上構成一平坦頂面。但在一未繪示的實施例中,遮光層123的內側邊亦可以較外顯裝飾層120c的內側邊120cW靠近基板110的邊界,而未覆蓋輔助墊160。其中,遮光層123與輔助墊160的疊層的厚度小於整體裝飾層120的厚度。因此,遮光層123與輔助墊160的疊層提供了一個厚度較低的隆起結構,使透光區112外圍的隆起結構整體變得較平緩,從而有利於傳感件130從透光區112延伸至裝飾層120上保持完整。輔助墊160與遮光層123較佳地為光阻材料藉由濺鍍或塗佈製作於基板110上,藉以具有較好的製作精度。
如圖1A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傳感件130包括分別沿一第一方向D1延伸的複數個第一傳感件132以及分別沿一第二方向D2延伸的複數個第二傳感件134。第一方向D1與第二方向D2相交。第一傳感件132與第二傳感件134相互電性絕緣。第一傳感件132包括複數個第一導電單元132a以及複數個第一連接部132b,其中相鄰的兩個第一導電單元132a是由至少一個第一連接 部132b電性連接。第二傳感件134包括複數個第二導電單元134a以及複數個第二連接部134b,其中相鄰的兩個第二導電單元134a是由至少一個第二連接部134b電性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導電單元132a與第二導電單元134a分別包括多個多邊形透光開口H與不透明導電材料,且每一透光開口H由寬度小於8微米的不透明導電材料圍繞而成。不透明導電材料例如銅或其合金、金屬複合疊層(例如鉬-鋁-鉬)等,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所述多邊形透光開口H其例如是由六個波浪狀的導電線圍成的六邊形透光開口H,但本發明並不限定透光開口H的形狀。
具體而言,如圖1B所示,觸控面板100a更包括設置於第一傳感件132與第二傳感件134交錯之處的多個絕緣圖案136。於本實施例中,絕緣圖案136覆蓋第二連接部134b,且第一連接部132b設置於絕緣圖案136上,使第一傳感件132與第二傳感件134電性絕緣。第一導電單元132a與第二導電單元134a適於用以形成耦合電容,以感測觸控事件發生。詳細而言,製作觸控面板100a時,第二連接部134b可先製作於基板110上,再以多個絕緣圖案136分別覆蓋在第二連接部134b上,隨後同時製作第一導電單元132a、第二導電單元134a與第一連接部132b。藉此,可簡化觸控面板100a的製作工序。然而本發明不為此限。另外,為了保證第二導電單元134a與第二連接部134b的導通,第二導電單元134a可以疊設於第二連接部134b上且部分覆蓋絕緣圖案136, 從而避免圖案化第一導電單元132a、第二導電單元134a與第一連接部132b的過程中蝕刻液對第二連接部134b的損傷。第一傳感件132與第二傳感件134可經由濺鍍或塗佈整面不透明導電材料於基板110上,再經由微影蝕刻步驟構成多個由不透明導電材料交錯圍繞的透光開口H而獲得。然而本發明不為此限,於一些實施例中,亦可利用雷射蝕刻或印刷的方式製作出傳感件。
在本實施例中,於透光區112以及遮光區114中,構成 第一導電單元132a以及第二導電單元134a的導線可具有均勻線寬,且跨界寬度W1等於導線的線寬,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如圖1C所示,第一導電單元132a由透光區112越過裝飾層120的內邊緣124以延伸至裝飾層120上,其中第一導電單元132a具有符合跨界寬度W1的導電線,且跨界寬度W1大於或等於8微米。藉由此符合跨界寬度W1的導電線,第一導電單元132a自透光區112延伸至相對基板110隆起的裝飾層120上較不易發生斷線的問題以維持觸控面板100a的製作良率。
此外,如圖1A所示,觸控面板100a更可包括多個連接導電塊150,其間隔地設置於裝飾層120上。連接導電塊150的寬度可大於或等於500微米。連接導電塊150分別與其中一個傳感件130連接,而且連接導電塊150例如是分別與其中一條訊號導線140電性連接。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導電單元132a更可覆蓋於連接導電塊150上而與連接導電塊150電性連接。藉由設置連接導電塊150,觸控面板100a的製造人員可以進行觸控面板100a的 電性檢測卻又不傷害傳感件130,從而便於觸控面板100a品質的檢測。
