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23175A - 表面處理積層薄膜及使用表面處理積層薄膜之偏光板 - Google Patents

表面處理積層薄膜及使用表面處理積層薄膜之偏光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23175A
TW201423175A TW102144834A TW102144834A TW201423175A TW 201423175 A TW201423175 A TW 201423175A TW 102144834 A TW102144834 A TW 102144834A TW 102144834 A TW102144834 A TW 102144834A TW 201423175 A TW201423175 A TW 20142317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layer
resin layer
acrylic resin
laminated fil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48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96387B (zh
Inventor
Ayano Jinno
Takayuki Mino
Dae-Kyun Lim
Katsumi Akada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Chemical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Chemical Co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Chemical Co
Publication of TW2014231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231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963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9638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 B32B27/3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B32B27/365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comprising polycarbon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4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12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using interposed adhesives or interposed materials with bonding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種表面處理積層薄膜10,其係在由將丙烯酸系樹脂層12積層於聚碳酸酯系樹脂層15上而成的積層薄膜16之丙烯酸系樹脂層12的表面上形成有表面處理層18;其中該表面處理層18係具有H或比H硬的鉛筆硬度;該積層薄膜16具有35~100μm之合計膜厚及5%以下的內部霧度;該聚碳酸酯系樹脂層15之厚度係積層薄膜16之合計膜厚的2~45%;丙烯酸系樹脂層12之厚度係30μm以上。於聚碳酸酯系樹脂層15之兩面上積層有丙烯酸系樹脂層的情況,在其一邊的表面上形成有滿足以上要件之表面處理層18。

Description

表面處理積層薄膜及使用表面處理積層薄膜之偏光板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多層的積層薄膜經實施表面處理之表面處理積層薄膜。又,本發明也關於一種由在偏光薄膜上積層作為保護薄膜之表面處理積層薄膜而成的偏光板。
近年來,消費電力小、能以低電壓作動、重量輕且薄型的液晶顯示裝置已被廣泛地使用於行動電話、行動資訊終端、電腦用之螢幕、電視等之資訊顯示裝置。像這類的資訊顯示裝置,依據用途而已被要求在極嚴苛的環境下仍具有信賴性。例如,汽車導航系統用之液晶顯示裝置,其所被放置的車內溫度、濕度有時會變得非常的高,其所被要求的通常溫度及濕度條件均比電視、個人電腦用之螢幕還要更嚴苛。因而,在液晶顯示裝置中,為了使它能夠顯示而使用的偏光板,在被要求於像這種嚴苛的溫度及/或濕度條件下使用之液晶顯示裝置,則對於構成它的偏光板也要求具有高的耐久性。
偏光板通常是具有:在由吸附配向有二色性色素的聚乙烯基醇系樹脂構成的偏光薄膜之兩面或單面上,積層有透明的保護薄膜而成之構造。又,從過往以來,在此種的保護薄膜,一向是廣泛地使用三乙酸纖維素,並透過由聚乙烯基醇系樹脂的水溶液構成之接合劑而與偏光薄膜接合在一起。然而,積層有由三乙酸纖維素構成的保護薄膜之偏光板,因為三乙酸纖維素的透 濕度高以致在高濕熱環境下長時期使用時,會有偏光性能減低、保護薄膜與偏光薄膜剝離的情形。
因此,即使到目前為止,也試著使用透濕度比三乙酸纖維素薄膜還低的丙烯酸系樹脂薄膜來作為偏光板之保護薄膜。例如,在特開2011-123169號公報(專利文獻1)中,已揭示一種偏光板,其係以含有氧雜環丁烷化合物與陽離子聚合開始劑的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作為接合劑,將在100℃加熱10分鐘時之長度方向收縮率為0.5%以上之丙烯酸系樹脂薄膜,積層於由聚乙烯基醇系樹脂構成之偏光薄膜上而成。如此,以透濕度低的丙烯酸系樹脂薄膜作為偏光板的保護薄膜使用,可望來提高偏光板的耐濕性。
然而,已知丙烯酸系樹脂薄膜的靭性不佳、容易斷裂;此外,在製造以丙烯酸系樹脂薄膜作為保護薄膜的偏光板之際,當丙烯酸系樹脂薄膜斷裂時,就會有破裂的碎片污染製程之虞。
在特開2012-18383號公報(專利文獻2)中,已提議藉由在丙烯酸系樹脂中摻混橡膠彈性體粒子,來提高形成薄膜時之耐衝撃性、以及形成薄膜時之製膜性,並且更進一步地摻混平滑劑,藉以抑制在將薄膜捲成圓筒狀時之捲壓緊縮。摻混有橡膠彈性體粒子的丙烯酸系樹脂薄膜,雖然是可以改善耐衝撃性、並抑制如上述那樣的破裂,然而當橡膠彈性體粒子的含量變多時,由於薄膜的彈性率降低,以致會有偏光板的耐熱性減低之虞。
又,雖然有時也會將經實施表面處理過的樹脂薄膜作為偏光板的保護薄膜,然而即使是摻混有橡膠彈性體粒子的丙烯酸系樹脂薄膜,也會因表面處理而變得非常容易破裂。因此,就丙烯酸系樹脂薄膜而論,防止貼合偏光薄膜時之破裂就變成重大的課題了。例如,在特開2012-121144號公報(專利文獻3)已例示了一種摻混橡膠彈性體粒子並以熔融擠壓所製膜而成的丙烯酸系樹脂薄膜,其機械擠壓方向(MD)之基於夏比衝撃試驗(Charpy impact test)的衝撃 吸收能量為187kJ/m2、垂直於MD的方向(TD)之同一衝撃吸收能量為229kJ/m2,相對地,由於在其上形成某一種之表面處理的防眩層時,其MD的衝撃吸收能量則成為5kJ/m2、而TD之衝撃吸收能量變成8kJ/m2的例子。因而,在該文獻中,提議在以實施過像這種的表面處理之丙烯酸系樹脂薄膜為代表例,基於夏比衝撃試驗之衝撃吸收能量為小於50kJ/m2的基材薄膜上,貼合表面保護薄膜,使得在貼合的狀態下之基於夏比衝撃試驗的衝撃吸收能量變成50kJ/m2以上,藉以使其難以破裂而能夠對於偏光薄膜穩定地進行貼合作業。
雖然若如此地貼合表面保護薄膜時就會變得難以破裂,然而依然存在著在貼合表面處理保護薄膜之步驟中薄膜破裂、步驟增加而導致成本增加之問題。
本發明為鑑於如上述這樣的實情而完成者,其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以丙烯酸系樹脂薄膜為基底,雖實施表面處理亦不容易破裂的積層薄膜。本發明之又一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在一邊以丙烯酸系樹脂薄膜基底,一邊貼合以偏光薄膜為首之其他的薄膜之際,仍能夠穩定地進行作業之積層薄膜。
本發明之又一其他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使用難破裂的表面處理積層薄膜來作為偏光薄膜的保護薄膜,藉以確保生產安定性之偏光板。
本發明人等發現藉由在具有延展性的聚碳酸酯系樹脂層之單面或兩面上積層丙烯酸系樹脂層,即使在對於丙烯酸系樹脂層實施表面處理之後,薄膜亦會變成難以破裂,並基於此認知發現更進一步地進行各種的檢討研究,至此而完成本發明。
亦即,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表面處理積層薄膜,其為具有聚碳酸酯系樹脂層、丙烯酸系樹脂層及表面處理層之表面處理積層薄膜,其係在 聚碳酸酯系樹脂層之單面或兩面上積層有前述丙烯酸系樹脂層,在丙烯酸系樹脂層被積層在聚碳酸酯系樹脂層之單面上的情況下,表面處理層係被形成在丙烯酸系樹脂層與聚碳酸酯系樹脂層相反側的表面上;又,在丙烯酸系樹脂層積層在聚碳酸酯系樹脂層的兩面之情況下,表面處理層係被形成在一邊的丙烯酸系樹脂層與聚碳酸酯系樹脂層相反側之表面上;上述的表面處理層係具有H或比H硬的鉛筆硬度;上述的聚碳酸酯系樹脂層與被積層在其單面或兩面的丙烯酸系樹脂層合計具有35μm~100μm之膜厚及5%以下之內部霧度;其聚碳酸酯系樹脂層之厚度係為前述聚碳酸酯系樹脂層與前述丙烯酸系樹脂層之合計膜厚的2%~45%;形成有前述表面處理層的丙烯酸系樹脂層之厚度係為30μm以上。
在該表面處理積層薄膜中,丙烯酸系樹脂層較佳者係以其全體總量為基準,由含有30重量%以下之比例的平均粒徑為10nm~300nm的橡膠彈性體粒子之丙烯酸系樹脂組成物所形成。又,該表面處理積層薄膜可以是具有20N以上的加壓強度之物。
此等之表面處理積層薄膜適合用來作為由吸附配向有二色性色素的聚乙烯基醇系樹脂構成之偏光薄膜的保護薄膜。在此種情況下,上述的聚碳酸酯系樹脂層、與被積層在其單面或兩面的丙烯酸系樹脂層,較佳者係為具有合計100nm以下之面內相位差值。
另外,根據本發明亦提供一種偏光板,其係按照順序積層上述任一種的表面處理積層薄膜;由吸附配向有二色性色素的聚乙烯基醇系樹脂構成之偏光薄膜;及由透明樹脂構成之保護薄膜;其中前述偏光薄膜係被相對配置在前述表面處理積層薄膜與表面處理層相反側的表面。
在該偏光板中,可以是具有表面處理積層薄膜及保護薄膜為分別透過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接合劑的硬化物層而與偏光薄膜貼附在一起的態樣。又,保護薄膜可以是具有相位差薄膜之功能。
經實施表面處理過的丙烯酸系樹脂之單層薄膜,雖然是易脆並容易破裂之物,然而在其上積層有聚碳酸酯系樹脂層的本發明之表面處理積層薄膜則變成不易破裂之物。因而,可以提高與其他層貼合,例如,偏光薄膜貼合時之生產安定性,並且在工業上有利於製造另外積層有其他層的功能性薄膜者,例如,偏光板。
10‧‧‧表面處理積層薄膜
12‧‧‧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層
13‧‧‧第二丙烯酸系樹脂層
15‧‧‧聚碳酸酯系樹脂層
16‧‧‧積層薄膜
18‧‧‧表面處理層
20‧‧‧偏光板
22‧‧‧偏光薄膜
23,24‧‧‧接合劑層
26‧‧‧透明樹脂薄膜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有關的表面處理積層薄膜之一較佳態樣的剖面示意圖。
第2圖係顯示本發明有關的表面處理積層薄膜之又一較佳態樣的剖面示意圖。
第3圖係顯示使用本發明有關的表面處理積層薄膜的偏光板之一較佳態樣之剖面示意圖。
第4圖係顯示使用本發明有關的表面處理積層薄膜的偏光板之又一較佳態樣的剖面示意圖。
