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21346A - 顯示控制裝置、顯示控制方法及程式 - Google Patents
顯示控制裝置、顯示控制方法及程式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421346A TW201421346A TW102135676A TW102135676A TW201421346A TW 201421346 A TW201421346 A TW 201421346A TW 102135676 A TW102135676 A TW 102135676A TW 102135676 A TW102135676 A TW 102135676A TW 201421346 A TW201421346 A TW 201421346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application
- window
- application window
- recording
- control unit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 G06F3/048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1—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based on specific properties of the displayed interaction object or a metaphor-based environment, e.g. interaction with desktop elements like windows or icons, or assisted by a cursor's changing behaviour or appearance
- G06F3/0482—Interaction with lists of selectable items, e.g. menu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1—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based on specific properties of the displayed interaction object or a metaphor-based environment, e.g. interaction with desktop elements like windows or icons, or assisted by a cursor's changing behaviour or appearance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1—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based on specific properties of the displayed interaction object or a metaphor-based environment, e.g. interaction with desktop elements like windows or icons, or assisted by a cursor's changing behaviour or appearance
- G06F3/0481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based on specific properties of the displayed interaction object or a metaphor-based environment, e.g. interaction with desktop elements like windows or icons, or assisted by a cursor's changing behaviour or appearance using ic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4—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 G06F3/04842—Selection of displayed objects or displayed text element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4—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 G06F3/04847—Interaction techniques to control parameter settings, e.g. interaction with sliders or dial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 G06F3/048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 G06F3/04883—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for inputting data by handwriting, e.g. gesture or tex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課題]提供一種機制,即使工作列不被顯示的時候,仍可讓使用者適切掌握複數應用程式視窗。[解決手段]提供一種顯示控制裝置,其係具備:偵測部,係用以偵測使用者操作;和視窗控制部,係令複數應用程式視窗被顯示在畫面,隨應於被前記偵測部所測出的前記使用者操作,來控制各應用程式視窗之顯示;前記視窗控制部,係第1應用程式所關連到之第1應用程式視窗之至少一部分是被第2應用程式視窗所遮蔽而結果導致前記第1應用程式難以識別的情況下,則控制前記第1應用程式視窗之顯示,使得用來識別前記第1應用程式的識別資訊,對使用者而言是可目視確認。
Description
本揭露係有關於顯示控制裝置、顯示控制方法及程式。
先前,在可執行複數應用程式的電腦之畫面中,令其顯示出工作列,將用來切換應用程式視窗之顯示等所需的使用者介面,透過工作列而提供的手法,係為已知(例如,參照下記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8-255066號公報
然而,例如在不具有豐富之顯示領域的攜帶型或小型的電子機器中,顯示工作列的機能被省略的案例
其實也不少。工作列若不顯示,則複數應用程式視窗彼此重疊時,使用者會難以適切掌握被遮住側的應用程式視窗。
因此,即使工作列不被顯示的時候,仍可讓使用者適切掌握複數應用程式視窗的機制的提供,係為人們所期望。
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顯示控制裝置,其係具備:偵測部,係用以偵測使用者操作;和視窗控制部,係令複數應用程式視窗被顯示在畫面,隨應於被前記偵測部所測出的前記使用者操作,來控制各應用程式視窗之顯示;前記視窗控制部,係第1應用程式所關連到之第1應用程式視窗之至少一部分是被第2應用程式視窗所遮蔽而結果導致前記第1應用程式難以識別的情況下,則控制前記第1應用程式視窗之顯示,使得用來識別前記第1應用程式的識別資訊,對使用者而言是可目視確認。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提供一種顯示控制方法,係用來在令複數應用程式視窗被顯示在畫面的顯示控制裝置中,隨應於使用者操作來控制各應用程式視窗之顯示所需的顯示控制方法,其係含有:判定第1應用程式所關連到之第1應用程式視窗之至少一部分是否被第2應用程式視窗所遮蔽而結果導致前記第1應用程式難以識別之步驟;若判定前記第1應用程式是難以識別時,則控制前
記第1應用程式視窗之顯示,使得用來識別前記第1應用程式的識別資訊,對使用者而言是可目視確認之步驟。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提供一種程式,使令複數應用程式視窗被顯示在畫面之顯示控制裝置的電腦,發揮機能而成為:偵測部,係用以偵測使用者操作;和視窗控制部,係隨應於被前記偵測部所測出的前記使用者操作,來控制各應用程式視窗之顯示;和前記視窗控制部,係第1應用程式所關連到之第1應用程式視窗之至少一部分是被第2應用程式視窗所遮蔽而結果導致前記第1應用程式難以識別的情況下,則控制前記第1應用程式視窗之顯示,使得用來識別前記第1應用程式的識別資訊,對使用者而言是可目視確認。
若依據本揭露所述之技術,可提供一種,即使工作列不被顯示的時候,仍可讓使用者適切掌握複數應用程式視窗的機制。
100‧‧‧顯示控制裝置
102‧‧‧攝像部
104‧‧‧顯示器
106‧‧‧顯示驅動器
108‧‧‧輸入裝置
109‧‧‧聲音輸出裝置
110‧‧‧I/O控制器
112‧‧‧通訊部
114‧‧‧記憶部
116‧‧‧匯流排
118‧‧‧控制部
120‧‧‧應用程式部
130‧‧‧視窗資料庫
132‧‧‧視窗資料