進一步而言,在習知的電容式觸控面板中,可感測區域與透光區的分布範圍相同,因此當導電物體(如手指)碰觸透光區與遮光區的交界時,導電物體與導電單元之間的電容耦合效應大幅下降,進而導致控制器因資訊不足而造成交界處的觸控偵測不靈敏。在本實施例中,部分的第一傳感件132的第一導電單元132a與第二傳感件134的第二導電單元134a都進一步延伸至遮光區114中的裝飾層120上,例如,導電單元132a、134a可以從遮光區114與透光區112的交界向裝飾層120延伸至少1/4邊長的圖形。也就是,傳感件130提供的可感測區域大於透光區112,如此一來,即便使用者操作時的手指位置是在透光區112的邊緣,實際上手指位置仍位於可感測區中,而可提升使用者在操作觸控面板100a時所感受到的靈敏度均勻性。
在一變化實施例中,如圖1D所示,於遮光區114中,構成第一導電單元132a以及第二導電單元134a的導線可具有跨界寬度W1,而於透光區112中,大部分的第一導電單元132a以及第二導電單元134a都由不可視寬度W2的導線構成。其中,由遮光區114往透光區112內,構成第一導電單元132a以及第二導電單元134a的導線的線寬可由跨界寬度W1縮減為一不可視寬度W2(invisible width)。舉例來說,構成傳感件130的導線從裝飾層120的內邊緣124向透光區112延伸至少5微米的長度才變更 成不可視寬度W2。不可視寬度W2例如為不小於0.5微米且小於8微米。由於不可視寬度W2小於跨界寬度W1,因此可提高傳感件130於透光區112內的開口率,以提高觸控面板100a的整體透明感受。同時,避免傳感件130從基板110的透光區112向上延伸至相對隆起裝飾層120時發生斷路,並提升觸控面板100a的訊號傳輸品質。
圖2A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觸控面板的局部上視示意圖。請參照圖2A,觸控面板100b與觸控面板100a的結構相似,以下將針對其差異之處作說明。觸控面板100b的第一傳感件132更包括一不透明導電塊138,其中不透明導電塊138設置於第一傳感件132的末端或第二傳感件134的末端且與其中一條訊號導線140電性連接。不透明導電塊138例如是與第一導電單元132a連接在一起且同時製作的。在本實施例中,裝飾層120的內邊緣124具有多個凹口(recess)124a。第一傳感件132的一部分設置於凹口124a內,且第一傳感件132是以不透明導電塊138越過裝飾層120的內邊緣124以延伸至裝飾層120上(如圖2B所示),其中位於內邊緣124上方的不透明導電塊138具有跨界寬度W1’,且跨界寬度W1’不小於500微米。本實施例中,藉由更寬的不透明導電塊138跨越裝飾層120的內邊緣124,以避免第一傳感件132在裝飾層120附近發生斷線的問題,從而維持觸控面板100b的製作良率。再者,不透明導電塊138可以提供較低的阻抗而有利於增加遮光區114靠近透光區112處的觸控靈敏度,以提高透光區 112整體的感測線性度,並提升觸控面板100b的訊號傳輸品質。
在本實施例中,不透明導電塊138例如是與第一導電單元132a的形狀不相同的金屬圖案。然而,在一些實施例中,不透明導電塊138的邊可以是鄰接的第一導電單元132a的邊的延伸,從而構成與設置在透光區112的第一導電單元132a相同的輪廓。不透明導電塊138可以為整塊的金屬層或是具有不可視的透光微孔(未繪示)。這裡,不可視的透光微孔的直徑可以為100微米以下。
圖2B為圖2A之剖線I-I’的剖面示意圖。請同時參照圖2A與圖2B,觸控面板100b更包括輔助墊160,其為抗光材質。輔助墊160設置於基板上110的遮光區114上,且裝飾層120的一部分疊於輔助墊160的一部分上,使裝飾層120的內邊緣124位於輔助墊160上。以另一角度來看,裝飾層120覆蓋輔助墊160的部分邊緣160b-1,且裝飾層120的內邊緣124的凹口124a暴露出輔助墊160的一部分。在此,裝飾層120覆蓋輔助墊160的三側邊緣160b-1。輔助墊160與裝飾層120構成透光區112外圍的隆起結構。輔助墊160的厚度小於裝飾層120的厚度,輔助墊160的面積小於裝飾層120的面積。舉例而言,從輔助墊160的內邊緣到輔助墊160的外邊緣的距離(即較靠近基板110的邊界的側邊)可以介於20微米至90微米,如此,當輔助墊160與裝飾層120的顯示顏色相近時,使用者不容易察覺到兩者之間的色差。相較於無設置輔助墊160,在本實施例中,由於輔助墊160的厚度小於裝飾層120的厚度,因此即使裝飾層120的內邊緣124位於輔助 墊160上,裝飾層120的厚度仍幾乎沒有變化,又,由於輔助墊160提供了一個厚度較低的隆起結構,因此透光區112外圍的隆起結構變得較平緩,從而有利於傳感件130從透光區112延伸至遮光區114保持完整。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傳感件132由透光區112延伸設置於輔助墊160與裝飾層120上。輔助墊160本身具有一定的厚度,因此在裝飾層120與輔助墊160重疊的區域,裝飾層120與輔助墊160之間的高度斷差小於裝飾層120與基板110之間的高度斷差。輔助墊160可具有一平坦頂面。