以下,一邊適當地參照圖面,一邊詳細地說明本發明。本發明之表面處理積層薄膜10係如第1圖所示地在聚碳酸酯系樹脂層15之單面積層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層12,或者是如第2圖所示地在聚碳酸酯系樹脂層15之兩面上積層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層12及第二丙烯酸系樹脂層13,並在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層12之表面形成有表面處理層18之物。
〔丙烯酸系樹脂層〕
於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層12及第二丙烯酸系樹脂層13使用的丙烯酸系樹 脂,典型上是一種甲基丙烯酸樹脂。甲基丙烯酸樹脂為一種以甲基丙烯酸酯作為主體的聚合物;其可以是甲基丙烯酸酯的單一聚合物,也可以是甲基丙烯酸酯50重量%以上與其他以外的單體50重量%以下之共聚合物。此處,甲基丙烯酸酯通常是使用甲基丙烯酸之烷基酯。
甲基丙烯酸樹脂之較佳的單體組成,以全單體為基準計量時,甲基丙烯酸烷酯為50重量%~100重量%,丙烯酸烷酯為0重量%~50重量%,此等以外之單體為0重量%~49重量%;更佳者是:甲基丙烯酸烷酯為50重量%~99.9重量%,丙烯酸烷酯為0.1重量%~50重量%,此等以外之單體為0重量%~49重量%。
此處,甲基丙烯酸烷酯的例子,舉例來說,例如有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其烷基的碳數通常是1~8,較佳者為1~4。其中,較佳為使用甲基丙烯酸甲酯。
又,丙烯酸烷酯的例子,舉例來說,例如有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其烷基的碳數通常是1~8,較佳為1~4。
再者,甲基丙烯酸烷酯及丙烯酸烷酯以外之單體,可以是在分子內具有1個聚合性碳-碳雙鍵之單官能單體,也可以是在分子內具有至少2個聚合性碳-碳雙鍵之多官能單體;然而較佳為使用單官能單體。該單官能單體的例子,舉例來說,有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乙烯基甲苯之類的苯乙烯系單體、丙烯腈、甲基丙烯腈之類的氰化鏈烯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無水馬來酸、N-置換馬醯亞胺等。又,上述多官能單體的例子,舉例來說,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之類的多價醇之多不飽和羧酸酯、丙烯酸烯丙酯、甲基丙烯酸烯丙酯、肉桂酸烯丙酯之類的不飽和羧酸之鏈烯基酯、酞酸二烯丙酯、馬來酸二烯丙酯、三聚氰酸三烯丙酯、 異三聚氰酸三烯丙酯之類的多鹼基酸之多鏈烯基酯、二乙烯基苯之類的芳香族多鏈烯基化合物等。
在此所例示的甲基丙烯酸烷酯、丙烯酸烷酯及此等以外的單體,也可以視需要而使用分別相當於彼等之二種以上。
在本發明中,較佳為使用由在丙烯酸系樹脂中摻混橡膠彈性體粒子而得之丙烯酸系樹脂組成物。在丙烯酸系樹脂組成物中,雖然為了防止彈性率之減低,較佳為橡膠彈性體粒子的含量少者;然而另一方面為了提高製膜性,較佳為摻混有多的橡膠彈性體粒子者。因此,比較好是製膜性與薄膜的彈性率一起考慮來決定橡膠彈性體粒子的摻混量。為了它而使用的橡膠彈性體粒子係含有顯示橡膠彈性的層之粒子。此種橡膠彈性體粒子,可以是只由顯示橡膠彈性的層構成的粒子,也可以是具有顯示橡膠彈性的層並且具有其他的層之多層構造的粒子。橡膠彈性體,舉例來說,其可以是烯烴系橡膠彈性聚合物、二烯系橡膠彈性聚合物、苯乙烯-二烯系橡膠彈性共聚合物、丙烯酸系橡膠彈性聚合物等。其中,從表面處理積層薄膜之表面硬度、耐光性及透明性之觀點來看,較佳為使用丙烯酸系橡膠彈性聚合物。
丙烯酸系橡膠彈性聚合物可以是以丙烯酸烷酯作為主體的聚合物。這也可以是丙烯酸烷酯的單一聚合物;也可以是丙烯酸烷酯50重量%以上與其他以外的單體50重量%以下之共聚合物。丙烯酸烷酯通常是使用其烷基之碳數為4~8之物。在使之與丙烯酸烷酯以外單體共聚合的情況,其例子,舉例來說,其可以是如甲基丙烯酸甲酯及甲基丙烯酸乙酯之類的甲基丙烯酸烷酯,如苯乙烯及烷基苯乙烯之類的苯乙烯系單體,如丙烯腈及甲基丙烯腈之類的不飽和腈等之單官能單體;又如(甲基)丙烯酸烯丙酯及(甲基)丙烯酸甲基烯丙酯之類的不飽和羧酸之鏈烯基酯、馬來酸二烯丙酯之類的二鹼基酸的二鏈烯基酯、烷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之類的二醇類的不飽和羧酸二酯等之多官能單體。
橡膠彈性體粒子較佳為具有丙烯酸系橡膠彈性聚合物的層之多層構造的粒子。具體而言,舉例來說,其可以是在丙烯酸系橡膠彈性聚合物的外側具有以甲基丙烯酸烷酯作為主體之硬質的聚合物層之2層構造物;另外,在丙烯酸系橡膠彈性聚合物之內側具有以甲基丙烯酸烷酯作為主體之硬質的聚合物層之3層構造物。構成被形成於丙烯酸系橡膠彈性聚合物之外側或內側之硬質的聚合物層之以甲基丙烯酸烷酯作為主體的聚合物中之單體組成的例子,其係與先前所列舉的丙烯酸系樹脂之例子的以甲基丙烯酸烷酯作為主體之聚合物的單體組成之例子相同;特佳為使用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作為主體的單體組成。像這類的多層構造之丙烯酸系橡膠彈性體粒子,例如,可以藉由特公昭55-27576號公報所記載之方法來製造。
橡膠彈性體粒子的平均粒徑較佳為在10nm~350nm的範圍。藉此,因為僅有在薄膜表面形成凹凸,所以能夠提高平滑性。該橡膠彈性體粒子的平均粒徑,較佳者為30nm以上,更佳者為50nm以上;又,較理想是300nm以下,更理想是280nm以下。
多層構造之丙烯酸系橡膠彈性體粒子的平均粒徑係按照如下作法所測定的。亦即,將像該類的橡膠彈性體粒子混合在丙烯酸系樹脂中並使之薄膜化,在以氧化釕的水溶液讓其剖面染色時,觀察到只有橡膠彈性聚合物層被著色,幾乎呈圓形狀,母層的丙烯酸系樹脂未被染色。因而,使用切片機等,從如此作法所被染色的薄膜剖面調製成薄片,以電子顯微鏡觀察它。然後,無意識地抽取100個被染色的橡膠彈性體粒子,算出各個的粒子徑,然後以其粒數平均值為平均粒徑。因為是以如該類的方法進行測定,所以所得到的橡膠彈性體粒子的平均粒徑為粒數平均粒徑。
在使用最外層係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作為主體之硬質的聚合物,而在其中內含有丙烯酸系橡膠彈性聚合物之橡膠彈性體粒子的情況,當將它與 母體的丙烯酸系樹脂混合時,橡膠彈性體粒子的最外層就會與母體的丙烯酸系樹脂一起混和。因而,以氧化釕使其剖面染色並以電子顯微鏡進行觀察時,觀察到該橡膠彈性體粒子之不包括最外層的狀態之粒子。具體而言,在使用內層為丙烯酸系橡膠彈性聚合物,而外層係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作為主體的硬質之聚合物的2層構造之橡膠彈性體粒子的情況下,可觀察到內層的丙烯酸系橡膠彈性聚合物部分被染色而成之單層構造的粒子;又,在使用最內層係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作為主體之硬質的聚合物,中間層為丙烯酸系橡膠彈性聚合物,而最外層係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作為主體之硬質的聚合物之3層構造的橡膠彈性體粒子之情況下,則可觀察到最內層的粒子中心部分未被染色,只有中間層的丙烯酸系橡膠彈性聚合物部分被染色而成的2層構造之粒子。在本發明中,於使用多層構造的丙烯酸系橡膠彈性體粒子作為橡膠彈性體粒子的情況,係以丙烯酸系橡膠彈性聚合物部分的平均粒徑為橡膠彈性體粒子的平均粒徑。
此種的橡膠彈性體粒子,以先前所述的丙烯酸系樹脂之合計量為基準時,較佳者為以30重量%以下的比例摻混,更佳者為25重量%以下,更理想者為20重量%以下。當其量過多時,由於所得到的表面處理積層薄膜之表面硬度變低,所以不佳。如先前所述,雖然為了防止丙烯酸系樹脂的彈性率降低,較佳為橡膠彈性體粒子的含量少者,然而另一方面為了提高薄膜之製膜性及所得到的表面處理積層薄膜之耐衝撃性,以及為了另外藉由只在薄膜表面形成凹凸來提高平滑性,則較佳為以先前所述的比例來摻混橡膠彈性體粒子。橡膠彈性體粒子的量,以先前所述的丙烯酸系樹脂之合計量為基準時,較佳者為3%以上,更佳者為5%以上。另外,在本發明中,於使用顯示橡膠彈性的層並且具有其他的層之多層構造的粒子為橡膠彈性體粒子的情況,係以由顯示橡膠彈性的層、與其內側的層所構成之部分的重量來作為橡膠彈性體粒子的重量。例如,在使用上述的3層構造之丙烯酸系橡膠彈性體粒子的情況,係以中間層的 丙烯酸系橡膠彈性聚合物部分、與最內層的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作為主體之硬質的聚合物部分之合計重量作為橡膠彈性體粒子的重量。當將上述的3層構造之丙烯酸系橡膠彈性體粒子溶解在丙酮中時,因為中間層的丙烯酸系橡膠彈性聚合物部分、與最內層的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作為主體之硬質的聚合物部分會成為不溶分而一起殘留,所以能夠容易地求得在3層構造的丙烯酸系橡膠彈性體粒子所佔的中間層與最內層的合計重量之比例。
可以在丙烯酸系樹脂中摻混預定量的橡膠彈性體粒子,並更進一步地摻混少量的平滑劑來製成表面處理積層薄膜的原料。摻混有平滑劑的情況,可以防止在將丙烯酸系樹脂薄膜捲成圓筒狀時之捲壓緊縮,藉此來改善捲附狀態之包裝外形。平滑劑,只要它是具有提高丙烯酸系樹脂薄膜表面的平滑性之功能者即可。具有像這類的功能之化合物的例子,舉例來說,有硬脂酸系化合物、丙烯氧化合物、酯系化合物等。其中,較佳者為使用硬脂酸系化合物來作為平滑劑。
作為平滑劑之硬脂酸系化合物的例子,除了硬脂酸自體之外,舉例來說,其可以是如硬脂酸甲酯及硬脂酸乙酯、硬脂酸單甘油酯之類的硬脂酸酯;硬脂酸醯胺;硬脂酸鈉及硬脂酸鈣、硬脂酸鋅、硬脂酸鋰、硬脂酸鎂之類的硬脂酸金屬鹽;如12-羥基硬脂酸、12-羥基硬脂酸鈉、12-羥基硬脂酸鋅、12-羥基硬脂酸鈣、12-羥基硬脂酸鋰、12-羥基硬脂酸鎂之類的12-羥基硬脂酸及其金屬鹽等。其中,較佳者為使用硬脂酸。
平滑劑的摻混量,相對於上述的丙烯酸系樹脂及橡膠彈性體粒子的合計100重量份,為0.15重量份以下之範圍即可,較佳者為0.1重量份以下,更佳者為0.07重量份以下的範圍。當平滑劑的摻混量過多時,就會有平滑劑從薄膜滲出致使薄膜的透明性降低之虞。
摻混有橡膠彈性體粒子及視需要而定之平滑劑的丙烯酸系樹脂 組成物,只要最終是成為目前為止所說明的組成即可,其製造方法是任意的。舉例來說,首先製造橡膠彈性體粒子,於存在有橡膠彈性體粒子的情況下,聚合作為丙烯酸系樹脂之原料的單體,以形成母體的丙烯酸系樹脂,而成為在丙烯酸系樹脂摻混有橡膠彈性體粒子的組成,藉由依照所期望而在其中添加預定量的平滑劑之方法;以預定比例混合橡膠彈性體粒子與丙烯酸系樹脂,依照所期望而在其中添加預定量的平滑劑,藉由熔融混練等予以混合之方法等。
又,丙烯酸系樹脂也可以視需要而含有螢光增白劑、分散劑、熱安定劑、光安定劑、紫外線吸收劑、紅外線吸收劑、抗靜電劑、抗氧化劑等之各種添加劑。
紫外線吸收劑為能吸收波長400nm以下的紫外線之化合物。在使用表面處理積層薄膜來作為聚乙烯基醇系偏光薄膜的保護薄膜之情況,藉由摻混紫外線吸收劑,可以得到使得在偏光薄膜貼合有該保護薄膜而成的偏光板之耐久性提高的效果。紫外線吸收劑,可以使用苯并苯酮系紫外線吸收劑、苯并三唑系紫外線吸收劑、丙烯腈系紫外線吸收劑等之眾所皆知物。具體例子,舉例來說,有2,2’-亞甲基雙〔4-(1,1,3,3-四甲基丁基)-6-(2H-苯并三唑-2-基)苯酚〕、2-(2’-羥基-3’-三級-丁基-5’-甲基苯基)-5-氯代苯并三唑、2,4-二-三級-丁基-6-(5-氯代苯并三唑-2-基)苯酚、2,2’-二羥基-4,4’-二甲氧基苯并苯酮、2,2’,4,4’-四羥基苯并苯酮等。在此等之中,2,2’-亞甲基雙〔4-(1,1,3,3-四甲基丁基)-6-(2H-苯并三唑-2-基)苯酚〕為較佳的紫外線吸收劑之一。紫外線吸收劑的摻混量,可以是從使得表面處理積層薄膜之在波長370nm以下的透過率成為10%以下的範圍來選擇,較佳是成為5%以下,更佳成為2%以下。使丙烯酸系樹脂含有紫外線吸收劑的方法,可以使用任何一種方法,舉例來說,其可以是預先將紫外線吸收劑摻混在丙烯酸系樹脂中並予以丸粒化,藉由熔融擠壓等使它成型為薄膜的方法;於熔融擠壓成型時直接添加紫外線吸收劑的方法等。