140‧‧‧偵測部
150‧‧‧視窗控制部
W1~W5‧‧‧應用程式視窗
WL1~WL4‧‧‧視窗構圖
R11‧‧‧識別領域
R12‧‧‧內容領域
R13‧‧‧控制鈕
R21‧‧‧識別領域
R22‧‧‧內容領域
R23‧‧‧控制鈕
[圖1]說明一實施形態所述之顯示控制裝置之概要的說明圖。
[圖2A]用來說明視窗構圖之第1例的說明圖。
[圖2B]用來說明視窗構圖之第2例的說明圖。
[圖3A]用來說明視窗構圖之變更的第1說明圖。
[圖3B]用來說明視窗構圖之變更的第2說明圖。
[圖4]一實施形態所述之顯示控制裝置的硬體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5]一實施形態所述之顯示控制裝置的邏輯機能之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6A]用來說明視窗資料的第1資料例的說明圖。
[圖6B]用來說明視窗資料的第2資料例的說明圖。
[圖7A]用來說明用來判定應用程式之識別可能性所需之第1手法的說明圖。
[圖7B]用來說明用來判定應用程式之識別可能性所需之第2手法的說明圖。
[圖8]用來說明視窗控制之第1情境的說明圖。
[圖9]用來說明視窗控制之第2情境的說明圖。
[圖10]用來說明視窗控制之第3情境的說明圖。
[圖11]用來說明視窗控制之第4情境的說明圖。
[圖12]用來說明視窗控制之第5情境的說明圖。
[圖13]用來說明視窗控制之第6情境的說明圖。
[圖14]用來說明視窗控制之第7情境的說明圖。
[圖15]用來說明視窗控制之第8情境的說明圖。
[圖16]用來說明視窗控制之第9情境的說明圖。
[圖17]用來說明視窗控制之第10情境的說明圖。
[圖18]用來說明視窗控制之第11情境的說明圖。
[圖19]一實施形態中所執行之處理流程之一例的流
程圖。
以下,一邊參照添附圖式,一邊詳細說明本揭露的理想實施形態。此外,於本說明書及圖面中,關於實質上具有同一機能構成的構成要素,係標示同一符號而省略重複說明。
又,說明是按照以下順序進行。
1. 概要
2. 顯示控制裝置之構成例
2-1. 硬體構成
2-2. 機能構成
2-3. 視窗控制之情境
3. 處理的流程例
4. 總結
圖1係說明一實施形態所述之顯示控制裝置100之概要的說明圖。圖1係圖示了顯示控制裝置100之外觀。顯示控制裝置100係具有顯示器104。在顯示器104中,係顯示有應用程式視窗W1及應用程式視窗W2。應用程式視窗W1,係與第1應用程式建立關連。應用程式視窗W2,係與第2應用程式建立關連。第1應用程式及第2應用程式,係可為同種類的應用程式,或可為不同種類的
應用程式。在圖1的例子中,第1應用程式係為音樂再生用應用程式,第2應用程式係為影像再生用應用程式。
由圖1的例子可以理解,顯示控制裝置100係具有,支援多重視窗的視窗架構體系。該當視窗架構體系係可為,例如,顯示控制裝置100的作業系統之機能,或可為對顯示控制裝置100追加導入的中介軟體或應用程式之機能。該當視窗架構體系中,工作列係未被顯示。各應用程式視窗,係除了內容領域以外,還含有用來識別應用程式的識別領域。使用者係藉由目視確認識別領域,就可掌握哪個視窗是哪個應用程式所需的視窗。
圖2A係用來說明本實施形態中所能顯示之應用程式視窗的視窗構圖之第1例的說明圖。於圖2A所示的第1例中,視窗構圖WL1係含有:識別領域R11、內容領域R12及控制鈕R13。在第1例中,識別領域R11係沿著視窗的上邊而配置的矩形的文字區域,使用該當文字區域來表示應用程式的名稱。識別領域R11係亦可不是沿著視窗的上邊而是其他邊而配置。識別領域的形狀,係亦可為矩形以外的形狀。於文字區域中,亦可不顯示應用程式的名稱而改為顯示內容的名稱(檔名等)。內容領域R12,係顯示應用程式的內容。控制鈕R13,係為了控制應用程式而對複數應用程式視窗所共通配置的使用者介面。例如,對控制鈕R13係可分配應用程式之結束等機能。
圖2B係用來說明本實施形態中所能顯示之應
用程式視窗的視窗構圖之第2例的說明圖。於圖2B所示的第2例中,視窗構圖WL2係含有:識別領域R21、內容領域R22及控制鈕R23。在第2例中,識別領域R21係為被配置在視窗的左上角落的矩形之領域,使用該當領域來表示應用程式的小圖示。識別領域R21,係亦可不是配置在視窗的左上角落而是其他角落。此處也是,識別領域的形狀,係亦可為矩形以外的形狀。
於本實施形態中,視窗構圖係亦可在應用程式的執行中被變更。圖3A及圖3B係用來說明,視窗構圖之變更的說明圖。在圖3A的左方,再次圖示了視窗構圖WL1。另一方面,在圖3A的右方,圖示了視窗構圖WL3。視窗構圖WL3,係僅具有識別領域,使用該當識別領域來表示內容的縮圖。隨應於使用者操作,視窗構圖WL1可變更成視窗構圖WL3,或視窗構圖WL3可變更成視窗構圖WL1。在圖3B的左方,再次圖示了視窗構圖WL2。在圖3B的右方,圖示了視窗構圖WL4。於視窗構圖WL4中,識別領域41係被配置在視窗的右下角落。隨應於使用者操作,視窗構圖WL2可變更成視窗構圖WL4,或視窗構圖WL4可變更成視窗構圖WL2。此外,此處說明的視窗構圖之組合係僅為一例。
如上述,於顯示控制裝置100的視窗架構體系中,顯示器104中並未顯示工作列。取而代之,使用者係藉由觀看各應用程式視窗之識別領域,識別各個應用程式,可管理應用程式視窗。可是,攜帶型或小型的電子機
器,許多情況下不具有豐富的顯示領域。因此,會發生複數應用程式視窗彼此重疊的狀況。在所述之狀況下,視窗被遮蔽的解果,若導致應用程式難以識別,則會對透過應用程式視窗的使用者之活動,產生障礙。於是,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顯示控制裝置100,係依照下節詳細說明的機制,避免對使用者活動造成障礙的事態發生。
顯示控制裝置100係亦可為,例如,PC(Personal Computer)、智慧型手機、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數位相機、內容播放器或遊戲終端等之資訊處理裝置。又,顯示控制裝置100,係亦可為搭載於這些裝置或是遠端控制這些裝置之模組。
[2-1. 硬體構成]
圖4係一實施形態所述之顯示控制裝置100的硬體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參照圖4,顯示控制裝置100係具備:攝像部102、顯示器104、顯示驅動器106、輸入裝置108、聲音輸出裝置109、I/O控制器110、通訊部112、記憶部114、匯流排116及控制部118。
(1)攝像部
攝像部102係為具有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等之攝像元件的相機模組。攝像部102,係拍攝實際空間,生成攝像影像。
(2)顯示器
顯示器104係為,由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或CRT(Cathode Ray Tube)等所構成之具有畫面的顯示模組。顯示器104,係被顯示驅動器106所驅動。
(3)顯示驅動器
顯示驅動器106,係用來驅動顯示器104的驅動器。顯示驅動器106,係驅動顯示器104,令控制部118所生成之輸出影像,被顯示在顯示器104的畫面中。
(4)輸入裝置
輸入裝置108,係被使用來讓使用者操作顯示控制裝置100或對顯示控制裝置100輸入資訊。輸入裝置108,係亦可含有例如,與顯示器104一體化的觸控感測器。又,輸入裝置108,係亦可含有滑鼠或觸控面板等之指標裝置。甚至,輸入裝置108係亦可含有鍵盤、鍵墊、按鈕或轉輪等之其他種類的裝置。
(5)聲音輸出裝置
聲音輸出裝置109,係被使用於讓顯示控制裝置100
輸出聲音。聲音輸出裝置109,典型而言係可含有揚聲器。輸入裝置108及聲音輸出裝置109,係被I/O控制器110所驅動。
(6)I/O控制器
I/O控制器110,係用來控制輸入裝置108及聲音輸出裝置109所需的控制模組。I/O控制器110,係將從輸入裝置108所輸入之訊號,轉換成控制部118可解譯之輸入訊號,將輸入訊號輸出至控制部118。又,I/O控制器110係將控制部118所生成之輸出聲音,藉由聲音輸出裝置109的揚聲器使其再生。
(7)通訊部
通訊部112係用來仲介顯示控制裝置100所致之與其他裝置之間的通訊所需的通訊介面。通訊部112,係支援任意的無線通訊協定或有線通訊協定,與其他裝置之間建立通訊連接。
(8)記憶部
記憶部114,係由半導體記憶體或硬碟等之記憶媒體所構成,將顯示控制裝置100所做之處理所需的程式及資料予以記憶。被記憶部114所記憶的資料,例如,係可含有後述之視窗資料庫(DB)內的資料。此外,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程式及資料之一部分,係亦可不被記憶部114
所記憶,而是從外部的資料源(例如資料伺服器、網路儲存器或外接記憶體等)來取得之。
(9)匯流排
匯流排116,係將攝像部102、顯示驅動器106、I/O控制器110、通訊部112、記憶部114及控制部118予以彼此連接。
(10)控制部
控制部118係相當於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或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等之處理器。控制部118,係藉由執行被記憶部114或其他記憶媒體所記憶的程式,使後述之顯示控制裝置100進行各種動作。
[2-2. 機能構成]