當第一傳感件132是由輔助墊160越過裝飾層120的內邊緣124延伸至裝飾層120上時,可使第一傳感件132形成於較平緩的隆起結構上,進而減少第一傳感件132斷線的機率。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導電單元132a與第二導電單元134a分別包括多個矩形透光開口H與不透明導電材料,且每一透光開口H由寬度不大於6微米的不透明導電線圍繞而成,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本實施例中,輔助墊160的厚度例如是不小於50奈米且不大於2000奈米。進一步地,輔助墊160可為一多層堆疊結構,其例如是由一鉻氧化物層160a以及一鉻金屬層160b所構成,其中鉻金屬層160b受反射率較低的鉻氧化物層160a所遮蔽。舉例而言,當基板110為覆蓋板時,鉻氧化物層160a位於基板110與鉻金屬層160b之間,使鉻氧化物層160a被操作者所見,鉻氧化物層160a可與裝飾層120具有相近的顏色,使視覺上不易與裝飾 層120之間發生顏色不均的現象。
當第一傳感件132直接設置於鉻金屬層160b上時,第一傳感件132與鉻金屬層160b電性連接。為了避免應互相絕緣的第一傳感件132之間發生導通,相鄰的輔助墊160之間可具有一間隙D以彼此電性絕緣,且裝飾層120可選擇性地進一步覆蓋間隙D。舉例而言,間隙D可小於5微米,以避免使用者發現間隙D的存在。然而,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傳感件132與輔助墊160之間可以經由介電層隔絕,因此輔助墊160可以為框型的結構,此時,裝飾層120可亦為框型結構而內邊緣124不具有凹口124a。亦即,由輔助墊160的內邊緣作為透光區112與遮光區114的交界。
值得一提的是,本實施例中,輔助墊160與第二連接部134b可具有相同的多層堆疊結構,如此第二傳感件134的第二連接部134b可以與輔助墊160一起製作,以簡化製程步驟。在此情況下,輔助墊160的厚度較佳為不小於50奈米且不大於500奈米。詳言之,第二連接部134b例如是由一鉻氧化物層134b-2以及一鉻金屬層134b-1所構成,其中鉻氧化物層134b-2位於做為覆蓋板的基板110與鉻金屬層134b-2之間。由於鉻氧化物層134b-2具有吸光的性質且反射率較低,因此其可用以遮蔽鉻金屬層134b-1容易反光的現象,所以當使用者觀看觸控面板100b時,不易觀察到第二連接部134b的存在。需注意的是,本實施例中雖然僅以第一傳感件132作說明,然而本領域的人員應當知曉在第二傳感件134 由透光區112延伸至遮光區114的未繪示部份,第二傳感件134的末端亦可以如同第一傳感件132的末端,包括不透明導電塊138,且第二傳感件134由透光區112延伸設置於輔助墊160與裝飾層120上。其中,第二傳感件134同樣可藉由不透明導電塊138跨越裝飾層120的內邊緣124。
另外,圖2C為圖2B的一變化實施例,相較於圖2B,圖2C更繪示出了基板110的邊界附近的剖面示意結構。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傳感件132由透光區112延伸設置於輔助墊160與裝飾層120上而與訊號導線140導接。如圖所示,訊號導線140是設置於第一傳感件132上而相導通,然而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圖3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觸控面板的局部上視示意圖。請參照圖3,觸控面板100c與圖2A之觸控面板100b的結構相似,其差異之處在於觸控面板100c更可包括一連接導電塊150。連接導電塊150電性連接訊號導線140並與第一傳感件132的不透明導電塊138電性連接。本實施例中,連接導電塊150可為矩形圖案,而不透明導電塊138為連續實心圖案而不具有格狀結構。有關連接導電塊150與不透明導電塊138的詳細說明已於第一實施例中記載,因此將不再贅述。