紅外線吸收劑為能吸收波長800nm以上的紅外線之化合物。舉例來說,其可以是亞硝基化合物、亞硝基化合物的金屬錯鹽、氰系化合物、方形鎓系化合物、硫鎳錯鹽系化合物、酞氰系化合物、萘氰系化合物、三芳基甲烷系化合物、銦系化合物、二銦系化合物、萘醌系化合物、蒽醌系化合物、胺基化合物、銨鹽系化合物、碳黑、氧化銦錫、氧化銻錫、屬於周期表4A族的金屬之氧化物、屬於5A族或6A族的金屬之氧化物、碳化物或硼化物等。此等之紅外線吸收劑,較佳者為選擇能夠吸全部收紅外線(波長約800nm~1100nm的範圍之光),也可以使用二種類以上。紅外線吸收劑的摻混量,例如,可以適當地調整以使得表面處理積層薄膜之在波長800nm以上的光線透過率成為10%以下者。
如第2圖所示,在聚碳酸酯系樹脂層15的兩面上積層有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層12及第二丙烯酸系樹脂層13之情況下,可以讓橡膠彈性體粒子及前述的添加劑在各層中的含量是互不相同的。例如,當使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層12之橡膠彈性體粒子的含量變少時,就會有利於能夠提高鉛筆硬度的特點。另一方面,當使第二丙烯酸系樹脂層13之橡膠彈性體粒子的含量增多時,則有利於提高耐衝撃性及製膜性、以及與偏光薄膜間之接合性的特點。
〔聚碳酸酯系樹脂層〕
於聚碳酸酯系樹脂層15使用的聚碳酸酯系樹脂,除了以界面縮聚合法或熔融酯交換法等使二價苯酚和羰基化劑起反應而得之物以外,舉例來說,亦可以是以固相酯交換法等將碳酸酯聚合物予以聚合而得之物,以開環聚合法,將環狀碳酸酯化合物予以聚合而得之物等。
二價苯酚,舉例來說,其可以是氫醌、間苯二酚、4,4’-二羥基二苯基、雙(4-羥基苯基)甲烷、雙{(4-羥基-3,5-二甲基)苯基}甲烷、1,1-雙(4-羥基苯基)乙烷、1,1-雙(4-羥基苯基)-1-苯基乙烷、2,2-雙(4-羥基苯基)丙烷(通稱為雙 苯酚A)、2,2-雙{(4-羥基-3-甲基)苯基}丙烷、2,2-雙{(4-羥基-3,5-二甲基)苯基}丙烷、2,2-雙{(4-羥基-3,5-二溴)苯基}丙烷、2,2-雙{(3-異丙基-4-羥基)苯基}丙烷、2,2-雙{(4-羥基-3-苯基)苯基}丙烷、2,2-雙(4-羥基苯基)丁烷、2,2-雙(4-羥基苯基)-3-甲基丁烷、2,2-雙(4-羥基苯基)-3,3-二甲基丁烷、2,4-雙(4-羥基苯基)-2-甲基丁烷、2,2-雙(4-羥基苯基)戊烷、2,2-雙(4-羥基苯基)-4-甲基戊烷、1,1-雙(4-羥基苯基)環己烷、1,1-雙(4-羥基苯基)-4-異丙基環己烷、1,1-雙(4-羥基苯基)-3,3,5-三甲基環己烷、9,9-雙(4-羥基苯基)茀、9,9-雙{(4-羥基-3-甲基)苯基}茀、α,α’-雙(4-羥基苯基)-o-二異丙基苯、α,α’-雙(4-羥基苯基)-m-二異丙基苯、α,α’-雙(4-羥基苯基)-p-二異丙基苯、1,3-雙(4-羥基苯基)-5,7-二甲基金剛烷、4,4’-二羥基二苯基碸、4,4’-二羥基二苯基亞碸、4,4’-二羥基二苯基硫化物、4,4’-二羥基二苯基酮、4,4’-二羥基二苯基醚、4,4’-二羥基二苯基酯等,也可以視需要而使用彼等之二種以上。
在此之中,較佳者為從雙苯酚A、2,2-雙{(4-羥基-3-甲基)苯基}丙烷、2,2-雙(4-羥基苯基)丁烷、2,2-雙(4-羥基苯基)-3-甲基丁烷、2,2-雙(4-羥基苯基)-3,3-二甲基丁烷、2,2-雙(4-羥基苯基)-4-甲基戊烷、1,1-雙(4-羥基苯基)-3,3,5-三甲基環己烷及α,α’-雙(4-羥基苯基)-m-二異丙基苯中所選取的二價苯酚,單獨或使用2種以上者;特佳者為單獨使用雙苯酚A,及將1,1-雙(4-羥基苯基)-3,3,5-三甲基環己烷與、雙苯酚A、2,2-雙{(4-羥基-3-甲基)苯基}丙烷及α,α’-雙(4-羥基苯基)-m-二異丙基苯中所選取的一種以上之二價苯酚一起併用。
羰基化劑,舉例來說,其可以是如光氣之類的羰基鹵化物,如二苯基碳酸酯之類的碳酸酯,如二價苯酚之二鹵甲酸酯之類的鹵甲酸酯等,視需要而定,也可以使用此等之二種以上。
又,聚碳酸酯系樹脂中也可以摻混在丙烯酸系樹脂層的項次中所述的相同的添加劑。
〔積層薄膜〕
利用由以上說明的聚碳酸酯系樹脂構成之聚碳酸酯系樹脂層15的單面上形成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層12,或者在聚碳酸酯系樹脂層15的兩面上形成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層12及第二丙烯酸系樹脂層13,可以得到本發明之表面處理積層薄膜10的基材之積層薄膜16。該積層薄膜16的成型方法,可以適當地選擇,例如,可有效地採用以擠壓機將個別的樹脂予以熔融,使用分流塊(feed block)法或多歧管法進行積層之共擠壓成型法;及藉由擠壓成型法等之將聚碳酸酯系樹脂予以薄膜化,將丙烯酸系樹脂依需溶解於溶劑而塗佈於該薄膜的表面的方法。此等之中,較佳者為使用共擠壓成型法。
共擠壓成型法係將已熔融的樹脂密接於圓筒或皮帶以進行薄膜成型。此等之圓筒或皮帶的數量與配置、材質並未特別地加以限定,然而讓已熔融的樹脂挾在2個金屬圓筒間,或者使其接觸並通過金屬圓筒與金屬皮帶,進行轉印圓筒或皮帶的表面形狀之方法,因為可提高薄膜表面的面精度、增加表面處理性,所以較理想。或者,也適合以金屬圓筒與具有彈性的金屬圓筒挾住熔融樹脂,使熔融樹脂接觸並通過兩者之面的方法,因為可得到減低成型時的不均勻、減少強度與熱收縮性之異方向性的薄膜。金屬彈性圓筒,舉例來說,其可以是具備軸圓筒、配置成覆蓋此軸圓筒的外周面並接觸熔融樹脂的圓筒形之金屬製薄膜,在該等軸圓筒與金屬製薄膜之間封入有以水或油等之溫度控制的流體者,或在橡膠圓筒的表面捲繞金屬皮帶者。
如此所得到的積層薄膜16,其厚度宜為35μm~100μm,然而較佳者為40μm~95μm,更佳者為45μm~90μm。
聚碳酸酯系樹脂層15的膜厚係設定為積層薄膜16的合計膜厚之2%~45%。在積層薄膜16的合計膜厚中所佔之聚碳酸酯系樹脂層15的膜厚之比例,較佳者為5%以上,更佳者為10%以上;又,較佳者為40%以下。當在積層薄膜16的合計膜厚中所佔之聚碳酸酯系樹脂層15的膜厚之比例過少時, 積層薄膜16會容易變脆、易於破裂。另一方面,當積層薄膜16全體的膜厚中所佔之聚碳酸酯系樹脂層15的膜厚之比例過多時,表面硬度就會變得不足夠。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在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層12的表面形成有表面處理層18。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層的厚度為30μm以上,較佳者為35μm以上,更佳者為40μm以上。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層的厚度愈厚,則所得到的表面處理積層薄膜之表面硬度就愈高,所以是理想的。
如第2圖所示,在聚碳酸酯系樹脂層15的兩面上積層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層12及第二丙烯酸系樹脂層13而成為3層構成的情況,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層12與第二丙烯酸系樹脂層13的膜厚,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在彼等之厚度為相異的情況下,當使形成有表面處理層18的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層12增厚時,因為表面硬度變高,因而是有利的。在此種情況下,第二丙烯酸系樹脂層13之膜厚,為了維持強度,則其較佳者為2μm以上。另一方面,在彼等的膜厚為相同的情況,從維持表面硬度的觀點來看,積層薄膜16之全體膜厚中所佔的聚碳酸酯系樹脂層15的膜厚,較佳者為35%以下,更佳者為30%以下。
積層薄膜16必需要是具有高透明性;具體而言,按照JIS K7105-1981「塑膠之光學特性試驗方法」所測定的內部霧度為5%以下。當該內部霧度超過5%時,將本發明的表面處理積層薄膜應用於偏光板,將它組裝於影像顯示裝置時之白輝度降低、畫面變暗,因而不理想。該內部霧度更佳者為3%以下。
其次,說明積層薄膜16的相位差值。當將薄膜之面內滯相軸方向的折射率記為nx,將面內進相軸方向(於面內與滯相軸呈垂直的方向)之折射率記為ny,將厚度記為d時,面內相位差值Ro為如以下式(I)所定義者。
Ro=(nx-ny)×d (I)
將本發明之表面處理積層薄膜10應用於光學用途,例如,應用 於偏光板的情況,以該表面處理積層薄膜為基底的積層薄膜16,於波長590nm中之面內相位差值Ro較佳為100nm以下。
〔表面處理積層薄膜〕
藉由積層薄膜16的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層12的表面上形成表面處理層18,以作成表面處理積層薄膜10。列舉表面處理的一例,例如,有以防止在液晶模組組裝工程中之表面擦傷之目的的硬被覆處理。又,也有抗靜電處理等之功能性表面處理。另外,抗靜電功能,除了可以藉由在積層薄膜16實施表面處理來提供以外,也可以提供於黏著劑層等、組裝有該表面處理積層薄膜10的偏光板之其他部分。積層薄膜16之功能性表面處理,除此之外,也有抗反射處理及防污處理等。另外,也有用以提高辨識性、防止外光映入、減低因稜鏡片與濾色鏡之干渉所引起的干涉條紋等為目的之防眩處理。當對於單層的丙烯酸系樹脂薄膜實施像這類的表面處理時,會變成非常容易破裂;相對於此,當對於在聚碳酸酯系樹脂層16的單面積層有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層12的積層薄膜16,又,在聚碳酸酯系樹脂層16的兩面上積層有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層12及第二丙烯酸系樹脂層13的積層薄膜16實施像這類的表面處理之情況,則靭性提高而可以抑制破裂的容易度。
〈表面處理層〉
硬被覆層係具有提高表面處理積層薄膜10的表面硬度之功能,可設置用來防止表面擦傷等之目的。硬被覆層係顯示於JIS K 5600-5-4:1999「塗料一般試驗方法-第5部:塗膜之機械性質-第4節:刮擦硬度(鉛筆法)」所規定的鉛筆硬度試驗之H或比H硬的值之物。形成此種硬被覆層的材料,一般是因熱及光而硬化之物。舉例來說,其可以是有機矽氧烷系、蜜胺系、環氧系、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丙烯酸系等之有機硬被覆材料,以及二氧化矽等之無機硬被覆材料。在此等之中,特別是從接合性良好、生產性優異來看,所以較佳者為胺基 甲酸酯丙烯酸系及多官能丙烯酸系硬被覆材料。
硬被覆層,依照所期望而定,可以含有達成折射率之調整、彎曲彈性率之增加、體積收縮率之安定化、以及進一步達成提高耐熱性、抗靜電性、防眩性等之目的的各種填料。又,硬被覆層也可以含有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光安定劑、抗靜電劑、整平劑、消泡劑等之添加劑。
抗靜電層是為了對積層薄膜16的表面提供導電性,並達成抑制因静電的影響等之目的而設置的。抗靜電層之形成,例如,可以採用塗佈含有導電性物質(抗靜電劑)的樹脂組成物之方法。具體而言,藉由預先使上述的硬被覆層之形成上所用的硬被覆材料與抗靜電劑共同存在,可以形成抗靜電性之硬被覆層。
抗反射層係用以防止外光之反射用的層,可以直接或透過硬被覆層等之其他層而設置於積層薄膜16的第一丙烯酸系樹脂12表面上。設置有抗反射層的表面處理積層薄膜10,較佳者係對於波長430nm~700nm的光的入射角5°之反射率為2%以下,特佳者係對於波長550nm的光之相同入射角之反射率為1%以下。
抗反射層的厚度可以是在0.01μm~1μm左右,然而更佳者為在0.02μm~0.5μm的範圍。抗反射層係具有折射率比設有它之層(積層薄膜16或硬被覆層等)還小的折射率;具體而言為由具有1.30~1.45的折射率之低折射率層所構成之物;可以是由無機化合物構成的薄膜之低折射率層、及由無機化合物構成的薄膜之高折射率層交互地積層複數層而成之物等。