圖5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顯示控制裝置100的邏輯機能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此外,為了簡化說明,與本揭露所述之技術要旨沒有直接關連的機能要素,係在圖中省略。參照圖5,顯示控制裝置100係具備:應用程式部120、視窗DB130、偵測部140及視窗控制部150。
(1)應用程式部
應用程式部120,係執行應用程式。應用程式部120,係可平行地執行複數應用程式。被應用程式部120
所執行的應用程式,可為任意種類的應用程式。例如,網際網路瀏覽器、郵件軟體、SNS客戶端、內容播放器、計算機或遙控器等之各式各樣的應用程式,係可被應用程式部120所執行。
各應用程式,係一旦被應用程式部120所啟動,則生成用來讓使用者識別自己的識別資訊,將所生成之識別資訊,輸出至視窗控制部150。此處的識別資訊係可為,小圖示、應用程式之名稱、被該當應用程式所取用之內容的名稱或縮圖等。又,各應用程式係在執行中生成應用程式影像,將所生成之應用程式影像,輸出至視窗控制部150。如後面所說明,使用這些識別資訊及應用程式影像,藉由視窗控制部150而構成應用程式視窗。
(2)視窗DB
視窗DB130,係記憶著將各應用程式之應用程式視窗之構成加以定義的視窗資料132的資料庫。於本實施形態中,各應用程式視窗係如上述,具有識別領域。視窗未被小圖示化時,各應用程式視窗係也具有內容領域。在各應用程式視窗中還可設置數個控制鈕。
圖6A係用來說明視窗資料132的第1資料例的說明圖。參照圖6A,視窗資料132係具有:「應用程式ID」、「初期位置」、「初期尺寸」、「目前位置」、「目前尺寸」、「構圖ID」及「優先度」這7個資料項目。應用程式ID,係為用來唯一識別各應用程式
所需的識別元。初期位置係表示,各應用程式被啟動之際的畫面內的應用程式視窗之顯示位置(例如,以畫面左上頂點為原點的2維座標系(X,Y)中的視窗左上頂點之座標(XI,YI))。初期尺寸係表示,各應用程式被啟動之際的應用程式視窗之寬度及高度(WI,HI)。目前位置係表示,應用程式之執行中被更新之應用程式視窗的畫面內之顯示位置(XC,YC)。目前尺寸係表示,應用程式之執行中被更新之應用程式視窗的寬度及高度(WC,HC)。構圖ID係為,用來識別對各應用程式之應用程式視窗所適用之視窗構圖所需的識別元。亦可依存於,在各應用程式視窗內的哪裡要配置多大尺寸的識別領域,或識別領域是要顯示哪種類型之識別資訊,來定義各式各樣的構圖ID。優先度係為用來決定,複數應用程式視窗重疊時要將哪一視窗放在前面顯示而被使用的參數。優先度較高的應用程式視窗,係被顯示在優先度較低的應用程式視窗的前面。優先度,作為一例,可為某範圍(例如0~9)內的整數等。
圖6B係用來說明視窗資料132的第2資料例的說明圖。參照圖6B,視窗資料132係具有:「應用程式ID」、「初期位置」、「初期尺寸」、「目前位置」、「目前尺寸」、「IR位置」、「IR尺寸」及「IR類型」這8個資料項目。IR(Identification Region)位置,係應用程式視窗內的識別領域之位置(例如,以應用程式視窗左上頂點為原點的2維座標系(U,V)中的識
別領域之左上頂點之座標(UR,VR))。IR尺寸係表示識別領域的寬度及高度(WR,HR)。IR類型係表示,識別領域中所被顯示之識別資訊的類型(例如,小圖示、應用程式名、內容名或縮圖等)。
視窗資料132係亦可被各應用程式所定義。此時,各應用程式係例如,在自身啟動時,將資料值(ID、位置或尺寸等之值),通知給視窗控制部150。亦可取而代之,視窗資料132係被預先定義,被視窗DB130所記憶。又,視窗資料132係亦可具有針對複數應用程式共通定義的資料項目。此外,此處說明的視窗資料132的資料項目之一部分係亦可省略,或亦可採用追加的資料項目。
(3)偵測部
偵測部140係監視著來自I/O控制器110的輸入訊號,偵測使用者操作。使用者操作係可使用輸入裝置108而以各種形態來進行。偵測部140係一旦測出用來操作應用程式視窗的使用者操作,則將表示所測出之使用者操作之細節(種別、操作位置、操作方向及操作量等)的操作事件,通知給視窗控制部150。使用者操作的種別,係例如,可依存於觸控手勢之種類(敲擊、雙敲、輕拂或拖曳等)或被按下之按鈕的種類等,而被區別。作為一例,識別領域的拖曳係可被解譯成視窗的移動,視窗邊緣的拖曳係可被解譯成視窗大小的變更、識別領域的雙敲係可被解
譯成往最前面移動的指示。另一方面,偵測部140係一旦偵測到其他使用者操作,則可將操作事件通知給應用程式部120。
(4)視窗控制部
視窗控制部150係依照視窗DB130所記憶的視窗資料132,生成與各個應用程式建立關連的應用程式視窗,將所構成之應用程式視窗,顯示在畫面。典型而言,視窗控制部150係構成,含有顯示識別資訊之識別領域和顯示應用程式影像之內容領域的應用程式視窗。視窗控制部150係亦可將用來特定應用程式視窗內之識別領域之配置的資料(例如,圖6A中所例示的構圖ID、或圖6B中所例示的IR位置及IR尺寸),從各應用程式加以取得。若依據所述構成,則可提高每一應用程式的視窗設計的自由度。亦可取而代之,應用程式視窗內的識別領域之配置,係在視窗DB130內跨越複數應用程式而被預先共通定義。若依據所述構成,則每一應用程式的視窗設計可變得更為簡單,可抑制應用程式的開發成本。
若有複數應用程式被應用程式部120所執行時,視窗控制部150係令複數應用程式視窗,顯示在畫面中。複數應用程式視窗被顯示之際,視窗控制部150係可將對每一視窗所賦予之優先度較高的應用程式視窗,配置在(縱深方向)的較前面。然後,視窗控制部150係隨應於被偵測部140所測出之使用者操作,來控制各應用程式
視窗之顯示。例如,於本實施形態中,視窗控制部150係判定,是否因為第1應用程式所關連到之第1應用程式視窗之至少一部分被第2應用程式視窗所遮蔽,而結果導致前記第1應用程式難以識別。然後,視窗控制部150係在判定為第1應用程式是難以識別時,控制各應用程式視窗之顯示,使得用來識別第1應用程式的識別資訊,變成對使用者而言是可目視確認。
視窗控制部150,典型而言,係任一應用程式視窗之位置、大小或縱深方向之序列每次發生變化時,就判定應用程式的識別可能性。例如,視窗控制部150係可基於第1應用程式視窗的識別領域與第2應用程式視窗之間的位置關係,來判定第1應用程式的識別可能性。於第1手法中,視窗控制部150係亦可為,在第1應用程式視窗的識別領域內之基準點被第2應用程式視窗所遮蔽時,判定為第1應用程式是難以識別。亦可取而代之,於第2手法中,視窗控制部150係在第1應用程式視窗的識別領域的所定比率是被第2應用程式視窗所遮蔽時,判定為第1應用程式是難以識別。
圖7A係用來說明用來判定應用程式之識別可能性所需之第1手法的說明圖。參照圖7A,圖示了2個應用程式視窗W3及W4。應用程式視窗W3,係與音樂再生用應用程式建立關連的視窗。應用程式視窗W4,係與影像再生用應用程式建立關連的視窗。應用程式視窗W3的識別領域R3,係表示音樂再生用應用程式的小圖示。
點P3係為位於識別領域R3中心的基準點。應用程式視窗W4,係位於應用程式視窗W3的前面。於圖7A的左方,應用程式視窗W3及W4係彼此重疊,但應用程式視窗W3的識別領域R3,係未被應用程式視窗W4所遮蔽。其後,隨應於使用者操作,應用程式視窗W3係往上方移動。於圖7A的中央,應用程式視窗W4係重疊到應用程式視窗W3的識別領域R3,但識別領域R3的基準點P3係未被應用程式視窗W4所遮蔽。然後,使用者操作係持續,一旦到達圖7A的右方之狀態,則應用程式視窗W4係會遮蔽應用程式視窗W3的識別領域R3的基準點P3。視窗控制部150,係可於此種狀態下,判定為應用程式視窗W3所關連之應用程式,對使用者而言是難以識別。若依據第1手法,則只需要檢查基準點是否在包含在矩形之視窗內就可判定,因此可容易實作識別可能性之判定。此外,基準點係亦可不是識別領域的中心,而是識別領域之任一頂點或是任一邊上的點,或是位於其他場所。又,基準點的位置亦可由視窗資料132來定義。又,亦可在1個識別領域中存在有複數基準點。
圖7B係用來說明用來判定應用程式之識別可能性所需之第2手法的說明圖。參照圖7B,再次圖示了2個應用程式視窗W3及W4。應用程式視窗W4,係位於應用程式視窗W3的前面。於圖7B的左方,應用程式視窗W3及W4係彼此重疊,但應用程式視窗W3的識別領域R3,係未被應用程式視窗W4所遮蔽。其後,隨應於使用
者操作,應用程式視窗W3係往右上方放大。於圖7B的中央,應用程式視窗W4係重疊到應用程式視窗W3的識別領域R3。可是,識別領域R3的總面積當中被遮蔽之部分的面積之比率(以下稱作遮蔽率),係小於所定之閾值Th1(例如Th1=0.5)。然後,使用者操作係持續,一旦到達圖7B的右方之狀態,則應用程式視窗W4係會遮蔽應用程式視窗W3的識別領域R3的較大面積。識別領域R3的遮蔽率HR,係大於閾值Th1。視窗控制部150,係可於此種狀態下,判定為應用程式視窗W3所關連之應用程式,對使用者而言是難以識別。若依據第2手法,則可不必定義基準點,就能判定應用程式的識別可能性。此外,上記閾值Th1,係可對每一應用程式做定義,或可跨越複數應用程式而被共通定義。又,亦可隨著識別資訊之類型而使用不同的閾值。
視窗控制部150,係基於此種識別可能性的判定結果,來調整各應用程式視窗的顯示。被視窗控制部150所調整的各應用程式視窗的顯示屬性,係含有顯示位置、視窗大小、小圖示化狀態、視窗構圖及透明度之其中至少1者。在下節中,針對視窗控制部150所致之控制的數種情境,具體而言說明。
[2-3. 視窗控制之情境]
(1)第1情境
於第1情境中,視窗控制部150係在第1應用程式難