本發明並不限制第一傳感件132與第二傳感件134經由多個相分離的絕緣圖案136進行絕緣。圖4A至圖4C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示意圖。其中,圖4A與圖4B揭示了觸控面板的透光區的局部示意圖;圖4C為觸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圖。在 圖4A至圖4C的實施例中,基板110上可更設置有緩衝層B,其可覆蓋基板110以及裝飾層120。第一傳感件132設置在緩衝層B(繪示於圖4C中)上。絕緣覆蓋層OG1覆蓋第一傳感件132和緩衝層B。第二傳感件134設置在絕緣覆蓋層OG1上,第一傳感件132與第二傳感件134經由絕緣覆蓋層OG1彼此絕緣。保護層OG2(繪示於圖4C中)覆蓋第二傳感件134和絕緣覆蓋層OG1。在此,絕緣覆蓋層OG1在裝飾層120上具有一開口,且第一延伸部134c設置於絕緣覆蓋層OG1上且經由絕緣覆蓋層OG1的開口電性連接至第一傳感件132,其中第一延伸部134c可與第二傳感件134屬於同一膜層。第一延伸部134c位在遮光區114中,且經由保護層OG2的開口暴露出其一部分以電性連接至一外部電路板,用以將驅動訊號傳送至第一傳感件132或是接收來自第一傳感件132的感測訊號。絕緣覆蓋層OG1上還設置有第二延伸部134d,第二延伸部134d可與第二傳感件134屬於同一膜層。第二延伸部134d與第二傳感件134電性連接。保護層OG2更具有開口以暴露出第二延伸部134d的一部分,使第二延伸部134d的一部分可與一外部電路板(未繪示)接合,以將驅動訊號傳送至第二傳感件134或是接收來自第二傳感件134的感測訊號。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傳感件132和第二傳感件134可由相同的複合導電疊層構成。如圖5所示,複合導電疊層從靠近基板110的一側起依序可包括鉬鈮氧化物層(MoNbOx)、鉬鈮合金層(MoNb)、鋁鈮合金層(Al-Nd)以及鉬鈮合金(MoNb)層, 但不為所限。其中,藉由鉬鈮氧化物層等的金屬氧化物層可用以遮蔽其他的金屬層。較佳地,鉬鈮氧化物層的面積可以略大於其他的金屬層的面積以提供更好的遮蔽效果。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傳感件132的第一導電單元132a和第一連接部132b屬於同一膜層,第二傳感件134的第二導電單元134a和第二連接部134b屬於同一膜層,但第一傳感件132與第二傳感件134經由絕緣覆蓋層OG1隔絕為不同膜層。其中,當第二傳感件134垂直投影至第一傳感件132所設置的平面時,第一傳感件132與第二傳感件134之間具有間隙,上述間隙中可以設置有與第一傳感件132同層但相絕緣的輔助圖案(未繪示出)。上述輔助圖案可包括寬度小於8微米的不透明導電材料。另外,在其他未繪示的實施例中,第二傳感件134也可以採用與第一傳感件132不同的複合導電疊層。
本實施例中,在透光區112中,第一導電單元132a與第二導電單元134a分別包括多個多邊形透光開口H與不透明導電材料,且每一透光開口H由寬度小於8微米的不透明導電材料圍繞而成。如圖4所示,箭頭即指出了第一導電單元132a的放大示意。另外,第二連接部134b與第一連接部132b交錯,且第二連接部134b電性連接相鄰的兩個第二導電單元134a。於遮光區114中,構成第一導電單元132a以及第二導電單元134a的導線可具有跨界寬度W1,且跨界寬度W1大於或等於8微米。關於第一傳感件132和第二傳感件134的詳細描述可以參考前述實施例之舉例,於此便不在贅述。
需注意的是,雖然以上的實施例皆以傳感件包括第一傳感件與第二傳感件的形式繪製,然而本發明的傳感件的結構與觸控偵測的原理不限於此。於一未繪示的實施例中,傳感件可以是由單層導電層所構成,其例如是包括設置在基板的同側的第一傳感件與第二傳感件。第一傳感件與第二傳感件的排列方向彼此不相交,且彼此電性絕緣,且同樣可藉由對應的第一傳感件與第二傳感件之間的互電容變化而提供觸控功能,或是藉由第一傳感件或第二傳感件與參考電位所產生的自電容變化而提供觸控功能。另外,在另一未繪示的實施例中,單層導電層亦可為包括多個彼此電性絕緣的導電電極,再藉由各導電電極與參考電位所產生的自電容變化而提供觸控功能。
綜上所述,本發明藉由具有足夠跨界寬度的傳感件跨越裝飾層的內邊緣,即使傳感件在透光區的形成位置與在裝飾層上的形成位置存在高度斷差,傳感件也不易發生傳感件斷線的情形,故能夠維持觸控面板的製作良率。也就是說,本發明實施例的觸控面板可以確保各傳感件具有理想的品質。同時,裝飾層的設置也可以遮蔽裝置中不欲被看見的元件或光,以美化觸控面板的外觀。
100a‧‧‧觸控面板
110‧‧‧基板
112‧‧‧透光區
114‧‧‧遮光區
120‧‧‧裝飾層
122‧‧‧外邊緣
124‧‧‧內邊緣
132‧‧‧第一傳感件
132a‧‧‧第一導電單元
132b‧‧‧第一連接部
134a‧‧‧第二導電單元
140‧‧‧導線
150‧‧‧連接導電塊
D1、D2‧‧‧方向
W1‧‧‧跨界寬度
H‧‧‧透光開口
N、M‧‧‧區域

Claims (28)