形成上述的低折射率層之材料,只要是折射率小之物即可,並無特別限制。舉例來說,其可以是如紫外線硬化性丙烯酸酯樹脂之類的樹脂材料、樹脂中分散有如膠體矽石之類的無機微粒子而成的摻雜材料、含有烷氧矽烷之溶膠材料等。像這類的低折射率層可以藉由塗佈聚合完畢的聚合物來形 成,也可以藉由於成為前驅物之單體或寡聚物的狀態下進行塗佈,然後藉由使其聚合硬化來形成。又,個別的材料,為了提供防污性,較佳者為含有分子內具有氟原子的化合物。
用以形成低折射率層的溶膠材料,適合使用分子中具有氟原子之物。分子內具有氟原子的溶膠材料之典型的例子,舉例來說,有多氟烷基烷氧矽烷。多氟烷基烷氧矽烷,例如,可以是以下式所表示之化合物;CF3(CF2)nCH2CH2Si(OR)3此處,R表示碳數1~5的烷基;n表示0~12之整數。其中,上述式中之n較佳者為2~6的化合物。
全氟烷基烷氧矽烷,具體而言,例如,其可以是如以下所列舉的這類之化合物。
3,3,3-三氟丙基三甲氧基矽烷、3,3,3-三氟丙基三乙氧基矽烷、3,3,4,4,5,5,6,6,7,7,8,8,8-十氟辛基三甲氧基矽烷、3,3,4,4,5,5,6,6,7,7,8,8,8-十三氟辛基三乙氧基矽烷、3,3,4,4,5,5,6,6,7,7,8,8,9,9,10,10,10-十七氟癸基三甲氧基矽烷、3,3,4,4,5,5,6,6,7,7,8,8,9,9,10,10,10-十七氟癸基三乙氧基矽烷等。
低折射率層也可以是由熱硬化性含氟化合物或活性能量線硬化性含氟化合物的硬化物來構成。該硬化物的動摩擦係數較佳者為在0.03~0.15之範圍,而對於水的接觸角較佳為在90°~120°的範圍。硬化性含氟化合物,除了含全氟烷基的矽烷化合物(例如,上述之3,3,4,4,5,5,6,6,7,7,8,8,9,9,10,10,10-十七氟癸基三乙氧基矽烷等)之外,舉例來說,其可以是具有交聯性官能基之含氟聚合物。
具有交聯性官能基的含氟聚合物係可以藉由將含氟單體與具有 交聯性官能基的單體一起共聚合的方法來製造;或者藉由將含氟單體與具有官能基的單體一起共聚合,接著在聚合物中之官能基上附加具有交聯性官能基的化合物之方法來製造。
此處所使用的含氟單體,舉例來說,其可以是如氟化乙烯、偏氟乙烯、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全氟-2,2-二甲基-1,3-二氧雜環戊烯之類的氟化烯烴類,除此之外,(甲基)丙烯酸之部分或完全氟化烷基酯衍生物類、完全或部分氟化乙烯基醚類等。
具有交聯性官能基的單體、或具有交聯性官能基的化合物,舉例來說,其可以是如丙烯酸縮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之類的具有縮水甘油基之單體;如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這類的具有羧基之單體;如丙烯酸羥基烷酯、甲基丙烯酸羥基烷酯這類的具有羥基之單體;丙烯酸烯丙酯、甲基丙烯酸烯丙酯這類的具有鏈烯基之單體;具有胺基之單體;具有磺醯基之單體等。
用以形成低折射率層的材料,因為能提高耐擦傷性,所以也可以是由含有氧化矽、氧化鋁、氧化鈦、氧化鋯、氟化鎂等之無機化合物微粒子分散於醇溶劑而成的溶膠之物來構成。為此而使用的無機化合物微粒子,從抗反射性的觀點來看,較佳為折射率小者。此種無機化合物微粒子可以是具有空隙之物,特佳者為氧化矽的中空微粒子。中空微粒子的平均粒徑較佳者為在5nm~2,000nm的範圍,特別是更理想者是在20nm~100nm的範圍。此處所說之平均粒徑係指藉由穿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所求得的粒數平均粒徑。
防污層係為了提供撥水性、撥油性、耐汗性、防污性等而設置的。用以形成防污層之合適的材料為含氟有機化合物。含氟有機化合物,舉例來說,其可以是氟化碳、全氟矽烷、此等之高分子化合物等。防污層之形成方法,視形成的材料而定,可以使用以蒸鍍及濺鍍為代表例之物理氣相成長法、化學氣相成長法、濕式塗佈法等。防污層的平均厚度通常是1nm~50nm左右, 較佳者為3nm~35nm。
防眩層為在表面具有微細的凹凸形狀之層,較佳者為由上述的硬被覆材料來形成。
表面上具有微細的凹凸形狀之防眩層,可以藉由在積層薄膜16的表面上形成含有有機微粒子或無機微粒子的塗膜,並基於該微粒子設置凹凸之方法來形成;以及在形成含有或不含有機微粒子或無機微粒子的塗膜之後,將抵接於表面上具有凹凸形狀的圓筒,進而轉印該凹凸形狀的方法(也稱為壓花法)等來形成。條這樣的塗膜之形成,例如,其係可以藉由在積層薄膜16表面,塗佈一種在硬化性透明樹脂中摻混有有機或無機微粒子的組成物所構成的塗佈液之方法來進行。
為了形成防眩層而摻混有微粒子的情況,該微粒子較佳係使用平均粒徑為0.5μm~5μm而透明樹脂間之折射率差為0.02~0.2之物。藉由使用平均粒徑及透明樹脂間之折射率差在該範圍的微粒子,可以有效地發揮霧度。該微粒子的平均粒徑,可以藉由動態光散射法等而求得。該情況下的平均粒徑為重量平均粒徑。
用以形成防眩層的無機微粒子,可以使用氧化矽、膠體矽石、氧化鋁、氧化鋁溶膠、鋁矽酸鹽、氧化鋁-氧化矽複合氧化物、高嶺土、滑石、雲母、碳酸鈣、磷酸鈣等。又,有機微粒子,一般係使用樹脂粒子,舉例來說,其可以是交聯聚丙烯酸粒子、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合物樹脂粒子、交聯聚苯乙烯粒子、交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矽氧烷樹脂粒子、聚醯胺粒子等。
用以分散無機微粒子或有機微粒子的透明樹脂,較佳為從成為高硬度(硬被覆)的材料中來選定。此種的透明樹脂,可以使用光硬化性樹脂、熱硬化性樹脂、電子線硬化性樹脂等,然而從生產性及所得到的被膜之硬度等的觀點來看,較佳為使用光硬化性樹脂。光硬化性樹脂,一般係使用多官能丙 烯酸酯。其例子,舉例來說,有三羥甲基丙烷的二-或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之三-或四-丙烯酸酯、分子內具有至少一個羥基的丙烯酸酯與二異氰酸酯的反應生成物之多官能胺基丙烯酸甲酯等。此等之多官能丙烯酸酯,可以分別單獨使用,或者視需要而將二種以上組合來使用。
又,也可以使用多官能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多醇(甲基)丙烯酸酯、及具有含二個以上羥基的烷基之(甲基)丙烯酸聚合物之混合物,來作為光硬化性樹脂。構成此光硬化性樹脂的多官能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例如,可以使用(甲基)丙烯酸及/或(甲基)丙烯酸酯、多醇、以及二異氰酸酯來製造。具體而言,可以藉由從(甲基)丙烯酸及/或(甲基)丙烯酸酯與多醇,來調製在分子內具有至少一個羥基的羥基(甲基)丙烯酸酯,使它與二異氰酸酯起反應來製造多官能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如此作法所製造的多官能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其本身也形成先前所揭示的光硬化性樹脂。在該製造之中,(甲基)丙烯酸及/或(甲基)丙烯酸酯,可以分別使用一種,也可以組合二種以上來使用;多醇及二異氰酸酯也是同樣地可以分別使用一種,也可以組合二種以上來使用。
形成多官能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的原料之一的(甲基)丙烯酸酯,可以是(甲基)丙烯酸的鏈狀或環狀烷基酯。其具體例子,舉例來說,其可以是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異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這類的(甲基)丙烯酸烷酯;以及如環己基(甲基)丙烯酸酯這類的(甲基)丙烯酸環烷酯。
又,形成多官能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的另一原料之一的多醇,為在分子內具有至少二個羥基的化合物。舉例來說,其可以是乙二醇、丙烯二醇、1,3-丙烷二醇、二乙二醇、二丙烯二醇、新戊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1,6-己二醇、1,9-壬二醇、1,10-癸二醇、2,2,4-三甲基-1,3-戊烷二醇、3-甲基-1,5-戊烷二醇、羥基三羥甲乙酸之新戊二醇酯、環己烷三羥甲基酯、1,4-環己烷二醇、 螺二醇、三環癸烷三羥甲基酯、加氫雙苯酚A、環氧乙烷加成雙苯酚A、環氧丙烷加成雙苯酚A、三羥甲基乙烷、三羥甲基丙烷、甘油、3-甲基戊烷-1,3,5-三醇、季戊四醇、二季戊四醇、三季戊四醇、葡萄糖類等。
形成多官能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之另一原料的二異氰酸酯為在分子內具有二個異氰酸酯基(-NCO)的化合物,可以使用芳香族、脂肪族或脂環式的各種二異氰酸酯。具體例,舉例來說,其可以是四亞甲基二異氰酸酯、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異弗爾酮二異氰酸酯、2,4-伸甲苯二異氰酸酯、4,4’-二苯基二異氰酸酯、1,5-伸萘基二異氰酸酯、3,3’-二甲基-4,4’-二苯基二異氰酸酯、伸二甲苯二異氰酸酯、三甲基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4,4’-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以及此等之中的具有芳香環的二異氰酸酯之核加氫物等。
多官能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以及構成上述的光硬化性樹脂之多醇(甲基)丙烯酸酯為在分子內具有至少二個羥基的化合物(即,多醇)之(甲基)丙烯酸酯。其具體例,舉例來說,其可以是季戊四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此等之多醇(甲基)丙烯酸酯,可以分別單獨使用,也可以組合使用。多醇(甲基)丙烯酸酯,較佳為含有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及/或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
另外,此等之多官能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及多醇(甲基)丙烯酸酯、以及構成光硬化性樹脂的具有含二個以上羥基的烷基之(甲基)丙烯酸聚合物,為在一個構成單位中具有含二個以上羥基的烷基之物。舉例來說,其可以是含有以(甲基)丙烯酸2,3-二羥基丙酯為構成單位聚合物、含有(甲基)丙烯酸2,3-二羥基丙酯、以及2-羥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為構成單位之聚合物等。
藉由使用如以上所例示這類的丙烯酸系之光硬化性樹脂,可以提高與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層12之密合性、並且提高機械強度,以及有效地防止 表面刮傷。
像這類的光硬化性樹脂為與光聚合開始劑組合而形成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光聚合開始劑中有乙醯苯酮系、苯并苯酮系、苯偶姻醚系、胺系、膦氧化物系等之各種物質。被分類為乙醯苯酮系光聚合開始劑之化合物的例子,舉例來說,有2,2-二甲氧基-2-苯基乙醯苯酮(別名:苄基二甲基縮酮)、2,2-二乙氧基乙醯苯酮、1-(4-異丙基苯基)-2-羥基-2-甲基丙烷-1-酮、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2-甲基-2-嗎啉代-1-(4-甲基硫苯基)丙烷-1-酮等。被分類為苯并苯酮系光聚合開始劑之化合物的例子,舉例來說,有苯并苯酮、4-氯代苯并苯酮、4,4’-二甲氧基苯并苯酮等。被分類為苯偶姻醚系光聚合開始劑之化合物的例子,舉例來說,有苯偶姻甲基醚、苯偶姻丙基醚等。被分類為胺系光聚合開始劑之化合物的例子,舉例來說,有N,N,N’,N’-四甲基-4,4’-二胺基苯并苯酮(別名:密拉茲酮)等。膦氧化物系光聚合開始劑的例子,舉例來說,有2,4,6-三甲基苯并基二苯基膦氧化物等。除此以外,也已知有蒽酚酮系化合物、硫雜蒽酮系化合物等之光聚合開始劑。