以識別時,則令第1應用程式視窗移動,以使得第1應用程式視窗的識別領域對使用者而言是可目視確認。視窗控制部150係隨應於遮蔽第1應用程式視窗之識別領域的第2應用程式視窗的操作方向,來決定第1應用程式視窗的移動方向。第1應用程式視窗的移動量也可隨應於第2應用程式視窗的操作量而被決定。
圖8係用來說明視窗控制之第1情境的說明圖。參照圖8的左方,在顯示器104中顯示了2個應用程式視窗W3及W4。應用程式視窗W4,係位於應用程式視窗W3的前面。於第1情境中,使用者係拖曳應用程式視窗W4而往上方移動。視窗控制部150係若判定為,因為應用程式視窗W4的移動結果而導致與應用程式視窗W3建立關連之應用程式變成難以識別,則不僅令應用程式視窗W4而還會令應用程式視窗W3也往上方移動(圖8右的箭頭A1)。藉此,應用程式視窗W3的識別領域R3,就會維持成對使用者而言可目視確認之狀態。
(2)第2情境
於第2情境中也是,視窗控制部150係在第1應用程式難以識別時,則令第1應用程式視窗移動,以使得第1應用程式視窗的識別領域對使用者而言是可目視確認。視窗控制部150係隨應於遮蔽第1應用程式視窗之識別領域的第2應用程式視窗的操作方向,來決定第1應用程式視窗的移動方向。
圖9係用來說明視窗控制之第2情境的說明圖。參照圖9的左方,在顯示器104中顯示了2個應用程式視窗W4及W5。應用程式視窗W5,係位於應用程式視窗W4的前面。於第2情境中,使用者係拖曳應用程式視窗W5而往下方移動。視窗控制部150係若判定為,因為應用程式視窗W5的移動結果而導致與應用程式視窗W4建立關連之應用程式變成難以識別,則令應用程式視窗W4往下方移動。但是,在第2情境中,相對於應用程式視窗W5的移動量是相當於操作量(圖9右的箭頭A2),應用程式視窗W4係使該識別領域R4留在畫面上同時使內容領域往畫面外遠離地移動(圖9右的箭頭A3)。藉此,可一面將應用程式視窗W4的識別領域R4維持成可目視確認之狀態,一面使得使用者正在注意的應用程式視窗W5之附近會造成礙眼的視窗遠離開來。
(3)第3情境
於第3情境中,視窗控制部150係在第1應用程式難以識別時,則變更第1應用程式視窗的尺寸,以使得第1應用程式視窗的識別領域對使用者而言是可目視確認。視窗控制部150係隨應於遮蔽第1應用程式視窗之識別領域的第2應用程式視窗的操作方向,來決定第1應用程式視窗的尺寸變更之方向。第1應用程式視窗的尺寸變更量也可隨應於第2應用程式視窗的操作量而被決定。
圖10係用來說明視窗控制之第3情境的說明
圖。參照圖10的左方,在顯示器104中顯示了2個應用程式視窗W3及W4。應用程式視窗W4,係位於應用程式視窗W3的前面。於第3情境中,使用者係拖曳應用程式視窗W4而往上方移動。視窗控制部150係若判定為,因為應用程式視窗W4的移動結果而導致與應用程式視窗W3建立關連之應用程式變成難以識別,則令應用程式視窗W3的高度往上方伸長(圖10右的箭頭A4)。藉此,應用程式視窗W3的識別領域R3,就會維持成對使用者而言可目視確認之狀態。
(4)第4情境
於第4情境中也是,視窗控制部150係在第1應用程式難以識別時,則變更第1應用程式視窗的尺寸,以使得第1應用程式視窗的識別領域對使用者而言是可目視確認。視窗控制部150係隨應於遮蔽第1應用程式視窗之識別領域的第2應用程式視窗的操作方向,來決定第1應用程式視窗的尺寸變更之方向。第1應用程式視窗的尺寸變更量也可隨應於第2應用程式視窗的操作量而被決定。
圖11係用來說明視窗控制之第4情境的說明圖。參照圖11的左方,在顯示器104中顯示了2個應用程式視窗W4及W5。應用程式視窗W5,係位於應用程式視窗W4的前面。於第4情境中,使用者係拖曳應用程式視窗W5而往下方移動。視窗控制部150係若判定為,因為應用程式視窗W5的移動結果而導致與應用程式視窗
W4建立關連之應用程式變成難以識別,則令應用程式視窗W4的高度及寬度往左下方縮短(圖11右的箭頭A5)。藉此,應用程式視窗W4的識別領域R4,就會維持成對使用者而言可目視確認之狀態。
(5)第5情境
於第5情境中,視窗控制部150係在第1應用程式難以識別時,則將第1應用程式視窗予以小圖示化,在不會被第2應用程式視窗擋到之位置上,顯示第1應用程式視窗的小圖示。該當小圖示,係作為識別第1應用程式之識別資訊的角色。小圖示化,係亦可是為視窗構圖變更之一種。
圖12係用來說明視窗控制之第5情境的說明圖。參照圖12的左方,在顯示器104中顯示了2個應用程式視窗W3及W4。應用程式視窗W4,係位於應用程式視窗W3的前面。於第5情境中,使用者係拖曳應用程式視窗W4而往上方移動。視窗控制部150係若判定為,因為應用程式視窗W4的移動結果而導致與應用程式視窗W3建立關連之應用程式變成難以識別,則將應用程式視窗W3予以小圖示化(圖12右的箭頭A6)。藉此,應用程式視窗W3的識別領域R3(此處係為小圖示),就會維持成對使用者而言可目視確認之狀態。
(6)第6情境
於第6情境中,視窗控制部150係在第1應用程式難以識別時,則變更第1應用程式視窗的構圖,以使得第1應用程式視窗的識別領域會移動至不會被第2應用程式視窗擋到之位置上。
圖13係用來說明視窗控制之第6情境的說明圖。參照圖13的左方,在顯示器104中顯示了2個應用程式視窗W3及W4。應用程式視窗W4,係位於應用程式視窗W3的前面。應用程式視窗W3的識別領域R3a,係被配置在視窗的左上角落。於第6情境中,使用者係拖曳應用程式視窗W4而往上方移動。視窗控制部150係若判定為,因為應用程式視窗W4的移動結果而導致與應用程式視窗W3建立關連之應用程式變成難以識別,則變更應用程式視窗W3的視窗構圖,將左上角落之識別領域R3a,置換成右下角落之識別領域R3b(圖13右的箭頭A7)。藉此,應用程式視窗W3的識別領域R3b,在使用者操作之後會變成可目視確認。
(7)第7情境
於第7情境中,視窗控制部150係在第1應用程式難以識別時,則變更第1應用程式視窗的構圖,以使得第1應用程式視窗的識別領域會移動至不會被第2應用程式視窗擋到之位置上。又,視窗控制部150係令與相當於構圖變更之處理之前的識別領域中所被顯示的第1識別資訊不同的第2識別資訊,被顯示在該當處理之後的識別領域
中。
圖14係用來說明視窗控制之第7情境的說明圖。參照圖14的左方,在顯示器104中顯示了2個應用程式視窗W4及W5。應用程式視窗W5,係位於應用程式視窗W4的前面。應用程式視窗W4的識別領域R4a,係被沿著視窗的上邊而配置。於第7情境中,使用者係拖曳應用程式視窗W5的邊緣而放大應用程式視窗W5的尺寸(圖14右的箭頭A8)。視窗控制部150係若判定為,因為放大的結果而導致與應用程式視窗W4建立關連之應用程式變成難以識別,則變更應用程式視窗W4的視窗構圖,將識別領域R4a,置換成左下角落的識別領域R4b(圖14右的箭頭A9)。又,視窗控制部150,係由於構圖變更之際,識別領域的形狀會改變,因此也令被識別領域所表示的識別資訊改變。在圖14的例子中,位於識別領域R4a中的內容之名稱(檔名)的識別資訊,在構圖變更後會在識別領域R4b中變化成內容的縮圖。藉此,即使在使用者操作後,使用者仍可容易識別應用程式視窗W4是哪個應用程式所需的視窗。
此外,視窗控制部150係不限於構圖變更,亦可在視窗的移動、尺寸變更或小圖示化的前後,改變識別資訊。又,視窗控制部150係亦可不是識別領域之形狀而是尺寸有變化時,也隨著該尺寸之變化來改變識別資訊。
(8)第8情境
於第8情境中也是,視窗控制部150係在第1應用程式難以識別時,則變更第1應用程式視窗的構圖,以使得第1應用程式視窗的識別領域會移動至不會被第2應用程式視窗擋到之位置上。
圖15係用來說明視窗控制之第8情境的說明圖。參照圖15的左方,在顯示器104中顯示了2個應用程式視窗W4及W5。應用程式視窗W4,係位於應用程式視窗W5的前面。應用程式視窗W5的識別領域R5a,係被沿著視窗的上邊而配置。於第8情境中,使用者係拖曳應用程式視窗W4而往上方移動(圖15右的箭頭A10)。視窗控制部150係若判定為,因為移動的結果而導致與應用程式視窗W5建立關連之應用程式變成難以識別,則變更應用程式視窗W5的視窗構圖,將識別領域R5a予以消去,將新的識別領域R5b顯示在應用程式視窗W5的下方(圖15右的箭頭A11)。新的識別領域R5b,係以氣球形式來表示內容的縮圖。藉此,即使在使用者操作後,使用者仍可容易識別應用程式視窗W5是哪個應用程式所需的視窗。
(9)第9情境
於第9情境中,視窗控制部150係在第1應用程式難以識別時,則令重疊至第1應用程式視窗之識別領域的第2應用程式視窗的至少一部分變透明。
圖16係用來說明視窗控制之第9情境的說明圖。參照圖16的左方,在顯示器104中顯示了2個應用程式視窗W3及W4。應用程式視窗W4,係位於應用程式視窗W3的前面。於第9情境中,使用者係拖曳應用程式視窗W4而往上方移動。視窗控制部150係若判定為,因為應用程式視窗W4的移動結果而導致與應用程式視窗W3建立關連之應用程式變成難以識別,則令應用程式視窗W3之識別領域R3上所重疊之應用程式視窗W4的一部分變成透明(圖16右)。藉此,應用程式視窗W3的識別領域R3,就會維持成對使用者而言可目視確認之狀態。此外,視窗控制部150係亦可在應用程式視窗W4的被使用者所操作之操作位置的周邊,為了不阻礙使用者操作,而不使應用程式視窗W4變透明。
(10)第10情境
於第10情境中,視窗控制部150係限制第2應用程式視窗之操作,使得第2應用程式視窗不會被配置在使第1應用程式變成難以識別之位置上。
圖17係用來說明視窗控制之第10情境的說明圖。參照圖17的左方,在顯示器104中顯示了2個應用程式視窗W4及W5。應用程式視窗W4的識別領域R4,係被沿著視窗的上邊而配置。於第10情境中,使用者係拖曳應用程式視窗W5而往下方移動(圖17右的箭頭A12)。視窗控制部150係判定為,一旦隨應於使用者
操作的操作量而移動應用程式視窗W5則會導致應用程式視窗W4所關連之應用程式變成難以識別,而限制應用程式視窗W5之移動(圖17右的線條L1)。藉此,應用程式視窗W4的識別領域R4,就會維持成對使用者而言可目視確認之狀態。