  1. 一種觸控面板,包括:一基板,具有一透光區以及與該透光區鄰接的一遮光區;一裝飾層,設置於該基板的該遮光區上且具有一外邊緣以及一內邊緣,該外邊緣相對於該內邊緣更鄰近於該基板的邊界;以及複數個傳感件,設置於該基板上,在該透光區內,該些傳感件暴露出複數個透光開口,且該些傳感件包括寬度小於8微米的不透明導電材料,且該不透明導電材料位於至少一部分的該些透光開口之間;其中,至少一部分的該些傳感件由該透光區越過該裝飾層的該內邊緣以延伸至該裝飾層上而更遠離該基板,其中位於該裝飾層的該內邊緣上方的該些傳感件的不透明導電材料具有一跨界寬度,該跨界寬度大於或等於8微米。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至少一部分的該些傳感件藉由至少一部分的該些導電單元由該透光區越過該裝飾層的該內邊緣以延伸至該裝飾層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跨界寬度大於位於該透光區內且遠離該內邊緣至少5微米的該些傳感件的不透明導電材料的線寬。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位於該透光區內,該些傳感件的不透明導電材料的面積除以該些透光開口的 面積小於10%。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更包括複數個訊號導線,設置於該裝飾層上,該至少一部分的該些傳感件由該透光區越過該裝飾層的該內邊緣至該裝飾層上與該些訊號導線導接。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更包括複數個連接導電塊,該些連接導電塊位於該裝飾層上,且該至少一部分的該些傳感件經由該些連接導電塊電性連接至該些訊號導線。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至少一部分的該些傳感件更包括複數個不透明導電塊,各該不透明導電塊設置於各該傳感件末端,其中該至少一部分的該些傳感件藉由該不透明導電塊越過該裝飾層的該內邊緣以延伸至該裝飾層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更包括複數個連接導電塊,該些連接導電塊位於該裝飾層上,且該些連接導電塊連接該些訊號導線並與該些不透明導電塊電性連接。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更包括至少一輔助墊,設置於該基板的該遮光區上,該些輔助墊為抗光材質,該裝飾層的該內邊緣的至少一部分覆蓋各該輔助墊的一部分,該輔助墊的厚度小於該裝飾層的厚度,各該傳感件由該透光區延伸設置於該輔助墊上並進一步延伸至該裝飾層上而更遠離該基板。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輔助墊的面積小於該裝飾層的面積。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裝飾層的厚度不小於0.5微米且不大於50微米,且該輔助墊的厚度不小於50奈米且不大於2000奈米。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輔助墊為一複數層結構。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基板為一覆蓋板,該基板上未配置有該些傳感件的一側具有使用者的操作介面,該輔助墊的該複數層結構包括一金屬氧化物層與至少一金屬層,該金屬氧化物層位於該基板與該至少一金屬層之間。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傳感件設置於該至少一金屬層上而與該至少一金屬層電性連接,該觸控面板包括複數個輔助墊,相鄰的兩個輔助墊之間具有一間隙以彼此電性絕緣。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裝飾層的該內邊緣具有複數個凹口,該些凹口暴露出該些輔助墊的一部分,且該裝飾層覆蓋該間隙。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些傳感件包括複數個第一傳感件與複數個第二傳感件,各該第一傳感件包括複數個第一導電單元,兩相鄰的該些第一導電單元由至少一個第一連接部電性連接,各該第二傳感件包括複數個第二導電單元,兩相鄰的該些第二導電單元由至少一個第二連接部電性連接,且該些第一傳感件與該些第二傳感件相交且絕緣。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些第一連接部或該些第二連接部與該些輔助墊為同一膜層。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些傳感件包括複數個第一傳感件與複數個第二傳感件,各該第一傳感件包括複數個第一導電單元,兩相鄰的該些第一導電單元由至少一個第一連接部電性連接,各該第二傳感件包括複數個第二導電單元,兩相鄰的該些第二導電單元由至少一個第二連接部電性連接,且該些第一傳感件與該些第二傳感件相交且絕緣。