此等之光聚合開始劑有市售品。代表性市售品的例子,列舉商品名為例,例如有德國的BASF公司所販賣的“伊魯咖庫阿907”、“伊魯咖庫阿184”、“魯西林TPO”等。
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中,可以視需要而添加溶劑。在此種情況,例如,可以使用可溶解構成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之組成物的各成分之任何的有機溶劑。當然,亦可以將二種以上的有機溶劑混合來使用。
又,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也可以含有整平劑;舉例來說,其可以是氟系或矽氧烷系之整平劑。矽氧烷系之整平劑方面有:反應性矽氧烷、聚二甲基矽氧烷、聚醚改質聚二甲基矽氧烷、聚甲基烷基矽氧烷等。矽氧烷系整平劑之中較佳者為反應性矽氧烷及矽氧烷系之整平劑。使用由反應性矽氧烷構 成的整平劑,可以提供平滑性給硬被覆層表面、並能長期間維持優異的耐擦傷性。又,使用矽氧烷系的整平劑,可以提高膜成型性。
於防眩層之形成上使用如上述之類的光硬化性樹脂之情況,藉由在將無機或有機的微粒子分散於構成以上說明的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各成分中之後,再將該樹脂組成物塗佈於積層薄膜16上,經由照射光,就可以形成透明樹脂中分散有微粒子的硬被覆層(防眩層)。
另一方面,藉由壓花法來形成具有微細表面凹凸形狀的防眩層之情況,只要是使用形成有微細凹凸形狀的模具,將該模具的形狀轉印在被形成於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層12上的樹脂層即可。在藉由壓花法來形成微細表面凹凸形狀的情況,轉印有凹凸形狀的樹脂層,可以含有無機或有機的微粒子,也可以不含。在以壓花法進行凹凸形狀之轉印方面,適合使用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特佳者為採用使用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的UV壓花法。
UV壓花法係將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層形成於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層12的表面,一邊將該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層按壓於模具的凹凸面使其硬化,藉以將模具之凹凸面轉印在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層上。具體而言,其係將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塗佈在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層12上,讓所塗佈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與模具之凹凸面呈密合狀態,從積層薄膜16側照射紫外線,使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硬化,接著,從模具將形成有硬化後之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層的表面處理積層薄膜10予以剝離,讓模具的形狀轉印在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層上。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的種類並未特別加限制,可以使用上述的各種物體。又,也可以藉由適當地選擇光聚合開始劑來代替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可以使用能夠以比紫外線波長還長的可見光加以硬化的可見光硬化性樹脂。
防眩層的厚度,雖然是未特別限定,然而一般是在2μm以上30μm以下,較佳者為3μm以上,更佳者為20μm以下。防眩層為過薄時,就不 能得到充分的硬度,會有使表面變得容易受到傷害的傾向;另一方面,當過厚時,則會變得容易割裂、防眩層之硬化收縮而造成薄膜捲曲,致使生產性降低的傾向。
防眩層的霧度值較佳為在5%~50%的範圍。霧度值過小時,就不能得到充分的防眩性能,會變得容易發生外光映入畫面中。另一方面,當該霧度值過大時,雖然能夠減低外光之映入,但仍會有黒表示的畫面緊緻度降低之虞。
<表面處理積層薄膜之加壓強度>
藉由本發明,可以使得在聚碳酸酯系樹脂層15的單面積層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層12,或者在聚碳酸酯系樹脂層15的兩面上形成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層12及第二丙烯酸系樹脂層13,更進一步地在該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層12上設置表面處理層18的表面處理積層薄膜10,其加壓強度成為20N以上。當其加壓強度小時,將該表面處理積層薄膜10貼合在其他的層,例如,偏光薄膜上的製程中,由於表面處理積層薄膜10強度不足以致容易破裂,而有污染製程之虞。又,一旦薄膜破裂時,則需要重新清掃、輸送等,由於再重新貼合為止花費時間,所以花費多餘的成本。該加壓強度,更理想者為在22N以上。此處,加壓強度係指藉由測定依照JIS K7124-2:1999「基於塑膠薄膜及薄片-自由落下的投擲法之衝撃試驗方法-第2部:計裝貫通法」中所規定的薄膜之衝撃貫通應力所求得者。該計裝貫通法係以具有貫通孔之一對的夾拑,將薄膜予以水平地固定,使用負載單元來讀取以一定速度於垂直方向使撞針貫穿時之最大應力之方法。此時之最大應力愈大時,則意味著薄膜難以破裂的意思。
〔偏光板〕
參照第1圖及第2圖而於以上說明的表面處理積層薄膜10,如第3圖及第4圖中以剖面示意圖所示,只要是第1圖的態樣,可以將該聚碳酸酯系樹脂層 15側貼合偏光薄膜22而形成偏光板20;又只要是第2圖所示的態樣,可以將該第二丙烯酸系樹脂層13側貼合在偏光薄膜22而形成偏光板20。此貼合,一般係使用接合劑,在第3圖及第4圖中則是透過接合劑層23來貼合的。表面處理積層薄膜10的聚碳酸酯系樹脂層15側、或第二丙烯酸系樹脂層13側及偏光薄膜22的接合面中之任何一者,可以是在塗佈接合劑之後,再將兩者予以貼合。
在偏光薄膜22的已貼合有表面處理積層薄膜10的面之相反側的面上,仍然可以貼合成為保護薄膜的透明樹脂薄膜26。透明樹脂薄膜26,可以是與表面處理積層薄膜10相同材質之物,也可以是不同的材質。透明樹脂薄膜26同樣地也是可以使用接合劑來貼合偏光薄膜22;在第3圖及第4圖中仍然是透過接合劑層24來貼合兩者。
<偏光薄膜>
構成偏光板20的偏光薄膜22,可以是按照眾所皆知的方法,藉由經過對於聚乙烯基醇系樹脂薄膜進行單軸拉伸之步驟、以二色性色素使聚乙烯基醇系樹脂薄膜染色藉以吸附該二色性色素之步驟、硼酸水溶液來處理已吸附有二色性色素的聚乙烯基醇系樹脂薄膜之步驟、及在以硼酸水溶液進行處理後之水洗步驟所製造之物。如此進行所得到的偏光薄膜就成為在上述的單軸拉伸方向上具有吸收軸之物。
聚乙烯基醇系樹脂,可以是使用由聚乙酸乙烯酯系樹脂皂化而成之物。聚乙酸乙烯酯系樹脂,除了乙酸乙烯酯的單一聚合物之聚乙酸乙烯酯以外,舉例來說,其可以是乙酸乙烯酯與能與它共聚合之其他的單體之共聚合物等。能與乙酸乙烯酯共聚合之其他的單體,舉例來說,其可以是不飽和羧酸類、烯烴類、乙烯基醚類、不飽和碸酸類、具有銨基之丙烯酸醯胺類等。
聚乙烯基醇系樹脂之皂化度,通常是85莫耳%~100莫耳%,較佳者為98莫耳%以上。該聚乙烯基醇系樹脂,可以是被改質過的,例如,經以 醛類改質的聚乙烯基甲醛及聚乙烯縮醛等。又,聚乙烯基醇系樹脂之聚合度,通常是1,000~10,000左右,較佳者為1,500~5,000左右。
將如這類的聚乙烯基醇系樹脂予以製膜而成之物,可以使用來作為偏光薄膜的原始薄膜。將聚乙烯基醇系樹脂加以製膜的方法,並未特別地加以限定,可以採用眾所皆知的方法。聚乙烯基醇系原始薄膜之膜厚,沒有特別的限制,例如,10μm~150μm左右。
聚乙烯基醇系樹脂薄膜之單軸拉伸,可以是在以二色性色素染色之前、染色的同時、或在染色之後進行。在染色之後進行單軸拉伸的情況下,該單軸拉伸可以是在硼酸處理之前或硼酸處理中進行。又,也可以是在此等之複數個階段中進行單軸拉伸。
單軸拉伸可以是藉由通過轉速不同之分離的圓筒之間進行,也可以是藉由以熱圓筒挾住來進行。又,該單軸拉伸可以是在大氣中進行拉伸之乾式拉伸,也可以是使用水或有機溶劑等之溶劑,於聚乙烯基醇系樹脂薄膜為膨潤之狀態下進行拉伸之濕式拉伸。拉伸倍率通常是3倍~8倍左右。
聚乙烯基醇系樹脂薄膜之基於二色性色素之染色,例如,可以藉由將聚乙烯基醇系樹脂薄膜浸漬於含有二色性色素之水溶液的方法來進行。二色性色素,可使用碘及二色性有機染料。另外,聚乙烯基醇系樹脂薄膜較佳為在染色處理之前先實施水之浸漬處理。
使用碘來作為二色性色素的情況,通常是採用:將聚乙烯基醇系樹脂薄膜浸漬於含有碘及碘化鉀的水溶液中來進行染色的方法。該水溶液中之碘的含量,在每100重量份的水中,通常是0.01重量份~1重量份左右。碘化鉀的含量,在每100重量份的水中,通常是0.5重量份~20重量份左右。使用於染色的水溶液之溫度,通常是20℃~40℃左右。又,該水溶液的浸漬時間(染色時間)通常是20秒鐘~1,800秒鐘左右。
另一方面,在使用二色性有機染料作為二色性色素的情況,通常是採用將聚乙烯基醇系樹脂薄膜浸漬在含有水溶性的二色性有機染料之水溶液中,來進行染色的方法。在該水溶液中之二色性有機染料的含量,每100重量份的水,通常是1×10-4重量份~10重量份左右;較佳者為1×10-3重量份~1重量份左右。該水溶液可以含有以硫酸鈉等之無機鹽來作為染色助劑。於染色上所用的二色性染料水溶液之溫度,通常是20℃~80℃左右。又,該水溶液的浸漬時間(染色時間)通常是10秒鐘~1,800秒左右。
在進行二色性色素染色後之硼酸處理,可以是藉由將已染色的聚乙烯基醇系樹脂薄膜浸漬於含硼酸水溶液中之方法來進行。含硼酸水溶液中之硼酸的量,每100重量份的水,通常是2重量份~15重量份左右,較佳者為5重量份~12重量份。在使用碘作為二色性色素的情況下,該含硼酸水溶液較佳為含有碘化鉀。含硼酸水溶液中之碘化鉀的量,每100重量份的水,通常是0.1重量份~15重量份左右,較佳者為5重量份~12重量份。於含硼酸水溶液中之浸漬時間,通常是60秒鐘~1,200秒鐘左右,較佳者為150秒鐘~600秒鐘,更佳者為200秒鐘~400秒鐘。含硼酸水溶液的溫度,通常是50℃以上,較佳者為50℃~85℃,更佳者為60℃~80℃。
硼酸處理後的聚乙烯基醇系樹脂薄膜,通常實施水洗處理。水洗處理,例如,可藉由將經硼酸處理的聚乙烯基醇系樹脂薄膜浸漬於水中來進行。水洗處理中之水的溫度,通常是5℃~40℃左右。又,浸漬時間,通常是1秒鐘~120秒鐘左右。
水洗後,實施乾燥處理而得到偏光薄膜。乾燥處理可以使用熱風乾燥機或遠紅外線加熱器。乾燥處理的溫度,通常是30℃~100℃左右,較佳者為50℃~80℃。乾燥處理的時間,通常是60秒鐘~600秒鐘左右,較佳者為120秒鐘~600秒鐘。
藉由乾燥處理,可以將偏光薄膜的水分率降低到實用程度為止。該水分率,通常是5重量%~20重量%,較佳者為8重量%~15重量%。當水分率下降到5重量%時,偏光薄膜會失去可撓性,偏光薄膜於該乾燥後會有損傷、破裂的情況。另一方面,當水分率超過20重量%時,偏光薄膜的熱安定性會有不足的傾向。
吸附配向有如此作法所得到的二色性色素之偏光薄膜的厚度,通常可以是5μm~40μm左右。
<被貼合在偏光薄膜的某一側之面上的透明樹脂薄膜>