(11)第11情境
目前為止主要例示了,被使用者操作的應用程式視窗擋到其他應用程式視窗的案例。然而,本揭露所述之技術,係對於被使用者操作的應用程式視窗跑到其他應用程式視窗之背面而被擋住之案例,也可同等地適用。哪個視窗會被哪個視窗遮蔽,是可依存於對各應用程式視窗所賦予之優先度。優先度係例如,可依照所被操作之順序而被賦予(越後面被操作之視窗則優先度越高等等),或可依照每一應用程式的使用頻率或是系統設定等其他條件來賦予。
於第11情境中,視窗控制部150係在對配置在第2應用程式視窗之背面的第1應用程式視窗的所定使用者操作被偵測部140所測出時,則無論測出前的優先度為何,都會在第2應用程式視窗的前面,配置第1應用程式視窗。
圖18係用來說明視窗控制之第11情境的說明圖。參照圖18的左方,在顯示器104中顯示了2個應用程式視窗W3及W4。應用程式視窗W4的優先度係比
應用程式視窗W3的優先度還高,應用程式視窗W4係位於應用程式視窗W3的前面。應用程式視窗W3的識別領域R3a,係被配置在視窗的左上角落。於第11情境中,使用者係拖曳應用程式視窗W3而往下方移動(圖18中央的箭頭A13)。此處假設,藉由所述之操作,優先度並沒有變更。視窗控制部150係若判定為,因為應用程式視窗W3的移動結果而導致與應用程式視窗W3建立關連之應用程式變成難以識別,則變更應用程式視窗W3的視窗構圖,將左上角落之識別領域R3a,置換成右下角落之識別領域R3b。其後,使用者係例如,雙擊應用程式視窗W3(圖18右的符號T1)。如此一來,視窗控制部150係將應用程式視窗W3的優先度更新成比應用程式視窗W4的優先度還高的值,使應用程式視窗W3跑到應用程式視窗W4的前面。視窗控制部150係若判定為,因為應用程式視窗W3跑到前面的結果而導致與應用程式視窗W4建立關連之應用程式變成難以識別,則變更應用程式視窗W4的視窗構圖,將應用程式視窗W4的識別領域R4a,置換成氣球形式的識別領域R4c。透過如此一連串之操作,應用程式視窗W3及W4的識別領域,就會維持成對使用者而言可目視確認之狀態。
於本節中所說明的各式各樣的情境下,視窗控制部150係亦可並非使應用程式視窗的顯示屬性做唐突地改變,而是使顯示屬性做圓滑(連續)性變化的動畫顯示。藉此,可防止使用者搞不清楚變化前後的應用程式視
窗(或識別領域)之對應。
圖19係本實施形態中被顯示控制裝置100所執行之處理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此外,假設在流程圖的開始時點上,已經藉由應用程式部120而執行了複數應用程式。
參照圖19,首先,偵測部140係持續監視使用者操作(步驟S110)。然後,一旦以應用程式視窗為對象的使用者操作被偵測部140所測出,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20(步驟S115)。
視窗控制部150係隨應於被偵測部140所測出之使用者操作,而將操作對象之應用程式視窗的目前位置、目前尺寸及優先度之其中至少1者,予以更新(步驟S120)。接著,視窗控制部150係在應顯示的複數應用程式視窗當中判定是否有識別領域被遮蔽的應用程式視窗存在(步驟S125)。視窗控制部150係若有識別領域被遮蔽之應用程式視窗存在,則調整應用程式視窗的顯示屬性以使得識別資訊變成可目視確認(步驟S130)。此處的顯示屬性之調整係可例如,依照上述的第1情境至第11情境的1或複數種態樣來進行。
然後,視窗控制部150係依照步驟S120中被更新或步驟S130中被調整之顯示屬性,將複數應用程式視窗之每一者予以構成,令這些應用程式視窗被顯示在畫面(步驟S135)。其後,處理係返回步驟S110。
到這裡為止,使用了圖1~圖19,詳細說明了本揭露所涉及之技術的實施形態。若依據上述實施形態,則在複數應用程式視窗在畫面上重疊的狀況下,為了使任一應用程式對使用者而言不會變成難以識別,各應用程式的識別資訊都被維持在可目視確認之狀態。因此,即使工作列不被顯示的情況下,仍可讓使用者適切掌握複數應用程式視窗。
又,若依據上述實施形態,則不是根據應用程式視窗的全體而是根據識別領域與其他應用程式視窗之間的位置關係,來判定應用程式的識別可能性。因此,例如,應用程式視窗的內容領域可容許被其他應用程式視窗所遮蔽。因此,可有效率地靈活運用攜帶型或小型的電子機器的有限之顯示領域,可適切地顯示使用者正在注目之應用程式視窗的全體和其他應用程式所需的識別領域。
又,若依據某情境則被遮蔽側的應用程式視窗被移動或尺寸變更之際,其移動或尺寸變更之方向,係可隨著使用者所致之操作方向而決定。此情況下,由於使用者操作與視窗之運動之間存在有關連性,因此可以避免因為應該不是操作對象之應用程式視窗的顯示發生變化而導致對使用者造成困惑。
又,若依據別的情境,則藉由視窗構圖的變更或透明,被遮蔽側的應用程式的識別資訊會被維持在可
目視確認之狀態。此時,非操作對象之應用程式視窗係沒有移動,因此可對使用者提供較為自然的使用者介面。
此外,本說明書中所說明之裝置所致之一連串處理,典型而言,係使用軟體來實現。構成實現一連串處理之軟體的程式,係例如預先被儲存在,設置於裝置內部或外部的記憶媒體中。然後,各程式係例如,在執行時被讀取至RAM(Random Access Memory)中,被CPU等處理器所執行。
以上雖然一面參照添附圖面一面詳細說明了本揭露的理想實施形態,但本揭露之技術範圍並非限定於所述例子。只要是本揭露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然可於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記載之技術思想的範疇內,想到各種變更例或修正例,而這些當然也都屬於本揭露的技術範圍。
此外,如以下的構成也是屬於本揭露的技術範圍。
(1)一種顯示控制裝置,其特徵為,具備:偵測部,係用以偵測使用者操作;和視窗控制部,係令複數應用程式視窗被顯示在畫面,隨應於被前記偵測部所測出的前記使用者操作,來控制各應用程式視窗之顯示;前記視窗控制部,係第1應用程式所關連到之第1應用程式視窗之至少一部分是被第2應用程式視窗所遮蔽而
結果導致前記第1應用程式難以識別的情況下,則控制前記第1應用程式視窗之顯示,使得用來識別前記第1應用程式的識別資訊,對使用者而言是可目視確認。
(2)如前記(1)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視窗控制部,係基於表示前記識別資訊的識別領域與前記第2應用程式視窗之間的位置關係,來判定前記第1應用程式的識別可能性。
(3)如前記(2)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視窗控制部,係若前記識別領域內的基準點是被前記第2應用程式視窗所遮蔽時,則判定為前記第1應用程式是難以識別。
(4)如前記(2)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視窗控制部,係若前記識別領域之所定比率是被前記第2應用程式視窗所遮蔽時,則判定為前記第1應用程式是難以識別。
(5)如前記(2)~(4)之任1項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視窗控制部,係若前記第1應用程式是難以識別時,則令前記第1應用程式視窗移動,或變更前記第1應用程式視窗的尺寸,以使得前記識別領域對前記使用者而言是可目視確認。
(6)如前記(5)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視窗控制部,係隨應於前記第2應用程式視窗的操作方向,來決定前記第1應用程式視窗的移動或尺寸變更之方向。
(7)如前記(2)~(4)之任1項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視窗控制部,係若前記第1應用程式是難以識別時,則將前記第1應用程式視窗予以小圖示化。
(8)如前記(2)~(4)之任1項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視窗控制部,係若前記第1應用程式是難以識別時,則變更前記第1應用程式視窗的構圖,以使得前記識別領域移動至不會被前記第2應用程式視窗所遮蔽之位置。
(9)如前記(2)~(4)之任1項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視窗控制部,係若前記第1應用程式是難以識別時,則使重疊至前記識別領域上的前記第2應用程式視窗的至少一部分變成透明。
(10)如前記(2)~(4)之任1項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視窗控制部,係限制前記第2應用程式視窗之操作,以使得前記第2應用程式視窗不會被配置在,使前記第1應用程式變成難以識別之位置上。
(11)如前記(5)~(8)之任1項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視窗控制部,係令與相當於移動、尺寸變更、小圖示化或構圖變更之處理之前的前記識別領域中所被顯示的第1識別資訊不同的第2識別資訊,被顯示在前記處理之後的前記識別領域中。
(12)如前記(11)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第2識別資訊,係含有前記第1應用程式的小圖示、
應用程式名、內容名及縮圖之其中至少1者。