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更包括一絕緣覆蓋層,設置於該些第一傳感件與該些第二傳感件之間。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更包括一保護層、複數個第一延伸部與複數個第二延伸部,其中該絕緣覆蓋層包括一開口,該開口暴露出該些第一傳感件的一部分,該些第一延伸部設置於該絕緣覆蓋層上及該絕緣覆蓋層的該開口中而與該些第一傳感件的該部分電性連接,該保護層具有複數個開口,該些開口的其中一部分暴露出該些第一延伸部,該些開口的其中一部分暴露出該些第二延伸部,且該些第二延伸部與該些第二傳感件電性連接。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裝飾層包括多層堆疊結構。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裝飾層包括一外顯裝飾層與一遮光層,該外顯裝飾層相較於該裝飾層更 靠近該基板,該外顯裝飾層的光學密度低於該遮光層的光學密度。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遮光層與該外顯裝飾層之間具有一緩衝層,該緩衝層由透明絕緣材料構成,且該緩衝層延伸覆蓋至該透光區。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遮光層與該外顯裝飾層之間具有一緩衝層,該緩衝層由不透明絕緣材料構成,且該緩衝層僅覆蓋該遮光區。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更包括至少一輔助墊,設置於該基板與該裝飾層之間,該輔助墊為抗光材質,該裝飾層的該內邊緣的至少一部分覆蓋在該輔助墊的一部分上,該輔助墊的面積小於該裝飾層的面積,各該傳感件由該透光區延伸設置於該輔助墊上並進一步延伸至該裝飾層上而更遠離該基板。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輔助墊的光密度大於該外顯裝飾層的光密度。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更包括一外框層,其中該裝飾層的該外邊緣與該基板的該邊界之間存在一空白區,該外框層為抗光材質且至少設置於該空白區。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基板為一覆蓋板,該基板上未配置有該些傳感件的一側具有使用者的操作介面,該覆蓋板係選自強化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與聚碳酸酯的複合疊層或紫外線固化型樹脂。
TW102147596A 2013-12-20 2013-12-20 觸控面板 TW20152581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47596A TW201525817A (zh) 2013-12-20 2013-12-20 觸控面板
CN201410329444.XA CN104731398A (zh) 2013-12-20 2014-07-11 触控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47596A TW201525817A (zh) 2013-12-20 2013-12-20 觸控面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5817A true TW201525817A (zh) 2015-07-01

Family

ID=534553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7596A TW201525817A (zh) 2013-12-20 2013-12-20 觸控面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31398A (zh)
TW (1) TW20152581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8105927A1 (de) * 2018-03-14 2019-09-19 Bcs Automotive Interface Solutions Gmbh Berührungsempfindliches Bedienelement
CN109857276A (zh) * 2019-01-31 2019-06-07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金属网格触摸屏线条可见性结构和方法