如參照第3圖及第4圖於先前所說明者,在偏光薄膜22的貼合有表面處理積層薄膜10之面的相反側上,可以貼合透明樹脂薄膜26。透明樹脂薄膜26只要是具有作為偏光板的保護薄膜或相位差薄膜之功能者即可,並未特別加以限定,例如,可以是以三乙酸纖維素薄膜、聚碳酸酯薄膜、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丙烯酸系樹脂薄膜、丙烯酸系樹脂與聚碳酸酯系樹脂之積層薄膜、烯烴系樹脂薄膜等來構成。此等之中,較佳者為使用烯烴系樹脂薄膜。
所謂的烯烴系樹脂,例如,其係指使用聚合用觸媒,將如乙烯及丙烯之類的鏈狀烯烴單體、或者如降冰片烯及其他的環戊二烯衍生物之類的環狀烯烴單體加以聚合而得到的樹脂。
由鏈狀烯烴單體得到的烯烴系樹脂,舉例來說,其可以是聚乙烯系樹脂及聚丙烯系樹脂。在此等之中,較佳者為丙烯的單一聚合物之聚丙烯。又,較佳者為:通常是以1重量%~20重量%的比例、更佳為3重量%~10重量%的比例,將丙烯作為主體,和能與丙烯共聚合的共聚單體予以共聚合而成的聚丙烯系共聚合樹脂。
能與丙烯共聚合的共聚單體,較佳者為乙烯、1-丁烯或1-己烯。在此等之中,從透明性及拉伸加工性比較優異來看,較佳者為使用乙烯;以1 重量%~20重量%、特別是以3重量%~10重量%的比例,與乙烯共聚合而成的聚丙烯系共聚合樹脂是理想者之一。將乙烯的共聚合比例設定在1重量%以上,可發現提高透明性及拉伸加工性的效果。另一方面,當其比例超過20重量%時,就會有樹脂的熔點下降,損害保護薄膜或相位差薄膜所被要求的耐熱性之虞。
聚丙烯系樹脂的市販品是能夠容易地得到的,舉例來說,分別以商品名由卜萊姆聚合物股份有限公司所販賣的“卜萊姆聚丙”;由日本聚丙股份有限公司所販賣的“納伯特克”及“文特克”;由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所販賣的“住友納補南”;由桑阿羅瑪股份有限公司所販賣的“桑阿羅瑪”等。
由環狀烯烴單體所聚合而成的烯烴系樹脂,一般也被稱為環狀烯烴系樹脂、脂環式烯烴系樹脂、或降冰片烯系樹脂。此處稱為環狀烯烴系樹脂。
環狀烯烴系樹脂,舉例來說,以經由狄爾斯-亞德反應,從環戊二烯與烯烴類所得到的降冰片烯或其衍生物為單體,進行開環歧化聚合,然後繼續藉由加氫而得到的樹脂;以經由狄爾斯-亞德反應從二環戊二烯與烯烴類或(甲基)丙烯酸酯類所得到的四環十二烯或其衍生物為單體,進行開環歧化聚合,然後繼續藉由加氫而得到的樹脂;使用降冰片烯、四環十二烯、彼等之衍生物類、或其他的環狀烯烴單體中之二種以上,同樣地進行開環歧化共聚合,然後繼續藉由加氫而得到的樹脂;使從前述降冰片烯、四環十二烯及彼等之衍生物中所選取的至少一種的環狀烯烴、與具有乙烯基的脂肪族或芳香族化合物進行加成共聚合而得到的樹脂等。
環狀烯烴系樹脂也是能夠容易地從市販品得到的,例如,分別以由德國的TOPAS ADVANCED POLYMERS GmbH所生產,日本的聚塑膠股份有限公司所販賣的“TOPAS”(特普斯);由JSR股份有限公司所製造販賣的“阿通恩”;由日本傑恩股份有限公司所製造販賣的“傑諾”及“傑諾克斯”;由三井化 學股份有限公司所製造販賣的“阿貝魯”等。
可以藉由將前述之鏈狀烯烴系樹脂或環狀烯烴系樹脂予以製膜而使其薄膜化,將其貼合在偏光薄膜22的一側之面上而形成透明樹脂薄膜26。薄膜化的方法並未特別加以限定,較佳為採用熔融擠壓製膜法。
烯烴系樹脂薄膜也是能夠容易地從市販品得到的,舉例來說,若是聚丙烯系樹脂薄膜的情況,分別是以商品名由FILMAX社所販賣的“FILMAX CPP薄膜”;由桑特克斯股份有限公司所販賣的“桑特克斯”、東西羅股份有限公司所販賣的“東西羅”;由東洋紡績股份有限公司所販賣的“東洋紡帕羅薄膜”;由東麗薄膜加工股份有限公司所販賣的“東麗芳”;由日本聚S股份有限公司所販賣的“日本聚SA”;由二村化學股份有限公司所販賣的“太閤FC”等。又,若是環狀烯烴系樹脂薄膜的情況,則分別是以商品名由日本傑恩股份有限公司所販賣的“傑諾薄膜”;由JSR股份有限公司所販賣的“阿通恩薄膜”等。
於透明樹脂薄膜26,可以在其表面上積層光學功能性薄膜,也可以塗佈光學功能層。像這類的光學功能性薄膜及光學功能層,舉例來說,其可以是易接合層、導電層、硬被覆層等。
可以藉由將以上說明的烯烴系樹脂薄膜予以拉伸,使薄膜具有折射率異向性並賦予相位差薄膜的功能。拉伸方法,只要是按照所需要的折射率異向性而適當地選擇即可,並未特別加以限定,例如,可採用縱向單軸拉伸、橫向單軸拉伸或縱橫逐次雙軸拉伸。
烯烴系樹脂為具有正的折射率異向性,由於在施加應力的方向折射率變為最大,所以已被單軸拉伸的薄膜時,通常是提供nx>ny≒nz的折射率異向性。此處,nx為薄膜之面內滯相軸方向(於面內折射率成為最大的方向,於具有正的折射率異向性之樹脂為拉伸方向)的折射率;ny為薄膜的面內進相軸方向(於面內與滯相軸呈垂直的方向)之折射率;nz為薄膜的法線方向之折射率。烯 烴系樹脂為經逐次雙軸拉伸的薄膜時,通常是提供nx>ny>nz的折射率異向性。
又,為了提供所期望的折射率特性,也可以藉由貼合在以熱收縮性薄膜為目的之薄膜上來代替拉伸加工、或藉由進行拉伸加工並且使薄膜收縮的方法來製造相位差薄膜。此種操作,通常是為了得到折射率異向性為nx>nz>ny或nz>nx≧ny的相位差薄膜而進行的。
由烯烴系樹脂構成之相位差薄膜也是能夠容易地從市販品得到的。舉例來說,若是由環狀烯烴系樹脂構成的相位差薄膜時,分別為以商品名由日本傑恩股份有限公司所販賣的“傑諾薄膜”;由JSR股份有限公司所販賣的“阿通恩薄膜”;由積水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所販賣的“S系相位差薄膜”等。
〔偏光薄膜與表面處理積層薄膜及透明樹脂薄膜之接合〕
在表面處理積層薄膜10的聚碳酸酯系樹脂層15或第二丙烯酸系樹脂層13與偏光薄膜22之貼合、以及偏光薄膜22與透明樹脂薄膜26之貼合方面,如先前所述,可以使用接合劑。較佳者為:在貼合以前,先對於構成表面處理積層薄膜10的聚碳酸酯系樹脂層15或第二丙烯酸系樹脂層13之偏光薄膜22的貼合面、及偏光薄膜22的表面處理積層薄膜10之貼合面之中的至少一者,以及偏光薄膜22的透明樹脂薄膜26之貼合面、及透明樹脂薄膜26的偏光薄膜22之貼合面之中的至少一者,事先實施電暈放電處理、電漿照射處理、電子射線照射處理、其他的表面活性化處理。
用以形成如第3圖及第4圖所示的接合劑層23,24的接合劑,可以從能對於個別的構材發揮接合力者之中任意地選擇來使用。典型者為水系接合劑,即舉例來說,其可以是將接合劑成分溶解於水中、或者將接合劑成分分散於水中而成之物,以及含有因照射活性能量線而硬化的成分之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接合劑等。從生產性的觀點來看,較佳為使用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接合劑。
首先,說明水系接合劑,舉例來說,較佳的接合劑,例如,其 可以是使用以聚乙烯基醇系樹脂、胺基甲酸酯樹脂為主成分的組成物。
在水系接合劑為使用聚乙烯基醇系樹脂為主成分的情況,該聚乙烯基醇系樹脂,除了部分皂化的聚乙烯基醇、完全皂化的聚乙烯基醇以外,也可以是如羧基改質聚乙烯基醇、乙醯基乙醯基改質聚乙烯基醇、羥甲基改質聚乙烯基醇、胺基改質聚乙烯基醇之類的經改質之聚乙烯基醇系樹脂。在使用聚乙烯基醇系樹脂作為接合劑成分的情況,該接合劑多半是調製成聚乙烯基醇系樹脂的水溶液。接合劑水溶液中的聚乙烯基醇系樹脂之濃度,相對於100重量份的水,其通常是1~10重量份左右,較佳為1~5重量份。
以聚乙烯基醇系樹脂為主成分的水系接合劑,為了提高接合性,較佳者為添加乙二醛、水溶性環氧樹脂等之硬化性成分或交聯劑。水溶性環氧,舉例來說,其可以是使如二伸乙三胺、三伸乙四胺之類的聚伸烷基聚胺、與如己二酸酸之類的二羧酸間之反應所得到的聚醯胺聚胺,與表氯醇起反應所得到的聚醯胺聚胺環氧樹脂。此種的聚醯胺聚胺環氧樹脂之市售品,例如有由住化化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販賣的“胺系列樹脂650”及“胺系列樹脂675”;由日本PMC股份有限公司所販賣的“WS-525”等,此等係可以適合使用。此等之硬化性成分或交聯劑的添加量,相對於100重量份的聚乙烯基醇系樹脂,其通常是1~100重量份,較佳為1~50重量份。當其添加量少時,提高接合性的效果就會變小,另一方面,當其添加量多時,則接合劑層就會有變脆的傾向。
使用胺基甲酸酯樹脂作為水系接合劑的主成分的情況,適當的接合劑組成物之例子,舉例來說,其可以是聚酯系離子聚合物型胺基甲酸酯樹脂、與具有縮水甘油基氧基的化合物之混合物。此處所稱的聚酯系離子聚合物型胺基甲酸酯樹脂係指具有聚酯骨架的胺基甲酸酯樹脂,在其中導入有少量的離子性成分(親水成分)之物。離子聚合物型胺基甲酸酯樹脂為不使用乳化劑而直接於水中乳化成乳化液,所以適合作為水系之接合劑。將聚酯系離子聚合物型 胺基甲酸酯樹脂使用於偏光薄膜與保護薄膜之接合上一事,例如,經由特開2005-70139號公報、特開2005-70140號公報、特開2005-181817號公報等之公開,其已為眾所皆知。
另一方面,在使用活性化能量線硬化性接合劑的情況,構成它之因活性能量線之照射而硬化的成分(以下,有時單純地稱為「硬化性成分」),可以是環氧基化合物、辛烯(octacene)化合物、丙烯氧化合物等。在使用環氧基化合物、辛烯化合物之類的陽離子聚合性之化合物的情況,可摻混陽離子聚合開始劑。又,在使用如丙烯氧化合物之類的游離基聚合性化合物的情況,可摻混游離基聚合開始劑。在此等之中,較佳為以環氧基化合物為硬化性成分之一的接合劑,特佳為以環氧基直接鍵結在飽和碳環上的脂環式環氧基化合物作為硬化性成分之一的接合劑。又,將它與氧雜環丁烷化合物併用也是有效的。
環氧基化合物也是能夠容易地從市販品得到的,例如,分別有以商品名由日本環氧基樹脂股份有限公司所販賣的“環氧被覆”系列;DIC股份有限公司所販賣的“環氧克隆”系列;由東都化成股份有限公司所販賣的“環氧特”系列;ADEKA股份有限公司所販賣的“ADEKA樹脂”系列;由長瀨化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販賣的“得納克”系列;由大宇化學社所販賣的“大宇環氧基”系列;由日產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所販賣的“環氧庫”等。
環氧基直接鍵結在飽和碳環上之脂環式環氧基化合物也是能夠容易地從市販品得到的,例如有分別以商品名由戴西爾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所販賣的“西羅賽特”系列及“賽庫勒瑪”系列;由大宇化學社所販賣的“賽勒克阿”系列等。
氧雜環丁烷化合物也是能夠容易地從市販品得到的,例如有分別以商品名由東亞合成股份有限公司所販賣的“阿龍氧雜環丁烷”系列;由宇部興產股份有限公司所販賣的“ETERNACOLL”系列等。
陽離子聚合開始劑也是能夠容易地從市販品得到的,例如有分別以商品名由日本化藥股份有限公司所販賣的“卡亞納特”系列;由聯合碳化社所販賣的“賽勒克阿”系列;由太陽阿波羅股份有限公司所販賣的光酸發生劑“CPI”系列;由密得利化學股份有限公司所販賣的光酸發生劑“TAZ”、“BBI”及“DTS”;由ADEKA股份有限公司所販賣的“ADEKA光聚物”系列;由羅迪亞社所販賣的“RHODORSIL”系列等。
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接合劑,視需要而定,可以含有光增感劑。藉由使用光增感劑,可以使反應性提高,並使硬化物層的機械強度與接合強度更進一步地提高。光增感劑,舉例來說,其可以是羰基化合物、有機硫黄化合物、過硫化物、氧化還原系化合物、偶氮及重氮化合物、蒽系化合物、鹵素化合物、光還原性色素等。
又,在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接合劑中,在不會損害其接合性的範圍內,可以摻混各種的添加劑。添加劑,舉例來說,其可以是離子補捉劑、抗氧化劑、連鎖移動劑、黏著賦予劑、熱可塑性樹脂、充填劑、流動調整劑、可塑劑、消泡劑等。另外,在不損害其接合性的範圍內,也可以摻混以不同於陽離子聚合之另外的反應機構而硬化的硬化性成分。