(13)如前記(12)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視窗控制部,係隨應於前記處理之後的前記識別領域的形狀或尺寸,來決定前記第2識別資訊。
(14)如前記(1)~(13)之任1項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視窗控制部,係若前記第1應用程式視窗所被賦予之第1優先度是比前記第2應用程式視窗所被賦予之第2優先度還低時,則在前記第2應用程式視窗的背面,配置前記第1應用程式視窗。
(15)如前記(14)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視窗控制部,係若對前記第1應用程式視窗的所定之使用者操作被前記偵測部所測出時,則在前記第2應用程式視窗的前面,配置前記第1應用程式視窗。
(16)如前記(2)~(13)之任1項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視窗控制部,係從各應用程式,取得將該當應用程式所關連到的應用程式視窗內的前記識別領域之配置加以特定之資料。
(17)如前記(2)~(13)之任1項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應用程式視窗內的前記識別領域之位置,係跨越複數應用程式而被共通地定義。
(18)一種顯示控制方法,係用來在令複數應用程式視窗被顯示在畫面的顯示控制裝置中,隨應於使用者操作來控制各應用程式視窗之顯示所需的顯示控制方法,其係含有:
判定第1應用程式所關連到之第1應用程式視窗之至少一部分是否被第2應用程式視窗所遮蔽而結果導致前記第1應用程式難以識別之步驟;若判定前記第1應用程式是難以識別時,則控制前記第1應用程式視窗之顯示,使得用來識別前記第1應用程式的識別資訊,對使用者而言是可目視確認之步驟。
(19)一種程式,使令複數應用程式視窗被顯示在畫面之顯示控制裝置的電腦,發揮機能而成為:偵測部,係用以偵測使用者操作;和視窗控制部,係隨應於被前記偵測部所測出的前記使用者操作,來控制各應用程式視窗之顯示;前記視窗控制部,係第1應用程式所關連到之第1應用程式視窗之至少一部分是被第2應用程式視窗所遮蔽而結果導致前記第1應用程式難以識別的情況下,則控制前記第1應用程式視窗之顯示,使得用來識別前記第1應用程式的識別資訊,對使用者而言是可目視確認。
100‧‧‧顯示控制裝置
106‧‧‧顯示驅動器
110‧‧‧I/O控制器
120‧‧‧應用程式部
130‧‧‧視窗資料庫
140‧‧‧偵測部
150‧‧‧視窗控制部
Claims (19)
- 一種顯示控制裝置,其特徵為,具備:偵測部,係用以偵測使用者操作;和視窗控制部,係令複數應用程式視窗被顯示在畫面,隨應於被前記偵測部所測出的前記使用者操作,來控制各應用程式視窗之顯示,前記視窗控制部,係第1應用程式所關連到之第1應用程式視窗之至少一部分是被第2應用程式視窗所遮蔽而結果導致前記第1應用程式難以識別的情況下,則控制前記第1應用程式視窗之顯示,使得用來識別前記第1應用程式的識別資訊,對使用者而言是可目視確認。
-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視窗控制部,係基於表示前記識別資訊的識別領域與前記第2應用程式視窗之間的位置關係,來判定前記第1應用程式的識別可能性。
-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視窗控制部,係若前記識別領域內的基準點是被前記第2應用程式視窗所遮蔽時,則判定為前記第1應用程式是難以識別。
-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視窗控制部,係若前記識別領域之所定比率是被前記第2應用程式視窗所遮蔽時,則判定為前記第1應用程式是難以識別。
-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視窗控制部,係若前記第1應用程式是難以識別時,則令前記第1應用程式視窗移動,或變更前記第1應用程式視窗的尺寸,以使得前記識別領域對前記使用者而言是可目視確認。
- 如請求項5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視窗控制部,係隨應於前記第2應用程式視窗的操作方向,來決定前記第1應用程式視窗的移動或尺寸變更之方向。
-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視窗控制部,係若前記第1應用程式是難以識別時,則將前記第1應用程式視窗予以小圖示化。
-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視窗控制部,係若前記第1應用程式是難以識別時,則變更前記第1應用程式視窗的構圖,以使得前記識別領域移動至不會被前記第2應用程式視窗所遮蔽之位置。
-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視窗控制部,係若前記第1應用程式是難以識別時,則使重疊至前記識別領域上的前記第2應用程式視窗的至少一部分變成透明。
-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視窗控制部,係限制前記第2應用程式視窗之操作,以使得前記第2應用程式視窗不會被配置在,使前記第1應用程式變成難以識別之位置上。
- 如請求項5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視窗控制部,係令與相當於移動、尺寸變更、小圖示化或構圖變更之處理之前的前記識別領域中所被顯示的第1識別資訊不同的第2識別資訊,被顯示在前記處理之後的前記識別領域中。
- 如請求項11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第2識別資訊,係含有前記第1應用程式的小圖示、應用程式名、內容名及縮圖之其中至少1者。
- 如請求項12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視窗控制部,係隨應於前記處理之後的前記識別領域的形狀或尺寸,來決定前記第2識別資訊。
-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視窗控制部,係若前記第1應用程式視窗所被賦予之第1優先度是比前記第2應用程式視窗所被賦予之第2優先度還低時,則在前記第2應用程式視窗的背面,配置前記第1應用程式視窗。
- 如請求項14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視窗控制部,係若前記第1應用程式視窗的所定之使用者操作被前記偵測部所測出時,則在前記第2應用程式視窗的前面,配置前記第1應用程式視窗。
-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視窗控制部,係從各應用程式,取得將該當應用程式所關連到的應用程式視窗內的前記識別領域之配置加以特定之資料。
-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應用程式視窗內的前記識別領域之位置,係跨越複數應用程式而被共通地定義。
- 一種顯示控制方法,係用來在令複數應用程式視窗被顯示在畫面的顯示控制裝置中,隨應於使用者操作來控制各應用程式視窗之顯示所需的顯示控制方法,其係含有:判定第1應用程式所關連到之第1應用程式視窗之至少一部分是否被第2應用程式視窗所遮蔽而結果導致前記第1應用程式難以識別之步驟;若判定前記第1應用程式是難以識別時,則控制前記第1應用程式視窗之顯示,使得用來識別前記第1應用程式的識別資訊,對使用者而言是可目視確認之步驟。
- 一種程式,使令複數應用程式視窗被顯示在畫面之顯示控制裝置的電腦,發揮機能而成為:偵測部,係用以偵測使用者操作;和視窗控制部,係隨應於被前記偵測部所測出的前記使用者操作,來控制各應用程式視窗之顯示,前記視窗控制部,係第1應用程式所關連到之第1應用程式視窗之至少一部分是被第2應用程式視窗所遮蔽而結果導致前記第1應用程式難以識別的情況下,則控制前記第1應用程式視窗之顯示,使得用來識別前記第1應用程式的識別資訊,對使用者而言是可目視確認。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226788 | 2012-10-12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421346A true TW201421346A (zh) | 2014-06-01 |
Family
ID=50453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135676A TW201421346A (zh) | 2012-10-12 | 2013-10-02 | 顯示控制裝置、顯示控制方法及程式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509537B2 (zh) |
EP (1) | EP2908232B1 (zh) |
JP (1) | JP6264293B2 (zh) |
CN (1) | CN103729156B (zh) |
TW (1) | TW201421346A (zh) |