CN113053990B (zh) * 2021-04-06 2023-04-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30102121A (ko) * 2010-01-28 2013-09-16 후지필름 가부시키가이샤 도전 시트, 도전 시트의 사용 방법 및 터치 패널
US8716932B2 (en) * 2011-02-28 2014-05-06 Apple Inc. Displays with minimized borders
TWI471774B (zh) * 2011-09-30 2015-02-01 Wintek Corp 觸控裝置及觸控顯示裝置
TW201340185A (zh) * 2012-03-19 2013-10-01 Wintek China Technology Ltd 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CN103345317B (zh) * 2013-03-25 2014-10-29 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摸屏
CN103295669B (zh) * 2013-05-30 2016-05-04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导电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31398A (zh) 2015-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40204043A1 (en) Touch panel
US20140368757A1 (en) Touch panel
TWI489329B (zh) 觸控面板、顯示器及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
US9557863B2 (en) Touch panel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US20190056825A1 (en) Touch sensing structure and applications thereof
US20150085205A1 (en) Touch panel
CN105630246B (zh) 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显示器件
US20110032207A1 (en) Capacitive touch sensor
CN203746036U (zh) 触控板
TWI492122B (zh) 觸控感測裝置及其製作方法
TW201510794A (zh) 觸控面板及其裝飾面板
TWI471771B (zh) 觸控面板
TW201516815A (zh) 電容式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TWI584178B (zh) Capacitive touch panel and reduce the visibility of its metal conductor
CN104281313A (zh) 触控面板
CN108475152B (zh) 触摸屏传感器
TW201525817A (zh) 觸控面板
CN107741800B (zh) 触控显示屏及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TWI650689B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KR102281616B1 (ko)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및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제조 방법
KR101801236B1 (ko) 터치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TW201525806A (zh) 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裝置
CN104834422B (zh) 触控模组及具有该触控模组的触控显示装置
TW201719348A (zh) 金屬網格觸控模組及其適用之觸控顯示裝置
TWI606382B (zh) 觸控螢幕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