以上說明的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接合劑係被塗佈在表面處理積層薄膜10的聚碳酸酯系樹脂層15、第二丙烯酸系樹脂層13或偏光薄膜22的貼合面,透過該塗佈層而將兩者予以貼合之後,再以活性能量線照射該處使之硬化,而成為接合偏光薄膜22與聚碳酸酯系樹脂層15或第二丙烯酸系樹脂層13之接合劑層23。又,被塗佈在偏光薄膜22或透明樹脂薄膜26的貼合面,透過該塗佈層將兩者予以貼合之後,再以活性能量線照射該而使之硬化,而成為接合偏光薄膜22與透明樹脂薄膜26之接合劑層24。用以形成接合劑層23之接合劑、及用以形成接合劑層24之接合劑,可以是相同的組成,也可以是不同的組成; 然而較佳者為與用以使兩者硬化的活性能量線之照射同時進行。
可使用於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接合劑之硬化的活性能量線,例如,可以是波長為1nm~10nm的X光線、波長為10nm~400nm的紫外線、波長為400nm~800nm的可見光線等。在此等之中,從利用之容易度、以及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接合劑之調製容易度、安定性及硬化性能的觀點來看,較佳為使用紫外線。紫外線的光源,例如,可以使用具有波長400nm以下之發光分布的低壓水銀燈、中壓水銀燈、高壓水銀燈、超高壓水銀燈、化學燈、黑光燈、微波激發水銀燈、金屬鹵化物燈等。
使用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接合劑所得到的接合劑層之厚度,雖然通常是1μm~50μm左右,然而特佳者為在1μm~10μm之範圍。
〔偏光板之用途〕
以第3圖及第4圖所示之構成為代表例的偏光板20,可以貼合在液晶單元的辨識側,而形成可使用於液晶顯示裝置的液晶面板。在液晶單元的相反側上,通常貼合有別的偏光板。為了與液晶單元之貼合,則可以在透明樹脂薄膜26的外側,即偏光薄膜22的貼合面之相反側上設置黏著劑層。該黏著劑層,一般係藉由丙烯酸酯作為主成分,以共聚合有含官能基之丙烯酸系單體的丙烯酸酯樹脂為黏著劑成分之丙烯酸系黏著劑所形成者。如此作法而將黏著劑層貼合於液晶單元時,就成為在辨識側上配置有表面處理積層薄膜10的液晶面板。構成液晶面板的液晶單元,可以使用在該領域中所用的各種之物質。
〈實施例〉
以下,例示實施例以更進一步具體地說明本發明,然而本發明不是限定於該等之例而已。在例子中,表示含量與使用量之%及份,只要未特別說明時,即以重量為基準。
又,在實施例及比較例中,分別以下述之方法來測定:藉由共 擠壓所製造的表面處理層形成前之積層薄膜的內部霧度及面內相位差值Ro,以及表面處理積層薄膜之加壓強度、鉛筆硬度及全霧度。
〔積層薄膜的內部霧度之測定〕
在將積層薄膜試料浸漬於含有酞酸二甲酯的石英單元的狀態(表面霧度事實上為0的狀態)下,以JIS K7105-1981「塑膠之光學的特性試驗方法」為基準來進行霧度之測定。
〔積層薄膜之面內相位差值Ro之測定〕
使用王子測量機器股份有限公司製的相位差測定裝置“KOBRA-WR”,測定於波長590nm下之積層薄膜的面內相位差值Ro。
〔表面處理積層薄膜的加壓強度之測定〕
表面處理積層薄膜的加壓強度係使用由股份有限公司安田精機製作所購入的“LF Plus羅伊得材料試驗機”,以JIS K7124-2:1999「基於塑膠薄膜及薄片-自由落下的投擲法之衝撃試驗方法-第2部:計裝貫通法」為準來進行測定。此時,試驗片夾具的內徑(試驗片接受衝撃的圓之直徑)為15mm ψ,並於其中央處設定成具有可受撞針落下的直徑10mm的半球狀打撃面。衝撃試驗速度設為0.5mm/分。又,撞針所接觸的面係表面處理層形成面之相反側,亦即未形成聚碳酸酯系樹脂層或表面處理層之丙烯酸系樹脂層。以該衝撃試驗之最大應力為加壓強度。
〔表面處理積層薄膜的鉛筆硬度之測定〕
表面處理積層薄膜的鉛筆硬度係對於表面處理面,按照JIS K5600-5-4:1999「塗料一般試驗方法-第5部。塗膜之機械的性質-第4節:刮擦硬度(鉛筆法)」所規定的鉛筆硬度試驗,依照使的形成有硬被覆層的表面處理積層薄膜為在其表面處理層之上的方式放置於玻璃板之上來進行測定的。
〔表面處理積層薄膜的全霧度之測定〕
針對表面處理積層薄膜試料,以JIS K7136:2000「塑膠-透明材料的霧度之求法」為基準來進行霧度之測定。
〔實施例1~4〕
(A)積層薄膜之製作
最內層為由使用甲基丙烯酸甲酯及少量的甲基丙烯酸烯丙酯所聚合而成的硬質聚合物所構成;中間層為由丙烯酸丁酯作為主成分,更進一步地使用苯乙烯及少量的甲基丙烯酸烯丙酯所聚合而成的軟質之橡膠彈性體所構成;最外層為由使用甲基丙烯酸甲酯及少量的丙烯酸乙酯所聚合而成的硬質之聚合物所構成的三層構造之彈性體粒子;以中間層之橡膠彈性體的平均粒徑為240nm之物來作為橡膠彈性體粒子。另外,在該橡膠彈性體粒子中,最內層與中間層之合計重量為粒子全體的70%。另一方面,準備阿魯克瑪(ARKEMA)社製之甲基丙烯酸甲酯系樹脂的“阿魯特格拉斯(ALTUGLAS)HT121”,依照表1的「橡膠量」之欄所記載的比例,摻混在其上的橡膠彈性體粒子而形成丙烯酸系樹脂組成物。另外,表1~3的「橡膠量」為橡膠彈性體粒子中最內層與中間層之合計重量,其在丙烯酸系樹脂組成物所佔的比例。
又,聚碳酸酯系樹脂係使用住化斯泰龍聚碳酸酯股份有限公司製的“卡利巴301-10”。
分別地將上述丙烯酸系樹脂組成物的丸粒投入65mm ψ的單軸擠壓機中,將聚碳酸酯系樹脂投入45mm ψ的單軸擠壓機中,使其熔融,以多歧管方式而熔融積層一體化,透過設定溫度260℃的T型模具進行擠壓。將所得到的薄膜狀物挾入表面平滑的一對金屬製圓筒之間使其成型,藉以製作成厚度80μm的2層構成之積層薄膜。此時,藉由調節擠壓機的擠壓量,來調製相對於積層薄膜的全膜厚之聚碳酸酯系樹脂層所佔的比例,以使其成為如表1之「PC層比例」欄所示之比例。將針對所得到的積層薄膜所測定得到的內部霧度及面 內相位差值Ro之結果表示於表1。
(B)表面處理層形成用塗佈液之調製
以乙酸乙酯作為溶劑,使含有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及多官能胺基甲酸酯化丙烯酸酯(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與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之反應生成物)之前者/後者的重量比成為60/40,兩者之合計濃度成為60%,進而形成摻混有整平劑的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將構成該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的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及多官能胺基甲酸酯化丙烯酸酯加以整併稱為「硬化性丙烯酸酯」。加入100份之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硬化性丙烯酸酯、1份之BASF社製的光聚合開始劑“伊魯咖庫阿184”而調製成表面處理層形成用塗佈液。
(C)表面處理積層薄膜之製作
於上述(A)所製作的積層薄膜之丙烯酸系樹脂層表面上,按照使得乾燥後之塗膜厚度成為6μm的方式,來塗佈於上述(B)所調製的表面處理層形成用塗佈液,於設定為80℃的乾燥機中保持1分鐘以使該塗膜乾燥。乾燥後,按照h光線換算光量成為400mJ/cm2的方式,從薄膜的塗膜側,照射從強度20mW/cm2的高壓水銀燈發出的光,以使塗膜硬化而製作成在丙烯酸系樹脂層的表面上形成有表面處理層的表面處理積層薄膜。將針對所得到的表面處理積層薄膜進行測定加壓強度、鉛筆硬度及全霧度的結果表示於表1中。又,以表面處理層形成面為外側,即使將薄膜予以彎曲折繞亦不破裂,耐折性良好。
〔實施例5〕
(A)積層薄膜之製作
除了形成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層/聚碳酸酯系樹脂層/第二丙烯酸系樹脂層之3層構成以外,以實施例1~4之(A)為基準來製作厚度為80μm的積層薄膜。此時,相對於丙烯酸系樹脂中之橡膠彈性體粒子的摻混量、及積層薄膜的全膜厚之聚碳酸酯系樹脂層所佔的比例,為分別設定成如表1之「橡膠量」及「PC層比例」 的各欄所示者,第一及第二丙烯酸系樹脂層之組成及厚度是相同的。將針對此處所得到的積層薄膜進行測定內部霧度、及面內相位差值Ro的結果表示於表1。
(C)表面處理積層薄膜之製作
於上述(A)所製作的積層薄膜之丙烯酸系樹脂層的一者的表面上,與實施例1~4之(C)同樣地形成表面處理層,而製作成表面處理積層薄膜。將對於所得到的表面處理積層薄膜進行測定加壓強度、鉛筆硬度及全霧度的結果表示於表1。又,耐折性是良好的。
〔比較例1~3〕
(A)積層薄膜之製作
除了在65mm ψ的單軸擠壓機與45mm ψ的單軸擠壓機之兩者內投入相同的丙烯酸系樹脂的丸粒以外,以實施例1~4的(A)為基準而製作成厚度為80μm的丙烯酸系樹脂之單層薄膜。此時,丙烯酸系樹脂中之橡膠彈性體粒子的摻混量為如表1之「橡膠量」欄所示。將此處所得到的薄膜進行測定內部霧度、及面內相位差值Ro的結果表示於表1。
(C)表面處理薄膜之製作
於上述(A)所製作的單層薄膜之一者的表面上,與實施例1~4之(C)同樣地形成表面處理層而製作成表面處理薄膜。將對於所得到的表面處理薄膜進行測定加壓強度、鉛筆硬度及全霧度的結果表示於表1。由於不具有聚碳酸酯系樹脂層,所以以表面處理層形成面為外側,將薄膜予以彎曲折繞時發生破裂,耐折性不佳。
〔比較例4~6〕
將相對於丙烯酸系樹脂中之橡膠彈性體粒子的摻混量、及積層薄膜之全膜厚之聚碳酸酯系樹脂層所佔的比例,分別設定成如表1之「橡膠量」及「PC層比例」之各欄所示者,其他則以實施例1~4為基準而製作成積層薄膜及表面處 理積層薄膜。將所得到的各薄膜之物性測定結果表示於表1。此等之表面處理積層薄膜,雖然因聚碳酸酯系樹脂層之賦予而得到良好的耐折性,然而比較例4的薄膜,其丙烯酸系樹脂中的橡膠彈性體粒子之含量過多,又比較例5及6的薄膜,其相對於積層薄膜的全膜厚之聚碳酸酯系樹脂層所佔的比例過多,以致任何一者皆不能顯示出所期望的鉛筆硬度。
〔比較例7〕
相對於丙烯酸系樹脂中之橡膠彈性體粒子的摻混量、及積層薄膜的全膜厚之聚碳酸酯系樹脂層所佔的比例,其分別為設定成如表1的「橡膠量」及「PC層比例」之各欄所示者,其他則以實施例5基準而製作的3層構成之積層薄膜及表面處理積層薄膜。將所得到的各薄膜之物性的測定結果表示於表1中。該表面處理積層薄膜,雖然是耐折性良好之物,然而形成有表面處理層的丙烯酸系樹脂層之厚度(25μm)過薄,而不能顯示出所期望的鉛筆硬度。
〔實施例6~7〕
(A)積層薄膜之製作
除了將橡膠彈性體粒子的量設定成如表2的「PMMA-1層」之「橡膠量」 欄所記載的量以外,以實施例1~4的(A)為基準來調整第一丙烯酸系樹脂組成物;橡膠彈性體粒子的量設定成如表2的「PMMA-2層」之「橡膠量」欄所記載的量以外,以實施例1~4的(A)為基準來調整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組成物。
然後,分別地將上述第一丙烯酸系樹脂組成物的丸粒投入65mm ψ的單軸擠壓機,將與實施例1~4所使用者相同的聚碳酸酯系樹脂投入45mm ψ的單軸擠壓機,將上述第二丙烯酸系樹脂組成物的丸粒投入40mm ψ的單軸擠壓機中,使其熔融以多歧管方式熔融積層一體化,透過溫度設定為260℃的T型模具擠壓出。藉由將所得到的薄膜狀物挾入表面平滑的一對金屬製圓筒之間而使其成型,而製作成厚度60μm的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層/聚碳酸酯系樹脂層/第二丙烯酸系樹脂層的3層構成之積層薄膜。此時,藉由調節擠壓機的擠壓量,將相對於積層薄膜的全膜厚之聚碳酸酯系樹脂層所佔的比例,調節成如表2的「PC層比例」欄所示者。將對於所得到的積層薄膜進行測定內部霧度及面內相位差值Ro的結果表示於表2。
(C)表面處理積層薄膜之製作
於上述(A)所製作的積層薄膜之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層的表面上,與實施例1~4的(C)同樣地形成表面處理層,而製作成表面處理積層薄膜。將對於所得到的表面處理積層薄膜進行測定加壓強度、鉛筆硬度及全霧度的結果表示於表2。又,耐折性是良好的。