WO (1) | WO201405781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D758387S1 (en) * | 2014-05-05 | 2016-06-07 |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mpany Limited | Portion of a display screen with animate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
US20160378967A1 (en) * | 2014-06-25 | 2016-12-29 | Chian Chiu Li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ccessing Application Program |
US20160139785A1 (en) * | 2014-11-16 | 2016-05-19 | Cisco Technology, Inc. | Multi-modal communications |
JP6754968B2 (ja) * | 2015-01-16 | 2020-09-16 | 太郎 金子 | 動画再生方法、動画再生装置及び動画再生プログラムを記憶した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憶媒体 |
CN106484382B (zh) * | 2015-08-31 | 2019-06-21 |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一种弹框显示的方法和设备 |
JP6977710B2 (ja) * | 2016-03-24 | 2021-12-08 |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WO2017221409A1 (ja) * | 2016-06-24 | 2019-02-21 | ヤマハ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スマートフォン、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情報処理方法 |
JP6374456B2 (ja) * | 2016-09-02 | 2018-08-15 |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及び数値制御装置 |
JP6809267B2 (ja) * | 2017-02-10 | 2021-01-06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
CN107071331B (zh) * | 2017-03-08 | 2019-05-24 | 西安万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图像显示方法、装置和系统、存储介质及处理器 |
CN109002292B (zh) * | 2018-06-11 | 2022-02-11 | 广州环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网页弹出层的弹框实现方法及系统 |
CN109151547B (zh) * | 2018-08-30 | 2021-07-23 | 广州虎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轮播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
JP6802229B2 (ja) * | 2018-09-25 | 2020-12-16 |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 射出成形機の表示装置及び表示システム |
JP7244242B2 (ja) * | 2018-09-26 | 2023-03-22 | シュナイダーエレクトリック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操作入力制御装置 |
JP7267561B2 (ja) | 2019-04-26 | 2023-05-02 | ニデックアドバンスドモータ株式会社 |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制御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7466123B2 (ja) | 2019-06-19 | 2024-04-12 | グリー株式会社 | 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サーバ装置、端末装置、プログラム生成方法、及び方法 |
CN111176506A (zh) * | 2019-12-25 | 2020-05-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屏幕显示方法及电子设备 |
CN114253433B (zh) | 2020-09-24 | 2024-09-24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一种动态元素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4253434A (zh) * | 2020-09-25 | 2022-03-29 | 武汉斗鱼鱼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系统交互界面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CN113835577A (zh) * | 2021-09-24 | 2021-12-24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显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WO2024042708A1 (ja) * | 2022-08-26 | 2024-02-29 | 楽天モバイル株式会社 | 画面に表示される特定の要素の隠蔽を防ぐ動画表示 |
WO2024158207A1 (ko) * | 2023-01-26 | 2024-08-02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윈도우의 상태를 전환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그의 동작 방법 |
WO2024172402A1 (ko) * | 2023-02-17 | 2024-08-22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적어도 하나의 아이콘의 크기 변경에 따라 화면의 구성을 변경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27349B2 (ja) * | 1985-07-01 | 1995-03-29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マルチウインドウの表示制御方式 |
US5179655A (en) | 1986-06-05 | 1993-01-12 | Yasuhiro Noguchi | Multiwindow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ork station having multiwindow function |
US5140678A (en) * | 1990-05-04 | 1992-08-18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Computer user interface with window title bar icons |
US5305435A (en) * | 1990-07-17 | 1994-04-19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Computer windows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for simulating off-screen document storage and retrieval |
JPH05324239A (ja) * | 1992-05-21 | 1993-12-07 | Fuji Xerox Co Ltd | マルチウィンドウ表示制御装置 |
JPH06266525A (ja) * | 1993-03-16 | 1994-09-22 | Fuji Electric Co Ltd | マルチウィンドウ画面制御方法 |
JPH0773003A (ja) * | 1993-09-06 | 1995-03-1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ウインドウタイトル表示制御装置及びウインドウタイトル表示制御方法 |