PMMA-1層: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層
PC層:聚碳酸酯系樹脂層
PMMA-2層:第二丙烯酸系樹脂層
〔實施例8~9〕
將相對於丙烯酸系樹脂中之橡膠彈性體粒子的摻混量、及積層薄膜的全膜厚之聚碳酸酯系樹脂層所佔的比例,分別設定成如表3之「橡膠量」及「PC層比例」各欄所示者,積層薄膜的厚度設定為60μm,其他則以實施例1~4為基準而製作成積層薄膜及表面處理積層薄膜。將所得到的各薄膜之物性測定結果表示於表3。
〔比較例8〕
除了將厚度變更為60μm以外,以比較例1為基準而製作成單層薄膜及表面處理薄膜。將所得到的各薄膜之物性測定結果表示於表3。由於不具有聚碳酸酯系樹脂層,故所得到的表面處理薄膜之耐折性是不佳的。
《產業上利用之可能性》
經實施表面處理的丙烯酸系樹脂之單層薄膜,雖然是易脆而容易破裂之物,然而在該處積層有聚碳酸酯系樹脂層的本發明之表面處理積層薄膜則變成難以破裂之物。因此,可以提高與其他層貼合,例如,與偏光薄膜貼合時之生產安定性,並且可以在工業上有利地製造另外積層有其他層之功能性薄膜,例如,偏光板。
10‧‧‧表面處理積層薄膜
12‧‧‧第一丙烯酸系樹脂層
15‧‧‧聚碳酸酯系樹脂層
16‧‧‧積層薄膜
18‧‧‧表面處理層

Claims (8)

  1. 一種表面處理積層薄膜,其係具有聚碳酸酯系樹脂層、丙烯酸系樹脂層及表面處理層之表面處理積層薄膜;其中前述丙烯酸系樹脂層被積層在前述聚碳酸酯系樹脂層之單面或兩面上;於前述丙烯酸系樹脂層係被積層在前述聚碳酸酯系樹脂層的單面上之情況下,表面處理層係被形成在該丙烯酸系樹脂層與前述聚碳酸酯系樹脂層相反側的表面上;又,於前述丙烯酸系樹脂層係被積層在前述聚碳酸酯系樹脂層的兩面上之情況下,表面處理層係被形成在某一邊的丙烯酸系樹脂層與前述聚碳酸酯系樹脂層相反側的表面上;前述表面處理層係具有H或比H硬的鉛筆硬度;前述聚碳酸酯系樹脂層、與被積層在其單面或兩面上的丙烯酸系樹脂層合計係具有35μm~100μm之膜厚、及5%以下的內部霧度;前述聚碳酸酯系樹脂層之厚度係為前述聚碳酸酯系樹脂層與被積層在其單面或兩面上的丙烯酸系樹脂層之合計膜厚的2%~45%;形成有前述表面處理層的丙烯酸系樹脂層之厚度係為30μm以上。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表面處理積層薄膜,其中前述丙烯酸系樹脂層,以其全體總量為基準,其係由含有30重量%以下之比例的平均粒徑10nm~350nm的橡膠彈性體粒子之丙烯酸系樹脂組成物所形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表面處理積層薄膜,其係具有20N以上之加壓強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之所述之表面處理積層薄膜,其係用來作為由吸附配向有二色性色素的聚乙烯基醇系樹脂構成的偏光薄膜之保護薄膜。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表面處理積層薄膜,其中前述聚碳酸酯系樹脂 層、與被積層在其單面或兩面的丙烯酸系樹脂層,合計具有100nm以下之面內相位差值。
  6. 一種偏光板,其係依序積層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或第5項所述之表面處理積層薄膜;由吸附配向有二色性色素的聚乙烯基醇系樹脂構成之偏光薄膜;及由透明樹脂構成之保護薄膜;其中前述偏光薄膜係被相對配置在前述表面處理積層薄膜與表面處理層相反側的表面。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偏光板,其中前述表面處理積層薄膜及前述保護薄膜係分別透過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接合劑之硬化物層而被貼附於前述偏光薄膜。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或第7項所述之偏光板,其中前述保護薄膜係具有相位差薄膜之功能。
TW102144834A 2012-12-10 2013-12-06 表面處理積層薄膜及使用表面處理積層薄膜之偏光板 TWI5963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69041 2012-12-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3175A true TW201423175A (zh) 2014-06-16
TWI596387B TWI596387B (zh) 2017-08-21

Family

ID=509020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4834A TWI596387B (zh) 2012-12-10 2013-12-06 表面處理積層薄膜及使用表面處理積層薄膜之偏光板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133408A (zh)
KR (1) KR102156445B1 (zh)
CN (1) CN103862771B (zh)
TW (1) TWI59638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39006A (ja) * 2015-01-27 2016-08-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偏光板、表示素子の前面板、表示装置、タッチパネルの基板、抵抗膜式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静電容量式タッチパネル
JP6766472B2 (ja) * 2015-06-30 2020-10-14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積層光学フィルム、及び偏光板
WO2017002904A1 (ja) * 2015-06-30 2017-01-05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積層光学フィルム、及び偏光板
US11067847B2 (en) * 2015-09-15 2021-07-20 Lg Chem, Ltd. Polarizer protective film, polarizing plate comprising sam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polarizing plate
WO2017077740A1 (ja) * 2015-11-05 2017-05-1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PI0516670A (pt) * 2004-10-29 2008-09-16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processo para preparar um revestimento de multicamadas, processo para preparar um revestimento sobre uma superfìcie de um substrato polimérico orgánico, estrutura composta, material de vitrificação e automóvel ou edifìcio
JP4999095B2 (ja) * 2006-12-27 2012-08-1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偏光子保護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637615B2 (ja) * 2008-01-17 2014-12-10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偏光板、その製造方法、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544686B2 (ja) * 2008-03-28 2014-07-0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射出成形同時貼合用多層フィルム
JP5186983B2 (ja) * 2008-04-04 2013-04-24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耐擦傷性樹脂板及びその用途
JP2010221648A (ja) * 2009-03-25 2010-10-07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耐擦傷性樹脂板、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ディスプレイ用保護板および携帯型情報端末の表示窓保護板
JP5557281B2 (ja) * 2009-06-26 2014-07-2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偏光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積層光学部材
JP5149916B2 (ja) * 2010-01-20 2013-02-20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用マットフィルム
JP2011148168A (ja) * 2010-01-21 2011-08-04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保護用積層板
JP2011232504A (ja) * 2010-04-27 2011-11-17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保護用積層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40074836A (ko) 2014-06-18
KR102156445B1 (ko) 2020-09-15
TWI596387B (zh) 2017-08-21
CN103862771B (zh) 2017-10-03
JP2014133408A (ja) 2014-07-24
CN103862771A (zh) 2014-06-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35463B2 (ja) 偏光板用保護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
JP6689339B2 (ja) (メタ)アクリル系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メタ)アクリル系樹脂フィルム
TWI652298B (zh) 光學膜、防眩性膜及偏光板
TWI596387B (zh) 表面處理積層薄膜及使用表面處理積層薄膜之偏光板
TW201629550A (zh) 偏光板
TWI633343B (zh) Polarizer
JP5884264B2 (ja) 表面プロテクトフィルム付きフィルム並びに偏光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80126420A (ko) 편광판
TWI672530B (zh) 偏光板
KR101921856B1 (ko) 편광판
JP6065966B2 (ja) 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JP2014160164A (ja) 偏光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