JPH07248891A (ja) * | 1994-03-10 | 1995-09-26 | Fuji Facom Corp | マルチウィンドウ画面の制御方法 |
EP0717344B1 (en) | 1994-12-13 | 2001-10-31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Taskbar with start menu |
JP3970949B2 (ja) * | 1995-11-28 | 2007-09-05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付き情報処理装置 |
JP2000207090A (ja) * | 1999-01-11 | 2000-07-28 | Toshiba Corp | 表示制御装置と表示制御方法 |
US7146573B2 (en) * | 2002-01-28 | 2006-12-05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Automatic window representation adjustment |
US9298474B2 (en) * | 2004-10-06 | 2016-03-29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a floating window |
US20060253791A1 (en) * | 2005-05-03 | 2006-11-09 | Kuiken David P | Simplified interactive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for sorting through a stack of overlapping windows on a display in order along the Z (depth) axis |
JP4883791B2 (ja) * | 2007-04-04 | 2012-02-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表示方法 |
JP2009031862A (ja) * | 2007-07-24 | 2009-02-12 | Ntt Docomo Inc |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4361945B2 (ja) * | 2007-07-24 | 2009-11-11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
2013
- 2013-09-26 EP EP13844730.5A patent/EP2908232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3-09-26 WO PCT/JP2013/076035 patent/WO201405781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9-26 US US14/427,381 patent/US1050953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09-26 JP JP2014540801A patent/JP626429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09-30 CN CN201310462161.8A patent/CN10372915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10-02 TW TW102135676A patent/TW201421346A/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729156B (zh) | 2018-02-06 |
WO2014057814A1 (ja) | 2014-04-17 |
US20150234551A1 (en) | 2015-08-20 |
JPWO2014057814A1 (ja) | 2016-09-05 |
EP2908232A4 (en) | 2016-06-29 |
CN103729156A (zh) | 2014-04-16 |
EP2908232A1 (en) | 2015-08-19 |
EP2908232B1 (en) | 2019-04-03 |
JP6264293B2 (ja) | 2018-01-24 |
US10509537B2 (en) | 2019-12-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264293B2 (ja) | 表示制御装置、表示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US11635928B2 (en) | User interfaces for content streaming | |
US12050770B2 (en) | Accessing system user interfaces on an electronic device | |
US11863837B2 (en) | Notification of augmented reality content on an electronic device | |
KR102203885B1 (ko) | 사용자 단말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 |
EP3335410B1 (en) |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notification displaying method for electronic apparatus | |
CN105229590B (zh) | 具有笔的用户终端装置和用户终端装置的控制方法 | |
EP3647922A1 (en) | User terminal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user terminal device thereof | |
US11016643B2 (en) | Movement of user interface object with user-specified content | |
US20140198057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n adaptive edge-to-edge display system for multi-touch devices | |
KR20170041219A (ko) | 렌더링된 콘텐츠와의 호버 기반 상호작용 | |
KR20150056074A (ko) | 전자 장치가 외부 디스플레이 장치와 화면을 공유하는 방법 및 전자 장치 | |
KR102367184B1 (ko) | 스크린 키보드를 이용한 정보 입력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 |
US20200379635A1 (en) | User interfaces with increased visibility | |
US20150268828A1 (en)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and computer program | |
US20150106714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information thereof | |
KR20160035865A (ko) | 오브젝트를 식별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방법 | |
US11696017B2 (en) | User interface for managing audible descriptions for visual media | |
US20220392589A1 (en) | User interfaces related to clinical data | |
JP2014048982A (ja) | 入力表示制御装置、シンクライアントシステム、入力表示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
US20140149925A1 (en) | Displaying system with navigation function and displaying method thereof | |
US12019840B2 (en) | User interfaces for controlling an insertion marker | |
TWI478044B (zh) | 具導覽功能的顯示系統及其顯示方法 | |
KR20160040028A (ko)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 |
TWI493434B (zh) | 電子裝置和應用軟體介面調整方法 |